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0338A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30338A
TW202130338A TW110114984A TW110114984A TW202130338A TW 202130338 A TW202130338 A TW 202130338A TW 110114984 A TW110114984 A TW 110114984A TW 110114984 A TW110114984 A TW 110114984A TW 202130338 A TW202130338 A TW 20213033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bent
absorber
top surface
line
she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49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杉山勝彥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王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王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王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303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033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7Sanitary towels, incontinence pads or napki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13/53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 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 A61F13/532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 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inhomogeneous in the plane of the pa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13/53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 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 A61F13/532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 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inhomogeneous in the plane of the pad
    • A61F13/53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 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inhomogeneous in the plane of the pad having discontinuous areas of compress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13/534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n in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係提供一種適合採取側臥位或半側臥位姿勢的穿著者的下襠,並可適當地吸收沿著內側大腿流動的體液的吸收性物品。 本發明的解決手段係為:一種吸收性物品100,其具備吸收性本體10,而吸收性本體10具有配置於複數個片狀構件11、12之間的吸收體13,且吸收性本體10係具有:頂面部1,其具有抵接於穿著者的下襠的平面;以及左右的側面部2、3,其從頂面部1朝向此頂面部1的皮膚非對向面側延伸;而呈在此等左右的側面部2、3之間形成有空間4的立體形狀。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貼在穿著者的下襠上使用的吸收性物品。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係有關一種適合夾入到採取側臥位或半側臥位姿勢的穿著者的下襠來使用的吸收性物品。
一直以來,成人用之使用後即拋棄式尿布或與內衣褲等內面重疊使用式的吸收性物品為人所熟知。這種吸收性物品被稱為排尿墊或吸收墊。排尿墊一般都形成為具有覆蓋穿著者腹部的前身即正面部、覆蓋穿著者背部的後身即後面部、及位於前後身(前後面部)之間抵接於穿著者的下襠的下襠部的平面形狀(專利文獻1等)。
此外,在護理的現場,護理者將排尿墊貼在穿著者(被護理者)的下襠時,有時會在長度方向折疊此排尿墊,使排尿墊的剖面成為W字狀後再夾入穿著者的下襠(參照第49圖)。藉由折疊成W字狀,W中央的凸部會抵接於性器官,所以容易吸收尿。此外,穿著者為男性時,使排尿墊成為U字狀,並使其抵接成陰莖收納於U的底部,以引導尿的排洩方向等來進行設計。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10-227386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 且說穿著者之中,也有患有麻痺或關節彎曲等症狀,無法以面朝上的姿勢躺臥,只能採取側臥位或半側臥位姿勢者。如第50圖所示,只以側臥位或半側臥位姿勢躺臥的狀態時,因兩腳往往緊緊地合上,故排尿墊需夾在穿著者的兩腳之間。然而,若將排尿墊折疊成W字狀或U字狀,以產生厚度的狀態而夾入時,就會在排尿墊與穿著者的下襠之間產生間隙,而有容易從其間隙發生漏尿的問題(參照第49圖)。
此外,如第49圖所示,一般的排尿墊300具有吸收體303介於透液性的頂片301與不透液性的背片302之間的構造。在此情況,若將排尿墊300折疊成W字狀,不透液性的背片302就會抵接於穿著者兩腳的內側大腿。然而,若不透液性的背片302抵接於內側大腿,就無法以排尿墊吸收沿著內側大腿流動的尿,而有尿容易從背片302與內側大腿之間漏出這種問題。此外,若不透液性的背片302持續抵接於穿著者的皮膚,也有可能會成為皮膚毛病的原因。
於是,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以不使採取側臥位或半側臥位姿勢的穿著者的下襠產生間隙而使其合身,並且可以適當地吸收沿著內側大腿流動的體液以防止漏出到外部的吸收性物品。
[解決課題的技術手段] 本發明的發明者就上述課題的解決手段經認真檢討的結果,使含有吸收體所構成的吸收性本體成為具有抵接於穿著者的下襠的頂面部、朝向其皮膚非對向面側延伸的左右的側面部、及形成於兩側面部之間的空間的立體形狀。藉此,本發明者得到了下述見解:形成上述立體形狀的吸收性本體會靠合採取側臥位或半側臥位姿勢的穿著者的下襠,並且可以適當地吸收沿著內側大腿流動的尿以防止漏出到外部。然後,本發明者基於上述見解,想到可以解決先前技術的課題,使本發明完成。具體地說明,本發明具有以下的構造。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排尿墊等的吸收性物品。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具備吸收性本體10。此吸收性本體10具有複數個片狀構件以及配置於此等複數個片狀構件之間的吸收體。吸收性本體10具有:頂面部1,其具有抵接於穿著者的下襠的平面;以及左右的側面部2、3,為從此頂面部朝向此頂面部1的皮膚非對向面側延伸。此外,吸收性本體10在左右的側面部2、3之間形成有空間。
如上述構造,由於吸收性本體10的頂面部1與穿著者的下襠密合,所以首先可以利用頂面部1吸收所排泄的體液。此外,由於吸收性本體10的左右的側面部2、3從採取側臥位或半側臥位姿勢的穿著者的腳根到內側大腿密合,所以也可以有效地吸收沿著此內側大腿流動的體液。再者,由於吸收性物品無需如以往的排尿墊般地折疊成W字狀或U字狀,所以凹凸不會接觸到穿著者的皮膚,給予皮膚的機械性刺激就少。
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最好在吸收性本體10的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一部分安裝有不透液性的防漏薄片20。
如上述構造,藉由在側面部2、3上添設不透液性的防漏薄片20,滲透到此側面部2、3的體液會到達防漏薄片20而停止,所以可防止體液滲出到外部。藉此,不會弄髒疊置著穿本吸收性物品的內衣褲或用後即拋棄式尿布。此外,在交換吸收性物品時,可將防漏薄片20抓住而抽出,所以可以不弄髒手來交換吸收性物品。
在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中,防漏薄片20最好跨越此等左右的側面部2、3而安裝於左右的側面部2、3中之與頂面部1相反的一側的下端部5上。在此情況,左右的側面部2、3最好在安裝有防漏薄片20的下端部5與頂面部1之間,具有未安裝防漏薄片20的吸液部6。
如上述構造,藉由防漏薄片20安裝於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下端部5上,體液的防漏效果提高,並且容易抓住此防漏薄片20來交換吸收性物品。此外,藉由在左右的側面部2、3上設置吸液部6,而可更加確實地吸收沿著內側大腿流動的體液。
在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中,在頂面部1上最好形成有連接到空間4的貫穿孔7。此「貫穿孔」可以只是切口,也可以是具有圓形或多角形面積的開口。此外,「貫穿孔」可以是兩端封閉者,可以是一端到達頂面部1端部的狹縫狀者,也可以是兩端到達頂面部1端部的裂縫。
如上述構造,藉由在頂面部1上設置貫穿孔7,可通過此貫穿孔7將體液導入吸收性本體10的空間4內。藉此,即使一下子排泄了大量的體液時,也可以有效地吸收。此外,穿著者為男性時,藉由將陰莖插入貫穿孔7,可引導尿的排泄方向。
在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中,頂面部1與左右的側面部2、3最好連續連接,形成有山形褶曲8作為頂面部1與左右的側面部2、3的邊界線。再者,所謂「山形褶曲」,係從吸收性物品的外面側看,成為突出的褶曲。
如上述構造,藉由在頂面部1與左右的側面部2、3的邊界線上形成山形褶曲8,可使抵接於頂面部1的皮膚的面成為略平坦的面。藉此,頂面部1與穿著者的下襠的靠合性提高。此外,形成於側面部2、3之間的空間4不致於造成坍塌,所以此等側面部2、3與穿著者的內側大腿的靠合性也提高。
在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中,左右的側面部2、3的兩者或任一者,最好在從頂面部1到防漏薄片20之間進一步形成有谷形褶曲9。再者,所謂「谷形褶曲」,係與前述的山形褶曲相反方向的褶曲,係從吸收性物品的外面側看,成為凹陷的褶曲。
如上述構造,藉由除前述的山形褶曲8之外也形成谷形褶曲9,可使頂面部1成為橫向傾倒而折疊吸收性物品。因此,容易將吸收性物品收容於包裝體等。此外,在將吸收性物品收容於包裝體的狀態,就不用在頂面部1上附設褶曲,所以可平坦地維持頂面部1。藉此,從包裝體取出吸收性物品後,可立即使用。如此,頂面部1基本上不形成褶曲,最好是平坦(扁平)的面。
在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中,可使防漏薄片20具有:固定部21,其與左右的側面部2、3接合;以及延伸部22,其從此固定部21延伸。在此情況,延伸部22最好具有可包覆頂面部1的長度。
如上述構造,藉由防漏薄片20具有延伸部22,在例如使用吸收性物品前時,可以以防漏薄片20的延伸部22包覆頂面部1。頂面部1為直接觸及穿著者的下襠的部位,所以藉由以延伸部22包覆此部位,可保持其衛生狀態。
本發明別的方面係有關一種在包裝體200的內部收容複數個有關上述第一方面的吸收性物品100的製品。有關本發明的製品最好是複數個吸收性物品100以在山形褶曲8及谷形褶曲9折疊的狀態收容於包裝體200內。
如上述構造,在各個吸收性物品100形成有山形褶曲8及谷形褶曲9,藉由沿著此等褶曲8、9折疊,可將複數個吸收性物品100密實地收容於包裝體200的內部。此外,藉由如此折疊,可將吸收性物品100的頂面部1維持在平坦的狀態。即,即使不在吸收性物品100的頂面部1上附設褶曲,也可以收容於包裝體200的內部。
在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中,吸收體13最好進一步在頂面部1具有延伸於寬度方向的一條或複數條第一擠壓線31。
如上述構造,藉由在吸收體13的頂面部1上形成延伸於寬度方向的第一擠壓線31,可提高頂面部1對於從寬度方向施加的外力的應力。藉此,吸收性本體10可以與穿著者的下襠及內側大腿更加密合,並且也可以保持左右的側面部2、3之間的空間4。此外,藉由在吸收體13的頂面部1上形成延伸於寬度方向的第一擠壓線31,觸及頂面部1的體液容易向寬度方向擴散。藉此,可從頂面部1遍及側面部2、3的廣大範圍迅速地吸收體液,所以可提高防止漏尿效果。
在本發明中,吸收體13最好藉由延伸於深度方向的第二擠壓線32而形成頂面部1與左右的側面部2、3的邊界。更加具體而言,頂面部1與左右的側面部2、3連續地連接,在相當於頂面部1與左右的側面部2、3的邊界的位置,第二擠壓線32形成於吸收體13上。因此,此第二擠壓線32作為分開頂面部1與左右的側面部2、3的山形褶曲的功能。
如上述構造,藉由在頂面部1與左右的側面部2、3的邊界形成第二擠壓線32,容易保持頂面部1的形狀。藉此,頂面部1與穿著者的下襠更加密合,所以可有效地防止漏尿。
在本發明中,第二擠壓線32最好形成為向寬度方向的外側突出的圓弧狀。
如上述構造,藉由使兩條第二擠壓線32成為向寬度方向的外側突出的圓弧狀,頂面部1的深度方向的前後兩端側豎立,成為沿著穿著者的下襠的下腹部或臀部的形狀,所以容易無間隙地靠合。藉此,可更有效地防止所排泄的小便或大便洩漏。
在本發明中,吸收體13最好在左右的側面部2、3,具有延伸於深度方向的一條或複數條第三擠壓線33。
如上述構造,藉由在吸收體13的左右的側面部2、3上形成延伸於深度方向的第三擠壓線33,可提高對於施加於此吸收體13的深度方向的外力的應力。此外,藉由因形成第三擠壓線33,故可保持左右的側面部2、3之間的空間4。
在本發明中,吸收體13至少在前述頂面部1將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層積於厚度方向。在此情況,第一擠壓線31形成於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的兩者或任一者即可。
如上述構造,藉由使構成頂面部1的吸收體成為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的兩層構造,可增加此頂面部1的吸收量。再者,頂面部1的吸收體的厚度增加而剛性較高,所以頂面部1不致於在寬度方向坍塌或變形。此外,也可以使主吸收體13位於頂面部1及左右的側面部2、3,使副吸收體14只位於頂面部1。藉此,容易在左右的側面部2、3與頂面部1的邊界來折彎左右的側面部2、3,其結果,容易保持在內部具有空間4的吸收性物品的立體形狀。
在本發明中,在形成有第一擠壓線31的頂面部1上最好形成有連接到空間4的貫穿孔7。
在本發明中,如前所述,藉由將延伸於寬度方向的一條或複數條第一擠壓線31設於頂面部1上,以在頂面部1的寬度方向提高剛性來防止變形。因此,即使是在頂面部1上設有貫穿孔7的情況,貫穿孔7也不致於造成閉塞,可發揮作為孔的功能。此外,藉由在頂面部1上備置副吸收體14而形成為兩層構造,剛性在寬度方向更加提高,可防止貫穿孔7的閉塞。
在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中,吸收性本體10最好連結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下端。再者,在位於吸收性物品的頂面部1的吸收體13上最好形成有格子狀的擠壓線41。此處所謂的「格子狀」,是指延伸於某方向的複數條擠壓線群與延伸於與此線群不同方向的複數條擠壓線群交叉的狀態。例如,「格子狀」中包含斜方形格子狀或方形格子狀。此外,擠壓線41係藉由從皮膚對向面側與皮膚非對向面側任一者或兩者擠壓吸收體13而形成,會沿著擠壓線41而在吸收體13上形成凹部。再者,格子狀的擠壓線41至少形成於吸收體13的頂面部1內即可,可以形成於左右的側面部2、3上,也可以形成於整個吸收體13上。
如上述構造,藉由在吸收體13的頂面部1上形成格子狀的擠壓線41,可特別提高頂面部1對於從吸收性物品的寬度方向施加的外力的應力。藉此,吸收性本體10的頂面部1不致於造成坍塌,所以可以與穿著者的下襠及內側大腿更加密合,並且也可以保持左右的側面部2、3之間的空間4。此外,藉由在吸收體13的頂面部1上形成格子狀的擠壓線41,觸及頂面部1的體液容易沿著擠壓線41擴散。藉此,可從頂面部1遍及側面部2、3在廣大範圍迅速地吸收體液,所以可提高防止漏尿效果。
在本發明中,格子狀的擠壓線41中最好包含沿著吸收性物品的寬度方向延伸、或沿著對於寬度方向在1度以上45度以下的範圍內傾斜的方向延伸兩者。
如上述構造,藉由格子狀的擠壓線41中包含沿著寬度方向延伸的線或在45度以下傾斜而延伸的線,可更有效地提高頂面部1對於施加於寬度方向的外力的應力。
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防漏薄片20最好跨越左右的側面部2、3而安裝於左右的側面部2、3中之與頂面部1相反的一側的下端部5上。利用此防漏薄片20連結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下端。再者,左右的側面部2、3最好在安裝有防漏薄片20的下端部5與頂面部1之間,具有未安裝防漏薄片20的吸液部6。
如上述構造,藉由不透液性的防漏薄片20添設於側面部2、3上,滲透到此側面部2、3的體液會到達防漏薄片20而停止,可防止再滲出到外部。藉此,不會弄髒疊置著穿本吸收性物品的內衣褲或用後即拋棄式尿布。此外,交換吸收性物品時,將防漏薄片20抓住而抽出即可,所以可不弄髒手來交換吸收性物品。再者,藉由在左右的側面部2、3上設置沒有防漏薄片20的吸液部6,而可更加確實地吸收沿著內側大腿流動的體液。
在本發明中,吸收性本體10最好在頂面部1,進一步具有與吸收體13(主吸收體)重疊於厚度方向的副吸收體14。在此情況,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最好分別具有複數條擠壓線41、51,各擠壓線41、51從平面方向看,至少部分地相交叉。
如上述構造,藉由將兩個吸收體13、14層積配置於厚度方向,可提高頂面部的吸收量。此外,藉由在各吸收體13、14上形成擠壓線41、51,可提高體液的擴散性。而且,藉由將各吸收體13、14配置成使彼此的擠壓線41、51交叉,連未形成擠壓線的區域(非擠壓區域)也可以使體液有效地滲透。即,沿著一者的吸收體的擠壓線擴散的體液容易被另一者的吸收體的非擠壓區域所吸收。因此,沿著一者的吸收體的擠壓線擴散的體液不會到達端部,可有效地防止漏出到外部的狀況。此外,由於可以在兩層吸收體13、14的廣大範圍吸收體液,所以體液的吸收量提高,並且即使長時間穿著,也不會給予穿著者不愉快感。
在本發明中,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最好分別具有:複數個非擠壓區域42、52,其為藉由擠壓線41、51將周圍包圍;以及複數個交點部43、53,其等係擠壓線41、51交叉處。再者,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之一者的交點部的至少一部分最好與另一者的非擠壓區域重疊。
如上述構造,由於擠壓線41、51在形成於各吸收體13、14上的交點部43、53交叉,所以體液容易滯留。於是,藉由使此一者的吸收體的交點部與其他的吸收體的非擠壓區域重疊,可使滯留於交點部的體液有效地滲透到非擠壓區域。藉此,可有效地利用兩層吸收體13、14的兩者,迅速地擴散排泄到頂面部1的尿等體液。
在本發明中,在頂面部1上最好形成有連接到空間4的貫穿孔7。特別是貫穿孔7最好形成於頂面部1之中之形成有格子狀的擠壓線41的區域內。
如前所述,在本發明中,藉由將格子狀的擠壓線41設於頂面部1上,可在頂面部1的寬度方向提高剛性來防止變形。因此,即使是在此頂面部1上設有貫穿孔7的情況,貫穿孔7也不致於造成閉塞,可發揮作為孔的功能。此外,藉由在頂面部1上備置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而形成為兩層構造,在寬度方向剛性更加提高,可防止貫穿孔7的閉塞。
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可在位於左右的側面部2、3的吸收體13上形成有複數條擠壓線41。
複數條擠壓線41為複數條平行的擠壓線,或者為劃定封閉區域的複數條擠壓線,或者為劃定封閉區域的複數條平行的擠壓線較佳。此外,擠壓線41可以形成為格子狀。此處所謂的「格子狀」,是指延伸於某方向的複數條擠壓線群與延伸於與此線群不同方向的複數條擠壓線群交叉的狀態。例如,「格子狀」中包含斜方形格子狀或方形格子狀。此外,擠壓線41係藉由從皮膚對向面側與皮膚非對向面側任一者或兩者擠壓吸收體13而形成,會沿著擠壓線41在吸收體13上形成凹部。再者,複數條擠壓線41至少形成於吸收體13的左右的側面部2、3內即可,可以形成於頂面部1上,也可以形成於整個吸收體13上。
如上述構造,藉由在吸收體13的側面部2、3上形成複數條擠壓線41,可使附著或滲透到此側面部的體液擴散到廣大的範圍。藉此,可以整個吸收體13吸收體液,所以可以吸收體13適當地吸收沿著內側大腿流動的體液,可以有效地防止體液漏出到外部。此外,藉由在吸收體13的側面部2、3上形成複數條擠壓線41,可提高側面部2、3對於施加於吸收性物品的外力的應力。藉此,因吸收性本體10的側面部2、3不致於造成坍塌,而容易與穿著者的內側大腿更加密合。
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最好防漏薄片20跨越左右的側面部2、3而安裝於左右的側面部2、3中之與頂面部1相反的一側的下端部5上。利用此防漏薄片20連結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下端。再者,左右的側面部2、3最好在安裝有防漏薄片20的下端部5與頂面部1之間,具有未安裝防漏薄片20的吸液部6。
如上述構造,藉由不透液性的防漏薄片20添設於側面部2、3上,滲透到此側面部2、3的體液會到達防漏薄片20而停止,可防止再滲出到外部。藉此,不會弄髒疊置著穿本吸收性物品的內衣褲或用後即拋棄式尿布。此外,交換吸收性物品時,將防漏薄片20抓住而抽出即可,所以可不弄髒手來交換吸收性物品。再者,藉由在左右的側面部2、3上設置沒有防漏薄片20的吸液部6,而可更加確實地吸收沿著內側大腿流動的體液。
在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中,擠壓線41最好形成於位於吸液部6的吸收體13上。
如上述構造,藉由在吸液部6上設置複數條擠壓線41,可避免此擠壓線41隱藏於防漏薄片20的背面。藉此,附著或滲透到此吸液部6的體液會沿著擠壓線41擴散到廣大的範圍。
在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中,擠壓線41最好從吸液部6遍及安裝有防漏薄片20的下端部5而形成於吸收體13上。
如上述構造,藉由將擠壓線41設置成從吸液部6連接到下端部5,可將以吸液部6吸收的體液通過擠壓線41,迅速地引導到隱藏於防漏薄片20背面的下端部5。由於下端部5隱藏於防漏薄片20的背面,所以體液不致於滲透到此下端部5,但擠壓線41卻作為運送體液到此下端部5的流路之功能。藉此,可進一步使體液擴散到廣大的範圍。
在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中,吸收性本體10可以在左右的側面部2、3,進一步具有與吸收體13重疊於厚度方向的副吸收體14。此情況,在副吸收體14上最好也形成有擠壓線51。再者,吸收體13的擠壓線41與副吸收體14的擠壓線51最好至少部分地交叉。
如上述構造,在左右的側面部2、3,除了構成頂面部1與左右的側面部2、3的吸收體13(以下也稱為「主吸收體」)之外,還進一步在左右的側面部2、3上重疊副吸收體14,藉此,此側面部2、3吸收液體的量增加。藉此,即使是大量排泄了體液的情況,也可以防止漏尿。此外,在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的兩者形成擠壓線41、51,藉由使此等擠壓線41、51交叉,連未形成擠壓線的區域(非擠壓區域)也可以使體液有效地滲透。因此,沿著一者的吸收體的擠壓線擴散的體液容易被另一者的吸收體的非擠壓區域所吸收,可使體液擴散到更廣大的範圍。
[發明功效] 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可不使採取側臥位或半側臥位姿勢的穿著者的下襠產生間隙而使其合身,並可適當地吸收沿著內側大腿流動的體液,防止漏出到外部。
以下,使用圖面,就用於實施本發明的形態進行說明。本發明並不受以下說明的形態限定,也包含該行業人士從以下的形態在顯而易知的範圍內適當變更者。
在本案說明書中,所謂「皮膚對向面」,是指在穿著吸收性物品時,與穿著者的皮膚對向的平面。此外,所謂「皮膚非對向面」,是指在穿著吸收性物品時,不與穿著者的皮膚對向的平面。 此外,在圖所示的座標系方面,「D」表示吸收性物品的深度方向,「W」表示吸收性物品的寬度方向,「H」表示吸收性物品的高度方向。 此外,在本案說明書中,所謂「A~B」,是指「A以上B以下」。
〔1.第1實施形態〕 茲參照第1圖至第5圖,就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的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第1圖為顯示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概要的立體圖。如第1圖所示,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形成在內部具有空間4的筒狀的立體形狀。在本實施形態中,使一個平面矩形狀的吸收性本體10兩端的背面側成為合掌對合,形成為具有沿著深度方向(D)延伸的空間4的筒狀。形成立體形狀的吸收性本體10具有:頂面部1,其具有抵接於穿著者的下襠的平面;左右的側面部2、3(左側面部2及右側面部3),其等從此頂面部1的左右兩側朝向皮膚非對向面側延伸;以及空間4,其形成於此等左右的側面部2、3之間。此空間4係從穿著者腹側的端部到背側的端部,沿著深度方向(D)而貫穿。再者,在吸收性本體10的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下端部5上安裝有不透液性的防漏薄片20。此防漏薄片20係跨越左右的側面部2、3而接合,也擔負著連結此等側面部2、3的功能。此外,在吸收性本體10的頂面部1上形成有連接到內部空間4的貫穿孔7。
接著,就構成吸收性物品100的各元件具體地進行說明。第2圖為顯示吸收性物品100的分解立體圖,第3圖為顯示吸收性物品的剖面圖。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吸收性物品100具備吸收性本體10與安裝於其下部的防漏薄片20。
吸收性本體10為用於吸收保持從穿著者的下襠排泄的體液的元件。吸收性本體10具有吸收體13介於複數個片狀構件之間的構造。具體而言,吸收性本體10具有構成吸收性物品100外面(皮膚對向面)的外面薄片11、構成吸收性物品100內面(皮膚非對向面)的內面薄片12、及配設於此等兩薄片11、12之間的吸收體13。在本實施形態中,外面薄片11、內面薄片12及吸收體13成型為矩形。然而,外面薄片11、內面薄片12及吸收體13的形狀不限於矩形,也可以是圓形、橢圓形、其他多角形。此外,外面薄片11與內面薄片12具有比吸收體13大一截的長度與寬度,為眾所周知的接著劑或熱熔接、超音波熔接所接合成包圍吸收體13的周圍。因此,吸收體13成為被封入到將周圍接合的外面薄片11與內面薄片12的內部之狀態。
外面薄片11為用於直接接觸穿著者的皮膚、使尿等體液穿透到吸收體13的片狀的構件。因此,外面薄片11以柔軟性高的透液性材料構成。構成外面薄片11的透液性材料之例為織布、不織布或多孔性薄膜。此外,就外面薄片11而言,可以使用將例如聚丙烯或聚乙烯、聚酯、尼龍之類的熱塑性樹脂的纖維進行親水化處理後再製成不織布者。就不織布而言,可列舉透氣型不織布、點黏型不織布、紡黏型不織布、熔噴型不織布等。
內面薄片12雖然不會直接接觸穿著者的皮膚,但最好以下述素材來形成:能夠使通過頂面部1的貫穿孔7而導入到空間4內的體液穿透到吸收體13的素材來形成。因此,內面薄片12和外面薄片11同樣,最好以柔軟性高的透液性材料構成。透液性材料之例,如前所述。然而,內面薄片12未必需要以透液性材料形成,也可以以不透液性材料形成。不透液性材料之例為由聚乙烯樹脂構成的塑膠薄膜。特別是在以不透液性的片狀構件形成內面薄片12的情況,為了確保通氣性,最好使用形成有複數個0.1~4μm的細微孔的多微孔性聚乙烯薄膜。
吸收體13為用於吸收尿等體液且保持所吸收的體液的構件。吸收體13配置於外面薄片11與內面薄片12之間。此外,如後所述,配置於外面薄片11與內面薄片12的吸收體13不限於一層,也可以是兩層以上。此外,吸收體13為了位在外面薄片11與內面薄片12之間不偏移,可以對於外面薄片11與內面薄片12的兩者或任一者,以熱熔接著劑等接合。吸收體13基本上以吸收性材料13a與包覆吸收性材料13a的芯包覆薄片13b構成。就吸收性材料13a而言,可以使用將例如針葉樹或闊葉樹等纖維材料碾碎而成的短纖漿、或高吸水性聚合物(SAP)、親水性薄片。此外,就吸收性材料13a而言,可以單獨使用短纖漿、高吸水性聚合物或親水性薄片之中的一種,也可以將兩種以上組合而併用。一般而言,吸收性材料13a以將高吸水性聚合物散布於短纖漿中者構成。芯包覆薄片13b為用於藉由覆蓋吸收性材料13a以保持其形狀的片狀構件。就芯包覆薄片13b而言,使用具有透液性的片狀構件。芯包覆薄片13b之例,可以使用衛生紙之類的薄紙或眾所周知的不織布。
防漏薄片20為用於防止被吸收性本體10吸收的體液漏出到外部的片狀構件。在從穿著者的下襠抽出吸收了體液的吸收性物品100時,防漏薄片20也可以用作把手。因此,防漏薄片20被裝於吸收性本體10的左右的側面部2、3外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具體而言,防漏薄片20最好安裝於吸收性本體10的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下端部5外面。為了防止體液的漏出,防漏薄片20以不透液性材料構成。如前所述,不透液性材料之例,為由聚乙烯樹脂構成的塑膠薄膜。特別是為了一面維持不透液性,一面確保通氣性,最好使用形成有複數個0.1~4μm的細微孔的多微孔性聚乙烯薄膜。
從如第2圖所示的展開狀態,貼合外面薄片11、內面薄片12及吸收體13而形成吸收性本體10,將此吸收性本體10的寬度方向(W)的左右兩端向內面薄片12側彎曲,將其下端部以防漏薄片20訂綴。藉此,具備吸收性本體10與防漏薄片20的吸收性物品100成為如第3圖所示的筒狀的立體形狀。再者,如第3圖所示,在吸收性本體10的下端部5,跨越左側面部2與右側面部3而添設有防漏薄片20。因此,防漏薄片20可以說擔負著連結吸收性本體10的左側面部2與右側面部3的功能。
在第3圖所示之例中,吸收性本體10係具有抵接於穿著者的下襠的平面的頂面部1與從此頂面部1的左右兩側朝向皮膚非對向面側延伸的左右的側面部2、3一體地連接。而且,在頂面部1與左右的側面部2、3的邊界線上形成有山形褶曲8。藉此,吸收性本體10的剖面成為大約倒三角形。此外,雖然頂面部1位於左右的山形褶曲8之間,但此頂面部1卻成為略平坦的平面。如此,藉由在頂面部1上不附設褶曲而形成為平坦的面,頂面部1容易與穿著者的下襠密合。再者,如第3圖所示,頂面部1的寬度方向(W)的長度B為例如20mm~150mm較佳,為30mm~100mm特佳。
此外,如第3圖所示,左右的側面部2、3分別區分為接合防漏薄片20的區域即下端部5、及從此下端部5到頂面部1(山形褶曲8)的區域即吸液部6。防漏薄片20未與吸液部6接合。因此,左右的側面部2、3在吸液部6可從外面側吸收體液。若將吸收性物品100夾入採取側臥位或半側臥位姿勢的穿著者的下襠,使頂面部1抵接於穿著者的下襠時,則左右的側面部2、3會抵接於穿著者兩腳的內側大腿。因此,藉由在左右的側面部2、3上從外面側形成可吸收體液的吸液部6,可有效地吸收沿著穿著者的內側大腿流動的體液。再者,吸液部6的高度方向(H)的長度T為例如20mm~200mm較佳,為50mm~150mm更好。再者,左右的側面部2、3在下端部(配置有防漏薄片20側的端部),可以以熱熔接著劑等互相接著。
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在吸收性本體10的頂面部1上形成有貫穿孔7,體液可通過此貫穿孔7而被導入空間4的內部。因此,如第2圖所示,貫穿孔7係形成於所有構成頂面部1的外面薄片11、內面薄片12及吸收體13上。貫穿孔7最好形成為沿著吸收性本體10的深度方向(D)延伸的細長的形狀。貫穿孔7的形狀不特別限定,也可以形成為如第2圖等所示的略六角形狀、或四角形狀、橢圓形狀。此外,貫穿孔7可以是單純的縫隙。此外,貫穿孔7可以是一端到達吸收性本體10的前端或後端的狹縫狀者,也可以是兩端都到達吸收性本體10的前端及後端的裂縫狀者。如此,藉由形成貫穿孔7,可使所排泄的體液不僅從外面薄片11側,而且也從內面薄片12側穿透到吸收體13。因此,即使一下子排泄了大量的體液時,也可以有效地防止漏尿。再者,穿著者為男性時,藉由將陰莖插入貫穿孔7,可引導或固定尿的排泄方向。
第4圖為顯示將吸收性物品100夾入穿著者的下襠的狀態的例子。如第4圖所示,吸收性本體10之中之形成平坦面的頂面部1與穿著者的下襠密合,位於其左右兩側的側面部2、3與穿著者的內側大腿密合。再者,由於在左右的側面部2、3之間保持空間4,所以吸收性本體10整個成為緩衝性高的構件,可維持對下襠及內側大腿的密合狀態。藉此,不致於在吸收性本體10與穿著者的皮膚之間產生間隙,即使是穿在採取側臥位或半側臥位姿勢的穿著者上的情況,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從頂面部1側或側面部2、3側的漏尿。再者,由於在吸收性本體10的下端部5上添設有防漏薄片20,所以可避免內衣褲、床單、或疊置著穿之使用後即拋棄式尿布等弄髒。此外,在交換吸收性物品100時,以防漏薄片20為把手而抽出,可不弄髒手而簡單地完成交換作業。
如前所述,由於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係設想夾入穿著者的下襠而使用者,所以不需要如以往的排尿墊般地覆蓋穿著者腹部的前身或覆蓋其背部的後身。因此,如第1圖所示,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的整個深度方向(D)的長度L為80mm~250mm或 100mm~200mm即足夠。藉由本發明,可實現這種小型的吸收性物品。
第5圖(a)至第5圖(e)為顯示有關第1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00製造步驟的例子。在第5圖中,顯示各個V-V線的剖面圖。吸收性物品100可以依照第5圖(a)至第5圖(e)所示的步驟來製造。即,首先,準備矩形的外面薄片11(第5圖(a))。再者,此時,在外面薄片11上未形成貫穿孔7。其次,在外面薄片11的皮膚非對向面側載置形成有貫穿孔7的矩形的吸收體13,同時進一步在吸收體13的皮膚非對向面側載置內面薄片12(第5圖(b))。此時,在吸收體13的周圍接合外面薄片11與內面薄片12。再者,也可以將吸收體13與外面薄片11和內面薄片12的兩者或任一者接合。藉此,可得到吸收性本體10。再者,在此階段,在外面薄片11上未形成貫穿孔7。其次,將吸收性本體10沿著形成於吸收體13上的貫穿孔7,向內面薄片12側對折(第5圖(c))。即,以外面薄片11成為外側而內面薄片12成為內側的方式進行對折。此時,吸收體13的貫穿孔7成為位於對折的頂點。其後,將位在頂點部分之吸收體13的貫穿孔7切去,在外面薄片11與內面薄片12上都形成和吸收體13大致相同形狀的貫穿孔7(第5圖(d))。此時,由於外面薄片11和內面薄片12重疊於吸收體13的貫穿孔7,所以在外面薄片11和內面薄片12中,藉由將與吸收體13的貫穿孔7相同的位置切去,則在外面薄片11與內面薄片12上都可以大致同時形成貫穿孔7。其後,在相當於吸收性本體10下端部的位置上接合防漏薄片20(第5圖(e))。此外,也可以增加在構成吸收性物品100的吸收性本體10的適當位置上形成山形褶曲8(或後述的谷形褶曲9)的步驟。此外,也可以增加以熱熔接著劑等接著與對折的頂點相反的一側的端部(即配置防漏薄片20側的端部)的步驟。
依照上述的製造步驟,可有效地製造形成有貫穿孔7的吸收性物品100。此外,如第5圖(c)所示,在吸收體13上形成貫穿孔7之後,藉由沿著此貫穿孔7將整個吸收性本體10對折,可將附加於吸收性本體10的頂面部1上的褶曲限制在最小限度。即,如前所述,頂面部1最好成為平坦面且未殘留褶曲,但在製造時因沿著貫穿孔7形成褶曲,故可將附加於頂面部1上的褶曲限制在最小限度。藉此,在其穿著時於頂面部1上也可以形成未殘留褶曲的狀態。
〔2.第2實施形態〕 接著,參照第6圖至第8圖,就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的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有關第2實施形態,係對於和前述的實施形態相同的構造,省略說明,以和前述的實施形態不同的構造為中心而進行說明。
第6圖為顯示有關第2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00的分解立體圖,第7圖為顯示有關第2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00的剖面圖。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有關第2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00除了在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的構成元件之外,還進一步具有副吸收體14。
如第7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副吸收體14配置於吸收性本體10的頂面部1上。特別是副吸收體14配置於吸收體13(主吸收體)的皮膚非對向面側,即配置在吸收體13與內面薄片12之間。再者,副吸收體14和吸收體13同樣,由吸收性材料與芯包覆薄片構成即可。如本實施形態,藉由在頂面部1上疊合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在此頂面部1的體液的吸收量增加。因此,本實施形態可以說是適合直接接觸頂面部1的體液量多的女性的形態。再者,將副吸收體14配設於頂面部1上時,在此副吸收體14上也要形成貫穿孔7。此外,雖然圖示省略,但副吸收體14也可以配置於吸收體13(主吸收體)的皮膚對向面側,即配置在吸收體13與外面薄片11之間。
第8圖(a)至第8圖(e)為顯示有關第2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00製造步驟的例子。在第8圖中,顯示各個VIII-VIII線的剖面圖。首先,準備矩形的外面薄片11,在其皮膚非對向面側載置形成有貫穿孔7的吸收體13(主吸收體)(第8圖(a))。其次,在相當於吸收體13的皮膚非對向面側的頂面部1的位置上進一步重疊形成有貫穿孔7的副吸收體14(第8圖(b))。此時,使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的貫穿孔7的位置一致。此外,在吸收體13及副吸收體14的周圍接合外面薄片11與內面薄片12。藉此,可得到吸收性本體10。其次,將吸收性本體10沿著形成於吸收體13上的貫穿孔7,向內面薄片12側對折(第8圖(c))。即,以外面薄片11成為外側而內面薄片12成為內側的方式進行對折。此時,吸收體13的貫穿孔7成為位於對折的頂點。其後,將位在頂點部分之吸收體13的貫穿孔7切去,在外面薄片11與內面薄片12上都形成和吸收體13及副吸收體14大致相同形狀的貫穿孔7(第8圖(d))。其後,在相當於吸收性本體10下端部的位置上接合防漏薄片20(第8圖(e))。此外,也可以增加在構成吸收性物品100的吸收性本體10的適當位置上形成山形褶曲8(或後述的谷形褶曲9)的步驟。
〔3.第3實施形態〕 接著,參照第9圖至第11圖,就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的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有關第3實施形態,係對於和前述的實施形態相同的構造,省略說明,以和前述的實施形態不同的構造為中心而進行說明。
第9圖為顯示有關第3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00的分解立體圖,第10圖為顯示有關第3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00的剖面圖。如第9圖及第10圖所示,有關第3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00除了在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的構成元件之外,還進一步具有兩個副吸收體14。
如第10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副吸收體14在吸收性本體10的左右的側面部2、3上各配置一個。特別是兩個副吸收體14配置於吸收體13(主吸收體)的皮膚非對向面側,即吸收體13與內面薄片12之間。再者,各副吸收體14和吸收體13同樣,由吸收性材料與芯包覆薄片構成即可。如本實施形態,藉由在左右的側面部2、3上疊合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在此側面部2、3的體液的吸收量增加。特別是利用配置於各側面部2、3的副吸收體14,可大量地吸收通過頂面部1的貫穿孔7而被導入空間4內的體液。因此,本實施形態可以說是適合將陰莖插入頂面部1的貫穿孔7而使用的男性的形態。再者,如第10圖所示,副吸收體14最好至少在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下端部5側,與吸收體13重疊配置。然而,副吸收體14也可以遍及整個左右的側面部2、3,與吸收體13重疊配置。此外,雖然圖示省略,但副吸收體14也可以配置於吸收體13(主吸收體)的皮膚對向面側,即吸收體13與外面薄片11之間。
第11圖(a)至第11圖(e)為顯示有關第3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00製造步驟的例子。在第11圖中,顯示各個XI-XI線的剖面圖。首先,準備矩形的外面薄片11,在其皮膚非對向面側載置形成有貫穿孔7的吸收體13(主吸收體)(第11圖(a))。其次,在相當於吸收體13的皮膚非對向面側的側面部2、3的位置上再各重疊一個副吸收體14(第11圖(b))。此外,在吸收體13及副吸收體14的周圍接合外面薄片11與內面薄片12。藉此,可得到吸收性本體10。其次,將吸收性本體10沿著形成於吸收體13上的貫穿孔7,向內面薄片12側對折(第11圖(c))。即,以外面薄片11成為外側而內面薄片12成為內側的方式進行對折。此時,吸收體13的貫穿孔7成為位於對折的頂點。其後,將位在頂點部分之吸收體13的貫穿孔7切去,在外面薄片11與內面薄片12上都形成和吸收體13大致相同形狀的貫穿孔7(第11圖(d))。其後,在相當於吸收性本體10下端部的位置上接合防漏薄片20(第11圖(e))。此外,也可以增加在構成吸收性物品100的吸收性本體10的適當位置上形成山形褶曲8(或後述的谷形褶曲9)的步驟。
〔4. 吸收性物品的變化例〕 接著,參照第12圖至第14圖,就吸收性物品的變化例進行說明。此處說明的變化例也可以適用於前述實施形態的任一形態。再者,在第12圖以後的圖中,簡化顯示吸收性本體10的剖面形狀。
第12圖(a)為和前述的實施形態相同,顯示吸收性本體10的剖面形狀成為倒三角形的例子。此例的情況,在頂面部1與左右的側面部2、3的邊界線上形成有山形褶曲8。因此,頂面部1形成平坦的面。防漏薄片20係在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下端部5,跨越各側面部2、3而添設。
第12圖(b)為顯示吸收性本體10的剖面形狀成為略T字形的例子。此例的情況,在頂面部1與左右的側面部2、3的邊界線上形成有山形褶曲8,並且在相當於左右的側面部2、3的吸液部6的位置上形成有谷形褶曲9。在比谷形褶曲9下方的區域,左右的側面部2、3抵接成合掌對合狀並筆直地延伸。再者,在左右的側面部2、3抵接的區域,為了寬廣地保持左右的側面部2、3之間的空間4,最好不接合兩者。然而,也可以以熱熔接著劑等接合左右的側面部2、3抵接的部分。防漏薄片20添設於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下端部5上。這種略T字形的吸收性本體10藉由沿著山形褶曲8及谷形褶曲9折疊,可不在平坦的頂面部1上附設褶曲而密實地收納。
第12圖(c)為顯示吸收性本體10的剖面形狀成為略水滴形的例子。此例的情況,在吸收性本體10上未形成褶曲(山形褶曲及谷形褶曲),而利用吸收性本體10具有的撓性彎曲,左右的兩端部藉由防漏薄片20來訂綴。因此,吸收性本體10之中,具有接觸穿著者的下襠的平面的頂面部1向穿著者的皮膚側整個凸出,不像第12圖(a)或第12圖(b)所示之例那樣,具有平坦的平面。再者,如第12圖(c)所示之例,在未形成褶曲作為頂面部1與左右的側面部2、3的邊界線的情況,在自然狀態,係在寬度方向上將吸收性本體10加以劃分部位來作為頂面部1,該部位的劃分係劃分吸收性本體10使寬度達到成為最大寬度之區域來作為頂面部1即可。防漏薄片20係在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下端部5,跨越各側面部2、3而添設。這種水滴形的吸收性本體10由於緩衝性高、無凹凸,所以皮膚觸感良好,不會給予穿著者的皮膚機械性的刺激這種優點。
第12圖(d)為顯示吸收性本體10的剖面形狀在上方成為略圓形而在下方成為略矩形的例子。此例的情況,在吸收性本體10的左右的側面部2、3的吸液部6上形成有谷形褶曲9。在比此谷形褶曲9上方的區域,未形成褶曲,而利用吸收性本體10的撓性彎曲,形成略剖面圓形。因此,吸收性本體10的頂面部1向穿著者的皮膚側整個凸出,沒有平坦的面。另一者面,在比此谷形褶曲9下方的區域,左右的側面部2、3抵接成合掌對合狀並筆直地延伸。此左右的側面部2、3抵接的部分也可以以熱熔接著劑等接合。此外,左右的側面部2、3抵接的部分作為將吸收性物品100抽出插入穿著者的下襠時的把手功能。在例如第12圖(d)所示之例方面,相較於他例,防漏薄片20向上方延伸得較長,更容易抓住。此第12圖(d)所示之例,在需要將吸收性物品100局部地接觸穿著者的下襠的狹窄部位時,可以說是容易使用的物品。
第13圖(a)為顯示吸收性本體10的剖面形狀成為略圓形的例子。此例的情況,使吸收性本體10完全成為筒狀。此外,在吸收性本體10外面的一部分添設防漏薄片20。而且,將添設此防漏薄片20的部位作為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下端部5,將與此下端部5相反的一側的部位作為頂面部1,將下端部5與頂面部1之間的區域作為吸液部6。
第13圖(b)為顯示吸收性本體10的剖面形狀成為略倒Ω狀的例子。在此例方面,吸收性本體10係具有抵接於穿著者的下襠的平面的頂面部1在裂縫7′被分割為左右。在與頂面部1的寬度方向中央的裂縫7′對應的位置,左右的側面部2、3朝向頂面部1的皮膚非對向面側延伸。此外,在左右的側面部2、3之間形成有空間4。頂面部1的裂縫7′通到左右的側面部2、3之間的空間4。因此,此裂縫7′可以說具有和前述的貫穿孔7同樣的功能。此外,在頂面部1與左右的側面部2、3的邊界線上分別形成有谷形褶曲9。再者,左右的側面部2、3在該等側面部的下端一體地連接,在左右的側面部2、3的邊界線上形成有山形褶曲8(折疊線)。因此,吸收性本體10成為最下端部位封閉的狀態。換言之,吸收性本體10成為下述形狀:在寬度方向的中央折疊而形成山形褶曲8(折疊線),在寬度方向左右兩側再向相反方向折彎而形成谷形褶曲9。在第13圖(b)所示之例方面,左右的側面部2、3的互相相對的平面可以用熱熔接著劑等部分或整個接合,也可以完全不接合。特別是要通過頂面部1的裂縫7′而將體液導入空間4內、或者將陰莖插入空間4內而使用,左右的側面部2、3的相對的平面最好不接合、或者只是部分的接合。防漏薄片20係在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下端部5,跨越各側面部2、3而添設。此時,在防漏薄片20上也可以形成與左右的側面部2、3的邊界線上的山形褶曲8(折疊線)對應的褶曲。第13圖(b)所示之例,即使是固形物也可以收容於左右的側面部2、3之間的空間4內。因此,可適當地用作將軟便等積存處理用的墊片。
第13圖(c)為第13圖(b)所示之例的進一步的變化例。在第13圖(c)所示之例方面,左側面部2與右側面部3在下端被分離。即,在此例方面,利用兩個吸收性本體10,以第一吸收性本體10形成左側的頂面部1與左側面部2,以第二吸收性本體10形成右側的頂面部1與右側面部3。將第一吸收性本體10的左側面部2與第二吸收性本體10的右側面部3在下端部5以防漏薄片20連接,連結此等兩個吸收性本體10。第13圖(c)所示之例,除了吸收性本體10在左右被分割為兩個之外,基本上都和第13圖(b)所示之例同樣。
第14圖(a)為顯示將一個吸收性本體10折彎以使吸收性本體10在頂面部1重疊成為兩層的例子。即,在此例方面,吸收性本體10在頂面部1上重疊為兩層,上層的部位和左側面部2一體地連接,下層的部位和右側面部3一體地連接。在頂面部1與左右的側面部2、3的邊界線上形成有山形褶曲8,頂面部1具有略平坦的面。此外,左右的側面部2、3在下端一體地連接,在兩者的邊界線上形成有山形褶曲8。因此,吸收性本體10的剖面形狀成為略倒三角形。防漏薄片20係在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下端部5,跨越各側面部2、3而添設。第14圖(a)所示之例,由於吸收性本體10在頂面部1上重疊為兩層,所以可提高體液在此頂面部1的吸收量。
第14圖(b)為顯示各別設置構成頂面部1的吸收性本體10與構成左右的側面部2、3的吸收性本體10的例子。在此例方面,以一個吸收性本體10構成左右的側面部2、3,使此吸收性本體10在下端的山形褶曲8折彎而成為略V字狀。另一者面,朝向構成頂面部1的吸收性本體10的寬度方向左右兩側與內側折彎,與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上端部的外面側重疊,以接著劑等接合此重疊的部分。頂面部1可使其成為無褶曲的平坦狀。如此一來,也可以用各別的吸收性本體10構成頂面部1與左右的側面部2、3。再者,防漏薄片20係在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下端部5,跨越各側面部2、3而添設。
第14圖(c)為顯示將一個吸收性本體10折彎成吸收性本體10在下端部5重疊為兩層的例子。即,在此例方面,頂面部1與左右的側面部2、3經由山形褶曲8而一體地連接。另一者面,形成左側面部2的部位在下端被向內側折疊,並且形成右側面部3的部位在下端被向內側折疊,一部分與左側面部2的外面重疊。如此,也可以將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下端側折疊而重疊為兩層。此情況,可提高體液在吸收性本體10的下端部5的吸收量。再者,防漏薄片20係在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下端部5,跨越各側面部2、3而添設。
第14圖(d)為顯示折彎一個吸收性本體10並使剖面形狀成為略倒三角形狀,使該吸收性本體10端部的接頭位於右側面部3(或左側面部2)的例子。即,在此例方面,頂面部1與左右的側面部2、3經由山形褶曲8而一體地連接。此外,左右的側面部2、3也在下端一體地連接,在其邊界線上形成有山形褶曲8。然而,在此例方面,吸收性本體10端部的接頭位於右側面部3。於是,以覆蓋此接頭的方式添設有防漏薄片20。因此,在此例方面,防漏薄片20成為只安裝於相當於吸收性本體10的右側面部3的部位上。如此,防漏薄片20不限於吸收性本體10的下端部,安裝於吸收性本體10外面的至少一部分上也可。
再者,在第12圖至第14圖所示之例方面,省略了頂面部1的貫穿孔7的圖示。在第12圖至第14圖所示之例方面,也和前述的第1至第3實施形態同樣,可在吸收性本體10的頂面部1上形成連接到內部的空間4的貫穿孔7。
〔5.收容吸收性物品的製品〕 第15圖為示意地顯示複數個吸收性物品100收容於包裝體200內部的製品的例子。在第15圖中,將包裝體200當作概念上具有長方體狀或立方體狀的內部空間者而描繪。就包裝體200而言,可適當採用袋狀或箱狀等眾所周知者。此外,就包裝體200而言,可採用紙製、布製、乙烯製、塑膠製等眾所周知者。就包裝體200而言,若是具有可收容至少兩個以上的吸收性物品100的內部空間者,則不特別限制,可適當採用眾所周知者。
第15圖(a)為將吸收性本體10的剖面形狀成為略T字形的吸收性物品100(參照第12圖(b))收容於包裝體200內部的製品的例子。如第15圖(a)所示,各吸收性物品100以在設於頂面部1與左右的側面部2、3之間的左右的山形褶曲8折疊並在設於左側面部2的谷形褶曲9折疊的狀態,排列於包裝體200內。如此,以使各吸收性物品100的頂面部1成為橫向傾倒的狀態排列,在包裝體200內的收容時,就不用在各頂面部1上形成褶曲了。藉此,可維持頂面部1的平坦狀態,所以容易使此頂面部1抵接於穿著者的下襠。此外,藉由如第15圖(a)所示般地折疊吸收性物品100,可將複數個吸收性物品100密實地收納於包裝體200內。
第15圖(b)為將吸收性本體10的剖面形狀成為略倒三角形狀的吸收性物品100(參照第12圖(a)等)收容於包裝體200內部的製品的例子。如第15圖(b)所示,各吸收性物品100在設於頂面部1與左右的側面部2、3之間的左右的山形褶曲8被折疊。再者,各吸收性物品100只在左右的側面部2、3之中的左側面部2(或右側面部3)上形成谷形褶曲9,在此谷形褶曲9也被折疊。如此,在第15圖(b)所示之例方面,也以使各吸收性物品100的頂面部1成為橫向傾倒的狀態排列,在包裝體200內的收容時,就不用在各頂面部1上形成褶曲了。
第16圖為顯示吸收性物品100在包裝體200內的收容時的變化例。在第16圖所示之例方面,防漏薄片20具有:固定部21,其與吸收性本體10的下端部5不能剝離地接合;以及延伸部22,其從此固定部21的左右任一端延伸。在將吸收性本體10折疊成使頂面部1成為橫向傾倒的狀態,防漏薄片20的延伸部22成為具有可覆蓋此吸收性本體10的頂面部1的延伸長度者。延伸部22也可以在覆蓋頂面部1的狀態,對於此頂面部1或側面部2、3可部分剝離地暫時接著。如此,在收容於包裝體200內的狀態,以防漏薄片20的一部分(延伸部22)包覆吸收性本體10的頂面部1,因此可保持此頂面部1的衛生狀態。此外,如第16圖所示,防漏薄片20也可以在固定部21與延伸部22之間形成孔眼23,可沿著此孔眼23分開固定部21與延伸部22。於使用時,將延伸部22從固定部21分開而廢棄,延伸部22不會成為障礙物。
〔6. 吸收性物品更進一步的變化例〕 第17圖為顯示吸收性物品更進一步的變化例的俯視圖。此外,第18圖為示意地顯示第17圖所示的XVIII-XVIII的剖面形狀的剖面圖。
第17圖為顯示按(a)、(b)、(c)的順序折疊吸收性本體10,最後做成(c)所示的狀態的情況。在第17圖(a)所示的展開狀態,吸收性本體10區分為位於深度方向(D)的前側(穿著者的腹側)的前側部10a、位於深度方向(D)的後側(穿著者的背側)的後側部10b、及位於前後側部之間的中央部10c。在第17圖所示之例方面,設吸收性本體10的深度方向(D)的整個長度為100%時,中央部10c的長度設為10%~50%程度,以前側部10a與後側部10b平分剩餘的長度部分。此外,吸收性本體10的前側部10a與後側部10b相較於中央部10c,寬度方向(W)的長度較長。換言之,吸收性本體10在前側部10a與後側部10b的兩者,具有比中央部10c向寬度方向(W)左右外側延伸的左右的瓣部10L、10R。因此,吸收性本體10在俯視上成為略沙漏型之類的形狀。再者,在第17圖所示之例方面,從中央部10c向寬度方向(W)外側的延伸右瓣R比左瓣L長。
此外,如第17圖(a)所示,在吸收性本體10的吸收體13上可以以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形成擠壓線13c。所謂擠壓線13c,係藉由從皮膚對向面側與皮膚非對向面側任一者或兩者擠壓吸收體13而形成者,沿著擠壓線13c在吸收體13上會形成凹部。此外,所謂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係指在俯視上延伸於對於深度方向(D)及寬度方向(W)傾斜的方向(斜方向)的複數條擠壓線13c相交叉,並劃分有斜方形(菱形)的非擠壓區域的圖案。如此,藉由在吸收體13上形成複數條擠壓線13c,可提高接觸吸收體13表面的體液的擴散性,並可提高整個吸收性本體10的強度或保型性。再者,雖然圖示省略,但在吸收體13上也可以以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形成擠壓線13c。此處所謂的方形格子狀的圖案,係指和深度方向平行延伸的複數條擠壓線13c與與寬度方向平行延伸的複數條擠壓線13c相交叉,劃分方形(四角形)的非擠壓區域的圖案。
其次,如第17圖(b)所示,將吸收性本體10之中包含前側部10a與後側部10b的左瓣部10L的部位向寬度方向(W)的內側折疊到皮膚對向面側。其後,如第17圖(c)所示,將吸收性本體10之中包含前側部10a與後側部10b的右瓣部10R的部位向寬度方向(W)的內側折疊到皮膚對向面側。此時,將左瓣部10L與右瓣部10R上下重疊,以熱熔接著劑等接合互相重疊的部分。如此一來,如第17圖(c)所示,在吸收性本體10的中央部10c,會在前側部10a的瓣部10L、10R與後側部10b的瓣部10L、10R之間形成貫穿孔7。此貫穿孔7具有相當於前述各實施形態的貫穿孔7的功能。
第18圖為顯示第17圖(c)所示的狀態的剖面形狀。如第18圖所示,依照第17圖(a)~(c)所示的步驟折彎吸收性本體10時,也可以得到形成在內部具有空間的筒狀的立體形狀的吸收性物品100。如第18圖所示,前側部10a與後側部10b的左右的瓣部10L、10R形成吸收性本體10的頂面部1。此外,在此頂面部1上形成有通到內部空間的貫穿孔7。此外,左右的瓣部10L、10R的寬度方向內側部分形成吸收性本體10的左右的側面部2、3。此外,在吸收性本體10的寬度方向中央部,沿著其深度方向形成山形褶曲8。再者,在吸收性本體10的側面部2、3的下端部5,跨越左右的側面部2、3而添設有防漏薄片20。如此,藉由第17圖所示的方法,也可以得到在頂面部1具有貫穿孔7的立體形狀的吸收性物品100。
〔7.第4實施形態〕 接著,參照第19圖至第24圖,就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的第4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有關第4實施形態,係對於和前述的實施形態相同的構造,省略說明,以和前述的實施形態不同的構造為中心而進行說明。
第19圖為顯示有關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00概要的立體圖。如第19圖所示,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形成在內部具有空間4的筒狀的立體形狀。在本實施形態中,使一個平面矩形的吸收性本體10兩端的背面側成為合掌對合,形成為具有沿著深度方向(D)延伸的空間4的筒狀。形成立體形狀的吸收性本體10具有:頂面部1,其具有抵接於穿著者的下襠的平面;左右的側面部2、3(左側面部2及右側面部3),其等從此頂面部1的左右兩側朝向皮膚非對向面側延伸;以及空間4,其形成於此等左右的側面部2、3之間。此空間4係從穿著者腹側的端部到背側的端部,沿著深度方向(D)而貫穿。再者,在吸收性本體10的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下端部5上安裝有不透液性的防漏薄片20。此防漏薄片20係跨越左右的側面部2、3而接合,也擔負著連結此等側面部2、3的功能。此外,在吸收性本體10的頂面部1上形成有連接到內部空間4的貫穿孔7。
第20圖為顯示吸收性物品100的分解立體圖,第21圖為顯示吸收性物品的剖面圖。如第20圖及第21圖所示,吸收性物品100具備吸收性本體10與安裝於其下部的防漏薄片20。
從如第20圖所示的展開狀態,貼合外面薄片11、內面薄片12及吸收體13而形成吸收性本體10,將此吸收性本體10的寬度方向(W)的左右兩端向內面薄片12側彎曲,將其下端部以防漏薄片20訂綴。藉此,具備吸收性本體10與防漏薄片20的吸收性物品100成為如第19圖及第21圖所示的筒狀的立體形狀。再者,如第21圖所示,防漏薄片20係在吸收性本體10的下端部5,跨越左側面部2與右側面部3而添設。因此,防漏薄片20可以說擔負著連結吸收性本體10的左側面部2與右側面部3的功能。
第22圖為顯示將吸收性物品100夾入穿著者的下襠的狀態的例子。如第22圖所示,吸收性本體10之中之形成平坦面的頂面部1與穿著者的下襠密合,位於其左右兩側的側面部2、3與穿著者的內側大腿密合。再者,由於在左右的側面部2、3之間保持空間4,所以吸收性本體10整個成為緩衝性高者,可維持對下襠及內側大腿的密合狀態。藉此,不致於在吸收性本體10與穿著者的皮膚之間產生間隙,即使是穿在採取側臥位或半側臥位姿勢的穿著者上的情況,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從頂面部1側或側面部2、3側的漏尿。再者,由於在吸收性本體10的下端部5上添設有防漏薄片20,所以可避免內衣褲、床單、或疊置著穿之使用後即拋棄式尿布等弄髒。此外,在交換吸收性物品100時,以防漏薄片20為把手而抽出,可不弄髒手而簡單地完成交換作業。
如第19圖至第23圖所示,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在吸收體13上形成有複數條擠壓線31、32、33。各擠壓線係藉由使吸收體13在厚度方向部分地凹下而形成。特別是各擠壓線可藉由從皮膚對向面側與皮膚非對向面側的兩側或任一者側,將吸收體13部分地擠壓壓縮而形成。因此,在形成有擠壓線的部位,構成吸收體13的吸收性材料13a的密度會提高。如此,藉由在吸收體13上形成擠壓線,吸收體13容易沿著擠壓線折彎。此外,由於吸收性材料13a的密度在形成有擠壓線的部位提高,所以吸收體13可以提高對於施加於與擠壓線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外力的應力。此外,由於吸收體13在形成有擠壓線的部位部分地凹下,所以體液會沿著此擠壓線流動,體液容易向擠壓線的延伸方向擴散。再者,擠壓線可以形成於吸收體13的皮膚對向面側,可以形成於皮膚非對向面側,也可以形成於皮膚對向面側與皮膚非對向面側的兩側。以下,就形成於吸收體13上的擠壓線的圖案,更詳細地進行說明。
第23圖為用於說明形成於吸收體13上的擠壓線的圖案的圖,顯示吸收體13的展開狀態。如第23圖所示,吸收體13在相當於吸收性本體10的頂面部1的部位形成有沿著寬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擠壓線31。第一擠壓線31在深度方向隔開預定的間隔形成有複數條,第一擠壓線31的各擠壓線形成與寬度方向平行的直線狀。複數條第一擠壓線31的間隔不特別限定,但例如第一擠壓線31彼此的間隔最好為3mm~30mm或5mm~20mm。基本上,第一擠壓線31遍及頂面部1的寬度方向整個區域延伸著。即,第一擠壓線31最好到達頂面部1與左側面部2的邊界及頂面部1與右側面部3的邊界。此外,如前所述,在頂面部1上形成有貫穿孔7。在此情況,第一擠壓線31最好到達貫穿孔7的周緣。
如此,藉由在頂面部1上形成沿著寬度方向的複數條第一擠壓線31,可提高頂面部1對於從寬度方向施加的外力的應力。藉由使頂面部1的應力提高,頂面部1或位於其下方的空間4不致於造成坍塌,所以吸收性本體10容易與穿著者的下襠及內側大腿更加密合,空間4的形狀也可以保持。此外,藉由在吸收體13的頂面部1上形成延伸於寬度方向的第一擠壓線31,觸及頂面部1的體液容易向寬度方向擴散。藉此,可從頂面部1遍及側面部2、3在廣大的範圍內迅速地吸收體液,所以可提高防止漏尿效果。
此外,如第23圖所示,吸收體13在相當於吸收性本體10的頂面部1與左右的側面部2、3的邊界(即山形褶曲8)的位置上形成有延伸於深度方向的第二擠壓線32。因此,吸收性本體10會沿著形成於吸收體13上的第二擠壓線32折彎。即,吸收性本體10的山形褶曲8形成與吸收體13的第二擠壓線32對應的形狀。如第23圖所示,第二擠壓線32遍及吸收體13的深度方向的略整個區域延伸著。例如,設吸收體13的深度方向的長度為100%時,第二擠壓線32最好遍及深度方向的80~100%或90~100%的長度範圍延伸著。
此外,左右一對第二擠壓線32分別形成為向寬度方向的外側突出的圓弧狀。即,左右一對第二擠壓線32彼此之間的間隔在深度方向的前端部分及後端部分最窄,在深度方向的中央部分最寬。如此,藉由使左右的第二擠壓線32分別成為圓弧狀,此第二擠壓線32彼此之間的區域即頂面部1在俯視上形成略橢圖形狀。而且,若利用圓弧狀的第二擠壓線32劃定頂面部1,則在沿著此第二擠壓線32折彎吸收性本體10時,頂面部1如第19圖所示,形成深度方向的前端部分與後端部分升起的形狀。即,如第19圖所示,在吸收性本體10形成筒狀的立體形狀的狀態,頂面部1的深度方向的前端兩端部分相較於深度方向的中央部分,位於上方。藉由使第二擠壓線32成為圓弧狀,可自然地保持這種頂面部1的狀態。由於頂面部1的深度方向的前端部分比中央部分窄且向上方升起,所以適當地適合穿著者的下腹部。此外,由於頂面部1的深度方向的後端部分也比中央部分窄且向上方升起,所以適當地適合穿著者的臀部。藉此,可更有效地防止小便或大便洩漏。
此外,如第19圖或第23圖所示,第一擠壓線31從左側的第二擠壓線32形成到右側的第二擠壓線32、或從中央的貫穿孔7形成到左右的第二擠壓線32。如此,藉由遍及頂面部1的寬度方向的略整個區域形成第一擠壓線31,故可保持第二擠壓線32劃定的頂面部1的形狀。即,由於吸收性材料的密度在形成有第一擠壓線31的部位變高,所以吸收體13對於來自寬度方向的外壓的應力較強。因此,由第二擠壓線32劃定的頂面部1即使是夾入穿著者兩腳之間的狀態,藉由第一擠壓線31的作用,也不致於造成坍塌,可維持平面的狀態。
再者,如第23圖所示,吸收體13在左側面部2及右側面部3的各側面部上形成有延伸於深度方向的複數條第三擠壓線33。複數條第三擠壓線33中包含在展開狀態向和第二擠壓線32相同的方向突出的圓弧狀的擠壓線33a與和深度方向平行延伸的直線狀的擠壓線33b。圓弧狀的擠壓線33a在吸收性本體10形成筒狀的立體形狀的狀態(參照第19圖),可以說是向下方突出的圓弧狀。如此,藉由在左右的側面部2、3上形成圓弧狀的擠壓線33a,頂面部1向深度方向相反地彎曲,可給予側面部2、3立體化所需的變形,不在頂面部1與穿著者的下腹部或臀部之間形成間隙,所以可防止洩漏。再者,在從此圓弧狀的擠壓線33a到第二擠壓線32之間的區域,左右的側面部2、3容易保持向外側凸起的狀態,其結果,可廣大地確保吸收性本體10內部的空間4,所以可捕集大量的小便或大便。此外,藉由在左右的側面部2、3上形成有直線狀的擠壓線33b,故可使對於來自深度方向的外壓的應力提高。第三擠壓線33中所含的圓弧狀的擠壓線33a或直線狀的擠壓線33b和第二擠壓線32同樣,設吸收體13的深度方向的長度為100%時,最好遍及深度方向的80~100%或90~100%的長度範圍延伸著。
第24圖(a)至第24圖(e)為顯示有關第4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00製造步驟的例子。在第24圖中,顯示各個XXIV-XXIV線的剖面圖。吸收性物品100可以依照第24圖(a)至第24圖(e)所示的步驟製造。即,首先,準備矩形的外面薄片11(第24圖(a))。再者,此時,在外面薄片11上未形成貫穿孔7。其次,在外面薄片11的皮膚非對向面側載置形成有貫穿孔7的矩形吸收體13,同時再在吸收體13的皮膚非對向面側載置內面薄片12(第24圖(b))。在此階段,在吸收體13上以前述的圖案形成複數條擠壓線31、32、33。此外,在吸收體13的周圍接合外面薄片11與內面薄片12。再者,也可以將吸收體13與外面薄片11和內面薄片12的兩者或任一者接合。藉此,可得到吸收性本體10。再者,在此階段,在外面薄片11上未形成貫穿孔7。其次,將吸收性本體10沿著形成於吸收體13上的貫穿孔7,向內面薄片12側對折(第24圖(c))。即,以外面薄片11成為外側而內面薄片12成為內側的方式進行對折。此時,吸收體13的貫穿孔7成為位於對折的頂點。其後,將位在頂點部分之吸收體13的貫穿孔7切去,在外面薄片11與內面薄片12上都形成和吸收體13大致相同形狀的貫穿孔7(第24圖(d))。此時,由於外面薄片11和內面薄片12與吸收體13的貫穿孔7重疊,所以在外面薄片11和內面薄片12中,藉由將與吸收體13的貫穿孔7相同的位置切去,則在外面薄片11與內面薄片12上都可以大致同時形成貫穿孔7。其後,在相當於吸收性本體10下端部的位置上接合防漏薄片20(第24圖(e))。此外,也可以增加在吸收體13上形成有圓弧狀的第二擠壓線32的位置上形成山形褶曲8的步驟。此外,也可以增加以熱熔接著劑等接著與對折的頂點相反的一側的端部(即配置防漏薄片20側的端部)的步驟。
依照上述的製造步驟,可有效地製造形成有貫穿孔7的吸收性物品100。此外,如第24圖(c)所示,在吸收體13上形成貫穿孔7之後,藉由沿著此貫穿孔7將整個吸收性本體10對折,可將附加於吸收性本體10的頂面部1上的褶曲限制在最小限度。即,如前所述,頂面部1最好成為平坦面且未殘留褶曲,但沿著貫穿孔7形成在製造時不得已產生的褶曲,可將附加於頂面部1上的褶曲限制在最小限度。藉此,在其穿著時也可以形成為褶曲幾乎未殘留於頂面部1上的狀態。
〔8.第5實施形態〕 接著,參照第25圖及第26圖,就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的第5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有關第5實施形態,係對於和前述的實施形態相同的構造,省略說明,以和前述的實施形態不同的構造為中心而進行說明。
第25圖為顯示有關第5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00的分解立體圖,第26圖為有關第5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00的剖面圖。如第25圖及第26圖所示,在有關第5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00方面,吸收體13成為層積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的構造。
如第26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主吸收體13位於吸收性本體10的頂面部1及左右的側面部2、3。即,第5實施形態的主吸收體13具有和前述的第4實施形態的吸收體13略同樣的構造。另一者面,副吸收體14只配置於吸收性本體10的頂面部1上。特別是副吸收體14配置於主吸收體13的皮膚非對向面側,即主吸收體13與內面薄片12之間。再者,副吸收體14和主吸收體13同樣,由吸收性材料與芯包覆薄片構成即可。如本實施形態,藉由在頂面部1疊合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在此頂面部1的體液的吸收量增加。因此,本實施形態可以說是適合直接接觸頂面部1的體液量多的女性的形態。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在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的兩者形成有貫穿孔7,兩者的貫穿孔7連接到空間4。再者,雖然圖示省略,但副吸收體14也可以配置於主吸收體13的皮膚對向面側,即主吸收體13與外面薄片11之間。
此外,如第25圖及第26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在位於頂面部1的副吸收體14上形成有沿著寬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擠壓線31。第一擠壓線31在深度方向隔開預定的間隔形成有複數條,第一擠壓線31的各擠壓線形成與寬度方向平行的直線狀。有關形成於頂面部1上的第一擠壓線31的作用,如前所述。即,藉由在位於頂面部1的副吸收體14上形成複數條第一擠壓線31,可提高對於來自寬度方向的外力的應力提高,並可利用此第一擠壓線31廣大又迅速地擴散體液。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主吸收體13在左側面部2及右側面部3的各側面部上形成有延伸於深度方向的複數條第三擠壓線33。形成於主吸收體13上的第三擠壓線33形成為和深度方向平行延伸的直線狀。藉由在左右的側面部2、3上形成直線狀的第三擠壓線33,故可使對於來自深度方向的外壓的應力提高。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副吸收體14上形成有延伸於寬度方向的第一擠壓線31,在主吸收體13上形成有延伸於深度方向的第三擠壓線33。然而,也可以例如在主吸收體13上形成延伸於寬度方向的第一擠壓線31與延伸於深度方向的第三擠壓線33的兩者。
〔9.第6實施形態〕 接著,參照第27圖及第28圖,就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的第6實施形態進行說明。第27圖為顯示有關第6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00的分解立體圖,第28圖為顯示有關第6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00的展開圖及側面圖。第6實施形態係相當於前述的第4實施形態的變化例者,基本的構成元件相同。然而,第6實施形態在吸收性物品100的展開狀態的外形形成圓形這一點上,與第4實施形態不同。
如第27圖所示,在第6實施形態中,外面薄片11、內面薄片12及吸收體13在俯視上成型為圓形(或橢圓形)。因此,如第28圖(a)的俯視圖所示,在外面薄片11與內面薄片12之間層積有吸收體13的吸收性本體10也在展開狀態,其外形在俯視上成為圓形(或橢圓形)。此外,如第28圖(b)的側面圖所示,在吸收性本體10的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下端部5上,跨越左右的側面部2、3而安裝有防漏薄片20。如此,藉由將吸收性本體10成型為圓形,相較於將吸收性本體10成型為矩形的情況,可去掉深度方向的前端部分下方與後端部分下方的角。因此,藉由將吸收性本體10成型為圓形,可使整個吸收性物品100的尺寸成為小型。此外,在將吸收性本體10成型為矩形的實施形態方面,角會殘留於深度方向的前端部分下方與後端部分下方,有時此角會卡在內衣褲等上,不會將吸收性物品100夾入下襠。對此,如本實施形態,藉由將吸收性本體10成型為圓形,深度方向的前端部分下方與後端部分下方的邊緣成為圓弧狀,所以穿著時不會卡在衣服上,可順利地穿脫。再者,使吸收性本體10的外形成為矩形(第4實施形態)或成為圓形(第6實施形態),配合吸收性物品100的用途而適當變更即可。
〔10.第7實施形態〕 接著,參照第29圖至第33圖,就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的第7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有關第7實施形態,係對於和前述的實施形態相同的構造,省略說明,以和前述的實施形態不同的構造為中心而進行說明。
第29圖為顯示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概要的立體圖。如第29圖所示,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形成在內部具有空間4的筒狀的立體形狀。在本實施形態中,使一個平面矩形的吸收性本體10兩端的背面側成為合掌對合,形成為具有沿著深度方向(D)延伸的空間4的筒狀。形成立體形狀的吸收性本體10具有:頂面部1,其具有抵接於穿著者的下襠的平面;左右的側面部2、3(左側面部2及右側面部3),其等從此頂面部1的左右兩側朝向皮膚非對向面側延伸;以及空間4,其形成於此等左右的側面部2、3之間。此空間4係從穿著者腹側的端部到背側的端部,沿著深度方向(D)而貫穿。再者,在吸收性本體10的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下端部5上安裝有不透液性的防漏薄片20。此防漏薄片20係跨越左右的側面部2、3而接合,也擔負著連結此等側面部2、3的功能。此外,在吸收性本體10的頂面部1上形成有連接到內部空間4的貫穿孔7。
第30圖為顯示吸收性物品100的分解立體圖,第31圖為顯示吸收性物品的剖面圖。如從第29圖至第31圖所示,吸收性物品100具備吸收性本體10與安裝於其下部的防漏薄片20。
如第30圖所示,吸收體13至少在頂面部1上形成有格子狀的擠壓線41。擠壓線41為藉由部分地壓縮吸收體13而形成的線狀的凹部。此外,所謂格子狀,是指延伸於某方向的複數條擠壓線群與延伸於與此線群不同方向的複數條擠壓線群交叉的狀態。如第30圖等所示,擠壓線41可以以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形成,此外也可以以正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形成。即,格子狀的擠壓線41中至少包含沿著吸收性物品的寬度方向(W)延伸者、或者沿著對於寬度方向(W)在1~45度範圍傾斜的方向延伸者。例如,擠壓線41對於吸收性物品的寬度方向傾斜的角度(θ)可以設定為0~45度的範圍,特別是最好為30度~45度或35度~45度。
此外,擠壓線41基本上可藉由從皮膚對向面側壓縮吸收體13而形成。然而,擠壓線41可以藉由從皮膚非對向面側壓縮吸收體13而形成,也可以藉由從皮膚對向面與皮膚非對向面的兩側壓縮吸收體13而形成。如此,擠壓線41係藉由壓縮吸收體13而形成,所以吸收體13的強度在形成有該擠壓線41的部位(頂面部1)提高。特別是如前所述,格子狀的吸收體13包含沿著吸收性物品的寬度方向(W)延伸者、或者沿著對於寬度方向(W)在預定的範圍內傾斜的方向延伸者。因此,吸收體13可謂在形成有該擠壓線41的頂面部1的部位,可以提高對於來自寬度方向的外力的應力。
如第29圖及第30圖所示,在相當於吸收性物品100的頂面部1的部位,藉由在吸收體13上形成格子狀的擠壓線41,頂面部1的應力變強。因此,即使是將吸收性物品100夾入穿著者兩腳之間的狀態,也可以維持頂面部1的形狀,並且可以保持左右的側面部2、3之間的空間4。藉此,吸收性物品100容易與穿著者的下襠及內側大腿更加密合。此外,藉由在吸收體13的頂面部1上形成格子狀的擠壓線41,觸及頂面部1的體液容易沿著擠壓線41擴散。藉此,可從頂面部1遍及側面部2、3在廣大範圍內迅速地吸收體液,所以可提高防止漏尿效果。
再者,在第29圖及第30圖所示之例中,擠壓線41只形成於吸收體13的頂面部1內。然而,在本發明中,擠壓線41至少形成於頂面部1上即可,可以形成於左右的側面部2、3上,也可以形成於整個吸收體13上。
從如第30圖所示的展開狀態,貼合外面薄片11、內面薄片12及吸收體13而形成吸收性本體10,將此吸收性本體10的寬度方向(W)的左右兩端向內面薄片12側彎曲,將其下端部以防漏薄片20訂綴。藉此,具備吸收性本體10與防漏薄片20的吸收性物品100成為如第31圖所示的筒狀的立體形狀。再者,如第31圖所示,防漏薄片20係在吸收性本體10的下端部5,跨越左側面部2與右側面部3而添設。因此,防漏薄片20可以說擔負著連結吸收性本體10的左側面部2與右側面部3的功能。
此外,如第29圖及第30圖所示,貫穿孔7最好形成於頂面部1之中之形成有格子狀的擠壓線41的區域內。即,貫穿孔7在被擠壓線41包圍的狀態,最好擠壓線41到達貫穿孔7的周圍。即,如第30圖的一部分放大圖所示,藉由擠壓線41到達貫穿孔7的邊緣,在此貫穿孔7的邊緣也形成有凹部。此外,如前所述,由於吸收體13的強度在形成有擠壓線41的區域提高,所以藉由在此格子狀的擠壓線41的區域中設置貫穿孔7,可保持貫穿孔7的形狀。在本發明中,如前所述,藉由在頂面部1上設置格子狀的擠壓線41,以在頂面部1的寬度方向提高剛性來防止變形。因此,即使是在頂面部1上設有貫穿孔7的情況,藉由擠壓線41的作用,貫穿孔7也不致於造成閉塞,可發揮作為孔的功能。
如前所述,貫穿孔7形成於整個構成頂面部1的外面薄片11、內面薄片12及吸收體13上。因此,為了吸收體13的內容物不從貫穿孔7的邊緣跑出來,最好如第31圖所示,將外面薄片11與內面薄片12在貫穿孔7內沿著貫穿孔7的輪廓接合。藉此,可防止吸收體13的露出。
第32圖為顯示將吸收性物品100夾入穿著者的下襠的狀態的例子。如第32圖所示,吸收性本體10之中之形成平坦面的頂面部1與穿著者的下襠密合,位於其左右兩側的側面部2、3與穿著者的內側大腿密合。再者,由於在左右的側面部2、3之間保持空間4,所以吸收性本體10整個成為緩衝性高者,可維持對下襠及內側大腿的密合狀態。藉此,不致於在吸收性本體10與穿著者的皮膚之間產生間隙,即使是穿在採取側臥位或半側臥位姿勢的穿著者上的情況,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從頂面部1側或側面部2、3側的漏尿。再者,由於在吸收性本體10的下端部5上添設有防漏薄片20,所以可避免內衣褲、床單、或疊置著穿之使用後即拋棄式尿布等弄髒。此外,在交換吸收性物品100時,以防漏薄片20為把手而抽出,可不弄髒手而簡單地完成交換作業。
第33圖(a)至第33圖(e)為顯示有關第7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00製造步驟的例子。在第33圖中,顯示各個XXXIII-XXXIII線的剖面圖。吸收性物品100可以依照第33圖(a)至第33圖(e)所示的步驟製造。即,首先,準備矩形的外面薄片11,在外面薄片11 的皮膚非對向面側載置形成有貫穿孔7 及格子狀的擠壓線41 的矩形吸收體13 (第33圖(a))。再者,此時,在外面薄片11上未形成貫穿孔7。其次,在吸收體13的皮膚非對向面側載置內面薄片12(第33圖(b))。此時,在吸收體13的周圍接合外面薄片11與內面薄片12。再者,也可以將吸收體13與外面薄片11和內面薄片12的兩者或任一者接合。藉此,可得到吸收性本體10。再者,在此階段,在外面薄片11上未形成貫穿孔7。其次,將吸收性本體10沿著形成於吸收體13上的貫穿孔7,向內面薄片12側對折(第33圖(c))。即,以外面薄片11成為外側而內面薄片12成為內側的方式進行對折。此時,吸收體13的貫穿孔7成為位於對折的頂點。其後,將位在頂點部分之吸收體13的貫穿孔7切去,在外面薄片11與內面薄片12上都形成和吸收體13大致相同形狀的貫穿孔7(第33圖(d))。此時,由於外面薄片11和內面薄片12與吸收體13的貫穿孔7重疊,所以在外面薄片11和內面薄片12中,藉由將與吸收體13的貫穿孔7相同的位置切去,則在外面薄片11與內面薄片12上都可以大致同時形成貫穿孔7。其後,在相當於吸收性本體10下端部的位置上接合防漏薄片20(第33圖(e))。此外,也可以增加在構成吸收性物品100的吸收性本體10的適當位置上形成山形褶曲8的步驟。此外,也可以增加以熱熔接著劑等接著與對折的頂點相反的一側的端部(即配置防漏薄片20側的端部)的步驟。
依照上述的製造步驟,可有效地製造形成有貫穿孔7的吸收性物品100。此外,如第33圖(c)所示,在吸收體13上形成貫穿孔7之後,藉由沿著此貫穿孔7將整個吸收性本體10對折,可將附加於吸收性本體10的頂面部1上的褶曲限制在最小限度。即,如前所述,頂面部1最好成為平坦面且未殘留褶曲,但沿著貫穿孔7形成在製造時不得已產生的褶曲,可將附加於頂面部1上的褶曲限制在最小限度。藉此,在其穿著時也可以形成為褶曲幾乎未殘留於頂面部1上的狀態。
〔11.第8實施形態〕 接著,參照第34圖至第36圖,就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的第8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有關第8實施形態,係對於和前述的實施形態相同的構造,省略說明,以和前述的實施形態不同的構造為中心而進行說明。
第34圖為顯示有關第8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00的分解立體圖,第35圖為有關第8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00的剖面圖。如第34圖及第35圖所示,有關第8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00除了在第7實施形態中說明的構成元件之外,還進一步具有副吸收體14。
如第35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副吸收體14配置於吸收性本體10的頂面部1上。特別是副吸收體14配置於吸收體13(以下也稱為「主吸收體」)的皮膚非對向面側,即主吸收體13與內面薄片12之間。再者,副吸收體14和主吸收體13同樣,由吸收性材料14a與芯包覆薄片14b構成即可。如本實施形態,藉由在頂面部1上疊合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在此頂面部1的體液的吸收量增加。因此,本實施形態可以說是適合直接接觸頂面部1的體液量多的女性的形態。再者,將副吸收體14配設於頂面部1上時,在此副吸收體14上也要形成貫穿孔7。藉由在頂面部1上備置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而形成為兩層構造,剛性在寬度方向進一步提高,可防止貫穿孔7的閉塞。此外,雖然圖示省略,但副吸收體14也可以配置於主吸收體13的皮膚對向面側,即吸收體13與外面薄片11之間。在本實施形態中,副吸收體14至少配置於頂面部1上即可,此外也可以配置於左右的側面部2、3上。然而,如第35圖所示的實施形態,副吸收體14最好只配置於頂面部1上。
第36圖(a)及(b)為分離顯示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第36圖(c)及(d)為顯示XXXVI-XXXVI的剖面形狀。此外,第37圖為在重疊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的狀態,放大顯示形成於主吸收體13上的擠壓線41的圖案與形成於副吸收體14上的擠壓線51的圖案的圖。再者,在第36圖及第37圖中,概念性地只擷取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來顯示。
如第36圖及第37圖所示,在第8實施形態中,在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的各吸收體上形成有複數條使各吸收體13、14在厚度方向凹下的擠壓線41、51。即,擠壓線41、51在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的各吸收體上形成有複數條。擠壓線41、51係藉由從皮膚對向面側與皮膚非對向面側的兩側或任一者側將各擠壓線41、51部分地擠壓壓縮而形成。因此,在形成有擠壓線41、51的部位,各吸收體13、14的吸收性材料13a、14a的密度提高。而且,形成於主吸收體13上的擠壓線41與形成於副吸收體14上的擠壓線51從平面方向看時,形成至少部分地互相交叉的圖案。以下,就形成於主吸收體13上的擠壓線41的圖案與形成於副吸收體14上的擠壓線51的圖案,詳細地進行說明。
如第36圖所示,擠壓線41以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形成於主吸收體13上。此處所謂的「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係指延伸於對於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傾斜的方向的複數條擠壓線交叉,並劃分有斜方形(菱形)的非擠壓區域的圖案。例如,如第36圖所示,擠壓線對於吸收性物品的寬度方向傾斜的角度(θ)可以設定為1~45度的範圍,進一步為30度~45度或35度~45度較佳。特別是在本實施形態中,擠壓線41在主吸收體13上的圖案形成被擠壓線41包圍四方的非擠壓區域42全部成為正斜方形(正菱形)的規則圖案(正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如此,主吸收體13可想像為形成有複數條擠壓線41、被擠壓線41包圍四方的非擠壓區域42以及擠壓線41交叉的交點部43者。以下,為了方便起見,稱主吸收體13的擠壓線41為「上側擠壓線41」,稱非擠壓區域42為「上側非擠壓區域42」,稱交點部43為「上側交點部43」。
另一者面,擠壓線51以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形成於副吸收體14上。此處所謂的「方形格子狀的圖案」,係指與長度方向平行延伸的複數條擠壓線與與寬度方向平行延伸的複數條擠壓線交叉,並劃分有四角形狀的非擠壓區域的圖案。特別是在本實施形態中,擠壓線51在副吸收體14上的圖案形成被擠壓線51包圍四方的非擠壓區域52全部成為正方形的規則圖案(正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如此,在副吸收體14方面,也可以想像為形成有複數條擠壓線51、被擠壓線51包圍周圍的非擠壓區域52及擠壓線51交叉的交點部53者。以下,為了方便起見,稱副吸收體14的擠壓線51為「下側擠壓線51」,稱非擠壓區域52為「下側非擠壓區域52」,稱交點部53為「下側交點部53」。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上側擠壓線41係藉由使主吸收體13從皮膚對向面側壓縮而凹下所形成。同樣地,下側擠壓線51係藉由使副吸收體14從皮膚對向面側壓縮而凹下所形成。因此,在副吸收體14上形成有下側擠壓線51的部位在重疊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的狀態,會在兩者之間形成間隙。
如第37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在重疊各吸收體13、14的狀態,主吸收體13的上側交點部43與副吸收體14的下側交點部53重疊。再者,和副吸收體14的下側非擠壓區域52的中心(對角線的交點)重疊者存在於主吸收體13的複數個上側交點部43之中。特別是在主吸收體13的上側擠壓線41的圖案與副吸收體14的下側擠壓線51的圖案重疊的範圍,上側交點部43存在於所有的下側非擠壓區域52的範圍內。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得知上側擠壓線41與相當於形成正方形狀的下側非擠壓區域52的對角線的位置重疊。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得知下側擠壓線51重疊在上側非擠壓區域42的範圍內。
此外,如第36圖所示,沿著上側非擠壓區域42(正斜方形)長度方向的對角線的長度D1和下側非擠壓區域52(正方形)長度方向的長度L略相等(D1=L)。此外,沿著上側非擠壓區域42(正斜方形)寬度方向的對角線的長度D2和下側非擠壓區域52(正方形)寬度方向的長度B略相等(D2=B)。再者,本案說明書中的所謂「略」,是指容許±5%的誤差。滿足此等條件,上側擠壓線41會與相當於形成正方形狀的下側非擠壓區域52的對角線的位置重疊。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中,下側擠壓線51重疊在上側非擠壓區域42的範圍內,上側擠壓線41及上側交點部43下側重疊在非擠壓區域52的範圍內,並且上側交點部43與下側交點部53重疊。因此,沿著主吸收體13的上側擠壓線41擴散的體液會落到副吸收體14上,被下側非擠壓區域52吸收。此外,滯留於主吸收體13的上側交點部43的體液會落到副吸收體14上,通過下側交點部53而沿著下側擠壓線51擴散。再者,沿著副吸收體14的下側擠壓線51擴散的體液會被主吸收體13的上側非擠壓區域42吸收。此外,下側擠壓線51也可以向上側擠壓線41的格子狀圖案的對角線方向擴散體液。藉此,藉由形成這種圖案,連在以往被視為吸收時間慢的非擠壓區域42、52都可以迅速地引導體液。
此處,就有關吸收性物品構成元件的具體數值進行說明。例如,各吸收體13、14的厚度,即非擠壓區域42、52的厚度為5mm~20mm較佳,特別是為8mm~15mm較佳。此外,在形成有擠壓線41、51的部位的各吸收體13、14的厚度為1mm~10mm較佳,特別是為2mm~5mm較佳。然而,當然形成有擠壓線41、51的部位的厚度小於非擠壓區域42、52的厚度。例如,形成有擠壓線41、51的部位的厚度對於非擠壓區域42、52的厚度,為3%~50%,特別是為5%~20%較佳。
此外,各擠壓線41、51的寬度為1mm~5mm較佳,特別是為2mm~4mm較佳。此外,第36圖所示的上側非擠壓區域42長度方向的對角線的長度D1為10mm~50mm較佳,特別是為20mm~40mm或為30mm較佳。上側非擠壓區域42寬度方向的對角線的長度D2的較佳的數值範圍和前述的長度D1同樣。長度D1與長度D2最好為略相等,但也可以不同。即,上側非擠壓區域42的形狀不限於正斜方形(正菱形),也可以是其他的斜方形。此外,第36圖所示的下側非擠壓區域52的長度L為10mm~50mm較佳,特別是為20mm~40mm或為30mm較佳。下側非擠壓區域52的寬度B的較佳的數值範圍和前述的長度L同樣。長度L和寬度B最好為略相等,但也可以不同。即,下側非擠壓區域52的形狀不限於正方形,也可以是其他的四角形。如前所述,雖然是長度D1與長度L略相等、長度D2與寬度B略相等為較佳的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並不受此限定。
形成於各吸收體13、14上的擠壓線41、51最好遍及長度方向形成於廣大的範圍,以使排出到下襠部附近的體液寬廣地擴散到前身及後身。具體而言,形成有擠壓線41、51的區域的長度方向的長度對於各吸收體13、14的長度方向的長度,為60%以上較佳,為60%~100%、70%~100%或80%~100%特佳。此外,形成於各吸收體13、14上的擠壓線41、51最好遍及寬度方向形成於廣大的範圍,以使排出到寬度方向的中心附近的體液寬廣地擴散到寬度方向外側。具體而言,形成有上側擠壓線41的區域的寬度方向的最大寬度對於主吸收體13的頂面部1的寬度方向的寬度,為60%以上較佳,為60%~100%、70%~100%或80%~100%特佳。此外,形成有下側擠壓線51的區域的寬度方向的最大寬度對於副吸收體14的寬度方向的寬度,為60%以上較佳,為60%~100%、70%~100%或80%~100%特佳。
此外,在圖中,係顯示擠壓線41、51藉由使構成各吸收體13、14的吸收性材料13a、14a及芯包覆薄片13b、14b的兩者凹下而形成的例子。然而,擠壓線41、51藉由至少使吸收性材料13a、14a壓縮而凹下所形成即可。即,可在壓縮吸收性材料13a、14a而形成擠壓線41、51之後,將芯包覆薄片13b、14b接合以包覆其吸收性材料34、44。在此意義上,擠壓線41、51形成於構成各吸收體13、14的吸收性材料13a、14a上即足夠。
〔12.第9實施形態〕 接著,參照第38圖及第39圖,就有關本發明的第9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進行說明。有關第9實施形態,係對於和前述的實施形態相同的構造,省略說明,以和前述的實施形態不同的構造為中心而進行說明。
第38圖(a)及(b)為顯示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分離,第38圖(c)及(d)為顯示XXXVIII-XXXVIII的剖面形狀。此外,第39圖為在重疊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的狀態,放大顯示形成於主吸收體13上的擠壓線41的圖案與形成於副吸收體14上的擠壓線51的圖案的圖。再者,第38圖及第39圖為概念性地只擷取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來顯示。
第9實施形態係形成於各吸收體13、14上的擠壓線41、51的圖案和第8實施形態不同。如第38圖及第39圖所示,主吸收體13係以正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形成上側擠壓線41,副吸收體14係以正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形成下側擠壓線51。此處所說的正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與正方形格子狀的圖案與在第8實施形態中說明的基本上是相同的。然而,在第9實施形態方面,在重疊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的狀態,形成於主吸收體13上的正方形格子狀的圖案與形成於副吸收體14上的正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的相對位置關係卻和第8實施形態不同。
如從各圖得知,在第9實施形態方面,上側非擠壓區域42的面積大於下側非擠壓區域52的面積。因此,在重疊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時,下側非擠壓區域52(正斜方形)成為收納於上側非擠壓區域42(正方形)的範圍中。
此外,在第9實施形態方面,劃定某下側非擠壓區域52(正斜方形)的四個下側交點部53分別與劃定某上側非擠壓區域42(正方形)的四邊的上側擠壓線41重疊。因此,如第39圖所示,得知下側非擠壓區域52(正斜方形)恰好收納於上側非擠壓區域42(正方形)的範圍中。即,上側非擠壓區域42(正方形)的中心(對角線的交點)與下側非擠壓區域52(正斜方形)的中心(對角線的交點)一致。再者,如第38圖所示,上側非擠壓區域42(正方形)的長度方向的長度L和沿著下側非擠壓區域52(正斜方形)的長度方向的對角線的長度D1略相等(L=D1)。此外,上側非擠壓區域42(正方形)的寬度方向的長度B和沿著下側非擠壓區域52的寬度方向的對角線的長度D2略相等(B=D2)。滿足此等條件,劃定某下側非擠壓區域52(正斜方形)的四個下側交點部53成為分別與劃定上側非擠壓區域42(正方形)的四邊的上側擠壓線41重疊。
此外,如第39圖所示,上側交點部43分別與下側非擠壓區域52(正斜方形)的中心(對角線的交點)重疊。若由不同角度觀看,則上側交點部43重疊的與上側交點部43不重疊的存在於複數個下側非擠壓區域52(正斜方形)。在第39圖所示之例中,得知下側非擠壓區域52的複數行之中,每隔一行,上側交點部43重疊的之行與上側交點部43不重疊的之行交替排列著。同樣地,得知下側非擠壓區域52的複數列之中,每隔一列,上側交點部43重疊的之列與上側交點部43不重疊的之列交替排列著。
如上所述,藉由形成上側擠壓線41的圖案(正方形格子狀)與下側擠壓線51的圖案(正斜方形格子狀),即使不在一個吸收體上密集地形成擠壓線,也可以使體液有效地擴散到非擠壓區域,並且可以在兩層的整個吸收體的廣大範圍吸收體液。即,沿著主吸收體13的上側擠壓線41擴散的體液會被副吸收體14的下側非擠壓區域52吸收。因此,沿著主吸收體13的上側擠壓線41擴散的體液不會到達端部,可以有效地防止漏出到外部的狀況。此外,由於可以在兩層的吸收體13、14的廣大範圍吸收體液,所以體液的吸收量提高,並且即使長時間的穿著,也不會給予穿著者不愉快。在形成於各吸收體13、14上的交點部43、53方面,由於擠壓線41、51交叉,所以體液容易滯留。因為,藉由將主吸收體13的上側交點部43與副吸收體14的下側非擠壓區域52重疊,可使滯留於上側交點部43的體液有效地滲透到下側非擠壓區域52。
此外,如第9實施形態,藉由使上側交點部43重疊的下側非擠壓區域52之行及列成為每隔一行及每隔一列,可使滲透到主吸收體13的體液擴散到更遠的區域。因此,可使滲透到主吸收體13的體液擴散及滲透到副吸收體14的廣大範圍。
此外,擠壓線有下述功能:作為槽使液體流動、及利用毛細管現象使液體沿著擠壓部擴散到擠壓部周邊的非擠壓區域。即使在以作為槽的的功能形態來使用時,也會產生液體從一者的吸收體的擠壓線到另一者的吸收體的擠壓線或非擠壓區域的授受。其理由如下。即,擠壓線係以壓力使構成吸收體的吸收性材料變形者。因此,吸收體在形成有擠壓線的部位一吸收液體,厚度就會變化。即,在擠壓線的紙漿或SAP一吸液,紙漿間的間隔就會隨著使用時間增加而鬆弛,而且SAP會溶脹,所以擠壓線會逐漸變淺,最後厚度會和溶脹後的非擠壓區域大致相同。如此,擠壓線在吸收前即使有深度,隨著吸液進行,深度會逐漸變淺。因此,容易在一者的吸收體的擠壓線到設於與其重疊的另一者的吸收體上的擠壓線或非擠壓區域授受液體。即,由於擠壓線在最初的狀態形成槽,所以液體會優先流入此擠壓線。然後,形成有擠壓線的部位一進行吸液,擠壓線就會溶脹,所以如前所述,液體會往設於與溶脹的擠壓線重疊的另一者的吸收體上的擠壓線或非擠壓區域移動。
如此,第9實施形態的圖案相較於第8實施形態的圖案,可以說體液的擴散範圍較廣。對此,第8實施形態的圖案相較於第9實施形態的圖案,可以說體液的吸收速度較快。因此,在兩層的吸收體的各吸收體上形成擠壓線的情況,要採用第8實施形態的圖案與第9實施形態的圖案的任何一個圖案,考慮對吸收性物品所要求的性能後再適當決定即可。
再者,有關各擠壓線41、51的寬度、對角線在上側非擠壓區域42長度方向的長度D1或對角線在寬度方向的長度D2、或者下側非擠壓區域52長度方向的長度L或寬度B的值,最好設定為與前述的第8實施形態同樣的範圍。
〔13.第10實施形態〕 接著,參照第40圖至第44圖,就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的第10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有關第10實施形態,係對於和前述的實施形態相同的構造,省略說明,以和前述的實施形態不同的構造為中心而進行說明。
第40圖為顯示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概要的立體圖。如第40圖所示,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形成在內部具有空間4的筒狀的立體形狀。在本實施形態中,使一個平面矩形的吸收性本體10兩端的背面側成為合掌對合,形成為具有沿著深度方向(D)延伸的空間4的筒狀。形成立體形狀的吸收性本體10具有:頂面部1,其具有抵接於穿著者的下襠的平面;左右的側面部2、3(左側面部2及右側面部3),其等從此頂面部1的左右兩側朝向皮膚非對向面側延伸;以及空間4,其形成於此等左右的側面部2、3之間。此空間4係從穿著者腹側的端部到背側的端部,沿著深度方向(D)而貫穿。再者,在吸收性本體10的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下端部5上安裝有不透液性的防漏薄片20。此防漏薄片20係跨越左右的側面部2、3而接合,也擔負著連結此等側面部2、3的功能。此外,在吸收性本體10的頂面部1上形成有連接到內部空間4的貫穿孔7。
第41圖為顯示吸收性物品100的分解立體圖,第42圖為顯示吸收性物品的剖面圖。如第40圖至第42圖所示,吸收性物品100具備吸收性本體10與安裝於其下部的防漏薄片20。
如第40圖及第41圖所示,吸收體13至少在左右的側面部2、3上形成有複數條擠壓線41。擠壓線41為藉由部分地壓縮吸收體13而形成的線狀的凹部。複數條擠壓線為複數條平行的擠壓線、或者為劃定封閉區域的複數條擠壓線較佳。此外,複數條擠壓線為劃定封閉區域的複數條平行的擠壓線特佳。在第40圖及第41圖等所示的實施形態中,擠壓線41形成為格子狀。此外,所謂格子狀,是指延伸於某方向的複數條擠壓線群與延伸於與此線群不同方向的複數條擠壓線群交叉的狀態。擠壓線41可以如第41圖等所示,以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形成,此外也可以以正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形成。即,格子狀的擠壓線41中包含如第41圖所示,將吸收體13擴展成平面狀時,沿著吸收性物品的寬度方向(W)延伸者,或者沿著對於寬度方向(W)在1~45度範圍傾斜的方向延伸者。例如,擠壓線41對於吸收性物品的寬度方向傾斜的角度(θ)可以設定為0~45度的範圍,特別是為30度~45度或35度~45度較佳。
此外,擠壓線41基本上可以藉由從皮膚對向面側壓縮吸收體13而形成。然而,擠壓線41可以藉由從皮膚非對向面側壓縮吸收體13而形成,也可以藉由從皮膚對向面與皮膚非對向面的兩側壓縮吸收體13而形成。如此,擠壓線41為壓縮吸收體13的部位,所以吸收體13的強度在形成有該擠壓線41的部位(左右的側面部2、3)提高。
如第40圖及第41圖所示,藉由在吸收體13的左右的側面部2、3上形成格子狀的擠壓線41,接觸或滲透到左右的側面部2、3的體液會沿著此擠壓線41擴散。藉此,可遍及側面部2、3的廣大範圍迅速地吸收體液,所以可提高防止漏尿效果。此外,在相當於吸收性物品100的左右的側面部2、3的部位,藉由在吸收體13上形成格子狀的擠壓線41,故此左右的側面部2、3的應力變強。因此,即使是將吸收性物品100夾入穿著者兩腳之間的狀態,也可以維持頂面部1的形狀,並且可以保持左右的側面部2、3之間的空間4。藉此,吸收性物品100容易與穿著者的下襠及內側大腿更加密合。
再者,在第40圖及第41圖所示之例中,擠壓線41只形成於吸收體13的左右的側面部2、3內。然而,在本發明中,擠壓線41可以不僅形成於左右的側面部2、3上,而且進一步形成於頂面部1上,也可以形成於整個吸收體13上。
從如第41圖所示的展開狀態,貼合外面薄片11、內面薄片12及吸收體13而形成吸收性本體10,將此吸收性本體10的寬度方向(W)的左右兩端向內面薄片12側彎曲,將其下端部以防漏薄片20訂綴。藉此,具備吸收性本體10與防漏薄片20的吸收性物品100成為如第42圖所示的筒狀的立體形狀。再者,如第42圖所示,防漏薄片20係在吸收性本體10的下端部5,跨越左側面部2與右側面部3而添設。因此,防漏薄片20可以說擔負著連結吸收性本體10的左側面部2與右側面部3的功能。
此外,如第40圖至第42圖所示,格子狀的擠壓線41最好形成於左右的側面部2、3之中至少未安裝防漏薄片20的吸液部6上。藉由在吸液部6上設置格子狀的擠壓線41,可避免此擠壓線41隱藏於防漏薄片20的背面。藉此,附著或滲透到吸液部6的體液會沿著擠壓線41擴散到廣大的範圍。此外,擠壓線41最好不僅吸液部6,而且也從此吸液部6遍及安裝有防漏薄片20的下端部5連續地形成。即,格子狀的擠壓線41最好超過防漏薄片20的邊緣,從吸液部6連續地延伸到下端部5。如此,藉由將擠壓線41設置成從吸液部6連接到下端部5,可將以吸液部6吸收的體液通過擠壓線41而迅速地導入隱藏於防漏薄片20背面的下端部5。由於下端部5隱藏於防漏薄片20的背面,所以體液不致於滲透到此下端部5,但擠壓線41卻作為運送體液到此下端部5的流路之功能。藉此,可使體液進一步擴散到廣大的範圍。
此外,如第40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左右的側面部2、3分為形成有格子狀的擠壓線41的區域即擠壓線形成區域6a、及未形成擠壓線41的區域即擠壓線非形成區域6b。在本實施形態中,擠壓線形成區域6a設於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下端側,擠壓線非形成區域6b設於頂面部1(山形褶曲8)與擠壓線形成區域6a之間。擠壓線形成區域6a由於吸收體13被部分地壓縮,所以皮膚觸感稍微變硬。對此,擠壓線非形成區域6b不存在擠壓線41,皮膚觸感比較柔軟。因此,藉由在頂面部1與擠壓線形成區域6a之間設置擠壓線41,可改善接觸穿著者髖關節附近的吸收性物品100的皮膚觸感。藉此,吸收性物品100的穿著感提高。此外,即使將形成擠壓線41的區域限定在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下端側,滲透到吸收體13的體液也會隨著重力而流到下方,所以最後會到達擠壓線形成區域6a。然後,到達擠壓線形成區域6a的體液會沿著擠壓線41而寬廣地擴散。如此,在本發明中,在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上側設有擠壓線非形成區域6b,在其下側設有擠壓線形成區域6a。藉此,一面維持體液的擴散性,一面相較於在例如整個左右的側面部2、3上形成擠壓線的情況,對於穿著者皮膚的刺激變少,可改善皮膚觸感。
此外,擠壓線非形成區域6b的高度方向(H)的長度對於左右的側面部2、3的高度方向(H)的整個長度,最好為20%以上。具體而言,擠壓線非形成區域6b的高度方向(H)的長度為20~70%較佳,為30~50%更好。如此,藉由將擠壓線非形成區域6b的範圍確保一定以上,可提高接觸穿著者髖關節附近的部位的皮膚觸感之舒適度。
第43圖為顯示將吸收性物品100夾入穿著者的下襠的狀態的例子。如第43圖所示,吸收性本體10中之形成平坦面的頂面部1與穿著者的下襠密合,位於其左右兩側的側面部2、3與穿著者的內側大腿密合。再者,由於在左右的側面部2、3之間保持空間4,所以吸收性本體10整個成為緩衝性高者,可維持對下襠及內側大腿的密合狀態。藉此,不致於在吸收性本體10與穿著者的皮膚之間產生間隙,即使是穿在採取側臥位或半側臥位姿勢的穿著者上的情況,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從頂面部1側或側面部2、3側的漏尿。再者,由於在吸收性本體10的下端部5上添設有防漏薄片20,所以可避免內衣褲、床單、或疊置著穿之使用後即拋棄式尿布等弄髒。此外,在交換吸收性物品100時,以防漏薄片20為把手而抽出,可不弄髒手而簡單地完成交換作業。
第44圖(a)至第44圖(e)為顯示有關第10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00製造步驟的例子。在第44圖中,顯示各個XLIV-XLIV線的剖面圖。吸收性物品100可以依照第44圖(a)至第44圖(e)所示的步驟製造。即,首先,準備矩形的外面薄片11,在外面薄片11的皮膚非對向面側載置形成有貫穿孔7及格子狀的擠壓線41的矩形的吸收體13(第44圖(a))。再者,此時,在外面薄片11上未形成貫穿孔7。其次,在吸收體13的皮膚非對向面側載置內面薄片12(第44圖(b))。此時,在吸收體13的周圍接合外面薄片11與內面薄片12。再者,也可以將吸收體13與外面薄片11和內面薄片12的兩者或任一者接合。藉此,可得到吸收性本體10。再者,在此階段,在外面薄片11上未形成貫穿孔7。其次,將吸收性本體10沿著形成於吸收體13上的貫穿孔7,向內面薄片12側對折(第44圖(c))。即,以外面薄片11成為外側而內面薄片12成為內側的方式進行對折。此時,吸收體13的貫穿孔7成為位於對折的頂點。其後,將位在頂點部分之吸收體13的貫穿孔7切去,在外面薄片11與內面薄片12上都形成和吸收體13大致相同形狀的貫穿孔7(第44圖(d))。此時,由於外面薄片11和內面薄片12與吸收體13的貫穿孔7重疊,所在外面薄片11和內面薄片12中,藉由將與吸收體13的貫穿孔7相同的位置切去,則在外面薄片11與內面薄片12上都可以大致同時形成貫穿孔7。其後,在相當於吸收性本體10下端部的位置上接合防漏薄片20(第44圖(e))。此時,以防漏薄片20部分地覆蓋形成有擠壓線41的區域(擠壓線形成區域6a)。此外,也可以在構成吸收性物品100的吸收性本體10的適當位置上增加形成山形褶曲8的步驟。此外,也可以增加以熱熔接著劑等接著與對折的頂點相反的一側的端部(即配置防漏薄片20側的端部)的步驟。
依照上述的製造步驟,可有效地製造形成有貫穿孔7的吸收性物品100。此外,如第44圖(c)所示,在吸收體13上形成貫穿孔7之後,藉由沿著此貫穿孔7將整個吸收性本體10對折,可將附加於吸收性本體10的頂面部1上的褶曲限制在最小限度。即,如前所述,頂面部1最好成為平坦面且未殘留褶曲,但沿著貫穿孔7形成在製造時不得已產生的褶曲,可將附加於頂面部1上的褶曲限制在最小限度。藉此,在其穿著時也可以形成為褶曲幾乎未殘留於頂面部1上的狀態。
〔14.第11實施形態〕 接著,參照第45圖至第48圖,就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的第1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有關第11實施形態,係對於和前述的第10實施形態相同的構造,省略說明,以和第10實施形態不同的構造為中心而進行說明。
第45圖為顯示有關第11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00的分解立體圖,第46圖為顯示有關第11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00的剖面圖。如第45圖及第46圖所示,有關第11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00除了在第10實施形態中說明的構成元件之外,還進一步具有兩個副吸收體14。
如第46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副吸收體14在吸收性本體10的左右的側面部2、3各配置一個。特別是兩個副吸收體14配置於構成頂面部1及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主吸收體13的皮膚非對向面側,即主吸收體13與內面薄片12之間。再者,各副吸收體14和主吸收體13同樣,由吸收性材料14a與芯包覆薄片14b構成即可。如本實施形態,藉由在左右的側面部2、3上疊合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而增加在此側面部2、3的體液的吸收量。特別是利用配置於各側面部2、3的副吸收體14,可大量地吸收通過頂面部1的貫穿孔7而被導入空間4內的體液。因此,本實施形態可以說是適合將陰莖插入頂面部1的貫穿孔7而使用的男性的形態。再者,如第46圖所示,副吸收體14最好至少在左右的側面部2、3的下端部5側,與主吸收體13重疊配置。然而,副吸收體14也可以遍及整個左右的側面部2、3,與主吸收體13重疊配置。此外,雖然圖示省略,但副吸收體14也可以配置於主吸收體13的皮膚對向面側,即主吸收體13與外面薄片11之間。
如第45圖及第46圖所示,在第11實施形態中,在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的各吸收體上形成有複數條使各吸收體13、14在厚度方向凹下的擠壓線41、51。即,擠壓線41、51在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的各吸收體上形成有複數條。擠壓線41、51係藉由從皮膚對向面側與皮膚非對向面側的兩側或任一者側將各擠壓線41、51部分地擠壓壓縮而形成。因此,在形成有擠壓線41、51的部位,各吸收體13、14的吸收性材料13a、14a的密度會提高。而且,形成於主吸收體13上的擠壓線41與形成於副吸收體14上的擠壓線51從平面方向看時,形成至少部分地互相交叉的圖案。以下,就形成於主吸收體13上的擠壓線41的圖案與形成於副吸收體14上的擠壓線51的圖案,詳細地進行說明。
第47圖為顯示重疊形成於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上的擠壓線41、51的圖案的狀態。如第45圖或第47圖所示,主吸收體13以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形成有擠壓線41。此處所謂的「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係指延伸於對於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傾斜的方向的複數條擠壓線交叉,並劃分有斜方形(菱形)的非擠壓區域的圖案。例如,如第47圖所示,擠壓線對於吸收性物品的寬度方向傾斜的角度(θ)可以設定為1~45度的範圍,進一步為30度~45度或35度~45度較佳。特別是在本實施形態中,擠壓線41在主吸收體13上的圖案係形成為:被擠壓線41包圍四方的非擠壓區域42全部成為正斜方形(正菱形)的規則圖案(正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如此,主吸收體13可想像為形成有複數條擠壓線41、被擠壓線41包圍周圍的非擠壓區域42以及擠壓線41交叉的交點部43者。以下,為了方便起見,稱主吸收體13的擠壓線41為「上側擠壓線41」,稱非擠壓區域42為「上側非擠壓區域42」,稱交點部43為「上側交點部43」。
另一者面,副吸收體14以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形成有擠壓線51。此處所謂的「方形格子狀的圖案」,係指與長度方向平行延伸的複數條擠壓線與與寬度方向平行延伸的複數條擠壓線交叉,並劃分有四角形狀的非擠壓區域的圖案。特別是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副吸收體14上擠壓線51的圖案係形成為:被擠壓線51包圍四方的非擠壓區域52全部成為正方形的規則圖案(正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如此,在副吸收體14方面,也可以想像為形成有複數條擠壓線51、被擠壓線51包圍周圍的非擠壓區域52及擠壓線51交叉的交點部53者。以下,為了方便起見,稱副吸收體14的擠壓線51為「下側擠壓線51」,稱非擠壓區域52為「下側非擠壓區域52」,稱交點部53為「下側交點部53」。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上側擠壓線41係藉由使主吸收體13從皮膚對向面側壓縮而凹下所形成。同樣地,下側擠壓線51係藉由使副吸收體14從皮膚對向面側壓縮而凹下所形成。因此,在副吸收體14上形成有下側擠壓線51的部位在重疊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的狀態,會在兩者之間形成間隙。
如從第47圖得知,在本實施形態中,下側非擠壓區域52的面積大於上側非擠壓區域42的面積。因此,在重疊主吸收體13與副吸收體14時,上側非擠壓區域42(正斜方形)成為收納於下側非擠壓區域52(正方形)的範圍中。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劃定某上側非擠壓區域42(正斜方形)的四個上側交點部43分別與劃定某下側非擠壓區域52(正方形)的四邊的下側擠壓線51重疊。因此,如第47圖所示,得知上側非擠壓區域42(正斜方形)恰好收納於下側非擠壓區域52(正方形)的範圍中。即,下側非擠壓區域52(正方形)的中心(對角線的交點)與上側非擠壓區域42(正斜方形)的中心(對角線的交點)一致。再者,如第47圖所示,下側非擠壓區域52(正方形)的長度方向的長度L和沿著上側非擠壓區域42(正斜方形)的長度方向的對角線的長度D1略相等(L=D1)。此外,下側非擠壓區域52(正方形)的寬度方向的長度B和沿著上側非擠壓區域42的寬度方向的對角線的長度D2略相等(B=D2)。滿足此等條件,劃定某上側非擠壓區域42(正斜方形)的四個上側交點部43成為分別與劃定下側非擠壓區域52(正方形)的四邊的下側擠壓線51重疊。再者,本案說明書中的所謂「略」,是指容許±5%的誤差。
如上所述,藉由形成上側擠壓線41的圖案(正斜方形格子狀)與下側擠壓線51的圖案(正方形格子狀),即使不在一個吸收體上密集地形成擠壓線,也可以使體液有效地擴散到非擠壓區域,並且可以在兩層的整個吸收體的廣大範圍吸收體液。即,沿著主吸收體13的上側擠壓線41擴散的體液會被副吸收體14的下側非擠壓區域52吸收。因此,沿著主吸收體13的上側擠壓線41擴散的體液不會到達端部,可以有效地防止漏出到外部的狀況。此外,由於可以在兩層的吸收體13、14的廣大範圍吸收體液,所以體液的吸收量提高,並且即使長時間的穿著,也不會給予穿著者不愉快。在形成於各吸收體13、14上的交點部43、53方面,由於擠壓線41、51交叉,所以體液容易滯留。因為,藉由將主吸收體13的上側交點部43與副吸收體14的下側擠壓線51重疊,可將滯留於上側交點部43的體液導入下側擠壓線51,並且使其有效地滲透到副吸收體14。
第48圖為顯示形成於主吸收體13上的擠壓線41圖案與形成於副吸收體14上的擠壓線51圖案的變化例。在第48圖所示的變化例中,在重疊各吸收體13、14的狀態,主吸收體13的上側交點部43與副吸收體14的下側交點部53重疊。再者,於主吸收體13的複數個上側交點部43之中存在有與副吸收體14的下側非擠壓區域52的中心(對角線的交點)重疊的部份。特別是在主吸收體13的上側擠壓線41的圖案與副吸收體14的下側擠壓線51的圖案重疊的範圍內,上側交點部43存在於所有的下側非擠壓區域52的範圍內。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下側擠壓線51重疊在上側非擠壓區域42的範圍內。
如此,在第48圖所示的變化例中,下側擠壓線51重疊在上側非擠壓區域42的範圍內,上側擠壓線41及上側交點部43重疊在下側非擠壓區域52的範圍內,並且上側交點部43與下側交點部53重疊。因此,沿著主吸收體13的上側擠壓線41擴散的體液會落到副吸收體14上,被下側非擠壓區域52吸收。此外,滯留於主吸收體13的上側交點部43的體液會落到副吸收體14,通過下側交點部53而沿著下側擠壓線51擴散。再者,沿著副吸收體14的下側擠壓線51擴散的體液會被主吸收體13的上側非擠壓區域42吸收。此外,下側擠壓線51也可以向上側擠壓線41的格子狀圖案的對角線方向擴散體液。藉此,藉由形成這種圖案,連在以往被視為吸收時間慢的非擠壓區域42、52都可以迅速地引導體液。
如此,第48圖所示的圖案相較於第47圖的圖案,可以說體液的吸收速度較快。對此,第47圖的圖案相較於第48圖的圖案,可以說體液的擴散範圍較廣。因此,在兩層的吸收體的各吸收體上形成擠壓線的情況,採用第47圖與第48圖的任何一個圖案,考慮對吸收性物品所要求的性能後再適當決定即可。
以上,在本案說明書中,為了表現本發明的內容,一面參照圖面,一面進行了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說明。然而,本發明並不受上述實施形態限定,應當包含該行業人士基於本案說明書所記載的事項自在顯而易知範圍下的變更形態或改良形態。
[產業上之利用可能性]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適合夾入採取側臥位或半側臥位姿勢的穿著者的下襠使用的吸收性物品。因此,本發明可適當地利用在吸收性物品的製造業中。
1:頂面部 2:左側面部 3:右側面部 4:空間 5:下端部 6:吸液部 6a:擠壓線形成區域 6b:擠壓線非形成區域 7:貫穿孔 8:山形褶曲 9:谷形褶曲 10:吸收性本體 10a:前側部 10b:後側部 10c:中央部 10L:左瓣部 10R:右瓣部 11:外面薄片 12:內面薄片 13:吸收體(主吸收體) 13a:吸收性材料 13b:芯包覆薄片 13c:擠壓線 14:副吸收體 14a:吸收性材料 14b:芯包覆薄片 20:防漏薄片 21:固定部 22:延伸部 31:第一擠壓線 32:第二擠壓線 33:第三擠壓線 33a:圓弧狀的擠壓線 33b:直線狀的擠壓線 41:擠壓線(上側) 42:非擠壓區域(上側) 43:交點部(上側) 51:擠壓線(下側) 52:非擠壓區域(下側) 53:交點部(下側) 100:吸收性物品 200:包裝體 300:一般的排尿墊 301:頂片 302:背片 303:吸收體 D:深度方向 W:寬度方向 H:高度方向
第1圖為示意地顯示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的立體圖。 第2圖為顯示有關第1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構成元件的分解立體圖。 第3圖為有關第1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剖面圖。 第4圖為示意地顯示吸收性物品的使用狀態。 第5圖為顯示有關第1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製造方法的一例。 第6圖為顯示有關第2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構成元件的分解立體圖。 第7圖為有關第2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剖面圖。 第8圖為顯示有關第2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製造方法的一例。 第9圖為顯示有關第3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構成元件的分解立體圖。 第10圖為有關第3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剖面圖。 第11圖為顯示有關第3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製造方法的一例。 第12圖為示意地顯示有關其他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剖面形狀。 第13圖為示意地顯示有關其他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剖面形狀。 第14圖為示意地顯示有關其他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剖面形狀。 第15圖為示意地顯示折疊收容複數個吸收性物品的製品的例子。 第16圖為示意地顯示有關其他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剖面形狀。 第17圖為顯示有關其他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製造方法的一部分。 第18圖為有關第17圖所示的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剖面圖。 第19圖為示意地顯示有關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立體圖。 第20圖為顯示有關第4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構成元件的分解立體圖。 第21圖為有關第4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剖面圖。 第22圖為示意地顯示吸收性物品的使用狀態。 第23圖為顯示形成於吸收體上的擠壓線的俯視圖。 第24圖為顯示有關第4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製造方法的一例。 第25圖為顯示有關第5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構成元件的分解立體圖。 第26圖為有關第5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剖面圖。 第27圖為顯示有關第6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構成元件的分解立體圖。 第28圖(a)為對於第6實施形態,顯示形成於吸收體上的擠壓線的俯視圖,第28圖(b)為顯示將吸收性物品在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對折的狀態的側面圖。 第29圖為示意地顯示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的立體圖。 第30圖為顯示有關第7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構成元件的分解立體圖。 第31圖為有關第7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剖面圖。 第32圖為示意地顯示吸收性物品的使用狀態。 第33圖為顯示有關第7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製造方法的一例。 第34圖為顯示有關第8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構成元件的分解立體圖。 第35圖為有關第8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剖面圖。 第36圖為在第8實施形態中,顯示將主吸收體與副吸收體分離的狀態。 第37圖為在第8實施形態中,放大顯示形成於主吸收體與副吸收體上的擠壓線的圖案。 第38圖為在第9實施形態中,顯示將主吸收體與副吸收體分離的狀態。 第39圖為在第9實施形態中,放大顯示形成於主吸收體與副吸收體上的擠壓線的圖案。 第40圖為示意地顯示有關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的立體圖。 第41圖為顯示有關第10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構成元件的分解立體圖。 第42圖為有關第10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剖面圖。 第43圖為示意地顯示吸收性物品的使用狀態。 第44圖為顯示有關第10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製造方法的一例。 第45圖為顯示有關第11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構成元件的分解立體圖。 第46圖為有關第11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剖面圖。 第47圖為在第11實施形態中,放大顯示形成於主吸收體與副吸收體上的擠壓線圖案的一例。 第48圖為在第11實施形態中,放大顯示形成於主吸收體與副吸收體上的擠壓線圖案的變化例。 第49圖為示意地顯示將以往的排尿墊折疊成W字狀而穿在下檔上的狀態。 第50圖為側臥位及半側臥位的說明圖。
1:頂面部
2:左側面部
3:右側面部
4:空間
5:下端部
6:吸液部
7:貫穿孔
10:吸收性本體
20:防漏薄片
100:吸收性物品
L:深度方向D的長度

Claims (2)

  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備具有配置於複數個片狀構件之間的吸收體的吸收性本體(10), 其中,前述吸收性本體(10)備有: 頂面部(1),其具有抵接於穿著者的下襠的平面;以及 左右的側面部(2、3),其等從前述頂面部(1)的左右兩側朝向前述頂面部(1)的皮膚非對向面側延伸; 形成有山形褶曲(8)作為前述頂面部(1)與前述左右的側面部(2、3)的邊界線; 在前述左右的側面部(2、3)之間形成有空間(4); 不透液性的防漏薄片(20)係跨越前述左右的側面部(2、3)而安裝於前述左右的側面部(2、3)中之與前述頂面部(1)相反的一側的下端部(5)上; 前述左右的側面部(2、3)在安裝有前述防漏薄片(20)的前述下端部(5)與前述頂面部(1)之間,具有未安裝前述防漏薄片(20)的吸液部(6)。
  2.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在前述左右的側面部(2、3)外面的至少一部分安裝有前述不透液性的防漏薄片(20)。
TW110114984A 2016-04-01 2017-01-10 吸收性物品 TW20213033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73811 2016-04-01
JP2016-073811 2016-04-01
JP2016091121 2016-04-28
JP2016-091121 2016-04-28
JP2016-131132 2016-06-30
JP2016131132 2016-06-30
JP2016-142938 2016-07-21
JP2016142938 2016-07-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0338A true TW202130338A (zh) 2021-08-16

Family

ID=5996401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4984A TW202130338A (zh) 2016-04-01 2017-01-10 吸收性物品
TW106100747A TWI729057B (zh) 2016-04-01 2017-01-10 吸收性物品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0747A TWI729057B (zh) 2016-04-01 2017-01-10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5) JP6354920B2 (zh)
CN (1) CN109069309A (zh)
TW (2) TW202130338A (zh)
WO (1) WO201716891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26695U (zh) * 1976-03-23 1977-09-27
JPS5867425U (ja) * 1981-11-02 1983-05-07 花王株式会社 吸水性物品
JPS6227946A (ja) * 1985-07-31 1987-02-05 メ−ルンリユ−ケ・ア−ベ− おむつ、失禁防護帯または月経帯のごとき吸収性物品
JP2909882B2 (ja) * 1995-06-13 1999-06-23 ザ、プロクター、エンド、ギャンブル、カンパニー 吸収性物品
DE69716730T2 (de) * 1996-05-28 2003-03-20 Kao Corp Absorbierender artikel mit bei kontakt mit flüssigkeit schrumpfenden elementen
JPH11313851A (ja) * 1998-05-01 1999-11-16 Uni Charm Corp 生理用ナプキン
JP3964610B2 (ja) * 2000-09-29 2007-08-22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JP4573480B2 (ja) * 2001-05-22 2010-11-04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用補助シート
JP4599005B2 (ja) * 2001-05-22 2010-12-15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生理用ナプキン
JP4271949B2 (ja) * 2001-05-22 2009-06-0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陰唇間パッド
JP4229309B2 (ja) * 2001-09-07 2009-02-25 株式会社日本吸収体技術研究所 吸水により中央部で立体化する吸収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吸収体製品
JP3901496B2 (ja) * 2001-11-15 2007-04-04 花王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4540104B2 (ja) * 2004-11-30 2010-09-08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2007111191A (ja) * 2005-10-19 2007-05-10 Kao Corp 陰唇間パッド
EP2636395A1 (en) * 2007-08-24 2013-09-11 Uni-Charm Corporation Absorbent body
JP4878603B2 (ja) * 2008-01-29 2012-02-15 王子ネピア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5099916B2 (ja) * 2008-10-31 2012-12-19 王子ネピア株式会社 尿パッド
JP5372484B2 (ja) * 2008-12-17 2013-12-18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5498028B2 (ja) * 2009-02-06 2014-05-21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の体液吸収性着用物品
JP5421140B2 (ja) * 2010-01-28 2014-02-19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5847999B2 (ja) * 2010-09-30 2016-01-27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パンツ型オム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63439B2 (ja) 2021-04-21
JP2020039901A (ja) 2020-03-19
TWI729057B (zh) 2021-06-01
JP6354920B2 (ja) 2018-07-11
JP2018171460A (ja) 2018-11-08
JP6624240B2 (ja) 2019-12-25
JP6919698B2 (ja) 2021-08-18
JP2020039900A (ja) 2020-03-19
JP6863440B2 (ja) 2021-04-21
CN109069309A (zh) 2018-12-21
TW201735885A (zh) 2017-10-16
JPWO2017168917A1 (ja) 2018-04-05
WO2017168917A1 (ja) 2017-10-05
JP2020032257A (ja) 2020-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59852B1 (ko) 흡수성 물품
JP7015685B2 (ja) 吸収性物品
CN110913817B (zh) 吸收性物品
CN108601694B (zh) 吸收性物品
JP7249742B2 (ja) 吸収性物品
JP4751812B2 (ja) 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32459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002473B2 (ja) 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380421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7153768A5 (zh)
TWI729057B (zh) 吸收性物品
JP6380419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443533B2 (ja) 吸収性物品
JP7157594B2 (ja) 吸収性物品
JP7361556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859988B2 (ja) 吸収性物品
TW201842888A (zh) 吸收性物品
WO2021054392A1 (ja) 吸収性物品
TWI691315B (zh) 吸收性物品
JP2022037758A (ja) 吸収性物品
JP2023016093A (ja) 吸収性物品
JP6158520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21045320A (ja) 吸収性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