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08145A - 碟式煞車器 - Google Patents

碟式煞車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08145A
TW201608145A TW104119993A TW104119993A TW201608145A TW 201608145 A TW201608145 A TW 201608145A TW 104119993 A TW104119993 A TW 104119993A TW 104119993 A TW104119993 A TW 104119993A TW 201608145 A TW201608145 A TW 20160814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sk
pair
carrier
friction pads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99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64362B (zh
Inventor
Yoshiki Iwahashi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6081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81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43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436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55/00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 F16D55/0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 F16D55/2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 F16D55/224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 F16D55/225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the braking members being brake pads
    • F16D55/226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the braking members being brake pads in which the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is moved axially, e.g. floating caliper disc brak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65/00Parts or details
    • F16D65/02Braking membe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以抑制大型化的碟式剎車器。 一對摩擦墊(15、16),係具有來令材(95、96)和可供來令材(95、96)貼附的背板(97、98);在背板(97、98)之碟盤旋轉方向端部側,係形成有朝向碟盤徑向伸出的臂部(100、100);在載具(13),係形成有被安裝於車輛之非旋轉部的基底部(28)、以及從基底部(28)之碟盤旋轉方向端部側橫跨碟盤(12)並朝向碟盤軸向伸出的力矩承接部(29);力矩承接部(29),係具有隔著一對摩擦墊(15、16)之各臂部(100、100),而朝向碟盤軸向延伸的一對伸出部(46、47)。

Description

碟式煞車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以進行車輛之制動的碟式剎車器。
在用以進行車輛之制動的碟式剎車器中,有如下:用板材和銷來形成載具(carrier),將銷插入摩擦墊之背板的孔中,將制動力矩從摩擦墊傳遞至銷(例如,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122598號公報
當此構成是將制動力矩從摩擦墊之背板傳遞至被插入背板之孔中的銷時,銷就會以線接觸方式承接制動力矩。如此,由於面壓會變高所以有必要提高銷的強 度,而此與碟式剎車器整體的大型化息息相關。
本發明之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可以抑制大型化的碟式剎車器。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係構成為:在一對摩擦墊之背板的碟盤旋轉方向端部側形成有朝向碟盤徑向伸出的臂部;在載具,形成有從基底部之碟盤旋轉方向端部側橫跨碟盤並朝向碟盤軸向伸出的力矩承接部;該力矩承接部,係具有隔著前述一對摩擦墊之各前述臂部,而朝向碟盤軸向延伸的一對伸出部。
依據本發明,則能夠提供一種可以抑制大型化的碟式剎車器。
11、11A‧‧‧碟式剎車器
12‧‧‧碟盤
12a、12b‧‧‧表面
13、13A‧‧‧載具
14‧‧‧卡鉗
15、16‧‧‧摩擦墊
17‧‧‧墊彈簧
18、19‧‧‧引出罩
20‧‧‧車輛之非旋轉部
25、25A‧‧‧安裝托架
26、27‧‧‧導銷
28‧‧‧基底部
28a、28b‧‧‧表面部
29、29A‧‧‧力矩承接部
31‧‧‧旋轉方向延伸部
32‧‧‧徑向伸出部
33、34‧‧‧安裝孔
35、36‧‧‧固定部
38、39‧‧‧導銷安裝孔
41‧‧‧彎曲部
42、42A‧‧‧力矩承接本體部
43‧‧‧彎曲基板部
43a‧‧‧表面部
44、45‧‧‧彎曲突出部
46、47‧‧‧伸出部
46a、47a‧‧‧外面部
46b、47b‧‧‧內側面部
48‧‧‧前端連結部
48a‧‧‧表面部
50‧‧‧貫通孔
52‧‧‧固定軸部
53‧‧‧中間軸部
54‧‧‧凸緣部
55‧‧‧導引軸部
58‧‧‧卡鉗本體
59‧‧‧活塞
60‧‧‧密封環
61‧‧‧壓力密封
63‧‧‧墊銷
65‧‧‧壓力缸部
66‧‧‧結橋部
67‧‧‧爪部
70、71‧‧‧滑動導引部
72、73‧‧‧導銷支撐孔
75‧‧‧蛇腹部
77‧‧‧鏜孔
79‧‧‧配管連接孔
80‧‧‧放氣孔塞
81‧‧‧凹部
85、86‧‧‧旋入側突出部
91‧‧‧導軸部
95、96‧‧‧來令材
97、98‧‧‧背板
99‧‧‧主板部
100‧‧‧臂部
101‧‧‧端部突出部
102、103‧‧‧突起部
105‧‧‧基板部
106‧‧‧伸出板部
106a、106b‧‧‧外側面部
107、108‧‧‧卡合凸部
107a、108a‧‧‧卡合面部
112‧‧‧卡合孔
112a、112b‧‧‧平面部
112c、112d‧‧‧彎曲面部
121、122‧‧‧槽
第1圖係從外側觀察第1實施形態之碟式剎車器的立體圖。
第2圖係從內側觀察第1實施形態之碟式剎車器的立體圖。
第3圖係從內側觀察第1實施形態之碟式剎車器的剖視圖。
第4圖係從碟盤旋出側觀察第1實施形態之碟式剎車器的剖視圖。
第5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碟式剎車器的載具,其中(a)為左側視圖,(b)為俯視圖,(c)為前視圖,(d)為仰視圖。
第6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碟式剎車器的載具,其中(a)為右側視圖,(b)為後視圖。
第7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碟式剎車器的一對摩擦墊,其中(a)為左側視圖,(b)為俯視圖,(c)為前視圖,(d)為仰視圖。
第8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碟式剎車器的一對摩擦墊,其中(a)為右側視圖,(b)為後視圖。
第9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碟式剎車器的一對摩擦墊之立體圖。
第10圖係從內側觀察第2實施形態之碟式剎車器的立體圖。
〔第1實施形態〕
參照第1圖至第9圖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如下。
第1實施形態之碟式剎車器,為車輛用、具體而言為自動二輪車用的碟式剎車器。如第1圖至第4圖 所示,該碟式剎車器11,係具有碟盤12、載具13及卡鉗(caliper)14。又,碟式剎車器11,係具有第1圖、第2圖、第4圖所示的一對摩擦墊15、16、第3圖、第4圖所示的墊彈簧17、第1圖、第2圖所示的引出罩(boot)18、以及第1圖、第4圖所示的引出罩19。
載具13,係固定於車輛之前叉(front fork)或後叉(rear fork)等之第3圖以二點鏈線所示的非旋轉部20。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碟盤12係構成圓板狀,且設置於作為碟式剎車器11之制動對象的車輛之省略圖示的車輪上並與車輪一起一體地旋轉。卡鉗14係以橫跨碟盤12的方式由載具13支撐成能夠滑動。一對摩擦墊15、16,係如第4圖所示地對向配置於碟盤12之雙面12a、12b並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地由載具13及卡鉗14支撐成能夠滑動。另外,第1圖至第3圖所示的箭頭R,係顯示車輛前進時的碟盤12之旋轉方向,且將該旋轉方向中的入口側設為碟盤旋入側,將出口側設為碟盤旋出側並進行以下說明。又,將碟盤12之軸線方向設為碟盤軸向,將碟盤12之直徑方向設為碟盤徑向,將碟盤12之旋轉方向設為碟盤旋轉方向或碟盤圓周方向。
如第5圖、第6圖所示,載具13,係僅由安裝托架(mounting bracket)25、以及一體地固定於安裝托架25的一對導銷(guide pin)26、27三個零件所構成。安裝托架25及導銷26、27,為金屬製。
安裝托架25,係具有:厚度方向兩側之表面 部28a、28b構成平行的平板狀之基底部28;以及從基底部28彎曲而伸出的力矩承接部29,並由一構件所成形。安裝托架25,係使其基底部28,如第3圖所示地安裝於車輛之非旋轉部20。如第4圖所示,基底部28,係設置於作為碟盤12之雙面12a、12b當中之一面12a側的外側(與車輪為相反側),且以將表面部28a、28b配置於與碟盤軸向正交之面內的姿勢,固定於第3圖所示的車輛之非旋轉部20。如此在基底部28已安裝於車輛之非旋轉部20的狀態下,力矩承接部29,係如第2圖所示地從作為基底部28之碟盤旋轉方向端部側的碟盤旋出側之端部側橫跨碟盤12並沿著碟盤軸向朝向作為碟盤12之另一面12b側的內側突出。
如第3圖所示,基底部28,係具有:旋轉方向延伸部31,其係整體大致朝向碟盤旋轉方向延伸;以及徑向伸出部32,其係從旋轉方向延伸部31之碟盤旋出側的端部,朝向碟盤徑向之外方伸出。徑向伸出部32,係與碟盤12之中心軸線構成垂直並與通過卡鉗14之按壓中心(後述的活塞59之中心軸線)的線(以下,稱為徑向基準線)構成平行,並從旋轉方向延伸部31伸出。
在旋轉方向延伸部31,係在碟盤旋出側之端部沿著碟盤軸向貫通而形成有安裝孔33,且比安裝孔33更靠近碟盤旋入側之碟盤旋轉方向的中間位置沿著碟盤軸向貫通而形成有安裝孔34。在安裝孔33、34,係在各自的內周面形成有母螺紋。載具13,係使基底部28之安裝 孔33周圍的固定部35和安裝孔34周圍的固定部36,藉由分別與安裝孔33、34螺合之未圖示的安裝螺栓而固定於車輛之非旋轉部20。
在安裝托架25之基底部28,係在徑向伸出部32沿著碟盤軸向貫通而形成有導銷安裝孔38。又,在安裝托架25之基底部28,係在旋轉方向延伸部31之碟盤旋入側的端部位置,沿著碟盤軸向貫通而形成有導銷安裝孔39。換言之,在安裝托架25之基底部28,係在兩端部形成有導銷安裝孔38、39。又,在前述的導銷安裝孔38、39之間形成有安裝孔33、34。導銷安裝孔38係比導銷安裝孔39更配置於碟盤徑向外側且碟盤旋出側。
如第5圖、第6圖所示,力矩承接部29,係具有:靠近基底部28側的彎曲部41;以及與基底部28為相反側的力矩承接本體部42。
彎曲部41,係以從徑向伸出部32之與旋轉方向延伸部31為相反側的端緣部朝向基底部28之厚度方向一側的方式彎曲。彎曲部41,係具有彎曲基板部43、以及一對彎曲突出部44、45。彎曲基板部43,係以與徑向伸出部32相同之寬度從徑向伸出部32連續的方式伸出。
一對彎曲突出部44、45,係從彎曲基板部43之與徑向伸出部32為相反側的端部之寬度方向兩端側朝向基底部28之厚度方向一側以遠離基底部28的方式突出。在彎曲突出部44、45中,另一方的彎曲突出部45是比一方的彎曲突出部44在安裝托架25內更配置於內側。 彎曲基板部43之位在一對彎曲突出部44、45間的表面部43a,係與基底部28之表面部28a、28b構成平行。因而,在載具13已固定於第3圖所示的車輛之非旋轉部20的狀態下,第5圖所示的表面部43a也是與表面部28a、28b同樣,被配置於與碟盤軸向正交的面內。
如第5圖、第6圖所示,力矩承接本體部42,係構成平板狀,且從彎曲部41之與基底部28為相反側的端緣部沿著基底部28之厚度方向朝向遠離基底部28的方向伸出。換言之,力矩承接本體部42,係沿著碟盤軸向而伸出。力矩承接本體部42,係對表面部28a成為垂直。力矩承接本體部42,係具有一對伸出部46、47、和前端連結部48。伸出部46,係從彎曲突出部44之與彎曲基板部43為相反側的端部沿著基底部28之厚度方向而伸出。伸出部47,係從彎曲突出部45之與彎曲基板部43為相反側的端部沿著基底部28之厚度方向而伸出。因而,在伸出部46、47中,另一方之伸出部47是比一方之伸出部46在安裝托架25內更配置於內側。
前端連結部48,係連結上述一對伸出部46、47之伸出前端側彼此。換言之,力矩承接部29之一對伸出部46、47,係使伸出前端部相互地藉由前端連結部48而連結。在力矩承接部29,係在中間部,形成有由彎曲基板部43、一對彎曲突出部44、45、一對伸出部46、47、以及前端連結部48所包圍之大致矩形狀的貫通孔50。力矩承接本體部42,係在安裝托架25之碟盤旋轉方 向端部之平板狀部位的中央部形成有貫通孔50。
在載體13被固定於第3圖所示的車輛之非旋轉部20的狀態下,如第2圖所示,伸出部46係在力矩承接部29內被配置於碟盤旋出側並朝向碟盤軸向延伸。又,伸出部47係在力矩承接部29內被配置於碟盤旋入側並朝向碟盤軸向延伸。貫通孔50,係以脫離碟盤徑向的方式,形成於力矩承接部29之碟盤旋轉方向及碟盤軸向之中間部。如第3圖所示,一對伸出部46、47之碟盤徑向外側的外面部46a、47a,係配置於與徑向基準線正交的同一平面內。形成一對伸出部46、47之貫通孔50的內側面部46b、47b,係相互地對向,且與碟盤12之中心軸線及徑向基準線構成平行。換言之,一對伸出部46、47之內側面部46b、47b,係沿著碟盤軸向,與外面部46a、47a構成垂直。形成第5圖所示的前端連結部48之貫通孔50的表面部48a,係配置於與碟盤軸向正交的面內。
安裝托架25,例如是從厚度一定的金屬製板材以壓製成形法所衝裁,藉此包含後來成為貫通孔50的部分而形成其外形,之後,藉由彎曲加工法來形成彎曲部41,結果,也可形成貫通孔50。另一方面,安裝孔33、34及導銷安裝孔38、39,係藉由切削加工所形成。
第5圖、第6圖所示的一對導銷26、27,為同材質、同形狀的共通零件。導銷26、27,係分別從軸向一端依順序,具有:小徑的固定軸部52;及比固定軸部52還大徑的中間軸部53;及比中間軸部53還大徑的 凸緣部54;以及比固定軸部52更小徑的導引軸部55。導引銷26、27,係以對基底部28整體朝向力矩承接部29之相反方向突出的方式,使導銷26及導銷27,在各自的固定軸部52中,嵌合固定於導銷安裝孔38及導銷安裝孔39。另外,一對導銷26、27,並不一定需要設為同材質、同形狀的共通零件,而是也可將導銷26、27設為不同材質、或是不同形狀。
在載具13被固定於第3圖所示的車輛之非旋轉部20的狀態下,如第1圖所示,導銷26、27,都是沿著碟盤軸向,從安裝托架25朝向碟盤12之相反方向突出。如第3圖所示,安裝於導銷安裝孔38的導銷26,係比安裝於導銷安裝孔39的導銷27更配置於碟盤徑向外側且碟盤旋出側。
如第1圖所示,卡鉗14,係藉由導銷26、27,對載具13支撐成能夠朝向碟盤軸向滑動,成為所謂銷滑動式(pin slide type)的卡鉗。如第4圖所示,卡鉗14,係具有卡鉗本體58、一個活塞59、密封環60、以及第1圖、第2圖所示的墊銷(pad pin)63。
卡鉗本體58,係在從鋁合金等藉由鑄造法所一體成形之後,藉由切削加工所形成,且在如第1圖至第4圖所示地橫跨碟盤12的狀態下,能夠滑動地安裝於載具13之第1圖所示的導銷26、27。如第4圖所示,卡鉗本體58,係具有壓力缸部65、結橋部66及爪部67。壓力缸部65,係配置於碟盤12之外側。結橋部66,係從壓 力缸部65之碟盤徑向外側的端部以越過碟盤12之徑向外側的方式朝向內側伸出。爪部67,係從結橋部66之內側的端部以與壓力缸部65對向的方式朝向碟盤徑向之內方伸出。
如第1圖所示,在壓力缸部65,係形成有滑動導引部70、71。滑動導引部70,係以從壓力缸部65之碟盤旋出側的碟盤徑向之中間位置朝向碟盤旋出側伸出的方式所形成。滑動導引部71,係以從壓力缸部65之碟盤徑向內側的碟盤圓周方向之中間位置朝向碟盤徑向內方且碟盤旋入側傾斜地伸出的方式所形成。在滑動導引部70,係從碟盤12側至碟盤軸向之中途位置為止形成有沿著碟盤軸向的導銷支撐孔72。在滑動導引部71,係貫通形成有沿著碟盤軸向的導銷支撐孔73。
在滑動導引部70之導銷支撐孔72,係能夠滑動地嵌合有碟盤旋出側的導銷26之導引軸部55。因而,滑動導引部70,係能由載具13的該導銷26之導引軸部55支撐成能夠滑動。
第1圖、第2圖所示的引出罩18,為兩端側呈開口的筒狀之能夠伸縮的蛇腹狀橡膠製零件。引出罩18,係使一端開口側卡止於滑動導引部70並與滑動導引部70密接,另一端開口側則卡止於第5圖、第6圖所示的導銷26之凸緣部54並與安裝托架25之基底部28密接。結果,第1圖所示的滑動導引部70之導銷支撐孔72及引出罩18,始終覆蓋導銷26之導引軸部55。
在滑動導引部71之導銷支撐孔73,係嵌合有引出罩19。引出罩19,為一端側閉塞而另一端側開口的有蓋筒狀橡膠製零件。引出罩19,係以閉塞側為開端而從碟盤12側嵌合於滑動導引部71之導銷支撐孔73。在此狀態下,碟盤旋入側的導銷27之導引軸部55可從開口側插入引出罩19之內側。因而,滑動導引部71及引出罩19,就能由載具13的導銷27之導引軸部55支撐成能夠滑動。
在此,引出罩19,係使其開口側卡止於導銷27之第5圖、第6圖所示的凸緣部54並與安裝托架25之基底部28密接。如第1圖所示,在引出罩19,係形成有能夠在滑動導引部71與安裝托架25之間伸縮的蛇腹部75,一邊使該蛇腹部75伸縮,一邊使引出罩19始終覆蓋導銷27之導引軸部55。
藉由以上,卡鉗本體58,係可藉由設置於載具13的導銷26、27支撐成能夠朝向碟盤軸向滑動。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是構成:將導銷26、27安裝於載具13,且將上述一對導銷26、27插入卡鉗本體58之導銷支撐孔72、73內,藉此使卡鉗本體58滑動導引於載具13,但是也可與此相反,將滑動導引部70、71形成朝向碟盤軸向突出的銷形狀,且將上述一對滑動導引部70、71能夠滑動地插入載具13之孔內。
如第4圖所示,在壓力缸部65,係以朝向爪部67側開口的方式形成有沿著碟盤軸向的有底之鏜孔 (bore)77。如第1圖所示,在壓力缸部65,係在其碟盤徑向外側部分形成有與徑向基準線平行的配管連接孔79,在該配管連接孔79連接有圖示省略的制動配管。又,在壓力缸部65,係在比配管連接孔79更靠近碟盤旋出側,安裝有排氣用的放氣孔塞(bleeder plug)80。前述配管連接孔79及放氣孔塞80是與第4圖所示的鏜孔77內連通。
活塞59,為金屬製,且配置成能夠在壓力缸部65之鏜孔77內移動。活塞59,係以沿著碟盤軸向之姿勢朝向碟盤軸向移動。在壓力缸部65之鏜孔77的碟盤軸向之中間位置係安裝有用以密封與活塞59之間隙且支撐活塞59的橡膠製之密封環60。密封環60,為用以密封鏜孔77內的制動液者,在對鏜孔77附加有液壓時就會藉由活塞59之移動而彈性變形,而在該液壓被解除時就會復原至初始狀態,藉此回縮(retract)活塞59。在壓力缸部65之鏜孔77的開口側,係安裝有壓力密封(wiper seal)61。壓力密封61,係為了限制異物進入鏜孔77而設置。
在爪部67,係形成有在加工鏜孔77內部時用以使切削工具通過的凹部(recess)81,該凹部81係如第2圖所示構成朝向碟盤徑向外方凹下的形狀而形成於碟盤旋轉方向之中間部。
如第1圖所示,在壓力缸部65之碟盤徑向外側且碟盤旋入側,係形成有朝向碟盤旋入側而突出的旋入側突出部85。在爪部67之碟盤徑向外側且碟盤旋入側, 也形成有朝向碟盤旋入側而突出的旋入側突出部86。
墊銷63,係嵌合於朝向碟盤軸向而延伸之未圖示的貫通孔,該貫通孔係設置於卡鉗本體58之旋入側突出部85、86。墊銷63,係具有一定直徑的圓柱狀之導軸部91,該導軸部91係在墊銷63如此地嵌合於旋入側突出部85、86之狀態下被配置於前述二者之間。墊銷63,為金屬製,且沿著碟盤軸向,以導軸部91,橫跨碟盤12之方式配置於比碟盤12更靠近碟盤徑向外側且比結橋部66更靠近碟盤旋入側。
如第1圖、第2圖所示,一對摩擦墊15、16,係對向配置於碟盤12之雙面12a、12b,並由載具13之力矩承接部29、和墊銷63之導軸部91所支撐。具體而言,摩擦墊15,是配置於作為碟盤12之一面12a側的外側,而摩擦墊16,則是配置於作為碟盤12之另一面12b的內側。
如第4圖所示,外側之摩擦墊15,係具有:來令材95,其係接觸於碟盤12之表面12a而使產生摩擦阻力;以及金屬製之背板97,其係可供該來令材95貼附。又,內側之摩擦墊16,係具有:來令材96,其係接觸於碟盤12之表面12b而使產生摩擦阻力;以及金屬製之背板98,其係可供該來令材96貼附。
背板97、98,係成為同材質、同形狀,且成為外側之摩擦墊15和內側之摩擦墊16所共通化的共用零件。在此,係舉一方之摩擦墊15的背板97為例加以說 明。如第3圖所示,背板97,係具有主板部99、臂部100、端部突出部101、突起部102及突起部103。
主板部99,為可供背板97之中的來令材95黏著固定的部分。在主板部99,係在其碟盤12側之面黏著固定有來令材95。臂部100,係從作為主板部99之碟盤旋轉方向端部側的碟盤旋出側之端部,朝向碟盤徑向外側而伸出,並卡止於載具13之力矩承接部29。端部突出部101,係從主板部99之碟盤旋入側的端部,朝向碟盤旋入側而突出並卡止於墊銷63。突起部102,係從主板部99之碟盤徑向外緣的碟盤旋轉方向中間部朝向徑向外側突出。突起部103,係比主板部99之碟盤徑向外緣的突起部102更從端部突出部101側朝向徑向外側突出。
碟盤旋出側之臂部100,係具有基板部105、伸出板部106及一對卡合凸部107、108。基板部105,係從主板部99之碟盤旋出側的端部朝向碟盤徑向外側且碟盤旋出側而傾斜地伸出。伸出板部106,係從基板部105之與主板部99為相反側的端部與徑向基準線構成平行地朝向碟盤徑向外側伸出。一對卡合凸部107、108,係從伸出板部106之與基板部105為相反側的端部朝向碟盤旋轉方向兩側突出。具體而言,卡合凸部107係從伸出板部106朝向碟盤旋出側突出,而卡合凸部108係從伸出板部106朝向碟盤旋入側突出。亦即,伸出板部106和一對卡合凸部107、108,係在碟盤軸向觀察時,以構成大致T字狀的方式所形成。
在此,在載具13安裝有摩擦墊15、16時,臂部100,係使伸出板部106配置於力矩承接部29的伸出部46、47之間,而一對卡合凸部107、108則是卡合於伸出部46、47之碟盤徑向外側。此時,伸出板部106,係使碟盤旋出側之外側面部106a,與碟盤12之中心軸線及徑向基準線構成平行,並能夠面接觸地對向於碟盤旋出側的伸出部46之內側面部46b。又,碟盤旋入側之外側面部106b,是與碟盤12之中心軸線及徑向基準線構成平行,並與碟盤旋入側的伸出部47之內側面部47b對向成能夠進行面接觸。又,此時,卡合凸部107之碟盤徑向內側的卡合面部107a,是配置於與徑向基準線正交的面內並面接觸於伸出部46之外面部46a。又,此時,卡合凸部108之碟盤徑向內側的卡合面部108a,是配置於與徑向基準線正交的面內並面接觸於伸出部47之外面部47a。
在此,伸出板部106之外側面部106a、106b間的距離,係為了能夠配置於力矩承接部29之伸出部46、47間而成為比內側面部46b、47b間的距離更小。但是,內側面部46b、47b間的距離與外側面部106a、106b間的距離之差,係設定為比從卡合凸部107、108之卡合面部107a、108之從伸出板部106突出之各自的突出長度更小。換言之,卡合凸部107、108間之碟盤旋轉方向的最大尺寸,是設定為比貫通孔50之碟盤圓周方向的尺寸更大。藉此,只要背板97是沿著碟盤12的姿勢,卡合凸 部107、108就不會從伸出部46、47間朝向碟盤徑向內方脫離。
在端部突出部101,係朝向碟盤軸向貫通而形成有在碟盤圓周方向較長的長孔狀之卡合孔112。卡合孔112,係具有:平面部112a,其係位在碟盤徑向內側並配置於與徑向基準線正交的面內;及平面部112b,其係位在碟盤徑向外側並配置於與徑向基準線正交的面內;及彎曲面部112c,其係位在碟盤旋出側並構成在卡合孔112內具有中心軸線的半圓筒面狀;以及彎曲面部112d,其係位在碟盤旋入側並構成在卡合孔112內具有中心軸線的半圓筒面狀。
然後,在該卡合孔112,插通有墊銷63之導軸部91,該時,平面部112a、和與該平面部112a構成平行的平面部112b,是成為能夠抵接於圓柱狀之導軸部91。又,在卡合孔112插通有墊銷63之導軸部91時,彎曲面部112c、112d,係分別以在碟盤旋轉方向產生既定之間隙的方式形成於與導軸部91之間。
如第7圖至第9圖所示,背板97,係構成平板狀,例如,由厚度一定的金屬製之板材以壓製成形法所衝裁,藉此包含卡合孔112而形成其外形。
藉由以上,如第3圖所示,外側之摩擦墊15,係使形成於碟盤旋出側的臂部100,由載具13之力矩承接部29支撐成能夠滑動,並且使形成於碟盤旋入側的卡合孔112,由墊銷63之導軸部91支撐成能夠滑動, 且能夠利用上述力矩承接部29及導軸部91來導引碟盤軸向之移動。
摩擦墊15,係使突起部102、103抵接於墊彈簧17。墊彈簧17,係將摩擦墊15朝向碟盤徑向內側且碟盤旋出側傾斜地彈壓。結果,摩擦墊15,係在非制動時,使卡合凸部107之卡合面部107a面接觸於伸出部46之外面部46a,使卡合凸部108之卡合面部108a面接觸於伸出部47之外面部47a,且使伸出板部106之外側面部106a面接觸於伸出部46之內側面部46b。又,摩擦墊15,係在非制動時,使伸出板部106之外側面部106b與伸出部47之內側面部47b分離而對向。另外,在外側的摩擦墊15之來令材95,係在碟盤旋轉方向之臂部100側形成有與徑向基準線平行的槽121。
如第7圖至第9圖所示,在內側之摩擦墊16,係使用與外側的摩擦墊15之背板97共通的背板98,且對該背板98,將與外側之摩擦墊15大致共通的來令材96,黏著固定於表背相反方向所構成。換句話說,在內側的摩擦墊16之背板97,係在成為主板部99之碟盤12側的面黏著固定有來令材96。在此,在內側的摩擦墊16之來令材96,係在碟盤旋轉方向之端部突出部101側形成有與徑向基準線平行的槽122,僅有此點與來令材95不同。
內側之摩擦墊16,係與外側之摩擦墊15同樣,如第2圖所示在碟盤旋出側之端部形成有臂部100, 如第1圖所示在碟盤旋入側之端部形成有端部突出部101,且在該端部突出部101形成有卡合孔112。又,如第8圖、第9圖所示,內側之摩擦墊16,係構成形成有從主板部99朝向與臂部100之伸出方向同側分別突出的突起部102、103之形狀。
如第2圖所示,內側之摩擦墊16,也是在用以支撐外側之摩擦墊15的力矩承接部29之伸出部46、47之間,配置有形成於碟盤旋出側的臂部100之伸出板部106,並使一對卡合凸部107、108卡合於伸出部46、47。又,內側之摩擦墊16,係如第1圖所示在形成於碟盤旋入側的卡合孔112,為了能夠抵接於平面部112a、112b,而一面在碟盤旋轉方向兩側形成既定之間隙,一面插通有用以支撐外側的摩擦墊15之墊銷63的圓形狀之導軸部91。
藉由以上,該內側之摩擦墊16,也使形成於碟盤旋出側的臂部100,由載具13之力矩承接部29支撐成能夠滑動,並且使碟盤旋入側之卡合孔112,由墊銷63之導軸部91支撐成能夠滑動,且能夠利用上述力矩承接部29及墊銷63來導引碟盤軸向之移動。換句話說,力矩承接部29,係具有隔著一對摩擦墊15、16之臂部100、100,而朝向碟盤軸向延伸的一對伸出部46、47。又,內側的摩擦墊16之背板97,也使突起部102、103利用如第3圖所示的墊彈簧17來朝向碟盤徑向內側且碟盤旋出側傾斜地彈壓。然後,在內側的摩擦墊16之與碟盤12為 相反側,配置有卡鉗14的爪部67,而在外側的摩擦墊15之與碟盤12為相反側,配置有卡鉗14的壓力缸部65。
如此,摩擦墊15、16,係使作為碟盤旋轉方向一側的臂部100由載具13所支撐,而作為碟盤旋轉方向另一側的端部突出部101則是由卡鉗14所支撐。
在此,摩擦墊15、16之各自的卡合凸部107、108間的最大尺寸、和貫通孔50之碟盤軸向的尺寸,係藉由使二片摩擦墊15、16沿著碟盤軸向之姿勢而設定為能夠將背板97、98之臂部100、100插入貫通孔50。具體而言,從貫通孔50之碟盤軸向的長度、換句話說表面部43a與表面部48a的距離,減去背板97、98之一片份板厚所得的長度,是設定為比卡合凸部107、108間的最大長度更寬,而背板97、98之一片份板厚是設定為比內側面部46b、47b間的距離更小。
在以上之構成的蝶式剎車器11中,係在車輛前進時,當從未圖示的剎車配管透過卡鉗14之配管連接孔79而使制動液導入壓力缸部65之鏜孔77內時,就會藉由該制動液壓使活塞59前進至爪部67側。如此,活塞59會朝向碟盤軸向移動並突出至碟盤12側,而按壓作為一對摩擦墊15、16當中之一方的外側之摩擦墊15。藉此,外側之摩擦墊15,會滑動於墊銷63之導軸部91及載具13之一對伸出部46、47並接觸於碟盤12之表面12a。另一方面,利用該反作用力,卡鉗本體58,會滑動於導銷26、27之導軸部55、55並按壓內側之摩擦墊 16,以使爪部67移動至碟盤12側。藉此,內側之摩擦墊16,會滑動於墊銷63之導軸部91及載具13之一對伸出部46、47並接觸於碟盤12之表面12b。如此,卡鉗14會使對向配置於碟盤12之雙面12a、12b的一對摩擦墊15、16接觸於碟盤12之雙面12a、12b,且藉由該摩擦阻力,來制動碟盤12、換句話說車輪。
然後,在車輛前進時之制動中,會在一對摩擦墊15、16產生從碟盤旋入側朝向碟盤旋出側的制動力矩。作為載具13之主體的碟盤旋出側之伸出部46,是沿著其內側面部46b從在外側面部106a、106b中所抵接的一對摩擦墊15、16之臂部100、100,來承接該碟盤旋轉方向之制動力矩。相對於此,載具14之墊銷63,係以在碟盤旋轉方向較長的卡合孔112、112來一起支撐一對摩擦墊15、16,而在卡合孔112、112和墊銷63,係沿著碟盤旋轉方向設置有既定的間隙。因而,墊銷63、甚至卡鉗14,係不從一對摩擦墊15、16承接碟盤旋轉方向之制動力矩。換句話說,該蝶式剎車器11,係成為如下的推式(push type)之蝶式剎車器:以碟盤旋出側的力矩承接部29之碟盤旋出側的一方之伸出部46作為主體,來承接在車輛前進時之制動中產生於一對摩擦墊15、16的制動力矩。在此,在車輛後退時之制動中,係使伸出部47作為載具13之力矩承接部29的主體,沿著其內側面部47b從在外側面部106a、106b中所抵接的一對摩擦墊15、16之臂部100、100,來承接制動力矩。
另外,與上述相反,也能夠使用該蝶式剎車器11,作為在碟盤旋入側承接車輛前進時之制動中的制動力矩的拉式(pull type)之碟式剎車器。在該情況下,就成為將伸出部46、47當中之被配置於碟盤旋出側的另一方之伸出部47作為主體,來承接車輛前進之制動中產生於一對摩擦墊15、16的制動力矩,而墊彈簧17,則是以將一對摩擦墊15、16按壓於該伸出部47的方式來彈壓。即便是在該情況下,墊銷63、甚至卡鉗14,仍不會從一對摩擦墊15、16承接碟盤旋轉方向之制動力矩。
在上述的專利文獻1所述之蝶式剎車器中,係在摩擦墊之背板形成插通孔,且使圓棒狀之銷插通於該插通孔。然後,使銷抵接於插通孔之壁面,並使該銷承接摩擦墊之制動力矩。如此,當銷為承接摩擦墊之制動力矩的構造時,因銷基本上會與摩擦墊之背板進行線接觸,故而面壓會變高,而有必要提高銷之強度。藉此,有必要加大銷的外徑,而使蝶式剎車器整體大型化。又,當摩擦墊之背板為銷進行線接觸的構造時,就不易抑制制動時的摩擦墊之振動,而有在制動時發生剎車噪音的可能性。
又,在專利文獻1所述之蝶式剎車器中,因也會用承接制動力矩的銷來導引卡鉗之移動,故而在承接制動力矩時銷的角度會變化而影響卡鉗之移動,且有發生摩擦墊之硬拖的可能性。又,因有必要加長銷的長度,故而需要較高的加工精度,也會增大材料費用,而造成成本增加。
相對於此,第1實施形態之蝶式剎車器11,係在一對摩擦墊15、16之背板97、98的碟盤旋轉方向端部側形成朝向碟盤徑向伸出的臂部100、100,且在載具13,形成從基底部28之碟盤旋轉方向端部側橫跨碟盤12並朝向碟盤軸向伸出的力矩承接部29。然後,該力矩承接部29,是具有隔著一對摩擦墊15、16之臂部100、100的伸出板部106、106,而朝向碟盤軸向延伸的一對伸出部46、47。藉此,能夠使摩擦墊15、16之一對臂部100、100和一對伸出部46、47在車輛前進中及車輛後退中之二個制動時進行面接觸,且能夠降低傳遞制動力矩時的上述二者之間的面壓。因而,可以抑制蝶式剎車器11的大型化。
又,由於使摩擦墊15、16之一對臂部100、100和一對伸出部46、47進行面接觸,所以可以抑制制動時的摩擦墊15、16之振動。因而,可以抑制制動時的剎車噪音。
又,因在形成安裝托架25時將板材彎曲以形成基底部28和力矩承接部29,且將作為不同構件的導銷26、27固定於基底部28,故而可以分離力矩承接部29與導銷26、27的任務,使導銷26、27不易受到力矩承接部29之變形所帶來的影響,且可以提高耐用性。因而,即便力矩承接部29承接制動力矩仍可以抑制卡鉗14對導銷26、27之移動的影響,且可以抑制摩擦墊15、16之硬拖。又,因可以縮短導銷26、27之長度,故而能夠緩和 加工精度,也可以減低材料費。因而,可以抑制成本增加。
又,因一對伸出部46、47,係使伸出前端側藉由前端連結部48而相互地連結,故而在分別承接制動力矩時,就能藉由連結於另一方之伸出部來增加強度。因而,可以更進一步抑制蝶式剎車器11之大型化,可以更進一步抑制制動時的摩擦墊15、16之振動,且可以更進一步抑制因力矩承接部29之變形而引起卡鉗14之移動的影響。
又,因摩擦墊15、16之雙方都是使用共通的背板97、98,故而各摩擦墊15、16之固有振動數是成為同等。因而,可以更進一步抑制制動時的摩擦墊15、16之振動,且可以更進一步抑制制動時的剎車噪音。此外,由於使用共通的背板97、98,所以可以減低零件種類。因而,可以減低管理成本,也可以減低壓制成形時的模具費用。
〔第2實施形態〕
其次,主要是基於第10圖且以與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部分為中心來說明第2實施形態。另外,有關與第1實施形態共通的部位,係以同一稱呼、同一符號來表示。
在第2實施形態的蝶式剎車器11A中,係使用一部分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之載具13不同的載具13A,而該載具13A,係具有一部分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 之安裝托架25不同的安裝托架25A。更具體而言,安裝托架25A,係具有力矩承接本體部42A之一部分與第1實施形態的力矩承接部29之力矩承接本體部42不同的力矩承接部29A。在該力矩承接本體部42A,並未設置第1實施形態的前端連結部48。結果,力矩承接本體部42A,係使伸出部46、47及於碟盤軸向之全長而相互地分離。
依據如此的第2實施形態,因能夠輕易地將摩擦墊15、16之伸出部106、106,從與碟盤軸向之基底部28為相反側插入載具13A之伸出部46、47間,故而容易進行摩擦墊15、16對載具13A之安裝作業。
另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在臂部100設置朝向碟盤旋轉方向兩側突出的一對卡合凸部107、108,但是並不限於,也可將卡合凸部設置於其中任一方。在如此的情況下,在交換摩擦墊15、16時不用從載具13或是13A卸下卡鉗14,就能夠將摩擦墊15、16安裝於載具13或是13A。
依據上述實施形態的蝶式剎車器,則碟式剎車器係具有載具、一對摩擦墊及卡鉗的碟式剎車器,該載具係固定於車輛之非旋轉部,該一對摩擦墊係由該載具支撐成能夠滑動且對向配置於碟盤之雙面,該卡鉗係具有用以按壓該一對摩擦墊當中的一方之摩擦墊的活塞且由前述載具支撐成能夠滑動,其中,前述一對摩擦墊,係具有來令材和可供該來令材貼附的背板;在該背板之碟盤旋轉方向端部側,係形成有朝向碟盤徑向伸出的臂部;在前述載 具,係形成有被安裝於前述非旋轉部的基底部、以及從該基底部之碟盤旋轉方向端部側橫跨前述碟盤並朝向碟盤軸向伸出的力矩承接部;該力矩承接部,係具有隔著前述一對摩擦墊之各前述臂部,而朝向碟盤軸向延伸的一對伸出部。藉此,能夠使摩擦墊之臂部和一對伸出部進行面接觸,且能夠降低傳遞制動力矩時的上述二者之間的面壓。因而,可以抑制蝶式剎車器的大型化。
又,前述臂部,係僅形成於前述背板之碟盤旋轉方向的一側。
又,前述背板之碟盤旋轉方向的另一側之端部,係由前述卡鉗所支撐。
又,前述臂部之端部,係形成有朝向碟盤旋轉方向突出的卡合凸部;該卡合凸部,係對向設置成能夠抵接於前述伸出部之碟盤徑向外側面。
又,前述基底部和前述一對伸出部,係由一構件所形成,且使前述一對伸出部對前述基底部折彎所形成。
又,因前述一對伸出部,係使伸出前端側相互地連結,故而一對伸出部,係能在分別承接制動力矩時,藉由連結於另一方之伸出部來增加強度。因而,可以更進一步抑制蝶式剎車器的大型化。
11‧‧‧碟式剎車器
12‧‧‧碟盤
12b‧‧‧表面
13‧‧‧載具
14‧‧‧卡鉗
15、16‧‧‧摩擦墊
18‧‧‧引出罩
25‧‧‧安裝托架
26、27‧‧‧導銷
28‧‧‧基底部
28a‧‧‧表面部
29‧‧‧力矩承接部
33、34‧‧‧安裝孔
38、39‧‧‧導銷安裝孔
41‧‧‧彎曲部
42‧‧‧力矩承接本體部
46、47‧‧‧伸出部
48‧‧‧前端連結部
50‧‧‧貫通孔
58‧‧‧卡鉗本體
63‧‧‧墊銷
66‧‧‧結橋部
67‧‧‧爪部
70‧‧‧滑動導引部
79‧‧‧配管連接孔
80‧‧‧放氣孔塞
81‧‧‧凹部
85、86‧‧‧旋入側突出部
91‧‧‧導軸部
95、96‧‧‧來令材
97、98‧‧‧背板
99‧‧‧主板部
100‧‧‧臂部
106‧‧‧伸出板部
107、108‧‧‧卡合凸部
112‧‧‧卡合孔

Claims (6)

  1. 一種碟式剎車器,係具有載具、一對摩擦墊及卡鉗的碟式剎車器,該載具係固定於車輛之非旋轉部,該一對摩擦墊係由該載具支撐成能夠滑動且對向配置於碟盤之雙面,該卡鉗係具有用以按壓該一對摩擦墊當中的一方之摩擦墊的活塞且由前述載具支撐成能夠滑動,其特徵為:前述一對摩擦墊,係具有來令材和可供該來令材貼附的背板;在該背板之碟盤旋轉方向端部側,係形成有朝向碟盤徑向伸出的臂部;在前述載具,係形成有被安裝於前述非旋轉部的基底部、以及從該基底部之碟盤旋轉方向端部側橫跨前述碟盤並朝向碟盤軸向伸出的力矩承接部;該力矩承接部,係具有隔著前述一對摩擦墊之各前述臂部,而朝向碟盤軸向延伸的一對伸出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碟式剎車器,其中,前述臂部,係僅形成於前述背板之碟盤旋轉方向的一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碟式剎車器,其中,前述背板之碟盤旋轉方向的另一側之端部,係由前述卡鉗所支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碟式剎車器,其中,前述臂部之端部,係形成有朝向碟盤旋轉方向突出的卡合凸部; 該卡合凸部,係對向設置成能夠抵接於前述伸出部之碟盤徑向外側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碟式剎車器,其中,前述基底部和前述一對伸出部,係由一構件所形成,且使前述一對伸出部對前述基底部折彎所形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碟式剎車器,其中,前述一對伸出部,係使伸出前端側相互地連結。
TW104119993A 2014-08-29 2015-06-22 Disc brake TWI6643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76519 2014-08-29
JP2014-176519 2014-08-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8145A true TW201608145A (zh) 2016-03-01
TWI664362B TWI664362B (zh) 2019-07-01

Family

ID=55399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9993A TWI664362B (zh) 2014-08-29 2015-06-22 Disc brake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351190B2 (zh)
TW (1) TWI664362B (zh)
WO (1) WO201603172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3281B (zh) * 2017-03-27 2020-09-01 日商日立汽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碟式制動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24964A (en) * 1976-08-18 1978-03-08 Aisin Seiki Co Ltd Disc brake
JPS6041257B2 (ja) * 1977-04-19 1985-09-14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車輛用デイスクブレ−キ装置
JPS6014217B2 (ja) * 1978-03-29 1985-04-1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デイスクブレ−キ
US4301895A (en) * 1978-04-08 1981-11-24 Girling Limited Disc brakes for railway vehicles
US4331221A (en) * 1978-08-01 1982-05-25 Kelsey-Hayes Co. Caliper disc brake guide and retention means
DE3141598A1 (de) * 1981-03-05 1982-10-07 Alfred Teves Gmbh, 6000 Frankfurt Teilbelag-schwimmsattelscheibenbremse
DE19652936A1 (de) * 1996-12-02 1998-06-04 Teves Gmbh Alfred Teilbelag-Scheibenbremse
EP0978665B1 (en) * 1998-08-05 2004-06-09 Freni Brembo S.p.A. Device for indicating lining wear in floating caliper disc brakes
JP3630655B2 (ja) * 2001-10-22 2005-03-16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4494960B2 (ja) * 2004-02-27 2010-06-3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5684658B2 (ja) * 2011-06-30 2015-03-18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EP2706255A2 (en) * 2011-09-28 2014-03-12 Akebono Brake Industry Co., Ltd. A brake pad
JP2013177908A (ja) * 2012-02-28 2013-09-09 Nissin Kogyo Co Ltd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用摩擦パッドおよび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3281B (zh) * 2017-03-27 2020-09-01 日商日立汽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碟式制動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031721A1 (ja) 2017-04-27
TWI664362B (zh) 2019-07-01
JP6351190B2 (ja) 2018-07-04
WO2016031721A1 (ja) 2016-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64244B2 (en) Disk brake, pad, and pair of shims
JPS6044529B2 (ja) 円板ブレーキ
JPS597849B2 (ja) 乗物用円板ブレ−キ
CN108700148B (zh) 盘式制动器
JPWO2019049539A1 (ja) 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2008032125A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TW201608145A (zh) 碟式煞車器
JP2008275011A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CN107636341B (zh) 车辆用盘式制动器
TWI703281B (zh) 碟式制動器
JP2017106516A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7308824B2 (ja) 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WO2010137715A1 (ja) 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6745997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2015007439A (ja) 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6952573B2 (ja) ブレーキ用摩擦パッドおよび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4955095B2 (ja) 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6182435B2 (ja) 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5603797B2 (ja) 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2022024201A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摩擦パッドおよびシム
JP7361653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WO2020066487A1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WO2023062843A1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およびカバー部品
JP2013113420A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2011069388A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キャリパ型ディスクブレー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