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23411A - 導電片、靜電容式觸控面板和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導電片、靜電容式觸控面板和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23411A
TW201523411A TW103136267A TW103136267A TW201523411A TW 201523411 A TW201523411 A TW 201523411A TW 103136267 A TW103136267 A TW 103136267A TW 103136267 A TW103136267 A TW 103136267A TW 201523411 A TW201523411 A TW 20152341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unit
conductive sheet
mesh
open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62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03251B (zh
Inventor
Tasuku Satou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5234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34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32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325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導電片、靜電容式觸控面板和顯示裝置。對於構成在顯示裝置中使用的觸控面板的導電片,改善由網構成的電極的透過率,並且提高觸摸檢測的靈敏度,抑制莫爾條紋的產生。導電片具有第1電極和第2電極,作為絕緣層的第2片體位於第1電極和第2電極之間,第1電極配置在第2片體的下方,第2電極配置在第2片體的上方。所述第1電極、第2電極分別包括多個第1單元、第2單元,所述第1單元、第2單元通過由金屬線材構成的細線相互交叉而形成為菱形。第2單元的平均單元間距被設定為第1單元的平均單元間距的2倍以上且8倍以下的整數倍。

Description

導電片、靜電容式觸控面板和顯示裝置
     本發明涉及導電片、靜電容式觸控面板和顯示裝置。
    作為多功能便攜電話(智慧手機)、數位照相機等顯示裝置,通過用手指觸摸能夠進行各種操作的、所謂觸控面板已得到廣泛使用。這些設備的顯示裝置是小型的,但近來,個人電腦等大型的顯示裝置也逐漸採用觸控面板。特別地,能夠同時進行多個部位的檢測(能夠多點觸摸)的互電容方式的觸控面板得到廣泛普及。
    對於觸控面板中的電極,需要使操作者不易辨識、並且導電性優異。在小型的觸控面板中,例如有時使用銦-錫複合氧化物(ITO)電極,但在大型的觸控面板中採用ITO電極的情況下,導電性不充分,並且成本難以低廉化。
    因此,例如,如專利文獻1所述那樣,採用下述電極:將多個使金屬細線相互交叉而成的單元連起來,從而形成為網格圖案(網)。在該情況下,由於在單元形成有開口,所以電極表現出透光性,因此,電極實質上變得透明。並且,由金屬構成的網具有導電性高、且能夠以低成本設置的優點。
    如專利文獻2所述那樣,電極例如以下述方式進行層疊:以使絕緣層位於電極之間的方式將電極配置在絕緣層的下方和上方,因此,下方電極和上方電極隔著絕緣層在多個部位對置。在各個對置部位產生靜電容,當用手指按壓觸控面板時,靜電容由於手指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根據這時的變化量,檢測觸控面板的哪個部位被按壓,並且判斷發出了怎樣的操作指令。
    而且,在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下述內容:在使用了網電極的觸控面板中,通過使上方電極(專利文獻2中為“接收電極”)的單元間距比下方電極(專利文獻2中為“發送電極”)的單元間距大,能夠提高檢測精度。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5977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2-243058號公報
    在互電容方式中,有時為了改善檢測靈敏度,而增大下方電極的電極寬度(與長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另一方面減小上方電極的電極寬度(另外,上方電極為靠近觸摸面一側的電極,下方電極為遠離觸摸面一側的電極。下文中,有時也將下方電極稱作第1電極,將上方電極稱作第2電極)。
    因此,即使在網電極中,也想到為了減小上方電極的電極寬度,而與電極寬度的減少相應地減小網的平均單元間距。然而,在該情況下,隨著單元的開口面積減小,透光性會降低。並且,在為了防止透過率的降低而在不減小網間距的情況下減小電極寬度時,會產生以下情況:應形成為網的上方電極實際上沒有成為網而只由線形成。這樣一來,產生了針對電極的不希望的斷線而電極無法工作的問題。
    因此,可知,雖然如專利文獻2所述那樣,研究了增大上方電極的單元間距以提高檢測靈敏度,但產生了這樣的致命性的課題:上方電極與下方電極的單元間距的不同產生2個電極間的週期性的干涉(莫爾條紋),能夠容易地辨識出網的存在。
    本發明正是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於提供網電極的透過率高、且觸摸檢測的精度高的導電片、靜電容式觸控面板和顯示裝置。
    所述目的通過以下的[1]的結構來達成。
    [1]一種導電片,其具有:在絕緣層的下方配置的第1電極、和在絕緣層的上方配置的第2電極,第1電極和第2電極隔著絕緣層對置,所述導電片的特徵在於:
    第1電極由第1網構成,該第1網由多個第1單元相連而構成,所述第1單元是由金屬線材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且形成為菱形,而且,所述第1電極沿第1方向延伸,並且沿與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並列有多個;
    第2電極由第2網構成,該第2網由多個第2單元相連而構成,所述第2單元是由金屬線材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且形成為菱形,而且,所述第2電極沿第2方向延伸,並且沿第1方向並列有多個;
    當設第1單元的平均單元間距為Pd、第2單元的平均單元間距為Ps時,Ps/Pd為2以上且8以下的整數。
    在專利文獻2記載的發明中,下方電極的平均單元間距與上方電極的平均單元間距的關係是不明確的,而在本發明中,使作為下方電極的第1電極的第1單元的平均單元間距Pd、和作為上方電極的第2電極的第2單元的平均單元間距Ps之間具有上述的關係。並且,在該情況下,從第1電極向第2電極方向產生的電場容易通過第2單元的開口部。因此,能夠在不減小第2電極的電極寬度(與長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尺寸)的情況下,增大手指按壓前後的靜電容的變化量。因此,觸摸檢測的精度得以提高。
    並且,能夠使第1電極和第2電極雙方形成為電極寬度寬的網,因此,能夠不易受斷線影響,實現設計和製作容易的電極。
    在該基礎上,由於使Ps/Pd為2以上且8以下的整數,所以由於下方電極與上方電極的平均單元間距的不同引起的莫爾條紋的產生減輕。
    [2]進一步優選Ps/Pd為2以上且6以下的整數。這是因為,在該情況下,觸摸前後的靜電容的變化量顯著變大。
    [3]優選第2電極的有效電極面積為觸摸有效面積的70%以上。由此,能夠使上方電極具有足夠的寬度,保持高的導電性,因此,有助於觸控面板的大面積化和低耗電化。
    [4]優選俯視觀察時,在所述第1單元被包在所述第2單元的開口內的位置,在第2單元的開口設置虛設細線。由此,能夠避免在第2單元的開口內的第1單元、和位於其周圍的第1單元之間產生金屬線材的疏密差異。因此,金屬網電極變得不易辨識。並且,優選在第2單元的開口部設置虛設細線的情況下,使虛設細線較細地斷線,以便不易妨礙電場和磁場的通過。
    [5]或者也可以是,俯視觀察時,將被包在第2單元的開口內的位置的第1單元的平均單元間距設定成比圍繞第1單元的周圍的單元的平均單元間距小。即使在該情況下,也能夠與上述同樣地避免在第2單元的開口內的第1單元、和位於其周圍的第1單元之間產生金屬線材的疏密差異。並且,在該情況下,不再是虛設細線那樣的對導電沒有幫助的電極,而是成為使其導通的電極,因此,能夠提高下方電極的導電性。因此,能夠兼顧導電性和辨識性,是優選的。
    [6]可以是,當設第1電極的電極寬度為Wd/第2電極的電極為Ws時,Ws/Wd能夠設定為0.5以上、且1.5以下。這裡,所謂電極寬度,在第1電極和第2電極中,指與長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尺寸,在各電極的寬度變動的情況下,以各自的平均寬度進行比較。
    即,在本發明中,如現有技術那樣,不必特別地使第2電極的電極寬度Ws比第1電極的電極寬度Wd小,可以相同,也可以大。因此,第2電極的設計的自由度得以提高。
    [7]被包在第2單元的開口內的位置的第1單元的平均單元間距例如可以為50μm以上、且400μm以下。在該情況下,第2單元的平均單元間距為100μm以上、且3200μm以下即可。
    [8]也可以是,在第1網和第2網對置的部位的一部分,形成第1單元的金屬線材或形成第2單元的金屬線材中的至少任一方是線寬減小或者為斷線部。在該情況下,能夠避免靜電容的初始值過大,因此,能夠實現信號/雜訊比(S/N比)的改善。
    [9]也可以是,在第1網和第2網對置的部位,第1電極或第2電極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電極寬度被設定得比其他部位(即,對應設置的部位以外的部位)小。在該結構中,由於與上述同樣地金屬線材對應設置的部位減少,因此,靜電容的初始值降低,能夠實現S/N比的改善。
    [10]此外,本發明為靜電容式觸控面板,其具有如上述那樣構成的導電片。
    [11]此外,本發明為顯示裝置,其具有上述的靜電容式觸控面板。
    本發明之效果是:
    根據本發明,形成第2電極(上方電極)的第2單元的平均單元間距比形成第1電極(下方電極)的第1單元的平均單元間距大,並且兩平均單元間距的比值為2以上且8以下之間的整數。根據這樣的結構,從下方電極發出的電場不被吸收而通過上方電極的網的開口部的比例增高,通過的電場受到接觸的手指影響,因此,能夠增大接觸前後的靜電容的變化量,觸摸檢測的精度得以提高。並且,由於使Ps/Pd為2以上且8以下之間的整數,所以不產生上方電極和下方電極之間的週期性的干涉,莫爾條紋得以減輕。
    下面,對於本發明的導電片和靜電容式觸控面板,利用與具備它們的顯示裝置的關係列舉優選的實施方式,參照附圖進行詳細說明。另外,本說明書中表示數值範圍的“~”是以下述含義使用的:將其前後記載的數值作為下限值和上限值而包括這兩個值。
    第一圖是包括本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100的顯示裝置108的主要部分分解立體圖的一例。首先說明觸控面板100,該觸控面板100具有感測器主體102和未圖示的控制電路(IC電路等)。
    感測器主體102具有層疊導電片(導電片)12和保護層106,層疊導電片12是從下方依次層疊第1片體10A和第2片體10B而構成的,保護層106層疊於第2片體10B上。即,在感測器主體102中,從下方層疊有第1片體10A、第2片體10B、保護層106。
    感測器主體102(層疊導電片12和保護層106)配置在顯示裝置108的顯示面板110上,例如構成液晶顯示器等。從上表面進行辨識時,感測器主體102具有觸摸位置的感測器部112、和端子配線部114(所謂的邊框),該感測器部112配置在與顯示面板110的顯示畫面110a對應的區域,端子配線部114配置在與顯示面板110的外周部分對應的區域。
    這裡,對於層疊導電片12,參照將主要部分放大的第二圖和第三圖進行說明。另外,本發明當然不限定於以下的方式,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目的的範圍內能夠進行所有變更。
    第1片體10A具有在作為絕緣層的第1透明基體14A的一個主面上形成的第1電極18A。第2片體10B也同樣地具有在絕緣性的第2透明基體14B的一個主面上形成的第2電極18B。另外,這裡,對在電極18A、18B之間夾有第2透明基體14B的結構進行說明,但也優選使導電膜彼此對應設置並利用透明粘接劑粘合的結構。此外,還優選在1張透明基體的兩個面配置第1電極18A和第2電極18B的結構。
    第1透明基體14A和第2透明基體14B的厚度優選為10~350μm,更優選為20~250μm,特別優選為30~200μm。
    作為第1透明基體14A和第2透明基體14B,能夠列舉有塑膠膜、塑膠板、玻璃板等。
    作為上述塑膠膜和塑膠板的原料,例如能夠使用聚對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PEN)等聚酯類;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聚乙烯乙酸乙烯酯(EVA)等聚烯烴類;乙烯基系樹脂;以及此外的聚碳酸酯(PC)、聚醯胺、聚醯亞胺、丙烯酸樹脂、三乙醯纖維素(TAC)、環烯烴聚合物(COP)等。第1透明基體14A和第2透明基體14B的透過率優選為85%以上。
    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如圖2所示,第1電極18A具有分別沿第1方向(x方向/長度方向)延伸的多個帶狀的圖案。第1電極18A具有朝向第2方向(與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y方向)的規定的寬度方向尺寸(電極寬度Wd),並且沿該y方向並列配置有多個第1電極18A。
    通過將由銀、銅、鉬、或包括它們中的1種以上的合金等構成的細線20A(金屬線材)相互交叉來形成各第1電極18A。隨著該交叉,形成了多個被細線20A圍繞的空間(開口部)、即第1單元22A。
    如作為第1電極18A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視圖的一例的第四圖所示,在該情況下,第1單元22A形成為4邊的長度相等的菱形。即,第1電極18A由第1網形成,該第1網是多個形成為菱形的第1單元22A相連而成的。
    如第四圖所示,關於相鄰的第1單元22A之間的間隔、即從1個第1單元22A的內側到相鄰的第1單元22A的外側為止的距離即單元間距(相鄰單元的重心之間的距離),優選使測量30個而平均得到的平均單元間距Pd為50μm~400μm。透過這樣設定平均單元間距Pd,對於減輕莫爾條紋和細線顯現是有效的。平均單元間距Pd的進一步優選的範圍為50μm~300μm。
    第五圖是第1電極18A的主要部分放大圖的一例。細線20A的寬度方向尺寸(線寬)W1優選設定為10μm以下,進一步優選設定為5μm以下。由此,由細線20A形成的導電圖案的莫爾條紋和細線顯現得以改善,外觀性良好(即構成第1網的細線20A變得不易辨識)。另外,為了使觸控面板100確保必要的導電性,細線20A的寬度方向尺寸W1優選為1μm以上。
    並且,第五圖所例示的第1單元22A具有2個鈍角和2個銳角。優選處於對角關係的鈍角的交叉角度α1為大於90°的相同角度,銳角的交叉角度β1為小於90°的相同角度。
    作為銳角的交叉角度β1優選為70°以下。在該情況下,對於減輕莫爾條紋是有效的。但是,在β1過小的情況下也會容易產生莫爾條紋。為了避免該情況,β1優選處於30°~70°的範圍內,進一步優選處於45°~70°的範圍內。對這些角度進行調整,以使顯示器的圖元和網不產生莫爾條紋。
    第1單元22A當然不限定於第五圖中例示的形狀,也可以是橫向較長的菱形或縱向較長的菱形。並且,雖圖示了α1和β1的值不同的情況,但α1和β1雙方為90°的情況也在本發明的範疇內。
    如第二圖所示,各第1電極18A的一端部經由第1結線部40a而與由細線20A形成的第1端子配線圖案42a電連接。
    另一方面,如第二圖所示,關於在構成第2片體10B的第2透明基體14B(參照第三圖)的一個主面上形成的第2電極18B,具有分別沿第2方向(y方向)延伸的多個帶狀的圖案。所述多個第2電極18B沿第1方向(x方向)排列。即,在層疊導電片12中,如第三圖所示那樣,第1電極18A和第2電極18B隔著絕緣性的第2透明基體14B對應設置。
    各第2電極18B也與第1電極18A同樣地,透過使細線20B相互交叉而形成。隨著該交叉,形成了被細線20B圍繞的空間(開口部)、即第2單元22B。
    如第六圖所例示那樣,第2單元22B形成為間距比第1單元22A的間距大的菱形。即,第2電極18B由第2網形成,該第2網是由多個形成為大間距的菱形的第2單元22B相連而構成的。
    優選交叉角度α2與α1相等,交叉角度β2與β1相等。即,優選第1單元22A和第2單元22B為相似關係。
    並且,為了改善導電圖案的莫爾條紋和細線顯現,使外觀性良好(即構成第2網的細線20B不易辨識),並且作為觸控面板100確保必要的導電性,優選第2單元22B的細線20B的線寬W2與第1單元22A同樣地處於1μm~10μm的範圍內。另外,第四圖中利用細實線表示細線20A,第六圖中用粗實線表示細線20B,但這是為了在第七圖的說明中的層疊的狀態下容易區別第1網和第2網,並不反映實際的線寬。
    此外,相鄰的第2單元22B之間的間隔的平均值、即平均單元間距Ps(測量30個而平均得到的值)優選設定在100μm~3200μm的範圍內、且比第1單元22A的平均單元間距Pd大。而且,平均單元間距Ps為平均單元間距Pd的整數倍(其中,2倍以上、且8倍以下)。總之,在平均單元間距Ps和平均單元間距Pd之間,以下的關係式成立。
    Ps/Pd=2、3、4、5、6、7、8
    這裡,關於整數倍,不僅包括嚴格地為整數倍的情況,還包括能夠獲得本發明的效果的實質上為整數倍的情況。例如,Ps/Pd由於製造誤差、或隨著對30個單元的平均單元間距進行計算產生的誤差等而稍微偏離整數的情況,也在本發明的範疇內。
    另外,在第七圖中,例示了第2單元22B的平均單元間距Ps為第1單元22A的平均單元間距Pd的2倍的情況。
    即,例如,當第1單元22A的平均單元間距Pd為100μm時,第2單元22B的平均單元間距Ps設定為200μm、300μm、400μm、500μm、600μm、700μm、800μm中的任一種。並且,當第1單元22A的平均單元間距Pd為250μm時,第2單元22B的平均單元間距Ps設定為500μm、750μm、1000μm、1250μm、1500μm、1750μm、2000μm中的任一種。
    這樣,透過使平均單元間距Ps為平均單元間距Pd的整數倍,第1單元22A與第2單元22B的干涉減小。因此,與Ps/Pd為整數以外的值的情況(例如為1.5或2.3等)相比,莫爾條紋大幅減輕。
    而且,當Ps/Pd在2~8的範圍內時,與Ps/Pd為1的情況、即第1單元22A的平均單元間距Pd和第2單元22B的平均單元間距Ps相等的情況相比,手指按壓(觸摸)前後的靜電容的變化量增大。這一點在後面敘述。
    第2單元22B當然也不限定於第六圖中例示的形狀,也可以是橫向較長的菱形或縱向較長的菱形。
    如第二圖所示,各第2電極18B的一端部經由第2結線部40b而與由細線20B形成的第2端子配線圖案42b電連接。
    這裡,當設第1電極18A的朝向y方向的寬度方向尺寸(電極寬度)為Wd、第2電極18B的朝向x方向的寬度方向尺寸(電極寬度)為Ws時,Ws/Wd能夠設定為0.5以上、且1.5以下。即,在本實施方式中,第2電極18B(上方電極)的平均單元間距Ps被設定得比第1電極18A(下方電極)的平均單元間距Pd大,因此,觸摸檢測的精度得以改善,因此,並不是必須使位於上方的第2電極18B的電極寬度Ws比位於下方的第1電極18A的電極寬度Wd小,根據情況的不同,甚至能夠使電極寬度Ws和電極寬度Wd相同,或者使電極寬度Ws比電極寬度Wd大。當然,也可以使電極寬度Ws比電極寬度Wd小。更優選Ws/Wd為0.8以上且1.2以下的結構。透過使第1電極18A和第2電極18B的寬度為相同程度,相對於觸摸區域的縱向的靈敏度和橫向的靈敏度相等,因此更為優選。
    如上述那樣構成的第2電極18B的有效電極面積優選為觸摸有效面積的70%以上。由此,能夠降低電極的電阻。這裡,有效電極面積表示第2電極18B在顯示區域內覆蓋的面積的比例。具體地說,在第二圖中,有效電極面積為上方電極(第2電極18B)的電極寬度Ws與感測器部112的y方向的長度與上方電極(第2電極18B)的電極數之積除以感測器部112的面積而算出的值。
    另外,如第十二圖(後述)所示那樣,在第2電極18B的內部存在虛設細線50時,第2電極18B實質上覆蓋的區域包括於有效電極面積。另一方面,在多個並列的第2電極18B彼此之間存在虛設電極的情況下,虛設電極所覆蓋的部分沒有被第2電極18B覆蓋,因此,不包括於有效電極面積中。
    如第二圖所示,觸控面板100中使用的第1片體10A在與感測器部112對應的部分排列有上述的大量的第1電極18A,在端子配線部114排列有從各第1結線部40a匯出的由細線20A形成的多個第1端子配線圖案42a。
    在第一圖的例子中,端子配線部114中,在第1片體10A的一個長邊側(x方向)的周緣部的長度方向中央部分,多個第1端子116a在所述一個長邊的長度方向排列形成。並且,多個第1結線部40a(例如奇數個)沿感測器部112的一個短邊(y方向)呈直線狀排列,多個第1結線部40a(例如偶數個)沿感測器部112的另一個短邊(y方向)呈直線狀排列。
    另一方面,第2片體10B的外形從上表面觀察具有長方形形狀,感測器部112的外形也具有長方形狀。端子配線部114中,在第2片體10B的一個長邊側的周緣部的長度方向中央部分,多個第2端子116b在所述一個長邊的長度方向排列形成。並且,多個第2結線部40b沿感測器部112的一個長邊(x方向)呈直線狀排列。從各第2結線部40b匯出的第2端子配線圖案42b繞到第2片體10B的一個長邊的大致中央部,並分別與對應的第2端子116b電連接。
    另外,也可以使第1端子配線圖案42a的匯出方式與上述的第2端子配線圖案42b相同,反之,也可以使第2端子配線圖案42b的匯出方式與上述的第1端子配線圖案42a相同。
    如第三圖所示,層疊導電片12是將第2片體10B層疊於第1片體10A而構成的。這時,也可以在第1片體10A的上端面(即第1電極18A和第1透明基體14A上)和第2片體10B的下端面之間配置作為粘接片而粘貼的粘接劑(也稱作OCA)30。
    對於這樣形成的層疊導電片12,當Ps/Pd為2時,即將第四圖所示的第1電極18A與第六圖所示的第2電極18B重疊的部位(重疊部分)的一例作為俯視圖在第七圖中示出。第七圖中的細實線和粗實線與上述同樣地分別與細線20A、細線20B對應。即,使用細實線和粗實線是為了容易區別細線20A、20B,並不表示細線20A、20B實際的線寬。
    另外,在第八圖和第九圖中,示出了第2單元22B的平均單元間距Ps為第1單元22A的平均單元間距Pd的3倍(Ps/Pd=3)的情況。在第十圖中以俯視圖的方式示出第八圖所示的第1電極18A與第九圖所示的第2電極18B重疊的情況。第十圖中的細實線和粗實線與上述同樣地分別與細線20A、細線20B對應。
    在第七圖和第十圖的例子中,第1單元22A均位於第2單元22B的開口內。下文中,在將該第1單元22A標記為“開口內單元22a”時,表示形成第2單元22B的框線(細線20B)沒有橫貫該開口內單元22a。
    另一方面,例如,在第七圖的重疊部分的情況下,形成第2單元22B並沿x2方向延伸的框線、或沿y2方向延伸的框線的某一個橫貫圍繞開口內單元22a的8個第1單元22A。即,在開口內單元22a內,金屬線材變疏,而在開口內單元22a的周圍的第1單元22A內,金屬線材變密。
    即使在產生了該疏密的狀態下,也沒有什麼特別壞處,但也可以如第十二圖所示地在第2單元22B上附加虛設細線50而成的結構重疊在第十一圖所示的第1電極18A上。在該情況下,第2單元22B的平均單元間距Ps為不考慮虛設細線50的情況下求出的值。另外,在第十二圖中,為了容易區別虛設細線50和第2單元22B,將構成虛設細線50的細線52用虛線表示,將構成第2單元22B的細線20B用粗實線表示。
    虛設細線50與構成單元22A、22B的細線20A、20B同樣地,利用由銀、銅、鉬、或包括它們中的1種以上的合金等構成的細線52(金屬線材),例如形成為金屬細線相互交叉而成的十字形狀。其中,虛設細線50的端部與構成第2單元22B的細線20B相離,因此,不會在第2電極18B和虛設細線50引起通電。
    虛設細線50也可以是並列有多個短直線的虛線形狀。在該情況下,能夠降低虛設細線50遮罩來自第1電極18A(下方電極)的電場的效果。
    在第十三圖中以俯視圖的方式示出第十一圖所示的第1電極18A、與第十二圖所示的第2電極18B和虛設細線50的重疊部分的一例。第十三圖中的細實線為構成第1電極18A的第1單元22A的細線20A,粗實線為構成第2電極18B的第2單元22B的細線20B,虛線為設置在第2單元22B的開口部內的虛設細線50。使用細實線、粗實線、虛線是為了像上述那樣容易區別上述細線20A、20B、52,並不表示實際的線寬。並且,在第十一圖、第十二圖和第十三圖例示出Ps/Pd=2的情況。
    在該重疊部分也與第十圖同樣地,形成第2單元22B並沿x2方向延伸的框線、或沿y2方向延伸的框線的某一個橫貫圍繞開口內單元22a的8個第1單元22A。並且,在第十二圖和第十三圖所示的情況下,在第2單元22B的開口內配置有虛設細線50。因此,虛設細線50隔著作為絕緣層的第2片體10B而位於開口內單元22a的上方。即,在俯視觀察時,在第1單元22A(開口內單元22a)被包在第2單元22B的開口內的位置,虛設細線50被設置於該開口中。
    因此,形成虛設細線50的細線52橫貫開口內單元22a。其結果是,在開口內單元22a和其周圍的第1單元22A中,框線(細線20A、20B、52)的疏密變得相同。由此,開口內單元22a變得不易辨識。
    即,通過在構成第2電極18B的第2單元22B內設置虛設細線50,細線外觀變得良好(第2網變得不易辨識)。
    另外,也優選在第1單元22A(第1網)中,使本來應與第2單元22B(第2網)對應設置的部位的細線的一部分,減小線寬,或成為斷線部。換句話說,可以在構成第1網的細線20A,在與第2網對應設置的部位設置窄寬度部或斷線部。當然,也可以與之相反地,使構成第2網的細線20B的、與第1網的對置的部位的一部分,減小線寬,或成為斷線部。
    在該情況下,在斷線部,靜電容減小。即,靜電容的初始值減小。在靜電容的初始值大的情況下,當靜電容隨著操作者的手指的按壓而發生了變化時,提高信號/雜訊比(S/N比)變得困難,但通過設計成在第1網和第2網對置的部位減小對置的面積,能夠實現S/N比的提高。
    在將包括如上述那樣構成的第1電極18A、第2電極18B的層疊導電片12作為觸控面板100來使用的情況下,在第2片體10B上形成保護層106。另外,在第2片體10B的上端面和保護層106的下端面之間也配置有作為粘接片的粘接劑(OCA)30。並且,將從第1片體10A的大量的第1電極18A匯出的第1端子配線圖案42a、和從第2片體10B的大量的第2電極18B匯出的第2端子配線圖案42b例如與控制掃描的控制電路連接。
    為了得到線寬窄的圖案,能夠適當利用基於光刻工藝的蝕刻法、微接觸印刷圖案形成法或銀鹽法來形成第1電極18A和第2電極18B。為了能夠反復獲得大量的隨機圖案,更優選銀鹽法。
    微接觸印刷圖案形成法是指利用微接觸印刷法獲得線寬狹的圖案的方法。這裡,微接觸印刷法是利用具有彈性的聚二甲基矽氧烷的圖戳(Stamp),使硫醇溶液作為墨而與金屬基材接觸來製作單分子膜的圖案的方法(參照Whitesedes著、Angew.Chem.Int.Ed.,1998年第37卷第550頁)。
    微接觸印刷圖案形成法的代表性的工藝例如如下所述。即,首先在基材上塗裝金屬(例如,將銀濺射塗裝PET基材上)。
    接下來,使用微接觸印刷法將單分子膜的掩模(masking)印戳在塗裝有金屬的基材上。之後,除了掩模下的圖案以外,通過蝕刻除去塗裝於基材的金屬。
    對於上述內容,其具體作業等在日本特表2012-519329號公報的第0104段中詳述。
    另一方面,銀鹽法是通過對具有感光性銀鹽含有層的感光材料進行曝光和顯影,從而獲得構成網狀的細線20A、20B的圖案的。其具體作業等在日本特開2009-4348號公報的第0163~0241段中詳述。
    本發明不特別限定於上述的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範圍能夠進行各種變更。
    例如,在第十三圖中,示出了在第2單元22B的開口內設置虛設細線50的結構,但也可以如第十四圖所示地,設置一部分的第1單元22Aa的間距比圍繞該第1單元22Aa的周圍單元22Ab、22Ac(第1單元)小的第1電極18A,相對於該第1電極18A例如重疊第十五圖所示的第2電極18B。在該情況下,如第十六圖所示,間距最小的第1單元22Aa在俯視觀察時處於被包在第2單元22B的開口內的位置。即,第1單元22Aa成為開口內單元22a。
    另外,第十四圖和第十六圖中的細實線表示形成第1電極18A的細線20A,粗實線表示形成第2電極18B的細線20B。與上述同樣地,細實線和粗實線用於使細線20A、20B容易區別,並不反映實際的線寬。並且,在第十四圖中,在第1單元22Aa~22Ac的中代表性的部件附加標記“a”、“b”和“c”,在第十六圖中,在與第十四圖中的附加標記的位置對應的位置附加相同的標記。
    這裡,在使第1電極18A為第十四圖所示那樣的結構的情況下,只抽出30個位於第2電極18B的開口內的開口內單元22a(第1單元22Aa)來求出平均單元間距Pd。即,第1單元22Ab、22Ac的間距不包含在設定第1電極18A的平均單元間距Ps時的計算中。
    在該情況下,也與第十三圖同樣地,在開口內單元22a(第1單元22Aa)和其周圍的第1單元22Ab、22Ac中框線的疏密相同。因此,能夠不易辨識開口內單元22a。
    另外,在該情況下,第2電極18B的平均單元間距Ps設定為第1單元22Aa的平均單元間距Pd的2倍~8倍(其中,為整數倍)即可。並且,在第十六圖中,例示出Ps/Pd=4的情況。
    並且,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電極寬度Ws、Wd為恒定(參照第二圖),但也可以在沿長度方向延伸的中途使一部分的電極寬度減小。在該情況下,將電極寬度小的部位相互層疊配置即可。具有電極寬度不同的部位的電極也可以只是第1電極18A和第2電極18B中的任一方。
    在該情況下,與在第1網與第2網的交叉部位設置斷線部的情況同樣地,交叉部位處的靜電容的初始值減小。因此,能夠實現S/N比的提高。另外,當然,在該方式下也可以在第1網與第2網的交叉部位設置斷線部。
    而且,層疊導電片12不限定於在第1透明基體14A的一個主面形成第1電極18A,在第2透明基體14B的一個主面形成第2電極18B並進行層疊的結構(參照第二圖和第三圖)。即,如第十七圖所示,也可以在第1透明基體14A的一個主面形成第1電極18A,而且在該第1透明基體14A的另一主面形成第2電極18B。在該情況下,成為下述方式:不存在第2透明基體14B,在第2電極18B上層疊有第1透明基體14A,在第1透明基體14A上層疊有第1電極18A。
    在任何情況下,層疊導電片12的用途都不特別限定於觸控面板100的感測器主體102,還能夠使用於無機EL元件、有機EL元件、或者太陽電池等的各種電極。而且,除了電極以外,還能夠應用於透過流過電流而發熱的透明發熱體(例如,車輛的除霜器)、遮罩電磁波的電磁波遮罩材料。
    [實施例1]
    將1個電極寬度Wd為5mm、平均單元間距Pd為300μm的下方電極(第1電極18A)形成在透明基體上而得到的導電片,以及將1個電極寬度Ws為5mm的上方電極(第2電極18B)形成在透明基體上而得到的導電片經OCA粘合而得到電極層疊體。當然,使下方電極和上方電極的一部分相互對置。
    在該結構中,使上方電極的平均單元間距Ps如下述的表1所示那樣進行各種變更,構成實施例1~5、比較例1~3的電極層疊體。之後,求出各電極層疊體的觸摸前後的靜電容的變化量(ΔCm值)。ΔCm的值越大,能夠檢測到觸摸的可能性越高,檢測精度越良好。  
   
    製成橫軸為Ps/Pd、縱軸為ΔCm的曲線圖而在第十八圖中示出結果。根據該第十八圖可知,當Ps/Pd處於比1大、且在8以下的範圍內時,ΔCm比Ps/Pd=1時(比較例1)提高。特別地,在Ps/Pd為2~6的情況下,換句話說,第2單元22B(第2網)的平均單元間距Ps為第1單元22A(第1網)的平均單元間距Pd的2~6倍時更為顯著。這意味著能夠提高S/N比,進而能夠提高觸摸檢測精度。
    其原因是:隨著使平均單元間距Ps比平均單元間距Pd大,從第1單元朝向第2單元的電場容易通過第2單元的開口,因此手指按壓前後的靜電容的變化量增大。因此,能夠在不減小上方電極的電極寬度Ws的情況下提高觸摸檢測的精度。
    另外,以Ps/Pd為3的附近為峰值而逐漸降低的原因被認為是:隨著上方電極的平均單元間距Ps變大,位於上方電極的開口的中心附近的下方電極、距上方電極的距離變大,因此,來自該下方電極的電場對上方電極造成的影響降低,因此對ΔCm值的貢獻減少。由此,並不是優選上方電極的平均單元間距Ps越大越好,而是具有優選的範圍。
    並且,對於實施例1~5和比較例1~3的各電極層疊體,目視觀察電極彼此的對置部分(5mm×5mm),將在對置部分完全看不見莫爾條紋的情況評價為“A”,將在對置部分稍微辨識到莫爾條紋但處於能夠容許的等級的情況評價為“B”,將在對置部分能夠確認到莫爾條紋且處於使用上存在問題的等級的情況評價為“C”。將結果在表1中一併示出。
    如表1所示,在Ps/Pd=1.5的比較例2中,與Ps/Pd=1的比較例1相比,雖然ΔCm變大,但看到了不容許的程度的莫爾條紋。與此相對,當Ps/Pd=2、3、4、6、8時,看不到產生莫爾條紋。
    由此,通過使Ps/Pd為2~8之間的整數、進一步優選為2~6之間的整數,在觸控面板100(顯示裝置108)中,莫爾條紋減輕且觸摸檢測的合格率高。
    而且,由於不需要使第2電極18B的電極寬度Ws極小,所以也不需要使第2單元22B的開口面積減小。換句話說,能夠以平均單元間距Ps大的網形成第2電極18B。因此,該第2電極18B的透過率良好。
    此外,透過使第1電極18A和第2電極18B雙方的平均單元間距之比為特定的值,能夠抑制由於間距的差引起的莫爾條紋的產生。
     以上所舉者僅係本發明之部份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致依本發明之創意精神及特徵,稍加變化修飾而成者,亦應包括在本專利範圍之內。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確能達到所預期之使用功效,又其所揭露之具體技術手段,不僅未曾見諸於同類產品中,亦未曾公開於申請前,誠已完全符合專利法之規定與要求,爰依法提出發明專利之申請,懇請惠予審查,並賜准專利,則實感德便。
10A‧‧‧第1片體
10B‧‧‧第2片體
12‧‧‧層疊導電片(導電片)
14A‧‧‧第1透明基體
14B‧‧‧第2透明基體
18A‧‧‧第1電極
18B‧‧‧第2電極
20A、20B、52‧‧‧細線
22A、22Aa~22Ac‧‧‧第1單元
22a‧‧‧開口內單元(第1單元)
22B‧‧‧第2單元
30‧‧‧粘接劑(OCA)
40a‧‧‧第1結線部
42a‧‧‧第1端子配線圖案
40b‧‧‧第2結線部
42b‧‧‧第2端子配線圖案
50‧‧‧虛設細線
100‧‧‧觸控面板
102‧‧‧感測器主體
106‧‧‧保護層
108‧‧‧顯示裝置
110‧‧‧顯示面板
110a‧‧‧顯示畫面
112‧‧‧感測器部
114‧‧‧端子配線部
116a‧‧‧第1端子
116b‧‧‧第2端子
    第一圖:是具備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的主要部分分解立體圖
    第二圖:是構成所述觸控面板的導電片的主要部分分解立體圖
    第三圖:是所述導電片的概略縱剖視圖
    第四圖:是形成於所述導電片的第1電極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視圖的一例
    第五圖:是示出形成所述第1電極的第1單元的一例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第六圖:是形成於所述導電片的第2電極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視圖的一例
    第七圖:是示出第四圖的第1電極與第六圖的第2電極的重疊部分的概略俯視圖
    第八圖:是形成於所述導電片的第1電極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視圖的另一例
    第九圖:是形成於所述導電片的第2電極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視圖的一例
    第十圖:是示出第八圖的第1電極與第九圖的第2電極的重疊部分的概略俯視圖
    第十一圖:是形成於所述導電片的第1電極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視圖的又一例
    第十二圖:是形成於所述導電片的第2電極和虛設細線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視圖的一例
    第十三圖:是示出第十一圖的第1電極、與第十二圖的第2電極和虛設細線的重疊部分的概略俯視圖
    第十四圖:是形成於所述導電片的第1電極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視圖的再一例
    第十五圖:是形成於所述導電片的第2電極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視圖的一例
    第十六圖:是示出第十四圖的第1電極與第十五圖的第2電極的重疊部分的概略俯視圖
    第十七圖:是與第三圖不同的方式的導電片的概略縱剖視圖
    第十八圖:是示出第1單元的平均單元間距Pd和第2單元的平均單元間距Ps之比即Ps/Pd、與手指按壓前後的靜電容的變化量之間的關係的曲線圖
10A‧‧‧第1片體
10B‧‧‧第2片體
12‧‧‧層疊導電片(導電片)
14A‧‧‧第1透明基體
14B‧‧‧第2透明基體
18A‧‧‧第1電極
18B‧‧‧第2電極
20A、20B‧‧‧細線
22A‧‧‧第1單元
22B‧‧‧第2單元
40a‧‧‧第1結線部
42a‧‧‧第1端子配線圖案
40b‧‧‧第2結線部
42b‧‧‧第2端子配線圖案
112‧‧‧感測器部
114‧‧‧端子配線部

Claims (11)

  1. 一種導電片,其具有:在絕緣層的下方配置的第1電極、和在所述絕緣層的上方配置的第2電極,所述第1電極和所述第2電極隔著所述絕緣層對置,所述導電片的特徵在於:   所述第1電極由第1網構成,所述第1網由多個第1單元相連而構成,所述第1單元是由金屬線材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且形成為菱形,而且,所述第1電極沿第1方向延伸,並且沿與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並列有多個;   所述第2電極由第2網構成,所述第2網由多個第2單元相連而構成,所述第2單元是由金屬線材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且形成為菱形,而且,所述第2電極沿所述第2方向延伸,並且沿所述第1方向並列有多個;   當設所述第1單元的平均單元間距為Pd、所述第2單元的平均單元間距為Ps時,Ps/Pd為2以上且8以下的整數。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電片,其中,Ps/Pd為2以上、且6以下的整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導電片,其中,所述第2電極的有效電極面積為觸摸有效面積的70%以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導電片,其中,在俯視觀察時,在所述第1單元被包在所述第2單元的開口內的位置,在所述第2單元的開口設置有虛設細線。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導電片,其中,在俯視觀察時,在所述第1單元被包在所述第2單元的開口內的位置,該開口內的第1單元的平均單元間距被設定成比圍繞該開口內的第1單元的周圍單元的平均單元間距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導電片,其中,當設所述第1電極的電極寬度為Wd、所述第2電極的電極寬度為Ws時,Ws/Wd為0.5以上、且1.5以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導電片,其中,位於所述第2單元的開口內的第1單元的平均單元間距為50μm以上、且400μm以下,而且所述第2單元的平均單元間距為100μm、以上且3200μm以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導電片,其中,在所述第1網和所述第2網對置的部位的一部分,形成第1單元的金屬線材和形成第2單元的金屬線材中的至少任一方使線寬縮小或者為斷線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導電片,其中,在所述第1網和所述第2網對置的部位,所述第1電極和所述第2電極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電極寬度被設定成比其他部位小。
  10. 一種靜電容式觸控面板,其特徵在於:所述靜電容式觸控面板具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導電片。
  11. 一種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顯示裝置具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靜電容式觸控面板。
TW103136267A 2013-12-03 2014-10-21 導電片、靜電容式觸控面板和顯示裝置 TWI6032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0333A JP6068322B2 (ja) 2013-12-03 2013-12-03 導電シート、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3411A true TW201523411A (zh) 2015-06-16
TWI603251B TWI603251B (zh) 2017-10-21

Family

ID=53273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6267A TWI603251B (zh) 2013-12-03 2014-10-21 導電片、靜電容式觸控面板和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254904B2 (zh)
JP (1) JP6068322B2 (zh)
KR (1) KR101847317B1 (zh)
CN (1) CN105765501B (zh)
TW (1) TWI603251B (zh)
WO (1) WO201508341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9558B (zh) * 2018-03-27 2023-04-21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導電性構件、導電性薄膜、具備其之顯示裝置、觸控面板、導電性構件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及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14753A (ja) * 2013-12-10 2015-06-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及びそ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CN104656987A (zh) * 2015-01-21 2015-05-27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金属网格的透明导电结构
JP2017021591A (ja) * 2015-07-10 2017-01-26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静電容量センサ
JP6521813B2 (ja) * 2015-09-18 2019-05-2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センサ付き表示装置及びセンサ装置
JP2017162739A (ja) * 2016-03-10 2017-09-1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透明面状デバイス及び透明面状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WO2018034119A1 (ja) * 2016-08-18 2018-02-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JP6817586B2 (ja) * 2016-09-07 2021-01-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用部材
EP3564800A1 (en) * 2016-12-28 2019-11-06 Fujikura Ltd. Wiring body, wiring board and touch sensor
CN106896958B (zh) * 2017-02-15 2019-11-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感应结构及制备方法和触控屏
WO2018163565A1 (ja) * 2017-03-06 2018-09-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部材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CN110325950B (zh) * 2017-03-06 2023-07-2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触摸传感器、触摸面板、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用导电性片材
CN110730943A (zh) * 2017-07-27 2020-01-24 株式会社和冠 位置检测传感器、位置检测装置及信息处理系统
WO2019021760A1 (ja) 2017-07-27 2019-01-3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部材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JP6858261B2 (ja) 2017-08-31 2021-04-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部材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US11327617B2 (en) * 2017-09-28 2022-05-10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Touch control modul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and touch control display apparatus
JP2019079133A (ja) * 2017-10-20 2019-05-2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JP6910466B2 (ja) 2017-11-13 2021-07-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部材、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導電部材
WO2019116754A1 (ja) * 2017-12-13 2019-06-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部材、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08509097B (zh) * 2018-03-01 2021-07-3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JP7062609B2 (ja) * 2018-03-27 2022-05-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部材、導電性フィルム、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タッチパネル、導電性部材の配線パターンの作製方法、及び導電性フィルムの配線パターンの作製方法
JP7015271B2 (ja) * 2018-05-21 2022-02-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部材、導電性フィルム、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タッチパネル、導電性部材の配線パターンの作製方法、及び導電性フィルムの配線パターンの作製方法
US10671227B2 (en) 2018-08-13 2020-06-02 Dell Products L.P.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narrow bezel touchscreen display touch detection grid
US11327619B2 (en) * 2020-09-22 2022-05-10 Elo Touch Solutions, Inc. Touchscreen device with non-orthogonal electrod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00136544A (ko) * 2008-04-10 2010-12-28 월드 프로퍼티즈 인코퍼레이티드 접합이 향상된 회로 재료, 그 회로 재료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 제조 방법으로부터 생성된 물품
KR101786119B1 (ko) 2009-02-26 2017-10-17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컴파니 가시성이 낮은 오버레이된 미세패턴을 갖는 패턴화된 기판 및 터치 스크린 센서
JP5484891B2 (ja) 2009-03-04 2014-05-0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JP2011059772A (ja) 2009-09-07 2011-03-24 Hitachi Chem Co Ltd 網目状導電性パターン、導体層パターン付き基材及びタッチパネル部材
JP5638459B2 (ja) * 2010-07-05 2014-12-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導電シート
JP2012243058A (ja) * 2011-05-19 2012-12-10 Panasonic Corp タッチパネル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101978666B1 (ko) 2011-06-10 2019-05-15 미래나노텍(주) 터치 스크린 센서 기판, 터치 스크린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패널
US20140333555A1 (en) * 2013-05-10 2014-11-13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Touch sens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9558B (zh) * 2018-03-27 2023-04-21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導電性構件、導電性薄膜、具備其之顯示裝置、觸控面板、導電性構件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及導電性薄膜的配線圖案的製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83419A1 (ja) 2015-06-11
KR20160074609A (ko) 2016-06-28
CN105765501A (zh) 2016-07-13
US20160274703A1 (en) 2016-09-22
KR101847317B1 (ko) 2018-04-09
TWI603251B (zh) 2017-10-21
JP2015108884A (ja) 2015-06-11
US10254904B2 (en) 2019-04-09
JP6068322B2 (ja) 2017-01-25
CN105765501B (zh) 2019-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3251B (zh) 導電片、靜電容式觸控面板和顯示裝置
US10492295B2 (en) Touch panel
JP6010012B2 (ja) 導電シート、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TWI438673B (zh) 導電片以及電容性觸控面板
JP3192251U (ja)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タッチディスプレイデバイス
TWI630529B (zh) 電極、觸控感測器、觸控面板、顯示裝置、導電性部件以及導電性膜
KR101570595B1 (ko) 도전 시트 및 터치 패널
US20120299868A1 (en) High Noise Immunity and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Mutual Capacitive Touch Panel
JP6384058B2 (ja)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タッチパネル、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11520447B2 (en) Conductive sheet and touch panel
JP2009009249A (ja) 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2方式併用タッチパネル
TW201523410A (zh) 導電片以及觸控面板
TW201519031A (zh) 觸控面板與觸控顯示面板
KR101219597B1 (ko) 터치스크린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6045961A (ja)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およびタッチ位置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JP6572748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及びタッチ位置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