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36481B - Multilayer capacitor - Google Patents

Multilayer capacito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36481B
TWI336481B TW095148488A TW95148488A TWI336481B TW I336481 B TWI336481 B TW I336481B TW 095148488 A TW095148488 A TW 095148488A TW 95148488 A TW95148488 A TW 95148488A TW I336481 B TWI336481 B TW I33648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conductors
terminal
multilayer body
multi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484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739625A (en
Inventor
Masaaki Togashi
Chris T Burket
Takashi Aoki
Takeru Yoshida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1/313,61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7088569B1/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1/474,30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7428135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7396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7396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364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3648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0Stacke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8Terminals
    • H01G4/232Terminals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a stacked or rolled capaci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 Ceramic Capacitors (AREA)

Description

1336481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多層電容器。 【先前技術】 已知此類型之多層電容器為一種包含交替層積有複數個 介電層及複數個内部電極之多層體以及在多層體上形成之 複數個端子導體的電容器。 用於女裝在數位電子裝置中的中央處理單元(cpu)之電 •源在降低其電壓的同時增加其負載電流及負載瞬變。因 此,響應於負載電流之劇烈變化而將電源電壓的波動抑制 在可容許之水平以下變得非常困難,藉此被稱為去耦電容 器之多層電容器已經投入使用以與電源相連接。在負載電 流瞬時波動時,多層電容器向CPU供應電流,從而抑制電 源電壓之波動。 近年來,由於CPU已經進一步提高其工作頻率,負載電 流及負載瞬變已經變得越來越快且越來越大,藉此,在去 •㈣容器中使用的多層電容器需要増加其電容及等效串聯 電阻(ESR)並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ESL),以幫助在寬頻譜 上維持惶定阻抗負載線(丨oadline)。因此, 種多層電容器,其端子導體具有包括内部電阻層 構,以增加等效串聯電阻。降低電容器之咖的傳統方式 亦可導致ESR之降低。現有產品已經使具有所需阻抗(其1 ESR有關)之C㈣統水平達到其需要提高之程度同時繼 續使ESL降低。 108438.doc 1336481 【發明内容】 然而,當將裝配有具有句紅rin & ,包括内部電阻層之多層結構的端 子導體之多層電容器調整成希望值時’存在下列問題。亦 即,為在裝配有具有包括内部電阻層之多層結構的端子導 體之多層電容器中,將等效电 哥欢f聯電阻調整成希望值,必須 調節在端子導體中包括的内邱 J門。卩電阻層之厚度及材料組成, 同時保持電容器的容量及Est X成&伽 叹tbL不爻影響,此使得非常難以 控制等效串聯電阻。 為克服上述問題,本發明之 H ^ ^ t 一 矿3之—目的係提供一種可容易地 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之多層電容器。 在一典型多層電容器中, 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 (lead conductor)連接至其相廡 邳應端子導體。因此,引線導體 的存在取決於内部電極之鉍 之數目’因此降低了等效串聯電 阻。當使介電層及内部電極 电極之層數更多以增加多層電容器 之容量時,引線導體之數目趨+ m Λ 憂大。因為引線導體之電阻组 件與端子導體並聯連接,所 4^田引線導體之數目增加時多 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會 ^ 曰# + 會進一步降低》因此,增加多層 電谷器谷莖之需求及増加等 寻效串聯電阻之需求相互矛盾。 因此,本發明者對於可 時滿足增加容量及等效串聯電 阻之需求的多層電容器進扞 仃了不懈研究。結果,本發明者 發現一個新事實:即使告 # 田層積之内部電極數目相同時,若 在多#體內弟# 體表面上形成之外部連接導體及 在多層體内層積之内部遠技 接導體’同時使得可能改變 至端子導體的内部連接導體 接 得導體之數目,則可將等效串聯電阻 108438.doc 1336481 調整成希望值。本發明者亦發現一個新事實:若將内部電 極連接至在多層體表面上形成之外部連接導體及在多層體 内層積之内部連接導體,同時使得可能改變内部連接導體 在多層體層積之方向上的位置,則可將等效串聯電阻調整 成希望值。詳言之’當使連接至端子導體之内部連接導體 之數目小於内部電極之數目時,可進行調整以增加等效串 聯電阻》 鑒於此等研究成果,在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多層 電容器,其包含交替層積有複數個介電層及複數個内部電 極之多層體,及在多層體上形成之複數個外部導體;其中 複數個内邛電極包括交替配置之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及複 數個第二内部電極;其中複數個外部導體包括第一端子導 體第一端子導體、電性連接至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之第 卜P連接導體’ &電性連接至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之第 二外部連接㈣;m端子導體在多層體之第-側面 上形成’纟中第二端子導體在多層體之第一側面上或該多 層體之與第一側面如射μ松 面相對的第二側面上形成;其中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在多層體之笛 瓶<第—或第二侧面上形成;其中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在多層體 增體之第一或第二侧面上形成;其中第一 内部電極中之土奸 ^ . 者糟由引線導體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 咕、 一内。P電極中之每一者藉由引線導體電性 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莫牌.# 及至y|_ 丧等體,其中至少一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对.I:第二内部連接導體層積在多層體内1中第-内 部連接導體電性連 任主第一端子導體及第一外部連接導 108438.doc •10- 1336481 體,而第二内部連接導體與第一内部連接導體電性絕緣, 但電性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其中第 一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層積在多層體中,以使得多層體包 括至少一組彼此相鄰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 第-内部電極.與第二内部電極之間;且其中藉由分別調整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而將 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 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之數目,根據本發明之此態樣之多層電容器將等效串聯電 阻設定成希望#’且目此可容Μ以高精4度控制等效串 聯電阻。器之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兩個側面(亦 即,彼此相對的第一及第二侧面)的一者或兩者上形成。 因此,可容易地形成外部導體。 另一方面申,本發明提供一種多層電容器,其包含交替 層積有複數個介電層及複數個内部電極之多層體,及在多 層體上形成之複數個外部導體;纟中複數個内部電極包括 父替配置之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及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 其中複數個外部導體包括第一端子導體、第二端子導體1 電性連接至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之第一外部連接導體、及 電性連接至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之第二外部連接導體;其 中第—端子導體在多層體之第一側面上形成;其中第L端 子導體在多層體之第-側面上或該多層體之與第—側:相 對的第二側面上形成;纟中第—外部連接導體在多層體之 第一或第:側面上形成;其巾第:外料接㈣在多居體 108438.doc -11 · 第或第一側面上形成;其中第一内部電極中之每 曰由引線導體電性連接至第—外部連接導體;纟 部電極中之每—~ n 導m 者11由引料體電性連接至第三外部連接 ,、至少一第一内部連接導體及至少一第二 接導體層積在多層俨中.甘士松 ^連 層體中,其中第一内部連接導體電性連接 至第-端子導體及第—外部連接導體,而第二内部連接導 體與第-内部連料體電性絕緣,但電性連接至第二端子 導體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4中第-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層積在多層體中,以使得多層體包括至少-組彼此相鄰之 第及第一内。P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第二内 °p電極之間,且其中藉由分別調整第-内部連接導體在多 層體中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以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在多層 體中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將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 值。 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在多層體中在層積方向上之 位置及形狀以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在多層體中在層積方向 上之位置,根據本發明之此態樣的多層體電容器將等效串 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1因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控制等 效串聯電阻。多層電容器之外部導體在多層體的兩個側面 (亦即,彼此相對的第-及第二側面)之一者或兩者上形 成《因此,可容易地形成外部導體。 較佳地,第-内部連接導體包括與第二内部電極相對之 區域’介電層位於該區域與該第二内部電極之間。在此情 況下,第-内部連接導體亦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使得 108438.doc -12· 1336481 可能進一步增加多層電容器之容量。 較佳地’第二内部連接導體包括與第一内部電極相對之 區域,介電層位於該區域與該第一内部電極之間。在此情 況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亦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使得 可能進一步增加多層電容器之容量。 較佳地,第一端子導體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在多層體之 同一側面上彼此鄰近形成《當此多層電容器安裝在基板或 類似物上使得第一端子導體與平臺圖案(land 直接 連接,而第一外部連接導體不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由 流經第一端子導體與第一内部連接導體之間的電流產生之 磁場與由流經第一外部連接導體與第一内部電極及第一内 部連接導體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互相抵消。因此,此多 層電容器降低了其等效串聯電感。 較佳地,第二端子導體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在多層體之 同-側面上彼此鄰近形成。當此多層電容器安裝在基板或 類似物上使得第二端子導體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而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不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_,由流經第二端子 導體與第=内部連接導體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 第二外部連接導體與第二内部電極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之 門的U生之磁場相互抵消。因此,此多層電容器降低 了其專效串聯電感β 若為以下情況則將係較佳:所提供之複數個第一端子導 體及複數個第-外部連接導體之數目相同;所提供之複數 個第二端子導體及複數㈣二外部連接導體之數目相同; 108438.doc -13- 1336481
複數個第-端子導體及複數個第—外部連接導體在多層體 之第-側面上形成;複數個第二端子導體及複數個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在多層體H面上形成:纟第―側面上之 每-第-端子導體的兩個相鄰側中之至少一側形成有第一 外部連接導體;在第—側面上之每—第—外部連接導體的 兩個相鄰側中之至少—側形成有第—端子導體;在第二側 面上之每一第二端子導體的兩個相鄰側中之至少一側形成 有第二外部連接㈣;及在第二側面上之每-第二外部連 接=體的兩個相鄰側中之至少—側形成有第二端子導體。 當端子導體及外部連接導體如此進行配置時,在由流經 端子導體與㈣連接導體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 外#連接導體與内部電極及内部連接導體之間的電流產生 磁場中’獲仵顯著抵消效應。因此,此多層電容器顯著 降低了其等效串聯電感。 若為以下情況則將係較佳:提供第一端子導體、第二端 導體' 第一外部連接導體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各為至少 個,第一端子導體或第二端子導體位於以多層體之中心 軸與第一端子導體軸對稱之位置上,該中心軸經過與 7 貝 積方向垂直的多層體之兩個侧面的各自中心點;第 外部連接導體或第二外部連接導體位於以多層體之的中 軸與第一外部連接導體轴對稱的位置上;第一端子導體 s、第二端子導體位於以多層體之的中心軸與第二端子導體 '、稱的位置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或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於以多層體之的中心軸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轴對稱的位 l〇8438.doc 1336481 置上;在沿多層體之第一與第二側面彼此相對之方向上, 第端子導體或第二端子導體位於與第一端子導體相對之 位置上;在多層體之第一與第二側面相對之方向上,第— 外部連接導體或第:外料接導體位於與第—外部連接導 體相對之位置上,·在多層體之第一與第二側面相對之方向 上,第-端+導體或第二端+導體位於與第二端子導體相 對之位置上;及在多層體之第—與第:側面相對的方向 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或第二外部連接導體位於與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相狀位置上。如此配置及形成端子導體及外 部連接導體使得較容易將多層電容^•安裝至基板或類似 物。 在另-態樣中,本發明提供—種多層電容器,其包含交 替層積有複數個介電層及複數個内部電極之多層體及在 多層體之侧面上形成之複數個外部導體;其中複數個内部 電極包括交替配置之複數個第—内部電極及複數個第二内 部電極4中複數個外部導體包括複數個第—端子導體、 複數個第二端子導體、第—外部連接導體,及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纟中關於來自複數個第—端子導體中之兩個選定 的第一端子導體’ 一個在多層體之第一侧面上形成,而另 -個在多層體之與第一側面相對的第二側面上形成;其中 關於來自複數個第二端子導體中之兩個選定的第二端子導 體,-個在多層體之第-側面上形成,而另一個在多層體 之第二側面上形成;其中第―外部連接導體在多層體之第 -側面上形成·’其中第二外部連接導體在多層體之第二侧 108438.doc •15· 1336481 面上形成;其中第-内部電極中之每一者藉由引線導體電 性連接至第-外部連接導體;其中第4部電極中之每一 者藉由引線導體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其中至少 -第-㈣連接導體及至少―第二内料接導體層積在多 層體中;纟中第-内部連接導體電性連接至複數個第一端 子導體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而第二内部連接導體與第一 内部連接導體電性絕緣,但電性連接至複數個第二端子導 體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其中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層 積在多層體中,使得多層體包括至少一組在層積方向上彼 此相鄰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 與第二内部電極之間;且其中藉由分別調整第一内部連接 導體之數目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而將等效串聯電阻 設定成希望值。 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之數目,根據本發明之此態樣之多層電容器將將等效串聯 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控制等效 串聯電阻。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多層電容器,其包含交 替層積有複數個介電層及複數個内部電極之多層體,及在 多層體之側面上形成的複數個外部導體;其中複數個内部 電極包括交替配置之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及複數個第二内 部電極;其中複數個外部導體包括複數個第一端子導體、 複數個第二端子導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及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其中關於來自複數個第一端子導體中之兩個選定 108438.doc -16- 1336481 個在多層體之第一側面 形成,而另一個在多層體 之第二側面上形成;其中笛 hi. An 中第—外部連接導體在多層體之第
的第一端子導體,一個在多層體 增體之第一側面上形成,而另 一個在多層體之與第一側面相對 孭對的第二側面上形成;其中 關於來自複數個第二端子導體φ 體中之兩個選定的第二端子導 體 一側面上形成;其中第二外部連接導體在多層體之第二侧 面上形成· ,其中第-内部電極中之每—者藉由引線導體電 性連接至第—外部連接導體;其中第二内部電極中之每一 者藉由引料體電性連接至第二外料接導體;1中至少 -第-㈣賴導鼓至少H料料體層積在多 層體中’ Μ第—㈣連接導體電性連接至複數個第一端 子導體及第-外部連接導體,而第二㈣連接導體與 内部連接導體電性絕緣,但電性連接至複數個第二端子導 體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其中第一 τ ^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層 積在多層體中,以使得多層體包括至少—組在層積方向上
彼此相鄰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呷電 極與第二内部電極之間;且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在 夕層體中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及第二㈣連接導體在多層 體中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而將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二 值。 藉由調整第-内部連接導體在多層體中在層積方向上之 位置及形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在多層體令在層積方向上 之位置,根據本發明之此態樣之多層電容器將等效串聯電 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控制等效串 l〇8438,doc •17- 1336481 聯電阻。 例如’第一外部連接導體經形成以位於第一側面上之第 一與第二端子導體之間;且其中第二外部連接導體經形成 以位於在第二側面上之第一與第二端子導體之間。 較佳地’在沿第一與第二側面彼此相對之方向上,在第 一側面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與在第二側面上形成之第二 端子導體彼此相對;且其中在沿第一與第二侧面彼此相對 之方向上,在第二侧面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與在第一側 • 面上形成之第二端子導體彼此相對。 另一方面’作為調整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之方 法,存在一種調整如下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的方 法,該多層電容器包含交替層積有複數個介電層及複數個 内部電極之多層體,及在多層體之侧面上形成的複數個外 «ρ導體其中複數個内部電極包括交替配置之複數個第— 内部電極及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其中複數個外部導體包 括複數個第一端子導體、複數個第二端子導體、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其中關於來自複數個第 一端子導體中之兩個選定的第一端子導體,一個在多層體 之第一側面上形成,而另一個在多層體之與第一侧面相對 的第二側面上形成;其中關於來自複數個第二端子導體中 之兩個選定的第二端子導體,一個在多層體之第一側面上 形成,而另一個在多層體之第二側面上形成;其中第—外 部連接導體在多層體之第—側面上形成;其中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在多層體之第二側面上形成;其中第—内部電極中 108438.doc •18- 1336481 之每者藉由引線導體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其 中第一内。P電極之中每一者藉由引線導體電性連接至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其中至少一第一内部連接導體及至少一第 二内部連接導體層積在多層體中;其中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電陡連接至複數個第一端子導體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而 第-内部連接導體與第一内部連接導體電性絕緣,但電性 j接至複數個第二端子導體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其中第 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層積在多層體中,以使得多層體包 括至> Μ在層冑方向上彼此相鄰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 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第二内部電極之間;且藉 由分別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及第二内部連接^ 之數目而將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 導體 作為調以層料 =下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的方法,該;層在電; 交替層積有複數個介電層及複數個内部電極之多層 數m在多層體之側面上形成的複數個外部導體;其中複 =内二電極包括交替配置之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及複數 子導體電極;其中複數個外部導體包括複數倘第-端 二外部+導體帛一外部連接導體,及第 兩個選=其中關於來自複數個第-端子導… 成,而另端子導體,一個在多層體之第-側面上形 成,·苴φΜ 與第-側面相對的第二側面上形 -端自複數個第二端子導體中之兩個選定的第 一導體’-個在多層體之第-侧面上形成’而另一個 I08438.doc ==之第二側面上形成;其中第—外部連接導體在多 曰體,第-側面上形成;其中第二外部連接導體在多層體 之第二側面上形成;其中第一内部電極 | t母一者藉由引 線導體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八中第二内部電極 中之母-者藉由引線導體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其中至少ϋ料接導體及至少1二㈣連接導體 層積在多層體m第-内部連接導體電性連接至複數 個第-端子導體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而第二内部連接導 體與第-内部連接導體電性絕緣,但電性連接至複數個第 二端子導體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其中第_及第二内部連 接導體層積在多層體中,以使得多層體包括至少一組在層 積方向上彼此相鄰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 -内部電極與第二内部電極之間;且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 接導體在多層體中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及第二内部連接導 體在多層體中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而料效串聯電阻設定 成希望值。 本發明可提供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之 多層電容器。 自下文給出之詳細描述及所附圖式,將更能夠完全地瞭 解本發明,該等描述及所附圖式僅以說明方式給出,且因 此不應視為對本發明之限制。 本發明之進一步的應用範疇將自下文給出之詳細描述中 顯而易見。然而,應瞭解,詳細描述及特定實例儘管指示 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但僅以說明方式給出,因為根據此 108438.doc -20- 詳細描述,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瞭解本發明之精神及範疇内 的各種變化及修改。 【實施方式】 下文中,將參看所附圖式對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進行詳 細解釋。在解釋中,彼此相同之組件或功能彼此相同之那 些組件用彼此相同之數字表示,而不對其重疊描述進行重 複。解釋中使用之詞語"左"及"右”符合各圖中之橫向方 向。 第一實施例 將參看圖1及圖2解釋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以之 結構。圖1係展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 圖。圖2係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 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1所示,多層電容器C1包含具有大體上為長方體形 狀之多層體L1 ’及在多層體L1之側面上形成的複數個外部 導體。複數個外部導體包括: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 一端子導體3A、3B ;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二端子 導體4A、4B ;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一外部連接導 體5 A、5B ;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2個)外部連接導體 6A、6B。複數個外部導體經形成以在多層體L1之表面上 彼此電性絕緣。 因此’提供相同數目(此實施例中為各2個)之複數個第一 端子導體3A、3B及複數個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並 且’提供相同數目(此實施例中為各2個)之複數個第二端子 108438.doc -21 · 1336481 導體4A、4B及複數個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 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中之 每一者均位於將在下文進行解釋之與多層體!^之層積方向 平行之側面中的第一側面Lla上,亦即,第一側面Lla係沿 與多層體L1之層積方向垂直之側面Lie、Lid的縱轴延伸之 側面。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 經形成以使得第一端子導體3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 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第一端子導體3B在圖i中自左側依 ¥次配置至右側。 因此,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在第一侧面Lla上之第一端 子導體3 A之兩個相鄰側中之一側(圖丨中的右側)上形成。 第一端子導體3A在第一側面Lla上之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 之兩個相鄰側中之一側(圖1中的左側)上形成。因此,第一 端子導體3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在多層體u之同一侧 面第一側面L1 a上彼此鄰近形成。
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在第一側面Lla上之第一端子導體 3B的兩個相鄰侧中之一側(圖】中的左側)上形成。第一端 子導體3B在第一側面Lla上之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的兩個 相鄰側中之一側(圖1中的右側)上形成。因此,第一端子導 體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在多層體1^之同一側面第一 側面Lla上彼此鄰近形成。 —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α、6β中之 每一者位於將在後面進行解釋之與多層體Ll之層積方向平 行之側面中的第二側面Llb上,亦即,第二側面ub係沿與 108438.doc •22· 多層體L1之層積方向垂直之側的縱軸延伸同 時與第一側面Lla相對之侧面。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 二外部連接導體6 A、6B經形成以使得第二端子導體4 a、 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第二端子 導體4B在圖1中自左側依次配置至右側。 因此’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在第二側面Llb上之第二端 子導體4 A的兩個相鄰側中之一側(圖1中的右侧)上形成。 第一端子導體4A在第二側面Lib上之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 的兩個相鄰側中之一側(圖i中的左側)上形成。因此,第二 端子導體4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在多層體L1之同一侧 面第二侧面Llb上彼此鄰近形成。 第一外部連接導體6B在第二側面Lib上之第二端子導體 4B的兩個相鄰側中之一側(圖1中之左側)上形成。第二端 子導體4B在第二側面Lib上之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的兩個 相鄰側中之一側(圖1中之右側)上形成。因此’第二端子導 體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在多層體L1之同一側面第二 側面Lib上彼此鄰近形成。 第二端子導體4B位於以在多層體L1中心軸中之中心軸 Axl與第一端子導體3A軸對稱之位置上,該中心軸Αχί經 過與多層體L1之層積方向垂直之兩個側面Lie、Lid的各自 中心點Pc、Pd »第二端子導體4A位於以多層體L1之中心 軸Axl與第一端子導體犯軸對稱之位置上。另一方面,第 一端子導體3A位於以多層體L1之中心軸Axl與第二端子導 體4B軸對稱之位置上。第一端子導體3B位於以多層體L1 108438.doc -23- 1336481 之中心轴Αχ 1與第二端子導體4 A軸對稱之位置上。 第一外部連接導體6B位於以多層體li之中心軸Axl與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 A軸對稱之位置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位於以多層體L1之中心轴Axl與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3軸 對稱之位置上。另一方面,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位於以多 層體L1之中心軸Axl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軸對稱之位置 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位於以多層體以之中心軸Αχ1與 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韩對稱之位置上。 在沿多層體L1之第一側面Lla與第二側面Llb彼此相對之 方向上,第二端子導體4A位於與第一端子導體3 A相對之 位置上。在多層體L1之第一侧面Lu與第二側面相對之 方向上,第二端子導體扣位於與第一端子導體3b相對之 位置上。另一方面,在多層體L1之第一側面Lla與第二側 面Lib相對之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位於與第二端子導 體4A相對之位置上。在多層體Li之第一側面“a與第二側 面Lib相對之方向上,第—端子導魏位於與第二端子導 體4B相對之位置上。 在多層體Ll<第_側面Ua與第二側面⑴相對之方向 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仏位於與第—外部連接導體_ 對之位置上。在客J®础T1 層體L1之第一側面Lla與第二侧面Lib相 對之》方向上,第 對之位 乐二端子導體6B位於與第一端子導體沾相 _ 另—方面,在多層體L1之第一側面Lla與第 二側面L1 b相對之* a 、 <万向上,第一端子導體5 子導體6A相對之位 畀弟一鳊 置上。在多層體L1之第一側面Lla與第 108438.doc •24· 1336481 二側面Lib相對之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化位於與第二端 子導體6B相對之位置上。 如在圖2中所示,多層體L1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 例中為11個)介電層10〜20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3〇〜33、40〜43而構成。在實際的多層電 容器C1中’其整合至介電層ι0〜20之間無法區分出邊界之 程度。 此外’ 一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及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6〇 層積在多層體L1中。在多層體L1$,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 3 0〜33及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4〇〜43配置在第一内部連接導 體5 0(兩層内部連接導體5〇、6〇之一部分)與第二内部連接 導體60(剩餘部分)之間。 第一内部電極30〜33中之每一者大體上係矩形形狀。複 數個第一内部電極3〇〜33在自與多層體L1中之介電層1〇〜20 的層積方向(下文簡稱為”層積方向")平行的側面以預定距 離分隔之各個位置上形成。第一内部電極3〇〜33以其相應 引線導體35A〜38A、35B〜38B自其中引出之方式形成,以 便延伸至多層體Li之第一側面Lla。 引線導體35A及35B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3〇 一體形 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1之第一侧面l 1 a上。引 線導體36A及36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31 一體形 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丨之第一側面L丨&上。引 線導體37A及37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32 一體形 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1之第一側面l 1 a上。引 108438.doc •25- 1336481 線導體38A及38B中之每—者與第—㈣電極33_體形 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以之第—側面^上。 第-内部電極30藉由引線導體似及抑分別電性連接 至第-外部連接導體5ΑΛ5Β。第一内部電極31藉由引線 導體36Α及36Β分別電性連接至第―外部連接導體μ及 5Β。第一内部電極32藉由引線導體37八及37β分別電性連 接至第外。ρ連接導體5八及5Β。第一内部電極Μ藉由引 線導體38Α及38Β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及 5Β。因此,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3〇〜33藉由第一外部連接 導體5Α、5Β彼此電性連接β 第二内部電極40〜43中之每一者具有大體上矩形形狀。 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40〜43在自與多層體L1之層積方向平 行的侧面以預定距離分隔之各個位置上形成。第二内部電 極40〜43以其相應引線導體45 A〜48A、45B〜48B自其中引出 之方式形成,以便延伸至多層體L1之第二側面Llb上。
引線導體45A及45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4〇 一體 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以之第二側面[11?上。 引線導體46A及46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41一體形 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之第二側面Llb上。引 線導體47A及47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42 一體形 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1之第二側面Llb上。引 線導體48A及48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43 一體形 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1之第二一側面[11?上。 第二内部電極40藉由引線導體45A及45B分別電性連接 108438.doc •26- 1336481 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6B。第二内部電極41藉由引線 導體46A及46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及 6B。第二内部電極42藉由引線導體47A及47b分別電性連 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及紐。第二内部電極43藉由引 線導體48A及48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及 6B。因此,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4〇〜43藉由第二外部連接 導體6A、6B彼此電性連接。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9與2〇之 •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6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〇與丨丨之 間。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6〇彼此電性 絕緣。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體 部分50 A,及自第一導體部分5〇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 L1之第一側面Lla之第二至第五導體部分5〇B〜5〇E。第一 導體部分50A經配置以使得其縱轴與多層體以之第一及第 一側面Lla、Lib平行。該等多個内部連接導體對於形成提 尚ESR之電阻路徑而言係必不可少的,且並非改變裝置的 ESL之手段。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之第二至第五導體部分5〇b〜5〇E經 定位以使得第二導體部分5〇B、第四導體部分5〇D、第五 導體部分50E及第三導體部分5〇c自圖2的左側依次配置至 右侧。第二導體部分5〇B電性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A^第 三導體部分50C電性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B。第四導體部 分50D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第五導體部分 108438.doc -27- 50E電性連接至第—外部連接導體5b。因此,第—内部連 接導體50電性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八、及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A、5B。 第-内部連接導體6〇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體 刀6〇A及自第一導體部分6〇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L1 之第一側面Lib的第二至第五導體部分6〇B〜6〇E。第一導 體部分60A經配置以使得使其縱軸與多層體u之第一及第 二側面L1 a、L1 b平行。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6〇之第二至第五導體部分6〇B〜6〇E經 疋位使得第二導體部分6〇B、第四導體部分6〇D、第五導 體部分60E及第三導體部分6〇c自圖2的左側依次配置至右 侧。第二導體部分6〇B電性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a。第三 導體部分60C電性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B。第四導體部分 60D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第五導體部分6〇e 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因此,第二内部連接導 體60電性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 體 6A、6B。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之第一導體部分50A係與第二内部 電極43相對之區域,介電層19位於第一導體部分50A與該 第二内部電極4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60之第一導體部 分60A係與第一内部電極30相對之區域,介電層η位於第 一導體部分60A與該第一内部電極30之間。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0、60層積在多層體L1中,使 得多層體L1包括至少一組(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此相鄰之 108438.doc -28 - I3Je>481 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該第一内部電極盘第二 内部電極之間。具體言之,例如,第—及第二内部連接導 體50、60層積在多層體Llt,使得多層體L1包括彼此相鄰 之第一内部電極30及第二内部電極4〇,介電層12該第一内 部電極30與第二内部電極4〇之間。亦即,在多層體L1中, 在多詹體L1之層積方向上,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〇、 60兩者均配置於一組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3〇、4〇之外側。 將藉由實例方式來展示將多層電容器ci安裝至基板_ 情況。圖3係解釋多層電容器安裝至基板之狀態的圖。圖3 展不如下狀態:第一端子導體3A、第-端子導體3B、第 二端子導體5A、及第:料導體5B分職接至在基板8上 形成之陰極平臺圖牵Α1、^ 丁室圆茶Α1、陰極平臺圖案Α2、陽極平臺圖 請及陽極平臺圖案Β2。圖3亦展示如下狀態·陰極平臺 圖案AU連接至引線Α3,同時陽極平臺圖案01、82連 接至引線Β 3。 在多層電容器C1中,第一端子導體3Α、3Β與第一内部 電極3〇〜3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外部連接導體5Α、 5Β及第-内部連接導體5〇與其電性連接。並且,在多層電 容器。中,第二端子導體…及第二内部電極40〜43不 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⑽及第二内 = =60與其電性連接。因此,多層電容器。產生比 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电 争聯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 二’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⑽導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 I08438.doc 29. 1336481 藉由以此方式調整與第-端子導體3a'3b及第二端子 導體4A、4B直接連接之第—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〇、⑹ 的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 希望值’且因此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並 且,由於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 所以多層電容HC1可在將其電容設定成希望值(例如,較 大值)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作為多層電容器01之外部導體的第一端子導體3A、3B 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中之每—者均在多層體L1的 第一側面Lla上形成。作為多層電容器以之外部導體的第 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中之每一 者均在與多層體L1的第一側面Lla相對的第二侧面Llb上形 成。因此,多層電容器C1中之所有外部導體(第一端子導 體3A、3B,第二端子導體4A、4B,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5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在多層體^之彼此相 對的兩個側面LU、Llb上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 體之二個或二個以上側面上(例如,四個側面)形成的情況 相比,多層電容器C1可減少形成外部導體所需之步驟。因 此,可容易地製造多層電容器C1。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具有第一導體部分5〇A,其係與第 二内部電極43相對之區域,介電層19位於第一導體部分 5 0A與該第二内部電極43之間。因此,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50亦可參與形成多層電容器C1之電容組件。因此,多層電 容器C1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108438.doc -30- 1336481 第内β連接導體6〇具有第一導體部分的A ,其係與 -内部電極30相對之區域 , 溆岵货^ 百mxr、弟導體部分 60A與該第-㈣電㈣H此,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6—0:亦可參與形成多層電容器。的電容組件。因此,多層電 容器C1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在多層電容器C1之多層㈣中’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 3〇〜33及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4〇〜43配置於内部連接導體 5〇、6〇之一部分(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與剩餘部分(第二内 部連接導體60)之間。因此,多層電容器山可在良好的平 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在多層電容器C1中之多層體L1的第一側面Lla上,第一 端子導體3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彼此鄰近形成,且第 一端子導體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彼此鄰近形成。因 此,如圖3所示,當多層電容器〇安裝於基板或類似物 上’使得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而 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則被阻止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 時,可獲得如下效應。亦即’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A、 與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中之第 二及第三導體部分50B、50C)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 由流經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與第一内部電極30〜3 3(引 線導體35A〜38A,35B〜38B)之間的電流及流經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在第一内部連接導 體50中之第四及第五導體部分50D、50E)之間的電流產生 之磁場,相互抵消。因此’多層電容器C1可降低其等效串 108438.doc 31 1336481 聯電感。當存在至少一對第一端子導體及第一外部連接導 體彼此相鄰時,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 在多層電容器C1中之多層體L1的第二側面Llb上,第二 端子導體4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 A彼此鄰近形成,且第 二端子導體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彼此鄰近形成。因 此,如圖3所示,當多層電容器C1安裝於基板或類似物 上,使得第二端子導體4A、4B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而 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 A、6B則被阻止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 時,可獲得如下效應。亦即,由流經第二端子導體、 4B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6〇(在第二内部連接導體6〇中之第 二及第三導體部分60B、60C)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 由流經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仙與第二内部電極4〇〜43(引 線導體45A〜48A,45B〜48B)之間的電流及由流經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6A、6B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6〇(在第二内部連接 導體60中之第四及第五導體部分6〇D、6〇E)之間的電流產 生之磁場,相互抵消。因此,多層電容器C1可降低其等效 串聯電感。當存在至少一對第二端子導體&第二外部連接 導體彼此相鄰時’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 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在多 層體L1之第一側面Lla上形成的數目係相同的(各2個)。此 外,在多層體u之第一侧面Lla上,第—外部連接導體5a 及形成為分別相鄰於第一端子導體3八及,而第一端 導體3A及3B形成為分別相鄰於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 5B。因此,在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A、3B與第—内部連 108438.doc 32· 接導體50之間的電流引起之磁場,與由流經第一外部連接 導體5A、5B與第一内部電極3〇〜33之間的電流及流經第一 外。P連接導體5A、5B與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之間的電流 引起之磁場中,獲得顯著的抵消效應。 另一方面,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6B在多層體1^之第二側面Llb上形成的數目係相同的 (各2個)。此外,在多層體u之第二側面Llb上,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6A及6B形成為分別相鄰於第二端子導體4八及 4B,而第二端子導體4八及4B形成為分別相鄰於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6A及6B。因此’在由流經第二端子導體4A、4B 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60之間的電流引起之磁場,及由流經 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與第二内部電極4〇 〜43之間的電 流及流經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60之間的電流引起之磁場中,獲得顯著的抵消效應。 因此,多層電容器C1可進一步顯著降低其等效串聯電 感。 在多層電谷器C1中,以多層體L1之中心轴Αχ1,第一端 子導體3A及3B分別在與第二端子導體4八及扣軸對稱之位 置上形成,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人及5B分別在與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A及6B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因此,甚至當 多層電容器C1圍繞中心軸Axl在基板或類似物上旋轉18〇 度時,平臺圖案與端子導體及外部連接導體之連接狀態不 改變。亦即,甚至當在自如圖3所示安裝多層電容器ci之 狀態’圍繞多層體L1之中心轴Axl旋轉180度以後安裝多 108438.doc -33- 1336481 層電容器ci時,第一端子導體3A、第一端子導體3B、第 二端子導體4A、及第二端子導體4B分別與平臺圖案B2、
Bl、A2及A1連接,使得外部連接導體被阻止與平臺圖案 直接連接。 在多層電容器C1中,在多層體L1之第一側面Lla與第二 側面Lib相對之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3A、第一端子導體 3B、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分別 與第二端子導體4A、第二端子導體4B、第二外部連接導 體6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相對。因此,即使當多層體 C1被反轉使得以與原來的表面相反之側面安裝於基板或類 似物時’平臺圖案與端子導體及外部連接導體之連接關係 仍未改變。亦即’即使當多層電容器C1自如圖3所示之安 裝狀態圍繞與侧面L1 a〜L lb平行的軸反轉時,第一端子導 體3A、第一端子導體3B、第二端子導體4A及第二端子導 體4B亦分別與平臺圖案Bl、B2、A1及A2連接,使得外部 連接導體被阻止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 此外’即使當多層電容器C1,自如圖3所示之安裝狀 態’圍繞與側面Lla、Lib垂直之軸被反轉時,第一端子導 體3A、第一端子導體3B、第二端子導體4A及第二端子導 體4B亦分別與平臺圖案A2、Ai、B2及B1連接,使得外部 連接導體被阻止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 因為端子導體3A、3B、4A、4B及外部連接導體5A、 5B、όΑ、6B如上所述進行配置,所以多層電容器C1可以 依照多種安裝方向安裝。因此,可容易地安裝多層電容器 108438.doc -34· 1336481 ci。 第一實施例 將參看圖4解釋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組態。 在内α卩連接導體5〇、60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方面,根據第 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 不同。圖4係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儘管未繪出,但與多層電容器C1一樣,根據第二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包括:多層體;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一端子 導體3A、3B;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A、 4B,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 及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人、68〇 在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一個接一個地提供 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〇、6〇層積在各兩層之第一及 第二内部電極3〇、M、4〇、41與各兩層之第一及第二内部 電極32、33、42、43之間,如圖4所示。更具體言之,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5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4與丨5之間。第 二内部連接導體6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5與16之間。 在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及第二内部連 接導體50、60層積在多層體中,使得多層體包括至少一組 (在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此相鄰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 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第二内部電極之間。具體言之, 例如’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〇、60層積在多層體中, 使得多層體包括彼此相鄰之第一内部電極3〇及第二内部電 108438.doc -35· 1336481 極40 ’介電層11位於第—内部電極3G與第二内部電極慨 閭。 在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3八、 3B與第-㈣電極3G〜3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5A、5B及第-内部連接導體5()與其電性連接。 並且’在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多層t容器巾,第二端子導體 4A、4B與第二内部電極4〇〜4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6B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6〇與其電性連 接。因此,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習知多層 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纟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 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體。
同時,當關注第一端子導體3A、3B時,在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A、5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 連接方面,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一實施 例之多層電容器C1不同。在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C1中,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⑼之各電阻組件與第一内 部連接導體50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A、 3B。在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另一方面,第一 外部連接導體5A、5B之每一電阻組件在第一内部連接導 體50處被分開作為邊界,且所得之電阻組件與其相應第一 端子導體3A、3B並聯連接。 當關注第一端子導體4A、4B時’在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6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第二端子導體4A、4B連接方 面,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多 108438.doc •36- 1336481 層電容器ci不同。在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i 中,第一外部連接導體6 A、6B之各電阻組件與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60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A、 4B。在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另一方面,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 A、6 B之每一電阻組件在第二内部連接導 體60處被分開作為邊界,所得之f阻組件與其相應第二端 子導體4A、4B並聯連接。 因此,因為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 之電阻組件不同,所以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 比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小的等效串聯電阻。 如前文所述,藉由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 接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A、4b直接 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6〇在層積方向上的位置,此實施 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連接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 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連接電阻。並且,因 鳙為等效串聯連接電阻被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根 據第二實施例的多層電容器亦可在將其電容設定成希望值 (例如,較大值)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所有外部導體(第一 2第二端子導體3A、3B、4A、4B及第-及第二外部連接 導體5A、5B、6A、6B)在多層體彼此相對之第_及第二側 面上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上 側面(例如,四個侧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可減少形成外 部導體所需之步驟,藉此,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二實施例 108438.doc •37· 1336481 之多層電容器。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之第一導體部分5〇A與第二内部電 極41相對’介電層14位於第一導體部分5〇A與第二内部電 極4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6〇之第一導體部分6〇a與第 一内部電極32相對’介電層16位於第一導體部分6〇a與第 一内部電極32之間。因此,在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中’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〇、6〇亦可參與形成電容 組件’且因此可進一步增加多層電容器之電容。 如在多層電容器C1中一樣,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在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的多層體之第一側面上分別彼此鄰近形成。因此,根據 第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如在多層電容器ci中一樣,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6A、6B在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的多層體之第二側面上分別彼此鄰近形成。因此,根據 第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在根據第二實施例中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 3A、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以相同數目配置,同 時在多層體之第一側面上形成相鄰的對。並且,在根據第 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_,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6B以相同數目配置,同時在多層體之 第二側面上形成相鄰的對。因此,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可進一步極大地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在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以多層體之中心 108438.doc 丄幻6481 輪’第-端子導體3A、3B分別在與第二端子導體仙、从 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分別在 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6A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並 且,在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多層體之第一與 第-侧面相對的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3A、把分別與第 二端子導體4A、4B相對’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沾分 別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相對。因&,可容易地安 裝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三實施例 將參看圖5解釋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組態。 在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0、6〇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方 面,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C1不同。圖5係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 〜7佴电谷盗ι丄一 樣,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包括:多層體;在多層 體上形成之第-端子導體3A、3B;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 之第二端子導體4A、4B ;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A、5B;及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6A、6B。 在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一個接一個地提供 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0、60層積在由各四層之第一 及第二内部電極30〜33、40〜Μ之多層體的外部,如圖$所 示。更具體言之’第-内部連接導體5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 108438.doc •39- 1336481 電層18與19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6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 電層19與20之間。 在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及第二内部連 接導體50、60層積在多層體中’使得多層體包括至少一組 (在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此相鄰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 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第二内部電極之間》具體古之, 例如,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0、60層積在多層體中, 使得多層體包括彼此相鄰之第一内部電極3〇及第二内部電 • 極40,介電層11位於第一内部電極30與第二内部電極4〇之 間。 在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3A、 3B與第一内部電極30〜3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與其電性連接。 並且’在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二端子導體 4A、4B及第二内部電極40〜4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6B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6〇與其電性連 接。因此,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習知多層 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 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體。 同時,當關注第一端子導體3 A、3B時,在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A、5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第一端子導體3a、 連接方面,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一實施 例之多層電容器〇不同。在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C1中,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之各電阻組件與第—内 108438.doc 1336481 部連接導體50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a、 3Β»在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另一方面,第一 外部連接導體5A、5B之每一電阻組件在第一内部連接導 體50處被分開作為邊界,且所得之電阻組件與其相應第一 端子導體3A、3B並聯連接。 當關注第二端子導體4A、4B時,在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6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第二端子導體4A、4b連接方 面,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C1不同。在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 中,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之各電阻組件與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60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a、 4B。在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另一方面,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6B之每一電阻組件在第二内部連接導 體60處被分開作為邊界,且所得之電阻組件與其相應第二 端子導體4A、4B並聯連接。 因此,因為第一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5B、6a、沾 之電阻組件不同,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根 據第—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 接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A、4b直接 連接H料接導㈣在層積方向上的位置,此實施 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 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並且,因為 聯電阻由第-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三實 108438.doc -41. 1336481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亦可在將其電容設定成希望值(例如, 較大值)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之所有外部導體(第一 及第二端子導體3A、3B、4A、4B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 導體5A、5B、6A、6B)在多層體彼此相對的第一及第二側 面上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上 侧面(例如’四個側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可減少形成外 部導體所需之步驟,藉此,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三實施例 _之多層電容器。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之第一導體部分5〇A與第二内部電 極43相對’介電層18位於第一導體部分5〇A與第二内部電 極43之間。因此’在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亦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可進一步 增加多層電容器之電容。 如在多層電容器C1中一樣,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 • 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在根據第 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的多層體之第一侧面上分別彼此鄰近形成。因此,根據 第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如在多層電容器C1中一樣,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 二外部連接導體6人、6B在根據第 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的多層體之第二側面上分別彼此鄰近形成。因此,根據 第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在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3A、 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以相同數目配置,同時在 108438.doc -42· 1336481 多層體之第一側面上形成相鄰的對。並且,在根據第三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二端子導體4Α、4Β及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6Α、6Βα相同數目配置,㈣在多層體之第二 側面上形成相鄰的對。因此,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可更極大地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在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以多層體之令心 轴,第一端子導體3Α、3^1八c,丨^· &
邛分別在與第二端子導體4B、4A 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坌—± 珉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分別在 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 〇 A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 且’在根據第三實施你丨夕夕a而 貫施例之夕層電容器中的多層體之第一與 第二側面相對的方向上, 、 ,^ 第—端子導體3Α、3Β分別與第 一知子導體4Α、4Β相對,日势.. ,t 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分 別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驴 n Ψ & 、6B相對。因此,可容易地安 裝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号 第四實施例 將參看圖6解釋根據第四 在第-及第二内部連接㈣“器之組態。 之多層電容H與根據第 W四實施例 6伤椒摅筮前杳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不同。圖 ό係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多@ + a 透視圖。 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 儘管未繪出,但與多層— 之多層電容器包括:多層:谷器T-樣,根據第四實施例 導體3A、3B;同樣在多層體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一端子 4B;同樣在多層體上 $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A、 $成之第-外部連接導體5A、5B; 108438.doc '43. 及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 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在 此實施例中為13個)介電層1〇〜22及複數個(在此實施例中為 4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3〇〜33、4〇〜43而構成,如圖以斤 示〇 在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多層體中,層積有複 數個(在此實施例中各2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51及複數 個(在此實施例中各2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6〇、61。在根據 第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多層體中,由第一内部電極 3〇〜3 3組成之四個層及由第二内部電極4〇〜43組成之四個層 配置於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0、00(為複數 個内。P連接導體50、51、60、61之一部分)與剩餘的第一 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1、61之間。 在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5〇經定位以保持於介電層^與丨丨之間。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51經定位以保持於介電層2〇與2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60經定位以保持於介電層11與12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61經定位以保持於介電層21與22之間。 在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及第二内部連 接導體50、51、60、61層積於多層體中,使得多層體包括 至少一組(在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此相鄰之第一及第二内部 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與第二内部電極之間。具體言 之’例如,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0、51、6〇、61層積 於多層體中’使得多層體包括彼此相鄰之第一内部電極3〇 108438.doc -44 - 第内邛電極40 ’介電層13位於第-内部電極30與第-内部電極40之間。 興第— 在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端子導體3A、 與第—㈣電㈣〜3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部 接導體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51與其電性連 接並且,在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二端子 導體4八'仙及第二内部電極4〇〜4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 第-外錢接導體6A、6B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6。、^與 其電性連接。田+ la Ms 习 因此’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 習知夕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 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 體。 守 與多層電各器c 1相比,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八有較夕數目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51,ffij帛一内部連 接導體5G、51與其相應第-端子導體3A、3Βϋ聯連接。 連接導體5 0、5 1之數目增加,所以流經第_ 端子導體3Α、3Β與第一内部電極3〇〜33之間的電流路徑數 目變大。並日^ 业五’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亦具有較多 數目的之—内部連接導體60、61,而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6〇 61與其相應第二端子導體4A、4B並聯連接》由於第 一内。P連接導體60、61之數目增加,流經第二端子導體 4A 4B與第二内部電極4〇〜43之間的電流路徑數目變大。 因此’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多層電容器C1 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108438.doc -45- 1336481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 接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51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 4A化直接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60、61的數目,此 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 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並且,因為等 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 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亦可在將其電容較成希望值(例 如’較大值)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所有外部導體(第— 及第二端子導體3A、3B、4A、4B及第—及第二外部連接 導體5A、5B、6A、6B)在多層體彼此相對之第—及第二侧 面上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上 侧面(例如,四個側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可減少形成外 部導體所需之步驟H,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四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1之第一導體部分51八與第二内部電 極43相對,介電層2()位於第—導體部分Μ與第二内部電 極4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⑼之第—導體部分6〇a與第 -内部電極30相對,介電層12位於第_導體部分6〇a與第 -内部電極30之間。因此’在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中’第-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6〇亦可參與形成電容 組件,且,因此可進一步增加多層電容器之電容。 一在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個第 -及第二内部t極30〜33、40〜43配置於第一及第二内部連 108438.doc -46- 1336481 接導體50、6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61之間。因 此’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定 等效串聯電阻。 如在多層電容器C1中一樣,第一端子導體3Α、3Β及第 外部連接導體5Α、5Β在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的多層體之第一側面上分別彼此鄰近形成。因此,根據 第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如在多層電容器C1中一樣’第二端子導體4α、4Β及第 —外連接導體6A、6Β在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的多層體之第二側面上分別彼此鄰近形成。因此,根據 第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在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3八、 3B及第—外部連接導體5A、化以相同數目配置,同時在 多層體之第—侧面上形成相鄰的對。並且,在根據第四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二端子導體4八、4b及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6A、6B以相同數目配置,同時在多層體之第二 侧面上形成相鄰的對。因此,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可更極大地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以多層體之中心 軸第端子導體3A、3B分別在與第二端子導體4B、4a 轴對%之位置上形成,·^ -外部連接導體5A、5B分別 、第外。p連接導體6B、6A轴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並 在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多層體之第―與 侧面相對的方向上,第-端子導體3A、3B亦分別與 108438.doc -47- 1336481 第二端子導體4A、4B相對,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 分別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相對。因此,可容易地 安裝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五實施例 將參看圖7及圖8說明根據第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 組態。圖7係根據第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圖8 係根據第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十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 視圖。 如圖7所示’根據第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2包括:多 層體L2;在多層體L2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a、3B;同 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A、4B ;同樣在多滑 體上形成之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 5B;及同樣在多層體 上形成之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 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中之 每一者均位於第一側面L2a上,該側面[2a係在與多層體層 積方向平行之侧面中的沿與多層體L2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 L2c、L2d之縱轴延伸的側面。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形成為使得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第一端子導體3A、第一端子導體3B、第一外部連接 導體5 B自圖7的左側依次配置至右側。 因此,第一外部連接導體3 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在 多層體L2之同一側面第一側面L2a上彼此鄰近形成。第一 端子導體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沾在多層體[2之同一側 面第一側面L2a上彼此鄰近形成。 108438.doc -48- 1336481 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之每 一者均位於第二側面L2b上,該側面L2b係在與多層體層積 方向平行之侧面中的沿與多層體L2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 L2c、之縱軸延伸並與第一側面Lh相對之側面。第二 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形成為使得 第一外部連接導體0A、第二端子導體4A、第二端子導體 4B、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自圖7的左側依次配置至右側。 因此’第二端子導體4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在多層 體L2之同一侧面第二側面L2b上彼此鄰近形成。第二端子 導體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在多層體以之同一側面第 二侧面L2b上彼此鄰近形成。 第一端子導體3 A及第二端子導體4B以多層體L2中心軸 中之中心軸Ax2彼此軸對稱,該中心軸Αχ2經過與多層體 L2層積方向垂直之兩個側面L2c、L2d的各自中心點pc、
Pd。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二端子導體4八以多層體。之中 心軸Ax2彼此軸對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 a及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6B以多層體L2之中心軸Αχ2彼此轴對稱。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5Β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Α以多層體L2之中心軸 Αχ2彼此轴對稱。 在沿多層體L2之第一侧面L2a及第二側面L2b彼此相對之 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3 A及第二端子導體4A彼此相對。 在多層體L2之第—側面L2a與第二側面L2b相對之方向上, 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二端子導體化彼此相對。在多層體 L2之第一側面L2a與第二側面]相對之方向上,第一外部 108438.doc •49· 1336481 連接導體5A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彼此相對。在多層體 L2之第一側面L2a與第二側面L2b相對之方向上,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5B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彼此相對。 如圖8中所示,多層體L2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例 中為11個)介電層10〜2〇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一 及第二内部電極70〜73、8〇〜83而構成。在實際的多層電容 器C2中,其整合至介電層〜2〇之間無法區分出邊界之程 度。 此外,一第一内部連接導體90及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100層積在多層體L2中。在多層體L2中,複數個第一内部 連接導體70〜73及複數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8〇〜83配置於第 二内部連接導體1〇〇與第一内部連接導體90之間。 第一内部電極70〜73中之每一者具有大體上矩形形狀。 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70〜73在自與多層體L2中之介電層 10〜20的層積方向(下文簡稱為,,層積方向")平行之侧面以預 定距離分隔之各個位置上形成。 引線導體75 A、75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7〇 一體 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2之第一側面L2a上。 引線導體76 A、76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71 一體形 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2之第一側面[2&上。引 線導體77A、77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72 一體形 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匕2之第一側面[2&上。引 線導體78A、78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73 一體形 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2之第一側面L2a上。 108438.doc •50· 1336481 第一内部電極70藉由引線導體75A及75B分別電性連接 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及53。第一内部電極71藉由引線 導體76A及76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及 5B。第一内部電極72藉由引線導體77A及77B分別電性連 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及5B。第一内部電極73藉由引 線導體78A及78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及 5B。因此,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7〇〜73藉由第一外部連接 導體5A、5B彼此電性連接。
第二内部電極80〜83中之每一者具有大體上矩形形狀。 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80〜83在自與多層體L2之層積方向平 行的側面以預定距離分隔之各個位置上形成。
引線導體85A、85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8〇 一體 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2之第二側面[孔上。 引線導體86A、86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81一體形 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2之第二侧面[孔上。引 線導體87A、87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82 一體形 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1^2之第二側面L2b上。弓丨 線導體88A、88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83 一體形 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匕2之第二侧面[沘上。 第二内部電極80藉由引線導體85A及85B分別電性連接 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6B。第二内部電極81藉由引線 導體86A及86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及 6B。第二内部電極82藉由引線導體87A及87B分別電性連 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6B。第二内部電極83藉由引 108438.doc 51 1336481 線導體88A及88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及 6B。因此,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8〇〜83藉由第—外部連接 導體6A、6B彼此電性連接。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90經定位以保持於介電層^與⑼之 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00經定位以保挎於介電層與η 之間。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90、100彼此電性絕緣^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9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體 部分90Α ;及自第一導體部分9〇Α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 • L2之第一侧面[以之第二至第五導體部分90Β〜90Ε。第一 導體部分90A經配置以使得其縱轴與多層體L2之第一及第 二侧面L2a、L2b平行。 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導體部分9〇B、9〇c、9〇1)及 90E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八、第一端子導體把、 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因此,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90電性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八、3β及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 • k内部連接導體10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100A;及自第一導體部分1〇〇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 層體L2之第二側面L2b之第二至第五導體部分i〇〇b至 100E第導體部分100A經配置以使得其縱軸與多層體 L2之第一及第二側面L2a、L2b平行。 第一第一第四及第五導體部分100B、l〇〇C、100D 及100E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A、第二端子導體 4B第一外°卩連接導體6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因 108438.doc 52· 1336481 此’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00電性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A、 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90之第一導體部分90A係與第二内部 電極83相對之區域’介電層19位於第一導體部分9〇a與第 二内部電極8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〇〇之第一導體部 分100A係與第一内部電極7〇相對之區域,介電層η位於第 一導體部分100 A與第一内部電極7〇之間。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90、100層積於多層體以中, 使得多層體L2包括至少一組(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此相鄰 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第二 内部電極之間。 在多層電容器C2中,第一端子導體3A、3B與第一内部 電極70 7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 5B及第-内部連接導體%與其電性連接。並且,在多層電 容器C2中’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内部電極80〜83不 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及第二内 部連接導體1_其電㈣接。因此,多層電容HC2產生 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楚 大之·#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 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趙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 藉由以此方式調整盘楚 巧登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接的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9〇 之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A、4B直 接連接的第二内部連接 電容器C2之等效串㈣f 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 108438.doc •53- 1336481 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並且’ %导效串聯電阻 由第-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多層電容器。亦 其電容較成希望值(例如,較大值)之同時調節等 電阻。 哪 所有作為多層電容器C2之外部導體的第一 ^ 汉弟一端子導 體3A、3B、4A、4B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Μ、沾、 6A、6B在多層體^彼此相對之第一及第二側面 上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四個側面上形成 的情況相比,多層電容器C2可減少形成外部導體所需之步 驟。因此,可容易地製造多層電容器C2。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90之第一導體部分9〇A與第二内部電 極83相對,介電層19位於第一導體部分9〇A與第二内部電 極8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〇〇之第一導體部分1〇〇八與 第一内部電極70相對,介電層n位於第一導體部分1〇〇八與 第内部電極之間。因此’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90、100亦參與形成多層電容sC2之電容組件,藉此,多 層電容器C2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因為複數個第一及第一内部電極70〜73、80〜83配置於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90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〇〇之間,所以多 層電谷器C2之多層體L2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 阻。 在多層電容器C2中之多層體L2的第一側面L2a上,第一 端子導體3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彼此鄰近形成,且第 一端子導體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彼此鄰近形成。因 108438.doc -54· 1336481 此’當多層電容器C2安裝於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第一端子 導體3A、3B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而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5B則被阻止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可獲得如下效 應。亦即,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 A、3B與第一内部連接 導體90(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9〇中之第二及第三導體部分 90B、90C)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A、5B與第一内部電極70〜73(引線導體75A〜78A、 75B〜78B)之間的電流及流經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與 •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90(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90中之第四及 第五導體部分90D、90E)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相互抵 消。因此’多層電容器C2可降低其等效串聨電感β 在多層電容器C2中之多層體L2的第二側面L2b上,第二 端子導體4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彼此鄰近形成,且第 二端子導體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彼此鄰近形成,因 此’當多層電容器C2安裝於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第二端子 導體4A、4B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而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 6A、6B則被阻止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可獲得如下效 應。亦即,由流經第二端子導體4A、4B與第二内部連接 導體100(在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〇〇甲之第二及第三導體部 分100B、l〇〇c)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八、68及第二内部電極80〜83(引線導體85八〜 88A、85B〜88B)之間的電流及流經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 6B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00(在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〇〇中的 第四及第五導體部分100D、100E)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 108438.doc -55- 1336481 場,相互抵消。因此,多層電容器C2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 感。 在多層電容器C2中,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5A、5B以相同數目配置,同時在多層體以之第 一側面L2a形成相鄰的對。並且,在多層電容器c2中,第 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以相同數 目配置’同時在多層體L2之第二側面L2b上形成相鄰的 對。因此,多層體C2可進一步極大地降低其等效串聯電 感。 在多層電容器C2中,以多層體L2之中心轴Ax2,第一端 子導體3A、3B分別在與第二端子導體4b、4A轴對稱之位 置上形成’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分別在與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B、6 A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並且,在多層 電容器C2中之多層體L2的第一側面L2a與第二侧面L2b相 對之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3A、3B亦分別與第二端子導 體4A、4B相對,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分別與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6B相對。因此,可容易地安裝多層電 容器C2。 第六實施例 將參看圖9解釋根據第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組態。 在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90、1〇〇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 方面’根據第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五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C2不同。圖9係根據第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108438.doc -56- 1336481 儘管未繪出,但與根據第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樣,根據第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包括:多層體;在多層 體上形成之第-端子導體3A、3B;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 之第二端子導體4A、4B;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A、5B;及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的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6A、6B。 在根據第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一個接一個地提供 之第-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90、⑽層積在各兩層之第一 及第二内部電極70、71、8〇、81與各兩層之第一及第二内 部電極72、73、82、83之間,如圖9所示。更具體言之,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9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4與15之間。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〇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與“之 間。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9〇、1〇〇層積在多層體中使得 多層體包括至少一組(在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此相鄰之第一
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第二内部電 極之間。 在根據第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3A、 3B與第一内部電極7〇〜7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90與其電性連接。 並且,在根據第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二端子導體 4A、4B及第二内部電極80〜8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6B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00與其電性連 接。因此’根據第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習知多層 10S438.doc • 57· 1336481 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 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體。 同時’當關注第一端子導體3A、3B時,在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A、5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 連接方面’根據第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五實施 例之多層電容器C2不同。在根據第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C2中’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之各:電阻組件與第一内 部連接導體90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A、 ® 3B。在根據第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另一方面,第一 外部連接導體5A、5B之每一電阻組件在第一内部連接導 體90處被分開作為邊界’且所得之電阻組件與其相應第一 端子導體3A、3B並聯連接。 當關注第二端子導體4A、4B時,在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6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第二端子導體4A、4B連接方 面,根據第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五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C2不同。在根據第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2 I 中,第一外部連接導體6A、6B之各電阻組件與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100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A、 4B。在根據第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另一方面,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6B之每一電阻組件在第二内部連接導 體100處被分開作為邊界,且所得之電阻組件與其相應第 二端子導體4A、4B並聯連接。因此,因為第一及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5A、5B、6A、6B之電阻組件不同,所以根據 第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根據第五實施例之多層電 108438.doc •58· 丄 谷器C2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盥第一 J龙兴弟一鸲子導體3A、3B直接連 接之第-内部連接導體90及與第二端子導體直接 連接之第二㈣連料體⑽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此實 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 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並且,因為等效 串聯電阻由第-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六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亦可在將其電容設定成希望值(例 如,較大值)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根據第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所有外部導體(第一 及第一端子導體3A、3B、4A、4B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 導體5A、5B、6A、6B)在多層體彼此相對之第一及第二側 面上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上 側面(例如,四個侧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可減少形成外 邛導體所需之步驟,因此,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六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 第内部連接導體90之第一導體部分90A與第二内部電 極81相對’介電層14位於第一導體部分9〇a與第二内部電 極8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ι〇〇之第—導體部分1〇〇八與 第内部電極72相對’介電層16位於第一導體部分100A與 第一内部電極72之間。因此,在根據第六實施例之多層電 谷器中’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90、100亦參與形成電 容組件,且因此可進一步增加多層電容器之電容。 如在多層電容器C2中一樣,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 108438.doc -59- 1336481 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在根據第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的多層體之第一侧面上分別彼此鄰近形成。因此,根據 第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如在多層電容器C2中一樣,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 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在根據第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的多層體之第二側面上分別彼此鄰近形成。因此,根據 第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在根據第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3A、 • 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以相同數目配置,同時在 多層體之第一側面上形成相鄰的對。在根據第六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中’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 體6A、6B以相同數目配置’同時在多層體之第二側面上 形成相鄰的對。因此,根據第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進 一步極大地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在根據第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以多層體之中心 軸,第一端子導體3A、3B分別在與第二端子導體4B、4A ^ 轴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 A、5B分別 在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6A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在 根據第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多層體之第一與第二侧 面相對的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3a、3B分別與第二端子 導體4A、4B相對,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分別與第 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相對。因此,可容易地安裝根攄 第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七實施例 108438.doc •60- 1336481 將參看圖ίο解釋根據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組態。 在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方面,根據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與根據第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2不同。圖1〇係根據第 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儘管未繪出’與根據第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2 —樣, 根據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包括:多層體;在多層體上 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Α、3Β;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 二端子導體4Α、4Β;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Α、5Β;及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二外部連接 導體6Α、6Β。 根據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 實施例中為13個)介電層1〇〜22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 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7〇〜73、8〇〜83而構成,如圖1〇所 示。 在根據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各2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9〇、91及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各2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〇〇、1〇丨係經層積 的。在根據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由第一 内部電極70〜73組成之四個層及由第二内部電極8〇〜83組成 之四個層配置在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9〇、 1〇〇(為複數個内部連接導體90、91、1〇〇、1〇1之一部分)與 其餘的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91、1〇1之間。 在根據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9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⑺與^之間。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108438.doc -61- 1336481 9 1經疋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〇與2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1 〇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丨丨與丨2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 體ιοί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1及22之間。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90、91、100、101層積在多層 體中,使得多層體包括至少一組(在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此 相鄰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 第二内部電極之間。 在根據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3八、 3B與第一内部電極7〇〜7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9〇、91與其電性連 接。並且,在根據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二端子 導體4A、4B及第二内部電極8〇〜8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 第一外。P連接導體6A、6B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丨⑽、 與其電性連接。13 &,根據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 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 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 體。 -多層電#器C2相比’根據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具 有較多數目之第-内部連接導體%、91,而第—内部連接 導體9〇、91與其相應第-端子導體3A、3B並聯連接。並 且,與多層電容器C2相比,根據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亦具有較多數目之笛- 弟—内部連接導體100、101,而第二内 部連接導體100、1〇1盥1相庵笛 〇具相應第二端子導體4A、4B並聯 連接。因此,根據篦1杳# & Α 第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多層電 108438.doc -62- 1336481 容器c2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 接之第—内部連接導體9〇、91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a 4b 直接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〇〇、1〇1的數目,此實施例 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 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並且,因為等效串聯 電阻由第-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七實施 例之多層電容器可在將其電容設定成希望值(例如,較大 ® 值}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根據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所有外部導體(第一 及第二端子導體3A、3B、4A、4B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 導體5A、5B、6A、6B)在多層體彼此相對之第一及第二側 面上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上 侧面(例如,四個側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可減少形成外 邛導體所需之步驟,藉此,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七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91之第一導體部分91A與第二内部電 極83相對,介電層20位於第一導體部分91A與第二内部電 極8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00之第一導體部分100A與 第一内部電極7〇相對’介電層12位於第一導體部分100A與 第一内部電極7〇之間。因此,在根據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 谷器中’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91、1〇〇亦可參與形成 電容組件,因此可進一步增加多層電容器之電容。 在根據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個第 108438.doc •63- 1336481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7〇〜73、80〜83配置在第一及第二内部連 接導體90、10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91、1〇1之間。 因此,根據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 定等效串聯電阻。 如在多層電容器C2中一樣,第一端子導體3八、33及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在根據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的多層體之第一側面上分別彼此鄰近形成。因此,根據 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如在多層電容器C2中一樣,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 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在根據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的多層體之第二側面上分別彼此鄰近形成。因此,根據 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在根據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3A、 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3以相同數目配置,同時在 多層體之第一側面上形成相鄰的對。在根據第七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中,第二端子導體4Α'4Β及第二外部連接導 體6Α、6Β以相同數目配置,同時在多層體之第二側面上 形成相鄰的對。因此,根據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進 一步極大地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在根據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以多層體之中心 轴,第一端子導體3Α、3Β分別在與第二端子導體4Β、4Α 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Α、5Β分別 在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Β、6Α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並 且’在根據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多層體之第一與 l〇8438.doi • 64 - 第二側面相對之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3 A、3B分別與第 二端子導體4A、4B相對,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分 別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相對。因此,可容易地安 裝根據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八實施例 將參看圖11及圖12解釋根據第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3 之組態。在多層體之第一及第二側面上形成的外部導體之 配置方式方面,根據第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一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不同。圖11係根據第八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之透視圖。圖12係根據第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11所示,根據第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3包括:多 層體L3;在多層體L3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A、3B;同 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A、4B ;同樣在多層 體上形成之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及同樣在多層體 上形成之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 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中之 每一者均位於第一侧面L3a上,該側面L3a係在與多層體層 積方向平行之側面中的沿與多層體L3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 L3c、L3d之縱軸延伸的側面。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 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形成為使得第一端子導體3A、第 二外部連接導體6A、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及第一端子導 體3B自圖11的左側依次配置至右側。 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中之 108438.doc • 65- 1336481 每一者均位於第二側面L3b上,該側面係在與多層體 L3層積方向平行之側面t的沿與多層體。之層積方向垂直 的面L3c、L3d之縱軸延伸,同時與第一側面相對的一
侧面。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 形成為使得第二端子導體4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B及第二端子導體4B自圖丨丨的左側依次配 置至右側。 第一端子導體3Α及第二端子導體4Β以多層體L3之中心 春轴中的中心軸Ax3彼此軸對稱,該中心軸Αχ3經過與多層 體L3層積方向垂直之兩個侧面L3c、L3d的各自中心點pc、
Pd。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二端子導體4八以多層體。之中 心軸Ax3彼此軸對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6B以多層體以之中心軸Αχ3彼此軸對稱。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5Β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Α以多層體L3之中心軸 Αχ3彼此軸對稱。 在沿多層體L3之第一側面L3a與第二側面L3b彼此相對之 參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二端子導體4A彼此相對。 在多層體L3之第一側面L3a與第二側面L3b相對之方向上, 第一端子導體3B與第二端子導體犯彼此相對。在多層體 L3之第一側面L3a與第二側面L3b相對之方向上,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5A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彼此相對。在多層體 L3之第一侧面L3a與第二側面L3b相對之方向上,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5B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彼此相對。 如圖12中所示,多層體L3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 108438.doc •66· 1336481 例中為11個)介電層10〜20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110〜113、120〜123而構成。在實際的多 層電容器C3中,其整合至介電層1〇〜20之間無法區分出邊 界之程度。 此外,一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30及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140層積在多層體L3中。在多層體L3中,複數個第一内部 電極110〜113及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120〜123配置在第二内 部連接導體140與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30之間。 第一内部電極110〜113中之每一者具有大體上矩形形 狀。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110〜113在自與多層體L3中之介 電層10〜20的層積方向(下文簡稱為"層積方向")平行的側面 以預定距離分隔之各個位置上形成。 引線導體115A、115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11〇一 體开^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3之第二側面L3b 上。引線導體116A、116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U1 一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3之第二侧面L3b 上。引線導體117A、117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U2 一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3之第二側面L3b 上。引線導體118A、118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113 一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3之第二侧面L3b 上。
第一内部電極110藉由引線導體115八及115B分別電性連 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5B。第一内部電極ln藉由引 線導體116A&116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 108438.doc •67· 1336481 及5B。第一内部電極112藉由引線導體117八及1178分別電 f·生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 A及5B。第一内部電極113藉 由弓丨線導體118A及118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及5B。因此,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11〇〜113藉由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 A、5B彼此電性連接。 第二内部電極120-123中之每一者具有大體上矩形形 狀。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120〜123在自與多層體u之層積 方向平行的側面以預定距離分隔之各個位置上形成。 引線導體125八及1258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12〇 一 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3之第一侧面 上。引線導體126八及丨268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121 —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3之第一側面 上。引線導體127A及127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122 一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之第一側面 上。引線導體128A及128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123 —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匕3之第一側面^ 上。 第二内部電極丨20藉由引線導體125八及125B分別電性連 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及68。第二内部電極121藉由引 線導體126A及126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 第一内邛電極122藉由引線導體127八及127B分別電 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6B。第二内部電極123藉 由引線導體128A及·分別純料至第口卜部連接導 體6A及6B。因此,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m⑽由第二 108438.doc -68- 1336481 外部連接導體6A、6B彼此電性連接。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3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9與2〇之 間。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4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0與U 之間。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3〇、14〇彼此電性絕緣。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3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130A ;自第一導體部分13〇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3之第一側面L;3a之第二及第三導體部分13〇B、i3〇c ; 及自第一導體部分13 〇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L3之第二 • 側面L3b之第四及第五導體部分13〇D、13〇E。第一導體部 分130A經配置以使得其縱軸與多層體L3之第一及第二側 面L 3 a、L 3 b平行。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4〇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140A ;自第一導體部分i4〇A延伸之第二及第三導 體部分140B、140C,以便引出至多層體L3之第二側面 L3b ;及自第一導體部分14〇A延伸之第四及第五導體部分 140D、140E,以便引出至多層體L3之第一侧面L3a。第一 ® 導體部分140A經配置以使得其縱轴與多層體L3之第一及 第二側面L3a ' L3b平行。 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30中,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 導體部分130B、130C、130D及130E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 端子導體3A、第一端子導體3B、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及 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因此,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3〇電性 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A' 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 5B » 108438.doc •69· 在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40中,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 導體部分140B、140C、l4〇D及140E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 端子導體4A、第二端子導體4B、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 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因此,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4〇電性 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 6B。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3〇之第一導體部分13〇A係與第二内 電極123相對之區域,介電層19位於第一導體部分13〇a 與第二内部電極I2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之第一導 體部分140A係與第一内部電極u〇相對之區域,介電層u 位於第一導體部分140A與第一内部電極no之間。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10、12〇層積在多層體u中, 使得多層體L3包括至少一組(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此相鄰 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第二 内部電極之間。 在多層電容器C3中,第一端子導體3A、3B與第一内部 電極110〜1Π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外部連接導體 5A、5B及卜内部連接導體13()與其電性連接。並且,在 多層電容HC3中,第:端子導體从'似第:内部電極 120〜12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纽⑼ 及第二内部連接㈣14G與其電性連接。因此,多層電容 器C3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 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 端子導體。 108438.doc -70· 1336481 藉由調整以此方式與第一端子導體3A、直接連接之 第内4連接導體13〇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八、扣直 接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4G的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電容器C3之等效串聯電阻設^成希望值,且因此容易地以 咼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並且,由於等效串聯電阻由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多層電容器C3可在將 -電谷β又定成希望值(例如,較大值)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 電阻。
作為多層電容器C3之外部導體的所有第一及第二端子導 體3Α、3Β、4Α、4Β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Α、5Β, 6Α、6Β均在多層體L3彼此相對之第一及第二側面、 L3b上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四個側面上 形成的情況相比,多層電容器C3可減少形成外部導體所需 之步驟。因此,可容易地製造多層電容器C3e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30之第一導體部分13〇A與第二内部 電極123相對,介電層19位於第一導體部分13〇八與第二内 部電極12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4〇之第一導體部分 140A與第一内部電極11〇相對,介電層丨丨位於第一導體部 分140A與第一内部電極11〇之間。因此,第一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130、140亦可參與形成多層電容器C3中之電容組 件,藉此,多層電容器C3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因為複數個第一及第—内部電極110〜113、12〇〜123配置 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30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M〇之間,所 以多層電容器C3之多層體L3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 108438.doc -71 · 1336481 聯電阻。 在多層電容器C3 t,以多層體L3之中心軸Ax3,第一端 子導體3A、3B分別在與第二端子導體4B、4A軸對稱之位 置上形成,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分別在與第二外 部二接導體6B、6A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並且,在多層 電谷器C3中之多層體L3的第一側面與第二侧面[仏相 對之方向上’第-端子導體3A、3B分別與第二端子導體 4A 4B相對,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分別與第二外 P連接導體6A、6B相對。因此,可容易地安裝多層電容 器C3 〇 第九實施例 將參看圖13解釋根據第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組態。 第-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3Q、14Q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方 面,根據第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八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C3不同。圖13係根據第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儘管未繪出,但與根攄篦八音 骒弟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3 — 樣’根據第九實施例之多層雷玄聚4 k .办 增€谷器包括:多層體;在多層 體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A、3b. ,冋樣在多層體上形成 之第二端子導體4A、4B;同樣在容思触, J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A、5B;及同樣在多 /傻通上形成之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6A、6B。 在根據第九實施例之多層雷交哭士 ° ,一個接一個地提供 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3〇、 層積在各兩層之第一 108438.doc •72- 及第二内部電極110、111、120、121與各兩層之第一及第 二内部電極112、113、122、123之間,如圖13所示。更具 體言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3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4 與15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4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 1 5與16之間。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30、140層積在多層體中,使 知多層體包括至少一組(在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此相鄰之第 —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第二内部 電極之間。 在根據第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3A、 3B與第一内部電極u〇〜U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A ' 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30與其電性連 接。並且’在根據第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二端子 導體4A、4B與第二内部電極12〇〜12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 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4〇與其 電〖生連接。因此,根據第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比習知多 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 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體。 同時,當關注第一端子導體3 A、3B時,在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A、5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 連接方面,根據第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八實施 例之多層電容器〇3不同。在根據第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C3中,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之各電阻組件與第一内 4連接導體13G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第―端子導體3A、 108438.doc 1336481 3B。在根據第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另一方面,第一 外部連接導體5A、5B之每一電阻組件在第一内部連接導 體130處被分開作為邊界,且所得之電阻組件與其相應第 一端子導體3A、3B並聯連接。 當關注第二端子導體4A、4B時,在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6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第二端子導體4A、4B連接方 面,根據第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八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C3不同。在根據第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3 中,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之各電阻组件與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140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A、 4B。在根據第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另一方面,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6B之每一電阻組件在第二内部連接導 體140處被分開作為邊界,且所得之電阻組件與其相應第 二端子導體4A、4B並聯連接。因此,因為第一及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5A、5B,6A、6B之電阻組件不同,所以根據第 九實施例之多層電谷器產生比根據第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3小' 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 接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30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A、4B直接 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丨4〇在層積方向上的位置,此實 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 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_聯電阻。並且,因為等效 串聯電阻由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九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在將其電容設定成希望值(例如, 108438.doc •74· 較大值)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β 根據第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所有外部導體(第一 及第-端子導體3Α、3Β、4Α、4Β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 導體5Α、5Β、6Α、6Β)在多層體彼此相對之第一及第二侧 面上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上 1 則面(例如’四個側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可減少形成外 部導體所需之步驟’藉此’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九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3〇之第一導體部分13〇八與第二内部 電極121相對,介電層14位於第一導體部分130Α與第二内 部電極12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4〇之第一導體部分 140Α與第一内部電極112相對,介電層16位於第一導體部 分140Α與第-内部電極U2之間。目此,在根據第九實施 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H 14〇亦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且因此可進一步增加多層電容器之 電容。 在根據第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以多層體之中心 軸,第一端子導體3A、3B分別在與第二端子導體化、4A 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分別 在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6A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並 且,在根據第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多層體之第一與 第二侧面相對之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3 A、3B分別與第 二端子導體4A、4B相對,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化分 別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相對。因此,可容易地安 108438.doc •75- 1336481 裝根據第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十實施例 將參看圖14解釋根據第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組態。 在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方面,根據第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與根據第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3不同。圖14係根據第 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儘管未繪出,與根據第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3 一樣’ 根據第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包括:多層體;在多層體上 _ 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A、3B;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 二端子導體4A、4B;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A、5B;及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二外部連接 導體6A、6B。 根據第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在 此實施例中為13個)介電層1〇〜22及複數個(在此實施例中為 各4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11〇〜113、120〜123而構成,如 圖14所示。 籲 在根據第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個 (在此實施例中為各2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3〇、ι31及複數 個(在此實施例中為各2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4〇、141係經 層積的。在根據第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由 第一内部電極110〜113組成之四個層及由第二内部電極 120~123組成之四個層配置在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 接導體130、140(為複數個内部連接導體13〇、i3i、14〇、 141之一部分)與剩餘的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i3i、i4i 108438.doc -76- 在根據第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13 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丨〇與i i之間。第一内部連接導 體13 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〇與2丨之間。第二内部連接 導體14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丨丨與丨2之間。第二内部連 接導體14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1與22之間。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3〇、131、14〇、141層積在多 層體中’使得多層體包括至少一組(在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 此相鄰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 與第二内部電極之間。 在根據第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3A、 3B與第一内部電極11〇〜11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3〇、ι31與其電 性連接。並且’在根據第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二 端子導體4A、4B與第二内部電極12〇〜123不直接連接,而 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140、141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十實施例之多層電 谷器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 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 端子導體。 與多層電容器C3相比,根據第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具 有較多數目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3〇、13ι,而第一内部連 接導體130、131與其相應第一端子導體3A、3B並聯連 接。並且’與多層電容器C3相比,根據第十實施例之多層 108438.doc -77 · 電容器具有較多數目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40、141,而第 一内。卩連接導體14〇、141與其相應第二端子導體4A、4B 並聯連接。因&,根據第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多 層電容器C3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 接之第内部連接導體130、131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 4A、4B直接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40、141的數目, 此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 因此可谷易地以尚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並且,因為 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 第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在將其電容設定成希望值(例 如’較大值)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根據第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所有外部導體(第一 及第二端子導體3A、3B、4A、4]3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 導體5A、5B、6A、0B)在多層體彼此相對之第一及第二側 面上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上 侧面(例如’四個侧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可減少形成外 部導體所需之步驟,藉此,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十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31之第一導體部分131A與第二内部 電極123相對’介電層20位於第一導體部分131A與第二内 部電極12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4〇之第一導體部分 140A與第一内部電極no相對,介電層12位於其中。因 此’在根據第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及第二内部 108438.doc -78 - 連接導體131、140亦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且因此可進一 步增加多層電容器之電容。 在根據第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0413、120〜123配置在第一及第二内 部連接導體130、14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31、141 之間。因此,根據第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在良好的平 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在根據第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以多層體之中心 轴’第一端子導體3A、3B分別在與第二端子導體4b、4A 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分別 在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6A轴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並 且’在根據第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多層體之第一與 第二側面相對之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3 A、3B分別與第 二端子導體4A、4B相對’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分 別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相對。因此,可容易地安 裝根據第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十一實施例 將參看圖15及圖16解釋根據第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C4之組態。在多層體之第一及第二側面上形成的外部導體 之配置方式方面,根據第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 第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不同。圖15係根據第十一實施 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圖16係根據第·]--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15所示,根據第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4包括: 108438.doc •79· 多層體L4 ;在多層體L4Jl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n 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A、4B ;同樣在多 ㈣上形成之第_外部連接導體5A、5B;及同樣在多層 體上形成之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 —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中之 每一者均位於第一側面L4a上,該側面L4a係在與多層體層 積方向平行之侧面中的沿與多層體L4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 L4c、L4d之縱軸延伸的側面。第一端子導體3八、3b及第 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形成為使得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第一端子導體3A、第一端子導體把及第二外部連接 導體6B自圖1 5之左側依次配置至右側。 第一端子導體4Α、4Β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Α、5Β中之 每一者均位於第二側面L4b上,該侧面[4b係在與多層體 L4層積方向平行之側面中的沿與多層體“之層積方向垂直 的面L4c、L4d之縱轴延伸,同時與第一側面L4a相對的側 面。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0形 成為使得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第二端子導體4A、第二 端子導體4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自圖15之左側依次配 置至右側。 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二端子導體4B定位成以多層體L4 之中心轴中的中心軸Αχ4彼此軸對稱,該中心軸Ax4經過 與多層體L4之層積方向垂直的兩個側面L4c,L4d之各自中 心點Pc、Pd。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二端子導體4A定位成 以多層體L4之中心轴Ax4彼此轴對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108438.doc •80- 1336481 5 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定位成以多層體L4之中心軸Ax4 彼此軸對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定位成以多層體L4之中心轴Ax4彼此轴對稱。 在沿多層體L4之第一側面L4a與第二側面L4b彼此相對之 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3 A與第二端子導體4A彼此相對。 在多層體L4之第一側面L4a與第二側面L4b相對之方向上, 第一端子導體3B與第二端子導體4B彼此相對》在多層體 L4之第一侧面L4a與第二側面L4b相對之方向上,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5A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彼此相對。在多層體 L4之第一侧面L4a與第二側面L4b相對之方向上’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5B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彼此相對。 如圖16所示,多層體L4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例 中為11個)介電層10〜20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一 及第二内部電極15〇〜153、16〇〜163而構成。在實際的多層 電容器C4中’其整合至介電層1〇〜2〇之間無法區分出邊界 之程度。
此夕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70及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180層積在多層體L4中。在多層體匕4中,複數個第一内部 電極150〜153及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16〇〜163配置在第二内 部連接導體180與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7〇之間。 第一内部電極150〜153中之每一者具有大體上矩形形 狀。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15〇〜153在自與多層體U中之介 電層10〜20的層積方向(下文簡稱為"詹積方向")平行的側面 以預定距離分隔之各個位置上形成。 108438.doc • 81 - 1336481 引線導體155A、155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15〇一 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4之第二側面L4b 上。引線導體156A、156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ι51 一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4之第二側面L4b 上。引線導體157A、157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ι52 一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4之第二侧面L4b 上。引線導體158A、158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153 一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4之第二側面L4b 第一内部電極150藉由引線導體155八及155B分別電性連 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5B。第一内部電極ι51藉由引 線導體156A及156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 及5B。第一内部電極152藉由引線導體157八及157B分別電 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及沾。第一内部電極153藉 由引線導體1 5 8A及1 5 8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 體5A及5B »因此,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15〇〜153藉由第一 外部連接導體5A、5B彼此電性連接。 第二内部電極160〜163中之每一者具有大體上矩形形 狀。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160〜163在自與多層體L4之層積 方向平行的側面以預定距離分隔之各個位置上形成。 引線導體祕、165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16〇 一 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之第一側面[物 上引線導體166A、166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161 W,以#一"之第一側面仏 108438.doc -82- 上。引線導體167A、167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162 一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4之第一側面L4a 上β引線導體168A、168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163 一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4之第一側面L4a 上。 第二内部電極160藉由引線導體165八及165B分別電性連 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6A及6B。第二内部電極161藉由引 線導體166A及166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 及6B。第二内部電極162藉由引線導體167入及167B分別電 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6A及6B。第二内部電極ίο藉 由引線導體168A及168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 體6A及6B。因此,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16〇〜163藉由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6B彼此電性連接。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7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9與2〇之 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8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⑺與^ 之間。第一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70、1 80彼此電性絕緣。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7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170A;自第一導體部分17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4之第一側面L4a之第二及第三導體部分17〇B、i7〇c ; 及自第一導體部分17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L4之第二 侧面L4b之第四及第五導體部分17OD、170E。第一導體部 分170A經配置以使得其縱軸與多層體L4之第一及第二側 面L4a、L4b平行0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8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10S438.doc -83 - 1336481 體部分180A ;自第一導體部分18〇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4之第二側面L4b之第二及第三導體部分“OB、; 及自第一導體部分18 〇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L4之第一 側面L4a之第四及第五導體部分180D、180E。第一導體部 分1 80A經配置以使得其縱軸與多層體L4之第一及第二側 面L4a、L4b平行。 - 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丨7〇中,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 導體部分170B、170C、170D及170E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 端子導體3A、第一端子導體3B、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a及 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因此,第一内部連接導體n〇電性 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 5B。 在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80中,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 導體部分180B、180C、180D及180E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 端子導體4A、第二端子導體4B、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及 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因此,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8〇電性 連接至第'一知*子導體4A、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 6B。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70之第一導體部分170A係與第二内 部電極163相對之區域,介電層19位於第一導體部分17〇A 與第二内部電極16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8〇之第一導 體部分180A係與第一内部電極150相對之區域,介電層n 位於第二導體部分180A與第一内部電極150之間。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5〇、160層精在多層體L4中, 108438.doc • 84 - 1336481 使得多層體L4包括至少一組(此實施例中為(組)彼此相鄰 第及第一内°卩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第二 内部電極之間。 — 在多層電容器C4中,第一端子導體3A、3B與第一内部 電極150〜15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m與其電性連接。並且,在 多層電容器C4中’第二端子導體4A、犯及第二内部電極
160〜16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80與其電性連接。因此,多層電容 器C4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 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 端子導體。 ^ 藉由調整以此方式與第一端子導體3A、把直接連接之 第-内部連接導體170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八、4B直 接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8〇的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電谷器C4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 以南料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並且’由於等效串聯電阻 由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多層電容器^可在將盆 電谷設定成希望值(例如,較大值)之同時調節等效_聯電 阻。 作為多層電容器C4之外部導體的所有第一及第二端子導 體 3 A、3B、4A、4R 另筮 « ^ 4A 4B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5b, 6A、在多層心彼此相對之第—及第二側面^、㈣ 上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虹4之四個側面上形成 108438.doc -85- 1336481 的情況相比,多層電容器C4可減少形成外部導體所需之步 驟。因此,可容易地製造多層電容器C4。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70之第一導體部分170A與第二内部 電極163相對,介電層19位於第一導體部分170A與第二内 部電極16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8〇之第一導體部分 180A與第一内部電極150相對,介電層π位於第一導體部 分180A與第一内部電極150之間。因此,第一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170、180亦參與形成多層電容器C4之電容組件, ^ 藉此,多層電容器C4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因為複數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150〜153 ' 16〇〜163配置 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70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8〇之間,所 以夕層電容器C4之多層體L4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 聯電阻。 在夕層電容器C4中’以多層體L4之中心軸Ax4,第一端 子導體3A、3B分別在與第二端子導體沾、4A軸對稱之位 φ 置上形成,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分別在與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B、6A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並且,在多層 電合器C4中之多層體L4的第一側面L4a與第二側面L4b相 對的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3A、3B分別與第二端子導體 4B相對,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 a、分別與第二外 4連接導體6A、6B相對。因此’可容易地安裝多層電容 器C4。 第十一實施例 將參看圖Π解釋根據Η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組 108438.doc •86_ 1336481 態。在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70、180在層積方向上之 位置方面,根據第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十一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4不同。圖17係根據第十二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儘官未繪出,與根據第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4 一 樣,根據第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包括:多層體;在多 層體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A、3B;同樣在多層體上形 成之第一端子導體4A、4B;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一 外部連接導體5A、5B;及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A、6B。 在根據第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一個接一個地提 供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70、18〇層積在各兩詹之第 —及第二内部電極150、151、160、161與各兩層之第一及 第二内部電極152、153、162、163之間,如圖I?所示。更 具體言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7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 14與15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ι8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 層15與16之間。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7〇、180層積在多層體中,使 得多層體包括至少一組(在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此相鄰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第二内部 電極之間。 在根據第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 3A、3B與第一内部電極150〜15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7〇與其電性 108438.doc -87 · 1336481 連接。並且,在根據第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二 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内部電極16〇〜163不直接連接,而 疋藉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6A、6B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 生比S知夕層電谷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 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 體。 同時,當關注第一端子導體3A、38時,在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A、5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 連接方面’根據第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十一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4不同。在根據第十—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C4中’第—外部連接導體5A、5B之各電阻組件與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70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第一端子導 體A 3B在根據第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另一 方面第外部連接導體5A、5B之每一電阻組件在第一 内連接導體170處被分開作為邊界,且所得之電阻組件 與其相應第一端子導體3A、3B並聯連接。 田關’主第一舳子導體4A、4B時,在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 6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第二端子導體4A、連接方 面,根據第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十一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II C4不同。在根據第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C4中第一外部連接導體6A、6B之各電阻組件與第二内 部連接導體180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A、 4B在根據第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另一方面第 I08438.doc • 88 · 481 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6B之每一電阻組件在第二内部連接 導體1 80處被分開作為邊界,且所得之電阻組件與其相應 第二端子導體4A、4B並聯連接。因此,因為第—及第二 外。P連接導體5A、5B、6A、6B之電阻組件不同所以根 據第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根據第十一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C4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 接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7〇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a、4b直接 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8〇在層積方向上的位置,此實 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 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並且,因為等效 串聯電阻由第-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十 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在將其電容設定成希望值(例 如’較大值)之同時調節等效_聯電阻。 根據第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所有外部導體(第 一及第二端子導體3A、3B、4A、4B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5 A、5B、6A、6B)在多層體彼此相對之第一及第二 側面上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 上側面(例如,四個侧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可減少形成 外部導體所需之步驟,藉此,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十二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70之第一導體部分17〇A與第二内部 電極161相對,介電層14位於第一導體部分17〇八與第二内 部電極16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8〇之第一導體部分 108438.doc •89- 180A與第一内部電極ι52相對,介電層16位於第一導體部 分180A與第一内部電極152之間。因此,在根據第十二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7〇、18〇 亦參與形成電容組件,且因此可進一步增加多層電容器之 電容。 在根據第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以多層體之中心 軸’第一端子導體3A、3B分別在與第二端子導體4B、4A 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 A、5B分別 在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6A轴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並 且’在根據第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多層體之第一 與第二側面相對之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3 A、3B分別與 第二端子導體4A、4B相對,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 为別與第一外部連接導體6 A、6B相對》因此,可容易地 安裝根據第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十三實施例 將參看圖18解釋根據第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組 態。在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方面,根據第十三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與根據第Η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4不同。圖18 係根據第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 透視圖。 儘管未繪出,與根據第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4 — 樣,根據第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包括:多層體;在多 層體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Α、3Β;同樣在多層體上形 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Α、4Β;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一 108438.doc -90- 1336481 外部連接導體5A、5B;尽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A、6B。 根據第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13個)介電層1〇〜22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 各4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15〇〜153、16〇〜163而構成,如 圖18所示β 在根據第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各2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7〇、171及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各2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 80、1 8 1係經層積 的。在根據第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由第 一内部電極150〜153組成之四個層及第二内部電極160〜163 組成之四個層配置在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170、180(為複數個内部連接導體17〇、ι71、18〇、ι81之 一部分)與其餘的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71、181之 間。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7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⑺與丨丨之 ® 間。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7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〇與21 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8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丨i與 12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ι8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1 與22之間。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7〇、171、180、181層積在多 層體中,使得多層體包括至少一組(在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 此相鄰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 與第二内部電極之間。 108438.doc -91- 在根據第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 3A、3B與第一内部電極15〇〜15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 外。P連接導體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7〇、m與 八電I·生連接。並且,在根據第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第—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内部電極16〇〜163不直接 連接而疋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及第二内部連 接導體18G、181與其電性連接1此,根據第十三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 在習知多層電容器+ ’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 至其相應端子導體。 與多層電容器C4相比’根據第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具有較多數目之第-内部連接導體m、171,而第一内部 連接導體17G、171與其相應第__端子導體3a、3b並聯連 接。並且,與多層電容HCM相比,根據第十三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具有較多數目之第 乐一内邛連接導體180、181,而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80、181途LJL 4日寤哲 興具相應第二端子導體4A、 4B並聯連接。因此,根據第+ = 弟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 比多層電容器C4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 接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7〇、171的齡 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 4A、4B直接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8〇181的數目, 此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因 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根據第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沾 电谷II中的所有外部導體(第 108438.doc •92· 1336481 一及第二端子導體3A、3B、4A、4B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5 A、5B、6A、6B)在多層體彼此相對之第一及第二 側面上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 上側面(例如,四個側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可減少形成 外部導體所需之步驟,藉此,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十三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171之第一導體部分171A與第二内部 電極163相對,介電層2〇位於第一導體部分mA與第二内 部電極16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ι8〇之第一導體部分 180A與第一内部電極150相對,介電層12位於第一導體部 分180八與第一内部電極15〇之間。因此,在根據第十三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71、18〇 亦參與^/成電容組件,且因此可進___步增加多層電容之 電容。
在根據第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個 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15〇〜153、160~ 163配置在第一及第二 内部連接導體170、180及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71、 181之間。因此,根據第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在良 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在根據第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以多層體之中心 轴,第一端子導體3A、3B分別在與第二端子導體化、4A 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分別 在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沾、6A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並 且,在根據第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多層體之第一 108438.doc -93· 與第二側面相對之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3 A、3B分別與 第二端子導體4A、4B相對,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 a、5B 为別與第一外部連接導體6A、6B相對。因此,可容易地 安裝根據第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十四實施例 將參看圖19及圖20解釋根據第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C5之組態。圖19係根據第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透視 圖。圖20係根據第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19所示’根據第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5包括: 多層體L5;在多層體L5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a、3b; 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A、4b;同樣在多 層體上形成之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及同樣在多層 體上形成之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 第一端子導體3A、3B、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A中之每一者皆位於第一側面L5a上,該侧面 L5a係在與多層體層積方向平行之側面中的沿與多層體L5 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L5c、L5d之縱軸延伸的侧面。第一端 子導體3A、3B、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 體6A形成為使得第一端子導體3八、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一端子導體把自圖19之左 侧依次配置至右側。 第二端子導體4A、4B、第一外部連接導體⑺及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B中之每一者均位於第二側面L5b上,該侧面 108438.doc -94- L5b係在與多層體L5層積方向平行之側面中的沿與多層體 L5的層積方向垂之的面L5c、L5d之縱轴延伸,同時與第一 側面L5a相對之側面。第二端子導體4A、4B、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形成為使得第二端子導 體4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及第 二端子導體4B自圖19之左侧依次配置至右側。 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二端子導體4B定位成以多層體L5 之中心軸中的中心軸Ax5彼此軸對稱,該中心軸ax5經過 與多層體L5層積方向垂直之兩個侧面L5c、L5d的各自中心 點Pc、Pd。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二端子導體4八定位成以 多層體L5之中心軸Ax5彼此軸對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 及5B定位成以多層體L5之中心軸Ax5彼此轴對稱。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 A及6B定位成以多層體L5之中心轴Ax5彼此轴 對稱。 在沿多層體L5之第一側面L5a與第二側面L5b彼此相對的 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3 A與第二端子導體4A彼此相對。 在多層體L5之第一側面L5a與第二側面L5b相對之方向上, 第一端子導體3B與第二端子導體4B彼此相對。在多層體 L5之第一側面L5a與第二側面L5b相對之方向上,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5A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彼此相對。在多層體 L5之第一側面L5a與第二側面L5b相對之方向上,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5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 a彼此相對。 如圖20所示,多層體以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例 中為11個)介電層1〇〜2〇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一 108438.doc •95- 1336481 及第二内部電極190〜193、200〜203而構成。在實際的多層 電容器C5中’其整合至介電層1〇〜2〇之間無法區分出邊界 之程度。 此外,一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10及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220層積在多層體L5中。在多層體以中,複數個第一内部 連接導體190〜193及複數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〇〇〜2〇3配置 在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2〇與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ι〇之間。 第一内部電極190〜193中之每一者具有大體上矩形形 狀。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19〇〜193在自與多層體L5中之介 電層10〜20的層積方向(下文簡稱為,,層帛方向,,)平行的側面 以預定距離分隔之各個位置上形成。 引線導體195A、195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19〇一 體形成。引線導體196A、_中之每一者與第—内部電 極191一體形成。引線導體197A、197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 内部電極192 —體形成。引線導體198Α、198β中之每一者 與第一内部電極193 一體形成。 引線導體195A自第一内部電極19〇延伸以到達多層體u 之第-側面L5a上。引、綠導體咖自第一内部電極i9〇延伸 乂到達多層體L5之第二側面L5b上。引線導體196八自第一 内部電極191延伸以到達多層體L5之第一側面如。引線 導體196B自第-内部電極191延伸以到達多層體^之第二 側面L5b上。線導體而自第—内部電極192延伸關 達多層體L5之第—側面L5a上。引線導體i97B自第一内部 電極192延伸以到達多層體L5之第二側面L5b上。引線導體 108438.doc • 96 · 1336481 198A自第一内部電極193延伸以到達多層體L5之第一側面 L5a上。引線導體198B自第一内部電極193延伸以到達多層 體L5之第二側面L5b上。
第一内部電極19〇藉由引線導體195A及195B分別電性連 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5B。第一内部電極191藉由引 線導體196A及196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 及5B。第一内部電極192藉由引線導體197A及197B分別電 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及58 ^第一内部電極193藉 由引線導體198A及198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 體5A及5B。因此,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19〇〜193藉由第一 外部連接導體5A、5B彼此電性連接。 第二内部電極2〇〇〜2〇3中之每一者具有大體上矩形形 狀。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2〇〇〜2〇3在自與多層體L5之層積 方向平行的側面以預定距離分隔之各個位置上形成。
引線導體205A、205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2〇〇_ 體形成。引線導體206A、206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 極201—體形成。引線導體2〇7A、2〇7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 内部電極202—體形成。引線導體2〇8A、2〇8B中之每_者 與第二内部電極203一體形成。 引線導體205A自第二内部電極2〇〇延伸以到達多層體u 之第-側面L5a上。引線導體2㈣自第二内部電極2〇θ〇延伸 以到達多層體L5之第二側面L5b上。引線導體2〇6八自第二 内部電極201延伸以到達多層體L5之第一侧面L5a上。 道SA λ )丨課^ 06Β自第二内部電極2〇1延伸以到達多層體之第一 108438.doc •97· UJ0481 面L5b上。引線導體2〇7A自第二内部電極2〇2延伸以到 達多層體L5之第一側面L5a上。引線導體2〇7B自第二内部 電極202延伸以到達多層體L5之第二側面L5b上。引線導體 2〇8a自第二内部電極2〇3延伸以到達多層體乙5之第一側面 [&上。引線導體2〇8B自第二内部電極2〇3延伸以到達多層 體L5之第二側面L5b上。 第二内部電極200藉由引線導體205A及205B分別電性連 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6A及6B。第二内部電極201藉由引 線導體206A及206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 及6B ^第二内部電極202藉由引線導體2〇7A及207B分別電 生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6B。第二内部電極203藉 由引線導體208A及208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 體6A及6B。因此,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2〇〇〜2〇3藉由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6B彼此電性連接。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1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9與2〇之 間。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2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丨〇與J! 之間。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1〇、220彼此電性絕緣。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1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210A ;自第一導體部分21〇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5之第一側面L5a的第二、第三及第四導體部分21〇b、 210C、210D ;及自第一導體部分2i〇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 層體L5之第二側面L5b的第五導體部分210E。第一導體部 分21 0A經配置以使得其縱軸與多層體以之第一及第二側 面L5a、L5b平行。 108438.doc -98- 1336481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2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220A ;自第一導體部分22〇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5之第二側面L5b的第二、第三及第五導體部分220B、 220C、220E ;以及自第一導體部分220A延伸以便引出至 多層體L5之第一側面L5a的第四導體部分220D。第一導體 部分220A經配置以使得其縱軸與多層體L5之第一及第二 側面L5a、L5b平行。 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10中,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 ® 導體部分21〇B、210C、210D及210E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 端子導體3A、第一端子導體3B、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 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Β»因此,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1〇電性 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 5B。 在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20中,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 導體部分220B、220C、220D及220E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 端子導體4A、第二端子導體4B、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及 ® 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因此,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2〇電性 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 6B。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10之第一導體部分21〇a係與第二内 部電極203相對之區域,介電層19位於第一導體部分21〇a 與第二内部電極20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2〇之第二導 體部分220A係與第一内部電極19〇相對之區域,介電層^ 位於第一導體部分220A與第一内部電極190之間。 108438.doc -99· 1336481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190、200層積在多層體^中, 使得多層體L5包括至少一組(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此相鄰 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第二 内部電極之間。 在多層電容器C5中,第一端子導體3A、3B與第一内部 電極190-19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1〇與其電性連接。並且,在 多層電容器C5中,第二端子導體4A、仙及第二内部電極
200〜20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 6B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2〇與其電性連接。因此,多層電容 器C5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 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 端子導體。 藉由以此方式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接之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10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A、沾直 接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2G的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電容器C5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 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1且,由於等效串聯電阻由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多層電容器C5亦可在將其 電容設定成希望值(例如,較大值)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 阻。 作為多層電容HC5之外料體的所有第—及第二 體3A、3B、4A、4B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a、 6A、6B均在多層體L5彼此相對之第-及第二側面L5a、 108438.doc -100- 態°在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10、220在層積方向上之 位置方面’根據第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十四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5不同。圖21係根據第十五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儘管未繪出’與根據第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5_ 樣’根據第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包括:多層體;在多 層體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A、3B;同樣在多層體上形 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A、4B;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一 外部連接導體5A、5B;及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A、6B。 在根據第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一個接一個地提 供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1〇、22〇層積在各兩層之第 一與第二内部電極190、191、200、201及各兩層之第一與 第、二内部電極192、193、2〇2、2〇3之間,如圖21所示。更 具體言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1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 14與15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2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 層15與16之間。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10、220層積在多層體中,使 得多層體包括至少一組(在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此相鄰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第二内部 電極之間。 在根據第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 3A、3B與第一内部電極i9〇〜19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10與其電性 108438.doc • 103 - 1336481 連接。並且,在根據第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二 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内部電極2〇〇〜2〇3不直接連接,而 疋藉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6A、6B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 生比S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 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 體。
Π時▲關注第一端子導體3A、3B時,在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A、5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 連接方面,根據第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十四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5不同。在根據第十四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C5中,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⑶之各電阻組件與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10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第一端子導 體3A、3B。在根據第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另一 方面,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之每一電阻組件在第一 内部連接導體210處被分開作為邊界,且所得之電阻組件 與其相應第一端子導體3A、3B並聯連接。 ^關庄第一端子導體4A、4B時,在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 A、6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第二端子導體4 a、4B連接方 面,根據第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十四實施例 之多層電谷器C5不同。在根據第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C5中,第一外部連接導體6A、6B之各電阻組件與第二内 部連接導體220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A、 4B。在根據第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另一方面第 108438.doc -104- 1336481 二外部連接導體6 A、6 B之每-電阻組件在第i内部連接 導體220處被分開作為邊界,且所得之電阻組件與其相應 第二端子導體4A ' 4B並聯連接。因此,因為第一及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之電阻組件不同,所以根 據第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根據第十四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C5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 接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10以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a、犯直 接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2〇在層積方向上的位置,此 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 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並且,因為等 效串聯電阻由第-及第:内部連接導體控制,力以根據第 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在將其電容設定成希望值(例 如’較大值)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根據第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所有外部導體(第 -及第二端子導體3A、3B、4A、4B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5A、5B、6A、6B)在多層體彼此相對之第一及第二 侧面上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 上側面(例如,四個側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可減少形成 外部導體所需之步驟,藉此,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十五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10之第一導體部分21〇A與第二内部 電極201相對,介電層14位於第一導體部分2i〇a與第二内 部電極20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2〇之第一導體部分 108438.doc 1336481 220A與第一内部電極192相對,介電層16位於第一導體部 分220A與第一内部電極192之間。因此,在根據第十五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1〇、22〇 亦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且因此可進一步增加多層電容器 之電容。 如在多層電容器C5中一樣,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B在根據第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多層 體之第一侧面上彼此鄰近形成。因此,根據第十五實施例 ® 之多層電容器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如在多層電容器C5中一樣,第二端子導體4B及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B在根據第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多層 體之第二侧面上彼此鄰近形成。因此,根據第十五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在根據第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以多層體之中心 軸,第一端子導體3A、3B、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以及第 二外部連接導體6A分別在與第二端子導體4B、4A、第一 _ 外部連接導體5B以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軸對稱之位置 上形成。並且,在根據第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多 層體L5之第一側面L5a與第二侧面L5b相對之方向上,第一 端子導體3A、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分別與第二 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6A相對。因 此’可容易地安裝根據第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十六實施例 將參看圖22解釋根據第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組 108438.doc -106· 1336481 態β在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方面,根據第十六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5不同。圖22 係根據第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 透視圖。 儘管未繪出,與根據第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5 — 樣,根據第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包括;多層體;在多 層體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Α、3Β;同樣在多層體上形 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Α、4Β;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一 • 外部連接導體5Α、5Β;及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的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Α、6Β » 根據第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13個)介電層10〜22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 各4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190〜193、200〜203而構成,如 圖22所示。 在根據第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各2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1〇、211及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各2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20、221係經層積 的。在根據第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由第 一内部電極190〜193組成之四個層及由第二内部電極 200〜203組成之四個層配置在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 接導體210、220(為複數個内部連接導體21〇、211、220、 221之一部分)與其餘的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11、221 之間。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1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⑺與丨丨之 108438.doc -107- 1336481 間°第—内部連接導體21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0與21 之間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2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1與 12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2丨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 ^ 與22之間。 第—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1〇、211、22〇、221層積在多 層體中,使得多層體包括至少一組(在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 此相鄰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 與第二内部電極之間。 在根據第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 3A 3B與第一内部電極19〇〜19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1〇、2ιι與 其電性連接。並且’在根據第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内部電極200〜2〇3亦不直 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紐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220、221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十六實施 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 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 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體。 與多層電容器C5相比,根據第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具有較多數目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1〇、211,而第一内部 連接導體210、211與其相應第一端子導體3A、3B並聯連 接。並且,與多層電容器〇5相比,根據第十六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具有較多S目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20、221,而 第一内邛連捿導體220、221與其相應第二端子導體4A、 108438.doc -108- 1336481 4B並聯連接。因此,根據第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 比多層電容器C 5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 接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10、211的數目以及與第二端子導 體4A 4B直接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2〇、221的數 目,此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 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並 且,因為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 所以根據第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在將其電容設定成 希望值(例如,較大值)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根據第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所有外部導體(第 一及第二端子導體3A、3B、4A、4B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5 A、5B、6A、6B)在多層體彼此相對之第一及第二 側面上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 上側面(例如,四個侧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可減少形成 外部導體所需之步驟,藉此,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十六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11之第一導體部分211A與第二内部 電極203相對’介電層20位於第一導體部分211A與第二内 部電極20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2〇之第一導體部分 220A與第一内部電極19〇相對,介電層12位於第—導體部 分220A與第一内部電極190之間。因此,在根據第十六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11、22〇 亦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組件,且因此可進一步增加多層電 108438.doc •109· 在根據第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個 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19〇~193、200~2〇3配置在第一及第二 内部連接導體210、22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11、 221之間。因此,根據第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在良 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如在多層電容器C5中一樣,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B在根據第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多層 體之第一侧面上彼此鄰近形成。因此,根據第十六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如在多層電容器C5中一樣,第二端子導體4B及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B在根據第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多層 體之第二側面上彼此鄰近形成。因此,根據第十六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在根據第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以多層體之中心 轴,第一端子導體3A、3B、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 a及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分別在與第二端子導體4b、4A、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轴對稱之位置上形 成。並且’在多層體L5之第一側面L5a與第二側面L5b相對 之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5B分別與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B、6A相對。因此,可容易地安裝根據第十六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 第十七實施例 10S438.doc •110- 1336481 將參看圖23及圖24解釋根據第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C6之組態。圖23係根據第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透視 圖。圖24係根據第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23所示’根據第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6包括: 多層體L6;在多層體匕6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八、3B; 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A、4B;同樣在多 層體上形成之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及同樣在多層 體上形成之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 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中之 母一者均位於第一側面L6a上,該側面L6a係在與多層體層 積方向平行之側面中的沿與多層體L6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 L6c、L6d之縱軸延伸的側面。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形成為使得第一端子導體3A、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 體5B自圖23之左側依次配置至右侧。 因此’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在多層 體L6之同一側面第一側面L6a上彼此鄰近形成。第一端子 導體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在多層體L6之同一側面第 一側面L6a上彼此鄰近形成。 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中之 每一者均位於第二侧面L6b上,該侧面L6b係在與多層體層 積方向平行之側面中的沿與多層體L6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 L6c、L6d之縱軸延伸的側面。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 108438.doc 1336481 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形成為使得第二端子導體4A、第 二外部連接導體6A、第二端子導體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 體6B自圖23之左側依次配置至右側。 因此,第二端子導體4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在多層 體L6之同一側面第二側面L6b上彼此鄰近形成。第二端子 導體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在多層體L6之同一側面第 二側面L6b上彼此鄰近形成。 如圖24所示,多層體L6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例 Φ 中為11個)介電層10〜20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一 及第二内部電極230〜233、240〜243而構成。 此外’ 一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50及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260層積在多層體L6中》在多層體L6中,複數個第一内部 連接導體240〜243及複數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3〇〜233配置 在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60與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50之間。 第一内部電極230~233中之每一者具有大體上矩形形 狀。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230〜233在自與多層體L6中之介 I 電層10〜20的層積方向(下文簡稱為"層積方向”)平行的側面 以預定距離分隔之各個位置上形成。 引線導體235A、23 5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23〇 一 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6之第一側面L6a 上。引線導體236A、236B中之每一者與第—内部電極231 一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6之第一側面[以 上。引線導體237A、237B中之每一者與第—内部電極232 一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乙6之第一側面[仏 108438.doc 112· 1336481 上。引線導體238A、23 8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233 一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6之第一側面L6a 上。
第一内部電極230藉由引線導體235A及235B分別電性連 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 A及5B。第一内部電極23 1藉由引 線導體236A及236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 及5B。第一内部電極232藉由引線導體237A及237B分別電 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5B。第一内部電極233藉 由引線導體238A及238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 體5 A及5B。因此,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230〜233藉由第一 外部連接導體5A、5B彼此電性連接。 第一内部電極240〜243中之每一者具有大體上矩形形 狀。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240〜243在自與多層體L6之層積 方向平行的側面以預定距離分隔之各個位置上形成。
引線導體245 A、245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240— 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6之第二側面L6b 上。引線導體246 A、246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241 一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6之第二側面L6b 上。引線導體247A、247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242 一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6之第二側面L6b 上。引線導體248 A、248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243 一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6之第二側面L6b 第二内部電極240藉由引線導體245A及245B分別電性連 108438.doc -113- 1336481 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6B。第二内部電極241藉由引 線導體246A及246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 及6B。第二内部電極242藉由引線導體247A及247B分別電 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6B。第二内部電極243藉 由引線導體248A及248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 體6 A及6B。因此,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240〜243藉由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6B彼此電性連接。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5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9與20之 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6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0與11 之間。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50、260彼此電性絕緣。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5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250A ;以及自第一導體部分250A延伸以便引出至 多層體L6之第一側面L6a的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導體 部分250B-250E。第一導體部分250A經配置以使得其縱軸 與多層體L6之第一及第二側面L6a、L6b平行。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6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260A ;以及自第一導體部分260A延伸以便引出至 多層體L6之第二側面L6b的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導體 部分260B~260E。第一導體部分260A經配置以使得其縱軸 與多層體L6之第一及第二側面L6a、L6b平行。 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50中,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 導體部分250B、250C、250D及250E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 端子導體3A、第一端子導體3B、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 A及 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因此,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50電性 108438.doc -114- 1336481 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 5B。 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60中,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 導體部分260B、260C、260D及260E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 端子導體4A、第二端子導體4B、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以 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6B。因此,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60與 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電性連 接。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50之第一導體部分25〇a係與第二内 部電極243相對之區域,介電層19位於第一導體部分25〇a 與第二内部電極24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6〇之第二導 體部分260A係與第一内部電極230相對之區域,介電層“ 位於第二導體部分260A與第一内部電極23〇之間。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50、260層積在多層體L6中, 使得多層體L6包括至少一組(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此相鄰 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第二 内部電極之間。 在多層電容器C6中’第一端子導體3八、邛與第一内部 電極230〜23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5〇與其電性連接。並且在 多層電容_中,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内部電極 ,〜243亦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 6B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60與其電性連接。因此, 效串聯電阻,在習知 108438.doc • 115- 1336481 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 應端子導體。 藉由以此方式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接之 第-内部連接導體250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A、化直 接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6〇的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電容器C6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 以高精續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並且,因為等效串聯電阻 由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多層電容器C6可在 將其電容設定成希望值(例如’較大值)之同時調節等效串 聯電阻。 作為多層電容器C6之外部導體的所有第一及 體3A' 3B、4A、4B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5b、 6A、6B在多層紅6彼此相對之第—及第二侧面㈤ 上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例如)四個側面 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多層電容器以可減少形成外部導體所 需之步驟。因此,可容易地製造多層電容器c6。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50具有第一導體部分25〇A,該第一 導體部分250A係與第二内部電極243相對之區域,介電層 19位於第一導體部分250A與第二内部電極243之間。第二 内部連接導體260具有第一導體部分26〇A,該第一導體部 分260A係與第一内部電極23〇相對之區域,介電層u位於 第一導體部分260A與第一内部電極23〇之間。因此,第一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5〇、26〇均可參與形成多層電容器 之電容組件。因此,多層電容器C6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108438.doc 1336481 因為複數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23〇〜233、24〇〜243配置 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50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6〇之間,所 以多層電容器C6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在多層電容器C6中之多層體6的第一側面L6a上,第一端 子導體3A及3B分別與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及⑼彼此鄰近 形成。因此,當多層電容器(:6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 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而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5A、5B則被阻止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可獲 得顯著之抵消效應。亦即,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Α、3β 與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5 0(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5〇中之第 二及第三導體部分250B、250C)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 與由流經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與第一内部電極 230~233(引線導體235A〜238A、235B〜238B)之間的電流及 流經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與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5〇(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250中之第四及第五導體部分25〇d、25〇e) 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相互抵消。因此,多層電容器c6 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在多層電容器C6中之多層體6的第二側面L6b上第二端 子導體4A、4B分別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及6B鄰近形 成。因此,當多層電容器C6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第 二端子導體4A、4B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而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6A、6B則被阻止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可獲得 顯著之抵消效應。亦即,由流經第二端子導體4A、與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60(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6〇中之第二及 108438.doc -117- 第三導體部分260B、260C)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 流經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8與第二内部電極24〇〜243(引 線導體245A〜248A、245B〜248B)之間的電流及流經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A、6B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6〇(第二内部連接 導體260中之第四及第五導體部分26〇D、26〇E)之間的電流 產生之磁場,相互抵消。因此,多層電容器C6可降低其等 效串聯電感。 在多層電容器C6中,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5A、5B以相同數目配置,同時在多層體“之第 一側面L6a上形成相鄰的對。並且,在根據第二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中,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 體6A、6B以相同數目配置,同時在多層體“之第二侧面 L6b上形成相鄰的對。因此,在流經多層電容器C6之電流 所產生的磁場中可獲得顯著之抵消效應。因此,多層電容 器C6可進一步極大地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第十八實施例 將參看圖25解釋根據第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組 態。在内部連接導體250、260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方面, 根據第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十七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C6不同。圖25係根據第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儘管未繪出,與根據第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以一 樣,根據第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包括:多層體;在多 層體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A、3B;同樣在多層體上形 108438.doc 1336481 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A、4B;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一 外部連接導體5A、5B;以及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6B。 在根據第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一個接一個地提 供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50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6〇係經層 積的。在根據第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一個接一個 地提供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50、260層積在各兩層 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230、231、240、241與各兩層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232、233、242、243之間,如圖25所 示。更具體言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50經定位以保持在 介電層14與15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6〇經定位以保持 在介電層15與16之間。 第 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50、260層積在多層體中,使 得多層體包括至少一組(在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此相鄰之第 一及第一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第二内部 電極之間。 在根據第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 3A、3B與第一内部電極23〇~23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 外°卩連接導體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50與其電性 連接。並且,在根據第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二 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内部電極240〜243不直接連接,而 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60 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 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 108438.doc -119- 1336481 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
同時,當關注第一端子導體3A、3B時,在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A、5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 連接方面,根據第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十七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6不同。在根據第十七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C6中,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⑺之各電阻組件與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50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第一端子導 體3A、3B。在根據第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另一 方面’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之每一電阻組件在第一 内。卩連接導體2 5 0處被分開作為邊界’且所得之電阻組件 與其相應第一.端子導體3Α、3Β並聯連接》 S關/主第一端子導體4Α、4Β時,在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Α、6Β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第二端子導體々A、4Β連接方 面,根據第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十七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C6不同》在根據第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第一外部連接導體6 A、6Β之各電阻組件與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260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々A、 4B。在根據第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另一方面,第 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之每一電阻組件在第二内部連接 導體260處被分開作為邊界,且所得之電阻組件與其相應 第二端子導體4A、4B並聯連接。因此,因為第一及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之電阻組件不同,所以根 據第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根據第十七實施例之 108438.doc •120· 1336481 多層電容器C6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與第-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 接之第-内部連接導體25〇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A、4B直接 連接之第—内連接導體26G在層積方向上的位置,此實 她例將多層電谷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 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並且,因為等效 串聯電阻由第-及第: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十 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在將其電容設定成希望值(例 如,較大值)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根據第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所有外部導體(第 一及第二端子導體3A、3B、4A、4B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5A、5B、6A、6B)在多層體彼此相對之第一及第二 側面上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 上侧面(例如,四個側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可減少形成 外部導體所需之步驟,藉此,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十八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50之第一導體部分250A與第二内部 電極241相對,介電層14位於第一導體部分250A與第二内 部電極24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60之第一導體部分 260A與第一内部電極232相對,介電層16位於第一導體部 分260A與第一内部電極232之間。因此,在根據第十八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5〇、260 亦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且因此可進一步增加多層電容器 之電容。 108438.doc •121· 1336481 如在多層電容器C6中-樣’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在根據第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中的多層體之第一侧面上分別彼此鄰近形成。因此,根 據第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如在多層電容器C6中一樣,第二端子導體4八、4B及第 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在根據第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中的多層體之第二側面上分別彼此鄰近形成。因此,根 據第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在根據第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 3A、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Α、5Βα相同數目配置,同 時在多層體L6之第一側面L6a上形成相鄰的對。並且,第 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以相同數 目配置’同時在多層體之第二侧面上形成相鄰的對。因 此,根據第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進一步極大地降低 其等效串聯電感。 第十九實施例 將參看圖26解釋根據第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組 態。在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方面,根據第十九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6不同。圖26 係根據第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 透視圖》 儘管未繪出,與根據第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6 — 樣’根據第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包括:多層體;在多 層體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A、3B;同樣在多層體上形 108438.doc •122· 1336481 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A、4B;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一 外部連接導體5A、5B;及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A、6B。 根據第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13個)介電層1〇〜22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 各4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23〇〜233、24〇〜243而構成,如 圖26所示。 在根據第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各2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5〇、251及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各2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6〇、261係經層積 的。在根據第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由第 一内部電極230〜233組成之四個層及由第二内部電極 240〜243組成之四個層配置在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 接導體250、260與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251、261 之間。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5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⑺與^之 間。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5 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〇與21 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6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1與 12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6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1 與22之間。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50、251、260、261層積在多 層體中,使得多層體包括至少一組(在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 此相鄰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 與第二内部電極之間。 108438.doc -123· 1336481 在根據第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 3A、3B與第一内部電極23〇〜23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5〇、251與 其電性連接。並且’在根據第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内部電極240〜243不直接 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及第二内部連 接導體260、2H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十九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 在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 至其相應端子導體。 與夕層電谷器C6相比,根據第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具有較多數目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5〇、251,而第一内部 連接導體250、251與其相應第一端子導體3A、3B並聯連 接。並且,與多層電容器以相比,根據第十九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具有較多數目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6〇 261,而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60、261與其相應第二端子導體4A、 4B並聯連接。因此,根㈣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 比多層電容器C6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 接之第-内部連接導體250、251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 4A、4B直接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6〇 261的數目, 此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 因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根據第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所有外部導體(第 108438.doc -124- 1336481 一及第二端子導體3A、3B、4A、4B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5A、5B、6A、6B)在多層體彼此相對之第一及第二 侧面上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 上側面(例如,四個侧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可減少形成 外部導體所需之步驟,藉此,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十九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51之第一導體部分251A與第二内部 電極243相對,介電層20位於第一導體部分251A與第二内 部電極24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60之第一導體部分 260A與第一内部電極23〇相對,介電層12位於第一導體部 分260A與第一内部電極230之間。因此,在根據第十九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5 1、26〇 亦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且因此可進一步增加多層電容器 之電容。 在根據第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個 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23 0〜23 3、240〜243配置在第—及第二 内部連接導體250、26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51、 261之間。因此’根據第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在良 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如在多層電容器C6中一樣,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在根據第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中的多層體之第一側面上分別彼此鄰近形成。因此,根 據第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如在多層電容器C6中一樣,第二端子導體4八、4B及第 108438.doc -125- 1336481 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在根據第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中的多層體之第二側面上分別彼此鄰近形成。因此,根 據第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在根據第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 3A、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以相同數目配置,同 時在多層體L6之第一側面L6a上形成相鄰的對。並且,第 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以相同數 目配置’同時在多層體L6之第二側面L6b上形成相鄰的 對°因此’根據第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進一步極大 地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第一十實施例 將參看圖27及圖28解釋根據第二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C7之組態。圖27係根據第二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 圖。圖28係根據第二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27所不,根據第二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7包括·· 多層體L7;在多層體L7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八、3b ; 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A、4B;同樣在多 層體上形成之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同樣在多層體上形 成之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 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入中之每一 者均位於第一側面L7a上’該側面L7a係在與多層體層積方 向平行之側面中的沿與多層體匕7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 L7c、L7d之縱軸延伸的侧面。第一端子導體从、及第 108438.doc •126- 一外部連接導體5A形成為使得第一端子導體3A、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A及第一端子導體3B自圖27之左側依次配置 至右側。 因此,第一外部連接導體3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在 多層體L7的同一側面第一側面L7a上彼此鄰近形成。第一 端子導體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在多層體。之同一側 面第一侧面L7a上彼此鄰近形成。 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中之每一 者均位於第二側面L7b上,該側面L7b係在與多層體層積方 向平行之侧面中的沿與多層體L7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 L7c、L7d之縱軸延伸的側面。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 二外部連接導體6A形成為使得第二端子導體4A、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A及第二端子導體4B自圖27之左側依次配置 至右側。 因此,第二端子導體4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在多層 體L7之同一側面第二側面L7b上彼此鄰近形成。第二端子 導體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在多層體口之同一侧面第 二側面L7b上彼此鄰近形成。 第一端子導體3 A與第二端子導體4B以多層體L7中心轴 中之中心軸Ax7彼此轴對稱,該中心轴Αχ7經過與多層體 L7層積方向垂直之兩個側面L7C、L7d的各自中心點pc、 Pd。第一端子導體3B與第二端子導體4八以多層體口之中 心軸Ax7彼此軸對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與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6A以多層體L7之中心軸Ax7彼此轴對稱。 108438.doc .127- 1336481
此外,一第 形成 在沿多層體L7之第一側面L7a與第二侧面L7b彼此相對之 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3 A與第二端子導體4A彼此相對。 在多層體L7之第一侧面L7a與第二側面L7b相對之方向上, 第一端子導體祀與第二端子導體4B彼此相對。在多層體 L7之第一側面L7a與第二侧面[几相對之方向上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5 A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彼此相對。 如圖28所示,多層體L7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 例中為11個)介電層1〇〜2〇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270〜273、280〜283而構成。 一内部連接導體290及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300層積在多層體乙7中。在多層體口中,複數個第一内部 連接導體270〜273及複數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8〇〜283配置 在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00與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9〇之間。 第一内部電極270〜273中之每一者具有大體上矩形形 狀。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27〇〜273在自與多層體U中之介 電層10〜20的層積方向(下文簡稱為"層積方向")平行的側面 以預定距離分隔之各個位置上形成。 引線導體275A與第一内部電極27〇一體形成,以便自其 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7之第—側面L7ae引線導體276A與第 内邓電極271 —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 之第-側面L7a_L。引線導體277錢第—内部電極μ一體 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7之第一側面L7a上 引線導體278A與第一㈣電極273一體形成,以便自其延 伸並到達多層體L7之第一側面L7a上。 108438.doc •128- 1336481 第一内部電極270藉由引線導體275A電性連接至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A。第-内部電極271藉由引線導體276A電性 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第一内部電極藉由引線 導體277A電性連接至第—外部連接導體5A。第一内部電 極273藉由引線導體278A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因此,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27〇〜273藉由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A彼此電性連接。 第二内部電極280〜283中之每一者具有大體上矩形形 狀。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28〇〜283在自與多層體L7之層積 方向平行的側面以預定距離分隔之各個位置上形成。 引線導體285A與第二内部電極28〇一體形成,以便自其 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7之第二側面L7b上。引線導體286A與 第二内部電極281 —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 L7之第二側面[几上。引線導體28γΑ與第二内部電極μ〗 一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7之第二側面 上。引線導體288A與第二内部電極283一體形成,以便自 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7之第二側面1^713上。 第二内部電極280藉由引線導體285a電性連接至第二外 邛連接導體6A。第二内部電極281藉由引線導體286A電性 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第二内部電極282藉由引線 導體287A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第二内部電 極283藉由引線導體288A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因此,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28〇〜283藉由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6A彼此電性連接。 108438.doc -129- 1336481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mo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9與2〇之 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0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丨^與" 之間。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90、3〇〇彼此電性絕緣。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9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290A ;以及自第一導體部分29〇A延伸以便引出至 多層體L7之第一側面L7a之第二、第三及第四導體部分 290B〜2901^第一導體部分29〇A經配置以使得其縱軸與多 層體L7之第一及第二側面L7a、L7b平行。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0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300A ;以及自第一導體部分3〇〇A延伸以便引出至 多層體L7之第二側面L7b之第二、第三及第四導體部分 300B-300D。第一導體部分3〇〇A經配置以使得其縱軸與多 層體L7之第一及第二側面L7a、L7b平行。 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90中,第二、第三及第四導體部 分290B、290C及290D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八、 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因此,第—内 部連接導體290電性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八、⑼及第—外 部連接導體5A。 在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00中,第二、第三及第四導體部 分300B、300C及300D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八、 第二端子導體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因此第二内 部連接導體300電性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Α、化及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Α。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90之第一導體部分29〇Α係與第二内 108438.doc •130· 1336481 部電極283相對之區域,介電層19位於第一導體部分29〇A 與第二内部電極28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〇〇之第一導 體部分300A係與第一内部電極27〇相對之區域,介電層u 位於第一導體部分3〇〇A與第一内部電極270之間。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9〇、300層積在多層體L7中, 使得多層體L7包括至少一組(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此相鄰 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第二 内部電極之間。 在多層電容器C7中,第一端子導體3A、3B與第一内部 電極270〜27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 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9〇與其電性連接。並且,在多層電 容器C7中,第二端子導體4A、4B&第二内部電極28〇〜283 亦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300與其電性連接。因此,多層電容器C7產生比 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 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 藉由以此方式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接之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90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A、46直 接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〇〇的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電容器C7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 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並且,因為等效串聯電阻 由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多層電容器〇可在 將其電容設定成希望值(例如,較大值)之同時調節等效串 108438.doc -131 - 聯電阻。 作為多層電容器C7之外部導體的所有第一及第二端子導 體3A、3B、4A、4B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八、6八在 多層體L7彼此相對之第一及第二側面L7a、L7b上形成。因 此與外°卩導體在多層體L7的三個或三個以上侧面(例 如,四個側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多層電容器C7可減少 形成外部導體所需之步驟。因此,可容易地製造多層電容 器C7。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90具有第一導體部分29〇A ,該第一 導體部分290A係與第二内部電極283相對之區域,介電層 19位於第一導體部分29〇八與第二内部電極之間。第二 内。卩連接導體300具有第二導體部分3〇〇A,該第二導體部 分300A係與第一内部電極27〇相對之區域介電層u位於 第一導體部分300A與第一内部電極27〇之間。因此,第一 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9〇、3〇〇兩者均可參與形成多層電容 器C7之電谷組件。因此,多層電容器〇可進一步增加其 電容。 因為複數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27〇〜273、28〇〜283配置 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90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〇〇之間,所 以多層電谷器C7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在多層電容器C7中之多層體L7的第一側面L7a上,第一 端子導體3A、3B兩者均與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鄰近形 成。因此’當多層電容器(^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第 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而第一外部連 108438.doc -132- 1336481 接導體5A則被阻止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可獲得如下效 應。亦即’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A、3B與第一内部連接 導體290(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90中之第二及第三導體部 分290B、290C)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外 部連接導體5A與第一内部電極270〜273(引線導體 275A〜278A)之間的電流及流經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與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290(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90中之第四導體 部分290D)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相互抵消。因此,多 • 層電容器C7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在多層電容器C7中之多層體L7的第二侧面L7b上,第二 端子導體4A、4B兩者均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鄰近形 成。因此,當多層電容器C7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第 二端子導體4A、4B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而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6A則被阻止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可獲得如下效 應。亦即,由流經第二端子導體4A、48與第二内部連接 導體300(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〇〇中之第二及第三導體部分 300B,300C)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6A與第二内部電極28〇〜283(引線導體285八〜288八) 之間的電流及流經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及第二内部連接導 體300(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〇〇中之第四導體部分3〇〇d)之間 的電流產生之磁場,相互抵消。因此,多層電容器C7可降 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在多層電容器C7中,以多層體L7之中心轴Ax7,第一端 子導體3A ' 3B分別在與第二端子導體4八、4B軸對稱之位 108438.doc •133· 1336481 置上形成,且第-外部連接導體5八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在彼此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並且,在多層電容器〇 中之多層體L7的第一側面L7a與第二側面L7b相對之°方向 上,第-端子導體3A、3B分別與第二端子導體4八、叫目 對’且第-外部連接導體5A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Μ彼此 相對。因此,可容易地安裝多層電容器C?。 第二十一實施例 將參看圖29解釋根據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組 #態。在内部連接導體290、300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方面, 根據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二十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C7不同。圖29係根據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 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儘管未繪出,與根據第二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Ο一 樣,根據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包括:多層體;在 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A、3B;同樣在多層體上 形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A、4B;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6A。 一個接一個地提供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9〇、3〇〇 層積在根據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在 根據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一個接—個地提供 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90、300層積在各兩層之第一 及第二内部電極270、271、280、281與各兩層之第一及第 二内部電極272、273、282、283之間,如圖29所示。更具 108438.doc •134- 1336481 體言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9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4 與1 5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0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 15與16之間。 第 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90、300層積在多層體中,使 得多層體包括至少一組(在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此相鄰之第 一及第一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第二内部 電極之間。 在根據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 3A、3B與第一内部電極27〇〜27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9〇與其電性連 接。並且’在根據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二 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内部電極28〇〜283不直接連接,而 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 A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〇〇與其 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 比^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 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 體》 同時,當關注第一端子導體3A、38時,在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A之電阻組件如何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連接方 面,根據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二十實施 例之多層電容器C7不同。在根據第二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7中,第—外部連接導體5八之電阻組件與第—内部連 接導體290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A、化中 之每者。在根據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另一 108438.doc •135· 1336481 方面,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人之電阻組件在第一内部連接導 體290處被分開作為邊界,且所得之電阻組件與其相應第 一端子導體3A、3B中之每一者並聯連接。
當關注第二端子導體4A、化時,在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之電阻組件如何與第二端子導體4A、扣連接方面,根 據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二十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C7不同。在根據第二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7 中,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之電阻組件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300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A、4B中之每一 者。在根據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另一方面, 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之電阻組件在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〇〇 處被分開作為邊界,且所得之電阻組件與第二端子導體 4A、4B中之每一者並聯連接。因此,因為第一及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5A、6A之電阻組件不同,所以根據第二十一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根據第二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7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 接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90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A、4B直接 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〇〇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此實 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 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並且,因為等效 串聯電阻由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二 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在將其電容設定成希望值(例 如’較大值)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108438.doc -136· 根據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所有外部導體 (第一及第二端子導體3A、3B、4A、4B及第一及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5A、6A)在多層體彼此相對之第一及第二侧面上 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上側面 (例如,四個側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可減少形成外部導 體所需之步驟,藉此’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二十一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90之第一導體部分290A與第二内部 電極281相對’介電層14位於第一導體部分290A與第二内 部電極28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〇〇之第一導體部分 300A與第一内部電極272相對,介電層16位於第一導體部 分300A與第一内部電極272之間。因此,在根據第二十一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9〇 ' 3 00亦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且因此可進一步增加多層電 容器之電容。 如在多層電容器C7中一樣,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在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的多層體之第一側面上鄰近形成。因此,根據第二--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如在多層電容器C7中一樣,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 二外部連接導體6A在根據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的多層體之第二側面上鄰近形成。因此,根據第二十一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在根據第一 Η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以多層體之中 108438.doc •137· 1336481 心軸,第一端子導體3A、33分別在與第二端子導體4a、 4B轴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仏及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在彼此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並且,在根 據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多層體之第一側面與 第二側面相對之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3 A、3B分別與第 二端子導體4A、4B相對,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與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彼此相對。因此,可容易地安裝根據第二 Η--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二十二實施例 將參看圖30解釋根據第二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組 態。在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方面,根據第二十二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二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7不同。圖 30係根據第二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 分解透視圖。
儘管未繪出,與根據第二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〇7 — 樣’根據第二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包括:多層體;在 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a、3B;同樣在多層體上 形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A、4B;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6A。 根據第二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 個(此實施例中為13個)介電層ι〇〜22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 為各4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27〇〜273、280〜283而構成, 如圖3 0所示。 10843S.doc •138· 1336481 在根據第二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此實施例中為各2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9〇、291及複數 個(此實施例中為各2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00、3〇1係經層 積的。在根據第二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 由第一内部電極270〜2 73組成之四個層及由第二内部電極 280〜283組成之四個層配置在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 接導體290、300與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291、301之間。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9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〇與丨〗之 間。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9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〇與21 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〇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丨丨與 12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〇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 與22之間。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90、291、300、301層積在多 層體中,使得多層體包括至少一組(在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 此相鄰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 與第二内部電極之間。 在根據第二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 3A、3B與第一内部電極27〇〜27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9()、291與其電性 連接並且,在根據弟二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 二端子導體4A、4B與第二内部電極28〇〜283不直接連接, 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〇〇、 3〇1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二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 108438.doc •139· 各器產生比習知多層雷交势丄 冤4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 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雷 門4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 端子導體。 。一層電# n C7相比’根據第二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U較夕數目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謂29 i,而第一内 P連接導體29G、291與其相應第—端子導體3八、3B並聯 連接。並且,與多層電容器C7M,根據第二十二實施例 之夕層電谷器具有較多數目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〇〇、 301而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〇〇、301與其相應第二端子導 體4A、4B並聯連接。因此,根據第二十二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產生比多層電容器C7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 接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9〇、291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A、 4B直接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〇〇、3〇1的數目,此實施 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 谷易地以高精球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根據第二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所有外部導體 (第一及第二端子導體3A、3B、4A、4B及第一及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5A、6A)在多層體彼此相對之第一及第二側面上 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上側面 (例如’四個側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可減少形成外部導 體所需之步驟’藉此,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二十二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291之第一導體部分291A與第二内部 108438.doc • 140- 1336481 電極283相對,介電層20位於第一導體部分291A與第二内 部電極28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〇〇之第一導體部分 300A與第一内部電極270相對’介電層12位於第一導體部 分300A與第一内部電極270之間。因此,在根據第二十二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291 300亦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且因此可進一步增加多層電 容器之電容。 在根據第一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270〜273、28 0~2 83配置在第一及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290、30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291、301之間。因此,根據第二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如在多層電容器C7中一樣,第一端子導體3八、3B及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 A在根據第二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的多層體之第一侧面上彼此鄰近形成。因此,根據第二十 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如在多層電容器C7中一樣’第二端子導體々a、4B及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6A在根據第二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的多層體之第二侧面上彼此鄰近形成。因此,根據第二十 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在根據第一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以多層體之中 心轴,第一端子導體3A、3B分別在與第二端子導體4A、 4B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及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在彼此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並且,在根 108438.doc -141- 據第二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多層體之第一側面與 第二側面相對之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3 A、3B分別與第 二端子導體4A、4B相對,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與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彼此相對。因此,可容易地安裝根據第二 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一十二實施例 將參看圖31及圖32解釋根據第二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8之組態。圖3 1係根據第二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 透視圖。圖32係根據第二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 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31所示,根據第二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eg包 括:多層體L8;在多層體匕8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A; 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A;同樣在多層體上 形成之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及同樣在多層體上形 成之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 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中之每一 者均位於第一侧面L8a上,該側面L8a係在與多層體層積方 向平行之侧面中的沿與多層體L8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 L8c、L8d之縱軸延伸的側面。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A、5B經形成以使得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 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自圖31之左側依 次配置至右側。 因此,第一外部連接導體3 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在 多層體L8之同一側面第一側面L8a上彼此鄰近形成。第一 108438.doc -142- 端子導體3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在多層體L8之同一側 面第一側面L8a上彼此鄰近形成。 第二端子導體4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中之每一 者均位於第二側面L8b上,該側面L8b係在與多層體層積方 向平行之側面中的沿與多層體L8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 L8c、L8d之縱軸延伸的側面。第二端子導體4A及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A、6B經形成以使得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 第二端子導體4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自圖3 1之左側依 次配置至右側。 因此’第二端子導體4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在多層 體L8之同一側面第二側面L8b上彼此鄰近形成。第二端子 導體3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在多層體L8之同一側面第 二側面L8b上彼此鄰近形成。 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二端子導體4A以多層體[8之中心 軸中的中心轴Ax8彼此軸對稱,該中心轴Ax8經過與多層 體L8層積方向垂直之兩個側面L8c、L8d的各自中心點Pc、 Pd。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以多層 體L8之中心軸Ax8彼此軸對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與第 二外部連接導體6A以多層體L8之中心轴Ax8彼此軸對稱。 在沿多層體L8之第一側面L8a與第二側面L8b彼此相對之 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3 A與第二端子導體4A彼此相對。 在多層體L8之第一側面L8a與第二側面[肋相對之方向上, 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彼此相對。 在多層體L8之第一侧面L8a與第二側面L8b相對之方向上, 108438.doc -143. 1336481 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彼此相對。 如圖32所示,多層體L8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 例中為11個)介電層10〜20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3 10〜313 ' 320〜323而構成。 此外,一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30及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340層積在多層體L8中。在多層體L8中,複數個第一内部 電極310〜3Π及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wo〜323配置在第二内 部連接導體340與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30之間》 第一内部電極310〜313中之每一者具有大體上矩形形 狀。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310〜3 13在自與多層體L8中之介 電層10〜20的層積方向(下文簡稱為"層積方向")平行的側面 以預定距離分隔之各個位置上形成。 引線導體315Α、315Β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31〇一 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之第一側面L8a。 引線導體316A、316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311 一體 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8之第一側面L8a上。 引線導體317A、317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312一體 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8的第一側面上。 引線導體318A、318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313 一體 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8之第一側面[“上。 第一内部電極310藉由引線導體315A及315B分別電性連 接至第外°卩連接導體5A及5B。第一内部電極311藉由引 線導體3I6A及316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 及5Β»第一内部電極312藉由引線導體3i7A&3i7B分別電 108438.doc -144· 1336481 f生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 a及5B。第一内部電極313藉 由引線導體318A及318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 體5A及5B。因此,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3 1〇〜3 13藉由第一 外部連接導體5A、5B彼此電性連接。 第二内部電極32〇〜323中之每一者具有大體上矩形形 狀。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320〜323在自與多層體L8之層積 方向平行的側面以預定距離分隔之各個位置上形成。 引線導體325A、325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32〇一 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8之第二侧面L8b 上。引線導體326A、326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321 一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以之第二側面L8b 上。引線導體327A、327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322 一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8之第二侧面[肋 上。引線導體328A、328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323 一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8之第二側面L8b 上。 第二内部電極320藉由引線導體325a、325B分別電性連 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 A及6B。第二内部電極321藉由引 線導體326A及326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 及6B »第二内部電極322藉由引線導體327A及327B分別電 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及诏。第二内部電極323藉 由引線導體328A及328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 體6A及6B。因此,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3 2〇〜藉由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6B彼此電性連接。 108438.doc •145· 1336481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3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9與2〇之 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4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〇與u 之間。第一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30、340彼此電性絕緣。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3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330A ;及自第一導體部分33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 層體L8之第一侧面L8 a之第二、第三及第四導體部分 3 3 08~3300。第一導體部分330八經配置以使得其縱軸與多 層體L8之第一及第二側面L8a、L8b平行。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4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34〇A ;及自第一導體部分34〇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 層體L8之第二側面LSb之第二、第三及第四導體部分 340B-340D。第一導體部分340A經配置以使得其縱轴與多 層體L8之第一及第二側面L8a、L8b平行。 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30中,第二、第三及第四導體部 分330B、330C及3 30D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A、 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因此,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330電性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 a及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A、5B。 在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 40中,第二、第三及第四導體部 分340B、340C及340D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A、 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因此,第 二内部連接導體340電性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A及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A、6B。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30之第一導體部分33〇a係與第二内 108438.doc •146- 1336481 部電極323相對之區域,介電層19位於第一導體部分33〇a 與第二内部電極32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4〇之第一導 體部分340A係與第一内部電極31〇相對之區域,介電層u 位於第一導體部分340Α與第一内部電極31〇之間。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3〇、34〇層積在多層體L8中, 使得多層體L8包括至少一組(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此相鄰 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第二 内部電極之間。
在多層電容器C8中,第一端子導體从與第一内部電極 31HU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外部連接導體5a、π 及第-内部連接導體33G與其電性連接q且,在多層電 容器C8中,第二端子導體从及第二内部電極32g〜⑵亦不 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从、63及第二内 部連接導體340與其電性連接。 ._ ^ ^ m 因此’多層電容器C8產生 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 甲聯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
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緩茧 Ή踝導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 體0 藉由以此方式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八 部連接導體330的數目及與第 ^ 一 端子導體4Α直接連接之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34〇的數目, 笙 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C8之 4效争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 -φ , 且因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 碑卽等效串聯電阻。並且, 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多 聯電阻由第一及第 定成希望值(例如,較大值)之同層昧電^C8可在將其電容設 β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108438.doc -147· 1336481 作為多層電容器C8之外部導體的所有第一及第二端子導 體3A、4A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5B、6A、⑶在 多層體L8彼此相對之第一及第二側面L8a、L8b上形成。因 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L8之三個或三個以上側面(例 如,四個側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多層電容器C 8可減少 形成外部導體所需之步驟。因此,可容易地製造多層電容 器C8。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30具有第一導體部分33〇A,該第一 導體部分330A係在多層體L8之層積方向上與第二内部電 極323相對之區域,介電層19位於第一導體部分33〇A與第 二内部電極32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4〇具有第二導體 部分340A,該第二導體部分34〇A係與第一内部電極3 1〇相 對之區域,介電層11位於第二導體部分34〇A第一内部電極 310之間。因此,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3〇34〇均可 參與形成多層電容器C8之電容組件。因此,多層電容器 C8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因為複數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31〇〜313、32〇〜3幻配置 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30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4〇之間,所 以多層電容器C8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在多層電容器C8中之多層體L8的第一側面L8a上第— 端子導體3 A與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人及5B兩者鄰近形成。 因此,當多層電容器C8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第— 子導體3A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而第一外部連接導: 5A、5B則被阻止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可獲得如下效 108438.doc -148- 1336481 應。亦即,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330(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do中之第二導體部分33〇b)之間 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 A、π 與第一内部電極310〜313(引線導體315A〜3i8A、 315B〜318B)之間的電流及流經第一外部連接導體、a 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30(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3〇中之第三 及第四導體部分330C、33〇D)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相 互抵消。因此,多層電容器C8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在多層電容器C8中之多層體L8的第二侧面L8b上第二 端子導體4A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及6B兩者鄰近形成。 因此,當多層電容器08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第二端 子導體4A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而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6B則被阻止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可獲得如下效 應。亦即,由流經第二端子導體4A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340(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4〇中之第二導體部分34〇b)之間的 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⑽與 第一内部電極320〜323(引線導體325A〜328A、325B〜328B) 之間的電流及流經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與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340(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4〇中之第三及第四導體 部分340C、340D)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相互抵消。因 此,多層電容器C8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在多層電容器C8中,以多層體^之中心轴Αχ8,第一端 子導體3Α及第二端子導體4Α在彼此軸對稱之位置上形 成,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Α、化在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108438.doc -149- 1336481 6B、6A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 。並且 在多層電容器C8中 之多層體L8的第一侧面L8a與第二側面㈣相對之方向上 第-端子導體3A與第二端子導體从彼此相對,且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A、5B分別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㈣ 對。因此,可容易地安裝多層電容器c8。 第二十四實施例 將參看圖33進行說明根據第二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之組態。在内部連接導體33〇、34〇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方 面,根據第二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二十三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8不同。圖33係根據第二十四實施例之 夕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儘管未繪出,與根據第二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以一 樣,根據第二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包括:多層體;在 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A、3B;同樣在多層體上 形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A、4B;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6A。 一個接一個地提供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3〇、34〇 層積在根據第二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在根據第二 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一個接一個地提供之第一及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30、340層積在各兩層之第一及第二内 部電極310、311、320、321與各兩層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 極312、323、322、323之間,如圖33所示。更具體言之,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3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4與15之 108438.doc -150- 間。第—内部連接導體34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5與16 之間。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30、340層積在多層體中,使 '导多層體包括至少一組(在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此相鄰之第 -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内部電極與第二内部 電極之間。 在根據第二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 jA與第一内部電極31〇〜31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 邻連接導體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3〇與其電性連 接。並且,在根據第二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二 端子導體4A與第二内部電極32〇〜32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 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6A、6B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40與其 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二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 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 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 體。 同時,當關注第一端子導體3A時,在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5B之電阻組件如何與第一端子導體3入連接方面,根 據第二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二十三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C8不同。在根據第二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C8中’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之各電阻組件與第一内 部連接導體330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A。 在根據第二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另一方面,第一 外部連接導體5A、5B之各電阻組件中之每一者在第一内 108438.doc •151 - 1336481 部連接導體33G處被分開作為邊界,且所得之電阻組件與 第一端子導體3A並聯連接。 〃 當關注第二端子導體4A時 在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
6B之電P且組件如何與第二端子導體4八連接方面,根據第 二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二十三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C8不同。在根據第二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a 中,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之各電阻組件與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340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a。在 根據第二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另一方面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A、6B之各電阻組件中之每一者在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340處被分開作為邊界,且所得之電阻組件與第 二端子導體4A並聯連接。因此,因為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 導體5A、5B、6A、6B之電阻組件不fg] ’所以根據第二十 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根據第二十三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C 8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直接連接之第 内。卩連接導體330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A直接連接之第二 内部連接導體340在層積方向上的位置’此實施例將多層 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 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並且,因為等效串聯電阻由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二十四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可在將其電容設定成希望值(例如,較大值) 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根據第二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所有外部導體 108438.doc •152- (第一及第二端子導體3A、4 A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5A、5B、6A、6B)在多層體彼此相對之第一及第二侧面上 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上側面 (例如’四個侧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可減少形成外部導 體所需之步驟’藉此,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二十四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30之第一導體部分330A與第二内部 電極321相對’介電層14位於第一導體部分33〇a與第二内 部電極32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4〇之第一導體部分 340A與第一内部電極312相對,介電層16位於第_導體部 分340A與第一内部電極3 12之間。因此,在根據第二十四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3〇、 340亦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且因此可進一步增加多層電 谷器之電容。 如在多層電容器C8中一樣,第一端子導體3八與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A、5B兩者在根據第二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 容器中的多層體之第一側面上鄰近形成。因此,根據第二 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如在多層電容器C8中一樣,第二 部連接導體6A、6B兩者在根據第二 谷器中的多層體之第二側面上鄰 二端子導體4A與第二外
108438.doc 1336481 之位置上形成,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分別在與第 二外部連接導體6B、6A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並且,在 根據第二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多層體之第一與第 二側面相對的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二端子導體 4 A彼此相對’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 A、5 B分別與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A、6B彼此相對。因此,可容易地安裝根據 第二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二十五實施例 將參看圖34解釋根據第二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組 態。在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方面,根據第二十五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二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8不同。 圖34係根據第二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 的分解透視圖。
儘管未繪出,與根據第二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8__ 樣’根據第二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包括:多層體;在 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A、3B;同樣在多層體上 形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A、4B;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 ;及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6A。 根據第二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 個(此實施例中為13個)介電層1〇〜22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 為各4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31〇〜313、32〇〜323而構成, 如圖34所示。 在根據第二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108438.doc •154- 1336481 個(此實施例中為各2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3〇、331及複數 個(此實施例中為各2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4〇、341係經層 積的。在根據第二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 由第一内部電極310〜313組成之四個層及由第二内部電極 320〜323組成之四個層配置在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 接導體330、340與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331、341之間。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3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與丨丨之 間。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3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〇與21 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4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1與 I2之間。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4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η 與22之間。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30、331、340、341層積在多 層體中’使得多層體包括至少一組(在此實施例中為(组)彼 此相鄰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彳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 與第二内部電極之間。 在根據第二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端子導體 3Α與第一内部電極31〇〜31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 邛連接導體5Α、5Β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3〇、331與其電 F連接並且,在根據第二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二端子導體4Α與第二内部電極32〇〜323不直接連接,而 疋藉由第:外部連接導體6Α、6Β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340 341與其電性連接。因&,根據第二十五實施例之多 層電各器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 108438.doc -155· 知夕層電谷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 相應端子導體。 與多層電谷器C8相比,根據第二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具有較多數目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3〇、331,而第一内 邛連接導體330、331與第一端子導體3A並聯連接。並且, 與多層電容器C8相比,根據第二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具有較多數目的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4〇 ' 341,而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340 ' 341與第二端子導體4A並聯連接◊因此,根 據第二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多層電容器以小之 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直接連接之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330、331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A直接 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40、341的數目,此實施例將多 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 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根據第二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所有外部導體 (第一及第二端子導體3A、4A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5A、5B、6A、6B)在多層體彼此相對之第一及第二側面上 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上側面 (例如,四個側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可減少形成外部導 體所需之步驟’藉此,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二十五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31之第一導體部分331A與第二内部 電極323相對,介電層2〇位於第一導體部分331A與第二内 108438.doc -156- 1336481 部電極32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40之第—導體部分 340A與第一内部電極31〇相對,介電層丨2位於第一導體部 分340A與第一内部電極31〇之間。因此,在根據第二十五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31、 340亦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可進一步增加多層電容 器之電容。 在根據第二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310〜313、320〜323配置在第一及第 二内部連接導體330、34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331、341之間。因此,根據第二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如在多層電容器C8中一樣,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A、5B在根據第二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的多層體之第一側面上鄰近形成。因此,根據第二十五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如在多層電容器C8中一樣,第二端子導體4八與第二外 連接導體6A、6B在根據第二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的多層體之第二側面上鄰近形成。因此,根據第二十五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在根據第二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以多層體之中 心轴,第一端子導體3Α與第二端子導體4八在彼此軸對稱 之位置上形成,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Α、5Β分別在與第 二外部連接導體6Β、6Α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並且,在 根據第二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多層體之第一側面 108438.doc •157· 1336481 與第二侧面相對之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3 A與第二端子導 體4A彼此相對,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分別與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6B彼此相對。因此,可容易地安裴根 據第一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二十六實施例 將參看圖35及圖36解釋根據第二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9之組態。圖35係根據第二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 透視圖。圖36係根據第二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 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 如圖35所示,根據第二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9包 括:多層體L9;在多層體L9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A、 3B;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A、4B;同樣 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同樣在多層體 上形成之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
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中之每一 者均位於第一側面L9a上,該側面L9a係在與多層體層積方 向平行之侧面中的沿與多層體L9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 L9c、L9d之縱軸延伸的侧面。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 二外部連接導體6A經形成以使得第一端子導體3A、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及第一端子導體3B自圖35之左側依次配 置至右侧。 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中之每一 者均位於第二侧面L9b上,該側面L9b係在與多層體層積方 向平行之侧面中的沿與多層體L9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 108438.doc .158- 1336481 L9c、L9d之縱軸延伸的側面。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經形成以使得第二端子導體4A、第一 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二端子導體化自圖35之左側依次配 置至右侧。 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二端子導體化以多層體[9之中心 軸中的中心軸Ax9彼此軸對稱,該中心軸Αχ9經過與多層 體L9之層積方向垂直的兩個侧面L9c、L9d之各自中心點 Pc、Pd。第一端子導體3B與第二端子導體4八以多層體^ 之中心軸Ax9彼此軸對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與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A以多層體L9之中心軸Ax9彼此軸對稱。 在沿多層體L9之第一側面L9a與第二侧面L9b彼此相對之 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二端子導體4A彼此相對。 在多層體L9之第一侧面L9a與第二側面L9b相對之方向上, 第一端子導體3B與第二端子導體化彼此相對。在多層體 L9之第一側面L9a與第二侧面L9b相對之方向上,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5 A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彼此相對。 如圖36所示,多層體L9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 例中為11個)介電層1〇〜2〇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350〜3 53、360〜363而構成。 此外,一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70及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3 80層積在多層體L9中。在多層體L9中,複數個第一内部 連接導體350〜3 53及複數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 6〇〜363配置 在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80與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70之間。 第一内部電極350〜353中之每一者具有大體上矩形形 108438.doc -159· 1336481 狀。複數個第一内邱雷丄 禾内#電極350〜353在自與多層體L9中之介 電層10〜20的層積方向(下两 I卜又間稱為層積方向")平行的側面 以預定距離分隔之各個位置上形成。 引線導體355Α與第一内部電極35〇 一體形成,以便自其 延伸並料多層體L9之第二侧面㈣。引線導體356Α與第 -内部電極351-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 之第二側面L9b上。引線導體357Α與第-内部電極川一 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_之第二侧面㈣ 上。引線導體358A與第一内部電極353 _體形成,以便自 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9之第二側面L9b上。 第一内部電極350藉由引線導體355A電性連接至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A。第一内部電極351藉由引線導體356A電性 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〇第一内部電極352藉由引線 導體357A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第一内部電 極353藉由引線導體358A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因此,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35〇〜353藉由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A彼此電性連接。 第二内部電極36〇〜363中之每一者具有大體上矩形形 狀。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3 60〜3 63在自與多層體匕9之層積 方向平行的側面以預定距離分隔之各個位置上形成。 引線導體365A與第二内部電極360—體形成,以便自其 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9之第一側面L9a上。引線導體366A與 第二内部電極361—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 L9之第一侧面L9a上。引線導體367A與第二内部電極362 108438.doc •160· 1336481 一體形成,以便自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之第一側面Lh 上。引線導體368A與第一内部電極363 一體形成,以便自 其延伸並到達多層體L9之第一側面[%上。 第二内部電極360藉由引線導體365A電性連接至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A。第二内部電極361藉由引線導體366a電性 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第二内部電極刊2藉由引線 導體367A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第二内部電 極363藉由引線導體368八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因此,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36〇〜363藉由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6A彼此電性連接。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7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9與2〇之 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8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〇與U 之間。第一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7〇、38〇彼此電性絕緣。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7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至第一導 體部分370A ;及自第一導體部分37〇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 層體L9之第一側面L9a之第二、第三及第四導體部分 370B〜370D。第一導體部分37〇A經配置以使得其縱軸與多 層體L9之第一及第二側面L9a、L9b平行。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8〇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導 體部分380A ;及自第一導體部分38〇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 層體L9之第二側面L9b之第二、第三及第四導體部分 38〇B〜3 80D »第一導體部分38〇A經配置以使得其縱軸與多 層體L9的第一及第二側面L9a、L9b平行。 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70中,第二、第三及第四導體部 108438.doc -161· 1336481 分37〇B、37〇C及370D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八、 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〇因此,第一内 部連接導體370電性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A、把及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A。 在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80中,第二、第三及第四導體部 分380B、380C及380D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八、 第二端子導體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因此,第二内 部連接導體380電性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A、化及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A。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70之第一導體部分37〇A係與第二内 部電極363相對之區域,介電層19位於第一導體部分37〇a 與第二内部電極36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8〇之第一導 體部分38〇a係與第一内部電極350相對之區域,介電層η 位於第一導體部分380Α與第一内部電極35〇之間。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7〇、38〇層積在多層體L9中, 使得多層體L9包括至少一組(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此相鄰 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第二 内部電極之間。 在多層電谷器C9中,第一端子導體3A、3B與第一内部 電極350〜35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八 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70與其電性連接。並且,在多層電 容器C9中,第二端子導體4A、4B與第二内部電極36〇〜363 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第二内部連 接導體3 80與其電性連接。因此,多層電容器C9產生比習 108438.doc •162- 1336481 知多層電合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中, 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繞導 ° 曰由?丨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體。 藉由以此方式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接之 第厂内部連接導體37G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Μ、沾直 接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的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電容器C9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因此可容易地以 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並且,因為等效串聯電阻由 第及第一内。p連接導體控制,所以多層電容器C9可在將 其電令认定成希望值(例如’較大值)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 電阻。 作為多層電容器C9之外部導體的所有第一及第二端子導 體3A 3B、4A、4B及第-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6八在 多層體L9彼此相對之第一及第二側面仏、㈣上形成。因 此與外°卩導體在多層體L9之三個或三個以上側面(例 如四個侧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多層電容器〇9可減少 形成外。p導體所需之步驟。因此,可容易地製造多層電容 器C9。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70具有第一導體部分37〇A,該第一 導體部分370A係與第二内部電極363相對之區域,介電層 19位於第一導體部分37〇A與第二内部電極363之間。第二 内部連接導體380具有第二導體部分38〇A ,該第二導體部 分380A係與第一内部電極35〇相對之區域,介電層丨丨位於 第二導體部分380A與第一内部電極35〇之間。因此,第一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 7〇、38〇兩者可參與形成多層電容器 I08438.doc -163- 1336481 C9之電容組件。因此,多層電容器C9可進一步增加其電 容。 因為複數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35〇〜353、36〇〜363配置 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70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8〇之間,所 以多層電容器C9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在多層電容器C9中,以多層體L9之中心軸八父9,第一端 子導體3A、3B分別在與第二端子導體4八、4β軸對稱之位 置上形成,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 6A在彼此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並且,在多層電容器c9 中之多層體L9的第一側面L9a與第二側面L9b相對之方向 上,第一端子導體3A、3B分別與第二端子導體4A、化相 對,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彼此 相對。因此,可容易地安裝多層電容器C9。 第二十七實施例 將參看圖37解釋根據第二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組 態。在内部連接導體37〇、38〇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方面, 根據第二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二十六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C9不同。圖37係根據第二十七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儘管未繪出,與根據第二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9 — 樣,根據第二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包括:多層體;在 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A、3B;同樣在多層體上 形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A、4B;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 外邛連接導體5A;及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二外部連 108438.doc •164- 1336481 接導體6A。 一個接一個地提供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7〇、38〇 層積在根據第二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在根據第二 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一個接一個地提供之第一及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7〇、38〇層積在各兩層之第一及第二内 部電極35G、351 ' 36G、361與各兩層之第—及第二内部電 極352、353、362、363之間,如圖37所示。更具體言之,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7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4與15之 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8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5與16 之間。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7()、38〇層積在多層體中,使 得多層體包括至少一組(在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此相鄰之第 -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第二内部 電極之間β 在根據第二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 3Α、3Β與第一内部電極35〇〜35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 卜Ρ連接導體5Α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 7〇與其電性連 f。並且,在根據第二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二 知子導體4A、4B與第二内部電極360〜363不直接連接,而 疋藉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6A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80與其 電f生連接《因&,根據第二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 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 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 體。 108438.doc 165- 1336481 同時’當關注第一端子導體3A、3B時,在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A之電阻組件如何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連接方 面’根據第二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二十六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9不同。在根據第二十六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C9中,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之電阻組件與第一内 部連接導體370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八、 3B中之每一者。在根據第二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另一方面,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之電阻組件在第一内部連 接導體370處被分開作為邊界,且所得之電阻組件與第一 端子導體3A、3B中之每一者並聯連接。 當關注第二端子導體4A、4B時,在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之電阻組件如何與第二端子導體々A、4B連接方面,根 據第二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二十六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C9不同。在根據第二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C9中,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之電阻組件與第二内部連接 導體380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A、4B中之 母一者。在根據第二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另一方 面,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之電阻組件在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3 80處被分開作為邊界,且所得之電阻組件與第二端子導 體4A、4B中之每一者並聯連接。因此,因為第一及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5A、6A之電阻組件不同,所以根據第二十 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根據第二十六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C9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Α、3Β直接連 108438.doc •166· 、第内邛連接導體370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A、4B直接 接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8〇在層積方向上的位置,此實 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 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並且,因為等效 串聯電阻由第—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二 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在將其電容設定成希望值(例 如,較大值)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根據第二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所有外部導體 (第一及第二端子導體3A、3B、4A、4B及第一及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5A、6A)在多層體彼此相對之第一及第二側面上 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上側面 (例如,四個侧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可減少形成外部導 體所需之步驟,藉此,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二十七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70之第一導體部分370A與第二内部 電極361相對,介電層14位於第一導體部分370A與第二内 部電極36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8〇之第一導體部分 380A與第一内部電極352相對,介電層16位於第一導體部 分3 80A與第一内部電極352之間。因此,在根據第二十七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7〇、 3 80亦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且因此可進一步增加多層電 容器之電容。 在根據第二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以多層體之中 心軸’第一端子導體3 A、3B分別在與第二端子導體4 A、 108438.doc •167· 1336481 4B轴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且第―外部連接導體μ與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在彼此軸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並且,在根 據第二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多層體之第一側面與 第二側面相對之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3A、沾分別與第 二端子導體4A、4B相對,且第—外部連接導體5A與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彼此相對。因此,可容易地安裝根據第二 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二十八實施例 將參看圖38解釋根據第二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組 態。在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方面,根據第二十八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二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9不同。 圖38係根據第二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 的分解透視圖。
儘管未綠出’與根據第二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9 一 樣’根據第二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包括:多層體;在 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A、3B;同樣在多層體上 形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A、4B;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同樣在多層體上形成之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6A。 根據第二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 個(此實施例中為13個)介電層10〜22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 為各4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350-353、360〜363而構成, 如圖3 8所示。 在根據第二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108438.doc •168· 1336481 個(此實施例中為各2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7〇、37〗及複數 個(此實施例中為各2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8〇、381係經層 積的。在根據第二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 由第内。卩電極350〜353組成之四個層及由第二内部電極 360〜363組成之四個層配置在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 接導體3 70、3 80與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371、381 之間。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7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⑺與丨丨之 間。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7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〇與21 之間。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8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1與 12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8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 與22之間。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70、371、380、381層積在多 層體中,使得多層體包括至少一組(在此實施例中為4組)彼 此相鄰之第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 與第二内部電極之間。 在根據第二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 3A、3B與第一内部電極35〇〜352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7〇、371與其電性 連接。並且,在根據第二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 二端子導體4A、4B與第二内部電極360〜363不直接連接, 而疋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M0、 381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二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 容器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 108438.doc 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 端子導體。 所有内部電極均藉W丨線導體連接 至其相應 根據第二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體4A、4B並聯連接。因此, 與多層電容器C9相比 器具有較多數目之第一 部連接導體370、371邀 〇、381與其相應第二端子導 根據第二十八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產生比多層電容器C9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 接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7〇、371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 4八、48直接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8〇、381的數目, 此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 因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根據第二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所有外部導體 (第一及第二端子導體3A、3B、4A、4B及第一及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5A、6A)在多層體彼此相對之第一及第二側面上 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上側面 (例如’四個側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可減少形成外部導 體所需之步驟’藉此,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二十八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371之第一導體部分371A與第二内部 電極363相對,介電層20位於第一導體部分371A與第二内 108438.doc -170- 1336481 部電極36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8〇之第一導體部分 380A與第一内部電極350相對,介電層12位於第一導體部 分380八與第一内部電極35〇之間。因此,在根據第二十八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371、 380亦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且因此可進一步增加多層電 容器之電容。 在根據第二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350〜353、360〜363配置在第一及第 二内部連接導體370、3 8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371、381之間。因此,根據第二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在根據第二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以多層體之中 心轴,第一端子導體3 A、3B分別在與第二端子導體4A、 4B轴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在彼此轴對稱之位置上形成。並且,在根 據第二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多層體之第一側面與 第二側面相對之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3八、3]8分別與第 二端子導體4A、4B相對,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與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彼此相對。因此,可容易地安裝根據第二 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一及第二端子導體3A、3B、4A、4B之數目不限於上 述第一至第二十八實施例中描述之彼等數目。因此,例 如,可將第一及第二端子導體提供為各一個或各三個或三 個以上。第一及第一知子導體3 A、3B、4 A、4B與第一及 108438.doc -171- 1336481 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之位置不限於上述第 一至第二十八實施例中所述之彼等位置,只要其在多層體 彼此相對之第一及第二側面中之至少一者上形成即可。因 此’第二端子導體可在多層體之第一側面上形成。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可在多層體之第二側面上形成。第二外部連接 導體可在多層體之第一侧面上形成。 第二十九實施例 將參看圖39及圖40解釋根據第二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10的結構。圖3 9係根據第二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之透視圖。圖40係根據第二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 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39所示,根據第二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i〇包 括:大體上長方體形狀之多層體L10;及在多層體L10之側 面上形成的複數個外部導體。複數個外部導體包括:複數 個(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一端子導體3A、3B ;複數個(此實 施例中為2個)第二端子導體4A、4B ;複數個(此實施例中 為2個)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 ;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 為2個)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複數個外部導體經形成 以在多層體L10之表面上彼此電性絕緣。 外部導體 3A、3B、4A、4B、5A、5B、6A、6B(例如)係 藉由將含有導電性金屬粉末及玻璃粉之導電膏塗覆於多層 體之外表面上並將其熔固而形成。可根據需要在經熔固之 外部導體上形成鍍層。 因此’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 108438.doc •172· 1336481 5B係相同數目之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2個)。第二端子 導體4A、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係相同數目之複 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2個)。 第一端子導體3A、第二端子導體4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 體5A、5B均位於與多層體L10(將在下文解釋)之層積方向 平行的側面中之第一側面LlOa上,亦即,在沿與多層體 L10之層積方向垂直的側面之縱向延伸的側面第—侧面 L 10a上。第一端子導體3A、第二端子導體4A及第—外部 ® 連接導體5A、5B自圖39之左側至右側以第二端子導體 4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及第一 端子導體3 A之順序形成。亦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 5B經形成以位於第一側面Ll〇a上之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 二端子導體4A之間。
第一端子導體3B、第二端子導體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 體όΑ、6B中中之每一者均位於與多層體L1〇(將在下文解 釋)之層積方向平行的側面中之第二側面Ll〇b上,亦即, 在與多層體L10之層積方向垂直的侧面中之沿縱向延伸並 與第一側面LlOa相對之側面第二側面L10b上》第一端子導 體3B、第二端子導體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以第 一端子導體3B、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第二外部連接導 體6B、第二端子導體4B之順序形成。亦即,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6A、6B經形成以位於第二侧面L1〇b上之第一端子 導體3B與第二端子導體4B之間。 第一端子導體3B位於以多層體L10之中心轴中的中心轴 108438.doc -173 - 1336481
Wo與第-端子導體3八軸對稱之位置上,該中心軸— ο 經過與多層體L10之層積方向垂直的兩個側面u〇c、· 各自中〜點Pc、Pd。第二端子導體4B位於以多層體Li〇 之中心軸AxlO與第二端子導體4八軸對稱之位置上。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B位於以多層體Ll〇之中心轴Αχΐ〇與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Α軸對稱之位置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从位 ;、多層體L10之中心轴Αχ1〇與第一外部連接導體轴對 稱之位置上。 參在沿第-側®L10a與第二側面L1〇b彼此相對之方向上, 在第一側面L10a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八與在第二側面 L 1 〇b上形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B彼此相對。在第一側面 L1〇a與第二側面L10b彼此相對之方向上,在第二側面L10b 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B與在第一侧面L1〇a上形成之第二 端子導體4A彼此相對。 如圖40所示,多層體L1〇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 φ例中為11個)介電層1〇〜20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4個)第一 及第二内部電極400〜403、410〜4 13而構成。介電層10〜2〇 中之每一者(例如)均由含有介電陶瓷之陶瓷生片(ceramic green sheet)的燒結體構成。内部電極4〇〇〜4〇3、410〜413之 每一者(例如)均由導電膏之燒結體構成。在實際的多層電 容器C10中,介電層10〜20整合至其邊界無法區分之程度。 此外,一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及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30層積在多層體L10*。在多層體L1〇中,複數個第一内 部電極400〜403及複數個第二電極41〇〜413配置在一内部連 108438.doc -174- 1336481 接導體420(兩層内部連接導體420、430之一部分)與其餘的 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之間。 第一内部電極400〜403中之每一者具有大體上矩形形 狀。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400〜403在自與多層體L10中之介 電層10〜20的層積方向(下文簡稱為"層積方向")平行的侧面 以預定距離分隔之各個位置上形成。第一内部電極 400-403形成為弓|線導體405A〜408A、405B-408B延伸以便 引出至多層體L10之第一側面L10a上》
引線導體405 A及405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400— 體形成,並自其延伸以到達多層體L10之第一侧面L10a。 引線導體406A及406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401—體 形成,並自其延伸以到達多層體L10之第一侧面L10a上。 引線導體407 A及407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402—體 形成,並自其延伸以到達多層體L10之第一側面L10a上。 引線導體408 A及408B中之每一者與第一内部電極403—體 形成,並自其延伸以到達多層體L10之第一側面L10a上。
第一内部電極400藉由引線導體405 A及405B分別電性連 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5B。第一内部電極401藉由引 線導體406A及406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 及5B。第一内部電極402藉由引線導體407A及407B分別電 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5B。第一内部電極4〇3藉 由引線導體408A及4〇8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 體5 A及5B。因此,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400〜403藉由第一 外部連接導體5A及5B彼此電性連接。 108438.doc -175- 1336481 第二内部電極410〜413中之每一者具有大體上矩形形 狀。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410〜413在自與多層體li〇之層積 方向平行的側面以預定距離分隔之各個位置上形成。第二 内部電極410〜413形成為引線導體415Α〜418Α、415Β〜418Β 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L10之第二側面LlOb。 引線導體4 1 5A及41 5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41〇 一 體形成,並自其延伸以到達多層體L10之第二側面L1〇b 上。引線導體416A及416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411 體形成’並自其延伸以到達多層體Li〇之第二側面Li〇b 上。引線導體417A及417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412 一體形成’並自其延伸以到達多層體L10之第二側面L1〇b 上。引線導體418A及418B中之每一者與第二内部電極413 一體形成,並自其延伸以到達多層體[1〇之第二側面Ll〇b 上0 第二内部電極41〇藉由引線導體415八及4158分別電性連 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6八及6B。第二内部電極41丨藉由引 線導體416A及416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 及6B。第二内部電極412藉由引線導體分別電 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及沾。第二内部電極413藉 由引線導體418A及418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 體6A及6B〇因此,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41〇〜413藉由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6B彼此電性連接。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9與2〇之 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⑺與" 108438.doc -176- 1336481 之間。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彼此 電性絕緣。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2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2〇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10之第一側面LlOa的第二、第四及第五導體部分 420B、420D、420E;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2〇A延伸以便引 出至多層體L10之第二侧面Ll〇b上的第三導體部分42〇c。 第一導體部分420A經配置以使得其縱軸與多層體[1〇之第 一及第二側面LlOa、L10b平行。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之第二、第四及第五導體部分 420B、420D、420E以在圖40中自左側至右側依次為第四
導體部分420D、第五導體部分42犯及第二導體部分42〇B 之順序定位。第二導體部分420B、第三導體部分42〇c、 第四導體部分420D及第五導體部分42〇e分別電性連接至 第一端子導體3A、第一端子導體3B、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因此,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〇 電性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5B。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3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3〇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10之第一側面LlOa的第二導體部分430B;及自第一導 體部分430八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1^10之第二側面1^1013的 第二至第五導體部分430C〜430E。第一導體部分430A經配 置使得其縱軸與多層體Ll〇之第一及第二側面Ll〇a、LI 0b 108438.doc •177- 1336481 平行。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之第三至第五導體部分43〇(:至 430E以在圖40中自左側至右側依次為第四導體部分 430D、第五導體部分43〇E及第三導體部分43〇(::之順序定 位。第二導體部分43〇B、第三導體部分43〇c、第四導體 部分430D及第五導體部分43〇E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端子 導體4A、第二端子導體4B、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B。因此,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電性連接 至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中之第一導體部分42〇A係與第二 内部電極413相對之區域,介電層19位於笫一導體部分 420A與第二内部電極41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中之 第一導體部分430A係與第一内部電極4〇〇相對之區域,介 電層11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3〇A與第一内部電極4〇〇之間。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20、430層積在多層體[10 中,使得多層體L10包括至少一組(此實施例中為4組)在層 積方向上彼此相鄰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 内。卩電極與第一内部電極之間。具體言之,例如,第一 及第一内邛連接導體42〇、43〇層積在多層體Li〇中使得 夕層體L10包括彼此相鄰之第一内部電極4〇〇及第二内部電 極410,介電層12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第二内部電極 41〇之間。亦即,在多層體L1G中,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 體420、430配置在多層體L1〇中在層積方向上之一組第一 及第二内部電極4〇〇、41 〇的外側。 108438.doc .178- 1336481 夕層電中,第—端子導體3a、3b與第一内部 電極400〜40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外部連接導體 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〇與其電性連接。並且,在 多層電容器CH)中’第二端子導體4八、化與第二内部電極 41〇〜41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α、6β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與其電性連接。因此,多層電容 器CH)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 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 應端子導體。 藉由以此方式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Α、3Β及第二端子 導體4Α、4Β直接連接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2〇、 430的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cl〇之等效串聯電阻設 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 阻。因為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 所以多層電容器C10亦可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 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作為多層電容器C10之外部導體的第一及第二端子導體 3A、3B、4A、4B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5B、 6A、6B在多層體L10之相對的第一與第二側面L1〇a、Ll〇b 之任一側面上形成。因此,在多層電容器C10中,所有外 部連接導體(第一端子導體3A、3B;第二端子導體4A、 4B ;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 ;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0B)在多層體L10之兩個相對的側面Ll〇a、L10b上形 成。因此’與端子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上側面 108438.doc •179- 1336481 (例如’四個側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在多層電容器C i 〇 中形成外部導體所需之步驟數可得以減少。因此,可容易 地製造多層電容器CIO。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具有第一導體部分42〇A,該第一 導體部分420 A係在多層體L10中在層積方向上與第二内部 電極413相對之區域’介電層19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20 a與 第二内部電極413之間。因此,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〇亦可 參與形成夕層電容器C10之電容組件。因此,多層電容器 Φ C10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具有第一導體部分43 0A,該第一 導體部分43 0 A係在多層體L10中在層積方向上與第二内部 電極413相對之區域,介電層η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2〇 a與 第二内部電極413之間。因此’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亦可 參與形成多層電容器C10之電容組件。因此,多層電容器 C10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在多層電容器C10之多層體L10中,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 4〇0〜4〇3及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410〜413配置在内部連接導 體420、430之一部分(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與其餘部分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之間。因此’多層電容器ci〇可在 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多層電容器C10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其原因考慮如 下。亦即,當多層電容器C10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 得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第二端子 導體4A、4B直接與極性不同於與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 108438.doc -180- 1336481 3A、3B之平臺圖案的平臺圖案連接,且第一及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5A、5B、6A、6B不與任何平臺圖案直接連接 時,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二端子導體化之間的電流 及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B與第二端子導體4八之間的電流在 沿第一及第二側面Ll〇a、L10b彼此相對之方向上係彼此反 向的。因此’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 a與第二端子導體4B 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5與第二端 子導體4A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相互抵消。因此,多層 #電容器C10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 在多層電容器C10中’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一外部連接 導體5B在多層體L10之第一侧面Li〇a上彼此鄰近形成。因 此’當多層電容器C10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第一端 子導體3A、3B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而第一外部連接導 體5A、5B不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可獲得如下效應。 亦即,由流經第一 4子導體3A與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420之第二導體部分42〇B)之間的電流產生 β 之磁場與由流經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與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20(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之第五導體部分420E)之間的電 流產生之磁場,相互抵消。因此,多層電容器c丨〇可降低 其等效串聯電感。當至少一對第一端子導體與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彼此鄰近時,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 在多層電容器C10中’第二端子導體4B與第二外部連接 導體6B在多層體L10之第二側面L 10b上彼此鄰近形成。因 此’當多層電容器C10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第二 108438.doc -181 - 1336481 端子導體4A、4B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而第二外部連接 導體6A、6B不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可獲得如下效 應。亦即’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4B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30(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之第三導體部分43〇c)之間的電 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與第二内部連 接導體430(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之第五導體部分43〇E)之 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相互抵消。因此,多層電容器c j 〇 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當至少一對第二端子導體與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彼此鄰近時’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 在多層電容器C10中’第一端子導體3八及3B、第二端子 導體4A及4B、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B、以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中 之每一對均在以多層體L10之中心軸Αχ 10彼此軸對稱之位 置上形成。因此,即使當多層電容器C10圍繞中心軸Αχ10 在基板或類似物上旋轉18〇度時,平臺圖案與端子導體及 外部連接導體之間的連接關係不會改變。 在多層電容器C10中,第一端子導體3Α及第二端子導體 4B、第一端子導體把及第二端子導體4A、第一外部連接 導體5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以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中之每一對均在沿多層體L10中 之第一側面L10a與第二侧面Li〇b彼此相對之方向上彼此相 對。因此’即使當多層電容器C10被反轉以便以相反的側 面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時,平臺圖案與端子導體及外部 連接導體之間的連接關係不會改變。 108438.doc •182· 1336481 即使當多層電容器C10圍繞垂直於多層體L1〇之侧面 LlOa、LlOb的軸反轉時,平臺圖案與端子導體及外部連接 導體之間的連接關係不會改變。 由於端子導體3 A、3B、4A、4B及外部連接導體5A、 5B、6A、6B如上所述進行配置,所以多層電容器c1〇可依 照各種安裝方向而進行安裝。因此,可容易地安裝多層電 容器C10。 第三十實施例 將參看圖41解釋根據第三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内部連接導體420、430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方面, 根據第三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二十九實施例之 多層電谷器C10不同。圖41係根據第三十實施例之多層電 谷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41所示,在根據第三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各 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2〇、43〇層積在各兩層之 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〇〇、4〇1、410、411與各兩層之第一 及第二内部電極4〇2、403、412、413之間。具體言之,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42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4與15之間。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5與16之 間。 在根據第三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20、430中之每一者層積在多層體中,使得多層 體包括至少一組在層積方向上彼此相鄰之第一與第二内部 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第二内部電極之間(例 108438.doc •183· 如第與第一内部電極400、410,介電層11位於該兩者 之間)。 在根據第三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 3A 3B與第一内部電極4〇〇〜4〇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與其電性 連接。並且,在根據第三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二 端子導體4A、4B與第二内部電極41〇〜4 13不直接連接,而 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 與其電性連接。該等配置使根據第三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層 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端 子導體。 當關注第一端子導體3A、3B時,在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5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各第一端子導體3八、3B連接 方面,根據第二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二十九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0不同。亦即,根據第二十九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C1〇中的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冗之各電阻 組件與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各第 -端子導體3A、3B。在根據第三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相反,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之各電阻組件在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420處被分開作為邊界以便與各第一端 子導體3A、3B並聯連接。 當關注第二端子導體4八、43時,纟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6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各第二端子導體4A、4B連接 108438.doc -184- 方面,根據第三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二十九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0不同。亦即,根據第二十九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CIO中的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2各電阻 且件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 3 0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各第 4子導體4A、4B。在根據第三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相反,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之各電阻組件在第 二内部連接導體430處被分開作為邊界,以便與各第二端 子導體4A、4B並聯連接。
因此,因為第一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 之電阻組件不同,所以根據第三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 生比根據第二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 〇小之等效串聯 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 接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A、4B直接 連接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30的位置,此實施例將多層電 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高 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因為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第 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三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可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 串聯電阻》 根據第三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所有外部導體(第 一及第二端子導體3A、3B、4A、4B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5A、5B、6A、0B)在多層體之相對的第一與第二側 面上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上 108438.doc • 185- 側面(例如,四個侧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在根據第三十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形成外部導體所需之步驟數可得以 減少,藉此,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三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 第—内部連接導體420之第一導體部分42〇a與第二内部 電極411相對,介電層14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2〇A與第二内 部電極41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之第一導體部分 430A與第一内部電極402相對,介電層16位於第一導體部 分430A與第一内部電極4〇2之間。因此,第一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20、430亦可參與形成根據第三十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中的電容組件,藉此,可進一步增加多層電容器之 電容。 如與多層電容器C10—樣,根據第三十實施例之多層電 容器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如與多層電容器C10—樣,可 容易地安裝根據第三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三十一實施例 將參看圖42解釋根據第三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方面,根據第三十 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二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10不同》圖42係根據第三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42所示,根據第三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 體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13個)介電層1〇〜22 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 108438.doc -186- 400〜403、410〜413而構成。 在根據第三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〇、421及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431係經層積 的。在根據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由 第一内部電極400〜403組成之四個層及由第二内部電極 410〜413組成之四個層配置在各—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 接導體420、430(為複數個内部連接導體42〇、421、43〇、 431之一部分)與其餘的第一及第二連接導體^、43ι之 間。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⑺與丨丨之 間。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〇與21 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與 12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丨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1 與22之間。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1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21A ;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21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 層體之側面上的第二至第五導體部*421B〜421E。第一内 部連接導體421之第二至第五導體部分421B〜421E延伸,以 便引出至與引出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〇之第二至第五導體 部分420B~420E的各個側面相對應之侧面上。 第二導體部分421B、第三導體部分421C、第四導體部 分421D及第五導體部分42〗E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端子導 體3A、第一端子導體3B、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及第一外 108438.doc -187· 1336481 部連接導體5B。因此,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1電性連接至 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1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31A ;以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31A延伸以便引出至 多層體之側面上的第二至第五部分43 1B〜43 1E。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31之第二至第五導體部*431B〜431E延伸,以便 引出至與引出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之第二至第五導體部 分430B〜430E的各個侧面相對應之侧面上。 第二導體部分431B '第三導體部分431C、第四導體部 分431D及第五導體部分431E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端子導 體4A、第二端子導體4B、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人及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B。因此,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丨電性連接至 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 在根據第三Η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及第二内 部連接導體420、421、430、431層積在多層體中,使得多 層體包括至少一組(在此實施例中為4組)在層積方向上彼此 相鄰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 第二内部電極之間。 在根據第三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 3Α、3Β與第一内部電極4〇〇〜40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Α、5Β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〇、421與 其電性連接《並且’在根據第三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第二端子導體4Α、4Β與第二内部電極41〇〜413不直接 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Α、6Β及第二内部連 108438.doc -188 · 1336481 接導體430、431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三十一實施 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f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 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 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體。 =多層電容器C1〇相比,在根據第三十一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中,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〇、421之數目較多,而第 了内部連接導體42〇、421與其相應第—端子導體Μ、π 並聯連接。由於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421之數目較多, 所以在第—端子導體3A、沾與第一内部電極400〜403之間 的電路徑數目增加。另-方面,與多層電容器C10相 比在根據第三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令第二内部連接 導體430、431之數目較多,而第二内部連接導體、⑶ 與其相應第二端子導魏、4B並聯連接。由於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30、43 1之if a **夕 之數目較多,所以第二端子導體4A、 沾與第二内部電極410〜413之間的電流路徑數目增加。因 此,根據第三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多層電容器 C10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 接之第-内部連接導體420、421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 4A、4B直接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 431的數目, 此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因
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破声细铲_4* ,丄A 又調即荨效串聯電阻。因為等效串聯 電阻由第一及第二内都法拉播 鬥p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三十一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 108438.doc 谷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根據第三—鲁y, -, 一 貫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所有外部導體 (第及第-编子導體3八、3]3、4八、48及第一及第二外部 連接導_、化、从、叫在多層體之相對的第—與第二 J面上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 上侧面(例如’四個側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可更容易地 製造根據第三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1之第一導體部分421八與第二内部 電極413相對,介電層20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21A與第二内 邛電極41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之第一導體部分 430A與第一内部電極4〇〇相對,介電層12位於第一導體部 分430A與第一内部電極4〇〇之間。因此,第一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21、430亦可參與形成根據第三十一實施例之多 層電谷器中的電容組件,藉此,可進一步增加多層電容器 之電容。 在根據第三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〇〇〜403、410〜413配置在第一及第 二内部連接導體420、43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21、43 1之間。因此,根據第三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如與多層電容器C10—樣,根據第三十一實施例之多層 電谷器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並且,如與多層電容器Ci〇 一樣,可容易地安裝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三十二實施例 108438.doc -190- 1336481 將參看圖43及圖44解釋根據第三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11的結構。在形成於多層體上之外部導體的配置方式 方面’根據第三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1與根據第二 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IO不同。圖43係根據三十二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圖44係根據第三十二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在第一側面L11 a(該側面L11 a係在與多層體L11層積方向 平行之側面中的沿垂直於多層體L11之層積方向的面匕11(; 及LI Id之縱軸延伸的側面)上,第一端子導體3A、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二端子導體4A 以此順序在圖43中自左側至右側形成。亦即,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經形成以位於第一側面 Lila上之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二端子導體4A之間。
在第二側面Lllb(該側面Lllb係在與多層體L11層積方向 平行之側面中的沿與多層體L11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LUc 及LI Id之縱軸延伸的側面)上,第二端子導體4B、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B、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及第一端子導體化 以此順序在圖43中自左侧至右侧形成。亦即,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經形成以位於第二側面 Lllb上之第一端子導體3B與第二端子導體化之間。 因此’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在多層 體LI 1之同一側面(亦即,第二侧面li lb)上彼此鄰近形 成。第二端子導體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在多層體LU 之同一側面(亦即,第二側面Lllb)上彼此鄰近形成。 108438.doc •191· 1336481 第一端子導體3A及3B、第二端子導體4A及4B、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以及第一外部連接 導體5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6A之每一對均以多層體lii之 中心軸中的中心軸Αχ 11軸對稱,該中心軸Αχ 11經過與多 層體L11之層積方向垂直的兩個侧面Lllc、Llld之各自中 心點Pc、Pd。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二端子導體4B、第一 端子導體3B及第二端子導體4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 5B、以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6B中每一對均沿多層體 籲 L 11之第一側面Lila與第二侧面LI lb彼此相對之方向彼此 相對。 如圖44所示,多層體L11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 例中為11個)介電層10〜20與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00〜403、410〜413而構成。此外,一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420及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層積在多層 體L11中。
引線導體405 A〜408A自其相應第一内部電極4〇〇〜403延 伸以便到達多層體LI 1之第一側面Lila。引線導體 405B〜408B自其相應第一内部電極400~403延伸以便到達 多層體L11之第二側面Lllb上。 引線導體41 5A-418A自其相應第二内部電極41〇〜413延 伸以便到達多層體L11之第一側面Lila。引線導體 415B〜4 1 8B自其相應第二内部電極41 0〜413延伸以便到達 多層體L11之第二侧面Lllb上。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I08438.doc -192- 1336481 體部分42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2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11之第一側面Lila的第二及第四導體部分42〇B、 420D ;以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2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 L11之第二側面Lllb上的第三及第五導體部分42〇c、 420E。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_導 體部分43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3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11之第一侧面Lila的第二及第四導體部分43〇B、 • 430D;以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3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 L11之第二侧面Lllb的第三及第五導體部分43〇c、43〇£。 在多層電容器C11中,第一端子導體3a、3B與第一内部 電極400〜4〇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與其電性連接。並且,在 多層電容器CU中,第二端子導體4A、佔與第二内部電極 41〇〜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沾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與其電性連接。該等配置使多層 電容器C11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 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 其相應端子導體。 藉由以此方式調整斑笛 豎與第-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接之 =:等:二接 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 聯電阻。因為等效串聯電阻由第 108438.doc •193- 1336481 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多層電容器cu可在獲 得希望值(例% ’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 阻。 作為多層電容器cu之外部導體的所有第一及第二端子 導體3八、14八、礙第-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八、 5B、6A、6B在多層體L11之相對的第—與第二侧面uia、
Lm上形成。因此,與端子導體在多層體1^1之四個側面
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在多層電容器cu中形成外部導體所 需之步驟數可減少。因此,可容易地製造多層電容器 C 11 〇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之第一導體部分42〇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30之第一導體部分43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分別 相對,介電層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2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 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3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可 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多層電容器cu可進一步增加 其電容。 因為複數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〇〇〜4〇3、41〇〜413配置 在多層電容器C11之多層體L11中的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〇 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之間,所以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 定等效串聯電阻。 多層電容器C11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其原因考慮如 下。亦即,當多層電容器cu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 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二端子導體4A、4B直接與各自 極性彼此不同之平臺圖案連接時,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八 108438.doc .194- 1336481 與第二端子導體4B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端 子導體3B與第二端子導體4A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相 互抵消’因此降低等效串聯電感。 在多層電容器C11中,第一端子導體3B與第一外部連接 導體5B在多層體L11之第二側面Lllb上彼此鄰近形成。並 且’在多層電容器C11中,第二端子導體4B及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6B在多層體L11之第二側面Lllb上彼此鄰近形成。 因此,當多層電容器C11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端子 導體3A、3B、4A、4B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而外部連接 導體5A、5B、6A、6B不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由流經 多層體L11之電流產生的磁場相互抵消,因此降低多層電 容器C11之等效串聯電感。 由於外部導體3A〜6A、3B-6B與中心軸AxU之位置關係 以及在多層體LI 1之第一侧面LI la與第二側面L1 lb相對之 方向上外部導體3A〜6A、3B〜6B中之位置關係,可容易地 安裝多層電容器C11。 第三十三實施例 將參看圖45解釋根據第三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内部連接導體420、430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方面, 根據第三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三十二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CM1不同。圖45係根據第三十三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45所示,在根據第三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2〇、43〇層積在各兩個 108438.doc -195· 1336481 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00、4〇1、41〇、411與各兩個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02、403、412、413之間。更具體言 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4與15 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5與 16之間。 在根據第三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端子導體3a、 3B、4A、4B與内部電極 400~403、410〜413不直接連接, 而疋藉由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及内部連接導體 420、430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三十三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可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 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 其相應端子導體。 當關注第一端子導體3A、3B時,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20之位置方面及因此在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之各電 阻組件如何與各第一端子導體3A、3B連接方面,根據第 三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三十二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cii不同。並且,當關注第二端子導體4A、4B時, 在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之位置方面及因此在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6A、6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各第二端子導體4A、 4B連接方面,根據第三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 三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1不同。 因為第一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之電阻 組件不同,所以根據第三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 根據第三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u小之等效串聯電 108438.doc -196- 1336481 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〇、43〇在層 積方向上之位置,此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 设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 電阻。因為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20、430控制,所以根據第三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号可 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 電阻。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之第一導體部分42〇a及第二 '»1 〇|4 連接導體430之第一導體部分43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2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3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 1囚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根據第三十三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由於外部導體如在多層電容器C11中一樣進行配罟 ή A ,所
以根據第二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與多層電容器Cii 一樣容易地製造。根據第三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 層電容器C11 一樣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並且,根據第_ 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與多層電容器C11 一樣容易地 安裝。 第三十四實施例 將參看圖.46解釋根據第三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余士 構。在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方面,根據第三十 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三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办 108438.doc •197- 1336481 器C11不同。圖46係根據第三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46所示,根據第三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 體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丨3個)介電層1 〇〜22 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 400〜403、410〜413而構成。 在根據第三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〇、421及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431係經層積 的。在根據第三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第 一内部電極400〜403及第二内部電極41〇〜413配置在第一及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20、43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21、431之間。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〇與丨丨之 間,而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〇與 2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1 與12之間,而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 i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 層21與22之間。 在根據第二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端子導體3八、 3B、4A、4B與内部電極400〜4〇3、41〇〜413不直接連接, 而是藉由外部連接導體5A、5B、6A、紐及内部連接導體 42〇、421、430、431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三十四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 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 108438.doc •198· 1336481 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體β 根據第三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20、421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431之數目比多層電容 器CU大’而内部連接導體420、421、430、431與其相應 端子導體3A、3B、4A、4B並聯連接。由於内部連接導體 420 421 43 0、431之數目較多,所以在端子導體3A、 SB、4A、4B與内部電極4〇〇〜4〇3、41〇〜413之間的電流路 徑數目增加。因此,根據第三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 生比多層電谷器C11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421之數 目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431之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 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因為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因此根據第三十四實施例之多層 電谷器可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 等效串聯電阻。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1之第一導體部分421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30之第一導體部分43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2 1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3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之間,且 因此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根據第三十四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在根據第三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00〜403、410〜413配置在第一及第 108438.doc -199· 二内部連接導體420、43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21、431之間。目此’根據第三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 由於外部導體如在多層電容器cu中一樣進行配置,所 以根據第二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與多層電容器 一樣容易地製造。根據第三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與 多層電容器C11一樣降低等效串聯電感。並且,根據第三 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與多層電容器cu一樣容易地 安裝。 第三十五實施例 參看圖47及圖48解釋根據第三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C12的結構。在形成於多層體上之外部導體的配置方式方 面’根據第三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2與根據第二十 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0不同。圖47係根據三十五實施 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圖48係根據第三十五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中包括的多層體之分解透視圖。 在第一側面L12a(該侧面L12a係在與多層體L12層積方向 平行之側面中的沿與多層體L12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L12c 及L12d之縱軸延伸的侧面)上,第一端子導體3A、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A、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第二端子導體4A 以此順序在圖47中自左侧至右側形成。亦即,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經形成以位於第一側面 L12a上之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二端子導體4A之間。 在第二側面L12b(該側面LUb係在與多層體L12層積方向 108438.doc -200- 1336481 平行之側面中的沿與多層體L12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L12c 及L12d縱軸延伸的側面)上,第二端子導體4B、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6B、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及第一端子導體化以 此順序在圖4 7中自左側至右側形成。亦即,第一外部連接 導體5Β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Β經形成以位於第二侧面 L12b上之第一端子導體3Β與第二端子導體4Β之間。 因此,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在多層 體L12之同一側面(亦即’第一側面l 12a)上彼此鄰近形 成。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在多層體L12 之同一側面(亦即,第二側面Ll2b上)上彼此鄰近形成。第 二端子導體4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在多層體L12之同一 側面(亦即,第一侧面L 12a)上彼此鄰近形成。第二端子導 體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在多層體L12之同一側面(亦 即’第二侧面L12b)上彼此鄰近形成。
第一端子導體3A及3B、第二端子導體4A及4B、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A、5B、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6B中之每一 對以多層體L12之中心軸中的中心軸Αχ12彼此軸對稱,該 中心轴Axl2經過與多層體L12層積方向垂直之兩個側面 L12c、L12d的各自中心點pc、pd。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 二端子導體4B、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二端子導體4A、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以及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中之每一對沿多層 體L12之第一側面L12a與第二側面L12b彼此相對的方向彼 此相對。 108438.doc -201 - 1336481 如圖48所示,多層體L12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 例中為11個)介電層1 〇〜2 0與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00〜403、410〜413而構成。此外,一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420及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層積在多層 體L12中。 引線導體405A〜408A自其相應第一内部電極4〇〇〜4〇3延 伸以便到達多層體L12之第一側面L12a。引線導體 405B〜408B自其相應第一内部電極400〜403延伸以便到達 Φ 多層體L12之第二側面L12b上。 引線導體415A〜418A自其相應第二内部電極41〇〜413延 伸以便到達多層體L12之第一側面L12a。引線導體 41 5B~4 18B自其相應第二内部電極410〜413延伸以便到達 多層體L12之第二側面L12b上。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2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2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12之第一侧面L12a的第二及第四導體部分42〇b、 420D ;以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2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 L12之第二側面L12b上的第三及第五導體部分42〇c、 420E °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3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3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12之第一側面Ll2a的第二及第四導體部分430B、 430D ;以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3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 L12之第二側面L12b的第三及第五導體部分430C、430E。 I08438.doc -202- 1336481 在多層電谷Μ12中’第-端子導體3a'3b與第一内部 電極400.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外部連接導體 5A、5B及第-内部連接導體與其電性連接。並且,在 多層電容器⑶中’第二端子導體4A、4_第二内部電極 4Π)〜41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 6b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G與其電性連接。該等配置使多層 電容器C12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 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 其相應端子導體》 藉由以此方式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接之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八、仙直 接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的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電容器C12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 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由於等效串聯電阻由第 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多層電容器ci2亦可在 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 阻。 作為多層電容器C12之外部導體的所有第一及第二端子 導體3A、3B、4A、4B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 5B、6A、6B在多層體L12之相對的第一與第二侧面[丨^、 L12b上形成。因此’與端子導體在多層體L12之四個側面 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在多層電容器C12中形成外部導體所 需之步驟數可減少。因此’可容易地製造多層電容器 C12。 108438.doc -203 -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之第一導體部分42〇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30之第一導體部分43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2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3 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多層電容器C12可進一步增 加其電容。 . 由於複數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〇〇〜403、410〜413配置 在夕層電容器C12之多層體L12中的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〇 一第—内部連接導體430之間,所以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 定等效串聯電阻。 多層電容器C12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其原因考慮如 下。亦即’當多層電容器C12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 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二端子導體4A、4B直接與各自 極性彼此不同之平臺圖案連接時’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 a 及第二端子導體4B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一端 子導體3B與第二端子導體4A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似 乎相互抵消’因此降低等效串聯電感。 在多層電容器C12中,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5A、5B在多層體L12之相應側面L12a、L12b上彼 此鄰近形成。並且,在多層電容器C12中,第二端子導體 4A、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在多層體L12之相應侧 面L12a、L12b上彼此鄰近形成。因此,當多層電容器匸12 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端子導體3A、3B、4A、4B直 接與平臺圖案連接,而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不 108438.doc •204- 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由流過多層體L12之電流產生的 礙場相互抵消’因此降低多層電容器C12之等效串聯電 感。 由於外部導體3A〜6A、3B〜όΒ與中心軸Αχ 12之位置關係 以及在多層體L12之第一侧面L12a與第二側面l 12b相對的 方向上外部導體3 A〜6A、3B〜6B之間的位置關係,所以可 容易地安裝多層電容器C12 ^ 第三十六實施例 將參看圖49解釋根據第三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内部連接導體420、430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方面, 根據第三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三十五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IC12不同。圖49係根據第三十六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49所示,在根據第三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20、430層積在各兩個 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00、401、410、411與各兩個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02、403、412、413之間。更具體言 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4與i5 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 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5與 16之間。 在根據第三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端子導體3A、 3B、4A、4B與内部電極400~403、410〜413不直接連接, 而疋藉由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及内部連接導體 42〇、43 0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三十六實施例之多 108438.doc •205- 1336481 層電容器可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 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 其相應端子導體。
當關注第-端子導體从、沾時,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20之位置方面及因此在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5β之各電 阻組件如何與各第一端子導體3A、3B連接方面,根據第 三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三十五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C12不同。並且,當關注第二端子導體仏、4b時, 在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之位置方面及因此在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6A、6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各第二端子導體4a、 4B連接方面,根據第二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 二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2不同。 因為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之電阻 組件不同,所以根據第三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 根據第三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2小之等效串聯電 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43〇在層 積方向上之位置,此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 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碟度調節等效串聯 電阻。因為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20、430控制,所以根據第三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 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 電阻》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之第一導體部分420A及第二内部 108438.doc •206· 1336481 連接導體430之第一導體部分43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2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3 0 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 此’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根據第三十六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由於外部導體如在多層電容器C12中一樣進行配置,所 以根據第三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12-樣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三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 層電容器C12—樣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並且,根據第三 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12—樣可容易地 安裝。 第三十七實施例
將參看圖50解釋根據第三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方面,根據第三十 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三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12不同。圖50係根據第三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50所示,根據第三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 體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13個)介電層1〇〜22 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 400〜403、410〜413而構成。 在根據第三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〇、421及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431係經層積 108438.doc •207- 1336481 的。在根據第三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第 一内部電極4〇0〜403及第二内部電極41〇〜4丨3配置在第一及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20、43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21、431之間。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丨〇與丨j之 間,而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〇與
2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 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j J 與12之間,而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 層21與22之間。 在根據第三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端子導體3A、 3B、4A、4B與内部電極400〜4〇3、41〇〜413不直接連接, 而是藉由外部連接導體5A、5B、6A、印及内部連接導體 420、421、430、431與其電性連接。目此,根據第三十七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
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藉由引線導體 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體。 根據第二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 -邱3¾接導胆 420、421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431之數目比多層電^ 器C12的大,而内部連接導體42〇、421、43〇、々η與其相 應端子導體3A、3B、4A、4B並聯連接。由於内部連接導 體420 421、430、431之數目較多,所以端子導體3A、 扣、4A、4B與内部電極伽〜彻、4i〇〜4i3之間的電流路 徑數目增加。因此,掠诚黎— 口此根據第二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 生比多層電容器C12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108438.doc -208- 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1之數 目及第一内。p連接導體43〇、43 !之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 门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由於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三十七實施例之多層 電谷器可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 專效串聯電阻。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1之第一導體部分42l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30之第一導體部分43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21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3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根據第三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 容器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在根據第三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〇〇〜4〇3、410〜4 13配置在第一及第 一内。P連接導體420、43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21、431之間。因此,根據第三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_聯電阻。 由於外部導體如多層電容器C12一樣進行配置,所以根 據第三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12一樣可 容易地製造。根據第三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 容器C12—樣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並且,根據第三十七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12 一樣可容易地安 裝。 108438.doc -209- 1336481 第三十八實施例 將參看圖5 1及圖52解釋根據第三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13的結構。在形成於多層體上之外部導體的配置方式 方面,根據第三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3與根據第二 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IO不同。圖51係根據三十八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圖52係根據第三十八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在第一側面L13a(該側面L13a係在與多層體L13層積方向 平行之側面中的沿與多層體L1 3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U3c 及L13d之縱軸延伸的侧面)上,第一端子導體3a、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二端子導體4A 以此順序在圖5 1中自左側至右側形成。亦即,第—外部連 接導體5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經形成以位於第一側面 L13a上之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二端子導體4A之間。
在第二側面L13b上(該側面L13b係在與多層體L13層積方 向平行之側面中的沿與多層體L13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 L13c及L13d之縱轴延伸的側面),第二端子導體4B、第一 外部連接導體5B、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3及第一端子導體 3B以此順序在圖5 1中自左側至右側形成。亦即,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5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經形成以位於第二側 面LUb上之第一端子導體3B與第二端子導體沾之間。 第一端子導體3A及3B、第二端子導體4A及4B、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A及5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中之每一 對均以多層體L13之中心軸中的中心軸Axl3彼此轴對稱, 108438.doc •210- 1336481 該中心軸ΑχΠ經過與多層體Ln層積方向垂直之兩個側面 L13c、L13d的各自中心點卜、pd。第一端子導體从及第 二端子導體4B、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二端子導體4八、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及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中之每一對沿多層體[η 之第一側面L13a與第二侧面L13b彼此相對之方向彼此相 對。 如圖52所示,多層體L13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 例中為11個)介電層10〜20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〇〇〜403、4 10〜4 I3而構成。此外,一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42〇及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層積在多層 體L13中。 引線導體405八〜408八自其相應第一内部電極4〇〇〜4〇3延 伸以便到達多層體L13之第一側面L13a。引線導體 405B〜408B自其相應第一内部電極4〇〇〜4〇3延伸以便到達 多層體L13之第二侧面L13b上。 引線導體415A〜418A自其相應第二内部電極41〇〜413延 伸以便到達多層體L13之第一側面1^13&上。引線導體 4 1 5B〜4 1 8B自其相應第二内部電極41 〇〜413延伸以便到達 多層體L13之第二側面L13b上。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2〇A ;自第一導體部分42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声 體L13之第一側面L13a的第一及第四導體部分420B、 420D ;以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2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 108438.doc -211 - 1336481
Ll3之第二側面L13b上的第三及第五導體部分42〇c、 420E 〇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3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3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13之第一侧面L13a的第二及第四部分43〇b、430D ;以 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3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L13之第二 側面L13b的第三及第五部分導體430C、430E。 在多層電容器C13中,第一端子導體3a、3B與第一内部 電極400〜40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S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與其電性連接。並且,在 多層電容器CM3中,第二端子導體4A、4]5與第二内部電極 410〜41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沾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與其電性連接。該等配置使多層 電容器C13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 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 其相應端子導體。 藉由以此方式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八、3B直接連接之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A、犯直 接連接H部連接導體彻的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電容器C13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 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由於等效串聯電阻由第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多層電容器⑴可在獲 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 108438.doc •212- 1336481 作為多層電容器C13之外部導體的所有第一及第二端子 導體3A、3B、4A、4B及第-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八、 5B、6A、6B在多層體L13之相對的第一與第二側面U3a、 LI 3b上形成。因此,與端子導體在多層體l13之四個側面 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在多層電容器C13令形成外部導體所 需之步驟數可減少。因此,可容易地製造多層電容器 C13。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之第一導體部分42〇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30之第一導體部分43 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2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3 0 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多層電容器C13可進一步增 加其電容。
由於複數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〇〇〜403、410〜413配置 在多層電容器C13之多層體L13中的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 與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30之間,所以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 定等效串聯電阻。 多層電容器C13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其原因考慮如 下。亦即’當多層電容器C13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 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二端子導體4A、4B直接與各自 極性彼此不同之平臺圖案連接時,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A 與第一端子導體4B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一端 子導體3B與第二端子導體4A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似 乎相互抵消,因此降低等效奉聯電感。 108438.doc -213· 1336481 由於外部導體3A〜6A、3B〜6B與中心軸Axl3之位置關係 以及在多層體L13之第一侧面L13a與第二側面L13b相對之 方向上外部導體3A〜6A、3B〜6B之間的位置關係,可容易 地安裝多層電容器C13 » 第三十九實施例 將參看圖53解釋根據第三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内部連接導體420、430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方面, 根據第三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三十八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C13不同。圖53係根據第三十九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53所示’在根據第三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2〇、430層積在各兩個 之第一及第一内部電極400、401、410、411與各兩個之第 一及第一内部電極402、403、412、413之間。更具體言 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4與丄5 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5與 16之間。 在根據第三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端子導體3a、 3B、4A、4B與内部電極4〇〇〜4〇3、41〇〜413不直接連接, 而是藉由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8及内部連接導體 420、430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三十九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可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 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 其相應端子導體。 108438.doc -214- 1336481 當關注第一端子導體3A、3B時,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20之位置方面及因此在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之各電 阻組件如何與各第一端子導體3A、邛連接方面,根據第 二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三十八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C13不同。並且,當關注第二端子導體4八、4B時, 在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之位置方面及因此在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6A、6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各第二端子導體々A、 4B連接方面,根據第三十九實施例孓多層電容器亦與根據 第三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3不同。 因為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之電阻 組件不同,所以根據第三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 根據第三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3小之等效串聯電 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〇、430在層 積方向上之位置,此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 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 電阻。因為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 2 0 4 3 0控制’所以根據第三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 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 電阻。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之第一導體部分420Α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30之第—導體部分430Α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20Α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3〇Α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 108438.doc -215· 1336481 此’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根據第三十九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由於外部導體如在多層電容器C13中一樣進行配置,所 以根據第三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13 — 樣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三十九實施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 電容器C13—樣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β並且,根據第三十 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13 —樣可容易地安 裝。 第四十實施例 將參看圖54解釋根據第四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方面,根據第四十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三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C13不同。圖54係根據第四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 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54所示,根據第四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 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13個)介電層1〇~22及 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 400〜403、410〜413而構成。 在根據第四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421及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431係經層積 的。在根據第四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第一 内部電極400~4〇3及第二内部電極410〜413配置在第一及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420、43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108438.doc -216- 1336481 421、431之間。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〇與“之 間,而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〇與 2 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 i 與12之間’而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 層21與22之間》 在根據第四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端子導體3八、 3B、4A、4B與内部電極400〜4〇3、41〇〜413不直接連接, 而是藉由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及内部連接導體 420、421、430、431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四十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 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申,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 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體。 根據第四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20、421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4;31之數目比多層電容 器C13中的大,而内部連接導體42〇、421、“ο、431與其 相應端子導體3A、3B、4A、4B並聯連接。由於内部連接 導體420、421、43 0、431之數目較多,所以端子導體3A、 3B、4A、4B與内部電極4〇〇〜4〇3、41〇〜413之間的電流路 ^數目增加。因此,根據第四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 比多層電容器C13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421之數 目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3〇、431之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 108438.doc •217- 1336481 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由於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四十實施例之多層電 容器可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 效串聯電阻。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1之第一導體部分421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30之第一導體部分43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21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3 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根據第四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在根據第四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個 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〇〇〜403、410〜413配置在第一及第二 内部連接導體420、43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21、 43 1之間。因此’根據第四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在良 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由於外部導體如在多層電容器C1 3中一樣進行配置,所 以根據第四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13—樣 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四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 容器C13—樣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並且,根據第四十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13—樣可容易地安裝。 第四十一實施例 將參看圖55及圖56解釋根據第四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14的結構。在形成於多層體上之外部導體的配置方式 方面,根據第四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4與根據第二 108438.doc •218· 1336481 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0不同。圖55係根據四十一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圖56係根據第四十一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在第一側面L14a(該側面L14a係在與多層體[14層積方向 平行之側面中的沿與多層體L14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L 14c 及L14d之縱軸延伸的側面)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第 一端子導體3A、第二端子導體4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 以此順序在圖5 5中自左側至右側形成。
在與第一側面L14a相對之第二側φ]ϋ14ΐ3(該側面11415係 在與多層體L14層積方向平行之側面中的沿與多層體^14之 層積方向垂直的面L14c及L14d之縱轴延伸的侧面)上,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B、第二端子導體4B、第一端子導體3B 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以此順序在圖55中自左側至右側形 成。 第一端子導體3A及3B、第二端子導體4A及4B、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A及5B以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中之每 一對以多層體L14之中心軸中的中心軸Αχ14彼此軸對稱, 該中心軸Αχ14經過與多層體L14之層積方向垂直的兩個側 面L14c、L14d之各自中心位置Pc、pd。第一端子導體3A 及第二端子導體4B、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二端子導體 4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以及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中之每一對沿 多層體L14之第一側面L14a與第二側面L14b彼此相對的方 向彼此相對0 108438.doc -219- 1336481 如圖56所示,多層體L14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 例中為11個)介電層10〜20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00〜403、410〜413而構成。此外,一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420及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層積在多層 體L14中。
引線導體4〇5A〜4〇8A自其相應第一内部電極4〇〇〜403延 伸以便到達多層體L 14之第一侧面L14 a。引線導體4 〇 5 B〜 408B自其相應第一内部電極400〜403延伸以便到達多層體 L14之第二侧面L14b上。 引線導體415A〜41 8A自其相應第二内部電極41〇〜413延 伸以便到逹多層體L14之第一側面L14a。引線導體 415B〜41 8B自其相應第一内部電極41 〇〜413延伸以便到達 多層體L14之第二側面L14b上。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2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2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14之第一側面L14a的第二及第四導體部分420B、 420D ;以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20 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 L14之第二側面LMb上的第三及第五導體部分42〇(:、 420E。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3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3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14之第一側面L14a的第二及第四部分43〇B、43〇D ;以 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3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L14之第二 側面Ll4b的第三及第五部分導體43〇(:、43〇E。 108438.doc •220· 1336481 在多層電容lieu中,第—端子導M3A、3B與第 電極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外部連接導體 5A、5B及第-内部連接導體與其電性連接。並且在 多層電容器C14中,第二端子導體4A、化與第二内部電極 410〜41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
疋精田弟—外部連接導體6A、6B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G與其電性連接。該等配置使多層 電容器C14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 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 相應端子導體。 ~ 藉由以此方式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接之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A、仙直 接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的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電容器C14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 地以兩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由於等效串聯電阻由第 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多層電容器Cl4可在獲 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 阻。 作為多層電容器C14之外部導體的所有第一及第二端子 導體3 A、3B、4A、4B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 5B、6A、6B在多層體L14之相對的第一與第二側面L14a ' LI 4b側面上形成。因此,與端子導體在多層體L14之四個 侧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在多層電容器C14中形成外部導 體所需之步驟數可減少。因此,可容易地製造多層電容器 C14。 108438.doc -221 - 1336481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之第一導體部分420 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30之第一導體部分43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2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3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多層電容器C14可進—步增 加其電容。 由於複數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〇〇〜4〇3、410〜413配置 在多層電容器C14之多層體L14中的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 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之間,所以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 定等效串聯電阻。 多層電容器C14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其原因考慮如 下。亦即,當多層電容器C14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 第鳊子導體3A、3B及第二端子導體4A、4B直接與各自 極性彼此不同之平臺圖案連接時,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八 與第一 4子導體4B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一端 子導體3B與第二端子導體4A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似乎 相互抵消’因此降低等效串聯電感。 由於外部導體3A~6A、3B〜6B與中心轴Αχ14之位置關係 以及在多層體L14之第一側面L14a與第二侧面l 14b相對之 方向上之外部導體3A〜6A、3B〜6B之間的位置關係,可容 易地安裝多層電容器C14。 第四十二實施例 將參看圖57解釋根據第四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内部連接導體42〇、43〇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方面, 108438.doc -222- 1336481 根據第四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四十一實施例 之多f電容器C14不同。圖57係根據第四十二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 如圖57所示,在根據第四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各一個之第-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2〇、43〇層積在各兩個 之第-及第二内部電極4〇〇、4〇1、41〇、4ιι與各兩個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〇2、4〇3、412、413之間。更具體言 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4與^ 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B與 16之間。 在根據第四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甲,端子導體3A、 3B、4A、4B與内部電極400〜4〇3、41〇〜413不直接連接, 而是藉由外部連接導體5A、5B、6A、紐及内部連接導體 420、430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四十二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可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 # 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 其相應端子導體。 當關注第一端子導體3A、3B時,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20之位置方面及因此在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之各電 阻組件如何與各第一端子導體3A、38連接方面,根據第 四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四十一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C14不同》並且,當關注第二端子導體4a、4b時, 在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之位置方面及因此在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ό A、6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各第二端子導體4八、 108438.doc •223 · 1336481 ㈣接方面,根據第四十:實關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 四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4不同。 因為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5B、6A、印之電阻 組件不同,所以根據第四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 根據第四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4小之等效串聯電 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〇、43〇在層 積方向上之位置,此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 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 電阻。因為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20、430控制,所以根據第四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亦 可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 聯電阻。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之第一導體部分42〇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30之第一導體部分43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2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3 0 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根據第四十二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由於外部導體如在多層電容器C14中一樣進行配置,所 以根據第四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14 — 樣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四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 層電容器C14 一樣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並且,根據第四 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14一樣可容易地 -224. 1336481 安裝。 第四十三實施例 將參看圖58解釋根據第四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方面,根據第四十 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四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14不同。圖58係根據第四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58所示,根據第四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 體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13個)介電層1〇〜22 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00〜 403、410〜413而構成。
在根據第四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421及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431係經層積 的》在根據第四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第 一内部電極400〜403及第二内部電極41〇〜413配置在第一及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2〇、43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21、431之間 °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丨〇與丨丨之 間’而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〇與 2 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 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i i 與12之間,而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 層21與22之間。 在根據第四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端子導體3a、 108438.doc -225· 3B、4A、4B與内部電極4〇〇〜4〇3、4i〇〜4i3不直接連接, 而是藉由外部連接導體5八、5卜6八、沾及内部連接導體 42〇、421、43()、431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四十三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率聯 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 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體。 根據第四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馨420、421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431之數目比多層電容 器C14中的大,而内部連接導體42〇、42ι、與其 相應端子導體3A、3B、4A、仙並聯連接。由於内部連接 導體420、421、430、431之數目較多,所以端子導體3A、 邛、4A、4B及内部電極4〇〇〜彻、4i〇〜4i3之間的電流路 &數目增加。因此’根據第四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 生比多層電容器Cl4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〇、421之數 •目^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3〇、431之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電办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 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由於等效争聯電阻由第一及 第=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四十三實施例之多層 電令器可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 等效串聯電阻。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1之第一導體部分421A及第二内部 導體430之第一導體部分43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2i 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108438.doc -226- 1336481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3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根據第四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 容器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在根據第四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〇〇〜403、4 10〜413配置在第一及第 二内部連接導體420、43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21、431之間。因此,根據第四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由於外部導體如在多層電容器C14中一樣進行配置,所 以根據第四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14 一 樣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四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 層電容器C14一樣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並且,根據第四 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m一樣可容易地 安裝。 第四十四實施例 將參看圖59及圖60解釋根據第四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15的結構。在形成於多層體上之外部導體的配置方式 方面’根據第四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i5與根據第二 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0不同。圖59係根據四十四實 施例之多層電谷器之透視圖。圖60係根據第四十四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在第一側面L15a(該側面L15a係在與多層體L15層積方向 平行之側面中的沿與多層體L15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L15c 及L15d之縱轴延伸的側面)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第 108438.doc -227- 缟子導體3A、第二端子導體4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 以此順序在圖59中自左側至右側形成。 在與第一側面L15a相對之第二侧面L15b(該側面[丨讣係 在與多層體L15層積方向平行之侧面中的沿與多層體L15之 層積方向垂直的面LI5c及L15d之縱軸延伸的側面)上’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6A、第二端子導體4B、第一端子導體3B 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以此順序在圖59中自左側至右側形 成。 因此’第一端子導體3 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在多層 體L1 5之同一側面(亦即,第一側面l 1 5 a)上彼此鄰近形 成。第二端子導體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在多層體L15 之同一側面(亦即,第二侧面Ll5b)上彼此鄰近形成。 第一端子導體3A及3B、第二端子導體4A及4B、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 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以及第一外部連接 導體5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中之每一對以多層體L15之 中心轴中的中心軸Axl5彼此軸對稱,該中心軸Αχ15經過 與多層體L15之層積方向垂直的兩個側面L15c、L15d之各 自中心位置Pc、Pd »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二端子導體 4B、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二端子導體4A、第一外部連接 導體5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以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 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中之每一對沿多層體Li5之第一側 面L15a與第二側面L15b彼此相對的方向彼此相對。 如圖60所示,多層體L15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 例中為11個)介電層10~20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 108438.doc -228- 1336481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00〜403、410〜413而構成。此外,一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420及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層積在多層 體L15中。 引線導體4〇5A〜4〇8A自其相應第一内部電極400〜403延 伸以便到達多層體L15之第一侧面L15a上。引線導體 405B〜408B自其相應第一内部電極400〜403延伸以便到達 多層體L15之第一側面L15a上。
引線導體415A〜418A自其相應第二内部電極410〜413延 伸以便到達多層體L15之第二側面L15b上。引線導體 41 5B〜418B自其相應第二内部電極410〜4 13延伸以便到達 多層體LI5之第二側面LI5b上。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2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2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15之第一側面L15a的第二、第四及第五導體部分 420B、420D、420E ;以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20A延伸以便
引出至多層體L15之第二側面L15b上的第三導體部分 420C。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3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3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I5之第一側面L15a的第二導體部分43〇B ;以及自第一 導體部分43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L15之第二側面Ll5b 的第三、第四及第五部分導體430C、430D、430E。 在多層電容器C15中,第一端子導體3A、3B與第一内部 電極400〜4Ό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108438.doc -229· 1336481 5A、5B及第-内部連接導體42Q與其電性連接。並且,在 多層電容器CM5中,第二端子導體4A、扣與第二内部電極 4H)〜41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與其電性連接。該等配置使多層 電容器C15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争聯電阻,在 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 相應端子導體。 藉由以此方式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接之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入、40直 接連接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30的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電容器C15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 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由於等效申聯電阻由第 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多層電容器C15可在獲 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 阻。 作為多層電容器C15之外部導體的所有第一及第二端子 導體3A、3B、4A、4B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 5B、όΑ、6B在多層體L15之相對的第一及第二側面Li5a、 L 15b侧面上形成。因此,與端子導體在多層體L15之四個 側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在多層電容器C15中形成外部導 體所需之步驟數可減少。因此,可容易地製造多層電容器 C15。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之第一導體部分420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30之第一導體部分43 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108438.doc •230· 1336481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導體部分42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導體部分43G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多層電容器⑴可進一步增 加其電容。 由於複數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〇〇〜4〇3、41〇〜々η配置 在多層電容器C15之多層體Ll5中的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〇 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之間,所以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 定等效串聯電阻。 多層電容器C15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其原因考慮如 下。亦即,當多層電容器C15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 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二端子導體4A、4B直接與各自 極性彼此不同之平臺圖案連接時,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A 與第二端子導體4B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一端 子導體3B與第二端子導體4A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似乎 相互抵消,因此降低等效串聯電感。
在多層電容器C15中,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一外部連接 導體5A在多層體L15之第一側面L15a上彼此鄰近形成。並 且’在多層電容器C15中’第二端子導體4B及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6A在多層體L15之第二側面LI 5b上彼此鄰近形成。 因此’當多層電容器C15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端子 導體3A、3B、4A、4B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而外部連接 導體5A、5B、6A、6B不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時,由流過 多層體L15中之電流產生的磁場相互抵消,因此降低多層 電容器C15之等效串聯電感。 108438.doc •231· 1336481 由於外部導體3A〜6A、3B〜6B與中心軸Axl5之位置關係 以及在多層體L15之第一側面L15a與第二側面L15b相對之 方向上外部導體3A〜6A、3B〜6B之間的位置關係,可容易 地安裝多層電容器C15。 第四十五實施例 參看圖61解釋根據第四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内部連接導體420、430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方面, 根據第四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四十四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C15不同。圖61係根據第四十五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61所示,在根據第四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2〇、43〇層積在各兩個 之第-及第二内部電極4〇〇、4〇1、41〇、411與各兩個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〇2、4〇3、412 413之間。更具體言 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與Η 之間°第—内部連接導體43G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5盘 16之間。 ^ 在根據第四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端子導體3A、 3'、4A、4B與内部電極彻〜4〇3、41〇〜413不直接連接, 而疋藉由外部連接導體5A、5B、6A、犯及内部連接導體 420、430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四十五實施例之多 1電容器可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 習知多層電容薄中,^ & ° 所有内邛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 其相應端子導體。 10S438.doc -232· 1336481 當關注第-端子導體3A、料,纟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20之位置方面及因此在第—外部連接導體5八、π之各電 阻組件如何與各第一端子導體3A、3B連接方面根據第 四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四十四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C15不同。並且’當關注第二端子導體4A、4B時, 在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之位置方面及因此在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6A、6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各第二端子導體4八、 4B連接方面,根據第四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 四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5不同。 因為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之電阻 組件不同,所以根據第四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 根據第四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5小之等效串聯電 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〇、43〇在層 積方向上之位置,此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 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 電阻》因為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20、430控制,所以根據第四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 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 電阻。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之第一導體部分42〇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30之第一導體部分43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2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30 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108438.doc -233 -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 電容器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根據第四十五實施例之多層 由於外部導體如在多層 增電各器C15中一樣進行配置,根 據第四十五實施例之多展 增電各器與多層電容器C15—樣玎 容易地製造。根據第四十玉杳α 办α ^ ^ τ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 容器C15 一樣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並具,根據第四十五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⑶一樣可容易地安 裝。 第四十六實施例 將參看圖62解釋根據第四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第-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方面,根據第四十 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四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15不同。圖62係根據第四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62所示,根據第四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 體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13個)介電層1〇〜22 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00〜 403、410〜413而構成。 在根據第四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421及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431係經層積 的。在根據第四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第 一内部電極400〜403及第二内部電極410〜413配置在第一及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2〇、43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108438.doc 234· 421、431之間。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i〇與丨丨之 間’而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〇與 2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 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j i 與12之間,而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 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 層21與22之間。 在根據第四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端子導體3A、 36、4八、48與内部電極400~403、410~413不直接連接, 而是藉由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及内部連接導體 420、421、430、431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四十六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 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 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體。 根據第四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2〇、421之數目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431之數目比多 層電容器C15中多’而内部連接導體420、421、430、431 與其相應端子導體3A、3B、4A、4B並聯連接《由於内部 連接導體42〇、421、430、431之數目較多,端子導體3A、 3B、4A、4B與内部電極4〇〇〜403、410〜413之間的電流路 徑數目增加。因此,根據第四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 生比多層電容器C1 5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〇、421之數 目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3〇、431之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 108438.doc -235· 间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由於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控制’因此根據第四十六實施例之多層 電令器可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 等效串聯電阻。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1之第一導體部分421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30之第一導體部分43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2丨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3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根據第四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 容器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在根據第四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00〜403、410〜4 13配置在第一及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420、430及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21、431之間。因此,根據第四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由於外部導體如在多層電容器C15中一樣進行配置,所 以根據第四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15 — 樣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四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 層電容器C15—樣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根據第四十六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15—樣可容易地安裝》 第四十七實施例 將參看圖63及圖64解釋根據第四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16的結構。在形成於多層體上之外部導體的配置方式 方面,根據第四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6與根據第二 108438.doc - 236 - 1336481 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IO不同。圖63係根據第四十七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圖64係根據第四十七實施 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在第一侧面L16a(該側面L16a係在與多層體L16層積方向 平行之側面中的沿與多層體L16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L16c 及L16d之縱軸延伸的侧面)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第 一端子導體3A、第二端子導體4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 以此順序在圖63中自左側至右側形成。 在與第一側面L16a相對之第二側面L16b(該側面L16b係 在與多層體L16之層積方向平行的側面中之沿與多層體li6 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L16c及L16d之縱軸延伸的側面)上, 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第二端子導體4B、第一端子導體 3 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6 B以此順序在圖6 3中自左側至右 侧形成。 因此,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在多層 體L16之同一側面(亦即,第一侧面L16a)上彼此鄰近形 成。第二端子導體4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在多層體L16 之同一側面(亦即,第一側面LI6a)上彼此鄰近形成。 第一端子導體3A及3B、第二端子導體4A及4B、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 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以及第一外部連接 導體5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中之每一對以多層體L16之 中心軸中的中心軸Axl6彼此軸對稱,該中心軸Axl6經過 與多層體L16之層積方向垂直的兩個側面之l16c、L16d的 各自中心位置Pc、Pd。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二端子導體 108438.doc -237 - 1336481 4B、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二端子導體4A、第一外部連接 導體5A及5B以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6B中之每一對卜 多層體L16之第一側面LI6a與第二側面LI6b彼此相對之方 向彼此相對》 如圖64所示,多層體L16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 例中為11個)介電層10〜20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00〜403、410〜413而構成。此外,一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420及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層積在多層 籲體L16中。 引線導體405A〜408A自其相應第一内部電極4〇〇〜4〇3延 伸以便到達多層體L16之第一側面L 16 a上。引線導體 405B~408B自其相應第一内部電極4〇〇〜403延伸以便到達 多層體L16之第二側面L16b上。 引線導體41 5A〜41 8A自其相應第二内部電極410〜413延 伸以便到達多層體L16之第一側面L16a上。引線導體 4 1 5B〜4 18B自其相應第二内部電極41 〇〜413延伸以便到達 鲁多1體1^16之第二側面L16b上。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2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2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16之第一側面L16a的第二及第四導體部分420B、 420D ;以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20 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 L16之第二側面L16b的第三及第五導體部分42〇c、420E。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3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3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108438.doc •238· 1336481 體L16之第一側面L16a的第二及第四部分43〇b、43〇d;以 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3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Ll6之第二 侧面L16b的第三及第五部分導體43〇c、43〇e。 在多層電容器C16中,第一端子導體3A、3B與第一内部 電極400〜40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〇與其電性連接。並且,在 多層電容器C16中’第二端子導體4A、4]3與第二内部電極 41〇〜41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沾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與其電性連接。該等配置使多層 電容器C16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 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 相應端子導體。
藉由以此方式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接之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A、43直 接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的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電容器C16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容易地 以兩精破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由於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多層電容器C16可在獲得 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作為多層電容器C16之外部導體的所有第一及第二端子 導體3八、3B、4A、扣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 5B、6A、6B在多層體L16之相對的第—與第二側面u6a、 L16b上形成。因此,與端子導體在多層體Ll6之四個側面 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在多層電容器Cl6中形成外部導體所 108438.doc -239· 需之步驟數可減少。因此’多層電容器C16可容易地製 造。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之第一導體部分420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30之第一導體部分43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2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3 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多層電容器C16可進一步增 加其電容。 由於複數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00~403、410〜413配置 在多層電容器C16之多層體L16中的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 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之間,所以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 定等效串聯電阻。 多層電容器C16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其原因考慮如 下。亦即’當多層電容器C16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 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二端子導體4A、4B直接與各自 極性彼此不同之平臺圖案連接時,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A 與第二端子導體4B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一端 子導體3B與第二端子導體4A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似乎 相互抵消,因此降低等效串聯電感。 在多層電容器C16中,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一外部連接 導體5A在多層體L16之第一側面L16a上彼此鄰近形成。在 多層電容器C16中,第二端子導體4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在多層體L16之第一側面L16a上彼此鄰近形成。因此, 當多層電容器C16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端子導體 108438.doc •240- 1336481 3A、3B、4A、4B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而外部連接導體 5A、5B、、6B不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時,由流過多層 體L16中之電流產生的磁場相互抵消,因此降低多層電容 器C16之等效串聯電感。 由於外部導體3Α〜6Α、3Β〜6Β與中心軸Αχ16之位置關係 以及在多層體L丨6之第一側面L丨仏與第二侧面l 1仍相對之 方向上外部導體3A〜6A、3B〜6B之間的位置關係所以可 容易地安裝多層電容器C16。 第四十八實施例 將參看圖65解釋根據第四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内部連接導體42〇、43〇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方面, 根據第四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四十七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C16不同。圖65係根據第四十八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65所示’在根據第四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2〇、430層積在各兩個 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〇〇、401、410、411與各兩個之第 及第二内部電極402、403、412、413之間。更具體言 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4與j5 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丨5與 16之間。 在根據第四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端子導體3八、 3B、4A、4B與内部電極400〜403、410〜413不直接連接, 而疋猎由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及内部連接導體 108438.doc -241 · 1336481 420、430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栖赭 U此很據第四十八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可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 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 其相應端子導體。 當關注第一端子導體3A、料,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20之位置方面及因此在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之各電 阻組件如何與各第一端子導體3A、邛連接方面,根據第 四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四十七實施例之多層 籲電容器C16不同。當關注第二端子導體4八、犯時在第二 内部連接導體430之位置方面及因此在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6B之電阻組件如何與各第二端子導體4A、4b連接方 面,根據第四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四十七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6不同。 因為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5B、6A、仙之電阻 組件不同’所以根據第四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 根據第四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6小的等效串聯電 •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〇、43〇在層 積方向上之位置’此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 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 電阻。因為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20、43 0控制,所以根據第四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 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 電阻。 108438,doc • 242-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之第一導體部分420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30之第一導體部分43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2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3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根據第四十八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可進一步増加其電容。 由於外部導體如在多層電容器C16中一樣進行配置,所 以根據第四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16-樣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四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 層電容器C16—樣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並且,根據第四 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16—樣可容易地 安裝。 第四十九實施例 將參看圖66解釋根據第四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方面,根據第四十 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四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16不同。圖66係根據第四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66所示,根據第四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 體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13個)介電層10〜22 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00〜 403、410〜413而構成》 在根據第四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421及複數個 108438.doc •243 - (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43 1係經層積 的。在根據第四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第 一内部電極400〜403及第二内部電極41〇〜413配置在第一及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20、43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21、431之間。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〇與^之 間’而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〇與 2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1 與12之間’而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丨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 層21與22之間。 在根據第四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端子導體3 A、 3B、4A、4B與内部電極400〜403、410~413不直接連接, 而是藉由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及内部連接導體 420、421、43 0、431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四十九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 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藉由引線導體 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體。 根據第四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20、421之數目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4S1之數目比多 層電容器C16中多,而内部連接導體42〇、421、43〇、431 與其相應端子導體3A、3B、4A、4B並聯連接。由於内部 連接導體42〇、421、430、431之數目較多,所以端子導體 3八、38、4八、48與内部電極4〇〇〜4〇3、410〜413之間的電 流路徑數目增加。因此,根據第四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108438.doc -244- 1336481 器產生比多層電容器C16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〇、42丨之數 目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3〇、431之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 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由於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四十九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可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 等效串聯電阻。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1之第一導體部分42 i Α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30之第一導體部分43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21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3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根據第四十九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在根據第四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〇〇〜403、410〜413配置在第一及第 二内部連接導體420、43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21 ' 431之間。因此,根據第四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由於外部導體如在多層電容器C16中一樣進行配置,所 以根據第四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16 — 樣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四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 層電容器C16—樣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並且,根據第四 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16—樣可容易地 108438.doc •245 - 1336481 安裝。 第五十實施例 將參看圖67及圖68解釋根據第五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的、、構® 67係根據五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 ®。圖68係根據第五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67所示,根據第五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7包 括:具有大體上長方體形狀之多層體以?;及在多層體Li7 之侧面上形成的複數個外部導體。複數個外部導體包括: 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3個)第一端子導體3A、3B、3c;複 數個(此實施例中為3個)第二端子導體4A、4B、4C ;複數 個(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 ;及複數 個(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複數個 外部導體經形成以在多層體L1 7之表面上彼此電性絕緣。 第一端子導體3A、3B、第二端子導體4A及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A、5B中之每一者均位於與多層體l17之層積方向 平行的側面中的侧面LI7a上,亦即,沿與多層體L1 7之層 積方向垂直的側面縱向延伸之侧面第一側面L丨7a上。第一 端子導體3A、3B、第二端子導體4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5B以第一端子導體3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第二 端子導體4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⑺及第一端子導體把之 順序在圖6 7自左側至右側形成。亦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Α經形成以位於第一側面L17a上之第一端子導體3Α盘第 二端子導體4A之間。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經形成以位於 108438.doc -246- 1336481 第一侧面Ll7a上之第一踹早道機1 ^知千導體坧與第二端子導體4A之 間。
第-端子導體3C1二端子導體化、4C及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6A、6B中之每—者均位於與多層體⑴之層積方向 平行的側面中之側面L17b上’亦即,沿與多層體⑴之層 積方向垂直的侧面縱向延伸並與第—侧面Lm相對之側面 第二側面LHb上。第一端子導體叱、第二端子導體4B、 4C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沾以第二端子導體4b、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第-端子導體3C '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B及第一鈿子導體4C之順序在圖67中自左侧至右側形 成。亦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經形成以位於第二側面 L17b上之第一端子導體3C與第二端子導體4B之間。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B經形成以位於第二侧面L丨7b上之第一端子 導體3C與第二端子導體4C之間。
第二端子導體4C位於以多層體L17之中心軸中的中心軸 Axl7與第一端子導體3A對稱之位置上,該中心軸Αχ17經 過與多層體L17之層積方向垂直的兩個側面l17c、L17d之 各自中心位置Pc、Pd。第二端子導體4B位於以多層體u7 之中心軸Αχ 17與第一端子導體犯對稱之位置上。第二端 子導體4Α位於以多層體L17之中心軸Αχ17與第一端子導體 3 C對稱之位置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Β位於以多層體l i 7 之中心軸Αχ 17與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對稱之位置上。第 二外部連接導體6A位於以多層體L17之中心轴Αχ 17與第一 外部連接導體5Β對稱之位置上β 108438.doc •247- 1336481 沿第一侧面Ll7a與第二側面Ll7b彼此相對之方向,在第 一側面Ll7a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A與在第二侧面L17b 上形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B彼此相對。沿第一侧面Ll 7a與第 二側面Ll7b彼此相對之方向,在第一側面Ll7a上形成之第 一端子導體3B與在第二侧面Ll 7b上形成之第二端子導體 4C彼此相對。沿第一側面L17a與第二側面以几彼此相對 之方向’在第二側面Ll 7b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C與在第 一側面L17a上形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A彼此相對。沿第一側 面L17a與第二侧面l 17b彼此相對之方向,在第一側面l 17a 上形成之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 A與在第二側面L17b上形成 之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彼此相對。沿第一侧面l 1 7a與第二 側面L17b彼此相對之方向,在第一側面L17a上形成之第一 外部連接導體5B與在第二側面Ll 7b上形成之第二外部連接 導體6B彼此相對。 如圖68所示,多層體L17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 、例中為11個)介電層1〇〜2〇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0〜443、450〜453而構成。在實際的多 層電容器C17中,介電層1〇〜2〇整合至其邊界無法區分之程 度。 此外,一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〇及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70層積在多層體L17中。在多層體L17中,複數個第一内 4電極44〇〜443及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4 5〇〜配置在一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460(兩層内部連接導體46〇、47〇之—部分) 與其餘之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之間。 I08438.doc -248- 1336481 第一内部電極440〜443中之每一者具有大體上矩形形 狀。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44〇〜443在自與多層體L17中之介 電層10〜20的層積方向(下文簡稱為"層積方向平行的側面 以預定距離分隔之各個位置上形成。第-内部電極440〜 443形成為引線導體445A〜448A、445B〜448B延伸以便引出 至多層體LI7之第一側面L17a上。 引線導體445A及445B與第一内部電極44〇一體形成,並 自其延伸以到達多層體L17之第一側面L17a上。引線導體 446A及446B與第一内部電極441一體形成,並自其延伸以 到達多層體Ll7之第一侧面L17aJi。引線導體447八及4473 第内。卩電極442 —體形成,並自其延伸以到達多層體 L17之第一側面[17&上。引線導體448A及料叩與第一内部 電極443一體形成,並自其延伸以到達多層體L17之第-側 面L17a上。 第一内部電極440藉由引線導體445A及445B分別電性連 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5B。第一内部電極441藉由引 線導體446A及446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 及5B。第一内部電極442藉由引線導體447A及447B分別電 除連接至第外部連接導體5 A及5B。第-内部電極443藉 由引線導體448A及448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 體5 A及5B。因此,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藉由第一 外部連接導體5A、5B彼此電性連接。 第二内部電極450〜453中之每-者具有大體上矩形形 狀。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45〇〜453在自與多層體u7之層積 I08438.doc -249- 1336481 方向平行的側面以預定距離分隔之各個位置上形成。第二 内部電極450〜453形成為引線導體455八〜458八、4553〜4588 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L17之第二側面LI 7b。 引線導體455A及455B與第二内部電極450 —體形成,並 自其延伸以到達多層體L17之第二側面L17b上。引線導體 456A及45 6B與第二内部電極451—體形成,並自其延伸以 到達多層體L17之第二侧面L17b上。引線導體457A及457B 與第二内部電極452 —體形成,並自其延伸以到達多層體 0 L17之第二側面1^171>上》引線導體458A及458B與第二内部 電極453—體形成,並自其延伸以到達多層體L17之第二側 面L17b上。 第二内部電極450藉由引線導體45 5 A及45 5B分別電性連 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6 A及6B。第二内部電極451藉由引 線導體456A及456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 及όΒ。第二内部電極452藉由引線導體457a及457B分別電 • 丨生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6A及6B。第二内部電極45 3藉 由引線導體458A及458B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 體6A及6B。因此,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45〇〜453藉由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6B彼此電性連接。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9與2〇之 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〇與11 之間。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彼此 電性絕緣。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108438.doc •250· 1336481 體部分46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6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17之第一側面LI 7a的第二、第三、第五及第六導體部 分4608、460(:、460£、460尸;以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60八 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L17之第二側面L17b的第四導體部 分460D。第一導體部分460A經配置以使得其縱軸與多層 體L17之第一及第二側面L17a、L17b平行。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之第二、第三、第五及第六導體 部分460B、460C、460E、460F以在圖68中自左侧至右側 # 依次為第二導體部分460B、第五導體部分460E、第六導體 部分460F及第三導體部分460C之順序定位。第二導體部分 460B、第三導體部分460C、第四導體部分460D、第五導 體部分460E及第六導體部分460F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端子 導體3A、第一端子導體3B、第一端子導體3.C、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5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因此,第一内部連 接導體460電性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A〜3C及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A、5B。 ^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7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7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17之第一側面L17a的第二導體部分470B ;以及自第一 導體部分47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L17之第二側面L17b 的第三至第六導體部分470C〜470F。第一導體部分470A經 配置以使得其縱軸與多層體L17之第一及第二侧面L17a、 L17b平行。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之第三至第六導體部分470C〜470F 108438.doc -251 - 1336481 以在圖68中自左侧至右侧依次為第三導體部分470C、第五 導體部分470E、第六導體部分470F及第四導體部分470D 之順序定位。第二導體部分470B、第三導體部分470C、 第四導體部分470D、第五導體部分470E及第六導體部分 470F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A、第二端子導體 4B、第二端子導體4C、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6B。因此,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電性連接至第 二端子導體4A~4C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之第一導體部分460A係與第二内 部電極453相對之區域’介電層19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6〇a 與第·一内部電極453之間。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70之第一導 體部分470A係與第一内部電極440相對之區域,介電層u 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70A與第一内部電極440之間。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60、470層積在多層體L17 中’使得多層體L17包括至少一組(此實施例中為4組)在層 積方向上彼此相鄰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 一内部電極與第二内部電極之間。具體言之,例如,第一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60、470層積在多層體Ll7中,使得 多層體L17包括在層積方向上彼此相鄰之第一内部電極料^ 與第二内部電極450,介電層12位於第一内部電極44〇與第 二内部電極450之間。亦即,在多層體L17中,第一及第二 内部連接導體460、470配置在一組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 440、450之夕卜側。 在多層電容器C17中,第一端子導體从〜3(:與第一内部 108438.doc -252· 1336481 電極440〜443不直接連接,而 \稽由第一外部連接 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〇與其 多層電容器C17中,第-端子導^ 並且,在 _ 第一端子導體4A〜4C與第二内部電極 450〜45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
紅尬 弟—外部連接導體6A、6B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G與其電性連接。因此多層電容 器⑴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 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 應端子導體。
藉由以此方式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c及第二端子導 體4A〜4C直接連接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〇、47〇的數目, 此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C i 7之等效串聯t阻設定成希望 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由於 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多層 電谷器C17可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 調節等效串聯電阻β 作為多層電容器C17之外部導體的第一及第二端子導體 3 Α〜3C、4A-4C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 a、5Β、6Α、 6B在多層體L17之相對的第一與第二側面Li7a、L17b之任 一側面上形成。因此,在多層電容器C17中,所有外部連 接導體(第一端子導體3A〜3C;第二端子導體4A〜4C;第一 外部連接導體5A、5B ;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在多 層體L17之兩個相對的側面L17a、L17b上形成。因此,與 端子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上側面(例如,四個側 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在多層電容器C17中形成外部導體 108438.doc ^253- 1336481 所需之步驟數可減少。因此,可容易地製造多層電容器 C17 °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具有第一導體部分46〇a,該第一 導體部分460A係在多層體L17中在層積方向上與第二内部 電極453相對之區域’介電層19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60A與 第二内部電極453之間《因此,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亦可 參與形成多層電容器C17之電容組件。因此,多層電容器 C17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具有第一導體部分470A,該第一 導體部分470 A係在多層體L17中在層積方向上與第一内部 電極440相對之區域,介電層丨丨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7〇八與 第一内部電極440之間。因此,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亦可 參與形成多層電容器C17之電容組件。因此,多層電容器 C17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在多層電容器C1 7之多層體L17中,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 440〜443及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450〜453配置在内部連接導 體460、470之一部分(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〇)與其餘部分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 70)之間。因此,多層電容器C17可在 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多層電容器C17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其原因考慮如 下°亦即’當多層電容器C17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 第一端子導體3A〜3C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第二端子導體 4A〜4C與具有不同於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A〜3C之平臺圖 案的極性之平臺圖案直接連接,且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 108438.doc -254 - 1336481 體5A、5B、6A、6B不與任何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流經 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二端子導體4B之間的電流與流經第 一端子導體3C與第二端子導體4A之間的電流在沿第一與 第二侧面L17a、L17b彼此相對之方向上係彼此反向的。因 此’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二端子導體4B之間的電 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與第二端子導體 4A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相互抵消。 如上所述’當多層電容器Cl7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 _ 時,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C與第二端子導體4A之間的電流 與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B與第二端子導體4C之間的電流在 沿第一與第二側面L· 17a、L17b彼此相對之方向上係彼此反 向的。該等情況似為多層電容器C1 7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 感之原因。 在多層電容器C17中,在多層體L17之第一側面L17a 上,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彼此鄰近形 成,且第一端子導體3B與第一外部連接導體化彼此鄰近 形成。因此,當多層電容器C17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 得第一端子導體3A〜3C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而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5A、5B不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獲得如下效 應。 亦即,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60(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〇之第二導體部分46〇b)之間的電 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與第一内部連 接導體460(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〇之第五導體部分46〇E)之 •255 尋 108438.doc 1336481 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相互抵消。此外,由流經第一端子 導體3B與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〇之 第二導體部分460C)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一 外部連接導體5B與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〇(第一内部連接導 體460之第六導體部分46〇F)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相互抵 消。因此’多層電容器C17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當存在 至少一對第一端子導體與第一外部連接導體彼此鄰近時, 可降低專效串聯電感。 在多層電容器C17中’在多層體L17之第二側面L17b 上’第一端子導體4B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彼此鄰近形 成’且第二端子導體4C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彼此鄰近 形成》因此,當多層電容器C17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 得第二端子導體4A〜4C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而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6A、0B不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可獲得如下 效應。 亦即,由流經第二端子導體4B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70(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之第二導體部分47〇c)之間的電 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與第二内部連 接導體470(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70之第五導體部分470E)之 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相互抵消。此外,由流經第二端子導 體4C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之第 四導體部分470D)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B與第二内部電極45〇〜453(引線導體 455B〜458B)之間的電流及流經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與第 108438.doc •256- 1336481 二内部連接導體470(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之第六導體部 为470F)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相互抵消。因此,多層 電容器C17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當存在至少一對第二端 子導體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彼此鄰近時,可降低等效串聯 電感。 在多層電容器C17中,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二端子導體 4C、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二端子導體4]3、第一端子導體 3C及第一端子導體4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二外部 ® 連接導體6Βα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 體6Α中之每一對在以多層體l 17之中心轴Αχ 17彼此對稱之 位置上形成。因此,即使當多層電容器C17圍繞中心軸 Αχ 17在基板或類似物上旋轉18〇度時,平臺圖案與端子導 體及外部連接導體之間的連接關係不會改變。 在多層電容器C17中’在沿多層體l 17之第一側面L17a 與第二側面L17b彼此相對之方向上,第一端子導體3A及 第二端子導體4B、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二端子導體4c、 ® 第一端子導體3C及第二端子導體4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以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及 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中之每一對彼此相對。因此,即使當 多層電容器C17被反轉為以相對側面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 上時,平臺圖案與端子導體及外部連接導體之間的連接關 係不會改變。 即使當多層電容器C17圍繞垂直於多層體L17之側面 LI 7a、L17b的軸反轉時,平臺圖案與端子導體及外部連接 108438.doc -257- 1336481 導體之間的連接關係不會改變。 由於端子導體3A〜3C、4A〜4C及外部連接導體5八、5b、 6A、6B如上所述進行配置,所以多層電容器a?可依照各 種安裝方向而安裝。因&,可容易地安裝多層電容器 C17。 。 第五十一實施例 將參看圖69解釋根據第五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内部連接導體460、470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方面, 根據第五十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五十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C17不同。圖69係根據第五十一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69所示,在根據第五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6〇、47〇層積在各兩層 之第及第二内部電極440、441、450、451及各兩層之第 及第—内部電極442、443、452、453之間。更具體言 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4與15 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5與 16之間。 在根據第五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及第二内 邛連接導體460、470中之每一者層積在多層體中,使得多 層體包括至少一組在層積方向上彼此鄰近的第一及第二内 邛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第二内部電極之間 (例如’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〇、45〇,介電層U位於該 兩者之間)。 108438.doc -258- 1336481 在根據第五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 3 A~3C與第一内部電極440〜44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與其電性 連接。並且’在根據第五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 二端子導體4A〜4C與第二内部電極450〜453不直接連接, 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70與其電性連接。該等配置使根據第五--實施例之多 層電谷器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 知多層電谷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 相應端子導體。
當關注第一端子導體3八〜3C時,在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5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各第—端子導體3八〜3(:連接方 面,根據第五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五十實施 例之多層電容器(M7不同。亦即,在根據第五十實施例中 之多層電容器C17中的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⑺之各電阻 組件與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各第 -端子導體3A〜3C»在根據第五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相反,第-外部連接導體5A、5B之各電阻組件在第 -内部連接導體460處被分開作為邊界以與各第— 導體3A-3C並聯連接。 當關注弟二竭千導體4A, -f,在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6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各第_ 合弟一鸲子導體4A〜4C連接 面,根據第五十一實施例之多声雷六 夕層電各器與根據第五十實施 例之多層電容器C17不同。亦即, 根據第五十實施例中之 108438.doc -259- 多層電容器C17中的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6B之各電阻組 件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各第二 端子導體4A〜4C。在根據第五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相反,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之各電阻組件在第 二内部連接導體470處被分開作為邊界,以與各第二端子 導體4A〜4C並聯連接。 因此,由於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 之電阻組件不同’所以根據第五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產生比根據第i十實施例之多I t容器C17小&等效串聯 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八〜3匸直接連接 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A〜4c直接連 第一内。P連接導體470的位置,此實施例將多層電容 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高精 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因為等效串聯電阻由卜及第二 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五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二可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 串聯電阻。 ^據第五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所有外部導體 L導一=二端子導體3八〜3°,,與第-及第二外部連 、5b、6a、6b)在多層體之相對的第一與第二側 側=。因:,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上 -實施例之多兄相比,在根據第五十 電今器中形成外部導體所需之步驟可減 108438.doc -260· 1336481 少’藉此’可谷易地製造根據第五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之第一導體部分460A與第二内部 電極451相對,介電層14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6〇八與第二内 部電極45 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之第一導體部分 470A與第一内部電極442相對,介電層16位於第一導體部 分470A與第一内部電極442之間。因此,在根據第五十—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6〇、 • 470亦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藉此,可進一步增加多層電 容器之電容。 如與多層電容器C17—樣,根據第五十一實施例之多層 電谷器可降低專效串聯電感。如與多層電容器C17 —樣, 可容易地安裝根據第五-J--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五十二實施例 將參看圖70解釋根據第五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第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方面,根據第五十 '一實施例之多層電谷器與根據第五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C17不同。圖70係根據第五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 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70所示,根據第五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 體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13個)介電層1〇〜22 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〇〜 443、450-453 而構成。 在根據第五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108438.doc -261 - 個(此實施例中2個)第一内邱 N 連接導體460、461及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2個、筮-咖± )第一内°P連接導體470、471係經層積 的。在根據第五·]_ -脊九丨 > 々 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由 第一内部電極44〇〜443細占 3,,且成之四個層及由第二内部電極 450〜453組成之四個層配置在各m第二内部連 接導體460、47〇(為複數個内部連接導體彻、461、例、 471之〇P刀)與其餘的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61、471 之間。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〇與丨丨之 間。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〇與21 之間。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7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1與 12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以 與22之間。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1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61A ;以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61Α延伸以便引出至 多層體之侧面上的第二至第六導體部分461B〜461F。第一 内部連接導體461之第二至第六導體部分461B〜461F延伸以 便引出至與引出苐一内部連接導體460之第二至第六導體 部分460B〜460F的各個側面對應之側面上。 第二導體部分461B、第三導體部分461C、第四導體部 分461D、第五導體部分461E及第六導體部分461F分別電 性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A、第一端子導體3B、第一端子 導體3C、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 因此’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1電性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 108438.doc -262- 1336481 3八〜3〇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53。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1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71A;以及自第—導體部分47ia延伸以便引出至 多層體之側面上的第二至第六導體部分47ib〜47if。第二 内部連接導體471之第^至第六導體部分471Β〜47ΐρ延伸以 便引出至與引出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之第二至第六導體 部分470B〜470F的各個側面相對應之侧面上。 第二導體部分471B、第三導體部分471C、第四導體部 刀471D第五導體部分471E及第六導體部分471F分別電 性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A、第二端子導體4B、第二端子 導體4C、第—外部連接導體6A及第:外部連接導體6B。 因此,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1電性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 4A〜4C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 在根據第五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及第二内 部連接導體一卜―層積在多丄,:得; 層體包括至少一組(此實施例中為4組)在層積方向上彼此鄰 近之第及第一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第 二内部電極之間。 ~ 在根據第五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 3A〜3C與第一内部電極44〇〜44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 1外。P連接導體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⑼、斗“與 八哇連接。並且,在根據第五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一端子導體4A〜4C與第二内部電極450〜453不直接 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及第二内部連 108438.doc •263· 1336481 接導體470、471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五 1 —耳施 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 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藉由引線導體連 接至其相應端子導體。 根據第五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60、461的數目比多層電容器C17中多,而第—内部連接 導體460、461與其相應第一端子導體3八〜3(:並聯連接。由 於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461之數目較多,所以第一端子 導體3A〜3C與第一内部電極44〇〜443之間的電流路徑數目 增加。另一方面,根據第五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471之數目比多層電容器cn中 多,而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471與其相應第二端子導體 4A〜4C並聯連接。由於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471之數目 較多,所以第二端子導體4八〜4(:與第二内部電極45〇〜453 之間的電流路徑數目增加。因此,根據第五十二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產生比多層電容器C17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直接連接 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461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 4A 4C直接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々η的數目,此 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 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由於等效串聯 電阻由第-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五十二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W錢得希望值⑼如,較大值)的電 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108438.doc -264 - 1336481 根據第五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所有外部導體 (第一及第二端子導體3A〜3C、4A〜4C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5A、5B、6A、6B)在多層體之相對的第一與第二側 面上形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上 侧面(例如,四個側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可更容易地製 造根據第五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1之第一導體部分461A與第二内部 電極453相對,介電層20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61A與第二内 部電極45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之第一導體部分 470A與第一内部電極440相對,介電層12位於第一導體部 分470A與第一内部電極440之間。因此,第一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61、470亦可參與形成根據第五十二實施例之多 層電谷盗的電容組件,猎此可進一步增加多層電容5|之電 容。 在根據第五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0〜443、450〜453配置在第一及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460、47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61、471之間。因此,根據第五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如與多層電谷器C17—樣,根據第五十二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並且,如與多層電容器C17 一樣,可容易地安裝根據第五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五十三實施例 將參看圖71及圖72解釋根據第五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108438.doc •265· 1336481 器C18的結構。在形成於多層體上之外部導體的配置方式 方面,根據第五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8與根據第五 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7不同。圖71係根據五十三實施 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圖72係根據第五十三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第二端子導體4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第一端子導 體3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及第二端子導體4B在圖71中 自左側至右側在第一側面LI 8a上以此順序形成,該侧面 Φ L1 8a係與多層體L1 8層積方向平行之側面中的沿與多層體 L18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L18c、L18d縱向延伸之側面。亦 即,在第一側面LI 8a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 A經形成以位 於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二端子導體4A之間,而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5B經形成以位於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二端子導 體4B之間。 在與第一側面L1 8a相對之第二側面L18b上,即與多層體 L18層積方向平行之侧面中的沿與多層體lis之層積方向垂 ® 直的面L18c及L18d縱向延伸之側面上,第一端子導體 3B、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第二端子導體4C、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6B及第一端子導體3C在圖71中自左側至右側以 此順序形成。亦即,在第二側面LI8b上,第二外部連接導 體6A經形成以位於第一端子導體3B與第二端子導體化之 間,而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經形成以位於第一端子導體 3C與第二端子導體4C之間》 因此’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以及 10S438.doc •266- 1336481 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化中之每一對在多 層體L18之同一側面(亦即,第一側面Li8a)上彼此鄰近形 成。第二端子導體4C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以及第二 端子導體4C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中之每一對在多層體 L18之同一側面(亦即’第二側面Li8b)上彼此鄰近形成。 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二端子導體4C、第一端子導體3B 及第二端子導體4B、第一端子導體3C及第二端子導體 4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以及 ® 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中之每一對 以多層體L18之中心轴中的中心轴Axl 8彼此對稱,該中心 軸Αχ 18經過與多層體L18之層積方向垂直的兩個側面 L18c、L18d之各自中心位置pc、Pd。第一端子導體3Α及 第二端子導體4C、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二端子導體4A、 第一端子導體3C及第二端子導體4B、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以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及 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中之每一對沿多層體L18之第一側面 ® L18a與第二側面L18b彼此相對之方向彼此相對。 如圖72所示,多層體L18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 例中為11個)介電層10〜20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0-443、450〜453而構成。此外,一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420及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層積在多層 體1:18中。 引線導體4斗5 A及448A自其相應第一内部電極440〜443延 伸以便到達多層體L18之第一側面L18a上。引線導體 108438.doc •267 - 1336481 445B〜448B自其相應第一内部電極440〜443延伸以便到連 多層體L18之第一側面L18a上。 引線導體455A至458A自其相應第二内部電極450〜453延 伸以便到達多層體L18之第二側面LI8b上。引線導體 45 5B〜458B自其相應第二内部電極450〜453延伸以便到達 多層體L18之第二側面L18b上。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6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6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籲體L18之第一側面L18a的第二、第五及第六導體部分 460B、460E、460F ;以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6〇A延伸以便 引出至多層體L18之第二側面LI 8b上的第三及第四導體部 分 460C、460D。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 7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7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7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18之第一侧面L18a的第二及第三導體部分47〇B、 470C,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70 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li 8 ^ 之第二側面L18b的第四、第五及第六部分導體470D、 470E、470F。 在多層電容器C18中,第一端子導體3A〜3c與第一内部 電極440〜44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與其電性連接。並且,在 多層電容器C18中,第二端子導體4八〜4(3與第二内部電極 450〜45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6b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與其電性連接。該等配置使多層 108438.doc •268· 1336481 :容器c18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 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 其相應端子導體。 β導體連接
藉由以此方式調整與第-端子導體3A〜3c直接 一内部連接導體彻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A〜4cj 賴之第二内部連接㈣47㈣數目,此實施㈣多層電 谷器C18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1因此可容易地 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由於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多層電容器C18可在獲得 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_聯電阻又。
在 至 作為多層電容器C18之外部導體的所有第一及第二端子 導體3A〜3C、4A〜4C及第一及帛二外部連接導體5a、a、 6A 6B在夕層體L18之彼此相對的第一與第二側面[18&、 L18b上形成。因此,與端子導體在多層體Li8之四個側面 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在多層電容器C18中形成外部導體所 需之步驟可減少。因此,可容易地製造多層電容器c18〇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之第一導體部分46〇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70之第一導體部分47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6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7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多層電容器C18可進一步增 加其電容。 由於在多層電容器C18之多層體L18中,複數個第一及第 二内部電極440〜443、450〜453配置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108438.doc -269- 460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之間,所以可在良好的平衡下 s又定專效串聯電阻。 多層電容器C18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其原因考慮如 下。亦即,當多層電容器C18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 第一端子導體3A〜3C及第二端子導體4A〜4C與其相應的極 性彼此不同之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 3A與第二端子導體4C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 一端子導體3B與第二端子導體4A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 相互抵消。此外’如上所述’當多層電容器C18安裝在基 板或類似物上時,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 A與第二端子導體 4C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及第 二端子導體4B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相互抵消。該等情況 似為多層電容器C18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之原因。 在多層電容器C18中,在多層體L18之第一侧面L18a 上,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彼此鄰 近形成。並且,在多層電容器C18t,在多層體L18之第二 侧面L18b上,第二端子導體4(: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 6B彼此鄰近形成。因此,當多層電容器C18安裝在基板或 類似物上使得端子導體3A〜3C、4A〜4C直接與平臺圖案連 接,而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不與平臺圖案直接 連接時,由流過多層體L18中之電流產生的磁場相互抵 消,因此降低多層電容器Cl8之等效串聯電感。 由於外部導體3A〜6A、3B〜6B、3C、化與中心軸Αχΐ8之 位置關係及在多層體Ll8之第—側面_與第二側面識 108438.doc •270· 1336481 相對之方向上外部導體3A〜6A、3B~6B、3C、4C中之位置 關係’所以可容易地安裝多層電容器C18。 第五十四實施例 將參看圖73解釋根據第五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内部連接導體460、470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方面, 根據第五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五十三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C18不同。圖73係根據第五十四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73所示,在根據第五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6〇、470層積在各兩個 之第一及第一内部電極440、441、450、45 1與各兩個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2、443、452、453之間。更具體言 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4與15 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5與 16之間。 在根據第五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端子導體 3A〜3C、4A〜4C與内部電極440〜443、45〇〜453不直接連 接,而是藉由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及内部連接 導體460、470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五十四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 在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 至其相應端子導體。 當關注第一端子導體3A〜3C時,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60之位置方面及因此在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5B之各電 108438.doc •271 · 1336481 阻組件如何與各第一端子導體3A〜3C連接方面,根據第五 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五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 容器C18不同。並且,當關注第二端子導體4八〜4(:時,在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之位置方面及因此在第二外部連接 導體6A、6B之電阻組件如何與各第二端子導體4A〜4C連接 方面,根據第五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五十三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8不同。 因為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之電阻 組件不同,所以根據第五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 根據第五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8小的等效串聯電 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〇、47〇在層 積方向上之位置,此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 §曼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 電阻。因為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60、470控制,所以根據第五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 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 電阻。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之第一導體部分460Α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70之第一導體部分470Α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60Α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70Α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 〜丨日j,且因 此,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根據第五十四實施例 多層電谷器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108438.doc -272- 由於外部導體如在多層電容器C18中一樣進行配置,所 以根據第五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18 一 樣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五十四實施之的多層電容器與多 層電谷器C18—樣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並且,根據第五 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18 一樣可容易地 安裝。 第五十五實施例 將參看圖74解釋根據第五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方面,根據第五十 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五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18不同。圖74係根據第五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74所示’根據第五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 體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13個)介電層ι〇~22 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0〜 443、450〜453而成構成。 在根據第五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461及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471係經層積 的。在根據第五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第 一内部電極440〜443及第二内部電極450〜453配置在第一及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60、47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61、471之間。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〇與丨丨之 108438.doc -273 - 1336481 間,而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〇與 2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u 與12之間,而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 層21與22之間。 在根據第五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端子導體 3A〜3C、4A〜4C與内部電極440〜443、450〜453不直接連 接,而是藉由外部連接導體5Λ、5B、όΑ、0B及内部連接 導體460、461、470、471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五 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 串聯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 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體。 根據第五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60、461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471之數目比多層電容 器C18多’而内部連接導體46〇、461、47〇、471與其相應 知子導體3Α〜3C、4Α〜4C並聯連接。由於内部連接導體 460、461、470、471之數目較多,所以端子導體3Α〜、 4Α〜4C與内部電極440〜443、450〜453之間的電流路徑數目 增加。因此,根據第五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多 層電容器C 18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〇、461之數 目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471之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 南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由於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五十五實施例之多層 108438.doc -274- 電容器可在獲得希望值(例如 等效串聯電阻。 ,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1之第一導體部分461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70之第—導體部分·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_導體部分461八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導體部分47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根據第五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 容器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在根據第五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0〜料3、45〇〜453配置在第一及第 二内部連接導體460、47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61、471之間。因此’根據第五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由於外部導體如在多層電容器C18中一樣進行配置,所 以根據第五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18 — 樣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五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 層電容器C18—樣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根據第五十五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18—樣可容易地安裝。 第五十六實施例 將參看圖75及圖76解釋根據第五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19的結構。在形成於多層體上之外部導體的配置方式 方面,根據第五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9與根據第五 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7不同。圖75係根據五十六實施 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圖76係根據第五十六實施例之 108438.doc • 275· 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第一端子導體3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第二端子導 體4A、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第一端子導體3B在圖75 中自左側至右侧在第—側面L19a上以此順序形成該側面 LI9a係與多層體L19層積方向平行之側面中的沿與多層體 L19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U9c,L19d縱向延伸之側面。亦 即’在第一側面L19a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 a經形成以位 於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二端子導體4八之間,而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6A經形成以位於第一端子導體3B與第二端子導 體4A之間。 在與第一側面L19a相對之第二側面L19b上,即在與多層 體L19層積方向平行之側面中的沿與多層體L19之層積方向 垂直的面L19c、L19d縱向延伸的側面上,第二端子導體 4B、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第一端子導體3C、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5B及第二端子導體4C在圖75中自左側至右側以 此順序形成。亦即’在第二側面Li9b上,第一外部連接導 體5B經形成以位於第一端子導體3(:與第二端子導體4匸之 間,而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經形成以位於第一端子導體 3C與第二端子導體4B之間。 因此,一對第一端子導體3 A與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在 多層體L19之同一侧面(亦即,第一側面l 19a)上彼此鄰近 形成。一對第一端子導體3C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在多 層體L19之同一侧面(亦即,第二側面l 19b)上彼此鄰近形 成。一對第二端子導體4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在多層 108438.doc •276· 1336481 體L19之同一側面(亦即’第一側面L丨9a)上彼此鄰近形 成。—對第二端子導體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在多層 體L19之同一側面(亦即,第二側面L19b)上彼此鄰近形 成。 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二端子導體4C、第一端子導體3B 及第二端子導體4B、第一端子導體3C及第二端子導體 4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5B、以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及6B中之每一對以多層體[19之中心軸中的中心軸Ax19 彼此對稱,該中心軸Axl9經過與多層體L19之層積方向垂 直的兩個側面L19c、L19d之各自中心位置Pc、Pd。第一端 子導體3A及第二端子導體4B、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二端 子導體4C、第一端子導體3C及第二端子導體4A、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 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以及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中之每一對沿多層體Li 9 之第一側面L19a與第二側面L19b彼此相對之方向彼此相 對。 如圖76所示,多層體L19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 例中為11個)介電層10〜20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 —及第二内部電極440〜443、450〜453而構成。此外,一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420及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層積在多層 體L19中。 引線導體445A及448A自其相應第一内部電極44〇〜443延 伸以便到達多層體L19之第一側面Li9a。引線導體445B〜 448B自其相應第一内部電極440〜443延伸以便到達多層體 108438.doc •277- 1336481 L19之第二側面L19b上。 引線導體455八〜458八自其相應第二内部電極45〇〜453延 伸以便到達多層體L19之第—側面L19a上。引線導體 45SB〜458B自其相應第二内部電極45〇〜453延伸以便到達 多層體L19之第二側面L19b上。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6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6〇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19之第一侧面L19a的第二、第三及第五導體部分 460B、460C、460E;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6〇A延伸以便引 出至多層體L19之第二側面Ll9b的第四及第六導體部分 460D、460F °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7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7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7〇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19之第一側面L19a的第二及第五導體部分47〇b、 470E ;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7〇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 之第二侧面L19b的第三、第四及第六部分導體47〇c、 470D、470F ° 在多層電容器C19中,第一端子導體3A〜3C與第一内部 電極440〜44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 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〇與其電性連接。並且,在 多層電容器C19中,第二端子導體4八〜4(:及第二内部電極 450〜45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6β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與其電性連接。該等配置使多層 電容器C19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 108438.doc •278· 習知多層電容器中 其相應端子導體。 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 藉由以此方式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C直接連接至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460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A〜4c直接 料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的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電 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i因此可容易地 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由於等效串聯電阻由第— 及第二㈣連接導體控制,所以多層電容器⑽可在獲得 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作為多層電容器Cl9之外部導體的所有第一及第二端子 導體3A〜3C、4A〜4C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5B、 6A、6B在多層體L19之相對的第一及第二侧面Li9a u9b 上形成。因此,與端子導體在多層體Ll9之四個側面上形 成的情況相比,多層電容器C19中形成外部導體所需之步 驟可減少。因此,可容易地製造多層電容器cl9〇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之第一導體部分46〇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70之第一導體部分47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6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7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多層電容器C19可進一步增 加其電容。 由於在多層電容器C19之多層體L19中,複數個第一及第 二内部電極440〜443、450〜453配置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60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之間,所以可在良好的平衡下 108438.doc -279- 1336481 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多層電容器C19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其原因考慮如 下亦即’當多層電容器C19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 第一端子導體3A〜3C及第二端子導體4A〜4C與其相應的極 性彼此不同之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 3A與第二端子導體4B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 一端子導體3C與第二端子導體4A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 相互抵消。此外,如上所述’當多層電容器C19安裝在基 板或類似物上時,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3與第二端子導體 4C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與第 一端子導體4A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相互抵消。該等情況 似為多層電容器C19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之原因。 在多層電容器C19中,在多層體L19之第一側面L19a 上,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彼此鄰近形 成。在多層電谷器C19中’在多層體L19之第二側面Ll9b 上,第一端子導體3C與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彼此鄰近形 成。並且,在多層電容器C19中,在多層體L19之第一側面 L19a上,第二端子導體々a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彼此鄰 近形成。在多層體L19之第二側面L19b上,第二端子導體 4B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彼此鄰近形成。因此,當多層 電谷器C19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端子導體3 a〜3 c、 4A〜4C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而外部連接導體5A、5B、 6A、6B不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由流過多層體ίΐ9中之 電流產生的磁場相互抵消,因此降低多層電容器C19之等 108438.doc -280· 效串聯電感。 由於外部導體3 A〜6A、3B〜6B、3C、4C與中心轴Ax1r 位置關係及在多層仙9之第—側面㈣與第二側面⑽ 相對的方向上外部導體3A〜6A、3B〜6B、3c、4CkM 關係’可容易地安裝多層電容器C19。 第五十七實施例 將參看圖77解釋根據第五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内部連接導體46〇、47()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方面, 根據第五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五十六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C19不同。圖77係根據第五十七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77所示,在根據第五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6〇、47〇層積在各兩個 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〇、441、45〇、451與各兩個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2、443、452、453之間。更具體言 • 之第内邛連接導體46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4與15 之間。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7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5與 16之間。 ~ 在根據第五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端子導體 3A〜3C、4A〜4C與内部電極440〜443、45〇〜453不直接連 接,而是藉由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及内部連接 導體460、470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五十七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可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 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 108438.doc -281 - 1336481 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體。 當關注第一端子導體3 A〜3C時,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60之位置方面及因此在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之各電 阻組件如何與各第一端子導體3A〜3C連接方面,根據第五 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五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 容器C19不同。並且,當關注第二端子導體4 a〜4C時,在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之位置方面及因此在第二外部連接 導體6A、6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各第二端子導體4A〜4C連 接方面’根據第五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五十 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9不同。 因為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之電阻 組件不同’所以根據第五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 根據第五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9小的等效串聯電 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〇、47〇在層 積方向上之位置,此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 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 電阻。因為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60、470控制,所以根據第五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 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 電阻。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之第一導體部分460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70之第一導體部分47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6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108438.doc •282· 1336481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7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 此,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根據第五十七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由於外部導體如在多層電容器C19中一樣進行配置,所 以根據第五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19 一 樣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五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 層電容器C19 一樣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並且,根據第五 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19一樣可容易地 •安裝。 第五十八實施例 將參看圖78解釋根據第五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方面,根據第五十 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五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19不同。圖78係根據第五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78所示,根據第五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 ® 體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13個)介電層10〜22 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0〜 443、450〜453而構成° 在根據第五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461及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471係經層積 的。在根據第五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第 一内部電極440〜443及第二内部電極450~453配置在第一及 108438.doc •283 · 1336481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60、47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61、471之間。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〇與^之 間,而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〇與 2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工 與12之間,而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 層21與22之間。 在根據第五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端子導體3 a〜 3C、4A〜4C與内部電極440〜443、450〜453不直接連接,而 疋藉由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及内部連接導體 460、461、470、471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五十八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 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 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體。 根據第五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60、461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471之數目比多層電容 器C19多,而内部連接導體46〇、461、47〇、ΟΙ與其相應 端子導體3A〜3C、4A〜4C並聯連接。由於内部連接導體 460、461、470、471之數目較多,所以端子導體3A〜3c、 4A〜4C與内部電極440〜443、450〜453之間的電流路徑數目 增加。因此,根據第五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多 層電容器C 19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461之數 目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471之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108438.doc -284- 電今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 同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由於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五十八實施例之多層 電谷盗可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 等效串聯電阻。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1之第一導體部分461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70之第一導體部分47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61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7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 此,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根據第五十八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在根據第五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第一及第一内部電極44〇〜443、45〇〜453配置在第一及第 二内部連接導體460、47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6卜47i之間。因此,根據第五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由於外部導體如在多層電容器Cl9中一樣進行配置,所 以根據第五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19 一 樣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五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 層電容器C19 一樣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並且,根據第五 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19 一樣可容易地 安裝。 第五十九實施例 將參看圖79及圖80解釋根據第五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108438.doc •285· 1336481 器C20的結構。在形成於多層體上之外部導體的配置方式 方面,根據第五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2〇與根據第五 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7不同。圖79係根據五十九實施 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圖80係根據第五十九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第一端子導體3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第二端子導 體4A、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第一端子導體3b在圖79 中自左側至右侧在第一側面L20a上以此順序形成,該側面 L2〇a係與多層體l20層積方向平行之側面中的沿與多層體 L2〇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L20c,L20d縱向延伸之側面。亦 即,在第一側面L2〇a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 a經形成以位 於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二端子導體4A之間,而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6A經形成以位於第一端子導體3B與第二端子導 體4A之間。 在與第一側面L20a相對之第二侧面L20b上,即在與多層 體L20層積方向平行之側面中的沿與多層體l2〇之層積方向 垂直的面L20c ' L20d縱向延伸之側面上,第二端子導體 4B、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第一端子導體3C、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6B及第二端子導體4C以此順序在圖79中自左側 至右側形成。亦即,在第二側面L20b上,第一外部連接導 體5B經形成以位於第一端子導體3(:與第二端子導體沾之 間,而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經形成以位於第一端子導體 3C與第二端子導體4C之間。 因此’第一端子導體3 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 108438.doc -286- 二端子導體4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中之每一對在多層 體L20之同一侧面(亦即’第一側面L20a)上彼此鄰近形 成。第一端子導體3C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及第二端子 導體4C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中之每一對在多層體[20之 同一側面(亦即,第二侧面L20b)上彼此鄰近形成。 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二端子導體4C、第一端子導體3B 及第二端子導體4B、第一端子導體3〇及第二端子導體 4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及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中之每一對以 多層體L20之中心軸中的中心軸Ax20彼此對稱,該中心軸 Ax20經過與多層體L20之層積方向垂直的兩個側面L20c、 L20d之各自中心位置pc、Pd。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二端 子導體4B、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二端子導體4C、第一端 子導體3C及第二端子導體4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 5B、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6B中之每一對沿多層體L20之 第一側面L20a與第二側面L20b彼此相對之方向彼此相對。 如圖80所示,多層體L20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 例中為11個)介電層10〜20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0〜443、450-453而構成。此外,一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420及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層積在多層 體L20中。 引線導體44 5 A及448 A自其相應第一内部電極440~443延 伸以便到達多層體L20之第一側面L20a上。引線導體 445B〜448B自其相應第一内部電極440〜443延伸以便到達 108438.doc •287 - 1336481 多層體L20之第二側面L20b上。 引線導體455A〜458A自其相應第二内部電極450〜453延 伸以便到達多層體L20之第一側面L20a上。引線導體 4 55B〜458B自其相應第二内部電極450〜453延伸以便到達 多層體L20之第二側面L20b上。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6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6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20之第一側面L20a的第二、第三及第五導體部分 # 460B、460C、460E ;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60A延伸以便引 出至多層體L20之第二側面L20b上的第四及第六導體部分 460D、460F °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7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7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20之第一側面L20a的第二及第五導體部分470B、 470E ;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7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L20 之第二侧面L20b的第三、第四及第六部分導體470C、 • 470D、470F。 在多層電容器C20中,第一端子導體3A-3C與第一内部 電極440〜44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與其電性連接。並且,在 多層電容器C20中,第二端子導體4A〜4C與第二内部電極 45 0〜45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與其電性連接。該等配置使多層 電容器C20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等效串聯電阻,在習 108438.doc -288 · 1336481 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 相應端子導體。 藉由以此方式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C直接連接之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460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α〜4(:直接 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的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電 容器C2G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i因此可容易地 以问精續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由於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多層電容器c2〇可在獲得 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作為多層電容器C20之外部導體的所有第一及第二端子 導體3A〜3C、4A〜4C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5B、 6A、6B在多層體L20之相對的第一與第二側面L2〇a、L2〇b 上形成。因此,與端子導體在多層體L2〇之四個側面上形 成的情況相比,多層電容器C20中形成外部導體所需之步 驟可減少。因此,可容易地製造多層電容器C2〇e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之第一導體部分46〇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70之第一導體部分47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6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7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多層電容器C20可進一步增 加其電容。 由於在多層電容器C20之多層體L20中,複數個第一及第 二内部電極440〜443、450〜453配置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60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之間,所以可在良好的平衡下 108438.doc •289- 1336481 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多層電容器C20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其原因考慮如 下β亦即’當多層電容器C20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 第一端子導體3Α〜3C及第二端子導體4Α〜4C與其相應的極 性彼此不同之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 3Α與第二端子導體4Β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 一端子導體3C與第二端子導體4Α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 相互抵消。此外,如上所述,當多層電容器C2〇安裝在基 • 板或類似物上時’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B與第二端子導體 4C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C與第 一端子導體4 A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相互抵消。該等情況 似為多層電容器C20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之原因。 在多層電容器C20中,在多層體L2〇之第一側面L2〇a 上’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彼此鄰近形 成。在多層電容器C20中,在多層體L20之第二侧面L2〇b 上,第一端子導體3C與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b彼此鄰近形 成。並且,在多層電容器C20中,在多層體L20之第一側面 L20a上’第二端子導體4A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彼此鄰 近形成。在多層體L20之第二侧面L20b上,第二端子導體 4C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彼此鄰近形成。因此,當多層 電谷器C20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端子導體3 a〜3 c、 4A〜4C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而外部連接導體5Α、5β、 6A、6B不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由流過多層體[2〇中之 電流產生的磁場相互抵消,因此降低多層電容器C2〇之等 108438.doc •290- 效串聯電感。 由於外部導體3 A〜6A、3B〜6B、3C、4C與中心轴Ax20之 位置關係及在多層體L20之第一侧面L2〇a與第二侧面L20b 相對的方向上外部導體3 a〜6 A、3B〜6B、3C、4C中之位置 關係’所以可容易地安裝多層電容器C2〇。 第六十實施例 將參看圖81解釋根據第六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内部連接導體460、470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方面, 根據第六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五十九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C20不同。圖81係根據第六十實施例之多層電 谷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81所示’在根據第六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各 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6〇、47〇層積在各兩個之 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〇、441、450、451與各兩個之第一 及第二内部電極442、443、452、453之間。更具體言之,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4與15之 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丨5與丄6 之間。 在根據第.六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端子導體 3 A〜3C、4A〜4C與内部電極440〜443、450〜453不直接連 接’而疋藉由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及内部連接 導體460、470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六十實施例之 多層電谷器可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 在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 108438.doc -291 - 1336481 至其相應端子導體。 當關注第一端子導體3 A〜3C時,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60之位置方面及因此在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之各電 阻組件如何與各第一端子導體3A〜3C連接方面,根據第六 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五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20不同。並且’當關注第二端子導體4八〜4(:時,在第 二内部連接導體470之位置方面及因此在第二外部連接導 體6A、6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各第二端子導體4八~4(:連接 • 方面’根據第六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五十九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 2 0不同。 因為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之電阻 組件不同,所以根據第六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根 據第五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20小的等效争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470在層 積方向上之位置,此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 φ 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 電阻。因為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60、470控制,所以根據第六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在 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 阻》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之第一導體部分460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70之第一導體部分47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6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7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 108438.doc -292· 1336481 此,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根據第六十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由於外部導體如在多層電容器C20中一樣進行配置,所 以根據第六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20—樣 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六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 容器C20 —樣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並且,根據第六十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20—樣可容易地安裝。 第六十一實施例 將參看圖82解釋根據第六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方面,根據第六十 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五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20不同。圖82係根據第六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82所示’根據第六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 體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丨3個)介電層1 〜22 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0-443、450〜453而構成。 在根據第六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〇、461及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471係經層積 的。在根據第六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第 一内部電極440〜443及第二内部電極45〇〜453配置在第—及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60、47〇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61、471 之間 ° 108438.doc •293 · 1336481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〇與丨〗之 間,而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〇與 2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 與12之間,而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 層21與22之間。 在根據第六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端子導體 3A〜3C、4A〜4C與内部電極44〇〜443、450〜453不直接連 接,而是藉由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及内部連接 導體460、461、470、471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六 Η•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 串聯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 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體。 根據第六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60、461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471之數目比多層電容 器C20多’而内部連接導體460、461、47〇、ΟΙ與其相應 端子導體3A〜3C、4A〜4C並聯連接。由於内部連接導體 460、461、470、471之數目較多’所以端子導體3 a〜3 c、 4A〜4C與内部電極44〇〜443、45〇〜453之間的電流路徑數目 增加。因此,根據第六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多 層電容器C20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461之數 目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471之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 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由於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 108438.doc -294- 1336481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六十一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可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 等效串聯電阻。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1之第一導體部分461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70之第一導體部分47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61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7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根據第六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 容器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在根據第六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0-443、450〜4 53配置在第一及第 二内部連接導體460、47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61、471之間。因此,根據第六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由於外部導體如在多層電容器C20中一樣進行配置,所 以根據第六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20-樣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六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 層電谷器C20—樣可降低專效串聯電感。並且,根據第六 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20 —樣可容易地 安裝" 第六十二實施例 將參看圖83及圖84解釋根據第六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21的結構。在形成於多層體上之外部導體的配置方式 方面’根據第六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21與根據第五 108438.doc -295· 1336481 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l 7不同。圖83係根據六十二實施 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圖84係根據第六十二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第一外部連接導體6A、第一端子導體3A、第二端子導 體4A、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以此順 序在圖83中自左側至右側在第一側面L21a上形成,該側面 L21 a係與多層體L21之層積方向平行的側面中的沿與多層 體L21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L21c,L21 d縱向延伸之側面。 在與第一側面L21a相對之第二側面L21b上,即在與多層 體L21層積方向平行之侧面中的沿與多層體L21之層積方向 垂直的面L21 c、L21 d縱向延伸之側面上,第一外部連接導 體5B、第二端子導體4B、第一端子導體3C、第二端子導 體4C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以此順序在圖83中自左側至 右側形成。 因此,一對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 A在 多層體L21之同一侧面(亦即,第一侧面[2 1 a)上彼此鄰近 形成。一對第二端子導體4C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在多 層體L21之同一側面(亦即,第二側面L21b)上彼此鄰近形 成。 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二端子導體4C、第一端子導體3B 及第二端子導體4B、第一端子導體3(:及第二端子導體 4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5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 及6B中之每一對以多層體L21之中心軸中的中心軸Αχ21彼 此對稱,該中心軸Ax21經過與多層體L21之層積方向垂直 108438.doc -296· 的兩個側面L21c、L21d之各中心位置pc、pd。第一端子導 體3A及第二端子導體4B、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二端子導 體4C、第一端子導體3C及第二端子導體4A、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6A中之每一對沿多層體[21之第一 側面L21 a與第·一侧面L21 b彼此相對之方向彼此相對。 如圖84所示,多層體L21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 例中為11個)介電層10〜2〇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0〜443、450〜453而構成。此外,一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420及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層積在多層 體L21中。 引線導體445 A〜448A自其相應第一内部電極440〜44 3延 伸以便到達多層體L21之第一側面L2la上。引線導體 445B-448B自其相應第一内部電極440〜443延伸以便到達 多層體L21之第二側面L21b上》 引線導體455 A〜458A自其相應第二内部電極450-453延 伸以便到達多層體L21之第一側面L2 la上。引線導體 455B〜458B自其相應第二内部電極450〜453延伸以便到達 多層體L21之第二侧面L21b上。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6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6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21之第一侧面L2 la的第二、第三及第五導體部分 4603’460(:、460丑;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6〇八延伸以便引 出至多層體L21之第二側面L2 lb的第四及第六導體部分 108438.doc -297- 1336481 460D、460F °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7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7〇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21之第一側面L21a的第二及第五導體部分47〇B、 470E ;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7〇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ί21 之第二側面L21b的第三、第四及第六部分導體47〇c、 470D、470F ° 在多層電容器C21中,第一端子導體3A〜3C與第一内部 電極440〜44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〇與其電性連接。並且,在 多層電容器C21中,第二端子導體4A〜4C與第二内部電極 450〜45 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68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與其電性連接。該等配置使多層 電容器C21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 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 其相應端子導體。 藉由以此方式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C直接連接之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460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A〜4C直接 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的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電 容器C21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 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由於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多層電容器C2i可在獲得 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作為多層電容器C21之外部導體的所有第—及第二端子 108438.doc -298- 1336481 導體3A〜3C、4A〜4C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μ、π、 6A、6B在多層體L21之相對的第一與第二側面心、⑽ 上形成。因此,與端子導體在多層體⑵之四個側面上形 成的情況相比,多層電容器1 Φ花5 4、 电今15 L21中&成外部導體所需之步 驟數可減少。因此,可容易地製造多層電容器C21。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之第一導體部分46〇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70之第一導體部分47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導體部分46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7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多層電容器C21可進一步增 加其電容。 由於在多層電谷器C21之多層體L21中,複數個第一及第 二内部電極440〜443、450〜453配置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60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之間,所以可在良好的平衡下 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多層電容器C21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其原因考慮如 下。亦即’當多層電容器C21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 第一端子導體3A〜3C及第二端子導體4A〜4C與其相應的極 性彼此不同之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 3A與第二端子導體4B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 一端子導體3C與第二端子導體4A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 彼此抵消。此外,如上所述,當多層電容器C21安裝在基 板或類似物上時,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B與第二端子導體 4C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C與第 108438.doc -299· 〜端子導體4A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相互抵消。該等情況 似為多層電容器C21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之原因。 在多層電容器C21中’在多層體L21之第一侧面L21a 上’第一端子導體3B與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彼此鄰近形 成。並且’在多層電容器C21中,在多層體L21之第二侧面 L2lb上’第二端子導體4C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彼此鄰 近形成。因此,當多層電容器(:21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 使得端子導體3A〜3C、4A〜4C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而外 邛連接導體5A、5B、6A、6B不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 由流過多層體L21令之電流產生的磁場相互抵消,因此降 低多層電容器CH之等效串聯電感。 由於外部導體3A~6A、3B〜6B、3C、4C與中心軸Ax21之 位置關係及在多層體L21之第一側面L21a與第二側面L2ib 相對的方向上外部導體3A~6A、3B〜6B、3C、4C中之位置 關係’所以可容易地安裝多層電容器C21。 第六十三實施例 將參看圖85解釋根據第六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内部連接導體460、470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方面, 根據第六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六十二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C21不同。圖85係根據第六十三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85所示,在根據第六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各一個之第-及第^内部連接導體46〇、47〇層積在各兩個 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0、441、45〇、451與各兩個之第 108438.doc 300- 1336481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2、443、452、453之間。更具體言 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μ與15 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5與 16之間。 在根據第六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端子導體3A〜 3C ' 4A〜4C與内部電極440〜443、450-453不直接連接,而 疋藉由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及内部連接導體 460、470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六十三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可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 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 其相應端子導體。 當關注第一端子導體3A〜3C時,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 60之位置方面及因此在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之各電 阻組件如何與各第一端子導體3A〜3C連接方面,根據第六 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六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 容器C21不同。並且’當關注第二端子導體4A〜4C時,在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70之位置方面及因此在第二外部連接 導體6A、6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各第二端子導體4A〜4匚連 接方面,根據第六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六十 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21不同。 因為第一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之電阻 組件不同’根據第六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根據 第六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21小的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〇、47〇在層 108438.doc -301 - 1336481 積方向上之位置,此眘说么丨q交交& 實施例將多層電谷器之等效串聯 設定成希望值’且gj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 電阻。因為等效串聯電阻由第—及第:内部連接導f 460、470控制’所以根據第六十三實施例之多
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㈣調節等效串: 電阻。 S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之第一導體部分460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70之第一導體部分47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6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7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根據第六十三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由於外部導體如在多層電容器C21—樣進行配置,所以 根據第六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21—樣 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六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 電容器C21—樣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並且,根據第六十 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21 —樣可容易地安 裝。 第六十四實施例 將參看圖86解釋根據第六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方面,根據第六十 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六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21不同。圖86係根據第六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108438.doc -302- 1336481 如圖86所示,根據第六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 體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13個)介電層10〜22 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0〜 443、450〜453而構成。 在根據第六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461及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471係經層積 的。在根據第六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第 一内部電極440〜443及第二内部電極450〜453配置在第一及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60、47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61、471之間。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 〇與丨丨之 間’而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〇與 2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1 與12之間,而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 層21與22之間。 在根據第六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端子導體3 A~ 3C、4A〜4C與内部電極440〜443、450〜453不直接連接,而 是藉由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及内部連接導體 460、461、470、471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六十四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 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 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體。 根據第六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108438.doc •303 · 1336481 460、461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471之數目比多層電容 器C21多,而内部連接導體46〇、461、470、471與其相應 端子導體3A〜3C、4A〜4C並聯連接。由於内部連接導體 460、 461、470、471之數目較多,所以端子導體3A〜3C、 4A〜4C及内部電極440〜443、450〜453之間的電流路徑數目 增加。因此’根據第六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多 層電容器C21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〇、46丨之數 *目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471之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 尚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由於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六十四實施例之多層 電今器可在獲知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 等效串聯電阻。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丨之第一導體部分46l A及第二内部 Φ連接導體470之第一導體部分47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子"電層刀別位於第—導體部分461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帛冑體部分47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根據第六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 容器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在根據第、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0〜443、45G〜453配置在第一及第 二内部連接導體46〇、 ^ A ± 4/(J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61、 471之間。因此,桕说姑 , _ 根據第六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108438.doc •304- 1336481 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由於外部導體如在多層電容器C21中一樣進行配置,所 以根據第六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21 — 樣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六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 層電容器C21—樣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並且,根據第六 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21—樣可容易地 安裝0 第六十五實施例 將參看圖87及圖88解釋根據第六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22的結構。在形成於多層體上之外部導體的配置方式 方面’根據第六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22與根據第五 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17不同。圖87係根據六十五實施 例之少層電谷器之透視圖。圖8 8係根據第六十五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第一端子導體3A、第二端子導 體4A、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以此順 序在圖87中自左側至右側在第一側面L22a上形成,該側面 L22a係與夕層體L22之層積方向平行的側面中的沿與多層 體L22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L22c、L22d縱向延伸之側面。 在與第一側面L22a相對之第二側面L22b上,即在與多層 體L22之層積方向平行的側面中之沿與多層體[22之層積方 向垂直的面L22c、L22d縱向延伸之侧面上,第一外部連接 導體5B、第二端子導體4B、第一端子導體3C、第二端子 導體4C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以此順序在圖自左側 108438.doc •305 - 1336481 至右側形成。 因此,對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八在 多層體L22之同-侧面(亦即,第一側面咖)上彼此鄰近 形成。-對第二端子導體4C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印在多 層體L22之同—側面(亦’第三側面L22b)上彼此鄰近形 成。 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二端子導體4C、第一端子導體3B 及第二端子導體4B、第一端子導體3C及第二端子導體 4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及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中之每一對以 多層體L22之中心軸中的中心軸Ax22彼此對稱,該中心軸 Ax22經過與多層體L22之層積方向垂直的兩個侧 面 L22c 、 L22d之各自中心點Pc、Pd。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二端子 導體4B、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二端子導體4C、第一端子 導體3C及第二端子導體4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5B、 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 A及6B中之每一對沿多層體L22之第 一側面L22a與第二侧面L22b彼此相對之方向彼此相對。 如圖88所示,多層體L22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 例中為11個)介電層10〜20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〇~443、45〇〜453而構成。此外,一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420及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層積在多層 體L22中。 引線導體445 A〜448 A自其相應第一内部電極440~443延 伸以便到達多層體L22之第一侧面L22a上。引線導體 I08438.doc -306 - 445B-448B自其相應第一内部電極440〜443延伸以便到達 多層體L22之第二側面L22b上。 引線導體455 A~458A自其相應第二内部電極450〜453延 伸以便到達多層體L22之第一侧面L22a上。引線導體 455B-45 8B自其相應第二内部電極450〜453延伸以便到達 多層體L22之第二側面L22b上。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6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6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22之第一側面L22a的第二、第三及第五導體部分 4606、460(:、460丑;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60八延伸以便引 出至多層體L22之第二側面L22b的第四及第六導體部分 460D、460F °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7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7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22之第一侧面L22a的第二及第五導體部分470B、 470E ;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7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L22 之第二側面L22b的第三、第四及第六部分導體470C、 470D、470F。 在多層電容器C22中,第一端子導體3A〜3C與第一内部 電極440〜44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5B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與其電性連接。並且,在 多層電容器C22中,第二端子導體4A〜4C與第二内部電極 450〜45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6B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與其電性連接。該等配置使多層 108438.doc -307- 1336481 電容器C22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 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弓I線導體連接至 其相應端子導體。 藉由以此方式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c直接連接之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460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a〜化直接 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G的數目,此實施㈣多層電 容器C22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 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由於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多層電容器C22可在獲得 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作為多層電容器C22之外部導體的所有第一及第二端子 導體3A〜3C、4A〜4C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5B、 6A、6B在多層體L22之相對的第一與第二側面L22a、L22b 上形成。因此’與端子導體在多層體L22之四個側面上形 成的情況相比,多層電容器C22中形成外部導體所需之步 驟數可減少。因此’可容易地製造多層電容器C22。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之第一導體部分460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70之第一導體部分47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6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7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多層電容器C22可進一步增 加其電容。 由於在多層電容器C22之多層體L22中,複數個第一及第 二内部電極44〇〜料3、450~453配置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108438.doc -308 - 1336481 460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之間,所以可在良好的平衡下 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多層電谷器C22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其原因考慮如 下。亦即,當多層電容器C22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 第一端子導體3A-3C及第二端子導體4A〜4C與其相應的極 性彼此不同之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 3A與第二端子導體4B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 一端子導體3C與第二端子導體4A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 ® 相互抵消。此外,如上所述,當多層電容器C22安裝在基 板或類似物上時,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8與第二端子導體 4C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c與第 二端子導體4A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相互抵消。該等情況 似為多層電容器C22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之原因。 在多層電容器C22中,在多層體L22之第一側面L22a 上’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彼此鄰近形 成。並且,在多層電容器C22中,在多層體L22之第二側面 L22b上’第二端子導體4C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B彼此鄰 近形成。因此,當多層電容器C22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 使得端子導體3A〜3C、4A〜4C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而外 部連接導體5A、5B、6A、6B不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 由流過多層體L22中之電流產生的磁場相互抵消,因此降 低多層電容器C22之等效串聯電感。 由於外部導體3A〜6A、3B~6B、3C、4C與中心轴Ax22之 位置關係及在多層體L22之第一側面L22a與第二側面L2:2b 108438.doc -309 · 相對之方向上外部導體3A〜6A、3B〜6B、3C、4C中的位置 關係’可容易地安裝多層電容器C22。 第六十六實施例 將參看圖89解釋根據第六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内部連接導體460、470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方面, 根據第六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六十五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C22不同。圖89係根據第六十六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89所示’在根據第六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6〇、47〇層積在各兩個 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0、441、450、451與各兩個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2、443、452、453之間。更具體言 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4與15 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5與 16之間。 在根據第六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端子導體3 a〜 3C、4A〜4C與内部電極440〜443、450〜453不直接連接,而 是藉由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及内部連接導體 460、470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六十六實施例之多 層電谷器可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 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 其相應端子導體。 S關庄第一端子導體3 A〜3C時’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60之位置方面及因此在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之各電 108438.doc • 310- 阻組件如何與各第一端子導體3A〜3C連接方面,根據第六 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六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 容器C22不同。並且,當關注第二端子導體4 A〜4C時,在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之位置方面及因此在第二外部連接 導體6A、6B之各電阻組件如何與各第二端子導體4a〜4c連 接方面,根據第六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六十 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22不同。 因為第一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之電阻 組件不同,所以根據第六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 根據第六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22小的等效串聯電 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470在層 積方向上之位置,此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 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 電阻。因為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60 ' 470控制,所以根據第六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 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 電阻。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之第一導體部分460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70之第一導體部分47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6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7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根據第六十六實施例之多; 電容器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108438.doc -311 · 由於外部導體如在多層電容器C22中一樣進行配置’所 以根據第六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22 — 樣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六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 層電容器C22—樣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並且,根據第六 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22—樣可容易地 安裝。 第六十七實施例 將參看圖90解釋根據第六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方面,根據第六十 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六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22不同。圖90係根據第六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90所示’根據第六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 體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13個)介電層1 〇〜22 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0〜 443、450〜453而構成。 在根據第六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〇、461及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471係經層積 的。在根據第六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第 一内部電極440〜443及第二内部電極45〇〜453配置在第一及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6〇、47〇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61、471之間。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〇與11之 108438.doc •312- 間,而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〇與 2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丄! 與12之間,而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 層21與22之間。 在根據第六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端子導體3 A〜 3C、4A〜4C與内部電極440〜443、450〜453不直接連接,而 是藉由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及内部連接導體 460、461、470、471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六十七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 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藉由引線導體連 接至其相應端子導體。 根據第六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60、461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70、471的數目比多層電容 器C22多’而内部連接導體460、461、470、471與其相應 子導體3 A~3C、4A〜4C並聯連接。由於内部連接導體 460、461、470、471之數目較多,所以端子導體3A〜3C、 4A〜4C及内部電極440〜443、450~453之間的電流路徑數目 增加。因此’根據第六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多 層電容器C22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〇、461之數 目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471之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 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由於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六十七實施例之多層 108438.doc -313· ,办器可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 等效串聯電阻。 第—内部連接導體461之第一導體部分461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70之第一導體部分47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61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7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根據第六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 谷器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在根據第六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第一及第一内部電極440〜443、45〇〜453配置在第一及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460、47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6 1、47 1之間。因此,根據第六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由於外部導體如在多層電容器C22中一樣進行配置,所 以根據第六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22 — 樣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六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 層電谷器C22 —樣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並且,根據第六 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22 —樣可容易地 安裝。 第六十八實施例 將參看圖91及圖92解釋根據第六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23的結構。在形成於多層體上之外部導體的配置方式 方面’根據第六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23與根據第五 十實施例之多層電谷器C17不同。圖9丨係根據六十八實施 108438.doc •314- 1336481 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圖92係根據第六十八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91所示,根據第五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23包 括.具有大體上長方體形狀之多層體L23;及在多層體L23 之側面上形成的複數個外部導體。複數個外部導體包括: 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4個)第一端子導體3A、3b、3C、 3D ;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4個)第二端子導體4A、、 4C、4D,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 ;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複數個外部導體經形成以在多層體[Μ之表面上彼此 電性絕緣。 第一端子導體3A、第二端子導體4入、第一外部連接導 體5A、第二端子導體4B、及第一端子導體沾以此順序在 圖91中自左側至右側在第一側面L23a上形成,該侧面L23a 係與多層體L23之層積方向平行的侧面中之沿與多層體[23 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L23c,L23d縱向延伸之側面。 在與第一側面L23a相對之第二側面乙231)上,即在與多層 體L23之層積方向平行的側面中之沿與多層體l23之層積方 向垂直的面L23c,L23d縱向延伸之侧面上,第二端子導體 4C、第一端子導體3C、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第一端子 導體3D及第一端子導體4D以此順序在圖91中自左側至右 側形成。 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二端子導體4D、第一端子導體3B 及第二端子導體4C、第一端子導體3C及第二端子導體 4B、第一端子導體3D及第二端子導體4A、及第一外部連 108438.doc -315· 1336481 接導體5 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中之每一對以多層體L23 之中心軸中的中心軸Ax23彼此對稱,該中心軸ax23經過 與多層體L23之層積方向垂直的兩個侧面L23c、L23d之各 自中心位置Pc、Pd。第一端子導體3八及第二端子導體 4C、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二端子導體4d、第一端子導體 3C及第二端子導體4A、第一端子導體3D及第二端子導體 4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入中之 每一對沿多層體LB之第一側面L23a與第二側面L23b彼此 籲相對之方向彼此相對。 如圖92所示,多層體L23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 例中為11個)介電層10〜20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〇〜443 ' 45〇〜453而構成。此外,一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420及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層積在多層 體L23中。 引線導體445A〜448A自其相應第一内部電極44〇〜443 伸以便到達多層體L23之第一側面。“上。引線導 455A〜458A自其相應第二内部電極450〜453延伸以便到: 多層體L23之第二側面L23b上。 第一内部電極440藉由引線導體445A電性連接至第 部連接導體5A。第一内部電極441藉由引線導體446八以 第外冲連接導體5A。第一内部電極442藉由引& 導體447A電性連接至第-外部連接導體5A。第一内部; 純3藉由引料體448Af性連接至第 5A。因此,複數個坌 I迓接睪楚 數個第-内部電極44〇〜443藉由第_外部缝 108438.doc -316- 1336481 接導體5A彼此電性連接。 第二内部電極450藉由引線導體455A電性連接至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A。第二内部電極451藉由引線導體456A電性 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第二内部電極452藉由引線 導體457A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第二内部電 極453藉由引線導體458A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因此,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450〜453藉由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6A彼此電性連接。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6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6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23之第一側面L23a的第二、第三及第六導體部分 460B、460C、460F ;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60A延伸以便引 出至多層體L23之第二側面L23b的第四及第五導體部分 460D、460E。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之第二、第三及第六導體部分 460B、460C、460F以依次為第二導體部分460B、第六導 體部分460F、及第三導體部分460C之順序在圖92中自左側 至右側定位。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之第四及第五導體部 分460D ' 460E以依次為第四導體部分460D及第五導體部 分460E之順序在圖92中自左側至右側定位。第二導體部分 460B、第三導體部分460C、第四導體部分460D、第五導 體部分460E及第六導體部分460F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端子 導體3A、第一端子導體3B、第一端子導體3C、第一端子 導體3D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因此,第一内部連接導 108438.doc -317- 1336481 體460電性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A〜3D及第一外部連接導 體5A。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470A ;自第一導體部分47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23之第一側面L23a的第二及第三導體部分470B、 470C ;及自第一導體部分47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L23 之第二側面L23b的第四、第五及第六部分導體470D、 470E、470F。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之第二及第三導體部分470B、 470C以依次為第二導體部分470B、第三導體部分470C之 順序在圖92中自左側至右侧定位。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 之第四至第六導體部分470D〜470F以依次為第四導體部分 470D、第六導體部分470F及第五導體部分470E之順序在 圖92中自左側至右側定位。第二導體部分470B、第三導體 部分470C、第四導體部分470D、第五導體部分470E及第 六導體部分470F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A、第二端 子導體4B、第二端子導體4C、第二端子導體4D及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A。因此,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電性連接至 第二端子導體4A〜4D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 在多層電容器C23中,第一端子導體3A〜3D與第一内部 電極440〜44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 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與其電性連接。並且,在多層電 容器C23中,第二端子導體4A〜4D與第二内部電極450〜453 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第二内部連 108438.doc -318- 1336481 接導體470與其電性連接。該等μ## & 及等配置使多層電容器C23產生 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 座生 大之#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 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弓丨始道脚、由& J楮田Ν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端 體0 措由以此方式調節與第一端子導體3a〜3d直接連接之第 厂内部連接導體460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μ,直接 ,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的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電 容器C23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i因此可容易地 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φ聯電阻。由於等效㈣電阻由第一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多層電容器c23可在獲得 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作為多層電容器C23之外部導體的所有第一及第二端子 導體3A〜3D、4A〜4D及第—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6八在 多層體L23之相對的第一與第二侧面L23a、L23b上形成。 因此,與端子導體在多層體L23之四個側面上形成的情況 相比,多層電容器C23中形成外部導體所需之步驟數可減 少。因此,可容易地製造多層電容器C23。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之第一導體部分460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70之第一導體部分47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6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70 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多層電容器C23可進一步增 加其電容。 由於在多層電容器C23之多層體L23中,複數個第一及第 108438.doc -319- 二内部電極440〜443、450〜453配置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60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之間,所以可在良好的平衡下 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多層電容器C23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其原因考慮如 下°亦即’當多層電容器C23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 第一端子導體3A〜3D及第二端子導體4A〜4D與其相應的極 性彼此不同之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 3 A與第二端子導體4C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 一端子導體3C與第二端子導體4A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 相互抵消。該情況似為多層電容器C23可降低其等效串聯 電感之原因。 如上所述’當多層電容器C23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 時’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B與第二端子導體4D之間的電 流產生之磁場與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D與第二端子導體 4B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相互抵消。此情況似為多層電容 器C23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之原因。 由於外部導體3A〜3D、4A〜4D、5A、6A與中心轴Ax23 之位置關係及在多層體L23之第一側面L23a與第二側面 L23b相對之方向上外部導體3A〜3D、4A〜4D,5A、6A中的 位置關係,所以可容易地安裝多層電容器C23。 第六十九實施例 將參看圖93解釋根據第六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内部連接導體460、470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方面, 根據第六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六十八實施例 108438.doc -320· 之多層電容器C23不同。圖93係根據第六十九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93所示,在根據第六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60、470層積在各兩層 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0、441、450、451及各兩層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2、443、452、453之間。更具體言 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4與15 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5與 Μ之間。 在根據第六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端子導體 3Α〜3D ’ 4Α〜4D與内部電極440〜443、450~453不直接連 接,而是藉由外部連接導體5Α、6Α及内部連接導體460、 470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六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 容器可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的等效串聯電阻,在習 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 相應端子導體。 當關注第一端子導體3 Α〜3D時,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60之位置方面及因此在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a之電阻組件 如何與第一端子導體3 A〜3D連接方面,根據第六十九實施 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六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23 不同。當關注第二端子導體4 A〜4D時,在第二内部連接導 體470之位置方面及因此在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人的電阻組 件如何與第二端子導體4A〜4D連接方面,根據第六十九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六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108438.doc •321 · 1336481 C23不同β 因為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Α、6Α之電阻組件不 同,所以根據第六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根據第 六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23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〇、47〇在層 積方向上之位置’此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争聯電阻 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 電阻。因為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60、470控制,所以根據第六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 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 電阻。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之第一導體部分46〇α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70之第一導體部分470Α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60Α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70Α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 此,可參與形成電容组件。因此,根據第六十九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由於外部導體如在多層電容器C23中一樣進行配置,所 以根據第六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23 — 樣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六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 層電容器C23—樣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並且,根據第六 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23—樣可容易地 安裝。 第七十實施例 108438.doc -322- 1336481 將參看圖94解釋根據第七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方面,根據第七十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六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C23不同。圖94係根據第七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 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94所示’根據第七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 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13個)介電層1〇〜22及 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0-Φ 443、450~453 而構成。 在根據第七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461及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471係經層積 -的。在根據第七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第一 内部電極440〜443及第二内部電極450〜453配置在第一及第 二内部連接導體460、47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61、471之間。 ®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〇與^之 間’而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0與 2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 與12之間,而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 層21與22之間。 在根據第七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端子導體3Α〜 3D、4Α〜4D與内部電極440〜443、450〜453不直接連接,而 是藉由外部連接導體5Α、6Α及内部連接導體460、461、 108438.doc • 323· 1336481 47〇、471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七十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 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 應端子導體。 根據第七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60、461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〇、471之數目比多層電容 器C23多’而内部連接導體46〇、461、470、471與其相應 端子導體3A〜3D、4 A〜4D並聯連接。由於内部連接導體 460、461、470、471之數目較多,所以端子導體3A〜3D、 4A〜4D與内部電極440〜443、450〜453之間的電流路徑數目 增加。因此’根據第七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多層 電容器C23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〇、461之數 目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70、471之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 面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由於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七十實施例之多層電 谷器可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 效串聯電阻。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61之第一導體部分461 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470之第一導體部分47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461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47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根據第七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108438.doc •324· 1336481 器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在根據第七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個 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40〜443、450~453配置在第一及第二 内部連接導體460、47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461、 471之間。因此’根據第七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在良 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由於外部導體如在多層電容器C23中一樣進行配置,所 以根據第七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23—樣 # 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七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 容器C23 —樣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並且,根據第七十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23 —樣可容易地安裝。 第七十一實施例 將參看圖95及圖96解釋根據第七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器C24的結構。圖95係根據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 透視圖。圖96係根據第七Ί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 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癱 如圖95所示’根據第七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24包 括:具有大體上長方體形狀之多層體L24;及在多層體L24 之側面上形成的複數個外部導體。複數個外部導體包括: 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一端子導體3A、3B ;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二端子導體4A、4B ; —第—外部連 接導體5A ; —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 »複數個外部導體經 形成以在多層體L24之表面上彼此電性絕緣。 第一端子導體3A、第二端子導體4A、第一外部連接導 108438.doc -325- 中之每—者位於與多層體以(將在下文解釋)之層積 方向平行的側面中之第一側面咖上,亦即在沿與多層 體L24之層積方向垂直的側面的縱向延伸之側面第一側面 L24a上。第一端子導體从、第二端子導體从、及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A以依次為第—端子導魏、第—外部連接 導體5A及第二端子導體从之順序在圖—自左側至右侧 形成。亦即’帛-外部連接導體5A經形成以在第一側面 L24a上位於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二端子導體4八之間。 第端子導體3B、第二端子導體4B、及第二外部連接 導體6A中之每一者均位於與多層體L24(將在下文解釋)之 層積方向平行的側面中之第二侧面L24b上亦即,在沿與多 層體L24之層積方向垂直的侧面縱向延伸並與第一側面 L24a相對之側面第二侧面L24b上。第一端子導體^、第 一 h子導體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以依次為第二端 子導體4B、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第一端子導體沾之順 序在圖95中自左侧至右侧形成。亦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 A在第二側面L24b上形成以便位於第一端子導體3B與第 二端子導體4B之間。 第一端子導體3B位於以多層體L24之中心軸中的中心轴 Ax24與第一端子導體3A轴對稱之位置上,該中心轴Αχ24 經過與多層體L24之層積方向垂直的兩個側面l24c、L24d 之各自中心位置Pc、Pd。第二端子導體4B位於以多層體 L24之中心轴Ax24與第二端子導體4A對稱之位置上。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位於以多層體L24之中心轴Ax24與第一外 108438.doc -326- 1336481 部連接導體5A對稱之位置上。 在第一側面L24a上形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A與在第二側面 LMb上形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B沿多層體L24之第一側面 L24a與第二側面L24b彼此相對之方向彼此相對。在第一側 面L24a上形成之第二端子導體4A與在第二側面L24b上形 成之第一端子導體3B沿多層體L24之第一側面L24a與第二 側面L24b彼此相對之方向彼此相對。在第一側面L24a上形 成之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與在第二側面L24b上形成之第 鲁二外部連接導體6A沿多層體L24之第一側面L24a與第二側 面L24b彼此相對之方向彼此相對。 如圖96所示,多層體L24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 例中為11個)介電層10〜20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80〜483、490〜493而構成。在實際的多 層電容器C24中,介電層10〜20整合至其邊界無法區分之程 度。 • 此外,一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〇及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5 10層積在多層體L24中。在多層體L24中,複數個第一内 部電極480〜483及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49〇〜493配置在一第 一内部連接導體500(兩個内部連接導體5〇〇、51〇之一部分) 與其餘的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〇之間。 第一内部電極480〜483中之每一者具有大體上矩形形 狀。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480〜483在自與多層體L24中之介 電層10〜20的層積方向(下文簡稱為"層積方向")平行的侧面 以預定距離分隔之各個位置上形成。第一内部電極48〇〜 108438.doc -327- 1336481 483形成為引線導體485A〜488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L24 之第一側面L24a。 引線導體485 A與第一内部電極480 —體形成,且自其延 伸以到達多層體L24之第一側面L24a上。引線導體486A與 第一内部電極48 1 —體形成,並自其延伸以到達多層體L24 之第一側面L24a上。引線導體487A與第一内部電極482 — 體形成,並自其延伸以到達多層體L24之第一側面L24a 上。引線導體48 8A與第一内部電極483 —體形成,並自其 Φ 延伸以到達多層體L24之第一侧面L24a上。 第一内部電極480藉由引線導體485A電性連接至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A。第一内部電極481藉由引線導體486A電性 連接之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第一内部電極482藉由引線 導體487A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 A。第一内部電 極483藉由引線導體488A電性連接至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因此,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480〜483藉由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A彼此電性連接。 ® 第二内部電極490〜493中之每一者具有大體上矩形形 狀。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490〜493在自與多層體L24中之介 電層10〜20的層積方向(下文簡稱為"層積方向")平行的側面 以預定距離分隔之各個位置上形成。第二内部電極 490〜493形成為引線導體495A〜498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24之第二側面L24b上。 引線導體495 A與第二内部電極490 —體形成,並自其延 伸以到達多層體L24之第二側面L24b上。引線導體496A與 108438.doc -328 - 第二内部電極491_ 之第一側面L 2 4 b上 體形成’並自其延伸以到達多層體L24
導體497A電性連接至第 >A。第二内部電極492藉由引線 外部連接導體6A。第二内部電 極493藉由引線導體498八電性連接至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因此,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49〇〜493藉由第二外部連 接導體6A彼此電性連接。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9與2〇之 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 1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丨〇與i i 之間。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0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〇彼此 電性絕緣。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500A ;自第一導體部分5〇〇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24之第一侧面L24a的第二及第四導體部分5〇〇B、 500D ;及自第一導體部分50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L24 之第二侧面L24b的第三導體部分500C。第一導體部分 500A經配置以使得其縱轴與多層體L24之第一及第二側面 L24a、L24b平行。 第二及第四導體部分500B、500D以依次為第二導體部 108438.doc -329· 1336481 分5 00B及第四導體部分500D之順序在圖96中自左側至右 側定位。第二導體部分500B、第三導體部分500C及第四 導體部分500D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A、第一端 子導體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因此,第一内部連接 導體500電性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一外部連接 導體5A。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〇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510A;自第一導體部分51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籲體L24之第一側面L24a的第二導體部分510B;及自第一導 體部分51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L24之第二侧面L24b的 第三及第四部分導體510C、510D。第一導體部分510A經 配置以使得其縱軸與多層體L24之第一及第二側面L24a、 L24b平行。 該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0之第三及第四導體部分510C、 5 10D以依次為第三導體部分5 i 〇c及第四導體部分$丨〇d之 ^ 順序在圖96中自左側至右側定位。第二導體部分5 10B、第 二導體部分510C及第四導體部分510D分別電性連接至第 二端子導體4A、第二端子導體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因此’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〇電性連接至第二端子導 體4Α、4Β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Α〇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〇之第一導體部分500Α係與第二内 部電極493相對之區域,介電層19位於第一導體部分500Α 與第二内部電極49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0之第一導 體部分510Α係與第一内部電極480相對之區域,介電層11 108438.doc -330- 1336481 位於第一導體部分51 〇 A與第一内部電極μ 〇之間。 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〇〇、510層積在多層體[24 中,使得多層體L24包括至少一組(此實施例中為4組)在層 積方向上彼此相鄰的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 一内部電極與第二内部電極之間。具體言之,例如,第一 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〇0、510層積在多層體L24中,使得 多層體L24包括在層積方向上彼此相鄰之第一内部電極48〇 及第一内電極490,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48〇與第 二内部電極490之間。亦即,在多層體L24中,第一及第二 内部連接導體500 ' 510均配置在一組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 480、490之外側上。 在多層電容器C24中,第一端子導體3A、3B與第一内部
電極480〜48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 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0與其電性連接。並且,在多層電 容器C24中,第二端子導體4Α、4β與第二内部電極49〇〜 49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及第二内 部連接導體510與其電性連接。因此,多層電容器C24產生 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 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 體。 藉由以此方式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二端子 導體4A、4B直接連接之第—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〇〇、 510的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C24之等效串聯電阻設 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 108438.doc -331 · 1336481 阻。由於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 所以多層電容器C24可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 各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作為夕層電谷器C24之外部導體的第一及第二端子導體 3A、3B、4A、4B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6A在多 層體L24之相對的第一與第二側面L24a、L24b之任一者上 形成。因此,在多層電容器C24中,所有外部連接導體(第 一端子導體3A、3B ;第二端子導體4A、4B ;第一外部連 接導體5A ;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均在多層體L24之兩 個相對的側面L24a、L24b上形成。因此,與端子導體在多 層體之二個或三個以上側面(例如,四個側面)上形成的情 況相比,多層電容器C24中形成外部導體所需之步驟數可 減少。因此’可容易地製造多層電容器C24。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0具有第一導體部分5〇〇a,該第一 導體部分500 A係在多層體L24中在層積方向上與第二内部 電極493相對之區域,介電層19位於第一導體部分5〇〇A與 第二内部電極493之間。因此,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 〇〇可參 與形成多層電容器C24之電容組件。因此,多層電容器 C24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〇具有第一導體部分51〇a,該第一 導體部分510 A係在多層體L24中在層積方向上與第一内部 電極480相對之區域’介電層11位於第一導體部分5i〇a與 第一内部電極48〇之間。因此,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〇可參 與形成多層電容器C24之電容組件β因此,多層電容器 108438.doc -332- 1336481 C24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在多層電容器C24之多層體L24中,複數個第一内部電極 480〜483及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490〜493配置在内部連接導 體500、510之一部分(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〇)與其餘部分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0)之間。因此,多層電容器C24可在 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多層電容器C24可降低其等效串聯電感。其原因考慮如 下。亦即,當多層電容器C24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 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第二端子導 體4A、4B與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A、扣之平臺圖案極性 不Π之平臺圖案直接連接,且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5A、6A不與任何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流經第—端子導 體3 A與第二端子導體4B之間的電流與流經第一端子導體 3B與第二端子導體4八之間的電流沿第一與第二側面 L24a、L24b彼此相對之方向彼此相對。因此,由流經第一 端子導體3A與第二端子導體4B之間的電流產生之磁場與 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B與第二端子導體4八之間的電流產生 之磁場相互抵消。該情況似為多層電容器C24可降低其等 效串聯電感之原因。 在多層電容器C24中,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外部連接 導體5A在多層體L24之第一側面L24a上彼此鄰近形成。因 *夕層電各器C24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第一端 子導體3A、3B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而第一外部連接導 體5A不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獲得如下效應。 108438.doc •333 · 1336481 亦即,由流經第一端子導體3八與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〇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0之第二導體部分5〇〇B)之間的電流 產生之磁場與流經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與第一内部連接導 體500(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〇之第五導體部分5〇〇d)之間的 電流產生之磁場相互抵消。因此,多層電容器C24可降低 等效串聯電感》當存在至少一對第一端子導體與第一外部 連接導體彼此鄰近時’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 在多層電容器C24中,第一端子導體4]3與第一外部連接 導體6A在多層體L24之第二側面1241)上彼此鄰近形成。因 此,當多層電容器C24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使得第二端 子導體4A、4B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而第二外部連接導 體6A不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獲得如下效應。 亦即,由流經第二端子導體4B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〇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〇之第二導體部分51〇c)之間的電流 產生之磁場與流經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人與第二内部連接導 體510(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〇之第五導體部分51〇D)之間的 電流產生之磁場相互抵消。因此,多層電容器C24可降低 等效串聯電感。當存在至少一對第二端子導體與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彼此鄰近時,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 在多層電容器C24中,第一端子導體3八及3]8、第二端子 導體4A及4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 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 體6A中之每一對形成在以多層體L24之中心軸Ax24彼此對 稱之位置上。因此’即使當多層電容器C24圍繞中心軸 Ax24在基板或類似物上旋轉18〇度時,平臺圖案與端子導 108438.doc •334- 1336481 體及外部連接導體之間的連接關係不會改變。 並且’在多層電容器C24中’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二端 子導體4B、第一端子導體3B及第二端子導體4A、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中之每一對沿在多 層體L24中第一側面L24a與第二側面L24b彼此相對之方向 彼此相對。因此,即使當多層電容器C24被反轉以相對的 側面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時,平臺圖案與端子導體及外 部連接導體之間的連接關係不會改變。 即使當多層電容器C24圍繞垂直於多層體L24之側面 L24a、L24b的軸反轉時,平臺圖案與端子導體及外部連接 導體之間的連接關係不會改變。 由於端子導體3A、3B、4A、4B及外部連接導體5A、6A 如上進行配置,所以多層電容器C24可依照各種安裝方向 進行安裝。因此’可容易地安裝多層電容器C24。 第七十二實施例 將參看圖97解釋根據第七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内部連接導體500、510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方面, 根據第七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七十一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C24不同。圖97係根據第七十二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97所不,在根據第七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〇〇、51〇層積在各兩層 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80、481、490、491與各兩層之第 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82、483、492、493之間。更具體古 108438.doc -335 * 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0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4與i 5 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5與 16之間。 在根據第七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及第二内 部連接導體500、510中之每一者層積在多層體中,使得多 層體包括至少一組在層積方向上彼此相鄰之第一及第二内 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第二内部電極之間 (例如,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8〇、49〇,介電層U位於該 兩者之間)。 在根據第七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 3A 3B與第一内部電極々go〜48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 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〇與其電性連 接。並且,在根據第七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二 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内部電極490〜493不直接連接,而 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 A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〇與其 電性連接。該等配置使根據第七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層電 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 體。 當關注第一端子導體3A、3B時,在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之電阻組件如何與第一端子導體3八、把連接方面,根 據第七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七十一實施例之 多層電谷器C24不同。亦即,根據第七十一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C24中的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 a之電阻組件與第一内 108438.doc 1336481 部連接導體500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第—端子導體3a、 3B中之每一者。在根據第七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相反,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之電阻組件在第一内部連接導 體500處被分開作為邊界,而因此所分開之電阻組件與第 一端子導體3A、3B並聯連接。 當關注第二端子導體4A、4B時,在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A之電阻組件如何與第二端子導體4A、45連接方面,根 據第七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七十一實施例之 多層電容器C24不同。亦即,根據第七十一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C24中的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之電阻組件與第二内 部連接導體510串聯連接,以便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a、 4B。在根據第七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相反,第二 ^部連接導體6A之電隸件在第^部連接導體51〇處被 分開作為邊界,而因此所分開之電阻組件與第二端子導體 4A、4B並聯連接。 因此,因為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6八之電阻組 件不同,所以根據第七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根 據第七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24小的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 接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〇及與第二端子導體4Λ、4B直接 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〇的位置,此實施例將多層電 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1因此可容易地以高 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因為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第 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七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 108438.doc •337- 1336481 容之同時調節等 谷器可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 效串聯電阻。 根據第七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所有外部導體 (第一及第二端子導體3A、3B、4A、4B及第—芬链 一及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5A、6A)在多層體之相對的第一盥筮_ /、布一彳則面上形 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上侧面 (例如,四個侧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在根據第七十-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形成外部導體所需之步驟數可減少, 藉此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七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0之第一導體部分5〇〇A與第二内部 電極491相對,介電層14位於第一導體部分5〇〇A與第二内 部電極49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〇之第一導體部分 510A與第一内部電極482相對,介電層16位於第一導體部 分5 10A與第一内部電極482之間。因此,第一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500、5 10可參與形成根據第七十二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中的電容組件,藉此可進一步増加多層電容器的電 容。 如與多層電谷器C24 —樣,根據第七十二實施例之多層 電谷器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如與多層電容器C24 —樣, 可容易地安裝根據第七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七十三實施例 將參看圖98解釋根據第七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結 構。在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方面,根據第七十 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七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 108438.doc -338- 1336481 器C24不同。圖98係根據第七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 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98所示,根據第七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 體係措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丨3個)介電層1 〇〜22 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8〇〜 483、490〜493而構成。 在根據第七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〇、5〇1及複數個 ® (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〇、511係經層積 的。在根據第七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由 第一内部電極480〜483組成之四個層及由第二内部電極 490〜493組成之四個層配置在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 接導體500、510(複數個内部連接導體5〇〇、501、51〇、 511之一部分)與其餘的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〇1、 之間。 •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與丨!之 間。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 0 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 〇與21 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與 12之間。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1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1 與22之間。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1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501A;及自第一導體部分5〇i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 層體之側面的第二至第四導體部501B〜501D。第一内部連 接導體501之第二至第四導體部分5〇1B〜5〇1D延伸以便引 108438.doc •339- 1336481 出至與引出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0之第二至第四導體部分 500B〜500D的各個側面相對應之側面。 第二導體部分501B、第三導體部分5〇lc及第四導體部 分501D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A、第一端子導體 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因此,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1 電性連接至第一端子導體3A、3B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 »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1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 體部分511A;及自第一導體部分511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 層體之側面的第一至第四部分511B〜511D。第二内部連接 導體511之第一至第四導體部分511Β〜511D延伸以便引出至 與引出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0之第二至第四導體部分 5 10Β〜5 10D的各個側面相對應之侧面。 第二導體部分511Β、第三導體部分5 11C及第四導體部分 511D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a、第二端子導體4B $ 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6A。因此,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1電 性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 在根據第七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及第二内 部連接導體500、501、510、511層積在多層體中,使得多 層體包括至少一組(在此實施例中為4組)在層積方向上彼此 相鄰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介電層位於第一内部電極與 第二内部電極之間。 在根據第七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一端子導體 3A、3B與第一内部電極480〜48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 108438.doc •340· 1336481 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内部連接導體5⑽、如與其電性 連接。並且,在根據第七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 二端子導體4A、4B及第二内部電極49〇〜493不直接連接, 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第二㈣連接導體51〇、 511與其電性連接。因&,根據第七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 容器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 層電容器令’所有内部電極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端 子導體》
電 内 與多層電容器C24相比,根據第七十三實施例之多層 器中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〇、501之數目較多,而第一 部連接導體500、501與其相應第一端子導體3A、3B並聯 連接。由於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〇、5〇1之數目較多,所以 在第一端子導體3A、3B與第一内部電極48〇〜483之間的電 流路徑數目增加。另一方面,與多層電容器C24相比,根 據第七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510、511之數目較多,而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〇 511與其 相應第二端子導體4A、4B並聯連接。由於第二内部連接 導體510、511之數目較多,所以第二端子導體4A、犯與 第二内部電極490〜493之間的電流路徑數目增加。因此, 根據第七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多層電容器C24 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a、3B直接連 接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0、501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 4八、48直接連接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〇、511的數目, 108438.doc •341· 1336481 此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 因此可谷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由於等效串 聯電阻由第-及第: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七十 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 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阻。 根據第七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的所有外部導體 (第一及第二端子導體3A、3B、4A、4B及第一及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5 A、6A)在多層體之相對的第一與第二側面上形 成。因此,與外部導體在多層體之三個或三個以上側面 (例如,四個側面)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可更容易地製造根 據第七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1之第一導體部分5〇1八與第二内部 電極493相對,介電層20位於第一導體部分501Α與第二内 部電極493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0之第一導體部分 5 10A與第一内部電極48〇相對’介電層12位於第一導體部 分510A與第一内部電極48〇之間。因此,第一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501、510可參與形成根據第七十三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中的電容組件,藉此可進一步增加多層電容器之電 容。 在根據第七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8〇~483、490〜493配置在第一及第 二内部連接導體500、51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5〇1、511之間。因此’根據第七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108438.doc -342- 1336481 如與多層電容器C24一樣,根據第七十三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並且,如與多層電容器C24 一樣’根據第七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容易地安裝。 第七十四實施例 將參看圖99及圖100解釋根據第七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 容器C25的結構。在形成於多層體上之外部導體的配置方 式方面’根據第七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25與根據第 七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24不同。圖99係根據七十四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圖1〇〇係根據第七十四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第二端子導體4A、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及第一端子導 體3 A以此順序在圖"中自左侧至右侧在第一侧面L25a上形 成’該側面L25a係與多層體L25之層積方向平行的側面中 之沿與多層體L25之層積方向垂直的面L25c、L25d縱向延 伸之側面。亦即,在第一侧面L25a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A經形成以位於第一端子導體3A與第二端子導體从之 間》 在與第一側面L25a相對之第二側面L25b上,即在與多層 體L25之層積方向平行的側面中之沿與多層體L25的層積方 向垂直之面L25c,LMd縱向延伸之側面上,第二端子導體 4B、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及第—端子導體把此順序在圖 99中自左側至右側形成。亦即,在第二側面匕2讣上第二 外部連接導體6A經形成以位於第—端子導體扣與第二端 子導體4B之間。 108438.doc -343· 1336481 因此,一對第一端子導體3 A與第一外部連接導體在多層 體L25之同一側面(亦即,第一側面L25a)上彼此鄰近形 成。一對第二端子導體4B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在多層 體L25之同一側面(亦即’第二側面L25b)上彼此鄰近形 成。 第一端子導體3A及第二端子導體4B、第一端子導體3B 及第二端子導體4A、以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 a及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6A中之每一對以多層體L25之中心軸中的中心 轴Ax25彼此對稱,該中心轴Αχ25經過與多層體L25之層積 方向垂直兩個側面L25c、L25d之各自中心位置pc、pd。第 一端子導體3 A及3B、第二端子導體4A及4B、以及第一外 部連接導體5A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中之每一對沿多層 體L25之第一側面L25a與第二侧面L25b彼此相對之方向彼 此相對。 如圖100所示,多層體L25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 施例中為11個)介電層1〇〜2〇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 苐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80〜4 83、490〜493而構成。此外,一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420及一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〇層積在多 層體L25中。 引線導體485A〜488A自其相應第一内部電極48〇〜483延 伸以便到達多層體L25之第一側面。“上。引線導體 495A〜498A自其相應第二内部電極49〇〜493延伸以便到達 多層體L25之第二側面L25b上。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108438.doc -344· 1336481 體部分500A ;自第一導體部分50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25之第一側面L25a的第二及第四導體部分5〇〇b、 500D;及自第一導體部分50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L25 之第二側面L25b的第三導體部分500C。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0包括:具有長方形形狀之第一導 體部分510A;自第一導體部分51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 體L25之第一側面L25a的第二導體部分5i〇B ;及自第一導 體部分510A延伸以便引出至多層體L25之第二側面1^251)的 第三及第四部分導體510C、510D。 在多層電容器C25中,第一端子導體3a、3B與第一内部 電極480〜48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一外部連接導體今八 及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0與其電性連接。並且,在多層電 容器C25中,第二端子導體4A、犯與第二内部電極49〇〜 493不直接連接,而是藉由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八及第二内 部連接導體510與其電性連接。马·莖β 逆按該專配置使多層電容器C25 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層電 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 藉由以此方式調整與第一端子導體3α、3β直接連接之 第-内部連接導體500的數目及與第二端子導體Μ、4Β直 =接之第,内部連接導體51〇的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電谷器C25之等效串聯電咀讯… 一 又疋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 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奉聯 電阻。由於等效串聯電阻由第 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制所以多層電容器C25可在獲 108438.doc •345· 1336481 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電 阻。 作為多層電容器C25之外部導體的所有第一及第二端子 導體3A、3B、4A、仙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6A 在多層體L25相對之第一與第二側面L25a、L25b上形成。 因此’與端子導體在多層體L25之四個側面上形成的情況 相比’多層電容器C25中形成外部導體所需之步驟數可減 少。因此,可容易地製造多層電容器C25。 第—内部連接導體500之第一導體部分500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510之第一導體部分51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50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5 10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多層電容器C25可進一步增 加其電容。 由於在多層電容器C25之多層體L25中,複數個第一及第 二内部電極480〜483、490〜493配置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500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〇之間,所以可在良好的平衡下 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在多層電容器C25中,在多層體L25之第一側面L25a 上’第—端子導體3A與第一外部連接導體5A彼此鄰近形 成。並且,在多層電容器C25中,在多層體L25之第二侧面 L25b上’第二端子導體4B與第二外部連接導體6A彼此鄰 近形成。因此’當多層電容器C25安裝在基板或類似物上 使得鸲子導體3A、3B、4A、4B直接與平臺圖案連接,而 108438.doc -346· 1336481 外部連接導體5A、6A不與平臺圖案直接連接時,由流過 多層體L25中之電流產生的磁場相互抵消,因此降低多層 電容器C25之等效串聯電感。 由於外部導體3 A、3B、4A、4B、5 A、6A與中心軸Ax25 之位置關係及在多層體L25之第一側面L25a與第二側面 L25b相對之方向上外部導體3A、3B、4A、4B、5a、6A中 的位置關係’可容易地安裝多層電容器C25。 第七十五實施例
將參看圖101解釋根據第七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 結構。在内部連接導體500、510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方 面,根據第七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七十四實 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25不同。圖101係根據第七十五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101所示,在根據第七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各一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00、510層積在各 兩個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80、481、490、491與各兩個 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82、48;3、492、493之間》更具體 言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4與 15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 與16之間。 在根據第七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端子導體3A、 3B 4A、4B與内部電極480〜483、490〜4 93不直接連接, 而是藉由外部連接導體5A、6A及内部連接導體5〇〇、 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七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108438.doc -347· 十〇丄 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 容号t,所古一 之專效串聯電阻,在習知多層電 導體。 猎由引線導體連接至其相應端子 當關注第一端子導體3Α、 5 時在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面及因此在第—外部連接導體5Α之電阻組件 如何與各第一端子導體3Α,接方面,根據第七十五 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七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C25不同。並且,當關注第二端子導體4α、4β時,在第二 内部連接導體510之位置方面及因此在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Α之電阻組件如何與各第二端子導體4Α、4β連接方面, 根據第七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七十四實施例 之多層電容器C25不同。 因為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Α、6Α之電阻組件不 同’所以根據第七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根據第 七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C25小的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〇、51〇在層 積方向上之位置,此實施例將多層電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 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高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 電阻。因為等效串聯電阻由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5 00、510控制,所以根據第七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可 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等效串聯 電阻。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0之第一導體部分5〇〇Α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510之第一導體部分510Α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108438.doc -348· 1336481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5〇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導體部分51G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根據第七十五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器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由於外部導體如在多層電容器C25中一樣進行配置,所 以根據第七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25 一 樣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七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 層電容器C25 —樣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並且,根據第七 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25 一樣可容易地 安裝。 第七十六實施例 將參看圖102解釋根據第七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 結構》在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方面,根據第七 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根據第七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 容器C2 5不同。圖102係根據第七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中包括之多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102所示,根據第七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 層體係藉由交替層積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13個)介電層 10〜22及複數個(此實施例中為各4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 480〜483、490〜493而構成0 在根據第七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0、501及複數個 (此實施例中為2個)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0、511係經層積 的。在根據第七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第 108438.doc •349· 1336481 一内部電極480〜483及第二内部電極490〜493配置在第一連 接導體500、5 10與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〇1、511之間。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0的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1〇與u 之間’而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2〇 與21之間。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〇經定位以保持在介電層 11與12之間,而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1經定位以保持在介 電層21與22之間。 在根據第七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端子導體3a、 3B、4A、4B與内部電極480〜483、490〜493不直接連接, 而疋藉由外部連接導體5A、6A及内部連接導體5 〇〇、 501、510、511與其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七十六實施 例之多層電容器產生比習知多層電容器大之等效串聯電 阻,在習知多層電容器中,所有内部電極均藉由引線導體 連接至其相應端子導體。 與多層電容器C25相比,根據第七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 容器中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0、5〇1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510、511之數目較多,而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〇、5〇1、 510、511與其相應端子導體3A、3B、4A、4B並聯連接。 由於内部連接導體500、501、510、511之數目較多,在端 子導體3A、3B、4A、4B與内部電極彻〜483、49〇〜493之 間的電流路徑數目增加。因此,根據第七十六實施例之多 層電容器產生比多層電容器C25小之等效串聯電阻。 如上文所述,藉由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〇〇、5〇1之數 目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510、511之數目,此實施例將多層 108438.doc •350- 1336481 :容器之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希望值,且因此可容易地以 冈精確度調節等效串聯電阻。由於等效串聯電阻由第—及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控制,所以根據第七十六實施例之多層 電谷器可在獲得希望值(例如,較大值)的電容之同時調節 等效串聯電阻。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501之第一導體部分5〇1A及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510之第一導體部分51〇八與其相應内部電極相 對,介電層分別位於第一導體部分5〇1 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 之間及第一導體部分5 1〇A與其相應内部電極之間,且因此 可參與形成電容組件。因此,根據第七十六實施例之多層 電容其可進一步增加其電容。 在根據第七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複數 個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480〜483、490〜493配置在第一及第 二内部連接導體500、5 10與第一及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501、5 11之間。因此,根據第七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 可在良好的平衡下設定等效串聯電阻。 由於外部導體如在多層電容器C25中一樣進行配置,所 以根據第七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25 — 樣可容易地製造。根據第七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 層電容器C25 —樣可降低等效串聯電感。並且,根據第七 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與多層電容器C25 —樣可容易地 安裝。 雖然上文詳細地解釋了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但本發明 並不限於上述實施例。例如,經層積的介電層10〜22之數 108438.doc -351 · 1336481 目及經層積的第一及第二内部電極30〜33、70〜73、 110-113 、 150〜153 、 190-193 、 230〜233 、 270~273 、 310~313 、 350〜353 ' 40〜43 、 80〜83 、 120〜123 、 160〜163 、 200〜203 、 240〜243 、 280-283 、 320〜323 、 360〜363 、 400-405 、 410〜415 、 440〜445 、 450〜455 、 480〜485 及 490-495之數目不限於上述實施例中所述之彼等内容。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50、51、90、91、130、131、170、 171 、 210 、 211 、 250 、 251 、 290 、 291 、 330 、 331 、 370 、 ® 371、420、421、460、461、500、501 之數目及其在層積 方向上之位置不限於上述實施例中所述之彼等内容。第二 内部連接導體 60、61、70、71、140、141、180、181、 220 、 221 、 260 、 261 、 300 、 301 、 340 、 341 、 380 、 381 、 43 0、431、470、471、510、511及其在層積方向上之位置 不限於上述實施例中所述之彼等内容。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50、51、90、91、130、131、170、 • 171 、 210 、 211 、 250 、 251 、 290 、 291 、 330 、 331 、 370 、 371、420、421、460、461、500、501之形式不限於上述 實施例中所述之彼等内容,只要其電性連接至第一端子導 體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第二内部連接導體6〇、61、7〇、 71、140、141、180、181、220、221、260、261、300、 301 、 340 、 341 、 380 、 381 、 430 、 431 、 470 、 471 、 510 、 511之形式不限於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的彼等内容,只要其 電性連接至第二端子導體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50、51、90、91、130、131、170、 108438.doc -352- 1336481 171 、 210 、 211 、 250 、 251 、 290 、 291 、 330 、 331 、 370 、 371、420、421、460、461、500、501在多層體之層積方 向上具有與第二内部電極相對之區域係不必要的。第二内 部連接導體 60、61、70、71、140、141、180、181、 220 、 221 、 260 、 261 、 300 、 301 、 340 、 341 、 380 、 381 、 430、431、470、471、510、511在多層體之層積方向上具 有與第一内部電極相對之區域係不必要的。 第一及第二端子導體3 A〜3D、4A〜4D之數目不限於上述 實施例中所述之彼等内容。因此,例如,第一及第二端子 導體可提供為各5個或各五個以上。第一及第二端子導體 3 A〜3D、4A〜4D之數目可提供為彼此不同。第一及第二外 部連接導體5A、5B、6A、6B之數目不限於上述實施例中 所述之彼等内容。因此,例如,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5A、5B ' 6A、6B可提供為各一個或各三個或各三個以 上。第一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5A、5B、6A、6B之數目可 提供為彼此不同。 第一及第二端子導體3 A〜3D、4A~4D及第一及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5A、5B、6A、6B之位置不限於上述實施例中所 述之彼等内容。 對於端子導體以多層體之中心軸(例如,Axl至Ax25)彼 此軸對稱係不必要的》對於外部連接導體以多層體之中心 軸(例如,Axl至Ax25)彼此軸對稱係不必要的。 第二端子導體不需要位於沿多層體之第一與第二側面彼 此相對之方向與第一侧面上之第一端子導體相對的第二側 108438.doc •353- 1336481 面上之位置上。第二端子導體不需要位於沿多層體之第一 與第二側面彼此相對之方向與第二侧面上之第一端子導體 相對的第-側面上之位置上。端子導體不需要位於沿多層 體之第-與第二侧面彼此相對之方向與端+導體相對之位 置上。外部連接導體不需要位於沿多層體之第一與第二側 面彼此相對之方向與外部連接導體相對之位置上。 在根據本發明之多層電容器的多層體中,介電層可進一 步經層積,或介電層及内部電極可交替層積。 因此自已描述之發明中將顯然可見,本發明可以許多方 式進打變化。該等變化不應被認為背離本發明之精神及範 缚’且對於熟f此項技術者將係顯而易見,所有該等修改 均包括在隨附申請專利範圍内。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 圖2係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 分解透視圖; 圖3係解釋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安裝在基板上 之狀態的圖; 圖4係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 分解透視圖; 圖5係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 分解透視圖; 圖6係根據第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的 分解透視圖; θ 108438.doc •354- 1336481 圖7係根據第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 圖8係根據第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廣艘的 分解透視圖; 圖9係根據第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廣禮的 分解透視圖; 圖10係根據第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贌的 分解透視圖; 圖11係根據第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 圖12係根據第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廣艘的 分解透視圖; 圖13係根據第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廣魏的 分解透視圖; 圖I4係根據第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踱的 分解透視圖; 圖15係根據第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 圖16係根據第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詹艘 的分解透視圖; 圖17係根據第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廣體 的分解透視圖; 圖18係根據第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 的分解透視圖; 圖19係根據第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透視圖; 圖20係根據第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 的分解透視圖; 108438.doc -355 - 1336481 圖21係根據第十五實施例之多層哲六怒士 a l 办 ’ %谷|§中包括之多層體 的分解透視圖; 圖22係根據第十六實施例之多層曾六 ’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 的分解透視圖; 圖23係根據第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 圖24係根據第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 的分解透視圖; 圖25係根據第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 Φ 的分解透視圖; 圖26係根據第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 的分解透視圖; 圖27係根據第二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 圖28係根據第二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 的分解透視圖; 圖29係根據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30係根據第二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31係根據第二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 圖32係根據第二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33係根據第二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34係根據第二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108438.doc -356 - 1336481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35係根據第二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 圖36係根據第二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3 7係根據第二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3 8係根據第二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39係根據第二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 圖40係根據第二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41係根據第三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 的分解透視圖; 圖42係根據第三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43係根據第三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 圖44係根據第三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45係根據第三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46係根據第三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47係根據第三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 圖48係根據第三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108438.doc - 357 - 1336481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49係根據第三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50係根據第三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5 1係根據第三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 圖52係根據第三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53係根據第三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54係根據第四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 的分解透視圖; 圖55係根據第四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 圖5 6係根據第四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57係根據第四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58係根據第四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5 9係根據第四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的透視圖; 圖60係根據第四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61係根據第四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108438.doc -358· 1336481 圖62係根據第四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63係根據第四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谷器之透視圖; 圖64係根據第四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65係根據第四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66係根據第四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67係根據第五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 圖68係根據第五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 的分解透視圖; 圖69係根據第五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70係根據第五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71係根據第五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 圖72係根據第五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73係根據第五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74係根據第五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75係根據第五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 10B438.doc -359- 1336481 圖76係根據第五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77係根據第五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78係根據第五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79係根據第五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 圖80係根據第五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81係根據第六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 的分解透視圖; 圖82係根據第六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83係根據第六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 圖84係根據第六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85係根據第六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86係根據第六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87係根據第六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 圖88#根據第六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89係根據第六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谷器中包括之多層 108438.doc • 360· 1336481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9〇係根據第六十七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91係根據第六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 圖92係根據第六十八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93係根據第六十九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94係根據第七十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體 的分解透視圖; 圖95係根據第七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 圖96係根據第七十一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97係根據第七十二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98係根據第七十三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層 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99係根據第七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之透視圖; 圖100係根據第七十四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 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101係根據第七十五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 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102係根據第七十六實施例之多層電容器中包括之多 層體的分解透視圖。 108438.doc • 361- 1336481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8438.doc 3A 第一端子導體 3B 第一端子導體 3C 第一端子導體 3D 第一端子導體 4A 第二端子導體 4B 第二端子導體 4C 第二端子導體 4D 第二端子導體 5A 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5B 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6A 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6B 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10 介電層 11 介電層 12 介電層 13 介電層 14 介電層 15 介電層 16 介電層 17 介電層 18 介電層 19 介電層 20 介電層 loc -362- 211336481
22 30 31 32 33 35A 35B
36B 37A 37B 38A 38B 40 41
43 45A 45B 46A 45B 47A 47B 108438.doc 介電層 介電層 第一内部電極 第一内部電極 第一内部電極 第一内部電極 引線導體 引線導體 引線導體 引線導體 引線導體 引線導體 引線導體 引線導體 第二内部電極 第二内部電極 第二内部電極 第二内部電極 引線導體 引線導體 引線導體 引線導體 引線導體 引線導體 -363 - 1336481 108438.doc 48A 引線導體 48B 引線導體 50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50A 第一導體部分 50B 第二導體部分 50C 第三導體部分 50D 第四導體部分 50E 第五導體部分 51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51A 第一導體部分 60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60A 第一導體部分 60B 第二導體部分 60C 第三導體部分 60D 第四導體部分 60E 第五導體部分 61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70 第一内部電極 71 第一内部電極 72 第一内部電極 73 第一内部電極 75A 引線導體 75B 引線導體 76A 引線導體 loc - 364 - 1336481 76B 引線導體 77A 引線導體 77B 引線導體 78A 引線導體 78B 引線導體 80 第二内部電極 81 第二内部電極 82 第二内部電極 83 第二内部電極 85A 引線導體 85B 引線導體 86A 引線導體 86B 引線導體 87A 引線導體 87B 引線導體 88A 引線導體 88B 引線導體 90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90A 第一導體部分 90B 第二導體部分 90C 第三導體部分 90D 第四導體部分 90E 第五導體部分 91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108438.doc -365 1336481 91A 第一導體部分 100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100A 第一導體部分 100B 第二導體部分 100C 第三導體部分 100D 第四導體部分 100E 第五導體部分 101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110 第一内部電極 111 第一内部電極 112 第一内部電極 113 第一内部電極 115A 引線導體 115B 引線導體 116A 引線導體 116B 引線導體 117A 引線導體 117B 引線導體 118A 引線導體 118B 引線導體 120 第二内部電極 121 第二内部電極 122 第二内部電極 123 第二内部電極 108438.doc -366 - 1336481 125A 引線導體 125B 引線導體 126A 引線導體 126B 引線導體 127A 引線導體 127B 引線導體 128A 引線導體 128B 引線導體 ® 130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130A 第一導體部分 130B 第二導體部分 130C 第三導體部分 130D 第四導體部分 130E 第五導體部分 131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131A 第一導體部分 ^ 140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140A 第一導體部分 140B 第二導體部分 140C 第三導體部分 140D 第四導體部分 " 140E 第五導體部分 ' 141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150 第一内部電極 108438.doc -367 - 1336481 151 第一内部電極 152 第一内部電極 153 第一内部電極 155A 引線導體 155B 引線導體 156A 引線導體 156B 引線導體 157A 引線導體 157B 引線導體 158A 引線導體 158B 引線導體 160 第二内部電極 161 第二内部電極 162 第二内部電極 163 第二内部電極 165A 引線導體 165B 引線導體 166A 引線導體 166B 引線導體 167A 引線導體 167B 引線導體 168A 引線導體 168B 引線導體 170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108438.doc -368 - 1336481 170A 第一導體部分 170B 第二導體部分 170C 第三導體部分 170D 第四導體部分 170E 第五導體部分 171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171A 第一導體部分 180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180A 第一導體部分 180B 第二導體部分 180C 第三導體部分 180D 第四導體部分 180E 第五導體部分 181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190 第一内部電極 191 第一内部電極 192 第一内部電極 193 第一内部電極 195A 引線導體 195B 引線導體 196A 引線導體 196B 引線導體 197A 引線導體 197B 引線導體 108438.doc -369- 1336481 198A 引線導體 198B 引線導體 200 第二内部電極 201 第二内部電極 202 第二内部電極 203 第二内部電極 205A 引線導體 205B 引線導體 206A 引線導體 206B 引線導體 207A 引線導體 207B 引線導體 208A 引線導體 208B 引線導體 210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210A 第一導體部分 210B 第二導體部分 210C 第三導體部分 210D 第四導體部分 210E 第五導體部分 211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220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220A 第一導體部分 220B 第二導體部分 108438.doc - 370 - 1336481 220C 第三導體部分 220D 第四導體部分 220E 第五導體部分 221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211A 第一導體部分 230 第一内部電極 231 第一内部電極 232 第一内部電極 233 第一内部電極 235A 引線導體 235B 引線導體 236A 引線導體 236B 引線導體 237A 引線導體 237B 引線導體 238A 引線導體 238B 引線導體 240 第二内部電極 241 第二内部電極 242 第二内部電極 243 第二内部電極 245A 引線導體 245B 引線導體 246A 引線導體 108438.doc -371 - 1336481 246B 引 線導體 247A 引 線導體 247B 引 線導體 248A 引 線導體 248B 引 線導體 250 第 一内部連接 250A 第 一導體部分 250B 第 二導體部分 250C 第三導體部分 250D 第四導體部分 250E 第五導體部分 251 第 一内部連接 251A 第 一導體部分 260 第 二内部連接 260A 第 一導體部分 260B 第 二導體部分 260C 第三導體部分 260D 第四導體部分 260E 第五導體部分 261 第 二内部連接 270 第 一内部電極 271 第 一内部電極 272 第 一内部電極 273 第 一内部電極 108438.doc -372- 1336481 275A 引線導體 276A 引線導體 277A 引線導體 278A 引線導體 280 第二内部電極 281 第二内部電極 282 第二内部電極 283 第二内部電極 285A 引線導體 286A 引線導體 287A 引線導體 288A 引線導體 290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290A 第一導體部分 290B 第二導體部分 290C 第三導體部分 290D 第四導體部分 291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291A 第一導體部分 300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300A 第一導體部分 300B 第二導體部分 300C 第三導體部分 300D 第四導體部分 108438.doc -373 - 1336481 301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310 第一内部電極 311 第一内部電極 312 第一内部電極 313 第一内部電極 315A 引線導體 315B 引線導體 316A 引線導體 316B 引線導體 317A 引線導體 317B 引線導體 318A 引線導體 318B 引線導體 320 第二内部電極 321 第二内部電極 322 第二内部電極 323 第二内部電極 325A 引線導體 325B 引線導體 326A 引線導體 326B 引線導體 327A 引線導體 327B 引線導體 328A 引線導體 108438.doc -374- 1336481 328B 引線導體 330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330A 第一導體部分 330B 第二導體部分 330C 第三導體部分 330D 第四導體部分 331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340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340A 第一導體部分 340B 第二導體部分 340C 第三導體部分 340D 第四導體部分 341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331A 第一導體部分 350 第一内部電極 351 第一内部電極 352 第一内部電極 353 第一内部電極 355A 引線導體 356A 引線導體 357A 引線導體 358A 引線導體 360 第二内部電極 361 第二内部電極 108438.doc - 375 - 1336481 362 第二内部電極 363 第二内部電極 365A 引線導體 366A 引線導體 367A 引線導體 368A 引線導體 370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370A 第一導體部分 370B 第二導體部分 370C 第三導體部分 370D 第四導體部分 371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371A 第一導體部分 380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380A 第一導體部分 380B 第二導體部分 380C 第三導體部分 380D 第四導體部分 381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00 第一内部電極 401 第一内部電極 402 第一内部電極 403 第一内部電極 405A 引線導體 108438.doc -376- 1336481 405B 引線導體 406A 引線導體 406B 引線導體 407A 引線導體 407B 引線導體 408A 引線導體 408B 引線導體 410 第二内部電極 411 第二内部電極 412 第二内部電極 413 第二内部電極 415A 引線導體 415B 引線導體 416A 引線導體 416B 引線導體 417A 引線導體 417B 引線導體 418A 引線導體 418B 引線導體 420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20A 第一導體部分 420B 第二導體部分 420C 第三導體部分 420D 四導體部分 108438.doc -377- 1336481 420E 第五導體部分 421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31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21A 第一導體部分 421B 第二導體部分 421C 第三導體部分 421D 第四導體部分 421E 第五導體部分 430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30A 第一導體部分 430B 第二導體部分 430C 第三導體部分 430D 第四導體部分 430E 第五導體部分 431A 第一導體部分 431B 第二導體部分 431C 第三導體部分 431D 第四導體部分 431E 第五導體部分 440 第一内部電極 441 第一内部電極 442 第一内部電極 443 第一内部電極 445A 引線導體 108438.doc -378 - 1336481 445B 引線導體 446A 引線導體 446B 引線導體 447A 引線導體 447B 引線導體 448A 引線導體 448B 引線導體 450 第二内部電極 451 第二内部電極 452 第二内部電極 453 第二内部電極 455A 引線導體 455B 引線導體 456A 引線導體 456B 引線導體 457A 引線導體 457B 引線導體 458A 引線導體 458B 引線導體 460 第一内部連接 460A 第一導體部分 460B 第二導體部分 460C 第三導體部分 460D 第四導體部分 108438.doc •379· 1336481 460E 第五導體部分 460F 第六導體部分 461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461A 第一導體部分 461B 第二導體部分 461C 第三導體部分 461D 第四導體部分 461E 第五導體部分 461F 第六導體部分 470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70A 第一導體部分 470B 第二導體部分 470C 第三導體部分 470D 第四導體部分 470E 第五導體部分 470F 第六導體部分 471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471A 第一導體部分 471B 第二導體部分 471C 第三導體部分 471D 第四導體部分 471E 第五導體部分 471F 第六導體部分 480 第一内部電極 108438.doc •380· 1336481 481 第一内部電極 482 第一内部電極 483 第一内部電極 485A 引線導體 486A 引線導體 487A 引線導體 488A 引線導體 490 第二内部電極 491 第二内部電極 492 第二内部電極 493 第二内部電極 495A 引線導體 496A 引線導體 497A 引線導體 498A 引線導體 500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500A 第一導體部分 500B 第二導體部分 500C 第三導體部分 500D 第四導體部分 501 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501A 第一導體部分 501B 第二導體部分 501C 第三導體部分 108438.doc -381 - 1336481 501D 第四導體部分 510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510A 第一導體部分 510B 第二導體部分 510C 第三導體部分 510D 第四導體部分 511 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511A 第一導體部分 511B 第二導體部分 511C 第三導體部分 511D 第四導體部分 A1 陰極平臺圖案 A2 陰極平臺圖案 A3 導線 Αχ 1 中心轴 Ax2 中心軸 Ax3 中心抽 Ax4 中心軸 Ax5 中心軸 Ax7 中心軸 Ax8 中心軸 Ax9 中心軸 AxlO 中心軸 Axil 中心轴 108438.doc -382- 1336481 Αχ 12 中心軸 Axl 3 中心軸 Αχ14 中心軸 Αχ 1 5 中心軸 Axl 6 中心軸 Αχ 17 中心軸 Αχ18 中心軸 Αχ19 中心軸 Αχ20 中心軸 Αχ2 1 中心軸 Αχ22 中心軸 Αχ23 中心軸 Αχ24 中心軸 Αχ25 中心軸 Β1 陽極平臺圖案 Β2 陽極平臺圖案 Β3 導線 C1 多層電容器 C2 多層電容器 C3 多層電容器 C4 多層電容器 C5 多層電容器 C6 多層電容器 C7 多層電容器 108438.doc - 383 - 1336481 108438.doc C8 多層電容器 C9 多層電容器 CIO 多層電容器 Cll 多層電容器 C12 多層電容器 C13 多層電容器 C14 多層電容器 C15 多層電容器 C16 多層電容器 C17 多層電容器 C18 多層電容器 C19 多層電容器 C20 多層電容器 C21 多層電容器 C22 多層電容器 C23 多層電容器 C24 多層電容器 C25 多層電容器 LI 多層體 Lla 第一側面 Lib 第二側面 Lie 側面 Lid 侧面 L2 多層體 loc -384- 1336481 L2a 第一侧面 L2b 第二側面 L2c 側面 L2d 侧面 L3 多層體 L3a 第一側面 L3b 第二侧面 L3c 側面 L3d 侧面 L4 多層體 L4a 第一側面 L4b 第二側面 L4c 側面 L4d 侧面 L5 多層體 L5a 第一側面 L5b 第二側面 L5c 側面 L5d 侧面 L6 多層體 L6a 第一側面 L6b 第二側面 L6c 側面 L6d 側面 -385· 108438.doc 1336481 L7 多層體 L7a 第一側面 L7b 第二側面 L7c 側面 L7d 侧面 L8 多層體 L8a 第一侧面 L8b 第二側面 L8c 側面 L8d 側面 L9 多層體 L9a 第一侧面 L9b 第二側面 L9c 側面 L9d 側面 L10 多層體 LlOa 第一側面 LlOb 第二側面 LlOc 側面 LlOd 側面 Lll 多層體 Lila 第一側面 Lllb 第二側面 Lllc 側面 108438.doc -386- 1336481
Llld 側面 L12 多層體 L12a 第一側面 L12b 第二側面 L12c 側面 L12d 側面 L13 多層體 L13a 第一側面 L13b 第二側面 L13c 側面 L13d 侧面 L14 多層體 L14a 第一側面 L14b 第二側面 L14c 側面 L14d 側面 L15 多層體 L15a 第一側面 L15b 第二侧面 L15c 側面 L15d 側面 L16 多層體 L16a 第一側面 L16b 第二側面 108438.doc - 387 - 1336481 L16c 側面 L16d 側面 L17 多層體 L17a 第一側面 L17b 第二側面 L17c 側面 L17d 側面 L18 多層體 L18a 第一侧面 L18b 第二側面 L18c 侧面 L18d 側面 L19 多層體 L19a 第一側面 L19b 第二側面 L19c 侧面 L19d 側面 L20 多層體 L20a 第一側面 L20b 第二側面 L20c 侧面 L20d 側面 L21 多層體 L21a 第一側面 108438.doc -388 - 1336481 L21b 第二側面 L21c 側面 L21d 側面 L22 多層體 L22a 第一側面 L22b 第二側面 L22c 側面 L22d 側面 L23 多層體 L23a 第一侧面 L23b 第二側面 L23c 側面 L23d 側面 L24 多層體 L24a 第一側面 L24b 第二側面 L24c 側面 L24d 側面 L25 多層體 L25a 第一側面 L25b 第二側面 L25c 側面 L25d 側面 Pc 中心點 108438.doc -389- 1336481
Pd 中心點 S 基板
108438.doc -390

Claims (1)

1336481 、申請專利範圍: 一種多層電容器,其包括-其中交替層積有複數個介電 層及複數個㈣電極之多層體,及在該多層體上形成之 複數個外部導體; 、中該複數個内部電極包括交替配置之複數個第一 部電極及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 山其十該複數個外部導體包括一第一端子導體、一第二 山子導體 電性連接至該複數個第—内部電極之 外部連接導體及一電性遠 連接至該複數個第:内部電極之 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第一侧面上开 其中該第一端子導體在該多層體之 成; 其中該第二端子導體在該多層體之該第—侧面 多層體之-與該第—側面相對之第二側面上形成.—β =中該第-外部連接導體在該多層體之該第— 該第二側面上形成; X =中該第:外部連接導體在該多層體之㈣—側 該第一側面上形成; — 其申該等第一内部電極中之每一者藉 性連接至㈣-外部連接導體; '•導體電 其中該等第二内部電極中之每一者藉由— 性連接至該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導體電 其中至少-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及至少 連接導體層積在多層體十; 第一内部 108438.doc y中該第一内部連接導體電性連接至該第一端子導體 S第外。卩連接導體,而該第二内部連接導體與該第 内°卩連接導體電性絕緣但電性連接至該第二端子導體 及該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其中該第一内部連接導體及該第二内部連接導體層積 在該多層體中,以使得該多層體包括至少-組彼此相鄰 之》亥第一内部電極及該第二内部電極,該介電層位於該 第一内部電極與該第二内部電極之間丨且 其中藉由分別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及第二内 邛連接導體之數目,將一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一希望 值。 2. 如請求項1之多層電容器,其中該第一内部連接導體包 括與該第二内部電極相對之區域,該介電層位於該區 域與該第二内部電極之間。 3. 如請求項1之多層電容器’其中該第二内部連接導體包 括與該第一内部電極相對之區域’該介電層位於該區 域與該第一内部電極之間。 4. 如請求項丨之多層電容器,其中該第一端子導體及該第 外。P連接導體在該多層體之同一侧面上彼此鄰近形 成β 5. 如請求項1之多層電容器,其中該第二端子導體及該第 外。ρ連接導體在該多層體之同一側面上彼此鄰近形 成。 6'如請求項1之多層電容器,其中所提供之複數個第一端 108438.doc 1336481 子導體及複數個第一外部連接導體之數目相同; 其中所提供之複數個第二端子導體及複數個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之數目相同; 其中該複數個第一端子導體及該複數個第一外部連接 導體在該多層體之該第一侧面上形成,而該複數個第二 端子導體及該複數個第二外部連接導體在該多層體之該 第二側面上形成; x 其中在該第一侧面上之每一第一端子導體的兩個相鄰 • 侧中之至少一側形成有該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其中在該第一側面上之每一第一外部連接導體的兩個 相鄰侧中之至少一側形成有該第一端子導體; 其中在該第二侧面上之每一第二端子導體的兩個相鄰 侧中之至少一侧形成有該第二外部連接導體;且 其中在該第二侧面上之每一第二外部連接導體的兩個 相鄰侧中之至少一側形成有該第二端子導體。 籲7.如請求項!之多層電容器,其中提供該第一端子導體、 第二端子導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各為至少一個; 其中該第一端子導體或該第二端子導體位於以該多層 體之一中心轴與該第一端子導體軸對稱之位置上,該中 心軸經過與該多層體之層積方向垂直的多層體之兩個侧 面的各自中心點; 其中該第一外部連接導體或該第二外部連接導體位於 以該多層體之該中心轴與該第一外部連接導體軸對稱 108438.doc 之位置上; 其中該第一端子導體或該第二端子導體位於一以該多 層體之該中心軸與該第二端子導體軸對稱之位置上; 其中該第一外部連接導體或該第二外部連接導體位於 —以該多層體之該中心軸與該第二外部連接導體軸對稱 之位置上; 其中在一沿該多層體之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彼此 相對之方向上,該第一端子導體或該第二端子導體位於 一與該第一端子導體相對之位置上; 其中在該多層體之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之該相對 方向上,該第一外部連接導體或該第二外部連接導體位 於一與該第一外部連接導體相對之位置上; 其中在該多層體之該第-側面與該第二側面之該相對 方向上’該第-端子導體或該第二端子導體位於一與該 第二端子導體相對之位置上;且 其中在該多層體之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之該相對 方向上’該第-外部連接導體或該第二外部連接導體位 於一與該第二外部連接導體相對之位置上。 8. 中交替層積有複數個介電 ’及在該多層體上形成之 一種多層電容器,其包括一其 層及複數個内部電極之多層體 複數個外部導體; 其中該複數個内部電極包括 部電極及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 交替配置之複數個第一 内 其中該複數個外部導體包括一第 —端子導體
108438.doc -4- 體之該第一侧面上或該 第二側面上形成; 多層體之該第一側面或
i子導體、—電性連接至該複數個第-内部電極之第一 卜部連接導體及一電性連接至該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之 弟一外部連接導體; 其中該第一端子導體在兮·容思神 于瓶隹这夕層體之一第一側面上形 力乂 9 其中該第二端子導體在該多層 多層體之一與該第一侧面相對之 其中該第一外部連接導體在該 該第二側面上形成; 其中該第二外部連接導體在該多層體之該第一側面或 該第二側面上形成; 其中該等第-内部電極中之每一者藉由一引線導體電 性連接至該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其中該等第二内部電極中之每一者藉由一引線導體電 性連接至該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其中至少一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及至少一個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層積在該多層體中; 其中該第一内部連接導體電性連接至該第一端子導體 及第一外部連接導體,而該第二内部連接導體與該第一 内部連接導體電性絕緣但電性連接至該第二端子導體及 該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其中該第一内部連接導體及該第二内部連接導體層積 在該多層體中,以使得該多層體包括至少一組彼此相鄰 之該第一内部電極及該第二内部電極,該介電層位於該 I08438.doc 9. 第内。P電極與該第二内部電極之間;且 其中藉由分別調整在該多層體中該第一内部連接導體 在该層積方向上之位置以及在該多層體中該第二内部連 、.體在》亥層積方向上之位置,將一等效串聯電阻設定 成一希望值。 求項8之夕層電容器,其中該第一内部連接導體包 括與該第二内部電極相對之區域,該介電層位於該區 域與該第二内部電極之間。 10. 11. 12. 13. 如請求項8之多層t容器,其中該第二内部連接導體包 括一與該第一内部電極相對之區域,該介電層位於該區 域與該第一内部電極之間。 月求項8之多層電容器,其中該第一端子導體及該第 外邛連接導體在該多層體之同一側面上彼此鄰近形 成。 如請求項8之多層電容器,其中該第二端子導體及該第 二外部連接導體在該多層體之同一側面上彼此鄰近形 成。 如請求項8之多層電容器,其中所提供之複數個第一端 子導體及複數個第一外部連接導體之數目相同; 其中所提供之複數個第二端子導體及複數個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之數目相同; 其中該複數個第一端子導體及該複數個第一外部連接 導體在該多層體之該第一側面上形成,而該複數個第二 端子導體及該複數個第二外部連接導體在該多層體之該 108438.doc 1336481 第二侧面上形成; 其中在該第一側面上之每一第一端子導體的兩個相鄰 側中之至少一側形成有該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其中在該第一側面上之每一第一外部連接導體的兩個 相鄰側中之至少一側形成有該第一端子導體; 其中在該第二側面上之每一第二端子導體的兩個相鄰 側中之至少一側形成有該第二外部連接導體;且 其中在該第二側面上之每一第二外部連接導體的兩個 相鄰側中之至少一側形成有該第二端子導體。 14.如請求項8之多層電容器,其中提供該第一端子導體、 第二端子導體、第一外部連接導體及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各為至少一個; 其中該第一端子導體或該第二端子導體位於一以該多 層體之一中心轴與該第一端子導體軸對稱之位置上,該 中心軸經過與該多層體之層積方向垂直的該多層體之兩 個側面的各自中心點; 其中該第一外部連接導體或該第二外部連接導體位於 一以該多層體之該中心轴與該第一外部連接導體軸對稱 之位置上; 其中該第一端子導體或該第二端子導體位於一以該多 層體之該中心軸與該第二端子導體軸對稱之位置上; 其中該第一外部連接導體或該第二外部連接導體位於 一以該多層體之該中心軸與該第二外部連接導體軸對稱 之位置上; 108438.doc 其中在-沿該多層體之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彼此 相對之方向上,該第一端子莫和七兮哲 第知子導體或該第二端子導體位於 該第一端子導體相對之位置上; :中在該多層體之該第—侧面與該第二側面之該相對 [上,該第-外料接導體或該第:外料接導體位 ;與該第一外部連接導體相對之位置上; 其中在該多層體之該第—側面與該第二側面之該相對 :向上’該第一端子導體或該第二端子導體位於一盥該 第二端子導體相對之位置上;且 /、 其中在該多層體之該第一侧面與該第二側面之該相對 方向上,該第-外部連接導體或該第二外部 於-與該第二外部連接導體相對之位置上。 15. —種多層電容器,其包括-其中交替層積有複數個介電 層及複數個内部電極之多#俨, 形成的複數個外部導體;日及在該夕層體之侧面上 其中該複數個内部雷搞 丨電極包括父替配置之複數個第一内 部電極及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 其中該複數個外部導體包括複數個第-端子導體、複 連接導體; 第-外部連接導體及一第二外部 第其自該複數個第一端子導體中之兩個選定的 第一細子導體’一個在該多層體之-第-側面上形成, 而另一個在該多層體之-與該第-側面相對的第二側面 上形成; j乐一训面 108438.doc -8* 二i於來自該複數個第二端子導體令之兩個選定的 一^子導體’―個在該多層邀之該第-側面上形成, 而:-個在該多層體之該第二侧面上形成; 其中該第一外部連接導體在該多層體之該 形成; 】囟上 其中該第二外部連接導體在該多層體之該第二側面上 形成; 其中該等第一内部電極中之每一者藉由-引線導體電 性連接至該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其中該等第二内部電極中之每一者藉由一引線導體電 性連接至該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其中至少一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及至少一個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層積在該多層體中; 其中該第一内部連接導體電性連接至該㈣個第一端 子導體及該第一外部連接導體,而該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與該第—内部連接導體電性絕緣&電性連接至該複數個 第二端子導體及該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其中該第一内部連接導體及該第二内部連接導體層積 在該多層體中,以使得該多層體包括至少一組在一層積 方向上彼此相鄰之該第一内部電極及該第二内部電極, 該介電層位於該第一内部電極與該第二内部電極之間; 且 其中藉由分別調整第一内部連接導體之數目及第二内 部連接導體之數目,將一等效串聯電阻設定成一希望 108438.doc 1336481 值。 16.如請求項15之多層電容器,其中該第一外部連接導體經 形成以位於該第一側面上之該第一端子導體與該第二端 子導體之間;且 其中該第二外部連接導體經形成以位於該第二側面上 之該第一端子導體與該第二端子導體之間。 17. 如請求項15之多層電容器,其中沿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 側面彼此相對之一方向,在該第一側面上形成之該第一 籲 端子導體與在該第二側面上形成之該第二端子導體彼此 相對;且 其中沿該第一侧面與該第二侧面彼此相對之該方向’ 在該第二側面上形成之該第一端子導體與在該第—側面 上形成之該第二端子導體彼此相對。 18. —種多層電容器,其包括一其中交替層積有複數個介電 層及複數個内部電極之多層體,及在該多層體之側面上 形成的複數個外部導體; _ 彡中該複數個内吾P電極包括交替酉己置之冑數個第一内 部電極及複數個第二内部電極; 其中該複數個外部導體包括複數個第一端子導體、複 數個第二端子導體、一第一外部連接導體及一第二外部 連接導體; 其中關於來自該複數個第一端子導體中之兩個選定的 第-端子導體,一個在該多層體之—第一側面上形成, 而另-個在該多層體之一與該第—側面相對的第二側面 108438.doc -10· 1336481 上形成; 其中關於來自該複數個第二端子導體十之兩個選定的 第二端子導體,一個在該多層體之該第一側面上形成, 而另一個在該多層體之該第二侧面上形成,· 其中該第一外部連接導體在該多層體之該第一側面上 形成; 其中該第二外部連接導體在該多層體之該第二側面上 形成; 其中該等第一内部電極中之每一者藉由一引線導體電 性連接至該第一外部連接導體; 其中該等第二内部電極中之每一者藉由一引線導體電 性連接至該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中至少一個第一内部連接導體及至少一個第二内部 連接導體層積在該多層體中; 其中該第一内部連接導體電性連接至該複數個第一端 子導體及該第一外部連接導體,而該第二内部連接導體 與該第一内部連接導體電性絕緣但電性連接至該複數個 第二端子導體及該第二外部連接導體; 其中該第一内部連接導體及該第二内部連接導體層積 在該多層體中,以使得該多層體包括至少一組在一層積 方向上彼此相鄰之該第一内部電極及該第二内部電極, 該介電層位於該第一内部電極與該第二内部電極之 間;且 其中藉由調整在該多層體中該第一内部連接導體在該 108438.doc • 11 - 1336481 層積方向上之一位置以及在該多層體中該第二内部連接 導體在該層積方向上之-位置,將—等效奉聯電阻設定 成一希望值。 19.如請求項18之多層電容器,其中該第一外部連接導體經 形成以位於該第一側面上之該第一端子導體與該 子導體之間;且 '° ^ 其中δ亥第一外部連接導體經形成以位於該第-側面 之該第一端子導體與該第二端子導體之間。 馨20.如請求項18之多層電容器,纟中沿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 側面彼此相對之一方向,在該第一側面上形成之該第: 端子導體與在該第二側面上形成之該第二 ,丁导體彼此 其中沿該第一側面與第二侧面彼此相對之該方向, 該第二側面上形成之該第一端子導體與在該第—侧面 形成之該第二端子導體彼此相對。
108438.doc 12·
TW095148488A 2005-12-22 2006-12-22 Multilayer capacitor TWI336481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313,614 US7088569B1 (en) 2005-12-22 2005-12-22 Multilayer capacitor
US11/474,306 US7428135B2 (en) 2006-06-26 2006-06-26 Multilayer capacito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39625A TW200739625A (en) 2007-10-16
TWI336481B true TWI336481B (en) 2011-01-21

Family

ID=38299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48488A TWI336481B (en) 2005-12-22 2006-12-22 Multilayer capacitor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2) JP4213744B2 (zh)
KR (1) KR100872006B1 (zh)
TW (1) TWI3364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87124B1 (ko) * 2007-08-06 2009-03-0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형 칩 커패시터
JP4502007B2 (ja) * 2007-12-28 2010-07-14 Tdk株式会社 貫通型積層コンデンサアレイ
JP4502006B2 (ja) * 2007-12-28 2010-07-14 Tdk株式会社 貫通型積層コンデンサアレイ
JP4548492B2 (ja) * 2008-02-13 2010-09-22 Tdk株式会社 積層コンデンサアレイ
KR100925628B1 (ko) 2008-03-07 2009-11-0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형 칩 커패시터
JP4957709B2 (ja) 2008-11-26 2012-06-2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コンデンサ
JP5343997B2 (ja) * 2011-04-22 2013-11-13 Tdk株式会社 積層コンデンサの実装構造
KR101376925B1 (ko) 2012-12-10 2014-03-2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 세라믹 커패시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140038912A (ko) * 2013-10-01 2014-03-3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 세라믹 커패시터 및 그 실장 기판
WO2017033949A1 (ja) * 2015-08-26 2017-03-02 Tdk株式会社 電子デバイ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49430U (ja) * 1981-09-28 1983-04-04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チツプ状複合電子部品
KR100384112B1 (ko) * 2000-08-30 2003-05-14 주식회사 이노칩테크놀로지 병렬형 저항-커패시터 복합 칩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7054136B2 (en) 2002-06-06 2006-05-30 Avx Corporation Controlled ESR low inductance 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
JP4097268B2 (ja) * 2004-02-26 2008-06-11 Tdk株式会社 積層コンデンサ
JP4086812B2 (ja) 2004-05-31 2008-05-14 Tdk株式会社 積層コンデンサ
JP3832505B2 (ja) * 2004-12-24 2006-10-1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実装構造
JP2007043093A (ja) * 2005-07-05 2007-02-15 Taiyo Yuden Co Ltd 積層コンデン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027172A (ja) 2009-02-05
KR100872006B1 (ko) 2008-12-05
JP2007173838A (ja) 2007-07-05
KR20070066996A (ko) 2007-06-27
JP4213744B2 (ja) 2009-01-21
JP4911133B2 (ja) 2012-04-04
TW200739625A (en) 2007-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36481B (en) Multilayer capacitor
CN1988081B (zh) 多层电容器
US10297657B2 (en) Magnetic core inductors for integrated voltage regulator
CN101308728B (zh) 镀覆接线端
JP4475274B2 (ja) 積層コンデンサ
CN107735860A (zh) 包括电容器、重分布层、和分立同轴连接的封装基板
CN102348328B (zh) 芯片埋入方法和芯片埋入式电路板
CN105097258A (zh) 片式电子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US11668766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embedded magnetic flux concentrator
CN104112727B (zh) 与包括半导体管芯的改进封装件相关的方法和装置
JP7145229B2 (ja) 平面コイルアセンブリ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センサーヘッド
US11387188B2 (en) 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 structures configured for manufacturing and performance
US9257221B2 (en) Through-hole via inductor in a high-frequency device
US20110084607A1 (en) Integrated driver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S)
KR20170108581A (ko) 자성코어 내장 인쇄회로기판
CN103137286B (zh) 多层螺旋结构的共模滤波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08305958A (zh) 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217387147U (zh) 一种量子器件及一种量子计算机
JP2003514679A (ja) フラットコイル及びマイクロコンポーネントのリソグラフィック方法
US11869706B2 (en) Inductor component
CN110087392A (zh) 线路板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KR101366934B1 (ko) 회로기판
CN208026996U (zh) 一种低热阻高响应频率大变形量电磁驱动mems变形镜
US20070285836A1 (en) Magnetic head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CN107946323B (zh) 一种偏置器及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