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24884A - 電動把持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動把持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24884A
TW201924884A TW107142031A TW107142031A TW201924884A TW 201924884 A TW201924884 A TW 201924884A TW 107142031 A TW107142031 A TW 107142031A TW 107142031 A TW107142031 A TW 107142031A TW 201924884 A TW201924884 A TW 20192488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ipping device
axial direction
output shaft
electric
shor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20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98313B (zh
Inventor
櫻井健
佐藤公哉
曾坤成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喜開理股份有限公司
東佑達自動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喜開理股份有限公司, 東佑達自動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喜開理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48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48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83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8313B/zh

Link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一種電動把持裝置,具備機身,該機身具備軸孔,該軸孔收納進給螺絲及進給螺母且在馬達的輸出軸的軸方向延伸。機身在與該機身的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包括設置面的端面。短邊方向上的機身的兩個端面各自包括第1面和第2面,該第1面規定短邊方向上的機身的最大尺寸,該第2面位於比第1面靠近軸孔的中心軸線的位置。電動把持裝置進一步具備操作部件,該操作部件與進給螺絲一體旋轉且比進給螺絲的外周面向徑向突出。在短邊方向上的機身的兩個端面中的至少一方中,操作部件的一部分以從第2面露出於機身的外部、且不比第1面向短邊方向突出的狀態配設。

Description

電動把持裝置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電動把持裝置。
電動把持裝置藉由利用馬達的旋轉驅動力使一對手部件移動到閉合位置而把持工件,並藉由使手部件移動到開放位置而將工件的把持解除。例如,日本特開2009-125851號公報公開的電動夾具具備:馬達;進給螺絲部,其將來自馬達的旋轉驅動力傳遞到進給螺母;以及夾具部,其藉由連桿機構連結到進給螺母,能夠把持工件。另外,該公報的電動夾具具備自鎖機構,在由夾具部把持工件的情況下,該自鎖機構藉由夾具部從該工件受到的反作用力而使得進給螺母不後退。例如在馬達緊急停止時、通電切斷時,藉由自鎖機構,進給螺母不後退,可維持由夾具部把持工件的狀態。
另外,上述公報的電動夾具具備操作部,該操作部能夠藉由手動將由自鎖機構把持工件的狀態解除。操作部設置於馬達的驅動軸的軸方向一個端面,並從框體的上表面或者側面露出於框體的外部。並且,藉由利用工具對操作部進行操作而使驅動軸旋轉,從而自鎖機構的鎖定被解除
在上述公報的電動夾具中,為了對操作部進行操作,需要在操作部露出的框體的上方或者側方轉動工具。因此,必須在框體的上方或者側方確保用於配設工具的空間,從而電動夾具的設置場所產生限制,其中該工具用於對操作部進行操作。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能夠在沒有設置場所的限制的情況下用手直接進行操作的電動把持裝置。
用於解決上述問題點的電動把持裝置具備:馬達,其具有輸出軸;進給螺絲,其與所述輸出軸一體旋轉;進給螺母,其螺合於所述進給螺絲,藉由所述輸出軸的旋轉運動而向所述輸出軸的軸方向移動;把持部,其連結到所述進給螺母,與該進給螺母連動地開放閉合,並在閉合位置把持工件;以及機身, 其具備軸孔,該軸孔收納所述進給螺絲及所述進給螺母且在所述輸出軸的軸方向延伸。所述軸孔的中心軸線延伸的方向是所述機身的軸方向。所述機身在與該機身的所述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包括設置面的端面。所述電動把持裝置構成為以使所述設置面與設置部位接觸的狀態設置於該設置部位。在從所述軸方向觀看所述機身的俯視時,與所述軸方向及所述短邊方向正交的方向是所述機身的長邊方向。所述短邊方向上的所述機身的兩個端面各自包括第1面和第2面,該第1面規定該短邊方向上的所述機身的最大尺寸,該第2面位於比所述第1面靠近所述中心軸線的位置。所述電動把持裝置進一步具備操作部件,該操作部件與所述進給螺絲一體旋轉且比所述進給螺絲的外周面向徑向突出。在所述短邊方向上的所述機身的兩個端面中的至少一方中,所述操作部件的一部分以從所述第2面露出於所述機身的外部、且不比所述第1面向所述短邊方向突出的狀態配設。
用於解決上述問題點的電動把持裝置具備:馬達,其具有輸出軸;進給螺絲,其與所述輸出軸一體旋轉;進給螺母,其螺合於所述進給螺絲,藉由所述輸出軸的旋轉運動而向所述輸出軸的軸方向移動;把持部,其連結到所述進給螺母,與該進給螺母連動地開放閉合,並在閉合位置把持工件;以及機身,其具備軸孔,該軸孔收納所述進給螺絲及所述進給螺母且在所述輸出軸的軸方向延伸。所述軸孔的中心軸線延伸的方向是所述機身的軸方向。所述機身在與該機身的所述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包括設置面的端面。所述電動把持裝置構成為以使所述設置面與設置部位接觸的狀態設置於該設置部位。在從所述軸方向觀看所述機身的俯視時,與所述軸方向正交的一個方向是所述機身的短邊方向, 與所述軸方向及所述短邊方向正交的方向是所述機身的長邊方向。所述短邊方向上的所述機身的兩個端面各自包括第1面,該第1面規定該短邊方向上的所述機身的最大尺寸。所述馬達在所述機身的所述短邊方向上具有第1側面,該第1側面位於比所述第1面靠近所述中心軸線的位置。所述電動把持裝置進一步具備操作部件,該操作部件與所述馬達的所述輸出軸一體旋轉且比所述輸出軸的外周面向徑向突出。所述操作部件的一部分以從所述馬達的兩個所述第1側面中的至少一方露出於所述馬達的外部、且不比所述第1面向所述短邊方向突出的狀態配設。
根據本發明,能在沒有設置場所的限制的情況下用手直接進行操作。
以下,按照圖1~圖7對將電動把持裝置具體化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如圖1或者圖2所示,電動把持裝置10具備:大致矩形塊狀的機身11;把持部21,其配設於機身11的軸方向的一端側;以及馬達31,其配設於機身11的軸方向的另一端側,是用於使把持部21開放閉合的驅動源。另外,電動把持裝置10具備:驅動機構41,其內置於機身11,被馬達31驅動而使把持部21驅動;以及操作部件51,其對電動把持裝置10進行手動操作。
機身11具備貫穿機身11的四角孔狀的軸孔12。將軸孔12的中心軸線L延伸的方向作為機身11的軸方向Z。在從軸方向Z觀看機身11的俯視時,與軸方向Z正交的一個方向是短邊方向X,與軸方向Z及短邊方向X正交的方向是長邊方向Y。
機身11具備第1端面11a和第2端面11b,第1端面11a是軸方向Z上的一個端面(下端面),第2端面11b是軸方向Z上的另一端面(上端面)。在第1端面11a固定有第1板15,在第2端面11b固定有第2板17。第1板15及第2板17也能視作為機身11的一部分。
機身11具備正面及背面,正面及背面是短邊方向X上的兩個端面。這些正面及背面分別包括平坦的第1面13。在正面及背面各自中,第1面13設置於長邊方向Y的兩側。第1面13遍及機身11的整個軸方向Z而延伸。另外,機身11在長邊方向Y上的兩端具備平坦面19。這些第1面13及平坦面19分別成為在將電動把持裝置10設置於其他的機器、設備時與其他的機器、設備接觸的設置面。
機身11具備多個安裝孔13a,安裝孔13a在短邊方向X貫穿機身11並在第1面13開口。藉由將插通於安裝孔13a的螺釘與其他的機器、設備螺合,從而電動把持裝置10以第1面13為設置面固定於其他的機器、設備。另外,機身11具備螺紋孔19a,螺紋孔19a凹設於平坦面19。藉由將已貫穿其他的機器、設備的螺釘螺合於螺紋孔19a,從而電動把持裝置10以平坦面19為設置面固定於其他的機器、設備。
短邊方向X上的機身11的兩個端面各自在被沿長邊方向Y排列的兩個第1面13夾著的位置具備第2面14。第2面14為平緩地彎曲的形狀。第2面14位於後退到比第1面13靠近機身11的中心軸線L的位置,在機身11的短邊方向X上不比第1面13向外側突出。第2面14遍及機身11的整個軸方向Z而延伸。
機身11具備從第2端面11b凹陷的凹部11f。凹部11f藉由在第2端面11b上使軸孔12的周圍凹陷而形成。在圖3中,將通過截面為圓弧狀的第2面14的圓作為虛擬圓C。凹部11f沿著具有與軸孔12的中心軸線L一致的中心點的圓、且是比虛擬圓C大的圓使第2端面11b凹陷而形成。虛擬圓C的直徑N比將短邊方向X上的機身11的兩端的第1面13彼此連接的直線M短。直線M的長度與短邊方向X上的機身11的最大尺寸相等。因此,短邊方向X上的機身11的兩側的第1面13是規定短邊方向X上的機身11的最大尺寸的面。
如圖1或者圖2所示,電動把持裝置10在由凹設於第2端面11b的凹部11f的一部分和第2板17劃分的間隙具備操作用窗16。換句話說,機身11在短邊方向X上的兩個端面(詳細為第2面14)分別具備操作用窗16。操作用窗16經由凹部11f與軸孔12連通。
馬達31在機身11的短邊方向X上的兩端側具備第1側面32a,並且在機身11的長邊方向Y上的兩端側具備第2側面32b。第1側面32a在機身11的短邊方向X上位於後退到比機身11的第1面13靠近中心軸線L的位置,在短邊方向X上不比第1面13向外側突出。馬達31例如是步進馬達、伺服馬達。馬達31以輸出軸33插入到機身11內的狀態立置地設置於第2板17。馬達31的輸出軸33貫穿第2板17而插通於機身11的軸孔12。
在馬達31的一個第2側面32b突出設置有蓋體32c,並且與馬達31連接的配線36通過蓋體32c而引出到外部。該配線36與未圖示的驅動源等連接。
如圖1所示,內置於電動把持裝置10的機身11中的驅動機構41具備進給螺絲42,進給螺絲42與馬達31的輸出軸33連結。進給螺絲42插入到軸孔12。進給螺絲42為中空圓筒狀。進給螺絲42的外徑比軸孔12的內徑小。進給螺絲42的軸方向一端側外嵌到輸出軸33,並且利用緊固螺釘46固定於輸出軸33。進給螺絲42與輸出軸33同軸,並與輸出軸33一體旋轉。在進給螺絲的軸方向另一端側的外周面形成有陽螺紋42a(參照圖4)。
如圖4所示,進給螺絲42在其軸方向一端側的端面具備定位凸部44。定位凸部44具備:一對直線部44a,其在進給螺絲42的徑向上呈直線狀延伸且相互平行;以及圓弧部44b,其將一對直線部44a的端部彼此連接。進給螺絲42在比定位凸部44的各直線部44a靠徑向外側具備抵接面45。抵接面45是位於比定位凸部44低的位置的平坦面。進給螺絲42具備在各抵接面45開口的小螺釘孔45a。在進給螺絲42的軸方向一端側固定有操作部件51。
操作部件51為圓板狀。操作部件51在其整個外周緣具備滾花51a。操作部件51在其中央部具備圓形的插通孔52,馬達31的輸出軸33插通於插通孔52。操作部件51與軸孔12及輸出軸33同軸。操作部件51在其厚度方向的一面具備長圓狀的定位凹部53。插通孔52位於定位凹部53的長邊方向的中央。定位凹部53具備相互平行的一對直線部53a和將一對直線部53a彼此連接的圓弧部53b。操作部件51在將定位凹部53的雙方直線部53a在徑向上夾著的位置具備通孔54。
如圖5所示,在操作部件51的定位凹部53插入有進給螺絲42的定位凸部44。定位凹部53的直線部53a和定位凸部44的直線部44a接觸。另外,在操作部件51的通孔54中插通的小螺釘55螺合於進給螺絲42的小螺釘孔45a。藉由小螺釘55向小螺釘孔45a的螺合,可限制操作部件51向進給螺絲42的徑向及軸方向的移動,並且操作部件51以與進給螺絲42一體旋轉的方式固定於進給螺絲42。操作部件51突出到比進給螺絲42的外周面靠徑向外側。因此,操作部件51的直徑比進給螺絲42的直徑大。
如圖3所示,操作部件51收納於機身11的凹部11f。操作部件51的外徑比虛擬圓C的直徑N稍長,且比將機身11的第1面13彼此連接的直線M短。操作部件51的圓周方向的一部分從操作用窗16露出於機身11外,並從第2面14稍微突出。並且,藉由對從操作用窗16露出的操作部件51的一部分進行操作,使操作部件51旋轉,從而能夠使與操作部件51一體的進給螺絲42旋轉。
如圖2所示,電動把持裝置10具備保護部件18,保護部件18從機身11的外側將從操作用窗16露出的操作部件51覆蓋以保護操作部件51。保護部件18為橡膠製或者透明顏色等之樹脂製。保護部件18在操作部件51未使用時不使操作部件51暴露於機身11的外部以保護操作部件51。保護部件18在其長邊方向的兩端側具備勾卡部18a。另一方面,機身11具備槽11g,槽11g由在長邊方向Y相鄰的第1面13和第2面14劃分。保護部件18藉由使勾卡部18a勾卡於槽11g,從而組裝到機身11。
保護部件18具備凹部18b,凹部18b在保護部件18的長邊方向延伸。在保護部件18組裝到機身11的狀態下,操作部件51收納於凹部18b,處於與保護部件18不接觸的狀態。因此,即使藉由馬達31的驅動使操作部件51旋轉,操作部件51也不與保護部件18接觸。
如圖1所示,驅動機構41具備進給螺母43,進給螺母43螺合於進給螺絲42的陽螺紋42a。進給螺母43插入到軸孔12。如圖3所示,進給螺母43為大致四角筒狀。進給螺母43在內周面具備陰螺紋43a。進給螺母43的陰螺紋43a螺合於進給螺絲42的陽螺紋42a。
進給螺母43的四個外側面分別與劃分軸孔12的機身11的四個內側面面接觸。藉由進給螺母43和機身11在四個部位的面接觸,可限制進給螺母43相對於機身11的旋轉。
進給螺母43藉由被限制相對於機身11的旋轉,從而僅能夠在機身11的軸方向Z移動(滑動)。進給螺母43藉由輸出軸33的旋轉運動而向輸出軸33的軸方向移動。另外,藉由在劃分軸孔12的機身11的內側面設置在該機身11的軸方向Z延伸的槽部,並在進給螺母43設置與該槽部卡合的導向部等,從而也能夠限制該進給螺母43的旋轉,且使進給螺母43僅能夠在機身11的軸方向Z移動。
如圖1所示,進給螺母43在第1板15所在的一側一體地具備卡合銷47。卡合銷47在機身11的短邊方向X延伸。電動把持裝置10具備桿收納部11c,桿收納部11c在長邊方向Y貫穿機身11,驅動機構41具備一對桿61,一對桿61部分地收納於桿收納部11c內。各桿61為大致L字形。另外,驅動機構41具備兩個支承軸62,兩個支承軸62支承於劃分桿收納部11c的機身11的內側面。各桿61在其折彎部處能轉動地被支承軸62支承。另外,各桿61在其基端部具備U字形的卡合槽61a。各桿61的卡合槽61a與設置於進給螺母43的卡合銷47卡合。並且,各桿61與進給螺母43的移動連動地繞支承軸62轉動。
在機身11的第1端面11a固定的第1板15具備導向凹部15a,導向凹部15a在第1板15的整個長邊方向延伸。第1板15在導向凹部15a的在短邊方向對置的兩個內側面分別具備導向槽15b。導向槽15b在第1板15的整個長邊方向延伸。
電動把持裝置10具備的把持部21具備一對手部件25,一對手部件25部分地收納於第1板15的導向凹部15a內。各手部件25為大致T形,包括在第1板15的長邊方向延伸的長方體狀的主體部25a和從該主體部25a突出的安裝部25b。在手部件25安裝有未圖示的手指。
各手部件25的主體部25a具備兩個收納槽25c,兩個收納槽25c分別與導向凹部15a的兩個導向槽15b對置。在各手部件25的收納槽25c與第1板15的導向槽15b之間收納有滾珠、輥等滾動件(未圖示)。各手部件25能夠藉由滾動件的滾動而沿著導向凹部15a直線地移動。
第1板15在與各桿61的頂端側對應的位置具有貫穿孔15d,桿61的頂端側貫穿各貫穿孔15d並從第1板15突出。各桿61在其頂端部具備卡合件64。各桿61的卡合件64插入到在對應的手部件25的主體部25a凹設的收納凹部25e。藉由卡合件64和收納凹部25e的勾卡,從而在桿61的頂端部連結有手部件25。
在上述結構的電動把持裝置10中,當藉由馬達31的驅動使輸出軸33旋轉且使進給螺絲42旋轉時,進給螺母43在軸方向移動。於是,桿61與進給螺母43的移動連動地轉動,各桿61的卡合件64沿著機身11的長邊方向Y移動。於是,來自伴隨進給螺母43的移動而轉動的桿61的力從卡合件64傳遞到手部件25。各手部件25沿著導向槽15b直線地移動,使一對手部件25開放閉合。
如圖6所示,當進給螺母43朝向第2板17移動,一對手部件25配置於相互靠近的閉合位置時,工件W被手指把持。另一方面,如圖1所示,當進給螺母43朝向第1板15移動,一對手部件25配置於相互離開的開放位置時,手指對工件W的把持狀態被解除。
如圖2所示,上述結構的電動把持裝置10以使短邊方向X上的機身11的兩個端面中的一方端面(背面)與設置部位T對置、並使位於該一方端面的第1面13與設置部位T面接觸的狀態固定於設置部位T。電動把持裝置10以使機身11的另一方端面為正面的狀態設置於設置部位T。因此,電動把持裝置10的操作部件51從設置於機身11的正面的操作用窗16露出於機身11的外部。
電動把持裝置10具備如下結構:即使是在把持工件W的狀態下將對馬達31的通電切斷的情況、馬達31緊急停止的情況等,該結構也能夠保持工件W的把持狀態,該結構是所謂的自鎖機構。在本實施方式中,自鎖機構以能夠抑制由把持部21把持工件W的狀態下的進給螺母43的移動(下降)的方式規定進給螺絲42的陽螺紋42a和進給螺母43的陰螺紋43a的關係。因為自鎖機構是公知技術,所以省略詳細的說明,但是為了陽螺紋42a和陰螺紋43a的嚙合部分的切線力和摩擦力滿足期望的關係,而規定陽螺紋42a和陰螺紋43a的關係。
因此,在電動把持裝置10中,藉由設置有自鎖機構,從而即使是在由把持部21把持工件W的狀態下將對馬達31的通電切斷的情況、馬達31緊急停止的情況等,也能夠保持工件W的把持狀態。即,藉由自鎖功能,能夠抑制手部件25伴隨進給螺母43的移動及進給螺母43的移動而向開放位置移位。
另一方面,在將對馬達31的通電切斷的情況、馬達31緊急停止的情況下,藉由對操作部件51進行手動操作,能夠將把持部21對工件W的把持狀態解除。
以下說明工件W的把持狀態的解除方法。
如圖6所示,利用自鎖機構可維持一對手部件25的閉合狀態,在將工件W的把持狀態被保持的狀態解除的情況下,用手對在電動把持裝置10的正面露出的操作部件51直接進行操作,使操作部件51向與把持工件W時輸出軸33旋轉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於是,進給螺絲42旋轉,並且進給螺母43下降,一對桿61轉動,從一對手部件25向開放方向移動。其結果是,把持部21對工件W的保持被解除。
另一方面,如圖1所示,在未把持工件W的狀態下將對馬達31的通電切斷的情況、馬達31緊急停止的情況下,藉由自鎖機構可維持把持部21的開放狀態。
在將把持部21的開放狀態解除的情況下,用手對在電動把持裝置10的正面露出的操作部件51直接進行操作,使操作部件51向把持工件W時輸出軸33旋轉的方向旋轉。於是,進給螺絲42旋轉,並且進給螺母43上升,一對桿61轉動,從而一對手部件25向閉合的方向移動。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能夠得到如下效果。
(1)電動把持裝置10具備操作部件51,操作部件51能夠用手對進給螺絲42及進給螺母43直接進行操作。操作部件51從電動把持裝置10的機身11中的短邊方向X的端面(更詳細為第2面14)部分地露出於機身11外。當使位於短邊方向X上的一個端面的第1面13與設置部位T接觸來設置電動把持裝置10時,短邊方向X上的另一端面成為電動把持裝置10的正面。並且,操作部件51的一部分在該正面露出,從而能夠從電動把持裝置10的正面用手對操作部件51直接進行操作。因此,不必為了對操作部件51進行操作而在電動把持裝置10的上方、側方使工具轉動。因此,不必在電動把持裝置10的上方、側方確保用於配設工具的空間,從而電動把持裝置10的設置場所沒有限制,其中該工具用於對操作部進行操作。
(2)操作部件51的外徑設定得比直線M短,直線M將規定短邊方向X上的機身11的最大尺寸的第1面13彼此連接,從而即使操作部件51從第2面14部分地突出,也不會超過機身11的第1面13而突出。因此,即使操作部件51的一部分從第2面14突出,也不妨礙使第1面13與設備接觸的狀態下的電動把持裝置10的設置。
(3)機身11具備第2面14,該第2面14位於後退到比從操作用窗16露出的操作部件51的一部分靠近機身11的中心軸線L的位置。因此,操作部件51超過第2面14而突出,能夠在第2面14不成為障礙的情況下容易地用手對操作部件51進行操作。
(4)操作部件51為了使進給螺絲42旋轉,而固定於該進給螺絲42並與該進給螺絲42形成一體。該操作部件51的直徑比進給螺絲42的直徑大,且操作部件51的直徑進一步大到從機身11的短邊方向X的端面露出的程度。因此,與直接用手對進給螺絲42進行操作使其旋轉的情況相比,容易使進給螺絲42旋轉,即使不使用工具也能夠用手對操作部件51直接進行操作。
(5)操作部件51的一部分從機身11的短邊方向X的兩端露出。因此,即使使短邊方向X的一方端面與設備接觸來設置電動把持裝置10,也能夠使操作部件51從短邊方向X的另一方端面露出於機身11外。例如,在操作部件51僅從機身11的短邊方向X的一個端面露出的情況下,需要使短邊方向X的兩個端面中的、操作部件51未露出的一方端面與設備接觸,但是在本實施方式的結構中,能夠在不受此種設置上的限制的情況下設置電動把持裝置10。
(6)藉由用手對操作部件51直接進行操作,從而能夠使進給螺母43移動。藉由用手對操作部件51直接進行操作,從而能夠直接控制施加於操作部件51的力,並能夠抑制過大的操作力施加於進給螺絲42。
(7)操作部件51與進給螺絲42一體形成。不必如例如將藉由手動使進給螺絲42旋轉的操作軸設置於馬達31的與輸出軸33突出的一側相反的一側的情況那樣將馬達31設為特殊規格。即,電動把持裝置10即使是非特殊規格的量產型的馬達31,也能夠進行操作部件51的手動操作。
(8)電動把持裝置10具備保護部件18,保護部件18從機身11的外側將操作部件51的一部分覆蓋。除了需要用手對操作部件51進行操作時以外,能夠藉由保護部件18避免對操作部件51的不期望的接觸。因此,能夠避免操作部件51由於不期望的接觸而旋轉。
(9)保護部件18藉由使勾卡部18a勾卡於機身11的槽11g而安裝到機身11。因此,能夠抑制保護部件18容易從機身11脫離,能夠維持利用保護部件18保護操作部件51的一部分的狀態。
另外,本實施方式也可以按以下變更。
○如圖7所示,將操作部件51固定於馬達31的輸出軸33,使操作部件51能夠與輸出軸33一體旋轉。並且,也可以使操作部件51從兩個第1側面32a及兩個第2側面32b部分地露出。
另外,從第1側面32a露出的操作部件51的一部分在機身11的短邊方向X上從第1側面32a突出,另一方面,位於後退到比機身11的第1面13靠近機身11的中心軸線L的位置。
在如此構成的情況下,操作部件51從馬達31中的第1側面32a部分地露出於馬達31外, 第1側面32a位於具有第1面13的機身11的端面側。因為機身11的第1面13位於機身11的短邊方向X的兩個端面,所以當使位於短邊方向X的一個端面的第1面13與設置部位T接觸來設置電動把持裝置10時,短邊方向X的另一端面成為電動把持裝置10的正面。並且,操作部件51的一部分從位於該正面側的馬達31的第1側面32a露出,從而能夠從電動把持裝置10的正面用手對操作部件51直接進行操作。因此,不必為了對操作部件51進行操作而在電動把持裝置10的上方、側方轉動工具。因此,不必在電動把持裝置10的上方、側方確保用於配設工具的空間,從而電動把持裝置10的設置場所沒有限制,其中該工具用於對操作部件51進行操作。
另外,馬達31的第1側面32a不從機身11的第1面13突出。因此,即使操作部件51的一部分從馬達31突出,也不妨礙使第1面13與設備接觸的狀態下的電動把持裝置10的設置。
操作部件51也可以不為圓板狀。當操作部件51的一部分始終從操作用窗16露出時,操作部件51也可以為在圓周方向的一部分存在缺口的C形環狀。
電動把持裝置10也可以使位於機身11的長邊方向Y的一端的平坦面19與設置部位T接觸來設置。
在如此構成的情況下,電動把持裝置10以長邊方向Y的另一端面成為正面的狀態設置,操作部件51的一部分在電動把持裝置10的主視時從機身11的短邊方向X的兩個端面露出於機身11外。並且,能夠從電動把持裝置10的正面用手對在電動把持裝置10的兩側露出的操作部件51直接進行操作。因此,不必為了對操作部件51進行操作而在電動把持裝置10的上方、側方轉動工具。因此,不必在電動把持裝置10的上方、側方確保用於配設工具的空間,從而電動把持裝置10的設置場所沒有限制,其中該工具用於對操作部進行操作。
另外,在如圖7所示的方式那樣,操作部件51的一部分從馬達31露出的情況下,操作部件51的一部分在電動把持裝置10的主視時從馬達31的第2側面32b露出於馬達31外,第2側面32b位於機身11的長邊方向Y上的一個端面側。因此,能夠從電動把持裝置10的正面用手對操作部件51直接進行操作。
另外,在圖7的方式中,也可以設置保護部件18,以使得保護從馬達31露出的操作部件51的一部分。
操作部件51也可以僅從機身11的短邊方向X的一方端面露出。
在如此構成的情況下,以使第1面13與設置部位T接觸來設置電動把持裝置10,第1面13位於機身11的短邊方向X的兩個端面中、操作部件51沒有突出的一方端面。
在圖7的方式中也同樣,操作部件51也可以僅從馬達31的兩個第1側面32a中的一方露出。
在電動把持裝置10中,使一對手部件25開放閉合的機構也可以適當變更。
電動把持裝置10也可以不具備自鎖機構。在此種結構中,在將對馬達31的通電切斷的情況、馬達31緊急停止的情況下,進給螺母43有可能相對於進給螺絲42移動。但是,在需要使位於停止位置的一對手部件25移動的情況下,能夠對操作部件51進行操作而使手部件25移動。
也可以不使操作部件51與進給螺絲42分體,而與進給螺絲42的軸方向一端側一體成形。
也可以沒有將操作用窗16閉塞的保護部件18。
機身11只要是在短邊方向X的兩端各自具有第1面13及第2面14、且在長邊方向Y的兩端具有端面的形狀,也可以是大致矩形塊狀以外的形狀、例如六角柱狀。
機身11的第2面14也可以是沒有彎曲的平坦面。
L‧‧‧中心軸線
T‧‧‧設置部位
X‧‧‧短邊方向
Y‧‧‧長邊方向
Z‧‧‧軸方向
W‧‧‧工件
10‧‧‧電動把持裝置
11‧‧‧機身
11g‧‧‧槽
12‧‧‧軸孔
13‧‧‧第1面
14‧‧‧第2面
18‧‧‧保護部件
21‧‧‧把持部
31‧‧‧馬達
32a‧‧‧第1側面
33‧‧‧輸出軸
42‧‧‧進給螺絲
43‧‧‧進給螺母
51‧‧‧操作部件
圖1是示出位於開放位置的電動把持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圖2是示出圖1的電動把持裝置的立體圖。
圖3是沿圖2的3-3線的剖視圖。
圖4是示出進給螺絲和操作部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5是示出進給螺絲和操作部件的俯視圖。
圖6是示出位於閉合位置的圖1的電動把持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圖7是示出其他例的電動把持裝置的立體圖。

Claims (6)

  1. 一種電動把持裝置,具備: 馬達,其具有輸出軸; 進給螺絲,其與該輸出軸一體旋轉; 進給螺母,其螺合於該進給螺絲,藉由該輸出軸的旋轉運動而向該輸出軸的軸方向移動; 把持部,其連結到該進給螺母,與該進給螺母連動地開放閉合,並在閉合位置把持工件;以及 機身,其具備軸孔,該軸孔收納該進給螺絲及該進給螺母且在該輸出軸的軸方向延伸, 該電動把持裝置的特徵在於, 該軸孔的中心軸線延伸的方向是該機身的軸方向, 該機身在與該機身的該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包括設置面的端面,該電動把持裝置構成為以使該設置面與設置部位接觸的狀態設置於該設置部位, 在從該軸方向觀看該機身的俯視時,與該軸方向正交的一個方向是該機身的短邊方向,與該軸方向及該短邊方向正交的方向是該機身的長邊方向, 該短邊方向上的該機身的兩個端面各自包括第1面和第2面,該第1面規定該短邊方向上的該機身的最大尺寸,該第2面位於比該第1面靠近該中心軸線的位置, 該電動把持裝置進一步具備操作部件,該操作部件與該進給螺絲一體旋轉且比該進給螺絲的外周面向徑向突出, 在該短邊方向上的該機身的兩個端面中的至少一方中,該操作部件的一部分以從該第2面露出於該機身的外部、且不比該第1面向該短邊方向突出的狀態配設。
  2. 如請求項1的電動把持裝置,其中,該操作部件的一部分從該短邊方向上的該機身的兩個端面露出於該機身的外部。
  3. 一種電動把持裝置,具備: 馬達,其具有輸出軸; 進給螺絲,其與該輸出軸一體旋轉; 進給螺母,其螺合於該進給螺絲,藉由該輸出軸的旋轉運動而向該輸出軸的軸方向移動; 把持部,其連結到該進給螺母,與該進給螺母連動地開放閉合,並在閉合位置把持工件;以及 機身,其具備軸孔,該軸孔收納該進給螺絲及該進給螺母且在該輸出軸的軸方向延伸, 該電動把持裝置的特徵在於, 該軸孔的中心軸線延伸的方向是該機身的軸方向, 該機身在與該機身的該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包括設置面的端面,  該電動把持裝置構成為以使該設置面與設置部位接觸的狀態設置於該設置部位, 在從該軸方向觀看該機身的俯視時,與該軸方向正交的一個方向是該機身的短邊方向,與該軸方向及該短邊方向正交的方向是該機身的長邊方向, 該短邊方向上的該機身的兩個端面各自包括第1面,該第1面規定該短邊方向上的該機身的最大尺寸, 該馬達在該機身的該短邊方向上具有第1側面,該第1側面位於比該第1面靠近該中心軸線的位置, 該電動把持裝置進一步具備操作部件,該操作部件與該馬達的該輸出軸一體旋轉且比該輸出軸的外周面向徑向突出, 該操作部件的一部分以從該馬達的兩個該第1側面中的至少一方露出於該馬達的外部、且不比該第1面向該短邊方向突出的狀態配設。
  4. 如請求項3的電動把持裝置,其中,該操作部件的一部分從兩個該第1側面露出於該馬達的外部。
  5. 如請求項1~ 4中任一項的電動把持裝置,其中,該電動把持裝置具備保護部件,該保護部件覆蓋該操作部件。
  6. 如請求項5的電動把持裝置,其中,該保護部件與該操作部件不接觸。
TW107142031A 2017-11-28 2018-11-26 電動把持裝置 TWI6983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28137A JP7128400B2 (ja) 2017-11-28 2017-11-28 電動把持装置
JP2017-228137 2017-11-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4884A true TW201924884A (zh) 2019-07-01
TWI698313B TWI698313B (zh) 2020-07-11

Family

ID=66883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2031A TWI698313B (zh) 2017-11-28 2018-11-26 電動把持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28400B2 (zh)
CN (1) CN109834726B (zh)
TW (1) TWI6983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122888A (ja) * 2020-02-04 2021-08-30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CN114227697A (zh) * 2022-01-25 2022-03-25 深圳市万至达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高寿命的通用电控机械爪及其夹取物品的判断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1205U (zh) * 1990-11-25 1991-12-25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四工厂 可调式自紧管钳
JP3720207B2 (ja) * 1998-02-27 2005-11-24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符号合わせ錠
JP4337039B2 (ja) * 2003-12-02 2009-09-30 Smc株式会社 電動チャック
JP4210957B2 (ja) * 2006-09-08 2009-01-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アクセサリーおよびアクセサリー用取り付け具
JP4337061B2 (ja) * 2006-12-21 2009-09-30 Smc株式会社 負荷感応型推力伝達装置
JP5458343B2 (ja) * 2007-11-14 2014-04-02 Smc株式会社 サーボモータ
JP4737456B2 (ja) * 2007-11-22 2011-08-03 Smc株式会社 グリッパ機構
JP4854793B2 (ja) * 2010-03-08 2012-01-18 Thk株式会社 電動把持装置
JP2013233624A (ja) * 2012-05-10 2013-11-21 Iai:Kk 電動グリッパ
CN103465270B (zh) * 2013-09-09 2015-04-29 三峡大学 一种带自锁的夹持装置
CN103707313A (zh) * 2013-12-03 2014-04-09 广西大学 一种电动机械手手爪
US9808851B2 (en) * 2015-04-02 2017-11-07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PEX crimping tool
CN205771941U (zh) * 2016-07-08 2016-12-07 南丰县百盛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多孔砖用自锁机械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34726A (zh) 2019-06-04
TWI698313B (zh) 2020-07-11
JP7128400B2 (ja) 2022-08-31
CN109834726B (zh) 2022-09-09
JP2019098416A (ja) 2019-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68201B2 (en) Auxiliary handle and power tool having the same
US10245711B2 (en) Electric power tool with vibration mechanism
TW201924884A (zh) 電動把持裝置
JP6267325B2 (ja) 仮組み付け具用の治具
KR20090127894A (ko) 선회하는 핸들링 암을 구비하는 죄임 장치 및 그 장치를 포함하는 장비
JP2016153153A (ja) 震動機構付き電動工具
WO2011135966A1 (ja) モンキーレンチ
KR20160003836A (ko) 로터리 레버 잠금 장치
US6373218B2 (en) Electric hand with torque limiter
JP5250664B2 (ja) 装着ストロークを可変調節可能な装着器
EP3760395B1 (en) Gripper actuated by robotic arm
JP2011251357A (ja) インパクト回転工具
JP2017087374A (ja) ロボットのハンド接続構造
US10967527B2 (en) Brake release device and robot manipulator employing same
TWI782993B (zh) 夾具及用於操作夾具的方法
JP2014018954A (ja) Bncコネクタナットグリッパーおよびドライバー
JP6156105B2 (ja) 電動ドライバ装置
US11203070B2 (en) Self-aligning chuck
US20180360186A1 (en) Epilating device
CN210589115U (zh) 辅助手柄附件
JP2013166251A (ja) チェーンソー
US20160375559A1 (en) Open-end wrench capable of locking and unlocking hexagonal nut continuously
JP4428365B2 (ja) ねじ締付け装置
JP2022067650A (ja) 可動式グリッパ工具
TWI680038B (zh) 解煞車裝置及其適用之機器手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