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0312A - 用於治療疾病之巨環化合物 - Google Patents

用於治療疾病之巨環化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30312A
TW201930312A TW107145927A TW107145927A TW201930312A TW 201930312 A TW201930312 A TW 201930312A TW 107145927 A TW107145927 A TW 107145927A TW 107145927 A TW107145927 A TW 107145927A TW 201930312 A TW201930312 A TW 20193031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lkyl
nhs
nhc
group
compoun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59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埃文 W 羅杰斯
景榮 崔
大勇 翟
張晗
雪貞 吳
維 鄧
傑佛瑞 懷特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Tp生物醫藥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Tp生物醫藥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Tp生物醫藥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0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0312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98/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at least one hetero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7D498/2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at least one hetero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four or more hetero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53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at least one nitrogen and one oxygen as the ring hetero atoms, e.g. 1,2-oxazines
    • A61K31/53751,4-Oxazines, e.g. morpholine
    • A61K31/53831,4-Oxazines, e.g. morpholine ortho- or peri-condensed with heterocyclic ring syste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Nitrogen And Oxygen Or Sulfur-Condensed Heterocyclic Ring Systems (AREA)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某些巨環衍生物、含有其之醫藥組合物,及使用其治療疾病(諸如癌症)之方法。

Description

用於治療疾病之巨環化合物
本發明係關於某些巨環衍生物、含有其之醫藥組合物及使用其治療諸如癌症等疾病之方法。
蛋白質激酶調控細胞中之各種功能,包含細胞之生長、增殖及存活。蛋白質激酶失調通常係許多固體惡性腫瘤之病因(Manning G.等人,Science. 2002,298 , 1912-1934)。蛋白質激酶抑制劑之使用已在含有致癌異常之患者中產生實質性臨床益處。30種以上蛋白質激酶抑制劑已經批准用於癌症之臨床治療(Berndt N.等人,Curr. Opin. Chem. Biol. 2017, 39:126-132)。RET係在1985年經由使用人類淋巴瘤DNA轉染NIH3T3細胞首次發現之受體酪胺酸激酶(Takahashi, M.等人,Cell. 1985, 42:581-588.)。RET以最高程度表現於早期胚胎發育中(在此期間其在不同組織中具有不同作用)且在正常成人組織中降低至相對較低程度(Pachnis, V.等人,Development 1993, 119 , 1005-1017)。在胚胎發育期間,RET在腸神經系統及腎之發育中發揮關鍵作用(Schuchardt, A.等人,Nature 1994, 367:380-383)。RET活化可調控下游信號傳導路徑(RAS/MAPK/ERK、PI3K/AKT及JAK-STAT等),從而引起細胞之增殖、遷移及分化(Mulligan, LM.Nat Rev Cancer. 2014, 14(3):173-86)。
具有組成型活化之RET之功能獲得型突變已發現於可遺傳腫瘤及偶發性腫瘤中,包含全長RET蛋白內之活化點突變或在胞質溶膠中產生嵌合RET致癌蛋白之基因體重排。可遺傳致癌RET 突變發現於多發性內分泌贅瘤形成類型2 (MEN2) (包含髓質甲狀腺癌(MTC)及家族性MTC)中,且報導80種以上跨越RET 外顯子5-16之病原性變體報告(Mulligan, LM. Nat Rev Cancer. 2014, 14(3):173-86)。其中,RET M918T及RET A883F發現於40-65%之偶發性MTC中。已在偶發性腫瘤中鑑別出體細胞突變、嵌合RET融合致癌蛋白。RET 重排最初報導於乳頭狀甲狀腺癌中(PTC) (Grieco, M.等人,Cell. 1990, 23; 60 (4):557-63.)。所得融合轉錄物由RET激酶結構域之3’端及單獨配偶體基因(CCDC6、NCOA4、TRIM24、TRIM33、PRKAR1A、GOLGA5、KTN1、ERC1、MBD1及TRIM27等)之5’端構成。RET融合體鑑別於大約20%-40%之PTC中且CCDC6-RET及NCOA4-RET係PTC中之最常鑑別之RET融合體(Drilon A等人,Nat Rev Clin Oncol. 2017 Nov 14. doi: 10.1038/nrclinonc. 2017.175)。RET基因融合體亦發現於大約1%-2%之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中(Gainor JF, Shaw AT. Oncologist. 2013, 18(7):865-75),且NSCLC中之50%之RET融合體係KIF5B-RET,其代表最常見之RET融合體形式。然而,在多個臨床試驗中,RET抑制劑在治療具有KIF5B-RET融合基因之NSCLC患者時具有相對較低反應速率及較短治療持續時間(Drilon, A. Nat Rev Clin Oncol. 2017 Nov 14. doi:10.1038/nrclinonc. 2017.175). 據報導,KIF5B-RET之驅動蛋白及激酶結構域一起作用以確立應急微管及RAB-囊泡依賴性RET-SRC-EGFR-FGFR信號傳導樞紐(Das TK及Cagan RL Cell Rep. 2017, 20(10):2368-2383)。抑制SRC激酶可停止多個RTK之募集(經由KIF5B-RET融合蛋白之N末端)及致癌信號傳導以增加RET抑制劑之治療效率。另外,Src家族酪胺酸激酶調控活體外MTC細胞增殖且藉由增加DNA合成並降低細胞凋亡來調介生長信號(Liu Z等人,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4, 89, 3503-3509)。因此,RET及SRC之雙重抑制劑代表最大程度地靶向癌症中之異常RET信號傳導之高度期望之治療干預。
在一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式I化合物:
其中
L獨立地係-C(R1 )(R2 )-或X;
X係-O-、-S-、-S(O)-或-S(O)2 -;
R1 及R2 各自獨立地係H、氘、鹵素、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ORa 、-OC(O)Ra 、-OC(O)Ra 、-OC(O)NRa Rb 、-OS(O)Ra 、-OS(O)2 Ra 、­SRa 、­S(O)Ra 、­S(O)2 Ra 、-S(O)NRa Rb 、-S(O)2 NRa Rb 、-OS(O)NRa Rb 、-OS(O)2 NRa Rb 、-NRa Rb 、-NRa C(O)Rb 、­NRa C(O)ORb 、-NRa C(O)NRa Rb 、-NRa S(O)Rb 、-NRa S(O)2 Rb 、­NRa S(O)NRa Rb 、­NRa S(O)2 NRa Rb 、-C(O)Ra 、-C(O)ORa 、-C(O)NRa Rb 、-PRa Rb 、­P(O)Ra Rb 、­P(O)2 Ra Rb 、­P(O)NRa Rb 、-P(O)2 NRa Rb 、-P(O)ORa 、-P(O)2 ORa 、-CN或-NO2 ,或R1 及R2 與其所連接之一或多個碳一起形成C3 -C6 環烷基或4員至6員雜環烷基,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單環或雙環雜芳基、4員至6員雜環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氘、鹵素、C1 -C6 烷基、C1 -C6 鹵烷基、-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P(O)2 ORe 、-CN或-NO2 取代;
M係CR3 或N;
M1 係CR4
R3 、R4 及R5 各自獨立地係氫、氘、鹵素、-ORc 、-OC(O)Rc 、­OC(O)NRc Rd 、-OC(=N)NRc Rd 、-OS(O)Rc 、-OS(O)2 Rc 、-OS(O)NRc Rd 、-OS(O)2 NRc Rd 、-SRc 、­S(O)Rc 、-S(O)2 Rc 、-S(O)NRc Rd 、-S(O)2 NRc Rd 、-NRc Rd 、-NRc C(O)Rd 、­NRc C(O)ORd 、­NRc C(O)NRc Rd 、-NRc C(=N)NRc Rd 、-NRc S(O)Rd 、-NRc S(O)2 Rd 、­NRc S(O)NRc Rd 、­NRc S(O)2 NRc Rd 、-C(O)Rc 、-C(O)ORc 、-C(O)NRc Rd 、-C(=N)NRc Rd 、­PRc Rd 、-P(O)Rc Rd 、­P(O)2 Rc Rd 、-P(O)NRc Rd 、-P(O)2 NRc Rd 、-P(O)ORc 、-P(O)2 ORc 、-CN、­NO2 、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或R4 及R5 與其所連接之環一起形成C5 -C8 環烷基或5員至8員雜環烷基,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單環或雙環雜芳基、C5 -C8 環烷基或5員至8員雜環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氘、鹵素、C1 -C6 烷基、C1 ­C6 鹵烷基、-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P(O)2 ORe 、-CN或-NO2 取代;
R6 係H、氘、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氘、鹵素、-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P(O)2 ORe 、-CN或-NO2 取代;
R7 及R8 組合形成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其中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氘、鹵素、-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P(O)2 ORe 、-CN或-NO2 取代;
Y係O、S、NR9 或CR9 R10
R9 及R10 各自獨立地係H、氘、鹵素、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視情況經鹵素、-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或-P(O)2 ORe 取代;
Ra 、Rb 、Rc 、Rd 、Re 及Rf 各自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H、氘、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5員至7員雜芳基;
Z1 、Z2 、Z3 、Z4 、Z5 及Z6 中之每一者獨立地係N、NH、C或CH;
p為1、2、3或4;且
t為1、2、3、4或5;
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式I化合物:
其中
L獨立地係-C(R1 )(R2 )-或X;
X係O、S、S(O)或S(O)2
R1 及R2 各自獨立地係H、氘、鹵素、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ORa 、-OC(O)Ra 、-OC(O)Ra 、-OC(O)NRa Rb 、-OS(O)Ra 、-OS(O)2 Ra 、­SRa 、­S(O)Ra 、­S(O)2 Ra 、-S(O)NRa Rb 、-S(O)2 NRa Rb 、-OS(O)NRa Rb 、-OS(O)2 NRa Rb 、-NRa Rb 、-NRa C(O)Rb 、­NRa C(O)ORb 、-NRa C(O)NRa Rb 、-NRa S(O)Rb 、-NRa S(O)2 Rb 、­NRa S(O)NRa Rb 、­NRa S(O)2 NRa Rb 、-C(O)Ra 、-C(O)ORa 、-C(O)NRa Rb 、-PRa Rb 、­P(O)Ra Rb 、­P(O)2 Ra Rb 、­P(O)NRa Rb 、-P(O)2 NRa Rb 、-P(O)ORa 、-P(O)2 ORa 、-CN或-NO2 ,或R1 及R2 與其所連接之一或多個碳一起形成C3 -C6 環烷基或4員至6員雜環烷基,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單環或雙環雜芳基、4員至6員雜環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氘、鹵素、C1 -C6 烷基、C1 -C6 鹵烷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P(O)2 ORe 、-CN或-NO2 取代;
M係CR3 或N;
M1 係CR4
R3 、R4 及R5 各自獨立地係氫、氘、鹵素、-ORc 、-OC(O)Rc 、­OC(O)NRc Rd 、-OC(=N)NRc Rd 、-OS(O)Rc 、-OS(O)2 Rc 、-OS(O)NRc Rd 、-OS(O)2 NRc Rd 、-SRc 、­S(O)Rc 、-S(O)2 Rc 、-S(O)NRc Rd 、-S(O)2 NRc Rd 、-NRc Rd 、-NRc C(O)Rd 、­NRc C(O)ORd 、­NRc C(O)NRc Rd 、-NRc C(=N)NRc Rd 、-NRc S(O)Rd 、-NRc S(O)2 Rd 、­NRc S(O)NRc Rd 、­NRc S(O)2 NRc Rd 、-C(O)Rc 、-C(O)ORc 、-C(O)NRc Rd 、-C(=N)NRc Rd 、­PRc Rd 、-P(O)Rc Rd 、­P(O)2 Rc Rd 、-P(O)NRc Rd 、-P(O)2 NRc Rd 、-P(O)ORc 、-P(O)2 ORc 、-CN、­NO2 、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或R4 及R5 與其所連接之環一起形成C5 -C8 環烷基或5員至8員雜環烷基,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單環或雙環雜芳基、C5 -C8 環烷基或5員至8員雜環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氘、鹵素、C1 -C6 烷基、C1 ­C6 鹵烷基、-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P(O)2 ORe 、-CN或-NO2 取代;
R6 係H、氘、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氘、鹵素、C3 -C6 環烷基或5員至7員雜環烷基、-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P(O)2 ORe 、-CN或-NO2 取代;
R7 及R8 組合形成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其中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氘、鹵素、-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P(O)2 ORe 、-CN或-NO2 取代;
Y係O、S、NR9 或CR9 R10
R9 及R10 各自獨立地係H、氘、鹵素、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視情況經鹵素、-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或-P(O)2 ORe 取代;
Ra 、Rb 、Rc 、Rd 、Re 及Rf 各自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H、氘、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5員至7員雜芳基;
Z1 、Z2 、Z3 、Z4 、Z5 及Z6 中之每一者獨立地係N、NH、C或CH;
p為1、2、3或4;且
t為1、2、3、4或5;
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具有式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
其中
M係CR3 或N;
M1 係CR4
X係O、S、S(O)或S(O)2
R1 及R2 各自獨立地係H、氘、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C6 -C10 芳基、-ORa 、-SRa 、-NRa Rb 、-C(O)ORa 、­C(O)NRa Rb ;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及C6 -C10 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以下基團取代:氘、鹵素、­OH、­CN、-OC1 -C6 烷基、­NH2 、­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O)OH、­N(C1 ­C6 烷基)C(O)OH、­NH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2 NH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O)2 NH(C1 -C6 烷基)、­NHS(O)N(C1 -C6 烷基)2 、­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2 N(C1 -C6 烷基)2 、­S(O)NH2 、-S(O)2 NH2 、-OS(O)N(C1 -C6 烷基)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2 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
R3 、R4 及R5 各自獨立地係H、氟、氯、溴、C1 -C6 烷基、-OH、-CN、­O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或-CF3
R6 係H、C1 -C6 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其中C1 -C6 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鹵素、-OH、-CN、-OC1 -C6 烷基、-NH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單環5員至7員雜環烷基取代;
R7 及R8 組合形成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其中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係視情況經以下基團取代:氘、鹵素、-OH、-OC1 -C6 烷基、-OC(O)C1 -C6 烷基、­OC(O)NH2 、­OC(O)NH(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N)NH2 、­OC(=N)NH(C1 ­C6 烷基)、­OC(=N)N(C1 -C6 烷基)2 、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OS(O)NH2 、­OS(O)NH(C1 ­C6 烷基)、­OS(O)N(C1 ­C6 烷基)2 、-OS(O)2 NH2 、-OS(O)2 NH(C1 ­C6 烷基)、-OS(O)2 N(C1 ­C6 烷基)2 、-SH、-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2 、­S(O)NH(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2 、­S(O)2 NH2 、­S(O)2 NH(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NH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OH、-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H、-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HS(O)2 NH2 、­NHS(O)2 NH(C1 ­C6 烷基)、­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H2 、­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P(O)2 (C1 ­C6 烷基)2 、­P(O)NH2 、­P(O)NH(C1 ­C6 烷基)、­P(O)N(C1 ­C6 烷基)2 、­P(O)2 NH2 、­P(O)2 NH(C1 ­C6 烷基)、­P(O)2 N(C1 ­C6 烷基)2 、-P(O)OH、-P(O)OC1 ­C6 烷基、-P(O)2 OH、­P(O)2 OC1 ­C6 烷基、-CN或-NO2
Y係O、S、NR9 或CR9 R10
R9 及R10 各自獨立地係H、氘、鹵素或C1 -C6 烷基,其中C1 -C6 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視情況經以下基團取代:鹵素、-OH、-OC1 -C6 烷基、­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OS(O)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2 NH(C1 -C6 烷基)、­OS(O)2 NH2 、-SH、-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NH(C1 -C6 烷基)、­S(O)NH2 、­S(O)2 N(C1 ­C6 烷基)2 、­S(O)2 NH(C1 ­C6 烷基)、­S(O)2 NH2 、­N(C1 -C6 烷基)2 、­NH(C1 -C6 烷基)、­NH2 、­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H、-NHC(O)OC1 -C6 烷基、-NHC(O)OH、­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HC(O)N(C1 ­C6 烷基)2 、­NHC(O)NH(C1 ­C6 烷基)、­NHC (O)NH2 、-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H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H2 、­NHS(O)N(C1 -C6 烷基)2 、­NHS(O)NH(C1 -C6 烷基)、­NHS(O)NH2 、­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2 N(C1 -C6 烷基)2 、­NHS(O)2 NH(C1 -C6 烷基)、­NHS(O)2 NH2 、­C(O)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C(O)NH(C1 -C6 烷基)、­C(O)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P(O)2 (C1 -C6 烷基)2 、­P(O)N(C1 -C6 烷基)2 、­P(O)2 N(C1 -C6 烷基)2 、­P(O)OC1 -C6 烷基或-P(O)2 OC1 -C6 烷基;
Z1 、Z2 、Z3 、Z4 、Z5 及Z6 中之每一者獨立地係N、NH、C或CH;且
n為2或3。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化合物:
其中
M係CR3 或N;
M1 係CR4
X係O、S、S(O)或S(O)2
R1 及R2 各自獨立地係H、氘、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C6 -C10 芳基、-ORa 、-SRa 、-NRa Rb 、-C(O)ORa 、­C(O)NRa Rb ;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及C6 -C10 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以下基團取代:氘、鹵素、­OH、­CN、-OC1 -C6 烷基、-OC1 -C6 烷基(C6 -C10 芳基)、­NH2 、­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O)OH、­N(C1 ­C6 烷基)C(O)OH、­NH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2 NH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O)2 NH(C1 -C6 烷基)、­NHS(O)N(C1 -C6 烷基)2 、­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2 N(C1 -C6 烷基)2 、­S(O)NH2 、-S(O)2 NH2 、-OS(O)N(C1 -C6 烷基)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2 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
R3 、R4 及R5 各自獨立地係H、氟、氯、溴、C1 -C6 烷基、-OH、-CN、­O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或-CF3
R6 係H、C1 -C6 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其中C1 -C6 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鹵素、-OH、-CN、-OC1 -C6 烷基、-NH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單環5員至7員雜環烷基取代;
R7 及R8 組合形成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其中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係視情況經以下基團取代:氘、鹵素、-OH、-OC1 -C6 烷基、-OC(O)C1 -C6 烷基、­OC(O)NH2 、­OC(O)NH(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N)NH2 、­OC(=N)NH(C1 ­C6 烷基)、­OC(=N)N(C1 -C6 烷基)2 、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OS(O)NH2 、­OS(O)NH(C1 ­C6 烷基)、­OS(O)N(C1 ­C6 烷基)2 、-OS(O)2 NH2 、-OS(O)2 NH(C1 ­C6 烷基)、-OS(O)2 N(C1 ­C6 烷基)2 、-SH、-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2 、­S(O)NH(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2 、­S(O)2 NH2 、­S(O)2 NH(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NH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OH、-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H、-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HS(O)2 NH2 、­NHS(O)2 NH(C1 ­C6 烷基)、­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H2 、­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P(O)2 (C1 ­C6 烷基)2 、­P(O)NH2 、­P(O)NH(C1 ­C6 烷基)、­P(O)N(C1 ­C6 烷基)2 、­P(O)2 NH2 、­P(O)2 NH(C1 ­C6 烷基)、­P(O)2 N(C1 ­C6 烷基)2 、-P(O)OH、-P(O)OC1 ­C6 烷基、-P(O)2 OH、­P(O)2 OC1 ­C6 烷基、-CN或-NO2
Y係O、S、NR9 或CR9 R10 ;且
R9 及R10 各自獨立地係H、氘、鹵素或C1 -C6 烷基,其中C1 -C6 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視情況經以下基團取代:鹵素、-OH、-OC1 -C6 烷基、­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OS(O)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2 NH(C1 -C6 烷基)、­OS(O)2 NH2 、-SH、-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NH(C1 -C6 烷基)、­S(O)NH2 、­S(O)2 N(C1 ­C6 烷基)2 、­S(O)2 NH(C1 ­C6 烷基)、­S(O)2 NH2 、­N(C1 -C6 烷基)2 、­NH(C1 -C6 烷基)、­NH2 、­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H、-NHC(O)OC1 -C6 烷基、-NHC(O)OH、­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HC(O)N(C1 ­C6 烷基)2 、­NHC(O)NH(C1 ­C6 烷基)、­NHC(O)NH2 、-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H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H2 、­NHS(O)N(C1 -C6 烷基)2 、­NHS(O)NH(C1 -C6 烷基)、­NHS(O)NH2 、­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2 N(C1 -C6 烷基)2 、­NHS(O)2 NH(C1 -C6 烷基)、­NHS(O)2 NH2 、­C(O)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C(O)NH(C1 -C6 烷基)、­C(O)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P(O)2 (C1 -C6 烷基)2 、­P(O)N(C1 -C6 烷基)2 、­P(O)2 N(C1 -C6 烷基)2 、­P(O)OC1 -C6 烷基或-P(O)2 OC1 -C6 烷基。
自以下詳細闡述且經由實踐本發明將明瞭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特徵及優點。本發明化合物可闡述為下列所列舉條款中之任一者中之實施例。應理解,本文所闡述之任一實施例可結合本文所闡述之任何其他實施例來使用,至該等實施例彼此不矛盾之程度。
1. 一種式I化合物,
其中
L獨立地係-C(R1 )(R2 )-或X;
X係-O-、-S-、-S(O)-或-S(O)2 -;
R1 及R2 各自獨立地係H、氘、鹵素、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ORa 、-OC(O)Ra 、-OC(O)Ra 、-OC(O)NRa Rb 、-OS(O)Ra 、-OS(O)2 Ra 、­SRa 、­S(O)Ra 、­S(O)2 Ra 、-S(O)NRa Rb 、-S(O)2 NRa Rb 、-OS(O)NRa Rb 、-OS(O)2 NRa Rb 、-NRa Rb 、-NRa C(O)Rb 、­NRa C(O)ORb 、-NRa C(O)NRa Rb 、-NRa S(O)Rb 、-NRa S(O)2 Rb 、­NRa S(O)NRa Rb 、­NRa S(O)2 NRa Rb 、-C(O)Ra 、-C(O)ORa 、-C(O)NRa Rb 、-PRa Rb 、­P(O)Ra Rb 、­P(O)2 Ra Rb 、­P(O)NRa Rb 、-P(O)2 NRa Rb 、-P(O)ORa 、-P(O)2 ORa 、-CN或-NO2 ,或R1 及R2 與其所連接之一或多個碳一起形成C3 -C6 環烷基或4員至6員雜環烷基,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單環或雙環雜芳基、4員至6員雜環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氘、鹵素、C1 -C6 烷基、C1 -C6 鹵烷基、-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P(O)2 ORe 、-CN或-NO2 取代;
M係CR3 或N;
M1 係CR4
R3 、R4 及R5 各自獨立地係氫、氘、鹵素、-ORc 、-OC(O)Rc 、­OC(O)NRc Rd 、-OC(=N)NRc Rd 、-OS(O)Rc 、-OS(O)2 Rc 、-OS(O)NRc Rd 、-OS(O)2 NRc Rd 、-SRc 、­S(O)Rc 、-S(O)2 Rc 、-S(O)NRc Rd 、-S(O)2 NRc Rd 、-NRc Rd 、-NRc C(O)Rd 、­NRc C(O)ORd 、­NRc C(O)NRc Rd 、-NRc C(=N)NRc Rd 、-NRc S(O)Rd 、-NRc S(O)2 Rd 、­NRc S(O)NRc Rd 、­NRc S(O)2 NRc Rd 、-C(O)Rc 、-C(O)ORc 、-C(O)NRc Rd 、-C(=N)NRc Rd 、­PRc Rd 、-P(O)Rc Rd 、­P(O)2 Rc Rd 、-P(O)NRc Rd 、-P(O)2 NRc Rd 、-P(O)ORc 、-P(O)2 ORc 、-CN、­NO2 、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或R4 及R5 與其所連接之環一起形成C5 -C8 環烷基或5員至8員雜環烷基,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單環或雙環雜芳基、C5 -C8 環烷基或5員至8員雜環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氘、鹵素、C1 -C6 烷基、C1 ­C6 鹵烷基、-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P(O)2 ORe 、-CN或-NO2 取代;
R6 係H、氘、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氘、鹵素、-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P(O)2 ORe 、-CN或-NO2 取代;
R7 及R8 組合形成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其中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氘、鹵素、-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P(O)2 ORe 、-CN或-NO2 取代;
Y係O、S、NR9 或CR9 R10
R9 及R10 各自獨立地係H、氘、鹵素、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視情況經鹵素、-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或-P(O)2 ORe 取代;
Ra 、Rb 、Rc 、Rd 、Re 及Rf 各自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H、氘、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5員至7員雜芳基;
Z1 、Z2 、Z3 、Z4 、Z5 及Z6 中之每一者獨立地係N、NH、C或CH;
p為1、2、3或4;且
t為1、2、3、4或5;
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
1a.一種式I化合物,
其中
L獨立地係-C(R1 )(R2 )-或X;
X係O、S、S(O)或S(O)2
R1 及R2 各自獨立地係H、氘、鹵素、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ORa 、-OC(O)Ra 、-OC(O)Ra 、-OC(O)NRa Rb 、-OS(O)Ra 、-OS(O)2 Ra 、­SRa 、­S(O)Ra 、­S(O)2 Ra 、-S(O)NRa Rb 、-S(O)2 NRa Rb 、-OS(O)NRa Rb 、-OS(O)2 NRa Rb 、-NRa Rb 、-NRa C(O)Rb 、­NRa C(O)ORb 、-NRa C(O)NRa Rb 、-NRa S(O)Rb 、-NRa S(O)2 Rb 、­NRa S(O)NRa Rb 、­NRa S(O)2 NRa Rb 、-C(O)Ra 、-C(O)ORa 、-C(O)NRa Rb 、-PRa Rb 、­P(O)Ra Rb 、­P(O)2 Ra Rb 、­P(O)NRa Rb 、-P(O)2 NRa Rb 、-P(O)ORa 、-P(O)2 ORa 、-CN或-NO2 ,或R1 及R2 與其所連接之一或多個碳一起形成C3 -C6 環烷基或4員至6員雜環烷基,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單環或雙環雜芳基、4員至6員雜環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氘、鹵素、C1 -C6 烷基、C1 -C6 鹵烷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P(O)2 ORe 、-CN或-NO2 取代;
M係CR3 或N;
M1 係CR4
R3 、R4 及R5 各自獨立地係氫、氘、鹵素、-ORc 、-OC(O)Rc 、­OC(O)NRc Rd 、-OC(=N)NRc Rd 、-OS(O)Rc 、-OS(O)2 Rc 、-OS(O)NRc Rd 、-OS(O)2 NRc Rd 、-SRc 、­S(O)Rc 、-S(O)2 Rc 、-S(O)NRc Rd 、-S(O)2 NRc Rd 、-NRc Rd 、-NRc C(O)Rd 、­NRc C(O)ORd 、­NRc C(O)NRc Rd 、-NRc C(=N)NRc Rd 、-NRc S(O)Rd 、-NRc S(O)2 Rd 、­NRc S(O)NRc Rd 、­NRc S(O)2 NRc Rd 、-C(O)Rc 、-C(O)ORc 、-C(O)NRc Rd 、-C(=N)NRc Rd 、­PRc Rd 、-P(O)Rc Rd 、­P(O)2 Rc Rd 、-P(O)NRc Rd 、-P(O)2 NRc Rd 、-P(O)ORc 、-P(O)2 ORc 、-CN、­NO2 、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或R4 及R5 與其所連接之環一起形成C5 -C8 環烷基或5員至8員雜環烷基,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單環或雙環雜芳基、C5 -C8 環烷基或5員至8員雜環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氘、鹵素、C1 -C6 烷基、C1 ­C6 鹵烷基、-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P(O)2 ORe 、-CN或-NO2 取代;
R6 係H、氘、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氘、鹵素、C3 -C6 環烷基或5員至7員雜環烷基、-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P(O)2 ORe 、-CN或-NO2 取代;
R7 及R8 組合形成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其中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氘、鹵素、-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P(O)2 ORe 、-CN或-NO2 取代;
Y係O、S、NR9 或CR9 R10
R9 及R10 各自獨立地係H、氘、鹵素、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視情況經鹵素、-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或-P(O)2 ORe 取代;
Ra 、Rb 、Rc 、Rd 、Re 及Rf 各自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H、氘、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5員至7員雜芳基;
Z1 、Z2 、Z3 、Z4 、Z5 及Z6 中之每一者獨立地係N、NH、C或CH;
p為1、2、3或4;且
t為1、2、3、4或5;
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
2. 如條款1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p為1。
3. 如條款1或2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t為3。
3a.如條款1或2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t為3或4。
4. 如條款1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具有式II:
其中
M係CR3 或N;
M1 係CR4
X係O、S、S(O)或S(O)2
R1 及R2 各自獨立地係H、氘、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C6 -C10 芳基、-ORa 、-SRa 、-NRa Rb 、-C(O)ORa 、­C(O)NRa Rb ;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及C6 -C10 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以下基團取代:氘、鹵素、­OH、­CN、-OC1 -C6 烷基、­NH2 、­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O)OH、­N(C1 ­C6 烷基)C(O)OH、­NH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2 NH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O)2 NH(C1 -C6 烷基)、­NHS(O)N(C1 -C6 烷基)2 、­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2 N(C1 -C6 烷基)2 、­S(O)NH2 、-S(O)2 NH2 、-OS(O)N(C1 -C6 烷基)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2 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
R3 、R4 及R5 各自獨立地係H、氟、氯、溴、C1 -C6 烷基、-OH、-CN、­O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或-CF3
R6 係H、C1 -C6 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其中C1 -C6 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鹵素、-OH、-CN、-OC1 -C6 烷基、-NH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單環5員至7員雜環烷基取代;
R7 及R8 組合形成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其中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係視情況經以下基團取代:氘、鹵素、-OH、-OC1 -C6 烷基、-OC(O)C1 -C6 烷基、­OC(O)NH2 、­OC(O)NH(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N)NH2 、­OC(=N)NH(C1 ­C6 烷基)、­OC(=N)N(C1 -C6 烷基)2 、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OS(O)NH2 、­OS(O)NH(C1 ­C6 烷基)、­OS(O)N(C1 ­C6 烷基)2 、-OS(O)2 NH2 、-OS(O)2 NH(C1 ­C6 烷基)、-OS(O)2 N(C1 ­C6 烷基)2 、-SH、-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2 、­S(O)NH(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2 、­S(O)2 NH2 、­S(O)2 NH(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NH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OH、-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H、-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HS(O)2 NH2 、­NHS(O)2 NH(C1 ­C6 烷基)、­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H2 、­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P(O)2 (C1 ­C6 烷基)2 、­P(O)NH2 、­P(O)NH(C1 ­C6 烷基)、­P(O)N(C1 ­C6 烷基)2 、­P(O)2 NH2 、­P(O)2 NH(C1 ­C6 烷基)、­P(O)2 N(C1 ­C6 烷基)2 、-P(O)OH、-P(O)OC1 ­C6 烷基、-P(O)2 OH、­P(O)2 OC1 ­C6 烷基、-CN或-NO2
Y係O、S、NR9 或CR9 R10
R9 及R10 各自獨立地係H、氘、鹵素或C1 -C6 烷基,其中C1 -C6 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視情況經以下基團取代:鹵素、-OH、-OC1 -C6 烷基、­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OS(O)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2 NH(C1 -C6 烷基)、­OS(O)2 NH2 、-SH、-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NH(C1 -C6 烷基)、­S(O)NH2 、­S(O)2 N(C1 ­C6 烷基)2 、­S(O)2 NH(C1 ­C6 烷基)、­S(O)2 NH2 、­N(C1 -C6 烷基)2 、­NH(C1 -C6 烷基)、­NH2 、­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H、-NHC(O)OC1 -C6 烷基、-NHC(O)OH、­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HC(O)N(C1 ­C6 烷基)2 、­NHC(O)NH(C1 ­C6 烷基)、­NHC(O)NH2 、-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H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H2 、­NHS(O)N(C1 -C6 烷基)2 、­NHS(O)NH(C1 -C6 烷基)、­NHS(O)NH2 、­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2 N(C1 -C6 烷基)2 、­NHS(O)2 NH(C1 -C6 烷基)、­NHS(O)2 NH2 、­C(O)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C(O)NH(C1 -C6 烷基)、­C(O)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P(O)2 (C1 -C6 烷基)2 、­P(O)N(C1 -C6 烷基)2 、­P(O)2 N(C1 -C6 烷基)2 、­P(O)OC1 -C6 烷基或-P(O)2 OC1 -C6 烷基;
Z1 、Z2 、Z3 、Z4 、Z5 及Z6 中之每一者獨立地係N、NH、C或CH;且
n為2或3。
5. 如前述條款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具有式III:
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
6. 如條款4或5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n為2。
6a.如條款4或5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n為2或3。
7. 如前述條款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具有式IV:
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
7a.如前述條款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具有式IV或V:
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
8. 如前述條款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Y係O。
9. 如前述條款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M係CR3
10. 如前述條款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3 係H、氘、C1 -C6 烷基或鹵素。
11. 如前述條款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3 係H或F。
12. 如條款1至8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M係N。
13. 如前述條款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M1 係CR4
14. 如前述條款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4 係H、氘、C1 -C6 烷基或鹵素。
15. 如前述條款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4 係H或Cl。
16.如前述條款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5 係F。
17. 如前述條款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2 係H。
17a.如前述條款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至少一個R2 係H。
18. 如前述條款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1 係H。
18a.如前述條款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至少一個R1 係H。
19. 如條款1至17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1 係C1 -C6 烷基。
19a.如條款1至17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至少一個R1 係C1 -C6 烷基。
20. 如條款1至17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1 係H,且R2 係C1 -C6 烷基。
20a. 如條款1至1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1 係H,且R2 係C1 -C6 烷基;或R1 係C1 -C6 烷基,且R2 係H;或R1 係H或C1 -C6 烷基,且R2 係H;或R1 係H,且R2 係C3 -C7 環烷基;或R1 係C3 -C7 環烷基,且R2 係H;或其中一個R1 係C1 -C6 烷基,任一其他R1 在存在時係H,且任一R2 在存在時係H。
21. 如前述條款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7 及R8 組合形成5員或6員環烷基,其中該5員或6員環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以下基團取代:氘、鹵素、­OH、­CN、-OC1 -C6 烷基、-OC1 -C6 烷基(C6 -C10 芳基)、­NH2 、­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O)OH、­N(C1 ­C6 烷基)C(O)OH、­NH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2 NH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O)2 NH(C1 -C6 烷基)、­NHS(O)N(C1 -C6 烷基)2 、­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2 N(C1 -C6 烷基)2 、­S(O)NH2 、-S(O)2 NH2 、-OS(O)N(C1 -C6 烷基)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2 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
21a.如前述條款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7 及R8 組合形成4員、5員或6員環烷基,其中該5員或6員環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以下基團取代:氘、鹵素、­OH、­CN、-OC1 -C6 烷基、-OC1 -C6 烷基(C6 -C10 芳基)、­NH2 、­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O)OH、­N(C1 ­C6 烷基)C(O)OH、­NH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2 NH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O)2 NH(C1 -C6 烷基)、­NHS(O)N(C1 -C6 烷基)2 、­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2 N(C1 -C6 烷基)2 、­S(O)NH2 、-S(O)2 NH2 、-OS(O)N(C1 -C6 烷基)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2 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
22. 如條款1至20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7 及R8 組合形成3員、4員、5員或6員雜環烷基,其中該3員、4員、5員或6員雜環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以下基團取代:氘、鹵素、­OH、­CN、-OC1 -C6 烷基、-OC1 -C6 烷基(C6 -C10 芳基)、­NH2 、­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O)OH、­N(C1 ­C6 烷基)C(O)OH、­NH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2 NH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O)2 NH(C1 -C6 烷基)、­NHS(O)N(C1 -C6 烷基)2 、­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2 N(C1 -C6 烷基)2 、­S(O)NH2 、-S(O)2 NH2 、-OS(O)N(C1 -C6 烷基)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2 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
23. 如條款22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7 及R8 組合形成四氫呋喃環。
24. 如條款21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7 及R8 組合形成環戊烷環。
24a. 如條款21或21a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7 及R8 組合形成環丁烷環、環戊烷環或環己烷環。
25. 如條款1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其中
M係CR3 或N;
M1 係CR4
X係O、S、S(O)或S(O)2
R1 及R2 各自獨立地係H、氘、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C6 -C10 芳基、-ORa 、-SRa 、-NRa Rb 、-C(O)ORa 、­C(O)NRa Rb ;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及C6 -C10 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以下基團取代:氘、鹵素、­OH、­CN、-OC1 -C6 烷基、-OC1 -C6 烷基(C6 -C10 芳基)、­NH2 、­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O)OH、­N(C1 ­C6 烷基)C(O)OH、­NH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2 NH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O)2 NH(C1 -C6 烷基)、­NHS(O)N(C1 -C6 烷基)2 、­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2 N(C1 -C6 烷基)2 、­S(O)NH2 、-S(O)2 NH2 、-OS(O)N(C1 -C6 烷基)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2 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
R3 、R4 及R5 各自獨立地係H、氟、氯、溴、C1 -C6 烷基、-OH、-CN、­O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或-CF3
R6 係H、C1 -C6 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其中C1 -C6 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鹵素、-OH、-CN、-OC1 -C6 烷基、-NH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單環5員至7員雜環烷基取代;
R7 及R8 組合形成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其中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係視情況經以下基團取代:氘、鹵素、-OH、-OC1 -C6 烷基、-OC(O)C1 -C6 烷基、­OC(O)NH2 、­OC(O)NH(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N)NH2 、­OC(=N)NH(C1 ­C6 烷基)、­OC(=N)N(C1 -C6 烷基)2 、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OS(O)NH2 、­OS(O)NH(C1 ­C6 烷基)、­OS(O)N(C1 ­C6 烷基)2 、-OS(O)2 NH2 、-OS(O)2 NH(C1 ­C6 烷基)、-OS(O)2 N(C1 ­C6 烷基)2 、-SH、-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2 、­S(O)NH(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2 、­S(O)2 NH2 、­S(O)2 NH(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NH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OH、-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H、-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HS(O)2 NH2 、­NHS(O)2 NH(C1 ­C6 烷基)、­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H2 、­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P(O)2 (C1 ­C6 烷基)2 、­P(O)NH2 、­P(O)NH(C1 ­C6 烷基)、­P(O)N(C1 ­C6 烷基)2 、­P(O)2 NH2 、­P(O)2 NH(C1 ­C6 烷基)、­P(O)2 N(C1 ­C6 烷基)2 、-P(O)OH、-P(O)OC1 ­C6 烷基、-P(O)2 OH、­P(O)2 OC1 ­C6 烷基、-CN或-NO2
Y係O、S、NR9 或CR9 R10 ;且
R9 及R10 各自獨立地係H、氘、鹵素或C1 -C6 烷基,其中C1 -C6 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視情況經以下基團取代:鹵素、-OH、-OC1 -C6 烷基、­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OS(O)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2 NH(C1 -C6 烷基)、­OS(O)2 NH2 、-SH、-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NH(C1 -C6 烷基)、­S(O)NH2 、­S(O)2 N(C1 ­C6 烷基)2 、­S(O)2 NH(C1 ­C6 烷基)、­S(O)2 NH2 、­N(C1 -C6 烷基)2 、­NH(C1 -C6 烷基)、­NH2 、­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H、-NHC(O)OC1 -C6 烷基、-NHC(O)OH、­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HC(O)N(C1 ­C6 烷基)2 、­NHC(O)NH(C1 ­C6 烷基)、­NHC(O)NH2 、-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H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H2 、­NHS(O)N(C1 -C6 烷基)2 、­NHS(O)NH(C1 -C6 烷基)、­NHS(O)NH2 、­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2 N(C1 -C6 烷基)2 、­NHS(O)2 NH(C1 -C6 烷基)、­NHS(O)2 NH2 、­C(O)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C(O)NH(C1 -C6 烷基)、­C(O)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P(O)2 (C1 -C6 烷基)2 、­P(O)N(C1 -C6 烷基)2 、­P(O)2 N(C1 -C6 烷基)2 、­P(O)OC1 -C6 烷基或-P(O)2 OC1 -C6 烷基。
26. 如條款25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M係CR3
27. 如條款25或26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3 係H、氘、C1 -C6 烷基或鹵素。
28.如條款25至27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3 係H或F。
29. 如條款25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M係N。
30. 如條款25至29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M1 係CR4
31. 如條款25至30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4 係H、氘、C1 -C6 烷基或鹵素。
32. 如條款25至31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4 係H或Cl。
33. 如條款25至32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5 係F。
34. 如條款25至33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2 係H。
35. 如條款25至34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1 係C1 -C6 烷基。
36. 如條款25至33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2 係C1 -C6 烷基。
36a.如條款25至33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2 係C1 -C6 烷基或C3 -C7 環烷基。
37. 如條款25至3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7 及R8 組合形成5員或6員環烷基,其中該5員或6員環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以下基團取代:氘、鹵素、­OH、­CN、-OC1 -C6 烷基、-OC1 -C6 烷基(C6 -C10 芳基)、­NH2 、­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O)OH、­N(C1 ­C6 烷基)C(O)OH、­NH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2 NH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O)2 NH(C1 -C6 烷基)、­NHS(O)N(C1 -C6 烷基)2 、­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2 N(C1 -C6 烷基)2 、­S(O)NH2 、-S(O)2 NH2 、-OS(O)N(C1 -C6 烷基)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2 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
37a.如條款25至3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7 及R8 組合形成4員、5員或6員環烷基,其中該5員或6員環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以下基團取代:氘、鹵素、­OH、­CN、-OC1 -C6 烷基、-OC1 -C6 烷基(C6 -C10 芳基)、­NH2 、­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O)OH、­N(C1 ­C6 烷基)C(O)OH、­NH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2 NH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O)2 NH(C1 -C6 烷基)、­NHS(O)N(C1 -C6 烷基)2 、­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2 N(C1 -C6 烷基)2 、­S(O)NH2 、-S(O)2 NH2 、-OS(O)N(C1 -C6 烷基)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2 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
38. 如條款25至3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7 及R8 組合形成3員、4員、5員或6員雜環烷基,其中該3員、4員、5員或6員雜環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以下基團取代:氘、鹵素、­OH、­CN、-OC1 -C6 烷基、-OC1 -C6 烷基(C6 -C10 芳基)、­NH2 、­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O)OH、­N(C1 ­C6 烷基)C(O)OH、­NH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2 NH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O)2 NH(C1 -C6 烷基)、­NHS(O)N(C1 -C6 烷基)2 、­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2 N(C1 -C6 烷基)2 、­S(O)NH2 、-S(O)2 NH2 、-OS(O)N(C1 -C6 烷基)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2 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
39. 如條款38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7 及R8 組合形成四氫呋喃環。
40. 如條款37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7 及R8 組合形成環戊烷環。
40a. 如條款37或37a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7 及R8 組合形成環丁烷環、環戊烷環或環己烷環。
41. 如前述條款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X係O。
42. 如條款1之化合物,其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
43.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括如前述條款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及視情況至少一種稀釋劑、載劑或賦形劑。
44. 一種治療癌症之方法,其包括向需要該治療之個體投與有效量之至少一種如條款1至42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
45. 一種如條款1至42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之用途,其用以製備用於治療癌症之藥劑。
46. 一種如條款1至42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之用途,其用於治療癌症。
47. 一種抑制RET或SRC之方法,其包括使包括該等激酶中之一或多者之細胞與有效量之至少一種如條款1至42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及/或與至少一種本發明醫藥組合物接觸,其中該接觸係在活體外、離體或在活體內進行。
48. 如條款1至42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用於治療患者之癌症。
在進一步闡述本發明之前,應理解,本發明並不限於所闡述之特定實施例,此乃因該等實施例當然可有所變化。亦應理解,本文所用之術語僅出於闡述特定實施例之目的,且並不意欲加以限制,此乃因本發明範圍將僅受限於隨附申請專利範圍。
除非另外定義,否則本文所用之所有技術及科學術語皆具有與熟習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者通常所理解相同之含義。本文中所提及之所有專利、申請案、公開申請案及其他出版物之全部內容皆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若此部分中所陳述之定義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之專利、申請案或其他出版物中所陳述之定義相反或不一致,則此部分中所闡述定義優先於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之定義。
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確規定,否則本文及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用之單數形式「一(a、an)」及「該」包含複數個指示物。進一步應注意,申請專利範圍可設計為不包含任何可選要素。因此,此陳述意欲用作前置基礎以結合申請專利範圍要素之陳述使用諸如「僅僅」、「僅」及諸如此類等排他性術語或使用「負面」限制。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包含(including)」、「含有(containing)」及「包括(comprising)」係以其開放、非限制性意義來使用。
為提供更簡明之說明,本文給出之一些定量表述不經術語「約」限定。應理解,不論是否明確使用術語「約」,本文所給出之每一量皆欲指實際給出之值,且亦欲指該給定值之將基於熟習此項技術者進行合理推斷之近似值,包含歸因於該給定值之實驗及/或量測條件之等效值及近似值。每當產率係以百分比給出時,該產率皆係指給出該產率之實體之質量相對於相同實體在特定化學計量條件下可獲得之最大量。除非另外指示,否則以百分比給出之濃度係指質量比。
除非另外陳述,否則通常根據業內熟知且如在整個本說明書中所引用並討論之各種一般及更具體參考文獻中所闡述之習用方法實施本發明之方法及技術。例如參見Loudon, Organic Chemistry,第四版,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360-361, 1084-1085;Smith及March,March's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Reactions, Mechanisms, and Structure,第五版,Wiley-Interscience, 2001。
本文所闡述化合物之化學命名法通常源於使用市售ACD/Name 2014 (ACD/Labs)或ChemBioDraw Ultra 13.0 (Perkin Elmer)。
應瞭解,本發明為清楚起見而闡述於單獨實施例上下文中之某些特徵亦可在單一實施例中組合提供。相反地,為簡便起見在單一實施例之上下文中闡述之本發明之各種特徵亦可單獨或以任何適宜子組合提供。關於由變量所代表之化學基團之實施例之所有組合皆特定涵蓋於本發明中且如同各自及每一組合個別且明確地揭示一樣以該等組合涵蓋產生穩定化合物之化合物(亦即,可分離、表徵及測試生物活性之化合物)之程度揭示於本文中。另外,闡述該等變量之實施例中所列示之化學基團之所有子組合亦明確涵蓋於本發明中且正如同化學基團之每一及所有該子組合個別地且明確地揭示於本文中一般揭示於本文中。
定義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烷基」包含碳原子鏈,其視情況具支鏈且含有1至20個碳原子。進一步應理解,在某些實施例中,烷基可有利地具有有限長度(包含C1 -C12 、C1 -C10 、C1 -C9 、C1 -C8 、C1 -C7 、C1 -C6 及C1 -C4 ),以闡釋方式,該等有限長度之特定烷基(包含C1 -C8 、C1 -C7 、C1 -C6 及C1 -C4 及諸如此類)可稱為「低碳烷基」。闡釋性烷基包含(但不限於)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二丁基、第三丁基、戊基、2-戊基、3-戊基、新戊基、己基、庚基、辛基及諸如此類。烷基可經取代或未經取代。典型取代基包含環烷基、芳基、雜芳基、雜脂環族基團、羥基、烷氧基、芳基氧基、巰基、烷硫基、芳基硫基、氰基、鹵基、羰基、側氧基(=O)、硫基羰基、O-胺甲醯基、N-胺甲醯基、O­硫基胺甲醯基、N-硫基胺甲醯基、C-醯胺基、N-醯胺基、C-羧基、O-羧基、硝基及胺基,或如本文所提供之各個實施例中所闡述。應理解,「烷基」可與其他基團(例如上文所提供者)組合以形成官能化烷基。舉例而言,如本文所闡述之「烷基」與「羧基」之組合可稱為「羧基烷基」。其他非限制性實例包含羥基烷基、胺基烷基及諸如此類。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烯基」包含碳原子鏈,其視情況具支鏈,且含有2至20個碳原子,且亦包含至少一個碳-碳雙鍵(亦即C=C)。應理解,在某些實施例中,烯基可有利地具有有限長度,包含C2 -C12 、C2 -C9 、C2 -C8 、C2 -C7 、C2 -C6 及C2 -C4 。以闡釋方式,該等特定有限長度之烯基(包含C2 -C8 、C2 -C7 、C2 -C6 及C2 -C4 )可稱為低碳烯基。烯基可未經取代,或如針對烷基所闡述或如本文所提供之各個實施例中所闡述經取代。闡釋性烯基包含(但不限於)乙烯基、1-丙烯基、2-丙烯基、1-、2-或3­丁烯基,及諸如此類。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炔基」包含碳原子鏈,其視情況具支鏈,且含有2至20個碳原子,且亦包含至少一個碳-碳三鍵(亦即C≡C)。應理解,在某些實施例中,炔基可各有利地具有有限長度,包含C2 -C12 、C2 -C9 、C2 -C8 、C2 -C7 、C2 -C6 及C2 -C4 。以闡釋方式,該等特定有限長度之炔基(包含C2 -C8 、C2 -C7 、C2 -C6 及C2 -C4 )可稱為低碳炔基。炔基可未經取代,或如針對烷基所闡述或如本文所提供之各個實施例中所闡述經取代。闡釋性炔基包含(但不限於)乙炔基、1-丙炔基、2-丙炔基、1-、2-或3­丁炔基,及諸如此類。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芳基」係指具有完全共軛π-電子系統之具有6至12個碳原子之全碳單環或稠合環多環基團。應理解,在某些實施例中,芳基可有利地具有有限大小,例如C6 -C10 芳基。闡釋性芳基包含(但不限於)苯基、伸萘基及蒽基。芳基可未經取代,或如針對烷基所闡述或如本文所提供之各個實施例中所闡述經取代。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環烷基」係指3員至15員全碳單環,包含全碳5員/6員或6員/6員稠合雙環,或多環稠合環(「稠合」環系統意指該系統中之各環與該系統中之各其他環共用毗鄰碳原子對)之基團,或稠合至另一基團(例如雜環)之碳環,例如稠合至5員至7員雜環之5員或6員環烷基環,其中一或多個環可含有一或多個雙鍵,但該環烷基不含完全共軛之π-電子系統。應理解,在某些實施例中,環烷基可有利地具有有限大小,例如C3 -C13 、C3 -C9 、C3 -C6 及C4 -C6 。環烷基可未經取代,或如針對烷基所闡述或如本文所提供之各個實施例中所闡述經取代。闡釋性環烷基包含(但不限於)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戊烯基、環戊二烯基、環己基、環己烯基、環庚基、金剛烷基、降莰基、降莰烯基、9H -茀-9-基,及諸如此類。以圖式展示之環烷基之闡釋性實例包含下列呈適當鍵結部分形式的實體: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雜環烷基」係指在環中具有3至12個環原子之單環或稠合環基團,其中至少一個環原子係雜原子(例如氮、氧或硫),剩餘環原子係碳原子。雜環烷基可視情況含有1、2、3或4個雜原子。雜環烷基可稠合至另一基團,例如另一雜環烷基或雜芳基。雜環烷基亦可具有一或多個雙鍵,包含至氮雙鍵(例如C=N或N=N),但不含完全共軛之π-電子系統。應理解,在某些實施例中,雜環烷基可有利地具有有限大小,例如3員至7員雜環烷基、5員至7員雜環烷基、3-、4-、5-或6員雜環烷基及諸如此類。雜環烷基可未經取代,或如針對烷基所闡述或如本文所提供之各個實施例中所闡述經取代。闡釋性雜環烷基包含(但不限於)環氧乙烷基、硫雜環丙烷基(thianaryl)、氮雜環丁基、環氧丙烷基、四氫呋喃基、吡咯啶基、四氫吡喃基、六氫吡啶基、1,4-二噁烷基、嗎啉基、1,4-二噻烷基、六氫吡嗪基、氧雜環庚烷基、3,4-二氫-2H-吡喃基、5,6­二氫-2H-吡喃基、2H-吡喃基、1,2,3,4-四氫吡啶基及諸如此類。以圖式展示之雜環烷基之闡釋性實例包含下列呈適當鍵結部分之形式的實體: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雜芳基」係指具有5至12個環原子之單環或稠合環基團,其含有一個、兩個、三個或四個選自氮、氧及硫之環雜原子,剩餘環原子係碳原子,且亦具有完全共軛之π-電子系統。應理解,在某些實施例中,雜芳基可有利地具有有限大小,例如3員至7員雜芳基、5員至7員雜芳基及諸如此類。雜芳基可未經取代,或如針對烷基所闡述或如本文所提供之各個實施例中所闡述經取代。闡釋性雜芳基包含(但不限於)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咪唑基、噁唑基、噻唑基、吡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喹啉基、異喹啉基、嘌呤基、四唑基、三嗪基、吡嗪基、四嗪基、喹唑啉基、喹喔啉基、噻吩基、異噁唑基、異噻唑基、噁二唑基、噻二唑基、三唑基、苯并咪唑基、苯并噁唑基、苯并噻唑基、苯并異噁唑基、苯并異噻唑基及咔唑基及諸如此類。以圖式展示之雜芳基之闡釋性實例包含下列呈適當鍵結部分之形式的實體:

如本文中所使用,「羥基(hydroxy或hydroxyl)」係指-OH基團。
如本文中所使用,「烷氧基」係指-O-(烷基)或-O-(未取代環烷基)。代表性實例包含(但不限於)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丁氧基、環丙基氧基、環丁基氧基、環戊基氧基、環己基氧基及諸如此類。
如本文中所使用,「芳基氧基」係指-O-芳基或-O-雜芳基。代表性實例包含(但不限於)苯氧基、吡啶基氧基、呋喃基氧基、噻吩基氧基、嘧啶基氧基、吡嗪基氧基及諸如此類。
如本文中所使用,「巰基」係指-SH基團。
如本文中所使用,「烷硫基」係指-S-(烷基)或-S-(未取代環烷基)。代表性實例包含(但不限於)甲基硫基、乙基硫基、丙基硫基、丁基硫基、環丙基硫基、環丁基硫基、環戊基硫基、環己基硫基及諸如此類。
如本文中所使用,「芳基硫基」係指-S-芳基或-S-雜芳基。代表性實例包含(但不限於)苯基硫基、吡啶基硫基、呋喃基硫基、噻吩基硫基、嘧啶基硫基及諸如此類。
如本文中所使用,「鹵基」或「鹵素」係指氟、氯、溴或碘。
如本文中所使用,「氰基」係指-CN基團。
術語「側氧基」代表羰基氧。舉例而言,經側氧基取代之環戊基係環戊酮。
如本文中所使用,「鍵」係指共價鍵。
術語「經取代」意指,指定基團或部分具有一或多個取代基。術語「未取代」意指,指定基團不具有取代基。在使用術語「經取代」來闡述結構系統時,取代意欲發生於系統上化合價允許之任何位置。在一些實施例中,「經取代」意指,指定基團或部分具有1、2或3個取代基。在其他實施例中,「經取代」意指,指定基團或部分具有1或2個取代基。在其他實施例中,「經取代」意指,指定基團或部分具有1個取代基。
如本文中所使用,「可選」或「視情況」意指,可發生但未必發生隨後所闡述之事件或情況,且該說明包含事件或情況發生之情形及事件或情況不發生之情形。舉例而言,「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C1 -C6 烷基取代」意指,烷基可但未必藉由使用每一烷基代替氫原子而存在於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中之任一者上,且該闡述包含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經烷基取代之情況及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未經烷基取代之情況。
如本文中所使用,「獨立地」意指,隨後闡述之事件或情況擬相對於其他類似事件或情況單獨解釋。舉例而言,在若干等效氫基團視情況經該情況中所闡述之另一基團取代之情況下,「獨立地視情況」之使用意指,該基團上每一情況之氫原子可經另一基團取代,其中代替每一氫原子之基團可相同或不同。或舉例而言,在存在多個基團且其皆可選自一組可能性之情形下,「獨立地」之使用意指,每一基團可不同於任一其他基團而選自該組可能性,且該情況中所選擇之基團可相同或不同。
如本文中所使用,片語「與其所連接之碳一起」或「與其所連接之碳原子一起」意指,兩個連接至同一碳原子之取代基(例如R1 及R2 )形成由技術方案所定義之基團,例如C3 -C6 環烷基或4員至6員雜環烷基。特定而言,片語「與其所連接之碳一起」意指,在(例如) R1 及R2 與其所連接之碳原子一起形成C3 -C6 環烷基時,則所形成環連接於同一碳原子。舉例而言,結合本文所闡述實施例使用之片語「R1 及R2 與其所連接之多個碳一起形成C3 -C6 環烷基」包含如下表示之片段:
其中上述螺環可視情況如給定實施例中所定義經取代。
如本文中所使用,片語「與其所連接之多個碳一起」或「與其所連接之多個碳原子一起」意指,兩個連接至不同碳原子之取代基(例如R1 及R2 )形成由技術方案所定義之基團,例如C3 -C6 環烷基或4員至6員雜環烷基。特定而言,片語「與其所連接之多個碳一起形成」意指,在(例如)R1 及R2 與其所連接之多個碳原子(非同一碳原子)形成C3 -C6 環烷基時,則所形成環連接於不同碳原子。舉例而言,結合本文所闡述實施例使用之片語「R1 及R2 與其所連接之多個碳一起形成C3 -C6 環烷基」包含如下表示之片段:
其中上述稠合環可視情況如給定實施例中所定義經取代。同樣,片語「R7 及R8 組合形成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亦意指,R7 及R8 與其所連接之碳原子一起形成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特定而言,結合本文所闡述實施例使用之「R7 及R8 組合形成C3 -C7 環烷基」包含由下列結構代表之片段:
其中上述稠合環可視情況如給定實施例中所定義經取代。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所有立體化學佈置皆包含於上文所提供結構內,例如關於藉由R7 及R8 形成之5碳環,如下列片段中所提供: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係指彼等含有可用於醫藥中之相對離子之鹽。通常,參見S.M. Berge等人,「Pharmaceutical Salts,」 J. Pharm. Sci., 1977, 66, 1-19。醫藥上可接受之較佳鹽係在藥理學上有效且適於與個體之組織接觸而無過度毒性、刺激或過敏反應者。本文所闡述之化合物可具有足夠酸性基團、足夠鹼性基團、兩種類型之官能團或每一類型之一者以上,且因此與許多無機鹼或有機鹼以及無機酸及有機酸反應以形成醫藥上可接受之鹽。該等鹽包含:
(1)酸加成鹽,其可藉由使母體化合物之游離鹼與以下酸進行反應來獲得:無機酸,例如鹽酸、氫溴酸、硝酸、磷酸、硫酸及高氯酸及諸如此類;或有機酸,例如乙酸、草酸、(D)或(L)蘋果酸、馬來酸、甲磺酸、乙磺酸、對甲苯磺酸、水楊酸、酒石酸、檸檬酸、琥珀酸或丙二酸及諸如此類;或
(2)在存在於母體化合物中之酸性質子由金屬離子(例如鹼金屬離子、鹼土離子或鋁離子)代替或與有機鹼(例如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三甲胺、N­甲基葡萄糖胺及諸如此類)配位時形成之鹽。
醫藥上可接受之鹽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且任一該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可涵蓋於本文所闡述之實施例中。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之實例包含硫酸鹽、焦硫酸鹽、硫酸氫鹽、亞硫酸鹽、亞硫酸氫鹽、磷酸鹽、磷酸氫鹽、磷酸二氫鹽、偏磷酸鹽、焦磷酸鹽、氯化物、溴化物、碘化物、乙酸鹽、丙酸鹽、癸酸鹽、辛酸鹽、丙烯酸鹽、甲酸鹽、異丁酸鹽、己酸鹽、庚酸鹽、丙炔酸鹽、草酸鹽、丙二酸鹽、琥珀酸鹽、辛二酸鹽、癸二酸鹽、富馬酸鹽、馬來酸鹽、丁炔-1,4-二酸鹽、己炔1,6-二酸鹽、苯甲酸鹽、氯苯甲酸鹽、甲基苯甲酸鹽、二硝基苯甲酸鹽、羥基苯甲酸鹽、甲氧基苯甲酸鹽、鄰苯二甲酸鹽、磺酸鹽、甲基磺酸鹽、丙基磺酸鹽、苯磺酸鹽、二甲苯磺酸鹽、萘-1-磺酸鹽、萘2-磺酸鹽、苯基乙酸鹽、苯基丙酸鹽、苯基丁酸鹽、檸檬酸鹽、乳酸鹽、γ-羥基丁酸鹽、羥乙酸鹽、酒石酸鹽及苦杏仁酸鹽。其他適宜醫藥上接受之鹽之清單可參見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第17版,Mack Publishing Company, Easton, Pa., 1985。
對於含有鹼性氮之式I、II、III、IV或V之化合物而言,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可藉由業內可獲得之任一適宜方法來製備,例如使用以下各項處理游離鹼:無機酸,例如鹽酸、氫溴酸、硫酸、胺基磺酸、硝酸、硼酸、磷酸及諸如此類;或有機酸,例如乙酸、苯基乙酸、丙酸、硬脂酸、乳酸、抗壞血酸、馬來酸、羥基馬來酸、羥乙磺酸、琥珀酸、戊酸、延胡索酸、丙二酸、丙酮酸、草酸、乙醇酸、水楊酸、油酸、棕櫚酸、月桂酸、吡喃糖基酸(吡喃糖苷酸) (例如葡糖醛酸或半乳糖醛酸)、α-羥基酸(例如杏仁酸、檸檬酸或酒石酸)、胺基酸(例如天門冬胺酸或麩胺酸)、芳香族酸(例如苯甲酸、2-乙醯氧基苯甲酸、萘甲酸或肉桂酸)、磺酸(例如月桂基磺酸、對甲苯磺酸、甲磺酸或乙磺酸)或酸之任一相容混合物(例如在本文中以實例給出者)及根據此項技術之普通程度視為等效物或可接受之替代品之任一其他酸及其混合物。
本發明亦係關於式I、II、III、IV或V之化合物之醫藥上可接受之前藥及採用該等醫藥上可接受之前藥之治療方法。術語「前藥」意指指定化合物在投與個體後在活體內經由化學或生理學過程(例如溶劑分解或酶促裂解)或在生理學條件下產生該化合物(例如前藥在達到生理學pH時轉化成式I、II、III、IV或V之化合物)之前體。「醫藥上可接受之前藥」係無毒、生物上可耐受且在其他方面生物學上適於投與個體之前藥。選擇及製備適宜前藥衍生物之闡釋性程序闡述於(例如) 「Design of Prodrugs」,H. Bundgaard編輯,Elsevier, 1985中。
本發明亦係關於式I、II、III、IV或V之化合物之醫藥活性代謝物及該等代謝物在本發明方法中之用途。「醫藥活性代謝物」意指式化合物I、II、III、IV或V或其鹽之體內代謝之藥理學活性產物。化合物之前藥及活性代謝物可使用業內已知或可獲得之常規技術來測定。例如參見Bertolini等人,J. Med. Chem . 1997,40 , 2011-2016;Shan等人,J. Pharm. Sci . 1997,86 (7) , 765-767;Bagshawe,Drug Dev. Res . 1995,34 , 220-230;Bodor,Adv. Drug Res . 1984,13 , 255-331;Bundgaard, Design of Prodrugs (Elsevier Press, 1985);及Larsen,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Prodrugs, Drug Design and Development (Krogsgaard-Larsen等人編輯,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1991)。
本文所描繪之任何式意欲代表該結構式之化合物以及某些變化或形式。舉例而言,本文所給出之式意欲包含外消旋形式或一或多種對映異構體、非對映異構體或幾何異構體或其混合物。另外,本文所給出之任何式亦意欲係指此化合物之水合物、溶劑合物或多晶型或其混合物。舉例而言,應瞭解,由含有符號「」之結構式繪示之化合物包含符號「」所連接之碳原子之立體異構體,具體而言,鍵「」及「」皆由「」之含義涵蓋。舉例而言,在一些實例性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某些化合物可藉由以下式來闡述:
,
該式以理解為涵蓋在相關碳原子處具有兩種立體化學構形之化合物,具體而言在此實例中為

及其他立體化學組合。
本文所給出之任一式亦意欲代表化合物之未經標記形式以及經同位素標記之形式。經同位素標記之化合物具有由本文所給出式所繪示之結構,只是一或多個原子由具有所選原子質量或質量數之原子代替。可納入本發明化合物中之同位素之實例包含氫、碳、氮、氧、磷、氟、氯及碘之同位素,例如分別為2 H、3 H、11 C、13 C、14 C、15 N、18 O、17 O、31 P、32 P、35 S、18 F、36 Cl及125 I。該等經同位素標記之化合物可用於代謝研究(較佳地利用14 C)、反應動力學研究(例如利用2 H或3 H)、檢測或成像技術[例如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術(PET)或單光子發射電腦化斷層掃描術(SPECT)] (包含藥物或基質組織分佈分析)或患者之放射性治療。另外,使用較重同位素(例如氘,亦即2 H)取代可提供某些源自較高代謝穩定性之治療優點(例如增加活體內半衰期或減少劑量需求)。經同位素標記之本發明化合物及其前藥通常可藉由實施在反應圖中或在下文所闡述實例及製備中所揭示之程序藉由使用易於獲得之經同位素標記之試劑取代未經同位素標記之試劑來製備。
本文所提及之任一二取代基在允許一種以上之連接可能性時意欲涵蓋眾多該等連接可能性。舉例而言,提及二取代基-A-B- (其中A ≠ B)在本文中係指A連接至第一經取代成員且B連接至第二經取代成員之該二取代基,且其亦係指A連接至第二經取代成員且B連接至第一經取代成員之該二取代基。
代表性實施例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闡述之化合物包括下式之部分:

其中Z1 -Z6 及Y係如本文所闡述來定義,且非芳香族環上由鍵及~標誌之取代基對應於如本文所闡述之R7 及R8 。在其他實施例中,本文所闡述之化合物包括以下各式之部分:

其中Z1 -Z6 、R9 及R10 係另外如本文所闡述來定義,且非芳香族環上由鍵及~標誌之取代基對應於如本文所闡述之R7 及R8 。在其他實施例中,本文所闡述之化合物包括以下各式之部分:
其中Z1 -Z6 及Y係另外如本文所闡述來定義,且非芳香族環上由鍵及~標誌之取代基對應於如本文所闡述之R7 及R8 。在一些實施例中,Z1 、Z2 、Z3 、Z4 、Z5 及Z6 中之每一者獨立地係N、NH、C或CH。在一些實施例中,Z1 、Z3 及Z6 係N,Z2 及Z5 係CH,且Z4 係C。在一些實施例中,Z1 、Z3 及Z6 係N,Z2 及Z5 係CH,Z4 係C,且Y係O。在一些實施例中,Z1 、Z2 及Z6 係N,Z5 係CH,且Z3 及Z4 係C。在一些實施例中,Z1 、Z2 及Z6 係N,Z5 係CH,Z3 及Z4 係C,且Y係O。在一些實施例中,Z2 、Z4 及Z5 係N,Z1 及Z6 係CH,且Z3 係C。在一些實施例中,Z2 、Z4 及Z5 係N,Z1 及Z6 係CH,Z3 係C且Y係O。在一些實施例中,Z1 、Z4 及Z6 係N,Z2 及Z5 係CH,且Z3 係C。在一些實施例中,Z1 、Z4 及Z6 係N,Z2 及Z5 係CH,Z3 係C,且Y係O。在一些實施例中,Z2 及Z4 係N,Z1 、Z5 及Z6 係CH,且Z3 係C。在一些實施例中,Z2 及Z4 係N,Z1 、Z5 及Z6 係CH,Z3 係C,且Y係O。
在其他實施例中,本文所闡述之化合物包括以下各式之部分:


其中Y另外係如本文所闡述來定義,且非芳香族環上由鍵及~標誌之取代基對應於如本文所闡述之R7 及R8 。在其他實施例中,本文所闡述之化合物包括以下各式之部分:

其中Y係另外如本文所闡述來定義。在其他實施例中,本文所闡述之化合物包括以下各式之部分:

。在其他實施例中,本文所闡述之化合物包括以下各式之部分:

。在其他實施例中,本文所闡述之化合物包括以下各式之部分:
。在其他實施例中,本文所闡述之化合物包括以下各式之部分:

在一些實施例中,L係-C(R1 )(R2 )-。在一些實施例中,L係X。在一些實施例中,在t為1時,L係-C(R1 )(R2 )-。
在一些實施例中,X係-O-。在一些實施例中,X係-S-。在一些實施例中,X係-S(O)-。在一些實施例中,X係-S(O)2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t為1時,L不為X。在一些實施例中,在t為2、2或4時,直接連接至巨環中之醯胺氮之L不為X。
在一些實施例中,R1 及R2 各自獨立地係H、氘、鹵素、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ORa 、-OC(O)Ra 、-OC(O)Ra 、-OC(O)NRa Rb 、-OS(O)Ra 、-OS(O)2 Ra 、­SRa 、­S(O)Ra 、­S(O)2 Ra 、-S(O)NRa Rb 、-S(O)2 NRa Rb 、-OS(O)NRa Rb 、-OS(O)2 NRa Rb 、-NRa Rb 、-NRa C(O)Rb 、­NRa C(O)ORb 、-NRa C(O)NRa Rb 、-NRa S(O)Rb 、-NRa S(O)2 Rb 、­NRa S(O)NRa Rb 、­NRa S(O)2 NRa Rb 、-C(O)Ra 、-C(O)ORa 、-C(O)NRa Rb 、-PRa Rb 、­P(O)Ra Rb 、­P(O)2 Ra Rb 、­P(O)NRa Rb 、-P(O)2 NRa Rb 、-P(O)ORa 、-P(O)2 ORa 、-CN或-NO2 ,或R1 及R2 與其所連接之一或多個碳一起形成C3 -C6 環烷基或4員至6員雜環烷基,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單環或雙環雜芳基、4員至6員雜環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氘、鹵素、C1 -C6 烷基、C1 -C6 鹵烷基、-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P(O)2 ORe 、-CN或-NO2 取代。
在一些實施例中,R1 及R2 各自獨立地係H、氘、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C6 -C10 芳基、-ORa 、-SRa 、-NRa Rb 、-C(O)ORa 、­C(O)NRa Rb ;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及C6 -C10 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以下基團取代:氘、鹵素、­OH、­CN、-OC1 -C6 烷基、-OC1 -C6 烷基(C6 -C10 芳基)、­NH2 、­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O)OH、­N(C1 ­C6 烷基)C(O)OH、­NH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2 NH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O)2 NH(C1 -C6 烷基)、­NHS(O)N(C1 -C6 烷基)2 、­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2 N(C1 -C6 烷基)2 、­S(O)NH2 、-S(O)2 NH2 、-OS(O)N(C1 -C6 烷基)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2 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1 係H。在一些實施例中,R2 係H。在一些實施例中,R1 係C1 -C6 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1 係甲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1 係C3 -C6 環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1 係環丙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2 係C1 -C6 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2 係甲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2 係C3 -C6 環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2 係環丙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1 係H且R2 係C1 -C6 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1 及R2 與其所連接之一或多個碳一起形成C3 -C6 環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1 及R2 與其所連接之一或多個碳一起形成環丙烷環。
在一些實施例中,M係CR3 。在一些實施例中,M係N。在一些實施例中, M1 係CR4
在一些實施例中,R3 、R4 及R5 各自獨立地係氫、氘、鹵素、-ORc 、-OC(O)Rc 、­OC(O)NRc Rd 、-OC(=N)NRc Rd 、-OS(O)Rc 、-OS(O)2 Rc 、-OS(O)NRc Rd 、-OS(O)2 NRc Rd 、-SRc 、­S(O)Rc 、-S(O)2 Rc 、-S(O)NRc Rd 、-S(O)2 NRc Rd 、-NRc Rd 、-NRc C(O)Rd 、­NRc C(O)ORd 、­NRc C(O)NRc Rd 、-NRc C(=N)NRc Rd 、-NRc S(O)Rd 、-NRc S(O)2 Rd 、­NRc S(O)NRc Rd 、­NRc S(O)2 NRc Rd 、-C(O)Rc 、-C(O)ORc 、-C(O)NRc Rd 、-C(=N)NRc Rd 、­PRc Rd 、-P(O)Rc Rd 、­P(O)2 Rc Rd 、-P(O)NRc Rd 、-P(O)2 NRc Rd 、-P(O)ORc 、-P(O)2 ORc 、-CN、­NO2 、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或R4 及R5 與其所連接之環一起形成C5 -C8 環烷基或5員至8員雜環烷基,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單環或雙環雜芳基、C5 -C8 環烷基或5員至8員雜環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氘、鹵素、C1 -C6 烷基、C1 ­C6 鹵烷基、-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P(O)2 ORe 、-CN或-NO2 取代。在一些實施例中,R3 、R4 及R5 各自獨立地係H、氟、氯、溴、C1 -C6 烷基、-OH、-CN、­O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或-CF3 。在一些實施例中,R3 係H、氘、C1 -C6 烷基或鹵素。在一些實施例中,R3 係H或F。在一些實施例中,R4 係H、氘、C1 -C6 烷基或鹵素。在一些實施例中,R4 係H或Cl。在一些實施例中,R5 係F。
在一些實施例中,R6 係H、氘、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氘、鹵素、-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P(O)2 ORe 、-CN或-NO2 取代。在一些實施例中,R6 係H、C1 -C6 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其中C1 -C6 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鹵素、-OH、-CN、-OC1 -C6 烷基、-NH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單環5員至7員雜環烷基取代。
在一些實施例中,R7 及R8 組合形成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其中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氘、鹵素、-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P(O)2 ORe 、-CN或-NO2 取代。
在一些實施例中,R7 及R8 組合形成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其中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係視情況經以下基團取代:氘、鹵素、-OH、-OC1 -C6 烷基、-OC(O)C1 -C6 烷基、­OC(O)NH2 、­OC(O)NH(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N)NH2 、­OC(=N)NH(C1 ­C6 烷基)、­OC(=N)N(C1 -C6 烷基)2 、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OS(O)NH2 、­OS(O)NH(C1 ­C6 烷基)、­OS(O)N(C1 ­C6 烷基)2 、-OS(O)2 NH2 、-OS(O)2 NH(C1 ­C6 烷基)、-OS(O)2 N(C1 ­C6 烷基)2 、-SH、-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2 、­S(O)NH(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2 、­S(O)2 NH2 、­S(O)2 NH(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NH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OH、-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H、-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HS(O)2 NH2 、­NHS(O)2 NH(C1 ­C6 烷基)、­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H2 、­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P(O)2 (C1 ­C6 烷基)2 、­P(O)NH2 、­P(O)NH(C1 ­C6 烷基)、­P(O)N(C1 ­C6 烷基)2 、­P(O)2 NH2 、­P(O)2 NH(C1 ­C6 烷基)、­P(O)2 N(C1 ­C6 烷基)2 、-P(O)OH、-P(O)OC1 ­C6 烷基、-P(O)2 OH、­P(O)2 OC1 ­C6 烷基、-CN或-NO2
在一些實施例中,R7 及R8 組合形成5員或6員環烷基,其中4員、5員或6員環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以下基團取代:氘、鹵素、­OH、­CN、-OC1 -C6 烷基、-OC1 -C6 烷基(C6 -C10 芳基)、­NH2 、­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O)OH、­N(C1 ­C6 烷基)C(O)OH、­NH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2 NH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O)2 NH(C1 -C6 烷基)、­NHS(O)N(C1 -C6 烷基)2 、­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2 N(C1 -C6 烷基)2 、­S(O)NH2 、-S(O)2 NH2 、-OS(O)N(C1 -C6 烷基)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2 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7 及R8 組合形成3員、4員、5員或6員雜環烷基,其中該3員、4員、5員或6員雜環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以下基團取代:氘、鹵素、­OH、­CN、-OC1 -C6 烷基、-OC1 -C6 烷基(C6 -C10 芳基)、­NH2 、­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O)OH、­N(C1 ­C6 烷基)C(O)OH、­NH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2 NH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O)2 NH(C1 -C6 烷基)、­NHS(O)N(C1 -C6 烷基)2 、­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2 N(C1 -C6 烷基)2 、­S(O)NH2 、-S(O)2 NH2 、-OS(O)N(C1 -C6 烷基)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2 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7 及R8 組合形成四氫呋喃環。在一些實施例中,R7 及R8 組合形成環戊烷環。
在一些實施例中,Y係-O-、-S-、-NR9 或-CR9 R10 -。在一些實施例中,Y係-O-。
在一些實施例中,R9 及R10 各自獨立地係H、氘、鹵素、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中之每一氫原子視情況經鹵素、-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或-P(O)2 ORe 取代。
在一些實施例中,R9 及R10 各自獨立地係H、氘、鹵素或C1 -C6 烷基,其中C1 -C6 烷基中之每一氫原子視情況經以下基團取代:鹵素、-OH、-OC1 -C6 烷基、­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OS(O)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2 NH(C1 -C6 烷基)、­OS(O)2 NH2 、-SH、-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NH(C1 -C6 烷基)、­S(O)NH2 、­S(O)2 N(C1 ­C6 烷基)2 、­S(O)2 NH(C1 ­C6 烷基)、­S(O)2 NH2 、­N(C1 -C6 烷基)2 、­NH(C1 -C6 烷基)、­NH2 、­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H、-NHC(O)OC1 -C6 烷基、-NHC(O)OH、­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HC(O)N(C1 ­C6 烷基)2 、­NHC(O)NH(C1 ­C6 烷基)、­NHC(O)NH2 、-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H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H2 、­NHS(O)N(C1 -C6 烷基)2 、­NHS(O)NH(C1 -C6 烷基)、­NHS(O)NH2 、­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2 N(C1 -C6 烷基)2 、­NHS(O)2 NH(C1 -C6 烷基)、­NHS(O)2 NH2 、­C(O)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C(O)NH(C1 -C6 烷基)、­C(O)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P(O)2 (C1 -C6 烷基)2 、­P(O)N(C1 -C6 烷基)2 、­P(O)2 N(C1 -C6 烷基)2 、­P(O)OC1 -C6 烷基或-P(O)2 OC1 -C6 烷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a 、Rb 、Rc 、Rd 、Re 及Rf 各自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H、氘、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5員至7員雜芳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p為1、2、3或4。在一些實施例中,p為1。
在一些實施例中,t為1、2、3、4或5。在一些實施例中,t為3。在一些實施例中,t為4。在一些實施例中,t為3或4。
在一些實施例中,n (若存在)為1、2或3。在一些實施例中,n為2。在一些實施例中,n為3。在一些實施例中,n為2或3。
下列結構代表式I、II、III及IV之化合物之闡釋性實施例:
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意識到,本文所列示或闡釋之種類並不詳盡,且亦可選擇在該等所定義術語範圍內之其他種類。
醫藥組合物
出於治療目的,包括本文所闡述化合物之醫藥組合物可進一步包括一或多種醫藥上可接受之賦形劑。醫藥上可接受之賦形劑係無毒且另外在生物上適於投與個體之物質。該等賦形劑促進本文所闡述化合物之投與且與活性成分相容。醫藥上可接受之賦形劑之實例包含穩定劑、潤滑劑、表面活性劑、稀釋劑、抗氧化劑、黏合劑、著色劑、增量劑、乳化劑或味道改質劑。在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係無菌組合物。醫藥組合物可使用已知或熟習此項技術者可用之混合技術製備。
本發明亦涵蓋無菌組合物,包含符合管控該等組合物之國家及地方法規之組合物。
本文所闡述之醫藥組合物及化合物可根據此項技術中已知製備各種劑型之常規方法連同固體載劑調配成於適宜醫藥溶劑或載劑中之溶液、乳液、懸浮液或分散液,或作為丸劑、錠劑、菱形錠劑、栓劑、藥囊、糖衣藥丸、粒劑、粉劑、重構粉劑或膠囊。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可藉由適宜遞送途徑(例如經口、非經腸、經直腸、經鼻、局部或經眼途徑或通過吸入)投與。較佳地,組合物經調配用於經靜脈內或經口投與。
對於經口投與而言,本發明化合物可以固體形式(例如錠劑或膠囊)或作為溶液、乳液或懸浮液提供。為製備口服組合物,本發明化合物可經調配以獲得(例如)每天約0.1 mg至1 g或每天約1 mg至50 mg或每天約50 mg至250 mg或每天約250 mg至1 g之劑量。口服錠劑可包含活性成分與相容之醫藥上可接受之賦形劑之混合物,例如稀釋劑、崩解劑、黏合劑、潤滑劑、甜味劑、矯味劑、著色劑及防腐劑。適宜惰性填充劑包含碳酸鈉及碳酸鈣、磷酸鈉及磷酸鈣、乳糖、澱粉、糖、葡萄糖、甲基纖維素、硬脂酸鎂、甘露醇、山梨醇及諸如此類。實例性液體口服賦形劑包含乙醇、甘油、水及諸如此類。澱粉、聚乙烯基吡咯啶酮(PVP)、羥乙酸澱粉鈉、微晶纖維素及海藻酸係實例性崩解劑。黏合劑可包含澱粉及明膠。潤滑劑(若存在)可為硬脂酸鎂、硬脂酸或滑石粉。若期望,錠劑可經諸如硬脂酸甘油酯或二硬脂酸甘油酯之材料塗覆以延遲在胃腸道中之吸收,或可經腸溶包衣塗覆。
經口投與之膠囊包含硬質及軟質明膠膠囊。為製備硬質明膠膠囊,活性成分可與固體、半固體或液體稀釋劑混合。軟質明膠膠囊可藉由將活性成分與水、油(例如花生油或橄欖油)、液體石蠟、短鏈脂肪酸之單甘油酯及二甘油酯之混合物、聚乙二醇400或丙二醇混合來製得。
經口投與之液體可呈(例如)懸浮液、溶液、乳液或糖漿之形式,或可凍乾或呈現為在使用前與水或其他適宜媒劑重構之乾產物。該等液體組合物可視情況含有:醫藥上可接受之賦形劑,例如懸浮劑(例如,山梨醇、甲基纖維素、海藻酸鈉、明膠、羥乙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硬脂酸鋁凝膠及諸如此類);非水性媒劑,例如油(例如,杏仁油或分餾椰子油)、丙二醇、乙醇或水;防腐劑(例如,對羥基苯甲酸甲酯或對羥基苯甲酸丙酯或山梨酸);潤濕劑,例如卵磷脂;及(若期望)矯味劑或著色劑。
對於非經腸使用(包含經靜脈內、經肌內、經腹膜腔內、經鼻內或皮下途徑),本發明試劑可以無菌水溶液或懸浮液形式提供,其經緩衝至適當pH且等滲或於非經腸可接受油中。適宜水性媒劑包含林格氏溶液(Ringer's solution)及等滲氯化鈉。該等形式可以單位劑量形式(例如安瓿(ampoule)或可棄式注射裝置)、多劑量形式(例如可從其汲取適當劑量之小瓶)或以可用於製備可注射調配物之固體形式或預濃縮物呈現。闡釋性注射劑量之範圍為在數分鐘到數天範圍內之時段內約1至1000 μg/kg/分鐘藥劑與醫藥載劑之混合物。
對於經鼻吸入或經口投與而言,本發明醫藥組合物可使用(例如)亦含有適宜載劑之噴霧調配物來投與。本發明組合物可經調配作為栓劑用於直腸投與。
對於局部投與而言,本發明化合物較佳調配成乳霜或軟膏或適用於局部投與之類似媒劑。對於局部投與而言,本發明化合物可與醫藥載劑以約0.1%至約10%藥物對媒劑之濃度混合。投與本發明藥劑之另一方式可利用貼片調配物來實施經皮遞送。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治療(treat、treatment)」涵蓋「預防性」及「治癒性」治療二者。「預防性」治療意欲指示延緩疾病、疾病症狀或醫學病狀之發展,阻抑可能出現之症狀,或降低罹患疾病或症狀或其復發之風險。「治癒性」治療包含降低現有疾病、症狀或病狀之嚴重程度或抑制其惡化。因此,治療包含改善現有疾病症狀或阻止其惡化、阻止其他症狀出現、改善或預防症狀之潛在系統性病因、抑制病症或疾病(例如阻滯病症或疾病之發展、減輕病症或疾病、使病症或疾病消退、減輕由疾病或病症造成之狀況或終止疾病或病症之症狀)。
術語「個體」係指需要治療之哺乳動物患者,例如人類。
實例性疾病包含癌症、疼痛、神經性疾病、自體免疫疾病及炎症。癌症包含(例如)肺癌、結腸癌、乳癌、前列腺癌、肝細胞癌、腎細胞癌、胃及食管癌、膠質母細胞瘤、頭頸癌、炎症性肌纖維母細胞腫瘤及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疼痛包含(例如)任一來源或病因之疼痛,包含癌症疼痛、化學治療之疼痛、神經疼痛、損傷疼痛或其他來源。自體免疫疾病包含(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薛格連氏症候群(Sjogren syndrome)、I型糖尿病及狼瘡。實例性神經性疾病包含阿茲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肌萎縮性側束硬化症及亨廷頓氏病(Huntington’s Disease)。實例性炎症疾病包含動脈粥樣硬化、過敏及來自感染或損傷之發炎。
在一態樣中,本發明之化合物及醫藥組合物特異性靶向受體酪胺酸激酶、尤其RET。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之化合物及醫藥組合物特異性靶向非受體酪胺酸激酶、尤其SRC。在又一態樣中,本發明之化合物及醫藥組合物特異性分別靶向受體酪胺酸激酶及非受體酪胺酸激酶(例如RET及SRC)。因此,該等化合物及醫藥組合物可用於阻止、逆轉、減緩或抑制該等激酶中之一或多者之活性。在較佳實施例中,治療方法靶向癌症。在其他實施例中,方法用於治療肺癌或非小細胞肺癌。
在本發明之抑制方法中,「有效量」意指有效抑制靶蛋白之量。該靶調節量測可藉由常規分析方法(例如下文所闡述者)實施。該調節可用於各種設置中,包含活體外分析。在該等方法中,細胞較佳係因RET及/或SRC上調而具有異常信號傳導之癌細胞。
在本發明之治療方法中,「有效量」意指足以在需要該治療之個體中產生期望治療益處之量或劑量。本發明化合物之有效量或劑量可藉由常規方法(例如模型化、劑量遞增或臨床試驗)慮及常規因素(例如投與或藥物遞送之模式或途徑、藥劑之藥物動力學、感染之嚴重程度及過程、個體之健康狀況及體重以及治療醫師之判斷)來確定。實例性劑量係在約0.1 mg至1 g每天或約1 mg至50 mg每天或約50 mg至250 mg每天或約250 mg至1 g每天之範圍內。總劑量可以單一或分開劑量單位給予(例如,BID、TID、QID)。
在患者之疾病發生改善後,可調節劑量以便預防性或維持性治療。舉例而言,可根據症狀將投與劑量或投與頻率或二者降低至維持期望治療或預防效應之量。當然,若症狀已減輕至適當程度,則可停止治療。然而,在任一症狀復發時,患者可能需要長期間歇治療。患者亦可需要長期緩慢治療。
藥物組合
本文所闡述之本發明化合物可與一或多種其他活性成分組合用於醫藥組合物或方法中以治療本文所闡述之疾病及病症。其他額外活性成分包含緩和治療劑針對預期疾病靶之不利效應之其他治療劑或藥劑。該等組合可用於增加功效,改善其他疾病症狀,降低一或多種副效應,或降低本發明化合物之所需劑量。額外活性成分可調配成與本發明化合物分開之醫藥組合物或可與本發明化合物包含在單一醫藥組合物中。額外活性成分可與本發明化合物之投與同時、在其之前或在其之後投與。
組合藥劑包含彼等已知或觀察到在治療本文所闡述疾病及病症中有效之額外活性成分,包含有效針對與疾病有關之另一靶者。舉例而言,本發明之組合物及調配物以及治療方法可進一步包括其他藥物或醫藥,例如其他可用於治療或緩解目標疾病或相關症狀或病狀之活性劑。對於癌症適應症而言,其他該等藥劑包含(但不限於)激酶抑制劑,例如EGFR抑制劑(例如,埃羅替尼(erlotinib)、吉非替尼(gefitinib));Raf抑制劑(例如,維羅非尼(vemurafenib))、VEGFR抑制劑(例如,舒尼替尼(sunitinib));ALK抑制劑(例如克唑替尼);標準化學治療劑,例如烷基化劑、抗代謝物、抗腫瘤抗生素、拓撲異構酶抑制劑、鉑藥物、有絲分裂抑制劑、抗體、激素療法或皮質類固醇。對於疼痛適應症而言,適宜組合藥劑包含消炎劑,例如NSAID。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可另外包括該等活性劑中之一或多者,並且治療方法可另外包括投與有效量之該等活性劑中之一或多者。
化學合成
現將參照下文用於其一般製備之闡釋性合成方案及下文特定實例來闡述可用於說明方法中之實例性化學實體。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為獲得本文之各種化合物,可適宜地選擇起始材料,從而最終期望取代基將經由具有或不具有適當保護之反應方案攜載以產生期望產物。或者,可能必須或需要採用可經由反應方案攜載且在適當時經期望取代基代替之適宜基團來代替最終期望取代基。另外,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下列方案中所展示之轉變可以與特定側基之官能性相容之任一順序實施。
縮寫:本文所闡述實例使用各種材料,包含(但不限於)由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下列縮寫所闡述者:
一般方法A.
{(2S )-2-[4-氟-2-({[(1R ,2S )-2-羥基環戊基]胺基}甲基)苯氧基]丙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A-1)之製備
步驟1.向A-1-1 (0.9615 g, 5.65 mmol)及A-1-1A (1.19 g, 6.78 mmol)於DCM (3.62 mL)中之共沸乾燥混合物添加PPh3 (2.22 g, 8.48 mmol)。攪拌混合物直至每一物質皆溶解為止。在0℃及混合下,極緩慢地添加DIAD (1.83 g, 9.04 mmol, 1.78 mL)。將反應液升溫至25℃並攪拌16 hr。添加DCM (5 mL)及2M NaOH溶液(20 mL)並劇烈攪拌4小時。使用DCM (3 × 15 mL)萃取混合物,使用Na2 SO4 乾燥並在減壓下濃縮。急速層析(ISCO系統,二氧化矽(12 g),於己烷中之0-30%乙酸乙酯)可提供A-1-2 (1.35 g, 73%)。
步驟2.在0℃下,向A-1-2 (1.35 g, 4.13 mmol)於THF (8.27 mL)中之溶液中小批添加硼氫化鋰(720.51 mg, 33.08 mmol)且將混合物攪拌1 hr並自冷浴取出。將混合物在環境溫度下攪拌20 hr,然後使用水(5mL)稀釋並使用乙酸乙酯(3 × 5mL)萃取。使用鹽水洗滌合併之有機相並藉由硫酸鈉乾燥。急速管柱層析(ISCO,24g二氧化矽,於己烷中之乙酸乙酯)可提供A-1-3 (1.08 g, 3.60 mmol, 87.09%產率)。
步驟3.在-78℃下,將於DCM (6 mL)中之DMSO (422.82 mg, 5.41 mmol, 384.38 uL)逐滴添加至於DCM (6 mL)中之草醯氯(686.85 mg, 5.41 mmol, 464.09 uL)中。將混合物攪拌20分鐘且在-78℃下逐滴添加於DCM (6 mL)中之A-1-3 (1.08 g, 3.61 mmol)並攪拌20分鐘,隨後添加TEA (1.83 g, 18.04 mmol, 2.51 mL)。在18 h內,隨著溫度增加至環境溫度,攪拌混合物。使用水(10 mL)淬滅反應且分離各層。使用DCM (2 × 10 mL)將水層再萃取兩次。使用鹽水洗合併之有機層並經由硫酸鈉乾燥。急速層析(ISCO,24 g二氧化矽金,於己烷中之0-30%乙酸乙酯),提供A-1-4 (460.2 mg, 1.55 mmol, 42.90%產率)。
步驟4.將(1S ,2R )-2-胺基環戊醇HCl鹽(69 mg, 504 µmol)、休尼格鹼(Hunig’s Base) (196 mg, 0.26 mL, 1.5 mmol)及A-1-4 (150.00 mg, 504 µmol)於無水MeOH (2.50 mL)中之溶液加熱至65℃保持1 hr。將反應液冷卻至室溫且添加NaBH4 (38 mg, 1.0 mmol)。將混合物攪拌2 hr,然後使用水(3 mL)淬滅並攪拌5 min。使用DCM (3 × 5 mL)萃取混合物,使用Na2 SO4 乾燥並在減壓下濃縮。急速層析(ISCO系統,二氧化矽(12 g),於己烷中之25-50%乙酸乙酯)可提供A-1 (125.3 mg, 327 µmol, 64.9%產率)。
根據一般方法A在步驟4中使用(1R ,2R )-2-胺基環戊醇來製備混合物A-2。
一般方法B.
{(2S )-2-[2,4-二氟-2-({[(1R ,2S )-6-羥基環戊基]胺基}甲基)苯氧基]丙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A-3)之製備
步驟1.將K2 CO3 (330.00 mg, 2.39 mmol)添加至於DMF (4.78 mL)中之A-3-1 (151 mg, 955.08 μmol)及A-3-1A (283.27 mg, 1.19 mmol)並在攪拌下加熱至50℃保持1 hr。冷卻混合物並使用DCM (3 mL)稀釋,經由注射器式過濾器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急速層析(ISCO系統,二氧化矽(12 g),於己烷中之0-30%乙酸乙酯)可提供A-3-2 (301 mg, 954 μmol, 99%產率)。
步驟4.將(1S ,2R )-2-胺基環戊醇HCl鹽(104 mg, 0.76 µmol)及A-3-2 (200 mg, 634 µmol)於無水MeOH (3.17 mL)中之溶液加熱至65℃保持1小時。將反應液冷卻至室溫且添加NaBH4 (72 mg, 1.9 mmol)。將混合物攪拌2小時,然後使用水(5 mL)淬滅並攪拌5 min。使用DCM (3 × 15 mL)萃取混合物,使用Na2 SO4 乾燥並在減壓下濃縮。急速層析(ISCO系統,二氧化矽(12 g),於二氯甲烷中之0-20%甲醇)可提供A-3 (108 mg, 270 µmol,42%產率)。
根據一般方法A在步驟4中使用(3R ,4R )-4-胺基四氫呋喃-3-醇來製備化合物A-4。
根據一般方法A在步驟4中使用5-氟-2-甲氧基菸鹼醛來製備化合物A-5。
根據一般方法A使用外消旋順式-3-胺基-4-羥基吡咯啶-1-甲酸第三丁基酯及5-氟-2-甲氧基菸鹼醛來製備化合物A-6。

一般方法C.
6-溴-5-氯吡唑并[1,5-a]嘧啶-3-甲酸乙酯(B-1)之製備。
步驟1.向B-1-1 (10.00 g, 47.80 mmol, 1.00當量)於乙酸(100.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溴(7.64 g, 47.80 mmol, 2.46 mL, 1.00當量)。將混合物在180℃下攪拌6 hr。TLC (石油醚/乙酸乙酯=1/1)展示起始材料完全消耗且發現一個新斑點。藉由水(30 mL)將混合物淬滅。過濾混合物且濃縮濾餅以得到白色固體形式之B-1-2 (10.00 g, 34.71 mmol, 72.62%產率):1 H NMR (400MHz, DMSO-d6) δ: 12.34 (br. s., 1H), 9.25 (s, 1H), 8.15 (s, 1H), 4.28 (q,J =7.2 Hz, 2H), 1.29 (t,J =7.2 Hz, 3H)。
步驟2.向B-1-2 (6.00 g, 20.97 mmol, 1.00當量)於氧氯化磷(60 mL)中之溶液中。將混合物在120℃下攪拌16 hr。TLC (石油醚/乙酸乙酯=3/1)指示起始材料完全消耗且發現一個新斑點。過濾反應混合物並在減壓下濃縮以得到殘餘物。藉由管柱層析(SiO2 ,石油醚/乙酸乙酯=10/1至1/1)純化殘餘物以得到白色固體形式之B-1 (2.50 g, 8.21 mmol, 39.15%產率);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8.94 (s, 1H), 8.54 (s, 1H), 4.43 (q,J =7.2 Hz, 2H), 1.42 (t,J =7.2 Hz, 3H)。
一般方法D.
(3aR ,11S ,20aS )-7-氟-11-甲基-2,3,3a,12,13,20a-六氫-1H ,5H -17,19-(次甲基)環戊[5,6][1,4]噁嗪并[3,4-i ]吡唑并[4,3-f][1,4,8,10]苯并氧雜三氮雜環十三炔-14(11H )-酮(1)之製備
步驟1.向B-1 (325 mg, 1.07 mmol)及A-1 (408 mg, 1.07 mmol)於n-BuOH (5.3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休尼格鹼(689 mg, 5.3 mmol, 929 µL)。將混合物加熱至90℃保持15 hr。冷卻反應液並在減壓下濃縮。急速層析(ISCO系統,二氧化矽(12 g),於己烷中之10-50%乙酸乙酯)可提供1-1 (197.7 mg, 303 µmol, 28%產率)。
步驟2.向1-1 (36.6 mg, 48.5 µmol)於DMF (3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於甲苯中之KOt-Pent (1.7 M, 86 µL)。將反應液在室溫下攪拌1.5小時。將反應液冷卻至-20℃並使用飽和NH4 Cl溶液(5 mL)淬滅,然後使用DCM (3 × 10 mL)萃取。使用Na2 SO4 乾燥合併之萃取物並在減壓下濃縮。急速層析(ISCO系統,二氧化矽(12 g),於己烷中之10-35%乙酸乙酯)可提供1-2 (12.8 mg, 22 µmol, 46%產率)。
步驟3.在環境溫度下,向1-2 (12.8 mg, 22 µmol)於MeOH (3 mL)及THF (1 mL)中之溶液中添加LiOH水溶液(2.0 M, 1.0 mL)。將混合物在60℃下加熱17 hr,冷卻至-20℃,然後使用HCl水溶液(2.0 M)淬滅至酸性。使用DCM (3 × 5 mL)萃取混合物,使用Na2 SO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並在高真空下乾燥。將粗製材料溶於DCM (4 mL)中,隨後添加於1,4-二噁烷中之HCl (4 M, 3 mL)。將混合物在環境溫度下攪拌1.5 hr,在減壓下濃縮,並在高真空下乾燥。將粗製材料溶於DMF (2.0 mL)及DCM (4.0 mL)中且一次性添加休尼格鹼(185 mg, 1.4 mmol, 250 µL),然後添加FDPP (34.5 mg, 89 µmol)。將反應液攪拌1.5小時,然後使用2 M Na2 CO3 溶液(5 mL)淬滅。將混合物攪拌5分鐘,然後使用DCM (4 × 10 mL)萃取。使用Na2 SO4 乾燥合併之萃取物並在減壓下濃縮。急速層析(ISCO系統,二氧化矽(12 g),於二氯甲烷中之0-5%甲醇)可提供1 (8.13 mg, 19 µmol, 85%產率)。
分別根據一般方法D在步驟1中使用A-2至A-4來製備化合物2及4。
一般方法E.
(3aR ,11S ,20aS )-7-氟-11-甲基-2,3,3a,12,13,20a-六氫-1H , 5H -17,19-(次甲基)環戊[5,6][1,4]噁嗪并[3,4-i ]吡唑并[4,3-f]吡啶并[3,2-l ][1,4,8,10]氧雜三氮雜環十三炔-14(11H )-酮(5)之製備
步驟1. 向B-1 (454 mg, 1.49 mmol)及A-5 (358 mg, 1.49 mmol)於t-BuOH (5.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休尼格鹼(963 mg, 7.45 mmol, 1.30 mL)。將混合物加熱至105℃歷17 hr。冷卻反應物並在減壓下濃縮。急速層析(ISCO系統,二氧化矽(12 g),於己烷中之10-40%乙酸乙酯),提供5-1 (292 mg, 38%產率)。
步驟2. 向5-1 (18.8 mg, 37 µmol)於DMF (3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於甲苯中之KOt-Pent (1.7 M, 65 µL)。將反應物在室溫攪拌20小時。將反應物冷卻至-20℃並使用飽和NH4 Cl溶液(5 mL)淬滅,然後使用DCM (3 × 10 mL)萃取。使用Na2 SO4 乾燥合併之萃取物並在減壓下濃縮。急速層析(ISCO系統,二氧化矽(12 g),於二氯甲烷中之0-5%甲醇),提供5-2 (6.2 mg, 39%產率)。
步驟3. 向5-2 (6.2 mg, 14.5 µmol)於EtOH (4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於1,4-二噁烷中之HCl水溶液(4.0 M, 3.0 mL)。將混合物在70℃加熱6小時。冷卻混合物,在減壓下濃縮,並在高真空下乾燥,提供粗製物5-3。原樣使用化合物。
步驟4. 將K2 CO3 (14.0 mg, 101 µmol)添加至於DMF (250 µL)中之5-3 (6.2 mg, 14.5 µmol)及A-3-1A (17 mg, 73 µmol)中並攪拌2小時。冷卻混合物並使用水(5 mL)淬滅,然後使用DCM (3 × 10 mL)萃取。使用Na2 SO4 乾燥合併之萃取物並在減壓下濃縮。急速層析(ISCO系統,二氧化矽(12 g),於己烷中之20-100%乙酸乙酯),提供5-4 (6.1 mg, 73%產率)。
步驟5. 向5-4 (6.1 mg, 10.7 µmol)於MeOH (3 mL)及THF (1 mL)中在環境溫度之溶液中添加LiOH水溶液(2.0 M, 1.0 mL)。將混合物在60℃加熱16 hr,冷卻至-20℃,然後使用HCl水溶液(2.0 M)淬滅至酸性。使用DCM (3 × 5 mL)萃取混合物,使用Na2 SO4 乾燥,在減壓下濃縮,並在高真空下乾燥。將粗製物溶於DCM (4 mL)中,隨後添加於1,4-二噁烷中之HCl (4 M, 3 mL)。將混合物在環境溫度攪拌2小時,在減壓下濃縮,並在高真空下乾燥。將粗製物溶於DMF (2.0 mL)及DCM (4.0 mL)中且一次性添加休尼格鹼(185 mg, 1.4 mmol, 250 µL),然後添加FDPP (34.5 mg, 89 µmol)。將反應物攪拌1小時,然後使用2 M Na2 CO3 溶液(5 mL)淬滅。將混合物攪拌5分鐘,然後使用DCM (4 × 10 mL)萃取。使用Na2 SO4 乾燥合併之萃取物並在減壓下濃縮。急速層析(ISCO系統,二氧化矽(12 g),於二氯甲烷中之0-5%甲醇),提供5 (3.21 mg, 71%產率)。
根據一般方法E在步驟4中使用(R )-3-Boc-4-甲基-2,2-二側氧基-[1,2,3]氧雜噻唑啶來製備化合物6。
一般方法F.
(5aR ,8aS )-5,5a,6,7,8,8a-六氫環戊[b]吡唑并[1',5':1,2]嘧啶并[4,5-e ][1,4]噁嗪-3-甲酸乙酯(C-1)之製備
步驟1.在90℃下,向C-1-1 (5.0 g, 28.1 mmol, 1當量)及C-1-2 (6.1 g, 39.3 mmol, 1.4當量)於EtOH (56 mL)中之溶液中添加NaOEt (2.68 M, 26.2 mL, 2.5當量)且攪拌6小時。冷卻反應混合物且使用甲苯(60 mL)稀釋,並在減壓下濃縮至乾燥。將材料再懸浮於甲苯(60 mL)中並再次濃縮至乾燥,且置於高真空下過夜以提供粗製物C-1-3。將粗製材料原樣用於下一步驟中。
步驟2.將來自步驟1之粗製物C-1-3懸浮於POCl3 (99 g, 60 mL, 646 mmol, 23.00當量)中並加熱至100℃保持24小時。將反應液冷卻至室溫並在減壓下濃縮至乾燥。將粗製材料懸浮於DCM (100 mL)中且添加水(100 mL)。將混合物攪拌30分鐘,然後使用DCM (3 × 100 mL)萃取。藉由鹽水(100 mL)洗滌合併之有機萃取物,藉由無水硫酸鈉乾燥,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經由二氧化矽塞(60 g Si)純化並使用DCM (約1.5 L)洗脫以得到黃色固體形式之C-1-4(5.68 g, 72%產率,LC/MS純度= 86%)。
步驟3.在0℃下,向C-1-4 (5.68 g, 20.4 mmol)及NH4 Cl (5.46 g, 102 mmol)於THF (68 mL)、EtOH (204 mL)及水(136 mL)中之溶液中添加Zn粉(5.34 g, 81.7 mmol)。將混合物在0℃下攪拌3小時。經由矽藻土墊過濾反應混合物且使用DCM (100 mL)沖洗矽藻土墊。將濾液在減壓下濃縮至乾燥,然後再懸浮於DCM (500 mL)中,使用Na2 SO4 乾燥並在減壓下濃縮。使用二氧化矽塞(50 g Si)純化並使用DCM洗脫以提供白色固體形式之C-1-5 (3.17 g, 63.8%產率)。
步驟4.向C-1-5 (1.74 g, 7.1 mmol)及(1S ,2R )-2-胺基環戊醇HCl鹽(1.08 g, 7.8 mmol)於EtOH (14 mL)中之溶液中添加DIEA (4.6 g, 6.2 mL 35.6 mmol)。將混合物加熱至80℃保持1小時。冷卻反應液並在減壓下濃縮。急速層析(ISCO系統,二氧化矽(40 g),於己烷中之20-80%乙酸乙酯)可提供白色固體形式之C-1-6 (2.13 g, 97%產率)。
步驟5.向C-1-6 (1.0 g, 3.24 mmol)於DMSO (16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Cs2 CO3 (9.51 g, 29 mmol)。將混合物加熱至100℃並攪拌91小時。冷卻反應混合物並使用30%鹽水溶液(700 mL)淬滅,然後使用乙酸乙酯(4 × 200 mL)萃取。使用15%鹽水溶液(2 × 250 mL)洗滌合併之萃取物。使用乙酸乙酯(1 × 250 mL)反萃取鹽水溶液。合併有機萃取物並使用鹽水(250 mL)洗滌,藉由Na2 SO4 乾燥並在減壓下濃縮以提供淺黃色固體形式之C-1 (803 mg, 86%產率,LC/MS純度為97%)。
根據一般方法F在步驟4中分別使用外消旋順式-2-胺基環丁醇、(1S ,2R )-2-胺基環己醇及外消旋順式-4-胺基側環氧丁烷-3-醇來製備化合物C-2、C-3及C-4。
一般方法G.
{(2R )-1-[2-(氯甲基)-4,6-二氟苯氧基]丙烷-2-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D-1)之製備
步驟1.向D-1-1 (200 mg, 1.27 mmol)及D-1-1A (315 mg, 1.33 mmol)於DMF (6.3 mL)中之溶液中添加K2 CO3 (437 mg, 3.2 mmol)。將反應液攪拌2小時,然後添加檸檬酸溶液(1 M於H2 O中,6 mL)以進行淬滅且將混合物劇烈攪拌30分鐘。使用DCM (3 × 10 mL)萃取混合物且收集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並藉由Na2 SO4 乾燥,過濾並在減壓及高真空下濃縮以提供期望產物D-1-2 (理論產量:399 mg)。原樣使用化合物。
步驟2.向D-1-2 (399 mg (理論值), 1.27 mmol)於無水THF (1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LiBH4 (193 mg, 8.86 mmol)。將混合物攪拌20小鼠,然後使用水(25 mL)淬滅並攪拌5 min。使用DCM (3 × 15 mL)萃取混合物,使用Na2 SO4 乾燥並在減壓下濃縮。急速層析(ISCO系統,二氧化矽(24 g),於己烷中之0-50%乙酸乙酯)可提供D-1-3 (33.2 mg, 8%產率)。
步驟3.在0℃下,向D-1-3 (33.2 mg, 105 µmol)及DIPEA (67.6 mg, 91 µL, 523 µmol)於DCM (525 µ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MsCl (15 mg, 10 µL 131 µmol)。將混合物在0℃下攪拌1小時。使用水(3 mL)及2M HCl (100 µL)淬滅反應,然後使用DCM (3 × 5 mL)萃取。合併有機相,藉由Na2 SO4 乾燥,並在減壓下濃縮。急速層析(ISCO系統,二氧化矽(12 g),於己烷中之0-50%乙酸乙酯)可提供D-1及D-1A之混合物(40.2 mg, 91%產率)。
一般方法H.
(S)-甲烷磺酸(2-((1-((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丙烷-2-基)氧基)-5-氟吡啶-3-基)甲基酯(D-2)之製備
步驟1.在圓底燒瓶中混合D-2-1 (7 g, 45.12 mmol)及吡啶鹽酸鹽(20.86 g, 180.5 mmol)並加熱至145℃,且將熔融混合物在145℃下攪拌30 min,然後冷卻。使用H2 O (200 mL)及乙酸乙酯(200 mL)稀釋混合物,分配且使用EA (5 × 100 mL)萃取水層,合併有機相並藉由Na2 SO4 乾燥,然後在減壓下濃縮溶液以提供黃色固體形式之期望產物D-2-1 (5.19 g, 36.78 mmol, 81.51%產率)。
步驟2.向化合物D-2-1 (2.37 mg, 16.79 mmol)及Cs2 CO3 (21.88 g, 67.15 mmol)於NMP (33.57 mL)中之冰浴混合物中添加化合物A-3-1A (4 g, 16.79 mmol),將反應液在0℃下攪拌2小時。使用二氯甲烷(200 mL)及H2 O (100 mL)稀釋反應液。添加檸檬酸溶液(1 M於H2 O中,100 mL)且將混合物劇烈攪拌10分鐘,分離各層,收集有機層並藉由Na2 SO4 乾燥,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藉由急速層析(ISCO系統,二氧化矽(80 g),於己烷中之0-30%乙酸乙酯)純化以提供白色固體形式之期望產物D-2-2 (4.2 g, 14.06 mmol, 83.79%產率)。
步驟3.向化合物D-2-2 (4.2 g, 14.06 mmol)於MeOH (46.88 mL)中之冰浴溶液中添加NaBH4 (798.17mg, 21.10 mmol)。將反應液在0℃下攪拌1小時。使用H2 O (100 mL)淬滅反應且使用二氯甲烷(3 × 100 mL)萃取。合併有機相,藉由Na2 SO4 乾燥,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藉由急速層析(ISCO系統,二氧化矽(80 g),於己烷中之0-50%乙酸乙酯)純化以提供無色油狀物形式之期望產物D-2-3 (3.46 g, 11.53 mmol, 81.96%產率)。
步驟4.在0℃下,向D-2-3 (2.41 g, 8.02 mmol)及DIPEA (4.15 g, 5.6 mL, 32.1 mmol)於DCM (14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MsCl (1.10 g, 0.74 mL 9.62 mmol)。將混合物在0℃下攪拌2小時。使用1% HCl溶液(100 mL)淬滅並使用DCM (3 × 100 mL)萃取。合併有機相,藉由Na2 SO4 乾燥,並在減壓下濃縮。急速層析(ISCO系統,二氧化矽(80 g),於己烷中之0-40%乙酸乙酯)可提供白色固體形式之D-2 (2.0 g, 66%產率)及油狀物形式之D-2A (627 mg, 24%產率)。
根據一般方法H在步驟2中使用(R )-3-boc-4-甲基-2,2-二側氧基-[1,2,3]氧雜噻唑啶來製備化合物D-3。


一般方法I.
(3aR ,12R ,20aS )-7,9-二氟-12-甲基-2,3,3a,12,13,20a-六氫-1H ,5H -17,19-(次甲基)環戊[5,6][1,4]噁嗪并[3,4-i ]吡唑并[4,3-f][1,4,8,10]苯并氧雜三氮雜環十三炔-14(11H )-酮(7)之製備
步驟1.向C-1(30 mg, 104 µmol)及D-1 (41 mg, 104 µmol)於DMF (1 mL)中之溶液中添加Cs2 CO3 (102 mg, 312 µmol)。將反應液在室溫下攪拌4小時。冷卻反應液,使用DCM (3 mL)稀釋,經由注射器式過濾器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急速層析(ISCO系統,二氧化矽(12 g),於己烷中之0-50%乙酸乙酯)可提供7-1 (61 mg, 100%產率)。
步驟2.遵循一般方法E中所用之程序將化合物7-1轉化成7
根據一般方法I在步驟1中使用起始材料C-2及D-2且在最後步驟之後分離立體異構體來製備化合物8及9。
根據一般方法I在步驟1中使用起始材料C-2及D-3且在最後步驟之後分離立體異構體來製備化合物10及11。
根據一般方法I在步驟1中使用起始材料C-3及D-2來製備化合物12。
根據一般方法I在步驟1中使用起始材料C-3及D-3來製備化合物13。
一般方法J.
(3aR ,12R ,20aS )-12-環丙基-7-氟-2,3,3a,12,13,20a-六氫-1H ,5H -17,19-(次甲基)環戊[5,6][1,4]噁嗪并[3,4-i ]吡唑并[4,3-f]吡啶并[3,2-l ][1,4,8,10]氧雜三氮雜環十三炔-14(11H )-酮(14)之製備
步驟1.向14-1 (1.0 g, 8.69 mmol)於無水MeOH (87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於二噁烷中之HCl (4.0 M, 4.3 mL, 2.0當量)。將混合物加熱至70℃並攪拌40小時。冷卻反應混合物並在減壓下濃縮至乾燥以提供粗製物14-2。將材料原樣用於下一步驟中。
步驟2.向來自步驟1之粗製物14-2於THF (6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Boc2 O (2.08 g, 9.54 mmol)及NaHCO3 溶液(1 M, 34.69 mL)。將反應液攪拌4小時,然後使用水(50 mL)稀釋且然後使用乙酸乙酯(3 × 50 mL)萃取。藉由鹽水(50 mL)洗滌合併之有機萃取物,藉由無水硫酸鈉乾燥,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急速層析(ISCO系統,二氧化矽(40 g),於己烷中之0-50%乙酸乙酯)可提供14-3 (1.66 g, 83%產率)。
步驟3.在0℃下,向14-3 (1.66 g, 7.24 mmol)於THF (36 mL)中之溶液中添加LiBH4 (789 mg, 36 mmol)。將混合物緩慢升溫至室溫並攪拌20小時。藉由添加水(20 mL)及飽和NH4 Cl水溶液(25 mL)來將反應混合物淬滅,然後使用乙酸乙酯(3 × 50 mL)萃取。使用鹽水(50 mL)洗滌合併之萃取物,藉由Na2 SO4 乾燥並在減壓下濃縮。急速層析(ISCO系統,二氧化矽(40 g),於己烷中之10-40%乙酸乙酯)可提供14-4 (1.23 g, 84%產率)。
步驟4.在-5℃下,向咪唑(1.0 g, 14.9 mmol)於DCM (16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於DCM (5 mL)中之SOCl2 (532 mg, 4.47 mmol, 324 µL)。將混合物在-5℃下攪拌1小時。將混合物冷卻至-10℃且逐滴添加於DCM (4 mL)中之14-4 (0.5 g, 2.48 mmol)。將混合物緩慢升溫至10℃並在此溫度下攪拌2 hr。使用水(10 mL)淬滅反應並在10℃下攪拌10 min。去除有機層並使用10%檸檬酸溶液(10 mL)洗滌,然後使用鹽水(5 mL)洗滌且使用Na2 SO4 乾燥,並在減壓下濃縮。急速層析(ISCO系統,二氧化矽(24 g),於己烷中之0-20%乙酸乙酯)可提供14-5 (294 mg, 48%產率)。
步驟5.在0℃下,向於DCM (5.66 mL)中之14-5 (294 mg, 1.19 mmol)及於H2O (5.66 mL)中之NaIO4 (610.25 mg, 2.85 mmol)之溶液中添加RuCl3 *3H2 O (6.2 mg, 24 µmol)。將反應液升溫至室溫並攪拌1小時。使用水(15 mL)淬滅反應,然後使用DCM (3 × 15 mL)萃取。使用鹽水(5 mL)洗滌合併之萃取物,藉由Na2 SO4 乾燥並在減壓下濃縮。急速層析(ISCO系統,二氧化矽(12 g),於己烷中之0-30%乙酸乙酯)可提供14-6 (308 mg, 98%產率)。
步驟6.向5-3 (40 mg, 97 µmol)及14-6 (32 mg, 121 µmol)於DMF (484 µL)中之溶液中添加CS2CO3 (95 mg, 290 µmol)。將反應混合物攪拌1小時,然後使用DCM (5 mL)稀釋並經由注射器式過濾器過濾,然後與20%檸檬酸溶液(10 mL)一起攪拌30 min。使用DCM (3 × 15 mL)萃取混合物並使用Na2 SO4 乾燥合併之萃取物,且在減壓下濃縮。急速層析(ISCO系統,二氧化矽(12 g),於己烷中之10-50%乙酸乙酯)可提供14-7 (45.6 mg, 79%產率)。
步驟7.遵循一般方法E中所用之程序將化合物14-7轉化成14。
一般方法K.
(3aR ,11S ,21aS )-7-氟-11-甲基-2,3,3a,11,12,13,14,21a-八氫-1H ,5H ,15H -18,20-(次甲基)環戊[5,6][1,4]噁嗪并[4,3-e ]吡唑并[3,4-h ]吡啶并[2,3-b ][1,5,7,11]氧雜三氮雜環十四炔-15-酮(15)之製備
步驟1.在0℃下,向5-3 (50 mg, 121 µmol)、15-1-1A (27.5 mg, 145 µmol)及PPh3 (41 mg, 157 µmol)於DCM (194 µL)中之溶液中添加DIAD (41 mg, 157 µmol)。將混合物升溫至室溫並攪拌16小時。冷卻反應液並使用DCM稀釋。過濾溶液且在減壓下濃縮濾液。急速管柱層析(ISCO,12g二氧化矽,於己烷中之乙酸乙酯)可提供15-1 (58.8 mg, 83%產率)。
步驟2.遵循一般方法E中所用之程序將化合物15-1轉化成15。
根據一般方法K製備化合物16及17。
根據一般方法J製備化合物18。
一般方法L.
(3aR ,21aS )-7-氟-2,3,3a,11,12,13,14,21a-八氫-1H ,5H ,15H -18,20-(次甲基)環戊[5,6][1,4]噁嗪并[4,3-e ]吡唑并[3,4-h ]吡啶并[2,3-b ][1,5,7,11]氧雜三氮雜環十四炔-15-酮(19)之製備
步驟1.向5-3 (40 mg, 97 µmol)及19-1-1A (23 mg, 116 µmol)於DMF (300 uL)中之溶液中添加K2 CO3 (27 mg, 194 µmol)。將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16 hr。冷卻反應液並使用DCM (5 mL)稀釋。過濾溶液且在減壓下濃縮濾液。藉由急速管柱層析(ISCO, 12g二氧化矽,於己烷中之乙酸乙酯)純化粗製物以提供15 (18.9 mg, 34%產率)。
步驟2.遵循一般方法E中所用之程序將化合物19-1轉化成19。
根據一般方法K製備化合物20。
根據一般方法J製備化合物21及22。
根據一般方法K製備化合物23及24。
根據一般方法J製備化合物25及26。
根據一般方法K製備化合物27、28及29。
根據一般方法I在步驟1中使用起始材料D-2A及C-4且在最後步驟之後藉由急速管柱層析(ISCO,反相C-18, 50g,於水中之含有0.035% TFA之乙腈)分離立體異構體來製備化合物30及31。
一般方法M.
(3aR ,12S ,21aS )-7-氟-12-羥基-2,3,3a,11,12,13,14,21a-八氫-1H ,5H ,15H -18,20-(次甲基)環戊[5,6][1.,4]噁嗪并[4,3-e ]吡唑并[3,4-h ]吡啶并[2,3-b ][1,5,7,11]氧雜三氮雜環十四炔-15-酮(32)之製備
步驟1.向32-1 (3.1 g, 34.03 mmol)及Boc酐(7.43 g, 34.03 mmol)於MeOH (68.0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TEA (6.89 g, 68.05 mmol, 9.48 mL)。將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16 hr。在減壓下濃縮反應液且藉由急速管柱層析(ISCO,二氧化矽,40g,於二氯甲烷中之甲醇)純化以提供32-2 (6.36 g, 33.26 mmol, 97.75%產率)。
步驟2.將32-2 (6.36 g, 33.26 mmol)及咪唑(4.53 g, 66.52 mmol)溶於THF (110.86 mL)中且添加TBS氯化物(6.02 g, 39.91 mmol)。將混合物攪拌2 hr,然後使用水(200 mL)稀釋並使用DCM (3 × 200 mL)萃取。使用鹽水(200mL)洗滌合併之有機相並藉由Na2 SO4 乾燥。過濾溶液且在減壓下濃縮濾液。藉由急速層析(ISCO系統,二氧化矽,80g,於己烷中之0-40%乙酸乙酯)純化粗製物以提供32-3 (8.75 g, 28.64 mmol, 86.12%產率)。
步驟3.在0℃下,向32-3 (8.75 g, 28.64 mmol)及DIEA (11.11 g, 85.93 mmol, 14.97 mL)於DCM (95.48 mL)中之溶液中緩慢添加MOM氯化物(3.46 g, 42.96 mmol, 3.26 mL)。將混合物攪拌16 hr.並升溫至環境溫度。使用水(100 mL)淬滅反應並使用DCM (3 × 100 mL)萃取。藉由Na2 SO4 乾燥合併之萃取物。藉由急速管柱層析(ISCO,二氧化矽,80g,於己烷中之0-30%乙酸乙酯)純化粗製物以提供32-4 (7.44 g, 21.29 mmol, 74.31%產率)。
步驟4.向32-4 (7.44 g, 21.29 mmol)於THF (106.43 mL)中之溶液中添加TBAF單水合物(11.90 g, 42.57 mmol)。將混合物攪拌1 hr.,然後使用飽和NH4 Cl水溶液(10 mL)淬滅並使用DCM (100mL)稀釋。藉由Na2 SO4 乾燥混合物並過濾。在減壓下濃縮濾液且藉由急速管柱層析(ISCO,二氧化矽,80 g,於己烷中之乙酸乙酯)純化粗製物以提供32-5 (4.67 g, 19.85 mmol, 93.25%產率)。
遵循一般方法J自步4中之32-5及步驟6中之5-3來製備化合物32。
一般程序N.
(3aR ,21aS )-7-氟-12,12-二羥基-2,3,3a,11,12,13,14,21a-八氫-1H ,5H ,15H -18,20-(次甲基)環戊[5,6][1,4]噁嗪并[4,3-e ]吡唑并[3,4-h ]吡啶并[2,3-b ][1,5,7,11]氧雜三氮雜環十四炔-15-酮(33)之製備
向32 (13.8 mg, 31.33 umol)於DCM (626.66 uL)中之溶液中添加戴斯-馬丁過碘烷(Dess-Martin Periodinane) (26.58 mg, 62.67 umol)。將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2 hr並使用飽和NaHCO3 溶液(5 mL)淬滅。使用DCM (3×5mL)萃取混合物並藉由Na2 SO4 乾燥有機層。過濾鹽並在減壓下濃縮濾液。藉由急速管柱層析(ISCO,二氧化矽,12g,於二氯甲烷中之甲醇)純化粗製物且在乙腈(1mL)中使用數滴2M HCl (2滴)攪拌所得產物混合物,使用2M碳酸鈉稀釋並使用二氯甲烷(3×5mL)萃取以提供化合物33 (9.1 mg, 19.94 µmol, 64%產率)。
根據一般方法K製備化合物34及35。
一般方法O.
(3aR ,13R ,21aS )-7-氟-13-甲基-2,3,3a,11,12,13,14,21a-八氫-1H ,5H ,15H -18,20-(次甲基)環戊[5,6][1,4]噁嗪并[4,3-e ]吡唑并[3,4-h]吡啶并[2,3-b ][1,5,7,11]氧雜三氮雜環十四炔-15-酮(36)及(3aS ,11S ,20aR )-2-乙醯基-7-氟-11-甲基-2,3,3a,12,13,20a-六氫-1H ,5H -17,19-(次甲基)吡唑并[4,3-f]吡啶并[3,2-l]吡咯並[3',4':5,6][1,4]噁嗪并[3,4-i ][1,4,8,10]氧雜三氮雜環十三炔-14(11H )-酮(37)之製備
步驟1.在室溫下,向A-6 (255.4 mg, 748.15 umol,外消旋混合物)溶於無水異丙醇(3.74 mL)中之溶液中添加DIEA (290.08 mg, 2.24 mmol, 390.94 uL),隨後添加C-1-5 (200.49 mg, 822.96 umol)。將混合物在80℃下攪拌18 hr且然後在減壓下濃縮。藉由急速管柱層析(ISCO, 12g二氧化矽,於己烷中之乙酸乙酯)純化粗製物以提供36-1 (142.1 mg, 259.05 umol, 34.63%產率)。
步驟2.在室溫下,向36-1 (142.1 mg, 259.05 umol)於DMSO (1.3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Cs2 CO3 (168.81 mg, 518.10 umol)且將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72 hr。使用水(15mL)稀釋並使用DCM (5mL × 5)萃取。使用水(10mL)及鹽水(10mL)反洗滌有機層,然後藉由硫酸鈉乾燥。過濾混合物且在減壓下濃縮濾液。藉由急速管柱層析(ISCO, 12g二氧化矽,於己烷中之乙酸乙酯)純化粗製物以提供36-2 (78.1 mg, 147.77 umol, 57.04%產率)。
向36-2 (20.5 mg, 38.79 umol)於無水DCM (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於二噁烷中之HCl (4 M, 1 mL)。將混合物在環境溫度下攪拌1 hr,在減壓下濃縮,並在高真空下乾燥以提供36-3。其未經進一步純化即直接用於後續步驟中。
向於DCM (338.46 uL)中之粗製物36-3 (14.5 mg, 33.85 umol)中添加乙酸(3.05 mg, 50.77 umol, 2.90 uL)及休尼格鹼(21.87 mg, 169.23 umol, 29.48 uL),隨後一次性添加FDPP (16.91 mg, 44.00 umol)。攪拌72 hr,然後使用2 M Na2 CO3 溶液(5 mL)淬滅。將混合物攪拌5分鐘,然後使用DCM (3 × 10 mL)萃取。使用Na2 SO4 乾燥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並在減壓下濃縮。急速層析(ISCO系統,12 g二氧化矽,於二氯甲烷中之甲醇)可提供36-4 (9.9 mg, 21.04 umol, 62.18%產率)
向36-4 (9.9 mg, 21.04 umol)溶於無水乙醇(1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於二噁烷中之HCl (4 M, 1 mL)。將混合物在70℃下攪拌2 hr,然後在減壓下濃縮並在高真空下乾燥以提供36-5。其未經進一步純化即直接用於後續步驟中。
遵循一般方法E中所用之程序將36-5轉化成呈外消旋混合物(順式)形式之化合物36及37。藉由急速管柱層析(ISCO,二氧化矽,12g,於DCM中之甲醇)分離混合物以提供36 (1.23 mg, 2.63 umol, 26.89%產率)及37 (1.38 mg, 2.95 umol, 30.17%產率)。
根據一般方法K製備化合物38、39、40及41。
根據一般方法K使用外消旋反式-3-羥基環戊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且在最終步驟之後藉由急速管柱層析(ISCO,二氧化矽,12g,於己烷中之乙酸乙酯)自41分離 來製備化合物42。
根據一般方法M製備化合物43。藉由急速管柱層析(ISCO,二氧化矽,12g,於己烷中之乙酸乙酯)純化最終產物
一般方法P.
(5aS ,8aR )-5,5a,6,7,8,8a-六氫環戊[b ]吡唑并[1',5':1,2]嘧啶并[4,5-e ][1,4]噁嗪-3-甲酸乙酯(C-5)之製備
步驟1:將(1R , 2S )-2-胺基環戊醇HCl (3.6 g, 26.16 mmol)溶於無水MeOH (96.89 mL)中並使用強鹼性離子交換樹脂(Amberlite IRN-78)進行處理。添加4-甲氧基苯甲醛(3.56 g, 26.16 mmol)並攪拌溶液,且加熱至65℃保持3 hr。將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且添加NaBH4 (989.68 mg, 26.16 mmol)。將反應液攪拌30分鐘,然後使用水(50 mL)淬滅並再攪拌30分鐘。在減壓下去除MeOH且使用DCM (3 × 50mL)萃取水相。合併有機相並藉由Na2 SO4 乾燥。藉由急速層析(ISCO系統,80g, 0-10% MeOH/DCM)純化粗製物以得到C-5-1 (4.92 g, 22.23 mmol, 84.98%產率)
步驟2:將C-5-1 (2.6 g, 11.75 mmol)、C-1-5 (2.5 g, 10.26 mmol)及DIEA (4.56 g, 35.25 mmol, 6.14 mL)溶於i-PA (58.75 mL)中。將混合物在80℃下攪拌16 hr,然後在減壓下去除揮發物。藉由急速管柱層析(ISCO,二氧化矽,80g,於己烷中之0-60% EtOAc)純化所得粗製物以提供C-5-2 (2.1 g, 4.90 mmol, 41.72%產率)。
步驟3:將C-5-2 (2.1 g, 4.90 mmol)及Cs2 CO3 (6.39 g, 19.61 mmol)溶於DMSO (49.01 mL)中並在室溫下攪拌3 hr。使用水(500mL)稀釋並使用EtOAc (3×100mL)萃取。使用20%鹽水溶液(3×100mL)洗滌合併之有機層並藉由Na2 SO4 乾燥。藉由急速層析(ISCO, 80,於己烷中之0-60% EtOAc)純化粗製物以提供C-5-3 (1.69 g, 4.14 mmol, 84.42%產率)。
將C-5-3 (1.69 g, 4.14 mmol)溶於TFA (41.38 mL)中並在75℃下攪拌16 hr,將反應液冷卻至室溫且在減壓下去除TFA。使用飽和NaHCO3 及EtOAc (各100mL)處理殘餘物並分離。使用EtOAc (2× 50mL)再次萃取水層且藉由Na2 SO4 乾燥合併之有機層。藉由急速管柱層析(ISCO,二氧化矽,80g,於己烷中之0-80% EtOAc)純化粗製物以提供C-5 (1.12 g, 3.87 mmol, 93.47%產率)。
根據一般方法P在步驟1中分別使用(1R, 2R )-2-胺基環戊醇、HCl及(1S, 2S )-2-胺基環戊醇、HCl且在步驟3中使用高度稀釋(30 mM於DMSO中)來製備化合物C-6及C-7。
根據一般方法I使用起始材料C-5及D-2來製備化合物44。
根據一般方法K製備化合物45、46、47及48。
一般方法Q
(3aR ,11S ,20aS )-7-氟-11-(羥甲基)-2,3,3a,12,13,20a-六氫-1H ,5H -17,19-(次甲基)環戊[5,6][1,4]噁嗪并[3,4-i ]吡唑并[4,3-f]吡啶并[3,2-l ][1,4,8,10]氧雜三氮雜環十三炔-14(11H )-酮(49)之製備
步驟1.將49-1 (1.00 g, 13.50 mmol)溶於THF (2.70 mL)、水(2.70 mL)及甲醇(21.60 mL)中。添加氯化銨(1.66 g, 31.05 mmol),隨後添加疊氮化鈉(4.39 g, 67.50 mmol)。將混合物在75℃下攪拌3 hr且然後冷卻至環境溫度。在減壓下將體積小心減小至三分之一且然後使用DCM (50mL)及水(50mL)稀釋。分配各層且使用DCM (2×20mL)萃取水層兩次。使用鹽水洗滌合併之有機層並藉由硫酸鈉乾燥。急速管柱層析(ISCO, 24g,二氧化矽,於己烷中之乙酸乙酯)可得到49-2 (450.00 mg, 3.84 mmol, 28.46%產率)。
步驟2.將49-2 (450.00 mg, 3.84 mmol)溶於THF (19.20 mL)中且添加PPh3 (2.32 g, 8.83 mmol)。攪拌4hr且添加水(1.59 g, 88.32 mmol, 1.59 mL)並繼續攪拌16hr,然後添加boc酐(1.09 g, 4.99 mmol),隨後添加碳酸氫鈉(32.26 mg, 384.00 umol)。將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4 hr且添加乙酸乙酯及水(各30 mL)。分配各層且使用乙酸乙酯(2×20mL)萃取水層兩次。使用鹽水洗滌合併之有機層且然後藉由硫酸鈉乾燥。藉由急速管柱層析(ISCO, 24g,二氧化矽,於己烷中之EtOAc)純化以提供49-3 (525.30 mg, 2.75 mmol, 71.54%產率)。
步驟3.將49-3 (525.86 mg, 2.75 mmol)溶於DCM (4.58 mL)中且在0℃下添加MOM-Cl (332.10 mg, 4.13 mmol, 313.30 uL),隨後添加DIEA (710.82 mg, 5.50 mmol, 960.57 uL)。攪拌18 hr且緩慢升溫至室溫。添加水(5mL)且分配各層。使用DCM (5mL)萃取水層2次。使用鹽水洗滌合併之有機層並藉由硫酸鈉乾燥。過濾鹽且經由在< 30℃之溫度下旋轉蒸發來小心去除揮發物以提供49-4(132.2 mg, 0.561 mmol, 20%產率)。未經進一步純化即直接使用。
根據一般方法K使用49-4及5-3來製備化合物49。










生物分析
活體外分析
材料及方法
生物化學激酶分析方法
在Reaction Biology Corporation (www.reactionbiology.com, Malvern, PA)處遵循參考文獻(Anastassiadis T等人,Nat Biotechnol . 2011, 29, 1039)中所闡述之程序來實施生物化學激酶分析。在以下反應緩衝液中製備特定激酶/受質對以及所需輔因子:20 mM pH 7.5 Hepes、10 mM MgCl2 、1 mM EGTA、0.02% Brij35、0.02 mg/ml BSA、0.1 mM Na3 VO4 、2 mM DTT、1% DMSO。將化合物遞送至反應中,在約20分鐘後添加ATP (Sigma, St. Louis MO)及33 P ATP (Perkin Elmer, Waltham MA)之混合物直至最終濃度為10 μM。在室溫下實施反應120 min,隨後將反應液點樣於P81離子交換過濾紙(Whatman Inc., Piscataway, NJ)上。藉由在0.75%磷酸中深度洗滌過濾器來去除未經結合之磷酸鹽。在減去自含有無活性酶之對照反應導出之背景之後,激酶活性數據表示為與媒劑(二甲基亞碸)反應相比測試試樣中之剩餘激酶活性百分比。使用Prism (GraphPad軟體)獲得IC50 值及曲線擬合。
細胞系及細胞培養物:
自ATCC購買人類骨髓甲狀腺癌細胞系TT (含有RET M918T突變)及急性骨髓性細胞系KG-1。自NCI獲得人類結腸癌細胞系KM12 (含有TPM3-TRKA)。
選殖及Ba/F3穩定細胞系產生
EML4-ALK基因(變體1)係在GenScript處合成並選殖於pCDH-CMV-MCS-EF1-Puro質體(System Biosciences, Inc)中。Ba/F3-EML4-ALK野生型係藉由使用含有EML4-ALK野生型之慢病毒轉導Ba/F3細胞來生成。穩定細胞系係藉由嘌呤黴素(puromycin)處理、隨後IL-3汲取來選擇。簡言之,使用慢病毒上清液在8µg/mL硫酸魚精蛋白存在下轉導5×106 個Ba/F3細胞。隨後使用1 µg/mL嘌呤黴素在含L3培養基RPMI1640+10% FBS存在下選擇轉導細胞。在選擇10-12天之後,針對IL3獨立生長來進一步選擇存活細胞。
KIF5B-RET基因係在GenScript處合成並選殖於pCDH-CMV-MCS-EF1-Puro質體(System Biosciences, Inc)中。在GenScript處藉由PCR生成KIF5B-RET點突變V804M並藉由測序予以證實。藉由使用含有KIF5B-RET野生型或突變體之慢病毒轉導Ba/F3細胞來生成Ba/F3-KIF5B-RET野生型及突變體。穩定細胞系係藉由嘌呤黴素處理、隨後IL-3汲取來選擇。簡言之,使用慢病毒上清液在8µg/mL硫酸魚精蛋白存在下轉導5×106 個Ba/F3細胞。隨後使用1 µg/mL嘌呤黴素在含L3培養基RPMI1640+10% FBS存在下選擇轉導細胞。在選擇10-12天之後,針對IL3獨立生長來進一步選擇存活細胞。
細胞增殖分析:
經24 hr將2000個細胞/孔接種於384孔白色板中,且然後使用化合物處理72小時(37℃, 5% CO2 )。細胞增殖係遵循製造商方案使用CellTiter-Glo基於螢光素酶之ATP檢測分析(Promega)來量測。IC50 測定係使用GraphPad Prism軟體(GraphPad, Inc., San Diego, CA)實施。
用於細胞激酶磷酸化分析之免疫印漬
將50萬個細胞/孔接種於24孔板中保持24 hr,且然後使用化合物處理4小時。在處理之後收集細胞並在補充有10 mM EDTA、1X Halt蛋白酶及磷酸酶抑制劑之RIPA緩衝液(50 mM pH 7.4 Tris、150 mM NaCl、1% NP-40、0.5%去氧膽酸鹽、0.1% SDS) (Thermo Scientific)中裂解。在4-12% Bolt Bis-Tris預製凝膠使用MES運行緩衝液(Life Technologies)解析蛋白酶溶解物(大約20 µg),使用Trans-Blot Turbo轉移系統(Bio-Rad)轉移至硝基纖維素膜上並使用靶向磷酸化RET (Y905) (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總RET (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肌動蛋白(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之抗體檢測。通常將抗體在4℃及輕微振盪下培育過夜,隨後洗滌並與適當HRP-偶聯之二級抗體一起培育。將膜與化學發光受質在室溫下一起培育5 min (SuperSignal West Femto, Thermo Scientific)。使用C-DiGit成像系統(LI-COR Biosciences)獲取化學發光影像。經由來自LICOR之Image Studio Digits量化化學發光帶之相對密度。使用非線性回歸分析經由GraphPad Prism軟體(GraphPad, Inc., San Diego, CA)來計算半數抑制性濃度(IC50 )值。
數據及結果:
化合物1及5之酶促激酶活性。
抗細胞增殖活性
化合物5抑制RET之磷酸化
評估化合物5對RET驅動細胞中之RET之藥效動力學抑制活性,且結果展示於圖1、2及3中。化合物5在TT、Ba/F3 KIF5B-RET WT及Ba/F3 KIF5B-RET G810R中分別以約0.3、1-3及3-10 nM之IC50阻抑RET自身磷酸化(圖1、2及3)。
活體內方法
細胞系
使用標準技術在37℃下於含有10%胎牛血清(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Inc)之RPMI-1640培養基(Corning, Inc)中在含有5% CO2 之加濕氣氛中培養BaF3 KIF5B-RET WT及BaF3 KIF5B-RET G810R細胞。使用標準技術在37℃下於含有10%胎牛血清(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Inc)之F-12K培養基(Corning, Inc)中在含有5% CO2 之加濕氣氛中培養TT細胞。對於植入而言,收穫細胞並藉由在250g下離心2分鐘來粒化。將細胞洗滌一次並再懸浮於中補充有50%基質膠(v/v)之無血清培養基中。
免疫妥協性小鼠中之皮下異種移植物模型
對於細胞源異種移植物模型而言,自查理士河(Charles River)實驗室獲得雌性SCID/灰棕色小鼠(5-8週齡)且飼養於HEPA過濾通氣架上之Innovive IVC一次性籠中,且隨意獲取齧齒類動物混合飼料及水。將於100 mL補充有50%基質膠之無血清培養基(Corning, Inc)中之五百萬個細胞經皮下植入小鼠之右側腹區域中。在指定日期量測腫瘤大小及體重。使用電子測徑器量測腫瘤大小且將腫瘤體積計算為長度*寬度2 * 0.5之乘積。在腫瘤體積達到約200 mm3 時,根據腫瘤大小將小鼠隨機化至治療組中且以確定劑量每天兩次經口投與化合物5。
對於PDX模型而言,在庫存小鼠中生長原發性人類腫瘤異種移植物模型LU2503腫瘤。自庫存小鼠收穫腫瘤片段(2-3 mm直徑)並接種至每一雌性BALB/c裸小鼠之右前背中以用於腫瘤研發。在指定日期量測腫瘤大小及體重。使用電子測徑器量測腫瘤大小且將腫瘤體積計算為長度*寬度2 * 0.5之乘積。在腫瘤體積達到約200 mm3 時,根據腫瘤大小將小鼠隨機化至治療組中且以確定劑量每天兩次經口投與化合物5。
化合物5在異種移植物腫瘤模型中之抗腫瘤效能
在代表涉及RET失調之癌症群體之若干腫瘤異種移植物模型中評估化合物5之抗腫瘤效能。
TT甲狀腺髓質癌模型
TT細胞中之RET之C634W突變係腫瘤生長之分子機制之基礎。向具有TT腫瘤(平均腫瘤大小約為200 mm3 )之SCID/灰棕色小鼠每天兩次經口投用化合物5 27天(圖4A)。僅給予小鼠對照組媒劑。在指示日期藉由測徑器量測腫瘤體積(TMV)且在圖4A中展示為平均值± sem。治療組中之平均TMV顯著低於對照組(p<0.0001),如藉由兩因子重複ANOVA及隨後之事後分析所測定。在TMV治療組最後治療日 ≥ TMV治療組第一治療日 時,腫瘤生長抑制(TGI)計算為100%*{1-[(TMV治療組最後治療日 -TMV治療組第一治療日 )/ (TMV對照最後治療日 -TMV對照第一治療日 )]}。在TMV治療組最後治療日 < TMV治療組第一治療日 之情形下,腫瘤消退(REG)計算為100%*(1- TMV治療組最後治療日 /TMV治療組第一治療日 )。在此研究中,化合物5在2 mg/kg BID及5 mg/kg BID之劑量下分別顯示能夠誘導腫瘤消退27%及35%。在10/10之經兩個劑量值之化合物5治療之小鼠中,腫瘤大小有所減小。在指定日期量測小鼠體重,如圖4B中所展示。在任一劑量值下,觀察到並無體重損失或明顯異常。
在經口投與化合物5後BaF3 KIF5B-RET WT腫瘤及BaF3 KIF5B-RET G810R腫瘤之生長抑制
在BaF3 KIF5B-RET WT及BaF3 KIF5B-RET G810R異種移植物腫瘤模型中,腫瘤生長很可能以來於異位RET活性。向具有BaF3 KIF5B-RET WT腫瘤(平均腫瘤大小約為210 mm3 )之SCID/灰棕色小鼠每天兩次經口投用化合物5 10天(圖5A)。僅給予小鼠對照組媒劑。在指示日期藉由測徑器量測腫瘤體積(TMV)且在圖5A中展示為平均值± sem。經1 mg/kg BID (p>0.05)及5 mg/kg BID (p<0.0001)化合物5治療之組中之平均TMV低於對照組,如藉由兩因子重複ANOVA及隨後之事後分析所測定。化合物5在1 mg/kg BID劑量下顯示能夠抑制21%之腫瘤生長。5 mg/kg BID之化合物5治療產生63%之腫瘤消退,且在9/10之小鼠中腫瘤大小有所減小。在指定日期量測小鼠體重,如圖5B中所展示。在化合物5治療組中觀察到並無體重損失或明顯異常。向具有BaF3 KIF5B-RET G810R腫瘤(平均腫瘤大小約為170 mm3 )之SCID/灰棕色小鼠每天兩次經口投用化合物5 14天(圖6A)。僅給予小鼠對照組媒劑。在指示日期藉由測徑器量測腫瘤體積(TMV)且在圖6A中展示為平均值± sem。經1 mg/kg BID (p>0.05)、5 mg/kg BID (p<0.0001)及10 mg/kg BID (p<0.0001)化合物5治療之組中之平均TMV低於對照組,如藉由兩因子ANOVA及隨後之事後分析所測定。1 mg/mg BID之化合物5治療以22%之TGI抑制腫瘤生長。5 mg/kg BID之化合物5治療產生39%之腫瘤消退,且在9/10之小鼠中腫瘤大小有所減小。10 mg/kg BID之化合物5治療在9/9之小鼠中產生完全腫瘤消退。在指定日期量測小鼠體重,如圖6B中所展示。在治療期期間,在化合物5治療組中觀察到並無體重損失或明顯異常。
CR1520患者源異種移植物(PDX)結腸直腸癌模型
CR1520係衍生自含有NCOA4-RET 融合基因之結腸直腸癌患者之PDX模型。使用1 mg/kg BID化合物5治療具有CR1520腫瘤之小鼠21天以63%之TGI抑制腫瘤生長,其中腫瘤自187 mm3 生長至872 mm3 。與之相比,在媒劑治療組中,腫瘤自187 mm3 生長至2044 mm3 (圖7A)。使用5 mg/kg BID化合物5治療具有CR1520腫瘤之小鼠21天使得腫瘤自187 mm3 消退至138 mm3 ,此對應於26%之腫瘤消退(圖7A)。在1 mg/kg BID或5 mg/kg BID化合物5之21天BID治療之後,觀察到並無體重損失(圖7B)。
CTG-0838患者源異種移植物(PDX) NSCLC模型
CTG-0838係衍生自含有KIF5B-RET 融合基因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之PDX模型。使用1 mg/kg BID及2 mg/kg BID化合物5治療具有CTG-0838腫瘤之小鼠10天分別以71%及76%之TGI抑制腫瘤生長(圖8A)。使用5 mg/kg BID化合物5治療具有CTG-0838腫瘤之小鼠10天使得腫瘤自197 mm3 消退至174 mm3 ,此對應於12%之腫瘤消退(圖8A)。在1、2或5 mg/kg BID化合物5之10天BID治療之後,觀察到並無體重損失(圖8B)。
圖1展示化合物5對RET驅動細胞中之RET之藥效動力學抑制活性,具體而言,化合物5在TT中以約0.3 nM之IC50阻抑RET自身磷酸化。
圖2展示化合物5對RET驅動細胞中之RET之藥效動力學抑制活性,具體而言,化合物5在Ba/F3 KIF5B-RET WT中以約1-3 nM之IC50阻抑RET自身磷酸化。
圖3展示化合物5對RET驅動細胞中之RET之藥效動力學抑制活性,具體而言,化合物5在Ba/F3 KIF5B-RET G810R中以約3-10 nM之IC50阻抑RET自身磷酸化。
圖4A係展示以下之圖表,與未治療對照相比,以2 mg/kg BID及5 mg/kg BID投藥27天之化合物5降低測試小鼠中之腫瘤大小。未治療對照(),2 mg/kg (),5 mg/kg ()。
圖4B係展示以2 mg/kg BID及5 mg/kg BID投藥27天之測試小鼠與未治療對照相比之重量變化%之圖表。未治療對照(),2 mg/kg (),5 mg/kg ()。
圖5A係展示與未治療對照相比以1 mg/kg BID及5 mg/kg BID投藥10天之化合物5對測試小鼠中之腫瘤大小之效應的圖表。未治療對照(),1 mg/kg (),5 mg/kg ()。
圖5B係展示以1 mg/kg BID及5 mg/kg BID投藥10天之測試小鼠與未治療對照相比之重量變化%之圖表。未治療對照(),1 mg/kg (),5 mg/kg ()。
圖6A係展示與未治療對照相比以1 mg/kg BID、5 mg/kg BID及10 mg/kg BID投藥14天之化合物5對測試小鼠中之腫瘤大小之效應的圖表。未治療對照(),1 mg/kg (),5 mg/kg (),10 mg/kg ()。
圖6B係展示以1 mg/kg BID、5 mg/kg BID及10 mg/kg BID投藥14天之測試小鼠與未治療對照相比之重量變化%之圖表。未治療對照(),1 mg/kg (),5 mg/kg (),10 mg/kg ()。
圖7A係展示與未治療對照相比以1 mg/kg BID及5 mg/kg BID投藥21天之化合物5對測試小鼠中之腫瘤大小之效應的圖表。未治療對照(),1 mg/kg (),5 mg/kg ()。
圖7B係展示以1 mg/kg BID及5 mg/kg BID投藥21天之測試小鼠與未治療對照相比之重量變化%之圖表。未治療對照(),1 mg/kg (),5 mg/kg ()。
圖8A係展示與未治療對照相比以1 mg/kg BID、5 mg/kg BID及10 mg/kg BID投藥10天之化合物5對測試小鼠中之腫瘤大小之效應的圖表。未治療對照(),1 mg/kg (),2 mg/kg (),5 mg/kg ()。
圖8B係展示以1 mg/kg BID、5 mg/kg BID及10 mg/kg BID投藥10天之測試小鼠與未治療對照相比之重量變化%之圖表。未治療對照(),1 mg/kg (),2 mg/kg (),5 mg/kg ()。

Claims (48)

  1. 一種式I化合物, 其中 每一L獨立地係-C(R1 )(R2 )-或X;條件係在t為1時,則L係-C(R1 )(R2 )-; X係O、S、S(O)或S(O)2 ; R1 及R2 各自獨立地係H、氘、鹵素、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ORa 、-OC(O)Ra 、-OC(O)Ra 、-OC(O)NRa Rb 、-OS(O)Ra 、-OS(O)2 Ra 、­SRa 、­S(O)Ra 、­S(O)2 Ra 、-S(O)NRa Rb 、-S(O)2 NRa Rb 、-OS(O)NRa Rb 、-OS(O)2 NRa Rb 、-NRa Rb 、-NRa C(O)Rb 、­NRa C(O)ORb 、-NRa C(O)NRa Rb 、-NRa S(O)Rb 、-NRa S(O)2 Rb 、­NRa S(O)NRa Rb 、­NRa S(O)2 NRa Rb 、-C(O)Ra 、-C(O)ORa 、-C(O)NRa Rb 、-PRa Rb 、­P(O)Ra Rb 、­P(O)2 Ra Rb 、­P(O)NRa Rb 、-P(O)2 NRa Rb 、-P(O)ORa 、-P(O)2 ORa 、-CN或-NO2 ,或R1 及R2 與其所連接之一或多個碳一起形成C3 -C6 環烷基或4員至6員雜環烷基,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單環或雙環雜芳基、4員至6員雜環烷基中之各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以下取代:氘、鹵素、C1 -C6 烷基、C1 -C6 鹵烷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P(O)2 ORe 、-CN或-NO2 ; M係CR3 或N; M1 係CR4 ; R3 、R4 及R5 各自獨立地係氫、氘、鹵素、-ORc 、-OC(O)Rc 、­OC(O)NRc Rd 、-OC(=N)NRc Rd 、-OS(O)Rc 、-OS(O)2 Rc 、-OS(O)NRc Rd 、-OS(O)2 NRc Rd 、-SRc 、­S(O)Rc 、-S(O)2 Rc 、-S(O)NRc Rd 、-S(O)2 NRc Rd 、-NRc Rd 、-NRc C(O)Rd 、­NRc C(O)ORd 、­NRc C(O)NRc Rd 、-NRc C(=N)NRc Rd 、-NRc S(O)Rd 、-NRc S(O)2 Rd 、­NRc S(O)NRc Rd 、­NRc S(O)2 NRc Rd 、-C(O)Rc 、-C(O)ORc 、-C(O)NRc Rd 、-C(=N)NRc Rd 、­PRc Rd 、-P(O)Rc Rd 、­P(O)2 Rc Rd 、-P(O)NRc Rd 、-P(O)2 NRc Rd 、-P(O)ORc 、-P(O)2 ORc 、-CN、­NO2 、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或R4 及R5 與其所連接之環一起形成C5 -C8 環烷基或5員至8員雜環烷基,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單環或雙環雜芳基、C5 -C8 環烷基或5員至8員雜環烷基中之各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以下取代:氘、鹵素、C1 -C6 烷基、C1 ­C6 鹵烷基、-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P(O)2 ORe 、-CN或-NO2 ; R6 係H、氘、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中之各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以下取代:氘、鹵素、C3 -C6 環烷基或5員至7員雜環烷基、-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P(O)2 ORe 、-CN或-NO2 ; R7 及R8 組合形成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其中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中之各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以下取代:氘、鹵素、-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P(O)2 ORe 、-CN或-NO2 ; Y係O、S、NR9 或CR9 R10 ; R9 及R10 各自獨立地係H、氘、鹵素、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單環或雙環雜芳基中之各氫原子視情況經以下取代:鹵素、-ORe 、-OC(O)Re 、-OC(O)NRe Rf 、­OC(=N)NRe Rf 、­OS(O)Re 、-OS(O)2 Re 、­OS(O)NRe Rf 、-OS(O)2 NRe Rf 、-SRe 、-S(O)Re 、­S(O)2 Re 、­S(O)NRe Rf 、-S(O)2 NRe Rf 、­NRe Rf 、­NRe C(O)Rf 、-NRe C(O)ORf 、­NRe C(O)NRe Rf 、-NRe S(O)Rf 、­NRe S(O)2 Rf 、­NRe S(O)NRe Rf 、­NRe S(O)2 NRe Rf 、­C(O)Re 、-C(O)ORe 、­C(O)NRe Rf 、-PRe Rf 、­P(O)Re Rf 、­P(O)2 Re Rf 、­P(O)NRe Rf 、­P(O)2 NRe Rf 、-P(O)ORe 或-P(O)2 ORe ; Ra 、Rb 、Rc 、Rd 、Re 及Rf 各自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H、氘、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3員至7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5員至7員雜芳基; Z1 、Z2 、Z3 、Z4 、Z5 及Z6 各獨立地係N、NH、C或CH; p為1、2、3或4;及 t為1、2、3、4或5; 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
  2.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p為1。
  3. 如請求項1或2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t為3或4。
  4.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具有式II: 其中 M係CR3 或N; M1 係CR4 ; X係O、S、S(O)或S(O)2 ; R1 及R2 各自獨立地係H、氘、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C6 -C10 芳基、-ORa 、-SRa 、-NRa Rb 、-C(O)ORa 、­C(O)NRa Rb ;或R1 及R2 與其所連接之一或多個碳一起形成C3 -C6 環烷基或4員至6員雜環烷基;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及C6 -C10 芳基中之各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以下取代:氘、鹵素、­OH、­CN、-OC1 -C6 烷基、­NH2 、­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 (O)OH、­N(C1 ­C6 烷基)C(O)OH、­NH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2 NH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O)2 NH(C1 -C6 烷基)、­NHS(O)N(C1 -C6 烷基)2 、­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2 N(C1 -C6 烷基)2 、­S(O)NH2 、-S(O)2 NH2 、-OS(O)N(C1 -C6 烷基)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2 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 R3 、R4 及R5 各自獨立地係H、氟、氯、溴、C1 -C6 烷基、-OH、-CN、­O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或-CF3 ; R6 係H、C1 -C6 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其中C1 -C6 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中之各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以下取代:鹵素、-OH、-CN、-OC1 -C6 烷基、-NH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單環5員至7員雜環烷基; R7 及R8 組合形成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其中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中之各氫原子獨立地係視情況經以下取代:氘、鹵素、-OH、-OC1 -C6 烷基、-OC(O)C1 -C6 烷基、­OC(O)NH2 、­OC(O) NH(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N)NH2 、­OC(=N)NH (C1 ­C6 烷基)、­OC(=N)N(C1 -C6 烷基)2 、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OS(O)NH2 、­OS(O)NH(C1 ­C6 烷基)、­OS(O)N(C1 ­C6 烷基)2 、-OS(O)2 NH2 、-OS(O)2 NH(C1 ­C6 烷基)、-OS(O)2 N(C1 ­C6 烷基)2 、-SH、-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2 、­S(O)NH(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2 、­S(O)2 NH2 、­S(O)2 NH (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NH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OH、-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H、-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 (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S(O)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HS (O)2 NH2 、­NHS(O)2 NH(C1 ­C6 烷基)、­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H2 、­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P(O)2 (C1 ­C6 烷基)2 、­P(O)NH2 、­P(O)NH(C1 ­C6 烷基)、­P(O)N(C1 ­C6 烷基)2 、­P(O)2 NH2 、­P(O)2 NH (C1 ­C6 烷基)、­P(O)2 N(C1 ­C6 烷基)2 、-P(O)OH、-P(O)OC1 ­C6 烷基、-P(O)2 OH、­P(O)2 OC1 ­C6 烷基、-CN或-NO2 ; Y係O、S、NR9 或CR9 R10 ; R9 及R10 各自獨立地係H、氘、鹵素或C1 -C6 烷基,其中C1 -C6 烷基中之各氫原子視情況經以下取代:鹵素、-OH、-OC1 -C6 烷基、­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OS(O)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2 NH(C1 -C6 烷基)、­OS(O)2 NH2 、-SH、-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NH (C1 -C6 烷基)、­S(O)NH2 、­S(O)2 N(C1 ­C6 烷基)2 、­S(O)2 NH(C1 ­C6 烷基)、­S(O)2 NH2 、­N(C1 -C6 烷基)2 、­NH(C1 -C6 烷基)、­NH2 、­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H、-NHC(O)OC1 -C6 烷基、-NHC(O)OH、­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HC(O)N(C1 ­C6 烷基)2 、­NHC(O)N H(C1 ­C6 烷基)、­NHC(O)NH2 、-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H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H2 、­NHS(O)N(C1 -C6 烷基)2 、­NHS (O)NH(C1 -C6 烷基)、­NHS(O)NH2 、­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2 N(C1 -C6 烷基)2 、­NHS(O)2 NH(C1 -C6 烷基)、­NHS(O)2 NH2 、­C(O)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C(O)N H(C1 -C6 烷基)、­C(O)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P(O)2 (C1 -C6 烷基)2 、­P(O)N(C1 -C6 烷基)2 、­P(O)2 N(C1 -C6 烷基)2 、­P(O)OC1 -C6 烷基或-P(O)2 OC1 -C6 烷基; Z1 、Z2 、Z3 、Z4 、Z5 及Z6 各獨立地係N、NH、C或CH;及 n為1、2或3。
  5.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具有式III: 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
  6. 如請求項4或5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n為2或3。
  7.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具有式IV或V: 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
  8.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Y係O。
  9.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M係CR3
  10.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3 係H、氘、C1 -C6 烷基或鹵素。
  11.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3 係H或F。
  12.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M係N。
  13.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M1 係CR4
  14.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4 係H、氘、C1 -C6 烷基或鹵素。
  15.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4 係H或Cl。
  16.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5 係F。
  17.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2 係H。
  18.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1 係H。
  19. 如請求項1至17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1 係C1 -C6 烷基。
  20. 如請求項1至1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1 係H,且R2 係C1 -C6 烷基;或R1 係C1 -C6 烷基,且R2 係H;或R1 係H或C1 -C6 烷基,且R2 係H;或R1 係H,且R2 係C3 -C7 環烷基;或R1 係C3 -C7 環烷基,且R2 係H。
  21.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7 及R8 組合形成4員、5員或6員環烷基,其中該5員或6員環烷基中之各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以下取代:氘、鹵素、­OH、­CN、-OC1 -C6 烷基、-OC1 -C6 烷基(C6 -C10 芳基)、­NH2 、­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O)OH、­N(C1 ­C6 烷基)C(O)OH、­NH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2 NH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O)2 NH(C1 -C6 烷基)、­NHS(O)N(C1 -C6 烷基)2 、­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2 N(C1 -C6 烷基)2 、­S(O)NH2 、-S(O)2 NH2 、-OS(O)N(C1 -C6 烷基)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2 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
  22. 如請求項1至20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7 及R8 組合形成3員、4員、5員或6員雜環烷基,其中該3員、4員、5員或6員雜環烷基中之各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以下取代:氘、鹵素、­OH、­CN、-OC1 -C6 烷基、-OC1 -C6 烷基(C6 -C10 芳基)、­NH2 、­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 (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O)OH、­N(C1 ­C6 烷基)C(O)OH、­NH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2 NH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O)2 NH(C1 -C6 烷基)、­NHS(O)N(C1 -C6 烷基)2 、­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 (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2 N(C1 -C6 烷基)2 、­S(O)NH2 、-S(O)2 NH2 、-OS(O)N(C1 -C6 烷基)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2 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
  23. 如請求項22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7 及R8 組合形成四氫呋喃環。
  24. 如請求項21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7 及R8 組合形成環丁烷環、環戊烷環或環己烷環。
  25.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其中 M係CR3 或N; M1 係CR4 ; X係O、S、S(O)或S(O)2 ; R1 及R2 各自獨立地係H、氘、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C6 -C10 芳基、-ORa 、-SRa 、-NRa Rb 、-C(O)ORa 、­C(O)NRa Rb ;其中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6 環烷基及C6 -C10 芳基中之各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以下取代:氘、鹵素、­OH、­CN、-OC1 -C6 烷基、-OC1 -C6 烷基(C6 -C10 芳基)、­NH2 、­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O)OH、­N(C1 ­C6 烷基)C(O)OH、­NH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2 NH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O)2 NH(C1 -C6 烷基)、­NHS(O)N(C1 -C6 烷基)2 、­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 (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2 N(C1 -C6 烷基)2 、­S(O)NH2 、-S(O)2 NH2 、-OS(O)N(C1 -C6 烷基)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2 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 R3 、R4 及R5 各自獨立地係H、氟、氯、溴、C1 -C6 烷基、-OH、-CN、­O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或-CF3 ; R6 係H、C1 -C6 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其中C1 -C6 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中之各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以下取代:鹵素、-OH、-CN、-OC1 -C6 烷基、-NH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單環5員至7員雜環烷基; R7 及R8 組合形成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其中C3 -C7 環烷基、5員至8員雜環烷基、C6 -C10 芳基或5員至7員雜芳基中之各氫原子獨立地係視情況經以下取代:氘、鹵素、-OH、-OC1 -C6 烷基、-OC(O)C1 -C6 烷基、­OC(O)NH2 、­OC(O)NH(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N)NH2 、­OC(=N)NH(C1 ­C6 烷基)、­OC(=N)N(C1 -C6 烷基)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OS(O)NH2 、­OS(O)NH(C1 ­C6 烷基)、­OS(O)N(C1 ­C6 烷基)2 、-OS(O)2 NH2 、-OS(O)2 NH(C1 ­C6 烷基)、-OS(O)2 N(C1 ­C6 烷基)2 、-SH、-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2 、­S(O)NH(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2 、­S(O)2 NH2 、­S(O)2 NH(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NH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OH、-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H、-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 (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 (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N 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HS(O)2 NH2 、­NHS(O)2 NH(C1 ­C6 烷基)、­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H2 、­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P(O)2 (C1 ­C6 烷基)2 、­P(O)NH2 、­P(O)N H(C1 ­C6 烷基)、­P(O)N(C1 ­C6 烷基)2 、­P(O)2 NH2 、­P(O)2 NH(C1 ­C6 烷基)、­P(O)2 N(C1 ­C6 烷基)2 、-P(O)OH、-P(O)OC1 ­C6 烷基、-P(O)2 OH、­P(O)2 OC1 ­C6 烷基、-CN或-NO2 ; Y係O、S、NR9 或CR9 R10 ;及 R9 及R10 各自獨立地係H、氘、鹵素或C1 -C6 烷基,其中C1 -C6 烷基中之各氫原子視情況經以下取代:鹵素、-OH、-OC1 -C6 烷基、­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OS(O)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2 NH(C1 -C6 烷基)、­OS(O)2 NH2 、-SH、-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NH (C1 -C6 烷基)、­S(O)NH2 、­S(O)2 N(C1 ­C6 烷基)2 、­S(O)2 NH(C1 ­C6 烷基)、­S(O)2 NH2 、­N(C1 -C6 烷基)2 、­NH(C1 -C6 烷基)、­NH2 、­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H、-NHC(O)OC1 -C6 烷基、-NHC(O)OH、­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HC(O)N(C1 ­C6 烷基)2 、­NHC(O)N H(C1 ­C6 烷基)、­NHC(O)NH2 、-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H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 (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H2 、­NHS(O)N(C1 -C6 烷基)2 、­NHS(O)NH(C1 -C6 烷基)、­NHS(O)NH2 、­N(C1 -C6 烷基)S (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2 N(C1 -C6 烷基)2 、­NHS(O)2 NH(C1 -C6 烷基)、­NHS(O)2 NH2 、­C(O)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C(O)NH(C1 -C6 烷基)、­C(O)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P(O)2 (C1 -C6 烷基)2 、­P(O)N(C1 -C6 烷基)2 、­P(O)2 N(C1 -C6 烷基)2 、­P(O)OC1 -C6 烷基或-P(O)2 OC1 -C6 烷基。
  26. 如請求項25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M係CR3
  27. 如請求項25或26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3 係H、氘、C1 -C6 烷基或鹵素。
  28. 如請求項25至27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3 係H或F。
  29. 如請求項25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M係N。
  30. 如請求項25至29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M1 係CR4
  31. 如請求項25至30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4 係H、氘、C1 -C6 烷基或鹵素。
  32. 如請求項25至31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4 係H或Cl。
  33. 如請求項25至32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5 係F。
  34. 如請求項25至33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2 係H。
  35. 如請求項25至34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1 係C1 -C6 烷基。
  36. 如請求項25至33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2 係C1 -C6 烷基或C3 -C7 環烷基。
  37. 如請求項25至3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7 及R8 組合形成4員、5員或6員環烷基,其中該5員或6員環烷基中之各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以下取代:氘、鹵素、­OH、­CN、-OC1 -C6 烷基、-OC1 -C6 烷基(C6 -C10 芳基)、­NH2 、­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O)OH、­N(C1 ­C6 烷基)C(O)OH、­NH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2 NH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O)2 NH(C1 -C6 烷基)、­NHS(O)N(C1 -C6 烷基)2 、­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2 N(C1 -C6 烷基)2 、­S(O)NH2 、-S(O)2 NH2 、-OS(O)N(C1 -C6 烷基)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2 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
  38. 如請求項25至3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7 及R8 組合形成3員、4員、5員或6員雜環烷基,其中該3員、4員、5員或6員雜環烷基中之各氫原子獨立地視情況經以下取代:氘、鹵素、­OH、­CN、-OC1 -C6 烷基、-OC1 -C6 烷基(C6 -C10 芳基)、­NH2 、­OC(O)C1 ­C6 烷基、­OC(O)N(C1 -C6 烷基)2 、-OC(O)NH(C1 -C6 烷基)、-OC(O)NH2 、­OC(=N)N(C1 -C6 烷基)2 、­OC(=N)NH(C1 -C6 烷基)、-OC(=N)NH2 、­OS(O)C1 -C6 烷基、­OS(O)2 C1 -C6 烷基、­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2 、­NHC(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C1 -C6 烷基、­NHC(O)NH2 、­NHC(O)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NH2 、­N(C1 -C6 烷基)C (O)NH(C1 -C6 烷基)、­NHC(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NHC(O)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C(O)OC1 -C6 烷基、­NHC(O)OH、­N(C1 ­C6 烷基)C(O)OH、­NHS(O)C1 -C6 烷基、­NHS(O)2 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NHS(O)NH2 、­NHS(O)2 NH2 、-N(C1 -C6 烷基)S(O)NH2 、­N(C1 -C6 烷基)S(O)2 NH2 、­NHS(O)NH(C1 -C6 烷基)、­NHS(O)2 NH(C1 -C6 烷基)、­NHS(O)N(C1 -C6 烷基)2 、­NHS(O)2 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N(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N(C1 -C6 烷基)S(O)2 N(C1 -C6 烷基)2 、-C(O)C1 -C6 烷基、-CO2 H、-C(O)OC1 -C6 烷基、­C(O)NH2 、­C(O)NH(C1 -C6 烷基)、­C(O)N(C1 -C6 烷基)2 、­SC1 -C6 烷基、-S(O)C1 -C6 烷基、­S(O)2 C1 -C6 烷基、­S(O)NH(C1 ­C6 烷基)、-S(O)2 NH(C1 -C6 烷基)、-S(O)N(C1 -C6 烷基)2 、­S(O)2 N(C1 -C6 烷基)2 、­S(O)NH2 、-S(O)2 NH2 、-OS(O)N(C1 -C6 烷基)2 、-OS(O)2 N(C1 -C6 烷基)2 、­OS(O)NH(C1 ­C6 烷基)、-OS(O)2 NH(C1 -C6 烷基)、­OS(O)NH2 、-OS(O)2 NH2 、­P(C1 ­C6 烷基)2 、­P(O)(C1 -C6 烷基)2 、C3 -C6 環烷基或3員至7員雜環烷基。
  39. 如請求項38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7 及R8 組合形成四氫呋喃環。
  40. 如請求項37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R7 及R8 組合形成環丁烷環、環戊烷環或環己烷環。
  41.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其中X係O。
  42.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
  43.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括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及視情況至少一種稀釋劑、載劑或賦形劑。
  44. 一種治療癌症之方法,其包括向需要該治療之個體投與有效量之至少一種如請求項1至42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
  45. 一種如請求項1至42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之用途,其用以製備用於治療癌症之藥劑。
  46. 一種如請求項1至42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之用途,其用於治療癌症。
  47. 一種抑制RET或SRC之方法,其包括使包括該等激酶中一或多者之細胞與有效量之至少一種如請求項1至42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及/或與至少一種本發明醫藥組合物接觸,其中該接觸係在活體外、離體或在活體內。
  48. 如請求項1至42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用於治療患者之癌症。
TW107145927A 2017-12-19 2018-12-19 用於治療疾病之巨環化合物 TW2019303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607528P 2017-12-19 2017-12-19
US62/607,528 2017-12-19
US201862727124P 2018-09-05 2018-09-05
US62/727,124 2018-09-05
US201862779283P 2018-12-13 2018-12-13
US62/779,283 2018-12-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0312A true TW201930312A (zh) 2019-08-01

Family

ID=66992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5927A TW201930312A (zh) 2017-12-19 2018-12-19 用於治療疾病之巨環化合物

Country Status (26)

Country Link
US (3) US10745416B2 (zh)
EP (2) EP4151641A1 (zh)
JP (2) JP7194188B2 (zh)
KR (1) KR20200101358A (zh)
CN (1) CN111511746B (zh)
AU (1) AU2018392332B2 (zh)
BR (1) BR112020012319A2 (zh)
CA (1) CA3083674A1 (zh)
CL (1) CL2020001632A1 (zh)
DK (1) DK3728271T3 (zh)
EC (1) ECSP20033467A (zh)
ES (1) ES2929467T3 (zh)
HR (1) HRP20221502T1 (zh)
HU (1) HUE060711T2 (zh)
IL (1) IL275265B2 (zh)
JO (1) JOP20200152A1 (zh)
LT (1) LT3728271T (zh)
MX (1) MX2020006490A (zh)
PH (1) PH12020550901A1 (zh)
PL (1) PL3728271T3 (zh)
PT (1) PT3728271T (zh)
RS (1) RS63787B1 (zh)
SG (1) SG11202005590PA (zh)
SI (1) SI3728271T1 (zh)
TW (1) TW201930312A (zh)
WO (1) WO20191261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Z742351A (en) 2015-11-02 2023-03-31 Blueprint Medicines Corp Inhibitors of ret
JP7244504B2 (ja) 2017-10-18 2023-03-22 インサイト・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PI3K-γ阻害剤としての三級ヒドロキシ基で置換された縮合イミダゾール誘導体
HRP20211918T8 (hr) 2017-12-19 2022-04-15 Bristol-Myers Squibb Company Triazol n-vezane karbamoil cikloheksil kiseline kao lpa antagonisti
PL3728271T3 (pl) 2017-12-19 2023-01-23 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 Inc. Związki makrocykliczne do leczenia chorób
HRP20240124T1 (hr) 2018-04-03 2024-04-12 Blueprint Medicines Corporation Inhibitori za ret za uporabu u liječenju raka koji ima ret alteraciju
CN112703014A (zh) 2018-08-10 2021-04-23 缆图药品公司 Egfr突变型癌症的治疗
EP3870579A4 (en) 2018-10-22 2022-10-19 Alumis Inc. TYK2 INHIBITORS AND THEIR USES
AU2020294627A1 (en) * 2019-06-19 2022-02-17 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 Inc. Polymorphs of a macrocyclic kinase inhibitor
WO2020257189A1 (en) * 2019-06-19 2020-12-24 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 Inc. Macrocycles for treating disease
WO2020257165A1 (en) * 2019-06-19 2020-12-24 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 Inc. Macrocycles for use in treating disease
WO2021027503A1 (zh) * 2019-08-12 2021-02-18 罗欣药业(上海)有限公司 三环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中间体及应用
CA3163735A1 (en) * 2019-12-03 2021-06-10 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 Inc. Macrocycles for use in treating disease
CN113754682B (zh) 2020-06-04 2023-01-06 赛诺哈勃药业(成都)有限公司 具有大环结构的化合物及其用途
WO2023060022A1 (en) * 2021-10-05 2023-04-13 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 Inc. Synthesis of macrocyclic compounds
WO2024017380A1 (zh) * 2022-07-22 2024-01-25 南京明德新药研发有限公司 含三并环的大环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WO2024040131A1 (en) * 2022-08-17 2024-02-22 Treeline Biosciences, Inc. Pyridopyrimidine kras inhibito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PT690843E (pt) * 1993-03-25 2001-01-31 Upjohn Co Derivados de indolo substituidos com formilo ou ciano possuindo actividade dopaminergica
RU2147304C1 (ru) 1993-12-07 2000-04-10 Эли Лилли Энд Компани Бис-индолмалеимидные макроциклические производные, способ их получения (варианты) и фармацевтическая композиция
RS49779B (sr) 1998-01-12 2008-06-05 Glaxo Group Limited, Biciklična heteroaromatična jedinjenja kao inhibitori protein tirozin kinaze
MXPA03005139A (es) 2000-12-08 2004-01-29 Ortho Mcneil Pharm Inc Compuestos macroheterociclicos utiles como inhibidores de cinasa.
CA2735420C (en) 2008-09-08 2016-06-28 Merck Patent Gmbh Macrocyclic pyrimidines as protein kinase inhibitors
RS53350B (en) 2008-09-22 2014-10-31 Array Biopharma, Inc. SUBSTITUTED COMPOUNDS OF IMIDASO [1,2-B] PYRIDASINE AS INK KINASE INHIBITORS
TWI577680B (zh) 2008-10-22 2017-04-11 亞雷生物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作為TRK激酶抑制劑之經取代吡唑并〔1,5-a〕嘧啶化合物
CN102271515B (zh) 2008-10-31 2014-07-02 健泰科生物技术公司 吡唑并嘧啶jak抑制剂化合物和方法
AU2010305805B2 (en) 2009-10-13 2014-04-03 Elanco Animal Health Ireland Limited Macrocyclic integrase inhibitors
SA111320200B1 (ar) 2010-02-17 2014-02-16 ديبيوفارم اس ايه مركبات ثنائية الحلقة واستخداماتها كمثبطات c-src/jak مزدوجة
ES2534335T3 (es) * 2010-05-20 2015-04-21 Array Biopharma, Inc. Compuestos macrocíclicos como inhibidores de la Trk cinasa
UY33597A (es) 2010-09-09 2012-04-30 Irm Llc Compuestos y composiciones como inhibidores de la trk
EP2508607A1 (en) 2011-04-07 2012-10-10 Helmholtz-Zentrum für Infektionsforschung GmbH Medicament for liver regeneration and for treatment of liver failure
WO2013001310A1 (en) 2011-06-30 2013-01-03 Centro Nacional De Investigaciones Oncológicas (Cnio) Macrocyclic compounds and their use as cdk8 inhibitors
WO2013028470A1 (en) 2011-08-19 2013-02-28 Merck Sharp & Dohme Corp. Process and intermediates for preparing macrolactams
DK2760867T3 (en) 2011-09-30 2016-04-11 Oncodesign Sa Macrocyclic FLT3 kinase inhibitors
HUE034118T2 (en) 2012-03-06 2018-01-29 Pfizer Macrocyclic derivatives for the treatment of proliferative diseases
RU2014140735A (ru) 2012-03-09 2016-04-27 Лексикон Фармасьютикалз, Инк. ПРОИЗВОДНЫЕ ПИРАЗОЛО[1, 5-a]ПИРИМИДИНА, КОМПОЗИЦИИ, СОДЕРЖАЩИЕ УКАЗАННЫЕ СОЕДИНЕНИЯ, И СПОСОБЫ ИХ ПРИМЕНЕНИЯ
SG11201405563VA (en) 2012-03-09 2014-10-30 Lexicon Pharmaceuticals Inc Imidazo [1, 2 - b] pyridazine - based compounds,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them, and uses thereof
GB201205669D0 (en) 2012-03-30 2012-05-16 Agency Science Tech & Res Bicyclic heterocyclic derivatives as mnk2 and mnk2 modulators and uses thereof
PT3636649T (pt) * 2014-01-24 2024-04-09 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 Inc Diaril macrociclos como moduladores das proteínas quinases
AU2015292827B2 (en) * 2014-07-21 2019-11-14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Inc. Macrocyclic kinase inhibitors and uses thereof
WO2017004342A1 (en) 2015-07-02 2017-01-05 Tp Therapeutics, Inc. Chiral diaryl macrocycles as modulators of protein kinases
DK3319969T3 (da) 2015-07-06 2024-07-08 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 Inc Diaryl-makrocyklus-polymorf
MX2018000718A (es) 2015-07-21 2020-01-20 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 Inc Macrociclos de diarilo quirales y usos de los mismos.
ES2812336T3 (es) * 2016-03-03 2021-03-16 Shenzhen Targetrx Inc Macrocíclico y composición que comprende el mismo
CN106008531B (zh) * 2016-05-30 2019-01-11 上海交通大学 多环稠合大环内酰胺类化合物的抗胰腺癌用途
RU2019105587A (ru) 2016-07-28 2020-08-28 Тёрнинг Поинт Терапьютикс, Инк. Макроциклические ингибиторы киназ
TWI808958B (zh) 2017-01-25 2023-07-21 美商特普醫葯公司 涉及二芳基巨環化合物之組合療法
US11286264B2 (en) 2017-07-28 2022-03-29 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 Inc. Macrocyclic compounds and uses thereof
JP7244504B2 (ja) 2017-10-18 2023-03-22 インサイト・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PI3K-γ阻害剤としての三級ヒドロキシ基で置換された縮合イミダゾール誘導体
EP3728270A4 (en) * 2017-12-19 2021-06-23 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 Inc. MACROCYCLIC KINASE INHIBITORS AND THEIR USES
PL3728271T3 (pl) 2017-12-19 2023-01-23 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 Inc. Związki makrocykliczne do leczenia chorób
HRP20211918T8 (hr) 2017-12-19 2022-04-15 Bristol-Myers Squibb Company Triazol n-vezane karbamoil cikloheksil kiseline kao lpa antagonisti
GB201721235D0 (en) 2017-12-19 2018-01-31 Syngenta Participations Ag Polymorphs
WO2019120267A1 (zh) 2017-12-22 2019-06-27 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咪唑并[1,2-b]哒嗪大环类激酶抑制剂
CA3099493C (en) 2018-04-18 2023-08-22 Hitgen Inc. Macrocyclic kinase inhibi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28271A1 (en) 2020-10-28
RS63787B1 (sr) 2022-12-30
DK3728271T3 (da) 2022-12-19
CL2020001632A1 (es) 2020-11-20
HRP20221502T1 (hr) 2023-03-31
AU2018392332A1 (en) 2020-06-11
CN111511746A (zh) 2020-08-07
CA3083674A1 (en) 2019-06-27
US10745416B2 (en) 2020-08-18
US20220306652A1 (en) 2022-09-29
BR112020012319A2 (pt) 2020-11-24
EP3728271B1 (en) 2022-09-28
AU2018392332B2 (en) 2023-08-03
ECSP20033467A (es) 2020-09-30
JP2023027237A (ja) 2023-03-01
WO2019126121A1 (en) 2019-06-27
EP3728271A4 (en) 2021-06-23
LT3728271T (lt) 2022-12-12
US20200392160A1 (en) 2020-12-17
US11286265B2 (en) 2022-03-29
HUE060711T2 (hu) 2023-04-28
EP4151641A1 (en) 2023-03-22
ES2929467T3 (es) 2022-11-29
IL275265B2 (en) 2023-07-01
PH12020550901A1 (en) 2021-05-17
IL275265B1 (en) 2023-03-01
SI3728271T1 (sl) 2023-01-31
JP7194188B2 (ja) 2022-12-21
JOP20200152A1 (ar) 2022-10-30
SG11202005590PA (en) 2020-07-29
MX2020006490A (es) 2020-08-17
JP2021506850A (ja) 2021-02-22
PT3728271T (pt) 2022-10-06
PL3728271T3 (pl) 2023-01-23
US20200190110A1 (en) 2020-06-18
KR20200101358A (ko) 2020-08-27
IL275265A (en) 2020-07-30
CN111511746B (zh) 2024-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930312A (zh) 用於治療疾病之巨環化合物
JP7224334B2 (ja) 大環式化合物およびその使用
KR102599788B1 (ko) 단백질 키나제의 조절물질로서 키랄 디아릴 매크로사이클
TW201930313A (zh) 巨環激酶抑制劑及其用途
TW201815799A (zh) 巨環激酶抑制劑
TW202134249A (zh) 用於治療疾病的巨環
CN110392681B (zh) 基于甲苯磺酰基乙酸酯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作为phgdh抑制剂
WO2020257189A1 (en) Macrocycles for treating disease
OA20154A (en) Macrocyclic compounds for treating disease.
EA044905B1 (ru) Макроциклические соединения для лечения заболеваний
EA040712B1 (ru) Макроциклические соединения и их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TW201305153A (zh) 三唑並吡啶和三唑並吡嗪化合物及其組合物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