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13262A - 電動吸塵器 - Google Patents

電動吸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13262A
TW201713262A TW105120279A TW105120279A TW201713262A TW 201713262 A TW201713262 A TW 201713262A TW 105120279 A TW105120279 A TW 105120279A TW 105120279 A TW105120279 A TW 105120279A TW 201713262 A TW201713262 A TW 20171326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se
connection
port
control means
operation displa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02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13989B (zh
Inventor
飯塚政義
岩原明弘
頼田昌美
古山拓也
村野元宏
石井史郎
Original Assignee
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三菱電機家園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三菱電機家園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13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32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39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3989B/zh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電動吸塵器,該電動吸塵器係將從本體所排出之排氣用於噴氣,並進行適合噴氣動作之動作控制。 在電動吸塵器,控制手段係控制電動送風機及刷馬達的輸出,並控制操作顯示部;在收容單元,形成與軟管連接之吸氣側軟管連接口及排氣口;排氣側軟管連接口形成於排氣口;軟管係連接吸氣側軟管連接口與排氣側軟管連接口,並包括與操作顯示部連接的連接端子;在吸氣側軟管連接口與排氣側軟管連接口,具有與連接端子連接的連接部;連接部係將操作顯示部與控制手段以電性連接,並在排氣側包括檢測出軟管與排氣側連接的連接檢測手段;控制手段係在藉連接檢測手段判斷軟管已與排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時,使電動送風機以比軟管已與吸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時之輸出低的輸出運轉。

Description

電動吸塵器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電動吸塵器。
自以往有一種電動吸塵器,該電動吸塵器係在本體的內部包括電動送風機,將噴氣軟管與排出藉電動送風機的動作所產生之氣流的排氣口連接,並將從本體所排出之排氣用於噴氣的氣流(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行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實開平1-149755號公報
可是,在以往的構成,因為是單純地將噴氣軟管與本體的排氣口連接,並排出成為噴氣風之氣流的構成,所以在用作噴氣時,具有無法對電動吸塵器之各部進行適當之動作控制或使用的課題。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如上述所示之課題而開發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動吸塵器,該電動吸塵器係可將從本體所排出之排氣用於噴氣,並在用作噴氣功能時,可對電動吸塵器之各部進行適合噴氣動作之動作控制。
為了解決上述之課題,電動吸塵器係具有:吸塵器本體,係具有集塵單元、收容單元、電動送風機以及控制手段;與吸塵器本體連接之軟管;與軟管連接之連接管;設置於連接管之操作顯示部;經由連接管所連接之吸入口體;以及刷馬達,係驅動內建於吸入口體之轉動刷;該電動吸塵器之係如以下所示構成即可,控制手段係根據來自操作顯示部之輸入,控制電動送風機及刷馬達的輸出,並控制操作顯示部所包括之顯示部的點燈、熄燈;在收容單元,形成:吸氣側軟管連接口,係與軟管連接並吸入含有塵埃之氣流;及排氣口,係排出已分離塵埃之氣流;排氣口係形成軟管所連接之排氣側軟管連接口;軟管係具有連接吸氣側軟管連接口與排氣側軟管連接口的連接部;在連接部,包括與操作顯示部以電性連接的連接端子;在吸氣側軟管連接口與排氣側軟管連接口,具有藉由軟管連接而與連接端子連接的連接部;連接部係將操作顯示部與控制手段以電性連接,而且包括檢測出軟管已與排氣側連接的連接檢測手段;控制手段係在藉連接檢測手段判斷軟管已與排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時,使電動送風機以比軟管已與吸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時之輸出低的輸出運轉。
若依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電動吸塵器,該電動吸塵器係在使電動吸塵器進行是平常的用法之從地板面吸入塵埃的吸入動作時,使用排氣用作噴氣之噴氣模式的情況,都可進行各自所適合的控制。
1‧‧‧電動吸塵器
2‧‧‧吸入口體
3‧‧‧延長管
4‧‧‧連接管
5‧‧‧軟管
5a‧‧‧導線
5b‧‧‧連接部
5c‧‧‧連接端子
5d‧‧‧卡合手段
5e‧‧‧卡合解除按鈕
6‧‧‧吸塵器本體
7‧‧‧把手
8‧‧‧操作顯示部
9‧‧‧吸氣側軟管連接口
9a‧‧‧吸氣側端子承部
11‧‧‧電源線
12‧‧‧收容單元
13‧‧‧集塵單元
14‧‧‧後部收容體
15‧‧‧前部收容體
50‧‧‧排氣口
50a‧‧‧格子
50b‧‧‧排氣側端子承部
50c‧‧‧卡合承部
60‧‧‧附件
70‧‧‧電動送風機
第1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立體圖。
第2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吸塵器本體的立體圖。
第3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吸塵器本體的上視圖。
第4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吸塵器本體的後視圖。
第5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a)吸入口體的分解立體圖,(b)吸入口體之底視圖。
第6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軟管之連接部的立體圖。
第7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集塵單元的立體圖。
第8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集塵單元的分解立體圖。
第9圖係在第6圖之C-C剖面圖。
第10圖係在第3圖之A-A剖面圖。
第11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將軟管與排氣口連接之狀態的排氣側連接部之在約中央部的剖面圖。
第12圖係第11圖所示之B部的放大圖。
第13圖係第11圖之狀態之吸塵器本體的整體立體圖。
第14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之構成的方塊圖。
第15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16圖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17圖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之構成的方塊圖。
第18圖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19圖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之構成的方塊圖。
第20圖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21圖係表示第5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之構成的方塊圖。
第22圖係表示第5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23圖係表示第6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24圖係表示第7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25圖係表示第7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之動作的時序圖1。
第26圖係表示第8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之動作的流程圖。
第27圖係表示第8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之動作的時序圖1。
第28圖係表示第8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之動作的時序圖2。
第29圖係表示第8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之動作的時序圖3。
(第1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第1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立體圖。第2圖係吸塵器本體的立體圖。第3圖係吸塵器本體的上視圖。第4圖係吸塵器本體的後視圖。第6圖係軟管之連接部的立體圖。第7圖係集塵單元的立體圖。第8圖係集塵單元的分解立體圖。第9圖係在第7圖之C-C剖面圖。第10圖係在第3圖之A-A剖面圖。第11圖係將軟管與排氣口連接之狀態的剖面圖。第12圖係第11圖所示之B部的放大圖。第13圖係第11圖之狀態之吸塵器本體的立體圖。
如第1圖~第5圖所示,本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1係例如包括吸入口體2、延長管3、連接管4、軟管5以及吸塵器本體6(以下為本體6)。
吸入口體2係用以從朝下所形成之開口(未圖示)吸入地板 面上的垃圾(塵埃)。吸入口體2包括:轉動刷2b,係在與被打掃面接觸之狀態轉動而揚起塵埃;是電動機之刷馬達2c,係驅動此轉動刷2b;以及圓筒形之連接部2a,係位於長度方向之中央部。該開口與連接部2a係在吸入口體2的內部相通。
延長管3係由圓筒形之筆直的構件所構成。而且,延長管3具有伸縮自如的構成。又,延長管3係一側的端部與吸入口體2的連接部2a連接。吸入口體2係對延長管3拆裝自如。
連接管4係由在中途彎曲之圓筒形的構件所構成。連接管4係一側的端部與延長管3之另一側的端部連接。延長管3係對連接管4拆裝自如。
又,將把手7設置於連接管4。把手7係打掃的人所握持之握持部。將操作部8a、顯示部8b(操作顯示部8)設置於把手7。操作顯示部8包括用以指示電動吸塵器1之運轉的複數個按鈕(操作部)8a或表示運轉狀態的顯示燈(顯示部)8b。
作為操作部8a所包括之按鈕的例子,有使後述之電動送風機10動作、停止的動作、停止按鈕、使刷馬達2c動作、停止的動作、停止按鈕、或改變電動送風機10之輸出而調整吸入力的輸出調整按鈕等。又,作為所包括之顯示燈的例子,有表示電動送風機10之輸出(吸入力)的輸出燈、表示刷馬達2c之輸出(有無轉動或強度)的輸出燈、表示運轉模式的運轉模式燈等。
構成這些按鈕之開關或顯示燈係被組裝於印刷配線基板(未圖示),並藉從本體6所供給之電力進行動作。
軟管5係由蛇腹狀之細長的構件所構成。軟管5係因為是蛇腹狀,所以在任意方向彎曲。軟管5係一側的端部 與連接管4之另一側的端部連接。在本體6之前面,形成朝向前方開口部的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本體6之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係連接軟管5之另一側的端部,並取入含有塵埃之氣流。
此處,將複數條導線5a設置於軟管5的內部,導線5a係與構成上述之操作顯示部8的印刷配線基板連接,並至另一側的端部。
此導線5a係從設置於本體6之控制手段(未圖示)將電力供給至操作顯示部8,或將來自控控制手段之信號輸入操作顯示部8、或將在操作顯示部8之開關操作所造成的信號輸出至控制手段、或在吸入口體2包括電動之轉動刷的情況將電力供給至控制驅動此轉動刷之馬達的控制基板。
控制手段係根據對操作顯示部8的輸入或來自設置於各部之各種感測器的輸入,控制電動送風機10或刷馬達2c的輸出或各種顯示燈。
接著,參照第6圖,將拆裝自如地與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連接的連接部5b形成於軟管5之另一側的端部。將與導線5a以電性連接的連接端子5c設置於此連接部5b。連接端子5c係形成棒形,長度方向與對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之連接部5b的連接方向一致。連接端子5c係與操作顯示部8以電性連接。
在上述之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設置在連接軟管5之連接部5b時,成為與連接端子5c連接之連接部的吸氣側端子承部9a。此吸氣側端子承部9a係與控制手段以電性連接。此外,軟管5係構成為對連接部5b轉動自如。
藉由連接端子5c與吸氣側端子承部9a連接,操 作顯示部8與控制手段以電性連接。藉此,因為操作顯示部8可從本體6(控制手段)被供給電力或接收控制信號、將使用者操作開關所造成的信號輸出至控制手段,所以從操作顯示部8可變更電動送風機10或刷馬達2c的輸出。
即,使用者在仍然握持把手7下操作操作顯示部8,可變更電動送風機10的輸出,而調整吸入力或調整刷馬達2c之動作、停止(on、off)。又,在連接部5b,設置在與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連接時,與形成於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之卡止凹部卡止的卡合手段5d、及解除卡止狀態的卡合解除按鈕5e。
接著,參照第10圖,本體6包括電動送風機10及電源線11。電源線11被捲繞於設置於本體6之內部的電源線捲盤部(未圖示)。
在將電源線11與外部之電源連接時,電動送風機10或操作顯示部8等成為可通電。電動送風機10係在電源線11與電源連接時,因應於對操作顯示部8之操作,進行所預設之吸入動作。
如以上所示分別連接的吸入口體2、延長管3、連接管4以及軟管5係連續地形成內部。電動送風機10進行吸入動作時,地板面上之垃圾等的塵埃與空氣一起被吸入口體2吸入。
流入吸入口體2的內部之含有塵埃的空氣係通過延長管3、連接管4以及軟管5的各內部,被送至本體6。吸入口體2、延長管3、連接管4以及軟管5係形成用以從外部使含有垃圾等之塵埃的空氣流入本體6的風路。
此外,在本發明,塵埃係不僅垃圾,而且亦包含纖維、毛、綿絮、砂土、粉末、粉體等的概念。在本發明,將含有塵埃之 空氣(塵埃與空氣之混合物)稱為含塵空氣。
在以下的說明,將本體6筆直地前進時的行進方向作為基準,特定左右。即,將第3圖之上當作右、將第3圖之下當作左、將第3圖之左當作行進方向。
本體6包括收容單元12及成為收集塵埃之集塵部的集塵單元13。集塵單元13係對收容單元12搭載成拆裝自如。
收容單元12係包括電動送風機10及電源線11的收容部。又,收容單元12係例如包括後部收容體14及前部收容體15、吸氣風路形成部16、排氣風路形成部17以及車輪18。
電動送風機10及電源線11被收容於後部收容體14。前部收容體15係朝向上方開口,並將收容部15a形成於開口內部。收容部15a係用以收容集塵單元13的空間。後部收容體14及前部收容體15係例如是成形品。
吸氣風路形成部16形成吸氣風路19。吸氣風路19係形成於收容單元12的風路。吸氣風路19係用以將已通過軟管5之含塵空氣導引至集塵單元13的風路。
吸氣風路形成部16係一端在收容單元12的前面開口。吸氣風路形成部16之此一端形成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吸氣風路形成部16係另一端在前部收容體15開口。吸氣風路形成部16之此另一端形成於與集塵單元13的流入口25a。
集塵單元13具有從自吸氣風路19所流入之含塵空氣分離塵埃的功能。集塵單元13係藉由使含塵空氣以高速旋轉,而藉離心力分離塵埃。
即,集塵單元13係含塵空氣之分離方式是旋風分離方式。 又,集塵單元13係收集所分離之塵埃,並具有暫時儲存的功能。
此處,參照第7圖~第10圖,說明集塵單元13。
如各圖所示,集塵單元13係整體上形成圓筒形,集塵單元13係由排出部箱23、過濾器部箱24、流入部箱25以及集塵部箱26所構成。
這些排出部箱23、過濾器部箱24、流入部箱25以及集塵部箱26係例如由樹脂成形品所構成。排出部箱23、過濾器部箱24、流入部箱25以及集塵部箱26係構成為可根據既定操作(例如對鎖定機構之操作等),分解成第8圖所示之狀態、或組裝成第7圖所示之狀態。又,亦可從第7圖所示之狀態,僅拆下集塵部箱26。
以下,說明將排出部箱23、過濾器部箱24、流入部箱25以及集塵部箱26組合所構成之集塵單元13。又,在以下之關於集塵單元13的說明,以第9圖所示之方向為基準,特定上下。
如第7圖~第9圖所示,流入口25a形成於流入部箱25的前側。又,流出口23a形成於排出部箱23的後側。流出口23a係被配置於比流入口25a更上方的位置。
如第8圖~第10圖所示,流入部箱25係從流入口25a將含塵空氣導入內部的部位,並在內部包括迴旋室25b。迴旋室25b的上部係由圓筒部25c所構成。迴旋室25b的下部係由圓錐部25d所構成。
圓筒部25c形成中空的圓筒形。圓筒部25c被配置成截面中心軸線L朝向上下方向。圓錐部25d呈前端部被切掉之中空的圓錐形。圓錐部25d係在上下方向被配置成截面中 心軸線L與圓筒部25c之中心軸線一致。
圓錐部25d係上端部與圓筒部25c的下端部連接,並以從圓筒部25c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方式設置成隨著往下方而直徑變小。
由依此方式所形成之圓筒部25c的內部空間與圓錐部25d的內部空間所構成之連續的空間構成迴旋室25b。迴旋室25b係用以使自流入口25a所導入之含塵空氣旋轉的空間。
如第9圖所示,在圓筒部25c的上部(形成迴旋室25b之側壁的上部),加工流入口25a之開口。從流入口25a所流入的含塵空氣係沿著圓筒形之迴旋室25b的側面流入。
接著,如第8圖~第10圖所示,0次開口部25e形成於迴旋室25b之圓筒部25c的側壁。0次開口部25e係被配置於比流入口25a更往迴旋室25b之截面中心軸線L方向的下方。
進而言之,0次開口部25e係被配置於比流入口25a更往迴旋室25b之截面中心軸線L方向的下方,即,在迴旋室25b內所產生之渦流的下游側。
接著,形成迴旋室25b之圓錐部25d的下端部係朝向下方向(截面中心軸線L)開口。形成於圓錐部25d之下端部的此開口係一次開口部25f。因此,此一次開口部25f係被配置於比0次開口部25e更往在迴旋室25b內所產生之渦流的下游側。
又,將間壁30設置於圓錐部25d的外側。此間壁30係呈直徑與圓筒部25c大致相等的近似圓筒形。間壁30的上端係和圓筒部25c與圓錐部25d之連接部的附近連接。
接著,集塵部箱26係形成下方封閉、上方開口的 杯狀。集塵部箱26係被配置於流入部箱25的外側及下方側。即,形成迴旋室25b之圓筒部25c與圓錐部25d位於集塵部箱26的內側。
在此狀態,流入部箱25之圓筒部25c之比0次開口部25e的上端更下方側、圓錐部25d以及間壁30的整體被收容於集塵部箱26內。又,間壁30的下端部與被設置於集塵部箱26之底面的密封構件密接。
而且,集塵部箱26的開口26a係藉從流入部箱25的外周面突出成凸緣狀的蓋部25g密閉。
而,形成於流入部箱25與集塵部箱26之間的空間係藉間壁30劃分為二。在依此方式所產生之2個空間中,形成於圓筒部25c及間壁30之外側的空間係0次集塵室31,位於圓錐部25d之下方及外側並形成於間壁30之內側的空間是一次集塵室32。
即,形成於集塵部箱26與流入部箱25的外面之間的空間成為保持從迴旋室25b所排出之塵埃的集塵室31、32。
0次集塵室31係與0次開口部25e連通,並以覆蓋迴旋室25b之外側全周的方式包圍。又,0次集塵室31係從0次開口部25e向下方延伸。一次集塵室32係從一次開口部25f的下方向圓錐部25d的外側全周延伸。
接著,過濾器部箱24被設置成覆蓋圓筒部25c的上開口。網孔狀之排出口24a形成於過濾器部箱24。排出口24a係由在上部為大致圓筒形、下部為大致圓錐形之管的側壁及下方的一部分加工開口所形成的微細孔構成。
因此,在迴旋室25b內的上方之氣流的旋轉力增大而可更提高分離性能。而且,此排出口24a與流出口23a藉形成於排出部箱23的排出管23b連通。
排出管23b係主要由排出部箱23所形成。此外,排出口24a係形成於過濾器部箱24,迴旋室25b的上端壁係由過濾器部箱24之底面的一部分所形成。
具有如以上所示之構成的集塵單元13被適當地安裝於收容部15a時,成為流入口25a與吸氣風路19連接,而與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連通,流出口23a與連接口22連接,而與排氣風路21連通之狀態。
其次,參照第10圖,說明集塵單元13的功能。此外,從吸氣風路19至後述之本體6的排氣口50之氣流的流動係在第10圖,作為路徑W,以實線之箭號所示。排氣口50係從本體6排出已分離塵埃之氣流的開口。
參照第10圖,電動送風機10之吸入動作開始時,從吸入口體2所吸入之含塵空氣係如上述所示,通過吸氣風路19後,從流入口25a向集塵單元13的內部流入。
流入集塵單元13之內部的含塵空氣係沿著構成迴旋室25b之圓筒部25c的內周面流入。
所取入之含塵空氣係在迴旋室25b內,形成沿著側壁在既定方向轉動之迴旋氣流。此迴旋氣流係根據該路徑構造向下逐漸地流動。
而且,離心力作用於此迴旋氣流(迴旋室25b內之空氣流)所含的垃圾。例如,纖維垃圾或毛髮之體積比較大的 垃圾(以下將這種垃圾稱為「垃圾α」)係利用此離心力,一面被壓在圓筒部25c之內周面(迴旋室25b之內壁面),一面在迴旋室25b內在下方向移動。
垃圾α係到達0次開口部25e的高度時從迴旋氣流被分離,通過0次開口部25e後被送至0次集塵室31。然後,從0次開口部25e進入0次集塵室31的垃圾α係在0次集塵室31內落下,被收集於0次集塵室31的內部。
即,垃圾α係被送至成為與迴旋室25b係獨立之空間的0次集塵室31,在迴旋氣流之影響小的狀態被保持於0次集塵室31的內部。
接著,從0次開口部25e未進入0次集塵室31的垃圾β(砂垃圾或細小之纖維垃圾之體積比較小的垃圾)係搭乘迴旋室25b內的氣流,一面在迴旋室25b內旋轉一面向下方前進。
然後,垃圾β通過一次開口部25f。接著,垃圾β係落下至一次集塵室32並被收集。即,垃圾β係被送至成為與迴旋室25b係獨立之空間的一次集塵室32,在迴旋氣流之影響小的狀態被保持於一次集塵室32的內部。
在迴旋室25b內旋轉之氣流係到達迴旋室25b的最下部時,將其行進方向改變成朝上,而沿著迴旋室25b的中心軸上升。此外,利用在上述所說明之作用,從形成此上升氣流的空氣除去大部分之垃圾α及垃圾β。
已被除去垃圾α及垃圾β的氣流(清淨空氣)係通過排出口24a後,被排出至迴旋室25b之外。從迴旋室25b所排出之空氣係通過排出管23b內後,到達流出口23a。然後,清淨空氣 係依序通過流出口23a及連接口22後,被送至排氣風路21。
藉由電動送風機10進行吸入動作,如上述所示,將垃圾α逐漸聚集於0次集塵室31,並將垃圾β逐漸聚集於一次集塵室32。這些垃圾α及垃圾β係藉由從集塵單元13拆下集塵部箱26,而可簡單地丟棄。
又,垃圾α、垃圾β係由是與迴旋室25b獨立之空間的0次集塵室31、一次集塵室32所保持。即,迴旋氣流係幾乎不會通儲存垃圾之集塵室內,而從含塵空氣分離是垃圾之塵埃與氣流。因此,可防止垃圾所含的臭味等混入迴旋氣流,而可使從集塵單元13所排出之空氣變成更清淨。
其次,在收容單元12之內部所構成的排氣風路形成部17形成排氣風路21。排氣風路21係用以將在集塵單元13已被除去塵埃的空氣導引至排氣口50的風路。
即,清淨空氣從集塵單元13流入排氣風路21。排氣風路形成部17之一端的開口係形成與流出口23a的連接口22。
連接口22係在收容單元12的上面,被配置於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排氣風路形成部17之另一端係朝向收容單元12的外部開口。排氣風路形成部17之此另一端係形成排氣口50。
此處,說明從連接口22至排氣口50之排氣風路21。
參照第10圖,電動送風機10被設置於排氣風路21。電動送風機10係在形成於電動吸塵器1之風路產生氣流。在形成於電動吸塵器1之風路,例如包含用以從外部使含塵空氣流入本體6的風路、吸氣風路19、形成於集塵單元13的風路以及排氣風路21。
又,電動送風機10係吸入口10a朝向上方開口,送風機排出口10b在側面開口,並被設置於排氣風路21的內部。
HEPA過濾器21a被設置於連接口22與電動送風機10之間(電動送風機的上游側)。又,ULPA過濾器21b被設置於電動送風機10的前方(電動送風機的下游側)。
在依此方式所形成之排氣風路21流動的氣流係從連接口22向下方向流動,通過HEPA過濾器21a後,被電動送風機10的吸入口10a吸入,再從電動送風機10的送風機排出口10b向前方被噴出,通過ULPA過濾器21b後,向下方向流動,在形成位於電動送風機10的下方之排氣風路21的空間流動後,到達朝向後方開口的排氣口50。
依此方式,藉由將集塵性能高之HEPA過濾器21a設置於電動送風機10的上游側,可收集以集塵單元13無法完全收集的塵埃,可使排氣變成更清淨。
又,藉由將ULPA過濾器21b設置於電動送風機10的下游側,可收集從電動送風機10之內部所流出的碳粉等的塵埃,可使從電動送風機10所流出的排氣變成清淨。
此外,從電動送風機10至排氣口50的排氣風路21係成為防止排氣洩漏的密封構造,並構成為來自電動送風機10的排氣從排氣口50集中地排氣。藉此,可使從排氣口50所出來之排氣的風速變強。
此處,參照第10圖~第13圖,說明排氣口50。
排氣口50係位於電動送風機10的後方且後部收容體14的後面。排氣口50係形成在前後方向延伸的筒形,並以遮住 開口之方式將格子50a設置於前側的端部。
排氣口50的內形狀形成軟管5之連接部5b可連接的形狀。即,將是連接部5b可連接的排氣側軟管連接口形成於排氣口50。此外,在連接部5b已連接之狀態,軟管5與排氣口50係形成連續的空間,是從排氣口50所排出之氣流的排氣可流入軟管5的內部。
藉此,因為可將排氣之氣流導入軟管5,所以藉由將噴氣用附件60安裝於連接軟管5之連接管4之側,可從附件噴出排氣流,作為噴氣之氣流,可用作吹掉塵埃之噴氣。此外,亦可附件60係因應於用作噴氣時之使用用途,更換成形狀相異者。又,亦可不使用附件60,而從連接管4直接噴出噴氣之氣流並使用。
尤其,在本實施形態,如上述所示,因為使用將垃圾α、垃圾β保持於是從迴旋室25b獨立之空間之0次集塵室31、一次集塵室32的集塵單元13,所以在集塵單元13流動之氣流係幾乎不會通過儲存垃圾之集塵室的內部,而垃圾所含的臭味等難混入排氣流。
即,噴氣之氣流所使用的排氣流是清淨之狀態,即使是將垃圾儲存於集塵單元13之狀態,亦可不在意垃圾之臭味等地用作噴氣。
又,將在連接軟管5之連接部5b時,成為接受連接端子5c並連接之連接部的排氣側端子承部50b設置於排氣口50的附近。此排氣側端子承部50b係與控制手段以電性連接,與吸氣側端子承部9a一樣,藉由與連接端子5c連接,操 作顯示部8與控制手段以電性連接。
藉此,因為操作顯示部8可從本體6(控制手段)被供給電力、接收控制信號、將使用者對開關進行按壓操作所產生的信號輸出至控制手段,所以從操作顯示部8可變更電動送風機10的輸出。
即,使用者在仍然握持把手7下操作操作顯示部8,變更電動送風機10的輸出,可調整從排氣口50所排出之排氣風的強度。因此,即使是用作噴氣的情況,亦可使用者在仍然握持把手下調整噴氣的強度。
又,將卡合手段5d設置於連接部5b。將卡合手段5d所卡合之卡合承部50c設置於排氣口50。卡合承部50c、排氣側端子承部50b都在已連接軟管5之狀態,位於上側。
又,亦可將連接連接部5b時將信號輸入控制手段的連接檢測開關設置於排氣口50。依此方式,藉由控制手段構成為可檢測出是否連接部5b已與排氣口50連接,可使噴氣運轉時之電動送風機10的動作與進行平常之打掃時的動作相異。
又,藉由將控制手段構成為可檢測出是否連接部5b已與排氣口50連接,可將是噴氣運轉狀態之主旨顯示於操作顯示部。
此處,在本實施形態,說明了電動吸塵器係作為集塵方式採用旋風式,但是不限定為旋風式,亦可採用其他的集塵方式。又,亦不限定為腳輪式電動吸塵器。
又,在本實施形態,成為將連接連接部5b時將信號輸入控制手段的連接檢測開關設置於排氣口50之形態,但是亦可採用將連接連接部5b時將信號輸入控制手段的連接檢測開關設置於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側之形態。
接著,第14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1之構成的方塊圖。如上述所示,在第14圖,27係商用交流電源,10係電動送風機,2c係刷馬達。
第21圖表示將電動吸塵器1所包括之電源線11插入插座,而將電動送風機10及刷馬達2c與商用交流電源連接之狀態。71、91係雙向性閘流體。
電動送風機10與雙向性閘流體71係與商用交流電源27串列地連接。一樣地,刷馬達2c與雙向性閘流體91係與商用交流電源27直接連接。
72係電流感測器,73係電源同步檢測手段。電流感測器72係輸出用以檢測出流至電動送風機10與刷馬達2c之電流的信號。例如,電流感測器72包括與電動送風機10及刷馬達2c串列地連接之比流器或分路電阻器。在此情況,電流感測器72係輸出根據既定壓降法所降低之電壓。
電源同步檢測手段73係由用以檢測出商用交流電源之同步點(零交叉點)的電路所構成。
微電腦80掌管電動吸塵器1之各種控制功能。微電腦80係例如包括電流檢測手段81、控制手段82、通知手段83以及連接檢測手段84。
電流檢測手段81檢測出流至電動送風機10之電流。電流檢測手段81係例如根據電流感測器所輸出之電流值,檢測出流至電動送風機10與刷馬達2c的電流。
通知手段83係根據連接檢測手段84所判定之結果,控制顯示部8b。
顯示部8b係在本發明,以對應於「打掃模式」、「打掃中」而點燈、熄燈之LED來說明(例如亦可是液晶顯示畫面或聲音導引裝置等。)在本發明,將顯示部8b設置於連接管4,但是亦可設置於本體6。連接檢測部85係被設置於排氣口50(排氣側軟管連接口),有具有在位於連接狀態的情況接觸而電性信號流動之端子的情況,或在位於連接狀態的情況根據磁性耦合狀態而電性信號流動者、或在位於連接狀態的情況遮斷光或藉光之反射而電性信號流動者,例如是使用機械式之檢測方法(微開關等)或磁性檢測方法(磁性感測器等)或光學式檢測方法(紅外線感測器等)來檢測出是否是已連接軟管5之狀態的檢測部。
又,亦可連接檢測部85係設置於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吸氣側軟管插入口)。
連接檢測手段84係根據連接檢測部85之資訊,判斷是否軟管5已和排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收到此判斷後,控制手段82控制電動送風機10的輸出。
控制手段82係控制施加於電動送風機10之電壓的相位角,而控制對電動送風機10的輸入電流,改變輸出。控制手段82係根據電源同步檢測手段73所檢測出之電源同步點,以對電動送風機10之輸入電流成為所要之值的方式控制相位角。
又,來自操作部8a之信號或電流檢測手段81之判定結果輸入控制手段82。例如,輸入切換或起動、停止之操作資訊從操作部8a輸入控制手段82。
其次,參照第15圖所示之控制流程,說明本實施形態的動作。此外,此控制流程係由控制手段82執行。
在步驟1(以下,將步驟稱為「S」),將電源線11插入商用交流電源27時,移至S2。
在S2,判斷是否是軟管5被插入排氣口50(排氣側軟管連接口)。具體而言,連接檢測部85檢測出是否是已連接軟管5之狀態,連接檢測手段84根據連接檢測部85之資訊,判斷是否是軟管5被插入排氣口50。
控制手段82係根據連接檢測手段84之判斷,若軟管5被插入排氣口50,移至S3,設定噴氣模式,並移至S4。控制手段82係根據連接檢測手段84之判斷,若軟管S被插入排氣口50,移至S8,設定平常模式,並移至S9。
平常模式係將軟管5與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連接並進行動作,是進行從地板面吸入塵埃之吸入動作時的動作處理。
作為平常模式時之動作控制,有如下所示者。
(1)在使電動送風機10動作時或提高輸出時,藉由使輸入電流逐漸增加,改變輸出而使其達到所設定之輸出的輸出控制。
(2)因應於集塵單元13所保持之塵埃的量,改變電動送風機10之輸出的輸出控制。例如,在改變電動送風機10之輸出,而可將吸力調整成「弱」、「中」、「強」之電動吸塵器的情況,在被設定成「中」運轉之狀態,在集塵單元13所保持之垃圾比既定量多的情況,使電動送風機10的輸出以900[W]動作,而在垃圾比既定量少的情況,使電動送風機10的輸出以800[W]動作。即,集塵單元13所保持之垃圾的量愈多,使電動送風機10以愈大之電力動作。
(3)控制刷馬達2c之起動、停止。
在這種平常模式之控制,係用以在電動吸塵器1進行平常所進行之塵埃的吸入動作時以更少之電力動作。
接著,在S9,若從操作部8a未輸入開始運轉之信號,結束處理。在S9,若從操作部8a輸入開始運轉之信號,移至S10,進行刷馬達2c之起動處理,再移至S11,進行電動送風機10之起動處理後,移至S12。在S12,在顯示部8b,顯示進行平常模式之主旨後,結束處理。
此外,在S10,刷馬達2c係根據S9之操作,進行起動或停止處理。在S11,電動送風機10係以對應於平常模式之控制來動作。例如,起動電動送風機10後,控制成逐漸地提高輸出而成為所設定之吸力。又,在S12之顯示處理係顯示進行平常模式,即平常之打掃動作的主旨。此顯示之形態係藉由與進行平常之打掃之主旨的顯示(例如,「打掃模式」「打掃中」)對應之LED點燈等所進行。
其次,在S2,若軟管5被插入排氣口50,移至S3,使噴氣模式開始後,移至S4。
噴氣模式係將軟管5與形成於排氣口50之排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使電動送風機10動作,並進行使用排氣從成為對象之位置吹掉塵埃等之噴氣動作時的動作處理。
噴氣動作係為了高效率地吹掉塵埃,在比吸入塵埃之吸入動作短的時間進行,但是因為利用排氣之風,因為從電動送風機10所排出之排氣熱而軟管5的溫度上升,進行噴氣動作時,因為不需要使用以使吸入口體2之轉轉刷2b動作的刷馬達2c動作,所以需要進行噴氣動作時之動作控制,有 如下所示者。
(1)在使電動送風機10動作時,以適合噴氣動作之風量,將電動送風機10的輸出設定成軟管5之溫度不會過度上升的輸出。(使電動送風機10的輸出以比將軟管5與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連接並使其動作的情況(平常之吸入動作)之電力低的電力動作。例如,在吸氣側之強係在集塵單元13所保持之垃圾比既定量多的情況,使電動送風機10的輸出以900[W]動作,而在垃圾比既定量少的情況,使電動送風機10的輸出以800[W]動作,但是在排氣側以強[500W]動作。作為在排氣側以強[500W]動作的理由,即使在集塵單元13保持塵埃之狀態,亦以適合噴氣動作之風量,設定將軟管5之溫升抑制至人不會燙傷之程度的耗電力。)
(2)即使是在集塵單元13保持塵埃之狀態使用的情況,亦與所保持之塵埃的量無關,將電動送風機10的輸出設定成軟管5之溫度不會上升的輸出。
(3)因為噴氣動作不需要,而進行使用以使吸入口體2之轉轉刷2b動作的刷馬達2c不起動的處理,亦停止顯示。(使刷馬達2c起動通知用LED熄燈。)
在這種噴氣動作之控制係用以起動電動送風機10,並儘快地吹掉塵埃等之控制。
接著,在S4,若從操作部8a未輸入開始運轉之信號,結束處理。在S4,若從操作部8a輸入開始運轉之信號,移至S5,進行停止刷馬達2c之處理,再移至S6,進行電動送風機10之起動處理後,移至S7。在S6,在顯示部8b,顯示 進行噴氣模式之主旨後,結束處理。
此外,在S6,電動送風機10的動作係對應於噴氣模式。例如,起動電動送風機10時,為了成為適合用作噴氣之風量,進行一下子提高輸出之控制。
又,在S7之顯示處理,顯示進行噴氣模式之主旨。此顯示之形態係藉由與進行噴氣模式之主旨的顯示(例如,「噴氣模式」「噴氣動作中」)對應之LED熄燈等所進行。又,噴氣動作不需要之馬達動作的LED顯示係進行熄燈處理。
藉由如以上所示控制各部,在使電動吸塵器1進行是平常的用法之從地板面吸入塵埃的吸入動作時、使用排氣用作噴氣之噴氣模式的情況,都可進行各自所適合之電動送風機10或顯示部8b的控制。
尤其,在噴氣模式時,電動送風機起動後,一下子提高至成為適合噴氣之排氣風之電動送風機的輸出,藉此,可高效率地吹掉塵埃等。(噴氣動作時係採用不進行電動送風機10之緩慢起動處理。緩慢起動處理係對電動送風機10之耗電力分段地將輸出逐漸提高至目標之耗電力的控制。)
(第2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第16圖所示之控制流程,說明第2實施形態的動作。關於電動吸塵器1的構成,因為是與第1實施形態一樣,所以省略說明。此外,此控制流程係由控制手段82執行。
在S21,電源線11被插入商用交流電源27時,移至S22。在S22,判斷是否是軟管5被插入排氣口50(排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檢測部85檢測出是否是已連接軟管5之狀態,連接檢 測手段84根據連接檢測部85之資訊,判斷進行S23之噴氣模式或進行S32之平常模式)。若軟管5未被插入排氣口50,移至S32,使平常模式開始,再移至S33。
接著,在S33,若從操作部8a未輸入開始運轉之信號,結束處理。在S33,若從操作部8a輸入開始運轉之信號,移至S34,進行刷馬達2c之起動處理,再移至S35,進行電動送風機10之起動處理後,移至S36。在S36,在顯示部8b,顯示進行平常模式之主旨後,結束處理。
在S22,若軟管5被插入排氣口50,移至S23,使噴氣模式開始後,移至S24。
接著,在S24,若從操作部8a未輸入開始運轉之信號,結束處理。在S24,若從操作部8a輸入開始運轉之信號,移至S25,進行停止刷馬達2c之處理,再移至S26,進行電動送風機10之起動處理後,移至S27。在S27,在顯示部8b,顯示進行噴氣模式之主旨後,移至S28。
在S28,判斷是否已按下在操作部8a所構成之使刷馬達動作的操作SW(以下稱為刷馬達SW)。在S28,不論已或未按下在操作部8a所構成之刷馬達SW,在噴氣模式,都移至S29,繼續進行刷馬達2c之停止處理,再移至S30,進行電動送風機10之繼續起動後,移至S31。在S31,亦顯示部通知手段係繼續進行通知處理。(在噴氣模式,忽略操作部之刷馬達操作SW的處理。)
藉由如以上所示控制各部,在使電動吸塵器1進行是平常的用法之從地板面吸入塵埃的吸入動作時、使用排氣 用作噴氣之噴氣模式的情況,都可進行各自所適合之電動送風機10或顯示部8b的控制。
尤其,在噴氣動作中操作刷馬達操作SW,亦因為繼續進行刷馬達2c的停止,所以可防止不必要之電力的消耗。
(第3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第17圖~第18圖,說明第3實施形態。對與第1實施形態一樣的構成,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說明。
參照第17圖,微電腦80具有記憶手段92。
記憶手段92係記憶操作部8a與連接檢測手段84之資訊,並與控制手段82及通知手段83連接成可輸出檢測結果。
參照第18圖所示之控制流程,說明第3實施形態的動作。關於電動吸塵器1的構成,因為是與第1實施形態一樣,所以省略說明。此外,此控制流程係由控制手段82執行。
在S41,電源線11被插入商用交流電源27時,移至S42。
在S42,判斷是否是軟管5被插入排氣口50(排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檢測部85檢測出是否是已連接軟管5之狀態,連接檢測手段84根據連接檢測部85之資訊,判斷進行S43之噴氣模式或進行S52之平常模式)。若軟管5未被插入排氣口50,移至S52,使平常模式開始,再移至S53。
接著,在S53,若從操作部8a未輸入開始運轉之信號,結束處理。在S53,若從操作部8a輸入開始運轉之信號,移至S54,判斷是否已記憶上次之運轉資訊。在S54判斷未記憶上次之運轉資訊的情況,移至S58,進行刷馬達2c之起動處理,再移至S59,進行電動送風機10之起動處理後,移至S60。 在S60,在顯示部8b,顯示進行平常模式之主旨後,結束處理。
在S54判斷已記憶上次之運轉資訊的情況,移至S55,在上次所記憶之運轉狀態進行刷馬達2c的動作,再移至S56。(若上次所記憶之刷馬達2c起動,就進行起動處理,若上次所記憶之刷馬達2c停止,就進行停止處理。)
在S56,在上次所記憶之電動送風機10的運轉狀態進行動作,再移至S57。(若上次所記憶之運轉狀態是強運轉,就以強運轉進行動作,若上次所記憶之運轉狀態是弱運轉,就以弱運轉進行動作。)
在S57,以上次所記憶之通知狀態進行通知處理。
在S42,若軟管5被插入排氣口50,移至S43,使噴氣模式開始後,移至S44。
接著,在S44,若從操作部8a未輸入開始運轉之信號,結束處理。在S44,若從操作部8a輸入開始運轉之信號,移至S45,判斷是否已記憶上次之運轉資訊。在S45判斷未記憶上次之運轉資訊的情況,移至S49,進行刷馬達2c之停止處理,再移至S50,進行電動送風機10之起動處理後,移至S51。在S51,在顯示部8b,顯示進行平常模式之主旨後,結束處理。
在S45判斷已記憶上次之運轉資訊的情況,移至S46,進行刷馬達2c之停止處理,再移至S47。
在S47,在上次所記憶之電動送風機10的運轉狀態進行動作,再移至S48。(若上次所記憶之運轉狀態是強運轉,就以強運轉進行動作,若上次所記憶之運轉狀態是弱運轉,就以弱運轉進行動作。)
在S48,以上次所記憶之通知狀態進行通知處理。
藉由如以上所示具有記憶手段92,可提供一種對使用者使用方便性佳的電動吸塵器。尤其,因為可從上次之運轉狀態使各部的動作開始,所以不必再進行設定,就可進行各動作(噴氣、吸入)。
(第4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第19圖~第20圖,說明第4實施形態。對與第1實施形態一樣的構成,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說明。
參照第19圖,微電腦80具有加速度感測器檢測手段93。
加速度感測器檢測手段93係與控制手段82連接成可輸出檢測結果。又,連接管4具有檢測出打掃之動作狀態的加速度感測器94。
加速度感測器94係與加速度感測器檢測手段93連接成可輸出檢測結果。加速度感測器檢測手段93係根據加速度感測器94之資訊,檢測出打掃的動作,根據此加速度感測器檢測手段93之檢測結果,控制手段82控制電動送風機10的輸出。
參照第20圖所示之控制流程,說明第4實施形態的動作。關於電動吸塵器1的構成,因為是與第1實施形態一樣,所以省略說明。此外,此控制流程係由控制手段82執行。
在S61,電源線11被插入商用交流電源27時,移至S62。
在S62,判斷是否是軟管5被插入排氣口50(排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檢測部85檢測出是否是已連接軟管5之狀態,連接檢測手段84根據連接檢測部85之資訊,判斷進行S63之噴氣模式或進行S72之平常模式)。若軟管5未被插入排氣口50, 移至S72,使平常模式開始,再移至S73。
接著,在S73,若從操作部8a未輸入開始運轉之信號,結束處理。在S73,若從操作部8a輸入開始運轉之信號,移至S74,進行刷馬達2c之起動處理,再移至S75,進行電動送風機10之起動處理後,移至S76。在S76,在顯示部8b,顯示進行平常模式之主旨後,結束處理。
在S62,若軟管5被插入排氣口50,移至S63,使噴氣模式開始後,移至S64。
接著,在S64,若從操作部8a未輸入開始運轉之信號,結束處理。在S64,若從操作部8a輸入開始運轉之信號,移至S65,進行刷馬達2c之停止處理,再移至S66,進行電動送風機10之起動處理後,移至S67。在S67,在顯示部8b,顯示進行噴氣模式之主旨後,移至S68。
在S68,判斷加速度感測器94所檢測出之動作狀態是動作中或是停止狀態。在S68,若加速度感測器94所檢測出之動作狀態是動作中,在使電動送風機10動作之狀態結束處理。在S68,若加速度感測器94所檢測出之動作狀態是停止狀態,移至S69。
在S69,判斷是否從加速度感測器檢測手段93所判定之動作停止判定開始已經過既定時間。在S69,判斷從動作停止判定開始已經過既定時間時,移至S70。
在S70,進行降低電動送風機10之輸出或使電動送風機10停止的處理後,移至S71。在S71,在顯示部8b,顯示降低電動送風機10之輸出或使電動送風機10停止的主旨後,結束處理。
藉由作成以加速度感測器檢測手段93判斷動作狀態是動作中或是停止中,從加速度感測器檢測手段93所判定之動作停止判定開始已經過既定時間後,控制電動送風機10的輸出,因為在動作停止的情況,進行降低電動送風機10之輸出降低或使電動送風機10停止的處理,所以可防止不必要之電力的消耗,而且因為利用排氣之風,可防止軟管5之溫度因從電動送風機10所排出之排氣熱而上升。又,因為若未經過既定時間,不會使電動送風機10的輸出降低或停止,而可繼續使用,所以可提供一種使用方便性佳的吸塵器。
如以上所示,藉由加速度感測器檢測手段93判斷加速度感測器94所檢測出之狀態,並控制電動送風機10或顯示部8b,在以使用排氣作為噴氣之噴氣模式進行動作時,以加速度感測器檢測手段93判斷動作狀態是動作中或停止中,在動作停止的情況,因為降低電動送風機10的輸出或使電動送風機10停止,所以可防止軟管5之溫度上升,而可安全地使用,而且可防止不必要之電力的消耗。又,能在顯示部8b確認電動送風機10的輸出降低或電動送風機10停止之狀態。
此外,排氣口所插入之軟管5係亦可在插入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並吸入塵埃時使用,又,亦可使用噴氣動作專用的軟管。
(第5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第21圖~第22圖,說明第5實施形態。對與第1實施形態一樣的構成,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說明。
參照第21圖,在連接檢測手段84連接操作部8a及連接 檢測部85。連接檢測手段84係根據連接檢測部85之資訊,判斷是否軟管5已與排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又,連接檢測手段84係輸入來自操作部8a的輸出信號,藉由判斷此信號之有無,判斷是否已操作操作部8a。(此外,來自操作部8a的信號係在軟管5與本體6連接之狀態,以既定間隔輸出。)
參照第22圖,控制手段82係如以下所示控制各部。
在S81,電源線11被插入商用交流電源27時,移至S82。在S82,連接檢測手段84判斷是否已輸入來自操作部8a的信號,若未輸入信號,結束處理。若已輸入信號,移至S83。
在S83,連接檢測手段84判斷是否已輸入來自連接檢測部85的信號。若未輸入來自連接檢測部85的信號,移至S85,進行平常模式。若已輸入來自連接檢測部85的信號,移至S84,進行噴氣模式。
此外,S85之平常模式係與S8相同的處理。又,S84之噴氣模式係與S3相同的處理。
如以上所示構成各部,藉由控制手段82控制各部的控制,對平常之吸入塵埃的動作、與將排氣用於噴氣功能時的動作,分別能以合乎使用用途之控制進行動作。
(第6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第23圖,說明是第6實施形態之控制手段82所進行的控制。此外,因為各部的構成係與第5實施形態一樣,所以省略說明。
在S91,電源線11被插入商用交流電源27時,移至S92。在S92,連接檢測手段84判斷是否已輸入來自操作部8a的信 號,若已輸入信號,移至S93。若未輸入信號,移至S97,計數操作部無輸出信號計數值,再移至S92。
在S93,控制手段82判斷是否操作部8a之輸出信號從無變成有。在操作部8a之輸出信號有變化的情況,移至S94。在操作部8a之輸出信號無變化的情況,結束處理(END),再移至S91。
在S93之判斷係若在S97計數,成為「有(YES)」,若無計數,成為「無(NO)」。
此外,在將電源投入本體6而開始使用的情況,若軟管5與本體6確實地連接,因為操作部8a的輸出信號係從開始使用時之「無」的狀態變成「有」,所以從S93移至S94。
在S94,控制手段82係使在S97所進行之計數值變成零,再移至S95。
在S95,連接檢測手段84判斷是否已輸入來自連接檢測部85的信號。若未輸入來自連接檢測部85的信號,移至S98,進行平常模式。若已輸入來自連接檢測部85的信號,移至S96,進行噴氣模式。在進行S96或S98之處理後,再回到S91。
此外,S98之平常模式係與S8相同的處理。又,S96之噴氣模式係與S3相同的處理。
因為在進行平常模式(吸入塵埃之平常的運轉模式)及噴氣模式(噴氣運轉模式)之間執行上述之處理,所以即使是如第5實施形態般以操作部8a之輸出信號的有無為契機來變更模式的情況,亦因為軟管5之對本體6的連接不良,發生從操作部8a對本體6之輸出信號的暫時性中斷(chattering), 亦因為在S93確認操作部8a之輸出信號之變化的有無、與在S95再度確認軟管的連接,所以運轉模式不會切換,而能以相同之模式繼續運轉。
即,即使是發生暫時性中斷的情況,不會每次運轉模式意外地變化,而可進行穩定的運轉。
(第7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第24圖~第25圖,說明第7實施形態。
第25圖係將軟管與排氣口50(排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的情況之操作部8a的輸出信號(操作部輸出信號)、連接檢測部85之輸出信號(連接檢測部輸出信號)以及電動送風機之耗電力的時序圖。此外,因為各部的構成係與第6實施形態一樣,所以省略說明。
在S101,電源線11被插入商用交流電源27時,移至S102。在S102,連接檢測手段84判斷是否已輸入來自操作部8a的信號,若已輸入信號,移至S103。若未輸入信號,移至S108,計數操作部無輸出信號計數值,再移至S102。
在S103,控制手段82判斷是否操作部8a之輸出信號從無變成有。在操作部8a之輸出信號有變化的情況,移至S104。在操作部8a之輸出信號無變化的情況,結束處理(END),再移至S101。
在S103之判斷係若在S108計數,成為「有(YES)」,若無計數,成為「無(NO)」。
此外,在將電源投入本體6而開始使用的情況,若軟管5與本體6確實地連接,因為操作部8a的輸出信號係從開始使 用時之「無」的狀態變成「有」,所以從S103移至S104。
在S104,控制手段82係使在S108所進行之計數值變成零,再移至S105。在S105,判斷是否已經過既定時間。此外,在本實施形態,既定時間被設定成1.0[秒]。
在S106,連接檢測手段84判斷是否已輸入來自連接檢測部85的信號。若未輸入來自連接檢測部85的信號,移至S109,進行平常模式。若已輸入來自連接檢測部85的信號,移至S107,進行噴氣模式。在進行S107或S109之處理後,再回到S101。
此外,S109之平常模式係與S8相同的處理。又,S107之噴氣模式係與S3相同的處理。
因為在進行平常模式及噴氣模式(噴氣運轉模式)之間執行上述之處理,所以即使是如第5實施形態般以操作部8a之輸出信號的有無為契機來變更模式的情況,亦因為軟管5之對本體6的連接不良,發生從操作部8a對本體6之輸出信號的暫時性中斷(chattering),亦因為在S103確認操作部8a之輸出信號之變化的有無、與在S106再度確認軟管的連接,所以運轉模式不會切換,而能以相同之模式繼續運轉。
即,即使是發生暫時性中斷的情況,不會每次運轉模式意外地變化,而可進行穩定的運轉。
又,藉由在S105設置等待至經過既定時間的步驟,可防止突然之運轉模式的變更。
(第8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第26圖~第29圖,說明第8實施形態。
第26圖係表示從將軟管5與排氣口50(排氣側軟管連接口) 連接之狀態有變化的情況、或無的情況之處理的流程圖。
第27圖~第29圖係將軟管5與排氣口50(排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之狀態之操作部8a的輸出信號(操作部輸出信號)、連接檢測部85之輸出信號(連接檢測部輸出信號)以及電動送風機之耗電力的時序圖。
在S111,在噴氣模式中之狀態移至S112。在S112,連接檢測手段84判斷是否已輸入來自操作部8a的信號,若已輸入信號,移至S113。若未輸入信號,移至S118,計數操作部無輸出信號計數值,再移至S112。
在S113,控制手段82判斷是否操作部8a之輸出信號從無變成有。在操作部8a之輸出信號有變化的情況,移至S114。在操作部8a之輸出信號無變化的情況,結束處理(END),再移至S111。
在S113之判斷係若在S118計數,成為「有(YES)」,若無計數,成為「無(NO)」。
在S114,控制手段82係使在S118所進行之計數值變成零,再移至S115。在S115,判斷是否已經過既定時間。此外,在本實施形態,在S115之既定時間被設定成1.0[秒〕。
在S116,連接檢測手段84判斷是否已輸入來自連接檢測部85的信號。若未輸入來自連接檢測部85的信號,移至S119,進行平常模式。若已輸入來自連接檢測部85的信號,移至S117,進行噴氣模式。在進行S117或S119之處理後,再回到S111。
此外,S109之平常模式係與S8相同的處理。又,S107之噴氣模式係與S3相同的處理。
此處,參照第27圖。第27圖係表示在軟管5和排氣口50連接之狀態動作的中途,連接檢測部輸出信號變成OFF之狀態。具體而言,在以噴氣模式動作的中途,在連接檢測部85發生偵測不良之狀態的時序圖。
此時序圖係在第26圖的流程圖,是S111→S112→S113→END(再回到S111)的流程。
即,即使連接檢測部85的信號變成OFF,亦在操作部8a的輸出信號無從「無」往「有」之變化的情況(S113),成為照原來之模式繼續動作的處理。
依此方式,控制手段82係在進行噴氣模式中,連接檢測部輸出信號變成OFF之狀態,亦進行不變更成平常模式的處理。藉此,使用者不會意外地變更電動送風機的輸出。
接著,參照第28圖。第28圖係表示在軟管5和排氣口50連接之狀態運轉,在中途軟管5從排氣口50脫落,並在既定時間以內再與排氣口50連接之狀態的時序圖。此外,在本實施形態,此處所指之既定時間被設定成1秒。
此時序圖係在第26圖的流程圖,是S111→S112→S113→S114→S115→S116→S117→END(再回到S111)的流程。
依此方式,控制手段82係在進行噴氣模式中,連接檢測部輸出信號與操作部輸出信號變成OFF之狀態,亦若在既定時間以內連接檢測部輸出信號變成ON,則進行不變更成平常模式的處理。藉此,使用者不會意外地變更電動送風機的輸出。
這種狀態係例如設想從排氣口50瞬間拆下軟管5後重新裝上的情況等。
此外,關於第28圖中之「※1」,在從排氣口50拆下軟管5時,連接檢測部輸出信號變成OFF之時序比操作部輸出信號中斷之時序早的原因係,在從排氣口50拆下軟管5時,連接端子5c脫離排氣側端子承部50b這件事比連接檢測部85變成OFF之時序慢。
又,關於「※2」,在將軟管5與排氣口50連接時,連接檢測部輸出信號變成ON之時序比輸入操作部輸出信號之時序慢的原因係,在將軟管5與排氣口50連接時,連接端子5c與排氣側端子承部50b連接這件事比連接檢測部85變成ON之時序早。
依此方式,控制手段82係在進行噴氣模式中,連接檢測部輸出信號變成OFF之狀態,亦進行不變更成平常模式的處理。藉此,使用者不會意外地變更電動送風機的輸出。
進而,參照第29圖。第29圖表示在軟管5和排氣口50連接之狀態運轉,在中途軟管5從排氣口50脫落,並將軟管5與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連接之狀態。
此時序圖係在第26圖的流程圖,是S111→S112→S113→S114→S115→S116→S119→END(再回到S111)的流程。
依此方式,控制手段82係在進行噴氣模式中,因為從排氣口50拆下軟管5,而連接檢測部輸出信號與操作部輸出信號變成OFF之狀態後,若將軟管5與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連接,而有操作輸出信號之輸入,則進行變更成平常模式的處理。
尤其,在S115,因為從檢測出操作顯示部輸出信號開始經過既定時間(在本實施形態為1秒鐘)後,進行變更成平常模 式的處理,所以可防止將軟管5與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連接後電動送風機的輸出馬上變大。
(其他的實施形態)
在以上所說明之實施形態,包含以下的構成。此外,對與在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之構成一樣的構成,省略說明。
參照第1圖~第4圖、第10圖~第13圖,電動吸塵器1具有內建電動送風機70之本體6。在本體6,具有用以抬起本體6之本体把手100。本体把手100係具有與本體6之上面的左右中心部連結並在前後方向長的握部101。
又,朝向前方開口之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形成於本體6的前壁面6a。軟管5與此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連接。軟管5係具有連接部5b,並具有撓性或可彎曲,連接部5b任意地與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連接。
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係為了愈往該本體6的前方側愈高而向上地形成。即,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之開口所朝向之方向係相對水平方向朝向既定角度θ 1、斜上方向。
又,在該本體6的後壁面6b,形成用以從本體6排出藉電動送風機70所吸入之空氣(排氣)的排氣口50。
在排氣口50,藉由連接連接部5b而成為與軟管5之內部連通之狀態。即,在軟管5與排氣口50連接之狀態,排氣係從排氣口50流入軟管5的內部,並從軟管5之未連接側(連接連接管4所連接之側)排出。
在軟管5之未與排氣口50連接之側的開口,安裝附件60。此附件60係用於噴氣作業,可從附件噴出排氣流, 作為噴氣之氣流,可用作吹掉塵埃之噴氣。
排氣口50係其方向被設定成水平地穿過該本體6的水平線一致,或從該水平線往上方至既定角度θ 2的範圍內。又,排氣口50位於本体把手100的下方。此外,排氣口50與本体把手100係只要在上下稍微重疊即可,亦可各自之部位之左右的中心稍微錯開。
進而,在本體6之左右兩側,配置用以使其本體在地板面上移動的車輪18。
因為如以上所示構成,所以在將軟管5插入形成於本體6之前壁面6a的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並連接時,及相反地從本體6的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拔出軟管5時,力之方向係如箭號X所示,是在前後方向貫穿本體6的直線方向,但是在此時,為了避免本體6意外地移動,藉由握住具有在前後方向長之握部101的本体把手100,可壓住。
又,在將軟管5插入在本體6的後壁面(背面)6b所形成的排氣口50並連接時,及相反地從該排氣口50拔出軟管5時,力之方向係如箭號Y所示,是在前後方向貫穿本體6的直線方向,但是在此時,亦為了避免本體6意外地移動,藉由握住具有在前後方向長之握部101的本体把手100,可壓住。
因為如以上所示可壓住本體6,所以可防止為了在平常之打掃時使本體6在地板等之被打掃面上圓滑地行駛所設置的車輪18在斜方向或橫方向被強迫地移動,而不會引起如擦傷地板之表面的不良。
又,因為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係朝上地形成於本 體6的前面,所以在使用者開始打掃前或中途之階段,插入軟管5並連接時,及相反地拔出時,都不必低地彎腰,而能以輕鬆之姿勢進行。
又,排氣口50係因為其方向被設定成從水平線方向,即正側面之方向,或從其位置往上方至既定角度θ 2的範圍內,所以在不使用噴氣功能的情況,即使從排氣口50強力地吹出集塵後的空氣,亦可因那種排氣流而揚起位於地板面等之塵埃。
又,即使在將軟管5仍然與本體6之排氣口50連接的狀態,拉該軟管5,而萬一本體6移動的情況,亦拉力作用於排氣口50的位置係位於本體6之左右的中心部,因為車輪18係在與平常之打掃時的行進方向相反的方向滾動,所以可抑制吸塵器本體6被斜拉而倒下的不良。因此,使用者係可高效率地進行使用噴氣功能的打掃作業。
其次,本體6具有旋風式集塵單元13,該集塵單元13係使藉該電動送風機70所吸入之含塵空氣在圓筒形之通路內高速轉動而分離塵埃。
而且,與集塵單元13連通之吸氣側軟管連接口9係與圓筒形之通路的上部連通。
藉由依此方式構成,因為可從旋風式集塵單元13的下方儲存塵埃,所以可確保集塵容積,亦可應付長時間之打掃。
S1‧‧‧商用電源ON嗎?
S2‧‧‧軟管已被插入排氣口嗎?
S3‧‧‧設定成噴氣模式
S4‧‧‧操作部ON嗎?
S5‧‧‧刷馬達停止處理
S6‧‧‧電動送風機起動處理
S7‧‧‧顯示部通知處理
S8‧‧‧設定成平常模式
S9‧‧‧操作部ON嗎?
S10‧‧‧刷馬達起動處理
S11‧‧‧電動送風機起動處理
S12‧‧‧顯示部通知處理

Claims (13)

  1. 一種電動吸塵器,具有:吸塵器本體,係具有集塵單元、收容單元、電動送風機以及控制手段;與該吸塵器本體連接之軟管;與該軟管連接之連接管;設置於該連接管之操作顯示部;經由連接管所連接之吸入口體;以及刷馬達,係驅動內建於該吸入口體之轉動刷;其特徵為:該控制手段係根據來自該操作顯示部之輸入,控制該電動送風機及該刷馬達的輸出,並控制該操作顯示部所包括之顯示部的點燈、熄燈;在該收容單元,形成:吸氣側軟管連接口,係與該軟管連接並吸入含有塵埃之氣流;及排氣口,係排出已分離塵埃之氣流;該排氣口係形成軟管所連接之排氣側軟管連接口;該軟管係具有連接該吸氣側軟管連接口與該排氣側軟管連接口的連接部;在該連接部,包括與該操作顯示部以電性連接的連接端子;在該吸氣側軟管連接口與該排氣側軟管連接口,具有藉由該軟管連接而與該連接端子連接的連接部;該連接部係將該操作顯示部與該控制手段以電性連接,而且包括檢測出該軟管已與排氣側連接的連接檢測手段;該控制手段係在藉該連接檢測手段判斷該軟管已與該排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時,使該電動送風機以比該軟管已與該吸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時之輸出低的輸出運轉。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該控制手段係根據該操作顯示部的操作,變更該電動送風機或該刷馬達的輸出,並控制該操作顯示部所包括之顯示部的點燈、熄燈;在該連接檢測手段判斷該軟管已與該排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時,該控制手段係使該刷馬達的輸出停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該控制手段係根據該操作顯示部的操作,變更該電動送風機或該刷馬達的輸出,並控制該操作顯示部所包括之顯示部的點燈、熄燈;在該連接檢測手段判斷該軟管已與該排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時,該控制手段係該控制手段係使顯示該操作顯示部所包括之該刷馬達之輸出的顯示部熄燈。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該控制手段係根據該操作顯示部的操作,變更該電動送風機或該刷馬達的輸出,並控制該操作顯示部所包括之顯示部的點燈、熄燈;在該連接檢測手段判斷該軟管已與該排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時,該控制手段係即使操作控制該操作顯示部所包括之該刷馬達的輸出之該操作顯示部的操作,亦使顯示該刷馬達之輸出的顯示部熄燈,該刷馬達之輸出亦停止。
  5. 一種電動吸塵器,具有:吸塵器本體,係具有集塵單元、收容單元、電動送風機以及控制手段;與該吸塵器本體連接之軟管;與該軟管連接之連接管;設置於該連接管之操 作顯示部;經由連接管所連接之吸入口體;以及刷馬達,係驅動內建於該吸入口體之轉動刷;其特徵為:該控制手段係根據來自該操作顯示部之輸入,控制該電動送風機及該刷馬達的輸出,並控制該操作顯示部所包括之顯示部的點燈、熄燈;在該收容單元,形成:吸氣側軟管連接口,係與該軟管連接並吸入含有塵埃之氣流;及排氣口,係排出已分離塵埃之氣流;該排氣口係形成軟管所連接之排氣側軟管連接口;該軟管係具有連接該吸氣側軟管連接口與該排氣側軟管連接口的連接部;在該連接部,包括與該操作顯示部以電性連接的連接端子;在該吸氣側軟管連接口與該排氣側軟管連接口,具有藉由該軟管連接而與該連接端子連接的連接部;該連接部係將該操作顯示部與該控制手段以電性連接,而且包括檢測出該軟管已與排氣側連接的連接檢測手段;在該控制手段包括記憶手段,該記憶手段係記憶根據對該操作顯示部之輸入所決定的動作狀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該記憶手段係記憶在該軟管已與該吸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的狀態之該控制手段的輸出狀態;在該軟管已與該排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後,再將該軟管已與該吸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時,在該記憶手段所記憶之該 控制手段的輸出狀態動作。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該記憶手段係記憶在該軟管已與該排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的狀態之該控制手段的輸出狀態;在該軟管已與該吸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後,再將該軟管已與該排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時,在該記憶手段所記憶之該控制手段的輸出狀態動作。
  8. 一種電動吸塵器,具有:吸塵器本體,係具有集塵單元、收容單元、電動送風機以及控制手段;與該吸塵器本體連接之軟管;與該軟管連接之連接管;設置於該連接管之操作顯示部;經由連接管所連接之吸入口體;以及刷馬達,係驅動內建於該吸入口體之轉動刷;其特徵為:該控制手段係根據來自該操作顯示部之輸入,控制該電動送風機及該刷馬達的輸出,並控制該操作顯示部所包括之顯示部的點燈、熄燈;具有檢測出在打掃動作所產生之加速度的加速度感測器;包括輸入該加速度感測器之輸出的加速度感測器檢測手段;該加速度感測器檢測手段係從該加速度感測器所檢測出之該加速度的資訊判斷是否打掃動作中斷;在該收容單元,形成:吸氣側軟管連接口,係與該軟管連接並吸入含有塵埃之氣流;及排氣口,係排出已分離塵埃之氣流; 該排氣口係形成軟管所連接之排氣側軟管連接口;該軟管係具有連接該吸氣側軟管連接口與該排氣側軟管連接口的連接部;在該連接部,包括與該操作顯示部以電性連接的連接端子;在該吸氣側軟管連接口與該排氣側軟管連接口,具有藉由該軟管連接而與該連接端子連接的連接部;該連接部係將該操作顯示部與該控制手段以電性連接,而且包括檢測出該軟管已與排氣側連接的連接檢測手段;藉該連接檢測手段,判斷吸氣軟管已與排氣側連接時,該控制手段係根據該加速度感測器檢測手段之判斷結果,控制電動送風機的輸出。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藉該連接檢測手段,判斷該軟管已與該排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且該加速度感測器檢測手段之判斷結果判斷打掃動作被中斷時,該控制手段係使該電動送風機的輸出停止或降低。
  10. 一種電動吸塵器,具有:吸塵器本體,係具有集塵單元、收容單元、電動送風機以及控制手段;與該吸塵器本體連接之軟管;與該軟管連接之連接管;設置於該連接管之操作顯示部;經由連接管所連接之吸入口體;以及刷馬達,係驅動內建於該吸入口體之轉動刷;其特徵為:該控制手段係根據來自該操作顯示部之輸入,控制該電動送風機及該刷馬達的輸出,並控制該操作顯示部所包括之顯示部的點燈、熄燈; 在該收容單元,形成:吸氣側軟管連接口,係與該軟管連接並吸入含有塵埃之氣流;及排氣口,係排出已分離塵埃之氣流;該排氣口係形成軟管所連接之排氣側軟管連接口;該軟管係具有連接該吸氣側軟管連接口與該排氣側軟管連接口的連接部;在該連接部,包括與該操作顯示部以電性連接的連接端子;在該吸氣側軟管連接口與該排氣側軟管連接口,具有藉由該軟管連接而與該連接端子連接的連接部;該連接部係將該操作顯示部與該控制手段以電性連接,而且包括檢測出該軟管已與排氣側連接的連接檢測手段;該連接檢測手段係根據來自該操作顯示部之輸出信號與來自該連接部之輸出信號,判斷是否該軟管已與該排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該連接檢測手段係根據來自該操作顯示部之輸出信號從無的狀態變成有的狀態時之該連接部的輸出信號,判斷是否該軟管已與該排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該連接檢測手段係根據從來自該操作顯示部之輸出信號從無的狀態變成有的狀態時開始,既定時間後之該連接部的輸出信號,判斷是否該軟管已與該排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在該接檢測手段判斷該軟管已與該排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時,在來自該 操作顯示部之輸出信號維持有之狀態的狀態,該接檢測手段係即使在該連接部之輸出信號有變化,亦維持該軟管已與該排氣側軟管連接口連接的判斷。
TW105120279A 2015-08-04 2016-06-28 電動吸塵器 TWI6139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54252A JP6447406B2 (ja) 2015-08-04 2015-08-04 電気掃除機
JP2015-154252 2015-08-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3262A true TW201713262A (zh) 2017-04-16
TWI613989B TWI613989B (zh) 2018-02-11

Family

ID=57986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0279A TWI613989B (zh) 2015-08-04 2016-06-28 電動吸塵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47406B2 (zh)
TW (1) TWI6139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20025B (zh) * 2017-06-13 2022-05-24 浙江工业大学 适用于规则凸起壁面的清扫机构
EP3466310B1 (en) 2017-10-03 2022-07-27 Black & Decker Inc. Proximity detection
KR20230112934A (ko) * 2022-01-21 2023-07-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청소기 및 청소기의 제어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75055U (zh) * 1988-11-22 1990-06-08
JPH048326A (ja) * 1990-04-25 1992-01-13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電気掃除機
JP2000116582A (ja) * 1998-10-14 2000-04-25 Sharp Corp 電気掃除機
JP3476066B2 (ja) * 1999-07-19 2003-12-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JP2006130119A (ja) * 2004-11-08 2006-05-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気掃除機
KR100688613B1 (ko) * 2005-10-11 2007-03-02 삼성광주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청소기용 멀티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US7632324B2 (en) * 2006-05-18 2009-12-15 Royal Appliance Mfg. Co. Single stage cyclone vacuum cleaner
JP4896596B2 (ja) * 2006-06-12 2012-03-14 株式会社東芝 電気掃除機
JP2011010743A (ja) * 2009-06-30 2011-01-20 Toshiba Corp 電気掃除機
JP2011041621A (ja) * 2009-08-20 2011-03-03 Panasonic Corp 電気掃除機
JP2012249987A (ja) * 2011-06-07 2012-12-20 Panasonic Corp 空気噴射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US20130183141A1 (en) * 2012-01-18 2013-07-18 Foshan Shunde Xinshengyuan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Air moving devices
JP2014171494A (ja) * 2013-03-06 2014-09-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気掃除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13989B (zh) 2018-02-11
JP6447406B2 (ja) 2019-01-09
JP2017029523A (ja) 2017-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21266191B2 (en) Cleaning apparatus
WO2018000717A1 (zh)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JP4792476B2 (ja) フロア掃除装置のための起動信号式自浄フィルター機構
TWI613989B (zh) 電動吸塵器
JP2010125102A (ja) 電気掃除機
JP6413879B2 (ja) 電機掃除機
KR20220071811A (ko) 진공 청소기와 도킹 스테이션을 포함하는 청소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2016182318A5 (zh)
JP2013128670A (ja) 電気掃除機
TWI600403B (zh) 電動吸塵器
JP6418075B2 (ja) 電気掃除機
JP2011183100A (ja) 電気掃除機
TWI626918B (zh) 電動吸塵器
TWI629041B (zh) 電動吸塵器
WO2022201586A1 (ja) 掃除システム
JP2017000194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12050572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06175270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17000197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14033741A (ja) 塵埃分離集塵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JP2008161471A (ja) 集塵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