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22624A - 作業車 - Google Patents

作業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22624A
TW201822624A TW106138155A TW106138155A TW201822624A TW 201822624 A TW201822624 A TW 201822624A TW 106138155 A TW106138155 A TW 106138155A TW 106138155 A TW106138155 A TW 106138155A TW 201822624 A TW201822624 A TW 20182262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lutch
wheel
rotation
gear
turn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81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40240B (zh
Inventor
竹山智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洋馬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洋馬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洋馬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226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26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02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024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69/00Steering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Guiding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on a desired track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1/00Steering non-deflectable wheels; Steering endless tracks or the like
    • B62D11/02Steering non-deflectable wheels; Steering endless tracks or the like by differentially driving ground-engaging elements on opposite vehicle sides
    • B62D11/06Steering non-deflectable wheels; Steering endless tracks or the like by differentially driving ground-engaging elements on opposite vehicle sides by means of a single main power source
    • B62D11/08Steering non-deflectable wheels; Steering endless tracks or the like by differentially driving ground-engaging elements on opposite vehicle sides by means of a single main power source using brakes or clutches as main steering-effec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Details of mechanically-actuated clutches not specific for one distinct type
    • F16D23/12Mechanical clutch-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d outside the clutch as suc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uiding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 Non-Deflectable Wheels, Steering Of Trailers, Or Other St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減少於迴轉時地面遭迴轉內側之後車輪挖鑿而使作業地被破壞的情形。
本發明之作業車1具備有:移行機體2,其搭載有引擎5;左右之移行部4,其等支撐移行機體2;轉向操作具14,其對移行機體2之行進方向進行變更操作;及左右之主離合構件48,其等將朝向左右之移行部4之動力傳遞加以離合;並根據轉向操作具14之轉向操作使對於迴轉內側之移行部4之主離合構件48進行斷開作動,且該作業車另具備有獨立於左右之主離合構件48之左右之副離合構件111及減速機構131,伴隨著對於迴轉內側之移行部4之主離合構件48之斷開作動,藉由使對於迴轉內側之移行部4之副離合構件111進行連接作動,朝向迴轉內側之移行部4之動力經由減速機構131、或經由副離合構件111及減速機構131,將迴轉內側之移行部4以較迴轉外側之移行部4更低之速度加以驅動。

Description

作業車
本發明係關於連續地進行插植秧苗作業之如插秧機般之作業車。
一般而言,作為作業車之一例之乘坐式插秧機,構成為具備有對移行機體之行進方向進行變更操作之轉向方向盤、及將朝向左右之後車輪之動力傳遞加以離合之左右之側離合器,並根據轉向方向盤之轉向操作使對於迴轉內側之後車輪之側離合器進行斷開作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及2等)。於如此之作業車中,在對轉向方向盤朝左或朝右大幅地進行轉向操作之情形時,對於迴轉內側之後車輪之側離合器進行斷開作動,使迴轉內側之後車輪成為自由旋轉狀態。因此,例如於水田,在朝向鄰接行移動時可於田埂間進行U型迴轉。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1-9533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2-340021號公報
然而,此種作業車由於在U型迴轉時會成為三輪驅動,例如在深田裏對車輪旋轉之阻力較大,因此存在有迴轉內側之後車輪成為幾乎不進行旋轉地在原地改變所朝方向之狀態,從而使地面遭迴轉內側之後車輪挖鑿而破壞農田等作業地之問題。又,於作業地為深田之情形時,存在有在進行U型迴轉時迴轉內側之後車輪下沉而成為對作業車移行上之阻力,從而導致作業車沉陷之可能性。
本發明研究前述之現狀而以提供實施改善後之作業車為其技術課題。
本發明之作業車具備有:移行機體,其搭載有引擎;左右之移行部,其等支撐上述移行機體;轉向操作具,其對上述移行機體之行進方向進行變更操作;及左右之主離合構件,其等將朝向左右之上述移行部之動力傳遞加以離合;並根據上述轉向操作具之轉向操作使對於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之上述主離合構件進行斷開作動;且該作業車另具備有獨立於左右之上述主離合構件之左右之副離合構件及減速機構,伴隨著對於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之上述主離合構件之斷開作動,藉由使對於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之上述副離合構件進行連接作動,朝向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之動力經由上述減速機構,將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以較迴轉外側之上述移行部更低之速度加以驅動。
於本發明之作業車中,亦可具備有由作為左右之上述移行部之左右之後車輪所支撐之後軸箱,於上述後軸箱內具備有傳遞上述引擎之動力之後輸入軸、及將上述後輸入軸之動力分支而傳 遞至左右之上述後車輪之左右橫長之後驅動軸,且左右之上述主離合構件、上述副離合構件及上述減速機構被配置於上述後驅動軸上。
於本發明之作業車中,亦可於上述後驅動軸之左右內側配置上述主離合構件,於上述後驅動軸中較上述主離合構件更左右外側配置上述副離合構件及上述減速機構,並將上述副離合構件之傳遞轉矩容量設定為較上述主離合構件之傳遞轉矩容量更小。
於本發明之作業車中,亦可於上述後軸箱設置:單一之凸輪構件,其與上述轉向操作具之轉向操作連動而進行左右轉動;左右之主離合操作機構,其等對左右之上述主離合構件進行離合操作;及左右之副離合操作機構,其等對左右之上述副離合構件進行離合操作;且構成為藉由上述凸輪構件之左右轉動來執行對於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之上述主離合操作機構之斷開操作、與對於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之上述副離合操作機構之連接操作雙方。
於本發明之作業車中,亦可以與對於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之上述主離合構件成為動力斷開狀態之同時,對於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之上述副離合構件進行連接作動之方式,將上述凸輪構件、左右之上述主離合操作機構、及左右之上述副離合操作機構建立連結。
由於本發明之作業車具備有:移行機體,其搭載有引擎;左右之移行部,其等支撐上述移行機體;轉向操作具,其對上述移行機體之行進方向進行變更操作;及左右之主離合構件,其等將朝向左右之上述移行部之動力傳遞加以離合;並根據上述轉向操 作具之轉向操作使對於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之上述主離合構件進行斷開作動;且另具備有獨立於左右之上述主離合構件之左右之副離合構件及減速機構,伴隨著對於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之上述主離合構件之斷開作動,藉由使對於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之上述副離合構件進行連接作動,朝向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之動力經由上述減速機構,將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以較迴轉外側之上述移行部更低之速度加以驅動,因此可始終以四輪驅動來進行迴轉,可消除迴轉內側之移行部不進行旋轉地在原地改變所朝方向而挖鑿地面之狀態,從而減少迴轉內側之移行部在進行迴轉時破壞作業地之狀態。又,由於始終以四輪驅動來進行迴轉,因此例如在作業地為水田之情形時,可減少作業車之沉陷。
於本發明之作業車中,若具備有由作為左右之上述移行部之左右之後車輪所支撐之後軸箱,於上述後軸箱內具備有傳遞上述引擎之動力之後輸入軸、及將上述後輸入軸之動力分支而傳遞至左右之上述後車輪之左右橫長之後驅動軸,且左右之上述主離合構件、上述副離合構件及上述減速機構被配置於上述後驅動軸上,便可將主離合構件、副離合構件及減速機構於後軸箱內緊湊地配置於同一軸上,並且不需對不具備副離合構件及減速機構之構成進行大幅地變更便可配置副離合構件及減速機構。又,由於可將主離合構件、副離合構件及減速機構緊湊地配置於後軸箱內,因此不需使後軸箱之尺寸及重量大幅地增加便可配置主離合構件、副離合構件及減速機構。
於本發明之作業車中,若於上述後驅動軸之左右內側配置上述主離合構件,於上述後驅動軸中較上述主離合構件更左右 外側配置上述副離合構件及上述減速機構,並將上述副離合構件之傳遞轉矩容量設定為較上述主離合構件之傳遞轉矩容量更小,則於迴轉內側之移行部之減速時,即便車軸鎖定亦可藉由副離合構件滑動而保護驅動系統。又,例如即便錯誤地進行調整等而使主離合構件與副離合構件雙方同時成為連接狀態,亦可藉由傳遞轉矩容量較小之副離合構件進行滑動來保護主離合構件。又,藉由將副離合構件配置於較主離合構件更左右外側,而在因副離合構件之故障或劣化產生副離合構件之修理或更換的必要時,可容易地拆卸副離合構件,從而提高副離合構件之修理或更換之作業性。
於本發明之作業車中,若於上述後軸箱設置:單一之凸輪構件,其與上述轉向操作具之轉向操作連動而進行左右轉動;左右之主離合操作機構,其等對左右之上述主離合構件進行離合操作;及左右之副離合操作機構,其等對左右之上述副離合構件進行離合操作;且構成為藉由上述凸輪構件之左右轉動來執行對於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之上述主離合操作機構之斷開操作、與對於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之上述副離合操作機構之連接操作雙方,便可以較少之零件件數來實現主離合操作機構與副離合操作機構之操作,並且可利用單一之凸輪構件精度良好地實現主離合構件與副離合構件之通斷(ON/OFF)時期。又,可相對於不具備副離合構件及副離合操作機構之習知之構成減少追加零件件數,而可抑制作業車之製造成本之大幅增加。
於本發明之作業車中,若以與對於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之上述主離合構件成為動力斷開狀態之同時,對於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之上述副離合構件進行連接作動之方式將上述凸輪構 件、左右之上述主離合操作機構、及左右之上述副離合操作機構建立連結,便可防止對於迴轉內側之移行部之主離合構件及副離合構件雙方同時成為連接狀態,而可防止主離合構件及副離合構件之損傷,並且可減少主離合構件及副離合構件之劣化而延長其等之壽命。
1‧‧‧插秧機
2‧‧‧移行機體
3‧‧‧前車輪
4‧‧‧後車輪(移行部)
5‧‧‧引擎
6‧‧‧變速器箱
7‧‧‧前軸箱
8‧‧‧筒狀框架
9‧‧‧後軸箱
9a‧‧‧輸入軸箱部
9b‧‧‧後車軸箱部
9c‧‧‧本體箱部
10‧‧‧作業踏板
11‧‧‧前引擎蓋
12‧‧‧移行變速腳踏板
13‧‧‧運轉操作部
14‧‧‧操縱方向盤(轉向操作具)
16‧‧‧作業桿
17‧‧‧座椅框架
18‧‧‧操縱座位
19‧‧‧連桿框架
20‧‧‧下連桿
21‧‧‧上連桿
22‧‧‧升降連桿機構
23‧‧‧秧苗種植裝置
24‧‧‧備用秧苗載置台
25‧‧‧上下車踏板
26‧‧‧種植輸入箱
27‧‧‧種植傳動箱
28‧‧‧插植秧苗機構
29‧‧‧秧苗載置台
30‧‧‧種植爪
31‧‧‧轉動箱
32‧‧‧浮體
33‧‧‧標線器
34‧‧‧標線器輪體
35‧‧‧標線器臂
36‧‧‧前車軸
37‧‧‧後車軸
38‧‧‧牽引支架
39‧‧‧升降汽缸
40‧‧‧油壓無段變速機
40a‧‧‧油壓泵
40b‧‧‧油壓馬達
41‧‧‧行星齒輪裝置
42‧‧‧齒輪式副變速機構
43‧‧‧主離合器
44‧‧‧移行刹車
45‧‧‧差動齒輪機構
46、78、87‧‧‧萬向接頭軸
47‧‧‧後驅動軸
48‧‧‧側離合器(主離合構件)
49‧‧‧齒輪式傳動機構
50‧‧‧機體框架
51‧‧‧前部框架
52‧‧‧後部框架
53‧‧‧中間連結框架
54‧‧‧前框架
55‧‧‧後框架
56‧‧‧基礎框架
57‧‧‧引擎台
60‧‧‧後中繼支架
61‧‧‧U字狀框架
62‧‧‧縱框架
63‧‧‧後軸支撐框架
64‧‧‧踏板支撐台
65‧‧‧消音器
66‧‧‧動力轉向單元
68‧‧‧操舵桿
69‧‧‧排氣管
70‧‧‧輸出軸
71‧‧‧變速器輸入軸
72‧‧‧引擎輸出皮帶輪
73‧‧‧變速器輸入皮帶輪
74‧‧‧PTO傳動軸機構
75‧‧‧株距變速箱
76‧‧‧株距變速機構
77‧‧‧種植離合器
79‧‧‧橫向進給機構
80‧‧‧秧苗縱向進給機構
81‧‧‧種植輸出軸
82‧‧‧傳遞皮帶
85‧‧‧整地轉子
86‧‧‧轉子驅動單元
88‧‧‧整地離合器
90‧‧‧油壓回路
91‧‧‧電荷泵
92‧‧‧作業泵
93‧‧‧閉環油路
94‧‧‧轉向油壓切換閥
95‧‧‧轉向油壓馬達
96‧‧‧流量分配器
97‧‧‧第一油路
98‧‧‧第二油路
99‧‧‧升降切換閥
99a‧‧‧供給位置
99b‧‧‧排出位置
100‧‧‧汽缸油路
101‧‧‧電磁開關閥
101a‧‧‧開啟位置
101b‧‧‧關閉位置
102‧‧‧電磁螺線管
103‧‧‧回復彈簧
104‧‧‧蓄壓器油路
105‧‧‧蓄壓器
106‧‧‧側傾控制單元
107‧‧‧電磁控制閥
108‧‧‧側傾汽缸
111‧‧‧四驅迴轉用離合器(副離合構件)
112‧‧‧四驅迴轉用凸輪軸
113‧‧‧四驅迴轉用操作構件
121‧‧‧側離合器箱
122‧‧‧減速齒輪
123‧‧‧中間齒輪
124‧‧‧中間軸
125‧‧‧中間軸齒輪
126‧‧‧終傳齒輪
131‧‧‧減速機構
132‧‧‧太陽齒輪
133‧‧‧行星齒輪
134‧‧‧內齒輪
135、177‧‧‧齒輪支座
141‧‧‧咬合離合器(副離合構件)
142‧‧‧鼓式刹車(副離合構件)
143‧‧‧帶式刹車(副離合構件)
151、161‧‧‧摩擦板
152、162‧‧‧鋼板
171‧‧‧2段減速機構
172‧‧‧第1減速驅動齒輪
173‧‧‧第1減速從動齒輪
174‧‧‧2段行星齒輪
175‧‧‧第2減速驅動齒輪
176‧‧‧第2減速從動齒輪
241‧‧‧後輸入單元
242‧‧‧後輸入軸
243‧‧‧整地驅動軸
244‧‧‧後車軸箱蓋
247‧‧‧蓋構件
251‧‧‧朝前軸孔
255‧‧‧後驅動軸用斜齒輪
256‧‧‧整地驅動軸用正齒輪
257‧‧‧連動用斜齒輪
258‧‧‧連動用正齒輪
259‧‧‧側離合器操作構件
260‧‧‧側離合器操作機構(主離合操作機構)
261‧‧‧側離合器用凸輪軸
262‧‧‧操舵輸出軸
263‧‧‧轉向臂
264‧‧‧中間桿
265‧‧‧轉動臂
266‧‧‧中繼支點軸
267‧‧‧作動臂(凸輪構件)
267a‧‧‧側離合器作動臂
267b‧‧‧四驅迴轉用作動臂
267c‧‧‧四驅迴轉用作動凸輪
268‧‧‧側離合器操作臂
268a、269a‧‧‧輥
269‧‧‧四驅迴轉用中間操作臂
269b‧‧‧銷構件
270‧‧‧臂支架
271、273‧‧‧拉線連結片
272‧‧‧四驅迴轉用操作線
274‧‧‧彈簧
275‧‧‧四驅迴轉用操作臂
280‧‧‧四驅迴轉用操作機構(副離合操作機構)
圖1係實施形態之乘坐式插秧機之左側視圖。
圖2係乘坐式插秧機之俯視圖。
圖3係表示引擎、變速器箱及後軸箱之位置關係之左側視圖。
圖4係表示引擎、變速器箱及後軸箱之位置關係之俯視圖。
圖5係乘坐式插秧機之驅動系統圖。
圖6係乘坐式插秧機之油壓回路圖。
圖7係後軸箱之俯視剖面圖。
圖8係後軸箱之俯視剖面圖。
圖9係表示朝向後車輪之傳動機構之驅動系統圖。
圖10係表示左迴轉時作動臂之轉動之俯視圖。
圖11係表示右迴轉時作動臂之轉動之俯視圖。
圖12係表示另一實施形態中朝向後車輪之傳動機構之驅動系統圖。
圖13係表示又一實施形態中朝向後車輪之傳動機構之驅動系統圖。
圖14係表示又一實施形態中朝向後車輪之傳動機構之驅動系統圖。
圖15係表示又一實施形態中朝向後車輪之傳動機構之驅動系統圖。
圖16係表示又一實施形態中朝向後車輪之傳動機構之驅動系統圖。
圖17係表示又一實施形態中朝向後車輪之傳動機構之驅動系統圖。
圖18係表示又一實施形態中朝向後車輪之傳動機構之驅動系統圖。
圖19係表示又一實施形態中朝向後車輪之傳動機構之驅動系統圖。
以下,根據應用於8行插植式之乘坐式插秧機1(以下簡稱為插秧機1)之情形時之圖式,對將本發明具體化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將朝向移行機體2之行進方向之左側簡稱為左側,並將朝向移行機體2之行進方向之右側簡稱為右側。
首先,一邊參照圖1至圖4一邊對插秧機1之概要進行說明。實施形態之插秧機1具備有由作為移行部之左右一對之前車輪3及由作為移行部之左右一對之後車輪4所支撐之移行機體2。於移行機體2之前部搭載有引擎5。藉由被構成為將來自引擎5之動力傳遞至後方之變速器箱6,將前車輪3及後車輪4加以驅動,而使移行機體2前進後退移行。使前軸箱7朝變速器箱6之左右側方突出,且前車輪3可進行轉向地被安裝於自前軸箱7朝左右外側延伸之前車軸36。使筒狀框架8朝變速器箱6之後方突出,將後軸 箱9固設於筒狀框架8之後端側,且後車輪4被安裝於自後軸箱9朝左右外側延伸之後車軸37。
如圖1及圖2所示,於移行機體2之前部及中央部之上表面側,設置有操作員搭乘用之作業踏板(車體外殼)10。於作業踏板10之前部之上方配置有前引擎蓋11,於前引擎蓋11之內部設置引擎5。於作業踏板10之上表面中前引擎蓋11之後部側方,配置有腳踏板操作用之移行變速腳踏板12。雖省略細節,但實施形態之插秧機1係構成為藉由與移行變速腳踏板12之踩踏量對應之變速電動馬達之驅動,而對自變速器箱6之油壓無段變速機40所輸出之變速動力進行調節。
又,於位於前引擎蓋11之後部上表面側之運轉操作部13,設置有操縱方向盤14、移行主變速桿(省略圖示)、及作為升降操作具之作業桿16。於作業踏板10之上表面中前引擎蓋11之後方,經由座椅框架17而配置有操縱座位18。再者,於前引擎蓋11之左右側方,隔著作業踏板10而設置有左右之備用秧苗載置台24。
於移行機體2之後端部立設有連桿框架19。於連桿框架19,經由由下連桿20及上連桿21所構成之升降連桿機構22,可進行升降地連結有8行插植用之秧苗種植裝置23。於該情形時,於秧苗種植裝置23之前表面側,經由側傾支點軸(省略圖示)而設置牽引支架38。藉由將牽引支架38連結於升降連桿機構22之後部側,將秧苗種植裝置23可進行升降移動地配置於移行機體2之後方。使油壓式之升降汽缸39之汽缸基端側可進行上下轉動地支撐於筒狀框架8之上表面後部。升降汽缸39之桿前端側連結於下連桿20。藉由升降汽缸39之伸縮移動使升降連桿機構22上下轉動, 其結果,秧苗種植裝置23進行升降移動。再者,秧苗種植裝置23構成為可繞上述側傾支點軸轉動而改變左右方向之傾斜姿勢。
操作員自位於作業踏板10之側方之上下車踏板25搭乘至作業踏板10上,一邊藉由運轉操作於農田內移動一邊執行將秧苗種植裝置23加以驅動而將秧苗種植於農田中之插植秧苗作業(插秧作業)。再者,於插植秧苗作業中,操作員對秧苗種植裝置23隨時補充備用秧苗載置台24上之秧苗墊。
如圖1及圖2所示,秧苗種植裝置23具備有:種植輸入箱26,其自引擎5被傳遞經由變速器箱6之動力;8行用4組(以2行為一組)之種植傳動箱27,其等連結於種植輸入箱26;插植秧苗機構28,其係設置於各種植傳動箱27之後端側;8行插植用之秧苗載置台29;及田面整平用之浮體(float)32,其係配置於各種植傳動箱27之下表面側。於插植秧苗機構28設置有1行有2根種植爪30之轉動箱31。於種植傳動箱27配置有2行份之轉動箱31。藉由轉動箱31旋轉一周,2根種植爪30分別割下並抓住各一株秧苗,並種植至被浮體32所整地後之田面。於秧苗種植裝置23之前表面側,可進行升降移動地設置有作為將農田面整平(整地)之整地裝置之整地轉子85。
雖然細節將於後述之,但自引擎5經由變速器箱6之動力不僅被傳遞至前車輪3及後車輪4,亦被傳遞至秧苗種植裝置23之種植輸入箱26。於該情形時,自變速器箱6朝向秧苗種植裝置23之動力,會先被傳遞至在後軸箱9之右側上部所設置之株距變速箱75,動力再自株距變速箱75被傳遞至種植輸入箱26。藉由該被傳遞之動力來驅動各插植秧苗機構28或秧苗載置台29。於株 距變速箱75內置有:株距變速機構76,其將要被種植之秧苗之株距切換為例如稀疏種植、標準種植或密集種植等;及種植離合器77,其將朝向秧苗種植裝置23之動力傳遞加以離合(參照圖5)。
再者,於秧苗種植裝置23之左右外側具備有標線器33。標線器33具有劃線用之標線器輪體34、及將標線器輪體34可進行旋轉地加以軸支之標線器臂35。各標線器臂35之基端側可進行左右轉動地被軸支於秧苗種植裝置23之左右外側。標線器33係構成為可根據位於運轉操作部13之作業桿16之操作,而轉動為著地於田面而形成作為下一步驟之基準之軌跡之作業姿勢、與使標線器輪體34上升而使其離開田面之非作業姿勢。
如圖3及圖4所示,移行機體2具備有朝前後延伸之左右一對之機體框架50。各機體框架50被二分割成前部框架51與後部框架52。前部框架51之後端部與後部框架52之前端部被焊接固定於左右橫長之中間連結框架53。左右一對之前部框架51之前端部係焊接固定於前框架54。左右一對之後部框架52之後端側係焊接固定於後框架55。前框架54、左右兩前部框架51及中間連結框架53係構成為俯視四角框狀。同樣地,中間連結框架53、左右兩後部框架52及後框架55亦被構成為俯視四角框狀。
如圖4所示,左右兩前部框架51之靠前部位,係藉由前後2根之基礎框架56所連結。該各基礎框架56之中間部係形成為以位於較左右兩前部框架51更低之方式被彎折成U字形之形狀。各基礎框架56之左右端部係焊接固定於對應之前部框架51。引擎5係經由大致平板狀之引擎台57及複數個抗振橡膠(省略圖示)而被搭載、抗振支撐於前後兩基礎框架56。後側之基礎框架56係 經由後中繼支架60被連結於變速器箱6之前部。
根據圖4可知,左右兩前部框架51之靠後部位,係連結於突出至變速器箱6之左右兩側之前軸箱7。於中間連結框架53之中央側,焊接固定有於側視時朝後斜下方延伸之U字狀框架61之左右兩端部。U字狀框架61之中間部被連結於將變速器箱6與後軸箱9連結之筒狀框架8之中途部(參照圖3及圖4)。於後框架55之中間部,焊接固定有左右2根之縱框架62之上端側。於左右兩縱框架62之下端側,焊接固定有左右橫長之後軸支撐框架63之中間部。後軸支撐框架63之左右兩端部被連結於後軸箱9。再者,於向外被突設於左側之前部框架51之踏板支撐台64之下方,配置有使引擎5之排氣音降低之消音器65。
如圖3及圖4所示,在被配置於引擎5之後方之變速器箱6之前部,設置有動力轉向單元66。雖省略細節,但在被立設於動力轉向單元66之上表面之方向盤柱之內部,可進行轉動地配置有方向盤軸。於方向盤軸之上端側固定有操縱方向盤14。於動力轉向單元66之下表面側,向下地突出有操舵輸出軸(省略圖示)。於該操舵輸出軸,分別連結有對左右之前車輪3進行操舵之操舵桿68(參照圖4)。
實施形態之引擎5將輸出軸70(曲軸)朝向左右方向地被配置於前後兩基礎框架56之中間部上。引擎5及引擎台57之左右寬度,小於左右兩前部框架51間之內部尺寸,引擎5之下部側及引擎台57在被配置於前後兩基礎框架56之中間部上之狀態下露出於較左右兩前部框架51更下側。於該情形時,引擎5之輸出軸70(軸線)位於側視時與左右兩前部框架51重疊之位置。於引擎5 之左右一側面(於實施形態中為左側面),配置有連通於引擎5之排氣系統之排氣管69。排氣管69之基端側被連接於引擎5之各汽缸,排氣管69之前端側被連接於消音器65之排氣入口側。
其次,一邊參照圖5,一邊對插秧機1之驅動系統進行說明。引擎5之輸出軸70自引擎5之左右兩側面向外突出。於輸出軸70中自引擎5之左側面突出之突端部設置引擎輸出皮帶輪72,於自變速器箱6朝左外側突出之變速器輸入軸71設置變速器輸入皮帶輪73,並將傳遞皮帶82繞掛於兩皮帶輪72、73。動力自引擎5經由兩皮帶輪72、73及傳遞皮帶82傳遞至變速器箱6。
於變速器箱6內,具備有由油壓泵40a及油壓馬達40b所構成;油壓無段變速機40、行星齒輪裝置41,將經由油壓無段變速機40及行星齒輪裝置41之變速動力以複數段進行變速之齒輪式副變速機構42、將自行星齒輪裝置41朝向齒輪式副變速機構42之動力傳遞加以離合之主離合器43、以及將來自齒輪式副變速機構42之輸出加以制動之移行剎車44等。利用來自變速器輸入軸71之動力將油壓泵40a加以驅動,自油壓泵40a對油壓馬達40b供給作動油,使變速動力自油壓馬達40b被輸出。油壓馬達40b之變速動力係經由行星齒輪裝置41及主離合器43被傳遞至齒輪式副變速機構42。然後,動力自齒輪式副變速機構42朝前後車輪3、4與秧苗種植裝置23之兩個方向分支而被傳遞。
朝向前後車輪3、4之分支動力之一部分,係自齒輪式副變速機構42經由差動齒輪機構45被傳遞至前軸箱7之前車軸36,將左右前車輪3加以旋轉驅動。朝向前後車輪3、4之剩餘的分支動力,係自齒輪式副變速機構42經由萬向接頭軸46、後軸箱 9內之後驅動軸47、左右一對側離合器48及齒輪式傳動機構49被傳遞至後軸箱9之後車軸37,而將左右後車輪4加以旋轉驅動。於使移行剎車44作動之情形時,由於來自齒輪式副變速機構42之輸出會消失,因此前後車輪3、4皆一起刹車。又,於使插秧機1迴轉之情形時,使後軸箱9內之迴轉內側之側離合器48切斷作動而使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自由旋轉,從而藉由被傳遞動力之迴轉外側之後車輪4之旋轉驅動進行迴轉。
於後軸箱9內具備有具有將朝向整地轉子85之動力加以離合之整地離合器88之轉子驅動單元86。自齒輪式副變速機構42被傳遞至萬向接頭軸46之動力亦分支而被傳遞至轉子驅動單元86,使動力自轉子驅動單元86經由萬向接頭軸87被傳遞至整地轉子85。農田面係藉由整地轉子85之旋轉驅動而被整平。
朝向秧苗種植裝置23之分支動力係經由附萬向接頭軸之動力輸出(PTO;power take off)傳動軸機構74被傳遞至株距變速箱75。於株距變速箱75內具備有:株距變速機構76,其將要被種植之秧苗之株距切換為例如稀疏種植、標準種植或密集種植等;及種植離合器77,其將朝向秧苗種植裝置23之動力傳遞加以離合。被傳遞至株距變速箱75之動力係經由株距變速機構76、種植離合器77及萬向接頭軸78被傳遞至種植輸入箱26。
於種植輸入箱26內具備有:橫向進給機構79,其使秧苗載置台橫向進給移動;秧苗縱向進給機構80,其將秧苗載置台29上之秧苗墊加以縱向進給搬送;及種植輸出軸81,其將動力自種植輸入箱26傳遞至各種植傳動箱27。藉由被傳遞至種植輸入箱26之動力使橫向進給機構79及秧苗縱向進給機構80驅動,而使秧 苗載置台29連續地往返進行橫向進給移動,並在秧苗載置台29到達往返移動端(往返移動之折返點)時將秧苗載置台29上之秧苗墊間歇地進行縱向進給搬送。自種植輸入箱26經由種植輸出軸81之動力被傳遞至各種植傳動箱27,將各種植傳動箱27之轉動箱31以及種植爪30加以旋轉驅動。再者,於設置施肥裝置之情形時,動力自株距變速箱75被傳遞至施肥裝置。
其次,一邊參照圖6一邊對插秧機1之油壓回路構造進行說明。於插秧機1之油壓回路90,具備有作為油壓無段變速機40之構成元件之油壓泵40a及油壓馬達40b、以及電荷泵91及作業泵92。油壓泵40a、電荷泵91及作業泵92藉由引擎5之動力來驅動。油壓泵40a與油壓馬達40b經由閉環油路93而連接於各自之吸入側及吐出側。將電荷泵91連接於閉環油路93。構成為藉由對應於移行變速腳踏板12之踩踏量之變速電動馬達之驅動,調節油壓泵40a之斜板角度,而將油壓馬達40b加以正轉或反轉驅動。
作業泵92連接於對操縱方向盤14之操作進行輔助之動力轉向單元66。動力轉向單元66具備有轉向油壓切換閥94及轉向油壓馬達95。藉由操縱方向盤14之操作,使轉向油壓切換閥94切換作動而將轉向油壓馬達95加以驅動,從而對操縱方向盤14之操作進行輔助。其結果,可以較小之操作力簡單地對左右前車輪3進行操舵。
動力轉向單元66連接於流量分配器96。流量分配器96分支為第一油路97與第二油路98。第一油路97連接於對升降汽缸39供給作動油之升降切換閥99。升降切換閥99係可切換為對升降汽缸39供給作動油之供給位置99a、與自升降汽缸39排出作 動油之排出位置99b之兩個位置的四埠兩位置切換型之機械式切換閥。秧苗種植裝置23藉由利用作業桿16之操作使升降切換閥99切換作動而使升降汽缸39伸縮移動,從而經由升降連桿機構22進行升降移動。再者,流量分配器96或升降切換閥99收容於設置於變速器箱6後部之閥單元89內。
於自升降切換閥98至升降汽缸39之汽缸油路100中設置電磁開關閥101。電磁開關閥101係可切換為對升降汽缸39供排作動油之開啟位置101a、與停止作動油對升降汽缸39之供排之關閉位置101b之兩個位置的電磁控制閥。因此,若將電磁螺線管102激磁並將電磁開關閥101設為開啟位置101a,升降汽缸39便成為可伸縮移動,秧苗種植裝置23便成為可升降移動。若使電磁螺線管102成為非激磁並藉由回復彈簧103將電磁開關閥101設為關閉位置101b,升降汽缸39便被保持為無法伸縮移動,秧苗種植裝置23便於任意之高度位置升降停止。
再者,於汽缸油路100中電磁開關閥101與升降汽缸39之間,經由蓄壓器油路104而連接蓄壓器105。當升降汽缸39內之作動油壓急遽變動時,藉由蓄壓器105吸收作動油壓變動,並藉由升降切換閥99及電磁開關閥101之組合使升降汽缸39順利地伸縮移動,而使秧苗種植裝置23敏捷地升降移動。
流量分配器96之第二油路98連接於對秧苗種植裝置23之左右傾斜姿勢進行控制之側傾控制單元106。於側傾控制單元106,內置有對側傾汽缸108供給作動油之電磁控制閥107。藉由電磁控制閥107之切換作動,使與側傾控制單元106一體地設置之側傾汽缸108作動,其結果,秧苗種植裝置23被保持為水平姿勢。 再者,插秧機1之油壓回路90亦具備有釋放閥或流量調整閥、止回閥、濾油器等。
如圖7至圖9所示,於後軸箱9內具備有:後輸入單元241,其具有連結於沿著筒狀框架8延伸之萬向接頭軸46之後輸入軸242;後驅動軸47,其將後輸入軸242之動力經由左右之齒輪式傳動機構49及後車軸37傳遞至後車輪4;側離合器(主離合構件)48,其等分別配置於後驅動軸47之左右兩側;四驅迴轉用離合器(副離合構件)111及減速機構131,其等於較側離合器48更左右外側分別配置於後驅動軸47之左右兩側;以及轉子驅動單元86,其具有將後輸入軸242之動力分支而傳遞之整地驅動軸243與整地離合器88。
側離合器48具有將摩擦板151與鋼板152交替地配置之構造,鋼板152被固定於側離合器箱121,且於後驅動軸47固定有摩擦板151。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具有將摩擦板161與鋼板162交替地配置之構造,於後述之減速機構131之內齒輪134固定有摩擦板161,且鋼板152可朝左右方向滑動地被固定於後車軸箱蓋244。朝前後方向延伸之後輸入軸242於後軸箱9中隔著筒狀框架8設置於左側。左右較長之後驅動軸47配置於後輸入軸242之後方。整地驅動軸243經由萬向接頭軸87被連結於整地轉子85。
於後軸箱9之左右外側(下述後車軸箱部9b之左右外側),安裝軸支後車軸37之後車軸箱蓋244。於後車軸箱蓋244內配置齒輪式傳動機構49、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及減速機構131。齒輪式傳動機構49將後驅動軸47之動力傳遞至後車軸37。於後車軸箱蓋244之左右外側,於與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於左右方向上 相對向之位置設置可裝卸之蓋構件247。
後軸箱9藉由收容後輸入軸242之輸入軸箱部9a、軸支後車軸37之左右之後車軸箱部9b、及收容後驅動軸47之本體箱部9c來形成外形形狀。於輸入軸箱部9a形成有朝向前方開口之朝前軸孔251。可裝卸地將後輸入單元241插嵌於朝前軸孔251內。後輸入單元241具備有沿著朝前軸孔251朝前後延伸之後輸入軸242、對後驅動軸47傳遞動力之後驅動軸用斜齒輪255、及對整地驅動軸243傳遞動力之整地驅動軸用正齒輪256。
後驅動軸用斜齒輪255及整地驅動軸用正齒輪256設置於後輸入軸242之後端側。後驅動軸用斜齒輪255與設置於後驅動軸47之連動用斜齒輪257嚙合。整地驅動軸用正齒輪256與設置於整地驅動軸243之連動用正齒輪258嚙合。再者,整地驅動軸用正齒輪256之齒頂圓直徑小於朝前軸孔251之內徑。
如圖8及圖9所示,於後驅動軸47之左右端部側設置側離合器48。於各側離合器48之左右內側配置使側離合器48通斷作動之側離合器操作構件259及側離合器用凸輪軸261。側離合器48為多板式構造者,且構成為若將操縱方向盤14轉向操作既定操舵角以上便進行切斷作動。於側離合器48之連接狀態時,後驅動軸47之旋轉驅動力經由側離合器48及減速齒輪122被傳遞至齒輪式傳動機構49。側離合器操作構件259滑動自如地被支撐於後驅動軸47上,而於側離合器操作構件259之左右內側抵接有側離合器用凸輪軸261之下端側凸輪面。
又,於較側離合器48更左右外側且後驅動軸47之左右兩側,自外側依序設置多板式構造之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與行 星齒輪式之減速機構131。減速機構131具有:太陽齒輪132,其係固定於後驅動軸47;內齒輪134,其係經由行星齒輪133被連結於太陽齒輪132;及齒輪支座135,其軸支行星齒輪133並且被固定於減速齒輪122。於各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左右外側,配置使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通斷作動之四驅迴轉用操作構件113及四驅迴轉用凸輪軸112。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構成為若將操縱方向盤14轉動操作既定操舵角以上便進行接通作動。減速機構131於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接通作動時,將後驅動軸47之旋轉驅動力減速並傳遞至齒輪式傳動機構49。四驅迴轉用操作構件113於後驅動軸47之軸向上滑動自如地被支撐於後車軸箱蓋244,且於四驅迴轉用操作構件113之左右外側抵接有四驅迴轉用凸輪軸112之下端側凸輪面。
於該實施形態中,由於將左右之側離合器48、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及減速機構131配置於後驅動軸47上,因此,可將側離合器48、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及減速機構131在後軸箱9內緊湊地配置於同一軸上,並且可不自未具備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及減速機構131之構成大幅地變更便配置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及減速機構131。又,由於可將側離合器48、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及減速機構131緊湊地配置於後軸箱9內,因此不會使後軸箱9之尺寸及重量大幅地增加。
其次,對側離合器48及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通斷作動進行說明。如圖3及圖4所示,在被安裝於自動力轉向單元66之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之操舵輸出軸262之下端部之轉向臂263,連結朝前後延伸之中間桿264之前端側。中間桿264之後端側連結 於配置在後軸箱9之下表面側之轉動臂265之一端側。中間桿264構成為與操舵輸出軸262之轉動連動而朝前後進行推拉移動。
如圖7中亦顯示般,轉動臂265之另一端側固定於朝上下貫通後軸箱9之中繼支點軸266之下端側。中繼支點軸266之上端側固定於配置在後軸箱9之上表面側之作動臂(凸輪構件)267。轉動臂265、中繼支點軸266、與作動臂267繞中繼支點軸266一體地進行轉動。若對操縱方向盤14進行轉向操作,中間桿264便與其連動地朝前後方向推拉移動,使作動臂267與轉動臂265一起繞中繼支點軸266進行轉動。
作動臂267具有:左右橫長之側離合器作動臂267a,其固接有中繼支點軸266之上端側;大致U字形板狀之四驅迴轉用作動臂267b,其係螺栓緊固於側離合器作動臂267a;及左右一對之四驅迴轉用作動凸輪267c,其等係螺栓緊固於四驅迴轉用作動臂267b之左右端部。側離合器作動臂267a之左右端部可進行接合/分離地配置於設置在左右一對之側離合器操作臂268之前端側之輥268a。各側離合器操作臂268之基端側固定於側離合器用凸輪軸261中自後軸箱9(本體箱部9c)之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之突出端部。側離合器用凸輪軸261及側離合器操作臂268,構成側離合器操作機構(主離合操作機構)260。
左右一對之四驅迴轉用作動凸輪267c可進行接合/分離地配置於設置在左右一對之四驅迴轉用中間操作臂269之基端側之輥269a。將四驅迴轉用中間操作臂269之基端部經由上下縱長之銷構件269b,可進行轉動地軸支於被固定在後軸箱9前表面之臂支架270。
於四驅迴轉用中間操作臂269之前端側,經由拉線連結片271連結四驅迴轉用操作線272之一端側。四驅迴轉用操作線272之另一端側,經由拉線連結片273及彈簧274連結於設置在後車軸箱蓋244之上表面之左右橫長之四驅迴轉用操作臂275的前端側。各四驅迴轉用操作臂275之基端側,固定於四驅迴轉用凸輪軸112中自後軸箱9之後車軸箱蓋244之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之突出端部。四驅迴轉用凸輪軸112、四驅迴轉用中間操作臂269、拉線連結片271、273、四驅迴轉用操作線272、彈簧274及四驅迴轉用操作臂275,構成四驅迴轉用操作機構(副離合操作機構)280。
作動臂267藉由繞中繼支點軸266之轉動,而移位至側離合器操作臂268與任一側離合器作動臂267a均不接觸之位置、或側離合器作動臂267a推壓任一個側離合器操作臂268之位置。使被固定於各側離合器操作臂268之基端側之側離合器用凸輪軸261之下端側凸輪面抵接於側離合器操作構件259。側離合器操作構件259係藉由側離合器用凸輪軸261之轉動,而於後驅動軸47上被滑動,而使側離合器48進行通斷作動。
又,作動臂267藉由繞中繼支點軸266之轉動,在側離合器作動臂267a與一側離合器操作臂268之輥268a接觸之後,進一步朝向相同方向轉動,藉此使相對於側離合器作動臂267a與輥268a之接觸部位於對角之四輪迴轉用作動凸輪267c推壓四輪迴轉用中間操作臂269之輥269a,而使四輪迴轉用中間操作臂269水平轉動。四驅迴轉用操作線272伴隨著四輪迴轉用中間操作臂269之轉動被拉扯,使經由拉線連結片271、四驅迴轉用操作線272、拉線連結片273及彈簧274被連結於四輪迴轉用中間操作臂 269之四驅迴轉用操作臂275進行轉動。各四驅迴轉用操作臂275之基端側係固定於四驅迴轉用凸輪軸112之上端側,使四驅迴轉用凸輪軸112之下端側凸輪面抵接於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左右外側。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藉由四驅迴轉用凸輪軸112之轉動而進行通斷作動。
如此,構成為藉由作動臂267之左右轉動來執行側離合器操作機構260之斷開操作與四驅迴轉用操作機構280之連接操作雙方。藉此,可以較少之零件件數來實現側離合器操作機構260與四驅迴轉用操作機構280之操作,並且可利用單一之作動臂267精度良好地實現側離合器48與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通斷時期。
又,將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傳遞轉矩容量設定為小於側離合器48之傳遞轉矩容量。藉此,於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之減速時,即便後車軸37鎖定亦可藉由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進行滑動來保護驅動系統。又,例如即便錯誤地調整等使得側離合器48與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雙方同時成為連接狀態,亦可藉由傳遞轉矩容量較小之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進行滑動使側離合器48得到保護。又,藉由將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配置於較側離合器48更左右外側,而於因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故障或劣化產生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修理或更換的必要時,可容易地拆卸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從而提高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修理或更換之作業性。此外,於後車軸箱蓋244之左右外側,由於在與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於左右方向上相對向之位置設置可進行裝卸之蓋構件247,因此可藉由將蓋構件247拆卸而容易地拆卸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
又,側離合器作動臂267a之左右兩端部係形成為以中繼支點軸266為中心之圓弧面,並構成為在側離合器作動臂267a以中繼支點軸266為中心進行水平轉動而使側離合器作動臂267a與側離合器操作臂268之輥268a接觸以後,將側離合器操作臂268保持於固定轉動位置而使側離合器48之切斷操作量保持固定。又,四輪迴轉用作動凸輪267c中與輥269a之接觸部係形成為以中繼支點軸266為中心之圓弧面,並構成為在四輪迴轉用作動凸輪267c以中繼支點軸266為中心進行水平轉動而使四輪迴轉用作動凸輪267c與四輪迴轉用中間操作臂269之輥269a接觸以後,將四輪迴轉用中間操作臂269保持於固定轉動位置而使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接通操作量保持固定。又,利用拉伸線圈彈簧等彈簧274來吸收操作臂269、275之超行程(over stroke)部分,使得過度之負荷不會施加於操作臂269、275或拉線連結片271、273、操作線272、凸輪軸112等。藉此,可防止四驅迴轉用操作機構280之各構件之變形或破損。
例如,於農田之田邊角地(head land)等進行方向轉換時,若將操縱方向盤14(參照圖1及圖2)朝向左(逆時針方向)轉向操作既定操舵角以上,中間桿264便被拉扯,而經由轉動臂265及中繼支點軸266作動臂267朝俯視時之逆時針方向進行轉動,而如圖10所示般,作動臂267之側離合器作動臂267a之左端部推壓迴轉內側(左側)之側離合器操作臂268之輥268a。若左側之側離合器操作臂268被推壓,左側之側離合器用凸輪軸261便進行轉動而使左側之側離合器操作構件259朝向左側移位,從而使迴轉內側(左側)之側離合器48進行切斷作動。於左側之側離合器48成為斷開 狀態之後,作動臂267之右側之四驅迴轉用作動凸輪267c推壓右側之四驅迴轉用中間操作臂269之輥269a,使被連結於四驅迴轉用中間操作臂269之前端部之左側之四驅迴轉用操作線272被拉扯,而使左側之四驅迴轉用操作臂275進行轉動。伴隨於此,左側之四驅迴轉用凸輪軸112進行轉動而使四驅迴轉用操作構件113朝向右側移位,從而使迴轉內側(左側)之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進行接通作動。再者,迴轉外側(右側)之側離合器48為連接狀態(接通狀態),而迴轉外側(右側)之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為解開狀態(切斷狀態)。
又,若將操縱方向盤14朝向右(順時針方向)轉向操作既定操舵角以上,中間桿264便被推壓,而經由轉動臂265及中繼支點軸266使作動臂267朝俯視時之順時針方向進行轉動,而如圖11所示般,作動臂267之側離合器作動臂267a之右端部推壓迴轉內側(右側)之側離合器操作臂268之輥268a,使迴轉內側(右側)之側離合器48進行切斷作動。於右側之側離合器48成為斷開狀態之後,作動臂267之左側之四驅迴轉用作動凸輪267c推壓左側之四驅迴轉用中間操作臂269之輥269a,而右側之四驅迴轉用操作線272被拉扯,使右側之四驅迴轉用操作臂275進行轉動。伴隨於此,右側之四驅迴轉用凸輪軸112進行轉動而使迴轉內側(右側)之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進行接通作動。再者,迴轉外側(左側)之側離合器48為連接狀態,而迴轉外側(左側)之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為解開狀態。
於操縱方向盤14未達既定操舵角時,左右之側離合器48為連接狀態,且左右之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為解開狀態。此時,後驅動軸47係經由側離合器48被連結於旋轉自如地被軸支 於後驅動軸47之減速齒輪122。此處,側離合器48之側離合器外殼121係固定於減速齒輪122,而後驅動軸47係經由側離合器48、減速齒輪122及中間齒輪123被連結於中間軸124。中間軸124係經由中間軸齒輪125與終傳齒輪126被連結於後車軸37。後驅動軸47之旋轉驅動力係由減速齒輪122及中間齒輪123、與中間軸齒輪125及終傳齒輪126所分別減速,並被傳遞至後車軸37。再者,於行星齒輪式之減速機構131中,由於被固定於後驅動軸47之太陽齒輪132、與經由減速齒輪122被固定於側離合器箱121之齒輪支座135之旋轉方向及旋轉速度相同,因此被軸支於齒輪支座135之行星齒輪133不會自轉。又,由於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為解開狀態,因此內齒輪134未被固定。因此,減速機構131以與後驅動軸47、側離合器48及減速齒輪122相同之旋轉方向及旋轉速度一體地旋轉。
於操縱方向盤14為既定操舵角以上時,迴轉內側之側離合器48為斷開狀態(切斷狀態),且迴轉內側之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為連接狀態,後驅動軸47係經由迴轉內側之減速機構131被連結於迴轉內側之減速齒輪122。於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為連接狀態時,旋轉自如地被軸支於後驅動軸47之內齒輪134係固定於後車軸箱244。伴隨著被固定於後驅動軸47之太陽齒輪132之旋轉,行星齒輪133一邊自轉一邊公轉,軸支行星齒輪133之齒輪支座135朝與太陽齒輪132之旋轉相同的方向旋轉。藉此,後驅動軸47係經由太陽齒輪132、行星齒輪133及齒輪支座135被連結於減速齒輪122。後驅動軸47之旋轉驅動力係由減速機構131、減速齒輪122及中間齒輪123、以及中間軸齒輪125及終傳齒輪126所分 別減速,並被傳遞至後車軸37。再者,被固定於減速齒輪122之側離合器箱121以較後驅動軸47慢之旋轉速度,朝與後驅動軸47相同之旋轉方向旋轉。於本實施形態中,減速機構131之減速比係設定為於操縱方向盤14為既定操舵角以上時之迴轉時,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幾乎不會滑動之減速比。例如,若將太陽齒輪132與行星齒輪133之齒數設為相同,減速機構131之減速比便成為1/4。
如此,於操縱方向盤14為既定操舵角以上時,迴轉內側之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伴隨著迴轉內側之側離合器48之斷開作動進行連接作動,朝向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之動力經由減速機構131將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以較迴轉外側之後車輪4低之速度加以驅動。藉此,插秧機1之迴轉性能提高,並且可始終以四輪驅動進行迴轉,而可消除迴轉內側之移行部進行旋轉地在原地改變所朝方向而挖鑿地面之狀態,從而減少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於進行迴轉時破壞農田之狀態。又,由於始終以四輪驅動進行迴轉,因此可減少插秧機1之沉陷。再者,於將操縱方向盤14轉向操作至未達既定操舵角之情形時,側離合器48其迴轉內側及迴轉外側雙方均被保持為動力連接狀態。因此,可防止因操縱方向盤14之轉向操作而大幅地蛇行移行之情形,對準行的操縱性能(直線移行性能)很高。
於實施形態中,於將操縱方向盤14轉向操作至既定操舵角以上時,以迴轉內側之側離合器48一成為動力斷開狀態,迴轉內側之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便同時進行接通作動(連接作動)之方式,將作動臂267、左右之側離合器操作機構260、及左右之四驅迴轉用操作機構280建立關聯。藉此,可防止側離合器48及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雙方相對於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同時成為接 通狀態(連接狀態)之情形,而可防止側離合器48及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損傷。此外,可減少側離合器48及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劣化而延長壽命。
圖12係表示另一實施形態中對後車輪之傳動機構之驅動系統圖。於本實施形態中,相較於圖9所示之上述實施形態,減速齒輪122被配置於較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及減速機構131更左右外側,並且與減速齒輪122嚙合之中間齒輪123被配置於較中間軸齒輪125更左右外側。又,側離合器48之側離合器箱121係固定於減速機構131之內齒輪134。
於操縱方向盤14未達既定操舵角時,側離合器48為連接狀態,且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為解開狀態,後驅動軸47之旋轉驅動力係經由側離合器48及一體旋轉之減速機構131被傳遞至減速齒輪122。由於太陽齒輪132與內齒輪134之旋轉方向及旋轉速度相同,因此行星齒輪133不會自轉,減速機構131一體地進行旋轉,而不會發揮減速功能。再者,由於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為解開狀態,因此內齒輪134未被固定。因此,後驅動軸47、側離合器48、減速齒輪122及減速機構131以相同之旋轉方向及旋轉速度進行旋轉。
於操縱方向盤14為既定操舵角以上時,迴轉內側之側離合器48為斷開狀態,且迴轉內側之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為連接狀態,後驅動軸47係經由迴轉內側之減速機構131被連結於迴轉內側之減速齒輪122。藉由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連接作動,內齒輪134被固定於後車軸箱244,行星齒輪133伴隨著被固定於後驅動軸47之太陽齒輪132之旋轉而一邊自轉一邊公轉,軸 支行星齒輪133之齒輪支座135朝與太陽齒輪132之旋轉相同之方向進行旋轉。藉此,後驅動軸47係經由太陽齒輪132、行星齒輪133及齒輪支座135被連結於減速齒輪122。而且,後驅動軸47之旋轉驅動力係藉由減速機構131所減速,並被傳遞至減速齒輪122。再者,側離合器箱121由於經由內齒輪134及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被固定於後車軸箱244,因此不會旋轉。
實施形態之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並不限定於多板式構造者,例如,亦可為爪形離合器等之咬合離合器141(參照圖13)。又,亦可取代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而配置將摩擦件壓抵於圓筒內周之內擴式之鼓式刹車142(參照圖14)、或利用摩擦件將圓筒外周加以緊固之帶式刹車143(圖15)。咬合離合器141、鼓式刹車142及帶式刹車143於連接作動時,將內齒輪134固定於後車軸箱蓋244。咬合離合器141、鼓式刹車142及帶式刹車143之作動,係藉由四驅迴轉用操作臂275(參照圖7)之轉動所操作。又,咬合離合器141、鼓式刹車142及帶式刹車143之傳遞轉矩容量(制動轉矩容量),較佳為小於側離合器48之傳遞轉矩容量。再者,相同之構成亦可應用於圖9所示之上述實施形態。
圖16係表示又一實施形態中對後車輪之傳動機構之驅動系統圖。於本實施形態中,相較於圖12所示之上述實施形態,構成為利用側離合器用凸輪軸261之轉動而使側離合器48之側離合器箱121移位,藉此利用單一之側離合器用凸輪軸261來進行側離合器48與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通斷操作。藉由被配置於側離合器48內之彈性構件(省略圖示),側離合器箱121朝向左右內側被推壓,而使鋼板152被推壓於摩擦板151,而使側離合器48成為 連接狀態。藉由側離合器用凸輪軸261之轉動,側離合器箱121經由側離合器操作構件259朝向左右外側被推壓,鋼板152朝向左右外側滑動,而使側離合器48成為斷開狀態。
於側離合器箱121固定有減速機構131之內齒輪134。於內齒輪134固定有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摩擦板161。於車輪軸箱蓋244固定有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鋼板152。被構成為於側離合器48之連接狀態時,摩擦板161未被推壓至鋼板152使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成為解開狀態,另一方面與側離合器48成為斷開狀態之同時,摩擦扳161被推壓至鋼板152使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成為連接狀態。
於該實施形態中,由於以單一之側離合器用凸輪軸261來進行側離合器48與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通斷操作,因此可精度良好地實現兩離合器48、111之通斷時期。又,由於不需要四驅迴轉用操作機構280(四驅迴轉用凸輪軸112、四驅迴轉用中間操作臂269、拉線連結片271、273、四驅迴轉用操作線272、彈簧274及四驅迴轉用操作臂275)與臂支架270,並且不需要作動臂267之四驅迴轉用作動臂267b及四驅迴轉用作動凸輪267c,因此可以較少之零件件數來實現兩離合器48、111之操作,而可減少伴隨著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及減速機構131之追加搭載之製造成本之增加。
圖17係表示又一實施形態中對後車輪之傳動機構之驅動系統圖。於本實施形態中,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及減速機構131被配置於較減速齒輪122及側離合器48更左右內側,並且側離合器48被配置於較減速齒輪122更左右外側。減速齒輪122係固 定於側離合器48之側離合器箱121及減速機構131之齒輪支座135。減速機構131之內齒輪134係固定於後軸箱9或後車軸箱244。太陽齒輪132係固定於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四驅迴轉用離合器箱114。太陽齒輪132及四驅迴轉用離合器箱114旋轉自如地被軸支於後驅動軸47。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摩擦板161係以朝後驅動軸47之軸向滑動自如且與後驅動軸47一起旋轉之方式,被支撐於後驅動軸47。
於操縱方向盤14未達既定操舵角時,側離合器48成為連接狀態,且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成為解開狀態,後驅動軸47之旋轉驅動力係經由側離合器48被傳遞至減速齒輪122。另一方面,於操縱方向盤14為既定操舵角以上時,迴轉內側之側離合器48為斷開狀態,且迴轉內側之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為連接狀態,後驅動軸47係經由迴轉內側之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及減速機構131被連結於迴轉內側之減速齒輪122。藉由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連接作動,太陽齒輪132係經由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被連結於後驅動軸47,行星齒輪133伴隨著太陽齒輪132之旋轉一邊自轉一邊公轉,軸支行星齒輪133之齒輪支座135朝與太陽齒輪132之旋轉相同之方向旋轉。藉此,後驅動軸47之旋轉驅動力係經由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太陽齒輪132、行星齒輪133及齒輪支座135而由減速機構131所減速,並被傳遞至減速齒輪122。再者,側離合器箱121由於被固定於減速齒輪122,因此以較後驅動軸47慢之旋轉速度朝與後驅動軸47相同之旋轉方向旋轉。
再者,若亦參照圖7進行說明,被配置於側離合器48之左右外側之側離合器用凸輪軸261之上端部係連結於操作臂 275,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四驅迴轉用凸輪軸112之上端部係連結於操作臂268。於該情形時,側離合器48係藉由操作機構280進行離合操作,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係藉由操作機構260進行離合操作。而且,兩操作機構260、280及作動臂267係以於兩操作機構260、280及作動臂267之各構件進行位置調節或被形狀變更而將操縱方向盤14轉向操作既定操舵角以上時,側離合器48進行斷開作動,且與側離合器48成為斷開狀態之同時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進行連接作動之方式被建立連結。
於該實施形態中,伴隨著側離合器48對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之斷開作動,使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對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進行連接作動,藉此使朝向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之動力經由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及減速機構131,而將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以較迴轉外側之後車輪4低之速度加以驅動。藉此,可始終以四輪驅動進行迴轉,而可消除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不旋轉地在原地改變所朝方向而挖鑿地面之狀態,從而減少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於迴轉時破壞作業地之狀態。
再者,如朝向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之動力經由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及減速機構131之該實施形態般之構成,可應用於圖9及圖12至圖16所示之各實施形態。又,於圖9及圖12至圖16所示之各實施形態中,亦可構成為將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配置於較側離合器48更左右內側。
圖18係表示又一實施形態中對後車輪之傳動機構之驅動系統圖。於本實施形態中,相較於圖9所示之上述實施形態,取代行星齒輪式之減速機構111而配置有2段減速機構171。2段 減速機構171具有:第1減速驅動齒輪172,其連結於後驅動軸47;2段行星齒輪174,其具有與第1減速驅動齒輪172嚙合之第1減速從動齒輪173;第2減速從動齒輪176,其與設置於2段行星齒輪174之第2減速驅動齒輪175嚙合並且寬鬆地嵌合於後驅動軸47;及齒輪支座177,其軸支2段行星齒輪174並且寬鬆地嵌合於後驅動軸47。第2減速從動齒輪176係固定於減速齒輪122。於齒輪支座177,以與齒輪支座177一起旋轉之方式連結有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摩擦板161。
於操縱方向盤14未達既定操舵角時,側離合器48為連接狀態,且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為解開狀態,後驅動軸47之旋轉驅動力係經由側離合器48被傳遞至減速齒輪122。再者,於2段減速機構171中,由於被固定於後驅動軸47之第1減速驅動齒輪172與被固定於減速齒輪122之第2減速從動齒輪176之旋轉方向及旋轉速度相同,因此2段行星齒輪174不會自轉。又,由於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為解開狀態,因此齒輪支座177未被固定。因此,2段減速機構171以與後驅動軸47、側離合器48及減速齒輪122相同之旋轉方向及旋轉速度一體地旋轉。
於操縱方向盤14為既定操舵角以上時,迴轉內側之側離合器48為斷開狀態,且迴轉內側之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為連接狀態,後驅動軸47係經由迴轉內側之減速機構131被連結於迴轉內側之減速齒輪122。藉由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連接作動,齒輪支座177經由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被固定於後車軸箱244。伴隨著被固定於後驅動軸47之第1減速驅動齒輪172之旋轉,2段行星齒輪174(第1減速從動齒輪173及第2減速驅動齒輪175) 朝與第1減速驅動齒輪172相反之旋轉方向旋轉。而且,與第2減速驅動齒輪175嚙合之第2減速驅動齒輪175、及被固定於第2減速驅動齒輪175之減速齒輪122,朝與第1減速驅動齒輪172相同之旋轉方向旋轉。後驅動軸47之旋轉驅動力,係藉由2段減速機構171所減速,並被傳遞至減速齒輪122。於該實施形態中,2段減速機構171之減速比係設定為在操縱方向盤14為既定操舵角以上時之迴轉時,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幾乎不會滑動之減速比。例如,若第1減速驅動齒輪172及第1減速從動齒輪173之減速比、與第2減速驅動齒輪175及第2減速從動齒輪176之減速比分別為1/2,第2減速機構171之減速比便成為1/4。
於該實施形態中,伴隨著迴轉內側之側離合器48之斷開作動,使迴轉內側之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進行連接作動,藉此使朝向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之動力經由2段減速機構171,而將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以較迴轉外側之後車輪4低之速度加以驅動。藉此,可始終以四輪驅動進行迴轉,而可消除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不進行旋轉地在原地改變所朝方向而挖鑿地面之狀態,從而減少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於迴轉時破壞作業地之狀態。
圖19係表示又一實施形態中對後車輪之傳動機構之驅動系統圖。於該實施形態中,相較於圖18所示之上述實施形態,減速齒輪122被配置於較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及2段減速機構171更左右外側,並且與減速齒輪122嚙合之中間齒輪123被配置於較中間軸齒輪125更左右外側。又,側離合器48之側離合器箱121係固定於2段減速機構171之齒輪支座177。
於操縱方向盤14未達既定操舵角時,側離合器48為 連接狀態,且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為解開狀態,後驅動軸47之旋轉驅動力係經由側離合器48及一體旋轉之2段減速機構171被傳遞至減速齒輪122。由於被固定於後驅動軸47之第1減速驅動齒輪172、與經由側離合器48被連結於後驅動軸47之齒輪支座177之旋轉方向及旋轉速度相同,因此2段行星齒輪174不會自轉,與2段行星齒輪174之第2減速驅動齒輪175嚙合之第2減速從動齒輪176,以與齒輪支座177相同之旋轉方向及旋轉速度旋轉。如此,2段減速機構171一體地旋轉,而不發揮減速功能。再者,由於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為解開狀態,因此齒輪支座177未被固定。因此,後驅動軸47、側離合器48、減速齒輪122及2段減速機構171以相同之旋轉方向及旋轉速度旋轉。
於操縱方向盤14為既定操舵角以上時,迴轉內側之側離合器48為斷開狀態,且迴轉內側之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為連接狀態,後驅動軸47係經由迴轉內側之2段減速機構171被連結於迴轉內側之減速齒輪122。藉由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連接作動,齒輪支座177經由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被固定於後車軸箱244。伴隨著被固定於後驅動軸47之第1減速驅動齒輪172之旋轉,2段行星齒輪174(第1減速從動齒輪173及第2減速驅動齒輪175)朝與第1減速驅動齒輪172相反之旋轉方向旋轉。而且,與第2減速驅動齒輪175嚙合之第2減速驅動齒輪175、及被固定於第2減速驅動齒輪175之減速齒輪122,朝與第1減速驅動齒輪172相同之旋轉方向旋轉。後驅動軸47之旋轉驅動力係藉由2段減速機構171所減速,並被傳遞至減速齒輪122。再者,由於側離合器箱121係經由齒輪支座177及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被固定於後車軸箱 244,因此不會旋轉。
於圖18及圖19所示之各實施形態中,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亦可如圖13至圖15所示之各實施形態般,為咬合離合器141、或內擴式之鼓式刹車142、帶式刹車143等。又,於圖18及圖19所示之各實施形態中,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傳遞轉矩容量,較佳亦為小於側離合器48之傳遞轉矩容量。再者,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或咬合離合器141、內擴式之鼓式刹車142、帶式剎車143之傳遞轉矩容量或制動轉矩容量,既可與側離合器48之傳遞轉矩容量或制動轉矩容量相同,亦可大於側離合器48之傳遞轉矩容量或制動轉矩容量。又,圖18及圖19所示之各實施形態之2段減速機構171,可應用於圖9及圖12至圖17所示之各實施形態。
以上,如實施形態所說明般,作為作業車之一例之插秧機1具備有:移行機體2,其搭載有引擎5;左右之後車輪4(移行部),其等支撐移行機體2;操縱方向盤14(轉向操作具),其對移行機體2之行進方向進行變更操作;及左右之側離合器48(主離合構件),其等將對左右之後車輪4之動力傳遞加以離合;且根據操縱方向盤14之轉向操作使側離合器48對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進行斷開作動。插秧機1具備有獨立於左右之側離合器48之左右之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嚙合式離合器141、鼓式剎車142或帶式刹車143(副離合構件,以下稱為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等)、及減速機構131或171(以下稱為減速機構131等)。而且,插秧機1伴隨著側離合器48對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之斷開作動,使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等對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進行連接作動,藉此使朝向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之動力經由減速機構131等而將迴轉內側之後車 輪4以較迴轉外側之後車輪4低之速度加以驅動。藉此,可始終以四輪驅動進行迴轉,而可消除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不進行旋轉地在原地改變所朝方向而挖鑿地面之狀態,從而減少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於迴轉時破壞作業地之狀態。又,由於始終以四輪驅動進行迴轉,因此例如於作業地為水田之情形時,可減少作業車之沉陷。
上述實施形態之插秧機1具備有由左右之後車輪4所支撐之後軸箱9,而於後軸箱9內具備有傳遞引擎5之動力之後輸入軸242、及將後輸入軸之動力分支並傳遞至左右之後車輪之左右橫長之後驅動軸,且將左右之側離合器48、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等及減速機構131等配置於後驅動軸47上。藉此,可將側離合器48、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等及減速機構131等在後軸箱9內緊湊地配置於同一軸上,並且可不自不具備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等及減速機構131等之構成進行大幅變更地配置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等及減速機構131等。又,由於可將側離合器48、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等及減速機構131等緊湊地配置於後軸箱9內,因此可不大幅增加後軸箱9之尺寸及重量地配置側離合器48、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等及減速機構131等。
上述實施形態之插秧機1於後驅動軸47之左右內側配置側離合器48,於後驅動軸47中較側離合器48更左右外側配置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等及減速機構131等,並將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等之傳遞轉矩容量設定為小於側離合器48之傳遞轉矩容量。藉此,於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之減速時,即便後車軸37鎖定亦可藉由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等進行滑動來保護驅動系統。又,例如即便錯誤地調整等使得側離合器48與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 等雙方同時成為連接狀態,亦可藉由傳遞轉矩容量較小之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等進行滑動使側離合器48得到保護。又,藉由將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等配置於較側離合器48更左右外側,而於因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等之故障或劣化產生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等之修理或更換的必要時,可容易地拆卸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等,從而提高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等之修理或更換之作業性。
上述實施形態之插秧機1於後軸箱9設置有:單一之作動臂267(凸輪構件),其與操縱方向盤14之轉向操作連動而左右轉動;左右之側離合器操作機構260(主離合操作機構),其等對左右之側離合器48進行離合操作;及左右之四驅迴轉用操作機構280(副離合操作機構),其等對左右之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等進行離合操作;且構成為藉由作動臂267之左右轉動來執行對於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之側離合器操作機構260之斷開操作、與對於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之四驅迴轉用操作機構280之連接操作雙方。藉此,可以較少之零件件數來實現側離合器操作機構260與四驅迴轉用操作機構280之操作,並且可利用單一之作動臂267精度良好地實現側離合器48與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之通斷時期。又,可相對於不具備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等及四驅迴轉用操作機構280之習知之構成減少追加零件件數,而可抑制插秧機1之製造成本之大幅增加。
上述實施形態之插秧機1以與對於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之側離合器48成為動力斷開狀態之同時,對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之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等進行連接作動之方式,將作動臂267、左右之側離合器操作機構260、及左右之四驅迴轉用操作機構 280建立連結。藉此,可防止對於迴轉內側之後車輪4之側離合器48及副離合構件雙方同時成為連接狀態,而可防止側離合器48及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等之損傷,並且可減少側離合器48及四驅迴轉用離合器111等之劣化而延長其等之壽命。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前述之實施形態,而可具體化為各種態樣。各部之構成並非被限定於圖示之實施形態者,可於不脫離本發明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Claims (5)

  1. 一種作業車,其具備有:移行機體,其搭載有引擎;左右之移行部,其等支撐上述移行機體;轉向操作具,其對上述移行機體之行進方向進行變更操作;及左右之主離合構件,其等將朝向左右之上述移行部之動力傳遞加以離合;並根據上述轉向操作具之轉向操作使對於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之上述主離合構件進行斷開作動;且該作業車另具備有獨立於左右之上述主離合構件之左右之副離合構件及減速機構,伴隨著對於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之上述主離合構件之斷開作動,藉由使對於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之上述副離合構件進行連接作動,朝向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之動力經由上述減速機構,將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以較迴轉外側之上述移行部更低之速度加以驅動。
  2. 如請求項1之作業車,其中,其具備有由作為左右之上述移行部之左右之後車輪所支撐之後軸箱,於上述後軸箱內具備有傳遞上述引擎之動力之後輸入軸、及將上述後輸入軸之動力分支而傳遞至左右之上述後車輪之左右橫長之後驅動軸,且左右之上述主離合構件、上述副離合構件及上述減速機構被配置於上述後驅動軸上。
  3. 如請求項2之作業車,其中,於上述後驅動軸之左右內側配置上述主離合構件,於上述後驅動軸中較上述主離合構件更左右外側配置上述副離合構件及上述減速機構,並將上述副離合構件之傳遞轉矩容量設定為較上述主離合構件之傳遞轉矩容量更小。
  4. 如請求項2之作業車,其中,於上述後軸箱設置:單一之凸輪構 件,其與上述轉向操作具之轉向操作連動而進行左右轉動;左右之主離合操作機構,其等對左右之上述主離合構件進行離合操作;及左右之副離合操作機構,其等對左右之上述副離合構件進行離合操作;且構成為藉由上述凸輪構件之左右轉動來執行對於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之上述主離合操作機構之斷開操作、與對於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之上述副離合操作機構之連接操作雙方。
  5. 如請求項4之作業車,其中,以與對於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之上述主離合構件成為動力斷開狀態之同時,對於迴轉內側之上述移行部之上述副離合構件進行連接作動之方式,將上述凸輪構件、左右之上述主離合操作機構、及左右之上述副離合操作機構建立連結。
TW106138155A 2016-12-07 2017-11-03 作業車 TWI6402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37824 2016-12-07
JP2016237824A JP6616274B2 (ja) 2016-12-07 2016-12-07 作業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2624A true TW201822624A (zh) 2018-07-01
TWI640240B TWI640240B (zh) 2018-11-11

Family

ID=62490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8155A TWI640240B (zh) 2016-12-07 2017-11-03 作業車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616274B2 (zh)
CN (1) CN110023177B (zh)
TW (1) TWI640240B (zh)
WO (1) WO20181052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36111A (zh) * 2018-12-24 2019-03-08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转向驱动桥和工程车辆
JP7433151B2 (ja) 2020-07-10 2024-02-19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田作業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5333B2 (ja) * 1988-04-24 1995-03-22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乗用水田作業車
TW217980B (en) * 1992-02-14 1993-12-21 Kubota Kk An up-and-down control device for rice transplanter
JPH11187720A (ja) * 1997-12-26 1999-07-13 Kubota Corp 水田作業車の操向操作構造
KR100349259B1 (ko) * 1999-09-27 2002-08-19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승용형 수전 작업기
JP3541159B2 (ja) * 2000-03-29 2004-07-07 株式会社クボタ 農作業機の操向装置
DE10029819C1 (de) * 2000-06-16 2002-05-23 Daimler Chrysler Ag Fahrzeug
JP4754725B2 (ja) * 2001-06-20 2011-08-24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農作業機
JP4067310B2 (ja) * 2002-01-17 2008-03-26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田植機
JP2008175294A (ja) * 2007-01-18 2008-07-31 Kubota Corp 走行伝動装置
JP5741250B2 (ja) * 2011-06-27 2015-07-01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移植機
KR101709595B1 (ko) * 2013-08-23 2017-02-23 이세키노우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모종 식부 장치
CN105658504B (zh) * 2013-10-21 2017-06-16 株式会社神崎高级工机制作所 作业车辆的行驶变速箱
CN205232843U (zh) * 2015-09-29 2016-05-18 洋马株式会社 作业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40240B (zh) 2018-11-11
JP2018090217A (ja) 2018-06-14
CN110023177A (zh) 2019-07-16
CN110023177B (zh) 2022-02-01
WO2018105218A1 (ja) 2018-06-14
JP6616274B2 (ja) 2019-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40240B (zh) 作業車
KR102073989B1 (ko) 수전 작업기
WO2007049368A1 (ja) 小型クローラ式トラクタ
JP6830520B2 (ja) 作業車
JP3960879B2 (ja) 水田作業機
JP3577825B2 (ja) 農作業機
CN1275821C (zh) 乘用型作业机
JP4487459B2 (ja) 乗用型作業機
JP6120635B2 (ja) 田植機
KR20100070317A (ko) 작업차
JP2009118830A (ja) 歩行型の苗移植機
JP4627380B2 (ja) 田植機の植付部
JP3743318B2 (ja) 作業車両の操向制御装置
JP4141312B2 (ja) 乗用型田植機
JP4413076B2 (ja) 乗用型田植機
JP2007118712A (ja) クローラ型トラクタ
JP4571424B2 (ja) トラクタ
JP2005162006A (ja) 変速装置
JP3248714B2 (ja) 乗用農作業機
JP5043596B2 (ja) 田植機
JP3274863B2 (ja) 乗用走行車体
JP2019209926A (ja) 作業車両
JP4454294B2 (ja) 乗用田植機の機体構造
JP2015123015A5 (zh)
JP4361409B2 (ja) トラ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