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91711B -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 Google Patents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91711B
TWI291711B TW092124361A TW92124361A TWI291711B TW I291711 B TWI291711 B TW I291711B TW 092124361 A TW092124361 A TW 092124361A TW 92124361 A TW92124361 A TW 92124361A TW I291711 B TWI291711 B TW I29171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ubstrate
single crystal
bonding
insulat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21243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405409A (en
Inventor
Kiyofumi Sakaguchi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Kk filed Critical Canon Kk
Publication of TW2004054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4054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917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9171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Making of isolation regions between components
    • H01L21/762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 H01L21/7624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 H01L21/76251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using bonding techniques
    • H01L21/76259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using bonding techniques with separation/delamination along a porous lay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Making of isolation regions between components
    • H01L21/762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 H01L21/7624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 H01L21/76251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using bonding techniques
    • H01L21/76254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using bonding techniques with separation/delamination along an ion implanted layer, e.g. Smart-cut, Unibon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38/00Semiconductor device manufacturing: process
    • Y10S438/907Continuous processing

Description

1291711 (1)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基板及其製造方法,而更明確地, 係有關一種內部具有一部分絕緣層之基板及一種其製造方 法。 【先前技術】 近年來,一具有一半導體層於一絕緣層之上的基板已 受到重視。此基板被稱爲絕緣體上半導體基板或絕緣體上 矽基板。後者基板係絕緣體上半導體基板之一種且具有由 矽所製之一半導體層。絕緣體上半導體基板及絕緣體上矽 基板均稱爲SOI基板。 作爲一種SOI基板,已提議一種基板,其具有半導體 層或Si層底下之一非於整個區域而係於部分區域中的絕 緣層。一相關技術係揭露於日本專利編號2 7 9 4 7 0 2 (半導 體裝置製造方法)中。日本專利編號2 7 9 4 7 0 2中之所揭露 之一種製造方法形成一 層於一作用爲第一基板之矽 基板上、形成一熱氧化物膜(Si02 )於η+層之上、並接 著移除熱氧化物膜之一不必要的部分。以此操作,熱氧化 物膜被部分地留在η +層上。之後,一磊晶層被生長於η + 層之一暴露部分上。此刻,一多晶矽層被形成於部分熱氧 化物膜之上。第一基板之主表面被硏磨以致其嘉晶及多晶 矽層具有相同高度。接著,第一基板之主表面側被接合至 第二基板,藉以獲得一最終基板。此最終基板具有一部分 -4- (2) 1291711 埋入的絕緣層(熱氧化物膜),於第一基板所構成之一部 分底下。一半導體裝置被形成於第一基板所構成之部分上
於日本專利編號2 794 702所揭露之製造方法中,欲形 成一裝置於其上之部分爲待製造之最終基板中的第一基板 本身,且厚度是極大的。爲此原因,最終基板難以發揮一 般S ΟI基板之優點。更明確地,由日本專利編號2 7 9 4 7 0 2 中所揭露之製造方法所獲得的基板無法充分地展現SOI基 板之優點,諸如低功率損耗、高速操作,等等。
日本專利編號2794702中所揭露之製造方法硏磨第— 基板’其中磊晶層及多晶矽層被結合於表面上,在接合第 一與第二基板之前。然而,對於藉由硏磨步驟所執行之第 一基板表面的平坦化有一限制。更明確地,假如硏磨條件 係設定於磊晶層,則多晶矽層之平坦化變得不良。另一方 面’假如硏磨條件係設定於多晶矽層,則磊晶層之平坦化 變得不良。此外,可能發生位準差異於磊晶層與多晶矽層 之間。 假如其中有嘉晶層與多晶砂層結合於表面上的第一基 板具有不良的表面平坦化,則於接合第一基板至第二基板 時可能發生不良的接合。此不良接合干擾了高品質裝置之 形成。 【發明內容】 本發明係根據上述考量而製造。本發明之一目的係確 -5- 1291711 (3) 保S Ο I基板之優點於一種具有部分絕緣層在半導體層底下 的基板。 本發明之另〜目的係透過接合兩基板之步驟以增進一 基板之品質。 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基板製造方法,包含一形成一 第一基板之步驟,此基板具有一部分絕緣層於一半導體區 域之上及一半導體層於一由部分絕緣層所圍繞的區域和部 分絕緣層之上、一通過第一基板之一表面以植入離子至第 一基板中之步驟,以於一較部分絕緣層更深的位置形成一 分離層、一接合第二基板至第一基板之表面的步驟,以供 形成一接合的基板堆疊,其中係形成分離層、及於分離層 分裂接合基板堆疊之步驟。 依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本發明較佳地進一步包 含在接合第二基板至第一基板之前,一平坦化第一基板之 表面的步驟。 依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較佳地,於形成第一基 板t步驟中,一單晶半導體層被形成於其由部分絕緣層所 Η繞的區域上,及一非單晶半導體層被形成於部分絕緣層 之上。 依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半導體區域最好是包含 一藉由磊晶生長而形成於基板上之半導體層。 依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至少予以被接合至第一 基板之第二基板之一表面最好是包含一絕緣體。 依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此方法最好是進一步包 -6- 1291711 (4) 含在第一基板之整個表面形成一待被接合至第二基板之一 接合層的步驟。 依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此方法最好是在形成接 合層之步驟後及形成接合基板堆疊之步驟前,進一步包含 平坦化接合層之表面的步驟。 依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本發明最好是在形成第 一基板之步驟後及形成接合層之步驟前,進一步包含平坦 化第一基板之表面的步驟。 依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於形成接合層之步驟中 ’最好是形成一具有整個層表面爲實質上均勻結構之層, 當作接合層。 依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於形成接合層之步驟中 ’例如’一多晶半導體層、一非晶半導體層、或一絕緣層 最好是被形成爲接合層。假如一絕緣層被形成爲接合層, 則絕緣層最好是包含,例如,一氧化物膜。氧化物膜最好 是藉由,例如,CVD而形成。 依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形成第一基板之步驟最 好是包含一第一生長步驟,其生長一單晶半導體層於其由 部分絕緣層所圍繞的區域之上,在無任何層生長於部分絕 緣層上之條件下、及一第二生長步驟,其進一步生長一單 晶半導體層於單晶半導體層之上及生長一非單晶半導體層 於部分絕緣層之上。於第一生長步驟中,單晶半導體層最 好是被生長以具有較部分絕緣層之厚度更大的厚度。另一 方面,於第一生長步驟中,單晶半導體層最被生長以致其 -7- 1291711 (5) 待形成於後續第二生長步驟中之非單晶半導體層配適(fit )於部分絕緣層上之一區域中。 依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離子最好是包含,例如 ’氫離子及氦離子。 本發明之其他特徵及優點將從配合後附圖形之以下敘 述中變得淸楚明白,其中遍及其圖形之類似的參考數字係 指相同或類似的部分。 【實施方式】 將參考後附圖形以描述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於下。 [第一實施例] 圖1 A至1 I係用以解釋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一 種基板製造方法的視圖。於圖1 A所示之步驟中,備製一 單晶矽基板(晶種基板)1 1。作爲單晶矽基板1 1,可使 用一具有單晶矽之磊晶生長層於其表面上的基板。 於圖1B所示之步驟中,-作用爲絕緣層之Si02層 12被形成於單晶矽基板1 1之上。Si02層12可藉由,例. 如,熱氧化而形成。熱氧化可形成良好品質之一 Si 〇2層 〇 於圖1 C所示之步騾中,S i 0 2層1 2被圖案化以形成 —部分Si02層12a。一部分Si02層被界定爲一Si02層, 其被形成以致其單晶矽基板1 1或一底下半導體區域(例 如,假如一具有矽層於其表面上之基板被採用爲單晶矽基 -8 - 1291711 (6) 板11時之一磊晶生長矽層)被至少部分地暴露。Si 02層 1 2可藉由,例如,下列操作而被圖案化。在一遮罩材料 被形成於Si02層12上之後,遮罩材料係由微影術圖案化 (抗蝕劑塗敷、曝光、顯影、及蝕刻)以形成一開口。露 出於開口之底部之S i 02層1 2接著藉由,例如,反應離子 倉虫刻(R Ϊ E )而被蝕刻。 此步驟形成一第一基板1 〇,其具有部分S,i0.2層(絕 緣層)12a於單晶矽基板1 1。 取代圖1B及1 C中所示之步驟,例如,可採用一步 驟,其覆蓋餘了其中將形成有一遮罩圖案之部分Si02層 12a的區域以外之表面並僅形成部分Si02層12a於一露出 部分。 於圖1 D所示之步驟中,一單晶矽層(半導體層)1 3 係藉由磊晶生長法而被生長於第一基板10之部分Si02層 12a中的單晶矽基板(半導體區域)1 1之一暴露部分上。 此刻,一多晶矽層(非單晶半導體層)1 4可被形成於部 分絕緣層1 2 a上。於其多晶矽層1 4未被形成於部分絕緣 層1 2 a之上的情祝下,單晶矽層1 3可被生長於單晶矽基 板1 1之上。 通常,單晶矽層1 3及多晶矽層1 4之生長率不同,且 可能於單晶矽層1 3與多晶矽層1 4之間發生一位準差異。 三維圖案可個別地被形成於單晶矽層1 3及多晶矽層]4之 表面上。 於圖1 E中所示之步驟中,圖1 D中所示之第一基板 -9 - 1291711 . (7) 1 〇a的表面係藉由硏磨、磨光,等等,而被平坦化,藉以 形成一具有平坦表面之第一基板10b。 於圖1 F中所示之步驟中,例如氫離子或氦離子之離 子被植入於較第一基板l〇b之部分Si02層(絕緣層)12a 更深的位置,其通過第一基板1 〇b之表面,以形成一作用 爲分離層15之離子植入層,於一與部分Si02層12a及單 晶砂層1 3之下表面分隔的位置上。以此操作,於部分 Si 02層1 2a及單晶矽層1 3底下,原本單晶砂基板1 1之表 面部分被保留爲一單晶矽層1 6,分離層1 5係形成於單晶 矽層1 6底下’而原始單晶矽基板1 1之主部分(除了表面 部分之外的部分)被保留爲單晶矽部分1 1 a。此離子植入 步驟可被執行於圖1 E中所示之步驟之前。 於圖1 G中所示之步驟中,一第二基板(操縱基板) 20被接合至圖1F中所示之一第一基板i〇c的表面(其爲 單晶矽層1 3及多晶矽層丨4露出之表面).,以形成一接合 基板堆疊3(Γ。一 Si 〇2層(絕緣層)可在接合之前,藉由 ,例如’熱氧化而被形成於第一基板1 〇之表面上。此刻 ’假如需要40(TC或以上之熱氧化步驟,則熱氧化步驟被 執行於離子植入步驟之前。作爲第二基板2 0,通常可使 用一單晶矽基板或者藉由形成一絕緣層(諸如S i Ο 2層) 於表面所獲得之一基板。然而,任何其他的基板,諸如一 絕緣基板(例如’一玻璃基板),可被採用爲第二基板 20 〇 於圖1 Η中所示之步驟中,接合基板堆疊3 〇係藉由 -10- 1291711 (8) 於分離層1 5切割接合基板堆疊3 0而被分裂爲兩基板。此 分裂可藉由退火所接合之基板堆疊3 0而被執行。另一方 面,分裂亦可藉由使用一流體而被執行。作爲使用一流體 之方法,最好是使用一種形成流體(液體或氣體)噴射並 將其注射至分離層1 5之方法、一種利用流體之靜態壓力 的方法,等等。於這些方法中,一種利用水以當作流體之 方法被稱爲水噴射方法。此外,分裂亦可藉由,例如,插 入一構件(諸如固體楔形物(w e d g e))至分離層1 5中而被 執行。 除了上述分裂方法之外,可採用一種磨光及硏磨方法 ,其中第一基板1 之背部表面(露出表面)被磨光並硏 磨以留下具有預定厚度之單晶矽層於絕緣層1 2a上。於此 情況下,分離層1 5無須被事先形成。 於圖1 I所示之步驟中,一留在第二基板2 0之一單晶 矽層1 6上的分離層1 5 b係使用一蝕刻劑等而被移除。此 刻,單晶矽層1 6可被使用爲一蝕刻擋止層。接著,基板 之表面可如所需藉由執行一平坦化步驟,諸如氫退火步驟 、硏磨步驟,等等,而被平坦化。 以上述方法,獲得如圖2中所示之一半導體基板(部 分SOI基板)40。圖2中所示之半導體基板40具有薄的 單晶矽層(第一半導體層)16於其表面上,及部分Si〇2 層(絕緣層)1 2 a與單晶矽層1 3 (第二半導體層)於單晶 矽層1 6之下。薄單晶矽層代表較一般半導體基板更薄的 層。爲了展現S 01基板之優點,單晶矽層(第一半導體層 - 11 - 1291711 Ο) )1 6之厚度最好是,例如,1 Ο Μ Π1或更小,而更理想的 是,5 nm 至 2 // m。 一具有來自半導體基板40之部分Si〇2層(絕緣層) 1 2 a以當作一埋入絕緣層的區域(S Ο I區域)4 1 .具有與一 SOI基板(其具有一埋入絕緣膜於整個區域上)之相同性 質。一不具來自半導體基板4 0之部分絕緣層1 2 a的區域 (非S 01區域)42 (亦即,一具有單晶矽層1 3.於單晶矽 層〗6底下之區域)具有與一般砂基板相同的性質。 假如一具有單晶矽之磊晶生長層於表面上的基板被使 用爲單晶矽基板1 1,則區域42具有與一具有磊晶矽層於 其表面上之矽基板實質上相同的性質。於此情況下,單晶 矽層1 3係一藉由磊晶生長所形成之層,其係使用藉由磊 晶生長所形成之單晶矽層1 6爲底下層。爲此原因,缺陷 幾乎不會發生於單晶砂層1 6與單晶矽層1 3之間。因此, 假如使用半導體基板40,即使當一具有較其欲形成於SOI 區域中之裝置更深的結構之裝置(例如,一溝槽電容)被 形成於非S 01區域中時,也可形成高品質的裝置。 可由此實施例所製造之半導體基板40有用於在SOI 區域4 1中形成一邏輯電路,並在非S 01區域4 2中形成一 DRAM,該DRAM具有一溝槽型電容。或者,半導體基板 4〇可用於在SOI區域41上,形成一 DRAM之記憶體胞電 晶體及邏輯電路,及於非S Ο I區域4 2中形成D R A Μ之一 記憶體胞電容。將提供其用以形成一 DRAM之半導體基 板40中的SOI及非SOI區域中的單晶矽層厚度之範例。 -12- 1291711 (10) 單晶矽層於s ΟI區具有約1 0 0 n m之厚度而其於非s ΟI區 域中具有約數 //m至10/im厚度。
當圖1 G中所示之步驟(接合步驟)前〜絕緣層2 ;[ 被形成於第一基板l〇c之表面上時,或者當一具有絕緣層 2 1於其表面上之基板被採用爲第二基板20時,最終獲得 如圖3中所示之一半導體基板50。圖3中所示之半導體 基板50具有部分絕緣層12a於單晶矽層(第〜半導體層 )1 6底下及完全絕緣層2 1鄰近部分絕緣層1 2 a且於其底 下或者與其隔離。於圖1D或1E所示之生長或平坦化步 驟中,假如製造條件被決定以致其部分絕緣層1 2a被暴露 於表面之上時,則完全絕緣層2 1被配置鄰近於部分絕緣 層1 2a且於其底下。一不具部分絕緣層1 2a之區域具有一 SOI層(於下文中被稱爲厚SOI區域),其厚度較一具有 部分絕緣層1 2 a之區域更厚。以此結構,即使一被形成於 不具部分絕緣層1 2 a之區域中的裝置也可介電地被隔離開 主體矽。 如上所述,可藉由離子植入以形成一分離層於第一基 板上;將第一與第二基板接合在一起,以形成一接合基板 堆疊;及接著於分離層分裂接合基板堆疊而製造一 S01基 板,其具有一部分絕緣層於內部及一薄S Ο I層於部分絕緣 層上。此一 SOI基板係透過分裂步驟而變薄,旦因而具有 與一般SOI基板實質上相同的性質。 [範例] ~ 13- 1291711 (11) 以下將描述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的較佳範例。 (範例1 ) 首先,備製一具有10至20Ω · cm之電阻率的第 型或η型單晶矽基板1 1 (此係相應於圖1 A中所示之 )。接著,一具有200 nm之厚度的Si〇2層12係藉 氧化等而被形成於基板1 1之表面上(此係相應於,圖: 所示之步驟)。在形成S i Ο 2層1 2以前,一單晶砂層 嘉晶地生長於基板 11之表面上。此一嘉晶層通常 3 00至4 00 nm之厚度。然而,磊晶層可被生長以具窄 nm或更小之厚度,或400 nm或更多之厚度。 一遮罩材料(最好是SiN等等)被沈積於Si02 ; 上而一抗蝕劑被進一步塗敷至其表面。這些材料被依 圖案化,以致一開口被形成於一非S0I區(或者一厚 區)中(此係相應於圖丨c中所示之步驟)。因爲此 係使用一種接合方法,其中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被接 一起’所以圖案化需被執行以形成一正常圖案之鏡像 假如一遮罩材料未被沈積於s i 〇 2層1 2上,則一 劑被塗敷至Si〇2層12且被圖案化以形成一抗蝕劑圖 接者’ S i 〇2層1 2被蝕刻通過抗蝕劑圖案之一開口以 地暴露單晶较基板1 1之表面。 另一方面’假如一遮罩材料被沈積於Si 02層12 ,則一抗蝕劑被塗敷至Si〇2層I 2且被圖案化以形成 蝕劑圖案。接^,遮罩材料被蝕刻通過抗蝕劑圖案之 一 P 步驟 由熱 B中 可被 具有 3 00 I 1 2 序地 SOI 範例 合在 〇 抗蝕 案。 部分 之上 一抗 一開 -14- 1291711 (12) 口,藉此執行遮罩材料之圖案化。s i 02層1 2被蝕刻通過 遮罩材料之一開口,直到單晶矽基板1 1之表面被暴露, 藉此執行Si 02層1 2之圖案化。此刻,抗蝕劑可如所需於 遮罩材料之圖案化以後及Si02層12之圖案化以前被移除 〇 當抗蝕劑及遮罩材料被移除時,則獲得一第一基板 1 0,其中單晶矽基板1 1之表面被部分地暴露。 藉由執行磊晶生長步驟,一單晶矽層1 3 .被形成於一 區域,其中單晶矽基板1 1之表面被暴露。同時,一多晶 矽層14被形成於一 Si02層12a上(此係相應於圖1D中 所示之步驟)。磊晶矽層1 3之厚度可適當地依據一最終 半導體基板所需之規格而被決定。例如,厚度可被設定於 5 " m 〇 接著,基板之表面係藉由硏磨而被平坦化(此係相應 於圖1 E中所示之步驟)。作爲硏磨步驟,可執行CMP。 爲了移除硏磨步驟中由硏磨所損傷的任何部分,可進一步 執行一淸潔步驟及/或鈾刻步驟.。 投射範圍被設定以致離子被植入於單晶矽基板1 1中 之一預定位置,而離子被植入一第一基板1 Ob通過表面( 此係相應於圖1 F中所示之步驟)。以此操作,一作用爲 分離層之離子植入層15被形成爲微穴層或者一重摻雜層 。此離子植入步驟可藉由,例如,以3 6 0 keV及5 X 101( cnT2植入氫離子(H+)而執行,且此情況下之投射範圍爲 約3.3 # m。離子植入步驟可共同地被執行於多數基板, -15- 1291711 (13) 藉由非使用一般離子植入設備而使用一電漿設備。於此情 況中,H2 +離子可較H +離子更有效率。 分離備製之第一基板10c的表面及第二基板20的表 面被彼此覆蓋且接觸。之後,兩基板均接受3 00 °C之退火 1 0小時,以增加第一基板1 〇c與第二基板20之間的接合 強度(此係相應於圖1 G中所示之步驟)。以此操作,獲 得一接合基板堆疊3 0。此刻,藉由執行一預處理,諸如 在覆蓋之前對於第一及第二基板的N2或02電漿處理,則 接合強度可被增加。注意用以增加接合強度之退火並非必 要而可被省略。 假如氧化物膜被形成於第一基板1 0 C的表面與第二基 板2 0的表面之至少之一上,則一區域(其中係生長磊馮 矽層13 )變爲不是非SOI區域而是一厚SOI區域(參見 圖3 )。厚SOI區域中之矽膜的厚度可依據一最終半導體 基板所需的規格適當地被決定。例如,厚度可被設定於 1 0 // m ° 假如未形成如上所述之氧化物膜,則一沒有部分 Si02層之區域會不具有SOI結構,而係實質上具有與單 晶矽基板或磊晶矽基板相同的結構(當一具有磊晶矽層於 其表面上之基板被使用爲單晶矽基板時)(參見圖2)。 接合基板堆疊30被退火於400 υ Ϊ0小時,藉此自離 子植入層1 5分裂接合基板堆疊3 0 (此係相應於圖1 Η中 所示之步驟)。因此,多晶矽層]4、部分Si02層12a、 磊晶矽層1 3、一單晶矽層1 6及多孔矽層1 5之一部分1 5 b •16- 1291711 (14) (其被初始地形成於第一基板1 〇之側面上)被移動至第 二基板20之側面。僅有一多孔矽層15a被留存於第一基 板1 1 a之表面上。 於此分裂步驟中,除了退火,也可採用一種將一流體 (液體或氣體)注入或將一固體楔形物插入接合基板堆疊 30周邊之一凹陷部分(由兩基板10c及20之斜面部分所 形成的凹陷部分)的方法、一種供應機械力(諸如張力、 剪切力,等等)至接.合基板堆疊30之方法、一種供應超 音波至接合基板堆疊3 0之方法,等等。 此外,在構成接合基板堆疊之兩基板外,從第一基板 l〇c之背部表面至分離層15的一部分可藉由磨光、硏磨 、鈾刻等等加以移除,而不分裂接合基板堆疊。 其被移動至第二基板20之最上表面的分離層15b係 藉由硏磨(諸如CMP )或鈾刻而被移除,且同時,表面 被平坦化(此係相應於圖1 I中所示之步驟)。接著,可 執行一平坦化步驟,諸如氫退火。或者,氫退火也可在分 離層15b被部分地留下時執行。 以上述步驟,獲得一半導體基板,其具有厚度0.2 // m之單晶矽層1 6於部分絕緣層1 2 a上及單晶矽層1 3於 部分絕緣層1 2a中。當單晶矽層1 6之膜厚度被量測於涵 蓋表面之】〇 〇個點時,膜厚度之均勻度爲2 0 1 n m ± 5 nm ° 以穿透式電子顯微鏡之橫斷面的觀察顯示單晶矽層 1 6不具新的結晶缺陷並保持良好的結晶度。 -17- 1291711 (15) 一形成基板4 0之表面粗糙度被以原子力顯微鏡評估 。於50// m平方區域中之均方粗糙度爲約〇·2 llm,其係 同等於商業上可得之矽晶圓的均方粗糙度。 於上述製造方法中,可採用一含有(例如)SiGe、 GaAs、SiC、C等於其表面上之基板,以取代單晶矽基板 11。於此情況下,一待生長於基板之表面(部分絕緣層中 之區域)上的層可較佳地由與其底下層相同的材料所製。 作爲第二基板20,除了矽基板之外,可採用由(例 如)石英、藍賨石、陶瓷、碳、SiC等等所製之基板。 (範例2 ) 一具有溝槽電容之DRAM被形成於一半導體基板( 其係由範例1中所示之方法所製造且具有圖2中所示之結 構)之非SOI區域中。其他含有一邏輯電路之裝置被形成 於S Ο I區域中。於微影術步驟中,曝光拍攝之整個區域係 落入一投影光學系統之深度的聚焦範圍內,且並未發生局 部失焦(由於基板之表面的不均勻所產生的失焦)。因爲. 一具有足夠厚度之單晶矽層被形成於一非SOI區域中,所 以於形成溝槽電容時並無困難發生。 上述半導體基板被有效地使用,以形成除了 DRAM 嵌入者之外的一積體電路。 [第二實施例] 圖4A至爲用以解釋一種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 - 18- 1291711 (16) 的基板製造方法之視圖。於圖4 A所示之步驟中,備製一 單晶砂基板(晶種基板)1 1 1。作爲單晶砂基板1 1 1 ’可 使用一具有單晶矽之磊晶生長層於其表面上的基板。 於圖4 B所示之步驟中,一作甩爲絕緣層之S i 0 2層 1 12被形成於單晶矽基板1 1 1之上。Si 02層1 12可藉由, 例如,熱氧化而形成。熱氧化可形成良好品質之一 Si02 層。 於圖4C所示之步驟中,Si 02層1 12被圖案化以形成 一部分Si02層1 1 2a。一部分Si〇2層被界定爲一 Si〇2層 ,其被形成以致其單晶矽基板1 Π或一底下半導體區域( 例如,假如一具有矽層於其表面上之基板被採用爲單晶矽 基板1 1 1時,一磊晶生長矽層)被至少部分地暴露。Si02 層1 1 2可藉由,例如,下列操作而被圖案化。在一遮罩材 料被形成於Si02層1 12上之後,遮罩材料係由微影術圖 案化(抗蝕劑塗敷、曝光、顯影、及蝕刻)以形成一開口 。暴露於開口之底部之Si 02層1 12接著藉由,例如,反 應離子蝕刻(RIE )而被蝕刻。 此步驟形成一第一基板1 1 〇,其具有部分S i 0 2層(絕 緣層)1 1 2a於單晶矽基板1 1 1上。 除了圖4B及4C中所示之步驟,例如,也可採用一 步騾,其覆蓋除了將形成有一遮罩圖案之部分 Si 02層 112a的區域以外之表面5並僅形成部分Si〇2層112a於一 暴露部分。 於圖4D所示之步驟中,一單晶矽層(半導體層) -19- 1291711 (17) 1 1 3係藉由磊晶生長法而被生長於第一基板1 1 〇之部分 Si02層112a中的單晶矽基板(半導體區域)111之一暴 露部分上。此刻,一多晶矽層(非單晶半導體層)1 1 4可 被形成於部分絕緣層1 1 2 a上。單晶矽層1 1 3可被生長於 單晶矽基板1 1 1之上,於其多晶矽層1 1 4未被形成於部分 絕緣層1 1 2 a之上的情況下。 通常,單晶矽層1 1 3及多晶矽層1 1 4之生長率不同’ 且可能於單晶矽層1 1 3與多晶矽層1 1 4之間發生一位準差 異。三維圖案可個別地被形成於單晶矽層1 1 3及多晶矽層 1 1 4之表面上。 於圖4 E中所不之步驟中,一*待被接合至弟;一*基板之 接合層(第二層)11 5被形成於單晶矽層1 1 3及多晶矽層 1 14上,亦即,第一基板 1 1 Oa之整個表面。接合層最好 是具有一實質上均勻的結構(其可均勻地被硏磨之結構) 以協助後續平坦化步驟中之平坦化。接合層· 1 15可包含一 半導體層或者一由除了半導體材料以外之材料所製的層。 作爲接合層1 1 5,例如,最好是使用一多晶矽層、一非晶 矽層、一氧化物膜(例如,由CVD等所形成之Si 02層) 、PSG層、一 BPSG層,等等。假如欲形成Si02層爲接 合層1 15,則Si02層可由熱氧化而形成,但CVD是更理 想的。這是因爲熱氧化反應Si02層之表面形狀中的一底 下層之形狀,而CVD傾向易於使得底下層具有一更緩和 的階梯表面。 接合層115之形成可平坦化第一基板110b之表面。 -20- 1291711 (18) 此有助於後續接合步驟中,增加第一與第二 合強度及接合之輕易度。接合層1 1 5之形成 其最終作用爲一主動層之部分(單晶矽基板 分,亦即,將描述於後之單晶矽層1 1 6 )與 ,此第二基板將被接合至第一基板。 爲了增進第一基板ll〇b之表面的平坦 1 1 〇 a之表面(參見圖4 D ),其中單晶矽層 層1 1 4被結合,最好是在形成接合層n 5之 、磨光,等等而被平坦化。於此情況下,即 層1〗5之後未執行平坦化步驟,仍可獲得其 平坦度之第一基板。 圖 4F中所示之步驟(平坦化步驟) 110b之表面上的三維圖案不得忽略時所執 —基板1 1 0 b之表面係藉由硏磨、磨光,等 。以接合層1 1 5之此平坦化,則可進一步增 騾中之第一與第二基板之間的接合強度及接 於某些情況下,若無執行圖4E中所示 步驟且之後立即接合第一基板至第二基板, 一基板 1 10a之表面(其中單晶矽層1 13與 被結合)的平坦化步驟。更明確地,即使執 於第一基板Η 0 a之表面(其中單晶矽層1 1 1】4被結合),仍難以獲得良好的平坦度。 晶矽層1 1 3之平坦化步驟並不會使多晶矽層 的平坦度,而適於多晶矽層1 1 4之平坦化步 基板之間的接 亦有效地保持 1 1 1之表面部 第二基板分開 度,第一基板 1 1 3與多晶矽 前,藉由硏磨 使在形成接合 具有良好表面 係當第一基板 行的步驟。第 等而被平坦化 加後續接合步 合的輕易度。 之接合層形成 則不宜執行第 多晶矽層1 1 4 行平坦化步驟 3與多晶矽層 例如,適於單 1 1 4產生良好 驟並不會使單 - 21 - 1291711 (19) 晶砂層1 1 3產生良好的平坦度。此外,可能發生一位準差 異於單晶矽層1 1 3與多晶矽層1 1 4之間。 於圖4G所示之步驟中,離子(諸如氫離子或氦離子 )被植入於較部分S i 〇2層1 1 2 a更深的位置,通過第一基 板1 10c之表面,以形成一作用爲分離層丨16之離子植入 層於部分S i Ο2層1 1 2 a及單晶矽層1 1 3之下表面底下且與 其隔離的位置。以此操作,於Si Ο 2層1 1 2及單晶矽層1 1 3 底下,原始單晶矽基板1 1 1之表面部分被留下爲一單晶矽 層1 1 7,分離層11 6被形成於單晶矽層1 1 7底下,且原始 單晶矽基板1 1 1之主要部分(除了表面部分以外的部分) 被留下爲單晶矽部分1 1 1 a。此離子植入步驟可被執行於 圖4F所示之步驟以前。 於圖4 Η所示之步驟中,一第二基板(操縱基板) 120被接合至圖4G所示之第一基板ii〇d的一接合層115a ,以形成一接合基底堆疊1 3 0。一 S i 0 2層(絕緣層)可在 接合之前(藉由例如,熱氧化)而進一步被形成於第一基 板ll〇d之表面上(除了其中接合層115包含諸如si〇2層 之一絕緣膜的情況以外)。此刻,假如需要一熱氧化步驟 於4 0 0 °C或以上,則在離子植入步驟之前執行熱氧化步驟 。作爲第二基板1 20,可典型地使用一單晶矽基板或藉由 形成一諸如Si02層之絕緣層於表面上所獲得之一基板。 然而,諸如絕緣基板(例如,玻璃基板)等任何其他基板 亦可被採用爲第二基板1 2 0。 於圖4 Ϊ所示之步驟中,接合基底堆疊1 3 0係藉由於 -22- 1291711 (20) 分離層116切割接合基底堆疊130而被分裂 分裂可藉由例如,退火接合基底堆疊1 3 0而 ,分裂可藉由使用一流體而被執行。作爲一 方法,最好是使用一種形成流體(液體或氣 其注射至分離層1 1 6之方法、一種利用流體 方法,等等。於這些方法中,一種利用水以 法被稱爲水噴射方法。此外,分裂亦可藉由 一構件(諸如固體楔形物)至分離層1 1 6中 除了上述分裂方法之外,可採用一種磨 ,其中第一基板 n 〇d之背部表面(暴露表 硏磨,以留下具有預定厚度之單晶矽層於絕 。於此情況下,分離層1 1 6無須被事先形成 於圖4J所示之步驟中,一留在第二基; 石夕層1 1 7上的分離層1 1 6 b係使用一触刻劑 此刻,單晶矽層1 1 7可被使用爲一蝕刻擋止 板之表面可如所需藉由執行一平坦化步驟而 如氫退火步驟、硏磨步驟,等等。 以上述方法,獲得如圖5中所示之一半 分SOI基板)140。圖5中所示之半導體基 的單晶矽層(第一半導體層)1 1 7於其表_ Si〇2層(絕緣層)l〗2a與單晶矽層(第二与 於單晶矽層1 ] 7之下。薄單晶矽層代表較一 更薄的層。爲了展現S 01基板之優點,單晶 導體層)1 1 7之厚度最好是,例如,]〇 # m 爲兩基板。此 被執行。或者 種使用流體之 體)噴射並將 之靜態壓力的 當作流體之方 ,例如,插入 而被執行。 光及硏磨方法 面)被磨光並 緣層 1 1 2a上 〇 S 120之單晶 等而被移除。 層。接著,基 被平坦化,諸 導體基板(部 板1 4 0具有薄 S上,及部分 夂導體層)1 1 3 般半導體基板 矽層(第一半 或更4、,而更 -23- 1291711 (21) 理想的是,5 nm至2 // m。 一具有來自半導體基板140之部分3102層 )1 12a以當作一埋入絕緣層的區域(SOI區域) 與一 SOI基板(其具有一埋入絕緣膜於整個區域 同性質。一不具來自半導體基板1 4 0之部分絕I 的區域(非S 01區域)14 2 (亦即,一具有單晶 於單晶矽層1 1 7底下之區域)具有與一般矽基板 質。 假如一具有單晶矽之磊晶生長層於表面上的 用爲單晶矽基板1 1 1,則區域1 42具有與一具有 於其表面上之矽基板實質上相同的性質。於此情 晶矽層1 1 3係一藉由磊晶生長所形成之層,其係 磊晶生長所形成之單晶矽層1 1 7爲底下層。爲此 陷幾乎不會發生於單晶矽層1 1 7與單晶矽層1 1 3 此,假如使用半導體基板1 40,則即使當一具有 成於SOI區域中之裝置更深的結構之裝置(例如 電容)被形成於非S 01區域中時,仍可形成高品 〇 可由此實施例所製造之半導體基板1 4 0可用 域141中形成一邏輯電路並於非SOI區域I42中 DRAM,DRAM具有一溝槽型電容。另一方面, 板140可用於SOI區域141上,形成一 DRAM 胞電晶體及一邏輯電路,及於非S Ο I區域1 4 2 DRAM之一記憶體胞電容。將提供其用以形成一 (絕緣層 141具有 上)之相 彖層1 12a 矽層113 相同的性 基板被使 嘉晶5夕層 況下,單 使用藉由 原因,缺 之間。因 較其欲形 ,一溝槽 質的裝置 於SOI區 ,形成一 半導體基 之記憶體 中,形成 DRAM 之 -24- 1291711 (22) 半導體基板140中的SOI及非SOI區域中的單晶矽層厚 度之範例。單晶砂層具有約1 〇 0 n m之厚度於S ΟI區而其 具有約數// m至1 0// m厚度於非SOI區域中。 當圖4H中所示之步驟(分裂步驟)前一絕緣層121 被形成於第一基板1 1 〇d之表面上時,或者當一具有絕緣 層1 2 1於其表面上之基板被採用爲第二基板1 2 0時,最終 獲得如圖6中所示之一半導體基板1 5 0。圖6中所示之半 導體基板150具有部分絕緣層1 12a於單晶矽層(第一半 導體層)1 1 7底下及完全絕緣層1 2 1鄰近部分絕緣層1 1 2 a 且於其底下或者與其隔離。 如上所述,依據此實施例,形成一接合層於第一基板 表面上增進了第一基板之表面的平坦度且協助接合至第二 基板。 [範例] 以下將描述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的較佳範例。 (範例1 ) 首先,備製一具有10至20Ω · cm之電阻率的第一 P 型或η型單晶矽基板1 1 1 (此係相應於圖4A中所示之步 騾)。接著,一具有200 nm之厚度的Si〇2層1 12係藉由 熱氧化等而被形成於基板1 1 1之表面上(此係相應於圖 4B中所示之步驟)。在形成Si02層I 12以前,一單晶矽 層可被磊晶地生長於基板1 Π之表面上。此一磊晶層通常 -25- 1291711 (23) 具有3 00至4 00 nm之厚度。然而,磊晶層可被生長以具 有3 00 nm或更小之厚度,或4〇〇 nm或更多之厚度。 一遮罩材料(最好是SiN等等)被沈積於氧化物膜上 而一抗蝕劑被進一步塗敷至其表面。這些材料被依序地圖 案化’以致一開形成於一非soi區(或者一厚soi區 )中(此係相應於圖4 C中所示之步驟)。因爲此範例係 使用一種接合方法,其中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被接合在一 起,所以圖案化需被執行以形成一正常圖案之鏡像。 假如一遮罩材料未被沈積於s i 〇 2層丨丨2上,則一抗 蝕劑被塗敷至SiCh層1 12且被圖案化以形成一抗蝕劑圖 案。接著’ Si〇2層1 12被蝕刻通過抗蝕劑圖案之一開口以 部分地暴露單晶矽基板1 1 1之表面。 另一方面’假如一遮罩材料被沈積於S丨〇 2層i丨2之 上,則一抗鈾劑被塗敷至遮罩材料且被圖案化以形成一抗 蝕劑圖案。接著’遮罩材料被蝕刻通過抗蝕劑圖案之一開 口,藉此執行遮罩材料之圖案化。Si02層1 12被鈾刻通過 遮罩材料之一開口,直到單晶矽基板η〗之表面被暴露, 藉此執行s i 02層1 1 2之圖案化。此刻,抗蝕劑可如所需 於遮罩材料之圖案化以後及S i 0 2層1 2之圖案化以前被移 除。 當抗蝕劑及遮罩材料被移除時,則獲得一第一基板 110’其中單晶砂基板111之表面被部分地暴露。 藉由執行磊晶生長步驟,一單晶砂層I〗3被形成於一 ε域’其中早曰曰5夕基板111之表面被暴露。同時,一·多晶 >26- 1291711 (24) 矽層1 14被形成於一 Si 02層1 12a上(此係相應於圖4D 中所示之步驟)。嘉晶砂層113之厚度可適當地依據一最 終半導體基板所需之規格而被決定。例如,厚度可被設定 於 5 μ m 〇 一具有厚度3 // m之多晶矽層被生長爲接合層1 1 5於 第一基板1 1 Oa之整個表面上(此係相應於圖4E中所示之 步驟)。接合層之厚度可依據所需之第一基板的平坦度等 而被改變。當作接合層1 1 5,宜使用一絕緣層,諸如一非 晶矽層、一氧化物層(例如,藉由 CVD等等所形成之 Si02層)、一 PSG層、一 BPSG層,等等,除了多晶矽 層之外。諸如Si02層之一絕緣層可被形成於接合層U5 之上(除了其中接合層包含一絕緣層的情況之外)。 接著’第一基板110b之表面(接合層115)係藉由 硏磨而被平坦化(此係相應於圖4 F中所示之步驟)。作 爲硏磨步驟’可執行CMP。爲了移除硏磨步驟中由硏磨 所損傷的任何部分,可進一步執行一淸潔步驟及/或蝕刻 步驟。 投射範圍被設定以致離子被植入於單晶矽基板1丨〗中 之一預定位置,而離子被植入一第一基板ll〇d通過表面 (此係相應於圖4 G中所示之步驟)。以此操作,一.作用 爲分離層之離子植入層1 1 6被形成爲微穴層或者一重摻雜 層。此離t植入步驟可藉由,例如,以6 0 0 k e V及5 X 1 0 16 cnT2植入氫離子(H+ )而執行,且此情況下之投射 範圍爲約6.3 # m。離子植入步驟可共同地被執行於多數 -27- 1291711 (25) 基板,藉由非使用一般離子植入設備而使用一電漿設備。 於此情況中,H2+離子可較H+離子更有效率。 分離備製之第一基板110d的表面及第二基板120的 表面被彼此覆蓋且接觸。之後,兩基板均接受3 0 0 °C之退 火1〇小時,以增加第一基板1 10d與第二基板120之間的 接合強度(此係相應於圖4Ή中所示之步驟)。以此操作 ,獲得一接合基板堆疊1 3 0。此刻,藉由執行一預處理, 諸如在覆蓋之前對於第一及第二基板的N2或02電漿處理 ,則接合強度可被增加。注意用以增加接合強度之退火並 非必要而可被省略。 假如氧化物膜被形成於第一基板1 1 〇d的表面與第二 基板1 20的表面之至少之一上,則一區域(其中係生長磊 晶矽層1 13 )變爲不是非SOI區域而是一厚SOI區域(參 見圖6 )。厚S 01區域中之矽膜的厚度可依據一最終半導 體基板所需的規格適當地被決定。例如,厚度可被設定於 1 0 // m。 假如未形成如上所述之氧化物膜,則一沒有部分 Si〇2層之區域會不具有SOI結構,而係賨質上具有與單 晶矽基板或磊晶矽基板相同的結構(當一具有磊晶矽層於 其表面上之基板被使用爲單晶矽基板時)(參見圖5)。 接合基板堆疊1 3 0被退火於4 0 〇 °C 1 0小時,藉此自離 子植入層1 1 6分裂接合基板堆疊3 0 (此係相應於圖41中 所示之步驟)。因此,多晶矽層】1 4、部分S i 0 2層1 1 2 a 、磊晶矽層Π 3、單晶矽層1 1 7及多孔矽層1 1 6 5之一部 -28- 1291711 (26) 分1 1 6b (其被初始地形成於第一基板〗丨〇之側面上)被 移動至第二基板120之側面。僅有一多孔矽層116a被留 存於第一基板111a之表面上。 於此分裂步驟中,除了退火,也可採用一種將一流體 (液體或氣體)注入或將一固體楔形物插入接合基板堆疊 30周邊之一凹陷部分(由兩基板1 l〇d及120之斜面部分 所形成的凹陷部分.)的方法、一種供應機械力(諸如張力 、剪切力,等等)至接合基板堆疊! 3 0之方法、一種供應 超音波至接合基板堆疊1 3 0之方法,等等。 此外,在構成接合基板堆疊之兩基板外,從第一基板 1 1 0d之背部表面至分離層1 1 6的一部分可藉由磨光、硏 磨、蝕刻等等加以移除,而不分裂接合基板堆疊。 其被移動至第二基板120之最上表面的分離層116b 係藉由硏磨(諸如CMP )或蝕刻而被移除,且同時,表 面被平坦化(此係相應於圖4J中所示之步驟)。接著, 可執行一平坦化步驟,諸如氫退火。或者,氫退火也可在 分離層1 16b被部分地留下時執行。 以上述步驟’獲得一半導體基板’其具有厚度 0.2 // m之單晶矽層1 1 7於部分絕緣層11 2 a上及單晶矽層 1 1 3於部分絕緣層1 1 2 a中。當單晶矽層]1 7之膜厚度被 量測於涵蓋表面之1 〇〇個點時,膜厚度之均勻度爲20 1 nm ± 5 nm 0 以穿透式電子顯微鏡之橫斷面的觀察顯示單晶矽層 Π 7不具新的結晶缺陷並保持良好的結晶度。 -29- 1291711 (27) 一形成基板140之表面粗糙度以一基板原子力顯微鏡 評估。於50 // m平方區域中之均方粗糙度爲約0.2 nm, 其係同等於商業上可得之矽晶圓的均方粗糙度。 於上述製造方法中,可採用一含有(例如)SiGe、 GaAs、SiC、C等於其表面上之基板,以取代單晶矽基板 11 1 °於此情況下,一待生長於基板之表面(部分絕緣層 中之區域)上的層可較佳地由與其底下層相同的材料所製 〇 作爲第二基板20,除了矽基板之外,可採用由(例 如)石英、藍寶石、陶瓷、碳、SiC等等所製之基板。 (範例2 ) 一具有溝槽電容之DRAM被形成於一半導體基板( 其係由範例1中所示之方法所製造且具有圖5中所示之結 構)之非S 01區域中。其他含有一邏輯電路之裝置被形成 於S 01區域中。於微影術步驟中,曝光拍攝之整個區域係 落入一投影光學系統之深度的聚焦範圍內,且並未發生局 部失焦(由於基板之表面的不均勻所產生的失焦)。因爲 一具有足夠厚度之單晶矽層被形成於一非SOI區域中,所 以於形成溝槽電容時並無困難發生。 上述半導體基板被有效地使用,以形成除了 DRAM 嵌入者之外的一積體電路。 [第三實施例] -30- 1291711 (28) 此實施例係有關第一及第二實施例之改良範例,更明 確地,係有關生長一諸如單晶矽層(等等)之單晶半導體 層於其暴露在一部分絕緣層中之半導體區域中及生長一非 單晶半導體層(例如,多晶半導體層)於部分絕緣層上的 步驟(圖1 D及4 D )之一改良範例。 圖7係用以解釋待形成之非S Ο I區域或厚s Ο I區域 之減少的視圖。於生長一單晶矽層1 3 ( 1 1 3 )於一暴露在 部分絕緣層12a ( 1 12a)中之單晶矽基板1 1 ( 1 1 1 )上時 ,一多晶矽層1 4 ( 1 1 4)通常被同時被生長於部分絕緣層 1 2 a ( 1 1 2 a )之上。此刻,假如多晶砂層1 4 ( 1 1 4 )之生 長率高於單晶矽層1 3 ( 1 1 3 )之生長率,則多晶矽侵入一 區域(亦即,一待被形成之非SOI或厚SOI區域)A1而 無部分絕緣層1 2a ( 1 1 2a )。如此減小了待被形成之非 SOI或厚SOI區域之尺寸。圖7槪略地顯示一狀態,其中 區域A 1已被減小至基板之表面上的區域A2。 對於待被形成之非SOI或厚SOI區域之尺寸的顯著 減小使其得以有效地利用一非SOI或厚SOI區域。如此 產生對於擴大介於一非SOI或厚SOI區域與一 SOI區域 之間的邊界區域,因而導致裝置之整合程度的任何增加之 失敗。 圖8槪略地顯示一部分SOI基板,其可依據第一實施 例而被製造且其非SOI區域已減小。於圖8所示之範例中 ,非S 01區域已減小一區域D。雖然有可利用的應用範例 ,其中區域D之存在不會影響一裝置之整合程度’但通 -31 - 1291711 (29) 常,區域D之存在是不宜的。 於這些情況下’於此實施例中,將解釋〜種解決其一 非SOI或厚SOI區域可能減小之問題的方法。爲了描述 之簡化的緣故,僅將描述相應於圖1 D (第一實施例)及 圖4D (第二實施例)之步驟。 圖9A係顯示半導體層生長製程之第一步驟(第一生 長步驟)的視圖,而圖9B係顯示半導體層生長製程之第 一步驟(第一生長步驟)的視圖。假如依據此實施例之半 導體層生長製程被應用至第一實施例,則步驟係依據圖 1A、IB、1C、9A、9B ' IE、if、ig、1H、及 ^ 之順序 而被執行。另一方面,假如半導體層生長製程被應用至第 二實施例5則步驟係依據圖4 A、4 B、4 C、9 A、9 B、4 E、 4F、4G、4H、41、及4J之順序而被執行。 於丰導體生長製彳壬之第一步驟中,—單晶砂層i3a ( 1 13a )被磊晶地生長於其暴露在部分絕緣層12a (〗12a) 中之單晶矽基板(半導體區域)1 1 ( 1 1 1 )的表面上,於 其一非單晶半導體層(諸如多晶半導體層)並未生長於部 分絕緣層1 2 a ( 11 2 a )上之情況下,如圖9 A中所示。更 明確地,於第一步驟中,單晶矽層1 3 a ( 1 1 3 a )被選擇性 地生長於部分絕緣層1 2 a ( 1 1 2 a )中。 單晶矽層1 3 a ( 1 1 3 a )之膜厚度被決定以致其多晶矽 配適於部分絕緣層〗2 a ( 1丨2 a )上之一區域IA中,以進 一步生長一單晶矽層於單晶矽層]3 a ( 1 1 3 a )上及生長一 多晶矽層於部分絕緣層1 2 a ( 1 1 2 a )上,在下一步驟(圖 -32- 1291711 (30) 9B )。更明確地,例如,單晶矽層1 3a ( 1 1 3a )之膜厚度 最好是大於部分絕緣層12a ( 1 12a)之膜厚度。 於半導體生長製程之第二步驟中,多晶矽層1 4 ( 1 1 4 )及單晶矽層1 3 ( 1 1 3 )被生長於其一非單晶半導體層( 諸如一多晶半導體層)生長在部分絕緣層]2a ( Π 2a )及 一單晶矽層生長在單晶矽層1 3 a ( 1 1 3 a )上以當作底下層 之情況下,如圖9B所示。此刻,單晶矽層1 3 ( 1 1 3 )並 非生長於單晶矽基板1 1 ( 1 1 1 )之表面上而係生長於其當 作底下層之單晶矽層13 a ( 1 1 3 a )的表面上。爲此原因, 並未發生如參考圖7及8所述之減小問題,且確保了其可 被有效地使用之一非SOI或厚SOI區域。 單晶矽層1 3 ( 1 1 3 )之侵入至部分絕緣層1 2 a ( 1 1 2 a )中未造成特定問題。此係因爲第一基板中之部分絕緣層 上的一部分將被配置於一最終部分SOI基板(或者一具有 厚S 01區域之S 01基板)中之一部分埋入絕緣膜底下, 且侵入不會影響部分絕緣層之上的SOI區域。 本發明可確保SOI基板之優點於一種具有部分絕緣層 在半導體層底下的基板。 另一方面,本發明之目的係,例如,增進其透過接合 兩基板之步驟所製造之基板的品質。 雖然本發明之明顯不同的實施例可被實施而不背離其 精神及範圍,但應理解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其特定實施例, 除了如後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之外。 -33- 1291711 (31) 【圖式簡單說明】 後附圖形(其被倂入且構成說明書之一部分)說明本 發明之實施例,且連同敘述,以供解釋本發明之原理。 圖1 A至1 I係用以解釋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一 種基板製造方法的視圖; 圖2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一種基板的結 構之視圖; 圖3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基板的另一結 構之視圖; 圖4 A至4 J係用以解釋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一 種基板製造方法的視圖; 圖5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一種基板的結 構之視圖; 圖6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基板的另一結 構之視圖; 圖7係用以解釋待形成之非s 〇 I區域或厚s〇 I區域 之減少的視個; 圖8係用以解釋待形成之非S 01區域之減少的視圖; 圖9A係顯示半導體層生長製程之第一步驟(第一生 長步騾)的視圖;及 圖9B係顯示半導體層生長製程之第二步驟(第二生 長步驟)的視圖。 主要元件對照表 -34 - 第一基板 單晶矽基板 Si〇2 層 部分絕緣層 單晶矽層 多晶矽層 分離層 單晶矽層 第二基板 絕緣層 接合基板堆疊 半導體基板 S 0 I區域 非S Ο I區域 半導體基板 第一基板 單晶矽基板 Si02 層 部分Si〇2層 單晶矽層 多晶砂層 接合層 分離層 單晶矽層 - 35- 1291711 (33) 120 第二基板 12 1 絕緣層 130 接合基底堆疊 140 半導體基板 14 1 SOI區域 142 非SOI區域 150 半導體基板
-36-

Claims (1)

  1. ^291711 、 ——— ⑴一 拾、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基板製造方法,包含: 一形成一第一基板之步驟,此基板具有一部分絕緣層 於一半導體區域之上及一半導體層於一由部分絕緣層所圍 繞的區域和部分絕緣層之上; 一通過第一基板之一表面以植入離子至第一基板中之 步驟’以供形成一分離層於一較該部分絕緣層更深的位置 j 一接合第二基板至第一基板之表面的步驟,以供形成 一接合的基板堆疊,其中該第一基板係形成有分離層;及 一自分離層分裂接合基板堆疊之步驟。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在接合 第一基板至第一基板之前,平坦化第一基板之表面的步驟 〇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形成第一基板 之步驟中,一單晶半導體層被形成於其由部分絕緣層所圍 繞的區域上,及一非單晶半導體層被形成於部分絕緣層之 上。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半導體區域包 含一藉由磊晶生長而形成於基板上之半導體層。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至少第二基板 之予以被接合至第一基板的一表面包含一絕緣體。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形成一 予以被接合至第二基板之一接合層於第一基板之整個表面 -37- 1291711 (2) 的步驟。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在形成 接合層之步驟後及形成接合基板堆疊之步驟前,平坦化接 合層之一表面的步驟。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在形成 第一基板之步驟後及形成接合層之步驟前,平坦化第一基 板之表面的步驟。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方法,其中於形成接合層 之步驟中,形成具有一層之整個表面的實質上均勻結構的 層以當作接合層。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方法,其中於形成接合 層之步驟中’一多晶半導體層被形成爲接合層。 1 1 ·如申I靑專利範圍第6項之方法,其中於形成接合 層之步騾中,一非晶半導體層被形成爲接合層。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方法,其中於形成接合 層之步驟中,——絕緣層被形成爲接合層。 1 ^ .如申g靑專利範圍第1 2項之方法,其中絕緣層包含 一氧化物膜。 1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3項之方法,其中於形成接合 層之步驟中,氧化物膜係藉由CVD而形成。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之方法,其中 形成第一基板之步驟包含 一第一生長步驟,其生長一單晶半導體層於其由部分 絕緣層所圍繞的區域之上,在無任何層生長於部分絕緣層 -38- 1291711 (3) · 上之條件下,及 一第二生長步驟,其進一步生長一單晶半導體層於單 晶半導體層之上及生長一非單晶半導體層於部分絕緣層之 上。 1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之方法,其中於第一生長 步驟中,單晶半導體層被生長以具有較部分絕緣層之厚度 更大的厚度。 1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之方法,其中於第一生長 步驟中,單晶半導體層最被生長以致予以形成於後續第二 生長步驟中之非單晶半導體層配適於部分絕緣層上之一區 域中。 1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ri項之方法,其中離子包含氫 離子或氦離子。 1 9 . 一種可由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之製造方法 所製造的基板。 -39- 1291711 柒、(一)、本案指定代表圖為:第1G圖 (二)、本代表圖之元件代表符—號簡單說明: 1 0 c 第 —* 基 板 11a 單 晶 矽 基 板 12a 部 分 絕 緣 層 14 多 晶 矽 層 15 分 離 層 16 單 晶 矽 層 20 第 二 基 板 30 接 合 基 板 堆 捌、本案若有化學式時,請揭示最能顯示發明特徵的化學 式:無
TW092124361A 2002-09-10 2003-09-03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TWI291711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264188A JP2004103855A (ja) 2002-09-10 2002-09-10 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05409A TW200405409A (en) 2004-04-01
TWI291711B true TWI291711B (en) 2007-12-21

Family

ID=318847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2124361A TWI291711B (en) 2002-09-10 2003-09-03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6946354B2 (zh)
EP (1) EP1398829A3 (zh)
JP (1) JP2004103855A (zh)
TW (1) TWI2917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15244A2 (en) * 2000-08-16 2002-02-21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ocess for producing semiconductor article using graded expitaxial growth
WO2002082514A1 (en) * 2001-04-04 2002-10-17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 method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 fabrication
AU2003222003A1 (en) * 2002-03-14 2003-09-29 Amberwave Systems Corporation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strained layers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US20030227057A1 (en) * 2002-06-07 2003-12-11 Lochtefeld Anthony J. Strained-semiconductor-on-insulator device structures
US7335545B2 (en) * 2002-06-07 2008-02-26 Amberwave Systems Corporation Control of strain in device layers by prevention of relaxation
US7307273B2 (en) * 2002-06-07 2007-12-11 Amberwave Systems Corporation Control of strain in device layers by selective relaxation
US6995430B2 (en) * 2002-06-07 2006-02-07 Amberwave Systems Corporation Strained-semiconductor-on-insulator device structures
US7074623B2 (en) * 2002-06-07 2006-07-11 Amberwave Systems Corporation Methods of forming strained-semiconductor-on-insulator finFET device structures
JP2004103600A (ja) * 2002-09-04 2004-04-02 Canon Inc 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242796B (en) 2002-09-04 2005-11-01 Canon Kk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JP2004103946A (ja) * 2002-09-11 2004-04-02 Canon Inc 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982210B2 (en) 2003-07-10 2006-01-03 S.O.I.Tec Silicon On Insulator Technologies S.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multilayer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that includes an irregular layer
WO2005062364A1 (en) * 2003-12-16 2005-07-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ntoured insulator layer of silicon-on-onsulator wafers and process of manufacture
FR2876220B1 (fr) 2004-10-06 2007-09-28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Procede d'elaboration de structures empilees mixtes, a zones isolantes diverses et/ou zones de conduction electrique verticale localisees.
US7393733B2 (en) * 2004-12-01 2008-07-01 Amberwave Systems Corporation Methods of forming hybrid 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 structures
US20060113603A1 (en) * 2004-12-01 2006-06-01 Amberwave Systems Corporation Hybrid semiconductor-on-insulator structures and related methods
JP2006278632A (ja) * 2005-03-29 2006-10-12 Seiko Epson Corp 半導体基板、半導体装置、半導体基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DE102005052357A1 (de) 2005-09-01 2007-03-15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Verfahren zum lateralen Zertrennen eines Halbleiterwafers und optoelektronisches Bauelement
FR2897982B1 (fr) * 2006-02-27 2008-07-11 Tracit Technologies Sa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es structures de type partiellement soi, comportant des zones reliant une couche superficielle et un substrat
FR2906078B1 (fr) * 2006-09-19 2009-02-13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e structure micro-technologique mixte et une structure ainsi obtenue
JP5496540B2 (ja) * 2008-04-24 2014-05-2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基板の作製方法
US7947523B2 (en) * 2008-04-25 2011-05-2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FR2942674B1 (fr) * 2009-02-27 2011-12-16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Procede d'elaboration d'un substrat hybride par recristallisation partielle d'une couche mixte
SG10201910510UA (en) 2009-10-29 2020-01-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Semiconductor device
WO2012002186A1 (en) 2010-07-02 2012-01-0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GB2485346A (en) 2010-11-08 2012-05-16 Nanogan Ltd High quality devices growth on pixelated patent templates
US10011920B2 (en) 2011-02-23 2018-07-0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Low-temperature selective epitaxial growth of silicon for device integration
US9773787B2 (en) 2015-11-03 2017-09-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memor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or method for driv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KR102204732B1 (ko) * 2019-11-11 2021-01-19 (주)더숨 Soi 기판 제조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72063A (en) 1964-12-22 1968-03-05 Hitachi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t least one electrically isolated region of a semiconductive material
JPS6055148B2 (ja) * 1981-04-10 1985-12-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工業用模様縫いミシン
JPS5861622A (ja) 1981-10-09 1983-04-12 Hitachi Ltd 単結晶薄膜の製造方法
US4549926A (en) 1982-01-12 1985-10-29 Rca Corporation Method for growing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on a mask layer
US4617668A (en) * 1982-07-02 1986-10-14 Raytheon Company CO2 tea laser
US4585493A (en) 1984-06-26 1986-04-2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rain-driven zone-melting of silicon films on insulating substrates
FR2571544B1 (fr) 1984-10-05 1987-07-31 Haond Michel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ilots de silicium monocristallin isoles electriquement les uns des autres
US5086011A (en) 1987-01-27 1992-02-04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in single crystal silicon islands on insulator
US4851078A (en) 1987-06-29 1989-07-25 Harris Corporation Dielectric isolation process using double wafer bonding
JPS6432622A (en) 1987-07-28 1989-02-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ormation of soi film
US5138422A (en) 1987-10-27 1992-08-11 Nippondenso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which includes multiple isolated semiconductor segments on one chip
US4963505A (en) * 1987-10-27 1990-10-16 Nippondenso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2794702B2 (ja) 1987-11-30 1998-09-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643262B2 (ja) 1988-03-23 1997-08-2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FR2629636B1 (fr) 1988-04-05 1990-11-16 Thomson Csf Procede de realisation d'une alternance de couches de materiau semiconducteur monocristallin et de couches de materiau isolant
FR2640428B1 (fr) 1988-12-09 1992-10-30 Thomson Csf Procede de durcissement vis-a-vis des rayonnements ionisants de composants electroniques actifs, et composants durcis de grandes dimensions
KR950014609B1 (ko) 1990-08-03 1995-12-11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반도체부재 및 반도체부재의 제조방법
US5403771A (en) 1990-12-26 1995-04-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solar cell by means of epitaxial growth process
JP2690412B2 (ja) 1991-06-11 1997-12-10 ローム株式会社 絶縁層の上に成長層を有する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FR2681472B1 (fr) 1991-09-18 1993-10-29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e films minces de materiau semiconducteur.
JPH05251292A (ja) * 1992-03-06 1993-09-28 Nec Corp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07161936A (ja) 1993-12-07 1995-06-23 Toshiba Corp 半導体記憶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JP3352340B2 (ja) 1995-10-06 2002-12-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基体とその製造方法
JP3293736B2 (ja) 1996-02-28 2002-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基板の作製方法および貼り合わせ基体
JP3257580B2 (ja) 1994-03-10 2002-02-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基板の作製方法
US6103598A (en) 1995-07-13 2000-08-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for producing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CN1076861C (zh) 1995-07-21 2001-12-26 佳能株式会社 半导体衬底及其制造方法
EP0757377B1 (en) 1995-08-02 2003-04-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for the same
SG65697A1 (en) 1996-11-15 1999-06-22 Canon Kk Process for producing semiconductor article
SG55413A1 (en) 1996-11-15 1998-12-21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article
US6054363A (en) 1996-11-15 2000-04-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article
ATE261612T1 (de) 1996-12-18 2004-03-15 Canon Kk Ve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halbleiterartikels unter verwendung eines substrates mit einer porösen halbleiterschicht
SG68035A1 (en) 1997-03-27 1999-10-19 Canon Kk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parating composite member using fluid
US6191007B1 (en) * 1997-04-28 2001-02-20 Denso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US6013563A (en) 1997-05-12 2000-01-11 Silicon Genesis Corporation Controlled cleaning process
US5894152A (en) 1997-06-18 1999-04-1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OI/bulk hybrid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FR2774511B1 (fr) * 1998-01-30 2002-10-11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Substrat compliant en particulier pour un depot par hetero-epitaxie
TW437078B (en) 1998-02-18 2001-05-28 Canon Kk Composite member, its separation method, and preparation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by utilization thereof
KR100384343B1 (ko) 1998-06-26 2003-05-16 미쯔비시 마테리알 실리콘 가부시끼가이샤 유전체 분리 웨이퍼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1015721A (ja) 1999-04-30 2001-01-19 Canon Inc 複合部材の分離方法及び薄膜の製造方法
JP3555500B2 (ja) 1999-05-21 2004-08-1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Iii族窒化物半導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323108B1 (en) * 1999-07-27 2001-11-27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Fabrication ultra-thin bonded semiconductor layers
US6602767B2 (en) 2000-01-27 2003-08-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porous layer, method for mak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method for making solar battery
KR100356577B1 (ko) * 2000-03-30 2002-10-18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에스오아이 기판과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에스오아이 엠오에스에프이티
JP2001320033A (ja) 2000-05-10 2001-11-16 Canon Inc 半導体部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半導体部材、半導体装置
US7186630B2 (en) 2002-08-14 2007-03-06 Asm America, Inc. Deposition of amorphous silicon-containing films
TWI242796B (en) 2002-09-04 2005-11-01 Canon Kk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398829A2 (en) 2004-03-17
US6946354B2 (en) 2005-09-20
US20040048454A1 (en) 2004-03-11
EP1398829A3 (en) 2005-01-12
TW200405409A (en) 2004-04-01
JP2004103855A (ja) 2004-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91711B (en)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US5646053A (en) Method and structure for front-side gettering of silicon-on-insulator substrates
KR100274924B1 (ko) 라인에서 불량으로 판별된 웨이퍼를 새 것처럼 사용할 수 있도록 복원하기 위한 공정
US7928436B2 (en) Methods for forming germanium-on-insulator semiconductor structures using a porous layer and semiconductor structures formed by these methods
US6294478B1 (en) Fabrication process for a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US6319333B1 (en) Silicon-on-insulator islands
US5882987A (en) Smart-cut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thin semiconductor material films
US7060585B1 (en) Hybrid orientation substrates by in-place bonding and amorphization/templated recrystallization
US6426270B1 (en) Substrate processing method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US7629666B2 (en) Method and structure for implanting bonded substrates for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JP3974542B2 (ja) 半導体基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1196566A (ja) 半導体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242796B (en)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WO2010002508A1 (en) Substrate comprising different types of surfaces and method for obtaining such substrates
TWI711118B (zh) 用於製作應變式絕緣體上半導體底材之方法
TW200406893A (en)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US7547609B2 (en) Method and structure for implanting bonded substrates for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JP2001028354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7173694A (ja) 半導体基板の作製方法
TWI588886B (zh) 製造半導體裝置之方法
JP2004096044A (ja) 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554447B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wafer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annealing
KR20060078440A (ko) 얕은 트랜치 소자 분리막 공정 중 디봇 형상 방지방법
KR102204732B1 (ko) Soi 기판 제조 방법
KR100714822B1 (ko) 에스오아이 웨이퍼의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