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08033A - 油壓迴路 - Google Patents

油壓迴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08033A
TW201908033A TW107118896A TW107118896A TW201908033A TW 201908033 A TW201908033 A TW 201908033A TW 107118896 A TW107118896 A TW 107118896A TW 107118896 A TW107118896 A TW 107118896A TW 201908033 A TW201908033 A TW 20190803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and
flow path
cylinder
tank
hydraul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88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坂口功一
寺部斗紀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新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新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新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80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803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15/00Moulding 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acting mechanism;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2C15/02Compacting by pressing devices only
    • B22C15/08Compacting by pressing devices only involving pneumatic or hydraulic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19/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oulding mach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11/00Servomotor systems without provision for follow-up action; Circuits therefor
    • F15B11/02Systems essentially incorporating special features f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actuating force of an output member
    • F15B11/024Systems essentially incorporating special features f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actuating force of an output member by means of differential connection of the servomotor lines, e.g. regenerative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asting Devices For Mol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油壓迴路60係用於無箱造模機1。無箱造模機1具備:上砂箱15;下砂箱17;下盛箱41;上板25,其能夠於上砂箱之上開口部進出;下板40,其能夠於下盛箱之下開口部進出;第1下砂槽30,其貯存下鑄模之造模所使用之鑄模砂;第2下砂槽31,其貯存自第1下砂槽供給之鑄模砂;下槽缸體32,其使第1下砂槽於上下方向移動;及擠壓缸體37,其使第2下砂槽與下板一併朝上方向移動而進行擠壓處理。油壓迴路60具有:第1油壓迴路70,其對下槽缸體供給作動油;及第2油壓迴路80,其對擠壓缸體供給作動油。

Description

油壓迴路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油壓迴路。
專利文獻1揭示有一種造模不具有砂箱之無箱式鑄模之無箱造模機。該造模機具備:一組上砂箱及下砂箱,其等夾持供設置模型之模型板;供給機構,其供給鑄模砂;及擠壓機構,其壓縮鑄模砂。造模機使下砂箱向上砂箱靠近,而利用上砂箱及下砂箱夾持模型板。於該狀態下,造模機藉由使供給機構動作,而向由上砂箱及下砂箱形成之上下造模空間供給鑄模砂。造模機藉由使擠壓機構動作,而壓縮上下造模空間之鑄模砂。經過上述步驟,而同時將上鑄模及下鑄模造模。
該造模機之供給機構係使用壓縮空氣對上下造模空間供給鑄模砂。供給機構具有:上砂槽,其連通於壓縮空氣源,貯存鑄模砂;及上噴頭,其配置於上砂箱之上部,靜態地連接於上砂槽。自壓縮空氣源吹入之壓縮空氣將貯存於上砂槽之鑄模砂向上噴頭供給,且將上噴頭之鑄模砂向藉由上砂箱而劃分形成之上造模空間供給。同樣地,供給機構具有:下砂槽,其連通於壓縮空氣源,貯存鑄模砂;及下噴頭,其配置於下砂箱之下部,上下移動,於特定位置連接於下砂槽。自壓縮空氣源吹入之壓縮空氣將貯存於下砂槽之鑄模砂向下噴頭供給,且將下噴頭之鑄模砂向下砂箱供給。
該無箱造模機之擠壓機構具備上下對向之上擠壓缸體及下擠壓缸體。上擠壓缸體對上造模空間之鑄模砂施加朝下之壓力,下擠壓缸體對下造模空間之鑄模砂施加朝上之壓力。藉此,鑄模砂之硬度提高。
專利文獻2揭示有一種造模機,其具備控制上擠壓缸體之油壓之油壓迴路、及控制下擠壓缸體之油壓之油壓迴路。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昭54-5193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8-16193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無箱造模機中,由於所造模之鑄模之厚度會因模型形狀或鑄模砂之CB(Compactability,可壓縮性)而變化,故下噴頭之目標高度根據鑄模之厚度而變化。因此,有下噴頭之連接口與下砂槽之連接口根據狀況而偏移之虞。於該情形時,鑄模砂之流動會不一致,故有於下砂槽內發生砂堵塞之虞。此種砂堵塞可藉由使用低CB之鑄模砂而避免。然而,亦存在調整為低CB之鑄模砂對於鑄模之造模性或鑄件製品之品質而言並非最佳之鑄模砂之情形。於本技術領域中,期望造模優異之鑄模或鑄件製品之構成。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一態樣係一種用於造模無砂箱之上鑄模及下鑄模之無箱造模機的油壓迴路。無箱造模機具備:上砂箱;下砂箱,其配置於上砂箱之下方,能夠與上砂箱一併夾持模型板;下盛箱,其配置於下砂箱之下方,具有能夠與下砂箱之下開口部連接之上開口部;上板,其能夠於上砂箱之上開口部進出;下板,其能夠於下盛箱之下開口部進出;第1下砂槽,其貯存下鑄模之造模所使用之鑄模砂;第2下砂槽,其貯存自第1下砂槽供給之鑄模砂;下槽缸體,其使第1下砂槽於上下方向移動;及擠壓缸體,其使第2下砂槽與下板一併朝上方向移動而進行擠壓處理。油壓迴路具有:第1油壓迴路,其對下槽缸體供給作動油;及第2油壓迴路,其對擠壓缸體供給作動油。
使用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油壓迴路之無箱造模機中,貯存下鑄模之造模所使用之鑄模砂的砂槽被分割成第1下砂槽及第2下砂槽。而且,第2下砂槽藉由擠壓缸體及第2油壓迴路而於上下方向移動,第1下砂槽藉由下槽缸體及第1油壓迴路而於上下方向移動。如此,第1下砂槽及第2下砂槽能夠獨立地上下移動,因此能以與第2下砂槽之連接口之高度一致之方式,調整第1下砂槽之連接口之高度。藉此,第1下砂槽與第2下砂槽之連結部分之鑄模砂之流動變得一致,而可抑制砂堵塞之發生。由此,鑄模砂之CB調整之容許範圍擴大,可使用對於鑄模之造模性或鑄件製品之品質而言最佳之鑄模砂,結果可獲得優異之鑄模及鑄件製品。
一實施形態中,亦可為,擠壓缸體具有桿側之內部空間及非桿側之內部空間,第2油壓迴路具有第1差壓迴路。第1差壓迴路將作動油送入至非桿側之內部空間,且將根據擠壓缸體之缸體與桿之面積比而自桿側之內部空間擠出之作動油向非桿側之內部空間供給。於以此方式構成之情形時,與不具有第1差壓迴路之情形相比,可抑制擠壓處理所需之作動油之油量。
一實施形態中,亦可為,第2油壓迴路具有第2差壓迴路。第2差壓迴路係與第1差壓迴路並聯連接,將作動油送入至非桿側之內部空間,且將根據擠壓缸體之缸體與桿之面積比而自桿側之內部空間被擠出之作動油向非桿側之內部空間供給。於以此方式構成之情形時,可藉由第1差壓迴路及第2差壓迴路,將作動油經由第1差壓迴路及第2差壓迴路向非桿側之內部空間供給,且將自桿側之內部空間擠出之作動油向非桿側之內部空間供給。因此,與僅具有第1差壓迴路之構成相比,可增加向非桿側之內部空間供給之作動油。由此,可使擠壓缸體高速動作。
一實施形態中,亦可為,第2油壓迴路具有差壓解除閥。差壓解除閥配置在連接於擠壓缸體之桿側之內部空間的流路中繞過第1差壓迴路之流路。於以此方式構成之情形時,可於以下兩種狀態之間進行切換:經由第1差壓迴路將擠壓缸體之桿側之內部空間之作動油向非桿側之內部空間供給,藉此降低擠壓力,而使擠壓缸體高速動作;或者使自桿側之內部空間擠出之作動油繞過而不返回至第1差壓迴路,藉此提高擠壓力,而使擠壓缸體低速動作。因此,可根據所需之擠壓力,將擠壓缸體之動作速度切換為高速、低速。例如,於並不太要求擠壓力時,可使擠壓缸體高速動作。
一實施形態中,亦可為,油壓迴路具備:油壓泵;第1流路,其連接油壓泵與擠壓缸體;第2流路,其連接油壓泵與擠壓缸體;蓄壓器,其連接於第2流路,儲存作動油;及切換閥,其切換油壓泵之輸出目的地;且切換閥於打開時將油壓泵之輸出目的地設為第1流路及第2流路,於關閉時將油壓泵之輸出目的地僅設為第1流路。於以此方式構成之情形時,例如藉由在擠壓步驟中將切換閥關閉,而截斷第1流路與第2流路,將擠壓所需之高壓之作動油自油壓泵僅向第1流路供給。因此,只要僅將第1流路設為擠壓所需之高壓規格即可,無需將油壓迴路整體設為擠壓所需之高壓規格。進而,當第1流路與第2流路被截斷時,可根據所需之作動油自蓄壓器補充作動油。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各種態樣及實施形態,提供一種造模優異之鑄模或鑄件製品之無箱造模機。
以下,參照隨附圖式針對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各圖中,對相同或相當部分標註相同符號,並省略重複說明。以下,將水平方向設為X軸及Y軸之方向,將鉛直方向(上下方向)設為Z軸之方向。
[無箱造模機之概要] 圖1係一實施形態之無箱造模機1之正面側之立體圖。無箱造模機1係造模無砂箱之上鑄模及下鑄模之造模機。如圖1所示,無箱造模機1具備造模部A1及搬送部A2。造模部A1配置有能夠於上下方向(Z軸方向)上動作之箱形狀之上砂箱及下砂箱。搬送部A2將配置有模型之模型板向造模部A1導入。造模部A1之上砂箱及下砂箱以互相接近之方式移動,而夾持模型板。於上砂箱內及下砂箱內,填充鑄模砂。填充至上砂箱內及下砂箱內之鑄模砂由造模部A1所具備之擠壓機構自上下方向予以加壓,而同時形成上鑄模及下鑄模。其後,分別自上砂箱抽出上鑄模,自下砂箱抽出下鑄模,並向裝置外搬出。如此,無箱造模機1造模無砂箱之上鑄模及下鑄模。
[框架構造] 圖2係一實施形態之無箱造模機1之前視圖。圖3係一實施形態之無箱造模機1之左側面側之概要圖。如圖2及圖3所示,無箱造模機1具備上框架10、下框架11、及連結上框架10與下框架11之4根導桿12。導桿12係其上端部連結於上框架10,其下端部連結於下框架11。由上框架10、下框架11及4根導桿12構成上述造模部A1之框架。
於造模部A1之框架之側方(X軸之負方向),配置有搬送部A2之支持框架13(圖2)。又,於造模部A1之框架之側方(X軸之正方向),配置有於上下方向延伸之支持框架14(圖3)。支持框架14支持下述第1下砂槽。
[上砂箱及下砂箱] 無箱造模機1具備上砂箱15。上砂箱15係上端部及下端部開口之箱形狀之箱體。上砂箱15可移動地安裝於4根導桿12。上砂箱15由安裝於上框架10之上砂箱缸體16支持,且根據上砂箱缸體16之動作沿著導桿12上下移動。
無箱造模機1具備配置於上砂箱15之下方之下砂箱17。下砂箱17係上端部及下端部開口之箱形狀之箱體。下砂箱17可移動地安裝於4根導桿12。下砂箱17由安裝於上框架10之2根下砂箱缸體18(圖2)支持,且根據下砂箱缸體18之動作沿著導桿12上下移動。以下,將由導桿12包圍之區域亦稱為造形位置。
自搬送部A2將模型板19(圖2)導入至上砂箱15與下砂箱17之間。模型板19係於其兩面配置有模型之板狀構件,在上砂箱15與下砂箱17之間進退。作為具體之一例,於搬送部A2之支持框架13具備朝向造形位置之軌道、配置於軌道上之附輥之搬送板20、以及使搬送板20動作之搬送缸體21。模型板19配置於搬送板20上,藉由搬送缸體21之動作,而配置於造形位置即上砂箱15與下砂箱17之間。上砂箱15及下砂箱17能夠自上下方向夾持所配置之模型板19。以下,將支持框架13上之區域亦稱為退避位置。
[砂槽] 無箱造模機1具備配置於上砂箱15之上方之上砂槽22。上砂槽22安裝於上框架10。更具體而言,上砂槽22係靜態地固定於上框架10。上砂槽22於其內部貯存用以供給至上砂箱15之鑄模砂。上砂槽22係其上端部及下端部開口。於上砂槽22之上端部,設有使板狀之遮蔽構件於水平方向(X軸之正負方向)滑動之滑動閘門23。藉由滑動閘門23之動作,上砂槽22之上端部構成為能夠開閉。又,於上砂槽22之上方,固定配置有投入鑄模砂之鑄模砂投入滑槽24。關於鑄模砂投入滑槽24,將於下文敍述。於滑動閘門23為打開狀態時,鑄模砂經由鑄模砂投入滑槽24向上砂槽22供給。
上砂槽22之下端部開口,於下端部之開口處安裝有上板25(圖3)。上板25為板狀構件,具有自上砂槽22向上砂箱15內連通之至少1個供給口。上砂槽22內之鑄模砂係經由上板25之供給口被供給至上砂箱15內。上板25與上砂箱15之開口大小大致相同。藉由使上砂箱15朝上方向移動,而上板25進入至上砂箱15內。藉由使上砂箱15朝下方向移動,而上板25自上砂箱15內退出。如此,上板25構成為能夠進退於上砂箱15內。
上砂槽22連接於壓縮空氣源(未圖示)。作為具體之一例,上砂槽22於其上部連接有供給壓縮空氣之配管26(圖2),經由配管26與壓縮空氣源連接。於配管26設有電動氣動比例閥27(圖2)。電動氣動比例閥27不僅切換壓縮空氣之供給及停止,而且根據輸出側之壓力自動調整閥開度。因此,將特定壓力之壓縮空氣供給至上砂槽22。於滑動閘門23為關閉狀態時,壓縮空氣被送入至上砂槽22內。上砂槽22內之鑄模砂與壓縮空氣一併經由上板25之供給口被供給至上砂箱15內。
又,上砂槽22於其內表面設有透過構件22a(圖3),該透過構件22a具有壓縮空氣能夠流通之複數個孔。藉此,經由透過構件22a之整個面將壓縮空氣供給至整個內部空間,故鑄模砂之流動性提高。透過構件22a亦可由多孔質材料形成。上砂槽22於其側部連接有供給壓縮空氣之配管(未圖示)、及排出壓縮空氣之配管29(圖2)。壓縮空氣自配管29排出時通過透過構件22a。由於該透過構件22a不使鑄模砂通過而使壓縮空氣透過,故可避免鑄模砂向上砂槽22外流出。
無箱造模機1具備貯存要供給至下砂箱17內之鑄模砂之下砂槽。作為一例,下砂槽被分割成第1下砂槽30(圖3)及第2下砂槽31(圖3)。第1下砂槽30配置於上砂槽22之側方。第1下砂槽30於其內部貯存用以供給至下砂箱17之鑄模砂。
第1下砂槽30支持於支持框架14,且可移動地安裝於設置在支持框架14之於上下延伸之導桿12A(圖1)。更具體而言,第1下砂槽30係由安裝於上框架10之下槽缸體32(圖3)支持,根據下槽缸體32之動作沿著導桿12A上下移動。
第1下砂槽30係其上端部開口。於第1下砂槽30之上端部,設有使板狀之遮蔽構件於水平方向(X軸之正負方向)滑動之滑動閘門33(圖3)。藉由滑動閘門33之動作,第1下砂槽30之上端部構成為能夠開閉。又,於第1下砂槽30之上方,固定配置有用以投入鑄模砂之料斗34(圖3)。關於料斗34與鑄模砂投入滑槽24之連接關於,將於下文敍述。於滑動閘門33為打開狀態時,鑄模砂經由料斗34向第1下砂槽30供給。
第1下砂槽30之下端部沿水平方向(Y軸之負方向)彎曲,於前端部形成有將所貯存之鑄模砂排出之第1連接口35(圖3)。第1連接口35構成為能夠於特定之高度(連接位置)與下述第2下砂槽31之第2連接口連接。鑄模砂係經由第1連接口35向第2下砂槽31供給。又,於第1下砂槽30之前端部設有於上下方向延伸之第1閉塞板36(圖3)。下述之第2下砂槽31之第2連接口於非位於連接位置時由第1閉塞板36遮蔽。
第1下砂槽30連接於壓縮空氣源(未圖示)。作為具體之一例,第1下砂槽30於其上部連接有供給壓縮空氣之配管(未圖示),經由配管與壓縮空氣源連接。於配管設有電動氣動比例閥(未圖示)。因此,將特定壓力之壓縮空氣供給至第1下砂槽30。於滑動閘門33為關閉狀態時且下述第2下砂槽31之第2連接口位於連接位置之情形時,對第1下砂槽30內供給壓縮空氣。第1下砂槽30內之鑄模砂係與壓縮空氣一併經由第1連接口35被供給至第2下砂槽31內。
又,第1下砂槽30於其內表面設有具有可供壓縮空氣流通之複數個孔的透過構件30a(圖3)。藉此,經由透過構件30a之整個面將壓縮空氣供給至整個內部空間,故鑄模砂之流動性提高。透過構件30a亦可由多孔質材料形成。第1下砂槽30於其側部連接有將壓縮空氣排出之配管30b(圖3)。壓縮空氣自配管30b排出時通過透過構件30a。由於該透過構件30a不使鑄模砂通過而使壓縮空氣透過,故可避免鑄模砂向第1下砂槽30外流出。
第2下砂槽31配置於下砂箱17之下方。第2下砂槽31於其內部貯存用以供給至下砂箱17之鑄模砂。第2下砂槽31可移動地安裝於4根導桿12,且藉由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擠壓缸體(下砂箱驅動部)37而被支持為能夠上下移動。
於第2下砂槽31之側部,形成有能夠連接於第1下砂槽之第1連接口35的第2連接口38(圖3)。第2連接口38構成為能夠於特定之高度(連接位置)與第1下砂槽30之第1連接口35連接。所謂連接位置係第1連接口35及第2連接口38連接之高度,具體而言係第1連接口35及第2連接口38同軸配置之位置。第1連接口35及第2連接口38係以沿著上下方向之連接面連接。
第1下砂槽30及第2下砂槽31藉由第1連接口35與第2連接口38於特定之連接位置連接,而成為互相連通之狀態。鑄模砂經由第1連接口35及第2連接口38而自第1下砂槽30向第2下砂槽31供給。又,於第2下砂槽31之第2連接口38設有於上下方向延伸之第2閉塞板39(圖3)。於第1下砂槽30之第1連接口35之兩側部,設有引導第2閉塞板39之導軌(未圖示)。藉由第2閉塞板39由導軌引導,從而第1連接口35及第2連接口38不會互相傾斜地被引導至連接位置。第1下砂槽30之第1連接口35於不位於連接位置時由第2閉塞板39遮蔽。
再者,無箱造模機1亦可具備密封機構,該密封機構將第1連接口35及第2連接口38之連接面氣密地密封。例如,密封機構設置於第1連接口35側。
第2下砂槽31之下端部開口,且於上端部之開口處安裝有下板40(圖3)。下板40為板狀構件,具有自第2下砂槽31向下砂箱17內連通之至少1個供給口。第2下砂槽31內之鑄模砂經由下板40之供給口及下述下盛箱被供給至下砂箱17內。
[下盛箱] 作為一例,無箱造模機1具備下盛箱41(圖2、圖3)。下盛箱41配置於下砂箱17之下方。下盛箱41係上端部及下端部開口之箱形狀之箱體。下盛箱41之上端部之開口(上開口部)與下砂箱17之下端部之開口(下開口部)連接。下盛箱41構成為能夠於其內部收容第2下砂槽31。下盛箱41係由固定於第2下砂槽31之下盛箱缸體42(圖3)支持為能夠上下移動。下板40與下盛箱41及下砂箱17之開口大小大致相同。再者,能夠上下移動之下盛箱41於其內部收容有第2下砂槽31及下板40之位置為原位置(初始位置),成為下降端。藉由下盛箱41朝上方向移動,從而下板40自下盛箱41內退出。藉由已移動至上方向之下盛箱41朝下方向移動,從而下板40進入至下盛箱41內。如此,下板40構成為能夠進退(能夠出入)於下盛箱41內。該無箱造模機1藉由具備下盛箱41而可縮短下砂箱17之行程,故與不具備下盛箱41之情形相比,可製成裝置高度較低之無箱造模機。又,該無箱造模機1藉由具備下盛箱41而可縮短下砂箱17之行程,故可縮短一組上砂箱及下砂箱之造模時間。
再者,無箱造模機1亦可不具備下盛箱41。於該情形時,下板40構成為能夠進退(能夠出入)於下砂箱17內。能夠上下移動之下砂箱17之下降端為原位置(初始位置)。亦即,下板40藉由較朝上方向移動之下砂箱17相對地更向上方向移動,而進入至下砂箱17內。下板40藉由較下砂箱17相對地更向下方向移動,而自下砂箱17內退出。
[造模空間及擠壓] 上鑄模之造模空間(上造模空間)係由上板25、上砂箱15及模型板19形成。下鑄模之造模空間(下造模空間)係由下板40、下砂箱17及模型板19形成。上造模空間及下造模空間係於使上砂箱缸體16、下砂箱缸體18及擠壓缸體37動作,而上砂箱15及下砂箱17於特定之高度夾持模型板時形成。再者,於無箱造模機1具備下盛箱41之情形時,下造模空間亦可藉由下板40、下砂箱17、下盛箱41及模型板19形成。
於上造模空間,經由上板25填充貯存於上砂槽22之鑄模砂。於下造模空間,經由下板40填充貯存於第2下砂槽31之鑄模砂。填充至上造模空間及下造模空間之鑄模砂之CB可設定於30%~42%之範圍。又,填充至上造模空間及下造模空間之鑄模砂之壓縮強度可設定於8 N/cm2 ~15 N/cm2 之範圍。再者,由於所要造模之鑄模之厚度根據模型形狀或鑄模砂之CB(Compactability)變化,故第2下砂槽31之目標高度根據鑄模之厚度而變化。亦即,第2下砂槽31之第2連接口38之高度變化。此時,藉由下槽缸體32,將第1下砂槽30之第1連接口35之高度調整至第2下砂槽31之第2連接口38之連接位置。此種調整可藉由下述控制裝置50(圖3)予以實現。
擠壓缸體37於在上造模空間及下造模空間填充有鑄模砂之狀態下,使第2下砂槽31朝上方移動,藉此利用上板25及下板40進行擠壓。藉此,對上造模空間之鑄模砂施加壓力,而形成上鑄模。與此同時,對下造模空間之鑄模砂施加壓力,而形成下鑄模。
[鑄模砂投入滑槽] 鑄模砂投入滑槽24係上端部開口,下端部分支成2個。於上端部,設有切換阻尼器43。切換阻尼器43以鑄模砂掉落至分支之下端部之任一者之方式,使傾斜方向變化。又,鑄模砂投入滑槽24之一下端部固定於上砂槽22之上部,鑄模砂投入滑槽24之另一下端部收容於料斗34內,並未固定。如此,藉由第1下砂槽30側之下端部未固定,從而下槽缸體32可與上砂槽22獨立地控制第1下砂槽30之第1連接口35之高度。
[控制裝置] 無箱造模機1亦可具備控制裝置50。控制裝置50係具備處理器等控制部、記憶體等記憶部、輸入裝置、顯示裝置等輸入輸出部、網卡等通信部等之電腦,控制無箱造模機1之各部、例如鑄模砂供給系統、壓縮空氣供給系統、驅動系統及電源系統等。該控制裝置50中,操作員可使用輸入裝置進行用以管理無箱造模機1之命令之輸入操作等,又,可藉由顯示裝置可視化地顯示無箱造模機1之運轉狀況。進而,於控制裝置50之記憶部,儲存用以藉由處理器控制無箱造模機1中所執行之各種處理的控制程式、或用以使無箱造模機1之各構成部根據造模條件執行處理之程式。
[造模處理] 對本實施形態之造模處理進行概要說明。圖4係說明一實施形態之無箱造模機之造模處理之流程圖。圖4所示之造模處理係造模一組上鑄模及下鑄模之處理。圖4所示之造模處理係以無箱造模機1之姿勢為原位置(初始位置)為條件之一而自動啟動。於無箱造模機1之姿勢並非原位置之情形時,手動動作使之移動至原位置。若於圖4所示之無箱造模機1之姿勢(原位置)下按下自動啟動按鈕,則開始圖4所示之造模處理。
於開始造模處理之情形時,首先進行梭入處理(S12)。圖5係說明梭入處理之概要圖。如圖5所示,梭入處理中,搬送缸體21使載置有模型板19之搬送板20向造模位置移動。
其次,進行箱設置處理(S14)。圖6係說明箱設置處理之概要圖。如圖6所示,箱設置處理中,上砂箱缸體16、下砂箱缸體18(圖2)、下盛箱缸體42及擠壓缸體37依照所要造模之鑄模厚度進行伸縮。藉此,上砂箱15移動至特定位置,並且下砂箱17抵接於模型板19,其後,載置有模型板19之下砂箱17移動至特定位置,藉此成為在上砂箱15及下砂箱17之間夾持有模型板19之狀態。然後,第2下砂槽31及下盛箱41上昇,下盛箱41抵接於下砂箱17。又,下槽缸體32伸縮,使第1下砂槽30於上下方向移動,藉此成為第1下砂槽30之第1連接口35之高度與第2下砂槽31之第2連接口38之高度一致之狀態。此時,上造模空間及下造模空間成為由控制裝置50決定之狀態(高度)。
其次,進行空氣配給處理(S16)。圖7係說明空氣配給處理之概要圖。如圖7所示,空氣配給處理中,密封機構將第1下砂槽30之第1連接口35與第2下砂槽31之第2連接口38密封。然後,將上砂槽22之滑動閘門23及第1下砂槽30之滑動閘門33關閉,從而壓縮空氣源及電動氣動比例閥對上砂槽22及第1下砂槽30內供給壓縮空氣。藉此,一面使鑄模砂流動,一面對上造模空間及下造模空間填充鑄模砂。作為一例,於已滿足所設定之壓力及時間之情形時,空氣配給處理結束。
繼而,進行擠壓處理(S18)。圖8係說明擠壓處理之概要圖。如圖8所示,擠壓處理中,在空氣配給處理(S16)中動作之密封機構解除密封,擠壓缸體37進一步伸長,藉此第2下砂槽31進一步上昇。藉此,安裝於第2下砂槽31之下板40進入至下盛箱41內,壓縮下造模空間內之鑄模砂,並且上板25進入至上砂箱15內,壓縮上造模空間之鑄模砂。於以油壓迴路控制擠壓缸體37之情形時,例如於可判定為油壓迴路之油壓與所設定之油壓相等時,擠壓處理結束。再者,於擠壓處理中且以油壓迴路控制上砂箱缸體16、下砂箱缸體18及下盛箱缸體42之情形時,各缸體設定為自由迴路。藉此,各缸體抵擋不住擠壓力而收縮。
其次,進行脫模處理(S20)。圖9係說明脫模處理之概要圖。如圖9所示,脫模處理中,下盛箱缸體42收縮而使下盛箱41下降。其後,擠壓缸體37收縮而使第2下砂槽31下降,繼而,使載置有模型板19及搬送板20之下砂箱17下降。然後,進行模型自上砂箱15之脫模。於下砂箱17下降至固定部(未圖示)時,模型板19及搬送板20由固定部支持。藉此,進行模型自下砂箱17之脫模。
繼而,進行梭出處理(S22)。圖10係說明梭出處理之概要圖。如圖10所示,梭出處理中,藉由搬送缸體21收縮,而使搬送板20向退避位置移動。於圖10所示之狀態下,若有必要則將芯子配置於上砂箱15或下砂箱17。
繼而,進行合箱處理(S24)。圖11係說明合箱處理之概要圖。如圖11所示,合箱處理中,下砂箱缸體18收縮,擠壓缸體37伸長,藉此使下砂箱17及第2下砂槽31上升,而進行合箱。
繼而,進行無箱處理(S26)。圖12係說明無箱處理之概要圖。如圖12所示,無箱處理中,上砂箱缸體16及下砂箱缸體18收縮,藉此使上砂箱15及下砂箱17上昇至上昇端,而進行無箱。
繼而,進行第1箱分離處理(S28)。圖13係說明第1箱分離處理(前半部分)之概要圖。如圖13所示,第1箱分離處理中,於在第2下砂槽31之下板40上載置有鑄模之狀態下,擠壓缸體37收縮,使第2下砂槽31下降。此時,下砂箱缸體18伸長,使下砂箱17下降,並且使之於搬出鑄模時不會成為妨礙之位置停止。
繼而,進行模具擠出處理(S30)。圖14係說明模具擠出處理之概要圖。如圖14所示,模具擠出處理中,藉由擠出缸體48(參照圖2)伸長,而將上鑄模及下鑄模向裝置外(例如造模線)搬出。
繼而,進行第2箱分離處理(S32)。圖15係說明第2箱分離處理(後半部分)之概要圖。如圖15所示,第2箱分離處理中,下砂箱缸體18伸長,使下砂箱17返回至原位置。
藉由以上處理,而結束造模一組上鑄模及下鑄模之處理。
[油壓迴路] 下槽缸體32及擠壓缸體37亦可由油壓缸體構成。圖16及圖17係用於無箱造模機1之油壓迴路60。油壓迴路60利用作動油使作為油壓致動器之下槽缸體32及擠壓缸體37動作。圖16所示之第1供給流路P1(第1流路)、第2供給流路P2(第2流路)、排放流路DR、回收流路T1連接於圖17所示之第1供給流路P1、第2供給流路P2、排放流路DR及回收流路T1。
如圖16及圖17所示,油壓迴路60具有:第1油壓迴路70(圖16),其對下槽缸體32供給作動油;第2油壓迴路80(圖16),其對擠壓缸體37供給作動油;及第3油壓迴路90(圖17),其具有油壓泵901、902及油槽903。第1油壓迴路70及第2油壓迴路80連接於第3油壓迴路90。第3油壓迴路90之油壓泵亦可為1個。
[第1油壓迴路] 下槽缸體32具有桿側(缸體之活塞桿伸出之側)之內部空間、及非桿側(缸體之活塞桿未伸出之側)之內部空間。於下槽缸體32之兩端、亦即兩者之內部空間,連接有作動油能夠流通之流路。流路例如為配管內之空間、形成於歧管內之空間或將其等組合而成之空間。流路亦可為藉由其他構件形成之空間。
第1油壓迴路70設置於連接油壓泵901、902與下槽缸體32之流路上,控制下槽缸體32之動作。第1油壓迴路70具有電磁閥700。電磁閥700係控制向下槽缸體32流動之作動油之方向的閥。電磁閥700連接於第2供給流路P2及回收流路T1。第2供給流路P2係使自油壓泵901、902輸出之作動油流通之流路。回收流路T1係使作動油向油壓泵901、902排出之流路。電磁閥700可於以下兩種模式之間進行切換:使作動油向桿側之內部空間流入,抑或使作動油向非桿側之內部空間流入。電磁閥700藉由使作動油向桿側之內部空間流入,而使下槽缸體32向拉伸方向輸出。電磁閥700藉由使作動油向非桿側之內部空間流入,而使下槽缸體32向擠壓方向輸出。如此,藉由電磁閥700之作動而控制下槽缸體32之動作。下槽缸體32及第1油壓迴路70作為使第1下砂槽30於上下方向移動之驅動部發揮功能。
[第2油壓迴路] 擠壓缸體37具有桿側(缸體之活塞桿伸出之側)之內部空間、及非桿側(缸體之活塞桿未伸出之側)之內部空間。於擠壓缸體37之兩端、亦即兩者之內部空間,連接有作動油能夠流通之流路。具體而言,於擠壓缸體37之非桿側之內部空間連接有非桿流路R1,於擠壓缸體37之桿側之內部空間連接有桿流路R2。
第2油壓迴路80設置於連接油壓泵901、902與擠壓缸體37之流路上,控制擠壓缸體37之動作。作為一例,第2油壓迴路80具有第1差壓迴路810、第2差壓迴路811、差壓解除閥812、控制閥813a及保持閥813b。該等構成要素係藉由歧管80a而一體化。再者,第2油壓迴路80亦可不具備第2差壓迴路811。
第1差壓迴路810及第2差壓迴路811於連接油壓泵901、902與擠壓缸體37上並聯連接。作為具體之一例,第1差壓迴路810及第2差壓迴路811之上游側連接於第1供給流路P1及第2供給流路P2、以及回收流路T1。第1差壓迴路810之下游側連接於非桿流路R1及桿流路R2。第2差壓迴路811之下游側經由流路R4而連接於非桿流路R1,且經由流路R3及流路R5而連接於桿流路R2。
第1差壓迴路810具有第1電磁閥810a、第1止回閥810b及第2止回閥810c。第1電磁閥810a係控制向擠壓缸體37流動之作動油之方向的閥。第1電磁閥810a對將自第1供給流路P1及第2供給流路P2之至少一者供給之作動油向非桿流路R1供給、或向桿流路R2供給進行切換。第1電磁閥810a藉由使作動油經由桿流路R2向桿側之內部空間流入,而使擠壓缸體37朝拉伸方向輸出。第1電磁閥810a藉由使作動油經由非桿流路R1向非桿側之內部空間流入,而使擠壓缸體37朝擠壓方向輸出。
再者,以作業人員可調整擠壓缸體37之動作之方式,於第1電磁閥810a設有觸控面板等輸入輸出部810d。第1電磁閥810a可根據由輸入輸出部810d受理之操作使開度變化而調整作動油之流入量。
第1止回閥810b設置於第1電磁閥810a之下游側,容許自上游向下游之流動,防止自下游向上游之流動。亦即,第1止回閥810b於向桿流路R2供給作動油時,即,將擠壓缸體37朝拉伸方向輸出時打開。再者,於第1止回閥810b並聯連接有用以控制流量之節流閥。
第2止回閥810c設置於連接第1止回閥810b之下游與第1電磁閥810a之上游(第2供給流路P2)之流路上,容許自下游向上游之流動,防止自上游向下游之流動。亦即,第2止回閥810c於自桿側之內部空間擠出作動油且作動油向第1差壓迴路810返回時,即,於使擠壓缸體37朝擠壓方向輸出時打開。
第2差壓迴路811具有第2電磁閥811a、第3止回閥811b及第4止回閥811c。第2差壓迴路811為與第1差壓迴路810相同之構成。第2電磁閥811a係控制向擠壓缸體37流動之作動油之方向的閥。第2電磁閥811a係切換將自第1供給流路P1及第2供給流路P2之至少一者供給之作動油向非桿流路R1供給或向桿流路R2供給。第2電磁閥811a經由流路R4與非桿流路R1連接,經由流路R5及流路R3與桿流路R2連接。第2電磁閥811a藉由使作動油經由流路R5、流路R3及桿流路R2向桿側之內部空間流入,而使擠壓缸體37朝拉伸方向輸出。第2電磁閥811a藉由使作動油經由流路R4及非桿流路R1向非桿側之內部空間流入,而使擠壓缸體37朝擠壓方向輸出。
差壓解除閥812配置於桿流路R2中繞過第1差壓迴路810之流路。如圖中所示,差壓解除閥812亦可以繞過第1差壓迴路810及第2差壓迴路811之方式配置。於將差壓解除閥812關閉之情形時,自桿側之內部空間擠出之作動油被送往第1差壓迴路810。此時,於將第2差壓迴路811打開之情形時,作動油亦被送往第2差壓迴路811。於將差壓解除閥812打開之情形時,桿流路R2及流路R3與回收流路T1連接。因此,桿側之內部空間與油槽903連接,而將桿側之內部空間之作動油向下述油槽903排出。如此,差壓解除閥812對將自桿側之內部空間擠出之作動油向第1差壓迴路810供給、或向油槽903排出進行切換。
控制閥813a及保持閥813b係設置於非桿流路R1。保持閥813b係為了防止如下情況而設置,即,於擠壓缸體37位於下降端以外時,第2下砂槽31因自重而下降。保持閥813b於關閉時將作動油向第2下砂槽31下降之方向之流動截斷,於打開時容許作動油向第2下砂槽31下降之方向流動。亦即,保持閥813b除將第2下砂槽31朝下方向下降時(使擠壓缸體37朝拉伸方向輸出時)以外設為關閉,將非桿側之內部空間之油的排出截斷。控制閥813a控制保持閥813b之開閉。
[第2油壓迴路之動作] 對第2油壓迴路80之動作進行說明。首先,說明使擠壓缸體37朝擠壓方向輸出之情形。第2油壓迴路80以如下模式中之任一模式動作:使第1差壓迴路810動作,不使第2差壓迴路811動作之普通模式;以及為了使擠壓缸體37高速作動而使第1差壓迴路810及第2差壓迴路811動作之高速模式。第2差壓迴路811之第2電磁閥811a關閉時為普通模式,第2電磁閥811a打開時為高速模式。
[普通模式] 於普通模式時,將第1電磁閥810a打開,使第1供給流路P1及第2供給流路P2之至少一者與非桿流路R1連接。作動油自第1供給流路P1及第2供給流路P2之至少一者經由第1電磁閥810a向非桿流路R1輸出,從而向非桿側之內部空間供給。而且,自桿側之內部空間擠出作動油,所擠出之作動油向桿流路R2輸出。
桿流路R2之輸出目的地由差壓解除閥812控制。於差壓解除閥812關閉之情形時,桿側之內部空間之作動油成為無法通過流路R3及差壓解除閥812向下述油槽903排出之狀態。因此,桿側之內部空間之作動油自桿流路R2向第1差壓迴路810流動。作動油經由第2止回閥810c向第2供給流路P2供給。所供給之作動油再次經由第1電磁閥810a向非桿流路R1供給。如此,第1差壓迴路810將作動油送入至非桿側之內部空間,將自桿側之內部空間擠出之作動油向非桿側之內部空間供給。
將根據擠壓缸體37之缸體與桿之面積比而擠出之作動油向非桿側之內部空間供給之狀態稱為差壓狀態。於差壓狀態下,桿側之內部空間之油壓與非桿側之內部空間之油壓成為相等大小。於缸體與桿之面積比為2:1之情形時,擠壓力減半,但第1差壓迴路810仍然能以一半之油量使擠壓缸體37朝擠壓方向(使第2下砂槽31上昇之方向)驅動。因此,藉由具備第1差壓迴路810,可使油壓單元整體小型化。
另一方面,於將差壓解除閥812打開之情形時,通過桿流路R2、流路R3及回收流路T1,將桿側之內部空間與油槽903連接。藉此,成為桿側之內部空間之作動油能夠向下述油槽903排出之狀況(差壓解除狀態)。亦即,作動油繞過第1電磁閥810a。於將差壓解除閥812打開之情形時,成為供給至非桿側之作動油之油壓直接於使第2下砂槽31上昇之方向發揮作用之狀態,桿側之內部空間之作動油向油槽903排出。因此,若將差壓解除閥812打開,則擠壓力增大。如此,差壓解除閥812可於以下兩種狀態之間進行切換,即,經由第1差壓迴路810將擠壓缸體37之桿側之內部空間之作動油向非桿側之內部空間供給,藉此降低擠壓力,而使擠壓缸體37高速動作;或使擠壓缸體37之桿側之內部空間之作動油向油槽903排出,藉此提高擠壓力,而使擠壓缸體低速動作。擠壓力之調整例如於擠壓處理時執行。作為具體之一例,差壓解除閥於需要相對較大之擠壓力之擠壓處理之後半部分打開,除此以外關閉。
[高速模式] 高速模式係於縮短造模步驟之時間時採用。於高速模式時,將第2電磁閥811a打開,於第2差壓迴路811中亦將第1供給流路P1及第2供給流路P2之至少一者與非桿流路R1連接。作動油係經由第2電磁閥811a向非桿流路R1輸出,從而向非桿側之內部空間供給。第2差壓迴路811於差壓解除閥812關閉之情形時,將根據擠壓缸體37之缸體與桿之面積比而自桿側之內部空間擠出之作動油向非桿側之內部空間供給。亦即,自桿側之內部空間擠出之作動油通過桿流路R2、流路R3、流路R5及第4止回閥811c而返回至第2供給流路P2。如此,於高速模式時,與普通模式時相比,向非桿側之內部空間供給2倍之作動油。藉此,使擠壓缸體37之動作高速化。於差壓接觸閥812打開之情形時,第2差壓迴路811成為與第1差壓迴路810相同之動作。
繼而,說明使擠壓缸體37朝拉伸方向輸出之情形。將第1差壓迴路810之第1電磁閥810a打開,而將第1供給流路P1及第2供給流路P2之至少一者與桿流路R2連接,將非桿流路R1與回收流路T1連接。將第2電磁閥811a及差壓解除閥812關閉。藉此,將作動油自第1供給流路P1及第2供給流路P2之至少一者依序通過第1電磁閥810a、第1止回閥810b及桿流路R2,向桿側之內部空間供給。而且,自非桿側之內部空間擠出之作動油經由非桿流路R1之保持閥813b及第1電磁閥810a,向回收流路T1輸出。
第1供給流路P1與第2供給流路P2相比,被供給高壓之作動油。亦即,構成為可向上述第1差壓迴路810及第2差壓迴路811進而供給高壓之作動油。關於第1供給流路P1與第2供給流路P2之切換,將於下文敍述。第2油壓迴路80除連接有第2供給流路P2、回收流路T1以外,還連接有向排泄口排出作動油之排放流路DR。
進而,於第2油壓迴路80,壓力檢測感測器814係設置於第1差壓迴路810及第2差壓迴路811之下游側。壓力檢測感測器814監視擠壓缸體37之非桿側之內部空間之作動油的壓力。亦即,壓力檢測感測器814始終檢測使擠壓缸體37朝上方驅動之作動油之壓力。以可確認壓力檢測感測器814之檢測結果之方式,於壓力檢測感測器814設置有觸控面板等輸入輸出部814a。壓力檢測感測器814亦可將檢測結果向控制裝置50輸出。
控制裝置50能以各種目的利用壓力檢測感測器814之檢測結果。例如,控制裝置50可將壓力檢測感測器814之檢測結果作為運轉資料用於事後分析。或者,控制裝置50亦可基於壓力檢測感測器814之檢測結果,判定擠壓處理之完成。或者,控制裝置50亦可基於壓力檢測感測器814之檢測結果,控制上述差壓解除閥812之開閉。例如,於擠壓處理中,作動油之壓力對應於鑄模砂之壓縮程度而達到特定閾值以上之情形時,將差壓解除閥812打開。藉此,擠壓力上昇。
第3油壓迴路90具有油壓泵901、902、油槽903、切換閥905、安全閥906及過濾器907。該等構成要素係安裝於油槽903,構成油壓單元90a。
油壓泵901、902將貯存於油槽903之作動油通過第1供給流路P1或第2供給流路P2向下槽缸體32及擠壓缸體37供給。藉由油壓泵901輸出之作動油之壓力由比例閥910a控制。於比例閥901a連接觸控面板等輸入輸出部901b,根據作業人員之輸入操作控制壓力。再者,比例閥901a亦可根據由控制裝置50輸出之控制信號而動作。藉由油壓泵902輸出之作動油之壓力由比例閥902a控制。於比例閥902a連接觸控面板等輸入輸出部902b,根據作業人員之輸入操作控制壓力。比例閥902a亦可根據由控制裝置50輸出之控制信號而動作。
自下槽缸體32及擠壓缸體37排出之作動油係經由回收流路T1或排放流路DR而返回至油槽903。過濾器907將返回至油槽903之作動油所含之雜質去除。安全閥906作為流路P與回收流路T1之交界部分發揮功能,於運轉時設為關閉。安全閥906以於緊急時刻等打開,將流路P之壓力向回收流路T1釋放之方式發揮功能。
如此,貯存於油槽903之作動油經由第1供給流路P1或第2供給流路P2而供給至下槽缸體32及擠壓缸體37,且自下槽缸體32及擠壓缸體37經由回收流路T1或排放流路DR返回至油槽903。
於第1供給流路P1及第2供給流路P2,設有切換閥905,構成為能夠變更油壓泵901、902之作動油之輸出目的地。例如,於將切換閥905打開時,油壓泵901、902之作動油向第1供給流路P1及第2供給流路P2之任一者均輸出。於將切換閥905關閉時,油壓泵901、902之作動油僅向第1供給流路P1輸出。第1供給流路P1係以可輸送擠壓所需之高壓作動油之規格形成。藉由將切換閥905關閉,可於擠壓步驟中將第1供給流路P1及第2供給流路P2截斷,而將擠壓所需之高壓之作動油自油壓泵901、902向第1供給流路P1供給。因此,無需將油壓迴路整體設為擠壓所需之高壓規格。而且,第2供給流路P2成為可自下述蓄壓器950供給通常壓力之作動油之狀態。
於第2供給流路P2,經由第4油壓迴路95連接有蓄壓器950。蓄壓器950係儲存作動油之裝置,於需要大量作動油時自蓄壓器950將作動油供給至第2供給流路P2,作動油多餘時自第2供給流路P2儲存於蓄壓器950。
第4油壓迴路95具有截斷閥951及排氣閥952。該等構成要素係藉由歧管95a而一體化。截斷閥951係用以於油壓泵901、902停止時將蓄壓器950自第3油壓迴路90分離之閥。排氣閥952係於油壓泵901、902停止時,為了釋放蓄壓器950之壓力而進行排氣。於排氣目的地設置有上述油槽903。
[實施形態之總結] 以上,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油壓迴路60,第2下砂槽31藉由擠壓缸體37及第2油壓迴路80而於上下方向移動,第1下砂槽30藉由下槽缸體32及第1油壓迴路70而於上下方向移動。如此,第1下砂槽30及第2下砂槽31能夠獨立地上下移動,故可以與第2下砂槽31之連接口之高度一致之方式,調整第1下砂槽30之連接口之高度。藉此,第1下砂槽30與第2下砂槽31之連結部分之鑄模砂之流動變得一致,可抑制砂堵塞之發生。由此,鑄模砂之CB調整之容許範圍擴大,可使用對於鑄模之造模性或鑄件製品之品質而言最佳之鑄模砂,結果可獲得優異之鑄模及鑄件製品。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油壓迴路60,由於第2油壓迴路80具有第1差壓迴路810,故與不具有差壓迴路之情形相比,可抑制擠壓處理所需之作動油之油量。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油壓迴路60,由於第2油壓迴路80具有與第1差壓迴路810並聯連接之第2差壓迴路811,故可增大向擠壓缸體37供給之作動油之量。而且,於使擠壓缸體37朝擠壓方向動作之情形時,供給至擠壓缸體37之非桿側之內部空間的作動油之量增大,並且自擠壓缸體37之桿側之內部空間擠出之作動油不僅經由第1差壓迴路810而且亦經由第2差壓迴路811,向擠壓缸體37之非桿側之內部空間供給。因此,與僅具有第1差壓迴路810之構成相比,可使擠壓缸體37高速動作。
本實施形態之油壓迴路60中,第2油壓迴路80具有差壓解除閥812,該差壓解除閥812配置在連接於擠壓缸體37之桿側之內部空間之流路中繞過第1差壓迴路810之流路。因此,可於以下兩種狀態之間進行切換:經由第1差壓迴路810將擠壓缸體37之桿側之內部空間之作動油向非桿側之內部空間供給,藉此降低擠壓力,而使擠壓缸體37高速動作;或使擠壓缸體37之桿側之內部空間之作動油向油槽903排出(使自桿側之內部空間擠出之作動油繞過而不返回至第1差壓迴路810),藉此提高擠壓力,而使擠壓缸體37低速動作。因此,可根據所需之擠壓力,將擠壓缸體之動作速度切換為高速、低速。例如,於並不太要求擠壓力時,可使擠壓缸體高速動作。
如此,於預先決定了油壓泵之能力之狀態下,第1差壓迴路810及第2差壓迴路811可視需要,以降低擠壓力為條件,使擠壓缸體高速動作。由此,油壓迴路60藉由具備第1差壓迴路810及第2差壓迴路811,而可在不變更油壓泵(或者不準備高性能之大型油壓泵)之情況下,以目標速度使致動器(擠壓缸體)動作,結果能以所期望之週期時間造模鑄模。
本實施形態之油壓迴路60中,具備切換油壓泵901、902之輸出目的地之切換閥905。例如於擠壓步驟中,藉由將切換閥905關閉,而截斷第1供給流路P1及第2供給流路P2,自油壓泵僅向第1供給流路P1供給擠壓所需之高壓作動油。因此,只要僅將第1供給流路P1設為擠壓所需之高壓規格即可,無需將油壓迴路整體設為擠壓所需之高壓規格。進而,於第1流路P1及第2流路P2被截斷時,可根據所需之作動油自蓄壓器950補充作動油。
再者,上述實施形態係表示本發明之油壓迴路之一例者。本發明之油壓迴路並不限於實施形態之油壓迴路60,亦可於不變更各技術方案所記載之主旨之範圍內,對實施形態之油壓迴路60實施變化,或將其應用於其他者。
例如,油壓迴路60亦可採用於自上向下方向施加擠壓力之造模機。
1‧‧‧無箱造模機
10‧‧‧上框架
11‧‧‧下框架
12‧‧‧導桿
12A‧‧‧導桿
13‧‧‧支持框架
14‧‧‧支持框架
15‧‧‧上砂箱
16‧‧‧上砂箱缸體
17‧‧‧下砂箱
18‧‧‧下砂箱缸體
19‧‧‧模型板
20‧‧‧搬送板
21‧‧‧搬送缸體
22‧‧‧上砂槽
22a‧‧‧透過構件
23‧‧‧滑動閘門
24‧‧‧鑄模砂投入滑槽
25‧‧‧上板
26‧‧‧配管
27‧‧‧電動氣動比例閥
29‧‧‧配管
30‧‧‧第1下砂槽
30a‧‧‧透過構件
30b‧‧‧配管
31‧‧‧第2下砂槽
32‧‧‧下槽缸體
33‧‧‧滑動閘門
34‧‧‧料斗
35‧‧‧第1連接口
36‧‧‧第1閉塞板
37‧‧‧擠壓缸體
38‧‧‧第2連接口
39‧‧‧第2閉塞板
40‧‧‧下板
41‧‧‧下盛箱
42‧‧‧下盛箱缸體
43‧‧‧切換阻尼器
48‧‧‧擠出缸體
50‧‧‧控制裝置
60‧‧‧油壓迴路
70‧‧‧第1油壓迴路
80‧‧‧第2油壓迴路
80a‧‧‧歧管
90‧‧‧第3油壓迴路
90a‧‧‧油壓單元
95‧‧‧第4油壓迴路
95a‧‧‧歧管
700‧‧‧電磁閥
810‧‧‧第1差壓迴路
810a‧‧‧第1電磁閥
810b‧‧‧第1止回閥
810c‧‧‧第2止回閥
810d‧‧‧輸入輸出部
811‧‧‧第2差壓迴路
811a‧‧‧第2電磁閥
811b‧‧‧第3止回閥
811c‧‧‧第4止回閥
812‧‧‧差壓解除閥
813a‧‧‧控制閥
813b‧‧‧保持閥
814‧‧‧壓力檢測感測器
814a‧‧‧輸入輸出部
901‧‧‧油壓泵
901a‧‧‧比例閥
901b‧‧‧輸入輸出部
902‧‧‧油壓泵
902a‧‧‧比例閥
902b‧‧‧輸入輸出部
903‧‧‧油槽
905‧‧‧切換閥
906‧‧‧安全閥
907‧‧‧過濾器
950‧‧‧蓄壓器
951‧‧‧截斷閥
952‧‧‧排氣閥
A1‧‧‧造模部
A2‧‧‧搬送部
DR‧‧‧排放流路
P‧‧‧流路
P1‧‧‧第1供給流路
P2‧‧‧第2供給流路
R1‧‧‧非桿流路
R2‧‧‧桿流路
R3‧‧‧流路
R4‧‧‧流路
R5‧‧‧流路
S12‧‧‧步驟
S14‧‧‧步驟
S16‧‧‧步驟
S18‧‧‧步驟
S20‧‧‧步驟
S22‧‧‧步驟
S24‧‧‧步驟
S26‧‧‧步驟
S28‧‧‧步驟
S30‧‧‧步驟
S32‧‧‧步驟
T1‧‧‧回收流路
X‧‧‧軸
Y‧‧‧軸
Z‧‧‧軸
圖1係一實施形態之無箱造模機之正面側之立體圖。 圖2係一實施形態之無箱造模機之前視圖。 圖3係一實施形態之無箱造模機之左側面側之概要圖。 圖4係說明一實施形態之無箱造模機之造模處理之流程圖。 圖5係說明梭入處理之概要圖。 圖6係說明箱設置處理之概要圖。 圖7係說明空氣配給(air ration)處理之概要圖。 圖8係說明擠壓處理之概要圖。 圖9係說明脫模處理之概要圖。 圖10係說明梭出處理之概要圖。 圖11係說明合箱處理之概要圖。 圖12係說明無箱處理之概要圖。 圖13係說明第1箱分離處理(前半部分)之概要圖。 圖14係說明模具擠出處理之概要圖。 圖15係說明第2箱分離處理(後半部分)之概要圖。 圖16係一實施形態之無箱造模機之油壓迴路。 圖17係一實施形態之無箱造模機之油壓迴路。

Claims (5)

  1. 一種油壓迴路,其係用於造模無砂箱之上鑄模及下鑄模之無箱造模機者,且 上述無箱造模機具備: 上砂箱; 下砂箱,其配置於上述上砂箱之下方,能夠與上述上砂箱一併夾持模型板; 下盛箱,其配置於上述下砂箱之下方,具有能夠與上述下砂箱之下開口部連接之上開口部; 上板,其能夠於上述上砂箱之上開口部進出; 下板,其能夠於上述下盛箱之下開口部進出; 第1下砂槽,其貯存上述下鑄模之造模所使用之鑄模砂; 第2下砂槽,其貯存自上述第1下砂槽供給之鑄模砂; 下槽缸體,其使上述第1下砂槽於上下方向移動;及 擠壓缸體,其使上述第2下砂槽與上述下板一併朝上方向移動而進行擠壓處理;且 上述油壓迴路具有: 第1油壓迴路,其對上述下槽缸體供給作動油;及 第2油壓迴路,其對上述擠壓缸體供給作動油。
  2. 如請求項1之油壓迴路,其中上述擠壓缸體具有桿側之內部空間及非桿側之內部空間, 上述第2油壓迴路具有第1差壓迴路,該第1差壓迴路將作動油送入至上述非桿側之內部空間,且將根據上述擠壓缸體之缸體與桿之面積比而自上述桿側之內部空間被擠出之作動油向上述非桿側之內部空間供給。
  3. 如請求項2之油壓迴路,其中上述第2油壓迴路具有第2差壓迴路,該第2差壓迴路與上述第1差壓迴路並聯連接,將作動油送入至上述非桿側之內部空間,且將根據上述擠壓缸體之缸體與桿之面積比而自上述桿側之內部空間被擠出之作動油向上述非桿側之內部空間供給。
  4. 如請求項2或3之油壓迴路,其中上述第2油壓迴路具有差壓解除閥,該差壓解除閥配置在連接於上述擠壓缸體之上述桿側之內部空間的流路中繞過上述第1差壓迴路之流路。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油壓迴路,其具備: 油壓泵; 第1流路,其連接上述油壓泵與上述擠壓缸體; 第2流路,其連接上述油壓泵與上述擠壓缸體; 蓄壓器,其連接於上述第2流路,儲存作動油;及 切換閥,其切換上述油壓泵之輸出目的地;且 上述切換閥於打開時,將上述油壓泵之輸出目的地設為上述第1流路及上述第2流路,於關閉時將上述油壓泵之輸出目的地僅設為上述第1流路。
TW107118896A 2017-07-14 2018-06-01 油壓迴路 TW20190803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38139 2017-07-14
JP2017138139 2017-07-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8033A true TW201908033A (zh) 2019-03-01

Family

ID=65002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8896A TW201908033A (zh) 2017-07-14 2018-06-01 油壓迴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9012827A1 (zh)
CN (1) CN110234447A (zh)
TW (1) TW201908033A (zh)
WO (1) WO201901282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26316A (en) * 1975-08-25 1977-02-26 Naniwa Seisakusho Kk Turntable reciprocative rotation type twoostation greensand mold
JPS6034444Y2 (ja) * 1979-10-09 1985-10-14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鋳型造型機
DE3021592A1 (de) * 1979-10-09 1981-04-23 Sintokogio, Ltd., Nagoya, Aichi Formmaschine
JPS5947045A (ja) * 1982-09-13 1984-03-16 Teikoku Kinzoku Kk 1ステ−シヨン造型装置
JPS59137154A (ja) * 1983-01-27 1984-08-07 Naniwa Seisakusho:Kk 均質充填密度の鋳型造型法
JPH0214833Y2 (zh) * 1985-02-15 1990-04-23
JP3322387B2 (ja) * 1997-01-31 2002-09-09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ブロースクイズ式鋳型造型機におけるブロー用圧縮空気の供給方法
US7117924B2 (en) * 2004-12-06 2006-10-10 Hunter Automated Machinery Squeeze station for automated molding machine
JP4221731B2 (ja) * 2006-12-06 2009-02-12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上下鋳型造型装置
KR101600981B1 (ko) * 2009-10-28 2016-03-08 신토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동시 주형 조형 방법 및 플라스크리스 주형 조형 장치
JP5168743B2 (ja) * 2009-11-05 2013-03-27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同時鋳型造型方法及び抜枠鋳型造型装置
KR101764625B1 (ko) * 2010-07-23 2017-08-14 신토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스냅틀 주형 조형방법 및 스냅틀 주형 조형장치
CN203751272U (zh) * 2014-03-07 2014-08-06 南京亚力电气有限公司 结构简单,喷砂方便的水平分型脱箱造型机
CN204892883U (zh) * 2015-09-14 2015-12-23 洪培英 一种沙型模具成型机
JP6468242B2 (ja) * 2016-05-17 2019-02-13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抜枠造型機
BR112018068827A2 (pt) * 2016-05-17 2019-01-22 Sintokogio Ltd máquina de moldagem sem caixa de mold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12827A1 (ja) 2019-01-17
CN110234447A (zh) 2019-09-13
JPWO2019012827A1 (ja) 2020-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112230U (zh) 斜式注塑机
TW201728386A (zh) 鑄模造型機、砂充填壓縮單元及鑄模造型方法
TW201742688A (zh) 無箱造模機
KR101046487B1 (ko) 조형기
CN109304428A (zh) 垂直式射芯机、用于其的模具安装机构以及冷芯制芯方法
CN109070195B (zh) 脱箱造型机
TW201900298A (zh) 無箱造模機
KR20190009737A (ko) 플래스크리스 조형기
TW201908033A (zh) 油壓迴路
TWI791512B (zh) 成型機
US20020160070A1 (en) Mold clamping unit and injection molding apparatus
US20190151934A1 (en) Flaskless molding machine
CN116897087A (zh) 注射装置、成型机及成型机的控制方法
JP5027879B2 (ja) マッチプレート造型機
TWI698295B (zh) 無箱造模機
JP6108479B2 (ja) 射出成形機の作動油タンクまたは補助油タンク
CN204894348U (zh) 用于注塑机的注射进料装置
CN216680117U (zh) 一种造型机
CN219025874U (zh) 一种压铸装置
JP6861081B2 (ja) 成形機
JP2786724B2 (ja) 型締シリンダ
CN114260428A (zh) 一种造型机
ITPN950022A1 (it) Pressa di stampaggio di materie plastiche, in particolare poliuretano rigido espan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