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46722A - 送風機 - Google Patents

送風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46722A
TW202346722A TW112106069A TW112106069A TW202346722A TW 202346722 A TW202346722 A TW 202346722A TW 112106069 A TW112106069 A TW 112106069A TW 112106069 A TW112106069 A TW 112106069A TW 202346722 A TW202346722 A TW 20234672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lower
convex
air
mo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60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福増一人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愛麗思歐雅瑪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愛麗思歐雅瑪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愛麗思歐雅瑪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467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6722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於送風機中具備送風部,且該送風部包含:風扇;馬達,其驅動風扇;馬達蓋體,其保持馬達;及殼體部,其收納馬達蓋體;且殼體部構成為具有:第1構件,其固著於馬達蓋體;及第2構件,其具有供風扇引入之空氣流通之空氣引入口,並可裝卸地連結於第1構件。

Description

送風機
本發明之一態樣係關於一種循環器等送風機。
先前以來,已有用來攪拌空間中之空氣以使空氣循環之循環器。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一種循環器,其具有自背面之空氣引入口4連通至正面之空氣吹出口5的空氣流路3,藉由配置於空氣流路3內之送風風扇6產生空氣流,藉由空氣流使室內空氣循環。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1-20891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先前之循環器乃自設置於背面之蓋體之空氣引入口引入空氣,但為了防止異物接觸到風扇,故構成為藉由複數個肋部區劃出空氣引入口。另一方面,循環器在使用下,會於該肋部堆積塵埃,使得空氣之流通變差或不潔淨。然而,由於背面之蓋體被固著於支持風扇及使風扇旋轉之馬達的馬達蓋體,並且支持腳插通於蓋體,故難以將背面之蓋體整個卸除,而有難以去除堆積於肋部之塵埃之問題。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為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如下之送風機。
本發明之一態樣係具備送風部之送風機,該送風部包含:風扇;馬達,其驅動風扇;馬達蓋體,其保持馬達;及殼體部,其收納馬達蓋體。殼體部具有:第1構件,其固著於馬達蓋體;及第2構件,其具有供風扇引入之空氣流通之空氣引入口,並可裝卸地連結於第1構件。
根據上述構成之送風機,因可自包含第1構件之送風機本體卸除第2構件,故容易去除堆積於第2構件之空氣引入口之塵埃,或清理第2構件。
上述送風機較佳為進而具備支持部,該支持部插通於殼體部之狹縫,且包含樞接於馬達蓋體之支持腳。
根據上述構成之送風機,可設為如下構成,即,因藉由使馬達蓋體相對於支持腳旋轉而可容易地使風扇之朝向旋轉,故容易使配置該送風機之空間之空氣有效循環。
上述送風機較佳設為上述狹縫形成於第1構件之構成。
根據上述構成之送風機,可設為如下構成,即,無需將狹縫設置於第1構件與第2構件之間,容易防止因第1構件與第2構件間之尺寸誤差等而造成支持腳與其他構件干擾。
上述送風機較佳為,第1構件及第2構件係於接合部之剖面中,各自之一面側相對於另一面側突出,且以第1構件之凸部與第2構件之凹部對向、第1構件之凹部與第2構件之凸部對向之方式相互接合。
根據上述構成之送風機,因構成為以承插構造將第1構件與第2構件接合,故可使第1構件與第2構件之間之間隙不明顯。又,即使於第1構件與第2構件之間有若干間隙,亦可抑制產生鬆動等。尤其,於第1構件及第2構件以樹脂形成之情形時,因容易產生若干變形等製造偏差,故較為有效。又,可提高第1構件與第2構件接合之各個端部之強度,使其不易破損。
上述送風機較佳為,第2構件為下側開放之形狀,第1構件為延伸至第2構件之開放部分之形狀。
根據上述構成之送風機,構成為第1構件覆蓋第2構件之下側之開放部分,可設為穩定地支持第1構件之構成。
上述送風機較佳為,第1構件及第2構件於與相互之裝卸方向對向之面,具有相互嵌合之凸部與凹部。
根據上述構成之送風機,藉由使凸部與凹部嵌合,可容易地進行第1構件與第2構件之定位。尤其,對於本發明之送風機,使用者會需要卸除第2構件,且每次卸除後需將第2構件裝回第1構件,故設為此種容易定位之構成較有效。
上述送風機較佳設為如下構成,即,第1構件與第2構件之接合部具有於上下方向延伸之一對縱邊、與連結縱邊之上端之橫邊。第1構件及第2構件於與相互之裝卸方向對向之面,具有相互嵌合之第1凸部與第1凹部、及第2凸部與第2凹部。第1凸部及第1凹部設置於縱邊,第2凸部及第2凹部設置於橫邊。
根據上述構成之送風機,即使縱向或橫向之外力作用於第1構件與第2構件之任一者,可藉由設置於縱邊及橫邊且相互嵌合之凸部及凹部之作用而抑制鬆動。
上述送風機較佳為,凹部為長孔,凸部為以沿長孔延伸之方式設置於與長孔對應之位置的突條。凸部亦可為沿長孔且於與長孔對應之位置設有複數個之突條。
根據上述構成之送風機,即使於第1構件與第2構件之間產生位置偏移,藉由使凸部與凹部嵌合即可容易地嵌合。尤其,於第1構件及第2構件以樹脂形成之情形時,因容易產生若干變形等製造偏差,故較為有效。
上述送風機較佳為,凸部與凹部之至少一者係於與設置於對向之面之凹部或凸部對向之位置具有錐面。
根據上述構成之送風機,可設為容易使凹部與凸部嵌合之構成。又,可設為對凹部壓入凸部之構成,可抑制於第1構件與第2構件之間產生鬆動。
上述送風機較佳為,於第1構件中埋設螺母,該螺母具有供與第2構件連結用之螺栓螺固之螺紋孔;第2構件具有供螺栓插通之貫通孔。
根據上述構成之送風機,可使第1構件與第2構件穩定連結。又,即使將第2構件反復自第1構件卸除,亦可防止螺紋孔破裂。又,藉由螺栓與螺母之螺固,即使因送風機運轉而產生振動,亦可防止第2構件自第1構件脫落。
上述送風機較佳設為如下構成,即,螺母以其形成有螺紋孔之側之面之至少一部分由樹脂覆蓋之方式,被埋設於第1構件。
根據上述構成之送風機,可防止連結用之螺母遺失。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送風機之實施形態進行具體說明。惟以下說明之實施形態僅為本發明之一例,並非限定解釋本發明之技術範圍者。另,於各圖式中,對同一構成要件標註同一符號,有時省略其說明。
[實施形態1] [外觀] 圖1~圖5係送風機1之外觀圖。圖1係自前方觀察之立體圖,圖2係自後方觀察之立體圖,圖3係前視圖,圖4係後視圖,圖5係俯瞰圖。送風機1構成為藉由球面格柵構造謀求風速強化,且藉由球面形狀之進化設計使其看起來較為精巧。
送風機1如圖所示,具有送風部2與支持部3。送風部2由支持部3支持。
於送風機1中,送風部2以可於與上下延伸之軸向相對之周向旋動之方式,由支持部3支持。換言之,送風部2可相對於支持部3於橫向旋動。於本說明書中,此意指送風部2具有左右擺頭功能。又,送風部2亦可相對於支持部3於上下方向旋動。
送風部2具備外殼為球體狀之殼體部20,其包含可於前後之中間位置分割之前殼體21及後殼體22。殼體部20可分割為前殼體21與後殼體22。因此,前殼體21及後殼體22之製造變得容易,且製造時可容易地對殼體部20之內部進行零件配置。
[各部之具體構成] [送風部] 圖6係從後方觀察自後殼體22之第1構件221卸除第2構件222後之送風機1之立體圖。圖7及圖8係送風機1之分解立體圖,圖7係自後方觀察之圖,圖8係自前方觀察之圖。
如上所述,送風部2具備包含前殼體21及後殼體22之殼體部20。送風部2於殼體部20之內側,收納風扇27、馬達28、及馬達蓋體29。
前殼體21如圖7及圖8所示,形成為切斷球殼之前側一半之前方部分般之形狀,具有於前方開口之圓形之開口部21a。該前殼體21可由例如聚丙烯等合成樹脂材料形成。且,自後方對該圓形之開口部21a嵌入球面之格柵23。即,前殼體21具有於正面側形成有送風口2a之格柵23。
前殼體21與後殼體22之第1構件221可裝卸地連結。另,前殼體21亦能夠以固定於第1構件221之狀態連結,但若設為可裝卸,有助於容易清理風扇27等。前殼體21亦可與第2構件222可裝卸地連結。但,因於清理等時會將第2構件222自第1構件221卸除,故為了容易卸除,亦可設為前殼體21不與第2構件222連結之構成。因前殼體21介隔第1構件221連結於馬達蓋體29,且馬達蓋體29連結於支持腳33,故前殼體21可謂介隔第1構件221及馬達蓋體29而由支持腳33支持。
格柵23為例如以耐衝擊性較高之合成樹脂材料形成之正面面板。於本實施形態中,格柵23具有複數個旋渦狀之翼片24,複數個翼片24以越往旋渦之中心部O越為突出之方式形成為凸彎曲狀。藉由將格柵23設為此種構成,當空氣流自格柵23之後方送風之格柵23通過時,會產生一面旋渦一面直進之螺旋氣流。於本實施形態中,格柵23係以其正面形成球面之一部分之方式形成。另,翼片24係用於引導送風者,有時稱為「送風引導板」。
如此,於送風機1中,藉由包含格柵23之前殼體21,形成送風部2之前側之半球。
後殼體22形成為切斷球殼之前側一半之後側部分般之形狀,與前殼體21連結成為殼體部20。後殼體22包含第1構件221及第2構件222。後殼體22藉由設置於第1構件221及第2構件222之複數個椽條22a形成為半球狀,遍及後殼體22之大致整面,形成用於引入外界空氣之空氣引入口22b。後殼體22與前殼體21同樣,可由例如聚丙烯等合成樹脂材料形成。
圖9係自外側(後方)觀察第1構件221之圖。如圖4及圖9所示,第1構件221為沿球面於上下方向延伸之形狀。第1構件221之與第2構件222之接合部分即緣部,其相互平行之縱邊221a及221b之上端由彎曲之橫邊221c連結,成為倒U字狀。第1構件221之與前殼體21之接合部分即緣部221d,係與前殼體21對向並圓弧狀延伸。
第1構件221係以固定之狀態由馬達蓋體29支持。即,第1構件221係介隔馬達蓋體29而由支持腳33固持。第1構件221之緣部221d所在之下端,不與支持部3抵接,成為懸浮之狀態。於第1構件221上形成有插通著支持腳33且於上下方向延伸之2個狹縫2211。2個狹縫2211係分別沿第1構件221之彎曲形狀,自背面觀察時相互平行地直線狀延伸。送風機1具有送風部2相對於支持部3於上下方向旋動之上下擺頭構造,且成為藉由設置狹縫2211而於上下擺頭時支持腳33不與第1構件221干擾之構造。若於第1構件221設置狹縫2211,便可容易地提高組裝時之定位精度。狹縫2211可為延伸至與前殼體21之接合部分即緣部221d之形狀,亦可從與該緣部221d有距離之位置形成。
圖10係自內側(前方)觀察第2構件222之圖。如圖4及圖10所示,第2構件222具有與第1構件221連結成為半球狀之形狀。第2構件222可裝卸地連結於第1構件221。第2構件222之與前殼體21之接合部分即外緣為圓狀,與第1構件221之接合部分即內緣為下側開放之倒U字狀。因第2構件222係由第1構件221支持,故若設為第1構件221位於第2構件222之下側之本實施形態般之配置,則穩定性增加,故較為理想。
第2構件222之內緣部與第1構件221同樣,為相互平行之縱邊222a及222b之上端由彎曲之橫邊222c連結之形狀。即,亦可謂第1構件221為延伸至第2構件之開放部分之形狀。第2構件222藉由自第1構件221卸除而自送風機1卸除,可單獨進行清理,亦可視需要進行水洗。
(第1構件221與第2構件222之接合) 如上所述,第1構件221與第2構件222接合為下側開放之倒U字狀。
圖11係圖4之A-A之位置下之包含第1構件221與第2構件222之接合部分之剖視圖。於接合部分,第1構件221於內表面側具有凸部2212,於外表面側具有凹部2213。第2構件222於內表面側具有凹部2223,於外表面側具有凸部2222。於內表面側,第1構件221之凸部2212、與第2構件222之凹部2223對向。於外表面側,第2構件之凸部2222、與第1構件221之凹部2213對向。於該接合部分,第1構件221與第2構件222之內表面及外表面均連續。即,第1構件221與第2構件222之接合部分成為剖面為階梯狀之承插構造。換言之,第1構件221與第2構件222以於接合部分處於厚度方向重合之方式配置,且重合部分之厚度與第1構件221及第2構件222之其他部分相同程度地,接合部分之第1構件221及第2構件222之厚度變薄。
於送風機1之後殼體22中,如上所述,因設為以承插構造接合第1構件221與第2構件222之構成,故可使接合部之間隙不明顯。又,藉由該插頭構造,即使於第1構件221與第2構件222之間有若干間隙,亦可抑制產生鬆動。尤其,於第1構件221及第2構件222以樹脂形成之情形時,因容易產生若干變形等之製造偏差,故較為有效。再者,藉由該插頭構造,可提高第1構件221與第2構件222接合之各個端部之強度,使其不易破損。
如圖9所示,第1構件221之與第2構件222接合之緣部由縱邊221a及221b、與橫邊221c構成。另一方面,如圖10所示,第2構件222之與第1構件221接合之緣部由縱邊222a及222b、與橫邊222c構成。縱邊221a與222a、縱邊221b與222b、及橫邊221c與222c相互對向。於第1構件221之縱邊221a形成凹部2214,於縱邊221b形成凹部2215,於橫邊221c形成凹部2216及2217。於第2構件222之縱邊222a形成凸部2224,於縱邊222b形成凸部2225,於橫邊222c形成凸部2226及2227。即,凹部2214~2217為長孔,且凸部2224~2227為沿長孔延伸地設置之突條。凹部2214~2217可為貫通孔,亦可為有底之溝槽。凹部2214與凸部2224、凹部2215與凸部2225、凹部2216與凸部2226、及凹部2217與凸部2227形成於相互對向之位置,於第1構件221與第2構件222連結之狀態下相互嵌合。
如此,將第1構件221及第2構件222設為分別具有凹部2214~2217及凸部2224~2227之構成,可容易地進行兩者之定位。尤其,對於送風機1,使用者會需要將第2構件222自第1構件221卸除,且每次卸除後需將第2構件222裝回第1構件221,故設為此種容易定位之構成較有效。又,即使於第1構件221與第2構件222之間產生若干位置偏移,藉由使凸部與凹部嵌合便可容易地連結。尤其,於第1構件221及第2構件222由樹脂形成之情形時,因容易產生若干變形等之製造偏差,故較為有效。另,亦可為第1構件221具有凸部、第2構件222具有凹部之構成。
於上述之例中,凸部2224~2227亦可為以沿凹部2214~2217之長孔延伸之方式設置之突條,即沿長孔設置有複數個之突條。
圖12係圖4之B-B之位置下之第1構件221與第2構件222之接合部分之剖視圖。如圖12所示,第2構件222之凸部2224及2225分別嵌合於第1構件221之凹部2214及2215。凸部2224及2225其角部分經圓角化而為梢細之形狀,且具有錐面。第1構件221之凹部2216及2217亦同樣地嵌合於第2構件222之凸部2226及2227,且凸部2226及2227為具有錐面之梢細形狀。
如此,因設為第2構件222之凸部2224~2227具有錐面之構成,而成為嵌合時藉由錐面之引導作用,容易使第1構件221與第2構件222嵌合之構成。
另,於第1構件221與第2構件222之利用凹部與凸部之嵌合構造中,亦可設為將凸部壓入凹部之構成。若設為此種構成,則第2構件222相對於第1構件221之位置更穩定。
如圖6及圖9所示,第1構件221具有埋設金屬製之螺母形成之螺紋孔2218及2219。螺母係於樹脂製之第1構件221成型時以嵌入成型之方式埋設。藉此,形成有螺紋孔2218之側之螺母之面之螺紋孔2218除外之至少一部分,在由形成第1構件221之樹脂覆蓋之狀態下,將螺母埋設於第1構件221。另一方面,如圖6及圖10所示,第2構件222於與第1構件221之螺紋孔2218及2219對向之位置,分別具有貫通孔2228及2229。於第1構件221與第2構件222連結時,藉由螺栓插通於第2構件222之貫通孔2228及2229並螺合於螺紋孔2218及2219而螺固。
如此,藉由螺栓與螺母之螺固而連結第1構件221與第2構件222,可穩定地連結。又,即使將第1構件221與第2構件222反復裝卸,亦可防止螺紋孔破裂。又,藉由螺栓與螺母之螺固,即使因送風機1運轉而產生振動,亦可防止第2構件222自第1構件221脫落。再者,若藉由嵌入成型將螺母埋設於第1構件221,可防止連結用之螺母遺失。又,若將金屬製之螺母埋設於第1構件221而非可裝卸之第2構件222,可僅以樹脂形成第2構件222。因即使將第2構件222水洗,亦無金屬構件生銹之虞,故此種構成較佳。
以上,已對第1構件221與第2構件222之接合之機構進行說明,但未必限定於該等構成者。
例如,用於接合或嵌合第1構件221與第2構件222之構成可對調,亦可部分對調。具體而言,亦可採用將第1構件221之凹部2214~2217、與第2構件222之凸部2224~2227之凹凸對調之構成,或將4個中之2個凹凸對調之構成。
然而,殼體部20乃藉由將嵌入格柵23後之前殼體21與後殼體22嵌著,成為球體形狀。如此,若將送風部2之外觀設為球體形狀,則外形上較為流暢,且因消除稜角,外形看起來更為精巧。又,亦可增添外形之可愛度或時尚感。
另,為了防止手指伸入複數個翼片24之間隙且兼作格柵23之補強,格柵23亦可設為藉由與各翼片24交叉之圓形環支持複數個翼片24之構成。
於格柵23之外周緣部,設置有圓筒狀之風洞部26。該風洞部26為設置於翼片27之周向外側之圓筒狀之構件,風洞部26之內徑與送風口2a之內徑大致相等。即,於送風機1中,格柵23之較設置有風洞部26之部位更靠內側成為送風部2之送風口2a。於送風機1中,藉由於送風部2之內部設置圓筒狀之風洞部26,而確保循環器特有之作用即風之指向性及直進性。
馬達28驅動風扇27。馬達28具備馬達本體28a、及自馬達本體28於前方突出之輸出軸28b。於輸出軸28b之前端安裝有風扇27。若使馬達28驅動則輸出軸28b旋轉,藉此風扇27以輸出軸28b為中心而旋轉。
馬達蓋體29保持馬達28。具體而言,於輸出軸28b插通於馬達蓋體29之插通孔291之狀態下,馬達本體28a由馬達蓋體29覆蓋並保持。後殼體22之第1構件221以固定之狀態安裝於馬達蓋體29,且支持部3之支持腳33旋轉自如地連結於馬達蓋體29。
如此,於將馬達28及風扇27介隔馬達蓋體29安裝於後殼體22之狀態下,將後殼體22嵌著於嵌入格柵23後之前殼體21,藉此形成於內部組入送風機構之送風部2。
[支持部] 支持部3係被載置於底面等之設置面者,於該支持部3安裝有電源線80。又,如圖8所示,支持部3具備:本體部分,其於上方配置送風部2;及一對支持腳33,其等固定於本體部分,在殼體部20之內部支持送風部2。
支持部3之本體部分,其俯視下之大小較佳設為與送風部2俯視下之大小大致相同之大小、或其以下之大小。據此,如圖5所示,可將送風機1之俯視下之大小設為與支持部3、送風部2之俯視下之大小大致相等,並可抑制送風機1之整體過大。另,若將支持部3之本體部分之俯視下之大小設為與送風部2之俯視下之大小大致相同之大小,則可抑制送風機1翻倒,且謀求送風機1之小型化。即,謀求送風機1之小型化,且可更穩定地載置送風機1。
如圖7及圖8所示,支持部3之本體部分具有:台座下部31,其俯視下形成為圓形狀;及台座上部32,其可嵌著於台座下部31。台座下部31、台座上部32、及形成外表面之蓋體均可由例如聚丙烯等合成樹脂材料形成。
支持部3之本體部分之內部為空腔,於該內部收納電路基板及左右擺頭機構等。
又,於台座上部32之蓋體上之較中心更為後方,垂直立設有單腳形狀之支柱部321。於台座上部32之蓋體上之較支柱部321更為前方,配置有操作面板323。且,送風部2於與上表面322之間設有間隙之狀態下,配置於支柱部321之上表面322之上方。
於操作面板323,設置有例如切換電源之切斷/接通之電源按鈕、進行送風部2之風量調節之風量按鈕、及切換左右擺頭之導通/斷開之擺頭按鈕等。
支持腳33如圖8所示,在插通於後殼體22之狹縫2211之狀態下,可於上下方向旋動地樞接於馬達蓋體29。支持腳33之下端固定於支持部3之本體部分之台座上部32。
具體而言,於馬達蓋體29之寬度方向之兩側,介隔圓筒狀之軸部而連結支持腳33之上側。藉此,馬達蓋體29在由一對支持腳33夾持之狀態下,被支持為可相對於支持部3於上下方向旋動。馬達蓋體29保持馬達28,並於馬達28上連結風扇27。又,馬達蓋體29與第1構件221固定。第1構件221固定於前殼體21,與第2構件222可裝卸地連結。即,若馬達蓋體29相對於支持腳33於上下方向旋動,則具備馬達蓋體29、馬達28、風扇27、以及包含前殼體21及後殼體22之殼體部20的送風部2,會相對於固定於支持部3之支持腳33於上下方向旋動。
另,連結支持腳33與馬達蓋體29之軸部,係於自側面觀察送風機1時,較佳設置於俯視下為圓形之殼體部20之中央附近。藉此,可以球體狀之殼體部20之中心部分為軸,於上下方向旋動。
即,於送風機1中,構成為藉由使樞接於一對支持腳33之馬達蓋體29相對於支持部3旋動,從而送風部2之整體相對於支持部3上下旋動。此時,因支持腳33係於形成有狹縫2211之區域旋動,故以狹縫2211之長度來決定送風部2之上下方向之可動區域。
另,馬達蓋體29可設為相對於支持腳33,藉由未圖示之馬達於上下方向旋動之構成,亦可設為以手動於上下方向旋動之構成。於藉由馬達使馬達蓋體29於上下方向旋轉之構成中,除了使風扇27旋動之馬達28以外,亦具備使與支持腳33連結之軸部旋動之馬達。
送風機1具備於左右方向擺頭而使送風方向變化之左右擺頭機構。左右擺頭機構係包含設置於台座上部32之內部之未圖示之馬達而構成。左右擺頭機構之馬達使於上下方向延伸之旋轉軸旋動。台座下部31與台座上部32係介隔該旋動軸而連結。因此,若左右擺頭機構之馬達旋動,便會使台座上部32相對於台座下部31於左右方向旋動。於台座上部32固定支持腳33,於支持腳33連結馬達蓋體29。即,若左右擺頭機構之馬達旋動,則送風部2相對於支持部3於左右方向迴旋且進行擺頭。
[變化例] 又,送風機並非限於上述實施形態之送風機1之構成,例如圖13所示,亦可設為後殼體22之第1構件221與第2構件222為一體而不可裝卸,且後殼體22可自送風機1本體裝卸之構成。於該情形時,因前殼體21介隔後殼體22由支持腳33支持,故前殼體21亦可自送風部2之本體裝卸自如。於該構成中,以卸除後殼體22時不與支持腳33干擾之方式形成狹縫2211。例如,只要使狹縫2211之下端開放即可。若設為此種構成,則可自支持部3卸除殼體部20之整體而進行清理等。
又,送風機亦可設為例如圖14~圖16所示之送風機1A之構成。圖14及圖15係變化例之送風機1A之立體圖,圖14係自前方觀察之圖,圖15係自後方觀察之圖。圖16係自後方觀察自後殼體22A之第1構件221A卸除第2構件222A後之送風機1A之立體圖。
送風機1A之殼體部20A之外殼並非球體狀,而為越往前方其徑越大之圓筒狀。殼體部20A包含可於前後之中間位置分割之前殼體21A及後殼體22A。後殼體22A包含第1構件221A及第2構件222A而構成。第2構件222A可裝卸地安裝於第1構件221A。第1構件221A與送風機1之第1構件221除了外形以外、及第2構件222A與送風機1之第2構件222A除了外形以外,其餘構成共通。
又,於實施形態之送風機1中,狹縫2211設置於第1構件221,但並非限定於此種態樣。狹縫2211可形成於第2構件222,亦可形成於第1構件221與第2構件222之間。惟,若將狹縫2211形成於第2構件222,自第1構件221卸除第2構件222時,為避免狹縫2211與支持腳33干擾,狹縫2211需設為開放之形狀。具體而言,需設為狹縫2211之下端延伸至第2構件222之緣部、且該緣部開放之構成。
[送風機之特徵] 因本說明書所說明之送風機1係將後殼體22之第2構件222可裝卸地連結於第1構件221之構成,故可自送風機1卸除第2構件222。藉由該構成,容易卸除第2構件222,去除堆積於空氣引入口22b之塵埃,或清理第2構件222。
以上,已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及變化例進行具體之說明。該等實施形態及變化例僅為作為本發明之一構成例及一動作例之具體例,本發明之範圍不限制於該等實施形態,當基於同樣之技術思想擴大解釋為涵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掌握之範圍。
1:送風機 1A:送風機 2:送風部 2a:送風口 3:支持部 20:殼體部 20A:殼體部 21:前殼體 21A:前殼體 21a:開口部 22:後殼體 22A:後殼體 22a:椽條 22b:空氣引入口 23:格柵 24:翼片 26:風洞部 27:風扇 28:馬達 28a:馬達本體 28b:輸出軸 29:馬達蓋體 31:台座下部 32:台座上部 33:支持腳 80:電源線 221:第1構件 221A:第1構件 221a:縱邊 221b:縱邊 221c:橫邊 221d:緣部 222:第2構件 222A:第2構件 222a:縱邊 222b:縱邊 222c:橫邊 291:插通孔 321:支柱部 322:上表面 323:操作面板 2211:狹縫 2212:凸部 2213:凹部 2214:凹部 2215:凹部 2216:凹部 2217:凹部 2218:螺紋孔 2219:螺紋孔 2222:凸部 2223:凹部 2224:凸部 2225:凸部 2226:凸部 2227:凸部 2228:貫通孔 2229:貫通孔 A-A:剖面 B-B:剖面 O:中心部
圖1係自前方觀察送風機之外觀立體圖。 圖2係自後方觀察送風機之外觀立體圖。 圖3係送風機之前視圖。 圖4係送風機之後視圖。 圖5係送風機之俯瞰圖。 圖6係自後方觀察卸除第2構件後之送風機之立體圖。 圖7係自後方觀察之送風機之分解立體圖。 圖8係自前方觀察之送風機之分解立體圖。 圖9係自外側(後方)觀察第1構件之俯視圖。 圖10係自內側(前方)觀察第2構件之俯視圖。 圖11係圖4之A-A位置下之第1構件與第2構件之接合部分之剖視圖。 圖12係圖4之B-B位置下之第1構件與第2構件之接合部分之剖視圖。 圖13係自後方觀察卸除第2構件後之變化例1之送風機之立體圖。 圖14係自前方觀察變化例2之送風機之外觀立體圖。 圖15係自後方觀察變化例2之送風機之外觀立體圖。 圖16係自後方觀察卸除第2構件後之變化例2之送風機之立體圖。
1:送風機
2:送風部
2a:送風口
3:支持部
20:殼體部
21:前殼體
22:後殼體
22a:椽條
22b:空氣引入口
23:格柵
24:翼片
31:台座下部
32:台座上部
80:電源線
222:第2構件
321:支柱部
323:操作面板
O:中心部

Claims (12)

  1. 一種送風機,其係包含送風部者,且該送風部包含: 風扇; 馬達,其驅動上述風扇; 馬達蓋體,其保持上述馬達;及 殼體部,其收納上述馬達蓋體;且 上述殼體部包含: 第1構件,其固著於上述馬達蓋體;及 第2構件,其具有供上述風扇引入之空氣流通之空氣引入口,並可裝卸地連結於上述第1構件。
  2. 如請求項1之送風機,其進而包含: 支持部,其插通於上述殼體部之狹縫,且包含樞接於上述馬達蓋體之支持腳。
  3. 如請求項2之送風機,其中 上述狹縫形成於上述第1構件。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送風機,其中 上述第1構件及上述第2構件係於接合部之剖面中,各自之一面側相對於另一面側突出,且 以上述第1構件之凸部與上述第2構件之凹部對向、上述第1構件之凹部與上述第2構件之凸部對向之方式相互接合。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送風機,其中 上述第2構件為下側開放之形狀, 上述第1構件為延伸至上述第2構件之開放部分之形狀。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送風機,其中 上述第1構件及上述第2構件於與相互之裝卸方向對向之面,具有相互嵌合之凸部與凹部。
  7. 如請求項6之送風機,其中 上述第1構件與上述第2構件之接合部,具有於上下方向延伸之一對縱邊、及連結上述縱邊之上端之橫邊, 上述第1構件及上述第2構件於與相互之裝卸方向對向之面,具有相互嵌合之第1凸部與第1凹部、及第2凸部與第2凹部, 上述第1凸部及上述第1凹部設置於上述縱邊,上述第2凸部及上述第2凹部設置於上述橫邊。
  8. 如請求項6之送風機,其中 上述凹部為長孔, 上述凸部係以沿上述長孔延伸之方式設置於與上述長孔對應之位置之突條。
  9. 如請求項6之送風機,其中 上述凹部為長孔, 上述凸部係沿上述長孔且於與上述長孔對應之位置設有複數個之突條。
  10. 如請求項6之送風機,其中 上述凸部與上述凹部之至少一者,係於與設置於對向之面之上述凹部或上述凸部對向之位置,具有錐面。
  11.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送風機,其中 於上述第1構件中埋設螺母,該螺母具有供與上述第2構件連結用之螺栓螺固之螺紋孔, 上述第2構件具有供上述螺栓插通之貫通孔。
  12. 如請求項11之送風機,其中 上述螺母係以其形成有上述螺紋孔之側之面之至少一部分由樹脂覆蓋之方式,被埋設於上述第1構件。
TW112106069A 2022-02-22 2023-02-20 送風機 TW2023467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26134A JP7474397B2 (ja) 2022-02-22 2022-02-22 送風機
JP2022-026134 2022-02-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6722A true TW202346722A (zh) 2023-12-01

Family

ID=87765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6069A TW202346722A (zh) 2022-02-22 2023-02-20 送風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3) JP7474397B2 (zh)
TW (1) TW202346722A (zh)
WO (1) WO202316263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97795A (ja) * 1987-05-29 1988-12-05 Toshiba Corp 扇風機
JP5693499B2 (ja) * 2012-03-12 2015-04-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扇風機
KR101878629B1 (ko) 2018-01-11 2018-07-16 유파코리아(주) 상하 및 좌우 회전 동작되는 에어 서큘레이터
CN111075769A (zh) 2019-12-25 2020-04-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风扇滤风组件和电风扇
CN212106332U (zh) 2020-03-16 2020-12-08 广东又一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扇网罩易拆式风扇
CN212536159U (zh) 2020-05-14 2021-02-12 云米互联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循环扇
CN212508924U (zh) 2020-07-02 2021-02-09 中山市众智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前后网可拆的风扇
CN217176941U (zh) 2022-01-25 2022-08-12 广东世联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易于清洁的循环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22434A (ja) 2023-09-01
JP7442906B2 (ja) 2024-03-05
JP2024052770A (ja) 2024-04-12
JP7475759B2 (ja) 2024-04-30
JP7474397B2 (ja) 2024-04-25
JP2024020658A (ja) 2024-02-14
WO2023162635A1 (ja) 2023-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85658B1 (ko) 서큘레이터
CN205423248U (zh) 风扇头部和家用电器
TW202346722A (zh) 送風機
JP3128352U (ja) ファンフレーム及びワイヤアレンジメント構造
JP2024069526A (ja) 送風機
KR100213351B1 (ko) 진공청소기의 바퀴고정구조
JP6692100B2 (ja) 送風機
JP6799873B2 (ja) 送風機
CN109882435B (zh) 净化器和风扇的两用机
KR200380038Y1 (ko) 양흡입식 원심 송풍기
JP7007404B2 (ja) ファン用の駆動アセンブリ及びファン用の駆動アセンブリを備えるファン
JP2012237199A (ja) 天井旋回扇風機
KR20100121730A (ko) 환풍기
CN220396047U (zh) 风扇
KR100419203B1 (ko) 공기조화기
JP6858433B2 (ja) 送風機
CN210441410U (zh) 格栅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0522851U (zh) 风扇
CN220522852U (zh) 风扇
KR200161225Y1 (ko) 바람유도판이 부착된 송풍팬
CN108478105B (zh) 吸尘器地刷与吸尘器
KR20220007365A (ko) 공기청정기 서큘레이터
JPH09126538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パネル
KR101965354B1 (ko) 날개 없는 선풍기용 노즐
JPS6317950Y2 (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