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24136A - 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24136A
TW201424136A TW102127106A TW102127106A TW201424136A TW 201424136 A TW201424136 A TW 201424136A TW 102127106 A TW102127106 A TW 102127106A TW 102127106 A TW102127106 A TW 102127106A TW 201424136 A TW201424136 A TW 20142413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flat
wrist
conductor
movable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71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28648B (zh
Inventor
Haruhiko Murakami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4241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41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86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8648B/zh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係在於提供能夠良好地限制端子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不經意的位移,並且能夠達到連接器的矮背化之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為,端子(20)係藉由以上腕部(21)、下腕部(22)及連結部(23)所形成的橫U字狀部分承接扁平型導體(C)而彈性位移,可利用上腕部(21)與下腕部(22)夾壓扁平型導體(C),殼體(10)係具有用來收容關閉位置的可動構件(40)之收容部(19B),該收容部(19B)在承接部(19A)的上方與該承接部(19A)連通,可動構件(40)係在前述排列方向上的端子排列範圍的外側位置,具有在前述關閉位置可朝上下方向彈性位移的卡止腕部(44),在該卡止腕部(44)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卡止部(44A),並且在前述排列方向上的端子排列範圍內,於與各端子(20、30)相對應的位置,形成有用來收容上腕部(21)的一部分之溝部(41A)。

Description

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本發明係關於連接有配置在電路基板的安裝面上的扁平型導體之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這種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係如專利文獻1所揭示。在此專利文獻1揭示有一種連接器,該連接器具有:殼體,該殼體形成有承接部,該承接部將朝前後方向延伸的扁平型導體(FPC)從後方承接;複數個端子,該等端子排列保持於該殼體;及外殼構件,該外殼構件藉由金屬板所製作,並被前述殼體可轉動地支承著。
前述複數個端子係由從前方壓入並安裝於殼體之上側端子和從後方壓入並安裝於前述殼體之下側端子的2種端子所構成。前述上側端子及下側端子係在端子排列方向的相同位置保持於前述殼體。
前述殼體係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地對向的底壁與上壁之間的空間形成前述承接部。前述上壁係在端子排列方向的端子排列範圍的兩側外方位置,朝上下方向(板厚方向)貫通形成有用來承接後述的前述外殼構件的卡止 腕部之卡止部的孔部。又,在殼體的上壁,形成有用來收容上側端子的上側收容溝,在下壁形成有用來收容下側端子的下側收容溝,該等收容溝分別朝前後方向延伸。形成前述上側收容溝及前述下側收容溝之對向內壁面(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互地對向的內壁面)係限制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上側端子及下側端子的不經意的位移。
前述外殼構件係在位於覆蓋前述殼體的上壁之關閉位置和從該上壁分離的打開位置之間轉動。又,前述外殼構件係在端子排列方向的端子排列範圍之兩側外方位置,形成有用來防止扁平型導體拔出之卡止腕部,該卡止腕部朝在前述關閉位置上的後方延伸。該卡止腕部係呈將外殼構件的板面切開所形成的單臂懸樑狀,在其後端側部分形成有:在前述端子排列範圍側的側緣朝下方屈曲之卡止部。當前述外殼構件位於關閉位置時,前述卡止部係從上方貫通前述殼體的孔部而突入到前述殼體的承接部內,可與形成在插入到殼體的承接部的預定位置之扁平型導體的兩側端緣的被卡止部卡止。
當對此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連接扁平型導體時,在外殼構件位於關閉位置的狀態下,將扁平型導體從後方朝殼體的承接部插入。當該扁平型導體的前端抵接於外殼構件的前述卡止部時,前述卡止腕部朝上方彈性位移而前述卡止部朝前述孔部內移動,容許前述扁平型導體進一步的插入。然後,當到預定位置的插入動作完成時,前述卡止腕部返回自由狀態,藉由前述卡止部與前述扁平型 導體的被卡止部卡止,防止該扁平型導體朝後方拔出。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192574號公報
一般,配置在電路基板的安裝面上之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係被強力要求矮背化,亦即,上下方向(高度方向)的小型化。在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其結構為以形成在前述殼體的前述上壁的上側收容溝之對向內壁面限制上側端子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位移,必須在前述殼體設置前述上壁。但,此上壁的存在,其厚度尺寸量亦會成為增大殼體進而成為增大連接器的上下尺寸之原因。
本發明本發明係有鑑於這種情事而開發完成的發明,其課題係在於提供能夠良好地限制端子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不經意的位移,並且能夠達到連接器的矮背化之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本發明之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係連接有配置在電路基板的安裝面上並朝前後方向延伸的扁平型導體之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其具備:殼體,該殼體形成有 承接部,該承接部是為了將前述扁平型導體朝前方插入而作為朝後方開放之空間;複數個端子,這些端子是將對前述安裝面呈平行的一方向亦即對前後方向呈直角的方向作為排列方向,排列保持於前述殼體;及可動構件,該可動構件是在該端子的上方,於以對前述安裝面平行的姿勢,容許前述扁平型導體朝前述殼體插入的關閉位置、和以對前述安裝面具有角度的姿勢容許前述扁平型導體自前述殼體拔出的打開位置之間可移動地被前述殼體所支承。
在該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在本發明,前述複數個端子中至少一部分的端子係具有朝前後方向延伸的上腕部及下腕部、和將該上腕部與下腕部的前端彼此連結的連結部,藉由前述上腕部、下腕部及連結部形成朝後方開口的橫U字狀部分,藉由該橫U字狀部分承接前述扁平型導體而彈性位移,能以前述上腕部與前述下腕部夾壓前述扁平型導體, 前述殼體係在前述排列方向上至少前述端子的排列範圍全體且在前後方向上至少前述端子的前述上腕部之範圍全體形成有朝上方開放之空間,該空間作為用來收容前述關閉位置的前述可動構件之至少一部分的收容部,該收容部在前述承接部的上方與該承接部連通,前述可動構件在前述排列方向上前述端子的排列範圍的外側位置,具有在前述關閉位置可朝上下方向彈性位移之卡止腕部,在該卡止腕部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卡止部,並且在前述排列方向上的前述端子排列範圍內,於與各端子相對應的位置,形 成有用來收容該端子的前述上腕部的一部分之溝部, 當前述可動構件位於前述關閉位置時,前述扁平型導體插入至前述承接部時,前述扁平型導體的前端抵接於前述卡止部,使前述卡止腕部朝上方彈性位移而來到容許前述扁平型導體插入的位置,在前述扁平型導體到達預定位置之插入結束的狀態,前述卡止腕部朝下方位移而減少彈性位移量,讓形成於前述扁平型導體的兩側端之被保持部與前述卡止部卡止,阻止前述扁平型導體朝後方拔出,當前述可動構件位於前述打開位置時,解除前述卡止部對前述被卡止部的卡止狀態,容許前述扁平型導體朝後方的拔出。
在本發明,殼體的收容部係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至少端子排列範圍全體且在前後方向上至少包含前述端子的上腕部的範圍全體,朝上方開放,收容處於關閉位置時的可動構件之至少一部分。因此,可動構件未位在殼體的上方而整個位於收容部內,該部分可使連接器的上下方向尺寸變小。
又,前述可動構件是形成有用來收容端子的一部分之溝部,藉由該溝部的對向內壁面,限制端子排列方向上端子之不經意的位移。因該溝部形成於可動構件,所以,不需要為了進行此限制而設置其他構件,因此,在這一點上也不會讓連接器在上下方向上大型化,有助於連接器的小型化。
在本發明,亦可為以下結構,即,具有橫U 字狀部分之端子係將以該端子排列方向作為寬度方向之帶狀金屬板朝板厚方向屈曲而製作前述橫U字狀部分,上腕部的寬度方向尺寸形成較下腕部小。
在這樣的形態,在前述扁平型導體被端子的上腕部與下腕部夾壓的狀態下,對前述上腕部,朝向上方的按壓力(稱為上方按壓力)作用的同時,作為來自於扁平型導體的反作用力,在前述下腕部亦會有與前述上方按壓力相同大小之朝下方的按壓力(稱為下方按壓力)作用。在本發明,比起下腕部,上腕部的寬度方向尺寸形成較小,寬度窄的上腕部剛性較下腕部低而容易撓曲。因此,在本發明,比起以與下腕部相同寬度方向尺寸形成上腕部之情況,為了使上腕部朝上方位移預定量所需之必要的上方按壓力較小即可。另外,如上述般,在下腕部,會有與作用於上腕部的上方按壓力相同大小之下方按壓力作用。在本發明,比起上腕部,下腕部的寬度方向尺寸形成較大,剛性較高而不易撓曲。作用於前述下腕部的下方按壓力係如上述般,能夠與前述上方按壓力相同大小即設定成小,所以,比起上腕部與下腕部以相同寬度形成之情況,下腕部的彈性位移量變得較小。亦即,因在前述下腕部的彈性位移量小,該部分使得作為端子全體在上下方向的彈性位移也變小,所以,能夠將容許彈性位移之空間在上下方向縮小,可謀求殼體進而謀求連接器的矮背化。
在本發明,亦可為以下結構,即,複數個端子係將帶狀的金屬板朝板厚方向屈曲而製作,該複數個端 子中的一部分之端子係為具有橫U字狀部分之端子,其他的端子係具有在上下方向中與前述一部分的端子之上腕部重複範圍的位置朝後方延伸並在上下方向上可彈性位移之腕部,該腕部的一部分被收容於可動構件的溝部,前述一部分的端子與前述其他的端子係在前述一部分的端子的上腕部與前述其他的端子的腕部以具有重複範圍的方式位在前後方向的狀態下,交互地排列。
在該形態,因複數個端子中的一部分的端子亦即具有橫U字狀部分之端子係比起下腕部,上腕部的寬度方向尺寸形成較小,所以,在相互鄰接的前述一部分的端子之上腕部彼此間存在有間隙。另外,其他的端子之腕部係以具有與前述一部分的端子之上腕部重複範圍的方式位在上下方向及前後方向。亦即,前述其他的端子之腕部係位在前述一部分的端子之上腕部彼此間的前述間隙。如此,藉由將前述其他的端子之腕部設在上下方向中具有與前述一部分的端子之上腕部重複範圍之位置,能夠迴避連接器在上下方向之大型化。又,上腕部的寬度方向尺寸較下腕部小,這是意味著上腕部彼此間的間隙係較下腕部彼此間的間隙大。在本發明,藉由利用前述一部分的端子之上腕部彼此間的大間隙使前述其他的端子的腕部位在該間隙,即使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亦可迴避連接器的大型化。又,不僅一部分的端子,就連其他的端子之一部分也被收容於可動構件的溝部,藉由該溝部的對向內壁面,能夠限制端子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之不經意的位移。
如以上所述,若依據本發明,因處於關閉位置的可動構件之至少一部分被收容於殼體的收容部,所以,該部分能夠使連接器的上下方向尺寸變小,而能夠謀求連接器的矮背化。又,因用來收容端子的一部分之溝部形成在前述可動構件,所以,不會使連接器在上下方向大型化,能夠限制端子在端子排列方向之不經意的位移。
1‧‧‧連接器
10‧‧‧殼體
19A‧‧‧承接部
19B‧‧‧收容部
20‧‧‧第一端子(一部分的端子)
21‧‧‧上腕部
22‧‧‧下腕部
23‧‧‧連結部
30‧‧‧第二端子(其他的端子)
31‧‧‧上腕部
34‧‧‧連接部
40‧‧‧可動構件
41A‧‧‧收容溝部(溝部)
44‧‧‧卡止腕部
44A‧‧‧卡止部
C‧‧‧扁平型導體
C2A‧‧‧被卡止部
圖1係將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連接器與扁平型導體一同顯示的斜視圖,顯示該扁平型導體插入前的狀態。
圖2係將圖1之連接器與扁平型導體一同顯示的斜視圖,顯示該扁平型導體將要拔出前的狀態。
圖3係從後方側顯示將可動構件從殼體分離之狀態的連接器之斜視圖。
圖4係從前方側顯示圖3的連接器之斜視圖。
圖5(A)係僅顯示第一端子的斜視圖,(B)係僅顯示第二端子之斜視圖,(C)係顯示前述第一端子及前述第二端子的排列狀態之斜視圖。
圖6係顯示扁平型導體插入前的狀態下,在對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之連接器的斷面圖,其中(A)顯示在第一端子的位置的斷面,(B)顯示在第二端子的位置的斷 面,(C)顯示在可動構件的卡止腕部之位置的斷面。
圖7係顯示扁平型導體插入後的狀態下,在對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之連接器的斷面圖,其中(A)顯示在第一端子的位置的斷面,(B)顯示在第二端子的位置的斷面,(C)顯示在可動構件的卡止腕部之位置的斷面。
圖8係顯示扁平型導體將要拔出前的狀態下,在對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之連接器的斷面圖,其中(A)顯示在第一端子的位置的斷面,(B)顯示在第二端子的位置的斷面,(C)顯示在可動構件的卡止腕部之位置的斷面。
以下,依據圖面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圖1係將本實施形態之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1(以下稱為連接器1)與扁平型導體C一同顯示之斜視圖,在圖中將前方作為插入方向P顯示該扁平型導體C插入前的狀態。圖2係將前述連接器1與扁平型導體C一同顯示的斜視圖,顯示該扁平型導體C將要拔出前的狀態。連接器1係配置在電路基板(未圖示)的安裝面上,藉由連接有扁平型導體C,將前述電路基板與扁平型導體C電性導通。在此,[電路基板]係指形成有連接於連接器的端子之電路部的基板,在此[基板]不僅為剛性高的板狀構件,亦包含剛性低的柔軟之薄片狀構件。
扁平型導體C係承朝前後方向延伸的帶狀,朝前後方向延伸的複數個電路部(未圖示)排列於寬度方向 (對前後方向呈直角的方向)而形成。該電路部係被埋設於扁平型導體C內並朝前後方向延伸,到達扁平型導體C的前端位置。又,前述電路部係僅其前端側部分露出於扁平型導體C的上面,可與後述的連接器1之端子20、30接觸。又,扁平型導體C係在前述前端側部分的兩側緣形成有缺口部C1,位於該缺口部C1的前方之耳部C2的後端緣係作為與後述的連接器1之卡止部44A卡止的被卡止部C2A發揮功能。
連接器1係具備有電性絕緣材製的殼體10;排列保持於該殼體10的金屬製複數個端子20、30(亦參照圖3、4);在後述的關閉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可轉動地被殼體10所支承並為電性絕緣材製的可動構件40;及保持於殼體10的金屬製固定扣件50,扁平型導體C從後方插入連接。
在詳細地說明連接器1的結構前,首先,說明關於扁平型導體C對連接器1的插入及拔出之動作概要。在扁平型導體C插入至連接器1前,如圖1所示,連接器1的可動構件40係在成為對電路基板的安裝面(未圖示)呈平行的姿勢之關閉位置,容許扁平型導體C插入。又,即使在扁平型導體C被插入連接後,在連接器1的使用狀態,可動構件40被維持在關閉位置,如後述般,藉由可動構件40的卡止部44A與扁平型導體C的被卡止部C2A可卡止,阻止扁平型導體C朝後方拔出(參照圖7(C))。又,在成為不使用連接器1時之扁平型導體C拔 出時,如圖2所示,藉由可動構件40朝起立方向轉動而到達成為對電路基板的安裝面具有角度之姿勢的打開位置,解除可動構件40的卡止部44A對扁平型導體C的被卡止部C2A之卡止狀態,容許扁平型導體C朝後方拔出(參照圖8(C))。
進行連接器1的結構說明。圖3係從後方側顯示將可動構件40從殼體10分離之狀態的連接器1之斜視圖。圖4係從前方側顯示圖3的連接器1之斜視圖。殼體10係呈當從上方觀看時,將端子20、30的排列方向(稱為端子排列方向)作為長度方向之四角框狀,具有:相互地平行且朝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前方框部10A和後方框部10B;以及呈對稱地位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將前方框部10A與後方框部10B的端部彼此予以連結的一對側面框部10C。
前方框部10A係如圖4所示,具有:成為下部的前方端子保持部11;及從該前方端子保持部11朝上方突出,並且形成在前述端子排列範圍全體的前壁12。前方端子保持部11係藉由一體模具成形將後述的第二端子30加以排列保持。前壁12的上端面係與處於關閉位置的可動構件40的下面可抵接地相對向(參照例如圖6(B)、圖7(B)),限制可動構件40朝下方過度位移。
後方框部10B係在端子排列方向延伸在端子排列範圍全體並作為用來排列保持後述的第一端子20之後方端子保持部13發揮功能。該後方端子保持部13係藉 由一體模具成形將後述的第一端子20加以排列保持。
側面框部10C係具有:將前方端子保持部11及後方端子保持部13的端部彼此連結的板狀側面基部14;位於端子排列方向上該側面基部14外側端部,並自該側面基部14起立的側壁15;及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較該側壁15位在更內側(端子排列範圍側)且從側面基部14朝上方突出之後述的側面導引部16、側面限制部17及前方限制部18。
側面基部14係形成有在前後方向上從該側面基部14的後端延伸到靠近前端的位置全體並且朝上下方向貫通的狹縫部14A(圖3顯示一部分)。該狹縫部14A係從上方觀看時全體延伸成曲柄狀,後半部形成在較側面導引部16更內側(靠近端子排列範圍),前半部形成在較側面限制部17更外側。又,連結前述後半部與前半部之部分係在側面導引部16與側面限制部17之間朝端子排列方向延伸。
側面框部10C係藉由該狹縫部14A分成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內側部分與外側部分,該內側部分與外側部分是在側面框部10C的前端側,藉由支點部10C-1(參照圖4)加以連結。藉由這樣的結構,如後述般,側面框部10C的前述外側部分係當將可動構件40安裝於殼體10時,以支點部10C-1作為支點而朝外側可彈性位移。
又,側面基部14係如圖3所示,在靠近後端位置,形成有隨著朝向後方而向下傾斜之導引面14B,一 邊支承被插入的扁平型導體C之下面一邊將其朝殼體10內導引。
側壁15係在靠近後端位置,形成有可轉動地承接可動構件40的後述的軸部46之端被支承部46A的支承孔部15A,該支承孔部係上部呈半圓形狀且朝端子排列方向貫通。又,側壁15係在靠近前端位置,形成有與後述的可動構件40的被鎖定部45卡止之鎖定部15B,該鎖定部是在前述側壁15的靠近前端位置,從該側壁15的內側面(端子排列範圍側的面)突出。該鎖定部15B係為了容易進行朝被鎖定部45的卡止位置之導引,上面成為傾斜面。
如圖3明白所示,側面導引部16係在側面基部14的靠近後端位置,與側壁15連結而形成。該側面導引部16係具有隨著朝向前方,在端子排列方向朝內側傾斜之導引面16A,藉由該導引面16A,將被插入的扁平型導體C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朝殼體10內導引。
如圖3、4所示,相互地對向的一對側面限制部17係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較側壁15更內側位置且較前述支承孔部15A更前方位置,形成作為對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板面之壁部,其與側壁15相對向。側面限制部17係其內側面(端子排列範圍側的板面)形成作為用來限制被插入到殼體10的扁平型導體C在寬度方向亦即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移動的側面限制面17A。又,側面限制部17係在前後方向上與側壁15的支承孔部15A相同位置,形成有 用來承接可動構件40的後述的軸部46之中間被支承部46B並可轉動地支承的支承凹部17B。該支承凹部17B係朝上方開口並且下部呈半圓形狀。
如圖3、4所示,前方限制部18係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較側面限制部17更內側位置且在側面基部14的靠近前端位置,與側面限制部17及前壁12連結而形成。前方限制部18係如圖3所示,對前後方向呈直角的後面抵接於被插入到殼體10的扁平型導體C之前端部,形成作為限制該扁平型導體C進一步之插入的前方限制面18A。
如圖3及圖6(A)、(B)明白所示,在殼體10形成有用來具備下一個承接部19A、收容部19B及彈性位移容許部19C之空間19。亦即,參照圖6(A)、(B)可得知,前述空間19具有從後方承接扁平型導體C的承接部19A;位在該承接部19A的上方且用來收容處於關閉位置的可動構件40之收容部19B;及位在承接部19A的下方且容許第一端子20的下腕部22朝下方的彈性位移之彈性位移容許部19C。
承接部19A係在上下方向,位於較後方端子保持部13更上方且較關閉位置的可動構件40更下方之位置,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形成在2個側面限制部17彼此間全體範圍。該承接部19A係朝後方開放而可承接扁平型導體C。
收容部19B係位在承接部19A的上方且與該 承接部19A連通,在前述排列方向上形成在兩個側壁15彼此間。收容部19B係朝上方開放並可收容來到關閉位置之可動構件40。如圖3、4所示,收容部19B係在端子排列方向對側面限制部17遍及到內外兩側,位在該側面限制部17彼此間的內側空間係形成作為用來收容可動構件40的後述之本體部41及卡止腕部44之本體收容部19B-1。又,收容部19B中,在端子排列方向位於側壁15與側面限制部17之間的外側空間係形成作為用來收容可動構件40的後述之端腕部42的端腕收容部19B-2。又,前述收容部19B係在前後方向,形成在從後述的端子20、30的上腕部21、31的後端部之位置到殼體10的前端部的全體範圍。在本實施形態,收容部19B位於承接部19A的上方,但,此[位於上方]亦包含收容部19B的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與承接部19A重複而形成之形態。
又,彈性位移容許部19C係以被殼體10的四角框狀部分(前方框部10A、後方框部10B及側面框部10C所構成之部分)所包圍並且朝上下方向貫通之空間來形成的。該彈性位移容許部19C係收容後述的第一端子20的下腕部22並且容許該下腕部22朝下方彈性位移。
圖5(A)係僅顯示第一端子20的斜視圖,(B)係僅顯示第二端子30之斜視圖,(C)係顯示前述第一端子20及前述第二端子30的排列狀態之斜視圖。為在圖5(C),為了說明上的方便,僅圖示2個第一端子20及1個第二端子30,省略其他的端子20、30之圖示。複數個 端子20、30係由相互形狀不同的兩種第一端子20及第二端子30所構成。該第一端子20及第二端子30係如圖3、4及圖5(C)所示,交互地排列著。
如圖5(A)所示,第一端子20係將以端子排列方向作為寬度方向之帶狀金屬板朝板厚方向屈曲而製作,具有:朝前後方向(在圖5(A)中的左右方向)延伸並可朝上下方向彈性位移之上腕部21及下腕部22;將上腕部21與下腕部22的前端彼此予以連結的連結部23;以及從下腕部22朝後方延伸之連接部24。第一端子20係藉由具有上述這樣的上腕部21、下腕部22及連結部23,形成朝後方開口之橫U字狀部分,如後述般,該橫U字狀部分可承接扁平型導體C,並且當承接時,藉由彈性位移,能夠以上腕部21與下腕部22夾壓扁平型導體C。
如圖5(A)所示,第一端子20的上腕部21係寬度方向尺寸形成較下腕部22小。又,上腕部21的後半部(自由端側)係較前半部(連結部23側)寬度尺寸形成更小,並且該後半部的中間位置,屈曲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接觸凸部21A(亦參照圖6(A)),當扁平型導體C被插入時,能以該接觸凸部21A與扁平型導體C的電路部接觸(亦參照圖7(A))。上腕部21的自由端亦即後端部係朝上方屈曲而如後述般,位在可動構件40的收容溝部41A,形成作為承接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上腕部21的位移限制之被限制部21B(亦參照圖6(A))。
下腕部22係在較上腕部21的接觸凸部21A 更前方位置,形成有以朝上方突出的方式屈曲形成之支承凸部22A(參照圖6(A)),當扁平型導體C被插入時,以該支承凸部22A支承扁平型導體C的下面(亦參照圖7(A)、(B))。又,下腕部22的靠近後端部分形成作為利用殼體10的後方端子保持部13,以一體模具成形加以保持之被保持部22B。如圖5(A)所示,被保持部22B的後半部係在兩側端部形成具有隨著朝向前方而寬度變窄的斜緣之被保持凸部22B-1,藉由一體模具成形予以強固地保持。
在第一端子20被保持於殼體10的狀態,上腕部21的接觸凸部21A與下腕部22的支承凸部22A係在扁平型導體C插入前,第一端子20處於自由狀態時,如圖6(A)所示,分別從上方、下方突入到承接部19A內。又,接觸凸部21A與支承凸部22A係在前述自由狀態,各自的頂部在上下方向上設置在大致相同位置(亦參照圖6(A)、(B))。接觸凸部21A與支承凸部22A在上下方向的位置關係係不限於本實施形態這樣的相同位置,當扁平型導體C被插入時,處於上腕部21與下腕部22之間被推開的位置關係即可。例如,下腕部22的支承凸部22A係在較上腕部21的接觸凸部21A更下方位置,以在上下方向上較扁平型導體C的厚度尺寸更小的間隔加以設置即可。
第一端子20的連結部23係如圖5(A)所示,該連結部23的下半部形成與下腕部22相同寬度,隨著從該下半部朝向上方,寬度逐漸變窄。第一端子20的連接 部24係如圖5(C)所示,在第一端子20被殼體10的後方端子保持部13保持的狀態,從該後方端子保持部13朝後方延伸成曲柄狀。該連接部24的下面係位於較前述後方端子保持部13的下面更下方位置,與電路基板的電路部焊接著。
第二端子30係如圖5(B)所示,將以前述排列方向作為寬度方向之帶狀金屬板朝板厚方向屈曲而製作,全體大致呈曲柄部。第二端子30係大致呈前述曲柄狀,並具有:朝前後方向延伸並可朝上下方向彈性位移之上腕部31;朝較該上腕部31更前方延伸之下腕部32;將上腕部31的前端與下腕部32的後端連結的連結部33;及從下腕部32朝前方延伸的連接部34。
如圖5(B)所示,第二端子30的上腕部31係寬度較下腕部32更窄,其寬度方向尺寸係與第一端子20的上腕部21的後半部(自由端側)的寬度方向尺寸大致相同。上腕部31係在前後方向的中間位置,形成有以朝下方突出的方式屈曲形成之接觸凸部31A(亦參照圖6(B)),當扁平型導體C被插入時,以該接觸凸部31A可與扁平型導體C的電路部接觸(亦參照圖7(B))。又,上腕部31的自由端亦即後端部係朝上方屈曲而如後述般,位在可動構件40的收容溝部41A內,形成作為承接前述排列方向上的上腕部31的位移限制之被限制部31B(亦參照圖6(B))。
在第二端子30被保持於殼體10的狀態,上 腕部31的接觸凸部31A係在扁平型導體C插入前,第二端子30處於自由狀態時,如圖6(B)所示,分別從上方突入到承接部19A內。又,如圖5(C)所示,第二端子30的上腕部31係在上下方向上設置於具有與第一端子20的上腕部21重複範圍之位置(亦參照圖6(A)、(B))。又,如圖5(C)所示,第二端子30的上腕部31係在前後方向上延伸至與第一端子20的上腕部21的後端部相同位置,又,第二端子30的接觸凸部31A係位於較第一端子20的接觸凸部21A更前方。
下腕部32的靠近前端部分係形成有利用殼體10的前方端子保持部11,以一體模具成形加以保持之被保持部32A。如圖5(B)所示,被保持部32A的前半部係在兩側端部形成具有隨著朝向後方(接近連結部33之方向)而寬度變窄的斜緣之被保持凸部32A-1,藉由一體模具成形予以強固地保持。又,第二端子30的下腕部32係在上下方向上設置於具有與第一端子20的下腕部22重複範圍之位置(亦參照圖6(A)、(B))。
第二端子30的連結部33係形成與下腕部32相同寬度,如圖5(C)所示,位於較第一端子20的連結部23更前方。第二端子30的連接部34係在第二端子30被殼體10的前方端子保持部11保持的狀態,從該前方端子保持部11朝前方延伸成曲柄狀。該連接部24的下面係位於較殼體10的前方端子保持部11的下面更下方位置,與電路基板的電路部焊接著。
在本實施形態,如前述般,因第一端子20與第二端子30係上腕部彼此及下腕部彼此設置在上下方向中具有重複範圍之位置,所以能夠迴避連接器1在上下方向的大型化。又,在本實施形態,如圖5(C)所示,第一端子20與第二端子30係以第一端子20的上腕部21與第二端子30的上腕部31位在前後方向上具有重複範圍的位置之狀態下交互地排列著。在本實施形態,因第一端子20係上腕部21的寬度方向尺寸形成較下腕部22小,所以,在相互地鄰接的前述第一端子20的上腕部21彼此間存在有間隙。在此,上腕部21的寬度方向尺寸較下腕部22小,這是意味著上腕部21彼此間的間隙係較下腕部22彼此間的間隙大。在本實施形態,藉由利用前述第一端子20的上腕部21彼此間的大間隙使前述第二端子30的上腕部31位在該間隙,即使在端子20、30排列方向上亦可迴避連接器1的大型化。
可動構件40係如圖3、4所示,朝端子排列方向延伸,具有:大致呈板狀的本體部41;在該本體部41的兩側外面位置朝下方(關閉位置的後方)延伸之端腕部42;將本體部41與端腕部42的上端彼此結合之結合部43;在本體部41與端腕部42之間,從結合部43朝下方延伸成單臂懸樑狀之卡止腕部44;從該結合部43朝端子排列方向外側突出的被鎖定部45;及從本體部41的兩側端面的下部朝端子排列方向外側延伸並且連結於端腕部42的下端之軸部46。
如圖1所示,本體部41係當可動構件40位於關閉位置時,在端子排列方向以遍及端子排列範圍全區域的尺寸所形成,而在前後方向上,以從端子20、30的上腕部21、31之後端部到連接部24、34的中間位置為止之全體尺寸所形成(亦參照圖6(A)、(B))。
本體部41係如圖4所示,下端側部分(圖6(A)、(B)所示的關閉位置之後端側部分)朝前方(關閉位置之下方)突出,並且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與各端子20、30對應的位置,形成有用來收容該端子20、30的上腕部21、31之被限制部21B、31B之收容溝部41A(參照圖6(A)、(B))。如此,藉由前述被限制部21B、31B被收容於收容溝部41A內,以收容溝部41A的對向內壁面(對前述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限制前述排列方向上被限制部21B、31B的不經意的位移,進而限制上腕部21、31的不經意的位移。在本實施形態,因收容溝部41A係設在後述的軸部46之區域內附近,所以,即使在可動構件40從關閉位置到打開位置之移動範圍內的任何位置,前述被限制部21B、31B的至少一部分也會被收容於收容溝部41A,因此,能夠始終限制被限制部21B、31B的位移。又,因該收容溝部41A形成於可動構件40,所以,不需要為了進行此限制而設置其他構件,因此,也不會讓連接器1在上下方向上大型化。
如圖4所示,本體部41係在上端側部分(圖6(A)、(B)所示的關閉位置之前端側部分),具有朝前方(關 閉位置的下方)突出,並且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延伸於端子排列範圍全體之壁部41B。該壁部41B係藉由其上面的前半部(在關閉位置的前面下半部)在端子排列方向的大致全區域形成沒入部41B-1,使得後半部亦即未沒入的部分形成作為操作部41B-2。又,藉由將手指鉤在該操作部41B-2,使得可動構件40朝打開位置轉動。
端腕部42係如圖3、4所示,在本體部41的兩側外面位置,朝下方(圖1中的後方)延伸,並且其下端連結於軸部46。又,端腕部42係朝端子排列方向觀看時屈曲成曲柄狀,下半部位於較上半部(關閉位置的下方)更前方的位置。
卡止腕部44係如圖4所示,在作為自由端之下端部,形成有朝前方(關閉位置的下方)突出之卡止部44A。該卡止部44A係如圖6(C)所示,當可動構件40位於關閉位置時,自上方朝殼體10的承接部19A內突入,並且抵接或接近於側面基部14的上面。又,如圖6(C)所示,在卡止部44A的後端面,形成有隨著朝向前方而向下傾斜之傾斜面44A-1,當插入過程中的扁平型導體C之耳部C2的前端部抵接於前述傾斜面44A-1時,卡止腕部44容易朝上方彈性位移。又,卡止部44A的前端面係形成作為對前後方向呈直角的卡止面44A-2,該卡止面44A-2對扁平型導體C的被卡止部C2A確實地卡止,能夠該扁平型導體C不經意的拔出。
如圖3、4所示,結合部43係在上端側部分 (圖6(A)、(B)所示的關閉位置之前端側部分),具有朝前方(關閉位置的下方)突出,並且具備與本體部41的操作部41B-2的上面相同高度之上面的壁部43A。被鎖定部45係在壁部43A的側端面之靠近前端位置(在關閉位置之靠近下端位置)朝端子排列方向外側突出而形成。被鎖定部45係當可動構件40位於關閉位置時,藉由位在殼體10的鎖定部15B的下方對該鎖定部15B可卡止,防止可動構件40不經意地朝打開位置轉動。在本實施形態,被鎖定部45係設在可動構件40的兩側端,但,被鎖定部的位置不限於此,亦可例如,設在圖3、4中可動構件40的上端(在關閉位置之前端)。
軸部46係對前述排列方向呈直角的斷面形狀形成半圓形狀,如圖1所示,當可動構件40位於關閉位置時,圓弧部分成為朝前方呈凸彎曲之姿勢。軸部46係從本體部41的兩側端之下部朝端子排列方向外側延伸,到達較端腕部42更外側。因此,如圖3、4所示,軸部46係其自由端側部分較端腕部42的外側面更朝外側突出。該自由端側部分係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於與殼體10的側壁15之支承孔部15A相對應的位置,作為藉由該支承孔部15A可轉動地支承的端被支承部46A來發揮功能。又,軸部46係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於端腕部42與卡止腕部44之間的部分為位於與殼體10的側面限制部17之支承凹部17B相對應的位置,作為藉由該支承凹部17B可轉動地支承的中間被支承部46B來發揮功能。
具有這樣結構的可動構件40係以下述方式進行安裝。首先,使可動構件40從上方進入到殼體10的兩個側壁15彼此之間。此時,以可動構件40的軸部46之前端將殼體10的兩個側壁15彼此推開。又,以支點部10C-1作為支點,一邊使殼體10的側面框部10C之外側部分朝端子排列方向上外側彈性位移,一邊使軸部46的端被支承部46A從內側進入到殼體10的側壁15之支承孔部15A,並且使軸部46的中間被支承部46B從上方進入至殼體10的側面限制部17的支承凹部17B。然後藉由前述外側部分返回為自由狀態,將可動構件40安裝於殼體10。
如圖1所示,當可動構件40位於關閉位置時,該可動構件40的本體部41及卡止腕部44被收容於殼體10的本體收容部19B(參照圖3、4),並且可動構件40的端腕部42被收容於殼體10的端腕收容部19B-2(參照圖3、4)內。如圖1所示,可動構件40係在前述關閉位置,上下方向的大致全體被收容於前述收容部19B,該部分能夠縮小連接器1的上下方向尺寸(亦參照圖6(A)至(C))。又,因在關閉位置,可動構件40覆蓋端子排列範圍,所以,藉此,能夠防止塵埃、灰塵等附著於端子20、30。在本實施形態,可動構件40上下方向上的大致全體被收容於收容部19B,但,亦可取代該結構,作成為可動構件上下方向的一部分被收容於收容部,該被收容的部分可縮小連接器1的上下方向尺寸。
固定扣件50係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殼體10之靠近兩端位置且前後方向上的後端側,藉由殼體10的側面基部14予以保持。固定扣件50係將以端子排列方向作為寬度方向之帶狀金屬板朝板厚方向屈曲而製作,具有保持於殼體10的被保持部(未圖示)、和焊接於電路基板的對應部之固定部51。前述被保持部係與殼體10的側面基部14一體模具成形,保持於該側面基部14。該固定扣件50的下面係朝後方延伸,位於較前述側面基部14的下面更下方位置,與電路基板的電路部焊接著。此焊接是有助於連接器1對電路基板之固定。
其次,依據圖6至8說明關於連接器1與扁平型導體C之連接動作。圖6至8係為對前述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之連接器1的斷面圖,分別顯示扁平型導體C插入前的狀態、扁平型導體C插入後的狀態、及扁平型導體C將要拔出前的狀態。又在各圖中,(A)顯示第一端子20的位置之斷面,(B)顯示第二端子30的位置之斷面,(C)顯示可動構件40的卡止腕部44之位置的斷面。
首先,將連接器1的端子20、30的連接部24、34焊接於電路基板的對應電路部,並且將固定扣件的固定部51焊接於電路基板的對應部。因藉由此固定部51的焊接,讓殼體10的側面框部10C之外側部分固定於電路基板,所以,限制以支點部10C-1作為支點的前述外側部分之彈性位移。其結果,可防止可動構件40從殼體10脫離。
其次,如圖6(A)~(C)所示,讓可動構件40來到關閉位置,並且使扁平型導體C以沿著電路基板的面朝前後方向延伸的方式位在連接器1的後方。其次,使扁平型導體C朝前方插入至連接器1的承接部19A。當進行此插入時,扁平型導體C係被形成於殼體10的導引面14B及導引面16A朝承接部19A導引。又,被插入到承接部19A之扁平型導體C藉由殼體10的側面限制部17之側面限制面17A(參照圖3、4)定位在寬度方向。又,扁平型導體C藉由殼體10的前方限制部18之前方限制面18A定位在前後方向。因此,在本實施形態,僅藉由將扁平型導體C插入於承接部19A,能夠容易使該扁平型導體C到達預定的正規位置。
在扁平型導體C插入至承接部19A的插入過程中,扁平型導體C係進入到第一端子20的橫U字狀部分內,使該橫U字狀部分彈性位移。具體而言,扁平型導體C係藉由抵接於第一端子20的上腕部21之接觸凸部21A而將該接觸凸部21A推起,並且抵接於第一端子20的下腕部22之支承凸部22A而將該支承凸部22A壓下,使上腕部21朝上方彈性位移而下腕部22朝下方彈性位移,藉此將上腕部21與下腕部22之間推開而前進。其結果,如圖7(A)所示,在扁平型導體C插入完成的狀態下,該扁平型導體C係藉由上腕部21的接觸凸部21A與下腕部22的支承凸部22A在上下方向上被夾壓,露出於扁平型導體C的上面之電路部(未圖示)與上腕部21的接 觸凸部21A以接觸壓接觸。
在本實施形態,上腕部21的接觸凸部21A位於較下腕部22的支承凸部22A更後方位置,上腕部21從基部(連結於連結部23的部分)到接觸凸部21A的長度係較下腕部從基部到支承凸部22A之長度大。因此,在扁平型導體C被插入於上腕部21與下腕部22之間的狀態,上腕部21的彈性位移量較下腕部大。
在本實施形態,比起下腕部22,第一端子20的上腕部21的寬度方向尺寸形成較小,寬度窄的上腕部21之剛性較下腕部22低而容易撓曲。因此,在本實施形態,比起以與下腕部相同寬度方向尺寸形成上腕部之情況,為了使上腕部21朝上方位移預定量所需之上方按壓力(朝上方之按壓力)較小即可達到。另外,作為來自於扁平型導體的反作用力,與作用在上腕部21的上方按壓力相同大小的下方按壓力(朝下方之按壓力)作用於下腕部22。在本實施形態,比起上腕部21,下腕部22的寬度方向尺寸形成較大,剛性較高而不易撓曲。作用於下腕部22的下方按壓力係如上述般,能夠與前述上方按壓力相同大小即設定成小,所以,比起上腕部21與下腕部22以相同寬度形成之情況,下腕部22的彈性位移量變得較小。亦即,因在前述下腕部22的彈性位移量小,該部分使得作為第一端子20全體在上下方向的彈性位移也變小,所以,能夠將容許彈性位移之空間在上下方向縮小,可謀求殼體10進而謀求連接器1的矮背化。
又,在扁平型導體C插入至承接部19A之插入過程中,扁平型導體C係藉由抵接於第二端子30的上腕部31之接觸凸部31A而將該接觸凸部31A推起,讓上腕部31朝上方彈性位移。其結果,如圖7(B)所示,在扁平型導體C插入結束的狀態下,露出於扁平型導體C的上面之電路部(未圖示)與上腕部31的接觸凸部31A是以接觸壓接觸。
又,在扁平型導體C朝承接部19A的插入過程中,位於靠近扁平型導體C的兩側之位置的耳部C2抵接於形成在可動構件40的卡止腕部44的後端支卡止部44A的傾斜面44A-1,使卡止腕部44朝上方彈性位移而來到容許扁平型導體C插入的位置。且,當扁平型導體C插入而耳部C2通過卡止部44A的位置時,卡止腕部44朝下方位移減少彈性位移量而返回自由狀態,突入至扁平型導體C的缺口部C1內。其結果,如圖7(C)所示,在扁平型導體C插入結束的狀態下,扁平型導體C的被卡止部C2A位於對卡止部44A的卡止面44A-2可卡止之位置,因此,阻止扁平型導體C朝後方拔出。再者,卡止腕部44不需要完全地返回成自由狀態。例如,亦可為以下結構,即,在卡止腕部44殘留若干的彈性位移量之狀態下,卡止部44A突入至扁平型導體C的缺口部C1內而位於可與被卡止部C2A卡止之位置,並且藉由前述卡止腕部44與側面基部14在上下方向上夾持扁平型導體C的耳部C2。
將處於圖7(A)~(C)所示的狀態亦即與連接器1之連接狀態的扁平型導體C自連接器1拔出時,使位在關閉位置的可動構件40轉動而來到圖8(A)~(C)所示的打開位置。如圖8(C)所示,當可動構件40位在打開位置時,卡止腕部44的卡止部44A係位於扁平型導體C的缺口部C1外。亦即,解除了卡止部44A對扁平型導體C的被卡止部C2A之卡止狀態,容許扁平型導體C朝後方拔出。然後當在此狀態下,將扁平型導體C朝後方拉引時,能夠容易拔出該扁平型導體C。
在本實施形態,雖殼體10具有兩個側壁15,但此側壁並非一定需要的結構。在殼體未設有側壁之情況,在較承接部更上方,配設著關閉位置的可動構件40之空間可作為收容部發揮功能。
在本實施形態,設有兩種類的端子亦即第一端子20及第二端子30,但端子的種類數不限於此。例如,亦可僅設置第一端子20及第二端子30中的其中任一方的端子。
又,在本實施形態,第一端子20係在上腕部21設置用來與扁平型導體C進行電性連接的接觸凸部21A,但,接觸凸部的位置係可配合扁平型導體C的電路部之位置加以適宜變更。例如,在前述電路部露出在下面之情況,能夠取代上腕部而在下腕部設置接觸凸部,又,前述電路部在上面、下面露出之情況,可在上腕部及下腕部雙方設置接觸凸部。
在本實施形態,亦可例如圖6(A)、(B)所示,位於關閉位置的可動構件40之壁部41B在前後方向上處於與第二端子30的連接部34大致相同位置,但,亦可取代此結構,將可動構件的壁部在前後方向上位於較第二端子的連接部更前方的位置,並且在上下方向上,前述壁部的下端延伸至到達電路基板的安裝面附近的位置。藉此,因能夠以前述壁部覆蓋第二端子的連接部,所以,能夠更確實地防止塵埃等附著於該連接部。
1‧‧‧連接器
10‧‧‧殼體
11‧‧‧前方端子保持部
12‧‧‧前壁
13‧‧‧後方端子保持部
14‧‧‧側面基部
14B‧‧‧導引面
16A‧‧‧導引面
18‧‧‧前方限制部
18A‧‧‧前方限制面
19‧‧‧空間
19A‧‧‧承接部
19B‧‧‧收容部
19C‧‧‧彈性位移容許部
20‧‧‧第一端子(一部分的端子)
21‧‧‧上腕部
21A‧‧‧接觸凸部
21B‧‧‧被限制部
22‧‧‧下腕部
22A‧‧‧支承凸部
23‧‧‧連結部
24‧‧‧連接部
30‧‧‧第二端子(其他的端子)
31‧‧‧上腕部
31A‧‧‧接觸凸部
31B‧‧‧被限制部
32‧‧‧下腕部
33‧‧‧連結部
34‧‧‧連接部
40‧‧‧可動構件
41‧‧‧本體部
41A‧‧‧收容溝部(溝部)
41B‧‧‧壁部
41B-1‧‧‧沒入部
41B-2‧‧‧操作部
43‧‧‧結合部
43A‧‧‧壁部
44‧‧‧卡止腕部
44A‧‧‧卡止部
44A-1‧‧‧傾斜面
44A-2‧‧‧卡止面
46‧‧‧軸部
C‧‧‧扁平型導體
C1‧‧‧缺口部
C2‧‧‧耳部
C2A‧‧‧被卡止部

Claims (3)

  1. 一種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係連接有配置在電路基板的安裝面上並朝前後方向延伸的扁平型導體,具備有:殼體,該殼體形成有承接部,該承接部是為了將前述扁平型導體朝前方插入而作為朝後方開放之空間;複數個端子,這些端子是將對前述安裝面呈平行的一方向亦即對前後方向呈直角的方向作為排列方向,排列保持於前述殼體;及可動構件,該可動構件是在該端子的上方,於以對前述安裝面平行的姿勢,容許前述扁平型導體朝前述殼體插入的關閉位置、和以對前述安裝面具有角度的姿勢容許前述扁平型導體自前述殼體拔出的打開位置之間可移動地被前述殼體所支承,其特徵為:前述複數個端子中至少一部分的端子係具有朝前後方向延伸的上腕部及下腕部、和將該上腕部與下腕部的前端彼此連結的連結部,藉由前述上腕部、下腕部及連結部形成朝後方開口的橫U字狀部分,藉由該橫U字狀部分承接前述扁平型導體而彈性位移,能以前述上腕部與前述下腕部夾壓前述扁平型導體,前述殼體係在前述排列方向上至少前述端子的排列範圍全體且在前後方向上包含至少前述端子的前述上腕部之範圍全體形成有朝上方開放之空間,該空間係作為用來收容前述關閉位置的前述可動構件之至少一部分的收容部, 該收容部在前述承接部的上方與該承接部連通,前述可動構件在前述排列方向上前述端子的排列範圍的外側位置,具有在前述關閉位置可朝上下方向彈性位移之卡止腕部,在該卡止腕部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卡止部,並且在前述排列方向上的前述端子排列範圍內,於與各端子相對應的位置,形成有用來收容該端子的前述上腕部的一部分之溝部,當前述可動構件位於前述關閉位置時,前述扁平型導體插入至前述承接部時,前述扁平型導體的前端抵接於前述卡止部,使前述卡止腕部朝上方彈性位移而來到容許前述扁平型導體插入的位置,在前述扁平型導體到達預定位置之插入結束的狀態,前述卡止腕部朝下方位移而減少彈性位移量,讓形成於前述扁平型導體的兩側端之被保持部與前述卡止部卡止,阻止前述扁平型導體朝後方拔出,當前述可動構件位於前述打開位置時,解除前述卡止部對前述被卡止部的卡止狀態,容許前述扁平型導體朝後方的拔出。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其中,具有橫U字狀部分之端子係將以該端子排列方向作為寬度方向之帶狀金屬板朝板厚方向屈曲而製作前述橫U字狀部分,上腕部的寬度方向尺寸形成較下腕部小。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其中,複數個端子係將帶狀的金屬板朝板厚方向屈曲而製作,該複數個端子中的一部分之端子係為具有橫U字 狀部分之端子,其他的端子係具有在上下方向中與前述一部分的端子之上腕部重複範圍的位置朝後方延伸並在上下方向上可彈性位移之腕部,該腕部的一部分被收容於可動構件的溝部,前述一部分的端子與前述其他的端子係在前述一部分的端子的上腕部與前述其他的端子的腕部以具有重複範圍的方式位在前後方向的狀態下,交互地排列。
TW102127106A 2012-08-22 2013-07-29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TWI5286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82824A JP5651652B2 (ja) 2012-08-22 2012-08-22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4136A true TW201424136A (zh) 2014-06-16
TWI528648B TWI528648B (zh) 2016-04-01

Family

ID=50214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7106A TWI528648B (zh) 2012-08-22 2013-07-29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651652B2 (zh)
CN (1) CN103633471B (zh)
TW (1) TWI5286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49422B (zh) * 2014-08-28 2019-02-22 春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多件式fpc连接器
JP2016076459A (ja) * 2014-10-09 2016-05-1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US10530082B2 (en) 2015-08-31 2020-01-07 Amphenol Fci Asia Pte. Ltd.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having a pair of locking arms
US10305209B2 (en) 2016-02-26 2019-05-28 Amphenol Fci Asia Pte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JP7107708B2 (ja) * 2018-03-15 2022-07-27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990203B2 (ja) * 2019-03-07 2022-01-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端子及び該端子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JP6936824B2 (ja) * 2019-03-07 2021-09-2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957547B2 (ja) * 2019-03-29 2021-11-0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TWI705623B (zh) * 2019-07-03 2020-09-2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連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27599U (ja) * 1995-11-24 1996-08-13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平型柔軟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2000021478A (ja) * 1998-06-19 2000-01-21 Molex Inc 平型柔軟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2004006192A (ja) * 2002-05-31 2004-01-08 Ace Five:Kk コネクタ
JP4437982B2 (ja) * 2005-08-08 2010-03-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707597B2 (ja) * 2006-04-13 2011-06-22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4353436B2 (ja) * 2007-02-08 2009-10-28 Smk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514802B2 (ja) * 2008-02-05 2010-07-2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5233662B2 (ja) * 2008-12-25 2013-07-1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4978871B2 (ja) * 2009-11-18 2012-07-18 Smk株式会社 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41731A (ja) 2014-03-06
TWI528648B (zh) 2016-04-01
CN103633471A (zh) 2014-03-12
JP5651652B2 (ja) 2015-01-14
CN103633471B (zh) 2016-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8648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TWI521804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TWI408853B (zh) 基板對基板連接器
US847518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KR101567356B1 (ko)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플러그 커넥터 및 리셉터클 커넥터
JP4207952B2 (ja) コネクタ
JP5253129B2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CN110061375B (zh) 连接器、对接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US8876543B2 (en) Connector
JP2001223057A (ja) 電気コネクタ
TWI464972B (zh) Assembly of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ve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ounting method of electrical connector
TW200841528A (en) Connector
TW201108518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7799932B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10277689B (zh) 可动连接器
TW201401661A (zh) 電連接器組裝體及插頭連接器
CN110277678B (zh) 连接器
CN109066158B (zh) 电连接器
JP2014093181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2155972A (ja) コネクタ
JP2008300129A (ja) 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スライダ
US833360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terminal with a connecting section and a held section on two opposite sides of a contact section
JP2022171472A (ja) 電圧検知ユニット
JP4975708B2 (ja) 嵌合型コネクタ
JP2010080110A (ja) 嵌合型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