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1171A - 牙刷 - Google Patents

牙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1171A
TW202031171A TW108140064A TW108140064A TW202031171A TW 202031171 A TW202031171 A TW 202031171A TW 108140064 A TW108140064 A TW 108140064A TW 108140064 A TW108140064 A TW 108140064A TW 202031171 A TW202031171 A TW 20203117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neck
brush body
toothbrush
inflection poi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00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50277B (zh
Inventor
西野正嗣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獅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70611813&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TW202031171(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獅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獅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11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11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502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5027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5/00Brush bodies; Handles integral with brushwa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5/00Brush bodies; Handles integral with brushware
    • A46B5/02Brush bodies; Handles integral with brushware specially shaped for holding by the han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17/00Devices for cleaning, polishing, rinsing or drying teeth, teeth cavities or prostheses; Saliva removers; Dental applian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C17/16Power-driven cleaning or polishing devices
    • A61C17/22Power-driven cleaning or polishing devices with brushes, cushions, cups, or the lik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1/00Compositions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08L23/12Polyprop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83/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only;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2200/00Brushe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functions, uses or applications
    • A46B2200/10For human or animal care
    • A46B2200/1066Toothbrush for cleaning the teeth or dentur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entist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rush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牙刷,其即便於使頭部變薄且使頸部變細的情況下,亦能夠利用刷本體的整體抑制頸部的撓曲,且兼顧柄部的優異握持性與良好的口腔內操作性。一種牙刷(1),包括刷本體(2),所述刷本體(2)包含:柄部(3);頸部(4),自柄部(3)的前端延長;以及頭部(5),設置於頸部(4)的前端,且於頭部(5)的植毛面(5a)植設有多個毛束,刷本體(2)具有頸部(4)的厚度自頭部(5)朝柄部(3)連續增加的形狀,並且,頭部(5)的厚度D1為2 mm~4 mm,頸部(4)的最小厚度D2為3 mm~4.5 mm,柄部(3)的最大厚度D3為13 mm~16 mm。

Description

牙刷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牙刷。 本申請案基於2018年11月8日於日本提出申請的日本專利特願2018-210804號而主張優先權,並將其內容引用於此。
例如,於預防齲齒或牙周病時,重要的是藉由使用牙刷的刷牙來去除口腔內的齒菌斑(plaque)。另外,為了提高齒菌斑的去除效果,而使牙刷的頭部變薄,並使頸部變細。藉此,能夠使牙刷毛到達通常的牙刷難以到達的臼齒的深處(臼齒的咽喉側)。
且說,提出了一種如下的牙刷,其藉由利用如聚縮醛樹脂或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樹脂般的強度高的樹脂構成頭部,即便於使該頭部變薄且亦使頸部變細的情況下,亦可得到頭部的充分的植毛強度以及頸部的耐折強度(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另外,由於刷本體包含強度高的樹脂,因此當自正視(與植毛面垂直的方向)以及側視(與植毛面平行的方向)兩者觀察刷本體時,可自頭部的前端至柄部的後端為止成形為直(straight)形狀。
另一方面,於包含強度較所述樹脂低的聚丙烯樹脂的牙刷的情況下,若一面形成為直形狀一面使頭部變薄且亦使頸部變細,則於刷牙時頸部會撓曲,植毛部會向頭部的背面側(即,遠離牙齒或齒齦的方向)位移。其結果,施加於柄部的力難以傳遞至植毛部,存在柄部的操作性降低的課題。
因此,提出了一種藉由將刷本體形成為側視時彎曲的形狀(S字形狀),而於自頭部至頸部之間(刷本體的一部分)抵消了頸部撓曲的牙刷(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
且說,近年來,為了由於握力弱等原因而難以握持細柄的使用者,提出了一種使柄部變粗以便容易利用整個手掌握持並以輕鬆的力實現掌握(palm grip)的牙刷(例如,參照專利文獻4)。於此種牙刷中,藉由在側視時自頭部的前端至柄部的後端為止形成為直形狀,可於刷牙時確實地操作頭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4)。
但是,於此種牙刷中,為了提升口腔內的操作性,若於保持柄部的粗直形狀的狀態下,單純地使頭部變薄且使頸部變細,則柄部與頸部的剛性差變大,使用時的應力容易集中於柄部與頸部的邊界區域。其結果,頸部過度撓曲而向背面側(遠離牙齒或齒齦的方向)位移,藉此,施加於柄部的力難以傳遞至植毛部,存在口腔內的操作性降低的課題。
特別是於握持粗柄部時,由於藉由柄部與手掌之間的間隙減少而能夠利用整個手掌握持柄部(即,由於為可利用輕鬆的力以掌握的方式來握持的柄形狀),因此與柄部細的情況相比,於刷牙時容易對頭部施加負荷,所述應力集中的課題變得顯著。即,此種課題是於兼顧由薄頭部及細頸部帶來的口腔內操作性、與握持性優異的直形狀的粗柄部的牙刷中所特有的課題。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1-485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3-118944號公報 [專利文獻3]國際公開第2017/155039號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06-20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的一態樣是鑒於此種現有情況而提出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如下的牙刷,其即便於使頭部變薄且使頸部變細的情況下,亦能夠利用刷本體的整體來抑制頸部的撓曲,且兼顧柄部的優異握持性與良好的口腔內操作性。 [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了達成所述目的,本發明的一態樣提供以下手段。 即,第1發明的發明的態樣是一種牙刷,其包括刷本體,所述刷本體包含:柄部;頸部,自所述柄部的前端延長;以及頭部,設置於所述頸部的前端,且於所述頭部的植毛面植設有多個毛束,所述刷本體具有所述頸部的厚度自所述頭部朝所述柄部連續增加的形狀,並且,所述頭部的厚度D1為2 mm~4 mm,所述頸部的最小厚度D2為3 mm~4.5 mm,所述柄部的最大厚度D3為13 mm~16 mm。
另外,第2發明的發明的態樣是如第1發明所述的牙刷,當自側面觀察所述刷本體時,具有:第一大致直線區域S1,與所述植毛面連續;第一曲線區域E1,自所述第一大致直線區域S1經由第一拐點P1於所述刷本體的植毛面側具有曲率中心;以及第二曲線區域E2,自所述第一曲線區域E1經由第二拐點於所述刷本體的背面側具有曲率中心。
另外,第3發明的發明的態樣是如第1發明或第2發明所述的牙刷,所述第一曲線區域E1的曲率半徑R1小於所述第二曲線區域E2的曲率半徑R2。
另外,第4發明的發明的態樣是如第1發明至第3發明中任一項所述的牙刷,所述第一拐點P1與所述第二拐點P2之間的距離為10 mm~45 mm。
另外,第5發明的發明的態樣是如第1發明至第4發明中任一項所述的牙刷,所述第二拐點P2與成為所述最大厚度D3的位置之間的距離為45 mm~65 mm。
另外,第6發明的發明的態樣是如第1發明至第5發明中任一項所述的牙刷,所述頭部與所述頸部的邊界O、與成為所述最大厚度D3的位置之間的距離為70 mm~110 mm。
另外,第7發明的發明的態樣是如第1發明至第6發明中任一項所述的牙刷,當自側面觀察所述刷本體時,所述的牙刷具有:第二大致直線區域S2,與所述頭部的背面連續;以及第三曲線區域E3,自所述第二大致直線區域S2經由第三拐點P3彎曲。
另外,第8發明的發明的態樣是如第7發明所述的牙刷,所述第三拐點P3位於較所述第一拐點P1更靠所述柄部側的位置。
另外,第9發明的發明的態樣是如第7發明或第8發明所述的牙刷,所述第三曲線區域E3的曲率半徑R3大於所述第一曲線區域E1的曲率半徑R1。
另外,第10發明的發明的態樣是如第7發明至第9發明中任一項所述的牙刷,所述第三曲線區域E3於所述刷本體的植毛面側具有曲率中心。
另外,第11發明的發明的態樣是如第1發明至第10發明中任一項所述的牙刷,當自側面觀察所述刷本體時,所述植毛面的延長線遍及所述柄部的全長而處於與所述刷本體重疊的位置。
另外,第12發明的發明的態樣是如第1發明至第11發明中任一項所述的牙刷,構成所述刷本體的樹脂的彎曲彈性係數為1000 MPa以上且2800 MPa以下。
另外,第13發明的發明的態樣是如第1發明至第12發明中任一項所述的牙刷,構成所述刷本體的樹脂為聚丙烯樹脂。
另外,第14發明的發明的態樣是如第1發明至第13發明中任一項所述的牙刷,其特徵在於具有將所述柄部的表面被覆的被覆材,所述被覆材包含較構成所述刷本體的樹脂更軟質的樹脂。
另外,第15發明的發明的態樣是如第14發明所述的牙刷,所述被覆材包含彈性體樹脂或矽酮樹脂。 [發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一態樣,能夠提供一種如下的牙刷,其即便於使頭部變薄且使頸部變細的情況下,亦能夠利用刷本體的整體來抑制頸部的撓曲,且兼顧柄部的優異握持性與良好的口腔內操作性。
以下,參照圖式對應用了本發明的牙刷進行詳細說明。 再者,為了便於理解特徵,以下說明中所使用的圖式方便起見有時示意性地表示成為特徵的部分,各構成要素的尺寸比率等不限於與實際相同。另外,視情況省略毛束的圖示,而僅圖示出植設毛束的植毛孔。
另外,以下說明中,將後述頭部5的設置有植毛面5a的一側作為牙刷1的正面側,將頭部5的植毛面5a所面對之側的相反側作為牙刷1的背面側。此外,將與植毛面5a平行且與刷本體2的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作為牙刷1的寬度方向,將與植毛面5a正交的方向作為牙刷1的厚度方向(側面側)來進行說明。
首先,作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例如對圖1~圖5所示的牙刷1進行說明。 再者,圖1是表示牙刷1的構成的側面圖。 圖2是自植毛面5a側觀察牙刷1的正面圖。 圖3是圖1中示出的線段A-A處的牙刷1的剖面圖。 圖4是圖1中示出的線段B-B處的牙刷1的剖面圖。 圖5是圖1中示出的線段C-C處的牙刷1的剖面圖。
本實施形態的牙刷1具備刷本體2,所述刷本體2包含整體上形成為長條狀的樹脂成形體。
刷本體2具有:柄部3;頸部4,自柄部3的前端延長;以及頭部5,設置於頸部4的前端。牙刷1中,能夠藉由植設於頭部5的植毛面5a的多個毛束(未圖示)對口腔內進行清掃。
構成刷本體2的樹脂例如較佳為使用聚丙烯(Polypropylene,PP)樹脂、或聚縮醛(聚甲醛(Polyoxymethylene,POM))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PBT)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樹脂等。其中,較佳為使用在本發明的應力分散性與強度方面平衡良好的PP樹脂。
另外,構成刷本體2的樹脂的彎曲彈性係數(日本工業標準(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JIS)K 7171)較佳為1000 MPa~2800 MPa,更佳為1200 MPa~2500 MPa,進而佳為1500 MPa~2000 MPa。
(頭部) 頭部5為藉由多個毛束對口腔內進行刷掃的部分,其具有形成為大致長方體狀、並且角部帶有圓形的形狀。另外,頭部5的植毛面5a與其相反側的背面形成為彼此平坦的面。
頭部5具有俯視時四個頂部被曲線切角的大致四邊形的平板狀的形狀。本實施形態中,頭部5與頸部4的邊界O為頭部5的俯視形狀中的形成靠近頸部4的切角的曲線的終點,即為形成切角的曲線的彎曲方向發生變化的位置。因此,頭部5與頸部4的邊界O為自俯視時的頭部5中的形成靠近頸部4的切角部分的寬度變窄的兩邊緣的曲線或直線,變化成寬度擴大的曲線或直線、或者寬度相同的直線的位置。
再者,頭部5只要為容易對口腔內進行刷掃的形狀或大小即可,其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亦可設為自其基端側朝前端側寬度逐漸變窄的形狀。另外,頭部5可為自其基端側朝前端側厚度逐漸變薄的錐(taper)形狀,亦可為頭部5的背面側的中央部具有隆起的圓形的形狀。
於頭部5的植毛面5a,呈格子狀排列配置有多個同一直徑的植毛孔6。毛束藉由以下方式植設於各植毛孔6:將多根刷毛(filament)捆紮並對折,於其中間夾持被稱為平線的金屬製的防脫用具(未圖示)並打入至植毛孔6。再者,圖2中省略毛束的圖示,僅圖示植毛孔6。
再者,植毛孔6不限於呈格子狀排列配置多個的構成,亦能夠設為呈交錯狀排列配置多個的構成。另外,植毛孔6的內徑與所植入的毛束的根數相關,因此對毛束的硬度或使用感產生影響,雖然能夠根據植毛時所使用的毛束的粗度或毛長而以某種程度調整使用感,但植毛孔6的內徑一般較佳為1.0 mm~3.0 mm的範圍。
關於毛束的刷毛的材質,雖無特別限定,但例如可列舉:聚醯胺(例如:6-12尼龍、6-10尼龍)、聚酯(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polytrim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烯烴(例如:聚丙烯)、彈性體(例如:烯烴系、苯乙烯系)等合成樹脂材料。另外,該些樹脂材料可組合多種來使用,例如,亦能夠如芯鞘結構等般於芯部與鞘部使用不同的樹脂材料。
刷毛的橫剖面形狀通常為圓形,但並不限定於此種形狀,例如可設為橢圓形、三角形、四邊形、六邊形、星形、三片葉的三葉草形、四片葉的三葉草形等任意的形狀。
毛束的毛長較佳為自頭部5的植毛面5a起,在成人用途中設為8 mm~13 mm,在兒童用途中設為6 mm~9 mm。就口腔內的使用性或使用感的方面而言,刷毛的粗度(最大直徑)較佳為0.12 mm~0.26 mm。另外,考慮到使用感、或刷掃感、清掃效果、耐久性等,亦可將粗度不同的多根刷毛任意組合來使用。
作為毛束的植毛方法,除了將所述刷毛的毛束對折,於其中間夾持平線並植設於植毛孔6的平線植毛法以外,亦可使用如下方法:將毛束的下端壓入至成為頭部5的熔融樹脂中並加以固定的熱熔接法、或者將毛束的下端加熱並形成熔融塊之後,將熔融樹脂填充於模具的腔內而與頭部5一體成形的模內(in-mold)法等。
頭部5的厚度D1較佳為2 mm~4 mm,更佳為2.5 mm~3.5 mm。再者,於自頭部5與頸部4的邊界O朝頭部5的前端側厚度逐漸變薄的錐形狀的情況下,將厚度D1定義為頭部5的整體厚度的平均值。
藉此,可使頭部5的厚度變薄,並提升口腔內的操作性,且可使毛束(刷毛)到達臼齒的深處(臼齒的咽喉側)。另外,就口腔內插入性的方面而言,後述的頸部4的最小厚度D2與頭部5的厚度D1的關係較佳為D1≦D2。
另外,就口腔內的插入性的方面而言,頭部5的長度較佳為10 mm~40 mm。頭部5的寬度W1若過大,則於口腔內的操作性降低,若過小,則所植入的毛束的數量過少,容易損害清掃力,因此較佳為5 mm~16 mm。
(頸部) 頸部4為將柄部3與頭部5之間連結的部分。本實施形態中,正視及側視時的頸部4與柄部3的外形形狀為自邊界O朝柄部3側大致直線或平緩的曲線連接多個而成的形狀。另外,頸部4與柄部3的邊界為不明確的形狀,但就口腔內插入性的方面而言,將本發明中的頸部4的長度定義為於正視時以邊界O為基點於柄部3側方向上為50 mm以內。
於長度方向(自頸部4起朝柄部3的後端側)上以一定長度維持頸部4的最小厚度D2的情況下,以該一定長度維持的區域較佳為自邊界O起於柄部3側不超過25 mm,更佳為不超過20 mm,進而佳為不超過10 mm。另外,頸部4的最小厚度D2較佳為3 mm~4.5 mm,更佳為3.5 mm~4.5 mm。
藉此,可於側視時自頭部5朝柄部3連續地增加頸部4的厚度,插入至口腔內時嘴唇的張開不會變大,可確保口腔內的操作性。此外,由於刷牙時施加於頸部4的應力集中的位置設置於頭部5側,因此可充分確保後述的使應力於柄部3方向分散的距離,從而可抑制頸部4的過度撓曲。
於長度方向(自頸部4起朝柄部3的後端側上以一定長度維持頸部4的最小寬度W2的情況下,以該一定長度維持的區域較佳為自邊界O起於柄部3側不超過25 mm,更佳為不超過20 mm,進而佳為不超過10 mm。另外,頸部4的最小寬度W2較佳為3 mm~4.5 mm,更佳為3.5 mm~4.5 mm。藉此,插入至口腔內時嘴唇的張開不會變大,可確保口腔內的操作性。
(柄部) 柄部3為由使用者握持的部分,形成為長條柱狀。另外,所述頸部4與柄部3的邊界為不明確的形狀,但為了確保足以握持該柄部3來使用的長度,較佳為將正視時的自邊界O至柄部3的後端為止的長度設為100 mm~200 mm。
本實施形態中,柄部3於側面觀察刷本體2時具有的形狀為:自其前端側(頸部4側)朝後端側厚度連續增加,於到達最大厚度D3後,厚度隨著朝向其後端側而減少。
再者,於柄部3中存在多個成為最大厚度D3的部位的情況下,將位於最靠近頸部4側的位置的部位唯一地定義為柄部3的成為最大厚度D3的部位。
柄部3的最大厚度D3較佳為13 mm~16 mm,更佳為13.5 mm~15.5 mm。另外,柄部3的最大寬度W3較佳為13 mm~16 mm,更佳為14.5 mm~16 mm。藉此,可使柄部3的握持性變良好,從而得到由掌握等帶來的優異的操作性。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的牙刷1中,較佳為滿足3.5≦D3/D1≦7的關係,更佳為滿足3.5≦D3/D1≦6.5的關係。藉此,於柄部3的握持性優異的同時,可得到由厚度薄的頭部5帶來的良好的口腔內操作性。
於本實施形態的牙刷1中,較佳為滿足3≦D3/D2≦5的關係,更佳為滿足3.5≦D3/D2≦5的關係。藉此,即便使頸部4變細,頸部4亦不會過度撓曲,可實現良好的口腔內操作性與握持容易性的兼顧。
本實施形態的牙刷1藉由後述的刷本體2的側視時的正面側與背面側的特徵性形狀,即便為細頸部4與粗柄部3的組合,亦可避免朝頸部4的應力集中,並使自頭部5至柄部3為止的刷本體2的整體撓曲,藉此抑制頸部4的撓曲。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的牙刷1中,於包含最大厚度D3、且正視時的自邊界O至柄部3的後端為止的長度的至少70%以上中,柄部3的厚度除以柄部3的寬度所得的值(以下,稱為縱橫比)較佳為處於0.8~1.2的範圍,更佳為0.9~1.1的範圍。藉此,可抑制柄部3朝僅厚度方向或僅寬度方向偏斜了的方向撓曲。
(刷本體的正面側的形狀) 關於本實施形態的牙刷1,當自側面觀察刷本體2時,於刷本體2的正面側,自頸部4的前端側朝柄部3側具有:第一大致直線區域S1,與頭部5的植毛面5a連續;第一曲線區域E1,自第一大致直線區域S1經由第一拐點P1於刷本體2的植毛面5a側具有曲率中心;以及第二曲線區域E2,自第一曲線區域E1經由第二拐點P2於刷本體2的背面側具有曲率中心。
(刷本體的背面側的形狀) 關於本實施形態的牙刷1,當自側面觀察刷本體2時,於刷本體2的背面側,自頸部4的前端側朝柄部3側具有:第二大致直線區域S2,與頭部5的背面連續;第三曲線區域E3,自第二大致直線區域S2經由第三拐點P3於刷本體2的植毛面5a側具有曲率中心;以及第四曲線區域E4,自第三曲線區域E3經由第四拐點P4於刷本體2的植毛面5a側具有曲率中心。
再者,所謂此處提及的「大致直線」,是指為自側面觀察刷本體2時,相對於沿著植毛面5a的軸線方向(長軸方向)的延長線L而平行的直線或於3°以內相交的直線。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的牙刷1中,第一拐點P1位於頸部4,於其後端側具有第二拐點P2。於刷本體2的正視時,第一拐點P1與第二拐點P2之間的距離較佳為10 mm~45 mm,更佳為25 mm~40 mm。藉此,於頸部4的厚度自頭部5朝柄部3連續增加的形狀中,可將頭部5與柄部3之間的表面經由頸部4以平滑的曲線連續地連接。另外,可設為使頸部4遍及全長而更細的形狀。
於為一般的頭部及頸部的尺寸,並具有直形狀的粗柄部的牙刷的情況下,為了使毛束到達臼齒的深處並提升口腔內操作性,若單純地使頭部變薄,且亦使頸部變細,則第一大致直線區域S1與第一曲線區域E1的厚度變薄。
其結果,藉由刷牙時的頭部的負荷,而第一拐點P1的應力集中變得過度,向第一曲線區域E1與第二曲線區域E2的應力分散變得不充分。另外,柄部越粗,應力集中越容易滯留於頸部區域內,因此該傾向變得顯著。而且,頸部過度撓曲,且植毛部向頭部的背面側(即,遠離牙齒或齒齦的方向)位移,藉此,施加於柄部的力難以傳遞至植毛部,柄部的操作性降低。
因此,本發明者等人發現,為了即便於使頭部5變薄且使頸部4變細的情況下,亦得到柄部3的優異握持性及良好的口腔內操作性,有效的是可利用「刷本體2的整體」將頸部4中的第一拐點P1的應力集中加以分散。具體而言發現,為了使應力朝柄部3側分散,所述曲線區域的曲率半徑的大小及拐點的位置關係是重要因素。
於本實施形態的牙刷1中,由於具有薄頭部5、細頸部4及直形狀的粗柄部3,因此,若於刷牙時對頭部5施加負荷,則首先,應力經由正面側的第一大致直線區域S1集中於第一拐點P1。第一拐點P1處於與背面側的第二大致直線區域S2內相向的位置。因此,於第二大致直線區域S2,若欲將於該第一拐點P1處於背面方向受到的應力分散,則阻力(排斥力)於正面方向起作用。
本發明者等人發現,為了有效利用該作用而利用「刷本體2的整體」進行應力分散,以下的措施(1)~措施(3)是有效的。
(措施(1):藉由頭部→S1→P1→S2→E1進行的應力分散) 於第一拐點P1處背面方向的應力集中起作用的情況下,若與第一拐點P1相向的區域為大致直線形狀(第二大致直線區域S2),則於第二大致直線區域S2,阻力於正面側起作用。而且,該阻力向與第二大致直線區域S2相向的正面側的第一曲線區域E1傳遞。
另外,若於正面側介隔第一拐點P1設置於刷本體2的植毛面5a側具有曲率中心的第一曲線區域E1,則於第一拐點P1處背面方向的應力集中起作用的情況下,根據其彎曲形狀的性質,具有阻力容易於正面側起作用的性質。此外,第一曲線區域E1的曲率半徑越大,阻力越容易分散傳遞。
於本發明中發現,藉由組合此種性質,可利用刷本體2的整體進行應力分散。即,發現,於第一拐點P1處背面方向的應力起作用的情況下,由第二大致直線區域S2帶來的正面方向的阻力更容易起作用,並且朝柄部3的方向傳遞,能夠進行應力分散。
(措施(2):藉由頭部→S1→P1→S2→P3→E3進行的應力分散) 與所述措施(1)重覆,於第一拐點P1處背面方向的應力集中起作用的情況下,若與第一拐點P1相向的區域為大致直線形狀(第二大致直線區域S2),則於第二大致直線區域S2,阻力於正面側起作用。另外,於第一拐點P1處受到的背面方向的應力朝柄部3的方向(第三曲線區域E3)傳遞。
另外,若於背面側介隔第三拐點P3設置於刷本體2的植毛面5a側具有曲率中心的第三曲線區域E3,則於背面方向的應力傳遞至第三拐點P3的情況下,根據其彎曲形狀的性質,於第三曲線區域E3,阻力容易於正面側起作用。此外,第三曲線區域E3的曲率半徑越大,阻力越容易分散傳遞。
於本發明中發現,藉由組合此種性質,可利用刷本體2的整體進行應力分散。即,發現,於第一拐點P1處背面方向的應力集中起作用的情況下,由第二大致直線區域S2帶來的正面方向的阻力更容易起作用,並且朝柄部3的方向傳遞,能夠進行應力分散。
(措施(3):藉由頭部→S1→P1→S2→E1·E3→E2進行的應力分散) 於刷本體2的側視時,第二拐點P2處於與第三曲線區域E3內相向的位置。另外,由於第一曲線區域E1與第三曲線區域E3為於刷本體2的植毛面5a側具有曲率中心的形狀,因此第二拐點P2處的阻力方向成為正面側。
此處,若於正面側介隔第二拐點P2設置於刷本體2的背面側具有曲率中心的第二曲線區域E2,則於第二拐點P2處正面方向的阻力起作用的情況下,根據其彎曲形狀的性質,具有阻力容易於背面側起作用的性質。此外,第二曲線區域E2的曲率半徑越大,阻力越容易分散傳遞。
於本發明中發現,藉由組合此種性質,可利用刷本體2的整體進行應力分散。即,發現,於第二拐點P2處正面方向的應力起作用的情況下,由第二曲線區域E2帶來的背面方向的阻力更容易起作用,並且朝柄部3的方向傳遞,能夠進行應力分散。此外,於第二曲線區域E2中,來自第三曲線區域E3的正面方向的效力亦傳遞,因此,起作用的阻力於正面側與背面側相抵消,亦能夠期待進一步分散應力。
於本實施形態的牙刷1中,藉由基於所述措施(1)~措施(3)的刷本體2的側視時的正面側與背面側的特徵性形狀,可避免朝頸部4的應力集中,並利用自頭部5至柄部3為止的刷本體2的整體使應力分散,從而抑制頸部4的撓曲。
(第一拐點P1的位置、自邊界O至第一拐點P1為止的距離) 於本實施形態的牙刷1中,第一拐點P1位於頸部4。如所述頸部4的定義般,將本發明中的頸部4的長度定義為於正視時以邊界O為基點於柄部3側方向上為50 mm以內。另外,正視時的自邊界O至第一拐點P1為止的距離較佳為處於30 mm以內的位置,更佳為處於25 mm以內,進而佳為處於20 mm以內。
(第二拐點P2的位置) 於本實施形態的牙刷1中,第二拐點P2位於較第一拐點P1更靠柄部3側的位置。第二拐點P2可處於頸部4,亦可處於柄部3。
(第一拐點P1與第二拐點P2之間的距離(第一曲線區域E1)) 於刷本體2的正視時,第一拐點P1與第二拐點P2之間的距離較佳為10 mm~45 mm,更佳為25 mm~40 mm。藉此,可確保足以使施加於第一拐點P1的應力集中經由第一曲線區域E1與第二曲線區域E2朝柄部3側分散的距離。
(曲率半徑R1、曲率半徑R2的關係) 本實施形態的牙刷1中,第一曲線區域E1的曲率半徑R1較佳為小於第二曲線區域E2的曲率半徑R2。另外,第一曲線區域E1的曲率半徑R1較佳為50 mm~300 mm,更佳為100 mm~200 mm。另一方面,第二曲線區域E2的曲率半徑R2較佳為150 mm~600 mm,更佳為200 mm~400 mm。
藉此,可自頸部4朝柄部3側以平滑的曲線構成表面。其結果,可使頸部4的第一拐點P1的應力集中向第一曲線區域E1傳遞。繼而,經由第二拐點P2向於刷本體2的背面側具有曲率中心的第二曲線區域E2傳遞,藉此可將朝柄部3側的應力集中加以分散,頸部4不會過度撓曲,可確保良好的口腔內操作性。另外,即便於使柄部3變粗的情況下,亦能夠得到該柄部3的良好的握持性。
(第二曲線區域E2:自第二拐點P2至柄部的後端為止的特定區域) 第二曲線區域E2較佳為於側視時包括自第二拐點P2至柄部3的最後端部為止的長度的70%以上。藉此,即便於使柄部3變粗的情況下,亦能夠得到該柄部3的良好的握持性。另外,藉由以平滑的曲線構成柄部3的表面,可使經由第一曲線區域E1的應力集中向第二曲線區域E2分散。
再者,將第二曲線區域E2設為柄部3的全長的至少70%以上是為了容許設置如自柄部3的正面側突出的手指接觸部7般與柄部3的表面不連續的區域。
另外,於側視時自第二拐點P2至柄部3的最後端部為止的長度中,例如R200與R300連接而形成曲線,即,於由多個R連接而成的曲線的情況下,亦定義為一個R的連接。
(第二拐點P2與成為最大厚度D3的位置之間的距離) 另外,於刷本體2的正視時,第二拐點P2與柄部3的成為最大厚度D3的位置之間的距離較佳為45 mm~65 mm,更佳為50 mm~60 mm。藉此,可避免經由第一曲線區域E1的頸部4的應力集中,並確保足以使應力向第二曲線區域E2分散的距離。
(邊界O與成為最大厚度D3的位置之間的距離) 另外,頭部5與頸部4的邊界O、與柄部3的成為最大厚度D3的位置之間的距離較佳為60 mm~110 mm,更佳為70 mm~110 mm。藉此,即便使頭部5變薄,使頸部4變細,且使柄部3變厚,亦能夠以平滑的曲線構成柄部3的表面,朝頸部4的應力集中會向柄部3的後端側分散,從而可抑制頸部4的過度撓曲。
(第三拐點P3的位置關係) 就可將第一拐點P1的應力集中經由第二大致直線區域S2向第三拐點P3傳遞,並將所受到的應力集中向第三曲線區域E3分散的方面而言,較佳為第三拐點P3存在於較第一拐點P1更靠柄側的位置。
另外,就藉由將由第二大致直線區域S2帶來的正面方向的阻力傳遞至第一曲線區域E1、進而自第一曲線區域E1傳遞至第二曲線區域E2而可進一步分散應力的方面而言,較佳為第三拐點P3存在於較第二拐點P2更靠頸部側的位置。
(曲率半徑R3、曲率半徑R1的關係) 第三曲線區域E3的曲率半徑R3較佳為大於第一曲線區域E1的曲率半徑R1。另外,第三曲線區域E3的曲率半徑R3較佳為100 mm~1000 mm,更佳為100 mm~500 mm。藉此,頸部4的第一拐點P1的應力集中經由第二大致直線區域S2向第三拐點P3傳遞,可將所受到的應力集中向第三曲線區域E3分散,於抑制頸部4的過度撓曲的同時,可確保口腔內的操作性。
(第三曲線區域E3)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的牙刷1中,於刷本體2的側視時,較佳為自第三拐點P3至柄部3的最後端部為止的長度的至少30%以上包含第三曲線區域E3,並且處於跨越頸部4與柄部3的位置。
藉此,刷牙時的頸部4的第一拐點P1的應力集中經由第二大致直線區域S2向第三拐點P3傳遞,根據第三曲線區域E3的彎曲形狀的性質,利用阻力容易於正面側起作用的性質,由第二大致直線區域S2帶來的正面方向的阻力容易起作用,可容易將第一拐點P1處的應力集中加以分散。其結果,於抑制頸部4的過度撓曲的同時,可確保口腔內的操作性。
(曲率半徑R3、曲率半徑R2的關係) 第三曲線區域E3的曲率半徑R3較佳為小於第二曲線區域E2的曲率半徑R2。藉此,可將由第二大致直線區域S2帶來的正面方向的阻力、由第一曲線區域E1帶來的正面方向的阻力、以及第三曲線區域E的正面方向的阻力自第一曲線區域E1向第二曲線區域E2傳遞,從而進一步分散應力。
(曲率半徑R4、曲率半徑R2的關係) 第四曲線區域E4的曲率半徑R4較佳為大於第二曲線區域E2的曲率半徑R2。另外,第四曲線區域E4的曲率半徑R4較佳為500 mm以上,更佳為1000 mm以上。
藉此,傳遞至第三曲線區域E3的應力集中向第四拐點P4傳遞,可將所受到的應力集中向第四曲線區域E4分散,於抑制頸部4的過度撓曲的同時,可確保操作性。另外,於本實施形態中,第四曲線區域E4於刷本體2的植毛面5a側具有曲率中心,因此於握持柄部3時,可減少該柄部3與手掌之間的間隙而利用整個手掌握持,握持性提升。
(第四曲線區域E4) 於刷本體2的側視時,較佳為自第四拐點P4至柄部3的最後端部為止的長度的至少50%以上包含第四曲線區域E4。
藉此,傳遞至第三曲線區域E3的應力集中向第四拐點P4傳遞,可將所受到的應力集中向第四曲線區域E4分散,於抑制頸部4的過度撓曲的同時,可確保操作性。
(第四曲線區域E4的彎曲方向) 第四曲線區域E4的曲率半徑R4於刷本體2的植毛面5a側具有曲率中心,但亦可於頭部5的背面側具有曲率中心。若於頭部5的背面側具有曲率中心,則於沿著第四曲線區域E4握持柄部3時,該柄部3的旋轉受到限制,因此可對握持方向進行定位。其結果,於刷牙時柄部3不會旋轉,口腔內操作性提升。
關於所述刷本體2的側視時的特徵性形狀,於僅包含構成刷本體2的樹脂(一次樹脂)的情況下進行了說明,但於遍及刷本體2的全長設置有被覆表面的被覆材8的構成的情況下,將所述特徵性形狀唯一地定義為刷本體2的輪廓(outline)。
於利用被覆材8被覆的情況下,較佳為於刷本體2設置有由一次樹脂形成的階差部9。藉由設置階差部9,於利用被覆材8被覆時,可與柄部3的表面成為同一平面,外觀與觸感變良好。另外,於利用雙色成形的製造性的方面亦較佳。
作為被覆材8,例如可使用聚烯烴系彈性體、苯乙烯系彈性體、聚酯系彈性體、聚胺基甲酸酯系熱塑性彈性體等彈性體樹脂、或矽酮樹脂等。
階差部9較佳為以相較於頸部4側而柄部3側以1 mm~3 mm降低一級的方式形成。另外,就強度的方面而言,階差部9的最小厚度較佳為有3 mm以上。
於具有階差部9的情況下,柄部3或頸部4的厚度方向與寬度方向的尺寸變短,藉此樹脂量減少,強度降低。因此,以降低一級的方式形成的階差部9較佳為自頸部4側朝柄部3側於曲率半徑成為0.5~1.5的範圍內連結。藉此,即便於刷牙時施加於頭部5的應力傳遞至階差部,亦能夠緩和朝階差部9的應力集中。
被覆材8較佳為藉由自階差部9起覆蓋表面,而於柄部3與頸部4之間形成連續的面。藉此,於口腔內的清掃時,可藉由被覆材8的彈力來緩和於柄部3與頸部4的邊界(階差部9)產生的應力集中。
被覆材8可以自頸部4起覆蓋柄部3的整面的方式形成,亦可以包圍整周的方式覆蓋。就可緩和應力集中的方面而言,較佳為自頸部4起以包圍柄部3的整周的方式覆蓋的態樣。
另外,較佳為柄部3的表面積中的至少50%以上由被覆材8被覆。另外,被覆材8的厚度較佳為0.5 mm~3.5 mm。
於以由被覆材8覆蓋周圍的方式被覆的態樣中,構成刷本體2的樹脂(一次樹脂)於經被覆的部位的剖面中可處於中心位置,亦可處於偏倚的位置。另外,就可緩和應力集中的方面而言,較佳為處於被覆材8的中心位置。
進而,於將包含刷本體2的樹脂的剖面積設為A1、將該部位的被覆材8的剖面積設為A2時,A2/(A1+A2)之比較佳為0.45~0.75。藉此,於牙刷1中,可提高握持柄部3時的抓握(grip)感。
另外,於柄部3的成為最大厚度D3的位置,A2/(A1+A2)之比較佳為0.45~0.75,更佳為0.6~0.75。藉此,於牙刷1中,可提高握持柄部3時的抓握感。另外,可緩和應力集中。
進而,於柄部3的長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A2/(A1+A2)之比較佳為0.45~0.75,更佳為0.6~0.75。藉此,於牙刷1中,可提高握持柄部3時的抓握感。
於階差部9,A2/(A1+A2)之比,較佳為0.45~0.75,更佳為0.45~0.55。藉此,可緩和應力集中。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的牙刷1中,當自側面觀察刷本體2時,植毛面5a的延長線L較佳為遍及柄部3的全長而處於與刷本體2重疊的位置。藉此,可使應力集中朝柄部3的後端側分散。即,於植毛面5a的延長線L遍及柄部3的全長而不處於與刷本體2重疊的位置的S字狀的柄形狀中,於粗柄部3的情況下,更容易發生應力集中於頸部4的情況。但是,藉由為所述重疊的位置、即直線狀,可使向頸部4的應力集中朝柄部3的後端側分散。
如上所述,於本實施形態的牙刷1中,即便於使頭部5變薄且使頸部4變細的情況下,亦利用刷本體2的整體抑制了頸部的撓曲。藉此,能夠提供兼顧柄部3的優異握持性及良好的口腔內操作性的牙刷1。
再者,本發明未必限定於所述實施形態者,能夠於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內施加各種變更。 例如,於所述實施形態中例示了將本發明應用於所述手動洗刷用的牙刷1的情況,亦能夠將本發明應用於相對於包含柄部3的本體部而拆裝自如地安裝有包含頸部4及頭部5的替換刷的電動牙刷。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來進一步明確本發明的效果。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下的實施例,可於不變更其主旨的範圍內適當變更來實施。
(實施例1~實施例8、比較例1~比較例2) 本實施形態中,依據下述表1所示的規格製作實施例1~實施例8及比較例1~比較例2的牙刷。具體而言,將PP樹脂射出成形而製作刷本體。此時,植毛孔的排列是自頭部的前端朝向柄體設為3孔×1行、4孔×5行、3孔×1行。另外,將頭部的寬度設為10 mm,將長度設為25 mm。其後,藉由平線式植毛將包含PBT製長絲的錐形牙刷毛(7.5密耳(mil))的毛束植設於頭部的植毛孔中,從而製作牙刷。再者,對於實施例8的牙刷,將刷本體射出成形後,利用軟質構件將自階差部至柄部的後端為止的表面被覆。以下,將各牙刷的規格彙總並示於下述表1~表4。
[表1]
  被覆 頭部 厚度 D1 (mm) 頸部 最小厚度 D2 (mm) 頸部 最小寬度 W2 (mm) 握持部 最大厚度 D3 (mm) 握持部 最大寬度 W3 (mm) D3/D1 D3/D2 位置0~D3的距離 (mm)
較佳範圍   2~4 2.5~3.5 3~4.5 3.5~4.5 3~4.5 3.5~4.5 13~16 13.5~15.5 13~16 14.5~16 3.5~7 3.5~6.5 3~5 3.5~5 60~110 70~110
實施例1 3 3 3.5 14.0 15 4.7 4.7 93
實施例2 3 3 4.0 14.0 15 4.7 4.7 93
實施例3 3 3 4.5 14.0 15 4.7 4.7 93
比較例1 3 5 5 14.0 15 4.7 2.8 93
比較例2 4.5 5 5 14.0 15 3.1 2.8 93
實施例4 3 3 4.5 14.0 15 4.7 4.7 60
實施例5 3 3 4.5 14.0 15 4.7 4.7 93
實施例6 3 3 4.5 14.0 15 4.7 4.7 93
實施例7 3 3 4.5 14.0 15 4.7 4.7 93
實施例8 有 有階差部 (1 mm)   被覆厚度 (1 mm) 3 3 4.5 14.0 15 4.7 4.7 93
[表2]
  第一大致直線區域 S1 第一拐點 P1 第一曲線區域 E1 第二拐點 P2 第二曲線區域 E2 R1與R2的關係 P1~P2的距離 (mm)
彎曲 (曲率中心) 曲率半徑 R1 (mm) 彎曲 (曲率中心) 曲率半徑 R2 (mm)
較佳範圍 大致直線形狀 頸部 植毛面側 50~300 100~200 柄部 背面側 150~600 200~400 R1<R2 10~45 25~40
實施例1 大致直線形狀 頸部 植毛面側 150 柄部 背面側 300 R1<R2 35
實施例2 大致直線形狀 頸部 植毛面側 150 柄部 背面側 300 R1<R2 35
實施例3 大致直線形狀 頸部 植毛面側 150 柄部 背面側 300 R1<R2 35
比較例1 大致直線形狀 頸部 植毛面側 150 柄部 背面側 300 R1<R2 35
比較例2 大致直線形狀 頸部 植毛面側 150 柄部 背面側 300 R1<R2 35
實施例4 大致直線形狀 頸部 植毛面側 150 柄部 背面側 300 R1<R2 35
實施例5 大致直線形狀 頸部 植毛面側 150 柄部 背面側 300 R1>R2 35
實施例6 大致直線形狀 頸部 植毛面側 150 柄部 背面側 300 R1<R2 20
實施例7 大致直線形狀 頸部 植毛面側 150 柄部 背面側 300 R1<R2 35
實施例8 大致直線形狀 頸部 植毛面側 150 柄部 背面側 300 R1<R2 35
[表3]
  第二大致直線區域 S2 第三拐點 P3 第三曲線區域 E3 R3與R1的關係 P2~D3的距離 (mm)
彎曲 (曲率中心) 彎曲 (位置) 曲率半徑 R3 (mm)
較佳範圍 大致直線形狀 位於較P1更靠柄部側的位置 植毛面側 跨越頸部與柄部 100~1000 100~500 R3>R1 45~65 50~60
實施例1 大致直線形狀 位於較P1更靠柄部側的位置 植毛面側 跨越頸部與柄部 400 R3>R1 56
實施例2 大致直線形狀 位於較P1更靠柄部側的位置 植毛面側 跨越頸部與柄部 400 R3>R1 56
實施例3 大致直線形狀 位於較P1更靠柄部側的位置 植毛面側 跨越頸部與柄部 400 R3>R1 56
比較例1 大致直線形狀 位於較P1更靠柄部側的位置 植毛面側 跨越頸部與柄部 400 R3>R1 56
比較例2 大致直線形狀 位於較P1更靠柄部側的位置 植毛面側 跨越頸部與柄部 400 R3>R1 56
實施例4 大致直線形狀 位於較P1更靠柄部側的位置 植毛面側 跨越頸部與柄部 400 R3>R1 56
實施例5 大致直線形狀 位於較P1更靠柄部側的位置 植毛面側 跨越頸部與柄部 400 R3>R1 56
實施例6 大致直線形狀 位於較P1更靠柄部側的位置 植毛面側 跨越頸部與柄部 400 R3>R1 56
實施例7 大致直線形狀 位於較P1更靠柄部側的位置 植毛面側 跨越頸部與柄部 400 R3>R1 45
實施例8 大致直線形狀 位於較P1更靠柄部側的位置 植毛面側 跨越頸部與柄部 400 R3>R1 56
[表4]
  第四拐點 P4 第四曲線區域 E4 R4與R2的關係 自側面觀察刷本體時,植毛面的延長線遍及柄部的全長而處於重疊的位置 材質 被覆材佔柄部整體的表面積的比例 A2/(A1+A2) 握持性 口腔內操作性
彎曲 曲率半徑 R4 (mm)
較佳範圍 柄部 無規定 500 mm以上 1000 mm以上 R4>R2 處於   50%以上 0.45~0.75    
實施例1 柄部 背面側 2000 R4>R2 處於 PP - - ◎ 4.7 ◎ 4.6
實施例2 柄部 背面側 2000 R4>R2 處於 PP - - ◎ 4.7 ◎ 4.8
實施例3 柄部 背面側 2000 R4>R2 處於 PP - - ◎ 4.7 ◎ 4.7
比較例1 柄部 背面側 2000 R4>R2 處於 PP - - ◎ 4.7 △ 3.4
比較例2 柄部 背面側 2000 R4>R2 處於 PP - - ◎ 4.7 △ 2.5
實施例4 柄部 背面側 2000 R4>R2 處於 PP - - ◎ 4.7 ○ 4.3
實施例5 柄部 背面側 2000 R4>R2 處於 PP - - ○ 4.3 ○ 4.2
實施例6 柄部 背面側 2000 R4>R2 處於 PP - - ◎ 4.5 ○ 4.4
實施例7 柄部 背面側 2000 R4>R2 處於 PP - - ○ 4.4 ○ 4.4
實施例8 柄部 背面側 2000 R4>R2 處於 PP 90% 0.55 ◎ 4.9 ◎ 4.8
(握持性的評價方法) 對於實施例1~實施例8及比較例1~比較例2的各牙刷,進行刷牙時的「牙刷的握持性」的評價。將其評價結果彙總並示於所述表4。
關於牙刷的握持性,由10名專業評審員使用各牙刷,並按照下述評價基準進行評價。另外,將10名專業評審員的平均分為4.5分以上設為「◎」,將平均分為3.5分以上且未滿4.5分設為「○」,將平均分為2.5分以上且未滿3.5分設為「△」,將平均分未滿2.5分設為「×」來進行評價。因此,分數越高,牙刷的握持性越優異。
<評價基準> 5分:非常好。 4分:稍好。 3分:良好。 2分:稍微不好。 1分:不好。
(口腔內操作性的評價方法) 另外,對於實施例1~實施例8及比較例1~比較例2的各牙刷,進行刷牙時的「牙刷的口腔內操作性(於口中的移動容易性、頸部的過度撓曲的有無)」的評價。將其評價結果彙總並示於所述表4。
關於牙刷的操作性,由10名專業評審員使用各牙刷,並按照下述評價基準進行評價。另外,將10名專業評審員的平均分為4.5分以上設為「◎」,將平均分為3.5分以上且未滿4.5分設為「○」,將平均分為2.5分以上且未滿3.5分設為「△」,將平均分未滿2.5分設為「×」來進行評價。因此,分數越高,口腔內操作性越優異。
<評價基準> 5分:非常好。 4分:稍好。 3分:中等。 2分:稍微不好。 1分:不好。
如表4所示,實施例1~實施例8的牙刷與比較例1~比較例2的牙刷相比較,關於刷牙時的「牙刷的握持性」及「牙刷的口腔內操作性」,獲得了高評價結果。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對於牙刷而言能夠廣泛應用。
1:牙刷 2:刷本體 3:柄部 4:頸部 5:頭部 5a:植毛面 6:植毛孔 7:手指接觸部 8:被覆材 9:階差部 D1:頭部的厚度 D2:頸部的最小厚度 D3:柄部的最大厚度(最大厚度) O:邊界 R1~R4:曲率半徑 S1:第一大致直線區域 S2:第二大致直線區域 E1:第一曲線區域 E2:第二曲線區域 E3:第三曲線區域 E4:第四曲線區域 P1:第一拐點 P2:第二拐點 P3:第三拐點 P4:第四拐點 L:延長線 W1:頭部的寬度 W2:頸部的最小寬度 W3:柄部的最大寬度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牙刷的構成的側面圖。 圖2是自植毛面側觀察圖1所示的牙刷的正面圖。 圖3是圖1中示出的線段A-A處的牙刷的剖面圖。 圖4是圖1中示出的線段B-B處的牙刷的剖面圖。 圖5是圖1中示出的線段C-C處的牙刷的剖面圖。
1:牙刷
2:刷本體
3:柄部
4:頸部
5:頭部
5a:植毛面
7:手指接觸部
8:被覆材
9:階差部
O:邊界
R1~R4:曲率半徑
S1:第一大致直線區域
S2:第二大致直線區域
E1:第一曲線區域
E2:第二曲線區域
E3:第三曲線區域
E4:第四曲線區域
P1:第一拐點
P2:第二拐點
P3:第三拐點
P4:第四拐點
L:延長線

Claims (15)

  1. 一種牙刷,包括刷本體,所述刷本體包含: 柄部; 頸部,自所述柄部的前端延長;以及 頭部,設置於所述頸部的前端,且 於所述頭部的植毛面植設有多個毛束,所述牙刷的特徵在於, 所述刷本體具有所述頸部的厚度自所述頭部朝所述柄部連續增加的形狀, 並且, 所述頭部的厚度D1為2 mm~4 mm, 所述頸部的最小厚度D2為3 mm~4.5 mm, 所述柄部的最大厚度D3為13 mm~16 mm。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牙刷,其中當自側面觀察所述刷本體時,具有: 第一大致直線區域S1,與所述植毛面連續; 第一曲線區域E1,自所述第一大致直線區域S1經由第一拐點P1於所述刷本體的植毛面側具有曲率中心;以及 第二曲線區域E2,自所述第一曲線區域E1經由第二拐點P2於所述刷本體的背面側具有曲率中心。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牙刷,其中所述第一曲線區域E1的曲率半徑R1小於所述第二曲線區域E2的曲率半徑R2。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牙刷,其中所述第一拐點P1與所述第二拐點P2之間的距離為10 mm~45 mm。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牙刷,其中所述第二拐點P2與成為所述最大厚度D3的位置之間的距離為45 mm~65 mm。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牙刷,其中所述頭部與所述頸部的邊界O與成為所述最大厚度D3的位置之間的距離為70 mm~110 mm。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牙刷,其中當自側面觀察所述刷本體時,所述的牙刷具有: 第二大致直線區域S2,與所述頭部的背面連續;以及 第三曲線區域E3,自所述第二大致直線區域S2經由第三拐點P3彎曲。
  8. 如請求項7項所述的牙刷,其中所述第三拐點P3位於較所述第一拐點P1更靠所述柄部側的位置。
  9. 如請求項7或8所述的牙刷,其中所述第三曲線區域E3的曲率半徑R3大於所述第一曲線區域E1的曲率半徑R1。
  10. 如請求項7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牙刷,其中所述第三曲線區域E3於所述刷本體的植毛面側具有曲率中心。
  11.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牙刷,其中當自側面觀察所述刷本體時,所述植毛面的延長線遍及所述柄部的全長而處於與所述刷本體重疊的位置。
  12. 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牙刷,其中構成所述刷本體的樹脂的彎曲彈性係數為1000 MPa以上且2800 MPa以下。
  13. 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所述的牙刷,其中構成所述刷本體的樹脂為聚丙烯樹脂。
  14. 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所述的牙刷,其具有將所述柄部的表面被覆的被覆材, 所述被覆材包含較構成所述刷本體的樹脂更軟質的樹脂。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牙刷,其中所述被覆材包含彈性體樹脂或矽酮樹脂。
TW108140064A 2018-11-08 2019-11-05 牙刷 TWI8502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0804 2018-11-08
JP2018210804A JP7190872B2 (ja) 2018-11-08 2018-11-08 歯ブラ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1171A true TW202031171A (zh) 2020-09-01
TWI850277B TWI850277B (zh) 2024-08-01

Family

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90872B2 (ja) 2022-12-16
KR20210087428A (ko) 2021-07-12
CN215603803U (zh) 2022-01-25
JP2020074983A (ja) 2020-05-21
WO2020095867A1 (ja) 2020-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69351B2 (ja) 歯ブラシ
JP5806922B2 (ja) 歯ブラシ
CN215603803U (zh) 牙刷
JP2008006281A (ja) 歯ブラシの柄
CN108697230B (zh) 牙刷
TW201733492A (zh) 牙刷
JP2007229065A (ja) 歯ブラシ
TWI734760B (zh) 牙刷
TWI850277B (zh) 牙刷
JP7285832B2 (ja) 歯ブラシ
WO2021131553A1 (ja) 歯ブラシ
JP2021104237A (ja) 歯ブラシ
JP7557938B2 (ja) 歯ブラシ
CN112203559B (zh) 牙刷
WO2016121961A1 (ja) 歯ブラシ
TW202128056A (zh) 牙刷
TWI826404B (zh) 電動牙刷用替換刷頭以及電動牙刷
WO2022138016A1 (ja) 歯ブラシ
JP2024021493A (ja) 歯ブラシ
JP2020075125A (ja) 液状歯磨き剤塗布ブラシ
JP6130961B2 (ja) 毛束群を有する歯ブラシ
JP2024052103A (ja) 歯ブラシ
JP2024052102A (ja) 歯ブラシ
JP2018174989A (ja) 歯ブラシ
JP2014050587A (ja) 歯間清掃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