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37189B - Rotating lights - Google Patents

Rotating ligh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37189B
TWI437189B TW97150075A TW97150075A TWI437189B TW I437189 B TWI437189 B TW I437189B TW 97150075 A TW97150075 A TW 97150075A TW 97150075 A TW97150075 A TW 97150075A TW I437189 B TWI437189 B TW I43718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ing surface
light
rotation axis
light source
sub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71500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46832A (en
Inventor
Daisuke Shigematsu
Original Assignee
Patli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tlite Corp filed Critical Patlite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9468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468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371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3718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10/00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producing a varying lighting effect
    • F21S10/06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producing a varying lighting effect flashing, e.g. with rotating reflector or light sour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26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 B60Q1/2611Indicat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roof of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26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 B60Q1/2696Mounting of devices using L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W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W2111/00Use or application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for signalling, marking or indicating, not provided for in codes F21W2102/00 – F21W2107/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Description

旋轉燈
本發明係關於旋轉燈。
旋轉燈係使用於例如設置於緊急用車輛等頂上、且用來發出旋轉閃光等的警示訊號之旋轉警示燈。旋轉燈具有:作為光源之發光二極體(以下,亦稱為LED。);將來自於此LED的光朝預定的照射方向反射之反射鏡;及使反射鏡旋轉之旋轉驅動機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318885號公報
但,因LED為發出具指向性之光,所以當欲藉由反射光提高辨認性時,則會造成反射鏡大型化。其結果,旋轉燈大型化。另外,又被要求旋轉燈的小型化。但,當將反射鏡小型化時,則從周圍觀看時的旋轉燈的辨認性會降低。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係在於提供,小型且辨認性高的旋轉燈。
本發明的旋轉燈係藉由被旋轉驅動機構旋轉驅動於預定的旋轉軸線的周圍之反射鏡,將來自於發光二極體的光朝與前述旋轉軸線交叉的照射方向放光之旋轉燈,其特徵為:前述發光二極體係配置於前述旋轉軸線上的預定的光源位置,沿著前述旋轉軸線設定光軸者,前述反射鏡係包含有:形成為以前述光源位置為焦點之旋轉拋物面狀,將來自於前述發光二極體之光朝前述照射方向反射之第1反射面;在與前述旋轉軸線交叉的姿勢下與前述發光二極體相對向,反射來自於該發光二極體的直接光之第2反射面;及將來自於此第2反射面之反射光朝包含前述照射方向之方向予以反射的第3反射面(請求項1)。
若根據本發明的話,來自於發光二極體之光,藉由第1反射面作成為平行光,並朝照射方向反射。並且,因第3反射面的反射光朝照射方向放光,所以可提高來自於周圍的辨認性。又,因第3反射面接收來自於第2反射面的反射光,所以,比起接收來自於發光二極體的直接光之情況,可提高用來將光朝照射方向反射的設計自由度。其結果,藉由第3反射面,既可有效利用空間,又可提高當從周圍觀看時之辨認性。在此,前述照射方向亦可包含複數個照射方向。又,旋轉拋物面狀,亦包含有旋轉拋物面形狀、近似旋轉拋物面形狀之形狀。
又,在本發明,前述第1反射面的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係與前述旋轉軸線呈直角地交叉為佳(請求項2)。在此情況,第1反射面能夠朝對旋轉軸線呈正交的方向反射平行光。其結果,例如,在使旋轉軸線沿著上下方向之情況,能夠提高來自於遠離旋轉燈的位置之辨認性。
又,在本發明,前述第2反射面係形成為與前述旋轉軸線呈直角地交叉的平面為佳(請求項3)。在此情況,因第2反射面為平面,所以容易設計第3反射面。又,在第1反射面之反射光平行地反射至與前述旋轉軸線正交的方向之情況,能夠將來自於第1反射面的反射光不會被第2反射面所遮住地照射到外部。
又,在本發明,前述第2反射面係從前述第1反射面對沿著前述旋轉軸線的方向之端緣延伸設置為佳(請求項4)。在此情況,既可有效利用來自於發光二極體的光,又可更進一步有效利用空間。
又,在本發明,前述第3反射面係包含以對前述第2反射面,與前述光源位置相對稱的點作為焦點之旋轉拋物面,此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係與前述旋轉軸線交叉為佳(請求項5)。在此情況,第3反射面能夠朝對稱軸照射平行的平行光,藉由此平行光,能夠提高來自於周圍之辨認性。
又,在本發明,前述第3反射面係包含複數個前述旋轉拋物面,這些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所延伸的方向相互不同為佳(請求項6)。在此情況,因含於第3反射面之複數個旋轉拋物面,能夠朝相互不同的方向照射平行光,所以可更進一步提高來自於周圍之辨認性。
又,在本發明,會有前述第3反射面的前述旋轉拋物面的前述對稱軸係與前述旋轉軸線呈直角地交叉之情況(請求項7)。在此情況,第3反射面能夠朝與旋轉軸線呈正交的方向反射平行光。其結果,例如,在使前述旋轉軸線沿著上下方向之情況,能夠提高來自於從旋轉燈遠離的位置之辨認性。
又,在本發明,前述第3反射面係形成於前述反射鏡對沿著前述旋轉軸線之方向的其中一方之端部的外周緣部,當朝前述照射方向觀看時,會有與前述旋轉驅動機構的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情況(請求項8)。在此情況,可更進一步有效利用空間。
又,在本發明,具有下述情況,即,對沿著前述旋轉軸線之方向,從前述光源位置分離地設定副光源位置,進一步具備有配置於此副光源位置之副發光二極體,前述反射鏡係進一步具有形成為以前述副光源位置作為焦點之旋轉拋物面狀,將來自於前述副發光二極體的光朝前述照射方向反射之第4反射面的情況(請求項9)。在此情況,來自於副發光二極體的光,藉由第4反射面作成為平行光,而朝照射方向被反射。因第4反射面的反射光係加上第1反射面及第3反射面的反射光進行放光,所以,能夠更進一步提高來自於周圍之辨認性。
又,在本發明,前述第4反射面的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係與前述旋轉軸線呈直角地交叉為佳(請求項10)。在此情況,第4反射面能夠朝對旋轉軸線呈正交的方向反射平行光。其結果,例如,在使旋轉軸線沿著上下方向之情況,能夠提高來自於與旋轉燈遠離的位置之辨認性。
又,在本發明,會有下述情況,即,前述反射鏡係進一步包含有:在與前述旋轉軸線交叉的姿勢下,與前述副發光二極體相對向,將來自於前述副發光二極體之直接光予以反射之第5反射面;將此第5反射面之反射光朝包含前述照射方向之方向反射之第6反射面(請求項11)。在此情況,來自於副發光二極體之光,除了受到第4反射面朝照射方向所反射,亦經由第5反射面被第6反射面所反射,朝照射方向放光。其結果,能夠提高來自於周圍之辨認性。又,因第6反射面接收來自於第5反射面之反射光,所以,比起接收來自於副發光二極體之直接光的情況,能夠提高將光朝照射方向反射用之設計自由度。其結果,藉由第6反射面,既可有效利用空間,又可提高從周圍觀看時的辨認性。
又,在本發明,前述第5反射面係形成為與前述旋轉軸線呈直角地交叉的平面為佳(請求項12)。在此情況,因第5反射面為平面,所以容易設計第6反射面。又,在第4反射面之反射光朝與前述旋轉軸線正交的方向呈平行地被反射之情況,可將來自於第4反射面之反射光不會被第5反射面所遮斷地朝外部照射。
又,在本發明,前述第5反射面係從前述第4反射面對沿著前述旋轉軸線的方向之端緣延伸設置為佳(請求項13)。在此情況,既可有效利用來自於副發光二極體之光,又可更進一步有效利用空間。
又,在本發明,會有下述情況,即,前述第6反射面係包含以對前述第5反射面,與副光源位置相對稱的點作為焦點之旋轉拋物面,此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係與前述旋轉軸線交叉(請求項14)。在此情況,第6反射面係可照射與對稱軸呈平行的平行光,藉由此平行光,能夠提高辨認性。
又,在本發明,前述第6反射面係包含複數個前述旋轉拋物面,這些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所延伸的方向係相互不同(請求項15)。在此情況,因含於第6反射面之複數個旋轉拋物面可朝相互不同的方向照射平行光,所以能夠更進一步提高來自於周圍之辨認性。
又,在本發明,對沿著前述旋轉軸線之方向,前述第3反射面配置於較前述光源位置更外側的位置,前述第6反射面配置於較前述副光源位置更外側的位置,前述第1、第2、第4及第5反射面配置於前述光源位置與前述副光源位置之間(請求項16)。在此情況,因可將發光二極體及副發光二極體配置於對於沿著前述旋轉軸線的方向之反射鏡的兩端部,所以,能夠將固定發光二極體及副發光二極體之構造簡單化。其結果,能夠更進一步有效利用空間。
以下,參照圖面,詳細說明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在第1實施形態,依旋轉燈適用於旋轉警示燈之情況進行說明。
圖1係適用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的旋轉燈之旋轉警示燈1的斷面圖。如圖1所示,旋轉警示燈1具有旋轉燈2、及收容此旋轉燈2之筒狀的外盒3。外盒3具有支承旋轉燈2之盒本體4、及固定於此盒本體4之燈罩5。燈罩5係藉由透光性構件所形成,可使來自於旋轉燈2之光透過到周圍。旋轉燈2係使光的照射方向(例如,第1照射方向A1)一邊在預定的旋轉軸線6的周圍變化,一邊朝全周放光。
外盒3的中心軸線與旋轉燈2的旋轉軸線6相沿,且沿著上下方向Z。盒本體4的底部直接或間接地固定於預定的設置對象構件7。在此,作為設置對象構件7,可舉出緊急用車輛的車頂、看板、機械裝置等。
再者,旋轉警示燈1的姿勢可自由地加以設定。在本實施形態,係依旋轉警示燈1的姿勢為旋轉燈2的旋轉軸線6沿著上下方向Z之上述的姿勢之情況,進行旋轉燈2的說明。
旋轉燈2係具有:作為光源(主光源)之發光二極體8(亦稱為LED8);作為副光源之副發光二極體9(亦稱為副LED9);將從LED8及副LED9所發出的光朝預定的照射方向例如,第1照射方向A1反射之反射鏡10;及將反射鏡10旋轉驅動旋轉軸線6的周圍之旋轉驅動機構11。藉由反射鏡10旋轉旋轉軸線6的周圍,使得反射鏡10之反射光的照射方向逐漸改變。藉此,使得光朝水平方向的全周被照射。
圖2係圖1的旋轉燈2的反射鏡10的斜視圖。如圖1、圖2所示,旋轉燈2的照射方向為藉由反射鏡10將光反射之方向,具體而言,對後述的反射鏡10的複數個反射面進行設定,包含有第1~第8照射方向A1~A8。
旋轉燈2具有光源位置P1、與副光源位置P2。光源位置P1及副光源位置P2係藉由反射鏡10所規定,為了藉由此反射鏡10朝照射方向A1~A8將光放射,而應配置LED8及副LED9之位置。
當配置於光源位置P1之LED8發光時,則光被反射鏡10所反射,而朝預定的照射方向A1~A4照射。又,當配置於副光源位置P2之副LED9發光時,則光被反射鏡10所反射,朝預定的照射方向A5~A8照射。
具體而言,光源位置P1及副光源位置P2係配置於旋轉軸線6上,並相互分離地被配置著。光源位置P1係配置於反射鏡10的下側之端部12。又,副光源位置P2係配置於反射鏡10的上側的端部13。
再如圖1所示,在旋轉燈2設有:基座16;在固定狀態下支承LED8之光源支承構件17;支承反射鏡10之反射鏡支承構件18;及在固定狀態下支承副LED9之副光源支承構件19。基座16係在固定狀態下支承光源支承構件17,將反射鏡支承構件18可旋轉地支承,並支承著旋轉驅動機構11。
藉由基座16、光源支承構件17及反射鏡支承構件18,使得LED8對反射鏡10被定位,其結果,成為配置於光源位置P1。又,藉由外殼盒3、基座16、反射鏡支承構件18及副光源支承構件19,副LED9對反射鏡10被定位,其結果,成為配置於副光源位置P2。
基座16係固定於盒本體4,經由光源支承構件17將LED8在固定狀態下支承,並且經由反射鏡支承構件18將反射鏡10可自由旋轉地支承。基座16具有板狀的主體部20;及從此主體部20朝上方突出之支軸。支軸21的中心軸線係與旋轉軸線6一致。支軸21與主體部20相互被固定,具體而言,藉由單一構件形成為一體。
支軸21係將光源支承構件17在定位於支軸21的軸方向的預定位置之狀態下予以固定。光源支承構件17支承電路基板22。在此電路基板22的導體部分,LED8在電性連接的狀態下被支承著。
LED8係以單一的方式設置著。LED8用來放射具指向性之光。LED8具有光軸23。光軸23為LED8最強地放出光之方向,沿著旋轉軸線6。LED8作成為使沿著光軸23之光朝上發出。由LED8所產生的光,在光軸23上為最強,但亦會朝向與光軸23呈非平行的方向。
副光源支承構件19固定於外盒3的燈罩5的頂部,用以支承副LED9。副光源支承構件19係例如,由電路基板所構成,電路基板的導體部分電性連接於副LED9。
副LED9為以單一的方式設置著。副LED9係與LED8同樣地,放射具指向性之光,並具有光軸24。副LED9作成為將沿著光軸24之光沿著上下方向Z向下放出。由副LED9所產生的光,在光軸24上為最強,但亦會朝向與光軸23呈非平行的方向。
又,支軸21係經由軸承25,一邊將反射鏡支承構件18可自由旋轉地保持,一邊將反射鏡支承構件18定位於該支軸21的軸方向及徑方向。反射鏡支承構件18與反射鏡10係相互固定成可相互地一體旋轉。
反射鏡支承構件18呈包圍LED8及光源支承構件17之環狀。具體而言,反射鏡支承構件18具有經由軸承25被支承於支軸21之筒部26;及從該筒部26,朝徑方向外側延伸之環狀板部27。筒部26延伸於支軸21的軸方向,且筒部26的內周嵌合於軸承25的外周。在環狀板部27的上面,固定著反射鏡10。環狀板部27係被旋轉驅動機構11所旋轉驅動。
旋轉驅動機構11具有:作為驅動源之電動馬達30;及用來將電動馬達30的輸出軸的旋轉傳達至反射鏡10之作為傳達機構的複數個動力傳達構件31、32、33、34。
第1動力傳達構件31與第2動力傳達構件32係藉由相互卡合,來相互地傳達動力。第1動力傳達構件31係作為驅動構件來發揮功能,第2動力傳達構件32係作為從動構件來發揮功能。第1動力傳達構件31為相對小徑的圓筒形狀的滾子,固定於電動馬達30的輸出軸。第2動力傳達構件32係藉由較第1動力傳達構件31相對大徑的圓板狀的彈性構件所形成。藉由第1動力傳達構件31的外周面的卡合部、和第2動力傳達構件32的外周面的卡合部相互地伴隨摩擦而卡合,使得第1動力傳達構件31的旋轉傳達至第2動力傳達構件32。
第2動力傳達構件32與第3動力傳達構件33係經由軸構件35物地固定成為可一體旋轉。軸構件35係可自由轉動地被支承於基座16。
第3動力傳達構件33與第4動力傳達構件34藉由相互地卡合,來相互地傳達動力。第3動力傳達構件33係作為驅動構件來發揮功能,第4動力傳達構件34係作為從動構件來發揮功能。第3動力傳達構件33為相對小徑的圓筒形狀的滾子。第4動力傳達構件34係藉由較第3動力傳達構件33為相對大徑的彈性構件所形成之環。藉由第3動力傳達構件33的外周面的卡合部、和第4動力傳達構件34的外周面的卡合部相互地伴隨摩擦而卡合,使得第3動力傳達構件33的旋轉傳達至第4動力傳達構件34。第4動力傳達構件34與反射鏡支承構件18的環狀板部27係藉由單一構件形成為一體,而能相互地一體旋轉。再者,環狀板部27與第4動力傳達構件34,亦可相互地形成不同構件,而相互地固定。
圖3係圖2的反射鏡10的正面圖。圖4係圖3的IV-IV斷面的斷面圖。圖5係圖3的V-V斷面的斷面圖。圖6係圖2的反射鏡10的平面圖。在以下的說明中,與旋轉軸線6正交的方向且與後述的第1照射方向A1正交的方向稱為左右方向Y或側方。又,與旋轉軸線6正交的方向且與左右方向Y正交的方向稱為前後方向X,將從反射鏡10照射光之方向稱為前方。
如圖1、圖2、圖3所示,反射鏡10具有;與反射鏡支承構件18連結之環狀板38;形成於環狀板38的外緣部之彎曲板40;從環狀板38的上面朝上方延伸設置,面臨光源位置P1的上方之彎曲板41;從彎曲板41的上側端緣朝前方延伸設置之平板42;從彎曲板41的上側端緣朝上方延伸設置,面臨副光源位置P2的下方之彎曲板43;及與彎曲板43的上側端緣連結,和彎曲板40相對向於上下方向Z之彎曲板44。平板42配置於從光源位置P1與副光源位置P2起相等距離之位置。這些各板38、40、41、42、43、44係藉由單一構件形成為一體。
如圖2、圖3所示,反射鏡10具有第1反射面51、第2反射面52、第3反射面53、第4反射面54、第5反射面55、及第6反射面56。藉由各反射面51、52、53、54、55、56,朝照射方向A1~A8聚光。又,雖未具體圖示,反射鏡10具有形成各反射面51、52、53、54、55、56之反射面形成構件;及用來支承此反射面形成構件之支承體。此支承體係由合成樹脂構件所構成。反射面形成構件係由藉由鋁蒸鍍來形成於支承體表面上之薄狀膜所構成的。再者,反射面形成構件與支承體亦可藉由單一構件來形成。
如圖1、圖4、圖5所示,第1反射面51係接收來自於LED8之直接光,將所接收到的光朝第1照射方向A1反射。第1照射方向A1為與旋轉軸線6正交的方向。第1反射面51形成為旋轉拋物面形狀。此旋轉拋物面形狀的焦點F1係與光源位置P1一致。旋轉拋物面形狀的對稱軸S1(通過焦點F1與頂點之線)係與旋轉軸線6呈直角地交叉著,與第1照射方向A1呈平行。第1反射面51具有與旋轉軸線6交叉之交叉點C1(相當於與LED8的光軸23交叉之交叉點)。第1反射面51係形成為彎曲板41的凹彎曲面,從上方、後方、左右側方覆蓋光源位置P1。
如圖1、圖3、圖4所示,第2反射面52係與LED8對向配置成為與旋轉軸線6交叉,反射來自於該LED8之直接光。此時的反射方向係為對旋轉軸線6朝斜下方交叉之方向,從第2反射面52朝第3反射面53之方向。藉由第2反射面52的一部分所反射之反射光到達第3反射面53,藉由第2反射面52的其他一部分所反射之反射光朝旋轉燈2的周圍的下方照射。
第2反射面52係沿著對旋轉軸線6呈斜向傾斜之方向,與LED8相對向。第2反射面52配置於較LED8更前方(從旋轉燈2將光照射之方向)之位置。第2反射面52係形成為與旋轉軸線6呈直角地交叉的平面。具體而言,第2反射面52的延長面係與旋轉軸線6呈直角地交叉著。第2反射面52係從對沿著旋轉軸線6之方向X1,處於由光源位置P1起遠離側之第1反射面51的端緣57延伸設置著,形成於平板42的下面。
如圖1、圖2、圖3所示,第3反射面53具有第1部分反射面61、第2部分反射面62、及第3部分反射面63。第1部分反射面61、第2部分反射面62、及第3部分反射面63係相互鄰接排列於以旋轉軸線6為中心之周方向。
如圖2、圖4、圖5、圖6所示,第1部分反射面61係將來自於第2反射面52之反射光朝第2照射方向A2反射。第1部分反射面61形成為旋轉拋物面形狀。此旋轉拋物面形狀的焦點F2係與光源位置P1對第2反射面52之對稱點P11一致。旋轉拋物面形狀的對稱軸S2係與旋轉軸線6呈直角地交叉著,與第2照射方向A2呈平行。第1部分反射面61形成為彎曲板40的凹彎曲面。第2照射方向A2為與旋轉軸線6正交的方向,與第1照射方向A1呈平行。
第2部分反射面62係將來自於第2反射面52之反射光朝第3照射方向A3反射。第2部分反射面62形成為旋轉拋物面形狀。此旋轉拋物面形狀的焦點F3係與光源位置P1對第2反射面52之的對稱點P11一致。旋轉拋物面形狀的對稱軸S3係與旋轉軸線6呈直角地交叉著,與第3照射方向A3呈平行。第2部分反射面62形成為彎曲板40的凹彎曲面,在以旋轉軸線6為中心的周方向,與第1部分反射面61隣接。
第3照射方向A3為與旋轉軸線6正交的方向,對第2照射方向A2,朝斜側方傾斜。第3照射方向A3與第2照射方向A2係當沿著旋轉軸線6觀看時,呈預定角度D1例如銳角。
第3部分反射面63係將來自於第2反射面52之反射光朝第4照射方向A4反射。第3部分反射面63形成為旋轉拋物面形狀。此旋轉拋物面形狀的焦點F4係與對第2反射面52,和光源位置P1對稱的對稱點P11一致。旋轉拋物面形狀的對稱軸S4係與旋轉軸線6呈直角地交叉著,與第4照射方向A4呈平行。第3部分反射面63形成為彎曲板40的凹彎曲面,在以旋轉軸線6為中心的周方向,與第1部分反射面61隣接。
第4照射方向A4為與旋轉軸線6正交的方向,對第2照射方向A2,朝斜側方傾斜。第4照射方向A4與第2照射方向A2係當沿著旋轉軸線6觀看時,呈預定角度D2例如銳角。當沿著旋轉軸線6觀看時,第4照射方向A4與第3照射方向A3係對包含第2照射方向A2及旋轉軸線6之平面X10,相互朝向相反側。第4照射方向A4與第2照射方向A2所成之預定角度D2係作成為和第3照射方向A3與第2照射方向A2所成之預定角度D1相等。
第3反射面53的第1~第3部分反射面61、62、63的旋轉拋物面形狀的焦點F2、F3、F4係相互一致,又,亦與副光源位置P2一致。第3反射面53的第1~第3部分反射面61、62、63的旋轉拋物面形狀的對稱軸S2、S3、S4係對旋轉軸線6的周圍的周方向,沿著相互不同的方向延伸著。各對稱軸S2、S3、S4分別與旋轉軸線6呈直角地交叉著。又,當沿著旋轉軸線6觀看時,各對稱軸S2、S3、S4係相互地交叉著。
如圖2、圖4、圖5、圖6所示,第4反射面54接收來自於副LED9之直接光,將所接收到的光朝第5照射方向A5反射。第5照射方向A5為與旋轉軸線6正交的方向,為與第1照射方向A1平行的方向。第4反射面54形成為旋轉拋物面形狀。此旋轉拋物面形狀的焦點F5係與副光源位置P2一致。旋轉拋物面形狀的對稱軸S5(通過焦點F5與頂點之線)係與旋轉軸線6呈直角地交叉著,與第5照射方向A5呈平行。第4反射面54具有與旋轉軸線6交叉之交叉點C2(相當於與副LED9的光軸24交叉之交叉點)。第4反射面54形成為彎曲板43的凹彎曲面,從下方、後方、左右側方包圍副光源位置P2。
第5反射面55係以與旋轉軸線6交叉的方式,與副LED9相對向地配置著,用來反射來自於副LED9之直接光。此時的反射方向係為對旋轉軸線6朝斜上方交叉之方向,從第5反射面55朝第6反射面56之方向。第5反射面55係沿著對旋轉軸線6朝斜向傾斜的方向,與副LED9相對向。第5反射面55配置於較副LED9更前方的位置。第5反射面55係形成為與旋轉軸線6呈直角地交叉的平面。具體而言,第5反射面55的延長面係與旋轉軸線6呈直角地交叉著。第5反射面55係對沿著旋轉軸線6之方向X1,從位於遠離副光源位置P2之側的第4反射面54的端緣64延伸設置著,形成於平板42的上面。
第6反射面56具有第1反射面部分71、第2反射面部分72、及第3反射面部分73。第1反射面部分71、第2反射面部分72、及第3反射面部分73係在以旋轉軸線6為中心的周方向,相互鄰接地排列著。
第1反射面部分71係將來自於第5反射面55之反射光朝第6照射方向A6反射。第1反射面部分71形成為旋轉拋物面形狀。此旋轉拋物面形狀的焦點F6係與副光源位置P2對第5反射面55的對稱點P12一致。旋轉拋物面形狀的對稱軸S6係對旋轉軸線6,以預定角度D3傾斜交叉著,與第6照射方向A6呈平行。第1反射面部分71形成為彎曲板44的凹彎曲面。第6照射方向A6係為對旋轉軸線6,以預定角度D3朝斜下方交叉之方向。第6照射方向A6與第5照射方向A5係當沿著旋轉軸線6觀看時,相互地平行。
第2反射面部分72係將來自於第5反射面55之反射光朝第7照射方向A7反射。第2反射面部分72形成為旋轉拋物面形狀。此旋轉拋物面形狀的焦點F7係與副光源位置P2對第5反射面55的對稱點P12一致。旋轉拋物面形狀的對稱軸S7係對旋轉軸線6,以預定角度D4傾斜交叉,與第7照射方向A7呈平行。第2反射面部分72形成為彎曲板44的凹彎曲面,與第1反射面部分71在以旋轉軸線6為中心的周方向上隣接。
第7照射方向A7係對旋轉軸線6,以預定角度D4朝斜下方交叉之方向。第7照射方向A7與旋轉軸線6所成之預定角度D4係作成為和第6照射方向A6與旋轉軸線6所成之預定角度D3相等。
又,第7照射方向A7係對第6照射方向A6,朝側方傾斜。第7照射方向A7與第6照射方向A6係當沿著旋轉軸線6觀看時,呈預定角度D5例如銳角。
第3反射面部分73係將來自於第5反射面55之反射光朝第8照射方向A8反射。第3反射面部分73形成為旋轉拋物面形狀。此旋轉拋物面形狀的焦點F8係與對第5反射面55,副光源位置P2對稱的對稱點P12一致。旋轉拋物面形狀的對稱軸S8係對旋轉軸線6以預定角度D6傾斜地交叉著,與第8照射方向A8呈平行。第3反射面部分73形成為彎曲板44的凹彎曲面,在以旋轉軸線6為中心的周方向,與第1反射面部分71隣接。
第8照射方向A8係為對旋轉軸線6,以預定角度D6朝斜下方交叉之方向。第8照射方向A8與旋轉軸線6所成之預定角度D6作成為和第6照射方向A6與旋轉軸線6所成之預定角度D3相等。
又,第8照射方向A8係對第6照射方向A6朝側方傾斜。第8照射方向A8與第6照射方向A6係當沿著旋轉軸線6觀看時,呈預定角度D7例如銳角。又,當沿著旋轉軸線6觀看時,第8照射方向A8與第7照射方向A7係對包含第6照射方向A6及旋轉軸線6之平面X11,相互地朝向相反側。第8照射方向A8與第6照射方向A6所成之預定角度D7係作成為和第7照射方向A7與第6照射方向A6所成之預定角度D5相等。
第6反射面56的第1~第3反射面部分71、72、73的旋轉拋物面形狀的焦點F6、F7、F8係相互一致,又,亦與光源位置P1一致。第6反射面56的第1~第3反射面部分71、72、73的旋轉拋物面形狀的對稱軸S6、S7、S8係對以旋轉軸線6為中心之周方向,沿著相互不同的方向延伸著。各對稱軸S6、S7、S8分別為對旋轉軸線6朝朝斜下方交叉著。又,當沿著旋轉軸線6觀看時,各對稱軸S6、S7、S8係相互地交叉著。
第6反射面56的第2反射面部分72的第7照射方向A7、和第3反射面53的第2部分反射面62的第3照射方向A3係當沿著旋轉軸線6觀看時,相互地平行。第6反射面56的第3反射面部分73的第8照射方向A8、和第3反射面53的第3部分反射面63的第4照射方向A4係當沿著旋轉軸線6觀看時,相互地平行。
第1反射面51、第2反射面52、第5反射面55及第4反射面54係依此記載的順序,對沿著旋轉軸線6之方向X1,相互地隣接,配置於光源位置P1與副光源位置P2之間。第1反射面51係配置於第2反射面52及第3反射面53之間。又,第2反射面52與第3反射面53係相對向。
第3反射面53係對沿著旋轉軸線6之方向X1,配置於較第1反射面51更外側,並且,配置於較光源位置P1更外側。因較對沿著旋轉軸線6的方向X1之光源位置P1更外側的位置係LED8的背後(LED8的發光方向的相反側),所以,會有來自於具指向性之LED8的直接光不易到達的傾向。因在此位置,設置第3反射面53,所以有助於空間之有效利用。
又,第3反射面53係形成於:對沿著旋轉軸線6之方向X1的反射鏡10的下側之端部12中,作為以旋轉軸線6為中心的徑方向X2之反射鏡10的外緣部的彎曲板40。反射鏡10的外緣部具有下述傾向,即,來自於具指向性之LED8的直接光不易到達的傾向。因在此外緣部配置有第3反射面53,所以有助於空間之有效利用。
又,第3反射面53係配置成,當沿著第1照射方向A1觀看時,與作為旋轉驅動機構11的一部分之第3動力傳達構件33及第4動力傳達構件34重疊。因對沿著旋轉軸線6之方向X1,能夠縮短第3反射面53與旋轉驅動機構11之距離,所以有助於空間之有效利用。
又,第4反射面54配置於第5反射面55及第6反射面56之間。又,第5反射面55與第6反射面56係相對向。
第6反射面56係對沿著旋轉軸線6之方向X1,配置於較第4反射面54更外側的位置,亦配置於較副光源位置P2更外側的位置。與第3反射面53同樣地,因將第6反射面56配置於副LED9的背後,所以,有助於空間之有效利用。
又,第6反射面56係形成於:對沿著旋轉軸線6之方向X1之反射鏡10的上側的端部13中,作為對以旋轉軸線6為中心的徑方向X2之反射鏡10的外緣部的彎曲板44。反射鏡10的外緣部具有下述傾向,即,具指向性之來自於副LED9之直接光不易到達的傾向。因在這樣的外緣部配置有第6反射面56,所以,有助於空間之有效利用。
又,第6反射面56係配置成,當沿著第1照射方向A1觀看時,與副LED9及副光源支承構件19相重疊。因對沿著旋轉軸線6之方向X1,可縮短第6反射面56與副LED9及副光源支承構件19之距離,所以,有助於空間之有效利用。
如以上所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旋轉燈2係藉由被旋轉驅動機構11所旋轉驅動於預定的旋轉軸線6的周圍之反射鏡10,將來自於LED8之光朝與旋轉軸線6交叉的第1~第8照射方向A1~A8放光之旋轉燈2。LED8為配置於旋轉軸線6上的預定的光源位置P1,沿著旋轉軸線6設定光軸23者。反射鏡10的特徵在於,包含(1)形成為以光源位置P1作為焦點F1之旋轉拋物面狀,用來將來自於LED8之光朝第1照射方向A1反射之第1反射面51;(2)以與旋轉軸線6交叉的姿勢,與LED8相對向,將來自於該LED8之直接光反射的第2反射面52;及(3)將來自於該第2反射面52之反射光朝第2~第4照射方向A2、A3、A4反射之第3反射面53。
若根據本實施形態的話,來自於LED8之光,藉由第1反射面51作成為平行光,並朝第1照射方向A1反射。並且,第2反射面52以與旋轉軸線6交叉的方式來和LED8相對向,因此,能夠將來自於LED8之放射光中,朝對光軸23向前方傾斜之方向所放射的光(此光係朝向第1反射面51的外側之光)朝第3反射面53加以反射。第3反射面53的反射光朝第2~第4照射方向A2、A3、A4被放光。其結果,能夠提高來自於周圍之辨認性。
又,因第3反射面53接收來自於第2反射面52之反射光,所以,比起接收來自於LED8之直接光之情況,可提高用來將光朝照射方向A2、A3、A4反射之設計自由度。其結果,藉由第3反射面53,既可有效利用空間,又可提高從周圍觀看時的辨認性。
例如,既可將第3反射面53配置於不易利用來作為將來自於LED8之直接光反射的傾向之場所例如,反射鏡10的端部12的外周緣部,尚可藉由第3反射面53的反射光,來獲得高度的辨認性。
特別是藉由將第3反射面53配置於反射鏡10的端部12的外周緣部,不需伴隨例如,旋轉驅動機構11的大幅度變更,即可增大從周圍觀看時的反射面全體之大小。其結果,容易提高旋轉燈2的辨認性。
又,在本實施形態,因第1反射面51包含旋轉拋物面,此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S1係與旋轉軸線6呈直角地交叉著為佳。在此情況,第1反射面51將對旋轉軸線6呈正交的方向反射平行光。其結果,例如,在使旋轉軸線6沿著上下方向Z之情況,能夠提高來自於遠離旋轉燈2之位置的辨認性。
又,第1反射面51係與LED8的光軸23交叉,用來在提高辨認性上極為理想。藉此能夠將沿著光軸23之強光,藉由第1反射面51確實地朝周圍照射。
又,在本實施形態,第2反射面52係形成為與旋轉軸線6呈直角地交叉的平面為佳。在此情況,因第2反射面52為平面,所以,容易設計第3反射面53。例如,在將第3反射面53的第1~第3部分反射面61、62、63形成為旋轉拋物面形狀之情況,容易使這些旋轉拋物面形狀的焦點F2、F3、F4與光源位置P1對第2反射面52之的對稱點P11一致。其結果,能夠提高第3反射面53的辨認性。又,在第1反射面51之反射光朝與旋轉軸線6正交的方向被反射之情況,能夠將來自於第1反射面51之反射光不會被第2反射面52所遮斷地朝外部照射。
在此,在與旋轉軸線6呈直角地交叉的平面,含有下述情況,即該平面與旋轉軸線6之交叉點位於該平面的輪廓的內側之情況、和該平面與旋轉軸線6之交叉點位於該平面的輪廓的外側之情況。又,關於第5反射面55也相同。
又,在本實施形態,第2反射面52係從對沿著旋轉軸線6之方向X1的第1反射面51的端緣57延伸設置為佳。在此情況,既可有效利用來自於LED8之光,又可更進一步有效利用空間。
又,第2反射面52的平面係從對沿著旋轉軸線6之方向X1與位於光源位置P1遠離之側的第1反射面51的端緣57延伸設置,在提高第3反射面53的辨認性上極為理想。
又,在本實施形態,第3反射面53的各第1~第3部分反射面61、62、63係包含對第2反射面52,以與光源位置P1對稱的對稱點P11作為焦點F2、F3、F4之旋轉拋物面。這些各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S2、S3、S4係與旋轉軸線6交叉著。在此情況,第3反射面53可照射與對稱軸S2、S3、S4平行的平行光,藉由此平行光,能夠提高來自於周圍之辨認性。
又,在本實施形態,第3反射面53係包含作為複數個旋轉拋物面之第1,第2及第3部分反射面61、62、63,這些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S2、S3、S4所延伸的方向(相當於第2~第4照射方向A2、A3、A4)係相互不同為佳。在此情況,因含於第3反射面53之複數個旋轉拋物面能夠朝相互不同之方向照射平行光,所以,可更進一步提高來自於周圍之辨認性。
例如,含於第3反射面53之複數個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S2、S3、S4係在以旋轉軸線6為中心的周方向上相互不同。藉此,因第2~第4照射方向A2、A3、A4在周方向上相互不同,所以,當從周圍的預定位置觀看旋轉燈2時,可增長辨認來自於第3反射面53的反射光之時間。
又,在本實施形態,第3反射面53的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S2、S3、S4係對旋轉軸線6呈直角地交叉著。在此情況,第3反射面53可對旋轉軸線6呈正交的方向照射平行光。其結果,例如,在使旋轉軸線6沿著上下方向Z之情況,可提高從由旋轉燈2遠離的位置之辨認性。
又,在本實施形態,第3反射面53係形成於對沿著旋轉軸線6之方向X1之反射鏡10的其中一方之端部12中作為外周緣部的彎曲板40。第3反射面53係當朝第1照射方向A1觀看時,與作為旋轉驅動機構11的一部分之第3及第4動力傳達構件33、34相重疊。在此情況,可更進一步有效利用空間。再者,第3反射面53亦可配置成,當朝第1照射方向A1觀看時,與旋轉驅動機構11的全體相重疊。
又,在本實施形態,對沿著旋轉軸線6之方向X1,由光源位置P1分離地設定副光源位置P2,進一步具備配置於此副光源位置P2之副LED9。反射鏡10進一步含有:形成為以副光源位置P2作為焦點F5之旋轉拋物面形狀,將來自於副LED9之光朝第5照射方向A5反射之第4反射面54。藉此,來自於副LED9之光係被第4反射面54作成為平行光,而朝第5照射方向A5反射。因第4反射面54的反射光加上第1反射面51及第3反射面53的反射光被放光,所以可更進一步提高來自於周圍之辨認性。
又,在本實施形態,第4反射面54包含旋轉拋物面,此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S5係與旋轉軸線6呈直角地交叉著。在此情況,第4反射面54能夠朝對旋轉軸線6呈正交的方向反射平行光。其結果,在使旋轉軸線6沿著上下方向Z之情況,可提高從由旋轉燈2遠離的位置之辨認性。
又,第4反射面54係與副LED9的光軸24交叉,在提高辨認性上極為理想。藉此可將沿著光軸24之強光,藉由第4反射面54確實地朝周圍照射。
又,本實施形態的反射鏡10進一步包含:以與旋轉軸線6交叉的姿勢,與副LED9相對向,將來自於副LED9之直接光予以反射的第5反射面55;及將此第5反射面55之反射光朝第6~第8照射方向A6~A8反射之第6反射面56。在此情況,因第5反射面55係以與旋轉軸線6交叉的方式,來與副LED9相對向,所以能夠將來自於副LED9之放射光中,朝對光軸24呈傾斜之方向所放射的光(此光為朝向第4反射面54的外側之光)朝第6反射面56加以反射。來自於副LED9之光係除了藉由第4反射面54朝第5照射方向A5反射,並且經由第5反射面55受到第6反射面56所反射,而朝照射方向A5~A8放光。其結果,能夠提高來自於周圍之辨認性。
又,因第6反射面56接收來自於第5反射面55之反射光,所以,比起接收來自於副LED9之直接光的情況,能夠提高用來將光朝照射方向A6~A8反射之設計自由度。其結果,藉由第6反射面56,既可有效利用空間,又可提高從周圍觀看時的辨認性。
又,在本實施形態,第5反射面55形成為與旋轉軸線6呈直角地交叉的平面為佳。在此情況,因第5反射面55為平面,所以容易設計第6反射面56。例如,容易使第6反射面56的第1~第3反射面部分71、72、73的旋轉拋物面形狀的焦點F6、F7、F8與副光源位置P2對第5反射面55之對稱點P12一致。其結果,能夠提高第6反射面56的辨認性。又,在第4反射面54之反射光朝與旋轉軸線6正交的方向呈平行地被反射之情況,可將來自於第4反射面54之反射光不會受到第5反射面55遮斷地朝外部照射。
又,在本實施形態,第5反射面55係從對沿著旋轉軸線6之方向X1的第4反射面54的端緣64延伸設置著。藉此,既可有效地利用來自於副LED9之光,又可更進一步有效利用空間。
又,第5反射面55的平面係從對沿著旋轉軸線6之方向X1位於從副光源位置P2遠離之側的第4反射面54的端緣64延伸設置,此在提高第6反射面56的辨認性上極為理想。
又,第2反射面52及第5反射面55係形成為形成反射鏡10的一部分之平板42的相互相反側之面為佳。在此情況,可更進一步有效利用空間。
又,在本實施形態,第6反射面56的各第1~第3反射面部分71、72、73係包含對第5反射面55,以與副光源位置P2對稱的對稱點P12作為焦點F6、F7、F8之旋轉拋物面。這些各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S6、S7、S8係與旋轉軸線6交叉著。在此情況,第6反射面56能夠照射與對稱軸S6、S7、S8呈平行的平行光,藉由此平行光,能夠提高辨認性。
又,在本實施形態,第6反射面56係包含作為複數個旋轉拋物面之第1~第3反射面部分71、72、73,這些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S6、S7、S8所延伸的方向(相當於第6~第8照射方向A6、A7、A8)係相互不同。藉此,因含於第6反射面56之複數個旋轉拋物面能夠朝相互不同的方向照射平行光,所以,可更進一步提高來自於周圍之辨認性。
例如,含於第6反射面56之複數個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S6、S7、S8係在以旋轉軸線6為中心的周方向上相互不同。藉此,因第6~第8照射方向A6、A7、A8在周方向上相互不同,所以,當從周圍的預定位置觀看旋轉燈2時,可增長辨認來自於第6反射面56的反射光之時間。
又,第6反射面56的第1~第3反射面部分71、72、73的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S6、S7、S8係對旋轉軸線6朝斜下方交叉著。在此情況,因第6反射面56可朝下反射平行光,所以可提高來自於旋轉燈2的下方之辨認性。
又,在本實施形態,具有下述情況,即,對沿著旋轉軸線6之方向X1,第3反射面53配置於較光源位置P1更外側的位置,第6反射面56配置於較副光源位置P2更外側的位置,第1、第2、第4及第5反射面51、52、54、55配置於光源位置P1與副光源位置P2之間。在此情況,因可將LED8及副LED9對沿著旋轉軸線6之方向X1,配置於反射鏡10的兩端部12、13,所以可將固定LED8及副LED9之構造簡單化。其結果,可更進一步有效利用空間。
並且,藉由將第2及第5反射面52、55從光源位置P1及副光源位置P2配置於等距離,當從第1照射方向A1觀看時,可看見反射面大致呈矩形,使得其中央部變亮。因此,可更進一步提高辨認性。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反射鏡10的第1反射面51的第1照射方向A1係與旋轉軸線6正交,但不限於此。例如,亦可能有第1照射方向A1對旋轉軸線6呈傾斜例如朝下交叉之情況。在此情況,可提昇從下方觀看時的辨認性。又,關於第2~第5照射方向A2~A5,也同樣地亦可能有對旋轉軸線6傾斜地交叉之情況。又,第6~第8照射方向A8係對旋轉軸線6,朝斜下方交叉著,但不限於此,例如,亦可朝斜上方,亦可對旋轉軸線6呈正交。又,第1~第8照射方向A1~A8亦可相互平行,亦可相互不同之方向。再者,後述的第2實施形態也相同。
又,針對本實施形態,亦可如以下這種的變形例。在以下的說明,以與上述的實施形態不同的點為中心加以圖示,主要針對此不同點進行說明。關於其他的結構,雖省略說明,但其係與上述的實施形態相同,並賦予相同的符號。
例如,圖7係適用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的旋轉燈之訊號顯示燈的側面圖,將一部分予以斷面顯示。如圖7所示,訊號顯示燈101係具有:配置於該訊號顯示燈101的頂部,作為單元之頂部蓋102;藉由發光來顯示訊號之顯示單元103;及配置於靠近訊號顯示燈101的基端部之基部單元104。顯示單元103係設置有例如3個,但至少1個即可。
上述的複數個單元102、103、104係作成為可層積於層積方向S,並在層積狀態可連結。例如,上述的各單元102、103、104分別呈斷面圓形的筒形狀。各單元102、103、104的筒形狀的中心軸線相互一致地,各單元102、103、104被相互層積並連結。藉此,構成訊號顯示燈101。訊號顯示燈101係呈層積方向長之柱狀形狀,在使層積方向沿著上下方向Z之狀態下,設置於設置對象構件7例如自動機械的上面。再者,訊號顯示燈101的設置姿勢不限於上述的姿勢,但在本實施形態,依訊號顯示燈101的層積方向沿著上下方向Z之情況進行說明。
基部單元104具有對顯示單元103供給電力之電源裝置。基部單元104的端部,被安裝於設置對象構件7。
顯示單元103具有作為筒狀的外盒之具透光性的燈罩105;及收容於燈罩105內之旋轉燈106。旋轉燈106藉由燈罩105所支承。
圖8係圖7的旋轉燈106的斷面圖。圖9係圖8的反射鏡的斜視圖。如圖8、圖9所示,本實施形態的旋轉燈106與第1實施形態的旋轉燈2的不同點係如以下的點,關於其他結構則相同。
旋轉燈106具有:LED8;接收從LED8所發出的光,並朝預定的照射方向A1~A4反射之反射鏡107;及將此反射鏡107旋轉驅動於預定的旋轉軸線6的周圍之旋轉驅動機構108。藉由反射鏡107旋轉於預定的旋轉軸線6的周圍,反射鏡107之反射光的照射方向A1~A4逐漸改變。藉此,光朝水平方向的全周被放光。再者,旋轉燈106未具有副光源位置P2、及副LED9。又,旋轉燈106,雖具有光源位置P1,但不具有副光源位置P2。反射鏡107係廢除第1實施形態的反射鏡10的上半部者。
本實施形態的旋轉燈106的反射鏡107、及旋轉驅動機構108係與第1實施形態的旋轉燈2的反射鏡10、及旋轉驅動機構11之不同處在於以下的點,其他結構則相同。
旋轉驅動機構108具有作為驅動源之電動馬達30;及用來將電動馬達30的旋轉傳達至反射鏡107之作為傳達機構的第1及第2動力傳達構件31、32。
第1動力傳達構件31與第2動力傳達構件32藉由相互地卡合,來相互地傳達動力。第1動力傳達構件31係作為驅動構件來發揮功能,第2動力傳達構件32係作為從動構件來發揮功能。第1動力傳達構件31為相對小徑的圓筒形狀的滾子,固定於電動馬達30的輸出軸。第2動力傳達構件32係呈較第1動力傳達構件31相對大徑的環狀,與環狀板38藉由單一構件形成為一體,使得能與反射鏡107的環狀板38一體旋轉。藉由第1動力傳達構件31的外周面的卡合部和第2動力傳達構件32的內周面的卡合都相互地伴隨摩擦而卡合,第1動力傳達構件31的旋轉被傳達至第2動力傳達構件32。再者,環狀板38與第2動力傳達構件32亦可相互地構成為不同構件,再相互固定。
圖10係圖9的反射鏡107的正面圖。圖11係圖10的XI-XI斷面的斷面圖。圖12係圖10的XII-XII斷面的斷面圖。
反射鏡107具有第1反射面51、第2反射面52、及第3反射面53,但不具有第4~第6反射面54、55、56。藉此,反射鏡107係對沿著旋轉軸線6之方向X1被小型化。又,能夠將旋轉燈106小型化,並可將訊號顯示燈101小型化。。
又,反射鏡107的第3反射面53係配置成,當朝第1照射方向A1觀看時,與作為旋轉驅動機構108的一部分之第1及第2動力傳達構件31、32相互重疊,並且亦配置成與電動馬達30的一部分重疊。藉此,可更進一步有效利用空間。其結果,例如,來自於此旋轉燈106之光可從燈罩105的外周面的大致全區域放光。
對沿著旋轉軸線6之方向X1,既可維持當從周圍觀看時之旋轉燈106的反射面全體的大小,尚可將旋轉燈106的外形予以小型化(薄型化)。因此,例如,既可高度地維持層積式訊號顯示燈101的辨認性,尚可將訊號顯示燈101小型化。其結果,能夠將訊號顯示燈101更進一步地適用到廣泛的用途。
再者,作為上述的各實施形態的旋轉拋物面,成為旋轉拋物面形狀的一部分即可,又,亦可作成為近似於旋轉拋物面形狀之形狀,來代替旋轉拋物面形狀。
在上述的各實施形態,第2反射面52係形成為對旋轉軸線6呈正交之平面,但亦可形成為對旋轉軸線6呈傾斜交叉之平面。又,第2反射面52的延長面與旋轉軸線6相互地交叉,但亦可有,第2反射面52的輪廓的內側部分與旋轉軸線6相互地交叉之情況。關於第5反射面55也相同。
在上述的各實施形態,第3反射面53係具有複數個旋轉拋物面(相當於第1~第3部分反射面61、62、63),但至少具有1個旋轉拋物面即可。即亦可例如,廢棄第3反射面53的第2部分反射面62及第3部分反射面63,將第1部分反射面61在以旋轉軸線6為中心的周方向的兩側延長形成。又,亦可將第3反射面53的第1部分反射面61廢棄,而將第2部分反射面62及第3部分反射面63朝相互接近的方向延長並形成。關於第6反射面56也相同。
又,亦可將第1實施形態的旋轉燈2適用於層積式訊號顯示燈101。又,亦可將第2實施形態的旋轉燈106適用於旋轉警示燈1。其他,在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事項範圍內可進行各種變更。
2、106...旋轉燈
6...旋轉軸線
8...發光二極體
9...副發光二極體
10、107...反射鏡
11、108...旋轉驅動機構
12...(反射鏡的其中一方之)端部
23...光軸
30...電動馬達(旋轉驅動機構的一部分)
31...第1動力傳達構件(旋轉驅動機構的一部分)
32...第2動力傳達構件(旋轉驅動機構的一部分)
33...第3動力傳達構件(旋轉驅動機構的一部分)
34...第4動力傳達構件(旋轉驅動機構的一部分)
40...彎曲板(外周緣部)
51...第1反射面
52...第2反射面
53...第3反射面
54...第4反射面
55...第5反射面
56...第6反射面
57...(第1反射面對沿著旋轉軸線的方向之)端緣
64...(第4反射面對沿著旋轉軸線的方向之)端緣
A1...第1照射方向
A2...第2照射方向(第3反射面的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所延伸的方向)
A3...第3照射方向(第3反射面的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所延伸的方向)
A4...第4照射方向(第3反射面的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所延伸的方向)
A5...第5照射方向
A6...第6照射方向(第6反射面的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所延伸的方向)
A7...第7照射方向(第6反射面的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所延伸的方向)
A8...第8照射方向(第6反射面的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所延伸的方向)
F1‧‧‧(第1反射面的)焦點
F2、F3、F4‧‧‧焦點(第3反射面的旋轉拋物面的焦點)
F5‧‧‧(第4反射面的)焦點
F6、F7、F8‧‧‧焦點(第6反射面的旋轉拋物面的焦點)
S1‧‧‧(第1反射面的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
S2、S3、S4‧‧‧對稱軸(第3反射面的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
S5‧‧‧(第4反射面的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
S6、S7、S8‧‧‧對稱軸(第6反射面的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
P1‧‧‧光源位置
P2‧‧‧副光源位置
P11‧‧‧(光源位置對第2反射面之)對稱點
P12‧‧‧(副光源位置對第5反射面之)對稱點
X1‧‧‧方向(沿著旋轉軸線之方向)
X2‧‧‧徑方向
圖1係適用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的旋轉燈之旋轉警示燈的斷面圖。
圖2係圖1的旋轉燈的反射鏡的斜視圖。
圖3係圖2的反射鏡的正面圖。
圖4係圖3的IV-IV斷面的斷面圖。
圖5係圖3的V-V斷面的斷面圖。
圖6係圖2的反射鏡的平面圖。
圖7係適用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的旋轉燈之訊號顯示燈的側面圖,將一部分予以斷面顯示。
圖8係圖7的旋轉燈的斷面圖。
圖9係圖8的反射鏡的斜視圖。
圖10係圖9的反射鏡的正面圖。
圖11係圖10的XI-XI斷面的斷面圖。
圖12係圖10的XII-XII斷面的斷面圖。
A6...第6照射方向(第6反射面的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所延伸的方向)
A5...第5照射方向
A1...第1照射方向
A2...第2照射方向(第3反射面的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所延伸的方向)
44...彎曲板
71...第1反射面部分
56...第6反射面
55...第5反射面
42...平板
52...第2反射面
53...第3反射面
61...第1部分反射面
40...彎曲板(外周緣部)
16...基座
18...反射鏡支承構件
25...軸承
17...光源支承構件
6...旋轉軸線
20...主體部
26...筒部
21...支軸
27...環狀板部
11...旋轉驅動機構
30...電動馬達(旋轉驅動機構的一部分)
7...對象構件
4...盒本體
32...第2動力傳達構件(旋轉驅動機構的一部分)
31...第1動力傳達構件(旋轉驅動機構的一部分)
35...軸構件
33...第3動力傳達構件(旋轉驅動機構的一部分)
12...(反射鏡的其中一方之)端部
34...第4動力傳達構件(旋轉驅動機構的一部分)
38...環狀板
22...電路基板
8...發光二極體
P1,P12...光源位置,(副光源位置對第5反射面之)對稱點
51...第1反射面
23...光軸
2...旋轉燈
41...彎曲板
10...反射鏡
43...彎曲板
57...(第1反射面對沿著旋轉軸線的方向之)端緣
64...(第4反射面對沿著旋轉軸線的方向之)端緣
24...光軸
54...第4反射面
9...副發光二極體
13...兩端部
P2,P11...副光源位置,(光源位置對第2反射面之)對稱點
19...副光源支承構件
1...旋轉警示燈
5...燈罩
3...外盒
X...前後方向
Z...上下方向
X2...徑方向
X1...方向

Claims (14)

  1. 一種旋轉燈,係藉由被旋轉驅動機構旋轉驅動於預定的旋轉軸線的周圍之反射鏡,將來自於發光二極體的光朝與前述旋轉軸線交叉的照射方向放光之旋轉燈,其特徵為:前述發光二極體係配置於前述旋轉軸線上的預定的光源位置,沿著前述旋轉軸線設定光軸者,前述反射鏡係包含有:形成為以前述光源位置為焦點之旋轉拋物面狀,將來自於前述發光二極體之光朝前述照射方向反射之第1反射面;在與前述旋轉軸線交叉的姿勢下與前述發光二極體相對向,反射來自於該發光二極體的直接光之第2反射面;及將來自於此第2反射面之反射光朝包含前述照射方向之方向予以反射的第3反射面,對沿著前述旋轉軸線之方向,從前述光源位置分離地設定副光源位置,該旋轉燈進一步具備有配置於此副光源位置之副發光二極體,前述反射鏡係進一步具有:形成為以前述副光源位置作為焦點之旋轉拋物面狀,將來自於前述副發光二極體的光朝前述照射方向反射之第4反射面,前述反射鏡係進一步包含有:在與前述旋轉軸線交叉的姿勢下,與前述副發光二極體相對向,將來自於前述副發光二極體之直接光予以反射之第5反射面;及將此第5反射面之反射光朝包含前述照射方向之方向反射之第6反射 面,前述第2反射面是形成在沿著前述照射方向延伸設置的板狀部之一方側的面,前述第5反射面是形成於前述板狀部之另一方側的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旋轉燈,其中,前述第1反射面的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係與前述旋轉軸線呈直角地交叉著。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旋轉燈,其中,前述第2反射面係形成為與前述旋轉軸線呈直角地交叉的平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旋轉燈,其中,前述第2反射面係從前述第1反射面對沿著前述旋轉軸線的方向之端緣延伸設置著。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旋轉燈,其中,前述第3反射面係包含以對前述第2反射面,與前述光源位置相對稱的點作為焦點之旋轉拋物面,此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係與前述旋轉軸線交叉。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旋轉燈,其中,前述第3反射面係包含複數個前述旋轉拋物面,這些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所延伸的方向係相互不同。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旋轉燈,其中,前述第3反射面的前述旋轉拋物面的前述對稱軸,係對前述旋轉軸線呈直角地交叉著。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旋轉燈,其中, 前述第3反射面係形成於前述反射鏡對沿著前述旋轉軸線的方向之其中一方之端部的外周緣部,當朝前述照射方向觀看時,與前述旋轉驅動機構的至少一部分重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旋轉燈,其中,前述第4反射面的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係與前述旋轉軸線呈直角地交叉著。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旋轉燈,其中,前述第5反射面係形成為與前述旋轉軸線呈直角地交叉的平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旋轉燈,其中,前述第5反射面係從前述第4反射面對沿著前述旋轉軸線之方向的端緣延伸設置。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旋轉燈,其中,前述第6反射面係包含以對前述第5反射面,與副光源位置相對稱的點作為焦點之旋轉拋物面,此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係與前述旋轉軸線交叉著。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旋轉燈,其中,前述第6反射面係包含複數個前述旋轉拋物面,這些旋轉拋物面的對稱軸所延伸的方向係相互不同。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旋轉燈,其中,對沿著前述旋轉軸線之方向,前述第3反射面配置於較前述光源位置更外側的位置,前述第6反射面配置於較前述副光源位置更外側的位置,前述第1、第2、第4及第5反射面配置於前述光源位置與前述副光源位置之間。
TW97150075A 2008-02-19 2008-12-22 Rotating lights TWI4371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37795A JP5146738B2 (ja) 2008-02-19 2008-02-19 回転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46832A TW200946832A (en) 2009-11-16
TWI437189B true TWI437189B (zh) 2014-05-11

Family

ID=40985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7150075A TWI437189B (zh) 2008-02-19 2008-12-22 Rotating lights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146738B2 (zh)
TW (1) TWI437189B (zh)
WO (1) WO20091043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23218B1 (en) * 2012-03-07 2021-03-03 SITECO GmbH Light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33384U (zh) * 1974-09-02 1976-03-11
JPS5133384A (ja) * 1974-09-17 1976-03-22 Akyoshi Yoneda Gyaashikiasaridaatsukiko
JPS6354204A (ja) * 1986-08-26 1988-03-08 大倉工業株式会社 改質木材の製造方法
JPS6354204U (zh) * 1986-09-26 1988-04-12
JPH03127523U (zh) * 1990-04-06 1991-12-24
JPH0498209U (zh) * 1991-01-23 1992-08-25
JP2568899Y2 (ja) * 1991-03-08 1998-04-15 株式会社パトライト 信号報知表示灯
JP4553829B2 (ja) * 2004-12-22 2010-09-29 アロー株式会社 回転灯
JP3127523U (ja) * 2006-09-20 2006-12-07 奕盛光電有限公司 平面反射回転式警告表示灯
JP4802086B2 (ja) * 2006-12-22 2011-10-26 株式会社デジタル 回転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199768A (ja) 2009-09-03
JP5146738B2 (ja) 2013-02-20
WO2009104363A1 (ja) 2009-08-27
TW200946832A (en) 2009-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72768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9291322B2 (en) Locomotive LED/optics headlight assembly
JP4704296B2 (ja) 車両用灯具
JP4311371B2 (ja) 車両用灯具
US20060176702A1 (en) Warning lamp
EP2141407B1 (en) Lighting apparatus and lighting unit
CN101936466A (zh) 发光二极管灯具
KR20070122220A (ko) 회전등
JP2011062517A (ja) 手術用ライト
WO2006020535A2 (en) Led bulb refractive relector
TW201416606A (zh) 發光二極體燈泡
JP2009070578A (ja) 警告灯用反射鏡および警告灯
CN109958972B (zh) 可调整光型的灯具
JP2007294271A (ja) 回転警告灯
TWI437189B (zh) Rotating lights
JP4614351B2 (ja) 車輌用灯具
JP4415249B2 (ja) 集光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光源装置
JP2014235956A (ja) 照明ランプ本体、照明ランプ及び照明装置
KR101803185B1 (ko) 포물선 초점 위치의 엘이디광원을 이용한 등명기
JP6241599B2 (ja) 照明装置
US9091406B2 (en) Vehicle headlamp with laser lighting source
KR200446665Y1 (ko) 엘이디 다면 반사경 경광등
JP2017123286A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6429672B2 (ja) 発光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照明器具
JP4138195B2 (ja) 車両用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