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27922A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27922A
TW202327922A TW111143720A TW111143720A TW202327922A TW 202327922 A TW202327922 A TW 202327922A TW 111143720 A TW111143720 A TW 111143720A TW 111143720 A TW111143720 A TW 111143720A TW 202327922 A TW202327922 A TW 20232792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dlight
support
handle
support portion
cov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37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28424B (zh
Inventor
清水健太
藤原祐
長岡真樹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279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79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84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842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62K21/12Handlebars; Handlebar 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1/0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 B62J11/10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for mechanical cables, hoses, pipes or electric wires, e.g. cable guides
    • B62J11/13Suppor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specific devices to cycles, e.g. supports for attaching maps for mechanical cables, hoses, pipes or electric wires, e.g. cable guid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chanical ca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2Headlights
    • B62J6/022Headligh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B62J6/027Supporting means therefor, e.g. mounting brack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其藉由確保頭燈之支持剛性而可解決振動問題,並且可使用與大型化頭燈對應之小型化之把手蓋。 跨坐型車輛1具備把手16、頭燈31、把手蓋33、第1支持部44、及第2支持部45。頭燈31配置於把手16之前側。把手蓋33自前方及後方覆蓋把手16及頭燈31。第1支持部44固定於把手16,且支持頭燈31。第2支持部45固定於把手16,且於較第1支持部44更下方支持頭燈31。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跨坐型車輛中設置有頭燈。頭燈被螺固於把手蓋之前部分,頭燈之重量由把手蓋支持(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713849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近年來,有為確保頭燈之光量而使頭燈大型化之傾向。又,有頭燈之重量因LED(light-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化而亦有所增加之傾向。於將該作為重負載之大型頭燈支持於把手蓋之情形時,需要確保剛性,因而使得頭燈蓋大型化。
又,路面振動傳遞至輪胎,且振動會傳遞至骨架(框架、前叉、頭管),振動還會進而傳遞至把手而導致把手晃動。藉由把手之晃動而將振動最終傳遞至支持於把手之把手蓋。因此,有因振動傳遞至支持於把手蓋之頭燈而導致把手單元晃動之現象,因而需要提高周邊之支持強度。
本案發明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其藉由確保頭燈之支持剛性而可解決振動問題,並且可使用與大型化頭燈對應之小型化之把手蓋。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具備把手、頭燈、把手蓋、第1支持部、及第2支持部。頭燈配置於把手之前側。把手蓋自前方及後方覆蓋把手及頭燈。第1支持部固定於把手,且支持頭燈。第2支持部固定於把手,且於較第1支持部更下方支持頭燈。
本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中,頭燈係由固定於把手之第1支持部及第2支持部在上下位置支持。藉此,可抑制自骨架系統傳遞之振動。又,藉由在上下分開之位置上之支持而可確保頭燈之支持剛性,因此能夠使用大型化之作為重負載之頭燈。藉由固定於把手之第1支持部及第2支持部而可確保頭燈之支持剛性,因此支持頭燈時無需使把手蓋大型化,從而可使把手蓋小型化。又,由於在上下位置支持頭燈,因此可以較少之支持部位有效地抑制振動。
可如上述般抑制頭燈之晃動,且確保支持強度,因此可提高頭燈之設計自由度。又,亦可使用例如LED燈般之較重的頭燈。
第1支持部可包含第1支持部分與第2支持部分。第1支持部分亦可支持頭燈。第2支持部分亦可於寬度方向上與第1支持部分並排配置而支持頭燈。該情形時,於上側之第1支持部在寬度方向之2點支持頭燈,因此亦可抑制左右方向上之晃動。
頭燈可包含向把手側突出之第1突起及第2突起。第1支持部分亦可包含第1貫通孔、及配置於第1貫通孔且供插入第1突起之筒狀之第1彈性體。第2支持部分亦可包含第2貫通孔、及配置於第2貫通孔且供插入第2突起之筒狀之第2彈性體。該情形時,藉由隔著筒狀之彈性體來支持頭燈,而可使由頭燈之晃動所致之振動衰減。
第1支持部支持頭燈之位置,亦可為較頭燈之重心更上方或與頭燈之重心在上下方向上相同的位置。第2支持部支持頭燈之位置亦可為較頭燈之重心更下方。藉由在該位置進行支持,而可獲得容易謀求抑制頭燈振動之效果之結構。
第2支持部亦可自下方支持頭燈。該情形時,藉由自下方支持頭燈,而可有效地抑制頭燈之振動。
把手亦可包含在上下方向延伸之上下管部、及自上下管部之上部向寬度方向延伸之寬管部。第1支持部亦可自寬管部向頭燈側延伸。第2支持部亦可自上下管部向頭燈側延伸。該情形時,藉由自把手延伸之第1支持部及第2支持部而可支持頭燈。
跨坐型車輛亦可進而具備配置於頭燈之後側之儀錶單元。第1支持部分與第2支持部分亦可於寬度方向之儀錶單元之兩外側支持頭燈。該情形時,於儀錶單元之兩外側支持頭燈,因此可使頭燈與儀錶單元相接近。藉此,即便使用較先前更大型之頭燈、儀錶單元等,亦可小型化地形成。
跨坐型車輛亦可進而具備配置於頭燈之後側之儀錶單元。第1支持部亦可支持儀錶單元。該情形時,藉由固定於把手之第1支持部而支持儀錶單元,因此可確保支持強度。又,支持頭燈之第1支持部亦兼用於支持儀錶單元,因此可減少零件件數,從而可小型化。
第1支持部亦可於儀錶單元之重心附近位置支持儀錶單元。該情形時,可主要利用把手來支持儀錶單元之重量,從而可減少施加於把手蓋之儀錶單元之重量,可將儀錶單元作為強度構件來緩和把手蓋之應力。
儀錶單元之前後方向上之長度亦可長於寬度方向上之長度。於使用此種縱長之儀錶單元之情形時,上下之晃動變大,但由於藉由固定在把手之第1支持部來支持,因此可抑制晃動。
第1支持部亦可包含第1支持部分、第2支持部分及第3支持部分。第1支持部分亦可支持頭燈。第2支持部分亦可於寬度方向上與第1支持部分並排配置而支持頭燈。第3支持部分亦可於寬度方向上配置於第1支持部分與第2支持部分之間而支持儀錶單元。該情形時,可藉由第1支持部之第3支持部分而支持儀錶單元。
跨坐型車輛亦可進而具備連動刹車線與保持構件。連動刹車線連結前刹車與後刹車。保持構件配置於第1支持部,且支持連動刹車線。該情形時,可抑制於行駛時連動刹車線與其他零件接觸。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藉由固定於把手之第1支持部與第2支持部而能夠於上下分開之位置支持頭燈,因此可抑制自骨架系統傳遞之振動。藉由在上下分開之位置上之支持而可確保頭燈之支持剛性,因此能夠使用大型化之作為重負載之頭燈。藉由固定於把手之第1支持構件及第2支持構件而可確保頭燈之支持剛性,因此無需為了支持頭燈而使把手蓋大型化,從而可使把手蓋小型化。又,由於在上下位置支持頭燈,因此可以較少之支持部位有效地抑制振動。
以下,參照圖式對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進行說明。圖1係跨坐型車輛1之側視圖。本實施方式中,跨坐型車輛1係速克達。如圖1所示,跨坐型車輛1具備車體框架2、轉向裝置3、前輪4、座部5、動力單元6、後輪7、及車體蓋8。再者,以下說明中,前後左右之方向係指由落座於座部5之駕駛員觀察時之方向。又,左右方向與寬度方向之意思相同。
車體框架2包含頭管11、向下框架12、下框架13、及座部框架14。頭管11配置於跨坐型車輛1之左右方向上之中央。頭管11向前方且下方延伸。向下框架12自頭管11向下方延伸。下框架13自向下框架12之下部向後方延伸。座部框架14自下框架13之後部向後方且上方延伸。
轉向裝置3可旋轉地支持於頭管11。轉向裝置3可旋轉地支持前輪4。轉向裝置3包含前叉15與把手16。前叉15可旋轉地支持於頭管11。前輪4可旋轉地支持於前叉15。把手16連接於前叉15。
座部5配置於頭管11之後方。座部5配置於座部框架14之上方。座部5經由未圖示之撐桿而支持於座部框架14。座部5之前部由沿寬度方向延伸之軸17支持且可旋動。藉由座部5繞軸17旋動,而使得座部5之後部向上下方向旋動。動力單元6配置於座部5之下方。動力單元6包含引擎。或者,動力單元6亦可包含電動馬達。後輪7可旋轉地支持於動力單元6。
車體蓋8包含前蓋21、護腿板22、腳踏板23、及後蓋24。前蓋21與護腿板22配置於跨坐型車輛1之前部。前蓋21配置於頭管11及向下框架12之前方。護腿板22配置於頭管11及向下框架12之後方。
腳踏板23配置於護腿板22與後蓋24之間。腳踏板23自護腿板22之下端向後方延伸。腳踏板23配置於座部5之前方且下方。腳踏板23具有於左右方向上平坦之形狀。但,腳踏板23亦可於左右方向之中央具有向上方突出之中央通道部。
後蓋24配置於跨坐型車輛1之後部。後蓋24配置於座部5之下方。後蓋24配置於引擎與後輪7之上方。於後蓋24安裝有後擋泥板25。後擋泥板25配置於後輪7之上方及後方。
圖2係跨坐型車輛1之前視圖。如圖1及圖2所示,跨坐型車輛1包含頭燈31、儀錶單元32、把手蓋33、右刹車34(前刹車之一例)、及左刹車35(後刹車之一例)。
圖3係表示把手蓋33附近之立體圖。圖4係自下方觀察從圖3卸除把手蓋33之狀態之立體圖。圖5係圖4之構成之側視圖。圖6係圖4之構成之頂視圖。
頭燈31如圖5及圖6所示配置於把手16之前側。頭燈31可使用LED燈。儀錶單元32配置於頭燈31之後側。
把手蓋33自前後方向覆蓋頭燈31與儀錶單元32。把手蓋33包含於車體蓋8。如圖3所示,把手蓋33包含前蓋331、及後蓋332。前蓋331覆蓋頭燈31之周圍。前蓋331覆蓋除把手16之兩端部以外之前側。後蓋332配置於儀錶單元32之周圍。為了遮擋後蓋332與儀錶單元32之間隙而配置儀錶蓋39來作為裝飾蓋。後蓋332覆蓋除把手16之兩端部以外之後側。
右刹車34如圖2所示配置於把手16之前側。右刹車34配置於例如右側面側。右刹車34包含刹車桿34a。左刹車35配置於例如左側面側。左刹車35包含刹車桿35a。如圖2及圖4所示,把手16包含把手構件36、右握把37、及左握把38。把手構件36如圖4所示,包含上下管部41、右側管部42、及左側管部43。上下管部41配置於上下方向。右側管部42自上下管部41之上端向右側面側延伸。右側管部42包含自上下管部41之上端向右上方延伸之內側部分421、及自內側部分421之上端向右方向延伸之外側部分422。左側管部43自上下管部41之上端向左側面側延伸。左側管部43包含自上下管部41之上端向左上方延伸之內側部分431、及自內側部分431之上端向左方向延伸之外側部分432。
右握把37如圖4所示配置於右側管部42之外側部分422之右端部分。上述左握把38配置於左側管部43之外側部分432之左端部分(自圖3之把手蓋33露出之部分)。如圖4所示,於右握把37之前側配置有刹車桿34a。於左握把38之前側配置有刹車桿35a。
如圖4及圖5所示,跨坐型車輛1包含第1支持部44、及第2支持部45。第1支持部44與第2支持部45固定於把手構件36。第1支持部44及第2支持部45支持頭燈31。第2支持部45於較第1支持部44更下方支持頭燈31。第1支持部44支持儀錶單元32。
圖7係自前下方觀察從圖3卸除把手蓋33、頭燈31及儀錶單元32之構成之立體圖。圖8係自後上方觀察圖7之構成之立體圖。圖9係圖7之構成之前視圖。圖7、圖8及圖9中,省略下述保持構件82。
第1支持部44如圖7~圖9所示配置於右側管部42與左側管部43之間。第1支持部44包含第1支持部分51、第2支持部分52、及第3支持部分53。第1支持部分51固定於把手構件36。第2支持部分52固定於把手構件36。第1支持部分51支持頭燈31。第2支持部分52支持頭燈31。第1支持部分51連接於右側管部42之內側部分421,自內側部分421向前上方延伸。第2支持部分52連接於左側管部43之內側部分431,自內側部分431向前上方延伸。第3支持部分53配置於第1支持部分51與第2支持部分52之間。第3支持部分53支持儀錶單元32。
詳細而言,第1支持部分51如圖8所示包含第1根部511、及第1上支持部512。第1根部511連接於右側管部42之內側部分421,自內側部分421向前上方延伸。第1上支持部512配置於第1根部511之前端。第1上支持部512係自第1根部511之前端向上方配置。第1上支持部512係第1支持部分51之前端向上方折彎之部分。於第1上支持部512形成有貫通孔51a。墊圈46插入於貫通孔51a中。墊圈46係筒狀之彈性構件之一例。頭燈31之第1突起64(下述)插入於墊圈46之內側。
又,第2支持部分52包含第2根部521、及第2上支持部522。第2根部521連接於左側管部43之內側部分431,自內側部分431向前上方延伸。第2上支持部522配置於第2根部521之前端。第2上支持部522係自第2根部521之前端向上方配置。第2上支持部522係第2支持部分52之前端向上方折彎之部分。於第2上支持部522形成有貫通孔52a。墊圈47插入於貫通孔52a中。墊圈47係筒狀之彈性構件之一例。頭燈31之第2突起65(下述)插入於墊圈47之內側。
第3支持部分53如圖9所示配置於第1支持部分51與第2支持部分52之間。第3支持部分53以連結第1支持部分51與第2支持部分52之方式沿左右方向配置。第3支持部分53連結第1根部511之前端部與第2根部521之前端部。藉由第1根部511、第3支持部分53及第2根部521而構成為彎曲連結右側管部42之內側部分421與左側管部43之內側部分431。第3支持部分53包含形成於寬度方向之中央之貫通孔53a。儀錶單元32螺固於貫通孔53a。
第2支持部45如圖7所示固定於把手構件36之上下管部41。第2支持部45包含支持突起54、及下側支持構件55,支持突起54自上下管部41向前方向突出。如圖5所示,支持突起54之前端位於較水平更靠下側處。下側支持構件55配置於支持突起54之前端。下側支持構件55如圖7所示包含上下部分551、及下側支持部分552。上下部分551緊固於支持突起54之前端。上下部分551自支持突起54之前端向前上方延伸。下側支持部分552自上下部分551之上端向前方延伸。下側支持部分552具有沿上下方向形成之貫通孔55a。下側支持部分552藉由螺栓91而固定於頭燈31之下側被支持部66(下述)。
如圖7所示,跨坐型車輛1進而包含一對蓋下支持部56、57、及一對蓋上支持部58、59。一對蓋下支持部56、57、及一對蓋上支持部58、59固定於把手構件36。
一對蓋下支持部56、57如下述圖10及圖14所示支持前蓋331與後蓋332。一對蓋下支持部56、57固定於上下管部41。蓋下支持部56如圖7所示自上下管部41向右方向延伸,且自右端向前方向延伸。蓋下支持部57自上下管部41向左方向延伸,且自左端向前方向延伸。如圖10及圖14所示,把手蓋33藉由螺絲92、93而安裝於蓋下支持部56、57之前端部。前蓋331之下部與後蓋332之下部雙方藉由螺絲92而固定於蓋下支持部56。前蓋331之下部與後蓋332之下部雙方藉由螺絲93而固定於蓋下支持部57。
一對蓋上支持部58、59如圖7及圖8所示支持後蓋332。蓋上支持部58固定於右側管部42。蓋上支持部58自右側管部42向斜前上方延伸。蓋上支持部58固定於內側部分421與外側部分422之連接部分附近。如圖14(下述)所示,前蓋331藉由螺絲94而安裝於蓋上支持部58之上端部。
蓋上支持部59如圖7及圖8所示固定於左側管部43。蓋上支持部59自左側管部43向斜前上方延伸。蓋上支持部59固定於內側部分431與外側部分432之連接部附近。如圖14(下述)所示,把手蓋33藉由螺絲95而安裝於蓋上支持部59之上端部。
如圖5所示,頭燈31包含透鏡部61、及殼體部62。透鏡部61之前表面61a如圖3所示自把手蓋33向前方露出。殼體部62配置於透鏡部61之把手16側(後側)。殼體部62覆蓋透鏡部61之後側。
如圖5所示,透鏡部61包含前表面61a、及外周面61b。前表面61a係圓形狀。外周面61b自前表面61a之周圍向後方配置。
圖10係表示自圖3之構成卸除儀錶單元32及後蓋332之狀態之圖。圖11係自後方觀察從圖10之構成卸除前蓋331之狀態之立體圖。圖12係表示於圖11所示之構成中自第1支持部44及第2支持部45拆解掉頭燈31之狀態之圖。
如圖12所示,殼體部62包含本體部63、第1突起64、第2突起65、下側被支持部66、第1前蓋連接部67、第2前蓋連接部68、及第3前蓋連接部69。本體部63覆蓋透鏡部61之後側。本體部63包含後表面63a與外周面63b。後表面63a與透鏡部61之前表面61a對向。外周面63b自後表面63a之周圍向前側配置。本體部63之外周面63b係藉由與透鏡部61之外周面61b嵌合來進行組合。
如圖12所示,第1突起64配置於本體部63之後表面63a之右端。第1突起64自後表面63a向把手構件36側突出。第1突起64向把手構件36側突出,意味著第1突起64向後方突出。
第2突起65配置於本體部63之後表面63a之左端。第2突起65自後表面63a向把手16側突出。第2突起65向把手構件36側突出,意味著第2突起65向後方突出。第1突起64與第2突起65於左右方向並排配置。
如圖11所示,第1突起64插入於配置在第1支持部分51之墊圈46中。第2突起65插入於配置在第2支持部分52之墊圈47中。藉此,頭燈31由固定於把手16之第1支持部44支持。
下側被支持部66如圖5及圖12所示配置於本體部63之外周面63b之下側。圖12表示將下側被支持部66之附近即T部放大而得之後視圖。下側被支持部66包含底面部661與一對側面部662。底面部661係與外周面63b隔開特定距離而配置於下側。底面部661係板狀。底面部661包含沿上下方向形成之貫通孔。一對側面部662係自底面部661之左右方向之兩端向上方配置。一對側面部662之上端連接於外周面63b。
如圖5及圖12所示,下側支持部分552插入於由底面部661、一對側面部662及本體部63包圍之空間S。空間S如圖2所示進入本體部63。於下側支持部分552插入於空間S之狀態下,如圖4及圖5所示,利用螺栓91經由形成於底面部661之貫通孔來緊固下側支持部分552與底面部661。藉此,頭燈31由第2支持部45自下側支持。圖12之T部放大圖中,以鏈線表示螺栓91及下側支持部分552。
第1前蓋連接部67、第2前蓋連接部68、及第3前蓋連接部69,如圖10所示係用以將頭燈31連接於前蓋331之部分。
第1前蓋連接部67如圖11所示配置於本體部63之外周面63b之上側。第1前蓋連接部67包含俯視下形成於前後方向之貫通孔67a。形成有螺絲孔之凸座配置於與貫通孔67a對向之前蓋331之位置。如圖10所示,螺絲96經由貫通孔67a而插入於前蓋331之凸座之螺絲孔中。藉此,第1前蓋連接部67連接於前蓋331。
第2前蓋連接部68如圖12所示配置於本體部63之右側面側。第2前蓋連接部68自本體部63之外周面63b中之右側部分向右下方突出。第2前蓋連接部68於外周面63b之周方向上配置於第1突起64與下側被支持部66之間。於第2前蓋連接部68之前端形成有貫通孔68a。又,形成有螺絲孔之凸座配置於前蓋331之與貫通孔68a對向之位置。如圖10所示,螺絲97經由貫通孔68a而插入於前蓋331之凸座之螺絲孔中。藉此,第2前蓋連接部68連接於前蓋331。
第3前蓋連接部69如圖12所示配置於本體部63之左側面側。第3前蓋連接部69自本體部63之外周面63b中之左側部分向左下方突出。第3前蓋連接部69於外周面63b之周方向上配置於第2突起65與下側被支持部66之間。第3前蓋連接部69係與第2前蓋連接部68在左右方向上並排配置。於第3前蓋連接部69之前端形成有貫通孔69a。又,形成有螺絲孔之凸座配置於前蓋331之與貫通孔69a對向之位置。如圖10所示,螺絲98經由貫通孔69a而插入於前蓋331之凸座之螺絲孔中。藉此,第3前蓋連接部69連接於前蓋331。再者,圖10中,因把手16而無法視辨第3前蓋連接部69及螺絲98,因此以鏈線表示第3前蓋連接部69及螺絲98。
如上所述,藉由將第1前蓋連接部67、第2前蓋連接部68、及第3前蓋連接部69螺固於前蓋331之各凸座部,而連接頭燈31與前蓋331。又,如圖10所示,前蓋331由蓋下支持部56、57支持於把手構件36。如此,頭燈31由第1支持部44、第2支持部45及把手蓋33支持。
接下來,對頭燈31之支持位置與重心之關係進行說明。圖13係表示頭燈31之側視圖。圖13之上下方向與跨坐型車輛1之上下方向一致。
圖13中,以g1表示頭燈31之重心。圖13中,以P1表示由頭燈31之第1支持部44支持之第1突起64及第2突起65之位置。位置P1在上下方向上配置於與頭燈31之重心g1大致相同之位置。再者,位置P1亦可為較頭燈31之重心g1更靠上方。
又,圖13中,以P2表示由頭燈31之第2支持部45支持之下側被支持部66之位置。位置P2在上下方向上配置於較重心更靠下方。位置P2設置於頭燈31之下側。
又,若將通過第1前蓋連接部67與前蓋331之連接位置P3及重心g1之直線設為L1,則位置P2設置於直線L1與頭燈31之下側相交之位置P4附近。藉此,可獲得容易謀求抑制頭燈31之振動之效果的結構。
再者,藉由第2支持部45支持頭燈31之位置P2設置於位置P4之後側,但亦可配置於在前後方向上與位置P4相同或較位置P4更前側。圖13中,以二點鏈線表示配置於較位置P4更前方之下側被支持部66。如此,藉由使位置P2為遠離把手16之位置(前方側之位置),而可容易抑制頭燈31之振動。
儀錶單元32由把手蓋33及第1支持部44支持。儀錶單元32如圖5所示,以前端位於較後端高之位置之方式傾斜配置。儀錶單元32如圖6所示,在寬度方向上配置於頭燈31之第1突起64由第1支持部分51支持之位置、與第2突起65由第2支持部分52支持之位置之間。如此藉由將頭燈31之支持位置配置於儀錶單元32之外側,而可使頭燈31與儀錶單元32的間隔變窄。
圖14係表示自圖3之構成卸除前蓋331及頭燈31之狀態之圖。圖15係表示自圖14之構成卸除後蓋332之狀態之立體圖。圖16係表示自圖15之構成卸除儀錶單元32之狀態之拆解圖。
圖16所示,儀錶單元32包含儀錶本體71、凸座部72、第1後蓋連接部73、第2後蓋連接部74、及第3後蓋連接部75。儀錶本體71包含正面71a(參照圖6)、外周面71b(參照圖5)、背面71c(參照圖16)。正面71a包含顯示畫面,於顯示畫面顯示速度等。儀錶本體71收納使顯示畫面發揮功能之基板等。儀錶單元32之與正面71a平行之前後方向的長度,長於左右方向之長度。儀錶單元32形成為縱長。
凸座部72如圖16所示配置於背面71c。凸座部72相對於背面71c垂直配置。於凸座部72,相對於背面71c垂直地形成有螺絲孔72a。凸座部72配置於背面71c之大致中央。如圖15所示,通過形成於第1支持部44之第3支持部分53之貫通孔53a而將螺絲99插入於螺絲孔72a中,藉此將儀錶單元32支持於第1支持部44。
於第1後蓋連接部73、第2後蓋連接部74、及第3後蓋連接部75中,儀錶單元32與後蓋332連接。
如圖16所示,第1後蓋連接部73配置於儀錶本體71之外周面71b之上側。第1後蓋連接部73包含俯視下沿前後方向形成之貫通孔73a。在與貫通孔73a對向之後蓋332之位置,配置有形成著螺絲孔之凸座。如圖14所示,螺絲100經由貫通孔73a而插入於後蓋332之凸座之螺絲孔中。藉此,第1後蓋連接部73連接於後蓋332。
第2後蓋連接部74如圖16所示配置於儀錶本體71之右側面側。第2後蓋連接部74自儀錶本體71之外周面71b中之右側下部分向右方向突出。第2後蓋連接部74包含形成於右端之前端之貫通孔74a。在與貫通孔74a對向之後蓋332之位置,配置有形成著螺絲孔之凸座部。圖14中,雖因被把手構件36遮擋而以鏈線表示,但係將螺絲101經由貫通孔74a而插入於後蓋332之凸座之螺絲孔中。藉此,第2後蓋連接部74連接於後蓋332。
第3後蓋連接部75如圖16所示配置於儀錶本體71之左側面側。第3後蓋連接部75自儀錶本體71之外周面71b中之左側下部分向左方向突出。第3後蓋連接部75包含形成於左端之前端之貫通孔75a。在與貫通孔75a對向之後蓋332之位置,配置有形成著螺絲孔之凸座。圖14中,雖因被把手構件36遮擋而以鏈線表示,但係將螺絲102經由貫通孔75a而插入於後蓋332之凸座之螺絲孔中。藉此,第3後蓋連接部75連接於後蓋332。
如上所述,藉由將第1後蓋連接部73、第2後蓋連接部74、第3後蓋連接部75螺固於後蓋332之各凸座,而連接儀錶單元32與後蓋332。
接下來,對儀錶單元32之支持位置與重心之關係進行說明。圖17係表示頭燈31之側視圖。
圖17中,以g2表示儀錶單元32之重心。圖17中,圖之上下方向與跨坐型車輛1之上下方向一致。以P5表示由第1支持部44之第3支持部分53支持之儀錶單元32之凸座部72之位置。位置P5配置於重心g2之附近。又,在左右方向上,重心g2配置於儀錶單元32之大致中央,用以支持儀錶單元32之貫通孔53a配置於跨坐型車輛1之左右方向之中央。因此,位置P5於左右方向上亦配置於重心g2之附近。
跨坐型車輛1如圖16所示,進而包含連動刹車線81、及保持構件82。連動刹車線81連結右刹車34與左刹車35。連動刹車線81自右刹車34向左刹車35沿左右方向配置。連動刹車線81通過第1支持部44之前側。保持構件82保持連動刹車線81。保持構件82例如係導引線。保持構件82安裝於第2支持部分52之前表面。保持構件82以自上方覆蓋連動刹車線81之方式配置。藉此,可防止因振動、衝擊等而導致連動刹車線81與其他零件接觸。
以上說明之本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中,如圖11所示,頭燈31由固定於把手16之第1支持部44及第2支持部45在上下位置支持。藉此,可抑制自前叉15、頭管11等骨架系統傳遞之振動。又,如圖13所示,藉由在上下分開之位置P1、P2上之支持而可確保頭燈31的支持剛性,因此能夠使用大型化之作為重負載之頭燈。藉由固定於把手16之第1支持部44及第2支持部45而可確保頭燈31之支持剛性,因此無需為了支持頭燈31而使把手蓋大型化,從而可使把手蓋33小型化。又,由於在上下位置支持頭燈31,因此可以較少之支持部位有效地抑制振動。
如上所述可抑制頭燈31之晃動,且可確保支持強度,因此可提高頭燈之設計自由度。又,亦可使用例如LED燈般之較重的頭燈。
又,本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中,如圖11所示,第1支持部44包含第1支持部分51與第2支持部分52。第1支持部分51支持頭燈31。第2支持部分52於左右方向上與第1支持部分51並排配置而支持頭燈31。如此,於上側之第1支持部44中在左右方向之2點支持頭燈31,因此亦可抑制左右方向上之晃動。
又,本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中,如圖11所示,頭燈31包含向把手16側突出之第1突起64及第2突起65。第1支持部分51包含貫通孔51a(第1貫通孔之一例)、及配置於貫通孔51a中且供插入第1突起64之墊圈46(筒狀之第1彈性體之一例)。第2支持部分52包含貫通孔52a(第2貫通孔之一例)、及配置於貫通孔52a中且供插入第2突起65之墊圈47(筒狀之第2彈性體之一例)。如此,藉由隔著墊圈46、47來支持頭燈31,而可使由頭燈31之晃動所致之振動衰減。
本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中,如圖13所示,第1支持部44支持頭燈31之位置P1,亦可為較頭燈31之重心g1更上方或與頭燈之重心g1在上下方向上相同之位置。第2支持部45支持頭燈31之位置P2係較頭燈31之重心g1更下方。藉由在該位置進行支持,而可獲得容易謀求抑制頭燈31之振動之效果的結構。
本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中,第2支持部45如圖5所示自下方支持頭燈31。藉此,可有效地抑制頭燈31之振動。
本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中,如圖7及圖8所示,把手16包含沿上下方向延伸之上下管部41、以及自上下管部41之上部向寬度方向延伸之右側管部42及左側管部43。第1支持部44自右側管部42與左側管部43向頭燈31側延伸。第2支持部45自上下管部41向頭燈31側延伸。該情形時,可藉由自把手16延伸之第1支持部44及第2支持部45支持頭燈31。
本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如圖6所示,進而具備配置於頭燈31之後側之儀錶單元32。第1支持部分51與第2支持部分52於寬度方向上之儀錶單元32之兩外側支持頭燈31。該情形時,由於在儀錶單元32之兩外側支持頭燈31,因此可使頭燈31與儀錶單元32相接近。藉此,即便使用較先前更大型之頭燈、儀錶單元等,亦可小型化地形成。
本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如圖5所示,進而具備配置於頭燈31之後側之儀錶單元32。第1支持部44如圖15所示支持儀錶單元32。該情形時,藉由固定於把手16之第1支持部44來支持儀錶單元32,因此可確保支持強度。又,支持頭燈31之第1支持部44亦兼用於支持儀錶單元32,因此可減少零件件數而小型化。
本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中,如圖17所示,第1支持部44於儀錶單元32之重心g2附近之位置支持儀錶單元32。該情形時,可主要由把手16支持儀錶單元32之重量,從而可減少施加於把手蓋33之儀錶單元32之重量,可將儀錶單元32作為強度構件來緩和把手蓋33之應力。
本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中,如圖5及圖6所示,儀錶單元32於前後方向上之長度長於寬度方向上之長度。於使用該縱長之儀錶單元32之情形時,雖然上下晃動較大,但因由固定於把手16之第1支持部44支持,故可抑制晃動。
本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中,如圖9所示,第1支持部44包含第1支持部分51、第2支持部分52、及第3支持部分53。第1支持部分51如圖11所示支持頭燈31。第2支持部分52於寬度方向上與第1支持部分51並排配置而支持頭燈31。第3支持部分53如圖15所示於寬度方向上配置於第1支持部分51與第2支持部分52之間,支持儀錶單元32。該情形時,可藉由第1支持部44之第3支持部分53而支持儀錶單元32。
本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如圖16所示,進而具備連動刹車線81、及保持構件82。連動刹車線81連結右刹車34與左刹車35。保持構件82配置於第1支持部44,保持連動刹車線81。該情形時,可抑制於行駛時連動刹車線81與其他零件接觸。
以上,對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能夠於不脫離發明主旨之範圍進行各種變更。
藉由第1支持部44支持頭燈31之構成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亦可進行變更。例如,亦可藉由螺栓、螺絲等緊固構件而將第1支持部分51與第2支持部分52緊固於頭燈31。例如,第1支持部44於第1支持部分51與第2支持部分52之2個位置支持頭燈31,但亦可於寬度方向之中央之一個部位支持頭燈。例如,第3支持部分53亦可與第1支持部分51及第2支持部分52相同自把手構件36延伸。於第3支持部分53之1個位置支持儀錶單元32,但亦可於第3支持部分53設置複數個貫通孔而於2個以上之位置支持儀錶單元32。
藉由第2支持部45支持頭燈31之構成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亦可進行變更。例如,亦可不為插入於凸座部72之空間的構成,而藉由螺栓、螺絲等緊固構件自頭燈31之下側緊固第2支持部45之下側支持構件55。
藉由保持構件82保持連動刹車線81之構成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亦可進行變更。亦可藉由將夾持構件固定於第1支持部44,利用夾持構件夾持連動刹車線81來保持連動刹車線81。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於跨坐型車輛中,可確保頭燈之支持剛性,藉此可解決振動問題,並且可使用與大型化頭燈對應之小型化之把手蓋。
1:跨坐型車輛 2:車體框架 3:轉向裝置 4:前輪 5:座部 6:動力單元 7:後輪 8:車體蓋 11:頭管 12:向下框架 13:下框架 14:座部框架 15:前叉 16:把手 17:軸 21:前蓋 22:護腿板 23:腳踏板 24:後蓋 25:後擋泥板 31:頭燈 32:儀錶單元 33:把手蓋 34:右刹車 34a:刹車桿 35:左刹車 35a:刹車桿 36:把手構件 37:右握把 38:左握把 39:儀錶蓋 41:上下管部 42:右側管部 43:左側管部 44:第1支持部 45:第2支持部 46:墊圈 47:墊圈 51:第1支持部分 52:第2支持部分 52a:貫通孔 53:第3支持部分 53a:貫通孔 54:支持突起 55:下側支持構件 56:蓋下支持部 57:蓋下支持部 58:蓋上支持部 59:蓋上支持部 61:透鏡部 61a:前表面 61b:外周面 62:殼體部 63:本體部 63a:後表面 63b:外周面 64:第1突起 65:第2突起 66:下側被支持部 67:第1前蓋連接部 67a:貫通孔 68:第2前蓋連接部 68a:貫通孔 69:第3前蓋連接部 69a:貫通孔 71:儀錶本體 71a:正面 71b:外周面 71c:背面 72:凸座部 73:第1後蓋連接部 73a:貫通孔 74:第2後蓋連接部 74a:貫通孔 75:第3後蓋連接部 75a:貫通孔 81:連動刹車線 82:保持構件 91:螺栓 92:螺絲 93:螺絲 94:螺絲 95:螺絲 96:螺絲 97:螺絲 98:螺絲 99:螺絲 100:螺絲 101:螺絲 102:螺絲 331:前蓋 332:後蓋 421:內側部分 422:外側部分 431:內側部分 432:外側部分 511:第1根部 512:第1上支持部 521:第2根部 522:第2上支持部 551:上下部分 552:下側支持部分 661:底面部 662:側面部 g1:重心 g2:重心 L1:直線 P1:位置 P2:位置 P3:位置 P4:位置 P5:位置 S:空間
圖1係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視圖。 圖2係跨坐型車輛之前視圖。 圖3係表示跨坐型車輛之頭燈附近之立體圖。 圖4係表示自圖3之構成卸除把手蓋之狀態之圖。 圖5係表示自圖3之構成卸除把手蓋之狀態之側視圖。 圖6係表示自圖3之構成卸除把手蓋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7係自前下方觀察把手構件、第1支持部及第2支持部之構成之立體圖。 圖8係自後上方觀察把手構件、第1支持部及第2支持部之構成之立體圖。 圖9係表示把手構件、第1支持部及第2支持部之構成之前視圖。 圖10係自後方觀察前蓋、頭燈、把手構件、第1支持部及第2支持部之構成之立體圖。 圖11係自後方觀察從圖10之構成卸除前蓋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12係表示於圖11之構成中自第1支持部及第2支持部卸除頭燈之狀態之拆解圖。 圖13係用以說明頭燈之重心位置與支持位置之關係之側視圖。 圖14係自前方觀察後蓋、儀錶單元、把手構件、第1支持部及第2支持部之構成之立體圖。 圖15係自前方觀察從圖14之構成卸除後蓋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16係表示於圖15之構成中自第1支持部卸除儀錶單元之狀態之拆解圖。 圖17係用以說明儀錶單元之重心位置與支持位置之關係之側視圖。
31:頭燈
36:把手構件
41:上下管部
42:右側管部
43:左側管部
44:第1支持部
45:第2支持部
46:墊圈
47:墊圈
51:第1支持部分
52:第2支持部分
53:第3支持部分
56:蓋下支持部
57:蓋下支持部
67:第1前蓋連接部
68:第2前蓋連接部
69:第3前蓋連接部
93:螺絲
96:螺絲
97:螺絲
98:螺絲
421:內側部分
422:外側部分
431:內側部分
432:外側部分
511:第1根部
512:第1上支持部
521:第2根部
522:第2上支持部

Claims (12)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 把手; 頭燈,其配置於上述把手之前側; 把手蓋,其自前方及後方覆蓋上述把手及上述頭燈; 第1支持部,其固定於上述把手,且支持上述頭燈;及 第2支持部,其固定於上述把手,於較上述第1支持部更下方支持上述頭燈。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第1支持部包含: 第1支持部分,其支持上述頭燈;及 第2支持部分,其於寬度方向上與上述第1支持部分並排配置而支持上述頭燈。
  3. 如請求項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頭燈包含向上述把手側突出之第1突起及第2突起, 上述第1支持部分包含第1貫通孔、及配置於上述第1貫通孔且供插入上述第1突起之筒狀之第1彈性體, 上述第2支持部分包含第2貫通孔、及配置於上述第2貫通孔且供插入上述第2突起之筒狀之第2彈性體。
  4.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第1支持部支持上述頭燈之位置係較上述頭燈之重心更上方或與上述頭燈之重心在上下方向上相同之位置, 上述第2支持部支持上述頭燈之位置係較上述頭燈之重心更下方。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第2支持部自下方支持上述頭燈。
  6.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把手包含: 上下管部,其於上下方向延伸;及 寬管部,其自上述上下管部之上部向寬度方向延伸; 上述第1支持部自上述寬管部向上述頭燈側延伸, 上述第2支持部自上述上下管部向上述頭燈側延伸。
  7. 如請求項2之跨坐型車輛,其進而具備配置於上述頭燈之後側之儀錶單元, 上述第1支持部分與上述第2支持部分於上述寬度方向之上述儀錶單元之兩外側支持上述頭燈。
  8.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進而具備配置於上述頭燈之後側之儀錶單元, 上述第1支持部支持上述儀錶單元。
  9. 如請求項8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第1支持部於上述儀錶單元之重心附近之位置支持上述儀錶單元。
  10. 如請求項8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儀錶單元之前後方向上之長度長於寬度方向上之長度。
  11. 如請求項8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第1支持部包含: 第1支持部分,其支持上述頭燈; 第2支持部分,其於寬度方向上與上述第1支持部分並排配置而支持上述頭燈;及 第3支持部分,其於上述寬度方向上配置於上述第1支持部分與上述第2支持部分之間,支持上述儀錶單元。
  1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進而具備: 連動刹車線,其連結前刹車與後刹車;及 保持構件,其配置於上述第1支持部,保持上述連動刹車線。
TW111143720A 2022-01-14 2022-11-16 跨坐型車輛 TWI8284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04677A JP2023103889A (ja) 2022-01-14 2022-01-14 鞍乗型車両
JP2022-004677 2022-01-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7922A true TW202327922A (zh) 2023-07-16
TWI828424B TWI828424B (zh) 2024-01-01

Family

ID=84487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43720A TWI828424B (zh) 2022-01-14 2022-11-16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212417A1 (zh)
JP (1) JP2023103889A (zh)
TW (1) TWI82842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88584A (ja) * 1987-01-29 1988-08-0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のハンドルカバ−
JP3430297B2 (ja) * 1992-05-29 2003-07-2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ハンドルカバー取付構造
JP3288828B2 (ja) * 1993-10-19 2002-06-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等車両のヘッドライトの取付構造
JP5329261B2 (ja) * 2009-02-27 2013-10-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ヘッドライトの光軸調整構造
CN101513904B (zh) * 2009-04-03 2011-07-27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摩托车前灯总成
CN101875378A (zh) * 2010-05-18 2010-11-03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骑士车前灯安装支架
JP5713849B2 (ja) 2011-09-20 2015-05-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灯火器の光軸調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03889A (ja) 2023-07-27
EP4212417A1 (en) 2023-07-19
TWI828424B (zh) 2024-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1245897A (ja) 自動二輪車
JP5289883B2 (ja) 鞍乗型車両
JP655067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7132436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5033900A (ja)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カウルステーの取付構造
JP5607016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ガードパイプの取付け構造
JP3272538B2 (ja) 車両のテールランプ装置
TWI828424B (zh) 跨坐型車輛
JP6389966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のヘッドライト取り付け構造
JP5345484B2 (ja) 自動二輪車
JP2013035305A (ja) 自動二輪車
JP2015085743A (ja) フロントフェンダーの補強構造
EP2610150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19119441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ロントカウル構造
TWI720619B (zh) 跨坐型車輛
WO2020035905A1 (ja) 鞍乗型車両の制御装置配置構造
JP3336003B2 (ja) 車両のテールランプ装置
JP3288828B2 (ja) 自動二輪車等車両のヘッドライトの取付構造
JP2020196304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914890B2 (ja) 鞍乗型車両の方向指示器取付構造、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CN210175050U (zh) 跨乘型车辆
JP7369749B2 (ja) 鞍乗型車両
WO2022209890A1 (ja) 鞍乗型車両
JP721208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ハンドルカバー構造
JP6395343B2 (ja) 車両方向指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