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02885A -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02885A
TW201602885A TW104117587A TW104117587A TW201602885A TW 201602885 A TW201602885 A TW 201602885A TW 104117587 A TW104117587 A TW 104117587A TW 104117587 A TW104117587 A TW 104117587A TW 201602885 A TW201602885 A TW 20160288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ine
sensing
drive
driv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75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66581B (zh
Inventor
Yasunori Hashida
Takahiro Harada
Kanae Bani
Original Assignee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ppa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6028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28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65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658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86Wiring, e.g. gate line, drain lin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具備:具有第1面及第2面的透明介電體基板;排列於第1面的複數個第1電極(31DP);排列於第2面的複數個第2電極(33SP);包含複數條第1虛擬線(42)的第1虛擬部(33SD);及包含複數條第2虛擬線(52)的第2虛擬部(33SD)。在與透明介電體基板對向的平面視圖中,第1電極線(31DP)和第2虛擬線(52)的組合係構成一個格子圖案的第1部分,並且第1電極線(31DP)和第2虛擬線(52)係構成彼此相異的線段。又,第2電極線(33SP)和第1虛擬線(42)的組合係構成上述格子圖案的第2部分,並且第2電極線(33SP)和第1虛擬線(42)係構成彼此相異的線段。

Description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具備沿著第1方向排列的複數個電極和沿著第2方向排列的複數個電極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搭載於顯示裝置或攜帶終端的觸控面板具有:沿著一方向之X方向延伸的複數個第1電極、和沿著與X方向正交的Y方向延伸的複數個第2電極。複數個第1電極係與複數個第2電極呈立體交叉,具有單層構造或多層構造的透明介電體層位在此等複數個第1電極與複數個第2電極之間。而藉由檢測複數個第1電極中的任一個第1電極和複數個第2電極中的任一個第2電極之間的靜電電容的變化,來判定對觸控面板的輸入位置。
提高觸控面板之位置的檢測精確度的要求,係隨著對於觸控面板之輸入形態的多樣化或搭載觸控面板之顯示裝置的高解析度化而持續升高。因應此種要求之一提案的第1電極具備有:具有菱形形狀且沿著X方向排列的複數個第1電容電極部;和具有比第1電容電極部還小的大小並且連接相互相鄰的第1電容電極部之間之第1連接部。又,第2電極具備有:具有菱形形狀 且沿著Y方向排列的複數個第2電容電極部;和具有比第2電容電極部還小的大小並且連接相互相鄰的第2電容電極部之間之第2連接部。由透明介電體層的表面觀看,是以第1連接部和第2連接部彼此重疊,另一方面第1電容電極部和第2電容電極部彼此不重疊之方式,配置第1電極和第2電極(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12-230664號公報
具有上述之電容電極部的觸控面板,藉由使第1電容電極部和第2電容電極部從透明介電體層的表面觀看不會重疊,提高了位置的檢測精確度。另一方面,由於透明介電體層位在第1電極和第2電極之間,所以即便電極本身是由相同的材料所形成,但既然在兩個電極之間存在透明介電體層,第1電極的電容電極部所具有的顏色和第2電極的電容電極部所具有的顏色從透明介電體層的表面觀看也會相差很多。結果,使得第1電極和第2電極被辨識為各別的構造體。尤其,在形成第1電極的材料和形成第2電極的材料為彼此不同的構成時,或者在第1電極的表面狀態和第2電極的表面狀態相異時,此等第1電極和第2電極的交界會變得更容易被辨識。
本發明之目的在提供一種可抑制位置的檢測精確度降低,且可抑制第1電極和第2電極被辨識為各別的構造體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一態樣係具備:透明介電體基板,係具有第1面和與前述第1面為相反側的第2面;複數個第1電極,其係沿著與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排列於前述第1面;複數個第2電極,其係沿著前述第1方向排列於前述第2面;第1虛擬部,係包含複數條第1虛擬線;以及第2虛擬部,係包含複數條第2虛擬線。各個前述第1電極為複數條第1電極線的集合,具備沿著第1方向排列的複數個第1電容電極部和將相互相鄰的前述第1電容電極部加以連接的第1連接部。各個前述第2電極為複數條第2電極線的集合,並且具有沿著前述第2方向排列的複數個第2電容電極部和將相互相鄰的前述第2電容電極部加以連接的第2連接部。前述第1虛擬部係位於前述第1面中於相互相鄰的兩個前述第1電極之間,並且與前述第1電極分離。前述第2虛擬部係位於前述第2面中於相互相鄰的兩個前述第2電極之間,並且與前述第2電極分離。在與前述透明介電體基板對向的平面視圖中,前述第1電容電極部係與前述第2虛擬部對向,前述第2電容電極部係與前述第1虛擬部對向。在前述平面視圖中,前述第1電極線和前述第2虛擬線的組合係構成一個格子圖案的第1部分,並且前述第1電極線和前述第2虛擬線係構成 包含於前述格子圖案之彼此相異的線段。在前述平面視圖中,前述第2電極線和前述第1虛擬線的組合係構成前述格子圖案的第2部分,並且前述第2電極線和前述第1虛擬線係構成包含於前述格子圖案之彼此相異的線段。
觸控面板的一態樣係具備: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係上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具有複數個前述第1電極、複數個前述第2電極、和挾持於複數個前述第1電極和複數個前述第2電極之間的透明介電體層;覆蓋前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覆蓋層;及測定前述第2電極和前述第2電極之間的靜電電容之週邊電路。
顯示裝置的一態樣係具備:顯示資訊之顯示面板;上述觸控面板;及驅動前述觸控面板之驅動電路;前述觸控面板係以使前述顯示面板所顯示的前述資訊透過之方式構成。
根據上述態樣,在面對透明介電體基板的平面視圖中,由於第1電極線和第2虛擬線的組合形成一個格子圖案,且第2電極線和第1虛擬線的組合形成一個格子圖案,所以,第1電極所具有的顏色和第2電極所具有的顏色難以被個別地辨識。因此,即便第1電極所具有的顏色和第2電極所具有的顏色彼此相異,第1電極的顏色和第2電極的顏色之差異也不易引人注目。結果,會抑制第1電極及第2電極的交界被辨識,,且會抑制第1電極和第2電極被辨識。
且,在第1電極和第2電極中,在與透明介電體基板對向的平面視圖中於沒有相互重疊的第1電容電極部和第2電容電極部之間形成靜電電容。第1電容電極部和第2電容電極部之間的電容部分為容易受到來自透明介電體基板的外側之電氣的影響的部分,所以當導電體靠近觸控感測器用電極時,第1電容電極部和第2電容電極部之間的靜電電容容易改變。因此,檢測導電體相對於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位置之精確度會提高。
在上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其他態樣中,較佳為,構成前述格子圖案之複數個單位格子的每一者係由4條線段所構成,前述格子圖案的前述第1部分之前述4條線段係包含前述第1電極線的一部分和前述第2虛擬線的一部分,前述格子圖案的前述第2部分之前述4條線段係包含前述第2電極線的一部分和前述第1虛擬線的一部分。
根據上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其他態樣,在格子圖案的第1部分中,單位格子係由第1電極線的一部分和第2虛擬線的一部分所構成,且在第2部分中,單位格子係由第2電極線的一部分和第1虛擬線的一部分所構成。因此,在與透明介電體基板對向的平面視圖中,可進一步抑制位於第1面的第1電極和位於第2面的第2電極被辨識為各別的構造體。
在上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其他態樣中,在前述格子圖案中一個單位格子具有正方形形狀;前述第1電極線和前述第2虛擬線包含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 前述基準圖案要素包含:主線,沿著相對於一方向的基準方向形成既定角度的延伸方向延伸,並且具有前述單位格子之一邊的長度的2倍之長度;及副線,沿著與前述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並且具有與前述單位格子之一邊的長度相同的長度。較佳為,在前述第1電極線中,前述基準方向為前述第2方向,複數個前述基準圖案要素沿前述第1方向排列;較佳為,在前述第2虛擬線中,前述基準方向為前述第1方向,複數個前述基準圖案要素沿前述第2方向排列。
又,在上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另一其他態樣中,前述第2電極線和前述第1虛擬線包含複數個前述基準圖案要素。較佳為,在前述第2電極線中,前述基準方向為前述第1方向,複數個前述基準圖案要素沿前述第2方向排列;較佳為,在前述第1虛擬線中,前述基準方向為前述第2方向,複數個前述基準圖案要素沿前述第1方向排列。
根據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其他態樣,由於第1電極線和第2電極線包含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所以容易設計第1電極的第2電極。
在上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其他態樣中,前述既定角度係大於0°且小於180°。
根據上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其他態樣,可使構成格子圖案的複數個線段的每一者相對於第1方向及第2方向傾斜。
在上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其他態樣中,前述第1方向和前述第2方向為相互正交的方向,通過前述第1電極的每一者之前述第2方向的中央的直線為第1直線,通過前述第2電極的每一者之前述第1方向的中央的直線為第2直線,具有由相互相鄰的兩條前述第1直線和相互相鄰的兩條前述第2直線所包圍的矩形形狀之區域為單位區域。在前述單位區域,包含於前述第1電極線的複數個前述基準圖案要素之中位於前述第1方向的一端之前述基準圖案要素為第1起點圖案要素,包含於前述第2電極線的複數個前述基準圖案要素之中位於前述第2方向的一端之前述基準圖案要素為第2起點圖案要素。前述第1起點圖案要素係依各前述單位區域沿著前述第1方向連續設有複數個,前述第2起點圖案要素係依各前述單位區域沿著前述第2方向連續設有複數個。較佳為,與一個前述第1起點圖案要素相連的複數個前述基準圖案要素,係朝向在前述第1方向相鄰的前述單位區域中之其他的前述第1起點圖案要素延伸,與一個前述第2起點圖案要素相連的複數個前述基準圖案要素,係朝向在前述第2方向相鄰的前述單位區域中之其他的前述第2起點圖案要素延伸。
根據上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其他態樣,即便變更構成格子圖案之複數個線段的各個所具有之相對於第1方向及第2方向的傾斜時,也會制定第1電極線及第2電極線的位置作為包含基準圖案要素的電極線。因此,可使設計第1電極線及第2電極線的負荷變小。
在上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其他態樣中,在與前述透明介電體基板對向的平面視圖中,前述第1電極、前述第1虛擬部、前述第2電極及前述第2虛擬部各自具有彼此相同的色相,另一方面,在前述第1電極及前述第1虛擬部、和前述第2電極及前述第2虛擬部之間,明度及彩度的至少一者是不同的。
根據上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其他態樣,與第1電極及第1虛擬部的色相、和第2電極及第2虛擬部的相互不同的構成相比,可抑制第1電極及第1虛擬部的顏色、和第2電極及第2虛擬部的顏色的差變大。
在上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其他態樣中,在與前述透明介電體基板對向的平面視圖中,前述第1電極及前述第1虛擬部具有彼此相同的顏色的屬性,前述第2電極及前述第2虛擬部具有與前述第1電極不同的顏色的屬性。
在第1電極及第1虛擬部具有彼此相同的顏色的屬性且第2電極及第2虛擬部具有與第1電極不同的顏色的屬性之構成中,第1電極和第2電極容易被辨識為相互不同的構造體。關於這點,根據上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其他態樣,即便第2電極及第2虛擬部的顏色的屬性與第1電極及第1虛擬部的顏色的屬性不同,第1電極及第1虛擬部所具有的顏色、和第2電極及第2虛擬部所具有的顏色難以被個別地辨識。因此,可特別顯著地抑制第1電極和第2電極被辨識為相互不同的構造體。
上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其他態樣較佳為,在與前述透明介電體基板對向的平面視圖中,進一步具有位於前述第1電容電極部和前述第2電容電極部之間的電極部間隙,前述第1虛擬部的一部分係位於複數個前述電極部間隙的至少一者。
上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其他態樣較佳為,在與前述透明介電體基板對向的平面視圖中,進一步具有位於前述第1電容電極部和前述第2電容電極部之間的電極部間隙,前述第2虛擬部的一部分係位於複數個前述電極部間隙的至少一者。。
根據上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其他態樣,在透明介電體基板中,發揮第1電容電極部和第2電容電極部之間的電容成分的功能之部分容易受到來自透明介電體基板的外側之影響。因此,第1電容電極部和第2電容電極部之間的電容,容易因手指等靠近觸控感測器用電極而改變。
根據本發明,可抑制位置的檢測精確度降低,且可抑制第1電極和第2電極被辨識為各別的構造體。
10‧‧‧顯示面板
10S‧‧‧顯示面
11‧‧‧下側偏光板
12‧‧‧薄膜電晶體基板
13‧‧‧TFT層
14‧‧‧液晶層
15‧‧‧彩色濾光片層
15a‧‧‧黑色矩陣
15P‧‧‧畫素
15G‧‧‧綠著色層
15R‧‧‧紅著色層
16‧‧‧彩色濾光片基板
17‧‧‧上側偏光板
20‧‧‧觸控面板
20S‧‧‧操作面
21‧‧‧觸控感測器用電極
21D‧‧‧驅動部分
21S‧‧‧感測部分
21U‧‧‧單位區域
22‧‧‧覆蓋層
23‧‧‧透明黏著層
31‧‧‧透明基板
31A‧‧‧第A配線
31B‧‧‧第B配線
31C‧‧‧第C配線
31D‧‧‧第D配線
31E‧‧‧第E配線
31DD‧‧‧驅動虛擬部
31DP‧‧‧驅動電極
31DPa‧‧‧驅動電容電極部
31DPb‧‧‧驅動連接部
31P‧‧‧墊
31RP、33RP‧‧‧基準圖案要素
31RPs、33RPs‧‧‧起點圖案要素
31S‧‧‧驅動面
32‧‧‧透明黏著層
33‧‧‧透明介電體基板
33P‧‧‧墊
33S‧‧‧感測面
33SD‧‧‧感測虛擬部
33SP‧‧‧感測電極
33SPa‧‧‧感測電容電極部
33SPb‧‧‧感測連接部
34‧‧‧選擇電路
35‧‧‧檢測電路
35a‧‧‧訊號取得部
35b‧‧‧訊號處理部
36‧‧‧控制部
41、61‧‧‧驅動電極線
42、62‧‧‧驅動虛擬線
42a、52a‧‧‧虛擬內間隙
43、63‧‧‧驅動圖案群
44、64‧‧‧驅動間隙
45、55‧‧‧電極部間隙
46、56‧‧‧電極線間隙
47、57‧‧‧虛擬線間隙
51、71‧‧‧感測電極線
52、72‧‧‧感測虛擬線
53、74‧‧‧感測圖案群
54、73‧‧‧感測間隙
Lm‧‧‧主線
Ls‧‧‧副線
Ps‧‧‧副端點
Lcd‧‧‧驅動連接線
Lcs‧‧‧感測連接線
Pa1‧‧‧第1補助端點
Pa2‧‧‧第2補助端點
Pm1‧‧‧第1主端點
Pm2‧‧‧第2主端點
圖1為顯示將本發明具體化之第1實施形態的顯示裝置的平面構造之俯視圖,且是依彼此相異之構成要素的一部分重疊的順序形成缺口來顯示之圖。
圖2為顯示圖1之顯示裝置的剖面構造之剖面圖。
圖3為用以說明圖1之顯示裝置的觸控面板的電性構成之方塊圖。
圖4為顯示圖1之顯示裝置的驅動電極線的配置之俯視圖。
圖5為將圖4之驅動電極所具備的基準圖案要素加以放大顯示之部分放大圖。
圖6為將圖4的驅動電極的一部分加以放大顯示之部分放大圖。
圖7為顯示圖1之顯示裝置的驅動電極線和感測電極線的配置關係之俯視圖。
圖8為用以說明圖1之顯示裝置的動作之圖。
圖9為圖1的顯示裝置的動作之圖。
圖10為將第1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之驅動電極的一部分加以放大顯示的部分放大圖。
圖11為顯示圖10的變形例之驅動電極線和感測電極線的配置關係之俯視圖。
圖12為顯示圖10的變形例之驅動電極線和感測電極線的配置關係之俯視圖。
圖13為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驅動電極線的配置之俯視圖。
圖14為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驅動電極線和感測電極線的配置關係之俯視圖。
圖15為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驅動電極線的配置之俯視圖。
圖16為用以說明圖15的驅動電極線的配置之的部分放大圖。
圖17為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感測電極線的配置之俯視圖。
圖18為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驅動電極線和感測電極線的配置關係之俯視圖。
圖19為顯示其他變形例之顯示裝置的剖面構造之剖面圖。
圖20為顯示其他變形例之顯示裝置的剖面構造之剖面圖。
〔第1實施形態〕
參照圖1至圖9,說明將觸控感測器用電極、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具體化的第1實施形態。以下,依序說明顯示裝置的構成、觸控面板的電性構成、驅動電極的構成、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構成、及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作用。
〔顯示裝置〕
參照圖1說明顯示裝置的構成。圖1中,為了方便說明顯示裝置所具備的彩色濾光片層、形成於驅動面的驅動電極、及形成於感測面的感測電極的構成,將彩色濾光片層、驅動電極及感測電極誇大顯示。又,圖1中,以示意方式顯示驅動電極所具備的驅動電極線和感測電極所具備的感測電極線。
又,圖1中,為了方便圖示,於複數個驅動電極、複數個驅動虛擬部、複數個感測電極及複數個感測虛擬部附加點(dot)。
如圖1所示,顯示裝置係藉由一個透明黏著層貼合例如作為液晶面板的顯示面板10和觸控面板20而成的積層體,具有驅動觸控面板20的驅動電路。在顯示面板10的表面,劃分形成矩形形狀的顯示面10S,在顯示面10S顯示根據來自外部的影像資料的影像等的資訊。若是在顯示面板10和觸控面板20的相對位置藉由框體等其他構成固定之前提下,則亦可省略透明黏著層。
顯示面板10具備彩色濾光片層15,在彩色濾光片層15中,黑色矩陣15a具有由沿著一方向的第1方向D1和與第1方向D1正交的第2方向D2排列的複數個單位格子所構成的格子形狀。用以顯示紅色的紅著色層15R、用以顯示綠色的綠著色層15G及用以顯示藍色的藍著色層15B之任一者位在構成黑色矩陣15a的各單位格子所劃分的區域。
在彩色濾光片層15中,例如,複數個紅著色層15R、複數個綠著色層15G及複數個藍著色層15B的各個係沿著第2方向D2排列。
一個畫素15P包含一個紅著色層15R、一個綠著色層15G及一個藍著色層15B。複數個畫素15P係在維持著第2方向D2上的紅著色層15R、綠著色層15G及藍著色層15B排列的順序之狀態下,沿著第2方向D2排列。各畫素15P中沿著第1方向D1的寬度為第1畫 素寬WP1,沿著第2方向D2的寬度為第2畫素寬WP2,各著色層中沿著第2方向D2的寬度為第3畫素寬WP3。第1畫素寬WP1、第2畫素寬WP2及第3畫素寬WP3各設定為對應顯示裝置的解析度等的值。
觸控面板20為靜電電容式觸控面板,是藉由透明黏著層23貼合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和覆蓋層22而成的積層體,使顯示面板10所顯示的資訊透過。覆蓋層22係藉由玻璃基板或樹脂薄膜等形成,覆蓋層22中之與透明黏著層23為相反側的面係發揮作為觸控面板20的操作面20S之功能。透明黏著層23具有供顯示於顯示面10S的影像透過的光透過性,透明黏著層23係可使用例如聚醚系黏著劑或丙烯酸系黏著劑。
作為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的構成要素之透明基板31係與形成於顯示面板10的顯示面10S的整體重疊,使形成於顯示面10S的影像等資訊透過。透明基板31係例如由透明玻璃基板或透明樹脂薄膜等的基材所構成,可為由一個基材所構成的單層構造,也可為重疊有兩個以上的基材之多層構造。
透明基板31中之與顯示面板10為相反側的面係設定為驅動面31S。在透明基板31的驅動面31S中,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的每一者係沿著一方向之第1方向D1延伸,並且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係沿著與第1方向D1正交的第2方向排列。驅動電極31DP為第1電極的一例。
各驅動電極31DP係複數條驅動電極線的集合,具備有:沿第1方向D1排列的複數個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連接相互相鄰的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之間的驅動連接部31DPb。複數個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中,位於第1方向D1的一端之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係與連接於選擇電路的墊31P連接。驅動電極線為第1電極線的一例,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為第1電容電極部的一例,驅動連接部31DPb為第1連接部的一例。
還有包含複數條驅動虛擬線的驅動虛擬部31DD係位在驅動面31S。驅動虛擬部31DD係在驅動面31S位於相互相鄰的驅動電極31DP之間,並且遠離驅動電極31DP而設置。驅動虛擬部31DD為第1虛擬部的一例,驅動虛擬線為第1虛擬線的一例。
在各驅動電極31DP中,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具有例如六角形形狀。驅動連接部31DPb具有矩形形狀,共同具有例如在第1方向D1相互相鄰的一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的一邊和另一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的一邊。
在第2方向D2相互相鄰的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其六角形的一個頂點相互對向,且是以在第2方向D2相互相鄰的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彼此沒有電性連接的狀態排列。因此,在第2方向D2相互相鄰的兩個驅動電極31DP之間,劃分具有由四個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兩個驅動連接部31DPb所包圍的六角形形狀之區域,且驅動虛擬部31DD係位在所劃分之區域的每一者。複數個驅動虛擬部31DD係沿第2方向D2排列。
各驅動電極31DP的形成材料,係使用銅或鋁等的金屬膜。驅動電極31DP的每一者係個別地連接於選擇電路,且藉由接收選擇電路所供給的驅動訊號,而被選擇電路所選擇。
驅動面31S及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係藉由一個透明黏著層32貼合於透明介電體基板33。透明黏著層32具有供顯示於顯示面10S的影像等資訊透過的光透過性,將驅動面31S及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和透明介電體基板33黏著。透明黏著層32係使用例如聚醚系黏著劑或丙烯酸系黏著劑等。透明介電體基板33為透明介電體層的一例,在透明介電體基板33之與透明基板31相向之面(即背面),排列有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
透明介電體基板33係例如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的透明樹脂薄膜或透明玻璃基板等的基材所構成,可為由一個基材所構成的單層構造,也可為兩個以上的基材重疊而成的多層構造。透明介電體基板33具有使顯示於顯示面10S的影像等的資訊透過的光透過性、和適於檢測電極間之靜電電容的相對介電常數。透明介電體基板33及透明基板31為透明介電體層的一例。
在透明介電體基板33之與透明黏著層32為相反側的面(即表面)係設定為感測面33S。在透明介電體基板33的感測面33S,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的每一者係沿著第2方向D2延伸,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係沿著與第2方向D2正交的第1方向D1延伸。感測電極33SP為第2電極的一例,感測面33S為第2面的一例,透明 介電體基板33之與感測面33S為相反側的面係第1面的一例。
各感測電極33SP為複數條感測電極線的集合,具備有沿第2方向D2排列的複數個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和連接相互相鄰的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的感測連接部33SPb。複數個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中,位於第2方向D2的一端之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係連接於與測定電路連接的墊33P。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為第2電容電極部的一例,感測連接部33SPb為第2連接部的一例。
還有包含複數條感測虛擬線之感測虛擬部33SD係位在感測面33S。感測虛擬部33SD係位在感測面33S於相鄰的感測電極33SP之間,與感測電極33SP分離而設置。感測虛擬部33SD為第2虛擬部的一例,感測虛擬線為第2虛擬線的一例。
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係與感測虛擬部33SD對向,且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係與驅動虛擬部31DD對向。
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進一步,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的驅動電極線和感測虛擬部33SD的感測虛擬線係構成相互交叉的各個線段,並且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的驅動電極線和感測虛擬部33SD的感測虛擬線的組合係構成一個格子圖案的驅動部分21D。在格子圖案中,一個格子具有正方形形狀。驅動部分21D為格子圖案的第1部分的一例。且,在與感測面 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的感測電極線和驅動虛擬部31DD的驅動虛擬線係構成相互交叉的各個線段,並且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的感測電極線和驅動虛擬部31DD的驅動虛擬線的組合係構成與先前的格子圖案的驅動部分21D不同的感測部分21S。感測部分21S為格子圖案的第2部分的一例。
在各感測電極33SP中,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係具有例如六角形形狀。感測連接部33SPb係具有例如矩形形狀,且共同具有在第2方向D2相互相鄰之一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的一邊和另一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的一邊。各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具有與一個驅動虛擬部31DD相等的形狀和相等的大小,且各感測連接部33SPb具有與一個驅動連接部31DPb相等的形狀和相等的大小。
在第1方向D1相互相鄰的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其六角形的一個頂點相互對向,且是以在第1方向D1相互相鄰的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彼此沒有電性連接的狀態排列。因此,在第1方向D1上相互相鄰的兩個感測電極33SP之間,劃分具有由四個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和兩個感測連接部33SPb所包圍的六角形形狀之區域,感測虛擬部33SD係位在所劃分的各區域。複數個感測虛擬部33SD係沿著第1方向D1排列。各感測虛擬部33SD具有與一個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相等的形狀和相等的大小。
在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中,在面對感測面33S的平面視圖中,一個驅動連接部31DPb係與一個感測連接部33SPb重疊。
各感測電極33SP的形成材料係與上述驅動電極31DP同樣使用銅或鋁等的金屬膜。感測電極33SP的每一者係個別地連接於檢測電路,各感測電極33SP的電壓係藉由檢測電路35所檢測。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選擇電路及檢測電路為觸控感測器的一例。
感測面33S及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係藉由上述透明黏著層23貼合於覆蓋層22。
亦即,如圖2所示,在觸控面板20中,從接近顯示面板10的構成要素依序設置有透明基板31、驅動電極31DP、透明黏著層32、透明介電體基板33、感測電極33SP、透明黏著層23、覆蓋層22。其中,透明介電體基板33係被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和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所挾持。
透明黏著層32係覆蓋構成驅動電極31DP之各驅動電極線31L的周圍,一邊填埋相鄰的驅動電極線之間,一邊位於驅動電極31DP和透明介電體基板33之間。又,透明黏著層23係覆蓋構成感測電極33SP之各感測電極線的周圍,一邊填埋相鄰的感測電極線之間,一邊位於感測電極33SP和覆蓋層22之間。在此等構成要素中,亦可省略透明黏著層23及透明基板31的至少一者。
又,在顯示面板10中,從離觸控面板20較遠的構成要素起,依序如下述般地排列構成顯示面板10的複數個構成要素。即,從遠離觸控面板20的構成要素起,依序設置有下側偏光板11、薄膜電晶體(以下稱為TFT)基板12、TFT層13、液晶層14、彩色濾光片層15、彩色濾光片基板16及上側偏光板17。其中,在TFT層13,構成次畫素的畫素電極設置成矩陣狀。且,在彩色濾光片層15中,黑色矩陣15a係劃分具有與各個次畫素面對面之矩形形狀的複數個區域,將白色光改變成紅色、綠色、及藍色中之任一顏色的光的著色層係位在黑色矩陣15a所劃分的各區域。
液晶面板為顯示面板10的一例,顯示面板10亦可不是液晶面板,亦可為例如有機EL面板等。
在省略透明黏著層23的構成中,在覆蓋層22面之中與透明介電體基板33對向的面被設定為感測面33S,藉由將形成於感測面33S的一個薄膜圖案化,亦可形成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
又,在製造觸控面板20時,亦可採用藉由透明黏著層23貼合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和覆蓋層22的方法,作為與這樣的製造方法不同的其他例子,亦可採用以下的製造方法。亦即,在樹脂薄膜等的覆蓋層22直接地或是隔著基底層形成由銅等的導電性金屬所構成的薄膜層,在薄膜層上形成具有感測電極的圖案形狀之阻劑層。其次,藉由使用氯化鐵(Ferric chloride)等的濕蝕 刻法,將薄膜層加工成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而得到第1薄膜。又,與感測電極33SP同樣地,將形成於其他樹脂薄膜的薄膜層加工成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而得到第2薄膜。然後,第1薄膜和第2薄膜係以挾著透明介電體基板33的方式,藉由透明黏著層貼附於透明介電體基板33。
〔觸控面板的電性構成〕
參照圖3,說明觸控面板20的電性構成。以下,說明互電容式觸控面板20的電性構成,來作為靜電電容式的觸控面板20的一例。
如第3圖所示,觸控面板20具備有選擇電路34、檢測電路35及控制部36。選擇電路34可連接於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檢測電路35可連接於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控制部36係連接於選擇電路34和檢測電路35。
控制部36產生並輸出開始時序訊號(start timing signal),該開始時序訊號係用於使選擇電路34開始產生對各驅動電極31DP的驅動訊號。控制部36產生並輸出掃描時序訊號,該掃描時序訊號係用於使選擇電路34對被供給驅動訊號的對象從第一個驅動電極31DP朝第n個驅動電極31DP依序進行掃描。
另一方面,控制部36產生並輸出開始時序訊號,該開始時序訊號係用於使檢測電路35開始檢測在各感測電極33SP流動的電流。控制部36產生並輸出掃描時序訊號,該掃描時序訊號係用於使檢測電路35從第 一個感測電極33SP朝第n個感測電極33SP依序掃描檢測的對象。
選擇電路34係根據控制部36輸出的開始時序訊號而開始產生驅動訊號,且根據控制部36輸出的掃描時序訊號,對驅動訊號的輸出目的地從第一個驅動電極31DP1朝第n個驅動電極31DPn進行掃描。
檢測電路35具備訊號取得部35a和訊號處理部35b。訊號取得部35a根據控制部36輸出的開始時序訊號而開始取得在各感測電極33SP產生之屬於類比訊號的電流訊號。然後,訊號取得部35a根據控制部36輸出的掃描時序訊號而從第一個感測電極33SP1朝第n個感測電極33SPn掃描電流訊號的取得來源。
訊號處理部35b係處理訊號取得部35a取得的各電流訊號,產生數位值的電壓訊號,且將所產生的電壓訊號朝控制部36輸出。依此方式,選擇電路34和檢測電路35係藉由從隨著靜電電容的變化而改變的電流訊號產生電壓訊號,來測定驅動電極31DP與感測電極33SP之間的靜電電容的變化。選擇電路34及檢測電路35係週邊電路之一例。
控制部36係根據訊號處理部35b輸出的電壓訊號,檢測在觸控面板20中使用者的手指碰觸的位置。
觸控面板20不限於上述的互電容式觸控面板20,亦可為自電容式觸控面板。
〔驅動電極的構成〕
參照圖4至圖6,說明驅動電極的構成。圖4中,為了方便說明構成驅動電極31DP的複數條驅動電極線的配置,而將驅動電極線的線寬誇大顯示。
如圖4所示,一個驅動電極31DP具備有沿第1方向D1排列的複數個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連接相互相鄰的兩個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之間的驅動連接部31DPb。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係沿第2方向D2排列。
在驅動電極31DP中,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的每一者和驅動連接部31DPb的每一者,係藉由複數條驅動電極線41所構成。各驅動電極31DP為複數條驅動電極線41的集合。各驅動電極線41包含例如具有圖案形狀的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該圖案形狀係以在驅動電極31DP中被制定之作為基準方向的第2方向D2為基準而定。
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具有例如沿第2方向D2隔著相等間隔排列的9條驅動電極線41,各驅動電極線41係沿第1方向D1延伸。驅動連接部31DPb具有例如沿第2方向D2隔著等間隔排列的3條驅動電極線41,各驅動電極線41係沿第1方向D1延伸。
構成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的9條驅動電極線41中,位於第2方向D2的中央的3條驅動電極線41係分別連接於構成驅動連接部31DPb的3條驅動電極線41。因此,在一個驅動電極31DP中,沿第1方向D1連 續地延伸的3條驅動電極線41係位在第2方向D2的中央。
另一方面,構成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的驅動電極線41中,與位於第2方向D2的中央的3條驅動電極線41不同的6條驅動電極線41具有以下的構成。
在6條驅動電極線41中,愈遠離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之第2方向D2的中央者,其沿第1方向D1的長度就愈小。且,6條驅動電極線41的每一者,其沿第1方向D1的長度是以在第1方向D1的兩端相同長度的程度小於位在中央之驅動電極線的長度41。因此,在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中,由各驅動電極線41的端部所構成之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的外形形狀為六角形形狀。
相對地,在構成驅動連接部31DPb的3條驅動電極線41中,沿第1方向D1的長度與沿3條驅動電極線41之第2方向D2的合計寬度係大致相等。
驅動虛擬部31DD係位在第2方向D2上相互相鄰的兩個驅動電極31DP之間。驅動虛擬部31DD係位在一方的驅動電極31DP中連續的兩個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另一方的驅動電極31DP中連續的兩個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之間。
驅動虛擬部31DD包含例如沿第2方向D2隔著等間隔排列的6條驅動虛擬線42,各驅動虛擬線42沿第1方向D1延伸。各驅動虛擬線42包含具有以第2方向D2為基準而制定的圖案形狀之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
6條驅動虛擬線42中,沿第1方向D1的寬度,是以位在第2方向D2的中央之2條驅動虛擬線42為最大,隨著接近驅動虛擬部31DD之第2方向D2的兩端的各個而逐漸變小。夾著位在第2方向D2的中央之2條驅動虛擬線42而設置的2條驅動虛擬線42,且是位在與第2方向D2的中央隔著相等距離的部位之2條驅動虛擬線42,其沿第1方向D1的長度彼此相等。又,與位在第2方向D2的中央之2條驅動虛擬線42不同的4條驅動虛擬線42中,其沿第1方向D1的長度是以在第1方向D1的兩端相同長度的程度小於位在中央的驅動虛擬線42。
因此,在驅動虛擬部31DD中,由各驅動虛擬線42的端部所構成之驅動虛擬部31DD的外形形狀為六角形形狀。
包含於一個驅動虛擬部31DD的驅動虛擬線42中,位於第2方向D2的中央之驅動虛擬線42的一方具有複數個虛擬內間隙42a,複數個虛擬內間隙42a係沿第1方向D1隔著相等間隔排列。複數個虛擬內間隙42a係沿第1方向D1及第2方向D2位在各驅動虛擬部31DD。
在第1方向D1上,驅動虛擬部31DD和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的一部分係交互連續地排列。在驅動面31S的一部分中,於第1方向D1上,構成驅動虛擬部31DD的驅動虛擬線42和構成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的驅動電極線41係交互連續地排列。在第1方向 D1上交互連續的複數條驅動電極線41和複數條驅動虛擬線42係構成一個驅動圖案群43,在第1方向D1相互相鄰的驅動電極線41和驅動虛擬線42係分別包含共用的一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的一部分。
在驅動圖案群43中,驅動間隙44係位在第1方向D1之驅動電極線41的端部和驅動虛擬線42的端部之間。驅動間隙44係使驅動電極線41和驅動虛擬線42相互分離。藉此,驅動虛擬部31DD會自驅動電極31DP分離。換言之,驅動虛擬線42會與驅動電極31DP電性絕緣。
驅動電極線41及驅動虛擬線42的形成材料,為上述金屬中的例如銅。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驅動電極線41及驅動虛擬線42各自具有相同的色相,例如黑色。
驅動電極線41及驅動虛擬線42係藉由在用以形成驅動電極線41及驅動虛擬線42的金屬薄膜進行黑化處理而具有黑色。或者,驅動電極線41及驅動虛擬線42係藉由在驅動電極線41及驅動虛擬線42進行黑化處理而具有黑色。黑化處理為例如氧化處理、或者對具有黑色的金屬膜進行鍍敷的鍍敷處理等。
參照圖5及圖6,說明構成驅動電極線41及驅動虛擬線42的基準圖案要素31RP。圖5為將圖4之驅動電極線41的一部分加以放大顯示的部分放大圖,圖5中,為了方便說明構成基準圖案要素31RP之電極線的配置,而將電極線的線寬誇大顯示。
如圖5所示,基準圖案要素31RP具有1條主線Lm及1條副線Ls。主線Lm具有沿著與驅動電極31DP中之屬基準方向的第2方向D2形成屬既定角度的主線角度θ之延伸方向延伸的直線形狀,主線Lm係從第1主端點Pm1延伸至第2主端點Pm2。主線角度θ為包含於例如比0°大且比180°小之角度的範圍之既定角度,較佳為包含於45°以上135°以下的角度的範圍之既定角度,更佳為63.435°。
副線Ls係沿著與主線Lm正交的方向,具有從第2主端點Pm2延伸至副端點Ps的直線形狀,副線Ls的長度係主線Lm之一半的長度。當副線Ls的長度為單位長度LRP時,主線Lm的長度為2LRP。副線Ls的長度之單位長度LRP係與單位格子的一邊的長度相同的長度。副端點Ps相對於具有該副端點Ps的副線Ls,相當於位於主線Lm的延伸方向之其他基準圖案要素31RP的第1主端點Pm1。
各基準圖案要素31RP進一步具有2條輔助線La。輔助線La的每一者係具有沿著與主線Lm所延伸的方向之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之直線形狀,且具有與副線Ls相同的長度。也就是說,輔助線La的長度為單位長度LRP。2條輔助線La中,一條輔助線La係從第2主端點Pm2延伸至第2補助端點Pa2,另一條輔助線La係從副端點Ps延伸至第1補助端點Pa1。主線Lm、副線Ls及輔助線La之各自的線寬為例如0.1μm以上12μm以下。
各基準圖案要素31RP係仿效一邊具有單位長度LRP之格子圖案的一部分之形狀。亦即,各基準圖案要素31RP係仿效二維的格子圖案之形狀,該二維的格子圖案為主線Lm構成沿著延伸方向延伸的邊且副線Ls及輔助線La構成沿著與主線Lm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邊。二維的格子圖案具有屬單位格子的正方形呈二維連續的形狀。
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當驅動面31S的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和感測面33S的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重疊時,第1主端點Pm1、第2主端點Pm2、副端點Ps、第1補助端點Pa1及第2補助端點Pa2係位在正方格子的格子點。因此,驅動電極31DP的基準圖案要素31RP和感測電極33SP的基準圖案要素,一方面具有相互交叉的點(即重疊的點),另一方面不具有構成格子圖案的相同邊之線段。
因此,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在驅動部分21D,在構成形成格子圖案的複數個單位格子的每一者的4條線段中,2條線段為驅動電極線41的一部分,2條線段為感測虛擬線52的一部分。相對地,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在感測部分21S,在構成形成格子圖案的複數個單位格子的每一者的4條線段中,2條線段為感測電極線51的一部分,2條線段為驅動虛擬線42的一部分。
結果,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不易被辨識為各別的構造體。
圖6係將驅動電極31DP所具備的一個的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加以放大顯示的部分放大圖,圖6中,為了方便說明驅動電極線41的電極線的配置,而將電極線的線寬誇大顯示。
如圖6所示,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所具備的各驅動電極線41係由沿第1方向D1排列的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所構成,且複數條驅動電極線41沿第2方向D2排列。
在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中,與構成驅動連接部31DPb的驅動電極線41連接的驅動電極線41係連接於驅動電極31DP所具備的墊31P。另一方面,與構成驅動連接部31DPb的驅動電極線41分離而設置的驅動電極線41在僅包含由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所構成的部分時,無法與驅動電極31DP所具備的墊31P電性連接。
因此,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係包含具有與副線Ls相同長度的驅動連接線Lcd作為驅動電極線41的一部分,驅動連接線Lcd係將在第2方向D2相互相鄰的2條驅動電極線41相互電性連接。
驅動連接線Lcd係從一條驅動電極線41所具有的一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的第2補助端點Pa2,延伸到在第2方向D2相互相鄰的驅動電極線41中一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所具有的主線Lm的延伸方向的中點為止。
在一個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中,沿第2方向D2排列的8條驅動連接線Lcd構成一個驅動連接線群,驅動連接線群係沿第1方向D1按每個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設置。
構成驅動電極31DP的驅動電極線41及驅動虛擬線42,亦可藉由形成驅動面31S的一個薄膜經由遮罩被蝕刻的方式形成,亦可藉由使用遮罩的物理蒸鍍法例如真空蒸鍍法或濺鍍法的方式形成。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構成〕
參照圖7,說明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構成。圖7中,為了方便說明驅動電極31DP的複數條驅動電極線的配置和感測電極33SP的複數條感測電極線的配置,而將驅動電極線的線寬和感測電極線的線寬誇大顯示。
如圖7所示,一個感測電極33SP具備有沿第2方向D2排列的複數個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和連接相互相鄰的兩個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的感測連接部33SPb。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係沿第1方向D1排列。
在感測電極33SP中,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的每一者和感測連接部33SPb的每一者係藉由複數條感測電極線51所構成。各感測電極33SP為複數條感測電極線51的集合。各感測電極線51包含例如具有圖案形狀的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3RP,該圖案形狀係以在感測電極33SP中被制定為基準方向的第1方向D1為基準而 定。感測電極33SP的基準圖案要素33RP與驅動電極31DP的基準圖案要素31RP相比較之下,基準方向雖不同,但基準方向以外的構成是共同的。
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具有例如沿第1方向D1隔著相等間隔排列的9條感測電極線51,各感測電極線51係沿第2方向D2延伸。感測連接部33SPb具有例如沿第1方向D1隔著等間隔排列的3條感測電極線51,各感測電極線51係沿第2方向D2延伸。
構成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的9條感測電極線51中,位於第1方向D1的中央的3條感測電極線51係分別與構成感測連接部33SPb的3條感測電極線51連接。因此,在一個感測電極33SP中,沿第2方向D2連續地延伸的3條感測電極線51係位在第1方向D1的中央。
另一方面,構成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的感測電極線51中,與位於第1方向D1的中央的3條感測電極線51不同的6條感測電極線51具有以下的構成。
在6條感測電極線51中,愈遠離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第1方向D1的中央者,其沿第2方向D2的長度就愈小。且,6條感測電極線51的每一者,其沿第2方向D2的長度是以在第2方向D2的兩端相同長度的程度小於位在中央之感測電極線51。因此,在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中,由各感測電極線51的端部所構成之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的外形形狀為六角形形狀。
相對地,在構成感測連接部33SPb的3條感測電極線51中,沿第2方向D2的長度與沿3條感測電極線51之第1方向D1的合計寬度係大致相等。因此,在感測連接部33SPb中,由各感測電極線51的端部所構成之感測連接部33SPb的外形形狀為矩形形狀。
在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中,與構成感測連接部33SPb的感測電極線51連接的感測電極線51係連接於感測電極33SP所具備的墊33P。另一方面,與構成感測連接部33SPb的感測電極線51分離而設置的感測電極線51在僅包含由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3RP所構成的部分時,無法與感測電極33SP所具備的墊33P電性連接。
因此,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係包含具有與副線Ls相同長度的感測連接線Lcs,感測連接線Lcs係將在第1方向D1上相互相鄰的2條感測電極線51相互電性連接。
感測連接線Lcs係從1條感測電極線51所具有的一個基準圖案要素33RP的第2補助端點Pa2,延伸到在第1方向D1相互相鄰的感測電極線51中一個基準圖案要素33RP所具有的主線Lm之延伸方向的中點為止。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感測連接線Lcs的每一者係與位於驅動面31S之相互不同的虛擬內間隙42重疊。
1個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中,沿第1方向D1排列的8條感測連接線Lcs係構成一個感測連接線群,感測連接線群係沿第2方向D2設置於各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
感測虛擬部33SD係位在第1方向D1上於相互相鄰的兩個感測電極33SP之間。感測虛擬部33SD係位在一方的感測電極33SP的兩個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和另一方的感測電極33SP的兩個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
感測虛擬部33SD包含例如沿第1方向D1隔著等間隔排列的6條感測虛擬線52,各感測虛擬線52沿第2方向D2延伸。各感測虛擬線52包含具有以第1方向D1為基準而制定的圖案形狀之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3RP。
6條感測虛擬線52中,沿第2方向D2的寬度,是以位在第1方向D1的中央之2條感測虛擬線52為最大,隨著接近第1方向D1的兩端的各個而逐漸變小。夾著位在第1方向D1的中央之2條感測虛擬線52而設置的2條感測虛擬線52,且是位在與第1方向D1的中央隔著相等距離的部位之2條感測虛擬線52,其等沿第2方向D2的長度彼此相等。又,與位在第1方向D1的中央之2條感測虛擬線52不同的4條感測虛擬線52中,其沿第2方向D2的長度是以在第2方向D2的兩端相同長度的程度小於位在中央的感測虛擬線52。
因此,在感測虛擬部33SD中,由各感測虛擬線52的端部所構成之感測虛擬部33SD的外形形狀為六角形形狀。
包含於一個感測虛擬部33SD的感測虛擬線52中,位於第1方向D1的中央之感測虛擬線52的一方 具有複數個虛擬內間隙52a,複數個虛擬內間隙52a係沿第2方向D2隔著等間隔排列。複數個虛擬內間隙52a係沿第1方向D1及第2方向D2位在各感測虛擬部33SD。感測面33S之虛擬內間隙52a的每一者,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係與相互不同的驅動連接線Lcd重疊。
在第2方向D2上,感測虛擬部33SD和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的一部分係交互連續地排列。在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的一部分中,於第2方向D2上,構成感測虛擬部33SD的感測虛擬線52和構成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的感測電極線51係交互連續地排列。在第2方向D2上交互連續的感測電極線51和感測虛擬線52係構成一個感測圖案群53,在第2方向D2相互相鄰的感測電極線51和感測虛擬線52係分別包含共用的一個基準圖案要素33RP的一部分。
在感測圖案群53中,感測間隙54係位在第2方向D2之感測電極線51的端部和感測虛擬線52的端部之間。感測間隙54係使感測電極線51和感測虛擬線52相互分離。藉此,感測虛擬部33SD會自感測電極33SP分離。換言之,感測虛擬部33SD會與感測電極33SP電性絕緣。
複數個感測間隙54的一部分,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係與驅動間隙44呈立體重疊。
感測電極線51及感測虛擬線52的形成材料,為上述金屬中的例如銅。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 面視圖中,感測電極線51及感測虛擬線52各自具有相同的色相,例如黒色。
感測電極線51及感測虛擬線52係藉由在用以形成感測電極線51及感測虛擬線52的金屬薄膜進行黒化處理而具有黒色。或者,感測電極線51及感測虛擬線52係藉由在感測電極線51及感測虛擬線52進行黒化處理而具有黒色。黒化處理為例如氧化處理、或者對具有黒色的金屬膜進行鍍敷的鍍敷處理等。
對感測電極線51及感測虛擬線52的黒化處理、和對驅動電極線41及驅動虛擬線42的黒化處理,一般是在相互不同的時間點進行。因此,感測電極線51及感測虛擬線52所具有之黑色中的明度及彩度的至少一者,係以與驅動電極線41及驅動虛擬線42所具有之黑色中的明度及彩度的至少一者彼此不同的情況居多。
又,辨識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時,驅動電極線41及驅動虛擬線42係透過透明介電體基板33被辨識。因此,驅動電極31DP所具有的顏色和感測電極33SP所具有的顏色,亦以被辨識為彼此不同的顏色居多。
在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中,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係與位於相互相鄰的2條感測電極33SP之間的感測虛擬部33SD呈立體重疊。換言之,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以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與感測虛擬部33SD重疊的方式,使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及感測虛擬部33SD呈立體配置。
因此,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構成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的驅動電極線41係與構成感測虛擬部33SD的感測虛擬線52協同動作,而形成由基準圖案要素31RP、33RP所構成的正方格子。亦即,構成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的驅動電極線41和構成感測虛擬部33SD的感測虛擬線52,係在共同的一個格子圖案的驅動部分21D中,構成相互交叉之各別的線段。
另一方面,在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中,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係與位於相互相鄰的2條驅動電極31DP之間的驅動虛擬部31DD呈立體重疊。換言之,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以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與驅動虛擬部31DD重疊的方式,使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及驅動虛擬部31DD呈立體配置。
因此,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構成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的感測電極線51係與構成驅動虛擬部31DD的驅動虛擬線42協同動作,而形成由基準圖案要素31RP、33RP所構成的正方格子。亦即,構成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的感測電極線51和構成驅動虛擬部31DD的驅動虛擬線42,係在先前的格子圖案的感測部分21S,構成相互交叉之各別的線段。
又,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驅動連接部31DPb係與感測連接部33SPb呈立體重疊。換言之,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以驅動連接部31DPb與感測連接部33SPb重疊的方式,使驅動連接 部31DPb及感測連接部33SPb呈立體配置。因此,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構成驅動連接部31DPb的驅動電極線41係與構成感測連接部33SPb的感測電極線51協同動作,而形成由基準圖案要素31RP、33RP所構成的正方格子。亦即,構成驅動連接部31DPb的驅動電極線41和構成感測連接部33SPb的感測電極線51,係在先前的格子圖案的與驅動部分21D及感測部分21S相異的部分,構成相互交叉之各別的線段。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作用〕
參照圖8及圖9,說明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作用。在圖8及圖9中,為了方便說明,省略了設有驅動電極31DP之透明基板31的圖示。又,圖8中,為了方便說明,驅動虛擬線42及感測虛擬線52係以虛線表示。
如圖8所示,選擇電路34將驅動訊號輸出到驅動電極31DP。例如,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在第2方向D2上於相互相鄰的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與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形成電場EF。在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中,於構成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的一條驅動電極線41和構成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的一條感測電極線51之間形成電場EF。
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由於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沒有相互重疊,所以是容易受到來自透明介電體基板33的外側 之電氣的影響的部分。因此,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與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的電場EF也形成於容易受到來自透明介電體基板33的外側之電氣的影響的部分。
當人的手指F接近這樣的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時,由於接觸到手指F的電場EF會透過人體放電,所以形成於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之間的靜電電容的大小會改變。如上所述,由於電場EF在從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的電極線朝向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的電極線延伸時,係位在容易受到來自外側的電氣的影響的部分,所以電場EF容易受到人的手指F影響。因此,在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中,於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對於人的手指F的接觸之感度會變高。結果,檢測人的手指F所接觸的位置之感度會變高。
另一方面,如圖9所示,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在形成驅動連接部31DPb的驅動電極線41和形成感測連接部33SPb的感測電極線51呈立體的交叉的部分,形成靜電電容。因此,當選擇電路34將驅動訊號輸出到驅動電極31DP時,具有大致直線形狀的電場EF係從驅動連接部31DPb的一條驅動電極線41朝向感測連接部33SPb的一條感測電極線51延伸。因此,電場EF位在難以受到來自透明介電體基板33的外側之電氣的影響的部分。
因此,即便人的手指F接近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中驅動連接部31DPb和感測連接部33SPb呈立體 重疊的部分,手指F接近前之電場EF的狀態和手指F接近後之電場EF的狀態也不會大幅改變。結果,在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中,於驅動連接部31DPb和感測連接部33SPb重疊的部分,觸控面板20對於輸入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之雜訊的耐受性變高。
在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中,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驅動電極線41和感測虛擬線52的組合形成一個格子圖案,且感測電極線51和驅動虛擬線42的組合形成一個格子圖案。因此,驅動電極31DP所具有的黒色和感測電極33SP所具有的黒色難以個別地被辨識。因此,即便驅動電極31DP所具有的黒色和感測電極33SP所具有的黒色中之明度及彩度的至少一者不同,驅動電極31DP的黒色和感測電極33SP的黒色之差異也不易引人注目。結果,會抑制驅動電極31DP及感測電極33SP的交界被辨識,且會抑制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被辨識。
如以上說明所示,根據第1實施形態,可得到以下列舉的優點。
(1)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驅動電極線41和感測虛擬線52的組合形成一個格子圖案,且感測電極線51和驅動虛擬線42的組合形成一個格子圖案。因此,驅動電極31DP所具有的顏色和感測電極33SP所具有的顏色難以個別地被辨識。因此,即便驅動電極31DP所具有的顏色和感測電極33SP所具有的顏色相互不同,驅動電極31DP的顏色和感測電極33SP 的顏色之差異也不易引人注目。結果,會抑制驅動電極31DP及感測電極33SP的交界被辨識,且會抑制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被辨識。
(2)在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中,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於不會相互重疊的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形成靜電電容。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的電容部分,由於是容易受到來自透明介電體基板33的外側之電氣的影響的部分,所以當導電體靠近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時,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的靜電電容容易改變。因此,檢測導電體相對於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的位置之精確度會提高。
(3)在格子圖案的驅動部分21D中,單位格子係由驅動電極線41的一部分和感測虛擬線52的一部分所構成,且在感測部分21S中,單位格子係由感測電極線51的一部分和驅動虛擬線42的一部分所構成。因此,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可進一步抑制位於驅動面31S的驅動電極31DP和位於感測面33S的感測電極33SP被辨識為各別的構造體。
(4)由於驅動電極線41和感測電極線51包含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33RP,所以容易設計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
(5)主線角度θ由於比0°大且比180°小,所以可使構成格子圖案的複數個線段的每一者相對於第1方向D1及第2方向D2傾斜。
(6)即便在驅動電極線41和感測虛擬線52之間明度及彩度的至少一者相互不同,且在感測電極線51和驅動虛擬線42之間明度及彩度的至少一者相互不同,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的顏色之差異也不易引人注目。
〔第1實施形態的變形例〕
上述第1實施形態亦可以如下方式適當地變更來實施。
‧驅動電極線41、驅動虛擬線42、感測電極線51及感測虛擬線52的每一者亦可不具有黒色。例如,驅動電極線41、驅動虛擬線42、感測電極線51及感測虛擬線52的每一者亦可為具有金屬光澤的構成、或具有光透過性的構成。於此情況,具有光透過性的電極線的形成材料,係可使用氧化鋅等的金屬氧化物膜、及氧化銦錫或氧化銦鎵鋅等的複合氧化物膜。複合氧化物膜包含銦、錫、鎵及鋅等的金屬氧化物。具有金屬光澤的電極線,除了使用上述金屬膜外,也可使用銀奈米線或導電性高分子膜。又,具有黒色的電極線不限於施以黒化處理的金屬線,亦可使用石墨烯膜等的導電膜。
即便是這樣的構成,由於透明介電體基板33係位在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之間,所以驅動電極31DP具有的顏色和感測電極33SP具有的顏色,從透明介電體基板33的表面觀看差異甚大。因此,可獲得甚多基於上述(1)的優點。
‧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亦可為驅動電極31DP及驅動虛擬部31DD具有相同顏色的屬性,感測電極33SP及感測虛擬部33SD具有與驅動電極31DP不同顏色的屬性之構成。顏色的屬性包含色相、明度及彩度三個特性。因此,在驅動電極31DP及驅動虛擬部31DD之間三個顏色的特性中的全部都相同,另一方面,在感測電極33SP及感測虛擬部33SD與驅動電極31DP之間,三個顏色的特性中的至少一個相異。即便是這樣的構成,也可獲得基於上述(1)的優點。
‧驅動電極31DP、驅動虛擬部31DD、感測電極33SP及感測虛擬部33SD亦可各自具有相互相同顏色的屬性。即便是這樣的構成,在驅動電極31DP及驅動虛擬部31DD,和感測電極33SP及感測虛擬部33SD之間,也存在著透明介電體基板33。因此,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驅動電極31DP及驅動虛擬部31DD的顏色、和感測電極33SP與感測虛擬部33SD的顏色,可彼此差異甚大。因此,可獲得基於上述(1)的優點。
‧主線角度θ亦可為0°。亦即,構成格子圖案的一個格子的四個邊,亦可為沿第1方向D1延伸成直線狀的2邊、和沿第2方向D2延伸成直線狀的2邊。即便是這樣的構成,只要是格子圖案能以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形成的構成,就可獲得基於上述(4)的優點。
‧基準圖案要素31RP亦可為參照圖10及圖11說明如下的基準圖案要素31RP,來取代上述基準圖案要素31RP。
圖10及圖11中,為了方便說明構成驅動電極31DP的複數條驅動電極線、及構成感測電極33SP的複數條感測電極線的配置,而將驅動電極線的線寬及感測電極線的線寬誇大顯示。又,雖然驅動虛擬線42在驅動面31S的位置與驅動電極線41彼此相異,但是因為構成驅動虛擬線42的基準圖案要素31RP係與驅動電極線41共同,所以省略驅動虛擬線42的詳細說明。雖然感測虛擬線52在感測面33S的位置與感測電極線51彼此相異,但是因為構成感測虛擬線52的基準圖案要素33RP係與感測電極線51共同,所以省略感測虛擬線52的詳細說明。
如圖10所示,驅動電極31DP為複數條驅動電極線41的集合。複數條驅動電極線41係沿第2方向D2隔著等間隔排列,且複數條驅動電極線41的每一者沿第1方向D1延伸。各驅動電極線41係由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所構成,在驅動電極線41中,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係沿第1方向D1排列。
基準圖案要素31RP具備有1條主線Lm及1條副線Ls。主線Lm具有與驅動電極31DP中之屬基準方向的第2方向D2形成既定角度的主線角度θ之直線形狀,主線Lm係從第1主端點Pm1延伸到第2主端點Pm2。主線角度θ為包含於比0°大且比180°小之角度的範圍之既定角度,較佳為包含於45°以上135°以下的角度的範圍之既定角度,更佳為63.435°。主線角度θ亦可為0°。與第2方向D2形成主線角度θ的方向為延伸方向。
副線Ls具有沿著與主線Lm正交的方向,從第2主端點Pm2延伸到副端點Ps的直線形狀,副線Ls的長度為主線Lm的一半的長度。當副線Ls的長度為單位長度LRP時,主線Lm的長度為2LRP。副端點Ps相對於具有副端點Ps的副線Ls,為位於副線Ls的延伸方向之其他基準圖案要素31RP的第1主端點Pm1。
各基準圖案要素31RP進一步具有2條輔助線La。輔助線La的每一者具有沿著主線Lm所延伸的方向之延伸方向延伸的直線形狀,且具有與副線Ls為相同長度的單位長度LRP。在2條輔助線La中,其中一條輔助線La係從第1主端點Pm1延伸到第1補助端點Pa1,另一條的輔助線La係從第2主端點Pm2延伸到第2補助端點Pa2。
各基準圖案要素31RP係仿效具有與具有單位長度LRP的副線Ls相同長度之格子圖案的一部分之形狀。亦即,各基準圖案要素31RP係仿效二維的格子圖案之形狀,該二維的格子圖案為主線Lm及輔助線La構成沿著延伸方向延伸的邊,且副線Ls構成與沿著與主線Lm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邊。二維的格子圖案具有屬單位格子的正方形呈二維連續的形狀。
當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和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夾著透明介電體基板33而呈立體重疊時,第1主端點Pm1、第2主端點Pm2、副端點Ps、第1補助端點Pa1及第2補助端點Pa2係位在格子圖案的格子點。因此,驅動電極31DP的基準圖案要素31RP和感測電極 33SP的基準圖案要素33RP,一方面具有相互交叉的點,另一方面不具有構成正方格子的相同邊的線段。
如圖11所示,感測電極33SP為複數條感測電極線51的集合,複數條感測電極線51係沿第1方向D1隔著等間隔排列,且複數條感測電極線51的每一者沿第2方向D2延伸。各感測電極線51係由以第1方向D1為基準方向的基準圖案要素33RP所構成,在感測電極線51中,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3RP係沿第2方向D2排列。
在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中,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驅動電極31DP的驅動連接部31DPb和感測電極33SP的感測連接部33SPb係呈立體的重疊。驅動電極31DP的驅動連接部31DPb係與感測電極33SP的感測連接部33SPb協同動作,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形成一邊的長度為LPR的正方形是呈二維連續的格子圖案。
在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中,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與感測虛擬部33SD呈立體重疊,而形成有上述之格子圖案的一部分。又,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與驅動虛擬部31DD呈立體的重疊,而形成有格子圖案的一部分。
‧驅動面31S的基準圖案要素31RP中的輔助線La的構成和感測面33S的基準圖案要素33RP中的輔助線La的構成,亦可彼此相異。亦即,驅動面31S的基準圖案要素31RP和感測面33S的基準圖案要素 33RP的各個,只要具備上述的主線Lm和副線Ls即可。於此情況,驅動面31S中的基準圖案要素31RP所含之輔助線La的數量,亦可與感測面33S中的基準圖案要素33RP所含之輔助線La的數量不同。又,驅動面31S中輔助線La相對於基準圖案要素31RP之位置和感測面33S中輔助線La相對於基準圖案要素33RP之位置,亦可彼此相異。總之,驅動電極線和感測電極線只要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具有用以形成格子圖案的的互補關係即可。
詳細闡述之,如圖12所示,基準圖案要素31RP和基準圖案要素33RP的各個係由一條主線Lm和一條副線Ls所構成。此時,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形成由在第2方向D2相互相鄰的2條驅動電極線41和在第1方向D1相互相鄰的2條感測電極線51所包圍的區域之電極線間隙V。電極線間隙V係由五個單位格子所構成的十字狀,位於電極線間隙V中央的一個單位格子係第1方向D1的兩側和第2方向D2的兩側被其他單位格子包夾而成的形狀。
一方的驅動電極線41的第1主端點Pm1、另一方的驅動電極線41的第2主端點Pm2、一方的感測電極線51的第1主端點Pm1及第2主端點Pm2係位在位於電極線間隙V的中央之單位格子的格子點。在由四個主端點所包圍的單位格子,設定四個輔助線區域K,作為驅動電極線41所含的輔助線及感測電極線51所含的輔助線之至少一者可設置的區域。
且,在輔助線區域K,只要以從上述四個主端點的至少一個延伸並填補四個輔助線區域K的方式,制定驅動面31S之基準圖案要素31RP的輔助線La及感測面33S之基準圖案要素33RP的輔助線La即可。
設定於四個輔助線區域K的每一者之構成,亦可依各電極線間隙V為相同,亦可相異。在設定於四個輔助線區域K的每一者之輔助線的構成是依各電極線間隙V相異的構成中,由於輔助線的構成不會在各電極線間隙V重複,所以這樣的輔助線不會包含於基準圖案要素31RP、33RP。
‧驅動電極線41、驅動虛擬線42、感測電極線51及感測虛擬線52的各個,亦可不是由基準圖案要素31RP、33RP所構成。總之,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若為形成上述格子圖案的構成,驅動電極線41及驅動虛擬線42的各個亦可由沿第1方向D1延伸的直線所構成,亦可由相對於第1方向D1以既定角度交叉的直線所構成。又,感測電極線51及感測虛擬線52的各個,亦可為由沿第2方向D2延伸的直線所構成,亦可由相對於第2方向D2以既定角度交叉的直線所構成。或者,驅動電極線41及驅動虛擬線42的各個,亦可具有沿第1方向D1延伸的折線形狀或曲線形狀。於此情況,只要感測電極線51及感測虛擬線52亦具有折線形狀或曲線形狀即可。
‧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在格子圖案的驅動部分21D,構成單位格子的4條線段之中, 2條線段為驅動電極線41的一部分且2條線段為感測虛擬線52的一部分。又,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在格子圖案的感測部分,構成單位格子的4條線段之中,2條線段為感測電極線51的一部分且2條線段為驅動虛擬線42的一部分。
不限於此,在驅動部分21D,位於驅動部分21D的單位格子亦可包含:在4條線段之中3條線段為驅動電極線41的一部分且1條線段為感測虛擬線52的一部分之單位格子。又,單位格子亦可包含:1條線段為驅動電極線41的一部分且3條線段為感測虛擬線52的一部分之單位格子。
又,在感測部分21S,位於感測部分21S的單位格子亦可包含:在4條線段之中3條線段為感測電極線51的一部分且1條線段為驅動虛擬線42的一部分之單位格子。又,單位格子亦可包含:1條線段為感測電極線51的一部分且3條線段為驅動虛擬線42的一部分之單位格子。
即便為此種構成,既然在格子圖案的驅動部分21D中,單位格子包含驅動電極線41的一部分和感測虛擬線52的一部分,且在感測部分21S中,單位格子包含感測電極線51的一部分和驅動虛擬線42的一部分,就可獲得基於上述(2)的優點。
‧驅動連接線Lcd亦可不是在相互相鄰的2條驅動電極線41中,從一方的驅動電極線41所具有的基準圖案要素31RP的第2補助端點Pa2朝向另一方的驅 動電極線41所具有的主線Lm之延伸方向的中央延伸之構成。例如,亦可為在相互相鄰的2條驅動電極線41中,從一方的驅動電極線41所具有的基準圖案要素31RP的第2補助端點Pa2朝向另一方的驅動電極線41所具有的第1主端點Pm1沿著延伸方向延伸之構成。總之,驅動連接線Lcd只要是沿著延伸方向或與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之直線且是具有單位長度LRP的直線即可,而且,只要在一個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中,連接相互相鄰的2條驅動電極線41之間即可。
‧感測連接線Lcs亦可不是在相互相鄰的2條感測電極線51中,從一方的感測電極線51所具有的基準圖案要素33RP的第2補助端點Pa2朝向另一方的感測電極線51所具有的主線Lm之延伸方向的中央延伸之構成。總之,感測連接線Lcs只要是沿著延伸方向或與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之直線且是具有單位長度LRP的直線即可,而且,只要在1個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中,連接相互相鄰的2條感測電極線51之間即可。
〔第2實施形態〕
參照圖13及圖14,說明將觸控感測器用電極、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具體化的第2實施形態。第2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相比,相異點為在驅動電容電極部和感測電容電極部之間形成有電極部間隙。因此,以下,詳細說明此相異點,而在第2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共通的構成,則標註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符號,以省略與第1實施形態共通的構成之詳細說明。又, 以下,依序說明驅動電極的構成、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及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作用。
〔驅動電極的構成〕
參照圖13說明驅動電極的構成。圖13中,為了方便說明構成驅動電極之複數條驅動電極線的配置,而將驅動電極線的線寬誇大顯示。
如圖13所示,一個驅動電極31DP具備有沿第1方向D1排列的複數個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連接相互相鄰的兩個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之間的驅動連接部31DPb。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係沿第2方向D2排列。
在第2方向D2,電極部間隙45係位於相互相鄰的兩個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之間。電極部間隙45係沿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之第2方向D2的外緣延伸。在電極部間隙45的每一者,設置有屬於驅動虛擬部31DD的一部分的複數條驅動虛擬線42。
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在驅動虛擬部31DD中,除了電極部間隙45以外其餘的部分係與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面對面。因此,電極部間隙45係在第2方向D2形成於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的間隙。
位於電極部間隙45之驅動虛擬線42的每一者,係藉由例如位於驅動電極線41和驅動虛擬線42之間的電極線間隙46,而與驅動電極線41分離。位於電極部間隙45的驅動虛擬線42進一步藉由位於驅動虛擬 部31DD內部的虛擬線間隙47,而與驅動虛擬線42的一部分分離。亦可省略虛擬線間隙47。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構成〕
參照圖14,說明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構成。圖14中,為了方便說明構成驅動電極之複數條驅動電極線的配置、及構成感測電極之複數條感測電極線的配置,而將驅動電極線的線寬及感測電極線的線寬誇大顯示。
如圖14所示,一個感測電極33SP具備有沿第2方向D2排列的複數個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和連接相互相鄰的兩個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的感測連接部33SPb。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係沿第1方向D1排列。
在第1方向D1,電極部間隙55係位於相互相鄰的兩個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電極部間隙55係沿著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第1方向D1的外緣延伸。在電極部間隙55的每一者,設有屬感測虛擬部33SD的一部分的複數條感測虛擬線52。
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於感測虛擬部33SD中,除了電極部間隙55以外其餘的部分係與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面對面。因此,電極部間隙55係在第1方向D1形成於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和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之間的間隙。
位於電極部間隙55之感測虛擬線52的每一者,係藉由例如位於感測電極線51和感測虛擬線52之 間的電極線間隙56,而與感測電極線51分離。位於電極部間隙55的感測虛擬線52進一步藉由位於感測虛擬部33SD內部的虛擬線間隙57,而與感測虛擬線52的一部分分離。亦可省略虛擬線間隙57。
在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中,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係與感測虛擬部33SD中除了電極部間隙55以外其餘的部分對向,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係與驅動虛擬部31DD中除了電極部間隙45以外其餘的部分對向。
因此,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在第2方向D2上相互相鄰的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形成有驅動面31S中的電極部間隙45和感測面33S中的電極部間隙55。因此,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相互相鄰的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及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係在第1方向D1上相互分離兩個電極部間隙45、55的量,同時在第2方向D2上相互分離兩個電極部間隙45、55的量。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作用〕
在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中,在驅動面31S,於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形成有電極部間隙45,在感測面33S,於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形成有電極部間隙55。
因此,形成於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的電場,容易受到來自透明介電 體基板33外側的影響。因此,檢測手指相對於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的位置的精確度會提高。
再者,驅動虛擬部31DD的一部分係位在驅動面31S的電極部間隙45,且感測虛擬部33SD係位在感測面33S的電極部間隙55。因此,即便是在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形成電極部間隙的構成,也可抑制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被辨識為各別的構造體。
又,在驅動面31S,於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形成有電極部間隙45,在感測面33S,於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形成有電極部間隙55。
因此,與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的一部分位於電極部間隙45,且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的一部分位於電極部間隙55的構成相比,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的靜電電容的大小會改變。藉此,可使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的靜電電容,配合連接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的控制部36的規格而改變。
且,僅藉由在驅動面31S中設定電極線間隙46的位置,且在感測面33S中設定電極線間隙56的位置,即可改變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之間的靜電電容。因此,可在不會迫使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所具備之驅動電極31DP的設計之大幅的變更、或感測電極33SP的設計之大幅的變更之情況下,改變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之間的靜電電容。
如以上說明,根據第2實施形態,可獲得以下的優點。
(7)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由於在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形成電極部間隙45,所以檢測手指相對於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的位置之精確度會提高。且,由於驅動虛擬部31DD的一部分位在複數個電極部間隙45,故即便是形成此種電極部間隙45的構成,也可抑制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被辨識為各別的構造體。
(8)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由於在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形成電極部間隙55,故檢測手指相對於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的位置的精確度會提高。且,由於感測虛擬部33SD的一部分位在複數個電極部間隙55,故即便形成此種電極部間隙55的構成,也可抑制驅動電極31DP和感測電極33SP被辨識為各別的構造體。
〔第2實施形態的變形例〕
上述第2實施形態亦可以下述方式適當變更來實施。
‧在驅動面31S中,驅動虛擬部31DD的一部分係位於全部的電極部間隙45,但不限於這樣的構成,亦可為驅動虛擬部31DD的一部分位在電極部間隙45的至少一者之構成。即便是這樣的構成,在電極部間隙45當中之設有驅動虛擬部31DD的一部分之電極部間隙45中,可獲得基於上述(7)的優點。
‧在感測面33S中,感測虛擬部33SD的一部分位係位於全部的電極部間隙55,但不限於這樣的構成,亦可為感測虛擬部33SD的一部分位在電極部間隙55的至少一者之構成。即便是這樣的構成,在電極部間隙55當中之設有感測虛擬部33SD的一部分之電極部間隙55中,可獲得基於上述(8)的優點。
‧在驅動面31S中,電極線間隙46的位置只要依據例如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的靜電電容的大小來設定即可。在第1方向D1,電極線間隙46與最接近電極線間隙46的虛擬線間隙47之間的距離愈大,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的面積就愈小。因此,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的靜電電容會變小。
‧在感測面33S中,電極線間隙56的位置只要依據例如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的靜電電容的大小來設定即可。在第2方向D2,電極線間隙56與最接近電極線間隙56的虛擬線間隙57之間的距離愈大,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的面積就愈小。因此,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的靜電電容會變小。
‧亦可構成為電極部間隙45只位在位於驅動面31S之複數個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中之一部分的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的外緣。即便是這樣的構成,在與電極部間隙45相互相鄰的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中,可獲得基於上述(7)的優點。
‧亦可構成為僅在位於感測面33S之複數個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中之一部分的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的外緣,設置電極部間隙55。即便是這樣的構成,在電極部間隙55和相互相鄰的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中,可獲得基於上述(8)的優點。
‧亦可構成為在驅動面31S設置電極部間隙45,另一方面,在感測面33S沒有設置電極部間隙55。即便是這樣的構成,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由於電極部間隙45位在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所以可獲得頗多基於上述(7)的優點。
‧亦可構成為在感測面33S設置電極部間隙55,另一方面,在驅動面31S沒有設置電極部間隙45。即便是這樣的構成,由於電極部間隙55位在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所以可獲得頗多基於上述(8)的優點。
‧第2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各者,亦可與第1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各者組合來實施。
〔第3實施形態〕
參照圖15至圖18,說明將觸控感測器用電極、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具體化的第3實施形態。第3實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相比,相異點在於構成驅動電極之驅動電極線的構成及構成感測電極之感測電極線的構成。因此,以下,詳細說明此相異點,並在與第1實 施形態共通的構成,標註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符號,藉此省略與第1實施形態共通的構成之詳細說明。又,以下,依序說明驅動電極的構成、感測電極的構成、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構成及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作用。
〔驅動電極的構成〕
參照圖15及圖16,說明驅動電極的構成。圖15中,為了方便說明構成驅動電極31DP之複數條驅動電極線的配置,而將驅動電極線的線寬誇大顯示。又,圖16中,將圖15所示之驅動電極31DP的一部分放大顯示。
如圖15所示,一個驅動電極31DP具備有沿第1方向D1排列的複數個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連接相互相鄰的兩個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之間的驅動連接部31DPb。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系沿第2方向D2排列。
在驅動電極31DP中,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的每一者和驅動連接部31DPb的每一者係藉由複數條驅動電極線61所構成。各驅動電極31DP為複數條驅動電極線61的集合。各驅動電極線61係包含例如以第2方向D2為基準方向的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
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具有例如沿第2方向D2隔著等間隔排列的5條驅動電極線61,各驅動電極線61係沿第1方向D1延伸。驅動連接部31DPb具有例如沿第2方向D2隔著等間隔排列的3條驅動電極線61,各驅動電極線61係沿第1方向D1延伸。
構成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的5條驅動電極線61中,於第2方向D2連續的3條驅動電極線61係分別與構成驅動連接部31DPb的3條驅動電極線61連接。
在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中,沿第2方向D2排列的5條驅動電極線61的每一者,係藉由沿著延伸方向延伸的驅動連接線Lcd,而與相互相鄰的驅動電極線61連接。
驅動連接線Lcd係例如從一驅動電極線61所具有的基準圖案要素31RP的第2補助端點Pa2,朝向另一驅動電極線61所具有的基準圖案要素31RP的副端點Ps延伸。在一個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中,4條驅動連接線Lcd構成驅動連接線群,驅動連接線群係按各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沿第1方向D1連續。
驅動虛擬部31DD係位在第2方向D2上相互相鄰的兩個驅動電極31DP之間。驅動虛擬部31DD係位在一方的驅動電極31DP中連續的兩個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和另一方的驅動電極31DP中連續的兩個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之間。
驅動虛擬部31DD包含例如沿著第2方向D2隔著等間隔排列的2條驅動虛擬線62,各驅動虛擬線62係沿第1方向D1延伸。各驅動虛擬線62係包含有以第2方向D2為基準方向的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
在第1方向D1,驅動虛擬部31DD和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的一部分係交互連續地排列。在驅動面31S的一部分,於第1方向D1,構成驅動虛擬部31DD 的驅動虛擬線62和構成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的驅動電極線61係交互連續地排列。在第1方向D1交互連續的驅動電極線61和驅動虛擬線62係構成一個驅動圖案群63,在第1方向D1上相互相鄰的驅動電極線61和驅動虛擬線62係分別包含共通的一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的一部分。
在驅動圖案群63中,驅動間隙64位於第1方向D1的驅動電極線61的端部和驅動虛擬線62的端部之間。驅動間隙64係使驅動電極線61和驅動虛擬線62相互分離。藉此,驅動虛擬部31DD係與驅動電極31DP分離。
圖15中,通過各驅動電極31DP之第2方向D2的中央且沿著第1方向D1延伸的直線為驅動直線DL。驅動直線DL中,由在第2方向D2上相互相鄰的2條驅動直線DL所挾持的區域為驅動電極線區域。相對於此,通過各感測電極33SP的第1方向的中央且沿著第2方向D2延伸的直線為感測直線SL。感測直線SL中,由在第1方向D1相互相鄰的2條感測直線SL所挾持的區域為感測電極線區域。
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一個驅動電極線區域和一個感測電極線區域呈立體重疊的區域為單位區域21U。單位區域21U係沿第1方向D1及第2方向D2的各個連續。
如圖16所示,在各單位區域21U,分配有沿第2方向D2排列的2條驅動電極線61和3條驅動圖 案群63,位於第2方向D2的兩端的各端之驅動電極線61係夾著3條驅動圖案群63。2條驅動電極線61和3條驅動圖案群63係在第2方向D2上隔著等間隔排列。
在各單位區域21U中,2條驅動電極線61和3條驅動圖案群63係構成一個驅動配線群,驅動配線群係在第1方向D1依各單位區域21U連續地設置。
在構成驅動配線群的各驅動電極線61,對一個單位區域21U分配有沿第1方向D1排列的5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構成驅動配線群的各驅動圖案群63亦與驅動電極線61同樣,對一個單位區域21U分配有沿第1方向D1排列的5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且,在2條驅動電極線61和3條驅動圖案群63的每一者中,位在第1方向D1的一端之基準圖案要素31RP為起點圖案要素31RPs。驅動面31S的單位區域21U中的起點圖案要素31RPs為第1起點圖案要素的一例。
在單位區域21U中,在第2方向D2上相互相鄰的兩個起點圖案要素31RPs之間的距離為線間寬度GL,例如,各起點圖案要素31RPs的副端點Ps之間的距離且沿第2方向D2的距離為線間寬度GL。
在此,在驅動電極線61及驅動圖案群63的每一者中,在基準圖案要素31RP中,一條主線Lm和一條副線Ls為一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又,在基準圖案要素31RP中,在主線Lm和副線Ls間或在主線Lm的中途具有間隙的圖案亦被視為基準圖案要素31RP。
在驅動配線群中,包含於驅動配線群之驅動電極線61及驅動圖案群63的每一者,從位於第2方向D2的一端的驅動電極線61依序為第A配線31A、第B配線31B、第C配線31C、第D配線31D及第E配線31E。
在一個單位區域21U中,制定從第A配線31A至第E配線31E之每一者的起點圖案要素31RPs的位置,5個起點圖案要素31RPs構成一個起點圖案要素群。起點圖案要素群係沿第1方向D1依各單位區域21U連續,各起點圖案要素31RPs相對於單位區域21U的位置在複數個單位區域21U中彼此相同。因此,在第1方向D1上連續的複數個單位區域21U中,複數個起點圖案要素31RPs沿第1方向D1排列。
與第B配線31B的起點圖案要素31RPs相連的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係朝向在第1方向D1相鄰的單位區域21U中的第A配線31A的起點圖案要素31RPs延伸。又,與第C配線31C的起點圖案要素31RPs相連的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係朝向在第1方向D1相鄰的單位區域21U中的第B配線31B的起點圖案要素31RPs延伸。
亦即,與一個起點圖案要素31RPs相連的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係朝向第2方向D2的位置相差線間寬度GL的1倍的量之其他起點圖案要素31RPs延伸。因此,在單位區域21U中,構成驅動配線群的配線的每一者,係從起點圖案要素31RPs朝向在第1方向D1相互相鄰的單位區域21U的起點圖案要素31RPs,延伸成傾斜線間寬度GL的1倍的量。
構成驅動配線群的驅動電極線61及驅動圖案群63的每一者,係從各起點圖案要素31RPs沿著相互平行的方向延伸。因此,2條驅動電極線61之間的距離及驅動電極線61和驅動圖案群63之間的距離係保持為線間寬度GL。
〔感測電極的構成〕
參照圖17,說明感測電極的構成。圖17中,為了方便說明構成感測電極33SP的複數條感測電極線的配置,而將感測電極線的線寬誇大顯示。
如圖17所示,一個感測電極33SP具備有沿著第2方向D2排列的複數個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和連接相互相鄰的兩個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的感測連接部33SPb。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係沿著第1方向D1排列。
在感測電極33SP中,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的每一者和感測連接部33SPb的每一者,係由複數條感測電極線71所構成。各感測電極33SP為感測電極線71的集合。各感測電極線71包含有例如以第1方向D1為基準方向的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3RP。
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具有例如沿第1方向D1隔著等間隔排列的5條感測電極線71,各感測電極線71沿著第2方向D2延伸。感測連接部33SPb具有例如沿著第1方向D1隔著等間隔排列的3條感測電極線71,各感測電極線71沿著第2方向D2延伸。
構成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的5條感測電極線71中,在第1方向D1連續的3條感測電極線71係與構成感測連接部33SPb的3條感測電極線71分別連接。
在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中,沿著第1方向D1排列的5條感測電極線71的每一者,係藉由沿著與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感測連接線Lcs而與相互相鄰的感測電極線71分別連接。
感測連接線Lcs的一部分係從例如一方的感測電極線71所具有的基準圖案要素33RP的第2主端點Pm2,朝向在第1方向D1相鄰的感測電極線71所具有的基準圖案要素33RP的第1輔助端點Pa1延伸。
感測連接線Lcs的剩餘部分係從例如一方的感測電極線71所具有的基準圖案要素33RP的第2主端點Pm2,朝向在第1方向D1相鄰的感測電極線71所具有的基準圖案要素33RP的第1主端點Pm1延伸。
在1個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中,4條感測連接線Lcs構成感測連接線群,感測連接線群係依各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沿著第2方向D2連續。
感測虛擬部33SD係位在於第1方向D1上相互相鄰的兩個感測電極33SP之間。感測虛擬部33SD係位於一方的感測電極33SP中連續的兩個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和另一方的感測電極33SP中連續的兩個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之間。
感測虛擬部33SD係包含例如沿第1方向D1隔著等間隔排列的2條感測虛擬線72,各感測虛擬線72 係沿第2方向D2延伸。各感測虛擬線72包含有以第1方向D1為基準方向的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3RP。
在第2方向D2,構成感測虛擬部33SD的感測虛擬線72係由2條感測電極線71所挾持。在第2方向D2上,感測間隙73位在相互相鄰的感測電極線71的端部和感測虛擬線72的端部之間。1條感測虛擬線72係藉由在第2方向連續的兩個感測間隙73,而與感測電極線71分離。藉此,感測虛擬部33SD係與感測電極33SP分離。
在感測面33S,在各單位區域21U中,分配有沿第1方向D1排列的2條感測電極線71、3條感測圖案群74。3條感測圖案群74係包含沿第2方向D2排列的感測電極線71的一部分和感測虛擬線72的一部分。在各單位區域21U中,位於第1方向D1的兩端的各端之感測電極線71係夾著3條感測圖案群74。2條感測電極線71和3條感測圖案群74係在第1方向D1彼此隔著等間隔排列,2條感測電極線71之間的間隔、或感測電極線71和感測圖案群74之間的間隔為線間寬度GL。
在各單位區域21U中,2條感測電極線71和3條感測圖案群74係構成一個感測配線群,感測配線群係在第2方向D2依各單位區域21U連續地設置。
在一個單位區域21U中,與驅動面31S的單位區域21U同樣,包含於各配線之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3RP中,位於第2方向D2的一端之基準圖案要素33RP為起點圖案要素33RPs。且,與一個起點圖案要素 33RPs相連的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3RP,其在第1方向D1的位置係朝向相差線間寬度GL的1倍的量之起點圖案要素33RPs延伸。感測面33S的單位區域21U中之起點圖案要素33RPs係第2起點圖案要素的一例。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構成〕
參照圖18,說明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構成。圖18中,為了方面說明構成驅動電極31DP之複數條驅動電極線的配置、和構成感測電極33SP之複數條感測電極線的配置,而將驅動電極線的線寬和感測電極線的線寬誇大顯示。
如圖18所示,在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中,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驅動電容電極部31DPa與感測虛擬部33SD重疊,感測電容電極部33SPa與驅動虛擬部31DD重疊,且驅動連接部31DPb與感測連接部33SPb重疊。藉此,形成具有正方形形狀之單位格子連續的一個格子圖案。
在驅動面31S的單位區域21U的各個中,與一個起點圖案要素31RPs相連的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其在第2方向D2的位置係朝向相差線間寬度GL的1倍的量之起點圖案要素31RPs延伸。又,在感測面33S的單位區域21U的各個中,與一個起點圖案要素33RPs相連的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3RP,其在第1方向D1的位置係朝向相差線間寬度GL的1倍的量之起點圖案要素33RPs延伸。
因此,在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所形成的格子圖案中連續的單位格子雖然包含第1實施形態的基準圖案要素31RP、33RP,但是構成單位格子的主線Lm和基準方向所形成的主線角度θ係與第1實施形態的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相互不同。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作用〕
說明上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作用。
本實施形態的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係可藉由僅從第1實施形態的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以如下的方式變更設計來形成。亦即,在構成驅動配線群的配線中,設定一個單位區域21U中的起點圖案要素31RPs之第2方向D2的位置。與各起點圖案要素31RPs相連之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延伸的方向,係變更為朝向在第2方向D2偏離線間寬度GL的n倍(n為1以上的整數)的量之其他起點圖案要素31RPs的方向。
又,在構成感測配線群的配線中,設定一個單位區域21U中之起點圖案要素33RPs之第1方向D1的位置。且,與一個單位區域21U的起點圖案要素33RPs相連之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3RP延伸的方向,係變更為朝向在第1方向D1偏離線間寬度GL的n倍(n為1以上的整數)的量之其他起點圖案要素33RPs的方向。且,在第1方向D1連續的複數個驅動配線群和在第2方向D2連續的複數個感測配線群的每一者,係以在與感測面33S對向的平面視圖中形成格子圖案的方式連接。
如上所述,既然獲得形成格子圖案的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就不需要大幅變更驅動面31S之驅動電極31DP及驅動虛擬部31DD的設計、及感測面33S之感測電極33SP及感測虛擬部33SD的設計的各者。
如以上說明,根據第3實施形態,可獲得以下的優點。
(9)即便在變更構成格子圖案之複數個線段的各個所具有之相對於第1方向D1及第2方向D2的傾斜時,也會制定驅動電極線61及感測電極線71的位置作為包含基準圖案要素31RP、33RP的電極線。因此,可使設計驅動電極線61及感測電極線71的負荷變小。
〔第3實施形態的變形例〕
上述第3實施形態亦可以如下方式適當地變更來實施。
‧在驅動面31S的一個單位區域21U中,與第C配線31C的起點圖案要素31RPs相連的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亦可朝向在第1方向D1相鄰的單位區域21U中的第A配線31A的起點圖案要素31RPs延伸。或者,與第D配線31D的起點圖案要素31RPs相連的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亦可朝向在第1方向D1相鄰的單位區域21U中的第A配線31A的起點圖案要素31RPs延伸。
總之,與一個起點圖案要素31RPs相連的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其在第2方向D2的位置只要朝向相差線間寬度GL的整數倍的量之起點圖案要素延 伸即可。在感測面33S的單位區域21U中,與各配線的起點圖案要素31RPs相連的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31RP所延伸的方向,只要依據驅動面31S的單位區域21U來制定即可。即便是這樣的構成,也可獲得基於上述(9)的優點。
‧構成驅動配線群之配線的條數與構成感測配線群之配線的條數,只要可形成格子圖案即可任意地變更。
‧第3實施形態的構成及第3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各個,亦可與第1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各個組合來實施。
‧第3實施形態的構成及第3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各個,亦可與第2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的各個組合來實施。
〔其他變形例〕
‧如圖19所示,在構成觸控面板20的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中,亦可省略透明基板31及透明黏著層32。在此種構成中,在透明介電體基板33的面中,只要與顯示面板10對向的一個面被設定為驅動面31S,且驅動電極31DP位於驅動面31S即可。且,只要感測電極33SP位在透明介電體基板33中之與驅動面31S對向的面即可。
在這樣的構成中,驅動電極31DP係可藉由例如形成於驅動面31S之一個薄膜的圖案化而形成。
‧如圖20所示,在觸控面板20中,亦可從接近顯示面板10的構成要素,依序設置驅動電極31DP、透明基板31、透明黏著層32、透明介電體基板33、感測電極33SP、透明黏著層23、覆蓋層22。
在這樣的構成中,例如,驅動電極31DP形成於屬透明基板31的一個面之驅動面31S,感測電極33SP形成於屬透明介電體基板33的一個面之感測面33S。且,透明基板31中之與驅動面31S對向的面、和透明介電體基板33中之與感測面33S對應的面係藉由透明黏著層32黏著。
‧觸控面板20和顯示面板10亦可不是個別地形成,觸控面板20亦可與顯示面板10形成一體。在這樣的構成中,例如,亦可作成在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中,複數個驅動電極31DP位於TFT層13,另一方面複數個感測電極33SP位於彩色濾光片基板16和上側偏光板17之間的in-cell構成。或者,亦可為觸控感測器用電極21位於彩色濾光片基板16和上側偏光板17之間的on-cell構成。
21‧‧‧觸控感測器用電極
31DD‧‧‧驅動虛擬部
31DP‧‧‧驅動電極
31DPa‧‧‧驅動電容電極部
31DPb‧‧‧驅動連接部
33SD‧‧‧感測虛擬部
33SP‧‧‧感測電極
33SPa‧‧‧感測電容電極部
33SPb‧‧‧感測連接部
33RP‧‧‧基準圖案要素
41‧‧‧驅動電極線
42‧‧‧驅動虛擬線
44‧‧‧驅動間隙
51‧‧‧感測電極線
52‧‧‧感測虛擬線
52a‧‧‧虛擬內間隙
53‧‧‧感測圖案群
54‧‧‧感測間隙
Lcs‧‧‧感測連接線
Lm‧‧‧主線
Ls‧‧‧副線

Claims (12)

  1. 一種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係具備:透明介電體基板,係具有第1面、以及與前述第1面為相反側的第2面;複數個第1電極,其係沿著與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排列於前述第1面,各個前述第1電極為複數條第1電極線的集合,並且具備沿著第1方向排列的複數個第1電容電極部和將相互相鄰的前述第1電容電極部加以連接的第1連接部;複數個第2電極,其係沿著前述第1方向排列於前述第2面,各個前述第2電極為複數條第2電極線的集合,並且具有沿著前述第2方向排列的複數個第2電容電極部和將相互相鄰的前述第2電容電極部加以連接的第2連接部;第1虛擬部,其係包含複數條第1虛擬線的第1虛擬部,位於前述第1面中於相互相鄰的兩個前述第1電極之間,並且與前述第1電極分離;以及第2虛擬部,其係包含複數條第2虛擬線的第2虛擬部,位於前述第2面中於相互相鄰的兩個前述第2電極之間,並且與前述第2電極分離;在與前述透明介電體基板對向的平面視圖中,前述第1電容電極部係與前述第2虛擬部對向,前述第2電容電極部係與前述第1虛擬部對向;在前述平面視圖中,前述第1電極線和前述第2虛擬線的組合係構成一個格子圖案的第1部分,並且 前述第1電極線和前述第2虛擬線係構成包含於前述格子圖案之彼此相異的線段,在前述平面視圖中,前述第2電極線和前述第1虛擬線的組合係構成前述格子圖案的第2部分,並且前述第2電極線和前述第1虛擬線係構成包含於前述格子圖案之彼此相異的線段。
  2. 如請求項1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構成前述格子圖案之複數個單位格子的每一者係由4條線段所構成,前述格子圖案的前述第1部分之前述4條線段係包含前述第1電極線的一部分和前述第2虛擬線的一部分,前述格子圖案的前述第2部分之前述4條線段係包含前述第2電極線的一部分和前述第1虛擬線的一部分。
  3. 如請求項1或2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在前述格子圖案中一個單位格子具有正方形形狀,前述第1電極線和前述第2虛擬線包含複數個基準圖案要素,前述基準圖案要素包含:主線,沿著相對於一方向的基準方向形成既定角度的延伸方向延伸,並且具有前述單位格子之一邊的長度的2倍之長度;及副線,沿著與前述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並且具有與前述單位格子之一邊的長度相同的長度, 在前述第1電極線中,前述基準方向為前述第2方向,複數個前述基準圖案要素沿前述第1方向排列,在前述第2虛擬線中,前述基準方向為前述第1方向,複數個前述基準圖案要素沿前述第2方向排列。
  4. 如請求項3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前述第2電極線和前述第1虛擬線包含複數個前述基準圖案要素,在前述第2電極線中,前述基準方向為前述第1方向,複數個前述基準圖案要素沿前述第2方向排列,在前述第1虛擬線中,前述基準方向為前述第2方向,複數個前述基準圖案要素沿前述第1方向排列。
  5. 如請求項3或4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前述既定角度係大於0°且小於180°。
  6. 如請求項5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前述第1方向和前述第2方向為相互正交的方向,通過前述第1電極的每一者之前述第2方向的中央的直線為第1直線,通過前述第2電極的每一者之前述第1方向的中央的直線為第2直線,具有由相互相鄰的兩條前述第1直線和相互相鄰的兩條前述第2直線所包圍的矩形形狀之區域為單位區域,在前述單位區域,包含於各個前述第1電極線的複數個前述基準圖案要素之中位於前述第1方向的一端之前述基準圖案要素為第1起點圖案要素,包含於 各個前述第2電極線的複數個前述基準圖案要素之中位於前述第2方向的一端之前述基準圖案要素為第2起點圖案要素,前述第1起點圖案要素係依各前述單位區域沿著前述第1方向連續設有複數個,前述第2起點圖案要素係依各前述單位區域沿著前述第2方向連續設有複數個,與一個前述第1起點圖案要素相連的複數個前述基準圖案要素,係朝向在前述第1方向相鄰的前述單位區域中之其他的前述第1起點圖案要素延伸,與一個前述第2起點圖案要素相連的複數個前述基準圖案要素,係朝向在前述第2方向相鄰的前述單位區域中之其他的前述第2起點圖案要素延伸。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在與前述透明介電體基板對向的平面視圖中,前述第1電極、前述第1虛擬部、前述第2電極及前述第2虛擬部各自具有彼此相同的色相,另一方面,在前述第1電極及前述第1虛擬部、和前述第2電極及前述第2虛擬部之間,明度及彩度的至少一者是不同的。
  8.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在與前述透明介電體基板對向的平面視圖中,前述第1電極及前述第1虛擬部具有彼此相同的顏色的屬性,前述第2電極及前述第2虛擬部具有與前述第1電極不同的顏色的屬性。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在與前述透明介電體基板對向的平面視圖中,進一步具有位於前述第1電容電極部和前述第2電容電極部之間的電極部間隙,前述第1虛擬部的一部分係位於複數個前述電極部間隙的至少一者。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其中在與前述透明介電體基板對向的平面視圖中,進一步具有位於前述第1電容電極部和前述第2電容電極部之間的電極部間隙,前述第2虛擬部的一部分係位於複數個前述電極部間隙的至少一者。
  11. 一種觸控面板,其係具備:觸控感測器用電極,係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觸控感測器用電極,具有複數個前述第1電極、複數個前述第2電極、和挾持於複數個前述第1電極和複數個前述第2電極之間的透明介電體層;覆蓋前述觸控感測器用電極的覆蓋層;及測定前述第2電極和前述第2電極之間的靜電電容之週邊電路。
  12. 一種顯示裝置,其係具備:顯示資訊之顯示面板;如請求項11之觸控面板;及驅動前述觸控面板之驅動電路; 前述觸控面板係以使前述顯示面板所顯示的前述資訊透過之方式構成。
TW104117587A 2014-06-02 2015-06-01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TWI6665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14461 2014-06-02
JP2014114461 2014-06-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2885A true TW201602885A (zh) 2016-01-16
TWI666581B TWI666581B (zh) 2019-07-21

Family

ID=54766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7587A TWI666581B (zh) 2014-06-02 2015-06-01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126876B2 (zh)
JP (1) JP6396454B2 (zh)
KR (1) KR102258037B1 (zh)
CN (1) CN106415453B (zh)
TW (1) TWI666581B (zh)
WO (1) WO201518627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7961B (zh) * 2016-05-19 2018-03-11 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
TWI704484B (zh) * 2019-07-31 2020-09-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67228A (ja) * 2016-10-21 2018-04-2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KR20190019557A (ko) 2017-08-18 2019-02-27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 표시 장치
CN209606950U (zh) 2017-08-22 2019-11-08 东友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触摸传感器和包括该触摸传感器的图像显示设备
JP6941503B2 (ja) * 2017-08-24 2021-09-29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車両用前照灯システム
JP6932613B2 (ja) * 2017-10-30 2021-09-08 株式会社Vtsタッチセンサー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CN108170307A (zh) * 2017-11-30 2018-06-15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KR20190067621A (ko) 2017-12-07 2019-06-17 주식회사 하이딥 터치 센서 패널
KR102493681B1 (ko) * 2018-03-30 2023-01-3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터치 센싱 방법
KR102463812B1 (ko) * 2018-04-03 2022-11-0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터치 센싱 방법
US10725600B2 (en) * 2018-06-20 2020-07-2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Position input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with position input function
TWI683245B (zh) * 2018-10-04 2020-01-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裝置
JP7162487B2 (ja) * 2018-10-05 2022-10-28 ローム株式会社 チップ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0166882A1 (ko) * 2019-02-14 2020-08-20 동우화인켐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이를 포함하는 윈도우 적층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 표시 장치
JP7165094B2 (ja) * 2019-03-29 2022-11-02 株式会社ノリタケ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ド 静電容量タッチパネル
CN112462962B (zh) * 2019-09-06 2023-01-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传感器、触控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KR102219808B1 (ko) * 2020-02-18 2021-02-24 주식회사 하이딥 터치 센서 패널
CN113534976A (zh) * 2020-04-14 2021-10-22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具虚设图案的触控面板
TWI748621B (zh) * 2020-08-28 2021-12-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91579A1 (ja) * 2006-02-10 2007-08-1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タッチパネルの座標位置検出装置
CN101034331B (zh) * 2006-02-13 2011-03-16 智点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式触控屏
KR101432569B1 (ko) * 2007-11-20 2014-08-2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스크린을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123774B2 (ja) * 2008-07-25 2013-01-2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入力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2010160670A (ja) * 2009-01-08 2010-07-22 Seiko Epson Corp 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20110091380A (ko) 2010-02-05 2011-08-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의 노이즈 보상 방법 및 장치
JP5647864B2 (ja) * 2010-11-05 2015-01-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CN103329077B (zh) 2011-01-18 2017-03-1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透明电极板、制造透明电极板的方法及使用该透明电极板的电容式触控面板
WO2012111819A1 (ja) 2011-02-18 2012-08-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シート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CN103380411B (zh) * 2011-02-24 2016-10-0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电片和触控面板
WO2013018625A1 (ja) * 2011-07-29 2013-02-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BR112014010102A8 (pt) * 2011-12-16 2017-06-20 Fujifilm Corp folha eletrocondutora e painel de toque
JP2013171454A (ja) * 2012-02-21 2013-09-02 Toppan Printing Co Ltd 表示装置の電極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40024149A (ko) 2012-08-20 2014-02-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터치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813598B2 (ja) * 2012-08-27 2015-11-1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基板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基板の製造方法
JP5987191B2 (ja) * 2012-10-17 2016-09-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7961B (zh) * 2016-05-19 2018-03-11 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
TWI704484B (zh) * 2019-07-31 2020-09-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86276A1 (ja) 2015-12-10
JP6396454B2 (ja) 2018-09-26
US10126876B2 (en) 2018-11-13
CN106415453A (zh) 2017-02-15
US20170083160A1 (en) 2017-03-23
TWI666581B (zh) 2019-07-21
KR102258037B1 (ko) 2021-05-27
KR20170012315A (ko) 2017-02-02
CN106415453B (zh) 2019-11-19
JPWO2015186276A1 (ja) 2017-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6581B (zh) 觸控感測器用電極、觸控面板及顯示裝置
TWI655563B (zh) Touch sensor electrode,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TWI550453B (zh) Touch sensor electrodes, touch panels and display devices
US9857931B2 (en) Touch sensor electrode,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00309166A1 (en)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equipped with the same
JP6740095B2 (ja)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7227983A (ja)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7227984A (ja)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JP6391978B2 (ja)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US10620770B2 (en) Conductive film,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JP6534807B2 (ja)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JP6383914B2 (ja)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6206754A (ja)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JP6556510B2 (ja)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JP7159857B2 (ja) タッチセンサ用電極、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06233230B (zh) 触摸传感器用电极、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