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45367A - 緊線器、線材切割工具、及緊線器的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緊線器、線材切割工具、及緊線器的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45367A
TW202245367A TW111115906A TW111115906A TW202245367A TW 202245367 A TW202245367 A TW 202245367A TW 111115906 A TW111115906 A TW 111115906A TW 111115906 A TW111115906 A TW 111115906A TW 202245367 A TW202245367 A TW 20224536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ngaging
wire
operating
engaging portion
joystic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59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32224B (zh
Inventor
岩間保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永木精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永木精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永木精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453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53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22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222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5/00Implements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or tensioning of wire or strip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2/00Friction-grip releasable fastenings
    • F16B2/02Clamps, i.e. with gripping action effected by positive means other than the inherent resistance to deformation of the material of the fastening
    • F16B2/18Clamps, i.e. with gripping action effected by positive means other than the inherent resistance to deformation of the material of the fastening using cams, levers, eccentrics, or togg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for overhead lines or cables
    • H02G1/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for overhead lines or cables for mounting or stretch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Cable Installation (AREA)
  • Processing Of Stones Or Stones Resemblance Material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課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緊線器、線材切割工具、及緊線器的使用方法,其可以將緊線器的第1把持部與第2把持部之間的間隔維持為預定的間隔。 [解決手段] 緊線器具備:基部構件,具備接觸於線材的第1把持部;第2構件,具備接觸於線材的第2把持部;擺動構件,相對於基部構件,而連結成可繞著第1軸來轉動,並且相對於第2構件,而連結成可繞著第2軸來轉動;及操縱桿構件,相對於擺動構件而連結成可繞著第3軸來轉動。基部構件具備:導引部,導引操縱桿構件的移動;第1卡合部,可卡合於操縱桿構件;及第1操作部。第1操作部是使第1卡合部移動,以從第1卡合部與操縱桿構件的卡合已解除的第1狀態,變成第1卡合部卡合於操縱桿構件的第2狀態。

Description

緊線器、線材切割工具、及緊線器的使用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緊線器、線材切割工具、及緊線器的使用方法。
目前已知有把持架空電線等線材的緊線器。
作為相關技術,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緊線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緊線器具備:第1構件,接觸於線材;第2構件,接觸於線材;擺動構件,以可擺動的方式連結於第1構件;及操縱桿構件,以可擺動的方式連結於擺動構件。在專利文獻1的實施形態中記載有:在操縱桿構件的底面設置可卡合於第1構件的導引部之凹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20/144975號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緊線器、線材切割工具、及緊線器的使用方法,其可以將緊線器的第1把持部與第2把持部之間的間隔維持為預定的間隔。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是有關於以下所示的緊線器、線材切割工具、及緊線器的使用方法。
(1)一種緊線器,其具備: 基部構件,具備接觸於線材的第1把持部; 第2構件,具備接觸於前述線材的第2把持部; 擺動構件,相對於前述基部構件,而連結成可繞著第1軸來轉動,並且相對於前述第2構件,而連結成可繞著第2軸來轉動;及 操縱桿構件,相對於前述擺動構件,而連結成可繞著第3軸來轉動, 前述基部構件具備: 導引部,導引前述操縱桿構件的移動; 第1卡合部,可卡合於前述操縱桿構件;及 第1操作部,使前述第1卡合部移動,以從前述第1卡合部與前述操縱桿構件的卡合已解除的第1狀態,變成前述第1卡合部卡合於前述操縱桿構件的第2狀態。 (2)如上述(1)所記載之緊線器,其更具備第1賦與勢能構件,前述第1賦與勢能構件是將前述擺動構件往繞著前述第1軸的第1旋轉方向賦與勢能,以使前述第1把持部與前述第2把持部之間的間隔縮小。 (3)如上述(1)或(2)所記載之緊線器,其更具備第2賦與勢能構件,前述第2賦與勢能構件是將前述第1卡合部往離開前述操縱桿構件的方向賦與勢能, 當作用於前述第1操作部的操作力消失時,藉由前述第2賦與勢能構件的賦與勢能力,使前述第1卡合部自動地往離開前述操縱桿構件的方向退避。 (4)如上述(3)所記載之緊線器,其更具備: 卡合構件,具有前述第1卡合部; 第2導引部,導引前述卡合構件的移動;及 連桿機構,使前述卡合構件進退, 前述連桿機構包含複數個臂部、以及複數個擺動軸, 前述第1操作部是由前述連桿機構當中從前述第2導引部露出的部分所構成。 (5)如上述(3)或(4)所記載之緊線器,其更具備第2操作構件,前述第2操作構件是使前述第1卡合部移動,以從前述第1卡合部與前述操縱桿構件的卡合已解除的第1狀態,變成前述第1卡合部卡合於前述操縱桿構件的第2狀態, 即使當作用於前述第2操作構件的第2操作部之操作力消失的情況下,前述第2操作構件仍然可以將前述第1卡合部維持在與前述操縱桿構件卡合的前進位置。 (6)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緊線器,其中前述操縱桿構件具備: 第2卡合部,可卡合於前述第1卡合部;及 有別於前述第2卡合部的第3卡合部,可卡合於前述第1卡合部。 (7)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緊線器,其更具備螺紋棒,前述螺紋棒是將作用於前述第1操作部的操作力轉換為前述第1卡合部的移動。 (8)一種線材切割工具,其具備: 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緊線器; 可伸縮的棒構件,連結於前述緊線器;及 第2緊線器,連結於前述棒構件。 (9) 一種緊線器的使用方法,是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緊線器的使用方法,其具備: 卡合步驟,藉由操作前述第1操作部,使前述第1卡合部卡合於前述操縱桿構件; 配置步驟,在前述第1卡合部與前述操縱桿構件已卡合的狀態下,在前述第1把持部與前述第2把持部之間配置前述線材; 卡合解除步驟,解除前述第1卡合部與前述操縱桿構件之間的卡合;及 線材把持步驟,使前述擺動構件繞著前述第1軸轉動,而藉由前述第1把持部及前述第2把持部來把持前述線材。 (10)如上述(9)所記載之緊線器的使用方法,其中前述卡合解除步驟是藉由作用於前述第1操作部的操作力消失而自動地執行。
發明效果 藉由本發明,即可以提供一種緊線器、線材切割工具、及緊線器的使用方法,其可以將緊線器的第1把持部與第2把持部之間的間隔維持為預定的間隔。
以下,參照圖式來詳細地說明實施形態中的緊線器1、線材切割工具100、及緊線器的使用方法。另外,在本說明書中,對於具有同種功能的構件,會附上相同或類似的符號。並且,針對已附上相同或類似符號的構件,有時會省略重複的說明。
(方向的定義) 在本說明書中,將緊線器所把持的線材的延伸方向,換言之,將緊線器中與線材接觸的第1接觸面11a的延伸方向定義為「第1方向DR1」。更具體而言,將緊線器所把持的線材的延伸方向,且操縱桿構件50受到牽引的方向定義為「第1方向DR1」,並且將第1方向DR1的相反方向定義為第2方向DR2。又,在本說明書中,有時會將緊線器1的第1方向DR1側稱為「後方」,且將緊線器1的第2方向DR2側稱為「前方」。
(第1實施形態) 參照圖1至圖8來說明第1實施形態中的緊線器1A。圖1是示意地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的緊線器1A的概略二面圖。在圖1的左側記載有概略正面圖,在圖1的右側記載有概略側面圖。圖2是示意地顯示導引部16的一例的概略立體圖。圖3至圖5是示意地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的緊線器1A的概略正面圖。圖6是示意地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第1變形例中的緊線器1A的概略正面圖。圖7是示意地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第2變形例中的緊線器1A的概略正面圖。圖8是示意地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第3變形例中的緊線器1A的概略正面圖。另外,在圖1、圖3至圖8中,為了較容易掌握基部構件10的下端部20的內部構造,針對該下端部20記載有剖面圖。
第1實施形態中的緊線器1A具備:基部構件10(換言之為第1構件)、第2構件30、擺動構件40、及操縱桿構件50。
基部構件10具備第1把持部11,第1把持部11具有接觸於線材W(更具體而言是線材W的上側面)的第1接觸面11a。第1接觸面11a之垂直於第1方向DR1的剖面形狀例如是朝向上側凹陷的曲線形狀。基部構件10亦可藉由1個零件來構成,亦可藉由複數個零件的組合來構成。
第2構件30具有第2把持部31,第2把持部31具有接觸於線材W(更具體而言是線材W的下側面)的第2接觸面31a。第2接觸面31a之垂直於第1方向DR1的剖面形狀例如是朝向下側凹陷的曲線形狀。第2構件30亦可藉由1個零件來構成,亦可藉由複數個零件的組合來構成。
藉由第1接觸面11a及第2接觸面31a接觸於線材W,第1把持部11及第2把持部31即可把持線材W。另外,第1把持部11及第2把持部31所把持的線材W例如為電線(更具體而言為架設電線)。
擺動構件40是相對於基部構件10而連結成可繞著第1軸AX1來轉動。更具體而言,緊線器1A具備第1插銷構件P1,前述第1插銷構件P1是將擺動構件40與基部構件10連結成可轉動,該第1插銷構件P1是沿著第1軸AX1而配置。
又,擺動構件40是相對於第2構件30而連結成可繞著第2軸AX2來轉動。更具體而言,緊線器1A具備第2插銷構件P2,前述第2插銷構件P2是將擺動構件40與第2構件30連結成可轉動,該第2插銷構件P2是沿著第2軸AX2而配置。
當擺動構件40繞著第1軸AX1轉動時,連結於擺動構件40的第2構件30會相對於基部構件10而相對移動,使第1接觸面11a與第2接觸面31a之間的距離變化。又,當第2接觸面31a接觸到線材W時,第2構件30會繞著第2軸AX2而相對於擺動構件40來轉動。如此一來,第2接觸面31a會變成相對於第1接觸面11a而平行,使把持力均衡地作用在接觸於第1接觸面11a及第2接觸面31a的線材W。另外,擺動構件40亦可藉由1個零件來構成,亦可藉由複數個零件的組合來構成。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擺動構件40為板狀的構件。又,在正面視角下,擺動構件40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狀,在該三角形的各頂點部分,分別配置有上述第1軸AX1、上述第2軸AX2、及後述的第3軸AX3。但是,擺動構件40的形狀及構造並不限定於圖1所記載的例子。
操縱桿構件50是相對於擺動構件40而連結成可繞著第3軸AX3來轉動。更具體而言,緊線器1A具備第3插銷構件P3,前述第3插銷構件P3是將操縱桿構件50與擺動構件40連結成可轉動,該第3插銷構件P3是沿著第3軸AX3而配置。
如圖1所示,當操縱桿構件50被往第1方向DR1拉動時,連接於操縱桿構件50的擺動構件40會繞著第1軸AX1而擺動。伴隨於該擺動構件40的擺動,第2把持部31的第2接觸面31a會往接近第1把持部11的第1接觸面11a的方向移動,其結果,線材W會被第1把持部11及第2把持部31所把持。另外,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操縱桿構件50的第2端部50b(連結於擺動構件40的第1端部50a之相反側的端部)為自由端部。該自由端部是連結於例如後述的可伸縮的棒構件70。
基部構件10除了第1把持部11之外,還具備導引部16、第1卡合部21a、及第1操作部26a。
導引部16是導引操縱桿構件50的移動。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導引部16是設置在基部構件10的後方側部分(第1方向DR1側的部分)。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導引部16是延伸成比第1接觸面11a的後端(或第2接觸面31a的後端)更往下方且後方突出。
在圖2所記載的例子中,導引部16具備導引操縱桿構件50的導引壁Gw。導引壁Gw是規定貫穿孔Gh的壁,前述貫穿孔Gh是供例如操縱桿構件50的中間部分53(參照圖1)插通。導引部16是限制操縱桿構件50的位置,藉此抑制操縱桿構件50在橫向方向(在圖1的左側的正面圖中為垂直於紙面的方向)上過度地位置偏移,其結果,可抑制過度的荷重作用於操縱桿構件50與擺動構件40之間的連結部分。
第1卡合部21a可卡合於操縱桿構件50(更具體而言為操縱桿構件50的第2卡合部51)。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基部構件10是在導引部16的下方具有下端部20,第1卡合部21a是在該下端部20上設置為可相對於下端部20來相對移動。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從平行於第3軸AX3的方向來觀看,第1卡合部21a當中和操縱桿構件50接觸的部分是形成為銳角狀。
第1操作部26a是使第1卡合部21a移動,以從第1卡合部21a與操縱桿構件50的卡合已解除的第1狀態(參照圖4(a)),變成第1卡合部21a卡合於操縱桿構件50的第2狀態(參照圖4(b))。換言之,第1操作部26a是使第1卡合部21a的配置狀態從第1狀態變更至第2狀態。
在第1實施形態中,藉由操作第1操作部26a,可以強制地從第1狀態切換至第2狀態,前述第1狀態是第1卡合部21a與操縱桿構件50的卡合已解除的狀態,前述第2狀態是第1卡合部21a卡合於操縱桿構件50的狀態。如圖4(b)所示,在第1卡合部21a已卡合於操縱桿構件50的狀態下,可防止操縱桿構件50相對於基部構件10而往第1方向DR1相對移動。其結果,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31之間的間隔會維持為預定的間隔。據此,在第1實施形態中,在第1卡合部21a已卡合於操縱桿構件50的狀態(換言之,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31之間的間隔被維持為預定的間隔之狀態)下,可以在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31之間配置線材W。據此,即可較容易地實施將緊線器1A安裝至線材W的作業。
另外,在圖4(b)所記載的例子中,只要第1卡合部21a在卡合於操縱桿構件50的前進位置上,第1卡合部21a與操縱桿構件50之間的卡合就不會脫離。據此,可以穩定地實施將緊線器1A安裝至線材W的作業。
接著,說明在第1實施形態的緊線器1A或後述第2實施形態的緊線器1B中可採用之任意附加的構成。
(第1賦與勢能構件91) 在圖5(a)所記載的例子中,緊線器1A具備第1賦與勢能構件91。第1賦與勢能構件91是將擺動構件40往繞著第1軸AX1的第1旋轉方向R1賦與勢能,以使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31之間的間隔縮小。
當緊線器1A具備第1賦與勢能構件91的情況下,可以利用第1賦與勢能構件91的賦與勢能力,使兩個把持部(11、31)自動地把持住已配置在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31之間的線材W。據此,藉由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31來把持線材W的作業會變得有效率化。
更具體而言,如圖5(a)所示,當第1卡合部21a與操縱桿構件50之間的卡合解除時,藉由第1賦與勢能構件91的賦與勢能力,擺動構件40會繞著第1軸AX1而往第1旋轉方向R1轉動,且第2把持部31會往接近第1把持部11的方向移動。其結果,線材W會被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31自動地把持(參照圖5(b))。另外,當擺動構件40繞著第1軸AX1而往第1旋轉方向R1轉動時,操縱桿構件50會往第1方向DR1移動。
雖然在圖5(a)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賦與勢能構件91為扭力螺旋彈簧,但是第1賦與勢能構件91亦可為其他形式的彈簧,亦可為磁鐵等。
(第2賦與勢能構件27) 在圖4(b)所記載的例子中,緊線器1A(更具體而言為基部構件10)具備第2賦與勢能構件27。第2賦與勢能構件27是將第1卡合部21a往離開操縱桿構件50的方向賦與勢能。在圖4(b)所記載的例子中,當作用於第1操作部26a 的操作力消失時,藉由第2賦與勢能構件27的賦與勢能力,第1卡合部21a會自動地往離開操縱桿構件50(更具體而言為第2卡合部51)的方向退避(參照圖5(a))。
在圖4(b)及圖5(a)所記載的例子中,緊線器1A具備第2賦與勢能構件27,當作用於第1操作部26a 的操作力消失時,藉由第2賦與勢能構件27的賦與勢能力,第1卡合部21a的狀態會從第2狀態(換言之,和操縱桿構件50卡合的狀態)自動返回至第1狀態(換言之,和操縱桿構件50的卡合已解除的狀態)。據此,不需要為了設為卡合解除狀態而進行複雜的操作,藉由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31來把持線材W的作業會變得有效率化。
又,當緊線器1A具備上述第1賦與勢能構件91及第2賦與勢能構件27之雙方的情況下,只要使作用於第1操作部26a的操作力消失,就可以將一系列的動作自動化,該一系列的動作是從第1卡合部21a與操縱桿構件50之間的卡合解除,到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31對線材W的把持。
在藉由機械臂M來操作第1操作部26a的情況下,上述自動化是特別有用的。在此情況下,只要使機械臂M從第1操作部26a分開,就可以將一系列的動作自動化,該一系列的動作是從第1卡合部21a與操縱桿構件50之間的卡合解除,到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31對線材W的把持。據此,可大幅地減少作業人員的作業負擔。
雖然在圖4(b)所記載的例子中,第2賦與勢能構件27為扭力螺旋彈簧,但是第2賦與勢能構件27亦可為其他形式的彈簧(例如,螺旋彈簧),亦可為磁鐵等。
(使第1卡合部21a進退的機構) 在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緊線器1A(更具體而言為基部構件10)具有卡合構件21、第2導引部22a、連桿機構23。
卡合構件21具有第1卡合部21a,並且是被第2導引部22a導引而能夠進退(換言之,可以前進且也可以退避)。另外,卡合構件21的前進方向是卡合構件21朝向操縱桿構件50的方向,卡合構件21的退避方向是卡合構件21離開操縱桿構件50的方向。卡合構件21具有相對於第2導引部22a的導引面而滑動的滑動面21b。
第2導引部22a是導引卡合構件21的移動。第2導引部22a具有導引卡合構件21的導引面。在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第2導引部22a是設置在基部構件10的握持部22。又,在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握持部22是構成基部構件10的下端部20。握持部22可被機械臂M等把持。
連桿機構23是使卡合構件21進退。在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連桿機構23包含複數個臂部241以及複數個擺動軸AT。雖然在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連桿機構23包含第1臂部241a、第2臂部241b、第1擺動軸AT1、第2擺動軸AT2、及第3擺動軸AT3,但臂部的數量及擺動軸的數量並不限定於圖3所記載的例子。
在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臂部241a的第1端部是連結於卡合構件21,而可以繞著第1擺動軸AT1來擺動,第1臂部241a的第2端部是連結於第2臂部241b,而可以繞著第2擺動軸AT2來擺動。又,第2臂部241b的第1端部是以可擺動的方式連結於第1臂部241a,第2臂部241b的第2端部是連結於基部構件10的下端部20(更具體而言為握持部22),而可以繞著第3擺動軸AT3來擺動。
在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操作部26a是藉由連桿機構23當中從第2導引部22a露出的露出部分P來構成。更具體而言,在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臂部241a的第2端部以及第2臂部241b的第1端部是從第2導引部22a露出,這些端部是作為第1操作部26a來發揮功能。另外,在本說明書中,安裝於複數個臂部24的任一者而作為第1操作部26a來發揮功能的構件,也是被視為連桿機構23的一部分。例如,將作為第1操作部26a來發揮功能的板構件等,安裝在第1臂部241a的第2端部或第2臂部241b的第1端部上的情況下,該板構件也是被視為連桿機構23的一部分。
在圖4(a)所記載的例子中,當藉由機械臂M等按壓第1操作部26a(更具體而言為上述露出部分P)時,會抵抗第2賦與勢能構件27的賦與勢能力,使第1臂部241a與第2臂部241b之間的角度增加,並且使設置在第1臂部241a的第1端部之卡合構件21朝向操縱桿構件50前進。如此一來,卡合構件21的第1卡合部21a會和操縱桿構件50相卡合(參照圖4(b))。又,在圖4(b)所記載的例子中,當機械臂M等從第1操作部26a分開時,藉由第2賦與勢能構件27的賦與勢能力,第1臂部241a與第2臂部241b之間的角度會減少,使設置在第1臂部241a的第1端部之卡合構件21往離開操縱桿構件50的方向退避。如此一來,卡合構件21的第1卡合部21a與操縱桿構件50之間的卡合即會被解除(參照圖5(a))。
(操縱桿構件50) 在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操縱桿構件50具備卡合於第1卡合部21a的第2卡合部51。第2卡合部51是設置在操縱桿構件50的底面50s。又,在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第2卡合部51是由設置在操縱桿構件50的底面50s之凹部51d來構成。在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在第1卡合部21a與操縱桿構件50相卡合的第2狀態中,第1卡合部21a是和凹部51d的第2方向DR2側的面511d相接觸。
(擺動構件操作部46) 在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在擺動構件40上設置有擺動構件操作部46,前述擺動構件操作部46是將擺動構件40繞著第1軸AX1旋轉操作。擺動構件操作部46較理想的是設置在擺動構件40的下端部。擺動構件操作部46例如是由操作環來構成。
在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當往下方拉動擺動構件操作部46時,擺動構件40會抵抗第1賦與勢能構件91的賦與勢能力,而往第2旋轉方向R2(第1旋轉方向R1的相反方向)轉動。其結果,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31之間的間隔會擴大。
(第1變形例) 接著,參照圖6來說明第1實施形態的第1變形例。第1變形例是針對使第1卡合部21a進退的機構之變形例。
在圖6所記載的例子中,緊線器1A(更具體而言為基部構件10)具有卡合構件21、第2導引部22a、第1操作構件26、及第2賦與勢能構件27。
卡合構件21具備轉換部211,前述轉換部211是將第1操作構件26的移動轉換為卡合構件21的進退。在圖6(a)所記載的例子中,轉換部211包含第1傾斜面211a。在其他方面,第1變形例中的卡合構件21是和圖3所例示的卡合構件21同樣。
第2導引部22a是導引卡合構件21的移動。由於第2導引部22a的構造或功能已於前文說明,因此省略對第2導引部22a的重複說明。
第1操作構件26具備第1操作部26a與按壓部26b。在圖6(a)所記載的例子中,按壓部26b包含第2傾斜面261b。當按壓部26b按壓卡合構件21時,卡合構件21會往朝向操縱桿構件50的方向前進。
第2賦與勢能構件27是將第1卡合部21a往離開操縱桿構件50的方向賦與勢能。在圖6(a)所記載的例子中,第2賦與勢能構件27為螺旋彈簧。
在圖6(a)所記載的例子中,當機械臂M等按壓第1操作部26a時,第1操作構件26會移動,且第1操作構件26的按壓部26b(更具體而言為第2傾斜面261b)會按壓卡合構件21(更具體而言為第1傾斜面211a)。其結果,卡合構件21會朝向操縱桿構件50前進。如此一來,卡合構件21的第1卡合部21a會和操縱桿構件50相卡合(參照圖6(b))。又,當機械臂M等從第1操作部26a分開時,藉由第2賦與勢能構件27的賦與勢能力,卡合構件21會往離開操縱桿構件50的方向退避。如此一來,卡合構件21的第1卡合部21a與操縱桿構件50之間的卡合即會被解除。另外,當卡合構件21往離開操縱桿構件50的方向退避時,卡合構件21的第1傾斜面211a會按壓第1操作構件26的第2傾斜面261b。如此一來,第1操作構件26會回到原本的位置(換言之,預設位置)。
在第1實施形態的第1變形例中,說明了使用第1傾斜面211a及第2傾斜面261b,來作為將第1操作構件26的移動轉換為卡合構件21的進退之機構的例子。作為替代方案,亦可採用螺絲、齒輪等機構,來作為將第1操作構件26的移動轉換為卡合構件21的進退之機構。
(第2變形例) 接著,參照圖7來說明第1實施形態的第2變形例。在第2變形例中,在基部構件10上,除了第1操作部26a之外,還設置有第2操作構件28。第2操作構件28是使第1卡合部21a移動,以從第1卡合部21a與操縱桿構件50的卡合已解除的第1狀態,變成第1卡合部21a卡合於操縱桿構件50(更具體而言為第2卡合部51)的第2狀態。
即使當作用於第2操作構件28的第2操作部28a之操作力消失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將第1卡合部21a維持在和操縱桿構件50相卡合的前進位置上。在緊線器1A上設置有第2操作構件28的情況下,即可以選擇第1操作及第2操作,前述第1操作是當作用於第1操作部26a的操作力消失的情況下,第1卡合部21a可自動地從操縱桿構件50退避,前述第2操作是即使作用於第2操作部28a的操作力消失的情況下,第1卡合部21a也不會自動地從操縱桿構件50退避。例如,當使用機械臂M將緊線器1A安裝至線材W的情況下,則選擇第1操作,當作業人員使用遠程操作工具將緊線器1A安裝至線材W的情況下,則選擇第2操作亦可。
第2操作構件28包含第2操作部28a與螺紋棒28b。在圖7所記載的例子中,第2操作部28a是由可卡合遠程操作構件的操作環所構成。又,螺紋棒28b是和基部構件10的下端部20(更具體而言為握持部22)相螺合。
在圖7(a)所記載的例子中,當第2操作部28a被往第1操作方向旋轉操作時,螺紋棒28b會往從螺紋棒28b的基端朝向螺紋棒28b的前端之方向前進。其結果,卡合構件21會和螺紋棒28b一起朝向操縱桿構件50前進,卡合構件21的第1卡合部21a與操縱桿構件50(更具體而言為第2卡合部51)會相卡合(參照圖7(b))。另外,在圖7(b)所記載的例子中,即使當作用於第1操作部26a及第2操作部28a的操作力消失的情況下,仍然可維持第1卡合部21a與操縱桿構件50的卡合狀態。
另一方面,在圖7(b)所示的狀態下,當第2操作部28a被往第2操作方向旋轉操作時,螺紋棒28b會往從螺紋棒28b的前端朝向螺紋棒28b的基端之方向退避。其結果,藉由第2賦與勢能構件27的賦與勢能力,卡合構件21會往離開操縱桿構件50的方向退避,卡合構件21的第1卡合部21a與操縱桿構件50(更具體而言為第2卡合部51)之間的卡合即會被解除。
另外,將第1卡合部21a維持在和操縱桿構件50相卡合的前進位置之第2操作構件28,並不限定於具有螺紋棒28b的例子。例如,在圖3所記載的例子中,當在緊線器1A上附加有第2操作構件28的構成之情況下,第2操作構件28亦可包含擺動構件或滑動構件,前述擺動構件或滑動構件可將狀態切換為按壓連桿機構23的第1操作部26a之狀態、以及解除對第1操作部26a的按壓之狀態。
(第3變形例) 接著,參照圖8來說明第1實施形態的第3變形例。在第3變形例中,在操縱桿構件50上,設置了有別於第2卡合部51的第3卡合部57。在圖8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卡合部21a可選擇性地卡合於第2卡合部51或第3卡合部57。
如圖8(a)所示,設想緊線器1A正把持著線材W的狀態。在此狀態下,一般而言,往第1方向DR1的牽引力會作用於操縱桿構件50。又,藉由該牽引力,可藉由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31來強力地把持住線材W。據此,在圖8(a)所示的狀態下,一般而言,緊線器1A不會從線材W脫落,緊線器1A也不會相對於線材W而相對移動。但是,當強風等無法預期的負荷作用於緊線器1A或線材W的情況下,上述牽引力會減少,而會有緊線器1A對線材W的把持力變弱的可能性。於是,在圖8(a)所記載的例子中,在操縱桿構件50上設置了有別於第2卡合部51的第3卡合部57。
如圖8(b)所示,設想第1卡合部21a與第3卡合部57相卡合的狀態。在此情況下,可防止操縱桿構件50相對於基部構件10而往第2方向DR2相對移動的情形。據此,即使當作用於操縱桿構件50之往第1方向DR1的牽引力減少的情況下,仍然可防止或抑制緊線器1A對線材W的把持力變弱的情形。
在第1實施形態的第3變形例中,是在第1卡合部21a與第3卡合部57已相卡合的狀態下,限制操縱桿構件50往第2方向DR2的移動。又,在該第3變形例中,是在第1卡合部21a與第2卡合部51已相卡合的狀態下,限制操縱桿構件50往第1方向DR1的移動。
(第2實施形態) 參照圖9及圖10來說明第2實施形態中的緊線器1B。圖9是示意地顯示第2實施形態中的緊線器1B的概略正面圖。圖10是示意地顯示第2實施形態的第1變形例中的緊線器1B的概略正面圖。另外,在圖9及圖10中,為了較容易掌握基部構件10的下端部20的內部構造,針對該下端部20記載有剖面圖。
在第2實施形態中,會以和第1實施形態的不同點為中心來說明,與第1實施形態中已說明的事項重複的說明將會省略。據此,即使在第2實施形態中未明示地說明,當然仍可以在第2實施形態中採用第1實施形態中已說明過的事項。
如圖9所例示,第2實施形態中的緊線器1B具備:(1)基部構件10,具備接觸於線材的第1把持部11;(2)第2構件30,具備接觸於線材的第2把持部31;(3)擺動構件40,相對於基部構件10,而連結成可繞著第1軸AX1來轉動,並且相對於第2構件30,而連結成可繞著第2軸AX2來轉動;及(4)操縱桿構件50,相對於擺動構件40而連結成可繞著第3軸AX3來轉動。(5)基部構件10具備:導引部16,導引操縱桿構件50的移動;第1卡合部21a,可卡合於操縱桿構件50;及第1操作部26a。(6)第1操作部26a是使第1卡合部21a移動,以從第1卡合部21a與操縱桿構件50的卡合已解除的第1狀態,變成第1卡合部21a卡合於操縱桿構件50的第2狀態。
據此,第2實施形態可發揮和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效果。
在圖9所記載的例子中,緊線器1B(更具體而言為基部構件10)具有螺紋棒26c,前述螺紋棒26c是將作用於第1操作部26a的操作力轉換為第1卡合部21a的移動。該螺紋棒26c是和基部構件10的下端部20相螺合。
在圖9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操作部26a及螺紋棒26c分別構成第1操作構件26的至少一部分。換言之,第1操作構件26包含第1操作部26a及螺紋棒26c。在圖9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操作部26a是連結於螺紋棒26c,螺紋棒26c是連結於卡合構件21。
在圖9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操作部26a是由可卡合遠程操作構件的操作環所構成。在圖9(a)所記載的例子中,當第1操作部26a被往第1操作方向旋轉操作時,螺紋棒26c會往從螺紋棒26c的基端朝向螺紋棒26c的前端之方向前進。其結果,卡合構件21會和螺紋棒26c一起朝向操縱桿構件50前進,卡合構件21的第1卡合部21a與操縱桿構件50(更具體而言為第2卡合部51)會相卡合(參照圖9(b))。在圖9(b)所記載的例子中,即使當作用於第1操作部26a的操作力消失的情況下,仍然可維持第1卡合部21a與操縱桿構件50的卡合狀態。
另一方面,在圖9(b)所示的狀態下,當第1操作部26a被往第2操作方向旋轉操作時,螺紋棒26c會和卡合構件21一起往離開操縱桿構件50的方向退避。其結果,卡合構件21的第1卡合部21a與操縱桿構件50(更具體而言為第2卡合部51)之間的卡合即會被解除。
在圖9所記載的例子中,即使當作用於第1操作部26a的操作力消失的情況下,仍然可維持第1卡合部21a與操縱桿構件50的卡合狀態。據此,當作業人員使用遠程操作工具將緊線器1B安裝至線材W的情況下,作業人員可以穩定地實施作業。
(第1變形例) 接著,參照圖10來說明第2實施形態的第1變形例。在第1變形例中,在操縱桿構件50上,設置了有別於第2卡合部51的第3卡合部57。在圖10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卡合部21a可選擇性地卡合於第2卡合部51或第3卡合部57。
針對第2卡合部51、第3卡合部57的形狀及功能,已在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完畢。據此,省略針對第2卡合部51、第3卡合部57的形狀及功能的重複說明。
(第3實施形態) 參照圖11來說明第3實施形態中的線材切割工具100。圖11是示意地顯示第3實施形態中的線材切割工具100的概略正面圖。
第3實施形態中的線材切割工具100具備緊線器1、第2緊線器2、及可伸縮的棒構件70。
作為第3實施形態中的線材切割工具100的緊線器1,亦可採用第1實施形態中的緊線器1A,且亦可採用第2實施形態中的緊線器1B。
緊線器1是把持住線材W的第1部分之器具。針對緊線器1,由於已在第1實施形態或第2實施形態中說明完畢,因此省略針對緊線器1的重複說明。
作為第3實施形態中的線材切割工具100的第2緊線器2,亦可採用第1實施形態中的緊線器1A,且亦可採用第2實施形態中的緊線器1B,或亦可採用其他緊線器。
第2緊線器2是把持住上述線材W當中和第1部分不同的第2部分之器具。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2緊線器2具備基部構件10(換言之為第1構件)、第2構件30、擺動構件40、及操縱桿構件50。第2緊線器2亦可具備第1卡合部21a及第1操作部26a。
針對基部構件10、第2構件30、擺動構件40、操縱桿構件50、第1卡合部21a、及第1操作部26a,由於已在第1實施形態或第2實施形態中說明完畢,因此省略針對這些構成的重複說明。
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可伸縮的棒構件70是連結於緊線器1(更具體而言為緊線器1的操縱桿構件50的第2端部50b)。又,可伸縮的棒構件70是連結於第2緊線器2(更具體而言為第2緊線器2的操縱桿構件50的第2端部50b)。
可伸縮的棒構件70是使緊線器1與第2緊線器2之間的距離變化用的構件。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棒構件70的第1端部70a是連結於緊線器1,棒構件70的第2端部70b是連結於第2緊線器2。
當緊線器1把持住線材W的第1部分,且第2緊線器2把持住線材W的第2部分之狀態下,使棒構件70沿著棒構件的長邊方向軸L1的方向收縮後,緊線器1與第2緊線器2之間的距離即會縮小。其結果,在線材W當中,位於緊線器1與第2緊線器2之間的部分即會鬆弛。
棒構件70包含外側構件71、內側構件72、及操作部73。操作部73是用來操作內側構件72相對於外側構件71的相對移動的部分。操作部73是連接於棒構件70,且可繞著第4軸AX4來旋轉。操作部73具備供遠程操作構件的遠位端卡合的卡合部730。
說明使用遠程操作構件,使可伸縮的棒構件70伸縮之機制的一例。作為一例可設想以下情況:(A)在操作部73上設置有第1傘齒輪,前述第1傘齒輪可和操作部一起繞第4軸AX4旋轉,(B)在外側構件71上配置有第2傘齒輪,前述第2傘齒輪是與第1傘齒輪連接成可傳遞荷重,(C)第2傘齒輪可和外周配置有外螺紋的螺紋棒一起繞棒構件70的長邊方向軸L1旋轉,(D)內側構件72是螺合於該螺紋棒。在此情況下,藉由遠程操作構件,使操作部73繞著第4軸AX4旋轉時,第1傘齒輪會繞第4軸AX4來旋轉,且第2傘齒輪會繞著棒構件70的長邊方向軸L1來旋轉。當第2傘齒輪繞著長邊方向軸L1旋轉時,螺紋棒會繞著長邊方向軸L1來旋轉。當螺紋棒繞著長邊方向軸L1旋轉時,螺合於螺紋棒的內側構件72會往被拉向外側構件71的方向移動。如此一來,棒構件70即可收縮。
另外,在第3實施形態中,用於使棒構件70收縮的機制並不限定於上述機制。
使棒構件70收縮,藉此使位於緊線器1與第2緊線器2之間的線材W(線材W的一部分)鬆弛後,執行線材的切斷作業及線材的分開作業。首先,藉由任意的切斷工具來切斷線材W的鬆弛部分。其結果,在線材W上會形成第1切斷端部與第2切斷端部。接著,將第1切斷端部與第2切斷端部分開(例如,往上下方向分開)。藉由以上的步驟(更具體而言,在緊線器1把持住線材W的第1部分,且第2緊線器2把持住線材W的第2部分之狀態下使棒構件70收縮的步驟、藉由切斷工具來切斷因棒構件70的收縮而形成之線材W的鬆弛部分的步驟、及將切斷所形成的第1切斷端部與第2切斷端部分開的步驟),即完成線材的切割作業。
從有效率地進行將第1切斷端部與第2切斷端部分開的作業之觀點來看,線材切割工具100亦可具備至少1個線材支撐具80。
線材支撐具80是在緊線器1與第2緊線器2之間的區域中,支撐線材W的構件。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線材切割工具100包含第1線材支撐具80a與第2線材支撐具80b。
在圖11所記載的例子中,緊線器1的基部構件10(更具體而言為握持部22)是被第1機械臂M1把持,第2緊線器2的基部構件10(更具體而言為握持部22)是被第2機械臂M2把持亦可。又,緊線器1的第1操作部26a亦可被第1機械臂M1操作,且第2緊線器2的第1操作部26a是被第2機械臂M2操作,藉此維持住緊線器1的第1卡合部21a與緊線器1的操縱桿構件50之間的卡合,並且維持住第2緊線器2的第1卡合部21a與第2緊線器2的操縱桿構件50之間的卡合。此外,亦可設置為:藉由第1機械臂M1從緊線器1的第1操作部26a分開,緊線器1的第1卡合部21a與緊線器1的操縱桿構件50之間的卡合會自動地解除,藉由第2機械臂M2從第2緊線器2的第1操作部26a分開,第2緊線器2的第1卡合部21a與第2緊線器2的操縱桿構件50之間的卡合會自動地解除。
(緊線器的使用方法) 接著,參照圖1至圖12來說明實施形態中的緊線器1的使用方法。圖12是顯示實施形態中的緊線器1的使用方法的一例之流程圖。
實施形態中的緊線器1的使用方法是第1實施形態中的緊線器1A或第2實施形態中的緊線器1B的使用方法。
在第1步驟ST1中,擺動構件40會繞著第1軸AX1而往第2旋轉方向R2轉動。第1步驟ST1為擺動構件轉動步驟。
在圖1所記載的例子中,第1步驟ST1(擺動構件轉動步驟)是藉由操作擺動構件操作部46來執行。更具體而言,當往下方向拉動擺動構件操作部46時,擺動構件40會繞著第1軸AX1而往第2旋轉方向R2轉動。作為替代方案,第1步驟ST1(擺動構件轉動步驟)亦可藉由使操縱桿構件50往第2方向DR2移動來執行。
在第1步驟ST1(擺動構件轉動步驟)中,當擺動構件40繞著第1軸AX1而往第2旋轉方向R2轉動時,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31之間的間隔會擴大。又,當擺動構件40繞著第1軸AX1而往第2旋轉方向R2轉動時,操縱桿構件50會相對於基部構件10而往第2方向DR2相對移動。在圖4(a)中,顯示執行了第1步驟ST1後的情況。
在第2步驟ST2中,第1卡合部21a會卡合於操縱桿構件50(更具體而言為第2卡合部51)。第2步驟ST2為卡合步驟。
第2步驟ST2(卡合步驟)包含:藉由機械臂M或任意的工具來操作第1操作部26a,使第1卡合部21a朝向操縱桿構件50(更具體而言為第2卡合部51)移動。藉由該移動,第1卡合部21a會卡合於操縱桿構件50(更具體而言為第2卡合部51)。
如圖4(a)所例示,第2步驟ST2亦可包含:藉由機械臂M或任意的工具來操作第1操作部26a,使第1臂部241a與第2臂部241b之間的角度增加。作為替代方案,如圖6(a)及圖6(b)所例示,第2步驟ST2亦可包含:藉由機械臂M或任意的工具來操作第1操作部26a,使配置有第1操作部26a的第1操作構件26去按壓配置有第1卡合部21a的卡合構件21。作為其他替代方案亦可包含:如圖9(a)及圖9(b)所例示,藉由機械臂M或任意的工具來操作第1操作部26a,使螺紋棒26c和卡合構件21一起朝向操縱桿構件50移動。
在圖6(b)、圖9(b)中,顯示執行了第2步驟ST2後的情況。
在第3步驟ST3中,在緊線器1的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31之間配置線材W。第3步驟ST3為配置步驟。
第3步驟ST3(配置步驟)包含:使用機械臂M或遠程操作工具,將緊線器1朝向線材W舉起。
第3步驟ST3(配置步驟)是在第1卡合部21a與操縱桿構件50(更具體而言為第2卡合部51)已卡合的狀態下,換言之,在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31之間的間隔已維持為預定的間隔之狀態下執行。如圖4(b)所例示,第3步驟ST3(配置步驟)亦可在第1操作部26a已被機械臂M按壓的狀態下執行。在圖4(b)所記載的例子中,第3步驟ST3是在機械臂M把持住第1操作部26a及握持部22的狀態下執行。
在第4步驟ST4中,第1卡合部21a與操縱桿構件50(更具體而言為第2卡合部51)之間的卡合會被解除。第4步驟ST4為卡合解除步驟。
第4步驟ST4(卡合解除步驟)亦可藉由作用在第1操作部26a的操作力消失而自動地執行。更具體而言,第4步驟ST4(卡合解除步驟)亦可藉由機械臂M從第1操作部26a分開而自動地執行。在圖5(a)所記載的例子中,當機械臂M從第1操作部26a分開時,藉由第2賦與勢能構件27的賦與勢能力,第1卡合部21a會自動地往離開操縱桿構件50(更具體而言為第2卡合部51)的方向退避。如此一來,第1卡合部21a與操縱桿構件50(更具體而言為第2卡合部51)之間的卡合即會被解除。
作為替代方案,第4步驟ST4(卡合解除步驟)亦可包含藉由遠程操作工具來操作第1操作部26a。例如,在圖9(b)所記載的例子中,當藉由遠程操作工具將第1操作部26a往第2操作方向旋轉操作時,螺紋棒26c會和第1卡合部21a一起往離開操縱桿構件50(更具體而言為第2卡合部51)的方向移動。如此一來,第1卡合部21a與操縱桿構件50(更具體而言為第2卡合部51)之間的卡合即會被解除。
在第5步驟ST5中,藉由第1把持部11及第2把持部31來把持住線材W。第5步驟ST5為線材把持步驟。
第5步驟ST5(線材把持步驟)是藉由擺動構件40繞著第1軸AX1而往第1旋轉方向R1轉動而執行。藉由擺動構件40繞著第1軸AX1而往第1旋轉方向R1轉動,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31之間的間隔會縮小,而藉由第1把持部11及第2把持部31來把持住線材W。
如圖5(b)所例示,第5步驟ST5(線材把持步驟)亦可包含:藉由第1賦與勢能構件91的賦與勢能力,使擺動構件40繞著第1軸AX1而往第1旋轉方向R1轉動。作為替代方案、或者作為附加方案,第5步驟ST5(線材把持步驟)亦可包含操縱桿構件50將擺動構件40往第1方向DR1拉動。
在實施形態中的緊線器1的使用方法中,第3步驟ST3(配置步驟)是在第1把持部11與第2把持部31之間的間隔已維持為預定的間隔之狀態下執行。據此,可以較容易地實施將緊線器1A安裝至線材W的作業。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在本發明的技術思想之範圍內,應可清楚得知可對各實施形態或各變形例作適當變形或變更。又,可以將各實施形態或各變形例中所用的任意構成要素,與其他實施形態或其他變形例組合,又,在各實施形態或變形例中也可以省略任意的構成要素。 産業上之可利用性
使用本發明的緊線器、線材切割工具、及緊線器的使用方法,就可以將緊線器的第1把持部與第2把持部之間的間隔維持為預定的間隔。據此,可以較容易地將緊線器安裝至線材。從而,對於進行將緊線器或線材切割工具安裝至線材的作業之業者、以及製造緊線器或線材切割工具的製造業者而言,本發明是有用的。
1,1A,1B:緊線器 2:第2緊線器 10:基部構件 11:第1把持部 11a:第1接觸面 16:導引部 20:下端部 21:卡合構件 21a:第1卡合部 21b:滑動面 22:握持部 22a:第2導引部 23:連桿機構 24:臂部 26:第1操作構件 26a:第1操作部 26b:按壓部 26c:螺紋棒 27:第2賦與勢能構件 28:第2操作構件 28a:第2操作部 28b:螺紋棒 30:第2構件 31:第2把持部 31a:第2接觸面 40:擺動構件 46:擺動構件操作部 50:操縱桿構件 50a:第1端部 50b:第2端部 50s:底面 51:第2卡合部 51d:凹部 53:中間部分 57:第3卡合部 70:棒構件 70a:第1端部 70b:第2端部 71:外側構件 72:內側構件 73:操作部 80:線材支撐具 80a:第1線材支撐具 80b:第2線材支撐具 91:第1賦與勢能構件 100:線材切割工具 211:轉換部 211a:第1傾斜面 241:臂部 241a:第1臂部 241b:第2臂部 261b:第2傾斜面 511d:第2方向側的面 730:卡合部 AT:擺動軸 AT1:第1擺動軸 AT2:第2擺動軸 AT3:第3擺動軸 AX1:第1軸 AX2:第2軸 AX3:第3軸 AX4:第4軸 DR1:第1方向 DR2:第2方向 Gh:貫穿孔 Gw:導引壁 L1:長邊方向軸 M:機械臂 M1:第1機械臂 M2:第2機械臂 P:露出部分 P1:第1插銷構件 P2:第2插銷構件 P3:第3插銷構件 R1:第1旋轉方向 R2:第2旋轉方向 ST1~ST5:步驟 W:線材
圖1是示意地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的緊線器的概略二面圖。 圖2是示意地顯示導引部的一例的概略立體圖。 圖3是示意地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的緊線器的概略正面圖。 圖4是示意地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的緊線器的概略正面圖。 圖5是示意地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的緊線器的概略正面圖。 圖6是示意地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第1變形例中的緊線器的概略正面圖。 圖7是示意地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第2變形例中的緊線器的概略正面圖。 圖8是示意地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第3變形例中的緊線器的概略正面圖。 圖9是示意地顯示第2實施形態中的緊線器的概略正面圖。 圖10是示意地顯示第2實施形態的第1變形例中的緊線器的概略正面圖。 圖11是示意地顯示第3實施形態中的線材切割工具的概略正面圖。 圖12是顯示實施形態中的緊線器的使用方法的一例之流程圖。
1,1A:緊線器
10:基部構件
11:第1把持部
11a:第1接觸面
16:導引部
20:下端部
21a:第1卡合部
26a:第1操作部
30:第2構件
31:第2把持部
31a:第2接觸面
40:擺動構件
46:擺動構件操作部
50:操縱桿構件
50a:第1端部
50b:第2端部
51:第2卡合部
51d:凹部
53:中間部分
91:第1賦與勢能構件
AX1:第1軸
AX2:第2軸
AX3:第3軸
DR1:第1方向
DR2:第2方向
P1:第1插銷構件
P2:第2插銷構件
P3:第3插銷構件
R2:第2旋轉方向

Claims (15)

  1. 一種緊線器,其具備: 基部構件,具備接觸於線材的第1把持部; 第2構件,具備接觸於前述線材的第2把持部; 擺動構件,相對於前述基部構件,而連結成可繞著第1軸來轉動,並且相對於前述第2構件,而連結成可繞著第2軸來轉動;及 操縱桿構件,相對於前述擺動構件,而連結成可繞著第3軸來轉動, 前述基部構件具備: 導引部,導引前述操縱桿構件的移動; 第1卡合部,可卡合於前述操縱桿構件;及 第1操作部,使前述第1卡合部移動,以從前述第1卡合部與前述操縱桿構件的卡合已解除的第1狀態,變成前述第1卡合部卡合於前述操縱桿構件的第2狀態。
  2. 如請求項1之緊線器,其更具備第1賦與勢能構件,前述第1賦與勢能構件是將前述擺動構件往繞著前述第1軸的第1旋轉方向賦與勢能,以使前述第1把持部與前述第2把持部之間的間隔縮小。
  3. 如請求項1之緊線器,其更具備第2賦與勢能構件,前述第2賦與勢能構件是將前述第1卡合部往離開前述操縱桿構件的方向賦與勢能, 當作用於前述第1操作部的操作力消失時,藉由前述第2賦與勢能構件的賦與勢能力,使前述第1卡合部自動地往離開前述操縱桿構件的方向退避。
  4. 如請求項2之緊線器,其更具備第2賦與勢能構件,前述第2賦與勢能構件是將前述第1卡合部往離開前述操縱桿構件的方向賦與勢能, 當作用於前述第1操作部的操作力消失時,藉由前述第2賦與勢能構件的賦與勢能力,使前述第1卡合部自動地往離開前述操縱桿構件的方向退避。
  5. 如請求項3之緊線器,其更具備: 卡合構件,具有前述第1卡合部; 第2導引部,導引前述卡合構件的移動;及 連桿機構,使前述卡合構件進退, 前述連桿機構包含複數個臂部、以及複數個擺動軸, 前述第1操作部是由前述連桿機構當中從前述第2導引部露出的部分所構成。
  6. 如請求項4之緊線器,其更具備: 卡合構件,具有前述第1卡合部; 第2導引部,導引前述卡合構件的移動;及 連桿機構,使前述卡合構件進退, 前述連桿機構包含複數個臂部、以及複數個擺動軸, 前述第1操作部是由前述連桿機構當中從前述第2導引部露出的部分所構成。
  7. 如請求項3至6中任一項之緊線器,其更具備第2操作構件,前述第2操作構件是使前述第1卡合部移動,以從前述第1卡合部與前述操縱桿構件的卡合已解除的第1狀態,變成前述第1卡合部卡合於前述操縱桿構件的第2狀態, 即使當作用於前述第2操作構件的第2操作部之操作力消失的情況下,前述第2操作構件仍然可以將前述第1卡合部維持在與前述操縱桿構件卡合的前進位置。
  8.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緊線器,其中前述操縱桿構件具備: 第2卡合部,可卡合於前述第1卡合部;及 有別於前述第2卡合部的第3卡合部,可卡合於前述第1卡合部。
  9. 如請求項7之緊線器,其中前述操縱桿構件具備: 第2卡合部,可卡合於前述第1卡合部;及 有別於前述第2卡合部的第3卡合部,可卡合於前述第1卡合部。
  10.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緊線器,其更具備螺紋棒,前述螺紋棒是將作用於前述第1操作部的操作力轉換為前述第1卡合部的移動。
  11. 如請求項7之緊線器,其更具備螺紋棒,前述螺紋棒是將作用於前述第1操作部的操作力轉換為前述第1卡合部的移動。
  12. 如請求項8之緊線器,其更具備螺紋棒,前述螺紋棒是將作用於前述第1操作部的操作力轉換為前述第1卡合部的移動。
  13. 一種線材切割工具,其具備: 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緊線器; 可伸縮的棒構件,連結於前述緊線器;及 第2緊線器,連結於前述棒構件。
  14. 一種緊線器的使用方法,是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緊線器的使用方法,其具備: 卡合步驟,藉由操作前述第1操作部,使前述第1卡合部卡合於前述操縱桿構件; 配置步驟,在前述第1卡合部與前述操縱桿構件已卡合的狀態下,在前述第1把持部與前述第2把持部之間配置前述線材; 卡合解除步驟,解除前述第1卡合部與前述操縱桿構件之間的卡合;及 線材把持步驟,使前述擺動構件繞著前述第1軸轉動,而藉由前述第1把持部及前述第2把持部來把持前述線材。
  15. 如請求項14之緊線器的使用方法,其中前述卡合解除步驟是藉由作用於前述第1操作部的操作力消失而自動地執行。
TW111115906A 2021-05-13 2022-04-26 緊線器、線材切割工具、及緊線器的使用方法 TWI8322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81998 2021-05-13
JP2021081998 2021-05-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5367A true TW202245367A (zh) 2022-11-16
TWI832224B TWI832224B (zh) 2024-02-11

Family

ID=84029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5906A TWI832224B (zh) 2021-05-13 2022-04-26 緊線器、線材切割工具、及緊線器的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239533A1 (zh)
KR (1) KR20240007198A (zh)
TW (1) TWI832224B (zh)
WO (1) WO202223953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9542Y2 (ja) * 1991-11-19 1995-03-06 北陸電力株式会社 離隔器置換機能を有する引留具
CN106165223B (zh) * 2014-01-30 2018-12-14 株式会社永木精机 抓线器
JP7100393B2 (ja) * 2019-01-12 2022-07-13 株式会社永木精機 掴線器、および、線材切分工具
JP7100394B2 (ja) * 2019-01-12 2022-07-13 株式会社永木精機 掴線器、および、線材切分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39533A1 (ja) 2022-11-17
TWI832224B (zh) 2024-02-11
KR20240007198A (ko) 2024-01-16
JPWO2022239533A1 (zh) 2022-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1001502A1 (ja) 掴線器
WO2015087819A1 (ja) ハンド機構
TW202245367A (zh) 緊線器、線材切割工具、及緊線器的使用方法
JP5421483B2 (ja) 活線切分工具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活線切分工法
KR102637231B1 (ko) 선재 조작 공구, 선재 조작 공구용의 부품, 선재 절분 방법 및 선재 접속 방법
CN221126747U (zh) 紧线器、以及线材切割工具
JP5878192B2 (ja) 間接活線把持工具
TW202040899A (zh) 緊線器及線材切割工具
JP5442817B2 (ja) 間接活線把持工具
JP4977559B2 (ja) 遠隔操作用ヤットコ
TWI765434B (zh) 緊線器及線材切割工具
TW202037024A (zh) 緊線器及線材切割工具
WO2019189294A1 (ja) スリーブ装着工具、および、スリーブ装着方法
JP6527654B2 (ja) アームの操作方法及び操作装置
KR20220037132A (ko) 스마트 스틱용 클램프 헤드 및 클램프 헤드가 장착된 스마트 스틱
TWI801700B (zh) 切斷或把持對象物的工具
JP5235152B2 (ja) 架線拡幅工具および架線拡幅保持方法
CN113826290B (zh) 抓具
JP2011080511A (ja) 手動固定具、手動固定装置及び可動バンパー
JP3185089U (ja) 床面清掃用ポリッシャー
JP6912057B2 (ja) ヤットコ
JP2014087099A (ja) 把持工具
JP2012254485A (ja) 打撃工具
JP2007276071A (ja) 連結アダプタ
KR20150000922U (ko) 손공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