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29152A - 吊具及吊具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吊具及吊具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29152A
TW202229152A TW110146700A TW110146700A TW202229152A TW 202229152 A TW202229152 A TW 202229152A TW 110146700 A TW110146700 A TW 110146700A TW 110146700 A TW110146700 A TW 110146700A TW 202229152 A TW202229152 A TW 20222915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anchor
rotating shaft
circumscribed
groo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67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菅幸介
鈴木理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開道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開道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開道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291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9152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5/00Chain couplings, Shackles; Chain joints; Chain links; Chain bushes
    • F16G15/08Swiv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45/00Hooks; Eyes
    • F16B45/002Ey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9/00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19/02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 F16C19/14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for both radial and axial load
    • F16C19/18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for both radial and axial load with two or more rows of balls
    • F16C19/181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for both radial and axial load with two or more rows of balls with angular contac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30Parts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3/58Raceways; Race rings
    • F16C33/581Raceways; Race rings integral with other parts, e.g. with housings or machine elements such as shafts or gear whe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43/00Assembling bearings
    • F16C43/04Assembling rolling-contact bearings
    • F16C43/06Placing rolling bodies in cages or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35/00Screw-bolts; Stay-bolts; Screw-threaded studs; Screws; Set screws
    • F16B35/04Screw-bolts; Stay-bolts; Screw-threaded studs; Screws; Set screws with specially-shaped head or shaft in order to fix the bolt on or in an object
    • F16B35/06Specially-shaped he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22/00Apparatus used in shaping articles
    • F16C2322/50Hand tools, workshop equipment or manipul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Mounting Of Bearings Or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提供可在配置兩列以上的軸承的同時防止尺寸大型化之吊具及吊具的製造方法。吊具(10)的旋轉配件(20)包括:錨固件(30)、旋轉自如地支撐於錨固件(30)之旋轉連結部件(60)、配置於錨固件(30)與旋轉連結部件(60)之間之第一軸承、以及配置於錨固件(30)與旋轉連結部件(60)之間之第二軸承。另外,第一軸承具有:從連結凹部的內壁面凹陷之外接凹槽、從旋轉軸部的外周面凹陷之內接凹槽、以及多個軸承滾珠。另外,第二軸承具有:設置於連結凹部的開口部分之外接階梯部、設置於旋轉軸部的根部部分之內接階梯部、以及多個第二軸承滾珠。

Description

吊具及吊具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吊具及吊具的製造方法。
在用於吊起貨物的吊具中,存在被稱為吊點(Lifting Point)的吊具。前述吊具包括:環狀的鏈節、鏈節的連結部分可旋轉之旋轉連結部件、將旋轉連結部件呈旋轉自如地加以支撐之錨固件。另外,在錨固件上設置有外螺紋部,前述外螺紋部被擰入貨物安裝孔的內螺紋部。亦即,貨物中存在有例如像建築部件或模具等那樣設有內螺紋部的貨物,在此般貨物的內螺紋部中擰入上述的外螺紋部並固定,將鉤等掛於鏈節部件上。藉此,能夠提昇貨物並使其移動。
然而,在配置於錨固件與旋轉連結部件之間的軸承僅為一列之情形下,當在與旋轉軸垂直的方向(橫向)上施加了負載時,旋轉連結部件相對於錨固件傾倒,從而兩者直接滑動。為了防止這樣的直接滑動,有時在錨固件與旋轉連結部件之間配置有襯套。但是,由於前述襯套作為滑動軸承發揮功能,因此導致錨固件與旋轉連結部件之間的旋轉性能惡化。
因此,為了防止上述那樣的旋轉性能的惡化,專利文獻1中揭示了具有兩列軸承的吊具。在專利文獻1的圖5中,揭示了兩列軸承(16、17)配置於安裝部件(20)的導銷(24)的外周側與固定部件(21)的凹部(25)的內周側之間之結構。
另外,在專利文獻1的圖1中,揭示了如下結構:上側的軸承(16)配置在固定部件(13)的導銷(12)的外周側與安裝部件(1)的凹部的內周側之間。與此同時,下側的軸承(17)配置在固定部件(13)的凸緣狀部分與安裝部件(1)的下端面之間。
另外,在專利文獻1的圖8中,揭示了如下結構:上側的軸承(17)配置在連結部件(29)的上端面與安裝部件(20)的階梯狀部分之間。與此同時,下側的軸承(16)配置在安裝部件(20)的導銷(24)的外周側與連結部件(29)的凹部(28)的內周側之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表2005-513388號公報(參照圖1、圖5及圖8)
然而,在專利文獻1的圖5所揭示之結構中,在與旋轉軸垂直的方向(橫向)上施加了負載時,成為在導銷(24)中之兩列軸承(16、17)的接觸部位的內側(內徑變小的部分)承受上述負載之狀態。在前述情況下,為了抵抗大的負載,需要增大導銷(24)的直徑。但是,若增大導銷(24)的直徑,則相應地導致吊具的大型化。
另外,在專利文獻1的圖1所揭示之結構中,在與旋轉軸垂直的方向(橫向)上施加了負載時,能夠在配置有下側的軸承(17)之固定部件(13)的凸緣狀部分處承受負載。藉此,能夠減小固定部件(13)的導銷(12)中之軸承(16)的接觸部位的內側(內徑變小的部分)的尺寸。然而,在前述結構中,為了配置下側的軸承(17),需要在固定部件(13)的凸緣狀部分和安裝部件(1)的下端面雙方上形成凹狀的槽。但是,在形成上述槽時,相應地需要空間,其結果是,需要增大固定部件(13)和安裝部件(1)的直徑,因此導致吊具的大型化。
此外,在專利文獻1的圖8所揭示之結構中,也產生與專利文獻1的圖1中所揭示之結構同樣的問題。也就是說,為了配置承受與軸向垂直的方向(橫向)的負載之部位、亦即上側的軸承(17),需要在連結部件(29)的上端面和安裝部件(20)的階梯狀部分雙方上形成凹狀的槽。但是,在形成上述槽時,相應地需要空間,其結果是,需要增大連接部件(29)和安裝部件(20)的直徑,因此導致吊具的大型化。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情況而完成者,其目的係在於提供可在配置兩列以上的軸承的同時防止尺寸大型化,且具有最佳軸承結構之吊具及吊具的製造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依本發明之第一觀點,提供一種吊具,係安裝於貨物上並且包括連接吊起部件的旋轉配件,前述吊具之特徵在於,旋轉配件包括:固定於貨物的安裝面之錨固件,利用與貨物的安裝面垂直的旋轉軸樞轉支撐於錨固件之旋轉連結部件,將旋轉連結部件支撐為相對於錨固件旋轉自如之第一軸承,以及將旋轉連結部件支撐為相對於錨固件旋轉自如並且相對於第一軸承在旋轉軸的軸向上分離之第二軸承;旋轉連結部件上設置有向錨固件突出的旋轉軸部;在錨固件上設置有安裝於貨物的固定部和與固定部一體化的配件連結部;在配件連結部上設置有供旋轉軸部插通的連結凹部;第一軸承具有:從連結凹部的內壁面凹陷之外接凹槽,從旋轉軸部的外周面凹陷並且與外接凹槽相對向之內接凹槽,以及被插入到由內接凹槽和外接凹槽形成的環形通路中之多個第一軸承滾珠;第二軸承具有:設置於供旋轉軸部插入的連結凹部的開口部分並且從內徑側向外徑側凹陷之外接階梯部,設置於旋轉軸部的根部部分並且與外接階梯部相對向之內接階梯部,以及被插入到由外接階梯部和內接階梯部形成的環形通路中之多個第二軸承滾珠。
另外,本發明之另一方面較佳係:在上述發明中,固定部包括錨固件座部,前述錨固件座部具有與貨物的安裝面緊貼之支撐面。
另外,本發明之另一方面較佳係:在上述發明中,第二軸承滾珠的直徑設置成小於第一軸承滾珠的直徑。
另外,本發明之另一方面較佳係:在上述發明中,在配件連結部中之連結凹部的開口部分的周圍,突出形成有向旋轉連結部件突出之凸狀部;從外接階梯部的底部至凸狀部的頂部之軸向上的突出高度係設置成大於第二軸承滾珠的直徑。
另外,本發明之另一方面較佳係:在上述發明中,在旋轉連結部件上設置有從與第一軸向面相對的第二軸向面凹陷之對向凹部;藉由凸狀部進入對向凹部而形成迷宮結構。
另外,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依本發明之第二觀點,提供一種吊具的製造方法,前述吊具係安裝於貨物上並且包括連接吊起部件的旋轉配件,前述吊具的製造方法之特徵在於,旋轉配件包括:固定於貨物的安裝面之錨固件,利用與貨物的安裝面垂直的旋轉軸樞轉支撐於錨固件之旋轉連結部件,將旋轉連結部件支撐為相對於錨固件旋轉自如之第一軸承,以及將旋轉連結部件支撐為相對於錨固件旋轉自如並且相對於第一軸承在旋轉軸的軸向上分離之第二軸承;旋轉連結部件上設置有向錨固件突出的旋轉軸部;在錨固件上設置有安裝於貨物的固定部和與固定部一體化的配件連結部;在配件連結部上設置有供旋轉軸部插通的連結凹部;第一軸承具有:從連結凹部的內壁面凹陷之外接凹槽,從旋轉軸部的外周面凹陷並且與外接凹槽相對向之內接凹槽,以及被插入到由內接凹槽和外接凹槽形成的環形通路中之多個第一軸承滾珠;第二軸承具有:設置於供旋轉軸部插入的連結凹部的開口部分並且從內徑側向外徑側凹陷之外接階梯部,設置於旋轉軸部的根部部分並且與外接階梯部相對向之內接階梯部,以及被插入到由外接階梯部和內接階梯部形成的環形通路中之多個第二軸承滾珠;並且,前述吊具的製造方法執行以下步驟:軸部插入步驟,係將旋轉軸部向連結凹部插入既定深度;夾具配置步驟,係繼軸部插入步驟之後或者軸部插入步驟之前,將夾具配置於錨固件與旋轉連結部件在與軸向垂直的方向上相對的相對部位,在前述相對部位上形成第二軸承滾珠能夠移動的間隙;前滾珠配置步驟,係將多個第二軸承滾珠插入藉由夾具配置步驟形成的間隙中,並使多個第二軸承滾珠配置於外接階梯部;夾具拆卸步驟,係在前滾珠配置步驟之後,將夾具從相對部位拆卸並將旋轉軸部插入到連結凹部的內側,形成外接階梯部和內接階梯部雙方與第二軸承滾珠抵接之狀態;後滾珠配置步驟,係在夾具拆卸步驟之後,從自配件連結部的外周面至外接凹槽之投入孔插入多個第一軸承滾珠,形成使多個第一軸承滾珠與外接凹槽和內接凹槽雙方抵接之狀態;以及封閉步驟,係在後滾珠配置步驟之後,將投入孔封閉。 (發明功效)
依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可在配置兩列以上的軸承的同時防止尺寸大型化,且具有最佳軸承結構之吊具。
以下,基於圖式說明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之吊具10。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將鏈節孔85的延伸方向設為X方向,將圖1中右上側設為X1側,將與其相反的圖1中左下側設為X2側。另外,在圖1中將連結大致U字形狀的上環部82的兩端之方向設為Y方向,將圖1中右下側設為Y1側,將與其相反的圖1中左上側設為Y2側。另外,將外螺紋部40的軸向設為Z方向,將從外螺紋部40觀察時的鏈節連結部80側設為Z1側(上側),將與其相反的從鏈節連結部80觀察時的外螺紋部40側設為Z2側(下側)。
<關於吊具的結構> 圖1係顯示吊具10的結構之立體圖。圖2係顯示吊具10的結構之側視圖。圖3係顯示旋轉配件20的結構之爆炸立體圖。圖4係顯示旋轉配件20的結構之剖視圖。如圖1至圖4所示,吊具10包括旋轉配件20和鏈節120。其中,旋轉配件20具有錨固件30、旋轉連結部件60、第一軸承100及第二軸承110。
錨固件30是安裝於未圖示的貨物之部分,在本實施方式中,錨固件30設置為在大致六角頭螺栓的頭部形成有凹口之形狀。在前述錨固件30上設置有外螺紋部40、相當於六角頭螺栓的頭部的部分之配件連結部50、以及錨固件座部45。外螺紋部40是形成有螺紋的軸狀部分,前述外螺紋部40被擰入設置於貨物的安裝孔之內螺紋中。藉此,錨固件30被固定於貨物上。
另外,在錨固件30上設置有錨固件座部45。此外,外螺紋部40和錨固件座部45對應於固定部。錨固件座部45是具有與貨物的安裝面抵接的支撐面45a之部位。因此,錨固件座部45設置在外螺紋部40的上端側(Z1側),並且與其上端側(Z1側)一體化。此外,錨固件座部45位於配件連結部50的下方側(Z2側),並與前述配件連結部50—體化。此外,例如如圖4所示,錨固件座部45在外螺紋部40的周圍設置為圓形的環狀,但也可以在配件連結部50的下側(Z2側)呈圓盤狀地設置於外螺紋部40的上側(Z1側)。
另外,配件連結部50是與旋轉連結部件60連結之部分。如圖3所示,在配件連結部50上設置有凹狀的連結凹部51,旋轉連結部件60的旋轉軸部70進入前述連結凹部51。此外,在配件連結部50的外周側設置有外周部52。外周部52設置為能夠供扳手等工具嵌合之形狀(例如六邊形),藉由使工具的作用部與前述外周部52嵌合,能夠提高將外螺紋部40擰入並緊固於貨物的內螺紋部時的作業性。
另外,在配件連結部50上設置有投入孔53(參照圖3)。從前述投入孔53插入構成第一軸承100的多個軸承滾珠101(後述)。另外,投入孔53是螺紋孔,封閉用的內六角螺釘130(以下,簡稱為螺釘130)被擰入前述投入孔53。藉此,防止軸承滾珠101的脫落。
另外,在連結凹部51的內壁側設置有外接凹槽54和外接階梯部55。另外,關於前述外接凹槽54和外接階梯部55,將在後面進行說明。
圖5係放大顯示與配件連結部50相對向的第一軸承100、第二軸承110以及下支撐部81的局部剖視圖。如圖4及圖5所示,在配件連結部50中之連結凹部51的開口部附近的周圍,設有比外接階梯部55更向上方側(Z1側)突出的凸狀部56。在前述凸狀部56上設置有頂部56a,前述頂部56a成為在比配件連結部50的外周側更靠連結凹部51的附近處位於最上方側(Z1側)之部分。另外,從頂部56a至外接階梯部55的高度尺寸H1設置為比後述的軸承滾珠111的直徑大。因此,成為保護軸承滾珠免受來自外部的異物侵入並且保持潤滑劑之結構。
另外,凸狀部56進入後述的環狀凹部81b而形成迷宮結構。藉此,更加良好地防止異物侵入第二軸承110以及更加良好地保持潤滑劑。
如圖1至圖4所示,在旋轉連結部件60上設置有旋轉軸部70和鏈節連結部80。旋轉軸部70是被插入錨固件30的連結凹部51之軸狀部分。藉由將前述旋轉軸部70插入到連結凹部51中,形成旋轉軸部70的外周面70a與連結凹部51的內壁面51a在徑向上相對向的徑向對向部分RA1。另外,藉由使下支撐部81的下表面81a與配件連結部50的連結凹部51周圍的上表面50a相對,從而形成軸向對向部分TH1。另外,上表面50a與第一軸向面對應,下表面81a與第二軸向面對應。
在前述旋轉軸部70與連結凹部51之間配置有構成第一軸承100的多個軸承滾珠101和構成第二軸承110的多個軸承滾珠111。藉此,旋轉連結部件60相對於錨固件30以旋轉軸部70的軸心為中心旋轉自如。
另外,在旋轉軸部70上設有內接凹槽71和內接階梯部72,關於前述內接凹槽71和內接階梯部72,將在後面進行說明。
另外,鏈節連結部80是在鏈節連結部80的旋轉軸向(Z方向)上,位於比旋轉軸部70更遠離錨固件30的一側(Z1側)之部分。前述鏈節連結部80具有下支撐部81、上環部82、傾斜肩部83、鏈節承托部84、以及鏈節孔85。
下支撐部81是旋轉連結部件60中位於錨固件30側之部分,並設置為大致圓板狀。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下支撐部81之與錨固件30相反側的部位上,藉由將圓柱狀的一部分切掉而形成後述的傾斜肩部83及鏈節孔85。此外,以從下支撐部81的上側(Z1側)朝向下側(Z2側)之方式切成大致圓筒狀的部分,成為鏈節孔85的一部分。
另外,在下支撐部81的下表面81a側設置有環狀凹部81b。環狀凹部81b是與內接階梯部72的外徑側相鄰且朝向上側(Z1側)凹陷之部分,且是供上述凸狀部56進入之部分。另外,如上所述,利用凸狀部56和環狀凹部81b形成迷宮結構,防止塵埃等異物進入第二軸承110側。另外,防止第二軸承110、第一軸承100等軸承部的潤滑劑漏出。另外,環狀凹部81b與對向凹部對應。
另外,在下支撐部81的上表面之側(Z1側的面之側)設置有上環部82。上環部82藉由將大致U字形狀的一端側和另一端側連結於下支撐部81,而形成由下支撐部81和上環部82包圍的鏈節孔85。另外,在正面觀察鏈節孔85時,其形狀為圓形。但是,鏈節孔85的正面形狀不限於圓形,亦可設置為橢圓形或長圓形。
另外,傾斜肩部83設置在下支撐部81與上環部82的邊界附近,且相對於與Z方向和Y方向雙方平行的ZY平面傾斜。在本實施方式中,俯視觀察旋轉連結部件60時的形狀,係在X方向及Y方向上呈對稱。因此,由於下支撐部81與上環部82的邊界合計存在四處,故傾斜肩部83也合計存在四處。
另外,在傾斜肩部83的下方側(Z2側)設有鏈節承托部84。鏈節承托部84是如下部位:亦即,在自由狀態的鏈節120以向鏈節孔85插通的插通部位為支點轉動時,與鏈節120抵接而限制前述鏈節120以朝向外螺紋部40側(下側;Z2側)的方式進行轉動之部位。
<關於第一軸承100和第二軸承110> 接著,說明第一軸承100及第二軸承110。如圖3及圖4所示,第一軸承100包括:設置於配件連結部50之外接凹槽54、設置於旋轉軸部70之內接凹槽71、以及多個軸承滾珠101。另外,第二軸承110包括:設置於配件連結部50之外接階梯部55、設置於旋轉軸部70之內接階梯部72、以及多個軸承滾珠111。
外接凹槽54是使面向連結凹部51的內壁面51a凹陷而成的槽狀部分,在其內部以能夠滾動的方式配置有構成第一軸承100的多個軸承滾珠101。如圖4所示,外接凹槽54設置於內壁面51a中之高度方向的中途部分。前述外接凹槽54是圓弧狀(在圖4中為大致半圓形)的凹部,其曲率半徑設置為與後述軸承滾珠101的半徑相等,或者比軸承滾珠101的半徑稍大。
內接凹槽71與這樣的外接凹槽54相對配置。內接凹槽71是使旋轉軸部70中之與外接凹槽54相對的外周面70a凹陷而成的槽狀部分,在其內部以能夠滾動的方式配置有多個軸承滾珠101。前述內接凹槽71也與上述外接凹槽54同樣,是圓弧狀(在圖4中為大致半圓形)的凹部,其曲率半徑設置為與後述軸承滾珠101的半徑相等、或者比軸承滾珠101的半徑稍大。
另外,外接凹槽54和內接凹槽71形成於內壁面51a與外周面70a相對向的徑向對向部分RA1。
另外,軸承滾珠101與第一軸承滾珠對應。多個前述軸承滾珠101被插入上述的外接凹槽54和內接凹槽71,且軸承滾珠101呈能夠在它們的內部移動之狀態。另外,在外接凹槽54和內接凹槽71中,以在軸承滾珠101之間不產生間隙之方式緊密配置有軸承滾珠101。
藉由如此構成,第一軸承100成為具有比類似於徑向軸承的結構更深的槽,並可與徑向負荷一起承受較大的軸向負荷之結構。
另外,構成第二軸承110的外接階梯部55設置於連結凹部51中之供旋轉軸部70插入的部分的開口部分。亦即,在徑向對向部分RA1與軸向對向部分TH1的邊界部分B1,設置有上述的外接階梯部55。另外,由於外接階梯部55設置於連結凹部51的開口部分,因此前述開口部分的內徑設置為比連結凹部51的其他部分的內徑大。
在上述外接階梯部55上存在R形狀的部分,構成第二軸承110的多個軸承滾珠111能夠與前述R形狀的部分抵接。亦即,多個軸承滾珠111沿著環狀的外接階梯部55的R形狀的部分滾動。如此,藉由外接階梯部55位於連結凹部51中的開口部分,前述外接階梯部55在上下方向上(Z方向)與上述外接凹槽54分離一定的距離。另外,外接階梯部55的圓弧狀部分的曲率半徑設置為與後述軸承滾珠111的半徑相等,或者比軸承滾珠111的半徑稍大。
另外,構成第二軸承110的內接階梯部72是在旋轉軸部70的上端側的根部部分上設置於與外接階梯部55相對向的部位之R形狀部分,構成第二軸承110的多個軸承滾珠111沿著前述R形狀部分滾動。前述內接階梯部72的R形狀部分的曲率半徑設置為與後述軸承滾珠111的半徑相等、或者比軸承滾珠111的半徑稍大。
另外,軸承滾珠111與第二軸承滾珠對應。多個前述軸承滾珠111被插入上述的外接階梯部55與內接階梯部72之間,且軸承滾珠111呈能夠在它們的內部移動之狀態。另外,在外接階梯部55與內接階梯部72中,以在相鄰的軸承滾珠111之間不產生間隙之方式緊密地配置有軸承滾珠111。另外,如圖4所示,藉由將軸承滾珠111配置成與R形狀的外接階梯部55和同樣為R形狀的內接階梯部72前述二者抵接,從而作用於軸承滾珠111的負載呈相對於外螺紋部40的軸線方向傾斜大致45度的方向。藉此,軸承滾珠111成為能夠承受徑向負載和軸向負載前述兩方負載的、與角接觸軸承(Angular bearing)類似之結構。
另外,軸承滾珠111的直徑設置為比軸承滾珠101的直徑小。藉此,能夠增大配件連結部50中之從外接階梯部55至外周面的尺寸(壁厚)。藉此,能夠實現吊具10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若軸承滾珠111的直徑過小,則軸承滾珠111磨損之後會向外部跳出。
為了實現以上那樣的小型化、和防止在軸承滾珠111的磨損後,軸承滾珠111向外部跳出之情形,軸承滾珠101的直徑與軸承滾珠111的直徑之比較佳係如以下那樣設定。另外,以下,將軸承滾珠111的直徑設為直徑D1,將軸承滾珠101的直徑設為直徑D2。 直徑D1:直徑D2=1:1.2~1.8 另外,在上述範圍內,最佳的是直徑D1:直徑D2=1:1.6左右時。
另外,軸承滾珠111的最內徑側與旋轉軸部70相接的位置較佳係存在於圖5所示的切線A與圖6所示的切線B之間。圖6係放大顯示圖5的變形例所涉及之與配件連結部50相對向的第一軸承100、第二軸承110以及下支撐部81之局部剖視圖。
在圖5中,從旋轉軸部70的中心至外周面70a的距離與從旋轉軸部70的中心至切線A的距離相等。另一方面,在圖6中,從旋轉軸部70的中心至內壁面51a的距離與從旋轉軸部70至切線B的距離相等。因此,軸承滾珠111的最內徑側與旋轉軸部70相接的位置亦可是比外周面70a更向外徑側突出的突出部,但前述突出部較佳係設為不會比內壁面51a更向外徑側突出之狀態。
如上所述,軸承滾珠111的最內徑側與旋轉軸部70相接的位置存在於切線A與切線B之間的理由如下。亦即,在吊具10中存在各種容量(額定負載),為了在這樣的各容量的吊具10中使用成品的軸承滾珠111,需要能夠進行微調整的範圍。而且,在將軸承滾珠111配置成與旋轉軸部70及旋轉連結部件60的下表面81a(比環狀凹部81b更靠徑向中央側的下表面81a)相接之情形下,為了盡可能使軸承滾珠111彼此的間隙不打開,較佳係軸承滾珠111位於切線A與切線B之間的範圍。
例如,在軸承滾珠111的最內徑側與旋轉軸部70相接的位置存在於比切線A與切線B之間的尺寸大的尺寸範圍之情形下,在與吊具10的被水平拉拽的方向相反的一側容易形成大的間隙,軸承滾珠111容易移動到前述相反側。另一方面,若切線A與切線B之間的尺寸變小,則為了使用上述那樣的成品的軸承滾珠111而能夠微調整的範圍變窄。因此,如上所述,較佳係軸承滾珠111的最內徑側與旋轉軸部70相接的位置存在於切線A與切線B之間。
此外,切線B的位置被設定為使旋轉連結部件60與錨固件30(配件連結部50)不重疊。藉此,避免了旋轉連結部件60與錨固件30(配件連結部50)的干涉,並且避免了吊具10的重量增加。
另外,在上述那樣的切線A與接線B之間存在有軸承滾珠111的最內徑側與旋轉軸部70相接的位置之情形下,藉由縮小直徑比軸承滾珠101小的軸承滾珠111,能夠實現吊具10的小型化,並且能夠增加水平拉拽吊具10時的軸承滾珠111的接點。藉此,在水平拉拽吊具10之情形下,藉由使軸承滾珠111的接點跨越盡可能寬的範圍,從而能夠使旋轉連結部件60以相對於錨固件30不會傾倒之方式得到支撐。
另外,鏈節120係藉由將既定長度的圓條鋼(鋼線)插通於上述的鏈節孔85,並且彎曲加工成環狀並藉由焊接等接合其兩端(未圖示),從而形成為環狀的長圓形,鏈節120與旋轉連結部件60連結。另外,螺釘130是被擰入投入孔53的螺釘,例如較佳係內六角螺釘(無頭螺釘)。
<關於吊具10的組裝方法(製造方法)> 接著,對吊具10的組裝方法(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在吊具10的組裝時,首先,將旋轉軸部70插入連結凹部51(對應於軸部插入步驟)。然後,在插入了既定量之後,將圖7及圖8所示那樣的對應於夾具的環組200安裝在錨固件30與旋轉連結部件60之間(對應於夾具配置步驟)。
圖7係顯示在錨固件30與旋轉連結部件60之間安裝有環組200的狀態之立體圖。圖8係顯示在錨固件30與旋轉連結部件60之間安裝有環組200的狀態之剖視圖。
圖7和圖8所示之環組200由一對對開環210構成。在俯視各個對開環210時,其形態設置為半圓狀。然而,在使位於一對對開環210周向上的端部側的端部面(省略符號)彼此對接時,在一對對開環210之間形成間隙S1。前述間隙S1的周向長度L1設置為大於軸承滾珠111的直徑。藉此,能夠將軸承滾珠111從前述間隙S1朝向由外接階梯部55與內接階梯部72形成的間隙插入。
另外,在對開環210上設置有卡止階梯部212。卡止階梯部212是藉由將對開環210的內周側以及下側(Z2側)切成截面呈矩形而形成為階梯形狀之部分。在前述卡止階梯部212的上部側設置有夾持部213。如下文所述,夾持部213是被夾在配件連結部50的上表面50a與下支撐部81的下表面81a之間的部分。此外,夾持部213的厚度尺寸(Z方向的尺寸)大於軸承滾珠111的直徑。另外,夾持部213的厚度尺寸T1設置為使下表面81a與頂部56a之間的間隔大於軸承滾珠111的直徑。
當使這樣構成的對開環210卡止於配件連結部50的上角部50b時,對開環210被夾入配件連結部50中之位於上角部50b和凸狀部56之間的上表面50a與下支撐部81的下表面81a之間。在此,夾持部213的厚度尺寸(Z方向的尺寸)設置為大於軸承滾珠111的直徑。因此,能夠從上述間隙S1插入軸承滾珠111,並將前述軸承滾珠111供給至外接階梯部55與內接階梯部72之間的間隙中。因此,從間隙S1依序將軸承滾珠111向外接階梯部55與內接階梯部72之間的間隙供給(對應於前滾珠配置步驟)。
另外,在供給軸承滾珠111時,藉由在使旋轉連結部件60相對於錨固件30旋轉的同時供給軸承滾珠111,能夠一邊使多個軸承滾珠111在外接階梯部55與內接階梯部72之間的環狀間隙內移動一邊供給多個軸承滾珠111。另外,也可以在將旋轉軸部70插入連結凹部51之前,使對開環210卡止於上角部50b。另外,在將軸承滾珠111供給到外接階梯部55與內接階梯部72之間的環狀間隙內時,較佳係適當地供給潤滑劑。
接著,在從間隙S1供給了所需個數的軸承滾珠111之後,從上表面50a與下表面81a之間拆除對開環210(對應於夾具拆卸步驟)。藉此,成為旋轉軸部70被插入至連結凹部51的內側之狀態,並且成為軸承滾珠111被夾入外接階梯部55與內接階梯部72之間之狀態。
在這之後,經由投入孔53將軸承滾珠101供給至外接凹槽54與內接凹槽71之間的間隙(對應於後滾珠配置步驟)中。在前述情況下,藉由一邊使旋轉連結部件60相對於錨固件30旋轉一邊供給軸承滾珠101,也能夠一邊使多個軸承滾珠101在外接凹槽54與內接凹槽71之間的環狀間隙內移動一邊供給多個軸承滾珠101。另外,在將軸承滾珠101供給到外接凹槽54與內接凹槽71之間的環狀間隙內時,較佳係適當地供給潤滑劑。
然後,在上述的軸承滾珠101的供給完成後,藉由將螺釘130擰入到投入孔53中,從而將投入孔53封閉(對應於封閉步驟)。藉由如上操作,吊具10的組裝完成。
<關於效果> 在如上構成的吊具10中,旋轉配件20包括:錨固件30,係固定於貨物的安裝面上;旋轉連結部件60,係利用與貨物的安裝面垂直的旋轉軸樞轉支撐於錨固件30上;第一軸承100,係將旋轉連結部件60支撐為相對於錨固件30旋轉自如;以及第二軸承110,係將旋轉連結部件60支撐為相對於錨固件30旋轉自如,並且相對於第一軸承100在旋轉軸的軸向上分離。而且,在旋轉連結部件60上設有朝向錨固件30突出的旋轉軸部70,在錨固件30上設有安裝於貨物的外螺紋部40及錨固件座部45(固定部)、和與外螺紋部40及錨固件座部45(固定部)一體化的配件連結部50,在配件連結部50上設有供旋轉軸部70插通的連結凹部51。
另外,第一軸承100包括:外接凹槽54,係從連結凹部51的內壁面51a凹陷;內接凹槽71,係從旋轉軸部70的外周面凹陷,並且與外接凹槽54相對;以及多個軸承滾珠101(第一軸承滾珠),係被插入到由內接凹槽71和外接凹槽54形成的環形通路中。另外,第二軸承110包括:外接階梯部55,係設置於供旋轉軸部70插入的連結凹部51的開口部分,並且從內徑側向外徑側凹陷;內接階梯部72,係設置於旋轉軸部70的根部,並且與外接階梯部55相對向;以及多個軸承滾珠111(第二軸承滾珠),係被插入到由外接階梯部55和內接階梯部72形成的環形通路中。
藉由如此構成,在連結凹部51的內部側配置有由外接凹槽54、內接凹槽71以及軸承滾珠101(第一軸承滾珠)構成之第一軸承100。另外,在連結凹部51的開口部分配置有由外接階梯部55、內接階梯部72以及軸承滾珠111(第二軸承滾珠)構成之第二軸承110。因此,成為兩列軸承被配置在錨固件30與旋轉連結部件60之間的狀態。而且,外接階梯部55與內接階梯部72前述兩個階梯部在連結凹部51的開口部分和旋轉軸部70的根部部分上相對,而且外接階梯部55不僅設於連結凹部51的開口部分,而且從內徑側向外徑側凹陷,藉此,第二軸承110能夠形成為類似於角接觸軸承(Angular bearing)之結構。
在此,在例如包括如專利文獻1的圖1或圖8所示那樣與推力軸承類似的結構之情形下,需要用於插入軸承滾珠的凹狀的槽,隔著前述凹狀的槽在內徑側和外徑側需要用於阻止軸承滾珠的移動之堤防部。因此,需要外徑側和內徑側的兩個堤防部,因而徑向的尺寸相應地變大。然而,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二軸承110中,外接階梯部55不僅設於連結凹部51的開口部分,而且從內徑側向外徑側凹陷,因此,用於阻止軸承滾珠的移動之堤防部僅存在於外徑側。因此,能夠實現第二軸承110的小徑化。
另外,在鏈節120傾倒之狀態(圖1所示鏈節120的長度沿著Y方向之狀態)下,當其Y方向(橫向)上施加有負載(橫向負載)時,能夠利用上述與角接觸軸承類似的結構的第二軸承110承受橫向負載。另外,此時,沿著與徑向交叉的方向、亦即軸向(Z方向)或者沿相對於徑向傾斜的方向按壓軸承滾珠111。因此,能夠在相較於如專利文獻1的圖5示出之情形所示那樣在軸承滾珠111的內徑側承受負載的狀態更加外徑側承受負載。如此,由於能夠相較於在軸承滾珠111的內徑側承受負載的狀態更加地在外徑側承受負載,因此能夠相應地使第二軸承110的尺寸小徑化。藉此,能夠實現吊具10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包括外螺紋部40的固定部係具有錨固件座部45,前述錨固件座部45具有與貨物的安裝面緊貼之支撐面45a。在如此構成之情形下,藉由使錨固件座部45的支撐面45a與貨物的安裝面接觸,能夠將吊具10良好地安裝於貨物上。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軸承滾珠111(第二軸承滾珠)的直徑設置為比軸承滾珠101(第一軸承滾珠)的直徑小。因此,收納軸承滾珠111(第二軸承滾珠)的外接階梯部55及內接階梯部72可節省空間。藉此,能夠減小配件連結部50的壁厚,能夠減小徑向的尺寸,而且能夠減小配件連結部50的軸向(Z方向)及旋轉軸部70的軸向(Z方向)的尺寸。因此,能夠實現吊具10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配件連結部50中之連結凹部51的開口部分的周圍,突出形成有從上表面50a(軸向面)朝向旋轉連結部件60突出的凸狀部56,從外接階梯部55的底部到凸狀部56的頂部56a為止的軸向(Z方向)上的突出高度被設置成大於軸承滾珠111(第二軸承滾珠)的直徑。
藉由如此構成,即使隨著使用吊具10,在錨固件30與旋轉連結部件60之間因磨損而產生的鬆動變大,也能夠藉由凸狀部56防止軸承滾珠111(第二軸承滾珠)向外部跳出。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旋轉連結部件60中設置有從與上表面50a(第一相對面)相對的下表面81a(第二相對面)凹陷之環狀凹部81b(對向凹部),藉由使凸狀部56進入環狀凹部81b(對向凹部)而形成迷宮結構。
如此,藉由凸狀部56進入環狀凹部81b(對向凹部)而形成迷宮結構,塵埃難以從外部朝向外接階梯部55與內接階梯部72的相對部分侵入。因此,能夠長期防止因塵埃侵入引起的軸承性能的降低。
另外,本實施方式之吊具10的製造方法執行以下步驟:軸部插入步驟,係將旋轉軸部70向連結凹部51插入既定深度;以及夾具配置步驟,係繼軸部插入步驟之後或者軸部插入步驟之前,將對開環210(夾具)配置於錨固件30與旋轉連結部件60在與軸向(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對的相對部位,在前述相對部位上形成軸承滾珠111(第二軸承滾珠)能夠移動的間隙。另外,吊具10的製造方法執行以下步驟:前滾珠配置步驟,係將多個軸承滾珠111(第二軸承滾珠)插入藉由夾具配置步驟形成的間隙中,並使多個軸承滾珠111(第二軸承滾珠)配置於外接階梯部55;以及夾具拆卸步驟,係在前滾珠配置步驟之後,將對開環210(夾具)從上述相對部位拆卸並將旋轉軸部70插入到連結凹部51的內側,形成外接階梯部55和內接階梯部72雙方與軸承滾珠111(第二軸承滾珠)抵接之狀態。另外,吊具10的製造方法執行以下步驟:後滾珠配置步驟,係在夾具拆卸步驟之後,從自配件連結部50的外周面至外接凹槽54之投入孔53插入多個軸承滾珠101(第一軸承滾珠),形成使多個軸承滾珠101(第一軸承滾珠)與外接凹槽54和內接凹槽71雙方抵接之狀態;以及封閉步驟,係在後滾珠配置步驟之後,將投入孔53封閉。
如此,在夾具配置步驟中,藉由將對開環210(夾具)配置於錨固件30與旋轉連結部件60在與軸向(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對的相對部位,形成軸承滾珠111(第二軸承滾珠)能夠移動的間隙,藉此,軸承滾珠111(第二軸承滾珠)的插入作業變得容易。另外,在後滾珠配置步驟中,藉由從投入孔53插入多個軸承滾珠101(第一軸承滾珠)並向外接凹槽54與內接凹槽71的相對部分供給多個軸承滾珠101,藉此,軸承滾珠101(第一軸承滾珠)的插入作業變得容易。因此,能夠提高生產率。
<變形例> 以上,對本發明之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除此之外還能夠進行各種變形。以下,對此進行敘述。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吊具10包括旋轉配件20和鏈節120。然而,吊具亦可僅由旋轉配件20構成。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錨固件30的配件連結部50上設置有連結凹部51,並且在旋轉連結部件60上設置有旋轉軸部70,前述旋轉軸部70被插入到連結凹部51。但是,亦可在錨固件30上設置與旋轉軸部70對應的部分,並且在旋轉連結部件60上設置與連結凹部對應的部分。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揭示了設置有第一軸承100和第二軸承110前述兩個軸承部之結構。然而,軸承部並不限定於兩個,亦可採用設置三個以上軸承部的結構。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關於從旋轉軸部70的軸向中心至軸承滾珠101(第一軸承滾珠)的徑向外側之距離、和從旋轉軸部70的軸向中心至軸承滾珠111(第二軸承滾珠)的徑向外側之距離,沒有特別記載。在此,至軸承滾珠101(第一軸承滾珠)的徑向外側之距離亦可小於至軸承滾珠111(第二軸承滾珠)的徑向外側之距離,但是至軸承滾珠101(第一軸承滾珠)的徑向外側之距離較佳係為至軸承滾珠111(第二軸承滾珠)的徑向外側之距離以上。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錨固件座部45設置為至旋轉軸心的距離小於外周部52,或者至旋轉軸心的距離與外周部52相同。然而,錨固件座部45亦可設置成至旋轉軸心的距離比外周部52大。另外,錨固件座部45的形態不限於圓形的環狀(圓盤狀),例如可以為三角形、四邊形等多邊形形狀,亦可為長圓形狀,此外能夠採用其他適當的形狀。
另外,在構成為錨固件座部45設置成至旋轉軸心的距離比外周部52大之情形下,亦可在錨固件座部45中之比外周部52更突出的凸緣狀部分上形成安裝孔,並在前述安裝孔中插入另外分體的安裝螺栓。在前述情況下,藉由將分體的安裝螺栓(相當於緊固部件)插入安裝孔並擰入貨物的螺紋孔等,能夠將吊具10安裝於貨物上。在如此構成之情形下,能夠使錨固件座部45的支撐面45a以比較寬的面積與貨物的安裝面接觸。因此,在貨物的安裝面的強度相對於金屬製的吊具10弱之情形下,能夠防止對貨物的安裝面造成損傷。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外螺紋部40係與固定部的一部分對應,並被擰入形成於貨物的安裝孔的內螺紋中。但是,固定部亦可採用未形成外螺紋的軸狀部件來代替外螺紋部40。在前述情況下,亦可在貨物的安裝孔不形成內螺紋。此時,例如亦可利用楔子、銷、擋環來防止軸狀部件從貨物的安裝孔脫落。
另外,如上所述,在將安裝孔設置於錨固件座部45的凸緣狀部分之情形下,在軸狀部件形成有螺紋牙的外螺紋部40亦可省略螺紋牙而形成為簡單的軸狀部件。在前述情況下,未形成有螺紋牙的軸狀部件相當於固定部的一部分。
10:吊具 20:旋轉配件 30:錨固件 40:外螺紋部(對應於固定部的一部分) 45:錨固件座部(對應於固定部的一部分) 45a:支撐面 50:配件連結部 50a:上表面(對應於第一軸向面) 50b:上角部 51:連結凹部 51a:內壁面 52:外周部 53:投入孔 54:外接凹槽 55:外接階梯部 56:凸狀部 56a:頂部 60:旋轉連結部件 70:旋轉軸部 70a:外周面 71:內接凹槽 72:內接階梯部 80:鏈節連結部 81:下支撐部 81a:下表面(對應於第二軸向面) 81b:環狀凹部(對應於對向凹部) 82:上環部 83:傾斜肩部 84:鏈節承托部 85:鏈節孔 100:第一軸承 101:軸承滾珠(對應於第一軸承滾珠) 110:第二軸承 111:軸承滾珠(對應於第二軸承滾珠) 120:鏈節 130:內六角螺釘 200:環組 210:對開環 212:卡止階梯部 213:夾持部 A、B:切線 B1:邊界部分 H1:高度尺寸 L1:周向長度 RA1:徑向對向部分 S1:間隙 T1:厚度尺寸 TH1:軸向對向部分
圖1係顯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之吊具的結構之立體圖。 圖2係圖1所示吊具之側視圖。 圖3係顯示圖1所示吊具的結構之爆炸立體圖。 圖4係顯示圖1所示吊具之旋轉配件的結構之剖視圖。 圖5係放大顯示圖1所示吊具中之與配件連結部相對向的軸承以及下支撐部之局部剖視圖。 圖6係放大顯示圖5的變形例所涉及之與配件連結部相對向的軸承以及下支撐部之局部剖視圖。 圖7係顯示為了製造圖1所示吊具而在錨固件與旋轉連結部件之間安裝有環組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8係在圖7所示錨固件與旋轉連結部件之間安裝有環組之狀態下的剖視圖。
10:吊具
20:旋轉配件
30:錨固件
40:外螺紋部(對應於固定部的一部分)
45:錨固件座部(對應於固定部的一部分)
45a:支撐面
50:配件連結部
52:外周部
53:投入孔
60:旋轉連結部件
80:鏈節連結部
81:下支撐部
82:上環部
83:傾斜肩部
84:鏈節承托部
85:鏈節孔
120:鏈節
130:內六角螺釘

Claims (6)

  1. 一種吊具,係安裝於貨物上,並且包括連接吊起部件的旋轉配件,所述吊具之特徵在於, 所述旋轉配件包括: 錨固件,係固定於所述貨物的安裝面上, 旋轉連結部件,係利用與所述貨物的安裝面垂直的旋轉軸樞轉支撐於所述錨固件, 第一軸承,係將所述旋轉連結部件支撐為相對於所述錨固件旋轉自如,以及 第二軸承,係將所述旋轉連結部件支撐為相對於所述錨固件旋轉自如,並且相對於所述第一軸承在所述旋轉軸的軸向上分離; 所述旋轉連結部件上設置有向所述錨固件突出的旋轉軸部; 所述錨固件上設置有安裝於所述貨物的固定部和與所述固定部一體化的配件連結部; 所述配件連結部上設置有供所述旋轉軸部插通的連結凹部; 所述第一軸承具有:從所述連結凹部的內壁面凹陷之外接凹槽,從所述旋轉軸部的外周面凹陷並且與所述外接凹槽相對向之內接凹槽,以及被插入到由所述內接凹槽和所述外接凹槽形成的環形通路中之多個第一軸承滾珠; 所述第二軸承具有:設置於供所述旋轉軸部插入的所述連結凹部的開口部分並且從內徑側向外徑側凹陷之外接階梯部,設置於所述旋轉軸部的根部部分並且與所述外接階梯部相對向之內接階梯部,以及被插入到由所述外接階梯部和所述內接階梯部形成的環形通路中之多個第二軸承滾珠。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吊具,其中, 所述固定部包括錨固件座部,所述錨固件座部具有與所述貨物的安裝面緊貼之支撐面。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吊具,其中, 所述第二軸承滾珠的直徑係設置成小於所述第一軸承滾珠的直徑。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吊具,其中, 在所述配件連結部中之所述連結凹部的開口部分的周圍,突出形成有從與所述軸向垂直的第一軸向面向所述旋轉連結部件突出之凸狀部; 從所述外接階梯部的底部至所述凸狀部的頂部之所述軸向上的突出高度,係設置成大於所述第二軸承滾珠的直徑。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吊具,其中, 所述旋轉連結部件上設置有從與所述第一軸向面相對的第二軸向面凹陷之對向凹部; 藉由所述凸狀部進入所述對向凹部而形成迷宮結構。
  6. 一種吊具的製造方法,所述吊具係安裝於貨物上並且包括連接吊起部件的旋轉配件,所述吊具的製造方法之特徵在於, 所述旋轉配件包括: 錨固件,係固定於所述貨物的安裝面上, 旋轉連結部件,係利用與所述貨物的安裝面垂直的旋轉軸樞轉支撐於所述錨固件, 第一軸承,係將所述旋轉連結部件支撐為相對於所述錨固件旋轉自如,以及 第二軸承,係將所述旋轉連結部件支撐為相對於所述錨固件旋轉自如,並且相對於所述第一軸承在所述旋轉軸的軸向上分離; 所述旋轉連結部件上設置有向所述錨固件突出的旋轉軸部; 所述錨固件上設置有安裝於所述貨物的固定部和與所述固定部一體化的配件連結部; 所述配件連結部上設置有供所述旋轉軸部插通的連結凹部; 所述第一軸承具有:從所述連結凹部的內壁面凹陷之外接凹槽,從所述旋轉軸部的外周面凹陷並且與所述外接凹槽相對向之內接凹槽,以及被插入到由所述內接凹槽和所述外接凹槽形成的環形通路中之多個第一軸承滾珠; 所述第二軸承具有:設置於供所述旋轉軸部插入的所述連結凹部的開口部分並且從內徑側向外徑側凹陷之外接階梯部,設置於所述旋轉軸部的根部部分並且與所述外接階梯部相對向之內接階梯部,以及被插入到由所述外接階梯部和所述內接階梯部形成的環形通路中之多個第二軸承滾珠; 並且,所述吊具的製造方法執行以下步驟: 軸部插入步驟,係將所述旋轉軸部向所述連結凹部插入既定深度; 夾具配置步驟,係繼所述軸部插入步驟之後或者所述軸部插入步驟之前,將夾具配置於所述錨固件與所述旋轉連結部件在與所述軸向垂直的方向上相對的相對部位,在所述相對部位上形成所述第二軸承滾珠能夠移動的間隙; 前滾珠配置步驟,係將多個所述第二軸承滾珠插入藉由所述夾具配置步驟形成的間隙中,並使多個所述第二軸承滾珠配置於所述外接階梯部; 夾具拆卸步驟,係在所述前滾珠配置步驟之後,將所述夾具從所述相對部位拆卸並將所述旋轉軸部插入到所述連結凹部的內側,形成所述外接階梯部和所述內接階梯部雙方與所述第二軸承滾珠抵接之狀態; 後滾珠配置步驟,係在所述夾具拆卸步驟之後,從自所述配件連結部的外周面至所述外接凹槽之投入孔插入多個所述第一軸承滾珠,形成使多個所述第一軸承滾珠與所述外接凹槽和所述內接凹槽雙方抵接之狀態;以及 封閉步驟,係在所述後滾珠配置步驟之後,將所述投入孔封閉。
TW110146700A 2020-12-15 2021-12-14 吊具及吊具的製造方法 TW20222915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07776 2020-12-15
JP2020207776 2020-12-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9152A true TW202229152A (zh) 2022-08-01

Family

ID=82059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6700A TW202229152A (zh) 2020-12-15 2021-12-14 吊具及吊具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92671A1 (zh)
JP (1) JP7423140B2 (zh)
CN (1) CN116685774A (zh)
DE (1) DE112021006464T5 (zh)
TW (1) TW202229152A (zh)
WO (1) WO20221312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711641S (ja) * 2021-06-29 2022-04-04 吊り金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46036U (zh) * 1986-03-07 1987-09-14
JP3297664B2 (ja) 2000-03-06 2002-07-02 象印チエンブロック株式会社 スイベルジョイント
DE10164596A1 (de) 2001-12-21 2003-07-10 Rud Ketten Rieger & Dietz Anschlagmitt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85774A (zh) 2023-09-01
JPWO2022131214A1 (zh) 2022-06-23
DE112021006464T5 (de) 2023-09-28
US20230392671A1 (en) 2023-12-07
WO2022131214A1 (ja) 2022-06-23
JP7423140B2 (ja) 2024-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63502B2 (en) Chisel holder, and chisel holder system comprising a chisel holder and a base part
US5405210A (en) Hoist ring assembly and method
US9376911B2 (en) Chisel holder, and chisel holder system comprising a chisel holder and a base part
US6022164A (en) Captive multi-position fixture
TW202229152A (zh) 吊具及吊具的製造方法
KR102065742B1 (ko) 강관 파일 연결구
US20120316027A1 (en) Gear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ing same
US5538356A (en) Swivel link
US4202219A (en) Chain pin assembly with captive securing means
JP7432289B2 (ja) 吊り金具
US9482315B1 (en) Stud end link
JP5435719B2 (ja) 杭の継手構造
JPS6323413Y2 (zh)
JP2005513388A (ja) 止め手段
TW202229739A (zh) 吊具
JP2006112225A (ja) 柱状体の接合構造
CN212001356U (zh) 内嵌销式防窜套的轴套系统及挖掘机
JP3225269U (ja) 吊りピース
EP1227269A2 (en) Piston pin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4076802A (ja) ころ軸受
JPH10213140A (ja) ころ軸受
JP2004204986A (ja) ハウジング型管継手
JP2022126991A (ja) セグメントの連結構造
CN115697882A (zh) 锚固点
JP2525192Y2 (ja) トンネル用セグ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