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30410B -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30410B
TWI330410B TW092121358A TW92121358A TWI330410B TW I330410 B TWI330410 B TW I330410B TW 092121358 A TW092121358 A TW 092121358A TW 92121358 A TW92121358 A TW 92121358A TW I330410 B TWI330410 B TW I33041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contact
emitting
transparent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21213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406072A (en
Inventor
Shinji Nozaki
Kazuo Uchida
Hiroshi Morisaki
Original Assignee
Shinetsu Handotai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netsu Handotai Kk filed Critical Shinetsu Handotai Kk
Publication of TW2004060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4060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304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3041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40Materials therefor
    • H01L33/42Transparent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26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 H01L33/30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contain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II and Group V of the Periodic 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ed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1330410 玫、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及發光元件。 〔先前技術〕 用化合物半導體來形成發光層部而成之半導體發光元 件中,當作顯示用或照明用等的發光二極體光源來使用者 係在發光層部之光取出面側形成驅動電壓施加用之金屬 電極由於金屬電極具有遮光體的作用,例如形成僅覆蓋 發光層主表面的中央部,而從其周圍的電極非形成區域來 進=光取出。然而,金屬電極本身具備遮光體的作用並未 改變,又若電極面積變得過小,元件面内之電流擴散將受 阻礙,反而會產生光取出量受到限制的問題。於是,例如 f I本專利特開平卜225178號公報、特開平6_ 188455 號公報中揭示出,將發光層部的全面用高電導率之ιτ〇(氧 化銦錫)透明電極層被覆,透過該透明電極層以同時謀求 光取出效率的提昇及電流擴散效果的改善。 在前述公報中均提到一問題點,亦即若在發光層部直 接形成ΙΤ0透明電極層,接觸電阻會變得過高,而無法以 :當的動作電1進行驅動"寺開彳卜軸號公報揭示 言 係在發光層部上,以有機金屬氣相成長法(MOVPE) 接蟲晶成長出InxGai xAs(以下亦簡稱⑽…,再在其 ^方形成IT〇透明電極層。另一方面,特開平6-刪55 2報所揭示的方法,係在發光層部上用麵四法蟲晶成 s層在其上方形成ΙΤ0透明電極層後,再進行熱 1330410 處理。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係將發光驅 動用電極之ΙΤ0透明電極層透過接觸層來接合,藉以減低 該電極之接觸電阻’且在接觸層形成時不易受到其與發光 層部間的晶格常數差之影響;並藉由改善該接觸層的構造 ,而提供一種能謀求更高性能化之發光元件。 上述習知技術所採用之M0VPE法所形成的inGaAs接觸 層’其與構成發光層部之化合物半導體、例如在GaAs或
GaAs基板上所磊晶成長出之A1GaAs或A1GaInp間之晶格常 數差,依化晶比之不同最大會大到4%左右。因此會產生以 下的問題。 ① 由於InGaAs接觸層與發光層部間之晶格不匹配 易造成發光效率降低等的品質變差。 ② 依據直接磊晶成長出丨nGaAs接觸層之特開平工一 225178冑公報的方法,由於其與發光層部間有上述晶格常 數差’要成長出均一的接觸層會有困冑,例如會變成島狀 的成膜狀態’而無法充分確保其肖IT〇透明電極層間之接 觸。另-方面,在ΙΤ0_極層形成後進行熱處理之特 開平6-188455號公報所揭示之實施例,其熱處理… 達800°C ’且熱處理時間長達5分鐘。 μ又间 〔發明内容〕 於是二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 方法’係依序積層⑴〜)〜Ρ(其中,0<二之= …)所形成之第一導電型包覆層、活性層及;二;電型: 1330410 覆層,而構成具有雙異質構造之發光層部,在第一導電型 包覆層及第二導電型包覆層之至少任一側具有ιτ〇透明電 極層,以在發光層部施加發光驅動電壓;其特徵在於: 係在發光層部上形成GaAs層,以與該⑽層接觸的 方式形成ΙΤ0透明電極層後,藉由實施熱處理而使從 ΙΤ0透明電極層擴散至GaAs層,藉此形成含有In之⑽ 構成的接觸層。 上述發光層部,因活性層與其兩侧所形成的包覆層間 之帶隙差所產生之能量障壁’能使所注入的電洞與電子封 閉在狹窄的活性層中而進行高效率地再結合,因此能實現 非常高的發光效率。又,藉由調整A1GaInp活性層之組成 ’可實現從綠色到紅色區域(峰值發光波長52Gnm〜670nm) 之廣範圍的發光波長。本發明之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中, 係在MGaInP發光層部上形成―層,並以和該GaAs層 接觸的方式形A ITQ透明電極層。發光層部例如為ιπ_ν 族化合物半導體所構成者,係和其上方(透過晶格匹配用 之八他層亦可)所形成的GaAs層一起例如以周知的⑽卿 =來形成。GaAs層和A1GaInP發光層部間之晶格匹配極為 谷易相較於直接磊晶成長出InGaAs之特開平丨_ 225178 號公報的情形,可形成均質且連續性佳的膜/ 又’在該GaAs層上形成IT〇透明電極層後,藉由熱處 理而使In從ΙΤ〇透明電極層擴散至GaAs層,如此構成接 觸層。如此般熱處理所得之含“之GaAs接觸層,卜之含 量不致過剩’且因其與發光層部間之晶格不匹配所造成之 1330410 發光強度降低等的品質劣化問題可有效地防止。g 愈 發光層部間之晶格匹配,當發光層部為(Α1^~ )卜 、 其中’ 、G.45$d55)所構成時特別良好,1故$ 佳為將混晶比y設定在上述範圍而形成發光層部(包覆層= i γΛ»· aim Λ _ 上述熱處理較佳為,使接觸層在厚度方向之&濃户八 布’如圖6①所示般,隨著沿厚度方向離開m透明;二 層而連續地減少(亦即’ Ιη濃度分布呈傾斜)。這種構造, 係藉由熱處理而使Ιη& ΙΤ〇側往接觸層側進行單方向=散 而形成出。又,本發明之發光元件之第一構造,其特 於:係依序積層(AlxGai_x)yIn卜yP(其中,、〇客 $1)所形成之第一導電型包覆層、活性層及第二導電型-包y 覆層’而構成具有雙異質構造之發光層部,在第—導電= 包覆層及第二導電型包覆層之至少任一側具有a。透明電 極層,以在發光層部施加發光驅動電壓;來自發光層部之 光,係以透過ΙΤ0透明電極層的形式來取出,在發光層部 和ΙΤ0透明電極層之間,含有In^ GaAs接觸層係以接觸 該ΙΤ0透明電極層的方式來形& ;接觸層在厚纟方向之In 濃度分布’係隨著沿厚度方向離肖ITQ透明電極層而連續 地減v。这代表著,在A1GaInP發光層部側接觸層之& 濃度分布變小’亦即其與發光層部間之晶格常數差縮小。 精由形成如此般In濃度分布的接觸層,將產生可更加提高 其與發光層部間的晶格匹配性之優點。若熱處理溫度過高 、或熱處理時間過長,來自m透明電極層之^擴散將過 1330410 度地進行,如圖6③所示般,接觸層内之In濃度分布在厚 度方向會顯示大致一定的高值,並無法獲得上述效果(又 ,若熱處理溫度過低、或熱處理時間過短,如圖6②所示 般,會造成接觸層内之In濃度不足)。 這時,在圖6中,當接觸層肖IT〇透明電極層之邊界 位置之In濃度為CA、接觸層另—側之邊界位置的h濃度 為^時,較佳為調整為^/^〇.8以下,較佳為以能獲= 該形態之In濃度分布的方式進行前述熱處理。若Μ超 過〇.8, In濃度分布傾斜所造成之與發光層部間之格晶匹 配性改善效果將不足。又,接觸層之平均In濃度CM,相 對於In、Ga合計濃度換算成In原子比,例如只要能確保 ::想:卜0.6),就算接觸層之IT0透明電極層側的相反 :之邊界位置之Ιη濃度Gb成為〇、亦即如 二在;:透明電極層侧形成…、在相反側形: 農二布,接觸層在厚度方向之組成分布(… ,農度刀布)’可將層沿厚度方向逐步钱 子質量分析⑽S)、奥諧(Auger) 藉由一離 電子分丼Ορο;、姑 电于刀先刀析、X射線光 由蔣厘许的表面分析方法來進行測定。又,藉 ,旱又方向之濃度分布進行積 曰 層之平均組成。 ㈣…,即可測定出接觸 接觸層之平均In濃度,相 成In原子比,較佳為〇卜 、n、 a合計濃度換算 得該平均1〇 :農产 ..,上迷熱處理較佳為以能獲 達〇」,接觸層之接離 。若上述定義之In濃度未
接觸層之接觸電阻減低效果會不足’若超過U 11 1330410 則接觸層與發光層部間之。曰& π 、知尤0丨間之日日格不匹配所造成之發光強度降 低等的品質劣化會變明顯。 〜ΙΤ0係摻質氧化錫而構成之氧油膜,將氧化錫的含 里议疋在1〜9質量%(氧化銦含量9卜99 f量%)時,可使電 極層之電阻率降到5X10、以下之充分低值。藉由 在—層上形成這種IT0透明電極層,進而以適當的:度 範圍進行熱處理,可容易地形成出具有上述理想m濃度之 接觸層。又,藉由該熱處理’可進一步減们τ〇透明電極 層之電阻率。熱處理具體而言,較佳為在比特開平卜 225178號公報所記載的溫度更低溫之6〇〇〜75〇它進行。熱 處理溫度超過75(rc時,Ina GaAs層之擴散速度變得較 ’接觸層中之In濃度易變得過剩。又In濃度會飽和,而 不易獲得在接觸層厚度方向呈傾斜之In濃度分布。如此都 會造成接觸層與發光層部間之晶格匹配惡化。又,若匕往
GaAs層的擴散過度地進展,在其與接觸層之接觸部附近 ΙΤ0透明電極層之In會枯竭,而難以防止電極之電阻值上 昇。又,若熱處理溫度高到上述般之高溫,丨τ〇之氧會往
GaAs層擴散而促進氧化,而易使元件之串列電阻上昇。胃如 此均會造成無法以適當的電壓來驅動發光元件之問題。又 ,若熱處理溫度變得極高,反而可能會使IT〇透明電極層 之電阻率惡化。另一方面,當熱處理溫度未達65(rc時,
In往GaAs層之擴散速度變得過小,必須花費相當長的時 間才能獲得接觸電阻夠低的接觸層,如此會使製造效率變 得很差。 12 1330410 又’熱處理時間較佳為設定在5〜;12〇秒。熱處理時間 超過120秒時,特別是熱處理溫度接近上限值的情形,In 往GaAs層的擴散量容易變得過剩;但在熱處理溫度較低的 情形’則可採用更長的熱處理時間(例如3〇〇秒左右)。另 方面’若熱處理溫度未達5秒,I n往GaAs層的擴散量 將不足’而難以獲得接觸電阻足夠低的接觸層。 I TO透明電極層能以被覆發光層部全面的方式來形成 。若採用這種構成,可使IT0透明電極層具備電流擴散層 的作用,習知之化合物半導體構成的厚電流擴散層將不須 形成,就算形成時也能大幅減少其厚度,可簡化製程而有 助於節省成本’係具備良好的產業利用性。另一方面,關 於接觸層之形成厚度,只要是能形成歐姆接觸所須之充分 厚度即可’並不需要太厚,具體而言,構成接觸層之化合 物半導體’只要能確保充分的厚度(不致因薄層化而造成 與塊狀結晶不同的帶隙能量)即可,例如在使用inDs 的情形’只要在0.。〇1“左右即可。另一方面若 -xAs構成的接觸層之厚度過大,該接觸層中光吸收量増大 的、。果’將導致光取出效率降低故厚度較佳為 又田&用O’OOl#!!!〜〇 〇2/Ζπΐ2薄層接觸層時’同時 具備可減輕晶格不匹配的效果。 在接觸層與位於接觸層形成側之包覆層 包:層中間之中間層。又,本發明之發光元件 第-構^其特徵在於’係具備:化合物半導體層所構 13 1330410 成之發光層部、及用來在該發光層部施加發光驅動電壓之 IT〇透明電極層,來自發光層部之光係以透過ιτο透明電 極層的形式來取出’且在發光層部與IΤ0透明電極層之間 ’含有Iη之GaAs構成的接觸層係以接觸該Iτο透明電極 層的方式來形成;發光層部係由第一導電型包覆層、活性 層及第二導電梨包覆層所依序積層而成之雙異質構造者, 在第一導電型包覆層及第二導電型包覆層之任一者與ΙΤ〇 透明電極層之間形成接觸層,在接觸層與位於接觸層形成 側之包覆層(擇自第一導電型包覆層與第二導電型包S覆層) 之間,形成帶隙能量位在接觸層與包覆層中間之中間層。 雙異質構造之發光層部,為了提昇將載子封入活性層 =效果而使其内部量子效率提高,必須將包覆層與活性層 =壁提高至既定值以上。…之示意能帶圖(EC為 =底的核能位準、Ev為價電子帶頂的核能位準)所示, 2在包覆層上直接接合接觸層,在包覆層和接觸層之間, 由於接合所造成之能帶彎曲, 曰 —址 a于θ形成較尚的異皙瞳辟 。该障壁高ΔΕ’會隨著包覆層與接觸層間 :障: 續值的擴大而變高,將容易妨礙載子移動、拉知不連 量更大之電洞的移動。例如使用金屬電’別是有效質 屬電極覆蓋將無法進行光取出,故乃’由於若被金 來形成電極。這時,為提高光取出效率、,^被覆的方式 朝向電極的面内方向外側之電流擴散 /想辦法促進 情形,大多會在其和私# ]如,金屬電極的 .» 先層部間形成GaAs, 金屬電極的情形,在接觸層和發光 4接觸層,而在 間,若形成相當程 1330410 度的高障壁,利用障壁所產生之载子阻擋效果將能促進面 内方向之電流擴散。然而,由於形成高障壁,串列電阻的 增加將難以避免。 相對於此,在使用ΙΤ0透明電極層的情形,由於ίτ〇 透明電極層本身具有非常高的電流擴散能力,因障壁所產 生之载子阻擔效果幾乎不須加以考慮。且,藉由採用ΙΤ0 透明電極I,相較於使用金屬電極日夺可大幅增加光取出區 域的面積。於疋’如圖11所示,若在包覆層與接觸層之間 插入帶隙能量位於包覆層與接觸層的中間之中間層,由於 接觸·層與中間層、中間層與包覆層間之能帶端不連續值分 別變小,而使所形成的障壁高△Ε分別變小。其結果,可 減輕串列電阻,以較低的驅動電壓即可達成充分高的發光 強度。 採用本發明的發光元件第二構造所產生的效果,在雙 異質構造之發光層部中,特別是以和接觸層(含有Ιη之 GaAs所構成)之晶格匹配性較佳之Ai(jainp來形成發光層 部的情形更顯著。這時,作為帶隙能量位在發光層部與接 觸層(含有In之GaAs所構成)的中間之中間層,具體而言 可採用包含AlGaAs層、GalnP層及AlGalnP層(將組成調整 成帶隙能量比包覆層小者)中之至少一層,例如可形成包 含AlGaAs層者。又,除此外之發光層部,例如也能採用 所形成之雙異質構造的發光層部。該發光 層部’經由調整活性層的組成,即可實現出從紫外區到紅 光(峰值發光波長在3〇〇nm〜700nm)範圍之發光波長。這時 15 1330410 真中間層例如可採用包含InGaAIN層(將組成調整成帶隙能 量比包覆層小者)。又’為了使驅動電壓之降低效果與光 取出效率的提昇效果形成最大,較佳之構成為,在整個發 光層部的全面形成中間層及接觸層,1以覆蓋該接觸層的 方式來形成ΙΤ0透明電極層。 〔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式來說明用來實施本發明之最佳形態。 圖1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發光元件100的概 念圖。發光元件100,係在發光層部24之第一主表面17 侧,依序形成接觸I 7與IT〇透明電極層8。又在發光層 部24之第二主表面18側,依序形成接觸層9與ITO透明 電極層10。IT0透明電極層8、10係和接觸層7、9 -起, 以刀別覆蓋發光層部24的兩主表面i ”則、i 8側全面的方 式來形成。 〈發光層部24,係由分別用(Α1χ(ί&ι JyIni”p(其中,〇 /=1 構成之第一導電型包覆層6、第二導電 里l覆層4、及位於第一導電型包覆層6第二導電型包覆 a 4間之4性^ 5所形成之雙異質構造。具體而言係形成 將無推質之(AlxGa^Jyln 丨 yP(其中,55、〇45 y == 〇. 55)扣晶所形成的活性層5,用帶隙能量均比該活 f層5大之p型(AlxGai心〜-/包覆層6與。型⑷如 x)yIn卜yP包覆層4挾持而成的構造。冑丄之發光元件 0係在IT0透明電極層8側配置n型AlGalnp包覆層6 ’在1T〇透明電極層10側配置η型A1GaInP包覆層4。因 16 1330410 此’通電極性是在ΙΤ0透明 電極層8側為正。又,如熟習 該項技術者所知,在此所稱 … ^ 备摻質」’係指「未積極 添加摻質」之意,其未並排 通书的製程中、不可避免地
混入之換質成分的含有(你丨^ L 3例如上限在10丨3〜10丨Vcm3左右)。 又,接觸層7、9約A人*· τ -為3有In之GaAs構成,圖6①中 ,其平均In濃度cM,相對於ίη r . L Α 了於In、Ga合計濃度換算成Ιη原 子比為0 _ 1〜0 · 6。I η道庚,及ir左μ ^ 係隨者沿厚度方向離開IT0透 明電極層而連續地減少’且調整成,當其肖m透明電極 層8、w圖υ之邊界位置之In濃度為Ca、其與另一側的 邊界位置(即其與包覆層6、4(圖”之邊界位置)之In濃度 為cB時,cb/Ca=0.8以下。接觸層7、9厚度在〇.〇心 111~〇.02//111(較佳為〇_〇〇5一111〜〇〇1“11])。 又圖1之發光το件1 〇〇,其各層厚度之實例例如為 以下的數值。 .接觸層7,厚度約〇. 〇〇5" m IT0透明電極層8,厚度〇 4vm,氧化錫含有率7 質f %(殘部為氧化錮) P 型 A1 Ga I nP 包覆層 6 = 1//m .AlGalnP 活性層 5=0. 6以 m π 型 AlGalnP 包覆層 4=ι μ m •接觸層9,厚度約〇. 〇〇5# m .ιτο透明電極層10,和IT0透明電極層8相同構成。 以下係說明圖1發光元件1 ο 〇之製造方法。 首先,如圖3所示,在化合物半導體基板(可與 17 1330410 A1GaInP混晶進行晶格匹配)之GaAs單結晶基板1的第一 主表面la上’磊晶成長出〇·5//π1之n型GaAs緩衝層2, 接著成長出l#m的0型A1GaInP包覆層的 AlGalnP活性層5、1 // m的p型AlGalnP包覆層6來構成發 光層部24’再在p型AiGalnP包覆層6上成長出0.005 “!!! 的GaAs層7 。各層之磊晶成長可使用公知的MOVPE法來 進行。 在上述成長後,藉由浸潰在例如由硫酸系水溶液(濃硫 酸:30%過氧化氫水溶液:水=3 :丨:i容量比)所組成的蝕 _ 刻液,即可將GaAs基板1及GaAs緩衝層2蝕刻除去(圖 4A)。接著’如圖4B所示’在蝕刻剝離側,於η型 AlGalnP包覆層4的主表面18上,以M0VPE法磊晶成長出 厚度 0.005/zm 之 GaAs 層 9,。 接著’分別在GaAs層7’、GaAs層9’兩者之主表面上 ’以公知的高頻濺鍍法〔靶組成(In203 = 90. 2重量%、
Sn02 = 9.8 重量%)、RF 頻率 13 56MHz、Ar 壓力 〇 6ρ&、濺鍍 電力30W〕’各形成厚度0 4“^之no透明電極層8、1〇修 ’而製得積層體晶圓13。 如圖5所示,將該積層體晶圓13配置在爐F中,例如 於氮環境氣氛或Ar等的非活性氣體環境氣氛中,以 600〜750°C (例如70(TC )之低溫,實施5〜12〇秒(例如3〇秒) 之短時間熱處理。藉此,使In從IT0透明電極層8、1 〇擴 散到GaAs層7,、9,,而獲得圖6(或圖7)所示之In濃度 分布之接觸層7'9。將熱處理後之積層體晶圓13切割成 18 1330410 半導體晶片, 線 14b、15b, 光元件10 0。 使其固接於支持體後,如圖丨所示般安裝引 再形成未圖示之樹脂封裝部,如此即製得發 依據該發光元件100,P型AlGalnP包覆層6及n型 AlGalnP包覆;f 4之全面,係分別透過接觸| 7、9而 ΙΤ0透月電極層8、1〇所覆蓋,可透過IT〇透明電極層8、 10來施加驅動電壓。由於驅動電壓所產生之驅動電流可均 勻地擴散至導電性良好的ΙΤΟ透明電極層8、1〇之全面, 故能在光取出面(兩主表面17、18)之全體產生均勻的發光 ,且由於採透明電極層8、10而能提高光取出效率。又, ΙΤΟ透明電極層8、1〇,由於對帶隙較窄的接觸層7、9係 形成歐姆接觸狀態,可使接觸部之串列電阻減低,並大幅 提高發光效率。又,由於不需要較厚的電流擴散層,可大 幅縮短ΙΤΟ透明電極層與發光面之距離。其結果,可謀求 串列電阻之減低。 又’接觸層7、9 ’係先形成對AlGalnP發光層部24 之晶格匹配性良好的GaAs層7,、9’,之後再實施較低溫 之短時間熱處理,故能形成I η含量不致過剩、均質且連續 性良好者。其結果,即可有效防止因接觸層與發光層部24 之晶格不匹配所造成之發光強度降低等的品質劣化。 接觸層7、9’藉由添加適當的摻質,而形成與鄰接之 各包覆層6、4分別具有相同導電型者亦可,當接觸層7、 9以上述般之薄層來形成時,就算將其等以低摻質濃度之 低推雜層(例如1 〇17個/cm3以下)、或無摻雜層(〗〇ΐ3個 19 1330410 /cm ~ι〇1δ個/cm3)來形成’亦不致造成串列電阻之過度增加 ,而能毫無問題地採用。另一方面,在形成低摻雜層時, 依發光元件之驅動電壓可達成以下效果。亦即,將接觸層 作成低摻雜層,由於層之電阻率本身會變高,對於包挾其 之電阻率小的包覆層或IT0透明電極層8、1〇,施加在接 觸層的層厚方向之電場(即單位距離的電壓)相對變高。這 時,若以帶隙較小的含In之GaAS來形成接觸層,藉由施 加電場可使接觸層之能帶構造產生適度的彎曲,而能形成 更良好的歐姆接合。X ’如圖6或圖7所示,由於接觸層 _ 7、9之In濃度在IT0透明電極層8' 1〇接觸側變高,1 該效果會更為顯著。 又,當InGaAs層與AlGalnP層直接接合時,在接合界 面會形成稍高的異質障壁,起因於此有時會產生串列;阻 成分增大的情形。於是,為了降低此情形,如圖^之一點 鍵線所示般,可在和IT0透明電極層8,1〇接觸之接觸声 二9、與A1GaInP包覆層6,5之間,插入帶隙能量位於兩者 曰之中間層H,12。中間層u、12,例如係包含a腕s、 二:A1GaInP中之至少一者而構成,又例如中間層全 早一 AlGaAs層構成。就算在採用該構造 中=的厚度分別可形成。左右以下叫"I :更薄貝=喪失整體能帶構造,而無法獲得所要的接合構 =提曰藉由薄層化可縮短蟲晶成長時間,進而謀求生產性 =二:於中間層之形成可減少串列電阻的增加量,故 不致影響發光效率。 里双 20 丄幻0410 作為形成有中間層u、12之發光元件,如圖2所示, 將形成雙異質構造之發光層部124的各層(p型包覆層1〇6 、活性層105及η型包覆層1〇4)以AlGalnN混晶構成,而 形成藍色或紫外發光用之寬帶隙型發光元件200亦可。發 光層部124 ’係和圖1的發光元件100同樣地用MOVPE法 來形成。圖2之發光元件200,除發光層部丨24外,其他 部分均和圖1之發光元件100採用同樣構成,故省略其詳 細的說明。 如圖8所示之發光元件5〇般,對於雙異質構造層所構鲁 成之發光層部24,僅在其一側接合接觸層及ITO透明電極 層亦可。這時,係將n型GaAs基板1當作元件基板,而在 其第一主表面側形成接觸層7及ITO透明電極層8。 圖9,係針對光取出面側之IT〇透明電極層8 ,而在接 觸層7與包覆層6之間形成中間| 2〇、21的例子。該接觸 層7,係如圖7所示般由InGaAs層與GaAs層所構成者, 其有助於能帶端不連續值之縮小。又,中間層2〇、2卜係 ㈣能量朝包覆層側呈階段性減少的複數層(呈連續減少鲁 #單""層亦可)’本實施形態’係由AlGaAs㉟20盘 A1GainP層這兩層所構成,同樣有助於能帶端不連續值 的減少。特別是’發光層部24之活性層的帶隙能量大、即 發光波長短時,為獲得可被奴# ^ 役付T確保載子封入效果所需之活性層 側的能帶端不連續值,不措X植丄a潘a , +钎不k局包覆層側之帶隙能量( 例如AlGalnP的情形,係开j 宁成问A1含量之包覆層)。這時 ,由於其與接觸層間所开彡士、—拉 7成之障壁高變大,如此般設置複 21 數個中間層20 21變得有效。 圖12所示之發光元件51般’在GaAs基板1 發光層部24夕μ ~ 之間’可將例如特開平7 - 66455號公報所揭 示之半導^辦交 多曰膜、或Αυ乃至Au合金所構成之金屬層當 作反射層彳卩·^ + 采插入。藉此,除了從發光層部24直接漏往 光取出側之伞τ Μ 元L外,可再加上反射層16之反射光L,,故 可提间光取出效率。又,為了降低全反射損失,如特開平
0893號公報所揭示般’可使發光層部與光取出層之 界面朝向光取出方向呈凸狀彎曲。
又/舌性層5或1 〇 5,在上述實施形態雖以單一層來 形成’但也能是由不同帶隙能量之複數個化合物半導體層 所積層而成者,具體而言係具有圖13Λ所示之量子井構造 而構成者°具有量子井構造之活性層,如圖1 3Β及圖13C 所不’係將依混晶比之調整而形成不同帶隙的2層、即將 帶隙能量小的井層Β與帶隙能量大的障壁層A,以分別形 成電子的平均自由行程或其以下的厚度(一般為1原子層〜 數十A)而成為晶格匹配的形式進行積層而構成。上述構造 ’為了使井層B之電子(或電洞)的能量量子化,例如應用 於半導體雷射等時,可藉由能量井層之寬、深來自由調整 發光波長,又具有:振盪波長之安定化、發光效率的提羿 、振盪臨限電流密度之減低等的效果。又,由於井層B與 障壁層A之厚度非常小,可容許2〜3%左右的晶格常數偏差 ’而使振盪波長範圍之擴大變容易。又,關於量子井構造 ’可如圖13B所示般形成具有複數井層β之多重量子井構 22 1330410 造’也可如圖13C所示般形成具有單一并展 1喝β之單一量子 井構造。圖13Α〜圖13C中’ ρ型 m 里包覆層係由 0.7 a〇3)G.5lll()5P 混* 晶所構成,障 rAI Γ , 1早壁層Λ係由 〇.5a〇.5)Q.5ln〇.5P 混晶所構成,株 a 开層 B 係由 (Α1〇.2〇3·〇·8)〇.5ιη〇·5ρ混晶所構成。又,障辟狂 雙層Α之厚度, 例如和包覆層相接者為5〇nm左右,其他則 4t a R ^ Λ Λ ^馮6nm左右。又 井層B厚度為5nm左右。 〔圖式簡單說明〕 (一)圖式部分 圖1係顯示本發明的發光元件一例之積層構造之示意 圖。 〜 —例之積層構造之示 係顯示本發明的發光元件另 圖3係顯示本發明的發光元件的製程之示竟圖。 圖4A係接續於圖3之示意圖。 圖4B係接續於圖4A之示意圖。 圖5係接續於圖4B之示意圖。 _圖6係將接觸層的In濃度分布的一例和表較例一起顯 示之示意圖。 圖7係顯示接觸層的In濃度分布另一例之示意圖。 圖8係顯示僅在發光層部的第一主表面形成接觸層及 ITO透明電極層而成的元件構造例之示意圖。 圖9係顯示在圖8之光取出面側 '於接觸層與包覆層 間插入中間層而成的元件構造例之示意圖。 23 1330410 圖l 〇係顯示接觸層的能帶構造的第一例之示意圖。 圖11係顯示接觸層的能帶構造的第二例之示意圖。 圖12係顯示在圖5中、於光取出層的第二主表面側插 入反射層而成的元件構造例之示意圖。 圖13Α係具有量子井構造的活性層之第一示意圖。 圖13Β係具有量子井構造的活性層之第二示意圖。 圖13C係具有量子井構造的活性層之第三示意圖。 (二)元件代表符號 1…η型GaAs基板 1 a…第一主表面 2…η型GaAs緩衝層 4、 104…η型AlGalnP包覆層 5、 105…AlGalnP活性層 6、 106…p型AlGalnP包覆層 7…接觸層 7a... InGaAs 層 7b…p型GaAs層 7’、9’ …GaAs 層 8、10··_ ITO透明電極層 11、12…中間層 13…積層體 14b、15b…引線 16…反射層 17.··第一主表面 24 1330410 18…第二主表面 20…p型AlGaAs層 21 …p 型 A1GaInP 層 24、124···發光層部 50、51、100、150、200…發光元件 A…障壁層 B…井層
25

Claims (1)

  1. 榮'明專利申請第92121358號(98年4月修正) η 1、一種發光元件=、 n τ 方法’係依序積層(A lxGai - Alm-yPC其中,卜 客ysi)所形成之第一導電型 包覆層、活性層及第二導電 . t包覆層,而構成具有雙異質 構&之發光層部,在第一I 币等電型包覆層及第二導電型包覆 層之至少任一側具有Τ Τ Γ\,乐 .、 το透明電極層,以在發光層部施加 發光驅動電壓;其特徵在於: 在該發光層部上形成GaAs層,以與該㈣層接觸的 方式形成no it明電極層後,藉由實施熱處理而使In從 ITO透明電極層擴散至「 、 做欢至GaAS層,藉此形成含有1〇之GaAs 冓成的接觸層’其係進行該熱處理,而使接觸層之平 濃度:相對於In、Ga合計濃度換算成In原子比為 1 〇. 6,當接觸層與IT〇透明電極層之邊界位置之In濃 度為cA、接觸層另一側之邊界位置的濃度為c“寺,係 ,订該熱處理而使Cb/Ca成為〇·8以下,並且,使發光層 ^(AhGai-x)yini.yP(^ t * O^x^l ^ 0.45^y^〇.55) 其中 斤構成,以確保該GaAs層與該發光層部間之晶格匹配。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 該熱處理係在600〜750。(:進行。 其中 如申睛專利範圍第2項之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 係將該熱處理時間設定在5〜1 2 0秒。 其中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 該接觸層厚度在〇.〇〇1vm〜0.02^^的範圍。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 26 1330410 其中係進订邊熱處理,而使該接觸層在 濃度分布,隨著沿厚度方 :度方向之1n 減少。 Π離開1Τ0透明電極層而連續地 6、 如申睛專利範圍第]成夕获古;乂* 囚弗1項之發先兀件之製造方法, 其中’在接觸層與位於接 導雷型1觸層形成側之包覆層(擇自第一 <曰與第—導電型包覆層)之間,形成帶隙妒旦 位在接觸層與包覆層中間之中間層。 ,、>=•里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1發光 其中’該中間層係包含擇“層及 AlGalnP層中之至少—者。 GaInP層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 Α Φ , /- , 貝之赞元70件之製造方法, ”中係在整個發光層部的全面开彡忐φ卩卩a ^ ^ ^ ^ Λβ 面形成中間層及接觸層,並 以设盡轉觸層全面的方式來形成ITQ透明電極芦。 ”:、::光元件,其特徵在於:係依序積層贿 :覆:“°^η所形成之第-導電型 包覆層、活性層及第二導電型包覆層導電支 構造之發光㈣,在第一導電型包;#成=雙異質 層之至少任-側具“。透明電極層,包覆 發光驅動電壓; 發先層。卩施加 來自發光層部之光’係以透過ΙΤ0透明電極 發光層部和ΙΤ0透明電極層之間 GaAs接觸層係以垃 3有ιη之 接❹在厂 極層的方式來形成; 曰在;度方向之In濃度分布,係隨荽、# 向離開Π0透明電極層而連續地減少;…4度方 27 1330410 該接觸層之平均I η濃度 算成In原子比為οι〜〇6; 相對於I η、Ga合計滚度換 之邊界位置之In濃度為 In濃度為Cb時,Cb/Ca為 當接觸層與IT0透明電極層 Ca、接觸層另一側之邊界位置的 0. 8以下; n!- yp(其中,0$ GaAs層與該發光層 並且’使發光層部為(AlxGal x)yI 1 0 · 4 5 S y S 0 · 5 5 )所構成,以確保該 部間之晶格匹配。 i u、如甲請專利範圍第 觸層厚度在〇.〇〇l"m〜0.〇2"ra的範圍▽ 1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發光元件,其中,在接 =:=層形成側之包覆層(擇自第-導電型包覆 型包覆層)之間’形成帶隙能量位在接觸層 與包覆層中間之中間層。 “ 12、 如中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發光元件之製造 其中,該接觸層厚度在U…㈣鳥„㈣圍。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發 ”’係進行該熱處理,而使該接觸層在厚之度了法, 浪度分布,隨著沿厚度 又向之In 減少。 向離開IT〇透明電極層而連續地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發光 其中’在接觸層與位於接觸層形成側之包覆父:方法, 導電型包覆層與第二導電型包覆層)之間,形::自第― 位在接觸層與包覆層中間之中間層。 帶隙能量 28 1330410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帛1“員之發光元件之製造 ,其中,該中間層係包含擇自A1GaAS g、GaInp A1 GaInP層中之至少—者。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發光元件之製造 、:、中“係在整個發光層部的全面形成中間層及接觸 並以後盍s亥接觸層全面的方式來形成ιτ〇透明電極層 1 7、如申請專利範圍帛7項之發光元件之製造方 ’、中係在整個發光層部的全面形成中間層及接觸層 以覆蓋該接觸層全面的方式镇ιτ〇透明電極層。曰 ,盆1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發光元件之製造 、〃中係在整個發光層部的全面形成中間層及接觸 並以覆蓋該接觸層全面的方式來形成ι τ 〇透明電極層 方法 層及 方法 層,
    ,並
    方法 層, 拾壹、圖式: 如次頁
    29
TW092121358A 2002-08-07 2003-08-05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TW200406072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230343A JP3872398B2 (ja) 2002-08-07 2002-08-07 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発光素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06072A TW200406072A (en) 2004-04-16
TWI330410B true TWI330410B (zh) 2010-09-11

Family

ID=31711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2121358A TW200406072A (en) 2002-08-07 2003-08-05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553685B2 (zh)
JP (1) JP3872398B2 (zh)
TW (1) TW200406072A (zh)
WO (1) WO20040157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37868A1 (de) * 2004-04-30 2005-11-24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Strahlungsemittierendes und/oder -empfangendes Halbleiter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r strukturierten Aufbringung eines Kontakts auf einen Halbleiterkörper
US7413918B2 (en) 2005-01-11 2008-08-19 Semileds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king a light emitting diode
US7244630B2 (en) * 2005-04-05 2007-07-17 Philips Lumileds Lighting Company, Llc A1InGaP LED having reduced temperature dependence
JP4310708B2 (ja) * 2005-09-30 2009-08-12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
JP2007318044A (ja) * 2006-05-29 2007-12-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半導体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KR101501307B1 (ko) * 2007-09-21 2015-03-10 가부시끼가이샤 도시바 발광 장치 제작 방법
WO2009039233A1 (en) * 2007-09-21 2009-03-26 Bridgelux, Inc. Light-emitting chip device with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TWI369009B (en) * 2007-09-21 2012-07-21 Nat Univ Chung Hsing Light-emitting chip device with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TWI419355B (zh) * 2007-09-21 2013-12-11 Nat Univ Chung Hsing 高光取出率的發光二極體晶片及其製造方法
US8299480B2 (en) * 2008-03-10 2012-10-3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epitaxial wafer
JP5258853B2 (ja) * 2010-08-17 2013-08-07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2605295A3 (en) * 2011-12-13 2015-11-11 LG Innotek Co., Ltd. Ultraviolet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RE49016E1 (en) 2013-11-11 2022-04-0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Solutions U.S.A., Inc. Broadb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with grating-structured electrode
KR102699567B1 (ko) 2016-07-11 2024-08-2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초소형 발광 소자를 포함하는 픽셀 구조체,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1354842B (zh) * 2018-12-24 2024-09-13 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元件
CN117712249B (zh) * 2024-02-05 2024-05-28 江西兆驰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25178A (ja) * 1988-03-03 1989-09-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発光ダイオード
JPH04355541A (ja) * 1991-05-31 1992-12-09 Toshiba Corp 変復調装置
JPH05190893A (ja) 1992-01-09 1993-07-30 Toshiba Corp 半導体発光装置
JPH06188455A (ja) 1992-12-18 1994-07-08 Daido Steel Co Ltd 半導体光電素子に対するito膜形成方法
JPH0766455A (ja) 1993-08-24 1995-03-10 Shin Etsu Handotai Co Ltd 半導体発光装置
US5481122A (en) * 1994-07-25 1996-01-02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Surface light emitting diode with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window layer
JPH114020A (ja) 1997-04-15 1999-01-06 Toshiba Corp 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半導体発光装置
US6057562A (en) * 1997-04-18 2000-05-02 Epistar Corp. High efficiency light emitting diode with 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
JP3763667B2 (ja) 1998-04-23 2006-04-05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発光素子
JP3469484B2 (ja) * 1998-12-24 2003-11-25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225648B1 (en) * 1999-07-09 2001-05-01 Epistar Corporation High-brightness light emitting diode
JP3725382B2 (ja) * 1999-11-11 2005-12-07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素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01223384A (ja) * 2000-02-08 2001-08-17 Toshiba Corp 半導体発光素子
JP4084620B2 (ja) * 2001-09-27 2008-04-30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及び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553685B2 (en) 2009-06-30
JP2004071896A (ja) 2004-03-04
WO2004015785A1 (ja) 2004-02-19
US20050285127A1 (en) 2005-12-29
JP3872398B2 (ja) 2007-01-24
TW200406072A (en) 2004-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30410B (zh)
US6846686B2 (en)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419871B (en) Light-emitting diode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TWI470827B (zh) 半導體發光裝置,晶圓,半導體發光裝置之製造方法,及晶圓之製造方法
US20060001032A1 (en)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on
JP2003174197A (ja) 発光素子及び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WO2005050748A1 (ja) 半導体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120829A (ja) 窒化物半導体紫外発光素子
CN103444021A (zh) 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
JP3814151B2 (ja) 発光素子
JP4121551B2 (ja) 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発光素子
JP2001291895A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
JP2009049422A (ja) 相分離が抑制されたiii族窒化物材料系を用いた半導体構造及び光検出器
JP4174581B2 (ja) 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6616126B2 (ja)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JP3959434B2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素子
JP3507716B2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6225568A (ja) 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JP2004221112A (ja) 酸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JP4108439B2 (ja) 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発光素子
KR100631970B1 (ko) 플립칩용 질화물 반도체 발광소자
JP2006128389A (ja) 窒化物半導体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335792A (ja) 酸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JP2004095798A (ja) p型のIII族窒化物半導体コンタクト層上に積層電極を製造する方法およびp型積層電極
TWI568022B (zh) 半導體堆疊結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