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36472A - 縫紉機 - Google Patents

縫紉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36472A
TW201636472A TW104127786A TW104127786A TW201636472A TW 201636472 A TW201636472 A TW 201636472A TW 104127786 A TW104127786 A TW 104127786A TW 104127786 A TW104127786 A TW 104127786A TW 201636472 A TW201636472 A TW 20163647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needle bar
shaft
output
amplitu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77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91229B (zh
Inventor
Shuzo Morimoto
Jun Mafune
Original Assignee
Janome Sewing Mach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nome Sewing Mach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nome Sewing Machine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6364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64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12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122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9/00Programme-controlled sewing machines
    • D05B19/003Zig-zag sewing machines with electric or electronic programming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9/00Programme-controlled sew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00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 D05B3/02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with mechanisms for needle-bar movement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5/00Needle holders; Needle bars
    • D05B55/14Needle-bar driv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9/00Driving-gear; Control device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縫紉機,將使針杆相對於布傳送方向而朝左右振幅運動的情況下產生的針與梭的時序的偏移修正在可形成針腳的範圍。縫紉機,基於旋轉運動的上軸的驅動力使針相對於布上下運動而形成針腳,其中第1輸出產生單元使第1輸出點沿用以將所述上軸的旋轉運動轉換為直進運動的輸出軸往返移動。連結部連結第1輸出點與針杆。針杆振幅單元使針杆振幅運動。輸出軸移動單元根據針杆振幅單元的移動而使輸出軸向布傳送方向移動。輔助杆伴隨輸出軸的移動而使輔助杆的斜率變化,保持著輔助杆的斜率而使針杆與輸出軸大致平行地往返運動。

Description

縫紉機
本發明涉及可使針杆相對於布傳送方向朝左右振幅運動而形成鋸齒( zigzag) 針腳的縫紉機。
已知有一種縫紉機, 其通過使針杆相對於布的傳送方向朝左右振幅運動, 而形成鋸齒圖案或文字圖案的針腳。在所述縫紉機中, 根據針杆的上下移動而使針杆向左右振幅運動。由此,使針杆位於左右的落針位置。
縫紉機在載置布的載台(stage)設置有落針孔。在使針杆左右振幅運動的縫紉機中,落針孔向相對於布的傳送方向而正交的方向擴展。針杆可向落針孔的擴展方向振幅運動。通過使針杆振幅運動而使縫針落在落針孔的任意位置。
此處,將縫針相對於落針孔的位置稱作基線。例如,將縫針落於落針孔的中央的情況下的縫針的位置稱作中基線。將縫針落於落針孔的左側的情況下的縫針的位置稱作左基線。將縫針落於落針孔的右側的情況下的縫針的位置稱作右基線。所述情況下的左右是以布的傳送方向為基準。
縫紉機具有使針杆相對於布傳送方向而朝左右振幅運動的振幅機構。所述振幅機構變更縫針的基線。通過所述振幅機構而將縫針的位置從左基線變更為右基線,及從右基線變更為左基線。通過如此般進行基線的變更而可形成鋸齒形狀的針腳。
此外,振幅機構可調整使針杆向左右振幅運動的寬度。通過調整針杆的振幅寬度而可進行鋸齒縫(zigzag stitch)的寬度的調整。此外,通過所述縫紉機而可實現鎖邊縫(overedge stitch)、圖案縫(Pattern stitch)、文字縫等複雜縫製。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公平1-42229
[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
然而,在進行大的鋸齒縫或大的圖案縫的情況下,利用振幅機構使針杆的擺動變大。在所述情況下,中基線的落針位置與左右的基線的落針位置的間隔擴大。在一般的縫紉機中,即便在變更基線的情況下,收容下線的梭的位置也不會變化。在所述情況下,當針的基線變更時,針與梭的相對位置關係變化。即,針與梭的相互動作產生偏移。
將針與梭調整為設定有固定的容許範圍以可形成針腳。然而,如果所述偏移超過容許範圍,則無法形成針腳。因此,在現有的縫紉機中,以針與梭的相互動作的偏移處於可形成針腳的範圍的方式限制針杆的擺動量。
此外,或者如引用文獻1般提出如下方法,即,例如利用通過針杆的擺動而產生的針杆的位置變化,而使將旋轉運動轉換為直線運動時的相位產生偏移,來控制針杆的上下運動的時序,由此增加針杆的擺動量,並且減少針與梭的相互動作的偏移。
然而,在引用文獻1的方法中,存在構成縫紉機的各零件的位置關係明顯受到限制的大問題。因此,如引用文獻1所述方法雖可應用於工業用縫紉機,但在考慮到一般家庭用縫紉機的作業位置關係的情況下,由於成為針杆相對於作業者前後移動的鋸齒縫紉機,因此在家庭用中實施並不實際。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所述現有技術的問題點而提出,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縫紉機,可利用簡單構成,將下述偏移修正在可形成針腳的範圍,即,使針杆相對於布傳送方向而朝左右振幅運動的情況下產生的針與梭的時序(timing)的偏移。
[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
為了達成所述目的,本發明的縫紉機是基於旋轉運動的上軸的驅動力而使安裝在針杆上的針相對於布上下運動來形成針腳的縫紉機,其特徵在於包括:針杆振幅單元,使所述針杆相對於與布傳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振幅運動;第1輸出產生單元,使第1輸出點沿與利用所述針杆振幅單元的針的振幅動作對應的擺動運動的輸出軸往返移動;連結部,連結所述第1輸出點與所述針杆;及輸出軸移動單元,根據所述針杆振幅單元的移動而使所述輸出軸向布傳送方向移動;其中所述連結部伴隨所述輸出軸的移動而使所述連結部的斜率變化,且保持著所述連結部的斜率而使所述針杆與所述輸出軸大致平行地上下運動。
所述第1輸出產生單元也可包括:曲柄(crank),設置在所述上軸;及曲柄杆(crank rod),與所述曲柄連接;其中將所述曲柄杆的前端部設為所述第1輸出點。
所述針杆振幅單元也可包括:第2輸出產生單元,使第2輸出點向與布傳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動;及振幅杆,將所述第2輸出點的位置的變化傳遞至所述針杆。
所述輸出軸移動單元也可包括:導引體,與所述振幅杆連接且以沿鉛直方向延伸的導引軸為中心而旋轉移動;其中所述曲柄杆的前端部根據導引體的移動而移動。
所述導引體也可包括:2條臂,所述臂各自所成的角為固定,所述臂的其中一個相對於所述振幅杆旋動自由地連接,且在所述臂的其中另一個的前端部配置有與所述導引軸平行的垂直軸,所述曲柄杆的前端部相對於所述垂直軸旋動自由地連接。
所述縫紉機也可包括一面旋轉一面朝水平或者垂直方向供給下線的梭,在所述針杆向所述梭的旋轉方向的反方向移動的情況下,所述垂直軸以接近所述梭而移動的方式振幅運動。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通過使縫針的運動軌跡以對應於針杆的擺動的方式變化,而可修正因針與梭的位置關係的變化而產生的縫製條件(針移位量)的變化,即便在擴大振幅的寬度的情況下也可形成適當的針腳。進而,可在不大幅變更現有的縫紉機的構造的情況下獲得所述效果。
[1.第1 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特別對(3)點~(5)點進行重點說明。 (1)概略構成; (2)控制單元C; (3)使針杆1上下擺動的針杆上下擺動部A; (4)使針杆1左右振幅運動的針杆左右振幅部; (5)對針杆1的上下移動的相位進行修正的針杆相位修正部。
省略對除(1)~(5)以外的縫紉機的詳細構成的說明,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可應用於鋸齒縫縫紉機等當前或將來可能利用的所有縫紉機。
[1-1.構成]
(1)概略構成
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的內部構造的線圖。圖1中,將布傳送方向設為Y方向,將與布傳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設為X方向,且將垂直方向設為Z方向。如圖1所示般,縫紉機具有針杆1與梭2。針杆1為支撐使上線穿過針孔1a的針1b的構件。上線從線供給源經由未圖示的天平供給至針1b。天平使供給至針1b的上線的供給量變化。梭2具有:未圖示的內梭,收納捲繞有下線的梭心(bobbin);外梭2a,捕捉上線。外梭2a利用梭尖2b捕捉上線。未圖示的第1電動機(motor)5的驅動力使上軸3旋轉運動,並傳遞至針杆1或未圖示的天平。此外,上軸3的旋轉運動也通過上軸滑輪(pulley)3a、下軸滑輪4a及帶齒皮帶(belt)6而傳遞至下軸4,從而傳遞至梭2或未圖示的布傳送機構。
(2)控制單元C
圖2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的控制單元C的構成的圖。在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中包括控制單元C,用以形成與由使用者指定的鋸齒縫(zigzag stitch)的大小對應的針腳。控制單元C包括振幅寬度決定部C1與電動機控制部C2。在所述控制單元C連接有振幅輸入部I1與縫製指示輸入部I2。
振幅輸入部I1受理使用者希望的振幅大小。振幅輸入部I1輸出與所受理的振幅大小對應的信號。振幅輸入部I1為觸控面板(touch panel)或機械式轉盤(dial)或調整把手等輸入介面。
縫製指示輸入部I2受理來自使用者的縫製指示。縫製指示輸入部I2依照受理的縫製指示而輸出信號。縫製指示輸入部I2為腳踏控制器(foot controller)或設置於縫紉機的開關(switch)等輸入介面。
振幅寬度決定部C1決定與使用者的希望對應的針杆1的振幅量。振幅寬度決定部C1受理來自振幅輸入部I1的信號。然後決定對應於信號的振幅量。所決定的振幅量傳輸至電動機控制部C2。
電動機控制部C2輸出對第1電動機5及第2電動機5a的驅動指示。驅動指示是根據來自縫製指示輸入部I2的信號或來自振幅寬度決定部C1的振幅量而輸出。
圖3是表示第2電動機5a的電動機軸曲柄的連接部的移動位置的圖。第2電動機5a對輸出點P2傳遞驅動力而使該輸出點P2的位置移動。在第2電動機5a中,根據來自振幅寬度決定部C1的振幅量而變更使輸出點P2移動的位置。
(3)針杆上下擺動部A
針杆上下擺動部A包括第1電動機5、上軸3、針杆曲柄7、針杆曲柄杆8、輔助杆13、針杆連接銷9、及針杆1。上軸3與針杆1經由針杆曲柄7、針杆曲柄杆8、輔助杆13及針杆連接銷9而連結。來自上軸3的驅動力傳遞至針杆1。
上軸3由固定於縫紉機內部的未圖示的軸承支撐且旋動自如。上軸3具有與布傳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圖1中X方向)的旋轉軸。對上軸3傳遞來自第1電動機5的驅動力,從而上軸3以旋轉軸為中心旋轉。在上軸3的前端部設置有針杆曲柄7。
針杆曲柄7是將上軸3的一端向大致直角方向折彎而成。針杆曲柄7與上軸3同步旋轉。在針杆曲柄7的前端部設置有針杆曲柄杆8的連接部7a。連接部7a是將針杆曲柄7的前端部向大致直角方向折彎而成。連接部7a為向與布傳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圖1中X方向)延伸的軸。經由所述連接部7a而連接針杆曲柄7與針杆曲柄杆8的上端。針杆曲柄杆8以連接部7a為中心旋動自如地連接。此外,針杆曲柄杆8可沿連接部7a向與布傳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圖1中X軸方向)滑動(slide)地連接。
針杆曲柄杆8為上下方向顛倒的大致T字形狀。針杆曲柄杆8包括垂直部8a與水平部8b。
垂直部8a為沿垂直方向(圖1中Z方向)延伸的軸狀的構件。在垂直部8a的上端連接有針杆曲柄7。此外,水平部8b位於垂直部8a的下端。
水平部8b為杆狀的構件。水平部8b沿著與上軸3平行的方向延伸,即,沿著與布傳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圖1中X方向)延伸。水平部8b的一端部與導引體12的垂直軸12a連接。水平部8b可沿著所述垂直軸12a而在垂直方向上滑動。此外,水平部8b以垂直軸12a為中心旋動自如地連接。
如後續所述,垂直軸12a以導引軸11為中心旋轉移動。此時,水平部8b也配合垂直軸12a而移動。由垂直軸12a的移動所引起的水平部8b的移動方向為布傳送方向。此外,移動前的水平部8b與移動後的水平部8b平行。即便因所述構成而水平部8b的位置變化,水平部8b的方向也保持為與布傳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圖1中X軸方向)。
水平部8b的另一端部與輔助杆13連接。輔助杆13為杆狀的構件。輔助杆13的一端可沿水平部8b滑動地連接。此外,輔助杆13以水平部8b為中心旋動自如地連接。通過所述構成,輔助杆13根據水平部8b的位置的水平方向的位置變化而使斜率變化。另一方面,在水平部8b沿垂直方向平行移動時,以從Y方向觀察的情況下,即從布傳送方向(圖1中Y軸方向)觀察的情況下的斜率成為固定的方式支撐輔助杆13。圖1中,水平部8b配置在輔助杆13向鉛直方向傾斜的位置。在所述狀態下,水平部8b沿垂直軸12a在垂直方向往返。在所述情況下,輔助杆13維持著向鉛直方向傾斜,一面保持所述輔助杆13的斜率一面在垂直方向往返運動。因此,輔助杆13的上下方向的動力經由針杆連接銷(needle bar connecting stud)9而被傳遞至針杆1,針杆1根據水平部8b的垂直方向的往返運動而在垂直方向往返運動。
如上所述,第1電動機5、上軸3、針杆曲柄7、針杆曲柄杆8、輔助杆13、及針杆1構成針杆上下擺動部A。通過第1電動機5產生的驅動力經由上軸3、針杆曲柄7、針杆曲柄杆8、及輔助杆13而使針杆1在垂直方向擺動。針杆上下擺動部A中的上軸3、針杆曲柄7、及針杆曲柄杆8也可改稱為滑件曲柄(slider crank)機構。
圖4是表示針杆1位於中基線的情況下的上軸3、針杆曲柄7、針杆曲柄杆8的位置關係的圖。圖4的上下方向相當於圖1的垂直方向(Z軸方向)。圖4的左右方向相當於圖1的布傳送方向(Y軸方向)。如圖4所示,上軸3也可視為輸入軸I,針杆曲柄7也可視為節部a,針杆曲柄杆8也可視為節部b,針杆曲柄7的連接部7a也可視為關節c,針杆曲柄杆8的水平部8b也可視為輸出點P1,此外垂直軸12a也可視為輸出軸OA。圖4中,在圖1中從X方向觀察的情況下,輸出軸OA與上軸3位於同一平面上,即輸出軸OA與上軸3交叉。將位於所述位置的輸出軸OA設為輸出軸OA1 ,水平部8b在輸出軸OA1 上往返運動。
另一方面,滑件曲柄機構通過使輸出軸OA從輸出軸OA1 平行移動而成為偏置滑件曲柄機構。圖5是表示針杆1位於右基線的情況下的上軸3、針杆曲柄7、針杆曲柄杆8的位置關係的圖。在圖5所示的偏置滑件曲柄機構中,在圖1中從X方向觀察的情況下,輸出軸OA不與上軸3位於同一平面上,即輸出軸OA與上軸3不交叉。將位於所述位置的輸出軸OA設為輸出軸OA2 ,水平部8b在輸出軸OA2 上往返運動。
(4)針杆左右振幅部
針杆左右振幅部包括第2電動機5a、振幅杆5b、針杆支撐體5c、及針杆1。第2電動機5a與針杆1經由振幅杆5b及針杆支撐體5c而連結。第2電動機5a的驅動力經由這些振幅杆5b及針杆支撐體5c而傳遞至針杆1。
第2電動機5a通過控制單元C的指示而驅動從而使旋轉軸51a旋轉。第2電動機5a可切換為使旋轉軸51a向順時針方向旋轉的正旋轉動作、及使旋轉軸51a向逆時針方向旋轉的反旋轉動作。
第2電動機5a的旋轉軸51a為向布傳送方向(圖1中Y軸方向)延伸的軸。在旋轉軸51a的前端部設置有電動機軸曲柄51b。電動機軸曲柄51b是將旋轉軸51a的一端向大致直角方向折彎而成。電動機軸曲柄51b與旋轉軸51a同步旋轉。在電動機軸曲柄51b設置有振幅杆5b的連接部51c。連接部51c是將電動機軸曲柄51b的前端部向大致直角方向折彎而成者。連接部51c為向布傳送方向(圖1中Y軸方向)延伸的軸。第2電動機5a以連接部51c為輸出點P2而傳遞驅動力,從而使輸出點P2移動。
圖3是表示電動機軸曲柄51b的前端部的連接部51c、即輸出點P2的軌跡的圖。連接部51c在從布傳送方向(圖1中Y軸方向)觀察的情況下,在Z-X平面上在以旋轉軸51a為中心的圓周上移動。連接部51c在設置在圓周上的左基線點P2left 、中基線點P2center 、右基線點P2right 之間移動。左基線點P2left 是指針1b成為左基線的連接部51c的位置。中基線點P2center 是指針1b成為中基線的連接部51c的位置。右基線點P2right 是指針1b成為右基線的連接部51c的位置。
電動機軸曲柄51b與振幅杆5b經由以此種方式移動的連接部51c而連接。振幅杆5b可沿連接部51c向布傳送方向(圖中Y軸方向)滑動地連接。此外,振幅杆5b以連接部為中心旋動自如地連接。因此,在連接部51c通過旋轉運動而向與布傳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圖1中X軸方向)移動距離L的情況下,振幅杆5b也向與布傳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圖1中X軸方向)移動距離L。
此外,在振幅杆5b的中央部設置有沿垂直方向(圖1中Z方向)延伸的臂52a。臂52a與後述的導引體12的導引體臂12b連接。導引體臂12b以導引軸11為中心旋轉移動。
振幅杆5b經由針杆支撐體連接銷53a而與針杆支撐體5c連接。針杆支撐體5c包括針杆支撐體連接銷53a、針杆支撐軸53b、下臂53c、上臂53d。針杆支撐軸53b為在垂直方向延伸的杆狀的構件。針杆支撐軸53b與將上端部固定在縫紉機的主體上的軸10連接。所述軸10為向布傳送方向(圖1中Y軸方向)延伸的軸。針杆支撐軸53b以軸10為中心自如旋動。針杆支撐軸53b的下端向大致直角方向折彎而成為下臂53c。下臂53c為向與布傳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圖1中X方向)延伸的構件。在下臂53c的前端部設置有針杆1的連接部。此外,在針杆支撐軸53b的中央部設置有上臂53d。上臂53d為向與布傳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圖1中X方向)延伸的構件。在上臂53d的前端部設置有針杆1的連接部。下臂53c與上臂53d支撐針杆1且使針杆1可在垂直方向滑動。
如以上般第2電動機5a、振幅杆5b、針杆支撐體5c、針杆1構成針杆左右振幅部。通過第2電動機5a產生的驅動力經由振幅杆5b及針杆支撐體5c,而使針杆1向與布傳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圖1中X方向)擺動。
(5)針杆相位修正部
針杆相位修正部包括第2電動機5a、振幅杆5b、導引體12、及針杆曲柄杆8。第2電動機5a與針杆曲柄杆8經由振幅杆5b及導引體12而連結。通過由第2電動機5a產生的驅動力而使針杆曲柄杆8的水平部8b的輸出軸OA即垂直軸12a移動。
振幅杆5b與導引體12連接。導引體12為以固定在縫紉機主體上的導引軸11為中心旋動的構件。導引體12包括垂直軸12a、導引體臂12b、上臂12c、下臂12d。
垂直軸12a為沿導引軸11在垂直方向(圖1中Z軸方向)延伸的軸。垂直軸12a與針杆曲柄杆8的水平部8b連接。垂直軸12a為限制相對於垂直軸12a滑動的針杆曲柄杆8的水平部8b的移動的構件。垂直軸12a經由上臂12c及下臂12d而連接。導引軸11為固定於縫紉機主體且在垂直方向(圖1中Z軸方向)延伸的杆狀的構件。上臂12c及下臂12d以導引軸11為中心旋動自如地連接。
導引體臂12b為在水平方向延伸的杆狀的構件。導引體臂12b的一端部與臂52a連接。臂52a為在振幅杆5b的垂直方向延伸的軸。導引體臂12b以臂52a為中心旋動自如地連接。
此外,導引體臂12b的另一端部與上臂12c連接。上臂12c與導引體臂12b以固定角度連接。導引體臂12b利用與上臂12c連接的部分與導引軸11連接。導引體臂12b以導引軸11為中心旋動自如地連接。
第2電動機5a的驅動力經由振幅杆5b而傳遞至所述導引體12。導引體12通過所述驅動力而以導引軸11為中心旋轉。即,在振幅杆5b向與布傳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圖1中X軸方向)移動距離L的情況下,導引體12進行所述距離L量的旋轉運動。
當導引體臂12b以導引軸11為中心旋轉移動時,伴隨此,上臂12c、垂直軸12a、下臂12d也同步移動。即,導引體臂12b與上臂12c以固定角度連接。因此,上臂12c是與導引體臂12b同步地以導引軸11為中心旋轉。此外,上臂12c與垂直軸12a以固定角度連接。因此,與上臂12c同步地,垂直軸12a也以導引軸11為中心移動。
在圖1中從X方向觀察的情況下,垂直軸12a保持著在垂直方向延伸的狀態而平行移動。即,即便移動,垂直軸12a的斜率也為固定。當垂直軸12a移動時,伴隨此,水平部8b的輸出軸OA移動。
如以上般第2電動機5a、振幅杆5b、導引體12、針杆曲柄杆8構成針杆相位修正部。通過第2電動機5a產生的驅動力經由振幅杆5b及導引體12而使水平部8b的輸出軸OA平行移動。
[1-2.作用]
對概括以上構成的縫紉機的各部的動作進行說明。
(1)第2電動機5a驅動時的各部的動作
圖6是表示使連接部51c位於右基線點P2right 的情況下的縫紉機的構成的圖。圖6中,連接部51c從圖1的位置向逆時針方向(箭頭R1)移動。伴隨連接部51c的移動,振幅杆5b向與布傳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圖中箭頭R2)移動。通過振幅杆5b移動,針杆支撐體5c也在與布傳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圖中X方向),相對於布傳送方向朝右方向(箭頭R3)移動。由此,針杆1也相對於布傳送方向朝右方向(箭頭R3)移動。
此外,與振幅杆5b連結的導引體12通過振幅杆5b移動而以導引軸11為中心旋轉運動。即,導引體12的導引體臂12b以導引軸11為中心向順時針方向(箭頭R4)旋轉移動。伴隨此,與導引體臂12b同步移動的垂直軸12a,以導引軸11為中心向順時針方向(箭頭R5)旋轉移動。由此,垂直軸12a在從X方向觀察的情況下向布傳送方向的上游側平行移動。
圖7是表示使連接部51c位於左基線點P2left 的情況下的縫紉機的構成的圖。圖7中,連接部51c從圖1的位置向順時針方向(箭頭L1)移動。伴隨連接部51c的移動,振幅杆5b向與布傳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圖中箭頭L2)移動。通過振幅杆5b移動,針杆支撐體5c也在與布傳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圖中X方向)相對於布傳送方向朝左方向(箭頭L3)移動。由此,針杆1也相對於布傳送方向朝左方向(箭頭L3)移動。
此外,與振幅杆5b連結的導引體12通過振幅杆5b移動而以導引軸11為中心向逆時針旋轉運動。即,導引體12的導引體臂12b以導引軸11為中心向逆時針方向(箭頭L4)旋轉移動。伴隨此,與導引體臂12b同步移動的垂直軸12a以導引軸11為中心向逆時針方向(箭頭L5)旋轉移動。由此,垂直軸12a在從X方向觀察的情況下向布傳送方向的下游側平行移動。
(2)輸出軸OA的移動
以下,對連接部51c位於中基線點P2center 的情況下的輸出軸OA1 與連接部51c位於右基線點P2right 的情況下的輸出軸OA2 的不同進行說明。
(2-1)中基線上的輸出軸OA1
如上所述,圖4的輸入軸I為上軸3,節部a為針杆曲柄7,節部b為針杆曲柄杆8。此外,關節c為連接部7a,輸出點P1為水平部8b。在所述情況下,電動機軸曲柄的連接部51c即輸出點P2位於中基線點P2center
圖4中,輸入軸I將位置固定於1點而旋轉。將輸入軸I的旋轉角度設為ε[°]。在節部a的一端設置有關節c。節部a與輸入軸I同步旋轉。關節c以輸入軸I為中心在以半徑為節部a的圓O的圓周上移動。在圓O中,將關節c在垂直方向(Z軸方向)上成為最高位置的情況下的輸入軸I的旋轉角度設為基準角(ε=0°)。
由輸入軸I的旋轉所產生的驅動力經由節部a及節部b傳遞至輸出點P1。通過垂直軸12a來限制作為輸出點P1的針杆曲柄杆8的水平部8b在垂直方向(Z軸方向)上的移動。即,通過垂直軸12a,輸出點P1在輸入軸I與圓O的最下點(ε=180°)的延長線上往返運動。將輸出點P1往返運動的軸設為輸出軸OA1
在輸入軸I的旋轉角度為0[°]的情況下,關節c位於最上位點。此時,輸出點P1也位於輸出軸OA1 的最上位點。此外,在輸入軸I的旋轉角度為180[°]的情況下,關節c位於最下位點。此時,輸出點P1也位於輸出軸OA1 的最下位點。
此外,圖4中的輸出軸OA1 與針杆1重疊配置。輸出點P1即針杆曲柄杆8的水平部8b與針杆1的針杆連接銷9通過輔助杆13連結。因此,水平部8b與針杆連接銷9同步移動。即,在輸出點P1位於輸出軸OA1 的最上位點的情況下(ε=0°),針杆連接銷9也位於所述針杆連接銷9的動作軸的最上位點。另一方面,在輸出點P1位於輸出軸OA1 的最下位點的情況下(ε=180°),針杆連接銷9也位於所述針杆連接銷9的動作軸的最下位點。圖8中表示輸入軸的旋轉角度ε=180[°]附近的針1b的軌跡(針移位量)。如圖8所示般,在輸入軸的旋轉角度ε=180°中,針1b位於最下位點。
(2-2)右基線上的針杆曲柄杆的輸出軸OA2
圖5是表示在圖3中連接部51c位於右基線點P2right 的情況下從X方向觀察的上軸3(輸入軸I)、針杆曲柄7(節部a)、及針杆曲柄杆8(節部b)的位置關係的圖。圖5中,輸出軸OA從輸出軸OA1 的位置向布傳送方向(Y軸方向)移動距離d。將圖5中的輸出點設為輸出點P1d。將輸出點P1d往返運動的軸設為輸出軸OA2
圖5中,輸入軸I將位置固定於1點而旋轉。由輸入軸I的旋轉所產生的驅動力經由節部a及節部b而傳遞至輸出點P1d。通過垂直軸12a來限制作為輸出點P1d的針杆曲柄杆8的水平部8b在垂直方向(Z軸方向)上的移動。垂直軸12a的位置從中基線的情況下的位置與Y軸平行地移動距離d。因此,輸出軸OA2 的位置也相對於輸出軸OA1 平行移動距離d。
輸出點P1d在輸出軸OA2 上往返運動。輸出軸OA2 的位置從輸入軸I與圓O的最下點(ε=180°)的延長線上偏移。因此,即便在與圖4的中基線的情況不同而輸入軸的旋轉角度ε=0°的情況下,輸出點P1d也不位於輸出軸OA2 的最上位點。輸出點P1d位於輸出軸OA2 的最上位點的情況為在Y-Z平面上節部a與節部b重疊的情況。將此時的輸入軸的旋轉角度設為εh[°]。同樣,即便在輸入軸的旋轉角度ε=180°的情況下,輸出點P1d也不位於輸出軸OA2 的最下位點。輸出點P1d位於輸出軸OA2 的最下位點的情況為在Y-Z平面上節部a與節部b不重疊而成為一直線的情況,將此時的輸入軸的旋轉角度設為ε1[°]。
此外,圖5中,輸出軸OA2 與針杆1離開距離d而配置。即,在Y-Z平面上,針杆1位於輸入軸I與圓O的最下點(ε=180°)的延長線上。相對於此,輸出軸OA2 從針杆1平行移動距離d。在所述情況下,通過輔助杆13而使水平部8b與針杆連接銷9同步移動。換言之,水平部8b與針杆連接銷9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動量相等。即,在輸出點P1d位於輸出軸OA2 的最上位點的情況下(ε=εh°),針杆1也位於所述針杆1的動作軸的最上位點。此外,在輸出點P1d位於輸出軸OA2 的最下位點的情況下(輸入軸的旋轉角度ε=ε1°),針杆1也位於所述針杆1的動作軸的最下位點。
圖9是表示輸入軸的旋轉角度ε=180°附近的針1b的軌跡的圖。如圖9所示般,與中基線的情況相比,針1b的最下位點的高度大致未變,成為最下位點的時序提前。即,當將輸入軸的旋轉角度ε從0°慢慢增大時,伴隨此,針1b慢慢下降。而且,在輸入軸的旋轉角度ε=ε1°<180°時,針1b位於最下位點。
此外,輸入軸的旋轉角度ε1°下的針1b的最下位點的高度通過輔助杆13,而與中基線上的針1b的最下位點的高度大致相等。
(2-3.利用輔助杆的高度修正)
針1b的運動軌跡大致與輸出點P1d的軌跡聯動,所述輸出點P1d的運動軌跡的最下位,位於較輸出點P1的運動軌跡的最下位點高的位置。因此,右基線上的針1b的最下位點本應高於中基線上的針1b的最下位點,但通過輔助杆13修正針1b的位置而使右基線的針1b的最下位點的高度與中基線上的針1b的最下位點的高度大致相等。以下,對利用輔助杆7修正針1b的高度進行說明。
圖10是表示輸出軸OA1 與輸出軸OA2 上的輸出點的行程範圍的圖。圖10中,以粗虛線的箭頭表示與輸入軸I交叉的輸出軸OA1 上的輸出點P1(水平部8b)的上下移動的行程S1,且以粗實線的箭頭表示未與輸入軸I交叉的輸出軸OA2 上的輸出點P1(水平部8b)的上下移動的行程S2。在如圖10所示般使輸出軸OA變化的情況下,輸出點P1(水平部8b)的最上位位置及最下位位置分別位於以節部b為半徑的圓弧上,S2相對于S1向上方移位該S1的箭頭高度量(=Δh1)。
另一方面,圖11是表示輸出軸OA1 與輸出軸OA2 的情況下的輔助杆13的斜率與針杆連接銷9的行程範圍的圖。圖11中為了進行說明,而假定輸出點P1(水平部8b)的位置即便輸出軸OA變化也位於相同高度。圖11中,以粗虛線的箭頭表示與輸入軸I交叉的輸出軸OA1 上的針杆連接銷9的上下移動的行程S3,且以粗實線的箭頭表示與輸入軸I未交叉的輸出軸OA2 上的針杆連接銷9的上下移動的行程S2。本實施方式中,在圖1中從X方向觀察的情況下,針杆1與輸出軸OA位於同軸上。因此,在輸出軸OA位於OA1 的情況下,輸出軸OA與針杆1b位於同軸上。因此,輔助杆13也位於同軸上而將輸出點P1的上下運動傳遞至針杆1b。另一方面,在使輸出軸OA移動至OA2 的情況下,輸出軸OA與針杆1b的相對位置變化。而且,輔助杆13通過改變輔助杆13的斜率而對應於位置變化。由此,在如圖11所示般使輸出軸OA變化且輔助杆13傾斜θ°的情況下,行程S4相對於行程S3向下方移位輔助杆13的斜率量(Δh2=輔助杆13的長度×(1-sinθ))。
本實施方式中,圖10所示的行程S2的上方移位與圖11所示的行程S4的下方移位同時作用。即,獲得下述作用,即,輔助杆13通過隨著輸出軸OA的變更而改變斜率,來對因輸出軸OA變更而產生的行程S2的上方移位進行修正的作用。通過所述作用,左基線與中基線的情況下的針1b的最下位點的高度大致相等。
通過如以上般使輸出軸OA的位置移動而可變更針杆1的軌跡。即,通過從圖4的中基線位置變更為圖5的右基線位置,而進行與中基線的針杆相位相比而使右基線的針杆相位提前的修正。另一方面,在左基線的情況下,進行與中基線的針杆相位相比而延遲左基線的針杆相位的修正。
(3)針腳的形成
在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中,在上線穿過針1b的針孔1a且捲繞有下線的梭心收納在內梭中的狀態下,通過驅動上軸3而形成針腳。具體而言,當通過第1電動機5驅動上軸3時,滑件曲柄機構將上軸3的旋轉運動轉換為往返運動。由此,針杆1上下移動。此外,上軸3的旋轉經由上軸滑輪3a、帶齒皮帶6、下軸滑輪4a而傳遞至下軸4。當通過上軸3的旋轉而下軸4旋轉時,梭2旋轉。
在所述動作中,針1b貫穿布而移動至針最下位點。其後,針1b上升某程度,由於上線通過與布的摩擦而無法脫離至布的上表面,因此在布的下表面形成線圈。通過外梭2a的梭尖2b穿過所述線圈內而使捲繞有下線的梭心潛入線圈,上線與下線相互交絡而形成針腳。此時的針1b與梭2的梭尖2b交叉,將梭尖2b捕捉線圈時的相位設為針梭交叉相位。圖12中表示在縫紉機中針尖軌跡、梭2的梭尖軌跡與針梭交叉相位的關聯。圖12的橫軸表示上軸3及下軸4的相位,縱軸模擬性地表示針1b的前端及外梭2a的梭尖2b的軌跡。圖12中,針梭交叉相位為205[°]附近,將針梭交叉相位上的針1b從下止點上升的量表示為針移位量δ。
(3-1)線圈的形成
圖13是表示各針移位量δ下的線圈形狀的圖。線圈大小取決於針1b從最下點上升的量。δ1表示針1b的過小移位量。當如δ1般針1b的移位量過小時無法形成線圈,或即便形成線圈,也會成為線圈小而梭尖2b無法進入線圈的狀態。另一方面,δ4表示針1b的過大移位量。當如δ4般針1b的移位量過大則線圈過大,因線的自重或扭轉而變形,梭尖2b無法進入線圈。如此,當針移位量過小或過大時,無法形成針腳。
因此,為了形成正常的針腳,必須將針移位量設為可形成線圈且外梭2a的梭尖2b可進入線圈內側的量。圖13中,將必要最小移位量表示為δ2,且將容許最大移位量表示為δ3。為了形成正常的針腳,必須使針移位量為大於或等於δ2且小於或等於δ3。
(3-2)現有的縫紉機的鋸齒縫時的針1b的軌跡
針杆振幅機構利用第2電動機5a的驅動力使針杆1以相對於布傳送方向交叉的方式擺動,由此形成鋸齒的針腳。圖14表示在現有的縫紉機中進行鋸齒縫的情況下的針1b與外梭2a的梭尖2b的相對動作的變化。圖14的橫軸表示上軸3及下軸4的相位,縱軸模擬性地表示針1b的前端及外梭2a的梭尖2b的軌跡。另外,梭尖2b的軌跡與實際軌跡稍不同,但為方便說明而以連續的線圖示。在圖14的例中,梭2向逆時針方向旋轉。
圖14中,以實線描畫的針1b的軌跡表示針杆左右振幅部不動作而針1b位於中央即中基線的狀態。此外,以粗線描畫的軌跡表示通過針杆左右振幅部而使針1b左右擺動的狀態。在圖中的針梭交叉相位,針1b與梭尖2b處於最接近的狀態。在所述針梭交叉相位,梭尖2b進入上線的線圈內。
如上所述,為了形成針腳而必須將針移位量設定為大於或等於必要最小移位量δ2且小於或等於容許最大移位量δ3。然而,在鋸齒縫時,梭2的位置為固定,但由於針1b從位於中基線的狀態向左右擺動,因此針1b與梭2的相對位置關係變化。所述位置關係的變化也對針移位量帶來影響。
例如,在現有的縫紉機中當將使針1b向右移動的情況下的針移位量設為δR1時,小於位於中基線的狀態的針移位量δ。此外,當將使針1b向左移動的情況下的針移位量設為δL1時,大於位於中基線的狀態的針移位量δ。即,即便將位於中基線的狀態的針移位量δ設定為適當值,通過針1b左右擺動,也存在δR1低於必要最小移位量δ2或δL1超過容許最大移位量δ3而無法形成正常的線圈的情況。
由所述針1b的位置變化所引起的針移位量的變化,與使針1b左右擺動的振幅量Z成正比例地增大。因此,在現有縫紉機中,如果針移位量不滿足δ2<δR1<δ<δL1<δ3的關係則無法形成針腳,因此自然就決定了振幅量Z的最大值,即便有縫製需要更大振幅的圖案的需求,在技術上也難以實現。
(3-3)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的動作
以下說明縫紉機全體如何動作。
在利用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進行鋸齒縫的情況下,通過第2電動機5a的驅動力而使連接部51c的位置變更,從而使針杆1向左右振幅運動。此外,當連接部51c的位置變化時,伴隨此,針1b的基線與輸出軸OA的位置變化。
即便在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中,當進行鋸齒縫時,針移位量也可如上所述般根據針1b的基線而變化。另一方面,針移位量也根據輸出軸OA的位置而變化。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的針移位量成為將與基線對應的針移位量和與輸出軸OA的位置對應的針移位量合成而得的針移位量。
(a)與輸出軸OA的位置對應的針移位量
圖15表示著眼於與輸出軸OA的位置變化對應的針移位量的情況下的連接部51c的位置、輸出軸OA的位置、及針1b與梭尖2b的相位。圖15中,為便於說明而忽略由針1b的基線變化所引起的針移位量。
圖15的輸出軸OA的位置將在圖1中從X方向觀察的情況下的針杆1的位置設為基準位置0。將自基準位置向布傳送方向上游側設為正,將自基準位置向布傳送方向下游側設為負。
如圖15所示般,連接部51c根據第2電動機5a的驅動時序而向P2left 或P2right 移動。此時,輸出軸OA也配合連接部51而移動。在連接部51c移動至P2right 的情況下,輸出軸OA移動至自基準位置向布傳送方向上游側離開D的位置。在連接部51c移動至P2left 的情況下,輸出軸OA移動至自基準位置向布傳送方向下游側離開D(設為-D)的位置。
圖15的針1b的運動軌跡上的實線表示輸出軸OA位於基準位置0的情況下的針1b的軌跡。在所述情況下,連接部51c始終位於P2center 。即,在圖15的實線上,輸出軸的位置不變更。因此,表示針上下運動的運動軌跡成為如正弦波般的波形。
另一方面,圖15的粗線表示將輸出軸OA的偏置量從0變更至D、及從D變更至-D的情況下的針1b的軌跡。即,表示使連接部51c及輸出軸OA的位置從P2center 變化至P2right 、從P2right 變化至P2left 的情況下的針1b的軌跡。通過將輸出軸上的偏置量設為D,而針1b的運動軌跡與輸出軸OA位於基準位置的情況相比最下點時序提前。因此,針梭交叉相位上的針移位量δR2成為較針移位量δR1大的值。另一方面,通過將輸出軸上的偏置量設為-D,而針1b的運動軌跡與輸出軸OA位於基準位置的情況相比最下點時序延遲。因此,針梭交叉相位上的針移位量δL2成為較針移位量δL1小的值。
(b)與針1b的基線對應的針移位量和與輸出軸OA的位置對應的針移位量的合成
圖16的實線表示輸出軸OA位於基準位置且針1b位於中基線的情況下的針1b的運動軌跡。圖16的實線的針梭交叉相位上的針移位量為δ。圖16的虛線與圖14的粗線相同,表示不變更輸出軸OA的位置而使針的基線向左右變更的情況下的針1b的運動軌跡。圖16的虛線的針梭交叉相位上的右基線的情況下的針移位量為δR1,左基線的情況下的針移位量為δL1。圖16的粗線表示根據針的基線而變更輸出軸OA的位置的情況下的針1b的軌跡。
如圖16的虛線般與中基線的情況相比針最下點時序延遲。因此,針移位量δR1小於針移位量δ。本實施方式中,將針1b的基線設為右基線,並且變更輸出軸OA的位置而進行使針最下點時序提前的修正。由變更輸出軸OA的位置所引起的修正量,與由針1b的基線變更所引起的針最下點時序變化量近似。其結果,如圖16的粗線所示般在本實施例中儘管針的位置位於右基線,但該針的運動軌跡及針移位量與針位於中基線的情況近似。
即,右基線上的針移位量的大小關係成為δR1<δ≒δR3<δR2。其結果,例如即便在針移位量δR1低於必要最小移位量δ2的振幅量中,通過變更輸出軸OA的位置也可使針移位量δR3為大於或等於必要最小移位量δ2。
同樣,當在輸出軸的位置固定於基準位置的狀態下將針1b的基線變更為左基線時,如圖16的虛線般與中基線的情況相比,針最下點時序提前。因此,針移位量δL1大於針移位量δ。本實施方式中,將針1b設為左基線,並且變更輸出軸OA的位置而進行使針最下點時序延遲的修正。其結果,如圖16的粗線所示般在本實施例中儘管針的位置位於左基線,但該針的運動軌跡及針移位量與針位於中基線的情況近似。即,左基線上的針移位量的大小關係成為δL2<δ≒δL3<δL1。其結果,例如即便在針移位量δL1超過容許最大移位量δ3的振幅量中,通過變更輸出軸OA的位置也可減小針移位量。
[1-3.效果]
在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中,可發揮以下效果。
如上所述,於在某振幅寬度進行鋸齒縫的情況下,對應於振幅量Z而δR1變小,且δL1變大。為了形成針腳,針移位量必須滿足δ2<δR1<δ<δL1<δ3的關係。因此,自然就決定了振幅量Z的最大值。另一方面,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變更輸出軸OA的位置而進行針1b的針移位量的修正。因此,即便在針移位量成為δR1<δ2<δ<δ3<δL1的振幅量中,也可使修正針移位量δR1而得的針移位量δR3為大於或等於δ2,且使修正針移位量δL1而得的針移位量δL3為小於或等於δ3。
由此,在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中,即便在現有技術中無法形成針腳的振幅量中,也可使針移位量為δ2<δR3<δ<δL3<δ3。由此,可進行較現有更寬幅的振幅的鋸齒縫或圖案縫,從而可對縫紉機利用者提供更多個縫製圖案的選擇項。
此外,本實施方式中,通過輔助杆13修正由輸出軸OA的位置變更所引起的針1b的高度。由此,即便在變更針的基線的情況下,針1b的最下位點及最上位點的位置也大致不變化。因此,即便針1b通過振幅動作而位於任意位置,針與梭的上下位置關係也不變化。即,即便針位置變化也可良好地保持在中基線上設定為最佳的針移位量及針與梭的上下位置關係,從而可切實地形成針腳。
進而,在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中,上軸3或針杆曲柄7、針杆支撐體5c的動作方向等主要零件的位置關係或動作方向相同,因此不在現有的縫紉機中進行大幅的設計變更即可獲得所述效果。
[2.其他實施方式]
如以上般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可在不脫離發明的主旨的範圍進行各種省略、置換、變更。而且,所述實施方式或所述實施方式的變形包含在發明的範圍或主旨中,並且包含在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記載的發明及該發明的均等範圍。
(a)圖1所示的本實施方式使用概要圖。因此,特別是對於與本發明無直接關係的部分、或一般的設計事項,省略一部分而圖示,並分別省略詳細說明。例如,圖示為第2電動機5a的連接部51c以旋轉軸51a為中心進行圓弧運動,另一方面,通過連接部51c而驅動的振幅杆5b進行左右方向(X方向)的直線運動。嚴格而言,振幅杆5b也被傳遞了連接部51c的圓弧運動的箭頭高度方向(Z方向)的驅動力,從而也在上下方向(Z方向)被驅動。然而,例如振幅杆5b的與連接部51c的連接部在圖中成為圓孔部,但通過使該連接部為在Z方向具有長度方向的長孔而可吸收箭頭高度方向的驅動力。
(b)本實施方式中,導引體12相對於導引軸11保持著平行關係而旋轉。然而,也可根據設計上的情況而例如設為如導引軸11與針杆支撐體5c般的振子機構。只要能如所述般確保導引體12在針杆曲柄7的旋轉大致平面上的動作,則由振子機構所引起的對本發明效果的影響少,可獲得大致同樣的效果。
(c)此外,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導引體12相對於上軸3向各個延長中心軸交叉的位置及不交叉的位置移動而變更針杆1的運動軌跡。然而,即便因設計上的限制而例如導引體12與上軸3的延長的中心軸始終位於不交叉的位置關係,只要為可使該中心軸的偏置量D增減的機構,則可獲得本發明的效果。
(d)本實施方式中,使用使針杆1向上下方向擺動的第1電動機5、及使針杆1向左右振幅運動的第2電動機5a的2個電動機來形成鋸齒針腳,但驅動用電動機的數量並不限定於2個。例如,也可使電動機的數量為1個,即僅為第1電動機5,使該電動機的驅動力傳遞至針杆上下擺動部,並且也傳遞至針杆左右振幅部,並經由圓盤凸輪(cam)等對針杆左右振幅部賦予固定的動作圖案。由此,可利用1個電動機獲得與本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作為所述情況的優點,由於電動機為1個,因此無需使電動機彼此同步,從而可使電動機的控制變得簡單。
(e)本實施方式中,利用振幅杆5b的動作而使導引體12動作,但也可使用其他方法。例如,即便相對於電動機5a的電動機軸而設置2個連杆(link)或齒輪、凸輪、滑輪等機械零件,且分別用於針杆支撐體5c與導引體12的驅動,也可獲得同樣的效果。
(f)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梭2在水平方向旋轉的水平梭進行說明,但並非必須為水平梭,例如即便為梭在垂直方向旋轉的垂直梭,也可獲得同樣的效果。
1‧‧‧針杆
1a‧‧‧針孔
1b‧‧‧針
2‧‧‧梭
2a‧‧‧外梭
2b‧‧‧梭尖
3‧‧‧上軸
3a‧‧‧上軸滑輪
4‧‧‧下軸
4a‧‧‧下軸滑輪
5‧‧‧第1電動機
5a‧‧‧第2電動機
5b‧‧‧振幅杆
5c‧‧‧針杆支撐體
6‧‧‧帶齒皮帶
7‧‧‧針杆曲柄
7a‧‧‧連接部
8‧‧‧針杆曲柄杆
8a‧‧‧垂直部
8b‧‧‧水平部
9‧‧‧針杆連接銷
10‧‧‧軸
11‧‧‧導引軸
12‧‧‧導引體
12‧‧‧支撐體
12a‧‧‧垂直軸
12b‧‧‧導引體臂
12c‧‧‧上臂
12d‧‧‧下臂
13‧‧‧輔助杆
51a‧‧‧旋轉軸
51b‧‧‧電動機軸曲柄
51c‧‧‧連接部
52a‧‧‧臂
53a‧‧‧針杆支撐體連接銷
53b‧‧‧針杆支撐軸
53c‧‧‧下臂
53d‧‧‧上臂
a、b‧‧‧節部
c‧‧‧關節
C‧‧‧控制單元
C1‧‧‧振幅寬度決定部
C2‧‧‧電動機控制部
D、-D‧‧‧偏置量
d‧‧‧距離
I‧‧‧輸入軸
I1‧‧‧振幅輸入部
I2‧‧‧縫製指示輸入部
L‧‧‧距離
O‧‧‧圓
OA1、OA2‧‧‧輸出軸
P1、P2、P1d‧‧‧輸出點
P2center‧‧‧中基線點
P2left‧‧‧左基線點
P2right‧‧‧右基線點
R1~R5、L1~L5‧‧‧箭頭
S1~S4‧‧‧行程
X、Y、Z‧‧‧方向
Δh1‧‧‧箭頭高度量
Δh2‧‧‧斜率量
δ‧‧‧ 針移位量
δ1‧‧‧過小移位量
δ2‧‧‧必要最小移位量
δ3‧‧‧容許最大移位量
δ4‧‧‧過大移位量
ε‧‧‧輸入軸旋轉角度
δL1~δL3‧‧‧針移位量
δR1~δR3‧‧‧針移位量
圖1 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的內部構造的線圖。圖2 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的控制單元的構成的方塊圖。圖3 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的第2 電動機5a 的電動機軸曲柄的連接部的移動位置的圖。圖4 是表示在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中針杆1 位於中基線的情況下的上軸、針杆曲柄、針杆曲柄杆的位置關係的圖。圖5 是表示在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中針杆1 位於右基線的情況下的上軸、針杆曲柄、針杆曲柄杆的位置關係的圖。圖6 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的右基線時的內部構造的線圖。圖7 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的左基線時的內部構造的線圖。圖8 是表示在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中輸出軸位於OA1 的情況下的針1b 的最下點附近的運動軌跡的圖。圖9 是表示在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中輸出軸位於OA2 的情況下的針1b 的最下點附近的運動軌跡的圖。圖10 是表示在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中由輸出軸變化所引起的針杆行程( stroke)S 的變化的圖。圖11 是表示在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中因由輸出軸變化所引起的輔助杆13 的斜率變化而導致的針杆行程S 的變化的圖。圖12 是表示現有的縫紉機的針梭交叉相位與針移位量δ 的關係的圖。圖13 是表示用以形成縫紉機的適當的針腳的必要最小移位量及容許最大移位量的圖。圖14 是表示在現有的縫紉機中針杆位置變化的情況下的針移位量的變化的圖。圖15 是表示在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中導引體位置變化的情況下的針移位量的變化的圖。圖16 是表示在本實施方式的縫紉機中針杆位置與導引體位置同時變化的情況下的針移位量的變化的圖。
1‧‧‧針杆
1a‧‧‧針孔
1b‧‧‧針
2‧‧‧梭
2a‧‧‧外梭
2b‧‧‧梭尖
3‧‧‧上軸
3a‧‧‧上軸滑輪
4‧‧‧下軸
4a‧‧‧下軸滑輪
5a‧‧‧第2電動機
5b‧‧‧振幅杆
5c‧‧‧針杆支撐體
6‧‧‧帶齒皮帶
7‧‧‧針杆曲柄
7a‧‧‧連接部
8‧‧‧針杆曲柄杆
8a‧‧‧垂直部
8b‧‧‧水平部
9‧‧‧針杆連接銷
10‧‧‧軸
11‧‧‧導引軸
12‧‧‧導引體
12a‧‧‧垂直軸
12b‧‧‧導引體臂
12c‧‧‧上臂
12d‧‧‧下臂
13‧‧‧輔助杆
51a‧‧‧旋轉軸
51b‧‧‧電動機軸曲柄
51c‧‧‧連接部
53a‧‧‧針杆支撐體連接銷
53b‧‧‧針杆支撐軸
53c‧‧‧下臂
53d‧‧‧上臂
P1、P2‧‧‧輸出點
X、Y、Z‧‧‧方向

Claims (6)

  1. 一種縫紉機,基於旋轉運動的上軸的驅動力而使安裝在針杆上的針相對於布上下運動來形成針腳,包括: 針杆振幅單元,使所述針杆相對於與布傳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而振幅運動; 第1輸出產生單元,使第1輸出點沿輸出軸往返移動,所述輸出軸進行與利用所述針杆振幅單元的針的振幅動作對應的擺動運動; 連結部,連結所述第1輸出點與所述針杆;及 輸出軸移動單元,根據所述針杆振幅單元的移動而使所述輸出軸向所述布傳送方向移動;且 所述連結部伴隨所述輸出軸的移動而使所述連結部的斜率變化,且保持著所述連結部的斜率而使所述針杆與所述輸出軸大致平行地上下運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縫紉機,其中所述第1輸出產生單元包括: 曲柄,設置在所述上軸;及 曲柄杆,與所述曲柄連接;且 將所述曲柄杆的前端部設為所述第1輸出點。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縫紉機,其中所述針杆振幅單元包括: 第2輸出產生單元,使第2輸出點向與所述布傳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動;及 振幅杆,將所述第2輸出點的位置的變化傳遞至所述針杆。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縫紉機,其中所述輸出軸移動單元包括導引體,與所述振幅杆連接且以沿鉛直方向延伸的導引軸為中心,而旋轉移動,且 所述曲柄杆的前端部根據所述導引體的移動而移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縫紉機,其中 所述導引體包括:2條臂,所述臂各自所成的角為固定, 所述臂的其中一個相對於所述振幅杆旋動自由地連接,且 在所述臂的其中另一個的前端部配置有與所述導引軸平行的垂直軸, 所述曲柄杆的前端部相對於所述垂直軸旋動自由地連接。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縫紉機,其中 所述縫紉機包括一面旋轉一面朝水平或者垂直方向供給下線的梭, 在所述針杆向所述梭的旋轉方向的反方向移動的情況下,所述垂直軸以接近所述梭而移動的方式振幅運動。
TW104127786A 2015-04-01 2015-08-26 Sewing machine TWI5912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75341A JP6552247B2 (ja) 2015-04-01 2015-04-01 ミシ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6472A true TW201636472A (zh) 2016-10-16
TWI591229B TWI591229B (zh) 2017-07-11

Family

ID=54151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7786A TWI591229B (zh) 2015-04-01 2015-08-26 Sewing machine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76238B2 (zh)
EP (1) EP3075894B1 (zh)
JP (1) JP6552247B2 (zh)
CN (1) CN106048917B (zh)
TW (1) TWI59122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0086B (zh) * 2017-01-31 2019-05-21 車樂美縫衣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裁縫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220332A1 (de) * 2015-10-19 2017-04-20 Pfaff Industriesysteme Und Maschinen Gmbh Nähanlage
CN111379078B (zh) * 2020-05-21 2021-08-10 苏州云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缝纫装置及使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04905C (zh) * 1913-04-14
GB191408706A (en) 1914-04-06 1915-04-01 Charles Georges Johan A Soole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Sound Boxes for Sound Reproducing Machines.
US2662495A (en) * 1950-10-05 1953-12-15 Singer Mfg Co Needle-bar drive for zig-zag sewing machines
JPS56145888A (en) * 1980-04-11 1981-11-12 Brother Ind Ltd Sewing machine
JPS5967991A (ja) * 1982-10-06 1984-04-17 ジャガー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S61176391A (ja) 1985-01-31 1986-08-08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ジグザグミシン
JPS6355969U (zh) * 1986-09-30 1988-04-14
JPS6442229A (en) 1987-08-11 1989-02-14 Sumitomo Metal Ind Stainless clad steel plate with carbon steel lug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CN87214806U (zh) 1987-10-24 1988-09-28 重庆缝纫机工业公司 三线锁边机
JPH0515681A (ja) 1991-07-15 1993-01-26 Suzuki Seisakusho:Kk ミシンのルーパ駆動機構
JP2000140470A (ja) 1998-09-11 2000-05-23 Yamato Sewing Mach Co Ltd ミシン及びミシン部品の製造方法
JP4783529B2 (ja) * 2000-10-02 2011-09-28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針振り装置
JP2002126379A (ja) * 2000-10-30 2002-05-08 Juki Corp ミシンの針振り装置
JP5050880B2 (ja) * 2007-03-22 2012-10-1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針釜タイミング調節装置
US7597058B2 (en) * 2007-03-22 2009-10-06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timing of needle and looptaker of sewing machine
TWI527950B (zh) 2011-05-31 2016-04-01 重機股份有限公司 包縫機
JP6392551B2 (ja) * 2014-06-06 2018-09-19 蛇の目ミシン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0086B (zh) * 2017-01-31 2019-05-21 車樂美縫衣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裁縫機
US10920353B2 (en) 2017-01-31 2021-02-16 Janome Sewing Machine Co., Ltd. Sewing mach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93142A (ja) 2016-11-17
EP3075894B1 (en) 2018-03-28
EP3075894A1 (en) 2016-10-05
US20160289875A1 (en) 2016-10-06
CN106048917B (zh) 2020-03-06
TWI591229B (zh) 2017-07-11
CN106048917A (zh) 2016-10-26
US9976238B2 (en) 2018-05-22
JP6552247B2 (ja) 2019-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13152B (zh) 缝纫机
JP4624169B2 (ja) ミシンの送り装置
JP6761659B2 (ja) ミシン
JP2008104718A (ja) ミシンの送り機構
JP5859248B2 (ja) 二本針ミシン
TWI591229B (zh) Sewing machine
EP2476789A2 (en) Sewing Machine
JP6166944B2 (ja) ミシン
JP2008259752A (ja) ミシンの送り装置
JP2008011915A (ja) ミシン
JP6045318B2 (ja) ミシン
JP2000271364A (ja) ミシンの布送り機構
JP2018029681A (ja) ミシン
CN103469499A (zh) 缝纫机倒固缝送布机构
JP7030464B2 (ja) ミシン
TW201829870A (zh) 裁縫機
JP4800063B2 (ja) ミシン
EP2154283A2 (en) Bottom and top feed sewing machine
TWI461583B (zh) On the stitching sewing machine
JP6045287B2 (ja) 二本針ミシン
TWI493083B (zh) Sewing machine direct drive feed mechanism
JP2008245734A (ja) ミシンの針振り装置
JP6010304B2 (ja) ミシン及びミシンのデータ作成方法
JP2521964Y2 (ja) ミシンの横送り機構
US414234A (en) Liam ii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