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565707B - Binocular telescope with photographing function - Google Patents

Binocular telescope with photographing function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565707B
TW565707B TW091122091A TW91122091A TW565707B TW 565707 B TW565707 B TW 565707B TW 091122091 A TW091122091 A TW 091122091A TW 91122091 A TW91122091 A TW 91122091A TW 565707 B TW565707 B TW 56570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telescope
binoculars
camera
scop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11220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en Hirunuma
Atsumi Kaneko
Gouji Funatsu
Kiyoshi Kawano
Original Assignee
Pentax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ntax Corp filed Critical Pentax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5657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56570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6Focusing binocular pai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16Housings; Caps; Mountings; Supports, e.g. with counterweight
    • G02B23/18Housings; Caps; Mountings; Supports, e.g. with counterweight for binocula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48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adapted for combination with other photographic or optical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5Control of camera 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power supp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Telescop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 Cameras Adapted For Combination With Other Photographic Or Optical Apparatuses (AREA)

Description

565707 五、發明說明(1) 【發明所屬 本發明 【先前技術 如吾人 野鳥等。當 其希望拍攝 的景象,因 是在更換期 具有照相機 的照相機便 遠鏡繼續進 之技術領域】 係關於一種具有相機之雙筒望遠鏡 舉 6 - 2 3 3 0 中,僅 筒望遠 相透鏡 候,亦 是將該 機的雙 同 型,其 中的物 詳言之 系統及 例而 號中 是將 鏡包 系統 能夠 照相 筒望 時, 中係 件透 ,每 目鏡 所熟知的 使用此種 的物體。 為他(她) 間時機便 之雙筒望 能夠立即 行觀測。 言’日本 便發表一 該照相機 括一 〇當 以該 機附 遠鏡 還有 使用 鏡系 個望 系統 對望 透過 照相 加於 的體 另一 ,雙筒望遠鏡可用以觀看運動比赛、 雙筒望遠鏡時,使用者經常都會觀看 一般而言,通常都無法拍攝到所需要 必須將該雙筒望遠鏡更換成相機,但 已經消失。為此,本發明便提出一種 遠鏡,因而,利用該雙筒望遠鏡内含 進行拍攝,同時仍然可透過該雙筒望 專利特 種雙筒 安裝於 遠鏡透 該對望 機對該 該雙筒 積會非 種熟知 於該兩 用以當 内含 統, 遠鏡透鏡系 。在其中一 許公開申請 望遠鏡及照 該雙筒望遠 鏡系統,而 遠鏡透鏡系 物件進行照 望遠鏡中, 常龐大,而 的具有照相 個望遠鏡透 作該照相透 統都包括物 個望遠鏡透 案(Κ0ΚΑΙ)第 相機的組合,其 鏡中。當然,該雙 該照相機則包括照 統觀測物件的時 相。但是,因為僅 所以,此含該照相 且不易操控。 機的雙筒望遠鏡類 鏡系統其中一個之 鏡系統的一部份。 鏡系統、正像稜鏡 鏡系統中内含半面
第5頁 565707 五、發明說明(2) 鏡,其係放 關的望遠鏡 系統中的光 有一部份會 則會被 因 6-2330 此種具 缺點是 當 必須在 因此, 必須將 下,因 望遠鏡 詳 平衡的 的雙筒 會容易 的晃動 重量分 來。 【發明 所 該半 為此 號中 有照 入射 相機 該具 在以 電池 為電 中的 言之 話, 望遠 感到 〇因 佈之 置在該物鏡系統及該正 透鏡系統之光軸成4 5 ° 束會被該半面鏡分割成 穿過該半面鏡朝該目鏡 面鏡反射而導入該照相 種配置的關係,與公開 所發表的具有照相機的 相機的雙筒望遠鏡的體 於該照相透鏡系統中的 (尤其是數位相機)與雙 有相機的雙筒望遠鏡中 電氣方式提供能量給前 裝進該具有相機的雙筒 池的重量非常重,所以 位置便非常地重要。 ,如果該具有相機的雙 使用者便很難長時間、 鏡,而且因為重量分佈 疲勞。同時,不平衡的 此,在該具有相機的雙 前,必須將前述重量極 像透鏡糸統之 的角度。入射 兩部份。亦即 系統前進,其 透鏡系統中。 申請案(Κ0ΚΑΙ 雙筒望遠鏡比 積會比較小。 光線數量比較 筒望遠鏡結合 併入各種的電 述各種電子裝 望遠鏡中。此 其在該具有相 筒望遠鏡的重量分佈不 穩固地手持該具有相機 不平衡的關係,使用者 重量分佈還會造成相機 筒望遠鏡達到極平衡的 重的電池的位置考慮進 内容】 以,本發明的主要目的便是提供一種包括各種電子 間’與相 於該物鏡 ,該光束 餘的部份 )第 較起來, 不過,其 〇 之後,便 子裝置。 置之前, 種情形 機的雙筒
第6頁 565707 五、發明說明(3) 裝置之具有 的位置可讓 佈。 本發明 的雙筒望遠 根據本 遠鏡光學系 機殼具有外 列在該照相 子控制系統 系統包括至 路板便可從 該至少 終端部份, 衡。 該電源 磁遮罩的厚 間可取得重 部份可具有 重量平衡。 罩,而該電 此能確保該 該機殼 而且前述望 相機的雙 該具有相 的另 鏡, 發明 統; 側終 光學 則可 一項 其構 ,具 用以 端部 糸統 以電 少一個電 該至少一 因此 電路 度可 量平 配重 進一 源電 機殼 可具 遠鏡 個電池 該機 板可 加以 衡。 ,因 步地 路板 外側 有兩 光學 筒望遠鏡,其中前述電子裝置的電池 機的雙筒望遠鏡達到極平衡的重量分 目的便是提供一種前述類型具有相機 造極為輕巧,體積不會過度龐大。 有照相功能之雙筒望遠鏡包括一對望 接收該對望遠鏡光學系統的機殼,該 份。相機系統包括照相光學系統及排 後面並與其對齊的影像感測媒體。電 子方式控制該相機系統的作業。電池 池以及一電源電路板。透過該電源電 個電池供應電力給該電子控制系統。 及該電源電路板都位於該機殼的外側 殼外側終端部份之間的重量可取得平 能包括電磁遮罩。在此情形中,該電 調整,以確保該機殼外側終端部份之 同時,該電源電路板所在的外側終端 此能確保該機殼外側終端部份之間的 說,該電源電路板可能包括電磁遮 所在的外側終端部份則具有配重,因 終端部份之間的重量平衡。 個機殼區段,彼此可相互移動嚙合, 系統分別是裝配在前述機殼區段中,
第7頁 565707 五、發明說明(4) 因此,藉由將該兩個機殼區段相 遠鏡光學系統的光軸之間的距離 殼區段可與另一個機殼區段產生 該兩個機殼區段相對地滑動便可 光軸在一共同的幾何平面令移動 每個望遠鏡光學系統可能都 正像系統及光學目鏡系統,該光 系統可沿著該望遠鏡光學系統的 統水平移動,從而對物件進行聚 功能之雙筒望遠鏡進一步包括位 間的可手動操作的轉軸;以及與 的聚焦機制,用以將該可手動操 成每個望遠鏡光學系統中之該光 系統與該光學物鏡系統之間的水 該可手動操作的轉軸係為可 光學系統則是安裝於該可旋轉的 該具有照相功能之雙筒望遠鏡進 的管狀軸與該照相光學系統之間 旋轉的管狀軸的旋轉移動轉變成 動,從而透過該照相光學系統對 該影像感測媒體可包括固態 系統可形成數位相機。在此情形 實施該照相光學系統的水平移動 態影像感測器的光接收面中。 對地移動便可調整前述望 。較佳的係,其中一個機 滑動鳴合,因此,藉由將 讓前述望遠鏡光學系統的 〇 包括光學物鏡系統、光學 學正像系統及該光學目鏡 光軸相對於該光學物鏡系 焦。較佳的係,具有照相 於前述望遠鏡光學系統之 前述望遠鏡光學系統相關 作的轉軸的旋轉移動轉變 學正像系統及該光學目鏡 平移動。 旋轉的管狀軸,而該照相 管狀軸内部。較佳的係, 一步包括一位於該可旋轉 的聚焦機制,用以將該可 該照相光學系統的水平移 物件進行聚焦。 影像感測器,使得該相機 中,藉由該聚焦機制便可 ,用以將物件聚焦於該固
第8頁 565707 五、發明說明(5) 【實施方式】 第一圖所示的係根據本發明具有數位相機之雙筒望遠 鏡之内部配置圖,而第二圖所示的則係沿著第一圖的線 t I I - I I之剖面圖。 k 該含有數位相機之雙筒望遠鏡包括機殼10,其具有主·· 機殼區段1 0 A及可移動的機殼區段1 ο B ;以及一對安裝在該· 機殼1 0之内的望遠鏡透鏡系統1 2 R及1 2 L,兩組系統的光學 特性完全相同。望遠鏡透鏡系統1 2R及1 2 L分別係針對人類 的右眼及左眼,並且相對其中間線呈對稱排列。 右望遠鏡透鏡系統1 2 R係裝配在主機殼區段1 0 A内,並 _ 且包括物鏡系統1 4 R、正像稜鏡系統1 6 R及目鏡系統1 8 R。 該主機殼區段1 〇 A的前護壁係由視窗1 9 R所構成,其會對齊 於該右望遠鏡透鏡系統的物鏡系統1 4 R。 左望遠鏡透鏡系統1 2 L係裝配在可移動的機殼區段1 〇 B 内’並且包括物鏡系統1 4L、正像稜鏡系統1 6 L及目鏡系統 1 8 L °該可移動的機殼區段1 〇 B的前護壁係由視窗1 9 L所構 成’其會對齊於該左望遠鏡透鏡系統的物鏡系統1 4 L。 該可移動的機殼區段1 0 B會與該主機殼區段1 0 A滑動嚙 j ’因此彼此可相對地移動。亦即,該可移動的機殼區段 10B可在第二圖所示的内縮位置及第三圖所示的最大外伸 位置之間與該主機殼區段1 〇 A產生相對地移動。 φ 會有適當的摩擦力作用在機殼區段10A及10B的滑動面 上’因此當該可移動的機殼區段1 0 B欲從該主機殼區段1 0 A . &外伸出時,必須施加特定的延伸力量在該可移動的機殼
565707 五、發明說明(6) 區段1 0 B之上。同樣地,當該可移動的機殼區段1 〇 B欲内縮 至該主機殼區段1 0 A時,亦必須施加特定的收縮力量在該 可移動的機殼區段10B之上。因此,由於有適當的摩擦力 作用在機殼區段10A及10B的滑動面上,所以該可移動的機 殼區段10B便能夠固定或靜置於該内縮位置(第二圖)及該 最大外伸位置(第三圖)之間。 從第二圖及第三圖可清楚地看見,當該可移動的機殼 區段1 0 β從該主機殼區段丨〇 A向外伸出之後,左望遠鏡透鏡 系統1 2 L會與該可移動的機殼區段丨〇 b 一起移動,但是右望 遠鏡透鏡系統1 2 R則仍然會靜置在該機殼區段1 0 A之中。因 此,藉由將該可移動的機殼區段1 0B從該主機殼區段1 0A向 外伸出’便可調整該右望遠鏡透鏡系統丨2 R及左望遠鏡透 鏡系統1 2 L的光軸之間的距離,使該距離與使用者的瞳孔 距一致。亦即,藉由該可移動的機殼區段1 〇 B與該主機殼 區段1 0 A之間的相對滑動,便可實施瞳孔距的調整。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右望遠鏡透鏡系統1 2 R的物鏡系 統1 4 R係安裝在相對於該主機殼區段1 〇 a為固定的位置處, 不過,正像稜鏡系統1 6 r及目鏡系統1 8 R則可相對於該物鏡 系統1 4 R前後移動,因而可對欲透過該右望遠鏡透鏡系統 1 2 R觀測的物件進行聚焦。同樣地,左望遠鏡透鏡系統1 2 L 的物鏡系統14 L係安裝在相對於該可移動的機殼區段1 〇 B為 固定的位置處,不過,正像稜鏡系統1 6 L及目鏡系統1 8 L則 可相對於該物鏡系統1 4 L前後移動,因而可對欲透過該左 望遠鏡透鏡系統1 2 L觀測的物件進行聚焦。
第10頁 565707 五、發明說明(7) 為達到瞳孔調整及該右望遠鏡透鏡系統1 2 R與左望遠 鏡透鏡系統1 2 L的聚焦目的,該機殼1 0必須配備一固定板 配件2 0 ,如第四圖所示,並且該右望遠鏡透鏡系統1 2 R與 左望遠鏡透鏡系統1 2 L則會以後面所述的方式安置在該固 定板配件2 0之上。請注意,雖然可在第一圖中看到該固定 板配件2 0,不過並未顯示以免使該圖過度複雜。 如第四圖所示,該固定板配件2 0包括矩形平板部件 2 0 A,以及可在該矩形平板部件2 0 A之上滑動的滑動平板部 件20B。該矩形平板部件20A具有縱向長度,以及短於該縱 向長度的橫向長度。該滑動平板部件2 0 B包括矩形區段 2 2,其寬度實質上等於該矩形平板部件2 0 A的橫向長度; 以及從該區段22整體伸出的區段24,區段22與24的縱向長 度實質上等於該矩形平板部件2 0 A的縱向長度。 滑動平板部件20B具有一對形成於該矩形區段22中的 導槽26 ,以及形成於該外伸區段24中的導槽27。另一方 面,會有一對短栓元件2 6 ’及一短栓元件2 7 ’固接在該矩形 平板部件2 0 A,使得該對短栓元件2 6 ’可以滑動的方式接收 在該對導槽2 6之中,而短栓元件2 7 ’則可以滑動的方式接 收在該導槽2 7之中。導槽2 6及2 7係以彼此平行的方式延 伸,而且每個導槽的長度都相當於該可移動的機殼區段 1 0 B於該内縮位置(第二圖)及該最大外伸位置(第三圖)之 間的移動距離。 如第二圖及第三圖所示,該固定板配件2 0係配置在機 殼1 0之内,與該機殼1 0的底部隔開。雖然圖中未顯示,其
第11頁 565707 五、發明說明(8) =該矩形平板部件20A係以適當的方式固接至該主機殼區 段1 0 A。該滑動平板部件2 〇 b具有從該矩形區段2 2整體伸出 ,突出部2 8 ’而且該突出部2 8係固接至位於該可移動的機 殼區段10B之中的隔板29 ,如第二圖及第三圖所示。因 此’當該可移動的機殼區段1 〇 Β相對於該主機殼區段1 〇 Α移 動時’該滑動平板部件2 〇 B便能夠與該可移動的機殼區段 1 0 B —起移動。 右望遠鏡透鏡系統1 2 R的物鏡系統1 4 R係固定在該矩形 平板部件2 0 A的元件符號1 4 R,之斜線區,左望遠鏡透鏡系 統1 2 L的物鏡系統1 4 L則係固定在該滑動平板部件2 〇 B之矩 形區段2 2的元件符號1 4 L,之斜線區。 第五圖所示的係配置在該固定板配件2 〇之上的右底板 3 0 R及左底板3 0 L,而個別的正像稜鏡系統1 6 R及1 6 L則係分 別安置在右底板3 OR及左底板3 0L之上,如第一圖所示。同 時’從第五圖及第六圖中可清楚地看出,個別的右底板 3 0 R及左底板3 0 L於沿著其後緣處各具有直立平板3 2 R及 3 2 L,而個別的目鏡系統1 8 R及1 8 L則會連接至前述直立平 板32R及32L,如第一圖所示。 右底板3 0 R係由該矩形平板部件2 0 A以移動方式支撐, 因此正像棱鏡系統1 6 R及目鏡系統1 8 R便可相對於該物鏡系 統1 4 R前後移動。同樣地,左底板3 0 L係由該滑動平板部件 2 0B以移動方式支撐,因此正像稜鏡系統16L及目鏡系統 1 8 L便可相對於該物鏡系統1 4 L前後移動。 詳言之,右底板30R具有套管鞋導引34R,其係固定在
第12頁 565707 五、發明說明(9) 右側緣附近的下方,如第五圖及第六圖所示。套管鞋導引 3 4 R係由溝槽3 6 R所構成的(第六圖),其可以滑動方式接收 該矩形平板部件2 0 A的右側緣,如第二圖及第三圖所示。 同時,右底板3 0 R沿著其左側緣具有側護壁3 8 R,該側護壁 3 8 R的下部係形成隆起部4 0 R,其具有鑿穿孔,用以滑動方 式接納導桿4 2R。導桿4 2R的兩端會被一對夾具部件44R固 定支撐,該對夾具係從該矩形平板部件2 0 A整體突出(第一 圖及第四圖)。因此,載有正像稜鏡系統1 6 R及目鏡系統 1 8 R的右底板3 0 R便可相對於該物鏡系統1 4 R前後移動。 同樣地,左底板30L具有套管鞋導引34L,其係固定在 左側緣附近的下方,如第五圖及6所示。套管鞋導引3 4 L係 由溝槽3 6 L所構成的(第六圖),其可以滑動方式接收該滑 動平板部件2 0 B的左側緣,如第二圖及第三圖所示。同 時,左底板3 0 L沿著其右側緣具有側護壁3 8 L,該側護壁 3 8 L的下部係形成隆起部4 0 L,其具有鑿穿孔,用以滑動方 式接納導桿4 2L。導桿4 2L的兩端會被一對夾具部件44 L固 定支撐住,該對夾具係從該滑動平板部件2 0 B整體突出(第 一圖及第四圖)。因此,載有正像稜鏡系統1 6 L及目鏡系統 1 8L的左底板3 0L便可相對於該物鏡系統1 4L前後移動。 請注意,如上述,第一圖中並未顯示該固定板配件 20 ,僅顯示出夾具部件44R及44L。 利用上述的配置,便可藉由將該可移動的機殼區段 1 0 B從該主機殼區段1 0 A移開,或是朝其移動,以進行右望 遠鏡透鏡系統1 2 R及左望遠鏡透鏡系統1 2 L的瞳孔調整。進
565707 五、發明說明(ίο) 二而σ ,由右底板3 0 R與物鏡系統1 4 R之間的前德水平 ϊ由左m整上望遠鏡透鏡系統i2R的聚焦情形,而瓦 錯甶左底板3 ϋ L與物镑会的1 4丨 日 坰敫产矽、黃於方#鏡糸統L之間的前後水平移動,便玎 凋正左望退叙透鏡糸統丨2 L的聚焦情形。 為同時移動右底板3〇R與左底板3 0L,以改變兩者之間 的距離,右底板30R與左底板3〇L必須以可伸縮的連結器“ 相互連接。 'σ σ 詳言之’從第五圖可非常清楚地看出’該可 結裔4 6包括矩形塊狀部件4 6 Α,以及可以滑動方式接收該 塊狀部件46A的叉形部件46B。該塊狀部件46A係固接該 側護壁38R之隆起部40R不方的前端,而該叉形部件46β則 係固接在該側護壁3 8L之隆起部4 0L下方的前端。部件46 A 及46B的長度都大於該可移動的機殼區段1〇B於其内縮位置 (第二圖)及其最大外伸位置(第三圖)之間的移動距離。亦 即,即使該可移動的機殼區段1 〇 B從内縮位置(第二圖)延 伸至最大外伸位置(第三圖),該可滑動的鳴合件仍然保持 在部件4 6 A及4 6 B之間。因此,任何時候都可確保底板3 〇 r 及3 0L會同時水平移動,因而便可確保右光學系統(丨、 1 8 R )與左光學系統(1 6 L、1 8 L )會同時水平移動。 請注意,從第五圖可非常清楚地看出,該塊狀部件 4 6 A係由矩形孔4 7所構成的,其用途將詳敘於後。 第七圖所示的係沿著第一圖的線V I I - V I I之剖面圖。 從第一圖及第七圖可清楚地看見,該主機殼區段10A於其 前護壁中會形成圓形窗48,當該可移動的機殼區段10B位
第14頁 565707 五、發明說明(11) 於内縮的位置時(第二圖),該圓形窗4 8係位於該機殼1 0之 前護壁的中心位置。 如第一圖及第七圖所示,該主機殼區段1 0 A具有内側 前套件5 0,其係從該前護壁的内護壁表面整體突出,圍繞 住該圓形窗4 8,並且該内側前套件5 0係與該主機殼區段 1 0 A的頂端護壁整合在一起。同時,内側後套件5 2則係從 該主機殼區段1 0 A的頂端護壁整體地懸吊著,並且會與該 内側前套件5 0對齊。
管狀軸5 4係以可轉動的方式配備於該内側前套件5 0及 該内側後套件5 2之間,並受其支撐,而且其中具有一體成 型的轉輪5 6。如第七圖所示,矩形開孔5 8係形成於該主機 殼區端1 0 A的頂端護壁中,該轉輪5 6會有一部份經由該矩 形開孔5 8顯露於外面。因此,以使用者的手指轉動該轉輪 5 6的顯露部份便能夠轉動該管狀軸5 4。 該管狀軸5 4具有公螺絲6 0,其係形成於該管狀軸前端 與該轉輪5 6之間的外周圍護壁表面附近,而環型部件6 2則 會旋入該管狀軸5 4的公螺絲6 0中。如第二圖、第三圖及第 七圖所示,該環型部件6 2具有一體成型的放射狀延伸部
6 4,以及從該放射狀延伸部6 4整體突出的矩形突出部6 5。 該矩形突出部6 5會插入形成於該可伸縮連結器4 6之塊狀部 件46 A中的矩形孔47之中,並且與其密合。 利用上述的配置,當藉由手動轉動轉輪5 6以轉動該管 狀軸5 4的時候,該環型部件6 2便可沿著該管狀軸5 4的縱向 中心軸移動,因此,便可讓底板30A及3 0B同時水平移動,
第15頁 565707 五、發明說明(12) 因而便1讓右光學系統(丨6 R、丨8 R )與左光學系統(丨6 L、 1 8 L )同時水平移動。亦即,互相以螺紋嚙合的管狀軸5 4及 環型部件6 2會構成一種移動轉換機制,用以將該轉輪5 6的 旋轉移動轉變成右光學系統(丨6 R、丨8 R )與左光學系統 (1 6 L、1 8 L)的水平移動,而且該移動轉換機制可作為右望 遠鏡透鏡系統1 2 R及左望遠鏡透鏡系統丨2 L的聚焦機制。 右望遠鏡透鏡系統12R及左望遠鏡透鏡系統12L的光學 設計方式可在該正像稜鏡系統(1 6 R、1 6 L )及該目鏡系統 (18R、18L)最靠近其對應的物鏡系統(14R、14l)時,對位 於無限遠處的物件進行聚焦。因此,在對近距物件進行聚 焦之前,必須將該正像稜鏡系統(1 6 R、1 6 L )及該目鏡系統 從其對應的物鏡系統(1 4 R、1 4 L )移開。當該正像稜鏡系統 (16R、16L)及該目鏡系統與其對應的物鏡系統(14R、14L) 距離最遠時,便能夠對近距物件進行聚焦。 從第一圖及第七圖可非常清楚地看出,在該管狀軸54 内具有透鏡筒6 6,在該透鏡筒6 6中則固定著照相透鏡系統 6 7,其包括第一透鏡系統6 8及第二透鏡系統7 0。另一方 面’影像感測器控制電路板7 2係固接在該主機殼區段1 〇 A 的後護壁之内護壁表面中,CCD影像感測器74則係安置在 該影像感測器控制電路板72中,因此,該CCD影像感測器 7 4的光接收面便可與固定在該透鏡筒6 6中的照相透鏡系統 6 7對齊。該内側後套件5 2在其後側會形成内環凸緣7 5,而 光低通濾波器7 6則會與該内環凸緣7 5密合。簡單地說,照 相透鏡系統67、CCD影像感測器74及光低通濾波器76會形
第16頁 565707 五、發明說明(13) 成一部數位相機,而欲拍攝的物件則會經由該照相透鏡系 統6 7及該光低通濾波器7 6聚焦於該C C D影像感測器7 4的光 接收面中。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因為該照相透鏡系統6 7係安裝於 具有轉輪5 6的管狀軸5 4之内,因此便可以非常小型的設計 方式組構該具有相機的雙筒望遠鏡。一般的方式是,雙筒 望遠鏡需要有聚焦轉輪(其直徑非常大)用以聚焦該對望遠 鏡透鏡系統,而且該聚焦轉輪係安置於軸狀件之中。根據 此具體實施例,因為此軸狀件係一可容納該照相透鏡系統 6 7的管狀軸5 4,所以其便可將該照相透鏡系統併入雙筒望 遠鏡中,而不需要有非常龐大的體積。 舉例而言,在將最近距物件(其係位於該數位相機的 前面2公尺處)拍攝成清晰的影像之前,就如同常見的數位 相機般,必須將聚焦機制併入該照相透鏡系統6 7中。同 時,較佳的係,該照相透鏡系統6 7的聚焦機制必須與該右 望遠鏡透鏡系統1 2 R及該左望遠鏡透鏡系統1 2 L的聚焦機制 連動作業,因為前述望遠鏡透鏡系統1 2 R及1 2 L係當作内含 的數位相機的光學取景系統。亦即,當透過該右望遠鏡透 鏡系統1 2 R及該左望遠鏡透鏡系統1 2 L觀測到具有非常清晰 影像的物件時,所觀測到的物件應該是透過該照相透鏡系 統67聚焦在該CCD影像感測器74的光接收面中。 為達此目的,會在該管狀軸54的内周圍護壁表面及該 透鏡筒6 6的外周圍護壁表面附近形成個別的母螺絲及公螺 絲,使得該透鏡筒6 6能夠與該管狀軸5 4以螺紋產生嚙合。
565707 五、發明說明(14) 該透鏡筒6 6的前端部份會插入該内側前套件5 0之中,而且 在該透鏡筒6 6的前端部份中則會形成一對相反的插件溝槽 7 8,從其前緣量測,每個插件溝槽7 8都會延伸一段預設的 · 距離。另一方面,在該内側前套件5 0的内護壁中則會形成, 一對相反的插件孔,而且會有兩根梢狀元件8 0成對地插入 ’ 前述插件孔中,以便與插件溝槽7 8嚙合(如第七圖所示),· 從而防止該透鏡筒66轉動。 因此,當藉由手動轉動轉輪56以轉動該管狀軸54的時 候,由於該管狀軸5 4與該透鏡筒6 6以螺紋嚙合的關係,該 透鏡筒6 6便會沿著該照相透鏡系統6 7的光軸水平移動。亦 · 即,形成於該管狀軸5 4的内周圍護壁表面及該透鏡筒6 6的 外周圍護壁表面附近的母螺絲及公螺絲會構成一種移動轉 換機制,用以將該轉輪5 6的旋轉移動轉變成該透鏡筒6 6的 水平移動,而且該移動轉換機制可作為該照相透鏡系統6 7 的聚焦機制。 相對於形成於該管狀軸5 4的内周圍表面附近的母螺 絲,形成於該管狀軸5 4的外周圍表面附近的公螺絲6 0係其 倒置螺絲。因此,當藉由手動轉動轉輪5 6將該正像稜鏡系 統(1 6 R、1 6 L )及該目鏡系統(1 8 R、1 8 L )朝後移動,遠離其 對應的物鏡系統(1 4 R、1 4 L )時,該透鏡筒6 6便會朝前移 動,遠離該C C D影像感測器7 4。因此,當該正像稜鏡系統 籲 (1 6R、1 6L)及該目鏡系統(1 8R、1 8L)朝後移動,將近距物 件聚焦於望遠鏡透鏡系統(1 2 R、1 2 L)中時,因為該透鏡筒· 6 6朝前移動的關係,因此該照相透鏡系統6 7亦朝前移動,
第18頁 565707 五、發明說明(15) 所以便可將所觀測到的近距物件聚焦於該CCD影像感測器 74的光接收面中。 請注意,理所當然地,形成於該管狀軸5 4的外周圍表 面附近的公螺絲6 0的螺距係取決於該右望遠鏡透鏡系統 1 2 R及該左望遠鏡透鏡系統1 2 L的光學特徵,而形成於該管 狀軸5 4的内周圍表面附近的母螺絲的螺距則係取決於該照 相透鏡系統67的光學特徵。 如第二圖、第三圖及第七圖所示,在該主機殼區端 1 0 A的底部護壁中會形成母螺孔8 1 ,其係用以將該具有數 位相機的雙筒望遠鏡安置於三腳架上。亦即,當將該具有 數位相機的雙筒望遠鏡安置於三腳架上時,該母螺孔8 1便 會與該三腳架的公螺絲以螺紋產生嚙合。從第二圖可清楚 地發現,當該可移動的機殼區段1 0 B位於内縮的位置時, 該母螺孔8 1係位於該内縮機殼1 0的中點,並且係在該照相 透鏡系統6 7的光軸下面。同時,從第七圖可清楚地發現, 該母螺孔8 1係接續著該主機殼區段1 0 A的前方底緣。 如第一圖、第二圖及第三圖所示,在該主機殼區端 1 0 A的右側部份具有電源電路板8 2,該電路板會連接至固 定安裝於該主機殼區端1 0 A内的框型結構8 3。同時,如第 二圖、第三圖及第七圖所示,在該主機殼區端10A内具有 主控制電路板8 4,該電路板係配置在該固定板配件2 0的下 方。雖然圖中未顯示,不過該主控制電路板8 4係由該主機 殼區段10A的底部提供適當且穩固的支撐。各種電子元 件,例如微電腦、記憶體電路等,都可安置於該主控制電
第19頁 565707 五、發明說明(16) 路板8 4之上。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可從第二圖、第三圖及第七圖明 顯看出,在該主機殼區端1 0A的頂端護壁中配置著LCD (液 晶顯示器)面板單元86。該LCD面板單元86係以旋轉方式安 置於樞軸8 8之上,該樞軸8 8則係由該主機殼區段1 0 A的頂 端護壁提供適當的支撐,並且可沿著其頂端前緣伸展。該 L C D面板單元8 6通常係位於第七圖實線所示的内縮位置 中,因此其顯示螢幕會面向該主機殼區段1 0 A的頂端護壁 表面。所以,當該L C D面板單元8 6位於該内縮位置時,使 用者或觀看者便無法觀看其顯示螢幕。當以手動方式將該 L C D面板單元8 6從該内縮位置旋轉至部份如第七圖虛線所 示的顯示位置時,使用者或觀看者便能夠觀看其顯示螢 幕。 如上述,該可移動的機殼區段1 0 B的左側部份會被隔 板2 9分割,從而界定出電池室9 0 ,用以接納兩顆電池 92(第一圖、第二圖及第三圖)。前述電池9 2會透過一條彈 性電源供應電線(未顯示)提供電力給該電源電路板8 2,接 著,該電源電路板8 2便會透過一條彈性電源供應電線(未 顯示)提供電力給影像感測器控制電路板7 2、主控制電路 板84及LCD面板單元86等。 從第二圖及第三圖可非常清楚地看出,在該電源電路 板82之上安置著兩個連接器端子94及95,而外界則可透過 該主機殼區段1 0 A之前護壁中的兩個存取開口對其進行存 取。請注意,在第一圖中,僅顯示出兩個存取開口中的其
第20頁 565707 五、發明說明(17) 中一個,其元件符號為9 5 ’(其為連接器端子9 5的開口)。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連接器端子9 4係當作視訊連接器端 子,用以將該數位相機連接至家用電視機;而連接器端子 -9 5係當作U S B (通用序列匯排流)連接器端子,用以將該數 _ 位相機連接至個人電腦。如第一圖、第二圖及第三圖所 · 示,該電源電路板82連同前述連接器端子94及95都會被電· 磁遮罩9 6覆蓋,該遮罩則係由適當的導電材料(例如, 銅、鐵或類似的材料)所構成。 當前述電池9 2位於該可移動的機殼區段1 0 B的外側終 端部份時,機殼1 0的重量分佈便會不平衡,因此該具有相 0 機的雙筒望遠鏡的重量分佈亦會不平衡,因為每顆電池9 2 的重量都遠超過其它的元件。不過,實際上,因為重量非 常重的電源電路板8 2係位於該主機殼區段1 0 A的外側終端 部份中,所以該具有相機的雙筒望遠鏡的重量分佈會相當 平衡。 同時,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因為在該電源電路板8 2之 上還有額外的元件(即連接器端子94及95,以及電磁遮罩 9 6 ),所以可促進且改良該具有相機的雙筒望遠鏡的重量 分佈平衡。吾人希望的係,可根據前述電池9 2的總重量調 整電磁遮罩96的厚度,使得該具有相機的雙筒望遠鏡的重 量分佈能夠非常地平衡。 _ 或者,如第一圖、第二圖及第三圖所示,可將配重CW 固定黏貼在該主機殼區段1 0 A的外側部份。在此具體實施 例中,雖然配重C W係黏貼在該主機殼區段1 0 A的外側護壁
第21頁 565707 i、發明^ -- ^内護壁表面中,不過,配重cw亦可能固定安置於電磁遮 6之上。配重cw可能是由適當的金屬板構成,例如鋼 銅板、辞板、斜板或類似的材料。 如第二圖、第二圖及第七圖所示,在該主控制電路板 立的下方安置者 適當的記憶卡存取機,例如C F (快閃記 ,卡存取機97,並且其係配置在該主機殼區端1〇'人的底· 部護壁及該主控制電路板84之間。記憶卡或CF卡都可以分 離的方式載入該CF卡存取機97中。 刀 雖然圖中未顯示,不過,該具有數位相機的雙筒望遠 鏡會配備各種的開關,例如電源0N/0FF開關、顯示器開、 關、解除開關、選項開關等,前述開關都係配置在主殼 區段1 0 A的頂端護壁中。 n 如上述,欲拍攝的物件會經由該照相透鏡系統6 7及該 光低通濾波器76聚焦於該CCD影像感測器74的光接收面μ 中。當將電源0N/0FF開關調整成0Ν時,該CCD影像感測器 74便會將聚焦後的物件影像轉換成類比影像-像素信號訊 框。當將該顯示器開關調整為⑽時,便會以適當的時&間間 隔從該CCD影像感測器7 4中陸續地讀出細化後的類比T影像一 像素信號訊框,每個訊框中的細化類比影像-像素信號經 過適當處理之後,便可轉換成數位影像—像素信號訊^了 該數位影像-像素信號訊框會陸續地儲存在該主控制電路 板8 4中的讯框記憶體中,並且可以數位視訊信號的方式從 該訊框記憶體中讀出。該數位視訊信號會被轉換成類== 訊信號,然後便可依照該視訊影像以動態圖像的方式,將
565707 五'發明說明(19) 該物件影像再生於該L C D面板單元8 6中。亦即,使用者可 在該LCD面板單元86中監看欲拍攝的物件。 當將該解除開關調整為⑽時,便可從該“^影像减測 器74中讀出全類比靜態影像—像素信號訊框,而不必經過 3 ί f^經過適當處理之後,便可轉換成全數位靜 ^ ^號訊框。然後,便可將該全數位靜態影像一 並曰二二:5儲存在該主控制電路板8 4的訊框記憶體中, 靜鲅% 的影像處理。然後,便可將經過處理的數位 體ί 卡信Ϊ信號訊框依照既定的格式儲存在CF卡記憶 卞糸,人於CF卡記憶體存取機97中)。 的數:Ϊ: J:開伯關丰選擇再生模式時,便可將每個訊框中 取機9 7的CF 像像素^唬細化,並且從該CF卡記憶體存 視訊信號。出,並且於經過處理之後,產生 式,將該被拍Ϊ,便可依照該視訊影像,以靜態影像的方 要,亦可細Ϊ攝的影像再生於該LCD面板單元86中。視需 的電視機ΐ現訊連接器端子94將該視訊影像饋送至家用 像。 以便在家用的電視機中再生該被拍攝的影 數位Ξΐ ϊ伤亦可經由usb連接器端子95將每個訊框中的 機的個11 象素信號從該CF記憶體卡饋送至具有印表 像作為硬$ $ 從而便可利用印表機印出該被拍攝的影 取機時,彳“ :理所當然地,當個人電腦配備CF記憶卡存 入該個人=日㈧把憶卡存取機97卸載下來的CF記憶卡便可載 U人兒腦的CF記憶卡存取機中。
565707 五、發明說明(20) 第八圖所示的係與第七圖相同的圖式,其顯示的係前 述含數位相機的雙筒望遠鏡具體實施例的修改例。請注 意,在第八圖中,與第七圖相同元件會以相同的參考符號 表示。 在第八圖所示的修改具體實施例中,該右望遠鏡透鏡 系統1 2 R及左望遠鏡透鏡系統1 2 L的聚焦機制或移動轉換機 制係由該管狀軸5 4的外周圍護壁表面附近的凸輪溝槽9 8, 以及從環型部件6 2的内護壁表面伸出的短栓狀凸輪跟隨器 1 0 0所構成的,其中該凸輪跟隨器1 0 0係嚙合於該凸輪溝槽 9 8之中。請注意,在第八圖中,該凸輪溝槽9 8係以虛線表 示成開展於平面中。因此,與前述的具體實施例相同,該 轉輪5 6的旋轉移動會被轉變成該右光學系統(1 6 R、1 8 R )及 左光學系統(1 6 L、1 8 L )的水平移動。 同時,在該修改具體實施例中,該照相透鏡系統6 7的 聚焦機制或移動轉換機制係由該管狀軸5 4的内周圍護壁表 面附近的凸輪溝槽1 0 2 ,以及從透鏡筒6 6的外護壁表面伸 出的短栓狀凸輪跟隨器1 0 4所構成的,其中該凸輪跟隨器 1 0 4係嚙合於該凸輪溝槽1 0 2之中。請注意,與凸輪溝槽9 8 相同,該凸輪溝槽1 0 2係以虛線表示成開展於平面中。因 此,與前述的具體實施例相同,該轉輪5 6的旋轉移動會被 轉變成該透鏡筒6 6的水平移動。 從第八圖可清楚地看出,凸輪溝槽9 8與1 0 2的方向彼 此相反。因此,當藉由手動轉動轉輪5 6將該正像稜鏡系統 (1 6R、1 6L)及該目鏡系統(1 8R、1 8L)朝後移動,遠離其對
565707 五、發明說明(21) 應的物鏡系統(14R、14L)時,該透鏡筒66便會朝前移動, 遠離該CCD影像感測器74。因此,與前述的具體實施例相 同,當該正像稜鏡系統(1 6 R、1 6 L )及該目鏡系統(1 8 R、 · 1 8 L )朝後移動,將近距物件聚焦於望遠鏡透鏡系統(1 2 R、. 1 2 L )中時,因為該透鏡筒6 6便朝前移動,所以該照相透鏡 系統6 7亦會朝前移動的關係,所以便可將所觀測到的近距 物件聚焦於該C C D影像感測器7 4的光接收面中。 在第一圖至第七圖所示的前述具體實施例中,因為該 右望遠鏡透鏡系統1 2 R及左望遠鏡透鏡系統1 2 L的聚焦機制 或移動轉換機制都係由公螺絲及母螺絲所構成的,因此,Φ 轉輪5 6的旋轉移動與該右光學系統(1 6 R、1 8 R )及左光學系 統(1 6 L、1 8 L)的水平移動之間有線性的關係。同樣地,因 為該照相透鏡系統6 7的聚焦機制或移動轉換機制係由公螺 絲及母螺絲所構成的,因此,轉輪5 6的旋轉移動與該該照 相透鏡系統6 7的水平移動之間有線性的關係。
不過,實際上,右光學系統(1 6 R、1 8 R )及左光學系統 (1 6 L、1 8 L)的聚焦位置與從該右光學系統及左光學系統 (1 6 R、1 8 R及1 6 L、1 8 L )的聚焦位置至物鏡系統j 4 r及i 4 [所 量測到的距離之間’未必成線性關係。同樣地,照相透鏡 系統6 7的聚焦位置與從該照相透鏡系統β 7的聚焦位置至該 C C D影像感測器7 4的光接收面所量測到的距離之間,亦未 必成線性關係。 因此’在該右光學系統及左光學系統(1 6 R8 R及 1 6 L、1 8 L )以及違照相透鏡糸統6 7精確地定位於個別的聚
第25頁 565707 五、發明說明(22) 焦位置之前,每個移動轉換機制都應該如第八圖所示般地 由凸輪溝槽(9 8、1 0 2 )以及凸輪跟隨器(1 〇 〇、1 〇 4 )所構 成,如此方能配合物鏡系統14R友14L及CCD影像感測器 7 4,以非線性的方式移動該右光學系統及左光學系統 (1 6 R、1 8 R及1 6 L、1 8 L )以及該照相透鏡系統6 7。簡單地 說,利用凸輪溝槽9 8及1 0 2以及凸輪跟隨器1 0 0及1 0 4,便 可將該右光學系統及左光學系統(1 6 R、1 8 R及1 6 L、1 8 L )以 及該照相透鏡精確地定位於其個別的聚焦位置中。 當然,因為該右望遠鏡透鏡系統1 2 R及左望遠鏡透鏡 系統1 2 L以及該照相透鏡系統6 7都具有特定的聚焦深度, 因此利用公螺絲及母螺絲便能夠輕易地形成相對應的移動 轉換機制。不過,當欲聚焦的物件靠近該具有數位相機的 雙筒望遠鏡時,便很難將該光學系統(1 6 R、1 8 R ; 1 6 L、1 8 L或6 7)的聚焦位置及其對應的距離之間的關係予以線性近 似化。舉例而言,該右望遠鏡透鏡系統1 2 R及左望遠鏡透 鏡系統1 2 L以及該照相透鏡系統6 7都係設計成能夠聚焦最 近距的物件(位於該具有數位相機的雙筒望遠鏡前面1 · 0公 尺以内)時,便無法將該光學系統(1 6 R、1 8 R ; 1 6 L、1 8 L 或6 7 )的聚焦位置及其對應的距離之間的關係予以線性近 似化。在此情形中,便必須利用如第八圖般的個別的凸輪 溝槽9 8及1 0 2以及個別的凸輪跟隨器1 0 〇及1 〇 4形成該聚焦 機制或移動轉換機制。 雖然上述的具體實施例係關於含有數位相機的雙筒望 遠鏡,不過本發明的觀念卻可具現於其它含有使用鹵化銀
第26頁 565707 五、發明說明(23) 薄膜之相機的雙筒望遠鏡中。 最後,熟習該技藝的人士將會瞭解,前面所說明的僅 係該儀器的較佳具體實施例,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及範 疇下可對其進行各種變化及修改。
第27頁 565707 圖式簡單說明 【圖式簡單說明】 第一圖所示的係根據本發明具有數位相機之雙筒望遠 鏡之剖面圖; 第二圖所示的係沿著第一圖的線I I - I I之剖面圖,其 中在相對於主機殼區段的内縮位置處則顯示可移動的機殼 區段, 第三圖所示的係與第二圖相同的剖面圖,其中該可移 動的機殼區段係顯示於相對於該主機殼區段的外伸位置 處;
第四圖所示的係安裝於由該主機殼區段及該可移動機 殼區段所構成的機殼内的固定板配件平面圖; 第五圖所示的係配置在該固定板配件之上的右底板及 左底板平面圖; 第六圖所示的係沿著第五圖的線V I - V I之正面圖; 第七圖所示的係沿著第一圖的線V I I - V I I之剖面圖; 以及 第八圖所示的係與第七圖相同的剖面圖,其顯示的係 第一圖至第七圖中之具體實施例的修改例。 [主要元件符號對照說明]
1 0…機殼 1 0 A…主機殼區段 1 0B…可移動的機殼區段 1 2R…右望遠鏡透鏡系統 1 2L…左望遠鏡透鏡系統
第28頁 565707 圖式簡單說明 20… 固定板配件 20A · ••矩形平板部件 20B · ••滑動平板部件 30R · ••右底板 30L · ••左底板 46… 連結器 46A · ••塊狀部件 46B · ••叉形部件 50… 内側前套件 52… 内側後套件 54… 管狀軸 56… 轉輪 62… 環型部件 66… 透鏡筒 68… 第一透鏡系 統 70… 第二透鏡系 統 74… C C D影像感測器 76… 光低通濾波 器 82… 電源電路板 86… L C D面板單元 94、 95…連接器 端子 96… 電磁遮罩 CW… 配重
第29頁

Claims (1)

  1. 565707 六、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具有照相功能之雙筒望遠鏡,包括: 一對望遠鏡光學系統; 用以接收該對望遠鏡光學系統的機殼,該機殼具有 外側終端部份; 相機系統,其包括照相光學系統,以及排列在該照 相光學系統後面並與其對齊的影像感測媒體; 電子控制系統,其可以電子方式控制該相機系統的 作業;以及 電池系統,其包括至少一個電池,以及電源電路 板,透過該電源電路板便可從該至少一個電池供應電力 給該電子控制系統, 其中該至少一個電池及該電源電路板都係位於該機 殼的外側終端部份,因此該機殼外側終端部份之間的重 量可取得平衡。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雙筒望遠鏡, 其中該電源電路板具有電磁遮罩,該電磁遮罩的厚度可 加以調整,以確保該機殼外側終端部份之間可取得重量 平衡。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雙筒望遠鏡, 其中該電源電路板所在的外側終端部份具有配重,因此 能確保該機殼外側終端部份之間的重量平衡。.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雙筒望遠鏡, 其中該電源電路板具有一電磁遮罩,而該電源電路板所 在的外側終端部份具有一配重,因此能確保該機殼外側
    565707 六、申請專利範圍 終端部份之間的重量平衡。 5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雙筒望遠鏡, 其中該機殼具有兩個機殼區段,彼此可相互移動嚙合, 而且前述望遠鏡光學系統分別是裝配在前述機殼區段 中,因此,藉由將該兩個機殼區段相對地移動便可調整 前述望遠鏡光學系統的光軸之間的距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雙筒望遠鏡, 其中一個機殼區段可與另一個機殼區段產生滑動嚙合, 因此藉由將該兩個機殼區段相對地滑動,便可讓前述望 遠鏡光學系統的光軸在一共同的幾何平面中移動。 7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雙筒望遠 鏡,其中每個該望遠鏡光學系統都包括光學物鏡系統、 光學正像系統及光學目鏡系統,該光學正像系統及光學 目鏡系統可沿著該望遠鏡光學系統的光軸相對於該光學 物鏡系統相對地及水平移動,從而對物件進行聚焦。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雙筒望遠鏡, 進一步包括: 位於前述望遠鏡光學系統之間的可手動操作的轉 軸;以及
    與前述望遠鏡光學系統相關的聚焦機制,用以將該 可手動操作的轉軸的旋轉移動轉變成每個望遠鏡光學系 統中之該光學正像系統及該光學目鏡系統與該光學物鏡 系統之間的水平移動。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雙筒望遠鏡,
    第31頁 565707 六、申請專利範圍 其中該可手動操作 光學系統則是安裝 ίο. 如申請專利範圍 鏡,進一步包括位 統之間的聚焦機制 動轉變成該照相光 光學系統對物件進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 鏡,其中該影像感 相機系統可形成數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 鏡,其中藉由該聚 平移動,用以將物 面中。 的轉輪係可旋轉的管狀軸,而該照相 於該可旋轉的管狀軸内部。 第9項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雙筒望遠 於該可旋轉的管狀軸與該照相光學系 ,用以將該可旋轉的管狀軸的旋轉移 學系統的水平移動,從而透過該照相 行聚焦。 第1 〇項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雙筒望遠 測媒體包括固態影像感測器,使得該 位相機。 第11項之具有照相功能之雙筒望遠 焦機制便可實施該照相光學系統的水 件聚焦於該固態影像感測器的光接收
    第32頁
TW091122091A 2001-09-28 2002-09-26 Binocular telescope with photographing function TW565707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302629A JP2003107369A (ja) 2001-09-28 2001-09-28 撮影機能付双眼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565707B true TW565707B (en) 2003-12-11

Family

ID=19122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1122091A TW565707B (en) 2001-09-28 2002-09-26 Binocular telescope with photographing function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6927906B2 (zh)
JP (1) JP2003107369A (zh)
KR (1) KR100599108B1 (zh)
CN (1) CN1304868C (zh)
DE (1) DE10245095A1 (zh)
FR (1) FR2830338B1 (zh)
GB (1) GB2381152B (zh)
TW (1) TW5657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49621B (en) * 2002-02-12 2006-02-21 Pentax Corp Structure for assembly of binocular telescope with photographing function
JP2003241112A (ja) * 2002-02-14 2003-08-27 Pentax Corp 撮影機能付双眼鏡
JP3843034B2 (ja) * 2002-04-02 2006-11-08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
JP2003302580A (ja) * 2002-04-09 2003-10-24 Pentax Corp 撮影機能付観察光学装置
JP2003315889A (ja) * 2002-04-24 2003-11-06 Pentax Corp 携帯機器
JP2004138954A (ja) * 2002-10-21 2004-05-13 Pentax Corp 携帯電子機器
JP2004166055A (ja) * 2002-11-14 2004-06-10 Pentax Corp デジタルカメラ機能付き双眼鏡
US6990888B2 (en) * 2003-07-25 2006-01-31 Greenlee Textron Inc. Mechanism for switching between closed and open center hydraulic systems
US20050052550A1 (en) * 2003-09-04 2005-03-10 Pentax Corporation Image-file managing system and optical apparatus for observing object
JP2005078044A (ja) 2003-09-04 2005-03-24 Pentax Corp 画像表示機能付き光学機器
AT506437B1 (de) 2008-01-31 2011-08-15 Swarovski Optik Kg Beobachtungsgerät mit entfernungsmesser
DE102012200519A1 (de) * 2012-01-13 2013-07-18 Carl Zeiss Sports Optics Gmbh Optisches System zur Abbildung eines Objekts
CN105975018B (zh) * 2016-06-13 2022-12-06 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可扩展处理装置
US10330296B1 (en) * 2018-08-24 2019-06-25 Chia-Hua Lin Multi-angle outdoor projection device
US20230308627A1 (en) * 2021-09-03 2023-09-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ens apparatu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77303A (en) * 1966-02-01 1966-10-04 Gen Dynamics Corp Combined binocular and optical communication device
US4067027A (en) * 1976-08-31 1978-01-03 Asia American Industries Ltd. Binocular telescope containing a camera
DE2834158C3 (de) 1978-08-04 1981-03-12 Fa. Carl Zeiss, 7920 Heidenheim Prismenfernrohr mit Bildstabilisierung
JPS55140806A (en) * 1979-04-23 1980-11-04 Hoya Corp Binoculars provided with automatic focus mechanism
JPS5813886B2 (ja) 1980-11-06 1983-03-16 株式会社 五藤光学研究所 天体望遠鏡の光学系
US4400065A (en) * 1981-05-18 1983-08-23 Albert Nagler Multi-purpose telescope
JPH0664232B2 (ja) 1985-06-29 1994-08-22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望遠対物レンズ
JP2624556B2 (ja) * 1990-02-09 1997-06-25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記録再生機能付双眼鏡
JP2897314B2 (ja) 1990-02-20 1999-05-31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双眼鏡
US5235458A (en) 1990-02-20 1993-08-10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Binocular
JP2978283B2 (ja) 1991-06-26 1999-11-15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望遠対物レンズ
DE4244161A1 (en) * 1991-12-26 1993-07-01 Asahi Optical Co Ltd Automatic focus field glasses - have lens which can be moved in direction of optical axis for sharp adjustment and lenses movable along optical axis for varying refractory force
JPH062330U (ja) * 1992-06-10 1994-01-14 西牟田 弘之 カメラ機能付き双眼鏡
JPH0730546B2 (ja) 1992-06-17 1995-04-05 株式会社タイヨー パイル内セメント抜取用具
JP3563773B2 (ja) * 1993-06-03 2004-09-08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双眼鏡
JPH078848A (ja) 1993-06-28 1995-01-13 Trinity Ind Corp 静電霧化型塗布装置
US5672862A (en) * 1993-07-30 1997-09-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apparatus having image shake preventing function
JPH07283978A (ja) 1994-04-14 1995-10-27 Sony Corp ビデオカメラ
DE69513224T2 (de) 1994-05-12 2000-07-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Videokamera
WO1996028753A1 (en) * 1995-03-16 1996-09-19 Itt International Electric Corporation Compact night vision device
JPH08314001A (ja) * 1995-05-17 1996-11-29 Konica Corp カメラ
US5729390A (en) * 1995-06-19 1998-03-17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Objective lens system
US5963369A (en) 1996-06-03 1999-10-05 Steinthal; Gregory Digital solid-state binoculars
US6088053A (en) 1996-07-15 2000-07-11 Hammack; Jack C. Digital record and replay binoculars
JPH10239733A (ja) * 1997-02-25 1998-09-11 Asahi Optical Co Ltd 実像式ファインダーを有するカメラ
JP4017701B2 (ja) 1997-03-25 2007-12-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電子カメラ
GB9716343D0 (en) 1997-08-02 1997-10-08 Rotacon Plc Novel action replay binoculars
JPH1164743A (ja) 1997-08-18 1999-03-05 Asahi Optical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付き双眼鏡
JPH11112851A (ja) 1997-09-30 1999-04-23 Canon Inc 電子カメラ付双眼鏡
JP3674275B2 (ja) 1997-11-28 2005-07-2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カメラ装置
JPH11218692A (ja) * 1998-01-29 1999-08-10 Canon Inc 双眼鏡
JPH11248996A (ja) 1998-03-04 1999-09-17 Canon Inc 双眼鏡
JP2000147372A (ja) * 1998-11-10 2000-05-26 Canon Inc 撮影機能付き双眼鏡
US6255650B1 (en) 1998-12-11 2001-07-03 Flir Systems, Inc. Extreme temperature radiometry and imaging apparatus
AU1792101A (en) 1999-11-22 2001-06-04 Sl3D, Inc. Stereoscopic telescope with camera
WO2001052531A1 (en) 2000-01-07 2001-07-19 Hammack Jack C Digital record and replay binoculars
US20030063383A1 (en) 2000-02-03 2003-04-03 Costales Bryan L. Software out-of-focus 3D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JP2003521857A (ja) 2000-02-03 2003-07-15 エスエルスリーデイー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ツド ソフトウェア焦点外し3d方法、そのシステム及び装置
JP2001281555A (ja) * 2000-03-31 2001-10-10 Nikon Corp 撮像機能付き双眼鏡
JP2001305629A (ja) * 2000-04-26 2001-11-02 Casio Comput Co Ltd 撮像装置
JP2001311868A (ja) 2000-05-02 2001-11-09 Nikon Corp 撮像機能付き双眼鏡及びその焦点調節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R2830338A1 (fr) 2003-04-04
US6927906B2 (en) 2005-08-09
JP2003107369A (ja) 2003-04-09
KR20030027857A (ko) 2003-04-07
DE10245095A1 (de) 2003-04-17
FR2830338B1 (fr) 2005-09-30
US20030063380A1 (en) 2003-04-03
GB0222638D0 (en) 2002-11-06
GB2381152B (en) 2005-04-06
GB2381152A (en) 2003-04-23
CN1304868C (zh) 2007-03-14
CN1409153A (zh) 2003-04-09
KR100599108B1 (ko) 2006-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565707B (en) Binocular telescope with photographing function
TW594046B (en) Optical viewer instrument with photographing function
TW569035B (en) Optical viewer instrument with photographing function
TWI230799B (en) Optical viewer instrument with photographing function
CN210807350U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211239925U (zh) 一种移动终端
US20030151660A1 (en) Binocular telescope with photographing function
JP2004138954A (ja) 携帯電子機器
CN210867792U (zh) 移动终端
US20030202118A1 (en) Portable apparatus
TWI237146B (en) Optical-position adjusting device for optical unit
CN110769103A (zh) 移动终端
JP4181368B2 (ja) 撮影機能付双眼鏡
JP3998961B2 (ja) 撮影機能付双眼鏡
TW200427429A (en) Display-provide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JP2003185938A (ja) 撮影機能付双眼鏡
JP2003244505A (ja) 撮影機能付双眼鏡
JP2003107368A (ja) 撮影機能付双眼鏡
GB2393265A (en) Observation optical device with camera and reticle
KR20020001101A (ko) 컴퓨터용 화상 카메라
TW200402543A (en) Optical device
JPH0438189B2 (zh)
JP2003172884A (ja) 撮影機能付双眼鏡
JP2003241110A (ja) 撮影機能付双眼鏡
JP2003172883A (ja) 撮影機能付観察光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