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18055A - 光纖帶芯線 - Google Patents

光纖帶芯線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18055A
TW202318055A TW111117486A TW111117486A TW202318055A TW 202318055 A TW202318055 A TW 202318055A TW 111117486 A TW111117486 A TW 111117486A TW 111117486 A TW111117486 A TW 111117486A TW 202318055 A TW202318055 A TW 20231805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ensity region
density
low
region
optical fi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74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下典明
石田格
大里健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80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805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03Optical cables with ribbon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55Splicing of light guides, e.g. by fusion or bond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29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rengthening or protecting the cables

Abstract

光纖帶芯線具備5條以上的光纖、以及連結相鄰的2條光纖的複數個連結部。前述複數個連結部是在長邊方向及配置排列方向上間歇地配置。前述光纖帶芯線具有第1高密度區域、第1低密度區域、第2高密度區域、及第2低密度區域。前述第1低密度區域中的前述連結部的數量密度,比前述第1高密度區域中的前述連結部的數量密度更低。前述第2低密度區域中的前述連結部的數量密度,比前述第2高密度區域中的前述連結部的數量密度更低。前述第1低密度區域與前述第2低密度區域是在前述長邊方向上偏離。

Description

光纖帶芯線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纖帶芯線。 本案是依據於2021年7月13日已於日本提出專利申請之特願2021-115536號主張優先權,並在此引用其內容。
在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光纖帶芯線,前述光纖帶芯線具備在垂直於長邊方向的配置排列方向上配置排列的複數條光纖、及複數個連結部。複數個連結部是形成在配置排列方向上相鄰的2條光纖之間,並且連結該2條光纖。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21-43363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專利文獻1的光纖帶芯線具有在長邊方向上交互配置的複數個高密度區域(連結區域)與複數個低密度區域(非連結區域)。在複數個高密度區域的每一個中配置有至少2個連結部。在複數個低密度區域的每一個中,並未配置有固定相鄰的2條光纖之間的配置排列間距(pitch)的連結部。另一方面,有時會將光纖帶芯線用例如捲壓件或護套等來包覆而作為光纖纜線來利用。在這種光纖纜線的製造中,大多是採用以下方法:一邊沿著長邊方向移動光纖帶芯線,一邊使光纖帶芯線與其他構成構件(捲壓件、護套等)合流。
但是,光纖帶芯線當中形成有連結部的部分,剛性會比其他部分更大。從而,各低密度區域中的光纖帶芯線的剛性,容易比各高密度區域中的光纖帶芯線的剛性更小。例如,在專利文獻1的光纖帶芯線中,剛性大的高密度區域與剛性小的低密度區域會在長邊方向上交互地配置。在製造光纖纜線時,當移動光纖帶芯線時,在該剛性較低的部分會有光纖帶芯線起伏或扭轉的可能性。這種光纖帶芯線的起伏或波動有時會阻礙順暢的光纖纜線的製造。
本發明是考慮像這樣的情況而完成,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使剛性提升的光纖帶芯線。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一態樣之光纖帶芯線具備:5條以上的光纖,在垂直於長邊方向的配置排列方向上配置排列;及複數個連結部,形成在前述配置排列方向上相鄰的2條前述光纖之間,並且連結該2條光纖,前述複數個連結部是在前述長邊方向及前述配置排列方向上間歇地配置,前述光纖帶芯線具有:配置在前述長邊方向上不同的位置的至少1個第1高密度區域及至少1個第1低密度區域、以及配置在前述長邊方向上不同的位置的至少1個第2高密度區域及至少1個第2低密度區域,在前述第1高密度區域中配置有:前述複數個連結部當中在前述長邊方向及前述配置排列方向上的位置互相不同的至少2個連結部,在前述第2高密度區域中配置有:前述複數個連結部當中在前述長邊方向及前述配置排列方向上的位置互相不同的至少2個連結部,前述第1低密度區域中的前述連結部的數量密度,比前述第1高密度區域中的前述連結部的數量密度更低,前述第2低密度區域中的前述連結部的數量密度,比前述第2高密度區域中的前述連結部的數量密度更低,前述第1低密度區域與前述第2低密度區域在前述配置排列方向上重疊的部分之前述長邊方向上的尺寸L9,比前述第1低密度區域的前述長邊方向上的尺寸L6及前述第2低密度區域的前述長邊方向上的尺寸L8更小。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上述態樣,可以提供一種使剛性提升的光纖帶芯線。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第1實施形態) 以下,依據圖式來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 如圖1所示,光纖帶芯線1具備複數條光纖20。複數條光纖20是在垂直於各光纖20的長邊方向的方向上配置排列。光纖帶芯線1更具備複數個連結部10,前述連結部10連結複數條光纖20當中互相相鄰的2條光纖20。 在圖1的例子中,光纖帶芯線1所具備的光纖20的數量為25條。但是,光纖20的條數可適當變更,只要為5條以上,光纖20的條數並不限定。
(方向定義) 在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將光纖帶芯線的長邊方向簡稱為長邊方向X。將長邊方向X上的其中一個方向稱為+X的方向或右方。將和+X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稱為-X的方向或左方。將複數條光纖20配置排列的方向稱為配置排列方向Y。配置排列方向Y是正交於長邊方向X。將配置排列方向Y中的其中一個方向稱為+Y的方向或上方。將和+Y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稱為-Y的方向或下方。將正交於長邊方向X及配置排列方向Y的方向稱為紙面垂直方向Z。
各光纖20具有未圖示的波導及被覆部。波導例如是由玻璃所形成。波導具有芯及包覆材。被覆部是由樹脂等所形成,並且覆蓋玻璃部。被覆部的具體材質可列舉例如UV硬化型樹脂。
各光纖20是沿著長邊方向X而延伸。複數條光纖20是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配置排列。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相鄰的2條光纖20之間亦可設置有間隙,該2條光纖20亦可互相接觸。在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1中,複數條光纖20是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以大致固定間隔(配置排列間距P5)來排列。以下,將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相鄰的2條光纖20之間的間隙或接面稱為光纖間區域B。在圖1的例子中,25條光纖20與24處的光纖間區域B是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交互地排列。
複數個連結部10是分別形成在光纖間區域B。複數個連結部10是在長邊方向X及配置排列方向Y上間歇地配置。在本說明書中,複數個連結部10「間歇地配置」,包含連結部10之間的間隔為固定的情況以及並非固定的情況之雙方。各連結部10會連結2條光纖20,前述2條光纖20是和配置有該連結部10的光纖間區域B相鄰的光纖。更詳細而言,各連結部10會連結2條光纖20的被覆部,前述2條光纖20是和配置有該連結部10的光纖間區域B相鄰的光纖。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1中,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相鄰的2條光纖20是藉由複數個連結部10而在長邊方向X上間歇地互相連結。光纖帶芯線1也稱為間歇固定帶芯線1。作為連結部10,可以採用能夠連結相鄰的光纖20的被覆部之任意的材質。例如,亦可使用UV硬化型樹脂來作為連結部10。
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1具有複數個第1高密度區域D1、複數個第1低密度區域S1、複數個第2高密度區域D2、及複數個第2低密度區域S2。複數個第1高密度區域D1及複數個第1低密度區域S1是在長邊方向X上交互地配置。複數個第2高密度區域D2及複數個第2低密度區域S2是在長邊方向X上交互地配置。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高密度區域D1與第2高密度區域D2是配置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不同的位置。
在本實施形態中,各第1高密度區域D1的配置排列方向Y上的尺寸L1、以及各第1低密度區域S1的配置排列方向Y上的尺寸L2互相大致相等。各第2高密度區域D2的配置排列方向Y上的尺寸L3、以及各第2低密度區域S2的配置排列方向Y上的尺寸L4互相大致相等。又,尺寸L1與尺寸L3亦可互相大致相等。在本實施形態中,各第1高密度區域D1的長邊方向X上的尺寸為尺寸L5而為大致固定。各第1低密度區域S1的長邊方向X上的尺寸為尺寸L6而為大致固定。各第2高密度區域D2的長邊方向X上的尺寸為尺寸L7而為大致固定。各第2低密度區域S2的長邊方向X上的尺寸為尺寸L8而為大致固定。但是,尺寸L5~L8的每一個亦可不大致固定。又,尺寸L5與尺寸L7亦可互相大致相等。尺寸L6與尺寸L8亦可互相大致相等。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各區域D1、D2、S1、S2中,包含13條光纖20、以及12處的光纖間區域B。
將複數個第1高密度區域D1及複數個第1低密度區域S1加起來的區域稱為第1區域A1。將複數個第2高密度區域D2及複數個第2低密度區域S2加起來的區域稱為第2區域A2。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區域A1與第2區域A2是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互相相鄰。另外,第1區域A1與第2區域A2亦可不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互相相鄰。
在本實施形態中,複數個第1高密度區域D1的每一個、複數個第1低密度區域S1的每一個、複數個第2高密度區域D2的每一個、及複數個第2低密度區域S2的每一個是形成為大致長方形狀。以下,有時會將各第1高密度區域D1的右側之端緣稱為第1右側端緣D1RE,將各第1高密度區域D1的左側之端緣稱為第1左側端緣D1LE。同樣地,有時會將各第2高密度區域D2的右側之端緣稱為第2右側端緣D2RE,將各第2高密度區域D2的左側之端緣稱為第2左側端緣D2LE。在本實施形態中,各端緣D1RE、D1LE、D2RE、D2LE是平行於配置排列方向Y的線段。在各端緣D1RE、D1LE、D2RE、D2LE上,分別有至少1個連結部10以相接的方式配置。
在本實施形態中,各第1高密度區域D1的第1右側端緣D1RE,也是相鄰於該第1高密度區域D1的右方之第1低密度區域S1的左側端緣。同樣地,各第1高密度區域D1的第1左側端緣D1LE,也是相鄰於該第1高密度區域D1的左方之第1低密度區域S1的右側端緣。亦即,各第1高密度區域D1與各第1低密度區域S1是藉由各第1右側端緣D1RE及各第1左側端緣D1LE來區劃。在本實施形態中,各第2高密度區域D2的第2右側端緣D2RE,也是相鄰於該第2高密度區域D2的右方之第2低密度區域S2的左側端緣。同樣地,各第2高密度區域D2的第2左側端緣D2LE,也是相鄰於該第2高密度區域D2的左方之第2低密度區域S2的右側端緣。亦即,各第2高密度區域D2與各第2低密度區域S2是藉由各第2右側端緣D2RE及各第2左側端緣D2LE來區劃。
以下,說明各第1高密度區域D1及各第1低密度區域S1的構成。
在各第1高密度區域D1中配置有:複數個連結部10當中在長邊方向X及配置排列方向Y上的位置互相不同的至少2個連結部10。在圖1的例子中,在各第1高密度區域D1中配置有12個連結部10。在圖1的例子中,各第1高密度區域D1所包含的12個連結部10的配置型樣是在各第1高密度區域D1之間大致相同。更詳細而言,在各第1高密度區域D1中配置有3個連結部群G,3個連結部群G是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配置排列。在各連結部群G內,4個連結部10是直線狀地相連而配置。換言之,在各第1高密度區域D1內,12個連結部10是以4個連結部10(連結部群G)為1個單位,而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週期性地配置。另外,各連結部群G所包含的連結部10的數量可適當變更,只要是2個以上,連結部10的數量並無限定。在各連結部群G內,複數個連結部亦可曲線狀地相連而配置。又,各第1高密度區域D1所包含的連結部群G的數量是可適當變更的。各第1高密度區域D1所包含的連結部10的數量可適當變更,只要是2個以上,連結部10的數量並無限定。
在圖1的例子中,在各連結部群G內,4個連結部10是在長邊方向X上以大致固定的間距P1來配置。又,4個連結部10是在長邊方向X上隔著大致固定的間隔P2而配置。另外,4個連結部10亦可在長邊方向X上不隔著間隔P2來配置。亦即,各連結部10亦可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互相重疊。又,在各連結部群G內,配置有某個連結部10的光纖間區域B、以及配置有和該連結部10最接近的連結部10的光纖間區域B,是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相鄰。在此,將在各連結部群G中,該連結部群G所包含的4個連結部10當中位於最上方的連結部10稱為上端連結部。將在各連結部群G中,該連結部群G所包含的4個連結部10當中位於最下方的連結部10稱為下端連結部。在本實施形態中,3個連結部群G是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相鄰。例如,配置有3個連結部群G當中位於中央的連結部群G的上端連結部之光纖間區域B、以及配置有3個連結部群G當中位於上側的連結部群G的下端連結部之光纖間區域B是相鄰的。同樣地,配置有3個連結部群G當中位於中央的連結部群G的下端連結部之光纖間區域B、以及配置有3個連結部群G當中位於下側的連結部群G的上端連結部之光纖間區域B是相鄰的。由於各連結部群G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相鄰,因此在各第1高密度區域D1所包含的各光纖間區域B中分別配置有1個連結部10。另外,各連結部群G亦可不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相鄰。
在圖1的例子中,各第1高密度區域D1的各連結部群G所包含的4個連結部10當中位於最右方的3個連結部10,是配置在長邊方向X上互相大致相同的位置。這3個連結部10是接觸於第1右側端緣D1RE。同樣地,各連結部群G所包含的4個連結部10當中位於最左方的3個連結部10,是配置在長邊方向X上互相大致相同的位置。這3個連結部10是接觸於第1左側端緣D1LE。
在圖1的例子中,在各第2高密度區域D2中也配置有和第1高密度區域D1同樣的連結部群G(詳細內容將於後文描述)。連結部群G是包含於複數個第1高密度區域D1及複數個第2高密度區域D2當中的其中一個區域。另外,在第1高密度區域D1及第2高密度區域D2中,亦可包含有不屬於連結部群G的連結部10。
各第1低密度區域S1中的連結部10的數量密度,比各第1高密度區域D1中的連結部10的數量密度更低。同樣地,各第2低密度區域S2中的連結部10的數量密度,比各第2高密度區域D2中的連結部10的數量密度更低。「第1低密度區域S1中的連結部10的數量密度」是將第1低密度區域S1所包含的連結部10的數量除以該第1低密度區域S1的面積之值。「第1高密度區域D1中的連結部10的數量密度」是將第1高密度區域D1所包含的連結部10的數量除以該第1高密度區域D1的面積之值。第2低密度區域S2及第2高密度區域D2的數量密度也是同樣地定義。在圖1的例子中,在各低密度區域S1、S2中並未包含有連結部10。亦即,低密度區域S1、S2中的連結部10的數量密度為零。但是,在低密度區域S1、S2中亦可包含有連結部10。
以下,說明各第2高密度區域D2及各第2低密度區域S2的構成。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各第2高密度區域D2的構成是和各第1高密度區域D1的構成大致相同。同樣地,各第2低密度區域S2的構成是和各第1低密度區域S1的構成大致相同。
在各第2高密度區域D2中配置有:複數個連結部10當中在長邊方向X及配置排列方向Y上的位置互相不同的至少2個連結部10。在圖1的例子中,在各第2高密度區域D2中配置有12個連結部10。在圖1的例子中,各第2高密度區域D2所包含的12個連結部10的配置型樣是在各第2高密度區域D2之間大致相同。更詳細而言,在各第2高密度區域D2中配置有3個連結部群G,3個連結部群G是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配置排列。在各連結部群G內,4個連結部10是直線狀地相連而配置。換言之,在各第2高密度區域D2內,12個連結部10是以4個連結部10(連結部群G)為1個單位,而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週期性地配置。另外,各連結部群G所包含的連結部10的數量可適當變更,只要是2個以上,連結部10的數量並無限定。在各連結部群G內,複數個連結部亦可曲線狀地相連而配置。又,各第2高密度區域D2所包含的連結部群G的數量是可適當變更的。各第2高密度區域D2所包含的連結部10的數量可適當變更,只要是2個以上,連結部10的數量並無限定。
在圖1的例子中,在各連結部群G內,4個連結部10是在長邊方向X上以大致固定的間距P3來配置。又,4個連結部10是在長邊方向X上隔著大致固定的間隔P4而配置。另外,4個連結部10亦可在長邊方向X上不隔著間隔P4來配置。亦即,各連結部10亦可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互相重疊。又,在各連結部群G內,配置有某個連結部10的光纖間區域B、以及配置有和該連結部10相鄰的連結部10的光纖間區域B是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相鄰。3個連結部群G是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相鄰。例如,配置有3個連結部群G當中位於中央的連結部群G的上端連結部之光纖間區域B、以及配置有3個連結部群G當中位於上側的連結部群G的下端連結部之光纖間區域B是相鄰的。同樣地,配置有3個連結部群G當中位於中央的連結部群G的下端連結部之光纖間區域B、以及配置有3個連結部群G當中位於下側的連結部群G的上端連結部之光纖間區域B是相鄰的。由於各連結部群G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相鄰,因此在各第2高密度區域D2所包含的各光纖間區域B中分別配置有1個連結部10。另外,各連結部群G亦可不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相鄰。
在圖1的例子中,各第2高密度區域D2的各連結部群G所包含的4個連結部10當中位於最右方的3個連結部10,是配置在長邊方向X上互相大致相同的位置。這3個連結部10是接觸於第2右側端緣D2RE。同樣地,各連結部群G所包含的4個連結部10當中位於最左方的3個連結部10,是配置在長邊方向X上互相大致相同的位置。這3個連結部10是接觸於第2左側端緣D2LE。
以下,說明各第1高密度區域D1、各第1低密度區域S1、各第2高密度區域D2、及各第2低密度區域S2的位置關係。
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和本實施形態之各第1低密度區域S1重疊的第2低密度區域S2至少存在有1個。換言之,各第1低密度區域S1與各第2低密度區域S2是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互相重疊。該重疊的各部分的長邊方向X上的尺寸為尺寸L9而為大致固定。
在本實施形態中,尺寸L9是比各第1低密度區域S1的長邊方向X上的尺寸L6及各第2低密度區域S2的長邊方向X上的尺寸L8更小。亦即,滿足L9<L6且L9<L8。又,尺寸L9是比各第1高密度區域D1的長邊方向X上的尺寸L5及各第2高密度區域D2的長邊方向X上的尺寸L7更小。亦即,滿足L9<L5且L9<L7。亦即,在光纖帶芯線1的長邊方向X上剛性最低的部分(亦即,第1低密度區域S1與第2低密度區域S2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重疊的部分)的長邊方向X上的尺寸L9是比L5~L8更短。藉此,可以在光纖帶芯線1的長邊方向X上將剛性最低的部分(亦即尺寸L9的部分)的面積縮小,而提升光纖帶芯線1整體的剛性。
以下,將在各第1高密度區域D1所包含的各光纖間區域B中,位於最右方的連結部10稱為第1右端連結部11R。將在各第1高密度區域D1所包含的各光纖間區域B中,位於最左方的連結部10稱為第1左端連結部11L。將在各第2高密度區域D2所包含的各光纖間區域B中,位於最右方的連結部10稱為第2右端連結部12R。將在各第2高密度區域D2所包含的各光纖間區域B中,位於最左方的連結部10稱為第2左端連結部12L。另外,在圖1的例子中,針對各第1高密度區域D1所包含的各光纖間區域B所包含的全部的各光纖間區域B,配置在該光纖間區域B的連結部10僅為1個。從而,各第1高密度區域D1所包含的全部連結部10相當於第1右端連結部11R及第1左端連結部11L之雙方。同樣地,在圖1的例子中,各第2高密度區域D2所包含的全部連結部10,相當於第2右端連結部12R及第2左端連結部12L之雙方。
將在各第1高密度區域D1中,連結位於最右方的2個第1右端連結部11R的右端之直線稱為第1右側直線D1R。另外,在各第1右端連結部11R上存在有複數個相當於右端的位置處(點)的情況下,是將第1右側直線D1R定義為連結下述中點:在該複數個位置處當中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位於兩端的2個點之間的中點。針對接著定義的第1左側直線D1L、第2右側直線D2R、及第2左側直線D2L也是同樣的。將在各第1高密度區域D1中,連結位於最左方的2個第1左端連結部11L的左端之直線稱為第1左側直線D1L。將在各第2高密度區域D2中,連結位於最右方的2個第2右端連結部12R的右端之直線稱為第2右側直線D2R。將在各第2高密度區域D2中,連結位於最左方的2個第2左端連結部12L的左端之直線稱為第2左側直線D2L。另外,在圖1的例子中,各第1右側直線D1R是和各第1右側端緣D1RE重疊,各第1左側直線D1L是和各第1左側端緣D1LE重疊。同樣地,各第2右側直線D2R是和各第2右側端緣D2RE重疊。
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各第1高密度區域D1所包含的複數個連結部10當中,和第1右側直線D1R重疊的全部連結部10(在圖1的例子中是接觸第1右側端緣D1RE的3個連結部10),不會和複數個第2右側直線D2R的每一個重疊。同樣地,在各第1高密度區域D1所包含的複數個連結部10當中,和第1左側直線D1L重疊的全部連結部10(在圖1的例子中是接觸第1左側端緣D1LE的3個連結部10),不會和複數個第2左側直線D2L的每一個重疊。在各第2高密度區域D2所包含的複數個連結部10當中,和第2右側直線D2R重疊的全部連結部10(在圖1的例子中是接觸第2右側端緣D2RE的3個連結部10),不會和複數個第1右側直線D1R的每一個重疊。在各第2高密度區域D2所包含的複數個連結部10當中,和第2左側直線D2L重疊的全部連結部10(在圖1的例子中是接觸第2左側端緣D2LE的3個連結部10),不會和複數個第1左側直線D1L的每一個重疊。
接著,說明如以上地構成的光纖帶芯線1的作用。
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1具有:配置有較多連結部10的複數個第1高密度區域D1及複數個第2高密度區域D2、以及配置的連結部10較少(特別是在圖1的例子中未配置有連結部10)的複數個第1低密度區域S1及複數個第2低密度區域S2。在此,在各第1高密度區域D1及各第2高密度區域D2中,複數條光纖20是互相連結而成為一體。又,連結部10也具有固定相鄰的2條光纖20之間的配置排列間距P5的作用。從而,在各第1高密度區域D1及各第2高密度區域D2中,可以使配置排列間距P5穩定。
然而,當將光纖帶芯線熔接連接至其他光纖帶芯線時,一般是使用熔接機。在熔接機中形成有沿著長邊方向X延伸的複數個溝。在熔接機的內部,光纖帶芯線所包含的各光纖20會為了對位而逐一插通於上述的複數個溝。在此,配置排列間距P5是藉由連結部10而固定。因此,在對某個光纖帶芯線進行熔接作業的情況下,以往是使用具有溝的熔接機,前述溝是以該光纖帶芯線中的光纖的配置排列間距P5來配置排列。
然而,近年來,光纖20的小徑化的研究開發正積極地進行,光纖20的配置排列間距P5也隨之縮小化。從而,當想要將製造時期互相不同的光纖帶芯線熔接連接的情況下,由於兩光纖帶芯線中的配置排列間距P5互相不同,因此會發生難以使用熔接機來熔接連接兩光纖帶芯線的問題。
相對於此,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1具有複數個第1低密度區域S1及複數個第2低密度區域S2。在各第1低密度區域S1及各第2低密度區域S2中,並未配置有固定相鄰的2條光纖20之間的配置排列間距P5的連結部10、或者連結部10較少。因此,使用者可以在第1低密度區域S1或第2低密度區域S2中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拉伸或壓縮光纖帶芯線1,藉此使配置排列間距P5變化。藉此,當要熔接連接光纖帶芯線1時,可以使用具有和該光纖帶芯線1不同的配置排列間距P5的熔接機。又,可以將光纖帶芯線1熔接連接至具有和該光纖帶芯線1不同的配置排列間距P5之光纖帶芯線。
另一方面,有時會將光纖帶芯線1用例如捲壓件或護套等來包覆而作為光纖纜線來利用。在這種光纖纜線的製造中,大多是採用以下方法:一邊沿著長邊方向X移動光纖帶芯線1,一邊使光纖帶芯線1與其他構成構件(捲壓件、護套等)合流。
在此,在光纖20之間形成有連結部10的部分,剛性會比沒有連結部10的部分更大。從而,各低密度區域S1、S2中的光纖帶芯線1的剛性,容易比各高密度區域D1、D2中的光纖帶芯線1的剛性更小。例如,在複數個高密度區域與複數個低密度區域單純地在長邊方向上交互地配置的光纖帶芯線的情況下(僅有本實施形態中的第1區域A1及第2區域A2的其中一者的光纖帶芯線的情況下),在光纖帶芯線的長邊方向上,存在有剛性極端地低的部分(各低密度區域)。在像這樣存在有剛性極端地低的部分的光纖帶芯線的情況下,在移動光纖帶芯線時,在該剛性極端地低的部分中會有光纖帶芯線起伏或扭轉的可能性。這種光纖帶芯線的起伏或波動會阻礙順暢的光纖纜線的製造。
相對於此,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1具有第1區域A1及第2區域A2之雙方,此外,第1區域A1與第2區域A2是在長邊方向X上互相偏離。更詳細而言,各第1高密度區域D1與各第2高密度區域D2是在長邊方向X上互相偏離而配置,各第1低密度區域S1與各第2低密度區域S2是在長邊方向X上互相偏離而配置。藉此,在光纖帶芯線1的長邊方向X上剛性最低的部分(亦即,第1低密度區域S1與第2低密度區域S2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重疊的部分)的長邊方向X上的尺寸L9較短。亦即,可以將光纖帶芯線1中剛性特別低的部分的長邊方向X上的尺寸L9縮短。從而,可以提高光纖帶芯線1整體的剛性,而可以在移動光纖帶芯線1時抑制光纖帶芯線1的起伏或扭轉。
如以上所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1具備:5條以上的光纖20,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配置排列;及複數個連結部10,形成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相鄰的2條光纖20之間,並且連結該2條光纖20,光纖帶芯線1之複數個連結部10是在長邊方向X及配置排列方向Y上間歇地配置,光纖帶芯線1具有:在長邊方向X上交互地配置的複數個第1高密度區域D1及複數個第1低密度區域S1、以及在長邊方向X上交互地配置的複數個第2高密度區域D2及複數個第2低密度區域S2,在複數個第1高密度區域D1的每一個中配置有:複數個連結部10當中在長邊方向X及配置排列方向Y上的位置互相不同的至少2個連結部10,在複數個第2高密度區域D2的每一個中配置有:複數個連結部10當中在長邊方向X及前述配置排列方向Y上的位置互相不同的至少2個連結部10,複數個第1低密度區域S1的每一個中的連結部10的數量密度,比複數個第1高密度區域D1的每一個中的連結部10的數量密度更低,複數個第2低密度區域S2的每一個中的連結部10的數量密度,比複數個第2高密度區域D2的每一個中的連結部10的數量密度更低,複數個第1低密度區域S1的每一個與複數個第2低密度區域S2的每一個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重疊的部分之長邊方向X上的尺寸L9,比複數個第1低密度區域S1的每一個的長邊方向X上的尺寸L6及第2低密度區域S2的每一個的長邊方向X上的尺寸L8更小。
根據此構成,剛性比第1高密度區域D1更低的第1低密度區域S1、以及剛性比第2高密度區域D2更低的第2低密度區域S2是在長邊方向X上偏離而配置。藉此,和例如第1低密度區域S1與第2低密度區域S2在長邊方向X上不偏離的情況相較之下,在光纖帶芯線1的長邊方向X上剛性最低的部分(亦即,第1低密度區域S1與第2低密度區域S2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重疊的部分)的長邊方向X上的尺寸L9較短。從而,可以提高光纖帶芯線1整體的剛性,而可以在移動光纖帶芯線1時抑制光纖帶芯線1的起伏或扭轉。
又,複數個第1高密度區域D1的每一個所包含的複數個連結部10當中和第1右側直線D1R重疊的連結部10,不會和複數個第2右側直線D2R的每一個重疊,複數個第1高密度區域D1的每一個所包含的複數個連結部10當中和第1左側直線D1L重疊的連結部10,不會和複數個第2左側直線D2L的每一個重疊,複數個第2高密度區域D2的每一個所包含的複數個連結部10當中和第2右側直線D2R重疊的連結部10,不會和複數個第1右側直線D1R的每一個重疊,複數個第2高密度區域D2的每一個所包含的複數個連結部10當中和第2左側直線D2L重疊的連結部10,不會和複數個第1左側直線D1L的每一個重疊。藉由此構成,第1低密度區域S1及第2低密度區域S2在長邊方向X上的偏離會變更大。換言之,尺寸L9會變得更短。藉此,可以更加提高光纖帶芯線1的剛性。
又,複數個第1低密度區域S1的每一個與第2低密度區域S2的每一個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重疊的各部分的長邊方向X上的尺寸L9,比複數個第1高密度區域D1的每一個的長邊方向X上的尺寸L5以及複數個第2高密度區域D2的每一個的長邊方向X上的尺寸L7更小。藉由此構成,和光纖帶芯線1的長邊方向X上剛性特別低的部分相較之下,剛性較大的各高密度區域D1、D2在長邊方向X上的尺寸會變得較大。從而,可更進一步地提升光纖帶芯線1整體的剛性。
又,在複數個第1高密度區域D1的每一個所包含的複數個光纖間區域B的每一個中,配置有至少1個連結部10,在複數個第2高密度區域D2的每一個所包含的複數個光纖間區域B的每一個中,配置有至少1個連結部10。藉由此構成,在第1高密度區域D1或第2高密度區域D2中可抑制光纖帶芯線1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分離的情形。
又,在複數個第1右側端緣D1RE的每一個及複數個第1左側端緣D1LE的每一個中,分別配置有至少1個連結部10,在複數個第2右側端緣D2RE的每一個及複數個第2左側端緣D2LE的每一個中,分別至少配置有1個連結部10。藉此,例如和各第1右側端緣D1RE及各第1左側端緣D1LE未配置有連結部10的情況相較之下,可以提升各第1高密度區域D1的剛性。同樣地,和各第2右側端緣D2RE及各第2左側端緣D2LE未配置有連結部10的情況相較之下,可以提升各第2高密度區域D2的剛性。從而,可以整體提高光纖帶芯線1的剛性。
另外,複數個第1高密度區域D1及複數個第1低密度區域S1加起來的區域即第1區域A1、以及複數個第2高密度區域D2及複數個第2低密度區域S2加起來的區域即第2區域A2是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相鄰。藉由此構成,例如和第1區域A1與第2區域A2不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相鄰的情況相較之下,可抑制光纖帶芯線1以長邊方向X為軸而彎折的情形。
又,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複數個第1高密度區域D1的每一個的尺寸L1與複數個第1低密度區域S1的每一個的尺寸L2是互相相等的,複數個第2高密度區域D2的每一個的尺寸L3與複數個第2低密度區域S2的每一個的尺寸L4是互相相等的。藉此,和例如尺寸L1比尺寸L2更小,且尺寸L3比尺寸L4更小的情況相較之下,可以提高光纖帶芯線1的剛性。
(第2實施形態) 接著,說明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但基本的構成和第1實施形態是同樣的。因此,對同樣的構成會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僅針對不同點來進行說明。 圖2所示的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2,各區域D1、D2、S1、S2的位置關係和第1實施形態不同。
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各第1高密度區域D1及各第2高密度區域D2不會互相重疊。又,各第1低密度區域S1與最接近該第1低密度區域S1的2個第2低密度區域S2是配置成該等區域的長邊方向X上的端部會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重疊。同樣地,各第2低密度區域S2與最接近該第2低密度區域S2的2個第1低密度區域S1是配置成該等區域的長邊方向X上的端部會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重疊。
在此情況下,第1高密度區域D1的長邊方向X上的整體會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和第2低密度區域S2相鄰。同樣地,第2高密度區域D2的長邊方向X上的整體會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和第1低密度區域S1相鄰。根據像這樣的配置,剛性比第1高密度區域D1更低的部分即第1低密度區域S1會被第2高密度區域D2所補強。同樣地,剛性比第2高密度區域D2更低的部分即第2低密度區域S2會被第1高密度區域D1所補強。
如以上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2是複數個第1高密度區域D1的每一個及複數個第2高密度區域D2的每一個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不互相重疊。根據此構成,即可以藉由剛性高的高密度區域D1、D2,來補強剛性低的低密度區域S1、S2。從而,可以整體提升光纖帶芯線2的剛性。
(第3實施形態) 接著,說明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但基本的構成和第1實施形態是同樣的。因此,對同樣的構成會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僅針對不同點來進行說明。 圖3所示的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3,各區域D1、D2、S1、S2的位置關係和第1實施形態不同。
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各第1低密度區域S1及各第2低密度區域S2不會互相重疊。又,各第1高密度區域D1與最接近該第1高密度區域D1的2個第2高密度區域D2是配置成該等區域的長邊方向X上的端部會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重疊。同樣地,各第2高密度區域D2與最接近該第2高密度區域D2的2個第1高密度區域D1是配置成該等區域的長邊方向X上的端部會在配置排列方向Y上重疊。
在此情況下,在光纖帶芯線3的長邊方向X上的任一位置上,都配置有第1高密度區域D1或第2高密度區域D2。從而,在光纖帶芯線3的長邊方向X上的任一位置上,都配置有剛性較高的區域。
如以上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3是複數個第1低密度區域S1的每一個及複數個第2低密度區域S2的每一個不互相重疊。根據此構成,可以更確實地提升光纖帶芯線3的剛性。
(第4實施形態) 接著,說明本發明的第4實施形態,但基本的構成和第1實施形態是同樣的。因此,對同樣的構成會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僅針對不同點來進行說明。 圖4所示的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4,各高密度區域D1、D2的構成和第1實施形態不同。
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4中,在各高密度區域D1、D2所包含的複數個(在圖4中為12個)光纖間區域B中,分別配置有複數個(在圖4中為2個)連結部10。在圖4的例子中,在各高密度區域D1、D2中配置有24個連結部10。另外,在各光纖間區域B中亦可配置有3個以上的連結部10。亦可按每個光纖間區域B而配置有不同數量的連結部10。
像這樣,在高密度區域D1、D2內的各光纖間區域B中包含有複數個連結部10的情況下,在各光纖間區域B中,相當於第1右端連結部11R的連結部10、以及相當於第1左端連結部11L的連結部10是互相不同的。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4,可得到和第1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1同樣的作用效果。又,藉由增加配置在各光纖間區域B的連結部10的數量,可以提升各高密度區域D1、D2中的光纖帶芯線4的剛性。藉此,可以更加整體提升光纖帶芯線4的剛性。
(第5實施形態) 接著,說明本發明的第5實施形態,但基本的構成和第1實施形態是同樣的。因此,對同樣的構成會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僅針對不同點來進行說明。 圖5所示的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5,各高密度區域D1、D2的構成和第1實施形態不同。
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5中,在各高密度區域D1、D2中配置有1個連結部群G。又,在連結部群G內,複數個(在圖5中為12個)連結部10是相連而配置。特別是,在圖5的例子中,12個連結部是曲線狀地相連。換言之,在各高密度區域D1、D2所包含的連結部群G內,連結部10配置排列的間距P1、P3並不是固定的。
在此情況下,在各第1高密度區域D1中,第1右側端緣D1RE與第1右側直線D1R不會重疊,第1左側端緣D1LE與第1左側直線D1L不會重疊。同樣地,在各第2高密度區域D2中,第2右側端緣D2RE與第2右側直線D2R不會重疊,第2左側端緣D2LE與第2左側直線D2L不會重疊。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5中,各第1高密度區域D1所包含的複數個連結部10當中和第1右側直線D1R重疊的連結部10,不會和複數個第2右側直線D2R的每一個重疊。同樣地,各第1高密度區域D1所包含的複數個連結部10當中和第1左側直線D1L重疊的連結部10,不會和複數個第2左側直線D2L的每一個重疊。各第2高密度區域D2所包含的複數個連結部10當中和第2右側直線D2R重疊的連結部10,不會和複數個第1右側直線D1R的每一個重疊。各第2高密度區域D2所包含的複數個連結部10當中和第2左側直線D2L重疊的連結部10,不會和複數個第1左側直線D1L的每一個重疊。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5,可得到和第1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1同樣的作用效果。又,由於各高密度區域D1、D2所包含的複數個連結部10會相連成1個連結部群G,因此可對各高密度區域D1、D2將複數個連結部10配置成一筆畫(traversable figure, figure written in one stroke)。藉此,例如當製造光纖帶芯線5時,在使吐出作為連結部10的樹脂之分配器移動的情況下,分配器的移動距離會變短而使製造效率提升。
(第6實施形態) 接著,說明本發明的第6實施形態,但基本的構成和第1實施形態是同樣的。因此,對同樣的構成會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僅針對不同點來進行說明。 圖6所示的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6,各低密度區域S1、S2的構成和第1實施形態不同。
如圖6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6中,在各低密度區域S1、S2中配置有連結部10。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6中,各第1低密度區域S1中的連結部10的數量密度,也是比各第1高密度區域D1中的連結部10的數量密度更低。同樣地,各第2低密度區域S2中的連結部10的數量密度,比各第2高密度區域D2中的連結部10的數量密度更低。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6,可得到和第1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1同樣的作用效果。又,由於在各低密度區域S1、S2中也配置有連結部10,因此可以提升各低密度區域S1、S2中的光纖帶芯線6的剛性。藉此,可以提升光纖帶芯線6整體的剛性。又,在熔接連接光纖帶芯線6時,可以使低密度區域S1、S2所包含的連結部10剝離,來變更光纖20間的間距。由於低密度區域S1、S2所包含的連結部10的數量較少,因此容易使其剝離。
此外,在本說明書中,例如,「大致相等」也包含有若去除製造誤差則可視為相等的情況。其他使用了「大致」的表現也是同樣的。亦即,在使用了「大致」的表現中,也包含有若去除製造誤差則可視為接在「大致」後的字句所示的意思內容成立之情況。
另外,本發明的技術範圍並不限定於前述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之範圍中可以加上各種變更。
例如,在前述實施形態中,針對複數個第1高密度區域D1、複數個第1低密度區域S1、複數個第2高密度區域D2、及複數個第2低密度區域S2,分別滿足了L9<L6且L9<L8。但是,針對至少1個第1高密度區域D1、第1低密度區域S1、第2高密度區域D2、及第2低密度區域S2滿足L9<L6且L9<L8,藉此即可在該部分得到提升剛性的效果。針對其他尺寸關係也是同樣的。
又,各第1高密度區域D1所包含的複數個連結部10的配置型樣,在各第1高密度區域D1之間亦可不同。同樣地,各第2高密度區域D2所包含的複數個連結部10的配置型樣,在各第2高密度區域D2之間亦可不同。
又,各連結部10的長邊方向X及配置排列方向Y上的尺寸,在各連結部10之間亦可不同。
又,各高密度區域D1、D2所包含的複數個連結部10亦可不形成連結部群G。換言之,在各高密度區域D1、D2中,複數個連結部10亦可隨機地配置。同樣地,在各低密度區域S1、S2中,複數個連結部10亦可隨機地配置。
又,當存在有複數個包含於第1高密度區域D1且和第1右側直線D1R重疊的連結部10的情況下,該複數個連結部10當中的一部分亦可和第2右側直線D2R重疊。但是,由於該複數個連結部10全部不和第2右側直線D2R重疊的構成,可以使第1低密度區域S1及第2低密度區域S2的長邊方向X上的偏離變得較大,而可以更確實地提高光纖帶芯線1的剛性,因此是較為理想的。當存在有複數個包含於第1高密度區域D1且和第1左側直線D1L重疊的連結部10的情況下也是同樣的。當存在有複數個包含於第2高密度區域且和第2右側直線D2R重疊的連結部10的情況下也是同樣的。當存在有複數個包含於第2高密度區域且和第2左側直線D2L重疊的連結部10的情況下也是同樣的。
又,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之範圍內,可適當地將上述實施形態中的構成要素替換成周知的構成要素,又,亦可適當組合上述實施形態或變形例。
1,2,3,4,5,6:光纖帶芯線 10:連結部 11R:第1右端連結部 11L:第1左端連結部 12R:第2右端連結部 12L:第2左端連結部 20:光纖 A1:第1區域 A2:第2區域 B:光纖間區域 D1:第1高密度區域(高密度區域、區域) D1R:第1右側直線 D1RE:第1右側端緣(第1高密度區域的長邊方向上的端緣) D1L:第1左側直線 D1LE:第1左側端緣(第1高密度區域的長邊方向上的端緣) D2:第2高密度區域(高密度區域、區域) D2R:第2右側直線 D2RE:第2右側端緣(第2高密度區域的長邊方向上的端緣) D2L:第2左側直線 D2LE:第2左側端緣(第2高密度區域的長邊方向上的端緣) G:連結部群 L1,L2,L3,L4,L5,L6,L7,L8,L9:尺寸 S1:第1低密度區域(低密度區域、區域) S2:第2低密度區域(低密度區域、區域) P1,P3:間距 P2,P4:間隔 P5:配置排列間距 X,+X,-X:長邊方向 Y,+Y,-Y:配置排列方向
圖1是顯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的平面圖。 圖2是顯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的平面圖。 圖3是顯示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的平面圖。 圖4是顯示本發明的第4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的平面圖。 圖5是顯示本發明的第5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的平面圖。 圖6是顯示本發明的第6實施形態之光纖帶芯線的平面圖。
1:光纖帶芯線
10:連結部
11R:第1右端連結部
11L:第1左端連結部
12R:第2右端連結部
12L:第2左端連結部
20:光纖
A1:第1區域
A2:第2區域
B:光纖間區域
D1:第1高密度區域
D1R:第1右側直線
D1RE:第1右側端緣(第1高密度區域的長邊方向上的端緣)
D1L:第1左側直線
D1LE:第1左側端緣(第1高密度區域的長邊方向上的端緣)
D2:第2高密度區域
D2R:第2右側直線
D2RE:第2右側端緣(第2高密度區域的長邊方向上的端緣)
D2L:第2左側直線
D2LE:第2左側端緣(第2高密度區域的長邊方向上的端緣)
G:連結部群
L1,L2,L3,L4,L5,L6,L7,L8,L9:尺寸
S1:第1低密度區域
S2:第2低密度區域
P1,P3:間距
P2,P4:間隔
P5:配置排列間距
+X,-X:長邊方向
+Y,-Y:配置排列方向

Claims (9)

  1. 一種光纖帶芯線,其具備: 5條以上的光纖,在垂直於長邊方向的配置排列方向上配置排列;及 複數個連結部,形成在前述配置排列方向上相鄰的2條前述光纖之間,並且連結該2條光纖, 前述複數個連結部是在前述長邊方向及前述配置排列方向上間歇地配置, 前述光纖帶芯線具有:配置在前述長邊方向上不同的位置的至少1個第1高密度區域及至少1個第1低密度區域、以及配置在前述長邊方向上不同的位置的至少1個第2高密度區域及至少1個第2低密度區域, 在前述第1高密度區域中配置有:前述複數個連結部當中在前述長邊方向及前述配置排列方向上的位置互相不同的至少2個連結部, 在前述第2高密度區域中配置有:前述複數個連結部當中在前述長邊方向及前述配置排列方向上的位置互相不同的至少2個連結部, 前述第1低密度區域中的前述連結部的數量密度,比前述第1高密度區域中的前述連結部的數量密度更低, 前述第2低密度區域中的前述連結部的數量密度,比前述第2高密度區域中的前述連結部的數量密度更低, 前述第1低密度區域與前述第2低密度區域在前述配置排列方向上重疊的部分之前述長邊方向上的尺寸L9,比前述第1低密度區域的前述長邊方向上的尺寸L6及前述第2低密度區域的前述長邊方向上的尺寸L8更小。
  2. 如請求項1之光纖帶芯線,其中將前述長邊方向上的其中一個方向稱為右方,將和前述右方相反的方向稱為左方, 將相鄰的2條前述光纖之間稱為光纖間區域, 將在前述第1高密度區域所包含的複數個前述光纖間區域的每一個中,位於最右方的連結部稱為第1右端連結部, 將在前述第1高密度區域所包含的複數個前述光纖間區域的每一個中,位於最左方的連結部稱為第1左端連結部, 將在前述第2高密度區域所包含的複數個前述光纖間區域的每一個中,位於最右方的連結部稱為第2右端連結部, 將在前述第2高密度區域所包含的複數個前述光纖間區域的每一個中,位於最左方的連結部稱為第2左端連結部, 將連結前述第1高密度區域所包含的複數個前述第1右端連結部當中位於最右方的2個第1右端連結部的右端之直線稱為第1右側直線, 將連結前述第1高密度區域所包含的複數個前述第1右端連結部當中位於最左方的2個第1左端連結部的左端之直線稱為第1左側直線, 將連結前述第2高密度區域所包含的複數個前述第2右端連結部當中位於最右方的2個第2右端連結部的右端之直線稱為第2右側直線, 將連結前述第2高密度區域所包含的複數個前述第2右端連結部當中位於最左方的2個第2左端連結部的左端之直線稱為第2左側直線時, 包含於前述第1高密度區域且和前述第1右側直線重疊的連結部不會和前述第2右側直線重疊, 包含於前述第1高密度區域且和前述第1左側直線重疊的連結部不會和前述第2左側直線重疊, 包含於前述第2高密度區域且和前述第2右側直線重疊的連結部不會和前述第1右側直線重疊, 包含於前述第2高密度區域且和前述第2左側直線重疊的連結部不會和前述第1左側直線重疊。
  3. 如請求項1或2之光纖帶芯線,其中前述第1低密度區域與前述第2低密度區域在前述配置排列方向上重疊的部分之前述長邊方向上的尺寸L9,比前述第1高密度區域的前述長邊方向上的尺寸L5及前述第2高密度區域的前述長邊方向上的尺寸L7更小。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光纖帶芯線,其中將相鄰的2條前述光纖之間稱為光纖間區域時, 在前述第1高密度區域所包含的複數個前述光纖間區域的每一個中,分別配置有至少1個前述連結部, 在前述第2高密度區域所包含的複數個前述光纖間區域的每一個中,分別配置有至少1個前述連結部。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光纖帶芯線,其中在前述第1高密度區域的前述長邊方向上的兩端緣上,分別配置有至少1個前述連結部, 在前述第2高密度區域的前述長邊方向上的兩端緣上,分別配置有至少1個前述連結部。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光纖帶芯線,其中前述第1高密度區域及前述第1低密度區域加起來的區域即第1區域、以及前述第2高密度區域及前述第2低密度區域加起來的區域即第2區域,是在前述配置排列方向上相鄰。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光纖帶芯線,其中在前述配置排列方向上,前述第1高密度區域的尺寸L1與前述第1低密度區域的尺寸L2互相相等,前述第2高密度區域的尺寸L3與前述第2低密度區域的尺寸L4互相相等。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光纖帶芯線,其中在前述配置排列方向上,前述第1高密度區域及前述第2高密度區域不互相重疊。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光纖帶芯線,其中在前述配置排列方向上,前述第1低密度區域及前述第2低密度區域不互相重疊。
TW111117486A 2021-07-13 2022-05-10 光纖帶芯線 TW2023180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15536 2021-07-13
JP2021-115536 2021-07-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8055A true TW202318055A (zh) 2023-05-01

Family

ID=84919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7486A TW202318055A (zh) 2021-07-13 2022-05-10 光纖帶芯線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3286415A1 (zh)
KR (1) KR20240017957A (zh)
CN (1) CN117581139A (zh)
AU (1) AU2022310612A1 (zh)
CA (1) CA3224169A1 (zh)
TW (1) TW202318055A (zh)
WO (1) WO202328641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89630B2 (ja) * 2013-04-01 2015-10-07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ユニット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WO2018182670A1 (en) * 2017-03-31 2018-10-04 Afl Telecommunications Llc Single jacket reduced diameter ruggedized fiber optic distribution cables
US10718917B2 (en) * 2018-08-24 2020-07-21 Prysmian S.P.A. Flexible optical fiber ribbons and methods of formation thereof
JP7050716B2 (ja) * 2019-04-24 2022-04-08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7157026B2 (ja) 2019-09-12 2022-10-1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整列方法、光ファイバ融着方法、コネクタ付き光ファイバテープの製造方法及び間欠連結型の光ファイバテープ
JP7457512B2 (ja) 2020-01-27 2024-03-28 住友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オゾン水製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22310612A1 (en) 2024-01-18
CA3224169A1 (en) 2023-01-19
WO2023286415A1 (ja) 2023-01-19
KR20240017957A (ko) 2024-02-08
JPWO2023286415A1 (zh) 2023-01-19
CN117581139A (zh) 2024-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32870B (zh) 光纤带芯线及收纳该光纤带芯线的光纤线缆
TW201804188A (zh) 光連接器套接管及光連接器
TW202318055A (zh) 光纖帶芯線
JP2023521479A (ja) 光コネクタフェルールおよび光コネクタ
JP7422957B2 (ja) ファイバ集合体、及び、ファイバ集合体の製造方法
CN114846378B (zh) 多芯光纤、光缆以及光连接器
WO2023058566A1 (ja)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
JP3393101B2 (ja) 光ファイバ配線板
JP2021157154A (ja) 光ファイバユニット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11064874A (ja)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及び光ファイバコード
WO2022249868A1 (ja) 光接続部品及び光配線
JP7161072B2 (ja) 光ファイバピッチ変換治具、光コネクタ、ピッチ変換コード、光変換箱、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ピッチ変換方法
JP2004086069A (ja) 多心光フェルール、多心光コネクタ、及び光モジュール
KR102553486B1 (ko) 롤러블 광섬유 리본 및 그 제조방법
JP7388368B2 (ja) フェルール及び光コネクタ
JPWO2019171700A1 (ja) 光配線部材及び光配線構造
JP2021131494A (ja) マルチコアファイバ、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及び光ファイバコネクタ
JP2009140767A (ja) 多心型心線群の編み込み方法
WO2018168364A1 (ja) 光ファイバ配線部材
CN115280208A (zh) 带光路变换部件的电路基板以及电路基板搭载用布线模块
JP2021051198A (ja) コンバイナ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コンバイナ
JP2024064008A (ja) 光部品
JP2022164314A (ja) スロットレス型の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22183873A (ja) 光ファイバリボン
JP2013160869A (ja) 光ファイバシー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