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6839B - Tightener - Google Patents

Tighten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6839B
TWI666839B TW104102856A TW104102856A TWI666839B TW I666839 B TWI666839 B TW I666839B TW 104102856 A TW104102856 A TW 104102856A TW 104102856 A TW104102856 A TW 104102856A TW I666839 B TWI666839 B TW I66683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member
hole
linear body
linear
hand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28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1774A (zh
Inventor
永木孝幸
岩間保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永木精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永木精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永木精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417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17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68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683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for overhead lines or cables
    • H02G1/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for overhead lines or cables for mounting or stretch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5/00Implements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or tensioning of wire or strip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06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for laying cables, e.g. laying apparatus on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Cable Installa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有輕量感、可令朝線狀體之安裝作業容易且安全的緊線器。
與此發明相關之緊線器是具備有:固定抓持體,具有線狀體按壓部;擺動構件;活動抓持體,具有線狀體保持部;及連結構件,藉由旋動軸而連結於前述擺動構件,使擺動構件擺動;緊線器本體是在當牽拉連結構件時導引連結構件之連結構件導引部設有食指扣掛部;以與前述食指扣掛部對向的方式,於牽拉連結構件側旋動自如地安裝有柄部;前述柄部是為了牽拉連結構件而以可施加張力的方式構成。

Description

緊線器 發明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於在進行電線之分線工程等之際安裝在對電線等之線狀體進行牽拉之裝置而將電線等之線狀體抓持之用途的緊線器。
發明背景
關於在對線、電線、纜線等進行拉線時所使用之習知之緊線器,舉例來說有如專利文獻1或2所顯示之緊線器。
例如,為了在進行電線之分線工程之際對電線進行牽拉而於進行分線工程之部位產生鬆弛,使用將緊線器連結在伸縮自如之棒狀本體之兩端的拉線裝置。拉線裝置是可在藉由兩側之緊線器抓持電線之後使棒狀本體之長度縮短而使連結在兩端之緊線器的間隔減縮,藉此使被兩側之緊線器所抓持之其間之電線鬆弛。鬆弛之電線是將需要部位切斷而可容易地進行電線之分線工程。關於如此之將電線抓持之習知技術,已知有顯示在專利文獻1或2之緊線器。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WO2011-00150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4-242477號公報
發明概要
此緊線器是當將工程中之架空配電線之張力予以保持時,於構成其之各部分承受過大的力、例如剪力。
由於緊線器之對線狀體W之安裝是對架設之電線路實施的高處作業,且是有接觸活線部分之虞的危險作業,故即便是在地面容易進行之動作亦無法容易地進行。
因為使用到緊線器之作業是在高處進行之危險的作業,故可容易且安全地進行作業之緊線器受到期待。
然而,若為了增加牢固性而令各部分變粗,則重量會增加而變成難以作為在高處使用之緊線器來使用。
因此,此發明之主要目的是提供有輕量感、可令朝線狀體之安裝作業容易且安全的緊線器。
與此發明之請求項1相關之緊線器具備有:固定抓持體,具有線狀體按壓部;擺動構件,藉由支軸而可擺動地安裝於前述緊線器本體;活動抓持體,具有藉由前述擺動構件之擺動而往前述固定抓持體之線狀體按壓部擺動之線狀體保持部;及連結構件,藉由旋動軸而連結於前述擺動構件,使擺 動構件擺動;連結構件是於牽拉側旋動自如地安裝有柄部;前述柄部是能以人手來握持的形狀,且以當牽拉連結構件時於連結構件之延伸方向延伸的方式構成。
與此發明之請求項2相關之緊線器具備有:固定抓持體,具有線狀體按壓部;擺動構件,藉由支軸而可擺動地安裝於前述緊線器本體;活動抓持體,具有藉由前述擺動構件之擺動而往前述固定抓持體之線狀體按壓部擺動之線狀體保持部;及連結構件,藉由旋動軸而連結於前述擺動構件,使擺動構件擺動;緊線器本體設有當牽拉連結構件時導引連結構件之連結構件導引部;前述連結構件導引部設有往與固定抓持體為相反之側延伸之食指扣掛部;以與前述食指扣掛部對向的方式,於牽拉連結構件側旋動自如地安裝有柄部;前述柄部是為了牽拉連結構件而以可施加張力的方式構成。
與此發明之請求項3相關之緊線器具備有:固定抓持體,具有線狀體按壓部;擺動構件,藉由支軸而可擺動地安裝於前述緊線器本體; 活動抓持體,具有藉由前述擺動構件之擺動而往前述固定抓持體之線狀體按壓部擺動之線狀體保持部;及連結構件,藉由旋動軸而連結於前述擺動構件,使擺動構件擺動;緊線器本體設有當牽拉連結構件時導引連結構件之連結構件導引部;連結構件及/或連結構件導引部設有連結構件抑制機構,該連結構件抑制機構藉由鎖緊及/或卡止及/或壓止而抑制連結構件之移動以使固定抓持體之線狀體按壓部與活動抓持體之線狀體保持部之間的間隔不改變。
宜為:前述柄部具備與人體之手掌之長度對應之長度,食指扣掛部具備與人體之食指之寬度對應之長度,前述柄部是以在握持時可自連結構件之自由端側往與食指扣掛部約略相同之方向下垂、與食指扣掛部對向的方式構成。
宜為:前述柄部是約略卵形,朝連結構件之安裝側之區域較細,與朝連結構件之安裝側為相反側之自由端區域是膨起的,在與食指扣掛部為相反側之端緣形成人體之手掌之拇指球側碰觸之拇指球抵接部,在與食指扣掛部對向之側之端緣形成人體之中指及/或無名指碰觸之指抵接部。
宜為:前述柄部是在與食指扣掛部為相反側之端緣形 成人體之手掌之拇指球側碰觸之拇指球抵接部,而且,接著該拇指球抵接部而在連結構件安裝側之區域形成拇指碰觸部,並在與食指扣掛部對向之側之端緣形成人體之中指及/或無名指碰觸之指抵接部,而且,接著該拇指碰觸部而在與連結構件安裝側為相反側之區域形成小指碰觸部。
宜為:前述連結構件導引部是穿透地設有讓連結構件插入之貫通孔,而且,往該連結構件設有用於將被牽拉之連結構件之返回予以抑制之連結構件抑制機構。
前述連結構件抑制機構宜為具有:推壓體,設成往連結構件之主面側進退自如;斜坡面,被該推壓體推壓之主面隨著往連結構件之牽拉側而漸漸往推壓體側突出。
前述連結構件抑制機構宜為:被前述推壓體推壓之連結構件將與被前述推壓體推壓之主面為相反側之面推擠於連結構件插入之貫通孔之孔壁面。
前述柄部宜為如下地構成:在安裝於連結構件之附近相對於連結構件之主面傾斜,接近其線狀體W側之區域位於牽拉連結構件時被抓持於固定抓持體與活動抓持體之間之線狀體之遠離側。
根據請求項1之發明,可藉由以手拿持柄部而進行朝線狀體之安裝作業。於是,可提供有輕量感、可令朝線狀體之安裝作業容易且安全之緊線器。
根據請求項2之發明,可藉由令食指扣掛於食指扣掛部且以其他之手來握持柄部而進行朝線狀體之安裝作業。於是,可提供有輕量感、可令朝線狀體之安裝作業容易且 安全之緊線器。
根據請求項3之發明,可提供有輕量感、可令朝線狀體之安裝作業容易且安全之緊線器。
此發明之上述之目的、其他之目的、特徵及優點將可由參考圖面而進行之以下之用於實施發明之形態之說明而更為明白。
10‧‧‧緊線器
12‧‧‧緊線器本體
14‧‧‧擺動構件
16‧‧‧活動抓持體
18‧‧‧連結構件
20‧‧‧固定抓持體
22‧‧‧線狀體保持部
22a、24a‧‧‧夾持溝
24‧‧‧線狀體按壓部
26‧‧‧連結構件導引部
28‧‧‧引導孔
30‧‧‧支軸孔
32、40‧‧‧突條
32a、40a‧‧‧頂部
42‧‧‧空間
44‧‧‧彈簧用溝
48、66‧‧‧鉤掛洞
50‧‧‧第1線狀突條
52‧‧‧第2線狀突條
54‧‧‧基部
56‧‧‧垂直面
58‧‧‧抓持洞部
60‧‧‧緊線器本體安裝孔
60a、62a、64a‧‧‧遠離側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之頂部
60b、62b、64b‧‧‧近前側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之頂部
62‧‧‧活動抓持體安裝孔
64‧‧‧連結構件安裝孔
68‧‧‧前端緣
70‧‧‧支軸
70a、72a、74a‧‧‧軸心
70b、72b、74b‧‧‧凸緣部
72‧‧‧連結構件旋動軸
74‧‧‧活動抓持體旋動軸
76‧‧‧開尾銷
80‧‧‧連結構件本體
80a‧‧‧凸部
82‧‧‧擺動構件安裝孔
86‧‧‧柄部安裝孔
92‧‧‧其中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部
94‧‧‧另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部
96‧‧‧其中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孔
98‧‧‧另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孔
98a‧‧‧高低差部
110‧‧‧賦予勢能構件
112‧‧‧線圈部
114‧‧‧第1鉤掛部
116‧‧‧第2鉤掛部
120‧‧‧食指扣掛部
130‧‧‧圈部
132‧‧‧上輪廓部分
134‧‧‧下輪廓部分
136‧‧‧側輪廓部分
138‧‧‧境界部
140‧‧‧柄部
142‧‧‧安裝孔
144‧‧‧牽拉洞
146‧‧‧柄部本體
148‧‧‧傾斜部
150‧‧‧拇指球抵接部
150a‧‧‧拇指球支持部
152‧‧‧指抵接部
154‧‧‧拇指碰觸部
156‧‧‧小指碰觸部
158‧‧‧安裝部
160a、160b‧‧‧連結構件安裝凸部
162‧‧‧柄部旋動軸
164‧‧‧指扣掛部
168‧‧‧連結構件插入凹部
170‧‧‧連結構件抑制機構
172‧‧‧推壓體
174‧‧‧把手
176‧‧‧公螺紋部
178‧‧‧彈簧墊圈
180‧‧‧母螺紋孔
190‧‧‧斜坡面
284‧‧‧彎曲部
288‧‧‧迂迴區域
F‧‧‧支點
t‧‧‧基點
W‧‧‧線狀體
Pyz‧‧‧基準平面
Pxz‧‧‧傾斜基準平面
圖1A是顯示與此發明相關之一實施形態之緊線器之整體構成的正面圖解圖。
圖1B是顯示與此發明相關之一實施形態之緊線器之整體構成的正面圖解圖。
圖2A是緊線器本體的右側面圖解圖。
圖2B是對緊線器本體之一部分進行截面的左側面圖解圖。
圖3是顯示緊線器之作動狀態的正面圖解圖。
圖4是顯示緊線器本體與擺動構件之安裝狀態的截面圖解圖。
圖5是圖3之A方向箭頭視點圖解圖。
圖6是與此發明相關之實施形態之緊線器之連結構件及連結構件導引部的側面圖解圖。
圖7A是顯示連結構件的圖解圖,(A)是平面圖解圖,(B)是正面圖解圖,(C)是(B)之B-B截面圖解圖。
圖7B是顯示連結構件及連結構件抑制機構的圖解圖,(D)是連結構件的平面圖解圖,(E)(F)是對一部分進行截面 之連結構件及連結構件抑制機構的平面圖解圖。
圖8是柄部的圖解圖,(A)是平面圖解圖,(B)是正面圖解圖,(C)是側面圖解圖。
圖9A是連結構件及柄部的正面圖解圖。
圖9B是連結構件及柄部的立體圖解圖。
圖10是緊線器的側面圖解圖。
圖11A是顯示一實施形態之緊線器之使用狀態的正面圖解圖。
圖11B是顯示一實施形態之緊線器之使用狀態的正面圖解圖。
圖11C是顯示一實施形態之緊線器之使用狀態的背面圖解圖。
圖12A是一實施形態之緊線器的正面圖解圖。
圖12B是顯示一實施形態之緊線器之使用狀態的正面圖解圖。
圖13A是顯示一實施形態之緊線器之使用狀態的側面圖解圖。
圖13B是顯示一實施形態之緊線器之使用狀態的正面圖解圖。
圖14(A)、(B)是一實施形態之緊線器之柄部的立體圖解圖。
圖15是一實施形態之緊線器之柄部的正面圖解圖。
圖16是一實施形態之緊線器之柄部的正面圖解圖。
圖17是一實施形態之緊線器之柄部的正面圖解圖。
圖18A是緊線器的說明圖解圖。
圖18B是緊線器的說明圖解圖。
圖19是顯示與此發明相關之一實施形態之緊線器之整體構成的正面圖解圖。
圖20是緊線器本體的右側面圖解圖。
圖21是柄部的圖解圖,(A)是平面圖解圖,(B)是正面圖解圖。
圖22是緊線器之柄部的立體圖解圖。
圖23(A)、(B)是緊線器的側面圖解圖。
圖24是連結構件及柄部的平面圖解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參考附加圖面來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再者,以下顯示之實施形態是將本發明具體化之一例,並非限定本發明之技術範圍。
此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緊線器10具備:緊線器本體12;擺動構件14,藉由支軸70而可擺動地安裝於緊線器本體12;活動抓持體16,具有藉由前述擺動構件14之擺動而往在前述緊線器本體12形成之固定抓持體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擺動之線狀體保持部22;連結構件18,連結於前述擺動構件14,使擺動構件14擺動。
緊線器本體12在正面視點下為略U字狀,緊線器本體12是在緊線器本體12之上部具有往緊線器本體12之近前側突出而設之固定抓持體20。緊線器本體12是在往近 前側突出而設之固定抓持體20形成朝其長度方向延伸之線狀體按壓部24。
緊線器本體12是在後部將連結構件導引部26往下部後方突出而設。
固定抓持體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是往緊線器本體12之近前側突出之屋簷狀,於其下面形成有夾持溝24a。線狀體按壓部24之夾持溝24a是與基準平面Pyz平行地形成,該基準平面Pyz包含身為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之延伸方向之左右軸。
連結構件導引部26是在線狀體按壓部24之延伸延長線上與線狀體按壓部24之延伸線平行地延伸。
連結構件導引部26是穿透地設有讓連結構件18插通而導引之引導孔28,使可旋動地以軸支撐於於前述擺動構件14之連結構件18插通而保持在身為貫通孔之引導孔28。
緊線器本體12之固定抓持體20是在緊線器本體12之基部54具備有形成抓持洞部58之垂直面56。線狀體按壓部24是在垂直面56之上方以與垂直面56正交之方向往近前側突出而設。
緊線器本體12之固定抓持體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之夾持溝24a是與抓持線狀體W之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之夾持溝22a對向,在其之間形成有抓持線狀體W之抓持洞部58。
抓持線狀體W之抓持洞部58是上方藉由線狀體按壓部24之夾持溝24a、下方藉由線狀體保持部22之夾持溝22a、 裡面藉由線狀體按壓部24之垂直面56所圍繞的縱截面略U字型或字型。
具備有固定抓持體20之緊線器本體12是在前部之垂延部分貫通地設有用於利用支軸70以軸支撐擺動構件14之支軸孔30。
支軸孔30是由緊線器本體12之近前側(正面側)至遠離側(背面側)而穿透地設於緊線器本體12之圓孔,延伸於水平方向。
在離開讓前述支軸70插入之支軸孔30之孔緣之位置,沿著該孔緣而形成有與前述突條32不同之圓弧狀突條40。
圓弧狀突條40是由支軸孔30之下部至前側連續而設之正面視點下圓弧狀之肋(rib)。
突條40是在支軸孔30之孔之外周緣之延伸方向(支軸70之軸心70a之延伸方向)自緊線器本體12突出。
突條40是令後方[牽拉連結構件18之方向(圖18圖示a方向)]之下部缺口,設有用於可進行彈簧之移動之空間42。
突條40是與突條32之外周緣隔著約略相同之間隔而圍繞突條32般地同心圓地構成,在突條40與突條32之間形成有彈簧用溝44。
突條40是頂部40a為平面狀,在身為與支軸孔30之孔周緣之延伸方向交叉之方向的垂直方向擴展。突條40是其頂部40a具備與緊線器本體12之近前側面及線狀體按壓部24之夾持溝24a平行之平面,且其周緣為在與緊線器本體12 之近前側交叉之方向延伸之截面略梯形。
突條40具備與突條32約略相同之高度,其高度是與緊線器本體12之寬度約略相同之長度,遍及全周而為約略相同之截面形狀、約略相同之高度。
突條40是越往上端(頂部40a)則其寬度漸漸變窄之錐狀,其下端部之寬度是與緊線器本體12之寬度約略相同之寬度。
突條40構成用於載置擺動構件14之座。
突條40是與緊線器本體12以金屬一體成形。
擺動構件14是正面視點下略三角形狀,於前方之上部之內角部分穿透地設有讓支軸70插入之緊線器本體安裝孔60,於後方之上部之內角部分設有讓活動抓持體旋動軸74插入之活動抓持體安裝孔62,於後方之下部之內角部分穿透地設有讓連結構件旋動軸72插入之連結構件安裝孔64。
擺動構件14是在讓將具備有固定抓持體20之緊線器本體12安裝之支軸70插入之支軸孔30與讓用來安裝連結構件18之連結構件旋動軸72插入之連結構件安裝孔64之間,具備從前述支軸孔30之附近到達前述連結構件安裝孔64之附近之前端緣68。前述擺動構件14之前端緣68是隨著由上方之支軸孔30之側往下方之連結構件安裝孔64之側而往身為連結構件18之延伸方向之後方(繞逆時計)傾斜。
與前述支軸70相比,連結構件旋動軸72及活動抓持體旋動軸74較位於身為連結構件18之延伸方向之後方 (右側),且與前述支軸70相比,連結構件旋動軸72較位於下方、活動抓持體旋動軸74較位於上方,前述連結構件18是延伸於比連結構件旋動軸72還上方、比固定抓持體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還下方。
連結構件18是具有長度方向之棒狀體,在截面I字狀之連結構件本體80之前部是穿透地設有擺動構件安裝孔82,在連結構件本體80之後部是旋動自如地安裝有柄部140。
擺動構件14之連結構件安裝孔64與連結構件18之擺動構件安裝孔82是同一直徑,將其孔之外周緣平行排列。而且,連結構件18是藉著將緊線器本體12由擺動構件14之連結構件安裝孔64至連結構件18之擺動構件安裝孔82貫穿插入之旋動軸72,而旋動自如地安裝於擺動構件14。
連結構件導引部26之引導孔28是形成在與支軸孔30約略相同之高度,擺動構件14之緊線器本體安裝孔60是在與固定抓持體20之支軸孔30及引導孔28約略相同之高度形成。因此,安裝在比擺動構件14之緊線器本體安裝孔60更下方所形成之連結構件安裝孔64之連結構件18是貫穿插入連結構件導引部26之引導孔28而令連結構件18往牽拉側(圖18A圖示a方向)上昇。
連結構件18亦可是以讓作用在連結構件18之連結構件本體80之力變小的方式,令離開支軸孔30側之連結構件18接觸牽拉側(圖18A圖示a方向)之引導孔28之口緣。
在具備固定抓持體20之緊線器本體12與擺動構 件14之間設有用於對擺動構件14朝連結構件18之牽拉側賦予勢能之由螺旋彈簧所成之賦予勢能構件110。
賦予勢能構件110是令線圈部112嵌插在具備固定抓持體20之緊線器本體12之彈簧用溝44。
賦予勢能構件110是令從線圈部112之近前側延伸之直線狀第1鉤掛部114固定在擺動構件14之遠離側面所形成之鉤掛洞66,而且,令從線圈部112之遠離側延伸之直線狀第2鉤掛部116固定在具備固定抓持體20之緊線器本體12之近前側面所形成之鉤掛洞48。
第1鉤掛部114在無負載之狀態下是令連結構件18呈被牽拉之狀態而固定在擺動構件14之鉤掛洞66,賦予勢能構件110是以令連結構件18成為從推回至收回方向(圖18A圖示b方向)之側朝牽拉側(圖18A圖示a方向)牽拉之狀態的方式賦予勢能。
具備固定抓持體20之緊線器本體12之突條40是未形成在第1鉤掛部114之作動範圍,設有空間42,且由支軸孔30之下部至前部而設置。
如圖5所示,活動抓持體16是截面形狀形成字狀,具備在前後平行排列之其中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部92及另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部94,在其中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部92穿透地設有其中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孔96且在另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部94穿透地設有另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孔98。
活動抓持體16是在上面形成有收納線狀體W之下部之 線狀體保持部22。線狀體保持部22是在其上面以與在固定抓持體20之下面形成之夾持溝24a對向的方式形成夾持溝22a。
線狀體保持部22之夾持溝22a是與基準平面Pyz平行地形成,該基準平面Pyz包含身為固定抓持體20及活動抓持體16之延伸方向之左右軸。此基準平面Pyz是當此緊線器10抓持線狀體W而吊掛時成為約略鉛直之面。
活動抓持體16是使其中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部92與另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部94跨擺動構件14之後部之上部,將其中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孔96及另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孔98與擺動構件14之活動抓持體安裝孔62排列成一直線狀,安裝於擺動構件14。
活動抓持體16是藉著將排列成一直線狀之其中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孔96及另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孔98與活動抓持體安裝孔62貫穿插入之活動抓持體旋動軸74,而旋動自如地安裝於擺動構件14。
擺動構件14之活動抓持體安裝孔62與活動抓持體16之其中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孔96及另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孔98是同一直徑,將這些孔之外周緣平行排列。
關於其中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部92與另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部94,其對向之面(各自之內面)為平行之垂直面,與突條32之頂部32a及突條40之頂部40a平行而安裝於擺動構件14。
其中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部92與另一方之擺動構件安 裝部94之對向之面(各自之內面)是與其中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孔96及另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孔98之孔之外周緣之延伸方向正交,與活動抓持體旋動軸74之軸心74a正交。
安裝在擺動構件14之活動抓持體16是以活動抓持體旋動軸74之軸心74a為中心而擺動。
此活動抓持體16之旋動範圍是可藉由擺動構件14之旋動而將上面自與固定抓持體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之下面成為平行之狀態偏移之情形予以補正之程度之旋動即可,旋動範圍受到限制。
活動抓持體16是以使其夾持溝22a位於固定抓持體20之夾持溝24a之正下方而活動抓持體16之夾持溝22a與固定抓持體20之夾持溝24a對向的方式,安裝於擺動構件14。
擺動構件14是以使安裝在擺動構件14之活動抓持體16之夾持溝22a位於固定抓持體20之夾持溝24a之正下方而活動抓持體16之夾持溝22a與固定抓持體20之夾持溝24a對向的方式,安裝於緊線器本體12之突條32之頂部32a之近前側及突條40之頂部40a之近前側。
連結構件18是以連結構件本體80在緊線器本體12之突條32及突條40之下方與突條32之頂部32a及突條40之頂部40a平行且沿著固定抓持體20之夾持溝24a及活動抓持體16之夾持溝22a之延伸方向而延伸的方式,安裝於擺動構件14。連結構件18是以連結構件旋動軸72之軸心72a為中心而旋動。
在牽拉連結構件18時導引連結構件18之連結構件導引部26是設有往固定抓持體20之相反側延伸之食指扣掛部120。
食指扣掛部120具備有與人體之食指之寬度對應之長度。
食指扣掛部120是隨著往前端而往牽拉連結構件18側延伸。
連結構件18是以與前述食指扣掛部120對向的方式在牽拉連結構件18側旋動自如地安裝有柄部140。
連結構件18是在牽拉連結構件18側穿透地設有用於將柄部140旋動自如地安裝之柄部安裝孔86。
連結構件18是與基準平面Pyz平行地延伸,該基準平面Pyz包含通過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而身為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之延伸方向之左右軸。
基準平面Pyz是包含身為在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之間被抓持之線狀體W之延伸方向之左右軸之基準平面。
柄部140是能以人手來握持的形狀,且以當牽拉連結構件18時於連結構件18之延伸方向延伸的方式構成。
柄部140是在往連結構件18之安裝側之區域穿透地設有安裝孔142,藉由柄部旋動軸162而旋動自如地安裝在穿透地設在連結構件18之牽拉側之安裝孔142。
柄部140是以可在握持時自連結構件18往與食指扣掛部120約略相同之方向下垂而與食指扣掛部120對向的方式 構成。
柄部140之圈部130在正面視點下為略橢圓環,具備上輪廓部分132與下輪廓部分134與側輪廓部分136。
圈部130是略卵形,連結構件本體80側之區域是較細的,與連結構件本體80側為相反側之自由端區域是膨起的。
將形成柄部本體146之上側區域之上輪廓部分132與下輪廓部分134之下側區域是隨著自連結構件本體80與圈部130之境界部138朝自由端側而令其間之間隔擴展之錐狀。
下輪廓部分134是身為自由端側之側輪廓部分136往比連結構件本體80之下端緣更稍微下方而下落。
柄部本體146是其主面(正面側之面及背面側之面)與連結構件本體80之主面(正面側之面及背面側之面)斜交。
柄部140是具備與人體之手掌之長度對應之長度的約略卵形,往連結構件18之安裝側之區域是較細,與往連結構件18之安裝側為相反側之自由端區域是膨起的。柄部140是於其中央穿透地設有讓牽拉線狀體W之金屬線等插入之牽拉洞144。
柄部140是在約略卵形之柄部本體146之中央穿透地設有牽拉洞144,在柄部本體146之往連結構件18之安裝側之區域突出地設有後述之安裝部158。
前述柄部本體146是形成有相對於柄部安裝孔86之周邊之主面及安裝部158之主面(正面側之面及背面側之 面)傾斜之傾斜部148來作為避開該線狀體W之避開區域之構成。
傾斜部148是以當牽拉連結構件18時位於被抓持在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之間之線狀體W之相反側的方式構成。
柄部140之安裝部158是令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a及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b與基準平面Pyz平行地延伸,該基準平面Pyz包含通過連結構件18與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而身為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之延伸方向之左右軸。
柄部140是以令比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a與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b還要更靠近自由端側之柄部本體146、亦即形成牽拉洞144之牽拉洞144之周邊之區域亦即傾斜部148相對於傾斜基準平面Pxz平行的方式構成,該傾斜基準平面Pxz通過形成牽拉洞144之牽拉洞144之周邊之區域。
在此實施形態,柄部本體146之傾斜部148是以上輪廓部分132及側輪廓部分136之側比線狀體保持部22之夾持溝22a及線狀體按壓部24之夾持溝24a之遠離側、亦即線狀體W之遠離側所位在之裡面側更位於遠離側的方式構成。
柄部140是當自連結構件18往與食指扣掛部120約略相同之方向下垂時,在與食指扣掛部120為相反側之端緣形成有人體之手掌之拇指球側碰觸之拇指球抵接部150,而且,在與食指扣掛部120對向之側之端緣形成有人體之中指及/或無名指碰觸之指抵接部152。
柄部140是當自連結構件18往與食指扣掛部120約略相同之方向下垂時,在與食指扣掛部120為相反側之端緣形成有人體之手掌之拇指球側碰觸之拇指球抵接部150。
柄部140是接著該拇指球抵接部150而在連結構件安裝側之區域形成有拇指碰觸部154。
柄部140是當自連結構件18往與食指扣掛部120約略相同之方向下垂時,在與食指扣掛部120對向之側之端緣形成有人體之中指及/或無名指碰觸之指抵接部152,而且,接著該拇指碰觸部154而在與連結構件安裝側為相反側之區域形成有小指碰觸部156。
柄部140之拇指球抵接部150是在當自連結構件18之自由端側(牽拉連結構件18側)垂下而人用手來握持時位於近前側之近前側之區域形成往近前側鼓出之圓弧狀。
柄部140之指抵接部152是以當自連結構件18之自由端側(牽拉連結構件18側)垂下而人用手來握持時位於遠離側的方式形成直線狀或曲線狀。
柄部140之小指碰觸部156是以當自連結構件18之自由端側(牽拉連結構件18側)垂下而人用手來握持時位於下側的方式形成。
柄部140是在長度方向之一端形成有用於將柄部140往連結構件18安裝之安裝部158。安裝部158是令往連結構件18之安裝側之區域形成分岔狀,在中央則凹入地設有連結構件插入凹部168。
連結構件插入凹部168是讓連結構件18嵌插之截面U字型之凹陷。
在連結構件插入凹部168之兩旁形成有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a與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b。該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a與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b是對向,連結構件18嵌插於其間之連結構件插入凹部168。
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a之連結構件插入凹部168側面與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b之連結構件插入凹部168側面是與基準平面Pyz平行地形成,該基準平面Pyz包含身為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之延伸方向之左右軸。
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a與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b是分別穿透地設有安裝孔142。該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a之安裝孔142與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b之安裝孔142是與安裝在其間之連結構件18之柄部安裝孔86排列而被柄部旋動軸162貫穿插入。柄部140是以柄部旋動軸162為中心而在連結構件18之自由端側(牽拉側)旋動。
連結構件插入凹部158是以當使柄部140垂下而握持時與連結構件18之下端緣抵接而令連結構件18在最適合用來握持之位置停止的方式構成。
停止之連結構件18是與食指扣掛部120對向。
柄部旋動軸162是往比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a之遠離側面更遠離側延伸而形成指扣掛部164。
該指扣掛部164舉例來說是以將人體之手之食指扣掛於食指扣掛部120並且相同手之拇指可扣掛的方式構成。 指扣掛部164是以將扣掛於食指扣掛部120之食指與扣掛於指扣掛部164之拇指之間之間隔縮短、朝與牽拉連結構件18側為相反之側移動少許的方式構成。
尤其,指扣掛部164是如圖11C所示地用在當要將緊線器10鉤在線狀體W而將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之間隔改變少許時。
牽拉洞144是由安裝孔142之連結構件插入凹部168側之附近朝安裝孔142之長度方向延伸之長孔。
牽拉洞144為了讓拉線裝置之鉤或帶易於鉤住,其後方亦即牽拉側之孔緣是圓弧狀。
牽拉洞144是以其後方亦即牽拉側之孔緣亦即拉線裝置之鉤或帶所鉤之位置之孔緣位於線狀體W之附近的方式構成。
前述連結構件導引部26是穿透地設有能作為讓連結構件18插入之貫通孔之引導孔28,而且,往該連結構件18設有用於將被牽拉之連結構件18之返回予以抑制之連結構件抑制機構170。
連結構件抑制機構170是設在連結構件18及/或連結構件導引部26,以藉由鎖緊及/或卡止及/或壓止來抑制連結構件18之移動而使固定抓持體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與活動抓持體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的間隔不改變的方式構成。
前述連結構件抑制機構170具有:推壓體172,設成往連結構件18之主面側進退自如;斜坡面190,被該 推壓體172推壓之連結構件18之主面隨著往連結構件18之牽拉側而漸漸往推壓體172突出。
連結構件抑制機構170具備進退自如地安裝在連結構件導引部26之推壓體172。
連結構件導引部26是形成有母螺紋孔180。
前述推壓體172可藉由對固定在其後端側之把手174進行旋轉操作而利用與母螺紋孔180之螺合來進退移動。
推壓體172是形成有與連結構件導引部26之母螺紋孔180螺合之公螺紋部176。
由於推壓體172是如圖6所示地被彈簧墊圈178朝把手174之側賦予勢能,故推壓體172是成為前進移動至與連結構件18之近前側面抵接之位置而被固定之狀態。
推壓體172是在利用固定抓持體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與活動抓持體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而抓持著線狀體W之狀態下,藉由對把手174進行旋轉操作而往連結構件18前進移動,若與連結構件18之近前側面抵接,則如圖6所示地成為彈簧墊圈178將把手174壓縮之狀態。
構成連結構件抑制機構170之連結構件18之斜坡面190是形成在連結構件18之近前側面。
連結構件18是具有從將連結構件18收回之側往牽拉側延伸之長度方向,近前側之面與遠離側之面之間的寬度是隨著從收回之側到牽拉側而變長之平面視點下錐狀之柱體。
所以,被推壓體172推壓近前側面之連結構件18不會 朝收回之側移動而停止在預定之位置。因此,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之間之間隔不會改變,緊線器10可將線狀體W保持。
被前述推壓體172推壓之連結構件18是將與被前述推壓體172推壓之主面(亦即往近前側之推壓體172突出之面)為相反側之面(亦即遠離側之面)推擠在身為讓連結構件插入之貫通孔之引導孔28之孔壁面。
連結構件抑制機構170亦可是如下地構成:令連結構件18之斜坡面190不是錐狀而是在中間區域設有於連結構件18之長度方向傾斜之緩傾斜的凸部80a,以令連結構件18不會朝收回之方向移動。
構成連結構件抑制機構170之凸部80a是形成在連結構件18之其中一方之面亦即與推壓體172之公螺紋部176相向之面。
於是,當要使連結構件18移動時,將推壓體172放鬆而其公螺紋部176不會與連結構件抑制機構170之凸部80a相關,但當要令連結構件18在連結構件導引部26之定位置不動時,將推壓體172之公螺紋部176朝連結構件18之凸部80a所在之面前進,使公螺紋部176卡止在凸部80a以外之(連結構件18之)連結構件本體80之表面,藉由推壓體172來鎖緊而壓止。
前述連結構件抑制機構170亦可設有嵌入於讓連結構件18插入之引導孔28之孔壁面與插入該引導孔28之連結構件18之間之嵌入機構。
嵌入機構是以嵌入於與近前側之面及遠離側之面交叉之連結構件18之上側或下側面、與引導孔28之洞壁面(下側或上側)之間之塊體構成。
前述柄部140之柄部本體146是在安裝於連結構件18之安裝部158之附近相對於安裝部158之主面傾斜,構成身為接近其線狀體W側之區域之上側區域之拇指球抵接部150是以當牽拉連結構件18時位在被抓持於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之間之線狀體W之相反側的方式構成。若相對於安裝部158之主面傾斜10度左右,則柄部140易於碰觸手掌,易於握持柄部140。
柄部140之安裝部158是令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a與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b與基準平面Pyz平行地延伸,該基準平面Pyz包含通過連結構件18與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而身為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之延伸方向之左右軸。
柄部140是以如下方式構成:比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a與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b還要更靠近自由端側之柄部本體146、亦即形成牽拉洞144之牽拉洞144之周邊之區域,與通過形成牽拉洞144之牽拉洞144之周邊之區域之傾斜基準平面Pxz、前述基準平面Pyz斜交。
傾斜基準平面Pxz是以當將柄部140朝沿著基準平面而延伸之連結構件18之延伸方向拉伸時,上側位在被抓持於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之間之線狀體W之遠離側的方式傾斜。
在此實施形態,柄部140之拇指球抵接部150是以比線狀體保持部22之夾持溝22a及線狀體按壓部24之遠離側、亦即線狀體W之遠離側所位在之裡面側更位於遠離側的方式構成。
柄部140是以使牽拉洞144之中心接近線狀體W之中心而柄部140不干涉線狀體W的方式構成。
由於柄部140是當將安裝在牽拉洞144之拉線裝置之鉤或帶牽拉時,在接近線狀體W之中心之位置將連結構件本體80之牽拉側及安裝部158牽拉,故可不令緊線器10傾斜並且不使線狀體W彎折而將線狀體W牽拉。
柄部140及連結構件18是以當將拉線裝置之鉤或帶鉤在柄部140之牽拉洞144而予以牽拉時,承受牽拉力之基點t會在接近線狀體W之位置的方式形成。
另外,柄部140及連結構件18是以如下方式形成:當將拉線裝置之鉤或帶鉤住而牽拉時,柄部140之安裝孔142之承受牽拉力之基點t會在接近線狀體W之位置。
以柄部140之安裝孔142之承受牽拉力之基點t位於與活動抓持體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之高度接近之高度的方式形成。
承受牽拉力之基點t是位在包含身為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之延伸方向之左右軸之基準平面Pyz,並位在連結構件本體80之延伸方向。
根據上述構成,當將拉線裝置之鉤或帶鉤住而以拉線裝置牽拉時,可與線狀體W之延伸方向約略並行地牽拉, 可不使緊線器10傾斜或使線狀體W彎曲、旋轉而予以牽拉。
關於此,即便線狀體W之大小改變亦是幾乎相同。
柄部安裝孔86與柄部旋動軸162之位置從正面看起來是比被夾持在水平地保持之固定抓持體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與活動抓持體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而約略水平地保持之線狀體W之下緣還要稍微下方。另外,透過在牽拉洞144之鉤等之拉線裝置而承受張力之基點t從正面看起來是比被夾持在水平地保持之固定抓持體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與活動抓持體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而約略水平地保持之線狀體W之下緣還要稍微下方。
柄部本體146是以與安裝部158之境界為中心,而以令上側亦即接近線狀體W之側位於活動抓持體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及固定抓持體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之遠離側(與讓線狀體W進入之側為相反側之裡面側)之近處、且下側亦即遠離線狀體W之側位於活動抓持體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及固定抓持體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之近前側(讓線狀體W進入之側)之近處之側的方式傾斜。
具備固定抓持體20之緊線器本體12是為了保護將擺動構件14以軸支撐之支軸70而設有在支軸孔30之孔緣之周圍沿著孔緣突出而設之突條32。
突條32是由支軸孔30之下部至前側、上部及後側連續而設之正面視點下圓形之肋(rib)。
突條32是在支軸孔30之孔之外周緣之延伸方向(支軸70 之軸心70a之延伸方向)自緊線器本體12突出。
突條32是頂部32a為平面狀,在身為與支軸孔30之孔周緣之延伸方向交叉之方向的垂直方向擴展。突條32是其頂部32a具備與緊線器本體12之近前側面及線狀體按壓部24之夾持溝24a平行之平面,且其周緣為在與緊線器本體12之近前側面交叉之方向延伸之截面略梯形。關於突條32,其高度是與緊線器本體12之寬度約略相同之長度,遍及全周而為約略相同之截面形狀、約略相同之高度。
突條32是越往上端(頂部32a)則其寬度漸漸變窄之錐狀,其下端部之寬度是與緊線器本體12之寬度約略相同之寬度。
突條32構成用於載置擺動構件14之座。
突條32是與緊線器本體12以金屬一體成形。
緊線器本體安裝孔60、活動抓持體安裝孔62及連結構件安裝孔64之周邊是近前側面及遠離側面之任一者皆鼓出成比其他部分還要高,該鼓出部之頂部是與孔之周緣之延伸方向正交之垂直平面。亦即,緊線器本體安裝孔60之遠離側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之頂部60a及近前側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之頂部60b、活動抓持體安裝孔62之遠離側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之頂部62a及近前側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之頂部62b及連結構件安裝孔64之遠離側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之頂部64a及近前側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之頂部64b是平行地形成,與緊線器本體安裝孔60、活動抓持體安裝孔62及連結構件安裝孔64之孔緣(孔之外周緣)之延 伸方向正交。
在緊線器本體安裝孔60之近前側之周邊形成之遠離側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之頂部60a之滑動接觸面(與突條32之頂部32a及突條40之頂部40a滑動接觸之滑動接觸面)是以與擺動構件14之旋轉軸(支軸70之軸心)正交且與固定抓持體20之夾持溝24a及活動抓持體16之夾持溝22a平行的方式形成垂直面。
在活動抓持體安裝孔62之遠離側及近前側之周邊形成之遠離側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之頂部62a及近前側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之頂部62b之滑動接觸面(與活動抓持體16之安裝面滑動接觸之滑動接觸面)是以與活動抓持體16之旋轉軸(活動抓持體旋動軸74之軸心)正交且與固定抓持體20之夾持溝24a及活動抓持體16之夾持溝22a平行的方式形成垂直面。
在連結構件安裝孔64之遠離側之周邊形成之遠離側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之頂部64a之滑動接觸面(與連結構件18之安裝面滑動接觸之滑動接觸面)是以與連結構件18之旋轉軸(連結構件旋動軸72之軸心)正交且與固定抓持體20之夾持溝24a及活動抓持體16之夾持溝22a平行的方式形成垂直面。
前述擺動構件14是在設置於固定抓持體20之突條32上接合,將支軸孔30與緊線器本體安裝孔60一直線狀地排列,藉由支軸70來在一端部以支軸70作為樞軸而旋動自如地安裝在固定抓持體20。
擺動構件14是與固定抓持體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之延伸方向平行地擺動。
擺動構件14是在另一端部與前述連結構件18之一端接合,將連結構件18之擺動構件安裝孔82與擺動構件14之連結構件安裝孔64一直線狀地排列,藉由連結構件旋動軸72而可旋動地安裝。
另外,擺動構件14是在活動抓持體安裝孔62藉由活動抓持體旋動軸74而可旋動地安裝有活動抓持體16,該活動抓持體安裝孔62是設在與緊線器本體安裝孔60相鄰之位置。
支軸70是具有朝長度方向延伸之軸心70a之圓柱狀,在其近前側具備有朝與軸心70a交叉之方向突出之凸緣部70b。支軸70是嵌插在擺動構件14之緊線器本體安裝孔60,使該凸緣部70b接合在緊線器本體安裝孔60之周邊且與緊線器本體12之支軸孔30螺合而安裝在緊線器本體12及擺動構件14。支軸70之軸心70a是成為擺動構件14之旋轉之中心。支軸70亦可斂合於支軸孔30之遠離側。
連結構件旋動軸72是具有朝長度方向延伸之軸心72a之圓柱狀,在其近前側具備有朝與軸心72a交叉之方向突出之凸緣部72b。連結構件旋動軸72是從近前側嵌合在擺動構件14之連結構件安裝孔64且從近前側嵌合在連結構件18之擺動構件安裝孔82,在擺動構件安裝孔82之遠離側被斂合,而安裝在擺動構件14及連結構件18。連結構件旋動軸72之軸心72a是成為連結構件18之旋轉之中心。
活動抓持體旋動軸74是具有朝長度方向延伸之軸心74a之圓柱狀,在其遠離側具備有朝與軸心74a交叉之方向突出之凸緣部74b。活動抓持體旋動軸74是從活動抓持體16之遠離側之另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孔98嵌插在擺動構件14之活動抓持體安裝孔62且嵌插在其中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孔96,使該凸緣部74b接合在另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孔98之周邊且在活動抓持體16之近前側之其中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孔96之朝近前側突出之部位用開尾銷76固定。活動抓持體旋動軸74之軸心74a是成為活動抓持體16之旋轉之中心。
另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孔98之遠離側之外周邊是於圓周方向將高低差形成圓環狀。活動抓持體旋動軸74之凸緣部74b之遠離側之表面是以當將活動抓持體旋動軸74之凸緣部74b嵌插在前述圓環狀高低差部98a時與另一方之擺動構件安裝部94之遠離側面呈平面連續的方式構成。
支軸孔30與擺動構件14之緊線器本體安裝孔60是同一直徑,將其孔之外周緣平行排列。
支軸孔30之周緣之延伸方向與緊線器本體安裝孔60、活動抓持體安裝孔62及連結構件安裝孔64之周緣之延伸方向平行,支軸孔30之周緣之延伸方向與緊線器本體安裝孔60、活動抓持體安裝孔62、連結構件安裝孔64之周緣之延伸方向與支軸70之軸心70a、連結構件旋動軸72之軸心72a、活動抓持體旋動軸74之軸心74a平行。
緊線器本體12之突條32及突條40是在固定抓持 體20之夾持溝24a之下方以令其近前側面(與擺動構件14之緊線器本體安裝孔60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之頂部60a對向之頂部32a及頂部40a之滑動接觸面)會與固定抓持體20之夾持溝24a之延伸方向平行且與支軸70之軸心70a正交的方式將其高度形成一定之高度。
突條32之頂部32a及突條40之頂部40a的滑動接觸面是與緊線器本體安裝孔60、活動抓持體安裝孔62及連結構件安裝孔64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的頂部(遠離側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的頂部60a、遠離側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的頂部62a、遠離側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的頂部64a、近前側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的頂部60b、近前側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的頂部62b及近前側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的頂部64b)之滑動接觸面對向之平行的面。然後,以使擺動構件14以旋動軸70之軸心70a為中心來旋動的方式,突條32之頂部32a、突條40之頂部40a與緊線器本體安裝孔60之周邊之鼓出部(遠離側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的頂部60a)面接觸。
然後,與突條32之頂部32a及突條40之頂部40a相接的垂直平面P1是以通過連結構件導引部26之引導孔28之內側的方式構成。
通過擺動構件14之緊線器本體安裝孔60之周邊之近前側面及活動抓持體安裝孔62之周邊之近前側面(近前側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之頂部62b的滑動接觸面)的垂直平面P2及通過擺動構件14之緊線器本體安裝孔60之周邊之遠離側面及活動抓持體安裝孔62之周邊之遠離側面(遠離側之孔 之周邊之鼓出部之頂部62a的滑動接觸面)的垂直平面P3是與旋動軸70之軸心70a、連結構件旋動軸72之軸心72a及活動抓持體旋動軸74之軸心74a垂直且與固定抓持體20之夾持溝24a平行。然後,通過擺動構件14之緊線器本體安裝孔60之周邊之遠離側面及活動抓持體安裝孔62之安裝連結構件18之遠離側面(遠離側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之頂部64a的滑動接觸面)的垂直平面P3是以與旋動軸70之軸心70a、連結構件旋動軸72之軸心72a及活動抓持體旋動軸74之軸心74a垂直且通過連結構件導引部26之引導孔28之內側的方式構成。
與突條32之頂部32a及突條40之頂部40a相接之平面P1、通過活動抓持體安裝孔62之周邊之近前側面(近前側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之頂部62b的滑動接觸面)之平面P2、通過緊線器本體安裝孔60之周邊之遠離側面(遠離側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之頂部60a之滑動接觸面)及活動抓持體安裝孔62之周邊之遠離側面(遠離側之孔之周邊之鼓出部之頂部62a的滑動接觸面)之平面P3是平行的,構成與旋動軸70之軸心70a、連結構件旋動軸72之軸心72a及活動抓持體旋動軸74之軸心74a垂直的面。
緊線器本體12亦可是在與形成突條32及突條40之面為相反側之面且讓安裝擺動構件14之支軸70插入之支軸孔30的附近設有複數條的線狀突條。舉例來說,亦可是在緊線器本體12之垂延部分將從垂延部分之下部往線狀體按壓部24延伸之第1線狀突條50與第2線狀突條52隔著適宜 之間隔而設置。
前述第1線狀突條50及第2線狀突條52是直線狀,其頂部是平面狀且與緊線器本體12之近前側面平行之截面略梯形,其高度是與緊線器本體12之寬度約略相同之長度,遍及全體而為約略相同之截面形狀、約略相同之長度、約略相同之高度。
第1線狀突條50與第2線狀突條52是自前述支軸孔30之孔緣隔著適宜之間隔而設置,且平行而設置。第1線狀突條50與支軸孔30之間及第2線狀突條52與支軸孔30之間是等間隔。第1線狀突條50及第2線狀突條52是朝與牽拉連結構件18之方向(圖18圖示a方向)交叉之方向延伸。
前述圓形狀之突條32是在緊線器本體12之垂延部分中設在安裝連結構件18之側(安裝擺動構件14之側),往前述線狀體按壓部24延伸之第1線狀突條50及第2線狀突條52是在緊線器本體12之垂延部分中設在與安裝連結構件18之側為相反側之面。
以下說明關於將上述構成之緊線器10朝線狀體W安裝、卸下之步驟。
當令緊線器10以固定抓持體20側為上而舉起時,使柄部140呈自連結構件18垂下之狀態而以人手來握持。
此時,使柄部140載於人之手掌而使拇指球抵接於拇指球抵接部150,將食指、中指、無名指之根部靠在指抵接部152而握持。
然後,以握持著柄部140之安裝孔142之狀態將緊線器10之固定抓持體20側朝上方舉高。
接著,藉由緊線器10之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來抓持線狀體W。
使柄部140之安裝孔142載於人之手掌而使拇指球抵接於拇指球抵接部150,將食指、中指、無名指之根部靠在指抵接部152而使小指抵接於小指碰觸部156。
將食指鉤在食指扣掛部120,以其他之手指握持柄部140。
然後,以令食指與拇指接近的方式,將連結構件18朝推回之側(圖18A圖示方向)推,縮短食指扣掛部120與柄部140之間隔。
然後,成為活動抓持體16充分離開固定抓持體20之狀態,線狀體W易於通過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之間。
如圖11A所示地以手握持柄部140而將緊線器10運至線狀體W之預定部位。
此時,使其成為固定抓持體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與活動抓持體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之間隔打開之狀態,令構成連結構件抑制機構170之推壓體172之公螺紋部176朝連結構件18之連結構件本體80側前進而鎖緊以令連結構件18在連結構件導引部26之定位置不動,若保持固定抓持體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與活動抓持體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隔打開之狀態,則往線狀體W之吊掛變容易。
接著,如圖11B及5所示,使緊線器10成為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之間充分分開之狀態,使線狀體W插通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之間,令線狀體W之上部收納在固定抓持體20之下面所形成之夾持溝24a而緊線器10以吊掛在線狀體W之狀態裝附。
將此緊線器10之往線狀體W之安裝適用在身為線狀體W之電線之分線工程的情況下,以與進行將電線從兩側拉近之作用之拉線裝置之長度對應之間隔在電線之2個地方分別安裝緊線器10。於前述拉線裝置之兩端設有利用在連結構件18之牽拉側所形成之柄部140之牽拉洞144而與緊線器10連結之連結手段。拉線裝置是在與兩端連結之後,進行將其長度縮短之操作,藉此,於緊線器10之連結構件18是在牽拉側(於圖18顯示之a方向)被加上牽拉力。
緊線器10是如圖12A所示,若連結構件18朝圖18圖示a方向被牽拉,則與連結構件18之一端側連結之擺動構件14是以支軸70作為支點而朝圖18圖示c方向旋動。藉由此擺動構件14之旋動,活動抓持體16是朝固定抓持體20之方向被上推,將線狀體W之下部收納在線狀體保持部22之夾持溝22a,如圖12A所示地將線狀體W夾入在與固定抓持體20之間而抓持。
由於若藉由拉線裝置而更進一步加上往圖18圖示a方向之牽拉力,則緊線器10所抓持之線狀體W被拉向圖18圖示a方向,故可藉此令兩側之緊線器10互相拉近,位於兩側之緊線器10之間之線狀體W成為產生鬆弛之狀態,而獲 得可實施分線工程之狀態。
當要將安裝在線狀體W之緊線器10卸下時,如圖12B所示,由於若將由連結在柄部140之牽拉洞144之拉線裝置等造成之連結狀態解除,使連結構件抑制機構170之把手174旋轉而使推壓體172後退移動而解除對連結構件18之推壓,則活動抓持體16自線狀體W離開,故可將線狀體W之抓持予以開放。
如上述,由於緊線器10之安裝作業是令作業員應進行之使緊線器10裝附在線狀體W之作業及將拉線裝置等之牽拉手段連結在連結構件18之作業皆可從正面側實施,故可容易且安全地進行電線之分線工程等是高處作業也是危險作業之作業。
當要將安裝在線狀體W之緊線器10卸下時,由於若將由連結在連結構件18之牽拉側之柄部140的拉線裝置等造成之連結狀態解除,則活動抓持體16自線狀體W離開,故可將線狀體W之抓持予以開放。
根據上述構成,當要將緊線器10安裝在線狀體W時,由於若將固定抓持體20載於線狀體W上、由牽拉手段等對擺動構件14賦予往一方向之作動力,則擺動構件14朝一方向旋動,使活動抓持體16朝固定抓持體20側移動,故可在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之間將線狀體W抓持,將線狀體W抓持之狀態是藉由連結構件抑制機構170之推壓體172之前進移動操作來限制擺動構件14之往另一方向之旋動而維持。
當要將緊線器10卸下時,由於若為了解除對擺動構件14賦予之往一方向之作動力而令連結構件抑制機構170之推壓體172進行後退移動操作來解除擺動構件14之往另一方向之旋動,則擺動構件14朝另一方向旋動而解除由活動抓持體16造成之線狀體W之抓持,故可將固定抓持體20自線狀體W取下而將緊線器10卸下。
由於用於進行此將緊線器10安裝在線狀體W之作業及卸下作業之固定抓持體20及活動抓持體16、擺動構件14、連結構件抑制機構170是設計配置在同一方向面側,故可從同一方向面側來進行將緊線器10安裝在線狀體W、卸下之作業。雖然使用到緊線器10之作業常常是高處作業、危險作業,但可藉由從同一方向面側之操作而容易且安全地實施作業。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雖然是如以上般地藉由前述記載而揭示,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
亦即,可在未超脫本發明之技術思想及目的之範圍而對以上說明之實施形態進行有關機構、形狀、材質、數量、位置或配置等之各式各樣的變更,但這些也包含在本發明。
針對與圖1圖示緊線器10不同實施形態之緊線器,主要基於圖15至圖17來說明。
圖15是與圖1圖示之緊線器10不同實施形態之緊線器的圖解圖。
柄部140是在拇指球抵接部150之下方突出地設 有用於支持拇指球之拇指球支持部150a。
拇指球支持部150a是當以人手握持著柄部140時對與拇指球抵接部150抵接之拇指球之近前側抵接而保持。
柄部140亦可是如圖16顯示般地未形成有拇指碰觸部154之構成。圖12圖示之柄部140是當以人手握持時,拇指球側在拇指球抵接部150及拇指球支持部150a受到保持,中指、無名指之根部在指抵接部152受到保持,小指在小指碰觸部156受到保持。
柄部140亦可是如圖17顯示般地未形成有拇指碰觸部154及小指碰觸部156之構成。
圖17圖示之柄部140是當以人手握持時,拇指球側在拇指球抵接部150受到保持,中指、無名指之根部在指抵接部152受到保持。
連結構件18及柄部140亦可是與前述圖1圖示實施形態之緊線器10不同而如以下般地改變。
接著,針對連結構件18及柄部140之變形例,主要基於圖19~24來說明。
緊線器本體12之固定抓持體20是在緊線器本體12之基部54具備有形成抓持洞部58之垂直面56。線狀體按壓部24是在垂直面56之上方以與垂直面56正交之方向往近前側突出而設。
緊線器本體12之固定抓持體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的夾持溝24a是與抓持線狀體W之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的夾持溝22a對向,在其之間形成有抓持 線狀體W之抓持洞部58。
抓持線狀體W之抓持洞部58是上方藉由線狀體按壓部24之夾持溝24a、下方藉由線狀體保持部22之夾持溝22a、裡面藉由線狀體按壓部24之垂直面56所圍繞的縱截面略U字型或字型。
前述連結構件18是在比連結構件18之長度方向之中央(支點F:與連結構件導引部26之引導孔28接觸之點)更靠近柄部140之柄部140的附近形成有相對於柄部安裝孔86之周邊之主面彎曲的彎曲部284,從該彎曲部284至柄部安裝孔86之附近為止之間(亦即接近線狀體W側之區域之後端側)是作為迂迴區域288而構成。
迂迴區域288是以當牽拉連結構件18時位於被抓持在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之間之線狀體W之相反側的方式構成。
迂迴區域288及柄部140之安裝部158是令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a及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b與基準平面Pyz平行地延伸,該基準平面Pyz包含通過連結構件18與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而身為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之延伸方向之左右軸。
柄部140是以令比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a與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b還要更靠近自由端側之柄部本體146、亦即形成牽拉洞144之牽拉洞144之周邊的區域相對於傾斜基準平面Pxz平行的方式構成,該傾斜基準平面Pxz通過形成牽拉洞144之牽拉洞144之周邊的區域。
迂迴區域288是當從沿著傾斜基準平面Pxz而延伸之連結構件18之長度方向之中央(支點F:與連結構件導引部26之引導孔28接觸之點)將後端側之迂迴區域288及柄部140進行了拉伸時,會以位於被抓持在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之間之線狀體W之遠離側的方式彎曲、直行至後端側。
迂迴區域288是與比彎曲部284更前端側(從支點F至擺動構件安裝孔82)平行。
在此實施形態,連結構件18之迂迴區域288是以比線狀體保持部22之夾持溝22a及線狀體按壓部24之夾持溝24a之遠離側、亦即線狀體W之遠離側所位在之裡面側更位於遠離側的方式構成。
迂迴區域288是位於線狀體W之遠離側,該線狀體W之遠離側是與在緊線器本體12之固定抓持體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的夾持溝24a與活動抓持體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的夾持溝22a之間所形成之線狀體W之抓持洞部58的入口為相反側。
柄部140是以使牽拉洞144之中心接近線狀體W之中心而柄部140不干涉線狀體W的方式構成。
由於柄部140是當將安裝在牽拉洞144之拉線裝置之鉤或帶牽拉時,在接近線狀體W之中心之位置將連結構件本體80之牽拉側及安裝部158牽拉,故可不令緊線器10傾斜並且不使線狀體W彎折而將線狀體W牽拉。
柄部140及連結構件18是以如下方式形成:當將 拉線裝置之鉤或帶鉤在柄部140之牽拉洞144而予以牽拉時,承受牽拉力之基點t會在接近線狀體W之位置。
另外,柄部140及連結構件18是以如下方式形成:當將拉線裝置之鉤或帶鉤住而牽拉時,柄部140之安裝孔142之承受牽拉力的基點t會在接近線狀體W之位置。
以柄部140之安裝孔142之承受牽拉力的基點t位於與活動抓持體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之高度接近之高度的方式形成。
承受牽拉力之基點t是位在包含身為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之延伸方向之左右軸之基準平面Pyz,且位在連結構件本體80之延伸方向。
柄部140之圈部130在正面視點下為略橢圓環,具備上輪廓部分132與下輪廓部分134與側輪廓部分136。
圈部130是略卵形,連結構件本體80側之區域較細,與連結構件本體80側為相反側之自由端區域是膨起的。
將柄部本體146之上側區域形成之上輪廓部分132與下輪廓部分134之下側區域是隨著自連結構件本體80與圈部130之境界部138朝自由端側而令其間之間隔擴展之錐狀。
下輪廓部分134是身為自由端側之側輪廓部分136往比連結構件本體80之下端緣更稍微下方而下落。
柄部本體146是其主面(正面側之面及背面側之面)與連結構件本體80之主面(正面側之面及背面側之面)斜交。
前述柄部本體146是形成有相對於柄部安裝孔86 之周邊之主面及安裝部158之主面(正面側之面及背面側之面)傾斜的傾斜部148來作為避開該線狀體W之避開區域之構成。
傾斜部148是以當牽拉連結構件18時位於被抓持在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之間之線狀體W之相反側的方式構成。
柄部140之安裝部158是令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a及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b與基準平面Pyz平行地延伸,該基準平面Pyz包含通過連結構件18與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而身為固定抓持體20與活動抓持體16之延伸方向之左右軸。
柄部140是以如下方式構成:令比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a與連結構件安裝凸部160b還要更靠近自由端側之柄部本體146、亦即形成牽拉洞144之牽拉洞144之周邊之區域亦即傾斜部148相對於傾斜基準平面Pxz平行,該傾斜基準平面Pxz通過形成牽拉洞144之牽拉洞144之周邊的區域。
在此實施形態,柄部本體146之傾斜部148是以上輪廓部132及側輪廓部136之側比線狀體保持部22之夾持溝22a及線狀體按壓部24之夾持溝24a之遠離側、亦即線狀體W之遠離側所位在之裡面側更位於遠離側的方式構成。
傾斜部148是位於線狀體W之遠離側,該線狀體W之遠離側是與在緊線器本體12之固定抓持體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的夾持溝24a與活動抓持體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的夾持溝22a之間所形成之線狀體W之抓持洞部58的入口 為相反側。
根據上述構成,與此發明相關之緊線器10是當將拉線裝置之鉤或帶鉤住而以拉線裝置牽拉時,可與線狀體W之延伸方向約略並行地牽拉,可不使緊線器10傾斜或使線狀體W彎曲、旋轉而予以牽拉。
在連結構件18端部所設計配置之柄部140之安裝孔142之承受牽拉力之基點t(透過鉤等之拉線裝置而承受張力之基點)可在前述線狀體W之牽拉部之中心線上無障礙地移動,柄部140之安裝孔142之承受牽拉力之基點t與線狀體W之牽拉部之中心線容易一致,可令線狀體W不產生彎折點。
所以,根據此實施形態之緊線器10,可不令線狀體W帶有彎曲痕並且不令線狀體W之內裝金屬線損傷而進行架線工程。
關於此,即便線狀體W之粗細改變亦是幾乎相同。
產業利用性
與此發明相關之緊線器並不只是適用於電線,還可適用於牽拉葡萄棚架、樹之線狀體等。

Claims (3)

  1. 一種緊線器,具備有:固定抓持體,形成於緊線器本體,且具有線狀體按壓部;擺動構件,藉由支軸而可擺動地安裝於前述緊線器本體;活動抓持體,藉由前述擺動構件之擺動而往前述固定抓持體之線狀體按壓部擺動,且具有線狀體保持部;及連結構件,藉由連結構件旋動軸而連結於前述擺動構件,使擺動構件擺動;緊線器本體設有當牽拉連結構件時導引連結構件之連結構件導引部;前述連結構件導引部設有往與固定抓持體為相反之側延伸之食指扣掛部;連結構件是以與前述食指扣掛部對向的方式,於牽拉連結構件側旋動自如地安裝有柄部;前述柄部是能以人手來握持的形狀,且以下述方式構成:當往與食指扣掛部約略相同之方向下垂時,人體之手掌碰觸下述端緣,前述端緣是與跟食指扣掛部對向之側之端緣為相反側之端緣,且以當牽拉連結構件時於連結構件之延伸方向延伸的方式構成。
  2. 一種緊線器,具備有:固定抓持體,形成於緊線器本體,且具有線狀體按壓部;擺動構件,藉由支軸而可擺動地安裝於前述緊線器本體;活動抓持體,藉由前述擺動構件之擺動而往前述固定抓持體之線狀體按壓部擺動,且具有線狀體保持部;及連結構件,藉由連結構件旋動軸而連結於前述擺動構件,使擺動構件擺動;緊線器本體設有當牽拉連結構件時導引連結構件之連結構件導引部;前述連結構件導引部設有往與固定抓持體為相反之側延伸之食指扣掛部;前述連結構件是以與前述食指扣掛部對向的方式,於牽拉連結構件側旋動自如地安裝有柄部;前述柄部的柄部本體是使牽拉洞之中心接近被線狀體按壓部按壓的線狀體,且以柄部不干涉線狀體的方式,形成有相對於安裝部之主面傾斜之傾斜部;前述傾斜部是以當牽拉連結構件時,位於被抓持在固定抓持體之往近前側突出而設的線狀體按壓部與活動抓持體之間之線狀體之遠離側的方式構成;前述柄部及連結構件是以下述方式構成:為了牽拉連結構件,對牽拉洞施加張力而牽拉時,承受牽拉力之基點會在接近被線狀體按壓部按壓的線狀體之位置。
  3. 一種緊線器,具備有:固定抓持體,形成於緊線器本體,且具有線狀體按壓部;擺動構件,藉由支軸而可擺動地安裝於前述緊線器本體;活動抓持體,具有藉由前述擺動構件之擺動而往前述固定抓持體之線狀體按壓部擺動之線狀體保持部;及連結構件,藉由連結構件旋動軸而連結於前述擺動構件,使擺動構件擺動;緊線器本體設有當牽拉連結構件時導引連結構件之連結構件導引部;連結構件導引部具有作為讓連結構件插入之貫通孔的引導孔及進退自如地安裝在連結構件導引部之主面側的推壓體;前述連結構件具有斜坡面,該斜坡面是被前述推壓體推壓之主面隨著往連結構件之牽拉側而漸漸往推壓體突出;連結構件及/或連結構件導引部設有連結構件抑制機構,該連結構件抑制機構抑制連結構件之移動,以使固定抓持體之線狀體按壓部與活動抓持體之線狀體保持部之間的間隔不改變;連結構件抑制機構是如下地構成:被推壓體推壓斜坡面之連結構件是將與被推壓體推壓之主面為相反側之面推擠在作為讓連結構件插入之貫通孔之引導孔之孔壁面而不會朝收回之側移動。
TW104102856A 2014-01-30 2015-01-28 Tightener TWI6668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5849 2014-01-30
JP2014015849 2014-01-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1774A TW201541774A (zh) 2015-11-01
TWI666839B true TWI666839B (zh) 2019-07-21

Family

ID=537570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2856A TWI666839B (zh) 2014-01-30 2015-01-28 Tightener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291002B2 (zh)
JP (1) JP6317769B2 (zh)
CN (1) CN106165223B (zh)
TW (1) TWI666839B (zh)
WO (1) WO20151154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850246S1 (en) * 2016-01-06 2019-06-04 Nagaki Seiki Co., Ltd. Wire gripper
AU2016277722B2 (en) * 2016-01-06 2021-01-14 Nagaki Seiki Co., Ltd. Wire gripper
JP6205076B1 (ja) * 2016-01-06 2017-09-27 株式会社永木精機 掴線器
AU2017251002B2 (en) * 2016-04-14 2021-04-22 Nagaki Seiki Co., Ltd. Wire gripper and live-wire distributing tool utilizing wire gripper
CN109473911A (zh) * 2018-11-07 2019-03-15 国网浙江桐乡市供电有限公司 电缆上杆牵引线夹装置
USD1002310S1 (en) * 2020-04-30 2023-10-24 Charles Alberti Wire pulling grip
JP2022118797A (ja) * 2021-02-03 2022-08-16 株式会社永木精機 掴線器
JPWO2022239533A1 (zh) * 2021-05-13 2022-11-17
WO2024019073A1 (ja) * 2022-07-20 2024-01-25 株式会社永木精機 掴線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8211406U (zh) * 1988-02-02 1988-12-28 上海川沙洋泾朱湾村经济合作社 裸金属多股绞合线紧线器
JPH0241609U (zh) * 1988-09-07 1990-03-22
JP2004242477A (ja) * 2003-02-10 2004-08-26 Nagaki Seiki Co Ltd 掴線器
TW201101627A (en) * 2009-06-30 2011-01-01 Nagaki Seiki Kk Wire gripper
CN202444208U (zh) * 2012-02-13 2012-09-19 邹城市特力机械工具有限公司 一种卡线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40837A (en) * 1937-01-22 1938-12-20 Harry Edward Ross Attachment for lineman's grip
US2900690A (en) * 1955-01-07 1959-08-25 Wayne C Suenram Cable handling clamp
US2985933A (en) * 1959-06-04 1961-05-30 Crescent Niagara Corp Wire grip
US3262171A (en) * 1964-06-29 1966-07-26 Julian W Scholz Wire grip
US3599297A (en) * 1970-06-18 1971-08-17 Crescent Niagara Corp Wire grip
US8720014B2 (en) * 2009-06-02 2014-05-13 Yasuharu Nagaki Trigger grip
US8720013B2 (en) * 2009-06-02 2014-05-13 Yasuharu Nagaki Trigger grip
US20120000037A1 (en) * 2010-04-14 2012-01-05 Chi-Yuan Chen Grip
CN202488046U (zh) * 2012-03-20 2012-10-10 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营口供电公司 一种卡线器
US9768596B2 (en) * 2012-09-28 2017-09-19 Nagaki Seiki Co., Ltd. Wire grippe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8211406U (zh) * 1988-02-02 1988-12-28 上海川沙洋泾朱湾村经济合作社 裸金属多股绞合线紧线器
JPH0241609U (zh) * 1988-09-07 1990-03-22
JP2004242477A (ja) * 2003-02-10 2004-08-26 Nagaki Seiki Co Ltd 掴線器
TW201101627A (en) * 2009-06-30 2011-01-01 Nagaki Seiki Kk Wire gripper
CN202444208U (zh) * 2012-02-13 2012-09-19 邹城市特力机械工具有限公司 一种卡线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17769B2 (ja) 2018-04-25
CN106165223A (zh) 2016-11-23
JPWO2015115451A1 (ja) 2017-03-23
US20160336724A1 (en) 2016-11-17
WO2015115451A1 (ja) 2015-08-06
TW201541774A (zh) 2015-11-01
US10291002B2 (en) 2019-05-14
CN106165223B (zh) 2018-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6839B (zh) Tightener
TWI530040B (zh) Tight line
TWI722079B (zh) 緊線器
TWI721072B (zh) 緊線器
US9434587B2 (en) Wire gripper
TWI595720B (zh) Grips
KR101953656B1 (ko) 쌍꺼풀 형성용 테이프 또는 쓰레드용 커터
JP2012030011A (ja) バックル
JP2014113014A (ja) コッタピン用割ピンの着脱工具
JP2022160118A (ja) 紐かけ治具及び紐かけ方法
JP2019214094A (ja) 作業支援具
JP3187704U (ja) 紐通し具
TW202414938A (zh) 緊線器
CN110270942A (zh) 一种顶切钳
JP2016116416A (ja) 延線クランプ
KR20150024563A (ko) 래칫 클램프
KR20140045796A (ko) 밴드케이블 커팅기
JP2012102448A (ja) 紐通し具
AU2010200300A1 (en) A Crab Holding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