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21367A - 玻璃及玻璃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玻璃及玻璃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21367A
TW201621367A TW104135286A TW104135286A TW201621367A TW 201621367 A TW201621367 A TW 201621367A TW 104135286 A TW104135286 A TW 104135286A TW 104135286 A TW104135286 A TW 104135286A TW 201621367 A TW201621367 A TW 20162136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lass
less
chamfered
gu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52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asabumi Ito
Naoaki Miyamoto
Kazuya Ishikawa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Glas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Glas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ahi Glass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6213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136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C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LASSES, GLAZES OR VITREOUS ENAMELS;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SURFACE TREAT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MADE FROM GLASS, MINERALS OR SLAGS; JOINING GLASS TO GLASS OR OTHER MATERIALS
    • C03C19/00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not in the form of fibres or filaments, by mechanical mea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C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LASSES, GLAZES OR VITREOUS ENAMELS;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SURFACE TREAT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MADE FROM GLASS, MINERALS OR SLAGS; JOINING GLASS TO GLASS OR OTHER MATERIALS
    • C03C27/00Joining pieces of glass to pieces of other inorganic material; Joining glass to glass other than by fusing
    • C03C27/06Joining glass to glass by processes other than fus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9/00Machines or devices designed for grinding edges or bevels on work or for removing bur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9/02Machines or devices designed for grinding edges or bevels on work or for removing burrs; Accessori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a special design with respect to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specific to articles to be ground
    • B24B9/06Machines or devices designed for grinding edges or bevels on work or for removing burrs; Accessori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a special design with respect to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specific to articles to be ground of non-metallic inorganic material, e.g. stone, ceramics, porcelain
    • B24B9/08Machines or devices designed for grinding edges or bevels on work or for removing burrs; Accessori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a special design with respect to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specific to articles to be ground of non-metallic inorganic material, e.g. stone, ceramics, porcelain of glass
    • B24B9/10Machines or devices designed for grinding edges or bevels on work or for removing burrs; Accessori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a special design with respect to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specific to articles to be ground of non-metallic inorganic material, e.g. stone, ceramics, porcelain of glass of plate glas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K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CHARGES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K2/00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C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LASSES, GLAZES OR VITREOUS ENAMELS;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SURFACE TREAT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MADE FROM GLASS, MINERALS OR SLAGS; JOINING GLASS TO GLASS OR OTHER MATERIALS
    • C03C2204/00Glasses, glazes or enamels with special properties
    • C03C2204/08Glass having a rough surfa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4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the processing of minerals
    • Y02P40/50Glass production, e.g. reusing waste heat during processing or shaping
    • Y02P40/57Improving the yield, e-g- reduction of reject r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AREA)
  • Glass Composition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Grinding And Polishing Of Tertiary Curved Surfaces And Surfaces With Complex Shapes (AREA)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玻璃係具有相互對向之第1面及第2面、以及設置於上述第1面與上述第2面之間之至少一個第1端面者,且具有連接上述第1面或上述第2面與上述第1端面之至少一個第1倒角面,上述第1倒角面之表面粗糙度Ra為0.4μm以下。

Description

玻璃及玻璃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玻璃及玻璃之製造方法。
近年來,於液晶電視、平板終端或智慧型手機所代表之攜帶型資訊終端等中設置有液晶顯示裝置。液晶顯示裝置具有作為背光裝置發揮功能之面狀發光裝置、及配置於該面狀發光裝置之光出射面側之液晶面板。
面狀發光裝置中存在直下型及邊緣照明型,但多用可謀求光源之小型化之邊緣照明型。邊緣照明型之面狀發光裝置具有光源、導光板、反射片、及擴散片等。
來自光源之光自形成於導光板之側面之入光面入射至導光板內。導光板於與液晶面板對向之光出射面及相反側之光反射面形成有複數個反射點。反射片以與光反射面對向之方式配置,擴散片以與光出射面對向之方式配置。
自光源入射至導光板之光被反射點及反射片反射並且前進、且自光出射面出射。自該光出射面出射之光於經擴散片擴散之後,入射至液晶面板。
作為該導光板之材質,可使用透過率較高且耐熱性優異之玻璃(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3-09319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3-030279號公報
搭載於攜帶型資訊終端等之液晶顯示裝置期待薄型化。伴隨著該液晶顯示裝置之薄型化之要求,用作導光板之玻璃亦要求薄型化。
然而,若將玻璃薄型化,則玻璃之強度降低。又,若為光出射面與入光面之角部及光反射面與入光面之角部等(以下,亦將該等角部總稱為「邊緣部」)呈直角相交之構成,則於將導光板(玻璃)搭載於面狀發光裝置或液晶顯示裝置時,存在邊緣部與其他構成物接觸而邊緣部損傷之情形。
因此,進行於邊緣部形成倒角部。倒角部藉由對玻璃之邊緣部進行研削加工而形成。於該研削加工時,自玻璃產生碎玻璃(玻璃屑)。於該碎玻璃附著於作為導光板使用之玻璃之情形時,會與反射點同樣地反射入射光。
藉由如此般入射光於碎玻璃進行反射,而被碎玻璃反射之光與被既定之反射點反射之反射光一併自光出射面出射。由此,於光出射面產生亮度不均,使用該導光板之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品質降低。
本發明之某一態樣之例示性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碎玻璃產生量之玻璃及玻璃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某一態樣提供一種玻璃,該玻璃係具有相互對向之第1面及第2面以及設置於上述第1面與上述第2面之間之至少一個第1端面者,且具有連接上述第1面或上述第2面與上述第1端面之至少一個第1倒角面,且 上述第1倒角面之表面粗糙度Ra為0.4μm以下。
又,本發明之另一態樣提供一種玻璃之製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準備具有相互對向之第1面及第2面、以及設置於上述第1面與上述第2面之間之至少一個第1端面及至少一個第2端面之玻璃基材;第1倒角步驟,其係對上述玻璃基材之上述第2端面進行倒角加工;鏡面加工步驟,其係對上述玻璃基材之上述第1端面進行鏡面加工;及第2倒角步驟,其係對上述鏡面加工步驟中所使用之上述玻璃基材之上述第1端面進行倒角加工,而形成連接上述第1面或上述第2面與上述第1端面之至少一個第1倒角面,且使上述第1倒角面之表面粗糙度Ra為0.4μm以下。
根據本發明之某一態樣,可抑制碎玻璃產生量,且防止於將玻璃用作導光板時產生亮度不均。
1‧‧‧液晶顯示裝置
2‧‧‧液晶面板
3‧‧‧面狀發光裝置
4‧‧‧光源
5‧‧‧導光板(玻璃)
6‧‧‧反射片
7‧‧‧擴散片
8‧‧‧反射器
10A‧‧‧反射點
10B‧‧‧反射點
10C‧‧‧反射點
12‧‧‧玻璃原材料
14‧‧‧玻璃基材
51‧‧‧光出射面(第1面)
52‧‧‧光反射面(第2面)
53‧‧‧入光面(第1端面)
54‧‧‧非入光面(第2端面)
55‧‧‧非入光面(第2端面)
56‧‧‧非入光面(第2端面)
57‧‧‧入光側倒角面(第1倒角面)
58‧‧‧非入光側倒角面(第2倒角面)
LA‧‧‧直徑
LB‧‧‧直徑
LC‧‧‧半徑
X‧‧‧寬度尺寸
Y‧‧‧寬度尺寸
W‧‧‧箭頭
圖1係表示將作為某一實施形態之玻璃用作導光板之液晶顯示裝置之概略構成圖。
圖2係表示導光板之光反射面之圖。
圖3係導光板之立體圖。
圖4係用以說明形成於導光板之倒角面之圖。
圖5係作為某一實施形態之玻璃之製造方法之步驟圖。
圖6係用以說明作為某一實施形態之玻璃之製造方法之切斷構成之圖。
圖7係用以說明鏡面加工步驟之圖。
圖8係表示入光側倒角部之表面粗糙度與碎玻璃產生量之關係之圖。
圖9係用以說明碎玻璃產生量之測定方法之圖。
其次,一面參照隨附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非限定性之例示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再者,於隨附之所有圖式中之記載中,對相同或對應之構件或零件標註相同或對應之參照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又,圖式只要未特別指定,則不以表示構件或零件間之相對比為目的。因此,具體之尺寸可依照以下之非限定性之實施形態,由業者決定。
又,以下所說明之實施形態為例示而非限定發明者,實施形態中所記述之所有特徵或其組合未必為發明之本質性者。
圖1表示將作為本發明之某一實施形態之玻璃用作導光板之液晶顯示裝置1。液晶顯示裝置1例如搭載於攜帶型資訊終端等謀求小型及薄型化之電子機器。
液晶顯示裝置1具有液晶面板2及面狀發光裝置3。
液晶面板2具有以夾著配設於中心之液晶層之方式積層有配向層、透明電極、玻璃基板及偏光鏡之構成。又,於液晶層之單面配設有彩色濾光片。液晶層之分子藉由對透明電極施加驅動電壓而繞配光軸旋轉,藉由繞著該配光軸之旋轉而進行特定之顯示。
面狀發光裝置3採用邊緣照明型以謀求小型化及薄型化。面狀發光裝置3具有光源4、導光板5、反射片6、擴散片7、及反射點10A~10C。
自光源4入射至導光板5之光被反射點10A~10C及反射片6反射並且前進且自導光板5之與液晶面板2對向之光出射面51出射。自該光出射面51出射之光經擴散片7擴散之後入射至液晶面板2。
光源4並無特別限定,但可使用熱陰極管、冷陰極管、或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該光源4以與導光板5之入光面53對向之方式配置。
又,為了提高自光源4呈放射狀發射之光向導光板5之入射效率,於光源4之背面側設置有反射器8。
反射片6具有於丙烯酸系樹脂等樹脂片之表面覆膜有光反射構件之構成。該反射片6配設於導光板5之光反射面52及非入光面54~56。光反射面52係導光板5之與光出射面51為相反側之面。非入光面54~56係光反射面52之端面中之除入光面53以外之端面。再者,若無需特別提高入射效率,則亦可設為不將反射片6配設於非入光面54~56之構成。
擴散片7可使用乳白色之丙烯酸系樹脂製薄膜等。擴散片7使自導光板5之光出射面51出射之光擴散,因此,可對液晶面板2之背面側照射不存在亮度不均之均勻之光。再者,反射片6及擴散片7例如藉由接著而固定於導光板5之特定位置。
其次,對導光板5進行說明。
導光板5係由透明度較高之玻璃形成。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用作導光板5之玻璃之材料,使用多成分系之氧化物玻璃。
具體而言,作為導光板5,使用如下玻璃構件,即,有效光程長度為5cm~200cm,有效光程長度中之可見光範圍(波長380nm~780nm)之平均內部透過率為80%以上,且JIS Z8701(附屬書)中之XYZ表色系統中之三刺激值之Y值為90%以上。Y值係根據Y=Σ(S(λ)×y(λ))求出。此處,S(λ)為各波長中之透過率,y(λ)為各波長之加權係數。因此,Σ(S(λ)×y(λ))係將各波長之加權係數與其透過率相乘者之總和。再者,y(λ)與眼之視網膜細胞中之M錐體(G錐體/綠)對應,於波長535nm之光下反應最強烈。可見光範圍之平均內部透過率於有效光 程長度中較佳為82%以上,更佳為85%以上,進而較佳為90%以上。Y值於有效光程長度中較佳為91%以上,更佳為92%以上,進而較佳為93%以上。
又,玻璃於另一表現中,在有效光程長度50mm之條件下之波長400nm~700nm中之平均內部透過率較佳為90%以上。藉此,可極力抑制入射至玻璃之光之衰減。在有效光程長度50mm之條件下之波長400nm~700nm中之平均內部透過率較佳為92%以上,更佳為95%以上,進而較佳為98%以上,特佳為99%以上。
在玻璃之有效光程長度50mm之條件下之波長400nm~700nm中之平均內部透過率可利用以下方法測定。首先,藉由將玻璃於與主面垂直之方向割斷而獲得自玻璃之中心部分以縱向50mm×橫向50mm之尺寸採取且相互對向之第1及第2割斷面(端面)以成為算術平均粗糙度Ra≦0.03μm之方式設置之樣品SA。於該樣品SA中,於自上述第1割斷面至法線方向上之50mm長中,藉由紫外可見紅外分光光度計(UH4150、日立高新技術科學公司製造)利用狹縫等使入射光之束寬較板厚更窄之後進行測定。自以此方式獲得之有效光程長度50mm之條件下之透過率去除因表面之反射導致之損失,藉此獲得有效光程長度50mm之條件下之內部透過率。
用作導光板5之玻璃之鐵之含量之總量A為100質量ppm以下於滿足上述波長400nm~700nm中之內部透過率之方面較佳,更佳為40質量ppm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ppm以下。另一方面,用作玻璃板之玻璃之鐵之含量之總量A為5質量Ppm以上於在多成分系之氧化物玻璃製造時提高玻璃之熔解性方面較佳,更佳為8質量ppm以上,進而較佳為10質量ppm以上。再者,用作導光板5之玻璃之鐵之含量之總量A可根據於玻璃製造時添加之鐵之量進行調節。
於本說明書中,將玻璃之鐵之含量之總量A作為Fe2O3之含量表 示,但並非玻璃中存在之鐵均作為Fe3+(3價之鐵)存在。通常,玻璃中同時存在Fe3+與Fe2+(2價之鐵)。Fe2+及Fe3+於波長400nm~700nm之範圍中具有吸收係數,但Fe2+之吸收係數(11cm-1Mol-1)較Fe3+之吸收係數(0.96cm-1Mol-1)大1位數,因此,Fe2+使波長400nm~700nm中之內部透過率進一步降低。因此,Fe2+之含量較少於提高波長400nm~700nm中之內部透過率方面較佳。
用作導光板5之玻璃之Fe2+之含量B為20質量ppm以下於滿足上述波長400nm~700nm中之內部透過率方面較佳,更佳為10質量ppm以下,進而較佳為5質量ppm以下。另一方面,用作導光板5之玻璃之Fe2+之含量B為0.01質量ppm以上於在多成分系之氧化物玻璃製造時提高玻璃之熔解性方面較佳,更佳為0.05質量ppm以上,進而較佳為0.1質量ppm以上。
再者,用作導光板5之玻璃之Fe2+之含量B可根據於玻璃製造時添加之氧化劑之量、或熔解溫度等進行調節。對於在玻璃製造時添加之氧化劑之具體之種類及添加量於下文中進行敍述。Fe2O3之含量A係利用螢光X射線測定求出之換算為Fe2O3之全鐵之含量(質量ppm)。Fe2+之含量B係依據ASTM C169-92(2011)而測定。再者,所測定出之Fe2+之含量B係換算為Fe2O3而表示。
以下表示用作導光板5之玻璃之組成之較佳之具體例。但是,用作導光板5之玻璃之組成並不限定於該等。
用作導光板5之玻璃之一構成例(構成例EA)以氧化物基準之質量百分率表示,包含60%~80%之SiO2、0%~7%之Al2O3、0%~10%之MgO、0%~20%之CaO、0%~15%之SrO、0%~15%之BaO、3%~20%之Na2O、0%~10%之K2O、及5質量ppm~100質量ppm之Fe2O3
用作導光板5之玻璃之另一構成例(構成例EB)以氧化物基準之質量百分率表示,包含45%~80%之SiO2、超過7%且30%以下之Al2O3、 0%~15%之B2O3、0%~15%之MgO、0%~6%之CaO、0%~5%之SrO、0%~5%之BaO、7%~20%之Na2O、0%~10%之K2O、0%~10%之ZrO2、及5質量ppm~100質量ppm之Fe2O3
用作導光板5之玻璃之又一構成例(構成例EC)以氧化物基準之質量百分率表示,包含45%~70%之SiO2、10%~30%之Al2O3、0%~15%之B2O3、合計5%~30%之MgO、CaO、SrO及BaO、合計0%以上且未達3%之Li2O、Na2O及K2O、以及5質量ppm~100質量ppm之Fe2O3
以下,對具有上述成分之本實施形態之用作導光板5之玻璃之組成之各成分之組成範圍進行說明。再者,各組成之含量之單位均為氧化物基準之質量百分率表示或質量ppm表示,分別僅表示為「%」或「ppm」。
SiO2為玻璃之主成分。為了保持玻璃之耐候性及失透特性,SiO2之含量以氧化物基準之質量百分率表示,於構成例EA中較佳為60%以上,更佳為63%以上,於構成例EB中較佳為45%以上,更佳為50%以上,於構成例EC中較佳為45%以上,更佳為50%以上。
另一方面,為了使熔解容易,且使氣泡品質良好,又,為了將玻璃中之二價鐵(Fe2+)之含量抑制為較低且使光學特性良好,SiO2之含量於構成例EA中較佳為80%以下,更佳為75%以下,於構成例EB中較佳為80%以下,更佳為70%以下,於構成例EC中較佳為70%以下,更佳為65%以下。
Al2O3於構成例EB及EC中係提高玻璃之耐候性之必需成分。於本實施形態之玻璃中,為了維持實用上必需之耐候性,Al2O3之含量於構成例EA中較佳為1%以上,更佳為2%以上,於構成例EB中較佳為超過7%,更佳為10%以上,於構成例EC中較佳為10%以上,更佳為13%以上。
但是,為了將二價鐵(Fe+)之含量抑制為較低,使光學特性良好,且使氣泡品質良好,Al2O3之含量於構成例EA中較佳為7%以下,更佳為5%以下,於構成例EB中較佳為30%以下,更佳為23%以下,於構成例EC中較佳為30%以下,更佳為20%以下。
B2O3係促進玻璃原料之熔融且提高機械特性或耐候性之成分,但為了不產生因揮發導致之脈理(ream)之產生、爐壁之侵蝕等缺陷,B2O3之含量於玻璃EA中較佳為5%以下,更佳為3%以下,於構成例EB及EC中較佳為15%以下,更佳為12%以下。
Li2O、Na2O、及K2O等鹼金屬氧化物係對促進玻璃原料之熔融且調整熱膨脹、黏性等有用之成分。
因此,Na2O之含量於構成例EA中較佳為3%以上,更佳為8%以上。Na2O之含量於構成例EB中較佳為7%以上,更佳為10%以上。但是,為了保持熔解時之澄清性且保持所要製造之玻璃之氣泡品質,Na2O之含量於構成例EA及EB中較佳為設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設為15%以下,於構成例EC中較佳為設為3%以下,更佳為設為1%以下。
又,K2O之含量於構成例EA及EB中較佳為10%以下,更佳為7%以下,於構成例EC中較佳為2%以下,更佳為1%以下。
又,Li2O為任意成分,但為了使玻璃化較容易,將作為來自原料之雜質而包含之鐵含量抑制為較低,且為將分批成本抑制為較低,而於構成例EA、EB及EC中,可含有2%以下之Li2O。
又,為了保持熔解時之澄清性且保持所要製造之玻璃之氣泡品質,該等鹼金屬氧化物之合計含量(Li2O+Na2O+K2O)於構成例EA及EB中較佳為5%~20%,更佳為8%~15%,於構成例EC中較佳為0%~2%,更佳為0%~1%。
MgO、CaO、SrO、及BaO等鹼土類金屬氧化物係對促進玻璃原料之熔融且調整熱膨脹、黏性等有用之成分。
MgO具有降低玻璃熔解時之黏性且促進熔解之作用。又,MgO具有降低比重且使玻璃板不易產生缺陷之作用,因此,於構成例EA、EB及EC中可含有該MgO。又,為了降低玻璃之熱膨脹係數且使失透特性良好,MgO之含量於構成例EA中較佳為10%以下,更佳為8%以下,於構成例EB中較佳為15%以下,更佳為12%以下,於構成例EC中較佳為10%以下,更佳為5%以下。
CaO係促進玻璃原料之熔融且調整黏性、熱膨脹等之成分,因此,於構成例EA、EB及EC中可含有該CaO。為了獲得上述作用,於構成例EA中,CaO之含量較佳為3%以上,更佳為5%以上。又,為了使失透良好,於構成例EA中,較佳為20%以下,更佳為10%以下,於構成例EB中較佳為6%以下,更佳為4%以下。
SrO具有增大熱膨脹係數及降低玻璃之高溫黏度之效果,為了獲得該效果,於構成例EA、EB及EC中可含有SrO。但是,為了將玻璃之熱膨脹係數抑制為較低,SrO之含量於構成例EA及EC中較佳為設為15%以下,更佳為設為10%以下,於構成例EB中較佳為設為5%以下,更佳為設為3%以下。
BaO與SrO同樣地具有增大熱膨脹係數及降低玻璃之高溫黏度之效果,為了獲得該效果,於EA、EB及EC中可含有BaO。但是,為了將玻璃之熱膨脹係數抑制為較低,於構成例EA及EC中較佳為設為15%以下,更佳為設為10%以下,於構成例EB中較佳為設為5%以下,更佳為設為3%以下。
又,為了將熱膨脹係數抑制為較低,使失透特性良好,且維持強度,該等鹼土類金屬氧化物之合計含量(MgO+CaO+SrO+BaO)於構成例EA中較佳為10%~30%,更佳為13%~27%,於構成例EB中較佳為1%~15%,更佳為3%~10%,於構成例EC中較佳為5%~30%,更佳為10%~20%。
於本實施形態之用作導光板5之玻璃之玻璃組成中,為了提高玻璃之耐熱性及表面硬度,於構成例EA、EB及EC中,作為任意成分可含有10%以下之ZrO2,較佳為含有5%以下之ZrO2。藉由將ZrO2之含量設為10%以下,玻璃變得不易失透。
於本實施形態之用作導光板5之玻璃之玻璃組成中,為了提高玻璃之熔解性,亦可於構成例EA、EB及EC中含有5ppm~100ppm之Fe2O3。再者,Fe2O3量之較佳之範圍係如上所述。
又,本實施形態之用作導光板5之玻璃亦可含有SO3作為澄清劑。於此情形時,SO3含量以質量百分率表示較佳為超過0%且為0.5%以下。SO3含量更佳為0.4%以下,進而較佳為0.3%以下,進而較佳為0.25%以下。
又,本實施形態之用作導光板5之玻璃亦可含有Sb2O3、SnO2及As2O3中之一種以上作為氧化劑及澄清劑。於此情形時,Sb2O3、SnO2或As2O3中之一種以上之含量以質量百分率表示較佳為0%~0.5%。Sb2O3、SnO2或As2O3中之一種以上之含量更佳為0.2%以下,進而較佳為0.1%以下,進而較佳為實質上不含有。
但是,由於Sb2O3、SnO2及As2O3作為玻璃之氧化劑而發揮作用,故而亦可為了調節玻璃之Fe2+之量而於上述範圍內進行添加。但是,就環境方面而言,較佳為實質上不含有As2O3
又,本實施形態之用作導光板5之玻璃亦可含有NiO。於含有NiO之情形時,NiO亦作為著色成分發揮功能,因此,NiO之含量相對於上述玻璃組成之合量較佳為設為10ppm以下。尤其是,就不使波長400nm~700nm中之玻璃板之內部透過率降低之觀點而言,NiO較佳為設為1.0ppm以下,更佳為設為0.5ppm以下。
本實施形態之用作導光板5之玻璃亦可含有Cr2O3。於含有Cr2O3之情形時,Cr2O3亦作為著色成分發揮功能,因此,Cr2O3之含量相對 於上述玻璃組成之合量較佳為設為10ppm以下。尤其是,就不使波長400nm~700nm中之玻璃板之內部透過率降低之觀點而言,Cr2O3較佳為設為1.0ppm以下,更佳為設為0.5ppm以下。
本實施形態之用作導光板5之玻璃亦可含有MnO2。於含有MnO2之情形時,MnO2亦作為吸收可見光之成分發揮功能,因此,MnO2之含量相對於上述玻璃組成之合量較佳為設為50ppm以下。尤其是,就不使波長400nm~700nm中之玻璃板之內部透過率降低之觀點而言,MnO2較佳為設為10ppm以下。
本實施形態之用作導光板5之玻璃亦可包含TiO2。於含有TiO2之情形時,TiO2亦作為吸收可見光之成分發揮功能,因此,TiO2之含量相對於上述玻璃組成之合量較佳為設為1000ppm以下。就不使波長400nm~700nm中之玻璃板之內部透過率降低之觀點而言,TiO2更佳為將含量設為500ppm以下,特佳為設為100ppm以下。
本實施形態之用作導光板5之玻璃亦可包含CeO2。CeO2具有降低鐵之氧化還原之效果,可減小Fe2+量相對於全鐵量之比率。另一方面,亦為了抑制將鐵之氧化還原降低為未達3%,CeO2之含量相對於上述玻璃組成之合量較佳為設為1000ppm以下。又,CeO2之含量更佳為設為500ppm以下,進而較佳為設為400ppm以下,特佳為設為300ppm以下,最佳為設為250ppm以下。
本實施形態之用作導光板5之玻璃亦可包含選自由CoO、V2O5及CuO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成分。於含有該等成分之情形時,亦作為吸收可見光之成分發揮功能,因此,上述成分之含量相對於上述玻璃組成之合量較佳為設為10ppm以下。尤其是,為了不使波長400nm~700nm中之玻璃板之內部透過率降低,較佳為實質上不含有該等成分。
然而,用作導光板5之玻璃並不限定於該等。
如圖1以及圖2~圖4所示,該導光板5具有光出射面51(第1面)、光反射面52(第2面)、入光面53(第1端面)、非入光面54~56(第2端面)、入光側倒角面57(第1倒角面)、及非入光側倒角面58(第2倒角面)。
光出射面51係與液晶面板2對向之面。於本實施形態中,光出射面51於俯視之狀態(自上方觀察光出射面51之狀態)下具有矩形狀。然而,光出射面51之形狀並不限定於矩形狀。
該光出射面51之大小係與液晶面板2對應地決定,因此,並無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300mm×300mm以上之尺寸,更佳為500mm×500mm以上之尺寸。導光板5具有較高之剛性,因此尺寸越大越發揮其效果。
光反射面52係與光出射面51對向之面。光反射面52以相對於光出射面51成為平行之方式形成。又,光反射面52之形狀及尺寸以與光出射面51成為相同之方式形成。
然而,光反射面52亦可不必相對於光出射面51平行,亦可具有設置有階差或梯度之構成。又,光反射面52之尺寸亦可設為與光出射面51不同之尺寸。
如圖2所示,於光反射面52形成有反射點10A~10C。該反射點10A~10C例如係將白色墨水印刷成點狀者。自入光面53入射之光之亮度較強,藉由於導光板5內反射並前進而亮度降低。
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自入光面53朝向光之前進方向(朝向圖1及圖2中之右方向)使反射點10A~10C之大小不同。具體而言,靠近入光面53之區域中之反射點10A之直徑(LA)設定為較小,以隨著自靠近該入光面53之區域朝向光之前進方向反射點10B之直徑(LB)及反射點10C之直徑之半徑(LC)變大之方式設定(LA<LB<LC)。
如此,藉由使各反射點10A之大小朝向導光板5內之光之前進方 向變化,可使自光出射面51出射之出射光之亮度均勻化,從而可抑制亮度不均之產生。再者,藉由代替各反射點10A之大小,而使各反射點10A之數密度朝向導光板5內之光之前進方向變化,亦可獲得同等之效果。又,藉由於光反射面52形成如反射所入射之光之槽以代替反射點10A,亦可獲得同等之效果。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光出射面51與光反射面52之間形成4個端面。於4個端面中,作為第1端面之入光面53係來自上述光源4之光入射到之面。作為第2~第4端面之非入光面54~56係來自光源4之光入射不到之面。
入光面53較佳為於形成導光板5之玻璃之製造時被鏡面加工。具體而言,入光面53之表面之算術平均粗糙度(中心線平均粗糙度)Ra較佳為未達0.10μm,更佳為0.03μm,進而較佳為0.01μm以下,特佳為0.005μm以下。由此,提高自光源4入光至導光板5內之光之入光效率。入光面53之厚度(圖4中箭頭W所示)設定為由搭載面狀發光裝置3之液晶顯示裝置1要求之厚度。
再者,於以下說明中,於記載為表面粗糙度Ra之情形時,係指利用JIS B 0601~JIS B 0031所得之算術平均粗糙度(中心線平均粗糙度)。
於光出射面51與入光面53之間、及光反射面52與入光面53之間形成有入光側倒角面57。
於本實施形態中,示出了於光出射面51與入光面53之間、及光反射面52與入光面53之間之兩者形成有入光側倒角面57之例,但亦可設為僅於任一者形成入光側倒角面57之構成。
於如本實施形態般要求小型化及薄型化之面狀發光裝置3中,較理想為使導光板5之厚度亦較薄。因此,本實施形態之導光板5之厚度為10mm以下。然而,於設為未在導光板5設置入光側倒角面57而具 有角部之構成之情形時,存在於面狀發光裝置3之組裝時等導光板5之角部與其他構成物接觸而損傷之情形,於此種情形時,導光板5之強度可能會降低。因此,本實施形態之導光板5之厚度為0.5mm以上,進而於入光面53之上緣及下緣形成有入光側倒角面57。
導光板5之厚度更佳為0.7mm以上,進而較佳為1.0mm以上,進一步較佳為1.5mm以上。藉由導光板5之厚度為0.7mm以上,可獲得充分之剛性。又,導光板5之厚度更佳為3.0mm以下,藉此,可有助於面發光照明裝置之薄型化。
為了提高自光源4向導光板5內之光之入光效率,必須擴大入光面53之面積。因此,入光側倒角面57較理想為較小,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入光側倒角面57進行倒角加工。
若將入光側倒角面57(倒角面)之寬度尺寸設為X(mm),則如圖4所示,該寬度尺寸X之倒角面長度方向(以下簡稱為長度方向)上之平均值Xave為0.1mm。Xave較佳為0.1mm~0.5mm。若Xave為0.5mm以下,則可增大入光面53之寬度尺寸。若Xave為0.1mm以上,則可減小下述X之誤差。
於入光側倒角面57之寬度尺寸X中,實際上於長度方向上產生因倒角加工時之加工不均導致之誤差。於圖4中,入光側倒角面57之寬度尺寸X之誤差為0.05mm以下。如此,於入光側倒角面57之寬度尺寸X之長度方向上之平均值為Xave(mm)之情形時,X之長度方向上之誤差較佳為Xave之50%以內。即,X較佳為滿足0.5Xave≦X≦1.5Xave。X之長度方向上之誤差更佳為Xave之40%以內,進而較佳為Xave之30%以內,特佳為Xave之20%以內。藉此,長度方向上之入光側倒角面57之寬度尺寸及入光面53之寬度尺寸之誤差變小,因此,可減小於導光板5產生之亮度不均。
又,入光側倒角面57之表面粗糙度Ra為0.4μm以下。再者,對於 將入光側倒角面57之表面粗糙度Ra設為0.4μm以下之理由,為便於說明,設為下文所述者。入光側倒角面57之表面粗糙度Ra較佳為0.1μm以下,更佳為0.05μm以下,進而較佳為未達0.03μm。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3所示,於光出射面51與非入光面54之間、光反射面52與非入光面54之間、光出射面51與非入光面55之間、光反射面52與非入光面55之間、光出射面51與非入光面56之間、光反射面52與非入光面56之間均形成有非入光側倒角面58。然而,亦可設為不必於所有上述部位形成非入光側倒角面58,而選擇性地形成非入光側倒角面58之構成。
若將非入光側倒角面58之寬度尺寸設為Y(mm),則如圖4所示,該寬度尺寸Y之長度方向上之平均值Yave為Yave=0.1(mm)~0.6(mm)。若Yave為0.6mm以下,則可增大非入光面54~56之寬度尺寸。若Yave為0.1mm以上,則可減小下述Y之誤差。
於非入光側倒角面58之寬度尺寸Y中,於長度方向上產生因倒角加工時之加工不均導致之誤差。於Y之長度方向上之平均值為Yave(mm)之情形時,Y之長度方向上之誤差較佳為Yave之50%以內。即,Y較佳為滿足0.5Yave≦Y≦1.5Yave。Y之長度方向上之誤差更佳為Yave之40%以內,進而較佳為Yave之30%以內,特佳為Yave之20%以內。藉此,入射光反射之非入光面54~56之長度方向上之寬度尺寸之誤差變小,因此,可減小於導光板5產生之亮度不均。
又,非入光側倒角面58之表面粗糙度Ra可大於入光側倒角面57之表面粗糙度Ra。於此情形時,入光側倒角面57之表面粗糙度Ra較佳為0.4μm以上。又,非入光側倒角面58之表面粗糙度Ra較佳為1.0μm以下。
形成非入光側倒角面58之非入光面54~56不會入光來自光源4之光,因此,無需對非入光面54~56之表面高精度地進行加工。因此, 非入光側倒角面58之表面粗糙度Ra設定為較入光側倒角面57之情形更大,藉此,非入光側倒角面58之加工與入光側倒角面57相比變得容易,生產性提高。進而,藉由使非入光側倒角面58之表面粗糙度Ra為0.4μm以上且1.0μm以下,於反射片6接著於非入光側倒角面58之情形時兩者間之接著性良好。再者,若不考慮生產性,則非入光側倒角面58之表面粗糙度Ra未達0.4μm就防止裂痕之觀點而言較佳。
又,非入光面54~56之表面粗糙度Ra為1.5μm以下。非入光面54~56之表面粗糙度Ra較佳為1.0μm以下,更佳為0.8μm以下。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未對非入光面54~56進行研磨處理。因此,非入光面54~56之表面粗糙度Ra均設定為較入光面53之表面粗糙度Ra更大,非入光面54~56之表面粗糙度Ra較佳為0.03μm以上,更佳為0.1μm以上。藉此,非入光面54~56之加工與入光面53相比變得容易或無需加工,生產性提高。然而,亦可對非入光面54~56進行研磨處理。
其次,對成為導光板5之玻璃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圖5~圖7係用以說明導光板5之製造方法之圖。圖5係表示導光板5之製造方法之步驟圖。
於製造導光板5時,首先準備玻璃原材料12。該玻璃原材料12如上述般有效光程長度為5cm~200cm,厚度為0.5mm~10mm,有效光程長度中之可見光範圍之平均內部透過率為80%以上,且JIS Z8701(附屬書)中之XYZ表色系統中之三刺激值之Y值為90%以上。該玻璃原材料12具有大於導光板5之既定形狀之形狀。
對玻璃原材料12首先實施圖5中步驟S10所示之切斷步驟。於切斷步驟中,使用切削裝置於圖6中虛線所示之各位置(1處入光面側位置及3處非入光面側位置)進行切斷加工處理。再者,切斷加工處理亦可不一定非要對3處非入光面側位置進行,亦可僅對與1處入光面側位 置對向之1處非入光面側位置進行切斷加工。
藉由進行切斷加工處理,自玻璃原材料12將玻璃基材14切斷。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導光板5於俯視下具有矩形狀,因此,對1處入光面側位置及3處非入光面側位置進行切斷加工處理。然而,切斷位置係根據導光板5之形狀適當選定者。
若切斷加工處理結束,則實施第1倒角步驟(步驟S12)。於第1倒角步驟中,使用研削裝置於光出射面51與非入光面56之間、及光反射面52與非入光面56之間之兩者形成非入光側倒角面58。
再者,於在光出射面51與非入光面54之間、光反射面52與非入光面54之間、光出射面51與非入光面55之間、及光反射面52與非入光面55之間全部、或在任一部位形成非入光側倒角面58之情形時,於該第1倒角步驟中進行倒角加工處理。
又,於該第1倒角步驟中,亦可對光出射面51與入光面53之間、或光反射面52與入光面53之間進行倒角加工。於此情形時,所獲得之倒角面之表面粗糙度Ra大於在下述第2倒角步驟中獲得之入光側倒角面57之表面粗糙度Ra就生產性之觀點而言較佳。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第1倒角步驟中對非入光面54~56進行研削處理或研磨處理。進行對於非入光面54~56之研削處理或研磨處理可於形成上述非入光側倒角面58之前進行,可於形成上述非入光側倒角面58之後進行,亦可同時進行。再者,對於非入光面54、55,亦可將進行切斷加工處理之面直接用作非入光面54、55。
第1倒角步驟(步驟S12)亦可與下述鏡面加工步驟(步驟S14)及第2倒角步驟(步驟S16)同時或於其等之後進行,但較佳為於其等之前進行。藉此,可於步驟S12中以相對較快之速率進行與導光板5之形狀對應之加工,因此,生產性提高,並且於步驟S12中產生之相對較大之碎玻璃不易損傷入光面53或入光側倒角面57。
若第1倒角步驟(步驟S12)結束,則接下來實施鏡面加工步驟(步驟S14)。於該鏡面加工步驟中,如圖7所示般對玻璃基材14之入光面側進行鏡面加工而形成入光面53。如上所述,入光面53係來自光源4之光入射到之面。由此,入光面53以表面粗糙度Ra成為未達0.03μm之方式被鏡面加工。
若於鏡面加工步驟(步驟S14)中於玻璃基材14形成入光面53,則繼而實施第2倒角步驟(步驟S16),藉此,對光出射面51與入光面53之間、及光反射面52與入光面53之間進行研削處理或研磨處理,藉此,形成入光側倒角面57(倒角面)。再者,步驟S16可於步驟S14之前進行,亦可與步驟S14同時進行。
於第2倒角步驟中,若將入光側倒角面57之寬度尺寸X之長度方向上之平均值設為Xave,則以X之長度方向上之誤差成為Xave之50%以內之方式,又,以表面粗糙度Ra成為0.4μm以下之方式進行加工。
於形成該入光側倒角面57時,作為進行研削處理或研磨處理之工具可使用磨石,又,除磨石以外,亦可使用包含布、皮、橡膠等之拋光輪或毛刷等,此時,亦可使用氧化鈰、氧化鋁、金剛砂、膠體二氧化矽等研磨劑。
藉由實施以上步驟S10~S16所示之各步驟而製造導光板5。再者,上述反射點10A~10C係於製造導光板5之後被印刷於光反射面52。
然而,於上述導光板5之製造時實施之切斷加工、倒角加工、鏡面加工等各步驟中,自玻璃原材料12及玻璃基材14產生玻璃屑(碎玻璃)。切斷步驟及第1倒角步驟係精度較鏡面加工步驟及第2倒角步驟低之加工,因此,所產生之碎玻璃相對較大,由此,不易附著於導光板5。
相對於此,鏡面加工步驟及第2倒角步驟係精度較高之加工,因 此,所產生之碎玻璃小於在切斷步驟及第1倒角步驟中產生之碎玻璃。因此,於鏡面加工步驟及第2倒角步驟中產生之碎玻璃容易附著於導光板5。
進而,鏡面加工步驟及第2倒角步驟係對於入光面53及入光側倒角面57之加工,因此,於鏡面加工步驟及第2倒角步驟中產生之碎玻璃容易附著於入光面53及入光側倒角面57之附近。
於入光面53及入光側倒角面57之附近位置如圖2所示般形成直徑LA較小之反射點10A。即,形成反射點10A之區域係導光板5之玻璃露出之面積較寬之區域。
進而,碎玻璃如上所述般為玻璃屑,因此,具有反射光之性質。
由此,關於自光源4入光之光之反射量,碎玻璃附著於形成該反射點10A之區域之情形與碎玻璃附著於形成反射點10B、10C之區域之情形相比大幅地變化(反射量變多)。因此,尤其於碎玻璃附著於形成反射點10A之區域之情形時,於導光板5中產生之亮度不均變大。
為了抑制形成該反射點10A之區域中之亮度不均之產生,必須抑制於入光面53及入光側倒角面57之加工時產生之碎玻璃之產生量。作為倒角加工之入光側倒角面57之加工與被鏡面加工之入光面53之加工相比產生之碎玻璃之量較多。
因此,本發明者們進行了測定於入光側倒角面57之加工中產生之碎玻璃量之實驗。又,於該實驗中,於使入光側倒角面57之加工精度變化之情形時,擴散片7之表面粗糙度Ra變化,因此,調查入光側倒角面57之表面粗糙度Ra與產生之碎玻璃量之相關關係。
於入光側倒角面57之倒角加工時產生之碎玻璃係以如下方法定量。圖9係表示所產生之碎玻璃之定量方法之步驟圖。
為了定量於入光側倒角面57之倒角加工時產生之碎玻璃,準備 加入有純水之燒杯,使實施倒角加工後之導光板5之入光側倒角面57及其附近浸漬於該純水內(步驟S30)。
藉由實施倒角加工,碎玻璃附著於入光側倒角面57及其附近。由此,附著於入光側倒角面57等之碎玻璃亦成為浸漬於純水內之狀態。
其次,藉由使燒杯超音波振動而對導光板5之入光側倒角面57進行超音波洗淨(步驟S32)。藉由進行該超音波洗淨,附著於入光側倒角面57及其附近之碎玻璃掉落至燒杯之底部並積存(亦將落下有該碎玻璃之純水稱為「碎玻璃水」)。
其次,利用預先進行了重量測定之過濾器對在步驟S32中製成之碎玻璃水進行過濾(步驟S34)。藉此,碎玻璃被過濾器提取。提取有碎玻璃之過濾器使用乾燥機進行乾燥處理(步驟S36)。
其次,於過濾器充分乾燥之後,進行該過濾器之重量測定(步驟S38)。然後,自於步驟S38中測定之重量減去預先測定之過濾器之重量,藉此可獲得於入光側倒角面57之倒角加工時產生之碎玻璃之產生量(步驟S40)。
圖8表示入光側倒角面57之表面粗糙度Ra與碎玻璃產生量(每1mm2產生之碎玻璃之質量)之關係。由圖8可知,於入光側倒角面57之表面粗糙度Ra大於0.3μm之範圍內,碎玻璃產生量與表面粗糙度Ra相關。
再者,於本實驗中,不僅入光側倒角面57,入光面53亦浸漬於純水內,但因此導致之對碎玻璃產生量與表面粗糙度Ra之相關關係之影響可忽略。其原因在於,本實施形態中之入光面53之表面粗糙度Ra未達0.03μm,根據圖8,於入光面53中產生之碎玻璃量較微小。
另一方面,本發明者們進行了求出於碎玻璃附著於入光側倒角面57之情形時產生亮度不均之碎玻璃產生量之運算。
若碎玻璃之直徑為100μm以上,則會對導光板5之發光特性(亮度不均等)造成影響。又,如上所述,對導光板5之光學特性造成影響之碎玻璃之附著位置係形成小徑(LA)之反射點10A之區域。形成該反射點10A之區域之面積係導光板5之全部面積之大致10%之寬度。
進而,於面狀發光裝置3中,於導光板5中產生超過3%之亮度不均之情形時,液晶顯示裝置1之顯示品質會大幅變差。由此,於形成小徑之反射點10A之區域產生之亮度不均較佳為3%以下。
基於以上條件,運算不會產生亮度不均之影響之碎玻璃之產生量。
若將玻璃原材料12之比重設為2.5[g/cm3],則直徑100μm之碎玻璃之質量W成為W=1.31×10-3[μg]。
又,若將導光板5之尺寸設為入光面L(mm)×非入光面H(mm),將入光側倒角面57之寬度之長度方向上之平均值設為Xave(mm),則入光側倒角面57之面積Sa係根據下式(1)求出。
Sa=√2×2×L×Xave[mm2] (1)
進而,形成反射點10A之區域(於碎玻璃附著之情形時會對亮度不均造成影響之區域)之面積為導光板5之全部面積之大致10%之寬度。形成該反射點10A之區域之面積Sb[mm2]係根據下式(2)求出。
Sb=0.1×L×H[mm2] (2)
此處,若將碎玻璃產生量設為c[μg/mm2],則自入光側倒角面57產生之直徑100μm之碎玻璃之產生個數為c×Sa/W[個]。
若假定如上述般產生之碎玻璃全部附著於形成反射點10A之區域,則為了使亮度不均成為3%以下,必須將附著於形成反射點10A之區域之碎玻璃所示之面積之比率設為3%以下。即,必須使之滿足下式(3)。
{(c×Sa/W×502×π)/Sb}≦0.03 (3)
由於根據式(1)入光側倒角面57之寬度係與Sa成正比,故而為了使入光面53之面積足夠大,亦較佳為滿足Sb/Sa≧100。因此,為了始終滿足上述式(3)及Sb/Sa≧100,較佳為使碎玻璃產生量c滿足下式(4)。
c≦100×0.03×W/(502×π) (4)
滿足上述式(4)之碎玻璃產生量c成為0.5[μg/mm2]以下。
此處,若參照圖8,則碎玻璃產生量成為0.5[μg/mm2]以下係入光側倒角面57之表面粗糙度Ra成為0.4μm以下之情形。由此證明藉由將入光側倒角面57之表面粗糙度Ra設為0.4μm以下,可實現不會產生亮度不均之導光板5。
再者,入光側倒角面57之寬度尺寸X越大則碎玻璃產生量亦越增加。於此種情形時,為了將碎玻璃產生量設為0.5[μg/mm2]以下,入光側倒角面57之表面粗糙度Ra亦較佳為0.3μm以下,更佳為0.1μm以下,進而較佳為0.03μm以下。
以上,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詳細敍述,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特定之實施形態,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可進行各種變化及變更。
本申請案係基於在2014年10月28日向日本專利廳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特願2014-219671及2014年11月14日向日本專利廳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特願2014-231141者,且係主張該等申請案之優先權者,且藉由參照而包含該等申請案之全部內容。
1‧‧‧液晶顯示裝置
2‧‧‧液晶面板
3‧‧‧面狀發光裝置
4‧‧‧光源
5‧‧‧導光板(玻璃)
6‧‧‧反射片
7‧‧‧擴散片
8‧‧‧反射器
10A‧‧‧反射點
10B‧‧‧反射點
10C‧‧‧反射點
51‧‧‧光出射面(第1面)
52‧‧‧光反射面(第2面)
53‧‧‧入光面(第1端面)
54‧‧‧非入光面(第2端面)
56‧‧‧非入光面(第2端面)
57‧‧‧入光側倒角面(第1倒角面)
58‧‧‧非入光側倒角面(第2倒角面)

Claims (10)

  1. 一種玻璃,其係具有相互對向之第1面及第2面、以及設置於上述第1面與上述第2面之間之至少一個第1端面者,且具有連接上述第1面或上述第2面與上述第1端面之至少一個第1倒角面,上述第1倒角面之表面粗糙度Ra為0.4μm以下。
  2. 如請求項1之玻璃,其中於將上述第1倒角面之寬度之長度方向上之平均值設為Xave(mm)時,上述第1倒角面之寬度X之長度方向上之誤差為Xave(mm)之50%以下。
  3. 如請求項1或2之玻璃,其中於上述第1面與上述第2面之間具有與上述第1端面不同之至少一個第2端面,且具有連接上述第1面或上述第2面與上述第2端面之至少一個第2倒角面,上述第2倒角面之表面粗糙度Ra大於上述第1倒角面之表面粗糙度Ra,為1.5μm以下。
  4. 如請求項3之玻璃,其中於將上述第2倒角面之寬度之長度方向上之平均值設為Yave(mm)時,上述第2倒角面之寬度Y之長度方向上之誤差為Yave(mm)之50%以下。
  5. 如請求項3或4之玻璃,其中上述第2端面之表面粗糙度Ra為1.5μm以下。
  6. 如請求項3至5中任一項之玻璃,其中上述第1面為矩形狀,具有設置於上述第1面與上述第2面之間且與上述第1端面不同之至少3個上述第2端面,且 具有連接上述第1面或上述第2面與上述第2端面之至少3個上述第2倒角面,上述第2倒角面之表面粗糙度Ra均大於上述第1倒角面之表面粗糙度Ra,為1.5μm以下。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玻璃,其中上述第1倒角面中之碎玻璃產生量為0.5[μg/mm2]以下。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玻璃,其中有效光程長度為5cm~200cm,有效光程長度中之可見光範圍之平均內部透過率為80%以上。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玻璃,其中在光程長度50mm之條件下之波長400nm~700nm中之平均內部透過率為90%以上。
  10. 一種玻璃之製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準備具有相互對向之第1面及第2面、以及設置於上述第1面與上述第2面之間之至少一個第1端面及至少一個第2端面之玻璃基材;第1倒角步驟,其係對上述玻璃基材之上述第2端面進行倒角加工;鏡面加工步驟,其係對上述玻璃基材之上述第1端面進行鏡面加工;及第2倒角步驟,其係對上述鏡面加工步驟中所使用之上述玻璃基材之上述第1端面進行倒角加工,而形成連接上述第1面或上述第2面與上述第1端面之至少一個第1倒角面,且使上述第1倒角面之表面粗糙度Ra為0.4μm以下。
TW104135286A 2014-10-28 2015-10-27 玻璃及玻璃之製造方法 TW20162136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19671 2014-10-28
JP2014231141 2014-11-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1367A true TW201621367A (zh) 2016-06-16

Family

ID=55857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5286A TW201621367A (zh) 2014-10-28 2015-10-27 玻璃及玻璃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226006A1 (zh)
JP (3) JPWO2016067926A1 (zh)
KR (1) KR20170076667A (zh)
TW (1) TW201621367A (zh)
WO (1) WO201606792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6118B (zh) * 2016-08-12 2021-05-01 日商Agc股份有限公司 玻璃基板及玻璃基板的製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36699B2 (ja) * 2016-09-21 2021-03-03 Agc株式会社 ガラス板
TW201841857A (zh) * 2017-01-24 2018-12-01 美商康寧公司 精修玻璃片邊緣的方法及設備
EP3743243A4 (en) * 2018-01-23 2021-10-27 Conox, LLC AMORPORH SILICON DIOXIDE PARTICLES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AMORPHERIC SILICON DIOXIDE PARTICLES
CN107991812A (zh) * 2018-01-29 2018-05-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21742A (ja) * 1997-09-30 1999-08-17 Hoya Corp 研磨方法及び研磨装置並びに磁気記録媒体用ガラス基板及び磁気記録媒体
JP3575601B2 (ja) * 2000-09-26 2004-10-13 旭テクノグラス株式会社 電子光学部品用ガラスの製造方法
JP3934115B2 (ja) * 2003-03-26 2007-06-20 Hoya株式会社 フォトマスク用基板、フォトマスクブランク、及びフォトマスク
JP4761360B2 (ja) * 2005-10-25 2011-08-31 Hoya株式会社 マスクブランク用ガラス基板の製造方法、マスクブランクの製造方法、露光用マスクの製造方法、及び半導体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4770531B2 (ja) * 2006-03-20 2011-09-14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ガラスディスクの加工方法
JP2009008973A (ja) * 2007-06-29 2009-01-15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5203244B2 (ja) * 2009-02-04 2013-06-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光板、面状照明装置および導光板の製造方法
JP2012027176A (ja) * 2010-07-22 2012-02-09 Tosoh Corp フォトマスク用基板
JP5494747B2 (ja) * 2012-07-17 2014-05-21 旭硝子株式会社 磁気記録媒体用ガラス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磁気記録媒体用ガラス基板
EP2925692A1 (en) * 2012-11-28 2015-10-07 Corning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ating glass edges
JP6368998B2 (ja) * 2013-09-03 2018-08-08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導光板
JP6516085B2 (ja) * 2013-09-03 2019-05-22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導光板
JP6583623B2 (ja) * 2015-07-24 2019-10-02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導光板用ガラス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6118B (zh) * 2016-08-12 2021-05-01 日商Agc股份有限公司 玻璃基板及玻璃基板的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78121A (ja) 2018-05-17
JP6319534B1 (ja) 2018-05-09
JPWO2016067926A1 (ja) 2017-10-12
US20170226006A1 (en) 2017-08-10
KR20170076667A (ko) 2017-07-04
JP2018039732A (ja) 2018-03-15
WO2016067926A1 (ja) 2016-05-06
JP6296201B2 (ja) 2018-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19534B1 (ja) 面状発光装置
JP7266584B2 (ja) 2dローカルディミングを備えた直接発光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6288365B1 (ja) ガラス導光板
CN207067439U (zh) 玻璃导光板
TW201730124A (zh) 高透光玻璃
KR20190017951A (ko) 미세 구조화되고 패터닝된 도광판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장치들
WO2016129559A1 (ja) ガラス部材及びガラス
JP2019530162A (ja) エッジライト式導光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装置
JP7145147B2 (ja) アルカリ土類酸化物を改質剤として含む高透過性ガラス
JP6249142B2 (ja) ガラス板
TW201908788A (zh) 包括玻璃導光板及耦合介質的背光單元
CN206955905U (zh) 玻璃导光板
WO2017018420A1 (ja) ガラス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ガラス板
WO2018159385A1 (ja) 導光板
CN206338646U (zh) 玻璃构件及玻璃
WO2018123896A1 (ja) ガラス導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8145016A (ja) ガラス板
JP2019067648A (ja) 光学部材、面状発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