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05395A - 浮板集合體 - Google Patents

浮板集合體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05395A
TW201905395A TW107118525A TW107118525A TW201905395A TW 201905395 A TW201905395 A TW 201905395A TW 107118525 A TW107118525 A TW 107118525A TW 107118525 A TW107118525 A TW 107118525A TW 201905395 A TW201905395 A TW 20190539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loating plate
floating
solar cell
cell panel
sola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85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65052B (zh
Inventor
本橋義典
大野誠治
坂口努
上田泰睦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京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0815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2378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081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5950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2953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7161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9172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3247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京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京洛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53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53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50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505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20/00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PV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10/00PV power plants; Combinations of PV energy systems with other systems for the 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10/40Mobile PV generator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35/00Vessels or similar floating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35/00Vessels or similar floating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3B35/44Floating buildings, stores, drilling platforms, or workshops, e.g. carrying water-oil separat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20/00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PV modules
    • H02S20/30Supporting structures being movable or adjustable, e.g. for angle adjust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2Electrical components comprising DC/AC inverter means associated with the PV module itself, e.g. AC modu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35/00Vessels or similar floating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3B35/44Floating buildings, stores, drilling platforms, or workshops, e.g. carrying water-oil separating devices
    • B63B2035/4433Floating structures carrying electric power plants
    • B63B2035/4453Floating structures carrying electric power plants for converting solar energy into electric energ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2231/00Material used for some parts or elements,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 B63B2231/40Synthetic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30/00Structural details of PV modules other than those related to light conversion
    • H02S30/10Frame struct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具備適合水面上的風壓措施且製造成本低廉的浮板集合體。 本發明提供一種浮板集合體。其連接有多個浮板,上述浮板構成為可安裝太陽能電池板,在上述多個浮板中至少1個設有上述太陽能電池板,上述太陽能電池板以相對於上述浮板的表面朝向上述浮板集合體的後方側傾斜的方式設置,上述多個浮板包括位於上述浮板集合體前方側的端部的基端浮板,上述基端浮板設有防風部件,防風部件相對於上述基端浮板的表面朝向上述浮板集合體的前方側傾斜。

Description

浮板集合體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浮板集合體,尤指一種由多個浮板相連接而構成,且可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的浮板集合體。
太陽能電池板(也可稱為,太陽能電池板、太陽能電池模塊)使用於將太陽能轉換為電力的太陽能發電。以往,太陽能電池板主要設置於建築物的屋頂、壁面、地面等,近幾年也開始設置於閒置的池、湖等水面上。
當將太陽能電池板設置於水面上時,為了使太陽能電池板浮在水面上而使用浮板,在此浮板上設置太陽能電池板(參考專利文獻1)。這樣的太陽能電池板為了提高發電效率,自浮板的表面將太陽能電池板本身向浮板本身的特定的一端側傾斜。例如,通常在日本國內,將太陽能電池板的法線向天頂方向的南側傾斜。但是,傾斜的電池板將會受到背面風的強烈的影響(揚力),可能會導致太陽能電池板脫離支架或支架本身立起的問題的發生。特別是,用於水面上的太陽能發電(將太陽能電池板設置於浮板上進行發電),不僅僅是太陽能電池板立起(上下方向的力),向水平方向移動的影響也很大。
並且,通過太陽能電池板進行太陽能發電而產生的電力為直流電電。由於使用於家庭用電源等的電力為交流電電,因此需要將直流電轉換為交流電的太陽能逆變器(Power Conditioner)。但是,太陽能逆變器通常設置於地面,因此存在水面上設置太陽能電池板的接線較麻煩的問題。
並且,不僅限於太陽能發電,將浮板設置於水面上時,需要通過某種繫留部件將其繫留於水面上的預定位置(參考專利文獻2)。這樣的繫留部件,可以為由線狀部件(金属材質的的鏈和線等)和固定部件(錨等)組成的,線狀部件的一端側連接浮板、他端側連接固定部件。可知,通過該固定部件固定於水底,可達到浮板繫留於水面上的預定位置。
【先前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特表2014-511043号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專利特開2008-173553号公報
【專利文獻3】 日本專利5744469号公報
【專利文獻4】 日本專利第5641270号公報
(第1觀點)
專利文獻2中,有指出將太陽能逆變器設置於水面上,但並沒有揭示太陽能電池板、太陽能逆變器、浮板等的具體配置和設置方法。例如,若將太陽能電池板和太陽能逆變器設置於同一個浮板,則太陽能電池板及太陽能逆變器雙方的重量將會導致設置面受到強壓,浮板有下沉的可能性。下沉到水面下將會導致系統的惡化和故障等,因此,實際上將太陽能逆變器設置於水面時,需要解決下沉的問題。
第1觀點涉及到的發明是考慮到這些情況而完成的,是提供一種浮板集合體,其避免下沉到水面下且具備太陽能逆變器。
(第2觀點)
專利文獻3中,揭示了一種重量輕且能夠設置對強風具有穩定性的太陽能發電模塊用支架系統。這種系統,其前提為設置在地面上,具體而言,具備自發電模塊(太陽能電池板)的背面向外側傾斜且向水平設置面延伸的背面蓋,構成為通過吹拂於發電模塊的風壓,發電模塊壓向設置面側。
但是,如果對每個太陽能電池板實施這種措施,則水面上的設置面將受到強壓,反而可能導致浮板的下沉。由於浮板包含太陽能電池板及連接於此的電線等,向水面下的下沉將會導致系統的惡化和故障等,有必要對水面上的強風實施措施。並且,對每個太陽能電池板實施風壓措施,還存在製造成本增加的問題。
第2觀點涉及到的發明是考慮到這些情況而完成的,提供一種具備對水面上適當的風壓措施,且製造成本低廉的浮板集合體。
(第3觀點)
可是,在太陽能電池板,為了提高發電效率,自浮板的表面將太陽能電池板本身向浮板本身的特定的一端傾斜。例如,通常在日本國內,將太陽能電池板的法線向天頂方向的南側傾斜。但是,傾斜的電池板將受到背面風的強烈的影響(揚力),可能會導致太陽能電池板脫離支架或支架本身立起的問題的發生。特別是,用於水面上的太陽能發電(將太陽能電池板設置於浮板上進行發電),不僅僅是太陽能電池板立起(上下方向的力),向水平方向移動的影響也很大。例如,不使用太陽能電池板的風力發電並不發生這樣的問題,但在太陽能發電中,對繫留部件中的線狀部件所施加的負荷(張力)過大,結果容易使線狀部件出現劣化而導致斷裂等問題。
第3觀點涉及到的發明是考慮到這些情況而完成的,是提供一種構成為能夠抑制線狀部件的劣化的太陽能電池板用浮板系統。
(第4觀點)
這種浮板,在考慮到降雨影響等的基礎上設計太陽能電池板朝向規定方向(例如,在北半球如日本,使電池板表面朝向南側:在第2觀點中詳細說明)且產生充分的浮力使其維持在水面上。以往,設計浮板時需要使 其擁有充分的浮力,但浮板大時需要面對製造成本提高的問題。另一方面,浮板小時有著太陽能電池板可能無法維持穩定性。
第4觀點涉及到的發明是考慮到這些情況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種浮板和包括該浮板的浮板集合體,該浮板在維持太陽能電池板的保持穩定性的基礎上,比以往製造成本低廉。
(第5觀點)
在太陽能電池板,為了提高發電效率,從浮板的表面將太陽能電池板本身向浮板本身的特定的一端傾斜。例如,通常在日本國內,將太陽能電池板的法線向天頂方向的南側傾斜。但是,傾斜的電池板將會受到背面風的強烈的影響(揚力),導致太陽能電池板脫離支架、支架本身立起的問題的發生。特別是,用於水面上的太陽能發電(將太陽能電池板設置於浮板上進行發電),不僅僅是太陽能電池板立起(上下方向的力),向水平方向移動的影響也很大。
第5觀點涉及到的發明是考慮到這些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種浮板集合體,其包含具備更適合在水面上使用的風壓措施的浮板。
(第6觀點)
通過太陽能電池板進行太陽能發電而產生的電力為直流電電。由於使用於家庭用電源等的電力為交流電電,因此需要將直流電電轉換為交流電 電的太陽能逆變器。也就是說,太陽能逆變器和太陽能電池板之間將連接電力電纜。並且,太陽能逆變器設置於浮板上時,需要自太陽能逆變器向陸地進行送電,因此也需要電力電纜。換言之,一個浮板集合體需要多個電力電纜,為了配置浮板和連接這些浮板的通道節,被迫發生結構複雜的問題。
第6觀點涉及到的發明是考慮到這些情況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種浮板集合體,其電力電纜的佈線整理得更好。
根據第1觀點涉及的發明,提供一種浮板集合體,其其是由多個浮板連接而成的,上述浮板構成為可安裝太陽能電池板,上述多個浮板包括第1及第2浮板,上述第1浮板設有該太陽能電池板,上述第2浮板未設有該太陽能電池板且設有由上述太陽能逆變器,該太陽能逆變器將該太陽能電池板產生的電力自直流電轉換為交流電。
本發明提供一種浮板集合體,其特征如下。第1浮板設有太陽能電池板,第2浮板並未設有太陽能電池板且設有太陽能逆變器,因此可減少附加於各個浮板的負荷,避免其下沉至水面下且具備太陽能逆變器的浮板集合體。
以下,將舉例說明本發明的各種實施方式。以下實施方式可彼此組合。
優選,上述第2浮板以圍繞在上述第1浮板的周圍的方式設置。
優選,上述多個浮板進一步包括第3浮板,上述第3浮板為並未設有上述太陽能電池板及上述太陽能逆變器的任一浮板,與上述第2浮板相鄰的浮板為上述第3浮板。
優選,上述第1浮板進一步具備集體浮板部且位於上述集體浮板部,上述第2浮板位於上述集體浮板部的略中央。
優選,上述第2浮板具備支架,上述太陽能逆變器安裝於該支架,以使上述第2浮板不接觸上述太陽能逆變器。
優選,上述支架進一步具備遮陽部件。
優選,上述太陽能逆變器以距離上述第2浮板的表面為30cm以上的方式設置。
優選,上述支架在其側面具備支柱部件,在一方的側面上的上該支柱部件為2個,且交叉設置,上述太陽能逆變器沿著交叉的上述支柱部件的一方設置。
根據第2觀點的發明,提供一種浮板集合體,其是由多個浮板連接而成的,上述浮板構成為可安裝太陽能電池板,在上述多個浮板中至少1個上,以相對於上述浮板的表面朝向上述浮板集合體的後側傾斜的方式設置有上述太陽能電池板,上述多個浮板包括基端浮板,上述基端浮板位於沿著本浮板集合體的前方側的端部,上述基端浮板設有防風部件,上述防風部件以相對於上述基端浮板的表面朝向上述浮板集合體的前方側傾斜。
本發明中,通過在構成集合的浮板中的基端浮板設置防風部件,提供一種可抑制下沉到水面下且製造成本低廉的浮板集合體。
以下,將舉例說明本發明的各種實施方式。以下實施方式可彼此組合。
優選,上述傾斜部件為與該太陽能電池板或上述太陽能電池板不同的假面板。
優選,位於上述多個浮板中的外周部的浮板並未安裝上述太陽能電池板。
優選,上述基端浮板和除此之外的浮板配置為前後相反的方向。
優選,具備矩形形狀,上述基端浮板是位於沿著上述矩形的一邊的浮板。
根據第3觀點的發明,提供一種浮板集合體系統,其可使用於水面上的太陽能電池板用浮板系統,上述浮板集合體系統具備浮板和繫留部件,上述浮板構成為可設置太陽能電池板,上述繫留部件具備線狀部件和固定部件,上述線狀部件具備第1及第2連接部,上述第1連接部連接於上述浮板且上述第2連接部連接於該固定部件而垂下到水中,上述固定部件固定於水底而將述上述浮板繫留在水面上,上述線狀部件的一部分或全部由樹脂繩構成。
本發明中,使線狀部件的一部分或全部具備比金屬線更有彈性的樹脂繩。由此,提供一種可以抑制上述線狀部件的劣化的太陽能電池板用浮板 系統。
以下,將舉例說明本發明的各種實施方式。以下實施方式可彼此組合。
優選0.2≦(L1/L0)≦0.9,其中上述L0為上述線狀部件的的長邊方向的長度,上述L1為上述線狀部件中上述樹脂繩的長邊方向的長度。
優選,上述線狀部件是由上述樹脂繩和金屬部件連接而成的。
優選,上述金屬部件具備鏈和金屬線中的至少一個。
優選,上述樹脂繩是聚丙烯製或聚乙烯製。
優選,上述樹脂繩是聚醯胺製。
優選,上述樹脂繩具有三股編結構。
優選,上述固定部件為埋入上述水底地面而被固定的錨。
優選,上述固定部件為下沉至水底的多個沉锚。
優選,上述繫留部件為多個繫留部件,上述多個繫留部件中的每個樹脂繩具有同樣的長度。
根據第4觀點的發明,提供一種浮板,其構成為可設置太陽能電池板,上述浮板具備浮板部、支撐部、以及固定配件,上述浮板部內部為中空結構以浮在水面上,上述支撐部向第1方向凸起,上述第1方向為自上述浮板部的表面壁的上方側,上述固定配件為安裝於上述支撐部的上側端部的細長形狀的部件,構成為可支撐太陽能電池板,設作為上述細長形狀的長邊方向的第2方向的長度為L1,上述支撐部中上述第2方向的長度為L2時,滿足L1>L2。
本發明的浮板具備安裝於支撐部的上側端部的細長形狀的固定配件,構成為此固定配件支撐太陽能電池板的背面,設細長形狀的長邊方向的長度為L1,與支撐部件同方向的長度為L2,滿足L1>L2。因此,為了使保持太陽能電池板的穩定程度非常高,使浮板本身更小型化而達到抑制製造成本的效果。
以下,將舉例說明本發明的各種實施方式。以下實施方式可彼此組合。
優選,滿足1.3≦L1/L2≦4.0。
優選,上述浮板部大致呈矩形形狀,設長邊的長度為L3、短邊的長度為L4時,滿足1.5≦L3/L4≦3.0。
優選,還具備大致呈矩形形狀的太陽能電池板,其長邊和上述浮板部的短邊大致平行設置,設上述長邊的長度為L5時,滿足0.2≦L3/L5≦0.7。
優選,由第1及第2浮板組成的浮板集合體,上述第1浮板為請求項9~請求項12的任一項所述的浮板,上述第2浮板具有上述第1浮板不同的上述與浮板部的形狀,且未設置太陽能電池板。
根據第5觀點的發明,提供一種浮板集合體,其是由多個浮板構成的,上述浮板構成為可設置太陽能電池板,上述浮板具備浮板部和支撐部,上述浮板部的內部為中空可浮在水面上,上述支撐部設置為上述浮板部的表面壁向上方側突出,在預定方向相鄰的上述浮板彼此藉由通道節連接各自的兩端,在上述相連接的浮板上,以自一方的浮板的上述支撐部遍及至另 一方的浮板的支撐部的方式設有防風部件。
本發明涉及到的浮板集合體,藉由通道節在相鄰的浮板中,以自一方的浮板的支撐部遍及至另一方的浮板的支撐部的方式設有防風網。由此,可抑制北風的影響,達到獲得更穩定的浮板集合體的效果。
以下,將舉例說明本發明的各種實施方式。以下實施方式可彼此組合。
優選,上述防風部件的開口率為0.01~0.5。
根據第6觀點的發明,提供一種浮板集合體,其是由多個浮板構成的,上述浮板構成為可設置太陽能電池板,相鄰的浮板彼此藉由通道節連接各自的兩端,規定藉由上述2個浮板及2個通道節所包圍的空間,並具備細長部件,上述細長部件構成為可支撐電力電纜,且構成為(1)相鄰的2個通道節之間、或(2)藉由上述通道節而彼此端部連接的2個上述浮板之間,以橫跨上述空間的方式設有多個上述細長部件。
本發明的浮板集合體,以多個細長部件橫跨由2個浮板及2個通道節所包圍的空間的方式設置。因此,與以往的以纏繞的方式設在通道節的電力電纜相比,在死角而能夠配置電力電纜,從而實現能更好的整頓電力電纜的配置環境。
1‧‧‧浮板集合體
10‧‧‧浮板
10-1‧‧‧第1浮板
10-2‧‧‧第2浮板
10-3‧‧‧第3浮板
10a‧‧‧第1端部
10b‧‧‧第2端部
10f‧‧‧前端部
10fs‧‧‧基端浮板
10i‧‧‧內部浮板
10n‧‧‧新型浮板
10o‧‧‧舊型浮板
10r‧‧‧後端部
10s‧‧‧外周浮板
10sf‧‧‧基端浮板
10t‧‧‧第3浮板
11‧‧‧支撐部
11a‧‧‧面
12‧‧‧接受部
13‧‧‧固定配件
13a‧‧‧夾持部
13b‧‧‧固定部
13c‧‧‧螺絲釘
13s‧‧‧支持面
14‧‧‧固定配件
14a‧‧‧下側配件
14aa‧‧‧鉤部
14b‧‧‧上側配件
15‧‧‧側壁部
16‧‧‧表面壁
17‧‧‧背面壁
18‧‧‧傾斜部
19‧‧‧安裝部
19a‧‧‧螺母容納部
19aa‧‧‧底部
19ab‧‧‧鬼目螺母
19ac‧‧‧螺絲釘
19b‧‧‧周壁部
19c‧‧‧第1凹部
19d‧‧‧底部
19e‧‧‧第2凹部
19ea‧‧‧底部
19f‧‧‧凹部
21‧‧‧邊
22‧‧‧邊
22a‧‧‧接受肋
23‧‧‧邊
24‧‧‧邊
25‧‧‧內壁表面
26‧‧‧開口部
26a‧‧‧緣部
30‧‧‧環形浮板部
35‧‧‧槽部
40‧‧‧凹部
41‧‧‧凹陷
42‧‧‧凹陷
43‧‧‧凹陷
44‧‧‧凹陷
45‧‧‧凹陷
50‧‧‧太陽能電池板
50a‧‧‧玻璃部分
50b‧‧‧外周
50d‧‧‧假面板
51‧‧‧一端部
52‧‧‧他端部
53‧‧‧台座
54‧‧‧台座
55‧‧‧框架
55a‧‧‧電池板接受部
55b‧‧‧卡合部
60‧‧‧通道節
60a‧‧‧一端
60b‧‧‧他端
61‧‧‧卡合突出部
62‧‧‧連接螺栓
62a‧‧‧螺栓孔
62b‧‧‧螺栓孔
62f‧‧‧螺栓孔
62r‧‧‧螺栓孔
63‧‧‧螺栓孔
70‧‧‧繫留部
71‧‧‧第1通孔
71a‧‧‧錐形部
72‧‧‧第2通孔
75‧‧‧空間
80‧‧‧眼螺栓
80a‧‧‧環
80b‧‧‧本體部
81‧‧‧螺母
82‧‧‧第1固定板
82a‧‧‧通孔
83‧‧‧第1螺栓
84‧‧‧第1螺母
85‧‧‧第2固定板
90‧‧‧止擋部
91‧‧‧插指凹部
100‧‧‧繫留部件
101‧‧‧線狀部件
101a‧‧‧一端
101b‧‧‧他端
102‧‧‧鏈
102e‧‧‧鏈元件
102ef‧‧‧鏈元件
103‧‧‧金屬線
104‧‧‧樹脂繩
105‧‧‧固定部材
105a‧‧‧固定部
120‧‧‧集體浮板部
120a‧‧‧集體浮板部
120b‧‧‧集體浮板部
120p‧‧‧集體浮板部
130‧‧‧太陽能逆變器
130b‧‧‧底面
140‧‧‧支架
141‧‧‧底框
141l‧‧‧左側底框
141r‧‧‧右側底框
142la‧‧‧左側架
142lb‧‧‧左側架
142ra‧‧‧右側架
142rb‧‧‧右側架
143‧‧‧頂板
144b‧‧‧副架
144l‧‧‧副架
144r‧‧‧副架
145‧‧‧太陽能逆變器支持架
146‧‧‧夾具
150‧‧‧太陽能逆變器單元
418‧‧‧連接區域
418a‧‧‧重疊區域
419‧‧‧壓縮部
470‧‧‧細長部件
480‧‧‧防風網
圖1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浮板上,設置太陽能電池板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2為自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浮板移除太陽能電池板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3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浮板的上側的圖,圖3A為立體圖、圖3B為俯視圖。
圖4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浮板的下側的圖,圖4A為立體圖、圖4B為俯視圖。
圖5涉及到本發明的實施方式,自浮板的上側看到的,表示支撐部立起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6涉及到本發明的實施方式,自浮板的下側看到的,表示支撐部立起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7為沿著圖3、圖4及圖6中表示的A-A線切斷的A-A線剖面圖。
圖8為圖3及圖4中用箭頭C指出的安裝部周邊的擴大圖,圖8A為自表面壁側看到的擴大立體圖,圖8B為自背面壁側看到的擴大俯視圖。
圖9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安裝部的部分剖面圖,圖9A為表示沿著圖8的Y-Y線切斷的斷面的一部分的剖面圖、圖9B為表示沿著圖8的X-X線切斷的斷面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圖10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浮板連接至通道節的圖。
圖11為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太陽能電池板的他端部側的固定的變形例的剖面圖。
圖12為沿著圖3B及圖4B的D-D線切斷的剖面圖,圖12A為未安裝眼螺栓等的固定繫留部件的部品的狀態圖、圖12B為安裝了眼螺栓等的固定繫留部件的部品的狀態圖,此時眼螺栓的環位於背面壁側、圖12C為安裝了眼螺栓等的固定繫留部件的部品的狀態圖,此時眼螺栓的環位於表面壁側。
圖13為用於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開口部的開閉機制而使用的剖面圖。
圖14為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集體浮板部的立體圖。
圖15為將支架設於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第2浮板,且在此支架上設置太陽能逆變器(太陽能逆變器單元)的狀態立體圖。
圖16為自另一個角度看到的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太陽能逆變器單元的立體圖。
圖17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太陽能逆變器單元的正視圖。
圖18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太陽能逆變器後視圖。
圖19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太陽能逆變器單元的側視圖,圖19A為右側視圖、圖19B為左側視圖。
圖20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太陽能逆變器單元的分解圖。
圖21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太陽能逆變器單元,圖21A為俯視圖、圖21B為圖21A中的P-P線的剖面圖(圖)。
圖22為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集體浮板部的立體圖。
圖23為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集體浮板部的立體圖。
圖24表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集體浮板部,圖24A為自西側看到的側視圖、圖24B為俯視圖。
圖25為表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集體浮板部中一部分的部分立體圖。
圖26為表示於圖25的集體浮板部中的一部分,基端浮板何此外的浮板相互逆向連接起來的狀態圖,圖26A為自西側看到的側視圖、圖26B為俯視圖。
圖27表示比較例1所涉及到的集體浮板部,圖27A為自西側看到的側視圖、圖27B為俯視圖。
圖28表示比較例2所涉及到的集體浮板部,圖28A為自西側看到的側視圖、圖28B為俯視圖。
圖29為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繫留部件的概略圖。
圖30為表示於圖29的繫留部件的部分擴大圖,特別是表示線狀部件中鏈的概略圖。
圖31涉及本發明的第4實施方式,表示風對於浮板的集合體的影響的概略圖。
圖32為浮板集合體1的概略立體圖。
圖33為表示將太陽能電池板50安裝於新型浮板10n的狀態的概略立體圖。
圖34為與圖33不同角度看到的概略立體圖。
圖35為表示將太陽能電池板50安裝於新型浮板10n的狀態的俯視圖。
圖36為表示將太陽能電池板50安裝於新型浮板10n的狀態的側視圖。
圖37為表示將太陽能電池板50安裝於新型浮板10n的狀態的正視圖。
圖38為表示自圖33卸載太陽能電池板50的狀態的概略立體圖。
圖39為表示自圖34卸載太陽能電池板50的狀態的概略立體圖。
圖40為圖32的部分擴大圖,表示細長部件470的概略立體圖。
圖41為圖32的部分擴大圖,表示防風網480的概略立體圖。
圖42為2個被連接起來的新型浮板10n的剖面圖。
圖43為表示將新型浮板10n和通道節60相連接的概略立體圖。
在下文中根據參考附圖詳細說明具體實施方式(下文中稱為“實施方式”)。注意,在整個實施方式的描述中,對相同的符號附於相同的元素。
1.第1實施方式(相當於第1觀點)
首先,對第1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為表示將表示本發明涉及到的實施方式的太陽能電池板50設置於浮板10的狀態的立體圖,圖2為表示自浮板10移除太陽能電池板50的狀態的立體圖。
在下面的說明中,可將太陽能電池板50設置於浮板10的一側稱為上側,將浮板10設置於水面的一側稱為下側。且,可將太陽能電池板50面向水面側的一側稱為下側、將與水面側相反側的一側稱為上側。
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浮板10支撐大致呈長方形狀的太陽能電池板50的短邊使其傾斜,例如,是可在池和湖等水面上設置太陽能電池板50的太陽能電池板用浮板。
(太陽能電池板的設置概要)
如圖1所示,浮板10具備支撐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一雙長邊側中的一端部51(一端部51側也可稱為一端側)的支撐部11、以及接受太陽能電池板50的另一個長邊的他端部52(他端部52側也可稱為他端側)的接受部12。此外,設計支撐部11的高度時,可考慮太陽能電池板50的發電效率,使太陽能電池板50保持適當的傾斜狀態。
如圖2所示,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一端部51設有由支撐部11支撐的鋁製台座53,此台座53支撐於支撐部11的上部。
另一方面,如稍後詳細描述,浮板10具備一固定配件13,該固定配件13將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一端部51側(一端側)固定於支撐部11的一端側。而且,太陽能電池板50通過夾在此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與支撐部11的之 間而被固定。
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將彈性體製固定用形材安裝於浮板,該固定用形材上設有挾持太陽能電池板框架的槽,通過使用此固定用形材彈性地挾持太陽能電池板的框架的邊緣,從而將太陽能電池板固定於浮板。
但是,專利文獻1的情況下,強風等會施加向太陽能電池板浮游方向的力,若施加向解除挾持太陽能電池板的方向(槽擴大的方向)的應力,則太陽能電池板的固定有偏離的可能。
另一方面,如本實施方式,不同於彈性體等的利用彈性的挾持,通過使用金屬製的固定配件13,可更強力地挾持太陽能電池板50。
且,如圖2所示,太陽能電池板50的他端部52也設有與設於一端部51的鋁製台座53同樣的鋁製台座54。另外,如圖1及圖2所示,在太陽能電池板50設於浮板10的情況下,將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一端部51位於浮板10的一側定義為浮板10的前方,他端部52位於浮板10的一側定義為浮板10的後方。
另一方面,如稍後詳細描述,浮板10具備兩個固定配件14,該固定配件14將接受於接受部12的太陽能電池板50的他端部52側(他端側)固定於浮板10的他端側,通過此他端側的固定配件14,從而將太陽能電池板50 的他端側固定於浮板10。
如此,不同於通過使用彈性體等的挾持,即使在太陽能電池板50的他端部52側(他端側),通過使用金属製的固定配件14,可更強固地挾持太陽能電池板50。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也可將他端側的固定配件14設於中央,根據需要可將台座設於兩個台座54之間的位置,通過使用三個他端側的固定配件14將其固定於三個地方而更強固地穩定固定太陽能電池板50的他端部52側(他端側)。但是,在安裝到浮板10時,也有不需要將台座53,54設於太陽能電池板50的情況。
(浮板的整體結構)
在下文中,將參考附圖詳細描述浮板10。圖3為浮板10的上側的圖、圖3A為立體圖、圖3B為俯視圖,圖4為浮板的下側的圖、圖4A為立體圖、圖4B為俯視圖。
另外,圖5為圖3A的對應圖,也就是說,自浮板10的上側看到的立體圖,如下所示,表示支撐部11立起的狀態的立體圖,圖6為圖4A的對應圖,也就是說,自浮板10的下側看到的立體圖,如下所示,表示支撐部11立起的狀態的立體圖。另外,圖5也表示將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臨時固定於支撐部11的狀態。
例如,浮板10是通過使用多個分割式模具夾住溶融狀態的筒狀型坯而膨脹的吹塑而製造,成型材料可使用各種熱塑性樹脂,優選使用聚烯烴樹脂,例如聚乙烯和聚丙烯等。
浮板10具有以下特征。如圖3及圖4所示,整體的外形呈現矩形狀(長方形狀),如圖3A及圖4A所示,其結構具有側壁部15、表面壁16、背面壁17及中空部,其中側壁部15包括分型線PL、表面壁16(參考圖3A)位於上側、背面壁17(參考圖4A)位於下側、中空部的內部收容氣體(空氣等)。
(支撐部及開口部)
如圖3A及圖4A所示,支撐部11(陰影部分参照)形成於浮板10,該支撐部11用於支撐由背面壁17和表面壁16組合而構成的太陽能電池板50。
圖3及圖4表示將支撐部11如圖1所示抬起前的狀態,此支撐部11周圍的一端側除邊24以外的3邊21,22,23被切斷,以一端側的邊24為中樞,可抬起表面壁16側(太陽能電池板50被放置的一側)而形成開口部26(圖5及圖6参照)。
另外,如圖5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浮板10具備環形浮板部30,其圍繞 該開口部26而形成(陰影部分参照),此環形浮板部30具有中空結構,其內部存在產生浮力的氣體(空氣等)。
並且,如圖1所示,設置太陽能電池板50時,以如下的方式設置:支撐部11向表面壁16側立起,以使支撐部11抵接於成為中樞的邊24側開口部26的內壁表面25(參考圖3A),以與成為中樞的一端側的邊24相對的一側的邊22側支撐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一端側的下側。
另外,如圖4B所示,在與成為支撐部11的中樞的一端側的邊24相對的一側邊22側設有接受肋22A(參考虛線部分),接受肋22A接受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一端部51側。具體而言,接受肋22A的一部分設有使背面壁17靠近表面壁16側的階梯結構,將太陽能電池板50設置於浮板10時,可使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一端部51側被接受,防止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一端部51側超出支撐部11而導致向一端側偏離。
若如此構成支撐部11,則開口部26將位於支撐部11的附近,由於該開口部26的內壁表面將成為抑制結構性撓曲的壁面,因而難以發生撓曲。
另外,由於支撐部11是作為中樞結構與浮板10的本体相連接的結構,從而即使浮板10發生撓曲,支撐部11也難以受其影響,進一步,支撐部11以沒有相隔太多的方式連接背面壁17和表面壁16而提高了剛性,從而不會因撓曲的影響而變形。
因此,為了在集體浮板部120(參考圖22)進行固定工作,進行此固定工作的工人在浮板10附近的通道節60(參考圖10),或者從而在工人站在進行此固定工作的浮板10上而工人的體重對浮板10施加應力,支撐部11也難以受到浮板10撓曲的影響。
因此,可不受撓曲的影響地進行用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固定浮板10的一端部51側(一端側)的工作,從而避免受浮板10撓曲的影響而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的安裝變鬆的情況。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方式中,他端側的固定配件14固定於如下所述的安裝部19(參考圖2)。此安裝部19發生撓曲等時,他端側的固定配件14的固定工作難以執行並且固定變得不充分,即使被正確固定,工人為了維護工作經過附近或其他各種因素安裝部19而会反復發生撓曲,其中他端側的固定配件14的固定可能會發生鬆動。
因此,如下所述,使安裝部19本身難以發生撓曲,也可提高浮板10本身的剛性,減輕浮板10本身的撓曲的發生,進一步,難以向安裝部19施加發生撓曲的應力。下面對此進行說明。
(浮板的撓曲抑制結構)
圖6中沒有表示支撐部11,但在支撐部11的位置用箭頭表示了支撐部 11的符號,圖1所示的沿著支撐部11的方向(參考圖1的Z軸)同方向表示為Z軸。
浮板10設有環形浮板部30,如圖6所示,環形浮板部30圍繞開口部26且內部具有產生浮力的氣體(空氣等)(參考圖5的陰影部分)。並且,如圖6所示,環形浮板部30內設有凹部40,其夾住開口部26且在支撐部11的相反側的位置具有周壁。具體而言,凹部40是以使背面壁17向表面壁16側凹陷成型的方式形成的。
圖7為圖3、圖4及圖6所示的沿著A-A線得到的A-A線剖面圖,圖7中上側為浮板10的表面壁16側,下側為背面壁17側。另外,圖7與圖6同樣為圖1所示的沿著支撐部11的方向(參考圖1的Z軸)同方向表示為Z軸。
如圖6及圖7所示,凹部40具備凹陷41、凹陷42和凹陷43。其中,凹陷41為向表面壁16側逐漸變細的截錐形狀,設於沿著支撐部11的方向(參考Z軸)的另一方面的端部,凹陷42為向表面壁16側逐漸變細的截錐形狀,設於他方的端部,凹陷43為向表面壁16側逐漸變細的截錐形狀,位於截錐形狀的凹陷41與截錐形狀的凹陷42之間的中央。
換句話說,凹部40具備凹陷41,42,43,該凹陷為向表面壁16側逐漸變細的截錐形狀,位於沿著支撐部11的方向(參考Z軸)的兩端及中央。
並且,凹部40具備凹陷44,45,該凹陷為朝向表面壁16側寬度變窄的槽狀,該表面壁16連接沿著支撐部11的方向(參考Z軸)截錐形狀的凹陷41,42,43。
並且,如圖7所示,凹部40在截錐形狀的凹陷41,42,43的尖端部分使背面壁17與表面壁16一體化,但未在槽狀的凹陷44,45部分使背面壁17與表面壁16一體化。通過設置這樣的凹部40,凹部40的周壁提供增強剛性的肋的作用,浮板10難以發生撓曲。
另外,將成為槽狀的凹陷44,45的表面壁16側的底部與表面壁16一體化,使其成為氣體(空氣等)流通的流通道徑,從而可使吹塑時的成型性良好。
另一方面,由於凹部40,收容環形浮板部30內的氣體(空氣等)的體積減少,但凹部40使背面壁17向表面壁16側凹陷,形成具有向背面壁17側開口的周壁的凹部40,從而將浮板10放置於水面時,成為撐起浮力的一端的空氣儲層,伴隨浮板10內的氣體(空氣等)的容量減少,達到抑制浮力的減少的作用。
於是,因浮板10需要設置在陽光照射較好的地方從而使太陽能電池板50的發電具有高效率,晝間的氣溫較高時,浮板10內的氣體(空氣等)膨 脹,夜間的氣溫低時膨脹的浮板10內的氣體(空氣等)收縮,伴隨此浮板10本身也將引起膨脹收縮。
如上所述,與工人站在浮板10上而產生的撓曲(變形)不同原因,但膨脹收縮還是產生撓曲(變形)的因素。然而,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就是設有凹部40,由於環形浮板部30內收容的氣體(空氣等)的總量減少,氣體(空氣等)的膨脹收縮力小,可抑制產生由晝夜的溫差引起的浮板10的撓曲(變形)。
特別是,如上所述,由於凹部40在截錐形狀的凹陷41,42,43的尖端部分使背面壁17與表面壁16一體化,因此即使內部的氣體(空氣等)膨脹也不發生表面壁16與背面壁17離間的移動。還有,相反,內部的氣體(空氣等)收縮也不發生表面壁16與背面壁17靠近的移動,因此,可進一步抑制撓曲(變形)。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雖然凹部40具有增強剛性的增強肋的效果,但由於是背面壁17向表面壁16側凹陷而成型所形成的,因此壁厚變薄且有可能在成型時產生針孔。
在此,使向表面壁16側凹陷最深的部分成為成型時不發生局部壁厚的變化的截錐形狀。並且,如圖6所示,截錐形狀的凹陷41,42,43的部分底邊(開口側)的直徑比槽狀的凹陷44,45的寬度大,而使其徐徐的傾斜 而不變成薄壁。
進一步,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7所示,考慮到由凹部40相鄰的背面壁17和截錐形狀的凹陷41,42的起點附近的薄壁產生的針孔,截錐形狀的凹陷41,42自凹部40相鄰的背面壁17朝向表面壁16側以θ 1(具體為110度)的角度立起。
同樣,於截錐形狀的凹陷43,截錐形狀的凹陷43自成為槽狀的凹陷44,45的表面壁16側的底面以θ 2(具體為145度)的角度向表面壁16側立起的前端側。另外,上述角度為一個例子,θ 1的設定範圍優選為110±15度,θ 2的優選設定範圍為145±15。
並且,如圖7所示,位於凹部40的中央的截錐形狀的凹陷43的背面壁17一體化於表面壁16的部分的直徑小於位於凹部40的兩端的兩個截錐形狀的凹陷(凹陷41,42)的背面壁17一體化於表面壁16的直徑,可提高成型性。
如此,將背面壁17向表面壁16側凹陷而形成的凹部40設於環形浮板部30內,抑制浮板10的浮力的犧牲,減少浮板10內的氣體(空氣等)的容量,抑制造成浮板10變形的氣體的膨脹和收縮的同時,也可提高結構的剛性。
因此,抑制產生浮板10本身的撓曲(變形),減輕了施加於安裝部19的產生撓曲的應力,因此抑制產生於安裝部19的撓曲,可抑制他端側的固定配件14(參考圖2)的固定變鬆。
另外,通過將形成槽狀凹陷44,45部分的背面壁17控制在不與表面壁16一體化的程度的凹陷,在成型截錐形狀的凹陷41,42,43時,可使設計保持壁厚在凹部40內口不產生針孔。可由抑制成型浮板10時的針孔的觀點決定形成槽狀凹陷44,45部分的背面壁17自表面壁16的離間程度、換句話說,槽狀的凹陷44,45部分凹陷程度。
並且,加大槽狀凹陷44,45部分的寬度,可減小浮板10內氣體的體積。然而,凹部40本身於水面側開口而水面成為蓋,空氣等氣體被封閉在此,因強風等浮板10搖晃的時刻,凹部40內的部分氣體有可能洩露。
這樣的話,該部分的浮板10的浮力將減少,因此,即使發生此種突發事件時也確保浮板10充分的浮力非常重要。
並且,由於槽狀凹陷44,45部分為向表面壁16側輕度凹陷所形成的部分,從成型時針孔的觀點來看,寬度小也難產生針孔,通過使槽狀凹陷44,45部分的寬度小於截錐形狀凹陷41,42,43部分的底邊(開口側)的直徑,從而自浮力的觀點,可避免浮板10內氣體體積減小太多。
進一步,在本實施方式中,浮板10的撓曲(變形)也受到表面壁16的形狀的抑制,由於浮板10的撓曲安裝部19被撓曲,可以抑制固定配件14(參考圖2)在他端側的的固定變鬆。接下來對此進行說明。
於表面壁16側,圖3A中A-A線部分為如圖7所示,從凹部40位於表面壁16側可知,如圖3A所示,表面壁16夾著凹部40,自開口部26(參考圖5)相反面的凹部40上接近末端的位置(參考虛線B),朝向遠離凹部40的一側靠近背面壁17側,且具有設置在浮板10的他端側附近的傾斜部18。
該傾斜部18被設置成使得太陽能電池板50形成傾斜面,該傾斜面易於以特定的傾斜度設置,且該傾斜部18設有槽部35。如果設置這樣的槽部35且表面壁16具有凹凸結構,則該凹凸結構發揮增加剛性的增強肋的作用,可抑制產生撓曲(變形)。
槽部35也設置在自傾斜部18至開口部26的一側,以便也存在於凹部40上的位置。通過上述凹部40的背面壁17與剛性增加的表面壁16一體化,整體剛性進一步增加,從而可以進一步抑制撓曲(變形)。
另外,由於該槽部35的傾斜部18側的前端幾乎無階梯得開放於傾斜部18的表面,起到了抑制在浮板10上的水的積聚的作用。
(固定於太陽能電池板的一端側)
如上參考圖1所述,太陽能電池板50對浮板10的固定,是通過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而將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一端部51側固定於支撐部11的。
如圖1所示,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為中樞(參考圖3所示的邊24)的相反側(圖3所示的邊22側),是具有固定部13b和夾持部13a的L型角固定配件。其中,在支撐部11立起的狀態下,固定部13b具有固定到支撐部11的面11a的另一面,該面11a面向浮板10的一端側。夾持部13a具有同支撐部11挾持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一方的面,此面設於與固定部13b大致成正交方向的延伸處。
並且,如圖1所示,固定配件13的一端側通過4個螺絲釘13c固定於支撐部11,其中相對於靠近中央的兩個螺絲釘13c,設於固定配件13的一端側的使螺絲釘13c通過的螺絲釘孔呈現垂直方向的長孔。
因此,通過靠近中央的2個螺絲釘13c將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臨時固定於支撐部11時,可通過將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滑行於支撐部11而改變夾持部13a和支撐部11之間的距離。
因此,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臨時固定於支撐部11的狀態下,使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滑行,在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的夾持部13a和支撐部11之間形成可插入太陽能電池板50的間隙,將太陽能電池板50插入到此隙間後, 使太陽能電池板50挾持於支撐部11和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的夾持部13a,再次使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滑行而正式固定靠近中央的2個螺絲釘13c。
並且,正式固定靠近中央的2個螺絲釘13c後,通過外側的2個螺絲釘13c將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進一步固定於支撐部11,可完成將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一端部51側(一端側)固定於浮板10。
如上所述,由於支撐部11的構成不易受浮板10本体撓曲的影響,使得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的夾持部13a牢固得推向太陽能電池板50側而將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固定於支撐部11,即可實現不易受撓曲的影響的固定。而且,由於是在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臨時固定於支撐部11的狀態下進行的,因此,此固定工作易操作。
(固定太陽能電池板的他端側)
如上參考圖2所述,太陽能電池板50是通過太陽能電池板50的另一端部52側(他端側)通過他端側的固定配件14固定於浮板10的。
並且,如圖2及圖3所述,浮板10具備安裝他端側的固定配件14的安裝部19。圖8為圖3及圖4中箭頭C所指的1個安裝部19的周邊放大圖,圖8A為表面壁16側的放大立體圖,圖8B為背面壁17側的放大俯視圖。
並且,圖9為安裝部19的局部剖面圖,圖9A為沿著圖8的Y-Y線切 割的局部剖面圖,圖9B為沿著圖8的X-X線切割的而得的剖面的局部面圖。另外,圖9中,上側為表面壁16側、下側為背面壁17側、左側為浮板10的中央側、右側為浮板10的端側。
如圖2所示,他端側的固定配件14由下側配件14a和上側配件14b組成,其中,下側配件14a的一端側位於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下側,上側配件14b的一端側位於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上側。這些下側配件14a及上側配件14b的他端側由螺絲釘19ac(參考圖11)共同固定於安裝他端側的固定配件14的安裝部19。
如上所述,下側配件14a和上側配件14b由螺絲釘19ac(參考圖11)共同固定的固定形態,下側配件14和上側配件14b可通過解除螺絲釘19ac自浮板10卸載。而且,將下側配件14a和上側配件14b固定於浮板10時,只要擰緊螺絲釘19ac即可。
因此,相對於下側配件14a和上側配件14b分別固定於浮板10的情況,更易操作下側配件14a和上側配件14b的安裝和解除,因此,在太陽能電池板50發生故障等情況下,可提高替換新的太陽能電池板50的操作性。
並且,安裝部19如圖8A所示,對應於通過他端側的固定配件14的螺絲釘19ac(參考圖11)的螺絲釘孔的位置設有一雙螺母容納部19a,螺母容納部19a於表面壁16在背面壁17側收容固定凹陷螺母,且沿著接受太陽能 電池板50的他端部52側(參考圖2)的接受部12的方向離間。此螺母容納部19a內收容固定有鬼目螺母19ab,固定他端側的固定配件14的螺絲釘19ac(參考圖11)螺合於鬼目螺母(rasp-cut nut)19ab(參考圖11)。
並且,如圖8A所示,安裝部19的配置下側配件14a的部分設有與下側配件14a幾乎相同厚度的階梯部,設置為下側配件14a不突出。另外,在其他圖示中有省略此階梯部的情況。
另一方面,自背面壁17側觀察對應於此安裝部19的位置時,如圖8B所示,設置有具有凹陷周壁部19b的c背面壁17向表面壁16側凹陷而成的。
換句話說,安裝部19具備第1凹部19c和螺母容納部19a。其中第1凹部19c具有背面壁17向表面壁16側凹陷的周壁部19b,螺母容納部19a收容固定表面壁16向背面壁17側凹陷的螺母。
應予說明,如圖8B所示,於第1凹部19c的浮板10的他端側(圖8B的右側)設有與第1凹部19c相鄰的凹部19f。該凹部19f以比第1凹部19c稍微淺的方式,使背面壁17向表面壁16側凹陷而成,工人在搬運浮板10時可作為把持浮板10的把手使用。因此,工人可穩定地把持浮板10,從而搬運浮板10至水面上的操作變得更易。
並且,觀察此部分的斷面結構,螺母容納部19a如圖9A所示,成為背 面壁17側的底部19aA與成為第1凹部19c的表面壁16側的底部19d是一體化的。實現這樣的一體化的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通過進行吹塑的模具形狀來實現。
因此,安裝部19設有作為增強肋的第1凹部19c,收容鬼目螺母19ab(參考圖11)的螺母容納部19a與背面壁17是一體化而不易受撓曲的影響,螺母容納部19a變形而收容固定鬼目螺母19ab而使鬼目螺母19ab不易脫離螺母容納部19a。
並且,沿著接受太陽能電池板50的他端部52側(參考圖2)的接受部12的方向上的一雙螺母容納部19a之間的位置(圖8的X-X線的位置)的斷面,即,如圖9B所示,相對於連接一雙螺母容納部19a(參考圖8及圖9A)的直線的他端側進一步設有向表面壁16側凹陷的第2凹部19e,成為該第2凹部19e的表面壁16側的底部19ea與表面壁16為一體化,從而進一步提高剛性。
另外,如圖9所示,接受太陽能電池板50的他端部52側(他端側)的接受部12具有表面壁16與背面壁17為一體化的部分。具體而言,接受部12如圖3所示,表面壁16自傾斜部18的他端側的端部朝著遠離背面壁17的方向立起而形成的。換句話說,接受部12作為立壁部而形成,第1凹部19c的周壁部19b如圖9所示,位於作為接受部12的立壁部側的部分與立壁部為一體化。
因此,接受太陽能電池板50的他端部52側(他端側)的接受部12的剛性變高,相比接受部12,即使在浮板10的靠近中央的存在更多氣體(空氣等)的部分發生氣體的膨脹收縮,因而產生的撓曲(變形)也不會影響位於接受部12外側的安裝部19。
如上所述,安裝部19不僅具有高剛性而根本不易發生撓曲(變形),即使在浮板10的其他部分發生撓曲(變形)也難以受其影響。不會有設於安裝部19的螺母容納部19a變形而導致收容固定與螺母容納部19a內的鬼目螺母19ab(參考圖11)脫離螺母容納部19a的情況。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設於這種不易受撓曲的影響的安裝部19的鬼目螺母19ab(參考圖11)固定有他端側的固定配件14,因此不僅可進行穩定的固定,還由於將他端側的固定配件14以利用下側配件14a和上側配件14b上下夾住太陽能電池板50的方式固定,因此可更穩定地進行固定。
例如,強風進入太陽能電池板50和浮板10之間時,向抬起太陽能電池板50的方向施加強力,如果僅僅是自上側下壓太陽能電池板50而固定的話,存在太陽能電池板50的位置偏離的可能性。但在本實施方式中,可牢固地固定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下側及上側,因此可實現抑制了發生現上述位置偏離的穩定的固定。
具體而言,如圖1所示,由於太陽能電池板50傾斜放置於浮板10上且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一端部51側位於相對於他端部52側遠離浮板10的位置,因此風等會從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一端部51側進入太陽能電池板50和浮板10之間。
另一方面,由於太陽能電池板50的他端部52側與浮板10之間幾乎無間隙的配置於浮板10上,因此,進入太陽能電池板50和浮板10之間的風將無法被放出,從而作用於太陽能電池板50的他端部52側而抬起太陽能電池板50的他端部52側,導致向他端側的固定配件14施加抬起上側的應力。
並且,由於太陽能電池板50的玻璃部分50a(參考圖2)位於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上側,他端側的固定配件14的上側配件14b(參考圖2)並不通過擰緊螺絲釘等方法固定於太陽能電池板50,而是下壓太陽能電池板50至他端側的固定配件14的下側配件14a(參考圖2)而作用於和下側配件14a共同挾持太陽能電池板50的方法。
因此,受風等的影響將太陽能電池板50抬起至上側的應力,由於太陽能電池板50要移向上側的力,如果上側配件14b和下側配件14a之間的間隙變大的話,難以以上側配件14b穩定地固定太陽能電池板50。
另一方面,下側配件14a在設於太陽能電池板50的台座54通過擰緊螺絲釘固定於太陽能電池板50,因此,即使太陽能電池板50要向上側移動, 也可維持太陽能電池板50穩定的固定狀態。因此,通過本實施方式,可維持太陽能電池板50的穩定的固定狀態。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太陽能電池板50的他端部52側分別通過他端側的固定配件14,在沿著接受太陽能電池板50的他端部52(他端側)的接受部12的方向處浮板10的兩端位置固定於浮板10。
如上所述,通過兩端固定可實現不向左右搖動的穩定的固定,還可以在中央進行固定從而實現更穩定的固定。
此處,上述浮板10並非單獨使用,而是多個浮板10通過如圖10所示的通道節60(進行維護等工程時成為通道)連接而構成集體浮板部120(參考圖22)。
具體而言,如圖1所示,浮板10在靠近支撐部11的一側的浮板10的第1端部10a側形成卡合卡合通道節60(參考圖10)的一雙卡合卡合突出部61,通道節60在背面側具有卡合卡合於其卡合突出部61的卡合卡合凹部(未圖示)。
並且,浮板10在靠近接受太陽能電池板50的他端部52側(他端側)的接受部12的一側的浮板10的第2端部10b側具備螺栓孔62a(參考圖3),連接螺栓62通過螺栓孔62a連接通道節60。進一步,如圖10所示浮板10 中,使浮板10的第2端部10b側的一部分和第1端部10a側的一部分重疊時,浮板10的第1端部10a側也設有與第2端部10b側的螺栓孔62a相對應的螺栓孔62b(參考圖1)。並且,如圖10所示通道節60具備與螺栓孔62a及螺栓孔62b相對應的螺栓孔63。
因此,一方的浮板10中,通道節60卡合於其一方的浮板10的卡合突出部61的同時,通過連接螺栓62將一方的浮板10的第1端部10a側的螺栓孔62b(參考圖1)、另一方的浮板10的第2端部10b側的螺栓孔62a、通道節60的螺栓孔63相連接,使多個浮板10成為藉由通道節60連接起來的狀態。
應予說明,如圖10所示,相對於一方的浮板10和另一方的浮板10相連接的部分,通道節60以對稱於與浮板10的排列方向(參考Z軸),正交的方向(參考W軸)的方式配置,一方的通道節60(參考60A)的一端60a連接於上述另一方的浮板10,但一方的通道節60的他端60b連接於另一個浮板10的一方和另一方浮板10的連接部分。並且,成雙設置的另一方的通道節60(參考60B)的他端60b連接於上述一方和另一方的浮板10,但另一方的通道節60(參考60B)的一端60a連接於另一個浮板10的一方和另一方的浮板10的連接部分。這樣通過通道節60連接於下一個浮板10,可構成如下所述的集體浮板部120(參考圖22)。
由於通道節60成為維護工作中人行走的部分而施加荷載,如果浮板10 的剛性低,則承受荷載時浮板10將變形。
然而,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浮板10除安裝部19之外浮板10本身的剛性也有所提高,因此,承受荷載的情況下也不易產生撓曲(變形),人經過通道節60時不易產生搖晃,易於行走等,從而可提高工作效率。
並且,強化了剛性的安裝部19在承受荷載時也不易產生變形,通過維護工作避免了固定他端側的固定配件14的安裝部19的變形,抑制設於安裝部19的鬼目螺母19ab(圖11参照)的脫離,可實現穩定地固定太陽能電池板50。
(固定太陽能電池板的他端側的變形例)
以上表示了將固定配件14的下側配件14a(參考圖2)通過螺絲釘固定於設置在太陽能電池板50的台座54(參考圖2)的方式。然而,需要將下側配件14通過螺絲釘固定於台座54的操作,而在放置於水面上的浮板10上操作的情況下,將下側配件14a通過螺絲釘固定在位於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下側的台座54的面的操作存在不易操作的問題。對此,通過以下說明可提高操作效率。
圖11為說明固定太陽能電池板50的他端部52側(他端側)的變形例的剖面圖。具體而言,安裝他端側的固定配件14的安裝部19的鬼目螺母19ab,上述收容鬼目螺母19ab的一雙螺母容納部19a(參考圖3B)的一方 的螺母容納部19a,橫斷上述一方的螺母容納部19a而切斷而得的安裝部19周邊的部分剖面圖,表示太陽能電池板50通過他端側的固定配件14固定於浮板10的狀態的圖。
應予說明,在這個變形例中,作為浮板10側的構成,僅僅是他端側的固定配件14的下側配件14a的構成不同,其他構成與之前說明的相同。
如圖11所示,太陽能電池板50設有框架55,框架55具備電池板接受部55a和卡合部55b。其中,沿著太陽能電池板50的玻璃部分50a的外周50b設有電池板接受部55a,電池板接受部55a接受玻璃部分50a。卡合部55b自位於太陽能電池板50的玻璃部分50a相反側的電池板接受部55a的端部向太陽能電池板50的內側延伸,且幾乎平行於玻璃部分50a。
另一方面,將一端側向上側回折而形成的U字形的鉤部14aa設於他端側的固定配件14的下側配件14a的一端側。因此,下側配件14a卡合於太陽能電池板50的方式如下:卡合部55b位於太陽能電池板50可與鉤部14aa卡合,鉤部14aa通過與卡合部55b卡合而卡合於太陽能電池板50。如上所述,當下側配件14a卡合於太陽能電池板50時,即使受風等的影響太陽能電池板50向上側移動,也不會發生下側配件14a的脫離。
並且,在此變形例中,不實施螺絲釘固定等,只要將鉤部14aa卡合於卡合部55b即可,因此,可提高將下側配件14a安裝於太陽能電池板50的 操作效率。另外,在本變形例中,使設於太陽能電池板50的框架55具有與鉤部14aa相對應的太陽能電池板50側的結構(卡合部55b),但也可在上述台座54形成這種結構(卡合部55b)。
以上說明了在浮板10上設置太陽能電池板50所需的結構,但應注意,上述具體示例僅是示例。例如,上述說明中,凹部40具備凹陷41,42,43和凹陷44,45,其中凹陷41,42,43為沿著支撐部11的方向中兩端及中央朝向表面壁16側逐漸變細的截錐形狀,沿著支撐部11的方向連接截錐形狀的凹陷41,42,43朝向表面壁16側寬度變窄的槽狀的凹陷44,45。這些為凹部40的優選例子,但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改變凹部40的部分形狀。
並且,在上述中,沿著凹部40的支撐部11的方向(Z軸方向)的寬度與支撐部11的寬度幾乎相同,但也可以將具有寬度小於支撐部11的寬度的多個凹部沿著支撐部11的方向進行排列。進一步,在上述說明中,形成凹部40的背面壁17的凹部40底面的一部分與表面壁16成為一體化,但也可以使整體一體化。
並且,在上述說明中,台座53及台座54表示為設於太陽能電池板50的外周50b的一部分的方式,但也可以是類似於覆蓋外周50b的整體的框架55的結構的台座。
(用於繫留浮板的結構)
接下來,對不設置於太陽能電池板50,作為通道等的一部分而使用,由錨繩等繫留部件繫留時的結構進行說明。
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浮板10具備環形浮板部30,環形浮板部30具有開口部26。具體而言,如上所述,開口部26是由開口部26對應的表面壁16和背面壁17組合而構成,並以如下方式形成:連接於開口部26的一端側的內壁表面的邊24作為中樞,支撐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一端部51側(一端側)的支撐部11向表面壁16側抬起以使開口部26開口。
並且,如圖6所示,若使支撐部11立起而形成開口部26,則構成為可以從該開口部26靠近浮板10中央的背面壁17側的區域F。
該浮板10中央的區域F位於自矩形狀浮板10的四角畫了對角線時交點的位置,幾乎為重心位置。若在這樣的重心位置固定錨繩等繫留部件,則在受強風等影響而發生浮板10要移動的情況時,由於繫留部件的拉力會施加在不會使浮板10傾斜的姿勢穩定性較高的重心位置,從而能夠避免浮板10的姿勢變差。
並且,工人在浮板10周圍的緣部附近上時,根據情況,考慮到浮板10傾斜而導致工人落入水中,工人不在浮板10周圍的緣部附近時,不進行將錨繩等繫留部件固定於浮板10的操作會使操作性非常差。應予說明,考慮到這種落入水中的情況,可以將船等靠近浮板10周圍的緣部附近進行操作, 但即使是這種情況也是在船上進行的操作,因此操作性並不一定好。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浮板10中央的區域F的姿勢穩定性位於高重心位置,因此,即使工人在這個區域,也難以破壞浮板10的平衡。
因此,將錨繩等繫留部件固定於浮板10中央的區域F時,在進行將錨繩等繫留部件固定於浮板10的操作時,由於不會破壞浮板10的平衡,從而易於進行將錨繩等繫留部件固定於浮板10的操作。
於是,將繫留部70(繫留錨繩等繫留部件)設於該浮板10接近中央的區域F,以下具體說明繫留部70。繫留部如圖5所示,繫留部70設置於開口部26的附近(他端側附近),更具體而言,相鄰設置於與夾著開口部26而立起的支撐部11相對的開口部26的緣部26a。
並且,如圖5所示,繫留部70以由由表面壁16向背面壁17側凹陷的方式形成的同時,如圖6所示,繫留部70也以背面壁17向表面壁16側凹陷的方式形成。換句話說,繫留部70構成為通過組合表面壁16和背面壁17來提高剛性。
圖12為沿著圖3B及圖4B的D-D線切斷的剖面圖,圖12A為表示未安裝眼螺栓80等固定繫留部件的狀態的圖,圖12B為表示安裝眼螺栓80等固定繫留部件的部件從而使眼螺栓80的環80a位於背面壁17側的狀態的 圖,圖12C為表示安裝眼螺栓80等固定繫留部件從而使眼螺栓80的環80a位於表面壁16側的狀態的圖。
並且,如圖12B及圖12C所示,作為配件的浮板10具備眼螺栓80和螺母81。其中,眼螺栓80具有固定錨繩等繫留部件的環80a,螺母81螺合於具有自環80a延伸且尖端設有螺合槽的本體部80b的眼螺栓80的螺合槽,與此對應,繫留部70具有貫穿眼螺栓80的本體部80b的第1通孔71。
並且,如圖12B及圖12C所示,浮板10具備作為配件的第1固定板82、一雙第1螺栓83、以及一雙第1螺母84。其中,第1固定板82配置於繫留部70的表面壁16側或背面壁17側,一雙第1螺栓83將第1固定板82固定於繫留部70,一雙第1螺母84螺合於第1螺栓83,與此對應,繫留部70具有貫穿夾著第1通孔71而設置的第1螺栓83的一雙的第2通孔72。
並且,第1固定板82具有3個通孔82a,所述3個通孔82a以與第1通孔71及第2通孔72對應的方式設置,以貫通眼螺栓80的本體部80b及第1螺栓83。
應予說明,如圖3B、圖4B、圖5及圖6所示,第1通孔71及第2通孔72沿著開口部26的他端側的緣部26a(參考圖5)的方向設於繫留部70。
利用這樣的配件而構成的錨繩等繫留部件的結構進行說明。
圖12B為將錨沉入池底或湖底,錨繩等繫留部件的一端連接於錨,繫留部件的另一端繫留於浮板10的形態而使用的情況。因此,眼螺栓80的環80a配置為位於成為水面側的背面壁17側的位置。
這種情況下,當集體浮板部120(參考圖22)受風等的影響試圖移動時,錨繩等繫留部件試圖拉住浮板10的力作用為將眼螺栓80自浮板10的背面壁17拉向表面壁16相反側的方向(圖的下側)的力。
此時,若應力集中在眼螺栓80位於浮板10的局部位置,則由樹脂製成的浮板10有可能被損壞。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2B所示,在繫留部70的表面壁16側設置具有厚度的第1固定板82,將眼螺栓80的本體部80b配置為貫穿第1固定板82之後,將螺母81螺合於貫穿第1固定板82的眼螺栓80的本體部80b的前端,將第1固定板82固定於繫留部70的表面壁16上,從而使該拉力藉由第1固定板82分散於繫留部70整體。
應予說明,由於第1固定板82會直接承受錨繩等繫留部件的拉力,因此其厚度較厚,優選強度較高的材料,例如,可優選使用金屬板等。但是,可以根據需要設置第1固定板82,並非必須設置。
因此,可避免錨繩等繫留部件的拉力集中在繫留部70的局部位置,從而可避免繫留部70被損壞。
應予說明,如本實施方式,夾著眼螺栓80使用一雙第1螺栓83和第1螺母84將第1固定板82固定於繫留部70,從而能夠使第1固定板82的固定穩定。
另一方面,不僅將錨繩等繫留部件的一端與池底和湖底的錨連接,有時候也有需要固定於池和湖周圍的陸地上,此時,應該使眼螺栓80的環80a位於浮板10的表面壁16側。
如上所述,若將眼螺栓80的環80a設於表面壁16側,則錨繩等繫留部件拉住浮板10的力與之前相反,這時,如圖12C所示,優選將第1固定板82設置在繫留部70的背面壁17側。
在本實施方式中,插通眼螺栓80的本體部80b且設於繫留部70的第1通孔71具有使表面壁16向背面壁17側凹陷成逐漸變細形狀的錐形部71a,從而具有增強肋結構。
因此,第1固定板82配置於背面壁17側時,為了避免眼螺栓80的環80a掉入錐形部71a內,作為配件,如圖12C所示,具備設於繫留部70的表面壁16上的第2固定板85以覆蓋錐形部71a。
但是,錨繩等繫留部件試圖留住浮板10時,由於並沒有那麼強的力施 加於該第2固定板85,如圖12C所示並不需要厚度如第1固定板82厚的第2固定板85。
應予說明,由於該第2固定板85也需要能夠插通眼螺栓80的本體部80b,因此,在與第1通孔71相對應的位置,具有插通眼螺栓80的本體部80b的通孔。
上述說明中,為便於說明,分別對固定於水中和陸地上的錨繩等繫留部件的固定位置進行了說明,但毋庸置疑,與集合有多個(多個)浮板10的集體浮板部120(參考圖22)連接的錨繩等繫留部件,可以與固定於水中及陸地上的錨繩等繫留部件混合在一起。
換句話說,錨繩等繫留部件連接於集體浮板部120(參考圖22)的多個位置從而可以穩定繫留,因此上述多個位置中幾個連接在固定於水中的錨的錨繩等繫留部件,剩下的位置連接在固定於陸地上的錨繩等繫留部件。
在這裡,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將固定用耳部設於浮板的四角的同時,連接用元件的四角也設有固定用耳部,利用卡固針連接這些固定用耳部從而使浮板集合,但這時,若以外形成為矩形的方式集合浮板,則只有集合浮板部的四角留有固定用耳部,導致只能連接4個錨繩。如此,若利用浮板的連接結構進行錨繩等繫留部件的繫留時,使用該連接結構的部分上不可繫留錨繩等繫留部件。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方式中,集合了浮板10時的連接結構之外,還設有繫留錨繩等繫留部件的繫留部70。因此集合了浮板10成為集體浮板部120(參考圖22)時,如果是用於通道的浮板10,不管是哪一個浮板10都可以繫留錨繩等繫留部件,設置錨繩的自由度會極高。
並且在專利文獻1中,如上所述,有時只能將4個位置連接於錨繩,在這種的情況下,各錨繩將負擔集合的浮板部試圖移動的力全體的25%,如果其中1根錨繩斷裂,則剩下各錨繩將承受集合的浮板部試圖移動的力整體的33%,錨繩斷裂的概率顯著上升,從而導致繫留穩定性變差。
然而,如果是本實施方式的浮板10,如果是使用於通道等的浮板10,不管是哪一個浮板10均可繫留錨繩等繫留部件,因此,可大幅增加用於繫留集體浮板部120(參考圖22)的錨繩等繫留部件的數量,能夠減少施加於各繫留部件的力,從而能夠大幅降低錨繩等繫留部件損壞的概率的同時,即使某一個繫留部件損壞,也可避免成為較大的力施加於剩下的繫留部件的狀態。由此,可獲得集體浮板部120(參考圖22)的較高的繫留穩定性。
並且,這意味著,即使減少連接於1個錨繩等繫留部件的錨的重量,通過增加連接於集體浮板部的錨繩等繫留部件的個數,可充分繫留集體浮板部。因此,在使用完太陽能電池板50不得不撤除集體浮板部等的情況下,通過減少錨的重量可易於進行錨的提升工作。
應予說明,錨繩等繫留部件繫留的浮板10的繫留部70中,由於施加於每一個位置的力減輕,從而錨繩等繫留部件受損的概率降低的同時,可以大幅降低繫留部70受損的概率。
並且,即使是錨繩等繫留部件試圖拉住浮板10的力施加的情況下,由於繫留部70設於浮板10的中央側,即浮板10不傾斜而維持穩定的姿勢的位置,從而可使浮板10的繫留具有良好的姿勢穩定性。
另一方面,若將繫留部70設於浮板10的中央側的位置,如果不存在靠近中央側的開口部26,則為難以進行將錨繩等繫留部件繫留於繫留部70的操作的位置。
然而,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繫留部70附近存在開口部26,從而可簡單地靠近繫留部70的背面壁17側,在眼螺栓80的環80a設於背面壁17側時,也可簡單地進行將錨繩等繫留部件繫留於環80a繫留部件的操作。
此外,即使是在集體浮板部120(參考圖22)的中央側,若配置未設置太陽能電池板50的浮板10,則也能夠簡單地將錨繩等繫留部件繫留於浮板10。
因此,若是使用本實施方式的浮板10構成的集體浮板部120(參考圖 22),則不限於集體浮板部120的周圍,也可繫留部件繫留於在集體浮板部120的中央側利用錨繩等繫留部件進行繫留。
於是,在本實施方式的浮板10可作為通道等使用,在這種使用方式中,優選關閉開口部26,無法靠近繫留部70的背面壁17側時,優選可簡單地開啟開口部26。應予說明,如以下說明,如果將其成為可簡單地開閉開口部26的結構,則可以提高平常將開口部26關閉作為通道使用的便利性,且在點檢錨繩等繫留部件時,有可以簡單地開啟開口部26而使點檢操作簡單化的優點。
在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可簡單地開閉開口部26。以下對簡單開閉開口部26的結構進行說明。
圖13為說明開口部26的開閉機制的剖面圖。具體而言,是沿著圖10的E-E線的E-E線剖面圖,圖10為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未裝設於支撐部11的圖,圖13表示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裝設於支撐部11的狀態。
如上所述,由於開口部26是由支撐部11立起而形成的,開口部26的內形和支撐部11的外形幾乎呈同樣的形狀。因此,即使通過支撐部11關閉開口部26,若施加將支撐部11推向背面壁17側的壓力,則可簡單地使支撐部11移動至背面壁17側。
於是,如圖10及圖13所示,支撐部11以邊24為中樞立起時,開口部26(參考圖5)成為開啟狀態時,在開口部26的他端側(成為中樞的邊24相反側)的緣部26a(圖5参照)的兩端附近,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安裝於支撐部11的狀態下,為了使開口部26堵塞而將支撐部11傾倒時,設有接受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的一部分(兩端)的止擋部90。
通過浮板10具備這樣的止擋部90,從而在利用支撐部11使開口部26關閉時,即使施加有將支撐部11推向背面壁17側的壓力,也可避免支撐部11移向背面壁17側。
而且,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為固定太陽能電池板50的配件,僅僅是利用此配件而不需要增設新的部件。
另一方面,如圖1所示支撐部11設有設有能夠在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的固定部13b與支撐部11之間插入手指的插指凹部91,該插指凹部91設置於在支撐部11向表面壁16側立起的狀態下朝向一端側的支撐部11的面11a。
因此,從支撐部11傾倒而使開口部26關閉的狀態至試圖向表面壁16側立起的時候,固定部13b與支撐部11之間插入手指拉起從而使支撐部11向表面壁16側立起,可簡單地使開口部26開口。
應予說明,以上說明了將錨繩等繫留部件繫留於未設置太陽能電池板50的浮板10,但如果設置太陽能電池板50,則繫留錨繩等繫留部件的操作將變得不易,但並非無法繫留錨繩等繫留部件。
因此,根據需要也可將錨繩等繫留部件繫留於設有太陽能電池板50的浮板10。
圖14為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集體浮板部120的立體圖。如圖14所示,集體浮板部120是通過多個浮板10互相連接而形成的,放置了自南北方向7個×東西方向7個除去四角的4個而得到的共計45個浮板10呈現大概矩形狀。在此,浮板10的前方朝向北側而放置。與此對應,將北側稱為集體浮板部120的前方,將南側稱為集體浮板部120的後方。當然,浮板10放置的位置及個數只是一個例子,沒有任何限制。實際上,數百、數千個浮板10通過通道節60相連接,設有無數個太陽能電池板50。
本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45個浮板10由16個第1浮板10-1、1個第2浮板10-2、以及第3浮板10t構成,這些均採用同一個浮板10。其中,第1浮板10-1設有太陽能電池板50,第2浮板10-2設有太陽能逆變器130(太陽能逆變器:參考圖15~圖20)而代替太陽能電池板50,第3浮板10t未設有太陽能電池板50及太陽能逆變器130。應予說明,太陽能逆變器130是指,將藉由太陽能發電產生的直流電力,通過太陽能電池板50轉換為交流電力的裝置。
如圖14所示,第2浮板10-2位於集體浮板部120的大致中央位置。換言之,在本實施方式中,太陽能逆變器130位於集體浮板部120的大致中央位置。還有,與第2浮板10-2在南北方向及東西方向相鄰的4個浮板10為第3浮板10t。並且,構成為位於第3浮板10t周圍的浮板10大部分為第1浮板。總而言之,第2浮板10-2通過第3浮板10-3間接地被第1浮板10-1包圍。換言之,太陽能逆變器130是由具有一定距離的多個太陽能電池板50包圍而構成的。通過這樣的結構,抑制了過多的負荷施加於1個浮板10,避免了太陽能逆變器130沉入水底的同時成功將其設置在了水面上。
(設置太陽能逆變器)
接下來說明太陽能逆變器130對於第2浮板10-2的設置。圖15及圖16表示在第2浮板10-2設置支架140且在此設置了太陽能逆變器130的形態(太陽能逆變器單元150)的立體圖。同樣,圖17為太陽能逆變器單元150的正面圖、圖18為後視圖、圖19A為右視圖、圖19B為左視圖、圖20為分解圖、圖21A為俯視圖、圖21B為P-P剖面圖。
如圖15~圖20所示,太陽能逆變器130藉由支架140設置於第2浮板10-2。支架140具備底框141、左側架142la、142lb、右側架142ra、142rb、頂板143、副架144l、144r、144b。
底框141為藉由第2浮板10-2表面和連接螺栓62固定設置的框架,前 後左右各延伸2個。
左側架142la自左側底框141l偏向天頂方向傾斜一定角度向上方延伸,左側架142lb自左側底框141l偏向天頂方向傾斜一定角度向上方延伸。另外,即可不同也可相同。如上所述,左側架142la、142lb互相交叉而設置。右側架142ra從右側底框141r自天頂方向傾斜一定角度θ 1向上方延伸,右側架142rb從右側底框141r自偏向天頂方向傾斜一定角度向上方延伸。另外,兩個傾斜角度既可不同也可相同。如上所述,右側架142ra、142rb互相交叉而設置。
頂板143藉由左側架142la、142lb及右側架142ra、142rb支撐,避免設於其下方的太陽能逆變器130被陽光直射。換言之,左側架142la、142lb及右側架142ra、142rb具有支柱部件的作用,頂板143具有遮陽部件的作用。在此,需注意頂板143自水平面稍微向第2浮板10-2的後方側傾斜。通過設置這樣輕微的傾斜,可降低頂板143上堆積雨水、雪、灰塵、樹葉、鳥糞等垃圾的可能性。換言之,藉由這種傾斜可提高支架140的維護。另外,如果加大傾斜將易受風壓的影響,因此,優選可以降低上述堆積的傾斜程度(例如,太陽能電池板50的設置傾斜為極限)。
副架144l、144r以延伸自太陽能逆變器支持架145下方延伸的方式設置,以支撐沿著左側架142la及右側架142ra設置的太陽能逆變器130的後方側。並且,與這些相連接且位於底面的副架144b與底框141l、141r相連接。
通過使用如此結構的支架140,可以以使太陽能逆變器130不接觸第2浮板10-2接觸的方式設於第2浮板10-2上。優選將太陽能逆變器130設置在距離第2浮板10-2的表面30cm以上的位置。特別是,如圖21所示,太陽能逆變器130的底面130b位於第2浮板10-2的開口部26的上方。應予說明,開口部26並不限定於此,例如開口部26也可作為通孔實施。
於是,自太陽能逆變器130的底面130b(參考圖19A及圖19B)導出未圖示的送電線,通過這樣的分離,不發生該送電線沿著第2浮板10-2的表面突然彎曲的情況,從而可緩和施加於該送電線的負荷。應予說明,由太陽能逆變器130導出的送電線雖然是向陸地延伸,但由於如浮板10這樣,設置於不穩定地向水平垂直方向移動的物體上,這樣的送電線的狀態存在偏差。例如,有的部分張緊,其他部分鬆弛等。優選能夠將這種送電線維持在盡可能良好的狀態。
並且,太陽能逆變器130沿著左側架142la及右側架142ra設置。具體而言,在以將左側架142la與右側架142ra相連接的方式設置的太陽能逆變器支持架145上,藉由特定的夾具146傾斜設置太陽能逆變器130。因此,雖然在左側架142la及右側架142ra上施加有負荷,但藉由自太陽能逆變器支持架145延伸的副架144l、144r及將這些連接於底框141的副架144b,有能夠減輕該負荷的方式。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形態,可提供避免沉入水中的同時具備太陽能逆變器的浮板集合體。
2.第2實施方式(相當於第2觀點)
本節對第2實施方式進行說明。與第1實施方式共同特點,省略對其進行說明。
(集體浮板部)
說明由浮板10及通道節60形成的集體浮板部120。在本實施方式中,集體浮板部120主要為將太陽能電池板50設置於浮板10的集合體,是所謂浮板集合體的主要部分。另外,實際上浮板集合體處了集體浮板部120之外,還包括從陸地持續到浮在水面上的集體浮板部120的橋台(未設置太陽能電池板50的狀態下將浮板10連接成細長的物)、連接橋台與集體浮板部120的連接浮板部等,此處省略其圖示和說明。
圖22及圖23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集體浮板部120的立體圖。圖24A為從西側觀察到的本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集體浮板部120的側視圖、圖24B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集體浮板部120的俯視圖。如圖22~圖24所示,集體浮板部120為多個浮板10互相連接而形成的,此處表示南北方向9個×東西方向9個放置了共計81個浮板10的矩形狀集體浮板部120的形態。後續說明的除基端浮板10fs之外的浮板10的前方朝向北側放置。按照此,將北側稱為集體浮板部120的前方,南側稱為集體浮板部120的後方。 當然,浮板10的配置及個數只是一個例子,沒有任何限制。實際上,數百、數千個浮板10通過通道節60相連接,設有無數個太陽能電池板50。
本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81個浮板10由構成周圍的32個外周浮板10s、以及49個內部浮板10i構成成,這些都採用了同樣的浮板10。在本實施方式中,太陽能電池板50設於各內部浮板10i,但太陽能電池板50未設於外周浮板10s。外周浮板10s中,位於集體浮板部120中北側的一端(為方便起見,定義為集體浮板部120的基端)的外周浮板10s為基端浮板10sf。本實施方式中,由於集體浮板部120為矩形狀,基端浮板10sf為沿著該矩形中特定的一邊配置的外周浮板10s。
此處需關注圖24B中的作為集體浮板部120一部分的集體浮板部120p。圖25為集體浮板部120p的立體圖、圖26A為從西側觀察的集體浮板部120p的側視圖、圖26B為集體浮板部120p的俯視圖。如圖所示,基端浮板10sf於此之外的浮板10相反方向配置。基端浮板10sf與相鄰的內部浮板10i的固定方法並沒有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專用的接頭(未圖示)從而在浮板10的一端之間進行連接,也可用繩(未圖示)來捆綁。
並且基端浮板10fs設有作為防風部件的假面板50d。另外,假面板50d的結構與太陽能電池板50相同且於浮板10的設置方法也與上述說明相同而省略。通過採用同樣的結構,浮板10可按原樣使用,與太陽能電池板50不同且可選擇更有效的部件(例如,成本、重量輕、剛性的強度等)。換言 之,可降低整體的初期費用。當然,可作為防風部件直接採用太陽能電池板50。這些根據設置條件適當的選擇採用。
通過將基端浮板10sf與內部浮板10i相反方向配置,設置於基端浮板10sf的假面板50d與設置於與此相鄰的內部浮板10i的太陽能電池板50向相反方向傾斜。換言之,以相對於內部浮板10i的表面朝向南側(集體浮板部120的後方側)傾斜的方式設置太陽能電池板50,以相對於基端浮板10fs的表面朝向北側(集體浮板部120的前方側)傾斜的方式設置假面板50d。具體而言,如圖26A所示,太陽能電池板50的法線L1以朝向比天頂方向更向南側的方式傾斜,假面板50d的法線L2以朝向比天頂方向偏向背側的方式傾斜。
並且,由於基端浮板10sf和內部浮板10i是反方向放置,因此如圖26B所示,設置於相鄰的內部浮板10i的太陽能電池板50之間的距離d1小於,設置於基端浮板10sf的假面板50d和與此相鄰的設置於內部浮板10i的太陽能電池板50之間的距離d2。應予說明,關於內部浮板10i之間的連接,請參考上述所涉及到的固定太陽能電池板他端側”的記載。
如上所述,通過集體浮板部120的基端設置具有防風部件功能的假面板50d,可緩解太陽能電池板50脫離支架的情況或支架本身立起的問題。進一步,在每一個太陽能電池板50單獨設置防風部件的情況下,在水面上使用可能會引起向水面下的下沉,但在本實施方式中,整體的集體浮板部 120通過在基端浮板10sf設置作為防風部件的假面板50d可解決下沉的問題,並且,相比於單獨設置的情況可達成降低成本的效果。
如上所述的集體浮板部120具有矩形狀僅作為一個例子,應當指出的是,無論集體浮板部120的形狀如何,位於集體浮板部120北側的一端(基端)的浮板(基端浮板10sf)設置作為防風部件的假面板50d,均可達到上述的效果。
(風壓荷載的分析)
接下來說明為驗證本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集體浮板部120效果的分析結果。在此,將上述本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集體浮板部120作為實施例,比較例採用了圖27及圖28各自所示的集體浮板部120a、120b。另外,圖27A為從西側觀察的集體浮板部120a的側視圖、圖27B為集體浮板部120a的俯視圖。圖28A為從西側觀察的集體浮板部120b的側視圖、圖28B為集體浮板部120b的俯視圖。
如圖27所示,比較例1所涉及到的集體浮板部120a,太陽能電池板50設置於東西方向9個×南北方向9個共計81個所有浮板10,沒有採用和實施例所涉及到的集體浮板部120同樣的將基端浮板10sf反方向配置的結構。還有,如圖28所示,比較例2所涉及到的集體浮板部120b,在東西方向9個×南北方向9個共計81個浮板10中,內部浮板10i設置了太陽能電池板50,外周浮板10s未設置太陽能電池板50。特別是,沒有採用和實施例所 涉及到的集體浮板部120同樣的將基端浮板10sf反方向放置且設有假面板50d的結構。
表1表示,風以一定風速v從北吹向南的情況下(參考圖24、圖27及圖28的箭頭),水平方向的風荷載及垂直方向(揚力方向)的風荷載。此處“行”為東西方向配置的浮板10的單位,例如,第1行表示基端浮板10sf。此處,將比較例1中垂直方向的荷載的總值(也就是揚力)視為100而表示其相對值。本實施例和比較例1相比較,預期降低約35%的水平方向的荷載、降低約32%的垂直方向的荷載。與比較例2相比較,預期分別降低約10%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荷載。也就是說,實施例所涉及到的集體浮板部120和比較例1、2相比較可有效地降低風壓荷載。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可提供一種具備適合水面上的風壓措施且製造成本低廉的浮板集合體。
3.第3實施方式(相當於第3觀點)
本節對第3實施方式進行說明。與第1及第2實施方式共同特點,省略對其進行說明
(繫留部件)
此處說明用於將浮板10繫留於所定位置的繫留部件100。圖29為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繫留部件100的示意圖。在本實施方式中,繫留部件100由線狀部件101和固定部件105構成。線狀部件101例如其一端101a作為第1連接部連接於浮於水面的浮板10的繫留部70(後續說明)而垂入水中,其他端101b作為第2連接部連接於位於水底的固定部件105。
在本實施方式中,線狀部件101從水面至水底的方向按順序具有鏈102、金屬線103(請求項的範圍中“金屬部件”的一個例子)、以及樹脂繩104由這些按順序連接而成。
圖30為圖29所示的繫留部件100的局部放大圖,特別表示線狀部件101中鏈102的示意圖。鏈102為多個鏈元件102e互相插入連接的普通鎖狀部件。通過採用鏈102,可進行線狀部件101長度的微調整。換言之,將線狀部件101調為最長而使用的情況下,構成鏈102的鏈元件102e中位於基端的鏈元件102ef作為第1連接部,連接於之後敘述的繫留部70即可。或者,調為比此短的長度而使用的情況下,適當地將鏈元件102ef之後(也就是靠近水底側)的鏈元件102e作為第1連接部,連接於繫留部70即可。特別是、到池底和湖底的距離(水深)根據位置而不同,但通過採用鏈102,無論水深的分散如何,均可實現適當長度的線狀部件101。
接下來請注意,除了鏈102及金屬線103之外,還採用了樹脂繩104。在浮板10中,太陽能電池板50為了提高發電效率向浮板10本身的規定的一端側(南側)傾斜,因此,自背面的風力成為揚力容易向浮板10立起的方向施加負荷。結果,相當於向線狀部件101也施加了負荷。在本實施方式中,除了金屬線103和鏈102等金屬製部件,還採用了更具彈性的樹脂繩104。根據這種結構,藉由施加於線狀部件101的負荷,可抑制線狀部件101的劣化。
應予說明,優選使用樹脂繩104達到上述效果,但並不限於上述結構。優選採用同樣的樹脂繩104,特別是可採用同長度的樹脂繩104。作為偏差,例如,不管水深,在所有位置可採用相同長度的樹脂繩104,也可以使相鄰的n條樹脂繩104中k條相同(使1<k<n)。在此,優選(n,k)=(3,2)、(4,2)、(4,3)、(5,2)、(5,3)、(5,4)、(6,2)、(6,3)、(6,4)、(6,5)、(7,2)、(7,3)、(7,4)、(7,5)、(7,6)等。
於是,繫留部件100連接於浮板10的集合體的端部(為方便稱為邊),關於採用上訴同長度的樹脂繩104,可實施於每個邊(北側邊、南側邊等)。連接於各邊的繫留部件100中,優選P%以上的樹脂繩104為同長度。優選為,P=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也可以在此處例舉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範圍內。
並且,如圖31所示,風從北向南的方向吹向浮體10的集合體。在進行 風吹時,由於施加於構成北側邊的浮體10的揚力較大,設置於北側的樹脂繩104的個數必然增多,其中,優選提高具有同等長度的樹脂繩104占有的比率(換句話說,提高具有同等長度的樹脂繩104的設置密度)。還原的話,優選上述P的值高於其他邊。進一步,由於在北側中位於兩角的繫留部件100包含的樹脂繩104揚力更大,大於具有同等長度的樹脂繩104所占的比率為優選。在此,對圖31進行補充,也可將太陽能電池板50設置在連接於繫留部件100的浮體10,考慮到安裝操作性(安裝後的點檢容易程度、更換操作性),設置未設置太陽能電池板50的浮體10(所謂空浮體)為優選。在此,長方形狀的浮體10的集合體中,構成4個邊的浮體10不設置太陽能電池板50。另外,這只是一個例子,但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只使構成北側邊的浮體10為空浮體。並且,優選將繫留部件100設於這種空浮體的浮體10。
並且,所有繫留部件100中,優選Q%以上的樹脂繩104為同長度。優選為,Q=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也可以在此處例舉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範圍內。
通過這種結構,各繫留部件100中樹脂繩104為等伸長寬度,可防止施加的力偏向特定樹脂繩104(特別是短的)。並且,在水深淺的位置不採用金屬線103,可採用由鏈102及樹脂繩104組成的線狀部件101。此外,線狀部件101可以全部由樹脂繩104構成。
特別是,樹脂繩104優選採用聚丙烯、聚乙烯、聚醯胺、聚酯纖維、聚氯乙烯、聚氨酯、聚醚、氟樹脂等。此外,添加劑可含有紫外線吸收劑、抗氧化劑、炭黑、彈性體(柔軟成分)。聚丙烯、聚乙烯比重小於水。而金屬線103比重大於水。由於線狀部件101與浮體10和後續說明的固定部件105連接的結構,線狀部件101的比重大於水時,施加將浮體10拉向水底方向(垂直向下方向)的力,相反,線狀部件101的比重小於水時,施加將固定部件105拉向水面方向(垂直向上方向)的力。因此,減小施加於浮體10及固定部件105的力,使線狀部件101的比重接近水的比重,優選適宜組合鏈102、金屬線103、及樹脂繩104。並且,採用聚醯胺組成樹脂繩104,可製作堅硬、伸張率高、不易磨損的適宜的樹脂繩104。
例如,使線狀部件101整體的長度作為L0,其中樹脂繩104的長度為L1時,L1/L0的值可以是0.2~0.9、優選0.3~0.8、更優選0.4~0.6,具體為L1/L0=0.20、0.25、0.30、0.35、0.40、0.45、0.50、0.55、0.60、0.65、0.70、0.75、0.80、0.85、0.90,也可以在此處例舉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範圍內。並且,金屬線103的長度為L2時,L1/L2的值可以是0.3~10.0、優選0.4~7.0、更優選0.5~5.0、具體為L1/L2=0.3、0.4、0.5、0.6、0.7、0.8、0.9、1.0、2.0、3.0、4.0、5.0、6.0、7.0、8.0、9、10.0,也可以在此處例舉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範圍內。
線狀部件101(樹脂繩104)的水底側的他端101b連接的固定部件105可以是錨。換句話說,固定部件105具有埋進水底的地中的構造,由此可 固定固定部件105。形狀並無特別限定,可以考慮將多個長部件以不同角度埋進水底地中。通過以不同角度埋進地中,可防止固定部材105脫離地面。採用錨的優點可例舉錨本身重量輕適合運輸。但是,埋進地時存在需要潛水員和特殊裝置等缺點。
於是,對於位於不同位置的多個浮板10,用於繫留這些繫留部件100的線狀部件101中,優選施加於線狀部件101的力均等。然而,如上所述,根據位置水深不同,且若水底殘留污有泥漿等,則錨的固定程度會產生差距,結果導致施加於線狀部件101的負荷的分散。並且,線狀部件101的游隙產生偏移,施加於相對較短的線狀部件101的力變大而線狀部件101斷裂的情況。本實施方式如上所述通過採用樹脂繩104而抑制這種可能性。
應予說明,也可採用多個沉锚代替錨作為固定部件105。沉锚是指,相對於水比重大很多的混凝土和重金屬等重物。不同於上述錨,不需要潛水員和特殊裝置,不受水底的狀態的影響發揮一定的固定性的優點。其缺點為,因需要準備多個重量重的沉锚,在運輸操作和太陽能發電項目結束後從水底拉上來的操作(回收)變得不易。
固定部件105具備固定線狀部件101的他端101b的固定部105a(例如,眼螺栓等)因為需要較強的硬度一般採用金屬製固定部105a。並且,不同金屬接觸時會產生電解腐蝕成為脆弱化、生鏽的原因。如本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浮板10,長時間(比如,20年等)設置時部件之間的摩擦增多,需 注意上述脆弱化和生鏽等問題。因此,為避免電解腐蝕,相接觸的部件採用同種金属或實施防止電解腐蝕的電鍍處理較好。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考慮到電解腐蝕,請注意在固定部件105和金屬線103之間防止樹脂繩104。
(繫留方法)
接下來說明使用繫留部件100繫留浮板10的方法。以下隨著步驟S1~S8進行說明。
〔開始〕
(步驟S1)
在浮板10的繫留過程中,需把握池/湖的形狀,包括到水底的大致距離。此時,可用深度計等進行測量,也可提前由池/湖的所有者提供情報(步驟S2中繼續)。
(步驟S2)
根據步驟S1把握到的池/湖的形狀和浮板10的集合體(包括集體浮板部)的大小(特別是依據要設置的太陽能電池板50的個數),決定各浮板10和通道節60等整體的佈局(步驟S3中繼續)。
(步驟S3)
進行風洞分析,決定將浮板10的集合體浮於池/湖的所定位置所需要的繫留部件100的數量和具體位置,如北側有幾個(步驟S4中繼續)。
(步驟S4)
測量具體設置位置的深度。此處,可通過直線狀的管狀部件的棒狀部件作為特定的測量工具而使用。深度一直測定到該棒狀部件無法前進(無法繼續撞擊)的位置(步驟S5中繼續)。
(步驟S5)
根據步驟S4測量到的深度選定繫留部件100所涉及到的具體部件。例如樹脂繩104的長度(原則上採用和上述同樣長度的)和金屬線103的長度可以是由此步驟決定的(步驟S6中繼續)。
(步驟S6)
將固定部材105設置於水底(步驟S7中繼續)。
(步驟S7)
測量步驟S6所設置的固定部件105到水面的距離。特別是在採用錨作為固定部件105的情況下,存在與步驟S4實施的測定值不同的傾向(大體上比步驟S4的測定值深),是考慮到這些情況下的測量(步驟S8中繼續)。
(步驟S8)
最後,選擇連接於浮板10的繫留部70的鏈元件102e而調整鏈102的長度,從而調整繫留部件100的線狀部件101的長度。
〔結束〕
(為繫留浮板的結構)
接下來說明為使用繫留部件100進行繫留的浮板10的構成。本實施方式的浮板10如上所述具備具有開口部26的環形浮板部30。具體而言,如上所述開口部26由與開口部26相對應的表面壁16和背面壁17組合而構成,以連接於開口部26的一端側的內壁表面的邊24作為中樞以使開口部26開口的方式,支撐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一端部51側(一端側)的支撐部11向表面壁16側立起而形成的。
並且,如圖6所示,若立起支撐部11以形成開口部26,則能夠自其開口部26靠近浮板10中央的背面壁17側的區域F。
浮板10中央的區域F位於自矩形狀浮板10的四角畫對角線時的交點位置,幾乎是重心位置。若在這樣的重心位置固定繫留部件100的線狀部件101(特別是鏈102),則可由強風等試圖移動浮板10時,拉起線狀部件101的垃力會施加到不會使浮板10傾斜的姿勢穩定性較高的重心位置,從而能夠避免浮板10的姿勢變差。
並且,若工人在浮板10的周圍的緣部附近,則根據情況,可以認為有可能發生浮板10傾斜而導致工人落入水中的情況,工人在浮板10的周圍的緣部附近時,不進行將線狀部件101固定於浮板10會使操作性變差。另外, 考慮到這種落入水中的情況,也可將船靠近浮板10周圍的緣部操作,但這種情況也是需要在船上進行的操作,因此操作性並不一定好。
另一方面,浮板10中央的區域F位於姿勢穩定性較高的重心位置,即使工人在此附近,也難以破壞浮板10的平衡。
因此,如果將線狀部件101固定於浮板10中央的區域F,則在進行將線狀部件101固定於浮板10的操作時,由於不會破壞浮板10的平衡,從而易於進行將線狀部件101固定於浮板10的操作。
於是,將繫留線狀部件101的繫留部70設於浮板10接近中央的區域F,以下具體說明繫留部70。如圖5所示,繫留部70設於開口部26的附近(他端側附近),更具體而言,相鄰設置於與夾著開口部26而立起的支撐部11相對的開口部26的緣部26a。
並且,如圖5所示,繫留部70是以由表面壁16向背面壁17側凹陷的方式形成的同時,如圖6所示,繫留部70也以背面壁17也向表面壁16側凹陷的方式形成。換句話說,繫留部70構成通過組合表面壁16和背面壁17來提高剛性。
圖12為圖3B及圖4B的沿著D-D線切割的D-D線剖面圖,圖12A為表示未安裝眼螺栓80等固定繫留部件的狀態的圖,圖12B為表示安裝了眼 螺栓80等固定繫留部件的部件,從而使眼螺栓80的環80a位於背面壁17側的狀態圖,圖12C為表示安裝了眼螺栓80等固定繫留部件的部件,從而使眼螺栓80的環80a位於表面壁16側的狀態圖。
並且,如圖12B及圖12C所示,浮板10作為配件具有眼螺栓80和螺母81。其中,眼螺栓80具有固定線狀部件101(鏈102)的環80a,螺母81自環80a延伸且螺合於眼螺栓80的螺合槽,其中眼螺栓80具有螺合槽設於尖端的本體部80b。相對於此,繫留部70具有貫通眼螺栓80的本體部80b的第1通孔71。
並且,如圖12B及圖12C所示,浮板10具備作為配件的第1固定板82、一雙第1螺栓83以及一雙第1螺母84。其中,第1固定板82配置於繫留部70的表面壁16側或背面壁17側,一雙第1螺栓83將第1固定板82固定於繫留部70,一雙第1螺母84螺合於第1螺栓83。與此相應,繫留部70具有一雙第2通孔72,第2通孔72貫穿夾著第1通孔71而設置的第1螺栓83。
並且,第1固定板82具有3個通孔82a,所述3個通孔82a以與第1通孔71及第2通孔72對應的方式設置,以貫通眼螺栓80的本體部80b及第1螺栓83。
應予說明,如圖3B、圖4B、圖5及圖6所示,第1通孔71及第2通 孔72沿著開口部26的他端側的緣部26a(參考圖5)的方向設於繫留部70。
圖12B為鏈102(考慮到可視度圖12B中未圖示)中期望的鏈元件102e和環80a互相插入而連接,繫留浮板10的形態而使用的情況。因此,眼螺栓80的環80a配置為位於成為水面側的背面壁17側的位置。
這種情況下,浮板10藉由風試圖移動時,線狀部件101試圖拉住浮板10的力作用為將眼螺栓80自浮板10的背面壁17朝向表面壁16的反方向(圖的下側)拉力。
此時,若應力集中於眼螺栓80位於浮板10的局部位置,則由樹脂組成的浮板10有可能損壞。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2B所示,繫留部70的表面壁16側設置具有一定厚度的第1固定板82,將眼螺栓80的本體部80b配置為貫穿第1固定板82之後,使螺母81螺合於貫穿第1固定板82的眼螺栓80的本體部80b前端,將第1固定板82固定於繫留部70的表面壁16上,從而使該拉力藉由第1固定板82分散到繫留部70整體。
應予說明,由於第1固定板82會直接承受線狀部件101所受的拉力,因此其厚度較厚,還優強度較高的材料,例如,優選使用金屬製的板等。然而,可根據需要設置第1固定板82,但並非必須設置。
因此,可避免線狀部件101的拉力集中在繫留部70的局部位置,從而 可避免繫留部70受損。
應予說明,如本實施方式,夾著眼螺栓80利用一雙第1螺栓83和第1螺母84將第1固定板82固定於繫留部70,從而能夠使第1固定板82的固定穩定。
另一方面,不僅將線狀部件101的他端101b與位於池底或湖底的固定部件105連接,有時候也有需要固定於池或湖周圍的陸地上,此時,應該使眼螺栓80的環80a位於浮板10的表面壁16側。
如此,若將眼螺栓80的環80a設置在表面壁16側的位置,則線狀部件101試圖拉住浮板10的力的施加與之前相反,此時,如圖12C所示,優選將第1固定板82設置在繫留部70的背面壁17側。
在本實施方式中,插通眼螺栓80的本體部80b且設於繫留部70的第1通孔71具有使表面壁16朝向背面壁17側凹陷成為的逐漸變細形狀的錐形部71a,從而具有增強肋結構。。
因此,第1固定板82配置於背面壁17側時,為了避免眼螺栓80的環80a掉入錐形部71a內,如圖12C所示,作為配件具備設於繫留部70的表面壁16上的第2固定板85以覆蓋錐形部71a。
但是,線狀部件101試圖拉住浮板10時,由於並沒有那麼強的力施加於第2固定板85,如圖12C所示,並不需要如同第1固定板82厚度。
應予說明,由於第2固定板85也需要能夠插通眼螺栓80的本體部80b,因此,在與第1通孔71相對應的位置,具有插通眼螺栓80的本體部80b的通孔。
在上述說明中,為便於說明,分別對固定於水中及陸地上的錨繩等繫留部件的各固定位置進行了說明,但毋庸置疑,與集合有多個浮板10的集體浮板部連接的線狀部件101,可以與固定於水中及陸地上的錨繩等繫留部件混在一起。
換句話說,為了穩定繫留線狀部件101連接於集體浮板部的多個位置,可藉由這多個位置中幾個固定部件105連接於固定在水中的線狀部件101,剩下位置連接於固定在陸地上的線狀部件101。
在此,專利文獻1中,將固定用耳部設於浮板10的四角的同時,固定用耳部也設於連接元件的四角,利用卡固針連接這些固定用耳部從而使浮板10集合,但此時,若以外形外形成為矩形狀的方式集合浮板,則只有集合浮板部的四角留有固定用耳部,導致只能連接4個線狀部件101。如此,若利用浮板10的連接結構進行線狀部件101的繫留時,使用該連接結構的部分上無法繫留繫留部件100。
另一方面,本實施方式中,由於除了集合浮板10的連接結構之外,還設有繫留線狀部件101(鏈102)的繫留部70,集合浮板10成為集體浮板部時,如果是用於通道等的浮板10,不管是哪一個浮板10都可以繫留線狀部件101,設置繫留部件100的自由度會極高。
並且,專利文獻1中,如上所述,有時候只能將4個位置連接於線狀部件101,此時,各線狀部件101承受集合浮板部試圖移動的力整體的25%,若其中一根線狀部件101斷裂,則剩下的各個線狀部件101將承受集合的浮板部試圖移動的力整體的33%,線狀部件101的斷裂概率顯著上升,從而導致繫留穩定性較差。
然而,本實施方式的浮板10,如果是使用於通道等的浮板10,不管是哪一個浮板10均可以繫留線狀部件101,因此,繫留集體浮板部的線狀部件101的數量可大幅提高,能夠減少施加於每個繫留部件的力,從而能夠大幅降低線狀部件101受損的概率。與此同時,即使某一個繫留部件受損,也可避免成為較大的力施加於剩餘繫留部件的狀態。因此,可獲得集體浮板部的較高的繫留穩定性。
並且,這意味著,即使減小連接於1個線狀部件101的固定部件105的重量,通過增加連接於集體浮板部的線狀部件101的個數,可充分繫留集體浮板部。因此,使用完太陽能電池板50不得不撤除集體浮板部等時, 通過減小線狀部件101的重量,易於進行固定部件105的提升工作。
應予說明,繫留有線狀部件101的浮板10的繫留部70中,由於能夠減少施加於每個位置的力,從而如同能夠降低線狀部件101受損的概率,繫留部70受損的概率也會大幅降低。
並且,即使是施加有線狀部件101試圖拉住浮板10的力的情況下,繫留部70設於浮板10的中央側,即浮板10不會傾斜而維持穩定姿勢的位置,從而可使浮板10的繫留具有良好的姿勢穩定性。。
另一方面,若將繫留部70設於浮板10的中央側的位置,如果不存在可靠近該位置的開口部26,則為難以進行將線狀部件101繫留於繫留部70的操作的位置。
然而,本實施方式中,繫留部70附近存在開口部26,可簡單地靠近繫留部70的背面壁17側,在眼螺栓80的環80a設於背面壁17側時,也可簡單地進行將線狀部件101中期待的鏈元件102e連接(繫留)於環80a的操作。
進一步,即使是在集體浮板部的中央側等,若設置未設有太陽能電池板50的浮板10,則也能夠簡單地將繫留線狀部件101繫留於浮板10。
因此,如果是使用本實施方式的浮板10而構成的集體浮板部,則不限於集體浮板部的周圍,也可在集體浮板部的中央側利用線狀部件101進行繫留。
於是,在本實施方式的浮板10可作為通道等使用,在這種使用方式中,優選關閉開口部26。另一方面,試圖靠近繫留部70的背面壁17側時,優選可簡單地開啟開口部26。另外,如以下說明,若使其成為可簡單地開閉開口部26的結構,則可以提高平常將開口部26關閉作為通道使用的便利性,且在點檢線狀部件101時,有可簡單地開啟開口部26而使點檢操作簡單化的優點。
於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可簡單地開閉開口部26。以下說明簡單開閉開口部26的結構。
圖13為說明開口部26的開閉機制的剖面圖。具體而言,是沿著圖10的E-E線的E-E線剖面圖,圖10為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安裝於支撐部11的圖,圖13為表示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安裝於支撐部11的狀態的圖。
如上所述,由於開口部26是由支撐部11立起而形成的,因此,開口部26的內形和支撐部11的外形幾乎呈同樣的形狀。因此,即使用支撐部11關閉開口部26,若施加將支撐部11推向背面壁17側的壓力,則可簡單地使支撐部11向背面壁17側移動。
於是,如圖10及圖13所示,支撐部11以邊24作為中樞而立起,開口部26(參考圖5)成為開口的狀態時,在開口部26的他端側(作為中樞的邊24的相反側)的緣部26a(參考圖5)的兩端附近,在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安裝於支撐部11的狀態下,以堵住開口部26的方式推倒支撐部11時,設有接受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的一部分(兩端)的止擋部90。
通過使浮板10具備這樣的止擋部90,從而在利用支撐部11使開口部26關閉時,即使施加有將支撐部11推向背面壁17側的壓力,也可避免支撐部11移向背面壁17側。
而且,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為固定太陽能電池板50的配件,只是利用配件不需要增設新部件。
另一方面,圖1所示支撐部11設有能夠在一端側的固定配件13的固定部13b與支撐部11之間插入手指的插指凹部91,該插指凹部91設置於在支撐部11向表面壁16側立起的狀態下將一端側朝向支撐部11的面11a。
由此,從支撐部11傾倒而使開口部26關閉的狀態至試圖向表面壁16側立起時,可將手指插入固定部13b與支撐部11之間使支撐部11朝向表面壁16側立起,可簡單地使開口部26開口。
應予說明,以上說明了將線狀部件101繫留於未設置太陽能電池板50的浮板10的情況。但是,設置太陽能電池板50時只是繫留線狀部件101的操作變得不易,並非無法繫留線狀部件101。
因此,根據需要,可同樣地將線狀部件101繫留於設置太陽能電池板50的浮板10。
如上,根據本實施方式,可提供一種抑制線狀部件的劣化而構成的用於太陽能電池板的浮板系統。
4.第4實施方式(相當於第4~第6觀點)
以下參考圖面詳細說明本發明第4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浮板10(特別是新型浮板10n)及包含這個的浮板集合體1。
圖32表示浮板集合體1的一個例子且一部分,太陽能電池板50設於新型浮板10n上,新型浮板10n是由塑料的製模形成的浮板10。另一方面,未設置太陽能電池板50的浮板10為舊型浮板10o,具有相比於本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新型浮板10n寬大的形狀。以後,無法區分新舊的情況下,簡稱為浮板10。
每個浮板10藉由由塑料成形體形成的通道節60(無論新老)連接。在每個浮板10上面,通道節60與浮板10相連接,在通道節60的連接方向以 特定間隔連接有浮板10,因此,相鄰的浮板10之間形成特定的間隙。
另一方面,與藉由通道節60的連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連接是通過連接浮板10的簷狀端部間而進行的。使浮板10漂浮時,由於簷狀的端部自水面離間,因此在該方向(與藉由通道節60的連接方向正交的方向)每個浮板10間形成有間隙。另外,相連接的2個浮板10(在此特別是新型浮板10n)如圖42所示,其特征為一部分重疊。通過這種結構,原本施加於1個浮板10的荷載可分散到前後的浮板10。同樣地,通過連接浮板10和通道節60,其一部分重疊為特征。通過這種結構,原本施加於1個通道節60的荷重可分散到相鄰的浮板10。特別是人行走在通道節60上時,這種力的分散極為重要。另外需注意,如圖43所示,在重疊狀態的連接區域418中,重疊的重疊區域418a的寬度或面積大於使用於固定的壓縮部419的寬度或面積。
在以上結構的浮板集合體1中,以特定的連接方向藉由通道節60連接的同時,於與其正交的方向,浮板10的簷狀的端部間相連接,任一個間隔保持一定(不變)。因此,對水的抵抗力始終處於很小的狀態。
並且,浮板集合體1藉由通道節60連接,可以使浮板10之間的間隔較大。通過使浮板10之間的間隔變大,浮板集合體1不易受波浪的影響,可防止從浮游的位置不慎移動。通常,通過設置錨或與陸地連接以使浮板集合體1不隨波浪移動,假設在下雨前後漲潮低潮和低潮的波動,設置了一個用於繫留游隙的游隙。浮板集合體1由於浮板10之間的間隔較大,容易 避開由波浪等引起的水流,不會發生不慎移動的情況。
並且,如背景技術的說明,通過太陽能電池板進行太陽能發電所產生的電力為直流電,而使用於家庭用電源等的電力為交流電,因此,需要太陽能逆變器將直流電轉換為交流電。本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浮板集合體1的一個例子,如圖32所示,太陽能逆變器130設置在舊型浮板10o上。雖然未圖示,太陽能電池板50和太陽能逆變器130是通過多個電力電纜所連接的,還需要從太陽能逆變器130向陸地送電的電力電纜。
接下來,詳細說明浮板集合體1的結構元件,如新型浮板10n、通道節60、配置於新型浮板10n上的太陽能電池板50等。
圖33~圖37為將太陽能電池板50安裝於新型浮板10n的狀態圖,圖38及圖39為從新型浮板10卸載太陽能電池板50的狀態圖。並且,圖40及圖41為圖32的局部放大圖。
浮板10由多個浮板10通過通道節60(參考圖32及圖40)連接,而構成設置太陽能電池板50的浮板集合體1。浮板集合體1可以是數千個(多則1萬個)浮板10集合的部分,用於浮板集合體1的浮板10中,部分浮板10中未設置太陽能電池板50作為太陽能電池板50維護點檢使用的通道(此時優選採用老型浮板10o)。此外,通道在鋪設來自太陽能電池板50的電纜中利用。
更具體而言,如圖40所示,於垂直於浮板10的前後方向的方向,相鄰的浮板10(例如,新型浮板10n)彼此之間,各自的兩端藉由通道節60相連接。因此,2個浮板10與連接這些的2個通道節60之間產生空間75。
並且,本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浮板集合體1設有多個細長部件470以橫跨空間75。如圖所示,可配置於彼此相鄰的通道節60之間,也可配置於浮板10之間。例如細長部件470的剖面為“”字形的金屬製鋼管。通過配置這種細長部件470,可以在以往是死角的空間75配置電力電纜。應予說明,配設電力電纜的方向如圖40的箭頭所示。當然,可以配置板狀的部件來取代細長部件470,但考慮到成本及重量,優選這種方式。
浮板集合體1不受風等的影響而移動也同樣重要,因此,舊型浮板10o具有錨繩等繫留部件可繫留的結構。另一方面,新型浮板10n並非一定需要該結構,圖示為省略了繫留部件的結構。通常,為了繫留浮板集合體1的外周的浮板10,作為浮板集合體1,於外周以外的浮板10,優選採用新型浮板10n。
特別是,為了防止受風等的影響,本實施方式所涉及到的浮板集合體1設有防風網480(請求項的“防風部件”的一個例子)。特別是,大致矩形形狀的新型浮板10n的短邊短於老型浮板10o的短邊(或對應的邊),將防風部件設於每個新型浮板10n導致浮板10大型化而並非優選。在此,本實 施方式所涉及到的防風網480設於通過通道節60彼此相鄰的2個新型浮板10n,從而自一方的新型浮板10n的支撐部11遍及至他方的新型浮板10n的支撐部11。
並且,可通過選擇防風網480的材料,可調整抑制風的影響。防風網480的開口率根據材料而不同,例如,該開口率為0.01~0.5,優選為0.05~0.4,更優選為0.1~0.3。具體舉例為,0.01、0.02、0.03、0.04、0.05、0.10、0.15、0.20、0.35、0.40、0.45、0.50,也可以在此處例示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範圍內。
新型浮板10n如圖33及圖34所示具備支撐部11和接受部12,其中,支撐部11支撐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一雙長邊側中的一端部51,接受部12接受太陽能電池板50的另一方的長邊側的他端部52。另外,考慮到太陽能電池板50的發電效率,支撐部11的高度向表面壁16(參考圖38)上方側(請求項中“第1方向”的一個例子)突出,從而使太陽能電池板50設置為適當的傾斜狀態。
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一端部51設於由支撐部11支撐的鋁製的台座,此台座支撐在支撐部11上。另一方面,新型浮板10n具備將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一端部51側固定於支撐部11的前方側固定配件13。並且,太陽能電池板50通過由固定配件13螺絲釘固定,固定於支撐部11。
太陽能電池板50的他端部52設有鋁製的台座,此台座和設於一端部51的鋁製的台座相同。並且,新型浮板10n具備2個後方側的固定配件14,固定配件14將接受部12的太陽能電池板50的他端部52側(後方側)固定於新型浮板10n,通過此後方側的固定配件14,將太陽能電池板50的後方側固定於新型浮板10n。
新型浮板10n例如可通過利用多個分割式模具夾著溶融狀態的筒狀型坯而使其膨脹的吹塑成型來製造,成型材料可使用各種熱塑性樹脂,例如,可適宜使用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烯烴樹脂。
如圖38及圖39所示,新型浮板10n整體的外形大致呈矩形形狀(長方形狀),其具有側壁部15、表面壁16、背面壁17(總結了這些的是請求項的“浮板部”的一個例子)和中空部的結構。其中,側壁部15包括分型線PL、表面壁16位於上側、背面壁17位於下側、中空部內部收容氣體(空氣等)。
新型浮板10n形成有支撐部11,支撐部11支撐組合背面壁17和表面壁16而構成的太陽能電池板50。支撐部11周圍的前方側的邊24之外的3個邊被切斷,以前方側的邊24作為中樞可立起於表面壁16側(放置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一側)以形成開口部26。另外,壓縮被立起的支撐部11的一部分而進行開孔,並用螺絲釘進行固定,從而維持立起的狀態。特別是藉由安裝上述防風網480施加於支撐部11的力變大,因此,需要這種強固的 固定。萬一作為中樞的邊24受損也可維持固定形狀。
設置太陽能電池板50時,如圖35所示,以如下的方式進行設置:支撐部11立於表面壁16側從而接觸作為中樞的邊24側的開口部26的內壁表面25,在與作為中樞的前方側的邊24的相對的邊22側,藉由固定配件13支撐太陽能電池板50的前方側的下側。
應予說明,作為支撐部11中樞的前方側邊24相反側的邊22側設有接受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一端部51的接受肋。具體而言,接受肋的一部分具有背面壁17靠近表面壁16側而形成的階梯結構,將太陽能電池板50設置於新型浮板10n時,使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一端部51側被接受,從而不會發生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一端部51側越過支撐部11向前方側偏離的情況。
若如此構成支撐部11,則開口部26將位於支撐部11的附近,因開口部26的內壁表面成為抑制結構性撓曲的壁面,因而不易發生撓曲。並且,由於支撐部11為中樞結構與新型浮板10n的本體連接,即使發生新型浮板10n的撓曲,支撐部11也不易受其影響。此外,支撐部11時通過使背面壁17和表面壁16對齊而不會彼此分離而增加剛性的部分,從而不會由於撓曲的影響而引起變形。
接下來說明太陽能電池板50的固定方法。如圖33及圖34所示,太陽能電池板50以其一端部51側藉由前方側的固定配件13固定於支撐部11 的方式,將太陽能電池板50固定於新型浮板10n。
前方側的固定配件13是由支持面13s和固定部13b組成的L字形狀的固定配件。具體而言,固定部13b是中樞的相反側,具有支撐部11以立起的狀態固定於朝向新型浮板10n的前方側的支撐部11的面11a的他方的面。支持面13s以從固定部13b向與固定部13b幾乎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設置,以同支撐部11支撐太陽能電池板50。並且,一邊維持支撐部11支撐太陽能電池板50的狀態,一邊將其成為自背面側用螺絲釘固定。
另外,用4個螺絲釘13c將固定配件13固定於支撐部11,但其中靠近中央的2個螺絲釘13c貫通的螺絲釘孔為上下方向的長孔,用靠近中央的2個螺絲釘13c將固定配件13臨時固定於支撐部11的狀態時,固定配件13可以是在支撐部11的上下方向滑行的結構。
在此情況下,將固定配件13臨時固定於支撐部11的狀態,將固定配件13滑向下方從而使固定配件13的支持面13s和支撐部11的之間形成可插入太陽能電池板50的隙間,將太陽能電池板50插入支持面13s和支撐部11之間的隙間後,將固定配件13滑向上方從而使支持面13s和支撐部11挾持太陽能電池板50的狀態下,正式緊固靠近中央的2個螺絲釘13c。並且、正式緊固靠近中央的2個螺絲釘13c後,進一步用外側的2個螺絲釘13c將固定配件13固定於支撐部11,即可完成向太陽能電池板50的一端部51側(前方側)的新型浮板10n的固定。這同樣適用於後方側的固定配件14。
特別是,固定配件13具有如圖所示的細長形狀,固定配件13的長邊方向(請求項的“第2方向”的一個例子)的長度作為L1、支撐部的同方向的長度作為L2時,其特征為L1>L2。換言之,如圖37所示在正視圖中,固定配件13從支撐部11突出的方式實施。另外需留意,對於後方側,其設定為與長度L2大致相同,即固定配件14的寬度短於固定配件13。
L1/L2的值可以是1.3~4.0,優選為1.4~3.0,更優選為1.5~2.0。具體舉例為L1/L2=1.30、1.35、1.40、1.45、1.50、1.60、1.70、1.80、1.90、2.00、2.50、3.00、3.50、4.00,也可以在此處例示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範圍內。
由於新型浮板10n小於以往使用的舊型浮板10(降低製造成本),將固定配件13設定為與支撐部11相匹配的長度時,有可能無法維持太陽能電池板50的穩定。此時,滿足上述L1>L2的結構,即可實現小型化也可維持太陽能電池板50的穩定。另外,固定配件13、14的形狀可根據太陽能電池板50的寬度(例如,1500~2000mm)適當改變。還有,固定配件13、14的寬度可根據太陽能電池板50的寬度適宜設定。
這種被小型化了的新型浮板10n,其特征為相比於以往(例如,舊型浮板10o)細長大致呈矩形的形狀。在此,將新型浮板10n的長邊(此處為前後方向延伸的邊)的長度作為L3、短邊(此處為與前後方向垂直延伸的邊)的長度作為L4時,L3/L4的值可以是1.5~3.0、優選為1.6~2.7、更優選為 1.7~2.4。具體舉例為L3/L4=1.50、1.55、1.60、1.65、1.70、1.80、1.90、2.00、2.10、2.20、2.30、2.40、2.60、2.80、3.00,也可以是此處例示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範圍。換言之,相比於舊型浮板10o,優選短邊(或相當於此的邊)的長度L3更短。
當然,使用的太陽能電池板50基本上也可以和以往使用的相同。特別是,優選大致呈矩形形狀的太陽能電池板50的長邊和新型浮板10n的短邊大致平行設置。太陽能電池板50的長邊的長度作為L5時,L3/L5的值可以是0.2~0.7、優選為0.3~0.6。具體距離為,L3/L5=0.20、0.25、0.30、0.35、0.40、0.45、0.50、0.55、0.60、0.65、0.70,也可以在此處例示的任意2個數值之間的範圍內。
新型浮板10n並非單獨使用,如圖32所示,而是包括新型浮板10n的多個浮板10利用藉由進行維護等時成為通道的通道節60連接,從而構成浮板集合體1。
具體而言,新型浮板10n在靠近支撐部11側的浮板10的前端部10f側形成一雙卡合突出部61與通道節60卡合,通道節60在背面側具有與卡合突出部61卡合的凹部用來進行卡合。
並且,接受太陽能電池板50的他端部52側(後方側)的接受部12較近側的新型浮板10n的後端部10r側具備螺栓孔62r,螺栓孔62r使連接通 道節60的連接螺栓(未圖示)通過。另外,使新型浮板10n的後端部10r側的一部分和前端部10f側的一部分重疊時,新型浮板10n的前端部10f側也設有與後端部10r側的螺栓孔62r對應的螺栓孔62f。
並且,通道節60只要設有與螺栓孔62r及螺栓孔62f相對應的螺栓孔,對於一方的新型浮板10n其卡合突出部61卡合通道節60的同時,可連接該一方的新型浮板10n的前端部10f側的螺栓孔62f和他方的新型浮板10n的後端部10r側的螺栓孔62r和通道節60的螺栓孔。並且,通過使螺栓孔等的規劃與舊型浮板10o共同,無關於新舊,可實現多個浮板10藉由通道節60而連接的狀態。如上所述,通過通道節60連接一個接一個的浮板10而構成浮板集合體1。
如上根據本實施方式,在維持太陽能電池板的穩定性的基礎上,可提供比以往製造成本更低廉的浮板以及包括這種浮板的浮板集合體、包括具備風壓措施更適合在水面上使用的浮板的浮板集合體、電力電纜的佈線佈置更好的浮板集合體。
雖然已經描述了本發明的各種實施形態,但這些是作為示例呈現的,並非限制本發明的範圍。該新實施形態可以以各種其他形式實現,並且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各種省略,替換和改變。這些實施形態及其修改包括在本發明的範圍和主旨內,並包括在請求項中描述的發明及其等同範圍內。

Claims (31)

  1. 一種浮板集合體,其是由多個浮板連接而成的,所述浮板構成為可安裝太陽能電池板,所述多個浮板包括第1及第2浮板,所述第1浮板設有所述太陽能電池板,所述第2浮板未設有所述太陽能電池板且設有將由所述太陽能電池板產生的電力從直流電轉換為交流電的太陽能逆變器。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浮板集合體,其中所述第2浮板以圍繞在所述第1浮板周圍的方式設置。
  3.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的浮板集合體,其中所述多個浮板還包括第3浮板,所述第3浮板為未設有所述太陽能電池板及所述太陽能逆變器中的任一的浮板,與所述第2浮板相鄰的浮板為所述第3浮板。
  4.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的浮板集合體,其還具備集體浮板部,所述第1浮板位於所述集體浮板部,所述第2浮板位於所述集體浮板部的大致中央。
  5.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的浮板集合體,其中所述第2浮板具備支架,所述太陽能逆變器安裝於所述支架,以使所述第2浮板不接觸所述太陽能逆變器。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浮板集合體,其中所述支架還具備遮陽部件。
  7. 如請求項5所述的浮板集合體,其中所述太陽能逆變器以自所述第2浮板的表面離間距離為30cm以上的方式設置。
  8. 如請求項5所述的浮板集合體,其中所述支架在其側面具備支柱部件,在一方的側面上的所述支柱部件為2個,且交叉設置,所述太陽能逆變器沿著所述交叉的支柱部件的一方設置。
  9. 一種浮板集合體,其是由多個浮板連接而成的,所述浮板構成為可安裝太陽能電池板,在所述多個浮板中至少一個上,以相對於所述浮板的表面朝向所述浮板集合體的後方側傾斜的方式設置有太陽能電池板,所述多個浮板包括基端浮板,所述基端浮板位於所述浮板集合體的前方側端部,所述基端浮板設有防風部件,所述防風部件以相對於所述基端浮板的表面朝向所述浮板集合體的前方側傾斜的方式設置。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浮板集合體,其中所述傾斜部件是不同於所述太陽能電池板或所述太陽能電池板的假面板。
  11. 如請求項9或請求項10所述的浮板集合體,其中所述多個浮板中位於外周部分的浮板未安裝所述太陽能電池板。
  12. 如請求項9或請求項10所述的浮板集合體,其中所述基端浮板和除此之外的浮板以前後相反的方向配置。
  13. 如請求項9或請求項10所述的浮板集合體,其中浮板集合體具備矩形形 狀,所述基端浮板是位於沿著所述矩形的一邊的浮板。
  14. 一種在水上使用的太陽能電池板的浮板系統,其具備浮板和繫留部件,所述浮板構成為可在其上設置太陽能電池板,所述繫留部件具備線狀部件和固定部件,所述線狀部件具備第1及第2連接部,所述第1連接部連接於所述浮板且所述第2連接部連接於所述固定部件而下垂到水中,所述固定部件固定於水底而將所述浮板繫留於所述水面上,所述線狀部件的一部分或全部是樹脂繩。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浮板系統,其中0.2≦(L1/L0)≦0.9,所述L0為所述線狀部件的長邊方向的長度,所述L1為所述線狀部件中所述樹脂繩的長邊方向的長度。
  16. 如請求項14或請求項15所述的浮板系統,其中所述線狀部件是由所述樹脂繩和金屬部件連接而成的。
  17. 如請求項16所述的浮板系統,其中所述金屬部件至少具備鏈和金屬線中的一個。
  18. 如請求項14或請求項15所述的浮板系統,其中所述樹脂繩為聚丙烯製或聚乙烯製。
  19. 如請求項14或請求項15所述的浮板系統,其中所述樹脂繩為聚醯胺製。
  20. 如請求項14或請求項15所述的浮板系統,其中所述樹脂繩具有三股編結構。
  21. 如請求項14或請求項15所述的浮板系統,其中所述固定部件為埋入所述水底的地裡而固定的錨。
  22. 如請求項14或請求項15所述的浮板系統,其中所述固定部件為浸沒在所述水底的多個沉锚。
  23. 如請求項14或請求項15所述的浮板系統,其中所述繫留部件為多個繫留部件,所述多個繫留部件中的樹脂繩分別具有同樣的長度。
  24. 一種浮板,其構成為可安裝太陽能電池板,所述浮板集合體具備浮板部、支撐部、以及固定配件,所述浮板部的內部為中空的結構以浮在水面上,所述支撐部以向第1方向突出的方式設置,第1方向為所述浮板部的表面壁的上方側,所述固定配件為安裝於所述支撐部的上側端部的細長形狀的部件,其構成為可支撐太陽能電池板,設作為所述細長形狀的長邊方向的第2方向的長度為L1,所述支撐部中所述第2方向的長度為L2時,滿足L1>L2。
  25. 如請求項24所述的浮板,其滿足1.3≦L1/L2≦4.0。
  26. 如請求項24或請求項25所述的浮板,其中所述浮板部具有大致呈矩形形狀,設長邊長度為L3,短邊長度為L4時,滿足1.5≦L3/L4≦3.0。
  27. 如請求項26所述的浮板,其中所述浮板部還具備大致呈矩形形狀的太陽能電池板, 所述太陽能電池板的長邊和所述浮板部中的短邊大致平行設置,設所述長邊的長度為L5時,滿足0.2≦L3/L5≦0.7。
  28. 一種由第1及第2浮板組成的浮板集合體,所述第1浮板為請求項24~請求項27中任一項所述的浮板,所述第2浮板具有與所述第1浮板不同的所述浮板部的形狀,且未設置太陽能電池板。
  29. 一種浮板集合體,其由多個浮板構成,所述浮板構成為可安裝太陽能電池板,所述浮板具備浮板部和支撐部,所述浮板部的內部為中空的結構以浮在水面上,所述支撐部設置為從所述浮板部的表面壁向上方側突出,在預定方向彼此相鄰的所述浮板彼此藉由通道節連接各自的兩端,在所述相連接的2個浮板上,以從一方的浮板的所述支撐部橫跨至他方的浮板的所述支撐部的方式設有防風部件。
  30. 如請求項29所述的浮板集合體,其中所述防風部件的開口率為0.01~0.5。
  31. 一種浮板集合體,其由多個浮板構成,所述浮板構成為可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相鄰的所述浮板彼此藉由通道節連接各自的兩端,規定藉由該2個浮板及2個通道節所包圍的空間,並具備細長部件, 所述細長部件構成為可支撐電力電纜,且構成為(1)相鄰的2個所述通道節之間、或(2)藉由所述通道節而彼此端部相連接的2個所述浮板之間以橫跨所述空間的方式分別設有多個所述細長部件。
TW107118525A 2017-05-31 2018-05-30 浮板集合體、浮板系統及浮板 TWI7650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08151 2017-05-31
JP2017108151A JP6923785B2 (ja) 2017-05-31 2017-05-31 フロート集合体
JP2017108154A JP6959503B2 (ja) 2017-05-31 2017-05-31 フロート集合体
JP2017-108154 2017-05-31
JP2017-129531 2017-06-30
JP2017129531A JP7071615B2 (ja) 2017-06-30 2017-06-30 ソーラパネル用フロートシステム
JP2017-191727 2017-09-29
JP2017191727A JP7132477B2 (ja) 2017-09-29 2017-09-29 フロート及びフロート集合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5395A true TW201905395A (zh) 2019-02-01
TWI765052B TWI765052B (zh) 2022-05-21

Family

ID=64455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8525A TWI765052B (zh) 2017-05-31 2018-05-30 浮板集合體、浮板系統及浮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50382B2 (zh)
CN (1) CN110663171A (zh)
TW (1) TWI765052B (zh)
WO (1) WO20182214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870681U (zh) * 2019-04-17 2019-12-31 厦门格瑞士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上浮体及一种应用于太阳能板的水上支架
KR20210015493A (ko) * 2019-08-02 2021-02-10 유한회사 세미 해상 태양광 패널 설치구조물 및 해상 태양광 패널 설치용 부력체
USD964262S1 (en) * 2021-03-25 2022-09-20 Concept Clean Energy, Llc Support tub for photovoltaic panel
WO2023048655A1 (en) * 2021-09-22 2023-03-30 Scg Chemicals Public Co., Ltd. Floatation assembly and floating arrange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57808B2 (ja) 1996-01-29 2002-12-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装置
CN1977391B (zh) * 2004-04-28 2010-06-09 中岛硝子工业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JP4781768B2 (ja) 2004-12-03 2011-09-28 独立行政法人海洋研究開発機構 水中用ロープ
JP2008173553A (ja) 2007-01-17 2008-07-31 Chugoku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水質改善装置
US20090133732A1 (en) * 2007-11-26 2009-05-28 Chih-Yu Hsia Floating solar power collectors and application means
CN102804400A (zh) 2009-06-17 2012-11-28 创新水动力和技术控股私人有限公司 水上太阳能发电机
JP5744469B2 (ja) 2010-10-21 2015-07-08 日本フォーム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太陽光発電モジュール用架台システム
FR2972421B1 (fr) 2011-03-11 2013-03-29 Nass & Wind Ind Dispositif flottant avec systeme d'ancrage particulier
FR2974163B1 (fr) 2011-04-15 2018-06-22 Ciel Et Terre International Dispositif support de panneau
WO2013116897A1 (en) * 2012-02-08 2013-08-15 Water Innovations Power And Technology Holdings Pty Ltd Solar generator platform
JP2014007874A (ja) * 2012-06-25 2014-01-16 Hitachi Ltd 情報処理装置の配線構造
PT3102822T (pt) 2014-02-06 2023-08-18 Univ Maine System Método de montagem de uma plataforma de turbina eólica flutuante
JP5641270B1 (ja) 2014-05-16 2014-12-17 株式会社日本ランテック 作業船及び枢動アンカー設置方法
MY183456A (en) * 2014-05-16 2021-02-18 Kyoraku Co Ltd Solar panel float and connected member thereof
JP6440388B2 (ja) 2014-06-23 2018-12-19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浮体式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JP2016019395A (ja) 2014-07-10 2016-02-01 寄神建設株式会社 太陽光発電装置
WO2016089836A1 (en) * 2014-12-01 2016-06-09 4CSOLAR, Inc. Floating solar panel systems
JP6490959B2 (ja) * 2014-12-18 2019-03-27 株式会社環境資源開発コンサルタント 水上設置太陽光発電装置および浮体係留装置
WO2016136891A1 (ja) 2015-02-27 2016-09-01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フロート装置および水上用太陽電池装置
CN204663781U (zh) * 2015-05-08 2015-09-23 北京兆阳光热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太阳能利用系统中的挡风装置及挡风发电系统
JP3199366U (ja) 2015-06-07 2015-08-20 佐藤鋼材株式会社 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65052B (zh) 2022-05-21
US20200153379A1 (en) 2020-05-14
US11050382B2 (en) 2021-06-29
WO2018221494A1 (ja) 2018-12-06
CN110663171A (zh) 2020-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78846B (zh) 太陽能發電裝置
TW201905395A (zh) 浮板集合體
EP3750790B1 (en) Float assembly
TW201840451A (zh) 漂浮架台製造方法
JP4712141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設置構造
CN107453690B (zh) 一种水上漂浮式光伏阵列的连接浮体
JP2005133333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取付構造
JP6839341B2 (ja) ソーラパネル用のフロートを連結したフロート集合体
JPH086402B2 (ja) 太陽電池パネルを用いた屋根構造
CN107453689B (zh) 一种模块化漂浮式光伏阵列
JP3195654U (ja) 太陽電池パネル水上設置台
JP7071615B2 (ja) ソーラパネル用フロートシステム
WO2021161372A1 (ja) 非固定型太陽光発電パネル支持架台用の気体整流部材
JP6712055B2 (ja) ソーラパネル用の樹脂製のフロート
JP7137088B2 (ja) ソーラパネル用のフロートを連結したフロート集合体及びそのフロート集合体の設置方法
JP6923785B2 (ja) フロート集合体
JP3166508U (ja) 太陽光発電モジュール用架台システム
JP7161305B2 (ja) 水上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の支持構造および水上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JP6959503B2 (ja) フロート集合体
JP4146787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屋根取り付け構造体、太陽電池構造体、その屋根取り付け方法及びモジュールユニットの交換方法
JP5636632B2 (ja) 太陽エネルギー変換モジュール一体型外装構造
JP6671014B2 (ja) 太陽光発電装置
JP2006118149A (ja) 太陽光発電装置及びその集合体
JP2005281996A (ja) 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JP4991119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