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48917A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48917A
CN106048917A CN201510566005.5A CN201510566005A CN106048917A CN 106048917 A CN106048917 A CN 106048917A CN 201510566005 A CN201510566005 A CN 201510566005A CN 106048917 A CN106048917 A CN 1060489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nk
pin
amplitude
output
output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6600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48917B (zh
Inventor
森本周三
真船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nake Ey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nome Sewing Mach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nome Sewing Mach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nome Sewing Machin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489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489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489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489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9/00Programme-controlled sewing machines
    • D05B19/003Zig-zag sewing machines with electric or electronic programming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9/00Programme-controlled sew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00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 D05B3/02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with mechanisms for needle-bar movement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5/00Needle holders; Needle bars
    • D05B55/14Needle-bar driv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9/00Driving-gear; Contro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将使针杆相对于布传送方向而朝左右振幅运动的情况下产生的针与梭的时序的偏移修正在可形成针脚的范围。缝纫机,基于旋转运动的上轴的驱动力使针相对于布上下运动而形成针脚,其中第1输出产生单元使第1输出点沿用以将所述上轴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进运动的输出轴往返移动。连结部连结第l输出点与针杆。针杆振幅单元使针杆振幅运动。输出轴移动单元根据针杆振幅单元的移动而使输出轴向布传送方向移动。辅助杆伴随输出轴的移动而使辅助杆的斜率变化,保持着辅助杆的斜率而使针杆与输出轴大致平行地往返运动。

Description

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使针杆相对于布传送方向朝左右振幅运动而形成锯齿(zigzag)针脚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缝纫机,其通过使针杆相对于布的传送方向朝左右振幅运动,而形成锯齿图案或文字图案的针脚。在所述缝纫机中,根据针杆的上下移动而使针杆向左右振幅运动。由此,使针杆位于左右的落针位置。
缝纫机在载置布的载台(stage)设置有落针孔。在使针杆左右振幅运动的缝纫机中,落针孔向相对于布的传送方向而正交的方向扩展。针杆可向落针孔的扩展方向振幅运动。通过使针杆振幅运动而使缝针落在落针孔的任意位置。
此处,将缝针相对于落针孔的位置称作基线。例如,将缝针落于落针孔的中央的情况下的缝针的位置称作中基线。将缝针落于落针孔的左侧的情况下的缝针的位置称作左基线。将缝针落于落针孔的右侧的情况下的缝针的位置称作右基线。所述情况下的左右是以布的传送方向为基准。
缝纫机具有使针杆相对于布传送方向而朝左右振幅运动的振幅机构。所述振幅机构变更缝针的基线。通过所述振幅机构而将缝针的位置从左基线变更为右基线,及从右基线变更为左基线。通过如此那样进行基线的变更而可形成锯齿形状的针脚。
此外,振幅机构可调整使针杆向左右振幅运动的宽度。通过调整针杆的振幅宽度而可进行锯齿线迹(zigzag stitch)的宽度的调整。此外,通过所述缝纫机而可实现锁边线迹(overedgestitch)、图案线迹(Pattern stitch)、文字线迹等复杂缝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公平1-42229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进行大的锯齿线迹或大的图案线迹的情况下,利用振幅机构使针杆的摆动变大。在所述情况下,中基线的落针位置与左右的基线的落针位置的间隔扩大。在一般的缝纫机中,即便在变更基线的情况下,收容下线的梭的位置也不会变化。在所述情况下,当针的基线变更时,针与梭的相对位置关系变化。即,针与梭的相互动作产生偏移。
将针与梭调整为设定有固定的容许范围以可形成针脚。然而,如果所述偏移超过容许范围,则无法形成针脚。因此,在现有的缝纫机中,以针与梭的相互动作的偏移处于可形成针脚的范围的方式限制针杆的摆动量。
此外,或者如引用文献1那样提出如下方法,即,例如利用通过针杆的摆动而产生的针杆的位置变化,而使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时的相位产生偏移,来控制针杆的上下运动的时序,由此增加针杆的摆动量,并且减少针与梭的相互动作的偏移。
然而,在引用文献1的方法中,存在构成缝纫机的各零件的位置关系明显受到限制的大问题。因此,如引用文献1所述方法虽可应用于工业用缝纫机,但在考虑到一般家庭用缝纫机的作业位置关系的情况下,由于成为针杆相对于作业者前后移动的锯齿线迹纫机,因此在家庭用中实施并不实际。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缝纫机,可利用简单构成,将下述偏移修正在可形成针脚的范围,即,使针杆相对于布传送方向而朝左右振幅运动的情况下产生的针与梭的时序(timing)的偏移。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缝纫机是基于旋转运动的上轴的驱动力而使安装在针杆上的针相对于布上下运动来形成针脚的缝纫机,其中包括:针杆振幅单元,使所述针杆相对于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振幅运动;第1输出产生单元,使第1输出点沿与利用所述针杆振幅单元的针的振幅动作对应的摆动运动的输出轴往返移动;连结部,连结所述第1输出点与所述针杆;及输出轴移动单元,根据所述针杆振幅单元的移动而使所述输出轴向布传送方向移动;其中所述连结部伴随所述输出轴的移动而使所述连结部的斜率变化,且保持着所述连结部的斜率而使所述针杆与所述输出轴大致平行地上下运动。
所述第1输出产生单元也可包括:曲柄(crank),设置在所述上轴;及曲柄杆(crank rod),与所述曲柄连接;其中将所述曲柄杆的前端部设为所述第1输出点。
所述针杆振幅单元也可包括:第2输出产生单元,使第2输出点向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及振幅杆,将所述第2输出点的位置的变化传递至所述针杆。
所述输出轴移动单元也可包括:导引体,与所述振幅杆连接且以沿铅直方向延伸的导引轴为中心而旋转移动;其中且所述曲柄杆的前端部根据导引体的移动而移动。
所述导引体也可包括2条臂,所述臂各自所成的角为固定,所述臂的其中一个相对于所述振幅杆旋动自由地连接,且在所述臂的其中另一个的前端部配置有与所述导引轴平行的垂直轴,所述曲柄杆的前端部相对于所述垂直轴旋动自由地连接。
所述缝纫机也可包括一面旋转一面朝水平或者垂直方向供给下线的梭,在所述针杆向所述梭的旋转方向的反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垂直轴以接近所述梭而移动的方式振幅运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缝针的运动轨迹以对应于针杆的摆动的方式变化,而可修正因针与梭的位置关系的变化而产生的缝制条件(针移位量)的变化,即便在扩大振幅的宽度的情况下也可形成适当的针脚。进而,可在不大幅变更现有的缝纫机的构造的情况下获得所述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内部构造的线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控制单元的构成的框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第2电动机5a的电动机轴曲柄的连接部的移动位置的图。
图4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针杆1位于中基线的情况下的上轴、针杆曲柄、针杆曲柄杆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针杆1位于右基线的情况下的上轴、针杆曲柄、针杆曲柄杆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右基线时的内部构造的线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左基线时的内部构造的线图。
图8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输出轴位于OA1的情况下的针1b的最下点附近的运动轨迹的图。
图9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输出轴位于OA2的情况下的针1b的最下点附近的运动轨迹的图。
图10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由输出轴变化所引起的针杆行程(stroke)S的变化的图。
图11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因由输出轴变化所引起的辅助杆13的斜率变化而导致的针杆行程S的变化的图。
图12是表示现有的缝纫机的针梭交叉相位与针移位量δ的关系的图。
图13是表示用以形成缝纫机的适当的针脚的必要最小移位量及容许最大移位量的图。
图14是表示在现有的缝纫机中针杆位置变化的情况下的针移位量的变化的图。
图15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导引体位置变化的情况下的针移位量的变化的图。
图16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针杆位置与导引体位置同时变化的情况下的针移位量的变化的图。
[符号的说明]
1:针杆 1a:针孔
1b:针 2:梭
2a:外梭 2b:梭尖
3:上轴 3a:上轴滑轮
4:下轴 4a:下轴滑轮
5:第1电动机 5a:第2电动机
5b:振幅杆 5c:针杆支撑体
6:带齿皮带 7:针杆曲柄
7a:连接部 8:针杆曲柄杆
8a:垂直部 8b:水平部
9:针杆连接销 10:轴
11:导引轴 12:导引体
12:支撑体 12a:垂直轴
12b:导引体臂 12c:上臂
12d:下臂 13:辅助杆
51a:旋转轴 51b:电动机轴曲柄
51c:连接部 52a:臂
53a:针杆支撑体连接销 53b:针杆支撑轴
53c:下臂 53d:上臂
a、b:节部 c:关节
C:控制单元 C1:振幅宽度决定部
C2:电动机控制部 D、-D:偏置量
d:距离 I:输入轴
I1:振幅输入部 I2:缝制指示输入部
L:距离 O:圆
OA1、OA2:输出轴 P1、P2、P1d:输出点
P2center:中基线点 P2left:左基线点
P2right:右基线点 R1~R5、L1~L5:箭头
S1~S4:行程 X、Y、Z:方向
Δh1:箭头高度量 Δh2:斜率量
δ:针移位量 δ1:过小移位量
δ2:必要最小移位量 δ3:容许最大移位量
δ4:过大移位量 δL1~δL3:针移位量
δR1~δR3:针移位量 ε:输入轴旋转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1.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式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特别对(3)点~(5)点进行重点说明。
(1)概略构成;
(2)控制单元C;
(3)使针杆1上下摆动的针杆上下摆动部A;
(4)使针杆1左右振幅运动的针杆左右振幅部;
(5)对针杆1的上下移动的相位进行修正的针杆相位修正部。
省略对除(1)~(5)以外的缝纫机的详细构成的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应用于锯齿线迹缝纫机等当前或将来可能利用的所有缝纫机。
[1-1.构成]
(1)概略构成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内部构造的线图。图1中,将布传送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方向,且将垂直方向设为Z方向。如图1所示那样,缝纫机具有针杆1与梭2。针杆1为支撑使上线穿过针孔1a的针1b的构件。上线从线供给源经由未图示的天平供给至针1b。天平使供给至针1b的上线的供给量变化。梭2具有:未图示的内梭,收纳卷绕有下线的梭心(bobbin);外梭2a,捕捉上线。外梭2a利用梭尖2b捕捉上线。未图示的第1电动机(motor)5的驱动力使上轴3旋转运动,并传递至针杆1或未图示的天平。此外,上轴3的旋转运动也通过上轴滑轮(pulley)3a、下轴滑轮4a及带齿皮带(belt)6而传递至下轴4,从而传递至梭2或未图示的布传送机构。
(2)控制单元C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控制单元C的构成的图。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包括控制单元C,用以形成与由使用者指定的锯齿线迹(zigzag stitch)的大小对应的针脚。控制单元C包括振幅宽度决定部C1与电动机控制部C2。在所述控制单元C连接有振幅输入部I1与缝制指示输入部I2。
振幅输入部I1受理使用者希望的振幅大小。振幅输入部I1输出与所受理的振幅大小对应的信号。振幅输入部I1为触摸面板(touch panel)或机械式转盘(dial)或调整把手等输入界面。
缝制指示输入部I2受理来自使用者的缝制指示。缝制指示输入部I2依照受理的缝制指示而输出信号。缝制指示输入部I2为脚踏控制器(foot controller)或设置于缝纫机的开关(switch)等输入界面。
振幅宽度决定部C1决定与使用者的希望对应的针杆1的振幅量。振幅宽度决定部C1受理来自振幅输入部I1的信号。然后决定对应于信号的振幅量。所决定的振幅量传输至电动机控制部C2。
电动机控制部C2输出对第1电动机5及第2电动机5a的驱动指示。驱动指示是根据来自缝制指示输入部I2的信号或来自振幅宽度决定部C1的振幅量而输出。
图3是表示第2电动机5a的电动机轴曲柄的连接部的移动位置的图。第2电动机5a对输出点P2传递驱动力而使该输出点P2的位置移动。在第2电动机5a中,根据来自振幅宽度决定部C1的振幅量而变更使输出点P2移动的位置。
(3)针杆上下摆动部A
针杆上下摆动部A包括第1电动机5、上轴3、针杆曲柄7、针杆曲柄杆8、辅助杆13、针杆连接销9、及针杆1。上轴3与针杆1经由针杆曲柄7、针杆曲柄杆8、辅助杆13及针杆连接销9而连结。来自上轴3的驱动力传递至针杆1。
上轴3由固定于缝纫机内部的未图示的轴承支撑且旋动自如。上轴3具有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X方向)的旋转轴。对上轴3传递来自第1电动机5的驱动力,从而上轴3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在上轴3的前端部设置有针杆曲柄7。
针杆曲柄7是将上轴3的一端向大致直角方向折弯而成。针杆曲柄7与上轴3同步旋转。在针杆曲柄7的前端部设置有针杆曲柄杆8的连接部7a。连接部7a是将针杆曲柄7的前端部向大致直角方向折弯而成。连接部7a为向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X方向)延伸的轴。经由所述连接部7a而连接针杆曲柄7与针杆曲柄杆8的上端。针杆曲柄杆8以连接部7a为中心旋动自如地连接。此外,针杆曲柄杆8可沿连接部7a向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X轴方向)滑动(slide)地连接。
针杆曲柄杆8为上下方向颠倒的大致T字形状。针杆曲柄杆8包括垂直部8a与水平部8b。
垂直部8a为沿垂直方向(图1中Z方向)延伸的轴状的构件。在垂直部8a的上端连接有针杆曲柄7。此外,水平部8b位于垂直部8a的下端。
水平部8b为杆状的构件。水平部8b沿着与上轴3平行的方向延伸,即,沿着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X方向)延伸。水平部8b的一端部与导引体12的垂直轴12a连接。水平部8b可沿着所述垂直轴12a而在垂直方向上滑动。此外,水平部8b以垂直轴12a为中心旋动自如地连接。
如后续所述,垂直轴12a以导引轴11为中心旋转移动。此时,水平部8b也配合垂直轴12a而移动。由垂直轴12a的移动所引起的水平部8b的移动方向为布传送方向。此外,移动前的水平部8b与移动后的水平部8b平行。即便因所述构成而水平部8b的位置变化,水平部8b的方向也保持为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X轴方向)。
水平部8b的另一端部与辅助杆13连接。辅助杆13为杆状的构件。辅助杆13的一端可沿水平部8b滑动地连接。此外,辅助杆13以水平部8b为中心旋动自如地连接。通过所述构成,辅助杆13根据水平部8b的位置的水平方向的位置变化而使斜率变化。另一方面,在水平部8b沿垂直方向平行移动时,以从Y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即从布传送方向(图1中Y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斜率成为固定的方式支撑辅助杆13。图1中,水平部8b配置在辅助杆13向铝直方向倾斜的位置。在所述状态下,水平部8b沿垂直轴12a在垂直方向往返。在所述情况下,辅助杆13维持着向铅直方向倾斜,一面保持所述辅助杆13的斜率一面在垂直方向往返运动。因此,辅助杆13的上下方向的动力经由针杆连接销(needle bar connecting stud)9而被传递至针杆1,针杆1根据水平部8b的垂直方向的往返运动而在垂直方向往返运动。
如上所述,第1电动机5、上轴3、针杆曲柄7、针杆曲柄杆8、辅助杆13、及针杆1构成针杆上下摆动部A。通过第1电动机5产生的驱动力经由上轴3、针杆曲柄7、针杆曲柄杆8、及辅助杆13而使针杆1在垂直方向摆动。针杆上下摆动部A中的上轴3、针杆曲柄7、及针杆曲柄杆8也可改称为滑件曲柄(slider crank)机构。
图4是表示针杆1位于中基线的情况下的上轴3、针杆曲柄7、针杆曲柄杆8的位置关系的图。图4的上下方向相当于图1的垂直方向(Z轴方向)。图4的左右方向相当于图1的布传送方向(Y轴方向)。如图4所示,上轴3也可视为输入轴I,针杆曲柄7也可视为节部a,针杆曲柄杆8也可视为节部b,针杆曲柄7的连接部7a也可视为关节c,针杆曲柄杆8的水平部8b也可视为输出点P1,此外垂直轴12a也可视为输出轴OA。图4中,在图1中从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输出轴OA与上轴3位于同一平面上,即输出轴OA与上轴3交叉。将位于所述位置的输出轴OA设为输出轴OA1,水平部8b在输出轴OA1上往返运动。
另一方面,滑件曲柄机构通过使输出轴OA从输出轴OA1平行移动而成为偏置滑件曲柄机构。图5是表示针杆1位于右基线的情况下的上轴3、针杆曲柄7、针杆曲柄杆8的位置关系的图。在图5所示的偏置滑件曲柄机构中,在图1中从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输出轴OA不与上轴3位于同一平面上,即输出轴OA与上轴3不交叉。将位于所述位置的输出轴OA设为输出轴OA2,水平部8b在输出轴OA2上往返运动。
(4)针杆左右振幅部
针杆左右振幅部包括第2电动机5a、振幅杆5b、针杆支撑体5c、及针杆1。第2电动机5a与针杆1经由振幅杆5b及针杆支撑体5c而连结。第2电动机5a的驱动力经由这些振幅杆5b及针杆支撑体5c而传递至针杆1。
第2电动机5a通过控制单元C的指示而驱动从而使旋转轴51a旋转。第2电动机5a可切换为使旋转轴51a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正旋转动作、及使旋转轴51a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反旋转动作。
第2电动机5a的旋转轴51a为向布传送方向(图1中Y轴方向)延伸的轴。在旋转轴51a的前端部设置有电动机轴曲柄51b。电动机轴曲柄51b是将旋转轴51a的一端向大致直角方向折弯而成。电动机轴曲柄51b与旋转轴51a同步旋转。在电动机轴曲柄51b设置有振幅杆5b的连接部51c。连接部51c是将电动机轴曲柄51b的前端部向大致直角方向折弯而成的。连接部51c为向布传送方向(图1中Y轴方向)延伸的轴。第2电动机5a以连接部51c为输出点P2而传递驱动力,从而使输出点P2移动。
图3是表示电动机轴曲柄51b的前端部的连接部51c、即输出点P2的轨迹的图。连接部51c在从布传送方向(图1中Y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在Z-X平面上在以旋转轴51a为中心的圆周上移动。连接部51c在设置在圆周上的左基线点P2left、中基线点P2center、右基线点P2right之间移动。左基线点P2left是指针1b成为左基线的连接部51c的位置。中基线点P2center是指针1b成为中基线的连接部51c的位置。右基线点P2right是指针1b成为右基线的连接部51c的位置。
电动机轴曲柄51b与振幅杆5b经由以此种方式移动的连接部51c而连接。振幅杆5b可沿连接部51c向布传送方向(图中Y轴方向)滑动地连接。此外,振幅杆5b以连接部为中心旋动自如地连接。因此,在连接部51c通过旋转运动而向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X轴方向)移动距离L的情况下,振幅杆5b也向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X轴方向)移动距离L。
此外,在振幅杆5b的中央部设置有沿垂直方向(图1中Z方向)延伸的臂52a。臂52a与后述的导引体12的导引体臂12b连接。导引体臂12b以导引轴11为中心旋转移动。
振幅杆5b经由针杆支撑体连接销53a而与针杆支撑体5c连接。针杆支撑体5c包括针杆支撑体连接销53a、针杆支撑轴53b、下臂53c、上臂53d。针杆支撑轴53b为在垂直方向延伸的杆状的构件。针杆支撑轴53b与将上端部固定在缝纫机的主体上的轴10连接。所述轴10为向布传送方向(图1中Y轴方向)延伸的轴。针杆支撑轴53b以轴10为中心自如旋动。针杆支撑轴53b的下端向大致直角方向折弯而成为下臂53c。下臂53c为向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X方向)延伸的构件。在下臂53c的前端部设置有针杆1的连接部。此外,在针杆支撑轴53b的中央部设置有上臂53d。上臂53d为向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X方向)延伸的构件。在上臂53d的前端部设置有针杆1的连接部。下臂53c与上臂53d支撑针杆1且使针杆1可在垂直方向滑动。
如以上那样第2电动机5a、振幅杆5b、针杆支撑体5c、针杆1构成针杆左右振幅部。通过第2电动机5a产生的驱动力经由振幅杆5b及针杆支撑体5c,而使针杆1向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X方向)摆动。
(5)针杆相位修正部
针杆相位修正部包括第2电动机5a、振幅杆5b、导引体12、及针杆曲柄杆8。第2电动机5a与针杆曲柄杆8经由振幅杆5b及导引体12而连结。通过由第2电动机5a产生的驱动力而使针杆曲柄杆8的水平部8b的输出轴OA即垂直轴12a移动。
振幅杆5b与导引体12连接。导引体12为以固定在缝纫机主体上的导引轴11为中心旋动的构件。导引体12包括垂直轴12a、导引体臂12b、上臂12c、下臂12d。
垂直轴12a为沿导引轴11在垂直方向(图1中Z轴方向)延伸的轴。垂直轴12a与针杆曲柄杆8的水平部8b连接。垂直轴12a为限制相对于垂直轴12a滑动的针杆曲柄杆8的水平部8b的移动的构件。垂直轴12a经由上臂12c及下臂12d而连接。导引轴11为固定于缝纫机主体且在垂直方向(图1中Z轴方向)延伸的杆状的构件。上臂12c及下臂12d以导引轴11为中心旋动自如地连接。
导引体臂12b为在水平方向延伸的杆状的构件。导引体臂12b的一端部与臂52a连接。臂52a为在振幅杆5b的垂直方向延伸的轴。导引体臂12b以臂52a为中心旋动自如地连接。
此外,导引体臂12b的另一端部与上臂12c连接。上臂12c与导引体臂12b以固定角度连接。导引体臂12b利用与上臂12c连接的部分与导引轴11连接。导引体臂12b以导引轴11为中心旋动自如地连接。
第2电动机5a的驱动力经由振幅杆5b而传递至所述导引体12。导引体12通过所述驱动力而以导引轴11为中心旋转。即,在振幅杆5b向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X轴方向)移动距离L的情况下,导引体12进行所述距离L量的旋转运动。
当导引体臂12b以导引轴11为中心旋转移动时,伴随此,上臂12c、垂直轴12a、下臂12d也同步移动。即,导引体臂12b与上臂12c以固定角度连接。因此,上臂12c是与导引体臂12b同步地以导引轴11为中心旋转。此外,上臂12c与垂直轴12a以固定角度连接。因此,与上臂12c同步地,垂直轴12a也以导引轴11为中心移动。
在图1中从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垂直轴12a保持着在垂直方向延伸的状态而平行移动。即,即便移动,垂直轴12a的斜率也为固定。当垂直轴12a移动时,伴随此,水平部8b的输出轴OA移动。
如以上那样第2电动机5a、振幅杆5b、导引体12、针杆曲柄杆8构成针杆相位修正部。通过第2电动机5a产生的驱动力经由振幅杆5b及导引体12而使水平部8b的输出轴OA平行移动。
[1-2.作用]
对概括以上构成的缝纫机的各部的动作进行说明。
(1)第2电动机5a驱动时的各部的动作
图6是表示使连接部51c位于右基线点P2right的情况下的缝纫机的构成的图。图6中,连接部51c从图1的位置向逆时针方向(箭头R1)移动。伴随连接部51c的移动,振幅杆5b向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中箭头R2)移动。通过振幅杆5b移动,针杆支撑体5c也在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中X方向),相对于布传送方向朝右方向(箭头R3)移动。由此,针杆1也相对于布传送方向朝右方向(箭头R3)移动。
此外,与振幅杆5b连结的导引体12通过振幅杆5b移动而以导引轴11为中心旋转运动。即,导引体12的导引体臂12b以导引轴11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箭头R4)旋转移动。伴随此,与导引体臂12b同步移动的垂直轴12a,以导引轴11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箭头R5)旋转移动。由此,垂直轴12a在从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向布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平行移动。
图7是表示使连接部51c位于左基线点P2left的情况下的缝纫机的构成的图。图7中,连接部51c从图1的位置向顺时针方向(箭头L1)移动。伴随连接部51c的移动,振幅杆5b向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中箭头L2)移动。通过振幅杆5b移动,针杆支撑体5c也在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中X方向)相对于布传送方向朝左方向(箭头L3)移动。由此,针杆1也相对于布传送方向朝左方向(箭头L3)移动。
此外,与振幅杆5b连结的导引体12通过振幅杆5b移动而以导引轴11为中心向逆时针旋转运动。即,导引体12的导引体臂12b以导引轴11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箭头L4)旋转移动。伴随此,与导引体臂12b同步移动的垂直轴12a以导引轴11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箭头L5)旋转移动。由此,垂直轴12a在从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向布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平行移动。
(2)输出轴OA的移动
以下,对连接部51c位于中基线点P2center的情况下的输出轴OA1与连接部51c位于右基线点P2right的情况下的输出轴OA2的不同进行说明。
(2-1)中基线上的输出轴OA1
如上所述,图4的输入轴I为上轴3,节部a为针杆曲柄7,节部b为针杆曲柄杆8。此外,关节c为连接部7a,输出点P1为水平部8b。在所述情况下,电动机轴曲柄的连接部51c即输出点P2位于中基线点P2center
图4中,输入轴I将位置固定于1点而旋转。将输入轴I的旋转角度设为ε[°]。在节部a的一端设置有关节c。节部a与输入轴I同步旋转。关节c以输入轴I为中心在以半径为节部a的圆O的圆周上移动。在圆O中,将关节c在垂直方向(Z轴方向)上成为最高位置的情况下的输入轴I的旋转角度设为基准角(ε=0°)。
由输入轴I的旋转所产生的驱动力经由节部a及节部b传递至输出点P1。通过垂直轴12a来限制作为输出点P1的针杆曲柄杆8的水平部8b在垂直方向(Z轴方向)上的移动。即,通过垂直轴12a,输出点P1在输入轴I与圆O的最下点(ε=180°)的延长线上往返运动。将输出点P1往返运动的轴设为输出轴OA1
在输入轴I的旋转角度为0[°]的情况下,关节c位于最上位点。此时,输出点P1也位于输出轴OA1的最上位点。此外,在输入轴I的旋转角度为180[°]的情况下,关节c位于最下位点。此时,输出点P1也位于输出轴OA1的最下位点。
此外,图4中的输出轴OA1与针杆1重叠配置。输出点P1即针杆曲柄杆8的水平部8b与针杆1的针杆连接销9通过辅助杆13连结。因此,水平部8b与针杆连接销9同步移动。即,在输出点P1位于输出轴OA1的最上位点的情况下(ε=0°),针杆连接销9也位于所述针杆连接销9的动作轴的最上位点。另一方面,在输出点P1位于输出轴OA1的最下位点的情况下(ε=180°),针杆连接销9也位于所述针杆连接销9的动作轴的最下位点。图8中表示输入轴的旋转角度ε=180[°]附近的针1b的轨迹(针移位量)。如图8所示那样,在输入轴的旋转角度ε=180°中,针1b位于最下位点。
(2-2)右基线上的针杆曲柄杆的输出轴OA2
图5是表示在图3中连接部51c位于右基线点P2right的情况下从X方向观察的上轴3(输入轴I)、针杆曲柄7(节部a)、及针杆曲柄杆8(节部b)的位置关系的图。图5中,输出轴OA从输出轴OA1的位置向布传送方向(Y轴方向)移动距离d。将图5中的输出点设为输出点P1d。将输出点P1d往返运动的轴设为输出轴OA2
图5中,输入轴I将位置固定于1点而旋转。由输入轴I的旋转所产生的驱动力经由节部a及节部b而传递至输出点P1d。通过垂直轴12a来限制作为输出点P1d的针杆曲柄杆8的水平部8b在垂直方向(Z轴方向)上的移动。垂直轴12a的位置从中基线的情况下的位置与Y轴平行地移动距离d。因此,输出轴OA2的位置也相对于输出轴OA1平行移动距离d。
输出点P1d在输出轴OA2上往返运动。输出轴OA2的位置从输入轴I与圆O的最下点(ε=180°)的延长线上偏移。因此,即便在与图4的中基线的情况不同而输入轴的旋转角度ε=0°的情况下,输出点P1d也不位于输出轴OA2的最上位点。输出点P1d位于输出轴OA2的最上位点的情况为在Y-Z平面上节部a与节部b重叠的情况。将此时的输入轴的旋转角度设为εh[°]。同样,即便在输入轴的旋转角度ε=180°的情况下,输出点P1d也不位于输出轴OA2的最下位点。输出点P1d位于输出轴OA2的最下位点的情况为在Y-Z平面上节部a与节部b不重叠而成为一直线的情况,将此时的输入轴的旋转角度设为ε1[°]。
此外,图5中,输出轴OA2与针杆1离开距离d而配置。即,在Y-Z平面上,针杆1位于输入轴I与圆O的最下点(ε=180°)的延长线上。相对于此,输出轴OA2从针杆1平行移动距离d。在所述情况下,通过辅助杆13而使水平部8b与针杆连接销9同步移动。换言之,水平部8b与针杆连接销9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动量相等。即,在输出点P1d位于输出轴OA2的最上位点的情况下(ε=εh°),针杆1也位于所述针杆1的动作轴的最上位点。此外,在输出点P1d位于输出轴OA2的最下位点的情况下(输入轴的旋转角度ε=ε1°),针杆1也位于所述针杆1的动作轴的最下位点。
图9是表示输入轴的旋转角度ε=180°附近的针1b的轨迹的图。如图9所示那样,与中基线的情况相比,针1b的最下位点的高度大致未变,成为最下位点的时序提前。即,当将输入轴的旋转角度ε从0°慢慢增大时,伴随此,针1b慢慢下降。而且,在输入轴的旋转角度ε=ε1°<180°时,针1b位于最下位点。
此外,输入轴的旋转角度ε1°下的针1b的最下位点的高度通过辅助杆13,而与中基线上的针1b的最下位点的高度大致相等。
(2-3.利用辅助杆的高度修正)
针1b的运动轨迹大致与输出点P1d的轨迹联动,所述输出点P1d的运动轨迹的最下位,位于较输出点P1的运动轨迹的最下位点高的位置。因此,右基线上的针1b的最下位点本应高于中基线上的针1b的最下位点,但通过辅助杆13修正针1b的位置而使右基线的针1b的最下位点的高度与中基线上的针1b的最下位点的高度大致相等。以下,对利用辅助杆7修正针1b的高度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输出轴OA1与输出轴OA2上的输出点的行程范围的图。图10中,以粗虚线的箭头表示与输入轴I交叉的输出轴OA1上的输出点P1(水平部8b)的上下移动的行程S1,且以粗实线的箭头表示未与输入轴I交叉的输出轴OA2上的输出点P1(水平部8b)的上下移动的行程S2。在如图10所示那样使输出轴OA变化的情况下,输出点P1(水平部8b)的最上位位置及最下位位置分别位于以节部b为半径的圆弧上,S2相对于S1向上方移位该S1的箭头高度量(=Δh1)。
另一方面,图11是表示输出轴OA1与输出轴OA2的情况下的辅助杆13的斜率与针杆连接销9的行程范围的图。图11中为了进行说明,而假定输出点P1(水平部8b)的位置即便输出轴OA变化也位于相同高度。图11中,以粗虚线的箭头表示与输入轴I交叉的输出轴OA1上的针杆连接销9的上下移动的行程S3,且以粗实线的箭头表示与输入轴I未交叉的输出轴OA2上的针杆连接销9的上下移动的行程S2。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中从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针杆1与输出轴OA位于同轴上。因此,在输出轴OA位于OA1的情况下,输出轴OA与针杆1b位于同轴上。因此,辅助杆13也位于同轴上而将输出点P1的上下运动传递至针杆1b。另一方面,在使输出轴OA移动至OA2的情况下,输出轴OA与针杆1b的相对位置变化。而且,辅助杆13通过改变辅助杆13的斜率而对应于位置变化。由此,在如图11所示那样使输出轴OA变化且辅助杆13倾斜θ°的情况下,行程S4相对于行程S3向下方移位辅助杆13的斜率量(Δh2=辅助杆13的长度×(1-sinθ))。
本实施方式中,图10所示的行程S2的上方移位与图11所示的行程S4的下方移位同时作用。即,获得下述作用,即,辅助杆13通过随着输出轴OA的变更而改变斜率,来对因输出轴OA变更而产生的行程S2的上方移位进行修正的作用。通过所述作用,左基线与中基线的情况下的针1b的最下位点的高度大致相等。
通过如以上那样使输出轴OA的位置移动而可变更针杆1的轨迹。即,通过从图4的中基线位置变更为图5的右基线位置,而进行与中基线的针杆相位相比而使右基线的针杆相位提前的修正。另一方面,在左基线的情况下,进行与中基线的针杆相位相比而延迟左基线的针杆相位的修正。
(3)针脚的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在上线穿过针1b的针孔1a且卷绕有下线的梭心收纳在内梭中的状态下,通过驱动上轴3而形成针脚。具体而言,当通过第1电动机5驱动上轴3时,滑件曲柄机构将上轴3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往返运动。由此,针杆1上下移动。此外,上轴3的旋转经由上轴滑轮3a、带齿皮带6、下轴滑轮4a而传递至下轴4。当通过上轴3的旋转而下轴4旋转时,梭2旋转。
在所述动作中,针1b贯穿布而移动至针最下位点。其后,针1b上升某程度,由于上线通过与布的摩擦而无法脱离至布的上表面,因此在布的下表面形成线圈。通过外梭2a的梭尖2b穿过所述线圈内而使卷绕有下线的梭心潜入线圈,上线与下线相互交络而形成针脚。此时的针1b与梭2的梭尖2b交叉,将梭尖2b捕捉线圈时的相位设为针梭交叉相位。图12中表示在缝纫机中针尖轨迹、梭2的梭尖轨迹与针梭交叉相位的关联。图12的横轴表示上轴3及下轴4的相位,纵轴模拟性地表示针1b的前端及外梭2a的梭尖2b的轨迹。图12中,针梭交叉相位为205[°]附近,将针梭交叉相位上的针1b从下止点上升的量表示为针移位量δ。
(3-1)线圈的形成
图13是表示各针移位量δ下的线圈形状的图。线圈大小取决于针1b从最下点上升的量。δ1表示针1b的过小移位量。当如δ1那样针1b的移位量过小时无法形成线圈,或即便形成线圈,也会成为线圈小而梭尖2b无法进入线圈的状态。另一方面,δ4表示针1b的过大移位量。当如δ4那样针1b的移位量过大则线圈过大,因线的自重或扭转而变形,梭尖2b无法进入线圈。如此,当针移位量过小或过大时,无法形成针脚。
因此,为了形成正常的针脚,必须将针移位量设为可形成线圈且外梭2a的梭尖2b可进入线圈内侧的量。图13中,将必要最小移位量表示为δ2,且将容许最大移位量表示为δ3。为了形成正常的针脚,必须使针移位量为δ2以上且δ3以下。
(3-2)现有的缝纫机的锯齿线迹时的针1b的轨迹
针杆振幅机构利用第2电动机5a的驱动力使针杆1以相对于布传送方向交叉的方式摆动,由此形成锯齿的针脚。图14表示在现有的缝纫机中进行锯齿线迹的情况下的针1b与外梭2a的梭尖2b的相对动作的变化。图14的横轴表示上轴3及下轴4的相位,纵轴模拟性地表示针1b的前端及外梭2a的梭尖2b的轨迹。另外,梭尖2b的轨迹与实际轨迹稍不同,但为方便说明而以连续的线图示。在图14的例中,梭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图14中,以实线描画的针1b的轨迹表示针杆左右振幅部不动作而针1b位于中央即中基线的状态。此外,以粗线描画的轨迹表示通过针杆左右振幅部而使针1b左右摆动的状态。在图中的针梭交叉相位,针1b与梭尖2b处于最接近的状态。在所述针梭交叉相位,梭尖2b进入上线的线圈内。
如上所述,为了形成针脚而必须将针移位量设定为必要最小移位量δ2以上且容许最大移位量δ3以下。然而,在锯齿线迹时,梭2的位置为固定,但由于针1b从位于中基线的状态向左右摆动,因此针1b与梭2的相对位置关系变化。所述位置关系的变化也对针移位量带来影响。
例如,在现有的缝纫机中当将使针1b向右移动的情况下的针移位量设为δR1时,小于位于中基线的状态的针移位量δ。此外,当将使针1b向左移动的情况下的针移位量设为δL1时,大于位于中基线的状态的针移位量δ。即,即便将位于中基线的状态的针移位量δ设定为适当值,通过针1b左右摆动,也存在δR1低于必要最小移位量δ2或δL1超过容许最大移位量δ3而无法形成正常的线圈的情况。
由所述针1b的位置变化所引起的针移位量的变化,与使针1b左右摆动的振幅量Z成正比例地增大。因此,在现有缝纫机中,如果针移位量不满足δ2<δR1<δ<δL1<δ3的关系则无法形成针脚,因此自然就决定了振幅量Z的最大值,即便有缝制需要更大振幅的图案的需求,在技术上也难以实现。
(3-3)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动作
以下说明缝纫机全体如何动作。
在利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进行锯齿线迹的情况下,通过第2电动机5a的驱动力而使连接部51c的位置变更,从而使针杆1向左右振幅运动。此外,当连接部51c的位置变化时,伴随此,针1b的基线与输出轴OA的位置变化。
即便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当进行锯齿线迹时,针移位量也可如上所述那样根据针1b的基线而变化。另一方面,针移位量也根据输出轴OA的位置而变化。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针移位量成为将与基线对应的针移位量和与输出轴OA的位置对应的针移位量合成而得的针移位量。
(a)与输出轴OA的位置对应的针移位量
图15表示着眼于与输出轴OA的位置变化对应的针移位量的情况下的连接部51c的位置、输出轴OA的位置、及针1b与梭尖2b的相位。图15中,为便于说明而忽略由针1b的基线变化所引起的针移位量。
图15的输出轴OA的位置将在图1中从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针杆1的位置设为基准位置0。将自基准位置向布传送方向上游侧设为正,将自基准位置向布传送方向下游侧设为负。
如图15所示那样,连接部51c根据第2电动机5a的驱动时序而向P2left或P2right移动。此时,输出轴OA也配合连接部51而移动。在连接部51c移动至P2right的情况下,输出轴OA移动至自基准位置向布传送方向上游侧离开D的位置。在连接部51c移动至P2left的情况下,输出轴OA移动至自基准位置向布传送方向下游侧离开D(设为-D)的位置。
图15的针1b的运动轨迹上的实线表示输出轴OA位于基准位置0的情况下的针1b的轨迹。在所述情况下,连接部51c始终位于P2center。即,在图15的实线上,输出轴的位置不变更。因此,表示针上下运动的运动轨迹成为如正弦波那样的波形。
另一方面,图15的粗线表示将输出轴OA的偏置量从0变更至D、及从D变更至-D的情况下的针1b的轨迹。即,表示使连接部51c及输出轴OA的位置从P2center变化至P2right、从P2right变化至P2left的情况下的针1b的轨迹。通过将输出轴上的偏置量设为D,而针1b的运动轨迹与输出轴OA位于基准位置的情况相比最下点时序提前。因此,针梭交叉相位上的针移位量δR2成为较针移位量δR1大的值。另一方面,通过将输出轴上的偏置量设为-d,而针1b的运动轨迹与输出轴OA位于基准位置的情况相比最下点时序延迟。因此,针梭交叉相位上的针移位量δL2成为较针移位量δL1小的值。
(b)与针1b的基线对应的针移位量和与输出轴OA的位置对应的针移位量的合成
图16的实线表示输出轴OA位于基准位置且针1b位于中基线的情况下的针1b的运动轨迹。图16的实线的针梭交叉相位上的针移位量为δ。图16的虚线与图14的粗线相同,表示不变更输出轴OA的位置而使针的基线向左右变更的情况下的针1b的运动轨迹。图16的虚线的针梭交叉相位上的右基线的情况下的针移位量为δR1,左基线的情况下的针移位量为δL1。图16的粗线表示根据针的基线而变更输出轴OA的位置的情况下的针1b的轨迹。
如图16的虚线那样与中基线的情况相比针最下点时序延迟。因此,针移位量δR1小于针移位量δ。本实施方式中,将针1b的基线设为右基线,并且变更输出轴OA的位置而进行使针最下点时序提前的修正。由变更输出轴OA的位置所引起的修正量,与由针1b的基线变更所引起的针最下点时序变化量近似。其结果,如图16的粗线所示那样在本实施例中尽管针的位置位于右基线,但该针的运动轨迹及针移位量与针位于中基线的情况近似。
即,右基线上的针移位量的大小关系成为其结果,例如即便在针移位量δR1低于必要最小移位量δ2的振幅量中,通过变更输出轴OA的位置也可使针移位量δR3为必要最小移位量δ2以上。
同样,当在输出轴的位置固定于基准位置的状态下将针1b的基线变更为左基线时,如图16的虚线那样与中基线的情况相比,针最下点时序提前。因此,针移位量δL1大于针移位量δ。本实施方式中,将针1b设为左基线,并且变更输出轴OA的位置而进行使针最下点时序延迟的修正。其结果,如图16的粗线所示那样在本实施例中尽管针的位置位于左基线,但该针的运动轨迹及针移位量与针位于中基线的情况近似。即,左基线上的针移位量的大小关系成为其结果,例如即便在针移位量δL1超过容许最大移位量δ3的振幅量中,通过变更输出轴OA的位置也可减小针移位量。
[1-3.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可发挥以下效果。
如上所述,于在某振幅宽度进行锯齿线迹的情况下,对应于振幅量Z而δR1变小,且δL1变大。为了形成针脚,针移位量必须满足δ2<δR1<δ<δL1<δ3的关系。因此,自然就决定了振幅量Z的最大值。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变更输出轴OA的位置而进行针1b的针移位量的修正。因此,即便在针移位量成为δR1<δ2<δ<δ3<δL1的振幅量中,也可使修正针移位量δR1而得的针移位量δR3为δ2以上,且使修正针移位量δL1而得的针移位量δL3为δ3以下。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即便在现有技术中无法形成针脚的振幅量中,也可使针移位量为δ2<δR3<δ<δL3<δ3。由此,可进行较现有更宽幅的振幅的锯齿线迹或图案线迹,从而可对缝纫机利用者提供更多个缝制图案的选择项。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辅助杆13修正由输出轴OA的位置变更所引起的针1b的高度。由此,即便在变更针的基线的情况下,针1b的最下位点及最上位点的位置也大致不变化。因此,即便针1b通过振幅动作而位于任意位置,针与梭的上下位置关系也不变化。即,即便针位置变化也可良好地保持在中基线上设定为最佳的针移位量及针与梭的上下位置关系,从而可切实地形成针脚。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上轴3或针杆曲柄7、针杆支撑体5c的动作方向等主要零件的位置关系或动作方向相同,因此不在现有的缝纫机中进行大幅的设计变更即可获得所述效果。
[2.其他实施方式]
如以上那样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可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而且,所述实施方式或所述实施方式的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范围中所记载的发明及该发明的均等范围。
(a)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使用概要图。因此,特别是对于与本发明无直接关系的部分、或一般的设计事项,省略一部分而图示,并分别省略详细说明。例如,图示为第2电动机5a的连接部51c以旋转轴51a为中心进行圆弧运动,另一方面,通过连接部51c而驱动的振幅杆5b进行左右方向(X方向)的直线运动。严格而言,振幅杆5b也被传递了连接部51c的圆弧运动的箭头高度方向(Z方向)的驱动力,从而也在上下方向(Z方向)被驱动。然而,例如振幅杆5b的与连接部51c的连接部在图中成为圆孔部,但通过使该连接部为在Z方向具有长度方向的长孔而可吸收箭头高度方向的驱动力。
(b)本实施方式中,导引体12相对于导引轴11保持着平行关系而旋转。然而,也可根据设计上的情况而例如设为如导引轴11与针杆支撑体5c那样的振子机构。只要能如所述那样确保导引体12在针杆曲柄7的旋转大致平面上的动作,则由振子机构所引起的对本发明效果的影响少,可获得大致同样的效果。
(c)此外,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导引体12相对于上轴3向各个延长中心轴交叉的位置及不交叉的位置移动而变更针杆1的运动轨迹。然而,即便因设计上的限制而例如导引体12与上轴3的延长的中心轴始终位于不交叉的位置关系,只要为可使该中心轴的偏置量D增减的机构,则可获得本发明的效果。
(d)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使针杆1向上下方向摆动的第1电动机5、及使针杆1向左右振幅运动的第2电动机5a的2个电动机来形成锯齿针脚,但驱动用电动机的数量并不限定于2个。例如,也可使电动机的数量为1个,即仅为第1电动机5,使该电动机的驱动力传递至针杆上下摆动部,并且也传递至针杆左右振幅部,并经由圆盘凸轮(cam)等对针杆左右振幅部赋予固定的动作图案。由此,可利用1个电动机获得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作为所述情况的优点,由于电动机为1个,因此无需使电动机彼此同步,从而可使电动机的控制变得简单。
(e)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振幅杆5b的动作而使导引体12动作,但也可使用其他方法。例如,即便相对于电动机5a的电动机轴而设置2个连杆(link)或齿轮、凸轮、滑轮等机械零件,且分别用于针杆支撑体5c与导引体12的驱动,也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f)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梭2在水平方向旋转的水平梭进行说明,但并非必须为水平梭,例如即便为梭在垂直方向旋转的垂直梭,也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Claims (6)

1.一种缝纫机,基于旋转运动的上轴的驱动力而使安装在针杆上的针相对于布上下运动来形成针脚,其特征在于包括:
针杆振幅单元,使所述针杆相对于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而振幅运动;
第1输出产生单元,使第1输出点沿输出轴往返移动,所述输出轴进行与利用所述针杆振幅单元的针的振幅动作对应的摆动运动;
连结部,连结所述第1输出点与所述针杆;及
输出轴移动单元,根据所述针杆振幅单元的移动而使所述输出轴向所述布传送方向移动;且
所述连结部伴随所述输出轴的移动而使所述连结部的斜率变化,且保持着所述连结部的斜率而使所述针杆与所述输出轴大致平行地上下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输出产生单元包括:
曲柄,设置在所述上轴;及
曲柄杆,与所述曲柄连接;且
将所述曲柄杆的前端部设为所述第1输出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杆振幅单元包括:
第2输出产生单元,使第2输出点向与所述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及
振幅杆,将所述第2输出点的位置的变化传递至所述针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移动单元包括导引体,与所述振幅杆连接且以沿铅直方向延伸的导引轴为中心,而旋转移动,且
所述曲柄杆的前端部根据所述导引体的移动而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引体包括:2条臂,所述臂各自所成的角为固定,
所述臂的其中一个相对于所述振幅杆旋动自由地连接,且
在所述臂的其中另一个的前端部配置有与所述导引轴平行的垂直轴,
所述曲柄杆的前端部相对于所述垂直轴旋动自由地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纫机包括一面旋转一面朝水平或者垂直方向供给下线的梭,
在所述针杆向所述梭的旋转方向的反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垂直轴以接近所述梭而移动的方式振幅运动。
CN201510566005.5A 2015-04-01 2015-09-08 缝纫机 Active CN1060489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75341A JP6552247B2 (ja) 2015-04-01 2015-04-01 ミシン
JP2015-075341 2015-04-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48917A true CN106048917A (zh) 2016-10-26
CN106048917B CN106048917B (zh) 2020-03-06

Family

ID=54151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66005.5A Active CN106048917B (zh) 2015-04-01 2015-09-08 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76238B2 (zh)
EP (1) EP3075894B1 (zh)
JP (1) JP6552247B2 (zh)
CN (1) CN106048917B (zh)
TW (1) TWI5912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220332A1 (de) * 2015-10-19 2017-04-20 Pfaff Industriesysteme Und Maschinen Gmbh Nähanlage
JP6809919B2 (ja) * 2017-01-31 2021-01-06 蛇の目ミシン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
CN111379078B (zh) * 2020-05-21 2021-08-10 苏州云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缝纫装置及使用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62495A (en) * 1950-10-05 1953-12-15 Singer Mfg Co Needle-bar drive for zig-zag sewing machines
US4425859A (en) * 1980-04-11 1984-01-1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Zig zag sewing machine
JPS5967991A (ja) * 1982-10-06 1984-04-17 ジャガー株式会社 ミシン
US4771715A (en) * 1986-09-30 1988-09-2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Zigzag sewing machine
CN101270537A (zh) * 2007-03-22 2008-09-24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用于调节缝纫机的机针和摆梭的正时的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04905C (zh) * 1913-04-14
GB191408706A (en) 1914-04-06 1915-04-01 Charles Georges Johan A Soole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Sound Boxes for Sound Reproducing Machines.
JPS61176391A (ja) 1985-01-31 1986-08-08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ジグザグミシン
JPS6442229A (en) 1987-08-11 1989-02-14 Sumitomo Metal Ind Stainless clad steel plate with carbon steel lug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CN87214806U (zh) 1987-10-24 1988-09-28 重庆缝纫机工业公司 三线锁边机
JPH0515681A (ja) 1991-07-15 1993-01-26 Suzuki Seisakusho:Kk ミシンのルーパ駆動機構
JP2000140470A (ja) 1998-09-11 2000-05-23 Yamato Sewing Mach Co Ltd ミシン及びミシン部品の製造方法
JP4783529B2 (ja) * 2000-10-02 2011-09-28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針振り装置
JP2002126379A (ja) * 2000-10-30 2002-05-08 Juki Corp ミシンの針振り装置
US7597058B2 (en) * 2007-03-22 2009-10-06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timing of needle and looptaker of sewing machine
TWI527950B (zh) 2011-05-31 2016-04-01 重機股份有限公司 包縫機
JP6392551B2 (ja) * 2014-06-06 2018-09-19 蛇の目ミシン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62495A (en) * 1950-10-05 1953-12-15 Singer Mfg Co Needle-bar drive for zig-zag sewing machines
US4425859A (en) * 1980-04-11 1984-01-1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Zig zag sewing machine
JPS5967991A (ja) * 1982-10-06 1984-04-17 ジャガー株式会社 ミシン
US4771715A (en) * 1986-09-30 1988-09-2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Zigzag sewing machine
CN101270537A (zh) * 2007-03-22 2008-09-24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用于调节缝纫机的机针和摆梭的正时的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75894A1 (en) 2016-10-05
EP3075894B1 (en) 2018-03-28
JP6552247B2 (ja) 2019-07-31
TWI591229B (zh) 2017-07-11
CN106048917B (zh) 2020-03-06
JP2016193142A (ja) 2016-11-17
TW201636472A (zh) 2016-10-16
US9976238B2 (en) 2018-05-22
US20160289875A1 (en) 2016-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24169B2 (ja) ミシンの送り装置
CN105113152A (zh) 缝纫机
KR20100098345A (ko) 재봉기
CN106048917A (zh) 缝纫机
JP2017184983A (ja) ミシン
CN108570769A (zh) 用于针织非织物的针织机
CN103194860B (zh)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JP6045318B2 (ja) ミシン
JP2000271364A (ja) ミシンの布送り機構
US3353510A (en) Apparatus for simultaneous formation of work uniting seam and edge binding seam or seams
TWI660086B (zh) 裁縫機
CN101676461B (zh) 针织机、尤其是经编机
CN104711777A (zh) 驱动针刺机中的针杆的方法
JP6374661B2 (ja) ミシン
CN102877222A (zh) 珠边线迹缝纫机
JP3961124B2 (ja) 刺繍ミシン
JP2006158650A (ja) ミシン
US408009A (en) Overseaming sewing-machine
KR20090076821A (ko) 단추구멍박기 재봉기
US2533293A (en) Filler feeding mechanism for sewing machines
US3538870A (en) Looptaker drive mechanism for chainstitch sewing machines
CN101250797B (zh) 缝纫机的上打环器驱动机构
US479739A (en) dimond
US414234A (en) Liam ii
JP6010304B2 (ja) ミシン及びミシンのデータ作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Snake eye Co.,Ltd.

Address before: Japan Tokyo eight Prince city town 1463 N3 Xiajian

Patentee before: Janome Sewing Machin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