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2079B - 緊線器 - Google Patents

緊線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2079B
TWI722079B TW105142659A TW105142659A TWI722079B TW I722079 B TWI722079 B TW I722079B TW 105142659 A TW105142659 A TW 105142659A TW 105142659 A TW105142659 A TW 105142659A TW I722079 B TWI722079 B TW I72207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member
linear body
tensioner
linear
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426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8026A (zh
Inventor
永木孝幸
岩間保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永木精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永木精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永木精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280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80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20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207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for overhead lines or cables
    • H02G1/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for overhead lines or cables for mounting or stretch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9/00Adjusting or controlling tension in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for preventing snarling; Applications of tension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4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electric cords or electric power cab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2/00Friction-grip releasable fastenings
    • F16B2/02Clamps, i.e. with gripping action effected by positive means other than the inherent resistance to deformation of the material of the fastening
    • F16B2/06Clamps, i.e. with gripping action effected by positive means other than the inherent resistance to deformation of the material of the fastening external, i.e. with contracting action
    • F16B2/10Clamps, i.e. with gripping action effected by positive means other than the inherent resistance to deformation of the material of the fastening external, i.e. with contracting action using pivoting jaw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2/00Friction-grip releasable fastenings
    • F16B2/02Clamps, i.e. with gripping action effected by positive means other than the inherent resistance to deformation of the material of the fastening
    • F16B2/18Clamps, i.e. with gripping action effected by positive means other than the inherent resistance to deformation of the material of the fastening using cams, levers, eccentrics, or toggles
    • F16B2/185Clamps, i.e. with gripping action effected by positive means other than the inherent resistance to deformation of the material of the fastening using cams, levers, eccentrics, or toggles using lev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7/00Overhead 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lines or cables
    • H02G7/02Devices for adjusting or maintaining mechanical tension, e.g. take-up de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Cable Installation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是提供一種具備有機械強度優異的連結構件之輕量的緊線器。緊線器具備有:緊線器本體構件,設置有具有線狀體按壓部之固定抓持體部;作動構件,藉由支軸可擺動地安裝於緊線器本體構件;活動抓持體構件,藉由作動構件之擺動,而朝向固定抓持體部之線狀體按壓部擺動,且具有線狀體保持部;及連結構件,藉由連結構件轉動軸連結於作動構件,並使作動構件擺動。前述連結構件具有設置於長條狀之連結構件本體部之後端的環部。環部是在彎折區域中,相對於包含線狀體按壓部與線狀體保持部延伸之方向(即左右軸)的基準平面,彎折預定之角度。

Description

緊線器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在進行電線之分線工程等之時安裝於牽拉電線等之線狀體的裝置上而於抓持電線等的線狀體之用途上使用的緊線器。
發明背景
在進行例如電線(線狀體)之分線工程時,為了使其在牽拉電線而進行分線工程的部位產生鬆弛,會使用已將緊線器連結在伸縮自如之棒狀本體之兩端的拉線裝置。拉線裝置可以在使其以兩側之緊線器抓持電線後,藉由縮小棒狀本體之長度來縮短連結於兩端之緊線器的間隔,以使被兩側之緊線器所抓持之其間的電線鬆弛。已鬆弛之電線可以將需要部位切斷而容易地進行電線之分線工程。作為如此之抓持電線的以往技術,已知的有專利文獻1所示之緊線器。
專利文獻1的緊線器是藉由扭轉加工將設置於連結構件之後方的環部相對於連結構件及電線的平面扭轉到15°~45°。這種構造的連結構件之環部可以確實地在不 對線狀體造成干涉的情形下,接近於線狀體。因此,專利文獻1的緊線器,不會有使環部之中心位置與線狀體的中心距離很大之情形,且在牽拉線狀體時,不會使線狀體彎曲,因而可以防止起因於線狀體的彎曲之產生於線狀體的表面的損傷等。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許第5465733號公報
發明概要
然而,一般來說,緊線器在保持工程中的已架設之電線的拉力時,會對構成緊線器的各部分施加過大的作用力。
於是,構成緊線器的各構件,例如為了增強長桿構件的機械強度而構成緊線器之各構件,若進行例如將長桿構件的各部分加粗等的話,會使緊線器的重量增加,而變得難以作為在高處使用之緊線器來使用。
又,由於將緊線器安裝於電線的作業,是對已架設之電線實施之高處作業,因此仍是也有接觸到活線部分之虞的危險作業。因此,在地面上可以很容易就進行的動作也會無法輕易地完成。於是,所期望的是一種在高處可容易並安全地進行作業的緊線器。
因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備有機械強度優異的連結構件之輕量的緊線器。又,本發明 之次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容易且安全地進行對電線等之安裝作業的緊線器。
有關於本發明之第1項的緊線器,為具備下述之緊線器:緊線器本體構件,設置有具有線狀體按壓部之固定抓持體部;作動構件,藉由支軸可擺動地安裝於緊線器本體構件;活動抓持體構件,藉由作動構件之擺動,而朝向固定抓持體部之線狀體按壓部擺動,且具有線狀體保持部;及連結構件,藉由連結構件轉動軸連結於作動構件,並使作動構件擺動,該緊線器的特徵在於:連結構件具有長條狀之連結構件本體部、及設置於連結構件本體部之後端的環部,環部是在彎折區域中相對於基準平面而朝預定之角度彎折,且該基準平面包含作為線狀體按壓部與線狀體保持部延伸之方向的左右軸,在將線狀體抓持於線狀體按壓部與線狀體保持部之間時,彎折區域是大致平行於線狀體按壓部與線狀體保持部延伸之方向,並且是在橫跨環部的位置,且在線狀體之下方的位置上。
有關於本發明之第2項的緊線器,是如第1項 記載之緊線器,且其特徵在於,在將線狀體抓持於前述線狀體按壓部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之間時、及/或將線狀體裝設於緊線器時,前述環部之在彎折區域彎折而形成的傾斜部分是以位於前述線狀體的外周面之另一側的角度傾斜。
在本發明中,可使連結構件之環部在不對線狀體造成干涉的情形下,確實地接近於線狀體。因此,不會有使環部之中心位置與線狀體的中心位置距離很大之情形,且在牽拉線狀體時,不會使線狀體彎曲。其結果,可抑制起因於線狀體的彎曲之產生於線狀體的表面的損傷等。
有關於本發明之第3項的緊線器,是如第1項或第2項記載之緊線器,且其特徵在於,前述連結構件是將以人手握住緊線器之握部時供拇指扣掛的拇指扣掛部形成於前述連結構件本體部之前述環部側,且在固定抓持體部之架設部側的區域。
在本發明中,因為在連結構件本體部之環部側具有在以人手握住緊線器時供拇指扣掛的拇指扣掛部,所以易於以單手穩定握住緊線器。因此,可獲得能夠容易且安全地進行對線狀體的安裝作業之緊線器。
有關於本發明之第4項的緊線器,是如第1項或第2項記載之緊線器,且其特徵在於,前述連結構件具有在以人手握住緊線器之握部時供拇指扣掛的拇指扣掛部,前述拇指扣掛部是形成於連結構件之近前側及連結構件本體部之環部側,且拇指不對線狀體造成干涉的位置上。
有關於本發明之第5項的緊線器,為具備下述之緊線器:緊線器本體構件,設置有具有線狀體按壓部及連結構件引導部之固定抓持體部;作動構件,藉由支軸可擺動地安裝於前述緊線器本體構件;活動抓持體構件,藉由前述作動構件之擺動,而朝向前述固定抓持體部之線狀體按壓部擺動,且具有線狀體保持部;及連結構件,藉由轉動軸連結於前述作動構件,並使作動構件擺動,該緊線器具備用於握持緊線器之握持部,前述握持部是藉由連結構件之連結構件本體部、連結構件引導部所構成,並形成為以手指及/或手掌握持握持部。
在本發明中,因為在連結構件本體部之環部側具有在以人手握住緊線器時供拇指扣掛的拇指扣掛部,所以易於以單手穩定握住緊線器。因此,使對線狀體的安裝作業變得容易且安全。
依據第1項之發明,由於連結構件之環部在至少跨越環部之彎折區域朝預定的角度彎折,因此可以得到具備有機械強度優異的連結構件之輕量且耐久性優異的緊線器。
依據第5項之發明,由於為具備下述之緊線器:緊線器本體構件,設置有具有線狀體按壓部及連結構件引導部之固定抓持體部;作動構件,藉由支軸可擺動地安裝於前述緊線器本體構件;活動抓持體構件,藉由前述作動構件之擺動,而朝向前述固定抓持體部之線狀體按壓部擺動,且具有線狀體保持部;及連結構件,藉由轉動軸連結於前述作動構件,並使作動構件擺動,且該緊線器具備用於握持緊線器之握持部,前述握持部是藉由連結構件之連結構件本體部、連結構件引導部所構成,並形成為以手指及/或手掌握持握持部,所以可以用單手穩定握住緊線器。因此,可以得到能夠容易且安全地進行對線狀體的安裝作業之緊線器。
本發明之上述的目的、其他的目的、特徵及優點,在藉由參照圖式而進行之用於實施以下的發明的形態之說明中,將變得更加清楚明白。在此說明書及專利請求範圍中,將由正面圖中的右側朝左側延伸之方向稱為長邊方向,並將由上側往下側延伸之方向稱為高度方向,且將正面圖中的左側稱為前方(推回連結構件的方向),右側稱為後方(牽拉連結構件的方向)。
10、1000:緊線器
12:緊線器本體構件
12a:緊線器本體部
14:作動構件
16:活動抓持體構件
18:連結構件
19:蓋構件
20:固定抓持體部
22:線狀體保持部
22a、24a:夾持溝
24:線狀體按壓部
24c:架設部
26:連結構件引導部
26a、26b:本體部
28:導引孔
30:支軸孔
32、40:突條
32a、40a:頂部
36:開口部
42:空間
44:彈簧用溝
48、66、174:勾掛孔
60、170:緊線器本體構件安裝孔
60a、62a、64a:另一側之孔周邊的膨出部之頂部
60b、62b、64b:近前側之孔周邊的膨出部之頂部
62:活動抓持體構件安裝孔
64:連結構件安裝孔
68:活動抓持體構件支撐部
70:支軸
70a、72a、74a、210a、220a:軸心
70b、72b、74b、210b、220b:護緣部
72:連結構件轉動軸
74:活動抓持體構件轉動軸
76:開口銷
80:連結構件本體部
82:作動構件安裝孔
84、158:手指抵接部
92:第1作動構件安裝部
94:第2作動構件安裝部
96:第1作動構件安裝孔
98:第2作動構件安裝孔
98a:落差部
100:彎折區域
110:線圈彈簧
112:線圈部
114:第1勾掛部
116:第2勾掛部
120、1120:拇指扣掛部
130:環部
132:上輪廓部分
134:下輪廓部分
136:側輪廓部分
138:交界部
140:傾斜部分
144:牽拉孔
150:手抵靠部
152:食指抵靠部
154:中指抵靠部
156:握部
160:蓋構件安裝孔
162:螺紋孔
176:活動範圍限制長孔
180:墊圈
210:蓋構件轉動軸
220:按壓體
300:連結機構
500、1500:握持部
A1:連結構件本體部之軸線
A2:環部之中心線
G、G1、G2、G3:重心
P1、P2:垂直平面
Pxz:平面
Pyz:包含線狀體按壓部及線狀體保持部之延伸方向(即左右軸)的基準平面
t:基點
W:線狀體
圖1是顯示本發明之一個實施形態的緊線器(將線狀體按壓部與線狀體保持部之間縮窄之狀態的緊線器)的正面圖。
圖2是顯示本發明之一個實施形態的緊線器(將線狀體裝設於線狀體按壓部與線狀體保持部之間的狀態的緊線器)的正面圖。
圖3是顯示本發明之一個實施形態的緊線器(將線狀體按壓部與線狀體保持部之間加寬之狀態的緊線器)的正面圖。
圖4是圖2所示之緊線器的右側面圖。
圖5是圖2所示之緊線器的左側面圖。
圖6是顯示緊線器本體構件與作動構件之安裝狀態的左側面剖面圖。
圖7A是顯示連結構件的圖,(A)為平面圖,(B)為正面圖,(C)為(B)之B-B剖面圖。
圖7B是顯示連結構件的圖,(D)為右側面圖,(E)為左側面圖。
圖8是顯示連結構件的立體圖。
圖9是圖2所示之緊線器的背面圖。
圖10是顯示緊線器本體構件與蓋構件之安裝狀態的平面剖面圖。
圖11是顯示將緊線器安裝於線狀體之順序的正面圖。
圖12是顯示將緊線器安裝於線狀體之順序的背面圖。
圖13是顯示接續於圖11之將緊線器安裝於線狀體之 順序的正面圖。
圖14是顯示接續於圖13之將緊線器安裝於線狀體之順序的正面圖。
圖15是顯示接續於圖14之將緊線器安裝於線狀體之順序的正面圖。
圖16是顯示由線狀體卸下緊線器之順序的正面圖。
圖17是顯示緊線器本體構件的圖,(A)為正面圖,(B)為背面圖。
圖18是緊線器之說明圖。
圖19是顯示本發明之一個實施形態的緊線器(將線狀體按壓部與線狀體保持部之間加寬之狀態的緊線器)的正面圖。
圖20是圖19所示之緊線器的背面圖。
圖21是顯示將緊線器安裝於線狀體之順序的正面圖。
圖22是顯示將緊線器安裝於線狀體之順序的背面圖。
圖23A是顯示連結構件的圖,(A)為平面圖,(B)為正面圖,(C)為背面圖,(D)為(B)之B-B剖面圖。
圖23B是顯示連結構件的側面圖,(E)為右側面圖,(F)為左側面圖。
圖23C是連結構件之說明圖。
圖24是圖19所示之緊線器的右側面圖。
圖25A是顯示將緊線器安裝並抓持於線狀體之狀態的正面圖解圖。
圖25B是顯示將緊線器安裝並抓持於線狀體之狀態的 側面圖解圖。
圖26A是顯示將緊線器安裝並抓持於線狀體之狀態的正面圖解圖。
圖26B是顯示將緊線器安裝並抓持於線狀體之狀態的側面圖解圖。
圖27A是顯示將緊線器安裝並抓持於線狀體之狀態的正面圖解圖。
圖27B是顯示將緊線器安裝並抓持於線狀體之狀態的側面圖解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本發明之緊線器,是使用於在進行電線之分線工程等之時安裝於牽拉電線等之線狀體的裝置並抓持電線等之線狀體的用途上。
具體來說,緊線器10是在藉由拉線器(未圖示)牽拉稱為電力線、通訊線等之電線、或電梯之金屬線(wire)等的線狀體(W)而施加拉力(tension)時,為了抓持線狀體(W)而被使用。
又,雖然未圖示,但緊線器10也被使用於切開作業等,前述切開作業是將緊線器(10)1個個地安裝在張線器(未圖示)之兩側,並將1條線狀體(W)以2個緊線器(10)抓持,且以張線器牽拉,藉此使線狀體(W)產生鬆弛來進行。
本發明之一個實施形態的緊線器10,是具備下述的緊線器10: 緊線器本體構件12,設置有具有線狀體按壓部24之固定抓持體部20;作動構件14,藉由支軸70可擺動地安裝於前述緊線器本體構件12;活動抓持體構件16,藉由前述作動構件14之擺動,而朝向前述固定抓持體部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擺動,且具有線狀體保持部22;及連結構件18,藉由轉動軸連結於前述作動構件14,並使作動構件14擺動。
前述連結構件18具有:長條狀之連結構件本體部80、及設置於前述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後端的環部130,且前述環部130是相對於包含前述線狀體按壓部24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22延伸之方向(即左右軸)的基準平面,由與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交界沿著軸線至側部輪廓部為止彎折預定之角度,該軸線是沿著牽拉方向的軸線。
前述彎折區域(100)在線狀體W被抓持於前述線狀體按壓部24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時,是在沿著前述線狀體按壓部24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22延伸之方向的方向上,而在沿著牽拉連結構件之方向的位置上,並且在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22同等或較其下方的位置上。
在前述緊線器本體構件12、前述作動構件14及前述活動抓持體構件16上分配有比連結構件18更多的重量,且將連結構件18設定成使推回側形成比牽拉側更重的重量分配。
在靠近重心之區域及/或牽拉連結構件之側配備有用於握持緊線器10之握持部500,前述握持部500是藉由連結構件18之連結構件本體部80、及在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牽拉側朝向下方突出設置之連結構件引導部26而構成,並形成為可藉手指及/或手掌握住該握持部500。
具備有蓋構件19之緊線器10之重心G,在連結構件18位於推回側時(第1狀態),是位於活動抓持體構件轉動軸74的附近。
在使連結構件18(相較於前述第1狀態)位於稍微牽拉之側時(第2狀態),具備有蓋構件19之緊線器10的重心G1會相較於活動抓持體構件轉動軸74位於稍微牽拉之側。
當較前述第2狀態更進一步牽拉之時(第3狀態),具備有蓋構件19之緊線器10的重心G2會較前述重心G1更位於牽拉側。
不具備蓋構件19之緊線器10的重心G3會比前述第1狀態更稍微位於下方的位置。
1.緊線器之構成
圖1是顯示將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縮窄之狀態的緊線器10的正面圖。圖2是顯示將線狀體W裝設於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的狀態的緊線器10的正面圖。圖3是顯示將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加寬之狀態的緊線器10的正面圖。圖4是圖2所示之緊線器10的右側面圖。圖5是圖2所示之緊線器10的左側面圖。
緊線器10具備:緊線器本體構件12;作動構件14,藉由支軸70可擺動地安裝於緊線器本體構件12;活動抓持體構件16,藉由作動構件14之擺動,而朝向形成於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固定抓持體部20的線狀體按壓部24擺動,且具有線狀體保持部22;連結構件18,藉由連結構件轉動軸72連結於作動構件14,並使作動構件14擺動;及蓋構件19,藉由蓋構件轉動軸210而可轉動地安裝於緊線器本體構件12。
(a)緊線器本體構件
緊線器本體構件12正面觀看為大致倒U字形,且在上部中,具有朝向近前側突出設置之固定抓持體部20。在固定抓持體部20形成有在該長邊方向上延伸之線狀體按壓部24。線狀體按壓部24在比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緊線器本體部12a更朝向上方突出設置之架設部24c的上端為朝向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近前側突出的簷狀,且在其下表面形成有夾持溝24a。
於線狀體按壓部24與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會形成開口部36,可將線狀體嵌入開口部36。
夾持溝24a是形成為與包含固定抓持體部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及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延伸之方向(即左右軸)的基準平面Pyz平行。
緊線器本體構件12是在後部中,將連結構件引導部26在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牽拉側朝向下部後方而突出設置。連結構件引導部26是在與線狀體按壓部24之延 長線交叉之方向上延伸至在高度方向上比支軸孔30更下方,該支軸孔30是用於軸支撐後述之作動構件14。
在連結構件引導部26穿設有用於插接並引導連結構件18之導引孔(貫通孔)28。導引孔28會延伸至比用於軸支撐作動構件14之支軸孔30更下方,且導引孔28之下端是位於比該支軸孔30更下方。導引孔28位於比線狀體按壓部24及線狀體保持部22更後方,亦即牽拉連結構件18之側。連結構件引導部26是使可轉動地軸支撐於作動構件14之連結構件18插接於導引孔28來保持。
緊線器本體構件12在前部之垂延部分且線狀體按壓部24之下方穿設有用於以支軸70軸支撐作動構件14之圓孔的支軸孔30。支軸孔30是由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近前側(正面側)朝向另一側(背面側)於水平方向上延伸。
如圖6所示,插入支軸70之支軸孔30的孔緣,為了保護支軸70而形成有突條32。突條32為正面觀看圓形之肋(rib)。突條32是朝向支軸孔30之孔的外周緣之延伸方向(支軸70之軸心70a的延伸方向),並由緊線器本體構件12突出。突條32是頂部32a為平面狀,並在與支軸孔30之孔周緣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之垂直方向上擴展。突條32是使其頂部32a具備與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近前側之面及線狀體按壓部24之夾持溝24a平行的平面,並且其周緣在與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近前側之面交叉之方向上延伸的剖面大致為梯形。突條32會構成用於載置作動構件14 之座。
將圓弧狀之突條40形成為與突條32之外周緣間隔大致相同的間隔,並圍繞突條32。突條40具備有與突條32大致相同的高度。突條40與突條32之間形成有彈簧用溝44。突條40是由支軸孔30之下部連續到前側而設置之由正面觀看為圓弧狀的肋(rib)。突條40是將後方(牽拉連結構件18之方向(圖1圖示之a方向))之下部切除而設置有空間42,空間42是為了做成可以進行線圈彈簧(coil spring)110之移動而設置。突條40是朝向支軸孔30之孔的外周緣之延伸方向(支軸70之軸心70a的延伸方向),並由緊線器本體構件12突出。突條40是頂部40a為平面狀,並在與支軸孔30之孔的外周緣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之垂直方向上擴展。突條40是使其頂部40a具備與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近前側之面及線狀體按壓部24之夾持溝24a平行的平面,並且其周緣在與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近前側之面交叉之方向上延伸的剖面大致為梯形。突條40會構成用於載置作動構件14之座。
緊線器本體構件12具有在抓持線狀體W時,用於將活動抓持體構件16設成與固定抓持體部20平行以確實保持線狀體W之活動抓持體構件支撐部68。
活動抓持體構件支撐部68是在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後方的高度方向中的下部,並比連結構件引導部26更位於高度方向中的上方。
緊線器本體構件12會在固定抓持體部20之 上部穿設有用於以蓋構件轉動軸210轉動自如地軸支撐蓋構件19之圓孔的蓋構件安裝孔160、及用於將蓋構件19藉由以按壓體220鎖緊而定位之圓孔的螺紋孔162。蓋構件安裝孔160位於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前方,螺紋孔162位於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後方,且蓋構件安裝孔160與螺紋孔162是並列設置。如圖10所示,蓋構件安裝孔160及螺絲孔162是由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近前側(正面側)朝向另一側(背面側)於水平方向上延伸。按壓體220是使彈簧墊圈(spring washer)或線圈彈簧介在其間來鎖緊蓋構件19。
(b)作動構件
作動構件14正面觀看為大致三角形,在前方之上部的內角部分穿設有供支軸70插入之緊線器本體構件安裝孔60,且在後方之上部的內角部分穿設有供活動抓持體構件轉動軸74插入之活動抓持體構件安裝孔62,並在後方之下部的內角部分穿設有供連結構件轉動軸72插入之連結構件安裝孔64。連結構件轉動軸72及活動抓持體構件轉動軸74,與支軸70相比較,是位於連結構件18之延伸方向之後方(右側)。
作動構件14是在線狀體保持部22之下方,並由線狀體保持部22之下表面的附近垂下。
作動構件14,在線狀體W之外徑較細而使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相接近來抓持線狀體W時、及線狀體W之外徑較粗而使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相遠離來抓持線狀體W時,將連結構件本體部80 安裝於連結構件轉動軸72之部位均比活動抓持體構件轉動軸74之垂直下方更位於牽拉側,並且具備有可以使承受線狀體W之牽拉力的基點t到達接近線狀體W的中心線之位置的長度(參照圖25~27)。
作動構件14在線狀體W之外徑較細而使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相接近來抓持線狀體W時、及線狀體W之外徑較粗且使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相遠離來抓持線狀體W時,具備有使連結構件18由線狀體保持部22之下方延伸到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高度為同等或較其更高的位置並且在半途受到連結構件引導部26支撐的長度(參照圖25~27)。
作動構件14是載置於設置在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一端部的突條32之上,且將支軸孔30與緊線器本體構件安裝孔60排列成一直線狀,並將支軸70設為樞軸而轉動自如地安裝於緊線器本體構件12。作動構件14是與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線狀體按壓部24的延伸方向平行地擺動。此外,作動構件14會於另一端部組合連結構件18之一端部,且將連結構件18之作動構件安裝孔82與作動構件14之連結構件安裝孔64排列成一直線狀,並將連結構件轉動軸72設為樞軸而轉動自如地安裝有連結構件18。又,作動構件14會在設置於與緊線器本體構件安裝孔60相鄰之位置的活動抓持體構件安裝孔62中,將活動抓持部構件轉動軸74設為樞軸而轉動自如地安裝有活動抓持體構件16。
如圖5及圖6所示,緊線器本體構件安裝孔 60、活動抓持體構件安裝孔62及連結構件安裝孔64之周邊為作動構件14之近前側之面及另一側之面的任一個皆較其他之部分較高地膨起,該膨起部之頂部是與安裝孔60、活動抓持體構件安裝孔62、連結構件安裝孔64之周緣的延伸方向正交之垂直的平面。亦即,緊線器本體構件安裝孔60的另一側之孔周邊的膨起部的頂部60a及近前側之孔周邊的膨起部的頂部60b、與活動抓持體構件安裝孔62的另一側之孔周邊的膨起部的頂部62a及近前側之孔周邊的膨起部的頂部62b、以及連結構件安裝孔64的另一側之孔周邊的膨起部的頂部64a及近前側之孔周邊的膨起部的頂部64b,是形成為平行,並與緊線器本體構件安裝孔60、活動抓持體構件安裝孔62及連結構件安裝孔64之孔緣(孔之外周緣)的延伸方向正交。
緊線器本體構件安裝孔60之作動構件14的另一側的孔周邊之膨起部的頂部60a之滑接面(與突條32之頂部32a及突條40之頂部40a滑接之滑接面)是與作動構件14之支軸70的軸心70a正交,並且是以平行於固定抓持體部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的夾持溝24a及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的夾持溝22a的方式形成為垂直面。
活動抓持體構件安裝孔62之近前側的孔周邊之膨起部的頂部之滑接面(與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安裝面滑接之滑接面)及另一側的孔周邊之膨起部的頂部是與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活動抓持體構件轉動軸74的軸心正交,並且是以和固定抓持體部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的夾持 溝24a及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的夾持溝22a成為平行的方式形成為垂直面。
連結構件安裝孔64之另一側的孔周邊之膨起部的頂部64a之滑接面(與連結構件18之安裝面滑接之滑接面)是與連結構件18之連結構件轉動軸72的軸心72a正交,並且是以和固定抓持體部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的夾持溝24a及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的夾持溝22a成為平行的方式形成為垂直面。
支軸70是具有在長度方向上延伸之軸心70a的圓柱狀,並具備有於該近前側在交叉於軸心70a之方向上突出的護緣部70b。支軸70是由近前側嵌插於作動構件14之緊線器本體構件安裝孔60,並螺接到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支軸孔30,以安裝於緊線器本體構件12及作動構件14。支軸70之軸心70a會成為作動構件14之擺動的中心。將支軸70在支軸孔30之另一側鉚接亦可。
連結構件轉動軸72是具有在長度方向上延伸之軸心72a的圓柱狀,並具備有於該近前側在交叉於軸心72a之方向上突出的護緣部72b。連結構件轉動軸72是由近前側嵌合於作動構件14之連結構件安裝孔64及連結構件18之作動構件安裝孔82,並在作動構件安裝孔82之另一側被鉚接,而安裝於作動構件14及連結構件18。連結構件轉動軸72之軸心72a會成為連結構件18之轉動的中心。
活動抓持體構件轉動軸74是具有在長度方向上延伸之軸心74a的圓柱狀,並具備有於該另一側在交 叉於軸心74a之方向上突出的護緣部74b。活動抓持體構件轉動軸74是由後述之活動抓持體構件16的另一側之第2作動構件安裝孔98嵌插於作動構件14之活動抓持體構件安裝孔62及第1作動構件安裝孔96,並在突出於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近前側的第1作動構件安裝孔96之近前側的部位以開口銷76固定。活動抓持體構件轉動軸74之軸心74a會成為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旋轉的中心。
於第2作動構件安裝孔98之另一側的孔周邊,在圓周方向上形成有圓環狀落差部98a。活動抓持體構件轉動軸74之護緣部74b的另一側之表面,是構成為在將活動抓持體構件轉動軸74之護緣部74b嵌插於圓環狀落差部98a時,與第2作動構件安裝部94之另一側之面以平面的形式連續形成。
支軸孔30與作動構件14之緊線器本體構件安裝孔60為相同孔徑,並將其孔之外周緣設成成為平行來排列。支軸孔30之周緣的延伸方向、與緊線器本體構件安裝孔60、活動抓持體構件安裝孔62及連結構件安裝孔64之周緣的延伸方向、和支軸70之軸心70a、連結構件轉動軸72之軸心72a及活動抓持體構件轉動軸74之軸心74a是平行的。
此外,在緊線器本體構件12與作動構件14之間,是於牽拉連結構件18之側設置有用於對作動構件14賦與勢能的線圈彈簧110,且線圈彈簧110是設置成供支軸70插接。線圈彈簧110之線圈部112是嵌插於緊線器本體構件 12之彈簧用溝44。線圈彈簧110是將由線圈部112的一端延伸之直線狀第1勾掛部114固定至形成在作動構件14之另一側之面的勾掛孔66。由線圈部112的另一端延伸之直線狀第2勾掛部116是固定於形成在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近前側之面的勾掛孔48。第1勾掛部114,在緊線器10為無負荷之狀態下,會於勾掛孔66固定成使連結構件18成為藉由線圈彈簧110而被牽拉至牽拉側(圖1圖示之a方向)的狀態。
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突條32及突條40,是將與作動構件14之緊線器本體構件安裝孔60的另一側之孔周邊的膨起部的頂部60a相向的頂部32a及頂部40a之滑接面,以和固定抓持體部20之夾持溝24a的延伸方向平行,且與支軸70之軸心70a正交的方式形成於一定之高度上。
突條32之頂部32a及突條40之頂部40a的滑接面是與緊線器本體構件安裝孔60、活動抓持體構件安裝孔62及連結構件安裝孔64之各自的另一側之孔周邊的膨起部之頂部60a、62a、64a、以及近前側之孔周邊的膨起部之頂部60b、62b、64b的滑接面相向之平行的面。而且,突條32之頂部32a及突條40之頂部40a與緊線器本體構件安裝孔60之另一側的孔周邊之膨起部的頂部60a會形成面接觸,來使作動構件14以支軸70之軸心70a為中心而轉動。
而且,垂直平面P1以及垂直平面P2是與支軸70之軸心70a、連結構件轉動軸72之軸心72a及活動抓持體構件轉動軸74之軸心74a垂直,並且平行於固定抓持體部 20之夾持溝24a,該垂直平面P1會通過作動構件14之緊線器本體構件安裝孔60、活動抓持體構件安裝孔62及連結構件安裝孔64之各自的另一側之孔周邊的膨起部之頂部60a、62a、64a的滑接面,該垂直平面P2會通過緊線器本體構件安裝孔60及活動抓持體構件安裝孔62之各自的近前側之孔周邊的膨起部之頂部60b、62b的滑接面。垂直平面P1是構成為通過連結構件引導部26的導引孔28之內側。
(c)活動抓持體構件
活動抓持體構件16,如圖5所示,是將剖面形狀形成為匸字形,並具備有在前後平行地排列之第1作動構件安裝部92及第2作動構件安裝部94。第1作動構件安裝部92與第2作動構件安裝部94是跨越作動構件14之後部的上部。在第1作動構件安裝部92穿設有第1作動構件安裝孔96,在第2作動構件安裝部94穿設有第2作動構件安裝孔98。活動抓持體構件16是藉由貫穿插入排列成一直線狀之第1作動構件安裝孔96、第2作動構件安裝孔98及作動構件14之活動抓持體構件安裝孔62的活動抓持體構件轉動軸74,而轉動自如地安裝於作動構件14。第1作動構件安裝孔96、第2作動構件安裝孔98及活動抓持體構件安裝孔62為相同孔徑,且該等孔之外周緣是排列為成為平行。
此外,第1作動構件安裝部92與第2作動構件安裝部94,其所相向之面(各自之內表面)為平行之垂直面,且以和突條32之頂部32a及突條40之頂部40a成為平行的方式安裝於作動構件14。第1作動構件安裝部92與第2 作動構件安裝部94相向之面(各自之內表面)是與第1作動構件安裝孔96及第2作動構件安裝孔98之孔的外周緣的延伸方向正交,且與活動抓持體構件轉動軸74之軸心74a正交。安裝於作動構件14之活動抓持體構件16,是將活動抓持體構件轉動軸74之軸心74a作為中心來轉動。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轉動範圍,宜為可藉由作動構件14之擺動來補正從上表面與固定抓持體部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的下表面成為平行的狀態偏離的情形的之程度的轉動,轉動範圍是受到限制的。
在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上表面,形成有收容線狀體W之下部的線狀體保持部22。線狀體保持部22是在其上表面將夾持溝22a形成為與形成於固定抓持體部20之下表面的夾持溝24a相向。夾持溝22a是形成為與包含固定抓持體部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及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延伸之方向(即左右軸)的基準平面Pyz平行。
(d)連結構件
前述連結構件18具有:長條狀之連結構件本體部80、及設置於前述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後端的環部130。
前述環部130是相對於包含前述線狀體按壓部24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22延伸之方向(即左右軸)的基準平面,由與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交界沿著軸線至側部輪廓部為止彎折預定之角度,該軸線是沿著牽拉方向的軸線。
前述彎折區域在線狀體W被抓持於前述線狀體按壓部 24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時,是在沿著前述線狀體按壓部24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22延伸之方向的方向上,而在沿著牽拉連結構件之方向的位置,並且在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22同等或較其下方的位置上。
連結構件18是在作動構件14之另一側(亦即靠近架設部24c),由作動構件14之下端朝牽拉側之上方而延伸。
連結構件18,在線狀體W之外徑較細而使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相接近來抓持線狀體W時、及線狀體W之外徑較粗而使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相遠離來抓持線狀體W時,均是使安裝於連結構件轉動軸72之部位比活動抓持體構件轉動軸74之垂直下方更位於牽拉側,並且具備有使承受線狀體W之牽拉力的基點t到達接近線狀體W之中心線之位置的長度(參照圖25~27)。
連結構件18在線狀體W之外徑較細而使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相接近來抓持線狀體W時、及線狀體W之外徑較粗而使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相遠離來抓持線狀體W時,具備有由線狀體保持部22之下方延伸到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高度為同等或較其更高的位置並且在半途受到連結構件引導部26支撐的長度(參照圖25~27)。
連結構件18具有:為長條之棒狀體且剖面矩形之連結構件本體部80、設置於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後端的環部130、及設置於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環部130側的拇 指扣掛部120。在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前部穿設有作動構件安裝孔82。作動構件14之連結構件安裝孔64與連結構件18之作動構件安裝孔82為相同孔徑,且將其孔之外周緣設成成為平行來排列。而且,連結構件18是藉由從連結構件安裝孔64貫穿插入作動構件安裝孔82之連結構件轉動軸72而轉動自如地安裝於作動構件14。
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連結構件引導部26的導引孔28是形成在與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支軸孔30大致相同的高度上,且作動構件14之緊線器本體構件安裝孔60是形成在與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支軸孔30及導引孔28大致相同的高度上。因此,可將安裝於形成在比作動構件14之緊線器本體構件安裝孔60更下方之連結構件安裝孔64的連結構件18貫穿插入導引孔28,並使連結構件18朝向牽拉側(圖1圖示之a方向)而上升。
連結構件18是使連結構件本體部80與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突條32的頂部32a及突條40的頂部40a平行,並且以沿著固定抓持體部20之夾持溝24a及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夾持溝22a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裝於作動構件14。連結構件18是將連結構件轉動軸72之軸心72a設為中心來轉動。
連結構件18之連結構件本體部80是大致直線狀帶狀體、或隨著越往上方前進而逐漸彎曲之圓弧狀帶狀體,並具備上端緣、及沿著上端緣之下端緣。
連結構件18之連結構件本體部80是藉由連結構件轉 動軸72將左側之端部轉動自如地安裝於作動構件14,並且將中間支撐於連結構件引導部26之導引孔28。
連結構件引導部26之導引孔28是位於比連結構件轉動軸72之位置更後方且在其上方,被連結構件引導部26之導引孔28支撐的連結構件18之連結構件本體部80是朝向後方之上方延伸。
連結構件18之連結構件本體部80是將其下端緣滑動自如地支撐於連結構件引導部26之導引孔28的下端。
如圖7A之(C)及圖8所示,連結構件本體部80是與包含固定抓持體部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及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延伸之方向(即左右軸)的基準平面Pyz平行地延伸。基準平面Pyz亦為包含被抓持於固定抓持體部20與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間的線狀體W之延伸方向(即左右軸)的平面。
環部130於平面視角下大致為橢圓環,並具備上輪廓部分132、下輪廓部分134、及側輪廓部分136。
環部130為大致卵形,且連結構件本體部80側之區域較細,與連結構件本體部80側為相反側之自由端區域是膨起的。
形成傾斜部分140之上側區域的上輪廓部分132與下輪廓部分134之下側區域,是從連結構件本體部80與環部130之交界部138隨著越朝自由端側前進越使其間之間隔變寬之錐狀。
下輪廓部分134是使自由端側之側輪廓部分136比連 結構件本體部80之下端緣更稍微朝下方下降。
環部130,在其中央穿設有插入牽拉線狀體W之金屬線(wire)等的牽拉孔144。牽拉孔144,為了使其後方(亦即牽拉側)之孔緣容易勾掛拉線裝置之鉤等而為圓弧狀。
連結構件18是形成為在將拉線裝置之鉤等勾掛於環部130之牽拉孔144來牽拉時承受牽拉力之承受牽拉力的基點t成為靠近線狀體W之位置。此外,將承受環部130的牽拉力之承受牽拉力的基點t形成為位於接近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之高度的高度上。
承受牽拉力之基點t是形成為比彎折區域100之位置更位於上方。
藉由此構成,在緊線器10因勾掛拉線裝置之鉤等而被拉線裝置牽拉時,可以與線狀體W之延伸方向大致並行地牽拉,而可以在不使緊線器10傾斜、或使線狀體W彎曲、旋轉的情形下予以牽拉。即使線狀體W之外徑的粗細改變,該情況仍然幾乎相同。
環部130是在彎折區域100中,相對於包含固定抓持體部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與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延伸之方向(即左右軸)的基準平面Pyz,以預定之角度將環部130之上側的區域朝另一側彎折。換言之,環部130具有傾斜部分140、及下輪廓部分134,該傾斜部分140是相對於連結構件主體部80之主面,使環部130之上側的區域比開口部36側更朝向固定抓持體部20之 架設部24c側,並在彎折區域100中以預定之角度朝另一側彎折成避開線狀體W而構成,該下輪廓部分134是相對於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主面而平行。環部130是構成為使通過包含牽拉孔144的上側之區域的傾斜部分140之平面Pxz斜交於基準平面Pyz。另一方面,下輪廓部分134是形成為平行於基準平面Pyz。
以緊線器10抓持線狀體W時,由於環部130之上側的區域是由近前側朝向另一側而彎折,因此即使以握持部500握持緊線器10並朝向線狀體W舉起而接近線狀體W,也可以在線狀體W不對環部130造成干涉的情形下將線狀體W夾在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
又,由於在將已安裝於線狀體W上之緊線器10的連結構件18之環部130以拉線器等朝向牽拉側牽拉時,環部130之上側的區域仍是由近前側朝向另一側彎折,因此可以在環部130不對線狀體W造成干涉的情形下進行牽拉。
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軸線A1(通過連結構件轉動軸72)與環部130之中心線A2(通過承受環部130之牽拉力之基點t)會斜交。
環部130之長邊方向的中心線A2是於形成傾斜部分140之上側區域的上輪廓部分132與下輪廓部分134的下側區域之間通過。
彎折區域100,如圖2所示,在將線狀體W抓持於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時,是在大致平行於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延伸之方向 上,並且是在通過牽拉孔144而橫跨環部130的位置,且在線狀體W之下方的位置上。因此,環部130是構成為靠近線狀體W之側的區域(即傾斜部分140之上側區域)位於大致水平地被抓持於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的線狀體W之另一側。換言之,通過傾斜部分140之平面Pxz是傾斜成使環部130之上側位於大致水平地被抓持於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的線狀體W之另一側。
彎折區域100是在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上端緣且環部130之前側,並由比連結構件本體部80與環部130之交界更前側開始延續至環部130之後方側為止。
彎折區域100為大致直線狀,並與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軸線A1斜交,且延續至下輪廓部分134之下側區域的牽拉孔144側。
而且,彎折區域100會延續至環部130之後側區域的下方,並延續至環部130之後側區域之與下輪廓部分134的下側區域的交界附近,而將環部130之後側區域彎折。
彎折區域100是在靠近環部130之中心線A2的位置,以與該中心線A2大致平行或與其相接近(亦即與該中心線A2所構成之角度為較小的角度)之方式來延伸。
彎折區域100不論是線狀體W之外徑為較短之細的線狀體W、或者線狀體W之外徑為較長之粗的線狀體W,都可形成為以與線狀體W之延伸方向大致平行(亦即與線狀體按壓部24及線狀體保持部22之延伸方向大致平行)、或 者接近線狀體W之延伸方向(亦即與W之延伸方向所構成的角度為較小之角度)的方式來延伸。
環部130之彎折區域100在線狀體W之外徑較細而使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相接近來抓持線狀體W時、及線狀體W之外徑較粗而使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相遠離來抓持線狀體W時,均可形成為(由正面觀看的情況下)位於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高度大致相同的位置或僅較其稍高或稍低之位置上(參照圖25~27)。
環部130之彎折區域100在線狀體W之外徑較細而使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相接近來抓持線狀體W時、及線狀體W之外徑較粗而使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相遠離來抓持線狀體W時,均可形成為(由正面觀看的情況下)位於與支軸70及活動抓持體構件轉動軸74之高度大致相同的位置或僅較其稍高或稍低之位置上(參照圖25~27)。
環部130是藉由彎折加工,並藉由例如鍛造而朝預定之角度彎折,因此會使與彎折部分有關之機械應力(mechanical stress)變小,而連結構件18之機械強度則幾乎沒有變化。又,由於彎折是在至少跨越環部130之彎折區域100執行,因此可使彎折加工之時的機械應力分散於環部130整體。彎折區域100,由於使其延伸方向與環部130之中心線A2(通過承受環部130之牽拉力之基點t)大致平行,因此可更加地有助於連結構件18之機械強度的降低 防止,且耐久性優異。
又,預定角度是在將線狀體W抓持於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時,使線狀體W之外周面為如接近於環部130之表面的角度。
在此發明之實施形態中,預定之角度,亦即包含固定抓持體部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與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延伸之方向(即左右軸)的基準平面Pyz,與通過包含環部130之牽拉孔144之上側的區域之傾斜部分140的平面Pxz所構成之角度,為25度,且預定之角度是在15~40度的範圍。
若預定之角度小於15度時,會使干涉線狀體W之可能性變高,又,若預定之角度超過40度時,在勾掛拉線裝置之鉤或皮帶而以拉線裝置來牽拉時,會變得難以與線狀體W之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地牽拉。
藉此,環部130可以在確實地不干涉到線狀體W之情形下接近線狀體W。從而,就不會有環部130之中心線A2與線狀體W之中心的位置距離很大之情形。亦即,因為在牽拉已安裝於牽拉孔144之拉線裝置的鉤或皮帶時,環部130是在靠近線狀體W之中心的位置被牽拉,因此可以在不使緊線器10傾斜的情形下、或不使線狀體W彎曲的情形下牽拉線狀體W。其結果,可以抑制起因於彎曲而產生於線狀體W之表面的損傷等。
(e)握持部
本發明之緊線器10包含用於讓人以單手把持緊線器 10之握持部500。
握持部500主要是藉由連結構件引導部26、連結構件本體部80、及拇指扣掛部120所構成。
連結構件引導部26之握持部500是形成為比線狀體保持部22及線狀體按壓部24在高度方向上的更下方,且比支軸孔30更上方。
連結構件引導部26,在另一側之面(背面側之面)具備安置人手的手掌、及食指之指根附近的手抵靠部150。
緊線器本體構件12在另一側(背面側)形成有連結構件引導部26之區域、及連結構件引導部26之上部的附近,具備安置食指之食指抵靠部152。
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連結構件引導部26,在由連結構件18之另一側(背面側)繞來到近前側(正面側)之安置中指之指腹的區域具備中指抵靠部154。
緊線器本體構件12具備將中指之指根附近安置在前方(亦即推回側)之面上的握部156。
握部156可藉由所安置之中指而被拉往後方(牽拉側)。
連結構件引導部26是使導引孔28之近前側的本體部26a構成中指抵靠部154,且中指抵靠部154是在線狀體保持部22之夾持溝22a的下方垂下。
連結構件引導部26,是將與構成中指抵靠部154之本體部26a為相反側(亦即夾著導引孔28之另一側)的本體部26b構成食指抵靠部152,且食指靠置部152是在線狀體按 壓部24之架設部24c的下方垂下。
形成於本體部26a與本體部26b之間的導引孔28是供連結構件18之連結構件本體部80貫穿插入。
緊線器本體構件12具備以由中指之前端第2個關節(P1P關節)與指根之關節(MP關節)之間的手指上部支撐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手指抵接部158。
手指抵接部158具有比活動抓持體構件支撐部68更朝後方延伸之水平面,並與連結構件引導部26之前方的面交叉。
拇指扣掛部120是在以人手握住緊線器10時用於扣掛拇指的部位。因此,可容易以單手穩定握住緊線器10。突起狀之拇指扣掛部120是在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環部130側並於固定抓持體部20之架設部24c側的區域之上部形成,且朝連結構件本體部80的另一側突出成相對於連結構件本體部80大致形成正交。拇指扣掛部120是相對於牽拉連結構件18之側(圖1圖示之a方向)形成正交。
拇指扣掛部120位於比環部130更前方,並且連結構件引導部26位於比拇指扣掛部120更前方。
拇指扣掛部120及連結構件引導部26,雖然是在比夾持線狀體W之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後方部分更後方側,但在比環部130更前方側。
連結構件本體部80具備在握住緊線器10時,安置中指及無名指之指腹的手指抵接部84。
而且,拇指扣掛部120及連結構件引導部26,由於形 成於靠近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的位置,因此可使重量之平衡度較良好地跨越連結構件引導部26與拇指扣掛部120並以手拿持緊線器10,而可容易地將緊線器10舉起並勾掛於線狀體W。
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連結構件引導部26與拇指扣掛部120之間的長度L1,是在已將環部130拉至後方的狀態下,為了將拇指勾掛於拇指扣掛部120,並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勾掛於連結構件引導部26之前方端而握持,而將拇指與食指之間的長度L2設為3~6cm時,形成為與其對應之長度。
前述連結構件18具有長條狀之連結構件本體部80、與設置於前述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後端的環部130,前述連結構件18之以人手握住緊線器時扣掛拇指之拇指扣掛部120是在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環部130側,且形成於固定抓持體部20之架設部24c側的區域。
前述環部130是相對於包含前述線狀體按壓部24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22延伸之方向(即左右軸)的基準平面,由環部130與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交界沿著軸線至側部輪廓部為止彎折預定之角度,該軸線是沿著牽拉方向的軸線。
前述彎折區域在線狀體W被抓持於前述線狀體按壓部24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時,是在沿著前述線狀體按壓部24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22延伸之方向的方向上,而在沿著牽拉連結構件之方向的位置,並且在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22同等或較其下方的位置上。
所述之彎折的區域之彎折,雖然有以鍛造方式形成的情況,但在該彎折時也可同時將拇指扣掛部120藉由鍛造來彎折。於是,拇指扣掛部120之最上端,是在可以將彎折之區域彎折的位置上,並成為與彎折之高度相同或較其稍低的形狀。
(f)蓋構件
蓋構件19正面觀看大致為四角形,並藉由蓋構件轉動軸210可轉動地安裝於緊線器本體構件12。蓋構件19是用於防止以固定抓持體部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及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抓持的線狀體W由緊線器10脫落之情形的構件。蓋構件19是形成為與包含固定抓持體部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及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之延伸的方向(即左右軸)的基準平面Pyz平行。
蓋構件19,在前方之內角部分穿設有插入蓋構件轉動軸210之緊線器本體構件安裝孔170,並在後方之上部的內角部分穿設有在以手轉動蓋構件19之時利用之勾掛孔174。在蓋構件19之中央部,穿設有以蓋構件轉動軸210為中心之圓弧狀的活動範圍限制長孔176。活動範圍限制長孔176是用於與按壓體220協同合作以限制蓋構件19之轉動範圍的構成。按壓體220與蓋構件轉動軸210相比較是位於較後方(右側)。緊線器本體構件安裝孔170與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蓋構件安裝孔160為相同孔徑,並將其孔之外周緣形成平行來排列。活動範圍限制長孔176之孔徑是設定得比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螺紋孔162的孔徑稍大, 並構成為在使蓋構件19轉動時,使按壓體220可以在不接觸活動範圍限制長孔176之外周緣的狀態下圓滑地移動。
如圖10所示,蓋構件19是載置於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上部的固定抓持體部20上,且將蓋構件安裝孔160與緊線器本體構件安裝孔170排列成一直線狀,並將蓋構件轉動軸210作為樞軸而轉動自如地安裝於緊線器本體構件12。蓋構件19會與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固定抓持體部20的線狀體按壓部24之延伸方向平行地轉動。此時,是使蓋構件19之另一側之面滑接於固定抓持體部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及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之各自的近前側之面。
蓋構件轉動軸210是具有在長度方向上延伸之軸心210a的圓柱狀,並於其近前側具備有在交叉於軸心210a之方向上突出的護緣部210b。蓋構件轉動軸210是由近前側嵌插於蓋構件19之緊線器本體構件安裝孔170,並螺接到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蓋構件安裝孔160,以安裝於緊線器本體構件12及蓋構件19。蓋構件轉動軸210之軸心210a是成為蓋構件19之轉動的中心。
按壓體220是具有在長度方向上延伸之軸心220a的圓柱狀,並於其近前側具備有在交叉於軸心220a之方向上突出的護緣部220b。按壓體220是由近前側嵌插於蓋構件19之活動範圍限制長孔176,以進退自如地安裝於緊線器本體構件12。按壓體220可以藉由旋轉操作護緣部220b並與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螺紋孔162螺合,而進退 移動。按壓體220是藉由隔著墊圈180使蓋構件19進出移動到按壓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近前側之面的位置為止,來將蓋構件19定位(固定)於緊線器本體構件12。而且,轉動蓋構件19時,會使按壓體220後退移動而鬆弛,而解除蓋構件19按壓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近前側之面的狀態。
2.緊線器之操作
(a)對線狀體安裝緊線器的順序
其次,說明對線狀體W安裝由以上之構成所形成的緊線器10的順序。
如圖11所示,當緊線器10為將緊線器本體構件12側設成朝上而舉起時,是以人的其中一隻手(左手)把持作動構件14與連結構件18之連結部分,並以人的另一隻手(右手)握住構成握持部500之緊線器本體構件12的連結構件引導部26與連結構件18。
此時,是將連結構件18(另一側之面)抵靠於接近人之手指指根的手掌,並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彎折且將其等之指腹抵靠於連結構件18之近前側之面,並使魚際抵接於連結構件18的另一側之面。
將拇指彎曲並將拇指之食指側的面扣掛在拇指扣掛部120。
食指是伸長而使其抵接於連結構件引導部26的另一側之面及緊線器本體構件12的另一側之面。
將中指彎曲並將指腹搭置在連結構件引導部26之近前側(正面側)。
然後,使中指與拇指靠近,並如圖3所示之箭頭所示地,將連結構件18朝推回側方向(圖3所示之b方向)推,以縮短連結構件引導部26與拇指扣掛部120之間隔。藉此,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會成為充分地遠離固定抓持體部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的狀態,而使線狀體W變得容易於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通過。
其次,如圖13所示,將線狀體W插接於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且將線狀體W之上部收容於形成在線狀體按壓部24之下表面的夾持溝24a,而形成將緊線器10懸吊於線狀體W的狀態。
其次,如圖12所示,將定位蓋構件19之按壓體220鬆開,且將蓋構件19藉由活動範圍限制長孔176來限制活動範圍,並且以蓋構件轉動軸210之軸心210a作為中心而在向下方向(圖14所示之d方向)上朝下方轉動。這樣做,以使蓋構件19將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的近前側之開口部阻塞大致一半。之後,按壓體220藉由護緣部220b之旋轉操作並藉由與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螺紋孔162的螺合來進退移動,且藉由隔著墊圈180使蓋構件19進出移動到按壓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近前側之面的位置為止,來將蓋構件19定位(固定)於緊線器本體構件12。
在將此緊線器10對線狀體W的安裝適用於作為線狀體W之電線之分線工程時,是如構成由兩側將電 線拉到近旁之作用的圖15所示,於拉線裝置之兩端設置利用連結構件18之環部130的牽拉孔144而連結到緊線器10之連結機構300。拉線裝置是藉由於兩端連結後,進行縮短其長度之操作,而在緊線器10之連結構件18施加朝牽拉側(圖15所示之a方向)牽拉之力。
緊線器10,如圖15所示,當將連結構件18朝牽拉側方向(圖15所示之a方向)牽拉時,連結有連結構件18之一端側的作動構件14會以支軸70作為支點朝向上之箭頭方向(圖15所示之c方向)轉動。藉由此作動構件14之轉動,以將活動抓持體構件16朝固定抓持體部20之方向上推,而將線狀體W之下部收容於線狀體保持部22之夾持溝22a,以將線狀體W夾入並抓持於固定抓持體部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
當藉由拉線裝置進一步施加對牽拉側方向(圖3所示之箭頭a方向)的牽拉力時,由於以緊線器10抓持之線狀體W是朝牽拉側方向(圖3所示之箭頭a方向)箭頭a方向被牽拉,因此成為可藉此將兩側之緊線器10互相拉近,且位於兩側之緊線器10之間的線狀體W會成為產生有鬆弛的狀態,而可獲得能夠實施分線工程的狀態。
如上述地緊線器10之安裝作業,由於可以將使緊線器10裝設於線狀體W之作業及將拉線裝置等之連結機構300連結於連結構件18之作業,全部由正面側實施,因此可以容易且安全地進行為高處作業且為危險作業之電線之分線工程等。
(b)由線狀體卸下緊線器之順序
其次,說明由線狀體W卸下緊線器10之順序。
如圖16所示,將連結於緊線器10之環部130的牽拉孔144之拉線裝置等之連結機構300解除,以解除對連結構件18之牽拉力。
然後,將定位蓋構件19之按壓體220鬆開,且將蓋構件19藉由活動範圍限制長孔176來限制活動範圍,並且以蓋構件轉動軸210之軸心210a作為中心,進行以手勾掛勾掛孔174等而在向上箭頭方向(與圖14所示之d方向為相反側的方向)上朝上方轉動。這樣做,以使蓋構件19將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的近前側之開口部打開。之後,按壓體220藉由護緣部220b之旋轉操作並藉由與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螺紋孔162的螺合來進退移動,且藉由隔著墊圈180使蓋構件19進出移動到按壓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近前側之面的位置為止,來將蓋構件19定位(固定)於緊線器本體構件12。
其次,以人的手握住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連結構件引導部26與連結構件18。此時,當緊線器10為將緊線器本體構件12側設成朝上而舉起時,是以人的其中一隻手(左手)把持作動構件14與連結構件18之連結部分,並以人的另一隻手(右手)握住構成握持部500之緊線器本體構件12的連結構件引導部26與連結構件18。
此時,是將連結構件18(另一側之面)抵靠於接近人之手指指根的手掌,並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彎折且將其等 之指腹抵靠於連結構件18之近前側之面,並使魚際抵接於連結構件18的另一側之面。
將拇指彎曲並將拇指之食指側的面扣掛在拇指扣掛部120。
食指是伸長而使其抵接於連結構件引導部26的另一側之面及緊線器本體構件12的另一側之面。
將中指彎曲並將指腹搭置在連結構件引導部26之近前側(正面側)。
然後,使中指與拇指靠近,並如箭頭所示地,將連結構件18朝推回側推,以縮短連結構件引導部26與拇指扣掛部120之間隔。藉此,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會成為充分地遠離固定抓持體部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的狀態。由於活動抓持體構件16會遠離線狀體W,因此可解除線狀體W之抓持,故,可以由線狀體W取下固定抓持體部20來將緊線器10卸下。
其次,主要根據圖19至圖24來說明本發明之其他的實施形態之緊線器1000。
本實施形態之緊線器1000,與圖1圖示之實施形態的緊線器10為連結構件18之構成有所不同。
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的緊線器1000,是具備下述的緊線器1000:緊線器本體構件12,設置有具有線狀體按壓部24之固定抓持體部20;作動構件14,藉由支軸70可擺動地安裝於前述緊線器 本體構件12;活動抓持體構件16,藉由前述作動構件14之擺動,而朝向前述固定抓持體部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擺動,且具有線狀體保持部22;及連結構件18,藉由轉動軸連結於前述作動構件14,並使作動構件14擺動。
前述連結構件18具有:長條狀之連結構件本體部80、及設置於前述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後端的環部130,且前述環部130是相對於包含前述線狀體按壓部24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22延伸之方向(即左右軸)的基準平面,由與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交界沿著軸線至側部輪廓部為止彎折預定之角度,該軸線是沿著牽拉方向的軸線。
前述彎折區域在線狀體W被抓持於前述線狀體按壓部24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時,是在沿著前述線狀體按壓部24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22延伸之方向的方向上,而在沿著牽拉連結構件之方向的位置,並且在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22同等或較其下方的位置上。
在前述緊線器本體構件12、前述作動構件14及前述活動抓持體構件16上分配有比連結構件18更多的重量,且將連結構件18設定成使推回側形成比牽拉側更重的重量分配。
在靠近重心之區域及/或牽拉連結構件之側配備有用於握持緊線器1000之握持部1500,前述握持部1500是藉由連結構件18之連結構件本體部80、及在緊線器本體構件 12之牽拉側朝向下方突出設置之連結構件引導部26而構成,並形成為可藉手指及/或手掌握住該握持部1500。
具備有蓋構件19之緊線器1000之重心G,在連結構件18位於推回側時(第1狀態),是位於活動抓持體構件轉動軸74的附近。
在使連結構件18(相較於前述第1狀態)位於稍微牽拉之側時(第2狀態),具備有蓋構件19之緊線器1000的重心G1會相較於活動抓持體構件轉動軸74位於稍微牽拉之側。
當較前述第2狀態更進一步牽拉之時(第3狀態),具備有蓋構件19之緊線器1000的重心G2會較前述重心G1更位於牽拉側。
不具備蓋構件19之緊線器1000的重心G3會比前述第1狀態更稍微位於下方的位置。
(a)連結構件
前述連結構件18具有:長條狀之連結構件本體部80、及設置於前述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後端的環部130。
前述環部130是相對於包含前述線狀體按壓部24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22延伸之方向(即左右軸)的基準平面,由與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交界沿著軸線至側部輪廓部為止彎折預定之角度,該軸線是沿著牽拉方向的軸線。
前述彎折區域在線狀體W被抓持於前述線狀體按壓部24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時,是在沿著前述線狀體按壓部24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22延伸之方向的方向上,而在沿著牽拉連結構件之方向的位置,並且在與前述線狀體保 持部22同等或較其下方的位置上。
連結構件18是在作動構件14之另一側(亦即靠近架設部24c),由作動構件14之下端朝牽拉側之上方而延伸。
連結構件18,在線狀體W之外徑較細而使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相接近來抓持線狀體W時、及線狀體W之外徑較粗而使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相遠離來抓持線狀體W時,均是使安裝於連結構件轉動軸72之部位比活動抓持體構件轉動軸74之垂直下方更位於牽拉側,並且具備有使承受線狀體W之牽拉力的基點t到達接近線狀體W之中心線之位置的長度(參照圖25~27)。
連結構件18在線狀體W之外徑較細而使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相接近來抓持線狀體W時、及線狀體W之外徑較粗而使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相遠離來抓持線狀體W時,具備有由線狀體保持部22之下方延伸到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高度為同等或較其更高的位置並且在半途受到連結構件引導部26支撐的長度(參照圖25~27)。
連結構件18具有:為長條之棒狀體且剖面矩形之連結構件本體部80、設置於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後端的環部130、及設置於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環部130側的拇指扣掛部120。在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前部穿設有作動構件安裝孔82。作動構件14之連結構件安裝孔64與連結構件18之作動構件安裝孔82為相同孔徑,且將其孔之外周緣設 成成為平行來排列。而且,連結構件18是藉由從連結構件安裝孔64貫穿插入作動構件安裝孔82之連結構件轉動軸72而轉動自如地安裝於作動構件14。
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連結構件引導部26的導引孔28是形成在與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支軸孔30大致相同的高度上,且作動構件14之緊線器本體構件安裝孔60是形成在與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支軸孔30及導引孔28大致相同的高度上。因此,可將安裝於形成在比作動構件14之緊線器本體構件安裝孔60更下方之連結構件安裝孔64的連結構件18貫穿插入導引孔28,並使連結構件18朝向牽拉側(圖19圖示之a方向)而上升。
連結構件18是使連結構件本體部80與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突條32的頂部32a及突條40的頂部40a平行,並且以沿著固定抓持體部20之夾持溝24a及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夾持溝22a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裝於作動構件14。連結構件18是將連結構件轉動軸72之軸心72a設為中心來轉動。
連結構件18之連結構件本體部80是大致直線狀帶狀體、或隨著越往上方前進而逐漸彎曲之圓弧狀帶狀體,並具備上端緣、及沿著上端緣之下端緣。
連結構件18之連結構件本體部80是藉由連結構件轉動軸72將左側之端部轉動自如地安裝於作動構件14,並且將中間支撐於連結構件引導部26之導引孔28。
連結構件引導部26之導引孔28是位於比連 結構件轉動軸72之位置更後方且在其上方,被連結構件引導部26之導引孔28支撐的連結構件18之連結構件本體部80是朝向後方之上方延伸。
連結構件18之連結構件本體部80是將其下端緣滑動自如地支撐於連結構件引導部26之導引孔28的下端。
如圖23A之(D)及圖23C所示,連結構件本體部80是與包含固定抓持體部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及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延伸之方向(即左右軸)的基準平面Pyz平行地延伸。基準平面Pyz亦為包含被抓持於固定抓持體部20與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間的線狀體W之延伸方向(即左右軸)的平面。
環部130於平面視角下大致為橢圓環,並具備上輪廓部分132、下輪廓部分134、及側輪廓部分136。
環部130為大致卵形,且連結構件本體部80側之區域較細,與連結構件本體部80側為相反側之自由端區域是膨起的。
形成傾斜部分140之上側區域的上輪廓部分132與下輪廓部分134之下側區域,是從連結構件本體部80與環部130之交界部138隨著越朝自由端側前進越使其間之間隔變寬之錐狀。
下輪廓部分134是使自由端側之側輪廓部分136比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下端緣更稍微朝下方下降。
環部130,在其中央穿設有插入牽拉線狀體W之金屬線(wire)等的牽拉孔144。牽拉孔144,為了使其 後方(亦即牽拉側)之孔緣容易勾掛拉線裝置之鉤等而為圓弧狀。
連結構件18是形成為在將拉線裝置之鉤等勾掛於環部130之牽拉孔144來牽拉時承受牽拉力之承受牽拉力的基點t成為靠近線狀體W之位置。此外,將承受環部130的牽拉力之承受牽拉力的基點t形成為位於接近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之高度的高度上。
承受牽拉力之基點t是形成為比彎折區域100之位置更位於上方。
藉由此構成,在緊線器10因勾掛拉線裝置之鉤等而被拉線裝置牽拉時,可以與線狀體W之延伸方向大致並行地牽拉,而可以在不使緊線器10傾斜、或使線狀體W彎曲、旋轉的情形下予以牽拉。即使線狀體W之外徑的粗細改變,該情況仍然幾乎相同。
環部130是在彎折區域100中,相對於包含固定抓持體部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與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延伸之方向(即左右軸)的基準平面Pyz,以預定之角度將環部130之上側的區域朝另一側彎折。換言之,環部130具有傾斜部分140、及下輪廓部分134,該傾斜部分140是相對於連結構件主體部80之主面,使環部130之上側的區域比開口部36側更朝向固定抓持體部20之架設部24c側,並在彎折區域100中以預定之角度朝另一側彎折成避開線狀體W而構成,該下輪廓部分134是相對於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主面而平行。環部130是構成為使通 過包含牽拉孔144的上側之區域的傾斜部分140之平面Pxz斜交於基準平面Pyz。另一方面,下輪廓部分134是形成為平行於基準平面Pyz。
以緊線器10抓持線狀體W時,由於環部130之上側的區域是由近前側朝向另一側而彎折,因此即使以握持部500握持緊線器10並朝向線狀體W舉起而接近線狀體W,也可以在線狀體W不對環部130造成干涉的情形下將線狀體W夾在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
又,由於在將已安裝於線狀體W上之緊線器10的連結構件18之環部130以拉線器等朝向牽拉側牽拉時,環部130之上側的區域仍是由近前側朝向另一側彎折,因此可以在環部130不對線狀體W造成干涉的情形下進行牽拉。
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軸線A1(通過連結構件轉動軸72)與環部130之中心線A2(通過承受環部130之牽拉力之基點t)會斜交。
環部130之長邊方向的中心線A2是於形成傾斜部分140之上側區域的上輪廓部分132與下輪廓部分134的下側區域之間通過。
彎折區域100,如圖21所示,在將線狀體W抓持於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時,是在大致平行於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延伸之方向上,並且是在通過牽拉孔144而橫跨環部130的位置,且在線狀體W之下方的位置上。因此,環部130是構成為靠近線狀體W之側的區域(即傾斜部分140之上側區域)位於大 致水平地被抓持於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的線狀體W之另一側。換言之,通過傾斜部分140之平面Pxz是傾斜成使環部130之上側位於大致水平地被抓持於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的線狀體W之另一側。
彎折區域100是在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上端緣且環部130之前側,並由比連結構件本體部80與環部130之交界更前側開始延續至環部130之後方側為止。
彎折區域100為大致直線狀,並與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軸線A1斜交,且延續至下輪廓部分134之下側區域的牽拉孔144側。
而且,彎折區域100會延續至環部130之後側區域的下方,並延續至環部130之後側區域之與下輪廓部分134的下側區域的交界附近,而將環部130之後側區域彎折。
彎折區域100是在靠近環部130之中心線A2的位置,以與該中心線A2大致平行或與其相接近(亦即與該中心線A2所構成之角度為較小的角度)之方式來延伸。
彎折區域100不論是線狀體W之外徑為較短之細的線狀體W、或者線狀體W之外徑為較長之粗的線狀體W,都可形成為以與線狀體W之延伸方向大致平行(亦即與線狀體按壓部24及線狀體保持部22之延伸方向大致平行)、或者接近線狀體W之延伸方向(亦即與W之延伸方向所構成的角度為較小之角度)的方式來延伸。
環部130之彎折區域100在線狀體W之外徑 較細而使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相接近來抓持線狀體W時、及線狀體W之外徑較粗而使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相遠離來抓持線狀體W時,均可形成為(由正面觀看的情況下)位於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高度大致相同的位置或僅較其稍高或稍低之位置上(參照圖25~27)。
環部130之彎折區域100在線狀體W之外徑較細而使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相接近來抓持線狀體W時、及線狀體W之外徑較粗而使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相遠離來抓持線狀體W時,均可形成為(由正面觀看的情況下)位於與支軸70及活動抓持體構件轉動軸74之高度大致相同的位置或僅較其稍高或稍低之位置上(參照圖25~27)。
環部130是藉由彎折加工,並藉由例如鍛造而朝預定之角度彎折,因此會使與彎折部分有關之機械應力(mechanical stress)變小,而連結構件18之機械強度則幾乎沒有變化。又,由於彎折是在至少跨越環部130之彎折區域100執行,因此可使彎折加工之時的機械應力分散於環部130整體。彎折區域100,由於使其延伸方向與環部130之中心線A2(通過承受環部130之牽拉力之基點t)大致平行,因此可更加地有助於連結構件18之機械強度的降低防止,且耐久性優異。
又,預定角度是在將線狀體W抓持於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時,使線狀體W之外周面 為如接近於環部130之表面的角度。
在此發明之實施形態中,預定之角度,亦即包含固定抓持體部20之線狀體按壓部24與活動抓持體構件16之線狀體保持部22延伸之方向(即左右軸)的基準平面Pyz,與通過包含環部130之牽拉孔144之上側的區域之傾斜部分140的平面Pxz所構成之角度,為25度,且預定之角度是在15~40度的範圍。
若預定之角度小於15度時,會使干涉線狀體W之可能性變高,又,若預定之角度超過40度時,在勾掛拉線裝置之鉤或皮帶而以拉線裝置來牽拉時,會變得難以與線狀體W之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地牽拉。
藉此,環部130可以在確實地不干涉到線狀體W之情形下接近線狀體W。從而,就不會有環部130之中心線A2與線狀體W之中心的位置距離很大之情形。亦即,因為在牽拉已安裝於牽拉孔144之拉線裝置的鉤或皮帶時,環部130是在靠近線狀體W之中心的位置被牽拉,因此可以在不使緊線器10傾斜的情形下、或不使線狀體W彎曲的情形下牽拉線狀體W。其結果,可以抑制起因於彎曲而產生於線狀體W之表面的損傷等。
(b)握持部
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緊線器1000包含用於讓人以單手把持緊線器1000之握持部1500。
握持部1500主要是藉由連結構件引導部26、連結構件本體部80、及拇指扣掛部1120所構成。
連結構件引導部26之握持部1500是形成為比線狀體保持部22及線狀體按壓部24在高度方向上的更下方,且比支軸孔30更上方。
連結構件引導部26,在另一側之面(背面側之面)具備安置人手的手掌、及食指之指根附近的手抵靠部150。
緊線器本體構件12在另一側(背面側)形成有連結構件引導部26之區域、及連結構件引導部26之上部的附近,具備安置食指之食指抵靠部152。
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連結構件引導部26具備由連結構件18之另一側(背面側)繞來到近前側(正面側)之安置中指之指腹的區域。
緊線器本體構件12具備將中指之指根附近安置在前方(亦即推回側)之面上的握部156。
握部156可藉由所安置之中指而被拉往後方(牽拉側)。
連結構件引導部26是使導引孔28之近前側的本體部26a構成中指抵靠部154,且中指抵靠部154是在線狀體保持部22之夾持溝22a的下方垂下。
連結構件引導部26,是將與構成中指抵靠部154之本體部26a為相反側(亦即夾著導引孔28之另一側)的本體部26b構成食指抵靠部152,且食指靠置部152是在線狀體按壓部24之架設部24c的下方垂下。
形成於本體部26a與本體部26b之間的導引孔28是供連結構件18之連結構件本體部80貫穿插入。
緊線器本體構件12具備以由中指之前端第2個關節(P1P關節)與指根之關節(MP關節)之間的手指上部支撐緊線器本體構件12之手指抵接部158。
手指抵接部158具有比活動抓持體構件支撐部68更朝後方延伸之水平面,並與連結構件引導部26之前方的面交叉。
拇指扣掛部1120是在以人手握住緊線器1000時用於扣掛拇指的部位。因此,可容易以單手穩定握住緊線器1000。突起狀之拇指扣掛部1120是在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環部130側並於固定抓持體部20之架設部24c側的區域之高度方向中的中部形成,且朝連結構件本體部80的另一側突出成相對於連結構件本體部80大致形成正交。拇指扣掛部1120是相對於牽拉連結構件18之側(圖19圖示之a方向)形成正交。
拇指扣掛部1120位於比環部130更前方,並且連結構件引導部26位於比拇指扣掛部1120更前方。
拇指扣掛部1120及連結構件引導部26,雖然是在比夾持線狀體W之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後方部分更後方側,但在比環部130更前方側。
拇指扣掛部1120之最上端是在比環部130之中心線A2更低的位置,且可以將彎折之區域彎折的位置上,並成為與彎折之高度相同或較其稍低的形狀。由於拇指扣掛部1120是在比環部130之中心線A2更低的位置,所以在以握持部1500握持緊線器1000並朝向線狀體W舉起 而接近線狀體W時、及將線狀體W夾在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時,不會有線狀體W對扣掛於拇指扣掛部1120之拇指造成干涉之情形。
連結構件本體部80具備在握住緊線器1000時,安置中指及無名指之指腹的手指抵接部84。
而且,拇指扣掛部1120及連結構件引導部26,由於形成於靠近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的位置,因此可使重量之平衡度較良好地跨越連結構件引導部26與拇指扣掛部1120並以手拿持緊線器1000,而可容易地將緊線器1000舉起並勾掛於線狀體W。
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連結構件引導部26與拇指扣掛部1120之間的長度L1,是在已將環部130拉至後方的狀態下,為了將拇指勾掛於拇指扣掛部1120,並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勾掛於連結構件引導部26之前方端而握持,而將拇指與食指之間的長度L2設為3~6cm時,形成為與其對應之長度。
前述連結構件18具有長條狀之連結構件本體部80、與設置於前述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後端的環部130,前述連結構件18之以人手握住緊線器時扣掛拇指之拇指扣掛部1120是在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環部130側,且形成於固定抓持體部20之架設部24c側的區域。
前述環部130是相對於包含前述線狀體按壓部24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22延伸之方向(即左右軸)的基準平面,由環部130與連結構件本體部80之交界沿著軸線至側部輪廓 部為止彎折預定之角度,該軸線是沿著牽拉方向的軸線。
前述彎折區域在線狀體W被抓持於前述線狀體按壓部24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時,是在沿著前述線狀體按壓部24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22延伸之方向的方向上,而在沿著牽拉連結構件之方向的位置,並且在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22同等或較其下方的位置上。
所述之已彎折的區域之彎折有時是以鍛造方式形成。
拇指扣掛部1120之最上端是在比環部130之中心線A2更低的位置,且可以將彎折之區域彎折的位置上,並成為與彎折之高度相同或較其稍低的形狀。由於拇指扣掛部1120是在比環部130之中心線A2更低的位置,所以在以握持部1500握持緊線器1000並朝向線狀體W舉起而接近線狀體W時、及將線狀體W夾在線狀體按壓部24與線狀體保持部22之間時,不會有線狀體W對扣掛於拇指扣掛部1120之拇指造成干涉之情形。
如以上,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雖然已在前述記載中揭示,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
亦即,對以上已說明之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發明之技術思想及目的的範圍內,關於機制(mechanism)、形狀、材質、數量、位置或配置等,可以施加各種變更,且其等皆包含於本發明中。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緊線器,不僅是電線,對於在葡萄藤架或樹上牽拉之線狀體等亦可以適用。
10:緊線器
12:緊線器本體構件
14:作動構件
16:活動抓持體構件
18:連結構件
19:蓋構件
20:固定抓持體部
22:線狀體保持部
24:線狀體按壓部
24c:架設部
26:連結構件引導部
26a:本體部
28:導引孔
30:支軸孔
60、170:緊線器本體構件安裝孔
62:活動抓持體構件安裝孔
64:連結構件安裝孔
68:活動抓持體構件支撐部
70:支軸
72:連結構件轉動軸
74:活動抓持體構件轉動軸
74b:護緣部
76:開口銷
80:連結構件本體部
82:作動構件安裝孔
84、158:手指抵接部
100:彎折區域
120:拇指扣掛部
130:環部
132:上輪廓部分
134:下輪廓部分
136:側輪廓部分
138:交界部
140:傾斜部分
144:牽拉孔
150:手抵靠部
152:食指抵靠部
154:中指抵靠部
156:握部
160:蓋構件安裝孔
162:螺紋孔
174:勾掛孔
176:活動範圍限制長孔
210:蓋構件轉動軸
220:按壓體
500:握持部

Claims (5)

  1. 一種緊線器,具備:緊線器本體構件,設置有具有線狀體按壓部之固定抓持體部;作動構件,藉由支軸可擺動地安裝於前述緊線器本體構件;活動抓持體構件,藉由前述作動構件之擺動,而朝向前述固定抓持體部之線狀體按壓部擺動,且具有線狀體保持部;及連結構件,藉由連結構件轉動軸連結於前述作動構件,並使作動構件擺動,該緊線器的特徵在於:前述連結構件具有長條狀之連結構件本體部、及設置於前述連結構件本體部之後端的環部,前述連結構件本體部是相對於包含有左右軸的基準平面平行地延伸,該左右軸為前述線狀體按壓部及前述線狀體保持部所延伸的方向,前述環部是相對於基準平面,而從與連結構件本體部之交界沿著軸線到側輪廓部為止,由開口部側朝向固定抓持體部之架設部側彎折避開線狀體的角度,且該基準平面包含作為前述線狀體按壓部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延伸之方向的左右軸,該軸線是沿著牽拉方向的軸線,具有傾斜部分、及下輪廓部分,該傾斜部分是相對於連結構件本體部之主面,使環部之上側的區域比開口部側 更朝向固定抓持體部之架設部側,並在彎折區域中以適當之角度朝另一側彎折成避開線狀體而構成,該下輪廓部分是相對於連結構件本體部之主面而平行,形成傾斜部分之上側區域的上輪廓部分與下輪廓部分之下側區域,是從連結構件本體部與環部之交界部隨著越朝自由端側前進越使其間之間隔變寬之錐狀,在將線狀體抓持於前述線狀體按壓部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之間時,前述彎折區域是在沿著前述線狀體按壓部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延伸之方向的方向上,而在沿著牽拉連結構件之方向的位置,並且在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同等或較其下方的位置上,並構成為使通過包含牽拉孔的上側之區域的傾斜部分之平面斜交於基準平面,並且下輪廓部分是形成為平行於基準平面。
  2. 如請求項1之緊線器,其中,在將線狀體抓持於前述線狀體按壓部與前述線狀體保持部之間時、及/或將線狀體裝設於緊線器時,前述環部之在彎折區域彎折而形成的傾斜部分是以位於前述線狀體的外周面之另一側的角度傾斜。
  3.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之緊線器,其中,前述連結構件是將以人手握住緊線器之握部時供拇指扣掛的拇指扣掛部形成於前述連結構件本體部之前述環部側,且在固定抓持體部之架設部側的區域。
  4.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之緊線器,其中,前述連結構件具有在以人手握住緊線器之握部時供拇指扣掛 的拇指扣掛部,前述拇指扣掛部是形成於連結構件之近前側及連結構件本體部之環部側,且拇指不對線狀體造成干涉的位置上。
  5. 一種緊線器,具備:緊線器本體構件,設置有具有線狀體按壓部及連結構件引導部之固定抓持體部;作動構件,藉由支軸可擺動地安裝於前述緊線器本體構件;活動抓持體構件,藉由前述作動構件之擺動,而朝向前述固定抓持體部之線狀體按壓部擺動,且具有線狀體保持部;及連結構件,藉由轉動軸連結於前述作動構件,並使作動構件擺動,該緊線器具備用於以單手握持緊線器之握持部,前述連結構件具備連結構件本體部、及環部,該環部在前述轉動軸的相反側中形成於連結構件本體部,前述握持部是藉由連結構件本體部、連結構件之連結構件本體部的拇指扣掛部、與在緊線器本體構件之牽拉側朝向下方突出設置之連結構件引導部所構成,前述拇指扣掛部位於比連結構件的環部更前方,前述連結構件引導部形成為將連結構件本體部貫穿插入,並位於比前述轉動軸更後方,並且位於比前述拇指扣掛部更前方,並形成為將拇指扣掛於拇指扣掛部並且以手指及/或 手掌握持握持部。
TW105142659A 2016-01-06 2016-12-22 緊線器 TWI7220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01102 2016-01-06
JP2016001102 2016-01-06
JP2016052463 2016-03-16
JP2016-052463 2016-03-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8026A TW201728026A (zh) 2017-08-01
TWI722079B true TWI722079B (zh) 2021-03-21

Family

ID=59273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42659A TWI722079B (zh) 2016-01-06 2016-12-22 緊線器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0439374B2 (zh)
EP (1) EP3402021B1 (zh)
JP (1) JP6205075B1 (zh)
KR (1) KR102569368B1 (zh)
CN (1) CN107408800B (zh)
AU (1) AU2016277722B2 (zh)
TW (1) TWI722079B (zh)
WO (1) WO201711914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5434B (zh) * 2019-12-05 2022-05-21 日商永木精機股份有限公司 緊線器及線材切割工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850246S1 (en) * 2016-01-06 2019-06-04 Nagaki Seiki Co., Ltd. Wire gripper
JP6815653B2 (ja) * 2018-09-21 2021-01-20 株式会社永木精機 掴線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活線振り分け工具
JP7267628B2 (ja) * 2018-12-11 2023-05-02 株式会社永木精機 掴線器、および、掴線器の使用方法
CN215955902U (zh) * 2018-12-11 2022-03-04 株式会社永木精机 紧线器以及将摆动部件安装于作业工具的第一部件的安装构造
CN216016273U (zh) * 2019-01-12 2022-03-11 株式会社永木精机 紧线器及线材切割工具
EP3993195A4 (en) * 2019-06-27 2023-07-05 Nagaki Seiki Co., Ltd. GRIP TOOL
CN117117751B (zh) * 2023-10-24 2024-01-09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齐河县供电公司 模块化耐张线夹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99297A (en) * 1970-06-18 1971-08-17 Crescent Niagara Corp Wire grip
TW201044732A (en) * 2009-06-02 2010-12-16 Qi-Yuan Chen Trigger grip
US20120005863A1 (en) * 2009-06-02 2012-01-12 Chi-Yuan Chen Trigger grip
JP2013247744A (ja) * 2012-05-24 2013-12-09 Nagaki Seiki Co Ltd 掴線器
CN203491606U (zh) * 2012-09-28 2014-03-19 株式会社永木精机 抓线器
TW201424175A (zh) * 2012-09-28 2014-06-16 Nagaki Seiki Kk 緊線器
WO2015115451A1 (ja) * 2014-01-30 2015-08-06 株式会社永木精機 掴線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1877A (en) * 1923-06-21 1924-09-22 British Thomson Houston Co Ltd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machines for bending and shaping wire or the like material
CN86200486U (zh) * 1986-02-05 1987-09-30 南京线路器材厂 一种地线卡线器
JP3163196B2 (ja) 1993-04-07 2001-05-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仮想記憶制御における命令中断情報格納制御方法
JP3180307B2 (ja) 1994-04-28 2001-06-25 東芝ホームテクノ株式会社 調理器
JP4188719B2 (ja) 2003-02-10 2008-11-26 株式会社永木精機 掴線器
TWI451648B (en) * 2009-06-02 2014-09-01 Trigger grip
JP3163196U (ja) * 2010-01-15 2010-10-07 規善 永木 掴線器
US20120000037A1 (en) * 2010-04-14 2012-01-05 Chi-Yuan Chen Grip
JP5465733B2 (ja) 2012-01-24 2014-04-09 規善 永木 掴線器
AU2013319594B2 (en) * 2012-09-21 2017-08-17 Nagaki Seiki Co., Ltd. Wire gripper
CN202817610U (zh) * 2012-09-27 2013-03-20 台州世力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夹线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99297A (en) * 1970-06-18 1971-08-17 Crescent Niagara Corp Wire grip
TW201044732A (en) * 2009-06-02 2010-12-16 Qi-Yuan Chen Trigger grip
US20120005863A1 (en) * 2009-06-02 2012-01-12 Chi-Yuan Chen Trigger grip
JP2013247744A (ja) * 2012-05-24 2013-12-09 Nagaki Seiki Co Ltd 掴線器
CN203491606U (zh) * 2012-09-28 2014-03-19 株式会社永木精机 抓线器
TW201424175A (zh) * 2012-09-28 2014-06-16 Nagaki Seiki Kk 緊線器
WO2015115451A1 (ja) * 2014-01-30 2015-08-06 株式会社永木精機 掴線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5434B (zh) * 2019-12-05 2022-05-21 日商永木精機股份有限公司 緊線器及線材切割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569368B1 (ko) 2023-08-21
EP3402021B1 (en) 2023-03-08
US10439374B2 (en) 2019-10-08
CN107408800B (zh) 2020-10-30
JPWO2017119149A1 (ja) 2018-01-11
CN107408800A (zh) 2017-11-28
EP3402021A4 (en) 2019-10-16
US20180212407A1 (en) 2018-07-26
EP3402021A1 (en) 2018-11-14
WO2017119149A1 (ja) 2017-07-13
JP6205075B1 (ja) 2017-09-27
KR20180100739A (ko) 2018-09-12
TW201728026A (zh) 2017-08-01
AU2016277722A1 (en) 2017-07-20
AU2016277722B2 (en) 2021-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2079B (zh) 緊線器
TWI721072B (zh) 緊線器
TWI666839B (zh) Tightener
TWI530040B (zh) Tight line
JP5959654B2 (ja) 掴線器
JP3180307U (ja) 掴線器
JP2019005260A (ja) 安全器
JP2013141705A (ja) バネの引っ張り具
JP6449421B1 (ja) 金属製ピン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物干し具
KR100801906B1 (ko) 케이블 고정구
KR20180001890U (ko) 와이어 삽입 툴
JP2019214094A (ja) 作業支援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