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09604A - 蓄電裝置 - Google Patents

蓄電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09604A
TW201709604A TW105121666A TW105121666A TW201709604A TW 201709604 A TW201709604 A TW 201709604A TW 105121666 A TW105121666 A TW 105121666A TW 105121666 A TW105121666 A TW 105121666A TW 201709604 A TW201709604 A TW 20170960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orage device
power storage
outer package
electric storage
ga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16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12199B (zh
Inventor
Yasutaka Miyawaki
Original Assignee
Gs Yuasa Int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s Yuasa Int Ltd filed Critical Gs Yuasa Int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7096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96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21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219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26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with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94Gas-pervious parts or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8Housing; Encapsulation
    • H01G9/12Vents or other means allowing expan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1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2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casings or racks
    • H01M50/222Inorganic material
    • H01M50/224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71Lids or covers for the racks or secondary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H01M50/291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17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42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5Gas exhaust passages comprising elongated, tortuous or labyrinth-shaped exhaust passages
    • H01M50/358External gas exhaust passages located on the battery cover or c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5Gas exhaust passages comprising elongated, tortuous or labyrinth-shaped exhaust passages
    • H01M50/367Internal gas exhaust passages forming part of the battery cover or case; Double cover vent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Gas Exhaust Devices For Batterie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 Las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利用簡易的結構提高了安全性的蓄電裝置。包括:蓄電元件100;外包裝體10,收容蓄電元件100;分隔板40a,配置於蓄電元件100與外包裝體10的側壁14之間;以及排出部50,設於外包裝體10,且具有一個以上的開口51,一個以上的開口51將流經形成於分隔板40a與側壁14之間的流路21a的氣體排出至外包裝體10的外部。

Description

蓄電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蓄電裝置,其具備蓄電元件及收容蓄電元件的外包裝體。
在具備一個以上的蓄電元件的蓄電裝置中,已知有用於從各蓄電元件所具備的排出閥將氣體(gas)放出至外部的結構。
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蓄電裝置,其具備:電池收容體、功率調節器(power conditioner)、以及收容電池收容體及功率調節器的框體。該蓄電裝置中,在框體的底部設有具備防水透氣性膜的透氣口,框體內經由防水透氣性膜而與外界氣體相通。藉此,當發生自然災害或火災等無法預測的事件時,可將框體內產生的燃燒性氣體經由透氣口而放出至外部。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3-19685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電力貯藏用途或電源用途的蓄電裝置被用於各種地域。考慮到製造效率、製造成本、設置或維護的容易性的觀點,蓄電裝置的結構複雜化會不理想。
在如所述習知技術般,將防水透氣性膜設於框體的透氣口的情況下,需要構成防水透氣性膜的樹脂多孔質膜片材(sheet)等材料。而且,需要對該材料進行加工以及將防水透氣性膜固定至透氣口等作業。為了將自蓄電元件的排出閥放出的氣體從收容蓄電元件的外包裝體予以排出,若簡單地在外包裝體上設置貫穿孔,則有可能會有雨水等異物從該貫穿孔流入至外包裝體內部。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蓄電裝置,其具備蓄電元件及收容蓄電元件的外包裝體,且以簡易的結構提高了安全性。 [解決問題之手段]
為了達成所述目的,本發明的一形態的蓄電裝置包括:蓄電元件;外包裝體,收容所述蓄電元件;分隔板,配置於所述蓄電元件與所述外包裝體的側壁之間;以及排出部,設於所述外包裝體,且具有一個以上的開口,所述一個以上的開口將流經流路的氣體從所述外包裝體予以排出,所述流路形成於所述分隔板與所述側壁之間。
根據該結構,藉由使配置於蓄電元件與外包裝體的側壁之間的分隔板具備引導氣體的功能,從而可減少零件數量。分隔板並無限定,典型而言是為了限制多個蓄電元件的排列方向上的蓄電元件的位置而使用。分隔板是表面積大的零件,因此適合於引導氣體。氣體由分隔板引導,在到達排出部之前,沿著外包裝體的側壁而流動。因此,可將排出部配置於異物難以進入的位置。而且,在形成於外包裝體的側壁的排出部與蓄電元件之間配置有分隔板,因此即使雨水等異物進入外包裝體內部,亦可利用分隔板來阻擋(block)該異物接近蓄電元件。氣體通過流路被順暢地引導至排出部,從而排出至外部。因此,可提供一種利用簡易的結構提高了安全性的蓄電裝置。
所述排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亦可配置於所述側壁的下部。
根據該結構,排出部被配置於側壁的下部,因此可抑制異物從排出部流入至配置有蓄電元件的空間。即使在人拿著蓄電裝置的狀態下從排出部排出氣體,氣體亦難以排向人臉。
所述排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亦可配置於外包裝體的下壁。
根據該結構,可使從排出部排出的氣體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外包裝體的下方排出。因此,即使在人拿著蓄電裝置的狀態下排出氣體,氣體排向人臉的可能性亦進一步降低。
亦可更包括:第一導引部,在所述分隔板與所述側壁之間,以沿與所述分隔板及所述側壁交叉的第一方向延伸的方式,鄰接於所述排出部而設。
根據該結構,到達分隔板與側壁之間的氣體由第一導引部引導至排出部。藉由第一導引部,氣體效率良好地排出至外包裝體的外部。而且,可抑制氣體的熱等對外包裝體內的其他要素造成的影響。
所述外包裝體亦可包括具有開口的本體、及以封閉所述開口的方式而配置的蓋體,所述第一導引部配置於所述本體,所述蓋體具有第二引導部,所述第二引導部是在與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以與所述第一導引部連續的方式而設。
根據該結構,氣體在外包裝體的第二方向(典型而言為上下方向)上從其中一個端部(上部)由第二導引部及第一導引部予以引導,直至到達排出部,因此可效率更好地進行氣體向外包裝體外部的排出。
所述外包裝體亦可更具有第三導引部,所述第三導引部是從所述外包裝體的上壁朝向所述蓄電元件突出設置,將從所述蓄電元件放出的所述氣體朝向所述第一導引部引導。
根據該結構,例如從蓄電元件的排出閥放出並朝向外包裝體(蓋體)上壁的氣體由第三導引部予以引導,而到達第一導引部或第二導引部。即,氣體被效率良好地聚集在流路內,並從排出部排出至外包裝體的外部。因而,氣體更切實地排出至外包裝體的外部。
亦可在所述外包裝體中收容有多個所述蓄電元件,從所述蓄電元件觀察時,所述排出部位於多個所述蓄電元件的排列方向。
根據該結構,例如可在通過多個蓄電元件的排出閥的直線上,配置具有一個以上的開口的排出部。其結果,外包裝體內部產生的氣體從外包裝體的排出效率得以提高。而且,能以多個蓄電元件各自的電極端子不會妨礙來自各蓄電元件的氣體的流動的形態,來設置排出部。
所述排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亦可配置於形成所述外包裝體的背面的所述側壁。
對於蓄電裝置,一般而言,配置動作確認用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等零件的外包裝體的前表面是以朝向人進行作業的空間的姿勢而配置。根據所述結構,在從排出部排出氣體的時刻,即使人面向蓄電裝置,亦是朝向與人為相反側排出氣體。因而,即使從外包裝體排出氣體,氣體朝向人的可能性亦降低。
本發明的一形態的蓄電裝置包括:蓄電元件;外包裝體,收容所述蓄電元件;以及排出部,設於所述外包裝體,且具有一個以上的開口,所述一個以上的開口將流經流路的氣體從所述外包裝體予以排出,所述流路是由設於所述外包裝體所具有的蓋體的肋而形成。
根據該結構,藉由設於外包裝體的蓋體上的肋來形成氣體的流路,藉此,氣體可效率良好地排出至外包裝體的外部。即,可實現利用簡易的結構提高了安全性的蓄電裝置。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利用簡易的結構提高了安全性的蓄電裝置。
以下,參照圖式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蓄電裝置。另外,各圖是用於說明實施形態或其變形例的蓄電裝置的圖,未必嚴格圖示。
以下說明的實施形態及變形例分別表示本發明的一具體例。實施形態及變形例中所示的數值、形狀、材料、構成要素、構成要素的配置位置及連接形態、裝配方法、裝配的順序等為一例,並不旨在限定本發明。實施形態及變形例的構成要素中的、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獨立項中未記載的構成要素為任意的構成要素。
(實施形態) 使用圖1~圖3來說明實施形態的蓄電裝置1的結構概要。
圖1是表示蓄電裝置1的外觀的立體圖。圖2是蓄電裝置1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表示外包裝體10的本體12的結構的立體圖。
該些圖中,將Z軸方向作為上下方向來表示,以下,將Z軸方向作為上下方向來進行說明。但在實際的使用形態中,Z軸方向與上下方向亦有時並不一致。圖3中,為了明確表示本體12的內部結構,以將X軸方向正(plus)側的一部分切開的狀態來圖示本體12。
蓄電裝置1是具備一個以上的蓄電元件,可充入來自外部的電,而且可對外部放出電的裝置。例如,蓄電裝置1是被用於電力貯藏用途或電源用途的電池模組(battery module)。本實施形態的蓄電裝置1適合用作固定用的電源裝置。
蓄電裝置1具備蓄電元件100及收容蓄電元件100的外包裝體10。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所示,在外包裝體10中收容有三個蓄電元件100。在外包裝體10中,亦可配置有對各蓄電元件100的狀態進行監視並加以控制的控制基板、及用於充入或放出電的外部端子(正極外部端子及負極外部端子)等其他要素。省略關於該些其他要素的圖示及說明。
外包裝體10是矩形狀(箱狀)的容器(模組殼體(module case)),將多個蓄電元件100等收容物保持於規定位置,且保護該些收容物不受衝擊等。外包裝體10的原材料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外包裝體10是由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或聚丙烯(Polypropylene,PP)等絕緣性樹脂所形成。 藉由以樹脂來形成外包裝體10,可實現蓄電裝置1的輕量化,從而蓄電裝置1的設置或維護變得容易。而且,與由金屬形成外包裝體的情況相比較,可降低蓄電裝置1的製造成本。
外包裝體10包括:具有下壁15(參照圖3)的本體12、及以封閉本體12的開口的方式而配置的蓋體11(參照圖2)。本體12與蓋體11例如利用螺栓(bolt)及螺母(nut)(未圖示)等緊固構件來固定。亦可取代之,對本體12的開口的周緣(周緣凸緣)與蓋體11的周緣進行熱熔接,藉此來連接本體12與蓋體11。
蓄電裝置1還具備分隔板40a~40d。分隔板40a~40d連接於外包裝體10的下壁15。這四個分隔板40a~40d對三個蓄電元件100在三個蓄電元件100的排列方向(Y軸方向)上的位置進行限制。 本實施形態中,多個分隔板40a~40d是隔開大致固定的間隔而大致平行地設置,相對於下壁15大致垂直地延伸。 多個分隔板40a~40d亦可藉由樹脂而與下壁15一體成形。
分隔板40a~40d中的最靠近外包裝體10的一個側壁14的分隔板40a形成從三個蓄電元件100中的任一個放出氣體時的、氣體的流路(排氣通路)21a。分隔板40a被配置於蓄電元件100與外包裝體10的側壁14之間,且與外包裝體10的下壁15連接。在與分隔板40a相向的側壁14上,配置有具有一個以上的開口51的排出部50的至少一部分,所述一個以上的開口51將從蓄電元件100放出的氣體排出至外包裝體10的外部。本實施形態中,在排出部50形成有五個開口51。對於用於將外包裝體10的內部產生的氣體排出至外部的結構的詳細情況,將使用圖4~圖7來後述。
外包裝體10的下壁15亦可為載置蓄電元件100的壁部。本實施形態中,下壁15是構成整體上具有大致長方體外形的外包裝體10的六個壁部中的、載置蓄電元件100的壁部。下壁15是位於與蓄電元件100的排出閥170為相反側的壁部。外包裝體10的上壁16(使用圖6、圖7來後述)是與下壁15相向的壁部,一般而言是在蓄電裝置1的使用時位於上方的壁部。外包裝體10的上壁16在外包裝體10包括本體12與蓋體11的情況下,為蓋體11的壁部。
外包裝體10的側壁是連接下壁15與上壁16的壁部。本實施形態中,外包裝體10具有四個側壁。在這四個側壁中的、形成外包裝體10的背面的側壁14(與蓄電元件100的長側面相向的側壁)配置有排出部50。外包裝體10的、圖1中的裏側(Y軸方向正側)的面為外包裝體10的前表面,該前表面是由側壁17所形成。本實施形態中,外包裝體10所具有的四個側壁分別如圖1及圖2所示,由本體12的一部分及蓋體11的一部分所形成。
蓄電裝置1所具備的三個蓄電元件100如圖2所示,藉由兩個匯流條(bus bar)30而串聯連接。蓄電裝置1所具備的蓄電元件100的數量並不限定於三個,亦可為兩個以下,還可為四個以上。在外包裝體10的尺寸大於圖2等所示的尺寸的情況下,亦可在外包裝體10中收容與該尺寸相應的四個以上數量的蓄電元件100。多個蓄電元件100的連接形態並無特別限定,為串聯、並聯、串聯及並聯中的任一種皆可。
蓄電元件100是可充入電並可放出電的二次電池(單電池),更具體而言,是鋰離子二次電池等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蓄電元件100具備扁平形狀(方形)的金屬製容器110、以及配置於容器110的正極端子120及負極端子130。蓄電元件100並不限定於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亦可為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以外的二次電池,還可為電容器。容器110並不限定於方形的金屬製容器。亦可為多個蓄電元件100具有各不相同的類型的容器。 本實施形態中,具有方形金屬製容器的多個蓄電元件100是在使它們的長側面相向的狀態下,沿著一方向(Y軸方向)而排列。分隔板40b、40c被配置於相鄰的蓄電元件100的長側面之間。
蓄電元件100中,在容器110的內部,配置有電極體、將電極體與正極端子120予以連接的正極集電體、及將電極體與負極端子130予以連接的負極集電體。在容器110的內部封入有電解液等液體。
在容器110的配置有電極端子(120、130)的面上具備排出閥170。具體而言,在正極端子120與負極端子130排列的方向(X軸方向)上,排出閥170位於正極端子120與負極端子130之間(正極端子120與負極端子130的大致中央)。多個蓄電元件100例如圖2所示,各排出閥170以沿多個蓄電元件100的排列方向(Y軸方向)排列的方式而配置。
排出閥170是作為在容器110的內壓上升時開放以放出容器110的內部氣體的安全機構而設置於各蓄電元件100中。另外,並不限定於蓄電裝置1所具備的多個蓄電元件100全部具備排出閥170,只要至少一個蓄電元件100具備排出閥170即可。
蓄電元件100所具有的電極體例如是捲繞型的電極體,其是將以在正極與負極之間夾入隔層(separator)的方式配置成層狀予以捲繞而形成。電極體並不限定於捲繞型,例如亦可為將平板狀的正極及負極介隔隔層而積層而成的積層型電極體。
正極是在包含鋁或鋁合金等的長條帶狀的導電性正極集電箔的表面形成有正極活物質層的電極板。負極是在包含銅或銅合金等的長條帶狀的導電性負極集電箔的表面形成有負極活物質層的電極板。隔層為微多孔性的片材(sheet)。
作為蓄電元件100中所用的正極、負極及隔層的材料,只要並非損害蓄電元件100的性能者,則可適當使用公知的材料。作為被封入容器110內的電解液(非水電解質),只要並非損害蓄電元件100的性能者,則亦可不特別限制其種類地選擇各種材料。
正極端子120及負極端子130是如下所述的金屬製電極端子,即,用於將在收容於容器110內的電極體中蓄積的電導出至蓄電元件100的外部空間,而且,為了將電蓄積於電極體而將電導入蓄電元件100的內部空間。
本實施形態中,在正極端子120及負極端子130,分別配置有用於與匯流條30等導電構件連接的螺栓,藉由螺栓及螺母(未圖示),將正極端子120及負極端子130分別與匯流條30等導電構件予以緊固。亦可取而代之,選擇匯流條30等導電構件藉由熔接而接合的熔接端子作為正極端子120及負極端子130。
各個蓄電元件100在本實施形態中被配置於兩個分隔板之間。具體而言,在分隔板40a與分隔板40b之間、分隔板40b與分隔板40c之間、及分隔板40c與分隔板40d之間,分別配置蓄電元件100。藉此,三個蓄電元件100分別被限制在外包裝體10內的Y軸方向的規定位置。
本實施形態的分隔板40a及分隔板40d亦起到對外包裝體10內的空間進行分隔的作用。如圖2所示,在分隔板40a與分隔板40d之間,形成有三個蓄電元件100的配置空間(蓄電元件配置空間20)。在分隔板40a與設有排出部50的側壁14之間,形成有包含氣體流路的空間(流路空間)21。在分隔板40d與形成外包裝體10前表面的側壁17之間,形成有配置控制基板等電氣設備(未圖示)的空間(設備配置空間22)。 本實施形態中,外包裝體10的相向的兩個側壁14、17協同各自鄰接的分隔板40a、40d來劃分流路空間21與設備配置空間22。流路空間21與設備配置空間22在外包裝體10的內部,位於多個蓄電元件100的排列方向上的相反側。 分隔板40a具有與蓄電元件100直接相向的第一面、及與流路21a直接相向的第二面。 分隔板40a的高度(Z軸方向的尺寸)與蓄電元件100等同或比蓄電元件100稍低。 分隔板40a的寬度(X軸方向的尺寸)較佳為稍大於蓄電元件100。 分隔板40d阻擋從蓄電元件100的排出閥170放出的氣體流入設備配置空間22內。 分隔板40d具有與蓄電元件100直接相向的第一面、及與設備配置空間22直接相向的第二面。 分隔板40d的寬度(X軸方向的尺寸)較佳為稍大於蓄電元件100。 分隔板40a、40d的高度高於外包裝體10的本體12的四個側壁。換言之,分隔板40a、40d較之本體12的四個側壁的端部(上端)而突出至上方。藉由此種分隔板40a、40d,來切實地進行從蓄電元件100的排出閥170放出的氣體的引導與阻擋。
蓄電裝置1在分隔板40a與側壁14之間具備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導引部41。更具體而言,以對分隔板40a與側壁14之間的流路空間21進行進一步分隔的方式而配置有一對第一導引部41,在一對第一導引部41之間形成有流路21a。 一對第一導引部41沿與分隔板40a及側壁14交叉的方向(Y軸方向)延伸。分隔板40a的其中一個側緣(side edge)抵接於分隔板40a的第二面,另一個側緣抵接於側壁14的內面。藉由該些導引部41,外包裝體10的剛性提高。
蓄電裝置1具有用於將在蓄電元件100的排出閥170開放時放出的氣體排出至外包裝體10外部的結構。使用圖4~圖7來具體說明該結構。
圖4是表示蓄電裝置1中的氣流的概要的圖。為了圖示出外包裝體10內部的氣流,對於蓋體11,以虛線圖示出經簡化的外形。
如圖4所示,蓄電裝置1中,在蓄電元件100與側壁14之間配置有分隔板40a,分隔板40a與下壁15(參照圖3)連接。在外包裝體10上,設有具有一個以上的開口51的排出部50,所述一個以上的開口51將流經流路21a的氣體排出至外包裝體10的外部,所述流路21a形成於分隔板40a與側壁14之間。 進行更具體的說明。假定蓄電裝置1是在圖4所示的狀態下設置、使用。多個蓄電元件100的排出閥170分別朝向上方。多個排出閥170位於實質上相同的高度,且排列於直線上(Y軸線上)。當從排出閥170放出氣體時,氣體由蓄電元件100的端子面(形成有電極端子120、130的面)、圖6所示的外包裝體10的上壁16以及第3導引部43,朝向分隔板40a及第1導引部41引導。當氣體到達蓋體11的角部內面時,通過形成於分隔板40a與側壁14之間的流路21a而朝向下方。當氣體到達位於流路21a下游側的排出部50時,通過開口51而排出至外包裝體外部。 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的蓄電裝置1適合用作固定用的電源裝置。在空間效率方面,對於固定用電源裝置的要求不像車載用電源那樣高。對於固定用電源裝置,要求容易設置或維護,而且要能耐受各種使用環境。因此,本實施形態的蓄電裝置1中,將使用分隔板40a來將氣體引導向下方的流路21a設於外包裝體10內,並在該流路21a的下游側設有排出部50。分隔板40a為表面積大的零件,因此適合於引導氣體。而且,亦適合於阻擋異物侵入。
蓄電裝置1藉由具有所述結構,從而可將從蓄電元件100的排出閥170放出的氣體經由排出部50而導向外包裝體10的外部。其結果,排出閥170開放時的外包裝體10的內壓的上升得以抑制。與側壁14一同形成流路21a的分隔板40a連接於外包裝體10的下壁15。本實施形態中,分隔板40a是與本體12一體地形成。因此,即使在水等異物從排出部50流入流路21a內的情況下,藉由分隔板40a的存在,亦可防止異物到達蓄電元件100。分隔板40a亦擔負對蓄電元件100的位置進行限制的功能。換言之,使對蓄電元件100的位置進行限制的分隔板40a擔負分隔蓄電元件配置空間20與流路21a的功能。藉由使一個構件(部分)擔負多個功能,從而實現結構的簡化。
如此,蓄電裝置1利用簡易的結構提高了安全性。
本實施形態中,排出部5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側壁14的下部。例如,在將側壁14的高度(Z軸方向的寬度)三等分的情況下,在位於最下方的部分配置排出部50。
如此,在上下方向上,在靠近下壁15的位置配置有排出部50,因此即使在有異物從排出部50流入的情況下,該異物越過連接於下壁15的分隔板40a變得更加困難。即,抑制異物從排出部50流入蓄電元件配置空間20內的流入抑制效果高。即使在人拿著蓄電裝置1的狀態下從排出部50排出氣體,氣體亦難以排向人臉。
更詳細而言,排出部50如圖5所示般構成。如圖5所示,排出部5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下壁15。排出部50是跨及側壁14與下壁15而配置。即,排出部50的一部分配置於側壁14,且排出部50的一部分配置於下壁15。
藉此,可將從排出部50向外包裝體10外部排出的氣體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外包裝體10(蓄電裝置1)的下方(Z軸方向負(minus)側)予以排出。因此,在人拿著蓄電裝置1的狀態下產生了氣體的情況下,氣體排向人臉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藉由將整個排出部50配置於下壁15,從而亦可將向外包裝體10外部排出的幾乎所有氣體朝向外包裝體10的下方排出。
蓄電裝置1具備第一導引部41,該第一導引部41是在分隔板40a與側壁14之間沿上下方向(Z軸方向)延伸設置,形成沿著與分隔板40a及側壁14交叉的方向(Y軸方向)的面。第一導引部41如圖4所示,設於排出部50的側方。
根據所述結構,從蓄電元件100的排出閥170放出並到達分隔板40a與側壁14之間的氣體被第一導引部41引導至排出部50。即,藉由第一導引部41,流路空間21進一步受到限定性規定,其結果,從蓄電元件100放出的氣體效率良好地從排出部50排出。
即使在無第一導引部41的情況下,亦由分隔板40a與側壁14形成流路21a。然而,藉由利用第一導引部41來限制流路空間21的橫向(X軸方向)的空間區域,可實現氣體流路長度的縮短化,其結果,排出部50中的氣體排出效率提高。而且,可抑制從蓄電元件100放出的氣體的熱等對外包裝體10內的其他要素造成的影響。
本實施形態中,一對第一導引部41是以從橫向的兩側限制流路21a的方式而設於分隔板40a與側壁14之間。藉由將至少一個第一導引部41配置於排出部50的側方,從而排出部50中的氣體排出效率提高。本實施形態的一對第一導引部41是與分隔板40a同樣,與樹脂製的本體12一體地設置,但一對第一導引部41亦可作為獨立於本體12的構件而設置於外包裝體10。
本實施形態的蓄電裝置1還具備用於將氣體效率良好地導出至外包裝體10外部的結構要素。具體而言,如圖6及圖7所示,在作為外包裝體10的一部分的蓋體11,設有第二導引部42與第三導引部43。
圖6是表示實施形態的蓋體11的結構的立體圖。圖7是表示實施形態的蓄電裝置1中的氣流的詳細情況的圖。另外,圖7中,為了明確圖示外包裝體10內部的氣流,對於蓋體11及蓄電元件100,以虛線圖示了經簡化的外形。而且,對於多個分隔板(40a~40d),僅簡化地圖示了形成氣體流路21a的分隔板40a,而省略了對於其他分隔板(40b~40d)的圖示。
如圖6所示,蓋體11具有第二導引部42(本實施形態中為一對第二導引部)。第二導引部42如圖7所示,是以在上下方向(Z軸方向)上與第一導引部41連續的方式而設。因而,從蓄電元件100放出的氣體在外包裝體10的上下方向(Z軸方向)上從上部由第二導引部42及第一導引部41予以引導,直至到達排出部50,藉此,例如可效率更好地進行氣體向外包裝體10外部的排出。
本實施形態中,如圖7所示,藉由第一導引部41的上端部與第二導引部42的下端部在橫向(X軸方向)上重疊,從而第二導引部42以在上下方向上與第一導引部41連續的方式而設。藉此,可抑制通過流路21a的氣體從第一導引部41與第二導引部42的連接部分漏出至流路21a的外部。
在第一導引部41與第二導引部42的連接部分,位於氣流的上游的第二導引部42較第一導引部41而配置於內側(流路21a側)。藉此,防止第一導引部41的上端面成為流路中的阻力。
蓋體11還具有:第三導引部43(本實施形態中為一對第三導引部),從蓋體11的上壁16(即,外包裝體10的上壁16)朝向蓄電元件100突出設置,將從蓄電元件100放出的氣體朝向第二導引部42予以引導。第三導引部43協同分隔板40d來阻擋從蓄電元件100放出的氣體流入設備配置空間22內。第三導引部43的前端(下端)較佳為與蓄電元件100(端子面)相接。
藉由所述結構,從蓄電元件100放出並朝向外包裝體10(蓋體11)的上壁16的氣體由第三導引部43引導而到達第二導引部42。即,從蓄電元件100放出的氣體被效率良好地聚集於流路21a中,並從排出部50排出至外包裝體10的外部。因而,從蓄電元件100放出的氣體更切實地排出至外包裝體10的外部。
另外,第三導引部43亦可將從蓄電元件100放出的氣體朝向第一導引部41引導。換言之,第一導引部41及第三導引部43亦可形成為,將由第三導引部43所引導的氣體直接引導向第一導引部41。在此情況下,從蓄電元件100放出的氣體亦可被效率良好地聚集於流路21a中,並從排出部50排出至外包裝體10的外部。
本實施形態中,第二導引部42及第三導引部43是作為從上壁16呈突出狀地設置的一連串的肋,而與樹脂製的蓋體11一體地設置。第三導引部43是以在多個蓄電元件100的排列方向(Y軸方向)上與第二導引部42連續的方式而設。第二導引部42在Z軸方向上較第三導引部43而朝下方向突出,且其前端位於分隔板40a與側壁14之間。第二導引部42的前端的其中一個側緣抵接於分隔板40a的第二面,另一個側緣抵接於側壁14的內面。第三導引部43與第二導引部42呈L字形狀。
蓋體11如圖6所示,具有限制各蓄電元件100朝向上方移動的限制部45。限制部45從上方按壓被收容於本體12中的三個蓄電元件100,藉此,各蓄電元件10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得以固定。蓋體11作為外包裝體10的一部分,除了作為對一個以上的蓄電元件100進行保護的構件發揮功能以外,還作為形成氣體流路的構件,且作為對一個以上的蓄電元件100在外包裝體10內的位置進行限制的構件發揮功能。限制部45在Z軸方向上較第三導引部43而朝下方向突出,其前端支持蓄電元件100的端子面(端子面的短側面的附近)。
從蓄電元件100觀察時,排出部50位於多個蓄電元件100的排列方向(Y軸方向)上。具體而言,在俯視(從Z軸方向正側觀察)時,排出部50配置於通過三個蓄電元件100的排出閥170的直線上,藉此,外包裝體10的內部產生的氣體從外包裝體10的排出效率得以提高。以三個蓄電元件100各自的電極端子(120及130,參照圖2)不會妨礙來自各排出閥170的氣流的形態,來設置排出部50。這也有助於提高氣體的排出效率。
設有排出部50的側壁14是形成外包裝體10背面的側壁。由與側壁14相向的側壁17(參照圖2、圖3)的外表面來形成外包裝體10的前表面。該前表面是配置動作確認用的LED或者配置送電用、受電用或通信用連接器等零件(未圖示)的面。
一般而言,蓄電裝置1是以所述配置LED等零件的外包裝體10的前表面朝向人進行作業的空間的姿勢而配置。因而,在從排出部50放出氣體的時刻,即使在人面向蓄電裝置1的情況下,亦是朝向與人為相反側排出氣體。因而,根據蓄電裝置1,即使從外包裝體10排出氣體,氣體朝向人的可能性亦降低。
而且,在多個蓄電裝置1沿水平方向排列配置的情況下,由於是以各蓄電裝置1的前表面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而排列,因此從各蓄電裝置1排出的氣體不會朝向相鄰的蓄電裝置1。即,在從該多個蓄電裝置1中的任一個蓄電裝置1的排出部50排出氣體的情況下,可抑制該氣體的熱等對其他蓄電裝置1造成的影響。
蓄電裝置1中,如上所述,設於蓋體11的肋作為第二導引部42及第三導引部43來發揮功能。該蓄電裝置1例如以下述方式來表達。即,一種蓄電裝置1,其具備蓄電元件100及收容蓄電元件100的外包裝體10,並且,外包裝體10具備排出部。該排出部具有一個以上的開口,所述一個以上的開口將流經流路的氣體從外包裝體10予以排出,所述流路是由設於外包裝體10所具有的蓋體11的肋(例如第二導引部42(垂直導引部)及第三導引部43(水平導引部)中的至少一個)所形成。
根據具有所述結構的蓄電裝置1,由設於蓋體11的肋來形成氣體的流路,藉此,從蓄電元件100的排出閥170放出的氣體效率良好地排出至外包裝體10的外部。即,實現利用簡易的結構提高了安全性的蓄電裝置1。
另外,蓄電裝置1亦可具有與所述說明的結構不同的結構,來作為用於將外包裝體10的內部產生的氣體排出至外包裝體10外部的結構(氣體排出結構)。以下,對與氣體排出結構相關的各種變形例進行說明。
(變形例1) 圖8A是表示變形例1的蓄電裝置1a的外觀的立體圖。圖8B是表示變形例1的排出部50a的特徵的剖面圖。另外,圖8B中,示出了通過排出部50a的開口51a的YZ平面上的、且為外包裝體10的一部分的剖面。
如圖8A及圖8B所示,蓄電裝置1a在外包裝體10的前表面下部具備階差部12a。階差部12a是形成於外包裝體10的側壁14的下部,且如圖8B所示,具有下表面部12b,該下表面部12b形成與外包裝體10的側壁14的外表面(外包裝體10的背面)交叉且朝向下方的面。本變形例的排出部50a所具有的一個以上的開口51a形成於該下表面部12b。藉此,水等異物經由排出部50a而流入外包裝體10內部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
在蓄電裝置1a被設置於規定平面上的情況下,下壁15以與該規定平面接觸的狀態而設置。因此,在下表面部12b與該規定平面之間,存在與下壁15的外表面(外包裝體10的底面)和下表面部12b在上下方向上的距離相當的間隙。因而,防止配置於下表面部12b的、排出部50a的開口51a被設置有蓄電裝置1a的規定平面所堵塞。
如此,蓄電裝置1a中,藉由將排出部50a的開口51a朝向下方配置,從而可抑制異物從排出部50a流入,且可將外包裝體10的內部產生的氣體效率良好地排出至外包裝體10的外部。在人拿著蓄電裝置1a的狀態下,從排出部50a排出氣體時,氣體排向人臉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
(變形例2) 圖9A是表示變形例2的蓄電裝置1b的外觀的立體圖。圖9B是表示變形例2的進氣部60的特徵的剖面圖。圖9B中,示出了通過進氣部60的進氣口61的XZ平面上的、且為外包裝體10的一部分的剖面。
如圖9A及圖9B所示,蓄電裝置1b在外包裝體10的側壁18(與蓄電元件的短側面相向的側壁)上,具備例如成為搬運蓄電裝置1b時的提手的提手部13。
另外,側壁18是形成與配置有排出部50的側壁14交叉的方向的側面的側壁。圖9A中雖未圖示,但在外包裝體10的X軸方向負側的側壁上亦配置有提手部13,在搬運蓄電裝置1b時,藉由外包裝體10所具備的一對提手部13,可利用兩手來搬運蓄電裝置1b。
提手部13具有下表面部13a,該下表面部13a形成與外包裝體10的側壁18的外表面交叉且朝向下方的面。進氣部60所具有的一個以上的進氣口61形成於該下表面部13a。
當從蓄電裝置1b所具備的蓄電元件100放出氣體時,藉由例如圖7所示的第一導引部41、第二導引部42及第三導引部43,來自蓄電元件100的氣體被引導至排出部50,並排出至外包裝體10的外部。如此,在外包裝體10內部的氣體從排出部50排出時,藉由外包裝體10具有進氣部60,從而外包裝體10外部的大氣流入外包裝體10的內部。藉此,可抑制因內壓上升而排出閥170開放的蓄電元件100的溫度上升。其結果,可降低該蓄電元件100對外包裝體10內的其他蓄電元件100造成的熱的影響。
而且,具有所述效果的進氣部60的一個以上的進氣口61是朝向下方而形成,因此水等異物經由進氣部60而流入外包裝體10內部的可能性降低。另外,在進氣口61處,亦可設有防水透氣性膜。
(其他實施形態) 以上,對於本發明的蓄電裝置,基於實施形態及其變形例進行了說明。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所述實施形態及其變形例。只要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將本領域技術人員想出的各種變形施加於所述實施形態或其變形例而成者、或者將所述說明的多個結構要素組合而構築的形態亦包含於本發明的範圍內。
例如,分隔板40a~40d是與外包裝體10的本體12一體地設置,但分隔板40a~40d中的至少一個與本體12亦可獨立。例如,將形成流路21a的分隔板40a作為獨立於外包裝體10的零件來製作,藉此,可使分隔板40a由耐熱性比其他分隔板40b~40d高的原材料形成。
例如,在外包裝體10(蓋體11)的上壁16(參照圖6),在來自三個蓄電元件100的氣體所碰撞的部位,亦可配置由酚醛樹脂(phenol resin)、陶瓷(ceramic)或玻璃棉(glass wool)等耐熱性或隔熱性高的原材料所形成的構件。藉此,可保護上壁16不受氣體的熱及衝擊影響。
排出部5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側壁14的下部,但排出部50亦可配置於側壁14的下部以外的位置。例如,藉由在圖7中的低於分隔板40a的高度(Z軸方向負側)的位置處配置排出部50,分隔板40a作為針對從排出部50流入的異物的擋板發揮功能。排出部50亦可設於側壁14中的由蓋體11所形成的部分。而且,排出部50亦可在側壁14上,以跨及蓋體11與本體12的方式而設。
外包裝體10亦可由金屬製的板所形成。藉由以金屬來形成外包裝體10,蓄電裝置1的強度、耐振動性、耐候性提高。
實施形態中,具有方形金屬製容器的多個蓄電元件100是在使它們的長側面相向的狀態下,沿著一方向而排列,但排列蓄電元件100的方向並無限定。
變形例2中,在與蓄電元件的短側面相向的外包裝體的側壁18形成提手部13,在其中設有進氣部60。亦可取而代之是,不設置提手部13,而是在與蓄電元件的短側面相向的外包裝體的側壁18,設置與排氣部50的開口51為同樣形狀的開口來作為進氣部。 亦可使從設於與蓄電元件的短側面相向的外包裝體的側壁18的進氣部流入外包裝體內的外界氣體,通過在外包裝體內排列的多個蓄電元件之間的間隙(蓄電元件的長側面相向而形成的間隙)。 排出部50、50a亦可較蓄電元件100的排出閥170而位於上方。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可應用於具備多個蓄電元件的蓄電裝置等。
1、1a、1b‧‧‧蓄電裝置
10‧‧‧外包裝體
11‧‧‧蓋體
12‧‧‧本體
12a‧‧‧階差部
12b、13a‧‧‧下表面部
13‧‧‧提手部
14、17、18‧‧‧側壁
15‧‧‧下壁
16‧‧‧上壁
20‧‧‧蓄電元件配置空間
21‧‧‧流路空間
21a‧‧‧流路
22‧‧‧設備配置空間
30‧‧‧匯流條
40a~40d‧‧‧分隔板
41‧‧‧第一導引部
42‧‧‧第二導引部
43‧‧‧第三導引部
45‧‧‧限制部
50、50a‧‧‧排出部
51、51a‧‧‧開口
60‧‧‧進氣部
61‧‧‧進氣口
100‧‧‧蓄電元件
110‧‧‧容器
120‧‧‧正極端子
130‧‧‧負極端子
170‧‧‧排出閥
X、Y、Z‧‧‧軸方向
圖1是表示實施形態的蓄電裝置的外觀的立體圖。 圖2是蓄電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3是表示外包裝體的本體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4是表示蓄電裝置中的氣流的概要的圖。 圖5是表示排出部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6是表示蓋體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7是表示蓄電裝置中的氣流的詳細情況的圖。 圖8A是表示變形例1的蓄電裝置的外觀的立體圖。 圖8B是表示變形例1的排出部的特徵的剖面圖。 圖9A是表示變形例2的蓄電裝置的外觀的立體圖。 圖9B是表示變形例2的進氣部的特徵的剖面圖。
1‧‧‧蓄電裝置
10‧‧‧外包裝體
11‧‧‧蓋體
12‧‧‧本體
14‧‧‧側壁
21a‧‧‧流路
40a‧‧‧分隔板
41‧‧‧第一導引部
50‧‧‧排出部
51‧‧‧開口
100‧‧‧蓄電元件
170‧‧‧排出閥
X、Y、Z‧‧‧軸方向

Claims (14)

  1. 一種蓄電裝置,包括: 蓄電元件; 外包裝體,收容所述蓄電元件; 分隔板,配置於所述蓄電元件與所述外包裝體的側壁之間;以及 排出部,設於所述外包裝體,且具有一個以上的開口,所述一個以上的開口將流經流路的氣體從所述外包裝體予以排出,所述流路形成於所述分隔板與所述側壁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蓄電裝置,其中 所述排出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於所述側壁的下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蓄電裝置,其中 所述排出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於所述外包裝體的下壁。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蓄電裝置,更包括: 第一導引部,在所述分隔板與所述側壁之間,以沿與所述分隔板及所述側壁交叉的第一方向延伸的方式,鄰接於所述排出部而設。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蓄電裝置,其中 所述外包裝體包括具有開口的本體、及以封閉所述開口的方式而配置的蓋體, 所述第一導引部配置於所述本體, 所述蓋體具有第二引導部,所述第二引導部是在與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以與所述第一導引部連續的方式而設。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或第5項所述的蓄電裝置,其中 所述外包裝體更具有第三導引部,所述第三導引部是從所述外包裝體的上壁朝向所述蓄電元件突出設置,將從所述蓄電元件放出的所述氣體朝向所述第一導引部引導。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蓄電裝置,其中 在所述外包裝體中收容有多個所述蓄電元件, 從所述蓄電元件觀察時,所述排出部位於多個所述蓄電元件的排列方向。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7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蓄電裝置,其中 所述分隔板連接於所述外包裝體的下壁。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8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蓄電裝置,其中 所述分隔板具有與所述蓄電元件直接相向的第一面、以及與所述流路直接相向的第二面。
  10. 一種蓄電裝置,包括: 蓄電元件; 外包裝體,收容所述蓄電元件;以及 排出部,設於所述外包裝體,且具有一個以上的開口,所述一個以上的開口將流經流路的氣體從所述外包裝體予以排出,所述流路是由設於所述外包裝體所具有的蓋體的肋而形成。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蓄電裝置,其中 在所述外包裝體中收容有多個所述蓄電元件, 所述肋具有:水平導引部,從所述蓋體的上壁朝向所述蓄電元件突出設置,且沿著多個所述蓄電元件排列的第一方向而延伸;以及垂直導引部,從所述蓋體的上壁及側壁突出設置,且配置於在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所配置的蓄電元件的側方。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1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蓄電裝置,其中 所述蓄電元件具有排出氣體的排出閥, 所述排出部較所述排出閥而位於下方。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蓄電裝置,其中 所述外包裝體具有相向的兩個側壁,所述兩個側壁協同兩個分隔板而對劃分配置所述流路的流路空間與配置電氣設備的設備配置空間進行劃分,所述兩個分隔板設於所述外包裝體內並與所述兩個側壁分別鄰接。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蓄電裝置,其中 劃分所述設備配置空間的所述分隔板阻擋從所述蓄電元件的所述排出閥放出的氣體流入所述設備配置空間內。
TW105121666A 2015-07-30 2016-07-11 蓄電裝置 TWI7121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51214A JP6606907B2 (ja) 2015-07-30 2015-07-30 蓄電装置
JP2015-151214 2015-07-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9604A true TW201709604A (zh) 2017-03-01
TWI712199B TWI712199B (zh) 2020-12-01

Family

ID=56876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1666A TWI712199B (zh) 2015-07-30 2016-07-11 蓄電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333122B2 (zh)
EP (1) EP3125334B1 (zh)
JP (1) JP6606907B2 (zh)
KR (1) KR20170015141A (zh)
CN (1) CN106410090B (zh)
TW (1) TWI7121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75062B (zh) * 2016-11-09 2021-08-06 Cps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具有两个端板的电池包
CN108075061B (zh) 2016-11-09 2022-03-08 Cps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电池包
US11133557B2 (en) 2017-05-30 2021-09-28 Nissan Motor Co., Ltd. On-vehicle battery pack
JP6974092B2 (ja) * 2017-09-27 2021-12-01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
CN109686874B (zh) * 2018-12-27 2022-07-22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的壳体以及动力电池
CN110190211B (zh) * 2018-12-29 2020-03-3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托盘、动力电池包及车辆
JP7311611B2 (ja) 2019-01-09 2023-07-19 ビーワイディ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電池パック、車両及びエネルギー蓄積装置
US20220077540A1 (en) * 2019-01-25 2022-03-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Battery pack
US20220085453A1 (en) * 2019-01-25 2022-03-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Battery pack
JP7233020B2 (ja) * 2019-01-31 2023-03-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蓄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09691818U (zh) * 2019-04-26 2019-11-2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装置
CN112331997B (zh) * 2019-10-15 2021-11-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包和车辆
KR20210046339A (ko) * 2019-10-18 2021-04-2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지 모듈 및 이을 포함하는 전지 팩
WO2021132222A1 (ja) * 2019-12-27 2021-07-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
DE102020207800B3 (de) 2020-06-24 2021-10-21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ischer Energiespeich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KR20220119369A (ko) * 2020-07-10 2022-08-29 컨템포러리 엠퍼렉스 테크놀로지 씨오., 리미티드 배터리 케이스, 배터리 셀, 배터리, 배터리 케이스 제조 방법 및 장치
US20220102825A1 (en) * 2020-09-29 2022-03-31 Brunswick Corporation Battery box
CN112397826A (zh) * 2020-11-12 2021-02-23 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模组框架、二次电池和汽车
KR20220101319A (ko) * 2021-01-11 2022-07-19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배터리 팩, 전동 휠체어, 및 자동차
KR20230008962A (ko) * 2021-07-07 2023-01-17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쿨링 핀들이 합치된 팩 케이스를 구비한 배터리 팩
DE102021212284B4 (de) 2021-11-01 2024-03-21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Traktionsbatterie für ein elektrisch angetriebenes Kraftfahrzeug
KR20240039485A (ko) * 2022-09-19 2024-03-26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배터리 팩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력 저장 장치
CN115693008A (zh) * 2022-11-07 2023-02-03 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包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643358B2 (en) 1991-02-08 1993-11-11 Keyes Fibre Company Degradation resistant molded pulp horticultural container
JP5181549B2 (ja) 2007-07-02 2013-04-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カバー部材及び該カバー部材を備えた電源装置
JP5084023B2 (ja) 2007-11-12 2012-11-28 ハイモ株式会社 製紙用内添剤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JP5466906B2 (ja) * 2009-09-18 2014-04-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2696132A (zh) * 2010-07-29 2012-09-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JP2014197452A (ja) 2011-08-03 2014-10-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786568B2 (ja) 2011-09-01 2015-09-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および蓄電システム
CN202268403U (zh) * 2011-09-29 2012-06-06 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 电池箱
JP2013114952A (ja) 2011-11-30 2013-06-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JP5741415B2 (ja) 2011-12-07 2015-07-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組電池
JP5971748B2 (ja) 2012-03-16 2016-08-1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システム
JP5939307B2 (ja) * 2012-10-25 2016-06-2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のガス排出構造
JP5709908B2 (ja) * 2013-01-11 2015-04-30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組電池カバー、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システム
JP6085784B2 (ja) 2013-02-20 2017-03-01 株式会社キャプテックス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4192365A (ja) 2013-03-27 2014-10-06 Jm Energy Corp 蓄電デバイス
JP6109926B2 (ja) * 2013-03-29 2017-04-0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JP6251972B2 (ja) 2013-03-29 2017-12-27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US9627663B2 (en) 2013-04-25 2017-04-18 Samsung Sdi Co., Ltd. Rechargeable battery pack including pack cov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25334A3 (en) 2017-03-22
TWI712199B (zh) 2020-12-01
JP2017033721A (ja) 2017-02-09
EP3125334B1 (en) 2020-10-07
KR20170015141A (ko) 2017-02-08
JP6606907B2 (ja) 2019-11-20
US20170033343A1 (en) 2017-02-02
CN106410090A (zh) 2017-02-15
CN106410090B (zh) 2021-02-09
US10333122B2 (en) 2019-06-25
EP3125334A2 (en) 2017-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12199B (zh) 蓄電裝置
US11362394B2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EP2927989B1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US8956747B2 (en) Battery module
JP6252313B2 (ja) 蓄電装置
JP5594592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組電池
JP6459207B2 (ja) 蓄電装置
JP6295784B2 (ja) 蓄電装置
JP7172076B2 (ja) 蓄電装置
JP2007311172A (ja) 電源システム
JP2015211025A (ja) 蓄電装置
US20120225335A1 (en) Battery module
JP2015135763A (ja) 蓄電装置
JP6379590B2 (ja) 蓄電装置
JP2014186864A (ja) 蓄電装置
JP2017059505A (ja) 蓄電装置
JP5853195B2 (ja) 蓄電装置
JP2017059502A (ja) 蓄電装置
JP5870290B2 (ja) 蓄電装置
JP2015195150A (ja) 蓄電装置
JP5834942B2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
JP6665886B2 (ja) 蓄電装置
JP2018088424A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