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4146215A1 - 加热装置、烘干模组和衣物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加热装置、烘干模组和衣物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4146215A1
WO2024146215A1 PCT/CN2023/125522 CN2023125522W WO2024146215A1 WO 2024146215 A1 WO2024146215 A1 WO 2024146215A1 CN 2023125522 W CN2023125522 W CN 2023125522W WO 2024146215 A1 WO2024146215 A1 WO 2024146215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turntable
zone
drying module
ai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3/12552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韩先山
齐杭
胡承兵
刘通
李行
段传林
黄積佰
Original Assignee
深圳洛克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深圳洛克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深圳洛克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WO2024146215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4146215A1/zh

Links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烘干模组和衣物处理设备,该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器壳体(11),其内侧设有容纳空间;加热器,其设于容纳空间内;温度调节器(12),其设于加热器壳体(11)的外侧,加热器的端部延伸至加热器壳体(11)的外侧,温度调节器(12)与加热器连接,以调节加热器的工作温度。温度调节器设于加热器壳体(11)的外侧,可避免温度调节器长期处于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中导致损坏;当衣物处理设备进行脱水或烘干过程时,当检测到的再生气流温度过低或过高,可通过温度调节器(12)调节加热器的功率,以使再生气流的加热温度提升或降低;提高转盘的吸湿效率,缩短烘干时间,节省能源。烘干模组包括:吸湿排湿构件,其至少一部分用于吸附来自于滚筒内的湿循环气流中的水分;以及,加热装置;加热装置与至少另一部分吸湿排湿构件紧邻设置,用于将至少另一部分吸湿排湿构件上吸附的水分至少部分排出。

Description

加热装置、烘干模组和衣物处理设备
本申请要求于2023年02月23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320399440.3,申请名称为“一种烘干模组及衣物处理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本申请要求于2023年02月24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320412669.6,申请名称为“密封组件、烘干模组和衣物处理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本申请要求于2023年02月28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320459391.8,申请名称为“加热装置、烘干模组和衣物处理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本申请要求于2023年02月28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320440546.3,申请名称为“烘干模组和衣物处理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本申请要求于2023年01月05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320025005.4,申请名称为“烘干装置和衣物处理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电制造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热装置、烘干模组和衣物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科技水平和产品性能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家用电器的功能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以满足家庭中日益增多的使用需求以减少人力。对于家庭中占用时间最多的体力劳动之一的洗衣来说,整个洗衣过程涉及洗涤、晾晒、收纳整理等必须过程。传统的洗衣机仅仅能完成洗涤的功能,晾晒、烘干、收纳整理还需要人力进行。业界新推出的洗烘一体机集成了洗涤和烘干功能,一键启动完成,可在洗涤结束后对衣物进行烘干处理,大大节省了晾晒、收纳的人力支出。
发明人发现,目前洗烘一体机中的转轮对滚筒排出的湿气流进行吸附水分,采用加热模块对转轮进行脱附水分,加热模块的温度通常不可调节,加热模块的温度过高易造成功耗高、能耗大;加热模块的温度过低则会导致转轮的吸湿效率低、烘干时间长。
申请内容
(一)申请目的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热装置、烘干模组和衣物处理设备。
(二)技术方案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
加热器壳体,其内侧设有容纳空间;加热器,其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温度调节器,其设于所述加热器壳体的外侧,所述加热器的端部延伸至所述加热器壳体的外侧,所述温度调节器与所述加热器连接,以调节所述加热器的工作温度。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烘干模组,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加热装置。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烘干模组或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加热装置。
(三)有益效果
本申请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温度调节器可以调节加热器的功率,实现加热器的工作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加热器用于对加热器壳体的容纳空间内通入的再生气流进行加热,加热后的再生气流穿过转盘,以对再生区内的转盘部分进行脱水烘干;温度调节器设于加热器壳体的外侧,可避免温度调节器长期处于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中导致损坏;另外,在容纳空间内可设置温度检测器,以对容纳空间内的再生气流温度进行检测,当衣物处理设备进行脱水或烘干过程时,当检测到的再生气流温度过低,则可通过温度调节器调节加大加热器的功率,实现调高加热器的工作温度,以使再生气流的加热温度提升;当检测到的再生气流温度过高,则可通过温度调节器调小加热器的功率,实现调低加热器的工作温度,以使再生气流的加热温度降低;这样不仅可提高转盘的吸湿效率,缩短烘干时间,而且可节省能源。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第三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第四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的烘干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的烘干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第三实施方式的烘干模组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第四实施方式的烘干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第五实施方式的烘干模组的转盘区域划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第六实施方式的烘干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第七实施方式的烘干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申请第八实施方式的烘干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申请第九实施方式的烘干模组的密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烘干模组的转盘两区划分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衣物处理设备的外观结构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烘干模组的吸湿排湿构件的转盘下壳体的区域划分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烘干模组的另一个角度的转盘下壳体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烘干模组的转盘区域划分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烘干模组的冷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烘干模组中包含冷凝装置的位置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衣物处理设备的转盘上壳体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烘干模组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的烘干模组的密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的烘干模组的密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根据本申请第三实施方式的烘干模组的密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根据本申请第四实施方式的烘干模组的密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根据本申请第五实施方式的烘干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1吸湿区、1-2再生区、1-3除味区、33冷却区;
1衣物处理容器、2第一风机、3吸湿排湿构件、4隔离板、6第二冷凝装置、7第一冷凝装置、8第二风机、10循环模组、11加热器壳体、12温度调节器、13调风板、14风孔、15加热管、16进风口、17固定件、20除湿模组、30加热装置、40冷凝模组、50密封组件、51支撑件、511第一边、512第二边、52密封垫;
111底座、112顶壁、113侧壁、200转盘、210转盘上壳体、220转盘下壳体、320第一加热器、330第二加热器、340第一分隔件、301风机、411转盘壳体、412第二分隔件、414毛刷、415固定架、416安装轴、521第一密封体、522第二密封体、523凸起、55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申请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申请的概念。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如图1-图4所示,包括:加热器壳体11、加热器和温度调节器12。加热器壳体11的内侧设有容纳空间;加热器,其设于容纳空间内;温度调节器12,其设于加热器壳体11的外侧,加热器的端部延伸至加热器壳体11的外侧,温度调节器12与加热器连接,以调节加热器的工作温度。通过温度调节器12可以调节加热器的功率,实现加热器的工作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在加热器壳体11的容纳空间内通入干燥的低温气流,干燥的低温气流与加热器进行热交换,干燥的低温气流得到加热升温变为干燥的高温气流;吸湿排湿构件包括可旋转的转盘,其至少一部分可在使用时吸附来自于滚筒内的湿循环气流中的水分,加热器与转盘的另一部分紧邻设置,干燥的高温气流对转盘的另一部分进行脱附水分,干燥的高温气流变为湿热气流;由于容纳空间内的气流经加热后用于对转盘的另一部分进行脱附水分,进而可使得转盘恢复吸水能力,以使转盘可反复使用,因此可将容纳空间内的气流定义为再生气流;温度调节器12设于加热器壳体11的外侧,可避免温度调节器12长期处于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中导致损坏;另外,在容纳空间内可设置温度检测器,以对容纳空间内的再生气流温度进行检测,当衣物处理设备进行脱水或烘干过程时,当检测到的再生气流温度过低,则可通过温度调节器12调节加大加热器的功率,实现调高加热器的工作温度,以使再生气流的加热温度提升;当检测到的再生气流温度过高,则可通过温度调节器12调小加热器的功率,实现调低加热器的工作温度,以使再生气流的加热温度降低;这样不仅可提高转盘的吸湿效率,缩短烘干时间,而且可节省能源。
一些实施例中,温度调节器设为温控器,以控制加热器的通断;和/或,温度调节器设为可控硅,以调节加热器的功率。当温度调节器设为可控硅时,可以调节加热器的功率/温度;通过控制信号输入,去控制串在主回路中的可控硅(晶闸管)模组,改变主回路中电压的导通与关断,由此实现对加热器控制;通过给可控硅的触发极加一个和电流同周期的脉冲,根据脉冲与电流的相位差的变化,可控硅可以控制整流电路中电压的平均值,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加热器温度的调节。当温度调节器设为温控器时,加热器的工作温度出现异常时(如温度过高的情况),则加热器断开连接;当温度恢复正常后,可手动或自动连通加热器。
如果加热器壳体11采用不锈钢材质制作,当其结构复杂时,且加热器壳体11经冲压拉深形成凹陷的容纳空间,以安装加热器,而不锈钢材料不容易拉深,拉深时有可能会出现开裂、起皱的缺陷;加热器壳体11起皱及开裂会导致密封不良,同时会导致加 热装置不良率增高,易造成整体成本上涨。鉴于此,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器壳体11为铸铝成型的一体化结构。加热器壳体11采用铝合金压铸,可以制作复杂结构的加热器壳体11,且制作工艺简单,加工成本低;对于凹陷的容纳空间拉深时不易出现开裂的现象,且加热器壳体11的端面平整,不易起皱,这样可提高制作加热装置的良品率,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端面的密封性能。
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器壳体11包括底座111、顶壁112和突出于顶壁112的侧壁113,顶壁112和侧壁113围设形成容纳空间,底座111沿侧壁的四周设置,底座向背离容纳空间的外侧延伸。顶壁和侧壁围合形成凹陷的容纳空间,加热器安装于容纳空间内,加热器壳体11的底部为空,这样可与转盘的另一部分紧邻设置时保持连通,底座111可设为与转盘加热器壳体连接固定,底座的底面可制作为平整的端面,与转盘加热器壳体密封时可采用密封垫圈,以提高密封性能。为了轻量化设计,顶壁112的外侧可设有纵横交错的肋条,侧壁113与底座111之间可设有筋板,以提高加热器壳体11的整体强度。
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器壳体11呈扇形体结构;侧壁113包括沿扇形半径方向设置的两个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两端均与两个第二侧壁连接,第一侧壁长度长于第三侧壁;其中,第一侧壁沿扇形的外弧设置,且第一侧壁上设有进风口16。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方案为加热器壳体11呈扇形体结构;加热器壳体11也可以为不规则的结构,在此处不做过多限定;加热器壳体11与转盘上壳体210连接,使得吸湿区和再生区分隔开,即吸湿区内的湿循环气流与再生区内的再生气流能保持很大程度上的隔离。
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装置还包括:调风板13,其上设有间隔分布的风孔14;调风板13呈扇形,设置于容纳空间内,调风板13与顶壁112间隔且大致平行设置,调风板13与顶壁112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调风板13与加热器壳体11的顶壁具有间隙,以形成气流通道;气流通道与进风口16连通。调风板13与顶壁之间可通过螺纹紧固件进行可拆卸连接,为了使得调风板13与顶壁之间可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可在调风板13与顶壁之间设置垫块;通过风孔14的设置,可调节再生气流的进风量,并可使再生气流均匀地进入加热器进行热交换。
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器包括至少一根加热管或多根首尾连接的加热管15,加热管15沿扇形的半径方向间隔分布;加热管15的长度方向沿垂直于扇形的半径方向设置;加热管15的端部从第二侧壁处延伸至外侧,温度调节器12设置于第二侧壁上,且温度调节器12与加热管15的端部设置于同侧的第二侧壁上;其中,温度调节器12与加热管15连接,以调节加热管15的工作温度。温度调节器12设于加热器壳体11的外侧,可避免温度调节器12长期处于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中导致损坏;加热管15呈S形分布,可使加热管15在容纳空间内的长度分布更长,以增加与再生气流接触面积,从而与再生气流热交换的效率更高。
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管15位于调风板13与加热器壳体11的顶壁之间;或者,调风板13位于加热管15与加热器壳体11的顶壁之间。调风板13可设置于加热器上游或下游,当然上游是较佳的选择,调风板13将流入加热器容纳空间的气流进行导向以使再生气流能够充分地将加热器的热量传送至转盘,此时加热器更靠近转盘,而调风板13相对转盘间隔设置;也可以在加热器下游设置调风板13,此时益处是再生气流首先充分与加热器接触,使再生气流均衡地升温,然后再通过调风板13的导向使热气流流向转盘,在这种情况下,调风板13与转盘相邻设置,而加热器与转盘间隔设置,调风板13除了均匀气流和导向之外,还能从某种程度上保护加热管15;也可以略去调风板13,再生气流流经加热器之后直接流向转盘,此时可以节省成本,降低机构复杂性。
一些实施例中,风孔14成排设置,每排风孔14的设置位置与加热管15的位置相对应;加热管15位于风孔14的下方;且加热管15的轴线与相对应每排风孔14的中心 线设置为偏移,每排风孔14的中心线比加热管15的轴线更靠近于进风口16。当再生气流从加热器进风口16吹入,沿扇形的半径方向向里吹,会有沿再生气流流动方向的速度,因此将每排风孔14的中心线设置一点点的偏移量,可以让穿过风孔14的再生气流能正对着加热管15,以实现再生气流与加热管15的更高热交换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装置还包括:固定件17,其设置于调风板13上,以使加热管15的位置相对固定;其中,固定件17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第一本体的一侧与调风板13连接固定,第一本体的相对另一侧设有与加热管15适配的至少一个第一半圆孔;第二本体上设有与加热管15适配的至少一个第二半圆孔;第一半圆孔和第二半圆孔成对设置。通过固定件17将加热管15固定于调风板13上,可将第一本体的厚度加大,使得加热管15与调风板13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以使再生气流通过,以实现再生气流与加热管15的更高热交换效率;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上可并排设置两个成对设置的第一半圆孔和第二半圆孔,在两个成对设置的第一半圆孔和第二半圆孔之间可设置螺纹紧固件,以将两根并排布置的加热管15同时夹紧于固定件17上,这样结构紧凑。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烘干模组,包括:吸湿排湿构件,其至少一部分用于吸附来自于滚筒内的湿循环气流中的水分;以及,加热装置;加热装置与至少另一部分吸湿排湿构件紧邻设置,用于将至少另一部分吸湿排湿构件上吸附的水分至少部分排出。吸湿排湿构件包括可旋转的转盘和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可以包括电机,电机可驱动转盘旋转。转盘可选用吸湿性能好的材料制作,例如可以是沸石、氯化锂、硅胶、改性硅胶或13X(钠X型)分子筛等。滚筒内排出的湿循环气流进入转盘容纳腔的底部,在吸湿区的湿循环气流由下至上穿过转盘,转盘吸附湿循环气流中的水分,使湿循环气流可变为干燥循环气流,干燥循环气流通过滚筒进气口进入滚筒内,与衣物充分接触,提高烘干效率,降低能耗;本申请实施例中,加热装置可包括加热器壳体11、加热器和温度调节器12。加热器壳体11设有凹陷的容纳空间;加热器,其设于容纳空间内;温度调节器12,其设于加热器壳体11的外侧,加热器的端部延伸至加热器壳体11的外侧,温度调节器12与加热器连接,以调节加热器的工作温度。通过温度调节器12可以调节加热器的功率,实现加热器的工作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在加热器壳体11的容纳空间内通入干燥的低温再生气流,干燥的低温再生气流与加热器进行热交换;加热器用于对再生气流进行加热,加热后的再生气流穿过转盘,以对再生区内的转盘部分进行脱水烘干,转盘在旋转的过程中,循环经过吸湿区和再生区,是不断地进行吸附水分和脱附水分的过程;这样可持续得到干燥循环气流进入滚筒内,与衣物充分接触,提高烘干效率,降低能耗。温度调节器12设于加热器壳体11的外侧,可避免温度调节器12长期处于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中导致损坏;另外,在容纳空间内可设置温度检测器,以对容纳空间内的再生气流温度进行检测,当衣物处理设备进行脱水或烘干过程时,当检测到的再生气流温度过低,则可通过温度调节器12调节加大加热器的功率,实现调高加热器的工作温度,以使再生气流的加热温度提升;当检测到的再生气流温度过高,则可通过温度调节器12调小加热器的功率,实现调低加热器的工作温度,以使再生气流的加热温度降低;这样不仅可提高转盘的吸湿效率,缩短烘干时间,而且可节省能源。
转盘200可选用吸湿性能好的材料制作,例如可以是沸石、氯化锂、硅胶、改性硅胶或13X(钠X型)分子筛等。转盘构件可包括转盘200和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可以包括电机,电机可驱动转盘200旋转。滚筒内排出的湿循环气流进入转盘容纳腔的底部,在吸湿区1-1的湿循环气流由下至上穿过转盘200,转盘200吸附湿循环气流中的水分,使湿循环气流可变为干燥循环气流,干燥循环气流通过滚筒进气口进入滚筒内,与衣物充分接触,提高烘干效率,降低能耗;此过程中湿循环气流可能会携带部分细小毛絮进入转盘200,经过转盘200时会附着其上;再生构件可包括加热器,用于对再生气流进行加热,加热后的再生气流的温度可达到140-200℃,这样转盘200在再生过程中,细小毛絮在该高温下易变成焦糊物质,若长期处在这样的一个高温潮湿环境中,焦糊物质易滋生细菌病毒,细菌病毒可能随循环气流进入滚筒内对衣物造成污染。
针对该问题,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烘干模组,如图3-图7所示,包括:转盘、转盘壳体、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加热器320和第二加热器330。转盘壳体,用于容置转盘,转盘壳体在转盘的转动方向至少分为吸湿区1-1、再生区1-2及除味区1-3,除味区1-3位于再生区1-2下游;第一加热器320与再生区1-2对应设置,用于脱附转过再生区的至少部分转盘上所吸附的水分;第二加热器330与除味区1-3对应设置。第一加热器320,其可用于对再生气流进行加热,以对转盘吸附的水分部分进行脱附;第二加热器330,其可用于对除味气流进行加热,以部分除掉转盘上在再生过程中产生的焦糊物质;其中,第一加热器320和第二加热器330临近转盘200设置;且相对于转盘200的旋转方向,第二加热器330设于第一加热器320的下游。第一加热器320和第二加热器330例如可以是独立的模块,第一加热器320和第二加热器330均包括独立的加热管,通过控制加热管的功率实现控制加热温度的变化;可将第一加热器320和第二加热器330设于转盘200的上方,以与转盘200不接触的高度为佳,转盘200在旋转的过程中,可先经过第一加热器320所对应的再生区1-2,再经过第二加热器330所对应的除味区1-3;再生气流经过第一加热器320,加热后的再生气流的温度可达到140-200℃,除味气流经过第二加热器330,加热后的除味气流的温度可达到250℃以上;加热后的再生气流由上至下穿过转盘200,以对再生区内的转盘200部分进行脱水烘干,加热后的除味气流由上至下穿过转盘200,以对除味区内的转盘200部分进行去除焦糊物质,在高温下焦糊物质可炭化,这样可防止焦糊物质长期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发生霉变滋生细菌病毒,以达到除菌除味的效果;如图9所示,可将转盘壳体划分为三个工作区域,即吸湿区1-1、再生区1-2和除味区1-3;在吸湿区1-1,来自于滚筒内的湿循环气流由下至上穿过转盘200,转盘200吸附湿循环气流中的水分,使湿循环气流可变为干燥循环气流。图9中的箭头方向为转盘200的旋转方向,因此转盘200在旋转的过程中,循环依次经过吸湿区1-1、再生区1-2和除味区1-3,是不断地进行吸附水分、脱附水分和除菌除味的过程;这样可持续得到干燥和干净的循环气流进入滚筒内,与滚筒内的衣物充分接触,提高烘干效率,降低能耗。
一些实施例中,转盘壳体具有加热器安装部,加热器安装部与转盘连通;加热器安装部至少包括第一加热器容纳区和第二加热器容纳区;第一加热器安装于第一加热器容纳区,从而形成再生区;第二加热器安装于第二加热器容纳区,从而形成除味区。第一加热器320位于再生区;第二加热器330位于除味区;相对于转盘的旋转方向,除味区设于再生区的下游。
一些实施例中,烘干模组还包括加热器壳体,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均容置于加热器壳体中。具体地,加热器壳体可包括:顶壁112和突出于顶壁112四周的侧壁113以形成容纳腔,以及沿侧壁113向外侧突出设置的底座111,底座111上可设有安装孔,通过安装孔可与转盘上壳体210连接固定。第一加热器320和第二加热器330均可包括一根独立的加热管,加热管呈S形分布,可使加热管在再生区和除味区的长度分布更长,以增加与再生气流和除味气流的接触面积,从而实现与再生气流和除味气流热交换的效率更高。通过控制加热管的功率实现控制加热温度的变化;加热管是对着转盘200的表面进行加热,转盘200在旋转的过程中,可先经过第一加热器320,再经过第二加热器330;通过设置加热后具有不同温度的再生气流和除味气流并分别由上至下穿过转盘200,以实现对转盘200进行更均匀的加热,从而实现对转盘200部分脱附水分和除菌除味的过程。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器以第一温度工作;第二加热器以第二温度工作;第二温度高于第一温度。第一温度例如可以是140-200℃,以对再生气流进行加热,加热后的再生气流由上至下穿过转盘200,以对再生区内的转盘200部分进行脱水烘干;第二温度例如可以是250℃以上,以对除味气流进行加热;加热后的除味气流由上至下穿过转盘200,以对除味区内的转盘200部分进行去除焦糊物质,在该高温下焦糊物质可炭化。
一些实施例中,除味气流加热后的温度高于再生气流加热后的温度。再生气流经过第一加热器320,加热后的再生气流的温度可设为140-200℃,除味气流经过第二加热器330, 加热后的除味气流的温度可设为250℃以上;通过测试,将已受污染变色的转盘200进行采样得到4个样品,分别经过150℃、200℃、300℃、400℃焙烧实验观察,在250℃时,样品积碳开始变浅,400℃时,样品的积碳完全去除;因此,加热后的除味气流的温度可设为250℃以上,可实现对转盘200部分除菌除味。
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器壳体中沿大致径向方向设置有第一分隔件340,以将加热器壳体内部空间分隔开,第一加热器320和第二加热器330分别设置于第一分隔件340两侧。加热器壳体呈扇形体结构;容纳腔内设有第一分隔件340,第一分隔件340沿扇形体结构的径向延伸,以使容纳腔分隔为再生区和除味区。第一分隔件340可以采用隔热材料制作,这样就可以对再生区和除味区的加热温度实现比较精准的控制;第一分隔件340的一端与加热器壳体的外弧侧壁连接,另一端向扇形体结构的圆心方向延伸,与加热器壳体的侧壁连接,从而将容纳腔分隔为再生区和除味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容纳腔内也可不设第一分隔件340,因为加热管是对着转盘200表面加热的,主动控制两个加热管的功率就能粗略控制加热温度,热量在这两个区之间自由传输,还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节能。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器容纳区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二加热器容纳区的面积。即可将再生区的面积设为大于或等于除味区的面积。为了使转盘200部分脱附水分后恢复吸湿能力,可将再生区的面积设为大于除味区的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转盘200脱附水分的干燥效率及干燥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在加热器壳体的外弧侧壁或大致径向侧壁上设有进风口,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第一进风口用于向第一加热器空间进气,第二进风口用于向第二加热器空间进气。示例性实施例中,加热器壳体的外弧侧壁上设有进风口16;进风口16与容纳腔连通。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的方案为加热器壳体呈扇形体结构;加热器壳体也可以为不规则的结构,在此处不做过多限定;加热器壳体,其与转盘上壳体210配合连接,使得吸湿区和再生区、除味区分隔开,即吸湿区内的湿循环气流与再生气流和除味气流能保持很大程度上的隔离。具体地,具有相同的流速和方向的同一气流从进风口进入容纳腔,经第一加热器320加热后可得到再生气流,经第二加热器330加热后可得到除味气流。
示例性实施例中,进风口16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可分设于靠近壳体的外弧侧壁的两端;第一进风口和再生区连通,以使再生气流加热后对转盘吸附的水分进行脱附;第二进风口和除味区连通,以使除味气流加热后对转盘上再生过程中产生的焦糊物质进行去除。具体地,加热器壳体的外弧侧壁上开设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第一分隔件340的顶端与加热器壳体的顶壁112连接,以将容纳腔分隔为再生区和除味区;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分别通入两路分开的气流,此时可以分别控制两路气流的流量,比如通入再生区的气流流量相对要大,通入除味区气流的气流流量相对要小;为了便于调节和控制这两路气流的流量,这两路气流可以是从同一个风机的出口分开的两路气流,也可以是两个单独的风机提供的气流,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不做过多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器壳体包括:第一加热器壳体和第二加热器壳体,第一加热器320容置于第一加热器壳体中,第二加热器330容置于第二加热器壳体中。这样将第一加热器320和第二加热器330设为两个独立的模块,对第一加热器320和第二加热器330实现加热温度的精准控制。
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加热器壳体和第二加热器壳体的外弧侧壁或大致径向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用于分别向第一加热器空间和第二加热器空间进气。在第一加热器壳体的外弧侧壁或大致径向侧壁上设有第一进风口,在第二加热器壳体的外弧侧壁或大致径向侧壁上设有第二进风口;以实现对再生气流和除味气流两路气流进行分别精准控制。
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的进气量大于等于第二进风口的进气量。这样可实现控制再生气流的流量大于除味气流的流量。为了使转盘200部分脱附水分后可恢复吸湿能力,可将再生气流的流量设为大于除味气流的流量,从而进一步提高转盘200脱附水分的干燥 效率及干燥效果,也可避免由于除味气流的流量过多导致排放气流的温度过高。
一些实施例中,烘干模组还包括:均风件,其可位于第一加热器320和第二加热器330的上方或下方,即均风件相对转盘临近或间隔设置;再生气流进入再生区内,依次经由均风件/第一加热器320、第一加热器320/均风件和转盘;除味气流进入除味区内,依次经由均风件/第二加热器330、第二加热器330/均风件和转盘;其中,所述的均分件可以为调风板,且均风件呈扇形,且均风件上设有间隔分布的风孔14。均风件可以设置于第一加热器320和第二加热器330的上游或下游,当然上游是较佳的选择,均风件将流入加热器容纳空间的气流通过风孔14进行导向以使再生气流和除味气流能够充分地将加热器的热量传送至转盘200,此时加热器更靠近转盘,而均风件相对转盘间隔设置;也可以在第一加热器320和第二加热器330下游设置均风件,此时益处是再生气流首先充分与加热器接触,使再生气流和除味气流均衡地升温,然后再通过均风件的导向使热气流流向转盘200,在这种情况下,均风件与转盘相邻设置,而加热器与转盘间隔设置,均风件除了均匀气流和导向之外,还能从某种程度上保护加热器的加热管;也可以略去均风件,再生气流和除味气流流经加热器之后直接流向转盘,此时可以节省成本,降低机构复杂性。
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烘干模组,如图8所示,具体地可包括:循环模组10、除湿模组20和加热装置30。循环模组10,其具有第一循环通路,第一循环通路与滚筒出气口连通,以使滚筒内的湿循环气流进入第一循环通路;除湿模组,其具有第二循环通路,除湿模组20位于循环模组10的下游或上游;滚筒出气口、第一循环通路、第二循环通路和滚筒进气口依次连通,以形成循环通路;除湿模组20包括吸湿排湿构件,至少部分吸湿排湿构件设置于第二循环通路上,吸湿排湿构件用于吸附来自于滚筒内的湿循环气流中的水分;加热装置30,其包括第一加热器320,其用于对再生气流进行加热,以对转盘吸附的水分部分进行脱附;第二加热器330,其用于对除味气流进行加热,以部分除掉转盘上在再生过程中产生的焦糊物质。循环模组10可包括循环风机,循环风机的设置可为湿循环气流提供动力,有利于气流的循环,循环风机的进风口与滚筒出气口连通,循环风机的出风口与第二循环通路连通,吸湿排湿构件设置于第二循环通路上,吸湿排湿构件可先吸附来自于滚筒内的湿循环气流中的水分,使湿循环气流变为相对干燥的循环气流,干燥循环气流通过滚筒进气口进入滚筒内,与衣物充分接触,提高烘干效率,降低能耗。为了使得吸湿排湿构件可连续且重复使用,再生气流经过第一加热器320,加热后的再生气流的温度可达到140-200℃,除味气流经过第二加热器330,加热后的除味气流的温度可达到250℃以上;加热后的再生气流由上至下穿过转盘200,以对再生区内的转盘200部分进行脱水烘干,加热后的除味气流由上至下穿过转盘200,以对除味区内的转盘200部分进行去除焦糊物质;因此转盘200在旋转的过程中,循环依次经过吸湿区、再生区和除味区,是不断地进行吸附水分、脱附水分和除菌除味的过程;这样可持续得到干燥和干净的循环气流进入滚筒内,与衣物充分接触,提高烘干效率,降低能耗。其中,吸湿排湿构件例如可以是转盘200。
一些实施例中,转盘壳体可包括:转盘上壳体210和转盘下壳体220,转盘上壳体210上形成有大致扇形的加热器安装部,加热装置通过设于加热器安装部,可位于转盘200的上方。示例性实施例中,转盘下壳体220可设有第一转盘容纳区,转盘下壳体220可包括底板和突出于底板的环周侧壁,形成的凹陷部为第一转盘容纳区。同理,转盘上壳体210可设有第二转盘容纳区,第二转盘容纳区至少包括了吸湿区,但并不包括再生区和除味区,第二转盘容纳区的径向边缘设置有加热器安装部。第二转盘容纳区和部分第一转盘容纳区至少共同形成吸湿区,加热器安装部和另外部分第一转盘容纳区共同形成再生区和除味区。由于转盘容纳腔内有气流通过,所以转盘上壳体210与转盘下壳体220之间可设为密封连接。例如是转盘上壳体210或转盘下壳体220上分别设有凹槽或凸缘,凹槽内设置密封条,转盘上壳体210与转盘下壳体220扣合连接时凸缘顶住凹槽内的密封条以实现密封。
如图5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装置30内具有第一气流通路,烘干模组还包括风机301,风机301设置于第一气流通路上,且风机301位于加热装置30的上游。第一气流经 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分开变为两路气流进入再生区和除味区,分别形成再生气流和除味气流;风机301的设置可为第一气流提供动力,有利于第一气流的循环和提高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烘干模组还包括冷凝模组40,冷凝模组40具体地可包括第一冷凝装置7,第一冷凝装置7设置于第一气流通路上,第一冷凝装置位于转盘200的下游,且第一冷凝装置位于风机301的上游,以使第一气流通路内的湿热的再生气流和除味气流进入第一冷凝装置7,变成干冷的第一气流进入风机301,并以使第一气流形成闭路循环。当转盘200旋转至第一气流通路时,第一气流可变为两路气流,即形成再生气流和除味气流;如图7所示,再生气流由上至下穿过转盘200并对该部分的转盘200进行加热,使该部分的水分快速蒸发脱离,由再生气流带走,另外除味气流由上至下穿过转盘200并对该部分的转盘200进行加热,使该部分的转盘200上的积炭去除,达到除菌、除味的效果;此时再生气流和除味气流汇总为变为湿热的第一气流进入第一冷凝装置7;从而使转盘200一直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转盘200吸湿的效率及效果。图7中的箭头方向示意为第一气流的流向。示例性实施例中,湿热的第一气流进入第一冷凝装置7进行热交换并降温,第一气流中的水蒸汽经冷却形成冷凝水由第一冷凝装置7排出,干燥的低温第一气流进入风机301进行下一次循环。可选的实施例中,湿热的第一气流进入第一冷凝装置7进行热交换并降温,第一气流中的水蒸汽经冷却形成冷凝水由第一冷凝装置7排出,干燥的低温第一气流可通过第一冷凝装置7出风口排放至大气中,以避免对衣物处理设备所处空间的大气温度和湿度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第一气流可形成开放循环。
如图10-图13所示,烘干模组包括:转盘壳体411、转盘200和密封结构。转盘壳体411,其设有凹陷的容纳空间,转盘壳体411内设有第二分隔件412,以将容纳空间分隔为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转盘200,其安装于转盘壳体411上,以覆盖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且转盘200与转盘壳体411转动连接;密封结构,其位于转盘200与转盘壳体411之间,密封结构安装于第二分隔件412上,且密封结构与转盘200临近或接触,以防止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之间的气流相通。转盘壳体411可设有底壁和突出于底壁的环周侧壁以围合成凹陷的容纳空间,转盘200的一侧面与底壁之间具有间隙,通过在底壁上设置突出的第二分隔件412,将容纳空间分隔为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第一循环风道例如可以与滚筒出气口连通,以使来自滚筒内排出的湿循环气流进入第一循环风道,第二循环风道例如可以通入干燥的再生气流,因此滚筒内排出的湿循环气流进入并在第一循环风道内扩散,湿循环气流可穿过转盘200,转盘吸附湿循环气流中的水分,使湿循环气流可变为干燥循环气流,干燥循环气流通过滚筒进气口进入滚筒内,与衣物充分接触,提高烘干效率,降低能耗;与此同时干燥的再生气流进入并在第二循环风道内扩散,干燥的再生气流可穿过转盘200,对该部分转盘进行脱附水分,转盘200相对于转盘壳体411转动,转盘200在周向旋转过程中是循环经过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不断地进行吸附水分和脱附水分,从而使转盘200一直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从而提高了吸湿的效率及效果。通过在第二分隔件412上安装密封结构,在转动过程中转盘200与面向其侧表面的密封结构不产生干涉,同时它们又足够靠近,可使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内的两股气流能够相对隔离,达到动态的密封效果,以提高烘干模组的烘干效率,降低能耗。
一些实施例中,转盘壳体411可包括第一壳体(或称作转盘上壳体)和第二壳体(或称作转盘下壳体),转盘200位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例如在第一壳体上设置第二分隔件412以形成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那么同理也可在第二壳体上相对应地设置第二分隔件412以形成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为了防止滚筒内排出的湿循环气流与再生气流互相窜通,第二分隔件412上均可设置密封结构,与转盘200之间可形成动态密封的效果,因此有利于转盘200在旋转的过程中,经过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不断地进行吸附水分和脱水烘干,从而使转盘200一直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从而提高了吸湿的效率及效果;而且为了使转盘200达到平衡,可将湿循环气流与再生气流的流向设为相对或相反,例如在第一循环风道内,湿循环气流可由下至上穿过转盘200;在第二循环 风道内,再生气流可由上至下穿过转盘200。
一些实施例中,密封结构包括柔性件,柔性件与转盘200临近或接触。柔性件可以为软胶或者毛条,软胶或者毛条有一定的弹性变形量,与转盘200的表面临近或接触时,但对转盘200的转动不产生干涉,可使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内的两股气流能够相对隔离,达到动态的密封效果。传统的冷凝式洗烘一体机内部的烘干模块一般采用发泡EPDM作为密封条,但是发泡EPDM只适合于相对静止的两个零件之间的密封,相对运动的两个零件之间采用发泡EPDM的话,发泡EPDM会很快被磨损,不利于密封。
鉴于此,一些实施例中,柔性件设为毛刷414;其中,毛刷414包括毛刷底座和设于毛刷底座上的若干密集设置的软毛。由于毛刷414上密布软毛,软毛可与转盘200的表面接触,以实现与转盘200之间的密封,同时毛刷414具备耐磨性能,这样转盘200长时间旋转也不会磨损毛刷414,有利于实现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内的两股气流相互隔离,不窜气,进一步保证了设备长期使用的可靠性。
一些实施例中,密封结构还包括固定架415,固定架415的一侧与毛刷底座卡扣连接或螺钉连接;固定架415的另一侧与第二分隔件412连接固定。具体的,在毛刷底座上可设置凸块,固定架415上可相对应地设置适配的凹槽,凸块插入凹槽形成过盈配合以使毛刷底座与固定架415的位置相对固定;或者,毛刷底座与固定架415之间可通过螺钉连接实现位置相对固定,例如在毛刷底座上可将螺钉的螺帽沉入毛刷底座,可防止螺帽突出干涉转盘200的转动;固定架415的另一侧可设有突出的安装柱,安装柱可插入第二分隔件412内,从转盘壳体411的外侧通过螺纹紧固件进行锁紧固定,螺纹紧固件可以是自攻螺钉;这样安装方便,结构紧凑;且密封结构不会被高速通过的气流影响,也不会因长时间的使用导致移位,进一步保证了使用的可靠性。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分隔件412设为沿转盘壳体411的径向设置,以使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均为大体扇形空间。这样转盘200在旋转的过程中,可循环经过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以实现不断地吸附水分和脱附水分的过程,可使转盘200一直保持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分隔件412至少包括第一分隔体和第二分隔体,第一分隔体和第二分隔体均沿转盘壳体411的径向设置,第一分隔体和第二分隔体的一端均与转盘壳体411的内侧壁连接,第一分隔体和第二分隔体的另一端相交于转盘壳体411的中心区域,以使第二分隔件412大致呈V形;第一分隔体和第二分隔体的相交处为圆弧过渡连接。第一分隔体和第二分隔体上均可设置密封结构,密封结构均沿转盘壳体411的径向设置,转盘200在旋转的过程中,毛刷414始终与转盘200的表面接触,以实现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内的两股气流相互隔离,不窜气。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隔体和第二分隔体的夹角设为60-70度。优选的,第一分隔体和第二分隔体的夹角设为65度,第一分隔体和第二分隔体的夹角形成的V形区域可设为第二循环风道,其余区域则为第一循环风道;将第一循环风道的面积可设为大于第二循环风道的面积,这样转盘200的大部分均处于吸附湿循环气流中的水分区,从而进一步提高转盘200的吸湿效率及吸湿效果;为了防止滚筒内排出的湿循环气流与再生气流互相窜通,密封结构与转盘200之间可形成一定动态密封的效果。当转盘200旋转至第二循环风道时,再生气流对该部分的转盘200进行加热,使该部分的水分快速蒸发脱离,由再生气流带走;从而使转盘200一直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从而提高了吸湿的效率及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隔体和第二分隔体的相交处设有突出的安装轴416,转盘200与安装轴416转动连接。安装轴416可设为固定轴或转轴,当安装轴416为固定轴时,转盘200的周向上可设有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可包括电机,电机驱动转盘200旋转;当安装轴416为转轴时,电机驱动转轴转动以带动转盘200旋转。
一些实施例中,转盘200为透气多孔结构。转盘200可选用吸湿性能好且脱附性能好的材料制作,例如可以是沸石、氯化锂、硅胶、改性硅胶或13X(钠X型)分子筛等。
烘干机、洗烘一体机、衣物护理机等衣物处理的设备,在实现对衣物等烘干功能时,采用的技术方案可以是通过烘干模组来对空气中的水分除湿,烘干模组的除湿原理主要是通过吸湿排湿构件中的吸附介质来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吸附介质通过冷凝的方式吸附空气中的水分,且通过加热吸附介质的方式,使吸湿排湿构件吸收的水气释放出来,进行循环的利用。
因此,通常性的,吸湿排湿构件具有该吸附介质构成转盘,该除湿转轮通常会被划分为两个区域,如附图14所示,其中,包括吸湿区1-1、再生区1-2和安装轴416,图中的箭头用于表示转盘的转动方向。
转盘的吸湿区1-1中的吸附介质会对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吸附,同时驱动电机或齿轮等动力部件(图14未示出)带动安装轴416转动,进而使得除湿转轮发生转动。转盘的吸湿区1-1的吸附介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得空气变得干燥,从而提供干燥空气。在动力部件的带动下,转盘通过转动将吸附了水分后的吸附介质由吸湿区转移至再生区1-2,再生区1-2的温度是高于吸湿区1-1的温度的,吸湿排湿构件通过升温的方式将再生区1-2中的吸附介质中的水分进行蒸发排出,比如可利用加热器,使得风机吹出热气流,或者使用加热风机等技术方案将转盘中吸附介质所吸收的水分进行蒸发排出。吸湿排湿构件再将再生区1-2所释放的水分带出,比如利用风机通过出风管将水分排出等各种方式将再生区1-2释放的水分带出。在动力部件的带动下,转盘继续旋转,再生区1-2的吸附介质再次进入吸湿区1-1进行吸附除湿,以实现转盘吸附介质的再生还原。
该种技术方案所存在的问题是,再生区1-2的吸附介质刚进入吸湿区1-1时,比如图14中所示的虚线至再生区1-2的边缘处的区域,吸附介质上还保留有一定的热度,因此,会影响吸湿区1-1中的除湿效果,因此,现有技术方案,烘干模组的除湿效率不高,导致衣物处理设备的除湿效率不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烘干模组,包括衣物处理容器、吸湿排湿构件及第一风机;衣物处理容器,用于脱除衣物中水分形成湿气流;第一风机,用于将湿气流引入吸湿排湿构件中,并将述吸湿排湿构件除湿后的干气流引入衣物处理容器内;吸湿排湿构件,依次包括:吸湿区、再生区、冷却区;吸湿区,与衣物处理容器连通,吸湿区用于吸附湿气流中的水分;再生区,用于被加热排出吸湿排湿构件所吸附的水分,以使吸湿排湿构件恢复吸湿能力;冷却区,位于吸湿区的上游,用于降低吸湿排湿构件的温度,以提升吸湿排湿构件的除湿能力;其中,吸湿区、再生区、冷却区彼此相互独立。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5示出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16示出一种衣物处理设备的烘干模组下壳体的示意图,图17为吸湿排湿构件中转盘区域划分示意图。
一种烘干模组,包括,衣物处理容器1、第一风机2,及吸湿排湿构件3;如图15所示,衣物处理容器1,用于脱除衣物中水分形成湿气流,若衣物处理设备为洗烘一体机时,衣物处理容器1可以为洗衣滚筒,若衣物处理设备为烘干机时,则衣物处理容器1可以为烘干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申请的构思,根据衣物处理设备的不同,来确定具体的衣物处理容器1。
如图21所示,第一风机2用于将湿气流引入吸湿排湿构件3中,并将吸湿排湿构件3除湿后的干气流引入衣物处理容器1内;第一风机2可以有一个,还可以有多个,此处不进行限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的设置即可。若衣物处理设备为洗烘一体机等设备时,第一风机2可以为现有的风机结构,若不考虑成本需求,第一风机还可以为制冷风机或是其它的风机,只要将衣物处理容器1内的待除湿气流引入吸湿排湿构件3中,并将吸湿排湿构件3除湿后的干气流引入衣物处理容器1内即可。吸湿排湿构件3,沿其转动方向可依次包括:吸湿区1-1、再生区1-2、冷却区33;吸湿区1-1,与衣物处理容器1连通,吸湿区1-1用于吸附湿气流中的水分;吸湿区1-1与衣物处理容器1的连通可通过设置气路通道的形式进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吸湿区1-1与衣物处理容器1的连通是指吸湿区1-1中 的空气与衣物处理容器1中的空气彼此间流动流通,在第一风机2的作用下,吸湿区1-1中的与衣物处理容器1之间的空气可以快速流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连通,均是空间的相互连通,当两个空间连通后,两个空间中的空气可以自由交互,也可以理解为具有相通的气路,此后不再赘述。
再生区1-2用于被加热排出吸湿排湿构件3所吸附的水分,以使吸湿区1-1恢复吸湿能力;冷却区33,邻近再生区1-2设置,沿吸湿排湿构件3的转动方向可位于吸湿区1-1的上游,用于降低吸湿排湿构件3的温度,以提升吸湿排湿构件3的除湿能力;降低冷却区33的温度的方式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限定,可以为利用风机使冷却区33产生气流,利用气体流动实现热交换,带走冷却区33的热量,实现降低吸湿排湿构件3的温度的目的;还可以增加有制冷单元,利用制冷单元所产生的低温,实现降低转盘的温度的目的;还可以为向冷却区33输送低温气流,实现降低吸湿排湿构件3的温度目的;当然,还可以采用其它的方式对冷却区33进行降温,此处不再列举,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场景及本申请的构思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布局。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吸湿区1-1、再生区1-2、冷却区33彼此相互独立。吸湿区1-1、再生区1-2、冷却区33彼此相互独立的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不进行限定,可以在吸湿区1-1、再生区1-2、冷却区33之间增加有隔离板及相应密封件的方式来实现彼此的相互独立,还可以利用吸湿排湿构件壳体一体成形相应隔离设计来实现隔离,还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其它的技术方案来实现各个区域的彼此相互独立,只要确保吸湿区1-1、再生区1-2、冷却区33彼此相互独立即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当前的场景及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设置。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吸湿排湿构件3额外增加有单独的冷却区33,在冷却区33内降低吸湿排湿构件3的温度,以提升吸湿排湿构件3的除湿能力,在安装轴416的用下,冷却区33中的吸附介质转动到吸湿区1-1后,由于在冷却区33已对吸附介质进行了降温,因此,吸附介质进入吸湿区1-1是冷却后的状态,可以保证吸湿区1-1吸附介质的除湿效果,提高了烘干模组的除湿效率,提高了使用该种方案的衣物处理设备的除湿效果。
进一步的,为了更好的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图17、图18所示,图17对吸湿排湿构件3的进一步详细标注,图18为转盘200上的区域与吸湿排湿构件3的吸湿区1-1、再生区1-2、冷却区33的区域的对应关系。
具体的,吸湿排湿构件3,包括:转盘200、转盘壳体411及隔离板4,转盘壳体411、转盘200、隔离板4共同合围,形成了彼此相互独立的吸湿区1-1、再生区1-2、冷却区33。下面对吸湿排湿构件3进一步叙述。转盘200,用于吸附湿气流中的水分,及被加热排出所吸附的水分,转盘200的区域划分与吸湿区1-1、再生区1-2和冷却区33相对应;转盘200上设置有吸附介质,吸附介质可以是用于吸收水分的吸湿剂,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并在加热时将吸附的水分释放出来。
吸附介质可以是沸石(分子筛)、碱金属硅铝酸盐(13X分子筛)、氯化锂、硅胶、改性硅胶、活性氧化铝等各种介质,此处不进行限定。对于沸石(分子筛)、碱金属硅铝酸盐(13X分子筛)、氯化锂、改性硅胶、活性氧化铝等固体吸湿剂,可以采用加热组件来脱附吸湿剂中的水分。加热组件例如可以包括电热丝、加热器等具有加热功能的元件,此处不进行限定。
转盘壳体411,包围转盘200;隔离板4,位于转盘壳体411内;转盘壳体411、转盘200、隔离板4共同合围,形成彼此相互独立的除湿区1-1、再生区1-2、冷却区33。转盘200中具有如前叙述的吸附介质,该吸附介质对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吸附,同时驱动电机或齿轮等动力部件带动转盘200转动,进而使得转盘200发生转动。转盘200的对应的吸湿区1-1的吸附介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得空气变得干燥,从而提供干燥的空气。在动力部件的带动下,转盘200通过转动将吸附了水分后的吸附介质由吸湿区1-1转移至再生区1-2,再生区1-2的吸附介质的温度高于吸湿区1-1的吸附介质的温度的。吸湿排湿构件3通过加 热等各种方式使再生区1-2升温,将再生区1-2中的吸附介质中的水分排出,在一实施例中,可利用加热器,使得风机吹出热气流,当热气流穿过再生区1-2的吸附介质时即可升高再生区1-2的吸附介质的温度,即,通过加热的方式使转盘200中再生区1-2的吸附介质的水分释放出来。吸湿排湿构件3再将再生区1-2所释放的水分带出,比如利用风机通过出风管将水分排出等各种方式将再生区1-2释放的水分带出。
在一实施例中,将再生区的气路可以设置为:通过再生风机,使再生区1-2释放的水分经通风管道流出,或,经过再生风机后,穿过冷凝器,对气流冷凝后,进入冷却区33,或与循环气流汇合,或排入其它的地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设置。在动力部件的带动下,转盘200继续旋转,再生区1-2的吸附介质进入冷却区33。吸湿排湿构件3通过各种方式来降低冷却区33的吸附介质的温度,以提升吸湿排湿构件的除湿能力。比如,当气流穿过冷却区33的吸附介质时,利用气体的流动来带走冷却区33的吸附介质的热量,进而降低了冷却区33的吸附介质的温度,以提升吸湿排湿构件的除湿能力;还可以将低温气流引入冷却区33中,当低温气流穿过冷却区33的吸附介质时,降低了冷却区33的吸附介质的温度;还可以增加制冷的器件等方式来降低冷却区33的吸附介质的温度,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此处不进行限定。
转盘壳体411,包围转盘200;如图17所示,转盘壳体411围设在转盘200的外侧。隔离板4,位于转盘壳体411内。隔离板4可以使吸湿区1-1、再生区1-2、冷却区33的空间各自相互独立,因此彼此间的气体不相互影响,比如吸湿区1-1和冷却区33不会因再生区1-2具有一定高温的气流而影响自身区域的气流,且,在布置气路时不会发生混气的问题,便于气路的布置。
转盘壳体411、转盘200、隔离板4共同合围,形成彼此相互独立的除湿区1-1、再生区1-2、冷却区33。在转盘壳体411、转盘200、隔离板4共同合围下形成了三个彼此独立的空间,即吸湿区1-1、再生区1-2、冷却区33,三个区域相对封闭,彼此的气路不会相互影响,因此在气路的布置上,不会产生串风的问题导致除湿的效率低。
为了降低冷却区33的吸附材料的温度,可以降低通过冷却区33的气流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室外空气的温度会低于衣物处理容器内的气流的温度,因此,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还可进行气流开路设计,将外部的空气引入冷却区33内,以降低冷却区33的气流的温度。此时,冷却区33与外部连通,冷却区33利用外部空气降低冷却区33的温度。
在一实施例中,可包括:第一通风通道,一端与冷却区33连通,另一端与外部连通,使得外部空气的气流沿着第一通风通道,进入冷却区33中,降低冷却区33的温度。
进一步的,为了使换气的速度加快,如图17所示,还包括第二风机8,位于第一通风通道之中,用于加快冷却区33与外部空气之间的气体流通速度,或,加快冷却区33的温度的降低速度。第二风机8可以使得气流的流动的速度加快,而气流穿过冷却区33的吸附介质时,可以带走吸附介质中的温度,因此,可以实现降低冷却区33的温度的目的,在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中,第二风机8为再生风机,即对再生风机进行复用,可以有效的节省生产成本;若不额外考虑成本,第二风机8还可以为制冷风机,制冷风机不但可以使气流的流动的速度加快,还可以使气流的温度降低,因此,可以有效的加快冷却区33的温度的降低速度,实现降低冷却区33的温度的目的。
为了降低通过冷却区33的气流的温度,还可以额外增设有冷凝装置,使气流经过冷凝装置后再进入冷却区33,来降低冷却区33的吸附介质的温度,因此,在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9及图20所示,还包括:第一冷凝装置7,位于冷却区33的进气口上游,用于降低经过第一冷凝装置7进入冷却区33的气流的温度。
图19为一种第一冷凝装置7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当前的第一冷凝装置7的位置示意图,第一冷凝装置7的位置布置在进入冷却区33的气路上,这样可以降低进入冷却区33的气流的温度,因此,第一冷凝装置7位于冷却区33的进气口上游。
图21为烘干模组上壳体的示意图,图21上壳体与图16下壳体相对应,可以合并成完 整的烘干模组。气流还可以来自于吸湿区1-1排气口排出的干气流,基于此设计,可将气路设计为闭路结构。前述实施例有述,进入冷却区33的气流属于外部的空气,即为开路的结构,实际上,也可以设计为闭路的结构。闭路结构较开路结构相较,一是可以有效的节省布局空间,衣物处理设备的布局空间是有限的,二是可以省略对外部气体过滤部分的装置的设计,若气路为开路设计,需要对于气体过滤的部分进行考量,如何设计进气量及确定进气口的大小,还要保证气体中不混入灰尘以影响转盘的效果,存在一定的设计难度,且需要定期对转盘进行灰尘清理以避免影响其使用寿命,因此气流的闭路设计,可以省略对外部气体过滤部分的装置的设计,不需要额外增加过滤空气的部件,可以有效的控制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相对的,闭路设计的对设计人员的要求较高,如何合理的利用有限的空间,布局各种风扇并实现气路的闭环,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设计闭路气路时,需要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重点考虑闭路的气流的设置,利用风机等设备可以加快气流的流动,实现闭环的气路设计。在气路的布置上,本申请实施例都是利用风机来实现的,此后不再进行赘述。
当第一冷凝装置7位于冷却区33的进气口上游时,其具体实施方案可以为:气流进入再生区1-2及冷却区33时,此时再生区1-2的加热气流及冷却区33气流一起进入第一冷凝装置7,通过第一冷凝装置7降温后,降温降湿气流过风机重回再生区1-2及冷却区33,冷却区33被降温气流吹过从而降低了冷却区33的温度。即,再生区1-2中的气流(即排湿气流)经过加热器加热后,对再生区1-2进行排湿,若进入冷却区33的气流则无需加热,直接进入冷却区33,对冷却区33进行降温。还可以为,将吸湿区1-1除湿后的干气流,直接排入冷却区33降温,或将吸湿区1-1除湿后的干气流经过冷凝装置后,再排入冷却区33降温。因此,进一步的,烘干模组,还包括;第二通风通道,一端与再生区1-2的排气口连通,另一端与冷却区33的进气口连通;第一冷凝装置7,位于第二通风通道内。此时,再生区1-2的排气口与冷却区33的进气口连通,第一冷凝装置7位于第二通风通道内,即从再生区1-2排出的气流,经过第一冷凝装置7冷凝后,进入冷却区33,或,第一冷凝装置7位于吸湿区1-1的排气口与冷却区33的进气口之间,在进入冷却区33前先冷凝再进入冷却区33,进而实现上述技术方案。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为:一种烘干模组,还包括:第三通风通道,一端与吸湿区1-1的排气口连通,另一端与冷却区33的进气口连通;冷却区33,利用沿着第三通风通道引入的吸湿区1-1排出的气流,降低冷却区33的温度。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为:从吸湿区1-1排出的干气流直接进入冷却区33,利用风的流动来带走冷却区33的热量进而实现冷却区33的降温;还可以为,从吸湿区1-1排出的干气流,经过第一冷凝装置7后的低温干燥气流进入冷却区33,进一步的提高冷却区33的冷凝效果;还可以为,从再生区1-2排出的气流,经过第一冷凝装置7冷凝后,进入冷却区33。
具体的气路可以设置为:湿气流自衣物处理容器1出气口流出,经过循环风机,分两路,一路气流经循环气路进入吸湿区1-1,除湿后1-1的气流排入衣物处理容器1,另一路气流经冷却气路进入冷却区33后,过再生加热器加热气流,再进入再生区1-2脱附转盘水分,湿热气流进入冷凝器冷凝,冷凝后的相对干冷气流经风机吹入再生区1-2与冷却区33,一路气流重新经加热器加热后冷凝,另一路气流自冷却区33进入除再生区1-2以外的其他区域,比如吸湿区1-1、滚筒、甚至室内的空气中等。为了降低冷却区33的温度,还可以采用额外增加第二冷凝器的技术方案,因此,冷却区33还包括:第二冷凝装置6,用于降低冷却区33的温度。若再生区1-2的加热器及冷却区33的冷区器设置在转盘200的上部,可以在转盘200的上部设置有器件及一个进风口,一路气流经加热器进入再生区1-2,再过冷凝器,重新经加热后进入再生区1-2,形成闭环,而另一路气流进入冷却区33,过冷却器件后与循环气流汇合。
第二冷凝装置的制冷方式为水冷、空冷、半导体制冷中的至少任意一种如图22所示,并参见前述实施例,当第二冷凝装置6在冷却区33时,利用第二冷凝装置6所产生的低温, 对冷却区33降温,可以适用于空间狭小的场景,因此,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第二冷凝装置6,并确定第二冷凝装置6的位置,确定合适的制冷方式。
烘干模组设置有除湿气体通道及功能器件容纳区,功能器件可包括加热器件及冷却器件,二者可集成为一体,也可分别设置,加热器可为加热管、加热丝或半导体制热端,冷却器可为空冷,若冷却器可为空冷时,可以无任何器件,或设置风扇,或设置半导体制冷端等冷却方式,加热器件及冷却器件可设置于转盘200上部或下部,与转盘200对应即可。
如图22所示,以再生区1-2具有加热器为例,加热器只设一部分加热管,冷却区33无加热管或设置其他冷却器件,如小风扇、半导体制冷器件等,再生区1-2与冷却区33具有隔离板4。若冷却区33没有冷却器件时,冷却区33可以利用冷凝后的气流将冷却区33的热量带走来实现冷却效果。冷却区33还可以如图22所示,增加有冷却器件,冷却器件可以为水冷、空冷、半导体制冷中的至少任意一种。
该技术方案的第二冷凝装置6为水冷时,还可以利用冷却区33排出的气流对其进行复用,经过第二冷凝装置6的气流还可以进入吸湿区1-1,以提高吸湿区1-1的冷凝除湿效果,或当冷却区33不额外设置制冷器件时,即利用气流的流动来带走冷却区33的热量的技术方案时,其排出的气流可以被再生区1-2排气口的气流复用,实现闭路气路的循环使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布置。若第二冷凝装置6的制冷方式为风冷时,第二冷凝装置6可以为普通的风机来实现风冷,更进一步的还可以为制冷风机,即当前的风机所产生的气流为低温的气流,该低温气流进入冷却区33的进气口,可以实现对冷却区33的降温,来提升转盘200的除湿能力。
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第二冷凝装置6,同样可以对其进行复用,且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布置多个,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布置,此处不再列举。第二冷凝装置6的制冷方式还可以为半导体制冷。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半导体制冷进行简单的说明。半导体制冷器是指利用半导体的热电效应制取冷量的器件,又称热电制冷器。用导体连接两块不同的金属,接通直流电,则一个接点处温度降低,另一个接点处温度升高。若将电源反接,则接点处的温度相反变化。这一现象称为珀耳帖效应,又称热-电效应。纯金属的热电效应很小,若用一个N型半导体和一个P型半导体代替金属,效应就大得多。接通电源后,上接点附近产生电子空穴对,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向外界吸热,称为冷端。另一端因电子空穴对复合,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并向环境放热,称为热端。一对半导体热电元件所产生的温差和冷量都很小,实用的半导体制冷器是由很多对热电元件经并联、串联组合而成,也称热电堆。单级热电堆可得到大约60℃的温差,即冷端温度可达-10~-20℃。增加热电堆级数即可使两端的温差加大。但级数不宜过多,一般为2~3级。通常性的,半导体制冷的制冷效果好,且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但相应的所需要的功耗较高,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制冷单元即可。
当然,第二冷凝装置6不仅可以有一个,还可以有多个,且,同一个衣物处理设备,可以具有多种制冷方式,比如半导体制冷和风冷同时具备,或,半导体制冷、风冷、水冷同时具备,可以根据当前的应用场景进行合理的选择。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气路布置方式还可以为:湿气流可自出气管道出风机后分为两路,也可自衣物处理容器1排气口起即分为两路,在出气管道上设置有冷却通道,比如水冷或者风冷的方式,气流自冷却通道冷却后再进入冷却区33,提升冷却区33降温效率,同时出气通道的预冷凝可复用滤网自清洁出水管道,进一步提升除湿效率。
可选的,烘干模组,还包括:第四通风通道,一端与冷却区33的排气口连通,另一端与再生区1-2的进气口连通,使得冷却区33排出的气流,沿着第四通风通道进入再生区1-2。从冷却区33的排气口排出的气流,会带有一定的冷却区33的温度,因此,从冷却区33排气口排出的气流的温度,会高于冷却区33的进气口的气体的温度,从冷却区33出来的气 体,可以直接排入滚筒(衣物处理容器1),为了节省能源,从冷却区33出来的气体,还可以将其排入再生区1-2中。
再生区1-2是利用加热排出转盘200中的水分以使其恢复吸湿能力的,因此,进入再生区1-2的气流通常是加热后的气流,在气流进入再生区1-2时,通常会具有再生加热器等装置对气流加热。因此,本申请的实施例,在设计闭环气路时,将冷却区33的排气口排出的气流,在风机的作用下送入再生加热器中再进入再生区1-2,可以降低部分能源的消耗,利用了冷却区33排出的气流温度高的特点,将该部分气流送入再生区1-2。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利用了从冷却区33排出的气流的温度,将其复用至再生区1-2,再生区1-2需要加热的气流用于排出转盘中的水分以使其恢复吸湿能力,因此,复用的气流可以适当的降低需要加热的气流所需要的能耗,节省了能源;且,再生区1-2复用从冷却区33排出的气流的温度,相对的也提高了再生区1-2的温度,因此,提高了再生区1-2的加热效果,加热效果的提高,可以相对的更快的排出转盘200中的水分,因此,提高了转盘200的吸湿能力。
如图27所示,烘干模组包括:容纳吸湿排湿构件的转盘壳体411,转盘壳体411上设置有加热器安装部;加热装置30,其安装于加热器安装部;以及密封组件50,密封组件50设置在加热装置30与转盘壳体411之间,且密封组件50呈空心的环状;其中,第一密封体521与加热装置30接触,第二密封体522与转盘壳体411接触。
一些实施例中,容纳吸湿排湿构件的转盘壳体411可设为圆形结构,转盘壳体411上可设置有吸湿区和除湿区,吸湿区与除湿区通过至少两根径向设置的筋条将转盘壳体411分隔而成。在转盘壳体411的除湿区设置有加热器安装部,便于加热装置30模块化装配。加热装置30的形状与除湿区形状相适配,除湿区是一个扇形区域;那么加热装置30是扇形结构,加热装置30可包括顶壁和沿半径方向的两块侧壁、内弧侧壁及外弧侧壁围合形成的空间,在该空间内设置有加热件,加热装置30的底部可为空,进风口可设于外弧侧壁上,以便干燥低温的再生气流从进风口进入经过加热件得到加热后流向下方的吸湿排湿构件,吸湿排湿构件可包括转盘,转盘在吸湿区可吸附来自于滚筒内的湿循环气流中的水分,使湿循环气流可变为干燥循环气流,干燥循环气流通过滚筒进气口进入滚筒内,与衣物充分接触,提高烘干效率,降低能耗;转盘设为相对于转盘壳体411可转动,当转盘旋转至除湿区,再生热气流对位于除湿区的转盘部分进行脱附水分,因此转盘在周向旋转的过程中是循环经过吸湿区和除湿区,不断地进行吸附水分和脱附水分,从而使转盘一直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从而提高转盘吸湿的效率及效果。密封组件位于加热装置30和转盘壳体411的中间,为了使得再生热气流顺畅通过,密封组件设为空心的环状,且密封组件的形状与加热装置30和转盘壳体411相适配,使得密封组件的装配易于操作。密封组件50可包括支撑件51和密封垫52。支撑件51,沿与支撑件51的长度相切的截面设为L型结构;密封垫52,其包括第一密封体521和第二密封体522,第一密封体521和第二密封体522分别设置在L型结构的两侧;其中,支撑件51的部分暴露于密封垫52外,支撑件51的暴露部分与再生热气流接触,以防止再生热气流的高温直接传递到密封垫52。密封垫52的材料可设为泡棉材料、硅胶材料或软胶材料,优选的密封垫52采用硅胶材料制作;这样密封垫52无论是在高温或低温下都能够保持柔软且有弹性,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支撑件51可采用隔热材料制作,也可采用金属材料制作,优选的支撑件51可设为普碳钢钣金件,这样不仅可提高支撑件51的强度,而且可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支撑件51的横截面设为L型结构,可提高支撑件51的强度,并且有利于在L型结构的内外侧面分别设置第二密封体522和第一密封体521,例如第一密封体521可与加热装置30接触,第二密封体522与转盘壳体411接触,支撑件51位于第一密封体521和第二密封体522的中间,可使得加热装置30产生的热量得到缓冲,避免了高温直接传递到转盘壳体411上会使其损坏;延缓了转盘壳体411的老化,提高了烘干模组的使用寿命。另外,加热装置30产生的热量对再生气流进行加热可得到再生热气流,以对吸湿排湿构件的部分进行脱附水分;支撑件51的折弯部分外侧可 以不设置第一密封体521,暴露于密封垫52外,该暴露部分与再生热气流接触,以防止再生热气流的高温直接传递到设置于L型结构的内侧面的第二密封体522,第二密封体522对转盘壳体411的加加热器安装部周侧进行密封,以防止再生热气流泄漏,以提高烘干模组的烘干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烘干模组的密封组件,如图23—图26所示,包括:支撑件51和密封垫52。支撑件51的至少一部分呈L型结构,即沿与支撑件51的长度相切的截面可设为L型结构;密封垫52,其包括第一密封体521和第二密封体522,第一密封体521和第二密封体522分别设置在L型结构的两侧;其中,支撑件51的至少一部分暴露于密封垫52外,支撑件51的暴露部分与再生热气流接触,以防止再生热气流的高温直接传递到密封垫52。密封垫52的材料可设为泡棉材料、硅胶材料或软胶材料,优选的密封垫52采用硅胶材料制作;这样密封垫52无论是在高温或低温下都能够保持柔软且有弹性,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支撑件51可采用隔热材料制作,也可采用金属材料制作,优选的支撑件51可设为普碳钢钣金件,这样不仅可提高支撑件51的强度,而且可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支撑件51的横截面设为L型结构,可提高支撑件51的强度,并且有利于在L型结构的内外侧面分别设置第二密封体522和第一密封体521,例如第一密封体521可与加热装置30接触,第二密封体522与转盘壳体411接触,支撑件51位于第一密封体521和第二密封体522的中间,可使得加热装置30产生的热量得到缓冲,避免了高温直接传递到转盘壳体411上会使其损坏;延缓了转盘壳体411的老化,提高了烘干模组的使用寿命。另外,加热装置30产生的热量对再生气流进行加热可得到再生热气流,以对吸湿排湿构件的部分进行脱附水分;支撑件51的折弯部分外侧可以不设置第一密封体521,暴露于密封垫52外,该暴露部分与再生热气流接触,以防止再生热气流的高温直接传递到设置于L型结构的内侧面的第二密封体522,第二密封体522对转盘壳体411的加加热器安装部周侧进行密封,以防止再生热气流泄漏,以提高烘干模组的烘干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51包括第一边511和与第一边511相连接的第二边512,以形成L型结构;第一边511或第二边512的侧面部分暴露于密封垫52。具体的,支撑件51可由普碳钢钣金件冲压成型,这样在支撑件51的厚度尽量薄的情况下可实现一定的强度和刚度,可经受再生热气流高速流动的冲击,使得密封组件经久耐用且制作成本相对较低;例如在第二边512的外侧面部分暴露于密封垫52,该暴露部分与再生热气流接触,以防止再生热气流的高温直接传递到设置于第二边512的内侧面的第二密封体522,第二密封体522对转盘壳体411的周侧进行密封,以防止再生热气流泄漏,以提高烘干模组的烘干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体521至少部分覆盖第一边511或第二边512的一侧,第二密封体522至少部分覆盖第一边511和第二边512的相对另一侧。例如,可在L型结构的内侧面设置第二密封体522,在其外侧面设置第一密封体521,第一密封体521可与加热装置30接触,第二密封体522与转盘壳体411接触。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体521上设有凸起523,凸起523向背离第二密封体522的一侧延伸。凸起523的设置有利于与加热装置30的接触,通过凸起523的形变可以很好地贴合加热装置30,以保证系统的气密性。
一些实施例中,凸起523包括第一密封条和与第一密封条对称且间隔设置的第二密封条,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均倾斜设置,且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之间的间隔距离自第一密封体521向背离第二密封体522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倾斜且可间隔设置于第一密封体521上,将密封组件贴紧于加热装置30时,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产生形变,与加热装置30紧密贴合,且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均自第一密封体521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倾斜设置,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之间的间隔距离逐渐增大,因此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可与加热装置30之间形成两道密封连接,进一步保证了系统的气密性。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511与第二边512的连接处为圆弧过渡;第一边511与第二边 512的夹角设为大于或等于90度。这样可提高支撑件51的强度,进而提高密封组件的整体强度,可使得密封组件经久耐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密封体522的端面突出于第一边511或第二边512。例如将第二密封体522设为略高于第二边512的高度,第二密封体522的端面可与吸湿排湿构件接触,以实现系统的气密性。
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边511上向外延伸设有安装板55,安装板55上可设有第一安装孔;在加热装置30和转盘壳体411相对应的位置也可设有相适配的第二安装孔,通过螺纹紧固件穿过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以方便密封组件与加热装置30和转盘壳体411的装配。
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51和密封垫52加工为一体结构;或者,第一密封体521和第二密封体522连接成为一体结构;第一密封体521和第二密封体522之间形成有凹槽,第一边511或第二边512与凹槽过盈配合。为了方便安装可将支撑件51和密封垫52加工为一体结构;支撑件51和密封垫52也可设为分体结构,密封垫52的内侧可设有凹槽,将支撑件51的第一边511插入凹槽,支撑件51贴紧密封垫52完成组装。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烘干模组或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上述的加热装置。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衣物处理设备,因包括了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烘干模组或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上述的加热装置,因此该衣物处理设备具备上述技术方案的加热装置或烘干模组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在一些示例中,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滚筒烘干模组设置在滚筒的外筒上部、下部或后部。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申请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3)

  1. 一种加热装置,其中,包括:
    加热器壳体,其内侧设有容纳空间;
    加热器,其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温度调节器,其设于所述加热器壳体的外侧,所述加热器的端部延伸至所述加热器壳体的外侧,所述温度调节器与所述加热器连接,以调节所述加热器的工作温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所述温度调节器设为温控器,以控制所述加热器的通断;和/或,
    所述温度调节器设为可控硅,以调节所述加热器的功率。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加热器壳体为铸铝成型的一体化结构。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加热器壳体包括底座、顶壁和突出于顶壁的侧壁,所述顶壁和侧壁围设形成所述容纳空间,底座沿侧壁的四周设置,底座向背离所述容纳空间的外侧延伸。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加热器壳体呈扇形体结构;所述侧壁包括沿扇形半径方向设置的两个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的两端均与两个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一侧壁长度长于第三侧壁;其中,所述第一侧壁沿扇形的外弧设置,且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进风口。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还包括:
    调风板,其上设有间隔分布的风孔;调风板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调风板与所述顶壁间隔且大致平行设置,调风板与所述顶壁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
    调风板与加热器壳体的顶壁具有间隙,以形成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进风口连通。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加热器包括至少一根加热管或多根首尾连接的加热管,至少部分加热管沿扇形的半径方向间隔分布;
    至少部分加热管沿垂直于扇形的半径方向设置;
    加热管的端部从第二侧壁处延伸至外侧,所述温度调节器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上,且所述温度调节器与加热管的端部设置于同侧的所述第二侧壁上;其中,
    所述温度调节器与所述加热管连接,以调节所述加热管的工作温度。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加热管位于所述调风板与加热器壳体的顶壁之间;或者,
    所述调风板位于所述加热管与加热器壳体的顶壁之间。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所述风孔成排设置;其中,每排所述风孔的设置位置与所述加热管的位置相对应;
    加热管位于所述风孔的下方;且加热管的轴线与相对应每排所述风孔的中心线设置为偏移,每排所述风孔的中心线比加热管的轴线更靠近于所述进风口。
  10. 根据权利要求6-9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还包括:固定件,其设置于所述调风板上,以使所述加热管的位置相对固定;
    其中,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第一本体的一侧与所述调风板连接固定,第一本体的相对另一侧设有与所述加热管适配的至少一个第一半圆孔;
    第二本体上设有与所述加热管适配的至少一个第二半圆孔;
    第一半圆孔和第二半圆孔成对设置。
  11. 一种烘干模组,其中,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还包括:
    吸湿排湿构件,其至少一部分用于吸附来自于滚筒内的湿循环气流中的水分;以及,
    所述加热装置与至少另一部分吸湿排湿构件紧邻设置,用于将所述至少另一部分吸湿排湿构件上吸附的水分至少部分排出。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所述吸湿排湿构件包括:
    转盘;
    转盘壳体,用于容置所述转盘,所述转盘壳体在转盘的转动方向至少分为吸湿区、再生区及除味区,所述除味区位于所述再生区下游;
    所述加热装置包括:
    第一加热器,所述第一加热器与所述再生区对应设置,用于脱附转过所述再生区的至少部分转盘上所吸附的水分;
    第二加热器,所述第二加热器与所述除味区对应设置。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
    所述第一加热器以第一温度工作;
    所述第二加热器以第二温度工作;所述第二温度高于第一温度。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
    所述转盘壳体具有加热器安装部,所述加热器安装部与转盘连通;所述加热器安装部至少包括第一加热器容纳区和第二加热器容纳区;
    所述第一加热器安装于第一加热器容纳区,从而形成所述再生区;所述第二加热器安装于第二加热器容纳区,从而形成所述除味区。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加热器容纳区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二加热器容纳区的面积。
  17. 根据权利要求13-16中任一项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加热器和所述第二加热器均容置于所述加热器壳体中。
  18. 根据权利要求13-16中任一项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所述加热器壳体包括:第一加热器壳体和第二加热器壳体,所述第一加热器容置于所述第一加热器壳体中,所述第二加热器容置于所述第二加热器壳体中。
  19.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所述加热器壳体中沿大致径向方向设置有第一分隔件,以将所述加热器壳体内部空间分隔开,所述第一加热器和所述第二加热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分隔件两侧。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在所述加热器壳体的外弧侧壁或大致径向侧壁上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用于向所述第一加热器所在的空间进气,所述第二进风口用于向所述第二加热器所在的空间进气。
  21.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在所述第一加热器壳体和所述第二加热器壳体的外弧侧壁或大致径向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用于分别向所述第一加热器所在的空间和第二加热器所在的空间进气。
  22. 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所述第一进风口的进气量大于等于所述第二进风口的进气量。
  2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所述吸湿排湿构件包括:
    转盘壳体,其设有凹陷的容纳空间,所述转盘壳体内设有第二分隔件,以将所述容纳空间分隔为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
    转盘,其安装于所述转盘壳体上,以覆盖所述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且所述转盘与所述转盘壳体转动连接;
    密封结构,其位于所述转盘与所述转盘壳体之间,所述密封结构安装于所述第二 分隔件上,且所述密封结构与所述转盘临近或接触,以防止所述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之间的气流相通。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所述密封结构包括柔性件,所述柔性件与所述转盘临近或接触。
  25. 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所述柔性件包括毛刷;其中,所述毛刷包括毛刷底座和设置在所述毛刷底座上的若干密集设置的软毛。
  26.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所述密封结构还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分隔件连接固定。
  27.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所述第二分隔件设为沿转盘壳体的径向设置,以使所述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均为大体扇形空间。
  28.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所述第二分隔件至少包括第一分隔体和第二分隔体,第一分隔体和第二分隔体均沿转盘壳体的径向设置,第一分隔体和第二分隔体的一端均与转盘壳体的内侧壁连接,第一分隔体和第二分隔体的另一端相交于转盘壳体的中心区域,以使所述第二分隔件大致呈V形;第一分隔体和第二分隔体的相交处为圆弧过渡连接。
  29.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分隔体和第二分隔体的夹角设为60-70度。
  30.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分隔体和第二分隔体的相交处设有突出的安装轴,所述转盘与所述安装轴转动连接。
  31.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所述固定架的另一侧与所述毛刷底座卡扣连接或螺钉连接。
  32.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还包括衣物处理容器及第一风机;所述衣物处理容器,用于脱除衣物中水分形成湿气流;
    所述第一风机,用于将所述湿气流引入所述吸湿排湿构件中,并将所述吸湿排湿构件除湿后的干气流引入所述衣物处理容器内;
    所述吸湿排湿构件,依次包括:吸湿区、再生区、冷却区;
    所述吸湿区,与所述衣物处理容器连通,所述吸湿区用于吸附所述湿气流中的水分;
    所述再生区,用于排出所述吸湿排湿构件所吸附的水分,以使所述吸湿排湿构件恢复吸湿能力;
    所述冷却区,位于所述吸湿区的上游,用于降低所述吸湿排湿构件的温度,以提升所述吸湿排湿构件的除湿能力;
    其中,所述吸湿区、所述再生区、所述冷却区彼此相互独立。
  33. 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所述吸湿排湿构件,包括:
    转盘,用于吸附所述湿气流中的水分,及被加热排出所吸附的水分,所述转盘的区域划分与所述吸湿区、所述再生区和所述冷却区相对应;
    转盘壳体,包围所述转盘;
    隔离板,位于所述转盘壳体内;
    所述转盘壳体、所述转盘、所述隔离板共同合围,形成彼此相互独立的所述吸湿区、所述再生区、所述冷却区。
  34. 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还包括:
    第一通风通道,一端与所述冷却区连通,另一端与外部连通,使得外部空气的气流沿着所述第一通风通道,进入所述冷却区中,降低所述冷却区的温度。
  35. 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还包括:
    第二风机,位于所述第一通风通道之中,用于加快所述冷却区与所述外部空气之间的气体流通速度,或,加快所述冷却区的温度的降低速度。
  36. 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还包括:
    第一冷凝装置,位于所述冷却区的进气口上游,用于降低经过所述第一冷凝装置进入所述冷却区的气流的温度。
  37. 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还包括:
    第二通风通道,一端与所述再生区的排气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冷却区的进气口连通;
    所述第一冷凝装置,位于所述第二通风通道内。
  38. 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还包括:
    第三通风通道,一端与所述吸湿区的排气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冷却区的进气口连通;
    所述冷却区,利用沿着所述第三通风通道引入的所述吸湿区排出的气流,降低所述冷却区的温度。
  39. 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所述冷却区还包括:第二冷凝装置,用于降低所述冷却区的温度。
  40. 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所述第二冷凝装置的制冷方式为水冷、空冷、半导体制冷中的至少任意一种。
  41. 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还包括:
    第四通风通道,一端与所述冷却区的排气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再生区的进气口连通,使得所述冷却区排出的气流,沿着所述第四通风通道进入所述再生区。
  42.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
    还包括密封组件;
    容纳吸湿排湿构件的转盘壳体上设置有加热器安装部;
    加热装置,其安装于所述加热器安装部,所述密封组件设置在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转盘壳体之间,且所述密封组件呈空心的环状。
  43. 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
    所述密封组件包括第一密封体和第二密封体,所述第一密封体与所述加热装置接触,所述第二密封体与所述转盘壳体接触。
  44. 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其中,密封组件包括: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至少一部分呈L型结构;
    密封垫,其包括所述第一密封体和所述第二密封体,所述第一密封体和第二密封体分别设置在所述L型结构的两侧;其中,所述支撑件的至少一部分暴露于所述密封垫外,所述支撑件的暴露部分与再生热气流接触,以防止所述再生热气流的高温直接传递到所述密封垫。
  45. 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边和与所述第一边相连接的第二边,以形成L型结构;
    所述第一边或第二边的侧面部分暴露于所述密封垫。
  46. 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
    所述第一密封体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一边或第二边的一侧,所述第二密封体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一边和第二边的相对另一侧。
  47. 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密封体上设有凸起,所述凸起向背离所述第二密封体的一侧延伸。
  48. 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所述凸起包括第一密封条和与所述第一密封条对称且间隔设置的第二密封条,所述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均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之间的间隔距离自所述第一密封体向背离所述第二密封体的方向逐渐增大。
  49. 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的连接处 为圆弧过渡;
    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的夹角设为大于或等于90度。
  50. 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所述第二密封体的端面突出于所述第一边或第二边。
  51. 根据权利要求45任一项所述的烘干模组,其中,所述支撑件和所述密封垫加工为一体结构;或者,
    所述第一密封体和第二密封体连接成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密封体和第二密封体之间形成有凹槽,所述第一边或第二边与所述凹槽过盈配合。
  52. 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其中,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1至51中任一项所述的烘干模组;或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
  53. 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中,还包括:
    滚筒,所述烘干模组设置在所述滚筒的外筒上部、下部或后部。
PCT/CN2023/125522 2023-01-05 2023-10-20 加热装置、烘干模组和衣物处理设备 WO2024146215A1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25005.4 2023-01-05
CN202320399440.3 2023-02-23
CN202320412669.6 2023-02-24
CN202320459391.8 2023-02-28
CN202320440546.3 2023-02-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146215A1 true WO2024146215A1 (zh) 2024-07-1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521471U (zh) 烘干模组和洗烘一体机
CN105324528B (zh) 烘干机
WO2023030421A1 (zh) 一种烘干装置及洗烘一体机
CN109107351B (zh) 转轮除湿装置及家用干燥储存设备
JP2007306960A (ja) 衣類乾燥装置
WO2024146215A1 (zh) 加热装置、烘干模组和衣物处理设备
CN208512201U (zh) 一种新型沸石转轮浓缩装置
JP4077251B2 (ja) 除湿機
JPH1199299A (ja) 衣類乾燥機および衣類乾燥法
CN109654867A (zh) 一种烘干方法及烘干机
JP2010167178A (ja) 洗濯乾燥機
CN219621459U (zh) 烘干装置和衣物处理设备
WO2024045512A1 (zh) 一种烘干模组及洗烘一体机
CN220079486U (zh) 一种烘干模组及衣物处理设备
CN219385718U (zh) 一种洗护设备
JP2004028482A (ja) 除湿機
CN219908314U (zh) 一种洗护设备
WO2024046358A1 (zh) 一种烘干模组及洗烘一体机
CN220057405U (zh) 加热装置、烘干模组和衣物处理设备
CN218596709U (zh) 一种烘干模组及洗烘一体机
TWI844459B (zh) 烘乾模組和衣物處理裝置
CN220224685U (zh) 一种具有环境调湿功能的洗护设备
CN219550712U (zh) 一种低露点除湿装置
CN219195433U (zh) 一种洗护设备
CN211575345U (zh) 一种节能转轮除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