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23003A - 二次電池用結合劑、二次電池用電極合劑、二次電池用電極及二次電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電池用結合劑、二次電池用電極合劑、二次電池用電極及二次電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23003A
TW201923003A TW107136308A TW107136308A TW201923003A TW 201923003 A TW201923003 A TW 201923003A TW 107136308 A TW107136308 A TW 107136308A TW 107136308 A TW107136308 A TW 107136308A TW 201923003 A TW201923003 A TW 20192300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df
secondary battery
electrode
polymerization
fluoropolym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63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3208B (zh
Inventor
細田一輝
藤澤学
井口貴視
浅野和哉
篠田千紘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大金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大金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大金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30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30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32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320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01M4/622Binders being polymers
    • H01M4/623Binders being polymers fluorinated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4/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 C08F214/18Monomers containing fluorine
    • C08F214/22Vinylidene fluorid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4/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 C08F214/18Monomers containing fluorine
    • C08F214/26Tetrafluoroeth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4/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 C08F214/18Monomers containing fluorine
    • C08F214/26Tetrafluoroethene
    • C08F214/265Tetrafluoroethene with non-fluorinated comono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27/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27/02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9D127/12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containing fluorine atoms
    • C09D127/16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vinylidene fluori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04Acids; Metal salts or ammonium sal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提供一種電極之高密度化、與集電器之密著性、電極之柔軟性,及,漿體之黏度維持率皆為優異之二次電池用結合劑。一種二次電池用結合劑,其特徵為包含:含氟聚合物(A),及,聚偏二氟乙烯(B);該含氟聚合物(A)具有基於偏二氟乙烯(vinylidene fluoride)之聚合單位、基於四氟乙烯之聚合單位、基於下述一般式(2-2)(式中,R5、R6及R7表示互相獨立表示氫原子或碳數1~8之烴基,R8表示碳數1~8之烴基,Y1表示無機陽離子或有機陽離子)所示單體(2-2)之聚合單位。
Figure TW201923003A_A0001

Description

二次電池用結合劑、二次電池用電極合劑、二次電池用電極及二次電池
本發明關於二次電池用結合劑、二次電池用電極合劑、二次電池用電極及二次電池。
鋰離子二次電池等之二次電池由於具有高電壓、高能量密度,且自行放電為少、低記憶效果、能超輕量化等之理由,故使用於筆記型個人電腦、行動電話、智慧型電話、平板個人電腦、超輕薄筆電等小型且適合携帶之電器・電子機器等,並且同時、更加受到實用化作為擴大至汽車用等之驅動用車載電源及靜置用大型電源等之廣範性電源。對於二次電池仍要求更加之高能量密度化,以及要求電池特性之更加改善。
例如,專利文獻1揭示提供一種充放電循環特性經改善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為目的,將作為正極活性物質之如LiCoO2 之含鋰氧化物、作為導電劑之石墨,與聚偏二氟乙烯進行混合製作成正極合劑,並將使該正極合劑分散於N-甲基吡咯啶酮而作成漿體狀者塗佈於正極集電器之鋁箔,又將作為負極活性物質之碳質材料與聚偏二氟乙烯予以混合製作成負極合劑,並將使該負極合劑分散於N-甲基吡咯啶酮而作成漿體狀者塗佈於負極集電器之銅箔上,分各自乾燥後,藉由輥壓機進行壓縮成形而加工成電極片的技術。
專利文獻2係以提供一種即便在減少使用量之情況,仍良好保持粉末電極材料,且與集電基材之密著性優異,為了高密度化而將電極塗厚,即使捲繞、加壓,電極仍不會裂開之具有柔軟性之結合劑為目的,並且提出一種結合劑,其係包含含氟聚合物之結合劑,其特徵為前述含氟聚合物具有:基於偏二氟乙烯之聚合單位,及基於具有醯胺基(-CO-NRR’(R及R’係相同或相異地各自表示氫原子或可具有取代基之烷基))或醯胺鍵(-CO-NR”-(R”表示氫原子、可具有取代基之烷基或可具有取代基之苯基))之單體之聚合單位,且溶液黏度為10~20,000mPa・s。
又,專利文獻3係以提供一種電極合劑為目的,該電極合劑係可製造能作成低黏度變化,高電極密度,柔軟性優異,且電特性優異之電池之電極,且提出一種電極合劑,其係包含粉末電極材料、結合劑及有機溶劑之電極合劑,其特徵為前述結合劑含有:由基於偏二氟乙烯之聚合單位及基於四氟乙烯之聚合單位所構成之含氟聚合物,以及,聚偏二氟乙烯;前述含氟聚合物係相對於全部聚合單位而包含基於偏二氟乙烯之聚合單位80.0~90.0莫耳%,且前述聚偏二氟乙烯之數平均分子量為150000~
1400000。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4-249859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13-219016號公報
[專利文獻3] 國際公開第2013/176093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極之高密度化、與集電器之密著性、電極之柔軟性,及,漿體之黏度維持率皆為優異之二次電池用結合劑及二次電池用電極合劑。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為一種二次電池用結合劑,其特徵為包含含氟聚合物(A),及,聚偏二氟乙烯(B);該含氟聚合物(A)具有:基於偏二氟乙烯之聚合單位、基於四氟乙烯之聚合單位,與基於下述一般式(2-2)所示單體(2-2)之聚合單位。

(式中,R5 、R6 及R7 係互相獨立表示氫原子或碳數1~8之烴基。R8 表示碳數1~8之烴基。Y1 表示無機陽離子或有機陽離子)。
上述含氟聚合物(A)與聚偏二氟乙烯(B)之質量比(A)/(B)係以5/95~95/5為佳。
上述含氟聚合物(A)係以相對於全部聚合單位而基於偏二氟乙烯之聚合單位為50~95莫耳%、基於四氟乙烯之聚合單位為4.8~49.95莫耳%、前述基於單體(2-2)之聚合單位為0.05~2.0莫耳%為佳。
上述含氟聚合物(A)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係以200000~
2400000為佳。
上述含氟聚合物(A)於25℃之儲藏彈性模數係以1000Mpa以下為佳,以800MPa以下為較佳。
本發明又為一種二次電池用電極合劑,其係至少混合上述之二次電池用結合劑、電池用粉末電極材料,及水或非水溶劑而成。
本發明更為一種二次電池用電極,其係包含上述之二次電池用結合劑。
本發明又也為一種二次電池,其係具備上述之二次電池用電極。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結合劑由於係由上述構成所成,故電極之高密度化、與集電器之密著性、電極之柔軟性,及漿體之黏度維持率皆為優異。
本發明之電極合劑由於係由上述構成所成,故能形成電極之高密度化、與集電器之密著性、電極之柔軟性、漿體之黏度維持率皆為優異之電極材料層。
以下,具體地說明本發明。
在為了使二次電池之能量密度提升之前提下,電極製作技術則成為重大之要點。例如,關於鋰離子二次電池之電極,將焦炭或碳等之碳質材料作為負極活性物質而製作負極之情況,通常係將碳質材料粉末化,且與結合劑及增稠劑一同地分散於溶劑中而調製出負極合劑,並且塗佈於負極集電器後,藉由乾燥去除溶劑,進行壓延來製作。又正極係例如將含鋰氧化物作為正極活性物質並將此予以粉末化,與導電劑及結合劑一同地分散於溶劑中而調製出正極合劑,並且塗佈於正極集電器後,藉由乾燥去除溶劑進行壓延來製作。
例如使用於電動車之鋰離子二次電池之正極合劑塗膜之密度,現在主流為3.4~3.6g/cc,但為了能量高密度化,而要求正極合劑塗膜之更加高密度化。
本發明之結合劑,其特徵為包含含氟聚合物(A)及聚偏二氟乙烯[PVdF](B),由於藉由該特徴而電極之高密度化優異,故能期待電池之更加高容量化。並且,與集電器之密著性、電極之柔軟性,及,漿體之黏度維持率皆為優異。
結合劑本身由於幾乎不會提供電極之電化學性能,故為了降低電極之高密度化或電極之內部電阻,其之使用量係以極少為理想。本發明之結合劑由於與集電器之密著性優異,故能減少使用量。其結果係能使電池容量提升,並且也能減少電極之電阻,進而變得能提升電池性能。又,結合劑之使用量減少之部分,則變得也能削減製造成本。
又,使用本發明結合劑之電極片由於柔軟性優異,故藉由壓延正極合劑塗膜之步驟,即能容易地高密度化。又,代表性用途之鋰離子二次電池之形態為圓筒型、角型、層合型等,電極片由於係經捲繞、加壓來導入,故、而容易有電極片破裂,粉末電極材料脫落,或從集電器剝離的問題。但,本發明之結合劑由於在與集電器之密著性,及,柔軟性上優異,故為了高密度化即使將電極材料塗厚並捲繞、加壓,電極仍不會破裂,也不會有粉末電極材料之脫落或從集電器剝離。
並且,雖然邁向鋰離子二次電池之高容量化而增加活性物質之鎳含量,但在電極合劑作成時由於成為在鹼條件下,而變得有電極合劑膠化,難以對集電器進行塗佈之問題。但,本發明之結合劑即使係在使用高鎳含量之活性物質的情況,由於漿體之黏度維持率優異,故在電極合劑作成後,即使長時間放置仍不會膠化,且流動性仍受到保持。
又,結合劑所使用之聚合物之漿體分散性拙劣時,容易產生電極不均。本發明之結合劑由於漿體之黏度維持率優異,故在電極合劑作成後,即使長時間放置,漿體分散性仍為良好,不易產生電極不均等,藉此而能期待優異速率特性(Rate characteristics)。
上述含氟聚合物(A)含有基於偏二氟乙烯之聚合單位、基於四氟乙烯之聚合單位,及基於後述之一般式(2-2)所示單體(2-2)之聚合單位。
上述含氟聚合物(A)具有上述基於單體(2-2)之聚合單位。上述單體(2-2)由於具有特定官能基,故藉由併用PVdF(B),而能提升與集電器之密著性。
例如,在與如專利文獻2及3般,不具有基於上述單體(2-2)之聚合單位之由基於VdF之聚合單位及基於TFE之聚合單位所構成之含氟聚合物的情況相比,由於能提升與集電器之密著性,故不僅能更加削減結合劑量,並且謀求更進一步之電池容量之高容量化。
並且,本發明之結合劑由於不僅能提升與集電器之密著性,且令人驚呀地耐膠化性及漿體分散性亦為優異,且也能提升取得之電極之柔軟性。
上述單體(2-2)為下述一般式(2-2)所示之單體。上述單體(2-2)係可使用1種或2種以上。

(式中,R5 、R6 及R7 係互相獨立表示氫原子或碳數1~8之烴基。R8 表示碳數1~8之烴基。Y1 表示無機陽離子或有機陽離子)。
上述一般式(2-2)中,Y1 為無機陽離子或有機陽離子。作為無機陽離子,可舉出如H、Li、Na、K、Mg、Ca、Al、Fe等之陽離子。作為有機陽離子,可舉出如NH4 、NH3 Rx 、NH2 Rx 2 、NHRx 3 、NRx 4 (Rx 係互相獨立表示碳數1~4之烷基)等之陽離子。作為Y1 ,以H、Li、Na、K、Mg、Ca、Al、NH4 為佳,以H、Li、Na、K、Mg、Al、NH4 為較佳,以H、Li、Al、NH4 為更佳,以H為特佳。尚且,上述無機陽離子及有機陽離子之具體例,為了方便在記載上省略符號及價數。
上述一般式(2-2)中,R5 、R6 及R7 係互相獨立表示氫原子或碳數1~8之烴基。上述烴基為1價烴基。上述烴基之碳數係以4以下為佳。作為上述烴基,可舉出如上述碳數之烷基、烯基、炔基等,以甲基、乙基等為佳。R5 及R6 互相獨立係以氫原子、甲基或乙基為佳,R7 係以氫原子或甲基為佳。
上述一般式(2-2)中,R8 表示碳數1~8之烴基。上述烴基為2價烴基。上述烴基之碳數係以4以下為佳。作為上述烴基,可舉出如上述碳數之伸烷基、伸烯基等,其中亦以亞甲基、伸乙基、亞乙基、亞丙基、異亞丙基等為佳,以亞甲基為較佳。
作為上述單體(2-2),其中係以選自由乙烯乙酸(3-丁烯酸)及其鹽、3-戊烯酸及其鹽、4-戊烯酸及其鹽、3-己烯酸及其鹽、4-己烯酸及其鹽,以及5-己烯酸及其鹽所成群之至少1種為佳,以選自由3-丁烯酸及其鹽,以及,4-戊烯酸及其鹽所成群之至少1種為特佳。
上述含氟聚合物(A)中,相對於全部聚合單位而言,基於上述單體(2-2)之聚合單位係以0.05~2.0莫耳%為佳。上述聚合單位之含量在上述範圍內時,可不損及基於偏二氟乙烯及四氟乙烯之特性,而提升結合劑與集電器之密著性。上述聚合單位之含量係以0.10莫耳%以上為較佳,以0.30莫耳%以上為更佳,以0.40莫耳%以上更較佳,又,以1.5莫耳%以下為較佳。
上述含氟聚合物(A)具有基於偏二氟乙烯之聚合單位。藉此,上述結合劑在溶劑溶解性、耐氧化性、耐電解液浸蝕性上優異。
上述含氟聚合物(A)具有基於四氟乙烯之聚合單位。藉此,上述結合劑在柔軟性上優異。又,耐藥品性(尤其耐鹼性)亦提升。
上述含氟聚合物(A)中,相對於全部聚合單位而言,以基於偏二氟乙烯之聚合單位為50~95莫耳%、基於四氟乙烯之聚合單位為4.8~49.95莫耳%為佳。藉此,可不損及基於其他聚合單位之特性,而提升取得之電極之柔軟性或耐藥品性。較佳係基於偏二氟乙烯之聚合單位為60~90莫耳%、基於四氟乙烯之聚合單位為9.8~39.95莫耳%。
基於偏二氟乙烯之聚合單位之含量上限可為94莫耳%,亦可為89莫耳%。
基於四氟乙烯之聚合單位之含量上限可為49.90莫耳%,可為49.70莫耳%,可為49.60莫耳%,可為49莫耳%,可為39.90莫耳%,可為39.70莫耳%,可為39.60莫耳%,亦可為39.00莫耳%。
上述含氟聚合物(A)只要係具有基於偏二氟乙烯之聚合單位、基於四氟乙烯之聚合單位,及,上述基於單體(2-2)之聚合單位者,亦可更具有基於能與該等單體共聚合之其他單體之聚合單位。
作為上述其他單體,可使用如氟乙烯、三氟乙烯、氯三氟乙烯、氟烷基乙烯基醚、六氟丙烯、2,3,3,3-四氟丙烯、丙烯、反-1,3,3,3-四氟丙烯等。其中,從柔軟性與耐藥品性之觀點,以六氟丙烯、2,3,3,3-四氟丙烯為特佳。
在使用該等單體時,相對於全部聚合單位,基於該單體之聚合單位係以0.1~50莫耳%為佳。
上述含氟聚合物(A)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聚苯乙烯換算)係以200000~2400000為佳。較佳為400000~
2200000,更佳為600000~2000000。
上述重量平均分子量係可藉由凝膠滲透層析(GPC)使用N,N-二甲基甲醯胺作為溶劑在50℃下進行測量者。
上述含氟聚合物(A)在從提升電池特性之觀點,數平均分子量(聚苯乙烯換算)係以70000~1200000為佳。較佳為140000~1100000。
上述數平均分子量係可藉由凝膠滲透層析(GPC)使用N,N-二甲基甲醯胺作為溶劑在50℃下進行測量者。
上述含氟聚合物(A)於25℃之儲藏彈性模數係以1000MPa以下為佳。25℃之儲藏彈性模數在1000MPa以下時,上述結合劑之柔軟性更加提升。上述儲藏彈性模數係以800MPa以下為較佳,以600MPa以下為更佳。上述儲藏彈性模數又係以100MPa以上為佳,以200MPa以上為較佳,250MPa以上為更佳。
上述含氟聚合物(A)於100℃之儲藏彈性模數係以200MPa以下為佳。100℃之儲藏彈性模數在200MPa以下時,上述結合劑之柔軟性更加提升。上述儲藏彈性模數係以160MPa以下為佳,以140MPa以下為更佳,以110MPa以下為更較佳。上述儲藏彈性模數又係以1MPa以上為佳,以5MPa以上為較佳,以10MPa以上為更佳。
上述儲藏彈性模數係對於長度30mm、寬5mm、厚度40μm之試樣,藉由使用IT計測控制公司製動態黏彈性裝置DVA220測量動態黏彈性測量,在拉伸模式、握寬20mm、測量溫度-30℃至160℃、昇溫速度2℃/min、頻率1Hz之條件測量時之在25℃及100℃下之測量值。
測量試樣係例如以濃度成為8質量%之方式秤取結合劑(含氟聚合物(A)),並將使其溶解於N-甲基-2-吡咯啶酮(NMP)而得之結合劑溶液澆鑄於玻璃板上,以100℃乾燥12小時,更在真空下以100℃乾燥12小時,且藉由將取得之成形為厚度40μm之膜切成長度30mm、寬5mm而可製成。
含氟聚合物(A)在如上述般為低儲藏彈性模數者時,藉由對使用本發明結合劑之正極合劑塗膜進行壓延之步驟而容易高密度化。又,即便將使用本發明結合劑之電極塗厚且經高密度化者進行捲繞,電極仍不會破裂。
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上述單體(2-2),及因應必要能與該等單體共聚合之其他單體之共聚合係可此用懸浮聚合、乳化聚合、溶液聚合等之方法,但在從後處理之容易度等之觀點,以水系之懸浮聚合、乳化聚合為佳。
上述之共聚合中,可使用聚合起始劑、界面活性劑、鏈轉移劑,及,溶劑,且分別能使用過往公知者。作為上述聚合起始劑,可使用油溶性自由基聚合起始劑或水溶性自由基聚合起始劑。
作為油溶性自由基聚合起始劑,可為公知之油溶性過氧化物,可舉出例如,二異丙基過氧基二碳酸酯、二-n-丙基過氧基二碳酸酯、二sec-丁基過氧基二碳酸酯等之二烷基過氧基碳酸酯類、t-丁基過氧基異丁酸酯、t-丁基過氧基叔戊酸酯等之過氧基酯類、二t-丁基過氧化物等之二烷基過氧化物類等,又,可舉出如二(ω-氫-十二氟庚醯基)過氧化物、二(ω-氫-十四氟庚醯基)過氧化物、二(ω-氫-十六氟壬醯基)過氧化物、二(全氟丁醯基)過氧化物、二(全氟戊醯基)過氧化物、二(全氟己醯基)過氧化物、二(全氟庚醯基)過氧化物、二(全氟辛醯基)過氧化物、二(全氟壬醯基)過氧化物、二(ω-氯-六氟丁醯基)過氧化物、二(ω-氯-十氟己醯基)過氧化物、二(ω-氯-十四氟辛醯基)過氧化物、ω-氫-十二氟庚醯基-ω-氫十六氟壬醯基-過氧化物、ω-氯-六氟丁醯基-ω-氯-十氟己醯基-過氧化物、ω-氫十二氟庚醯基-全氟丁醯基-過氧化物、二(二氯五氟丁醯基)過氧化物、二(三氯八氟己醯基)過氧化物、二(四氯十一氟辛醯基)過氧化物、二(五氯十四氟癸醯基)過氧化物、二(十一氯三十二氟二十二醯基)過氧化物等之二[全氟(或氟氯)醯基]過氧化物類等作為代表性者。
作為水溶性自由基聚合起始劑,可為公知之水溶性過氧化物,可舉出例如,過硫酸、過硼酸、過氯酸、過磷酸、過碳酸等之銨鹽、鉀鹽、鈉鹽、t-丁基過氧基馬來酸酯(t-butyl permaleate)、t-丁基氫過氧化物等。亦可將如亞硫酸鹽類、亞硫酸鹽類般之還原劑與過氧化物組合來使用,其之使用量在相對於過氧化物而言,可為0.1~20倍。
作為上述界面活性劑,可使用公知之界面活性劑,可使用例如,非離子性界面活性劑、陰離子性界面活性劑、陽離子性界面活性劑等。其中係以含氟陰離子性界面活性劑為佳,以可包含醚鍵(即,碳原子間可插入氧原子)之碳數4~20之直鏈或經分枝之含氟陰離子性界面活性劑為較佳。添加量(相對於聚合水)係以50~5000ppm為佳。
作為上述鏈轉移劑,可舉出例如,乙烷、異戊烷、n-己烷、環己烷等之烴類;甲苯、二甲苯等之芳香族類;丙酮等之酮類;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之乙酸酯類;甲醇、乙醇等之醇類;甲基硫醇等之硫醇類;四氯化碳、氯仿、二氯甲烷、氯化甲基等之鹵化烴等。添加量係能根據所使用之化合物之鏈轉移常數之大小而變化,通常係相對於聚合溶劑,在0.01~20質量%之範圍內使用。
作為上述溶劑,可舉出如水、水與醇之混合溶劑等。
上述懸浮聚合中,除了可使用水,也可使用氟系溶劑。作為氟系溶劑,可舉出如,CH3 CClF2
CH3 CCl2 F、CF3 CF2 CCl2 H、CF2 ClCF2 CFHCl等之氫氯氟烷類;CF2 ClCFClCF2 CF3 、CF3 CFClCFClCF3 等之氯氟烷類;全氟環丁烷、CF3 CF2 CF2 CF3 、CF3 CF2 CF2 CF2 CF3
CF3 CF2 CF2 CF2 CF2 CF3 等之全氟烷類;CF2 HCF2 CF2 CF2 H、CF3 CFHCF2 CF2 CF3 、CF3 CF2 CF2 CF2 CF2 H、
CF3 CF2 CFHCF2 CF3 、CF3 CFHCFHCF2 CF3
CF2 HCF2 CF2 CF2 CF2 H、CF2 HCFHCF2 CF2 CF3
CF3 CF2 CF2 CF2 CF2 CF2 H、CF3 CH(CF3 )CF3 CF2 CF3
CF3 CF(CF3 )CFHCF2 CF3 、CF3 CF(CF3 )CFHCFHCF3
CF3 CH(CF3 )CFHCF2 CF3 、CF2 HCF2 CF2 CF2 CF2 CF2 H、
CF3 CF2 CF2 CF2 CH2 CH3 、CF3 CH2 CF2 CH3 等之氫氟碳類;F(CF2 )4 OCH3 、F(CF2 )4 OC2 H5 、(CF3 )2 CFOCH3
F(CF2 )3 OCH3 等之(全氟烷基)烷基醚類;
CF3 CH2 OCF2 CHF2 、CHF2 CF2 CH2 OCF2 CHF2
CF3 CF2 CH2 OCF2 CHF2 等之氫氟烷基醚類等,其中係以全氟烷類為佳。氟系溶劑之使用量在懸浮性及經濟性之面上,相對於水性媒體,以10~100質量%為佳。
作為聚合溫度,並無特別限定,可為0~100℃。聚合壓力係因應所使用之溶劑種類、量及蒸氣壓、聚合溫度等之其他聚合條件而適宜決定,通常可為0~9.8MPaG。
將水作為分散媒之懸浮聚合中,相對於水,可在0.005~1.0質量%,較佳在0.01~0.4質量%之範圍添加使用如甲基纖維素、甲氧基化甲基纖維素、丙氧基化甲基纖維素、羥基乙基纖維素、羥基丙基纖維素、聚乙烯醇、聚環氧乙烷、明膠等之懸浮劑。
作為此時之聚合起始劑,可使用如二異丙基過氧基二碳酸酯、二正丙基過氧基二碳酸酯、二正七氟丙基過氧基二碳酸酯、異丁醯基過氧化物、二(氯氟醯基)過氧化物、二(全氟醯基)過氧化物等。其之使用量係相對於單體合計量(偏二氟乙烯與四氟乙烯、上述單體(2-2)、及因應必要之能與該等單體共聚合之其他單體之合計量),以0.1~5質量%為佳。
又,也能添加乙酸乙酯、乙酸甲基、丙酮、甲醇、乙醇、n-丙醇、乙醛、丙醛、丙酸乙酯、四氯化碳等之鏈轉移劑來調節取得之聚合物之聚合度。其之使用量通常係相對於單體合計量為0.1~5質量%,較佳為0.5~3質量%。
單體之合計投入量在以單體合計量:水之重量比計為1:1~1:10,以1:2~1:5為佳,聚合係在溫度10~50℃下實施10~100小時。
藉由上述之懸浮聚合,而能容易地使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上述單體(2-2)、及因應必要之其他單體進行共聚合。
上述乳化聚合係在水性媒體之存在下實施。作為上述水性媒體,以水為佳。上述聚合所使用之水係以使用離子交換水為佳,以其之電導度在10μS/cm以下且越低者越較。離子分為多時會有反應速度不安定之情況。即便係在氟系溶劑中,也係以製造步驟所包含之含有酸或氯基之化合物等之成分極少之高純度為佳。含有酸分或氯等之化合物由於會有具有鏈轉移性之情況,故以先安定聚合速度或分子量為佳。並且,對於聚合所使用之其他原料(偏二氟乙烯或四氟乙烯等之單體、起始劑、鏈轉移劑等),也係同樣地以使用鏈轉移性之成分為少之高純度物為佳。反應之準備段階中,在反應速度之安定化、調節分子量之面上,以放入水之狀態後,攪拌槽內並同時進行氣密試驗後,將槽內重複予以減壓、氮微加壓、減壓,並確認到槽內之氧濃度盡可能地降低至1000ppm以下之氧濃度為止後,再次減壓並投入單體等之原料而使反應開始之方式為佳。
上述乳化聚合中,作為聚合溫度,並無特別限定,可為0~150℃。聚合壓力係因應聚合溫度等之其他聚合條件而適宜決定,通常可為0~9.8MPaG。
上述乳化聚合中可添加1種或複數種之界面活性劑。作為界面活性劑,可使用公知之乳化劑,可使用例如下述界面活性劑群[A]~[G]等。
(界面活性劑群[A])
CF3 (CF2 )4 COONH4 、CF3 (CF2 )3 COONH4
CF3 (CF2 )2 COONH4 、CF3 (CF2 )3 SO3 Na、CF3 (CF2 )3 SO2 NH2 等之含氟陰離子性烷基界面活性劑類
(界面活性劑群[B])
式:CF3 O-CF(CF3 )CF2 O-CXa (CF3 )-Ya (式中,Xa 表示H或F,Ya 表示-COOM1 、-SO3 M2 、-SO2 NM3 M4 或-PO3 M5 M6 。上述M1 、M2 、M3 、M4 、M5 及M6 係相同或相異地表示H、NH4 或一價陽離子),或式:CF3 O-CF2 CF2 CF2 O-CFXa CF2 -Ya (式中,Xa 表示H或F,Ya 係與上述相同),或式:
CF3 CF2 O-CF2 CF2 O-CFXa -Ya (式中,Xa 表示H或F,Ya 細雨上述相同)所示之含氟陰離子性烷基醚界面活性劑類
(界面活性劑群[C])
CH2 =CFCF2 -O-(CF(CF3 )CF2 O)-CF(CF3 )-COONH4 等之
含氟烯丙基醚類
(界面活性劑群[D])
線狀1-辛烷磺酸、線狀2-辛烷磺酸、線狀1,2-辛烷二磺酸、線狀1-癸烷磺酸、線狀2-癸烷磺酸、線狀1,2-癸烷二磺酸、線狀1,2-十二癸烷二磺酸、線狀1-十二烷磺酸、線狀2-十二烷磺酸、線狀1,2-十二烷二磺酸等之烷磺酸或該等之鹽、1-辛基硫酸酯、2-辛基硫酸酯、1,2-辛基二硫酸酯、1-癸基硫酸酯、2-癸基硫酸酯、1,2-癸基二硫酸酯、1-十二基硫酸酯、2-十二基硫酸酯、1,2-十二基二硫酸酯等之烷基硫酸酯或該等之鹽、聚乙烯膦酸或其鹽、聚丙烯酸或其鹽、聚乙烯磺酸或其鹽等之非氟化界面活性劑類
(界面活性劑群[E])
聚乙二醇丙烯酸酯、聚乙二醇、聚乙二醇酚鹽、聚丙二醇丙烯酸酯及聚丙二醇等之非氟醚界面活性劑類
(界面活性劑群[F])
非氟界面活性劑(例如,選自界面活性劑群[D]之至少1種)、及選自分子量未滿400之含氟界面活性劑所成群之至少1種界面活性劑、及包含官能性氟聚醚(包含1種以上之氟聚氧伸烷基鏈(例如,式:-(CF2 )j -CFZe O-(式中,Ze 為F或碳數1~5之(全)氟(氧)烷基,j為0~3之整數)作為重複單位之鏈)與官能基(例如,選自由羧酸基、膦酸基、磺酸基及該等之酸鹽型之基所成群之至少1種)之化合物)之混合物類
(界面活性劑群[G])
經惰性化之非氟界面活性劑類(例如,使十二基硫酸鈉、直鏈狀烷基聚醚碸酸鈉、矽氧烷界面活性劑等之含烴界面活性劑,與過氧化氫或後述之聚合起始劑等反應而成者)
作為上述界面活性劑之使用量,以水性媒體之1~50000ppm為佳。
作為上述乳化聚合之聚合起始劑,可使用如油溶性自由基聚合起始劑、或水溶性自由基聚合起始劑,以使用水溶性自由基聚合起始劑為佳。
作為油溶性自由基聚合起始劑,可為公知之油溶性過氧化物,可舉出例如二異丙基過氧基二碳酸酯、二-n-丙基過氧基二碳酸酯、二sec-丁基過氧基二碳酸酯等之二烷基過氧基碳酸酯類、t-丁基過氧基異丁酸酯、t-丁基過氧基叔戊酸酯等之過氧基酯類、二t-丁基過氧化物等之二烷基過氧化物類等,又,可舉出如二(ω-氫-十二氟庚醯基)過氧化物、二(ω-氫-十四氟庚醯基)過氧化物、二(ω-氫-十六氟壬醯基)過氧化物、二(全氟丁醯基)過氧化物、二(全氟戊醯基)過氧化物、二(全氟己醯基)過氧化物、二(全氟庚醯基)過氧化物、二(全氟辛醯基)過氧化物、二(全氟壬醯基)過氧化物、二(ω-氯-六氟丁醯基)過氧化物、二(ω-氯-十氟己醯基)過氧化物、二(ω-氯-十四氟辛醯基)過氧化物、ω-氫-十二氟庚醯基-ω-氫十六氟壬醯基-過氧化物、ω-氯-六氟丁醯基-ω-氯-十氟己醯基-過氧化物、ω-氫十二氟庚醯基-全氟丁醯基-過氧化物、二(二氯五氟丁醯基)過氧化物、二(三氯八氟己醯基)過氧化物、二(四氯十一氟辛醯基)過氧化物、二(五氯十四氟癸醯基)過氧化物、二(十一氯三十二氟二十二醯基)過氧化物等之二[全氟(或氟氯)醯基]過氧化物類等作為代表性者。
作為水溶性自由基聚合起始劑,可為公知之水溶性過氧化物,可舉出例如,過硫酸、過硼酸、過氯酸、過磷酸、過碳酸等之銨鹽、鉀鹽、鈉鹽、t-丁基過氧基馬來酸酯、t-丁基氫過氧化物等。亦可將如亞硫酸鹽類、亞硫酸鹽類般之還原劑與過氧化物組合使用,其之使用量相對於過氧化物可為0.1~20倍。
作為上述乳化聚合之聚合起始劑,其中亦以過硫酸鹽為較佳。其之使用量係相對於水性媒體,可在0.001~20質量%之範圍內使用。
上述乳化聚合中,可使用鏈轉移劑。作為上述鏈轉移劑,可舉出例如,乙烷、異戊烷、n-己烷、環己烷等之烴類;甲苯、二甲苯等之芳香族類;丙酮等之酮類;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之乙酸酯類;甲醇、乙醇等之醇類;甲基硫醇等之硫醇類;四氯化碳、氯仿、二氯甲烷、氯化甲基等之鹵化烴等。添加量係能根據所用之化合物之鏈轉移常數之大小而改變,相對於水性媒體,在0.001~20質量%之範圍內使用。
將藉由上述乳化聚合而得之乳膠加工成粉末時,其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定,能以過往公知之方法進行。可利用例如,使用添加酸之凝結、使用添加無機金屬鹽之凝結、使用添加有機溶劑之凝結、凍結凝結等。酸凝結所使用之凝結劑係可利用公知之凝結劑,可舉出例如鹽酸、硫酸、硝酸等。鹽凝結所使用之凝結劑係可利用公知之凝結劑,可舉出如硫酸鈉、硫酸鎂、硫酸鋁等。凝結後,亦可使用水或有機溶劑,洗淨去除殘留之界面活性劑或聚合起始劑、鏈轉移劑、多餘之凝結劑等。其後,藉由乾燥潮濕之聚合物而可取得乾燥粉末。
藉由上述之乳化聚合,而能容易地使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上述單體(2-2),及因應必要之其他單體進行共聚合。
使偏二氟乙烯與四氟乙烯進行共聚合之單體(即上述單體(2-2),及,因應必要之其他單體)之投入量係在考慮到取得之共聚物之接著性、耐藥品性、分子量、聚合收率等才決定。
上述結合劑更包含PVdF(B)。本發明係發現藉由將上述含氟聚合物(A)配合至PVdF(B)來作為結合劑,即使從合劑調製後經過24小時,仍能縮小黏度變化,並且取得耐膠化性優異,高電極密度,與集電器之密著性,及,柔軟性亦優之電極者。
上述PVdF可為僅由基於VdF之聚合單位所構成之均聚物,亦可為基於VdF之聚合單位與基於單體(α)之聚合單位所構成者,該單體(α)係能與基於上述VdF之聚合單位共聚合者。
作為上述單體(α),可舉出例如,四氟乙烯、氟化乙烯、三氟乙烯、三氟氯乙烯、氟烷基乙烯基醚、六氟丙烯、2,3,3,3-四氟丙烯、丙烯、反-1,3,3,3-四氟丙烯等。
又,也可使用如丙烯酸等之(甲基)丙烯醯基單體(較佳為親水性(甲基)丙烯醯基單體)等。
並且,可舉出如日本特開平6-172452號公報記載之不飽和二元酸單酯,例如馬來酸單甲基酯、檸康酸單甲基酯、檸康酸單乙基酯或碳酸伸乙基酯等,又可舉出如日本特開平7-201316號公報記載之具有-SO3 M、-OSO3 M、
-COOM、-OPO3 M(M表示鹼金屬)或胺系極性基之-NHR1
-NR2 R3 (R1 、R2 、R3 表示烷基)等之親水性極性基之化合物,可舉出例如CH2 =CH-CH2 -Y、CH2 =C(CH3 )-CH2 -Y、CH2 =CH-CH2 -O-CO-CH(CH2 COOR4 )-Y、
CH2 =CH-CH2 -O-CH2 -CH(OH)-CH2 -Y、
CH2 =C(CH3 )-CO-O-CH2 -CH2 -CH2 -Y、
CH2 =CH-CO-O-CH2 -CH2 -Y、CH2 =CHCO-NH-C(CH3 )2 -CH2 -Y
(Y表示親水性極性基,又R4 表示烷基),或其他、馬來酸或無水馬來酸等。並且,CH2 =CH-CH2 -O-(CH2 )n -OH(3≦n≦8)、

CH2 =CH-CH2 -O-(CH2 -CH2 -O)n -H(1≦n≦14)、
CH2 =CH-CH2 -O-(CH2 -CH(CH3 )-O)n -H(1≦n≦14)等之氫氧化烯丙基醚單體,或羧化及/或被-(CF2 )n -CF3 (3≦n≦8)取代之烯丙基醚及酯單體,例如
CH2 =CH-CH2 -O-CO-C2 H4 -COOH、
CH2 =CH-CH2 -O-CO-C5 H10 -COOH、
CH2 =CH-CH2 -O-C2 H4 -(CF2 )n CF3
CH2 =CH-CH2 -CO-O-C2 H4 -(CF2 )n CF3
CH2 =C(CH3 )-CO-O-CH2 -CF3 等也同樣地能使用作為能共聚合之單體。
另一方面,藉由至今為止之研究而變得能類推出,即便係包含如以上般之極性基等之化合物以外,藉由使PVdF之結晶性些許降低而賦予材料柔軟性,也能提升與由鋁或銅之金屬箔所構成之集電器之接著性。因此,也能使用例如乙烯、丙烯等之不飽和烴系單體(CH2 =CHR、R為氫原子、烷基或Cl等之鹵素),或氟系單體之3氟化氯化乙烯、六氟丙烯、六氟異丁烯或CF2 =CF-O-Cn F2n+1 (n為1以上之整數)、CH2 =CF-Cn F2n+1 (n為1以上之整數)、
CH2 =CF-(CF2 CF2 )n H(n為1以上之整數),以及
CF2 =CF-O-(CF2 CF(CF3 )O)m -Cn F2n+1 (m、n為1以上之整數)。
其他也能使用式(1):

(式中,Y表示-CH2 OH、-COOH、羧酸鹽、羧基酯基或環氧基,X及X1 係相同或相異皆表示氫原子或氟原子,Rf 表示碳數1~40之2價之含氟伸烷基或碳數1~40之含有醚鍵之2價含氟伸烷基)所示之具有至少1種官能基之含氟乙烯性單體。藉由使該等單體1種或2種以上進行共聚合,與集電器之接著性更加提升,即使重複進行充放電,電極活性物質不會從集電器剝落,而可取得良好充放電循環特性。
上述PVdF(B)係以不包含基於上述單體(2-2)之聚合單位為佳。
上述PVdF(B)係以包含基於親水性(甲基)丙烯醯基單體(MA)之聚合單位作為單體(α)為佳。上述PVdF(B)可包含1種親水性(甲基)丙烯醯基單體,亦可包含2種以上。
上述親水性(甲基)丙烯醯基單體係以式:

(式中,R1 、R2 及R3 係相同或相異為氫原子,或,碳數1~3之烴基。ROH 為氫原子或包含至少1個羥基之碳數1~5之2價烴基)所示之單體為佳。
作為上述親水性(甲基)丙烯醯基單體,可舉出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羥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羥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羥基乙基己基(甲基)丙烯酸酯等,但並非係受限於此等者。
親水性(甲基)丙烯醯基單體係以選自由式:

所示之羥基乙基丙烯酸酯、下述式:

所示之2-羥基丙基丙烯酸酯、下述式:

所示之2-羥基丙基丙烯酸酯,及,下述式:

所示之丙烯酸所成群之至少1種為佳。上述丙烯酸酯或丙烯酸係可單獨使用,亦可併用2種以上。
作為上述親水性(甲基)丙烯醯基單體,最佳為選自由式(a2)所示之2-羥基丙基丙烯酸酯、式(a3)所示之2-羥基丙基丙烯酸酯,及,式(a4)所示之丙烯酸所成群之至少1種。
上述PVdF(B)在包含基於親水性(甲基)丙烯醯基單體(MA)之單位(MA)作為單體(α)時,從與集電器之密著性、親水性、耐熱性之觀點,上述PVdF(B)中無規分佈之單位(MA)之分率係以40%以上為佳。上述分率係以50%以上為較佳,以60%以上為更加,以70%以上為特佳。
上述「無規分佈之單位(MA)之分率」係根據下述式:
[數1]

,意指在源自VdF之2個聚合單位之間所包之(MA)配列之平均數(%),與(MA)單位之總平均數(%)之百分比。
(MA)單位在個別為孤立時,即被包含於VdF之2個聚合單位之間時,由於(MA)配列之平均數係與(MA)單位之總平均數相等,故無規分佈之單位(MA)之分率為100%,該值係相當於(MA)單位之完全無規分佈。因此,相對於(MA)單位總數之孤立(MA)單位之數越大,則如上述之無規分佈之單位(MA)之分率之百分率值越高。
上述PVdF(B)中(MA)單位之總平均數之測量係可藉由任意之適宜方法來進行。尤其,可舉出例如適合測量丙烯酸含有率之酸-鹼滴定法、適宜定量在側鏈包含脂肪族氫之(MA)單體(例如,HPA、HEA)之NMR法、基於PVdF(B)製造中之總供給(MA)單體及未反應殘留(MA)單體之重量收支。上述(MA)配列之平均數(%)係可藉由標準方法例如19 F-NMR來進行測量。
作為上述單體(α),以選自由親水性(甲基)丙烯醯基單體(MA)、馬來酸,及,氯三氟乙烯所成群之至少1種為佳,在從與集電器之密著性之觀點,以親水性(甲基)丙烯醯基單體(MA)為特佳。
上述PVdF(B)係以基於單體(α)之聚合單位在全部聚合單位之10莫耳%以下為佳,以5莫耳%以下為較佳,以3莫耳%以下為更佳。
上述PVdF(B)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聚苯乙烯換算)係以200000~2400000為佳。上述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400000以上,更佳為600000以上,較佳為2200000以下,更佳為2000000以下。
從密著性之觀點,上述PVdF(B)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聚苯乙烯換算)係以150000以上為佳,以200000以上為較佳,以400000以上為更佳。
上述重量平均分子量係可藉由凝膠滲透層析(GPC)使用N,N-二甲基甲醯胺作為溶劑在50℃下進行測量。
上述PVdF(B)之數平均分子量(聚苯乙烯換算)為70000~1200000。
上述數平均分子量係以140000以上為佳,以1100000以下為佳。
上述數平均分子量係可藉由凝膠滲透層析(GPC)使用N,N-二甲基甲醯胺作為溶劑在50℃下進行測量。
本發明之結合劑之上述含氟聚合物(A)與PVdF(B)之質量比(A)/(B)係以5/95~95/5為佳,以10/90~90/10為較佳,以15/85~85/15為更佳。
藉由為上述範圍,可更加改善電極之高密度化、與集電器之密著性、電極之柔軟性、漿體之黏度維持率。
從更加改善漿體之黏度維持率之觀點,質量比(A)/(B)係亦以5/95~70/30為佳。
從電極之高密度化及與集電器之密著性之觀點,質量比(A)/(B)係以10/90~95/5為佳,以15/85~95/5為較佳。
本發明之結合劑藉由併用含氟聚合物(A)與PVdF(B),在單獨使用含氟聚合物(A)之情況相比,特別係可使漿體之黏度維持率提升。又,不僅漿體之黏度維持率提升,且能維持優異之電極之高密度化、與集電器之密著性、電極之柔軟性。
又,含氟聚合物(A)在與PVdF相比較而有製造成本變高之傾向,但本發明之結合劑藉由併用含氟聚合物(A)與PVdF(B),而能削減含氟聚合物(A)之使用量,在成本之面上具有較大優點。
本發明之結合劑中,作為上述含氟聚合物(A),可使用單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又,作為上述PVdF(B),也係可使用單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例如,可併用1種含氟聚合物(A)與2種以上之PVdF(B),也可併用2種以上之含氟聚合物(A)與1種PVdF(B)。當然地亦可併用2種以上之含氟聚合物(A)與2種以上之PVdF(B)。
本發明之結合劑只要包含上述含氟聚合物(A)及PVdF(B),就亦可更包含其他成分,該其他成分係可使用1種或2種以上。
作為上述結合劑所能使用之上述其他成分,可舉出如VdF聚合物(但,含氟聚合物(A)及PVdF(B)除外)、聚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聚丙烯腈、聚醯亞胺、聚醯胺、聚醯胺醯亞胺、聚碳酸酯、苯乙烯橡膠、丁二烯橡膠等。該等之中係以VdF聚合物為佳。
該等其他成分之含量在相對於含氟聚合物(A)及PVdF(B)之合計量而言,以10質量%以下為佳,以7質量%以下為較佳。又,相對於含氟聚合物(A)及PVdF(B)之合計量,可為0.01質量%以上。
上述VdF聚合物包含基於VdF之聚合單位,且上述含氟聚合物(A)及PVdF(B)為相異之聚合物。
上述VdF聚合物係以不包含基於上述單體(2-2)之聚合單位為佳。
上述VdF聚合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聚苯乙烯換算)係以200000~2400000為佳,較佳為400000~2200000
,更佳為600000~2000000。
上述重量平均分子量係可藉由凝膠滲透層析(GPC)使用N,N-二甲基甲醯胺作為溶劑在50℃下進行測量。
上述VdF聚合物之數平均分子量(聚苯乙烯換算)係以70000~1200000為佳,較佳為140000~1100000。
上述數平均分子量係可藉由凝膠滲透層析(GPC)使用N,N-二甲基甲醯胺作為溶劑在50℃下進行測量。
上述VdF聚合物可為僅由基於VdF之聚合單位所構成之聚合物,亦可為包含基於VdF之聚合單位,與基於能與VdF共聚合之單體之聚合單位之聚合物。
上述VdF聚合物中,相對於全部聚合單位,以包含基於VdF之聚合單位50莫耳%以上為佳,以包含60莫耳%以上為較佳。又,基於VdF之聚合單位可為100莫耳%以下。
上述VdF聚合物中,作為能與上述VdF共聚合之單體,並無特別限定,可舉出如四氟乙烯[TFE]、六氟丙烯[HFP]、氯三氟乙烯[CTFE]、2,3,3,3-四氟丙烯、(甲基)丙烯醯基單體(較佳為親水性(甲基)丙烯醯基單體)、氟化乙烯、三氟乙烯、氟烷基乙烯基醚、丙烯、反-1,3,3,3-四氟丙烯等。
又,也能使用作為VdF聚合物所例示之後述VdF/TFE共聚物等所能包含之單體。
上述VdF聚合物中,相對於全部聚合單位,以包含基於能與VdF共聚合之單體之聚合單位50莫耳%以下為佳,以包含40莫耳%以下為較佳。又,基於能與VdF共聚合之單體之聚合單位可為0莫耳%以上。
作為上述VdF聚合物,例如,以選自由VdF/四氟乙烯[TFE]共聚物、VdF/六氟丙烯[HFP]共聚物、VdF/氯三氟乙烯[CTFE]共聚物,及,VdF/2,3,3,3-四氟丙烯共聚物所成群之至少1種聚合物為佳。
上述VdF/TFE共聚物為由基於VdF之聚合單位(VdF單位)及基於TFE之聚合單位(TFE單位)所構成之共聚物。
上述VdF/TFE共聚物中,相對於全部聚合單位,以包含VdF單位50~95莫耳%為佳。VdF單位未滿50莫耳%時,電極合劑之黏度之經時變化會有變大之虞,多過95莫耳%時,從合劑取得之電極之柔軟性會有降低之虞。
上述VdF/TFE共聚物中,相對於全部聚合單位,以包含VdF單位55莫耳%以上為佳,以包含60莫耳%以上為較佳。又,上述VdF/TFE共聚物中,相對於全部聚合單位,以包含VdF單位92莫耳%以下為較佳,以包含89莫耳%以下為更佳。
上述VdF/TFE共聚物之組成係可使用NMR分析裝置進行測量。
上述VdF/TFE共聚物可為除了包含VdF單位及TFE單位之外,更包含基於能與VdF及TFE共聚合之單體之聚合單位者。在不損及共聚物之優異耐電解液膨潤性之程度下,使能與該等共聚合之單體進行共聚合,而能使接著性更加提升。
上述基於能與VdF及TFE之單體之聚合單位之含量係相對於上述VdF/TFE共聚物之全部聚合單位而言,以未滿3.0莫耳%為佳。在3.0莫耳%以上時,一般而言VdF與TFE之共聚物之結晶性降低,而其結果係耐電解液膨潤性會有降低之傾向。
作為上述能與VdF及TFE共聚合之單體,可舉出如日本特開平6-172452號公報記載之不飽和二元酸單酯,例如馬來酸單甲基酯、檸康酸單甲基酯、檸康酸單乙基酯或碳酸伸乙烯基酯等,又可舉出如日本特開平7-201316號公報記載之具有-SO3 M、-OSO3 M、-COOM、
-OPO3 M(M表示鹼金屬)或胺系極性基之-NHRa 、-NRb Rc
(Ra 、Rb 、Rc 表示烷基)等之親水性極性基之化合物,例如CH2 =CH-CH2 -A、CH2 =C(CH3 )-CH2 -A、
CH2 =CH-CH2 -O-CO-CH(CH2 COORd )-A、
CH2 =CH-CH2 -O-CH2 -CH(OH)-CH2 -A、
CH2 =C(CH3 )-CO-O-CH2 -CH2 -CH2 -A、
CH2 =CH-CO-O-CH2 -CH2 -A、CH2 =CHCO-NH-C(CH3 )2 -CH2 -A
(A表示親水性極性基,又Rd 表示烷基)或其他,馬來酸或無水馬來酸等。並且,CH2 =CH-CH2 -O-(CH2 )n -OH(3≦n≦8)、
CH2 =CH-CH2 -O-(CH2 -CH2 -O)n -H(1≦n≦14)、CH2 =CH-CH2 -O-(CH2 -CH(CH3 )-O)n -H(1≦n≦14)等之氫氧化烯丙基醚單體,或羧化及/或-被(CF2 )n -CF3 (3≦n≦8)取代之烯丙基醚及酯單體、例如
CH2 =CH-CH2 -O-CO-C2 H4 -COOH、
CH2 =CH-CH2 -O-CO-C5 H10 -COOH、
CH2 =CH-CH2 -O-C2 H4 -(CF2 )n CF3
CH2 =CH-CH2 -CO-O-C2 H4 -(CF2 )n CF3
CH2 =C(CH3 )-CO-O-CH2 -CF3 等也同樣地能使用作為能聚合之單體。
另一方面,藉由至今為止之研究而變得能類推出,即便係包含如以上般之極性基等之化合物以外,藉由使上述含氟聚合物(A)之結晶性些許降低而賦予材料柔軟性,也能提升與由鋁或銅之金屬箔所構成之集電器之接著性。因此,也能使用例如乙烯、丙烯等之不飽和烴系單體(CH2 =CHR、R為氫原子、烷基或Cl等之鹵素),或氟系單體之3氟化氯化乙烯、六氟丙烯、六氟異丁烯、2,3,3,3-四氟丙烯、CF2 =CF-O-Cn F2n+1 (n為1以上之整數)、
CH2 =CF-Cn F2n+1 (n為1以上之整數)、CH2 =CF-(CF2 CF2 )n H(n為1以上之整數),以及CF2 =CF-O-(CF2 CF(CF3 )O)m -Cn F2n+1 (m、n為1以上之整數)。
其他也能使用式:
(式中,Z表示-CH2 OH、-COOH、羧酸鹽、羧基酯基或環氧基,X及X’表示相同或相異地皆為氫原子或氟原子,Rf 表示碳數1~40之2價含氟伸烷基或碳數1~40之含有醚鍵之2價含氟伸烷基)所示之具有至少1種官能基之含氟乙烯性單體。藉由使1種或2種以上之該等單體進行共聚合,與集電器之接著性更加提升,即使重複進行充放電,電極活性物質不會從集電器剝落,而可取得良好之充放電循環特性。
該等單體之中,從柔軟性與耐藥品性之觀點,以六氟丙烯、2,3,3,3-四氟丙烯為特佳。
如此般上述VdF/TFE共聚物可為包含VdF單位及TFE單位之外,更包含其他聚合單位者,但以僅由VdF單位及TFE單位所構成為較佳。
上述VdF/TFE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聚苯乙烯換算)係以200000~2400000為佳。較佳為400000~
2200000,更佳為600000~2000000。
上述重量平均分子量係可藉由凝膠滲透層析(GPC)使用N,N-二甲基甲醯胺作為溶劑在50℃下進行測量。
上述VdF/TFE共聚物之數平均分子量(聚苯乙烯換算)係以70000~1200000為佳。較佳為140000~
1100000。
上述數平均分子量係可藉由凝膠滲透層析(GPC)使用N,N-二甲基甲醯胺作為溶劑在50℃下進行測量。
作為製造上述VdF/TFE共聚物之方法,例如,可採用適宜混合形成聚合單位之VdF及TFE等之單體,及聚合起始劑等之添加劑,進行懸浮聚合、乳化聚合、溶液聚合等之方法,從後處理之容易度等之觀點,以水系之懸浮聚合、乳化聚合為佳。
上述聚合中,可使用聚合起始劑、界面活性劑、鏈轉移劑,及,溶劑,且個別皆可使用過往公知者。
上述VdF/HFP共聚物為由基於VdF之聚合單位(VdF單位)及基於HFP之聚合單位(HFP單位)所構成之共聚物。
上述VdF/HFP共聚物中,相對於全部聚合單位,以包含VdF單位80~98莫耳%為佳。VdF單位未滿80莫耳%時,取得之電極之對電解液之膨潤性變大,且電池特性大幅降低,多於98莫耳%時則從合劑取得之電極之柔軟性有變差之傾向。
上述VdF/HFP共聚物中,相對於全部聚合單位,以包含VdF單位83莫耳%以上為較佳,以包含85莫耳%以上為更佳。又,上述VdF/HFP共聚物中,相對於全部聚合單位,以包含VdF單位97莫耳%以下為較佳,以包含96莫耳%以下為更佳。
上述VdF/HFP共聚物之組成係可使用NMR分析裝置進行測量。
上述VdF/HFP共聚物可為包含VdF單位及HFP單位之外,更包含基於能與VdF及HFP共聚合之單體之聚合單位者。為了達成本發明之效果,VdF與HFP之共聚物雖為充分,在不損及共聚物之優異之耐電解液膨潤性之程度下,更使能與該等共聚合之單體進行共聚合,也能使接著性更加提升。
上述基於能與VdF及HFP共聚合之單體之聚合單位之含量在相對於上述VdF/HFP共聚物之全部聚合單位而言,以未滿3.0莫耳%為佳。在3.0莫耳%以上時,一般而言VdF與HFP之共聚物之結晶性降低,其係結果係會有耐電解液膨潤性降低之虞。
作為上述能與VdF及HFP共聚合之單體,可舉出如與關於上述VdF/TFE共聚物所例示之能與VdF及TFE共聚合之單體同樣之單體及TFE。
上述VdF/HFP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聚苯乙烯換算)係以200000~2400000為佳。較佳為400000~
2200000,更佳為600000~2000000。
上述重量平均分子量係可藉由凝膠滲透層析(GPC)使用N,N-二甲基甲醯胺作為溶劑在50℃下進行測量。
上述VdF/HFP共聚物之數平均分子量(聚苯乙烯換算)係以70000~1200000為佳。較佳為140000~
1100000。
上述數平均分子量係可藉由凝膠滲透層析(GPC)使用N,N-二甲基甲醯胺作為溶劑在50℃下進行測量。
作為製造上述VdF/HFP共聚物之方法,例如,可採用適宜混合形成聚合單位之VdF及HFP等之單體,及聚合起始劑等之添加劑,且進行懸浮聚合、乳化聚合、溶液聚合等之方法,從後處理之容易度等之觀點,以水系之懸浮聚合、乳化聚合為佳。
上述聚合中,可使用聚合起始劑、界面活性劑、鏈轉移劑,及,溶劑,且個別皆可使用過往公知者。
上述VdF/CTFE共聚物為由基於VdF之聚合單位(VdF單位)及基於CTFE之聚合單位(CTFE單位)所構成之共聚物。
上述VdF/CTFE共聚物中,相對於全部聚合單位,以包含VdF單位80~98莫耳%為佳。VdF單位未滿80莫耳%或多於98莫耳%,皆有電極合劑之黏度之經時變化變大之虞。又,上述VdF/CTFE共聚物中,相對於全部聚合單位,以包含VdF單位97.5莫耳%以下為較佳,以包含97莫耳%以下為更佳。
上述VdF/CTFE共聚物中,相對於全部聚合單位,以包含VdF單位85莫耳%以上為佳,以包含90莫耳%以上為較佳。
上述VdF/CTFE共聚物之組成係可使用NMR分析裝置進行測量。
上述VdF/CTFE共聚物可為包含VdF單位及CTFE單位之外,更包含基於能與VdF及CTFE共聚合之單體之聚合單位者。為了達成本發明之效果,VdF與CTFE之共聚物雖為充分,但在不損及共聚物之優異之耐電解液膨潤性之程度下,更使能與該等共聚合之單體進行共聚合,也能使接著性更加提升。
上述基於能與VdF及CTFE共聚合之單體之聚合單位之含量在相對於上述VdF/CTFE共聚物之全部聚合單位而言,以10.0莫耳%以下為佳,較佳為5.0莫耳%以下。超過10.0莫耳%時,一般而言VdF與CTFE之共聚物之結晶性顯著降低,其結果係會有耐電解液膨潤性降低之傾向。
作為上述能與VdF及CTFE共聚合之單體,可舉出如與關上述VdF/TFE共聚物所例示之能與VdF及TFE共聚合之單體同樣之單體、TFE及HFP。
上述VdF/CTFE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聚苯乙烯換算)係以200000~2400000為佳。較佳為400000~
2200000,更佳為600000~2000000。
上述重量平均分子量係可藉由凝膠滲透層析(GPC)使用N,N-二甲基甲醯胺作為溶劑在50℃下進行測量。
上述VdF/CTFE共聚物之數平均分子量(聚苯乙烯換算)係以70000~1200000為佳。較佳為140000~
1100000。
上述數平均分子量係可藉由凝膠滲透層析(GPC)使用N,N-二甲基甲醯胺作為溶劑在50℃下進行測量。
作為製造上述VdF/CTFE共聚物之方法,例如,可採用適宜混合形成聚合單位之VdF及CTFE等之單體,及聚合起始劑等之添加劑,進行懸浮聚合、乳化聚合、溶液聚合等之方法,從後處理之容易度等之觀點,以水系之懸浮聚合、乳化聚合為佳。
上述聚合中,可使用聚合起始劑、界面活性劑、鏈轉移劑,及,溶劑,且個別皆可使用過往公知者。
上述VdF/2,3,3,3-四氟丙烯共聚物為由基於VdF之聚合單位(VdF單位)及基於2,3,3,3-四氟丙烯之聚合單位(2,3,3,3-四氟丙烯單位)所構成之共聚物。
上述VdF/2,3,3,3-四氟丙烯共聚物中,相對於全部聚合單位,以包含VdF單位80~98莫耳%為佳。VdF單位未滿80莫耳%或多於98莫耳%皆會有電極合劑之黏度之經時變化變大之虞。又,上述VdF/2,3,3,3-四氟丙烯共聚物中,相對於全部聚合單位,以包含VdF單位97.5莫耳%以下為佳,以包含97莫耳%以下為更佳。
上述VdF/2,3,3,3-四氟丙烯共聚物中,相對於全部聚合單位,以包含VdF單位85莫耳%以上為佳,以包含90莫耳%以上為較佳。
上述VdF/2,3,3,3-四氟丙烯共聚物之組成係可使用NMR分析裝置進行測量。
上述VdF/2,3,3,3-四氟丙烯共聚物可為包含VdF單位及2,3,3,3-四氟丙烯單位之外,更包含基於能與VdF及2,3,3,3-四氟丙烯共聚合之單體之聚合單位者。為了達成本發明之效果,VdF與2,3,3,3-四氟丙烯之共聚物雖為充分,在不損及共聚物之優異之耐電解液膨潤性之程度下,更使能與該等共聚合之單體進行共聚合,也能使接著性更加提升。
上述基於能與VdF及2,3,3,3-四氟丙烯共聚合之單體之聚合單位之含量在相對於上述VdF/2,3,3,3-四氟丙烯共聚物之全部聚合單位而言,以未滿3.0莫耳%為佳。在3.0莫耳%以上時,一般而言VdF與2,3,3,3-四氟丙烯之共聚物之結晶性降低,其結果係會有耐電解液膨潤性降低之虞。
作為能與上述VdF及2,3,3,3-四氟丙烯共聚合之單體,可舉出如與關於上述VdF/TFE共聚物所例示之能與VdF及TFE共聚合之單體同樣之單體、TFE及HFP。
上述VdF/2,3,3,3-四氟丙烯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聚苯乙烯換算)係以200000~2400000為佳。較佳為400000~2200000,更佳為600000~2000000。
上述重量平均分子量係可藉由凝膠滲透層析(GPC)使用N,N-二甲基甲醯胺作為溶劑在50℃下進行測量。
上述VdF/2,3,3,3-四氟丙烯共聚物之數平均分子量(聚苯乙烯換算)係以70000~1200000為佳。較佳為140000~1100000。
上述數平均分子量係可藉由凝膠滲透層析(GPC)使用N,N-二甲基甲醯胺作為溶劑在50℃下進行測量。
作為製造上述VdF/2,3,3,3-四氟丙烯共聚物之方法,例如,可採用適宜混合形成聚合單位之VdF及CTFE等之單體,及聚合起始劑等之添加劑,進行懸浮聚合、乳化聚合、溶液聚合等之方法,在從後處理之容易度之觀點,以水系之懸浮聚合、乳化聚合為佳。
上述聚合中,可使用聚合起始劑、界面活性劑、鏈轉移劑,及,溶劑,且個別皆可使用過往公知者。
本發明之結合劑藉由包蝦含氟聚合物(A)及PVdF(B),由於與集電器之密著性良好,柔軟性亦優,並且耐膠化性及漿體分散性亦為優異,故適宜作為二次電池之電極所使用之結合劑。又,也能高密度化,能期待將正極合劑塗膜之密度作成3.4g/cc以上。又,也能作成3.6g/cc以上。本發明之結合劑又也能使用於二次電池之分離器塗層之結合劑。本說明書中,二次電池用結合劑係包括二次電池之正極、負極、分離器所使用之結合劑。上述二次電池係以鋰離子二次電池為佳。
本發明之結合劑也能與活性物質、水或非水溶劑一同地構成電極合劑。成為適用本發明結合劑之對象之二次電池具備:正極合劑係保持在正極集電器而成之正極、負極合劑係保持在負極集電器而成之負極,及電解液。
以下,說明關於使用本發明之結合劑之電池之電極製造用合劑(電極合劑)之例。
在如鋰離子二次電池般之電解液係使用有機乃至於非水系電解液之非水系電解液電池中,為了改良因非水系電解液之低電導度造成之低重負荷性,而實施薄化活性物質層且擴大電極面積。
作為該所用之方法,常識有在由鐵、不鏽鋼、銅、鋁、鎳、鈦等之金屬箔或金屬網等所構成之集電器上塗佈接著由微粉末狀之活性物質、碳等之導電劑及結合劑所構成之電極合劑形成用組成物而作成電極。有極力減少結合劑之使用量之必要,故要求即使少量仍良好保持活性物質等,對集電器之接著性優異者。又結合劑由於通常為電絶緣性,故其使用量之增加會加大電池之內部電阻。由此觀點,也要求結合劑在盡可能少之使用量下就達成其之機能。
通常,結合劑量為極少量,相對於全部電極合劑,以作成30質量%以下為佳。此種少量之結合劑量下,結合劑無法完全地填充電極合劑之微粒子成分間或微粒子成分與集電器間之空隙。含有顏料等之填充劑之塗料、襯砌材料等之情況,由於結合劑要完全將填充劑間等之空隙完全填充則需使用充足多量之結合劑,故在有關填充劑之保持上幾乎不會產生問題。但,在電極用之結合劑之情況,如上述般要求使用量為極少量,即便少量仍量好保持活性物質,對集電器之接著性為優異者。
本發明也為至少混合上述之本發明之二次電池用結合劑、電池用粉末電極材料,及水或非水溶劑而成之二次電池用電極合劑。上述電極合劑係以混合使上述之本發明之二次電池用結合劑溶解或分散於水或非水溶劑而成之溶液或分散液,與電池用粉末電極材料而成之二次電池用電極合劑為佳。較佳為鋰離子二次電池用電極合劑。本發明之電極合劑由於包含上述之結合劑,故能形成與集電器之密著性、電極之柔軟性皆為優異之電極材料層。又,由於不易產生電極不均等,能期待使電池之速率特性提升。上述電極合劑可為在作成正極之所使用之正極合劑,亦可為在作成負極成所使用之負極合劑,但以正極合劑為佳。
上述粉末電極材料係以包含電極活性物質為佳。電極活性物質區分為正極活性物質及負極活性物質。在鋰離子二次電池之情況,作為正極活性物質,能電化學性吸附.放出鋰離子者,即無特別限制,但以鋰複合氧化物為佳,以鋰過渡金屬複合氧化物為較佳。作為上述正極活性物質,也以含鋰過渡金屬磷酸化合物為佳。上述正極活性物質亦係以鋰過渡金屬複合氧化物、含鋰過渡金屬磷酸化合物等之含有鋰與至少1種過渡金屬之物質為佳。
作為鋰過渡金屬複合氧化物之過渡金屬,以V、Ti、Cr、Mn、Fe、Co、Ni、Cu等為佳,作為鋰過渡金屬複合氧化物之具體例,可舉出如LiCoO2 等之鋰・鈷複合氧化物、LiNiO2 等之鋰・鎳複合氧化物、LiMnO2 、LiMn2 O4 、Li2 MnO3 等之鋰・錳複合氧化物、成為該等鋰過渡金屬複合氧化物主體之過渡金屬原子之一部分經Al、Ti、V、Cr、Mn、Fe、Co、Li、Ni、Cu、Zn、Mg、Ga、Zr、Si等之其他金屬取代而成者。作為上述經取代者,可舉出如鋰・鎳・錳複合氧化物、鋰・鎳・鈷・鋁複合氧化物、鋰・鎳・鈷・錳複合氧化物、鋰・錳・鋁複合氧化物、鋰・鈦複合氧化物等,更具體地可舉出如LiNi0.5 Mn0.5 O2 、LiNi0.85 Co0.10 Al0.05 O2
LiNi0.33 Co0.33 Mn0.33 O2 、LiNi0.5 Mn0.3 Co0.2 O2
LiNi0.6 Mn0.2 Co0.2 O2 、LiNi0.8 Mn0.1 Co0.1 O2
LiMn1.8 Al0.2 O4 、LiMn1.5 Ni0.5 O4 、Li4 Ti5 O12
LiNi0.82 Co0.15 Al0.03 O2 等。
作為含鋰過渡金屬磷酸化合物之過渡金屬,以V、Ti、Cr、Mn、Fe、Co、Ni、Cu等為佳,作為含鋰過渡金屬磷酸化合物之具體例,可舉出例如,LiFePO4 、Li3 Fe2 (PO4 )3 、LiFeP2 O7 等之磷酸鐵類、LiCoPO4 等之磷酸鈷類、成為該等鋰過渡金屬磷酸化合物主體之過渡金屬原子之一部分經Al、Ti、V、Cr、Mn、Fe、Co、Li、Ni、Cu、Zn、Mg、Ga、Zr、Nb、Si等之其他金屬取代者。
尤其,從高電壓、高能量密度,或充放電循環特性等之觀點,以LiCoO2 、LiNiO2 、LiMn2 O4
LiNi0.82 Co0.15 Al0.03 O2 、LiNi0.33 Mn0.33 Co0.33 O2
LiNi0.5 Mn0.3 Co0.2 O2 、LiNi0.6 Mn0.2 Co0.2 O2
LiNi0.8 Mn0.1 Co0.1 O2 、LiFePO4 為佳。
又,也可使用在該等正極活性物質之表面附著有與構成成為主體之正極活性物質之物質為相異之組成物質者。作為表面附著物質,可舉出如氧化鋁、氧化矽、氧化鈦、氧化鋯、氧化鎂、氧化鈣、氧化硼、氧化銻、氧化鉍等之氧化物、硫酸鋰、硫酸鈉、硫酸鉀、硫酸鎂、硫酸鈣、硫酸鋁等之硫酸鹽、碳酸鋰、碳酸鈣、碳酸鎂等之碳酸鹽等。
該等表面附著物質係可藉由例如下述方法而使其附著於正極活性物質表面;將正極活性物質含浸添加於使表面附著物質溶解或懸浮於溶劑並進行乾燥之方法;使表面附著物質前驅物溶解或懸浮於溶劑且使正極活性物質含浸添加後,藉由加熱等使其反應之方法;添加正極活性物質前驅物並同時進行煆燒之方法等。
作為表面附著物質之量,相對於正極活性物質且以質量計,下限係以使用0.1ppm以上為佳,較佳為使用1ppm以上,更佳為使用10ppm以上,上限係以使用20%以下為佳,較佳為使用10%以下,更佳為使用5%以下。藉由表面附著物質,可抑制在正極活性物質表面上之非水系電解液之氧化反應,進而可使電池壽命提升,但該附著量若過少時,則無法充分展現其之效果則,在過多時,因會阻礙鋰離子之進出而會有電阻增加之情況。
正極活性物質之粒子形狀係可使用如過往所使用之塊狀、多面體狀、球狀、橢圓球狀、板狀、針狀、柱狀等,其中係以一次粒子進行凝聚形成二次粒子而成,且該二次粒子之形狀為球狀乃至於橢圓球狀者為佳。通常,由於電化學元件在伴隨其之充放電,電極中之活性物質會進行膨脹收縮,故容易引起由該壓力造成之活性物質之破壊或導電路徑阻斷等之劣化。因此,比起僅為一次粒子之單一粒子活性物質,一次粒子進行凝聚而形成二次粒子者較能緩和膨脹收縮之壓力而防止劣化,故為佳。又,比起板狀等軸配向性之粒子,由於球狀乃至於橢圓球狀之粒子在電極之成形時之配向較少,故充放電時之電極之膨脹收縮也少,又在製成電極時之與導電劑之混合中也較能容易均勻地混合,故為佳。
正極活性物質之振實密度(tap density)通常為1.3g/cm3 以上,以1.5g/cm3 以上為佳,更佳為1.6g/cm3 以上,最佳為1.7g/cm3 以上。正極活性物質之振實密度在低於上述下限時,會有在正極活性物質層形成時,必要之分散媒量增加且導電材或結合劑之必要量也增加,正極活性物質對正極活性物質層之填充率受到限制,而導致電池容量受到限制之情況。藉由使用高振實密度之金屬複合氧化物粉體,而可形成高密度之正極活性物質層。振實密度一般而言越大越佳,雖並無特定上限,但若大時,由於有正極活性物質層內之將非水系電解液作為媒體之鋰離子之擴散成為控制速度之因素,負荷特性變得容易降低之情況,通常為2.5g/cm3 以下,以2.4g/cm3 以下為佳。
正極活性物質之振實密度係將使試料通過篩口300μm之篩,落下於20cm3 之振實盒(tapping cell)並填滿盒容積後,使用粉體密度測量器(例如,清新企業公司製振實機),進行打擊長10mm之振實(tapping)1000次,並從此時之體積與試料之重量所求出之密度定義作為振實密度。
正極活性物質之粒子中徑d50(一次粒子凝聚而形成二次粒子時則為二次粒子徑)通常為0.1μm以上,以0.5μm以上為佳,較佳為1μm以上,最佳為3μm以上,又通常為20μm以下,以18μm以下為佳,較佳為16μm以下,最佳為15μm以下。低於上述下限時,有變得無法取得高體積密度品之情況,超過上限時,由於粒子內之鋰之擴散較為費時,故有導致電池性能降低,在電池之正極作成,即將活性物質與導電劑或結合劑等以溶劑進行漿體化並塗佈成薄膜狀之際,產生條紋等之問題的情況。在此,藉由混合2種類以上之具有相異中徑d50之正極活性物質,也能使正極作成時之填充性更加提升。
尚且,本發明之中徑d50係藉由公知之雷射繞射/散射式粒度分佈測量裝置所測量者。作為粒度分佈計,在使用HORIBA公司製LA-920之情況,使用0.1質量%六偏磷酸鈉水溶液作為測量時所使用之分散媒,在5分鐘超音波分散後,測量折射率設定成1.24進行測量。
在一次粒子凝聚而形成二次粒子之情況,作為正極活性物質之平均勻次粒子徑,通常為0.01μm以上,以0.05μm以上為佳,更佳為0.08μm以上,最佳為0.1μm以上,通常為3μm以下,以2μm以下為佳,更佳為1μm以下,最佳為0.6μm以下。超過上述上限時,由於會導致難以形成球狀之二次粒子,對粉體填充性造成不良影響,比表面積大幅降,故有輸出特性等之電池性能降低之可能性變高的情況。反之,低於上述下限時,通常由於結晶未發達,故有產生充放電之可逆性變差等問題的情況。尚且,一次粒子徑係藉由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之觀察來測量。具體而言,藉由使用10000倍之倍率之照片,對於任意50個一次粒子,求出由一次粒子之左右境界線對水平方向之直線所成之切片之最長值,且採取平均值而求得。
正極活性物質之BET比表面積為0.2m2 /g以上,以0.3m2 /g以上為佳,更佳為0.4m2 /g以上,且為4.0m2 /g以下,以2.5m2 /g以下為佳,更佳為1.5m2 /g以下。BET比表面積在小於此範圍時,電池性能容易降低,若大於時則振實密度變得難以提升,正極活性物質形成時之塗佈性會有容易產生問題的情況。
BET比表面積係定義成使用表面積計(例如,大倉理研公司製全自動表面積測量裝置),在氮流通下以150℃對試料進行30分鐘預備乾燥後,使用以氮對大氣壓之相對壓之值成為0.3之方式經正確調整之氮氦混合氣體,藉由使用氣體流動法之氮吸附BET1點法進行測量之值。
作為正極活性物質之製造法,可使用作為無機化合物之製造法之一般性方法。尤其在作成球狀乃至於橢圓球狀之活性物質上認為有各種方法,可舉出例如,使過渡金屬硝酸鹽、硫酸鹽等之過渡金屬原料物質,與因應必要之其他元素之原料物質溶解或粉碎分散於水等之溶劑中,進行攪拌並同時調節pH,作成球狀之前驅物並回收,因應必要乾燥該物後,添加LiOH、Li2 CO3 、LiNO3 等之Li源,以高溫進行煆燒而取得活性物質之方法;使過渡金屬硝酸鹽、硫酸鹽、氫氧化物、氧化物等之過渡金屬原料物質,與因應必要之其他元素之原料物質溶解或粉碎分散於水等之溶劑中,以噴霧乾燥機等將此乾燥成型而作成球狀乃至於橢圓球狀之前驅物,對此添加LiOH、Li2 CO3 、LiNO3 等之Li源,以高溫進行煆燒而取得活性物質之方法;又,使過渡金屬硝酸鹽、硫酸鹽、氫氧化物、氧化物等之過渡金屬原料物質,與LiOH、Li2 CO3 、LiNO3 等之Li源,與因應必要之其他元素之原料物質溶解或粉碎分散於水等之溶劑中,以噴霧乾燥機等將此乾燥成型而作成球狀乃至於橢圓球狀之前驅物,將此以高溫進行煆燒而取得活性物質之方法等。
尚且,本發明中,正極活性物質粉體係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在任意比率下將任意組合2種以上相異組成或相異粉體物性予以併用。
作為負極活性物質,只要係能電化學性吸附.放出鋰離子者,即並無特別限制,可舉出如碳質材料、氧化錫或氧化矽等之金屬氧化物、金屬複合氧化物、鋰單體或鋰鋁合金等之鋰合金、Sn或Si等之與鋰能形成合金之金屬等。該等係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任意組合2種以上及以任意比率來併用。從安全性之觀點,其中較佳使用碳質材料或鋰複合氧化物。
作為金屬複合氧化物,只要能吸附.放出鋰,即並無特別限制,從高電流密度充放電特性之觀點,以含有鈦及/或鋰作為構成成分為佳。
作為碳質材料,由於在初期不可逆容量、高電流密度充放電特性之平衡上良好,故以選自下述者為佳。
(1)天然石墨、
(2)在400至3200℃之範圍內將人造碳質物質以及人造石墨質物質;碳質物質{例如天然石墨、石炭系焦炭、石油系焦炭、石炭系瀝青、石油系瀝青、或將該等瀝青予以氧化處理而成者,針狀焦炭、瀝青焦炭及將該等一部分石墨化之碳材,爐黑、乙炔黑、瀝青系碳纖維等之有機物之熱分解物,能碳化之有機物(例如由軟瀝青至硬瀝青為止之煤焦油瀝青,或乾餾液化油等之石炭系重質油、常壓渣油、減壓渣油之直餾系重質油,原油、石油腦等之熱分解時副生成之乙烯焦油(ethylene tar)等分解系石油重質油,以及苊烯、十環烯(decacyclene)、蒽、菲等之芳香族烴,菲嗪或吖啶等之N環化合物,噻吩、聯噻吩等之S環化合物,聯苯基、聯三苯基等之聚伸苯基,聚氯乙烯、聚乙烯醇、聚乙烯縮丁醛、該等者之不溶化處理品,含氮性之聚丙烯腈,聚吡咯等之有機高分子,含硫性之聚噻吩、聚苯乙烯等之有機高分子,由纖維素、木質素、甘露聚醣、聚半乳糖醛酸、幾丁聚醣、蔗糖所代表之多糖類等之天然高分子,聚苯硫醚、聚苯醚等之熱可塑性樹脂、糠醇樹脂、酚-甲醛樹脂、醯亞胺樹脂等之熱硬化性樹脂)及該等之碳化物,或使能碳化之有機物溶解於苯、甲苯、二甲苯、喹啉、n-己烷等之低分子有機溶劑而成之溶液及該等之碳化物}進行一次以上熱處理之碳質材料;
(3)負極活性物質層係由至少2種類以上之具有相異結晶性之碳質所構成且/或具有與該相異結晶性之碳質接觸之界面之碳質材料;
(4)負極活性物質層係由至少2種類以上之具有相異配向性之碳質所構成且/或具有與該相異之配向性之碳質接觸之界面之碳質材料。
為了增加取得之電極之容量,電極活性物質(正極活性物質或負極活性物質)之含量係以在電極合劑中80質量%以上為佳。
上述粉末電極材料亦可更包含導電劑。作為導電劑,可舉出例如乙炔黑、科琴黑等之碳黑類或石墨等之碳材料、碳纖維、奈米碳管、碳奈米角等。
電極合劑中之粉體成分(活性物質及導電劑),與上述含氟聚合物(A)及PVdF(B)之合計之比例通常以重量比計為80:20~99.5:0.5程度,考慮到粉體成分之保持、對集電器之接著性、電極之導電性後才決定。
在如上述之配合比例下,形成於集電器上之電極合劑層中,上述含氟聚合物(A)無法完全地填充粉體成分間之空隙,但在使用良好溶解或分散上述含氟聚合物(A)及PVdF(B)之液體作為溶劑時,由於乾燥後之電極合劑層中,上述含氟聚合物(A)及PVdF(B)均勻分散而成為網孔狀而良好地保持粉體成分,故為佳。
作為上述液體,可舉出如水或非水溶劑。作為非水溶劑,可舉出例如,N-甲基-2-吡咯啶酮、N,N-二甲基乙醯胺、二甲基甲醯胺等之含氮系有機溶劑;丙酮、甲基乙基酮、環己酮、甲基異丁基酮等之酮系溶劑;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之酯系溶劑;四氫呋喃、二噁烷等之醚系溶劑;以及,該等混合溶劑等之低沸點之泛用有機溶劑。
其中,作為上述液體,從電極合劑之安定性、塗佈性優異之觀點,以N-甲基-2-吡咯啶酮、及/或、N,N-二甲基乙醯胺為佳。
上述電極合劑中之上述液體之量係考慮到對集電器之塗佈性、乾燥後之薄膜形成性等後才決定。通常上述結合劑與上述液體之比例在重量比下係以0.5:99.5~20:80為佳。
又,上述含氟聚合物(A)及PVdF(B)在為了作成能對上述液體進行快速溶解或分散,以在平均粒徑1000μm以下,尤其30~350μm之小粒徑下提供使用為理想。
上述電極合劑為了更加提升與集電器之接著性,亦可包含例如,聚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機丙烯酸酯等之丙烯酸系樹脂、聚醯亞胺、聚醯胺及聚醯胺醯亞胺系樹脂等。又,亦可添加交聯劑,照射γ線或電子線等之放射線而形成交聯構造。作為交聯處理法,不僅放射線照射,亦可使用其他交聯方法,例如亦可添加能熱交聯之含胺基化合物、含三聚氰酸酯之化合物等使其熱交聯。
上述電極合劑為了提升電極漿體之分散安定性,亦可添加具有界面活性作用等之樹脂系或陽離子系界面活性劑、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等之分散劑。
上述電極合劑中之本發明之結合劑之配合比例係以電極合劑之0.1~10質量%為佳,較佳為0.5~5質量%。
上述電極合劑之黏度維持率係以70%以上為佳,較佳為80%以上。又以未滿300%為佳。
上述黏度維持率係藉由在25℃中,使用B型黏度計,分別測量合劑調製時之黏度(η0)、從調製合劑調製到24小時經過後之黏度(ηa),根據下述式所求得之值。
漿體安定性(Xa)=ηa/η0×100[%]
在此,η0及ηa係使用M3轉子,在旋轉速度6rpm之條件下,測量開始到經過10分鐘後之黏度之值。
作為調製上述包含結合劑之電極合劑之方法,一般為在使該結合劑溶解或分散於上述液體而成之溶液或分散液中分散、混合上述粉末電極材料的方法。且,將取得之電極合劑均勻地塗佈於金屬箔或金屬網等之集電器上進行乾燥,因應必要加壓而在集電器上形成薄電極合劑層,進而作成薄膜狀電極。
其他,亦可例如將結合劑粉末與電極材料之粉末彼此預先混合後,添加上述液體而製作合劑。又,也能預先加熱熔融結合劑與電極材料之粉末彼此,以擠出機進行擠出而製作出薄膜之合劑,並貼合在已塗佈導電性接著劑或泛用性有機溶劑之集電器上而製作出電極片。並且,亦可對預先已預備成形之電極材料塗佈結合劑之溶液或分散液。因此,作為結合劑之適用方法並無特別限定。
本發明也為包含上述本發明之二次電池用結合劑之二次電池用電極。本發明之電極由於包含上述結合劑,故藉由高密度化即使塗厚電極材料,進行捲繞、加壓,電極仍不會破裂,也不會有粉末電極材料脫落或從集電器剝離。
上述電極係以具有集電器,及形成於該集電器上之由上述粉末電極材料與上述結合劑所構成之電極材料層為佳。上述電極可為正極亦可為負極,以正極為佳。
作為集電器(正極集電器及負極集電器),可舉出例如,鐵、不鏽鋼、銅、鋁、鎳、鈦等之金屬箔或金屬網等。其中,作為正極集電器,以鋁箔等為佳,作為負極集電器,以銅箔等為佳。
本發明之電極中,集電器與電極材料層之剝離強度係以0.20N/cm以上為佳,以0.25N/cm以上為較佳。由於剝離強度越高越好,故並無特定上限。
上述剝離強度係將切成縱1.2cm、橫7.0cm之電極之電極材料層側以雙面膠帶固定於可動式治具上,在自動立體測量儀(autograph)中,測量將集電器以100mm/分之速度朝向90度拉伸時之應力(N/cm)之值。
本發明之電極之電極臨界密度係以3.4g/cc以上為佳。較佳為3.6g/cc以上。
上述電極臨界密度係藉由輥壓機將電極以10t加壓重複進行壓延直到密度變化消失為止後之電極材料層之密度。密度係測量電極材料層之面積/膜厚/重量而算出之值。
本發明也為具備上述本發明之二次電池用電極之二次電池。本發明之二次電池中,正極及負極之至少一者只要係上述本發明之二次電池用電極即可,以正極係上述本發明之二次電池用電極為佳。二次電池係以鋰離子二次電池為佳。
本發明之二次電池係以更具備非水系電解液為佳。上述非水系電解液並非係受到特別限定者,作為有機溶劑,可使用如碳酸伸丙酯、碳酸伸乙酯、碳酸伸丁酯、γ-丁內酯、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乙氧基乙烷、二甲基碳酸酯、二乙基碳酸酯等之公知之烴系溶劑;氟碳酸伸乙酯、氟醚、氟化碳酸酯等之氟系溶劑之1種或2種以上。電解質也可使用果往公知者之任意者,可使用如LiClO4 、LiAsF6 、LiPF6 、LiBF4 、LiCl、LiBr、CH3 SO3 Li、CF3 SO3 Li、碳酸銫等。並且,本發明之正極合劑及/或負極合劑中,為了更加提升與集電器之接著性,亦可併用例如聚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等之丙烯酸系樹脂、聚醯亞胺、聚醯胺及聚醯胺醯亞胺系樹脂等。
又,在正極與負極之間亦可隔著分離器。作為分離器,可使用過往公知者,亦可使用將上述之本發明之結合劑使用成塗覆劑之分離器。
對於二次電池(較佳為鋰離子二次電池)之正極、負極及分離器之至少1者也係使用上述本發明之結合劑為佳。
由上述本發明之結合劑所構成之二次電池用膜也係本發明之一種適宜態樣。
具有基材,形成於該基材上之由上述本發明之結合劑所構成之層的二次電池用層合體也係本發明之一種適宜態樣。作為上述基材,可舉出如當作上述集電器所例示者,或二次電池之分離器所使用之公知基材(多孔質膜等)等。

[實施例]
以下例舉實施例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非係受到該實施例所限定者。
聚合例1(含氟聚合物(a)之製造)
對具備攪拌機之內容積2L之高壓釜投入純水0.6kg與甲基纖維素0.6g,並充分進行氮取代後,放入1,1,1,3,3-五氟丁烷0.57kg,並將系統內保持於37℃。放入TFE/VdF=
5/95莫耳比之混合氣體,且將槽內壓作成1.5MPa。添加3-丁烯酸0.20g、二-n-丙基過氧基二碳酸酯之50質量%甲醇溶液0.5g並開始聚合。以保持槽內壓之方式來供給TFE/VdF=10/90莫耳比之混合氣體,直到反應結束為止追加了70g之混合氣體。配合混合氣體之供給連續地追加3-丁烯酸,直到反應結束為止追加了0.54g。結束追加混合氣體70g後,釋出槽內氣體而使反應結束。
水洗、乾燥反應生成物,而取得含氟聚合物(a)69g。
取得之含氟聚合物(a)之組成及物性係如以下所示。
含氟聚合物(a):TFE/VDF=14/86(mol%)、3-丁烯酸:0.39(mol%)、重量平均分子量1260000
又,除了變更投入之TFE及VdF之比例,並將3-丁烯酸變更成4-戊烯酸以外,其他基本上係與聚合例1相同之方法製造出下述含氟聚合物(b)~(e)。
含氟聚合物(b):TFE/VDF=33/67(mol%)、3-丁烯酸:0.70(mol%)、重量平均分子量1160000
含氟聚合物(c):TFE/VDF=18/82(mol%)、4-戊烯酸:0.45(mol%)、重量平均分子量820000
含氟聚合物(d):TFE/VDF=32/68(mol%)、4-戊烯酸:0.70(mol%)、重量平均分子量930000
含氟聚合物(e):TFE/VDF=19/81(mol%)、重量平均分子量980000
聚合例2(含氟聚合物(f)之製造)
對具備攪拌機之內容積2L之高壓釜投入純水0.6kg與甲基纖維素0.6g,並充分進行氮取代後,放入1,1,1,3,3-五氟丁烷0.57kg,並將系內保持於37℃。放入四氟乙烯/偏二氟乙烯=4/96莫耳比之混合氣體,且將槽內壓作成1.5MPa。添加4-戊烯酸0.14g、二-n-丙基過氧基二碳酸酯之50質量%甲醇溶液0.2g並開始聚合。以保持槽內壓之方式供給四氟乙烯/偏二氟乙烯=11/89莫耳比之混合氣體,直到反應結束為止追加了70g之混合氣體。配合混合氣體之供給連續地追加4-戊烯酸,直到反應結束為止追加了0.62g。結束追加混合氣體70g後,釋出槽內氣體而使反應結束。
水洗、乾燥反應生成物而取得含氟聚合物(f)68g。
取得之含氟聚合物(f)之組成及物性係如以下所示。
含氟聚合物(f):TFE/VDF=13/87(mol%)、4-戊烯酸:0.61(mol%)、重量平均分子量810000
其他,實施例及比較例係使用了下述聚合物。
PVdF(A):同質PVdF、重量平均分子量900000
PVdF(B):同質PVdF、重量平均分子量1800000
PVdF(C):丙烯酸變性PVdF、重量平均分子量
1100000、變性量:1.0莫耳%
PVdF(D):馬來酸變性PVdF、重量平均分子量900000
、變性量:0.5莫耳%
PVdF(E):CTFE變性PVdF、重量平均分子量800000、變性量:2.4莫耳%
實施例1~12及比較例1~4
使用如表1所示之含氟聚合物及PVdF,藉由以下之方法測量各種物性並評價。其結果係如表1所示。
(聚合物組成1)
VdF與TFE之比率係使用NMR分析裝置(安捷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VNS400MHz),藉由19 F-NMR測量,在聚合物之DMF-d7 溶液狀態中進實施測量。
19 F-NMR測量中,求出下述之波峰面積(A、B、C、D),並計算出VdF與TFE之比例。
A:-86ppm~-98ppm之波峰面積
B:-105ppm~-118ppm之波峰面積
C:-119ppm~-122ppm之波峰面積
D:-122ppm~-126ppm之波峰面積
VdF之比例:XVdF =(4A+2B)/(4A+3B+2C+2D)×100[mol%]
TFE之比例:XTFE =(B+2C+2D)/(4A+3B+2C+2D)×100[mol%]
3-丁烯酸或4-戊烯酸之含量係藉由羧基之酸-鹼滴定進行測量。因此,在以下詳述操作順序。
使約0.5g之含氟聚合物在70~80℃之溫度下溶解於15g之丙酮。其次,以聚合物不凝固之方式添加5ml之水。其次,在約-270mV下之中性轉移,且酸性度之完全中和為止,實施使用具有0.1N之濃度之水性NaOH之滴定。從測量結果,求出含氟聚合物1g中所包含之3-丁烯酸或4-戊烯酸之含有物質量α[mol/g]。依據α、上述方法求得之含氟聚合物之VdF/TFE組成、TFE、VdF、3-丁烯酸或4-戊烯酸之分子量,以滿足下述式之方始來求出含氟聚合物之3-丁烯酸或4-戊烯酸之比例Y[mol%]。
α=Y/[{TFE之分子量}×{XTFE ×(100-Y)/100}+{VdF之分子量}×{XVdF ×(100-Y)/100}+{3-丁烯酸或4-戊烯酸之分子量}×Y]
從取得之XVdF 、XTFE 、Y之值,如以下所示計算出最終組成比。
VdF之比例:XVdF ×(100-Y)/100[mol%]
TFE之比例:XTFE ×(100-Y)/100[mol%]
3-丁烯酸或4-戊烯酸之比例:Y[mol%]
(重量平均分子量)
藉由凝膠滲透層析(GPC)進行測量。使用東曹股份有限公司製之AS-8010、CO-8020、管柱(將3支GMHHR-H直列連接),及,股份有限公司島津製作所製RID-10A,以流速1.0ml/分放流作為溶劑之二甲基甲醯胺(DMF)並藉由經測量之數據(基準:聚苯乙烯)來算出。
又,如以下所示般製作正極,並測量、評價各種物性。將結果展示於表1。
(正極合劑用漿體之調製)
以成為表1所示之質量比方式秤量正極活性物質(NMC(622)(LiNi0.6 Mn0.2 Co0.2 O2 ))、導電劑乙炔黑(AB),及,結合劑(含氟聚合物及PVdF)。以含氟聚合物及PVdF之合計濃度成為8質量%之方式使其溶解於N-甲基-2-吡咯啶酮(NMP)後,對該結合劑之NMP溶液添佳規定量之正極活性物質與導電劑,以攪拌機充分地進行混合,並確實地作成良好之均質性。漿體中之固體成分濃度係作成70%。
(正極之製作)
將已調製之上述正極合劑用漿體均勻地塗佈於厚度20μm之由鋁箔所構成之電極集電帶上,使NMP完全揮發,而製作出正極。
(正極之電極臨界密度之測量)
藉由輥壓機,將已製成之電極以10t加壓重複進行壓延直到密度變化消失為止,將此時之正極合劑塗膜之密度作為電極臨界密度。密度係測量面積/膜厚/重量來算出。
(電極柔軟性評價(正極之彎曲試驗))
藉由輥壓機,進行壓延直到正極合劑塗膜之密度成為規定密度(3.3g/cc)為止,將已製作之正極切出縱3cm、橫6cm後,摺疊180°後展開,以目視確認有無正極之傷痕或破裂。將未確認到傷痕或破裂之情況評價為○,將確認到裂紋之情況評為△,將正極已破裂之情況評為×。
此評價對於表1所示之電極密度所實施者。
(電極密著性評價(正極之剝離試驗))
將切成縱1.2cm、橫7.0cm之正極之電極側以雙面膠帶固定於可動式治具上,在自動立體測量儀中測量以100mm/分之速度將集電器朝向90度拉升時之應力(N/cm)。
(黏度維持率評價(漿體分散性))
使用B型黏度計(東機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製TV-10M)在25℃下測量已調製之上述正極合劑用漿體之黏度。分別測量合劑用漿體調製時之黏度(η0)、從合劑用漿體調製到經過24小時後之黏度(ηa),藉由下述之式求出黏度維持率(Xa)。在此合劑黏度係指使用M3轉子在旋轉速度6rpm之條件下,從開始到經過10分鐘後之黏度之值。
Xa=ηa/η0×100[%]
(包含高鎳含量之活性物質之正極合劑用漿體之調製)
將正極活性物質NCA(LiNi0.82 Co0.15 Al0.03 O2 )、導電劑乙炔黑(AB),及,結合劑(含氟聚合物及PVdF),以質量比成為活性物質/AB/聚合物=93/4/3之方式進行秤量。以含氟聚合物及PVdF之合計濃度成為8質量%之方式使其溶解於N-甲基-2-吡咯啶酮(NMP)後,對此結合劑之NMP溶液添加規定量之正極活性物質與導電劑,以攪拌機進行充分混合,而確實地作成良好之均質性。組成物之固體成分濃度係作成70%。
(黏度維持率評價(膠化試驗))
使用B型黏度計(東機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製TV-10M)在25℃下測量上述已製作之使用NCA之正極合劑用漿體。分別測量合劑調製時之黏度(η0)、從合劑調製到經過24小時後之黏度(ηa),並藉由下述之式求出黏度維持率(Xa)。在此合劑黏度係指使用M3轉子在旋轉速度6rpm之條件下,從開始到經過10分鐘後之黏度之值。
Xa=ηa/η0×100[%]
藉由上述之計算,將300(%)以上之情況評為×(膠化),將未滿300(%)之情況評為○。

Claims (9)

  1. 一種二次電池用結合劑,其特徵為包含:含氟聚合物(A),及,聚偏二氟乙烯(B); 該含氟聚合物(A)具有基於偏二氟乙烯之聚合單位、基於四氟乙烯之聚合單位,及基於下述一般式(2-2)所示之單體(2-2)之聚合單位; 式中,R5 、R6 及R7 係互相獨立表示氫原子或碳數1~8之烴基,R8 表示碳數1~8之烴基,Y1 表示無機陽離子或有機陽離子。
  2. 如請求項1之二次電池用結合劑,其中前述含氟聚合物(A)與聚偏二氟乙烯(B)之質量比(A)/(B)為5/95~95/5。
  3. 如請求項1或2之二次電池用結合劑,其中前述含氟聚合物(A)中,相對於全部聚合單位,基於偏二氟乙烯之聚合單位為50~95莫耳%、基於四氟乙烯之聚合單位為4.8~49.95莫耳%、基於前述單體(2-2)之聚合單位為0.05~2.0莫耳%。
  4. 2或3之二次電池用結合劑,其中前述含氟聚合物(A)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200000~2400000。
  5. 2、3或4之二次電池用結合劑,其中前述含氟聚合物(A)於25℃之儲藏彈性模數為1000MPa以下。
  6. 2、3、4或5之二次電池用結合劑,其中前述含氟聚合物(A)於25℃之儲藏彈性模數為800MPa以下。
  7. 一種二次電池用電極合劑,其係至少混合如請求項1、2、3、4、5或6之二次電池用結合劑、電池用粉末電極材料,及水或非水溶劑而成。
  8. 一種二次電池用電極,其係包含如請求項1、2、3、4、5或6之二次電池用結合劑。
  9. 一種二次電池,其係具備如請求項8之二次電池用電極。
TW107136308A 2017-10-30 2018-10-16 二次電池用結合劑、二次電池用電極合劑、二次電池用電極及二次電池 TWI7532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09270 2017-10-30
JP2017-209270 2017-10-30
JP2018031003 2018-02-23
JP2018-031003 2018-02-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3003A true TW201923003A (zh) 2019-06-16
TWI753208B TWI753208B (zh) 2022-01-21

Family

ID=66332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6308A TWI753208B (zh) 2017-10-30 2018-10-16 二次電池用結合劑、二次電池用電極合劑、二次電池用電極及二次電池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742491B2 (zh)
EP (1) EP3680969A4 (zh)
JP (1) JP6863470B2 (zh)
KR (1) KR102369813B1 (zh)
CN (1) CN111194495B (zh)
TW (1) TWI753208B (zh)
WO (1) WO2019087652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0401B (zh) * 2020-02-28 2023-11-01 日商大金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極用組成物、黏結劑、電極合劑、電極及二次電池
TWI820400B (zh) * 2020-02-28 2023-11-01 日商大金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聚偏二氟乙烯、黏結劑、電極合劑、電極及二次電池
TWI826743B (zh) * 2019-11-13 2023-12-21 日商大金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極及電化學裝置
TWI830995B (zh) * 2020-04-02 2024-02-01 日商大金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極合劑、電極及二次電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61507B1 (ko) 2017-05-26 2021-06-07 다이킨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이차 전지용 세퍼레이터 및 이차 전지
FR3079834B1 (fr) * 2018-04-10 2021-09-10 Arkema Inc Fluoropolymeres fonctionnels
CN110183562B (zh) * 2019-05-30 2020-06-30 浙江孚诺林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锂离子动力电池黏结剂的偏氟乙烯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WO2021002369A1 (ja) * 2019-07-01 2021-01-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用組成物、正極合剤、正極構造体および二次電池
WO2021039947A1 (ja) * 2019-08-30 2021-03-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無機固体電解質含有組成物、全固体二次電池用シート及び全固体二次電池、並びに、全固体二次電池用シート及び全固体二次電池の各製造方法
CN111690092B (zh) * 2020-06-03 2022-04-19 乳源东阳光氟树脂有限公司 一种聚偏氟乙烯表面改性的核壳结构锂电池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EP4201971A1 (en) * 2020-08-20 2023-06-28 Daikin Industries, Ltd. Binding agent for battery, electrode mixture, electrode, and secondary battery
WO2023023945A1 (zh) * 2021-08-24 2023-03-02 株式会社吴羽 粘合剂组合物、电极合剂、电极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WO2023182308A1 (ja) * 2022-03-25 2023-09-28 株式会社クレハ バインダー、電極合剤、電極、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WO2023241200A1 (zh) * 2022-06-16 2023-12-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粘结剂组合物、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WO2023241201A1 (zh) * 2022-06-16 2023-12-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粘结剂组合物、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5133035B (zh) * 2022-08-30 2023-03-1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极浆料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WO2024090517A1 (ja) * 2022-10-28 2024-05-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正極用バインダー、電極合剤、電極及び二次電池
CN116731256B (zh) * 2023-08-08 2024-01-1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接枝聚合物、制备方法、粘结剂、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用电装置
CN117165222B (zh) * 2023-11-02 2024-04-0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粘结剂、制备方法、负极浆料、负极极片、固态电池及用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19421B2 (ja) 1990-12-28 2000-03-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3121943B2 (ja) 1992-12-02 2001-01-09 呉羽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フッ化ビニリデン系共重合体
JPH07201316A (ja) 1993-12-29 1995-08-04 Sony Corp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3855288B2 (ja) * 1995-12-08 2006-12-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を用いた二次電池の電極用バインダー
GB2470190B (en) * 2009-05-11 2011-07-13 Nexeon Ltd A binder for lithium 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cells
JP2011198510A (ja) * 2010-03-17 2011-10-06 Daikin Industries Ltd 水素吸蔵合金電極およびニッケル水素電池
CN103270060B (zh) * 2010-12-22 2016-02-24 索尔维特殊聚合物意大利有限公司 偏二氟乙烯以及三氟乙烯聚合物
WO2013111822A1 (ja) 2012-01-24 2013-08-0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結着剤、正極合剤及び負極合剤
CN104285320A (zh) * 2012-05-21 2015-01-1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电极合剂
KR20150022837A (ko) * 2012-05-21 2015-03-04 다이킨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극 합제
HUE042435T2 (hu) * 2013-12-06 2019-07-29 Daikin Ind Ltd Szétválasztó másodlagos akkumulátorhoz, valamint másodlagos akkumulátor
JP2018005972A (ja) * 2014-11-14 2018-01-11 旭硝子株式会社 蓄電デバイス用バインダー組成物、蓄電デバイス用電極合剤、蓄電デバイス用電極、および二次電池
KR102283794B1 (ko) * 2014-11-19 2021-07-3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1947979B1 (ko) 2016-10-07 2019-02-13 다이킨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이차 전지용 결착제 및 이차 전지용 전극합제
KR102261507B1 (ko) 2017-05-26 2021-06-07 다이킨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이차 전지용 세퍼레이터 및 이차 전지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6743B (zh) * 2019-11-13 2023-12-21 日商大金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極及電化學裝置
TWI820401B (zh) * 2020-02-28 2023-11-01 日商大金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極用組成物、黏結劑、電極合劑、電極及二次電池
TWI820400B (zh) * 2020-02-28 2023-11-01 日商大金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聚偏二氟乙烯、黏結劑、電極合劑、電極及二次電池
TWI830995B (zh) * 2020-04-02 2024-02-01 日商大金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極合劑、電極及二次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369813B1 (ko) 2022-03-03
WO2019087652A1 (ja) 2019-05-09
EP3680969A4 (en) 2021-03-31
US20200243862A1 (en) 2020-07-30
CN111194495A (zh) 2020-05-22
JP6863470B2 (ja) 2021-04-21
EP3680969A1 (en) 2020-07-15
TWI753208B (zh) 2022-01-21
CN111194495B (zh) 2023-06-16
US11742491B2 (en) 2023-08-29
JPWO2019087652A1 (ja) 2020-07-09
KR20200079516A (ko) 2020-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53208B (zh) 二次電池用結合劑、二次電池用電極合劑、二次電池用電極及二次電池
JP6269890B1 (ja) 二次電池用結着剤及び二次電池用電極合剤
KR101599658B1 (ko) 결착제, 정극합제 및 부극합제
JP5949915B2 (ja) 電極合剤
JP5949914B2 (ja) 電極合剤
JP2024026579A (ja) ポリビニリデンフルオライド、結着剤、電極合剤、電極および二次電池
JP2018063932A (ja) 二次電池用結着剤及び二次電池用電極合剤
JP2018060745A (ja) 二次電池用結着剤及び二次電池用電極合剤
JP7212291B2 (ja) 電池用結着剤、電極合剤、電極および二次電池
TWI820401B (zh) 電極用組成物、黏結劑、電極合劑、電極及二次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