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26226A - 行走車系統 - Google Patents

行走車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26226A
TW202026226A TW108138771A TW108138771A TW202026226A TW 202026226 A TW202026226 A TW 202026226A TW 108138771 A TW108138771 A TW 108138771A TW 108138771 A TW108138771 A TW 108138771A TW 202026226 A TW202026226 A TW 20202622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uxiliary
rail
wheel
gap
trac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87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99660B (zh
Inventor
小合玄己
伊藤靖久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村田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村田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村田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62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62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96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966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3/00Elevated railway systems with suspended vehicles
    • B61B3/02Elevated railway systems with suspended vehicles with self-propelled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3/00Other railway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3/00Other railway systems
    • B61B13/04Monorail systems
    • B61B13/06Saddle or like balanced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00Storing articles, individually or in orderly arrangement, in warehouses or magazines
    • B65G1/02Storage devices
    • B65G1/04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 B65G1/0457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with suspended load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 H01L21/677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 H01L21/67706Mechanical details, e.g. roller, bel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 H01L21/677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 H01L21/67715Chang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conveying pa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 H01L21/677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 H01L21/6773Conveying cassettes, containers or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 H01L21/677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 H01L21/67733Overhead convey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201/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handling devices, e.g. convey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roduct or load being conveyed or handled
    • B65G2201/02Articles
    • B65G2201/0297Wafer casset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latform Screen Doors And Railroad Systems (AREA)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課題] 抑制驅動輪陷入被設於軌道的間隙,在部分軌道配置輔助輪抵接的輔助軌道等是成為不需要。 [技術內容] 行走車系統,其軌道,是具有第1間隙、部分軌道、及第2間隙,行走車,是具有驅動輪、第1輔助輪、及第2輔助輪,具備:在行走方向被設於第1間隙的前方側,驅動輪進入部分軌道時,在驅動輪的下端通過第1間隙期間第1輔助輪的下端抵接的第1輔助軌道;及在行走方向被設於第2間隙的前側,驅動輪從部分軌道退出時,在驅動輪的下端通過第2間隙期間第2輔助輪的下端抵接的第2輔助軌道;在第1輔助輪與第1輔助軌道抵接期間在第2輔助輪抵接的位置中沒有第2輔助軌道,在第2輔助輪與第2輔助軌道抵接期間在第1輔助輪抵接的位置中沒有第1輔助軌道。

Description

行走車系統
本發明,是有關於行走車系統。
在半導體製造工場等的製造工場中,例如使用,將收容半導體晶圓或是光柵的搬運容器(FOUP(前開口式通用容器)、光柵Pod(莢))等的物品藉由行走車搬運的行走車系統。此行走車系統,已知是將物品保持的行走車,沿著頂棚被舖設的軌道行走的系統,為了使行走車的行走路徑多樣化,所以已提案將軌道配置成格子狀而使行走車縱橫行走的構成。
在使行走車縱橫行走的行走車系統中,收容物品的收容部是與行走車的本體部皆被配置於軌道的上方的構成中,在與軌道的下方的規定位置之間將物品卸載的情況,因為有必要在無軌道處或是在軌道及軌道之間將物品昇降,所以物品的裝卸位置被限制。因而提案,行走車,是在將物品保持在軌道的下側的狀態下,可沿著格子狀的軌道縱橫行走的行走車系統(參考專利文獻1)。
如專利文獻1的行走車系統,在保持將物品保持在軌道的下側的系統中,行走車輪是被配置於軌道的上方,另一方面,物品的收容部或是行走車的本體部是被配置於軌道的下方。因此,將行走車輪及收容部(或是本體部)連結的連結構件是成為橫跨軌道的上下而設置的構成。在格子狀的軌道中實現此構成的情況,在軌道的交叉位置容許連結構件的通過用的間隙(開縫)是成為必要。在專利文獻1的行走車系統中,在軌道的交叉位置設置間隙,具有將交叉位置的軌道藉由間隙分斷的部分軌道。在軌道的一部分,間隙存在的話,行走車的行走車輪會陷入間隙,導致可能對於物品施加振動,故有抑制此振動的要求。在專利文獻1的行走車系統中,在行走車輪的行走方向的前後設置第1輔助輪及第2輔助輪,來抑制行走車輪是陷入被設在格子狀的軌道的一部分的間隙。
且已提案藉由以輔助輪的下端是成為比行走車輪的下端更高的方式將輔助輪配置,且,將行走時行走車輪位於間隙上時輔助輪抵接的輔助軌道設於軌道,來防止行走車輪陷入間隙的行走車系統(參考專利文獻2)。 [習知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國際公開2018/037762號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12-116648號公報
[本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
在專利文獻1的行走車系統中,行走車輪與行走面接地時,為了防止第1輔助輪及第2輔助輪與軌道接觸,配置成第1輔助輪及第2輔助輪的各個的下端是成為比行走車輪的下端更高。在此構成中,行走車輪會有相當於第1輔助輪及第2輔助輪的各個的下端及行走車輪的下端之間的差的部分陷入間隙。
且在上述的部分軌道中,行走車輪所行走的行走面是在複數方向有一部分重疊。因此,在部分軌道設置專利文獻2的輔助軌道的構成中,成為行走車的行走的妨害。
鑑於以上的狀況,本發明的目的,是抑制行走車輪陷入被設於軌道的一部分的間隙,且在部分軌道中輔助輪的下端抵接的輔助軌道等的配置成為不需要。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的態樣的行走車系統,是包含:軌道、及沿著軌道行走的行走車,軌道,是沿著行走車的行走方向依序具有第1間隙、及部分軌道、及第2間隙,行走車,是具有:在軌道的行走面轉動的驅動輪、及對於行走面非接觸且被配置於驅動輪的行走方向的後方側而對於驅動輪的上下方向的相對位置是被固定的第1輔助輪、及對於行走面非接觸且被配置於驅動輪的行走方向的前方側而對於驅動輪的上下方向的相對位置是被固定的第2輔助輪,行走方向中的驅動輪的旋轉軸及第1輔助輪的旋轉軸之間的間隔是第1間隙的行走方向中的長度以上,行走方向中的驅動輪的旋轉軸及第2輔助輪的旋轉軸之間的間隔是第2間隙的行走方向中的長度以上,該行走車系統具備:在行走方向被設於第1間隙的前方側,具有至少與第1間隙的行走方向中的長度相同的行走方向的長度,驅動輪進入部分軌道時,在驅動輪的下端通過第1間隙期間第1輔助輪的下端抵接的第1輔助軌道;及在行走方向被設於第2間隙的前側,具有至少與第2間隙的行走方向中的長度相同的行走方向的長度,驅動輪從部分軌道退出時,在驅動輪的下端通過第2間隙期間第2輔助輪的下端抵接的第2輔助軌道;在第1輔助輪與第1輔助軌道抵接期間在第2輔助輪抵接的位置中沒有第2輔助軌道,在第2輔助輪與第2輔助軌道抵接期間在與第1輔助輪抵接的位置中沒有第1輔助軌道。
且第1輔助輪及第2輔助輪,是配置成對於驅動輪在旋轉軸方向錯開,且成為下端是比驅動輪的下端更高的第1高度,第1輔助軌道及第2輔助軌道,是被設於從軌道的行走面錯開的位置且具有比行走面更高的第2高度的上面也可以。且,第1高度及第2高度,是相同或是幾乎相同也可以。且,第1輔助軌道及第2輔助軌道的一方或是雙方,是被設於軌道的凸部也可以。且,第1輔助輪及第2輔助輪,是彼此在旋轉軸方向錯開配置,第1輔助軌道及第2輔助軌道,是各別對應第1輔助輪及第2輔助輪,在旋轉軸方向錯開配置也可以。
且第1輔助軌道,是配置成在驅動輪的下端到達第1間隙時第1輔助輪開始抵接,第2輔助軌道,是配置成在驅動輪的下端到達第2間隙時第2輔助輪開始抵接也可以。且,行走車,是在行走方向的前方側及後方側各別具備驅動輪,在行走方向中前方側的驅動輪的下端及後方側的驅動輪的下端之間的行走方向中的間隔,是被設定成除了從行走方向中的部分軌道的長度,至行走方向中的第1間隙的前方側的端部及第2間隙的前側的端部之間的長度為止的範圍以外也可以。且,行走車,是具備被安裝於從驅動輪的旋轉軸垂下的連結構件且位於比軌道更下方的本體部,第1間隙及第2間隙的雙方,是被設成可讓連結構件通過也可以。且,軌道,是具有:沿著第1方向設置的第1軌道、及沿著與第1方向垂直交叉的第2方向設置的第2軌道,部分軌道,是被配置於第1軌道及第2軌道的交叉部分也可以。 [發明的效果]
本發明的行走車系統,因為是驅動輪的下端通過第1間隙期間成為第1輔助輪是與第1輔助軌道抵接且第2輔助輪是與軌道的行走面及第2輔助軌道非接觸的狀態,且,驅動輪的下端通過第2間隙期間成為第2輔助輪與第2輔助軌道抵接且第1輔助輪與軌道的行走面及第2輔助軌道非接觸的狀態,所以藉由第1輔助輪及第2輔助輪的其中任一方來抑制驅動輪陷入第1間隙或是第2間隙,且在部分軌道中第1輔助輪或是第2輔助輪的下端抵接的輔助軌道等的配置可以成為不需要。因此,例如,因為即使部分軌道中的驅動輪的行走面是在複數方向一部分重疊的情況,也在其行走面未配置輔助軌道等,所以在部分軌道中可以將驅動輪圓滑地行走。
且在第1輔助輪及第2輔助輪,是配置成對於驅動輪在旋轉軸方向錯開,且成為下端是比驅動輪的下端更高的第1高度,第1輔助軌道及第2輔助軌道,是被設於從軌道的行走面錯開的位置且具有比行走面更高的第2高度的上面的構成中,因為第1輔助輪及第2輔助輪是對於驅動輪在旋轉軸方向錯開,進一步,第1輔助軌道及第2輔助軌道,是從軌道的行走面錯開,所以可以迴避驅動輪乘上第1輔助軌道及第2輔助軌道,且可以將第1輔助軌道及第2輔助軌道容易地配置。
且在第1高度及第2高度,是相同或是幾乎相同的構成中,因為第1高度及第2高度是相同或是幾乎相同,所以驅動輪的下端通過第1間隙或是第2間隙時,可以防止驅動輪從行走面的高度上下移動,藉由將驅動輪的高度維持,可以抑制行走車在行走中上下晃動。
且在第1輔助軌道及第2輔助軌道的一方或是雙方,是被設於軌道的凸部的構成中,可以將第1輔助軌道及第2輔助軌道容易且低成本設置。
且在第1輔助輪及第2輔助輪,是彼此在旋轉軸方向錯開配置,第1輔助軌道及第2輔助軌道,是各別對應第1輔助輪及第2輔助輪,在旋轉軸方向錯開配置的構成中,因為第1輔助輪及第2輔助輪是在旋轉軸方向錯開配置,且,第1輔助軌道及第2輔助軌道是在旋轉軸方向錯開配置,所以可以迴避第1輔助輪與第2輔助軌道抵接、及第1輔助輪與第2輔助軌道抵接,可以迴避行走時發生阻力或是振動。
且在第1輔助軌道,是配置成驅動輪的下端到達第1間隙時第1輔助輪開始抵接,第2輔助軌道,是配置成驅動輪的下端到達第2間隙時第2輔助輪開始抵接的構成中,因為在驅動輪的下端到達第1間隙時第1輔助輪開始抵接,或是驅動輪的下端到達第2間隙時第2輔助輪開始抵接,所以可以與驅動輪的下端到達第1間隙或是第2間隙的同時或是幾乎同時,藉由第1輔助輪或是第2輔助輪將行走車支撐,進一步,可以將第1輔助軌道及第2輔助軌道在行走方向設定成較短。
且在行走車,是在行走方向的前方側及後方側各別具備驅動輪,在行走方向中前方側的驅動輪的下端及後方側的驅動輪的下端之間的行走方向中的間隔,是被設定成除了從行走方向中的部分軌道的長度,至行走方向中的第1間隙的前方側的端部及第2間隙的前側的端部之間的長度為止的範圍以外的構成中,因為前方側及後方側的驅動輪的間隔,是被設定成除了從部分軌道的長度,至第1間隙的前方側的端部及第2間隙的前側的端部之間的長度為止的範圍以外,所以即使前方側及後方側之中的一方的驅動輪的下端通過第1間隙或是第2間隙時另一方的驅動輪也可與軌道的行走面抵接,可以迴避行走車的行走驅動力中斷。
且在行走車,是具備被安裝於從驅動輪的旋轉軸垂下的連結構件且位於比軌道更下方的本體部,在第1間隙及第2間隙的雙方,是設置成可讓連結構件通過的構成中,因為行走車是透過連結構件具備本體部,讓連結構件可通過第1間隙及第2間隙,所以藉由利用此第1間隙及第2間隙,就可以在軌道的一部分形成交叉部分,或是將行走方向變更成直角等的部分。
且在軌道,是具有:沿著第1方向設置的第1軌道、及沿著與第1方向垂直交叉的第2方向設置的第2軌道,部分軌道,是被配置於第1軌道及第2軌道的交叉部分的構成中,因為在第1軌道及第2軌道的交叉部分配置有部分軌道,所以即使行走車是行走於第1軌道或是第2軌道的其中任一的情況,通過交叉部分時驅動輪也可迴避與第1輔助軌道或是第2輔助軌道抵接,可以迴避行走車通過交叉部分時不必要的振動發生。
以下,對於本發明的實施例一邊參考圖面一邊說明。但是,本發明不限定於以下的說明。且,在圖面中為了說明實施例,會加大一部分或是強調記載等適宜地將縮尺變更表現。在以下的各圖中,使用XYZ座標系說明圖中的方向。在此XYZ座標系中,將與水平面平行的平面設成XY平面。在此XY平面中為了方便將行走車1的行走方向且一直線方向表記為X方向,將與X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表記為Y方向。且,與XY平面垂直的方向是表記為Z方向。對於X方向、Y方向、及Z方向的各個的說明,圖中的箭頭的方向是+方向,與箭頭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是-方向。且,將以Y方向作為軸的旋轉方向表記為θY方向。且,將以Z方向作為軸的旋轉方向表記為θZ方向。又,行走車1,是除了朝X方向行走以外也有朝Y方向行走的情況。且,行走車1,是除了直線方向以外也可行走,例如也有從俯視看呈曲線形狀行走的軌道的情況。
第1圖,是本實施例的行走車系統SYS的一例的示意圖。第2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行走車系統SYS的一例的立體圖。第3圖,是顯示軌道R的一例的從+Z方向所見的俯視圖。又,在第3圖中,顯示軌道R的一部分。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行走車系統SYS,是包含:軌道R、及沿著軌道R行走的行走車1。行走車系統SYS,是例如,在半導體製造工場的清淨室中,將物品M藉由行走車1搬運用的系統。行走車1,是搬運:收容半導體晶圓的FOUP(前開口式通用容器),或是收容光柵的光柵Pod等的物品M(參考第5圖)。在行走車系統SYS中,行走車1是沿著格子狀的軌道R移動,將物品M搬運。在行走車系統SYS中,行走車1是使用複數台也可以。藉由複數行走車1將物品M搬運,可進行高密度的搬運,而可以提高物品M的搬運效率。又,行走車系統SYS,也可適用在半導體裝置製造領域以外的設備。
軌道R,是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設置成從俯視看形成格子狀的格子狀軌道。格子狀軌道,是軌道R的一形態。軌道R,是被舖設在清淨室等的建築的頂棚(無圖示)或是頂棚附近。
軌道R,是具有第1軌道R1、及第2軌道R2、及部分軌道R3。第1軌道R1,是沿著X方向(第1方向)設置。第2軌道R2,是沿著Y方向(第2方向)設置。在本實施例中,複數第1軌道R1及複數第2軌道R2,雖是設置成彼此沿著垂直交叉的方向,但是設置成彼此不直接交叉。部分軌道R3,是被配置於第1軌道R1及第2軌道R2交叉的交叉部分。
軌道R,是設置成沿著第1軌道R1及第2軌道R2垂直交叉的方向,從俯視看成為格子狀的格C(區劃)是相鄰接的狀態。行走車1,是形成從俯視看可被收納於1個格C內的尺寸(參考第2圖)。藉由此構成,成為可與行走於相鄰接的軌道R的其他的行走車1錯身而過,在軌道R將複數行走車1配置的情況時,可以擴大各行走車1不會與其他的行走車1干涉而行走的範圍。
第1軌道R1、第2軌道R2、及部分軌道R3,是在透過吊下構件N從頂棚被吊下的狀態下被設置(參考第2圖)。吊下構件N,是具有:將第1軌道R1吊下用的第1部分N1、及將第2軌道R2吊下用的第2部分N2、及將部分軌道R3吊下用的第3部分N3。第1部分N1及第2部分N2,是各別被設置在隔著第3部分N3的二處。第1軌道R1、第2軌道R2、及部分軌道R3,是沿著相同或是幾乎相同的水平面(XY平面)設置。
軌道R,是沿著行走車1的行走方向依序具備第1間隙D1、及部分軌道R3、及第2間隙D2(參考第1圖)。第1間隙D1,是對於部分軌道R3,被設於行走車1的行走方向的相反側(也有稱為前方側、後方側的情況)。第2間隙D2,是對於部分軌道R3,被設於行走車1的行走方向側(也有稱為前側、前方側的情況)。又,第1間隙D1及第2間隙D2是同一的間隙,不將第1間隙D1及第2間隙D2區別的情況,適宜地顯示為間隙D。
第1間隙D1及第2間隙D2,是被設置在第1軌道R1及部分軌道R3之間,或是第2軌道R2及部分軌道R3之間(參考第2圖)。第1間隙D1及第2間隙D2,是行走車1行走於第1軌道R1而穿過第2軌道R2時,或是行走於第2軌道R2而穿過第1軌道R1時,行走車1的一部分也就是後述的連結部30通過的部分。因此,第1間隙D1及第2間隙D2的雙方,是被設置成可讓連結部30通過的規定的大小(間隔)。連結部30可通過第1間隙D1及第2間隙D2的雙方的構成的情況,如之後的第13圖(A)~(C)的說明,因為藉由利用第1間隙D1及第2間隙D2,可以將連結部30的連接構件32繞轉,所以在格子狀軌道中,可以形成可將行走車1的行走方向變更的部分。對於第1間隙D1及第2間隙D2,是進一步如之後說明。
第1軌道R1、第2軌道R2及部分軌道R3,是各別具有後述的驅動輪21所行走的行走面(上面)R1a、R2a、R3a(參考第2圖、第3圖)。在第1軌道R1及第2軌道R2中,各別鄰接地形成2個行走面R1a、R2a。行走面R1a、R2a、R3a,是沿著相同或是幾乎相同的水平面(XY平面)設置。
在第1軌道R1及第2軌道R2中,各別設有後述的第1輔助輪W1抵接的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輪W2抵接的第2輔助軌道P2(參考第3圖)。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是成對地形成。在第1軌道R1中,一對的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是各別被設置在第1軌道R1的+Y側及-Y側。且,在第2軌道R2中,一對的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是各個被設置在第2軌道R2的+X側及-X側。例如,如第3圖所示,在第1軌道R1的+Y側及-Y側的各個中,第1輔助軌道P1是被設於第1軌道R1的+X側的端部,第2輔助軌道P2是被設於第1軌道R1的-X側的端部,各第1輔助軌道P1是對於成對的第2輔助軌道P2被設於+Y側。且,在第2軌道R2的+X側及-X側的各個中,第1輔助軌道P1是被設於第2軌道R2的+Y側的端部,第2輔助軌道P2是被設於第2軌道R2的-Y側的端部,各第1輔助軌道P1是對於成對的第2輔助軌道P2被設於-X側。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是各別具有第1輔助輪W1、第2輔助輪W2抵接的行走面(上面)R4a、R5a(參考第1圖)。第1輔助軌道P1的行走面R4a及第1輔助軌道P1的行走面R4a,形成為比驅動輪21的行走面R1a、R2a更高的第2高度L2。第2高度L2,是例如設定成數100μm至數mm。又,第1輔助軌道P1的行走面R4a及第1輔助軌道P1的行走面R4a,相對於驅動輪21的行走面R1a、R2a之高度相異也可以。又,第3圖所示的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的構成,只是一例,其他的構成也可以。例如,在第1軌道R1中,第1輔助軌道P1是對於成對的第2輔助軌道P2被設於-Y側也可以,在第2軌道R2中,第1輔助軌道P1是對於成對的第2輔助軌道P2被設於+X側也可以。
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是各別被設於軌道R的凸部(參考第1圖)。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是各別對於軌道R的上面(+Z側的面)朝+Z方向突出的凸部。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的形狀,是從俯視看為矩形狀。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是藉由將構件安裝在軌道R而形成也可以,與軌道R一體形成也可以。就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而言,在使軌道R的一部分突出而為凸部的構成的情況,因為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不必要與軌道R另外設置,所以裝置構成可以容易地形成。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的一方或是雙方,是被設於軌道R的凸部的情況,可以將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容易且低成本地設置。又,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的形狀,各別是任意,例如,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的形狀,是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進入側的端部是具有斜坡的形狀也可以,具有限制與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的行走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的移動的導引部的形狀也可以。
在第1軌道R1及第2軌道R2的交叉部分配置有部分軌道R3的構成中,因為有行走車1是對於部分軌道R3從第1軌道R1朝X方向侵入及通過的情況、及行走車1是對於部分軌道R3從第2軌道R2朝Y方向侵入及通過的情況,所以在部分軌道R3中,行走車1的驅動輪21所行走的行走面R3a,是在X方向及Y方向的複數方向一部分重疊。因此,在部分軌道R3,在設置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的構成中,成為行走車1的行走的妨害。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在部分軌道R3中,皆未設置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在部分軌道R3不設置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構成的情況,即使部分軌道R3中的驅動輪21的行走面R3a是在複數方向一部分重疊的情況,因為第1輔助軌道P1或是第2輔助軌道P2等也不會被配置在該行走面R3a,所以在部分軌道R3中可以使驅動輪21圓滑地行走。
如上述,在本實施例中,軌道R,是具有:沿著第1方向設置的第1軌道R1、及沿著與第1方向垂直交叉的第2方向設置的第2軌道R2,部分軌道R3,是被配置於第1軌道R1及第2軌道R2的交叉部分。此構成的情況,因為在第1軌道R1及第2軌道R2的交叉部分,配置有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皆未設置的部分軌道R3,所以即使行走車1是行走於第1軌道R1或是第2軌道R2的其中任一的情況,通過交叉部分時也可迴避驅動輪21與第1輔助軌道P1或是第2輔助軌道P2抵接,可以迴避行走車1通過交叉部分時不必要的振動發生。
說明行走車1。第4圖,是顯示行走車的一例的立體圖。第5圖,是將第4圖所示的行走車從-Y方向所見的側面圖。行走車1,是具有:本體部10、及行走部20、及連結部30(連結構件)、及控制部50(參考第5圖)。控制部50,是將行走車1的各部的動作總括地控制。控制部50,是被設於本體部10也可以,被設於本體部10的外部也可以。本體部10,是被配置於軌道R的下方(-Z側)。本體部10,是被安裝於從驅動輪21的旋轉軸AX3垂下的連結部30且被配置於比軌道R更下方。本體部10,是從俯視看形成例如矩形狀。本體部10,是形成從俯視看可被收納於格子狀的軌道R中的1個格C的尺寸(參考第2圖)。此構成的情況,與行走於相鄰接的第1軌道R1或是第2軌道R2的其他的行走車1錯身而過的空間獲得確保。本體部10,是具備上部單元17、及移載裝置18。上部單元17,是透過連結部30由行走部20吊下。上部單元17,是例如從俯視看為矩形狀,在上面17a具有4個角落部(參考第4圖)。
移載裝置18,是被設於上部單元17的下方。移載裝置18,是將物品M保持,且,在本身、及軌道R的下方的規定的位置之間進行物品M的收授。例如,移載裝置18,是在本身、及保管裝置的棚部或是搬入搬出部、或是加工裝置等的搬入搬出部等之間,進行物品M的收授。移載裝置18,可繞垂直方向的旋轉軸AX1周圍旋轉(參考第5圖)。移載裝置18,是具有:將物品M保持的物品保持部13、及將物品保持部13朝垂直方向昇降的昇降驅動部14、及將昇降驅動部14移動的橫出機構11、及將橫出機構11保持的轉動部12。物品保持部13,是藉由將物品M的凸緣部Ma把持,而將物品M吊下而保持。物品保持部13,是例如,具有可朝水平方向移動的爪部13a的挾盤,將爪部13a進入物品M的凸緣部Ma的下方,藉由將物品保持部13上昇,將物品M保持。物品保持部13,是與金屬線或是皮帶等的吊下構件13b連接。
昇降驅動部14,是例如吊車,藉由將吊下構件13b吐出而將物品保持部13下降,藉由將吊下構件13b捲取而將物品保持部13上昇。昇降驅動部14,是被控制部50控制,由規定的速度將物品保持部13下降或是上昇。且,昇降驅動部14,是被控制部50控制,將物品保持部13保持於目標的高度。橫出機構11,是例如具有在Z方向被重疊配置的複數可動板。可動板,可朝Y方向移動。在最下層的可動板中,安裝有昇降驅動部14。橫出機構11,是如第5圖中2點鎖線所示,藉由未圖示的驅動裝置將可動板移動,就可以將被安裝於最下層的可動板的昇降驅動部14及物品保持部13對於行走方向橫出。
轉動部12,是被設於橫出機構11及上部單元17之間。轉動部12,是具有轉動構件12a、及轉動驅動部12b。轉動構件12a,是設置成朝Z軸的軸周圍方向可轉動。轉動構件12a,是將橫出機構11支撐。轉動驅動部12b,是使用電動馬達等,將轉動構件12a繞旋轉軸AX1的軸周圍方向轉動。轉動部12,是藉由來自轉動驅動部12b的驅動力而使轉動構件12a轉動,而可以將橫出機構11(昇降驅動部14及物品保持部13)繞旋轉軸AX1的軸周圍方向旋轉。
在行走車1中,如第4圖及第5圖所示,以將移載裝置18及藉由移載裝置18保持的物品M包圍的方式設有蓋W也可以。蓋W,是下端開放的筒狀,且,具有將橫出機構11的可動板突出的部分切除的形狀。蓋W,其上端是被安裝於轉動部12的轉動構件12a,伴隨轉動構件12a的轉動繞旋轉軸AX1的軸周圍轉動。
行走部20,是具有:驅動輪21、及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參考第5圖)。行走部20,是各別被配置在上部單元17(本體部10)的上面17a的4個角落部(參考第3圖)。在本實施例中,4個行走部20是同一的構成。即,行走車1,是在行走方向的前方側及後方側的各個具備2個合計4個行走部20(驅動輪21、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各行走部20的驅動輪21,是藉由後述的行走驅動部33的驅動力而旋轉驅動的驅動輪。又,4個驅動輪21的全部不限定於藉由行走驅動部33的驅動力旋轉驅動的構成,只對於4個驅動輪21之中的一部分旋轉驅動的構成也可以。即,4個驅動輪21之中的一部分是從動輪也可以。各行走部20,是設置成以繞轉軸AX2為中心可朝θZ方向繞轉(參考第5圖)。各行走部20,是藉由後述的轉向機構34而朝θZ方向繞轉,其結果,行走車1可以變更行走方向。
第6圖(A)~(C),是顯示行走部20的一例的圖。第6圖(A)是從-Y方向所見的側面圖。第6圖(B)是從+X方向所見的前視圖。第6圖(C)是從+Z方向所見的俯視圖。
驅動輪21、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是各別被安裝於與後述的連結部30的支撐構件31連接的旋轉軸AX3、AX4、AX5(參考第6圖(C))。旋轉軸AX3、AX4、AX5,是各別被設置在與XY平面平行,且,與行走車1的行走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
驅動輪21,是將第1軌道R1、第2軌道R2、及部分軌道R3的行走面R1a、R2a、R3a轉動,使行走車1行走在軌道R中。驅動輪21的直徑及與行走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的厚度的尺寸,是各別不限定可任意地設定。驅動輪21,是在與軌道R接觸的周面施加將橡膠等貼附等的止滑加工也可以。且,第6圖(A)~(C)所示的驅動輪21只是一例,其他的構成也可以。例如,驅動輪21,是在1個行走部20被設置2個以上的構成也可以。
前方側的驅動輪21的下端及後方側的驅動輪21的下端,是被設成使前方側的驅動輪21的下端及後方側的驅動輪21的下端不會同時通過間隙D,在本實施例中,在行走方向前方側的驅動輪21的下端及後方側的驅動輪21的下端的行走方向的間隔L3,是被設定成除了從行走方向中的部分軌道R3的長度L4,至行走方向中的第1間隙D1的前方側的端部及第2間隙D2的前側的端部之間的長度L5為止的範圍以外(參考第3圖)。此構成的情況,因為即使前方側及後方側之中的一方的驅動輪21的下端是通過第1間隙D1或是第2間隙D2時,另一方的驅動輪21也會與軌道R的行走面R1a、R2a、R3a的其中任一抵接,所以可以迴避行走車1的行走驅動力中斷。
第1輔助輪W1,是被配置於驅動輪21的行走方向的後方側。第2輔助輪W2,是被配置於驅動輪21的行走方向的前方側(參考第6圖(A))。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是從與行走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在第6圖中為Y方向)看時,配置成各一部分是與驅動輪21重疊。此構成的情況,可以將行走部20小型化。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是被配置成對於驅動輪21中的垂直方向的中心線C1對稱。
且第1輔助輪W1的直徑及第2輔助輪W2的直徑,是比驅動輪21的直徑更小。此構成的情況,可以將行走部20的全長縮短,進一步,可以減小將行走部20朝θZ方向繞轉時的旋轉半徑。且,在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中,與行走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的厚度的尺寸,是比驅動輪21的厚度的尺寸更小。此構成的情況,可以將軌道R及行走部20小型化。在本實施例中,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的各個的直徑及厚度的尺寸,是各別設定成同一。此構成的情況,因為可以將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的零件共通,所以可以抑制裝置成本。
又,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的各個的直徑及寬度,是彼此相異也可以。且,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是在與軌道R接觸的周面施加減少摩擦的加工也可以。此構成的情況,因為對於軌道R的摩擦係數減少,所以可以抑制行走車1的行走速度的下降。且,第6圖所示的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只是一例,其他的構成也可以。例如,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的一方或是雙方,是具備2個以上的車輪的構成也可以,使用對於旋轉軸方向具有錐面形狀的車輪也可以。
在本實施例中,行走方向中的驅動輪21的旋轉軸AX3及第1輔助輪W1的旋轉軸AX4之間的間隔L7,是設定成第1間隙D1的行走方向中的長度L8以上(參考第1圖)。此構成的情況,藉由使用第1輔助軌道P1,就可以抑制驅動輪21陷入第1間隙D1。且,行走方向中的驅動輪21的旋轉軸AX3及第2輔助輪W2的旋轉軸AX5之間的間隔L9是設定成第2間隙D2的行走方向中的長度L10以上(參考第1圖)。此構成的情況,藉由使用第2輔助軌道P2,就可以抑制驅動輪21陷入第2間隙D2。
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是各別對於驅動輪21的上下方向(Z方向)的相對位置被固定。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是各別被配置於對於第1軌道R1、第2軌道R2、及部分軌道R3的行走面R1a、R2a、R3a非接觸的位置。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是各別被配置於其下端相對於驅動輪21的下端較高的位置。且,第1輔助輪W1,是設置成垂直方向中的第1輔助輪W1的下端,成為與第1輔助軌道P1的行走面R4a抵接的高度。且,第2輔助輪W2,是設置成垂直方向中的第2輔助輪W2的下端,成為與第2輔助軌道P2的行走面R5a抵接的高度(參考第1圖)。
在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配置成第1輔助輪W1的下端及第2輔助輪W2的下端是各別只有比驅動輪21的下端高第1高度L1(參考第6圖(A))。在由驅動輪21所產生的行走時,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是與行走面R4a、R5a接觸的話,驅動輪21的輪壓有可能無法傳達至行走面R1a,但是此構成的情況,因為在由驅動輪21所產生的行走時,驅動輪21不通過第1間隙D1或是第2間隙D2時,驅動輪21是與行走面R1a接觸,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的雙方不會與行走面R4a、R5a接觸,所以可以抑制上述的驅動輪21的輪壓無法傳達至行走面R1a。第1高度L1,是例如設定成數100μm至數mm。又,第1輔助輪W1的下端的高度、及第2輔助輪W2的下端的高度,是相異也可以。
且在本實施例中,第1高度L1及第2高度L2是設定成相同或是幾乎相同。此構成的情況,驅動輪21的下端通過第1間隙D1或是第2間隙D2時,可以防止驅動輪21的下端從行走面R1a、R2a、R3a的高度上下移動,藉由維持驅動輪21的高度,可以抑制行走車1在行走中上下晃動地振動。
且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是各別對於驅動輪21,在其旋轉軸AX4、AX5方向(與行走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錯開配置,且,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是在其旋轉軸AX4、AX5方向,彼此錯開配置(參考第6圖(B))。且,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是各別對應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對於驅動輪21的行走面R1a、R2a,在驅動輪21的旋轉軸AX3方向(與行走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錯開配置,且,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是在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的旋轉軸AX4、AX5方向,彼此錯開配置。在本實施例中,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是各別對於驅動輪21,在軌道R的外側的方向錯開配置(參考第6圖(B))。此構成的情況,因為驅動輪21是被配置於軌道R的內側方向,所以可以抑制驅動輪21從軌道R從與行走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側脫落。又,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是各別對於驅動輪21,在軌道R的內側的方向錯開配置也可以,且,驅動輪21,在與行走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配置在介於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的位置也可以。
如此,在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是彼此在其旋轉軸AX4、AX5方向錯開配置,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是各別對應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在其旋轉軸AX4、AX5方向錯開配置的構成中,可以迴避第1輔助輪W1與第2輔助軌道P2抵接、及第1輔助輪W1與第2輔助軌道P2抵接,而迴避行走時發生阻力或是振動。
且在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是配置成對於驅動輪21,在其旋轉軸AX4、AX5方向錯開,且下端是比驅動輪21的下端更高的第1高度L1,在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是被設於從驅動輪21的行走面R1a、R2a錯開的位置且具有比行走面R1a、R2a更高的第2高度L1的上面的構成中,可以迴避驅動輪21乘上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且可以將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容易地配置。
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是形成各別對應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的構成。第1輔助軌道P1,是在行走方向被設於第1間隙D1的前方側。第1輔助軌道P1,是設置成驅動輪21進入部分軌道R3時,在驅動輪21的下端通過第1間隙D1期間第1輔助輪W1的下端抵接(參考第1圖)。第1輔助軌道P1,是具有至少與第1間隙D1的行走方向中的長度L8相同的行走方向的長度L12。又,第1輔助軌道P1的長度愈短,第1輔助軌道P1及第1輔助輪W1的接觸愈被抑制,可以抑制由接觸所產生的碎片的發生。例如,長度L12,是設定成比長度L8長數10mm程度也可以。
且在本實施例中,設置成在第2輔助輪W2與第2輔助軌道P2抵接期間,在第1輔助輪W1抵接的位置中沒有第1輔助軌道P1。藉由此構成,可以抑制第1輔助軌道P1及第1輔助輪W1不必要的接觸。
第2輔助軌道P2,是在行走方向被設於第2間隙D2的前側。第2輔助軌道P2,是設置成驅動輪21從部分軌道R3退出時,在驅動輪21的下端通過第2間隙D2期間第2輔助輪W2的下端抵接。第2輔助軌道P2,是具有至少與第2間隙D2的行走方向中的長度L10相同的行走方向的長度L13。又,第2輔助軌道P2的長度愈短,第2輔助軌道P2及第2輔助輪W2的接觸愈被抑制,可以抑制由接觸所產生的碎片的發生。例如長度L13,是設定成比長度L10長數10mm程度也可以。
且在本實施例中,設置成在第1輔助輪W1與第1輔助軌道P1抵接期間,在第2輔助輪W2抵接的位置中沒有第2輔助軌道P2。藉由此構成,可以抑制第2輔助軌道P2及第2輔助輪W2不必要的接觸。
且在本實施例中,第1輔助軌道P1,是配置成驅動輪21的下端到達第1間隙D1時第1輔助輪W1開始抵接,且,第2輔助軌道P2,是配置成在驅動輪21的下端到達第2間隙D2時第2輔助輪W2開始抵接。此構成的情況,與驅動輪21的下端到達第1間隙D1或是第2間隙D2的同時或是幾乎同時,可以藉由第1輔助輪W1或是第2輔助輪W2將行走車1支撐,進一步,可以將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在行走方向設定成較短。
第7圖~第12圖,是顯示行走部20行走於軌道R的狀態的一例的圖。在第7圖~第12圖的各圖中,(A)是在行走方向將前方側的行走部20從-Y方向所見的側面圖,(B)是從(A)的+Z方向所見的俯視圖。(C)是在行走方向將前方側及後方側的行走部20從+Z方向所見的俯視圖。
第7圖(A)~(C)所示的狀態,是行走車1在第1軌道R1朝向第1間隙D1行走,行走部20是位於第1間隙D1的前方的狀態。此狀態時,驅動輪21的下端是與行走面R1a抵接。第1輔助輪W1的下端及第2輔助輪W2的下端,皆不與行走面R1a、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其中任一接觸。且,在後方側的行走部20中,驅動輪21的下端是與部分軌道R3的行走面R3a抵接,且,第1輔助輪W1的下端及第2輔助輪W2的下端,皆不與行走面R1a、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其中任一接觸。因此,行走車1,是在行走方向藉由前方側的驅動輪21及後方側的驅動輪21被支撐。
接著,第8圖(A)~(C)所示的狀態,是驅動輪21的下端即將進入第1間隙D1之前的狀態。此狀態時,驅動輪21的下端,是位於比第1間隙D1更前方,與行走面R1a抵接。因此,驅動輪21的下端不會陷入第1間隙D1。又,將第1輔助軌道P1的長度L12,設定成比第1間隙D1的行走方向中的長度L8更長的情況,此狀態時第1輔助輪W1的下端開始朝第1輔助軌道P1抵接。在本實施例中,因為第1輔助軌道P1被配置成在驅動輪21的下端到達第1間隙D1時第1輔助輪W1開始抵接,所以在此狀態下,第1輔助輪W1的下端,皆不與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其中任一接觸。且,第2輔助輪W2的下端,皆不與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其中任一接觸。且,在後方側的行走部20中,驅動輪21的下端是與第1軌道R1抵接,且,第1輔助輪W1的下端及第2輔助輪W2的下端,皆不與第1軌道R1、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其中任一接觸。因此,行走車1,是在行走方向藉由前方側的驅動輪21及後方側的驅動輪21而水平支撐。
接著,第9圖(A)~(C)所示的狀態,是驅動輪21的下端進入了第1間隙D1時的狀態。此狀態時,驅動輪21的下端,因為是位於第1間隙D1上,所以驅動輪21皆不與第1軌道R1及部分軌道R3其中任一接觸。在本實施例中,因為第1輔助軌道P1被配置成在驅動輪21的下端到達第1間隙D1時第1輔助輪W1開始抵接,所以在此狀態中,第1輔助輪W1的下端是與第1輔助軌道P1抵接。因此,驅動輪21的下端不會陷入第1間隙D1。且,在本實施例中,在第1輔助輪W1與第1輔助軌道P1抵接期間,因為在第2輔助輪W2抵接的位置中沒有配置第2輔助軌道P2,所以第2輔助輪W2的下端,皆不與行走面R1a、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其中任一接觸。且,在後方側的行走部20中,驅動輪21的下端是與第1軌道R1抵接,且,第1輔助輪W1的下端及第2輔助輪W2的下端,皆不與第1軌道R1、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其中任一接觸。因此,行走車1,是在行走方向藉由前方側的第1輔助輪W1及後方側的驅動輪21而水平支撐。
接著,第10圖(A)~(C)所示的狀態,是驅動輪21的下端進入了部分軌道R3時的狀態。此狀態時,因為驅動輪21的下端是與部分軌道R3抵接,所以驅動輪21的下端不會陷入第1間隙D1。此時,第1輔助輪W1是與第1輔助軌道P1抵接。且,在本實施例中,在第1輔助輪W1與第1輔助軌道P1抵接期間,因為在第2輔助輪W2抵接的位置中沒有配置第2輔助軌道P2,所以第2輔助輪W2的下端,皆不與第1軌道R1、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其中任一接觸。且,在後方側的行走部20中,驅動輪21的下端是與第1軌道R1抵接,且,第1輔助輪W1的下端及第2輔助輪W2的下端,皆不與第1軌道R1、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其中任一接觸。因此,行走車1,是在行走方向藉由前方側的驅動輪21、第1輔助輪W1及後方側的驅動輪21而水平支撐。
接著,第11圖(A)~(C)所示的狀態,是驅動輪21的下端進入了第2間隙D2時的狀態。此狀態時,驅動輪21的下端因為是位於第2間隙D2上,所以驅動輪21皆不與第1軌道R1及部分軌道R3其中任一接觸。在本實施例中,因為第2輔助軌道P2被配置成在驅動輪21的下端到達第2間隙D2時第2輔助輪W2開始抵接,所以第2輔助輪W2的下端是與第2輔助軌道P2抵接。因此,驅動輪21的下端不會陷入第2間隙D2。第1輔助輪W1的下端,皆不與第1軌道R1、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其中任一接觸。且,在後方側的行走部20中,驅動輪21的下端是與第1軌道R1抵接,且,第1輔助輪W1的下端及第2輔助輪W2的下端,皆不與第1軌道R1、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其中任一接觸。因此,行走車1,是在行走方向藉由前方側的第2輔助輪W2及後方側的驅動輪21而水平支撐。
接著,第12圖(A)~(C)所示的狀態,是驅動輪21的下端從第2間隙D2退出之後的狀態。此狀態時,驅動輪21的下端是抵接於第1軌道R1上。且,在後方側的行走部20中,驅動輪21的下端是與第1軌道R1抵接,且,第1輔助輪W1的下端及第2輔助輪W2的下端,皆不與第1軌道R1、第1輔助軌道P1、及第2輔助軌道P2其中任一接觸。因此,行走車1,是在行走方向藉由前方側的驅動輪21及後方側的驅動輪21而水平地被支撐。
如以上說明,在本實施例中,可以抑制驅動輪21陷入被設於軌道R的一部分的間隙D。
返回至第4圖及第5圖的說明,連結部30,是將本體部10的上部單元及行走部20連結。連結部30,是從驅動輪21的旋轉軸垂下,將本體部10及行走部20連結。連結部30,是各別被設置在上部單元17(本體部10)的上面17a的4個角落部。本體部10,是藉由此連結部30而成為被吊下的狀態,被配置於比軌道R更下方。連結部30,是具有支撐構件31、及連接構件32。支撐構件31,是將驅動輪21的旋轉軸AX3及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的旋轉軸AX4、AX5可旋轉地支撐。藉由支撐構件31,將驅動輪21及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之間的相對位置保持。
連接構件32,是從支撐構件31朝下方延伸並與上部單元17的上面17a連結,將上部單元17保持。連接構件32,是在內部具備將後述的行走驅動部33的驅動力傳達至驅動輪21的傳達機構。此傳達機構,是使用鏈條或是皮帶的構成也可以,使用齒輪列的構成也可以。連接構件32,是設置成以繞轉軸AX2為中心繞θZ方向可旋轉。此連接構件32是藉由以繞轉軸AX2為中心旋轉,就可以將驅動輪21朝θZ方向繞轉。
在連結部30中,設有行走驅動部33、及轉向機構34。行走驅動部33,是被裝設於連接構件32。行走驅動部33,是將驅動輪21驅動的驅動源,例如使用電動馬達等。4個驅動輪21,是各別藉由行走驅動部33被驅動而成為驅動輪。4個驅動輪21,是以成為相同或是幾乎相同的旋轉數的方式藉由控制部50而被控制。
轉向機構34,是將連結部30的連接構件32,藉由以繞轉軸AX2為中心旋轉,將行走部20朝θZ方向繞轉。藉由將行走部20朝θZ方向繞轉,就可將行走車1的行走方向從第1方向(X方向)朝第2方向(Y方向),或是從第2方向朝第1方向變更。
轉向機構34,是具有驅動源35、及小齒輪36、及齒條37。驅動源35,是在行走驅動部33被安裝於遠離繞轉軸AX2的側面。驅動源35,是例如使用電動馬達等。小齒輪36,是被安裝於驅動源35的下面側,藉由由驅動源35發生的驅動力朝θZ方向旋轉驅動。小齒輪36,是從俯視看為圓形狀,在外周的圓周方向具有複數齒。齒條37,是被固定於上部單元17的上面17a。齒條37,是各別被設置在上部單元17的上面17a的4個角落部,被設成以行走部20的繞轉軸AX2為中心的扇形狀。齒條37,是在外周的圓周方向,具有與小齒輪36的齒嚙合的複數齒。
小齒輪36及齒條37,是在彼此的齒嚙合的狀態下被配置。藉由小齒輪36朝θZ方向旋轉,使小齒輪36沿著齒條37的外周朝以繞轉軸AX2為中心的圓周方向移動。藉由此小齒輪36的移動,行走驅動部33及轉向機構34是與小齒輪36皆朝以繞轉軸AX2為中心的圓周方向繞轉。
藉由轉向機構34的繞轉,被配置於上面17a的4個角落部的行走部20的各個是以繞轉軸AX2為中心朝θZ方向由90度的範圍繞轉。轉向機構34的驅動,是藉由控制部50而被控制。控制部50,是指示將4個行走部20的繞轉動作由同一的時間點進行也可以,指示由不同的時間點進行也可以。藉由將行走部20繞轉,使驅動輪21從與第1軌道R1及第2軌道R2的一方接觸的狀態朝與另一方接觸的狀態移動。因此,可以將行走車1的行走方向在第1方向(X方向)及第2方向(Y方向)之間切換。
接著説明,行走車系統SYS將行走方向變更的情況。第13圖(A)~(C),是顯示將行走車系統SYS的行走方向從+Y方向朝+X方向變更的動作的圖。行走車系統SYS,是如第13圖(A)所示,朝+Y方向行走且在本體部10到達軌道R的一區劃(格C)內的位置(4個角落部是插掛於部分軌道R3的位置)停止。即,控制部50(參考第5圖),是依據來自位置檢出部(無圖示)的位置資訊,在上述的位置停止行走驅動部33的驅動。此時,4個驅動輪21,是成為皆與第2軌道R2的行走面R2a接觸的狀態。
接著,如第13圖(B)所示,控制部50,是將轉向機構34驅動將連結部30繞轉,將被配置於4個角落部的行走部20的各個以繞轉軸AX2為中心朝θZ方向繞轉。此時,對角的行走部20等是朝同一方向繞轉。例如,4個行走部20之中,圖示左上的行走部20等、及右下的行走部20等是朝順時針繞轉。另一方面,圖示右上的行走部20等、及左下的行走部20等是朝逆時針繞轉。又,這種繞轉動作,是由同一的時間點進行也可以,例如,將圖示左上及右下的行走部20等先同時繞轉,其後,將圖示右上及左下的行走部20等同時繞轉等,由不同的時間點繞轉也可以。
接著,如第13圖(C)所示,控制部50,是各行走部20等各別朝θZ方向繞轉90°之後,停止轉向機構34的驅動。在此狀態下藉由將行走驅動部33驅動,行走車系統SYS,成為可朝+X方向行走。又,行走車系統SYS,也可朝-X方向行走。且,行走部20等繞轉的情況時本體部10不繞轉。因此,行走車系統SYS朝Y方向行走的情況,或是朝X方向行走的情況的其中任一,本體部10的面向皆不會被變更。
如以上說明,本實施例的行走車系統SYS,是包含:軌道R、及沿著軌道R行走的行走車1,軌道R,是沿著行走車1的行走方向依序具有第1間隙D1、及部分軌道R3、及第2間隙D2,行走車1,是具有:在軌道R的行走面R1a、R2a、R3a轉動的驅動輪21、及對於行走面R1a、R2a、R3a非接觸且被配置於驅動輪21的行走方向的後方側對於驅動輪21的上下方向的相對位置是被固定的第1輔助輪W1、及對於行走面R1a、R2a、R3a非接觸且被配置於驅動輪21的行走方向的前方側對於驅動輪21的上下方向的相對位置是被固定的第2輔助輪W2,行走方向中的驅動輪21的旋轉軸及第1輔助輪W1的旋轉軸之間的間隔L7是第1間隙D1的行走方向中的長度L8以上,行走方向中的驅動輪21的旋轉軸及第2輔助輪W2的旋轉軸之間的間隔L9是第2間隙D2的行走方向中的長度L10以上,具備:在行走方向被設於第1間隙D1的前方側,具有至少與第1間隙D1的行走方向中的長度L8相同的行走方向的長度,驅動輪21進入部分軌道R3時,在驅動輪21的下端通過第1間隙D1期間第1輔助輪W1的下端抵接的第1輔助軌道P1;及在行走方向被設於第2間隙D2的前側,具有至少與第2間隙D2的行走方向中的長度相同的行走方向的長度,驅動輪21從部分軌道R3退出時,在驅動輪21的下端通過第2間隙D2期間第2輔助輪W2的下端抵接的第2輔助軌道P2;在第1輔助輪W1與第1輔助軌道P1抵接期間在第2輔助輪W2抵接的位置中沒有第2輔助軌道P2,在第2輔助輪W2與第2輔助軌道P2抵接期間在第1輔助輪W1抵接的位置中沒有第1輔助軌道P1。又,行走車系統SYS,其上述以外的構成是任意的構成,上述以外的構成是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
依據上述的構成的話,因為驅動輪21的下端通過第1間隙D1期間第1輔助輪W1與第1輔助軌道P1抵接,第2輔助輪W2是成為與軌道R的行走面R1a、R2a、R3a及第2輔助軌道P2非接觸的狀態,且,驅動輪21的下端通過第2間隙D2期間第2輔助輪W2與第2輔助軌道P2抵接,第1輔助輪W1是成為與軌道R的行走面R1a、R2a、R3a及第2輔助軌道P2非接觸的狀態,所以可藉由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的其中任一方抑制驅動輪21陷入第1間隙D1或是第2間隙D2,且在部分軌道R3中第1輔助輪W1或是第2輔助輪W2的下端抵接的輔助軌道等的配置可以成為不需要。因此,例如,即使部分軌道R3中的驅動輪21的行走面R3a是在複數方向一部分重疊的情況,因為輔助軌道等不會被配置在該行走面R3a,所以在部分軌道R3中可以使驅動輪21圓滑地行走。
又,本發明的技術範圍,不限定於上述的實施例等說明的態樣。上述的實施例等說明的要件的1個以上,是有被省略的情況。且,上述的實施例等說明的要件,可以適宜地組合。且,只要法令容許,援用日本專利申請的日本特願2018-203022、及上述的實施例等引用的全部的文獻的揭示作為本文的記載的一部分。
又,在上述的實施例中,雖舉例說明了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旋轉的構成的例,但是不限定於此構成。例如,第1輔助輪W1及第2輔助輪W2,不是旋轉而是滑動的構成也可以。
且在上述的實施例中,雖舉例說明了本體部10是形成從俯視看可被收納於格子狀的軌道R的一區劃內的尺寸的構成的例,但是不限定於此構成。例如,本體部10,是形成為從俯視看比軌道R的一區劃更大的尺寸也可以,一部分突出軌道R的一區劃的形狀也可以。
SYS:行走車系統 1:行走車 10:本體部 11:橫出機構 12:轉動部 12a:轉動構件 12b:轉動驅動部 13:物品保持部 13a:爪部 13b:吊下構件 14:昇降驅動部 17:上部單元 17a:上面 18:移載裝置 20:行走部 21:驅動輪 30:連結部 31:支撐構件 32:連接構件 33:行走驅動部 34:轉向機構 35:驅動源 36:小齒輪 37:齒條 50:控制部 D:間隙 D1:第1間隙 D2:第2間隙 M:物品 P1:第1輔助軌道 P2:第2輔助軌道 R:軌道 R1:第1軌道 R2:第2軌道 R3:部分軌道 W1:第1輔助輪 W2:第2輔助輪
[第1圖] 本實施例的行走車系統的一例的示意圖。 [第2圖] 顯示本實施例的行走車系統的一例的立體圖。 [第3圖] 顯示軌道的一例的俯視圖。 [第4圖] 顯示行走車的一例的立體圖。 [第5圖] 第4圖所示的行走車的側面圖。 [第6圖] (A)~(C)是顯示行走部的一例的圖,(A)是側面圖,(B)是前視圖,(C)是俯視圖。 [第7圖] (A)~(C),是顯示行走部是行走於軌道的狀態的圖。 [第8圖] (A)~(C),是顯示行走部是行走於軌道的狀態的圖。 [第9圖] (A)~(C),是顯示行走部是行走於軌道的狀態的圖。 [第10圖] (A)~(C),是顯示行走部是行走於軌道的狀態的圖。 [第11圖] (A)~(C),是顯示行走部是行走於軌道的狀態的圖。 [第12圖] (A)~(C),是顯示行走部是行走於軌道的狀態的圖。 [第13圖] 顯示將行走方向變更的動作的一例的圖。
1:行走車
20:行走部
21:驅動輪
30:連結部
AX3:旋轉軸
AX4:旋轉軸
AX5:旋轉軸
D:間隙
D1:第1間隙
D2:第2間隙
L2:第2高度
L7:間隔
L8:長度
L9:間隔
L10:長度
L12:長度
L13:長度
P1:第1輔助軌道
P2:第2輔助軌道
R:軌道
R1:第1軌道
R1a:行走面
R3:部分軌道
R4a:行走面
R5a:行走面
SYS:行走車系統
W1:第1輔助輪
W2:第2輔助輪

Claims (9)

  1. 一種行走車系統, 包含:軌道、及沿著前述軌道行走的行走車, 前述軌道,是沿著前述行走車的行走方向依序具有第1間隙、及部分軌道、及第2間隙, 前述行走車,是具有:在前述軌道的行走面轉動的驅動輪、及對於前述行走面非接觸且被配置於前述驅動輪的行走方向的後方側並且對於前述驅動輪的上下方向的相對位置是被固定的第1輔助輪、及對於前述行走面非接觸且被配置於前述驅動輪的行走方向的前方側並且對於前述驅動輪的上下方向的相對位置是被固定的第2輔助輪, 前述行走方向中的前述驅動輪的旋轉軸及前述第1輔助輪的旋轉軸之間的間隔是前述第1間隙的前述行走方向中的長度以上,前述行走方向中的前述驅動輪的旋轉軸及前述第2輔助輪的旋轉軸之間的間隔是前述第2間隙的前述行走方向中的長度以上,其特徵為,具備: 在前述行走方向被設於前述第1間隙的前方側,具有至少與前述第1間隙的前述行走方向中的長度相同的前述行走方向的長度,前述驅動輪進入前述部分軌道時,在前述驅動輪的下端通過前述第1間隙期間前述第1輔助輪的下端抵接的第1輔助軌道;及 在前述行走方向被設於前述第2間隙的前側,具有至少與前述第2間隙的前述行走方向中的長度相同的前述行走方向的長度,前述驅動輪從前述部分軌道退出時,在前述驅動輪的下端通過前述第2間隙期間前述第2輔助輪的下端抵接的第2輔助軌道; 在前述第1輔助輪與前述第1輔助軌道抵接期間在前述第2輔助輪抵接的位置中沒有前述第2輔助軌道, 在前述第2輔助輪與前述第2輔助軌道抵接期間在前述第1輔助輪抵接的位置中沒有前述第1輔助軌道。
  2. 如請求項1的行走車系統,其中, 前述第1輔助輪及前述第2輔助輪,是配置成對於前述驅動輪在旋轉軸方向錯開,且下端是比前述驅動輪的下端更高的第1高度, 前述第1輔助軌道及前述第2輔助軌道,是被設於從前述軌道的前述行走面錯開的位置且具有比前述行走面更高的第2高度的上面。
  3. 如請求項2的行走車系統,其中, 前述第1高度及前述第2高度,是相同或是幾乎相同。
  4. 如請求項2或3的行走車系統,其中, 前述第1輔助軌道及前述第2輔助軌道的一方或是雙方,是被設於前述軌道的凸部。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的行走車系統,其中, 前述第1輔助輪及前述第2輔助輪,是配置成彼此在旋轉軸方向錯開, 前述第1輔助軌道及前述第2輔助軌道,是配置成各別對應前述第1輔助輪及前述第2輔助輪,在前述旋轉軸方向錯開。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的行走車系統,其中, 前述第1輔助軌道,是配置成在前述驅動輪的下端到達前述第1間隙時前述第1輔助輪開始抵接, 前述第2輔助軌道,是配置成在前述驅動輪的下端到達前述第2間隙時前述第2輔助輪開始抵接。
  7.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的行走車系統,其中, 前述行走車,是在前述行走方向在前方側及後方側各別具備前述驅動輪, 在前述行走方向中前方側的前述驅動輪的下端及後方側的前述驅動輪的下端之間的前述行走方向中的間隔,是被設定成除了從前述行走方向中的前述部分軌道的長度,至前述行走方向中的前述第1間隙的前方側的端部及前述第2間隙的前側的端部之間的長度為止的範圍以外。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的行走車系統,其中, 前述行走車,是具備被安裝於從前述驅動輪的旋轉軸垂下的連結構件且位於比前述軌道更下方的本體部, 前述第1間隙及前述第2間隙的雙方,是被設成可讓前述連結構件通過。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的行走車系統,其中, 前述軌道,是具有:沿著第1方向設置的第1軌道、及沿著與前述第1方向垂直交叉的第2方向設置的第2軌道, 前述部分軌道,是被配置於前述第1軌道及前述第2軌道的交叉部分。
TW108138771A 2018-10-29 2019-10-28 行走車系統 TWI7996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3022 2018-10-29
JP2018-203022 2018-10-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6226A true TW202026226A (zh) 2020-07-16
TWI799660B TWI799660B (zh) 2023-04-21

Family

ID=704629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8771A TWI799660B (zh) 2018-10-29 2019-10-28 行走車系統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87654A1 (zh)
EP (1) EP3875331B1 (zh)
JP (1) JP7040636B2 (zh)
KR (1) KR102451691B1 (zh)
CN (1) CN112930291B (zh)
IL (1) IL282630B (zh)
SG (1) SG11202104310QA (zh)
TW (1) TWI799660B (zh)
WO (1) WO20200902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70297A1 (ja) * 2022-09-29 2024-04-04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走行レール及び走行車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236183A (en) * 1985-01-04 1988-05-03 W. John Ballantyne Lim secondary reactance compensation and thrust control
JPH08324772A (ja) * 1995-06-05 1996-12-10 Shin Meiwa Ind Co Ltd ワーク搬送装置
JPH0932403A (ja) * 1995-07-21 1997-02-04 Okamura Corp 電動間仕切装置
CA2465474C (en) * 2003-05-01 2012-07-10 Daifuku Co., Ltd. Conveyance apparatus using movable bodies
JP4214533B2 (ja) * 2006-08-10 2009-01-2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移動体システム
KR20110005978A (ko) * 2009-07-13 2011-01-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교차로 주행 시스템
JP5440870B2 (ja) * 2010-08-19 2014-03-12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物品搬送設備
JP2012116648A (ja) 2010-12-03 2012-06-21 Yuzo Shimizu レール式クレーン
JP6168476B2 (ja) * 2015-03-19 2017-07-26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搬送台車と搬送台車システム
JP6278341B2 (ja) * 2015-04-06 2018-02-14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物品搬送設備
CN106043316A (zh) * 2016-07-17 2016-10-26 乔为 伸缩轨式侧方受力转向悬轨行驶装置
JP6665938B2 (ja) * 2016-08-26 2020-03-13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有軌道台車システム、及び有軌道台車
CN106864464B (zh) * 2017-02-23 2018-07-06 万普华 个人悬挂式双轨道双动力自动控制轻型轨道交通系统
JP6476233B2 (ja) 2017-06-02 2019-02-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6906754B2 (ja) * 2017-10-31 2021-07-21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搬送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30291A (zh) 2021-06-08
IL282630A (en) 2021-06-30
EP3875331A4 (en) 2022-08-03
CN112930291B (zh) 2023-08-01
SG11202104310QA (en) 2021-05-28
WO2020090253A1 (ja) 2020-05-07
TWI799660B (zh) 2023-04-21
EP3875331B1 (en) 2024-01-03
KR20210066876A (ko) 2021-06-07
JP7040636B2 (ja) 2022-03-23
KR102451691B1 (ko) 2022-10-06
JPWO2020090253A1 (ja) 2021-09-30
US20210387654A1 (en) 2021-12-16
EP3875331A1 (en) 2021-09-08
IL282630B (en) 2022-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8726B (zh) 有軌道台車系統及有軌道台車
TW202017787A (zh) 高架搬運車及高架搬運車系統
TW201924996A (zh) 行走台車
TW201139252A (en) Transporting vehicle system
TWI796508B (zh) 高架移行車系統
TW202026226A (zh) 行走車系統
TWI810407B (zh) 行走車系統
JP7323059B2 (ja) 搬送車システム
KR102501706B1 (ko) 반송차 시스템
TW202208216A (zh) 高架搬送車及高架搬送系統
TW202105111A (zh) 搬送車
TW202300370A (zh) 行走車系統、單位組件及格子狀軌道
JP7347695B2 (ja) 天井保管システム
US20230170238A1 (en) Overhead conveyance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