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2031B - 短路型閘流體 - Google Patents
短路型閘流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22031B TWI422031B TW100118334A TW100118334A TWI422031B TW I422031 B TWI422031 B TW I422031B TW 100118334 A TW100118334 A TW 100118334A TW 100118334 A TW100118334 A TW 100118334A TW I422031 B TWI422031 B TW I422031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region
- impurity concentration
- short
- thyristor
- voltag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6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JCALBVZBIRXHMQ-UHFFFAOYSA-N [[hydroxy-(phosphonoamino)phosphoryl]amino]phosphon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P(O)(=O)NP(O)(=O)NP(O)(O)=O JCALBVZBIRXHM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68 ion impla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8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only by variation of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one or more of the electrodes carrying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scillated or switched
- H01L29/861—Diodes
- H01L29/87—Thyristor diodes, e.g. Shockley diodes, break-over di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yristor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短路型閘流體(short-circuit thyristor)。
PNPN閘流體中,已開示有將與其它部分相比接合崩潰電壓較低的區域設置在接合部,從而降低切換為ON狀態的崩潰電壓、即觸發電壓(breakover voltage)的短路型閘流體(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至專利文獻4)。
圖4所示的以往的短路型閘流體中,當從端子T1向端子T2施加偏壓時,接合部J2即被施加反方向電壓。因此,比接合部J2的接合崩潰電壓更低的高濃度雜質層P++區域將首先崩潰。其結果是電流集中流至此P++區域。如果此電流增大,由於橫向的電阻,P1區域正下面的N1區域產生電壓下降。由於此電壓下降,接合部J1為正向偏壓,在P++區域偏壓值達到最大。此偏壓一超過接合部J1的擴散電位,即會引起從P1區域注入電洞,將端子T1與端子T2之間轉換為ON狀態。像這樣,在圖4所示的以往的短路型閘流體中,切換為ON狀態的觸發電壓係依據P++區域和N1區域的接合崩潰電壓決定。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許公開平03-62571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許公開平04-106935號公報
專利文獻3 日本特許公開平03-233973號公報
專利文獻4 日本特許公開平05-190837號公報
但是,在圖4所示的以往的短路型閘流體中,切換為ON狀態的觸發電壓係基於P++區域及與之相接的N1區域的雜質濃度決定。因此,在實現極低觸發電壓的短路型閘流體時,就需要改變P++區域與N1區域的雜質濃度。然而在改變N1區域的雜質濃度時,會給閘流體的保持電流的特性造成影響。因此,通過改變N1區域的雜質濃度,在維持保持電流特性的同時降低觸發電壓是很困難的。這樣,在圖4所示的以往的短路型閘流體中,要在不給保持電流特性造成影響的情況下,實現切換為ON狀態的觸發電壓的低壓化是非常困難的。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不給保持電流特性造成影響的情況下,實現將切換為ON狀態的觸發電壓低壓化的短路型閘流體。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短路型閘流體依序接合第1導電型的第1區域、第2導電型的第2區域、前述第1導電型的第3區域、前述第2導電型的第4區域,並設有使前述第1區域與前述第2區域短路的電極;其具有形成為與前述第3區域相接、比前述第3區域的雜質濃度更高的前述第1導電型的第5區域,以及形成為與前述第2區域及前述第5區域相接、比前述第2區域的雜質濃度更高的前述第2導電型的第6區域;其觸發電壓值係依據前述第5區域的雜質濃度和前述第6區域的雜質濃度設定,保持電流值係依據至少包含前述第2區域的雜質濃度的參數設定。
另外,本發明的特徵在於,在上述發明中,前述第5區域或第6區域係形成在前述第2區域與前述第3區域的接合面內、從前述電極與前述第2區域的接觸面起距離最遠的位置。
另外,本發明的特徵在於,在上述發明中,前述第5區域和前述第6區域的接合面垂直於與前述電極相接的半導體基板的表面。
另外,本發明的特徵在於,在上述發明中,前述第5區域和前述第6區域的接合面平行於與前述電極相接的半導體基板的表面。
另外,本發明的特徵在於,在上述發明中,前述第5區域和前述第6區域中任一方係成形為暴露在與前述電極相接的半導體基板的表面。
發明效果
依據本發明,短路型閘流體的第1導電型的第1區域與第2導電型的第2區域、以及前述第1導電型的第3區域、前述第2導電型的第4區域依序接合,並設有使前述第1區域與前述第2區域短路的電極。另外,短路型閘流體具有與前述第3區域相接形成、比前述第3區域的雜質濃度更高的前述第1導電型的第5區域,以及與前述第2區域及前述第5區域相接形成、比前述第2區域的雜質濃度更高的前述第2導電型的第6區域。
在這種短路型閘流體中,於第1區域與第4區域之間施加偏壓時,由於第5區域的雜質濃度和第6區域的雜質濃度較高,於第5區域和第6區域的接合面比第2區域和第3區域的接合面先出現崩潰。
因此,切換為短路型閘流體之ON狀態的觸發電壓係依據第5區域和第6區域的接合崩潰電壓決定。此處,此接合崩潰電壓係依據第5區域的雜質濃度和第6區域的雜質濃度決定,而不取決於保持電流特性相關之第2區域的雜質濃度。
像這樣,本發明的短路型閘流體中,有了決定觸發電壓的參數是第5區域的雜質濃度和第6區域的雜質濃度、而決定保持電流的參數之一是第2區域的雜質濃度的關係。因此,可獨立控制觸發電壓與保持電流。藉此,本發明的短路型閘流體就可以在不影響保持電流特性的情況下,實現觸發電壓的低壓化。
具體實施形態
第1
實施形態
下面參照附圖,對依據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短路型閘流體進行說明。
圖1是表示第1實施形態的短路型閘流體100的截面結構圖。
在圖1中,短路型閘流體100具有P區域(1、3、5)、N區域(2、4)、通道截斷環(channel stopper)(6~9)、電極(11、12)、絕緣層(21~24)、P++區域(31、32)、以及N++區域(41、42)。
P區域3是作為第1導電型的p型半導體區域,為構成短路型閘流體100之主體層的半導體基板。此處,將圖1中半導體基板的上側面作為第1表面F1,將半導體基板的下側面作為第2表面F2。
N區域2是作為第2導電型的n型半導體區域。N區域2形成在P區域1與P區域3之間,其一部分與第1表面F1相接。
P區域1是p型半導體區域,成形為暴露在第1表面F1。
N區域4是n型半導體區域。N區域4形成在P區域3與P區域5之間,其一部分與第2表面F2相接。
P區域5是p型半導體區域,成形為暴露在第2表面F2。
通道截斷環(6~9)成形為第1表面F1或第2表面F2與短路型閘流體100的側面相接,是比P區域3的雜質濃度更高的p型半導體區域。通道截斷環(6~9)係抑制對短路型閘流體100的機能來說,所不期望的漏電流(通道電流)。
絕緣層21係設置為與第1表面F1相接,並面對第1表面F1。絕緣層21成形為從通道截斷環6的一部分覆蓋至P區域1的一部分。絕緣層22係設置為與第1表面F1相接,並面對第1表面F1。絕緣層22成形為從通道截斷環7的一部分覆蓋至N區域2的一部分。
另外,絕緣層23係設置為與第2表面F2相接,並面對第2表面F2。絕緣層23成形為從通道截斷環9的一部分覆蓋至P區域5的一部分。絕緣層24係設置為與第2表面F2相接,並面對第2表面F2。絕緣層24成形為從通道截斷環8的一部分覆蓋至N區域4的一部分。
電極11成形為沿著第1表面F1與沒有覆蓋絕緣層21的P區域1的一部分和沒有覆蓋絕緣層22的N區域2的一部分相接。電極11的材質為金屬,例如鋁。電極11係在使P區域1和N區域2短路的同時,與P區域1及N區域2歐姆接觸(Ohmic contact)。
另外,電極12成形為沿著第2表面F2與沒有覆蓋絕緣層23的P區域5的一部分和沒有覆蓋絕緣層24的N區域4的一部分相接。電極12的材質為金屬,例如鋁。電極12使P區域5和N區域4短路,同時與P區域5及N區域4歐姆接觸。
P++區域31係形成在與P區域3相接的絕緣層21下方,是比P區域3的雜質濃度更高的p型半導體區域。另外,P++區域31係成形為暴露在第1表面F1。
P++區域32係形成在與P區域3相接的絕緣層23上方,是比P區域3的雜質濃度更高的p型半導體區域。另外,P++區域32係成形為暴露在第2表面F2。
N++區域41係形成在與N區域2及P++區域31相接的絕緣層21下方,是比N區域2的雜質濃度更高的n型半導體區域。另外,N++區域41係成形為暴露在第1表面F1。
N++區域42係形成在與N區域4及P++區域32相接的絕緣層23上方,是比N區域4的雜質濃度更高的n型半導體區域。另外,N++區域42係成形為暴露在第2表面F2。
P++區域(31、32)及N++區域(41、42)是使用例如離子注入法等成形為暴露在第1表面F1或第二表面F2。
另外,P++區域31或N++區域41係配置在N區域2和P區域3的接合部J2的接合面內、距電極11和N區域2的接觸面較遠的距離。理想的配置位置,是從電極11與N區域2的接觸面起距離最遠的位置或該位置附近。又,P++區域31與N++區域41的接合部J5中,接合部J5的接合面係垂直於與電極11相接的第1表面F1。
另外,P++區域32或N++區域42係配置在N區域4和P區域3的接合部J3的接合面內、距電極12和N區域4的接觸面較遠的距離。理想的配置位置,是從電極12與N區域4的接觸面起距離最遠的位置或該位置附近。又,P++區域32與N++區域42的接合部J6中,接合部J6的接合面係垂直於與電極12相接的第2表面F2。
另外,接合部J5及J6中,接合部J5及J6的接合面積越大,閘流體就能更容易的切換為ON狀態。因此,接合部J5及J6的形狀最好依據閘流體的式樣進行調整,將接合部J5及J6的接合面積適當設定為較大。
短路型閘流體100係在連接於電極11的端子T1和連接於電極12的端子T2之間施加偏壓,在端子T1的端子電壓高於端子T2的端子電壓的第1情況下,作為ON狀態的PNPNP閘流體動作。在該第1情況下,短路型閘流體100係等同於以PNPN的順序接合P區域1(第1區域)、N區域2(第2區域)、P區域3(第3區域)、N區域4(第4區域)的閘流體。此處,以P++區域31作為第5區域,以N++區域41作為第6區域。
另外,短路型閘流體100係在端子T2與端子T1之間施加偏壓,於端子T2的端子電壓高於端子T1的端子電壓的第2情況下,作為ON狀態的PNPNP閘流體動作。在該第2情況下,短路型閘流體100等同於以PNPN的順序接合P區域5(第1區域)、N區域4(第2區域)、P區域3(第3區域)、N區域2(第4區域)的閘流體。此處,以P++區域32作為第5區域,以N++區域42作為第6區域。這樣,短路型閘流體100即是所謂的雙向性2端子結構的閘流體。
接下來對本實施形態的動作進行說明。
首先,對在圖1所示的短路型閘流體100中,於端子T1與端子T2之間施加偏壓的上述第1情況的動作進行說明。
在圖1中,上述第1情況是對接合部J2和接合部J5分別施加反方向電壓(反向偏壓)。接合部J2是N區域2(第2區域)與P區域3(第3區域)的接合部,接合部J5是N++區域41(第6區域)與P++區域31(第5區域)的接合部。N++區域41的雜質濃度係高於N區域2的雜質濃度。另外,P++區域31的雜質濃度係高於P區域3的雜質濃度。因此,接合部J5的接合崩潰電壓比接合部J2的接合崩潰電壓低。因此,接合部J5比接合部J2先崩潰。其結果是,電流集中流至N++區域41與P++區域31接合的部分。如果此電流增大,由於N區域2中橫向的電阻,即從電極11與N區域2的接觸面、通過P區域1的下方、到達N++區域41之區域的電阻,在P區域1下方的N區域2則產生電壓下降。由於該電壓下降,P區域1與N區域2的接合部J1變為正向偏壓,偏壓值在P++區域31變為最大。此偏壓一超過接合部J1的擴散電位,即會引起電洞從P區域1注入,將端子T1與T2之間切換為ON狀態。
另外,短路型閘流體100中,將把端子T1與端子T2間切換為ON狀態的電壓稱為觸發電壓。上述第1情況的觸發電壓係與接合部J5崩潰的電壓相等。接合部J5崩潰的電壓係依據P++區域31的雜質濃度和N++區域41的雜質濃度設定。即,上述第1情況的觸發電壓係依據P++區域31的雜質濃度和N++區域41的雜質濃度設定。另外,閘流體的特性之一─表示為了維持端子T1與端子T2之間的ON狀態的電流值之保持電流值─係依據至少包含N區域2的雜質濃度的參數設定。另外,在決定保持電流值的參數中,還包含P區域1的雜質濃度和擴散深度、P區域3的雜質濃度和擴散深度、P區域1的圖案形狀等。N區域2的雜質濃度是決定保持電流值的參數之一。
接下來,對在圖1所示的短路型閘流體100中,於端子T1與端子T2之間施加偏壓的上述第2情況的動作進行說明。
在圖1中,上述第2情況是在接合部J3和接合部J6分別施加反方向電壓(反向偏壓)。接合部J3是N區域4(第2區域)與P區域3(第3區域)的接合部,接合部J6是N++區域42(第6區域)與P++區域32(第5區域)的接合部。N++區域42的雜質濃度高於N區域4的雜質濃度。另外,P++區域32的雜質濃度高於P區域3的雜質濃度。因此,接合部J6的接合崩潰電壓比接合部J3的接合崩潰電壓低。因此,接合部J6比接合部J3先崩潰。其結果是,電流集中流至N++區域42與P++區域32接合的部分。如果此電流增大,由於N區域4的橫向電阻,即從電極12與N區域4的接觸面起、通過P區域5上方、到達N++區域42之區域的電阻,在P區域5正上方的N區域4產生電壓下降。由於此電壓下降,P區域5與N區域4的接合部J4變為正向偏壓,偏壓值在P++區域31變為最大。此偏壓一超過接合部J4的擴散電位,即會引起電洞從P區域5注入,將端子T1與T2之間切換為ON狀態。
另外,短路型閘流體100中,上述第2情況的觸發電壓係與接合部J6崩潰的電壓相等。接合部J6崩潰的電壓係依據P++區域32的雜質濃度和N++區域42的雜質濃度設定。即,上述第2情況的觸發電壓係依據P++區域32的雜質濃度和N++區域42的雜質濃度設定。另外,表示為了維持端子T1與端子T2之間的ON狀態的電流值之保持電流值,係依據至少包含N區域4的雜質濃度的參數設定。另外,在決定保持電流值的參數中,還包含P區域5的雜質濃度和擴散深度、P區域3的雜質濃度和擴散深度、P區域5的圖案形狀等。N區域4的雜質濃度是決定保持電流值的參數之一。
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的短路型閘流體100係以PNPN依序接合P區域1、N區域2、P區域3、N區域4,且短路型閘流體100具有使P區域1和N區域2短路的電極11。另外,短路型閘流體100係以PNPN依序接合P區域5、N區域4、P區域3、N區域2,且具有使P區域5和N區域4短路的電極12。短路型閘流體100具有比P區域3的雜質濃度更高的P++區域31(或32)、比N區域2的雜質濃度更高的N++區域41、以及比N區域4的雜質濃度更高的N++區域42。因此,如果在電極11和電極12之間施加偏壓,P++區域31與N++區域41的接合部J5比接合部J2(或P++區域32與N++區域42的接合部J6比接合部J3)先發生崩潰。切換為短路型閘流體100之ON狀態的觸發電壓係依據P++區域31與N++區域41的接合崩潰電壓(或P++區域32與N++區域42的接合崩潰電壓)決定。
此接合崩潰電壓係依據P++區域31與N++區域41的雜質濃度(或P++區域32與N++區域42的雜質濃度)決定。因此,此接合崩潰電壓可以不取決於有關保持電流特性的N區域2(或4)的雜質濃度而決定。例如,在進行觸發電壓的低壓化時,通過提高N++區域(41、42)的雜質濃度,可以降低P++區域31與N++區域41的接合崩潰電壓(或P++區域32與N++區域42的接合崩潰電壓)。由此,短路型閘流體100可以進行觸發電壓的低壓化。
另外,由於觸發電壓的設定變容易,例如可設定符合各種LED(Light Emitting Diode)的順方向電壓之觸發電壓。因此,短路型閘流體100可適用作為在LED的開啟故障時的電流旁路元件。
這樣,本實施形態的短路型閘流體100中,決定觸發電壓的參數是P++區域31(或32)的雜質濃度和N++區域41(或42)的雜質濃度。另外,決定保持電流的參數之一是N區域2(或4)的雜質濃度。因此,可以對觸發電壓和保持電流進行單獨控制。這樣,短路型閘流體100就可以在不影響保持電流特性的情況下,實現觸發電壓的低壓化。
第2
實施形態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的短路型閘流體進行說明。
圖2是表示第2實施形態的短路型閘流體100a的截面結構圖。
在圖2中,短路型閘流體100a具有P區域(1、3、5)、N區域(2、4)、通道截斷環(6~9)、電極(11、12)、絕緣層(21~24)、P++區域(31a、32a)、以及N++區域(41a、42a)。在圖2中,對於與圖1相同的結構標記相同的符號。
P++區域31a係形成在與P區域3相接的絕緣層21下方,是比P區域3的雜質濃度更高的p型半導體區域。另外,P++區域31a係形成在P區域1下方的接合部J2部分。
P++區域32a係形成在與P區域3相接的絕緣層23上方,是比P區域3的雜質濃度更高的p型半導體區域。另外,P++區域32a係形成在P區域5上方的接合部J3部分。
N++區域42a成形為與N區域2及P++區域31a相接,是比N區域2的雜質濃度更高的n型半導體區域。另外,N++區域41a係形成在P++區域31a上方部分。
N++區域41a成形為與N區域4及P++區域32a相接,是比N區域4的雜質濃度更高的n型半導體區域。另外,N++區域42a係形成在P++區域32a下方部分。
P++區域(31a、32a)、及N++區域(41a、42a)係通過例如擴散法等嵌入半導體基板的內部形成。
另外,P++區域31a或N++區域41a係配置在N區域2和P區域3的接合部J2的接合面內、距電極11和N區域2的接觸面較遠的距離。理想的配置位置,是從電極11與N區域2的接觸面起距離最遠的位置或該位置附近。另外,關於P++區域31a與N++區域41a的接合部J5a,接合部J5a的接合面平行於與電極11相接的第1表面F1。
另外,P++區域32a或N++區域42a係配置在N區域4和P區域3的接合部J3的接合面內、距電極12和N區域4的接觸面較遠的距離。理想的配置位置,是從電極12與N區域4的接觸面起距離最遠的位置或該位置附近。另外,P++區域32與N++區域42的接合部J6a中,接合部J6a的接合面係平行於與電極12相接的第2表面F2。
短路型閘流體100a係在端子T1和端子T2之間施加偏壓,於端子T1的端子電壓高於端子T2的端子電壓的第1情況下,作為ON狀態的PNPNP閘流體動作。在該第1情況下,短路型閘流體100a等同於以PNPN的順序接合P區域1(第1區域)、N區域2(第2區域)、P區域3(第3區域)、N區域4(第4區域)的閘流體等價。此處,以P++區域31a作為第5區域,以N++區域41a作為第6區域。
另外,短路型閘流體100a係在端子T2與端子T1之間施加偏壓,於端子T2的端子電壓高於端子T1的端子電壓的第2情況下,作為ON狀態的PNPNP閘流體動作。在此第2情況下,短路型閘流體100a等同於以PNPN的順序接合P區域5(第1區域)、N區域4(第2區域)、P區域3(第3區域)、N區域2(第4區域)的閘流體。又,此處,以P++區域32a作為第5區域,以N++區域42a作為第6區域。這樣,短路型閘流體100a即是所謂的雙向性2端子結構的閘流體。
接下來對本實施形態的動作進行說明。
圖2所示的短路型閘流體100a與短路型閘流體100相比,除了將P++區域(31、32)和N++區域(41、42)替換為P++區域(31a、32a)和N++區域(41a、42a)以外,其它動作相同。
在圖2中,N++區域41a的雜質濃度高於N區域2的雜質濃度。另外,P++區域31a的雜質濃度高於P區域3的雜質濃度。因此,接合部J5a的接合崩潰電壓低於接合部J2的接合崩潰電壓。在上述的第1情況,N++區域41a(第6區域)與P++區域31a(第5區域)的接合部J5a比接合部J2先崩潰。之後的動作與短路型閘流體100的動作相同。
另外,在短路型閘流體100a中,上述第1情況的觸發電壓與接合部J5a崩潰的電壓相等。接合部J5a崩潰的電壓係依據P++區域31a的雜質濃度和N++區域41a的雜質濃度設定。即,該上述第1情況的觸發電壓係依據P++區域31a的雜質濃度和N++區域41a的雜質濃度設定。另外,表示為了維持端子T1與端子T2之間的ON狀態的電流值之保持電流值,係依據至少包含N區域2的雜質濃度的參數設定。另外,決定保持電流值的參數中,還包括P區域1的雜質濃度和擴散深度、P區域3的雜質濃度和擴散深度、P區域1的圖案形狀等。N區域2的雜質濃度是決定保持電流值的參數之一。
另外,N++區域42a的雜質濃度高於N區域4的雜質濃度。P++區域32a的雜質濃度高於P區域3的雜質濃度。因此,接合部J6a的接合崩潰電壓比接合部J3的接合崩潰電壓低。因此,在上述第2情況下,N++區域42a(第6區域)與P++區域32a(第5區域)的接合部J6a,比接合部J3先崩潰。隨後的動作與短路型閘流體100相同。
另外,在短路型閘流體100a中,在上述第2情況的觸發電壓,與接合部J6a崩潰的電壓相等。接合部J6a崩潰的電壓係依據P++區域32a的雜質濃度和N++區域42a的雜質濃度設定。即,上述第2情況的觸發電壓係依據P++區域32a的雜質濃度和N++區域42a的雜質濃度設定。另外,表示為了維持端子T2與端子T1之間的ON狀態的電流值之保持電流值,係依據至少包含N區域4的雜質濃度的參數設定。另外,在決定保持電流值的參數中,還包含P區域5的雜質濃度和擴散深度、P區域3的雜質濃度和擴散深度、P區域5的圖案形狀等。N區域4的雜質濃度是決定保持電流值的參數之一。
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的短路型閘流體100a,具有比P區域3的雜質濃度更高的P++區域31a(或32a)、比N區域2的雜質濃度更高的N++區域41a、以及比N區域4的雜質濃度更高的N++區域42a。因此,如果在電極11和電極12之間施加偏壓,P++區域31a與N++區域41a的接合部J5a比接合部J2(或P++區域32a與N++區域42a的接合部J6a比接合部J3)先發生崩潰。切換為短路型閘流體100a之ON狀態的觸發電壓係依據P++區域31a與N++區域41a的接合崩潰電壓(或P++區域32a與N++區域42a的接合崩潰電壓)決定。
此接合崩潰電壓係依據P++區域31a與N++區域41a的雜質濃度(或P++區域32a與N++區域42a的雜質濃度)決定。因而,此接合崩潰電壓可以不取決於保持電流特性相關之N區域2(或4)的雜質濃度而決定。
這樣,本實施形態的短路型閘流體100a就可期待有與第1實施形態的短路型閘流體100同等的效果。
第3
實施形態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依據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短路型閘流體。
圖3為顯示第3實施形態的短路型閘流體100b的截面結構圖。
在圖3中,短路型閘流體100b具有P區域(1a、1b、3)、N區域(2a、2b、4)、通道截斷環(6~9)、電極(11a、12a)、絕緣層(22a、22b、25)、P++區域31b、以及N++區域(41b、42b)。此圖中,對於與圖1相同的結構標記相同的符號。
P區域1a、1b是p型半導體區域,成形為暴露在第1表面F1。
N區域2a是n型半導體區域,成形在P區域1a與P區域3之間。另外,N區域2a的一部分與第1表面F1相接。
N區域2b是n型半導體區域,成形在P區域1b與P區域3之間。另外,N區域2b的一部分與第1表面F1相接。
N區域4是n型半導體區域,成形為暴露在第2表面F2。
絕緣層22a設置成與第1表面F1相接,並面對第1表面F1。絕緣層22a以從通道截斷環7的一部分覆蓋至N區域2a的一部分的方式成形。另外,絕緣層22b設置成與第1表面F1相接,並面對第1表面F1。絕緣層22b以從通道截斷環6的一部分覆蓋至N區域2b的一部分的方式成形。另外,絕緣層25設置為與第1表面F1相接,並面對第1表面F1。絕緣層25以從P區域1a的一部分覆蓋至P區域1b的一部分的方式成形。
電極11a成形為沿著第1表面F1與沒有覆蓋絕緣層25的P區域(1a、1b)的一部分和沒有覆蓋絕緣層(22a、22b)的N區域(2a、2b)的一部分相接。電極11a的材質為金屬,例如鋁。電極11a係在使P區域(1a、1b)和N區域(2a、2b)短路的同時,與P區域(1a、1b)及N區域(2a、2b)歐姆接觸。
另外,電極12a成形為沿著第2表面F2與N區域4和通道截斷環(8、9)相接。電極12a的材質為金屬,例如鋁。電極12a與N區域4歐姆接觸。
P++區域31b係形成在與P區域3相接的絕緣層25下方,是比P區域3的雜質濃度更高的p型半導體區域。另外,P++區域31b係成形為暴露在第1表面F1。
N++區域41b係形成在與N區域2a及P++區域31b相接的絕緣層25下方,是比N區域2a的雜質濃度更高的n型半導體區域。另外,N++區域41b係成形為暴露在第1表面F1。
N++區域42b係形成在與N區域2b及P++區域31b相接的絕緣層25下方,是比N區域2b的雜質濃度更高的n型半導體區域。另外,N++區域42b係成形為暴露在第1表面F1。
P++區域31b及N++區域(41b、42b)是使用例如離子注入法等,成形為暴露在第1表面F1。
另外,N++區域41b係配置在N區域2a和P區域3的接合部J2a的接合面內、距電極11a和N區域2a的接觸面較遠的距離。理想的配置位置,是從電極11a與N區域2a的接觸面起距離最遠的位置或該位置附近。另外,P++區域31b與N++區域41b的接合部J7a中,接合部J7a的接合面係垂直於與電極11a相接的第1表面F1。
另外,N++區域42b係配置在N區域2b和P區域3的接合部J2b的接合面內、距電極11a和N區域2b的接觸面較遠的距離。理想的配置位置,是從電極11a與N區域2b的接觸面起距離最遠的位置或該位置附近。另外,P++區域31b與N++區域42b的接合部J7b中,接合部J7b的接合面係垂直於與電極11a相接的第1表面F1。
短路型閘流體100b係在連接於電極11a的端子T1和連接於電極12a的端子T2之間施加偏壓,在端子T1的端子電壓高於端子T2的端子電壓的第1情況下,作為ON狀態的PNPNP閘流體動作。在該第1情況下,短路型閘流體100b等同於以PNPN的順序接合P區域1a(第1區域)、N區域2a(第2區域)、P區域3(第3區域)、N區域4(第4區域)及P區域1b(第1區域)、N區域2b(第2區域)、P區域3(第3區域)、N區域4(第4區域)的閘流體。此處,以P++區域31b作為第5區域,以N++區域(41b、42b)作為第6區域。
另外,在短路型閘流體100b於端子T2與端子T1之間施加偏壓、端子T2的端子電壓高於端子T1的端子電壓的第2情況下為反向偏壓,故不導電。
這樣的短路型閘流體100b即所謂的單向性2端子結構的閘流體。
接下來對本實施形態的動作進行說明。
圖3所示的短路型閘流體100b,除下述幾點以外,與圖1所示的短路型閘流體100進行相同的動作。
(1)短路型閘流體100b是單向性2端子結構的閘流體。
(2)在短路型閘流體100b中,分別將短路型閘流體100的P區域1替換為P區域(1a、1b)、N區域2替換為N區域(2a、2b)。
(3)在短路型閘流體100b中,短路型閘流體100的P++區域(31、32)和N++區域(41、42)被替換為P++區域31b和N++區域(41b、42b)。
在圖3中,N++區域41b的雜質濃度高於N區域2a的雜質濃度,N++區域42b的雜質濃度高於N區域2b的雜質濃度。另外,P++區域31b的雜質濃度高於P區域3的雜質濃度。因此,N++區域41b與P++區域31b的接合部J7a的接合崩潰電壓低於N區域2a與P區域3的接合部J2a的接合崩潰電壓。另外,N++區域42b與P++區域31b的接合部J7b的接合崩潰電壓低於N區域2b與P區域3的接合部J2b的接合崩潰電壓。在端子T1與端子T2之間施加偏壓的上述第1情況下,N++區域41b及42b(第6區域)與P++區域31b(第5區域)的接合部J7a及J7b,比接合部J2a及J2b先崩潰。隨後的動作與短路型閘流體100相同。
另外,在短路型閘流體100b中,上述第1情況的觸發電壓與接合部J7a及J7b崩潰的電壓相等。接合部J7a及J7b崩潰的電壓係依據P++區域31b的雜質濃度和N++區域(41b、42b)的雜質濃度設定。即,上述第1情況的觸發電壓係依據P++區域31b的雜質濃度和N++區域(41b、42b)的雜質濃度設定。另外,表示為了維持端子T1與端子T2之間的ON狀態的電流值之保持電流值,係依據至少包含N區域(2a、2b)的雜質濃度的參數設定。另外,在決定保持電流值的參數中,還包含P區域(1a、1b)的雜質濃度和擴散深度、P區域3的雜質濃度和擴散深度、P區域(1a、1b)的圖案形狀等。N區域(2a、2b)的雜質濃度是決定保持電流值的參數之一。
另外,在端子T2與端子T1之間施加偏壓的第2情況下,因短路型閘流體100b變成反向偏壓,無法導電。
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的短路型閘流體100b,具有比P區域3的雜質濃度更高的P++區域31b、比N區域2a的雜質濃度更高的N++區域41b、以及比N區域2b的雜質濃度更高的N++區域42b。因此,在端子T1和端子T2之間施加偏壓的上述第1情況下,P++區域31b與N++區域41b的接合部J7a比接合部J2a(或P++區域31b與N++區域42b的接合部J7b比接合部J2b)先發生崩潰。切換為短路型閘流體100b之ON狀態的觸發電壓係依據P++區域31b與N++區域41b的接合崩潰電壓(或P++區域31b與N++區域42b的接合崩潰電壓)決定。
此接合崩潰電壓係依據P++區域31b與N++區域41b的雜質濃度(或P++區域31b與N++區域42b的雜質濃度)決定。因而,此接合崩潰電壓可以不取決與保持電流特性相關的N區域2a及2b的雜質濃度而決定。
這樣,本實施形態的短路型閘流體100b就可期待有與第1實施形態的短路型閘流體100同等的效果。
又,依據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短路型閘流體100係依序接合第1導電型(p型半導體)的第1區域(P區域1)、第2導電型(n型半導體)的第2區域(N區域)、第1導電型的第3區域(P區域3)、第2導電型的第4區域(N區域4),具有使第1區域(P區域1)和第2區域(N區域2)短路的電極11;其具有與第3區域(P區域3)相接形成、比第3區域(P區域3)的雜質濃度更高的第1導電型的第5區域(P++區域31),以及與第2區域(N區域2)及第5區域(P++區域31)相接形成、比第2區域(N區域2)的雜質濃度更高的第2導電型的第6區域(N++區域41)。另外,短路型閘流體100係依據第5區域(P++區域31)的雜質濃度和第6區域(N++區域41)的雜質濃度來設定觸發電壓值,並依據至少包含第2區域(N區域2)的雜質濃度的參數設定保持電流值。
這樣,短路型閘流體100就可以在不影響保持電流特性的情況下,實現觸發電壓的低壓化。
另外,第5區域(P++區域31)或第6區域(N++區域41)係形成在第2區域(N區域2)與第3區域(P區域3)的接合面(接合部J2的接合面)內、距電極11與第2區域(N區域2)的接觸面的距離最遠的位置。
因此,第2區域(N區域2)的橫向電阻變大。此電阻越大,使第1區域(P區域1)與第2區域(N區域2)正向偏壓的電壓下降就越大。所以,該距離越長,閘流體就能越容易切換為ON狀態。
另外,第5區域(P++區域31或31a)和第6區域(N++區域41或41a)至少有一方被成形為暴露在與電極11相接的半導體基板的表面(第1表面F1或第2表面F2)。
這樣,短路型閘流體100就可以通過例如離子注入法等形成第5區域(P++區域31)和第6區域(N++區域41)。從而可簡化短路型閘流體100的生產工程。
另外,本發明並不僅限於上述的各實施形態,只要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還可以有各種形態的變更。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是以p型半導體作為第1導電型、n型半導體作為第2導電型來說明,但亦可以n型半導體作為第1導電型、p型半導體作為第2導電型。這時,將變成從第4區域(p型半導體區域)向第1區域(n型半導體區域)的方向導電,導電方向與上述各實施形態相反。
另外,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第5區域(P++區域)和第6區域(N++區域)的接合部(J5、J5a、J6、J6a、J7a、或J7b)的接合面的位置,可以是形成為與第2區域(N區域)和第1區域(P區域)的接合部(J2、J2a、J2b、或J3)的接合面一致的形態,也可以是形成為相互錯開的形態。另外,以上說明者雖為具備通道截斷環(6~9)的形態,但本發明亦可適用於不具備通道截斷環(6~9)的形態。
另外,以上說明者雖是第5區域(P++區域)或第6區域(N++區域)形成在第2區域(N區域)和第3區域(P區域)的接合面內、距電極與第2區域(N區域)的接觸面的距離最遠的位置的形態,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只要是閘流體可以進行切換為ON狀態之動作的位置,亦可為形成在其它位置的形態。但是,從電極與第2區域(N區域)的接觸面起的距離越長,橫向的電阻就越大。此電阻越大,使第1區域(P區域)和第2區域(N區域)正向偏壓的電壓下降就越大。因此,該距離越長,閘流體就能夠越容易切換為ON狀態。
另外,只要第5區域(P++區域)與第3區域(P區域)相接、第6區域(N++區域)與第5區域(P++區域)及第2區域(N區域)相接,第5區域(P++區域)與第6區域(N++區域)的形狀及位置關係可以不限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例如,亦可為將第6區域配置在第5區域(P++區域)下方的形態。
另外,在第2實施形態中雖是說明第5區域(P++區域)與第6區域(N++區域)於縱向重疊所形成之形態,但亦可為第5區域(P++區域)和第6區域(N++區域)的任一方暴露在半導體基板上之形態。這時,第5區域(P++區域)與第6區域(N++區域)的任一方,因可藉由離子注入法等形成,故可簡化生產工程。
1、3、5、1a、1b...P區域
2、4、2a、2b...N區域
6、7、8、9...通道截斷環
11、12、11a、12a...電極
21、22、23、24、25...絕緣層
31、32、31a、32a、31b、32b...P++區域
41、42、41a、42a、41b、42b...N++區域
100、100a、100b...短路型閘流體
T1、T2...端子
F1...第1表面
F2...第2表面
J1、J2、J3、J4、J5、J6...接合部
J5a、J6a、J7a、J7b...接合部
圖1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短路型閘流體的截面結構圖。
圖2顯示第2實施形態的短路型閘流體的截面結構圖。
圖3顯示第3實施形態的短路型閘流體的截面結構圖。
圖4顯示以往的短路型閘流體的截面結構圖。
1、3、5...P區域
2、4...N區域
6、7、8、9...通道截斷環
11、12...電極
21、22、23、24...絕緣層
31、32...P++區域
41、42...N++區域
100...短路型閘流體
T1、T2...端子
F1...第1表面
F2...第2表面
J1、J2、J3、J4、J5、J6...接合部
Claims (5)
- 一種短路型閘流體,其第1導電型的第1區域、第2導電型的第2區域、前述第1導電型的第3區域、前述第2導電型的第4區域係被依序接合,且其具有使前述第1區域和前述第2區域短路的電極,其特徵在於:與前述第3區域相接形成、比前述第3區域的雜質濃度更高的前述第1導電型的第5區域,以及與前述第2區域及前述第5區域相接形成、比前述第2區域的雜質濃度更高的前述第2導電型的第6區域,觸發電壓值係依據前述第5區域的雜質濃度與前述第6區域的雜質濃度設定,保持電流值係依據至少包含前述第2區域的雜質濃度的參數設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短路型閘流體,其中前述第5區域或第6區域係形成在前述第2區域與前述第3區域的接合面內、距前述電極與前述第2區域的接觸面的距離最遠的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短路型閘流體,其中前述第5區域與前述第6區域的接合面垂直於與前述電極相接的半導體基板的表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短路型閘流體,其中前述第5區域與前述第6區域的接合面平行於與前述電極相接的半導體基板的表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短路型閘流體,其中前述第5區域與前述第6區域中任一者成形為暴露在與前述電極相接的半導體基板的表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21800A JP2011249601A (ja) | 2010-05-27 | 2010-05-27 | 短絡型サイリス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143088A TW201143088A (en) | 2011-12-01 |
TWI422031B true TWI422031B (zh) | 2014-01-01 |
Family
ID=45009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0118334A TWI422031B (zh) | 2010-05-27 | 2011-05-25 | 短路型閘流體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1249601A (zh) |
CN (1) | CN102263126B (zh) |
TW (1) | TWI42203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06776B (zh) * | 2013-08-14 | 2015-11-01 | Macronix Int Co Ltd |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CN105720108A (zh) * | 2016-03-25 | 2016-06-29 | 昆山海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低电容低电压半导体过压保护器件 |
CN106229349B (zh) * | 2016-09-30 | 2019-05-10 | 富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超低电容低压半导体放电管芯片及其制造方法 |
CN110729344B (zh) * | 2019-09-05 | 2023-08-11 | 深圳市德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双向半导体放电管及其制备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213166A (ja) * | 1983-05-18 | 1984-12-03 | Nec Corp | 高感度サイリスタ |
DE3742638A1 (de) * | 1987-12-16 | 1989-06-29 | Semikron Elektronik Gmbh | Gto-thyristor |
US5336907A (en) * | 1991-10-31 | 1994-08-09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MOS gate controlled thyristor having improved turn on/turn off characteristics |
US6107651A (en) * | 1997-10-24 | 2000-08-22 | Asea Brown Boveri Ag | Gate turn-off thyristor with stop layer |
US7705368B2 (en) * | 2006-03-24 | 2010-04-27 | Fujifilm Corporation | Insulated gate type thyristo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174263A (ja) * | 1988-12-27 | 1990-07-05 | Nec Corp | 半導体保護素子 |
JPH0485963A (ja) * | 1990-07-30 | 1992-03-18 | Nec Corp | 半導体保護素子 |
US5498884A (en) * | 1994-06-24 | 1996-03-12 | International Rectifier Corporation | MOS-controlled thyristor with current saturation characteristics |
FR2743938B1 (fr) * | 1996-01-19 | 1998-04-10 | Sgs Thomson Microelectronics | Composant de protection d'interface de lignes telephoniques |
US6084253A (en) * | 1999-03-01 | 2000-07-04 | Teccor Electronics, Lp | Low voltage four-layer device with offset buried region |
FR2879350A1 (fr) * | 2004-12-15 | 2006-06-16 | St Microelectronics Sa | Commutateur bidirectionnel a commande en tension |
US8339758B2 (en) * | 2008-05-01 | 2012-12-25 |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 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or and method |
US8119507B2 (en) * | 2008-10-23 | 2012-02-21 | Silergy Technology | Lateral double-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LDMOS) transistors |
-
2010
- 2010-05-27 JP JP2010121800A patent/JP2011249601A/ja active Pending
-
2011
- 2011-05-24 CN CN201110149718.3A patent/CN102263126B/zh active Active
- 2011-05-25 TW TW100118334A patent/TWI422031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213166A (ja) * | 1983-05-18 | 1984-12-03 | Nec Corp | 高感度サイリスタ |
DE3742638A1 (de) * | 1987-12-16 | 1989-06-29 | Semikron Elektronik Gmbh | Gto-thyristor |
US5336907A (en) * | 1991-10-31 | 1994-08-09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MOS gate controlled thyristor having improved turn on/turn off characteristics |
US6107651A (en) * | 1997-10-24 | 2000-08-22 | Asea Brown Boveri Ag | Gate turn-off thyristor with stop layer |
US7705368B2 (en) * | 2006-03-24 | 2010-04-27 | Fujifilm Corporation | Insulated gate type thyristo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63126B (zh) | 2014-03-19 |
CN102263126A (zh) | 2011-11-30 |
JP2011249601A (ja) | 2011-12-08 |
TW201143088A (en) | 2011-1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601485B2 (en) | Reverse-conducting IGBT with buffer layer and separation layer for reducing snapback | |
US9613950B1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 |
JP6022774B2 (ja) | 半導体装置 | |
US9147758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 |
JP5922886B2 (ja) | ダイオードおよび半導体装置 | |
TWI422031B (zh) | 短路型閘流體 | |
US10304969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 |
TW201436234A (zh) | 半導體元件 | |
CN106057888A (zh) | 半导体装置以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 |
JP6077309B2 (ja) | ダイオード及びダイオードを内蔵した半導体装置 | |
JP2019106430A (ja) | 半導体装置 | |
JP2019075502A (ja) | 半導体装置 | |
JP2018137392A (ja) | 半導体装置 | |
KR101378094B1 (ko) | 고속 회복 다이오드 | |
JP6406274B2 (ja) | 半導体装置 | |
JP6351863B2 (ja) | 半導体装置 | |
JP5405029B2 (ja) | トライアック | |
US11923443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 |
JPS5931869B2 (ja) | 静電誘導形サイリスタ | |
JP2018182216A (ja) | 半導体装置 | |
KR101311537B1 (ko) | 반도체 소자 | |
JP5462595B2 (ja) | サイリスタ | |
JP5518440B2 (ja) | サイリスタ | |
JP5658960B2 (ja) | 半導体装置 | |
JP5460247B2 (ja) | サイリス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