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29307A - 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29307A
TW201629307A TW104138036A TW104138036A TW201629307A TW 201629307 A TW201629307 A TW 201629307A TW 104138036 A TW104138036 A TW 104138036A TW 104138036 A TW104138036 A TW 104138036A TW 201629307 A TW201629307 A TW 20162930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joint
plate
lifting device
pulle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80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64462B (zh
Inventor
山田寿一郎
加藤成貴
Original Assignee
Ihi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hi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Ihi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293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93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44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4462B/zh

Links

Landscapes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內槽與外槽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該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係具有:在外槽之側壁內側組裝圓環狀之關節部的關節部組裝步驟;將具有連結在關節部之舉升桿的舉升裝置安裝在外槽側壁的舉升裝置安裝步驟;藉由舉升裝置將關節部吊起而使其上升,並在上升後之關節部的下側安裝內槽側板以組裝內槽之內槽組裝步驟;及在該內槽組裝步驟之後,利用下降裝置使舉升桿降低至槽之底面的舉升桿下降步驟;該下降裝置係具有:由定滑輪及動滑輪所構成之滑輪群;架設在該滑輪群之定滑輪及動滑輪的金屬線;及進行該金屬線之送出及拉回的驅動部。

Description

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
本案係依據2014年11月19日在日本申請之日本特願2014-234543號主張優先權,在此援用其內容。
具有內槽與外槽之雙重殼構造之圓筒型槽係使用在LNG(液化天然氣)或LPG(液化石油氣)等低溫液體的儲藏。在專利文獻1中(日本特開2012-149416號公報),揭示有一種具有金屬製之內槽與混凝土製之外槽之圓筒型槽的建設工法。
在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為了謀求圓筒型槽之工期的縮短化,而同時對金屬製之內槽與混凝土製之外槽之圓筒型槽進行施工的手法。具體而言,沿著外槽下段之內周面設置架台,接著在該架台上,交互地反覆進行因該舉升裝置所致之內槽側板的上升、及下一個內槽側板對上升之內槽側板之下側的熔接,以組裝內槽。並且,與進行該內槽之組裝並行,亦對外槽從下段側至最上段依序進行施工。
在前述習知技術中,於金屬製之內槽的組 裝係採用具有舉升桿之舉升(jack up)裝置。藉由該舉升裝置而使內槽側板階段性上升,而完成內槽之組裝時,舉升桿係成為朝槽之屋頂上伸出之狀態。因此,在完成內槽之組裝後,將舉升裝置予以解體而回收之際,要如何回收舉升桿將成為重大的課題。
亦即。舉升桿係以可裝卸之方式將複數跟桿在長度方向連結而形成,例如亦有長度4m之一根桿的重量為400至500kg之情形。因此,期待提供一種在不使用大型之絞車(winch)(驅動部)等之情況下,使該種舉升桿降低至槽之底面上而回收之方法。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問題點而研創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完成內槽之組裝後,在不利用大型絞車等之情況下,使舉升裝置之舉升桿降低至槽之底面上而回收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
本發明之第1態樣係一種具有內槽與外槽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該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係具有:在外槽之側壁內側組裝圓環狀之關節部的關節部組裝步驟;將具有連結在關節部之舉升桿的舉升裝置安裝在外槽側壁的舉升裝置之安裝步驟;藉由舉升裝置將關節部吊起而使其上升,並在上升後之關節部的下側安裝內槽側板以組裝內槽之內槽組裝步驟;及在該內槽組裝步驟之後,利用下降裝置使舉升桿降低至槽之底面的舉升桿下降步驟;該下降裝置係具有:由定滑輪及動滑輪所構成之滑輪群; 架設在該滑輪群之定滑輪及動滑輪的金屬線;及進行該金屬線之送出及拉回的驅動部。
本發明之第2態樣係在上述第1態樣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中,滑輪群係具有複數個動滑輪。
本發明之第3態樣係在上述第1或第2態樣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中,在上述關節部組裝步驟中,於關節部之外側組裝被安裝在舉升裝置而被吊起之關節支撐件。並且,將下降裝置之驅動部安裝在關節支撐件。
依據本發明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利用下降裝置使舉升桿降低至槽之底面;該下降裝置係具有:由定滑輪及動滑輪所構成之滑輪群;架設在該滑輪群之定滑輪及動滑輪的金屬線;及進行該金屬線之送出及拉回的驅動部。因此,利用架設在滑輪群之金屬線來保持舉升桿,並藉由驅動部來送出金屬線,以一面保持舉升桿一面使之降低,藉此即使是滑輪群亦可支撐舉升桿之荷重,因而可減低驅動部之負擔。因此,可在不使用大型之絞車等作為驅動部的情況下,利用例如小型之絞車使舉升桿降低至槽之底面上並予以回收。
1‧‧‧基礎版
2‧‧‧內槽錨箍
3‧‧‧側壁(PC壁)
4‧‧‧工事口
5‧‧‧懸垂踏台
6‧‧‧附腳架台
7‧‧‧內槽側板
7a‧‧‧接縫
8‧‧‧屋頂架台
9‧‧‧關節板
10‧‧‧關節支撐件
11‧‧‧吊艙軌道
12、46‧‧‧鉤部
10a‧‧‧支撐板
10b‧‧‧被懸吊板
10c‧‧‧補強板
13‧‧‧關節內表面軌道
14‧‧‧內槽屋頂
15‧‧‧環狀部
16a‧‧‧環狀板
17‧‧‧舉升裝置用踏台
18‧‧‧懸吊架台(懸吊部)
19‧‧‧舉升裝置
19a‧‧‧螺帽
20‧‧‧舉升桿
20a‧‧‧千斤頂本體
20b‧‧‧桿
21‧‧‧懸吊天秤
21a‧‧‧天秤棒
21b‧‧‧錘
22‧‧‧底部冷熱阻力緩和材
23a‧‧‧珍珠岩混凝土區塊
23b‧‧‧珍珠岩混凝土區塊
24‧‧‧構造用輕量混凝土區塊
25‧‧‧第2懸吊架台
26‧‧‧外槽屋頂
27‧‧‧資材
28‧‧‧作業踏台
30‧‧‧螺栓
31‧‧‧安裝構件
32‧‧‧暫時踏台
40‧‧‧下降裝置
41‧‧‧絞車(驅動部)
42‧‧‧滑輪群
42a‧‧‧定滑輪
42b‧‧‧動滑輪
43‧‧‧金屬線
44‧‧‧安裝夾具
45‧‧‧金屬線
47‧‧‧金屬線
48‧‧‧保持夾具
48a‧‧‧安裝板
48b‧‧‧安裝孔
48c‧‧‧保持部
49‧‧‧金屬線
100‧‧‧圓筒型槽
X‧‧‧環狀區域
Y‧‧‧槽構成構件
第1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之建構中的槽之縱剖視圖。
第2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之建構中的槽之縱剖視圖。
第3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之建構中的槽之縱剖視圖。
第4圖係用以說明關節支撐件之安裝狀態之槽的要部縱剖視圖。
第5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之建構中的槽之縱剖視圖。
第6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之建構中的槽之縱剖視圖。
第7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之建構中的槽之要部縱剖視圖。
第8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之建構中的槽之縱剖視圖。
第9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之建構中的槽之縱剖視圖。
第10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之建構中的槽之縱剖視圖。
第11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之建構中的槽之縱剖視圖。
第12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之建構中的槽之縱剖視圖。
第13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之建構中的槽之縱剖視圖。
第14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之建構中的槽之縱剖視圖。
第15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之建構中的槽之縱剖視圖。
第16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之建構中的槽之縱剖視圖。
第17A圖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下降裝置的概略構成圖。
第17B圖係第16圖之A-A線箭視圖。
第18圖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之建構中的槽之縱剖視圖。
以下,參照圖式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的一實施形態。此外,在以下之圖式中,為了使各構件成為可辨識之大小,適當地變更各構件之比例尺。在以下之說明中,係例示儲藏LNG之地上式的PC(預力混凝土,Prestressed Concrete)雙重殼儲槽,以作為圓筒型槽。本實施形態之圓筒型槽的內槽為金屬製,外槽係混凝土(預力混凝土)製。
首先,如第1圖所示,進行大致圓板狀之基礎版1(外槽底部)的工事。在基礎版1之上表面,形成底部襯墊(未圖示)。此時,在本實施形態中,在比基礎版1之外周緣部更靠近內側之處,沿著基礎版1之周方向設置內槽錨箍2。
接著,在基礎版1之外周緣部之比內槽錨箍2更外側之處,形成外槽之側壁3(PC壁)的一部分,例如全部以9 段堆積而形成之側壁3的第5段(#5)為止。
此外,在此形成之外槽的側壁3(PC壁)之一部分,遍及其下段側、例如第2段至第3段目形成工事口4。並且,在該側壁3之一部分上堆積剩餘段之側壁且最後形成由9段所成之側壁3,因此預先在側壁3之一部分的上部側、例如第4段以上之部位,設置用於上述剩餘段用之模具框之組裝等的懸垂踏台5。
如此形成外槽側壁3之一部分後,沿著側壁3之內周面側之周方向在該內周面側設置複數個內槽側板組裝用之附腳架台6。附腳架台6係用以支撐後述之內槽側板的門型架台。以跨越環狀區域X之方式將該附腳架台6設置在基礎版1上,該環狀區域係為組合複數個內槽側板所成之圓筒狀的內槽最終會被卸下之區域。
接著,如第2圖所示,在側壁3之一部分上打設混凝土,以形成第6段(#6)之側壁。此外,在該側壁3之施工中,隨著依序形成該上部側,亦使懸垂踏台5依序往上側移動。
再者,與此並行地在附腳架台6上,沿著側壁3之周方向立設複數個作為內槽側壁之一部分的內槽側板7,並將在橫方向鄰接之內槽側板7一體地予以熔接。藉此,將複數個內槽側板7組裝成圓環狀。此外,在此組裝之內槽側板7係最後構成內槽之最上段(在本實施形態中為第9段(#9))(以下、亦有稱為「最上段之內槽側板7」之情形)。內槽側板7係藉由具優異之靱性及強度的Ni鋼 材等而形成。
此外,在側壁3之內部中,在基礎版1之中央部組裝屋頂架台8。
接著,如第3圖所示,在最上段之內槽側板7的上端部安裝關節板9(關節部)之各板,藉此組裝關節板9,並且將該關節板9安裝在內槽側板7之上端部。關節板9係以在後述之內槽屋頂的外周緣部朝下方彎曲之方式形成,且在關節板9之下端部連接有最上段之內槽側板7的上端部。亦即,關節板9係在其縱剖面觀看時,以朝槽之直徑方向外側膨出之方式彎曲。
該關節板9係如第4圖所示,在其外周面(外側)安裝關節支撐件10。在本實施形態中,沿著關節板9之周方向以等間隔設置複數個(例如30個)關節支撐件10。關節支撐件10係為用以形成連結在後述之舉升裝置之被懸吊部的鋼板製之構件,且具有:形成為側視時呈三角形狀之一對支撐板10a;夾持在該等支撐板10a間之俯視時呈大致正方形狀之被懸吊板10b;及夾持在支撐板10a間,且連結在被懸吊板10b之上表面側而補強支撐板10a與被懸吊板10b之間的補強板10c。一對支撐板10a係在關節板9之周方向相鄰接。
支撐板10a係將對應於關節板9之彎曲形狀而彎曲形成之一辺部接合在關節板9之彎曲面,並藉由熔接等而安裝固定。被懸吊板10b及補強板10c係在藉由熔接等而彼此地連結之狀態下,藉由熔接或螺栓固定等安裝 固定在支撐板10a間。被懸吊板10b係在其外側端(靠近側壁3之端部)與支撐板10a之外側端一致的狀態下,固定在一對支撐板10a間。在該被懸吊板10b中,於與關節板9相反之側形成有朝外槽之側壁3開口之缺口(未圖示),該缺口係成為與後述之舉升裝置連結之被懸吊點。
接著,如第5圖所示,在屋頂架台8上搭載內槽屋頂區塊,以組裝內槽屋頂14(槽屋頂部)。
再者,使高處作業車(未圖示)等駛入基礎版1上。並且,為了在附腳架台6下之環狀區域X中形成環狀部16,係對環狀部16之一部分進行施工。
此外,對於外槽之側壁3亦依序往上側堆積,而將外槽之側壁3施工至作為最終段之第9段(#9)為止。此外,在該時間點,用以形成側壁3之懸垂踏台5係在被組裝在例如第6段至第7段以上之範圍的狀態下殘留。
接著,如第6圖所示,在從外槽之側壁3內周面分離之狀態下,且以不會干渉前述懸垂踏台5之高度,將舉升裝置用踏台17組裝在關節板9上。就該舉升裝置用踏台17而言,係沿著形成環狀之關節板9之周方向形成為環狀,藉此防止朝半直徑方向之傾倒。此外,在該組裝中,使舉升裝置用踏台17之大致整體支撐在前述關節支撐件10,且藉由將傾倒防止材(未圖示)設置在關節板9及內槽屋頂14之間,而在固定於關節板9及內槽屋頂14之狀態下形成舉升裝置用踏台17。在本實施形態中,如第6圖所示與外槽之側壁3的第4段(#4)至第5段(#5)大致相對 向,而組裝舉升裝置用踏台17。
再者,利用該舉升裝置用踏台17在側壁3之預定位置、在本實施形態中為第5段(#5),將懸吊架台18(懸吊部)朝側壁3之周方向以等間隔之方式設置複數個。亦即,穩固且可裝卸自如地將該懸吊架台18連結固定在例如預先埋設在側壁3之錨板等,並從側壁3朝其內方大致水平地凸設。
接著,在懸吊架台18與關節支撐件10之被懸吊板10b之間安裝舉升裝置19。亦即,具有連結在關節板9之後述的舉升桿20的舉升裝置19係安裝在外槽之側壁3。舉升裝置19係連結在懸吊架台18與被懸吊板10b之各者。舉升裝置19係如第7圖所示構成為中空型千斤頂(center hole jack),且具備卡合並支撐在懸吊架台18之千斤頂本體20a;在上端部安裝於千斤頂本體20a,而下端部安裝於關節支撐件10之被懸吊板10b之舉升桿20;以及用以將舉升桿20之下端部安裝在被懸吊板10b之螺帽19a。在舉升桿20之下端部,形成有用以螺合螺帽19a之公螺絲部。此外,在第7圖中,為了說明舉升裝置19而省略舉升裝置用踏台17之記載。
該舉升裝置19之安裝係在使千斤頂本體20a卡合並固定在懸吊架台18上的狀態下,使舉升桿20從千斤頂本體20a垂下,且將該舉升桿20之下端部插入至關節支撐件10之被懸吊板10b的前述缺口內。並且,藉由預先準備之螺帽19a而將舉升桿20之下端部固定在被懸吊 板10b。舉升桿20係在長度方向連結形成有複數個長度4m左右之桿20b,該等桿20b係藉由螺絲固定等而構成為可裝卸自如。
此外,如第7圖所示,在舉升裝置19之下側設置有吊艙軌道11。吊艙軌道11係藉由安裝在全部之關節支撐件10,而沿著關節板9之周方向以圓環狀配置在其外側。在該吊艙軌道11中,係以可沿著其周方向移動且升降之方式懸吊有鉤部12。並且,在關節板9之內側,沿著其周方向以圓環狀配置有關節內表面軌道13。亦在該關節內表面軌道13,安裝有適當之懸吊具(未圖示)。藉由利用該等吊艙軌道11及關節內表面軌道13,即可使各種機材等升降,或朝周方向搬送。
如此,以預定間隔在外槽之側壁3的周方向設置複數個舉升裝置19,進而在分別連結至關節支撐件10之被懸吊板10b後,如第6圖所示徹除屋頂架台8。當徹除屋頂架台8時,係成為槽構成構件(最上段之內槽側板7、關節板9、關節支撐件10、內槽屋頂14及舉升裝置用踏台17)的重量由複數個舉升裝置19所保持之狀態。
如第6圖所示,設置有懸吊架台18之位置係為側壁3之第5段(#5),設置有關節支撐件10之位置為與側壁3之第3段(#3)相對向之位置,因此前述舉升桿20係將複數根桿20b連結在長度方向而形成,俾以成為該等之間的距離以上之長度。然而,形成為該長度之舉升桿20係如後所述,使舉升裝置19驅動並使舉升桿20上升時, 會有該舉升桿20與位於其正上方之懸垂踏台5干渉之情形。
在此情形下,在使舉升桿20上升之際,藉由使從懸吊架台18往上方突出之桿20b自其下側之桿20b分離,即可防止舉升桿20與懸垂踏台5干渉。並且,在如後所述完成內槽之組裝後,將舉升桿20解體成各根桿20b並予以回收。此外,第6圖中之符號21係顯示懸吊天秤,其係用以進行前述舉升裝置19之各構成構件的吊起或吊掛,或將所分離之桿20b予以懸吊者,該懸吊天秤21係為在天秤棒21a之一方端部設置錘21b而構成之公知構件。該懸吊天秤21係藉由未圖示之起重機而吊起,藉此控制升降及水平移動之各動作。
再者,在該步驟中,於基礎版1上,並行地進行前述環狀部16之保冷工事及基礎版1之中央部的保冷工事。環狀部16之保冷工事係如第7圖所示,在附腳架台6之下,於底部冷熱抵抗緩和材22之上組裝珍珠岩混凝土區塊23a、珍珠岩混凝土區塊23b、及構造用輕量混凝土區塊24,且在該區塊上安裝環狀板16a而進行。環狀部16係最後支撐所組裝之內槽側板7的部位,將環狀板16a較厚地形成,且該保冷構造亦以混凝土區塊等之硬質的構件而形成。
接著,如第8圖所示,藉由以舉升裝置19吊起關節板9,以使包含關節板9及支撐於該關節板9之內槽屋頂14、內槽側板7、關節支撐件10、舉升裝置用踏 台17的槽構成構件Y上升。具體而言,藉由使千斤頂本體20a正轉驅動而使舉升桿20上升,且與關節支撐件10一同地將組裝途中之槽構成構件Y予以舉升。
藉由舉升裝置19而吊起之關節板9係用以連接內槽屋頂14與內槽側板7之構件,由於板厚比內槽側板7充分地厚、且強度較高,因此即使附加包含內槽側板7或內槽屋頂14、甚至舉升裝置用踏台17之重量,亦可防止關節板9之變形等。
藉由舉升裝置19而使槽構成構件Y上升達內槽側板7之大致一段程度,並且將下一個內槽側板7搬入至形成在內槽側板7之下方的空間。內槽側板7之搬入係透過設置在側壁3之工事口4而進行。在工事口4周辺設置有第1搬送裝置(未圖示),藉由該搬送裝置而將內槽側板7從側壁3之外通過工事口4依序搬送至附腳架台6上。並且,在附腳架台6上,沿著側壁3之周方向設置有第2搬送裝置(未圖示)。該第2搬送裝置係具有沿著側壁3之周方向的軌道(未圖示)等而構成,並將被搬送至附腳架台6上之內槽側板7依序搬送至側壁3之周方向。
接著,將由第2搬送裝置搬送而來之內槽側板7架設在附腳架台6上,並以圓環狀配置在被舉升之內槽側板7的下方。然後,如第9圖所示,將被搬送且在橫方向相鄰接之內槽側板7一體地予以熔接,並且將排列成上下之內槽側板7予以一體地熔接,藉此將該等內槽側板7形成為一體之圓筒狀。亦即,在屬於最上段之第9段(#9) 的內槽側板7下安裝第8段(#8)之內槽側板7。
此外,亦可將複數個內槽側板7在外槽之側壁3外預先朝橫方向連結,且將內槽側板7導入至側壁3內而形成環狀之後,熔接排列成上下之內槽側板7。如此,藉由將複數個內槽側板7之連結在作業空間之限制較少之側壁3外進行,而可容易地進行熔接作業,而效率佳地組裝內槽。
如此,當進行舉升時,舉升裝置19係如第9圖所示,該舉升桿20之上端會較懸吊架台18朝上方突出,當上升至該程度以上時,會成為干渉到位於其正上方之懸垂踏台5的狀態。因此,在進行前述之內槽側板7之熔接等的期間,拆下構成舉升桿20之複數根桿20b中之較懸吊架台18朝上方突出之桿20b。然後,藉由設置在舉升裝置用踏台17之頂部的吊架(未圖示)而預先降低至內槽屋頂14。桿20b之拆下係利用舉升裝置用踏台17而進行。此外,關於舉升裝置用踏台17,係以不會干渉到懸垂踏台5之方式,藉由懸吊天秤21而依序徹除其上部側。
接著,藉由舉升裝置19使槽構成構件Y上升內槽側板7之大致一段份,且將下一個內槽側板7搬入至形成在內槽側板7之下方的空間,以下與前述之8段目(#8)的內槽側板7之情形同樣地,如第10圖所示,安裝第7段(#7)之內槽側板7。此時,亦將較懸吊架台18朝上方突出之桿20b予以拆下,且藉由上述吊架而降低至內槽屋頂14上。
如此,將第9段(#9)至第7段(#7)之內槽側板7安裝在關節板9後,如第11圖所示,徹除側壁3之內周面側的懸垂踏台5。亦即,在至此為止之期間經過充分之時間後,外槽之側壁3係完成至屬於最上段之第9段(#9),因此可拆下模具框等,故可徹除側壁3之內周面側的懸垂踏台5。此外,側壁3之外周面側的懸垂踏台5係在後步驟中所需要者,因此不將其徹除而直接留存。
接著,為了將舉升裝置19移設至上方,係如第11圖所示,在外槽之側壁3的頂部設置第2懸吊架台25。並且,使設置在懸吊架台18之舉升裝置19下降,而使槽構成構件Y(亦包含第8段及第7段之內槽側板7)降低至附腳架台6上。
然後,利用懸吊天秤21或起重機等,將第7圖所示之舉升裝置19的舉升桿20從關節支撐件10之被懸吊板10b拆下。並且,將舉升裝置19之千斤頂本體20a從懸吊架台18拆下。藉此,將舉升裝置19從外槽之側壁3與關節板9之間拆下。並且,將懸吊架台18從側壁3拆下。
然後,將舉升裝置19之千斤頂本體20a安裝在第11圖所示之第2懸吊架台25。並且,為了避免與懸垂踏台5之干渉,係預先將舉升桿20之上部側的桿20b予以拆下,並且降低至內槽屋頂14上,但由於側壁3之內周面側的懸垂踏台5被徹除而不會發生與舉升桿20之干渉,因此預先將降低至內槽屋頂14上之桿20b再度安裝在舉升桿20,並且預先使舉升桿20變長。此外,在本實施 形態中,如第11圖所示,由於必須使舉升桿20從屬於外槽側壁3之最上段的第9段(#9)垂下至第5段(#5),因此預先附加另外準備之預備桿20b,並將舉升桿20調整成所希望之長度。
如此,在將舉升桿20調整成所希望之長度之後,將其下端側再度插入至關節支撐件10之被懸吊板10b的前述缺口內。並且,藉由螺帽19a而將舉升桿20之下端部固定在被懸吊板10b。藉此,舉升裝置19會被移設至上方(亦即從懸吊架台18移設至第2懸吊架台25)。如此,在舉升裝置19之外槽之側壁3往頂部的移設結束後,如第11圖所示,徹除舉升裝置用踏台17。
接著,如第12圖所示,利用設置在第2懸吊架台25之舉升裝置19懸吊關節板9,並使槽構成構件Y上升達內槽側板7之一段份。
然後,再將下一個內槽側板7搬入至形成在內槽側板7之下方的空間,以下與前述之第8段(#8)、第7段(#7)之內槽側板7之情形同樣地,如第13圖所示,安裝在第6段(#6)之內槽側板7。
接著,在內槽屋頂14之上安裝外槽屋頂26。該外槽屋頂26之安裝係在內槽屋頂14上安裝由多數個槽型鋼等所成之連結材(未圖示),並在該等連結材安裝外槽屋頂26而進行。
此外,對外槽之側壁3的內周面,開始進行貼設側部襯墊(未圖示)之作業。
以下,依序反覆進行以舉升裝置19所為之槽構成構件Y之上升、下一個內槽側板7對於內槽側板7(槽構成構件Y)之下方的搬入、及所搬入之內槽側板7對於槽構成構件Y(內槽側板7)的安裝,如第16圖所示,將內槽側板7安裝至最下段之第1段(#1)。藉此,完成內槽之側壁。
此外,在該種之各段之內槽側板7的安裝時,亦即在懸吊槽構成構件Y而在其下方形成空間之期間,與內槽側板7之搬入不同地,另行將各種資材27搬入至側壁3內之基礎版1上。並且,預先在外槽屋頂26上組裝作業踏台28。
接著,如第15圖所示,徹除附腳架台6,藉此在槽構成構件Y之下方形成空間。然後,藉由舉升裝置19使槽構成構件Y下降,並且將外槽屋頂26之屋頂骨(未圖示)的外周端連結並固定在埋設於外槽之側壁3之頂部內周面的安裝端(未圖示)。此外,在此時間點,內槽側板7之最下段的下端部並未與環狀部16接觸。
然後,去除連結外槽屋頂26與內槽屋頂14之間的連結材(未圖示),以解除該等之間的連結。
接著,藉由舉升裝置19使槽構成構件Y更為下降,並使內槽側板7之最下段的下端部降低至環狀部16上。並且,將設置在基礎版1之內槽錨箍2安裝在內槽側板7之最下段。藉此,完成內槽之組裝。並且,由於解除以舉升裝置19所為之槽構成構件Y的支撐,因此在舉 升裝置19之舉升桿20不會施加有荷重。
如此,完成內槽之組裝時,利用舉升裝置19,在內槽屋頂14、外槽屋頂26之上會有舉升桿20伸出。因此,在將舉升裝置19予以解體並回收之際,必須在此之前先回收舉升桿20。因此,為了回收舉升桿20,首先,利用起重機等將千斤頂本體20a從第2懸吊架台25予以拆下,且如第16圖所示,降低至接近關節支撐件10之位置。
再者,藉由複數個螺栓30在其位置將千斤頂本體20a固定在關節支撐件10之被懸吊板10b的上方。此時,透過設置在被懸吊板10b之下表面側的圓環板狀之安裝構件31及間隔件(未圖示)將螺栓30安裝在被懸吊板10b。藉此,安裝構件31係在不會干渉到舉升桿20之情況下,以包圍該舉升桿20之狀態安裝在被懸吊板10b。此外,第7圖所示之螺帽19a係在完成內槽之組裝後的適當時間點預先從舉升桿20之下端拆下。
亦即,本實施形態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亦可具有:在內槽之組裝步驟後、且後述之舉升桿20的下降步驟之前,將舉升裝置19固定在關節支撐件10(或關節板9)之步驟。
如此,在將千斤頂本體20a(舉升裝置19)固定在被懸吊板10b後,再度使舉升裝置19驅動,且如第16圖所示,使舉升桿20略為少下降,並使其下端部比安裝構件31更往下伸出。此外,關於前述螺帽19a之拆下及其前之安裝構件31及螺栓30的安裝等,係利用藉由熔接 等而安裝在例如內槽側板7之外表面上端部之暫時踏台32來進行。
此外,與如此使舉升桿20下降之情形不同地,如第17A圖所示,預先在關節支撐件10與安裝構件31安裝下降裝置40。
此外,在第16圖中,由於針對千斤頂本體20a之固定加以說明,因此省略下降裝置40之記載。如第17A圖所示,下降裝置40之構成係具有:絞車41(驅動部);滑輪群42;及架設在該等絞車41與滑輪群42之間的金屬線43。換言之,下降裝置40係具有:由後述之定滑輪及動滑輪所構成之滑輪群42;架設在滑輪群42之定滑輪及動滑輪的金屬線43;及進行金屬線43之送出及拉回之絞車41。絞車41係如屬第16圖之A-A線箭視圖的第17B圖所示,為透過安裝夾具44安裝在關節支撐件10之一方支撐板10a之比較小型且輕量的裝置。
滑輪群42係如第17A圖所示,配設在前述安裝構件31之下方。滑輪群42之構成係具有:藉由金屬線49等從安裝構件31吊掛,且在該狀態下保持在安裝構件31之定滑輪42a;及配置在該定滑輪42a之兩側(在橫方向之兩側)的一對(複數個)動滑輪42b。動滑輪42b係在設置時藉由金屬線45而從例如螺栓30之下端側的端部吊掛,然後架設金屬線43而支撐在該金屬線45後,再將金屬線45予以拆下,而朝上下方向移動可能。然而,若將吊掛用之金屬線45的長度形成為不會妨礙動滑輪42b之在上 下方向之移動的充分長度,則亦可如第17A圖所示,與金屬線43不同地,另行將該金屬線45直接設置在動滑輪42b與螺栓30之間。
在一對動滑輪42b之各個下端部安裝有鉤部46,在該等鉤部46掛設有金屬線47。金屬線47係使舉升桿20下降而透過保持夾具48而連結在比安裝構件31更往下伸出之舉升桿20。保持夾具48係具有:包圍舉升桿20並保持該舉升桿20之圓筒狀的保持部48c;及一體地形成在該保持部之側部的一對(複數個)安裝板48a。
再者,藉由使前述金屬線47穿通至形成在安裝板48a之安裝孔48b,保持夾具48係透過金屬線47及鉤部46而連結在動滑輪42b。藉此,保持在保持夾具48之舉升桿20係保持在由一對動滑輪42b所吊掛之狀態。
金屬線43係在其一端側從絞車41送出之後,依序架設在一方之動滑輪42b、定滑輪42a、另一方之動滑輪42b,然後將上述一端部固定在安裝構件31。藉此,藉由絞車41而將金屬線43予以送出時,一對動滑輪42b會慢慢下降。並且,當藉由絞車41而拉回(捲繞)金屬線43時,一對動滑輪42b係慢慢地上升。
在將該構成之下降裝置40安裝在關節支撐件10與安裝構件31,且使舉升桿20下降而使其下端部比安裝構件31更往下伸出之後,將保持夾具48安裝在舉升桿20之下端部。此時,在本實施形態中,在連結有複數個桿20b所成之舉升桿20之比最下端之桿20b與連結於該舉 升桿20上之桿20b的接縫略為下側之處,將保持夾具48安裝在舉升桿20。
接著,如第16圖所示將最下端之桿20b從其上之桿20b拆下。藉此,最下端之桿20b係透過第17A圖所示之保持夾具48吊掛在一對動滑輪42b。因此,藉由驅動絞車41,送出金屬線43並使一對動滑輪42b下降,而可使最下端之桿20b降低至基礎版1上(槽之底面上)。
將保持夾具48從降低至基礎版1上之最下端的桿20b拆下,並將最下端之桿20b予以回收後,並藉由絞車41拉回金屬線43,而使一對動滑輪42b上升。
以下,反覆進行前述之步驟並使舉升桿20之下端側的桿20b依序降低至基礎版1上並予以回收。然後,在回收全部之桿20b之後,將下降裝置40予以解體並回收,並且從關節板9徹除關節支撐件10。
然後,如第18圖所示,進行外槽之側壁3的緊固工事。並且,對貼設於外槽之側壁3之內周面的側部襯墊(未圖示),噴附屬於冷熱阻力緩和材之泡棉(Polyurethane foam,PUF)。並且,亦徹除千斤頂本體20a、第2懸吊架台25等。並且,在經過工事口4之閉鎖、未圖示之泵胴之設置後,將水填充至內槽內並實施耐壓、氣密試驗。
最後,在內槽與外槽之間填充珍珠岩等保冷材(發泡體、未圖示)並進行內外槽間保冷工事,且經過塗裝工事、配管保冷工事而建構圓筒型槽100。
依據本實施形態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係藉由具有滑輪群42之下降裝置40使舉升裝置19之舉升桿20降低,因此即使藉由滑輪群42亦可支撐經解體之桿20b的荷重,因此可減低絞車41之負擔。因此,可在不利用大型絞車等作為驅動部之情況下,利用小型之絞車41而使舉升桿20降低至基礎版1上(槽之底面上)並予以回收。藉此,利用大型絞車等作為驅動部時,其升降或安裝場所之確保困難,相對於此,藉由利用小型之絞車41,而使其升降或安裝場所之確保變得容易。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滑輪群42係具有一對(複數)個動滑輪42b。因此,可使以滑輪群42支撐桿20b(舉升桿20)之荷重的比例增加,且可使絞車41之負擔更為減少。再者,由於可將滑輪群42之機械倍率設為4倍(4倍以上),因此可利用更小輸出之絞車41。因此,可使用更小型、低輸出之絞車41。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安裝於關節板9之外側的關節支撐件10安裝有絞車41。因此,由於可在內槽屋頂14之外側配置絞車41,因此可容易地進行該絞車41之處理及設置。
以上,係一面參照圖式一面說明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前述實施形態。在前述之實施形態中所示之各構成構件的形狀及組合等係為一例,在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的範圍下,可依據設計要求等進行各種變更。
例如,在前述實施形態中,雖藉由一個定滑輪與一對(二個)動滑輪而構成下降裝置之滑輪群,但亦可將動滑輪設為三個以上,並對應於該動滑輪而將定滑輪設為複數個。此外,亦可將動滑輪設為一個,將定滑輪設為複數個。
在前述實施形態中,雖在內槽之組裝時將用以支撐內槽側板之複數個附腳架台6設置在外槽之側壁3的內周面側,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方法。亦即,亦可在不使用附腳架台6的情況下,利用基礎版1、具體而言係設置在基礎版1之上表面的底部襯墊來支撐內槽側板7。
在前述實施形態中,雖利用下降裝置40使桿20b一個一個地降低,但只要能藉由關節板9(關節支撐件10)或絞車41(驅動部)來進行支撐,則亦可使2個以上之桿20b一同降低。
在前述實施形態中,雖將安裝構件31利用在千斤頂本體20a(舉升裝置19)之關節板9(關節支撐件10)的固定、滑輪群42之保持,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方法。千斤頂本體20a亦可不利用安裝構件31來固定關節板9或關節支撐件10,滑輪群42亦可直接保持在關節板9及關節支撐件10。
再者,前述實施形態之絞車41雖係安裝在關節支撐件10,但亦可安裝在關節板9。絞車41係只要可進行金屬線之送出及拉回者,則亦可為其他構成。
在前述實施形態中,雖於內槽之組裝步驟後、且舉升桿20之下降步驟之前,將舉升裝置19(千斤頂 本體20a)固定在關節支撐件10,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方法。例如,亦可將該下降裝置40安裝在第2懸吊架台25,並利用該下降裝置40使舉升桿20從第2懸吊架台25降低至槽之底面。
10a‧‧‧支撐板
10b‧‧‧被懸吊板
20(20b)‧‧‧舉升桿(桿)
30‧‧‧螺栓
31‧‧‧安裝構件
40‧‧‧下降裝置
41‧‧‧絞車(驅動部)
42‧‧‧滑輪群
42a‧‧‧定滑輪
42b‧‧‧動滑輪
43‧‧‧金屬線
44‧‧‧安裝夾具
45‧‧‧金屬線
46‧‧‧鉤部
47‧‧‧金屬線
48‧‧‧保持夾具
48a‧‧‧安裝板
48b‧‧‧安裝孔
48c‧‧‧保持部
49‧‧‧金屬線

Claims (3)

  1. 一種具有內槽與外槽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該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係具有:在前述外槽之側壁內側組裝圓環狀之關節部的關節部組裝步驟;將具有連結在前述關節部之舉升桿的舉升裝置安裝在前述外槽之側壁的舉升裝置安裝步驟;藉由前述舉升裝置將前述關節部吊起而使其上升,並在上升後之前述關節部的下側安裝內槽側板,以組裝內槽之內槽組裝步驟;以及在該前述內槽組裝步驟之後,利用下降裝置使前述舉升桿降低至前述槽之底面的舉升桿下降步驟,其中,該下降裝置係具有:由定滑輪及動滑輪所構成之滑輪群;架設在該滑輪群之定滑輪及動滑輪的金屬線;及進行該金屬線之送出及拉回的驅動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其中,前述滑輪群係具有複數個動滑輪。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其中,在前述關節部組裝步驟中,於前述關節部之外側組裝被連結在前述舉升裝置而被吊起之關節支撐件;使前述下降裝置之前述驅動部安裝在前述關節支撐件。
TW104138036A 2014-11-19 2015-11-18 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 TWI5644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34543A JP6351174B2 (ja) 2014-11-19 2014-11-19 円筒型タンクの構築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9307A true TW201629307A (zh) 2016-08-16
TWI564462B TWI564462B (zh) 2017-01-01

Family

ID=560771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8036A TWI564462B (zh) 2014-11-19 2015-11-18 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351174B2 (zh)
PH (1) PH12015000395A1 (zh)
TW (1) TWI56446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684930B2 (de) * 1967-08-19 1976-04-01 Salzgitter Stahlbau Gmbh, 3320 Salzgitter Einrichtung zur montage eines behaelters
US9386988B2 (en) * 2010-09-30 2016-07-12 Ethicon End-Surgery, LLC Retainer assembly including a tissue thickness compensator
JP4960496B1 (ja) * 2010-12-27 2012-06-27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
JP6018865B2 (ja) * 2012-09-28 2016-11-02 株式会社Ihi 円筒型タンクの構築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64462B (zh) 2017-01-01
PH12015000395A1 (en) 2017-10-18
JP2016098510A (ja) 2016-05-30
JP6351174B2 (ja) 2018-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50197953A1 (en)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cylindrical tank
TWI577866B (zh) 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
JP6106539B2 (ja) 円筒型タンクの構築方法
JP2018204194A (ja) 深礎杭の鉄筋構築施工方法及び吊り冶具
TWI564462B (zh) 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
TWI597410B (zh) 圓筒型槽的構築方法
CN106284997B (zh) 钢筋混凝土烟囱的大钢模整体提升施工方法
TWI557299B (zh) 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
TWI537459B (zh) 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
TWI609124B (zh) 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
TWI598492B (zh) 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
TWI608153B (zh) 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
TWI598493B (zh) 舉升系統之同步方法及圓筒型槽之建構方法
TWI502119B (zh) 圓筒型儲槽之構築方法
JP2019078051A (ja) タンク及びタンクの構築方法
TWI675956B (zh) 頂部支撐件
TW201404991A (zh) 圓筒型儲槽之構築方法
TWI620861B (zh) 圓筒型槽之建構方法
TWI585280B (zh) 圓筒型槽的建構方法
JP6189132B2 (ja) 筒状構造物の外径変化に応じて位置調整可能な昇降機支持架台
JP2016098514A (ja) 円筒型タンクの構築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