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28616A - 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製造方法、及吸收性物品包裝體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製造方法、及吸收性物品包裝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28616A
TW202228616A TW110131637A TW110131637A TW202228616A TW 202228616 A TW202228616 A TW 202228616A TW 110131637 A TW110131637 A TW 110131637A TW 110131637 A TW110131637 A TW 110131637A TW 202228616 A TW202228616 A TW 20222861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bent article
folded
packaging
folding
packaging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16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村夏美
細川雅司
河守良太
谷尾俊幸
横市綾
森澤高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286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8616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6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一種吸收性物品包裝體(1)的製造方法,係具有第1方向及第2方向之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造方法,其特徵為:具有4個以上的複數個折疊製程,該折疊製程係將與沿著前述第1方向之搬運方向連續的包裝材(20)之連續體與吸收性物品(10)中的至少一方朝第2方向進行翻折,前述複數個翻折製程係具有:第1折疊製程;及第2折疊製程,該第2折疊製程,係以在第1折疊製程進行翻折後的包裝材(20)之連續體的部位的外側面彼此相對向的方式,將吸收性物品(10)與包裝材(20)的連續體進一步翻折,使得進一步翻折的包裝材(20)的連續體之部位的至少一部分是與搬運方向相連續。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製造方法、及吸收性物品包裝體
本發明係關於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製造方法、及吸收性物品包裝體。
生理用衛生棉等的吸收性物品,一般是藉由與包裝材一同進行折疊並將包裝材的預定部位加以密封,進行個別包裝並在市面販售。由於生理用衛生棉等的個別包裝體多數會攜帶,故,期望為緊緻的個別包裝體。因此,在專利文獻1,揭示有吸收性物品與包裝材被複數次折疊之緊緻的個別包裝體。又,在專利文獻1,當將個別包裝體逐漸展開時,若包裝體的接著部分長的話,則在進行開封上較花時間,因此,將吸收性物品的長度方向之包裝材的密封部的長度作成為吸收性物品的長度之1/3以下。因此,專利文獻1的包裝材,係由寬度較吸收性物品廣的寬度廣部、和寬度較寬度廣部窄的寬度窄部所構成,在被折疊而相對向的寬度廣部形成有密封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97923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作為個別包裝體的製造方法,在與沿著吸收性物品的寬度方向之搬運方向連續的包裝材之連續體,複數個吸收性物品間歇地配置於搬運方向之狀態下被折疊的方法為眾所皆知。因此,專利文獻1這種包裝材的情況,由於寬度窄部未連續於搬運方向,故,寬度窄部的搬運不穩定。又,在個別包裝體的折疊途中,於僅包裝材的寬度窄部之部分與吸收性物品一同被翻折的部位,該翻折容易打開,無法整齊地折疊。又,在緊緻地折疊的情況,由於需要將折疊寬幅作成較小,故,被翻折的部位變得更容易打開。
因此,本發明是有鑑於前述這樣的問題而開發完成的發明,其目的在於提供緊緻且整齊地折疊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及緊緻且整齊地折疊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達到前述目的之主要發明,一種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係用來製造具有吸收性物品和包裝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包裝材之吸收性物品包裝體,該吸收性物品具有互相正交的第1方向及第2方向,前述吸收性物品與前述包裝材中的至少一方具有4個以上的折疊部,該折疊部沿著前述第1方向,其特徵為:具有4個以上的複數個折疊製程,前述複數個折疊製程係一邊將前述吸收性物品固定於與搬運方向連續的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之內側面並朝前述搬運方向搬運,一邊將前述吸收性物品與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中之至少一方朝前述第2方向翻折,形成前述折疊部,前述複數個折疊製程係具有:第1折疊製程,其係將前述吸收性物品與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朝前述第2方向進行翻折;及第2折疊製程,其係以在前述第1折疊製程進行翻折後的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的部位之外側面彼此相對向的方式,將前述吸收性物品與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朝前述第2方向進一步進行翻折,且使進一步進行翻折後的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的部位之至少一部分與前述搬運方向連續。 關於本發明的其他特徵,依據本說明書及圖面的記載可更明確。 [發明效果]
若依據本發明,能夠提供緊緻且整齊地折疊之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及緊緻且整齊地折疊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
依據本說明書及圖面的記載,至少可使以下的事項更明確。 一種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係用來製造具有吸收性物品和包裝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包裝材之吸收性物品包裝體,該吸收性物品具有互相正交的第1方向及第2方向,前述吸收性物品與前述包裝材中的至少一方具有4個以上的折疊部,該折疊部沿著前述第1方向,其特徵為:具有4個以上的複數個折疊製程,前述複數個折疊製程係一邊將前述吸收性物品固定於與搬運方向連續的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之內側面並朝前述搬運方向搬運,一邊將前述吸收性物品與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中之至少一方朝前述第2方向翻折,形成前述折疊部,前述複數個折疊製程係具有:第1折疊製程,其係將前述吸收性物品與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朝前述第2方向進行翻折;及第2折疊製程,其係以在前述第1折疊製程進行翻折後的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的部位之外側面彼此相對向的方式,將前述吸收性物品與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朝前述第2方向進一步進行翻折,且使進一步進行翻折後的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的部位之至少一部分與前述搬運方向連續。
若依據這樣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能夠以較少的折疊製程製造緊緻的包裝體。又,在第2折疊製程被折疊的部位,更多的材料重疊而使厚度增加,因此,在其對向面容易產生摩擦。其結果,能夠抑制翻折部與非翻折部之相對的位置偏移,可製造整齊地折疊的包裝體。又,藉由與搬運方向連續並施加有張力的包裝材之連續體,抑制在第2折疊製程被翻折的部位打開,能夠製造整齊地折疊的包裝體。
如該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第1折疊製程係為前述複數個折疊製程中之最初的前述折疊製程,前述第2折疊製程係前述複數個折疊製程中之第2個的前述折疊製程。
若依據這樣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由於最初能以較大的翻折寬度穩定地進行折疊製程,故,能夠穩定地進行之後的材料之搬運、折疊製程等。因此,能夠製造整齊地折疊的包裝體。
如該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第1折疊製程、前述第2折疊製程、及之後的1個以上的前述折疊製程,朝前述第2方向上之前述吸收性物品的一方側端部,將前述吸收性物品與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向前述第2方向進行翻折。
若依據這樣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由於在第2折疊製程被折疊的部位,以吸收性物品與包裝材的連續體捲繞的方式進行折疊,故,能夠製造緊緻的包裝體。
如該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第1方向與前述第2方向中的其中一方為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寬度方向,另一方為前述吸收性物品的長度方向,前述吸收性物品係具有一對翼部,在前述第2折疊製程、及之後的1個以上的前述折疊製程之前述吸收性物品與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之前述第2方向的翻折寬度係為前述翼部的前述長度方向上之長度以下。
若依據這樣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能夠以較小的翻折寬度,製造緊緻的包裝體。又,在折疊製程之折疊位置與翼部容易重疊,在該折疊製程,藉由翼部使剛性提高的部分被翻折,因此,進行翻折的壓力穩定而容易施加,能夠整齊地進行折疊。
如該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第1方向與前述第2方向中的其中一方為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寬度方向,另一方為前述吸收性物品的長度方向,在前述翼部的非肌膚側面設有翼黏著部,在前述第2折疊製程、及之後的1個以上的前述折疊製程之前述吸收性物品與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之前述第2方向的翻折寬度係為前述翼黏著部的前述長度方向上之長度以下。
若依據這樣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能夠以較小的翻折寬度,製造緊緻的包裝體。又,在折疊製程之折疊位置與翼黏著部容易重疊,在該折疊製程,藉由翼黏著部使剛性提高的部分被翻折,因此,進行翻折的壓力穩定而容易施加,能夠整齊地進行折疊。
如該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包裝材係具有形成前述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外側面之包裝薄片,在前述第1折疊製程、及前述第2折疊製程,前述第2方向的另一方側之前述吸收性物品的部位與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的部位重疊,在展開狀態的前述吸收性物品包裝體,前述第2方向上之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前述另一方側之端是較前述第2方向上之前述包裝薄片的前述另一方側之端更延伸伸出。
若依據這樣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能夠縮短第2方向上之包裝薄片的長度,可謀求成本降低。又,即使包裝薄片的長度變短,也不會造成吸收性物品露出,能夠進行折疊。
如該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吸收性物品係具有吸收性芯材,在前述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前述第2折疊製程的折疊部,未配置有前述吸收性芯材之前述吸收性物品的部位,是位於較配置有前述吸收性芯材之前述吸收性物品的部位更靠近前述第1方向的外側,前述包裝材是位於較前述吸收性物品更靠近前述第1方向的外側。
若依據這樣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由於在第2折疊製程被翻折的材料之厚度階段性改變,故,可將吸收性物品與包裝材的連續體圓滑且穩定地進行翻折,能夠製造整齊地折疊的包裝體。
如該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第1方向與前述第2方向中的其中一方為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寬度方向,另一方為前述吸收性物品的長度方向,前述吸收性物品係具有一對翼部,在前述複數個折疊製程之前,前述一對翼部朝前述寬度方向的內側進行翻折,在前述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前述第2折疊製程的折疊部,存在已朝前述寬度方向的內側被翻折的前述一對翼部。
若依據這樣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在第2折疊製程,藉由翼部使剛性提高的部分被翻折,因此,進行翻折的壓力穩定而容易施加,能夠整齊地進行折疊。
如該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第1折疊製程進行翻折的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之部位中的至少一部分是與前述搬運方向相連續。
若依據這樣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藉由與搬運方向連續並施加有張力的包裝材之連續體,抑制在第1折疊製程被翻折的部位打開,能夠製造整齊地折疊的包裝體。
如該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具有:接合製程,其係用來形成接合部,該接合部是在從前述第2折疊製程之後到最後的前述折疊製程之前的期間,抑制一前述折疊製程後的折疊狀態返回到前述一折疊製程前的折疊狀態;及最終密封製程,其係在最後的前述折疊製程後,於較前述吸收性物品更靠前述搬運方向的外側將前述包裝材彼此密封。
若依據這樣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複數個折疊製程的途中之折疊形狀藉由接合部加以維持。因此,之後的材料的搬運、折疊製程等能夠穩定地進行,能夠製造整齊地折疊的包裝體。
如該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接合製程,於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中之與前述搬運方向相連續的連續部分,形成前述接合部。
若依據這樣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能夠在藉由與搬運方向連續並施加有張力的包裝材之連續體,能夠整齊地維持折疊形狀的狀態下,形成接合部。又,由於在包裝材的連續體之搬運穩定地進行的部位形成接合部,故,可穩定地進行接合製程。
如該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接合製程,於較前述吸收性物品更靠近前述搬運方向的外側,形成前述接合部。
若依據這樣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可藉由接合部,限制吸收性物品的搬運方向之動作。又,當形成接合部時,可防止吸收性物品受損。
如該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接合製程,當朝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厚度方向觀看時,於與前述吸收性物品重疊的部位,形成前述接合部。
若依據這樣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由於在因吸收性物品的厚度使得折疊容易打開之部位形成接合部,故,藉由接合部,容易維持折疊形狀。
如該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包裝材係在至少一部分具有樹脂薄膜,在前述接合製程,以藉由接著劑將前述樹脂薄膜彼此接著的方式形成接合部。
若依據這樣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當包裝體展開時,容易將接合部剝離。
如該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比起前述複數個折疊製程的數量,設在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之前述折疊部的數量較多。
若依據這樣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能夠以較少的折疊製程製造緊緻的包裝體。又,在折疊製程將個別包裝體被折疊於厚度方向上的部分進一步折疊而被折疊的部位,可使各多的材料重疊,使得厚度增加,故,在其對向面變得容易產生摩擦,可抑制翻折部與非翻折部之相對的位置偏移,能夠製造整齊地折疊的包裝體。
如該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比起前述複數個折疊製程的數量,設在前述吸收性物品之前述折疊部的數量較多。
若依據這樣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製造方法,能夠以較少的折疊製程製造緊緻的包裝體。又,在折疊製程將個別包裝體被折疊於厚度方向上的部分進一步折疊而被折疊的部位,可使各多的材料重疊,使得厚度增加,故,在其對向面變得容易產生摩擦,可抑制翻折部與非翻折部之相對的位置偏移,能夠製造整齊地折疊的包裝體。
又,一種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係具備吸收性物品和包裝材,該吸收性物品具有互相正交的第1方向及第2方向,該包裝材是包裝前述吸收性物品,其特徵為:具有沿著前述第1方向之複數個折疊部,前述吸收性物品與前述包裝材中的至少一方是朝前述第2方向翻折4次以上,前述複數個折疊部為4個以上,前述複數個折疊部係具有:第1折疊部,其係將前述吸收性物品與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朝前述第2方向進行翻折;及第2折疊部,其係以在前述第1折疊部被翻折的前述包裝材的外側面彼此相對向的方式,將前述吸收性物品與前述包裝材朝前述第2方向進一步翻折,在前述第2折疊部被翻折的前述包裝材的至少一部分係在較前述吸收性物品更靠近前述第1方向的兩外側,延伸伸出至前述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前述第1方向之兩端部。
若依據這樣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話,由於可緊緻地折疊,且折疊次數少,故,容易進行包裝體的開封。
如該吸收性物品包裝體,其中,藉由前述複數個折疊部中之至少1個前述折疊部的翻折部之內側面、和與其相對向的非翻折部之面,係具有當展開該折疊部時可進行辨識之圖案。
若依據這樣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話,由於藉由圖案使得折疊皺紋顯眼,故,使用者容易一邊將皺紋拉長一邊將包裝體的折疊展開,進而使用折疊皺紋減輕之吸收性物品。
如該吸收性物品包裝體,其中,前述包裝材係具有形成前述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外側面之包裝薄片,前述包裝薄片係具有:在外側面實施有印刷之印刷面;和其相反側的內側面亦即非印刷面,前述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係在較前述吸收性物品更靠近前述第1方向的外側,具有前述包裝薄片彼此熔融的熔接部,且具有前述包裝薄片的前述印刷面彼此相對向的第1區域、和前述包裝薄片的前述印刷面與前述非印刷面相對向的第2區域,在前述第1區域與前述第2區域,每單位面積的前述熔接部之面積係為相同,但,比起前述第2區域,前述第1區域之剝離強度較強。
若依據這樣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話,由於先進行的折疊製程之折疊部的剝離強度變強,故,容易維持當逐漸折疊時成為芯之部位的折疊形狀,變得容易維持包裝體的折疊形狀。另外,由於之後進行的折疊製程之折疊部的剝離強度變弱,故,變得容易開封包裝體。
如該吸收性物品包裝體,其中,前述包裝材係具有形成前述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外側面之包裝薄片,前述包裝薄片係具有:在外側面實施有印刷之印刷面;和其相反側的內側面亦即非印刷面,前述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係在較前述吸收性物品更靠近前述第1方向的外側,具有前述包裝薄片彼此熔融的熔接部,且具有前述包裝薄片的前述印刷面彼此相對向的第1區域、和前述包裝薄片的前述印刷面與前述非印刷面相對向的第2區域,在前述第1區域與前述第2區域,每單位面積的前述熔接部之面積係為相同,但,比起前述第2區域,前述第1區域之剝離強度較弱。
若依據這樣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話,先進行的折疊製程之折疊部的剝離強度變弱,故,容易將折疊為較小之成為芯的部位之折疊部。另外,由於之後進行的折疊製程之折疊部的剝離強度變強,故,可抑制包裝體不必要地展開。
如該吸收性物品包裝體,其中,展開狀態之前述包裝材的前述複數個折疊部之數量係較將前述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被翻折之部位展開的次數多。
若依據這樣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話,由於可緊緻地折疊,且折疊次數少,故,容易進行包裝體的開封。
如該吸收性物品包裝體,其中,展開狀態之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前述複數個折疊部之數量係較將前述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被翻折之部位展開的次數多。
若依據這樣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話,由於可緊緻地折疊,且折疊次數少,故,容易進行包裝體的開封。
===實施形態=== 以下,作為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吸收性物品,以生理用衛生棉為例,說明實施形態。但,吸收性物品係不限於生理用衛生棉,例如,亦可為衛生護墊、或吸收墊片(輕失禁用墊片)等。
<<個別包裝體(吸收性物品包裝體)1的基本結構>> 圖1及圖2係展開狀態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1之平面圖。圖1係從生理用衛生棉10的肌膚面側觀看的圖,圖2係從生理用衛生棉10的非肌膚面側觀看的圖。在圖2,為了容易觀看圖面,以虛線顯示包裝材20。圖3係折疊狀態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1之平面圖。圖4係說明吸收性物品包裝體1的折疊部F1~F6的圖。
吸收性物品包裝體1係具備:生理用衛生棉10;及用來將生理用衛生棉10個別地包裝包裝材20。在以下的說明中,亦將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稱為[個別包裝體],將生理用衛生棉10稱為[衛生棉]。
衛生棉10係具有相互正交之寬度方向、長度方向及厚度方向。在衛生棉10的長度方向,將抵接於穿用者的下腹部之側稱為前側,抵接於穿用者的臀部之側稱為後側。在衛生棉10的厚度方向,將抵接於穿用者的肌膚之側稱為[肌膚側],將其相反側稱為[非肌膚側]。
衛生棉10係具有:吸收排泄物之吸收性芯材11;配置於較吸收性芯材11更靠近肌膚側之透液性的頂面薄片12;配置於較吸收性芯材11更靠近非肌膚側之不透液性的背面薄片13;及從頂面薄片12的肌膚側面之寬度方向的側部朝寬度方向的外側延伸伸出之一對側薄片14。再者,吸收性芯材11亦可藉由薄紙等的透液性薄片(未圖示)加以被覆。
又,衛生棉10係具有一對翼部1W,其係從長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寬度方向的外側延伸伸出。翼部1W係藉由從背面薄片13及側薄片14所形成。
在衛生棉10的非肌膚側面,如圖2所示,設有偏移防止用黏著部15、16。偏移防止用黏著部15、16係以在背面薄片13塗佈接著劑等加以形成。偏移防止用黏著部15、16中,將設在衛生棉10的本體部者稱為中央黏著部15,將設在翼部1W者稱為翼黏著部16。
中央黏著部15係黏貼於衛生棉10之使用者的衣物(貼身衣物)的肌膚側面。圖2所示的中央黏著部15,其在衛生棉10的長度方向具有長邊之長方形狀的複數個黏著部在寬度方向上隔著間隔進行配置。翼黏著部16係在翼部1W被折彎後,黏貼於使用者的衣物的非肌膚側面。圖2所示的翼黏著部16,其在每個翼部1W,於衛生棉1的長度方向具有長邊之長方形狀的黏著部在寬度方向上隔著間隔配置有2個。
以上說明了衛生棉10的基本結構,在前述作過說明的衛生棉10(吸收性物品)的結構為一例,不限於此。例如,衛生棉10亦可不具有翼部1W。又,偏移防止用黏著部15、16的形狀、數量、及配置,不限於如圖2所示者。
包裝材20係具有:形成個別包裝體1的外側面之包裝薄片21;覆蓋衛生棉10的中央黏著部15之中央剝離薄片22(參照圖2);及覆蓋衛生棉10的翼黏著部16之翼剝離薄片23(參照圖4)。
包裝薄片21係為長方形狀的薄片,並具有供衛生棉10固定之內側面、和在個別包裝體1露出於外側之外側面。作為包裝薄片21,例如可舉出樹脂薄膜、不織布、紙、及藉由層積而將該等材料複合之薄片等。以衛生棉10的長度方向沿著包裝薄片21的長度方向且衛生棉10的寬度方向沿著包裝薄片21的寬度方向的方式,將衛生棉10固定於包裝薄片21。又,包裝薄片21的長度方向中的一方側對應於衛生棉1的前側,包裝薄片21的長度方向的另一方側對應於衛生棉1的後側。
中央剝離薄片22係為長方形狀的薄片,藉由塗佈熱熔膠接著劑HMA而形成的薄片固定部4(參照後述的圖5),固定於包裝薄片21的內側面。如圖4所示,翼剝離薄片23係為長方形狀的薄片,以朝寬度方向的內側翻折之一對翼部1W的翼黏著部16加以固定。中央剝離薄片22與翼剝離薄片23的兩面中,與偏移防止用黏著部15、16相對向之對向面係成為可使衛生棉10容易剝離之剝離層(樹脂薄膜層)。
在本實施形態,中央剝離薄片22與翼剝離薄片23為不同體的薄片,但,這些薄片亦可為一體的薄片。又,中央剝離薄片22係固定於包裝薄片21,因此,與包裝薄片21一同從衛生棉10取下。翼剝離薄片23係未固定於包裝薄片21,因此,與包裝薄片21不同地從衛生棉10取下。但,不限於此,亦可為翼剝離薄片23固定於包裝薄片21之結構。
又,在本實施形態的個別包裝體1,藉由衛生棉10的中央黏著部15固定於中央剝離薄片22,將衛生棉10經由中央剝離薄片22固定於包裝薄片21。但,不限於此,亦可為包裝材20不具有中央剝離薄片22,衛生棉10的中央黏著部15是直接固定於包裝薄片21。在該情況,將包裝薄片21的內側面作成為可使衛生棉10容易剝離之剝離層(樹脂薄膜層)。
又,如圖1所示,在個別包裝體1,於包裝薄片21的內側面,衛生棉10以將其肌膚側面作為上面而經由中央剝離薄片22進行固定。又,如圖4所示,在一對翼部1W朝寬度方向的內側翻折而使翼剝離薄片23固定於翼黏著部16的狀態下,使得包裝薄片21及衛生棉10被折疊。
個別包裝體1係如圖4所示,具有沿著衛生棉10的寬度方向之複數個折疊部F1~F6,衛生棉10與包裝材20中的至少一方朝長度方向翻折4次以上。本實施形態的個別包裝體1,衛生棉10與包裝材20朝長度方向翻折6次。
具體而言,從展開狀態的個別包裝體1以第1次的折疊所形成的折疊部為第1折疊部F1,以第2次的折疊所形成的折疊部為第2折疊部F2a、F2b,以第3次的折疊所形成的折疊部為第3折疊部F3a、F3b,以第4次的折疊所形成的折疊部為第4折疊部F4a、F4b,以第5次的折疊所形成的折疊部為第5折疊部F5,以第6次的折疊所形成的折疊部為第6折疊部F6。
第2折疊部F2a、F2b、第3折疊部F3a、F3b、第4折疊部F4a、F4b係為將以第1折疊部F1的折疊使個別包裝體1朝厚度方向折疊之部分進一步折疊所形成的折疊部。因此,展開狀態的個別包裝體1(圖4),於較第1折疊部F1更靠近長度方向的一方側,形成有第2折疊部F2a、第3折疊部F3a、第4折疊部F4a,於較第1折疊部F1更靠近長度方向的另一方側,形成有第2折疊部F2b、第3折疊部F3b、第4折疊部F4b。
在圖3顯示,展開狀態的個別包裝體1為以6次的折疊所形成之個別包裝體1。個別包裝體1係具有成為開封時的起點之開封端1a。此開封端1a係對應於包裝薄片21的長度方向的一方側之端21a。再者,本實施形態的個別包裝體1係未設有當進行開封時供使用者把持的固定帶,但,亦可在個別包裝體1設置固定帶。
個別包裝體1係在較衛生棉10更靠近寬度方向的外側之側部具有將包裝薄片21彼此密封之一對密封部2。在本實施形態,已經重疊的包裝薄片21彼此進行熔接(例如熱熔接、超音波熔接等)而形成密封部2。
又,個別包裝體1係具有固定包裝薄片21的開封端1a側之端部的開封端固定部3。開封端固定部3係如圖4所示,在包裝薄片21的長度方向的一方側之端部,藉由沿著寬度方向塗佈在包裝薄片21的寬度方向之兩側端之間的熱熔膠接著劑HMA來形成。藉由一對密封部2與開封端固定部3,將個別包裝體1密閉,保持包裝薄片21內的衛生棉10之衛生狀態。
<<個別包裝體1的製造方法、及以該製造方法製造之個別包裝體1>> 圖5~11及圖12A~圖12C係個別包裝體1的製造方法之說明圖。圖13係變形例的固定部6之說明圖。圖14係顯示第2折疊製程S4之前的衛生棉10及包裝材的連續體20的狀態之圖。圖15係顯示將第2折疊部F2展開的個別包裝體1之圖。
個別包裝體1之製造線,係具有搬運方向;及與搬運方向交叉之交叉方向。在個別包裝體1的製造方法,與沿著衛生棉10的寬度方向之搬運方向連續的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是沿著搬運方向被搬運。與線的搬運方向交叉之交叉方向係沿著衛生棉10的長度方向。也就是本發明之第1方向係對應於本實施形態的衛生棉10之寬度方向,本發明之第2方向係對應於本實施形態的衛生棉10之長度方向。再者,在以下的說明中,亦有將衛生棉10之長度方向僅稱為[長度方向]。
本實施形態之個別包裝體1的製造方法係具有:熱熔膠接著劑的塗佈製程S1;衛生棉10的配置製程S2;第1折疊製程S3;第2折疊製程S4;第3折疊製程S5;形成接合部的接合製程S6;第4折疊製程S7;第5折疊製程S8;第6折疊製程S9;最終密封製程S10;及切斷製程S11。
在塗佈製程S1(圖5),在與搬運方向連續而被搬運之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的內側面(21I),塗佈有熱熔膠接著劑HMA。在塗佈製程S1,塗佈開封端固定部3用的熱熔膠接著劑HMA、和在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固定中央剝離薄片22之薄片固定部4用的熱熔膠接著劑HMA。
開封端固定部3係如圖1所示,從個別包裝體10的寬度方向之一端到另一端連續沿著寬度方向設置。因此,在製造線的交叉方向上之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之一方側的端部,熱熔膠接著劑HMA沿著搬運方向被連續地塗佈,形成開封端固定部3。再者,開封端固定部3用的熱熔膠接著劑HMA,亦可不在塗佈製程S1塗佈,在進行第6折疊製程S9之前進行塗佈即可。
薄片固定部4係在下一個製程之配置製程S2配置有中央剝離薄片22之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之區域塗佈熱熔膠接著劑HMA而形成。在圖5中,作為薄片固定部4,顯示對搬運方向長的長方形狀之塗佈圖案在製造線的交叉方向上隔著間隔而排列有6個的例子,但,薄片固定部4的圖案未特別限定。又,對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複數個衛生棉10在搬運方向上間歇地配置。因此,薄片固定部4也以複數個的方式,對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在搬運方向上間歇地形成。
在配置製程S2(圖5),其他製程所製造之衛生棉10配置於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之內側面。衛生棉10係在中央剝離薄片22黏貼於其非肌膚側面的中央黏著部15的狀態下匯集於配置製程S2。又,在塗佈製程S1所形成的薄片固定部4,固定中央剝離薄片22。也就是衛生棉10係經由中央剝離薄片22,固定於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又,對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複數個衛生棉10在搬運方向上間歇地固定。
又,衛生棉10係在沿著如圖1所示的長度方向之折疊位置FPW將一對翼部1W朝寬度方向的內側翻折而使翼剝離薄片23黏貼於翼黏著部16的狀態下,匯集於配置製程S2。在本實施形態,一對翼部1W朝衛生棉10的肌膚面側翻折,但,亦可為一對翼部1W朝衛生棉10的非肌膚面側翻折之個別包裝體1。再者,在此情況,藉由薄片固定部4用的熱熔膠接著劑HMA,中央剝離薄片22及翼剝離薄片23雙方被固定於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
再者,在下一個之複數個折疊製程,將衛生棉10與包裝材20中的至少一方朝衛生棉10的長度方向翻折,亦即,朝與翼部1W被翻折的方向交叉之方向翻折。因此,如本實施形態所示,在複數個折疊製程之前,一對翼部1W朝寬度方向的內側進行翻折為佳。藉此,折疊方向不同的材料不會在相同的時間點或途中的時間點翻折,個別包裝體1的製造方法變得簡單。
又,在本實施形態,衛生棉10的中央黏著部15被中央剝離薄片22覆蓋,翼黏著部16被剝離薄片23覆蓋的狀態下,進行下一個製程之折疊製程。因此,在折疊製程中,可防止中央黏著部15、或翼黏著部16,這些黏著部自身彼此黏著,或黏著於其他的材料。
又,如前述般,包裝材20係具有包裝薄片21、中央剝離薄片22及翼剝離薄片23。因此,本發明之[包裝材的連續體],含有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固定於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之中央剝離薄片22、及經由衛生棉固定於10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之翼剝離薄片23。在以下的說明中,將這3個材料(21、22、23)統稱為包裝材的連續體20C。
在第1折疊製程S3(圖6),在第1折疊位置FP1,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朝衛生棉10的長度方向翻折。第1折疊位置FP1係位於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之長度方向的另一方側,亦即,位於與開封端固定部3存在之側相反側。具體而言,第1折疊位置FP1係較衛生棉10的翼部1W更靠近長度方向的另一方側之位置,設在與吸收性芯材11重疊的位置。又,在第1折疊製程S3,位於較第1折疊位置FP1更靠近長度方向的另一方側之衛生棉10的部位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的部位是朝長度方向上之衛生棉10的一方側端部,以衛生棉10的肌膚側面成為內側的方式翻折。
在下一個之第2折疊製程S4(圖7),在第2折疊位置FP2,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朝衛生棉10的長度方向翻折。又,位於較第2折疊位置FP2更靠近長度方向的另一方側之衛生棉10的部位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的部位是朝長度方向上之衛生棉10的一方側端部且在之前剛進行過的第1折疊製程S3被翻折的部位101的上表面(露出面)成為內側的方式翻折。
第2折疊位置FP2係設在與在第1折疊製程S3被翻折的部位101重疊的位置。因此,在第2折疊製程S4,以在之前剛進行過的第1折疊製程S3被翻折的部位彼此對向的方式,將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翻折。又,在第2折疊製程S4之前的狀態,在第2折疊位置FP2及其周邊,吸收性芯材11是折疊為2折。因此,在第2折疊製程S4後的狀態,在第2折疊位置FP2及其周邊,吸收性芯材11是折疊為4折。又,第2折疊位置FP2係設在與在第1折疊製程S3被翻折的部位101重疊的位置,因此,在個別包裝體1(圖4),形成2個藉由第2折疊製程S4之第2折疊部F2a、F2b。
在下一個之第3折疊製程S5(圖8),在第3折疊位置FP3,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朝衛生棉10的長度方向翻折。位於較第3折疊位置FP3更靠近長度方向的另一方側之衛生棉10的部位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的部位是朝長度方向上之衛生棉10的一方側端部且在之前剛進行過的第2折疊製程S4被翻折的部位102的上表面(露出面)成為內側的方式翻折。第3折疊位置FP3係未與在第2折疊製程S4翻折的部位102重疊,較該部位,位於更靠近長度方向的一方側。因此,在第3折疊製程S5,未以在第2折疊製程S4被翻折的部位102彼此對向的方式進行翻折。又,第3折疊位置FP3係設在與在第1折疊製程S3被翻折的部位101重疊的位置,因此,在個別包裝體1(圖4),形成2個藉由第3折疊製程S5之第3折疊部F3a、F3b。
接合製程S6(圖9)係設在第3折疊製程S5與第4折疊製程S7之間。在接合製程S6,形成用來抑制從第3折疊製程S5後的折疊狀態返回到第3折疊製程S5前的折疊狀態之接合部5。在本實施形態,在較衛生棉10更靠近寬度方向的外側之側部,包裝薄片21的連續體21C彼此進行熔接(例如熱熔接、超音波熔接等)而形成接合部5。
又,在衛生棉10的長度方向,於在第3折疊製程S5被翻折的部位104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接合部5即可。在本實施形態,衛生棉10的長度方向上之接合部5的寬度Wj成為在第3折疊製程S5進行翻折的部位104之寬度幅W3以上。藉此,即使在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產生搬運誤差的情況,亦可在必要的部位形成接合部5。
又,在圖9顯示,假想的切斷線LC,該切斷線是顯示朝衛生棉10的長度方向延伸之切斷預定位置。切斷線LC係對應於已經完成的個別包裝體1的寬度方向之側端的線。在本實施形態,於搬運方向鄰接製造的個別包裝體1之接合部5是形成為一體。因此,接合部5是在搬運方向上跨越切斷線LC而形成。又,在接合製程S6所形成的接合部5之搬運方向的長度L2,係為已經完成之個別包裝體1(圖12C)的接合部5的寬度方向的長度L1之2倍的長度。如此,藉由以跨越切斷線LC的方式形成接合部5,即使在實際的切斷位置從切斷線LC朝搬運方向位置偏移,也能在必要的部位設置接合部5。
但,不限於前述結構。雖未圖示,亦能以不重疊於切斷線LC的方式形成接合部5。也就是亦可為於搬運方向鄰接製造的個別包裝體1之接合部5是個別地形成。在此情況,將在接合製程S6形成的接合部5之搬運方向的長度設為L1。又,在此情況,當將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切斷時,接合部5未位於個別包裝體1之寬度方向的側端。因此,個別包裝體1的側端之手觸感變得柔軟。
在下一個之第4折疊製程S7(圖10)及再下一個製程之第5折疊製程S8(圖11),分別在第4折疊位置FP4與第5折疊位置FP5,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朝衛生棉10的長度方向翻折。詳細而言,位於較各折疊位置FP4、FP5更靠近長度方向的另一方側之衛生棉10的部位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的部位,是朝長度方向上之衛生棉10的一方側端部且在之前剛進行過的折疊製程S5、S7被翻折的部位的上表面(露出面)成為內側的方式翻折。又,第4折疊位置FP4及第5折疊位置FP5係未與在之前的折疊製程S5、S7翻折的部位重疊,較該部位,位於更靠近長度方向的一方側。又,第4折疊位置FP4係設在與在第1折疊製程S3被翻折的部位101重疊的位置,因此,在個別包裝體1(圖4),形成2個藉由第4折疊製程S7之第4折疊部F4a、F4b。
在最後的第6折疊製程S9,位於較第6折疊位置FP6(參照圖11)更靠近長度方向的一方側之衛生棉10的部位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的部位是朝長度方向上之另一方側翻折,折疊於至今為止之折疊製程所折疊的部位(圖12A)。再者,第6折疊位置FP6係未與在之前的第5折疊製程S8翻折的部位重疊,較該部位,位於更靠近長度方向的一方側。又,在第6折疊製程S9,塗佈於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之內側面內的開封端固定部3用之熱熔膠接著劑HMA被固定在第5折疊製程S8進行翻折的部位(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之外側面)。
在最終密封製程S10(圖12B),於最後的第6折疊製程S9後,在較衛生棉10更靠近寬度方向的外側,將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彼此密封而形成密封部2。密封部2的形成方法,係與接合部5的形成方法(圖9)相同,在衛生棉10的厚度方向上,以密封部2與接合部5重疊的方式形成。
具體而言,包裝薄片21的連續體21C進行熔接(例如熱熔接、超音波熔接等)而形成密封部2。又,與接合部5同樣地,在本實施形態,密封部2在搬運方向以跨越切斷線LC的方式形成。藉此,即使在實際的切斷位置從切斷線LC朝搬運方向位置偏移,也能在個別包裝體1設置密封部2。相反地,亦能以不重疊於切斷線LC的方式形成密封部2。在該情況,由於密封部2未位於個別包裝體1的寬度方向之側端,故,個別包裝體1的側端之手觸感變得柔軟。
藉此形成個別包裝體1的連續體(圖12B)。最後,在切斷製程S11(圖12C),沿著每個製品間距的切斷線LC,切斷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其結果,製造成個別包裝體1。
如以上所述,在本實施形態之個別包裝體1的製造方法,具有4個以上的複數個折疊製程,這些複數個折疊製程是一邊在包裝材的連續體20C固定衛生棉10並朝搬運方向進行搬運,一邊將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中之至少一方朝衛生棉10的長度方向進行翻折。具體而言,具有6個複數個折疊製程(S3、S4、S5、S7、S8、S9)。因此,能夠製造已被緊緻地折疊之個別包裝體1。
且,複數個折疊製程係具有:第1折疊製程S3,其係以較大的翻折寬度W1,將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朝長度方向進行翻折;及第2折疊製程S4,其係以較第1折疊製程S3小的翻折寬度W2,將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朝長度方向進行翻折。
藉由將先進行的第1折疊製程S3之翻折寬度W1作成較大,能使在第1折疊製程S3被翻折的部位101不易打開,不易返回到翻折前的狀態。因此,之後的材料的搬運、折疊製程等能夠穩定地進行,能夠製造整齊地折疊的個別包裝體1。另外,藉由將之後進行的第2折疊製程S4之翻折寬度W2作成較小,能將在第1折疊製程S3翻折的部位101折疊,因此,能夠製造緊緻的個別包裝體1。
又,藉由將先進行的第1折疊製程S3之翻折寬度W1作成較大,能夠減少用來製造緊緻的個別包裝體1之折疊製程的數量。具體而言,在從本實施形態的第1折疊製程S3到第5折疊製程S8,朝長度方向上之衛生棉10的一方側端部,將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朝長度方向進行翻折。亦即,以在第2折疊製程S4被折疊的部位作為芯,以將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捲繞在成為該芯的部位的方式折疊。因此,能夠製造緊緻的個別包裝體1。
但,若將第1折疊製程S3的翻折寬度作成較小,在第1折疊製程S3被折疊的部位(成為芯的部位)將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捲繞的方式加以折疊,則會使折疊製程的數量變多。因此,如本實施形態所示,在先進行的第1折疊製程S3較大地折疊後,在第2折疊製程S4以降,以較小的翻折寬度進行折疊為佳。藉此,能夠以較少的折疊製程製造緊緻的個別包裝體1。
又,在本實施形態,與將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朝衛生棉10的長度方向捲繞而逐漸捲繞成滾子狀之製造方法不同。在本實施形態,以折線形成於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的方式,將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進行折疊。因此,在衛生棉10、包裝材的連續體20C等不易產生鬆弛,可將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穩定地搬運,故,能夠製造整齊地折疊之個別包裝體1。
但,比起第1折疊製程S3,第2折疊製程S4的翻折寬度W2較小,在第2折疊製程S4被翻折後的部位102變得容易打開。因此,有無法穩定地進行之後的材料之搬運、折疊製程等。
因此,在本實施形態的第2折疊製程S4,以在第1折疊製程S3被翻折的包裝材的連續體20C的部位之外側面彼此對向的方式,將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朝長度方向進一步翻折。
在本實施形態的個別包裝體1,長度方向上之包裝薄片21的長度較短。因此,如圖14所示,在第1折疊製程S3被翻折的部位101之上表面(露出面)係具有: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之外側面(21O)存在的部位;和在較該部位更靠近長度方向的一方側,中央剝離薄片22的外側面(22O)存在的部位。又,本實施形態的第2折疊位置FP2,是設在與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重疊的位置。因此,在第2折疊製程S4被翻折的部位102和與該部位重疊的非翻折部103之對向面,係具有: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之外側面(21O)彼此相對向的部位;及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之外側面(21O)與中央剝離薄片22之外側面(22O)相對向的部位。這些部位(以粗線包圍的部位)係為在第1折疊製程S3被翻折的包裝材的連續體20之外側面彼此相對向的部位。
如此,在以包裝材的連續體20C之外側面彼此相對向的方式而在第2折疊製程S4進行折疊的部位102、103,更多的材料重疊,使得厚度增加。因此,在包裝材的連續體20C之對向面,容易產生摩擦。其結果,能夠抑制在第2折疊製程S4的翻折部102與非翻折部103之相對的位置偏移。因此,之後的材料的搬運、折疊製程等能夠穩定地進行,能夠製造整齊地折疊的個別包裝體1。
又,在第2折疊製程S4進行折疊的部位102、103,包裝材的連續體20C的部分使更多的材料重疊,使得剛性亦提高。在剛性高的部分,當將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進行翻折時,能夠朝衛生棉10的厚度方向穩定地施加壓力,能夠穩定地折疊並可抑制折疊打開。
且在本實施形態的製造方法,如圖7所示,使在第2折疊製程S4被翻折的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之部位中的至少一部分在搬運方向連續。
藉此,藉由與搬運方向連續並施加有張力的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從上方將在第2折疊製程S4被翻折的部位102打開抑制。因此,容易維持在第2折疊製程S4進行折疊後的形狀。又,亦可抑制衛生棉10對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之搬運方向的位置偏移。因此,之後的材料的搬運、折疊製程等能夠穩定地進行,能夠製造整齊地折疊的個別包裝體1。
同樣地,如圖6所示,亦使在第1折疊製程S3被翻折的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之部位中的至少一部分在搬運方向連續為佳。藉此,藉由與搬運方向連續並施加有張力的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從上方將在第1折疊製程S3被翻折的部位101打開抑制。又,亦可抑制衛生棉10對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之搬運方向的位置偏移。因此,之後的材料的搬運、折疊製程等能夠穩定地進行,能夠製造整齊地折疊的個別包裝體1。但,不限於此,亦可使在第1折疊製程S3被翻折的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之部位在搬運方向間歇地形成。
又,亦可為在進行第1折疊製程S3前,具有將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中的至少一方朝長度方向翻折之其他的折疊製程之製造方法。但,如本實施形態所示,將第1折疊製程S3作為複數個折疊製程中之最初的折疊製程,將第2折疊製程作為複數個折疊製程中之第2個的折疊製程為佳。
藉此,可將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最初就折疊成較大,能夠減少用來形成緊緻的個別包裝體1之折疊次數。又,藉由最初的折疊穩定,亦可穩定地進行之後的材料之搬運、折疊製程等。
又,亦可如圖15所示的個別包裝體1,在包裝薄片21實施印刷。在該情況,在包裝薄片21的外側面實施印刷為佳。藉此,在第2折疊製程S4,以包裝薄片21的印刷面(外側面)彼此相對向的方式,將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翻折。包裝薄片21的印刷面,由於配置有墨水,故,比起未實施有印刷的面,會產生細微的凹凸。因此,可藉由第2折疊製程S4使對相向的包裝薄片21的印刷面之間的摩擦力增加,能夠抑制在第2折疊製程S4的翻折部102與非翻折部103之相對的位置偏移。
再者,在包裝薄片21實施印刷的情況,將包裝薄片21作為樹脂薄膜,在包裝薄片21的外側面實施印刷為佳。藉此,墨水不易滲出到配置有衛生棉10的包裝薄片21之內側面,能夠抑制衛生棉10被墨水汙染。
但,不限於前述結構,包裝薄片21亦可為例如不織布。在不織布的兩面中的其中一方的面係為較另一方的面,纖維的密度較高的面的情況,將高密度的面作為包裝薄片21的外側面為佳。又,在不織布的兩面中的至少一方的面實施有壓花加工的情況(產生有凹凸的情況),將該壓花面作為包裝薄片21的外側面為佳。藉此,可藉由第2折疊製程S4使對相向的包裝薄片21的對向面之間的摩擦力增加,能夠抑制在第2折疊製程S4的翻折部102與非翻折部103之相對的位置偏移。
又,在第2折疊製程S4、及之後的1個以上的折疊製程,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之長度方向的翻折寬度係較小為佳,理想是作成為翼部1W的長度方向之長度L3(參照圖1)以下。更理想為作成翼黏著部16的長度方向之長度L4(參照圖2)以下。
在本實施形態,從第2折疊製程S4到第6折疊製程S9之翻折寬度W2~W6係成為翼部1W之長度L3以下,又,成為翼部黏著部16之長度L4以下。因此,能夠製造緊緻的個別包裝體1。
更具體而言,在本實施形態,在第2折疊製程S4被折疊的部位(成為芯的部位),將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以捲繞的方式進行折疊。因此,一製程的翻折寬度(例如第3折疊製程S5的翻折寬度W3),係作成為之前的折疊製程所折疊的部位之寬度幅(例如W2)加上該折疊製程的折疊位置(例如FP3)之材料(衛生棉10+包裝材的連續體20C)之厚度左右的長度。藉此,能夠製造緊緻的個別包裝體1。
又,如上述般,藉由將翻折寬度作成為翼部1W的長度L3以下,使得折疊位置變得容易與翼部1W重疊。在本實施形態,第2折疊位置FP2(圖6)及第3折疊位置FP3(圖7)是與朝寬度方向的內側翻折之翼部1W重疊。同樣地,藉由將翻折寬度作成為黏著部16的長度L4以下,使得折疊位置變得容易與翼黏著部16(及翼剝離薄片23)重疊。在本實施形態,第3折疊位置FP3是與翼黏著部16(及翼剝離薄片23)重疊。
如此,藉由在配置有翼部1W、翼黏著部16等的部分,將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折疊,使得在該被折疊的部分,讓更多的材料重疊而厚度增加。因此,在翻折部與非翻折部之對向面變得容易產生摩擦,能夠抑制翻折部與非翻折部之相對的位置偏移。又,在配置有翼部1W、翼黏著部16等的部分,剛性會提高相當於該等的部分的量。在剛性高的部分,當將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進行翻折時,能夠朝衛生棉10的厚度方向穩定地施加壓力,能夠穩定地折疊。
特別是第2翻折寬度W2小,該折疊容易打開。因此,如上述般,第2折疊位置FP2與翼部1W重疊為佳。也就是在以本實施形態的製造方法所製造的個別包裝體1(圖4),朝寬度方向的內側翻折之一對翼部1W位於藉由第2折疊製程S4所形成的第2折疊部F2a、F2b為佳。
藉此,與前述同樣地,在藉由第2折疊製程S4加以折疊的部分,厚度增加了翼部1W的量,在翻折部102與非翻折部103之對向面變得容易產生摩擦,能夠抑制翻折部102與非翻折部103之相對的位置偏移。又,在第2折疊位置FP2之剛性提高了相當於翼部1W的量,當將衛生棉10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進行翻折時,能夠朝衛生棉10的厚度方向穩定地施加壓力,能夠穩定地折疊。
再者,翼部1W的長度方向之長度L3係如圖1所示,作為衛生棉10的長度方向上之從翼部1W的一端1W1到另一端1W2的長度方向之長度。翼部1W的一端1W1及另一端1W2係設為在衛生棉10的外緣上,接線的傾斜改變之地點(從朝長度方向的中央側而向寬度方向的內側傾斜的接線或沿著寬度方向的接線,變化為向寬度方向的外側傾斜之接線)。
又,翼黏著部16的長度方向之長度L4係在設於翼部1W之所有的翼黏著部16,作為從位於長度方向的最一方側之端部到最另一方側之端部為止的長度。
又,由於藉由各折疊製程S3~S9形成於個別包裝體1(圖4)之各折疊部F1~F6係在衛生棉10具有厚度,故,形成為在衛生棉10的長度方向具有寬幅之區域。例如,將成為折彎成山形的折疊部F1~F6的頂點之位置作為折疊部F1~F6的中央線。具體而言,在經由較折疊的狀態之個別包裝體1的平面大的板件,將砝碼(例如200g)載置於個別包裝體1的平面上之狀態,將個別包裝體突出的位置作為折疊部F1~F6的中央線。又,作為折疊部F1~F6之個別包裝體1(衛生棉10+包裝材20)的最大厚度t。在該情況,將在從折疊部F1~F6的中央線朝衛生棉10的長度方向的兩側分別分離πt/2之區域作為折疊部F1~F6。
又,個別包裝體1、衛生棉10等的厚度之測定,可藉由習知的方法進行。例如,使用三豐(Mitsutoyo) (股)製的錶盤測厚儀ID-C1012C或與其同等者,以例如3.0gf/cm 2將對象部位加壓並測定,測定到的值作為厚度。
又,在本實施形態的製造方法,於從第1折疊製程S3、第2折疊製程S4到之後的第5折疊製程S8,將長度方向的另一方側之衛生棉10的部位與包裝材的連續體20C的部位折疊。在此情況,在以本實施形態的製造方法所製造的個別包裝體1之展開狀態(圖4),長度方向上之衛生棉10的另一方側之端10b是較長度方向上之包裝薄片21的另一方側之端21b更朝長度方向的另一方側延伸伸出為佳。
藉此,可縮短長度方向上之包裝薄片21的長度,能夠謀求包裝薄片21之成本削減。如此,即使縮短包裝薄片21的長度,本實施形態的製造方法也具有4個以上的折疊製程,因此,衛生棉10不會從包裝薄片21露出地進行折疊。
換言之,在配置製程S2(圖5),以長度方向上之衛生棉10的另一方側之端10b是較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的另一方側之端21b更朝長度方向的另一方側延伸伸出的方式配置衛生棉10為佳。藉此,即使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之長度方向的長度短,亦可將衛生棉10不會從包裝薄片21露出地進行折疊。但,不限於前述,亦可例如將長度方向上之包裝薄片21的長度作成較衛生棉10長。
又,以本實施形態的製造方法所製造的個別包裝體1(圖4),係在第2折疊製程S4的折疊部(第2折疊部F2a、F2b),於較配置有吸收性芯材11的衛生棉10之部位更靠近寬度方向的外側,存在有未配置有吸收性芯材11的衛生棉10之部位(亦即,以背面薄片13、側薄片14等的薄片所構成之部位),於較衛生棉10更靠近寬度方向的外側,存在有包裝薄片21(包裝材)。
在此情況,在第2折疊製程S4,最初僅包裝薄片21之部位被翻折。其次,包裝薄片21、與未配置有吸收性芯材11之衛生棉10中的部位(以薄片構成的部位)被翻折。其次,包裝薄片21、與配置有吸收性芯材11之衛生棉10中的部位被翻折。也就是在製造線的搬運方向,在第2折疊製程S4進行翻折的材料之厚度階段性地增加。因此,雖第2折疊製程S4之翻折寬度W2較小,但,可將衛生棉10及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圓滑地穩定翻折。因此,能夠製造整齊地折疊的個別包裝體1。
又,本實施形態的製造方法係在複數個折疊製程後,具有最終密封製程(圖12B),於個別包裝體1形成密封部2。因此,既可維持緊緻地折疊的個別包裝體1之形狀,又可保持衛生棉10的衛生狀態。
如上述般,在本實施形態的製造方法,藉由進行複數個折疊製程,形成具備複數個折疊部F之個別包裝體1。在此個別包裝體1的製造方法,比起複數個折疊製程的數量,形成於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之折疊部F的數量較多為佳。同樣地,比起複數個折疊製程的數量,設在衛生棉10的折疊部F的數量降多為佳。具體而言,在本實施形態,進行6次的折疊製程(第1折疊製程S3~第6折疊製程S9),藉由此6次的折疊製程,在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形成第1折疊部F1、第2折疊部F2a、F2b、第3折疊部F3a、第4折疊部F4a、第5折疊部F5、第6折疊部F6之7個折疊部F(參照圖4)。同様地,以6次的折疊製程,在衛生棉10,形成第1折疊部F1、第2折疊部F2a、F2b、第3折疊部F3a、F3b、第4折疊部F4a、F4b、第5折疊部F5、第6折疊部F6之9個折疊部F(參照圖4)。如此,能夠以較少數量的折疊製程,製造緊緻的個別包裝體1。又,在第2折疊製程S4,將個別包裝體1被折疊於厚度方向上的部分進一步折疊,因此,在被折疊的部位,可使各多的材料重疊,使得厚度增加,故,在其對向面變得容易產生摩擦,可抑制翻折部與非翻折部之相對的位置偏移。其結果,能夠製造整齊地折疊的狀態的個別包裝體1。
且,本實施形態的製造方法,係在複數個折疊製程的途中(在此為第3折疊製程S5與第4折疊製程S7之間),具有:接合製程S6,其係用來形成接合部5,該接合部是用來抑制從一折疊製程後的折疊狀態返回到一折疊製程前的折疊狀態。接合部5係如圖9所示,形成於與以直到接合製程S6前之折疊製程所折疊的部位之至少一部分在長度方向上重疊的位置為佳。
藉由接合部5,可維持複數個折疊製程的途中之折疊形狀。因此,即使為了緊緻地折疊而翻折寬度小,造成折疊容易打開的情況,亦可藉由接合部5抑制折疊被打開。又,即使在因高速生產,使得材料的搬運速度快,且對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衛生棉10容易朝搬運方向位置偏移的情況,亦可藉由接合部5,抑制衛生棉10的動作。因此,之後的材料的搬運、折疊製程等能夠穩定地進行,能夠製造整齊地折疊的個別包裝體1。
再者,接合製程S6不限於設在第3折疊製程S5之後。但,第1折疊製程S3的翻折寬度W1較大,折疊穩定而不易被打開。因此,從翻折寬度較第1折疊製程S3小的第2折疊製程S4之後到最後的折疊製程之前的期間,設置接合製程S6為佳。藉此,接合部5可更有效地作用。又,藉由形成接合部5,能夠製造更整齊地折疊之個別包裝體1,但,個別包裝體1的製造方法,亦可不具有形成接合部5之接合製程S6。
又,在本實施形態,在進行接合製程S6前的狀態(圖8),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係遍及長度方向的全區域,連續於搬運方向上。因此,在接合製程S6,在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中的連續於搬運方向上之連續部分,形成接合部5。
藉此,可在藉由與搬運方向連續並施加有張力的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抑制折疊被打開的部位,形成接合部5。也就是可在折疊形狀被整齊地維持的狀態下,形成接合部5。又,由於在連續於搬運方向且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之搬運穩定地進行的部位,形成接合部5,故,可穩定地進行接合製程S6。
又,在本實施形態,如圖9所示,在接合製程S6,於較衛生棉10更靠近搬運方向的外側,形成接合部5。因此,藉由形成於衛生棉10的搬運方向之外側的接合部5,可限制衛生棉10朝搬運方向的動作。因此,可抑制衛生棉10對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之搬運方向的位置偏移。又,在僅以未配置有衛生棉10的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構成的部位,形成接合部5。因此,藉由形成接合部5,可防止衛生棉10受損。
又,在接合製程S6,當於較衛生棉10更靠近搬運方向的外側,形成接合部5時,理想為以下的情事。如圖9所示,將搬運方向的一方側(下游側)之從接合部5的內側端5c到衛生棉10的外側端10c為止之搬運方向的長度設為L5。又,將搬運方向的另一方側(上游側)之從接合部5的內側端5d到衛生棉10的外側端10d為止之搬運方向的長度設為L6。然後,長度L5及長度L6分別係較直到接合製程S6為止被折疊的部位(衛生棉10+包裝材20)的最大厚度(衛生棉10的厚度方向上之最大長度)短為佳。
如此,可縮短從衛生棉10到接合部5為止之搬運方向上的長度(間隔)。藉此,可在搬運方向的長度較短的包裝薄片21的部位,從上方將具有厚度的衛生棉10等被折疊的部位強力地按壓,變得容易維持衛生棉10與包裝材20的折疊形狀。又,從衛生棉10到接合部5為止之包裝薄片21的部位形成為緊繃的狀態,變得不易產生皺紋。因此,能夠製造整齊地折疊的個別包裝體1。又,能夠縮短個別包裝體1的寬度方向上之包裝薄片21的長度,可製造對寬度方向緊緻之個別包裝體1。又,可謀求包裝薄片21的成本削減。再者,衛生棉10與包裝材20的厚度之測定,可藉由與前述相同的方法進行測定。
又,接合部5不限於形成在較衛生棉10更靠近搬運方向的外側。例如,亦可如圖13所示,當朝衛生棉10的厚度方向觀看時,於與衛生棉10重疊的部位,形成接合部6。在此情況,可在具有厚度的衛生棉10等被折疊而折疊容易被打開之部位,形成接合部6。因此,變得容易維持衛生棉10與包裝材20之折疊形狀。
又,在與衛生棉10在厚度方向重疊的位置形成接合部6的情況,藉由以接著劑(例如熱熔膠接著劑HMA)將包裝材20彼此接著,形成接合部6為佳。亦即,在與衛生棉10在厚度方向重疊的包裝材20之部分,亦即,包裝薄片的連續體21C與中央剝離薄片22及翼剝離薄片23中的任一者,塗佈例如熱熔膠接著劑HMA而形成接合部6為佳。
例如在圖13,於在第3折疊製程S5被翻折的部位和與其重疊的非翻折部之對向面,形成接合部6。在此情況,在第2折疊製程S4後,於第3折疊製程S5,對相對向的面中的至少一方(在此,翻折部側的面中之包裝薄片21的外側面),塗佈熱熔膠接著劑HMA。然後,在第3折疊製程S5,翻折部的熱熔膠接著劑HMA接合於非翻折部(中央剝離薄片22之外側面),形成接合部6。藉由接合部6,可維持直到第3折疊製程S5為止的折疊形狀。
若依據前述的方法,不會有為了形成接合部而與衛生棉10在厚度方向上重疊的位置被熔融,可防止衛生棉10受損。又,不會有以接合部將衛生棉10彼此接著、或將衛生棉10與包裝材20接著的情事,能夠防止剝離接合部時造成衛生棉10受損。
又,在藉由熱熔膠接著劑HMA形成接合部6的情況,包裝材20係在至少一部分具有樹脂薄膜為佳。又,形成接合部6的熱熔膠接著劑HMA,係塗佈於包裝材20的樹脂薄膜的部位為佳。如此,藉由以熱熔膠接著劑將樹脂薄膜彼此接合而形成接合部6,使得當開封個別包裝體1時,能夠容易將接合部6剝離。又,亦可防止形成接合部6之熱熔膠接著劑HMA朝衛生棉10側滲出。
藉由前述製造方法所製造的個別包裝體1係如圖4所示,具有沿著寬度方向之複數個折疊部F1~F6,衛生棉10與包裝材20中的至少一方朝長度方向被翻折4次以上(在本實施形態為6次)。 又,複數個折疊部F1~F6係具有:將衛生棉10與包裝材20朝長度方向翻折之第1折疊部F1;及第2折疊部F2,其係以在第1折疊部F1被翻折的包裝材20的外側面彼此相對向的方式(參照圖15),將衛生棉10與包裝材20朝長度方向進一步翻折。 又,在第2折疊部F2被翻折的包裝材20之至少一部分(包裝薄片21),係在較衛生棉10更靠近寬度方向的兩外側延伸伸出至個別包裝體1之寬度方向的兩端部。
這樣的個別包裝體1係藉由4次以上的翻折,被緊緻地折疊。又,由於在第1折疊部F1,將衛生棉10與包裝材20較大地進行翻折後,在第2折疊部F2,將衛生棉10與包裝材20較小地進行翻折,故,可緊緻地折疊且折疊次數少。因此,當使用者打開個別包裝體1時,打開折疊的次數少,容易將個別包裝體1開封。
且,針對展開狀態之個別包裝體1,包裝薄片21的複數個折疊部F的數量係較將個別包裝體1開封而將被翻折的部位展開時的次數(打開折疊的次數)多為佳。同樣地,針對展開狀態之個別包裝體1,衛生棉10的複數個折疊部F的數量係較將個別包裝體1開封而將被翻折的部位展開時的次數為佳。具體而言,在本實施形態,當使用者開封時,打開折疊的次數為6次,但在展開狀態的個別包裝體1之包裝薄片21,形成有第1折疊部F1、第2折疊部F2a、F2b、第3折疊部F3a、第4折疊部F4a、第5折疊部F5、第6折疊部F6的7個折疊部F(參照圖4)。同樣地,當使用者展開時,打開折疊的次數為6次,但在展開狀態的個別包裝體1之衛生棉10,形成有第1折疊部F1、第2折疊部F2a、F2b、第3折疊部F3a、F3b、第4折疊部F4a、F4b、第5折疊部F5、第6折疊部F6的9個折疊部F(參照圖4)。如此,藉由使折疊部F的數量較展開的次數多,能夠作成為緊緻的個別包裝體1,另外,可減少使用者開封時的打開次數,因此,容易進行個別包裝體1的展開。
又,本實施形態的個別包裝體1係在寬度方向的兩端部具有密封部2。因此,在第2折疊部F2被翻折的包裝材20(包裝薄片21)延伸至密封部2。因此,在第2折疊部F2之衛生棉10與包裝材20的折疊形狀,係被寬度方向的兩端部的密封部2之間的包裝薄片21按壓,使得該折疊形狀被維持。
又,藉由個別包裝體1所具有的複數個折疊部F1~F6中之至少1個折疊部的翻折部之內側面、和與其相對向的非翻折部之面,係具有當展開該折疊部時可進行辨識之圖案為佳。再者,作為圖案,可舉出例如星形、心形等的圖像、文字、數字等之規則性花紋、及這些的圖案的組合等。
例如,如圖15所示,在包裝薄片21的外側面實施有印刷的情況,使用者可在將第1折疊部F1~第6折疊部F6逐漸展開時,辨識實施於印刷薄片21的外側面之圖案211。藉由在印刷薄片21圖案211,使得在進行折疊時所產生的皺紋變得顯眼。因此,當開封個別包裝體1時,使用者會著眼於皺紋,使得使用者一邊將皺紋拉伸,一邊容易展開個別包裝體1的折疊。藉此,可使用折疊皺紋被減輕的衛生棉10。
尤其是在本實施形態的個別包裝體1,以在第1折疊部F1被翻折的包裝材20的外側面彼此相對向的方式,形成第2折疊部F2。因此,如圖15所示,可在與包裝薄片21的外側面(圖案211)重疊的位置,設置第2折疊部F2(亦即,最會產生皺紋的部位)。在此情況,由於第2折疊部F2的折疊皺紋藉由包裝薄片21的圖案211變得顯眼,故,變得使用者容易拉伸折疊皺紋。
再者,當展開折疊部時可進行辨識之圖案,不限於包裝薄片21之圖案211。例如,可為設在中央剝離薄片22且從中央剝離薄片22的非肌膚面側能辨識之圖案,亦可為設在衛生棉10(例如背面薄片13)且從衛生棉10的非肌膚面側進行辨識之圖案。
又,如圖15所示,包裝薄片21係具有:在外側面實施有印刷之印刷面;和其相反側的內側面亦即非印刷面為佳。又,本實施形態的個別包裝體1係具有:藉由熔融所形成的密封部2與接合部5,亦即熔接部2、5。熔接部2、5係為將位於較衛生棉10更靠近寬度方向的外側之包裝薄片21彼此熔接之部位。又,本實施形態的個別包裝體1,係在設有此熔接部2、5之部位(亦即,較衛生棉10更靠近寬度方向的外側),具有:包裝薄片21的印刷面(外側面)彼此相對向之第1區域R1;及包裝薄片21的印刷面(外側面)與非印刷面(內側面)之第2區域R2。
在本實施形態的個別包裝體1,以在第1折疊部F1被翻折的包裝材20的外側面彼此相對向的方式,形成第2折疊部F2。因此,如圖15所示,藉由第2折疊部F2所形成之對向面係具有第1區域R1和第2區域R2。另外,藉由第3折疊部F3所形成之對向面係如圖8所示,不具有第1區域R1,而是具有第2區域R2。同樣地,藉由第4折疊部F4所形成之對向面也係如圖9所示,不具有第1區域R1,而是具有第2區域R2。
藉由將包裝薄片21之長度方向的長度作成較長,使得可在藉由第2折疊部F2所形成之對向面(圖15)增大第1區域R1,或者使藉由第3折疊部F3所形成之對向面(圖8)具有第1區域R1。但,在藉由將包裝薄片21的長度作成較長上有限度,越在之後的製程之折疊的對向面,越不具有印刷面彼此(外側面彼此)相對向之第1區域R1。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的個別包裝體1,越為藉由先進行的製程之折疊部(例如第2折疊部F2)所形成之對向面,具有第1區域R1之機率越高,越為藉由之後進行的製程之折疊部所形成之對向面,具有第1區域R1之機率變為越低。
因此,在第1區域R1與第2區域R2,每單位面積的熔接部2、5的面積設為相同(亦即,熔接強度相同),但,藉由第1區域R1與第2區域R2使剝離強度不同為佳。也就是使包裝薄片21之印刷面彼此相對向(為第1區域R1)、或者使包裝薄片21的印刷面與非印刷面相對向(為第2區域R2),使剝離強度不同為佳。這是因為例如藉由在印刷面塗佈塗佈劑(清漆),或相反地在印刷面不塗佈塗佈劑,或者改變塗佈劑的種類,能夠調整第1區域R1與第2區域R2之剝離強度。
例如,將第1區域R1(印刷面彼此)之剝離強度作成為較第2區域R2(印刷面與非印刷面)之剝離強度強為佳。在此情況,當將具有第1區域R1之第2折疊部F2(先進行的折疊製程之折疊部)展開時的剝離強度變強。因此,變得維持當將個別包裝體1逐漸折疊時之成為芯的部位之折疊形狀,容易維持個別包裝體1的折疊形狀。另外,當將不具有第1區域R1的之後進行的折疊製程之折疊部時的剝離強度變弱。因此,在進行個別包裝體1的開封之最初,折疊變得容易打開,容易開封個別包裝體1。
又,相反地,亦可將第1區域R1(印刷面彼此)之剝離強度作成為較第2區域R2(印刷面與非印刷面)之剝離強度弱。在此情況,當將具有第1區域R1之第2折疊部F2(先進行的折疊製程之折疊部)的對向面展開時的剝離強度變弱。因此,使得被較小地折疊之成為芯的部位之折疊變得容易展開。另外,當將不具有第1區域R1的之後進行的折疊製程之折疊部時的剝離強度變強。因此,能夠防止個別包裝體1不必要地展開。
第1區域R1與第2區域R2之剝離強度的測定方法,可藉由習知的方法進行。例如,在個別包裝體1的密封部2使包裝薄片21的印刷面彼此對向而被熔接的部位裁切成預定的大小(寬度25mm),作為第1區域R1的樣品片。同樣地,在個別包裝體1的密封部2使包裝薄片21的印刷面與非印刷面彼此對向而被熔接的部位裁切成預定的大小(寬度25mm),作為第2區域R2的樣品片。在第1區域R1的樣品片與第2區域R2的樣品片,確認到熔接圖案(每單位面積的熔接部之面積)為相同。又,對每個樣品片,分別於構成對向面中之一方側的面之包裝薄片21的端部、和構成對向面中之另一方側的面之包裝薄片21的端部黏貼膠帶,作成一對握持部。將一對握持部分別夾於拉引試驗機之夾具。又,將拉引試驗機的負載歸零而開始進行測定。夾具間的距離為10mm,拉引速度為100mm/分鐘,讀取最大負載。將此測定進行複數次(N=10),算出最大負載的平均值。將算出的最大負載換算成每單位寬度的負載(N/25mm)的值,將該值作為剝離強度(將個別包裝體1的密封部2拉離之方向的剝離強度)進行比較為佳。再者,在恆定的環境下(例如,溫度20℃(±2℃)、濕度60%(±5%)),使樣品片的溫度穩定之狀態下進行測定為佳。
但,不限於前述,可為不在包裝薄片21實施印刷而包裝薄片21不具有圖案之個別包裝體1,亦可為在包裝薄片21的內側面實施印刷之個別包裝體1。
以上,說明了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但前述實施形態是用來容易理解本發明用之形態,並非用來限定解釋本發明者。又,本發明在不超出其技術思想範圍下,能夠加以變更、改良,並且本發明當然亦包含其等價物。
例如,在前述實施形態的製造方法,包裝材的連續體20是連續於衛生棉10的寬度方向(第1方向),在沿著衛生棉10的寬度方向之搬運方向進行搬運,衛生棉10及包裝材的連續體20朝衛生棉10的長度方向(第2方向)翻折。亦可與其相反,為包裝材的連續體20是連續於衛生棉10的長度方向(第1方向),在沿著衛生棉10的長度方向之搬運方向進行搬運,衛生棉10及包裝材的連續體20朝衛生棉10的寬度方向(第2方向)翻折之製造方法。在此情況,亦可製造緊緻且整齊地折疊之個別包裝體1。
1:個別包裝體(吸收性物品包裝體) 1W:翼部 2:密封部(熔接部) 3:開封端固定部 4:薄片固定部 5:接合部(熔接部) 6:接合部 10:衛生棉(吸收性物品) 10b:端 11:吸收性芯材 12:頂面薄片 13:背面薄片 14:側薄片 15:中央黏著部 16:翼黏著部 20:包裝材 20C:連續體 21:包裝薄片 21b:端 21C:連續體 21I:內側面 21O:外側面 22:中央剝離薄片 22O:外側面 23:翼剝離薄片 F1~F6:折疊部 S3:第1折疊製程 W2:翻折寬度
[圖1]係展開狀態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1的肌膚側之平面圖。 [圖2]係展開狀態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1的非肌膚側之平面圖。 [圖3]係折疊狀態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1之平面圖。 [圖4]係說明吸收性物品包裝體1的折疊部F1~F6的圖。 [圖5]係個別包裝體1的製造方法之說明圖。 [圖6]係個別包裝體1的製造方法之說明圖。 [圖7]係個別包裝體1的製造方法之說明圖。 [圖8]係個別包裝體1的製造方法之說明圖。 [圖9]係個別包裝體1的製造方法之說明圖。 [圖10]係個別包裝體1的製造方法之說明圖。 [圖11]係個別包裝體1的製造方法之說明圖。 [圖12]係個別包裝體1的製造方法之說明圖。 [圖13]係變形例的固定部6之說明圖。 [圖14]係顯示第2折疊製程S4之前的衛生棉10及包裝材的連續體20的狀態之圖。 [圖15]係顯示將第2折疊部F2展開的個別包裝體1之圖。
1W:翼部
3:開封端固定部
10:衛生棉(吸收性物品)
10b:端
11:吸收性芯材
16:翼黏著部
20C:連續體
21b:端
21C:連續體
21I:內側面
21O:外側面
22:中央剝離薄片
22O:外側面
23:翼剝離薄片
FP1:折疊部
FP2:折疊部
S3:第1折疊製程
W2:翻折寬度

Claims (22)

  1. 一種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製造方法,係用來製造具有吸收性物品和包裝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包裝材之吸收性物品包裝體, 該吸收性物品具有互相正交的第1方向及第2方向,前述吸收性物品與前述包裝材中的至少一方具有4個以上的折疊部,該折疊部沿著前述第1方向,其特徵為: 具有4個以上的複數個折疊製程,前述複數個折疊製程係一邊將前述吸收性物品固定於與搬運方向連續的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之內側面並朝前述搬運方向搬運,一邊將前述吸收性物品與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中之至少一方朝前述第2方向翻折,形成前述折疊部, 前述複數個折疊製程係具有: 第1折疊製程,其係將前述吸收性物品與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朝前述第2方向進行翻折;及 第2折疊製程,其係以在前述第1折疊製程進行翻折後的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的部位之外側面彼此相對向的方式,將前述吸收性物品與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朝前述第2方向進一步進行翻折,且使進一步進行翻折後的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的部位之至少一部分與前述搬運方向連續。
  2. 如請求項1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製造方法,其中, 前述第1折疊製程係為前述複數個折疊製程中之最初的前述折疊製程, 前述第2折疊製程係為前述複數個折疊製程中之第2個的前述折疊製程。
  3. 如請求項1或2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製造方法,其中, 在前述第1折疊製程、前述第2折疊製程及之後的1個以上的前述折疊製程, 朝前述第2方向上之前述吸收性物品的一方側端部,將前述吸收性物品與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朝前述第2方向翻折。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製造方法,其中, 前述第1方向與前述第2方向中的其中一方為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寬度方向,另一方為前述吸收性物品的長度方向, 前述吸收性物品係具有一對翼部, 前述第2折疊製程及之後的1個以上的前述折疊製程中之前述吸收性物品與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之前述第2方向的翻折寬度,係為前述翼部之前述長度方向的長度以下。
  5. 如請求項4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製造方法,其中, 前述第1方向與前述第2方向中的其中一方為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寬度方向,另一方為前述吸收性物品的長度方向, 在前述翼部的非肌膚側面,設有翼黏著部, 前述第2折疊製程及之後的1個以上的前述折疊製程中之前述吸收性物品與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之前述第2方向的翻折寬度,係為前述翼黏著部之前述長度方向的長度以下。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製造方法,其中, 前述包裝材係具有形成前述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外側面之包裝薄片, 在前述第1折疊製程、及前述第2折疊製程,前述第2方向的另一方側之前述吸收性物品的部位與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的部位重疊, 在展開狀態的前述吸收性物品包裝體,前述第2方向上之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前述另一方側之端是較前述第2方向上之前述包裝薄片的前述另一方側之端更延伸伸出。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製造方法,其中, 前述吸收性物品係具有吸收性芯材, 在前述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前述第2折疊製程的折疊部, 未配置有前述吸收性芯材之前述吸收性物品的部位,是位於較配置有前述吸收性芯材之前述吸收性物品的部位更靠近前述第1方向的外側, 前述包裝材是位於較前述吸收性物品更靠近前述第1方向的外側。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製造方法,其中, 前述第1方向與前述第2方向中的其中一方為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寬度方向,另一方為前述吸收性物品的長度方向, 前述吸收性物品係具有一對翼部, 在前述複數個折疊製程之前,前述一對翼部朝前述寬度方向的內側進行翻折, 在前述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之前述第2折疊製程的折疊部,存在有已朝前述寬度方向的內側翻折的前述一對翼部。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製造方法,其中, 在前述第1折疊製程進行翻折的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之部位中的至少一部分是與前述搬運方向相連續。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製造方法,其中, 具有:接合製程,其係用來形成接合部,該接合部是在從前述第2折疊製程之後到最後的前述折疊製程之前的期間,抑制一前述折疊製程後的折疊狀態返回到前述一折疊製程前的折疊狀態;及 最終密封製程,其係在最後的前述折疊製程後,於較前述吸收性物品更靠前述搬運方向的外側將前述包裝材彼此密封。
  11. 如請求項10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製造方法,其中, 在前述接合製程,於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中之與前述搬運方向相連續的連續部分,形成前述接合部。
  12. 如請求項11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製造方法,其中, 在前述接合製程,於較前述吸收性物品更靠近前述搬運方向的外側,形成前述接合部。
  13. 如請求項10或11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製造方法,其中, 在前述接合製程,當朝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厚度方向觀看時,於與前述吸收性物品重疊的部位,形成前述接合部。
  14. 如請求項13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製造方法,其中, 前述包裝材係在至少一部分具有樹脂薄膜, 在前述接合製程,以藉由接著劑將前述樹脂薄膜彼此接著的方式形成接合部。
  15. 如請求項1至14中任一項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製造方法,其中, 比起前述複數個折疊製程的數量,設在前述包裝材的連續體之前述折疊部的數量較多。
  16. 如請求項1至15中任一項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製造方法,其中, 比起前述複數個折疊製程的數量,設在前述吸收性物品之前述折疊部的數量較多。
  17. 一種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係具備:具有互相正交的第1方向及第2方向之吸收性物品;及 用來包裝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包裝材, 其特徵為: 具有沿著前述第1方向之複數個折疊部,前述吸收性物品與前述包裝材中的至少一方是朝前述第2方向翻折4次以上, 前述複數個折疊部為4個以上, 前述複數個折疊部係具有: 第1折疊部,其係將前述吸收性物品與前述包裝材朝前述第2方向進行翻折;及 第2折疊部,其係以在前述第1折疊部被翻折的前述包裝材的外側面彼此相對向的方式,將前述吸收性物品與前述包裝材朝前述第2方向進一步翻折, 在前述第2折疊部被翻折的前述包裝材之至少一部分,係在較前述吸收性物品更靠近前述第1方向的兩外側,延伸伸出至前述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前述第1方向之兩端部。
  18. 如請求項17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其中, 藉由前述複數個折疊部中之至少1個前述折疊部的翻折部之內側面、和與其相對向的非翻折部之面,係具有當展開該折疊部時可進行辨識之圖案。
  19. 如請求項17或18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其中, 前述包裝材係具有形成前述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外側面之包裝薄片, 前述包裝薄片係具有:在外側面實施有印刷之印刷面;和其相反側的內側面亦即非印刷面, 前述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係在較前述吸收性物品更靠近前述第1方向的外側, 具有前述包裝薄片彼此熔融的熔接部,且 具有前述包裝薄片的前述印刷面彼此相對向的第1區域、和前述包裝薄片的前述印刷面與前述非印刷面相對向的第2區域, 在前述第1區域與前述第2區域,每單位面積的前述熔接部之面積係為相同,但,比起前述第2區域,前述第1區域之剝離強度較強。
  20. 如請求項17或18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其中, 前述包裝材係具有形成前述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外側面之包裝薄片, 前述包裝薄片係具有:在外側面實施有印刷之印刷面;和其相反側的內側面亦即非印刷面, 前述吸收性物品包裝體係在較前述吸收性物品更靠近前述第1方向的外側, 具有前述包裝薄片彼此熔融的熔接部,且 具有前述包裝薄片的前述印刷面彼此相對向的第1區域、和前述包裝薄片的前述印刷面與前述非印刷面相對向的第2區域, 在前述第1區域與前述第2區域,每單位面積的前述熔接部之面積係為相同,但,比起前述第2區域,前述第1區域之剝離強度較弱。
  21. 如請求項17至20中任一項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其中, 展開狀態之前述包裝材的前述複數個折疊部之數量係較將前述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被翻折之部位展開的次數多。
  22. 如請求項17至21中任一項的吸收性物品包裝體,其中, 展開狀態之前述吸收性物品的前述複數個折疊部之數量係較將前述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被翻折之部位展開的次數多。
TW110131637A 2020-08-28 2021-08-26 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製造方法、及吸收性物品包裝體 TW20222861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45019 2020-08-28
JP2020-145019 2020-08-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8616A true TW202228616A (zh) 2022-08-01

Family

ID=803551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1637A TW202228616A (zh) 2020-08-28 2021-08-26 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製造方法、及吸收性物品包裝體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94068A (zh)
TW (1) TW202228616A (zh)
WO (1) WO202204496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94345B1 (ja) * 1998-08-05 1999-12-27 東亜機工株式会社 サニタリー製品の製造設備
JP5060816B2 (ja) * 2007-03-30 2012-10-31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4923017B2 (ja) * 2008-09-24 2012-04-25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個装吸収性物品
JP5947597B2 (ja) * 2012-03-30 2016-07-06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
US10017309B2 (en) * 2014-06-13 2018-07-10 Sca Hygiene Products Ab Packaging unit for hygiene articles and a method of forming a packaging unit
CN105266977A (zh) * 2014-06-20 2016-01-27 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一次性吸收物品包装体
JP6147326B1 (ja) * 2015-12-29 2017-06-14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JP7209422B2 (ja) * 2018-12-14 2023-01-20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包装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性物品包装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44964A1 (ja) 2022-03-03
CN116194068A (zh) 2023-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21819B1 (ko) 위생용 제품
KR20030028720A (ko) 흡수성 물품의 개별 포장체
JP5823699B2 (ja)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及び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の製造方法
JP5466328B1 (ja) 吸収性物品
WO2014204018A2 (ja) 吸収性物品の個包装体
CN110664543B (zh) 吸收性物品包装体
JP2018149025A (ja) 吸収性物品包装体
TW202228616A (zh) 吸收性物品包裝體的製造方法、及吸收性物品包裝體
JP4578335B2 (ja) 吸収性物品の個装体
JPH10290819A (ja) 生理用ナプキンの包装構造および包装方法
JP5075600B2 (ja) 吸収性物品の畳み構造
WO2018163867A1 (ja) 吸収性物品包装体
JP4020442B2 (ja) 生理用ナプキンの包装構造
JP4484695B2 (ja) 吸収性物品の個別包装体
JPH1156901A (ja) 生理用品の個別包装方法
JPH08239635A (ja) Z型粘着テープ
JP4578319B2 (ja) パンティライナーの包装構造
JP3745799B2 (ja) ウイング付吸収性物品
CN114099155A (zh) 吸收性物品包装件的制造方法及吸收性物品包装件
JP6073435B1 (ja) 吸収性物品包装体
JP4308173B2 (ja) ウイング付吸収性物品
WO2023032628A1 (ja) 吸収性物品包装体
WO2021125356A1 (ja) 吸収性物品包装体
JP2018149024A (ja) 吸収性物品包装体
JP2012165857A (ja) 粘着テープ及び後処理テープ付き使い捨ておむ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