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43563A - 複合紗及含該複合紗之編織物、以及該複合紗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複合紗及含該複合紗之編織物、以及該複合紗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43563A
TW202043563A TW109110528A TW109110528A TW202043563A TW 202043563 A TW202043563 A TW 202043563A TW 109110528 A TW109110528 A TW 109110528A TW 109110528 A TW109110528 A TW 109110528A TW 202043563 A TW202043563 A TW 20204356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multifilament
hydrophilic
yarn
composite yarn
multifila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05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田和樹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旭化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旭化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旭化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35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3563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02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by the materials from which they are made
    • D02G3/04Blended or other yarns or threads containing components made from different material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22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blending, filament/fibre
    • D02G3/36Cored or coated yarns or thr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適於含有親水性纖維、觸膚感良好、且具有優異之吸水快乾性之編織物之複合紗、及使用其之編織物。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複合紗、其製法、及使用其之編織物,上述複合紗之特徵在於:其係包含親水性纖維複絲及疏水性纖維複絲之複合紗;且以下之式(1): 開纖度=L/{R×√(F)}               (1) {式中,R為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圓相當徑,F為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數,L為該複合紗之截面中之該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分散區域(SC)之最外層與該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分散區域(SG)之最外層之間之最大距離}所表示之開纖度未達1.0;SG內親水性纖維比率為20%以下;而且SG與SC重疊之區域(S)於SG內所占之比率為80%以上。

Description

複合紗及含該複合紗之編織物、以及該複合紗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複合紗及含該複合紗之編織物、以及複合紗之製造方法。
與肌膚直接接觸之衣物等要求各種功能。尤其是內衣等係於盛夏亦重疊穿著於外衣下者,因此有必要亦可充分對付大量之汗處理,且抑制黏膩或濕潤感,且有必要可對自身體散發之不自覺性出汗進行有效處理,降低身體與內衣之間之衣服內空間濕度,藉此減少悶熱感,提供總體舒適之穿著感。又,因與肌膚直接接觸,故觸膚感亦極為重要,光滑且柔軟、且伸縮性優異而容易動作係獲得舒適之穿著感之重要功能。尤其是於氣溫與濕度均較高之國家,作為春夏用內衣,提高由自身體散發之不自覺性出汗所產生之濕度、及汗之處理功能係極為重要之因素,於無法充分發揮該等功能之情形時,不管對肌膚之觸感多麼優異,都不能成為舒適性優異之內衣。
先前,多穿著使用以100%棉材料為中心之吸濕性、吸水性優異之纖維素短纖維之內衣。包含棉等纖維素短纖維之短纖維紡紗較蓬鬆,且絲線中空隙率較大,因此隔熱性優異之空氣大量存在於布料內,散熱性或接觸冷感性較差,故而容易捕獲自身體散發之熱而造成清涼感較差。又,纖維素短纖維之吸水、吸濕性優異,另一方面保水性極高,因此容易使吸收之汗保留於紗內或布料中,於吸汗、擴散、快乾性等方面較差,結果存在因容易黏膩、布料黏至肌膚而產生不快感之情形。進而存在因反覆洗滌等使布料收縮、或延伸而造成尺寸變化較大、質地粗硬等缺點。對此,包含纖維素纖維複絲之衣物與短纖維紡紗相比能夠抑制蓬鬆性,因此能夠使散熱性或接觸冷感性變良好,但與棉同樣地由於纖維素纖維之特性而具有極高之保水性,因此容易將吸收之汗保留於紗內或布料中,於吸汗、擴散、快乾性等方面較差,結果存在因容易黏膩、布料黏至肌膚而產生不快感之情形。進而,因反覆洗滌等使布料收縮或延伸而造成尺寸變化較大、質地粗硬等缺點並未得到改善。
另一方面,包含疏水性合成纖維(以下,亦稱為合纖)複絲之衣物雖然尺寸穩定性或濕潤強度優異,但吸水性或吸濕性不足,因此汗處理、濕度處理較差。
以下之專利文獻1中提出一種使用複合捲縮加工紗之布帛,該複合捲縮加工紗混纖有纖維素纖維複絲與合成纖維複絲,且至少一者進行了假撚。據說所提出之布帛之肌膚刺激性亦較少,且抑制了悶熱,雖然纖維素纖維混合比率較高但卻意外地汗處理功能優異。但是,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複合紗之結構較佳為將纖維素配置於中心部,若考慮到汗處理功能,則具有保水性而難以乾之纖維素位於中心部,因此認為纖維素與外部大氣之接觸面積減少而造成汗難以蒸散。因此,認為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複合紗結構作為汗處理功能、尤其是關於快乾性而言,並非最合適之結構。
又,以下之專利文獻2提出一種複合紗,其藉由設為於鞘部配置麻/嫘縈混紡紗、於芯部配置異形截面聚酯長絲之複合紗之結構,而兼具吸水性、吸放濕性及快乾性,且質地優異,適於針織成內衣或便服。雖然於鞘部配置纖維素纖維,但該纖維素纖維係使用短纖維之混紡紗,因此與使用纖維素長絲之情形相比較,空隙率較大。水分容易停留於空隙內,因此認為與長絲對比快乾性變差。
又,以下之專利文獻3中記載有將纖維素長纖維配置於鞘側、將聚酯系長纖維配置於芯側之包覆技術,但於如包覆之捲繞纖維束之方法中,促進了最外層之纖維素單紗之蒸散,但由於其為束狀,因此水分容易停留於纖維素之單紗間而使保水性變高。又,束內部無法與外部大氣接觸,因此預測難以蒸散而使快乾性變差。即,如專利文獻3中記載之發明那樣,於將未開纖之纖維素配置於鞘部的包覆之方法中,於任何條件下快乾性均無法成為最佳形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370187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9-203557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11-23142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鑒於上述先前技術,本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適於含有親水性纖維、觸膚感良好、且具有優異之吸水快乾性之編織物之複合紗、及使用該複合紗之編織物、以及該複合紗之製造方法。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人為了解決上述課題,進行了銳意研究且反覆實驗,結果意外發現藉由設為將進行了開纖之親水性纖維複絲配置於鞘側、且將疏水性纖維複絲配置於芯側之複合紗,該複合紗及包含其之編織物可解決上述課題,從而完成了本發明。即,本發明如下所述。
[1]一種複合紗,其特徵在於: 其係包含親水性纖維複絲及疏水性纖維複絲之複合紗;且以下之式(1): 開纖度=L/{R×√(F)}               (1) {式中,R為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圓相當徑,F為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數,L為該複合紗之截面中之該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分散區域(SC)之最外層與該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分散區域(SG)之最外層之間之最大距離}所表示之開纖度未達1.0; 以下之式(3): SG內親水性纖維比率(%)={SG內親水性纖維量/(疏水性纖維複絲之總纖度+SG內親水性纖維量)}×100           (3) {式中,SG內親水性纖維量用以下之式(2): SG內親水性纖維量=(SG內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數/親水性纖維複絲之總單紗數)×親水性纖維複絲之總纖度             (2) 表示}所表示之SG內親水性纖維比率為20%以下;而且 根據以下之式(4): SG與SC重疊之區域(S)於SG內所占之比率=(S之面積/SG之面積)×100              (4) 求出之S於SG內所占之比率為80%以上。 [2]如上述[1]中記載之複合紗,其中上述SG內親水性纖維比率為10%以下。 [3]如上述[1]或[2]中記載之複合紗,其滿足下述(a)~(d): (a)複合紗中之親水性纖維複絲之混合比率為20~80 wt%; (b)複合紗之總纖度為44~333 dtex; (c)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纖度為0.1~5.6 dtex;及 (d)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纖度為0.1~5.6 dtex。 [4]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複合紗,其中上述親水性纖維為纖維素纖維。 [5]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複合紗,其中上述疏水性纖維為合成纖維。 [6]一種編織物,其含有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複合紗。 [7]如上述[6]中記載之編織物,其單位面積重量為80~200 g/m2 ,且滴加0.3 ml之水1小時後之殘留水分率為30%以內。 [8]如上述[7]或[8]中記載之編織物,其具有緯平針織、羅紋、及雙面針織中之任一種以上之編織組織。 [9]一種複合紗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其係包含親水性纖維複絲及疏水性纖維複絲之複合紗之製造方法,於使親水性纖維複絲開纖後,以所開纖之上述親水性纖維複絲成為鞘側之方式使親水性纖維複絲與疏水性纖維複絲混纖。 [10]如上述[10]中記載之製造方法,其中使親水性纖維複絲開纖之方法為假撚加工。 [11]如上述[9]或[10]中記載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使親水性纖維複絲與疏水性纖維複絲複合時,親水性纖維複絲之送入長度大於疏水性纖維複絲之送入長度。 [12]如上述[9]至[1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製造方法,其滿足下述(a)~(d): (a)複合紗中之親水性纖維複絲之混合比率為20~80 wt%; (b)複合紗之總纖度為44~333 dtex; (c)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纖度為0.1~5.6 dtex;及 (d)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纖度為0.1~5.6 dtex。 [13]如上述[9]至[12]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製造方法,其中複合前之疏水性纖維複絲之沸水收縮率為3%以上。 [14]如上述[9]至[1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製造方法,其中親水性纖維複絲為纖維素纖維。 [15]如上述[9]至[1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製造方法,其中疏水性纖維複絲為合成纖維。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複合紗及含該複合紗之編織物觸膚感良好,且具有優異之吸水快乾性。
以下,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本說明書中,將複合紗之截面中之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分散區域記為SC,將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分散區域記為SG,將SC與SG重疊之區域記為S。再者,SC、SG、S之求法於下述之實施例中詳細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複合紗之特徵在於:其係包含親水性纖維複絲及疏水性纖維複絲之複合紗,且以下之式(1): 開纖度=L/{R×√(F)}               (1) {式中,R為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圓相當徑,F為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數,L為該複合紗之截面中之該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分散區域(SC)之最外層與該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分散區域(SG)之最外層之間之最大距離}所表示之開纖度未達1.0; 以下之式(3): SG內親水性纖維比率(%)={SG內親水性纖維量/(疏水性纖維複絲之總纖度+SG內親水性纖維量)}×100           (3) {式中,SG內親水性纖維量用以下之式(2): SG內親水性纖維量=(SG內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數/親水性纖維複絲之總單紗數)×親水性纖維複絲之總纖度             (2) 表示}所表示之SG內親水性纖維比率為20%以下;而且 根據以下之式(4): SG與SC重疊之區域(S)於SG內所占之比率=(S之面積/SG之面積)×100              (4) 求出之S於SG內所占之比率為80%以上。
上述式(1)所表示之開纖度未達1.0。若開纖度未達1.0,則成為進行了開纖之親水性纖維複絲配置於鞘側、疏水性纖維複絲配置於芯側之鞘芯複合紗,具有保水性之親水性纖維與外部大氣之接觸面積增加而變得容易蒸散,且減少了不與外部大氣接觸之親水性纖維之面積,進而使蒸散性提高,因此可實現良好之快乾性。又,所開纖之親水性纖維複絲充分被覆疏水性纖維複絲而配置於外部大氣側,因此充分發揮親水性纖維較高之接觸冷感,且觸膚感變良好。關於R(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圓相當徑)、F(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數)、及L(複合紗之截面中之該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分散區域(SC)之最外層與該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分散區域(SG)之最外層之間之最大距離)之測定方法,於實施例欄中進行詳細說明。
圖1、2分別為本實施形態之複合紗之截面之概念圖。如圖1所示親水性纖維複絲完全被覆疏水性纖維複絲之態樣就觸膚感、接觸冷感性、及吸水快乾性之觀點而言較佳,但即便是如圖2所示疏水性纖維複絲與一部分外部大氣接觸之態樣,只要滿足上述[1]中所規定之必要條件,亦可起到所需之效果。 圖3係本實施形態之複合紗之一例的截面照片。親水性纖維複絲開纖,充分被覆疏水性纖維複絲。 圖4係先前技術之假撚複合紗之一例的截面照片,親水性纖維複絲未開纖而以束狀存在。又,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大部分露出於外部大氣側。該情形時,上述開纖維度為1.0以上,無法達成良好之接觸冷感性、快乾性、觸膚感。 圖5係利用先前技術被覆之鞘芯結構複合紗之一例的截面照片,親水性纖維複絲未開纖而以束狀存在。又,疏水性纖維複絲之一半左右露出於外部大氣側。該情形時,上述開纖維度亦為1.0以上,無法達成良好之接觸冷感性、快乾性、觸膚感。
本實施形態之複合紗根據以下之式(2)及(3): SG內親水性纖維量=(SG內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數/親水性纖維複絲之總單紗數)×親水性纖維複絲之總纖度             (2) SG內親水性纖維比率(%)=(SG內親水性纖維量/(疏水性纖維複絲之總纖度+SG內親水性纖維量))×100           (3) 求出之SG內親水性纖維比率為20%以下,較佳為15%以下,更佳為10%以下,且以下之式(4): S於SG內所占之比率=(S之面積/SG之面積)×100           (4) 所表示之S於SG內所占之比率為80%以上,較佳為85%以上,更佳為90%以上。 若SG內親水性纖維比率為20%以下,則位於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內部的親水性纖維複絲容易乾,獲得良好之快乾性。另一方面,若S於SG內所占之比率為80%以上、換而言之、若疏水性纖維複絲之露出未達20%,則充分發揮親水性纖維較高之接觸冷感,觸膚感亦變良好。
作為本實施形態之複合紗之製造方法,較佳為將進行了開纖之親水性纖維複絲與疏水性纖維複絲以成為鞘芯結構之方式進行混纖,又,更理想為對至少一者進行假撚加工。藉由實施假撚加工,期待編成性或伸展性、強度等之提高。作為假撚加工之方法,只要為可假撚,且可於假撚區加熱者,則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通常使用之帶夾型、銷型、摩擦型、空氣加撚型等。 作為使親水性纖維複絲開纖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定,有使用未使用集束劑之紗之方法、或施加利用空氣或摩擦、假撚等之物理力而進行開纖之方法,就進一步提高開纖度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利用假撚之開纖。 關於設為鞘芯結構之方法,亦並無限定,有使混纖時之紗之送入量(長度)有所不同之方法、或使用沸騰(沸水)收縮較高之疏水性纖維複絲之方法。就更容易設為鞘芯結構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於混纖時使親水性纖維複絲之送入長度大於疏水性纖維複絲之送入長度,尤佳為大1%以上,更佳為大3%以上。又,就同樣之觀點而言,疏水性纖維複絲之沸水收縮率較佳為3%以上。
作為混纖方法,可列舉:被稱為交織之空氣交絡法、或藉由利用靜電之電開纖法進行開纖而使其交絡之方法。於交織法之情形時,就均勻混纖之觀點而言,交絡數較佳為每1 m紗長為20個以上120個以下。更佳為70個以上120個以下。若交絡數為20個以上,則單紗均勻混纖,故較佳,若為120個以下,則紗之凸出增加,觸膚感柔軟且皮膚刺激降低,故較佳。
構成本實施形態之複合紗之親水性纖維複絲係指公定水分率為5%以上之複絲,例如可列舉:棉、絲綢、纖維素纖維(黏液法嫘縈、高濕模量黏膠纖維嫘縈、精製纖維素纖維、銅氨法嫘縈等)、酪蛋白纖維、再生蠶絲、乙酸酯(二乙酸酯)、普羅米克斯(Promix)、維尼綸、藉由後加工等導入了親水基之合成纖維等,尤佳為纖維素纖維。又,親水性纖維複絲根據目的亦可含有氧化鈦等消光劑或公知之各種添加劑。
構成本實施形態之複合紗之疏水性纖維複絲係指公定水分率未達5%之複絲,例如有:未進行使公定水分率成為5%以上之親水加工的聚酯系合成纖維、聚醯胺系合成纖維、聚烯烴系合成纖維等合成纖維。作為聚酯系合成纖維,可列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常壓可染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作為聚醯胺系纖維,可列舉:尼龍6、尼龍66等。該等疏水性纖維複絲之紡絲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公知之方法,根據情形亦可使用未延伸紗或半延伸紗(POY)。又,可為原紗,亦可為進行了假撚加工或撚紗加工之加工紗。 疏水性纖維複絲之截面形狀並無特別限定,可為圓型、扁平型、三角、L型、T型、Y型、W型、π型、十字型、井型、八葉型、八邊型、眼鏡型、眼鏡型兩孔中空、狗骨型等多邊形型、多葉型、單孔中空型、複數孔中空型、或不定形者,亦可為該等混合而成者。該等之中,Y型、W型、十字型、井型、眼鏡型、眼鏡型兩孔中空、L型者由於毛細現象而毛細作用優異,且吸水性較高,故較佳。
本實施形態之複合紗之總纖度較佳為44~333 dtex,更佳為56~278 dtex,進而較佳為67~167 dtex。若為44 dtex以上,則作為衣物用布料具有充分之強度,另一方面,若為333 dtex以下,則可使布料變薄,而獲得穿著舒適感,且觸膚感亦變良好。
構成本實施形態之複合紗之親水性纖維複絲之總纖度較佳為22~167 dtex,更佳為110 dtex以下,進而較佳為84 dtex以下。若為22 dtex以上,則抑制複合紗製造時之斷頭,另一方面,若為167 dtex以下,則具有柔軟性,因此可使編織物變平滑,且接觸冷感性或散熱性、觸膚感變良好。 構成複合紗之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纖度較佳為0.1~5.6 dtex,更佳為2.8 dtex以下,進而較佳為2.0 dtex以下。若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纖度為5.6 dtex以下,則觸膚感變良好,故較佳。
構成本實施形態之複合紗之疏水性纖維複絲之總纖度較佳為22~167 dtex,更佳為110 dtex以下,進而較佳為84 dtex以下。若為22 dtex以上,則抑制複合紗製造時之斷頭,另一方面,若為167 dtex以下,則具有柔軟性,因此可使編織物變平滑,且接觸冷感性或散熱性、觸膚感變良好。 構成複合紗之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纖度較佳為0.1~5.6 dtex,更佳為2.8 dtex以下,進而較佳為2.0 dtex以下。若為5.6 dtex以下,則手感及觸膚感變良好,又,肌膚刺激性亦變低,故較佳。
作為本實施形態之複合紗內之親水性纖維複絲之混合比率,較佳為20 wt%~80 wt%,更佳為30 wt%~70 wt%,進而較佳為40 wt%~60 wt%。若複合紗內之親水性複絲之混合比率為20 wt%以上,則親水性纖維複絲可充分覆蓋疏水性纖維複絲,疏水性複絲不會露出,不會導致親水性纖維較高之接觸冷感受到阻礙、或觸膚感變差。另一方面,若混合比率未達80 wt%,則可抑制不與外部大氣接觸之親水性纖維之面積,從而使快乾性變高。
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為含上述複合紗之編織物。 作為本實施形態之編織物內之親水性纖維之混合比率,較佳為10 wt%~80 wt%。若為10 wt%以上,則吸濕、放濕性較高,自身體散發之不自覺性出汗處理優異,不會產生衣服內悶熱而使穿著感變差,且冷感性或散熱性、觸膚感亦變良好。另一方面,若為80 wt%以下,則充分具備出汗後之快乾性,可抑制黏膩或黏至肌膚等不快感。
本實施形態之編織物之單位面積重量較佳為80~200 g/m2 ,且滴加0.3 ml之水1小時後之殘留水分率較佳為30%以內。若單位面積重量為80 g/m2 以上,則可充分吸收汗,黏膩較少。另一方面,若單位面積重量為200 g/m2 以下,則穿著時容易移動,且編織物容易乾,故較舒適。
本實施形態之編織物之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通常之編機進行製造。又,編織物之組織亦並無特別限定,可列舉:羅紋、雙面針織、緯平針織、桂花針、單面胖花編織、針織布組織、米蘭羅紋緯編織物、雙反面組織等圓編、緯編等各種組織。又,亦可使用該等之變化組織,可根據目的而適當進行選擇。更佳為與肌膚直接接觸之衣物、內衣等緊跟身體之服貼感優異者,因此為了提高伸展感、服貼感,亦較佳為光面汗布等使用斯潘德克斯彈性纖維等之組織。
本實施形態之編織物之加工方法亦並無特別限定,可藉由暴露、漂白製成白色,另外實施染色。作為親水性纖維複合絲線與疏水性纖維複絲絲線之染色,例如可為於如絞紗或筒子紗之紗之狀態下進行之先染法、於編織物形態下進行之後染法等任一方法,作為染料、助劑、精加工劑,亦可根據目的任意選定通常市售之用於疏水性纖維及/或親水性纖維之染色加工者。又,亦可任意使用螢光增白劑。進而,於對編織物進行染色加工時,通常可實施於染色前實施之精練、暴露、漂白、用以改善親水性纖維之染色之鹼處理、或利用聚酯系纖維實施之鹼減量等。
又,作為本實施形態之編織物之加工方法,為了使染色中之布料性量穩定,且作為製品成為穩定、適當之性量,亦可根據目的實施胚布狀態下之熱定型。此時之溫度、速度、設定寬度、超進料率等條件根據目標布料之單位面積重量、伸展性等適當選擇即可,但於防止布料之黃變性、粗硬化、單紗之熱熔合之方面,較理想為設為200℃以下。又,就防止高溫處理時布料黃變之觀點而言,亦可於胚布定型時賦予抗黃變劑。 最終定型之條件亦並無特別限定,作為不損及質地或布料之彈力感、捲縮感之溫度,較佳為180℃以下,更佳為160℃以下。若為180℃以下之溫度,則難以產生質地硬化,且觸膚感變良好。又,難以引起染料之滲出,堅牢度亦良好,故較佳。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具體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之各評估測定值藉由以下之方法進行測定。 (1)開纖度 利用剃刀將編織物於如圖6所示之切斷方向上相對於編織物平面垂直地切斷,製作10處紗截面。以可觀察上述10處紗截面之方式使用雙面膠帶將切斷之編織物固定於試樣台,按照以下之順序算出各紗截面之開纖度。 使用KEYENCE公司製造之顯微鏡VHX-6000拍攝各紗截面之照片。於各紗截面照片中,確定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分散區域(SG),其係於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中,分別與「位於最外層之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相接,且將其包圍,且劃分區域之線之長度最小。此處,如圖7所示,「位於最外層之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係指於自包含所有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的最小之圓之中心(圖7之下部之「×」標記)於該圓之半徑方向(朝向圖7之上方之方向)上,朝向某單紗引出以與該單紗之直徑(圓相當徑)相等之寬度分離之2根平行虛線時,位於該某單紗之外側(圖7之上部)之單數或複數根單紗侵入至自該某單紗於半徑方向上延長之2根平行虛線之間之寬度之部分長度之合計未達該2根平行之虛線之間之寬度之50%之單紗。又,關於該值未達50%以及50%以上之情形,分別將劃分區域之線之一部分示於圖7。 同樣地,於各紗截面照片中,確定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分散區域(SC),其係於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中,分別與「位於最外層之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相接,且將其包圍,且劃分區域之線之長度為最小。此處,「位於最外層之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亦與「位於最外層之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同樣地進行確定。 其次,自包含所有上述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的最小之圓之中心朝劃分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分散區域(SG)之最外層的線上之任意之點(設為點A)引線,將該線與劃分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分散區域(SC)之最外層的線之交點設為B,測量線段AB之距離。對任意5處測量線段AB之距離,將其中最長者設為最大距離L。 又,於上述截面照片中,藉由目視測量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數F。 又,關於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圓相當徑R,同樣地使用KEYENCE公司製造之顯微鏡VHX-6000,根據上述截面照片,藉由測量、量尺項之面積測量(空線)測量單紗面積,根據下述式(5): 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圓相當徑R=√(4×單紗面積/π)           (5) 求出。於紗截面照片中,測量任意5處單紗,將其平均設為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圓相當徑R。 根據如上所述求出之R、F、L,藉由以下之式(1): 開纖度=L/{R×√(F)}               (1) 算出開纖度。 將所算出之10處紗截面之開纖度中的最小值設為該複合紗之開纖度。
(2)SG內親水性纖維比率 於上述(1)所觀察之紗截面中,將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分散區域設為SG時,藉由下述式(2)及(3): SG內親水性纖維量=(SG內親水性複絲之單紗數/親水性纖維複絲之總單紗數)×親水性纖維複絲之總纖度              (2) SG內親水性纖維比率(%)=(SG內親水性纖維量/(疏水性纖維複絲之總纖度+SG內親水性纖維量))×100           (3) 求出SG內親水性纖維比率。再者,關於上述(1)中觀察之10處紗截面,分別求出SG內親水性纖維比率,將其平均值設為該複合紗之SG內親水性纖維比率。
(3)S於SG內所占之比率 於上述(1)所觀察之紗截面中,將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分散區域設為SG、將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分散區域設為SC、將SG與SC重疊之區域設為S時,使用KEYENCE公司製造之顯微鏡VHX-6000藉由測量、量尺項之面積測量(多邊形)導出SG及S之面積,藉由以下之式(4): S於SG內所占之比率(%)=(S之面積/SG之面積)×100           (4) 求出S於SG內所占之比率。再者,關於上述(1)中觀察之10處紗截面,分別求出S於SG內所占之比率,將其平均值設為該複合紗之S於SG內所占之比率。
(4)複合紗內之親水性纖維複絲之混合比率 藉由燃燒試驗、顯微鏡試驗、紅外吸收光譜等纖維鑑別法,確認複合紗之構成後,藉由溶解法算出纖維混合比率。
(5)複合紗之總纖度 關於複合紗之總纖度,應用JIS L 1013:2010「化學纖維長絲紗線試驗方法」中之B法(簡便法)進行測定。
(6)複合紗內之親水性纖維複絲、疏水性纖維複絲之總纖度、單紗纖度 關於單紗纖度,分別測定藉由溶解法剩餘之纖維之纖度,將其作為各總纖度,藉由該總纖度除以長絲數而算出單紗纖度。
(7)單位面積重量 於20℃×65Rh之環境下對編織物進行1晝夜之濕度控制後,取樣為10 cm見方,測定其重量,用g/m2 表示。
(8)吸水快乾性(殘留水分率%) 對於20℃、65%Rh之環境下進行1晝夜濕度控制之試樣取樣10 cm見方,測定其重量。其後,將該試樣於20℃×65%Rh環境下以將與肌膚接觸之面朝上之方式置於塑料杯上,自該布料之上方滴加0.1 ml之水,測定剛滴加後之重量。於置於塑料杯之狀態下放置30分鐘後測定濕潤之布料重量,根據以下之式(6): {(X1-X0)/X0}×100           (6) {式中,X0為水滴加前之布料重量,而X1為滴加放置30分鐘後之濕潤布料重量}, 算出60分鐘後之殘留水分率(%)。再者,於實施例、比較例中,將30%以下設為合格。
(9)觸膚感 使用靜動摩擦測定器TL201Ts(Trinity-Lab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平台擺動型)。 針對切成寬5 cm、長(縱)25 cm之編織物試樣,將與肌膚接觸之面朝上,使用錐於將編織物試樣伸長2%之狀態下固定於測定機。作為接觸件,使用1.5 cm2 之觸覺接觸件(具有相當於指尖之硬度之接觸件),對其施加3.75 g之負載,以10 cm之移動距離往返3次。移動距離設為30 mm/s,求出移動10 cm內之動摩擦係數之標準偏差。算出往/返、即以各方向往返3次之值之平均值,設為該評估值。再者,於實施例、比較例中,將0.300以下設為合格。
(10)接觸冷感性(Qmax(W/cm2 /10℃)) 將於20℃、65%Rh環境下進行1晝夜濕度控制之試樣取樣7 cm見方。於20℃、65%Rh環境下,使用Kato Tech公司製造之Thermo Lab II,測定於以將與肌膚接觸之面朝上之方式置於發泡苯乙烯上之布料上,載置高於室溫10℃之加熱至30℃之熱板之瞬間之最大熱移動量(Qmax)。再者,於實施例、比較例中,將100 W/cm2 /10℃以上設為合格。
(11)公定水分率(%) 構成複合紗之各纖維之公定水分率依據JIS L 0105:1994之表1。於為該表1中並無記載之纖維之情形時,對於在20℃、65%Rh環境下控制1晝夜濕度之試樣,依據JIS L 1013:1999之「8.1.1 水分率」中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
(12)沸水收縮率(%) 依據JIS L 1013:1999之「8.18.1 熱水收縮率 b)長絲收縮率(B法)」進行測定。
[實施例1] 藉由Heberlein公司製造之交織噴嘴對如下之紗進行混纖,獲得106 dtex 78 f之複合絲線:作為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對40 dtex 24 f之聚酯(以下之表1中,略記為Pe)POY利用石川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IVF338銷型假撚機於加工速度100 m/min、第一加熱器溫度180℃、第二加熱器150℃、主軸轉速4000之條件下進行假撚加工所得之沸水收縮率為3.5%之雙加熱器假撚紗;以及作為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對84 dtex 54 f之銅氨紗(旭化成(股)製造之Bemberg(註冊商標),表中略記為Cu)並未加熱而於主軸轉速2000之條件下進行假撚使其開纖所得之開纖紗。於混纖時,以進行了開纖之親水性纖維複絲成為鞘側之方式以對比於疏水性纖維複絲高5%超進料率進行混纖。使用該複合絲線及22 dtex之斯潘德克斯彈性纖維紗(以下之表1中,略記為Pu),藉由隔距28之圓型單面針織機獲得光面汗布組織之編織物。 藉由針梳拉幅機於200℃下對該編織物進行胚布定型後,於90℃下進行精練,為了判斷結構,僅藉由銅氨進行染色。染色後,藉由加入有吸水加工劑(SR1000:高松油脂股份有限公司)之90℃之熱水浴進行處理。最後,藉由針梳拉幅機以140℃×60秒進行定型。
[實施例2] 藉由Heberlein公司製造之交織噴嘴對如下之紗進行混纖,製成106 dtex 74 f之複合絲線:作為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對26 dtex 20 f之尼龍(以下之表1中,略記為Ny)66POY使用石川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IVF338銷型假撚機於加工速度100 m/min、第一加熱器溫度130℃、主軸轉速4000之條件下進行假撚加工所得之沸水收縮率4.2%之單加熱器假撚紗;以及作為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對84 dtex 54 f之銅氨紗(旭化成(股)製造之Bemberg(註冊商標))並未加熱而於主軸轉速2000之條件下進行假撚使其開纖所得之開纖紗,除了使用上述複合絲線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光面汗布組織之編織物。
[實施例3] 於混纖時,將進行了開纖之親水性纖維複絲以對比於疏水性纖維複絲高2%超進料率進行混纖,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光面汗布組織之編織物。
[實施例4] 藉由Heberlein公司製造之交織噴嘴對如下之紗進行混纖,製成100 dtex 93 f之複合絲線:作為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對80 dtex 48 f之聚酯POY利用石川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IVF338銷型假撚機於加工速度100 m/min、第一加熱器溫度180℃、第二加熱器150℃、主軸轉速2600之條件下進行假撚加工所得之沸水收縮率3.1%之雙加熱器假撚紗;以及作為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對44 dtex 45 f之銅氨紗(旭化成(股)製造之Bemberg(註冊商標))並未加熱而於主軸轉速2000之條件下進行假撚使其開纖所得之開纖紗,除了使用上述複合絲線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光面汗布組織之編織物。
[實施例5] 藉由Heberlein公司製造之交織噴嘴對如下之紗進行混纖,製成100 dtex 93 f之複合絲線:作為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對66 dtex 48 f之尼龍6POY利用石川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IVF338銷型假撚機於加工速度100 m/min、第一加熱器溫度130℃、主軸轉速1700之條件下進行假撚加工所得之沸水收縮率為3.4%之單加熱器假撚紗;以及作為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對44 dtex 45 f之銅氨紗(旭化成(股)製造之Bemberg(註冊商標))並未加熱而於主軸轉速2000之條件下進行假撚使其開纖所得之開纖紗,除了使用上述複合絲線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光面汗布組織之編織物。
[實施例6] 使用實施例1中使用之複合絲線、84 dtex 60 f之聚酯假撚紗、及22 dtex之斯潘德克斯彈性纖維紗,利用隔距28之圓型單面針織機以複合絲線與合纖假撚紗1根交替配置之方式獲得光面汗布組織之編織物。
[實施例7] 使用實施例1中使用之複合絲線以及22 dtex之斯潘德克斯彈性纖維紗,利用隔距28之圓型雙面針織機獲得羅紋組織之編織物。
[實施例8] 使用實施例1中使用之複合絲線以及22 dtex之斯潘德克斯彈性纖維紗,利用隔距28之圓型雙面針織機獲得雙面針織組織之編織物。
[實施例9] 藉由Heberlein公司製造之交織噴嘴對如下之紗進行混纖,製成132 dtex 99 f之複合絲線:作為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對40 dtex 24 f之聚酯POY利用石川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IVF338銷型假撚機於加工速度100 m/min、第一加熱器溫度180℃、第二加熱器150℃、主軸轉速4000之條件下進行假撚加工所得之沸水收縮率為3.5%之雙加熱器假撚紗;以及作為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對110 dtex 75 f之銅氨紗(旭化成(股)製造之Bemberg(註冊商標))並未加熱而於主軸轉速1400之條件下進行假撚使其開纖所得之開纖紗,除了使用上述複合絲線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光面汗布組織之編織物。
[實施例10] 藉由Heberlein公司製造之交織噴嘴對如下之紗進行混纖,製成200 dtex 78 f之複合絲線:作為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對240 dtex 48 f之聚酯POY利用石川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IVF338銷型假撚機於加工速度100 m/min、第一加熱器溫度180℃、第二加熱器150℃、主軸轉速2000之條件下進行假撚加工所得之沸水收縮率為3.3%之雙加熱器假撚紗;以及作為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對33 dtex 30 f之銅氨紗(旭化成(股)製造之Bemberg(註冊商標))並未加熱而於主軸轉速2300之條件下進行假撚使其開纖所得之開纖紗,除了使用上述複合絲線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光面汗布組織之編織物。
[實施例11] 使用84 dtex 24 f之黏液嫘縈紗(表中略記為Ry)作為親水性纖維複絲,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光面汗布組織之編織物。
[實施例12] 使用84 dtex 50 f之萊賽爾紗(以下之表1中,略記為Ly)作為親水性纖維複絲,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光面汗布組織之編織物。
[實施例13] 使用84 dtex 21 f之二乙酸酯紗(以下之表1中,略記為CDA)作為親水性纖維複絲,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光面汗布組織之編織物。
[比較例1] 藉由Heberlein公司製造之交織噴嘴對如下之紗進行混纖,製成106 dtex 78 f之複合絲線:作為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對40 dtex 24 f之聚酯POY利用石川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IVF338銷型假撚機於加工速度100 m/min、第一加熱器溫度180℃、第二加熱器150℃、主軸轉速4000之條件下進行假撚加工所得之沸水收縮率為3.5%之雙加熱器假撚紗;以及作為親水性纖維複絲之未開纖狀態下之84 dtex 54 f之銅氨紗(旭化成(股)製造之Bemberg(註冊商標)),且於混纖時,以親水性纖維複絲成為芯側之方式以對比疏水性纖維複絲低5%超進料率進行混纖,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光面汗布組織之編織物。
[比較例2] 不使84 dtex 54 f之銅氨紗(旭化成(股)製造之Bemberg(註冊商標))開纖而直接用作親水性纖維複絲,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光面汗布組織之編織物。
[比較例3] 藉由Heberlein公司製造之交織噴嘴將作為疏水性纖維複絲之沸水收縮率為3.0%之22 dtex 24 f之聚酯FDY以及作為親水性複絲之84 dtex 54 f之銅氨紗(旭化成(股)製造之Bemberg(註冊商標))混纖後,利用石川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IVF338銷型假撚機於加工速度100 m/min、第一加熱器溫度180℃、第二加熱器150℃、主軸轉速2000之條件下同時進行假撚加工,製成106 dtex 78 f之複合絲線,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光面汗布組織之編織物。
[比較例4] 一面將作為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對40 dtex 24 f之聚酯POY利用石川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IVF338銷型假撚機於加工速度100 m/min、第一加熱器溫度180℃、第二加熱器150℃、主軸轉速4000之條件下進行假撚加工所得之沸水收縮率為3.5%之22 dtex 24 f之雙加熱器假撚紗、以及作為親水性纖維複絲之84 dtex 54 f之銅氨紗(旭化成(股)製造之Bemberg(註冊商標))進行並紗,一面與22 dtex之斯潘德克斯彈性纖維紗一起藉由隔距28之圓型單面針織機獲得光面汗布組織之編織物。以後之加工等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
[比較例5] 將作為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對40 dtex 24 f之聚酯POY利用石川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IVF338銷型假撚機於加工速度100 m/min、第一加熱器溫度180℃、第二加熱器150℃、主軸轉速4000之條件下進行假撚加工所得之沸水收縮率為3.5%之22 dtex 24 f之雙加熱器假撚紗設為芯側,將作為親水性纖維複絲之84 dtex 54 f之銅氨紗(旭化成(股)製造之Bemberg(註冊商標))設為鞘側,進行單面包覆,藉此獲得110 dtex 78 f之鞘芯結構之SCY(單面包覆紗),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光面汗布組織之編織物。
[比較例6] 將作為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對40 dtex 24 f之聚酯POY利用石川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IVF338銷型假撚機於加工速度100 m/min、第一加熱器溫度180℃、第二加熱器150℃、主軸轉速4000之條件下進行假撚加工所得之沸水收縮率為3.5%之22 dtex 24 f之雙加熱器假撚紗設為芯側,將作為親水性纖維複絲之44 dtex 45 f之銅氨紗(旭化成(股)製造之Bemberg(註冊商標))設為鞘側,進行雙面包覆,藉此獲得119 dtex 114 f之鞘芯結構之DCY(雙面包覆紗),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光面汗布組織之編織物。
[比較例7] 以將作為疏水性纖維複絲之聚酯DTY之33 dtex 24 f設為芯側,賓霸(Bemberg)短纖維(旭化成(股)製造之1.4 dtex×38 mm長之短纖維棉)成為鞘側之方式,使用MVS(村田機械公司製造:Murata-Vortex-Spinner)獲得60支數之長短複合紗,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光面汗布組織之編織物。 將以上之實施例及比較例之複合紗及編織物之評估結果示於以下之表1。
[表1]
   複合紗構成 編織物構成 性能評估
紗之使用 複合方法 鞘芯均為長絲 開纖度 SG內親水性纖維比率 (%) S於SG內所占之比率 (%) 複合紗內之親水性纖維混合比率 (%) 交編紗 布帛中構成紗比率 編織物內之親水性混合比率 (%) 組織 單位面積重量 (g/m2 ) 吸水快乾性 (%) 觸膚感 接觸 冷感性 (W/cm2 /10℃)
實施例1 Cu84T×Pe22T 假撚複合    ○ 0.78 8.5 95 79 Cu71% Pe19% Pu10% 71 光面汗布 136 26 0.245 134
實施例2 Cu84T×Ny22T 假撚複合 0.82 7.8 93 79 Cu71% Ny19% Pu10% 71 光面汗布 129 29 0.228 142
實施例3 Cu84T×Pe22T 假撚複合 0.76 14.8 85 79 Cu71% Pe19% Pu10% 71 光面汗布 132 30 0.266 131
實施例4 Cu44T×Pe56T 假撚複合 0.61 7.9 86 44 Cu40% Pe50% Pu10% 40 光面汗布 137 12 0.283 124
實施例5 Cu44T×Ny56T 假撚複合 0.67 8.3 84 44 Cu40% Ny50% Pu10% 40 光面汗布 140 18 0.279 128
實施例6 Cu84T×Pe22T 假撚複合 0.76 8.5 95 79 Pe84T Cu40% Pe50% Pu10% 40 光面汗布 131 10 0.298 121
實施例7 Cu84T×Pe22T 假撚複合 0.74 8.5 95 79 Cu71% Pe19% Pu10% 71 光面羅紋 185 28 0.226 136
實施例8 Cu84T×Pe22T 假撚複合 0.79 8.5 95 79 Cu71% Pe19% Pu10% 71 光雙面針織 192 27 0.202 140
實施例9 Cu110T×Pe22T 假撚複合 0.86 7.3 97 83 Cu75% Pe15% Pu10% 75 光面汗布 162 30 0.234 141
實施例10 Cu33T×Pe166T 假撚複合 0.84 6.1 77 17 Cu15% Pe75% Pu10% 15 光面汗布 156 6 0.276 106
實施例11 Ry84T×Pe22T 假撚複合 0.81 8.3 94 79 Ry71% Pe19% Pu10% 71 光面汗布 139 28 0.281 130
實施例12 Ly84T×Pe22T 假撚複合 0.71 7.7 91 79 Ly71% Pe19% Pu10% 71 光面汗布 132 27 0.249 133
實施例13 CDA84T×Pe23T 假撚複合 0.71 10.2 87 79 CDA71% Pe19% Pu11% 71 光面汗布 137 20 0.276 119
比較例1 Cu84T×Pe22T 假撚複合 - 87.8 83 79 Cu71% Pe19% Pu10% 71 光面汗布 139 38 0.314 114
比較例2 Cu84T×Pe22T 假撚複合 1.48 7.3 81 79 Cu71% Pe19% Pu10% 71 光面汗布 135 33 0.301 128
比較例3 Cu84T×Pe22T 同時 假撚複合 - 83.1 80 79 CU71% Pe19% Pu10% 71 光面汗布 141 34 0.327 121
比較例4 Cu84T×Pe22T 並紗 1.32 9.6 9.6 79 Cu71% Pe19% Pu10% 71 光面汗布 136 35 0.335 127
比較例5 Cu84T×Pe22T 包覆(SCY) 1.15 1.2 58 82 Cu74% Pe16% Pu10% 71 光面汗布 145 38 0.312 135
比較例6 Cu44T×BB44T×Pe22T 包覆(DCY) 1.89 1.8 96 86 Cu77% Pe13% PU11% 71 光面汗布 154 33 0.348 143
比較例7 Cu60/-×Pe33T MVS × 0.81 9.4 89 75 Cu68% Pe22% Pu10% 71 光面汗布 143 48 0.389 119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使用本發明之複合絲線之編織物儘管使用保水性較高之親水性纖維,快乾性依然良好,因此並無出汗後之黏膩感或布料黏於肌膚之不快感。又,親水性纖維位於最外層,因此對肌膚之觸感順滑,觸感優異,且肌膚刺激較低,接觸冷感亦較高。進而,於夏季等高溫高濕環境下,可藉由親水性纖維之吸濕放濕性適當處理身體產生之不自覺性出汗,因此成為難以悶熱而總體清涼性較高之布料。又,本發明之編織物之伸縮性或順滑性優異,因此無穿著時之拘束感,從而穿著感良好,可適宜用作適於內衣、襪子、睡衣褲、運動內衣等與肌膚直接接觸之衣物、或床上用品等用途之原材料。
圖1係本實施形態之複合紗之一例的截面結構之模式圖。 圖2係本實施形態之複合紗之開纖度相對較低之態樣之一例的截面結構之模式圖。 圖3係本實施形態之複合紗之一例的截面照片。 圖4係先前技術之假撚複合紗之一例的截面照片。 圖5係係利用先前技術包覆之鞘芯結構複合紗之一例的截面照片。 圖6係用以觀察複合紗截面之編織物的切斷方法之模式圖。 圖7係表示「位於最外層之單紗」之判定方法之模式圖。 圖8係代替於圖3之複合紗之截面中,劃定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分散區域(SC)與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分散區域(SG)之圖式之照片。

Claims (15)

  1. 一種複合紗,其特徵在於: 其係包含親水性纖維複絲及疏水性纖維複絲之複合紗;且以下之式(1): 開纖度=L/{R×√(F)}               (1) {式中,R為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圓相當徑,F為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數,L為該複合紗之截面中之該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之分散區域(SC)之最外層與該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分散區域(SG)之最外層之間之最大距離}所表示之開纖度未達1.0; 以下之式(3): SG內親水性纖維比率(%)={SG內親水性纖維量/(疏水性纖維複絲之總纖度+SG內親水性纖維量)}×100           (3) {式中,SG內親水性纖維量用以下之式(2): SG內親水性纖維量=(SG內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數/親水性纖維複絲之總單紗數)×親水性纖維複絲之總纖度             (2) 表示}所表示之SG內親水性纖維比率為20%以下;而且 根據以下之式(4): SG與SC重疊之區域(S)於SG內所占之比率=(S之面積/SG之面積)×100              (4) 求出之S於SG內所占之比率為80%以上。
  2. 如請求項1之複合紗,其中上述SG內親水性纖維比率為10%以下。
  3. 如請求項1或2之複合紗,其滿足下述(a)~(d): (a)複合紗中之親水性纖維複絲之混合比率為20~80 wt%; (b)複合紗之總纖度為44~333 dtex; (c)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纖度為0.1~5.6 dtex;及 (d)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纖度為0.1~5.6 dtex。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複合紗,其中上述親水性纖維為纖維素纖維。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複合紗,其中上述疏水性纖維為合成纖維。
  6. 一種編織物,其含有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複合紗。
  7. 如請求項6之編織物,其單位面積重量為80~200 g/m2 ,且滴加0.3 ml之水後1小時後之殘留水分率為30%以內。
  8. 如請求項6或7之編織物,其具有緯平針織、羅紋、及雙面針織中之任一種以上之編織組織。
  9. 一種複合紗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其係包含親水性纖維複絲及疏水性纖維複絲之複合紗之製造方法,於使親水性纖維複絲開纖後,以所開纖之上述親水性纖維複絲成為鞘側之方式使親水性纖維複絲與疏水性纖維複絲混纖。
  10. 如請求項9之製造方法,其中使親水性纖維複絲開纖之方法為假撚加工。
  11. 如請求項9或10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使親水性纖維複絲與疏水性纖維複絲複合時,使親水性纖維複絲之送入量多於疏水性纖維複絲之送入量。
  12. 如請求項9至11中任一項之製造方法,其滿足下述(a)~(d): (a)複合紗中之親水性纖維複絲之混合比率為20~80 wt%; (b)複合紗之總纖度為44~333 dtex; (c)親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纖度為0.1~5.6 dtex;及 (d)疏水性纖維複絲之單紗纖度為0.1~5.6 dtex。
  13. 如請求項9至12中任一項之製造方法,其中複合前之疏水性纖維複絲之沸水收縮率為3%以上。
  14. 如請求項9至13中任一項之製造方法,其中親水性纖維複絲為纖維素纖維。
  15. 如請求項9至14中任一項之製造方法,其中疏水性纖維複絲為合成纖維。
TW109110528A 2019-03-28 2020-03-27 複合紗及含該複合紗之編織物、以及該複合紗之製造方法 TW2020435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4039 2019-03-28
JP2019-064039 2019-03-28
JP2019141282 2019-07-31
JP2019-141282 2019-07-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3563A true TW202043563A (zh) 2020-12-01

Family

ID=726095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0528A TW202043563A (zh) 2019-03-28 2020-03-27 複合紗及含該複合紗之編織物、以及該複合紗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0196901A1 (zh)
TW (1) TW202043563A (zh)
WO (1) WO20201969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66802B1 (ja) * 2022-12-15 2023-05-01 青島紗支紡織科技有限公司 コアヤーン、布帛、ニット、及び繊維製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19537A (ja) * 1997-01-31 1998-08-18 Asahi Chem Ind Co Ltd 変色防止糸
JP2002061040A (ja) * 2000-08-10 2002-02-28 Seiren Co Ltd 複合加工糸および編地
JP2007126768A (ja) * 2005-11-02 2007-05-24 Toray Ind Inc 複合加工糸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96901A1 (ja) 2020-10-01
JPWO2020196901A1 (ja) 2021-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2193B (zh) 多層構造圓形編織物
JP5759761B2 (ja) 編地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繊維製品
TW201934825A (zh) 紡織線與其製造方法及包含其之布帛
JP2017528622A (ja) 翡翠含有繊維、糸および吸水性冷却生地
WO2014083966A1 (ja) 衣料用ポリアミド捲縮糸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衣料用織編物
JP7069701B2 (ja) 吸湿性に優れた繊維構造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衣料
JP5074590B2 (ja) 吸水速乾性織編物
JP2015108204A (ja) 複合紡績糸からなる織物
JP6371593B2 (ja) 清涼性に優れる編地
JP2013249560A (ja) 編地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繊維製品
JP2012188792A (ja) ソフトで抗ピリング性に優れた紡績糸
TW202043563A (zh) 複合紗及含該複合紗之編織物、以及該複合紗之製造方法
JP7162970B2 (ja) 改良された水分輸送特性を有する布地
JP2017531745A (ja) 混成糸、混成糸の作成方法、および混成糸から作製された布帛
JP2014208919A (ja) 衣料用ポリエステル捲縮糸及びそれからなる衣料用織編物
JP2004107809A (ja) ポリアミド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およびストッキングおよびインナーウエアー
JP6371620B2 (ja) 清涼性に優れる緯編地
JP5687585B2 (ja) 発汗時に快適な衣料用編物
CN106521743B (zh) 涤纶纱
JP7253907B2 (ja) 紡績性及び吸放湿性に優れた紡績糸及び織編物
JP4334543B2 (ja) 温度調節機能を持つ布帛
JP4475011B2 (ja) 肌着用編地
JP4228112B2 (ja) 吸放湿性に優れた布帛及び繊維製品
JP4859763B2 (ja) 衣料用布帛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衣類
JP6352456B2 (ja) 編地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繊維製品並びに編地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