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03803U - 牙刷 - Google Patents
牙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603803U CN215603803U CN201990001139.4U CN201990001139U CN215603803U CN 215603803 U CN215603803 U CN 215603803U CN 201990001139 U CN201990001139 U CN 201990001139U CN 215603803 U CN215603803 U CN 21560380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othbrush
- inflection point
- curved region
- region
- ne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5/00—Brush bodies; Handles integral with brushwar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17/00—Devices for cleaning, polishing, rinsing or drying teeth, teeth cavities or prostheses; Saliva removers; Dental applian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C17/16—Power-driven cleaning or polishing devices
- A61C17/22—Power-driven cleaning or polishing devices with brushes, cushions, cups, or the lik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1/00—Compositions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08L23/12—Polypropen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83/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only;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2200/00—Brushe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functions, uses or applications
- A46B2200/10—For human or animal care
- A46B2200/1066—Toothbrush for cleaning the teeth or dentur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5/00—Brush bodies; Handles integral with brushware
- A46B5/02—Brush bodies; Handles integral with brushware specially shaped for holding by the han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entist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rus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牙刷,其即使在使头部变薄并使颈部变细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刷主体的整体来抑制颈部的挠曲,同时实现手柄部的优越的握持性和良好的口腔内的操作性。一种牙刷(1),其具备刷主体(2),该刷主体包含手柄部(3)、从手柄部(3)的前端延长而来的颈部(4)、以及设置于颈部(4)的前端的头部(5),头部(5)的植毛面(5a)上植入有多束毛束,其中,刷主体(2)呈颈部(4)的厚度从头部(5)一侧朝向手柄部(3)一侧连续增大的形状,且头部(5)的厚度D1为2~4mm,颈部(4)的最小厚度D2为3~4.5mm,手柄部(3)的最大厚度D3为13~16mm。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牙刷。
本申请要求基于2018年11月8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8-210804号的优先权,并在这里引用该内容。
背景技术
例如,对于龋齿、牙周病的预防,通过使用牙刷的刷扫来除去口腔内的牙菌斑是重要的。另外,为了提高牙菌斑的除去效果,而使牙刷的头部变薄,颈部变细。由此,能够使刷毛到达利用通常的牙刷很难到达的臼齿的深处(臼齿的咽喉侧)。
为此,有人提出了这样一种方案:一种牙刷,其通过利用聚缩醛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这样的强度高的树脂构成头部,藉此即使在使该头部变薄且也使颈部变细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头部的充分的植毛强度和颈部的耐折强度(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2。)。另外,由于刷主体由强度高的树脂构成,因此在从正面视角(与植毛面垂直的方向)和侧面视角(与植毛面平行的方向)双方观察刷主体时,能够从头部的前端到手柄部的后端为止成形为直(straight)形状。
另一方面,在由强度比上述树脂低的聚丙烯树脂构成的牙刷的情况下,若一边成形为直形状一边使头部变薄且也使颈部变细时,则在刷牙时颈部挠曲,植毛部向头部的背面侧(即,远离牙、牙龈的方向)移位。其结果为,存在施加给手柄部的力不容易向植毛部传递,手柄部的操作性降低的课题。
因此,有人提出了这样一种方案:一种牙刷,其通过将刷主体形成为在侧面视角下弯曲的形状(S字形状),从而在从头部到颈部之间(刷主体的一部分)抵消颈部的挠曲(例如,参见专利文献3。)。
为此,近年来,为了由于握力弱等理由而难以握持细手柄的使用者,有人提出这样一种方案:加粗手柄部以便容易利用整个手掌握持且以轻松的力实现手掌握持(palmgrip)的牙刷(例如,参见专利文献4。)。在这样的牙刷中,通过在侧面视角下从头部的前端到手柄部的后端为止形成为直形状,藉此能够在刷牙时准确地操作头部(例如,参见专利文献4。)。
然而,在这样的牙刷中,为了提高口腔内的操作性,若在保持手柄部的粗直形状的状态下,单纯地使头部变薄并使颈部变细的话,则手柄部与颈部之间的刚性的差变大,使用时的应力容易集中在手柄部与颈部之间的边界区域。其结果为,颈部过度挠曲而向背面侧(远离牙齿、牙龈的方向)移位,由此存在施加给手柄部的力不容易传递到植毛部、口腔内的操作性降低这样的课题。
特别是,在握持粗手柄部时,由于通过手柄部与手掌之间的间隙减少,而能够利用整个手掌来握持手柄部(即,由于是能够以轻松的力利用手掌握持来握持的手柄形状),因此与手柄部细的情况相比,在刷牙时容易对头部施加负荷,上述的应力集中的课题变得显著。即,这样的课题是在使基于薄头部和细颈部带来的口腔内的操作性、和握持性优越的直形状的粗手柄部同时实现的牙刷中所特有的课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485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18944号公报
专利文献3:PCT国际公开WO 2017/155039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6-202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是鉴于这样的现有的情况而提出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牙刷,其即使是在使头部变薄并使颈部变细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刷主体的整体来抑制颈部的挠曲,并且同时实现手柄部的优越的握持性和良好的口腔内的操作性。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提供以下的技术手段。
即,权利要求1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方式是一种牙刷,其具备刷主体,该刷主体包含:手柄部;颈部,该颈部从所述手柄部前端延长而来;以及头部,该头部设置于所述颈部前端,所述头部的植毛面上植入有多束毛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刷主体呈所述颈部的厚度从所述头部一侧朝向所述手柄部一侧连续增大的形状,并且,所述头部的厚度D1为2~4mm,所述颈部的最小厚度D2为3~4.5mm,所述手柄部的最大厚度D3为13~16mm。
另外,权利要求2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方式是根据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牙刷,其特征在于,侧面观察所述刷主体时,该牙刷具有:第一大致直线区域S1,该第一大致直线区域S1与所述植毛面连接;第一曲线区域E1,该第一曲线区域E1从所述第一大致直线区域S1开始,通过第一拐点P1,在所述刷主体的植毛面侧具有曲率中心;以及第二曲线区域E2,该第二曲线区域E2从所述第一曲线区域E1开始,通过第二拐点,在所述刷主体的背面侧具有曲率中心。
另外,权利要求3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方式是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记载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线区域E1的曲率半径R1比所述第二曲线区域E2的曲率半径R2小。
另外,权利要求4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方式是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记载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拐点P1与所述第二拐点P2之间的距离为10~45mm。
另外,权利要求5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方式是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记载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拐点P2与成为所述最大厚度D3的位置之间的距离为45~65mm。
另外,权利要求6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方式是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记载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与所述颈部之间的边界O与成为所述最大厚度D3的位置之间的距离为70~110mm。
另外,权利要求7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方式是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记载的牙刷,其特征在于,侧面观察所述刷主体时,该牙刷具有:第二大致直线区域S2,该第二大致直线区域S2与所述头部的背面连接;以及第三曲线区域E3,该第三曲线区域E3从所述第二大致直线区域S2开始,通过第三拐点P3,弯曲。
另外,权利要求8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方式是根据权利要求7中记载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拐点P3位于比所述第一拐点P1更靠近所述手柄部侧的位置。
另外,权利要求9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方式是根据权利要求7或8中记载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曲线区域E3的曲率半径R3比所述第一曲线区域E1的曲率半径R1大。
另外,权利要10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方式是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记载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曲线区域E3在所述刷主体的植毛面侧具有曲率中心。
另外,权利要求11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方式是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记载的牙刷,其特征在于,侧面观察所述刷主体时,所述植毛面的延长线在所述手柄部的整个长度上位于与所述刷主体重叠的位置。
另外,权利要求12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方式是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记载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刷主体的树脂的弯曲弹性模量为1000MPa以上且2800MPa以下。
另外,权利要求13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方式是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记载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刷主体的树脂为聚丙烯树脂。
另外,权利要求14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方式是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记载的牙刷,其特征在于,该牙刷具有包覆所述手柄部表面的包覆材料,所述包覆材料由比构成所述刷主体的树脂更软质的树脂形成。
另外,权利要求15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方式是根据权利要求14中记载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材料由弹性体树脂或者有机硅树脂构成。
[实用新型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一种牙刷,其即使在使头部变薄并使颈部变细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刷主体的整体来抑制颈部的挠曲,并且同时实现手柄部的优越的握持性和良好的口腔内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牙刷的结构的侧面视图。
图2是从植毛面侧观察图1所示的牙刷的正面视图。
图3是基于图1中所示的线段A-A的牙刷的截面图。
图4是基于图1中所示的线段B-B的牙刷的截面图。
图5是基于图1中所示的线段C-C的牙刷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牙刷;2刷主体;3手柄部;4颈部;5头部;5a植毛面;6植毛孔;7手指拿捏部;8包覆材料;9级差部;O边界;S1第一大致直线区域;S2第二大致直线区域;E1第一曲线区域;E2第二曲线区域;E3第三曲线区域;E4第四曲线区域;P1第一拐点;P2第二拐点;P3第三拐点;P4第四拐点;L延长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牙刷进行详细地说明。
此外,为了容易理解特征,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附图有时为了方便而示意性地表示成为特征的部分,各结构要素的尺寸比率等不限于与实际相同。另外,根据情况而省略毛束的图示,仅图示植入毛束的植毛孔。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后述的头部5的设置有植毛面5a的一侧设为牙刷1的正面侧,将与头部5的植毛面5a所面对的一侧相反一侧设为牙刷1的背面侧。除此之外,将与植毛面5a平行且与刷主体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牙刷1的宽度方向,将与植毛面5a正交的方向作为牙刷1的厚度方向(侧面侧)而进行说明。
首先,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例如对图1~图5所示的牙刷1进行说明。
此外,图1是表示牙刷1的结构的侧面视图。
图2是从植毛面5a侧观察牙刷1的正面视图。
图3是基于图1中所示的线段A-A的牙刷1的截面图。
图4是基于图1中所示的线段B-B的牙刷1的截面图。
图5是基于图1中所示的线段C-C的牙刷1的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具备刷主体2,刷主体2包括整体上形成为长条状的树脂成形体。
刷主体2具有:手柄部3、从手柄部3的前端延长而来的颈部4以及设置在颈部4的前端的头部5。在牙刷1中,通过植入在头部5的植毛面5a上的多束毛束(未图示。),能够清扫口腔内。
构成刷主体2的树脂例如优选使用聚丙烯(PP)树脂、聚缩醛(POM)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等。其中,优选使用本实用新型中的应力分散性和强度方面平衡良好的PP树脂。
另外,构成刷主体2的树脂的弯曲弹性模量(JIS K 7171)优选为1000~2800MPa,更优选1200~2500MPa,进一步优选为1500~2000MPa。
(头部)
头部5是利用多束毛束对口腔内进行刷扫的部分,具有呈大致长方体状并且角部带有圆角的形状。另外,头部5的植毛面5a和与其相反一侧的背面相互形成平坦的面。
头部5具有在平面视图中4个顶部被曲线切角的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状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头部5与颈部4之间的边界O是头部5的平面视图形状中形成靠近颈部4的切角的曲线的终点,即,是形成切角的曲线的弯曲方向变化的位置。因此,头部5与颈部4之间的边界O是下述位置:从在平面视图中的头部5中形成靠近颈部4的切角部分的宽度变狭的两缘的曲线或者直线变化为宽度变宽的曲线或者直线、或者宽度相同的直线的位置。
此外,头部5只要是容易对口腔内进行刷扫的形状或大小即可,对该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为宽度从其基端侧朝向前端侧而逐渐变窄的形状。另外,头部5可为厚度从其基端侧朝向前端侧而逐渐变薄的锥形形状,或者可为头部5的背面侧的中央部隆起的有圆角的形状。
在头部5的植毛面5a上,呈格子状排列配置有多个相同直径的植毛孔6。关于毛束,通过将多根刷毛(细丝)束起并对折,在其间夹着被称为扁平线(flat plate)的金属制的防脱用具(未图示)并打入到植毛孔6中,从而植入各植毛孔6中。此外,在图2中,省略毛束的图示,仅图示植毛孔6。
此外,植毛孔6并不局限于呈格子状排列配置多个的结构,也可以是呈交错状排列配置多个的结构。另外,植毛孔6的内径与被植毛的毛束的根数相关,因此会影响毛束的硬度、使用感,虽然根据在植毛时使用的毛束的粗细、毛长,能够在某程度上调整使用感,但植毛孔6的内径一般优选为1.0~3.0mm的范围。
对于毛束的刷毛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列举聚酰胺(例如:6-12尼龙、6-10尼龙)、聚酯(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烯烃(例如:聚丙烯)、弹性体(例如:烯烃系、苯乙烯系)等合成树脂材料。另外,可组合使用多个这些树脂材料,例如也可以像芯鞘构造等那样,在芯部和鞘部使用不同的树脂材料。
刷毛的横截面形状通常为圆形,但不限于这样的形状,例如可以为椭圆形、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星形、三片叶的三叶草形、四片叶的四叶草形等任意的形状。
关于毛束的毛长,从头部5的植毛面5a起算,大人用的话优选为8mm~13mm,儿童用的话优选为6mm~9mm。从口腔内的使用性、使用感的方面出发,刷毛的粗细(最大直径)优选为0.12mm~0.26mm。另外,考虑使用感、刷扫感、清扫效果、耐久性等,可任意地组合使用粗细不同的多根刷毛。
作为毛束的植毛方法,除了将上述的刷毛的毛束对折,在其间夹着扁平线而植入植毛孔6中的扁平线植毛法以外,还能够使用下述方法:将毛束的下端压入成为头部5的熔融树脂中并进行固定的热熔接法;或者,在对毛束的下端进行加热而形成熔融块之后,向模具的模腔内填充熔融树脂而与头部5一体成形的模内法(in-mold process)等。
头部5的厚度D1优选为2~4mm,更优选为2.5~3.5mm。此外,在厚度从头部5与颈部4之间的边界O朝向头部5的前端侧而逐渐变薄的锥形形状的情况下,厚度D1定义为头部5的整体的厚度的平均值。
由此,能够使头部5的厚度变薄,提高口腔内的操作性,能够使毛束(刷毛)到达臼齿的深处(臼齿的咽喉侧)。另外,从口腔内插入性的方面出发,后述的颈部4的最小厚度D2与头部5的厚度D1的关系优选为D1≦D2。
另外,从口腔内的插入性的方面出发,头部5的长度优选为10~40mm。头部5的宽度W1若过大则口腔内的操作性降低,若过小则所植入的毛束的数量过少,清扫力容易受损,因此优选为5~16mm。
(颈部)
颈部4是将手柄部3与头部5之间连结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正面视图和侧面视图中颈部4和手柄部3之间的外形形状是从边界O朝向手柄部3侧大致直线或者平缓的曲线多个相连而得的形状。另外,颈部4与手柄部3之间的边界是不明确的形状,但从口腔内插入性的方面出发,本实用新型的颈部4的长度定义为在正面视图中以边界O为基点、在手柄部3侧方向上为50mm以内。
在将颈部4的最小厚度D2在长度方向(从颈部4到手柄部3的后端侧)上以一定的长度维持的情况下,以该一定的长度维持的区域优选为从边界O向手柄部3侧不超过25mm,更优选不超过20mm,进一步优选不超过10mm。另外,颈部4的最小厚度D2优选为3~4.5mm,更优选为3.5~4.5mm。
由此,能够在侧面视图中从头部5一侧朝向手柄部3一侧连续增大颈部4的厚度,在插入到口腔内时,嘴唇的张开不会变大,能够确保口腔内的操作性。除此之外,由于在刷牙时施加给颈部4的应力集中的位置设置在头部5侧,因此能够充分确保后述的使应力向手柄部3方向分散的距离,能够抑制颈部4的过度挠曲。
在长度方向(从颈部4到手柄部3的后端侧)上以一定的长度维持颈部4的最小宽度W2的情况下,以该一定的长度维持的区域优选为从边界O向手柄部3侧不超过25mm,更优选为不超过20mm,进一步优选为不超过10mm。另外,颈部4的最小宽度W2优选为3~4.5mm,更优选为3.5~4.5mm。由此,在插入到口腔内时嘴唇的张开不会变大,能够确保口腔内的操作性。
(手柄部)
手柄部3是使用者所握持的部分,形成为长条柱状。另外,上述的颈部4与手柄部3之间的边界为不明确的形状,但为了确保足以握持该手柄部3而使用的长度,优选将正面视图中从边界O到手柄部3的后端为止的长度设为100~200mm。
在本实施方式中,手柄部3呈如下的形状:侧面观察刷主体2时,厚度从其前端侧(颈部4侧)朝向后端侧连续增加,在达到最大厚度D3之后,厚度随着朝向其后端侧而减少的形状。
此外,手柄部3存在多个成为最大厚度D3的位置时,将位于最靠近颈部4一侧的位置唯一地定义为手柄部3的成为最大厚度D3的位置。
手柄部3的最大厚度D3优选为13~16mm,更优选为13.5~15.5mm。另外,手柄部3的最大宽度W3优选为13~16mm,更优选为14.5~16mm。由此,能够使手柄部3的握持性良好,得到基于手掌握持等带来的优越的操作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中,优选满足3.5≦D3/D1≦7的关系,更优选满足3.5≦D3/D1≦6.5的关系。由此,手柄部3的握持性优越,同时能够得到由厚度薄的头部5带来的良好的口腔内的操作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中,优选满足3≦D3/D2≦5的关系,更优选满足3.5≦D3/D2≦5的关系。由此,即使颈部4变细,颈部4也不会过度挠曲,能够同时实现良好的口腔内的操作性和握持的容易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中,根据后述的刷主体2的侧面视图中的正面侧和背面侧的特征的形状,即使是细颈部4与粗手柄部3的组合,也能够避免对颈部4的应力集中,通过使从头部5到手柄部3为止的刷主体2的整体挠曲,能够抑制颈部4的挠曲。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中,在包含最大厚度D3且正面视图中从边界O到手柄部3的后端为止的长度中的至少70%以上的范围中,将手柄部3的厚度除以手柄部3的宽度而得的值(以下,称为纵横比。)优选处于0.8~1.2的范围,更优选处于0.9~1.1的范围。由此,能够抑制手柄部3朝向仅厚度方向或者仅宽度方向偏斜的方向的挠曲。
(刷主体的正面侧的形状)
侧面观察刷主体2时,在刷主体2的正面侧,从颈部4的前端侧朝向手柄部3侧,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具有:第一大致直线区域S1,该第一大致直线区域S1与头部5的植毛面5a连接;第一曲线区域E1,该第一曲线区域E1从第一大致直线区域S1开始,通过第一拐点P1,在刷主体2的植毛面5a侧具有曲率中心;以及第二曲线区域E2,该第二曲线区域E2从第一曲线区域E1开始,通过第二拐点P2,在刷主体2的背面侧具有曲率中心。
(刷主体的背面侧的形状)
侧面观察刷主体2时,在刷主体2的背面侧,从颈部4的前端侧朝向手柄部3侧,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具有:第二大致直线区域S2,该第二大致直线区域S2与头部5的背面连接;第三曲线区域E3,该第三曲线区域E3从第二大致直线区域S2开始,通过第三拐点P3,在刷主体2的植毛面5a侧具有曲率中心;以及第四曲线区域E4,该第四曲线区域E4从第三曲线区域E3开始,通过第四拐点P4,在刷主体2的植毛面5a侧具有曲率中心。
此外,这里所说的“大致直线”是指,侧面观察刷主体2时,与沿着植毛面5a的轴线方向(长轴方向)的延长线L平行的直线或者在3°以内相交的直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中,第一拐点P1位于颈部4,在其后端侧具有第二拐点P2。在刷主体2的正面视图中,第一拐点P1与第二拐点P2之间的距离优选为10~45mm,更优选为25~40mm。由此,在颈部4的厚度从头部5一侧朝向手柄部3一侧连续增大的形状中,能够通过颈部4以平滑的曲线连续地连接头部5与手柄部3之间的表面。另外,能够设定为使颈部4在整个长度上变得更细的形状。
在为一般的头部和颈部的尺寸且具有直形状的粗手柄部的牙刷的情况下,以使毛束到达臼齿的深处并提高口腔内操作性为目的,若单纯地使头部变薄且也使颈部变细的话,则第一大致直线区域S1和第一曲线区域E1的厚度变薄。
其结果为,由于刷牙时的头部的负荷,第一拐点P1的应力集中变得过度,向第一曲线区域E1和第二曲线区域E2的应力分散变得不充分。另外,手柄部越粗,则应力集中越容易停留在颈部区域内,因此该倾向变得显著。而且,颈部过度挠曲,植毛部向头部的背面侧(即,远离牙齿、牙龈的方向)移位,由此施加给手柄部的力不容易传递到植毛部,手柄部的操作性降低。
因此,本发明人等发现,为了即使是使头部5变薄并使颈部4变细的情况下,也得到手柄部3的优越的握持性和良好的口腔内操作性,能够利用“刷主体2的整体”来分散颈部4中第一拐点P1的应力集中是有效的。具体而言,发现,由于使应力向手柄部3侧分散,因此上述的曲线区域的曲率半径的大小和拐点的位置关系是重要的因素。
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中,由于具有薄头部5、细颈部4和直形状的粗手柄部3,因此若在刷牙时对头部5施加负荷,则首先,应力通过正面侧的第一大致直线区域S1、集中于第一拐点P1。第一拐点P1位于与背面侧的第二大致直线区域S2内相向的位置。因此,在第二大致直线区域S2中,若要想分散在该第一拐点P1处在背面方向受到的应力,则阻力(反弹力)向正面方向起作用。
本发明人等发现,为了活用该作用而利用“刷主体2的整体”使应力分散,以下的对策(1)~(3)是有效的。
(对策(1):基于头部→S1→P1→S2→E1进行的应力分散)
在第一拐点P1处背面方向的应力集中起作用的情况下,若与第一拐点P1相向的区域为大致直线形状(第二大致直线区域S2)的话,则在第二大致直线区域S2中,阻力在正面侧起作用。而且,该阻力向与第二大致直线区域S2相向的正面侧的第一曲线区域E1传递。
另外,若在正面侧设置通过第一拐点P1、在刷主体2的植毛面5a侧具有曲率中心的第一曲线区域E1的话,则在第一拐点P1处背面方向的应力集中起作用的情况下,根据该曲形状的性质,具有阻力容易在正面侧起作用的性质。除此之外,第一曲线区域E1的曲率半径越大,则阻力越容易分散传递。
在本实用新型中发现,通过组合这样的性质,能够利用刷主体2的整体进行应力分散。即,发现,在第一拐点P1处背面方向的应力起作用的情况下,基于第二大致直线区域S2带来的正面方向的阻力更容易起作用,并且向手柄部3的方向传递,能够进行应力分散。
(对策(2):基于头部→S1→P1→S2→P3→E3进行的应力分散)
与上述对策(1)重复,在第一拐点P1处背面方向的应力集中起作用的情况下,若与第一拐点P1相向的区域为大致直线形状(第二大致直线区域S2)的话,则在第二大致直线区域S2中,阻力在正面侧起作用。另外,在第一拐点P1处受到的背面方向的应力向手柄部3的方向(第三曲线区域E3)传递。
另外,若在背面侧设置通过第三拐点P3、在刷主体2的植毛面5a侧具有曲率中心的第三曲线区域E3的话,则在背面方向的应力传递到第三拐点P3的情况下,根据该曲形状的性质,在第三曲线区域E3中,阻力容易在正面侧起作用。除此之外,第三曲线区域E3的曲率半径越大,则阻力越容易分散传递。
在本实用新型中发现,通过组合这样的性质,能够利用刷主体2的整体进行应力分散。即,发现,在第一拐点P1处背面方向的应力集中起作用的情况下,基于第二大致直线区域S2带来的正面方向的阻力更容易起作用,并且向手柄部3的方向传递,能够进行应力分散。
(对策(3):基于头部→S1→P1→S2→E1/E3→E2进行的应力分散)
在刷主体2的侧面视图中,第二拐点P2位于与第三曲线区域E3内相向的位置。另外,第一曲线区域E1与第三曲线区域E3为在刷主体2的植毛面5a侧具有曲率中心的形状,因此第二拐点P2处的阻力方向为正面侧。
这里,若在正面侧设置通过第二拐点P2、在刷主体2的背面侧具有曲率中心的第二曲线区域E2的话,则在第二拐点P2处正面方向的阻力起作用的情况下,根据该曲形状的性质,存在阻力容易在背面侧起作用的性质。除此之外,第二曲线区域E2的曲率半径越大,则阻力越容易分散传递。
在本实用新型中发现,通过组合这样的性质,能够利用刷主体2的整体进行应力分散。即,发现,在第二拐点P2处正面方向的阻力起作用的情况下,基于第二曲线区域E2带来的背面方向的阻力更容易起作用,并且向手柄部3的方向传递,能够进行应力分散。除此之外,在第二曲线区域E2中,来自第三曲线区域E3的正面方向的效力也进行传递,因此起作用的阻力在正面侧和背面侧相互抵消,还能够期待可以进一步分散应力。
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中,通过基于上述对策(1)~(3)的刷主体2的侧面视图中的正面侧和背面侧的特征性形状,能够避免对颈部4的应力集中,利用从头部5到手柄部3为止的刷主体2的整体使应力分散,抑制颈部4的挠曲。
(第一拐点P1的位置、从边界O到第一拐点P1为止的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中,第一拐点P1位于颈部4。如上述的颈部4的定义所述,本实用新型中颈部4的长度定义为在正面视图中以边界O为基点在手柄部3侧方向上为50mm以内。另外,正面视图中从边界O到第一拐点P1为止的距离优选处于30mm以内的位置,更优选处于25mm以内,进一步优选处于20mm以内。
(第二拐点P2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中,第二拐点P2位于比第一拐点P1更靠近手柄部3侧的位置。第二拐点P2可位于颈部4,或者可位于手柄部3。
(第一拐点P1与第二拐点P2之间的距离(第一曲线区域E1))
在刷主体2的正面视图中,第一拐点P1与第二拐点P2之间的距离优选为10~45mm,更优选为25~40mm。由此,能够确保足以使施加给第一拐点P1的应力集中通过第一曲线区域E1和第二曲线区域E2、向手柄部3侧分散的距离。
(曲率半径R1、R2的关系)
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中,优选第一曲线区域E1的曲率半径R1比第二曲线区域E2的曲率半径R2小。另外,第一曲线区域E1的曲率半径R1优选为50~300mm,更优选为100~200mm。另一方面,第二曲线区域E2的曲率半径R2优选为150~600mm,更优选为200~400mm。
由此,从颈部4朝向手柄部3侧,能够以平滑的曲线构成表面。其结果为,可将颈部4的第一拐点P1的应力集中向第一曲线区域E1传递。接下来,通过向通过第二拐点P2在刷主体2的背面侧具有曲率中心的第二曲线区域E2传递,藉此能够将朝向手柄部3侧的应力集中进行分散,颈部4不会过度挠曲,能够确保良好的口腔内的操作性。另外,即使在使手柄部3变粗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该手柄部3的良好的握持性。
(第二曲线区域E2:从第二拐点P2到手柄部的后端为止的特定区域)
第二曲线区域E2优选在侧面视图中由从第二拐点P2到手柄部3的最后端部为止的长度的70%以上构成。由此,即使在使手柄部3变粗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该手柄部3的良好的握持性。另外,通过以平滑的曲线构成手柄部3的表面,由此能够使通过第一曲线区域E1的应力集中向第二曲线区域E2分散。
此外,将第二曲线区域E2设定为手柄部3的全长中的至少70%以上是为了允许设置如从手柄部3的正面侧突出的手指拿捏部7那样的与手柄部3的表面不连续的区域。
另外,在侧面视图中从第二拐点P2到手柄部3的最后端部为止的长度中,例如R200与R300相连而形成曲线,即,即使在由多个R相连的曲线的情况下,也定义为一个R的连接。
(第二拐点P2与成为最大厚度D3的位置之间的距离)
另外,在刷主体2的正面视图中,第二拐点P2与手柄部3的成为最大厚度D3的位置之间的距离优选为45~65mm,更优选为50~60mm。由此,能够避免通过第一曲线区域E1的颈部4的应力集中,确保足以使应力向第二曲线区域E2分散的距离。
(边界O与成为最大厚度D3的位置之间的距离)
另外,头部5与颈部4之间的边界O与手柄部3的成为最大厚度D3的位置之间的距离优选为60~110mm,更优选为70~110mm。由此,即使使头部5变薄、使颈部4变细、使手柄部3变厚,也能够以平滑的曲线构成手柄部3的表面,朝向颈部4的应力集中向手柄部3的后端侧分散,能够抑制颈部4的过度挠曲。
(第三拐点P3的位置关系)
从第一拐点P1的应力集中通过第二大致直线区域S2、向第三拐点P3传递,能够将受到的应力集中向第三曲线区域E3分散的方面出发,优选第三拐点P3存在于比第一拐点P1更靠近手柄侧的位置。
另外,从通过将基于第二大致直线区域S2带来的正面方向的阻力向第一曲线区域E1传递、再从第一曲线区域E1向第二曲线区域E2传递,能够进一步分散应力的方面出发,优选第三拐点P3存在于比第二拐点P2更靠近颈部侧的位置。
(曲率半径R3、R1的关系)
第三曲线区域E3的曲率半径R3优选比第一曲线区域E1的曲率半径R1大。另外,第三曲线区域E3的曲率半径R3优选为100~1000mm,更优选为100~500mm。由此,颈部4的第一拐点P1的应力集中通过第二大致直线区域S2、向第三拐点P3传递,能够将受到的应力集中向第三曲线区域E3分散,能够抑制颈部4的过度挠曲,同时确保口腔内的操作性。
(第三曲线区域E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中,在刷主体2的侧面视图中,优选从第三拐点P3到手柄部3的最后端部为止的长度的至少30%以上由第三曲线区域E3构成,并且位于跨越颈部4和手柄部3的位置。
由此,刷牙时的颈部4的第一拐点P1的应力集中通过第二大致直线区域S2、向第三拐点P3传递,根据第三曲线区域E3的曲形状的性质,利用阻力容易在正面侧起作用的性质,基于第二大致直线区域S2带来的正面方向的阻力容易起作用,能够使第一拐点P1处的应力集中容易分散。其结果为,能够抑制颈部4的过度挠曲,同时确保口腔内的操作性。
(曲率半径R3、R2的关系)
第三曲线区域E3的曲率半径R3优选比第二曲线区域E2的曲率半径R2小。由此,能够将基于第二大致直线区域S2带来的正面方向的阻力、基于第一曲线区域E1带来的正面方向的阻力和基于第三曲线区域E带来的正面方向的阻力从第一曲线区域E1向第二曲线区域E2传递,进一步分散应力。
(曲率半径R4、R2的关系)
第四曲线区域E4的曲率半径R4优选比第二曲线区域E2的曲率半径R2大。另外,第四曲线区域E4的曲率半径R4优选为500mm以上,更优选为1000mm以上。
由此,传递到第三曲线区域E3的应力集中向第四拐点P4传递,能够将受到的应力集中向第四曲线区域E4分散,能够抑制颈部4的过度挠曲,同时确保操作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曲线区域E4在刷主体2的植毛面5a侧具有曲率中心,因此握持手柄部3时,能够减少该手柄部3与手掌之间的间隙而利用手掌整体握持,握持性提高。
(第四曲线区域E4)
在刷主体2的侧面视图中,优选从第四拐点P4到手柄部3的最后端部为止的长度的至少50%以上由第四曲线区域E4构成。
由此,传递到第三曲线区域E3的应力集中向第四拐点P4传递,能够将受到的应力集中向第四曲线区域E4分散,能够抑制颈部4的过度挠曲,同时确保操作性。
(第四曲线区域E4的弯曲方向)
第四曲线区域E4的曲率半径R4在刷主体2的植毛面5a侧具有曲率中心,但也可在头部5的背面侧具有曲率中心。若在头部5的背面侧具有曲率中心的话,则在沿着第四曲线区域E4握持手柄部3时,该手柄部3的旋转受到限制,因此能够定位握持方向。其结果为,在刷牙时手柄部3不会旋转,口腔内操作性提高。
关于上述的刷主体2的侧面视图中的特征性形状,在仅由构成刷主体2的树脂(一次树脂)构成的情况下进行了说明,但在刷主体2的整个长度上设置有包覆表面的包覆材料8的结构的情况下,将上述的特征性形状唯一地定义为刷主体2的轮廓。
在利用包覆材料8包覆的情况下,优选在刷主体2设置基于一次树脂的级差部9。通过设置级差部9,能够在利用包覆材料8包覆时与手柄部3的表面为同一面,外观和触感良好。另外,在利用双色成形的制造性的方面也是优选的。
作为包覆材料8,例如能够使用聚烯烃系弹性体、苯乙烯系弹性体、聚酯系弹性体、聚氨酯系热塑性弹性体等弹性体树脂、或者有机硅树脂等。
级差部9优选形成为与颈部4侧相比手柄部3侧以1~3mm降低一级。另外,从强度的方面出发,级差部9的最小厚度优选为3mm以上。
在具有级差部9的情况下,手柄部3或者颈部4的厚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尺寸变短,由此树脂量减少,强度降低。因此,形成为降低一级的级差部9优选从颈部4侧向手柄部3侧、在曲率半径为0.5~1.5的范围内连结。由此,即使在刷牙时施加给头部5的应力传递给级差部,也能够缓和朝向级差部9的应力集中。
包覆材料8优选通过从级差部9开始覆盖表面,在手柄部3与颈部4之间形成连续的面。由此,在口腔内的清扫时,能够通过包覆材料8的弹力来缓和在手柄部3与颈部4之间的边界(级差部9)中产生的应力集中。
包覆材料8可形成为从颈部4开始覆盖手柄部3的整面,或者可覆盖为从颈部4开始包围手柄部3的整周。从能够缓和应力集中的方面出发,优选是覆盖为从颈部4开始包围手柄部3的整周的方式。
另外,优选手柄部3的表面积中的至少50%以上被包覆材料8包覆。另外,包覆材料8的厚度优选为0.5~3.5mm。
在以包覆材料8覆盖周围的方式包覆的方式中,构成刷主体2的树脂(一次树脂)在被包覆的部位的截面中可处于中心位置,或者可处于偏在的位置。另外,从能够缓和应力集中的方面出发,优选处于包覆材料8的中心位置。
此外,在将由刷主体2形成的树脂的截面积设为A1,将该部位中包覆材料8的截面积设为A2时,A2/(A1+A2)之比优选为0.45~0.75。由此,在牙刷1中,能够提高握持手柄部3时的抓握感。
另外,在手柄部3的成为最大厚度D3的位置处,A2/(A1+A2)之比优选为0.45~0.75,更优选为0.6~0.75。由此,在牙刷1中,能够提高握持手柄部3时的抓握感。另外,能够缓和应力集中。
此外,在手柄部3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处,A2/(A1+A2)之比优选为0.45~0.75,更优选为0.6~0.75。由此,在牙刷1中,能够提高握持手柄部3时的抓握感。
在级差部9中,A2/(A1+A2)之比优选为0.45~0.75,更优选为0.45~0.55。由此,能够缓和应力集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中,侧面观察刷主体2时,优选植毛面5a的延长线L在手柄部3的整个长度上位于与刷主体2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使应力集中向手柄部3的后端侧分散。即,在植毛面5a的延长线L在手柄部3的整个长度上不位于与刷主体2重叠的位置这样的S字形的手柄形状中,在粗手柄部3的情况下,应力集中更容易产生向颈部4。然而,通过为上述的重叠的位置、即直线状,能够使朝向颈部4的应力集中向手柄部3的后端侧分散。
像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中,即使在使头部5变薄并使颈部4变细的情况下,也利用刷主体2的整体抑制颈部的挠曲。由此,能够提供同时实现手柄部3的优越的握持性和良好的口腔内的操作性的牙刷1。
此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上述的手动刷牙用的牙刷1的情况,但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相对于包含手柄部3的主体部,可装卸自如地安装包含颈部4和头部5的更换刷的电动牙刷。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而使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更明确。此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下的实施例,能够在不变更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变更而实施。
(实施例1~8、比较例1~2)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下述表1所示的规格,制作实施例1~8和比较例1~2的牙刷。具体而言,将PP树脂注射成形,制成刷主体。此时,关于植毛孔的排列,从头部的前端朝向手柄体设定为3孔×1列、4孔×5列、3孔×1列。另外,将头部的宽度设为10mm,将长度设为25mm。然后,通过扁平线式植毛将由PBT制成的细丝形成的锥形刷毛(7.5mil)的毛束植入于头部的植毛孔中,制成牙刷。此外,关于实施例8的牙刷,在将刷主体注射成形之后,利用软质部件包覆从级差部到手柄部的后端为止的表面。以下,在下述表1~表4中示出将各牙刷的规格汇总后的内容。
[表1]
[表2]
[表3]
[表4]
(握持性的评价方法)
对于实施例1~8和比较例1~2的各牙刷,进行刷牙时的“牙刷的握持性”的评价。在上述表4中示出将该评价结果汇总后的内容。
关于牙刷的握持性,由10位专业评委使用各牙刷,按照下述的评价基准进行评价。另外,将10位专业评委的平均分为4.5分以上设为“◎”,将平均分3.5分以上且小于4.5分设为“○”,将平均分2.5分以上且小于3.5分设为“△”,将平均分小于2.5分设为“×”而进行评价。因此,分数越高,则牙刷的握持性越优越。
<评价基准>
5分:非常好。
4分:稍好。
3分:好。
2分:稍不好。
1分:不好。
(口腔内操作性的评价方法)
另外,对于实施例1~8和比较例1~2的各牙刷,进行刷牙时的“牙刷的口腔内操作性(口中的移动容易度、颈部的过度挠曲的有无)”的评价。在上述表4中示出将该评价结果汇总后的内容。
关于牙刷的操作性,由10位专业评委使用各牙刷,按照下述的评价基准进行评价。另外,将10位专业评委的平均分为4.5分以上设为“◎”,将平均分3.5分以上且小于4.5分设为“○”,将平均分2.5分以上且小于3.5分设为“△”,将平均分小于2.5分设为“×”而进行评价。因此,分数越高,则口腔内操作性越优越。
<评价基准>
5分:非常好。
4分:稍好。
3分:中等。
2分:稍不好。
1分:不好。
如表4所示,实施例1~8的牙刷与比较例1~2的牙刷相比,对于刷牙时的“牙刷的握持性”和“牙刷的口腔内操作性”,得到较高的评价结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对于牙刷而言能够广泛地应用。
Claims (15)
1.一种牙刷,其具备刷主体,所述刷主体包含:
手柄部;
从所述手柄部前端延长而来的颈部;以及
设置于所述颈部前端的头部,
所述头部的植毛面上植入有多束毛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刷主体呈所述颈部厚度从所述头部一侧朝向所述手柄部一侧连续增大的形状,且
所述头部的厚度D1为2~4mm,
所述颈部的最小厚度D2为3~4.5mm,
所述手柄部的最大厚度D3为13~16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
侧面观察所述刷主体时,所述牙刷具有:
第一大致直线区域S1,所述第一大致直线区域S1与所述植毛面连接;
第一曲线区域E1,所述第一曲线区域E1从所述第一大致直线区域S1开始,通过第一拐点P1,在所述刷主体的植毛面侧具有曲率中心;以及
第二曲线区域E2,所述第二曲线区域E2从所述第一曲线区域E1开始,通过第二拐点P2,在所述刷主体的背面侧具有曲率中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线区域E1的曲率半径R1比所述第二曲线区域E2的曲率半径R2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拐点P1与所述第二拐点P2之间的距离为10~45m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拐点P2与成为所述最大厚度D3的位置之间的距离为45~65m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与所述颈部之间的边界O与成为所述最大厚度D3的位置之间的距离为70~110m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
侧面观察所述刷主体时,所述牙刷具有:
第二大致直线区域S2,所述第二大致直线区域与所述头部的背面连接;以及
第三曲线区域E3,所述第三曲线区域从所述第二大致直线区域S2开始,通过第三拐点P3,弯曲。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拐点P3位于比所述第一拐点P1更靠近所述手柄部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曲线区域E3的曲率半径R3比所述第一曲线区域E1的曲率半径R1大。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曲线区域E3在所述刷主体的植毛面侧具有曲率中心。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侧面观察所述刷主体时,所述植毛面的延长线在所述手柄部的整个长度上位于与所述刷主体重叠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刷主体的树脂的弯曲弹性模量为1000MPa以上且2800MPa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刷主体的树脂为聚丙烯树脂。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
所述牙刷具有包覆所述手柄部表面的包覆材料,
所述包覆材料由比构成所述刷主体的树脂软质的树脂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材料由弹性体树脂或者有机硅树脂形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210804A JP7190872B2 (ja) | 2018-11-08 | 2018-11-08 | 歯ブラシ |
JP2018-210804 | 2018-11-08 | ||
PCT/JP2019/043181 WO2020095867A1 (ja) | 2018-11-08 | 2019-11-05 | 歯ブラ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603803U true CN215603803U (zh) | 2022-01-25 |
Family
ID=706118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90001139.4U Active CN215603803U (zh) | 2018-11-08 | 2019-11-05 | 牙刷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190872B2 (zh) |
KR (1) | KR20210087428A (zh) |
CN (1) | CN215603803U (zh) |
WO (1) | WO202009586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130770A1 (ja) * | 2020-12-16 | 2022-06-23 |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 歯ブラシ |
JP2022100940A (ja) * | 2020-12-24 | 2022-07-06 |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 歯ブラシ |
JP7550636B2 (ja) | 2020-12-24 | 2024-09-13 |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 歯ブラシ |
WO2024142677A1 (ja) * | 2022-12-27 | 2024-07-04 |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 歯ブラシ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350002B2 (ja) * | 2003-12-19 | 2009-10-21 |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 歯ブラシ |
JP4558384B2 (ja) * | 2004-06-15 | 2010-10-06 |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 歯ブラシ |
JP5427486B2 (ja) * | 2009-06-24 | 2014-02-26 |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 歯ブラシ |
JP3161188U (ja) * | 2010-05-12 | 2010-07-22 |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 歯みがき時に音の出る歯ブラシ |
JP5993555B2 (ja) * | 2011-08-09 | 2016-09-14 |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 歯ブラシ |
JP5785820B2 (ja) * | 2011-08-26 | 2015-09-30 |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 歯ブラシ |
JP5806922B2 (ja) * | 2011-12-07 | 2015-11-10 |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 歯ブラシ |
MY194154A (en) * | 2016-03-09 | 2022-11-16 | Lion Corp | Toothbrush |
KR102183114B1 (ko) * | 2016-03-09 | 2020-11-25 | 라이온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칫솔 |
-
2018
- 2018-11-08 JP JP2018210804A patent/JP7190872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11-05 WO PCT/JP2019/043181 patent/WO202009586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11-05 KR KR1020217000918A patent/KR20210087428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9-11-05 CN CN201990001139.4U patent/CN215603803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31171A (zh) | 2020-09-01 |
JP7190872B2 (ja) | 2022-12-16 |
WO2020095867A1 (ja) | 2020-05-14 |
JP2020074983A (ja) | 2020-05-21 |
KR20210087428A (ko) | 2021-07-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5603803U (zh) | 牙刷 | |
CN108697230B (zh) | 牙刷 | |
CN109890249B (zh) | 牙刷 | |
CN109890247B (zh) | 牙刷 | |
CN108778049B (zh) | 牙刷 | |
CN112153919B (zh) | 牙刷 | |
TWI850277B (zh) | 牙刷 | |
CN216438707U (zh) | 牙刷 | |
CN114025642B (zh) | 牙刷 | |
CN111093430B (zh) | 牙刷 | |
CN114025643B (zh) | 牙刷 | |
JP7550636B2 (ja) | 歯ブラシ | |
CN216393352U (zh) | 牙刷 | |
JP2024021493A (ja) | 歯ブラシ | |
TW202228549A (zh) | 牙刷 | |
CN111343944A (zh) | 电动牙刷用替换刷和电动牙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