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8853B - 基板對基板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基板對基板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08853B
TWI408853B TW098143907A TW98143907A TWI408853B TW I408853 B TWI408853 B TW I408853B TW 098143907 A TW098143907 A TW 098143907A TW 98143907 A TW98143907 A TW 98143907A TW I408853 B TWI408853 B TW I40885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nector
terminal
substrate
contac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439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34312A (en
Inventor
Ryotaro Takeuchi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Inc filed Critical Molex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034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343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088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0885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0Pins, blades, or sockets shaped, or provided with separate member, to retain co-operating parts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Description

基板對基板連接器 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基板對基板連接器。
背景技術
以往,為了互相電性連接一對平行電路基板,使用基板對基板連接器。如此之基板對基板連接器安裝於一對電路基板中之互相對向面之各個面,以互相嵌合導通(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第14圖是顯示習知基板對基板連接器之截面圖。
在圖中,811是作為安裝於第一電路基板891之第一連接器之殼體的第一殼體,911是作為安裝於第二電路基板991之第二連接器之殼體的第二殼體。藉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嵌合,第一電路基板891與第二電路基板991電性連接。
前述第一殼體811具有凹溝部812,第一端子861裝填於該凹溝部812內。各第一端子861具有焊接於第一電路基板891之連接墊的尾部862,及與第二連接器之第二端子961接觸的接觸部865及卡合段部864。
又,於前述第二殼體911,裝填有第二端子961。各第二端子961具有焊接於第二殼體911之連接墊的尾部962,及與第一連接器之第一端子861接觸之接觸部965及卡合突部964。
此外,如圖所示,使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嵌合時,第一端子861之接觸部865與第二端子961之接觸部965互相接觸,並且第一端子861之卡合段部864與第二端子961之卡合突部964互相卡合。藉此,第一端子861與第二端子961電性連接。又,卡合段部864與卡合突部964卡合時,該卡合突部964落入卡合段部864,產生卡扣(click)感,因此操作者可辨識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之嵌合結束。另外,卡合段部864與卡合突部964具有作為鎖固機構之機能,因此第一端子861與第二端子961成為鎖固狀態,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確實地嵌合。
【專利文獻】特開2005-203139
但是,前述習知基板對基板連接器中,由於卡合突部964係落入卡合段部864而產生卡扣感,故卡扣感弱,操作者無法察覺。
嵌合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時,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分別安裝在大面積之第一電路基板891與第二電路基板991的表面上,因此操作者無法目視第一殼體811之嵌合面及第二殼體911之嵌合面,大多必須以摸索之方式進行嵌合作業。此時,操作者無法藉目視確認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之嵌合結束,因此不得不依據卡扣感判斷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之嵌合結束。因此,卡扣感弱,無法察覺時,儘管嵌合結束,但嵌合作業仍繼續進行,浪費時間。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解決前述基板對基板連接器之問題點,且提供一種基板對基板連接器,其在第二連接器之第二端子插入第一連接器之第一端子之第一接觸部與第二接觸部之間時,第一接觸部及第二接觸部之相互的間隔藉第二端子被擴大後縮減,因此可得到強卡扣感,即使是藉摸索之嵌合作業,操作者亦可確實地辨識嵌合之結束,且可以短時間正確地結束嵌合作業,操作性高,且可靠性高。
因此,本發明之基板對基板連接器係由具有配設有第一端子之插入凹部的第一連接器,及配設有第二端子且具有插入前述插入凹部之插入凸部並與前述第一連接器嵌合之第二連接器構成的基板對基板連接器,前述第一端子具有配設於前述插入凹部之其中一側面側之第一接觸部及配設於前述插入凹部之另一側面側之第二接觸部,前述第二端子具有配設於前述插入凸部之其中一側面側,於前述插入凸部之插入方向延伸,且與前述第一端子之第一接觸部接觸之第一接觸部,及配設於前述插入凸部之另一側面側,於前述插入凸部之插入方向延伸,且與前述第一端子之第二接觸部接觸之第二接觸部。當插入凸部插入前述插入凹部時,前述第一端子之第一接觸部及第二接觸部之相互的間隔藉第二端子被擴大後縮減。
又,在本發明之另一基板對基板連接器中,前述第二端子之第一接觸部及第二接觸部之其中一者具有由其表面突出之接觸凸部,另一者具有由其表面凹入之接觸凹部。
此外,在本發明之又一基板對基板連接器中,插入凸部插入前述插入凹部時,前述第一端子之第一接觸部及第二接觸部之任一者到達前述接觸凹部之始端部的時序係與另一者到達前述接觸凸部之終端部的時序相同或緊接其後。
另外,在本發明之再一基板對基板連接器中,插入凸部插入前述插入凹部時所需之插入力係藉前述第一端子之第一接觸部及第二接觸部之相互間隔被擴大後縮減,增加後急劇地減少。
又,在本發明之另一基板對基板連接器中,插入凸部插入前述插入凹部時所需之插入力係在前述第一端子之第一接觸部及第二接觸部之任一者通過前述接觸凸部之終端部時,由最大值減少。
藉本發明,基板對基板連接器在第二連接器之第二端子插入第一連接器之第一端子之第一接觸部與第二接觸部之間時,第一接觸部及第二接觸部之相互的間隔藉第二端子被擴大後縮減。藉此,可得到強卡扣感,即使是藉摸索的嵌合作業,操作者亦可確實地辨識嵌合之結束,且可以短時間正確地結束嵌合作業,可提高操作性及可靠性。
用以實施發明之最佳形態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第1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第一連接器的分解圖,且係由嵌合面側觀看之圖。第2圖是顯示嵌合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之狀態的立體圖,且係由第一連接器之嵌合面側觀看之圖。第3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第一連接器的立體圖,且係由嵌合面側觀看之圖。第4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第一端子之第一立體圖。第5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第一端子之第二立體圖。
在圖中,1是本實施形態之一對基板對基板連接器之其中一者的第一連接器,且是安裝於圖未示之第一基板表面之表面安裝型連接器。101是本實施形態之一對基板對基板連接器之另一者的第二連接器,且是安裝於圖未示之第二基板表面之表面安裝型連接器。本實施形態之基板對基板連接器包含前述第一連接器1及第二連接器101,且電性連接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又,前述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是例如使用於電子機器等之印刷電路板,但亦可為任何種類之基板。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顯示為了說明基板對基板連接器之各部份構造及動作所使用之上、下、左、右、前、後等方向的表現方式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前述基板對基板連接器各部份為圖中所示之姿勢時是適切的,但該姿勢變化時應依據姿勢之變化而變更解釋。
而且,前述第一連接器1具有藉合成樹脂之絕緣性材料一體地形成之作為連接器本體的第一殼體11。該第一殼體11,如圖所示,具有大略長方體之大略長形厚板狀的形狀,且於嵌入第二連接器101之側,即,嵌合側(第2圖中之上側)上形成有周圍被包圍之大略長方形凹部12。前述第一連接器1具有例如,縱約10.0[mm]、橫約2.5[mm]及厚度約1.0[mm]之尺寸,但尺寸亦可適當地變更。此外,前述凹部12內作為島部之第一凸部13與第一殼體11一體地形成,且前述第一凸部13之兩側上,與第一凸部13平行延伸之側壁部14與第一殼體11一體地形成。此時,前述第一凸部13及側壁部14由凹部12之底部向上方突出,且朝第一殼體11之長向延伸。藉此,於前述第一凸部13兩側,在第一凸部13與側壁部14之間形成凹溝部12a作為凹部12之一部份,且該凹溝部12a係於第一殼體11之長向延伸之細長插入凹部。又,在圖中所示之例中,前述第一凸部13為單數,但可為多數,且其數目亦可為數個。又,前述第一凸部13具有例如寬度大約0.6[0mm]之尺寸,但尺寸可適當變更。
在此,前述第一凸部13兩側之側面形成有凹溝狀之第一端子收容內側凹穴15a,且前述側壁部14形成有橫跨上面及兩側之側面之凹溝狀第一端子收容外側凹穴15b。又,第一端子收容內側凹穴15a與第一端子收容外側凹穴15b於凹溝部12a之底部連結且互相一體化,因此統合性地說明第一端子收容內側凹穴15a與第一端子收容外側凹穴15b時,以第一端子收容凹穴15來說明。
第一端子收容凹穴15於第一凸部13之兩側,以例如約0.4[mm]之間距各側形成有10個。此外,收容於各個第一端子收容凹穴15之第一端子61亦於第一凸部13之兩側,以例如約0.4[mm]之間距各側配設有10個。又,第一端子收容凹穴15之間距及個數可適當變更。
第一端子61係藉於導電性金屬板實施衝孔、彎曲等加工而一體地形成之構件,且具有被保持部63、連接於該被保持部63下端之尾部62、連接於前述被保持部63上端之上側連接部67、形成於該上側連接部67內側端附近之第二接觸部66、連接於該第二接觸部66之下側連接部64、及形成於該下側連接部64自由端附近之第一接觸部65。
此外,前述被保持部63於上下方向,即,第一殼體11之厚度方向延伸,且被嵌入保持於第一端子收容外側凹穴15b之部份。又,前述尾部62相對於被保持部63彎曲連接,於左右方向,即,第一殼體11之寬度方向向外側延伸出來,且藉焊接等連接連結於第一基板上之導電線路的連接墊。此外,前述上側連接部67相對於被保持部63彎曲連接,於第一殼體11之寬度方向向內側延伸出來。
上側連接部67之內側端形成有向下方彎曲且於第一殼體11之寬度方向向內側突出之彎曲第二接觸部66,而且,如圖所示,在第二接觸部66中,於前述內側最突出之部位是第二接觸凸部66a。又,前述下側連接部64是連接於第二接觸部66下端之具有U字形狀的部份。
前述下側連接部64之自由端,即,前述內側之上端附近,形成有彎曲成U字狀且於第一殼體11之寬度方向向外側突出之彎曲第一接觸部65。又,如第4圖所示,在該第一接觸部65中,於前述外側最突出之部位是第一接觸凸部65a。
前述第一端子61由嵌合側嵌入第一端子收容凹穴15內,且被保持部63藉側壁部14外側部份中之第一端子收容外側凹穴15b的側壁由兩側被夾持,藉此固定於第一殼體11。在此狀態,即,第一端子61被裝填於第一殼體11之狀態中,前述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接觸部66位於凹溝部12a之左右兩側,互相相向。而且,互相相向之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接觸部66之距離,即,間隔係以最突出部份之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接觸部66之間隔來定義。
又,第一端子61係藉於金屬板實施加工而一體形成之構件,因此具有某種程度之彈性。而且,由其形狀可了解,互相相向之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接觸部66之間隔可彈性地變化。即,在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接觸部66之間,插入第二連接器101之第二端子161時,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接觸部66之間隔會因此彈性地伸長。
此外,前述第一殼體11之長向兩端分別配設有作為嵌合引導部之第一突出端部21,於各第一突出端部21形成有突出端凹部22,作為前述凹部12一部份,該突出端凹部22是大略長方形之凹部,且連接於各凹溝部12a之長向兩端。而且,在第一連接器1及第二連接器101嵌合之狀態中,前述突出端凹部22具有作為該第二連接器101具備之後述第二突出端部122插入之引導凹部的機能。
又,前述第一突出端部21包括平坦之上面21a、由側壁部14兩端於第一殼體11長向延伸出來之側壁延長部21b、及於第一殼體11短向延伸且兩端連接於側壁延長部21b之端壁部21c。各第一突出端部21中,端壁部21c與連接於其兩端之側壁延長部21b形成連續之字狀的側壁,界定大略長方形突出端凹部22之三側。
此外,前述第一突出端部21上安裝有作為補強金屬件之第一金屬件51。該第一金屬件51係藉於金屬板實施衝孔、彎曲等加工而一體地形成之構件,且被收容保持於形成在側壁延長部21b之第一金屬件保持凹部26內。而且,形成於第一金屬件51下端之尾部52藉焊接等連接於第一基板上之固定用墊。又,形成於第一金屬件51上端之卡合凸部53係由側壁延長部21b之內側面突出至突出端凹部22內,在第一連接器1與第二連接器101嵌合之狀態中,與該第二連接器101具備之後述第二金屬件151卡合。
接著,說明前述第二連接器101之構造。
第6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第二連接器的立體圖,且係由嵌合面側觀看之圖。第7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第二連接器的分解圖,且係由嵌合面側觀看之圖。第8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第二端子之第一立體圖。第9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第二端子之第二立體圖。
第二連接器101具有藉合成樹脂之絕緣性材料一體地形成之作為連接器本體的第二殼體111。該第二殼體111,如圖所示,具有大略長方體之大略長形厚板狀的形狀,且具有例如,縱約8.0[mm]、橫約1.5[mm]及厚度約0.8[mm]之尺寸,但尺寸亦可適當地變更。而且,於嵌入第二殼體111之第一連接器1之側,即,嵌合側(第6圖中之上側)上一體地形成有於第二殼體111之長向延伸之細長凹溝部113、及界定該凹溝部113之外側且作為於第二殼體111之長向延伸之細長插入凸部的第二凸部112。該第二凸部112沿凹溝部113之兩側且沿第二殼體111之兩側形成,且於各第二凸部112配設有第二端子161。
如圖所示,凹溝部113藉底部封閉安裝於第二基板之側,即,安裝側(第6圖中之下面)之面。又,在圖中所示之例中,前述第二凸部112有2個,但可為單數,且其數目亦可為數個。此外,前述凹溝部113具有例如寬度大約0.7[0mm]之尺寸,但尺寸可適當變更。
又,前述第二凸部112形成有橫跨其兩側之側面及上面之第二端子收容凹穴115,且前述第二端子161被收容於第二端子收容凹穴115內。該第二端子收容凹穴115於凹溝部113之兩側,以例如約0.4[mm]之間距各側形成有10個。此外,收容於各個第二端子收容凹穴115之第二端子161亦於凹溝部113之兩側,以例如約0.4[mm]之間距各側配設有10個。又,前述第二端子收容凹穴115之間距及個數可適當變更。
第二端子161係藉於導電性金屬板實施衝孔、彎曲等加工而一體地形成之構件,且包含具有亦作為第二接觸部之機能的被保持部163、連接於該被保持部163下端之尾部162、連接於前述被保持部163上端之連接部164、及連接於該連接部164之內側端之第一接觸部165。
此外,前述被保持部163係於上下方向,即,第二殼體111之厚度方向延伸,被嵌入保持於前述第二端子收容凹穴115且與第一端子61之第二接觸部66接觸的部份。又,前述尾部162相對於被保持部163彎曲連接,於第二殼體111之寬度方向向外側延伸出來,且藉焊接等連接連結於第二基板上之導電線路的連接墊。此外,前述連接部164係相對於被保持部163彎曲連接,朝下方延伸出來,且與第一端子61之第一接觸部65接觸的部份。
又,前述被保持部163之上端附近,形成有與第一端子61之第二接觸部66卡合之接觸凸部166。該接觸凸部166係在由連接部164之外側端至被保持部163之上端附近的範圍中,且形成在包含連接部164與被保持部163之邊界之彎曲部164a的範圍內。具體而言,由相反側推壓形成第二端子161之金屬板,藉此形成由彎曲部164a及被保持部163之表面膨出。如第8圖所示,接觸凸部166之膨出量由連接部164向被保持部163逐漸增加,且接觸凸部166之表面平順地連接於連接部164之表面,但透過陡峭之壁面連接彎曲部164a及被保持部163之表面。而且,前述接觸凸部166之表面下端與被保持部163表面連接之位置形成為陡峭壁面之凸緣部166a。該凸緣部166a係接觸凸部166之終端部,且以相對於被保持部163之表面陡峭至大致直交程度為佳,但亦可相對被保持部163之表面傾斜45度左右。
此外,前述第一接觸部165之表面形成有與第一端子61之第一接觸部65卡合之接觸凹部165a,具體而言,藉由第一接觸部165之表面側推壓形成第二端子161之金屬板,形成由165之表面凹入。如第9圖所示,前述接觸凹部165a之底面是相對第一接觸部165之表面大致平行的平面,但透過陡峭之壁面連接第一接觸部165之表面。而且,前述接觸凹部165a之底面上端與第一接觸部165之表面連接的位置形成為陡峭壁面之凹緣部165b。該凹緣部165b係接觸凹部165a之始端部,且以相對於第一接觸部165之表面陡峭至大致直交程度為佳,但亦可相對第一接觸部165之表面傾斜30~45度程度。
又,前述接觸凸部166與接觸凹部165a之上下方向之相對位置關係是在嵌合第一連接器1與第二連接器101時,一面抵接第一接觸部165之表面一面移動之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觸凸部65a到達凹緣部165b後進入接觸凹部165a內的時序設定成與在一面抵接接觸凸部166之表面一面移動之第一端子61之第二接觸凸部66a到達凸緣部166a,且與第二接觸凸部66a之表面的抵接脫離並朝被保持部163表面之方向位移的時序同時或緊接其後。
因此,例如,當第一端子61中之第一接觸凸部65a與第二接觸凸部66a於上下方向上位於同一位置時,凹緣部165b係設定成於上下方向上位於同一位置或在比凸緣部166a低之位置處。當然,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接觸凸部66a於上下方向上不位於同一位置時,亦以適合於此之方式設定凹緣部165b與凸緣部166a之位置關係。
又,前述第二殼體111之長向兩端分別配設有作為第二嵌合引導部之第二突出端部122。該第二突出端部122係於第二殼體111之短方向延伸,且兩端連接於各第二凸部112之長向兩端之厚構件,其上面122a為大略長方形之平面。此外,前述第二突出端部122係在第一連接器1及第二連接器101嵌合之狀態中,插入前述第一連接器1具備之第一突出端部21之突出端凹部22的部份。
另外,前述第二突出端部122上安裝有作為補強金屬件之第二金屬件151。該第二金屬件151係藉於金屬板實施衝孔、彎曲等加工而一體地形成之構件,且被收容保持於形成在第二突出端部122之第二金屬件保持凹部126內。而且,形成於第二金屬件151下端之尾部152藉焊接等連接於第二基板上之固定用墊。又,形成於尾部152上側之卡合凸部153係在第一連接器1與第二連接器101嵌合之狀態中,與該第一連接器1具備之第一金屬件51的卡合凸部53卡合。
接著,說明嵌合前述構造之第一連接器1與第二連接器101之動作。
第10圖是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中之端子之連接器的截面圖,且是顯示嵌合作業之第一步驟的圖。第11圖是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中之端子之連接器的截面圖,且是顯示嵌合作業之第二步驟的圖。第12圖是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中之端子之連接器的截面圖,且是顯示嵌合作業之第三步驟的圖。第13圖是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中之端子之連接器的截面圖,且是顯示嵌合狀態之圖。
在此,第一端子61之尾部62藉焊接等連接於連結圖未示之第一基板上之導電線路的連接墊並且第一金屬件51之尾部52藉焊接等連接於第一基板上之固定用的墊,藉此,第一連接器1表面安裝於第一基板。
如第10圖所示,第一接觸部65之前端係其最突出之部份的第一接觸凸部65a由第一凸部13之第一端子收容內側凹穴15a突出至凹溝部12a內。又,第二接觸部66係至少其最突出之部份的第二接觸凸部66a由側壁部14之第一端子收容外側凹穴15b突出至凹溝部12a內。
藉此,如第13圖所示,在第一連接器1與第二連接器101嵌合之狀態下,可藉互相對向之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接觸部66,由兩側挾入插入凹溝部12a內之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此外,在圖中所示之例中,第一接觸凸部65a及第二接觸凸部66a係於第一殼體11之厚度方向,即,上下方向上位於同一位置,但不一定要位於同一位置,亦可在上下方向上位於不同位置。
同樣地,第二端子161之尾部162藉焊接等連接於連結圖未示之第二基板上之導電線路的連接墊並且第二金屬件151之尾部152藉焊接等連接於第二基板上之固定用的墊,藉此,第二連接器101表面安裝於第二基板。
如第10圖所示,第二接觸部165係沿第二凸部112之內側壁延伸露出,被保持部163則位於第二端子收容凹穴115內。又,第一接觸部165之表面上形成有由該表面凹入之接觸凹部165a,且第一接觸部165之上(在第10~13圖所示之第二連接器101姿勢中為下)端附近形成有接觸凸部166,而在凸緣部166a之下(在第10~13圖所示之第二連接器101姿勢中為上)方的被保持部163表面係由接觸凸部166之表面凹入。
藉此,如第13圖所示,在第一連接器1與第二連接器101嵌合之狀態下,挾入插入凹溝部12a內之第二連接器101之第二端子161之被保持部163及第一接觸部165可以分別接觸由兩側挾入之第一端子61之第一接觸部65及第二接觸部66。詳而言之,第一接觸凸部65a接觸接觸凹部165a之底面,第二接觸部66接觸凸緣部166a下方之被保持部163之表面。
在此係以第一連接器1及第二連接器101分別安裝於大面積之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故操作者無法目視第一連接器1之嵌合面與第二連接器101之嵌合面,藉摸索進行嵌合作業來說明。
首先,如第10圖所示,操作者使第一連接器1之嵌合面與第二連接器101之嵌合面呈對向之狀態,當第二連接器101左右之第二凸部112的位置與第一連接器1左右之凹溝部12a的位置一致時,結束第一連接器1與第二連接器101之對位。
在此狀態中,當使第一連接器1及/或第二連接器101於接近對方側之方向,即,嵌合方向移動時,如第11圖所示,第二連接器101左右之第二凸部112插入第一連接器1左右之凹溝部12a內。而且,第二連接器101之第二端子161各第一端子61之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接觸部66之間,第一端子61之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端子161之第一接觸部165接觸,第一端子61之第二接觸部66與第二端子161之接觸凸部166接觸。
藉此,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接觸部66之間隔藉第二端子161被擴大,彈性地伸長。又,在第二端子161中,被保持部163被嵌入保持於第二端子收容凹穴115中並且第一接觸部165之背面抵接或接近第二端子收容凹穴115之底面,因此被保持部163與第一接觸部165之間隔幾乎沒有變化。
在第11圖所示之狀態中,第一端子61之第一接觸凸部65a抵接於第二端子161之第一接觸部165之表面,第一端子61之第二接觸凸部66a抵接於第二端子161之接觸凸部166的表面。如前所述,由於接觸凸部166形成為由被保持部163之表面膨出,故第二接觸凸部66a抵接於接觸凸部166之表面,藉此,相較於第二接觸凸部66a抵接於被保持部163之情形,第一端子61之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接觸部66之間隔大幅擴大。因此,第一端子61產生作為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接觸部66之間隔彈性伸長之反作用力的彈力變得更大。結果,用以將第二連接器101之第二端子161插入第一端子61之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接觸部66之間的插入力變得更大,且插入力總和,即,用以將第二連接器101左右之第二凸部112插入第一連接器1左右之凹溝部12a內的插入力亦變得更大。
即,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第二端子161具有接觸凸部166,故與未形成接觸凸部166時相較,使第一連接器1與第二連接器101嵌合時所需之插入力變得比較大。又,在第11圖所示之狀態中,藉第二接觸凸部66a抵接於接觸凸部166之表面,在使第一連接器1與第二連接器101嵌合之步驟中,第一端子61之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接觸部66之間隔為最大,因此前述插入力為最大值。
接著,當操作者相對性地於嵌合方向再使第二連接器101相對於第一連接器1移動時,如第12圖所示,第一端子61之第二接觸凸部66a通過第二端子161之凸緣部166a,由接觸凸部166之表面脫離,向被保持部163之表面位移(向接近對向之第一接觸凸部65a之方向位移)。此時,由於前述凸緣部166a為陡峭之壁面,故前述第二接觸凸部66a急劇地位移。因此,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接觸部66之間隔急劇地縮減,第一端子61產生之彈力急劇地減少。結果,前述插入力由最大值急劇地減少,故操作者可察覺前述插入力急劇減少為大卡扣感。
又,第二連接器101中之接觸凸部166與接觸凹部165a之上下方向的相對位置關係是,如前所述地,一面抵接於第一接觸部165表面一面移動之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觸凸部65a到達凹緣部165b進入接觸凹部165a內的時序設定成與一面抵接於接觸凸部166之表面一面移動之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觸凸部66a到達凸緣部166a,且與第二接觸凸部66a表面之表面的抵接脫離並朝被保持部163表面之方向位移的時序同時或緊接其後。
因此,與第二接觸凸部66a向被保持部163之表面位移之同時或緊接其後,第一接觸凸部65a向接觸凹部165a之底面位移(向接近對向之第二接觸凸部66a之方向位移)。因此,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接觸部66之間隔更急劇地縮減,第一端子61產生之彈力更急劇地減少。結果,由於前述插入力更急劇地減少,故操作者可察覺前述插入力更急劇減少為更大之卡扣感。
接著,當操作者相對性地於嵌合方向再使第二連接器101相對於第一連接器1移動時,如第13圖所示,第一連接器1與第二連接器101之嵌合結束。此時,第一端子61之第二接觸凸部66a抵接於第二端子161之凸緣部166a之下(在第10~13圖所示之第二連接器101姿勢中為上)方的被保持部163表面,成為第二接觸部66與接觸凸部166卡合之狀態。此外,第一端子61之第一接觸凸部65a抵接於接觸凹部165a之底面,成為第一接觸部65與接觸凹部165a卡合之狀態。
藉此,第一端子61之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端子161之第一接觸部165互相接觸,第一端子61之第二接觸部66與第二端子161之被保持部163互相接觸,成為第一端子61與第二端子161導通之狀態。結果,連接於連接第一端子61尾部62之第一基板上之連接墊的導電線路及連接於第二端子161尾部162之第二基板上之連接墊的導電線路導通。此時,藉第一端子61產生之彈力,第一接觸部65被推壓至第一接觸部165,且第二接觸部66被推壓至被保持部163,因此可確實地維持導通狀態。又,由於第一端子61與第二端子161為多點接觸,故可更確實地維持導通狀態。
此外,第一端子61之第一接觸部65成為與第二端子161之接觸凹部165a卡合之狀態,且第一端子61之第二接觸部66成為與第二端子161之接觸凸部166卡合之狀態。又,第一連接器1具備之第一金屬件51的卡合凸部53成為與第二連接器101具備之第二金屬件151的卡合凸部153之狀態。因此,即使受到用以由第一連接器1拔出第二連接器101之拔出力時,由第一連接器1拔出第二連接器101是困難的。即,所需之拔出力為大。
另外,由於第一端子61具有彈性,故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接觸部66之間隔可藉使第二端子161進入而擴大。又,第一接觸部65及第二接觸部66之上端部份具有於外側開口之曲面形狀,且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接觸部66之間隔越往上越擴大。此外,第二端子161之連接部164與被保持部163及連接部164的連接部份具有曲面形狀。因此,第一端子61與第二端子161即使於左右方向上有某種程度之位置偏移,當使第二連接器101朝下方向移動時,第二端子161亦可平順地進入第一端子61之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接觸部66之間,自動地排成一列,即,進行自動對齊。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僅說明第一接觸部165上形成有接觸凹部165a,且被保持部163上形成有接觸凸部166之第二端子161的例子,但是亦可於第一接觸部165上形成接觸凸部166,且於被保持部163上形成接觸凹部165a。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中,當第二連接器101之第二凸部112插入第一連接器1之凹溝部12a時,第一端子61之第一接觸部65及第二接觸部66之相互的間隔藉第二端子161被擴大後縮減。藉此,可以得到強卡扣感,故即使是藉摸索之嵌合作業,操作者亦可確實地辨識嵌合之結束,且可以短時間正確地結束嵌合作業,可提高操作性及可靠性。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第二端子161之第一接觸部165及被保持部163之其中一者具有由其表面突出之接觸凸部166,且另一者具有由其表面凹入之接觸凹部165a。藉此,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接觸部66之間隔伸長後急劇地縮減,故插入力增加後急劇地減少。因此,操作者可察覺插入力增加後之急劇減少為強卡扣感。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當第二連接器101之第二凸部112插入第一連接器1之凹溝部12a時,第一端子61之第一接觸部65及第二接觸部66之其中一者到達接觸凹部165a之凹緣部165b之時序與另一者到達接觸凸部166之凸緣部166a之時序同時或緊接其後。因此,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接觸部66之間隔更急劇地縮減,第一端子61產生之彈力更急劇地減少,故操作者可察覺前述插入力更急劇減少為更強之卡扣感。
再者,本發明不限於前述實施形態,可依據本發明之旨趣進行種種變形,這些變形未由本發明之範圍排除。
1...第一連接器
11...第一殼體
12...凹部
12a...凹溝部
13...第一凸部
14...側壁部
15...第一端子收容凹穴
15a...第一端子收容內側凹穴
15b...第一端子收容外側凹穴
21...第一突出端部
21a...上面
21b...側壁延長部
21c...端壁部
22...突出端凹部
26...第一金屬件保持凹部
51...第一金屬件
52...尾部
53...卡合凸部
61...第一端子
62...尾部
63...被保持部
64...下側連接部
65...第一接觸部
65a...第一接觸凸部
66...第二接觸部
66a...第二接觸凸部
67...上側連接部
101...第二連接器
111...第二殼體
112...第二凸部
113...凹溝部
115...第二端子收容凹穴
122...第二突出端部
122a...上面
126...第二金屬件保持凹部
151...第二金屬件
152...尾部
153...卡合凸部
161...第二端子
162...尾部
163...被保持部
164...連接部
164a...彎曲部
165...第一接觸部
165a...接觸凹部
165b...凹緣部
166...接觸凸部
166a...凸緣部
811...第一殼體
812...凹溝部
861...第一端子
862...尾部
864...卡合段部
865...接觸部
891...第一電路基板
911...第二殼體
991...第二電路基板
961...第二端子
962...尾部
964...卡合突部
965...接觸部
第1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第一連接器的分解圖,且係由嵌合面側觀看之圖。
第2圖是顯示嵌合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之狀態的立體圖,且係由第一連接器之嵌合面側觀看之圖。
第3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第一連接器的立體圖,且係由嵌合面側觀看之圖。
第4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第一端子之第一立體圖。
第5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第一端子之第二立體圖。
第6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第二連接器的立體圖,且係由嵌合面側觀看之圖。
第7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第二連接器的分解圖,且係由嵌合面側觀看之圖。
第8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第二端子之第一立體圖。
第9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第二端子之第二立體圖。
第10圖是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中之端子之連接器的截面圖,且是顯示嵌合作業之第一步驟的圖。
第11圖是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中之端子之連接器的截面圖,且是顯示嵌合作業之第二步驟的圖。
第12圖是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中之端子之連接器的截面圖,且是顯示嵌合作業之第三步驟的圖。
第13圖是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中之端子之連接器的截面圖,且是顯示嵌合狀態之圖。
第14圖是顯示習知基板對基板連接器之截面圖。
11...第一殼體
12...凹部
12a...凹溝部
13...第一凸部
14...側壁部
15a...第一端子收容內側凹穴
15b...第一端子收容外側凹穴
21...第一突出端部
21b...側壁延長部
21c...端壁部
22...突出端凹部
26...第一金屬件保持凹部
51...第一金屬件
52...尾部
53...卡合凸部
61...第一端子
62...尾部
63...被保持部
64...下側連接部
65...第一接觸部
66...第二接觸部
67...上側連接部

Claims (5)

  1. 一種基板對基板連接器,包含有:一第一連接器,且前述第一連接器具有配設有多個第一端子之多個插入凹部;及一第二連接器,且前述第二連接器構成為與前述第一連接器嵌合,且前述第二連接器具有配設有多個第二端子且插入前述插入凹部之多個插入凸部,其中:各個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觸部,其配設於各個插入凹部之其中一側面;及一第二接觸部,其配設於各個插入凹部之另一側面,各個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觸部,其配設於各個插入凸部之其中一側面並於前述插入凸部之插入方向延伸,且成為與各個第一端子之前述第一接觸部接觸;及一第二接觸部,其配設於各個插入凸部之另一側面並於前述插入凸部之插入方向延伸,且成為與各個第一端子之前述第二接觸部接觸,且各個第二端子之前述第一接觸部及前述第二接觸部之其中一者具有一接觸凸部,各個第二端子之另一接觸部具有一接觸凹部,當各個插入凸部插入前述插入凹部之其中一者時,各個第一端子之前述第一接觸部及前述第二接觸部之相互的間隔藉一個別的第二端子之按壓被擴大後縮減。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基板對基板連接器,其中前述接觸凸部構成為從其表面突出,而前述接觸凹部構成為 從其表面凹入。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基板對基板連接器,其中各個插入凸部插入多個前述插入凹部之其中一者時,各個第一端子之前述第一接觸部及前述第二接觸部之其中一者到達前述接觸凹部之一始端部的時序,係與另一者到達前述接觸凸部之一終端部的時序相同或緊接其後。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基板對基板連接器,其中當各個插入凸部插入其中一前述插入凹部時所需之一插入力係對應各個第一端子之前述第一接觸部及前述第二接觸部之相互間隔增加,然後急劇地減少。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基板對基板連接器,其中當各個插入凸部插入其中一前述插入凹部時所需之一插入力係在各個第一端子之前述第一接觸部及前述第二接觸部之其中一者通過前述終端部時,由最大值減少。
TW098143907A 2008-12-19 2009-12-21 基板對基板連接器 TWI4088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23131A JP5553502B2 (ja) 2008-12-19 2008-12-19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34312A TW201034312A (en) 2010-09-16
TWI408853B true TWI408853B (zh) 2013-09-11

Family

ID=42266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43907A TWI408853B (zh) 2008-12-19 2009-12-21 基板對基板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092232B2 (zh)
JP (1) JP5553502B2 (zh)
CN (1) CN101777710B (zh)
TW (1) TWI4088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57518B2 (ja) * 2009-12-18 2014-07-23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端子
JP5498883B2 (ja) * 2010-04-27 2014-05-2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881333B2 (ja) * 2010-09-08 2016-03-0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US9196982B2 (en) 2010-09-08 2015-11-24 Molex, Llc Circuit board-circuit board connector
JP5586395B2 (ja) * 2010-09-21 2014-09-10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US20120194990A1 (en) * 2011-01-31 2012-08-02 Martin Kuster Semiconductor Arrangements
US8500460B2 (en) * 2011-10-03 2013-08-06 Assem Technology Co., Ltd. Board to board connectors and assembly thereof with contact-mounting wall having variable thickness
JP5871729B2 (ja) * 2012-06-28 2016-03-0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ハウジングレスコネクタ
US8888506B2 (en) * 2013-01-29 2014-11-1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CN106848654B (zh) * 2013-02-27 2019-06-0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连接器、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和插口件
JP6269558B2 (ja) * 2014-06-05 2018-01-3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ネクタセット及びコネクタ
JP6327973B2 (ja) 2014-06-30 2018-05-23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388152B2 (ja) * 2014-08-07 2018-09-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JP6537890B2 (ja) * 2014-09-26 2019-07-0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391517B2 (ja) * 2015-03-30 2018-09-1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WO2018025875A1 (ja) * 2016-08-04 2018-02-08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
CN110050393B (zh) 2016-09-19 2021-06-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屏蔽式板对板连接器
JP6477660B2 (ja) * 2016-10-20 2019-03-0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CN208522114U (zh) * 2017-04-24 2019-02-19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板对板电连接器之微机电(mems)端子结构
US10193256B1 (en) * 2018-01-12 2019-01-29 Xiamen Ghgm Industrial Trade Co., Ltd. Power supply board bridge connector and connecting structure using the same
JP6937400B2 (ja) * 2018-08-21 2021-09-22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7026025B2 (ja) 2018-08-24 2022-02-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コネクタ
KR102494901B1 (ko) * 2020-05-13 2023-02-06 니혼 고꾸 덴시 고교 가부시끼가이샤 커넥터 조립체 및 커넥터
JP7441147B2 (ja) * 2020-09-17 2024-02-2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プラグ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JP2023093120A (ja) 2021-12-22 2023-07-04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34314B (en) * 2003-02-11 2005-06-11 Lg Cable Ltd Board-to-board connector
US7320606B2 (en) * 2005-07-22 2008-01-22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erminal having flat indent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15895Y (zh) * 2003-04-02 2004-05-12 鸿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插座连接器
JP4220400B2 (ja) * 2004-01-13 2009-02-0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887634B2 (ja) * 2004-08-30 2007-02-28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このコネクタ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JP4478609B2 (ja) * 2005-05-23 2010-06-0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US7845987B2 (en) * 2005-12-01 2010-12-07 Ddk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plug connector and receptacle connector
EP1955411A1 (en) * 2005-12-01 2008-08-13 DDK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7165195A (ja) * 2005-12-15 2007-06-2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JP4303259B2 (ja) * 2006-05-15 2009-07-29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このコネクタ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JP2007328961A (ja) * 2006-06-06 2007-12-20 Kyocera Elco Corp コネクタ装置
US7402054B2 (en) * 2006-11-27 2008-07-22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Board-to-board connector
JP4978313B2 (ja) * 2007-05-31 2012-07-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809816B2 (ja) * 2007-08-31 2011-11-0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34314B (en) * 2003-02-11 2005-06-11 Lg Cable Ltd Board-to-board connector
US7320606B2 (en) * 2005-07-22 2008-01-22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erminal having flat indent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77710B (zh) 2013-02-20
JP5553502B2 (ja) 2014-07-16
JP2010146858A (ja) 2010-07-01
CN101777710A (zh) 2010-07-14
US8092232B2 (en) 2012-01-10
US20100159717A1 (en) 2010-06-24
TW201034312A (en) 2010-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08853B (zh) 基板對基板連接器
CN111082238B (zh) 连接器
KR101832599B1 (ko) 커넥터
KR101919691B1 (ko) 커넥터
CN111916922B (zh)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JP5253129B2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TWI475765B (zh) Connector
US763778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5197294B2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US6908326B2 (en) Floating connector
CN110061375B (zh) 连接器、对接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US8087942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US8876543B2 (en) Connector
CN111247701B (zh) 电连接器
CN106981754B (zh) 连接器
JP2001052785A (ja) スライダ及びこれを含むコネクタ
US8425248B2 (en) Plug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elastic latch
JP2020129569A (ja) コネクタ
JP6714056B2 (ja) コネクタ
JP5737446B1 (ja) 電気コネクタの嵌合構造
US20230040300A1 (en) Connector
US2024000678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425965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