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2675B - Mold modeling device and mold modeling method - Google Patents

Mold modeling device and mold modeling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2675B
TWI482675B TW099112475A TW99112475A TWI482675B TW I482675 B TWI482675 B TW I482675B TW 099112475 A TW099112475 A TW 099112475A TW 99112475 A TW99112475 A TW 99112475A TW I482675 B TWI482675 B TW I48267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pattern
casting
pattern carrier
san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124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19769A (en
Inventor
Masahide Noguchi
Tsuyoshi Sakai
Kazunori Ogura
Original Assignee
Sintokogi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tokogio Ltd filed Critical Sintokogi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119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197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26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267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11/00Moulding 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arrangement of the parts of s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11/00Moulding 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arrangement of the parts of same
    • B22C11/02Machines in which the moulds are moved during a cycle of successive operations
    • B22C11/04Machines in which the moulds are moved during a cycle of successive operations by a horizontal rotary table or carri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15/00Moulding 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acting mechanism;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2C15/02Compacting by pressing devices on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asting Devices For Molds (AREA)
  • Road Paving Machines (AREA)

Description

鑄模造型裝置及鑄模造型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擠壓填充於鑄框內之鑄砂以將鑄模造型之鑄模造型裝置及鑄模造型方法。
以往,藉由升降汽缸之伸長動作使平台及模型板上升,依序於模型板上載置鑄框,於該鑄框上載置頂框為重疊狀態,之後,以多數擠壓腳擠壓頂框內及鑄框內之鑄砂以將鑄模造型之鑄模造型裝置及鑄模造型方法為公知(例如參考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特公平6-67531號公報
然而,專利文獻1之技術由於在使平台及模型板升降之升降汽缸承受多數擠壓腳之擠壓力,故有該升降汽缸大型化之問題。此外,由於該升降汽缸一般為油壓缸,故若該升降汽缸大型化,會有油壓泵、油壓配管等油壓零件亦大型化之問題。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問題而為,以提供可圖使平台及模型板(圖案板)升降之升降汽缸之小型化且該升降汽缸之作動所需之零件亦可小型化之鑄模造型裝置及鑄模造型方法為目的。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鑄模造型裝置具備:將位於鑄框之下方側之圖案載體透過平台升降動作之升降手段;將鑄砂投入由載置於前述圖案載體上之圖案板與前述鑄框形成之空間之砂投入手段;從上方擠壓被投入前述空間之鑄砂之擠壓手段;將因該擠壓手段而承受擠壓力之部分固定或開放之固定開放手段;前述固定開放手段係在比前述升降手段上方之位置使前述承受擠壓力之部分呈對前述擠壓手段之基端部固定之狀態。
此外,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鑄模造型方法具有:將鑄砂填充於由設於以升降手段透過平台升降動作之圖案載體之圖案板、位於該圖案載體上方之鑄框形成之空間之步驟;以將因從上方擠壓該被填充之鑄砂之擠壓手段而承受擠壓力之部分固定或開放之固定開放手段在比前述升降手段上方之位置使前述承受擠壓力之部分呈固定之狀態之步驟;以前述擠壓手段擠壓前述鑄砂之步驟;將前述固定開放手段導致之前述承受擠壓力之部分之固定狀態開放之步驟。
此外,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鑄模造型裝置具備:裝設於基台之升降汽缸、連接於該升降汽缸之平台、載置圖案板且設包圍該圖案板之外周上下動之框狀架並於前述平台之上方被搬入搬出之圖案載體、配設於前述基台之上方且於前述圖案載體之上方使鑄框搬入搬出之鑄框搬入搬出機構、配設於前述鑄框搬入搬出機構之上方且於前述鑄框之上方被搬入搬出之砂漏斗、配設於前述鑄框搬入搬出機構之上方且於前述鑄框之上方與前述砂漏斗交互被搬入搬出之擠壓手段、於前述鑄框之上方配設為可升降之頂框、固定於前述圖案載體且進行與前述鑄框搬入搬出機構之架部之定位之定位構件、裝設於前述架部且在以前述定位構件進行前述圖案載體與前述架部之定位後之狀態下將楔打入前述圖案載體之楔打入手段。
此外,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鑄模造型方法具有:將載置圖案板且設有包圍該圖案板之外周上下動之框狀架之圖案載體搬入平台上方且將鑄框搬入砂漏斗及頂框與該圖案載體之間位置之步驟、使前述框狀架之上面為比前述圖案板之分割面突出之狀態之步驟、使前述圖案載體上升而由前述砂漏斗、頂框、鑄框、框狀架、圖案板形成造型空間之步驟、透過砂填充用噴嘴將鑄砂填充於該造型空間之步驟、使前述圖案載體下降至於前述砂漏斗與頂框之間確保間隙之位置之步驟、從前述頂框之上方搬出前述砂漏斗且將擠壓手段搬入前述頂框之上方之步驟、使前述圖案載體上升並以固定於前述圖案載體之定位構件進行前述圖案載體與鑄框搬入搬出機構之架部之定位之步驟、在已進行前述圖案載體與前述架部之定位後之狀態下將楔打入前述圖案載體之步驟、使前述擠壓手段中之擠壓構件下降以一次擠壓前述鑄砂之步驟、使前述框狀架下降同時使前述擠壓構件下降以二次擠壓前述鑄砂之步驟、使前述擠壓構件上升之步驟、使前述框狀架上升以脫模之步驟、從前述圖案載體拔出前述楔之步驟、使前述圖案載體下降之步驟、從前述頂框之上方搬出前述擠壓手段且將前述砂漏斗搬入前述頂框之上方之步驟。
此外,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鑄模造型裝置具備:裝設於基台之升降汽缸、連接於該升降汽缸之平台、載置圖案板且設包圍該圖案板之外周上下動之框狀架並於前述平台之上方被搬入搬出之圖案載體、配設於前述基台之上方之架部、配設於該架部之內側且於前述圖案載體之上方使鑄框搬入搬出之鑄框搬入搬出機構、配設於前述架部之上方之擠壓手段、於前述鑄框之上方配設為可升降之頂框、固定於前述圖案載體且進行與前述架部之定位之定位構件、裝設於前述架部且在以前述定位構件進行前述圖案載體與前述架部之定位後之狀態下將楔打入前述圖案載體之楔打入手段、配設於前述基台之外側且於內部貯藏填充於從前述平台之上方往前述基台之外側被搬出之前述圖案載體上之前述鑄框及頂框之鑄砂之砂漏斗。
此外,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鑄模造型方法具有:將載置圖案板且設有包圍該圖案板之外周上下動之框狀架之兩個圖案載體之中一方之圖案載體配置於平台上方且另一方之圖案載體配置於基台之外側並進一步在於該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上載置有鑄框及頂框之狀態下將鑄框搬入配置於前述一方之圖案載體之上方之頂框與前述一方之圖案載體之間位置之步驟、使前述一方之圖案載體上升將鑄框集成框載置於該一方之圖案載體上之步驟、使設於砂漏斗之砂填充用噴嘴進入頂框內並以載置於前述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之圖案板、鑄框、頂框、前述砂漏斗形成造型空間之步驟、打開鑄框搬入搬出機構之步驟、透過前述砂填充用噴嘴將鑄砂填充於前述造型空間之步驟、使載置於前述一方之圖案載體上之鑄框及頂框與該一方之圖案載體一起下降之步驟、使前述砂漏斗從頂框遠離至於前述砂漏斗與頂框之間確保間隙之位置之步驟、將載置於前述一方之圖案載體上之鑄框及頂框與該一方之圖案載體一起往前述基台之外側搬出且將載置於前述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上之鑄框及頂框與該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一起往前述平台上方搬入之步驟、使前述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上升並以固定於該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之定位構件進行該另一方之圖案載體與前述架部之定位之步驟、在已進行前述另一方之圖案載體與前述架部之定位後之狀態下將楔打入該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之步驟、使前述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之框狀架之上面為比圖案板之分割面突出之狀態之步驟、使擠壓手段中之擠壓構件下降以一次擠壓前述鑄砂之步驟、使前述框狀架下降同時使前述擠壓構件下降以二次擠壓前述鑄砂之步驟、使前述擠壓構件上升之步驟、使前述框狀架上升以脫模之步驟、關閉前述鑄框搬入搬出機構之步驟、從前述另一方之圖案載體拔出前述楔之步驟、使前述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下降之步驟。
根據本發明,藉由設使承受擠壓力之部分即圖案載體或平台等為固定或開放之狀態之固定開放手段,在比升降手段上方之位置固定並承受擠壓力,可使升降手段與承受擠壓力之部分為力學上可分離,有可圖使平台及圖案板升降之例如升降汽缸等升降手段之小型化且使該升降手段之作動所需之必要零件等亦小型化等各種效果。
以下,針對適用本發明之鑄模造型裝置及鑄模造型方法,參照圖面說明。首先,做為第1實施形態,使用圖1~圖11,針對適用本發明之特徵構成之鑄模造型裝置200說明。
如圖1所示,鑄模造型裝置200具備:將位於鑄框W之下方側之圖案載體210透過平台203升降動作之升降手段202、將鑄砂S投入由載置於前述圖案載體210上之圖案板211與前述鑄框W形成之空間之砂投入手段、從上方擠壓被投入前述空間之鑄砂S之擠壓手段225、將因該擠壓手段225而承受擠壓力之部分固定或開放之固定開放手段221。前述固定開放手段221係在比前述升降手段202上方之位置使前述承受擠壓力之部分呈對前述擠壓手段225之基端部225c固定之狀態。另外,圖1(A)係顯示鑄框W被搬入頂框224之下方側,圖案載體210位於此鑄框W之下方側之狀態之圖,(B)係被投入由頂框224、鑄框W、圖案板211形成之空間內之鑄砂S受擠壓手段225擠壓之狀態之圖。
在此,於圖1顯示之鑄模造型裝置200之固定開放手段221係設於接合於前述擠壓手段225之基端部225c之中繼架219,藉由使卡合部突出並卡合於前述圖案載體210,使前述圖案載體210呈固定狀態。另外,中繼架219係如後述,透過上部架接合於基端部225c。此外,固定開放手段221可藉由將卡合部拉回原狀不與圖案載體210卡合而成為開放狀態。如上述,固定開放手段221係選擇性地進行使成為於圖1(B)顯示之固定狀態與於圖1(A)顯示之開放狀態。
具體而言,固定開放手段221係安裝於中繼架219,具有做為前述卡合部之楔221b,將此楔221b往滑動方向打入之楔打入手段。滑動方向係水平方向。做為固定開放手段221之楔打入手段更具體而言具有使楔221b於水平方向飛出或拉入之汽缸221a、導引楔221b之移動之導引構件221c。在此,楔221b係如圖2及圖3所示設於4處,以插入卡合於設於圖案載體210之兩側面各2處合計4處之楔用槽即凹部214。於各凹部214之上面設有對應於楔221b之具有錐面之襯墊215。固定開放手段221亦與楔221b同樣設有複數個(4處)。圖2係顯示對應於圖1(A)之固定開放手段221之開放狀態,圖3係顯示對應於圖1(B)之固定開放手段221之固定狀態。此外,如上述,固定開放手段221藉由固定於中繼架219,透過此中繼架219及上部架207與擠壓手段225之基端部225c為力學上一體化之狀態,故於如於圖1(B)及圖3顯示之固定狀態,藉由卡合於此固定開放手段221之做為卡合部之楔221b而被固定之圖案載體210成為被固定於擠壓手段225之基端部225c之狀態。即,於固定狀態擠壓手段225之擠壓力係以中繼架219及上部架207本身承受,不會作用於升降手段202或基台201等。
此外,上述之升降手段202與後述之升降汽缸2、102具有同樣之機能,具體而言係油壓缸等升降汽缸,設於基台201之中央上部。平台203係連結於此升降汽缸202之前端。此外,於此升降汽缸202之兩外側設有具有與後述之導引桿4、104同樣之機能之導引桿204。
做為將鑄砂S投入由載置於前述圖案載體210上之圖案板211與前述鑄框W形成之空間之砂投入手段,可考慮例如後述之第3實施形態之在支柱之外側設為可上下動之砂漏斗126(參照圖24等)或如第2實施形態之與擠壓手段交互被搬入及搬出(以下亦稱搬入搬出)之砂漏斗26(參照圖12等)。在此,係假設如圖4(B)所示設有與後述之砂漏斗126同樣之砂漏斗226。此砂漏斗226係與第3實施形態同樣設有滑動門227、砂投入口228、砂填充用噴嘴229、砂漏斗升降汽缸231等。
此外,鑄模造型裝置200具備例如具有與後述之鑄框搬入搬出輸送機122同樣之構成、機能之鑄框搬入搬出輸送機222做為於圖案載體210之上方使鑄框W搬入搬出之鑄框搬入搬出機構。鑄框搬入搬出機構並不限於此,亦可為與例如後述之發揮與中繼架219同樣效果之架部19a之鑄框搬入搬出輸送機19同樣之構成。
於圖案載體210設有定位構件213做為確保水平之定位手段。此外,於中繼架219設有對應於此定位構件213之襯套220。此定位構件213及襯套220係假設為雨後述之定位構件113及襯套120同樣之構成(個數亦相同)。此外,固定開放手段221係藉由此等定位構件213及襯套220在高度方向之定位被完成之狀態下成為固定狀態。
另外,於基台201係如圖4及圖5所示,做為複數支柱豎立形成有例如3根支柱206a、206b、206c,於此各支柱之上端架設有上部架207。換言之,上部架207係接合固定於支柱206a、206b、206c。此複數支柱206a、206b、206c之中之一個支柱206a係兼用做為旋轉平台208之主軸。此旋轉平台208具有與後述之旋轉平台8、108同樣之機能,亦即將圖案載體210搬入搬出。圖案載體210係透過支持構件209載置於旋轉平台208上。於載置於旋轉平台208上之圖案載體210上係與後述之圖案載體110同樣設有框狀架212,於平台203係與後述之平台103同樣設有框狀架升降汽缸216、桿頭217、吊設桿218等(參照圖1)。
此外,於上部架207固定有前述擠壓手段225之基端部225c。擠壓手段225係與後述之擠壓手段32、125同樣以多數汽缸225a、連結於該汽缸225a之前端之做為擠壓構件之擠壓腳225b、支持該汽缸225a之支持體即基端部225c構成。擠壓手段225之基端部225c在此係固定於上部架207之中央下部。
另一方面,中繼架219係接合於3根支柱206a、206b、206c且接合組裝為大致矩形狀以包圍圖案載體210之架構件219a,藉由在從此架構件219a之四角落附近包圍圖案載體210之位置被豎立之架構件接合於上部架207。此外,從四角落附近被豎立之架構件之中2根係兼用為支柱206b、206c,其餘2根做為補強架構件219b接合於中繼架219及上部架207間。換言之,上部架207及中繼架219係分別於水平面內形成為架狀,並以包圍鑄框W或圖案載體210之方式且藉由設於垂直方向之由補強架構件219b及支柱206b、206c構成之架構件而被頑強地接合。
亦即,上述之固定開放手段221係對固定有擠壓手段225之基端部225c之上部架207固定於確實被接合之中繼架219,藉由使透過汽缸221a從水平方向使突出移動之楔221b卡合於圖案載體210,可使圖案載體210為對擠壓手段225之基端部225c及上部固定之狀態。反之,藉由將此楔221b往返回方向拉可解除與圖案載體210之卡合並使圖案載體210為於上下方向可自由移動之狀態,亦即開放狀態。
換言之,上部架207及中繼架219做為兩構成全體可謂係涵蓋上部及圖案載體210之高度位置構成為架狀之構件。此外,固定開放手段221藉由使為固定狀態,可以該被頑強地接合之上部架207及中繼架219本身承受由擠壓手段225作用於圖案載體210之來自上方之擠壓力,不僅擠壓力不會作用於升降手段202,亦可使擠壓力不會作用於比中繼架219下方之支柱206或基台201等。一般而言,由擠壓力作用之力之大小係由構成構件之重量對基台作用之力之大小之數倍~數十倍,但藉由上述之構成,只要使上部架207及中繼架219為考慮擠壓力之構成即可,亦即,不僅可將升降手段202小型化,支柱206之下部或基台201本身亦可實現小型化。
另外,支柱206之數目並不限於以上述之圖4、圖5說明之3根,可隨鑄框W之大小或裝構成而增減。例如,如上述之圖4、圖5所示之3根之構成係如後述之第3實施形態般,與在支柱之外側投入砂之方式之裝置相性良好。在採用例如第2實施形態之使砂漏斗與擠壓手段交互行進之形式時,在必須使上部架更頑強之場合,如於圖6顯示之支柱206d、206e般追加2根支柱亦可。
此外,藉由固定開放手段221,做為承受擠壓力之部分而使卡合部卡合以使為固定狀態之部分並非如上述限於圖案載體210,只要是在比升降手段202上方之位置卡合者即可。亦即,例如,構成適用本發明之鑄模造型裝置之固定開放手段從中繼架219使卡合部突出並使卡合於平台203以使平台203為固定狀態,以該平台部分承受擠壓力亦可。在以該平台部分承受擠壓力之方式之場合係例如圖7所示,於中繼架219設具有與固定開放手段221同樣之構成之固定開放手段251,做為卡合部之楔251b被汽缸251a驅動,卡合於設於平台203之凹部252。於是,於圖7顯示之固定開放手段251從中繼架219使卡合部突出並使卡合於平台203以使平台203為固定狀態,可以中繼架219及上部架207承受擠壓手段225之擠壓力。
如以上之鑄模造型裝置200係設使承受擠壓力之部分即圖案載體210或平台203等為固定戶開放狀態之固定開放手段221、251,藉由在比升降手段202上方之位置固定,可使升降手段202與承受擠壓力之部分為力學上可分離,可實現使平台203及圖案板211升降之例如升降汽缸等升降手段202之小型化。此外,鑄模造型裝置200因具有升降手段202,比起於支柱本身設汽缸將上方架本身上下之構成,可對應更大型之鑄模,可謂更適於大型造型之構成。另外,在上述僅說明最特徵之構成,於上述之鑄模造型裝置200中可使具有與在後述之第3實施形態說明之鑄模造型裝置100(參照圖24等)之各構成要素同樣之構成,亦可置換為在後述之第2實施形態說明之鑄模造型裝置40(參照圖12等)之各構成要素。
另外,做為構成如上述之鑄模造型裝置200之固定開放手段221,雖以使用使楔221b、251b於水平方向滑動以打入之楔打入手段即固定開放手段221、251者說明,但不限於此。
例如,如圖8所示,可為從中繼架219使做為卡合部之楔水平旋轉(旋動)以打入之楔打入手段即固定開放手段261。
於圖8(A)~圖8(D)顯示之固定開放手段261具有可在水平面內自由旋轉且成為卡合部之一對楔261b、成為各楔261b之旋轉中心之銷261c、結合於一對楔261b之一端驅動一對楔261b之汽缸261a。圖8(A)及圖8(B)係分別對應於圖3(A)及圖3(B)之圖,係固定開放手段261為固定狀態之場合之剖面圖。此外,圖8(C)及圖8(D)係顯示固定開放手段261之平剖面之圖,分別顯示固定狀態、開放狀態。於顯示於圖8(D)之開放狀態中,固定開放手段261係藉由汽缸261a收縮動作,一對楔261b之一端261d互相接近動作,楔261b以銷261c為軸在水平面內旋轉,如圖8(A)~圖8(C)所示卡合於圖案載體210之凹部262。另外,於圖案載體210之各凹部262之上面部設有具有對應於楔261b之另一端261e之錐面之襯墊262a。
此外,做為構成鑄模造型裝置200之固定開放手段,例如圖9所示,可為從中繼架219使做為卡合部之板構件水平旋轉之固定開放手段271。
於圖9(A)~圖9(D)顯示之固定開放手段271具有可在水平面內自由旋轉且成為卡合部之一對板構件271b、成為各板構件271b之旋轉中心之銷271c、結合於一對板構件271b之一端驅動一對板構件271b之汽缸271a。圖9(A)~圖9(D)係分別對應於圖8(A)~圖8(D)之圖。於顯示於圖9(D)之開放狀態中,固定開放手段271係藉由汽缸271a收縮動作,一對板構件271b之一端互相接近動作,板構件271b以銷261c為軸在水平面內旋轉,如圖9(A)~圖9(C)所示卡合於圖案載體210之凹部272。另外,於圖案載體210之各凹部272之上面部設有襯墊272a。另外,做為構成鑄模造型裝置200之固定開放手段,使在此圖9顯示之板構件與以圖2~圖3說明之方式同樣藉由於大致水平方向滑動並使突出以使卡合為固定狀態,藉由拉回而呈開放狀態亦可。此外,將如在以圖2~圖3顯示之設於圖案載體210之側面之兩個楔連接為一體而成為較大之楔,或使置換為板構件者於大致水平方向滑動並使突出以使卡合為固定狀態,藉由拉回而呈開放狀態亦可。亦即,固定開放手段使具有與圖案載體或平台之側面大致相同長度之卡合部卡合於前述圖案載體或平台之兩側面亦可。
此外,做為構成如上述之鑄模造型裝置200之固定開放手段,例如圖10及圖11所示,可為從中繼架219使做為卡合部之板構件在垂直面內旋轉(旋動)之固定開放手段281、291。
於圖10、圖11分別顯示之固定開放手段281、291具有可在垂直面內自由旋轉且成為卡合部之一對板構件281b、291b、驅動各板構件281b、291b之汽缸281a、291a。於顯示於圖10(A)及圖11(A)之開放狀態中,固定開放手段281、291係藉由汽缸281a、291a伸張動作,板構件281b、291b旋轉動作,如圖10(B)及圖11(B)所示卡合於圖案載體210之凹部282、292。於圖11顯示之固定開放手段291具有與成為卡合部之板構件291b成對且往相反方向旋轉之板構件291c,藉由此板構件291c卡合於接合於中繼架219之支持部291d卡合於圖案載體210。於圖10及圖11顯示之固定開放手段281、291比起如上述之於圖8及圖9顯示之平面旋轉方式可使汽缸之輸出較小。如上述,藉由構成鑄模造型裝置200之固定開放手段261、271、281、291在比升降手段202上方之位置固定平台203或圖案載體210,可使升降手段202與承受擠壓力之部分為力學上可分離,可實現升降手段202等之小型化。此外,上述鑄模造型裝置200中,可於砂投入手段等設例如汽缸等做為形成適合圖案形狀之造型空間之造型空間形成手段以使造型空間能配合圖案之形狀適當壓縮。
其次,針對使用上述之鑄模造型裝置200之鑄模造型方法說明。於使用鑄模造型裝置200進行鑄模造型之際,具有例如
將載置圖案板211之圖案載體210搬入做為砂投入手段之砂漏斗226之下方之步驟、以升降手段202使前述圖案載體210上升而由砂漏斗226、頂框224、鑄框W、圖案板211形成造型空間之步驟、將鑄砂填充於該造型空間之步驟、於頂框224之上方使擠壓手段之位置配合之步驟、使從擠壓手段225承受擠壓力之圖案載體210或平台203為固定狀態之步驟、以擠壓手段225擠壓前述鑄砂之步驟、使從擠壓手段225承受擠壓力之圖案載體210或平台203之固定成為開放狀態之步驟、使圖案載體210下降之步驟、將擠壓手段225之位置從頂框224之上方移開之步驟。
在此,「於頂框224之上方使擠壓手段之位置配合」係指調整頂框224與擠壓手段225之位置關係,例如移動擠壓手段225而使搬入為位於頂框224之上方,或移動圖案載體210或鑄框W或頂框224而使搬入為位於擠壓手段225之下方。此外,「使從擠壓手段225承受擠壓力之圖案載體210或平台203為固定狀態」係指例如對與上部架207接合之中繼架219被固定,以使特別是於垂直方向受力之狀態。此外,使圖案載體210或平台203為固定狀態之手段係可開放圖案載體210之固定狀態並使成為可於垂直方向移動之開放狀態之上述固定開放手段221等。
上述之鑄模造型方法中,於將擠壓手段225搬入頂框224之上方之步驟後,使圖案載體210上升,以固定於圖案載體210之定位構件213進行圖案載體210與中繼架219之定位。
此外,於圖案載體210設包圍圖案板211之外周上下動之框狀架212,在將鑄框W搬入砂漏斗226及頂框224與該圖案或體210之間位置之步驟後,藉由使前述框狀架212之上面為比前述圖案板211之分割面突出之狀態之步驟於造型空間加入框狀架212之部分。另外,搬入鑄框之步驟至少在形成造型空間之步驟前被進行。此外,前述擠壓之步驟係由使前述擠壓手段225中之擠壓構件(擠壓腳225b)下降以一次擠壓前述鑄砂之步驟、使前述框狀架212下降同時使前述擠壓構件下降以二次擠壓前述鑄砂之步驟構成。此外,在將擠壓構件上升之步驟之後,進行脫模之步驟,此脫模之步驟係使框狀架212上升來進行。於對造型空間填充鑄砂之步驟中係透過砂填充用噴嘴229來進行。另外,在上述之鑄模造型方法僅說明最特徵之步驟,於上述之鑄模造型方法中可具有與使用在後述之第3實施形態說明之鑄模造型裝置100(參照圖24等)之鑄模造型方法同樣之步驟,亦可置換為使用在後述之第2實施形態說明之鑄模造型裝置40(參照圖12等)之鑄模造型方法之各步驟。
如上述,適用使用鑄模造型裝置200之本發明之鑄模造型方法於具有將鑄砂填充於由設於以升降手段202透過平台203升降動作之圖案載體210之圖案板211、位於該圖案載體210上方之鑄框W形成之空間之步驟;以將因從上方擠壓該被填充之鑄砂之擠壓手段225而承受擠壓力之部分固定或開放之固定開放手段221在比前述升降手段220上方之位置使前述承受擠壓力之部分呈固定之狀態之步驟;以前述擠壓手段225擠壓前述鑄砂之步驟;將前述固定開放手段221導致之前述承受擠壓力之部分之固定狀態開放之步驟之點具有特徵,可使升降手段與承受擠壓力之部分為力學上可分離,有可圖使平台及圖案板升降之例如升降汽缸等升降手段之小型化且使該升降手段之作動所需之必要零件等亦小型化等各種效果。
其次,做為適用本發明之鑄模造型裝置及鑄模造型方法之更具體之實施形態,針對以圖12~圖23顯示之第2實施形態、以圖24~圖33顯示之第3實施形態說明。
以下針對第2實施形態說明。於於圖12顯示之鑄模造型裝置40中,於基台1之上部中央裝設有升降汽缸2(在本實施形態為油壓缸),於該升降汽缸2之前端連接有平台3。此外,於前述升降汽缸2之兩外側配設有導引桿4,該導引桿4係在裝設於前述基台1上之保持具5內貫通為可上下滑動。另外,該導引桿4之前端係連結於前述平台3。
此外,於前述基台1上之左右兩側(參照圖12)立設有支柱6,於該支柱6之上端間架設有上部架7。此外,於前述支柱6之中之一方(在圖12左側)下位支持有旋轉平台8之中心部並使可在水平平面內旋轉,該旋轉平台8之主軸係由在前述圖12左側之支柱6兼用。此外,於該旋轉平台8附屬有支持構件9(參照圖14),於該旋轉平台8之兩端部透過該支持構件9載置有圖案載體10。另外,該旋轉平台8係藉由未圖示之致動器旋轉,做為致動器,可舉出例如油壓缸等。此外,前述圖案載體10係在前述平台3在下降端之狀態下藉由前述旋轉平台8旋轉而於前述平台3之上方被搬入搬出。
此外,於前述圖案載體10上載置有圖案板11(11A),於該圖案載體10設有包圍該圖案板11(11A)之外周上下動之框狀架12。此外,於前述圖案載體10之兩端上固定有進行與後述之鑄框搬入搬出機構中之架部19a之定位之複數(在本實施形態係4個)定位構件13。此外,於前述圖案載體10之兩端下位部形成有後述之楔21b被打入之複數(在本實施形態係4個)楔用槽部14,於該楔用槽部14之天花板部分固定有與前述楔21b接觸之襯墊15(參照圖23)。
此外,於前述平台3裝設有複數(在本實施形態係4個)框狀架升降汽缸16(在本實施形態係油壓缸),於該框狀架升降汽缸16之前端連結有桿頭17。此外,於前述框狀架12之下面吊設有複數(在本實施形態係4個)吊設桿18。另外,前述框狀架12係藉由前述框狀架升降汽缸16之伸縮作動透過前述吊設桿18上下動。此外,於前述平台3裝設有夾持前述圖案載體10之未圖示之夾持裝置。藉此,若在前述平台3之下降端夾持被解除,前述平台3上升則前述圖案載體10被夾持於該平台3。
此外,於前述基台1之上方配設有做為於前述圖案載體10之上方使鑄框W搬入搬出之做為鑄框搬入搬出機構之搬入搬出輸送機19。該搬入搬出輸送機19係於架部19a裝設滾輪19b之構成。此外,於前述架部19a裝設有固定於前述圖案載體10之前述定位構件13被插入之複數(在本實施形態係4個)襯套20,若前述圖案載體10上升而前述定位構件13被插入該襯套20則前述圖案載體10與前述架部19a之定位被完成。
此外,於前述架部19a之下部配設有複數(在本實施形態係4個)楔打入手段21。該楔打入手段21係以橫行汽缸21a、連結於該橫行汽缸21a之前端之楔21b、導引該楔21b之移動之導引構件21c構成。另外,若在完成前述圖案載體10與前述架部19a之定位後之狀態下使前述橫行汽缸21a伸長作動則前述楔21b會被打入前述楔用槽部14。
此外,於前述架部19a之上部固定有複數(在本實施形態係4個)定位銷22。此外,於前述鑄框W之上方配設有可升降之頂框23,該頂框23係載置於前述架部19a上。前述架部19a與該頂框23係被該定位銷22定位。此外,前述頂框23之兩端上方配設有複數(在本實施形態係4個)向下汽缸24(在本實施形態係油壓缸),該向下汽缸24係裝設於前述上部架7。此外,於圖12之左側之該向下汽缸24及圖12之右側之該向下汽缸24之前端分別連結有頭構件25。
此外,於前述搬入搬出輸送機19之上方配設有於前述鑄框W及頂框23之上方被搬入搬出之砂漏斗26,於該砂漏斗26之上端設有被滑動門27開閉之砂投入口28。此外,於砂漏斗26之下端設有砂填充用噴嘴29(圖14參照)。另外,於該砂漏斗26之兩側面裝設有滾輪30,該滾輪30係於固定於前述上部架7之軌道31上行進。
此外,於前述搬入搬出輸送機19之上方之前述砂漏斗26旁配設有擠壓手段32(參照圖13)。如圖13所示,該擠壓手段32係以多數汽缸(在本實施形態係油壓缸)32a、連結於該汽缸32a之前端之做為擠壓構件之擠壓腳32b、支持該汽缸32a之支持體32c構成。此外,於該支持體32c之兩側面裝設有滾輪33,該滾輪33係於固定於前述上部架7之軌道31上行進。
此外,如圖14所示,於前述擠壓手段32之上方配設有行進用汽缸34,該行進用汽缸34係安裝於前述上部架7(在圖14未圖示)。此外,於該行進用汽缸34之前端透過連結銷35連結有前述砂漏斗26及擠壓手段32,藉由該行進用汽缸34之伸縮作動,前述砂漏斗26及擠壓手段32於前述鑄框W及頂框23之上方交互被搬入搬出。
針對如上述被構成之鑄模造型裝置40之作動說明。首先,藉由旋轉平台8之旋轉,載置有圖案板11之圖案載體10被搬入平台3之上方,且藉由前述搬入搬出輸送機19,空鑄框W被搬入砂漏斗26及頂框23與該圖案載體10之間位置而成為圖12及圖14之狀態。
之後,藉由使框狀架升降汽缸16伸長作動,使前述框狀架12之上面為比前述圖案板11之分割面突出之狀態(在本實施形態係30mm)。且,藉由使升降汽缸2伸長作動,透過平台3使前述圖案載體10、頂框23、鑄框W上升而由前述砂漏斗26、頂框23、鑄框W、框狀架12、圖案板11形成造型空間。另外,於平台3固定有未圖示之編碼器,可以該編碼器使平台3在所望之上升位置停止。藉此,可調整前述造型空間之體積。此外,在形成前述造型空間之狀態下,向下汽缸24之頭構件25下面與頂框23上面接觸。
其次,透過砂填充用噴嘴29將鑄砂S填充於前述造型空間。另外,於砂漏斗26之周側26a及下位內部26b設有未圖示之空氣噴出室,該空氣噴出室係連通於未圖示之切換閥。若開啟該切換閥,空氣被從該空氣噴出室往砂漏斗26內噴出,鑄砂S被浮游流動化,透過砂填充用噴嘴29填充於前述造型空間(參照圖15)。另外,做為在此被使用之鑄砂S,可舉出例如濕砂、陶瓷製之人工砂等。
其次,藉由使升降汽缸2收縮動作,透過平台3使前述圖案載體10、頂框23、鑄框W下降至於前述砂漏斗26與頂框23之間確保間隙之位置,成為圖16之狀態。
其次,藉由使行進用汽缸34伸長動作,從前述頂框23之上方搬出前述砂漏斗26且將擠壓手段32搬入前述頂框23之上方,成為圖17之狀態。另外,於搬出前述砂漏斗26之際係一起使滑動門27正作動以開啟砂投入口28。於是,該砂漏斗26移動至搬出端後,以未圖示之鑄砂供給手段(例如,皮帶進給器)透過砂投入口28往砂漏斗26內供給鑄砂S。
其次,藉由使升降汽缸2伸長動作,透過平台3使前述圖案載體10、頂框23、鑄框W上升。如此操作後,定位構件13被插入襯套20,圖案載體10與架部19a之定位被完成。其後,若在已進行前述圖案載體10與前述架部19a之定位後之狀態下使橫行汽缸21a伸長作動,楔21b被打入前述圖案載體10之楔用槽部14(參照圖18及圖22)。此時,楔21b係抵接於襯墊15。
其次,藉由使多數汽缸32a伸長作動,使前述擠壓腳32b下降以一次擠壓前述鑄砂S。之後,藉由使框狀架升降汽缸16收縮作動使前述框狀架下降同時使前述擠壓腳32b更加下降以二次擠壓前述鑄砂S(參照圖19)。
其次,藉由使多數汽缸32a收縮作動,使前述擠壓腳32b上升。之後,藉由使框狀架升降汽缸16伸長作動使前述框狀架12上升,進行脫模(參照圖20)。另外,於進行該脫模之際,以向下汽缸24之頭構件25按壓頂框23上面。但由於向下汽缸24之作動壓力比框狀架升降汽缸16之作動壓力小,故伴隨框狀架12之上升,向下汽缸24會以頭構件25按壓頂框23上面同時收縮。
其次,使橫行汽缸21a收縮作動,從前述圖案載體10之楔用槽部14拔出前述楔21b。
其次,藉由使升降汽缸2收縮動作,透過平台3使前述圖案載體10、頂框23、鑄框W下降。此時,伴隨頂框23之下降,向下汽缸24之頭構件25下面與頂框23上面往相反方向分離。
其次,藉由以平台3之下降端使框狀架升降汽缸16收縮作動,使前述框狀架12下降。其後,藉由使行進用汽缸34收縮動作,從前述頂框23之上方搬出前述擠壓手段32且將砂漏斗26搬入前述頂框23之上方,成為圖21之狀態。另外,於搬入前述砂漏斗26之際係一起使滑動門27逆作動以關閉砂投入口28。
其後,藉由前述搬入搬出輸送機19,被造型後之鑄框W被搬出,且空鑄框W被搬入砂漏斗26及頂框23與該圖案載體10之間位置。之後,藉由旋轉平台8之旋轉,載置有圖案板11A之圖案載體10被搬入平台3之上方,重複上述之動作。
另外,在此鑄模造型裝置40係如上述,定位構件13被插入襯套20,圖案載體10與架部19a之定位被完成。前述圖案載體10與前述架部19a之定位被完成後,圖案載體10強制地成為水平。在此狀態下楔21b被打入前述圖案載體10之楔用槽部14。因此,圖案載體10係被以架部19a與楔21b夾持固定。此外,在此鑄模造型裝置40係在此狀態下進行使用前述擠壓腳32b之擠壓,故該擠壓腳32b之擠壓力係以楔21b承受。如此一來,升降汽缸2不必承受該擠壓腳32b之擠壓力。藉此,可圖升降汽缸2之小型化且該升降汽缸2之作動所需之必要零件等亦可小型化。
此外,通常若在升降汽缸2伸長之狀態下脫模,會有圖案載體10之搖動等而脫模精度容易變差。但在此鑄模造型裝置40,即使係升降汽缸2伸長之狀態,亦係在以架部19a與楔21b夾持固定圖案載體10之狀態下脫模。因此,可防止該脫模時之圖案載體10之搖動等,藉此可進行精度良好之脫模。
另外,在此說明之第2實施形態雖使用多數擠壓腳32b做為擠壓構件,但並不限於此,亦可使用例如平板狀1片之擠壓板做為擠壓構件。另外,在此場合,使該擠壓板升降之汽缸為1根或複數根皆可。此外,於第2實施形態之鑄模造型裝置40中,適用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之鑄模造型裝置200具有之構成或變形例亦可。
如上述,適用本發明之鑄模造型裝置40亦有特徵在於具備:裝設於基台之升降汽缸、連接於該升降汽缸之平台、載置圖案板且設包圍該圖案板之外周上下動之框狀架並於前述平台之上方被搬入搬出之圖案載體、配設於前述基台之上方且於前述圖案載體之上方使鑄框搬入搬出之鑄框搬入搬出機構、配設於前述鑄框搬入搬出機構之上方且於前述鑄框之上方被搬入搬出之砂漏斗、配設於前述鑄框搬入搬出機構之上方且於前述鑄框之上方與前述砂漏斗交互被搬入搬出之擠壓手段、於前述鑄框之上方配設為可升降之頂框、固定於前述圖案載體且進行與前述鑄框搬入搬出機構之架部之定位之定位構件、裝設於前述架部且在以前述定位構件進行前述圖案載體與前述架部之定位後之狀態下將楔打入前述圖案載體之楔打入手段,因具備此等,故有可圖使平台及圖案板升降之例如升降汽缸等升降手段之小型化且使該升降手段之作動所需之必要零件等亦小型化等各種效果。
此外,使用鑄模造型裝置40之適用本發明之鑄模造型方法亦有特徵在於具有將載置圖案板且設有包圍該圖案板之外周上下動之框狀架之圖案載體搬入平台上方且將鑄框搬入砂漏斗及頂框與該圖案載體之間位置之步驟、使前述框狀架之上面為比前述圖案板之分割面突出之狀態之步驟、使前述圖案載體上升而由前述砂漏斗、頂框、鑄框、框狀架、圖案板形成造型空間之步驟、透過砂填充用噴嘴將鑄砂填充於該造型空間之步驟、使前述圖案載體下降至於前述砂漏斗與頂框之間確保間隙之位置之步驟、從前述頂框之上方搬出前述砂漏斗且將擠壓手段搬入前述頂框之上方之步驟、使前述圖案載體上升並以固定於前述圖案載體之定位構件進行前述圖案載體與鑄框搬入搬出機構之架部之定位之步驟、在已進行前述圖案載體與前述架部之定位後之狀態下將楔打入前述圖案載體之步驟、使前述擠壓手段中之擠壓構件下降以一次擠壓前述鑄砂之步驟、使前述框狀架下降同時使前述擠壓構件下降以二次擠壓前述鑄砂之步驟、使前述擠壓構件上升之步驟、使前述框狀架上升以脫模之步驟、從前述圖案載體拔出前述楔之步驟、使前述圖案載體下降之步驟、從前述頂框之上方搬出前述擠壓手段且將前述砂漏斗搬入前述頂框之上方之步驟,因具備此等步驟,故有可圖使平台及圖案板升降之例如升降汽缸等升降手段之小型化且使該升降手段之作動所需之必要零件等亦小型化等各種效果。
其次針對第3實施形態說明。於於圖24顯示之鑄模造型裝置100中,於基台101之上部中央裝設有升降汽缸102(在本實施形態為油壓缸),於該升降汽缸102之前端連接有平台103。此外,於前述升降汽缸102之兩外側配設有導引桿104,該導引桿104係在裝設於前述基台101上之保持具105內貫通為可上下滑動。另外,該導引桿104之前端係連結於前述平台103。
此外,於前述基台101上之左右兩側(參照圖24)立設有支柱106,於該支柱106之上端間架設有上部架107。此外,於前述支柱106之中之一方(在圖24左側)下位支持有旋轉平台108之中心部並使可在水平平面內旋轉,該旋轉平台108之主軸係由在前述圖24左側之支柱106兼用。此外,於該旋轉平台108附屬有支持構件109(參照圖25),於該旋轉平台108之兩端部透過該支持構件109載置有圖案載體110、110A。另外,該旋轉平台108係藉由未圖示之致動器旋轉,做為致動器,可舉出例如油壓缸等。此外,前述圖案載體110、110A係在前述平台103在下降端之狀態下藉由前述旋轉平台108旋轉而於前述平台103之上方被搬入搬出。
此外,於前述圖案載體110、110A上載置有圖案板111、111A,於該圖案載體110、110A設有包圍該圖案板111、111A之外周上下動之框狀架112。此外,於前述圖案載體110、110A之兩端上固定有進行與後述之架部119之定位之複數(在本實施形態係4個)定位構件113。此外,於前述圖案載體110、110A之兩端下位部形成有後述之楔121b被打入之複數(在本實施形態係4個)楔用槽部114,於該楔用槽部114之天花板部分固定有與前述楔121b接觸之襯墊115(參照圖23)。
此外,於前述平台103裝設有複數(在本實施形態係4個)框狀架升降汽缸116(在本實施形態係油壓缸),於該框狀架升降汽缸116之前端連結有桿頭117。此外,於前述框狀架112之下面吊設有複數(在本實施形態係4個)吊設桿118。另外,前述框狀架112係藉由前述框狀架升降汽缸116之伸縮作動透過前述吊設桿118上下動。此外,於前述平台103裝設有夾持前述圖案載體110、110A之未圖示之夾持裝置。藉此,若在前述平台103之下降端夾持被解除,前述平台103上升則前述圖案載體110、110A被夾持於該平台103。
此外,於前述基台101之上方配設有架部119。此外,於前述架部119裝設有固定於前述圖案載體110、110A之前述定位構件113被插入之複數(在本實施形態係4個)襯套120,若前述圖案載體110、110A上升而前述定位構件113被插入該襯套120則前述圖案載體110、110A與前述架部119之定位被完成。
此外,於前述架部119之下部裝設有複數(在本實施形態係4個)楔打入手段121。該楔打入手段121係以橫行汽缸121a、連結於該橫行汽缸121a之前端之楔121b、導引該楔121b之移動之導引構件121c構成。另外,若在完成前述圖案載體110、110A與前述架部119之定位後之狀態下使前述橫行汽缸121a伸長作動則前述楔121b會被打入前述楔用槽部114。
此外,於前述架部119之內側配設有做為於前述圖案載體110、110A之上方使鑄框搬入搬出之鑄框搬入搬出機構之可開閉之鑄框搬入搬出輸送機122。該鑄框搬入搬出輸送機122係以上端可旋動地連結於前述上部架107之下端之臂122a、裝設於該臂122a之前端(下端)之滾輪122b,固定於前述臂122a之垂直方向之途中位置之頂框載置構件122c構成。
此外,於該頂框載置構件122c之上部固定有複數(在本實施形態係4個)定位銷123。此外,於前述鑄框W之上方配設有可升降之頂框124,該頂框124係載置於前述頂框載置構件122c上。前述頂框載置構件122c與該頂框124係被該定位銷123定位。
此外,前述頂框124之兩端上方配設有複數(在本實施形態係4個)不圖示之向下汽缸(在本實施形態係油壓缸),該向下汽缸係裝設於前述上部架107。此外,於該向下汽缸之前端分別連結有未圖示之頭構件。
此外,於前述架部119之上方配設有擠壓手段125。該擠壓手段125係以多數汽缸(在本實施形態係油壓缸)125a、連結於該汽缸125a之前端之做為擠壓構件之擠壓腳125b、支持該汽缸125a之支持體125c構成。另外,該擠壓手段125係固定於前述上部架107之中央下部。
此外,於圖24中,於被往前述基台101之外側搬出之前述圖案載體110A上載置有鑄框W及頂框124。此外,於前述基台101之外側之該頂框124之上方配設有將對該圖案載體110A上之鑄框W及頂框124填充之鑄砂S貯藏於內部之砂漏斗126。此外,於該砂漏斗126之上端設有被滑動門127開閉之砂投入口128,於該砂漏斗126之下端設有砂填充用噴嘴129。
此外,前述砂漏斗126係貫通為可在行進台車130之中空部升降。此外,於前述砂漏斗126之兩外側之該行進台車130之上部裝設有複數(在本實施形態係4個)砂漏斗升降汽缸131。此外,該砂漏斗升降汽缸131之前端係連結於前述砂漏斗126,該砂漏斗升降汽缸131之伸縮動作使砂漏斗126被升降。
此外,於前述行進台車130附屬有滾輪130a。此外,該滾輪130a係於沿鑄框之進行方向之軌道132上行進,該軌道132係受未圖示之支柱支持。另外,前述行進台車130係以未圖示之驅動手段(例如馬達)自走。此外,前述行進台車130係在載置於被往基台101之外側搬出之前述圖案載體110A上之鑄框W及頂框124之正上方之搬入位置Z1與前述砂漏斗126之退避位置之搬出位置Z2之間自走(參照圖25)。
針對如上述被構成者之作動說明。首先,兩個圖案載體110、110A之中,一方之圖案載體110(以下稱為下鑄框用圖案載體)配置於平台103上方且另一方之圖案載體110A(以下稱為上鑄框用圖案載體)配置於基台101之外側,進而在於前述上鑄框用圖案載體110A上載置有鑄框W及頂框124之狀態下,空鑄框W被搬入配置於前述下鑄框用圖案載體110之上方之頂框124與前述下鑄框用圖案載體110之間位置而成為圖24之狀態。另外,在圖24之狀態係砂漏斗126配置於前述搬入位置Z1。
其後,藉由使升降汽缸102伸長動作,透過平台103使前述下鑄框用圖案載體110、頂框23、鑄框W上升,將頂框23、鑄框W載置於下鑄框用圖案載體110。此時,定位銷123從頂框124被拔出,鑄框搬入搬出輸送機122成為可開啟之狀態。
此外,在基台101之外側係藉由使砂漏斗升降汽缸131收縮作動,使砂漏斗126下降,藉此使砂填充用噴嘴129進入頂框124內,以載置於前述上鑄框用圖案載體110A之圖案板111A、鑄框W、頂框124、前述砂漏斗126形成造型空間,成為圖26之狀態。另外,於砂漏斗126固定有未圖示之編碼器,可以該編碼器使砂漏斗126在所望之下降位置停止。藉此,可調整前述造型空間之體積。
其次,以未圖示之開閉手段(例如汽缸)開啟鑄框搬入搬出輸送機122。此外,在基台101之外側係於使滑動門127逆作動而關閉砂投入口128後,透過砂填充用噴嘴129將鑄砂S填充於前述造型空間。另外,於砂漏斗126之周側126a及下位內部126b設有未圖示之空氣噴出室,該空氣噴出室係連通於未圖示之切換閥。若開啟該切換閥,空氣被從該空氣噴出室往砂漏斗126內噴出,鑄砂S被浮游流動化,透過砂填充用噴嘴129填充於前述造型空間(參照圖27)。另外,做為在此被使用之鑄砂S,可舉出例如濕砂、陶瓷製之人工砂等。
其次,藉由使升降汽缸102收縮動作,透過平台103使載置於前述下鑄框用圖案載體110上之頂框124、鑄框W與該下鑄框用圖案載體110一起下降。此外,在基台101之外側係藉由使砂漏斗升降汽缸131伸長作動使砂漏斗126上升,藉此使前述砂漏斗126從頂框124遠離至於前述砂漏斗126與頂框124之間確保間隙之位置。之後,使滑動門127正作動而開啟砂投入口128,成為圖28之狀態。
其次,藉由旋轉平台108之旋轉,將載置於下鑄框用圖案載體110上之空鑄框W及頂框124與該下鑄框用圖案載體110一起往前述基台101之外側搬出且將載置於前述上鑄框用圖案載體110A上之已填充鑄砂S之鑄框W及頂框124與該上鑄框用圖案載體110A一起往前述平台103上方搬入。此外,在基台101之外側係藉由未圖示之鑄砂供給手段(例如,皮帶進給器)透過砂投入口128往砂漏斗126內供給鑄砂S。
其次,藉由使升降汽缸102伸長動作,透過平台103使前述上鑄框用圖案載體110A、頂框124、鑄框W上升。如此操作後,定位構件113被插入襯套120,上鑄框用圖案載體110A與架部119之定位被完成。其後,若在已進行前述上鑄框用圖案載體110A與前述架部119之定位後之狀態下使橫行汽缸121a伸長作動,楔121b被打入前述上鑄框用圖案載體110A之楔用槽部114。此時,楔121b係抵接於襯墊115。其後,藉由使框狀架升降汽缸116伸長作動,使前述上鑄框用圖案載體110A之框狀架112之上面為比前述圖案板111A之分割面突出之狀態(在本實施形態係30mm),成為圖30之狀態。在此狀態下,前述未圖示之向下汽缸之頭構件下面與頂框124上面接觸。
其次,藉由使多數汽缸125a伸長作動,使前述擠壓腳125b下降以一次擠壓前述鑄砂S。之後,藉由使框狀架升降汽缸116收縮作動使前述框狀架112下降同時使前述擠壓腳125b更加下降以二次擠壓前述鑄砂S(參照圖31)。
其次,藉由使多數汽缸125a收縮作動,使前述擠壓腳125b上升。之後,藉由使框狀架升降汽缸116伸長作動使前述框狀架112上升,進行脫模。另外,於進行該脫模之際,以前述未圖示之向下汽缸之頭構件按壓頂框124上面。但由於向下汽缸之作動壓力比框狀架升降汽缸116之作動壓力小,故伴隨框狀架112之上升,向下汽缸會以頭構件按壓頂框124上面同時收縮。其次,以前述未圖示之開閉手段關閉鑄框搬入搬出輸送機122(參照圖32)。
其後,使橫行汽缸121a收縮作動,從前述上鑄框用圖案載體110A之楔用槽部114拔出前述楔121b。其次,藉由使升降汽缸102收縮動作,透過平台103使前述上鑄框用圖案載體110A、頂框124、鑄框W下降。如此一來,鑄框W載置於滾輪122b上,頂框124載置於頂框載置構件122c上,被定位銷123定位。此時,伴隨頂框124之下降,前述未圖示之向下汽缸之頭構件下面與頂框124上面往相反方向分離。
其次,藉由以平台103之下降端使框狀架升降汽缸116收縮作動,使前述框狀架112下降,成為圖33之狀態。其後,藉由前述鑄框搬入搬出輸送機122,被造型後之鑄框W被搬出,且空鑄框W被搬入頂框124與該上鑄框用圖案載體110A之間位置,重複上述之動作。
另外,在鑄模造型裝置100係如上述,定位構件113被插入襯套120,圖案載體110、110A與架部119之定位被完成。前述圖案載體110、110A與前述架部119之定位被完成後,圖案載體110、110A強制地成為水平。之後,在此狀態下楔121b被打入前述圖案載體110、110A之楔用槽部114。因此,圖案載體110、110A係被以架部119與楔121b夾持固定。此外,在鑄模造型裝置40係在此狀態下進行使用前述擠壓腳125b之擠壓,故該擠壓腳125b之擠壓力係以楔121b承受。如此一來,升降汽缸102不必承受該擠壓腳125b之擠壓力。藉此,可圖升降汽缸102之小型化且升降汽缸102之作動所需之必要零件等亦可小型化。
此外,通常若在升降汽缸102伸長之狀態下脫模,會有圖案載體110、110A之搖動等而脫模精度容易變差。但在此鑄模造型裝置100,即使係升降汽缸102伸長之狀態,亦係在以架部119與楔121b夾持固定圖案載體110、110A之狀態下脫模。因此,可防止該脫模時之圖案載體110、110A之搖動等,藉此可進行精度良好之脫模。
另外,在此說明之第3實施形態雖於對前述造型空間填充鑄砂S前並未進行表面砂添加或冷卻金屬設置等作業,但並不限於此,亦可於對前述造型空間填充鑄砂S前進行表面砂添加或冷卻金屬設置等作業。在此場合,如上述,以未圖示之鑄砂供給手段透過砂投入口128往砂漏斗126內供給鑄砂S後,以未圖示之驅動手段使行進台車130自走至搬出位置Z2,使該砂漏斗126退避。其後,於載置於已被搬出至基台101外側之圖案載體(在圖30係110)上之圖案板(在圖30係111)以手動作業或機械裝置設置冷卻金屬。此外,於該圖案載體上之鑄框W內以手動作業或機械裝置放入表面砂。其後,在開始為了使砂填充用噴嘴129進入頂框124內之砂漏斗126之下降之前以未圖示之驅動手段使行進台車130自走至搬入位置Z1,於載置於已被搬出至基台101外側之該圖案載體上之鑄框W及頂框124之正上配置砂漏斗126。
此外,在此第3實施形態雖係於基台101之外側以砂漏斗升降汽缸131使砂漏斗126升降,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不使該砂漏斗126升降而改使已被搬出至基台101外側之圖案載體(在圖26係110A)、鑄框W、頂框124升降。在此場合,藉由使已被搬出至基台101外側之圖案載體(在圖26係110A)、鑄框W、頂框124上升,使砂填充用噴嘴129進入頂框124內,形成前述造型空間。另外,欲使已被搬出至基台101外側之圖案載體(在圖26係110A)、鑄框W、頂框124升降,只要於該圖案載體之下方(正下)設升降機即可。
另外,在上述之第3實施形態雖使用多數擠壓腳125b做為擠壓構件,但並不限於此,亦可使用例如平板狀1片之擠壓板做為擠壓構件。另外,在此場合,使該擠壓板升降之汽缸為1根或複數根皆可。此外,於第3實施形態之鑄模造型裝置100中,適用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之鑄模造型裝置200具有之構成或變形例亦可。
如上述,適用本發明之鑄模造型裝置100亦有特徵在於具備:裝設於基台之升降汽缸、連接於該升降汽缸之平台、載置圖案板且設包圍該圖案板之外周上下動之框狀架並於前述平台之上方被搬入搬出之圖案載體、配設於前述基台之上方之架部、配設於該架部之內側且於前述圖案載體之上方使鑄框搬入搬出之鑄框搬入搬出機構、配設於前述架部之上方之擠壓手段、於前述鑄框之上方配設為可升降之頂框、固定於前述圖案載體且進行與前述架部之定位之定位構件、裝設於前述架部且在以前述定位構件進行前述圖案載體與前述架部之定位後之狀態下將楔打入前述圖案載體之楔打入手段、配設於前述基台之外側且於內部貯藏填充於從前述平台之上方往前述基台之外側被搬出之前述圖案載體上之前述鑄框及頂框之鑄砂之砂漏斗,因具備此等,故有可圖使平台及圖案板升降之例如升降汽缸等升降手段之小型化且使該升降手段之作動所需之必要零件等亦小型化等各種效果。
此外,使用鑄模造型裝置100之適用本發明之鑄模造型方法亦有特徵在於具有將載置圖案板且設有包圍該圖案板之外周上下動之框狀架之兩個圖案載體之中一方之圖案載體配置於平台上方且另一方之圖案載體配置於基台之外側並進一步在於該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上載置有鑄框及頂框之狀態下將鑄框搬入配置於前述一方之圖案載體之上方之頂框與前述一方之圖案載體之間位置之步驟、使前述一方之圖案載體上升將鑄框集成框載置於該一方之圖案載體上之步驟、使設於砂漏斗之砂填充用噴嘴進入頂框內並以載置於前述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之圖案板、鑄框、頂框、前述砂漏斗形成造型空間之步驟、打開鑄框搬入搬出機構之步驟、透過前述砂填充用噴嘴將鑄砂填充於前述造型空間之步驟、使載置於前述一方之圖案載體上之鑄框及頂框與該一方之圖案載體一起下降之步驟、使前述砂漏斗從頂框遠離至於前述砂漏斗與頂框之間確保間隙之位置之步驟、將載置於前述一方之圖案載體上之鑄框及頂框與該一方之圖案載體一起往前述基台之外側搬出且將載置於前述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上之鑄框及頂框與該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一起往前述平台上方搬入之步驟、使前述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上升並以固定於該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之定位構件進行該另一方之圖案載體與前述架部之定位之步驟、在已進行前述另一方之圖案載體與前述架部之定位後之狀態下將楔打入該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之步驟、使前述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之框狀架之上面為比圖案板之分割面突出之狀態之步驟、使擠壓手段中之擠壓構件下降以一次擠壓前述鑄砂之步驟、使前述框狀架下降同時使前述擠壓構件下降以二次擠壓前述鑄砂之步驟、使前述擠壓構件上升之步驟、使前述框狀架上升以脫模之步驟、關閉前述鑄框搬入搬出機構之步驟、從前述另一方之圖案載體拔出前述楔之步驟、使前述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下降之步驟,因具備此等步驟,故有可圖使平台及圖案板升降之例如升降汽缸等升降手段之小型化且使該升降手段之作動所需之必要零件等亦小型化等各種效果。
1...基台
2...升降汽缸
3...平台
10...圖案載體
11、11A...圖案板
12...框狀架
13...定位構件
19...鑄框搬入搬出機構
19a...架部
21...楔打入手段
21b...楔
23...頂框
26...砂漏斗
29...砂填充用噴嘴
32...擠壓手段
32b...擠壓腳
40...鑄模造型裝置
100...鑄模造型裝置
101...基台
102...升降汽缸
103...平台
110、110A...圖案載體
111、111A...圖案板
112...框狀架
113...定位構件
119...架部
121...楔打入手段
121b...楔
122...鑄框搬入搬出機構
124...頂框
125...擠壓手段
125b...擠壓構件
126...砂漏斗
129...砂填充用噴嘴
200...鑄模造型裝置
202...升降手段
203...平台
207...上部架
210...圖案載體
219...中繼架
221...固定開放手段
224...頂框
225...擠壓手段
S...鑄砂
W...鑄框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圖,係顯示鑄模造型機之要部之概略圖,(A)係顯示鑄框位於頂框之下方側圖案載體之上方側之狀態且固定開放手段為開放狀態時之剖面圖,(B)係被投入由頂框、鑄框、圖案載體形成之空間內之鑄砂受擠壓手段擠壓之狀態且固定開放手段為固定狀態時之剖面圖。
圖2係第1實施形態之圖,係構成鑄模造型機之固定開放手段為開放狀態時之圖,(A)係要部剖面圖,(B)係顯示於(A)顯示之C1-C1剖面之要部剖面圖。
圖3係第1實施形態之圖,係構成鑄模造型機之固定開放手段為固定狀態時之圖,(A)係要部剖面圖,(B)係顯示於(A)顯示之C2-C2剖面之要部剖面圖。
圖4係第1實施形態之圖,係說明構成鑄模造型機之上部架、中繼架、支柱之關係之圖,(A)係顯示於(B)顯示之C3-C3剖面之剖面圖,(B)係對應於圖1(A)之剖面圖,(C)係於(B)顯示之從C4-C4方向之側面圖。
圖5係第1實施形態之圖,係說明構成鑄模造型機之上部架、中繼架、支柱之關係之圖,係顯示於圖4(A)顯示之C5-C5剖面之剖面圖。
圖6係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之圖,係追加支柱之例之對應於圖5之剖面圖。
圖7係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之圖,係顯示固定開放手段固定平台而在平台部分受擠壓力之例之對應於圖1(B)之剖面圖。
圖8係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之圖,係顯示具有藉由使水平旋轉而將卡合之楔打入之固定開放手段之例之圖。(A)係要部剖面圖,(B)係於(A)顯示之C6-C6剖面圖,(C)係於(A)顯示之C7-C7剖面圖,(D)係對應於(C)之開放狀態之剖面圖。
圖9係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之圖,係顯示具有使卡合之板構件水平旋轉之固定開放手段之例之圖。(A)係要部剖面圖,(B)係於(A)顯示之C8-C8剖面圖,(C)係於(A)顯示之C9-C9剖面圖,(D)係對應於(C)之開放狀態之剖面圖。
圖10係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之圖,係顯示具有使卡合之板構件在垂直面內旋轉之固定開放手段之例之要部剖面圖,(A)係開放狀態之圖,(B)係固定狀態之圖。
圖11係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之圖,係將圖10之例更加變形之例之要部剖面圖,(A)係開放狀態之圖,(B)係固定狀態之圖。
圖12係第2實施形態之圖,係圖14之右側面剖面圖,係顯示將砂漏斗搬入頂框之上方之狀態之圖。
圖13係第2實施形態之圖,係圖14之右側面剖面圖,係顯示將擠壓手段搬入頂框之上方之狀態之圖。
圖14係第2實施形態之圖,係顯示空鑄框被搬入砂漏斗及頂框及圖案載體之間之位置之狀態之局部省略正面剖面圖。
圖15係第2實施形態之圖,係顯示於造型空間填充有鑄砂之狀態之局部省略正面剖面圖。
圖16係第2實施形態之圖,係顯示使圖案載體、鑄框、頂框下降至於砂漏斗與頂框之間確保間隙之位置之狀態之局部省略正面剖面圖。
圖17係第2實施形態之圖,係顯示將擠壓手段搬入頂框之上方之狀態之局部省略正面剖面圖。
圖18係第2實施形態之圖,係顯示於圖案載體之楔用槽部打入有楔之狀態之局部省略正面剖面圖。
圖19係第2實施形態之圖,係顯示將鑄砂一次、二次擠壓後之狀態之局部省略正面剖面圖。
圖20係第2實施形態之圖,係顯示脫模後之狀態之局部省略正面剖面圖。
圖21係第2實施形態之圖,係顯示將擠壓手段搬入頂框之上方之狀態之局部省略正面剖面圖。
圖22係第2實施形態之圖,係圖18之右側面剖面圖,係顯示於圖案載體之楔用槽部打入有楔之狀態之圖。
圖23係第2實施形態之圖,係圖13之A-A視圖(局部省略)。
圖24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側面剖面圖,係顯示空鑄框被搬入平台上方之圖案載體與頂框之間之位置之狀態之圖。
圖25係第3實施形態之圖,係顯示圖24之A-A視圖(鑄框搬入搬出輸送機及頂框等,局部省略)。(但係顯示砂漏斗往搬出位置退避之狀態)
圖26係第3實施形態之圖,係顯示於平台側將鑄框、頂框載置於圖案載體上,於基台之外側形成造型空間之狀態之側面剖面圖。
圖27係第3實施形態之圖,係顯示於平台側打開鑄框搬入搬出輸送機,於基台之外側將鑄砂填充於造型空間之狀態之側面剖面圖。
圖28係第3實施形態之圖,係顯示於平台側使鑄框、頂框與圖案載體一起下降,使砂漏斗從頂框遠離至於基台之外側於砂漏斗與頂框之間確保間隙之位置之狀態之側面剖面圖。
圖29係第3實施形態之圖,係顯示旋轉旋轉平台,於基台之外側將鑄砂供給至砂漏斗內之狀態之側面剖面圖。
圖30係第3實施形態之圖,係顯示於平台側使圖案載體、鑄框、頂框上升,將楔打入圖案載體之楔用槽部,進而使框狀架之上面比圖案板之分割面突出之狀態之側面剖面圖。
圖31係第3實施形態之圖,係顯示於平台側將鑄砂一次、二次擠壓後之狀態之側面剖面圖。
圖32係第3實施形態之圖,係顯示於平台側使擠壓腳上升後,脫模,再關閉鑄框搬入搬出輸送機後之狀態之側面剖面圖。
圖33係第3實施形態之圖,係顯示於平台側從圖案載體之楔用槽部拔出楔,使圖案載體、鑄框、頂框下降,再使框狀架下降後之狀態之側面剖面圖。
200...鑄模造型裝置
201...基台
202...升降手段
203...平台
204...導引桿
206a...支柱
206b...支柱
207...上部架
208...旋轉平台
210...圖案載體
211...圖案板
212...框狀架
213...定位構件
214...凹部
215...襯墊
216...框狀架升降汽缸
217...桿頭
218...吊設桿
219...中繼架
220...襯套
221...固定開放手段
221a...汽缸
221b...楔
221c...導引構件
222...鑄框搬入搬出輸送機
224...頂框
225...擠壓手段
225a...汽缸
225b...擠壓腳
225c...基端部
W...鑄框

Claims (22)

  1. 一種鑄模造型裝置,具備:將位於鑄框之下方側之圖案載體透過平台升降動作之升降手段;將鑄砂投入由載置於前述圖案載體上之圖案板與前述鑄框形成之空間之砂投入手段;從上方擠壓投入前述空間之鑄砂之擠壓手段;以及將因該擠壓手段而承受擠壓力之部分即前述圖案載體或前述平台固定或開放之固定開放手段;前述固定開放手段係設於接合於支柱之中繼架,在比前述升降手段上方之位置,藉由將前述承受擠壓力之部分相對於前述固定開放手段固定而使前述承受擠壓力之部分成為透過前述中繼架對前述擠壓手段之基端部固定之狀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鑄模造型裝置,其中,前述固定開放手段係藉由使卡合部突出並卡合於前述圖案載體,使前述圖案載體成固定狀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鑄模造型裝置,其中,前述固定開放手段係藉由使卡合部突出並卡合於前述平台,使前述平台成固定狀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鑄模造型裝置,其中,前述擠壓手段係將前述基端部固定於設於3根支柱上端部之上部架;前述中繼架係由以接合於3根支柱之方式組裝為大致 矩形狀之架構件構成,藉由從該被組裝為矩形狀之架構件之四角近旁豎起之架構件接合於前述上部架。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鑄模造型裝置,其中,於前述圖案載體之上方具備使前述鑄框搬入搬出之鑄框搬入搬出機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鑄模造型裝置,其中,前述中繼架係前述鑄框搬入搬出機構之架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鑄模造型裝置,其中,前述固定開放手段係設置複數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鑄模造型裝置,其中,前述固定開放手段係使做為前述卡合部之楔於水平方向滑動並打入之楔打入手段。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鑄模造型裝置,其中,前述固定開放手段係以使做為前述卡合部之楔水平旋轉來打入之楔打入手段。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鑄模造型裝置,其中,前述固定開放手段係使做為前述卡合部之板構件於水平方向滑動並突出以使之卡合之手段。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鑄模造型裝置,其中,前述固定開放手段係使做為前述卡合部之板構件水平旋轉以使之卡合之手段。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鑄模造型裝置,其中,前述固定開放手段係使做為前述卡合部之板構件在垂直面內旋轉以使之卡合之手段。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鑄模造型裝置,其中,前述圖案載體具有確保水平之定位手段。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鑄模造型裝置,其中,在以前述定位手段進行前述圖案載體與前述中繼架之定位後之狀態下,使前述圖案載體之固定開放手段成固定狀態。
  15. 一種鑄模造型方法,具有:將鑄砂填充至由設於以升降手段透過平台升降動作之圖案載體之圖案板、與位於該圖案載體上方之鑄框形成之空間之步驟;以將因從上方擠壓該被填充之鑄砂之擠壓手段而承受擠壓力之部分即前述圖案載體或前述平台加以固定或開放且設於接合於支柱之中繼架之固定開放手段,在比前述升降手段上方之位置藉由將前述承受擠壓力之部分相對於前述固定開放手段固定而使前述承受擠壓力之部分成為透過前述中繼架對前述擠壓手段之基端部固定狀態之步驟;以前述擠壓手段擠壓前述鑄砂之步驟;以及將因前述固定開放手段而成為固定狀態之前述承受擠壓力之部分加以開放之步驟。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鑄模造型方法,其中,前述固定開放手段藉由使卡合部突出並卡合於前述圖案載體,使前述圖案載體成固定狀態。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鑄模造型方法,其中,前述固定開放手段藉由使卡合部突出並卡合於前述平台,使前述平台呈固定狀態。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或17項之鑄模造型方法,其中,前述擠壓手段係將前述基端部固定於設於3根支柱上端部之上部架;前述中繼架係由以接合於3根支柱之方式組裝為大致矩形之架構件構成,藉由從該組裝為矩形之架構件四角近旁豎起之架構件接合於前述上部架。
  19. 一種鑄模造型裝置,具備:裝設於基台之升降汽缸、連接於該升降汽缸之平台、載置圖案板且設有包圍該圖案板之外周上下動之框狀架並被搬入搬出於前述平台上方之圖案載體、配設於前述基台上方且將鑄框搬入搬出於前述圖案載體上方之鑄框搬入搬出機構、配設於前述鑄框搬入搬出機構上方且被搬入搬出於前述鑄框上方之砂漏斗、配設於前述鑄框搬入搬出機構之上方且與前述砂漏斗交互被搬入搬出於前述鑄框上方之擠壓手段、於前述鑄框之上方配設為可升降之頂框、固定於前述圖案載體且進行與前述鑄框搬入搬出機構之架部之定位之定位構件、以及裝設於前述架部且在以前述定位構件進行前述圖案載體與前述架部之定位後之狀態下將楔打入前述圖案載體之楔打入手段。
  20. 一種鑄模造型方法,具有:將載置圖案板且設有包圍該圖案板之外周上下動之框狀架之圖案載體搬入平台上方且將鑄框搬入砂漏斗及頂框與該圖案載體之間位置之步驟、使前述框狀架之上面為比前述圖案板之分割面突出之狀態之步驟、使前述圖案載體上升而由前述砂漏斗、頂框、鑄框、框狀架、圖案板形成造型空間之步驟、透過砂填充用噴嘴將鑄砂填充於該造型空間之步驟、使前述圖案載體下降至於前述砂漏斗與頂框之間確保間隙之位置之步驟、從前述頂框之上方搬出前述砂漏斗且將擠壓手段搬入前述頂框之上方之步驟、使前述圖案載體上升並以固定於前述圖案載體之定位構件進行前述圖案載體與鑄框搬入搬出機構之架部之定位之步驟、在已進行前述圖案載體與前述架部之定位後之狀態下將楔打入前述圖案載體之步驟、使前述擠壓手段中之擠壓構件下降以一次擠壓前述鑄砂之步驟、使前述框狀架下降同時使前述擠壓構件下降以二次擠壓前述鑄砂之步驟、使前述擠壓構件上升之步驟、使前述框狀架上升以脫模之步驟、從前述圖案載體拔出前述楔之步驟、使前述圖案載體下降之步驟、以及從前述頂框之上方搬出前述擠壓手段且將前述砂漏斗搬入前述頂框之上方之步驟。
  21. 一種鑄模造型裝置,具備:裝設於基台之升降汽缸、連接於該升降汽缸之平台、載置圖案板且設有包圍該圖案板之外周上下動之框狀架並被搬入搬出於前述平台上方之圖案載體、配設於前述基台上方之架部、配設於該架部內側且將鑄框搬入搬出於前述圖案載體上方之鑄框搬入搬出機構、配設於前述架部上方之擠壓手段、於前述鑄框上方配設為可升降之頂框、固定於前述圖案載體且進行與前述架部之定位之定位構件、裝設於前述架部且在以前述定位構件進行前述圖案載體與前述架部之定位後之狀態下將楔打入前述圖案載體之楔打入手段、以及配設於前述基台外側且於內部貯藏填充於從前述平台之上方往前述基台外側被搬出之前述圖案載體上之前述鑄框及頂框之鑄砂之砂漏斗。
  22. 一種鑄模造型方法,具有:將載置圖案板且設有包圍該圖案板之外周上下動之框狀架之兩個圖案載體中一方之圖案載體配置於平台上方、且將另一方之圖案載體配置於基台之外側並進一步在該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上載置有鑄框及頂框之狀態下將鑄框搬入配置於前述一方之圖案載體之上方之頂框與前述一方之圖案載體之間位置之步驟、使前述一方之圖案載體上升將鑄框集成框載置於該一方之圖案載體上之步驟、使設於砂漏斗之砂填充用噴嘴進入頂框內並以載置於前述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之圖案板、鑄框、頂框、前述砂漏斗形成造型空間之步驟、打開鑄框搬入搬出機構之步驟、透過前述砂填充用噴嘴將鑄砂填充於前述造型空間之步驟、使載置於前述一方之圖案載體上之鑄框及頂框與該一方之圖案載體一起下降之步驟、使前述砂漏斗從頂框遠離至於前述砂漏斗與頂框之間確保間隙之位置之步驟、將載置於前述一方之圖案載體上之鑄框及頂框與該一方之圖案載體一起往前述基台之外側搬出且將載置於前述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上之鑄框及頂框與該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一起往前述平台上方搬入之步驟、使前述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上升並以固定於該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之定位構件進行該另一方之圖案載體與前述架部之定位之步驟、在已進行前述另一方之圖案載體與前述架部之定位後之狀態下將楔打入該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之步驟、使前述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之框狀架之上面為比圖案板之分割面突出之狀態之步驟、使擠壓手段中之擠壓構件下降以一次擠壓前述鑄砂之步驟、使前述框狀架下降同時使前述擠壓構件下降以二次擠壓前述鑄砂之步驟、使前述擠壓構件上升之步驟、使前述框狀架上升以脫模之步驟、關閉前述鑄框搬入搬出機構之步驟、從前述另一方之圖案載體拔出前述楔之步驟、以及使前述另一方之圖案載體下降之步驟。
TW099112475A 2009-12-04 2010-04-21 Mold modeling device and mold modeling method TWI4826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75965 2009-12-04
JP2010038446 2010-02-24
JP2010074304 2010-03-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19769A TW201119769A (en) 2011-06-16
TWI482675B true TWI482675B (zh) 2015-05-01

Family

ID=44114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12475A TWI482675B (zh) 2009-12-04 2010-04-21 Mold modeling device and mold modeling method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508278B1 (zh)
JP (1) JP5071591B2 (zh)
CN (1) CN102639265B (zh)
TW (1) TWI482675B (zh)
WO (1) WO20110679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08091A (zh) * 2014-10-23 2015-01-28 科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造型机砂箱内壁的衬垫结构
CN104525875A (zh) * 2014-12-23 2015-04-22 河北欧耐机械模具有限公司 伺服控制高速多工位制芯机
JP6601509B2 (ja) * 2016-02-10 2019-11-06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鋳型造型機
CN105750510A (zh) * 2016-05-20 2016-07-13 许云东 一种用于制作湿型砂铸型的水平有箱造型机
CN106365643A (zh) * 2016-08-31 2017-02-01 都江堰瑞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产熔铸耐火材料过程中砂型造型的覆膜成型方法
CN107598100A (zh) * 2017-09-11 2018-01-19 芜湖市云峰铸造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汽车飞轮铸造工艺及其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30172A (en) * 1979-03-08 1980-10-28 Sintokogio Ltd. Molding apparatus with a compressed air squeeze plate
EP0443287B1 (en) * 1990-02-23 1995-03-22 Naniwa Products Co, Ltd A horizontally parted molding machine of stationary drag core box type
JPH09136141A (ja) * 1995-11-10 1997-05-27 Sintokogio Ltd 高さが異なる2種の鋳枠を用いる鋳型造型装置
CN1198371A (zh) * 1997-03-28 1998-11-11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预压型砂的方法与设备
CN1349441A (zh) * 2000-01-14 2002-05-15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造型方法和具有造型机的造型系统
TW555600B (en) * 2000-04-21 2003-10-01 Sintokogio Ltd Die molding machine and pattern carrier
JP2004237285A (ja) * 2002-12-10 2004-08-26 Metal Eng Kk 鋳型造型方法及びその装置並びに鋳枠係脱装置
WO2008149651A1 (ja) * 2007-06-01 2008-12-11 Sintokogio, Ltd. 鋳枠付き鋳型の造型設備および鋳枠付き鋳型の造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850913A (fr) * 1976-02-02 1977-05-16 Buhrer Erwin Machine a mouler permettant de fabriquer des demi-moules de fonderie dans des chassis de moulage
JPS59183950A (ja) * 1983-03-31 1984-10-19 Komatsu Ltd 鋳型造型法
JPH0667531B2 (ja) * 1988-06-27 1994-08-31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鋳型造型装置
JPH0667531A (ja) 1992-08-24 1994-03-1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ATE509715T1 (de) * 1999-11-04 2011-06-15 Sintokogio Ltd Form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für sandformen
JP3407879B2 (ja) * 2000-04-13 2003-05-19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鋳物砂の充填圧縮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4284637B2 (ja) * 2001-05-11 2009-06-24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砂鋳型の造型装置及び砂鋳型の造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30172A (en) * 1979-03-08 1980-10-28 Sintokogio Ltd. Molding apparatus with a compressed air squeeze plate
EP0443287B1 (en) * 1990-02-23 1995-03-22 Naniwa Products Co, Ltd A horizontally parted molding machine of stationary drag core box type
JPH09136141A (ja) * 1995-11-10 1997-05-27 Sintokogio Ltd 高さが異なる2種の鋳枠を用いる鋳型造型装置
CN1198371A (zh) * 1997-03-28 1998-11-11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预压型砂的方法与设备
CN1349441A (zh) * 2000-01-14 2002-05-15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造型方法和具有造型机的造型系统
TW555600B (en) * 2000-04-21 2003-10-01 Sintokogio Ltd Die molding machine and pattern carrier
JP2004237285A (ja) * 2002-12-10 2004-08-26 Metal Eng Kk 鋳型造型方法及びその装置並びに鋳枠係脱装置
WO2008149651A1 (ja) * 2007-06-01 2008-12-11 Sintokogio, Ltd. 鋳枠付き鋳型の造型設備および鋳枠付き鋳型の造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067950A1 (ja) 2011-06-09
CN102639265A (zh) 2012-08-15
EP2508278A4 (en) 2017-10-11
TW201119769A (en) 2011-06-16
EP2508278B1 (en) 2019-03-13
JP5071591B2 (ja) 2012-11-14
JPWO2011067950A1 (ja) 2013-04-18
CN102639265B (zh) 2014-05-14
EP2508278A1 (en) 2012-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2675B (zh) Mold modeling device and mold modeling method
JP5626639B2 (ja) 鋳型造型方法
TW555600B (en) Die molding machine and pattern carrier
TW424015B (en) Automatic vibration molding machine for green mold
CN108367341B (zh) 铸模造型机、砂充填压缩单元及铸模造型方法
EA023608B1 (ru)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литейных форм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TW555599B (en) Compressing method for casting sand and device therefor
JP4427770B2 (ja) 鋳物砂の圧縮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SU605528A3 (ru) Машина дл изготовлени вертикальных стопок безопочных форм
JP2002336936A (ja) 枠付砂鋳型の造型装置、パタ−ンキャリア、パタ−ン交換装置、パタ−ンキャリアセット装置並びに枠付砂鋳型の造型方法
JP6665935B2 (ja) 鋳型造型方法
JP3407882B2 (ja) 鋳型の抜型方法
EP1964626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tight-flask molds
GB2050892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compacting of foundry molding sand
JP4078640B2 (ja) 鋳枠付き鋳型の注湯方法
JP2002273547A (ja) 鋳物砂の圧縮方法
JP3835667B2 (ja) 枠付砂鋳型の造型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KR100960404B1 (ko) 주물기용 주형 성형장치의 상하형 합형 장치
JP6789509B2 (ja) タイヤ加硫機
JP4352364B2 (ja) 枠付砂鋳型の造型装置
JPH11188457A (ja) 生型用自動振動造型機
RU2324568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верхней и нижней частей безопочной литейной формы и способ замены используемой для этого двухсторонней модельной плиты
JPH0237938A (ja) 鋳型造型装置
JPS6335325A (ja) 縦型成形機
JPH02255244A (ja) 鋳型造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