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35030B - 排氣脫硫裝置 - Google Patents

排氣脫硫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35030B
TWI735030B TW108129798A TW108129798A TWI735030B TW I735030 B TWI735030 B TW I735030B TW 108129798 A TW108129798 A TW 108129798A TW 108129798 A TW108129798 A TW 108129798A TW I735030 B TWI735030 B TW I73503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nozzle
cleaning liquid
liquid
injection nozz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9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21656A (zh
Inventor
佐佐木良三
杉田覚
善積直之
宮地剛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動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動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動力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16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16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50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503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34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 B01D53/46Removing components of defined structure
    • B01D53/48Sulfur compounds
    • B01D53/50Sulfur oxides
    • B01D53/501Sulfur oxides by treating the gases with a solution or a suspension of an alkali or earth-alkali or ammonium compound
    • B01D53/504Sulfur oxides by treating the gases with a solution or a suspension of an alkali or earth-alkali or ammonium compound characterised by a specific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14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bsorption
    • B01D53/1456Removing acid components
    • B01D53/1481Removing sulfur dioxide or sulfur triox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7/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air or vapours by liquid as separating agent
    • B01D47/06Spray cleaning
    • B01D47/063Spray cleaning with two or more jets impinging against each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14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bsorption
    • B01D53/18Absorbing units; Liquid distributors therefor
    • B01D53/185Liquid distribu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34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 B01D53/46Removing components of defined structure
    • B01D53/48Sulfur compounds
    • B01D53/50Sulfur ox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34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 B01D53/74General processes for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01D53/77Liquid phase processes
    • B01D53/78Liquid phase processes with gas-liquid conta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1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liquids into gaseous media
    • B01F23/21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liquids into gaseous media by spraying or atomising of the liquids
    • B01F23/2132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liquids into gaseous media by spraying or atomising of the liquids using nozzles
    • B01F23/21321High pressure atomization, i.e. the liquid is atomized and sprayed by a jet at high pres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2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flow-mixing means for introducing the gases, e.g. baffles
    • B01F23/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flow-mixing means for introducing the gases, e.g. baffles by circulating the flow in guiding constructions or condu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40Mixing liquids with liquids; Emulsifying
    • B01F23/45Mixing liquids with liquids; Emulsifying using flow mixing
    • B01F23/454Mixing liquids with liquids; Emulsifying using flow mixing by injecting a mixture of liquid and ga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5/00Flow mixers; Mixers for falling materials, e.g. solid particles
    • B01F25/20Jet mixers, i.e. mixers using high-speed fluid strea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5/00Flow mixers; Mixers for falling materials, e.g. solid particles
    • B01F25/30Injector mixers
    • B01F25/31Injector mixers in conduits or tubes through which the main component flows
    • B01F25/312Injector mixers in conduits or tubes through which the main component flows with Venturi elements; Details thereof
    • B01F25/3124Injector mixers in conduits or tubes through which the main component flows with Venturi elements;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place of introduction of the main flow
    • B01F25/31242Injector mixers in conduits or tubes through which the main component flows with Venturi elements;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place of introduction of the main flow the main flow being injected in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venturi, creating an aspiration in the circumferential part of the condu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5/00Flow mixers; Mixers for falling materials, e.g. solid particles
    • B01F25/30Injector mixers
    • B01F25/31Injector mixers in conduits or tubes through which the main component flows
    • B01F25/313Injector mixers in conduits or tubes through which the main component flows wherein additional components are introduced in the centre of the conduit
    • B01F25/3132Injector mixers in conduits or tubes through which the main component flows wherein additional components are introduced in the centre of the conduit by using two or more injector devices
    • B01F25/31322Injector mixers in conduits or tubes through which the main component flows wherein additional components are introduced in the centre of the conduit by using two or more injector devices used simultaneous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5/00Flow mixers; Mixers for falling materials, e.g. solid particles
    • B01F25/50Circulation mixers, e.g. wherein at least part of the mixture is discharged from and reintroduced into a receptacle
    • B01F25/53Circulation mixers, e.g. wherein at least part of the mixture is discharged from and reintroduced into a receptacle in which the mixture is discharged from and reintroduced into a receptacle through a recirculation tube, into which an additional component is introduc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1/00Reactants
    • B01D2251/10Oxidants
    • B01D2251/102Oxyg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1/00Reactants
    • B01D2251/30Alkali metal compounds
    • B01D2251/304Alkali metal compounds of sodi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1/00Reactants
    • B01D2251/40Alkaline earth metal or magnesium compounds
    • B01D2251/404Alkaline earth metal or magnesium compounds of calci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8/00Sources of waste gases
    • B01D2258/02Other waste gases
    • B01D2258/0283Flue gas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 Gas Separation By Ab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排氣脫硫裝置具備:吸收塔,其係構成為使清洗液與排氣進行氣液接觸者,且於內部包含供儲存清洗液之集液部;及氣液混合裝置,其包含第1噴射嘴,該第1噴射嘴構成為其末端插通至形成於吸收塔之第1側壁之插通孔,且自第1噴出口將含氧之氣體與清洗液之混合流體朝集液部噴射;第1噴射嘴包含筒狀部、及自筒狀部之外周朝與第1噴出口之中心軸正交之方向突出設置的第1緊固部;吸收塔進而包含:筒狀突出部,其於將第1噴出口之中心軸自水平面傾斜之角度設為θ時,於傾斜角度θ之方向,自插通孔之周緣部朝外側突出設置;及第2緊固部,其自筒狀突出部之末端朝與筒狀突出部延伸之方向正交之方向突出設置。吸收塔進而包含:筒狀突出部,其於將第1噴出口之中心軸自水平面傾斜之角度設為θ時,沿著自水平面傾斜角度θ之方向,自形成於第1側壁之插通孔之周緣部朝外側突出設置;及第2緊固部,其自筒狀突出部之末端沿著與筒狀突出部延伸之方向正交之方向突出設置,且藉由緊固裝置固定於第1緊固部。

Description

排氣脫硫裝置
本揭示係關於一種用以對自燃燒裝置排出之排氣進行脫硫之排氣脫硫裝置。
自例如鍋爐等燃燒機排出之排氣中含有SOx (硫磺氧化物)等大氣污染物質。用以降低排氣中所含之SOx 之方法,有以鹼性水溶液或吸收劑漿料等吸收液將SO2 等吸收去除之濕式脫硫方法等。
使用上述濕式脫硫方法之排氣脫硫裝置中,有具備如下之吸收塔者,該吸收塔於內部劃定氣液接觸部及集液部,該氣液接觸部藉由將清洗液朝吸收塔內流動之排氣噴霧,而使排氣與清洗液接觸;該集液部位於氣液接觸部之下方,用以儲存噴霧後之清洗液(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因排氣與清洗液接觸,從而排氣中所含之SO2 被清洗液吸收。將吸收SO2 後之清洗液儲存於集液部。
由於儲存於集液部之清洗液中含有自排氣吸收之SO2 而產生之亞硫酸鹽等反應生成物,故為了去除該反應生成物,有時會使空氣等含氧之氣體遍佈於儲存於集液部之清洗液而使反應生成物氧化。
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一種氣液混合裝置,其包含構成為將上述含氧之氣體與清洗液之混合流體自噴出口朝集液部噴射的噴射嘴。上述噴射嘴於清洗液之流道中途設置有限縮部,藉由該限縮部將於上述流道中流動之清洗液縮流而產生負壓區域。藉由上述負壓區域中產生之吸引力,將經由分支配管供給之氣體朝較上述流道之限縮部更為下游側吸引。又,噴射嘴藉由上述清洗液之流道中流動之清洗液,將經吸引之氣體截斷、微細化而產生混合流體(包含微細氣泡之清洗液),且自噴出口噴射該混合流體。
自噴射嘴噴射之混合流體在到達特定之噴流到達距離之前,沿著噴射嘴所朝之方向流動。到達至特定之噴流到達距離之混合流體失去沿水平方向之運動量,而隨著氣泡之浮力朝鉛直上方流動。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046755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若將噴射嘴過度地朝下方配置,則由於自噴射嘴噴射出之混合流體與集液部之底面碰撞而失去朝水平方向之運動量,故混合流體於到達特定之噴流到達距離之前,便會朝鉛直上方流動。於該情形時,有於集液部中藉由混合流體促進氧化反應之容積即氧化有效容積變得小於自噴射嘴噴射出之混合流體原本可發揮之氧化有效容積之虞。若氧化有效容積較小,則混合流體所致之氧化不充分,而有儲存於集液部之清洗液中大量之反應生成物未被氧化而殘留之虞。
因此,為充分地利用自噴射嘴噴射之混合流體進行氧化,必須找出噴射嘴之適當方向,且以朝向上述適當方向之方式配置噴射嘴。然而,若以使噴射嘴斜向下方而朝向特定方向之方式配置,則於向吸收塔安裝時,必須精細調整鉛直面與水平面各者所成之角度,並將噴射嘴之軸線固定於吸收塔,為此,安裝作業之時間增長。 另,專利文獻1中,雖揭示如將噴射嘴向下方傾斜配置之圖,但關於將噴射嘴安裝於吸收塔之具體方法或安裝構造未有記載。又,專利文獻1之說明書中無具體提及噴射嘴之設置角度相關之記載。
鑑於上述之事況,本發明之至少一實施形態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排氣脫硫裝置,其為了防止藉由自噴射嘴噴射之混合流體促進氧化反應之容積即氧化有效容積減小,而將噴射嘴自水平面傾斜特定角度安裝於吸收塔時,可容易地進行該作業。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1)本發明之至少一實施形態之排氣脫硫裝置係用以對自燃燒裝置排出之排氣進行脫硫者,且具備: 吸收塔,其係構成為使清洗液與導入至內部之上述排氣進行氣液接觸者,且於內部包含供儲存上述清洗液之集液部,該集液部之至少一部分由上述吸收塔之第1側壁及與上述第1側壁對向之第2側壁劃定;及 氣液混合裝置,其包含第1噴射嘴,該第1噴射嘴係其末端插通至形成於上述第1側壁之插通孔者,且構成為自上述第1噴射嘴之噴出口即第1噴出口將含氧之氣體與上述清洗液之混合流體朝上述集液部噴射;且 上述第1噴射嘴包含: 筒狀部,其沿著上述第1噴出口之中心軸延伸,且形成有上述第1噴出口;及 第1緊固部,其自上述筒狀部之外周沿著與上述第1噴出口之上述中心軸正交之方向突出設置; 上述吸收塔進而包含: 筒狀突出部,其於將上述第1噴出口之上述中心軸自水平面傾斜之角度設為θ時,沿著自水平面傾斜角度θ之方向,自形成於上述第1側壁之上述插通孔之周緣部朝外側突出設置;及 第2緊固部,其構成為自上述筒狀突出部之末端沿著正交於上述筒狀突出部延伸之方向之方向突出設置,且藉由緊固裝置固定於上述第1緊固部。
根據上述(1)之構成,第1噴射嘴於將筒狀部之包含第1噴出口之末端插通至形成於吸收塔之第1側壁之插通孔的狀態下,藉由緊固裝置將第1緊固部固定於吸收塔之第2緊固部。此處,上述筒狀部沿著第1噴出口之中心軸延伸。吸收塔之筒狀突出部沿著自水平面傾斜與第1噴出口之中心軸自水平面傾斜之角度θ相同之角度的方向延伸。即,吸收塔之筒狀突出部沿著與設置有第1噴射嘴時之第1噴出口之中心軸相同之方向延伸。第1噴射嘴因藉由緊固裝置而固定沿著與上述筒狀部延伸之方向正交之方向延伸的第1緊固部、及沿著與筒狀突出部延伸之方向正交之方向延伸的第2緊固部,從而可將第1噴出口之中心軸自水平面傾斜之角度θ直接作為設置角度。因此,根據上述構成,無需調整第1噴射嘴之設置角度之作業,可使第1噴射嘴之安裝作業容易化。
(2)若干實施形態中,如上述(1)之排氣脫硫裝置,其中上述第1噴射嘴於將上述第1噴出口之上述中心軸與水平面之傾斜角度設為θ時,滿足10°<θ<30°之條件。
本發明者等人積極研究之結果可知,若第1噴射嘴之傾斜角度θ為10°以下,自第1噴射嘴噴射出之混合流體所含之氣體(氣泡)被捲入用以自集液部引出清洗液之泵的風險增大。再者可知,若第1噴射嘴之傾斜角度θ為30°以上,由於自第1噴射嘴噴射出之混合流體過早與集液部之底面碰撞,故混合流體之到達距離縮短,藉由自第1噴射嘴噴射之混合流體促進氧化反應之容積即氧化有效容積減少。 根據上述(2)之構成,由於第1噴射嘴之傾斜角度θ滿足10°<θ<30°之條件,故可防止上述氧化有效容積變得小於原本可發揮之氧化有效容積,且可防止氣體(氣泡)被捲入用以自集液部排出清洗液之泵而導致泵之性能降低。
(3)若干實施形態中,如上述(1)或(2)之排氣脫硫裝置,其中上述吸收塔進而包含:第3側壁,其沿著將上述第1側壁與上述第2側壁隔離之方向延伸,且劃定上述集液部之一部分;及第4側壁,其與上述第3側壁對向,並沿著將上述第1側壁與上述第2側壁隔離之方向延伸,且劃定上述集液部之一部分;上述氣液混合裝置進而包含:第2噴射嘴,其係末端插通至形成於上述第3側壁之插通孔者,且構成為自上述第2噴射嘴之噴出口即第2噴出口將上述混合流體朝上述集液部噴射;及第3噴射嘴,其係末端插通至形成於上述第4側壁者之插通孔者,且構成為自上述第3噴射嘴之噴出口即第3噴出口將上述混合流體朝上述集液部噴射。
根據上述(3)之構成,氣液混合裝置進而包含:第2噴射嘴,其末端插通至形成於第3側壁之插通孔;及第3噴射嘴,其末端插通至形成於第4側壁之插通孔。因此,對於無法藉由自集液部中之第1噴射嘴噴射之混合流體促進氧化反應之區域,可藉由自第2噴射嘴及第3噴射嘴各自噴射之混合流體促進氧化反應。因此,根據上述構成,由於可減少無法藉由集液部中之混合流體促進氧化反應之區域,故可防止混合流體所致之氧化不充分。
(4)若干實施形態中,如上述(3)之排氣脫硫裝置,其中上述第2噴射嘴及上述第3噴射嘴各自配置於與上述第1噴射嘴不同之高度位置。
上述第2噴射嘴及上述第3噴射嘴各自於俯視時沿著與第1噴射嘴噴射混合流體之方向交叉之方向噴射混合流體。假若將第2噴射嘴及第3噴射嘴各者配置於與第1噴射嘴相同之高度位置,則有自第2噴射嘴及第3噴射嘴各自噴射之混合流體阻礙自第1噴射嘴噴射之混合流體之流動之虞。 根據上述(4)之構成,由於第2噴射嘴及第3噴射嘴各自配置於與第1噴射嘴不同之高度位置,故可防止自第2噴射嘴及第3噴射嘴噴射出之混合流體阻礙自第1噴射嘴噴射出之混合流體的流動。又,因防止阻礙到自第1噴射嘴噴射出之混合流體之流動,故可防止上述氧化有效容積減小。
(5)若干實施形態中,如上述(3)或(4)之排氣脫硫裝置,其中上述第2噴射嘴及上述第3噴射嘴各自配置於與上述第1側壁相隔特定距離以上的位置。
根據上述(5)之構成,由於第2噴射嘴及第3噴射嘴各自配置於與第1側壁相隔特定距離以上之位置,故可防止自第2噴射嘴及第3噴射嘴各自噴射出之混合流體阻礙自第1噴射嘴噴射出之混合流體的流動。又,因防止阻礙到自第1噴射嘴噴射出之混合流體之流動,故可防止藉由自第1噴射嘴噴射之混合流體促進氧化反應之容積即氧化有效容積減小。
(6)若干實施形態中,如上述(3)~(5)中任一項之排氣脫硫裝置,其中上述第2噴射嘴及上述第3噴射嘴各自配置於與上述第2側壁相隔特定距離以上的位置。
根據上述(6)之構成,由於第2噴射嘴及第3噴射嘴各自配置於與第2側壁相隔特定距離以上之位置,故可防止自第2噴射嘴及第3噴射嘴噴射出之混合流體到達第2側壁之清洗液引出口。因此,根據上述構成,可防止氣體(氣泡)被捲入用以自集液部排出清洗液之泵而導致泵之性能降低。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至少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排氣脫硫裝置,其係為防止藉由自噴射嘴噴射之混合流體促進氧化反應之容積即氧化有效容積減小,而將噴射嘴自水平面傾斜特定角度而安裝於吸收塔時,可容易地進行該作業。
以下參照隨附圖式,對本發明之若干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惟作為實施形態而記載或圖式所示之構成零件之尺寸、材質、形狀、其相對配置等並非旨在將本發明之範圍加以限定,僅為單純之說明例。 例如,表示「朝某方向」、「沿著某方向」、「平行」、「正交」、「中心」、「同心」或「同軸」等相對或絕對之配置之表述不僅嚴格地表示該種配置,亦表示具有公差或可獲得相同功能之程度之角度或距離而相對移位之狀態。 例如,「同一」、「相等」及「均質」等表示事物相等之狀態之表述不僅嚴格地表示相等之狀態,亦表示存在公差或可獲得相同功能之程度之差異的狀態。 例如,表示四角形狀或圓筒形狀等形狀之表述不僅表示幾何學上嚴嚴格意義之四角形狀或圓筒形狀等形狀,亦表示於可獲得相同效果之範圍內包含凹凸部或倒角部等之形狀。 另一方面,將一構成要素稱為「配備」、「具有」、「具備」、「包含」、「含有」之表述,並非排除其他構成要素之存在之表述。 另,對於同樣之構成,有時標註相同符號而省略說明。
圖1係顯示一實施形態之排氣脫硫裝置之概略構成之剖視圖。排氣脫硫裝置係用以將自燃燒裝置排出之排氣脫硫之裝置。作為上述燃燒裝置,舉出柴油發動機、燃氣渦輪發動機或蒸汽渦輪發動機等發動機或鍋爐等。如圖1所示,排氣脫硫裝置1具備吸收塔2與氣液混合裝置4。
吸收塔2構成為使清洗液與導入至內部之排氣進行氣液接觸。圖示之實施形態中,吸收塔2如圖1所示,構成為於內部劃定:氣液接觸部21A,其構成為對導入至內部之排氣進行清洗液噴霧,使排氣與清洗液氣液接觸;及集液部21B,其位於較氣液接觸部更為下方,供儲存在氣液接觸部21A中吸收到排氣中之SOx 之清洗液。此處,作為清洗液,舉出包含鹼性劑之液體或海水等。又,作為鹼性劑,舉出例如CaCO3 、NaOH、Ca(OH)2 、NaHCO3 、Na2 CO3 等,亦可使用減容為高濃度之鹼。
更詳細而言,吸收塔2如圖1所示具備:吸收塔本體部22,其於內部劃定出包含上述之氣液接觸部21A及上述之集液部21B之內部空間21;排氣導入部23,其用以將排氣導入至吸收塔本體部22;及排氣排出部24,其用以自吸收塔本體部22排出排氣。如圖1所示,將吸收塔本體部22與排氣導入部23相鄰之方向定義為第1方向,將第1方向上之排氣導入部23側定義為一側,將第1方向上之排氣排出部24側定義為另一側。
如圖1所示,於吸收塔本體部22之上述第1方向上之一側側壁即第1側壁25,形成有與內部空間21(下方側內部空間21C)連通之排氣導入口251。於吸收塔本體部22之上述第1方向上之另一側側壁即第2側壁26,於高於排氣導入口251之位置,形成有與內部空間21(上方側內部空間21D)連通之排氣排出口261。第1側壁25及第2側壁26各者於俯視時沿著與第1方向正交之第2方向延伸,且劃定包含集液部21B之內部空間21之至少一部分。
自燃燒裝置(未圖示)導入至排氣導入部23之排氣通過排氣導入部23後,經由排氣導入口251導入至內部空間21(下方側內部空間21C)。經導入至內部空間21之排氣於下方側內部空間21C自位於一側之第1側壁25流向位於另一側之第2側壁26後,於內部空間21一面上升一面流動。上升至上方側內部空間21D之排氣自第1側壁25流向第2側壁26後,經由排氣排出口261朝排氣排出部24排出。
如圖1所示,在吸收塔本體部22之位於較下方側內部空間21C更上方且較上方側內部空間21D更下方之氣液接觸部21A,配置有用以將上述之清洗液散佈於內部空間21之散佈裝置28。散佈裝置28構成為對通過氣液接觸部21A之排氣散佈清洗液,使排氣與清洗液氣液接觸,從而將排氣中所含之SOx (包含SO2 )吸收去除。
散佈裝置28如圖1所示,包含:灑水管281,其於吸收塔本體部22之內部空間21中沿著上述第1方向延伸;及複數個灑水噴嘴282,其等設置於灑水管281。灑水噴嘴282構成為朝向排氣之流動方向上之下游側、即朝向鉛直方向上之上方散佈清洗液。圖示之實施形態中,灑水噴嘴282液柱狀地噴射清洗液。即,圖示之吸收塔2為液柱式之吸收塔。
另,吸收塔2只要以使清洗液與導入至內部之排氣氣液接觸之方式構成即可,不限定於上述之液柱式。例如,吸收塔2可為具備將用以促進氣液接觸之填充材填充於內部空間21之填充層的格柵式吸收塔,或具備將清洗液放射狀地噴霧之灑水噴嘴282之噴灑式吸收塔等。又,灑水管281可沿著俯視時與上述第1方向正交之方向延伸。又,灑水噴嘴282可構成為朝向鉛直方向上之下方散佈清洗液。
通過氣液接觸部21A之排氣中含有大量水分。於排氣之流動方向上較氣液接觸部21A更為下游側,配置有除霧器27。除霧器27構成為將水分自通過除霧器27之排氣去除。將通過除霧器27之排氣排出至吸收塔2之外部。
圖示之實施形態中,除霧器27配置於排氣排出部24,且以分隔排氣之流動方向上之上游側與下游側之方式沿著鉛直方向於排氣排出部24延伸。另,除霧器27可配置於上方側內部空間21D,且沿著水平方向延伸。又,除霧器27可為多段構成。
集液部21B構成為儲存已對導入至內部空間21之排氣散佈之散佈後之清洗液。圖示之實施形態中,集液部21B以液面位於下方側內部空間21C之下方且低於排氣導入口251之位置之方式設置。儲存於集液部21B之清洗液中含有由自排氣吸收之SOx 所產生之反應生成物。此處,作為反應生成物,舉出因於清洗液中吸收SO2 而生成之亞硫酸鹽等。
如圖1所示,於第2側壁26,於鉛直方向上集液部21B之底面211附近之位置,開口出用以將儲存於集液部21B之清洗液引出至外部之清洗液引出口262。清洗液引出口262連通於集液部21B。
圖示之實施形態中,排氣脫硫裝置1如圖1所示進而具備:清洗液循環線7,其構成為將儲存於集液部21B之清洗液輸送至散佈裝置28;及清洗液供給線8,其構成為自吸收塔2之外部將清洗液供給至集液部21B。
清洗液循環線7包含:至少一條配管71,其連接上述之清洗液引出口262及上述之灑水管281;及清洗液循環泵72,其設置於清洗液循環線7之中途,用以自清洗液引出口262將清洗液輸送至灑水管281。即,將自散佈裝置28散佈而儲存於集液部21B之清洗液之至少一部分由清洗液循環泵72壓送,通過清洗液循環線7而輸送至散佈裝置28。
清洗液供給線8包含:清洗液儲存槽81,其設置於吸收塔2之外部;及至少一條配管82,其連接清洗液儲存槽81與集液部21B。清洗液自清洗液儲存槽81通過清洗液供給線8輸送至集液部21B。
氣液混合裝置4如圖1所示,包含:噴射嘴5,其構成為將例如空氣等含氧之氣體與清洗液之混合流體MF噴射至吸收塔2之集液部21B;清洗液導入線41,其構成為將清洗液輸送至噴射嘴5;及氣體導入線42,其構成為將含氧之氣體輸送至噴射嘴5。氣液混合裝置4自噴射嘴5朝集液部21B噴射混合流體MF,使混合流體MF遍佈於儲存於集液部21B之清洗液,從而藉由混合流體MF使上述反應生成物氧化,產生氧化生成物。作為氧化生成物,舉出石膏等。
圖示之實施形態中,排氣脫硫裝置1如圖1所示,進而具備清洗液排出線9,其構成為排出儲存於集液部21B之包含氧化生成物(石膏等)之清洗液。圖1所示之實施形態中,清洗液排出線9構成為經由連接於集液部21B之清洗液循環線7而排出清洗液。更詳細而言,清洗液排出線9自清洗液循環線7之分支部73分支,連接於設置在吸收塔2之外部之裝置91,自清洗液循環線7之分支部73將包含氧化生成物之清洗液輸送至裝置91。作為裝置91,舉出自包含氧化生成物之清洗液將水分脫水之脫水機(分離機)或用以暫時儲存清洗液之儲存槽等。
圖1所示之實施形態中,清洗液導入線41在位於清洗液之流動方向上較分支部73更為下游側之分支部44處,自清洗液循環線7分支。上述之清洗液循環泵72將清洗液之一部分自清洗液引出口262經由分支部44輸送至噴射嘴5。
圖示之實施形態中,氣體導入線42之一端連接於噴射嘴5,另一端於較集液部21B之液面更上方之位置大氣開放。
圖2係顯示一實施形態之噴射嘴之概略構成之剖視圖。噴射嘴5如圖2所示,包含第1筒狀部52、限縮部53及第2筒狀部54。
第1筒狀部52如圖2所示,形成為於內部劃定第1流道55之筒狀。於第1筒狀部52,形成有用以將清洗液導入至第1流道55之清洗液導入口56、用以沿著相對於自清洗液導入口56導入且於第1流道55中流動之清洗液之流動方向正交的方向將上述氣體導入至第1流道55之氣體導入口57及上述之噴出口51。噴出口51係用以噴出自清洗液導入口56導入之清洗液與自氣體導入口57導入之氣體之混合流體MF而設置。
圖2所示之實施形態中,第1筒狀部52沿著噴出口51之中心軸CA之延伸方向具有長度方向。於第1筒狀部52之長度方向之一端開口為上述之清洗液導入口56,於第1筒狀部52之長度方向之另一端開口為上述之噴出口51。於第1筒狀部52之外周開口為上述之氣體導入口57。自清洗液導入線41經由清洗液導入口56被輸送至第1流道55內之清洗液,於第1流道55中朝沿著中心軸CA延伸方向之方向,自清洗液導入口56流向噴出口51。
第2筒狀部54如圖2所示,於內部劃定連通於氣體導入口57之第2流道58,沿著氣體導入口57之氣體導入方向(相對於清洗液之流動方向正交之方向)延伸,且形成有用以將氣體導入至第2流道58的第2氣體導入口59。
圖2所示之實施形態中,第2筒狀部54沿著與噴出口51之中心軸CA延伸之方向正交之方向具有長度方向。第2筒狀部54之長度方向上之一端一體連接於第1筒狀部52之外周。即,第1筒狀部52與第2筒狀部54一體形成。於第2筒狀部54之長度方向上之另一端開口為上述之第2氣體導入口59。自氣體導入線42經由第2氣體導入口59被輸送至第2流道58內之氣體通過第2流道58後,經由氣體導入口57被輸送至第1流道55內。經輸送至第1流道55內之氣體於合流部60中與清洗液合流。
如圖2所示,限縮部53設置於較合流部60更靠清洗液之流動方向之上游側。限縮部53於內部流動清洗液,且開口出與清洗液之流動方向之上游側及下游側相比剖面積急劇縮小之縮流形成口61。限縮部53構成為以縮流形成口61將清洗液縮流,而於清洗液之流動方向上較限縮部53更靠下游側產生負壓區域62。噴射嘴5藉由負壓區域62中產生之吸引力,自氣流導入口57吸引氣體。另,若僅以上述吸引力輸送至第1流道55之氣體量不足之情形時,可於氣體導入線42設置用以將氣體輸送至第1流道55之未圖示之泵,藉由該泵增加輸送至第1流道55之氣體量。
圖2所示之實施形態中,限縮部53與第1筒狀部52分開構成。另一實施形態中,限縮部53可與第1筒狀部52一體形成。例如,限縮部53可自第1筒狀部52之劃定第1流道55之內周面突出設置。
噴射嘴5藉由第1流道55中流動之清洗液,將輸送至第1流道55之氣體截斷、微細化而產生混合流體MF(於內部包含微細氣泡之清洗液)。又,噴射嘴5將噴射嘴5內產生之混合流體MF自噴出口51噴射。自噴出口51朝集液部21B噴射之混合流體MF如稍後敘述之圖3所示,於到達特定之噴流到達距離之前,沿著噴出口51之中心軸CA之延伸方向流動。此時,混合流體MF隨著離開噴出口51而寬度逐漸擴展。到達至特定之噴流到達距離之混合流體MF失去朝水平方向之運動量,而隨著氣泡之浮力於鉛直上方流動。
圖3係用以說明一實施形態之噴射嘴之配置狀態之說明圖。 如圖3所示,上述之噴射嘴5包含第1噴射嘴5A,該第1噴射嘴5A之形成有噴出口51(第1噴出口51A)之第1筒狀部52之末端自第1側壁25之外側插通至形成於第1側壁25之插通孔252。
如上所述,若干實施形態之排氣脫硫裝置1具備包含上述之集液部21B的吸收塔2、及包含上述之第1噴射嘴5A的氣液混合裝置4。第1噴射嘴5A如圖3所示,配置為第1噴出口51A之中心軸CA相對於水平面朝下方傾斜。如圖3所示,將使第1噴出口51A之中心軸CA延長之假想線IL與集液部21B之底面211之交點定義為P。
自第1噴射嘴5A之第1噴出口51A朝集液部21B噴射之混合流體MF在達到特定之噴流到達距離之前,沿著使第1噴出口51A之中心軸CA延長之假想線IL流動。
若第1噴出口51A至交點P之長度長於噴流到達距離之情形時,自第1噴射嘴5A噴射出之混合流體MF有可能不與集液部21B之壁面碰撞,而失去朝水平方向之運動量。
又,於藉由散佈裝置28散佈儲存於集液部21B之清洗液之情形時,若自噴射嘴5噴射之混合流體MF對清洗液之氧化不充分,則有藉由散佈裝置28散佈之清洗液對來自排氣之SOx 之吸收效率降低之虞。
若干實施形態中,如圖3所示,上述之第1噴射嘴5A配置為上述之假想線IL與集液部21B之底面211在交點P交叉。此處,若自第1噴射嘴5A噴射出之混合流體MF所含之氣體G(氣泡)到達於第2側壁26開口之清洗液引出口262,則氣體G(氣泡)會被捲入用以自集液部21B引出清洗液之泵(清洗液循環泵72),而有上述泵之性能降低之虞。根據上述之構成,上述之假想線IL以於集液部21B之底面211上之交點P之部分交叉之方式延伸。即,假想線IL非以與第2側壁26交叉之方式延伸。因此,自第1噴射嘴5A噴射而沿著假想線IL流動之混合流體MF指向集液部21B之底面211,且在與底面211碰撞時失去朝水平方向之運動量,因此,可防止混合流體MF到達第2側壁26之清洗液引出口262。因此,根據上述構成,可防止氣體G被捲入用以自集液部21B引出清洗液之泵(清洗液循環泵72)而導致上述泵之性能降低。
若干實施形態中,如圖3所示,上述之吸收塔2進而包含配置於集液部21B(內部空間21)之氣泡抑制構件29。氣泡抑制構件29如圖3所示,沿著與上述第1方向正交之方向延伸,且設置於較表示第1噴出口51A至第2側壁26之距離之中間的中間線CL更靠第2側壁26側、且與第2側壁26相比距第1側壁25側較遠的位置。氣泡抑制構件29形成為開出複數個貫通孔之板狀,抑制氣泡自第1側壁25側流向第2側壁26側。圖示之實施形態中,若將第1方向上之第1噴出口51A至氣泡抑制構件29之距離設為L1,則距離L1滿足0.7L≦L1≦0.9L之條件。
根據上述構成,藉由設置於與第2側壁26朝第1側壁25側分開之位置之氣泡抑制構件29,可防止自第1噴射嘴5A噴射出之混合流體MF所含之氣體G(氣泡)到達第2側壁26上開口之清洗液引出口262。
圖4係針對噴射嘴之每個設置角度,顯示潛水深度與自噴射嘴之噴出口至噴流到達點之水平距離之關係的圖表。此處,潛水深度Z如圖3所示,為集液部21B之底面211至噴射嘴5之噴出口51之高度。噴流到達點為使噴出口51之中心軸CA延長之假想線IL、與包含集液部21B之底面211之平面之交點P。又,將噴射嘴5之噴出口51至噴流到達點(交點P)之水平距離設為I,將噴射嘴5之設置角度、即噴出口51之中心軸CA自水平面之傾斜角度設為θ。
一般之吸收塔2中,噴出口51至第2側壁26之長度L為8 m以上且20 m以下之範圍內。因此,圖4中,於上述長度L之上下限之一半即4 m、10 m處,為供參考而繪製較粗之實線。
如圖4所示,若將噴射嘴5之傾斜角度θ設為10°以下,則上述水平距離I增長。若上述水平距離I過長,則自噴射嘴5噴射之混合流體MF所含之氣體G(氣泡)通過與噴射嘴5之噴出口51對向之側壁(第2側壁26)上開口之清洗液引出口262而被捲入用以自集液部21B引出清洗液之泵(清洗液循環泵72)的風險增大。
若將噴射嘴5之傾斜角度θ設為30°以上,則上述水平距離I縮短。若上述水平距離I過短,則自噴射嘴5噴射出之混合流體MF過早與集液部21B之底面211碰撞之風險增大。
若干實施形態中,於將第1噴出口51A之中心軸CA自水平面之傾斜角度設為θ時,上述之第1噴射嘴5A滿足10°<θ<30°之條件。
本發明者等人積極研究之結果可知,若第1噴射嘴5A之傾斜角度θ為10°以下,自第1噴射嘴5A噴射出之混合流體MF所含之氣體G(氣泡)被捲入用以自集液部21B引出清洗液之泵(清洗液循環泵72)的風險增大。再者可知,若第1噴射嘴5A之傾斜角度θ為30°以上,由於自第1噴射嘴5A噴射出之混合流體MF過早與集液部21B之底面211碰撞,故混合流體MF之到達距離縮短,藉由自第1噴射嘴5A噴射之混合流體MF促進氧化反應之容積即氧化有效容積減少。
根據上述構成,第1噴射嘴5A由於傾斜角度θ滿足10°<θ<30°之條件,故可防止上述氧化有效容積變得小於原本可發揮之氧化有效容積,且可防止氣體G(氣泡)被捲入用以自集液部21B引出清洗液之泵(清洗液循環泵72)而導致泵之性能降低。
圖5係顯示自上方觀察圖1所示之吸收塔之集液部與噴射嘴之狀態的概略圖。若干實施形態中,如圖5所示,吸收塔2進而包含第3側壁30與第4側壁31。即,吸收塔本體部22之內部空間21之平面形狀形成為由第1側壁25、第2側壁26、第3側壁30及第4側壁31劃定之矩形狀。第3側壁30及第4側壁31各者於俯視時沿著第1側壁25與第2側壁26分離之方向(第1方向)延伸,且劃定包含集液部21B之內部空間21之一部分。第4側壁31於俯視時與第3側壁30對向,且設置於自第3側壁朝與第1方向正交之方向即第2方向分開之位置。
上述之第1噴射嘴5A於吸收塔本體部22之第1側壁25安裝有複數個。複數個第1噴射嘴5A於第2方向彼此空開間隔而配置。將藉由自複數個第1噴射嘴5A噴射之混合流體MF促進清洗液之氧化反應之區域設為第1氧化有效區域EA1(氧化有效區域)。第1氧化有效區域EA1為俯視集液部21B時由第1方向上之最大長度LE1與第2方向上之最大寬度WE1構成的區域。
第1方向上之最大長度LE1為與自第1噴射嘴5A噴射之混合流體MF之噴流到達距離相同程度的長度,可視作與噴流到達距離相同之長度。第2方向上之最大寬度WE1根據安裝於第1側壁25之第1噴射嘴5A之數量而變動。又,圖示之實施形態中,第2方向中之最大寬度WE1為與第3側壁30至第4側壁31之長度W相同之長度。
圖6係顯示自上方俯視另一實施形態之吸收塔之集液部與噴射嘴之狀態的概略圖。如圖6所示,若第1側壁25至第2側壁26之長度L0長於第1氧化有效區域EA1之最大長度LE1,會於較第1氧化有效區域EA1更靠第2側壁26側,形成無法藉由自第1噴射嘴5A噴射之混合流體MF促進氧化反應之區域即氧化無效區域IA。若氧化無效區域IA較廣,則相應地會有集液部21B中之氧化不充分之虞。
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之噴射嘴5進而包含:至少一個第2噴射嘴5B,其形成有噴出口51(第2噴出口51B)之第1筒狀部52之末端插通至形成在第3側壁30之插通孔301;及至少一個第3噴射嘴5C,其形成有噴出口51(第3噴出口51C)之第1筒狀部52之末端插通至形成在第4側壁31之插通孔311。
第2噴射嘴5B構成為自位於集液部21B內之第2噴出口51B將混合流體MF朝集液部21B內噴射。第2噴射嘴5B以噴射出之混合流體MF沿著第2方向流向第4側壁31側之方式指向。第3噴射嘴5C構成為自位於集液部21B內之第3噴出口51C將混合流體MF噴射至集液部21B內。第3噴射嘴5C以噴射出之混合流體MF沿著第2方向流向第3側壁30側之方式指向。
圖示之實施形態中,第2噴射嘴5B於第3側壁30之第1方向上較氣泡抑制構件29更靠第1側壁25側安裝有複數個。複數個第2噴射嘴5B於第1方向彼此空開間隔而配置。又,第3噴射嘴5C於第4側壁31之第1方向上較氣泡抑制構件29更靠第1側壁25側安裝有複數個。複數個第3噴射嘴5C於第1方向彼此空開間隔而配置。
將藉由自複數個第2噴射嘴5B噴射之混合流體MF促進清洗液之氧化反應之區域設為第2氧化有效區域EA2(氧化有效區域)。第2氧化有效區域EA2為俯視集液部21B時由第2方向上之最大長度WE2與第1方向上之最大寬度LE2構成的區域。將藉由自複數個第3噴射嘴5C噴射之混合流體MF促進清洗液之氧化反應之區域設為第3氧化有效區域EA3(氧化有效區域)。第3氧化有效區域EA3為俯視集液部21B時由第2方向上之最大長度WE3與第1方向上之最大寬度LE3構成的區域。
第2氧化有效區域EA2之最大長度WE2、第3氧化有效區域EA3之最大長度WE3各自為與自第2噴射嘴5B、第3噴射嘴5C各自噴射之混合流體MF之噴流到達區域相同程度的長度,可視作與噴流到達距離相同之長度。第2氧化有效區域EA2之最大寬度LE2、第3氧化有效區域EA3之最大寬度LE3各自根據安裝於側壁(第3側壁30、第4側壁31)之噴射嘴5之數量而變動,但與第1氧化有效區域EA1之最大長度LE1之和短於第1方向上之第1噴出口51A至氣泡抑制構件29之距離L1。因此,混合流體MF不會到達第2側壁26。
根據上述構成,上述之氣液混合裝置4之噴射嘴5進而包含上述之第2噴射嘴5B及上述之第3噴射嘴5C。因此,對於無法藉由自集液部21B中之第1噴射嘴5A噴射之混合流體MF促進氧化反應之區域(氧化無效區域IA),可藉由自第2噴射嘴5B及第3噴射嘴5C各者噴射之混合流體MF促進氧化反應。即,由於在上述之氧化無效區域IA內形成有第2氧化有效區域EA2及第3氧化有效區域EA3,故可減小無法藉由混合流體MF促進氧化反應之區域。因此,根據上述構成,由於可減少無法藉由集液部21B中之混合流體MF促進氧化反應之區域,故可防止混合流體MF所致之氧化不充分。
若干實施形態中,如圖6所示,上述之第2噴射嘴5B及第3噴射嘴5C各者配置於與第1側壁25相隔特定距離L2以上之位置。特定距離L2長於第1氧化有效區域EA1之最大長度LE1。於該情形時,由於第2噴射嘴5B及第3噴射嘴5C各者配置於與第1側壁25相隔特定距離L2以上之位置,故可防止自第2噴射嘴5B及第3噴射嘴5C各者噴射出之混合流體MF阻礙自第1噴射嘴5A噴射出之混合流體MF之流動。又,因可防止阻礙到自第1噴射嘴5A噴射出之混合流體MF之流動,從而防止藉由自第1噴射嘴5A噴射之混合流體MF促進氧化反應之容積即氧化有效容積減小。
若干實施形態中,如圖6所示,將上述之第2噴射嘴5B及第3噴射嘴5C各者配置於與第2側壁26相隔特定距離L3以上之位置。特定距離L3長於第2側壁26至氣泡抑制構件29之長度。於該情形時,由於第2噴射嘴5B及第3噴射嘴5C各者配置於與第2側壁26相隔特定距離L3以上之位置,故可防止自第2噴射嘴5B及第3噴射嘴5C各者噴射出之混合流體MF到達第2側壁26之清洗液引出口262。因此,根據上述構成,可防止氣體G(氣泡)被捲入用以自集液部21B引出清洗液之泵(清洗液循環泵72)而導致泵之性能降低。
圖7係用以說明圖6所示之噴射嘴各者之配置狀態之說明圖。 若干實施形態中,如圖7所示,上述之第2噴射嘴5B及第3噴射嘴5C各者配置於與上述之第1噴射嘴5A不同之高度位置。圖示之實施形態中,第2噴射嘴5B及第3噴射嘴5C各者配置於低於第1噴射嘴5A之位置。即,第2噴射嘴5B之潛水深度Z2、第3噴射嘴5C之潛水深度Z3各者短於第1噴射嘴5A之潛水深度Z1。於該情形時,可將第2噴射嘴5B之傾斜角度θ2、第3噴射嘴5C之傾斜角度θ3各者設為小於第1噴射嘴5A之傾斜角度θ1。
第2噴射嘴5B及第3噴射嘴5C各者於俯視時,沿著與第1噴射嘴5A噴射混合流體MF之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噴射混合流體MF。假若將第2噴射嘴5B及第3噴射嘴5C各者配置於與第1噴射嘴5A相同之高度位置,則有自第2噴射嘴5B及第3噴射嘴5C各者噴射出之混合流體MF阻礙自第1噴射嘴5A噴射出之混合流體MF之流動之虞。
根據上述構成,由於將第2噴射嘴5B及第3噴射嘴5C各者配置於與第1噴射嘴5A不同之高度位置,故可防止自第2噴射嘴5B及第3噴射嘴5C各者噴射出之混合流體MF阻礙自第1噴射嘴5A噴射出之混合流體MF之流動。又,可藉由防止阻礙到自第1噴射嘴5A噴射出之混合流體MF之流動,而防止氧化有效容積減小。
圖7所示之實施形態中,將第2噴射嘴5B及第3噴射嘴5C各者配置於低於第1噴射嘴5A之位置,但於另一實施形態中,亦可將第2噴射嘴5B及第3噴射嘴5C各者配置於高於第1噴射嘴5A之位置。即,可將第2噴射嘴5B之潛水深度Z2、第3噴射嘴5C之潛水深度Z3各者設為長於第1噴射嘴5A之潛水深度Z1。於該情形時,可將第2噴射嘴5B之傾斜角度θ2、第3噴射嘴5C之傾斜角度θ3各者設為大於第1噴射嘴5A之傾斜角度θ1。
圖8係概略性顯示吸收塔中之固定噴射嘴之部分附近之局部剖視圖。以下基於圖8,說明噴射嘴5之安裝方法。雖以第1噴射嘴5A之安裝方法為例進行說明,但第2噴射嘴5B或第3噴射嘴5C之安裝方法亦與第1噴射嘴5A之安裝方法相同。
首先,將形成有第1噴射嘴5A之噴出口51(第1噴出口51A)之第1筒狀部52之末端插通至以貫通第1側壁25之方式形成之插通孔252。
如圖8所示,第1噴射嘴5A包含:第1筒狀部52與噴出口側緊固部63(第1緊固部)。第1筒狀部52沿著第1噴出口51A之中心軸CA延伸,且於延伸方向之一端形成有第1噴出口51A。噴出口側緊固部63設置於第1筒狀部52之清洗液之流動方向上較與第2筒狀部54之連接部或合流部60更靠下游側,且較第1噴出口51更靠上游側之外周。噴出口側緊固部63自第1筒狀部52之上述外周沿著與第1噴出口51A之中心軸CA正交之方向突出設置。
如圖8所示,吸收塔2包含筒狀突出部32與噴射嘴用緊固部33(第2緊固部)。筒狀突出部32如圖8所示,於將第1噴出口51A之中心軸CA自水平面之傾斜角度設為θ時,沿著僅自水平面傾斜角度θ之方向,自第1側壁25之插通孔252之周緣部朝外側突出設置。噴射嘴用緊固部33自筒狀突出部32之末端沿著與筒狀突出部32延伸之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設置。
接著,將第1噴射嘴5A固定於第1側壁25。將第1噴射嘴5A之噴出口側緊固部63藉由緊固裝置66(66A)固定於吸收塔2之噴射嘴用緊固部33。圖示之實施形態中,緊固裝置66A包含螺栓67(67A)與螺母68(68A)。
螺栓67(67A)具備:軸部671,其至少於外周面之一部分形成有螺紋部;及頭部672,其於軸部671之基端部形成為較軸部671更大徑。於噴出口側緊固部63與噴射嘴用緊固部33,沿著筒狀突出部32延伸之方向形成有可供螺栓67A之軸部671插通的貫通孔631、331。螺栓67A中,軸部671自筒狀突出部32延伸之方向之一側插通至形成於噴出口側緊固部63及噴射嘴用緊固部33之貫通孔631、331,且插通至筒狀突出部32延伸之方向之另一側之軸部671之末端與螺母68A螺合,藉此將第1噴射嘴5A固定於第1側壁25。
將第1噴射嘴5A固定於第1側壁25後,將氣體導入線42連接於第1噴射嘴5A。圖示之實施形態中,第1噴射嘴5A如圖8所示,進而包含自第2筒狀部54之形成有第2氣體導入口59之端部外周突出設置之氣體導入側緊固部64。氣體導入線42包含沿著第2筒狀部54延伸之方向延伸之氣體導入管47。氣體導入管47具備自形成有連通於第2氣體導入口59之開口之端部外周突出設置之氣體下游側緊固部48。氣體導入管47之氣體下游側緊固部48藉由緊固裝置66(66B)而固定於第1噴射嘴5A之氣體導入側緊固部64。
圖示之實施形態中,緊固裝置66B包含:螺栓67B,其具備與螺栓67A同樣之構成;及螺母68B,其具備與螺母68A同樣之構成。螺栓67B在插通至形成於氣體導入側緊固部64及氣體下游側緊固部48之貫通孔641、481的軸部671之末端與螺母68B螺合,而將氣體導入管47固定於第1噴射嘴5A之第2筒狀部54。
將第1噴射嘴5A固定於第1側壁25後,將清洗液導入線41連接於第1噴射嘴5A。清洗液導入線41與第1噴射嘴5A之連接可與氣體導入線42與第1噴射嘴5A之連接同時進行,亦可在氣體導入線42與第1噴射嘴5A之連接之前或之後進行。
第1噴射嘴5A如圖3所示,進而包含自第1筒狀部52之形成有清洗液導入口56之端部外周突出設置之清洗液導入側緊固部65。清洗液導入線41包含沿著第1筒狀部52延伸之方向延伸之清洗液導入管45。清洗液導入管45如圖3所示,具備自形成有在與清洗液導入口56之間夾著限縮部53而連通之開口451之端部之外周突出設置的清洗液下游側緊固部46。如圖8所示,清洗液導入管45之清洗液下游側緊固部46藉由緊固裝置66C而固定於第1噴射嘴5A之清洗液導入側緊固部65。
圖示之實施形態中,緊固裝置66C包含:螺栓67C,其具備與螺栓67A同樣之構成;及螺母68C,其具備與螺母68A同樣之構成。螺栓67C在插通至形成於清洗液導入側緊固部65及清洗液下游側緊固部46之貫通孔651、461的軸部671之末端與螺母68C螺合,而以於第1筒狀部52與清洗液導入管45之間夾著限縮部53之狀態,將清洗液導入管45固定於第1噴射嘴5A之第1筒狀部52。
如上所述,若干實施形態中,上述之第1噴射嘴5A包含上述之第1筒狀部52與上述之噴出口側緊固部63(第1緊固部)。且,上述之吸收塔2包含上述之筒狀突出部32與上述之噴射嘴用緊固部33(第2緊固部)。
根據上述構成,第1噴射嘴5A於將第1筒狀部52之包含第1噴出口51A之末端插通至形成於吸收塔2之第1側壁25之插通孔252的狀態下,藉由緊固裝置66(66A)將噴出口側緊固部63固定於吸收塔2之噴射嘴用緊固部33。此處,第1筒狀部52沿著第1噴出口51A之中心軸CA延伸。吸收塔2之筒狀突出部32沿著與第1噴出口51A之中心軸CA自水平面傾斜之角度θ相同之角度自水平面傾斜之方向延伸。即,吸收塔2之筒狀突出部32沿著與設置有第1噴射嘴5A時之第1噴出口51A之中心軸CA相同之方向延伸。第1噴射嘴5A可藉由緊固裝置66(66A)而固定沿著與第1筒狀部52延伸之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之噴出口側緊固部63、及沿著與筒狀突出部32延伸之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之噴射嘴用緊固部33,而將第1噴出口51A之中心軸CA自水平面傾斜之角度θ直接作為設置角度。因此,根據上述構成,可無需調整第1噴射嘴5A之設置角度之作業,便可將第1噴射嘴5A之安裝作業容易化。 又,若解除緊固裝置66(66A)對噴出口側緊固部63與噴射嘴用緊固部33之固定,則由於可立即將第1噴射嘴5A自吸收塔2之插通孔252取下,故可容易地進行第1噴射嘴5A之檢點、維修/更換作業等。
本發明非限定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亦包含對上述之實施形態加以變化之形態或將該等形態適當組合之形態。
例如,上述之若干實施形態中,排氣排出部24於第1方向上夾著吸收塔本體部22而設置於與排氣導入部23相反側,但亦可設置於與排氣導入部23相同側。又,排氣排出部24亦可設置為俯視時與第1方向正交之第2方向上與吸收塔本體部22相鄰。
1:排氣脫硫裝置 2:吸收塔 4:氣液混合裝置 5:噴射嘴 5A:第1噴射嘴 5B:第2噴射嘴 5C:第3噴射嘴 7:清洗液循環線 8:清洗液供給線 9:清洗液排出線 21:內部空間 21A:氣液接觸部 21B:集液部 21C:下方側內部空間 21D:上方側內部空間 22:吸收塔本體部 23:排氣導入部 24:排氣排出部 25:第1側壁 26:第2側壁 27:除霧器 28:散佈裝置 29:氣泡抑制構件 30:第3側壁 31:第4側壁 32:筒狀突出部 33:噴射嘴用緊固部 41:清洗液導入線 42:氣體導入線 44:分支部 45:清洗液導入管 46:清洗液下游側緊固部 47:氣體導入管 48:氣體下游側緊固部 51:噴出口 51A:第1噴出口 51B:第2噴出口 51C:第3噴出口 52:第1筒狀部 53:限縮部 54:第2筒狀部 55:第1流道 56:清洗液導入口 57:氣體導入口 58:第2流道 59:第2氣體導入口 60:合流部 61:縮流形成口 62:負壓區域 63:噴出口側緊固部(第1緊固部) 64:氣體導入側緊固部 65:清洗液導入側緊固部 66:緊固裝置 66A~66C:緊固裝置 67A~67C:螺栓 68A~68C:螺母 71:配管 72:清洗液循環泵 73:分支部 81:清洗液儲存槽 82:配管 91:裝置 211:底面 221:底面 251:排氣導入口 252:插通孔 261:排氣排出口 262:清洗液引出口 281:灑水管 282:灑水噴嘴 301:插通孔 311:插通孔 331:貫通孔 451:開口 461:貫通孔 481:貫通孔 631:貫通孔 641:貫通孔 651:貫通孔 671:軸部 672:頭部 CA:中心軸 CL:中間線 EA1:第1氧化有效區域 EA2:第2氧化有效區域 EA3:第3氧化有效區域 G:氣體 I:水平距離 IA:氧化無效區域 IL:假想線 L:長度 L0:長度 L1:距離 L2:特定距離 L3:特定距離 LE1:最大長度 LE2:最大寬度 LE3:最大寬度 MF:混合流體 P:交點 W:長度 WE1:最大寬度 WE2:最大長度 WE3:最大長度 Z:潛水深度 Z1:潛水深度 Z2:潛水深度 Z3:潛水深度 θ:角度 θ1:傾斜角度 θ2:傾斜角度 θ3:傾斜角度
圖1係顯示一實施形態之排氣脫硫裝置之概略構成之剖視圖。 圖2係顯示一實施形態之噴射嘴之概略構成之剖視圖。 圖3係用以說明一實施形態之噴射嘴之配置狀態之說明圖。 圖4係針對噴射嘴之每個設置角度,顯示潛水深度與噴射嘴之噴出口至噴流到達點之距離之關係的圖表。 圖5係顯示自上方觀察圖1所示之吸收塔之集液部與噴射嘴之狀態的概略圖。 圖6係自上方觀察另一實施形態之吸收塔之集液部與噴射嘴之狀態的概略圖。 圖7係用以說明圖6所示之噴射嘴各者之配置狀態之說明圖。 圖8係概略性顯示吸收塔中之供固定噴射嘴之部分附近之局部剖視圖。
5:噴射嘴
5A:第1噴射嘴
21B:集液部
25:第1側壁
32:筒狀突出部
33:噴射嘴用緊固部
45:清洗液導入管
46:清洗液下游側緊固部
47:氣體導入管
48:氣體下游側緊固部
51:噴出口
51A:第1噴出口
52:第1筒狀部
53:限縮部
54:第2筒狀部
63:噴出口側緊固部(第1緊固部)
64:氣體導入側緊固部
65:清洗液導入側緊固部
66:緊固裝置
66A~66C:緊固裝置
67A~67C:螺栓
68A~68C:螺母
252:插通孔
331:貫通孔
461:貫通孔
481:貫通孔
631:貫通孔
641:貫通孔
651:貫通孔
671:軸部
672:頭部
CA:中心軸
θ:角度
θ1:角度

Claims (6)

  1. 一種排氣脫硫裝置,其係用以對自燃燒裝置排出之排氣進行脫硫者,且具備:吸收塔,其係構成為使清洗液與導入至內部之上述排氣進行氣液接觸者,且於內部包含供儲存上述清洗液之集液部,該集液部之至少一部分由上述吸收塔之第1側壁及與上述第1側壁對向之第2側壁劃定;及氣液混合裝置,其包含:第1噴射嘴,其末端插通至形成於上述第1側壁之插通孔者,且構成為自上述第1噴射嘴之噴出口即第1噴出口將含氧之氣體與上述清洗液之混合流體朝上述集液部噴射;清洗液導入管,其用以將上述清洗液導入上述第1噴射嘴;及限縮部,其設置於上述第1噴射嘴與上述清洗液導入管之間;且上述第1噴射嘴包含:筒狀部,其係由單一構件所形成,沿著上述第1噴出口之中心軸延伸,且於一端形成有上述第1噴出口,於另一端形成有與上述清洗液導入管連接之清洗液導入口;及第1緊固部,其自上述筒狀部之外周沿著與上述第1噴出口之上述中心軸正交之方向突出設置;上述吸收塔進而包含:筒狀突出部,其於將上述第1噴出口之上述中心軸自水平面傾斜之角度設為θ時,沿著自水平面傾斜角度θ之方向,自形成於上述第1側壁之上述插通孔之周緣部朝外側突出設置;及 第2緊固部,其構成為自上述筒狀突出部之末端沿著與上述筒狀突出部延伸之方向正交之方向突出設置,且藉由緊固裝置固定於上述第1緊固部。
  2. 如請求項1之排氣脫硫裝置,其中上述第1噴射嘴於將上述第1噴出口之上述中心軸與水平面之傾斜角度設為θ時,滿足10°<θ<30°之條件。
  3. 如請求項1或2之排氣脫硫裝置,其中上述吸收塔進而包含:第3側壁,其沿著將上述第1側壁與上述第2側壁隔離之方向延伸,且劃定上述集液部之一部分;及第4側壁,其與上述第3側壁對向,並沿著使上述第1側壁與上述第2側壁隔離之方向延伸,且劃定上述集液部之一部分;上述氣液混合裝置進而包含:第2噴射嘴,其係末端插通至形成於上述第3側壁之插通孔者,且構成為自上述第2噴射嘴之噴出口即第2噴出口將上述混合流體朝上述集液部噴射;及第3噴射嘴,其係末端插通至形成於上述第4側壁者之插通孔者,且構成為自上述第3噴射嘴之噴出口即第3噴出口將上述混合流體朝上述集液部噴射。
  4. 如請求項3之排氣脫硫裝置,其中 上述第2噴射嘴及上述第3噴射嘴各自配置於與上述第1噴射嘴不同高度之位置。
  5. 如請求項3之排氣脫硫裝置,其中上述第2噴射嘴及上述第3噴射嘴各自配置於與上述第1側壁相隔特定距離以上的位置。
  6. 如請求項3之排氣脫硫裝置,其中上述第2噴射嘴及上述第3噴射嘴各自配置於與上述第2側壁相隔特定距離以上的位置。
TW108129798A 2018-12-11 2019-08-21 排氣脫硫裝置 TWI7350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31382A JP6588147B1 (ja) 2018-12-11 2018-12-11 排ガス脱硫装置
JP2018-231382 2018-12-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1656A TW202021656A (zh) 2020-06-16
TWI735030B true TWI735030B (zh) 2021-08-01

Family

ID=68159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9798A TWI735030B (zh) 2018-12-11 2019-08-21 排氣脫硫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588147B1 (zh)
KR (1) KR20210082254A (zh)
DE (1) DE112019005624T5 (zh)
TW (1) TWI735030B (zh)
WO (1) WO20201215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04366B (zh) * 2021-02-08 2023-06-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含气危化品泄漏高效应急处理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47857A (zh) * 2015-07-23 2018-03-27 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 湿式排烟脱硫装置以及湿式排烟脱硫装置的运转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76020B2 (ja) * 1997-02-26 2005-07-27 バブコック日立株式会社 湿式排煙脱硫装置
US6896851B1 (en) * 1998-08-11 2005-05-24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Wet type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equipment
JP3854481B2 (ja) * 2000-11-17 2006-12-06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湿式排煙脱硫装置、及び、湿式排煙脱硫方法
JP5046755B2 (ja) * 2007-06-27 2012-10-10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気液接触装置
JP5517778B2 (ja) * 2010-06-25 2014-06-1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噴霧装置及び水銀除去システム
JP2012179533A (ja) * 2011-02-28 2012-09-2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排煙脱硫装置
US9028762B2 (en) * 2012-07-30 2015-05-12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 Wet type exhaust gas desulfurization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47857A (zh) * 2015-07-23 2018-03-27 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 湿式排烟脱硫装置以及湿式排烟脱硫装置的运转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88147B1 (ja) 2019-10-09
WO2020121552A1 (ja) 2020-06-18
DE112019005624T5 (de) 2021-07-29
JP2020093191A (ja) 2020-06-18
KR20210082254A (ko) 2021-07-02
TW202021656A (zh) 2020-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59401B1 (ko) 배기가스 처리장치의 배출 세정액 내의 유해가스 제거 시스템 및 방법
US20150209723A1 (en) Exhaust gas treatment apparatus, ship, and exhaust gas treatment method
KR101857216B1 (ko) 배기가스 처리 시스템
TWI392539B (zh) Exhaust treatment device
TWI707720B (zh) 氣液混合裝置及具備氣液混合裝置之排氣脫硫裝置
TWI735030B (zh) 排氣脫硫裝置
KR101981066B1 (ko) 부식 방지 기능을 가진 배기가스 처리 시스템
TWI720589B (zh) 氣液混合裝置及具備氣液混合裝置之排氣脫硫裝置
CN111892182B (zh) 一种船舶脱硫洗涤水循环舱、船舶脱硫系统以及船舶
JP3382837B2 (ja) 排煙脱硫装置の空気吹込み装置
KR102038944B1 (ko) 향상된 공간활용도를 가진 하이브리드형 배기가스 처리 시스템
JP7390784B2 (ja) ドレン排出装置
TWI802860B (zh) 脫硫裝置的吸收塔
KR101838591B1 (ko) 오토퍼징기능을 가지는 선박의 황산화물 제거장치용 모니터링 장치 및 그 방법
KR101964959B1 (ko) 위치정보 기반 세정액 공급 방식 자동 제어 하이브리드형 배기가스 처리 시스템
JP2003334420A (ja) 湿式排煙脱硫装置
KR20050106146A (ko) 축류식 세미드라이 스크라바
KR20210096257A (ko) 액주식 흡수탑의 개조 방법 및 액주식 흡수탑
JPH10225615A (ja) 湿式排煙脱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