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2136A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32136A
TW202132136A TW110106959A TW110106959A TW202132136A TW 202132136 A TW202132136 A TW 202132136A TW 110106959 A TW110106959 A TW 110106959A TW 110106959 A TW110106959 A TW 110106959A TW 202132136 A TW202132136 A TW 20213213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activated carbon
fuel
pipe
carbon canis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69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64595B (zh
Inventor
川口勉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321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21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45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459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7/00Arrangements of fuel supply lines, taps, or the like, on motor 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於具備活性碳罐之跨坐型車輛中,抑制車輛之大型化,同時抑制水向活性碳罐之滲入、騎乘者之舒適性之降低、及與可動零件之干涉。 本發明中,於側視車輛時,活性碳罐配置於較腳踏板靠上方。於後視車輛時,活性碳罐配置在相對於向下框架於車寬方向上與供油口及燃料管相反之側。活性碳罐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燃料箱靠前側。進氣管跨及較向下框架靠右側之位置與較向下框架靠左側之位置而配置。燃料管或供油口包含供連接進氣管之進氣管連接部。於側視車輛時,進氣管連接部配置於較底托架之上端靠上方。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先前,有於腳踏板之下方配置有燃料箱,於護腿板配置有供油口之跨坐型車輛。於此種車輛中,連接供油口與燃料箱之燃料管配置於護腿板內。又,向下框架自頭管向下方延伸,燃料管配置於向下框架之左側或右側,且沿著向下框架向上方延伸。
又,跨坐型車輛具備捕獲於燃料箱或燃料管內汽化之燃料氣體之活性碳罐。例如,於專利文獻1之車輛中,於腳踏板之下方且燃料箱之上方配置有活性碳罐。又,於專利文獻2之車輛中,活性碳罐與燃料管一起配置於前外殼與護腿板之間,且配置於向下框架之左側。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3-23766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0-215214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於專利文獻1之車輛中,若要確保用以於腳踏板之下方配置活性碳罐之空間,則有燃料箱之容量變小或者車輛大型化之虞。又,為了防止雨天時或於淹水道路行駛時水滲入活性碳罐中,配置活性碳罐時必須一併配置排水管或大氣導入軟管等其他構件。因此,亦須考慮用以配置該等構件之空間。
於專利文獻2之車輛中,若要確保用以於前外殼與護腿板之間配置活性碳罐之空間,則有車輛大型化之虞。例如,於將活性碳罐配置於燃料管之側方之情形時,前外殼及護腿板會於車寬方向大型化。或者,於將活性碳罐配置於燃料管之後側之情形時,護腿板會成為向後側突出之形狀。於該情形時,騎乘者之置腳空間變窄,因此會導致舒適性降低。或者,於將活性碳罐配置於燃料管之前側之情形時,會面臨其與前輪、底托架、或者前叉等可動零件干涉之問題。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於具備活性碳罐之跨坐型車輛中,抑制車輛之大型化,同時抑制水向活性碳罐之滲入、騎乘者之舒適性之降低、及與可動零件之干涉。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具備頭管、向下框架、轉向軸、底托架、前叉、前輪、座部、前外殼、護腿板、腳踏板、燃料箱、供油口、燃料管、活性碳罐及進氣管。向下框架自頭管向下方延伸。轉向軸可旋轉地支持於頭管。底托架連接於轉向軸。前叉連接於底托架。前輪可旋轉地支持於前叉。座部配置於較頭管靠後側。前外殼配置於頭管及向下框架之前側。護腿板配置於前外殼之後側,且配置於座部之前側。腳踏板配置於護腿板之後側,且配置於座部之前側之下方。燃料箱配置於腳踏板之下方。供油口配置於護腿板。燃料管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前外殼與護腿板之間,將供油口與燃料箱連接。活性碳罐配置於前外殼與護腿板之間,捕獲於燃料箱或燃料管內汽化之燃料氣體。進氣管連接燃料管與活性碳罐。
於後視車輛時,燃料管之至少一部分及供油口配置於向下框架之左側或右側。於側視車輛時,活性碳罐配置於較腳踏板靠上方。於後視車輛時,活性碳罐配置在相對於向下框架於車寬方向上與供油口及燃料管相反之側。活性碳罐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燃料箱靠前側。進氣管跨及較向下框架靠右側之位置與較向下框架靠左側之位置而配置。燃料管或供油口包含供連接進氣管之進氣管連接部。於側視車輛時,進氣管連接部配置於較底托架之上端靠上方。
於本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於側視車輛時,活性碳罐配置於較腳踏板靠上方。因此,可抑制水向活性碳罐之滲入。於後視車輛時,活性碳罐配置在相對於向下框架於車寬方向上與供油口及燃料管相反之側。因此,可容易地確保用以於前外殼與護腿板之間配置活性碳罐之空間。藉此,可抑制車輛之大型化,同時抑制水向活性碳罐之滲入、騎乘者之舒適性之降低、及與底托架等可動零件之干涉。
又,活性碳罐與燃料管於車寬方向上隔著向下框架彼此配置於相反側,故而進氣管跨及較向下框架靠右側之位置與較向下框架靠左側之位置而配置。於該情形時,進氣管易與可動零件干涉。然而,於本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於側視車輛時,進氣管連接部配置於較底托架之上端靠上方。因此,可避免與底托架等可動零件干涉,而容易地配置進氣管。
進氣管亦能以從頭管之前側通過之方式配置。於該情形時,可避免與底托架等可動零件干涉而配置進氣管。
跨坐型車輛亦可進而具備主開關。於後視車輛時,主開關亦可配置在相對於向下框架於車寬方向上與活性碳罐相同之側。於後視車輛時,活性碳罐亦可配置於較主開關靠下方。於該情形時,可抑制跨坐型車輛於車寬方向上大型化。又,主開關相比燃料管,於上下方向較小,故而可將主開關與活性碳罐於上下方向上緊湊地配置。
於後視車輛時,活性碳罐之至少一部分亦可位於較主開關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於該情形時,可抑制跨坐型車輛於車寬方向上大型化。
進氣管亦可於車寬方向上通過頭管與主開關之間而配置。於該情形時,可避免與主開關干涉,而緊湊地配置進氣管。
於側視車輛時,活性碳罐之至少一部分亦可與燃料管重疊。於該情形時,相比活性碳罐於前後方向上與燃料管分離地配置之情形,可抑制護腿板向後側突出。藉此,可擴大騎乘者之置腳空間,故而可提高舒適性。
於側視車輛時,活性碳罐之至少一部分亦可與向下框架重疊。於該情形時,相比活性碳罐於前後方向上與向下框架分離地配置之情形,可抑制護腿板向後側突出。藉此,可擴大騎乘者之置腳空間,故而可提高舒適性。
活性碳罐亦可配置於較燃料箱之前端靠前側。於俯視車輛時,活性碳罐亦可配置於不與燃料箱重疊之位置。於該情形時,相比俯視車輛時活性碳罐與燃料箱重疊之情形,可抑制腳踏板之位置變高。藉此,可提高騎乘者之舒適性。
進氣管之至少一部分亦可位於較供油口之下端靠上方。於該情形時,無需追加閥等構件,便可抑制燃料自供油口或燃料管向活性碳罐流入。
進氣管亦可自進氣管連接部向上方延伸。於前視車輛時,進氣管亦可於較供油口之下端靠上方之位置與頭管重疊。於該情形時,無需追加閥等構件,便可抑制燃料自供油口或燃料管向活性碳罐流入。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於具備活性碳罐之跨坐型車輛中,可抑制車輛之大型化,同時抑制水向活性碳罐之滲入、騎乘者之舒適性之降低、及與可動零件之干涉。
以下,參照圖式對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進行說明。圖1係跨坐型車輛1之側視圖。本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係速克達型車輛。如圖1所示,跨坐型車輛1包含車體框架2、轉向裝置3、車體外殼4、前輪5、座部6、後輪7、動力單元8及燃料箱9。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跨坐型車輛1之前後、上下、左右各方向係自跨坐型車輛1之騎乘者角度而言之前後、左右、上下方向。於本說明書中,所謂「連接」,不限於直接連接,亦包含間接連接。又,所謂「連接」,不限於將不同體之構件相互固定,亦包含於一體之構件中複數個部分相連之情況。
圖2係車體框架2及燃料系統之立體圖。圖3係車體框架2及燃料系統之側視圖。如圖1至圖3所示,車體框架2包含頭管11、向下框架12、第1下框架13、第2下框架14、第1後框架15及第2後框架16。於側視車輛時,頭管11朝向後側且朝向上方傾斜。向下框架12自頭管11向下方延伸。
第1下框架13與第2下框架14連接於向下框架12之下部。第1下框架13自向下框架12向左側且向後側延伸。第2下框架14自向下框架12向右側且向後側延伸。第1後框架15自第1下框架13向後側且向上方延伸。第2後框架16自第2下框架14向後側且向上方延伸。
轉向裝置3可旋轉地支持於頭管11。轉向裝置3包含轉向軸21、底托架22、前叉23。轉向軸21插入頭管11。轉向軸21之上部連接於把手25。轉向軸21可左右旋動地支持於頭管11。底托架22連接於轉向軸21之下部。前叉23之上端部連接於底托架22。前輪5可旋轉地支持於前叉23。
車體外殼4包含把手外殼31、前外殼32、後外殼33、下外殼34、護腿板35及擋泥罩39。把手外殼31覆蓋把手25之前側及後側。於把手外殼31之上表面,安裝有包含速度錶等之儀錶盤。
前外殼32配置於頭管11及向下框架12之前側。於前外殼32配置有頭燈37。護腿板35配置於前外殼32之後側。護腿板35配置於座部6之前側。護腿板35配置於頭管11及向下框架12之後側。擋泥罩39配置於前輪5之後側,且配置於護腿板35之前側。後外殼33覆蓋第1後框架15與第2後框架16之周圍。後外殼33配置於座部6之下方。
座部6配置於較頭管11靠後側。座部6配置於第1後框架15及第2後框架16之上方。於後外殼33內配置有儲物箱38。儲物箱38配置於座部6之下方。下外殼34配置於前外殼32與後外殼33之間。下外殼34覆蓋第1下框架13與第2下框架14之周圍。下外殼34之上表面包含腳踏板36。
腳踏板36配置於較座部6靠下方且靠前側。腳踏板36配置於護腿板35之後側。腳踏板36配置於第1下框架13及第2下框架14之上方。即,於俯視車輛時,腳踏板36與第1下框架13及第2下框架14重疊。腳踏板36於車輛前後方向上配置於護腿板35與後外殼33之間。燃料箱9配置於腳踏板36之下方。即,於俯視車輛時,燃料箱9與腳踏板36重疊。
腳踏板36以供騎乘者放置腳之方式設置。腳踏板36於整個車寬方向上具有平坦之形狀。但是,腳踏板36亦可並非為平坦之形狀。例如,亦可於腳踏板36之中央設置中央管道部,該中央管道部具有向上方突出之形狀且於前後方向上延伸。
動力單元8配置於座部6之下方。動力單元8可擺動地支持於車體框架2。動力單元8支持後輪7使之可旋轉。後輪7經由後懸架28支持於車體框架2。動力單元8包含引擎26及變速箱27。
圖4係車體框架2及燃料系統之前視圖。圖5係車體框架2及燃料系統之後視圖。圖6係車體框架2及燃料系統之俯視圖。燃料箱9於車寬方向上,配置於第1下框架13與第2下框架14之間。如圖6所示,燃料箱9包含箱本體41、入口管42及凸緣部43。箱本體41於內部具有貯存燃料之空間。入口管42連接於箱本體41。凸緣部43自箱本體41向前後左右突出。凸緣部43固定於車體框架2。
如圖2至圖6所示,跨坐型車輛1包含供油口44、燃料管45及活性碳罐46。如圖1所示,供油口44配置於護腿板35。如圖3所示,於側視車輛時,供油口44與頭管11重疊。如圖5所示,於後視車輛時,供油口44配置於頭管11之左側。供油口44具有筒狀之形狀。供油口44包含朝向上方打開之開口441。再者,於供油口44安裝有可使開口441開閉之蓋(未圖示)。
燃料管45將供油口44與燃料箱9連接。於後視車輛時,燃料管45配置於向下框架12之左側。燃料管45連接於供油口44之下端。燃料管45自供油口44向下方延伸。於側視車輛時,燃料管45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前輪5之後側。燃料管45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擋泥罩39與護腿板35之間。燃料管45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前外殼32與護腿板35之間。燃料管45連接於燃料箱9之入口管42。燃料管45自燃料箱9朝向前側且朝向上方延伸,且沿著向下框架12向上方延伸。
活性碳罐46捕獲於燃料箱9或燃料管45內汽化之燃料氣體。活性碳罐46配置於前外殼32與護腿板35之間。活性碳罐46具有筒狀之形狀。但是,活性碳罐46之形狀不限於筒狀,亦可為其他形狀。活性碳罐46之中心軸線於上下方向上延伸。
如圖5所示,於後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配置在相對於向下框架12於車寬方向上與供油口44及燃料管45相反之側。於本實施方式中,於後視車輛時,燃料管45配置於向下框架12之左側。因此,於後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配置於向下框架12之右側。向下框架12於車寬方向上,配置於燃料管45與活性碳罐46之間。於後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配置於不與向下框架12重疊之位置。
如圖1所示,於側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配置於較腳踏板36靠上方。活性碳罐46之下端位於較腳踏板36靠上方。活性碳罐46之下端位於較燃料箱9靠上方。如圖4所示,活性碳罐46配置於較供油口44靠下方。活性碳罐46配置於較底托架22靠下方。活性碳罐46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燃料箱9靠前側。如圖6所示,活性碳罐46配置於較燃料箱9之前端靠前側。於俯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配置於不與燃料箱9重疊之位置。
如圖4及圖5所示,跨坐型車輛1具備主開關47。再者,主開關47安裝於護腿板35,但於圖4及圖5中,省略了護腿板35。主開關47例如包含動力單元8用之啟動開關。於後視車輛時,主開關47配置在相對於向下框架12於車寬方向上與活性碳罐46相同之側。即,於後視車輛時,主開關47配置於向下框架12之右側。於後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配置於較主開關47靠下方。於後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主開關47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於後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主開關47之外側端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
活性碳罐46配置於較第1下框架13及第2下框架14靠上方。如圖3所示,於側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之至少一部分與燃料管45重疊。於側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位於較燃料管45之後緣451靠前側。於側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之至少一部分與向下框架12重疊。於後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配置於不與向下框架12重疊之位置。於後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配置於不與燃料管45重疊之位置。於後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配置於不與底托架22重疊之位置。
跨坐型車輛1具備進氣管48。進氣管48連接燃料管45與活性碳罐46。進氣管48以從頭管11之前側通過之方式配置。於前視車輛時,進氣管48與頭管11重疊。進氣管48跨及較頭管11靠右側之位置與較頭管11靠左側之位置而配置。進氣管48跨及較向下框架12靠右側之位置與較向下框架12靠左側之位置而配置。進氣管48於車寬方向上通過頭管11與主開關47之間而配置。
供油口44包含進氣管連接部49。進氣管48連接於進氣管連接部49。再者,進氣管連接部49亦可包含於燃料管45。於側視車輛時,進氣管連接部49配置於較底托架22之上端靠上方。進氣管48自進氣管連接部49向前側且向上方延伸。進氣管48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進氣管連接部49靠上方。於前視車輛時,進氣管48於較供油口44之下端靠上方之位置與頭管11重疊。
跨坐型車輛1具備沖洗管51。沖洗管51連接於活性碳罐46。沖洗管51自活性碳罐46沿著向下框架12向下方延伸。沖洗管51自較向下框架12靠右側之位置起配置,直至較向下框架12靠左側之位置為止。於前視車輛時,沖洗管51與向下框架12重疊。沖洗管51自向下框架12之左側之位置沿著第1下框架13向後側延伸。
於以上所說明之本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中,於側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配置於較腳踏板36靠上方。因此,可抑制水向活性碳罐46之滲入。於後視車輛時,供油口44及燃料管45配置於向下框架12之左側,活性碳罐46配置於向下框架12之右側。因此,可容易地確保用以於前外殼32與護腿板35之間配置活性碳罐46之空間。藉此,可抑制車輛之大型化,同時抑制水向活性碳罐46之滲入、騎乘者之舒適性之降低、及與底托架22等可動零件之干涉。
又,由於活性碳罐46與燃料管45於車寬方向上隔著向下框架12彼此配置於相反側,故而進氣管48跨及較向下框架12靠右側之位置與較向下框架12靠左側之位置而配置。於該情形時,進氣管48易與可動零件干涉。然而,於本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中,於側視車輛時,進氣管連接部49配置於較底托架22之上端靠上方。因此,可避免與底托架22等可動零件干涉,而容易地配置進氣管48。
進氣管48以從頭管11之前側通過之方式配置。因此,可避免與底托架22等可動零件干涉而配置進氣管48。
於後視車輛時,主開關47與活性碳罐46同樣配置於向下框架12之右側。於後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配置於較主開關47靠下方。因此,可抑制跨坐型車輛1於車寬方向上大型化。又,主開關47相比燃料管45於上下方向上較小。因此,可將主開關47與活性碳罐46於上下方向上緊湊地配置。
於後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主開關47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因此,可抑制跨坐型車輛1於車寬方向上大型化。進氣管48於車寬方向上通過頭管11與主開關47之間而配置。因此,可避免與主開關47干涉,而緊湊地配置進氣管48。
於側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之至少一部分與燃料管45重疊。因此,相比活性碳罐46於前後方向上與燃料管45分離地配置之情形,可抑制護腿板35向後側突出。藉此,可擴大騎乘者之置腳空間,故而可提高舒適性。
於側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之至少一部分與向下框架12重疊。因此,相比活性碳罐46於前後方向上與向下框架12分離地配置之情形,可抑制護腿板35向後側突出。藉此,可擴大騎乘者之置腳空間,故而可提高舒適性。
活性碳罐46配置於較燃料箱9之前端靠前側。於俯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配置於不與燃料箱9重疊之位置。因此,相比俯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配置於與燃料箱9重疊之位置之情形,可抑制腳踏板36之位置變高。藉此,可提高騎乘者之舒適性。
進氣管48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供油口44之下端靠上方。因此,無需追加閥等構件,便可抑制燃料自供油口44或燃料管45向活性碳罐46流入。例如,當跨坐型車輛1於燃料箱9被燃料填滿之狀態下傾斜時,燃料有可能會到達供油口44附近之位置。即便此種情形時,亦能藉由以如上方式配置進氣管48,抑制燃料向活性碳罐46流入。
進氣管48亦可自進氣管連接部49向上方延伸。進氣管48亦可於前視車輛時,在較供油口44之下端靠上方之位置與頭管11重疊。於該情形時,無需追加閥等構件,便可抑制燃料自供油口44或燃料管45向活性碳罐46流入。
以上,對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可於不脫離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例如,跨坐型車輛1不限於速克達型車輛,亦可為其他種類之車輛。前輪之數量不限於1個,亦可為2個以上。或者,後輪之數量不限於1個,亦可為2個以上。
車體框架2之構造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可進行變更。例如,可變更頭管11、向下框架12、第1下框架13、第2下框架14、第1後框架15或者第2後框架16之形狀或配置。
亦可變更燃料管45、供油口44、活性碳罐46或者主開關47之形狀或配置。例如,燃料管45與供油口44可與上述實施方式左右相反地配置。活性碳罐46可與上述實施方式左右相反地配置。主開關47可與上述實施方式左右相反地配置。
於後視車輛時,燃料管45之僅一部分可配置於向下框架12之左側或右側,燃料管45之其他部分可與向下框架12重疊。亦可將整個活性碳罐46配置於較燃料箱9靠前側。於後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之僅一部分亦可位於較主開關47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
於側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之整體亦可與燃料管45重疊。或者,於側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亦可配置於不與燃料管45重疊之位置。於側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之整體亦可與向下框架12重疊。或者,於側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亦可配置於不與向下框架12重疊之位置。於後視車輛時,活性碳罐46之至少一部分亦可與向下框架12重疊。進氣管48亦可位於較供油口44之下端靠下方。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於具備活性碳罐之跨坐型車輛中,可抑制車輛之大型化,同時抑制水向活性碳罐之滲入、騎乘者之舒適性之降低、及與可動零件之干涉。
1:跨坐型車輛 2:車體框架 3:轉向裝置 4:車體外殼 5:前輪 6:座部 7:後輪 8:動力單元 9:燃料箱 11:頭管 12:向下框架 13:第1下框架 14:第2下框架 15:第1後框架 16:第2後框架 21:轉向軸 22:底托架 23:前叉 25:把手 26:引擎 27:變速箱 28:後懸架 31:把手外殼 32:前外殼 33:後外殼 34:下外殼 35:護腿板 36:腳踏板 37:頭燈 38:儲物箱 39:擋泥罩 41:箱本體 42:入口管 43:凸緣部 44:供油口 45:燃料管 46:活性碳罐 47:主開關 48:進氣管 49:進氣管連接部 51:沖洗管 441:開口 451:後緣
圖1係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視圖。 圖2係車體框架及燃料系統之立體圖。 圖3係車體框架及燃料系統之側視圖。 圖4係車體框架及燃料系統之前視圖。 圖5係車體框架及燃料系統之後視圖。 圖6係車體框架之俯視圖。
2:車體框架
11:頭管
12:向下框架
13:第1下框架
14:第2下框架
22:底托架
44:供油口
45:燃料管
46:活性碳罐
47:主開關
48:進氣管
49:進氣管連接部
51:沖洗管

Claims (10)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 頭管; 向下框架,其自上述頭管向下方延伸; 轉向軸,其可旋轉地支持於上述頭管; 底托架,其連接於上述轉向軸; 前叉,其連接於上述底托架; 前輪,其可旋轉地支持於上述前叉; 座部,其配置於較上述頭管靠後側; 前外殼,其配置於上述頭管及上述向下框架之前側; 護腿板,其配置於上述前外殼之後側,且配置於上述座部之前側; 腳踏板,其配置於上述護腿板之後側,且配置於上述座部之前側之下方; 燃料箱,其配置於上述腳踏板之下方; 供油口,其配置於上述護腿板; 燃料管,其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前外殼與上述護腿板之間,將上述供油口與上述燃料箱連接; 活性碳罐,其配置於上述前外殼與上述護腿板之間,捕獲於上述燃料箱或上述燃料管內汽化之燃料氣體;以及 進氣管,其連接上述燃料管與上述活性碳罐; 於後視車輛時,上述燃料管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供油口配置於上述向下框架之左側或右側, 於側視車輛時,上述活性碳罐配置於較上述腳踏板靠上方, 於後視車輛時,上述活性碳罐配置在相對於上述向下框架於車寬方向上與上述供油口及上述燃料管相反之側, 上述活性碳罐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燃料箱靠前側, 上述進氣管跨及較上述向下框架靠右側之位置與較上述向下框架靠左側之位置而配置, 上述燃料管或上述供油口包含供連接上述進氣管之進氣管連接部, 於側視車輛時,上述進氣管連接部配置於較上述底托架之上端靠上方。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進氣管以從上述頭管之前側通過之方式配置。
  3.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進而具備主開關,該主開關於後視車輛時,配置在相對於上述向下框架於車寬方向上與上述活性碳罐相同之側, 於後視車輛時,上述活性碳罐配置於較上述主開關靠下方。
  4. 如請求項3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後視車輛時,上述活性碳罐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述主開關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
  5. 如請求項3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進氣管於車寬方向通過上述頭管與上述主開關之間而配置。
  6.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側視車輛時,上述活性碳罐之至少一部分與上述燃料管重疊。
  7.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側視車輛時,上述活性碳罐之至少一部分與上述向下框架重疊。
  8.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活性碳罐配置於較上述燃料箱之前端靠前側, 於俯視車輛時,上述活性碳罐配置於不與上述燃料箱重疊之位置。
  9.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進氣管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述供油口之下端靠上方。
  10.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進氣管自上述進氣管連接部向上方延伸,於前視車輛時在較上述供油口之下端靠上方之位置與上述頭管重疊。
TW110106959A 2020-02-26 2021-02-26 跨坐型車輛 TWI7645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30103 2020-02-26
JP2020030103A JP2021133758A (ja) 2020-02-26 2020-02-26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2136A true TW202132136A (zh) 2021-09-01
TWI764595B TWI764595B (zh) 2022-05-11

Family

ID=77491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6959A TWI764595B (zh) 2020-02-26 2021-02-26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112430A4 (zh)
JP (1) JP2021133758A (zh)
TW (1) TWI764595B (zh)
WO (1) WO20211724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40032102A (ko) 2021-08-19 2024-03-08 가부시기가이샤다다노 적재형 트럭 크레인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37663A (ja) 2001-11-20 2003-08-27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燃料系構造
JP4152733B2 (ja) * 2001-12-13 2008-09-1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用燃料系構造
JP3978335B2 (ja) * 2001-12-20 2007-09-1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新気取入構造
JP3978336B2 (ja) * 2001-12-20 2007-09-1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防水構造
CN101909977B (zh) * 2008-08-01 2012-11-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踏板型车辆
EP2167367B1 (en) * 2008-08-01 2012-03-28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cooter type vehicle
JP2010215214A (ja) 2009-02-19 2010-09-30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5280273B2 (ja) * 2009-03-30 2013-09-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の配置構造
JP5719738B2 (ja) * 2011-09-26 2015-05-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6001892B2 (ja) * 2012-03-22 2016-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JP5889685B2 (ja) * 2012-03-22 2016-03-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ー配置構造
WO2015152838A1 (en) * 2014-03-31 2015-10-08 Honda Motor Company Limited Canister mounting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JP2016016736A (ja) * 2014-07-08 2016-02-0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TWM568809U (zh) * 2018-03-20 2018-10-21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機車活性碳罐設置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33758A (ja) 2021-09-13
TWI764595B (zh) 2022-05-11
WO2021172422A1 (ja) 2021-09-02
EP4112430A4 (en) 2024-03-06
EP4112430A1 (en) 2023-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12134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CA2695915C (en) Motorcycle fuel adsorbing canister arrangement
JP577556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US9765731B2 (en) Canister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TWI417214B (zh) 速克達型車輛
TWI429822B (zh) Evaporative fuel control device for straddle type vehicles
JP5753046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2010179744A (ja) 自動二輪車
EP1520968A1 (en) Exhaust control device of motorcycle
EP2221206B1 (en) Scooter type vehicle
JP5719264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TW202132136A (zh) 跨坐型車輛
JP5841032B2 (ja) 鞍乗型車両
JP5578002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キャニスタの配置構造
JP5712024B2 (ja) 鞍乗型車両
JP4015418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7086220B2 (ja) 調整弁配置構造
JP6980632B2 (ja) 鞍乗型車両
JP4153803B2 (ja)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配置
JP514977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801142B2 (ja) 自動二輪車
TW593042B (en) Mudguard structure in scooter type vehicle
JP740284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WO2017018292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739841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