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42677A - 電鍋 - Google Patents

電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42677A
TW201442677A TW103106326A TW103106326A TW201442677A TW 201442677 A TW201442677 A TW 201442677A TW 103106326 A TW103106326 A TW 103106326A TW 103106326 A TW103106326 A TW 103106326A TW 201442677 A TW201442677 A TW 20144267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electric cooker
pot
solenoid
regulating val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63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asato Sano
Kojiro Mizutani
Tetsuya Matsuoka
Takahiro Goto
Toyonao Fujioka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426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2677A/zh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將露出於外部之蓋之厚度變薄之電鍋。本發明之電鍋包括:鍋,其收納於電鍋本體之內部;中空構造之蓋,其可將電鍋本體之上部開口部開閉;內蓋,其安裝於蓋而可將鍋之上部開口部密閉;調壓閥,其藉由將設於內蓋之蒸氣排出孔開閉而調整鍋內之壓力;及螺線管,其藉由使柱塞進退移動而使調壓閥動作;內蓋形成為底淺於鍋之鍋形狀,螺線管係以處於蓋關閉電鍋本體之上部開口部之狀態時,柱塞較內蓋之凸緣部之上端更位於下方的方式設置。

Description

電鍋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備調整鍋內之壓力之調壓閥之電鍋。
先前,作為此種電鍋,例如,眾所周知有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1-198010號公報)所記載者。
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如下電鍋:其包括:調壓閥,其藉由將設於內蓋之蒸氣排出孔開閉而調整鍋內之壓力;及螺線管,其藉由使柱塞進退移動而使調壓閥動作。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1-198010號公報
然而,於專利文獻1之電鍋中,存在露出於外部之蓋之厚度較厚之問題。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能夠使露出於外部之蓋之厚度變薄之電鍋。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電鍋包括:鍋,其收納於電鍋本體之內部;鍋加熱裝置,其將上述鍋進行加熱; 中空構造之蓋,其可將上述電鍋本體之上部開口部開閉;內蓋,其安裝於上述蓋而可將上述鍋之上部開口部密閉;調壓閥,其藉由將設於上述內蓋之蒸氣排出孔開閉而調整上述鍋內之壓力;及螺線管,其藉由使柱塞進退移動而使上述調壓閥動作;上述內蓋形成為底淺於上述鍋之鍋形狀,上述螺線管係以處於上述蓋關閉上述電鍋本體之上部開口部之狀態時,上述柱塞較上述內蓋之凸緣部之上端更位於下方的方式設置。
根據本發明之電鍋,藉由將內蓋形成為底淺於鍋之鍋形狀,且將螺線管以較該內蓋之凸緣部之上端更位於下方的方式設置,可有效地利用鍋內之上部空間,使露出於外部之蓋之厚度變薄。
1‧‧‧電鍋本體
1a‧‧‧鍋收納部
1b‧‧‧上框
1ba‧‧‧筒狀部分
1bb、2a、4a‧‧‧凸緣部
1c‧‧‧線圈座
1d‧‧‧固定掛鉤部
2‧‧‧鍋
3‧‧‧蓋
3A‧‧‧鉸鏈軸
3a‧‧‧上輪廓構件
3b‧‧‧下輪廓構件
3c‧‧‧貫通孔
3d‧‧‧調壓閥外罩收納部
3da‧‧‧孔
4‧‧‧內蓋
4b‧‧‧蒸氣排出孔
4c‧‧‧底壁
5‧‧‧鍋底加熱單元(鍋加熱裝置)
5a‧‧‧底內加熱線圈
5b‧‧‧底外加熱線圈
6‧‧‧鍋溫度感測器(鍋溫度偵測部)
7‧‧‧蒸氣筒
7a、7b‧‧‧蒸氣散逸孔
8、11、15‧‧‧襯墊
9‧‧‧內蓋溫度感測器(內蓋溫度偵測部)
10‧‧‧內蓋加熱線圈(內蓋加熱裝置)
12‧‧‧調壓閥座部
13‧‧‧調壓閥
13a‧‧‧球體
14‧‧‧調壓閥外罩
14a‧‧‧孔
16‧‧‧螺線管
16a‧‧‧柱塞
17‧‧‧螺線管襯墊
17a‧‧‧凹部
18‧‧‧連桿構件
18a‧‧‧連桿構件18之一端部
18b‧‧‧連桿構件18之另一端部
18c‧‧‧突起部
19‧‧‧蓋打開裝置
20‧‧‧蓋打開桿
20a‧‧‧固定掛鉤部
20b‧‧‧蓋打開桿20之另一端部
21‧‧‧旋動軸
22‧‧‧掛鉤
23‧‧‧顯示部
24‧‧‧操作部
25‧‧‧煮飯控制部
26‧‧‧金屬殼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電鍋之模式剖面圖。
圖2係自上方觀察圖1之電鍋之內蓋之立體圖。
圖3係圖1之電鍋之內蓋之仰視圖。
圖4係表示圖1之電鍋之螺線管附近之構成之剖面圖,且係表示調壓閥將蒸氣排出孔閉塞之狀態之圖。
圖5係表示圖1之電鍋之螺線管附近之構成之剖面圖,且係表示藉由螺線管之前進移動而調壓閥移動且打開蒸氣排出孔之狀態之圖。
圖6係表示圖1之電鍋之螺線管附近之構成之剖面圖,且係表示將蓋打開裝置之掛鉤桿與電鍋本體之固定掛鉤部之卡合解除之狀態之圖。
圖7係表示與連桿構件關聯之零件之變化例之俯視圖。
圖8係自上方觀察搭載有圖7之變化例之與連桿構件關聯之零件 之蓋之下輪廓構件之立體圖。
(達成本發明之知識見解)
本發明者為了達成上述目的,經過銳意研究,結果獲得以下之知識見解。
於如專利文獻1之先前之電鍋中,使調壓閥動作之螺線管自內蓋向上方離開而配置。作為其理由,例如,考慮使用電線加熱器等其自身發熱之加熱源作為內置於蓋之內蓋加熱裝置,不受來自該加熱源之熱之影響之理由等。
相對於此,本發明者等人發現該螺線管之配置係使露出於外部之蓋之厚度變厚之因素。又,本發明者等人發現利用使用感應加熱線圈等其自身不發熱之加熱源作為內蓋加熱裝置,或者,於電線加熱器等加熱源與螺線管之間配置隔熱材等之各種方法,可將螺線管配置於內蓋之底壁附近。進而,本發明者等人發現藉由將內蓋形成為底淺於鍋之鍋形狀,且以較該內蓋之凸緣部之上端更位於下方之方式而設置螺線管,可有效地利用鍋內之上部空間,使露出於外部之蓋之厚度變薄。根據該等方面,本發明者完成以下之發明。
根據本發明之第1態樣,提供一種電鍋,其包括:鍋,其收納於電鍋本體之內部;鍋加熱裝置,其將上述鍋進行加熱;中空構造之蓋,其可將上述電鍋本體之上部開口部開閉;內蓋,其安裝於上述蓋而可將上述鍋之上部開口部密閉;調壓閥,其藉由將設於上述內蓋之蒸氣排出孔開閉而調整上述鍋內之壓力;及螺線管,其藉由使柱塞進退移動而使上述調壓閥動作;上述內蓋形成為底淺於上述鍋之鍋形狀, 上述螺線管係以處於上述蓋關閉上述電鍋本體之上部開口部之狀態時,上述柱塞較上述內蓋之凸緣部之上端更位於下方的方式設置。
根據本發明之第2態樣,提供第1態樣記載之電鍋,其中上述螺線管係以處於上述蓋關閉上述電鍋本體之上部開口部之狀態時,較上述內蓋之凸緣部之上端更位於下方的方式設置。
根據本發明之第3態樣,提供第2態樣記載之電鍋,其中上述螺線管收納於金屬殼內,上述金屬殼係以處於上述蓋關閉上述電鍋本體之上部開口部之狀態時,較上述內蓋之凸緣部之上端更位於下方的方式設置。
根據本發明之第4態樣,提供第1至3態樣中任一項記載之電鍋,其更包括:蓋打開裝置,其將上述蓋打開;及連桿構件,其以與上述柱塞一體地進退移動之方式設置;於上述柱塞前進移動時,上述柱塞接觸於上述調壓閥,上述蒸氣排出孔打開,於上述柱塞後退移動時,上述連桿構件接觸於上述蓋打開裝置,該蓋打開裝置無法動作。
根據本發明之第5態樣,提供第4態樣記載之電鍋,其中上述柱塞之與上述調壓閥接觸之部分較上述內蓋之凸緣部之上端更位於下方,上述連桿構件之與上述蓋打開裝置接觸之部分較上述內蓋之凸緣部之上端更位於上方。
根據本發明之第6態樣,提供第1至3態樣中任一項記載之電鍋,其更包括:蓋打開裝置,其將上述蓋打開;及連桿構件,其以與上述柱塞一體地進退移動之方式設置; 於上述柱塞前進移動時,上述連桿構件接觸於上述調壓閥,上述蒸氣排出孔打開,於上述柱塞後退移動時,上述連桿構件接觸於上述蓋打開裝置,該蓋打開裝置無法動作。
根據本發明之第7態樣,提供第6態樣記載之電鍋,其中上述連桿構件之與上述調壓閥接觸之部分較上述內蓋之凸緣部之上端更位於下方,上述連桿構件之與上述蓋打開裝置接觸之部分較上述內蓋之凸緣部之上端更位於上方。
根據本發明之第8態樣,提供第6或7態樣記載之電鍋,其中上述蒸氣排出孔設有2個,上述調壓閥具備2個球體,藉由該等2個球體而將上述2個蒸氣排出孔開閉。
根據本發明之第9態樣,提供第8態樣記載之電鍋,其中上述連桿構件為單一之樹脂構件,於上述柱塞前進移動時,藉由上述連桿構件而將上述2個球體移動,從而打開上述2個蒸氣排出孔。
根據本發明之第10態樣,提供第9態樣記載之電鍋,其中上述連桿構件形成為框狀,且配置為俯視時包圍上述螺線管。
根據本發明之第11態樣,提供第1至10態樣中任一項記載之電鍋,其更包括內蓋加熱線圈,該內蓋加熱線圈配置於上述蓋之內部,將上述內蓋進行感應加熱,上述螺線管配置於上述內蓋加熱線圈之繞組之內側。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本發明並不由本實施形態限定。
《實施形態》
使用圖1,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電鍋之整體構成進行說明。圖 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電鍋之模式剖面圖。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電鍋包括:大致有底筒狀之電鍋本體1,其於內部形成有鍋收納部1a;及鍋2,其收納於鍋收納部1a,且供放入米與水。於電鍋本體1之上部,安裝有可將電鍋本體1之上部開口部開閉之中空構造之蓋3。於蓋3之內側(覆蓋鍋2之開口部之側),可裝卸地安裝有可將鍋2之上部開口部密閉之大致圓盤狀之內蓋(亦稱為加熱板)4。
電鍋本體1之鍋收納部1a由上框1b與線圈座(coil base)1c而構成。上框1b包括:筒狀部分1ba,其以相對於被收納之鍋2之側壁空開特定之間隙之方式而配置;及凸緣部1bb,其自筒狀部分1ba之上部向外側突出且嵌合於電鍋本體1之上部開口部之內周部。
線圈座1c與鍋2之下部之形狀對應而形成為有底筒狀,且其上部安裝於上框1b之筒狀部分1ba之下端部。於線圈座1c之外周面,安裝有作為將鍋2進行加熱(感應加熱)之鍋加熱裝置之一例之鍋底加熱單元5。鍋底加熱單元5由底內加熱線圈5a與底外加熱線圈5b而構成。底內加熱線圈5a以隔著線圈座1c與鍋2之底部之中央部周圍對向之方式而配置。底外加熱線圈5b以隔著線圈座1c與鍋2之底部之角部對向之方式而配置。
於線圈座1c之底部之中央部分設有開口。於該開口部分,作為用以測定鍋2之溫度之鍋溫度偵測部之一例之鍋溫度感測器6以可抵接於收納於鍋收納部1a之鍋2之底部之方式而配置。鍋2之溫度與鍋2內之烹調物之溫度大致相同,因此藉由鍋溫度感測器6偵測鍋2之溫度,可測定鍋2內之烹調物之溫度。
蓋3包括構成蓋3之輪廓之上輪廓構件3a與下輪廓構件3b。又,蓋3包括鉸鏈軸3A。鉸鏈軸3A係蓋3之開閉軸,將兩端部旋動自如地固定於電鍋本體1之上框1b。於上輪廓構件3a之中央部附近設有貫通孔 3c。於該貫通孔3c,可裝卸地安裝有蒸氣筒7。於蒸氣筒7之上壁及底壁,以可將鍋2內之多餘之蒸氣排出至電鍋之外部之方式,設有蒸氣散逸孔7a、7b。於蓋3之內蓋4側之貫通孔3c之周圍,安裝有環狀之襯墊8。
又,於蓋3,安裝有作為偵測內蓋4之溫度之內蓋溫度偵測部之一例之內蓋溫度感測器9。於成為蓋3之底壁之下輪廓構件3b之內面(蓋內側),安裝有作為將內蓋4進行感應加熱之內蓋加熱裝置之一例之內蓋加熱線圈10。
內蓋4由可感應加熱之不鏽鋼等磁性金屬而構成。如圖1或圖2所示,內蓋4形成為底淺於鍋2之鍋形狀。於內蓋4之凸緣部(外周部)之鍋2側之面,安裝有環狀之襯墊11。襯墊11以蓋3處於關閉狀態時密接於鍋2之凸緣部2a之方式而設置。
又,如圖3所示,於內蓋4,設有用以將鍋2內產生之蒸氣排出至鍋2之外部之蒸氣排出孔4b。蒸氣排出孔4b分別形成於以貫通內蓋4之方式而設置之筒狀之調壓閥座部12之內側。
調壓閥座部12之上端位於與內蓋4之底壁4c之上表面大致相同之高度。於該調壓閥座部12之上端,設有用以藉由將蒸氣排出孔4b開閉而調整鍋2內之壓力之調壓閥13。於本實施形態中,調壓閥13由球體(調壓球)而構成。
於調壓閥13之周圍,以覆蓋調壓閥13之方式而設有調壓閥外罩14。於調壓閥外罩14與內蓋4之間,設有板狀之襯墊15。如圖4所示,調壓閥座部12之上端較內蓋4之底壁4c之上表面更向上方突出該襯墊15之厚度之量。
又,於蓋3之下輪廓構件3b,設有:調壓閥外罩收納部3d,其覆蓋調壓閥外罩14;及螺線管16,其藉由使柱塞16a進退移動而使調壓閥13動作。如圖4及圖5所示,於調壓閥外罩收納部3d,設有供螺線管 16之柱塞16a進退移動之孔3da。於孔3da,設有用以防止煮飯過程中產生之蒸氣侵入至蓋3內之螺線管襯墊17。
於螺線管襯墊17,設有供柱塞16a之前端部嵌合之凹部17a。又,於調壓閥外罩14,設有供嵌合於螺線管襯墊17之凹部17a之柱塞16a進退移動之孔14a。
如圖1所示,螺線管16配置於內蓋加熱線圈10之繞組之內側。又,螺線管16以蓋3處於關閉狀態時,較內蓋4之凸緣部4a之上端位於更下方之方式而設於蓋3內。又,如圖4及圖5所示,於螺線管16之柱塞16a,安裝有連桿構件18之一端部18a。連桿構件18設為與柱塞16a一體地進退移動。連桿構件18之另一端部18b以於內蓋4之凸緣部4a之上方之下輪廓構件3b上滑動之方式而形成。
又,於蓋3之內部,設有將蓋3打開之蓋打開裝置19。蓋打開裝置19包括剖面大致L字狀之蓋打開桿20、旋動軸21、及掛鉤22。旋動軸21例如旋動自如地支持於將兩端部立設於蓋3內之一對肋(未圖示)。又,旋動軸21固定於蓋打開桿20之彎曲部分。掛鉤22與設於電鍋本體1之凸緣部1bb之固定掛鉤部1d可卡合地設於蓋打開桿20之一端部20a。
如圖4所示,於螺線管16之柱塞16a以自調壓閥13離開之方式而後退移動時,藉由調壓閥13而閉塞蒸氣排出孔4b。若於該狀態下加熱鍋2,則鍋2內之壓力變得高於大氣壓。此時,若掛鉤22與固定掛鉤部1d之卡合被解除,則由於鍋2內之壓力而蓋3猛地打開,有使用者被燙傷等之虞。
因此,蓋打開桿20之另一端部20b係於以螺線管16之柱塞16a自調壓閥13離開之方式而後退移動時,以與連桿構件18之另一端部18b接觸之方式而設置。藉此,以蓋打開桿20之旋動軸21為中心之旋動受到限制,掛鉤22與固定掛鉤部1d之卡合得到維持。換言之,於柱塞16a 後退移動時,連桿構件18接觸於作為蓋打開裝置19之一部分之蓋打開桿20之另一端部20b,該蓋打開裝置19無法動作。藉此,可確保安全性。
又,如圖5所示,於螺線管16之柱塞16a前進移動,調壓閥13移動以使蒸氣排出孔4b打開時,鍋2內減壓至大致大氣壓為止。於該情形時,即便掛鉤22與固定掛鉤部1d之卡合被解除,亦可確保安全性。
因此,蓋打開桿20之另一端部20b係於螺線管16之柱塞16a前進移動時,以不與連桿構件18之另一端部18b接觸之方式而設置。藉此,如圖6所示,蓋打開桿20可以旋動軸21為中心而旋動,從而可解除掛鉤22與固定掛鉤部1d之卡合。
又,如圖1所示,於蓋3設有:液晶顯示器等之顯示部23,其顯示煮飯過程、煮飯時間等各種資訊;及操作部24,其可自白米過程或糙米過程、白米(較軟)過程等複數個煮飯過程之中選擇特定之煮飯過程,且作為煮飯過程選擇部之一例。操作部24除了煮飯過程之選擇以外,以可指示煮飯之開始、取消、預約等之執行之方式,由煮飯開始按鈕等複數個按鈕而構成。使用者可一面參照顯示部23之顯示內容,一面利用操作部24選擇特定之煮飯過程,指示煮飯開始。
又,於電鍋本體1之內部,搭載有煮飯控制部25。煮飯控制部25具備記憶複數個用以將米煮飯之煮飯順序之記憶部。此處,所謂「煮飯順序」,係指於依序進行預熱、升溫、沸騰維持、燜之主要之4個步驟時,於各步驟中預先決定通電時間、加熱溫度、加熱時間、加熱輸出等之煮飯之順序。各煮飯順序分別對應於複數個煮飯過程之任一者。煮飯控制部25基於由操作部24選擇之煮飯過程及各溫度感測器6、9之偵測溫度,控制各部及各裝置之驅動,執行煮飯步驟。
其次,對本第1實施形態之電鍋之動作進行說明。
首先,由使用者,將放入有作為烹調物之米與水之鍋2設於鍋收 納部1a。之後,由使用者,利用操作部24選擇煮飯過程之後,指示煮飯開始,則藉由煮飯控制部25之控制而開始煮飯步驟。若煮飯步驟開始,則首先開始預熱步驟。
預熱步驟係將米浸入至較糊化溫度更低溫之水,預先使米吸水,以便於以後之步驟中可充分糊化至米之中心部為止之步驟。於該預熱步驟中,煮飯控制部25基於鍋溫度感測器6之偵測溫度控制鍋底加熱單元5之鍋加熱動作,以使於使鍋2內之水之溫度升溫至接近米糊化開始之溫度(約60℃)之後,維持該升溫後之溫度。若自預熱步驟之開始經過對應上述經選擇之煮飯過程而預先設定之時間,則轉移至升溫步驟。
升溫步驟係利用強火一下子將鍋2進行加熱,使鍋2內之水為沸騰維持狀態(約100℃)之步驟。於該升溫步驟中,煮飯控制部25以將鍋2進行急速加熱而使鍋2內之水為沸騰狀態之方式控制鍋底加熱單元5。
又,如圖4所示,煮飯控制部25於升溫步驟之期間,維持螺線管16之柱塞16a後退移動之狀態,藉由調壓閥13而閉塞蒸氣排出孔4b。藉此,於升溫步驟之後半部分,鍋2內之壓力變得高於大氣壓。此時,連桿構件18伴隨柱塞16a而後退移動,與蓋打開桿20接觸,因此無法解除掛鉤22與固定掛鉤部20a之卡合。若藉由升溫步驟之實施,而鍋溫度感測器6之偵測溫度達到約100℃,則轉移至沸騰維持步驟。
沸騰維持步驟係維持鍋2內之水之沸騰狀態,使米之澱粉糊化,並將糊化度提昇至50%~80%左右之步驟。於該沸騰維持步驟中,煮飯控制部25以維持鍋2內之水之沸騰狀態之方式控制鍋底加熱單元5及內蓋加熱線圈10。更具體而言,煮飯控制部25進行以固定時間間隔重複鍋底加熱單元5及內蓋加熱線圈10之驅動(ON)、驅動停止(OFF)之能率(duty)控制,將鍋2進行間歇加熱。
又,如圖5所示,於沸騰維持步驟中,煮飯控制部25使螺線管16之柱塞16a前進移動,藉由調壓閥13而打開蒸氣排出孔4b。藉此,鍋2內之壓力一下子減壓,鍋2內之水突沸,而攪拌鍋2內之米。
之後,如圖4所示,煮飯控制部25再次使螺線管16之柱塞16a後退移動,藉由調壓閥13而閉塞蒸氣排出孔4b。於該狀態下,持續利用鍋底加熱單元5及內蓋加熱線圈10進行加熱,藉此鍋2內返回至高於大氣壓之加壓狀態。
以下,同樣地,煮飯控制部25使螺線管16之柱塞16a複數次進退移動,而使鍋2內之水複數次突沸。藉此,可攪拌鍋2內之米,而增加施加至該米之加熱量,從而可進一步提高米飯之味道。再者,螺線管16之柱塞16a之進退移動係於短時間進行,因此難以解除連桿構件20之掛鉤22與固定掛鉤部20a之卡合。
又,於沸騰維持步驟中,於將蒸氣排出孔4b打開而將鍋2內減壓時,鍋2內之水分會因壓力差通過蒸氣排出孔4b、蒸氣散逸孔7a、7b而一下子釋放至大氣中。伴隨此,鍋2內之米之煮汁通過蒸氣排出孔4b而被引入至蓋3之調壓閥外罩收納部3d內。
又,於沸騰維持步驟中,由於連續地使水沸騰,故而大量產生約100℃之蒸氣。該蒸氣通過內蓋4之蒸氣排出孔4b及蒸氣筒7之蒸氣散逸孔7b、7a而釋放至電鍋之外部。藉此,若鍋2內之大部分之水消失,則鍋2之底面之溫度上升至水之沸點以上。若鍋溫度感測器6偵測鍋2之底面之溫度到達沸點以上(例如,130℃),則轉移至燜步驟。
燜步驟係利用預熱使多餘之水分蒸發,並將米之糊化度提昇至100%左右之步驟。於該燜步驟中,煮飯控制部25以每當鍋2之溫度下降至固定溫度以下時將鍋2進行加熱之方式控制鍋底加熱單元5及內蓋加熱線圈10。更具體而言,煮飯控制部25與沸騰維持步驟同樣地,進行以固定時間間隔重複鍋底加熱單元5及內蓋加熱線圈10之驅動 (ON)、驅動停止(OFF)之能率控制,將鍋2進行間歇加熱。
又,於燜步驟中,煮飯控制部25使螺線管16之柱塞16a前進移動,且使調壓閥21移動以打開蒸氣排出孔4b。藉此,鍋2內減壓至大致大氣壓。此處,於本實施形態中,調壓閥座部12之上端位於與內蓋4之底壁4c之上表面大致相同之高度,因此,伴隨鍋2內之減壓,被引入至蓋3之調壓閥外罩收納部3d內之米之煮汁可通過蒸氣排出孔4b返回至鍋2內。
再者,於燜步驟中,如圖5所示,由於連桿構件18伴隨柱塞16a前進移動,因此不與蓋打開桿20接觸。藉此,如圖6所示,可以解除掛鉤22與固定掛鉤部20a之卡合之方式使蓋打開桿20旋動,從而可打開蓋3。
若自燜步驟之開始經過對應煮飯量而預先設定之時間,則結束燜步驟(即,結束煮飯步驟)。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電鍋,由於調壓閥座部12之上端位於與內蓋4之底壁4c之上表面大致相同之高度,故而可伴隨鍋2內之減壓,而使被引入至蓋3之調壓閥外罩收納部3d內之米之煮汁通過蒸氣排出孔4b返回至鍋2內。藉此,無須設置上述之負壓閥(回流閥),可抑制米飯之味道之降低,並且可削減零件件數。
再者,於先前之電鍋中,螺線管設於較內蓋之凸緣部更上方。因此,被該螺線管之柱塞按壓之調壓閥亦以與該柱塞之高度位置對應之方式,自內蓋向上方離開而設置。因此,支持調壓閥之調壓閥座部之上端自內蓋離開而定位,因此無法使米之煮汁通過形成於調壓閥座部之內側之蒸氣排出孔而返回至鍋內。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電鍋,將內蓋4形成為底淺於鍋2之鍋形狀,以較該內蓋4之凸緣部4a之上端更位於下方之方式而設置螺線管16。藉此,可有效地利用鍋2內之上部空間,使露出於外部之蓋3之厚 度變薄。例如,於先前之電鍋中露出於外部之蓋之厚度為70mm之情形時,藉由適用本實施形態之電鍋之構成,可使露出於外部之蓋之厚度薄至50mm左右。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電鍋,構成為於柱塞16a前進移動時,柱塞16a接觸於調壓閥13而打開蒸氣排出孔4b,於柱塞16a後退移動時,連桿構件18接觸於蓋打開裝置19而該蓋打開裝置19無法動作。藉此,藉由使柱塞16a進退移動,可實現將蒸氣排出孔4b開閉與使蓋打開裝置19無法動作之2個功能。其結果,可使構造簡單,使露出於外部之蓋之厚度變薄。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電鍋,構成為柱塞16a之與調壓閥13接觸之部分較內蓋4之凸緣部4a之上端更位於下方,連桿構件18之與蓋打開裝置19接觸之部分較內蓋4之凸緣部4a之上端更位於上方。即,使柱塞16a之與調壓閥13接觸之部分與連桿構件18之與蓋打開裝置19接觸之部分上下錯開而配置。藉此,藉由將內蓋4形成為底較淺於鍋2之鍋形狀,而於內蓋4之面方向(圖1之左右方向)之長度變短之情形時(內蓋4之內部空間變窄之情形時),亦可將與螺線管16關聯之構件配置於內蓋4內。其結果,可使露出於外部之蓋3之厚度變薄。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電鍋,螺線管16配置於內蓋加熱線圈10之繞組之內側,因此可有效利用蓋3之內部空間,使露出於外部之蓋3之厚度變薄。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以其他各種態樣而實施。例如,如上所述,調壓閥座部12之上端位於與內蓋4之底壁4c之上表面大致相同之高度,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調壓閥座部12之上端亦可位於內蓋4之底壁4c附近。即,只要為可伴隨鍋2內之減壓,被引入至蓋3之調壓閥外罩收納部3d內之米之煮汁通過蒸氣排出孔4b而返回至鍋2內之構成即可。
又,如上所述,使調壓閥座部12為與內蓋4不同之零件而設置,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例如,調壓閥座部12亦可為內蓋4之一部分。
又,如上所述,以螺線管16較內蓋4之凸緣部4a之上端更位於下方之方式而設置,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只要以螺線管16之柱塞16a較內蓋4之凸緣部4a之上端更位於下方之方式而設置即可。於該情形時,亦可獲得同樣之效果。
又,較佳為,如圖3所示,內蓋4之蒸氣排出孔4b設有2個,如圖2所示,調壓閥13具備2個球體13a,且構成為藉由該等2個球體13a而將2個蒸氣排出孔4b開閉。藉此,較之由1個球體而構成調壓閥13,可使球體之直徑變小,從而可使露出於外部之蓋3之厚度變薄。又,亦可使蒸氣排出孔之合計面積變大。
又,於該情形時,較佳為,如圖7所示,連桿構件18係具備2個突起部18c之單一之樹脂構件,且構成為於柱塞16a前進移動時,藉由該等2個突起部18c而使2個球體移動,從而打開2個蒸氣排出孔4b。藉此,無須設置2個螺線管16,可抑制米飯之味道之降低,並且可削減零件件數。
又,於該情形時,較佳為,如圖8所示,連桿構件18形成為框狀,且配置為俯視時包圍螺線管16。藉此,可使構造簡單,使露出於外部之蓋3之厚度變薄。
又,於該情形時,較佳為,構成為連桿構件18之與調壓閥13接觸之部分較內蓋4之凸緣部4a之上端更位於下方,連桿構件18之與蓋打開裝置19接觸之部分較內蓋4之凸緣部4a之上端更位於上方。即,較佳為,將連桿構件18之與調壓閥13接觸之部分與連桿構件18之與蓋打開裝置19接觸之部分上下錯開而配置。藉此,藉由將內蓋4形成為底淺於鍋2之鍋形狀,而於內蓋4之面方向之長度變短之情形時(內蓋4 之內部空間變窄之情形時),可將與螺線管16關聯之構件配置於內蓋4內。其結果,可使露出於外部之蓋3之厚度變薄。
又,如圖8所示,亦可將螺線管16收納於金屬殼26內,且以蓋3處於關閉狀態時,較內蓋4之凸緣部4a之上端更位於下方之方式而設置該金屬殼26。於該情形時,亦可有效地利用鍋2內之上部空間,使露出於外部之蓋3之厚度變薄。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電鍋由於可使露出於外部之蓋之厚度變薄,故而作為家用及商用之電鍋等較為有用。
1‧‧‧電鍋本體
1a‧‧‧鍋收納部
1b‧‧‧上框
1ba‧‧‧筒狀部分
1bb、2a、4a‧‧‧凸緣部
1c‧‧‧線圈座
1d‧‧‧固定掛鉤部
2‧‧‧鍋
3‧‧‧蓋
3A‧‧‧鉸鏈軸
3b‧‧‧下輪廓構件
3c‧‧‧貫通孔
3d‧‧‧調壓閥外罩收納部
4‧‧‧內蓋
4b‧‧‧蒸氣排出孔
4c‧‧‧底壁
5‧‧‧鍋底加熱單元(鍋加熱裝置)
5a‧‧‧底內加熱線圈
5b‧‧‧底外加熱線圈
6‧‧‧鍋溫度感測器(鍋溫度偵測部)
7‧‧‧蒸氣筒
7a、7b‧‧‧蒸氣散逸孔
8、11、15‧‧‧襯墊
9‧‧‧內蓋溫度感測器(內蓋溫度偵測部)
10‧‧‧內蓋加熱線圈(內蓋加熱裝置)
12‧‧‧調壓閥座部
13‧‧‧調壓閥
14‧‧‧調壓閥外罩
16‧‧‧螺線管
16a‧‧‧柱塞
17‧‧‧螺線管襯墊
18‧‧‧連桿構件
19‧‧‧蓋打開裝置
20‧‧‧蓋打開桿
21‧‧‧旋動軸
22‧‧‧掛鉤
23‧‧‧顯示部
24‧‧‧操作部
25‧‧‧煮飯控制部

Claims (11)

  1. 一種電鍋,其包括:鍋,其收納於電鍋本體之內部;鍋加熱裝置,其將上述鍋進行加熱;中空構造之蓋,其可將上述電鍋本體之上部開口部開閉;內蓋,其安裝於上述蓋而可將上述鍋之上部開口部密閉;調壓閥,其藉由將設於上述內蓋之蒸氣排出孔開閉而調整上述鍋內之壓力;及螺線管,其藉由使柱塞進退移動而使上述調壓閥動作;上述內蓋形成為底淺於上述鍋之鍋形狀,上述螺線管係以處於上述蓋關閉上述電鍋本體之上部開口部之狀態時,上述柱塞較上述內蓋之凸緣部之上端更位於下方之方式設置。
  2. 如請求項1之電鍋,其中上述螺線管係以處於上述蓋關閉上述電鍋本體之上部開口部之狀態時,較上述內蓋之凸緣部之上端更位於下方的方式設置。
  3. 如請求項2之電鍋,其中上述螺線管收納於金屬殼內,上述金屬殼係以處於上述蓋關閉上述電鍋本體之上部開口部之狀態時,較上述內蓋之凸緣部之上端更位於下方的方式設置。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電鍋,其更包括:蓋打開裝置,其將上述蓋打開;及連桿構件,其以與上述柱塞一體地進退移動之方式設置;於上述柱塞前進移動時,上述柱塞接觸於上述調壓閥,上述蒸氣排出孔打開, 於上述柱塞後退移動時,上述連桿構件接觸於上述蓋打開裝置,該蓋打開裝置無法動作。
  5. 如請求項4之電鍋,其中上述柱塞之與上述調壓閥接觸之部分較上述內蓋之凸緣部之上端更位於下方,上述連桿構件之與上述蓋打開裝置接觸之部分較上述內蓋之凸緣部之上端更位於上方。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電鍋,其更包括:蓋打開裝置,其將上述蓋打開;及連桿構件,其以與上述柱塞一體地進退移動之方式設置;於上述柱塞前進移動時,上述連桿構件接觸於上述調壓閥,上述蒸氣排出孔打開,於上述柱塞後退移動時,上述連桿構件接觸於上述蓋打開裝置,該蓋打開裝置無法動作。
  7. 如請求項6之電鍋,其中上述連桿構件之與上述調壓閥接觸之部分較上述內蓋之凸緣部之上端更位於下方,上述連桿構件之與上述蓋打開裝置接觸之部分較上述內蓋之凸緣部之上端更位於上方。
  8. 如請求項6之電鍋,其中上述蒸氣排出孔設有2個,上述調壓閥具備2個球體,藉由該等2個球體而將上述2個蒸氣排出孔開閉。
  9. 如請求項8之電鍋,其中上述連桿構件為單一之樹脂構件,於上述柱塞前進移動時,藉由上述連桿構件而將上述2個球體移動,從而打開上述2個蒸氣排出孔。
  10. 如請求項9之電鍋,其中上述連桿構件形成為框狀,且配置為俯視時包圍上述螺線管。
  11.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電鍋,其更包括內蓋加熱線圈,該內 蓋加熱線圈配置於上述蓋之內部,將上述內蓋進行感應加熱,上述螺線管係配置於上述內蓋加熱線圈之繞組之內側。
TW103106326A 2013-03-08 2014-02-25 電鍋 TW2014426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46219A JP2014171626A (ja) 2013-03-08 2013-03-08 炊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2677A true TW201442677A (zh) 2014-11-16

Family

ID=5139611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03260U TWM487704U (zh) 2013-03-08 2014-02-25 電鍋
TW103106326A TW201442677A (zh) 2013-03-08 2014-02-25 電鍋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03260U TWM487704U (zh) 2013-03-08 2014-02-25 電鍋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171626A (zh)
CN (2) CN104026972A (zh)
HK (2) HK1192812A2 (zh)
TW (2) TWM487704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71626A (ja) * 2013-03-08 2014-09-22 Panasonic Corp 炊飯器
TWI587820B (zh) * 2015-09-25 2017-06-21 Rice cooker
CN108289559B (zh) * 2015-11-02 2020-10-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JP6837201B2 (ja) * 2016-08-30 2021-03-0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炊飯器
CN108143244B (zh) * 2016-12-05 2023-09-29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CN214284429U (zh) * 2020-01-23 2021-09-2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煮饭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17378B2 (ja) * 2000-01-18 2004-04-12 象印マホービン株式会社 流体通路の開閉機構および該開閉機構を用いた圧力調理器
JP2002119415A (ja) * 2001-09-04 2002-04-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炊飯器
JP4646698B2 (ja) * 2005-05-25 2011-03-0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圧力調理器
JP2007244565A (ja) * 2006-03-15 2007-09-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炊飯器
JP5028050B2 (ja) * 2006-08-22 2012-09-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圧力式炊飯器及び圧力式炊飯方法
JP5376971B2 (ja) * 2009-01-30 2013-12-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湯沸し器
CN102370137A (zh) * 2010-08-17 2012-03-14 高耀宗 压力式米、水分离快速煮饭方法
CN102626285B (zh) * 2012-03-30 2014-04-09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保鲜功能的电压力锅及其保鲜控制方法
JP2014171626A (ja) * 2013-03-08 2014-09-22 Panasonic Corp 炊飯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87704U (zh) 2014-10-11
CN104026972A (zh) 2014-09-10
HK1200679A1 (zh) 2015-08-14
JP2014171626A (ja) 2014-09-22
CN203873554U (zh) 2014-10-15
HK1192812A2 (zh) 2014-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442677A (zh) 電鍋
TWI611785B (zh) 加熱調理器及蓋
CN205994254U (zh) 电饭煲
WO2009098825A1 (ja) 電気炊飯器及び炊飯方法
JP2006325843A (ja) 圧力調理器
CN110213984B (zh) 压力式煮饭器
JP2008194135A (ja) 炊飯器
WO2018146872A1 (ja) 圧力式炊飯器
JP2010148801A (ja) 電気炊飯器及び炊飯方法
JP2010274021A (ja) 炊飯器
TWM492128U (zh) 電鍋
JP2010004918A (ja) 炊飯器
JP2007044304A (ja) 圧力加熱調理器
JP2010004917A (ja) 電気炊飯器
JP2008018096A (ja) 炊飯器
JP2007330378A (ja) 圧力調理器
JP2006280540A (ja) 圧力調理方法とそれを行う電気圧力炊飯器
JP3646047B2 (ja) 炊飯器
JP2007313084A (ja) 圧力炊飯器
JP2008200180A (ja) 炊飯器
JP5531543B2 (ja) 電気炊飯器
JP2017035322A (ja) 炊飯器
JP2016214789A (ja) 炊飯器
JP2009142700A (ja) 炊飯器
JP7394351B2 (ja) 炊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