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39265B - 铸模造型装置以及铸模造型方法 - Google Patents

铸模造型装置以及铸模造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39265B
CN102639265B CN201080054397.2A CN201080054397A CN102639265B CN 102639265 B CN102639265 B CN 102639265B CN 201080054397 A CN201080054397 A CN 201080054397A CN 102639265 B CN102639265 B CN 1026392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el bearing
sandbox
unit
casting mold
compa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5439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39265A (zh
Inventor
野口昌秀
酒井毅
小仓和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tokogi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tokogi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tokogio Ltd filed Critical Sintokogi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392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92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392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92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11/00Moulding 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arrangement of the parts of s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11/00Moulding 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arrangement of the parts of same
    • B22C11/02Machines in which the moulds are moved during a cycle of successive operations
    • B22C11/04Machines in which the moulds are moved during a cycle of successive operations by a horizontal rotary table or carri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15/00Moulding 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acting mechanism;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2C15/02Compacting by pressing devices on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asting Devices For Molds (AREA)
  • Road Pav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铸模造型方法以及铸模造型装置,该铸模造型方法以及铸模造型装置能够将使工作台升降的升降缸以及该升降缸的工作所需的部件等形成为小型化。铸模造型装置具备:升降单元,该升降单元经由工作台而使位于砂箱的下侧的模型支座进行升降动作;砂投入单元,该砂投入单元将型砂投入到由所述模型支座的单面模板与所述砂箱形成的空间;压实单元,该压实单元从上方压实投入到所述空间的型砂;以及固定释放单元,该固定释放单元固定或释放因该压实单元而承受压实力的部分,所述固定释放单元在比所述升降单元靠上方的位置使承受所述压实力的部分处于相对于所述压实单元的基端部固定的状态。

Description

铸模造型装置以及铸模造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实填充于砂箱内的型砂并对铸模进行造型的铸模造型装置以及铸模造型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的铸模造型装置及方法:利用升降缸的伸长动作使工作台及模型板上升,由此依次将砂箱载置于模型板上、将衬箱载置于该砂箱上并使砂箱与衬箱处于重叠状态,然后,向砂箱内及衬箱内投入填充型砂,然后,利用多个压脚(squeeze foot)压实衬箱内及砂箱内的型砂,并对铸模进行造型(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6-67531号公报
然而,由于专利文献1的结构是利用使工作台及模型板升降的升降缸来承受多个压脚的压实力,因此存在该升降缸形成为大型结构的问题。并且,由于该升降缸一般为油压缸,因此当该升降缸形成为大型结构时,存在油压泵、油压配管等油压部件也形成为大型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铸模造型装置以及铸模造型方法,能够实现使工作台以及模型板(单面模板)升降的升降缸的小型化,并且能够使该升降缸的动作所需的部件等也形成为小型化。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铸模造型装置具备:升降单元,该升降单元经由工作台而使位于砂箱的下侧的模型支座(pattern carrier)进行升降动作;砂投入单元,该砂投入单元将型砂投入到由载置于所述模型支座上的单面模板与所述砂箱形成的空间;压实单元,该压实单元从上方压实投入到所述空间的型砂;以及固定释放单元,该固定释放单元固定或释放因该压实单元而承受压实力的部分,所述固定释放单元在比所述升降单元靠上方的位置使承受所述压实力的部分处于相对于所述压实单元的基端部固定的状态。
另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铸模造型方法具有:将型砂填充于由单面模板与砂箱形成的空间的工序,该单面模板设置于利用升降单元并经由工作台而进行升降动作的模型支座,该砂箱位于该模型支座的上侧;对于因从上方压实该填充的型砂的压实单元而受到压实力的部分,利用将其固定或释放的固定释放单元使该部分在比所述升降单元靠上方的位置处于固定状态的工序;利用所述压实单元压实所述型砂的工序;以及使所述固定释放单元对受到所述压实力的部分进行的固定状态释放的工序。
另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铸模造型装置具备:安装于基台的升降缸;与该升降缸连结的工作台;模型支座,该模型支座载置单面模板、且设置有包围该单面模板的外周并上下移动的框状框架,并且向所述工作台的上方搬入、或从所述工作台的上方搬出;砂箱搬入搬出机构,该砂箱搬入搬出机构配设于所述基台的上方,并且向所述模型支座的上方搬入砂箱、或从所述模型支座的上方搬出砂箱;砂斗,该砂斗配设于该砂箱搬入搬出机构的上方,并且向所述砂箱的上方搬入、或从所述砂箱的上方搬出;压实单元,该压实单元配设于所述砂箱搬入搬出机构的上方,并且与所述砂斗交替地向所述砂箱的上方被搬入、或从所述砂箱的上方搬出;在所述砂箱的上方配设成能够升降的衬箱;定位部件,该定位部件固定于所述模型支座,并且进行所述模型支座与所述砂箱搬入搬出机构中的框架部的定位;以及楔打入单元,该楔打入单元安装于所述框架部,并且在利用所述定位部件进行了所述模型支座与所述框架部的定位的状态下将楔打入到所述模型支座。
另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铸模造型方法具有:将载置单面模板、且设置有包围该单面模板的外周并进行上下移动的框状框架的模型支座搬入到工作台上方,并且将砂箱搬入到砂斗及衬箱与该模型支座之间的位置的工序;使所述框状框架的上表面处于比所述单面模板的分型面突出的状态的工序;使所述模型支座上升从而由所述砂斗、衬箱、砂箱、框状框架以及单面模板形成造型空间的工序;经由砂填充用喷嘴而将型砂填充于该造型空间的工序;使所述模型支座下降直到在所述砂斗与衬箱之间确保间隙的位置为止的工序;从所述衬箱的上方搬出所述砂斗,并向所述衬箱的上方搬入压实单元的工序;使所述模型支座上升,并利用固定于所述模型支座的定位部件来进行所述模型支座与砂箱搬入搬出机构的框架部的定位的工序;在进行了所述模型支座与所述框架部进行定位后的状态下将楔打入到所述模型支座的工序;使所述压实单元的压实部件下降而对所述型砂进行一次压实的工序;一边使所述框状框架下降一边使所述压实部件下降,并对所述型砂进行二次压实的工序;使所述压实部件上升的工序;使所述框状框架上升而进行脱模的工序;从所述模型支座拔出所述楔的工序;使所述模型支座下降的工序;以及从所述衬箱的上方搬出所述压实单元,并向所述衬箱的上方搬入所述砂斗的工序。
另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铸模造型装置具备:安装于基台的升降缸;与该升降缸连结的工作台;模型支座,该模型支座载置单面模板、且设置有包围该单面模板的外周并上下移动的框状框架,并且向所述工作台的上方搬入、或从所述工作台的上方搬出;配设于所述基台的上方的框架部;砂箱搬入搬出机构,该砂箱搬入搬出机构配设于该框架部的内侧,并且向所述模型支座的上方搬入砂箱、或从所述模型支座的上方搬出砂箱;压实单元,该压实单元配设于所述框架部的上方;在所述砂箱的上方配设成能够升降的衬箱;定位部件,该定位部件固定于所述模型支座,并且进行所述模型支座与所述框架部的定位;楔打入单元,该楔打入单元安装于所述框架部,并且在利用所述定位部件进行了所述模型支座与所述框架部的定位的状态下将楔打入到所述模型支座;以及砂斗,该砂斗配设于所述基台的外侧,并且将型砂贮存于内部,该型砂填充于从所述工作台的上方被搬出到所述基台的外侧的所述模型支座上的所述砂箱及衬箱。
另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铸模造型方法具有:将载置单面模板、且设置有包围该单面模板的外周并进行上下移动的框状框架的两个模型支座中的一方的模型支座配置于工作台上方,并且将另一方的模型支座配置于基台的外侧,进而在砂箱及衬箱载置于该另一方的模型支座上的状态下,向配置于所述一方的模型支座的上方的衬箱、与所述一方的模型支座之间的位置搬入砂箱的工序;使所述一方的模型支座上升而将砂箱及衬箱载置于该一方的模型支座上的工序;使设置于砂斗的砂填充用喷嘴进入衬箱内而由载置于所述另一方的模型支座的单面模板、砂箱、衬箱以及所述砂斗形成造型空间的工序;打开砂箱搬入搬出机构的工序;经由所述砂填充用喷嘴而向所述造型空间填充型砂的工序;使载置于所述一方的模型支座上的砂箱及衬箱与该一方的模型支座一起下降的工序;使所述砂斗与衬箱分离直到在所述砂斗与衬箱之间确保间隙的位置为止的工序;将载置于所述一方的模型支座上的砂箱及衬箱与该一方的模型支座一起向所述基台的外侧搬出,并且将载置于所述另一方的模型支座上的砂箱及衬箱与该另一方的模型支座一起向所述工作台上方搬入的工序;使所述另一方的模型支座上升,并利用固定于该另一方的模型支座的定位部件进行该另一方的模型支座与所述框架部的定位的工序;在进行了所述另一方的模型支座与所述框架部的定位的状态下将楔打入到该另一方的模型支座的工序;使所述另一方的模型支座的框状框架的上表面处于比单面模板的分型面突出的状态的工序;使压实单元的压实部件下降而对所述型砂进行一次压实的工序;一边使所述框状框架下降一边使所述压实部件下降,并对所述型砂进行二次压实的工序;使所述压实部件上升的工序;使所述框状框架上升而进行脱模的工序;关闭所述砂箱搬入搬出机构的工序;从所述另一方的模型支座拔出所述楔的工序;以及使所述另一方的模型支座下降的工序。
根据本发明,设置使承受压实力的部分的模型支座及工作台等处于固定或释放状态的固定释放单元,利用升降单元使其在上方的位置固定而承受压实力,由此在力学方面能够分离升降单元与承受压实力的部分,从而具有能够实现使工作台及单面模板升降的例如升降缸等升降单元的小型化、且该升降单元的工作所需的部件等也能够形成为小型化等各种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铸模造型机的主要部分的概要图,其中,(A)是示出砂箱位于衬箱的下侧且是模型支座的上侧的状态、且固定释放单元处于释放状态时的剖视图,(B)是示出投入到由衬箱、砂箱以及单面模板形成的空间内的型砂被压实单元压实的状态、且固定释放单元处于固定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构成铸模造型机的固定释放单元处于释放状态时的图,其中,(A)是主要部分的剖视图,(B)是示出(A)中所示的C1-C1剖面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构成铸模造型机的固定释放单元处于固定状态时的图,其中,(A)是主要部分的剖视图,(B)是示出(A)中所示的C2-C2剖面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用于说明构成铸模造型机的上部框架、中继框架以及支柱之间的关系的图,其中,(A)是示出了(B)中所示的C3-C3剖面的剖视图,(B)是与图1的(A)对应的剖视图,(C)是从(B)中所示的C4-C4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用于说明构成铸模造型机的上部框架、中继框架以及支柱之间的关系的图,是示出了图4的(A)中所示的C5-C5剖面的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是与追加了支柱以后的例子的图5对应的剖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是与示出了通过固定释放单元将工作台固定而利用工作台部分承受压实力的例子的图1的(B)图对应的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是示出具有通过使卡合的楔水平旋转而将该楔打入的固定释放单元的例子的图。(A)是主要部分的剖视图,(B)是(A)中所示的C6-C6的剖视图,(C)是(A)中所示的C7-C7的剖视图,(D)是与(C)对应的释放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是示出具有通过使卡合的楔水平旋转而将该楔打入的固定释放单元的例子的图。(A)是主要部分的剖视图,(B)是(A)中所示的C8-C8的剖视图,(C)是(A)中所示的C9-C9的剖视图,(D)是与(C)对应的释放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是示出具有使卡合的板部件在垂直面内旋转的固定释放单元的例子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其中,(A)是释放状态的图,(B)是固定状态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是使图10的例子进一步变形后的例子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其中,(A)是释放状态的图,(B)是固定状态的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图14的右侧面剖视图、且是示出向衬箱的上方搬入了砂斗的状态的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图14的右侧面剖视图、且是示出向衬箱的上方搬入了压实单元的状态的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向砂斗及衬箱、与模型支座之间的位置搬入空砂箱的状态的局部省略的主视剖视图。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将型砂填充于造型空间后的状态的局部省略的主视剖视图。
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使模型支座、砂箱以及衬箱下降直到在砂斗与衬箱之间确保间隙的位置为止的状态的局部省略的主视剖视图。
图1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向衬箱的上方搬入压实单元的状态的局部省略的主视剖视图。
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楔被打入到模型支座的楔用槽部后的状态的局部省略的主视剖视图。
图1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对型砂进行了一次及二次压实的状态的局部省略主视剖视图。
图2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脱模后的状态的局部省略的主视剖视图。
图2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向衬箱的上方搬入砂斗的状态的局部省略的主视剖视图。
图2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图18的右侧面剖视图、且是示出楔被打入到模型支座的楔用槽部后的状态的图。
图2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图13的A-A向视图(局部省略)。
图24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侧视剖视图、且是示出向工作台上方的模型支座与衬箱之间的位置搬入空砂箱后的状态的图。
图2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图,是图24的A-A向视图(砂箱搬入搬出输送机以及衬箱等,局部省略)。(不过,示出了砂斗后退到搬出位置后的状态)
图2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在工作台侧将砂箱以及衬箱载置于模型支座上、且在基台的外侧形成造型空间后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2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在工作台侧打开砂箱搬入搬出输送机、且在基台的外侧将型砂填充于造型空间后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2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在工作台侧使砂箱以及衬箱与模型支座一起下降、且在基台的外侧使砂斗与衬箱分离直至在砂斗与衬箱之间确保间隙的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2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使转台旋转、且在基台的外侧向砂斗供给型砂后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3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在工作台侧使模型支座、砂箱以及衬箱上升、并向模型支座的楔用槽部打入楔、进而使框状框架的上表面比单面模板的分型面突出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3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在工作台侧对型砂进行了一次及二次压实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3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在工作台侧使压脚上升后进行脱模、进而关闭了砂箱搬入搬出输送机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33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在工作台侧从模型支座的楔用槽部拔出楔、并使模型支座、砂箱以及衬箱下降、进而使框状框架下降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发明的铸模造型装置以及铸模造型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作为第一实施方式,利用图1~图11对应用了本发明的特征性的结构的铸模造型装置200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铸模造型装置200具备:升降单元202,该升降单元202经由工作台203而使位于砂箱W的下侧的模型支座210进行升降动作;砂投入单元,该砂投入单元将型砂S投入到由模型支座210的单面模板211和砂箱W形成的空间;压实单元225,该压实单元225从上方压实被投入到所述空间的型砂S;以及固定释放单元221,该固定释放单元221固定或释放因压实单元225而受到压实力的部分。固定释放单元221在比升降单元202靠上方的位置使受到所述压实力的部分处于相对于压实单元225的基端部225c固定的状态。另外,图1(A)是示出砂箱W被搬入到衬箱224的下侧、且模型支座210位于该砂箱W的下侧的状态的图,图1(B)是示出被投入到由衬箱224、砂箱W以及单面模板211形成的空间内的型砂S被压实单元225压实的状态的图。
此处,图1所示的铸模造型装置200的固定释放单元221设置在与压实单元225的基端部225c接合的中继框架219,使卡合部突出并与模型支座210卡合,由此使模型支座210处于固定状态。另外,如后所述,中继框架219经由上部框架207而与基端部225c接合。并且,固定释放单元221将卡合部拉回到原来的状态而使其不与模型支座210卡合,由此能够形成为释放状态。这样,固定释放单元221选择性地进行为,处于图1(B)所示的固定状态、和图1(A)所示的释放状态。
具体而言,固定释放单元221是安装于中继框架219、具有作为所述卡合部的楔221b、且沿滑动方向打入该楔221b的楔打入单元。滑动方向为水平方向。更加具体地说,作为固定释放单元221的楔打入单元具有:使楔221b在水平方向上突出、或将其拉入的缸221a;以及对楔221b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221c。此处,如图2及图3所示,楔221b设置于4处位置,插入于在模型支座210的两侧面各自的2处位置的共计4处位置设置的作为楔用槽的凹部214并与其卡合。在各凹部214的上表面部设置有衬垫215,该衬垫215具有与楔221b对应的锥度。固定释放单元221也与楔221b相同设置有多个(4处位置)。图2示出了与图1(A)对应的固定释放单元221的释放状态,图3示出了与图1(B)对应的固定释放单元221的固定状态。进而,如上所述,固定释放单元221固定于中继框架219,由此形成为在力学方面经由该中继框架219以及上部框架207而与压实单元225的基端部225c一体化了的状态,因此在图1(B)以及图3所示那样的固定状态下,因与作为该固定释放单元221的卡合部的楔221b卡合而固定的模型支座210,形成为与压实单元225的基端部225c固定的状态。即,在固定状态下,压实单元225的压实力被中继框架219以及上部框架207自身承受,并未施加于升降单元202、基台201等。
另外,上述的升降单元202具有与后述的升降缸2、102相同的功能,具体地说,该升降单元202是油压缸等升降缸,设置于基台201的中央上部。工作台203与该升降缸202的前端连结。并且,在该升降缸202的两外侧设置有具有与后述的引导杆4、104相同的功能的引导杆204。
作为将型砂S投入到由模型支座210的单面模板211和砂箱W形成的空间的砂投入单元,例如能够想到在后述的第三实施方式那样的支柱的外侧设置成能够上下移动的砂斗126(参照图24等)、与第二实施方式那样的压实单元交替地被搬入及搬出(以下,也称作“搬入搬出”)的砂斗26(参照图12等)。此处,后述的砂斗126与相同的砂斗226如图4(B)所示那样被设置。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地,该砂斗226设置有滑动门227、砂投入口228、砂填充用喷嘴229、砂斗升降缸231等。
另外,作为在模型支座210的上方搬入搬出砂箱W的砂箱搬入搬出机构,铸模造型装置200具备例如具有与后述的砂箱搬入搬出输送机122相同的结构、功能的砂箱搬入搬出输送机222。砂箱搬入搬出机构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是与如后述那样的砂箱搬入搬出输送机19相同的结构,该砂箱搬入搬出输送机19具有发挥与中继框架219相同作用的框架部19a。
作为用于确保水平的定位单元,在模型支座210设置有定位部件213。进而,在中继框架219设置有与该定位部件213对应的衬套220。该定位部件213及衬套220形成为与后述的定位部件113及衬套120相同的结构(个数也相同)。进而,固定释放单元221在利用这些定位部件213及衬套220进行了高度方向上的定位的状态下形成为固定状态。
然而,如图4及图5所示,作为多个支柱,例如三根支柱206a、206b、206c立起形成于基台201,在该各支柱的上端架设有上部框架207。换言之,上部框架207与支柱206a~206c接合而固定。该多个支柱206a~206c中的一个支柱206a兼用作转台208的主轴。该转台208具有与后述的转台8、108相同的功能,即,搬入搬出模型支座210。模型支座210经由支承部件209而载置于转台208上。与后述的模型支座110相同地,在载置于转台208上的模型支座210上设置有框状框架212,与后述的工作台103相同地,在工作台203设置有框状框架升降缸216、杆头217,吊设杆218等(参照图1)。
另外,在上部框架207固定有所述压实单元225的基端部225c。与后述的压实单元32、125相同地,压实单元225构成为包括多个缸225a、作为与该缸225a的前端连结的压实部件的压脚225b、以及作为支承该缸225a的支承体的基端部225c。此处,压实单元225的基端部225c固定于上部框架207的中央下部。
另一方面,中继框架219与三根支柱206a~206c接合,并且与以包围模型支座210的方式组装成大致矩形状的框架部件219a接合,利用在该框架部件219a的四角附近且是从包围模型支座210的位置立起的框架部件而与上部框架207接合。进而,从四角附近立起的框架部件中的两个兼用作支柱206b、206c,剩余的两个作为加强框架部件219b而与中继框架219及上部框架207之间接合。换言之,上部框架207以及中继框架219分别在水平面内形成为框架状,并且以包围砂箱W、模型支座210的方式被由在垂直方向上设置的框架部件219b及支柱206b、206c构成的框架部件牢固地接合。
即,上述固定释放单元221固定于中继框架219,该中继框架219与固定有压实单元225的基端部225c的上部框架207牢固地接合,使经由缸221a而从水平方向突出移动的楔221b与模型支座210卡合,由此能够使模型支座210形成为相对于压实单元225的基端部225c及上部框架207固定的状态。另一方面,通过沿返回方向拉入该楔221b,能够解除与模型支座210之间的接合,从而使模型支座210处于能够沿上下方向自如地移动的状态,即处于释放状态。
换言之,可以说上部框架207以及中继框架219是两结构整体跨越上部以及模型支座210的高度位置而构成为框架状的部件。并且,固定释放单元221处于固定状态,由此能够由该牢固地接合后的上部框架207及中继框架219自身来承受利用压实单元225从上方施加于模型支座210的压实力,当然压实力不会施加于升降单元202,还能够不向比中继框架219靠下方的支柱206、基台201施加压实力。一般情况下,虽然因压实力而施加的力的大小是因结构部件的重量而施加于基台的力的大小的数倍~数十倍,但根据上述结构,只要使上部框架207及中继框架219形成为考虑了压实力的结构即可,即,当然能够使升降单元202形成为小型化,还能够使支柱206的下部、基台201自身也实现小型化。
此外,支柱206的个数并不局限于在上述图4、图5中所说明的三根,可以根据砂箱W的大小、装置结构而增减。例如像后述的第三实施方式那样地,上述图4及图5所示那样的三根的结构与在支柱的外侧加入砂的方式的装置适合即可。例如,当采用第二实施方式那样的使砂斗与压实单元交替地行走的形式时,在需要使上部框架更加牢固的情况下,例如可以构成为如图6所示的支柱206d、206e那样地追加两个支柱。
另外,作为受到压实力的部分,利用固定释放单元221而与接合部卡合并形成为固定状态的部分并不局限于上述那样的模型支座210,只要是在比升降单元202靠上方的位置卡合的结构即可。即,例如,构成应用了本发明的铸模造型装置的固定释放单元可以构成为,使卡合部从中继框架219突出而与工作台203接合,由此使工作台203处于固定状态,由所述工作台部分承受压实力。在利用工作台部分承受压实力的方式的情况下,例如图7所示,在中继框架219设置具有与固定释放单元221相同的结构的固定释放单元251,作为接合部的楔251b被缸251a驱动,从而与设置于工作台203的凹部252卡合。进而,图7所示的固定释放单元251使卡合部从中继框架219突出而与工作台203卡合,由此能够形成为固定状态,从而能够由中继框架219及上部框架207来承受压实单元225的压实力。
以上那样的铸模造型装置200设置固定释放单元221、251,该固定释放单元221、251使作为承受压实力的部分的模型支座210及工作台203等处于固定或释放的状态,通过使其在比升降单元202靠上方的位置固定,在力学方面能够分离升降单元202与承受压实力的部分,从而实现使工作台203及单面模板211升降的例如升降缸等升降单元202的小型化。并且,铸模造型装置200具有升降单元202,由此与在支柱自身设置缸、且使上方框架自身上下移动的结构相比,可以说形成了能够适应更大型的铸模、且更适合大型造型的结构。此外,虽然上述说明中仅说明了最具特征性的结构,但是在上述铸模造型装置200中也可以具有与在后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铸模造型装置100(参照图24等)的各结构单元相同的结构,也可以构成为置换成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铸模造型装置40(参照图12等)的各结构单元。
此外,作为构成上述这样的铸模造型装置200的固定释放单元,虽然对使用了作为使楔221b、251b沿水平方向滑动而将其打入的楔打入单元的固定释放单元221、251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图8所示,也可以是通过使作为卡合部的楔从中继框架219水平旋转(转动)而将该楔打入的楔打入单元亦即固定释放单元261。图8的(A)图~图8的(D)图所示的固定释放单元261具有:在水平面内旋转自如、且成为卡合部的一对楔261b;分别成为各个楔261b的旋转中心的销261c;以及与一对楔261b的一端结合且驱动该一对楔261b的缸261a。图8(A)及图8(B)是分别与图3(A)及图3(B)对应的图,是固定释放单元261处于固定状态的情况下的剖视图。并且,图8(C)及图8(D)是示出固定释放单元261的水平截面的图,分别示出了固定状态、释放状态。在图8的(D)图所示的释放状态下,缸261a进行收缩动作,一对楔261b的一端261d进行互相靠近的动作,由此楔261b以销261c为轴在水平面内旋转,从而固定释放单元261与图8(A)~图8(C)所示的模型支座210的凹部262卡合。另外,在模型支座210的各凹部262的上表面部设置有衬垫262a,该衬垫262a具有与楔261b的另一端261e的锥度对应的锥度。
另外,作为构成铸模造型装置200的固定释放单元,例如图9所示,也可以是使作为卡合部的板部件从中继框架219水平旋转的固定释放单元271。图9(A)~图9(D)所示的固定释放单元271具有:在水平面内旋转自如、且成为卡合部的一对板部件271b;分别成为各板部件271b的旋转中心的销271c;以及与一对板部件271b的一端结合且驱动一对板部件271b的缸271a。图9(A)~图9(D)是分别对应于图8(A)~图8(D)的图。在图9(D)所示的释放状态下,缸271a进行收缩动作,一对板部件271b的一端进行互相靠近的动作,由此板部件271b以销271c为轴在水平面内旋转,从而固定释放单元271与图9(A)~图9(C)所示的模型支座210的凹部272卡合。另外,在模型支座210的各凹部272的上表面部设置有衬垫272a。进而,作为构成铸模造型装置200的固定释放单元,与图2~图3中所说明的方式相同地,可以使该图9中所示的板部件构成为,通过使其在大致水平方向上滑动突出而使其卡合从而形成为固定状态,通过将其拉回而形成为释放状态。并且,可以构成为通过将设置于图2~图3中所示的模型支座210的侧面的两个楔连接而使其形成为一体且增大的楔、可以将该楔置换成板部件,进而通过使其沿大致水平方向滑动突出而使其卡合从而形成为固定状态,通过将其拉回而形成为释放状态。即,固定释放单元可以构成为使具有与模型支座及工作台的侧面大致相同的长度的卡合部与所述模型支座及工作台的两侧面卡合。
另外,作为构成铸模造型装置200的固定释放单元,例如图10及图11所示,也可以是使作为卡合部的板部件从中继框架219在垂直面内旋转(转动)的固定释放单元281、291。图10、图11中分别示出的固定释放单元281、291具有:在垂直面内旋转自如且成为卡合部的板部件281b、291b;以及分别驱动各板部件的缸281a、291b。在图10(A)及图11(A)所示的释放状态下,缸281a、291a进行伸长动作,板部件281b、291b进行旋转动作,从而固定释放单元281、291与图10(B)、图11(B)所示的模型支座210的凹部282、292卡合。图11所示的固定释放单元291具有与成为卡合部的板部件291b成对且朝相反方向旋转的板部件291c,该板部件291c因与支承部291d卡合而与模型支座210卡合,该支承部291d与中继框架219接合。与上述图8及图9所示的平面旋转方式相比,图10及图11所示的固定释放单元281、291能够减小缸的输出。如上所述,构成铸模造型装置200的固定释放单元261、271、281、291在比升降单元202靠上方的位置固定工作台203、模型支座210,由此在力学方面能够分离升降单元202与承受压实力的部分,从而实现升降单元202等的小型化。并且,在上述铸模造型装置200中,作为形成适合于图案形状的造型空间以便能够与图案形状吻合地适当地压缩造型空间的造型空间形成单元,例如可以在砂投入单元等设置缸等。
接着,对使用了上述铸模造型装置200的铸模造型方法进行说明。当使用铸模造型装置200进行铸模造型时,例如具有:将载置单面模板211的模型支座210搬入到作为砂投入单元的砂斗226的下方的工序;利用升降单元202使模型支座210上升,并由砂斗226、衬箱224、砂箱W以及单面模板211形成造型空间的工序;将型砂填充于该造型空间的工序;使压实单元225的位置与衬箱224的上方一致的工序;使从压实单元225承受实力的模型支座210或工作台203处于固定状态的工序;利用压实单元225压实所述型砂的工序;使从模型支座210承受压实力的模型支座210或工作台203的固定处于释放状态的工序;使模型支座210下降的工序;以及使压实单元225的位置从衬箱224的上方偏离的工序。
此处,“使压实单元225的位置与衬箱224的上方一致”意味着调整衬箱224与压实单元225的位置关系,例如,搬入压实单元从而使其移动而位于衬箱224上方的位置、搬入模型支座210、砂箱W、以及衬箱224从而使其移动而位于压实单元225下方的位置。并且,“使从压实单元承受实力的模型支座或工作台处于固定状态”,例如意味着相对于与上部框架207接合后的中继框架219固定,特别意味着在垂直方向上受力的状态。并且,使模型支座或工作台处于固定状态的单元,是能够将模型支座的固定状态释放而形成为能够在垂直方向上移动的释放状态的上述固定释放单元221等。
在上述铸模造型方法中,在将压实单元225搬入到衬箱224上方的工序之后,使模型支座210上升,利用固定于模型支座210的定位部件213来进行模型支座210与中继框架219的定位。
另外,在模型支座210设置包围单面模板211的外周且上下移动的框状框架212,将砂箱W搬入到砂斗226及衬箱224与模型支座210之间的位置,在上述工序之后,利用使框状框架212的上表面处于比单面模板211的分型面突出的状态的工序,将框状框架212的部分加入到造型空间。此外,搬入砂箱的工序至少在形成造型空间的工序之前进行。并且,所述压实的工序包括:使压实单元225的压实部件(压脚225b)下降而对型砂进行一次压实的工序;以及一边使框状框架212下降一边使压实部件下降并对型砂进行二次压实的工序。并且,在使压实部件上升的工序之后进行脱模的工序,该脱模的工序通过使框状框架212上升而进行。在将型砂填充于造型空间的工序中,经由砂填充用喷嘴229而进行。另外,虽然在上述的铸模造型方法中仅对最具特征性的工序进行了说明,但是在这些铸模造型方法中也可以具有与使用了在后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铸模造型装置100的铸模造型方法相同的工序,也可以构成为置换成使用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铸模造型装置40的铸模造型方法的各工序。
如上所述,应用了使用铸模造型装置200的本发明的铸模造型方法的特征点在于,上述铸模造型方法具有:将型砂填充于由单面模板211与砂箱W形成的空间的工序,该单面模板211设置于利用升降单元202并经由工作台203而使其进行升降动作的模型支座210,该砂箱W位于该模型支座211的上侧;利用使因从上方压实该填充的型砂的压实单元225而承受压实力的部分固定或释放的固定释放单元221等,使上述部分在比升降单元202靠上方的位置处于固定状态的工序;利用压实单元225压实型砂的工序;以及使固定释放单元221等对受到压实力的部分进行的固定状态释放的工序,能够在力学方面分离升降单元与承受压实力的部分的状态下进行压实工序,从而具有能够实现使工作台及单面模板升降的例如升降缸等升降单元的小型化、且能够使该升降单元的工作所需的部件等也形成为小型化等各种效果。
接着,作为应用了本发明的铸模造型装置以及铸模造型方法的更加具体的实施方式,对图12~图23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与图24~图33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2所示的铸模造型装置40中,在基台1的中央上部安装升降缸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油压缸),工作台3与该升降缸2的前端连结。进而,在所述升降缸2的两外侧配设有引导杆4,该引导杆4在安装于所述基台1上的夹具5内贯通成能够上下滑动。此外,该引导杆4的前端与所述工作台3连结。
进而,在所述基台1上的左右两侧(参照图12)立起设置有支柱6,在该支柱6的上端之间架设有上部框架7。进而,转台8的中心部在所述支柱6中的一方(图12中为左侧)的下方被支承为能够在水平面内旋转,该转台8的主轴在所述图12中兼用作左侧的支柱6。进而,在该转台8附设有支承部件9(参照图14),模型支座10经由该支承部件9而载置于该转台8的两端部。另外,利用未图示的致动器使该转台8旋转,例如能够举出油压缸等作为致动器。并且,所述转台8在所述工作台3处于下降端的状态下旋转,由此向所述工作台3的上方搬入所述模型支座10、或从所述工作台3的上方搬出所述模型支座10。
另外,在所述模型支座10上载置有单面模板11(11A),在该模型支座10设置有包围该单面模板11(11A)的外周且上下移动的框状框架12。进而,在所述模型支座10的两端上固定有进行与后述的砂箱搬入搬出机构的框架部19a的定位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定位部件13。进而,在所述模型支座10的两端下部形成有供后述的楔21b打入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楔用槽部14,在该楔用槽部14的顶板部分固定有与所述楔21b接触的衬垫15(参照图23)。
另外,在所述工作台3安装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框状框架升降缸16(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油压缸),杆头17与该框状框架升降缸16的前端连结。并且,在所述框状框架12的下表面吊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吊设杆18。此外,所述框状框架12利用所述框状框架升降缸16的伸缩工作并经由所述吊设杆18而上下移动。并且,在所述工作台3安装有夹紧所述模型支座10的未图示的夹紧装置。由此,夹紧在所述工作台3的下降端被解除,当所述工作台3上升时,所述模型支座10在该工作台3被夹紧。
另外,在所述基台1的上方配设有作为向所述模型支座10的上方搬入砂箱W、或从所述模型支座10的上方搬出砂箱W的砂箱搬入搬出机构的砂箱搬入搬出输送机19。该砂箱搬入搬出输送机19形成为在框架部19a安装有辊19b的结构。进而,在所述框架部19a安装有供固定于所述模型支座10的所述定位部件13插入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衬套20,当所述模型支座10上升、所述定位部件13插入于该衬套20时,进行所述模型支座10与所述框架部19a的定位。
进而,在所述框架部19a的下部安装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楔打入单元21。该楔打入单元21构成为包括横行缸21a、与该横行缸21a的前端连结的楔21b、对该楔21b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21c。另外,在进行了所述模型支座10与所述框架部19a的定位的状态下,当使所述横行缸21a进行伸长动作时,会将所述楔21b打入到所述楔用槽部14。
另外,在所述框架部19a的上部固定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定位销22。进而,在所述砂箱W的上方配设有能够升降的衬箱23,该衬箱23载置于所述框架部19a上。利用该定位销22对所述框架部19a和该衬箱23进行定位。进而,在所述衬箱23的两端上方配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向下缸24(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油压缸),该向下缸24安装于所述上部框架7。进而,各个头部件25分别与图12左侧的该向下缸24及图12右侧的该向下缸24的前端连结。
另外,在所述砂箱搬入搬出输送机19的上方配设有向所述砂箱W及衬箱23的上方搬入、或从所述砂箱W及衬箱23的上方搬出的砂斗26,在该砂斗26的上端设置有利用滑动门27进行开闭的砂投入口28。进而,在砂斗26的下端设置有砂填充用喷嘴29(参照图14)。另外,在该砂斗26的两侧面安装有辊30,该辊30在固定于所述上部框架7的导轨31上行走。
另外,在与所述砂箱搬入搬出输送机19的上方的所述砂斗26的相邻位置配设有压实单元32(参照图13)。如图13所示,该压实单元32构成为包括:多个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油压缸)32a;作为与该缸32a的前端连结的压实部件的压脚32b;以及支承该缸32a的支承体32c。进而,在所述支承体32c的两侧面安装有辊33,该辊33在所述导轨31上行走。
进而,如图14所示,在所述压实单元32的上方配设有行走用缸34,该行走用缸34安装于所述上部框架7(图14中并未图示)。进而,所述砂斗26及压实单元32经由连结销35而与该行走用缸34的前端连结,通过该行走用缸34的伸缩动作来使所述砂斗26与压实单元32交替地向所述砂箱W以及衬箱23的上方搬入、或从所述砂箱W以及衬箱23的上方搬出。
对以该方式构成的铸模造型装置40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通过转台8的旋转而将载置单面模板11的模型支座10搬入到工作台3的上方,并且,利用所述砂箱搬入搬出输送机19而使空的砂箱W搬入到砂斗26及衬箱23、与该模型支座10之间的位置,由此形成为图12及图14的状态。
然后,使框状框架升降缸16进行伸长动作,由此形成为使框状框架12的上表面比单面模板11的分型面突出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mm)。并且,使升降缸2进行伸长动作,由此经由工作台3而使模型支座10、砂箱W以及衬箱23上升,从而由砂斗26、衬箱23、砂箱W、框状框架12以及单面模板11形成造型空间。另外,在工作台3固定有未图示的编码器,利用该编码器能够使工作台3在期望的上升位置停止。由此,能够调整所述造型空间的体积。并且,在形成了所述造型空间的状态下,向下缸24的头部件25下表面与衬箱23上表面接触。
接着,经由砂填充用喷嘴29而将型砂S填充于所述造型空间。此外,在砂斗26的周侧26a以及下方内部26b设置有未图示的空气喷出室,该空气喷出室与未图示的切换阀连通。当打开该切换阀时,空气从该空气喷出室喷出到砂斗26内而使型砂S浮游流动化,进而该型砂S经由砂填充用喷嘴29而填充于所述造型空间(参照图15)。此外,作为此处使用的型砂S,例如能够举出生砂、陶瓷制的人工砂等。
接着,使升降缸2进行收缩动作,由此经由工作台3而使模型支座10、砂箱W以及衬箱23下降直到在砂斗26与衬箱23之间确保间隙的位置为止,从而形成为图16的状态。
接着,使行走用缸34进行伸长动作,由此从衬箱23的上方搬出砂斗26,并且将搬入压实单元32搬入到衬箱23的上方,从而形成为图17的状态。此外,当搬出该砂斗26时,使滑动门27一起进行正向工作而打开砂投入口28。进而,该砂斗26移动到搬出端,然后利用未图示的型砂供给单元(例如,带式送料器)并经由砂投入口28而将型砂S供给至砂斗26内。
接着,使升降缸2进行伸长动作,由此经由工作台3而使模型支座10、砂箱W以及衬箱23上升。于是,定位部件13被插入到衬套20,从而进行模型支座10与框架部19a的定位。然后,当在进行了该模型支座10与框架部19a的定位的状态下使横行缸21a进行伸长动作时,会将楔21b打入到模型支座10的楔用槽部14(参照图18及图22)。此时,楔21b与衬垫15抵接。
接着,使多个缸32a进行伸长动作,由此使所述压脚32b下降而对型砂S进行一次压实。进而,使框状框架升降缸16进行收缩动作,由此使框状框架12下降,并且使所述压脚32b进一步下降而对型砂S进行二次压实(参照图19)。
接着,使多个缸32a进行收缩动作,由此使所述压脚32b上升。进而,使框状框架升降缸16进行伸长动作,由此使框状框架12上升而进行脱模(参照图20)。此外,当进行该脱模时,利用向下缸24的头部件25来按压衬箱23上表面。然而,由于向下缸24的动作压力小于框状框架升降缸16的动作压力,因此伴随着框状框架12的上升,向下缸24一边利用头部件25按压衬箱23上表面一边收缩。
接着,使横行缸21a进行收缩动作,从而从模型支座10的楔用槽部14拔出楔21b。
接着,使升降缸2进行收缩动作,由此经由工作台3而使模型支座10、砂箱W以及衬箱23下降。此时,伴随着衬箱23的下降,向下缸24的头部件25下表面与衬箱23上表面分离。
接着,在工作台3的下降端使框状框架升降缸16进行收缩动作,由此使框状框架12下降。然后,使行走用缸34进行收缩动作,由此从衬箱23的上方搬出压实单元32,并且将砂斗26搬入到衬箱23的上方,从而形成为图21的状态。另外,当搬入该砂斗26时,使滑动门27一起进行反向动作而关闭砂投入口28。
然后,利用所述砂箱搬入搬出输送机19将造型后的砂箱W搬出,并且将空的砂箱W搬入到砂斗26及衬箱23与模型支座10之间的位置。进而,通过转台8的旋转来将载置单面模板11A的模型支座10搬入到工作台3的上方,进而重复进行上述动作。
此外,如上所述,在该铸模造型装置40中,将定位部件13插入到衬套20,进行模型支座10与框架部19a的定位。当进行该模型支座10与框架部19a的定位时,会强制性地使模型支座10处于水平。进而,在该状态下将楔21b打入到模型支座10的楔用槽部14。因此,利用框架部19a与楔21b夹持固定模型支座10。并且,在铸模造型装置40中,由于在该状态下进行基于所述压脚32b的压实,因此利用楔21b来承受该压脚32b的压实力。于是,无需升降缸2承受该压脚32b的压实力。由此,能够实现升降缸2的小型化,并且能够使该升降缸2进行动作所需的部件等也形成为小型化。
另外,通常当在升降缸2延伸的状态下进行脱模时,会出现模型支座10的晃动等,从而脱模精度易于变差。然而,在该铸模造型装置40中,即使在升降缸2延伸的状态下,也能够在利用框架部19a与楔21b夹持固定模型支座10的状态下进行脱模。因此,能够防止该脱模时的模型支座10的晃动等,由此能够进行精度良好的脱模。
此外,虽然在此处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多个压脚32b作为压实部件,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用平板状的一块压板作为压实部件。此外,在该情况下,使该压板升降的缸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铸模造型装置40中,可以构成为应用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铸模造型装置200所具有的结构、变形例。
如上所述,应用了本发明的铸模造型装置40的特征在于,所述铸模造型装置40具备:安装于基台的升降缸;与该升降缸连结的工作台;模型支座,该模型支座载置单面模板且设置包围该单面模板的外周并上下移动的框状框架,并且向所述工作台的上方搬入、或从所述工作台的上方搬出;砂箱搬入搬出机构,该砂箱搬入搬出机构配设于所述基台的上方,并且向所述模型支座的上方搬入砂箱、或从所述模型支座的上方搬出砂箱;砂斗,该砂斗配设于该砂箱搬入搬出机构的上方,并且向所述砂箱的上方搬入、或从所述砂箱的上方搬出;压实单元,该压实单元配设于所述砂箱搬入搬出机构的上方,并且与所述砂斗交替地向所述砂箱的上方搬入、或从所述砂箱的上方搬出;在所述砂箱的上方配设成能够升降的衬箱;定位部件,该定位部件固定于所述模型支座,并且进行所述模型支座与所述砂箱搬入搬出机构的框架部的定位;以及楔打入单元,该楔打入单元安装于所述框架部,并且在利用所述定位部件进行了所述模型支座与所述框架部的定位的状态下将楔打入到所述模型支座,由于具备这些部件,因此具有能够实现使工作台以及单面模板升降的升降缸的小型化、且能够使该升降缸进行动作所需的部件等也形成为小型化等各种效果。
另外,应用了使用铸模造型装置40的本发明的铸模造型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铸模造型方法具有:将载置单面模板且设置包围该单面模板的外周并进行上下移动的框状框架的模型支座搬入到工作台上方,并且将砂箱搬入到砂斗及衬箱与该模型支座之间的位置的工序;使所述框状框架的上表面处于比所述单面模板的分型面突出的状态的工序;使所述模型支座上升从而由所述砂斗、衬箱、砂箱、框状框架以及单面模板形成造型空间的工序;经由砂填充用喷嘴而将型砂填充于该造型空间的工序;使所述模型支座下降直到在所述砂斗与衬箱之间确保间隙的位置为止的工序;从所述衬箱的上方搬出所述砂斗且将压实单元搬入到所述衬箱的上方的工序;使所述模型支座上升,并利用固定于所述模型支座的定位部件进行所述模型支座与砂箱搬入搬出机构的框架部的定位的工序;在进行了所述模型支座与所述框架部的定位的状态下将楔打入到所述模型支座的工序;使所述压实单元的压实部件下降而对所述型砂进行一次压实的工序;一边使所述框状框架下降一边使所述压实部件下降而对所述型砂进行二次压实工序;使所述压实部件上升的工序;使所述框状框架上升而进行脱模的工序;从所述模型支座拔出所述楔的工序;使所述模型支座下降的工序;从所述衬箱的上方搬出所述压实单元且将所述砂斗搬入到所述衬箱的上方的工序,由于具有这些工序,因此具有能够实现使工作台以及单面模板升降的升降缸的小型化、且能够使该升降缸进行动作所需的部件等也形成为小型化等各种效果。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24所示的铸模造型装置100中,在基台101的中央上部安装有升降缸10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油压缸),工作台103与该升降缸102的前端连结。进而,在所述升降缸102的两外侧配设有引导杆104,该引导杆104在安装于所述基台101上的夹具105内贯通成能够上下滑动。另外,该引导杆104的前端与所述工作台103连结。
进而,在所述基台101上的左右两侧(参照图24)立起设置有支柱106,在该支柱106的上端之间架设有上部框架107。进而,转台108的中心部在所述支柱106中的一方(图24中为左侧)的下方支承为能够在水平面内旋转,该转台108的主轴在所述图24中兼用作左侧的支柱106。进而,在该转台108附设有支承部件109(参照图25),模型支座110、110A经由该支承部件109而载置于该转台108的两端部。另外,利用未图示的致动器使该转台108旋转,例如能够举出油压缸等作为致动器。并且,因所述转台108在所述工作台103处于下降端的状态下而旋转而向所述工作台103搬入所述模型支座110、110A、或从所述工作台103搬出所述模型支座110、110A。
另外,在所述模型支座110、110A上载置有单面模板111、111A,在该模型支座110、110A设置有包围该单面模板111、111A的外周且上下移动的框状框架112。进而,在所述模型支座110、110A的两端上固定有进行与后述的框架部119的定位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定位部件113。进而,在所述模型支座110、110A的两端下部形成有供后述的楔121b打入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楔用槽部114,在该楔用槽部114的顶板部分固定有与所述楔121b接触的衬垫115。
另外,在所述工作台103安装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框状框架升降缸116(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油压缸),杆头117与该框状框架升降缸116的前端连结。并且,在所述框状框架112的下表面吊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吊设杆118。此外,通过所述框状框架升降缸116的伸缩工作并经由所述吊设杆118而使所述框状框架112上下移动。并且,在所述工作台103安装有夹紧所述模型支座110、110A的未图示的夹紧装置。由此,夹紧在所述工作台103的下降端被解除,当所述工作台103上升时,所述模型支座110、110A在该工作台103被夹紧。
另外,在所述基台101的上方配设有框架部119。进而,在该框架部119安装有供固定于所述模型支座110、110A的所述定位部件113插入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衬套120,当所述模型支座110、110A上升、所述定位部件113插入于该衬套120时,进行所述模型支座110、110A与所述框架部119的定位。
进而,在所述框架部119a的下部安装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楔打入单元121。该楔打入单元121构成为包括横行缸121a、与该横行缸121a的前端连结的楔121b、对该楔121b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121c。另外,在进行了所述模型支座110、110A与所述框架部119的定位的状态下,当使所述横行缸121a进行伸长动作时,会将所述楔121b打入到所述楔用槽部114。
另外,在所述框架部119的内侧,配设有作为向所述模型支座110、110A的上方搬入砂箱W、或从所述模型支座110、110A的上方搬出砂箱W的砂箱搬入搬出机构的可开闭的砂箱搬入搬出输送机122。该砂箱搬入搬出输送机122构成为包括:臂122a,该臂122a的上端与所述上部框架107的下端连结成能够转动;辊122b,该辊122b安装于该臂122a的前端(下端);以及衬箱载置部件122c,该衬箱载置部件122c固定于所述臂122a的垂直方向上的中间位置。
进而,在该衬箱载置部件122c的上部固定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定位销123。进而,在所述砂箱W的上方配设有能够升降的衬箱124,该衬箱124载置于所述衬箱载置部件122c上。利用该定位销123进行所述衬箱载置部件122c与该衬箱124的定位。
进而,在所述衬箱124的两端上方配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向下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油压缸),该向下缸安装于所述上部框架107。进而,各个未图示的头部件分别与该向下缸的前端连结。
另外,在所述框架部119的上方配设有压实单元125。该压实单元125构成为包括:多个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油压缸)125a;作为与该缸125a的前端连结的压实部件的压脚125b;以及支承该缸125a的支承体125c。另外,该压实单元125固定于所述上部框架17的中央下部。
另外,在图24中,在被搬出到所述基台101外侧的所述模型支座110A上载置有砂箱W以及衬箱124。进而,在所述基台101的外侧的该衬箱124的上方配设有砂斗126,该砂斗126在内部贮存有填充于该模型支座110A上的砂箱W及衬箱124的型砂S。进而,在该砂斗126的上端设置有利用滑动门127进行开闭的砂投入口128,在该砂斗126的下端设置有砂填充用喷嘴129。
另外,所述砂斗126在行走台车130的中空部贯通为能够升降。进而,在所述砂斗126的两外侧的该行走台车130的上部安装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砂斗升降缸131。进而,该砂斗升降缸131的前端与所述砂斗126连结,通过该砂斗升降缸131的伸缩动作而使该砂斗126升降。
另外,在所述行走台车130附设有辊130a。进而,该辊130a在沿砂箱W行走方向延伸的导轨132上行走,该导轨132被未图示的支柱支承。另外,所述行走台车130因未图示的驱动单元(例如马达)而自动行走。并且,所述行走台车130在载置于被搬出到基台101的外侧的所述模型支座110A上的砂箱W及衬箱124的正上方亦即搬入位置Z1、与所述砂斗126的后退位置亦即搬出位置Z2之间自动行走(参照图25)。
对以该方式构成的结构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在两个模型支座110、110A中,一方的模型支座110(以下,称作下砂箱用模型支座)配置于工作台103上方,并且另一方的模型支座110A(以下,称作上砂箱用模型支座)配置于基台101的外侧,进而在砂箱W以及衬箱124载置于所述上砂箱用模型支座110A上的状态下,将空的砂箱W搬入到配置于所述下砂箱用模型支座110的上方的衬箱124、与所述下砂箱用模型支座110之间的位置,由此形成为图24的状态。另外,在图24的状态下,砂斗126配置于所述搬入位置Z1。
然后,使升降缸102进行伸长动作,由此经由工作台103而使下砂箱模型支座110、砂箱W以及衬箱124上升,并将砂箱W以及衬箱124载置于该下砂箱模型支座110上。此时,从衬箱124拔出定位销123,从而砂箱搬入搬出输送机122处于打开状态。
另外,在基台101的外侧,通过使砂斗升降缸131进行收缩动作而使砂斗126下降,由此使砂填充用喷嘴129进入到衬箱124内,由载置于上砂箱用模型支座110A的单面模板111A、砂箱W、衬箱124以及砂斗126形成造型空间,从而形成为图26的状态。另外,在砂斗126固定有未图示的编码器,利用该编码器能够使砂斗126在期望的下降位置停止。由此,能够调整所述造型空间的体积。
接着,利用未图示的开闭单元(例如缸)打开砂箱搬入搬出输送机122。并且,在基台101的外侧,在使滑动门127进行反向动作而将砂投入口128关闭以后,经由填充用喷嘴129而将型砂S填充于所述造型空间。另外,在砂斗126的周侧126a以及下方内部126b设置有未图示的空气喷出室,该空气喷出室与未图示的切换阀连通。当打开该切换阀时,空气从该空气喷出室喷出到砂斗126内而使型砂S浮游流动化,经由砂填充用喷嘴129而将该型砂S填充于所述造型空间(参照图27)。此外,作为此处所使用的型砂S,例如能够举出生砂、陶瓷制的人工砂等。
接着,使升降缸102进行收缩动作,由此经由工作台103而使载置于下砂箱用模型支座110上的砂箱W及衬箱124与该下砂箱用模型支座110一起下降。并且,在基台101的外侧,通过使砂斗升降缸131进行伸长动作而使砂斗126上升,由此使砂斗126与衬箱124分离直至在砂斗126与衬箱124之间确保间隙的位置为止。进而,通过使滑动门127进行正向动作而打开砂投入口128,从而形成为图28的状态。
接着,通过转台108的旋转而将载置于下砂箱用模型支座110上的空的砂箱W及衬箱124与该下砂箱用模型支座110一起搬出到基台101的外侧,并且将载置于上砂箱用模型支座110A上的型砂S填充完毕的砂箱W及衬箱124与该上砂箱用模型支座110A一起搬入到工作台103上方。并且,在基台101的外侧,利用未图示的型砂供给单元(例如,带式送料器)并经由砂投入口128而将型砂S供给至砂斗126内(参照图29)。
接着,使升降缸102进行伸长动作,由此经由工作台103而使上砂箱用模型支座110A、砂箱W以及衬箱124上升。于是,定位部件113被插入于衬套120,从而进行上砂箱用模型支座110A与框架部119的定位。然后,当在进行了该上砂箱用模型支座110A与框架部119的定位的状态下使横行缸121a进行伸长动作时,会将楔121b打入到上砂箱用模型支座110A的楔用槽部114。此时,楔121b与衬垫115抵接。进而,使框状框架升降缸116进行伸长动作,由此使上砂箱用模型支座110A的框状框架112的上表面处于比单面模板111A的分型面突出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mm),从而形成为图30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所述未图示的向下缸的头部件下表面与衬箱124上表面接触。
接着,使多个缸125a进行伸长动作,由此使所述压脚125b下降而对型砂S进行一次压实。进而,一边通过使框状框架升降缸116进行收缩动作而使框状框架112下降,一边通过使所述压脚125b进一步下降而对型砂S进行二次压实(参照图31)。
接着,使多个缸125a进行收缩动作,由此使所述压脚125b上升。进而,使框状框架升降缸116进行伸长动作,由此使框状框架112上升而进行脱模。另外,当进行该脱模时,利用所述未图示的向下缸的头部件来按压衬箱124上表面。然而,由于向下缸的动作压力小于框状框架升降缸116的动作压力,因此伴随着框状框架112的上升,向下缸一边利用头部件按压衬箱124上表面一边收缩。接着,利用所述未图示的开闭单元关闭砂箱搬入搬出输送机122(参照图32)。
进而,使横行缸121a进行收缩动作,从而从上砂箱用模型支座110A的楔用槽部114拔出楔121b。接着,使升降缸102进行收缩动作,由此经由工作台103而使上砂箱用模型支座110A、砂箱W以及衬箱124下降。于是,砂箱W被载置于辊122b上,衬箱124被载置于衬箱载置部件122c上并被定位销123定位。此时,伴随着衬箱124的下降,所述未图示的向下缸的头部件下表面与衬箱124上表面分离。
接着,在工作台103的下降端使框状框架升降缸116进行收缩动作,由此使框状框架112下降,从而形成为图33的状态。然后,利用所述砂箱搬入搬出输送机122将造型后的砂箱W搬出,并且将空的砂箱W搬入到衬箱124与上砂箱用模型支座110A之间的位置,进而重复上述动作。
此外,在铸模造型装置100中,如上所述,定位部件113被插入到衬套120,从而进行模型支座110、110A与框架部119的定位。当进行该模型支座110、110A与框架部119的定位时,会强制性地使模型支座110、110A处于水平。进而,在该状态下将楔121b打入到模型支座110、110A的楔用槽部114。因此,利用框架部119与楔121b来夹持固定模型支座110、110A。并且,在铸模造型装置100中,由于在该状态下进行基于所述压脚125b的压实,因此利用楔121b来承受该压脚125b的压实力。于是,升降缸102无需承受该压脚125b的压实力。由此,能够实现升降缸102的小型化,并且还能够使该升降缸102的动作所需的部件等也形成为小型化。
另外,通常当在升降缸102延伸的状态下进行脱模时,会出现模型支座110、110A的晃动等,从而脱模精度易于变差。然而,在该铸模造型装置100中,即使在升降缸102延伸的状态下,也能够在利用框架部119与楔121b夹持固定模型支座110、110A的状态下进行脱模。因此,能够防止该脱模时的模型支座110、110A的晃动等,由此能够进行精度良好的脱模。
此外,在此处所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向所述造型空间填充型砂S之前未进行加入面砂、安装冷铁(冷硬铁)等操作,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向所述造型空间填充型砂S之前进行加入面砂或安装冷铁(冷硬铁)等操作。在该情况下,如上所述,在利用未图示的型砂供给单元并经由砂投入口128而将型砂S供给至砂斗126内以后,利用未图示的驱动单元使行走台车130自动行走到搬出位置Z2,并使该砂斗126后退。然后,通过手动操作或利用机械装置而将冷铁安装于在被搬出到基台101的外侧的模型支座(在图30中为110)上载置的单面模板(在图30为111)。并且,通过手动操作或利用机械装置而将面砂加入到该模型支座上的砂箱W内。然后,直至用于使砂填充用喷嘴129进入衬箱124内的砂斗126开始下降为止,利用未图示的驱动单元使行走台车130自动行走到搬入位置Z1,将砂斗126配置于在被搬出到基台101的外侧的该模型支座上载置的砂箱W及衬箱124的正上方。
另外,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基台101的外侧利用砂斗升降缸131使砂斗126升降,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不使该砂斗126升降,而使被搬出到基台101的外侧的模型支座(图26中为110A)、砂箱W以及衬箱124升降。在该情况下,通过使被搬出到该基台101的外侧的模型支座、砂箱W以及衬箱124上升来使砂填充用喷嘴129进入到衬箱124内,从而形成所述造型空间。另外,为了使被搬出到该基台101的外侧的模型支座、砂箱W以及衬箱124升降,只要将升降器(lifter)设置于该模型支座的下方(正下方)即可。
进而,虽然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使用多个压脚125b作为压实部件,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用平板状的一块压板作为压实部件。此外,在该情况下,使该压板升降的缸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并且,在第三实施方式的铸模造型装置100中,可以构成为应用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铸模造型装置200所具有的结构、变形例。
如上所述,应用了本发明的铸模造型装置100的特征在于,所述铸模造型装置100具备:安装于基台的升降缸;与该升降缸连结的工作台;模型支座,该模型支座载置单面模板且设置包围该单面模板的外周并上下移动的框状框架,并且向所述工作台的上方搬入、或从所述工作台的上方搬出;配设于所述基台的上方的框架部;砂箱搬入搬出机构,该砂箱搬入搬出机构配设于该框架部的内侧,并且向所述模型支座的上方搬入砂箱、或从所述模型支座的上方搬出砂箱;压实单元,该压实单元配设于所述框架部的上方;在所述砂箱的上方配设成能够升降的衬箱;定位部件,该定位部件固定于所述模型支座,并且进行所述模型支座与所述框架部的定位;楔打入单元,该楔打入单元安装于所述框架部,并且在利用所述定位部件进行了所述模型支座与所述框架部的定位的状态下将楔打入到所述模型支座;以及砂斗,该砂斗配设于所述基台的外侧,并且将型砂贮存于内部,该型砂填充于被从所述工作台的上方搬出到所述基台的外侧的所述模型支座上的所述砂箱及衬箱,由于具备这些部件,因此具有能够实现使工作台以及单面模板升降的升降缸的小型化、且能够使该升降缸进行动作所需的部件等也形成为小型化等各种效果。
另外,应用了使用铸模造型装置100的本发明的铸模造型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铸模造型方法具有:将载置单面模板且设置包围该单面模板的外周并进行上下移动的框状框架的两个模型支座中的一方的模型支座配置于工作台上方,并且将另一方的模型支座配置于基台的外侧,进而在砂箱及衬箱载置于该另一方的模型支座上的状态下,将砂箱搬入到配置于所述一方的模型支座的上方的衬箱、与所述一方的模型支座之间的位置的工序;使所述一方的模型支座上升而将砂箱及衬箱载置于该一方的模型支座上的工序;使设置于砂斗的砂填充用喷嘴进入衬箱内而利用载置于所述另一方的模型支座的单面模板、砂箱、衬箱以及所述砂斗形成造型空间的工序;打开砂箱搬入搬出机构的工序;经由所述砂填充用喷嘴而将型砂填充于所述造型空间的工序;使载置于所述一方的模型支座上的砂箱及衬箱与该一方的模型支座一起下降的工序;使所述砂斗与衬箱分离直到在所述砂斗与衬箱之间确保间隙的位置为止的工序;将载置于所述一方的模型支座上的砂箱及衬箱与该一方的模型支座一起搬出到所述基台的外侧,并将载置于所述另一方的模型支座上的砂箱及衬箱与该另一方的模型支座一起搬入到所述工作台上方的工序;使所述另一方的模型支座上升,并利用固定于该另一方的模型支座的定位部件进行该另一方的模型支座与所述框架部的定位的工序;在进行了所述另一方的模型支座与所述框架部的定位的状态下将楔打入到该另一方的模型支座的工序;使所述另一方的模型支座的框状框架的上表面处于比单面模板的分型面突出的状态的工序;使压实单元的压实部件下降而对所述型砂进行一次压实的工序;一边使所述框状框架下降一边使所述压实部件下降而对所述型砂进行二次压实的工序;使所述压实部件上升的工序;使所述框状框架上升而进行脱模的工序;关闭所述砂箱搬入搬出机构的工序;将所述楔从所述另一方的模型支座拔出的工序;使所述另一方的模型支座下降的工序,由于具有这些工序,因此具有能够实现使工作台以及单面模板升降的升降缸的小型化、且能够使该升降缸进行动作所需的部件等也形成为小型化等各种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基台;2…升降缸;3…工作台;10…模型支座;11、11A…单面模板;12…框状框架;13…定位部件;19…砂箱搬入搬出机构;19a…框架部;21…楔打入单元;21b…楔;23…衬箱;26…砂斗;29…砂填充用喷嘴;32…压实单元;32b…压脚;40…铸模造型装置;100…铸模造型装置;101…基台;102…升降缸;103…工作台;110、110A…模型支座;111、111A…单面模板;112…框状框架;113…定位部件;119…框架部;121…楔打入单元;121b…楔;122…砂箱搬入搬出机构;124…衬箱;125…压实单元;125b…压实部件;126…砂斗;129…砂填充用喷嘴;200…铸模造型装置;202…升降单元;203…工作台;207…上部框架;210…模型支座;219…中继框架;221…固定释放单元;224…衬箱;225…压实单元;S…型砂;W…砂箱。

Claims (22)

1.一种铸模造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铸模造型装置具备:
升降单元,该升降单元经由工作台而使位于砂箱的下侧的模型支座进行升降动作;
砂投入单元,该砂投入单元将型砂投入到由载置于所述模型支座上的单面模板与所述砂箱形成的空间;
压实单元,该压实单元从上方压实投入到所述空间的型砂;以及
固定释放单元,该固定释放单元固定或释放因该压实单元而承受压实力的部分,
所述固定释放单元在比所述升降单元靠上方的位置使承受所述压实力的部分处于相对于所述压实单元的基端部固定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模造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释放单元设置在与所述压实单元的基端部接合的中继框架,并使卡合部突出而与所述模型支座卡合,由此使所述模型支座处于固定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模造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释放单元设置在与所述压实单元的基端部接合的中继框架,并使卡合部突出而与所述工作台卡合,由此使所述工作台处于固定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铸模造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实单元的所述基端部固定在设置于三根支柱的上端部的上部框架,
所述中继框架,由以与三根支柱接合的方式组装成矩形状的框架部件构成,利用从组装成该矩形状的框架部件的四角附近立起的框架部件而与所述上部框架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铸模造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铸模造型装置具备砂箱搬入搬出机构,该砂箱搬入搬出机构使所述砂箱向所述模型支座的上方搬入、或从所述模型支座的上方搬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铸模造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框架是所述砂箱搬入搬出机构的框架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铸模造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释放单元设置有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铸模造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释放单元是使作为所述卡合部的楔沿水平方向滑动而将其打入的楔打入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铸模造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释放单元是通过使作为所述卡合部的楔水平旋转而将其打入的楔打入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铸模造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释放单元是通过使作为所述卡合部的板部件沿水平方向滑动突出而使其卡合的单元。
11.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铸模造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释放单元是通过使作为所述卡合部的板部件水平旋转而使其卡合的单元。
12.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铸模造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释放单元是通过使作为所述卡合部的板部件在垂直面内旋转而使其卡合的单元。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铸模造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型支座具有用于确保水平的定位单元。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铸模造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利用所述定位单元对所述模型支座与所述中继框架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使所述模型支座的固定释放单元处于固定状态。
15.一种铸模造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铸模造型方法具有:
将型砂填充于由单面模板与砂箱形成的空间的工序,所述单面模板设置于利用升降单元并经由工作台而进行升降动作的模型支座,所述砂箱位于该模型支座的上侧;
对于因从上方压实该填充的型砂的压实单元而受到压实力的部分,利用将其固定或释放的固定释放单元使该部分在比所述升降单元靠上方的位置处于固定状态的工序;
利用所述压实单元压实所述型砂的工序;以及
使所述固定释放单元对受到所述压实力的部分进行的固定状态释放的工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铸模造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释放单元设置在与所述压实单元的基端部接合的中继框架,并使卡合部突出而与所述模型支座卡合,由此使所述模型支座处于固定状态。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铸模造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释放单元设置在与所述压实单元的基端部接合的中继框架,并使卡合部突出而与所述工作台卡合,由此使所述工作台处于固定状态。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铸模造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实单元的所述基端部固定在设置于三根支柱的上端部的上部框架,
所述中继框架,由以与三根支柱接合的方式组装成矩形状的框架部件构成,利用从组装成该矩形状的框架部件的四角附近立起的框架部件而与所述上部框架接合。
19.一种铸模造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铸模造型装置具备:
安装于基台的升降缸;
与该升降缸连结的工作台;
模型支座,该模型支座载置单面模板,且设置有包围该单面模板的外周并上下移动的框状框架,并且该模型支座被向所述工作台的上方搬入、或从所述工作台的上方搬出;
砂箱搬入搬出机构,该砂箱搬入搬出机构配设于所述基台的上方,并且向所述模型支座的上方搬入砂箱、或从所述模型支座的上方搬出砂箱;
砂斗,该砂斗配设于该砂箱搬入搬出机构的上方,并且该砂斗被向所述砂箱的上方搬入、或从所述砂箱的上方搬出;
压实单元,该压实单元配设于所述砂箱搬入搬出机构的上方,并且该压实单元与所述砂斗交替地被向所述砂箱的上方搬入、或从所述砂箱的上方搬出;
在所述砂箱的上方配设成能够升降的衬箱;
定位部件,该定位部件固定于所述模型支座,并且进行所述模型支座与所述砂箱搬入搬出机构中的框架部的定位;以及
楔打入单元,该楔打入单元安装于所述框架部,并且在利用所述定位部件进行了所述模型支座与所述框架部的定位的状态下将楔打入到所述模型支座。
20.一种铸模造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铸模造型方法具有:
将载置单面模板、且设置有包围该单面模板的外周并进行上下移动的框状框架的模型支座搬入到工作台上方,并且将砂箱搬入到砂斗及衬箱、与该模型支座之间的位置的工序;
使所述框状框架的上表面处于比所述单面模板的分型面突出的状态的工序;
使所述模型支座上升从而由所述砂斗、衬箱、砂箱、框状框架以及单面模板形成造型空间的工序;
经由砂填充用喷嘴而将型砂填充于该造型空间的工序;
使所述模型支座下降直到在所述砂斗与衬箱之间确保间隙的位置为止的工序;
从所述衬箱的上方搬出所述砂斗,并向所述衬箱的上方搬入压实单元的工序;
使所述模型支座上升,并利用固定于所述模型支座的定位部件来进行所述模型支座与砂箱搬入搬出机构中的框架部的定位的工序;
在进行了所述模型支座与所述框架部的定位的状态下将楔打入到所述模型支座的工序;
使所述压实单元中的压实部件下降而对所述型砂进行一次压实的工序;
一边使所述框状框架下降一边使所述压实部件下降,并对所述型砂进行二次压实的工序;
使所述压实部件上升的工序;
使所述框状框架上升而进行脱模的工序;
从所述模型支座拔出所述楔的工序;
使所述模型支座下降的工序;以及
从所述衬箱的上方搬出所述压实单元,并向所述衬箱的上方搬入所述砂斗的工序。
21.一种铸模造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铸模造型装置具备:
安装于基台的升降缸;
与该升降缸连结的工作台;
模型支座,该模型支座载置单面模板,且设置有包围该单面模板的外周并上下移动的框状框架,并且该模型支座被向所述工作台的上方搬入、或从所述工作台的上方搬出;
配设于所述基台的上方的框架部;
砂箱搬入搬出机构,该砂箱搬入搬出机构配设于该框架部的内侧,并且向所述模型支座的上方搬入砂箱、或从所述模型支座的上方搬出砂箱;
压实单元,该压实单元配设于所述框架部的上方;
在所述砂箱的上方配设成能够升降的衬箱;
定位部件,该定位部件固定于所述模型支座,并且进行所述模型支座与所述框架部的定位;
楔打入单元,该楔打入单元安装于所述框架部,并且在利用所述定位部件进行了所述模型支座与所述框架部的定位的状态下将楔打入到所述模型支座;以及
砂斗,该砂斗配设于所述基台的外侧,并且将型砂贮存于内部,该型砂填充于从所述工作台的上方被搬出到所述基台的外侧的所述模型支座上的所述砂箱及衬箱。
22.一种铸模造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铸模造型方法具有:
将载置单面模板、且设置有包围该单面模板的外周并进行上下移动的框状框架的两个模型支座中的一方的模型支座配置于工作台上方,并且将另一方的模型支座配置于基台的外侧,进而在砂箱及衬箱载置于该另一方的模型支座上的状态下,将砂箱搬入到配置于所述一方的模型支座的上方的衬箱、与所述一方的模型支座之间的位置的工序;
使所述一方的模型支座上升而将砂箱及衬箱载置于该一方的模型支座上的工序;
使设置于砂斗的砂填充用喷嘴进入衬箱内而由载置于所述另一方的模型支座的单面模板、砂箱、衬箱以及所述砂斗形成造型空间的工序;
打开砂箱搬入搬出机构的工序;
经由所述砂填充用喷嘴而将型砂填充于所述造型空间的工序;
使载置于所述一方的模型支座上的砂箱及衬箱与该一方的模型支座一起下降的工序;
使所述砂斗与衬箱分离直到在所述砂斗与衬箱之间确保间隙的位置为止的工序;
将载置于所述一方的模型支座上的砂箱及衬箱与该一方的模型支座一起向所述基台的外侧搬出,并且将载置于所述另一方的模型支座上的砂箱及衬箱与该另一方的模型支座一起向所述工作台上方搬入的工序;
使所述另一方的模型支座上升,并利用固定于该另一方的模型支座的定位部件进行该另一方的模型支座与所述框架部的定位的工序;
在进行了所述另一方的模型支座与所述框架部的定位的状态下将楔打入到该另一方的模型支座的工序;
使所述另一方的模型支座的框状框架的上表面处于比单面模板的分型面突出的状态的工序;
使压实单元中的压实部件下降而对所述型砂进行一次压实的工序;
一边使所述框状框架下降一边使所述压实部件下降,并对所述型砂进行二次压实的工序;
使所述压实部件上升的工序;
使所述框状框架上升而进行脱模的工序;
关闭所述砂箱搬入搬出机构的工序;
从所述另一方的模型支座拔出所述楔的工序;以及
使所述另一方的模型支座下降的工序。
CN201080054397.2A 2009-12-04 2010-04-21 铸模造型装置以及铸模造型方法 Active CN1026392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75965 2009-12-04
JP2009275965 2009-12-04
JP2010-038446 2010-02-24
JP2010038446 2010-02-24
JP2010074304 2010-03-29
JP2010-074304 2010-03-29
PCT/JP2010/057066 WO2011067950A1 (ja) 2009-12-04 2010-04-21 鋳型造型装置及び鋳型造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39265A CN102639265A (zh) 2012-08-15
CN102639265B true CN102639265B (zh) 2014-05-14

Family

ID=44114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54397.2A Active CN102639265B (zh) 2009-12-04 2010-04-21 铸模造型装置以及铸模造型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508278B1 (zh)
JP (1) JP5071591B2 (zh)
CN (1) CN102639265B (zh)
TW (1) TWI482675B (zh)
WO (1) WO20110679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08091A (zh) * 2014-10-23 2015-01-28 科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造型机砂箱内壁的衬垫结构
CN104525875A (zh) * 2014-12-23 2015-04-22 河北欧耐机械模具有限公司 伺服控制高速多工位制芯机
WO2017138162A1 (ja) * 2016-02-10 2017-08-17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鋳型造型機
CN105750510A (zh) * 2016-05-20 2016-07-13 许云东 一种用于制作湿型砂铸型的水平有箱造型机
CN106365643A (zh) * 2016-08-31 2017-02-01 都江堰瑞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产熔铸耐火材料过程中砂型造型的覆膜成型方法
CN107598100A (zh) * 2017-09-11 2018-01-19 芜湖市云峰铸造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汽车飞轮铸造工艺及其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5795A (zh) * 1999-11-04 2002-02-13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砂型的造型装置和方法
CN1349441A (zh) * 2000-01-14 2002-05-15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造型方法和具有造型机的造型系统
CN1698995A (zh) * 2000-04-13 2005-11-23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型砂的压缩方法及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850913A (fr) * 1976-02-02 1977-05-16 Buhrer Erwin Machine a mouler permettant de fabriquer des demi-moules de fonderie dans des chassis de moulage
JPS55120450A (en) * 1979-03-08 1980-09-16 Sintokogio Ltd Mold molding apparatus
JPS59183950A (ja) * 1983-03-31 1984-10-19 Komatsu Ltd 鋳型造型法
JPH0667531B2 (ja) * 1988-06-27 1994-08-31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鋳型造型装置
JPH0780037B2 (ja) * 1990-02-23 1995-08-30 株式会社浪速製作所 下金型固定式水平割鋳型造型機
JPH0667531A (ja) 1992-08-24 1994-03-1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264418B2 (ja) * 1995-11-10 2002-03-11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高さが異なる2種の鋳枠を用いる鋳型造型装置
EP0867242B1 (en) * 1997-03-28 2000-08-23 Sintokogi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compacting molding sand
CN1311935C (zh) * 2000-04-21 2007-04-25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造型装置用模板托架
JP4284637B2 (ja) * 2001-05-11 2009-06-24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砂鋳型の造型装置及び砂鋳型の造型方法
JP3701941B2 (ja) * 2002-12-10 2005-10-05 メタル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鋳型造型方法及びその装置並びに鋳枠係脱装置
BRPI0811975B1 (pt) * 2007-06-01 2017-02-14 Sintokogio Ltd equipamento para moldagem de molde com caixa de moldagem e método para moldagem de molde com caixa de moldag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5795A (zh) * 1999-11-04 2002-02-13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砂型的造型装置和方法
CN1349441A (zh) * 2000-01-14 2002-05-15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造型方法和具有造型机的造型系统
CN1698995A (zh) * 2000-04-13 2005-11-23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型砂的压缩方法及其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9-1361441A 1997.05.2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19769A (en) 2011-06-16
EP2508278A1 (en) 2012-10-10
EP2508278B1 (en) 2019-03-13
TWI482675B (zh) 2015-05-01
WO2011067950A1 (ja) 2011-06-09
CN102639265A (zh) 2012-08-15
JPWO2011067950A1 (ja) 2013-04-18
EP2508278A4 (en) 2017-10-11
JP5071591B2 (ja) 2012-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39265B (zh) 铸模造型装置以及铸模造型方法
US6345662B1 (en) Automatic vibration molding machine for green sand mold
CN101700563B (zh) 铸造沙模造型机
CN101352752B (zh) 冷芯盒射芯机
CN101347820A (zh) 冷芯盒造型制芯机
CN206644139U (zh) 一种混凝土管制管机
CN201244663Y (zh) 冷芯盒造型制芯机
CN104759595A (zh) 微震压实式造型机及其造型方法
CN101811176B (zh) 铸型造型装置以及铸型造型方法
CN101811177B (zh) 铸型造型装置及铸型造型方法
CN100436002C (zh) 用于造型机的砂箱组件及使用该种砂箱组件的造型方法
CN203751272U (zh) 结构简单,喷砂方便的水平分型脱箱造型机
CN201291496Y (zh) 制砖机的气囊夹砖机构
CN113059847B (zh) 一种茶饼压制机及茶饼生产工艺
CN201500767U (zh) 铸造沙模造型机
CN103945957B (zh) 脱箱铸型造型装置、脱箱铸型造型方法以及托砂装置
CN104608231A (zh) 一种台振九块砌块机
CN210231457U (zh) 一种便于组合的高耐磨导轮铸件的砂箱
CN108907153A (zh) 铸件夹取方法
CN201179533Y (zh) 管件灌砂震动机
CN203751275U (zh) 取放模具省力,浇注容易的水平分型脱箱造型机
CN220743902U (zh) 一种万能提升取料器
CN101722577A (zh) 管件灌砂震动机
CN109014076A (zh) 动作平稳的水平分型脱箱造型机
JPH11188457A (ja) 生型用自動振動造型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