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18717B - Miniature traction drive - Google Patents

Miniature traction driv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18717B
TWI418717B TW099130726A TW99130726A TWI418717B TW I418717 B TWI418717 B TW I418717B TW 099130726 A TW099130726 A TW 099130726A TW 99130726 A TW99130726 A TW 99130726A TW I418717 B TWI418717 B TW I41871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roller
ring
inpu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307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20335A (en
Inventor
Yasuyoshi Tozaki
Takeshi Yoshimi
Isamu Shiotsu
Hiroyuki Sonobe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1203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203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187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1871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3/00Gearing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nstant gear ratio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 F16H13/06Gearing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nstant gear ratio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with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3/08Gearing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nstant gear ratio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with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balls or with rollers acting in a similar mann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3/00Gearing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nstant gear ratio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 F16H13/10Means for influencing the pressure between the members
    • F16H13/14Means for influencing the pressure between the members for automatically varying the pressure mechanically

Description

微型曳引驅動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既可收納於小尺寸裝置內、破損之疑慮較少,且可獲得大減速比與高扭力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
如土壤調查用之小型挖掘裝置、或渦輪轉子中心孔複本採取裝置等之具備馬達等旋轉驅動源來旋轉驅動前端之作業部之小型裝置中,於該裝置內部必須具備減速並傳達旋轉速度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
因此,先前已提案有各種微型曳引裝置之構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及2)。
微型曳引驅動裝置由於是轉用了滾動軸承之曳引驅動裝置,因此與利用齒輪之曳引驅動裝置相比,已知有低製造成本、低噪音、低振動之特徵。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9-89065號公報
專利文獻2:專利第3659925號公報
轉用上述滾動軸承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之情形中,已知每一段之減速比係由所使用之軸承之內輪及外輪之比決定。具體言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每一段之減速比約為2.5左右,而有與利用齒輪之曳引驅動裝置相比減速比不大之問題。
為解決該問題,亦已提案有連接2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而成為2段,以增大全體之減速比之方法。
但,連接2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時,隨著零件件數增大,其組裝亦複雜化,因此有微型曳引驅動裝置之製造成本增大而有損原為其優點之低製造成本之問題。
本發明係用以解決上述問題而完成者,其目的係提供一種微型曳引驅動裝置,其比利用齒輪之曳引驅動裝置低噪音且低振動,並且可謀求抑制生產成本且增大減速比。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以下方式。
本發明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設有:內輪,其形成為圓環狀,且被支持為可圍繞旋轉軸線旋轉;外輪,其形成為具有大於該內輪之直徑之圓環狀;複數之轉動體,其一面與前述內輪之外周面及前述外輪之內周面接觸、一面滾動;保持部,其使該複數之轉動體間保持特定間隔;按壓部,其對前述內輪及前述轉動體間、前述外輪及前述轉動體間賦予預壓;及輸入軸,其形成為直徑比前述內輪之內周面小,且與前述內輪鄰接配置,對前述內輪之內周面傳達旋轉驅動力;且,前述外輪及前述保持部之一方與輸出軸連接,另一方為固定。
根據本發明,藉由從與內輪之內周面鄰接配置之輸入軸向內輪傳達旋轉驅動力,即使為轉用滾動軸承之曳引驅動裝置,亦可實現大減速比。
即,利用由內輪、驅動體、保持部、及外輪且藉由轉用滾動軸承之曳引驅動裝置而實現特定之減速比,且在內輪與輸入軸間亦實現一定之減速比。其結果,根據本發明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可不連接2個滾動軸承,而只以1個滾動軸承實現大減速比。
例如,使保持部與輸出軸連接且外輪為固定之情形時,可實現(D1/d)×(D2/D1+1)之減速比。另一方面,使外輪與輸出軸連接且保持部為固定之情形時,可實現D2/d之減速比。
此處,D1係內輪之內周面之直徑,D2係外輪之內周面之直徑,d係輸入軸之直徑。
又,利用市售之圓筒滾柱軸承或深槽滾珠軸承等,可製作本發明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
上述發明中較佳為,前述輸入軸形成為直徑比前述內輪之內周面小之圓柱狀,前述內輪之內周面形成為圓筒面狀,前述按壓部將前述輸入軸推壓於前述內輪之內周面,藉此對前述內輪及前述轉動體間、前述外輪及前述轉動體間賦予預壓。
根據該構成,即使在輸入軸與內輪間進行旋轉驅動力之傳達,與利用齒輪之傳達相比,可抑制噪音之產生,且抑制振動之產生。
再者,按壓部係將輸入軸推壓於內輪之內周面,換言之,其係將輸入軸朝向內輪之徑向外側推壓,藉此可抑制輸入軸與內輪間發生滑動等。同時,亦可抑制內輪及轉動體間與外輪及轉動體間發生滑動等。
上述發明中較佳為,前述輸入軸形成為直徑比前述內輪之內周面小之圓錐台狀,前述內輪之內周面形成為圓錐台之圓周面狀,前述按壓部沿著前述輸入軸之旋轉軸線,將前述輸入軸從前述圓錐台之大經側向小徑側推壓,藉此對前述內輪及前述轉動體間、前述外輪及前述轉動體間賦予預壓。
根據該構成,即使在輸入軸與內輪間進行旋轉驅動力之傳達,與利用齒輪之傳達相比,可抑制噪音之產生,且抑制振動之產生。
再者,按壓部係沿著輸入軸之旋轉軸線,將輸入軸從圓錐台之大徑側向小徑側推壓,藉此可抑制輸入軸與內輪間發生滑動等。同時,亦可抑制內輪及轉動體間與外輪及轉動體間發生滑動等。
根據本發明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藉由使用含內輪、外輪及轉動體之軸承,與直徑比內輪小之輸入軸,可坐收比利用齒輪之曳引驅動裝置低噪音且低振動、且可謀求抑制生產成本且增大減速比之效果。
[第1實施形態]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參照圖1至圖3進行說明。
圖1係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之構成之模式圖。圖2係說明圖1之外輪、圓筒滾柱、內輪及輸入輥之配置關係之模式圖。
本實施形態中,將本發明應用於小型減速機或轉向裝置中之旋轉驅動力之傳達所使用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1進行說明。
如圖1及圖2所示,於微型曳引驅動裝置1中主要設有輸入部2、內輪3、圓筒滾柱(轉動體)4、保持器(保持部)5、外輪6、及輸出軸7。
輸入部2係對微型曳引驅動裝置1之內輪3輸入旋轉驅動力者,且與內輪3之內周面31鄰接配置者。
輸入部2中主要設有馬達21、輸入輥(輸入軸)22、輸入軸承23、及按壓部24。
馬達21係產生旋轉驅動力者,且經由輸入輥22使內輪3旋轉驅動者。
又,作為馬達21可使用眾所周知者,無特別限制。
輸入輥22係將馬達21所產生之旋轉驅動力傳達至內輪3者,且形成為直徑不同之2個圓柱連接的形式之形狀者。再者,輸入輥22藉由輸入軸承23而被支持為可圍繞圓柱之中心軸線旋轉。
輸入輥22中與內輪3接觸之圓柱部份係形成為平滑之滾柱狀,藉由旋轉而旋轉驅動內輪3者。又,輸入輥22之直徑d比內輪3之內周面31之直徑D1小。
輸入軸承23係可旋轉地支持輸入輥22者。再者,輸入軸承23係與按壓部24一同將輸入輥22朝向內輪3之內周面31、換言之即朝向內輪3之徑向外側(圖1之上方向)推壓者。
又,作為輸入軸承23,可使用眾所周知之軸承,無特別限制。
按壓部24亦是與輸入軸承23一同將輸入輥22推壓於內輪3之內周面31且推壓內輪3與圓筒滾柱4,並且推壓外輪6與圓筒滾柱4(賦予預壓)者。本實施形態中,應用使用彈簧之例作為按壓部24進行說明,但不特別限於彈簧。
內輪3係形成為圓筒狀,其被支持為可圍繞旋轉軸線L旋轉之構件,且係與外輪6一同保持圓筒滾柱4者。又,內輪3係於內周面31與輸入輥22接觸,藉由輸入輥22而被旋轉驅動者。另一方面,內輪3係於外周面32與圓筒滾柱4接觸,對圓筒滾柱4傳達旋轉驅動力者。
於內輪3上設有內輪凸緣33、內輪軸34、內輪軸承35。
內輪凸緣33係可防止圓筒滾柱4從內輪3及外周6間飛出者。又,內輪凸緣33係從內輪3之外周面32與馬達21相反側(圖1之左側)之端部向外輪6突出之環板狀構件。
內輪軸34係支持內輪3且與內輪軸承35一同可旋轉地支持內輪3者。本實施形態中,應用將內輪軸34形成為一方之端部封閉之圓筒狀,於圓筒壁之端部配置有內輪3之例進行說明。
內輪軸承35係支持內輪3及內輪軸34使其可圍繞旋轉軸線L旋轉者。又,作為內輪軸承35可使用眾所周知之軸承,無特別限制。
圓筒滾柱4係配置於內輪3與外輪6間之複數之圓柱狀構件,且一面滾動於內輪3之外周面32及外輪6之內周面61上一面移動者。圖2係為容易理解而顯示將4個圓筒滾柱4於周方向等間隔配置之例,但圓筒滾柱4之個數不限於4個,可為其以外之個數,無特別限制。
保持器5係使圓筒滾柱4於軸方向等間隔分開保持,且以使圓筒滾柱4滾動於內輪3之外周面32及外輪6之內周面61上之方式而保持者。又,保持器5係配置於內輪3與外輪6間之圓筒狀構件,且藉由輸出軸7而可圍繞旋轉軸線L旋轉地被支持者。
外輪6係形成為圓筒狀,與內輪3一同保持圓筒滾柱4者。外輪6與內輪3不同,係以不圍繞旋轉軸線L旋轉之方式而被支持之構件。再者,外輪6係於內周面61上與圓筒滾柱4接觸,使圓筒滾柱4滾動於內周面61之上者。
於外輪6上設有防止圓筒滾柱4從內輪3及外輪6間飛出之一對外輪凸緣62。
外輪凸緣62係從外輪6之內周面61兩側之端部朝向內輪3突出之環板狀構件。
輸出軸7係將藉由微型曳引驅動裝置1減速之旋轉驅動力傳達至外部之機器者,且支持保持器5使其可圍繞旋轉軸線L旋轉者。本實施形態中,應用將輸出軸7形成為一方之端部封閉之圓筒狀,於圓筒壁之端部配置有保持器5之例進行說明。
於輸出軸7上設有支持輸出軸7及保持器5使其可圍繞旋轉軸線L旋轉之輸出軸承71。又,作為輸出軸承71可使用眾所周知之軸承,無特別限制。
接著,針對包含上述構成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1之旋轉驅動力之傳達等,一面參照圖1及圖2一面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1中,輸入輥22藉由按壓部24向徑向外側(圖1及圖2之上側)被賦能,而被推壓於內輪3之內周面31。再者,推壓內輪3之外周面32與圓筒滾柱4,且推壓圓筒滾柱4與外輪6之內周面61。換言之即賦予預壓。
在此狀態下對馬達21供給電力,於馬達21中產生旋轉驅動力時,使輸入輥22旋轉驅動。於是與輸入輥22之圓周面接觸之內輪3便藉由輸入輥22而被旋轉驅動。
內輪3之旋轉會被傳達至圓筒滾柱4,圓筒滾柱4一面滾動於內輪3之外周面32及外輪6之內周面61之上(自轉),一面在內輪3之周圍旋轉(公轉)。
圓筒滾柱4之公轉經由保持器5而傳達至輸出軸7,使輸出軸7旋轉驅動。
此處,針對本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1之減速比進行說明。
設輸入輥22之直徑為d,內輪3之內周面31之直徑為D1,外輪6之內周面61之直徑為D2時,本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1之減速比以下式表示。
此表示由內輪3、圓筒滾柱4及外輪6實現之減速比(D2/D1+1),與在輸入輥22及內輪3間實現之減速比(D1/d)之積。因此可知,與利用滾動軸承之曳引驅動裝置相比可達成較大的減速比。
根據上述構成,藉由從與內輪3之內周面31鄰接配置之輸入輥22向內輪3傳達旋轉驅動力,則即使為轉用滾動軸承之曳引驅動裝置,亦可實現大減速比。
即,利用以內輪3、圓筒滾柱4、保持器5及外輪6且藉由轉用滾動軸承之曳引驅動裝置實現特定之減速比,且在內輪3與輸入輥22間亦可實現一定之減速比。其結果,本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1中,可不連接2個滾動軸承,只以1個滾動軸承實現大減速比。
即使在輸入輥22與內輪3間進行旋轉驅動力之傳達,與利用齒輪之傳達相比,亦可抑制噪音之產生,且抑制振動之產生。
又,按壓部將輸入輥22推壓於內輪3之內周面31,換言之,將輸入輥22朝向內輪3之徑向外側推壓,藉此可抑制在輸入輥22與內輪3間發生滑動等。同時亦可抑制在內輪3及圓筒滾柱4間、外輪6及圓筒滾柱4間發生滑動等。
又,由於可利用市售之圓筒滾柱軸承製作本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1,因此可容易且低價地製作。
圖3係說明圖2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之另一實施例之模式圖。
又,如上述,亦可對1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1配置1個輸入部2以供給旋轉驅動力,亦可如圖3所示配置複數個例如4個輸入部2以供給旋轉驅動力,無特別限制。此時,4個輸入部2較佳於周方向等間隔配置。
又,如上述,作為微型曳引驅動裝置1,可為利用圓錐滾柱軸承者,亦可為利用深槽或軸承者,無特別限制。
[第2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參照圖4及圖5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之基本構成雖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但在保持器為固定及外輪與輸出軸連接之點上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因此,本實施形態中,使用圖4及圖5只說明保持器、外輪及輸出軸之周邊,省略其他構成要素等之說明。
圖4係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之構成之模式圖。圖5係說明圖4之外輪、圓筒滾柱、內輪及輸入輥之運動之模式圖。
又,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要素附加相同符號,省略其說明。
如圖4及圖5所示,微型曳引驅動裝置101中主要設有輸入部2、內輪3、圓筒滾柱4、保持器(保持部)105、外輪106、及輸出軸107。
保持器5係使圓筒滾柱4於周方向等間隔分開保持,且係保持圓筒滾柱4使其滾動於內輪3之外周面32及外輪106之內周面61上者。又,保持器105係配置於內輪3與外輪6間之圓筒狀構件,且與內輪3不同,其係以不圍繞旋轉軸線L旋轉之方式被支持之構件。
外輪106係形成為圓筒狀,且與內輪3一同保持圓筒滾柱4者。外輪106係被支持為藉由輸出軸107而可圍繞旋轉軸線L旋轉者。
再者,外輪106係於內周面61與圓筒滾柱4接觸,使圓筒滾柱4滾動於內周面61上者。
於外輪106上設有防止圓筒滾柱4從內輪3及外輪6間飛出之一對外輪凸緣62。
外輪凸緣62係從外輪106之內周面61兩側之端部向內輪3突出之環板狀構件。
輸出軸107係將藉由微型曳引驅動裝置101減速之旋轉驅動力傳達至外部之機器者,且係支持保持器105使其可圍繞旋轉軸線L旋轉者。本實施形態中,應用將輸出軸107形成為一方之端部封閉之圓筒狀,且於圓筒壁之端部配置有外輪106之例進行說明。
於輸出軸107上設有支持輸出軸107及保持器105使其可圍繞旋轉軸線L旋轉之輸出軸承71。又,作為輸出軸承71可使用眾所周知之軸承,無特別限制。
接著,針對包含上述構成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101之旋轉驅動力之傳達等,參照圖4及圖5進行說明。
對馬達21供給電力,於馬達21中產生旋轉驅動力時,使輸入輥22旋轉驅動。於是與輸入輥22之圓周面接觸之內輪3會藉由輸入輥22而旋轉驅動。
內輪3之旋轉傳達至圓筒滾柱4,圓筒滾柱4滾動於內輪3之外周面32及外輪106之內周面61上(自轉)。由於保持器105為固定,因此圓筒滾柱4不會在內輪3之周圍旋轉(公轉),而在其位置自轉。
藉由圓筒滾柱4之自轉,如圖5之箭頭所示,外輪106在與內輪3相反之方向旋轉。外輪106之旋轉傳達至輸出軸107,使輸出軸107旋轉驅動。
此處,針對本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101之減速比進行說明。
設輸入輥22之直徑為d,內輪3之內周面31之直徑為D1,外輪106之內周面61之直徑為D2時,本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101之減速比以下式表示。
此表示在本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101中,將外輪106之內周面61之直徑設為D2時,由d之減速比決定輸入輥22之直徑。因此可知,可達成比由內輪3、圓筒滾柱4及外輪6實現之減速比(D2/D1+1)更大之減速比。
[第3實施形態]
接著,參照圖6說明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之基本構成雖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但輸入輥及內輪之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因此,本實施形態中,使用圖6只說明輸入輥及內輪,省略其他構成要素等之說明。
圖6係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之構成之模式圖。
又,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要素附加相同符號,省略其說明。
如圖6所示,微型曳引驅動裝置201中主要設有輸入部202、內輪203、圓筒滾柱4、保持器5、外輪206、及輸出軸7。
輸入部202係對微型曳引驅動裝置201之內輪203輸入旋轉驅動力者,且係與內輪203之內周面231鄰接配置者。
於輸入部2主要設有馬達21、輸入輥(輸入軸)222、輸入軸承223、及按壓部224。
輸入輥222係使馬達21所產生之旋轉驅動力傳達至內輪203,且形成為將圓柱與圓錐台連接於同軸上的形式之形狀者。再者,其亦為與按壓部224一同對內輪203與圓筒滾柱4間,及圓筒滾柱4與外輪206間賦予預壓者。
輸入輥222係配置於圓錐台部份與馬達21間者,且藉由輸入軸承223被支持為其圓柱部份可圍繞中心軸線旋轉者。輸入輥222中與內輪203接觸之圓錐台部份之圓錐面係形成平滑之滾柱狀,且藉由旋轉而旋轉驅動內輪203者。輸入輥222之圓錐台部份以直徑越朝向遠離馬達21之方向越小之方式而配置。
輸入軸承223係可旋轉地支持輸入輥222者。再者,輸入軸承223亦為支持由按壓部224按壓之輸入輥222使其可沿著其中心軸線(沿著圖6之左右方向)移動者。
又,作為輸入軸承223,可使用眾所周知之軸承,無特別限制。
按壓部224亦係將輸入輥222沿著輸入輥222之中心軸線方向推壓於內輪203之內周面231且推壓內輪203與圓筒滾柱4,並且推壓外輪206與圓筒滾柱4(賦予預壓)者。本實施形態中,應用使用彈簧作為按壓部224之例進行說明,但不特別限於彈簧。
內輪203係形成為大致圓筒狀,其係被支持為可圍繞旋轉軸線L旋轉之構件,且係與外輪206一同保持圓筒滾柱4者。
內輪203係於傾斜面之內周面231與輸入輥222接觸,藉由輸入輥222而被旋轉驅動者。內周面231係與輸入輥222之圓錐台之圓錐面大致平行而延伸之傾斜面,換言之,係從馬達21朝向內輪203靠近旋轉軸線L之傾斜面。另一方面,內輪203係於將旋轉軸線L作為中心之圓周面即外周面32與圓筒滾柱4接觸,對圓筒滾柱4傳達旋轉驅動力者。
於內輪203上設有內輪凸緣233、內輪軸34、及內輪軸承35。
內輪凸緣233係防止圓筒滾柱4從內輪203及外輪206之間飛出者。又,內輪凸緣233係從內輪203之外周面32之兩側端部向外輪206突出之環板狀構件。
尤其設於馬達21側之內輪凸緣233在使用按壓部224對內輪203、圓筒滾柱4、及外輪206賦予預壓時,防止圓筒滾柱4飛出者。
外輪206係形成為圓筒狀,與內輪203一同保持圓筒滾柱4者。外輪206與內輪203不同,係以不圍繞旋轉軸線L旋轉之方式而被支持之構件。又,外輪206係於內周面61與圓筒滾柱4接觸,使圓筒滾柱4滾動於內周面61上者。
於外輪206上設有防止圓筒滾柱4從內輪203及外輪206間飛出之外輪凸緣262。
外輪凸緣262係從自外輪之206之內周面61之遠離馬達21之側之端部向內輪203突出之環板狀構件,且在使用按壓部224對內輪203、圓筒滾柱4、及外輪206賦予預壓時,防止圓筒滾柱4飛出者。
有關包含上述構成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201之旋轉驅動力之傳達,由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省略其說明。此處,針對向內輪203、圓筒滾柱4及外輪206賦予預壓之方法,參照圖6進行說明。
藉由按壓部224而沿著輸入輥222之中心軸線從馬達21向內輪203被按壓之輸入輥222,係按壓內輪203之內周面231。由於內周面231係傾斜面,因此輸入輥222之按壓力係作為對內周面231在垂直方向上作用之力而傳達至內輪203。換言之,作為在以旋轉軸線L為中心之徑向上作用之力(作為預壓而作用之力)與沿著旋轉軸線L之方向上作用之力之合力傳達。
於徑向上作用之力係作為在內輪203與圓筒滾柱4間、及圓筒滾柱4與外輪206間產生預壓之力而作用。另一方面,在沿著旋轉軸線L之方向上作用之力係從內輪203之內輪凸緣233經由圓筒滾柱4,傳達至固定於外部之構件之外輪206之外輪凸緣262。
如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201,對內輪203、圓筒滾柱4、及外輪206賦予預壓。
根據上述構成,按壓部224沿著輸入輥222之中心軸線,使輸入輥222從馬達21朝向內輪203推壓,換言之,即從圓錐台部份之大徑側朝向小徑側推壓,藉此可抑制在輸入輥222與內輪203間發生滑動等。同時,亦可抑制在內輪203及圓筒滾柱4間、與外輪206及圓筒滾柱4間發生滑動等。
又,與利用齒輪之傳達相比,可抑制噪音之產生,且可抑制振動之產生。
[第4實施形態]
接著,參照圖7說明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之基本構成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但在保持器為固定及外輪與輸出軸連接之點上與第3實施形態不同。因此,本實施形態中,使用圖7只說明保持器、外輪及輸出軸之周邊,省略其他構成要素等之說明。
圖7係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之構成之模式圖。
又,對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要素附加相同符號,省略其說明。
如圖7所示,微型曳引驅動裝置301中主要設有輸入部202、內輪203、圓筒滾柱4、保持器105、外輪306、及輸出軸107。
外輪306係形成為圓筒狀、與內輪203一同保持圓筒滾柱4者。外輪306係藉由輸出軸107而被支持為可圍繞旋轉軸線L旋轉者。
又,外輪306係於內周面61與圓筒4接觸,使圓筒滾柱4滾動於內周面61上者。
於外輪306上設有防止圓筒滾柱4從內輪203及外輪306間飛出之外輪凸緣262。
外輪凸緣262係從與外輪306之內周面61之馬達21遠離之側之端部向內輪3突出之環板狀構件。
包含上述構成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301之旋轉驅動力之傳達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另,對內輪203、圓筒滾柱4、及外輪306之賦予預壓之方法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
[第5實施形態]
接著,參照圖8說明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之基本構成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但在對微型曳引驅動裝置中不使用圓筒滾柱軸承而使用圓錐滾柱軸承之點上與第3實施形態不同。因此,本實施形態中,使用圖8只說明內輪、滾柱及外輪之周邊,省略其他構成要素等之說明。
圖8係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之構成之模式圖。
又,對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要素附加相同符號,省略其說明。
如圖8所示,微型曳引驅動裝置401中主要設有輸入部202、內輪403、圓錐滾柱(轉動體)404、保持器405、外輪406、及輸出軸7。
內輪403係形成為大致圓筒狀、被支持為可圍繞旋轉軸線L旋轉之構件,且係與外輪406一同保持圓錐滾柱404者。
內輪403係於傾斜面即內周面231與輸入輥222接觸,藉由輸入輥222而被旋轉驅動者。內周面231係與輸入輥222之圓錐台之圓錐面大致平行而延伸之傾斜面,換言之,即從馬達21朝向內輪403靠近旋轉軸線L之傾斜面。另一方面,內輪403係於從馬達21朝向內輪403靠近旋轉軸線L之傾斜面即外周面432上與圓錐滾柱404接觸,對圓錐滾柱404傳達旋轉驅動力者。內周面231與外周面432以成大致平行之方式形成。
於內輪403設有內輪軸34及內輪軸承35。
圓錐滾柱404係配置於內輪403與外輪406間之複數之圓柱狀構件,且係一面滾動於內輪403之外周面432及外輪406之內周面461上一面移動者。
保持器405係使圓錐滾柱404於周方向等間隔分開保持,且保持圓錐滾柱404使其滾動於內輪403之外周面432及外輪406之內周面461上者。又,保持器405係配置於內輪403與外輪406間,從馬達21朝向內輪403於旋轉軸線L側傾斜之圓筒狀構件,且係藉由輸出軸7而被支持為可圍繞旋轉軸線L旋轉者。
外輪406係形成為大致圓筒狀,與內輪403一同保持圓錐滾柱404者。外輪406與內輪403不同,其係以不圍繞旋轉軸線L旋轉之方式而被支持之構件。又,外輪406係於從馬達21朝向內輪403靠近旋轉軸線L之傾斜面即內周面461上與圓錐滾柱404接觸,使圓錐滾柱404滾動於內周面461者。內周面461與內輪403之外周面432大致平行地形成。
包含上述構成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401之旋轉驅動力之傳達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
此處,針對向內輪403、圓錐滾柱404、及外輪406之預壓之賦予方法,參照圖8進行說明。
藉由按壓部224而沿著輸入輥222之中心軸線從馬達21向內輪203被按壓之輸入輥222,係按壓內輪403之內周面231。內周面231係傾斜面,因此輸入輥222之按壓力係作為對內周面231於垂直方向上作用之力而傳達至內輪203。
作用於內輪403之力係作為在同樣傾斜配置之內輪403之外周面432與圓錐滾柱404間,及在圓錐滾柱404與外輪406之內周面461間產生預壓之力而作用。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401中,對內輪403、圓錐滾柱404、及外輪406賦予預壓。
[第6實施形態]
接著,參照圖9說明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之基本構成隨與第5實施形態相同,但在保持器為固定及外輪與輸出軸連接之點上與第5實施形態不同。因此,本實施形態中,使用圖9只說明保持器、外輪及輸出軸之周邊,省略其他構成要素等之說明。
圖9係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之模式圖。
又,對與第5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要素附加相同符號,省略其說明。
如圖9所示,微型曳引驅動裝置501中主要設有輸入部202、內輪403、圓錐滾柱404、保持器505、外輪506、及輸出軸107。
保持器505係將圓錐滾柱404於周方向等間隔分開保持,且保持圓錐滾柱404使其滾動於內輪403之外周面432及外輪506之內周面461上者。又,保持器505係配置於內輪403與外輪506之間,從馬達21朝向內輪403於旋轉軸線L側傾斜之圓筒狀構件,且被固定支持者。
外輪506係形成為大致圓筒狀,與內輪403一同保持圓錐滾柱404者。外輪506係藉由輸出軸107而被支持為可圍繞旋轉軸線L旋轉之構件。又,外輪506係於從馬達21朝向內輪403靠近旋轉軸線L之傾斜面即內周面461上與圓錐滾柱404接觸,使圓錐滾柱404滾動於內周面461上者。內周面461與內輪403之外周面432大致平行地形成。
包含上述構成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501之旋轉驅動力之傳達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另,對內輪403、圓錐滾柱404、及外輪506之預壓之賦予方法與第6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
又,輸入輥222與內輪403間之旋轉驅動力之傳達亦可利用齒輪進行,無特別限制。此情形時,為使齒輪部份之齒隙消失,較佳將外輪506向旋轉軸線L方向按壓。
1、101、201、301、401、501...微型曳引驅動裝置
2...輸入部
3、203、403...內輪
4...圓筒滾柱(轉動體)
5、105、405...保持器(保持部)
6、106、206、306、406...外輪
7...輸出軸
21...馬達
22、222...輸入輥(輸入軸)
23...輸入軸承
24...按壓部
31...內周面
32...外周面
33...內輪凸緣
34...內輪軸
35...內輪軸承
61...內周面
62...外輪凸緣
71...輸出軸承
107...輸出軸
223...輸入軸承
224...按壓部
231...內周面
233...內輪凸緣
262...外輪凸緣
404...圓錐滾柱(轉動體)
432...外周面
461...內周面
505...保持器
506...外輪
L...旋轉軸線
圖1係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之構成之模式圖;
圖2係說明圖1之外輪、圓筒滾柱、內輪及輸入輥之配置關係之模式圖;
圖3係說明圖2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之其他實施例之模式圖;
圖4係說明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之構成之模式圖;
圖5係說明圖4之外輪、圓筒滾柱、內輪及輸入輥之移動之模式圖;
圖6係說明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之構成之模式圖;
圖7係說明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之構成之模式圖;
圖8係說明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之構成之模式圖;及
圖9係說明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之微型曳引驅動裝置之構成之模式圖。
1...微型曳引驅動裝置
2...輸入部
3...內輪
4...圓筒滾柱(轉動體)
5...保持器(保持部)
6...外輪
7...輸出軸
21...馬達
22...輸入輥(輸入軸)
23...輸入軸承
24...按壓部
31...內周面
32...外周面
33...內輪凸緣
34...內輪軸
35...內輪軸承
61...內周面
62...外輪凸緣
71...輸出軸承
L...旋轉軸線

Claims (2)

  1. 一種微型曳引驅動裝置,其設有:內輪,其形成為圓環狀,且被支持為可圍繞旋轉軸線旋轉;外輪,其形成為具有大於該內輪之直徑之圓環狀;複數之轉動體,其一面與前述內輪之外周面及前述外輪之內周面接觸、一面滾動;保持部,其使該複數之轉動體間保持特定間隔;按壓部,其對前述內輪及前述轉動體間、前述外輪及前述轉動體間賦予預壓;及輸入軸,其形成為直徑比前述內輪之內周面小,且與前述內輪鄰接配置,對前述內輪之內周面傳達旋轉驅動力;且前述外輪及前述保持部之一方與輸出軸連接,另一方為固定,前述輸入軸形成為直徑比前述內輪之內周面小之圓柱狀,前述內輪之內周面形成為圓筒面狀,前述按壓部將前述輸入軸推壓於前述內輪之內周面,藉此對前述內輪及前述轉動體間、前述外輪及前述轉動體間賦予預壓。
  2. 一種微型曳引驅動裝置,其設有:內輪,其形成為圓環狀,且被支持為可圍繞旋轉軸線旋轉; 外輪,其形成為具有大於該內輪之直徑之圓環狀;複數之轉動體,其一面與前述內輪之外周面及前述外輪之內周面接觸、一面滾動;保持部,其使該複數之轉動體間保持特定間隔;按壓部,其對前述內輪及前述轉動體間、前述外輪及前述轉動體間賦予預壓;及輸入軸,其形成為直徑比前述內輪之內周面小,且與前述內輪鄰接配置,對前述內輪之內周面傳達旋轉驅動力;且前述外輪及前述保持部之一方與輸出軸連接,另一方為固定,前述輸入軸形成為直徑比前述內輪之內周面小之圓錐台狀,前述內輪之內周面形成為圓錐台之圓周面狀,前述按壓部沿著前述輸入軸之旋轉軸線,將前述輸入軸從前述圓錐台之大徑側向小徑側推壓,藉此對前述內輪及前述轉動體間、前述外輪及前述轉動體間賦予預壓。
TW099130726A 2009-12-10 2010-09-10 Miniature traction drive TWI4187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80789A JP5232763B2 (ja) 2009-12-10 2009-12-10 マイクロトラクションドライブ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20335A TW201120335A (en) 2011-06-16
TWI418717B true TWI418717B (zh) 2013-12-11

Family

ID=44145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30726A TWI418717B (zh) 2009-12-10 2010-09-10 Miniature traction drive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20120231810A1 (zh)
EP (1) EP2511572A4 (zh)
JP (1) JP5232763B2 (zh)
CN (1) CN102272479B (zh)
TW (1) TWI418717B (zh)
WO (1) WO20110708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06298B2 (en) * 2010-03-11 2013-12-10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cking location of mobile terminal using TV
DE102011107563A1 (de) * 2011-07-16 2013-01-17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Planetenradgetrieb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9967727B2 (en) * 2013-02-22 2018-05-08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ccess network selection and traffic routi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58709A (ja) * 1993-12-06 1995-06-2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直交式転がり摩擦伝動装置
JP2003278866A (ja) * 2002-03-25 2003-10-0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マイクロトラクションドライブ
US20050064977A1 (en) * 2003-09-24 2005-03-24 Ntn Corporation Roller/retainer assembly for planetary gear and planetary gears support using the same
US20090075775A1 (en) * 2005-02-24 2009-03-19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Torque transmission structure, traction drive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steering device for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585140A (en) * 1922-11-27 1926-05-18 Erban Richard Gearing for transmitting rotary motions
US3041893A (en) * 1959-07-24 1962-07-03 Allan S Johnson Ball-bearing reversing tapping attachment
JPS61197840A (ja) * 1985-02-28 1986-09-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変速駆動装置
JPS6288865A (ja) * 1985-10-14 1987-04-23 Shinpo Kogyo Kk 摩擦減速機
JPH0989065A (ja) 1995-09-22 1997-03-31 Sayama Precision Ind Co トラクションドライブ変速機
JPH1172152A (ja) * 1997-07-02 1999-03-16 Nippon Seiko Kk 摩擦ローラ式変速機
US20040059914A1 (en) * 2002-09-12 2004-03-25 Broadcom Corporation Using signal-generated location information to identify and authenticate available devices
JP2004116670A (ja) 2002-09-26 2004-04-15 Ntn Corp 遊星ローラ式変速機
CN1536925A (zh) * 2003-04-11 2004-10-13 �ʼҷ����ֵ��ӹɷ����޹�˾ 在tdd cdma通信体系中支持p2p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US20060030339A1 (en) * 2004-08-04 2006-02-09 Igor Zhovnirovsky Implementation of serverless applications over wireless networks
JP4598460B2 (ja) * 2004-09-09 2010-12-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遊星歯車変速機
CN101586645B (zh) * 2005-02-24 2012-08-22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牵引传动变速装置及车辆用操舵装置
JP2007205396A (ja) * 2006-01-31 2007-08-16 Tadao Nagano トルク伝達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58709A (ja) * 1993-12-06 1995-06-2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直交式転がり摩擦伝動装置
JP2003278866A (ja) * 2002-03-25 2003-10-0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マイクロトラクションドライブ
US20050064977A1 (en) * 2003-09-24 2005-03-24 Ntn Corporation Roller/retainer assembly for planetary gear and planetary gears support using the same
US20090075775A1 (en) * 2005-02-24 2009-03-19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Torque transmission structure, traction drive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steering device for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517881B2 (en) 2013-08-27
EP2511572A1 (en) 2012-10-17
CN102272479B (zh) 2014-03-19
US20110269594A1 (en) 2011-11-03
JP2011122664A (ja) 2011-06-23
US20120231810A1 (en) 2012-09-13
JP5232763B2 (ja) 2013-07-10
CN102272479A (zh) 2011-12-07
TW201120335A (en) 2011-06-16
EP2511572A4 (en) 2013-06-12
WO2011070823A1 (ja) 2011-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3060825A5 (zh)
JP5138535B2 (ja) 増減速装置
TWI418717B (zh) Miniature traction drive
JP6398429B2 (ja) 遊星ローラ式トラクションドライブ
JP5845621B2 (ja) 遊星摩擦車式無段変速機
JP7207628B2 (ja) 変速機
US9512906B2 (en) Transmission device
JP2018013167A (ja) 遊星ローラねじ式直動機構および電動ブレーキ装置
JP2014040885A (ja) 摩擦ローラ式変速機
JP2007331476A (ja) 車輪駆動装置
JP3617645B2 (ja) マイクロトラクションドライブ
JP2003278866A (ja) マイクロトラクションドライブ
JP2012193793A (ja) 摩擦ローラ式減速機及び電気自動車用駆動装置
JP2018009660A (ja) 遊星ローラねじ式直動機構および電動ブレーキ装置
CN113574294A (zh) 摩擦辊减速器
JP7274079B2 (ja) ローラ式差動減速装置
JP2014062590A (ja) 減速機
KR100991515B1 (ko) 볼 내림 형태의 고속 감속기
JP2005265089A (ja) 摩擦式変速装置
JP2017106569A (ja) 変速装置
JP2021001648A (ja) 多段遊星ローラ式動力伝達装置
JPH01164854A (ja) 遊星ローラ式動力伝達装置
JP2021001652A (ja) 多段遊星ローラ式動力伝達装置
JP2015200370A (ja) 摩擦ローラ式減速機
JP2013108572A (ja) 摩擦ローラ式減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