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10138A - 聯合收割機 - Google Patents
聯合收割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410138A TW201410138A TW102125917A TW102125917A TW201410138A TW 201410138 A TW201410138 A TW 201410138A TW 102125917 A TW102125917 A TW 102125917A TW 102125917 A TW102125917 A TW 102125917A TW 201410138 A TW201410138 A TW 201410138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grain
- support member
- engine
- exhaust pipe
- combine harvest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08—Tanks for grain or chaff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18—Threshing devic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6—Mechanical grain convey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ombin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謀求提高聯合收割機中的引擎的吸氣效率以及使空氣濾淨器的維修保養容易化。本發明之解決手段為聯合收割機在具有引擎(9)的機體的左右一側具備脫殼裝置(5),在機體的左右另一側具備穀箱(6),利用配備在脫殼裝置(5)的上表面的第一支撐構件(80)支撐空氣濾淨器(33),該空氣濾淨器(33)對被吸入到引擎(9)中的空氣進行過濾。又,將該第一支撐構件(80)安裝在覆蓋脫殼裝置(5)的上表面的上部蓋板(81)中的不能開閉的固定側的蓋板(82)上。又,在引擎(9)的吸氣路徑中比空氣濾淨器(33)還靠上游側的部位具備預清機(32),透過第二支撐構件(83)將預清機(32)支撐在穀物升運裝置(14)的上端部。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聯合收割機(combine)。
作為習知技術,有如下結構:在機體框架的左側設置脫殼裝置,在機體框架的右側設置穀箱(grain tank),在該穀箱的前側設置引擎,在內裝該引擎的引擎室內設有空氣濾淨器(air cleaner)。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22244號公報
在上述的習知技術中,由於在引擎室內的狹小空間設置空氣濾淨器,故存在因設置空間的制約使空氣濾淨器的大小受到限制,導致吸氣效率降低而無法充分發揮引擎的性能的問題。
又,由於在引擎室內的被包圍的空間設置空氣濾淨器,因此還存在無法容易地進行該空氣濾淨器的維修保養的問題。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謀求提高引擎的吸氣效率以及使空氣濾淨器的維修保養容易化。
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的課題而採取如下技術手段。
亦即,請求項1所記載的發明係一種聯合收割機,在具有引擎(9)的機體的左右一側具備脫殼裝置(5),在機體的左右另一側具備穀箱(6),其特徵在於,利用配備在脫殼裝置(5)的上表面的第一支撐構件(80)支撐空氣濾淨器(33),該空氣濾淨器(33)對被吸入到前述引擎(9)中的空氣進行過濾。
請求項2所記載的發明係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聯合收割機,其中將前述第一支撐構件(80)安裝在覆蓋脫殼裝置(5)的上表面的上部蓋板(81)中的不能開閉的固定側的蓋板(82)上。
請求項3所記載的發明係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的聯合收割機,其中在前述脫殼裝置(5)與穀箱(6)之間的空間(S)具備將脫殼後的穀粒向穀箱(6)投入的穀物升運裝置(14),在前述引擎(9)的吸氣路徑中比空氣濾淨器(33)還靠上游側的部位具備預清機(pre-cleaner)(32),透過第二支撐構件(83)將該預清機(32)支撐在穀物升運裝置(14)的上端部。
請求項4所記載的發明係如請求項3所記載的聯合收割機,其中以連接管(34)連接前述空氣濾淨器(33)的上部與預清機(32)的下部而進行一體化,透過第一支撐
構件(80)和第二支撐構件(83)將該一體化的空氣濾淨器(33)和預清機(32)安裝在機體側。
請求項5所記載的發明係如請求項3所記載的聯合收割機,其中在前述穀箱(6)上具備排出穀粒的旋轉自如的橫向移送筒(8B),在前述脫殼裝置(5)的上表面具備在機體上的收納位置支撐橫向移送筒(8B)的第三支撐構件(8D),在該第三支撐構件(8D)連結前述第二支撐構件(83)的中間部。
請求項6所記載的發明係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的聯合收割機,其中在內裝前述引擎(9)的引擎室(E)的上側具備駕駛室(7),並具備封閉形成於該駕駛室(7)的橫向側面的側面窗的第一透明板(84),將該第一透明板(84)設置成以該第一透明板(84)的上部所具備的第一支點(Q)為中心向橫向側方自由敞開。
請求項7所記載的發明係如請求項3所記載的聯合收割機,其中在前述駕駛室(7)的後面形成後面窗,將封閉該後面窗的第二透明板(86)設置成以該第二透明板(86)的上部所具備的第二支點(R)為中心向後方自由敞開。
根據請求項1所記載的發明,由於藉由脫殼裝置(5)的上表面所具備的第一支撐構件(80)支撐空氣濾淨器(33),因此能夠將該空氣濾淨器(33)配置在設置空間的制約較少的脫殼裝置(5)的上側,而能夠實現該空氣濾淨器(33)的大型化,且提高引擎(9)的吸氣效率。
根據請求項2所記載的發明,除了上述請求項1所記載的發明功效以外,支撐空氣濾淨器(33)的第一支撐構件(80)係覆蓋脫殼裝置(5)的上表面的上部蓋板(81)中避開進行開閉的部分而安裝在固定側的蓋板(82)上,因此對上部蓋板(81)進行開閉操作也沒有障礙。
根據請求項3所記載的發明,除了上述請求項1或2所記載的發明功效以外,由於透過第二支撐構件(83)將預清機(32)支撐在穀物升運裝置(14)的上端部,因此能夠提高該預清機(32)的支撐強度。
根據請求項4所記載的發明,除了上述請求項3所記載的發明功效以外,預先以連接管(34)連接空氣濾淨器(33)的上部與預清機(32)的下部而進行一體化,能夠透過第一支撐構件(80)和第二支撐構件(83)將該一體化的空氣濾淨器(33)和預清機(32)安裝在機體側。
根據請求項5所記載的發明,除了上述請求項3所記載的發明功效以外,由於在脫殼裝置(5)的上表面所具備的橫向移送筒(8B)的支撐用的第三支撐構件(8D)連結第二支撐構件(83)的中間部,因此能夠更加牢固地支撐預清機(32)。
根據請求項6所記載的發明,除了上述請求項1或2所記載的發明功效以外,並具備封閉形成於駕駛室(7)的橫向側面的側面窗的第一透明板(84),藉由將該第一透明板(84)向橫向側方敞開,能夠從側面窗進行空氣濾淨器(33)的維修保養。
根據請求項7所記載的發明,除了上述請求項3所記載的發明功效以外,具備封閉形成於駕駛室(7)後面的後面窗的第二透明板(86),藉由將該第二透明板(86)向後方敞開,能夠從後面窗進行預清機(32)的維修保養。
1‧‧‧聯合收割機
2‧‧‧機體框架
3‧‧‧行駛裝置
4‧‧‧收割裝置
5‧‧‧脫殼裝置
6‧‧‧穀箱
7‧‧‧駕駛室
8‧‧‧排出螺旋運送機
8A‧‧‧穀物升運管(穀物升運筒)
8B‧‧‧橫向進給管(橫向移送筒)
8D‧‧‧支撐構件(第三支撐構件)
9‧‧‧引擎
9a‧‧‧安裝橡膠(彈性構件)
14‧‧‧第一穀物升運裝置(穀物升運裝置)
15‧‧‧第二穀物升運裝置
22A、22B‧‧‧凹部
23A‧‧‧垂直壁
23B‧‧‧傾斜壁
30‧‧‧增壓器
30A‧‧‧吸氣渦輪
30B‧‧‧排氣岐管
32‧‧‧預清機
33‧‧‧空氣濾淨器
34‧‧‧連接管
35‧‧‧連接管
40‧‧‧DPF單元(排氣淨化裝置)
40A‧‧‧氧化催化劑(DOC)
40B‧‧‧微粒濾淨器(DPF)
40C‧‧‧尿素SCR
50‧‧‧連接管
51‧‧‧第一連接管
52‧‧‧撓性管
53‧‧‧第二連接管
60‧‧‧排氣管
61‧‧‧排氣管(帶狀管)
61A‧‧‧排氣管(第一排氣管)
61B‧‧‧排氣管(第二排氣管)
62‧‧‧蓋板
62A‧‧‧開口部
71‧‧‧排氣管
80‧‧‧支撐構件(第一支撐構件)
81‧‧‧上部蓋板
82‧‧‧固定側的蓋板
83‧‧‧支撐構件(第二支撐構件)
84‧‧‧透明板(第一透明板)
86‧‧‧透明板(第二透明板)
88‧‧‧蓋板
89‧‧‧壓力感測器
E‧‧‧引擎室
Q‧‧‧上部支點(第一支點)
R‧‧‧上部支點(第二支點)
S‧‧‧空間
圖1係聯合收割機的前視圖。
圖2係聯合收割機的主要部分說明用的側視圖。
圖3係聯合收割機的主要部分說明用的俯視圖。
圖4係聯合收割機的主要部分說明用的後視圖。
圖5係排氣管周邊的側視圖。
圖6係聯合收割機的主要部分說明用的側視圖。
圖7係顯示作用狀態的聯合收割機的前視圖。
圖8係顯示作用狀態的聯合收割機的主要部分說明用的後視圖。
圖9係聯合收割機的駕駛室部分的後視圖。
圖10係聯合收割機的主要部分的說明用的側視圖。
圖11係從脫殼裝置側觀察穀箱的狀態的主要部分說明圖。
圖12係顯示穀物升運筒和排氣管相對於穀箱中的脫殼裝置側的側壁的配置的說明用俯視圖。
圖13係吸氣系統及排氣系統周邊的前視圖。
圖14係吸氣系統及排氣系統周邊的立體圖。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
明。此外,為了容易理解,顯示方向以方便說明,但結構並不限定於此。
如圖1至圖4所示,聯合收割機1具備:由在農田中行走的左右一對履帶(crawler)所構成的行駛裝置3;在機體的前端位置從農田收割穀桿的收割裝置4;在其後方進行穀桿的脫殼、篩選的脫殼裝置5;以及並排設置在脫殼裝置5的右側且用以貯存脫殼、篩選出的穀粒的穀箱6,在穀箱6的前側面朝收割裝置4的背面的部位,具備供操作者搭乘的駕駛室7。
又,在穀箱6的後側具備將貯存的穀粒向機外排出的排出螺旋運送機(auger)8以縱軸中心自由旋轉,在駕駛室7的下方的引擎室E的內部具備柴油引擎9。
(脫殼裝置)
由收割裝置4所收割的穀桿被供給至脫殼裝置5,藉由脫殼裝置5進行脫殼、篩選。脫殼裝置5在上部具備進行穀桿的脫殼的處理室,在下部具備進行穀桿的篩選的篩選室。處理室中,樞軸支撐有在前後方向上具有複數個處理齒的處理筒;在篩選室中設有:回收從搖動篩選裝置漏下的穀粒的一次承接槽(gutter);以及回收附著有枝梗等的穀粒的二次承接槽。
由一次承接槽所回收的穀粒藉由配置在脫殼裝置5的
右側的第一穀物升運裝置(穀物升運裝置)14向上方搬送,投入到穀箱6來暫時貯存。第一穀物升運裝置14的基部與形成於脫殼裝置5的右側下部的排出口連通,第一穀物升運裝置14的上部與穀箱6的投入口連通。
又,第一穀物升運裝置14係設置成將由脫殼裝置5和穀箱6所包夾的空間S從基部朝向前端部以前高後低的方式傾斜。
由二次承接槽所回收的附著有枝梗等的穀粒藉由設置在脫殼裝置5的右側的第二穀物升運裝置15被升起運送到二次處理室(省略圖示)。位於第一穀物升運裝置14的基部的後方的第二穀物升運裝置15的基部與形成於脫殼裝置5的右側下部的排出口連通,第二穀物升運裝置15的上部與二次處理室的投入口連通。又,第二穀物升運裝置15設置成將由脫殼裝置5和穀箱6所包夾的空間S從基部朝向前端部以前高後低的方式傾斜。
(穀箱)
由第一穀物升運裝置14向上方搬送的穀粒被貯存在穀箱6。穀箱6由在前後方向隔開間隔所配置的前壁及後壁、在左右方向隔開間隔所配置的右壁及左壁、頂壁、底壁所構成。在左壁的上部形成有投入穀粒的投入口,在穀箱6的底部設有向排出螺旋運送機8移送穀粒的排出螺旋。
又,穀箱6的左壁的上部形成於在上下方向上垂直延伸的垂直壁23A,以便貯存大量的穀粒。在從左壁的下部向下方連續的穀箱6的底部形成有從左側向右側具有安息角度(angle of repose)而傾斜的傾斜壁23B,以將貯存的穀粒效率良好地取入至排出螺旋。該傾斜壁23B在機體前後方向具有高度不同的階差部。
此外,排出螺旋運送機8包括:以縱軸轉動自如地豎立設置在穀箱6的後側的穀物升運管(穀物升運筒)8A;以及以橫軸轉動自如地連接該穀物升運管8A的上端部的橫向進給管(橫向移送筒)8B。橫向進給管8B構成為在載置於脫殼裝置5的上表面上固定的支撐構件(第三支撐構件)8D的收納位置至向機體側方伸出的排出作業位置的範圍自由旋轉。
為了有效地靈活利用形成於脫殼裝置5與穀箱6之間的空間S,在左壁的垂直壁23A形成有配置第一穀物升運裝置14、第二穀物升運裝置15的凹部22A,在左壁的傾斜壁23B形成有配置後述的柴油微粒子捕集濾淨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亦即DPF單元(排氣淨化裝置)40的排氣管60的凹部22B。此外,藉由在左壁的傾斜壁23B的凹部22B配置高溫狀態的DPF單元40的排氣管60,能夠促進貯存在穀箱6中的穀粒的乾燥,而效率良好地進行
穀粒的搬送。
(引擎)
引擎9係透過安裝橡膠(cmountgum)(彈性構件)9a安裝在機體框架2上。在引擎9上設有增壓器(supercharger)30,該增壓器30具有對引擎9中的空氣增壓的吸氣渦輪30A和從引擎9排出廢氣的排氣岐管30B。
在吸氣渦輪30A上透過連接管35連接有去除吸入的空氣中的雜質的空氣濾淨器33,在空氣濾淨器33上透過連接管34連接有一邊對外部空氣進行過濾一邊進行吸氣的預清機32,在排氣岐管30上透過連接管50連接有去除廢氣中的雜質的DPF單元40的吸氣口(流入口)。
(DPF單元)
DPF單元40內設有吸氣口(流入口)側的氧化催化劑(DOC(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柴油氧化催化劑))40A、排氣口(流出口)側的微粒濾淨器(DPF)40B,從引擎9排出的廢氣中的未燃燒燃料被DOC40A氧化,廢氣中的粒狀化物質藉由DPF40B的過濾作用而被去除。
如圖2等所示,為了使安裝結構簡單,DPF單元40以不透過安裝橡膠9a之方式固定在機體框架2上。為了防止從引擎9排出的廢氣的溫度下降,較理想為該DPF單元40配置在引擎9的附近,因此DPF單元40配置在引擎9
的背面與第一穀物升運裝置14的基部之間。又,將DPF單元40的前端部配置在與穀箱6的前壁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做成促進貯存在穀箱6中的穀粒的乾燥的結構。
如圖3、4所示,為了利用來自DPF單元40的散熱來使貯存在穀箱6內的穀粒乾燥,DPF單元40配置在穀箱6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的下側,在俯視時,配置於穀箱6的底部的傾斜壁23B的輪廓的下側。DPF單元40的排氣口也位於傾斜壁23B的下側。
如圖2所示,DPF單元40的吸氣口經由連接管50而與排氣岐管30B連接,在DPF單元40的排氣口連接有將去除雜質等後的廢氣向外部排出的排氣管60。
連接管50包括:由鋼管所構成的第一連接管51、由具有降低引擎9的振動傳播的可撓性的不銹鋼管所構成的撓性管(flexible tubes)52、以及由鋼管所構成的第二連接管53。該連接管50整體或撓性管52也可以由橡膠等具有可撓性的材料形成。
引擎9起動時或機體行駛時,即使該引擎9和DPF單元40產生相互不同的振動,也會減少施加在DPF單元40的吸氣口與連接管50的連接部分、連接管50與排氣岐管30B的連接部分等的應力,而不易產生排氣流入側的管路的金屬疲勞,提高耐久性。
如圖2所示,在側面觀察時,第一連接管51從排氣岐管30朝向大致下側延伸,撓性管52從第一連接管51的前端部朝向大致下側延伸,第二連接管53從撓性管52的前端部彎曲大致90度之後,向後方延伸而與DPF單元40的吸氣口連接。
在背面觀察時,第一連接管51從排氣岐管30彎曲大致90度之,向下方延伸,撓性管52從第一連接管51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第二連接管53從撓性管52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之後,朝向後方彎曲大致90度而與DPF單元40的吸氣口連接。
排氣管60包括:由鋼管所構成的排氣管(帶狀管)61;以及形成防止雨水等向排氣管61浸入的彎曲形狀或曲折形狀的蓋板62。
在側面觀察時,排氣管61的基部(排氣管61的下部)從DPF單元40的排氣口(流出口)朝向上側延伸之後,沿具有階差的傾斜壁23B中的較高一側的傾斜壁23B的下表面朝向左側前方上方傾斜地延伸。排氣管61的上部從排氣管61的基部的前端部較陡地傾斜延伸成前高後低,蓋板62在形成於排氣管61的上端部的排氣口的上側朝向後方安裝開口部62A。蓋板62做成透過支柱(stay)安裝在排氣管61的上端部的結構,但也可以做成安裝在第一穀物升
運裝置14的上端部的結構。蓋板62的縱剖面形狀形成為半圓弧狀,該蓋板62的基部(下部)形成為筒狀,該筒狀部的內徑形成為比排氣管61的上端部的外徑還大。藉由將蓋板62覆蓋並安裝在排氣管61的上端部,在該蓋板62的外側蓋板體的下部的內周面與排氣管61的上端部的外周面之間形成規定的間隙。在該間隙中,藉由從排氣管61的上端部向蓋板62側排出的廢氣的流動而產生擴散器(diffuser)功效,外部空氣被吸入,從開口部62A排出的廢氣的溫度進一步下降
如圖2、圖11所示,為了有效地靈活利用形成於脫殼裝置5與穀箱6之間的空間S,排氣管61的上部在上下方向的凹部22A以與第一穀物升運裝置14平行的姿勢配置在該第一穀物升運裝置14的前方,其中,上下方向的凹部22A形成於配置第一穀物升運裝置14的穀箱6的垂直壁23A上。排氣管61的上部透過支柱被支撐在第一穀物升運裝置14上。如此,藉由在穀箱6的垂直壁23A的凹部22A配置高溫狀態的排氣管60的上部,從而能夠促進貯存在穀箱6中的穀粒的乾燥,效率良好地進行穀粒的搬送。
為了防止從排氣管61排出到機外的廢氣被預清機32吸入,將蓋板62的開口部62A中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位置配置在比預清機32的吸氣口還高的位置上。此外,將形成
於排氣管61的上部的上端部的排氣口配置在比預清機32的吸氣白還高的位置上更為適宜。
又,如圖3所示,為了將廢氣效率良好地排出到機外,來自蓋板62的開口部62A的廢氣的排出引導方向設定為,在排出螺旋運送機8的橫向進給管(橫向移送筒)8B處於聯合收割機的機體上的收納狀態的狀態下,與該橫向進給管8B大致平行。
為了有效地靈活利用形成於脫殼裝置5與穀箱6之間的空間S,排氣管61的基部配置在由穀箱6的傾斜壁23B的階差所形成的凹部22B內,排氣管61的上部與第一穀物升運裝置14的前側並列配置在配置有第一穀物升運裝置14的穀箱6的垂直壁23A的凹部22A。
以DPF單元40的排氣口的外徑為基準,將排氣管61的基部的內徑形成為大直徑。藉此,得到擴散器功效,利用從DPF單元40向排氣管61排出的廢氣的流出,能夠從DPF單元40與排氣管61的基部的間隙引入空氣,使排氣管61內的廢氣的溫度降低,又,還能夠將從蓋板62的開口部62A浸入的雨水等從該間隙向機外排出。又,將DPF單元40周邊的高溫的氣氛向機外吸出,能夠防止設置在DPF單元40的周邊的感測器類的故障。
(排氣管的其他實施例)
如圖5所示,上述的排氣管61也可以包括:由鋼管所構成的下部的排氣管(第一排氣管)61A、以及由直徑比該排氣管61A還大的鋼管所構成的上部的排氣管(第二排氣管)61B。
在側面觀察時,下部的排氣管61A從DPF單元40的排氣口朝向上側延伸之後,朝向前方上側傾斜地延伸。上部的排氣管61B從排氣管61A的上端部朝向前方的上側比排氣管61A更陡地傾斜延伸,在形成於排氣管61B的上端部的排氣口安裝有上述蓋板62。
為了有效地靈活利用形成於脫殼裝置5與穀箱6之間的空間S,上部的排氣管61B配置在凹部22A內,該凹部22A形成於配置第一穀物升運裝置14的穀箱6的垂直壁23A上,上部的排氣管61B以與第一穀物升運裝置14平行的姿勢配置在第一穀物升運裝置14的前方。
蓋板62為了防止從排出管61B的上端部向機外排出的廢氣被預清機32吸入,蓋板62的開口部62A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位置配置在比預清機32的吸氣口32A還高的位置上。又,為了向機外效率良好地排出廢氣,蓋板62形成的廢氣的排出引導方向設定為與處於收納狀態的排出螺旋運送機8的橫向進給管8B大致平行。
雖然省略了圖示,但在背面觀察時,下部的排氣管61A
從DPF單元40的排氣口朝向上側延伸之後,朝向左上側傾斜延伸,上部的排氣管61B從下部的排氣管61A的上端部朝向前側上方延伸,在形成於排氣管61B的上端部的排氣口安裝有上述蓋板62。
為了有效地靈活利用形成於脫殼裝置5與穀箱6之間的空間S,下部的排氣管61A配置在穀箱6的傾斜壁23B的凹部22B內,上部的排氣管61B與第一穀物升運裝置14並排地配置在配置有第一穀物升運裝置14的穀箱6的垂直壁23A的凹部22A內。
相較於下部的排氣管61A的上端部的外徑,上部的排氣管61B的下端部的內徑形成得比較大。在將排氣管61A的上端部插入排氣管61B的下端部的狀態下,在排氣管61A的上端部的外周面與排氣管61B的下端部的內周面之間形成規定的間隙。藉此,藉由從排氣管61A向排氣管61B排出的廢氣的流出,從排氣管61A與排氣管61B的間隙引入外部空氣,能夠使排氣管61B內的廢氣的溫度降低。又,還能夠將從蓋板62的開口部62A浸入的雨水等從該間隙向機外排出。又,將DPF單元40周邊的高溫氣氛向機外吸出,能夠防止設置在DPF單元40的周邊的感測器類的故障。又,即使與DPF單元40連接的下部的排氣管61A與沿第一穀物升運裝置14設置的上部的排氣管61B產生
相互不同的振動,也難以向DPF單元40與排氣管61A的連接部分等反覆施加應力,而難以產生排氣管路的金屬疲勞,從而提高耐久性。此外,為了防止排出稻草等的雜質向排氣管61B內的進入,最佳為在排氣管61A與排氣管61B的間隙架設篩網。
(排氣淨化裝置及排氣管的其他實施例)
如圖6所示,在DPF單元40設有吸氣口側的DOC40A、中央部的DPF40B、與連接於排氣口側的尿素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選擇性催化還原)40C,從引擎9排出的廢氣中的未燃燒燃料被DOC40A氧化,廢氣中的粒狀化物質由DPF40B過濾並去除,廢氣中的氮氧化物由尿素SCR40C淨化。
DPF單元40的吸氣口透過連接管50與排氣岐管30B連接,在DPF單元40的排氣口連接排氣管60,該排氣管60用於將去除了雜質等的廢氣向外部排出。
連接管50包括:由鋼管所構成的第一連接管51;由具有降低引擎9的振動傳播的可撓性的不銹鋼管所構成的撓性管52;以及由鋼管所構成的第二連接管53。
排氣管60包括:由鋼管所構成的排氣管71、以及形成防止雨水等向排氣管71浸入的彎曲形狀的蓋板62。
在側面觀察時,排氣管71的基部從DPF單元40的排
氣口朝向上側延伸之後朝向前方上側傾斜延伸,排氣管71的上部從排氣管71的基部的前端部朝向前方上側較陡地傾斜延伸,蓋板62將開口部62A朝向後方安裝在形成於排氣管71上部的前端部的排氣口。
在背面觀察時,排氣管71的基部從DPF單元40的排氣口朝向上側延伸之後朝向左上側傾斜延伸,排氣管71的上部從排氣管71的基部的前端部朝向上側延伸,蓋板62將開口部62A朝向後方安裝在形成於排氣管71的上端部的排氣口。
為了有效地靈活利用形成於脫殼裝置5與穀箱6之間的空間S,排氣管71的基部配置在穀箱6的傾斜壁23B的凹部22D,排氣管71的上部與第二穀物升運裝置15的後側並列地配置在配置有第二穀物升運裝置15的穀箱6的垂直壁23A的凹部內。
相較於DPF單元40的排氣口的外徑,排氣管71的基部的內徑形成得較大。藉此,可得到擴散器功效,且利用從DPF單元40向排氣管71排出的廢氣的流出,從DPF單元40與排氣管71的基部的間隙引入空氣,能夠使排氣管71內的廢氣的溫度降低,又,還能夠將從蓋板62的開口部62A浸入的雨水等從該間隙向機外排出。
(空氣濾淨器及預清機的配置)
將對供給至引擎9的外部空氣進行過濾的大型空氣濾淨器33配置在脫殼裝置5的上側,而提高引擎9的吸氣效率。
如圖1至圖3、圖7至圖10所示,在脫殼裝置5的上側,在與駕駛室7的左側後部的左側方鄰接的位置,沿前後方向配置該空氣濾淨器33。該空氣濾淨器33由設置在脫殼裝置5的上表面的支撐構件(第一支撐構件)80所支撐。
如圖7、圖8所示,支撐構件80在覆蓋脫殼裝置5的上表面的上部蓋板81中避開進行開閉的部分而安裝在固定側的蓋板82上,因此即使對上部蓋板81進行開閉操作也沒有障礙。
如圖10所示,預清機32透過支撐構件(第二支撐構件)83支撐在第一穀物升運裝置14的上端部。該支撐構件83的中間部與支撐橫向進給管8B的支撐構件8D連結。
如圖8所示,預清機32配置在比空氣濾淨器33還高的位置上,在背面觀察時,配置在駕駛室7的輪廓內,因此能夠防止與橫向進給管8B的干涉。
如圖1至圖4、圖8所示,空氣濾淨器33進入處於收納位置的橫向進給管8B的下側。
如圖7、圖8所示,在駕駛室7的左側面形成側面窗,
以上部支點(第一支點)Q為中心向左側方開放自如地設置封閉該側面窗的透明板(第一透明板)84。空氣濾淨器33配置在比該透明板84還靠後側,將該透明板84向左側方敞開後,從側面窗進行空氣濾淨器33的維修保養。
如圖9所示,預先以連接管34連接空氣濾淨器33的上部與預清機32的下部將其一體化,能夠透過支撐構件80和支撐構件83將該一體化的空氣濾淨器33和預清機32安裝在機體側。
如圖9所示,在駕駛室7的後面形成後面窗,以上部支點(第二支點)R為中心向後方開放自如設置封閉該後面窗的透明板(第二透明板)86。為了防止對透明板86的開閉成為障礙,預清機32配置在比透明板86還偏靠左側的位置上。將該透明板86向後方敞開後,從駕駛室7的後面窗進行預清機32的維修保養。
空氣濾淨器33和引擎9的吸氣岐管由連接管35連接。
如圖11所示,預清機32和配置在排氣管61的上端部的蓋板62配置在大致相同的高度,在左右方向上也配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上,但蓋板62的開口部62A朝向與預清機32所在的一側之相反側開口。藉此,藉由蓋板62而被排出引導的廢氣難以被吸入到預清機32。
在圖11、圖12所示的實施例中,將第一穀物升運裝
置14和第二穀物升運裝置15及排氣管61配置在形成於穀箱6的左壁的垂直壁23A上的凹部22A內。
如圖11、圖13、圖14所示,DPF單元40由敞開的蓋板88覆蓋下表面,在該蓋板88的上側安裝檢測DPF的內部壓力的壓力感測器89等感測器類。
1‧‧‧聯合收割機
3‧‧‧行駛裝置
4‧‧‧收割裝置
5‧‧‧脫殼裝置
6‧‧‧穀箱
7‧‧‧駕駛室
8‧‧‧排出螺旋運送機
8B‧‧‧橫向進給管(橫向移送筒)
33‧‧‧空氣濾淨器
80‧‧‧支撐構件(第一支撐構件)
81‧‧‧上部蓋板
82‧‧‧固定側的蓋板
Claims (7)
- 一種聯合收割機,在具有引擎(9)的機體的左右一側具備脫殼裝置(5),在機體的左右另一側具備穀箱(6),其特徵在於:利用配備在脫殼裝置(5)的上表面的第一支撐構件(80)支撐空氣濾淨器(33),該空氣濾淨器(33)對被吸入到前述引擎(9)中的空氣進行過濾。
-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聯合收割機,其中將前述第一支撐構件(80)安裝在覆蓋脫殼裝置(5)的上表面的上部蓋板(81)中的不能開閉的固定側的蓋板(82)上。
-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的聯合收割機,其中在前述脫殼裝置(5)與穀箱(6)之間的空間(S)具備將脫殼後的穀粒向穀箱(6)投入的穀物升運裝置(14),在前述引擎(9)的吸氣路徑中比空氣濾淨器(33)還靠上游側的部位具備預清機(32),透過第二支撐構件(83)將該預清機(32)支撐在穀物升運裝置(14)的上端部。
- 如請求項3所記載的聯合收割機,其中以連接管(34)連接前述空氣濾淨器(33)的上部與預清機(32)的下部而進行一體化,透過第一支撐構件(80)和第二支撐構件(83)將該一體化的空氣濾淨器(33)和預清機(32)安裝在機體側。
- 如請求項3所記載的聯合收割機,其中在前述穀箱(6)上具備排出穀粒的旋轉自如的橫向移送筒(8B),在前述脫殼裝置(5)的上表面具備在機體上的收納位置支撐橫向移送筒(8B)的第三支撐構件(8D),在該第三支撐構件(8D)上連結前述第二支撐構件(83)的中間部。
-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的聯合收割機,其中在內裝前述引擎(9)的引擎室(E)的上側具備駕駛室(7),並具備封閉形成於該駕駛室(7)的橫向側面的側面窗的第一透明板(84),將該第一透明板(84)設置成以該第一透明板(84)的上部所具備的第一支點(Q)為中心向橫向側方自由敞開。
- 如請求項3所記載的聯合收割機,其中在前述駕駛室(7)的後面形成後面窗,將封閉該後面窗的第二透明板(86)設置成以該第二透明板(86)的上部所具備的第二支點(R)為中心向後方自由敞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67559A JP5673967B2 (ja) | 2012-07-27 | 2012-07-27 | コンバイン |
JP2012212628A JP5679127B2 (ja) | 2012-09-26 | 2012-09-26 | コンバイン |
JP2012285377A JP5733297B2 (ja) | 2012-12-27 | 2012-12-27 | コンバイン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10138A true TW201410138A (zh) | 2014-03-16 |
TWI554197B TWI554197B (zh) | 2016-10-21 |
Family
ID=50264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25917A TWI554197B (zh) | 2012-07-27 | 2013-07-19 | Combine harvesters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KR (1) | KR101512683B1 (zh) |
TW (1) | TWI554197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034718A (zh) * | 2018-12-25 | 2023-05-02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收割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56817B1 (ja) * | 2017-06-29 | 2018-01-10 |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 コンバイン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943431B2 (ja) | 2002-04-23 | 2007-07-11 |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 コンバインのキャビン |
JP2008072906A (ja) | 2006-09-19 | 2008-04-03 | Yanmar Co Ltd | コンバイン |
JP5595007B2 (ja) * | 2009-10-23 | 2014-09-24 |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 コンバイン |
JP2011193833A (ja) | 2010-03-23 | 2011-10-06 | Kubota Corp | コンバイン |
JP5722611B2 (ja) | 2010-12-20 | 2015-05-27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コンバイン |
-
2013
- 2013-07-19 TW TW102125917A patent/TWI554197B/zh active
- 2013-07-22 KR KR1020130085880A patent/KR10151268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034718A (zh) * | 2018-12-25 | 2023-05-02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收割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554197B (zh) | 2016-10-21 |
KR101512683B1 (ko) | 2015-04-16 |
KR20140013955A (ko) | 2014-02-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78895B (zh) | Combine harvesters | |
CN106465604B (zh) | 联合收割机 | |
TWI454615B (zh) | Combine | |
JP2011147397A (ja) | コンバイン | |
CN104822253A (zh) | 联合收割机 | |
JP2015208242A (ja) | コンバイン | |
TWI554197B (zh) | Combine harvesters | |
JP2015109879A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5733297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5549947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TWI797219B (zh) | 聯合收割機 | |
TWI727064B (zh) | 聯合收割機 | |
JP6555319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TWI660664B (zh) | 聯合收割機 | |
JP6319482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2014193122A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6194946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6652188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2019129742A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6652187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5679350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6908100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6319481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2013202027A5 (zh) | ||
JP2014023495A (ja) | コンバイン |