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15763B - Hybrid electric hybrid vehicles - Google Patents

Hybrid electric hybrid vehicle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15763B
TWI415763B TW099118559A TW99118559A TWI415763B TW I415763 B TWI415763 B TW I415763B TW 099118559 A TW099118559 A TW 099118559A TW 99118559 A TW99118559 A TW 99118559A TW I415763 B TWI415763 B TW I41576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driving unit
disposed
seat cushion
ca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185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03818A (en
Inventor
Kanau Iwashita
Koshi Hayakawa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1038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038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157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1576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Description

油電混合式跨騎型車輛
本發明是關於油電混合式跨騎型車輛,車體框架具備有:將用來軸支承前輪的前叉及轉向車把可轉向地予以支承的頭管、從該頭管朝斜後下方延伸的主框架、從下方支承讓乘客乘坐的乘車用座墊且從上述主框架的後部朝斜後上方延伸的左右的一對座墊框架;在車體框架搭載著動力單元,該動力單元包含有:引擎及可發揮用來驅動後輪的動力的驅動馬達,該動力單元配置於上述主框架的下方,儲存有對上述引擎供給的燃料的油箱,配設於上述兩座墊框架之間。
在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等已知的油電混合式機車,可從引擎及電動馬達的兩個系統,對後輪施加驅動力。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7-022148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7-008349號公報
在該機車等的油電混合式的跨騎型車輛,用來將燃料供給到引擎的油箱、及用來驅動電動馬達的動力驅動單元是必要的,充填有燃料的狀態的油箱及動力驅動單元的重量較大,需要有良好的重量平衡性來進行搭載,而在專利文獻1,雖然揭示有將用來驅動電動馬達的動力驅動單元配置在乘車用座墊的下方,而並沒有明顯揭示油箱的配置方式,在專利文獻2,雖然揭示有將油箱配置在:於乘車用座墊的下方處配置的收納箱的後方且在上述乘車用座墊的下方,可是並沒有明顯揭示動力驅動單元的配置方式。並且由於動力驅動單元會發熱,所以也必須考慮要有效地將動力驅動單元冷卻,也需要考慮如何配置油箱及動力驅動單元。
本發明鑑於該情形,其目的是要提供一種油電混合式跨騎型車輛,能將動力驅動單元有效地加以冷卻,並且配置有動力驅動單元及油箱而重量平衡性良好。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第1特徵為:本發明的油電混合式跨騎型車輛,車體框架具備有:將用來軸支承前輪的前叉及轉向車把可轉向地予以支承的頭管、從該頭管朝斜後下方延伸的主框架、從下方支承讓乘客乘坐的乘車用座墊且從上述主框架的後部朝斜後上方延伸的左右的一對座墊框架;在車體框架搭載著動力單元,該動力單元包含有:引擎及可發揮用來驅動後輪的動力的驅動馬達,該動力單元配置於上述主框架的下方,儲存有對上述引擎供給的燃料的油箱,配設於上述兩座墊框架之間;上述油箱配置於上述兩座墊框架的後部之間,用來驅動上述驅動馬達的動力驅動單元,配置成,從俯視方向觀察其至少一部分在上述兩座墊框架之間,從側面觀察在上述油箱的前方;在上述乘車用座墊的下方,且在從前方及左右兩側覆蓋上述動力驅動單元的座墊外殼的前部,設置有:將行駛氣流朝上述動力驅動單元側導引的開口部。
本發明,除了上述第1特徵之外,第2特徵為:在上述動力驅動單元的表面,突出設置有:在車寬方向隔著間隔而朝前後方向延伸的複數的冷卻葉片。
本發明,除了上述第1或2特徵之外,第3特徵為:在上下方向隔著間隔配置並且朝車寬方向延伸的複數的上述開口部,設置於上述座墊外殼的前部,從各開口部的上緣朝前方延伸的複數的葉片,連設於上述座墊外殼。
本發明,除了上述第1、2或3特徵之外,第4特徵為:朝向配置有上述驅動馬達的方向而從上述動力驅動單元延伸出的高壓配線,連接於上述驅動馬達。
本發明,除了上述第1、2、3或4特徵之外,第5特徵為:連結於上述車體框架用來支承上述動力驅動單元的支架,配置成:在該動力驅動單元的前方而朝上下延伸,在該支架的上端部,設置有:可轉動地支承上述乘車用座墊的鉸鏈。
本發明,除了上述第1、2、3、4或5特徵之外,第6特徵為:在上述動力驅動單元的下方且在左右的一對上述座墊框架之間,配置有低電壓電池。
本發明,除了上述第1、2、3、4、5或6特徵之外,第7特徵為:上述動力驅動單元收容固定於外殼內,該外殼與上述動力驅動單元之間形成有:使來自上述開口部的行駛氣流流通的風路,該外殼被上述車體框架支承。
藉由本發明的第1特徵,在用來支承乘車用座墊且車體框架所具備的左右的一對座墊框架的後部之間,配置油箱,動力驅動單元配置成:其至少一部分從俯視方向觀察在兩座墊框架之間,從側面觀察在油箱的前方,所以能夠讓重量平衡性良好地配置油箱及動力驅動單元,並且在乘車用座墊的下方且在從前方及左右兩側覆蓋動力驅動單元的座墊外殼的前部,設置有開口部,將來自該開口部的行駛氣流朝動力驅動單元側導引,所以能有效地冷卻動力驅動單元。
藉由本發明的第2特徵,在動力驅動單元的表面突出設置有:在車寬方向隔著間隔而朝前後方向延伸的複數的冷卻葉片,所以藉由各冷卻葉片可以提高動力驅動單元的冷卻效率,並且藉由各冷卻葉片將來自前方的行駛氣流予以整流,所以能更提高冷卻效果。
藉由本發明的第3特徵,在上下方向隔著間隔配置並且朝車寬方向延伸的複數的開口部,是設置於座墊外殼的前部,所以容易讓行駛氣流接觸動力驅動單元全體,能夠更提高冷卻效果,並且從各開口部的上緣朝前方延伸的複數的葉片連設於座墊外殼,所以以各葉片將行駛氣流整流且能夠防止雨水等進入到座墊外殼內。
藉由本發明的第4特徵,連接於驅動馬達的高壓配線,朝向配置有驅動馬達的方向而從上述動力驅動單元延伸出,所以可讓配線、電力輸送更有效率化。
藉由本發明的第5特徵,在連結於車體框架而用來支承動力驅動單元且配置成在動力驅動單元的前方朝上下延伸的支架的上端部,設置有:可轉動地支承乘車用座墊的鉸鏈,所以能以共通的支架來支承動力驅動單元及乘車用座墊,而能有助於減少零件數量。
藉由本發明的第6特徵,低電壓電池配置在動力驅動單元的下方且在兩座墊框架之間,除了動力驅動單元及油箱之外,藉由將重量物也就是低電壓電池配置在車寬方向中央部,則能更提高重量平衡性。
藉由本發明的第7特徵,在被車體框架支承的外殼內收容固定著動力驅動單元,在外殼及動力驅動單元之間,形成有:讓來自開口部的行駛氣流流通的風路,所以能夠更提升對動力驅動單元的冷卻效率。
以下,針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參考第1圖~第8圖來說明,首先在第1圖,油電混合式跨騎型車輛的油電混合式機車的車體框架F,具備有:可轉向地支承前叉15的頭管16、從該頭管16朝斜後下方延伸的主框架17、從主框架17的後端朝下方延伸的左右的一對樞支板18…、在該樞支板18…的連設部更前方,與上述主框架17的後部連設而朝斜後上方延伸的左右的一對座墊框架19…、以及將上述兩樞支板18…的中間部及上述座墊框架19…的中間部之間予以連結的副框架20…;在上述前叉15的下端軸支承著前輪WF,在前叉15的上部連結著桿狀的轉向車把21。
在上述車體框架F,將引擎E的引擎主體22搭載成:在上述主框架17的下方且讓氣缸軸線朝稍斜前上方,是以:該引擎E、內建於上述引擎主體22的變速機T(參考第2圖)、與附設於引擎主體22的驅動馬達M,來構成動力單元P。
在上述車體框架F的樞支板18…,隔介著支軸24而可擺動地支承著搖臂23的前端部,在該搖臂23的後端部軸支承著後輪WR的車軸25。在車體框架F的座墊框架19…的後部及上述搖臂23的後部之間設置有左右的一對後避震單元26…。
構成上述引擎主體22的一部分的曲軸箱27,是將左右的殼體半體27L、27R結合所構成,在該曲軸箱27的後部,可自由旋轉地支承著輸出軸28,來自動力單元P的動力,隔介著在上述輸出軸28及上述後輪WR的車軸25之間設置的鏈條式傳動手段29而傳達到後輪WR。
在構成一部分引擎主體22的氣缸頭30的下部側壁,連接著排氣裝置31,該排氣裝置31,是具備有:從上述氣缸頭30的下部側壁通過引擎主體22的下方而朝後方延伸的排氣管32、以及配置在後輪WR的右側而連接於上述排氣管32的排氣滅音器33。
一同參考第2圖及第3圖,在上述氣缸頭30的上部側壁連接著進氣裝置34,該進氣裝置34,是具備有:配置在上述氣缸頭30的斜前上方且被上述主框架17支承的空氣濾清器35、具有進氣通路38而與上述空氣濾清器35連接的油門體36、以及將該油門體36及氣缸頭30的上部側壁之間予以連結的進氣管37。
再一同參考第4圖及第5圖,上述油門體36,是以讓車寬方向的車體中心線CL橫切過油門體36的方式,配置於車寬方向的中央部,在該油門體36,軸支承著用來將上述進氣通路38開閉的油門閥39的閥軸40,並且附設有:將燃料噴射到較油門閥39更下游側的進氣通路38的燃料噴射閥41。
上述油門閥39,是以致動器42所開閉驅動,該致動器42,具備有:具有與包含上述車體中心線CL的鉛直面正交的軸線而配置在油門體36的後方的電動馬達43、以及中介設置在該電動馬達43及上述閥軸40之間的減速齒輪機構44;減速齒輪機構44,收容於:配置在較上述車體中心線CL更左側的致動器殼體45。致動器42全體,配置成在車寬方向靠近左側。
在第1圖,在上述後輪WR的上方且上述兩座墊框架19…的後部之間,配置有:對上述引擎E也就是燃料噴射閥41供給燃料的油箱46,該油箱46的上方,可開閉地覆蓋著例如雙人型的乘車用座墊47。
在車體框架F安裝有合成樹脂製的車體外殼48,該車體外殼48將該車體框架F、上述引擎主體22的一部分、上述進氣裝置34、及上述油箱46予以覆蓋,該車體外殼48的一部分也就是座墊外殼49,從前方及左右兩側將上述乘車用座墊47的下方予以覆蓋,形成為具有朝後方開啓的大致U字型的橫剖面形狀,上述油箱46也被座墊外殼49所覆蓋。
參考第2圖,在引擎主體22的曲軸箱27,可自由旋轉地支承著:具有沿著車寬方向的軸線的曲軸51,以固定在該曲軸51的左端部的轉子53、及固定在發電機外殼55的定子54來構成發電機(ACG)52,上述發電機外殼55結合於曲軸箱27的左箱體半體27L。在曲軸箱27的右箱體半體27R結合著曲軸箱外殼56,在該曲軸箱外殼56結合著離合器外殼57。
在上述曲軸箱外殼56內且在上述曲軸51,可相對自由旋轉地支承著:一次驅動齒輪58、與圍繞曲軸51的筒軸59,在曲軸箱外殼56及離合器外殼57內所收容的二段離心離合器60,中介安裝於上述曲軸51及上述筒軸59之間。
上述二段離心離合器60,在曲軸51的轉數小於第一預定轉數的狀態,則不將曲軸51的旋轉動力傳達到上述筒軸59,若曲軸51的轉數達到第一預定轉數的話,則將曲軸51的旋轉動力一邊減速一邊傳達到上述筒軸59,並且若曲軸51的轉數達到較第一預定轉數更大的第二預定轉數的話,則不將曲軸51的旋轉動力減速而傳達到上述筒軸59。
在上述曲軸箱外殼56,一體地設置有馬達支承部56a,該馬達支承軸56a位於上述引擎主體22的氣缸體50的右側方,具有與曲軸51的平行的軸線的驅動馬達M的馬達殼體61,其一部分伸入於上述馬達支承部56a內而鎖裝於馬達支承部56a。也就是說驅動馬達M,是配置在車體框架F的寬度方向右側,而安裝於曲軸箱外殼56的馬達支承部56a。
於驅動馬達M的旋轉軸62處固定的驅動齒輪63,以與上述一次驅動齒輪58一起旋轉的方式,與固定於一次驅動齒輪58的被動齒輪64嚙合,在該被動齒輪64及上述筒軸59之間,中介安裝有:當筒軸59的轉數大於上述被動齒輪64的轉數時,從筒軸59將動力傳達到上述被動齒輪64及一次驅動齒輪58側的單向離合器65。
上述變速機T,收容在曲軸箱27內,而在上述輸出軸28、與具有與該輸出軸28及上述曲軸51平行的軸線的輸入軸66之間,設置有:可擇一性地確定的複數例如兩段的齒輪列G1、G2。並且在傳動構件67是隔介著阻尼橡膠68而連結支承著一次被動齒輪69,傳動構件67是不能相對旋轉地結合於上述輸入軸66;一次被動齒輪69嚙合於一次驅動齒輪58。而在具有與上述輸出軸28平行的軸線而被上述曲軸箱27所支承的軸部110,可自由旋轉地支承著:與上述輸出軸28的旋轉連動而旋轉的齒輪111,用來檢測該齒輪111的轉數的轉數感應器112是安裝於曲軸箱27的右箱體半體27R。
在該動力單元P,能夠用以下的兩條傳達路線,將動力朝後輪WR側傳達。
第一傳達路線,是將引擎E的動力傳達到後輪WR的路線,曲軸51的旋轉動力,是經由:二段離心離合器60、筒軸59、單向離合器65、被動齒輪64及一次驅動齒輪58、一次被動齒輪69、阻尼橡膠68、傳動構件67、變速機T及鏈條式傳動手段29,而傳達到後輪WR。此時,可以分別在二段離心離合器60及變速機T,來進行二階段的變速。當在以第一傳達路線的動力傳達所進行的行駛時,藉由使驅動馬達M作動而可以進行動力輔助,而使用驅動馬達M也可以進行再生充電。
第二傳達路線,是將驅動馬達M的動力傳達到後輪WR的路線,驅動馬達M的動力,是經由:驅動齒輪63、被動齒輪64及一次驅動齒輪58、一次被動齒輪69、阻尼橡膠68、傳動構件67、變速機T及鏈條式傳動手段29,而傳達到後輪WR。此時驅動馬達M的動力,藉由單向離合器65的空轉而不會傳達到曲軸51側,在以該第二傳達路線的動力傳達所進行的行駛中,能以變速機T進行二階段的變速。
第一及第二傳達路線的切換,是藉由單向離合器65所進行,如果筒軸59的轉數大於被動齒輪64的轉數的話,則進行第一傳達路線的動力傳達,如果被動齒輪64的轉數大於筒軸59的轉數的話,則進行第二傳達路線的動力傳達。
在第6圖及第7圖,上述驅動馬達M是藉由動力驅動單元70所驅動,該動力驅動單元70,其至少一部分(在該實施方式是大部分)從俯視方向觀察是在一對座墊框架19、19之間,且從側面觀察,是配置在:上述油箱46的前方且在乘車用座墊47的前部及座墊框架19之間,配置在車寬方向中央部而被車體框架F所支承。並且藉由上述車體外殼48的座墊外殼49從前方及左右兩側覆蓋動力驅動單元70。
在轉向車把21的右端部可轉動地安裝著油門柄(沒有圖示),乘坐者操作油門柄的操作量是以加速位置感應器71檢測出,而用來將上述油門閥39開閉驅動的致動器42的電動馬達43,因應於油門位置感應器71的檢測值而藉由油門驅動器72而被作動。加速位置感應器71及油門驅動器72,安裝在:較上述動力驅動單元70更前方處且在車體框架F的主框架17的後部左側。也就是加速位置感應器71及油門驅動器72,配置於車體框架F的左側。
動力驅動單元70,收容、固定於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該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是以車體框架F所支承。
一同參考第8圖,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是以:具有朝上方開放的大致U字型的橫剖面形狀而配置在兩座墊框架19、19之間的下殼體75、具有朝下方開放的大致U字型的橫剖面形狀而配置在下殼體75的上方的上殼體76、以及將下殼體75及上殼體76之間連結的中間殼體77所構成;下殼體75及中間殼體77被焊接,上殼體76的下部從上方嵌合於中間殼體77的上部。並且從中間殼體77的後部左右朝後方突出的一對支承腕部77a、77a、從上殼體76的後部左右朝後方突出的一對支承腕部76a、76a,是相互間中介著圓筒狀的隔墊78、78而以螺栓79、79鎖裝。在中間殼體77的前部,設置有:將其前部左右兩側之間連結而朝前方突出的限制壁77b。
在該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內,前後開放的上收容室80、前後開放並且上部與上收容室80相連的下收容室81,形成為:下收容室81的寬度小於上收容室80的寬度。動力驅動單元70,是以上述限制壁77b限制其前端而收容固定於上收容室80內,在動力驅動單元70的表面、與動力驅動單元70的內面之間,形成有使空氣流通的風路82。並且在動力驅動單元70的表面之中的下部表面,朝前後方向延伸地設置有在車寬方向隔著間隔的複數的冷卻葉片83、83…。
在車體框架F的兩座墊框架19…的前部之間設置有橫向構件84,在上述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及收容固定於該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的動力驅動單元70的前方且朝上下延伸的支架85的下端部,在沿著車寬方向的上述橫向構件84的中央部,以在與該橫向構件84之間中介著安裝橡膠86的方式,而藉由螺栓87所固定。
上述支架85的上端部,經由鉸鏈銷89而連結於:在上述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的上殼體76的前部上面處設置的托架88,上述鉸鏈銷89的兩端固定在鉸鏈構件90,上述鉸鏈構件90與上述托架88及上述鉸鏈銷89一起構成鉸鏈機構91。鉸鏈構件90是安裝在乘車用座墊47的前端底部,乘車用座墊47,可轉動地被鉸鏈機構91所支承,該鉸鏈機構91朝向上述支架85的上端部。
在上述兩座墊框架19…的中間部設置有托架92…,從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的中間殼體77的後部左右朝後方突出的一對支承腕部77a、77a的後端,是在與上述托架92…之間中介有安裝橡膠93…而藉由螺栓94…所固定。
在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的上收容室80所收容固定的動力驅動單元70,從其沿著車寬方向的右側前部下端起,延伸出高壓配線95,該高壓配線90,通過車體框架F的車寬方向右側而連接於驅動馬達M。
在從前方及左右兩側將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及動力驅動單元70覆蓋的座墊外殼49的前部,上下隔著間隔地設置有朝車寬方向延伸的複數的開口部96、96…,而在座墊外殼49,一體地連設有:從各開口部96、96…的上緣朝前方延伸的複數的葉片97、97…。
在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的下收容室81,作成配置在動力驅動單元70的下方且在左右的一對座墊框架19、19之間的方式,收容固定有鉛蓄電池也就是低電壓電池98。另一方面,Li離子電池也就是高電壓電池99,如第1圖所示,配置在後輪WR的左側,收容固定於電池殼體100內,電池殼體100被座墊框架19所支承。
接著針對該實施方式的作用來說明,用來儲存對引擎E供給的燃料的油箱46,是配置在:車體框架F之中用來支承乘車用座墊47的左右的一對座墊框架19…的後部之間,將驅動馬達M驅動的動力驅動單元70,其至少一部分(在該實施方式是大部分)配置在:從俯視方向觀察在一對座墊框架19、19之間,並且從側面觀察在上述油箱46前方且在乘車用座墊47的前部及座墊框架19之間,在乘車用座墊47的下方,且從前方及左右兩側來覆蓋動力驅動單元70的座墊外殼49的前部,設置有:將行駛氣流朝向動力驅動單元70側導引的開口部96、96…,所以能達到良好重量平衡地配置油箱46及動力驅動單元70,並且由於來自在座墊外殼49的前部處設置的開口部96、96…的行駛氣流會被朝動力驅動單元70側導引,所以能有效地冷卻動力驅動單元70。
複數的上述開口部96、96…是在上下方向隔著間隔配置,並且朝車寬方向延伸,而設置在座墊外殼49的前部,所以容易讓行駛氣流接觸到動力驅動單元70全體,而可提高冷卻效果。並且從各開口部96、96…的上緣朝前方延伸的複數的葉片97、97…是連設於座墊外殼49,能夠以各葉片97、97…將行駛氣流整流且能防止雨水等進入到座墊外殼49內。
在動力驅動單元70的下部表面,將在車寬方向隔著間隔的複數的冷卻葉片83、83…突出設置成朝前後方向延伸,所以藉由各冷卻葉片83、83…可以提高動力驅動單元70的冷卻效率,並且藉由各冷卻葉片83、83…將來自前方的行駛氣流予以整流,所以能更提高冷卻效果。
與車體框架F的主框架17連結而支承動力驅動單元70的支架85,配置成在動力驅動單元70的前方而朝上下延伸,在該支架85的上端部,設置有:可轉動地支承乘車用座墊47的鉸鏈機構91,所以是以共通的支架85來支承動力驅動單元70及乘車用座墊47,而能有助於減少零件數量。
在動力驅動單元70的下方且在左右的一對座墊框架19之間,配置低電壓電池98,所以低電壓電池98是配置在動力驅動單元70的下方且在兩座墊框架19…之間,除了動力驅動單元70及油箱46之外,藉由將重量物也就是低電壓電池98配置在車寬方向中央部,則能更提高重量平衡性。
動力驅動單元70收容固定於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內,而該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與動力驅動單元70之間形成有:使來自上述開口部96、96…的行駛氣流流通的風路82,該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被車體框架F所支承,所以可謀求對動力驅動單元70的更好的冷卻效率。
用來將在引擎E具備的進氣裝置34處設置的油門閥39進行開閉驅動的致動器42,因應於檢測出乘坐者的油門操作量的加速位置感應器71的檢測值,藉由油門驅動器72而被作動,而在車體框架F的寬度方向右側配置有驅動馬達M,相對的,將致動器42、加速位置感應器71及油門驅動器72配置在車體框架F的寬度方向左側,所以可減少驅動馬達M的磁場造成的雜訊對致動器42、加速位置感應器71及油門驅動器72造成的影響。
用來將驅動馬達M驅動的動力驅動單元70,配置於車寬方向中央而被車體框架F支承,而在上述車寬方向右側從動力驅動單元70延伸出去且朝向配置驅動馬達M的方向而配置在車寬方向右側的高壓配線95,連接於驅動馬達M,所以可謀求配線、電力輸送的高效率化,並且可以避免來自高壓配線的雜訊影響到加速位置感應器71及油門驅動器72。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例,本發明並不被上述實施例所限定,只要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記載的本發明,則可進行各種設計上的變更。
15...前叉
16...頭管
17...主框架
19...座墊框架
21...轉向車把
46...油箱
47...乘車用座墊
49...座墊外殼
70...動力驅動單元
74...動力驅動單元殼體
82...風路
83...冷卻葉片
85...支架
91...鉸鏈機構
95...高壓配線
96...開口部
97...葉片
98...低電壓電池
E...引擎
F...車體框架
M...驅動馬達
P...動力單元
WF...前輪
WR...後輪
第1圖是機車的局部缺口左側視圖。
第2圖是動力單元的橫剖俯視圖。
第3圖是從右前方觀察動力單元的立體圖。
第4圖是從與第2圖相同方向來觀察油門體及致動器的俯視圖。
第5圖是從第4圖的箭頭5觀察的側視圖。
第6圖是車體中央部附近的縱剖左側視圖。
第7圖是第6圖的7-7線剖面圖。
第8圖是顯示動力驅動單元殼體的立體圖。
17...主框架
19...座墊框架
20...副框架
46...油箱
47...乘車用座墊
49...座墊外殼
70...動力驅動單元
71...加速位置感應器
72...油門驅動器
74...動力驅動單元殼體
75...下殼體
76...上殼體
76a...支承腕部
77...中間殼體
77a...支承腕部
77b...限制壁
78...隔墊
79...螺栓
83...冷卻葉片
84...橫向構件
85...支架
86...安裝橡膠
87...螺栓
88...托架
89...鉸鏈銷
90...鉸鏈構件
91...鉸鏈機構
92...托架
93...安裝橡膠
94...螺栓
95...高壓配線
96...開口部
97...葉片
98...低電壓電池
99...高電壓電池
F...車體框架
P...動力單元

Claims (6)

  1. 一種油電混合式跨騎型車輛,車體框架(F)具備有:將用來軸支承前輪(WF)的前叉(15)及轉向車把(21)可轉向地予以支承的頭管(16)、從該頭管(16)朝斜後下方延伸的主框架(17)、從下方支承讓乘客乘坐的乘車用座墊(47)且從上述主框架(17)的後部朝斜後上方延伸的左右的一對座墊框架(19);在車體框架(F)搭載著動力單元(P),該動力單元(P)包含有:引擎(E)及可發揮用來驅動後輪(WR)的動力的驅動馬達(M),該動力單元(P)配置於上述主框架(17)的下方;儲存有對上述引擎(E)供給的燃料的油箱(46),配設於上述兩座墊框架(19)之間,其特徵為:上述油箱(46)配置於上述兩座墊框架(19)的後部之間,用來驅動上述驅動馬達(M)的動力驅動單元(70),配置成,從俯視方向觀察其至少一部分在上述兩座墊框架(19)之間,從側面觀察在上述油箱(46)的前方;上述動力驅動單元(70)收容固定於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內,該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與上述動力驅動單元(70)之間形成有:使來自上述開口部(96)的行駛氣流流通的風路(82),該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前後形成開放且被上述車體框架(F)支承,在上述乘車用座墊(47)的下方,從前方及左右兩側將上述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予以覆蓋的座墊外殼(49),被安裝於前述車體框架(F),在該座墊外殼(49)的前部,設置有:位於上 述動力驅動單元殼體(74)的前方,將行駛氣流朝上述動力驅動單元(70)側導引的開口部(96)。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油電混合式跨騎型車輛,其中在上述動力驅動單元(70)的表面,突出設置有:在車寬方向隔著間隔而朝前後方向延伸的複數的冷卻葉片(83)。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油電混合式跨騎型車輛,其中在上下方向隔著間隔配置並且朝車寬方向延伸的複數的上述開口部(96),設置於上述座墊外殼(49)的前部,從各開口部(96)的上緣朝前方延伸的複數的葉片(97),連設於上述座墊外殼(49)。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油電混合式跨騎型車輛,其中朝向配置有上述驅動馬達(M)的方向而從上述動力驅動單元(70)延伸出的高壓配線(95),連接於上述驅動馬達(M)。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油電混合式跨騎型車輛,其中連結於上述車體框架(F)用來支承上述動力驅動單元(70)的支架(85),配置成:在該動力驅動單元(70)的前方而朝上下延伸,在該支架(85)的上端部,設置有:可轉動地支承上述乘車用座墊(47)的鉸鏈機構(91)。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油電混合式跨騎型車輛,其中在上述動力驅動單元(70)的下方且在左右的一對上述座墊框架(19)之間,配置有低電壓電池(98)。
TW099118559A 2009-07-08 2010-06-08 Hybrid electric hybrid vehicles TWI4157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61563A JP5220701B2 (ja) 2009-07-08 2009-07-08 ハイブリッド式鞍乗り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03818A TW201103818A (en) 2011-02-01
TWI415763B true TWI415763B (zh) 2013-11-21

Family

ID=43451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18559A TWI415763B (zh) 2009-07-08 2010-06-08 Hybrid electric hybrid vehicles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220701B2 (zh)
CN (1) CN101947996B (zh)
TW (1) TWI4157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62650B2 (ja) * 2012-04-12 2017-01-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ロットル装置
TWI555662B (zh) * 2013-11-15 2016-11-01 Yamaha Motor Co Ltd Electric locomotive
JP6215887B2 (ja) * 2015-09-24 2017-10-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991430B2 (ja) * 2017-12-28 2022-01-12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式の鞍乗型車両
WO2019155494A1 (en) * 2018-02-08 2019-08-15 Tvs Motor Company Limited A vehicle with a power unit
TWI769598B (zh) * 2020-11-26 2022-07-01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動機車的高壓互鎖迴路配置構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75473A (ja) * 1994-12-27 1996-07-09 Yamaha Motor Co Ltd モータ及びエンジン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用ハイブリット式動力ユニット
TWI253426B (en) * 2003-08-06 2006-04-21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JP2008080986A (ja) * 2006-09-28 2008-04-10 Honda Motor Co Ltd バッテリ搭載機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27656A (en) * 1981-08-26 1986-12-09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Seat for automobile
JP4035928B2 (ja) * 1999-08-27 2008-01-2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ューエルタンクの配設構造
JP3879339B2 (ja) * 1999-11-17 2007-02-1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4052873B2 (ja) * 2002-05-10 2008-02-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4188199B2 (ja) * 2003-10-14 2008-11-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4742565B2 (ja) * 2004-11-10 2011-08-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燃料タンクの配設構造
JP2006347427A (ja) * 2005-06-17 2006-12-28 Yamaha Motor Co Ltd ハイブリッド式鞍乗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75473A (ja) * 1994-12-27 1996-07-09 Yamaha Motor Co Ltd モータ及びエンジン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用ハイブリット式動力ユニット
TWI253426B (en) * 2003-08-06 2006-04-21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JP2008080986A (ja) * 2006-09-28 2008-04-10 Honda Motor Co Ltd バッテリ搭載機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20701B2 (ja) 2013-06-26
JP2011016415A (ja) 2011-01-27
CN101947996A (zh) 2011-01-19
TW201103818A (en) 2011-02-01
CN101947996B (zh) 2013-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15763B (zh) Hybrid electric hybrid vehicles
TWI471233B (zh)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JP3788155B2 (ja) 小型車両の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KR100715173B1 (ko) 하이브리드형 차량의 방음 구조
JP5797775B2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5519302B2 (ja) 鞍乗型車両
JP4278158B2 (ja) 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TWI417211B (zh) Hybrid electric hybrid vehicles
US8151766B2 (en) Combustion engine and vehicle equipped with such engine
JP2014065469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JP2012086689A (ja)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JP4664773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変速用電動モータの配置構造
EP3936356B1 (en) Straddle vehicle
JP4041468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JP4414316B2 (ja) 自動二輪車
JP3975080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5869611B2 (ja) 鞍乗型車両
JP5856215B2 (ja) 鞍乗型車両
JP6251594B2 (ja) 鞍乗型車両の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3942774B2 (ja) シリーズハイブリッド式電動二輪車
WO2023162024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WO2023127117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70307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20523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3975079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