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21882A - 烘乾模組和衣物處理設備 - Google Patents
烘乾模組和衣物處理設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421882A TW202421882A TW112132506A TW112132506A TW202421882A TW 202421882 A TW202421882 A TW 202421882A TW 112132506 A TW112132506 A TW 112132506A TW 112132506 A TW112132506 A TW 112132506A TW 202421882 A TW202421882 A TW 202421882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turntable
- airflow
- diverter
- partition
- wall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0000008929 regen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8
- 238000011069 regene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8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9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5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KWGKDLIKAYFUFQ-UHFFFAOYSA-M lithium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Li+].[Cl-] KWGKDLIKAYFUFQ-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0237858 Gastropo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DGAQECJNVWCQMB-PUAWFVPOSA-M Ilexoside XXIX Chemical compound C[C@@H]1CC[C@@]2(CC[C@@]3(C(=CC[C@H]4[C@]3(CC[C@@H]5[C@@]4(CC[C@@H](C5(C)C)OS(=O)(=O)[O-])C)C)[C@@H]2[C@]1(C)O)C)C(=O)O[C@H]6[C@@H]([C@H]([C@@H]([C@H](O6)CO)O)O)O.[Na+] DGAQECJNVWCQMB-PUAWFVPOSA-M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21536 Zeol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8044 dehyd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97 dehydr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95 desor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HNPSIPDUKPIQMN-UHFFFAOYSA-N dioxosilane;oxo(oxoaluman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O=[Si]=O.O=[Al]O[Al]=O HNPSIPDUKPIQM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808 molecular sie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08 so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734 sod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URGAHOPLAPQHLN-UHFFFAOYSA-N sodium aluminosilicate Chemical compound [Na+].[Al+3].[O-][Si]([O-])=O.[O-][Si]([O-])=O URGAHOPLAPQHL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57 zeol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QCDYQQDYXPDABM-UHFFFAOYSA-N phloroglucinol Chemical compound OC1=CC(O)=CC(O)=C1 QCDYQQDYXPDAB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18/00—Washing machines having receptacles, stationary for washing purposes, and having further drying mean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5/00—Washing machines with receptacles, e.g. perforated, having a rotary movement, e.g. oscillatory movement, the receptacle serving both for washing and for centrifugally separating water from the laundry and having further drying means, e.g. using hot air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9/00—Combinations of a washing machine with other separate apparatus in a common frame or the like, e.g. with rinsing apparatus
- D06F29/005—Combinations of a washing machine with other separate apparatus in a common frame or the like, e.g. with rinsing apparatus the other separate apparatus being a drying appliance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9/00—Details of washing machines not specific to a single type of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9/00 - D06F27/00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02—Domestic laundry dryers having dryer drums rotating about a horizontal axi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2—Lint collecting arrangement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4—Condensing arrangement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6—Heating arrangements, e.g. gas heating equipment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32—Control of operations performed in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34—Control of operations performed in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or target of the control
- D06F58/36—Control of operational steps, e.g. for optimisation or improvement of operational steps depending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laundry
- D06F58/38—Control of operational steps, e.g. for optimisation or improvement of operational steps depending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laundry of drying, e.g. to achieve the target humidity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32—Control of operations performed in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34—Control of operations performed in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or target of the control
- D06F58/45—Cleaning or disinfection of machine parts, e.g. of heat exchangers or filter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 Control Of Washing Machine And Dryer (AREA)
- Main Body Construction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Laundry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了一種烘乾模組和衣物處理設備,此烘乾模組包括:殼體組件,其設有轉盤構件容納腔;轉盤構件,其安裝於轉盤構件容納腔內;轉盤構件包括轉盤,所述轉盤的至少部分用於吸附濕循環氣流中的水分;其中,轉盤的兩個側面分別與殼體組件的第一內壁和第二內壁之間均具有間隙,以形成氣流通道;其中,第一內壁和第二內壁相對設置,且第一內壁或第二內壁和轉盤的兩個側面大致平行;至少一個分流件,其至少環繞設於第一內壁或第二內壁之一上,分流件用於對流入氣流通道的氣流進行分流。藉由分流件環繞設於殼體組件的底壁上,可對流入氣流通道的濕循環氣流進行分流,使得流入氣流通道的濕循環氣流更分散和更均勻,可提高轉盤的吸濕效率。
Description
本揭露要求於2022年8月31日遞交的中國專利申請號為202211056653.2的優先權,在此全文引用上述中國專利申請揭露的內容以作為本揭露的一部分。本發明涉及智慧家居的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烘乾模組和衣物處理設備。
在人們對健康品質生活的追求愈加高漲、城市居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等因素的助推下,衣物處理設備橫空出世並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衣物處理設備尤其適合梅雨季節時期的南方家庭、空氣品質差不適合戶外曬衣的北方家庭,以及想要衣物即洗即穿或追求衣物更加蓬鬆舒適的使用人群。
現有的衣物處理設備的烘乾系統利用轉盤對洗烘機內筒的潮濕空氣進行吸濕,得到乾燥空氣之後,再重新進入洗烘機內筒,轉盤在旋轉的過程中,由於氣流離心力的作用,僅僅作用在轉盤較大的直徑處,靠近圓心的地方氣流小,影響吸濕效率。
(一)發明目的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烘乾模組和衣物處理設備,藉由分流件環繞設於殼體組件的底壁上,可對流入氣流通道的濕循環氣流進行分流,一部分進入靠近轉盤圓心的區域,另一部分則進入靠近轉盤外周的區域,使得流入氣流通道的濕循環氣流更分散和更均勻,可提高轉盤的吸濕效率。
(二)技術方案
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烘乾模組,包括:殼體組件,其設有轉盤構件容納腔;轉盤構件,其安裝於轉盤構件容納腔內;轉盤構件包括轉盤,所述轉盤的至少部分用於吸附濕循環氣流中的水分;其中,轉盤的兩個側面分別與殼體組件的第一內壁和第二內壁之間均具有間隙,以形成氣流通道;其中,第一內壁和第二內壁相對設置,且第一內壁或第二內壁和轉盤的兩個側面大致平行;至少一個分流件,其至少環繞設於第一內壁或第二內壁之一上,分流件用於對流入氣流通道的氣流進行分流。
進一步地,殼體組件包括:轉盤下殼體,其設有第一轉盤容納區;轉盤上殼體,其設有第二轉盤容納區,轉盤上殼體與轉盤下殼體配合連接,以使至少部分第一轉盤容納區和第二轉盤容納區形成所述轉盤構件容納腔;轉盤的頂面與轉盤上殼體的部分內頂壁之間具有間隙,以形成第一氣流通道;轉盤的底面與轉盤下殼體的部分底壁之間具有間隙,以形成第二氣流通道;第二氣流通道與滾筒出氣口或滾筒進氣口連通,第一氣流通道與滾筒進氣口或滾筒出氣口連通,以使滾筒內的濕循環氣流經由第二氣流通道或第一氣流通道並穿過轉盤到達第一氣流通道或第二氣流通道;所述分流件環繞設於轉盤下殼體或轉盤上殼體的底壁上,以對流入第二氣流通道或第一氣流通道的氣流進行分流。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轉盤容納區內設有至少兩個第一分隔件,以至少將第一轉盤容納區分隔為除濕區和再生區。
進一步地,所述分流件設於除濕區內,以將除濕區至少分隔為第一分流區和第二分流區;所述轉盤下殼體的側壁上設有第二進風口,所述分流件的一端與進風口抵接,以將第二進風口至少分隔為第一子口和第二子口,第一子口和第一分流區連通,第二子口和第二分流區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分流件突出於所述轉盤下殼體的底壁,所述分流件的高度臨近或接觸轉盤。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分隔件設為沿轉盤下殼體的徑向設置,以使除濕區和再生區均為大致扇形;其中,除濕區的面積可設為再生區的面積的1.5倍到4倍。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分隔件至少包括第一分隔體和第二分隔體,第一分隔體和第二分隔體均沿轉盤下殼體的徑向設置,第一分隔體和第二分隔體的一端均與轉盤下殼體的側內壁抵接,第一分隔體和第二分隔體的另一端相交於轉盤下殼體的中心區域,以使所述第一分隔件呈大致V形;第一分隔體和第二分隔體的相交處為圓弧過渡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進風口位於靠近第一分隔體;所述分流件包括第一分流體和與第一分流體一端平滑連接的第二分流體,第一分流體大致平行於第一分隔體,且第一分流體與第一分隔體間隔設置;第二分流體背離第一分流體的另一端與第二分隔體連接,且第二分流體呈弧形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分流體與轉盤下殼體的側壁同軸設置。
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衣物處理設備,包括上述的烘乾模組。
(三)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上述技術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術效果:
1、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藉由轉盤吸附濕循環氣流中的水分,使濕循環氣流可變為乾燥循環氣流,乾燥循環氣流通過滾筒進氣口進入滾筒內,與衣物充分接觸,提高烘乾效率,降低能耗,可以避免採用蒸發器帶來的對潮濕空氣的吸濕能力下降。
2、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藉由設置分流件環繞設於殼體組件的底壁上,可對流入氣流通道的濕循環氣流進行分流,一部分進入靠近圓心的區域,另一部分則進入靠近轉盤外周的區域,使得流入氣流通道的濕循環氣流更分散和更均勻,氣流與轉盤可以更大面積地接觸,可提高轉盤的吸濕效率。
3、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藉由將烘乾模組安裝於衣物處理設備滾筒頂部,烘乾模組採用水平佈置的方式,也即轉盤旋轉軸、循環風機旋轉軸、再生風機旋轉軸都大致平行,且大致垂直於衣物處理設備上殼/垂直於衣物處理設備滾筒的旋轉軸,這樣衣物處理設備整體高度取決於滾筒直徑和置於滾筒上方的殼體組件的厚度,可最大限度減小衣物處理設備的整體尺寸。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瞭,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並參照附圖,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說明。應該理解,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並非要限制本發明的範圍。此外,在以下說明中,省略了對公知結構和技術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發明的概念。
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烘乾模組,如第1圖到第7圖所示,包括:殼體組件,其設有轉盤構件容納腔;轉盤構件,其安裝於轉盤構件容納腔內;轉盤構件包括轉盤200,所述轉盤200的至少部分用於吸附濕循環氣流中的水分;轉盤200的兩個側面分別與殼體組件的第一內壁和第二內壁之間均具有間隙,以形成氣流通道;其中,第一內壁和第二內壁相對設置,且第一內壁或第二內壁和轉盤200的兩個側面大致平行;至少一個分流件222,其至少環繞設於第一內壁或第二內壁之一上,分流件222用於對流入氣流通道的氣流進行分流。一些實施例中,轉盤構件可包括轉盤200和驅動組件,驅動組件可以包括電機,電機可驅動轉盤200旋轉。轉盤200可選用吸濕性能好的材料製作,例如可以是沸石、氯化鋰、矽膠、改性矽膠或13X(鈉X型)分子篩等。流入轉盤200一側的氣流通道的濕循環氣流穿過轉盤200到達另一側的氣流通道,轉盤200吸附濕循環氣流中的水分,使濕循環氣流可變為乾燥循環氣流;由於循環風機出風口與轉盤構件容納腔的連通是大致沿轉盤切向方向,而循環氣流具有一定的流速,且濕循環氣流由於含濕量較高,因而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會向遠離轉盤旋轉中心逃逸,氣流通常形成於轉盤200較大的直徑處,靠近轉盤旋轉中心的區域氣流小,從而使得轉盤200的主要吸濕部位在較大直徑處,影響吸濕效率及轉盤吸濕利用率。針對此,設置分流件222環繞設於殼體組件的底壁上,可對流入氣流通道的濕循環氣流進行分流,一部分進入靠近圓心的區域,另一部分則進入靠近轉盤200外周的區域,使得流入氣流通道的濕循環氣流更分散和更均勻,氣流與轉盤200可以更大面積地接觸,可提高轉盤200的吸濕效率。
一些實施例中,殼體組件包括:轉盤下殼體220,其設有第一轉盤容納區;轉盤上殼體210,其設有第二轉盤容納區,轉盤上殼體與轉盤下殼體配合連接,以使第一轉盤容納區和第二轉盤容納區形成所述轉盤構件容納腔;轉盤200的頂面與轉盤上殼體210的部分內頂壁之間具有間隙,以形成第一氣流通道;轉盤200的底面與轉盤下殼體的部分底壁之間具有間隙,以形成第二氣流通道;第二氣流通道與滾筒出氣口連通,第一氣流通道與滾筒進氣口連通,以使滾筒內的濕循環氣流經由第二氣流通道並穿過轉盤200到達第一氣流通道;示例性地,所述分流件222環繞設於轉盤下殼體220的底壁上,以對流入第二氣流通道的氣流進行分流。例如,滾筒內排出的濕循環氣流進入轉盤構件容納腔的底部,即在第二氣流通道內擴散,當分流件222環繞設於轉盤下殼體的內底壁時,可對流入的濕循環氣流先進行分流,一部分進入靠近圓心的區域,另一部分則進入靠近轉盤200外周的區域,使得流入氣流通道的濕循環氣流更分散和更均勻,濕循環氣流再由下至上穿過轉盤200,轉盤200吸附濕循環氣流中的水分,使濕循環氣流變為乾燥循環氣流,可提高轉盤200的吸濕效率,乾燥循環氣流從第一氣流通道流向滾筒進氣口進入滾筒內,與衣物充分接觸,提高烘乾效率,降低能耗。
可以理解的是,本揭露並不具體限定轉盤的入風口的具體位置,只要能夠實現氣流從轉盤殼體進入,穿過轉盤然後從轉盤殼體流出即可。由此可知,氣流也可以從轉盤與上殼之間的第一氣流空間流入、然後穿過轉盤後從轉盤與下殼之間的第二氣流空間流出。而且循環風機可以位於轉盤上游、也可位於轉盤下游,可依據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實施。分流件222則對應於轉盤氣流入口所在的位置進行設置,例如可以設置於下殼體的內壁,也可以設置於上殼體的內壁。
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轉盤容納區內設有第一分隔件221,以至少將第一轉盤容納區分隔為除濕區和再生區。轉盤200的底面與轉盤下殼體的除濕區內底壁之間具有間隙,可形成第二氣流通道;轉盤200的一部分位於除濕區上方,可將進入第二氣流通道內的濕循環氣流中的水分吸附;轉盤200在旋轉的過程中,已經吸附水分的部分轉盤旋轉至再生區時,進行水分脫附,然後已經脫附水分的部分轉盤繼續旋轉至除濕區進行水分吸附,如此往復。
在一些實施例中,還可在轉盤下殼體220上設置第三條第一分隔體、在轉盤上殼體210上對應位置設置第三條第二分隔體,沿轉盤200轉動方向來看,此第三條第一和第二分隔體可設置於再生區的下游或者除濕區的上游,從而整個轉盤殼體空間被分隔為三個空間,能夠分別實現吸水除濕功能、再生脫附功能、以及冷卻功能。此實施例中第三條第一和第二分隔體與再生區之間的大致扇形區即為實現轉盤200冷卻功能的冷卻區。如此設置的好處是:當轉盤經過再生區加熱脫附水分後,轉盤200上會有高溫餘熱,而高溫餘熱會影響轉盤200進入除濕區後的吸附水分的能力,因此在再生區和除濕區之間設置一個冷卻區,以使轉盤200有緩衝冷卻的效果,可以提升吸水效率。
示例性實施例中,轉盤下殼體220可設有第一轉盤容納區,轉盤下殼體220可包括底板和突出於底板的環周側壁,形成的凹陷部為第一轉盤容納區。同理,轉盤上殼體210可設有第二轉盤容納區,第二轉盤容納區至少包括了除濕區,但並不包括再生區,第二轉盤容納區的徑向邊緣設置有再生模組安裝部。第二轉盤容納區和部分第一轉盤容納區至少共同形成除濕區,再生模組安裝部和另外部分第一轉盤容納區共同形成再生區。由於轉盤容納腔內有氣流通過,所以轉盤上殼體210與轉盤下殼體220之間可設為密封連接。例如是轉盤上殼體210或轉盤下殼體220上分別設有凹槽或凸緣,凹槽內設置密封條,轉盤上殼體210與轉盤下殼體220扣合連接時以實現密封。
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至少一個分流件222設於第一轉盤容納區的除濕區內,以將除濕區分隔為至少第一分流區和第二分流區;所述轉盤下殼體220的側壁上設有第二進風口223,所述分流件222的一端抵接第二進風口223,以將第二進風口223至少分隔為第一子口和第二子口,第一子口和第一分流區連通,第二子口和第二分流區連通,等等。分流件222將第二進風口223分隔為第一子口和第二子口,這樣藉由分流件222在第二進風口223對濕循環氣流進行分流,並進入靠近圓心和外周的兩個分流區,即第一分流區和第二分流區,這樣對濕循環氣流進行了合理的分流,使得流入第一氣流通道的濕循環氣流更分散和更均勻,氣流與轉盤200可以更大面積地接觸,可提高轉盤200的吸濕效率。可理解的,對於第一轉盤容納區的除濕區,可以設置多於兩個的分流件222,它們可以平行設置,從而將除濕區分隔為多個分流區。
一些實施例中,當轉盤200在旋轉的過程中,為了使得分流件222對轉盤200不造成干涉,優選的方案為所述分流件222突出於所述轉盤下殼體220的底壁,所述分流件222的高度以不接觸轉盤200為限,這樣既避免了干涉,又在至少兩個分流區之間形成氣流密封。分流件222突出於所述轉盤下殼體220的底壁,可以使得轉盤200的底面與轉盤下殼體220的底壁之間形成間隙,即第二氣流通道被分隔為第一分流區和第二分流區。
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分隔件221設為沿轉盤下殼體220的徑向設置,以使除濕區和再生區均為大致上的扇形;其中,除濕區的面積可設為再生區的面積的1.5倍到4倍。除濕區的面積可設為大於再生區的面積,這樣轉盤200的大部分均處於除濕區,從而進一步提高轉盤200的吸濕效率及吸濕效果。為了防止滾筒內排出的濕循環氣流與再生氣流互相竄通,第一分隔件221與轉盤200之間可形成動態密封的效果,也可以在第一分隔件221和/或第二分隔件211與轉盤之間設置密封件,例如柔性密封件,且此密封件固定設置於第一分隔件221和/或第二分隔件211之上。當轉盤200旋轉至再生區時,再生氣流對此部分的轉盤200進行加熱,使此部分的水分快速脫附,由再生氣流帶走進入冷凝器;從而使轉盤200一直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從而提高了吸濕的效率及效果。
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分隔件221至少包括第一分隔體2211和第二分隔體2212,第一分隔體2211和第二分隔體2212均沿轉盤下殼體220的徑向設置,第一分隔體2211和第二分隔體2212的一端均與轉盤下殼體220的側內壁連接,第一分隔體2211和第二分隔體2212的另一端相交於轉盤下殼體220的中心區域,以使所述第一分隔件221呈大致V形;第一分隔體2211和第二分隔體2212的相交處為圓弧過渡連接。第一分隔件221可設為突出於轉盤下殼體220的底板,以使轉盤200的底面與轉盤下殼體220的底板具有間隙,以形成第二氣流通道。藉由將第一分隔件221設置為V形,可使第一轉盤容納區分隔為除濕區和再生區,且使除濕區和再生區分隔為扇形;因此有利於轉盤200在旋轉的過程中,循環經過除濕區和再生區,不斷地進行吸附水分和脫附,從而使轉盤200一直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從而提高了吸濕的效率及效果。第一分隔體2211和第二分隔體2212的相交處為圓弧過渡連接,可對分流後的濕循環氣流進行更好的導向。第一分隔體2211和第二分隔體2212的相交處,即在轉盤下殼體220的中心區域可設有向上突出的固定軸224,轉盤200的中心套設於固定軸224上,轉盤200可圍繞固定軸224旋轉。
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流區由所述分流件222的內弧側壁和所述第一分隔件221構成;所述第二分流區由所述分流件222的外弧側壁和轉盤下殼體220的內側壁構成。分流件222位於第一分隔件221和轉盤下殼體220的內側壁之間,且環繞設置於轉盤下殼體220的底壁上,因此進入第二氣流通道內的濕循環氣流更符合流體的流向,氣流在從循環風機出風口快速流入到第二氣流通道後,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沿著分流件222的側壁和轉盤下殼體220的內側壁擴散至與進風口223相對的另一端,以使氣流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接觸轉盤200,更有利於吸附掉濕循環氣流的水分,而不是在進風口223處由下至上穿過轉盤200後直接進入第一氣流通道,進一步提高了轉盤200的吸濕效率及效果。
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進風口223位於靠近第一分隔體2211;所述分流件222包括第一分流體2221和與第一分流體2221一端平滑連接的第二分流體2222,第一分流體大致平行於第一分隔體2211,且第一分流體2221與第一分隔體2211間隔設置;第二分流體2222背離第一分流體2221的另一端與第二分隔體連接,且第二分流體2222呈弧形設置,可設置為與下殼體內側壁平行。濕循環氣流從第二進風口223進入後,藉由第一分流體2221和第二分流體2222的導向,結合離心力的作用下,不僅對濕循環氣流進行了有效的分流,更有利於濕循環氣流在第二氣流通道內的擴散。分流件222也可以為與下殼體內側壁平行的整體件。
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分流體2222與轉盤下殼體220的側壁同軸設置。第二分流體2222呈弧形設置,第二分流體2222的圓弧中心與轉盤下殼體220的側壁的圓弧中心同心設置,即與轉盤200的旋轉中心同心,更符合流體動力學的設計,對濕循環氣流從第二進風口223進入後具有更好的導向;優選的,第二分流體2222可設於轉盤下殼體220的側壁的半徑的1/2處,以實現對流入的濕循環氣流進行有效和均勻的分流。
一些實施例中,分流件222可以為兩個以上,可以均勻或不均勻地將第二氣流通道分隔為多個分流區,進一步降低離心力對氣流中水分被吸附的影響。具體構型可與前述實施例相同或類似。
一些實施例中,烘乾模組具體地可包括:下殼體100,其設有第一轉盤容納區;轉盤上殼體210,其設有第二轉盤容納區,轉盤上殼體210與下殼體100配合連接,以使第一轉盤容納區和第二轉盤容納區形成轉盤容納腔;轉盤構件,其安裝於轉盤容納腔內;轉盤構件包括轉盤200,轉盤200的一部分用於吸附濕循環氣流中的水分;其中,至少部分轉盤200的頂面與轉盤上殼體的至少部分內壁之間具有間隙,以形成第一氣流通道;至少部分轉盤200的底面與下殼體的至少部分內壁之間具有間隙,以形成第二氣流通道;第二氣流通道與滾筒出氣口連通,第一氣流通道與滾筒進氣口連通;滾筒內的濕循環氣流經由第二氣流通道由下至上穿過轉盤200的吸濕區到達第一氣流通道,濕循環氣流中的水分被吸附從而形成乾燥循環氣流。一些實施例中,轉盤200構成轉盤構件的一部分,轉盤構件還可包括驅動組件,驅動組件可以包括電機,電機可驅動轉盤200旋轉。轉盤200可選用吸濕性能好且脫附性能好的材料製作,例如可以是沸石、氯化鋰、矽膠、改性矽膠或13X(鈉X型)分子篩等。滾筒內排出的濕循環氣流進入轉盤容納腔的底部,在第二氣流通道內擴散,濕循環氣流由下至上穿過轉盤200,轉盤200吸附濕循環氣流中的水分,使濕循環氣流可變為乾燥循環氣流,乾燥循環氣流藉由滾筒進氣口進入滾筒內,與衣物充分接觸,提高烘乾效率,降低能耗。本發明實施例藉由採用轉盤200吸附濕循環氣流中的水分,可以避免採用蒸發器帶來的對潮濕空氣的吸濕能力下降。
一些實施例中,所述下殼體100包括循環模組下殼體112,循環模組下殼體112內設有循環風機容納區,循環風機容納區與第一轉盤容納區連通;其中,循環風機安裝於循環風機容納區內,循環風機的進風口與滾筒出氣口連通,循環風機的出風口與第二氣流通道連通。滾筒內排出的濕循環氣流經循環風機抽取送入轉盤容納腔的底部,可加速濕循環氣流在第二氣流通道內的擴散,有利於氣流的循環。
一些實施例中,所述下殼體100還包括轉盤下殼體220,轉盤下殼體220設有所述第一轉盤容納區,所述第一轉盤容納區內設有第一分隔件221,以將第一轉盤容納區分隔為除濕區和再生區;循環風機的出風口與除濕區連通。轉盤200的底面與轉盤下殼體的除濕區內底壁之間具有間隙,可形成第二氣流通道;轉盤200工作時位於除濕區的部分,可將進入第二氣流通道內的濕循環氣流中的水分吸附;轉盤200在旋轉的過程中,已在除濕區吸附水分的部分旋轉至再生區時,進行脫水再生。
一些實施例中,烘乾模組還包括:再生模組30,其與轉盤上殼體210配合連接,轉盤上殼體210上形成有大致扇形的再生模組容納部;再生模組30安裝於再生模組容納部,再生模組30位於轉盤200的上方,再生模組例如用於對再生氣流進行加熱,以對轉盤200吸附的水分進行脫附;其中,再生模組的內側具有氣流空間,以形成第三氣流通道;部分轉盤200的底面與轉盤下殼體220的再生區內壁之間具有間隙,以形成第四氣流通道。再生模組可包括加熱器,用於對再生氣流進行加熱,加熱後的再生氣流經由第三氣流通道由上至下穿過轉盤200到達第四氣流通道,對再生區內的轉盤200部分進行脫水,轉盤200在旋轉的過程中,經過除濕區和再生區,是不斷地進行吸附水分和脫附水分的循環過程。
一些實施例中,所述下殼體100還包括冷凝模組下殼體420和再生風機安裝部320,再生風機安裝於再生風機安裝部320,冷凝模組下殼體420設有冷凝器容納區,冷凝器容納區分別與第四氣流通道和再生風機的進風口連通;再生風機的出風口與第三氣流通道連通; 再生氣流經再生風機抽取送入第三氣流通道,經過再生模組並由上至下穿過轉盤200到達第四氣流通道,變成濕熱的再生氣流;濕熱的再生氣流依次進入冷凝器401和再生風機,以形成閉路循環的再生氣流。濕熱的再生氣流進入冷凝器401進行熱交換並降溫,再生氣流中的水蒸汽經冷卻形成冷凝水由冷凝器401排水口排出,乾燥的低溫再生氣流進入再生風機進行下一次循環。
一些實施例中,所述下殼體100設為一體化。示例性實施例中,循環模組下殼體112、轉盤下殼體220、冷凝模組下殼體420和再生風機安裝部320一體化成型。可在下殼體100的周邊設置搭接部51,搭接部51可沿下殼體100的周向間隔佈置,藉由搭接部51可將整個烘乾模組安裝至機架上。這樣可使整個烘乾模組有機地整合為一個整體,簡化了其在衣物處理設備中的組裝過程,也能夠便於對衣物處理設備的整體尺寸進行進一步的優化設計。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的衣物處理設備可以為洗烘一體機。為了能最大限度減小衣物處理設備的整體尺寸,可將烘乾模組安裝於滾筒頂部,烘乾模組採用水平佈置的方式,也即轉盤200旋轉軸、循環風機旋轉軸、再生風機旋轉軸都大致平行,且垂直於衣物處理設備上殼/垂直於衣物處理設備滾筒的旋轉軸,這樣衣物處理設備整體高度取決於滾筒直徑和置於滾筒上方的殼體組件的厚度,循環風機、再生風機、冷凝器等均可以佈置在滾筒的上方,由於滾筒是近似水平圓柱形,在其上方且在滾筒最大直徑兩側會有更大的縱向空間可供循環風機、再生風機、冷凝器等部件的安裝。
一些實施例中,為了使得整個烘乾模組安裝更牢靠,例如也可以在轉盤上殼體210、循環模組上殼體111和/或冷凝模組上殼體410等處設置搭接部51,在此處不做一一例舉。
一些實施例中,循環風機的進風口與滾筒出氣口柔性連接;轉盤上殼體210與滾筒進氣口柔性連接,以使第一氣流通道與滾筒進氣口連通。柔性連接例如可以是採用波紋軟管50連接,藉由與滾筒進氣口和滾筒出氣口柔性連接,可避免滾筒的振動傳遞至整個烘乾模組,尤其是可避免振動對轉盤構件造成影響。轉盤上殼體210可設有出風通道203,其與進筒風道52進行過渡連接,進筒風道52與滾筒進氣口也可採用柔性連接,例如採用波紋軟管50連接。
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分隔件221設為沿轉盤下殼體220的徑向設置,且在第一轉盤容納區的中心位置形成轉盤安裝區,大致徑向設置的第一分隔件221使除濕區和再生區均為大致扇形;其中,除濕區的面積可設為再生區的面積的2倍到3倍。除濕區的面積可設為大於再生區的面積,這樣轉盤200的大部分均處於除濕區,從而進一步提高轉盤200的吸濕效率及吸濕效果。為了防止滾筒內排出的濕循環氣流與再生氣流互相竄通,第一分隔件221與轉盤200之間可形成一定動態密封的效果。當轉盤200旋轉至再生區時,再生氣流對此部分的轉盤200進行加熱,使此部分的水分快速蒸發脫離,由再生氣流帶走進入冷凝器;從而使轉盤200一直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從而提高了吸濕的效率及效果。
一些實施例中,烘乾模組可包括殼體組件,殼體組件具有轉盤容納腔、循環風機容納腔、冷凝器容納腔、再生模組容納部和再生風機安裝部,滾筒出氣口、循環風機、轉盤容納腔與滾筒進氣口依次連通,這樣可使得滾筒內排出的濕循環氣流經循環風機抽取送入轉盤容納腔的底部,濕循環氣流由下至上穿過轉盤200,轉盤200吸附濕循環氣流中的水分,濕循環氣流可變為乾燥循環氣流,乾燥循環氣流通過滾筒進氣口進入滾筒內,與衣物充分接觸,提高烘乾效率。再生模組30、冷凝器401和再生風機形成閉路循環連通,再生氣流經再生風機抽取送入再生模組,再生氣流經再生模組30加熱並由上至下穿過轉盤200,加熱後的再生氣流對轉盤200中吸附的水分進行脫附,並帶走水蒸汽,進入冷凝器進行熱交換,再生氣流中的水蒸汽經冷卻形成冷凝水由冷凝器排出,乾燥的低溫再生氣流進入再生風機進行下一次循環。
殼體組件上可設有搭接部51,搭接部可沿殼體組件的周向間隔佈置,藉由搭接部可將整個烘乾模組安裝至機架上。殼體組件包括下殼體100、轉盤上殼體210、循環模組上殼體111和冷凝模組上殼體410等。為了能最大限度減小衣物處理設備的整體尺寸,可將烘乾模組安裝於衣物處理設備滾筒頂部,烘乾模組採用水平佈置的方式,也即轉盤200旋轉軸、循環風機旋轉軸、再生風機旋轉軸都大致平行,且大致垂直於衣物處理設備上殼/垂直於衣物處理設備滾筒的旋轉軸,這樣衣物處理設備整體高度取決於滾筒直徑和置於滾筒上方的殼體組件的厚度,循環風機、再生風機、冷凝器等均可以佈置在滾筒的上方,由於滾筒是近似水平圓柱形,在其上方會有更大的縱向空間可供循環風機、再生風機、冷凝器等部件的安裝。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循環風機可包括循環電機和葉輪,循環電機驅動葉輪旋轉,以改變氣流的流向和為濕循環氣流提供動力。
一些實施例中,下殼體可設為一體化,這樣可方便烘乾模組的整體安裝,將烘乾模組安裝於衣物處理設備滾筒頂部,可避免滾筒的振動對整個烘乾模組造成一定的影響。下殼體100可包括循環模組下殼體112、轉盤下殼體220、冷凝模組下殼體420和再生風機安裝部320,下殼體可一體化成型。在本實施例中再生風機是整機採購的,所以只設了再生風機安裝部320。轉盤下殼體220可設有第一轉盤容納區,示例性實施例中,轉盤下殼體220可包括底板和突出於底板的環周側壁,形成的凹陷部為第一轉盤容納區。同理,轉盤上殼體210可設有第二轉盤容納區,轉盤上殼體210與轉盤下殼體220的凹陷部結構可對稱設置,轉盤上殼體210與轉盤下殼體220配合連接時可使第一轉盤容納區和第二轉盤容納區形成轉盤容納腔,由於轉盤容納腔內有氣流藉由,所以轉盤上殼體210與轉盤下殼體220之間可設為密封連接。例如是轉盤上殼體210或轉盤下殼體220上設有凹槽,凹槽內設置密封條,轉盤上殼體210與轉盤下殼體220扣合連接時以實現密封。循環模組下殼體112與循環模組上殼體111配合連接可形成循環風機容納腔,冷凝模組下殼體420與冷凝模組上殼體410配合連接可形成冷凝器容納腔。
一些實施例中,烘乾模組具體地可包括:循環模組10和除濕模組20。循環模組10具有第一循環通路,第一循環通路與滾筒出氣口連通,以使滾筒內的濕循環氣流進入第一循環通路;除濕模組20位於循環模組10的下游,除濕模組20具有第二循環通路,第二循環通路與滾筒進氣口連通;滾筒出氣口、第一循環通路、第二循環通路和滾筒進氣口依次連通,以形成循環通路;除濕模組20包括轉盤構件,至少部分轉盤構件設置於第二循環通路上,轉盤構件用於吸附來自於滾筒內的濕循環氣流中的水分;其中,滾筒內的濕循環氣流依次經由第一循環通路和第二循環通路,變成乾燥循環氣流。循環模組10可包括循環風機,循環風機的設置可為濕循環氣流提供動力,有利於氣流的循環,循環風機的進風口與滾筒出氣口連通,循環風機的出風口與第二循環通路連通,轉盤構件設置於第二循環通路上,轉盤構件可先吸附來自於滾筒內的濕循環氣流中的水分,使濕循環氣流變為相對乾燥的循環氣流,乾燥循環氣流藉由滾筒進氣口進入滾筒內,與衣物充分接觸,提高烘乾效率,降低能耗。
一些實施例中,除濕模組20還包括:轉盤下殼體220,其設有第一轉盤容納區;轉盤上殼體210,其設有第二轉盤容納區,轉盤上殼體210與轉盤下殼體220配合連接,以使第一轉盤容納區和第二轉盤容納區形成轉盤構件容納腔;轉盤構件安裝於轉盤構件容納腔內;轉盤構件包括轉盤200;轉盤200的頂面與轉盤上殼體210的部分頂壁之間具有間隙,以形成第一氣流通道;轉盤200的底面與轉盤下殼體220的部分底壁之間具有間隙,以形成第二氣流通道;第二氣流通道、轉盤200和第一氣流通道形成第二循環通路;其中,第二氣流通道與第一循環通路連通,第一氣流通道與滾筒進氣口連通,以使滾筒內的濕循環氣流經由第二氣流通道並穿過轉盤200到達第一氣流通道。具體地,轉盤200構成轉盤構件的一部分,轉盤構件還可包括驅動組件,驅動組件可以包括電機,電機可驅動轉盤200旋轉。轉盤200可選用吸濕性能好且脫附性能好的材料製作,例如可以是沸石、氯化鋰、矽膠、改性矽膠或13X(鈉X型)分子篩等。滾筒內排出的濕循環氣流進入轉盤容納腔的底部,在第二氣流通道內擴散,濕循環氣流由下至上穿過轉盤200,轉盤200吸附濕循環氣流中的水分,使濕循環氣流可變為乾燥循環氣流,乾燥循環氣流藉由滾筒進氣口進入滾筒內,與衣物充分接觸,提高烘乾效率,降低能耗。本發明實施例藉由採用轉盤200吸附濕循環氣流中的水分,可以避免採用蒸發器帶來的對潮濕空氣的吸濕能力下降。
一些實施例中,循環模組10包括:循環模組殼體,其具有葉輪容納腔,所述循環模組殼體上設有第一進風口102和第一出風口103;葉輪110,所述葉輪110設置於所述葉輪容納腔內,所述葉輪旋轉軸線與所述第一進風口軸線大致平行,所述葉輪旋轉軸線與所述第一出風口軸線大致垂直;循環電機120,所述循環電機120與循環模組殼體連接固定,所述循環電機120的輸出軸與所述葉輪110連接固定;第一進風口102、葉輪容納腔和第一出風口103形成第一循環通路;其中,第一進風口102與滾筒出氣口連通,第一出風口103與第二循環通路連通,以使滾筒內的濕循環氣流依次進入第一循環通路和第二循環通路。葉輪110的旋轉軸線與第一進風口相對應,即葉輪110的旋轉軸線可以穿過第一進風口102,從而使得葉輪110能夠正對第一進風口102處的氣流進行驅動,使得氣流流進循環模組殼體內,不需要提高葉輪110的轉速就可以將氣流快速地抽進循環模組殼體內;葉輪110由循環電機120驅動旋轉時,形成圍繞葉輪110外周的離心力,葉輪110內的氣流隨離心力方向流動,此時氣流從葉輪110四周散開,由此改變了氣流的流動方向;並且在葉輪110的旋轉軸線以及附近形成負壓,可加大吸入第一進風口102處的氣流。因此,藉由將循環動力設計為循環電機120控制葉輪110旋轉形成負壓的送風方式,有效避免大風力直接與其他部件衝撞而造成的相關損失。傳統風機在氣流改變流動方向時通常會帶來較高損耗,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循環模組為氣流改變流動方向提供了動力,使得在進行循環模組佈局時,帶來更多的靈活性。本發明實施例中,循環風機可包括循環電機120和由循環電機120驅動旋轉的葉輪110。
一些實施例中,烘乾模組還包括:前置冷凝器,其設置於循環通路上,前置冷凝器位於循環模組10的上游;前置冷凝器用於對來自於滾筒內的濕循環氣流進行預除濕。為了使得轉盤200具有更好的吸濕效果,在循環模組10的上游設置前置冷凝器,以降低來自於滾筒內的濕循環氣流的濕度。
一些實施例中,前置冷凝器包括水冷冷凝器或空氣冷凝器;前置冷凝器設置於與滾筒出氣口連通的出氣通道上。與滾筒出氣口連通的出氣通道可設置在滾筒左後方或滾筒右後方,例如,當前置冷凝器為水冷冷凝器時,可將前置冷凝器設置在過濾組件的氣流方向的上游,這樣一方面可以降低進入除濕模組20的氣流濕度,另一方面可以將氣流中含有的部分毛絮藉由冷凝水直接帶走,從而可降低過濾組件的清潔頻率。滾筒出氣通道上設置的水冷冷凝器,具體地可以是在進水口設置噴嘴,以向管道外壁緩慢噴冷卻水,保持管道壁的持續低溫,從而達到對流過管道的濕循環氣流進行冷凝除水;滾筒出氣通道可設為雙層管道壁,雙層管道壁可以包括同軸間隔設置的內環管道和外環管道,內環管道內藉由濕循環氣流,內環管道和外環管道之間形成水流空間,以引導冷卻水流入到滾筒外筒或洗衣機出水管道。當前置冷凝器為空氣冷凝器時,來自於滾筒內的濕循環氣流與空氣冷凝器進行熱交換並降溫,濕循環氣流中的水蒸汽經冷卻形成冷凝水由空氣冷凝器排水口排出。
一些實施例中,烘乾模組還包括:輔助加熱器,其設置於循環通路上,輔助加熱器位於除濕模組20的下游;輔助加熱器用於對乾燥循環氣流進行加熱。對來自於滾筒內的濕循環氣流藉由轉盤200吸附水分,使濕循環氣流可變為乾燥循環氣流,輔助加熱器對乾燥循環氣流進行加熱,可提高進入滾筒的乾燥循環氣流的溫度,以加快對滾筒內的衣物進行烘乾的速度。
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轉盤容納區內設有第一分隔件221,以將第一轉盤容納區分隔為除濕區和再生區;轉盤下殼體220的側壁上設有第二進風口223,第二進風口223分別與第一出風口103和第二氣流通道的除濕區連通。具體地,轉盤200的底面與轉盤下殼體的除濕區內底壁之間具有間隙,可形成第二氣流通道;轉盤200工作時位於除濕區的部分,可將進入第二氣流通道內的濕循環氣流中的水分吸附;轉盤200在旋轉的過程中,已在除濕區吸附水分的部分旋轉至再生區時,進行脫水再生。
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轉盤上殼體210的側壁上設有第二出風口,第二出風口分別與第一氣流通道的除濕區和滾筒進氣口連通;第二進風口223位於靠近第一分隔體和第二分隔體中的一個;第二出風口位於靠近第一分隔體和第二分隔體中的另一個。第二進風口223和第二出風口分設於第一分隔體和第二分隔體的兩側,來自於滾筒內的濕循環氣流從第二進風口223進入第二氣流通道內,經除濕區的導流在第二氣流通道內擴散,濕循環氣流由下至上穿過轉盤200到達第一氣流通道,並匯聚於除濕區另一側的第二出風口,相對延長了循環氣流的流動路徑,這樣循環氣流與轉盤200的底面和頂面接觸面積更大,提高了轉盤200的利用率。
一些實施例中,烘乾模組還包括:出風通道203,其位於第二出風口處,所述出風通道203突出於轉盤上殼體210的側壁的外側;進筒風道52,其一端與出風通道連通,另一端與滾筒進氣口連通;輔助加熱器包括加熱管或加熱絲;輔助加熱器設置於進筒風道內。進筒風道52與出風通道203之間可設有密封圈,進筒風道52與出風通道203的端部設有相適配的一對連接法蘭,藉由螺栓連接將進筒風道52與出風通道203連接固定,中間的密封圈被壓緊變形,以實現密封效果。輔助加熱器可包括加熱管或加熱絲,將加熱管或加熱絲沿進筒風道52的內壁設置, 加熱管或加熱絲與進筒風道52的內壁之間可設置隔熱材料。
下面結合附圖對來自於滾筒內的濕循環氣流的循環過程進行詳細介紹。
參見第11圖,循環模組10與除濕模組20共同形成循環通路,來自於滾筒內的濕循環氣流的流向如第11圖中箭頭所示:濕循環氣流從滾筒內由滾筒出氣口經出氣通道,出氣通道內設有濾網和前置冷凝器,濕循環氣流進行預除濕後進入波紋軟管50(箭頭1),經過第一進風口102,由循環風機提供動力到達轉盤200下側(箭頭2),即在第二氣流通道內擴散,從轉盤200下側穿過轉盤200到達其上側(箭頭3),濕循環氣流經轉盤200吸附其中的水分,可變為乾燥循環氣流後在轉盤200上側空間流動(箭頭4),即經第一氣流通道到達進筒風道52(箭頭5),進筒風道內設有輔助加熱器,以對乾燥循環氣流進行加熱,加熱後的乾燥循環氣流然後穿過進筒風道52循環進入到滾筒(箭頭6)。
一些實施例中,烘乾模組包括:除濕模組20,其具有第二循環通路,第二循環通路與滾筒出氣口連通,以使滾筒內的濕循環氣流進入第二循環通路;除濕模組包括轉盤構件,至少部分轉盤構件設置於第二循環通路上,轉盤構件用於吸附來自於滾筒內的濕循環氣流中的水分;循環模組10,其位於除濕模組20的下游,循環模組具有第一循環通路,第一循環通路與滾筒進氣口連通,以使滾筒內的濕循環氣流依次經由第二循環通路和第一循環通路,變成乾燥循環氣流進入滾筒內進行下一次循環;滾筒出氣口、第二循環通路、第一循環通路和滾筒進氣口依次連通,以形成循環通路。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實施例中的循環模組10和除濕模組20可以調換位置,即滾筒內的濕循環氣流先經過滾筒出氣通道進入到除濕模組20,然後再經由循環模組10而通過滾筒進氣通道進入滾筒內。由此各部件的進氣口、出氣口的連接關係可進行適應性調整。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循環模組10,如第8圖到第10圖所示,具體地可包括:循環模組殼體、葉輪110和循環電機120。循環模組殼體上設有第一進風口102和第一出風口103;葉輪110,葉輪110設置於循環模組殼體內,葉輪110旋轉軸線與第一進風口102軸線平行,葉輪110旋轉軸線與第一出風口103軸線大致垂直;循環電機120,循環電機120與循環模組殼體連接固定,循環電機120的輸出軸與葉輪110連接固定。葉輪110的旋轉軸線與第一進風口相對應,即葉輪110的旋轉軸線可以穿過第一進風口102,從而使得葉輪110能夠正對第一進風口102處的氣流進行驅動,使得氣流流進循環模組殼體內,不需要提高葉輪110的轉速就可以將氣流快速地抽進循環模組殼體內;葉輪110由循環電機120驅動旋轉時,形成圍繞葉輪110外周的離心力,葉輪110內的氣流隨離心力方向流動,此時氣流從葉輪110四周散開,由此改變了氣流的流動方向;並且在葉輪110的旋轉軸線以及附近形成負壓,可加大吸入第一進風口102處的氣流。因此,藉由將循環動力設計為循環電機120控制葉輪110旋轉形成負壓的送風方式,有效避免大風力直接與其他部件衝撞而造成的相關損失。傳統風機在氣流改變流動方向時通常會帶來較高損耗,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循環模組為氣流改變流動方向提供了動力,使得在進行循環模組佈局時,帶來更多的靈活性。
可選實施例中,所述循環模組殼體包括:循環模組下殼體112,其設有凹陷的第一葉輪容納區;循環模組上殼體111,其設有凹陷的第二葉輪容納區;循環模組下殼體112與循環模組上殼體111配合連接,以使第一葉輪容納區和第二葉輪容納區形成葉輪容納腔。葉輪110位於葉輪容納腔內,葉輪容納腔可設為大於葉輪110外徑的圓形,葉輪容納腔的軸線平行於葉輪110的旋轉軸線,這樣經葉輪110旋轉輸出的氣流可經循環模組下殼體112和循環模組上殼體111的內側壁導向流出。
可選實施例中,循環模組下殼體112包括:第一底板1122和第一側壁1121,第一側壁突出於第一底板且沿第一底板1122的周向設置,以形成所述第一葉輪容納區;第一側壁1121的頂部設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內設置密封墊圈113;循環模組上殼體111包括:第一頂板1112和第二側壁1111,第二側壁突出於第一頂板且沿第一頂板1112的周向設置,以形成所述第二葉輪容納區;第二側壁1111的頂部設置有第一凸起,第一凸起與第一凹槽配合;所述循環模組下殼體112和所述循環模組上殼體111連接時,所述第一凸起抵緊所述密封墊圈113。循環模組下殼體112可由底板向上彎折製備得到,同理,循環模組上殼體111可由頂板向下彎折製備得到;循環模組下殼體112和循環模組上殼體111在組裝時,第一凸起對第一凹槽內的密封墊圈113進行擠壓,使密封墊圈113變形,以實現循環模組下殼體112和循環模組上殼體111之間優異的密封效果。
可選實施例中,所述葉輪110包括:葉輪主體1101和與葉輪主體1101沿軸向相對設置的固定環1103;所述葉輪主體1101向固定環1103的方向延伸,且設置有用於容納循環電機的容納腔,循環電機120的一端設置在所述容納腔中,且循環電機120的輸出軸與所述葉輪主體1101的底部連接固定;以及,葉片1102,所述葉片1102的兩端分別與所述葉輪主體1101和固定環1103固定連接,所述葉片1102環繞所述葉輪主體1101間隔設置,且所述葉片1102沿所述葉輪的旋轉方向向前傾斜設置。葉輪主體1101可包括頂部的蓋板,葉片1102沿長度方向的一端與蓋板固定連接,可使得從葉輪底部吸入的氣流經蓋板阻擋,由葉輪的徑向輸出;葉輪主體1101向葉片1102方向延伸,葉輪主體1101內設有凹陷的容納腔,循環電機120的一端嵌入容納腔中,使得循環風機的整體軸向上的長度減小,降低了循環風機的整機長度。葉片1102沿所述葉輪的旋轉方向向前傾斜設置,可提高葉輪的出風效率,有利於提升風機的降噪效果,提高風機的能效。
可選實施例中,第一頂板1112的頂部設有貫穿的安裝孔1114和定位凸塊,安裝孔1114與循環電機適配;定位凸塊沿安裝孔1114的周向間隔設置,定位凸塊插入循環電機的安裝耳座,以使循環電機固定於第一頂板1112上。安裝耳座可設置於循環電機的外殼上,且安裝耳座設於循環電機的外殼背離輸出軸的一端,安裝耳座上可設有與定位凸塊適配的定位孔,定位孔可設為不貫穿,安裝耳座上設有螺栓孔,螺栓孔與定位孔貫通,定位凸塊上可設有螺紋孔,螺紋孔與螺栓孔同軸線設置且適配,定位凸塊插入定位孔內,螺栓穿過螺栓孔旋入螺紋孔內,以使循環電機固定於第一頂板1112上,且循環電機嵌入安裝孔1114內並向下伸出;這樣循環電機的安裝部位於循環模組上殼體111的外部,方便循環電機的安裝和拆卸。
可選實施例中,所述循環模組殼體為蝸殼形;所述循環模組殼體具有收縮部,收縮部沿垂直於葉輪110旋轉軸線的方向延伸;第一出風口藉由收縮部與葉輪容納腔連通。循環模組殼體為蝸殼形,蝸殼造型獨特,氣流經葉輪110後改變流動方向由收縮部輸出,可避免氣流一直在葉輪容納腔內循環流動,符合流體設計要求,為氣流流動提供最大限度風量和風速。
示例性實施例中,第一進風口102位於第一底板1122上,且第一進風口102與安裝孔1114共軸設置;收縮部具有出風腔,第一進風口102、葉輪容納腔、出風腔與第一出風口依次連通,且葉輪容納腔、出風腔與第一出風口位於同一水平面上。收縮部具有出風腔,氣流經葉輪110後改變流動方向,經出風腔流向第一出風口,出風腔大致垂直於葉輪110的旋轉軸線,且葉輪容納腔、出風腔與第一出風口大致位於同一水平面上,從而使得循環模組殼體的高度方向的尺寸減小,減小了循環模組整體的佔用空間、也減小了使用循環模組的衣物處理設備的整機高度和體積。
可選實施例中,循環模組10還包括:循環風介面件,其與收縮部連接;或者,循環風介面件與所述循環模組殼體設為一體;循環風介面件背離收縮部的一側設為弧形,且循環風介面件向背離收縮部的一側逐漸擴大,循環風介面件內具有擴張風道,擴張風道的兩端分別與出風腔和第一出風口連通。循環風介面件可設為分開的兩個上下殼體,分別與循環模組上殼體111和循環模組下殼體112連接;擴張風道的截面積向背離收縮部的一側逐漸增大,當氣流經葉輪110後進入出風腔和擴張風道,從而進一步地將氣流的動壓能轉化為靜壓能,提高了動壓能的轉化能力,提高了風機的工作性能。
可選實施例中,第一側壁1121上設有下殼體連接件1123,所述下殼體連接件1123沿第一側壁1121的外周間隔設置,且突出於第一側壁1121;第二側壁1111上設有上殼體連接件1113,上殼體連接件1113的設置位置與所述下殼體連接件1123一一對應,上殼體連接件1113與所述下殼體連接件1123連接,以使循環模組下殼體112和循環模組上殼體111的位置相對固定。上殼體連接件1113與所述下殼體連接件1123上均可設置相適配的螺栓通孔,螺栓通孔內插入螺栓,即可實現循環模組下殼體112和循環模組上殼體111之間的可拆卸連接。
可選實施例中,循環模組殼體上設置有固定卡1115,固定卡1115用於固定線路或管路,可使得循環電機的電線、或者整機上的水、氣管路等線路和管路能夠得到較好的佈置。
可選實施例中,循環模組還包括過渡件130,過渡件設於循環模組下殼體112上,且過渡件130與第一葉輪容納區適配;過渡件與第一底板1122連接固定;過渡件設有貫穿的通孔,通孔與第一葉輪容納區連通;過渡件背離第一葉輪容納區的一側與波紋軟管50連接,波紋軟管50藉由過渡件130與下殼體的進風口對接。過渡件上可設有第一過渡孔和第二過渡孔,第一過渡孔和第二過渡孔均沿通孔的周向間隔均勻地分佈,第一進風口102的直徑小於第一過渡孔的分佈直徑,波紋軟管50的端部可設有相對應的螺紋孔,螺栓穿過第一過渡孔擰入螺紋孔內,以使波紋軟管50固定於過渡件130上;第二過渡孔的分佈直徑大於第一進風口102的直徑,第一底板1122上設有與第二過渡孔相對應的螺紋孔,螺栓穿過第二過渡孔擰入螺紋孔內,以使過渡件130固定於第一底板1122上。過渡件的一側可設有定位套,定位套可插入波紋軟管50。安裝波紋軟管50時,可先將波紋軟管50固定於過渡件130上,再將過渡件130固定於第一底板1122上,方便波紋軟管50的安裝與拆卸。
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衣物處理設備,包括所述的烘乾模組。
衣物處理設備還包括滾筒,其設有滾筒進氣口和滾筒出氣口,滾筒進氣口和滾筒出氣口可分別設置於滾筒旋轉軸的兩端,以使得進入滾筒的乾燥高溫氣流能夠充分與滾筒內的衣物進行熱交換;滾筒進氣口位於前部或後部,滾筒出氣口位於後部或前部;滾筒進氣口和滾筒出氣口分別連通滾筒外筒與內筒之間的空間。例如滾筒進氣口和滾筒出氣口分別位於滾筒旋轉軸的兩端,以使得氣流能與滾筒內衣物充分接觸,提高烘乾效率。
滾筒進氣口和出氣口的具體位置本揭露不做具體限定,也可同時位於滾筒同一端,或交錯設置在滾筒上。
應當理解的是,本發明的上述具體實施方式僅僅用於示例性說明或解釋本發明的原理,而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因此,在不偏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此外,本發明所附申請專利範圍旨在涵蓋落入所附申請專利範圍的範圍和邊界、或者這種範圍和邊界的等同形式內的全部變化和修改例。
10:循環模組
20:除濕模組
30:再生模組
50:波紋軟管
51:搭接部
52:進筒風道
100:下殼體
200:轉盤
210:轉盤上殼體
211:第二分隔件
220:轉盤下殼體
221:第一分隔件
2211:第一分隔體
2212:第二分隔體
222:分流件
2221:第一分流體
2222:第二分流體
223:進風口
224:固定軸
320:再生風機安裝部
410:冷凝模組上殼體
420:冷凝模組下殼體
401:冷凝器
120:循環電機
102:第一進風口
103:第一出風口
110:葉輪
111:循環模組上殼體
112:循環模組下殼體
113:密封墊圈
130:過渡件
1101:葉輪主體
1102:葉片
1103:固定環
1111:第二側壁
1112:第一頂板
1113:上殼體連接件
1114:安裝孔
1115:固定卡
1121:第一側壁
1122:第一底板
1123:下殼體連接件
第1圖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提供的一種烘乾模組的結構示意圖;
第2圖是第1圖的爆炸分解圖;
第3圖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提供的一種下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第4圖是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提供的一種下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第5圖是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方式提供的一種轉盤上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第6圖是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方式提供的一種轉盤上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第7圖是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方式提供的一種烘乾模組的部分結構分解示意圖;
第8圖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循環模組的爆炸結構示意圖(未示出循環模組下殼體);
第9圖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循環模組的組裝結構示意圖(未示出循環模組下殼體);
第10圖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循環模組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第11圖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濕循環氣流的循環過程示意圖;
10:循環模組
20:除濕模組
30:再生模組
50:波紋軟管
51:搭接部
52:進筒風道
320:再生風機安裝部
410:冷凝模組上殼體
420:冷凝模組下殼體
Claims (12)
- 一種烘乾模組,包括: 殼體組件,其設有轉盤構件容納腔; 轉盤構件,其安裝於轉盤構件容納腔內;轉盤構件包括轉盤,所述轉盤的至少部分用於吸附濕循環氣流中的水分;其中, 轉盤的兩個側面分別與殼體組件的第一內壁和第二內壁之間均具有間隙,以形成氣流通道;其中,第一內壁和第二內壁相對設置; 至少一個分流件,其至少環繞設於第一內壁或第二內壁之一上,分流件用於對流入氣流通道的氣流進行分流。
- 如請求項1之烘乾模組,其中所述第一內壁或第二內壁和轉盤的兩個側面大致平行。
- 如請求項1或2之烘乾模組,其中殼體組件包括: 轉盤下殼體,其設有第一轉盤容納區; 轉盤上殼體,其設有第二轉盤容納區,轉盤上殼體與轉盤下殼體配合連接,以使至少部分第一轉盤容納區和第二轉盤容納區形成所述轉盤構件容納腔; 轉盤的頂面與轉盤上殼體的部分內頂壁之間具有間隙,以形成第一氣流通道;轉盤的底面與轉盤下殼體的部分底壁之間具有間隙,以形成第二氣流通道; 第二氣流通道與滾筒出氣口或滾筒進氣口連通,第一氣流通道與滾筒進氣口或滾筒出氣口連通,以使滾筒內的濕循環氣流經由第二氣流通道或第一氣流通道並穿過轉盤到達第一氣流通道或第二氣流通道; 所述分流件環繞設於轉盤下殼體或上殼體的底壁上,以對流入第二氣流通道或第一氣流通道的氣流進行分流。
- 如請求項3之烘乾模組,其中所述第一轉盤容納區內設有至少兩個第一分隔件,以至少將第一轉盤容納區分隔為除濕區和再生區。
- 如請求項4之烘乾模組,其中: 所述分流件設於除濕區內,以將除濕區至少分隔為第一分流區和第二分流區; 所述轉盤下殼體的側壁上設有第二進風口,所述分流件的一端與第二進風口抵接,以將第二進風口至少分隔為第一子口和第二子口,第一子口和第一分流區連通,第二子口和第二分流區連通。
- 如請求項5之烘乾模組,其中所述分流件突出於所述轉盤下殼體的底壁,所述分流件的高度臨近或接觸所述轉盤。
- 如請求項4之烘乾模組,其中所述第一分隔件設為沿轉盤下殼體的徑向設置,以使除濕區和再生區均為大致扇形;其中, 除濕區的面積可設為再生區的面積的1.5倍到4倍。
- 如請求項7之烘乾模組,其中所述第一分隔件至少包括第一分隔體和第二分隔體,第一分隔體和第二分隔體均沿轉盤下殼體的徑向設置,第一分隔體和第二分隔體的一端均與轉盤下殼體的側內壁抵接,第一分隔體和第二分隔體的另一端相交於轉盤下殼體的中心區域,以使所述第一分隔件呈大致V形; 第一分隔體和第二分隔體的相交處為圓弧過渡連接。
- 如請求項8之烘乾模組,其中所述第二進風口位於靠近第一分隔體; 所述分流件包括第一分流體和與第一分流體一端平滑連接的第二分流體,第一分流體大致平行於第一分隔體,且第一分流體與第一分隔體間隔設置; 第二分流體背離第一分流體的另一端與第二分隔體連接,且第二分流體呈弧形設置。
- 如請求項9之烘乾模組,其中所述第二分流體與轉盤下殼體的側壁同軸設置。
- 一種衣物處理設備,其中包括如請求項1至10任一項之烘乾模組。
- 如請求項11之衣物處理設備,其中所述衣物處理設備為洗烘一體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23112.5A CN113981647A (zh) | 2021-09-01 | 2021-09-01 | 一种洗烘一体机 |
CN202111450553 | 2021-11-30 | ||
PCT/CN2022/116387 WO2023030421A1 (zh) | 2021-09-01 | 2022-08-31 | 一种烘干装置及洗烘一体机 |
CN2022110566532 | 2022-08-31 | ||
CN202211056653.2A CN115897118A (zh) | 2021-09-01 | 2022-08-31 | 烘干模组和洗烘一体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421882A true TW202421882A (zh) | 2024-06-01 |
TWI852747B TWI852747B (zh) | 2024-08-11 |
Family
ID=
Also Published A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844464B (zh) | 烘乾模組和衣物處理裝置 | |
TWI844459B (zh) | 烘乾模組和衣物處理裝置 | |
WO2024045481A1 (zh) | 衣物处理设备 | |
CN218492018U (zh) | 一种烘干模组及洗烘一体机 | |
TWI852747B (zh) | 烘乾模組和衣物處理設備 | |
WO2024169189A1 (zh) | 衣物处理设备 | |
TWM658061U (zh) | 加熱裝置、烘乾模組和衣物處理設備 | |
WO2024046358A1 (zh) | 一种烘干模组及洗烘一体机 | |
CN220224685U (zh) | 一种具有环境调湿功能的洗护设备 | |
TWI852750B (zh) | 再生模組、烘乾模組和衣物處理裝置 | |
WO2024045512A1 (zh) | 一种烘干模组及洗烘一体机 | |
WO2024208189A1 (zh) | 一种衣物处理设备 | |
CN213119331U (zh) | 一种节能型低露点转轮除湿机 | |
TW202430747A (zh) | 衣物處理設備 | |
WO2024146215A1 (zh) | 加热装置、烘干模组和衣物处理设备 | |
CN219621459U (zh) | 烘干装置和衣物处理设备 | |
WO2024152598A1 (zh) | 一种衣物处理设备 | |
CN219861989U (zh) | 一种衣物处理设备 | |
CN218596709U (zh) | 一种烘干模组及洗烘一体机 | |
CN214841292U (zh) | 双转轮除湿机 | |
TWM656597U (zh) | 具有烘乾功能的衣物處理裝置 | |
TWM659082U (zh) | 烘乾裝置和衣物處理設備 | |
TWM659083U (zh) | 衣物處理設備 | |
TWM655048U (zh) | 具有烘乾功能的衣物處理裝置 | |
CN118441457A (zh) | 一种衣物处理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