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75139B - washing machine - Google Patents

washing machin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75139B
TWI475139B TW099112512A TW99112512A TWI475139B TW I475139 B TWI475139 B TW I475139B TW 099112512 A TW099112512 A TW 099112512A TW 99112512 A TW99112512 A TW 99112512A TW I475139 B TWI475139 B TW I47513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ashing
discharge port
discharge
protrud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12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05833A (en
Inventor
Koichi Hosomi
Yoshinori Usui
Miho Hayashi
Takako Tazawa
Miho Masuda
Shingo Akita
Norifumi Ogura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Kk
Toshiba Consumer Elect Holding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Kk, Toshiba Consumer Elect Holding,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Kk
Publication of TW2011058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058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751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7513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17/00Washing machines having receptacles, stationary for washing purposes, wherein the washing action is effected solely by circulation or agitation of the washing liquid
    • D06F17/02Washing machines having receptacles, stationary for washing purposes, wherein the washing action is effected solely by circulation or agitation of the washing liquid by pump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17/00Washing machines having receptacles, stationary for washing purposes, wherein the washing action is effected solely by circulation or agitation of the washing liquid
    • D06F17/06Washing machines having receptacles, stationary for washing purposes, wherein the washing action is effected solely by circulation or agitation of the washing liquid by rotary impeller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9/00Details of washing machines not specific to a single type of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9/00 - D06F27/00 
    • D06F39/12Casings; Tub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 Main Body Construction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Laundry Dryers (AREA)

Description

洗衣機
本發明是關於利用形成在配置於洗衣槽內的下部之攪拌翼的背面之背面葉片的泵浦作用,使洗淨水上升,將此上升的洗淨水可從上部朝洗衣槽內側吐出之洗衣機。
以往以來,針對具備上面開放的有底筒狀的洗衣槽,將設置於該洗衣槽內下部之攪拌翼(脈動器)旋轉驅動來清洗洗滌物的結構之洗衣機,在前述攪拌翼的背面側的空間部,與該攪拌翼一體地設有發揮泵浦作用之背面葉片,並且形成有自前述空間部(作為泵浦室來發揮功能)朝洗衣槽的上方延伸之循環水路,從該循環水路的上部朝洗衣槽的內側設有橫長細縫狀的開口部(吐出口)之結構的洗衣機為眾所皆知(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這是反復地進行以下循環,即在藉由攪拌翼的旋轉驅動所進行的洗衣運轉,利用同時旋轉驅動之背面葉片的泵浦作用,將洗淨水從泵浦室在循環水路上升,然後從其上部的開口部朝洗衣槽內以撒水狀態吐出之循環。配合此洗淨水的循環作用而從循環水路的上部吐出之吐出水,係藉由將洗淨水噴灑於容易浮上並露出於槽內的洗淨水面上之洗滌物,來提升清洗性能。
[專利文獻1]特開2001-347095號公報
在上述結構,期望作成為來自於循環水路上部之吐出水,可擴展成水膜狀而作成撒水狀態,能夠大量地噴灑於洗滌物,又,不受洗滌物的位置影響可全面地噴灑洗淨水。
因此,例如前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在洗衣槽(兼作脫水槽)上部的平衡器之底面設置凹狀部,以該凹狀部承接在循環水路中上升來的水,再擴展成扇狀以獲得撒水狀態。
但,在此情況,由於平衡器為特有的結構,故沒有與洗淨容量等不同之洗衣機的平衡器之互換性等,不具效率性,且組裝作業也繁雜。
又,為了在與洗衣槽的內壁面之間形成循環水路而配置水路蓋,但是,作為形成於此水路蓋的高度方向中間部之吐出口,將細縫狀開口部盡可能地增大且作成為橫長,能夠將吐出水朝洗衣槽內側(槽內側)廣範圍地撒之水膜狀。
但是,水路蓋的尺寸上有一定限度,例如將水路蓋全體朝槽內側大幅突出配置或增大表面積等,會成為洗滌物的旋轉動作(一般通稱為「織物旋轉」)、水流之流動抵抗,阻礙了該洗滌物的旋轉動作。此旋轉動作之阻礙會對洗淨效果產生很大影響。
因此,在現狀,當要進行實用化之際,在前述吐出口的尺寸、形狀等會有限制的情況產生,不容易對應。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開發完成的發明,其目的在於提供對洗滌物,能夠將吐出水作為大幅擴展的扇狀的水膜撒,且能夠減輕洗滌物的旋轉動作及織物旋轉之阻礙,可提升洗淨性能之洗衣機。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洗衣機,係具備有:設置於本體內之有底筒狀的洗衣槽;可旋轉地配設於此洗衣槽內的下部之攪拌翼;形成於此攪拌翼的背面之背面葉片;形成於前述洗衣槽內的底部,用來收容前述背面葉片之泵浦室;及自該泵浦室沿著前述洗衣槽壁朝上部延伸,在與前述洗衣槽壁內面之間形成循環水路之水路蓋,在前述水路蓋的上部,形成有朝前述洗衣槽內側突出之突出部,在此突出部,形成有橫長細縫狀的吐出口。
若依據上述手段,能夠提供下述的洗衣機,即因將吐出口設置於突出部,所以可大大地形成橫長細縫狀,能夠獲得朝橫方向大幅擴展的扇狀的水膜。因此,吐出水可朝槽內側廣範圍地撒。再者,因突出部是配設於水路蓋的上部,所以能夠減少阻礙織物旋轉之虞產生,可提升洗淨性能之洗衣機。
(第1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1~圖4,說明關於將本發明的洗衣機適用於脫水兼用洗衣機之第1實施形態。首先,圖2是剖斷顯示脫水兼用洗衣機的全體結構中的局部之側面圖,形成洗衣機的外輪廓之本體1是由略矩形箱狀的外箱2、和被覆於其上面之頂蓋3所構成,在頂蓋3,可開關洗滌物投入口4之對折式蓋5可轉動地被設置著。
在此本體1內部,上面開放之可儲水的有底筒狀的水槽6被彈性支承機構7彈性支承,在水槽6的內部,同樣地有底筒狀的脫水兼洗衣槽8可旋轉地被配設著。
在此脫水兼洗衣槽8內的下部即內下部,洗衣用(包含洗淨用)的攪拌翼9可旋轉地被配設著,又,在脫水兼洗衣槽8的周壁部,形成有多數個脫水用的透孔10,且在上端部具備有封裝有例如液體(未圖示)之平衡器11。
在前述水槽6的外底面側,配設驅動部12,該驅動部是具備有有洗衣及脫水用的馬達、進行動力的傳達切換的離合器機構等,藉由此驅動部12,當進行洗衣運轉時僅使攪拌翼9旋轉,當進行脫水運轉時,使脫水兼洗衣槽8與攪拌翼9一同地旋轉。
又,在水槽6的底部形成有排水口13,此排水口13連接有電動式的排水閥14,在排水閥14連接有排水軟管15導出至機外。
在前述排水口13連通有氣體彎形管16,在此氣體彎形管16,經由空氣管等連接著壓力式水位感測器(未圖示),可檢測槽內的水位。另外,在水槽6的上部,具備有形成為與機外連通之溢水路17。
又,在本實施形態,其結構為沿著前述脫水兼洗衣槽8的側壁形成有朝上下方向延伸的循環水路19。詳細如後述,配置有在與洗衣槽8的內壁(槽內壁)之間形成水路之水路蓋20,水路蓋20的下端部是與形成在攪拌翼9與脫水兼洗衣槽8內的底部之間的內下部相連通。在此內下部,具體而言為攪拌翼9的背面側,一體地形成有發揮泵浦作用之背面葉片18,背面葉片18是被收容於形成在槽內底部之空間部的泵浦室22,此泵浦室22與前述循環水路19相連通。
再者,在圖2中,在前述頂蓋3的前方部位(圖中左側)設有操作面板23,與未圖示的顯示部一同地配設有作為各種操作鍵之電源「啟動/關閉」用的操作鍵、運轉「模式」選擇用的操作鍵、「開始/暫時停止」用的操作鍵,等等用來設置具體的運轉條件等之操作鍵等。
在此操作面板23的內部,具備有以例如微電腦為主體之所謂PC板單元的結構之控制裝置24,作為依據預先所記憶的程式等自動地控制洗衣運轉、脫水運轉等的步驟之控制手段來發揮功能。
其次,依據圖1、圖3及圖4,說明關於前述循環水路19的具體結構。其中,圖1是放大顯示脫水兼洗衣槽8的局部之縱斷側面圖,圖3是沿著圖1中的A-A線剖斷顯示之橫斷面圖,及圖4是同樣地沿著圖1中的B-B線剖斷顯示的橫斷面圖。
首先,在圖1中,脫水兼洗衣槽8特別是形成為可承受離心脫水作用之堅固的構造,其詳細說明省略,簡單進行說明則如下所述,將金屬板、塑膠、金屬厚板等的材料利用於適材適所,考量堅固、輕量、組裝加工性等加以構成。
這樣的沿著脫水兼洗衣槽8的內壁面(槽內壁面)的上下方向形成循環水路19者,在本實施形態,利用該槽內壁面之形狀,藉由覆蓋其內兩側之橫斷面形狀呈圓弧狀(參照圖3,4)之水路蓋20,形成內部作成為空間之循環水路19。此水路蓋20,其下端部與前述泵浦室22,沿著槽內壁朝上部延伸出來,在與脫水兼洗衣槽8的內壁面之間形成空間。
為了將此空間作為水路,特別是如圖3所示,在水路蓋20與槽內壁面之接合部分介裝有由橡膠等的彈性部材所構成之襯墊25,形成水封構造。又,構成循環水路19之槽壁係成為不具小孔10之無孔壁部分,藉此,能夠良好地維持循環水路19之通水性能。又,如圖1所示,在水路蓋20,朝上下方向階段性(圖示實施形態為3階段)形成有複數個吐出口26,27,28。
即,這些吐出口26~28的具體結構,在本實施形態,由位於最上段的第1吐出口26、位於第2段的第2吐出口27、及位於最下段的第3吐出口28所構成。
這些吐出口26~28均形成為橫長細縫狀,其中,第2吐出口27是如圖4之斷面圖得知,作為較水路蓋20的扁平且呈略同曲率的圓弧狀之扁平部21來形成,並且朝正交的槽內側(水平方向)開口。
因此,開口成平緩的圓弧形狀,且循環水路19的橫斷面形狀是與深度方向窄的通路相對應,此形態是作成為與在最下段第3吐出口28實質上相同形態。
相對於此,最上段的第1吐出口26是形成為與上述吐出口27,28相同的橫長細縫狀,朝槽內側的水平方向(橫方向)開口,但,設置有第1吐出口26之水路蓋20的形狀是作為朝脫水兼洗衣槽8的旋轉中心側之槽內側突出的突出部29來形成,且在其最突出端部形成第1吐出口26。即,本實施形態之突出部29,其橫斷面形狀是如圖3所示,其縱斷面形狀亦如圖1所示,均在其全體呈稍微變形的圓弧狀(當然亦可為圓滑的圓弧狀),此突出部29朝槽內側大大地突出,其結果,形成與脫水兼洗衣槽8的內壁面之間的深度方向大之空間部。
例如,在圖3中,突出部29的外周部之左右方向的圓弧形狀是概略區分成中央部與左右側部之3個部位,其圓弧形狀皆平緩,左右側部之各圓弧形狀是彎曲成同曲率。
這些之中的中央部位,比起兩側部位是朝左右方向寬度廣的方式朝槽內側區劃,並且該部位之與圓弧狀的接線正交的直線、所謂的法線(圖中實線箭號所示)是指向槽內側。
因此,位於此第1吐出口26的中央部位之開口部位是朝水平方向開口,詳細內容如後的作用說明所述,作為循環水的吐出方向,總括來說則朝如圖3中所示的中空箭號C方向之槽內側的中心側撒。
相對於此,位於第1吐出口26的左右側部之各開口部位的法線方向(實線箭號)是指向脫水兼洗衣槽8內的周方向(槽內周方向),因此,作為循環水的吐出方向,如圖3中所示之各中空箭號D1、D2方向的周方向為主體進行撒。
當然,朝這些箭號C、D1、D2方向撒之吐出水係成為自一個第1吐出口26朝水平方向連續的水膜狀者,也就是在寬廣範圍如圖中兩點鎖線所示,一邊大幅地擴展成扇狀一邊朝槽內側撒。
另外如圖4所示,形成於水路蓋20的扁平部21之第2吐出口27,由於圓弧形狀形成於平緩的部位,故,對與圖中實線箭號所示的圓弧狀的接線呈正交的直線所謂的法線方向,自吐出口27吐出的方向(中空箭號E1~E5方向)是朝與法線方向略相同方向吐出。
再者,水路蓋20的對脫水兼洗衣槽8之安裝手段可進行各種考量,例如利用水路蓋20為塑膠製,將未圖示的鉤狀的鉤掛部一體地設置於複數部位,將其鉤掛至設置於槽壁之孔部後,再隔著槽壁螺絲固定於與水路蓋20一體地設置的螺絲轂部,藉此能夠安裝固定,若依據此固定手段能夠減少螺絲固定部位。
其次,說明關於上述結構的脫水兼用洗衣機的作用。
在洗滌衣類等的洗滌物(未圖示)之情況,如習知,自操作面板23輸入運轉模式、條件等的操作條件之控制裝置24,將未圖示的給水手段、驅動部12等予以驅動控制,來自動地執行洗衣步驟、洗淨步驟、及脫水步驟。
以下,說明關於執行洗衣機可洗淨定格容量最多之洗滌物量的標準模式運轉之情況。再者,關於洗衣步驟以外的洗淨及脫水步驟僅予以概述。
在此情況,如圖1所示,脫水兼洗衣槽8的水位也設定成最高水位S,給水至較第2吐出口27更上位,僅第1吐出口26位於槽內空間。
馬達等的驅動部12被通電驅動,動力傳達到攪拌翼9使其旋轉,開始進行洗衣運轉。在標準的模式運轉,利用攪拌翼9所產生之水流是設定成預定度之水流。藉由攪拌翼9的旋轉,攪拌洗滌物及洗淨水,洗滌物一邊朝水平方向轉動也一邊朝上下方向轉動(反轉動作),洗滌物不會在槽內滯留地轉動(織物旋轉),藉此能夠獲得無洗衣不均之期望的洗淨效果。
同時,依據背面葉片18的旋轉產生泵浦作用,自攪拌翼9的周圍將洗淨水吸入到裏側的泵浦室22,送出至處於與泵浦室22連通狀態之循環水路19。
在循環水路19上升的洗淨水,會到達形成於水路蓋20的上端部之突出部29,自唯一面臨槽內空間之第1吐出口26強力地吐出。被吐出的水是由利用橫跨突出部29的廣角度之寬廣的表面形成水平方向橫長細縫狀之吐出口26吐出,如圖3的兩點鎖線所示,成為到達接近左右各自的槽內周壁之周方向的廣範圍之水膜也就是扇狀的水膜,以遍及廣範圍之撒水予以吐出。
詳細而言,當洗淨水從第1吐出口26被吐出時,依據實線箭號所示的法線方向,朝左右的周方向中以中空箭號D1、D2所示的方向,在其之間的中央部位,指向槽內側,朝以中空箭號C所示的方向吐出。
當然,將要吐出前之複數個以實線箭號所示的法線方向之水的流動是成為連續於左右方向之水膜狀態而被吐出,全體是如圖中兩點鎖線所示的寬廣範圍,形成為寬廣的扇狀之水膜。
如此,脫水兼洗衣槽8內的洗淨水從攪拌翼9的周圍被吸入到泵浦室22內,在循環水路19上升而自第1吐出口26吐出至槽內之循環,在洗衣運轉中被反復執行。
又,在洗衣步驟之特別是運轉初期中,洗滌物容易浮起於水面。此現象是洗淨水尚未充分地浸透到洗滌物,且在空氣進入到衣類等之洗滌物的重疊的部分之狀態開始進行洗衣運轉,造成洗滌物因空氣而膨脹之狀態,洗滌物的一部分浮起進而露出於水面上之狀態。
因此,當在此狀態下進行洗衣運轉時,當然未沒入於水中之洗滌物,會因前述這種水中之轉動(織物旋轉)不足,且也未與洗淨水流直接接觸,無法期待良好的洗淨效果。
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伴隨攪拌翼9的旋轉,背面葉片18也旋轉,藉此,泵浦室22內的水利用泵浦作用而揚水,在循環水路19中上升。
然後,上升來的水會從形成於位在較洗淨水位的最高水位更上部之突出部29的第1吐出口26朝槽內側,向水平方向被吐出,被吐出的水,如圖3所示,呈大幅擴展成扇狀之水膜狀,以撒水狀態撒到槽內的寬廣範圍的水面上。
在此情況,因突出部29的儲水容量大,所以,即使將第1吐出口26作成大的橫長狀,也能圓滑地吐出吐出水。因此,即使處於洗滌物的一部分浮起而露出於水面上之狀態,也能自露出的部分(洗滌物)的上方充分地撒入吐出水。
其結果,可促進洗淨水對浮遊狀態的洗滌物之濕潤作用,並且能發揮抑制欲浮起的洗滌物之作用,又直接從上方承接吐出水,亦可促進洗淨作用。並且,承受此吐出水,停留於洗滌物內之空氣也變得容易脫離,且洗滌物的浮遊部分也變得容易沒入到水中。
因此,水中之洗滌物的水平方向之轉動動作、上下方向的反轉動作等,所謂織物旋轉優良之攪拌動作被積極地執行。在此情況,突出部29是位於較洗淨水位更上部,不會妨礙攪拌水流、洗滌物的轉動作用等。
當然,不限洗衣運轉初期之接受了攪拌動作之洗滌物,常常會被舉到水面上,造成一部分形成露出狀態之情況,但是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也會承受藉由來自於第1吐出口26之吐出水的押壓作用,可抑制欲朝上部浮起的洗滌物,能夠始終發揮效率良好的洗淨作用。
另外,處於浮起傾向之洗滌物,會承受藉由循環水流使得在槽內,產生自攪拌翼9的周圍吸引水之水流、在槽內的上部,承受自第1吐出口26所吐出的水的衝撃等。
藉由此水流、衝撃等,可發揮將洗滌物容易朝下方拉入等的作用,可助長所謂洗滌物的上下反轉動作而提升洗淨性能。
當進行預定時間之這樣的洗衣步驟時,移行至洗淨步驟,以與前述洗衣運轉相同的運轉模式,撒入洗滌劑量。當然,利用背面葉片18所產生的泵浦作用,對容易產生浮遊之洗滌物,從上方將吐出水撒成撒水狀態而促進洗淨作用。
接著,當移行至脫水步驟時,在此,進行藉由驅動部12之動力傳達的切換,讓脫水兼洗衣槽8朝一方向高速旋轉。洗滌物所含的水分受到離心作用而脫水,從多數個透孔10朝水槽6側被放出,經由排水軟管15等排出至機外。進行了預定時間的此脫水步驟後,控制裝置24結束控制使驅動部12停止等的標準模式之全運轉。
再者,圖4中,以中空箭號E1~E5顯示水自形成於水路蓋20的扁平部21之第2吐出口27吐出的吐出方向。在將此第2吐出口27(第3吐出口28也同樣地)利用來將水吐出之情況,能夠利用於例如洗滌物為少量、且洗淨水也為少水量之情況等,在此簡單地說明如下。
此第2吐出口27是如前述,作為為了形成扁平的循環水路19而朝內側之圓弧狀的突出量少的扁平部21來形成,但,此扁平的水路結構,除了上端部的突出部29以外,其餘是到達下部的泵浦室22為止,作成為略相同的形態。
這是由於處於與洗衣運轉中的洗滌物的移動、水流等交叉的位置,為了不會成為所謂織物旋轉等的阻礙而因衝突所產生的抵抗不會變大地作成為扁平的循環水路19。
因此,從圖4所示的第2吐出口27之水的吐出狀態,係沿著其圓弧狀的曲率,朝法線方向之實線箭號及中空箭號E1~E5所示的方向吐出。但是,由於吐出口27形成為扁平的圓弧狀部位,各中空箭號E1~E5所示的方向處於相互稍許的移位,橫方向的開口範圍變窄。
因此,全體朝略槽內側的中心側呈直線狀吐出者為主體,其左右方向的吐出範圍(角度)是如圖中兩點鎖線所示般,不會成為如前述第1吐出口26(參照圖3)這樣的扇狀,而成為寬度窄的水膜被吐出。
再者,在圖1中,洗淨水為最高水位S時的吐出水,第1吐出口26可有效地發揮功能,但此時從位於水中之第2、第3吐出口27、28,也產生朝向槽內側之吐出水流,而促進了洗淨水的循環作用,對洗淨作用也極為有效。
又,在第1、第2吐出口26、27面臨槽內空間,作為吐出水可有效地發揮功能之情況(此時的水位是位於第3吐出口28的上位),來自於突出部29(第1吐出口26)之吐出水擴展成扇狀並到達遠方,另外,來自於扁平部21(第2吐出口27)之吐出水係以較第1吐出口26寬度窄的水膜且落下至槽壁附近側,能對槽內側,期待吐出不均少之吐出水的撒水效果。
若依據上述第1實施形態,可達到下述效果。
利用攪拌翼9的背面葉片18的泵浦作用,形成供洗淨水循環之循環水路19,自循環水路19的上部朝脫水兼洗衣槽8的內側吐出。該第1吐出口26,因設置於形成在形成有循環水路19的水路蓋20的上部之突出部29,所以,如圖3所示,利用突出部29的廣角度範圍之寬廣的表面,大大地形成橫長細縫狀的第1吐出口26,其結果,能夠將大幅地擴展後的扇狀水膜朝糟內側的廣範圍吐出。
藉此,對在洗衣運轉中浮起的洗滌物,不受其位置影響,能有效地撒水,又特別是在洗衣運轉初期,容易形成聚集有空氣之洗滌物浮起到水面上並露出的狀態,但,藉由對此露出的部分(洗滌物)進行洗淨水的撒水,不僅可促進濕潤,亦可期待發揮將其壓回到水中之作用。
又,洗滌物在洗淨水中被有效地攪拌且亦促進了藉由循環水流所進行之洗滌物的上下反轉動作,可使所謂的織物旋轉變得良好,並且亦加上撒下的水之衝撃作用,可有效地提升洗淨性能。
又,循環水路19的上部的突出部29,通常位於較洗淨水位更上方,所以,能夠防止洗滌物的移動、成為水流的抵抗等,織物旋轉變得良好。相對於此,除了突出部29以外佔位於洗淨水中之循環水路19的大部分的扁平部21,係如圖4的斷面圖所示,朝水路蓋20的內側之突出量(圓弧狀部分)小而作成為扁平的結構,特別是能夠減輕朝脫水兼洗衣槽8的相同方向之洗滌物的移動、水流的阻礙,從這一點亦可有效地提升洗淨性能。再者,循環水路19,因能夠不與平衡器11等其他的結構零件共用,而藉由水路蓋20來構成,所以,不會產生與其他不同機種之互換性等的問題。
(第2實施形態)
圖5~圖8是顯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針對於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實質上相同的部分賦予相同圖號並省略其說明,以下僅針對不同的部分進行詳細說明。
在這些圖中,圖5是擴大顯示本實施形態的循環水路30之局部的縱斷側面圖,圖6(a)~(d)是舉例顯示因應洗淨作用的強度「強」、「弱」運轉之攪拌翼9的複數個旋轉控制模式之圖,圖7是舉例顯示因應「強」、「弱」運轉之吐出水的落下區域的脫水兼洗衣槽的平面圖,及圖8是顯示因應「強」、「弱」運轉之吐出水的吐出狀態的圖。
第2實施形態,對第1實施形態,除了循環水路30的結構不同以外,其餘實質上為共通的結構,以下參照圖5說明關於循環水路30的特徵。
此循環水路30也是以位於較洗淨水的最高水位S更上方的方式,披覆具有朝槽內側呈圓弧狀突出的突出部32之水路蓋31,來在與槽內壁面之間形成具有空間部的循環水路30等,其形狀實質上是與第1實施形態大致相同。但,具體而言,具有以下的不同點。
首先,在水路蓋31,以位於其最上段的方式設有第1吐出口33,在較此第1吐出口33更下方的位置,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第2、第3吐出口27、28。
在此,設有第1吐出口33之前述突出部32,是如圖5所示,其朝槽內側突出的圓弧狀的略中央部位最為突出,而其上下部是平緩地形成朝圖示右方退避的圓弧狀部分。
因此,突出部32的上部側係呈對槽內側指向面對斜上方,具有對所謂垂直線朝後方傾斜的傾斜角度β之傾斜面狀,在此傾斜面部32a形成有前述第1吐出口33。
如此,以與傾斜面部32a正交的方式開口設置之吐出口33係呈指向斜上的形態,形成於對圖5中所示的水平線呈仰角θ之向上位置,此仰角θ是與傾斜角度β相同(θ=β),依據傾斜角度β來決定。
並且,僅在吐出口33的朝斜上方開口的吐出口33的上緣部側,設有與吐出口33連續之呈屋簷狀突出的肋部34。肋部34是朝吐出口33的開口方向之斜上方,向槽內側突出而一體地形成。再者,圖中之中空箭號F係顯示吐出水的吐出方向,稍朝向上吐出。
其次,說明關於圖6,其係針對洗衣運轉之「強」、「弱」運轉,顯示對洗滌物所賦予的洗淨水流之強度「強」、「弱」所顯示之利用攪拌翼9所形成的複數個旋轉控制模式者。
執行藉由控制裝置24對驅動部12(特別是馬達)之通斷電(ON、OFF)控制、旋轉速度控制等(以下作為攪拌翼9的旋轉控制來加以敘述)。這是對攪拌翼9的背面葉片18的泵浦作用的強度會直接影響者,其結果,如後述,對來自於各吐出口33,27,28之吐出水的噴飛距離帶來很大的變化。
順便一提,攪拌翼9均朝正、反方向旋轉驅動,首先,圖6(a)是顯示攪拌翼9在較短時間被控制成共通ON、OFF時間之用來產生「弱」洗淨水流時的模式,顯示所謂洗衣運轉時的「弱」運轉。
相對於此,圖6(b)是顯示雖攪拌翼9的最大旋轉速度與圖6(a)相同,但ON時間變長且OFF時間變短之模式。特別是朝一方向旋轉之ON時間變長,則其洗淨水流加速地變強並且攪拌翼9賦予洗滌物之機械性作用也變大等,在此情況顯示可進行「強」運轉。
圖6(c)是ON、OFF時間與圖6(a)共通,但,最大旋轉速度(RPM)被控制在低速度。因此,比起圖6(a),顯示更弱的「弱」洗淨水流之「弱」運轉。
圖6(d)是顯示獲得最強的「強」洗淨水流時之模式。例如,ON、OFF時間均與圖6(a)、(c)共通,但,最大旋轉速度(RPM)最高。
在此情況,亦可考量如何進行ON、OFF時間的設定來顯示與圖6(b)同等的洗淨強度,但在此,依據旋轉速度為最高,可執行最強的「強」運轉。
再者,圖7、8是用來說明與上述「強」、「弱」水流對應之吐出水的吐出狀態者,其詳細說明在之後的作用說明加以進行。
其次,說明依據上述結構的循環水路30之洗淨水的吐出作用。
首先參照圖5,說明關於被設定為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標準運轉模式的情況。因此,洗淨水位係處於較第2吐出口27更上位的最高水位S,僅第1吐出口33面臨槽內側的空間,且藉由攪拌翼9所產生之洗淨水流設定成預定的「強」水流。在此,在本實施形態,設有第1吐出口33之突出部32係具有稍朝後方傾倒之傾斜角度β的傾斜面部32a,因在此傾斜面部32a,將第1吐出口33向上設置,所以,吐出水係與法線方向大致相同地朝中空箭號F方向被吐出。
且,在本實施形態,於第1吐出口33的開口緣的上部側突設有肋部34。在沒有此肋部34之情況,會有從吐出口33吐出的水受到重力而立即落下之傾向。
相對於此,在設有肋部34之情況,在水被吐出之際,從開口上緣到肋部34,藉由表面張力會生欲持續與肋部34的下面側接觸之作用,其結果,能夠使水噴遠。
又,因肋部34是對橫長細縫狀的第1吐出口33,以覆蓋其開口的方式從上部側呈屋簷狀突出之形狀,所以能夠阻止因來自於上方的異物(例如硬幣等)的落下等造成異物侵入到吐出口33之情況產生。
又,水的吐出角度是因應傾斜面部32a的傾斜角度β決定吐出方向之仰角θ,水朝斜上方被吐出。因此,吐出水以呈描繪拋物線的方式被吐出(參照圖8),比起朝水平方向吐出的形態,能夠到達更遠的部位。
例如,可增長背面葉片18之泵浦作用,或即使脫水兼洗衣槽8因容量大而成為徑大之情況亦可容易對應。當然,吐出水亦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成為扇狀的水膜而撒水到槽內,從容易浮起的洗滌物的上上方撒下等,有助於洗淨性能的提升。
再者,吐出角度之仰角θ,理論上,45度角可噴到最遠,但,由於處於標準運轉模式之攪拌翼9的旋轉速度時,會有吐出水飛太遠而到達槽外之虞,因此,期望例如將仰角θ設定在30度以下。
相對於此,設置於扁平部21之第2、第3吐出口27、28係抑制成寬度窄的細縫狀的開口,且形成為與扁平部21正交的方式朝槽內側呈直線狀吐出,因此撒水的範圍也變小。
如此,上述標準模式運轉,一般以一定強度的洗淨水流來進行洗衣運轉,當然,攪拌翼9(背面葉片18)也控制成一定的旋轉速度等,來自於第1吐出口33之吐出水的飛噴距離也略成一定。
因此,藉由將吐出水擴展成扇狀而進行撒水,能夠有效地進行對洗滌物之撒水。
但,在此情況,雖然自第1吐出口33對相反側的遠方區域可有效地注入吐出水,但,對正前方區域則不易注入吐出水。當然,若可將吐出水撒於槽內全面內,則可期待洗淨性能更進一步提升。
因此,在本實施形態,可依據攪拌翼9的旋轉控制來變動吐出水的噴飛距離。以下,參照圖6,說明關於用來獲得洗淨水流強度「強」、「弱」之攪拌翼9的旋轉控制模式。
在圖6,例如洗淨水流最強之圖6(d)所示的控制模式中,由於旋轉速度(RPM)最高、背面葉片18之泵浦作用也最強,故,水可在循環水路30中強力地上升,從形成於突出部32之第1吐出口33吐出到最遠方。圖7中,以用交叉的傾斜線描繪成扇狀之區域G來顯示此情況的吐出水的到達落下(著水)範圍,從循環水路30吐出到最遠的相反側。
相對於此,在例如顯示最弱洗淨水流的圖6(c)所示之旋轉控制模式中,背面葉片18之泵浦作用也弱,來自於第1吐出口33之吐出水落下到正前方,對應於圖7中相當於以斜線所示之稍小扇狀的區域H之範圍。
若結合這些吐出水的落下區域G、H,則佔了脫水兼洗衣槽8的內面積之大部分,能夠更有效地進行洗淨水對洗滌物之撒水。
因此,若交互地執行如圖6(d)的「強」水流之旋轉控制模式、和如圖6(c)的「弱」水流之旋轉控制模式,則最後能夠將吐出水撒到槽內側的全範圍,藉此能夠期待沒有不均情況之洗淨效果。
再者,交互地進行利用此攪拌翼9所產生的「強」、「弱」運轉之模式是不限於在洗衣步驟中執行,亦可例如設定成集中在洗滌物容易浮起的洗衣運轉初期來進行,包含洗淨步驟等可進行各種變更來加以實施。
又,一般,在這樣的洗衣機,由於具有上述這種「強」、「弱」運轉功能,故,不需要附加新的結構,僅預先藉由在控制裝置24設置程式,即可容易獲得依據攪拌翼9的旋轉控制所達到的「強」、「弱」運轉之控制模式。
且,如圖6所示,攪拌翼9的旋轉控制,可採用變更最大旋轉速度(RPM)之方法、或變更ON、OFF期間的比例之方法等等,即,「強」、「弱」運轉模式也可進行各種變更來加以實施。
接著依據圖8進行說明。圖8是顯示因應洗淨水流的「強」、「弱」模式之洗淨水的吐出狀態的概要者,示意顯示因應洗滌物量、水位成為有效之來自於各吐出口33、27、28的吐出水,實線顯示「強」水流運轉、虛線顯示「弱」水流運轉之情況。
在此圖示例中,提示顯示增減「弱」水流運轉時的強度之吐出水的狀態(噴飛距離),全體朝槽內側的中心側吐出。
再者,因第2、第3吐出口27、28係開口形成於槽內側的水平方向(橫方向),所以如圖示,噴飛距離會與向上開口之第1吐出口33大大地不同,並且因第2、第3吐出口27、28形成於寬度窄之扁平部21,所以不會成為如圖4所示這種成為水膜之吐出水寬度為直線性且扇狀。
且,參照此圖8說明其他的使用例。例如在因應洗滌物量之水位被設定為第3吐出口28的上位來進行洗衣運轉之情況,能夠有效地活用來自於第1、第2吐出口33、27雙方之吐出水。即,此情況是如圖示,,能夠同時地活用噴飛距離、水膜等不同之2種吐出水,可更進一步達到對洗滌物之撒水效果。
其他不限於此,可因應脫水兼洗衣槽8的容量(直徑)等適宜調節運用來獲得期望的噴飛距離。
若依據上述第2實施形態可達到下述效果。
特別是如圖5所示,因將突出部32的第1吐出口33形成於對突出部32的槽內側面向斜上方之傾斜面狀的部位,所以吐出口也同樣地成為向上方向開口之形態。
因此,自向上的吐出口33所吐出的吐出水,係能以描繪拋物線的方式噴飛而到達遠方側,容易獲得與提升背面葉片18之泵浦性能相同的效果。
這對增大朝向洗滌物之扇狀的水膜非常有效,又,藉由這一點,具有可使背面葉片18的設計製作變得容易之優點。
並且,因在第1吐出口33的開口上緣側突設有屋簷狀的肋部34,所以可利用產生於肋部34的下面側之表面張力,助長吐出到遠方側之作用,並且成為肋部34覆蓋吐出口33的開口之形態,藉此能夠有效地阻止從上方落下之硬幣等的異物侵入到吐出口33之情況產生。
又,在圖6,說明了依據攪拌翼9的旋轉控制,可選擇性地切換實施依據洗淨水流的各種強度之「強」、「弱」運轉,這是指可同時地切換背面葉片18之泵浦作用的強弱運轉。
因此,藉由攪拌翼9的旋轉控制,能夠改變來自於第1吐出口33之吐出水的噴飛距離,如圖7所示可交互地獲得吐出水的落下區域G或H等,其結果,能夠提升無不均之洗淨性能。
又,攪拌翼9的旋轉控制,係可容易程式化來實施,並且,例如在洗衣步驟初期集中執行,可促進趁早使含有空氣而容易浮起之洗滌物濕潤後返回到水中之作用,能夠獲得原來的洗淨作用之預期的洗淨效果的控制也容易實施。
形成於形成循環水路30之水路蓋31之上部的突出部32,係配置於較標準運轉模式的洗衣步驟之最高水位更高的位置,而自突出部32到達下部的泵浦室22為止的部位,作成為僅稍成圓弧狀之扁平部21的結構,並且在扁平部21設有第2、第3吐出口27、28。
藉此,突出部32不會阻礙洗淨水流、織物旋轉,能夠確保預期的洗淨性能。又,因在突出部32及扁平部21設有複數個吐出口,所以對於與洗滌物量所對應之複數段的洗淨水位,能夠提升藉由吐出水所產生之洗淨效果。
並且,在本實施形態,因設置於突出部32之第1吐出口33係向上開口,相對於此,設置於扁平部21之第2、第3吐出口27、28係朝水平方向開口,所以,在將這些朝不同方向開口之各吐出口33、27、28組合而吐出之情況,能夠朝槽內全範圍吐出,可達到無不均的洗淨作用。在此情況,亦可將第2、第3吐出口27、28作成為角度不同之向上開口,或所有作成為朝不同方向開口之吐出口。
再者,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及圖面所示的實施形態。例如,形成於循環水路的上部之突出部,其斷面作成為略圓弧狀。雖然形成吐出口之部位為了獲得扇狀的水膜,期望為圓弧狀,但亦可變更成各種形狀。
又,作為洗衣機,至少具有具備攪拌翼之背面葉片的泵浦作用者即可,可適用於例如具有洗衣功能並作為無孔狀的洗衣槽單體之結構等,在進行實施之際不會超出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範圍下,可進行各種變更並加以實施者。
1...本體
6...水槽
8...脫水兼洗衣槽(洗衣槽)
9...攪拌翼
18...背面葉片
19,30...循環水路
20,31...水路蓋
21...扁平部
22...泵浦室
26,33...第1吐出口(吐出口)
27,28...第2,第3吐出口(吐出口)
29,32...突出部
32a...傾斜面部
34...肋部
圖1放大顯示將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適用於脫水兼用洗衣機之脫水兼洗衣槽的要部的縱斷側面圖。
圖2是剖斷顯示脫水兼用洗衣機的全體結構中的局部之側面圖。
圖3是沿著圖1中的A-A線剖斷顯示之橫斷面圖。
圖4是沿著圖1中的B-B線剖斷顯示之橫斷面圖。
圖5是放大顯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之循環水路的局部之縱斷側面圖。
圖6是舉例顯示與洗淨強度之「強」、「弱」運轉的利用攪拌翼所進行之複數(a、b、c、d)種的旋轉控制模式的圖。
圖7是舉例顯示因應「強」、「弱」運轉之吐出水的落下區域之脫水兼洗衣槽的平面圖。
圖8是描繪因應「強」、「弱」運轉之吐出水的吐出狀態之圖。
8...脫水兼洗衣槽(洗衣槽)
9...攪拌翼
10...透孔
11...平衡器
18...背面葉片
19...循環水路
20...水路蓋
21...扁平部
22...泵浦室
26...第1吐出口(吐出口)
27,28...第2,第3吐出口(吐出口)
29...突出部
S...最高水位

Claims (5)

  1. 一種洗衣機,其特徵為:具備有:設置於本體內之有底筒狀的洗衣槽;可旋轉地配設於此洗衣槽內的下部之攪拌翼;形成於此攪拌翼的背面之背面葉片;形成於前述洗衣槽內的底部,用來收容前述背面葉片之泵浦室;及自該泵浦室沿著前述洗衣槽壁朝上部延伸,在與前述洗衣槽壁內面之間形成循環水路之水路蓋,在前述水路蓋的上部,形成有朝前述洗衣槽內側突出之突出部,在此突出部,形成有橫長細縫狀的吐出口,前述突出部的設有吐出口之部位係作成為對前述洗衣槽內側面向斜上方之傾斜面,在前述吐出口的開口上緣側,突出地設有朝斜上方指向前述洗衣槽內側的屋簷狀的肋部,依據前述攪拌翼的旋轉控制,切換藉由前述背面葉片所產生的泵浦作用的強弱運轉,使來自於前述吐出口之吐出水的噴飛距離改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洗衣機,其中,前述突出部的吐出口也朝向上方向開口。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洗衣機,其中,將前述突出部形成於較洗衣步驟運轉之最高水位更高的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洗衣機,其中,在前述水路蓋,除設置於前述上部的突出部外,在較前述突出部更下部的扁平部,還設有吐出口。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洗衣機,其中,對設置於前述突出部之吐出口的開口,設置於前述扁平部之吐出口是朝不同方向開口。
TW099112512A 2009-05-26 2010-04-21 washing machine TWI4751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26422A JP5495202B2 (ja) 2009-05-26 2009-05-26 洗濯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05833A TW201105833A (en) 2011-02-16
TWI475139B true TWI475139B (zh) 2015-03-01

Family

ID=43421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12512A TWI475139B (zh) 2009-05-26 2010-04-21 washing machin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495202B2 (zh)
KR (1) KR101161501B1 (zh)
CN (1) CN201730000U (zh)
TW (1) TWI4751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48793B (zh) * 2013-06-21 2016-09-11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washing machine
JP2015139600A (ja) * 2014-01-29 2015-08-03 ハイアールアジア株式会社 部品および洗濯機
JP6286279B2 (ja) * 2014-05-20 2018-02-28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洗濯機
CN110241569B (zh) * 2018-03-07 2023-05-09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洗衣机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89803B (en) * 1996-07-22 2000-05-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Washing ma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41742B2 (ja) * 1995-08-18 2001-03-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全自動洗濯機
JPH114991A (ja) * 1997-06-18 1999-01-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洗濯機
JP3439108B2 (ja) * 1998-01-29 2003-08-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洗濯機
JP2003326091A (ja) * 2002-05-17 2003-11-18 Toshiba Corp 洗濯機
JP2006025901A (ja) * 2004-07-13 2006-02-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洗濯機
JP2008161535A (ja) * 2006-12-28 2008-07-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洗濯機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89803B (en) * 1996-07-22 2000-05-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Washing mach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95202B2 (ja) 2014-05-21
KR101161501B1 (ko) 2012-06-29
CN201730000U (zh) 2011-02-02
TW201105833A (en) 2011-02-16
KR20100127701A (ko) 2010-12-06
JP2010273714A (ja) 2010-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13392B2 (ja) 洗濯機
JP5608603B2 (ja) 洗濯機
JP2007117140A (ja) ドラム式洗濯機
JP4561592B2 (ja) ドラム式洗濯機
TWI475139B (zh) washing machine
JP4466521B2 (ja) ドラム式洗濯機
JP4466492B2 (ja) ドラム式洗濯機
JP5931384B2 (ja) 洗濯機
JP4548300B2 (ja) ドラム式洗濯機
JP2007014678A5 (zh)
TWI548793B (zh) washing machine
JPH08309081A (ja) 全自動洗濯機
JP5932884B2 (ja) 洗濯機
CN108951011B (zh) 一种洗涤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TWI519693B (zh) washing machine
TWI539058B (zh) washing machine
JP2010046349A (ja) 洗濯乾燥機
JP2015217182A (ja) 洗濯機
JP2017018467A (ja) 洗濯機
JP6157948B2 (ja) 洗濯機
JP2004194716A (ja) ドラム式洗濯機
WO2008016071A1 (fr) Machine à laver
JP6296544B2 (ja) 洗濯機
JP5982596B2 (ja) 洗濯機
JPH0810495A (ja) 洗濯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