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95433U - 一种洗护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洗护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95433U
CN219195433U CN202320116994.8U CN202320116994U CN219195433U CN 219195433 U CN219195433 U CN 219195433U CN 202320116994 U CN202320116994 U CN 202320116994U CN 219195433 U CN219195433 U CN 2191954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moisture
air
air inlet
wa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1699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志强
许升
吕佩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1699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954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954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954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洗护设备,包括处理腔室;第一通道,两端分别与处理腔室连通;第二通道;湿气转运件,分别与第一通道、第二通道连通,用于将第一通道内的湿气转运至第二通道中;湿气转运件具有吸附区,与第一通道连通,用于吸附第一通道内的湿气;脱附区,与第二通道连通,用于接收吸附区内吸附的湿气;冷凝器,设置在第二通道上,设有与外部连通的进风口,用于进风冷凝从第二通道接收的湿气。本实用新型利用湿气转运件能够将大风量、低浓度水汽的气体浓缩为小风量、高浓度水汽的气体,提高处理腔室内的干燥效率,还能用于烘干物品,并通过第二通道上设置风冷冷凝器,将湿气冷凝后排走,进一步提高了除湿效率、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洗护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洗护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洗护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洗护设备,对于烘干设备,通过除湿烘干程序实现物品的烘干,但是在烘干后期时烘干设备内水汽浓度较低,烘干时间长、成本高。
对于洗涤设备,在洗涤结束后,外筒内部潮湿容易导致产生异味、细菌霉菌滋生的问题,尤是长时间处于潮湿天气时。
对于洗干一体式设备,可以在洗涤结束后,通过烘干程序实现洗涤腔室内部或洗涤物品的烘干,或者,在洗涤结束后,单独开启烘干装置来烘干洗涤腔室内部或洗涤物品。
对于不具有烘干功能的洗涤设备,可以通过增设烘干装置,在洗衣机洗涤结束后,开启烘干装置来烘干洗涤腔室内部。
申请号为CN201611087459.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洗衣机及其桶烘干方法,洗衣机包括:脱水桶和送风装置,脱水桶用于盛装待脱水的洗涤物且轴向一侧端面敞开,脱水桶绕脱水桶的中心轴线可转动,送风装置的送风口面向脱水桶的敞开端面且用于加热气流并将加热后的气流通过送风口吹送到脱水桶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洗衣机,可以有效地降低由于桶内积水引起的污垢、细菌残存的风险,减少霉菌产生,提高洗衣机的卫生干净程度。另外,由于送风装置的送风口与脱水桶的敞开端面相对,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送风效率,降低送风装置的安装难度,对桶进行全面的烘干、从根源上杜绝积水的形成,以有效地避免积水问题。
但是存在干燥时间长、成本高的问题,尤其是在干燥后期,干燥通道中的风量大但是水汽浓度低,需要较长的烘干时间、成本高。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洗护设备,通过吸附区吸附处理腔室排出到第一通道内的湿气,脱附区接收吸附区吸收的湿气并脱附,能够将大风量、低浓度水汽的气体浓缩为小风量、高浓度水汽的气体,提高洗护设备的烘干效率,降低成本,并通过第二通道上设置冷凝器,冷凝器利用风冷将第二通道内的湿气冷凝后排走,避免将大量水汽排出第二通道,进一步提高除湿效率、降低除湿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提供一种洗护设备,包括
处理腔室,用于洗涤和/或干燥物品;
第一通道,两端分别与所述处理腔室连通,一端为进气口,用于将处理腔室内的湿气导入第一通道,另一端为出气口,用于将干燥的空气导入处理腔室;
第二通道,一端为进风口,另一端为出风口;
湿气转运件,分别与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连通,用于将所述第一通道内的湿气转运至所述第二通道中;
所述湿气转运件具有
吸附区,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用于吸附所述处理腔室排出到第一通道内的湿气;
脱附区,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用于接收所述吸附区内吸附的湿气,通过所述第二通道的出风口排出;
冷凝器,设置在第二通道上,所述冷凝器设有与外部连通的进风口,用于进风冷凝从第二通道接收的湿气。
进一步地,还包括,
进风通道,一端为进风口,用于向所述进风通道内进气,另一端为出风口,与所述冷凝器连通,用于将外部风引入冷凝器内冷凝湿气;
所述进风通道上设有进风风机,用于从进风通道的进风口进风后从出风口导出。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通道的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洗护设备的机壳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通道上设有
加热单元,位于所述脱附区的进风侧,用于加热所述第二通道内的空气;
第二风机,用于带动所述第二通道内的空气自进风口向出风口方向流动。
进一步地,所述冷凝器设有
排水管路,用于与所述处理腔室的排水通道连通;
排气管路,与所述处理腔室连通或与所述处理腔室外部连通,用于将冷凝后的空气导回处理腔室或排放至处理腔室外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通道的进风口与所述吸附区出风侧上的第一通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通道的进风侧,用于将吸附区出风侧的干燥空气引入第二通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通道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通道的连通处设有可开闭的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湿气转运件包括转轮,可在所述吸附区、脱附区之间循环转动,转轮从所述吸附区内吸附所述第一通道内的湿气,在所述脱附区脱离,通过第二通道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转轮具有低温吸湿、高温脱湿特性,所述湿气转运件还包括冷却区,所述转轮可在所述吸附区、脱附区、冷却区之间依次循环转动,用于经过所述脱附区后在所述冷却区降低温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吸附区吸附处理腔室排出到第一通道内的湿气,脱附区接收吸附区吸收的湿气并脱附,能够将大风量、低浓度水汽的气体浓缩为小风量、高浓度水汽的气体,并实现除湿,防止洗护设备内部潮湿滋生异味及细菌霉菌,提高了除湿效果,还能通过干燥的风路起到烘干物品的作用,提高了洗护设备的烘干效率,降低洗护设备的投入和运行成本,并通过第二通道上设置冷凝器,冷凝器利用风冷将第二通道内的湿气冷凝后排走,避免将大量水汽排出第二通道,进一步提高了除湿效率、降低了成本。
(2)本实用新型的湿气转运件包括可转动的转轮,利用转轮的吸附区吸收第一通道内的湿气,然后将干燥的空气循环回处理腔室中,起到干燥处理腔室的作用,当转轮转动至脱附区时,将湿气转移至脱附区,第二通道的进气将湿气带走排出,处理第二通道中湿气,实现排湿,防止洗护设备内部潮湿滋生异味及细菌霉菌的问题;然后转轮转动到冷却区内降低转轮的温度,提高转轮在吸附区重新吸附湿气的效果,从而进一步降低洗护设备的投入和运行成本,显著湿气去除的处理效率和处理腔室的干燥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洗护设备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洗护设备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洗护设备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洗护设备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洗护设备的示意图。
图中:1、机壳;2、处理腔室;3、湿气转运件;31、吸附区;32、脱附区;33、冷却区;34、壳体;35、转轮;41、第一通道;411、第一风机;412、阀门;42、第二通道;421、加热单元;422、冷凝器;4221、排气管路;4222、排水管路;423、第二风机;43、进风通道;431、进风风机;5、湿度传感器;6、排水通道;61、排水阀;62、单向阀;63、电动阀;7、进水阀。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式洗护设备,利用湿气转运件3在洗护设备洗涤后对处理腔室2进行除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洗护设备包括洗涤设备和衣物护理设备,所述洗涤设备包括洗涤衣物的洗衣机、洗涤餐具的洗碗机,所述衣物护理设备包括干燥衣物的干衣机和护理柜。
所述洗护设备包括处理腔室2、第一通道41、第二通道42、冷凝器422和湿气转运件3。
所述处理腔室2内部用于洗涤和/或干燥物品。所述第一通道4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处理腔室2连通形成循环风路。所述第一通道41的一端为进气口,用于将处理腔室2内的湿气导入第一通道41,所述第一通道41的另一端为出气口,用于将干燥的空气导入处理腔室2;所述第二通道42的一端为进风口,所述第二通道42的另一端为出风口。
所述湿气转运件3分别与所述第一通道41、第二通道42连通,用于将所述第一通道41内的湿气转运至所述第二通道42中。
所述湿气转运件3具有吸附区31和脱附区32。
所述吸附区31与所述第一通道41连通,用于吸附所述处理腔室2排出到第一通道41内的湿气。所述脱附区32与所述第二通道42连通,用于接收所述吸附区31内吸附的湿气,通过所述第二通道42的出风口排出。所述冷凝器422设置在第二通道42上,所述冷凝器422设有与外部连通的进风口,用于进风冷凝从第二通道42接收的湿气。
本实用新型的洗护设备通过吸附区31吸附处理腔室2排出到第一通道41内的湿气,脱附区32接收吸附区31吸收的湿气并脱附,能够将大风量、低浓度水汽的气体浓缩为小风量、高浓度水汽的气体,并实现除湿,防止洗护设备内部潮湿滋生异味及细菌霉菌,提高了湿气去除效果,还能通过干燥的风路起到烘干物品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洗护设备的烘干效率,降低了洗护设备的投入和运行成本,并通过第二通道42上设置冷凝器422,冷凝器422利用风冷将第二通道42内的湿气冷凝后排走,避免将大量水汽排出第二通道42,进一步提高了除湿效率、降低了成本。
所述物品可以是衣物、餐具锅具等。
所述洗护设备包括机壳1,所述处理腔室2设于所述机壳1内。所述处理腔室2可以是洗涤处理腔室,或者是干衣处理腔室。优选的,洗涤处理腔室包括外筒和内筒,外筒固定在机壳1中,与所述第一通道41连通,内筒可转动的设置在外筒中。干衣处理腔室包括干衣筒,可转动的设置在机壳1内,与所述第一通道41连通。
所述第二通道42上设有冷凝器422。所述冷凝器422位于所述脱附区32的出风侧,用于冷凝所述第二通道42接收的脱附区32内的湿气。
通过在脱附区32的出风侧的第二通道42上设置冷凝器422,能够将高浓度湿气进行冷凝,降低空气湿度后排出,避免湿气损坏洗护设备的机壳1内的部件或者导致洗护设备所在的室内湿气增加用户体验不佳的问题。
所述洗护设备还包括进风通道43。所述进风通道43的一端为进风口,用于向所述进风通道43内进气,所述进风通道43的另一端为出风口,与所述冷凝器422连通,用于将外部风引入冷凝器422内冷凝湿气。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冷凝器422的进风口设置进风通道43,将外部进风通过进风通道43引入冷凝器422,利用外部进风来进行风冷冷凝,结构简单、成本低。
所述进风通道43上设有进风风机431,用于从进风通道43的进风口进风后从出风口导出。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进风通道43上设有进风风机431,能够加快进风速度,提高风冷式冷凝器422的除湿效率。
所述进风通道43的进风口设于所述机壳1的内部,位于所述处理腔室2的外部,将处理腔室2与机壳1之间的空气引入进风通道43中,从而引入冷凝器422中。
或者,所述进风通道43的进风口设于所述机壳1上,将机壳1外部的空气引入进风通道43中,从而引入冷凝器422中。
优选的,所述进风通道43的进风口设于所述机壳1上。所述进风通道43设于所述机壳1内,位于所述处理腔室2的外部。
进一步地,所述洗护设备具有与处理腔室2连通的排水通道6,用于洗涤或脱水时将洗涤水排出。
所述冷凝器422外分别设有与其连通的排水管路4222和排气管路4221。所述排水管路4222与所述处理腔室2的排水通道6连通,通过排水通道6将冷凝水排出,所述排气管路4221与处理腔室2外部连通,将冷凝后的干燥空气排放至处理腔室2外部,或者,所述排气管路4221与处理腔室2连通,将冷凝后的干燥空气排放至处理腔室2内。所述排气管路4221作为所述第二通道42的一部分。
所述排水通道6上设有排水阀61。
当所述洗护设备为下排水时(参阅图1),所述排水管路4222向下延伸设置,与所述排水通道6连通,设于所述排水阀61的出水侧。
当所述洗护设备为上排水时(参阅图2至5),所述排水通道6向上延伸设置,与所述排水管路4222连接,所述排水通道6与所述排水管路4222的连接处设有电动阀63,用于将洗涤水泵至洗护设备上部后排出。
所述排水通道6与所述排水管路4222的连接处设有单向阀62,避免洗护设备排水通过所述排水管路4222进入所述冷凝器422。
一种实施方式是,所述第二通道42的进风口与所述脱附区32的出口连通(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通道42的出风口与所述处理腔室2外部连通或所述第二通道42内湿气处理后与所述处理腔室2连通。
另一种实施方式是,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二通道42的进风口、出风口均与所述处理腔室2外部连通,所述脱附区32连通在所述第二通道42中。所述第二通道42的进风口和/或出风口可以是与机壳1外部连通,也可以是设于机壳1内的处理腔室2外部。
再一种实施方式是,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通道42的进风口与吸附区31的出风侧的第一通道41连通。所述第二通道42的进风口与吸附区31出风侧上的第一通道41的连通处设有阀门412,用于控制连通或关闭。
优选的,所述第二通道的出风口与所述处理腔室连通。
相比于只利用第一通道41将潮湿气体除湿后导回处理腔室2,本实用新型还将第二通道42内接收的湿气,利用冷凝器422除湿,由于将第一通道41内大风量低浓度的湿气转移并脱附到第二通道42内变成高浓度的湿气,此时利用冷凝器422除湿具有除湿效果非常好的特点,能耗低、除湿时间短,将冷凝后得到干燥空气导回处理腔室2内,进一步提高了处理腔室2内的干燥效果。
控制阀门412工作,将吸附区31除湿后的部分干燥空气导入第二通道42,经过脱附区32带走湿气后排出。
优选的,所述排气管路4221与所述处理腔室2连通,高温高湿的空气经过冷凝器422冷凝后除湿,空气温度会降低,仍能保持一定的温度,导回处理腔室2内还能够起到干燥处理腔室2内物品的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湿气转运件3包括转轮。所述转轮可在所述吸附区31、脱附区32之间循环转动,转轮从所述吸附区31内吸附所述第一通道41内的湿气,在所述脱附区32脱离,通过第二通道42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洗护设备在连接处理腔室2的第一通道41中设置转轮,利用吸附区31内的转轮吸收处理腔室2排出的湿气,绝大部分水分子被转轮吸附,然后将干燥的空气循环回处理腔室2中,起到干燥处理腔室2的作用,通过所述转轮转动将湿气转运至脱附区32时,利用第二通道42中的风带走湿气实现排湿,防止洗护设备内部潮湿滋生异味及细菌霉菌的问题,然后在冷却区33降低转轮的温度,提高转轮在吸附区31重新吸附湿气的效果,显著降低洗护设备的投入和运行成本,显著提高湿气去除的处理效率和处理腔室的干燥效率。
从脱附区32脱附后的湿气的浓度可以达到吸附区31进气湿气浓度的N倍。其中,1<N<200。
所述转轮具有低温吸湿高温除湿性材料。
所述转轮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多种孔隙结构及孔径分布、丰富的表面性质,对水蒸气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通道42上设有加热单元421,所述加热单元421位于所述脱附区32的进风侧,用于加热所述第二通道42内的空气。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脱附区32的进风侧的第二通道42上设置加热单元421,能够加热第二通道42的空气,使得脱附区32内的转轮能够遇热将转轮内的湿气脱离,变成高浓度湿气,加快转轮湿气的排出速度,从而加快湿气转运件3转运处理腔室2内湿气的速度。
所述第二通道42上设有第二风机423,用于带动所述第二通道42内的空气流动。
优选的,所述第二风机423设置在所述第二通道42的进风端上,可以向第二通道42内进风,通过加热单元421加热进风,经过脱附区32带走脱附区32内的湿气,然后通过冷凝器422冷凝高温湿气后排出。
所述第一通道41上设有第一风机411,用于将处理腔室2中的湿气导入所述第一通道41中,将经过所述湿气转运件3干燥后的空气重新导回所述处理腔室2中。
所述第一风机411可以设置在所述吸附区31的进风侧或者所述吸附区31的出风侧。
进一步地,所述转轮具有低温吸湿、高温脱湿特性。所述湿气转运件3还包括冷却区33。所述转轮可在所述吸附区31、脱附区32、冷却区33之间依次循环转动,用于经过所述脱附区32后在所述冷却区33降低温度。
所述冷却区33与所述湿气转运件3外部连通,对冷却区33内转轮进行散热。或者,所述冷却区33连通设置在冷却通道(图中未示出)上,通过冷却通道降低冷却区33内转轮的温度。
所述冷却通道可以是机壳1外部进风来冷却转轮,也可以是冷却通道内设置制冷器,降低冷却通道内的温度来冷却转轮,还可以是所述冷却通道为所述排气管路4221,将冷凝器422冷凝后的空气通入冷却区33对转轮冷却。
进一步地,所述湿气转运件3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分隔部,通过分隔部将壳体内沿周向分隔为吸附区31、脱附区32和冷却区33。所述转轮可转动的支撑在所述壳体中,所述转轮依次可转动的设于所述吸附区31、脱附区32和冷却区33中。
优选的,所述转轮与所述壳体动密封连接。
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是,所述湿气转运件3沿周向依次设置吸附区31、脱附区32、冷却区33形成多个扇形区域,所述吸附区31所在扇形区域的角度大于所述脱附区32、冷却区33所在扇形区域的角度。
所述吸附区31、脱附区32、冷却区33的位置固定不变,所述转轮以一定的转速进行转动。所述转轮的转速为0.01-60r/min。优选的,所述转轮转速是0.02-10r/min。
优选的,所述吸附区31的角度为钝角,所述脱附区32和所述冷却区33的角度为锐角。所述转轮通过传动机构可转动设置。
所述转轮至少部分由低温吸湿高温排湿材料制成,为多孔隙结构。所述转轮的多孔隙结构与所述吸附区31、脱附区32和冷却区33相对设置。
所述壳体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冷却区33连通,用于与外部大气换热降低冷却区33内转轮的温度。或者,所述壳体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冷却通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吸附区31连通的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一进口、第一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通道41连通。
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脱附区32连通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进口、第二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二通道42连通,用于所述第二通道42内空气进风、出风。所述湿气转运件3具有传动机构,与所述转轮传动连接,用于带动转轮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转轮为沸石转轮、硅胶转轮、石墨烯转轮或活性氧化铝转轮。
沸石转轮(沸石AmBpO2p·nH2O),沸石是一种含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元素的铝硅酸矿物,其晶体结构通常由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四面体连接成架状纳米晶体结构,形成形状和大小不同的空腔,能选择吸附和过滤分子尺寸比孔道小的非极性/极性分子。当湿度过高时,沸石可通过表面无数的细微孔穴吸收湿气;当环境干燥时,又可释放出水分保持湿润。并且,在改变环境湿度的过程中,温度也将自然跟着湿度进行改变调节。
硅胶转轮(硅胶(mSiO2·nH2O),别名硅酸凝胶。
活性氧化铝转轮(活性矾土,英文名称为Activatedalumina),化学式为Al2O3。
所述转轮均具有低温吸湿、高温脱湿的特性。所述洗护设备还具有湿度传感器5。所述湿度传感器5设置在所述处理腔室2或所述第一通道41内,用于检测空气湿度。根据检测的湿度,控制处理腔室2除湿。
所述干衣机内部具有滚筒,通过滚筒旋转提高衣物的烘干效率。所述洗衣机可以是滚筒式洗衣,也可以是波轮式洗衣机,可以是单筒或双筒洗衣机。所述护理柜,内部的处理腔室2内设有悬挂部,用于将衣物悬挂在护理柜内烘干。所述护理柜设有柜门,用于开闭所述处理腔室2。
所述洗护设备可以为洗衣机或洗干一体机,还具有进水阀7。所述进水阀7用于控制洗护设备处理腔室2内进水洗涤。
本实用新型附图仅以洗衣机为例介绍,并不限制以上方案应用于干衣机、洗碗机和护理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任一所述洗护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
开始除湿;
控制处理腔室、第一通道再至处理腔室内循环通风;
湿气转运件工作将第一通道内的湿气转运至第二通道;
控制向冷凝器内进风处理接收的第二通道内的湿气。
具体的,通过第一风机运转,控制处理腔室、第一通道再至处理腔室内循环通风,控制风在处理腔室和第一通道之间循环流动。通过控制湿气转运件运转,将第一通道内的湿气转运至第二通道,干燥后的气体导回处理腔室内。
控制加热单元和第二风机工作,将第二通道内加热后的热空气导入脱附区,带走脱附区的湿气通过第二通道进入冷凝器,或者,控制阀门、加热单元和第二风机工作,将第一通道干燥后的空气经过阀门进入第二通道内,将第二通道内干燥空气加热后导入脱附区,带走脱附区的湿气通过第二通道进入冷凝器。
控制进风风机工作向冷凝器内进风,冷凝湿热的空气分离为冷凝水和干燥气体,将干燥气体导回处理腔室或排出到机壳外部,将冷凝水通过处理腔室的排水通道排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中的实施方案也可以进一步组合或者替换,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洗护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腔室,用于洗涤和/或干燥物品;
第一通道,两端分别与所述处理腔室连通,一端为进气口,用于将处理腔室内的湿气导入第一通道,另一端为出气口,用于将干燥的空气导入处理腔室;
第二通道,一端为进风口,另一端为出风口;
湿气转运件,分别与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连通,用于将所述第一通道内的湿气转运至所述第二通道中;
所述湿气转运件具有
吸附区,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用于吸附所述处理腔室排出到第一通道内的湿气;
脱附区,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用于接收所述吸附区内吸附的湿气,通过所述第二通道的出风口排出;
冷凝器,设置在第二通道上,所述冷凝器设有与外部连通的进风口,用于进风冷凝从第二通道接收的湿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洗护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进风通道,一端为进风口,用于向所述进风通道内进气,另一端为出风口,与所述冷凝器连通,用于将外部风引入冷凝器内冷凝湿气;
所述进风通道上设有进风风机,用于从进风通道的进风口进风后从出风口导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洗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通道的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洗护设备的机壳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洗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上设有
加热单元,位于所述脱附区的进风侧,用于加热所述第二通道内的空气;
第二风机,用于带动所述第二通道内的空气自进风口向出风口方向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洗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设有排水管路,用于与所述处理腔室的排水通道连通;
排气管路,与所述处理腔室连通或与所述处理腔室外部连通,用于将冷凝后的空气导回处理腔室或排放至处理腔室外部。
6.根据权利要求4-5任一所述的一种洗护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通道的进风口与所述吸附区出风侧上的第一通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洗护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通道的进风侧,用于将吸附区出风侧的干燥空气引入第二通道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洗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通道的连通处设有可开闭的阀门。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一种洗护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湿气转运件包括转轮,可在所述吸附区、脱附区之间循环转动,转轮从所述吸附区内吸附所述第一通道内的湿气,在所述脱附区脱离,通过第二通道排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洗护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轮具有低温吸湿、高温脱湿特性,所述湿气转运件还包括冷却区,所述转轮可在所述吸附区、脱附区、冷却区之间依次循环转动,用于经过所述脱附区后在所述冷却区降低温度。
CN202320116994.8U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洗护设备 Active CN2191954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6994.8U CN219195433U (zh)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洗护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6994.8U CN219195433U (zh)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洗护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95433U true CN219195433U (zh) 2023-06-16

Family

ID=86703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16994.8U Active CN219195433U (zh) 2023-01-13 2023-01-13 一种洗护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954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8055077A (ja) 洗濯乾燥機
KR20030028656A (ko) 의류 세탁건조기 및 의류 건조기
CN218492018U (zh) 一种烘干模组及洗烘一体机
CN102401430B (zh) 冷冻与转轮吸附耦合运行的除湿装置
KR20240035642A (ko) 건조 장치 및 세탁 건조 일체형 기기
KR20100025346A (ko) 제습기
CN201254664Y (zh) 一种热泵式干衣机
CN219195433U (zh) 一种洗护设备
CN219195411U (zh) 一种洗护设备
CN219450186U (zh) 一种洗涤装置
CN2849612Y (zh) 除湿器
CN219568367U (zh) 一种洗护设备
CN219709888U (zh) 一种洗护设备
CN219385717U (zh) 一种洗护设备
CN219908314U (zh) 一种洗护设备
CN219908315U (zh) 一种洗护设备
CN219385718U (zh) 一种洗护设备
CN220813098U (zh) 一种衣物护理柜
CN219897580U (zh) 一种湿气转运件及洗护设备
CN206709271U (zh) 一种新风除湿配套系统
CN219385705U (zh) 一种晾衣机
CN219218483U (zh) 一种衣物护理柜
CN109654867A (zh) 一种烘干方法及烘干机
CN219908324U (zh) 一种衣物蒸汽护理装置
CN220468439U (zh) 除湿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