TWI482706B - 反射材 - Google Patents

反射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2706B
TWI482706B TW100125072A TW100125072A TWI482706B TW I482706 B TWI482706 B TW I482706B TW 100125072 A TW100125072 A TW 100125072A TW 100125072 A TW100125072 A TW 100125072A TW I482706 B TWI482706 B TW I48270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resin layer
reflective material
layer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250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13129A (en
Inventor
Taketoshi Tsutsumi
Daiki Nozawa
Masahiko Kawano
Jun Takagi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2131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131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27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270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an irregula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 B32B3/2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7/22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s, surface treatments or coatings, e.g. dichroic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8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refle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Description

反射材
本發明係關於適於使用為:液晶顯示器、照明器具、或照明看板等之構成構件的反射材。
在以液晶顯示器為首之照明器具或照明看板等多項領域中均有使用反射材。最近,就液晶顯示器的領域正朝裝置大型化與顯示性能高度化演進,至少要求將較多的光供應給液晶以便提升背光單元的性能,對反射材亦要求更加優異的光反射性(亦簡稱「反射性」)。
反射材例如已知有使用以芳香族聚酯系樹脂為主原料之白色聚酯薄膜的液晶顯示器用反射薄膜(參照專利文獻1)。
但是,當反射材的材料係使用芳香族聚酯系樹脂的情況,因為芳香族聚酯系樹脂分子鏈中所含的芳香環會吸收紫外線,因而會有由於從液晶顯示裝置等的光源所發出紫外線,導致薄膜劣化、變黃,造成反射薄膜的光反射性降低之問題。
再者,亦已知有:藉由將在聚丙烯樹脂中添加填充劑而形成的薄膜施行延伸,而在薄膜內形成細微空隙,俾使產生光散射反射的反射材(參照專利文獻2);及由含烯烴系樹脂與填充劑的基材層、以及含烯烴系樹脂的層所構成之積層構造的烯烴系樹脂光反射體(參照專利文獻3)。
使用此種烯烴系樹脂的反射薄膜具有因紫外線所造成之薄膜出現劣化與變黃問題較少的特徵。
再者,作為由未大量含有無機粉末的樹脂組成物所構成之反射片,係已知有含有聚丙烯樹脂、以及與該聚丙烯樹脂呈非相溶性的樹脂之至少1種以上,且熱收縮率減低的雙軸延伸反射片(參照專利文獻4)。
該反射片係具有未大量含有無機粉末,且相較於基重、密度相同程度的習知反射片,顯示較高的反射率的特徵。
再者,因為上述反射片的表面比較平滑且正反射性強,因而若組裝於液晶顯示器並使光源亮燈時,便會有發生畫面亮度出現不均(所謂「輝度斑」)問題的情況。所以,為解決此項畫面輝度斑的問題,便有提案藉由在表面塗佈有機微粒子等而形成凹凸,俾賦予高光擴散性的反射片(參照專利文獻5)。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04-23954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平11-174213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5-031653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08-158134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特開2010-085843號公報
如上述,截至目前雖提案有各種反射材,但為能獲得高輝度的背光,而依然渴求更進一步改善反射性的反射材。
再者,使用烯烴系樹脂的反射材,如上述,因紫外線所造成的薄膜劣化與變黃問題較少,有用性較高。但是,因為耐熱性不足,因而當使用為要求耐熱性的液晶顯示器構成構件時,會有因熱而導致薄膜出現收縮、產生起皺等問題。
在液晶顯示器、照明器具、照明看板等領域,近年已使用LED等會伴隨高溫發熱的光源,故對反射材要求更進一步的耐熱性。
另一方面,有時會將經施行彎折加工等的反射材組裝於液晶顯示裝置內使用,對反射材亦要求此種彎折加工性(以下稱「耐彎折性」)。
緣是,本發明之目的係在於:提供具優異反射性、特別係優異光擴散性,較佳係耐熱性與耐彎折性均優異,即便高溫環境下仍不會發生起皺的新穎反射材。
本發明者發現藉由作成在含微粉狀填充材的樹脂層(A)之至少單面,設置含有玻璃轉移溫度(JISK7121)85~150℃之非晶性樹脂的樹脂層(B)之積層構造,便具有優異的反射性,且耐熱性與耐彎折性均優異,即便在高溫環境下仍不會收縮的新穎反射材。
本發明者尚針對含有非晶性樹脂、以及與其呈非相溶之樹脂的樹脂層(B),進行更進一步探討,結果發現如下事項,遂完成本發明。
(1)發現上述經摻合2種樹脂的樹脂層(B)係具有三次元表面粗糙度的算術平均粗糙度(Sa)達0.5μm以上的特徵性表面狀態,可達高光擴散性的效果。
(2)再者,究明之所以會成為此種表面狀態,係由所混合之2種樹脂的溶解度參數(SP值)所引起。
即,本發明係提案一種反射材,其係在內部具有空隙的樹脂層(A)之至少單面,具備含有溶解度參數(SP值)不同之2種以上熱可塑性樹脂的樹脂層(B);且樹脂層(B)係藉由溶解度參數(SP值)不同的熱可塑性樹脂之組合,使三次元表面粗糙度的算術平均粗糙度(Sa)成為0.5μm以上。
本發明所提案的反射材,因為在內部具有空隙的樹脂層(A)之至少單面,具備含有溶解度參數(SP值)不同之2種以上熱可塑性樹脂的樹脂層(B),且樹脂層(B)係藉由溶解度參數(SP值)不同的熱可塑性樹脂之組合,使三次元表面粗糙度的算術平均粗糙度(Sa)成為0.5μm以上,因而具有優異的光擴散性,當組裝於背光件使用時,可獲得高輝度。
再者,作為構成樹脂層(B)的樹脂之一,係使用玻璃轉移溫度(JISK7121)為85~150℃的非晶性樹脂,藉此可確保耐彎折性與耐熱性,即便高溫環境下仍不會發生起皺。所以,本發明的反射材可適用為液晶顯示器、照明器具、或照明看板等的反射材。
以下,針對本發明實施形態一例的反射材(稱「本反射材」)進行說明。惟,本發明不侷限於該本反射材。
<本反射材>
本反射材的特徵在於:係在內部具有空隙的樹脂層(A)之至少單面,具備樹脂層(B)的積層構造反射材,該樹脂層(B)係含有:熱可塑性樹脂(I)、以及與其呈非相溶之熱可塑性樹脂(II);且該樹脂層(B)係三次元表面粗糙度的算術平均粗糙度(Sa)達0.5μm以上。
<樹脂層(A)>
樹脂層(A)係內部具有空隙的層,屬於對本反射材賦予反射性,且較佳係能提高本反射材之耐彎折性的層。
(樹脂層(A)之空隙率)
樹脂層(A)係內部具有空隙的層,其空隙率(即空隙佔該層的體積比例)就從確保反射性的觀點,較佳為10~90%。藉由設成此種範圍的空隙,便可充分地進行反射材的白化,因而達成高反射性,且不會有反射材的機械強度降低,而發生斷裂之情形。
就從此種觀點,樹脂層(A)的空隙率係在上述範圍中,特佳為20%以上或80%以下,其中較佳為25%以上或75%以下,其中尤佳為30%以上或70%以下。
在樹脂層(A)中形成空隙的方法,可舉例如:化學發泡法、物理發泡法、超臨界發泡法、延伸法、抽出法等。該等之中,對本反射材而言,就從製膜性、連續生產性、安定生產性等觀點,較佳為延伸法。
延伸方法的具體例係可舉例如:輥延伸法、軋延法、拉幅延伸法等。該等之中,對本發明而言,因為輥延伸法及/或拉幅延伸法的延伸條件之選擇幅度較寬,因而較適宜採取該等單獨使用或組合使用,並朝至少1方向進行延伸的方法。
該延伸係可舉例如:利用輥延伸法等朝縱向(MD)延伸的單軸延伸法、在朝縱向的單軸延伸後接著利用拉幅延伸法等朝橫向(TD)延伸的逐次雙軸延伸法、或者使用拉幅延伸法同時朝縱向與橫向進行延伸的同步雙軸延伸法。
另外,就從提高反射性的觀點,較佳為雙軸延伸。
(基質樹脂)
構成樹脂層(A)主成分的樹脂(基質樹脂),可舉例如:烯烴系樹脂、聚酯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聚氯乙烯系樹脂、聚偏二氯乙烯系樹脂、氟系樹脂、聚醚系樹脂、聚醯胺系樹脂、聚胺甲酸酯系樹脂、二烯系樹脂等。其中,就從提高反射性的觀點,較佳係烯烴系樹脂。
烯烴系樹脂係可舉例如:聚丙烯、丙烯-乙烯共聚物等聚丙烯樹脂;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等聚乙烯樹脂;乙烯-環狀烯烴共聚物等環烯烴系樹脂(包括上述環烯烴系樹脂);從乙烯-丙烯橡膠(EPR)、乙烯-丙烯-二烯三共聚物(EPDM)等烯烴系彈性體中選擇之至少一種聚烯烴樹脂。該等之中,就從機械性質、柔軟性等觀點,較佳為聚丙烯樹脂(PP)、聚乙烯樹脂(PE),其中,就從相較於PE呈熔點較高且耐熱性優異,且彈性模數等機械特性較高的觀點,較佳為聚丙烯樹脂(PP)。
再者,就從擠出成形性的觀點,聚丙烯樹脂(PP)之中,特別較佳係MFR(230℃、21.18N)為0.1~20、特佳為0.2~10、其中尤佳為0.5~5的聚丙烯樹脂(PP)。
另外,樹脂層(A)中所含有的基質樹脂,相對於樹脂層(A)整體的質量,較佳係30質量%以上、更佳係40質量%以上、特佳係50質量%以上(含100%)。
(微粉狀填充劑)
樹脂層(A)為能獲得優異的反射性,較佳係含有微粉狀填充劑。藉由含有微粉狀填充劑,除可從因基質樹脂與微粉狀填充劑間之折射率差所造成之折射散射而獲得反射性之外,另外亦可從:利用與在微粉狀填充劑周圍所形成空洞間之折射率差造成的折射散射、以及因在微粉狀填充劑周圍所形成空洞與微粉狀填充劑間之折射率差造成的折射散射等獲得反射性。
微粉狀填充劑係可例示如無機質微粉體、有機質微粉體等。
無機質微粉體係可舉例如:碳酸鈣、碳酸鎂、碳酸鋇、硫酸鎂、硫酸鋇、硫酸鈣、氧化鋅、氧化鎂、氧化鈣、氧化鈦、氧化鋅、氧化鋁、氫氧化鋁、氫氧磷灰石(hydroxyapatite)、二氧化矽、雲母、滑石、高嶺土、黏土、玻璃粉、石棉粉、沸石、矽酸白土等。該等係可使用任1種、或混合使用2種以上。該等之中,若考慮與構成薄片的樹脂間之折射率差,較佳係折射率較大者,特佳係使用折射率達1.6以上的碳酸鈣、硫酸鋇、氧化鈦或氧化鋅。
再者,氧化鈦相較於其他無機填充劑之下,折射率明顯較高,可使與基質樹脂間之折射率差明顯變大,因而相較於使用其他填充劑的情況,可以較少摻合量獲得優異反射性。且,藉由使用氧化鈦,即便削薄反射材厚度仍可獲得高反射性。
所以,更佳係使用至少含有氧化鈦的填充劑,此情況,氧化鈦的量較佳係達無機填充劑合計質量的30%以上,或者當組合使用有機填充劑與無機填充劑的情況,較佳係達其合計質量的30%以上。
再者,為提升無機質微粉體對樹脂的分散性,亦可使用經對微粉狀填充劑的表面,利用矽系化合物、多元醇系化合物、胺系化合物、脂肪酸、脂肪酸酯等施行表面處理者。
另一方面,有機質微粉體係可舉例如:聚合物球珠、聚合物中空粒子等,該等係可使用任1種、或混合使用2種以上。
再者,亦可組合使用無機質微粉體與有機質微粉體。
微粉狀填充劑較佳係粒徑0.05μm以上且15μm以下、更佳係粒徑0.1μm以上且10μm以下。若填充劑的粒徑達0.05μm以上,對基質樹脂的分散性便不會降低,因而可獲得均質的薄片。又,若粒徑在15μm以下,則基質樹脂與微粉狀填充劑的界面便可緻密形成,俾可獲得高反射性的反射材。
再者,微粉狀填充劑的含有量若考慮反射材的反射性、機械強度、生產性等,相對於樹脂層(A)整體的質量,較佳為10~80質量%、更佳為20~70質量%。若微粉狀填充劑的含有量達20質量%以上,便可充分確保基質樹脂與微粉狀填充劑間之界面的面積,俾可對反射材賦予高反射性。若微粉狀填充劑的含有量在70質量%以下,便可確保反射材所必要的機械強度。
樹脂層(A)中,基質樹脂與微粉狀填充劑的含有比例,就從光反射性、機械強度及生產性等觀點,較佳設為基質樹脂:微粉狀填充劑=80:20~30:70、特佳係80:20~60:40。
(其他成分)
樹脂層(A)亦可含有除上述以外的其他樹脂。又,亦可含有抗氧化劑、光安定劑、熱安定劑、分散劑、紫外線吸收劑、螢光增白劑、相容劑、滑劑、及其他添加劑。
(樹脂層(A)之形態)
樹脂層(A)係可為由薄片體構成的層,亦可為將熔融樹脂組成物利用擠出或塗佈等施行薄膜形成(並非形成薄片)而構成的層。
當由薄片體構成的情況,該薄片體係可為未延伸薄膜、亦可為單軸或雙軸延伸薄膜,較佳係至少單軸方向延伸1.1倍以上而獲得的延伸薄膜,特佳係雙軸延伸薄膜。
<樹脂層(B)>
樹脂層(B)係含有:熱可塑性樹脂(I)、以及與其呈非相溶之熱可塑性樹脂(II)的層。
樹脂層(B)係只要屬於含有上述熱可塑性樹脂樹脂(I)、及與其呈非相溶的熱可塑性樹脂(II),且三次元表面粗糙度的算術平均粗糙度(Sa)成為0.5μm以上者便可,在能成為此種算術平均粗糙度(Sa)的前提下,上述熱可塑性樹脂(I)、以及與其呈非相溶之熱可塑性樹脂(II),並無特別的限制,均可使用。
(表面粗糙度)
樹脂層(B)的表面,重點在於三次元表面粗糙度的算術平均粗糙度(Sa)達0.5μm以上。就從消除畫面輝度斑的觀點,算術平均粗糙度(Sa)較佳係0.5μm以上且7.0μm以下、更佳係1.0μm以上且3.0μm以下。
用於形成此種樹脂層(B)的方法係例如只要著眼於所混合2種樹脂的溶解度參數(以下記為「SP值」)便可,更具體而言,只要選擇所混合樹脂的SP值絕對值差為0.3~3.0(cal/cm3 )0.5 、更佳為0.5~1.5(cal/cm3 )0.5 的組合便可。
藉由調整為此種範圍,便適度調整2種樹脂的分散性,所形成樹脂層(B)的三次元表面粗糙度之算術平均粗糙度(Sa)會在上述範圍內,俾可發揮高光擴散性。若所混合樹脂的SP值絕對值差達0.5(cal/cm3 )0.5 以上,樹脂層(B)中便可形成非相溶熱可塑性樹脂(II)的分散相,使樹脂層(B)表面變粗糙,俾可獲得高光擴散性,因而較佳。
另一方面,若所混合樹脂的SP值絕對值差在3.0(cal/cm3 )0.5 以下,便可安定形成樹脂層(B)中的非相溶熱可塑性樹脂(II)之分散相,且樹脂層(B)的製膜性亦呈安定,因而較佳。另外,若SP值的絕對值差過大,便會引發相分離,會有例如熱可塑性樹脂(II)從熔融樹脂組成物中分離/脫離之情形,導致引發在T型模頭噴絲嘴周圍出現附著(黏垢)等情況的可能性。
更具體而言,其中一熱可塑性樹脂(I)的SP值較佳係5.0~15.0(cal/cm3 )0.5 、其中更佳係7.0(cal/cm3 )0.5 以上或12.0(cal/cm3 )0.5 以下。
再者,另一熱可塑性樹脂(II)的SP值較佳係5.3~14.7(cal/cm3 )0.5 、其中更佳係7.3(cal/cm3 )0.5 以上或11.7(cal/cm3 )0.5 以下。
就從此種技術思想,將SP值在上述範圍的熱可塑性樹脂(I)當作候選樹脂1而進行篩選,進一步將SP值在上述範圍之非相溶於熱可塑性樹脂(I)的熱可望性樹脂(II)當作候選樹脂2而進行篩選,再從由該等候選樹脂1與2的組合所形成樹脂層中,選擇三次元表面粗糙度的算術平均粗糙度(Sa)達0.5以上者,便可形成樹脂層(B)。
另外,SP值係將構成熱可塑性樹脂(I)或非相溶的熱可塑性樹脂(II)的原子及原子團之蒸發能(Δei)與莫耳體積(Δvi),代入下述Fedors公式便可求得。
SP值(cal/cm3 )0.5 =(ΣΔei/ΣΔvi)0.5
其中,Δei與Δvi係使用Fedors所提案的常數(參照表1)。
表1係Fedors所提案的原子及原子團之蒸發能與莫耳體積摘錄。
另外,樹脂層(B)中,熱可塑性樹脂(I)、及與其呈非相溶的熱可塑性樹脂(II),分別可為單1種樹脂、亦可為2種以上的樹脂。例如可含有:單1種熱可塑性樹脂(I-1)、以及與其呈非相溶的2種熱可塑性樹脂(II-1)、(II-2)。又,除含有熱可塑性樹脂(I-1)、及與其呈非相溶的熱可塑性樹脂(II-1)之外,亦可含有熱可塑性樹脂(I-2)、以及與其呈非相溶的熱可塑性樹脂(II-2)之2種以上的組合。
但,就從能使樹脂層(B)表面的算術平均粗糙度(Sa)成為0.5μm以上之效果的觀點,熱可塑性樹脂(I)、及與其呈非相溶的熱可塑性樹脂(II),換言之,SP值的絕對值差成為0.3~3.0(cal/cm3 )0.5 的組合中所含樹脂量,較佳係佔構成樹脂層(B)的總樹脂中之70質量%以上、其中較佳係80質量%以上、其中較佳係90質量%以上。
再者,熱可塑性樹脂(I)、及與其呈非相溶的熱可塑性樹脂(II)之含有比例,就從安定形成分散相,並將樹脂層(B)表面予以粗面化的效果之觀點,較佳係60:40~90:10、或40:60~10:90,其中較佳係70:30~80:20、或30:70~20:80。
但,因為熱可塑性樹脂(I)及熱可塑性樹脂(II)何者較多,何者會成為母相或分散相便有所不同,就從將樹脂層(B)表面予以粗面化的效果之觀點,係為相同。
(更進一步的特性賦予)
藉由使用玻璃轉移溫度(JISK7121,Tg)為85~150℃的非晶性樹脂作為構成樹脂層(B)的樹脂的一種,較佳係基質樹脂的一種,例如熱可塑性樹脂(I)或(II),亦可對本反射材賦予耐熱性。
另外,樹脂層(B)的基質樹脂係指相對於樹脂層(B)整體的質量,較佳佔20質量%以上、更佳佔30質量%以上、特佳佔50質量%以上的樹脂。
此處所謂「非晶性樹脂」係表示未觀察到隨結晶化所衍生的放熱尖峰,或即使有觀察到,但仍屬結晶融解熱量在10J/g以下的結晶化度極低之樹脂。
非晶性樹脂係即便環境溫度有變化,在玻璃轉移點以下仍呈現安定特性,直到玻璃轉移點附近的溫度,則呈現收縮率小、尺寸安定性優異的性質,因而可對反射材賦予較高的耐熱性。
所以,樹脂層(B)的基質樹脂係例如只要熱可塑性樹脂(I)的玻璃轉移溫度(Tg)為85~150℃,則即便使用為液晶顯示器等的構成構件時,耐熱性仍充足,因而較佳。
就從此觀點,樹脂層(B)的基質樹脂之玻璃轉移溫度(Tg),更佳係90℃以上且150℃以下、其中更佳係100℃以上且150℃以下。
此種非晶性樹脂係可舉例如:環烯烴系樹脂、聚苯乙烯、聚碳酸酯、丙烯酸系樹脂、非晶性聚酯樹脂、聚醚醯亞胺、熱可塑性聚醯亞胺等。其中,當考慮延伸性、玻璃轉移溫度範圍、透明性的情況,較佳為環烯烴系樹脂、聚苯乙烯、聚碳酸酯樹脂,其中特佳為環烯烴系樹脂。
此處,樹脂層(B)的環烯烴系樹脂亦可為環烯烴均聚物、環烯烴共聚物中任一者。
所謂「環烯烴系樹脂」係主鏈由碳-碳鍵結構成,主鏈至少其中一部分具有環狀烴構造的高分子化合物。該環狀烴構造係藉由使用諸如降烯、四環十二碳烯所代表之環狀烴構造中至少具有一個烯烴性雙鍵的化合物(環烯烴)作為單體而導入。
環烯烴系樹脂係可分類為:環烯烴的加成(共)聚合體或其氫化物、環烯烴與α-烯烴的加成共聚物或其氫化物、環烯烴的開環(共)聚合體或其氫化物,均可使用於本反射材。
環烯烴系樹脂的具體例,係可舉例如:環戊烯、環己烯、環辛烯;環戊二烯、1,3-環己二烯等單環的環烯烴;雙環[2.2.1]庚-2-烯(俗稱:降烯)、5-甲基雙環[2.2.1]庚-2-烯、5,5-二甲基-雙環[2.2.1]庚-2-烯、5-乙基-雙環[2.2.1]庚-2-烯、5-丁基-雙環[2.2.1]庚-2-烯、5-亞乙基-雙環[2.2.1]庚-2-烯、5-己基-雙環[2.2.1]庚-2-烯、5-辛基-雙環[2.2.1]庚-2-烯、5-十八烷基-雙環[2.2.1]庚-2-烯、5-亞甲基-雙環[2.2.1]庚-2-烯、5-乙烯基-雙環[2.2.1]庚-2-烯、5-丙烯基-雙環[2.2.1]庚-2-烯等雙環的環烯烴;三環[4.3.0.12,5]癸-3,7-二烯(俗稱:二環戊二烯)、三環[4.3.0.12,5]癸-3-烯;三環[4.4.0.12,5]十一碳-3,7-二烯或三環[4.4.0.12,5]十一碳-3,8-二烯、或屬於該等的部分氫化物(或環戊二烯與環己烯的加成物)之三環[4.4.0.12,5]十一碳-3-烯;5-環戊基-雙環[2.2.1]庚-2-烯、5-環己基雙環[2.2.1]庚-2-烯、5-環己烯基雙環[2.2.1]庚-2-烯、5-苯基-雙環[2.2.1]庚-2-烯之類的三環的環烯烴;四環[4.4.0.12,5.17,10]十二碳-3-烯(亦簡稱「四環十二碳烯」)、8-甲基四環[4.4.0.12,5.17,10]十二碳-3-烯、8-乙基四環[4.4.0.12,5.17,10]十二碳-3-烯、8-亞甲基四環[4.4.0.12,5.17,10]十二碳-3-烯、8-亞乙基四環[4.4.0.12,5.17,10]十二碳-3-烯、8-乙烯基四環[4,4.0.12,5.17,10]十二碳-3-烯、8-丙烯基-四環[4.4.0.12,5.17,10]十二碳-3-烯之類的四環的環烯烴;8-環戊基-四環[4.4.0.12,5.17,10]十二碳-3-烯、8-環己基-四環[4.4.0.12,5.17,10]十二碳-3-烯、8-環己烯基-四環[4.4.0.12,5.17,10]十二碳-3-烯、8-苯基-環戊基-四環[4.4.0.12,5.17,10]十二碳-3-烯;四環[7.4.13,6.01,9.02,7]十四碳-4,9,11,13-四烯(亦稱「1,4-亞甲基-1,4,4a,9a-四氫茀」)、四環[8.4.14,7.01,10.03,8]十五碳-5,10,12,14-四烯(亦稱「1,4-亞甲基-1,4,4a,5,10,10a-六氫蒽」);五環[6.6.1.13,6.02,7.09,14]-4-十六碳烯、五環[6.5.1.13,6.02,7.09,13]-4-十五碳烯、五環[7.4.0.02,7.13,6.110,13]-4-十五碳烯;七環[8.7.0.12,9.14,7.111,17.03,8.012,16]-5-廿碳烯、七環[8.7.0.12,9.03,8.14,7.012,17.113,16]-14-廿碳烯;環戊二烯的四聚體等多環的環烯烴等等。
該等環烯烴係分別可單獨使用、或組合使用2種以上。
能與環烯烴共聚合的α-烯烴具體例,係可舉例如: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3-甲基-1-丁烯、3-甲基-1-戊烯、3-乙基-1-戊烯、4-甲基-1-戊烯、4-甲基-1-己烯、4,4-二甲基-1-己烯、4,4-二甲基-1-戊烯、4-乙基-1-己烯、3-乙基-1-己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八碳烯、1-廿碳烯等碳數2~20、較佳係碳數2~8的乙烯或α-烯烴等。
該等α-烯烴分別可單獨使用、或組合使用2種以上。
環烯烴或環烯烴與α-烯烴的聚合方法、及所獲得聚合體的氫化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制,可依照公知方法實施。
以上的環烯烴系樹脂中,就從耐熱性的觀點,較佳係玻璃轉移溫度(Tg)為70~170℃、特佳為80℃以上且160℃以下、其中尤佳為85℃以上且150℃以下的環烯烴樹脂。
此時,亦可組合混合2種以上的環烯烴樹脂,將混合樹脂的玻璃轉移溫度(Tg)調整於上述範圍內。
環烯烴系樹脂係可使用市售製品。例如:日本ZEON公司製的「ZEONOR(註冊商標)」(化學名,環狀烯烴的開環聚合體之氫化物)、三井化學公司製的「Apel(註冊商標)」(乙烯與四環十二碳烯的加成共聚物)、或聚塑公司製的「TOPAS(註冊商標)」(乙烯與降烯的加成共聚物)等。其中,若使用日本ZEON公司製的「ZEONOR(註冊商標)」(化學名,環狀烯烴的開環聚合體之氫化物)、及/或聚塑公司製的「TOPAS(註冊商標)」(乙烯與降烯的加成共聚物),便可獲得具有高反射性能的反射材,因而特佳。
另外,當環烯烴係使用烯烴與降烯的共聚物時,降烯的含有量較佳係60~90wt%、特佳係65wt%以上且80wt%以下。
上述非晶性樹脂(當含2成分以上的非晶性樹脂時,便為該等的合計量),相對於樹脂層(B)整體的質量,較佳係50質量%以上、更佳係70質量%以上、特佳係90質量%以上(100%除外)。
如上述,當樹脂層(B)的基質樹脂[例如熱可塑性樹脂(I)]係使用玻璃轉移溫度為85~150℃的非晶性樹脂時,若加上提高耐彎折性的觀點,其他樹脂[例如熱可塑性樹脂(II)]較佳係含有烯烴系樹脂、熱可塑性彈性體等。
例如藉由在環烯烴系樹脂中摻合入除環烯烴系樹脂以外的烯烴系樹脂及/或熱可塑性彈性體而形成樹脂層(B),便可確保單獨環烯烴系樹脂所無法獲得的耐彎折性、以及單獨烯烴系樹脂所無法獲得的耐熱性。
此時,除環烯烴系樹脂以外的烯烴系樹脂及/或熱可塑性彈性體之熔體流動速率(稱「MFR」),較佳係0.1以上、或20以下(JISK7210,230℃、荷重21.18N),尤其更佳係0.5以上、或10以下。
再者,環烯烴系樹脂的MFR較佳亦調整為上述範圍內。若依此調整二者的MFR,除環烯烴系樹脂以外的烯烴系樹脂及/或熱可塑性彈性體便會在環烯烴系樹脂中進行配向,不會有使當作反射材用的機械特性極端惡化之顧慮,因而特佳。
除環烯烴系樹脂以外的烯烴系樹脂,係可舉例如:聚丙烯、丙烯-乙烯共聚物等聚丙烯系樹脂;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等聚乙烯系樹脂等等,可使用該等中之一種、或組合使用二種以上。其中,較佳為聚乙烯樹脂(PE)、聚丙烯樹脂(PP),就從熔點較高於聚乙烯樹脂(PE)且耐熱性優異,且彈性模數等機械特性較高的觀點,其中特佳為聚丙烯樹脂(PP)。
再者,就從擠出成形性的觀點,在聚丙烯樹脂(PP)中,較佳係MFR(230℃ 21.18N)為0.1~20、特佳為0.2~10、其中尤佳為0.5~5的聚丙烯樹脂(PP)。
再者,就從提高樹脂層(A)(B)間的密接性觀點,較佳係含有與樹脂層(A)的烯烴系樹脂為相同單體單位之烯烴系樹脂。
另一方面,熱可塑性彈性體係可舉例如:烯烴系彈性體、苯乙烯系彈性體、胺甲酸酯系彈性體、聚酯系彈性體等,可使用該等中之一種、或組合使用二種以上。其中,因為苯乙烯系彈性體會與烯烴系樹脂、特別係聚丙烯樹脂相溶,因而就從提升樹脂層(A)與樹脂層(B)間之接著性的觀點,屬較佳。
苯乙烯系彈性體係可舉例如苯乙烯與丁二烯或異戊二烯等共軛二烯的共聚物、及/或其氫化物等。苯乙烯系彈性體係將苯乙烯當作硬鏈段,且將共軛二烯當作軟鏈段的嵌段共聚物,因為不需要加硫步驟,因而較佳。又,經施行氫化者的熱安定性較高,因而更佳。
苯乙烯系彈性體的較佳例係可舉例如: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其中,較佳係利用氫化消除共軛二烯成分之雙鍵的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亦稱「經氫化的苯乙烯系彈性體」)。
(微粉狀填充劑)
樹脂層(B)係在三次元表面粗糙度的算術平均粗糙度(Sa)成為0.5μm以上之前提下,亦可含有微粉狀填充劑。關於微粉狀填充劑的種類、粒徑及表面處理方法,係與樹脂層(A)中所說明的內容相同,較佳例亦同。
(其他成分)
樹脂層(B)亦可含有抗氧化劑、光安定劑、熱安定劑、紫外線吸收劑、螢光增白劑、滑劑、及其他添加劑。
另外,若摻合入相容劑、分散劑及擴散珠等,因為較難將三次元表面粗糙度的算術平均粗糙度(Sa)調整為所需範圍,因而在樹脂層(B)中基本上不要摻合該等,但若屬少量亦可摻合。
(樹脂層(B)之形態)
樹脂層(B)係可為由薄片體構成的層,且亦可將熔融樹脂組成物利用擠出或塗佈等施行薄膜形成(非形成薄片)而構成的層。
由薄片體構成的情況,該薄片體係可為未延伸薄膜、亦可為單軸或雙軸延伸薄膜,較佳係至少朝單軸方向延伸1.1倍以上而獲得的延伸薄膜,特佳係雙軸延伸薄膜。
<積層構造>
本反射材需具備設有樹脂層(A)與樹脂層(B)的積層構造。藉由設為此種構造,便可對樹脂層(A)賦予反射性,且保持耐彎折性等加工性,並可對樹脂層(B)賦予高光擴散性。
依此,本反射材係藉由樹脂層(A)與(B)的相互作用便可發揮相乘效果,可達極優異的反射性。
再者,藉由選擇樹脂層(B)的樹脂,亦可賦予耐熱性,具有能在發揮更高反射性的情況下,可賦予耐熱性與加工性等優點。所以,此種積層構造中,較佳係樹脂層(B)位於光所照射側(反射使用面側)的最外層。藉由設為此種構造,便可對反射材賦予高反射性。
再者,其他的積層構造,係可舉例如在樹脂層(A)的雙面設置樹脂層(B)的3層積層構造。且,除樹脂層(A)與樹脂層(B)之外,亦可具備其他層,亦可在樹脂層(A)與樹脂層(B)的各層間介設其他層。例如亦可在樹脂層(A)、樹脂層(B)間介設接著層。
<厚度>
本反射材的厚度並無特別的限定,較佳係例如30μm~1500μm,特別是,若考慮實用面的處置性,則較佳為50μm~1000μm左右。
例如當作液晶顯示器用途的反射材時,厚度較佳係50μm~700μm,當作例如照明器具、照明看板用途的反射材時,厚度較佳係100μm~1000μm。
由後述實施例的結果中亦可得知,即便樹脂層(B)較薄,仍可提高反射材整體的耐熱性,另一方面,若樹脂層(B)過厚,便會導致耐彎折性降低。就從此種觀點,樹脂層(A)與樹脂層(B)的各層合計厚度比(例如樹脂層(B)為雙層時便為2層的合計厚度比率),較佳係3:1~15:1、尤其更佳係3:1~10:1。
<平均反射率>
本反射材係至少單面的平均反射率,可設定為對波長420nm~700nm光達97%以上。若具有此種反射性,反射材便可呈良好的反射特性,組裝有該反射材的液晶顯示器等,可實現畫面的充分亮度。
<空隙率>
本反射材為提高反射性而在樹脂層(A)具備具有空隙的層,而關於樹脂層(A)的空隙率,當利用延伸形成空隙時,空隙率係以構成樹脂層(A)的薄膜為對象,可利用下式求取。
空隙率(%)={(延伸前的薄膜密度-延伸後的薄膜密度)/延伸前的薄膜密度}×100
<耐折強度>
本反射材可使依下述試驗方法所測定的耐折強度達1000次以上。
此時的試驗方法係使用MIT耐曲折疲勞試驗機,對經切斷成長10cm、寬10mm的試料施加9.8N荷重,在往復彎折速度175rpm、振動角左右135°條件下,測定直到斷裂為止的彎折次數。
<製造方法>
本反射材的製造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制,可採用公知方法。以下,針對具備積層構造的反射材之製造方法,舉一例進行說明,惟並不僅侷限於下述製造方法。
首先,製作在烯烴系樹脂等之中,視必要經摻合入微粉狀填充劑、其他添加劑等的樹脂組成物A。具體而言,在主成分的烯烴系樹脂中視必要添加微粉狀填充劑等,經利用帶狀摻合機、轉鼓、亨舍爾攪拌機(Henschel mixer)等進行混合後,再使用班布瑞混合機(Bunbury mixer)、單軸或雙軸擠出機等,在樹脂熔點以上的溫度(例如190℃~270℃)進行混練,藉此便可獲得樹脂組成物A。或者,藉由將烯烴系樹脂、微粉狀填充劑等利用各自的進料器等添加既定量,便可獲得樹脂組成物A。又,預先將微粉狀填充劑、其他添加劑等高濃度摻合入烯烴系樹脂中而製作所謂的母料,再將該母料與烯烴系樹脂進行混合,亦可形成所需濃度的樹脂組成物A。
另一方面,在環烯烴系樹脂等非晶性樹脂中,視必要摻合入烯烴系樹脂及/或熱可塑性彈性體、其他添加劑,而製作樹脂組成物B。
具體而言,在環烯烴系樹脂中,視必要添加烯烴系樹脂及/或熱可塑性彈性體、其他抗氧化劑等,經利用帶狀摻合機、轉鼓、亨舍爾攪拌機等進行混合後,再使用班布瑞混合機、單軸或雙軸擠出機等,在樹脂熔點以上的溫度(例如220℃~280℃)進行混練,便可獲得樹脂組成物B。或者,將環烯烴系樹脂、烯烴系樹脂及/或熱可塑性彈性體等利用各自的進料器等添加既定量,亦可獲得樹脂組成物B。又,預先將烯烴系樹脂及/或熱可塑性彈性體、以及其他抗氧化劑等高濃度摻合入而製作所謂的母料,再將該母料、與環烯烴系樹脂、烯烴系樹脂及/或熱可塑性彈性體進行混合,亦可形成所需濃度的樹脂組成物B。
其次,使依如下述所獲得樹脂組成物A及B乾燥後,分別供應給其他的擠出機,分別加熱至既定溫度以上而使熔融。
擠出溫度等條件,需要考慮因分解所導致分子量降低等因素再行設定,例如較佳係樹脂組成物A的擠出溫度為190℃~270℃,樹脂組成物B的擠出溫度為220℃~280℃。
然後,使熔融的樹脂組成物A及樹脂組成物B合流於2種3層用T型模頭,再從T型模頭的狹縫狀吐出口擠出呈積層狀,經冷卻輥使其密接固化便形成澆鑄片。
所獲得澆鑄片較佳係至少朝單軸方向延伸。藉由施行延伸,樹脂層(A)內部的烯烴系樹脂與微粉狀填充劑的界面便會剝離而形成空隙,而進行薄片的白化,便可提高薄膜的光反射性。又,澆鑄片特佳係朝雙軸方向延伸。僅施行單軸延伸所形成的空隙僅能成為朝一方向延伸的纖維狀形態,但藉由施行雙軸延伸,該空隙便成為朝縱橫二方向延伸,而形成圓盤狀形態。
即,藉由施行雙軸延伸,樹脂層(A)內部的烯烴系樹脂、與微粉狀填充劑間之界面的剝離面積便會增加,而更加進行薄片的白化,結果便可更加提高薄膜的光反射性。又,因為若施行雙軸延伸,則薄膜收縮方向的異向性會變少,因而可使薄膜提升耐熱性,且亦可增加薄膜的機械強度。
延伸澆鑄片時的延伸溫度,較佳係樹脂層(B)的非晶性樹脂之玻璃轉移溫度(Tg)以上、且(Tg+50℃)以下之範圍內的溫度。
若延伸溫度達玻璃轉移溫度(Tg)以上,在延伸時可於不會使薄膜斷裂情況下安定地進行。又,若延伸溫度係在(Tg+50℃)以下的溫度,因為延伸配向會提高,結果導致空隙率變大,因而較容易獲得高反射性薄膜。
雙軸延伸的延伸順序並無特別的限制,例如同步雙軸延伸與逐次延伸均無妨。可使用延伸設備施行熔融製膜後,利用輥延伸朝薄膜的牽引方向(MD)施行延伸後,利用拉幅延伸朝MD的正交方向(TD)施行延伸,亦可利用輥筒延伸等施行雙軸延伸。施行雙軸延伸時的延伸倍率,較佳係施行面積倍率達6倍以上的延伸。藉由施行面積倍率達6倍以上的延伸,便會有可實現由樹脂層(A)與樹脂層(B)所構成之反射薄膜整體的空隙率達40%以上之情況。
經延伸後,為能對反射薄膜賦予尺寸安定性(空隙的形態安定性),較佳係施行熱固定。對薄膜施行熱固定的處理溫度,較佳係110℃~170℃。熱固定所需要的處理時間,較佳係1秒~3分鐘。又,關於延伸設備等並無特別的限定,較佳係施行在延伸後可進行熱固定處理的拉幅延伸。
<用途>
本反射材係可直接使用為反射材,亦可將本反射材形成積層於金屬板或樹脂板上的構造而使用,可有效使用為例如液晶顯示器等液晶顯示裝置、照明器具、照明看板等所使用的反射板。
此時,積層本反射材的金屬板係可舉例如:鋁板、不銹鋼板、鍍鋅鋼板等。
在金屬板或樹脂板上積層本反射材的方法,可舉例如:使用接著劑的方法、未使用接著劑而施行熱熔接的方法、經由接著性薄片進行接著的方法、擠出並塗佈的方法等。惟,並不僅侷限於該等方法。
更具體而言,在金屬板或樹脂板(統稱「金屬板等」)貼合反射材之側的面上,塗佈聚酯系、聚胺甲酸酯系、環氧系等接著劑,便可貼合反射材。
該方法係使用反向輥式塗佈機、輕觸輥式塗佈機等一般所使用的塗佈設備,在使反射材貼合的金屬板等之表面上,依乾燥後的接著劑膜厚成為2μm~4μm左右之方式塗佈接著劑。
接著,利用紅外線加熱器與熱風加熱爐施行塗佈面的乾燥與加熱,在將金屬板等的表面保持於既定溫度情況下,立即使用輥貼面壓機被覆反射材,經冷卻,便可獲得反射板。
就本反射材的用途而言,係可有效使用為液晶顯示器等液晶顯示裝置、照明器具、照明看板等所使用的反射構件。
一般液晶顯示器係由:液晶面板、偏光反射片、擴散片、導光板、反射片、光源、光源反射器等構成。
本反射材亦可使用為具有使來自光源的光能效率良好地入射至液晶面板或導光板之作用的反射材,亦可使用為具有使來自邊緣部所配置光源的照射光進行聚光並入射至導光板之作用的光源反射器。
<用語說明>
一般所謂「薄膜」係指相較於長度與寬度之下,厚度極小,最大厚度任意限定的薄扁平製品,通常係依捲筒形式進行供應(日本工業規格JISK6900),而一般所謂「薄片」係指就JIS的定義上,薄而且一般其厚度遠小於長度與寬度的扁平製品。但是,薄片與薄膜的界線並無確定,本發明中,因為在文句上並不需要區分二者,因而本發明中,稱「薄膜」的情況亦涵蓋「薄片」,而稱「薄片」的情況亦涵蓋「薄膜」。
再者,本說明書中記載為「主成分」時,在無特別聲明的前提下,係涵蓋在不妨礙該主成分機能的範圍內,容許含有其他成分的涵義。此時,該主成分的含有比例並無特定,但主成分(當以2成分以上為主成分的情況,便為該等的合計量)係佔組成物中的50質量%以上、較佳係70質量%以上、特佳係90質量%以上(含100%)。
本發明中,當記載為「X~Y」(X、Y係任意數字)時,在無特別聲明的前提下,係涵蓋「X以上且Y以下」的涵義,以及「較佳為大於X」及「較佳為小於Y」的涵義。
再者,本發明中,當記載為「X以上」(X係任意數字)的情況,在無特別聲明的前提下,係涵蓋「較佳為大於X」的涵義,當記載為「Y以下」(Y係任意數字)的情況,在無特別聲明的前提下,係涵蓋「較佳小於Y」的涵義。
<實施例>
以下例示實施例,針對本發明進行更具體說明,惟本發明並不僅侷限於該等,舉凡在不背離本發明技術思想的範疇內均可進行各種應用。
<測定及評估方法>
首先,針對依實施例、比較例所獲得之樣品的各種物性值之測定方法及評估方法進行說明。以下,將薄膜的牽引(流動)方向稱「MD」,將其正交方向稱「TD」。
(空隙率)
測定延伸前的薄膜密度(記為「未延伸薄膜密度」)、與延伸後的薄膜密度(記為「延伸薄膜密度」),並代入下式而求取薄膜的空隙率(%)。
空隙率(%)={(未延伸薄膜密度-延伸薄膜密度)/未延伸薄膜密度}×100
(平均反射率)
在分光光度計(「U-3900H」,日立製作所(股)製)中安裝積分球,橫跨波長420nm~700nm,依0.5nm間隔測定將氧化鋁白板設為100%時的反射率。計算所獲得測定值的平均值,並將該值視為平均反射率(%)。
(反射材的起皺評估)
對模擬20吋型TV的背光單元構造(參照圖1)之SUS板,依在SUS板與反射材間不會有間隙的方式黏貼反射材(樣品),投入80℃熱風爐中。經3小時後取出,冷卻至室溫。然後,測定SUS板與反射材間的距離(反射材對SUS板起皺多少mm)。
(耐折強度)
使用MIT耐曲折疲勞試驗機,將由實施例與比較例所製作的樣品切斷成長10cm、寬10mm,施加9.8N荷重,在往復彎折速度175rpm、振動角左右135°條件下,測定直到斷裂為止的彎折次數。
(三次元表面粗糙度的算術平均粗糙度(Sa))
利用下述裝置、條件,觀察反射材(樣品)的表面(樹脂層B),並針對所獲得影像進行解析,並計算算術平均粗糙度(以下記為「Sa」)。另外,進行計算時係根據JIS B0601:2001。
裝置:電子束三次元粗糙度解析裝置「ERA-4000」(ELIONIX公司製)
蒸鍍條件:10mA×100sec、Pt-Pd蒸鍍
加速電壓:10kV
觀察倍率:250倍
解析區域:360(μm)×480(μm)
(光擴散性)
利用下述的裝置與條件,測定反射材(樣品)的反射光強度,並代入下式,計算出正反射成分與擴散反射成分的強度比。
反射成分強度比α=Σ(-5度~5度的反射光強度)/Σ(25度~35度的反射光強度)
反射成分強度比β=Σ(55度~65度的反射光強度)/Σ(25度~35度的反射光強度)
裝置:自動變角光度計「GP-1R型」(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公司製)
光源:鹵素燈
光束光圈孔徑:10.5mm
受光光圈孔徑:4.5mm
光入射方向:薄膜的TD
光入射角:-30度
反射光的受光測定範圍:-30度~90度
測定間隔:1度
上述反射成分強度比α與β係依照下述評估基準進行光擴散性的評估。其中,符號「○」與「△」係屬於實用水準以上。
=評估基準=
「○」:反射成分強度比α與β均達0.5以上
「△」:反射成分強度比α或β中任一者達0.5以上
「×」:反射成分強度比α與β均未滿0.5
<實施例1> (樹脂層(A)的樹脂組成物A之製作)
將聚丙烯樹脂(日本聚丙烯股份有限公司製、商品名「NOVATEC PP FY6HA」、密度(JISK7112):0.9g/cm3 、MFR(230℃、21.18N、JISK-7210):2.4g/10min)的顆粒、與氧化鈦(KRONOS公司製、商品名「KRONOS2230」、密度4.2g/cm3 、金紅石型氧化鈦、Al,Si表面處理、TiO2 含有量96.0%、製造法:氯法),依50:50的質量比例進行混合後,使用加熱至270℃的雙軸擠出機施行顆粒化,便製得樹脂組成物A。
(樹脂層(B)的樹脂組成物B之製作)
將非晶性環烯烴系樹脂A(日本ZEON股份有限公司製、商品名「ZEONOR 1430R」、密度(ASTMD792):1.01g/cm3 、玻璃轉移溫度Tg(JISK7121):133℃、SP值:7.4)的顆粒、與非晶性環烯烴系樹脂B(日本ZEON股份有限公司製、商品名「ZEONOR1060R」、密度(ASTMD792):1.01g/cm3 、MFR(230℃、21.18N、JISK-7210):14g/10min、玻璃轉移溫度Tg(JISK7121):100℃、SP值:7.4)的顆粒、以及聚丙烯樹脂(日本聚丙烯股份有限公司製、商品名「NOVATEC PPEA9」、密度(JISK7112):0.9g/cm3 、MFR(230℃、21.18N、JISK-7210):0.5g/10min、SP值:8.0)的顆粒,依50:25:25的質量比例進行混合後,使用經加熱至230℃的雙軸擠出機施行顆粒化,便製得樹脂組成物B。
(反射材之製作)
將上述樹脂組成物A、B分別供應給經加熱至200℃、230℃的擠出機A及B,並在各擠出機中於200℃與230℃施行熔融混練後,使其合流於2種3層用T型模頭中,並依成為樹脂層(B)/樹脂層(A)/樹脂層(B)的3層構造之方式擠出成薄片狀,經冷卻固化,便形成積層薄片。
將所獲得積層薄片於溫度130℃朝MD施行2倍輥延伸後,再於130℃朝TD施行3倍拉幅延伸,藉此而施行雙軸延伸,便獲得厚225μm(樹脂層(A):185μm、樹脂層(B):20μm、積層比A:B=4.6:1)的反射材(樣品)。
針對所獲得反射材,施行空隙率、平均反射率、反射材起皺、以及耐折強度的評估。
另外,關於空隙率,針對樹脂層(A)施行評估。即,將樹脂組成物A供應給擠出機A,依照上述操作獲得僅有樹脂層(A)的單層薄膜(厚185μm),並施行評估。
<實施例2>
除在實施例1的樹脂組成物B之製作中,將非晶性環烯烴系樹脂A(日本ZEON股份有限公司製、商品名「ZEONOR 1430R」、SP值:7.4)的顆粒、與聚丙烯樹脂(日本聚丙烯股份有限公司製、商品名「NOVATEC PPEA9」、SP值:8.0)的顆粒,依75:25的質量比例進行混合,以及在實施例1的反射材之製作中,將所獲得積層薄片於溫度138℃朝MD施行2倍輥延伸,再於138℃朝TD施行3倍拉幅延伸,藉此而施行雙軸延伸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1同樣地獲得厚228μm(樹脂層(A):190μm、樹脂層(B):19μm、積層比A:B=5:1)的反射材(樣品)。針對所獲得反射材施行與實施例1同樣的評估。
<實施例3> (樹脂層(A)的樹脂組成物A之製作)
將聚丙烯樹脂(日本聚丙烯股份有限公司製、商品名「NOVATEC PP FY6HA」、密度(JISK7112):0.9g/cm3 、MFR(230℃、21.18N、JISK-7210):2.4g/10min、SP值:8.0)的顆粒、以及氧化鈦(KRONOS公司製、商品名「KRONOS2230」、密度4.2g/cm3 、金紅石型氧化鈦、Al,Si表面處理、TiO2 含有量96.0%、製造法:氯法),依50:50的質量比例進行混合後,使用加熱至270℃的雙軸擠出機施行顆粒化,便製得樹脂組成物A。
(樹脂層(B)的樹脂組成物B之製作)
將非晶性環烯烴系樹脂C(日本ZEON股份有限公司製、商品名「ZEONOR RCY50」、環狀烯烴的開環聚合體之氫化物、密度(ISO1183):1.01g/cm3 、MFR(230℃、21.18N、JISK7210:1.2g/10min、玻璃轉移溫度Tg(JISK7121):127℃、SP值:7.4)的顆粒、與非晶性環烯烴系樹脂B(日本ZEON股份有限公司製、商品名「ZEONOR 1060R」、環狀烯烴的開環聚合體之氫化物、密度(ISO1183):1.01g/cm3 、MFR(230℃、21.18N、JISK7210):12g/10min、玻璃轉移溫度Tg(JISK7121):100℃、SP值:7.4)的顆粒、以及聚丙烯樹脂(日本聚丙烯股份有限公司製、商品名「NOVATEC PP EA9」、密度(JISK7112):0.9g/cm3 、MFR(230℃、21.18N、JISK-7210):0.5g/10min、SP值:8.0)的顆粒,依50:25:25的質量比例進行混合後,使用經加熱至230℃的雙軸擠出機施行顆粒化,便製得樹脂組成物B。
(反射材之製作)
將上述樹脂組成物A、B分別供應給經加熱至200℃、230℃的擠出機A及B,並在各擠出機中於200℃與230℃施行熔融混練後,使其合流於2種3層用T型模頭中,並依成為樹脂層(B)/樹脂層(A)/樹脂層(B)的3層構造之方式擠出成薄片狀,經冷卻固化,便形成積層薄片。
將所獲得積層薄片於溫度130℃朝MD施行2倍輥延伸後,再於130℃朝TD施行3倍拉幅延伸,藉此而施行雙軸延伸,便獲得厚225μm(樹脂層(A):191μm、樹脂層(B):17μm、積層比A:B=5.6:1)的反射材(樣品)。
針對所獲得反射材,施行與實施例1同樣的評估。且施行算術平均粗糙度(Sa)及光擴散性的評估。
<實施例4> (樹脂層(A)的樹脂組成物A之製作)
將聚丙烯樹脂(日本聚丙烯股份有限公司製、商品名「NOVATEC PP FY6HA」、密度(JISK7112):0.9g/cm3 、MFR(230℃、21.18N、JISK-7210):2.4g/10min、SP值:8.0)的顆粒、與氧化鈦(KRONOS公司製、商品名「KRONOS2230」、密度4.2g/cm3 、金紅石型氧化鈦、Al,Si表面處理、TiO2 含有量96.0%、製造法:氯法),依50:50的質量比例進行混合後,使用加熱至270℃的雙軸擠出機施行顆粒化,便製得樹脂組成物A。
(樹脂層(B)的樹脂組成物B之製作)
將苯乙烯系共聚物(東洋苯乙烯公司製、商品名「T080」、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密度(ISO1183):1.07cm3 、玻璃轉移溫度Tg(JISK-7121):123℃、MFR(200℃、49N、JISK-7210):1.7g/10min、SP值:10.6)的顆粒、與聚丙烯樹脂(日本聚丙烯股份有限公司製、商品名「NOVATEC PP FY6HA」、密度(JISK7112):0.9g/cm3 、MFR(230℃、21.18N、JISK-7210):2.4g/10min、SP值:8.0)的顆粒,依75:25的質量比例進行混合後,使用經加熱至230℃的雙軸擠出機施行顆粒化,便製得樹脂組成物B。
(反射材之製作)
將上述樹脂組成物A、B分別供應給經加熱至200℃、230℃的擠出機A及B,並在各擠出機中於200℃與230℃施行熔融混練後,使其合流於2種3層用T型模頭中,並依成為樹脂層(B)/樹脂層(A)/樹脂層(B)的3層構造之方式擠出成薄片狀,經冷卻固化,便形成積層薄片。
將所獲得積層薄片於溫度130℃朝MD施行2倍輥延伸後,再於130℃朝TD施行3倍拉幅延伸,藉此而施行雙軸延伸,便獲得厚225μm(樹脂層A:191μm、樹脂層B:17μm、積層比A:B=5.6:1)的反射材(樣品)。
針對所獲得反射材,施行與實施例1同樣的評估。
針對實施例1~4的反射材,將空隙率、平均反射率、起皺、及耐折強度的結果示於表2。又,針對實施例3與4的反射材,將SP值的絕對值差、Sa、反射成分強度比、及光擴散性的結果示於表3。
由表3的結果得知,藉由摻合SP值不同,且其差的絕對值在0.3~3.0(cal/cm3 )0.5 範圍內的2種樹脂,便可使表面粗糙度(Sa)成為0.5μm以上,且可顯現出高光擴散性。
再者,就從SP值的差之絕對值、與表面粗糙度(Sa)間之相關關係觀之,得知摻合樹脂的SP值之絕對值差會對表面粗糙度(Sa)構成影響。又,得知關於摻合樹脂,在考慮SP值的差之絕對值之情況下,選擇所摻合的樹脂,藉此便可提升耐熱性與耐彎折性。
其次,關於本反射材的樹脂層B,為確認藉由使用SP值的絕對值差在特定範圍內之摻合樹脂,而設計成特定表面粗糙度(Sa),便可顯現出光擴散性,便施行如下述實驗(參照參考例1與2)。
<參考例1> (樹脂層B的樹脂組成物B之製作)
將非晶性環烯烴系樹脂C(日本ZEON股份有限公司製、商品名「ZEONOR RCY50」、SP值:7.4)的顆粒、與非晶性環烯烴系樹脂B(日本ZEON股份有限公司製、商品名「ZEONOR 1060R」、SP值:7.4)的顆粒,依67:33的質量比例進行混合後,使用經加熱至230℃的雙軸擠出機施行顆粒化,便製得樹脂組成物B。
(雙軸延伸薄片之製作)
將上述樹脂組成物B供應給經加熱至230℃的擠出機,經在擠出機中於230℃施行熔融混練後,從T型模頭擠出成薄片狀,經冷卻固化而形成薄片。將所獲得薄片於溫度130℃朝MD施行2倍輥延伸後,再於130℃朝TD施行3倍拉幅延伸,藉此而施行雙軸延伸,便獲得厚180μm的雙軸延伸薄片。
針對所獲得雙軸延伸薄片如同實施例3,施行算術平均粗糙度(Sa)與光擴散性的評估。
<參考例2> (樹脂層B的樹脂組成物B之製作)
直接將苯乙烯系共聚物(東洋苯乙烯公司製、商品名「T080」、SP值:10.6)的顆粒當作樹脂組成物B。
(反射材之製作)
將上述樹脂組成物B依加熱溫度190℃、沖壓壓力2MPa、加壓時間10分鐘、冷卻時間15分鐘的條件施行沖壓成形,獲得厚180μm的壓製薄片(樣品)。
針對所獲得壓製薄片施行與參考例1同樣的評估。
針對參考例1與2的薄片,將SP值的絕對值差、Sa、反射成分強度比、及光擴散性之結果示於表4。
參考例1與2係假設將本反射材的樹脂層(B)設為非摻合樹脂的情況,該等情況因為係屬於單體樹脂,因而SP值無差,由表4所示反射成分強度比亦確認到並沒有顯現出光擴散性。
故,得知為使本反射材的樹脂層(B)顯現出光擴散性,必須利用摻合樹脂使樹脂層(B)的表面粗糙度(Sa)成為0.5μm以上。
圖1係用於說明實施例所實施之起皺評估方法的圖。

Claims (11)

  1. 一種反射材,係在內部具有空隙的樹脂層(A)之至少單面,具備有溶解度參數(SP值)不同的2種以上熱可塑性樹脂之樹脂層(B);其中,樹脂層(B)係利用溶解度參數(SP值)不同的熱可塑性樹脂之組合,使三次元表面粗糙度的算術平均粗糙度(Sa)成為0.5μm以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反射材,其中,具備含有溶解度參數(SP值)的絕對值差為0.3~3.0(cal/cm3 )0.5 之2種以上熱可塑性樹脂的樹脂層(B)。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反射材,其中,溶解度參數(SP值)的絕對值差為0.3~3.0(cal/cm3 )0.5 之2種以上熱可塑性樹脂,係佔構成樹脂層(B)的樹脂整體之70質量%以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反射材,其中,構成樹脂層(B)的樹脂之至少一種,係玻璃轉移溫度(JISK7121)為85~150℃的非晶性樹脂。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反射材,其中,上述非晶性樹脂係環烯烴系樹脂。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反射材,其中,樹脂層(A)係含有微粉狀填充劑。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反射材,其中,樹脂層(A)的空隙率係20%以上且70%以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反射材,其中,樹脂層(A)係含有烯烴系樹脂。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反射材,其中,樹脂層(B)係位於作為反射材之反射使用面的最外層。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反射材,其中,樹脂層(A)與樹脂層(B)的各層合計厚度比係(A):(B)=3:1~15:1。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中任一項之反射材,係使用為液晶顯示器、照明器具、或照明看板的構成構件。
TW100125072A 2010-07-16 2011-07-15 反射材 TWI4827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61446 2010-07-16
JP2011002741 2011-01-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3129A TW201213129A (en) 2012-04-01
TWI482706B true TWI482706B (zh) 2015-05-01

Family

ID=45469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25072A TWI482706B (zh) 2010-07-16 2011-07-15 反射材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739255B2 (zh)
KR (1) KR101455542B1 (zh)
CN (1) CN103003067B (zh)
TW (1) TWI482706B (zh)
WO (1) WO20120084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56408B2 (ja) * 2013-11-05 2018-07-1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積層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04406083A (zh) * 2014-10-15 2015-03-11 巢湖市金鼎盛电子灯饰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柔性霓虹管管灯
WO2017013976A1 (ja) * 2015-07-21 2017-01-26 東レ株式会社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KR101673848B1 (ko) * 2016-05-12 2016-11-08 인스엘이디 주식회사 고반사율의 반사갓 및 이를 포함한 led 조명 장치
CN109975902A (zh) * 2017-12-27 2019-07-05 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器用反射膜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46970A (en) * 2008-02-01 2009-11-16 Sumitomo Chemical Co Light-diffusing sheet and backlight device us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88339B2 (ja) * 2000-04-26 2011-05-25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光反射体
US7548372B2 (en) * 2004-05-31 2009-06-16 Yupo Corporation Light reflector and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JP4933060B2 (ja) * 2004-05-31 2012-05-16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光反射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
CN101646731B (zh) * 2007-03-29 2012-08-22 三菱树脂株式会社 脂肪族聚酯类树脂组合物、脂肪族聚酯类膜、反射膜及反射板
JP2009013384A (ja) * 2007-07-09 2009-01-22 Nippon Paint Co Ltd 易滑性アンチブロッキング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それを基材上に被覆硬化したアンチブロッキング性構造体およびその製法
JP2010241005A (ja) * 2009-04-07 2010-10-28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白色積層シクロオレフィン系樹脂反射材
JP2011118088A (ja) * 2009-12-02 2011-06-16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長尺状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46970A (en) * 2008-02-01 2009-11-16 Sumitomo Chemical Co Light-diffusing sheet and backlight device using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3129A (en) 2012-04-01
CN103003067B (zh) 2015-03-04
KR101455542B1 (ko) 2014-10-27
KR20130043652A (ko) 2013-04-30
CN103003067A (zh) 2013-03-27
WO2012008456A1 (ja) 2012-01-19
JP5739255B2 (ja) 2015-06-24
JP2012158167A (ja) 2012-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1862B (zh) 反射材
TWI482706B (zh) 反射材
JP6072754B2 (ja) 反射材
TWI551922B (zh) 反射材
TW201338976A (zh) 反射材
JP2015230351A (ja) 反射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備えてなる液晶表示装置、照明装置、装飾用物品
JP2011237572A (ja) シクロオレフィン系樹脂反射フィルム
WO2016167149A1 (ja) 反射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備えてなる液晶表示装置、照明装置、装飾用物品
JP6459951B2 (ja) 反射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備えてなる液晶表示装置、照明装置、装飾用物品
JP2020166260A (ja) 反射材
JP2013148607A (ja) 反射材
TWI844655B (zh) 反射材料
JP2024054898A (ja) 反射フィルム
WO2020196760A1 (ja) 反射材
JP2020011430A (ja) 反射材
CN113631967A (zh) 反射材料
JP2019117225A (ja) 反射材
JP2013148605A (ja) 反射材
JP2020060671A (ja) 反射材
JP2021149061A (ja) 反射材
JP2021149062A (ja) 反射材
JP2021149060A (ja) 反射材
JP2019061162A (ja) 反射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