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24535A - 排水排出裝置 - Google Patents

排水排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24535A
TW202024535A TW108140411A TW108140411A TW202024535A TW 202024535 A TW202024535 A TW 202024535A TW 108140411 A TW108140411 A TW 108140411A TW 108140411 A TW108140411 A TW 108140411A TW 202024535 A TW202024535 A TW 20202453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age
flow path
guide
drain
exhaus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04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香川晴治
大森一朗
田中義人
菅野翔一
永江笙子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日立電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日立電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日立電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45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453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LSUPPLYING AIR OR NON-COMBUSTIBLE LIQUIDS OR GASES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IN GENERAL ; VALVES OR DAMP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AIR SUPPLY OR DRAUGHT IN COMBUSTION APPARATUS; INDUCING DRAUGHT IN COMBUSTION APPARATUS; TOPS FOR CHIMNEYS OR VENTILATING SHAFTS; TERMINALS FOR FLUES
    • F23L17/00Inducing draught; Tops for chimneys or ventilating shafts; Terminals for flues
    • F23L17/02Tops for chimneys or ventilating shafts; Terminals for flues
    • F23L17/14Draining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LSUPPLYING AIR OR NON-COMBUSTIBLE LIQUIDS OR GASES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IN GENERAL ; VALVES OR DAMP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AIR SUPPLY OR DRAUGHT IN COMBUSTION APPARATUS; INDUCING DRAUGHT IN COMBUSTION APPARATUS; TOPS FOR CHIMNEYS OR VENTILATING SHAFTS; TERMINALS FOR FLUES
    • F23L15/00Heating of air supplied for combustion
    • F23L15/04Arrangements of recuper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4Indirect CO2mitigation, i.e. by acting on non CO2directly related matters of the process, e.g. pre-heating or heat recove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 Air Suppl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排水排出裝置係用以將自以使排氣與洗淨液氣液接觸之方式構成之反應器排出之排氣所流動之排氣流路中產生之排水排出者;排氣流路之橫剖面形狀包含平坦頂面或平坦底面之至少一者;排水排出裝置具備至少一個排水引導部,其自排氣流路之平坦頂面或平坦底面之至少一者突出設置,且包含沿俯視下時相對於排氣流路之延伸方向傾斜之方向延伸之至少一個斜方延伸部。

Description

排水排出裝置
本揭示係關於用以將藉由自使排氣與洗淨液氣液接觸之反應器排出之排氣中之水分冷凝而產生之排水排出之排水排出裝置。
例如於自鍋爐等燃燒發動機排出之排氣中,包含SOx(硫氧化物)等大氣污染物質。用以減低排氣所含之SOx之方法,有以鹼性水溶液或包含鹼性成分之漿料等液體狀物質,將SO2 等去除之濕式脫硫方法等。
於使用上述濕式脫硫方法之排氣脫硫裝置中,有具備於內部劃定使排氣與上述吸收液(洗淨液)氣液接觸之氣液接觸部之吸收塔(反應器)者(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2)。於專利文獻1及2中,藉由對於吸收塔內流動之排氣噴霧吸收液,使排氣與吸收液接觸,而使排氣所含之大氣污染物質被吸收液吸收。
通過氣液接觸部後之排氣藉由氣液接觸而成為接近飽和之狀態,包含大量水分。將上述排氣自吸收塔排出,並於位於較吸收塔更靠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側之排氣流路流動時,若因與外氣之溫度差而使排氣之溫度降低,則有排氣中之水分冷凝而產生排水(冷凝水)之虞。另,如專利文獻2所示,即使設置用以將霧(液滴)自通過氣液接觸部後之排氣分離之霧分離器,亦有於位於較霧分離器更靠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側之排氣流路上產生上述排水之情形。
於專利文獻1、2中,上述排氣流路係藉由包含沿水平方向延伸之圓筒狀部之排氣管之內周面而區劃,於該圓環狀部之前端形成有用以將排氣排出至大氣中而橫向開口之排氣口。又,於專利文獻1、2中,揭示有藉由設置自排氣管之排氣口向排氣流路之內方突出而設之堰堤,而防止排水飛散至較該堰堤更靠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側。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7-24801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實開昭63-20919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發明人等發現,排氣流路之橫剖面形狀並非專利文獻1、2所揭示之圓環狀,而是如例如圖19所示之矩形環狀般包含平坦頂面101或底面102之情形時,有被堰堤103攔截之排水未排出而積存於堰堤103之近前之虞。
例如,若於如例如圖20所示之矩形環狀之排氣流路100,設置於俯視時在與排氣流路之延伸方向正交之方向延伸之堰堤103,則被堰堤103攔截之排水DW以沿著堰堤103之方式,於俯視時沿與排氣流路之延伸方向正交之方向分佈,故即使於堰堤103之近前設置用以排出排水DW之開口104,亦有排水DW未排完而積存於堰堤103之近前之虞。有未排出而積存於堰堤103之近前之排水DW被排氣之流動推壓而越過堰堤103,飛散至位於較堰堤103更靠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側之裝置,而腐蝕上述裝置之虞。
鑑於上述情況,本發明之至少一實施形態之目的係提供一種於排氣流路之橫剖面形狀包含平坦頂面或底面之情形時,亦可提高排水之排出能力之排水排出裝置。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1)本發明之至少一實施形態之排水排出裝置係 用以將自以使排氣與洗淨液氣液接觸之方式構成之反應器排出之上述排氣所流動之排氣流路中產生之排水排出者, 上述排氣流路之橫剖面形狀包含平坦頂面或平坦之底面之至少一者, 上述排水排出裝置具備: 至少一個排水引導部,其自上述排氣流路之上述平坦頂面或上述平坦底面之至少一者突出設置,且包含沿俯視下相對於上述排氣流路之延伸方向傾斜之方向延伸之至少一個斜方延伸部。
根據上述(1)之構成,排水排出裝置具備至少一個排水引導部,其自排氣流路之平坦頂面或平坦底面之至少一者突出設置。至少一個排水引導部包含至少一個斜方延伸部,其沿俯視下相對於上述排氣流路之延伸方向傾斜之方向延伸。此處,本發明人等發現,利用於排水引導部設置斜方延伸部,且藉由流動於排氣流路之排氣,將排氣流路中之排水推壓至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側,從而可使附著於斜方延伸部之排水沿斜方延伸部流至排氣流路之下游側,可將排水積存於特定之場所。
根據上述構成,可藉由斜方延伸部而將排水積存於特定之場所。由於積存於特定場所之排水容易藉由排水排出流路等排出至排氣流路之外部,故根據上述構成,可提高排水之排出能力。藉由提高排水之排出能力,而可減少積存於排水引導部之近前之排水量,故可防止積存於上述排水引導部之近前之排水被排氣之流動推壓,飛散至位於較排水引導部更靠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側之裝置。藉由防止排水之飛散,而可防止上述裝置之腐蝕。
(2)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1)記載之排水排出裝置中,上述至少一個斜方延伸部包含:第1斜方延伸部;及第2斜方延伸部,其沿俯視下時相對於上述第1斜方延伸部延伸之方向以鈍角交叉之方向延伸。
根據上述(2)之構成,至少一個斜方延伸部包含第1斜方延伸部及第2斜方延伸部之兩者。由於第2斜方延伸部沿俯視下相對於第1斜方延伸部延伸之方向以鈍角交叉之方向延伸,故可使附著於第2斜方延伸部之排水在與第1斜方延伸部不同之方向流動。因此,斜方延伸部包含第1斜方延伸部及第2斜方延伸部之兩者,從而可使附著於斜方延伸部(第1斜方延伸部、第2斜方延伸部)之排水分散積存於複數個位置。藉由使排水分散積存於複數個位置,而可減少上述複數個位置之各者之排水量,可更確實防止排水飛散至較排水引導部更靠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側。
(3)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1)或(2)記載之排水排出裝置中,上述至少一個排水引導部包含:第1排水引導部;及第2排水引導部,其設置於較上述第1排水引導部更靠上述排氣流路之下游側。
根據上述(3)之構成,至少一個排水引導部包含第1排水引導部,及第2排水引導部。由於第2排水引導部設置於較第1排水引導部更靠排氣流路之下游側,故可藉由第1排水引導部及第2排水引導部,於排氣流路之中途階段性積存排水。藉由於排氣流路之中途階段性積存排水,而可防止排水流至排氣流路之下游側,且可減少積存於設置於排氣流路之下游側之第2排水引導部之排水量。藉由減少積存於第2排水引導部之排水量,而可防止排水飛散至較第2排水引導部更靠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側。
(4)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3)記載之排水排出裝置中,上述第1排水引導部或上述第2排水引導部之至少一者設置於上述排氣流路之流路面積之轉折點。
排氣流路之流路面積之轉折點中,附著於排氣流路之壁面之排水易飛散。根據上述(4)之構成,藉由於排氣流路之流路面積之轉折點,設置第1排水引導部或第2排水引導部之至少一者,而可防止附著於排氣流路之壁面之排水飛散,進而可防止位於較排水引導部更靠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側之裝置腐蝕。
(5)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排水排出裝置中,上述排氣流路之橫剖面形狀包含至少一個平坦側面,上述排水排出裝置進而具備:至少一個側方排水引導部,其自上述排氣流路之上述至少一個平坦側面突出設置,且包含沿側視下相對於上述排氣流路之延伸方向傾斜之方向延伸、且下方位於較上方更靠上述排氣流路之下游側之側方斜方延伸部。
根據上述(5)之構成,排水排出裝置具備至少一個側方排水引導部。至少一個側方排水引導部包含上述側方斜方延伸部。根據上述構成,可藉由側方排水引導部,攔截於排氣流路之側面傳遞並流至排氣流路之下游側之排水。又,由於側方斜方延伸部可將附著於側方斜方延伸部之排水藉由流動於排氣流路之排氣推壓至下游側,沿側方斜方延伸部流至下方,故可將排水積存於特定之場所。
(6)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5)記載之排水排出裝置中,上述至少一個側方排水引導部包含:左方排水引導部,其自上述至少一個平坦側面中之上述排氣流路之上游側觀察,自位於左方之左側面突出設置;及右方排水引導部,其自上述至少一個平坦側面中之上述排氣流路之上游側觀察,自位於右方之右側面突出設置。
根據上述(6)之構成,至少一個側方排水引導部包含左方排水引導部,及右方排水引導部。左方排水引導部可攔截於排氣流路之左側面傳遞並流至排氣流路之下游側之排水,右方排水引導部可攔截於排氣流路之右側面傳遞並流至排氣流路之下游側之排水。
(7)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5)或(6)記載之排水排出裝置中,上述至少一個排水引導部包含:上方排水引導部,其自上述平坦頂面向下方突出設置;及下方排水引導部,其自上述平坦底面向上方突出設置;上述至少一個側方排水引導部以自上述排氣流路之上游側觀察時與上述上方排水引導部及上述下方排水引導部之各者連續之方式配置。
根據上述(7)之構成,至少一個排水引導部包含:上方排水引導部,其自平坦頂面向下方突出設置;及下方排水引導部,其自平坦底面向上方突出設置。上方排水引導部可攔截於排氣流路之頂面傳遞並流至排氣流路之下游側之排水,下方排水引導部可攔截於排氣流路之底面傳遞並流至排氣流路之下游側之排水。
又,至少一個側方排水引導部以自排氣流路之上游側觀察時,與上方排水引導部及下方排水引導部之各者連續之方式配置。根據上述構成,可將沿上方排水引導部之斜方延伸部流動之排水送往側方斜方延伸部,沿側方斜方延伸部送往下方。又,可使沿側方斜方延伸部送往下方之排水與沿下方排水引導部之斜方延伸部流動之排水合流。
(8)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5)至(7)中任一項記載之排水排出裝置中,上述至少一個側方排水引導部具備側方排水承接部,其自上述側方排水引導部之前端向上述排氣流路之上游側突出。
根據上述(8)之構成,由於側方排水引導部具備側方排水承接部,故可防止附著於側方排水引導部或排氣流路之側面之排水越過側方排水引導部之前端而飛散。
(9)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1)至(8)中任一項記載之排水排出裝置中,上述至少一個排水引導部具備排水承接部,其自上述排水引導部之前端向上述排氣流路之上游側突出。
根據上述(9)之構成,由於排水引導部具備排水承接部,故可防止附著於排水引導部或排氣流路之頂面、底面之排水越過排水引導部之前端而飛散。
(10)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1)至(9)中任一項記載之排水排出裝置進而具備:至少一個排水積留部,其用以積留藉由上述至少一個排水引導部收集之上述排水;及排水排出流路,其用以排出積留於上述至少一個排水積留部之上述排水。
根據上述(10)之構成,可將藉由排水引導部收集之排水積存於排水積留部,可藉由排水排出流路將積存於排水積留部之排水排出至排氣流路之外部。藉此,根據上述構成,由於可減少積存於排水引導部之近前之排水量,故可防止排水飛散至較排水引導部更靠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側。
(11)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10)記載之排水排出裝置中,上述至少一個排水積留部包含排水積留槽,其具有用以積留上述排水之內部空間,以自上述排氣流路輸送上述排水之方式構成。
根據上述(11)之構成,由於可將排水積留於具有內部空間之排水積留槽,故可防止排氣流路之積存部之排水之液面越過排水引導部,而使排水流至較排水引導部更靠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側。
(12)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10)或(11)記載之排水排出裝置中,上述排水排出流路包含第1連接部,其連接於上述洗淨液朝上述反應器之供給流路或上述反應器之任一者,且形成有用以將流動於上述排水排出流路之上述排水導入至上述供給流路或上述反應器之第1排水導入口。
根據上述(12)之構成,第1連接部形成有第1排水導入口,其連接於洗淨液朝反應器之供給流路或反應器,且用以將流動於排水排出流路之排水導入上述供給流路或反應器。由於流動於排水排出流路之排水經由第1連接部導入上述供給流路或反應器,故可作為洗淨液再次使用。又,由於洗淨液對反應器之供給流路或反應器位於排氣流路附近,故可縮短包含第1連接部之排水排出流路。
(13)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10)或(11)記載之排水排出裝置中,上述排水排出流路包含第2連接部,其連接於位於較上述排氣之流動方向上之上述排水排出裝置更靠下游側之裝置之排水流路,且形成有用以將流動於上述排水排出流路之上述排水導入至上述排水流路之第2排水導入口。
根據上述(13)之構成,第2連接部形成有第2排水導入口,其連接於位於較排氣之流動方向之排水排出裝置更下游側之裝置之排水流路,且用以將流動於排水排出流路之排水導入上述裝置之排水流路。將流動於排水排出流路之排水經由第2連接部,導入用以排出上述裝置之排水之排水流路。由於上述裝置及上述排水流路位於排氣流路附近,故可縮短包含第2連接部之排水排出流路。
(14)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10)至(13)中任一項記載之排水排出裝置中,上述至少一個排水積留部包含:第1排水積留部;及第2排水積留部,其設置於較上述第1排水積留部更靠上述排氣流路之下游側,上述排水排出流路包含:第1排水排出流路,其用以排出積留於上述第1排水積留部之上述排水;第2排水排出流路,其用以排出積留於上述第2排水積留部之上述排水;及第3排水排出流路,其設置於上述排水之流動方向上之上述第1排水排出流路及上述第2排水排出流路之各者之下游側。
根據上述(14)之構成,由於排水排出流路包含:第1排水排出流路,其用以排出積留於第1排水積留部之排水;及第2排水排出流路,其用以排出積留於設置於較第1排水積留部更靠排氣流路之下游側之第2排水積留部之排水,故可自第1排水積留部及第2排水積留部之兩者排出排水。又,排水排出流路進而包含第3排水排出流路,其設置於第1排水排出流路及第2排水排出流路之各者之下游側。即,第3排水排出流路將第1排水排出流路及第2排水排出流路之各者之下游側統一,從而可使排水排出流路之構成簡單,可提高維護性。又,藉由使排水排出流路之構成簡單,而可提高排水排出流路之佈局性,且可減少排水排出流路所需要之配管量。
(15)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1)至(14)中任一項記載之排水排出裝置中,上述至少一個斜方延伸部於將俯視下相對於上述排氣流路之延伸方向正交之方向之傾斜角度設為θ時,傾斜角度θ為10°±5°以內。
根據上述(15)之構成,由於至少一個斜方延伸部之傾斜角度θ為10°±5°以內,故可使附著於斜方延伸部之排水效率良好地沿斜方延伸部流至下游側。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至少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即使排氣流路之橫剖面形狀包含平坦頂面或底面之情形時,亦可提高排水之排出能力之排水排出裝置。
以下,參照隨附圖式,針對本發明之若干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作為實施形態記載或圖式所示之構成零件之尺寸、材質、形狀、其相對配置等並非將本發明之範圍限定於其之主旨,僅為說明例。 例如,表示「於某方向」、「沿某方向」、「平行」、「正交」、「中心」、「同心」或「同軸」等相對或絕對配置之表現並非僅嚴密地表示此種配置,亦表示以公差或獲得相同功能之程度之角度或距離相對移位之狀態。 例如,「同一」、「相等」及「均質」等表示事物相等之狀態之表現並非僅嚴密地表示相等,亦表示存在公差或獲得相同功能之程度之差的狀態。 例如,表示四角形狀或圓筒形狀等形狀之表現並非僅表示幾何學上嚴密意義之四角形狀或圓筒形狀等形狀,亦表示於獲得相同效果之範圍內,包含凹凸部或倒角部等之形狀。 另一方面,「配備」、「具有」、「具備」、「包含」、或「含有」等表現並非其他構成要素之存在除外之排他性表現。 另,有對相同構成標註相同符號,省略說明之情形。
圖1係概略地顯示具備設有一實施形態之排水排出裝置之排氣流路之排氣脫硫系統之構成之概略構成圖。圖2係將圖1所示之排氣流路附近放大顯示之部分放大圖。將排水排出裝置1設置於如圖1、2所示之排氣排出管線17(第1排氣排出管線17A)。首先,基於圖1、2,針對具備排氣排出管線17(第1排氣排出管線17A)之排氣淨化系統10進行說明。
排氣淨化系統10如圖1所示,具備:燃燒裝置11;吸收塔2(反應器);煙囪16(排出裝置);排氣導入管線12,其用以將自燃燒裝置11排出之排氣送往吸收塔2;排氣排出管線17,其用以將自吸收塔2排出之排氣送往煙囪16;及裝置18,其設置於排氣排出管線17。將藉由燃燒裝置11之燃燒產生之排氣通過排氣導入管線12,送往吸收塔2。將經吸收塔2淨化處理之排氣通過排氣排出管線17,送往煙囪16,自煙囪16向大氣中放出。作為燃燒裝置11,列舉柴油機、燃氣渦輪發動機或蒸汽渦輪發動機等發動機或鍋爐等。
圖示之實施形態中,如圖1所示,排氣淨化系統10具備:集塵裝置13,其以回收自燃燒裝置11排出之排氣所含之煤塵之方式構成;感應風扇14,其以將排氣送往排氣導入管線12之下游側之方式構成;及熱回收裝置15,其以自流動於排氣導入管線12之排氣回收熱之方式構成。將集塵裝置13、感應風扇14及熱回收裝置15之各者設置於排氣導入管線12。又,圖示之實施形態中,裝置18包含加熱裝置18A,其以藉由以熱回收裝置15回收之熱,將流動於排氣排出管線17之排氣加熱之方式構成。將排氣排出管線17之較裝置18上游側設為第1排氣排出管線17A,將排氣排出管線17之較裝置18下游側設為第2排氣排出管線17B。
吸收塔2係以使洗淨液與導入至內部之排氣氣液接觸之方式構成。圖示之實施形態中,吸收塔2如圖1、2所示,構成為於內部劃定:以藉由對導入至內部之排氣進行洗淨液噴霧,而使排氣與洗淨液氣液接觸之方式構成之氣液接觸部21A;及位於較氣液接觸部21A更下方,積留以氣液接觸部21A吸收排氣中之SOx後之洗淨液之液體積留部21B。此處,作為洗淨液,列舉包含鹼性劑之液體或海水等。又,作為鹼性劑,列舉NaOH、Ca(OH)2 、NaHCO3 、Na2 CO3 、CaCO3 等。
圖2所示之實施形態中,吸收塔2具備:吸收塔本體部22,其於內部劃定包含上述氣液接觸部21A及上述液體積留部21B之內部空間21;排氣導入部23,其用以對吸收塔本體部22導入排氣;及排氣排出部24,其用以自吸收塔本體部22排出排氣。將吸收塔本體部22及排氣導入部23鄰接之方向定義為第1方向,將第1方向上之排氣導入部23側定義為一側,將第1方向上之排氣排出部24側定義為另一側。
如圖2所示,於吸收塔本體部22之上述第1方向上之一側之側壁即第1側壁25,形成有與內部空間21(下方側內部空間21C)連通之排氣導入口251。於吸收塔本體部22之上述第1方向之另一側之側壁即第2側壁26,於較排氣導入口251更高之位置,形成有與內部空間21(上方側內部空間21D)連通之排氣排出口261。第1側壁25及第2側壁26各者沿俯視下與第1方向正交之第2方向延伸,且劃定包含液體積留部21B之內部空間21之至少一部分。
自排氣導入管線12導入至排氣導入部23之排氣通過排氣導入部23後,經由排氣導入口251被導入至內部空間21(下方側內部空間21C)。經導入至內部空間21之排氣於下方側內部空間21C內自位於一側之第1側壁25向位於另一側之第2側壁26流動後,於內部空間21於鉛垂方向一面上升一面流動。上升至上方側內部空間21D之排氣自第1側壁25向第2側壁26流動後,經由排氣排出口261排出至排氣排出部24。
如圖2所示,於位於較吸收塔本體部22之下方側內部空間21C更上方且較上方側內部空間21D更下方之氣液接觸部21A,配置有用以對內部空間21散佈上述洗淨液之散佈裝置28。散佈裝置28構成為對通過氣液接觸部21A之排氣中散佈洗淨液,使排氣與洗淨液氣液接觸,從而將排氣中所含之SOx等污染物質吸收去除。
散佈裝置28如圖2所示,包含:灑水管281,其於吸收塔本體部22之內部空間21中沿上述第1方向延伸;及複數個噴霧噴嘴282,其等設置於灑水管281。噴霧噴嘴282構成為朝向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側、即向鉛垂方向之上方散佈洗淨液。圖示之實施形態中,噴霧噴嘴282液柱狀噴射洗淨液。即,圖示之吸收塔2係液柱式吸收塔。
另,吸收塔2只要以使洗淨液與被導入至內部之排氣氣液接觸之方式構成即可,不限於上述液柱式。例如,吸收塔2亦可為具備於內部空間21填充有用以促進氣液接觸之填充材之填充層之柵條式吸收塔,或具備將洗淨液放射狀噴霧之噴霧噴嘴282之噴霧式吸收塔等。又,灑水管281亦可沿俯視下與上述第1方向正交之方向延伸。又,噴霧噴嘴282亦可以向鉛垂方向之下方散佈洗淨液之方式構成。
通過氣液接觸部21A之排氣中包含較多水分。於較氣液接觸部21A更靠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側,配置有消霧器27。消霧器27以自通過消霧器27之排氣去除水分之方式構成。將通過消霧器27之排氣排出至吸收塔2之外部。
圖示之實施形態中,消霧器27配置於排氣排出部24,以於排氣排出部24將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側及下游側隔開之方式,沿鉛垂方向延伸。另,消霧器27亦可配置於上方側內部空間21D,沿水平方向延伸。又,消霧器27亦可為多層構成。
液體積留部21B構成為積留散佈於導入至內部空間21之排氣中之已散佈洗淨液。圖示之實施形態中,液體積留部21B係以液面位於下方側內部空間21C之下方,且較排氣導入口251低之位置之方式設置。如圖2所示,於第2側壁26,於鉛垂方向之液體積留部21B之底面211附近之位置,開口有用以將積留於液體積留部21B之洗淨液排出至外部之洗淨液排出口262。洗淨液排出口262與液體積留部21B連通。
圖示之實施形態中,吸收塔2如圖2所示,具備以將積留於液體積留部21B之洗淨液送往散佈裝置28之方式構成之洗淨液循環管線3。洗淨液循環管線3包含:至少一個配管31,其連接上述洗淨液排出口262及上述灑水管281;及洗淨液循環泵32,其設置於洗淨液循環管線3之中途,用以將洗淨液自洗淨液排出口262送往灑水管281。即,將自散佈裝置28散佈,積留於液體積留部21B之洗淨液之至少一部分藉由洗淨液循環泵32壓送,通過洗淨液循環管線3送往散佈裝置28。
上述排氣排出管線17(第1排氣排出管線17A)如圖2所示,包含排氣流路4,其將吸收塔2(之排氣排出部24)與位於較吸收塔2更靠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側之裝置18(加熱裝置18A)連接。自吸收塔2排出之排氣通過排氣通路4後,導入至裝置18。
圖3係一實施形態之排氣流路之側方剖視圖。圖4係概略地顯示一實施形態之排氣流路之橫剖面之概略橫剖視圖。圖5係顯示自A方向觀察圖4所示之排氣流路之狀態,且將包含頂面之上壁部除外之狀態之圖。圖6及圖7係相當於自A方向觀察圖4所示之排氣流路之狀態,且將包含頂面之上壁部除外之狀態之圖,係顯示排水引導部之變化例之圖。
圖示之實施形態中,如圖3所示,排氣流路4包含:第1排氣流路4A;第2排氣流路4B,其位於較第1排氣流路4A更下游側;及第3排氣流路4C,其位於較第2排氣流路4B更下游側。第1排氣流路4A及第3排氣流路4C之各者係沿水平方向延伸,第3排氣流路4C位於較第1排氣流路4A更下方。第2排氣流路4B係上游端連接於第1排氣流路4A之下游端,下游端連接於第3排氣流路4C之上游端,下游側較上游側更向下方傾斜。一般而言,由於裝置18配置於較吸收塔2之排氣排出部24更下方,故排氣流路4成為如圖示之形狀,但並非限定於圖示之形狀。
如圖3所示,流動於排氣流路4之排氣自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側,沿排氣流路4之軸線CL(CL1~CL3)流至下游側。以下,有將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側簡稱為上游側,將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側簡稱為下游側之情形。又,左方及右方意指自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側觀察時之方向。
排氣流路4之橫剖面形狀如圖4所示,包含平坦頂面41或平坦底面42之至少一者。圖示之實施形態中,排氣流路4之橫剖面形狀如圖4所示,形成包含平坦頂面41、平坦底面42、平坦左側面44(側面43)、平坦右側面45(側面43)之矩形環狀。
排水排出裝置1係用以將自上述吸收塔2排出之排氣所流動之上述排氣流路4所產生之排水排出之裝置。
若干實施形態之排水排出裝置1例如如圖3、4所示,具備自排氣流路4之平坦頂面41或平坦底面42之至少一者突出設置之至少一個排水引導部5。至少一個排水引導部5例如如圖5~7所示,包含沿俯視下相對於排氣流路4之延伸方向(排氣之流動方向)傾斜之方向延伸之至少一個斜方延伸部6。此處,傾斜方向不包含俯視下相對於排氣流路4之延伸方向正交之方向。
圖示之實施形態中,排水引導部5如圖3所示,與排氣流路4為獨立個體,安裝於排氣流路4。又,圖示之實施形態中,排水引導部5如圖4所示,包含:上方排水引導部51,其自平坦頂面41向下方突出設置;及下方排水引導部52,其自平坦底面42向上方突出設置。
本發明人等發現,利用於排水引導部5設置斜方延伸部6,且藉由流動於排氣流路4之排氣,將排氣流路4中之排水推壓至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側,從而可使附著於斜方延伸部6之排水沿斜方延伸部6流至排氣流路4之下游側,可使排水積存於特定之場所。
以下,以圖6為例進行說明。圖6所示之實施形態中,上方排水引導部51及下方排水引導部52之各者包含以於俯視時右方位於較左方更下游側之方式傾斜之一個第2斜方延伸部6B(斜方延伸部6)。圖6之第2斜方延伸部6B係上游端與左側面44接觸,下游端與右側面45接觸。該情形時,於較上方排水引導部51更上游側,附著於頂面41之排水被流動於排氣流路4之排氣之流動推壓,流至上方排水引導部51。附著於上方排水引導部51之排水被流動於排氣流路4之排氣之流動推壓,沿第2斜方延伸部6B流至排氣流路4之下游側即右方。同樣地,於較下方排水引導部52更上游側,附著於底面42之排水被流動於排氣流路4之排氣之流動推壓,流至下方排水引導部52。附著於下方排水引導部52之排水被流動於排氣流路4之排氣之流動推壓,沿第2斜方延伸部6B流至排氣流路4之下游側即右方。因此,可將附著於上方排水引導部51及下方排水引導部52之排水積存於特定之場所。圖6所示之實施形態中,存在有可將排水積存於藉由下方排水引導部52之第2斜方延伸部6B之下游端、右側面45及底面42區劃之下方排水引導部52之角部,並積留排水之積存部46。
根據上述構成,可藉由斜方延伸部6,將排水積存於特定之場所。由於積存於特定場所之排水容易藉由後述之排水排出流路9等排出至排氣流路4之外部,故根據上述構成,可提高排水之排出能力。藉由提高排水之排出能力,而可減少積存於排水引導部5之近前之排水量,故可防止積存於排水引導部5之近前之排水被排氣之流動推壓,飛散至位於較排水引導部5更靠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側之裝置18。藉由防止排水之飛散,而可防止裝置18之腐蝕。
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至少一個斜方延伸部6包含:第1斜方延伸部6A(第1斜方延伸部);及第2斜方延伸部6B,其沿俯視下相對於第1斜方延伸部6A延伸之方向以鈍角交叉之方向延伸。
圖4、5所示之實施形態中,上方排水引導部51及下方排水引導部52之各者包含:一個第1斜方延伸部6A(斜方延伸部6),其以於俯視時左方較右方更位於下游側之方式傾斜;及一個第2斜方延伸部6B(斜方延伸部6),其以於俯視時右方較左方更位於下游側之方式傾斜。如使用圖6所說明,第2斜方延伸部6B使排水流至右方,相對於此,第1斜方延伸部6A使排水流至左方。又,圖4、5所示之實施形態中,第1斜方延伸部6A之上游端與第2斜方延伸部6B之上游端連接。
又,圖7所示之實施形態中,上方排水引導部51及下方排水引導部52之各者包含複數個上述第1斜方延伸部6A,及複數個上述第2斜方延伸部6B。圖7所示之實施形態中,至少一個第1斜方延伸部6A之上游端與至少一個第2斜方延伸部6B之上游端連接。又,至少一個第1斜方延伸部6A之下游端與至少一個第2斜方延伸部6B之下游端連接。
根據上述構成,至少一個斜方延伸部6包含第1斜方延伸部6A及第2斜方延伸部6B之兩者。由於第2斜方延伸部6B沿俯視下相對於第1斜方延伸部6A延伸之方向以鈍角交叉之方向延伸,故可使附著於第2斜方延伸部6B之排水在與第1斜方延伸部6A不同之方向(左右相反方向)流動。因此,斜方延伸部6包含第1斜方延伸部6A及第2斜方延伸部6B之兩者,從而可使附著於斜方延伸部6(第1斜方延伸部6A、第2斜方延伸部6B)之排水分散積存於複數個位置(積存部46)。藉由使排水分散積存於複數個位置,而可減少上述複數個位置之各者之排水量,故可更確實防止排水飛散至較排水引導部5更靠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側。
若干實施形態中,如圖3所示,上述排水引導部5包含:第1排水引導部5A;及第2排水引導部5B,其設置於較第1排水引導部5A更靠排氣流路4之下游側。第1排水引導部5A及第2排水引導部5B之各者具備上述上方排水引導部51,或上述下方排水引導部52之至少一者。
圖示之實施形態中,第1排水引導部5A具備上方排水引導部51(51A)及下方排水引導部52(52A)。又,第2排水引導部5B具備上方排水引導部51(51B)及下方排水引導部52(52B)。為了積存自上方排水引導部51A落下之排水,下方排水引導部52A較佳設置於較上方排水引導部51A更靠排氣流路4之下游側。根據相同理由,下方排水引導部52B較佳設置於較上方排水引導部51B更靠排氣流路4之下游側。
根據上述構成,至少一個排水引導部5包含第1排水引導部5A,及第2排水引導部5B。由於第2排水引導部5B設置於較第1排水引導部5A更靠排氣流路4之下游側,故可藉由第1排水引導部5A及第2排水引導部5B,於排氣流路4之中途階段性積存排水。藉由於排氣流路4之中途階段性積存排水,而可防止排水流至排氣流路4之下游側,且可減少積存於設置於排氣流路4之下游側之第2排水引導部5B之排水量。藉由減少積存於第2排水引導部5B之排水量,而可防止排水飛散至較第2排水引導部5B更靠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側。
若干實施形態中,如圖3所示,上述第1排水引導部5A或第2排水引導部5B之至少一者設置於排氣流路4之流路面積之轉折點。圖示之實施形態中,如圖3所示,排氣流路4之流路面積之轉折點係第1排氣流路4A之下游端與第2排氣流路4B之上游端連接之部分即第1轉折點CP1,及第2排氣流路4B之下游端與第3排氣流路4C之上游端連接之部分即第2轉折點CP2。若於第1轉折點CP1未設置排水引導部5,則有附著於第1排氣流路4A之底面42之排水飛散至下游側之虞。又,若於第2轉折點CP2未設置排水引導部5,則有附著於第2排氣流路4B之頂面41之排水飛散至下游側之虞。圖示之實施形態中,於第1轉折點CP1設有第1排水引導部5A,於第2轉折點CP2設有第2排水引導部5B。
排氣流路4之流路面積之轉折點(CP1、CP2等)中,附著於排氣流路4之壁面(頂面41等)之排水易飛散。根據上述構成,藉由於排氣流路4之流路面積之轉折點,設置第1排水引導部5A或第2排水引導部5B之至少一者,而可防止附著於排氣流路4之壁面之排水飛散,進而可防止位於較排水引導部5更靠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側之裝置18腐蝕。
若干實施形態中,如圖5~7所示,上述至少一個斜方延伸部6(第1斜方延伸部6A、第2斜方延伸部6B)於將俯視下相對於排氣流路4之延伸方向正交之方向之傾斜角度設為θ時,傾斜角度θ為10°±5°以內。該情形時,由於至少一個斜方延伸部6之傾斜角度θ為10°±5°以內,故可使附著於斜方延伸部6之排水效率良好地沿斜方延伸部6流至下游側。
圖8係概略地顯示一實施形態之排氣流路之橫剖面之概略橫剖視圖。圖9係圖8所示之排氣流路及排水引導部之B-B線箭視端面圖。圖10係相當於圖8所示之排氣流路及排水引導部之B-B線箭視端面圖之圖,係顯示排水引導部之變化例之圖。
若干實施形態中,如圖8~10所示,上述至少一個排水引導部5具備自排水引導部5之前端向排氣流路4之上游側突出之排水承接部512、522。
圖8、9所示之實施形態中,下方排水引導部52包含:鉛垂部521,其自底面42沿鉛垂方向向上方延伸;及排水承接部522,其自鉛垂部521之上端向排氣流路4之上游側突出。又,上方排水引導部51包含:鉛垂部511,其自頂面41沿鉛垂方向向下方延伸;及排水承接部512,其自鉛垂部511之下端向排氣流路4之上游側突出。
圖10所示之實施形態中,下方排水引導部52包含:上述鉛垂部521;上述排水承接部522;及突出部523,其以自鉛垂部521之下端沿著底面42之方式,向排氣流路4之上游側突出。同樣地,上方排水引導部51亦可包含突出部,其以自鉛垂部511之上端沿著頂面41之方式,向排氣流路4之上游側突出。該等情形時,可增大與頂面41或底面42接觸之面積,可迅速進行排水引導部5之設置作業。
根據上述構成,由於排水引導部5具備排水承接部512、522,故可防止附著於排水引導部5或排氣流路4之頂面41、底面42之排水越過排水引導部5之前端而飛散。
圖11係概略地顯示一實施形態之排氣流路之橫剖面之概略橫剖視圖。圖12係圖11所示之排氣流路、排水引導部及側方排水引導部之C-C線箭視剖視圖。
若干實施形態之中,上述排水排出裝置1如圖11所示,進而具備至少一個側方排水引導部7,其自排氣流路4之至少一個側面43(左側面44、右側面45)突出設置。至少一個側方排水引導部7如圖12所示,包含側方斜方延伸部711,其於側視時在對於排氣流路4之延伸方向(排氣之流動方向)傾斜之方向延伸,且下方較上方更位於排氣流路4之下游側。圖示之實施形態中,側方斜方延伸部711如圖12所示,相對於側視時與排氣之流動方向正交之方向之傾斜角度θ1為10°±5°以內。又,圖示之實施形態中,至少一個側方排水引導部7與排氣流路4係獨立個體,安裝於排氣流路4。
根據上述構成,排水排出裝置1具備至少一個側方排水引導部7。至少一個側方排水引導部7包含上述側方斜方延伸部711。根據上述構成,可藉由側方排水引導部7,攔截於排氣流路4之側面43傳遞並流至排氣流路4之下游側之排水。又,由於側方斜方延伸部711可將附著於側方斜方延伸部711之排水藉由流動於排氣流路之排氣推壓至下游側(下方),沿側方斜方延伸部711流至下方,故可將排水積存於特定之場所。
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側方排水引導部7如圖11所示,包含:左方排水引導部71,其自排氣流路4之左側面44向右方突出設置;及右方排水引導部72,其自排氣流路4之右側面45向左方突出設置。該情形時,左方排水引導部71可攔截於排氣流路4之左側面44傳遞並流至排氣流路4之下游側之排水,右方排水引導部72可攔截於排氣流路4之右側面45傳遞並流至排氣流路4之下游側之排水。又,可使附著於左方排水引導部71及右方排水引導部72之排水沿側方斜方延伸部711流至下方。
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至少一個排水引導部5包含上述上方排水引導部51,及上述下方排水引導部52。並且,如圖11、12所示,上述至少一個側方排水引導部7如圖11所示,以自排氣流路4之上游側觀察時,與上方排水引導部51及下方排水引導部52之各者連續之方式配置。此處,所謂側方排水引導部7與上方排水引導部51及下方排水引導部52之各者連續,意指自排氣流路4之上游側觀察時,於側方排水引導部7之上端與上方排水引導部51間,或側方排水引導部7之下端與下方排水引導部52間,未形成間隙。圖示之實施形態中,可自上方排水引導部51對側方排水引導部7傳遞排水而構成。某實施形態中,排氣流路4之延伸方向上,上方排水引導部51與側方排水引導部7之間隔為一定距離以下,且側方排水引導部7之上端位於較上方排水引導部51更下游側。又,側方排水引導部7之下端位於較下方排水引導部52更上游側。
根據上述構成,至少一個排水引導部5包含:上方排水引導部51,其自平坦頂面41向下方突出設置;及下方排水引導部52,其自平坦底面42向上方突出設置。上方排水引導部51可攔截於排氣流路4之頂面41傳遞並流至排氣流路4之下游側之排水,下方排水引導部52可攔截於排氣流路4之底面42傳遞並流至排氣流路4之下游側之排水。
又,至少一個側方排水引導部7以自排氣流路4之上游側觀察時,與上方排水引導部51及下方排水引導部52之各者連續之方式配置。根據上述構成,可將沿上方排水引導部51之斜方延伸部6流動之排水送往側方斜方延伸部711,於側方斜方延伸部711傳遞並送往下方。又,可使於側方斜方延伸部711傳遞並送往下方之排水與沿下方排水引導部52之斜方延伸部6流動之排水合流。
圖13係圖12所示之排氣流路及側方排水引導部之D-D線箭視端面圖。圖14係相當於圖12所示之排氣流路及側方排水引導部之D-D線箭視端面圖之圖,係顯示側方排水引導部之變化例之圖。
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側方排水引導部7如圖13、14所示,具備自側方排水引導部7(側方斜方延伸部711)之前端向排氣流路4之上游側突出之側方排水承接部712。圖13所示之實施形態中,上述側方排水引導部7自側面43向與排氣之流動方向正交之方向於側方突出。圖14所示之實施形態中,上述側方排水引導部7以對於自側面43於與排氣之流動方向正交之方向,前端較基端部更位於上游側之方式傾斜。相對於俯視時側方斜方延伸部711之與排氣流動方向正交之方向之傾斜角度θ2為10°±5°以內。某實施形態中,為了使排氣之傳遞順暢,上述傾斜角度θ2較佳為相對於上方排水引導部51之位於側方排水引導部7之上方之部分的傾斜角度θ,或下方排水引導部52之位於側方排水引導部7之下方之部分的傾斜角度θ為相同角度(θ±5°以內)。該情形時,由於上方排水引導部51或下方排水引導部52與側方排水引導部7之傾斜角度一致,故排水自上方排水引導部51向側方排水引導部7之傳遞,及排水自側方排水引導部7向下方排水引導部52之傳遞變順暢。
根據上述構成,由於側方排水引導部7具備側方排水承接部712,故可防止附著於側方排水引導部7或排氣流路4之側面43之排水越過側方排水引導部7之前端而飛散。
圖15係將一實施形態之排氣流路之設有下方排水引導部之部分附近放大顯示之橫剖視圖。圖16係相當於自A方向觀察圖4所示之排氣流路之狀態、且將包含頂面之上壁部除外之狀態之圖,且為用以說明排水排出流路之圖。
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排水排出裝置1如圖15所示,進而具備:至少一個排水積留部8,其用以積留藉由上述至少一個排水引導部5收集之排水;及排水排出流路9,其用以排出積留於至少一個排水積留部8之排水。
圖示之實施形態中,排水積留部8如圖15所示,包含:排水積留槽80,其具有用以積留排水之內部空間81,以自排氣流路4輸送排水之方式構成。又,排水排出流路9包含排水排出管91,其具有與排水積留槽80之內部空間81連通之內部空間92。
排水積留槽80之內部空間81係藉由複數個側面811、底面812及排氣流路4之下表面422予以區劃。如圖16所示,形成有於排氣流路4之底面42之、藉由排水引導部5(下方排水引導部52)積存排水之積存部46之位置開口之貫通孔421。又,藉由貫通排水積留槽80之底面812之貫通孔82,將內部空間81與內部空間92連通。
根據上述構成,可將藉由排水引導部5收集之排水積存於排水積留部8,可藉由排水排出流路9將積存於排水積留部8之排水排出至排氣流路4之外部。藉此,根據上述構成,由於可減少積存於排水引導部5之近前之排水量,故可防止排水飛散至較排水引導部5更靠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側。
如上述,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排水積留部8包含上述排水積留槽80。該情形時,由於可將排水積留於具有內部空間81之排水積留槽80,故可防止排氣流路4之積存部46中之排水液面越過排水引導部5,而使排水流至較排水引導部5更靠排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側。
若干實施形態中,如圖16所示,上述排水積留部8設有複數個。上述排水排出流路9包含與一個排水積留部8及其他排水積留部8連接之連通管93。該情形時,由於可將排水分散至複數個排水積留部8,故可防止排水自排水積留部8溢出。
圖17係將圖1所示之排氣流路附近放大顯示之放大圖,且係用以說明一實施形態之排水排出流路之圖。 若干實施形態中,如圖17所示,上述排水排出流路9包含:連接於洗淨液對吸收塔2之供給流路(洗淨液循環管線3)、或吸收塔2之任一者之第1連接部94。第1連接部94形成有用以將流動於排水排出流路9之排水導入至上述供給流路(洗淨液循環管線3)或吸收塔2之第1排水導入口941。
圖示之實施形態中,上述排水積留部8包含:第1排水積留部8A,其以積留收集於第1排水引導部5A之排水之方式構成;及第2排水積留部8B,其以積留收集於第2排水引導部5B之排水之方式構成。上述排水排出流路9以藉由排水之自重而排出排水之方式構成,包含:第1排水排出流路95,其用以將排水自第1排水積留部8A排出;第2排水排出流路96,其用以將排水自第2排水積留部8B排出;及第3排水排出流路97,其設置於排水之流動方向之第1排水排出流路95及第2排水排出流路96之各者之下游側。第1連接部94係設置於第3排水排出流路97之排水之流動方向之下游端,連接於吸收塔2。
根據上述構成,第1連接部94形成有第1排水導入口941,其連接於洗淨液對吸收塔2之供給流路(洗淨液循環管線3)或吸收塔2,且用以將流動於排水排出流路9之排水導入至上述供給流路或吸收塔2。由於流動於排水排出流路9之排水經由第1連接部94導入至上述供給流路或吸收塔2,故可作為洗淨液再次使用。又,由於洗淨液對吸收塔2之供給流路或吸收塔2位於排氣流路4附近,故可縮短包含第1連接部94之排水排出流路9。
圖18係將圖1所示之排氣流路附近放大顯示之放大圖,係用以說明一實施形態之排水排出流路之圖。 若干實施形態中,如圖18所示,上述排水排出流路9包含第2連接部98,其連接於位於排氣之流動方向上較排水排出裝置1更下游側之裝置18(加熱裝置18A)之排水流路181。第2連接部98形成有用以將流動於排水排出流路9之排水導入至排水流路181之第2排水導入口981。
圖示之實施形態中,上述排水積留部8包含上述第1排水積留部8A,及上述第2排水積留部8B。上述排水排出流路9係以藉由排水之自重而排出排水之方式構成,包含:上述第1排水排出流路95、上述第2排水排出流路96、及上述第3排水排出流路97。第2連接部98係設置於第3排水排出流路97之排水之流動方向之下游端,連接於自裝置18排出排水之排水流路181。
根據上述構成,第2連接部98形成有第2排水導入口981,其連接於位於排氣之流動方向上較排水排出裝置1更下游側之裝置18之排水流路181,且用以將流動於排水排出流路9之排水導入至裝置18之排水流路181。將流動於排水排出流路9之排水經由第2連接部98,導入至用以排出裝置18之排水之排水流路181。由於裝置18及排水流路181位於排氣流路4附近,故可縮短包含第2連接部98之排水排出流路9。
若干實施形態中,如圖17、18所示,上述排水積留部8包含:上述第1排水積留部8A;及上述第2排水積留部8B,其設置於較第1排水積留部8A更靠排氣流路4之下游側。上述排水排出流路9包含:上述第1排水排出流路95,其用以排出積留於第1排水積留部8A之排水;上述第2排水排出流路96,其用以排出積留於第2排水積留部8B之排水;及上述第3排水排出流路97,其設置於排水之流動方向之第1排水排出流路95及第2排水排出流路96之各者之下游側。
根據上述構成,由於排水排出流路9包含:第1排水排出流路95,其用以排出積留於第1排水積留部8A之排水;及第2排水排出流路96,其用以排出積留於設置於較第1排水積留部8A更靠排氣流路4之下游側之第2排水積留部8B之排水,故可自第1排水積留部8A及第2排水積留部8B之兩者排出排水。又,排水排出流路9進而包含第3排水排出流路97,其設置於第1排水排出流路95及第2排水排出流路96之各者之下游側。即,第3排水排出流路97將第1排水排出流路95及第2排水排出流路96之各者之下游側統一,從而可使排水排出流路9之構成簡單,可提高維護性。又,藉由使排水排出流路9之構成簡單,而可提高排水排出流路9之佈局性,且可減少排水排出流路9所需要之配管量。
上述若干實施形態中,已舉吸收塔為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亦可適用於吸收塔以外之反應器。上述反應器只要以藉由使洗淨液與排氣接觸,而將大氣污染物質自排氣去除之方式構成即可,但反應器之大氣污染物質之去除方法不限於吸收去除。
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亦包含對上述實施形態加入變化之形態,或適當組合該等形態之形態。
例如,上述若干實施形態中,排氣排出部24於第1方向上,隔著吸收塔本體部22設置於與排氣導入部23相反側,但亦可設置於與排氣導入部23相同側。又,排氣排出部24亦可以於俯視下與第1方向正交之第2方向上,與吸收塔本體部22鄰接之方式設置。
1:排水排出裝置 2:吸收塔 3:洗淨液循環管線 4:排氣流路 4A:第1排氣流路 4B:第2排氣流路 4C:第3排氣流路 5:排水引導部 5A:第1排水引導部 5B:第2排水引導部 6:斜方延伸部 6A:第1斜方延伸部 6B:第2斜方延伸部 7:側方排水引導部 8:排水積留部 8A:第1排水積留部 8B:第2排水積留部 9:排水排出流路 10:排氣淨化系統 11:燃燒裝置 12:排氣導入管線 13:集塵裝置 14:感應風扇 15:熱回收裝置 16:煙囪 17:排氣排出管線 17A:第1排氣排出管線 17B:第2排氣排出管線 18:裝置 18A:加熱裝置 21:氣液接觸部 21A:氣液接觸部 21B:液體積留部 21C:下方側內部空間 21D:上方側內部空間 22:吸收塔本體部 23:排氣導入部 24:排氣排出部 25:第1側壁 26:第2側壁 27:消霧器 28:散佈裝置 31:配管 32:洗淨液循環泵 41:頂面 42:底面 43:側面 44:左側面 45:右側面 46:積存部 51:上方排水引導部 51A:上方排水引導部 51B:上方排水引導部 52:下方排水引導部 52A:下方排水引導部 52B:下方排水引導部 71:左方排水引導部 72:右方排水引導部 80:排水積留槽 81:內部空間 82:貫通孔 92:內部空間 94:第1連接部 95:第1排水排出流路 96:第2排水排出流路 97:第3排水排出流路 98:第2連接部 100:排氣流路 101:頂面 102:底面 103:堰堤 104:開口 181:排水流路 211:底面 261:排氣排出口 262:洗淨液排出口 281:灑水管 282:噴霧噴嘴 421:貫通孔 422:下表面 511、521:鉛垂部 512、522:排水承接部 523:突出部 711:側方斜方延伸部 712:側方排水承接部 811:側面 812:底面 981:第2排水導入口 A:方向 CL:軸線 CL1~CL3:軸線 CP1:第1轉折點 CP2:第2轉折點 DW:排水 E:方向 θ:傾斜角度 θ1:傾斜角度 θ2:傾斜角度
圖1係概略地顯示具備設有一實施形態之排水排出裝置之排氣流路之排氣脫硫系統之構成之概略構成圖。 圖2係將圖1所示之排氣流路附近放大顯示之部分放大圖。 圖3係一實施形態之排氣流路之側方剖視圖。 圖4係概略地顯示一實施形態之排氣流路之橫剖面之概略橫剖視圖。 圖5係顯示自A方向觀察圖4所示之排氣流路之狀態,且將包含頂面之上壁部除外之狀態之圖。 圖6係相當於自A方向觀察圖4所示之排氣流路之狀態,且將包含頂面之上壁部除外之狀態之圖,係顯示排水引導部之變化例之圖。 圖7係相當於自A方向觀察圖4所示之排氣流路之狀態,且將包含頂面之上壁部除外之狀態之圖,係顯示排水引導部之變化例之圖。 圖8係概略地顯示一實施形態之排氣流路之橫剖面之概略橫剖視圖。 圖9係圖8所示之排氣流路及排水引導部之B-B線箭視端面圖。 圖10係相當於圖8所示之排氣流路及排水引導部之B-B線箭視端面之圖,係顯示排水引導部之變化例之圖。 圖11係概略地顯示一實施形態之排氣流路之橫剖面之概略橫剖視圖。 圖12係圖11所示之排氣流路、排水引導部及側方排水引導部之C-C線箭視剖視圖。 圖13係圖12所示之排氣流路及側方排水引導部之D-D線箭視端面圖。 圖14係相當於圖12所示之排氣流路及側方排水引導部之D-D線箭視端面圖之圖,係顯示側方排水引導部之變化例之圖。 圖15係將一實施形態之排氣流路之設有下方排水引導部之部分附近放大顯示之橫剖視圖。 圖16係顯示相當於自A方向觀察圖4所示之排氣流路之狀態,且將包含頂面之上壁部除外之狀態之圖,係用以說明排水排出流路之圖。 圖17係將圖1所示之排氣流路附近放大顯示之圖,係用以說明一實施形態之排水排出流路之圖。 圖18係將圖1所示之排氣流路附近放大顯示之圖,係用以說明一實施形態之排水排出流路之圖。 圖19係概略地顯示比較例之排氣流路之橫剖面之概略橫剖視圖。 圖20係顯示自E方向觀察圖19所示之排氣流路之狀態之圖。
1:排水排出裝置
5:排水引導部
6A:第1斜方延伸部
6B:第2斜方延伸部
42:底面
43:側面
44:左側面
45:右側面
46:積存部
51:上方排水引導部
52:下方排水引導部
CL:軸線
θ:傾斜角度

Claims (15)

  1. 一種排水排出裝置,其係用以將自以使排氣與洗淨液氣液接觸之方式構成之反應器排出之上述排氣所流動之排氣流路中產生之排水排出者, 上述排氣流路之橫剖面形狀包含平坦頂面或平坦底面之至少一者, 上述排水排出裝置具備: 至少一個排水引導部,其自上述排氣流路之上述平坦頂面或上述平坦底面之至少一者突出設置,且包含沿俯視下相對於上述排氣流路之延伸方向傾斜之方向延伸之至少一個斜方延伸部。
  2. 如請求項1之排水排出裝置,其中 上述至少一個斜方延伸部包含:第1斜方延伸部;及第2斜方延伸部,其沿俯視下相對於上述第1斜方延伸部延伸之方向以鈍角交叉之方向延伸。
  3. 如請求項1或2之排水排出裝置,其中 上述至少一個排水引導部包含:第1排水引導部;及第2排水引導部,其設置於較上述第1排水引導部更靠上述排氣流路之下游側。
  4. 如請求項3之排水排出裝置,其中 上述第1排水引導部或上述第2排水引導部之至少一者設置於上述排氣流路之流路面積之轉折點。
  5. 如請求項1之排水排出裝置,其中 上述排氣流路之橫剖面形狀包含至少一個平坦側面, 上述排水排出裝置進而具備: 至少一個側方排水引導部,其自上述排氣流路之上述至少一個平坦側面突出設置,且包含沿側視下相對於上述排氣流路之延伸方向傾斜之方向延伸、且下方位於較上方更靠上述排氣流路之下游側之側方斜方延伸部。
  6. 如請求項5之排水排出裝置,其中 上述至少一個側方排水引導部包含:左方排水引導部,其自上述至少一個平坦側面中之上述排氣流路之上游側觀察,自位於左方之左側面突出設置;及右方排水引導部,其自上述至少一個平坦側面中之上述排氣流路之上游側觀察,自位於右方之右側面突出設置。
  7. 如請求項5或6之排水排出裝置,其中 上述至少一個排水引導部包含:上方排水引導部,其自上述平坦頂面向下方突出設置;及下方排水引導部,其自上述平坦底面向上方突出設置, 上述至少一個側方排水引導部以自上述排氣流路之上游側觀察時與上述上方排水引導部及上述下方排水引導部各者連續之方式配置。
  8. 如請求項5或6之排水排出裝置,其中 上述至少一個側方排水引導部具備側方排水承接部,其自上述側方排水引導部之前端向上述排氣流路之上游側突出。
  9. 如請求項1之排水排出裝置,其中 上述至少一個排水引導部具備排水承接部,其自上述排水引導部之前端向上述排氣流路之上游側突出。
  10. 如請求項1之排水排出裝置,其進而具備: 至少一個排水積留部,其用以積留藉由上述至少一個排水引導部收集之上述排水;及 排水排出流路,其用以排出積留於上述至少一個排水積留部之上述排水。
  11. 如請求項10之排水排出裝置,其中 上述至少一個排水積留部包含排水積留槽,其具有用以積留上述排水之內部空間,以自上述排氣流路輸送上述排水之方式構成。
  12. 如請求項10或11之排水排出裝置,其中 上述排水排出流路包含第1連接部,其連接於上述洗淨液朝上述反應器之供給流路或上述反應器之任一者,且形成有用以將流動於上述排水排出流路之上述排水導入至上述供給流路或上述反應器之第1排水導入口。
  13. 如請求項10或11之排水排出裝置,其中 上述排水排出流路包含第2連接部,其連接於位於較上述排氣之流動方向上之上述排水排出裝置更靠下游側之裝置之排水流路,且形成有用以將流動於上述排水排出流路之上述排水導入至上述排水流路之第2排水導入口。
  14. 如請求項10或11之排水排出裝置,其中 上述至少一個排水積留部包含:第1排水積留部;及第2排水積留部,其設置於較上述第1排水積留部更靠上述排氣流路之下游側, 上述排水排出流路包含: 第1排水排出流路,其用以排出積留於上述第1排水積留部之上述排水; 第2排水排出流路,其用以排出積留於上述第2排水積留部之上述排水;及 第3排水排出流路,其設置於上述排水之流動方向上之上述第1排水排出流路及上述第2排水排出流路之各者之下游側。
  15. 如請求項1或2之排水排出裝置,其中 上述至少一個斜方延伸部於將俯視下相對於上述排氣流路之延伸方向正交之方向之傾斜角度設為θ時,傾斜角度θ為10°±5°以內。
TW108140411A 2018-11-07 2019-11-07 排水排出裝置 TW20202453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9717 2018-11-07
JP2018209717A JP7390784B2 (ja) 2018-11-07 2018-11-07 ドレン排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4535A true TW202024535A (zh) 2020-07-01

Family

ID=706119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0411A TW202024535A (zh) 2018-11-07 2019-11-07 排水排出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390784B2 (zh)
KR (1) KR20210066881A (zh)
TW (1) TW202024535A (zh)
WO (1) WO20200958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506909B2 (ja) 2020-05-25 2024-06-27 株式会社テイエルブイ ミスト分離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315417Y1 (zh) * 1965-02-12 1968-06-27
JPS5329846Y2 (zh) * 1972-10-13 1978-07-26
JPS62183516U (zh) * 1986-05-12 1987-11-21
JP2572969B2 (ja) 1986-07-15 1997-01-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スプリツトフエ−ズ符号化回路
JPS6320919U (zh) * 1986-07-21 1988-02-12
JPS63140022A (ja) * 1986-12-01 1988-06-11 Nkk Corp エルボセパレ−タ
JP2007248015A (ja) 2006-03-17 2007-09-27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スタックレイン防止用の排突構造
JP5447563B2 (ja) 2012-03-15 2014-03-19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エルボセパレータ
CN202933506U (zh) 2012-10-31 2013-05-15 上海迪夫格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湿烟气烟道冷凝液收集装置
CN103438470B (zh) 2013-08-16 2015-08-26 上海迪夫格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湿烟气烟道内壁冷凝液收集装置
CN204593422U (zh) 2015-04-17 2015-08-26 张建东 一种具有液体收集功能的烟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90784B2 (ja) 2023-12-04
JP2020076533A (ja) 2020-05-21
KR20210066881A (ko) 2021-06-07
WO2020095886A1 (ja) 2020-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76622B2 (en) 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apparatus
WO2007116714A1 (ja) 湿式排煙脱硫装置
US8496742B2 (en) Wet flue-gas desulfurization equipment
CN101956991B (zh) 一种湿法烟气净化尾气的除湿工艺及装置
KR102117920B1 (ko) 다단 습식 스크러버
JP2010115602A (ja) 湿式二段脱硫方法と装置
CN106237825A (zh) 扰流捕捉器及一种湿法烟气脱硫除尘吸收塔
TW202024535A (zh) 排水排出裝置
CN201445885U (zh) 一种脱硫除尘装置
JP3776793B2 (ja) 湿式排煙脱硫装置
KR101277569B1 (ko) 다단 스프레이구조를 갖는 습식 흡수탑
RU2465037C1 (ru) Фильтр волокнистый
CN207520857U (zh) 一种脱硫吸收塔装置
CN206008453U (zh) 扰流捕捉器及一种湿法烟气脱硫除尘吸收塔
JP5289668B2 (ja) 湿式排煙脱硫装置
CN106552498B (zh) 一种预脱硫式烟气污染物一体化脱除装置
TWI735030B (zh) 排氣脫硫裝置
CN107081047A (zh) 一种脱硫塔以及脱硫方法
KR101064661B1 (ko) 배출관 보호 기능이 향상된 가스 스크러버
CN108686491B (zh) 一种烟气除尘脱硫塔及除尘脱硫方法
CN111167300A (zh) 一种钙法脱硫水洗冷凝除雾结构及其运行方法
JP3525369B2 (ja) スプレ式吸収塔と排煙脱硫装置
JP2013158765A (ja) 排煙脱硫装置
CN109806754A (zh) 一种脱硫吸收塔装置
CN202315689U (zh) 水雾捕集装置及使用该水雾捕集装置的烟气喷雾降温洗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